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成果推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清理“四唯”谁是受益者?
热度 38 Taylorwang 2018-11-19 07:39
2018 年 10 月 23 日科技部等五部门发文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其实清理所谓的“四唯”,并不是不要论文,不要职称,不要学历及不评奖项。该发的论文仍要发,学历还要有,职称也会评,该评的奖也仍要评。清理“四唯”,只是要求作为科技工作者,不能唯论文马首是瞻,为了论文而论文,而要有真才实学,要求能为科学的发展,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实际贡献。 其实我觉得清理 “四唯”的核心是唯论文,且是唯 SCI 论文。因为高影响因子的 SCI 论文是其它“三唯”的基础。有了高影响因子的 SCI 论文,研究生就可以毕业,学历就有了;评职称也要论文,特别是高级职称,也要求有所谓高水平的 SCI 论文,论文有了,职称也就差不多了;而获奖复杂一点,同样也要有所谓高影响因子的 SCI 论文支撑。这样,就造成有不少研究人员为了论文而论文,打破头往国外的 SCI 杂志,特别是一些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投稿发论文。其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整天寻找高影响因子 SCI 论文的录用绝窍,想着如何投机取巧的发论文,而真正地花在能解决科学问题,或具体的为社会进行相关技术服务的精力和时间必然就会减少。国家管理部门及时修正这种倾向,更有利于我国的科技发展。 不用唯论文了,科学研究仍然强调 “首发权”的重要。大家的研究成果往哪里发?就可以往国内的中文杂志发。在中文杂志上文章的观点和方法是创新的,同样也可以得到国际承认获得“首发权”。科学网上也有学者写过要想在竞争中获得“首发权”,投国内中文杂志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如 2018 年 7 月 18 日刘立的博文: 充分利用国內期刊获取 “首发权” 。故若清理 “唯论文”,其实是清理“唯 SCI 论文”,受益者毫无疑问应是国内的中文期刊。 不 “唯论文”,就要看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就要看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要想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实际应用,发国外英文的 SCI 论文的效果,远远地小于发国内行业内有影响的中文期刊,国内的不少应用单位如设计院,及生产性公司或工厂,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还都有查阅国内有影响的中文期刊的习惯,不少单位仍订阅国内行业内有影响的期刊。研究成果发国内期刊论文,因论文而被国内的使用单位发现,从而使研究成果得到大规模地推广应用的例子太多了。以我们课题组为例,我们的非膜法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的大规模推广,就是杭州的设计院看到我们发表在《中国给水排水》上的文章,然后找上门来开展合作,先后花了差不多二年时间,在杭州天山岭现场做了二次中试研究,最后建设了杭州天子岭日处理 1500 吨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从而形成全国影响,现在我们在全国,用我们的方法建设了 50 多座非膜法没有浓水麻烦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厂。我们的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的大规模应用,则是广东溢达纺织公司的研发人员看了我们发表在《环境工程治理技术与设备》(后期刊名改为《环境工程学报》)的文章,然后溢达公司提供研究经费给我们开展现场小试研究,现场中试研究,生产性验证工程,最后投产了日处理 3 万吨废水深度处理工程。所以,不唯 SCI 论文了,研究人员将好的研究成果投稿国内杂志的积极性就会大幅增加,一方面有益于国内的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另一方面国内的中文杂志,也一定会收到更多的优质稿源! 国内的中文期刊理论上应该成为清理 “四唯”的最大收益者。但客观上来讲,国内的不少中文期刊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要借这次清理“四唯”的东风,真正地将杂志做好,做强,增强期刊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影响力。从审稿,编稿方式上都要有所改进。坚决杜绝“人情稿”,学术期刊决不能掉进只图赚钱沾满铜臭的“粪坑”。只有真正地将国内的中文期刊做强了,才会进一步地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进一步提高中文期刊的影响力。科技是国家富强的基础,而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则是科技先进的标志。大家共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到 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 2049 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2924 次阅读|80 个评论
最难的还是第一次!
