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人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基因测序能否拯救人类
热度 3 kejidaobao 2011-2-12 13:30
本刊记者/李 娜 1月23日,Nature Genetics网站上报道了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研究者发现,单独用基因测序来了解人类疾病是不够的,要掌握测序结果和对应病症之间的生物相关性,功能性检测必不可少。这又是一项关于基因测序与疾病诊断、治疗关系的研究。 基因测序能解决的问题有限 据报道,杜克大学人类疾病模型中心的尼古拉斯·卡山尼斯实验室,主要研究一类名为“纤毛运动障碍”的疾病。纤毛是一种类似天线的投射器官,对细胞的正常功能运作起着关键作用。纤毛运动障碍可涉及所有分布纤毛的部位,气道纤毛功能障碍导致的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可引起反复的呼吸道感染。 研究人员在斑马鱼模型(它们的许多基因都和人类相似)中对控制纤毛的关键基因TTC21B进行了测序,检测变异情况。最终结果发现TTC21B基因对人类纤毛运动障碍的致病变异贡献率约为5%。 研究者艾利卡·戴维斯指出,“根据我们的研究,基因测序虽然重要,但其能解决的问题有限。还必须对病人变异基因的相关功能进行检测,并结合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其他学科,才能透彻而全面掌握疾病相关情况。”戴维斯还指出,每个病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变异,基因测序和功能检测同时进行,才能更加接近真实,对于病人及其家族的意义也就更大。 从科学家绘制出人类基因图谱草图之后,广大民众就开始对基因测序诊治疾病抱有巨大期待,期望向一些夸大其词的科学家和商业机构所宣传的那样,一旦出现病患,就“按图索骥”,找到致病变异基因并予以纠正,然后就能获得健康。但是十余年过去,现实与人们的期望之间落差很大。 离临床应用还差得远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小组宣布完成基因图谱草图。这份草图由多国科学家联手绘制,耗时10年,耗资30亿美元,内容是人类分布在细胞核中的23对染色体上的约6~10万个基因,约30亿对碱基。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说,这一进展将“彻底改变我们对绝大多数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手段”。“人类基因组计划”甚至被称为“生命登月计划”。 科学家们称,基因组计划给医学带来广泛的发展空间。未来,只要将一滴血放在装满基因的芯片上就可验出病症。未来的药厂将会根据不同病人的基因报告开药方,而且基因本身也会成为药品。科研人员预言,将来许多病症会在症发前就被消灭。 然而十年过去,态度审慎的科学家不断质疑基因组计划和基因测序的意义,认为基因测序似乎并没有实际建树,对于临床医学也贡献甚微。香港大学生物化学系金冬雁教授告诉记者,他认为全基因图谱或全基因组测序最多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的实际帮助并不大。目前在疾病诊疗中有真正价值的测序,主要都是验证性的特定基因测序。也就是说,已知某突变或基因型与某病或某药的关系,然后通过测序找出该突变或基因型。如果顺序反过来的只是做研究,谈不上有真正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全测序或是全测序加功能检测,都只是研究和探索,目前都离实际应用还差得远。 巨大期待与深远的担忧 有些科学家对基因组计划心怀巨大期待,从事基因组计划研究的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不过还需要一定的进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告诉《科技导报》记者,随着对遗传密码的深入了解,基因测序对于人类在分子水平上认识自身状况乃至疾病都会有很大帮助,只不过利用基因测序诊断疾病需要一定的进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总协调人、现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的弗朗西斯·柯林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基因图谱草图十周年之际表示,人类基因组计划定能实现其潜力。因为(基因组研究遵循的)技术第一定律表明,对一个真正的变革性发现而言,其直接效果总被高估,而其长期效果总被低估。本刊记者也曾经采访过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董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他指出近十年来重要的生物医学进展都与基因有关,并高度赞誉中国参与的1%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工作是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里程碑。 但是也有人对于基因测序表示了担忧。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脑血管病研究所吴海云研究员说,目前完成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大约只需1万美元,估计几年内可降到1000美元。很可能,十几年后,为个人进行基因组测序,会和现在的血、尿常规化验一样,成为一项普通的医学检查。但是,“单纯从技术上来说,目前基因组的研究结果要转化成临床实用的疾病风险评估或诊断方法,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基因组检测涉及到数量巨大的基因信息,一般人能否理解这种检查的利弊,从而决定是否做这项检查?如何保证测序的准确性?因为只要有万分之一的错误,就可能产生很多混乱的信息。我们目前对整个基因组基因的功能、基因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因序列和非基因序列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基因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所知甚少,得到分析结果后,如何进行正确的解释?这些解释,是否会使被检查者获益?” 更进一步的担心则来自精神层面。吴海云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上述问题可能会被逐一解决。当我们人类可以越来越多地扮演上帝的角色,人类和物种不再是自然进化,而是由我们人类的意志掌握时,如何保证这个意志会引领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呢?人类可以预测天气,今后或许可以预测地震,甚至预测个人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命运,但谁能预测人类的意志?■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3490 次阅读|4 个评论
感谢中国计算机学会对JDCTA Speical Issue CFP的张贴!
chinyung 2011-2-11 11:47
欢迎数字版权管理(DRM)领域内的计算机专业研究人员、工程师关注和投稿! http://www.ccf.org.cn/sites/ccf/nry.jsp?contentId=2590507188926
3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上首先要摈弃一些东西
热度 4 lin602 2011-2-9 17:58
科学网上写博客看博文大部分是做学术的教师、研究人员甚至研究生们,探讨的大部分是应该是学术、教育、学术环境等问题。其实大家来看看、写写与交流的。 可是看看网上的博文内容,许多内容是挺好的,一是真诚,二是发表自己内心的看法,让人受到启发也树立一种信心。 但也可以看到不少让人觉得不舒服的东西。例如: 某某大师,某某名博主,某某侠,某某王.....。这些字眼经常出现在一些博文中。其实不就是这些‘名人’多写了些博文,有的敢写一些、胆大点、写得多点而已。这就是大师,名主,大....,....王等等。唉,有些人(不是全部)不就是借这些人的势扩大自己名声。没有必要吧。 推荐博文时,不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文章与内容欣赏,而是有种我推荐你,你推荐我的‘交换’动机。 网上也可以看到‘小团体’的影子,同时对别博文进行批评与赞赏。 还有匿名乱打的‘狼牙棒’,他们不用真名,出口粗俗,不是讲道理,以理服人,而是骂人。(我还是认可甚至赞赏用真名发帖的批评) 让大家的博文发自内心,让博文具有一种责任感,平等、高雅、幽默、平淡成为科学网博客上的主流。 补记:科学网博客从开始到现在,我认为风格及风气上是有变化的,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霸气在慢慢减弱,平等在慢慢提升,对骂与互骂也在逐步减少(当然许多是斗气的结果),心平气和更加普遍,写出来的博文我觉得质量也在提高,看的人也在逐渐增加。衷心希望这块地方成为知识人来‘喝茶’‘聊天’‘交友’‘发呆(从丽江看到的名词)’,赏科学美文,看精心摄影美景,听自己不知的消息,叹社会中的不公,盼科学进步,认与自己观点相近的人,愤社会的丑恶,但不给任何利益的‘茶馆’。
3283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的科研为什么难受:优秀的人多的是!(脚印)
热度 4 罗岚 2011-2-7 08:48
春节阻止小孩长时间的玩电游,他冒泡了:你以为自己了不起,优秀的人多的是! 当然不会把小孩的话当回事,也许是大部分时间在自己的商品房进行一些研究,对外沟通比较少,引起了小孩的不理解----其实,从做博士开始就是参考着其他博士的脚印和自己确定的方向进行,博士后也是如此:首先是一个多伦多博士后的脚印,虽然在中国有了个特聘职务,大部分时间还是只在自己的空间研究;再是一个天津博士后师兄的脚印,和老板一起做教授. 读了博士选择研究所或进行研究,如果没有能力独立,无论领导喜不喜欢,肯定难受:到目前为止,工作过的研究,政府机构里都有优秀的研究人员流动到发达国家,这些研究人员在中国也都是正式工作:更让留下的研究人员难受的是,向发达国家流动之后,中国没有了结他们工作应该得到了尊重和报酬.更有甚者,还造谣诽谤. 全世界没有义务工作和科研,不论承不承认. 在中国做科研不容易,想作出成绩更不容易:除了科研人员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还要为研究团队想好作出成绩以后的退路.也许,这也是中国的教授们只能做老板的原因,有眼光的老板没准可以导出一些成绩.
