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可持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硬征房地产税将成为历史罪人
热度 4 bioxncai 2015-8-9 22:49
房地产税将在2017年纳入税法,这件事对国家是好事还是坏事?不少人认为,政府卖地卖得差不多了,没有多少地可以卖了。政府手里没有钱了,以后还怎么推动经济发展?所以开征房地产税势在必行。这种说法貌似很有道理,但是看了 谢百三教授 下面的这篇文章以后又该如何想呢?其实政府手里没有钱了是件好事,这些年来高度集权导致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在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政府手里的钱太多了,于是一些精明的商人与某些政府官员勾结起来大量套取国家资金,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发展往往受到权力的主导,缺少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从长远看,这种模式下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开征房地产税,不是等于将这种情形继续下去吗? 附: 2017年真的敢征房产税吗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谢百三教授 http://blog.cnfol.com/xiebaisan/article/1438934897-104907621.html 一、 开头语:硬征房地产税将成为历史罪人 电视上、报上充斥着2017年要把房地产税纳入税法,并在讨论起征面积与起征点,题目很可怕,房产税真的来了! 一些经济学人又纷纷评论解释。他们说这是大势所趋,大多数国家都已征了,中国必走此路。而我认为此税是不该征不敢征也不可能征。在此,警告财政部少数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中国经济不负责任的庸人们;如果硬要东施效颦,2017年开征房地产税,则必将是历史罪人。那就是汉武帝时提出“杨可告缗”的罪臣! 死板照搬国外“洋枪洋炮”一套,必然出极大错误;请看中国这次证券市场的***、融资,硬搞;后来又查;结果从5178点跌到3373点,差点酿成金融危机;至今还在勉为其难地救市。 此外,注册制,国际板,人民币国际化,遗产税及房地产税等等都是特大利空,都会陷中国经济于雪崩,致中国经济于大难;在相当相当长时间是不应该搞不能搞的。 中国的事一定要象小平那样,实事求是,按国情办,且应小心翼翼,如骑虎背,如履薄冰,“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国人口13.7亿,太大了。 二、为什么征房产税是不合理的 据说,100万(或某个数字)以上,要征税,可笑吗? 是的,八十年代,复旦旁边的房子3千一平米,一百平米30万;不会征吧;现在这些旧房都涨到了3万一平米了;300万了,要征房产税了? 岂有此理,一家几代人住这个老房,旧房,没换过,没卖过,没赚过钱,凭什么征税啊!房子自己在涨,居民是纸上富贵,生活没变啊! 中国大中城市房价十多年来大涨5—10倍;不是百姓自己推上去的;是由九大原因造成的,现择其最重要几点分析之。 1、货币快速发行是导致房价上涨之最根本原因 中国近十多年由于种种主动的被动的原因,货币发行速度是很快的,量是很大的。朱镕基退休前的2000年初(从1949年到此51年),全国货币与准货币,即M2为12万亿,可是今天M2已高达130多万亿;是10多年前的10倍多;(中国的M2/GDP=200%多,而美国的M2/GDP至今未超过100%!)这么多的货币供应,要么引起通货膨胀,要么引起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中国多数产业产能过剩;货币就必然进入大中城市房地产。 于是各大城市几十亿的地王频频出现;房价不断上涨,(近日成交量也在放大),上海的房价普遍涨了10多倍。 每户房产市值必超过100万;都要交税,可行吗,一边发货币,把房价发上去了,一边征税,两头得利;天下有这样默契配合的货币财政政策吗? 2、土地财政是房价上涨之最重要原因之一;且是中国特有的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是推进中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柱产业。各地政府也全部都通过卖地来弥补增加财政收入。例如,2010年,北京、上海、天津的政府财政收入中60%左右来自卖地。 大家注意到一个情况吗?哪个城市房价涨,房价贵;那里城市设施就修得好;一块地卖20多亿啊!上海的18条地铁;几大过江隧道;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卢浦大桥;上海过长江到崇明岛之隧道;几十处交通堵塞处的隧道的建造费用;几十万交通协警(全是下岗工人)费用;钱是那里来的,全靠“土地财政”啊。 这种情况遍及全国70多大城市几百个中小城市。 不这样搞,地方政府又怎么办?这是地方政府无奈又合法的必然选择。谁当省长市长都必然这么干。 因此;地方政府出于生存的需求;不希望房价跌;反而千方百计呵护之希望它涨。(温州就是实业垮了,税入少了;政府不得不大量卖地,造成房价大跌的。) 即上海、北京等多地房价上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卖高价地,成本推高造成的,有的“地王”一出,人们就算出来,一平米起码5万。 这种情况下,今天5万一平米买了个100平米500万的房;财政部要征税吗?问地方政府征啊!问老百姓征什么啊!5万一平米是百姓愿意的吗?财政部昏了头了。 这种情况,美、英、欧洲有吗?什么是土地财政,他们都不懂吧。 3、70年土地使用费已交,再征税,就是一只羊身上扒两张皮,重复征税。 请财政部提供美、英、欧各国的房地产价格的结构组成,人家有70年土地使用费吗? 中国;5万元一平米的房价中;一半以上是土地使用费;一交就是70年。这是什么意思,表面上是借用70年土地的租金(即土地还是国家的),这么高的租金?其实,其中就包括房产税。 交了土地使用费;2017年再征房产税,就是一只羊上扒两张皮;人民愿意吗,情愿吗,认可吗?必不认可!因为不合理。 要征税,要么把过去交的土地使用费加利息退还老百姓,要么就70年过后来征。 4、小产权房何以不贵? 北京市的大产权房4-5万一平米,通州、大兴的小产权房仅几千元一平米,差价极大。房子质量、造型、外观、使用完全一样。就是因为没有城市政府卖地(土地财政)与70年土地使用费;农村农民自己的地盖的。故一些傻帽学者提出,让小产权房一下子变成大产权房,下不为例。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一来,各城市政府的财税以后怎么办? 5、美国征房产税是对的,它房价是合理的。 到美国去过,很多纽约工作的复旦北大同学,到新泽西州买房,每天来回驱车2小时。美国很多地方房价不贵;也很难涨。因为土地是私有的,房价一涨;开发商就来了,问农民、地主买地(注意没有地方政府介于中间)地价不贵,房子一多,房价就涨不动!(不要去炒啊,炒不动的)。因此,美国征房产税是合理的。中国如果房价便宜,3000元一平米(没有70年后土地使用费等)30万一套;你征吧?交多少都愿意。 还有几大原因,时间关系日后分析。 总之房价上涨不是百姓造成的,征房产税是完全不合理的! 三、房产税是不敢征的,它将马上陷中国经济于灾难 变成第二个日本,“失去20年”;退出世界第二,退出金融五国地位。 当年与财政研究所所长贾康辩论,此人风度翩翩,咬文嚼字;绝不发火;似很有水平;实际上完全不懂货币,不懂金融,不懂宏观经济。 如果真的2017年敢强征房产税,其恶果是: 1、 中国北、上、广、深等房价全面暴跌;拥有两套以上房的人,纷纷跌停板价出货;房价半年内就可以跌去50—70%。 2、 70—100多中小城市房子全部滞销;房地产市场完全处于猝死状态。几百个靠 “土地财政”生存的城市一下子断奶;连政府员工工资也发不出。 3、 与房地产有关的42个产业,钢铁、水泥、石灰、玻璃、家具、汽车、电视、冰箱、等等等等;全部一片萧条;出现大面积,大量失业。1.5亿农民工失业被迫回乡。 4、 大学一年毕业700万人很难找到工作;可能造成社会动荡。 5、 成千上万的富人能人科学家研究员演员运动员会移民国外,他们同时会带走几万亿十几万亿的资金和宝贵经验和投资项目。注意富人不等于是恶人,他们不是地主刘文彩时的富人,他们是改革开放37年来的弄潮儿、创业者、成功者。他们不玩了。 6、 北上广深又有成千上万夫妻假离婚;出现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离婚休妻大潮。 四、日本房地产崩溃之惨痛教训;前车之辙,后车之戒! 日本自1970年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日元升值20年;房价涨了20年;日本房价从10点涨到110点;1990年,日本政府开始鲁蛮地捅泡沫;提高利率税收。从1992年开始;先股市后房市;日本房价持续,连年暴跌;一直跌到20点。日本经济随之大跌;1000家银行倒了250家,连年经济负增长,整整跌了20年;日本政局动荡,30年换了15个首相。直到2012年才停住。 日本这个经济大老虎(另一个是德国);终于被中国追上。日本经济学家和人民沉痛地称之为“失去的20年”。(其教训是极惨痛的) 作为近邻的中国,有日本前车之鉴;为什么不去力免这种灾难;难道还非要为了几个房产税去地狱走一遭吗。 五、房地产税根本没办法征 1、人均60平米以下不征税;理由是什么,根据是什么?今天181平米一个人住,父母去世前留下的;要征!那么快结婚两个人还要征;逼人马上生孩子吗,还要征;快生二胎啊!骚扰百姓正常生活,绝不是良税,通人情合伦理吗? 2、100万以上的征;北上广深八九千万人口;哪个家里的房产市值低于100万的,全征?肯定很多人逃税;抗税,都抓吗?北京不少平民工有2套房,差的自己住,好的租别人,凭此生活;你敢征吗?北京大妈会跟你拼命。 再说从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几代人住此,凭什么征?几代人住此的,(上海人均收入2013年为4万元);生活没怎么变啊!房价涨自己涨的;你凭什么征税啊! 3、假离婚是必然,正常人的理性选择 听说,一人单独住,房子再大,也可免税。那就假离婚吧;(离婚不离家;)男女各一套;注意,在法律上是真离婚;此外,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量非婚同居的国家,伦理全乱了。假离婚只要20元钱,而房产税;一百万市值起码征5000-一万元一年;怎么不离(顺德居民一户一辆摩托车可免税;居民就假离婚);除非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恐怕99%的人会假离婚,因为守法与违法的成本差的太大(法也不合理)。再说结婚,离婚是自由、合法的,你管天管地还管离婚?注意,已发生过!这是要写进历史的! 4、硬征必然是鸡飞狗跳,天下大乱 100万起征;以后房价暴跌呢;再退税吗?2017年起征;过去15年中,你4-5万卖房讲过要征房产税吗?这不是骗人买房吗? 六、房产税千万不要成为雨果笔下的“恶税” 税是国家权利下可以向人民无偿地征收的,你公布了;人民就只能交。但在经济学上税分“恶税”与“良税”。凡干扰人民正常生活的,人民私下强烈抵制,以种种方法逃税避税影响经济总体发展的往往就是恶税;法国当年对城市房产强征“门窗税”;人民为了避税;纷纷把几门几窗改成一门一窗;甚至不要窗;全堵上。雨果很气愤地指出:你们是在对法国人民征阳光和空气税;这是道道地地的“恶税”。 中国有一些税其实也是恶税;不久被停止;当时规定300元以上要交宴席税;结果人们纷纷开2-3个发票,299元发票;不久后此税就停止了。 前总理时“国10条”规定要交房产交易差价所得税;20%;结果几百个城市;只有北京像个“独立王国”还在执行。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青岛、济南、南京、武汉、昆明、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长沙、南宁。。。。。。;全都不执行,不理睬! 据说上海开了一天会,最后决定!1、一切照旧。2、报上登:坚决执行“国10条”。至今如此。是北京对,还是全国对? 七、全国人大不一定通得过 每个人大代表都是父母;都有小孩在读小学,初中、高中;都有2套以上的房;十年前父母不买房的,上海大龄男女几乎都找不到对象;对他们都打击是灾难性的!复旦有同学到我处大哭过;女朋友为此不要他了! 人大代表怎么办?会支持房产税通过吗?不是自由表决吗?我按什么键呢?同意,弃权,不同意?一看便知。 八、100%的地方政府反对征此税 因为一征,地方经济就死了;到时它们只好等着救援。迄今为止只有上海重庆在征此税。重庆是薄\熙\来主动要求的,上海是很无奈,而且实际收到很少。 九、现在不影响房价;不是不怕它;是将信将疑;人们不相信它敢硬征! 如果真的要硬征,就像塞布鲁斯人民听说要从每个居民存款中扣除40%一样可怕。 总之为了中国经济再高速增长50年—100年;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定生活,为了中华民族长远利益;为了中国不被赶出世界第二,金融五国的地位,就不要征,甚至不要提那个不合理的房产税!
