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蚂蚁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蚂蚁

相关日志

[转载]科学家解密:蚂蚁失去联系后会不停画圈至死亡
zhenghaoran 2012-3-27 13:20
科学家解密:蚂蚁失去联系后会不停画圈至死亡 失去前面蚂蚁的气味指引,后面的蚂蚁会围绕一个“圆圈”行进到死为止 一种在南美洲发现的兵蚁,一般都是由20万只以上的蚂蚁组成的群体进行猎食,并且在一天之内能够猎杀10万多只活的小型动物 人为制造“蚂蚁圆圈”也是可行的,尽管对蚂蚁来说这是极其“残忍”的行为,你只需将这些蚂蚁放入一个封闭的空间,如花盆中,就能做到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发现曾经证明大多数蚂蚁靠它们的视力来辩明方向,因此,在面对蚂蚁的“自杀螺旋”现象时,人们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其实,这种“自杀螺旋”现象主要集中在蚂蚁世界中的兵蚁群体里,蚁群中的兵蚁是完全没有视力的。因此对于兵蚁来说因丧失方向感,并一直围绕一个“圆圈”行进直到精疲力竭而死亡时有发生。   其实,所谓的“自杀螺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蚂蚁圆圈”现象,它是自然界中最奇怪的现象之一。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时代,几乎都看到过“蚂蚁园”现象。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兵蚁主要是依靠其他蚂蚁留下的信息气味源而行进的。然而,如果它们失去了前面的那个蚂蚁的“气味源”,那么后面的兵蚁就变得不知所措,慌乱的选择在原地画“圆圈”,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螺旋形式,绕来绕去,最终形成一个个奇怪的“蚂蚁圆圈”。此外,科学家还发现,某些种类的蚂蚁在“不知所措”的状态下,会一直做“蚂蚁圆圈”运动,最终直到它们耗竭精力后死亡来结束这无尽的行为。   据科学家介绍,蚂蚁属于群居生物,由于缺乏视力,失去前一只蚂蚁所发出的信息素源的它们将会围绕一个圈行进直到死亡。而且,人为制造“蚂蚁圆圈”也是可行的,尽管对蚂蚁来说这是极其“残忍”的行为,你只需将这些蚂蚁放入一个封闭的空间,如花盆中,就能做到。   目前,科学家发现的最大“蚂蚁圆圈”直径足足有1200英尺(365.76米),一只蚂蚁单独走完这个圈要花费2个半小时。   事实上,蚂蚁在正常的自然条件下,其中的兵蚁却是动物王国中最有效的杀手机器。一种在南美洲发现的兵蚁,一般都是由20万只以上的蚂蚁组成的群体进行猎食,并且在一天之内能够猎杀10万多只活的小型动物。这些蚂蚁基本上对任何“活”的东西都会猎杀。但一般都只针对一些弱小的动物,因为它们每天的猎杀的数量很大。   美国康奈尔大学昆虫学家布拉迪(Sean Brady)称,他在南美洲研究兵蚁的时候,还没有多少文献资料记载昆虫类动物的这种奇怪的“蚂蚁圆圈”现象。他认为,蚂蚁出现这种活动现象的根源可能来自于它们对丛林中其他生物活动的反应,也行在天敌的威胁下,蚂蚁必须紧跟着前面的蚂蚁,这种威胁使得“蚂蚁圆圈”现象最终诞生。(尚力)
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活着,不仅仅为自己,更为生存的群体
热度 2 cherrylu1960 2012-3-21 23:15
活着,不仅仅为自己,更为生存的群体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水族箱里的一群小虾还在不知疲倦地抱着一条身体比它们大很多的小鱼尸体在蚕食,它们是如此弱小,根本看不到它们“张嘴”吃食,似乎是用虾须和肢体一点点肢解着小鱼的尸体,再通过水流过滤到自己体内。几十只虾一起行动,互相配合,居然能使小鱼的尸体最终消失殆尽。小草虾作为俺家水族箱中最低极的动物,不过是俺以五元一两的价格从鱼市买来放进去打扫卫生用的,一向被俺看不起,因为没什么观赏性。然它们却是这里最讲集体主义的生物,它们靠触觉和嗅觉感知食物的存在,一旦发现有小鱼的尸体,立即会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聚集起来,合力分享美食。其间,它们表现得很友好,很和谐,没有互相驱赶,互相攻击。 很多看起来很低等的生物,都有着很好的集体主义精神。见过蚁穴和蜂巢的人们,一定为它们建造得如此精巧而感叹,很难想像这些小东西是如何组织起来, 完成如此精细的工程。 小时候经常蹲在地下,观察蚂蚁,看着它们叼着一点木屑或馒头跑来跑去,嘲笑它们傻,竟做无用功,因为无论它们跑多少路,多忙活,也干不成什么大事。后来知道蚂蚁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小生物,因为成千上万的蚂蚁聚在一起,就会显示出神奇的力量和智慧,它们再也不像没有思维的低等生物。转瞬间,靠成千上万只蚂蚁构成的群体的力量,细小的“建筑颗粒”被叠加起来,立起了一根根柱子,搭起了一个个拱顶,最后,一个个美丽绝妙的弓顶小室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蚂蚁大家庭为自己建造的“家”。 蜜蜂也总是以群居的形式生活。它们也是十分高明的建筑师,往往有上千上万只蜜蜂共同合作,还要经过精密的测量、计算、设计和指挥实施,最后建成一个具有几万间蜂房的蜂巢。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完成,需要绝对的智慧支持! 在蜜蜂社会中,组织十分严密。蜂儿们靠自己独特的方式相互传递着信息。比如,一只工蜂会靠自己美丽的舞姿告诉同伴们:“在北偏东方向800米有大片槐花,快去采蜜。” 当蜜蜂群体达到一定大的数量,就会发生分群,老蜂王带着它的一半家庭成员离巢而去,这种情景很像发生细胞的有丝分裂时的情景。一个蜂群自动分成两个几乎同样大小的两个部分,各自成为一个完整的群体。 许许多多单独的生物合并成一个生物整体,这种情景不仅仅发生在蚂蚁、蜜蜂这样的昆虫,从低等生物的细菌,到高等动物,许多都显示出了社会性的本质。 我们身体中一个细胞的作用无足轻重,但多个细胞按照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个器官,能力就很惊人,比如,大脑能完成复杂的思维,鼻子有灵敏的嗅觉,肝脏具有排除毒素的能力。像一个蚂蚁、一只蜜蜂、一个细胞,单个存在的时候可能什么也做不成,谈不上是什么智慧的个体,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它可以组成协调有序的智慧群体,就像一个协调有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个体之间通过某种渠道传播信息,统一行动,去完成一项项伟大的工程。正可谓“众擎易举”“众人拾柴火焰高”。 因为是生物群体,才有生命的智慧和奇迹,因为是生命的群体,才有繁衍强大的基础。 最具社会性的,当属我们人类。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我们作为生物群体的特性,人类生存在这个星球,更应发挥群体的力量,互相依存,互相帮助,才能开创美好生活。社会的进步和稳定,需要大家的合力。 活着,不仅仅为了自己,也为了这个群体,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人活着,就应该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明确在集体中的地位。 也需不需要讲很多的大道理,进行大张旗鼓的形式教育。只要记住我们是群体中的一分子,我们需要集体主义的智慧和生存的需求,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也许就会涌现出更多的“雷锋”。价值观的教育一定要讲求方式方法,要讲科学。 蚁巢 蜂巢 细胞组织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095 次阅读|3 个评论
蚁群算法原理及其应用
zxgcqupt 2011-12-25 13:26
蚂蚁是在没有任何指导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分配的,在这种任务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科学的动态平衡!在这一点上,与现实中生产调度、动态任务分配等问题很相似。蚁群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都存在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交流通信的机制; (2)都要完成一个相同的任务; (3)利用当前信息进行路径选择的随机选择策略; 蚂蚁当它们碰到了一个还没走过的路口时,就随机选择一条路径前行,同时释放出与路径长度相关的信息素。蚂蚁走的路径越长,则释放的信息量越小。当后来的蚂蚁再次碰到这个路口时,选择信息量较大路径的概率相对较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正反馈机制。 在运用其他智能算法的时候,可以模仿蚁群建立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通信机制! 这是群体表现出智能性的一个基本条件!