3784 次阅读|11 个评论
研究者的目标
热度 3 Rein 2011-1-31 16:14
有段时间一直在做研究的目标是什么。是发paper么,是被引用多少次么,还是能去好学校当教授么?发paper,被引用,似乎可以作为短期目标,但是如果说研究人员只是为了发paper,这也太无趣了。至于拿教职什么的,不能当了教授就不做研究了吧?所以这也不像是做研究的目标。 感觉自己比较欣赏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很多科学家。比如为了证明地心说,或者日心说而献身的科学家。当然日心说或者地心说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现在这种还没有从科学上解决的问题也有。比如,现在很多科学家为了证明创造论或为了证明进化论而努力中。不过,好像这些和我这种计算机的研究者半点关系都没有。这不是什么自然学科,不存在什么挖掘自然的真理而努力这种研究目标。甚至,做网络研究,还不像人工智能或者人机交互,对于我的“其他目标”(比如想当老师)有促进。 不过最近读数据中心的论文,很有意思,感觉研究人员也很自觉地站在了两个阵营中。一种是server-centric的研究,一种是switch-centric的研究。在国内,我接触过一点点以微软server-centric的数据中心阵营中的研究人员(微软搞server驱动程序啥的,所以站在server-centric阵营)。但是,很明显,我现在的实验室是属于switch-centric的研究阵营(Stanford是在大力推广OpenFlow switch的)。这两个阵营到不像前面那些科学家的例子那么对立,不过还是蛮有“冷战”的味道。至少,两个阵营都在极力证明自己的方法更有前途。 前几天某个商学院的教授也在bible study中分享,他当时觉得大家对人性的假设很不正确(大概是说之前有个什么最基本假设说人在拥有所有信息下可以做出最优决策),他觉得这个不符合圣经中对人性的说明。于是他的研究对市场的分析就建立在人是没办法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下做的,最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对这个领域完全不熟)。 于是,我开始在想,做研究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比发paper更高一个层次的目标,比如某种价值观的输出?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5149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辨认出所有物种生理时钟机制
热度 1 chenkuifu 2011-1-28 10:20
伦敦路透电)科学家已辨认出控制所有物种24小时生理时钟的机制,这项发现将让人们更了解因轮班工作引起的疾病,例如糖尿病、忧郁症和癌症等等。研究也发现,人类细胞里的昼夜节律与藻类是相同的。   英国剑桥和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可更深入了解护士、飞行员和其他从事轮班工作者的健康问题。这些人的生理时钟都因受到干扰,无法正常运作。   在第一项研究中,剑桥的科学家首次发现,红血球细胞也有24小时的节律。   研究员表示,这是一项突破性发现,因为昼夜节律向来被认为与脱氧核糖核酸和基因活动有关联,但红血球细胞并没有脱氧核糖核酸。   领导这项研究的雷迪指出:“这对健康有多重含义。我们已经知道,生理时钟紊乱……与糖尿病、精神健康问题甚至癌症等代谢失调类病症有关。”   他的研究小组把净化过的红血球培植在温度为人类体温的暗室里,并在接下来几天定时抽样检验红血球。   他们发现,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在血液中大量产生的抗氧化蛋白(peroxiredoxin),其成分会按照一定模式在24小时内来回变化。   研究组在期刊《自然》发表的报告也指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海洋藻类也有类似的24小时生理时钟。这突显了内部的生理时钟向来很重要,即使是古生物也有昼夜节律。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94 次阅读|2 个评论
正在推动科学和伦理的中国
techne 2011-1-24 23:22
该译文发表于《世界科学》,此处为原始译稿。 正在推动科学和伦理的中国 约翰.波福莱特(John Pomfret),华盛顿邮报特约撰稿人 王 键 星期一,6月28日,2010年A01 深圳,中国——去年,赵博文(音译)作为团队的一员破译了黄瓜的遗传编码。目前,他正在探索人类智商的遗传基础。 (中国研究人员和数据分析师赵博文在BGI的实验室,该机构已经脱离了政府的支配。) 赵今年17岁。   在它把世界带进技术威力后的几个世纪——回想火药、灌溉和印刷字——中国已渐渐返回伟大科学强国的行列。带着尚显青涩的焦躁,在一些案例中,中国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在可能改变世界的研究中正在开始复兴。   卸下了西方常有的社会和法律约束,中国的先驱科学家也正在推动伦理的界限和原则,他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对很多人来说,是令人不安的——位于远东的狂野西部。   10年前,没人认为中国是个科学方面的竞争对手。它的最好的和最闪亮的人才都这么认为并离开中国,流失进了哈佛、斯坦福和MIT的大学研究实验室。   但在过去的五年,在西方受过教育的科学家和有魄力的企业家进行全力拼搏,迎战中国死板的官僚体制,以建立研究机构和公司。这些已经挽回了在西方受过训练的中国研究者的国内印象分数,他们致力于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转变为一个科学超级强国。   “他们成长的如此迅速和突然,以至于人们还在怀疑”,拉斯莫斯.尼尔森(Rasmus Nielsen)说,他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遗传学家,在同中国搭档合作。“我们应当习惯这一点,现在有来自中国的竞争,并且事情变化的程度确实相当剧烈。”   中国已经斥资数十亿(美元)用于改善它的科学声望。几乎每个中国部委都拥有某种规划,要在从导弹到医药的每个领域赢得一项技术优势。北京的科技部,王刚,将在7月份访问美国,人们期待他会示范中国的某些成功之处。   在五月,比如,在德国的一次国际会议中,一台中国生产的超级计算机排名为世界第二快机器。根据超级计算机的数目,中国现在是第四大地区,同德国不分胜负。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和技术期刊中的研究文章数量,中国已经一跃成为第二大地区——从1995年的第14名——排在美国之后。   由比尔和玛琳达.盖茨基金会支持,中国的医学研究者,与一家美国公司合伙,在去年击败了一个印度小组,开发出一种成本低于5美元的用于子宫颈癌的新测试。目标是在3年内检测1000万中国妇女。   作为耗资数百万美元创建绿色中国能源的一部分成就,中国的工程师已经显著地改进了西方和苏联的煤气化技术(coal-gasification technology)。 行动,而非研究   “这里要行动”,S.明.孙(S. Ming Sung)说,他是清洁空气特遣组的首席亚太代表,该特遣组是一家建立在美国的非营利机构,他还是壳牌石油的前任执行官。“在美国,有更多的论文研究者。这里,他们要做事。”   与此同时,中国军方的研究人员也开始临近尖端的重要突破:一种陆基反舰弹道导弹在美国海军内部引起了关注。   2007年,中国遗传学家在非洲人、亚洲人和高加索人种的基因结构中发现了巨大的差异。他们不久将报道一项进展,它表明为什么有些人——比如西藏人——能够很容易地生活在高纬度地区而其他人不能的原因。   还有很多难题。在创新方面中国还被看作是疲弱的,而且中国的官僚主义者例行公事地对发现进行书面指令——被西方科学家视为荒谬的幻想世界出发令。   2008年,科技部给研究人员两年时间提出用于临床试验的30种药物,并且只有5天时间进行申请以获得资助。这完全无视事实,自从1949年的共产主义革命,中国只开发出一种国际认可的药物——青蒿素(Artemisinin)——以抗击疟疾。   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也在骗局和不时带来问题的实践中风浪不断。在中国超过200家的机构为人们进行有争议的干细胞治疗,这些患者被损伤、疾病或生育缺陷所困扰。虽然政府去年开始规范整个产业,但没有哪项技术已经经受严格医疗试验的约束。   中国也是已知的“垃圾”专利的主要来源——它指荒唐的“发明”主张,不比蛇油式骗局更有料。   “这一发现将会震撼世界!”刘剑(音译)怒吼道,他是华龙(音译)肥料技术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刘声称他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通过纳米技术的使用来降低肥料用量,虽然农业部官员对这个说法冷嘲热讽。“你会帮助我们募集些资金吗?”在一次会见中刘问道。   最后,剽窃和篡改结果看来像筷子一样平常。武汉大学的一项研究披露了伪造报告的整个产业,以及在去年迅速取得14亿5千万美元的论文写手,这自2007年以来增长了5倍。 中国作为初生科学超级强国的涌现滋生了关于美国同北京关系的疑问。自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向中国学生敞开大门,几十万人已经涌入美国。其中大多数研习科学和工程并且在横跨全美的研究机构中受到欢迎。但随着中国开始成为竞争者,美国专家已经开始质疑这一实践。   FBI官员宣称在美国存在着盗取美国工业、科学、技术和军事秘密的大规模活动。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中国人被确定有罪,他们偷窃美国的技术并输往中国。   “同中国的科技关系一直都处在各种政治压力的对立面上”,理查德.P.萨特梅尔(Richard P. Suttmeier)说,他为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研究了中国的崛起。“既然面对持续的竞争,在相互信赖的缺失中发现合作的基础是个问题。它就会转向关于间谍活动和技术饥渴的疑虑。”   那种饥渴在BGI(华大基因)的大厅中是明显的,BGI是赵博文和更多的1500名其他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家。位于南中国深圳大城市带的一个工业区,BGI已经成长为致力于译解有机体起源图谱的世界主要遗传学机构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里,BGI的科学家对鸡、蚕、熊猫、水稻变种以及来自格陵兰岛4000年前残留的人类进行了基因测序。   在一月份,BGI作出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对基因组测序设备的采购,从建在加利福尼亚的Illumina公司购买128部超级高科技机器。在获得它们之后,BGI可能会很顺利地超越美国的基因测序产量。 避开指令   在11层的实验室内,气氛完全是硅谷式的开始:短裤,踝手链,设计者的眼镜以及随意的纹身。赵在去年夏天的实习期来到BGI,进行关于黄瓜的工作。现在则作为全职雇员继续他的研究,赵开始把他的注意力转向一个西方研究者因为伦理担心而早已退却的主题:赵计划研究他在北京一所顶级中学中表现最佳的1000名同学,并且根据他们,他补充说,“同其它1000名普通孩子进行比较”。   BGI的秘密——并且也是许多中国最佳科学机构的秘密——看起来是摆脱了来自中国政府的官僚控制。BGI始于21世纪之初的北京基因组研究所(Beijing Genomics Institute),但在2007年科技部试图指示它能研究和不能研究什么之后离开了北京。   深圳市政府向它提供了几百万美元作为保证和运行费用来实现南迁。去年,BGI从中国开发银行得到了150亿美元最高限额贷款。   “我们来这里是因为对我们来说它是从事科学的最佳地点”,杨黄明(音译)说,他是这家机构的创建者。“我们对政治不感兴趣”。   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成功的研究机构是国家生命科学院,以NIBS知名,它负责中国超过半数的同行评议出版物。该院的23名主要研究者,它的主任和代理主任,都是来自美国的海归学者。它也是中国唯一不设党委书记的主要研究机构。   罗敏敏(音译),37岁,神经生物学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得到他的博士学位并在杜克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后,于6年前回到中国。罗说他在NIBS拥有一笔很大的预算,并且比在美国时有大得多的研究自由。他正在研究与注意力缺乏的紊乱有关的遗传因子。   “如果我还在美国,做出发现的机会将会小的多”,他说,“这里,人们愿意承受风险。他们给你钱,并且重要的是你能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1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寻觅科学开拓的新方向