1265 次阅读|4 个评论
可持续的科研
热度 1 wangyong77 2015-5-16 11:46
可持续的科研 在科研的道路上,有许多人非常执着。不仅仅是个别,也有群体的一种倾向。然而有许多人却因为过度的科研为难以持续,有人因为持续用脑而在继续用脑时难受,只有停歇,有人得到的项目没有完成就英年早逝,也有得白血病,肝癌,耗尽家财的。 应该说他们没有理性去对待科研,把某些东西看的过重,最终失去理性,得不偿失,或许也有人是因为没有考虑后面还要工作多少年,没有考虑成本、代价与风险。他们看到了高水平论文、项目是万两黄金,却忽视了身体也是更重要的万两黄金。他们看到了项目有钱,却忽视了疾病更耗钱。 为什么越是处于高位,越是有钱,却越是有压力 , 越是觉得此事非做不可呢?这些都与人的健康有关系,越是处于不健康状态,越是会看重钱名利,当你登高远眺,心胸开阔,这些东西哪里还那么重要;当运动打拳后,心里根本就不会把压力当回事。这些过劳者在牺牲健康的同时,压力感增加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会让他觉得有压力,一点蝇头小利都要去争取。于是有人是陷入那种状态不能自拔,自困为奴隶。 当然有人说,他们是牺牲自己为了实现价值,但是目前多少科研能够敢于开拓和原创或者实用的,又有多少成果是跟踪性的、改进组合、华而不实。 越是身体不健康的人,越是对身体的问题缺乏敏感。学学武术,你就可以体会到所有的科研都是有代价的,拿一种万两黄金换另一种万两黄金,要看有多值得。如果说有一种研究不伤人,那就是研究体育、武学了吧。人也只有从一件事情中停下来,才能避免陷入状态,或者说是避免陷入一种局部极值点而不见全局极值点。 走停停走、一张一弛,一文一武,才是可持续的科研之道。
个人分类: 我的科研经验分享|3407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4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发布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4-3-18 09:24
由《 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 》《 2014科学发展报告 》《 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组成的“2014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日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唯一年度科学总览性质的报告,该系列报告已连续出版17年。 现将媒体报道情况整理如下: 新华网: 2014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发布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8日06 版): 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 新浪网: 《2014科学发展报告》出版 《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科学院发布《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 更多详细内容: 年度科学总览《2014科学发展报告》发布 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发布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最新排行榜出炉 《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聚焦材料与能源技术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513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涂料行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化道路
chem10086 2014-3-3 19:16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剥夺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到企业来说,企业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经济利益,还要考虑如何保持企业盈利能力的延续和提高,以及如何保证企业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普世的意义,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对可持续发展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实际上,在涂料行业,阿克苏诺贝尔、PPG、汉高、巴斯夫等国际化工巨头早已将“企业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的战略发展中,并通过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   PPG在2013年5月份发布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表示,至2020年,PPG30%的销售额将来自可持续产品;德国汉高在2011年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表示,2030年,汉高将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3倍于现在的价值。由此可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众多涂料企业巨头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必要方式。   此外,《中国涂料行业“十二五”规划》也指明了涂料行业的发展方向:一是清洁生产,二是循环经济,三是环境友好,四是节能减排。而规划中指出的涂料行业的四大发展方向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纸上谈兵”只会让人盲目。面对当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行业发展现状,笔者不得不发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叹。自笔者入行半年来,造假、售假、傍名牌等事件目不暇接,以及本报专设的“市场整治”新闻版块从来不缺此类新闻。不论是造假售假还是概念炒作,这些做法无一例外都是缺乏长远考虑的做法,是从思想上拒绝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因此,去粗取精尤为重要。涂料企业应积极吸收外资巨头的先进指导思想,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观念,把责任感、危机感与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统一转变到行动上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品品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慧聪涂料原料网
个人分类: 综合版块|1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的沙漠化现状:为干旱区发展建立科学体系
Hunshandake 2013-12-10 14:57
Reynolds, J. F., et al. (2007). Global Desertification: Building a Science for Dryland Development. Science 316(5826): 847-851. 在这个千年里,全球的干旱区面临着大量问题,这些问题在研究、管理和政策方面提出了强硬的挑战。但是,干旱区发展的近期进展连同全球变化和可持续科学的综合管理方法建议我们关注土地退化、贫穷、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对能够面对乐观主义复兴的25亿人口的文化保护。我们综述了关于干旱区生态系统功能和当地居民生计系统的最新经验,引进了一个新的综合框架-干旱区发展范例(Drylands Development Paradigm)。DDP,由一套在政策和管理行动上发展的、经得起考验的工具支撑,通过鉴别和整合那些对研究、管理和政策发展重要的因子来帮助探索沙漠化和干旱区发展的内在复杂性。
个人分类: 文献阅读|2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方向描述:可持续景观康复景观绿色建筑绿色管理
dongleon 2013-8-16 23:40
