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分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取消清考,不如收费重考
热度 3 d289390715 2020-1-6 16:25
本文的主要观点概述 : 1、取消清考之后,应进一步规范毕业回炉考、重修等环节。 2、从官方层面出台收费重修的指导意见,且应适当增加重修成本,以此提振本科学风。 3、重修收费应明确收费用途、费用分配,做到透明、公开、公正。 4、弹性学分制与学年制之间的矛盾,需要调和一致,否则学分制及重修易难产和流于形式。 5、总体而言,国外课程少而精,但学费贵、挂科成本高。中国大学课程体系庞大,但杂而不精。收费重修,并不适合在所有课程中开展。 6、中国现有的挂科成本和学分制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本文提出的重修收费标准是偏高的。但本文提出了核心课重修收费和收费返给学生的路径,在督促学生持续改进、纠正学习态度方面,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7、收费重修,是从生存需求的角度,将慈善教育,变成生存教育。在生存教育当中,不努力,就出局! 8、学分制下,初修与重修的双标制,也许同样值得探讨。 9、收费重考,一是以收费重修为基础;二是收费是手段不是目的,收费的主要价值流向是回归到学生手中和更加合理的匹配投入与所得的平衡;三是本文以“考”为切入点,但收费的目的并不是重考,而是强化学习过程中的重修,如果收费只是为了考试,则偏离了作者的初衷。 10、本文虽未直接探讨,但行政化主导之下高校如何自强并逐渐走上自力更生之路,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而言,仍任重道远、前路漫漫。 作者声明 : 1 、本文未得到任何资助,纯属个人兴趣、探讨,限于调研资料有限,部分内容可能不够全面; 2 、 本文引述中较多的引用了相关原文,已在本文以特殊字体标识或颜色标识,该部分文字未作修改 ; 3 、本文为原创作品,请合理引用,勿抄袭! 4 、 本文公众号配图蘑菇头表情包原创作者为蚊子动漫,其他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5 、本文图文并茂版已首发于公众号,如需转载,请私信作者。 (公众号) 0 、回溯清考 关于清考的学术研究,数量并不多。尽管近年来取消清考频频登上头条、响彻会场,但因期刊论文发表的滞后性、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不高等原因,截至目前,从中国知网中文献一栏以“清考”为精确主题词且符合高等教育大学清考的文献量不超过 40 篇(含报刊文献)。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目前能看到的关于清考的较早的文献反而是一篇服务于清考而进行的程序设计(见:龚文娟等, 2005 ,高校毕业清考安排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2007 年,媒体以“不合格大学生该如何‘退场’”为题,初步讨论了清考问题。该报道中提到了以下问题或现象 : 首都经贸大学发布了2007年应届毕业生“清考”成绩,500多人参加的考试,有187人未能通过,占今年毕业生总数的15%,创下了学校的历史纪录。按照学校的规定,这些学生只能做留级处理,不管其是否已经与用人单位签下合同,或者已经考上研究生。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对我们多负点责”;校方则认为“学生要多从自身找原因”;教育界人士认为“大学生‘退出’机制应通畅” 。 2010 年,长江大学的唐凤娥较早的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讨论了大学清考问题,这一篇文献,也可能是中文学术论文中第一篇专门讨论清考的文献吧。唐凤娥的主要观点包括 : 清考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①清考照顾降低标准,助长了学生混文凭的依赖心理、②追求稳定过于迁就,强化了学生逃避学习的懒惰心理、③考试评价过于死板,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心理、④法定退出机制缺乏,导致了学校不敢清退学生的求稳心理,其对该问题的改进建议包括①完善学生留级退学制度,保证出口畅通、②建立学生能力考试制度,提升学习效果、③严格学生考试监考制度,提高诚信水准 。 有些遗憾的是,该文章自 2010 年发表以来,被引用次数仅为 1 ,下载次数截至目前仅为 468 。一个侧面,似乎可以看出,对于高等教育细微的环节关注,目前不仅不够多,而且还不够精致。 此后对于清考的关注包括 : 2011 年,北京大学卢晓东在中国教育报以“毕业率 90% 何以成为新闻”、长江大学徐红以“当下我国高校清考问题的质的研究”; 2012 年,周麟等以“基于学分制下的学业警示制度的深度思考”; 2015 年,陈淑娟以“谈‘因材施考’的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 2016 年,张微等以“由‘清考’现象引发的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为题进行了讨论。 实际上从上述列举中可以看出,针对清考的研究数量并不多。 时间一下子就跳到了 2018 年。 2018 年 8 月 22 日,教育部出台文件《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 : 要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 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 2019 年 9 月 29 日,教育部出台文件《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 : 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 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 。 