kejidaobao 2011-1-20 14:09
文/杨书卷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的物理学教授Brian Greene曾这样理解科学突破:大家都从这个方向看问题,而你却从后面看过去。因为不同的思路往往可以发现全新的东西,而如果我们受控于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那么就会被引导到同一个方向。从科学观点来看,转换视角非常重要。 在热情高涨的新能源领域,Brian Greene的说法正在被科学家们付诸实践:美国和瑞士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的太阳能利用装置。这种装置从植物处获得灵感,利用金属氧化物为媒介,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储存”和“可移动”的能量(2010年12月24日美国Science)。 在各类新能源中,太阳能最受到青睐,因为它无任何污染,更没有能源短缺的说法。但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的总量尽管很大,能流密度却很低,且受到昼夜、季节、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晴、阴、云、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辐照度既间断又极不稳定,而目前占据主流应用的光伏电池,使用的是光照半导体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的原理,一直存在着能量利用效率低、成本高、储存难、占地广等瓶颈制约,很难使太阳能在新能源更替中取得相应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其实,锁定和利用太阳光能,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最有效的途径,但由于人们难以破解其深层的奥秘,这种地球上“最常见”的光能利用却一直无法走入大规模的应用阶段。而现在,光伏电池的缺点已十分突出,寻觅新方向的要求使得“仿生”太阳能电池的开发频传佳音。 “可储存”和“可移动”太阳能利用装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研究人员利用石英窗和特殊孔洞将太阳光线聚拢到一个圆筒里,筒壁布满二氧化铈。金属铈的氧化物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结合氧原子能力呈现差异。研究人员借助这种特性,向装置导入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英国光电企业“太阳能世纪”首席技术官Daniel Davis认为新装置“非常令人激动。”因为想想看,“与在屋顶上装太阳能板相比,在撒哈拉沙漠建一个大企业,生产可移动和储存的液态燃料不是更好?”(2010年12月26日新华网) 但是新装置当前只是个雏形,效率不高,仅能转化、储存0.7%~0.8%进入装置的太阳能。不过,装置设计者之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Sossina Haile认为,改进装置绝热性能和缩小用于聚拢太阳能的特殊孔洞,能够把太阳能转化率提高到19%,达到商用要求。 美国的另一组研究人员也在新式太阳能电池上获得突破:通过使用碳纳米管和DNA等材料,该电池能像植物体内天然的光合作用系统一样进行自我修复,从而延长电池寿命并减少制造成本。 传统光电化学电池一个最大弊端是其内吸收光线的染料难以更新,科学家对DNA进行编程,一旦DNA识别出染料分子,系统就开始自我组装,完成染料更新,就像植物体内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自我再生。领导这种新式电池研制的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学助教崔宗献表示:“这是一种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是革新性光电化学电池,新方法将来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1月7日《科技日报》) 美国麻省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Karen Gleason和他的研究生Miles Barr在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上也不遗余力。他们展示了一种新型印刷技术,该技术能将太阳能电池印制到薄薄的、柔软的材料如普通卫生纸上,即使将印制好的太阳能电池纸折成了纸飞机,也还能产生电流。而对于广泛制造太阳能电池来说,寻找一种低成本、柔软灵活、有弹性的材料将对未来的太阳能电池多元化应用非常有效。 科学家寻觅各种新的方法,来探求太阳能转化的高效实用方式,使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阳能利用可以摆脱目前的困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而近日,俄罗斯莫斯科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研究所的斯维特拉娜·哀莫列娃和她的科研组,可能已经找到一种比抗生素更好的治疗感染方法,使因抗生素滥用而倍感忧虑的人们也产生出欣慰之情。 这种方法不是另觅一种药物,而是物理学成果——低温等离子体。研究人员利用实验室里的低温等离子体焰炬轰击两种常见细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细菌经常出现在伤口感染处,但已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5分钟后,等离子体焰炬杀死了一个皮氏培养皿里生长的99%的细菌,10分钟后,它杀死一只受伤老鼠伤口处90%的细菌,而且这一过程不会损伤生命组织。更重要的是,研究组已经证实等离子体可以杀死生长在伤口处的由生物膜保护的细菌(2010年12月出版的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由于人类长期以来对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而且出现了能抵抗绝大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低温等离子体疗法不仅避免了药物经常引发的副作用,而且这种离子化焰炬不管细菌对抗生素有没有耐药性,一律都会杀掉。哀莫列娃巧妙地“绕开”了常规的抗生素治疗的方式,让人们可以有理由大声对滥用抗生素说出“不”字。 寻觅科学开拓的新方向,往往是科学突破的起始。而实现突破与否,往往就取决于一点点洞察力——看是否能够将事物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新太阳能电池的突破研究与替代抗生素治疗的新方法均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个人分类: 栏目:半月科技风云|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不是学生,是研究人员
热度 1 sqdai 2010-12-17 09:16
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院士说:研究生不是学生,是研究人员;硕士生是初级研究人员,博士生是中级研究人员。(转引自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content.aspx?id=240455 ),说得极有道理。 在国外教学科研单位工作、学习过的人都看到,大多数研究生融入了那里的研究集体,做着研究人员的工作。我自己早年在中科院力学所做研究生时,也有类似的经历,参加了所在研究室里的科研活动,自己觉得是研究人员的一份子,唯一差别是必须通过研究生课程考试。 目前,在高校里,虽说一般由专门机构(如研究生院、研究生部等)管理研究生,但更多地还是把研究生当作学生。然而,大家都知道,研究生已经是各类科研工作的生力军,翻开国内的科技刊物(尤其是高校学报),大量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研究生。国内不少研究生也进入了科研团队,但他们较少有当家作主的地位。因此,我认为,应当转换观念,实践彭桓武院士的主张:把研究生当作研究人员。 对于研究生来说,把自己当成研究人员的最大好处是: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有更大的当家作主的感觉,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研究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所在团队的成败得失有更大的责任感(而不是团队里的打工仔),从而更自觉地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做得好上加好。 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更明确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的实际作用,更合理地调配人力。更重要的是,应该提高研究生的物质待遇。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当研究生时,享受的国家助学金是成为同类单位工作人员的同学工资的 75 %,远高于目前流行的标准;若能达到当年的标准,导师用于培养研究生的经济负担可以大幅度减少(只需要给数额较小的 RA 或 TA 津贴),也可更多地留下青年人才。 更全面地说,研究生是兼有学生特征的研究人员。 不知以上想法是否对头? 写于 2010 年 12 月 17 日晨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8915 次阅读|15 个评论
招募科学计量学领域的研究志愿者
yuliping 2010-10-3 02:29
近几年,本人主要从事网络经济及科学计量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近期的兴趣主要是期刊评价、学科评价、以及期刊评价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网络经济领域的研究,有研究生可以参与,但对于科学计量学领域的研究,团队尚在完善过程当中,需要招募数名研究志愿者共同进行探索,基本要求如下: 1 、对相关研究领域有浓厚的兴趣。 2 、有如下特长之一或者兼而有之。 ①敏锐的洞察力 ②良好的数理功底 ③英语写作水平较高 ④对博弈论掌握较好 3 、最好是大学老师或者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 4 、以 35 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 5 、专业不限。 课题组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参加者予以回报: 1 、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 2 、基于定量方法的培训与学术沙龙交流。 3 、合作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计划参与者每人每年以第一作者发表 1-2 篇 CSSCI 、 EI 、 SCI 、 SSCI 期刊论文。 4 、未来科研课题的申请与合作。 感兴趣的朋友请将个人简历发到我的邮箱: chinayangzhou@yahoo.com.cn ,如果您有什么想法也请直率地提出,期待您的加盟! 俞立平 2010.10.3于江北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827 次阅读|4 个评论
爱因斯坦说研究人员分为三种,你是哪一种?