8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贴:胡适谈治学方法 第三讲
chenhuansheng 2011-12-17 10:27
http://daniex.info/hushi-how-to-pursue-studies-3.html 第三讲:方法与材料 (四十一年十二月六日在台湾大学讲) 钱校长、各位先生、各位同学: 在三百多年以前,英国有一位哲学家叫做培根(FrancisBacon)。他可以说是鼓吹方法论革命的人。他有一个很有趣的譬喻;他将做学问的人运用材料比做三种动物。第一种人好比蜘蛛。他的材料不是从外面找来,而是从肚里面吐出来的。他用他自己无穷无尽的丝做成很多很好看的蜘蛛网。这种人叫做蜘蛛式的做学问的人。第二种人好比蚂蚁。他也找材料,但是找到了材料不会用,而堆积起来;好比蚂蚁遇到什么东西就背回洞里藏起来过冬,但是他不能够自己用这种材料做一番制造的工夫。这种做学问的人叫做蚂蚁式的学问家。第三种人可宝贵了,他们好比蜜蜂。蜜蜂飞出去到有花的地方,采取百花的精华;采了回来,自己加上一番制造的工夫,成了蜜糖。培根说,这是做学问人的最好的模范--蜜蜂式的学问家。我觉得这个意思,很可以作为我今天讲“方法与材料”的说明。 在民国十七年(西历1928年),台大前任校长傅斯年先生同我两个人在同一年差不多同时发表了两篇文章。他那时并没有看见我的文章,我也没有看见他的文章。事后大家看见了,都很感兴趣,因为都是同样的注重在方法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傅先生那篇文章题目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我那篇文章的题目是“治学的方法与材料”。都是特别提倡扩大研究的材料的范围,寻求书本以外的新材料的。 民国十五年,我第一次到欧洲,是为了去参加英国对庚子赔款问题的一个会议。不过那时候我还有一个副作用(我自己认为是主要的作用),就是我要去看看伦敦、巴黎两处所藏的史坦因(Stein)、伯希和(Pelliot)两位先生在中国甘肃省敦煌所偷去的敦煌石室材料。诸位想都听见过敦煌材料的故事;那是最近五十多年来新材料发现的一个大的来源。 在敦煌有一个地方叫千佛洞,是许多山洞。在这些山洞里面造成了许多庙,可以说是中古时期的庙。其中有一个庙里面有一个藏书楼--书库,原来是藏佛经的书库,就是后来报上常提起的“敦煌石室”。在这个书库里面藏有许多卷子--从前没有现在这样的书册,所有的书都是卷子。每一轴卷子都是把许多张纸用一种很妙的粘法连起来的。很妙的粘法!经过一千多年都不脱节,不腐蚀。这里面大概有一万多中国中古时代所写的卷子。有许多卷子曾由当时抄写的人写下了年月。照所记的年代来看,早晚相去约为六百年的长时期。我们可以说石室里面所藏的都是由五世纪初到十一世纪时的宝贝。这里面除了中国文字的经以外,还有一些少数的外国文字的材料。敦煌是在沙漠地带,从前叫沙洲,地方干燥,所以纸写的材料在书库里面经过了一千多年没有损坏。但是怎样能保存这么久没有被人偷去抢去呢?大概到了十一世纪的时候,敦煌有一个变乱,敦煌千佛洞的和尚都逃了。在逃走之前,把石室书库外面的门封起来,并且在上面画了一层壁画,所以不留心的人不知道壁画里面是门,门里面有书库,书库里面有一万多卷的宝贝。变乱经过很长的时期。平静了以后,千佛洞的和尚死的死了,老的老了,把书库这件事也忘了。这样便经过一个从十一世纪到十九世纪末年的长时期。到了清光绪庚子年,那时候中国的佛经已经衰败,敦煌千佛洞里面和尚没有了,住上了一个老道,叫王老道。有一天他要重整庙宇,到处打扫打扫;扫到石室前面,看到壁画后面好像有一个门;他就把门敲开,发现里面是一大堆佛经后,就告诉人说那是可以治病的。头痛的病人向他求医,他就把佛经撕下来一些烧了灰,给病人吞下,说是可以治头痛。王老道因此到发了一笔小财。到了西历1907年,英国探险家史坦因在印度组织了一个中亚细亚探险队,路过甘肃,听到了古经治病的传说,他就跑到千佛洞与王老道嘀咕嘀咕勾搭上了。只花了七十两银子,向王老道装了一大车的宝贝材料回到英国去。这一部分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内存着。史坦因不懂得中国文字,所以他没有挑选,只装了一大车走了。到了第二年--西历1908年--,法国汉学家,一个了不得的东方学家,伯希和,他听说这回事,就到了中国,跑到王老道那里,也和王老道嘀咕嘀咕,没有记载说他花了多少钱,不过王老道很佩服他能够看得懂佛经上的中外文字,于是就让他拿。但是伯希和算盘很精,他要挑选;王老道就让他挑。所以他搬去的东西虽然少一点,但是还是最精萃的。伯希和挑了一些有年月材料和一些外文的材料,和许多不认识的梵文的经典,后来就从这些东西里面发现很重要的中文以外的中亚细亚的文字。这一部分东西,现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第二部分。伯希和很天真,他从甘肃路过北京时,把在敦煌所得的材料,向中国学者请教。中国的学者知道这件事,就报告政府。那时候的学部--教育部的前身--,并没有禁止。任伯希和把他所得材料运往法国了。只是打电报给甘肃,叫他们把所有石室里剩余的经卷都运到北京。那些卷子有的长达几丈,有的又很短。到这时候,大家都知道石室的古经是宝贝了。于是在路上,以及起装当中,大家偷的偷,夹带的夹带。有的时候点过了多少件,就有人将长的剪开凑数。于是这些宝贝又短了不少。运到北京后,先藏在京师图书馆。后来改藏在北平图书馆。这是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是散在民间的。有的藏在中国学者手里,有的在中国的各处图书馆中,有的在私人收藏家手中,有的流落到日本人手中。这是第四部分。在一万多卷古经卷里面,只有一本是刻本的书,是一本《金刚经》,是在第一批被史坦因运到英国去了。那上面注有年代,是唐懿宗年间(西历868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日子可以确定的刻本书。此外都是卷子,大概在伦敦有五千多卷,在巴黎有三千多卷,在北平的有六千多卷,散在中国与日本民间收藏家手中的不到一百卷。 那时候(民国十五年)我正在研究中国佛教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分。我研究到唐朝禅宗的时候,想写一部禅宗史。动手写不到一些时候,就感觉到这部书写不下去,就是因为材料的问题。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在中国所能找到的材料,尤其是在十一世纪以后的,都是经过宋人篡改过的。在十一世纪以前,十世纪末叶的宋高僧传里面,偶然有几句话提到那个时代唐朝禅宗开始的几个大师的历史,与后来的历史有不同的地方。这个材料所记载的禅宗历史传,有一个最重要的和尚叫做神会。据我那时候所找到的材料的记载,这个神会和尚特别重要。 禅宗的历史是怎么起来的呢?唐朝初年,在广东的韶州(现在的韶关),有一个不认字的和尚名叫慧能。这个和尚在南方提倡一种新的佛教教义,但是因为这个和尚不大认识字,他也没有到外边去传教,就死在韶州,所以还是一个地方性的新的佛教运动。但是慧能有一个徒弟,就是上面所讲的那个神会和尚。神会在他死后,就从广东出发北伐--新佛教运动的北伐,一直跑到河南的滑台。他在滑台大云寺的大庭广众中,指责当时在长安京城里面受帝王崇拜的几个大师都是假的。他说:“他们代表一种假的宗派。只有我那个老师,在广东韶州的不认字的老师慧能,才是真正得到嫡派秘传的。”慧能是一个獠--南方的一个民族。他说:“从前印度的达摩到中国来,他开了一个新的宗派,有一件袈裟以为法信。这件袈裟自第一祖达摩传给第二祖,第二祖传给第三祖,第三祖传给第四祖,第四祖传给第五祖,都以袈裟为证。到了第五祖,宗派展开了,徒弟也多了,我的老师,那个不认识字的獠和尚,本是在第五祖的厨房里舂米的。