2019 年 10 月 24 日,教育部出台文件《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 : 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立起教授上课、消灭“水课”、 取消“清考”等硬规矩 ,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严格考试纪律,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 坚决取消“清考” 。 几份文件的陆续出台,在社会上引发了新一轮讨论(请注意,我这里并没有用“热烈讨论”),其中以媒体讨论居多,而且论调似乎也比较一致,比如: 科技日报:本科变专科,还算不上严苛; 深圳特区报:严把毕业关当从严把教育观开始; 中国青年报:取消毕业“清考”,大学生还敢混日子吗; 羊城晚报:严控大学“出口关”,让混日子者无法混。 当媒体以较为一致的观点来点赞取消清考的时候,教育一线的老师,能更深刻的理解学生。比如以下两篇文章,似乎更能说明相关教师的艰辛: 吕苇,王海波。毕业季遇多重危机,拨开乌云重见阳光——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才智,2019(07):186。 周超。全面取消“清考”背景下高校谈心谈话工作的再认识 。科技视界,2019(07):144-146。 清考,从无人问津,到变成取消清考的官方意见; 从浪子回头换学历的一环,变成学渣学傻的迎头板砖; 从一部分人要求另一部分人的无条件拥护,到另一部分人不敢对一部分人说出自己的内心酸楚…… 以往的脉络,似乎也无法看清清考的传说。但当官方定调“取消清考”后,一边是高呼尘埃落定,另一边是想着怎么保证毕业率、就业率也同样符合有关规定。在上有政策之下,又是否下有对策?取消清考制之下,课程考核、人才培养又将何去何去? 且看今日评说。 1 、课程考核飞升渡劫基本模式及现实问题 1.1 课程考核飞升渡劫基本模式 在一门课程或一个教学环节的考核当中,如果我们忽略中间的评价过程,而仅以通过与否来观察中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考核,其考核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初考,主要指第一次课程学习按照教学计划而执行的第一次考试; 2 、补考,主要指因无法参加初考或初考未通过,而在同一轮教学结束后所参加的第二论课程考试,如以期末考试为 A 、 B 卷,初考为 A 卷,则补考有可能就考 B 卷,以此保证试题的难度等。或者直接参与下一轮教学的期末考试; 3 、清考,主要指在毕业之前,对于未通过的科目所参加的一次集中考试,一般清考前有统一辅导,或以自学为主。对于没有任何辅导的清考而言,可以将清考视为一次特殊的补考; 4 、重修,因课程考核达不到学校要求(一般表现为不及格),而按照学校要求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参加课程学习并再次参与课程考核; 5 、毕业回炉考。应毕业而无法达到毕业条件的学生,每年返校参加相关科目考试,为特殊的补考。 根据上述简介,在校期间课程考核现有的飞升渡劫基本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初考 - 补考 - 清考制(此模式为原来实践较多的模式)。特点是初考和补考的机会只有一次,剩余的机会就是清考,毕业前会有清考,不能按时毕业,每年还会再次回炉考; 2 、初考 - 补考 - 重修制。特点是初考和补考的机会只有一次,但重修和再次参加考试的机会不限; 3 、初考 - 补考…… n 次补考 - 清考制。特点是初考的机会只有一次,但在学期间补考有多次(一般是直接参加下一轮教学的课程考核环节),直至达到最大学习年限; 4 、初考 - 补考 - 重修 - 清考制(此模式也应用较多)。特点是初考和补考的机会只有一次,无法渡劫飞升则参加重修和重修考试,还不合格参加清考。 1.2 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2.1 第一次补考的公平性问题 不管你信不信,考前划重点这个现状应该是目前还没法回避的,特别是对于普通院校,有可能这种情况更严重。一方面,是学校对挂科率的要求,另一方面,有些老师也疲于应对补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是,往往对于 A 、 B 卷而言,期末初考是 A 卷,则补考大概就是 B 卷,不论是用排除法排除 A 卷的知识点,还是采用重点突击法再突击一遍 A 卷考过的重点,实际上补考的难度、新鲜感都要低于初考。换言之,一定程度上因为补考这一特殊环节的设置,已经人为的降低了补考的难度,从这一点而言,补考要更简单一些。如果在补考的监考过程中再放点水,那补考就会更 easy 。 目前,缓解补考尴尬的一招叫最高成绩 60 分。意味着,不管你补考多少分,凡是超过 60 分的,一律按 60 分计算。对于这种操作,一方面看起来对初考的人是实现相对公平,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补考中学渣对 60 分的低保需求。但对于为什么会划定 60 分作为分水岭, 60 分以上为啥没有进一步的更骚的操作,比如补考成绩超过 60 分时,按九折或八折这算,这样就避免了大面积补考 60 分和学生排名区分度不显著的问题。但显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往往没有这个决定权,而主管教务的,似乎又没有想过这个中的万千个可能。大抵,因循守旧、人云亦云,就是这么来的吧。 补考确实给了一部分人第二次机会,但往往补考就安排在下一个学期之处,至于学生寒暑假是否真的学习了,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不全信。所以你要问我补考是否达到了检验学生水平的目的,抱歉,我认为没有。补考更像是一个形式、一个惯例,明明已经有了 A 卷,却还要再宠爱一下 B 卷。高等教育的多情,也让一部分人暗自庆幸。 至于是否客观、是否公平,谁能说清? 1.2.2 教师:多劳,却不一定多得 总体而言,中国大学老师的工资和教学收入是比较低的,不同地区、不同职称、不同角色(行政、专任教师等)收入之间也是有差距。