热度 1 sqdai 2010-8-30 06:02
爱因斯坦说过: 研究人员分为三种:一种人从事科学工作是因为科学工作给他们提供了施展他们特殊才能的机会,他们之所以喜好科学正如运动员喜好表现自己的技艺一样;一种人把科学看成是谋生的工具,如非机遇也可能成为成功的生意人;最后一种人是真正的献身者。这种人为数不多,但对科学知识所做的贡献却极大。 我在各地做有关科研方法的讲座报告时经常引用这段话,并问我的年青听众: 你是爱因斯坦所说的三种研究人员中的哪一种? 今天,我也要拿这个问题来问问我的博友们。 当我在讲座中问年青朋友时,常让他们自愿举手:自认为是哪一种人,就在说到该种人时举手,每人可举手三次,因为你可以喜好科学并为之献身,同时也想通过科研谋生或者生活得更好。一般来说,多数年青人举手表态,自认为搞科研是为了谋生;也有不少人前两种兼而有之。 我觉得,新一代青年可爱而务实。说他们可爱,是因为他们坦率,不隐讳自己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表态;说他们务实,是因为与我们在年青时的心思相比,他们少了一点浪漫主义色彩,很注重实现自身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拿做科研来说,他们想:我为啥不能把通过科研成家立业、养家活口这一点堂而皇之地说出来?为啥我要用伟大理想之类的话来装饰自己?作为我这把年纪的人,我喜欢现代年青人的率真可爱,也希望他们更多地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任。 做研究为了养家活口,无可非议。比那种表面上说得好听,实际上处心积虑地损人利己、一心为私的人好多了。假若在务实的基础上,有那么一点理想主义的成分,那就更好了。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地倾心投入才能做好;而做科研绝非易事,其间会有种种磨难挫折。如果仅仅为了养家活口,在巨大困难面前很容易退缩:唉,科研这么难,我还是干别的去吧!干什么都能养家糊口,我干吗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在科研战线上很可能就走掉了一位很有潜质的青年研究人员。 若有一点儿兴趣爱好加上一点儿献身精神,情况就不大一样了。这样的人能正确面对困难,迎战困难,倾全力出战,且战而胜之。钱伟长如此,华罗庚如此,有成就的科学家莫不如此。有的青年朋友会说,他们是人杰,我们小八拉子怎么能跟他们比?是的,一般人大多没有像他们那样的资质和成就,但是他们也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才取得成绩、取得成果,最后取得成就的。我们要在科研中取得成绩,首先应该学他们的样。 在科研的道路上,唱高调毫无用处。重要的是:心存高远,踏实前行。 写于 2010 年 6 月 7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22916.html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103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值得科研人员终身收藏的视频网站
luguirenqian 2010-5-26 17:11
值得科研人员终身收藏的视频网站 学他人之长处,弥补自己之不足。现在将我收藏的几个视频网站与需要的人分享,可能有的人早已经收藏了这些网址,那就请您飘过。 1. 课乐网 ,收集国外诸多重点大学视频课程,学科多,门类齐,是国内难得少见的视频课程网站。对学地球科学大类的人来说,有点不足就是关于地球科学科的课程太少。网址: http://www.galaaa.com/ 这个网站是您不能上国外网站或者上国外网站慢的最佳选择。 2.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 ,相信大多数人知道,在此,不再多说。唯一不足的就是教育网很难登陆上去。 网址: http://ocw.mit.edu/OcwWeb/web/courses/courses/index.htm 3. 英国公开大学 ,这是由英国十几所大学联合起来,组建了英国公开大学。有很多课程提供详细资料和视频,学科较全。 网址: http://openlearn.open.ac.uk/course/index.php 当然,还有很多视频网站。没有必要全都推荐给大家,我自己觉得这三个就足够了。如果您的网络比较好,上国外网站快,那就只收藏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就可以了。今天在将我收藏的这三个网站与大家分享的时候,在网站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在以下这篇文章介绍得更详细:世界名校课程下载地址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0960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414/15/531543_23022064.shtml 如有需要了解更多的人员,请参考上文的详细介绍。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研究人员的可持续奉献
huabolin 2010-5-20 10:11
化柏林 1.引言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如此重要,那么对应的科技人员应该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呢?国家只注重整体上的可持续发展,可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这个本体,是否更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呢? 2.通过著名科学家生平看研究人员的可持续奉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可持续奉献 , 因此,如何让研究人员保持可持续奉献,这是研究人员以及科研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问题。 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但是施与是有条件的,至少要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才可以谈奉献。如果穷到要饭的程度,那又如何奉献呢?就像跪在路边讨饭的乞丐,又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为社会做贡献呢? 2009年是中国科学家逝世的大年,有点像中国政治界的1976年。吴大观、贝时璋、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纷纷逝世。他们除了留给中国科技界一些科技财富外,关于可持续研究与奉献的问题也应该引起科研人员的思考。 (博主提醒:如果了解三位科学家,以下三段可一览而过,每段看最后一句) 吴大观,发动机专家,航空工业和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方法和程序的研究,主持研制多种型号的发动机,并培养了几代专业人才。为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研制和促进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1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县(今镇江市)农村小商人家庭。2009年3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近日通过对吴大观事迹的学习,深深体会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优良作风与传统, 使我感动的有很多,包括为理想而奋斗,为信念而执着,报效祖国、刻苦勤奋、淡泊名利等,然而给我启迪最多的却是科研作风 。 钱学森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2009.10.31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1950年,钱学森同志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如果能当时在美国英勇就义了,那还能对中国的现代科学有如此大的推动力吗? 著名生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最年长的院士贝时璋先生,2009年10月29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贝时璋(1903.10.10~2009.10.29)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早年从事无脊椎动物实验胚胎学和细胞学的研究,对细胞数恒定动物与再生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30年代初发现了中间性丰年虫,并观察到其雌雄生殖细胞的相互转化现象;70年代提出了细胞重建学说。重视交叉学科,致力于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先后组织开拓了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仿生学、生物工程技术、生物控制论等分支领域和相关技术,并培养出一批生物物理学骨干人才。 如果没有长寿做基础,如何开创与推动这么多学科的发展? 先进的典型有很多,媒体也加强了对先进人物的宣传,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还特别辟出一块时间播放时代先锋。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评选的感动人物中,没有发现哪一位百万富翁(一百万现在当然不能算富翁了,在北京连个房子都买不到)的子女像吴大观一样艰苦奋斗、像洪战辉一样刻苦学习。 吴大观93岁高龄、与航空打了68年的交道。贝时璋活了107岁,钱学森活了98岁。 贡献越大的科学家,必然要有更长的生命。如果没有长寿做基础,很难持续的为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做贡献。吴宝俊博主撰写的博客《【科学网】工作狂与黄泉路》(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5918 )对很多英年早逝的现象发表了一针见血的评论。 3.可持续奉献的核心与关键 具有吴大观这种高尚情怀与品质的人在老一辈科学家中很多,现在的共产党队伍中也不止他一个。餐桌与书桌混用在具有正高职称的博士团队中仍占很大比例,甚至有人还需坐在床上,即卧室、餐厅与书房三合一。因为他长在一个革命的年代,生活在一穷二白的国度上,大家一样受苦受难。虽然那个年代很艰苦,但大家都一样,要穷一起穷,要苦一起苦,所以心理很乐观很平和;而如今,虽然整体条件好了很多,但是大家的差距很大,特别是由于非正常劳动所带来的高收入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所以很多人不乐观、心里不平衡。对于喝三鹿奶粉、在充满甲醛的房子里长大的一代,让他们艰苦奋斗、能有纯朴自然的作风是很困难的,要求他们像吴老一样学习与工作是不现实的。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国家的角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从微观的角度,就是以挣钱为中心;国家追求GDP的增长,个人就难免追求经济收入的增长。因此国家近几年强调科学发展,要建和谐社会,注重以人为本,放松对GDP的追求与强调显然更加先进与高明。所以加强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这一代(80后、90后)教育培养的同时,也应该为这些人的成长创造一个能够培养艰苦奋斗、淡泊名利高尚情操的环境。 要想实现可持续奉献,保持革命的本钱非常重要。科学家的脱发率比一般人高得多,体重也低于平均水平,眼睛普遍不好。只有保持好革命的本钱,才能更好的为祖国奉献。而像牛玉儒等,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这种精神固然可佳,但作法并不值得提倡,尤其不能推广学习。