研究方向描述 1、可持续景观设计: 在人类需求与生态和美学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极为重要。我们始终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设计原则。场地的复杂性与空间的多样性,使得阳光、风及水都是影响场地使用和环境舒适性的因素。我们把雨水的收集利用及微气候分析纳入设计之中,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和使用者行为分析,致力于人性化、多功能化、可持续的景观设计与研究。 研究内容:新风水园林研究、旅游度假区规划与景观设计、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屋顶景观、河流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微气候与景区规划设计研究、高密度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川西地区村落环境景观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与生态过程研究、雨水花园设计、城市街道景观评价、参与式设计理论与方法。 2、康复景观设计: 康复景观是一类有助于恢复或保持人类身心健康的环境景观类型,是当前园林景观和康复理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欧洲修道院花园时期,近30年作为一项全方位,无副作用的康复理疗方法风靡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的花园都具有一定的疗养作用,康复花园与普通花园的区别在于其设计之初对使用者的需要及喜好的关注,充分挖掘花园空间的康复特质并讲它们都表达出来。一个有效的康复花园除了让人感受生命的各种动人之处,提供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刺激人们的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活跃机体代谢及提高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帮助人们缓解压力,从高压的生活环境中解脱出来,最终达到疗养保健的作用。 研究内容:特殊儿童康复花园设计,医院康复环境景观设计,儿童自然修学营地设计,疗养度假区规划设计 3、绿色建筑设计 传统的建筑设计以重视造型和满足使用功能为目标,而可持续设计把资源耗费和环境负载作为两个基本因素,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外环境质量的前提下,设计出全生命周期内资源节约(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友好的建筑。 同时,我们鼓励用户参与,注重技术与设计的融合。 研究内容:适应四川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绿色建筑评估方法与工具研究、建筑节能设计与管理、室外热环境分析研究。 4、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就是将环境友好的理念融于管理(企业管理,公共管理,...)之中,它涉及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要求在管理中时时处处体现绿色的理念。 研究内容:绿色管理战略规划、绿色产品设计集成平台、绿色维修及设备管理系统、清洁生产管理、安全健康环境管理。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4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果园规划原则
yhqsd 2012-8-11 17:24
果园规划是果园建立前的总体设计,包括园址选择、栽植设计、防护林设置、灌排系统安排和水土保持规划,以及经营规划、用地计划、建设投资预算和经济效益预测等。生态果园是一个生物多样、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果园的规划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环境多样,气候千差万别;同时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习惯和传统多种多样,农民的素质也千差万别等。这样多样的立地条件和复杂的社会经济现状决定了各地的生态果园及其经营模式要多样化,绝不可能用一个或数个模式规范全国的生态果园。应紧紧围绕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选择种植的作物品种、养殖的动物种类、生态果园的类型等等,因地制宜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二、生态高效原则 果园生态系统是多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一个统一有机整体,每一成分的表现、行为、功能及大小均或多或少受其他成分的影响。规划生态果园要在优化果园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有效调控,建立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生态果园要遵循生态工程学的整体、协调、自生及再生循环等理论,按预期目标调整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连接不同成分和生态要素,构建完整的生态链,形成互利共生网络,分层多级利用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促进系统良性循环,以达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三、生态工程技术集成应用原则 生态果园是一个综合经济系统,不是依靠单一技术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集成应用多种生态工程技术,这包括为适应自然环境变化,改进耕作方式与种植制度以及选择相应品种的技术;为促进果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开发与利用资源再生、高效利用及少 ( 无 ) 废弃物生产的接口技术;根据生态位差异原理,设计果园高效间作套种、多层种植和立体种养的生物群落技术;利用生物共生相克关系,调整益害生物种群结构及比例,生物防治与减轻环境污染的技术;根据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多途径利用的要求,重建优化食物链网的技术等。在生态工程技术集成中,要注意需汲取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并通过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引进并优化组装。在注重技术先进性的同时,更要重视技术的适用性、技术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效果的协同性。 四、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原则 果园生产是一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在生态果园规划中,要特别重视果园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产业的多样性以及用地构成的多样性,要根据资源特点选择适宜的主栽果树品种和生产模式,养地用地相结合,种植养殖相配套,通过物质循环及其能量多级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产业化经营原则 生态果园需要一定规模,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环节的配合与协调;同时生态果园的果品和其他农产品除了供应传统的市场外,还有其专门的市场,如何将产品成功地打入这个特有的市场,就需要有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如采取公司加农户、土地反租倒包、公司租赁经营、农民以协会或合作社的形式经营等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在生态果园建设中,必须根据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要求,使得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果树品种,建设相应的分级、包装、运销基地,开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场地,实现果园产业化经营。 ----- 引自杨洪强《生态果园必读》,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 P24-26
10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府官员揽权,可持续发展遭殃
热度 2 zbt92 2012-7-13 07:51
从绿色水电的评估与认证,看政府的责任与权力 水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实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完成管理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的转变。为此,近年来我国已经撤销了绝大多数的行业政府管理部门,希望从体制上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的这种体制的改革,却没有能改变某些政府官员的理念,因此,对于某些具体的专业政府部门而言,改革反倒成了它们争夺权利的机遇。最近,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出台的关于风能和太阳能等气象资源归国家所有的闹剧,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由于人类社会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世界各国都大力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我国作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在风能和太阳的开发建设上,当然也不能落后。最近几年以来,我国风能的发展几乎是连年翻番增长,到去年,我们已经全面超过美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然而,我国的风能、太阳能电站建设的火热场面,也难免会激起某些政府官员的权力欲。于是黑龙江省的气象部门就在本省率先出台了“风能太阳能”归国家所有的《条例》。不管有关的官员,对此条例的解释多么的冠冕堂皇,其目的大家都很清楚,无非就是要在将来的风能和太阳能建设的审批权上分到一杯“羹”。 根据黑龙江省气象局有关人员对此的解释,我们有理由认为,本条例的出台是气象局欺骗了黑龙江省的人大代表们,他们公开的谎称“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是宪法的规定。其实,宪法对国有自然资源的表述,采用的是分别列明方式,这恰恰说明宪法否认自然资源都属于国有。 在我国这种政府部门不注重社会服务和责任,而热衷于争取各种权利和利益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环保部门面对我国艰巨的环保监管任务,他们几乎是能推就推,而对于可能显示权力和带来利益的各种审批权,他们却总是积极争取,从不放过。