如胡咏梅等基于某 985 高校 2010-2014 年数据的案例分析表明 “ B大学教师工资的基尼系数在逐年下降;社科类教师工资显著高于人文学科教师工资,理科教师工资则显著低于人文学科教师工资;兼有行政职务的教师工资显著高于没有行政兼职的教师工资;退休人员工资明显低于在职同类人员工资。基尼系数分解的结果表明,绩效工资是造成专任教师收入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Shapley值分解的结果表明,职称和人才头衔对专任教师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分别为36.40%和22.54% ”。 顾全博士在对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教师薪酬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 当前我国研究型高校的普遍存在的四大问题:1.教师整体薪酬水平过低,个体间差异过大;2.保障性基本工资过低,薪酬结构过于复杂;3.高校资金来源结构单一,自营自筹能力欠缺;4.高校薪酬自主权不充分,学术权益维护机制不健全。提出建设性建议:1.提升教师整体薪酬水平,构建合理的薪酬差异体系;2.提升薪酬制度保障功能,依循学术特性加强多元管理;3.建立多元化收入来源结构,加强自主竞争筹款能力;4.扩大高校薪酬分配自主权,加强学术权益维护机制” 。 就考核而言,笔者举个例子。某高校,对于试卷命题、试卷批改、补考或重修试卷命题及试卷批改是几乎是没有工资补偿的,即便有,数量也是杯水车薪。但作为试卷命题、批改的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却要大的多的多的多的多的多。 试卷命题错误,教学事故! 试卷批改错误,教学事故! 主考监考失误,教学事故! 更不要说试卷批改完毕归档后还要应对一轮又一轮、一遍又一遍的各种评估整改了。 如果一个教师为补考、清考所投入的时间、精力无法得到应有的报酬,反而还要承担巨大的责任。敢问,长此以往,还有几个卫道士甘冒教学事故风险、不惧学生吐槽甚至是人身攻击、坚持秉公处理呢? 退一步思考,就算是教师得到了相应的报酬体现,学生毕业或通过就一走了之了,但现在各种评估、教学检查可是不饶人啊,老师承担的风险和担惊受怕,足以影响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感。 不论是因为不挣钱,还是因为不想惹事,又或者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基于传统试卷考核模式,配合上补考、清考,本身就已积重难返、病入膏肓。 取消清考很容易,但取消清考之后如何避免其他环节变着花样放水,谁又说得清! 1.2.3 学生问:老师,我学的东西都有用吗? 学生问:老师,我学的东西都有用吗? 我做出与我年龄并不匹配的慈祥的样子答道:傻孩子,多学点总是好的。 答毕,内心苦笑。 根据刘建清等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究结果 : 从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在对总学分及分配、课程的分类及必须开设的课程门数要求、实践时间及组织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上,各“标准”之间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学科门类下相临的专业门类之间也是如此,尤其是对总学时要求差异很大。 在总学分上,12个“标准”对总学分没有提出要求,17个“标准”在总学分额度上做了硬性规定,20个“标准”提出了总学分额度建议,60%的“标准”对总学分提出了一个区间范围供学校选择。 四年制专业的总学分限定最低是120,最高则是200。 学分要求范围跨度最大的是矿业学类,在140~200之间,跨度为60个学分。跨度最小的是大气科学类下的两个具体专业标准,区间为150~160,跨度只有10个学分。 我们就以 120~200 学分来计算一下,以四年制为例,四年合计 8 个学期,平均每学期的学分为 15~25 学分。通常,一门课为 2~3 学分,再考虑一下实践环节,简单换算一下,中国学生每学期要学习的课程约 5~8 门课(注:这个数字不完全准确,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学生课表去统计评价)。如果考虑一下大部分学生还有一个学期是毕业设计或论文,实际上可能比上面的数字还要大一些。 总的感觉是:中国学生的课真的不少了! 类似的与国外的对比可以很容易找到,比如国防科技大学周云等认为“ 美国老道明大学是世界建模与仿真教育与研究的著名高校,是美国唯一一所提供从本科到博士阶段仿真专业教育的学校。分析研究老道明大学仿真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发现 老道明大学仿真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具有课程少而精且结构均衡 、专业课程知识体系鲜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特点 ” 。 总体而言,国外学生的课程相对少而精,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以有时间、有精力来完成诸如小组讨论、分组汇报、项目设计等内容,而中国的学生总体而言课程多而过程监管不足,导致学生带着脑袋走进课程,听得多做得少,但如果一个学期翻转课堂太多,可能学生根本就无暇顾及那么多翻转,学习效果差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被动接受和主动学习是两种状态。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或反面说明这种现状的现实,是国内对课时量的要求和国外对课时量的要求,很明显,国外对教师上课的课时量要求要明显低于国内。比如国内某些高校要求副教授年均 180 甚至 300 个教学学时,几乎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教学当中了,是疲惫的教学,而不是最佳的教学。