但是第五祖觉得他懂得教义了,所以在半夜把慧能叫去,把法的秘密传给他,同时把传法的袈裟给他作为记号。后来他偷偷出去到南方传布教义。所以我的老师才是真正嫡派的佛教的领袖第六祖。他已经死了,我知道他半夜三更接受袈裟的故事。现在的所谓‘两京法祖三帝国师’,(两京就是东京洛阳,西京长安;三帝就是武则天和中宗睿宗。)在朝廷受崇拜的那些和尚,都是假的。他们没有得到袈裟,没有得到秘密;都是冒牌的宗派。”神会这种讲演,很富有神秘性;听的人很多。起初在滑台;后来有他有势力的朋友把他弄到东京洛阳。他还是指当时皇帝所崇拜的和尚是假的,是冒牌的。因为他说话时,年纪也大了,口才又好,去听的人比今天还多。但是皇帝崇拜的那些和尚生气了,又因为神会说的故事的确动人,也感觉到可怕,于是就说这个和尚妖言惑众,谋为不轨,奏准皇帝,把神会流放充军。从东京洛阳一直流放到湖北。三年当中,换了三处地方,过着被贬放逐的生活。但是在第三年的时候,安禄山造反,把两京都拿下了;唐明皇跑到四川。这时候由皇帝的一个太子在陕西甘肃的边境灵武,组织一个临时政府,指挥军队,准备平定乱事。那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筹款解决财政问题。有那么多的军队,而两京又都失陷,到哪里去筹款呢?于是那时候的财政部长就想出一个方法,发钞票--这个钞票,不是现在我们用的这种钞票,而是和尚尼姑必须取得的度牒。--水浒传中,鲁智深杀了人,逃到赵员外家里;赵员外就为他买了度牒,让他做和尚。也就是这种度牒。--但是这个度牒,一定要有人宣传,才可以倾销。必须举行一个会,由很能感动人的和尚去说法,感动了许多有钱的人,这种新公债才有销路。就在那时候,被放逐三年的神会和尚跑了回来;而那些曾受皇帝崇拜的和尚们都已经跑走,投降了,靠拢了。神会和尚以八十岁的高龄回来,说:“我来为国报效,替政府推销新的度牒”。据我那时候找到的材料的记载,这个神会和尚讲道的时候,有钱的人纷纷出钱,许多女人们甚至把耳环戒指都拿下来丢给他;没有钱的就原意做和尚、做尼姑。于是这个推销政府新证券的办法大为成功。对于郭子仪、李光弼收复两京的军事,神会和尚筹款的力量是一个大帮助。当初被政府放逐的人,现在变成了拥护政府帮忙立功的大和尚。祸乱平定以后,皇帝把他请到宫里去,叫工部赶快给神会和尚建造禅寺。神会死时,已九十多岁;替政府宣传时,已将近九十岁了。神会和尚不但代表新佛教北伐,做了北伐总司令,而且做了政府里面的公债推销委员会的主席。他成功身死以后,当时的皇帝就承认他为禅宗第七祖。当然他的老师那个南方不识字的獠和尚是第六祖了。那时候我得到的材料是如此。 神会虽然有这一段奋斗的历史,但在过了一二百年以后,他这一派并没有多少人。别的冒牌的人又都起来,个个都说是慧能的嫡派。神会的真真嫡派,在历史上没有材料了。所以当我在民国到欧洲去的时候的副作用,就是要去找没有经过北宋人涂改过的真正的佛教史料。因为我过去搜集这些材料时,就知道有一部分材料在日本,另一部分也许还在敦煌石室里面保存。为什么呢?方才讲过,敦煌的卷子,是从五世纪起到十一世纪的东西。这六百多年恰巧包括我要找的时期,且在北宋人涂改史料以前;而石室里的材料,又差不多百分之九十点九都是佛教材料。所以我要到伦敦、巴黎去,要找新的关于佛教的史料,要找神会和尚有没有留了什么东西在敦煌石室书库里面。这就是我方才说的副作用。到了英国,先看看大英博物院,头一天一进门就看见一个正在展览的长卷子,就是我要找的有关材料。后来又继续找了不少。我到法国的时候,傅斯年先生听说我在巴黎,也从德国柏林赶来。我们两个人同住一个地方,白天在巴黎的国家图书馆看敦煌的卷子,晚上到中国馆子吃饭,夜间每每谈到一两点钟。现在回忆起当时一段生活,实在是很值得纪念的。在巴黎国家图书馆不到三天,就看见了一段没有标题的卷子。我一看,知道我要的材料找到了;那就是神会的语录,他说的话和所作的事。卷子里面常提到“会”;虽然那还是没有人知道过,我一看就知道是神会,我走了一万多里路,从西伯利亚到欧洲,要找禅宗的材料;到巴黎不到三天就找到了。过了几天,又发现较短的卷子,毫无疑义的又是与神会有关的。后来我回到英国,住了较长的时期,又发现一个与神会有关的卷子。此外还有与那时候的禅宗有关系的许多材料。我都照了像带回国来。四年之后,我在上海把它整理出版,题为“神会和尚遗集”。我又为神会和尚写了一万多字的传记。这就是中国禅宗北伐的领袖神会和尚的了不得的材料。我在巴黎发现这些材料的时候,傅先生很高兴。 我所以举上面这个例子,目的是在说明材料的重要。以后我还要讲一点同类的故事--加添新材料的故事。我们用敦煌石室的史料来重新撰写了禅宗的历史,可以说是考据禅宗最重要的一段。这也是世界所公认的。现在有法国的哲学家把我发现后印出来的书全部译成法文,又拿巴黎的原本与我编的校看一次。美国也有人专研究这一题目,并且也预备把这些材料译成英文。因为这些材料至少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是新的材料,可以纠正过去的错误,而使研究中国佛教史的人得一个新的认识。 就在那一年冬天,傅孟真先生从德国回到中国;回国不久,就往广东担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并办了一个小规模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后来又应蔡孑民先生之邀,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不久,在历史语言研究季刊第一本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因为我们平常都是找材料的人,所以他那篇文章特别注重材料的重要。这里面有几点是在他死后他的朋友们所常常引用的。他讲到中国三百多年的历史语言学的考据与古韵古音的考据,从顾亭林阎百诗这两个开山大师起,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年,二十世纪初年。在这三百多年当中,既然已经有人替我们开了一个新纪元,为什么现在还这样倒霉呢?傅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三个最精辟的解答: 一、凡是能直接研究材料的就进步;凡是不能直接研究材料,只能间接研究材料的,或是研究前人所研究的材料或者研究前人所创造的材料系统的就退步。 二、凡一种学问能够扩充或扩张他的研究材料的便进步;凡不能扩张他的材料的便退步。 三、凡一种学问能够扩充他作研究时所应用的工具便进步;凡不能扩充他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便退步。(在这里,工具也视为材料的一种。) 所以傅先生在他这篇文章中的结论,认为中国历史语言学之所以能够在当年有光荣的历史,正是因为当时的顾亭林、阎百诗等大师能够开拓的用材料。后来所以哀歇倒霉,也正是因为题目固定了,材料不大扩充了,工具也不添新的了,所以倒霉下去。傅先生在那篇文章里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提出了三条工作旨趣: 一、保持顾亭林、阎百诗的遗训。要运用旧的新的材料,客观的处理实在的问题。因为解决问题而更发生新问题;因为新问题的解决更要求更多的材料。用材料来解决问题,运用旧的新的材料,客观地处理实在地问题,要保持顾亭林、阎百诗等在三百多年前地开拓精神。 二、始终就是扩张研究的材料,充分的扩张研究的材料。 三、扩充研究用的工具。 以上是傅先生在民国十七年--北伐还没有完成,北伐军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已经提出的意见。他在这篇文章里面还发表了一个很伟大的梦想。他说我们最注意的是求新的材料。所以他计划要大规模的发掘新材料: 第一步,想沿京汉路,从安阳到易州这一带去发掘。 第二步,从洛阳一带去发掘;最后再看情形一步一步往西走,一直到中亚西亚去。