在年轻力壮、年富力强正是为祖国事业贡献的时候却走了,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在为国家奉献最大的时候却倒下了,不能继续为国家做贡献了,多么可惜呀!不仅要做到学到老,活到老,干到老,而且力争多学点,多活点,多干点!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可持续奉献。 4 .结论 在学术风气比较浮躁的今天,学习吴大观、贝时璋、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先进事迹显得更有意义,不为评价体系与考核指标所牵动,一心一意搞研究,做学问。一生只为一件事情奋斗,吴大观一生致力于解决航空发动机问题,袁隆平一生致力于解决水稻杂交问题,王选一生致力于解决汉字照排问题。有的研究人员连自己的研究方向都说不清楚,更何谈解决什么问题。一生能解决一个问题,并不容易,不管是理论探讨还是实际应用。因为,作为一名研究人员,致力于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是最关键的,把研究聚焦于一点,这比追求论文数量、项目数量、各种头衔与奖励要踏实的多。这也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学术界的真实写照。 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可是想想真能鞠躬尽瘁吗?如何在无限的服务中,使自己的贡献最大化,是每一位研究人员应该认真思考的事情,更何况很多研究本身需要长时间的关注与投入。 致力于解决问题,是研究人员之根本,也是做研究的最高境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可持续奉献。 参考文献 http://kxfz.people.com.cn/ http://www.thn21.com/Article/yi/5790.html http://www.hudong.com/wiki/%E5%90%B4%E5%A4%A7%E8%A7%82 http://baike.baidu.com/view/4213.htm#7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2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研究人员的圣经
hoverwong 2010-5-7 11:37
摘要: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 是很难的工作,本文档对此给出了全方位的建议。第一节描述了问题什么是论文?第二部分陈述了毕业论文获得通过的正式要求。三、四节描述了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五、六节对选题和项目实施给出了建议。七、八和九节关注的是阅读和写作。十节描述了学问的评审过程,并就如何应对给出了参考意见。最后,十一节给出了接收人工智能方面投稿的期刊列表。 1 什么是毕业论文? 要获得博士或者硕士学位,你必须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并通过口头答辩(人工智能系的研究生无需笔试 )。在口头答辩中,一般问及的都是要求对论文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澄清,所以最主要的评价依据就是毕业论文。合格毕业论文(至少是 Edinburgh 大学认为合格的)的定义,可参看校历中有关研究生学习的部分: 3.2.6 和 3.2.7 。摘录如下: 博士论文 博士学位的基础要求是: a 博士申请人必须通过论文的表达以及在答辩中的表现证明他可以从事所在领域的原始创新研究,能够将特定的研究项目与本领域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能够一种严谨而学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结果。 B 毕业论文必须包括原始创新的工作,这些工作对本研究领域的知识以及理解作出了明显的贡献,毕业论文包含值得出版的材料;论文显示出作者对本领域知识以及相关文献充分地掌握;论文显示出作者能对自己的工作和本领域其他学者的工作进行严谨的判断;论文体现出来的工作能够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和研究期间完成;文字表达合格,参考文献充分而适当,具备可理解的内在结构,本领域的其他学者可以明白论文中提出的目的、背景、方法和结论。 C 毕业论文的篇幅原则上不能超过 100,000 单词。但如果由导师建议,委员 会认定篇幅的扩展确实属于处理论文主题所必须的,篇幅可适当扩大。 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 i. 申请人通过论文的表达和书面 / 口头的答辩,表明自己已经获得并理解了本领域的先进知识,能够将对特定论题的知识与更广范围的研究联系起来,能够用严谨而学术的方式表达知识。 ii. 论文必须是申请人所从事研究的合格记录组成的原始工作或者对本领域知识的合格而严谨的调查研究。论文显示出申请人有能力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具备足够的领域 知识。论文所采用的方法或者陈述是独立完成的。文献陈述是合格的,包括适当的 引用。 iii. 论文的篇幅不能超过 60,000 单词, 6.1 部分说明的情况例外,或者由导师建 议,委 员会认定篇幅的扩展确实属于处理论文主题所必须的,篇幅可适当扩大。 博士研究的创新性和意义需要有多大?所包含材料都是值得表达的就是一种简 单的判断规则。将论文的精华提取出来,就是一篇可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当然, 并没有 一定的标准,最后的决定取决于答辩委员会的成员。 硕士论文的定义所包含的有用信息更少。在人工智能系,我们并不需要笔试。很多 硕士论文是研究的记录而不是严谨的调查,当然,后者也可以。同样,将硕士论文 的精华 提取出来,也应该是一篇短论文。但是不应该要求可发表在期刊上,系里的 Workin g Pap er 就可以了。 如果你还不了解期刊论文或者 Working paper 的标准赶快读一些!同时还要读 一些毕业论文。不要被美国大学的毕业论文吓倒,他们的学生要花五到六年的时间 学习,而 我们英国一般是三到四年。 -- 2 研究阶段学习的程序 在爱丁堡大学, 全日制 博士生至少要学习 33 个月,非全日制学生至少要 45 个月,对 于硕士,全日制学生最少要 21 个月,非全日制学生至少要 33 个月。在此期间,学生 一般要 住在爱丁堡。一般要求三年完 成 博士学业,两年完成硕士学业。学生资格只在此期 间有效 。博士的最长学习期限是五年,硕士是四年。 过去,人工智能专业的研究生很少能在规定期限内提交自己的论文。为了减少所花 费的时间,每个学生的研究工作将按照系里通知 16 号所描述的方式组织,通知里列 出了每 一阶段研究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这些要求不时地会有一些细微的调整,因此本文没 有将之 包含在内。 3 研究生的常见问题 对于第一次做研究的人来说,研究过程中充满了陷阱。了解这些,有助于避开这些 陷阱。 3.1 解决大问题 很多学生的选题太大了,特别是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要知道很多对人类来说是很 容易的东西,对模型来说却是太难了。很显然,帮助你选择合适论文题目的责任落 在你的 导师肩上。此外,你还要阅读文献,跟同行们交流,弄明白最新进展是什么。论文 的进 一步的工作部分是产生思路的绝佳来源。阅读文献要严谨。重新完成原先不成功 的工作 ,也是选题的一个来源。 3.2 天上掉馅饼 选好题后,下一步做什么?在屋子里正襟危坐,手持笔和纸,期待好的思路从天而 降,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你应该做的是: a) 阅读文献,而且要带着问题读,例如,里面是不是包含着错误,我应如何 利用这篇文献,等等。 b) 多跟其他人交谈,别一个人闷头傻做。不要觉得自己的思路太丢人了,别 人也聪明不到哪儿去。 c) 先尝试所选题目的简化问题。 d) 以工作论文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思路。想象自己正在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思想 。你会惊奇地发现原先不甚清楚的思路成型了,缺陷也显露出来了。 e) 向一个小组报告你的思路,效果同上。 3.3 整日沉溺于计算机中 计算机是非常吸引人的。一个计算机痴能花数年的时间去调试程序,调整输入 / 输 出例程。当 BUG 被清除或者输出很漂亮时,计算机痴人们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是虚幻 的!作 为一名研究者,你的程序必须在比代码更高的级别上具备解释性,这样才能为领域 知识作出 真正的贡献。在上机实现之前,先从理论上规划好程序。如果有些部分必须经过上 机验证 ,验证完了后要迅速离开计算机,并继续从理论上进行设计。如果你觉得这样太难 了,尝 试向其他朋友,以论文的方式或者在研讨会上描述其工作原理。如果人们没办法明 白,那 就是你的问题要加油啊。 3.4 自创一门语言 另外一种沉溺于计算机中的表现是想自己写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不错, 现有的语言肯定不能完全满足你的要求,但这并不成为自创一门语言的理由。你总 是能找 到合适的替代品,恰好满足你的要求。要编写有用的新语言,不仅需要对 AI 具有百 科全书 式的了解,还要有系统程序设计的经验。没有人会使用你写的语言甚至你也不 会!你 的全部精力将花在语言的设计上,自己的项目倒忘得一干二净了。如果你确实觉得 现有的 语言不能满足要求,就此写一篇论文,详细阐述该语言的缺陷。如果你的意见确实 有道理 ,对现有语言的增强一夜之间就会出现。 3.5 空想主义 收集实验数据的过程充满乐趣,有可能出现各种现象。要确保自己知道想根据实验 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a) 向别人解释你认为试验将会表现出什么结果。 b) 假设试验已经做完,数据就绪了,你想用它来做什么? c) 不仅要先在一两个人身上做试验,而且要分析。别梦想试验自动会呈现出 什么东西。 3.6 象牙塔 独立思考是好事,但如果完全与他人封闭就是错误的。只有保持联系才能了解本领 域的最新进展。跟别人聊聊他们的研究。有选择地参加讨论会和报告会。每周花些 时间来 读评论、摘要和选出的论文。 3.7 无人理解的天才 很容易以为别人不理解你的研究的原因是因为你是个天才,别人都是草包。实际上 还有其它的可能: l 偏爱行话。人工智能领域充斥着很多行话:尝试用普通英文将自己的思路 表达出来;尝试用别人的行话重新表达你的思路。试试看,效果是不是不一样了? l 如果我能做,那肯定是微不足道的。一旦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就会觉 得微不足道。然后想:这太容易了,我再试试别的吧。这可是没完没了的!你的解 决方法对别人 而言可不是微不足道(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过于复杂了),并可以作为进一步工作的 基础。 座右铭:先做容易的,然后逐渐加大难度。 l 喜欢玩复杂。写个复杂的程序并不是什么美德,相反挺让人烦的。用最简 单的方式做事情。 Occam 原则在这里是完全适用的。 3.8 迷失在抽象中 为了体现价值,你的研究工作必须是为了理解智能的某些属性,例如,搜索的控制 ,知识表示和学习。但是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下抓住抽象的属性, 也就是 说你必须构建程序来尝试搜索的控制,知识的表示以及学习到的知识。想在抽象中 把握问 题,只会一事无成,最终失败。 3.9 目标过高,一事无成对最终结果有很高的标准是很正确的,但如果一开始就设 置高目标就不大现实,很 有可能根本开始不了。先做简单的事情,然后再应用你的高标准,使之逐渐精炼为 有价值 的成果。 3.10 方法学并不成为一篇论文 由于人工智能是相对比较年轻的学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本质上属于交叉学 科。人工智能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研究框架,或者是定义良好的方法学。作为一 名人工 智能专业的学生,你所面临的的一个困难就是如何形成适合于所研究问题的研究方 法。在 形成合适的方法学之前,会遇到很多其他的方法学或者哲学观点,其中很多是令人 难以容 忍的或者容易引起误导的。