一个学期 1~2 门课足以(年均纯理论课堂教学课时量超过 200 学时的,都应该认真反思一下),再多点,备课、上课、教学效果都是问题,更何谈还要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过程考核了。所以,中国大学有良知、有上进心的教师,为了教学、科研所加的班,绝不是 996 可比的。如果有区别,大抵是笼子更大一些,基本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笼子里生活。 在课时量要求上,学生和老师需要的是减负提质! 至于整个课程体系是否合理,有些制定人也不过是按章办事罢了。有些章又是州官章,普通人谁敢太岁头上动土? 回到本节最初的问题,学生问:老师,我学的东西都有用吗? 我发自内心的答道:孩子,多学点总是好的,前提是把东西学到手,而不是学到皮毛。 答毕,充满期待。 1.2.4 清考放水问题 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比较普遍了。 从命题放水、辅导放水,到监考放水、批改放水,全方位服务于 60 分万岁。 要问为啥? 答:被逼的! 问:谁逼得? 答:生活让人做牛做马! 1.2.5 毕业回炉考的意义问题 实际上,毕业回炉考也是放水比较多的环节。原因很多,比如不能收费、但印刷试卷、出人头监考、评改试卷却需要成本,再比如对学生的同情心理等。 如果毕业回炉考的难度、公平性不能保证,则取消清考只是消除了毕业前的那次特殊补考,从而提高了当年的毕业率,但并没有改变过个一年半载最终还是要给学生发证的现实,而这个过程,因为毕业回炉考的难度、公平性不能保证,毕业生的质量还是无法保证。取消清考的意义,可能与毕业回炉考矛盾。 1.2.6 重修成本低的问题 中国重修收费被很多学生吐槽,但即便这样,中国重修的费用还是非常低的。因为中国大学的学费本身就比较便宜。 这里,我们根据网媒的信息列举一下国外挂科重修的成本,你感受一下: 澳大利亚 墨尔本大学,2018年的金融本科:$41,140/year,两个学期8门课,也就是每学期每门课大约$5,143澳元。 新南威尔士大学,2018年的金融本科:$41,280/year,每一门课:$5,160。 莫纳什大学,2018年的金融本科:$40,500/year,每一门课:$5,026。50。 悉尼大学,2018年的金融本科:$40,500/year,每一门课:$5,062。 澳国立大学,2018年的金融本科:$42,960/year,每一门课:$5,370。 昆士兰大学,2018年的金融本科:$39,424/year,每一门课:$4,928。 阿德莱德大学,2018年的金融本科:$39,000/year,每一门课:$4,875。 一台iPhone X的澳洲价格是:$1,579,也就是说挂一科能卖3。2台iPhone X! 美国 Q1:学费大概多少?挂科怎么收费? @美西课代表1:一学分2000刀,一门课3学分就是6000刀。一学期12学分大概24000刀。挂科就需要重新交钱再上一次。 @美西课代表2:一门课大概是$2400,一学期$1w7左右(能选5-7门课),挂了下学期重修,一般来说没有额外费用,也不存在补考一说。 @美东课代表:一个学分1680刀,硕士一门课一般3个学分。学费一学期两万出头吧。挂科补考那个不清楚,没有经历。 @美东课代表:一年3万3,一个学分大概$350 @美中课代表:1学分1000刀吧,一学期20000刀左右。挂科以后没有补考诶,没这么好的事情。 总体而言,国外课程少而精,但学费贵、挂科成本高。 论学习内容体量,中国大学的现状不输国外;但论学习质量,可能要差一些。 挂科是国际性教育问题,但在国外发达国家学习,往往穷的挂不起科;而在中国扩招的背景下,有些学生不仅穷,还穷的理直气壮、不思进取。相比而言,中国学费低、挂科成本低,对学风和学习质量有较大影响。 我曾用节约用水的例子讲过这个问题。上学期间,你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几乎是效果甚微,但毕业以后,学生自己生活了,要交水费了,自动就节约用水了。等到执行阶梯水价的时候,恐怕他或她还会主动关注一下阶梯分级。 收费重修,是从生存需求的角度,将慈善教育,变成生存教育。在生存教育当中,不努力,就出局! 生存教育冷血、缺乏温情,甚至被质疑拜金,但由此激发出人的本能生存欲望和反应,可能你会挂科一次,两次,但如果成本太高的话,我相信在督促学习这件事上,会起到效果。至少大学期间总的挂科数量,会降下来。 2 、学分制 / 重修收费改革,有官部门怎么说? 2.1 相关政策 按道理,有官部门的文件应该放在篇首,这样才能立一个基调。但……如果基调都立了,很多讨论就被既定的框架限制了,反而无法发挥自由的想象。另一方面,作为并非专门的政策研究人员,在相关政策的引述上也有可能存在疏漏。 笔者收集到的可供参考的政策有: 根据官方的回复,具体如下 : 但另一方面,学分制是允许收费的: 2006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 : 一、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收费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 高等学校改按学分制收费,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教财〔2005〕10号)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方案,同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进行审核,并在召开听证会的基础上,报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凡未按规定程序报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高等学校不得自行改按学分制收费。 二、实行学分制收费的学费不得高于按学年制收费的总额 经批准按照学分制收费的,学生完成学业所缴纳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的学费总额。学生当年所缴纳的学费可根据选取学分所需的费用收取。改按学分制收费后,高等学校可以对补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收取学费,学费标准不得超过原来学习该门课程的费用标准。