在傅先生那一篇并不很长的‘工作旨趣’里面,在北伐革命事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他已经在那里做这样一个扩大材料的梦想。而在最近这二十年来,中央研究院在全国学术机关内,可以说充分做到了他所提出的三大旨趣。我虽然是中央研究院的一份子,却并不是在这里做广告。我们的确可以说,他那时所提出的工作旨趣,不但是全国,亦是全世界的学术界所应当惊异的。 我在民国十七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方法与材料”,已收在文存第三集内,后来又收在胡适文选里面。我不必详细的讲它了。大意是说:材料可以帮助方法;材料的不够,可以限制做学问的方法;而且材料的不同,又可以使做学问的结果与成绩不同。在那篇文章里面,有一个比较表,拿西历1600年到1675年,七十五年间的这一段历史,与东方的那段七十多年间的历史相比较,指出中国和西方学者做学问的工作,因为所用材料的不同,成绩也有绝大的不同。那时正是傅先生所谓顾亭林、阎百诗时代;在中国那时候做学问也走上了一条新的路,走上了科学方法的路。方法也严密了;站在证据上求证明。象昨天所说的顾亭林要证明衣服的“服”字古音读作“逼”,找了一百六十个证据。阎百诗为书经这部中国重要的经典,花了三十年的工夫,证明书经中所谓古文的那些篇都是假的。差不多伪古文里面的每一句,他都找出它的来历。这种科学的求证据的方法。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这种方法与西洋的科学方法,是同样的了不得的。 但是在同一时期,--在1600-1675年这一段时期,--西洋做学问的人是怎么样呢?在十七世纪初年,荷兰有三个磨玻璃的工匠,他们玩弄磨好的镜子,把两片镜片叠起来,无意中发明了望远镜。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意大利的一位了不得的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便利用这一原理,自出心裁的制造成一个当时欧洲最完美的最好的望远镜。从这个望远镜中发现了天空中许多新的东西。同时在北方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刻伯勒)(Kepler)正在研究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他对于五大行星当中火星的轨道,老是计算不出来,但是搜集了很大材料。后来刻伯勒就假设说,火星轨道不是平常的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不但有一个中心而且有两个中心。这真是大胆的假设;后来证实这个假设是对的,成为著名的火星定律。当时刻伯勒在北方,伽利略在南方,开了一个新的天文学的纪元。伽利略死了二三十年后,荷兰有一位磨镜工匠叫做李文厚(Leeuwenhoek)。他用简单的显微镜来看毛细管中血液的运行和筋腱的纤维。他看见了血球、精虫、以及细菌(1675年),并且绘了下来。我们可以说,微菌学是萌芽于西历1675年的。伽利略并且在物理学上开了新的纪元,规定了力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就在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西历1642),一位绝大的天才科学家--牛顿(Newton)--在英国出世。他把刻伯勒与伽利略等人的发现,总结起来,做一个更大胆的假设,可以说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胆的二、三个假设中的一个,就是所谓万有引力的定律。整个宇宙所有这些大的星,小的星,以及围绕着太阳的各行星(包括地球),所以能够在空中,各循着一定的轨道运行,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万有引力的缘故。在这七十五年中,英国还有两位科学家我们必须提到的。一位是发明血液循环的哈维(Harvey),他的划时代的小书是1628年出版的。一位是了不起的化学家波耳(Boyle),他的在思想史上有名的著作“怀疑的化学家”是1661年出版的。 西方学者的工作,由望远镜、显微镜的发明,产生了力学定律、化学定律,出了许多新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理学家。新的宇宙出现了。但是我们中国在这个时代,在学者顾亭林、阎百诗的领导下做了些什么呢?我们的材料是书本。顾亭林研究古韵,他的确是用新的方法,不过他所用的材料也还是书本。阎百诗研究古文尚书,也讲一点道理,有时候也出去看看,但是大部分的材料都是书本。这三百多年来研究语言学、文字学所用的材料都是书本。可是西方同他们同时代的人,象开普勒(刻伯勒)、伽利略、牛顿、哈维、波耳,他们研究学问所用的材料就不仅是书本;他们用作研究材料的是自然界的东西。从前人所看不清楚的天河,他们能够看清楚了;所看不见的卫星,他们能看见了;所看不出来的纤维组织,他们能看出来了。结果,他们奠定了三百年来新的科学的基础,给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而我们这三百年来在学问上,虽然有了了不起的学者顾亭林、阎百诗做引导,虽然可以说也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但是因为材料的不同,弄来弄去离不开书本,结果,只有两部“皇清经解”做我们三百年来治学的成绩。这个成绩跟三百年来西方科学的成绩比起来,相差真不可以道理计。而这相差的原因,正可以说明傅先生的话:凡是能够扩充材料,用新材料的就进步;凡是不能扩充新的材料,只能研究旧的,间接的材料的就退步。我在那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张表,可以使我们从这七十五年很短的时间中,看出材料不但是可以限制了方法的使用,而且可以规定了研究的成绩如何。所以我那篇文章后面也有一个和傅先生类似的意见,就是说:做纸上的考证学,也得要跳过纸上的材料--老的材料,去找新的材料,才可以创造出有价值的成绩。我那篇文章虽然没有他那一种远大的大规模的计划,但是也可以作为他那篇历史上很重要的宣言的小小注脚。我们的结论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地方是我始终没有他那样大规模的梦想:做学问的团体研究,集团研究(CorporateResearch)。培根在三百多年前曾有过这种梦想--找许多人来分工合作,大规模的发现新的真理,新的意思,新的原则,新的原理;在西洋各国已经逐渐实现了。中国方面,丁文江先生在北平创立了中国地质调查所,可以说是在北方的一个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团体,为团体研究、以搜集新材料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土。在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尤其是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在中国的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各方面,充分的使用了傅先生的远大的见识,搜罗了全国第一流的研究人才、专家学者,实地去调查、去发掘。例如,安阳的十五次发掘,以及其他八省五十五处的发掘,和全国各地语言语音的调查:这些工作,都是为扩充新的材料。除了地质调查所以外,历史语言研究所可以说是我们规模最大成绩最好的学术研究团体。