淮河水污染的治理,十年之久,不仅不见成效变,反而变得无声无息。但是,对于某些具有水电站的河段的水污染治理,他们却似乎异常的感兴趣。因为水电站是企业,而且大都是国有企业,对它们的“监管”往往能带来数不清的“好处”。 有数据显示,自从 2005 年环保部发动的“环评风暴”之后,环评审批立刻就变成了腐败的重灾区。此后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就有数百名环评人员涉案,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就有 80 多人。就连当初环评风暴的发动者,也因为有所染指至今在媒体上销声匿迹。然而,这些教训仍然阻挡不住官员们对权力的渴望。于是,即能“制约”建设企业的“环评”风暴之后,最近有又环保官员开始瞄向能够“制约”运行企业的绿色“认证”工作。 目前,开展绿色水电的评估与认证是国际上的一种潮流。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国际潮流,是因为水电的开发与建设,并非像我们以往所认识的那样只有利,没有害。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很多社会进步的到来,我们在一开始往往会对其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认识不足。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任何一种人类文明都不可能没有副作用。有些只不过我们暂时还没能认识到罢了。 对于带来人类文明巨大进步的水电的某些副作用,人们在一开始普遍的认识不充分。因此,近年来社会上也难免会出现对水电矫枉过正的反思。国际上一些不想让发展中国发展起来的极端环保和伪环保组织,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开始借此大肆编造谣言进行反水坝、反水电的宣传炒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公众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水电,用科学的态度对水电的绿色进行客观的评估就显得是十分必要。 从上个世纪末,欧洲的瑞士等国家,就开展了绿色水电的研究与评估。美国人认为水电本来就是绿色的,只不过其对环境的不利影有大有小。所以,美国对绿色水电的研究称为低影响水电。这些国家通过对绿色水电的研究,不仅回答了社会上关于水电是否为绿色的各种疑问,而且还成功的利用价格的杠杆推进了当地水电的建设和运行。例如,大家都听说过,曾经有反水坝、反水电的宣传说,巴西和加拿大的某些水电站建成之后,由于水库的甲烷排放过大,以至于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超过同级别的火电。因此,有人就开始宣称水电的污染比火电更严重。 我们必须承认,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这种说法确实能成立。例如,在水库的淹没很大,而水电站的装机却很小的时候,确实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因为水库的淹没,确实会造成原有的植被腐烂变质之后排放一定的甲烷等温室气体。而由于某些水库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调节当地的水资源,所以,尽管水库的库容很大,但是,由于不具备发电条件(如落差很小)却不能多装机。如果在加上该水库淹没前没有进行很好的清库,大量的植被将在水库中腐败、发酵,所以,说那个水电站的温室气体排放大于相等的小火电厂也是可能的。 但是,这种个别的特例,绝不能代表说水电站的温室气体排放高于火电。如果要比较单位水电与火电的排放大小,至少要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的平均水平测定。为了澄清这一问题,瑞士在对水电站实施绿色水电的评估中,进行了全面的检测。根据检测的平均结果,瑞士全国的水电站的温室气体排放,大约只相当于火电的三百分之一。可见,瑞士的绿色水电评估过程,无情的揭露了国际反水坝、反水电组织,所散布的水电的温室气体排放高于火电和水电比火电的污染更严重的谣言。 欧洲的绿色水电和美国的低影响水电评估,除了揭露谣言,客观的评价了水电的生态环境作用之外,还促进了绿色的水电的进一步发展。在欧美很多国家都对通过了绿色水电评估和认证之后的水电站,予以经济上的鼓励,可以享受绿色的上网电价。形成了用市场化的手段,体现水电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的良性循环。 鉴于绿色水电评估和认证对水电发展的重要作用,从 2007 年起,中国水力发电学会就与著名的环保组织 WWF 着手在中国推广这一经验。随后国际水电协会 IHA 也将他们所制定绿色水电评价体,引入了中国。通过试用 IHA 所制定的绿色水电标准,评价我国的一些水电站之后,已经收到比较理想的评价结果。评价的结果说明我国所进行的水电开发,基本上都比较符合国际社会的绿色水电标准。然而,这些国际经验和评价结果还远不能抵消某些极端环保宣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至今甚至还有个别的环保官员,认为水电所造成的污染比火电还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国际经验,客观的分析评价我国的水电开发现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科学的绿色水电(或者说低影响水电)评价标准,澄清社会上对水电的偏见和误解,就显得十分重要。 不过,正当我们学术组织为了促进我国水电的健康发展开展绿色水电的评价标准研究的时候,某些政府部门却看中了可能带来的权利绿色水电“认证”,在绕开评价标准的前期下,试图开展绿色水电的“认证”。尽管国外的绿色水电评估之后,也要有认证,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国的管理体制导致很多政府部门非常热衷于能够体现部门权力的“认证”。以至于我国的各种认证已经过多、过滥。而现实当中真正伤害社会公众的,常常就是通过某种政府部门“认证”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对于绿色水电评估的“认证”,如果不能像国外一样与绿色电价挂钩,那么这种“认证”很可能又变成一种部门权力的体现。 目前,我国不仅缺乏评估绿色水电的标准,而且,某些误解水电的错误观念也还远远没有澄清。例如,瑞士通过全国范围的调研,已经明确了瑞士水电的单位千瓦温室气体排放只相当于火电的三百分之一。而在我国那些坚定的认为水电的污染比火电还严重的环保官员,却已经开始“争夺”绿色水电的“认证”权。客观的说,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即便就是制定出了完善的绿色水电评价标准之后,也还不能急于搞什么绿色水电的“认证”。因为,我们还没有国外的那种电力市场,不大可能通过经济杠杆实施绿色水电的“认证”。这样的话,未来的水电“认证”无非就是增加了一项制约水电的行政许可而已。这与各国开展绿色水电评估和认证,通过经济杠杆促进和激励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完全是背道而驰。 因此,根据我国的国情,即使在澄清了对水电的各种误解,统一了绿色水电的评价标准之后,真要想开展“认证”,也要通过行业的价格管理部门(发改委)来主持绿色水电的“认证”工作。这样才有可能像国外一样,让绿色水电的评估和认证,真正成为激励绿色水电开发一项举措。而不是仅仅给某个政府部门平白无故的再增加一项行政许可的审批权利。 当前,我国正面临体制改革的艰巨任务。如何实现从管理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的课题。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发展与能源供应的难题,也需要我们尽可能的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的能源。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并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由于某些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免会吧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体制改革,看成了争取部门权力的机遇。 未来的事实将证明:无论是黑龙江宣布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归国有,还是环保部门正在牟取的绿色水电“认证”权,一旦得以实施,都将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构成重大的影响和伤害。促进科学发展应该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而不是什么权利。
2253 次阅读|4 个评论
Elsevier《可持续发展能源》 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12-1-31 08:43
Elsevier《可持续发展能源》 被SCI收录
1994 年创刊的 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能源》, ISSN: 0973-0826 ,季刊, Elsevier 出版集团( ELSEVIER SCIENCE BV, PO BOX 211, AMSTERDAM, NETHERLANDS, 1000 AE )出版, 2011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9 年的第 13 卷第 1 期, 2011 年第 15 卷第 1 期到第 4 期共 65 篇论文。 《可持续发展能源》( 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投稿指南: 该刊的读者为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者、管理者、规划者与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研究人员。主要刊登有关能源在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源资源、技术、政策和相互作用的原创性研究和评论。该刊 2011 年发文 55 篇。在该刊发文最多的为美国、印度、中国和巴西。中国学者在该刊发表论文的主要机构为清华大学 15 篇、武汉理工大学 9 篇。 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9730826 编委会: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energy-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717028/authorinstructions 在线投稿: http://ees.elsevier.com/esd/
个人分类: SCI投稿|70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句句直中要害!印度比中国更聪明?!