严禁高等学校以改按学分制收费为名,变相提高收费标准或收取其他名目的费用。 另一方面,遏制依靠学分制乱收费、高收费也是教育部明确要求的 : 2018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其中关于学分的规定引述如下 : 10.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坚持从严治校,依法依规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本科教学秩序。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探索将辅修专业制度纳入国家学籍学历管理体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辅修专业。 完善学分制,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 分。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探索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学位,增强学生学习的荣誉感和主动性。 26.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加强慕课在中西部高校的推广使用,加快提升中西部高校教学水平。 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 。以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为牵引,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慕课等优质资源平台发展,鼓励教师多模式应用,鼓励学生多形式学习,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形成支持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化学习新环境。 30.深化国际合作育人。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 支持中外高校学生互换、学分互认 、学位互授联授,推荐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任职、实习,选拔高校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赴国外高水平机构访学交流,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2019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其中关于学分的规定引述如下 : 2. 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 ,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 10. 完善学分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和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支持高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推进模块化课程建设与管理,丰富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支持高校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校际学分互认与转化实践,以学分积累作为学生毕业标准。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学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修满毕业要求的学分,应准予毕业;未修满学分,可根据学校修业年限延长学习时间,通过缴费注册继续学习。 支持高校按照一定比例对特别优秀的学士学位获得者予以表彰,并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或奖励证书。 12.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推行辅修专业制度,支持学有余力的全日制本科学生辅修其它本科专业。高校应研究制定本校辅修专业目录,辅修专业应与主修专业归属不同的专业类。原则上,辅修专业学生的遴选不晚于第二学年起始时间。辅修专业应参照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确定辅修课程体系、 学分标准 和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要结合学校定位和辅修专业特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形成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要建立健全与主辅修制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与资源配置、管理制度联动机制。对没有取得主修学士学位的学生不得授予辅修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在主修学士学位证书中予以注明,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 13.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支持符合条件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样化发展机会。试点须报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后,通过高考招收学生。