我们也可以说,中国文史的学问,到了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以后才走上了完全现代化完全科学化的大路,这是培根在三百年前所梦想的团体研究的一个大成绩。 不论团体研究也好,个人研究也好,做研究要得到好的成绩,不外上面所说的三个条件:一,直接的研究材料;二,能够随时随地地扩张材料;三,能够扩充研究时所用的工具。这是从事研究学问而具有成绩的人所通有的经验。 我开始讲“治学方法”第一讲的时候,因为在一广场中,到的人数很多,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所以只能讲一些浅显的小说考证材料。有些人认为我举的例太不重要了。不过我今天还要和诸位说一说,我用来考证小说的方法,我觉得还算是经过改善的,是一种“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我可以引为自慰的,就是我做二十多年的小说考证,也替中国文学史家与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扩充了无数的新材料。只拿找材料做标准来批评,我二十几年来以科学的方法考证旧小说,也替中国文学史上扩充了无数的新证据。 我的第一个考证是《水浒传》。大家都知道《水浒传》是七十一回,从张天师开始到卢俊义做梦为止。但是我研究中国小说,觉得可以分为两大类。象《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是第一类,是创造的小说。另一类是演变的小说;从小的故事慢慢经过很长时期演变扩大为整部小说:象《水浒传》、《西游记》、《隋唐演义》、《封神榜》等这一类故事都是。我研究《水浒传》,发现是从《宣和遗事》这一本很小的小说经过很长的时期演变而来的。在演变当中,《水浒传》不但有七十一回的,还有一百回的、一百二十回的。我的推想是:到了金圣叹的时候,他以文学的眼光,认为这是太长勒;他是一个刽子手,又有文学的天才,就拿起刀来把后面的割掉了,还造出了一个说法,说他得到了一个古本,是七十一回的。他并且说《水浒传》是一部了不得的书,天下的文章没有比《水浒》更好的。这是文学的革命,思想的革命;是文学史上大革命的宣言。他把《水浒》批得很好,又做了一篇很好的序,因此,金圣叹的《水浒》,打到一切的《水浒》。我这个说法,那时候大家都不肯相信。后来我将我的见解,写成文章发表。发表以后,有日本方面做学问的朋友告诉我说:日本有一百回、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后来我在无意间又找到了一百十五回、一百二十四回本和一百十九回本。台大的李玄伯先生也找到一百回本。因为我的研究《水浒传》,总想得到新的材料,所以社会上注意到了,于是材料都出来了。这就是一种新材料的发现,也是二十多年来因我的提倡考证而发现新的材料。 关于《红楼梦》,也有同样的情形。因为我提倡用新的观点考证《红楼梦》,结果我发现了两种活字版本,是乾隆五十六年和五十七年的一百二十回本。有人以为这个一百二十回本是最古的版本,但也有人说《红楼梦》最初只有八十回,后面四十回是一个叫做高鹗的人加上去的。他也编造了一个故事说:是从卖糖的担子中发现了古本。我因为对于这个解释不能满意,总想找新的材料证明是非,结果我发现了两部没有排印以前的抄本,就是现在印行出来的八十回本。 因为考证《红楼梦》的关系,许多大家所不知道的抄本出现了。此外,还有许多关于曹雪芹一家的传记材料。最后又发现脂砚斋的详本《红楼梦》;虽然不完全,但的确是最早的本子--就是现在我自己研究中的一本。后来故宫博物院开放了,在康熙皇帝的一张抽屉里发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一张秘密奏折。这个奏折说明当时曹家地位的重要。曹雪芹的曾祖、祖父、父亲、叔父三代四个人继续不断在南京做江宁织造五十年,并且兼两淮盐运使。这是当时最肥的缺。为什么皇帝把这个全国最肥的缺给他呢?因为他是皇帝的间谍,是政治特务;他替皇帝侦查江南地方的大臣,监视他们回家以后做些什么事,并且把告老回家的宰相的生活情形,随时报告皇帝。一个两江总督或江苏巡抚晋京朝圣,起程的头一天,江苏下雪或下雨:他把这个天气的情形用最快的方法传达给皇帝。等到那个总督或者巡抚到京朝见时,皇帝就问他“你起程的头一天江苏是下雪吗?”这个总督或者巡抚听到 皇帝这个问话,当然知道皇帝对于各地方的情形是很清楚的,因此就愈加谨慎做事了。 我所以举《红楼梦》的研究为例;是说明如果没有这些新的材料,我们的考证就没有成绩。我研究这部书,因为所用的方法比较谨严,比较肯去上天下地动手动脚找材料,所以找到一个最早的脂砚斋抄本--曹雪芹自己批的本子--,和一个完全的八十回的抄本,以及无疑的最早的印本--活字本--,再加上曹家几代的传记材料。因为有这些新材料,所以我们的研究才能有点成绩。但是亦因为研究,我们得以扩张材料:这一点是我们可以安慰自己的。 此外如《儒林外史》,是中国的第一部小说。这本书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吴敬梓做的。当我在研究时,还不知道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我为了考证他的人,要搜求关于他的材料。不到几个月的工夫,就找到了吴敬梓诗文集全集,后面还附有他儿子的诗。这厚厚的一本书,在书店中别人都不要的,我花一块半钱就买到了。这当时是一个海内孤本(我恐怕他失传,所以重印了几千册)。就拿这种考证来讲,方法与材料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材料,就没有法子研究;而因为考证时能够搜求材料,又可以增加了许多新材料。 我再用佛教史的研究说明扩张材料。我那年在英国大英博物院看敦煌卷子的时候,该院一位管理人员告诉我说: 有一位日本学者矢吹庆辉刚刚照了许多卷子的影片带回去。后来矢吹庆辉做了一本书叫“三阶教”。这是隋唐之间佛教的一个新的研究;用的材料,一部分是敦煌的卷子,一部分是日本从唐朝得来的材料。 我搜求神会和尚的材料,在巴黎发现敦煌所藏的两个卷子。我把它印出来以后,不到三年,日本有位石井实先生,买到了一个不很长的敦煌的卷子,也是与神会和尚有关的材料。这个卷子和我所发现的材料比较起来,他的前面一段比我发现的少,后面一段比我发现的多。这个卷子,他也印出来了。另外一位日本学者铃木,也有一卷关于神会的卷子;这和我所发见的是一个东西,但是抄写的不同,有多有少,可以互相补充。因为考证佛教史中禅宗这个小小的问题,增添了上面所说的许多材料。 日本的矢吹先生在伦敦博物院把敦煌所藏的卷子照了许多影片带回日本以后,日本学者在这些照片里面发现的一件宝贝,就是上面讲到的,南方韶州地方不认识字的和尚,禅宗第六祖慧能的语录--《坛经》。这是从来没有的孤本,世界上最宝贵的本子。这本《坛经》只有一万一千言;在现在世界上流行的本子有两万两千言。这本《坛经》的出现,证明现在流行的《坛经》有百分之五十是后来的一千多年中和尚们你增一条,我添一章的加进去的,是假的。这也是佛教史上一个重要的发现。总之,因为我考证中国佛教新的宗派在八世纪时变成中国正统的禅宗的历史,我就发现了许多新的材料。 最后我感谢台湾大学给我这个机会--讲学。我很惭愧,因为没有充分准备。我最后一句话,还是我开头所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求证当中,自己应当自觉的批评自己的材料。材料不满意,再找新证据。这样,才能有新的材料发现;有新材料才可以使你研究有成绩、有结果、有进步。所以我还是要提一提台大前任校长傅先生的口号:“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载1952年12月2、6、7日台湾《新生报》
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蚂蚁公园:艺术还是BT还是。。??