wya 2011-9-19 11:55
摘抄: 新德里高度重视这样的意见: 光看经济增长的绝对值,而无视民生福祉,无视环境保护,无视发展的可持续性,一味求快求大,与中国搞疯狂赛车,这些都是愚蠢的 http://focus.news.163.com/11/0919/06/7E9TD5NB00011SM9.html 我们谈论的焦点,是有关“中印发展模式”。 同为东方大国,中印两国选择的路径大相径庭。中国从农业改革起步,经过低成本制造业的过渡,进入第三产业崛起期。而印度则服务业跃升显著,占据了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尤其是软件外包和离岸呼叫中心的水准堪称世界一流,它的农村却依然大面积地落后贫困。 更值得关注的是, 近年来,中国国进民退,大力发展国有企业,而印度的国家经济更多依靠私营企业 。 这个国家的私营企业非常富有活力,自有品牌相较中国更能赢得西方评价体系的认可。另外,印度的经济发展比中国更具透明性。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评价,印度经济的优势在于它高度透明,缺点也同样摆在那里,你可以尽收眼底。“一个国家如果对自己的缺点坦然处之,当它公布自己的成就时就不会有人去怀疑。我在MIT有一门中印比较的课,教了5年,每年都有人质疑中国经济的统计数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质疑过印度的统计数字。当中国经济增长时,对中国数据的不信任没有太大关系,然而一旦中国经济出现风波,那时我们就知道一个国家的透明性和可信性会有多么重要。” 夫人有些自豪地说,印度虽然仍算不上富裕,德里街头的高楼大厦远逊于北京,但世界银行和国际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表明,这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在不断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 而在印度能阅读到的西方主流杂志上,则在刊登这样的言论: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中国模式下,经济快速增长,究竟给国民带来多少福祉?经济学家总结:自1993年以后,中国的发展路径是“加强政府投资,轻视消费力量;加重政府税收,轻视大众收入”。 “任何国家都存在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玛丽杜拉夫人并不讳言印度的问题,比如它仍然是世界上赤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超过了26个非洲赤贫国家贫困人口数量的总和;比如它仍然是文盲数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比如它过去极度忽视基础医疗保障和国民基础义务教育。“我们的态度应当是,坦然面对问题,改正问题,消除问题。印度、中国,都应如此,难道不是吗?” 玛丽杜拉夫人喝下一 杯 奶茶,问我。 虽然国富,但中国公民不够自由 人物周刊:昨天跟你的秘书聊天,她说你多次去过中国。你眼中的中国与印度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玛丽杜拉:现在印中两国的交往开始增多,官方的或者民间的。我本人多次访问中国,最近一次是去年前往北京大学,你们有非常出色的印度研究机构。北京的现代化建设已经远超印度,每次去我都有震惊。但是我想说的一点是,在公民享有权利方面,中国和印度形成很大不同。 中国人确实富起来了,总体富裕情况好于印度,这一点我表示肯定;但是普通公民在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批评政府自由以及享有信息获取自由,比如不受限地浏览互联网,还有通过媒体知晓来自各种通道的声音方面,同印度存在差异。简单地说,中国的公民不够自由。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起从前的小村子
热度 1 lkzmaster 2011-9-1 16:59
暑假回家一趟,发现各地都在建新农村,都在盖二层小楼或是单元房,很多地方盖了也卖不出去,白白占用了耕地。我从心底里想,如果农村的一切能回到从前该多好啊! 我的老家在河南中部,虽然不是南方,但我们邻近的几个村从来不缺水。我不知道我们这些村一开始是不是有人设计过,真的是很生态。首先是每个村子都有一个“护村河”,这条河很小,只是围着村子转一圈,链接这条河和自然河的“沟网”几乎遍及所有农田,由于自然河水位较高所以建个小坝水就可以流进“沟网”汇入“护村河”,然后再通过另一侧“沟网”进入另一个地势较低的自然河。所以以前的时候,田里浇地,除非是大旱天都可以随时用“沟网”的自来水,有时候我们放学回家的时候还能在沟里捉到鱼。对于护村河,村里将其承包给个人养鱼,旱时也用来浇地,实际上河里很多野生鱼,因为水从自然河流进护村河的时候不经任何阻挡,但是出护村河的时候有个网就把所有自投罗网的鱼都给圈住了。小时候听人说过河里有很多大鱼,但是没机会见,因为水有点深,因为养鱼的每次打渔都是一段一段的,不可能把全部鱼都捕上来,所以有些鱼能长很大。河里的淤泥也是有用处的,每年挖出来的淤泥都可以作为肥料到田里,很环保。而且河岸上种了一圈的梨树,每年梨花盛开的时候非常漂亮。 我家住在河边,记得小时候每天都起得很早,就为一件事,去河边抓鱼。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因为护村河的水相对平静,每天早上小鱼和大虾都喜欢趴在水边,是我们捕捉的好机会,特别是那些虾,很笨,所以很容抓住。抓好后正是奶奶做早饭的时候,那时候都是烧火做饭,直接把虾扔到火堆里烧熟了,味道还可以。平时只要没事我们就喜欢围着河转转,经常能捡到鸭蛋、鹅蛋等,有时候运气好还能捡到鱼。有些鱼可能是好动类型的,闲着没事就喜欢从水里往外跳,一不小心就跳到岸上了,如果是正常情况,它还能挣扎着跳回水里,但是如果刚好被人看见了,那肯定是一个箭步上去把它拿下,它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有一年,天气又热又闷,大家都在河边乘凉,结果鱼也闷的受不了了,个个冒着头出气。因为鱼多,平时在水下还感觉不到,都露出头可是非常壮观。刚开始大家只是看看,该干嘛干嘛。不知道谁拿起一块石头扔进去,一条鱼就翻着肚皮浮上来了,然后就有人下水把死鱼捞上来。这一来可不得了,大家都开始去找石头,石头没找到,很多人找到了大棍子,下水就是一闷棍,这个效果非常好,一排鱼倒下了。乱了,彻底乱了,由于河是围着村子的,战线太长,养鱼的人也只能看着人闹。从此以后,护村河就没人养鱼了,但是在最初的几年里鱼还是不少,我早上的捕鱼计划一点没耽误,还多了个好处:由于没人管了,我们就可以钓鱼了。于是,放学之后,或者周末,我们几个小朋友不是去钓鱼就是在钓鱼的路上。这也是我到现在一直都在夸耀的,幸福的童年生活。 后来,出现了一个叫“捕鱼器”家伙,其实就是用电把鱼击晕或击死,这种东西对小鱼的伤害极大,河里的鱼越来越少了,但是由于是活水,所以还是有鱼前仆后继的来送死。直到后来,人们简直疯了的时候,彻底没鱼了:有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居然去买农药往河里倒来抓鱼,而且所有河里只要水深得地方都倒,这下鱼真是断子绝孙了。人怎么能急功近利成这样,难道以前的人都不爱吃鱼吗?为什么以前的人做不出这种事? 再说说周围的梨树,因为每年挂果的时候老是有人去偷梨,很多住的近的就把梨树给砍了,最后全村只剩下一颗,每年梨花开的是,大家都去折了回家插瓶子,这颗梨树就像得了癌症的老人一样,一年比一年小,现在可能死了吧。 由于人口膨胀,护村河内的地方远远不够用了,部分河段被填了盖房子,没填的部分河也越来越窄了。最近几年回家,自然河基本都没水了,护村河就成了垃圾场了。垃圾的数量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而随之而来的配套却没有跟上。最近几年,每次回家的第一感觉就是,越来越多天然河变成了天然的垃圾场了。 我一直在想,新农村建设不要盖楼了,能不能把 那流水潺潺的家乡找回来啊!