然而,你会发现这些观点的支持者大有人在,或许就坐 在你的 邻桌。因此,方法学的形成往往都是在与同行的激烈交锋中形成的。在这种斗争中 ,你逐 渐形成了对人工智能以及相关哲学问题的世界观,体现在你阅读文献,参加研讨会 以及其 他工作中。在以后的岁月中,这将成为你所信奉的准则,只是偶有些微的改变。但 是,当 你开始写毕业论文时,或许会感到需要对自己的生活哲学进行扩展。要克制自己 答辩 委员会的委员们可不一定全跟你志同道合。对自己所持方法论的假设作简要的总结 ,对于 适当的论点或者框架应给与引用,将自己方法论观点的表达限制在确实有助于理解 论文的 主旨的范围之内。如果你的观点过于激进,你就可能需要五十页的篇幅来进行阐述 ,而且 总是不那么令人信服。 3.11 发现的过程并不成为理由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会逐渐对技术问题形成某些看法,有些是新奇的,大多数则 是已有概念的复述(或者新的理解)。在论文的描述中,要牢记:支持某个观点、 技术的 理由,与你是如何相信该观点的过程是不同。读者或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很少对后者 感兴趣 他们感兴趣的是支持观点的一般论证。如果你开始信服某个观点,很容易认为 自己发 现的过程就是最好的理由。此时需要你冷静下来,然后对论点给出合理的阐述,特 别当你 的观点与他人的信仰冲突的时候。 4 心理障碍 如同创作小说、编写戏剧或者绘画这样的创造性劳动一样,从事研究也会碰到心理 问题。 4.1 心态 一名研究人员所需要的技能之一就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保持心态的一个重要 因素是对所做工作的信念。要有一点自豪感!相信自己探讨的问题是重要的,你对 问题的 解决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否则的话,怎么会有动力伴随你度过漫漫研究之路?获得 自信的 第一步 是选择自己相信的研究题目(详见小节 5 )。当然,也不能因此目空一切,听不进 去任何批评。要做好一旦发现自己的思路有错立马改正的准备。 4.2 研究中的萎靡不振 缺乏研究上的成功,会让研究者觉得萎靡不振,其实这完全是自我暗示的结果。对 自身能力的怀疑,会将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境地:取得研究成果所需的投入和热情消 失得无 影无踪。摆脱这种境况的方法是认识到研究能力并非依靠某种神秘的存在,它是可 以后天 习得的技能。按照这本小册子所说的去做,你也可以做原始创新的研究。 4.3 应对批评 接受批评总是很难的,但这不等于就要对批评置之不理。如果想在研究上取得进步 ,就必须学会征求批评并认真思考,必须学会区分有用和无用的批评。如果自己实 在区分 不出来,请朋友帮忙出出主意。如果批评是不合理的,或许是由于误解了你的解释 ,你能 对此作出改进吗?你必须学会承受某些打击:投给期刊的论文被拒绝;被怀疑时的 痛苦。此时,要学 会微笑面对,不要轻言放弃君不见,多少著名科学家曾经忍受过难以承受的指 责和批 评。实际上,有些时候批评和指责的出现完全是因为个人之间的矛盾每一位科 学家都 想胜过别人一头。你要把这当作对你的全面考验。 4.4 清晨冷静地开始 几乎所有的人都发现,很难沉下心来开始每天的工作。但一旦开始了,一切就正常 了。解决的方法有两个: 1. 坚持有规律的工作时间,不一定是朝九晚五,但每天必须有一个固定的开 工时间。否则,你会发现自己被没完没了的家务琐事缠身。 2. 先做一些吸引人的工作。例如,别一上来就写比较难的部分,可先处理对 你来说是小菜的事情或者画个图表什么的。 4.5 定理癖 如果所选择的领域尚无好的研究方法学,你肯定渴望自己创建一个。对于数学家来 说,这种渴望就是要证明定理定理癖。对于工程师来说,就是不停地试来试去 。小心 !只有那些确实与你的研究相关的定理才是需要证明的。例如,证明某个过程的结 果,如 果该过程对所做的研究有帮助就是相关的,否则就是不相关的没什么必要去证 明。 4.6 惧怕曝光 有了很好的想法后,需要通过定理证明,编写程序或者解释给朋友听等方法来检验 它。但是,有时候不知为什么你停滞不前了,你发现很难开始着手相应的工作。想 想看, 是不是由于潜意识中对自己的想法可能毫无价值的恐惧所致。艰苦的经验告诉你, 问题的 解决方法总是在午夜不期而至,黎明时分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拿出点勇气来!研究 就是这 个样子,向前了十步,又后退了九步。越早地用实验检验自己的想法,就能更早地 发现其 中的不足和问题。 -- 5 选择研究项目 所选择研究项目必须满足如下的标准: 1) 渴望做。 2) 待解决的问题够博士研究水平。 3) 必须是最新的,也就是说三年内都可做。 4) 系里有人愿意指导你。 其中第一条的重要性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你需要倾尽自己所有的热情,以便在 艰难、孤独且不规范的研究过程中保持动力。选择那些你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进行研 究,选 择那些可利用你所擅长的技能的领域,例如,对于数学家来说,具备数学推理的能 力,对 于语言学家来说,对自然语言的了解。选择那些全新的领域时要小心,很快你就发 现自己 亟需去学习最基础的东西。 选择好感兴趣的领域或问题后,接下来必须寻找有关的项目。这就是需要导师发挥 作用的地方了。在系里从事本领域研究的老师中找一位做导师。他或许可以提供一 些项目 供你参考,还可以从价值和可行性两方面对你的设想给出意见。总的来说,刚从事 研 究的学生总是低估项目的价值,高估项目的可行性即使看起来相当成熟的项目 实施起 来也是困难多多。所以要认真听取导师的意见,不要选题过大。 请导师建议一些阅读材料。你可以从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进一步的工作部分找到 合适的项目。继续研究别人遗留下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找一些你觉得做 的差劲 之极的工作,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思路重做一遍。或许你可以简化对方的程序,跟 别人的 工作联系起来,或者自己开发一个更强大的程序。 要有很多欲待蓬勃而出的想法,并构建研究目标的层次结构。这不仅形成了工作的 框架结构,而且在发现(不可避免地)已经有人尝试过更深层次的问题时,可以充 当保护 网 。项目必须避免下列可能导致坏的研究的各种情况:研究解决的问题无关 轻重, 研究没有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6 研究方法论 你必须从众多的研究方法中选一个。很多人开始时会尝试不同的方法,但最终会集 成为一种。例如,你或许会首先分析人类绩效的某些方面,然后用他人理论来说明 ;或许 你会理智地重建他人的理论,并寻找出其中的优缺点。理智的重建方法总是富 有成效 的,这也是由于一种令人遗憾的情况经常存在:在发表的论文中,往往对工作是如 何实现 的以及性能怎么样涉及较多,而对假设和原则的描述则寥寥无几。但是,不管怎么 样,首 先要寻找一种理论。 下面是方法论的一个例子(由 AB 提供)。 6.1 阶段 1 想象下面这种情形用所设计程序的输出表明该程序具备建模能力,又如在数学 推理中的证明,自然语言中的实例对话以及在视觉领域中的情景识别等。 6.2 阶段 2 什么样的理论假设有助于处理上述情形,将该理论假设可能包括的过程和数据结构 大体描述出来。要尽量一般性的考虑问题。将所遇到的问题视为一般问题的特例。 若非确 实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关,不要使用特殊的处理方法,如果可能,要尽量使用已有的 人工智 能方法。证明某个问题可用已有的方法解决也是科研成就。 6.3 阶段 3 考虑进一步的情况,看看自己规划的解决程序能否处理上述假设,根据假设对解决 程序进行约束,泛化,扩展以及调试。 6.4 阶段 4 如果觉得自己的解决程序已经足够可靠了,选择一门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该程 序,并根据阶段 1-3 进行调试。 6.5 阶段 5 在一些以前没有考虑到的实例上运行程序。修改自己的程序直到它已经足够健壮 也就是说程序可在很多实例上运行,并且每次有新的输入时并不会可耻的崩溃。 6.6 阶段 6 通过运行于某些实例上,对你的程序进行评价。对成功 / 失败的次数进行统计,并 分析每一次失败的原因,并将所有的发现在论文中描述出来。 6.7 阶段 7 用与特定实现无关的语言描述你的程序。尝试是否能够引出什么新技术,并与本领 域以前的技术进行比较。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应该将你的新技术应用于其他领域 。 注意:阶段 4 和 5 所花费时间远超出你的想象以年计所以要保留足够的时间 。 7 写论文 研究论文是我们最主要的产品,是衡量我们个人 / 研究组进展和成就的准绳。正是 由于论文的地位如此重要,你应该将研究生期间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写论文。写论文 是与其他 人工智能研究者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也是理清和调试自己思路的好方法。 书、毕业论文和期刊论文,不仅厚度不同,写作的方式也有差别。首先要分清楚本 系对论文的区分,详情可参考系里的第 8 号通知。下面给出的是非正式的说明,不一 定反 映最新的情况。 首先应该将写作作为日程生活的一部分。将自己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记录下来:自 己的思路,程序文档,讲座笔记,论文笔记。这有几个目的:辅助记忆(你会惊奇 于自己 忘得如此之快),理清思路(你会经常发现当自己试图把某件事情解释给自己或者 他人听 时,问题出现了或者被解决了)和作为写技术论文的起点。要确保自己记录的清楚 以方便 日后阅读,还要保证归档正确以便日后查找。我个人发现,将笔记输入计算机是很 有效的 (为此,你应该学学 troff , LaTeX 或者不大常见的 TeX )。 7.1 研究论文 指提交给期刊、会议以及书籍发表的论文。其他类型的论文在提交之后也可以归于 这一类。这种规定鼓励本系师生在外面发表系里的研究工作,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 了论文 的预先拷贝。 7.2 教学论文(以前叫做特殊场合的论文) 是指那些教学材料,例如,讲课笔记,程序设计初步指南等等。 7.3 软件论文(以前叫做技术论文) 指与系里开发的软件有关的文档,如程序设计初步指南 ,手册和编辑工具等。还 包括对 本系创建的特别软 / 硬件的描述,例如, LOGO tutle 以及机器人等。 7.4 研讨论文 指用于内部交流和讨论的论文,也包括学生项目和论文计划。 7.5 工作论文 这是对研究工作的描述,包括已经完成的以及正在实施的。此时,不要害怕展示尚 未成熟的想法。应该养成将自己的思路写成一篇工作论文的习惯。如果你的思路不 清楚, 很快就会有人给你指出来并提供更好的想法。 7.6 出版论文 论文在内部出版之前必须经过导师的同意。当你和导师都认为有值得在外部发表的 地方时,应提交给期刊。从在第 11 小节所列出的列表中选择一家期刊。在准备发表 论文时 ,要牢记所有对论文有贡献的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承认,例如,你的导师,以及任何 对思路 的形成作出贡献的人,还有那些曾评论过论文草稿的人,等等如果某个人的贡献相 当明显 (例如你的导师的帮助),可考虑是否需要联合署名。记得对自己获得的支持表示 感谢。 如果有些地方把握不准,去找导师讨论。 一般会把交论文的数份拷贝投给期刊,然后期刊编辑会将之转送给几位审稿人评审 。如果被拒绝了,也不要过于闷闷不乐高兴一点。仔细阅读审稿人的评论。他 们说得 对还是他们误解了你?选择的期刊适合发表你的论文吗?投稿被拒绝后,可以考虑 转投其 它的期刊,但首先要认真考虑自己认为正确的那些评审意见。 7.7 会议论文 会议论文,与期刊论文相比,地位要次要一些。会议经常考虑的是工作进展的描述 。会议论文通常也会像期刊论文那样送交评审。会议论文和在会议上口头发言都有 长度的 限制(从 5-15 页, 10-30 分钟),因此一定要精心准备。在会议上报告自己的论文是 很有 价值的:可以从比平时更多的听众那里得到反馈;你更有机会与大人物碰面,更容 易申请基 金资助。 是非常好的有关科学论文的风格和陈述的指南,可以从 中找 到有关如何写毕业论文的有用信息。所有这些文档均可在 Forrest Hill 图书馆中找 到。 