热度 1 seawan 2011-11-7 21:17
从淘宝上偶然发现,现在时兴一种玩具(宠物)叫“蚂蚁公园”, 就是使用透明胶质做的蚂蚁窝, 还赠送活蚂蚁。 加几十块钱,还可以赠送蚁后。 转几张图片放到这里。 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 还是BT。 也许我的思维太老旧了。 也许可以得到一些人生的启迪。。。思考。。。 我们也像蚂蚁,在一个“人造”的环境中,为着可怜的一点食物,挖洞,搬运,争斗。。。 半半糖给力?窈邪?埃? 绿色 、 环保 、低碳、 实用 ! 一、可以定做组合版(60元一套组合) 组合版本的请拍这个链接 :并且备注哪种组合 二、容器好,硅胶塞,精美包装 蚂蚁公园,从上市到现在,已经有2年多了,一直受到广大客户的好评。 蚂蚁外出来的凝胶,被蚂蚁当成砖头,砌在上面,蚂蚁天生就是优秀的工程师@!! 大伙:哇塞,大家要搬进蚂蚁公园了,别挤呀,大家注意素质! 谁推我啊! 容器壁超厚: 有2.2mm厚,不容易摔坏! 跑来跑去的小蚂蚁 好冷呀!大家聚在一起取暖!(小三:谁踩到我的脚了!!) 小四:爬墙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专利产品,品质?V?
个人分类: 周围|5543 次阅读|4 个评论
蚂蚁之迷
热度 4 sportmuscle 2011-10-16 21:06
蚂蚁之迷
一直在想蚂蚁非常喜欢吃糖,为什么不胖? 是因为他整天忙忙碌碌吗?并且蚂蚁的力量很大,可以拖动比他体重大100倍的物体?是因为他有超强的肌肉吗? 图片来自网络
360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南人北游(2) 粽子与蚂蚁(学生写的,感觉很好,转来)
frank021 2011-10-12 14:48
对于路痴来说,地铁是一种令人惧怕的交通工具,顶着大帮混蛋的诅咒,虽然压宝似的选择方向,没有任何底气,但行程还算顺利,沿途众多美女相伴,春光无限,一路养眼,迷路担忧全抛在脑后。 “辰哥!”,小粽子终于出现了,带着一脸熟悉的笑容。“张献忠!”,我快步向前,伸出右手,他也见势伸出右手,两人深情一握,互拍肩膀,“你来啦!”,“嗯!”——男人之间的方式,早已不是当年的青涩少年,但那脸笑容,那些话语,那些情感,还有那 9 班精神,一切又仿佛昨日重现。 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我只得蹭住于北航。到宿舍放下行李后,粽子带我在学校参观,路中两人你言我语,尽情叙旧,笑声风采依然。中午,粽子请我到北航最好的食堂吃饭,在那里我见识到了他们班唯一的女生,面对她,粽子似乎显得很不自然。我心领神会,把话题引到饭菜上,然后又有意无意地感慨一句,“北航美女好多啊!”,“毛,有时间去北影或中戏看看,那里美女才多。”——害羞的粽子,风流不减当年。 此次北游,遵循不打扰他人学习的原则,故当晚就跟着粽子自习到 23 : 00 点,至此为止,我已是 40 多小时未休息了,借着意念强忍,脑子就像被蚀空了一样,丝毫不记得当晚看了些什么。 下午粽子上课,我去清华未得其入,带着一身疲惫与满腔怒火回到北航,独自一人坐在绿园湖边。湖边柳絮轻舞,湖中鸳鸯嬉戏,这样的场景确实不适合一个孤独的外来人,所以我只得躲在一旁看蚂蚁,尽量避免直视风月之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特定的自然与文化也必然养育出特定行为的蚂蚁——蚂蚁陪伴了我整个童年,所以这样的思想从小有之。北航的蚂蚁长约 8mm ,比常见的工蚁大得多,算是典型的山蚁,头尾匀称,身体软而多水,运动灵敏度极高。与先前在南师、南大看到的蚂蚁大有不同,那里的蚂蚁大而壳硬,且喜欢走草地,觅食的过程就像在春游一般;相比起来,首都的蚂蚁似乎更有生活压力,看不到闲情逸趣,有的只是急促地来回搜索,枯叶、树皮、泥地……到处都是它们忙碌的身影。回想起北京的繁华,此刻却令人窒息。 正准备动身,发现手臂上有一只蚂蚁,螺旋式上爬,触角快速地跳动,这个背负巨大压力的小东西竟也显现出一种莫名的可爱。“走吧,不要在我身上浪费无谓的时间”,我起身把它吹到树上。 手臂顿时轻了许多,只是突然肩膀更重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团队里谁是“懒蚂蚁”
热度 6 windlight 2011-10-12 11:22
赵凤光 http://wiki.mbalib.com/wiki/%E6%87%92%E8%9A%82%E8%9A%81%E6%95%88%E5%BA%94 这里提到一个“懒蚂蚁”概念。: 什么是"懒"蚂蚁效应    日本北海道大学 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懒于杂务,才能勤于动脑。   相对而言,在蚁群中,“懒蚂蚁”更重要;而在企业中.能够注意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人也更重要。 实际应该是分工的一个概念。一个科研团队不应该每个人要是全面手,或都战斗在一线。需要有些人做不是一线的工作。 那么要回答一个问题,谁是科研团队里的“懒蚂蚁” 企业的部门有不少分工明确的人。 而科研院所里的PI们就是要亲历亲为了。
个人分类: 科学方法学|4211 次阅读|8 个评论
流逝的青春,追忆的过往
hongleiwang 2011-9-27 17:11
有时候一个人,就会想起一些事。那是一些什么事,如今都已不在重要了。就象所有流逝的青春一样,一旦成为过往就只能追忆了。所有的云烟往事都已渐渐消散,留下的只有自己一个人。 也许着就是成长吧。我们总是以为长大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可是一眨眼的功夫,所有的童年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就象小说里写的那样,今天你还在无忧无虑的 游戏,明天就已经有人甜甜的叫你爷爷了。 我们被这个世界欺骗着,然后我们再去欺骗这个世界。其实到头来被欺骗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一直在碌碌无为着,就象一只劳碌的蚂蚁一样。不要去探究是为了什么,因为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忙碌。 我们玩弄着时间,时间也在玩弄着我们。最后荒废的只有我们自己的青春。不要去探究时间的起点和终点。当你努力的去探求的时候,你知会迷失自我,就象一只没有触角的蚂蚁一样,不停的走,不停的走,可是事实上你是一直在原地打转。 青春是什么?如果一个人还在这样疑问的话,那说明你正在青春。青春为了什么?如果有人还在被这个问题纠缠的话,那么只是说明他还在荒废自己的青春。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只想静静的思考。想那些无关自我,无关人类,无关宇宙的无聊问题。有时只想说服自己去干一些貌似高尚其实无聊的事情,可是在某一个瞬间我才恍悟:原来我一直在做这些事情。 尽管我知道这样的问题很无聊,可是我还是不禁的要问: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死亡的终点在哪里?笑过之后会怎样?悲伤的尽头是否就是欢乐?要去怎么样追求自己的终点?…… 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是无法抑制的悲伤,就象所有的重逢都预示着又一次的分离一样。请不要苛求别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就象风一样,为了生存只能不停的漂泊。 所有的幸福都只存在于记忆中,就象所有的期待都是下一次一样。没人可以逃脱时间的惩罚,就象没人能够拒绝撒旦的诱惑一样。 就让我的青春象所有的往事一样,轻轻的飘过我的心田。当我老去的时候,我依然记得那年春天躺在麦田里,耳畔是好听的鸟鸣,有缓缓的微风吹过,有阳光,天空很蓝,还有一朵朵的白云,象棉花糖一样飘过我无悔的青春。 所有流逝的青春都是值得记忆的,所有的过往都是值得缅怀的。
个人分类: 以前的旧文|2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咬人的蚂蚁
fjlrs 2011-9-18 10:19
记得小时候在福建老家没有被蚂蚁咬过,也不觉得蚂蚁会咬人。2000年来广州后被一种长约3毫米的棕黄色小蚂蚁咬,不会出血,但像蚊子叮的痛,对这种蚂蚁直接捻死。2001年在马来西亚Pasoh保护区时无意用手指撩拨一种长1厘米的黑蚂蚁,结果蚂蚁头部的两支弯针一样的东西像针一样刺进手指头,手指头直接出血,还不敢直接按死蚂蚁,怕那两根针状物留在体内,而只能静等那蚂蚁自动抽出针状物才放心。以后虽看到外来入侵物种红火蚁的一些防治指南,知道这玩意咬人,不过没有碰到过。昨天在单位苗圃里除了被小蚂蚁咬,还发现长约5毫米的黑蚂蚁也在咬我,真不知道有这么多蚂蚁会咬人!