试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所依托的学科专业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 试点人才培养方案要进行充分论证,充分反映两个专业的课程要求、学分标准和学士学位授予标准,不得变相降低要求 。高校要推进试点项目与现有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科交叉基础上的差异化、特色化人才培养。本科毕业并达到学士学位要求的,可授予双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只发放一本学位证书,所授两个学位应在证书中予以注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得开展授予双学士学位工作。 14.稳妥推进跨校联合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实施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发挥不同特色高校优势,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该项目须报合作高校所在地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该项目相关高校均应具有该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通过高考招收学生。 课程要求、学分标准和学士学位授予标准,不得低于联合培养单位各自的相关标准 。实施高校要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联合学士学位证书由本科生招生入学时学籍所在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颁发,联合培养单位可在证书上予以注明,不再单独发放学位证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得开展授予联合学士学位工作。 18.完善教师培训与激励体系。 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探索实行学分管理,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考核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 。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以提升教学能力为目的,开展岗前和在岗专业科目培训。推进高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完善校企、校社共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鼓励高校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设立荣誉证书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开展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 关于收取费用的规定,主要参考资料有以下内容: 1996 年制定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 2003 年 9 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刊载的“教育收费政策解读” : 上学要缴哪些费? 制定学校收费项目、标准的审批程序是什么? 学校的收费项目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制定,或者由各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其他任何部门或单位都无权自行制定学校的收费项目。 国家对高等学校收取学费和住宿费有哪些规定? 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收费标准,但禁止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即“双轨”收费。 各地在制定学费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学生家庭或个人的承受能力等情况。 高等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住宿收费,必须严格按照实际成本确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同时要有利于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 定向生、特长生、预科生、专升本学生是否执行单独的收费标准? 定向生、特长生、预科生、专升本学生应与同等学力层次学生执行同样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除按规定收取学费、住宿费外,学校不得额外向他们收取其他任何费用。专升本学生升入本科后,其学费按照相同专业本科生的标准收取。预科生在预科阶段的学费按照预科培养学校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预科生收费标准收取;预科生升入本、专科后,其学费按照预科招生当年的普通本、专科生的学费标准收取。 教育部答网民关于调整高校收费的留言 : 2.关于高校学费标准的调整。根据《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高校收费实行属地化管理。国务院或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收费管理的宏观政策,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审批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具体收费标准。