4109 次阅读|2 个评论
Elsevier 2009年创刊的《环境可持续性新见》被SCI收录
wanyuehua 2011-7-21 06:46
Elsevier 2009年创刊的《环境可持续性新见》被SCI收录
El sevier2009 年创刊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环境可持续性新见》, ISSN:1877-3435 ,双月刊,英国( ELSEVIER SCI LTD,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OX5 1GB, OXON, ENGLAND )出版, 2011 年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9 年的第 1 卷第 1 期到 2011 年第 3 卷第 3 期共 126 篇论文。 126 篇文章包括评论 88 篇、论文 31 篇、社论 7 篇。 126 篇文章的作者涉及 39 个国家与地区,主要国家与地区分布:美国 45 篇,德国 13 篇,澳大利亚 34 篇,英国 24 篇,荷兰 22 篇,法国 15 篇,德国 13 篇,印度 10 篇,巴西、 加拿大、日本、瑞典各 8 篇、南非、瑞士各 7 篇,意大利 5 篇,奥地利、丹麦各 4 篇,中国、阿根廷、挪威、西班牙各 3 篇等。 126 篇文章的作者单位涉及 222 个研究机构,在该刊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机构为荷兰 瓦格宁根大学 ( WAGENINGEN UNIV ) 11 篇、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 CSIRO ECOSYST SCI ) 7 篇、 斯坦福大学 ( STANFORD UNIV ) 6 篇。 中国学者以通讯作者在《环境可持续性新见》(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上发表论文的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 Chinese Acad Sci, Inst Geog Sci Nat Resources Res ) 1 篇、香港大学( Univ Hong Kong ) 1 篇。 126 篇文章共被引用 166 次(其中 2009 年被引用 1 次、 2010 年被引用 62 次、 2011 年被引用 103 次),平均引用 1.32 次, H 指数为 6 (有 6 篇文章每篇最少被引用 6 次以上)。 《环境可持续性新见》(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投稿指南: 该刊主要刊登在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跨学科的研究论文、评论、社论,旨在解决所有的经济、社会、技术和体制方面有关环境可持续性的挑战,侧重于跨学科与社会实践。 涉及环境可持续性的主题包括: ( 1 )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化、气候风险管理和适应) ( 2 )人类住区和工业系统(涵盖了城市、城市化、交通) ( 3 )能源系统(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生物能源) ( 4 ) 陆生 系统(食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 ( 5 )碳和氮循环 ( 6 )水生生态系统(包括海洋和淡水渔业等) 网址: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8773435 编委会: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editorialboard.cws_home/718675/editorialboard 作者指南: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718675/authorinstructions 在线投稿: http://ees.elsevier.com/cosust/ 《环境可持续性新见》(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热点论文: 1. 标题 : Developing a common strategy for integrativ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earch and outreach: the 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 (ESSP) Strategy paper 作者 : Leemans R, Asrar G, Busalacchi A, et al. 来源出版物 :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卷 : 1 期 : 1 页 : 4-13 出版年 : OCT 2009 被引频次 : 11 2. 标题 : Biodiversity, climate change, and ecosystem services 作者 : Mooney H, Larigauderie A, Cesario M, et al. 来源出版物 :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卷 : 1 期 : 1 页 : 46-54 出版年 : OCT 2009 被引频次 : 9 3. 标题 : 'Tipping points' for the Amazon forest 作者 : Nobre CA, Borma LD 来源出版物 :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卷 : 1 期 : 1 页 : 28-36 出版年 : OCT 2009 被引频次 : 7 4. 标题 : Adaptation science for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 urgency and theoretical basis 作者 : Meinke H, Howden SM, Struik PC, et al. 来源出版物 :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卷 : 1 期 : 1 页 : 69-76 出版年 : OCT 2009 被引频次 : 7 5. 标题 : Livestock, livelihoods and the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the trade-offs 作者 : Herrero M, Thornton PK, Gerber P, et al. 来源出版物 :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卷 : 1 期 : 2 页 : 111-120 出版年 : DEC 2009 被引频次 : 7 6. 标题 : 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moving a step closer to an IPCC-like mechanism for biodiversity 作者 : Larigauderie A, Mooney HA 来源出版物 :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卷 : 2 期 : 1-2 页 : 9-14 出版年 : MAY 2010 被引频次 : 7
个人分类: SCI投稿|6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图悟龙之五:眼球前突表示前瞻远瞩
kd652 2010-4-16 20:19
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怪诞的面具属青铜纵目面具。其造型最奇特也最威风,它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凸出达 16 厘米,有“千里眼”、“顺风耳”之誉。龙的眼也是极度前突,类似于虾眼,所要表达的是做事要看得远些,考虑后果,且不可盲目行事. (图暂缺)
个人分类: 思路|2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薪火相传
qiqidefeidao 2010-1-6 21:00
所谓出版,乃思想之展示。 所谓传播,乃学人之己任。 摘抄几段在书里读到的几段表达,想起近些年许多次研讨会、讲座上多人依然就此提问,不得不叹息,信息无比丰富的时代,寻得珍宝和价值也绝不方便。那我就更不能藏着了: 龚建华,林徽,《虚拟地理环境在线虚拟现实的地理学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北京 1 仿真(模拟)是以当前在场的现实事物或现象为基础,同时,考虑与当前在场物相关联的一些未出场的事物或现象。其对象内容包含在场世界和不在场世界。但在场事物或现象是主要重点。 虚拟着重表现不在场(未出场)的事物或现象。 虚拟是模拟的延伸,但强调不在场(未出场)的事物或现象这一侧面。(P15-P16) 西方英语世界的virtual,是表示潜伏的存在,是一种向显现存在行动的力量; 中国汉语世界的虚含有表示曾经有过、存在过,而如今不在场的事物或现象的意思。virtual是面向未来的,是动的,是憧憬式的;而虚是面向过去的,是静的,是回忆式的。(P23) 2 韩民青(2000)认为: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性,其实质是力图保持工业文明的可持续,而不是试图开拓一种新文明。所以,需要寻求和开拓一条可持续发展基础战略和转移式高级发展战略相结合的道路。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概念的本质理解。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缘于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而引发的对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文明及其成果的反思,是为了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对自身意识和行为的必要调节,它要求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改变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下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改变高消费、高消耗和高破坏的无视资源与环境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所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会引发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发现与开启新的文明方式,这不同于韩民青的可持续发展调控是力图保持工业文明的可持续的观点。新的发展道路会具有新的经济文化景观,具有全新的思维,从而避免旧的发展模式的不足和局限。(P165) 3 广义讲,知识是对于世界现象和过程的认识,是知道什么(know what),知道为什么(know why);同时,也表示与人及人的计划行动有关的认识,即知道是谁(know who),知道怎样做(know how)。知识可以编码成信息进行传播;知识可指导行动,指导信息的合成、处理与分析;知识可以从信息处理和分析运用中产生,如新发现的变量关系、特别的分布结构等新的认识(刘吉等1998,梁怡1999)(P153) 4 人类中心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涉及哲学层次上的人类与自然、自然万物的关系,针对的是如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的观念;而后者是指人类社会系统中,关于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在工业社会中,土地、资金、劳动力是基本生产资源,而人处于被忽视、被异化的地位,而在信息社会,信息、知识和创新成为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人被置于中心的地位。(P165)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
liuxiaod 2009-12-6 07:5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2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 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 (2009年11月3日) 今年是中科院建院60周年,中科院的成立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当时,共和国刚刚成立、战争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去,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共和国的奠基人就高瞻远瞩,着手组建中国科学院。因为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就是要摆脱长期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不再落后挨打,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从新中国成立起,我国的科技事业就开始奠基,并和共和国一起发展、腾飞。6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科技摆在重要战略地位。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尖端科技基础和大国地位;陆相成油理论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杂交水稻成为满足中国粮食需求和促进世界谷物生产的金钥匙;载人航天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我们在许多重要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有影响的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历史告诉我们, 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 。 今天在座的有许多老一辈的科学家,也有许多和我年龄相仿的科学家。我们都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见证人和实践者。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一名地质工程师,许多老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至今难忘。去年,《Science》杂志的主编布鲁斯艾伯茨采访我,我开头跟他说了两句话:第一,如果我不从政的话,也有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第二,我参与领导工作以后,一直关注着科学技术工作。我认为一名好的领导者,应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备相当的科技知识。到中央工作以后,我一直对科技工作倾注了自己的深厚感情。特别是担任总理近7年来,科技发展始终是我心头萦绕的一件大事。我深知,没有科技发展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进步呼唤着可持续发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国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让中国这块美丽古老的土地,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繁衍生息的绿洲和乐园! 