45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普之梦
热度 2 xuyingxiao 2011-9-11 10:18
照片为附近公园所拍。 我来到一个科普植物园,里面的一条小路的路口有个门临时封掉了,碰上门上才发觉原来这个门的中间装的不是门板,而是用没有粘性但很有弹性如蚕丝般的蜘蛛丝网起来的。 惊讶之余打量了一下周围,发现门旁有几块翡翠一般的东西,上面有很多蚂蚁围着蚜虫采蜜汁。心中奇怪这个翡翠一般的东西是什么,用手触摸,感觉软而有 韧性,像凝胶一般。仔细观察,发现原来蚂蚁在凝胶里面打洞做窝。想起自己小时候用玻璃瓶里装上泥土养蚂蚁时只能看到瓶子一圈中蚂蚁的活动;也想起女儿在国 内的玩伴有人用玻璃板养蚂蚁,这样虽然可以看到所有的蚂蚁洞了,但强制整个蚂蚁窝必须是一个平面,不够自然;而这里用这有些透明的凝胶来让蚂蚁做窝倒是个 好主意。 正观察着,一只不知什么虫子飞进了我的耳朵,这虫子紧接着也明白跑错地方了,于是头朝里屁股往外向外面退,怎奈我耳朵出口比较小,它的屁股挤不出来 了。我可以感觉到它的腿在我耳道里用力地撑,我的耳朵口也被它顶得胀鼓鼓的。我配合它将我的嘴巴张大作打哈欠状,活动着颚骨的关节,以便它在用力时我的耳 朵口的洞可以大一些。但试了几次,它还是失败了。这时,我听到这虫子气喘吁吁,大口地喘着气。没想到虫子也会喘气,而且它喘气的声音和人倒有点像,像是叹 气声音一样。再试几次,它又失败了,我可以想见它有多累,它又屁股堵在我耳朵口头朝里喘气了,奇怪,这声音简直和人的喘气声一模一样。于是我醒了,原来是 女儿鼻子不通气,睡觉时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传进了我的耳朵。 这梦真是和周围的环境密切配合呀。女儿的喘息声应该是持续很长时间的,但这个声音是什么时候进入到我的意识/潜意识中的呢?是我熟睡中先在潜意识听 到了女儿的喘息声然后大脑据此帮我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还是我在自由做梦过程中女儿的喘息声进入了我的意识从而自动将二者关联修改了我的梦?如果是前者, 这大脑真是有能耐,在梦中曲曲折折先做了这么长的铺垫;如果是后者,怎么正好这个虫子很累的时候女儿的喘息声开始进入我的意识? 早一步晚一步都和我的梦接不上了。
2665 次阅读|4 个评论
刚来美国的几天
热度 3 JackyJzhang 2011-9-5 06:49
刚来美国的几天
来了有几天了,实验室也去看了一下,不过实验室还在搬家。估计还得一段时间才能开始实验,这两天 在 帮忙拆箱子。老板挺不错的,年轻的华人,干劲十足,我挺喜欢他的,还请我吃了一顿大餐。 在国内感觉自己英语还挺好的,来这边深切地感受到英语需要提高。 感觉也没什么不适应的,也不像别人说的有时差,我这两天睡得都挺好的。 住在monterey park,华人好像特别多,我出去都不用讲英语的,环境还挺好。不过就是这样锻炼英语机会就少了,在学校还是很多的老外的。 运气挺好的,房东挺不错,然后有个同事帮了我很大忙,帮我租的房子,去机场接我,然后这两天带我去学校,真是十分感激。过两天我就得自己试着坐公交车去了,公交站离住的地方很近,还是很方便的。就是这边房子里老发现有小蚂蚁,早晨的时候甚至有几只都爬我床上了,讨厌的很。 感觉自己最近一段时间运气一直都不错,老婆投到一个挺不错的期刊的文章竟然没有修改就直接接受了,我以前都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然后我博士的一部分工作投到一个期刊审稿回来,也不用补实验。 房子都很漂亮 路边上好多好高的树
个人分类: 生活|9180 次阅读|6 个评论
小蒜上面的大蚂蚁
热度 5 flly 2011-8-29 21:10
小蒜上面的大蚂蚁
是小蒜小,还是蚂蚁大呢? 您自己看
个人分类: 其他昆虫|3230 次阅读|11 个评论
蚂蚁的“科学性”
liwei999 2011-7-9 19:44
如果镜某没有记错,“常温核聚变”是化学家们做的。 (102053)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6, 2007 06:37AM 扯“科学性”,最后都是要落实到人的行为上。“颠覆现有的化学理论?”是行外人的论法,是受了行里、行外的人的“欺骗”了。不要以为这个“现有的化学理论”很能预见将来。人想不到的,自然也就作不到。这时,科学理论是一点忙都帮不上。 科学家们需要的是“刺激”--如同蚂蚁找食儿那样的“探索”。而对于蚂蚁留下的那些“气味”,有人就要说,那叫蚂蚁的“科学性”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昨天看蚂蚁大战
热度 2 seawan 2011-6-22 08:24
昨天看蚂蚁大战
今天下雨。 本来在雨前可能会有 蚂蚁过道 的现象,可是雨前难道也有 蚂蚁大战 的倾向? 本人手机上的摄像头太次,不能反应这场战争的壮观,只好从网上引用一个: 但实际上,我看到的是在石子路上发生的。 由于石子之间有比较宽的缝隙,因此,大量的蚂蚁body堆集在这些缝隙中, 形成黑色的壕沟(正如上面图片中的瓷砖缝隙的黑色线条一样,不过更为宽厚)。 思考几个问题: 1. 为什么蚂蚁会大战? 另外多看到“两个打一个”的现象。蚂蚁也会“集中优势兵力”。 1.2 蚂蚁有仇恨吗? 一般说来,有“仇恨教育”的军队比没有这个(例如只有雇佣关系)的作战能力更强。 2. 为什么body一般在壕沟里面比较多? 难道蚂蚁会百忙之中搬运body到低洼处吗(平时它们却可能有此习惯)? 3. 我们人类是否有时候也像蚂蚁一样? 野蛮,盲目。 正好杜老师做一个“历史上的今天”,配合看看 1941年6月22日晨5时,盖世奸雄希特勒一声令下,三百万德意志
个人分类: 周围|2843 次阅读|2 个评论
想当一只蚂蚁
热度 1 seawan 2011-6-19 08:29
想当一只蚂蚁