2012年以来,国家关于稳定学校收费标准的政策到期,全国有9个省份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调整了学校收费标准,另外有6个省份正在启动调整收费标准的相关程序。各相关省份均能按照国家规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严格履行成本监审、价格听证、收费公示等程序,努力做到科学核定生均培养成本、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主动公开收费标准。各相关省份大多是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了不同的学费标准,不同专业涨幅不同。从已经调整高校学费标准的9个省份来看,调整后的学费标准,一般专业在4000-6000元之间,艺术类专业在7000-12000元之间。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2014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再次要求,各地在调整高校收费标准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等,认真履行成本监审、听证、公示等程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的规定。 2.2 政策的要点概述 上述政策内容丰富,以下进一步浓缩出与本文讨论内容密切相关的政策: 高校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学费、住宿费和考试费三类,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重修费。 学校的收费项目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制定,或者由各地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其他任何部门或单位都无权自行制定学校的收费项目。 高等学校改按学分制收费,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方案,同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进行审核,并在召开听证会的基础上,报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凡未按规定程序报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高等学校不得自行改按学分制收费。 经批准按照学分制收费的,学生完成学业所缴纳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的学费总额。学生当年所缴纳的学费可根据选取学分所需的费用收取。改按学分制收费后,高等学校可以对补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收取学费,学费标准不得超过原来学习该门课程的费用标准。严禁高等学校以改按学分制收费为名,变相提高收费标准或收取其他名目的费用。 学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修满毕业要求的学分,应准予毕业;未修满学分,可根据学校修业年限延长学习时间,通过缴费注册继续学习。 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根据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确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 2.3 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 ( 1 )“重修费”是否等于“重修学费” 上述文件规定“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重修费”,又规定“改按学分制收费后,高等学校可以对补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收取学费”。 显然,原有政策中不得征收重修费和后来征收重修学费之间是矛盾的。 此外仍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实行按照学分制收费,学生重新学习的成本谁来支付? ( 2 )总额限制问题 “经批准按照学分制收费的,学生完成学业所缴纳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的学费总额”。 学生重修了一次还是无法毕业,以后的补考支出谁来填补?是否有硬性的多次重修规定? ( 3 )单科限制所导致的收费低问题 “需要重新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收取学费,学费标准不得超过原来学习该门课程的费用标准”。 以北京大学为例,根据《北京大学招生章程》( 2019 版) : 北京大学校本部学费收费标准:理科试验班类、文科试验班类、电子信息类、生物科学专业为5300元人民币/学年,其他专业5000元人民币/学年;住宿费:750-1200元人民币/学年。 我们按照上限计算, 5300 元人民币 / 学年× 4 年 =21200 元, 21200 元÷ 120 学分(“国标”最低学分标准)≈ 176 。 67 元 / 学分。一般一门课 1~3 个学分,按照这个标准,挂科重修成本仅为 176 。 67~530 元,是不是太低了呢? 上述计算当中,学分我们取的还是极小,如果学分再多一些,挂科成本还将更低。当然,另一个声音是如果学费提高,也会导致按照学分制收费的费用提高,但按照现在的大学学费而言,很多专业一年的学费在 1 万元人民币以下应该是比较普遍,也就是对上述标准约提高两倍,那么挂一科的成本大约是 400~1100 左右。与现在的物价相比,这个价格的震慑力也不够强。 ( 4 )延期,还是毕业回炉考? 按照规定,延期是要“缴费注册继续学习”,而毕业回炉考则成本相对低一些,甚至在一些高校毕业回炉考就不收取费用。