当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物理学革命,加上其后的宇宙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板块构造理论、计算机科学,这六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共同确立了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结构。自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尽管知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基本表现为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完善,没有能够出现与这六大革命性的科学突破相提并论的理论成就或重大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沉寂至今已经有六十余年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这场新科技革命,将依赖现代化进程强大需求的拉动,将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创新的驱动。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是富于创造的民族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赞扬说,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变了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遗憾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代中国屡次错失科技革命的机遇,逐步从世界经济科技强国的地位上沦落了。回想一下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有过四次发展机遇。第一次是当欧洲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候,我们正处于所谓康乾盛世。康熙61年、乾隆60年,加上中间雍正13年,一共134年,当时的清王朝沉湎于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尊,以至发展到发布禁海令,关上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对于国外的科技发明,称之为奇技淫巧,不予理睬。由于满足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对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麻木无睹,错失良机。第二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的大门,洋务派发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运动,但因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对近代科学技术认识的肤浅终告失败,使中国又一次丧失了科技革命的机遇。第三次是20世纪上半叶,由于军阀混战及外敌入侵,使中国失去了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机遇。第四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的宝贵科学技术基础受到很大的破坏,我们又失去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使我国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已经有所缩小的差距再次拉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再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须密切关注和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有所作为。 去年9月以来,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这场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扩散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中国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冲击,主要是外部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凸显,一些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速明显下滑。我们及时果断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坚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立足点,努力做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政府调控与市场作用相结合,促进增长与改善民生相协调,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比较快地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短期的困难和长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因此,在经济积极向好的趋势得以巩固的时候,应该而且必须开始考虑长远的事情。长远的事情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科技和教育。要使中国真正走在世界的前列,必须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有一支富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发展的后劲之所在、力量之所在。 历史经验表明, 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 。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和电动机逐步取代蒸汽机,创造了电力与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同时大幅提升了机械、冶金等产业的发展水平,工业文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20世纪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电子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崛起,推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逐步到来,有别于以往工业革命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形成过程中。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最近又两次提出美国科技的主攻方向,包括节能环保、智慧地球等。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强产业竞争的优势。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把握机遇,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怎样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是我最近一个时期重点调研和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战略决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化这四个方面的储备决定着未来。我们已经作出并将继续完善战略部署。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些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安排,体现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方针。 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最大困难,就是外部需求急剧减少,而且将来在相当长的时间也很难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产业就暴露出产能过剩问题,而且其中一些产业又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最近,我主持召开了三次座谈会。有47位经济、科技专家,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如何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如何突出重点,确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如何加强科技支撑,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技术?这是我给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题目。科学研究只有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正在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能源革命。中国在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并将继续作出积极努力。新能源发展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要加强宏观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序发展。同时,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突破关键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方向。世界主要国家为保障能源安全,都在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市场开拓的步伐。中国经过近10年的自主研发和示范运行,在这个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当前紧迫的任务是,通过技术经济、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的充分论证,尽快确定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工业的跨越发展。 新材料产业发展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关重要。目前,中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制造总体水平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无论是推进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等重点工程,还是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都面临着一系列关键材料技术突破问题。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世纪。生物科技发展将显著提高农业和人口健康水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靠自己来解决,根本要靠科技。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这是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家建议超前部署分子设计育种,大规模挖掘动植物种质中蕴藏的优异基因资源。这样,中国10年左右就可能实现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和猪、牛、羊等主要牲畜的优良品种的显著改良。 健康科技、生物医药事关民生大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加快这个领域创新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干细胞研究发展势头强劲。干细胞研究促进了再生医学的发展,这是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之后的又一场医疗革命。我们要力争在干细胞研究的更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同时要高度重视、切实防范干细胞研究引发的伦理问题。 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智慧地球简单说来就是物联网与互联网的结合,就是传感网在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在无锡考察时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微系统所无锡传感网工程中心,很高兴看到一批年轻人正在从事传感网的研究。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感知中国,在传感世界中拥有中国人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这里,我还想谈一谈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利用问题。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是人类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我们要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是蓝色聚宝盆。国际上正兴起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我们要切实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方面,中国已有固体矿产勘探开采的深度大都小于500米,而世界一些矿业大国已经达到2500米到4000米,南非计划开采的深度达到6000米。澳大利亚在本世纪初率先提出玻璃地球计划,也就是要使地下1000米变得透明。加拿大人近期提出的类似计划,要搞到3000米。中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勘探水平不高,开采利用率也比较低,这是制约未来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我们要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勘探开采水平和效益,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类资源。 