或者borg。 也许borg更酷些。 蚂蚁和borg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不需要个体意志和个体决策。 一切听上头的。 这样生活变得很容易。 而如果你有自己的思想, 同时又有各种指令像指挥一只蚂蚁一样的指挥你, 就不爽了: 矛盾。冲突。精神分裂。 Borg们有一句每次见面都会说的台词: We are the Borg... 即便是只有一个borg,它也会这么说, 因为对borg来说, 个体不存在, 只有集体——the Borg collective。 Borg还有一句著名台词: Resistance is futile! (抵抗是徒劳的) 一般说来这是正确的, 因为个体如何对抗一个庞大的集体? 不过Startrek中Borg也总是遇到对手, 从光头舰长Picard到女舰长Janeway, 都重创过Borg; 连机器人Data, 也把Borg女王懵了一把; 衰啊。 人有 个体特性 ,有个体意志, 不管这是不是进化产生的“先进代表”, 动物界目前的状况是:越高等的动物个体一直越发展。 科学网有人提出(李亚辉是不是第一个不知道): 征服人心者,收获仇恨。 有些道理; 因为这是企图消灭个体特性。 ========= 看看下面这个borg比较酷? 伟大的光头Picard舰长曾被Borg捕获并成为一只borg drone时的光辉形象 奥巴马Borg老大 (图片取自网络,无意不恭,仅供娱乐)
个人分类: 思考|5274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生如蚁,贵在心齐——看美女,悟人生(图)
sheep021 2011-6-18 12:01
LEIVI 的博文 湖北古代美女VS湖北现代美女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两个美女。 王昭君 刘亦菲 吕喆:弱弱的问一句,刘亦菲的美国籍是现代版的和亲么? ME:老吕问得好啊 和亲啥又不好? 杜甫《前出塞》 和,和谐的和。和来和去,都成中华民族了 博主回复(2011-6-18 11:08) : 这不是好不好的问题,国家安定不能以牺牲百姓的幸福为代价来换取。如果昭君是自愿的,并获得了她期待的幸福,那和亲自然是成功的,如果昭君不是自愿的,过得并不快活,我觉得这和亲就失败了。 ME: 这个说来话长,作为一个个人,昭君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幸福的权利,但,从民族大义上看,谋取和平,总要有牺牲。从历史上看,国家安定,总是以牺牲部分百姓的幸福为代价来换取的 这个道理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  蚂蚁的壮举   突如其来的水包围了一小块陆地,那一小块陆地有许多的蚂蚁,是蚂蚁的家园。蚂蚁们对水是很敏感的,因为它们不会水。天要是要下大雨了,它们总是能够预先知道,于是就能看到它们浩浩荡荡搬家的场面。但是这一次它们无法预先知道,因为这一次是人祸,那个人挖开了沟渠,要浇灌他的菜园子。天灾可以预知,但是对于人祸蚂蚁们就无法预知了。   蚂蚁们爬出了洞,一阵慌乱,蚂蚁们秩序了,它们聚拢,聚拢,聚拢成了一个大大的蚂蚁团,这时,水漫了上去,蚂蚁团就漂在了水面,而且在微风的吹动下,蚂蚁团滚动,在水面上向前滚动。没有一只蚂蚁松手,那蚂蚁团好像向前漂得很轻灵。终于,他们抵达了陆地,它们分散开来,它们一定又一次开始重建家园。那人看得呆了。他在想,假如有蚂蚁不想在最外边,想在里边安全着,还会有那紧密的蚂蚁团吗?假如有更多的蚂蚁这样想,还会有蚂蚁团吗?他的脑海闪现了一个词:团结。这是他因为目睹蚂蚁的壮举而创造的一个词!他想: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词啊!   他把蚂蚁的壮举讲给他的子孙,临了总要说一句:“团结啊!”他的子孙把蚂蚁的壮举讲给他们的子孙,临了总要说:“这就是团结啊!”后来蚂蚁的故事流传开了,一代叮嘱一代:“团结啊!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 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首先是社会的人,然后才是自然的人。 脱离社会需求,追求自由和幸福是盲目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相关链接: 人生如梦 VS 人生如 戏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陆(千足虫)和大蚂蚁
热度 3 angelfish512 2011-5-17 16:25
马陆(千足虫)和大蚂蚁
5月7日,前往杭州太子湾公园游玩,顺着上山的小路行走,沿途看到了马陆、大蚂蚁和石龙子。马陆和蚂蚁都拍了照片,石龙子异常警觉且行动迅速,待我拿出相机就钻进缝隙中不见踪影了。就贴几张马陆和蚂蚁的照片吧。可能很多人看了马陆会觉得很恶心,如果恶心到你了,请见谅哦。 马陆 ,又名千足虫、百节虫、马蚰,隶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倍足亚纲。分布广泛。多喜生活在阴湿的环境,在土块表层,土缝中活动,以腐败的植物为食。头后的3个体节各生足一对,其他体节每节有足两对,足的总数可多至200对。正是因为其多足的特点而得名千足虫。 根据这条马陆与1角的比例来看,体长应该有12cm左右 马陆受到外界刺激后会蜷曲身体 侧边 潜入草丛 像一条小蛇一样在草丛中爬过 下面是大蚂蚁的照片。这种蚂蚁很大,比我们平时见到的那种褐色的小蚂蚁大了很多倍,而且很多长有翅膀,不知道是何种蚂蚁。 石缝中是密密麻麻的蚂蚁 从大蚂蚁与1角的比例来推断,有些大的体长可达1.6-1.8cm(算上翅长)! 在石板上爬行 这张是开闪光灯照的
个人分类: 虫虫世界|1244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与女儿一起看蚂蚁
热度 2 xuyingxiao 2011-5-8 22:29
小时候养蚂蚁,广口瓶放好泥土,用布把玻璃瓶裹起来,捉几只蚂蚁放进去,于是蚂蚁就在里面挖窝了,打开布就可以看到蚂蚁挖的地道,看着蚂蚁在里面爬。 一直鼓动女儿也养养蚂蚁,但女儿无动于衷。正好女儿的巧克力豆掉地上了,就带她喂蚂蚁吧。结果出乎意料,她主动要我帮她养蚂蚁了,盯了我一天了。 桃花满地,亲爱的,你在看什么? 看我力气多大,一个人可以搬动这么大的巧克力糖。 GO,GO,GO…… GO,GO,沟——呀! 掉沟里去了。 叫来帮手,大家一起来帮忙。 研究…… 看我多厉害,我这块比你们大多了,还粘了个花瓣,我一个人搞定! 一个人搞定…… 继续一个人搞定…… 看你们,还在研究…… 还在研究…… 都头朝下了,这么多人还是搬不动…… 哪里的同伴挂了?拖我也得拖回去。 还是这里的花蜜好吃。 我个头大,我可不是蚂蚁!!! 个头大有什么用,还是人多力量大! 人多…… 人多多……
个人分类: 生活|2462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