热度 11 Taylorwang 2018-4-18 08:14
最近到兄弟院校学习交流,也顺便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实验室一些正在进行的实验,运行状况良好,几位年轻的博士老师,给我介绍了相关的一些实验内容。他们真的做得很好,研究成果也发表了影响因子不低的 SCI 研究论文。中午吃饭时,他们问了我一个问题: 若想将实验的研究内容推广到实际工程应用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接第一个工程项目,即找到第一个应用客户,拿到第一个应用工程! 实验室研究开发工作是重要的, 要将实验室研究成果真正地推广应用,还有许多路要走,有时还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甚至投入更多的金钱。 搞水处理研究,我有差不多20多年的历史了,而我独立地拿第一个工程应用项目,应是 11 年前。在独立能拿工程项目前,也经过了长达十多年的积累。现在回顾起来,好象每个领域拿到的第一个工程应用项目,都充满了戏剧式的偶然性,但其实也都差不多是水到渠成的事。就以目前我们开发应用较多的臭氧催化氧化 -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废水为例,实验室研究及申请专利在 2005 年就已经完成,并发表了相应的研究论文。到了 2007 年,广东溢达纺织的工程师看到了我们的论文,就与我们联系,希望用我们的新方法帮他们解决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问题。这样,我们就在 2007 年底与他们签订了每小时 20L 的现场小型中试合同,第一份合作协议苛刻到若达不到设计要求,应归还已支付的科研经费。还好,我们有充分的实验室研究基础,项目提前达到了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但因装置太小,只能证明工艺的可行性,难以做到工程评估,这样,在 2008 年初溢达又与我们签了每小时 5 吨,每天处理 120 吨的现场中试合同。此中试装置建好验收后,我们培训溢达的员工运行操作这套系统。他们连续运行 2 年后,于 2010 年提出由我们建设每天处理 5000 吨的工程验证处理系统。该工程当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由于验证工程良好的运行结果,到 2014 年,公司决定将所有的 3 万吨废水,都采用我们的工艺。当 3 万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系统投入运行后,广州最大的纺织印染公司互太的 4 万吨印染废水,东莞最大的德永佳 6 万吨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等万吨级以上的深度处理工程都请我们做设计或工程总承包。国内也有其它公司模仿或借鉴我们的技术,使臭氧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大规模地推广开来。从研究有了实验室成果并申请发明专利,到大规模地工程化应用,差不多走了十年。 虽然我看了几位博士老师做实验的装置,设计精巧,看上去也很漂亮,但我也明确地告诉他们,目前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写高水平的文章,想立即能工程化应用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微生物生长扩培速度的限制,要想工程化应用,他们目前也拿不出工程化应用所需要的菌种量,另外, 工艺系统的扩大过程,也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没有相应的工程经验,从小试,到中试,再到生产性验证,所要做的工作很多,时间也不可能太短 ,另外, 要产业化,资金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是由对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马伟明院士开发的,据报导,当初国家将航母弹射系统的投入开发重点放在蒸汽弹射系统上,国家数亿元的专项科研经费也已经拨付给了其它对口的研究机构。马伟明院士犟劲十足:“砸锅卖铁也得干 ! ”他从自己的前期科研积累中拿出 2000 多万元,率领实验室一帮青年人埋头苦干两年,研制成功了小型样机。我相信,小型样机出来了,后面国家肯定投入了重金来支持这项工作,并使这项技术的工程化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 2 千万元人民币的应用研究启动经费算多吗?当知道美国人花了十多亿美金才能启动这项应用研究时,就应该知道,相对于美国人做的前期投入,马院士非常节省地启动了这项巨大的应用研究开发工作。 年青的博士毕业生们,要想将自己的实验室成果推广应用,没有巨大的资金支持,也是寸步难行的。 若按照现在科技项目申请一样,只有钱到了再开始研究,好的主意与研究的激情,都会在这漫长的等待中而耗散。 对于依靠拿国家不多的纵向科研项目年轻人来讲,不用说要启动如电磁弹射系统的 2 千万制做小型样机的启动研发资金,就是一个小的只需要 20 万启动资金的工业化应用都困难。 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产业化开发应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如与一些缺少新技术的环境工程公司合作,利用公司的应用平台,双方谈好合作的条件,来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 现在,国家提倡创业和创新,也制定了不少相关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很多天使投资等风险投资资金,其主要目标也是寻找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有广阔的应用市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的技术,给予资金支持,从而在新技术应用推广成功后,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 若为了做研究写论文,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往往够了,国内的各种纵向研究资金,做实验室小试及写论文还是足够的。但对于做应用开发研究,则不仅仅呆在实验室里搞开发,还要寻找应用市场,寻找支持资金来源。对于应用开发研究的课题,更有可能是到工厂去,到基层去,到社会上去了解市场的需求,再根据应用市场的需求,而设定研究开发目标。只要有巨大应用市场,并能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新技术,有可能那些天使风险投资资金,不是你去找他们,他们反过来会找你,对于天使投资来讲,这些优秀技术,不正是他们存在和寻找的目标吗?