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 基础研究相当重要,因为原始创新源于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没有十到几十年的积累不可能出重大成果,这绝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是要花费心血长年积累的事情。重大战略高技术是引不进、买不来的。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科学技术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充满艰辛、敢担风险的探索,需要面壁十年、甘坐冷板凳的精神。 要脚踏实地、潜心钻研,切忌浮躁。我希望中国能够诞生更多世界级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我们也一定能够出现这样的人才。 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大胆革除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要把显著提高全社会的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一个要奋斗实现的目标。特别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要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全部科技政策的着眼点,就是要让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此,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当好科技工作的后勤部长。 今天在座的都是科技工作者。这里,我想缅怀两位最近去世的科学家:一位是钱学森先生,一位是贝时璋先生,他们都是我国科学界的杰出代表。 10月31日,钱学森先生去世了。那天是星期六,早上我还是按时上班。他是8点零6分去世的,我是8点15分知道的。我赶到了301医院,向这位给国家和人民作出重大贡献、德高望重的科学家鞠了三个躬,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和哀思。当天夜里,北京雨雪霏霏。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钱老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在脑海里。我起身找出当年的日记和与钱老的通信。睹物思人,思绪万千,一桩桩往事历历在目。我跟钱老认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我在中央分管科协工作,他是中国科协主席。1990年7月3日,我到他在国防科工委的办公室去谈工作,我们两人谈了很长时间。我的日记记得清清楚楚,他说,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作为社会形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就是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必须提出要建设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然后他又强调还有一个基础,就是地理环境。我作总理以后这几年去看望钱老,他谈的更多的不是科技问题了,几乎每次都是教育问题。他反复提到, 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 。他提出要更加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说,中国现在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方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还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我对钱老提出的这两条意见深为赞同。后来,我每到一所学校,都向师生们讲述钱老的这番话。我们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这需要从娃娃抓起。不仅要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更要重视发展小学、中学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打好人才成长的基础。只有培养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中国才有希望。 贝时璋老先生去世时,我没有赶上去告别。那个星期天我到他家里去吊唁。这位老先生在去世的前一天,就是10月28日上午,还邀请北大医学部生物物理教研室林克椿教授等6人进行讨论,一位107岁的老人邀请科学家来讨论什么呢?在得知2009年的诺贝尔奖揭晓以后,他心情一直不平静。他想起林克椿教授1981年在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作访问学者时,曾经发现了由钙离子促进膜间结合而诱发螺旋状脂质体的现象。当时这个成果很受重视,1982年的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予以发表。 我们有的科研成果其实离诺贝尔奖并不是很远,也许就一步之遥 。他女儿跟我讲,那天,老先生精神特别好,跟大家讨论了一个小时,而且最后还讲,我们要为国家争气。我希望老一代科学家像钱老和贝老一样,继续在重点科技攻关和创新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善于发现和培养青年才俊;青年科学家要继承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献身祖国的高尚品质和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只有大批青年科学家不断成长起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中国的科技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科学技术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原动力。只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中国这艘巨轮就能产生无尽的力量,任何人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我坚信,中国科技一定能够支撑和引领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的讲话。)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88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新研究表明:全球主要渔业国并无可持续能力
jimcandy 2009-3-11 13:08
据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全球 40% 以上的渔业无可持续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无视国际负责任行为准则。这支研究队伍称,防止过度捕捞的自愿方案应被强制性国际法替代,从而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科学家对全球 53 个主要的渔业国进行了分级(这些国家的海洋产量占全球海洋产量的 96% ),分级的原则是这些国家的行为是否遵守联合国( UN )的准则,该准则为 1995 年制定的作为应对过度捕捞的潜在方式的一套自愿措施。 这套准则设定一定的标准,如渔业国如何采用正确的装置捕捞,如何最小化渔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诸如捕捞本应放回海中的兼捕鱼种)及如何最小化渔业对海豚及其他哺乳动物的影响等。 挪威以 60% 的遵守程度在这份名单上排名最高,其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冰岛和纳米比亚。 在排名最后的 28 个国家(这些国家海洋渔业产量占全球的 40% 以上)中,遵守程度如此之差,以致该研究将他们列入到失败等级之中,这就意味着他们对联合国负责任准则的遵守程度不足 40% 。 这项研究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渔业中心的 Tony Pitcher 和 Ganapathiraju Pramod 、巴西里约格朗德联邦大学的 Daniela Kalikoski 以及国际 WWF 瑞士分部的 Katherine Short 等完成,研究成果发表 4 日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上。( www.guardian.co.uk 2009-02-05 )
个人分类: 渔业新闻|3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切实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ycy 2008-10-28 14:45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切实坚持以人为本,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农村改革的成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极大改变,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在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的文章中,通常把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第一条。事实确实如此,改革开放前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有其积极因素,但也因缺乏对生产者的有效监督和激励而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广大农民普遍生活困难。农村改革,正是符合了农民的利益,体现了劳动的价值,从而仅仅通过制度变革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一经验其实并不新鲜。新中国成立同样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成果。明年我国将迎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前,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顺应了人民的需求,代表了人民的利益需求,因而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在人民的拥护下逐渐取得了政权。梁漱溟,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对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有一句评价非常贴切,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只是乡村以外的人在呼喊,真正的乡村却不为所动。等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政协委员的他在去四川等地看到了土改时热烈景象时,才真正找到了原因,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符合农民的利益。 我党的斗争和建设时期的经验都表明,政策符合农民利益,农民就拥护,事业发展就顺利,反之则影响事业的开展。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以人为本。目前,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基本国策,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发展循环农业十分必要。但在调研中了解到,部分地区在推进工作中,还存在强行推进、过分使用行政命令等现象。如某市推行秸秆禁烧工作,每天出动 7000 人、高峰期出动 1 万多人次实行巡逻,并大规模发放传单、画册,悬挂条幅、标语,开动宣传车、印制文化衫,以及在平原村修建 4 米 高的瞭望台并配备夜视红外望远镜等装备,虽然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这种做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有待思考。分析农民焚烧秸秆的原因,并着力加以解决,可能更为有效和持久。 我国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分析农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增强利益引导,如实行可持续补贴、生态补偿等政策,促使农民作为主体更好地投身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将是对以人为本的有效体现,和对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实践。
个人分类: 农村发展|5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因为需求,所以秩序
wind 2008-10-26 11:49
一切都是选择的结果,选择仍然在继续。 将个体命运由其自己掌握保障种群延续的策略当然也是选择的结果。 个体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是有秩序需要遵守的,不论是种间还是种内。从纯生理类动物到思想感情类动物,有战争与合作,有利他之举,还有舍己为人,这些秩序都是选择的结果,人这种动物将其称之为道德或伦理。所以应该是天行决定人事,严复没必要将其并列。 个体求生的行为就是不断满足其各类需求的过程。为了避开敌人,高效捕食,动物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出行;由于生理感情的需要,动物细心呵护幼仔,和其他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抵御外敌,分享资源;而人要满足思想感情的需要,就必须遵守各类社会契约,包括宗教、道德和法律等,这就是需求导致的秩序。随着需求的增多,需要遵守的秩序就多,秩序愈好,生产力就搞,控制力就强,所以人控制其他动物,其他动物也逐级被控制。当然,需求也是选择的结果,是需求决定了秩序,因为需求,所以秩序。 由此可见需求的重要,举个例子,在更小层次的经济领域中,由于需求,所以供给,是需求和供给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才形成了看不见的手控制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员工有拿薪水的需求,才有可能促使他服从管理。所谓无欲则刚,如果某人没有需求,无欲无求,那他就有条件不遵守秩序。人的需求及其满足的过程,也将控制着人的发展。成就感、荣誉感和耻辱感等思想感情需求也是经选择而被保留的有利于可持续生存的优良需求,没有这些需求,人就不会自觉勤奋上进,温良恭俭让,其中这些需求内容也是经选择而未被淘汰的优良产品,但这些内容仍在变化和被选择着。如果这些需求内容发生了改变,视杀人为成就,以谋财为荣誉,笑勤奋为耻辱,可以想象世界将会变得如何壮观,可这些并不是没有发生。 不可持续生存的需求内容终将被淘汰,但这需要付出代价和有新的内容可供被选择。就如以金融危机的代价去淘汰现行的消费需求及其金融秩序,还要求设计新的内容供检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