8 写作指南 在研究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写很多文档:论文计划和论文大纲,研究笔记,论 文的读后感,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以及最后要完成的毕业论文。写期刊论文、会议 论文和 毕业论文的标准并不高,但却是三种论文被拒的主要原因。毕业论文写得糟糕虽不 一定意 味着完全失败,但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写和送审会让你感到精疲力竭。写作能力欠佳 还会使 得他人很难理解你的工作。因此,良好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本小节描述 了提高 写作能力的诀窍和规则,不会再有比这更全面的见解了。有关写作技术报告的详细 信息, 请参考 ;面对大批听众,如何用直白的英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可参考 。良好写作能力的培养并无什么快捷之道,下面要提到的这些规则也不难。但是 请注 意:如果在写作过程中,您老人家想打破下面提及的某条规则,一定要有合理的理 由,还 要三思而后行。例如,你想用术语将基金委员会给镇住,而不想让他们知道实际上 你没取 得什么成就。 l 论文必须是具有信息含量的,也就是说,得有自己的观点,且能被自己的 研究所证明。 首先要自己明白论文想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在纸上用几句话将之总结出来,或者 讲给朋友听。所持观点在标题,摘要,简介,结论以及论文结构中要有所反映。 l 仅仅使自己的论文可被理解是不够的还必须以一种不会被错误理解的 方式进行表达。确保所有的关键点都被清楚地、显著地和经常地表达。不要在一个 句子里包含几 个关键点。不要假定某个关键点非常明显而无需说明。说出自己想说的,说出来, 再把刚 才说过的重复一遍。 l 不要试图在一篇论文中把所有的问题都说清楚。坚持主要的观点,只有与 此本质上相关的内容才包含在内。将其他的问题留给下一篇论文。读者应可以从论 文的第一页中 就把握住论文的主旨。冗长而散漫的简介应该被无情地裁减。 l 科学论文的基本框架是:问题是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得到了什么结果 。 l 为了使论文的技术标准保持统一,写作时,脑海中应有一个假想的目标读 者。 l 写论文并不一定要从头按部就班地顺序写下来。特别是简介部分,当你搞 清楚了要得到的结论后,这部分是很容易写的。因此,写论文时,首先描述中心思 想,例如,主 要的技术、过程和证明。然后再思考读者要理解该中心思想必须知道些什么,然后 将这些 信息放在简介部分或者章节中。 l 可用实际例子来阐明某个过程,但这不可以取代对过程的正式描述。 l 清楚地说明自己完成的工作中哪些是创新的,哪些是效果更好的。将之与 相近的工作作清晰的比较。 l 如果发现自己屡次用很长的名词词组代表某个实体或者思想,这说明你需 要定义一个新的术语了。除非真的需要,不要定义新的术语。 l 学会使用键盘(所有 9 个手指),屏幕编辑器,字处理器和拼写检查器。 将自己的论文(直接,或者根据笔记,或者根据手稿)输入到计算机中。这样,在 修改校对的时候 会节省时间。最终的论文必须经过拼写检查器的检查。 l 请几个人看看你的论文草稿。考虑花时间将他们的意见融合到正文中去。 如果他们读不懂,那是你的问题,而不是他们的问题。还没有考虑别人的意见就要 求人家重新读你的论 文是很失礼的行为。毕业论文的草稿必须经过导师的审阅,可能还有内部评审者的 检查,一般不会给外部的评审者检查。 下面的内容与所有类型的写作都有关,但主要是关于毕业论文写作的。 l 毕业论文不应该是你知道的有关该论题的所有材料的堆砌。相反,论文应 该有一个中心论点,你必须仔细考虑论文的每一部分对该论点的作用有多大。要记 住毕业论文的 写作并不是专门针对答辩委员会成员的。你应把毕业论文的写作当作在对后来研究 者作陈 述。如果论文布局恰当合理,论点清楚,他们会击节赞赏的。还要考虑到你写论文 时和别 人读论文时的知识状态是不一样的,因此论文中的材料必须足够详细,以避免因此 对别人 的阅读造成困扰。还有一点应该牢记心中,全世界的研究者(至少潜意识地)会根 据你的 工作判断你所在院校和系所的研究水平。即使你不这样认为,答辩委员会也会这样 认为 所以你也必须这样认为。 l 你可以自顶向下,自底向上或者双向的写自己的毕业论文。自顶向下,意 味着你从笔记开始,然后逐渐将之解释成论文的章节。自底向上,你首先描述自己 工作的各个方 面,然后将之集成为一篇毕业论文。单独使用上述方法的一种都不会特别成功。自 顶向下 有时不怎么起作用,因为在解释的同时,你对于已完成工作的看法也在改变。而自 底向上 ,会变成互不相关片段的大杂烩。因此,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更有效。 l 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你应将自己的思路和结果写成一系列的笔记和工作论 文。其中的部分论文具备了在期刊或者会议上发表的水平。将这些笔记和论文集成 为一个文件( 纸质的或者电磁的),这就是毕业论文。这属于自底向上的工作,接下来是自顶向 下的工作。 l 提炼出毕业论文的论点,应具有下面的特性: 论点有几句话组成,也就是说跟摘要的长度差不多。 这些句子形成了论点的每一步。 每一句话都应概述了论文的某一部分(大概是一章)的内容。 论点对于确定论文的标题,摘要,总结,结论和整体都起指导性的作用。 l 论文论点将在下面几方面发挥作用: 确保论文的各部分以一致的方式集成在一起。它还表明了应如何将不同的 笔记和论文重新组织成为毕业论文。 它能够回答诸如 我已经完成了什么工作?和为什么这些工作配得 上所授予的学位? 这样的问题。此时,你应该已经对摘要,介绍,结论和标题等 部分的重点 已经很清楚了。 他能回答诸如在进一步工作中应讨论什么?这样的问题。实际上 ,你必须精确地知道每一章在整体中起的作用是什么,也就是说,想证明什么。 l 论文论点很简短,且容易编辑。你可以不停地对之进行调整,直到有令人 惊喜地发现。 l 现在又要回到自底向上的活动了重些已有的材料,写作新的材料,才 满足论点的需要。 为了能对上面的描述有所体会,这里给出一个例子,著名人工智能研究者 Fr. Alo ysius Hacker 的博士论文。 实例 The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of Religious Concepts by Fr. Aloysius Hacker 1) 我们用计算机中的思想来理解宗教概念。 2) 以前对宗教概念的解释,例如神圣的三位一体和圣迹,经常遇到哲学问题 。 3) 由于缺乏合适的术语学而导致了问题的出现。计算性的术语学经常提供了 一种合适的近似。 4) 虽然有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例如,自由意愿。 5) 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计算的神学正在出现。 上述五点中的每一点都对应论文中的一或者两章。 第一章介绍了计算机建模的一般概念,通过计算性的概念与宗教概念之间的类比, 反映了宗教地位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非因果关系,从而成功地将计算机建模应用于宗 教中。 并因此纠正了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一些理论争论。 第二章描述的是相关工作,综述了很多有关有争议的概念(例如,神圣的三位 一体,圣迹)的理论见解,并指出了这些见解之间内在的矛盾。 第三、四章是毕业论文的核心。第三章将三位一体与三重递归函数进行了类比,并 以此来解决上帝同时是一个和三个实体的哲学难题。 第四章进一步扩展了这种类比,将宇宙看作一份程序,上帝是程序员,圣迹被看作 程序被中断时插入的运行时修补程序。 第五章是进一步的工作。突出存在的问题被指出来,即对自由意愿问题的讨论 ,以及可能的计算性说明。 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得到的结果,以及计算性方法揭示宗教问题的成功之处 。这些工作表明,一种重要而新颖的神学研究方法已经初见端倪。 9 阅读指南 紧密地跟踪相关研究是获得博士学位的最主要的子目标之一。系里曾召开的研究 困难会议上曾就阅读习惯提出了一些难点问题,引述如下: 阅读是很困难的:随着学术进展的不同,研究者所面对的困难也不同。开始时不 知道读什么(很多文档没出版),后来被阅读吸引住了,并成为逃避实际研究的借 口。最 后研究者失去了持续阅读所需要的时间和耐心(有时还害怕发现别人的工作远比自 己的出 色)。 很显然,除了阅读,还有很多方法保持对相关研究的跟踪,但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 题。一名研究者必须学会在学习他人的工作和推进自己的工作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 。 可把他人的研究按照与自己研究相关程度的不同,安排在不同的同心圆上,越往外 相关程度越低。例如,如果你正在研究首语重复法引用的查找,那么内圈应该由与 首语重 复法相关的工作组成,中圈由自然语言理解和计算语义学的研究组成,外圈由人工 智能和 语义学的研究组成。还可以尝试增加其他的外圈。很明显,对于外圈研究的跟踪所 花时间 应该比内圈的少,所以对于不同的圈,应采用不同的学习技术。 9.1 外圈 可通过快速浏览或者阅读论文摘要来保持对外圈研究工作的适度了解。最近人工智 能论文的摘要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在 11.4 部分包含了出版 AI 摘要的出版商和期刊列 表。 每周抽出一个钟头的时间去图书馆快速浏览最新到的期刊,是个不错的主意。另外 一种快速 获取信息的方法是参加会议时同时参见短时间的陈述和长时间的教程性质的报告。 跟别人 在咖啡屋里或者走廊上就他们的最新思想作简短交谈也是很有价值的。有关 AI 的背 景知识 可在一般性质的课本中找到,例如, , , 。当然, 上述 材料都是很基础的讲稿。 9.2 中圈 此时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上面提到的那些方法仍然适用,但还不够你还需要 从头到尾阅读某些论文,进行时间更长的交谈。你要阅读一些更专门的课本和参加 研讨会 等等。保持已读论文的完整记录,并对之作出一些评论,否则,随着记忆的模糊, 曾经的 一些体会和教益也会随之消散。有些人觉得此时索引卡片很有用。 9.3 内圈 要深刻地理解论文,只读一遍是不行的。你必须读几遍,而且要深入进去。看懂所 有的例子,并做一些练习。跟作者取得联系。就某些问题和 / 或批评意见,跟作者交 谈或 者写信。要深刻的了解某项工作,最具价值的方法是教给别人。做一场报告,无论 是正式的 还是非正式的。自己经常使用的论文一定要手持一份拷贝,如果没有,去复印一份 。 读论文时你会发现:如果脑海中一直有一个希望论文回答的问题,那么对论文的理 解会更深刻。具体的问题取决于当时的情况,可能是这个样子:在我的程序中能 够该技 术吗?他是如何解决 X 问题的?这作为一篇期刊论文合格吗?在讨论时 我应 该如何表达该思想? 最后不要害怕自己因为所提的问题显得那么无知。每个人都对自己无知的领域很敏 感。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我们肯定都有很多无知的地方。人们都很喜欢 回答问 题这会让他觉得自己很重要。与对某项工作比较了解的人一起讨论,比自己一 个人读 论文的收获往往更多。 10 毕业论文的评审 当你的毕业论文历经数稿,导师终于对之表示满意后,就可以准备提交论文了。通 知系办说你准备提交毕业论文。要保证自己的论文符合系里面的有关规定。将一式 两份的 毕业论文送到系办。 你的导师和系主任将选择合适的本系和外单位的评审委员,他们或许会非正式地与 你商议评审委员的名单。当所有的评审委员都评审完了可能需要数月的时间 本系 的评审委员负责安排一场所有评审委员都参加的答辩。 答辩是你与答辩委员们之间的问答对话,要持续数个小时。你的导师可以作为旁观 者参加,这取决于答辩委员会是否同意。答辩通常在系里的某间办公室中举行。在 答辩举 行的那天,有些外单位的评审委员(可能还有你)需要从外地赶来。穿着为正常的 上班装 即可,答辩的气氛是比较轻松的。如果能让你觉得更自在,可以稍微精心打扮一下 。 在答辩之前和之后,答辩委员会都要向系里提交报告。答辩后的报告是答辩委员会 联合签署的,包含了对论文的最终意见。结论通常为下列所列之一: 1) 完全接受。 2) 接受,需要些微修改。 3) 接受论文,但答辩不通过,将对答辩人作进一步考察。 4) 考虑延长期限,重新提交论文。 5) 考虑将博士学位降低为硕士学位。 6) 拒绝。 第 1 , 3 , 6 种结论是很少见的。你将被非正式地告知最终的结论,该结论理论上存 在被系里或者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推翻的可能(但此前尚未发生过)。 