12703 次阅读|24 个评论
2018我们的安防类成果推广项目第一批
fmjzzh 2018-1-2 07:54
2018我们的安防成果推广项目第一批 序号 专利名称 1 安防监控镜头安装装置 2 安防摄像头 3 安防用品展示台 4 安全带悬挂装 5 便携式反光安全围栏 6 便于锁接的消防阀 7 多功能消防栓 8 计算机安全防护装置 9 减震式灭火器箱 10 建筑防护架 11 具备导向安全的固定防护牌 12 落水救生安全帽 13 汽车消防安全应急箱 14 市政道路基坑安全防护装置 15 停车场安防道闸 16 推车式水基型灭火器 17 消防检测工具箱 18 消防设施用标牌 19 智能消防报警器 20 自动柜员机安全防护舱
个人分类: 成果推广|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促进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
libseeker 2016-7-26 17:29
图谋按:本文为2016南开大学“第6届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博士生学术会议开幕式发言稿。 2016年7月16日,会议联系人吴子璇老师问我:“徐老师邀请您在会议开幕时作为馆员代表做一个两到五分钟的简短发言。请问,你同意吗。”我回复:很好,非常感谢!并告知我的发言内容为:如何促进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 我是带着这个问题来参会、来学习的。会议报名表中“需要诊断的问题”,我填写的是:如何促进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 备注中我填写的是:“我是一名图书馆员,同时是图谋博客撰写者、圕人堂QQ群创建者,10余年来,一方面在进行实证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一方面在为推动图书馆学规范性研究的科学普及略尽绵薄之力。数年来对徐 建华 教授组织的实证研究盛会颇为关注,可谓‘艳羡已久’,希望今年能有机会参加学习,且期待拜会诸位尊敬的师长、结识‘志同道合’的同人。” 早在 第一届图书馆学实证研究会议时,徐教授曾专门邀请过我,遗憾的是未能成行,错失良机, 如今美梦成真 ,三生有幸 !感谢徐教授!感谢南开大学商学院! 今天,可以说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成果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已显露出一个新问题:如何促进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吴慰慈先生认为, 当代图书馆学人应当担负的学术责任,主要有 6 点: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严谨治学,摒弃“简单化”;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关注方法论应用;重视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国的研究合作。我以为,促进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亦属于“当代图书馆学人的学术责任”范畴,值得包括研究者在内的图书馆人关注与思考。7月15日科学网图谋博客发布了一篇博文《如何促进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990763.html),该文“聚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科学发展观研究”(项目编号:06BTQ007)研究成果,希望“一举多得”,既有助于该成果科学普及,又能更好地促进对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成果的关注与思考…… 徐教授此项实证研究成果,是团队合作的典范,分工合理,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硕果累累。先后在图情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5篇,其中《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两篇。2014年7月天津大学出版了专著《科学发展观与图书馆员快乐指数》。在博文中,我介绍了:被引次数TOP5,最高的是2007年《图书情报工作》上发表的《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调查主报告》,被引49次,第5名有两篇均为24次;被下载次数TOP5,最高的是2014年《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的《群体比较视角下图书馆员内隐刻板印象实验研究》,被下载846次,第5名为578次;读秀中《科学发展观与图书馆员快乐指数》一书“收藏馆”数为93。上述数字,或许有助于“管中窥豹”,其中用意,不言而喻。 2010年7月27日拜读徐教授为《图书情报知识》卷首语之后,我曾给徐教授写过一封信汇报读后感,其中有:“关于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推动。我认为实证研究是有‘门槛’的,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学术精神且受过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训练,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比如经费保障、团队协作等)。这几年有许多冠以实证研究的成果,其实很多是名不副实的,主要原因为‘力不从心’。这几年也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实证研究成果,但关注度远远不够,被淹没或被埋没了。关于图书馆学研究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很宏大的问题。我自己的感悟是,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积极拓宽科学视野,不断丰富自己,立足实际,审视过去,放眼未来,有所创造。至于他人怎么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百花齐放,关键在于尽可能地适合自己、持续进步。”6年后的今天,促进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是当代图书馆学人的学术责任之一。 期待图书馆学研究多一些过得硬成果,不仅能够自成体系自圆其说,且能够被同行广泛认可,具备一定影响力。
个人分类: 圕人堂|3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