第 2 种结论允许纠正论文中存在的排版和拼写错误,小部分需要重写等等。你应在 原有论文的拷贝上修改,如果需要,可以往上 程 ?乱场1 系的评审委员将就论文 是否已经 完全改过了进行检查,然后会通知负责处理你的论文的教师,并通知你最终的结论 。这可 能需要数个月的时间。第 4 种结论要求论文被全部重写,有时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你必须重写,重新 联系,重新提交毕业论文,跟同样的答辩委员会再重复一次答辩的过程。这是你最 后的机会 。第二次答辩已经不可能得出第 4 种和第 5 种结论了。 第 5 种结论是针对那些被认为是不适合获得博士学位者的,但又觉得可以授予硕士学 位。这 并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安慰奖。有时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重写。你需要重新装订 论文(用硕士论文的封面!),重新提交,通过由与上次不同的委员们组成的答辩 委员会 组织的答辩。 答辩的目的是让答辩委员会认为该毕业论 文具有 博士 / 硕士水平。特别是答辩委员 会的委员们将在他们的答辩前报告里对论文提出各种疑问,这些疑问在答辩的过程 中必须得 到解答,必须够在答辩后的报告中不再提及。如果答辩后报告仍然存在疑问,系里 在授予 学位时不会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答辩委员们会就他们的疑问进行提问,希望得到满意的解释。由于时间的限制,通 常先从最严重的和 / 或最一般的问题开始。例如,他们可能会首先要求你用自己的话 总结 出你认为自己论文最关键的贡献是什么。因此,要预先要为此准备一个简明扼要的 答案。你 还可以和导师一起,预想一下可能会被问到的其他问题。不过一般来说,你最担心 的问题 已经在论文中得到充分的说明,所以实际答辩时被问到的问题往往出乎你的意料。 这样, 答辩的头一天晚上最好睡个好觉,答辩的时候才能保持活力和警醒,这可比你一遍 又一遍 这可比你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回答并不会被提问的问题强啊。 不要在那儿不知所云地回答问题。注意答辩委员们的问题和说明,给出简明而中肯 的回答 。如果答辩委员们认为你对所研究领域的问题有一致和高水平的理解,他们将倾向 于授予 你学位,即使论文中有一些小失误。 答辩有点像调试程序。毕业论文就是程序,你就是程序员,博士 / 硕士标准是语言语 法,答 辩委员会是解释器。在答辩过程中,你得到了不同的错误信息。这些信息不一定全 是真的 有可能是由于误解但都必须认真对待。假设每一条错误信息都会使得你的 论文作 一处修改。当然,你希望只需要小的修改,但是让这种期望蒙蔽了自己而忽略了问 题可能 是更基础的。不要冒犯答辩委员们。你不可能靠大棒或者甜言蜜语通过答辩,恰如 你不可 能通过强力或者说服让计算机执行带有 BUG 的程序一样。你要做的是:理清自己的思 路,消 除你跟答辩委员会之间的误解,要保证自己已经知道如何修改自己的论文,那就去 修改吧 。答辩是一个合作的过程,答辩委员会是想让你过的,因此应该给他们所需要的所 有帮助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值得科研人员终身收藏的视频网站
tianfei906 2010-5-7 11:29
学他人之长处,弥补自己之不足。现在将我收藏的几个视频网站与需要的人分享,可能有的人早已经收藏了这些网址,那就请您飘过。 1. 课乐网 ,收集国外诸多重点大学视频课程,学科多,门类齐,是国内难得少见的视频课程网站。对学地球科学大类的人来说,有点不足就是关于地球科学科的课程太少。网址: http://www.galaaa.com/ 这个网站是您不能上国外网站或者上国外网站慢的最佳选择。 2. 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 ,相信大多数人知道,在此,不再多说。唯一不足的就是教育网很难登陆上去。 网址: http://ocw.mit.edu/OcwWeb/web/courses/courses/index.htm 3. 英国公开大学 ,这是由英国十几所大学联合起来,组建了英国公开大学。有很多课程提供详细资料和视频,学科较全。 网址: http://openlearn.open.ac.uk/course/index.php 当然,还有很多视频网站。没有必要全都推荐给大家,我自己觉得这三个就足够了。如果您的网络比较好,上国外网站快,那就只收藏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就可以了。今天在将我收藏的这三个网站与大家分享的时候,在网站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在以下这篇文章介绍得更详细:世界名校课程下载地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414/15/531543_23022064.shtml 如有需要了解更多的人员,请参考上文的详细介绍。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资料收藏|660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专业委员会
wjc05 2010-2-26 15:53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专业委员会   挂靠单位: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顾问委员会 : 姓 名 任职单位 陈翰馥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戴汝为院士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郭 雷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胡海岩 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 黄 琳院士 北京大学 李德毅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马志明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薛禹胜院士 国家电力公司南京自动化研究院 张嗣瀛院士 青岛大学 朱位秋院士 浙江大学 主 任: 陈关荣 香港城市大学 副主任: 姓 名 任职单位 方锦清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陆君安 武汉大学 陆启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吕金虎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汪秉宏 中国科技大学 汪小帆 上海交通大学 秘 书长 ( 兼 ) : 吕金虎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委 员: 姓 名 任职单位 曹进德 东南大学 陈天平 复旦大学 陈增强 南开大学 邓杰生 香港城市大学 狄增如 北京师范大学 段志生 北京大学 范正平 中山大学 高会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关治洪 华中科技大学 韩 靖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何大韧 扬州大学 洪奕光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黄志龙 浙江大学 胡晓峰 国防大学 蒋国平 南京邮电大学 李 兵 武汉大学 李春光 浙江大学 李 翔 复旦大学 刘曾荣 上海大学 刘志新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刘宗华 华东师范大学 卢文连 复旦大学 欧阳頎 北京大学 沈寿林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史定华 上海大学 史玉明 山东大学 谭跃进 国防科技大学 王成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王恒山 上海理工大学 王金枝 北京大学 王 龙 北京大学 王青云 内蒙古财经学院 谢智刚 香港理工大学 许伯铭 香港中文大学 张 伟 北京工业大学 郑志刚 北京师范大学 周昌松 香港浸会大学 周 进 上海大学 周天寿 中山大学 http://www.ee.cityu.edu.hk/~gchen/CSCN09/comm.htm
个人分类: 复杂网络|7979 次阅读|1 个评论
云南师大高教所公开招聘专职研究人员的公告
冯用军 2009-4-21 16:52
关于云南师范大学高教所公开招聘专职研究人员的 公 告 云南师范大学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遗脉,其前身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为了促进云南师范大学高教所更好的建设和发展,经所领导研究决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现面向社会及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公开招聘专职研究人员2 名(博士 ),具体事宜公告如下: 一、招聘对象 高等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统计学及相近专业应往届博士; 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211、985大学优先考虑 。 二、基本条件 1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奉献精神。 2 、科研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高。博士要求主持或承担校级以上项目 1 项,参与省级以上项目 1 项,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 CSSCI 收录期刊独撰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1 篇及以上,在省级以上期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 3 篇及以上(如导师为第一作者,可放宽到第二作者)。 3 、应届博士研究生应于 2009 年 7 月前能按时取得博士学位 。 4 、博士年龄在 40 周岁以下,即 1968 年 7 月 1 日 以后(含 7 月 1 日 )出生 。 5 、无违纪违法行为。 三、管理要求 经考核确定的拟聘人员,相关待遇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四、招聘办法 本次招聘工作,坚持公开招聘和择优聘用的原则,通过报名、资格审查、体检、面试、聘用等步骤进行,由云南师范大学高教所统一领导并组织实施。 五、报名时间及办法 报名时间: 2009 年 3 月 3 日- 4 月 30 日(上午 8:0012:00 ,下午 2:305:30 ,双休日除外)。 报名地点:云南师范大学高教所(明竞楼 405 室) 联系人:甘老师 冯 老师 咨询电话: 08715516626 (电话及传真), 08712885068 通讯地址:云南昆明市 121 大街 298 号云南师大高教所 1705 信箱 邮编: 650092 电子邮箱: ysdgjs@yahoo.com.cn 注意事项: 1 、报名时请提供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及获奖、科研成果、主持与参与项目等的复印件(原件备查,应届生须提供学生证及研究生院 / 部 / 处证明);通过电子邮箱报名者,请提供上述材料的扫描件,待报到时审核原件。 2 、体检不合格者不予聘用。 3 、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被聘用资格。 4 、本公告解释权归云南师范大学高教所,其他未尽事宜,按云南师范大学有关规定办理。 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二 OO 九年三月三日
个人分类: WIEA世界创新教育协会|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