现实当中,往往本科延期的执行力度也不及研究生培养,经常听到研究生延期的新闻,却很少听到本科生延期重新学习的新闻。 一些明明属于延期性质的学生,最后选择的是毕业回炉考,前述的毕业回炉考方面的成本支出,谁来关照? ( 5 )弹性学分制呼声与学年制之间的矛盾问题 尽管弹性学分制已被喊了很多年,而且弹性学分制也是与学分制收费相适应的。但目前的教育现实依然是按照学年排定主要的学习课程和顺序。尽管很多高校都在课程制定中引入了学分的概念和界定,但因为课程体系并不弹性,以至于学生重修和正常学习可能存在冲突,导致重修无法落实。 ( 6 )实践环节无法补考的问题 目前,通行的做法,一般实践环节不能补考、只能重修,但实践环节的重修收费问题,还没有被大量讨论。特别是无法实行弹性学分制的学年制而言,怎样解决实践重修成本增加的问题? ( 7 )高校的自强之路何去何从? 应该充分肯定,禁止高校乱收费是非常正确的。 但当前高校的收入只要以财政拨款、学费等为主,其中财政拨款还是主要渠道。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如何自强,也是一个问题。 3 、收费重修的基本构想 3.1 一个不变:保证学费不变 扩招造成学生人数众多,而经济发展不均衡,又使得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学费还不能收费过高(与发到国家大学学费相比)。未来一段时期内,保证学费不变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高等教育入口而言,学费与现状基本不变,也可以极大程度的减轻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在接受高等教育层面上不会对现状造成大的改变。 3.2 收费的几种模式 1 、按课程收费 该模式比较固定,与国外目前的做法比较一致。优点是简单粗暴,缺点是不够精确。 2 、按学分收费 与上述模式基本相同,因不同课程学分不同,按学分收费,是以学分为基准进行定价。国内关于学分制的已经一定实践经验,根据调研(见下文),目前较为通行的做法是 1 学分的 100 元左右,成本相对较低。 3 、按成绩收费 对于 59 分和 1 分的学生而言,如果按课程或按学分收费,其痛苦程度是不一样的。按成绩收费,以 60 与挂科成绩的差值为基准,差值越大,需要重修的费用越高。该模式的好处是即便是学渣,也要为一分两分而奋斗,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分分必争的效果,而且根据成绩进行了权重分配,也反映了不同学习程度的差异,避免了一刀切的问题。如果再配合上过程考核,学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就能赚分,也能起到一定督促作用。但该模式的缺点是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对教师评改卷、判定成绩要求较高,分分必争也会造成学生倒逼教师严格评分,由此,优点是教师不敢随意批改了,但缺点却是很多自由发挥的题目上可能存在争议,造成试卷命题保守、死板。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给予教师一定的评改自由度,比如 5~10 分的个人判断是允许的,并加强对评改的教学监管和学生监督。 若采用此模式,收费过低,还是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笔者建议, 1 分的收费为 20~50 元,若考试成绩为 50 分,距离合格线差值为 10 分,重修需要缴纳 200~500 不等;若考试成绩为 40 分,差值为 20 分,重修需要缴纳 400~1000 不等。与现有的重修收费相比,该标准是明显偏高的(下文列举现状调研的个案),因为收费高,震慑效果会更强。 当然,这个标准是偏高的,并不适合所有课程。 但笔者觉得,虽然此方法更科学,但因为计算过程复杂,反而某些管理人员为了方便,还是更喜欢 1 、 2 的简单粗暴模式。加之目前已经实践和号召实践学分制,学分制收费未来有可能大行其道。但按照现在的学分制的收费标准,挂科成本太低,达不到改善本科教学学风的效果。 3.3 收费的用途 收费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因此,尽可能的将收费返回到学生手里,应该是重修收费的一个初衷。初步设想,收费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以 100% 计): 1 、学业进步奖学金, 50% 。对挂科学生的学业提出阶段性要求,达到要求,可大比例返现,以此督促学生在未来更加努力的学习,此部分直接按比例返还给交费的学生。但反之,如果学业持续未改进,不能赚回去交的钱,还要继续重修交费。 2 、优秀学生奖学金, 15% 。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重点体现优中选优、重点扶持、树立榜样。 3 、毕业奖学金, 15% 。对挂科学生的学业提出毕业要求,根据挂科数量、挂科分数等,按照不同比例对学生返现。 4 、教师补助, 10% 。用于补贴教师的工作量。 5 、教学管理, 10% 。用于支付教学管理、硬件损耗等。 上述比例可根据教学经验进一步调整,但总的原则应体现为督促学生学业成绩的持续改进上。当学业进步奖学金、毕业奖学金有盈余时,可考虑部分投入到教师补助、教学管理或其他教育事业,但应该进行严格的审核、公示,主动接受监督,避免公款私用。 3.4 收费及审核的实操问题 因为收费千头万绪,笔者认为,以二级学院教务科室为主要责任单位,同时引入授课教师、挂科学生、学院领导等的监管,二级学院教务科室按照既定方案收费,并及时上交和发放各种费用,可避免校级层面收费、返回的来回折腾。校级层面重点做好对二级学院教务科室收费的监管工作,避免不合理收费、超额收费、进入小金库等问题。 反正,如果是校级财务收费,则课程核算还是要返回到授课单位,容易来回折腾。 此外,二级学院教务科室作为实操主体,实际上也体现了二级学院对学生成绩的直接关注。 3.5 重修收费的范围 前面已经论述,目前中国学生的课程体系过于庞杂,以至于某些课程虽然列到了必修环节,但有些课程并不适合收费。 当前阶段,可以采取核心课程收费的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述的核心课程并非专业核心课,可将各个环节当中选择一定课程作为核心课,避免收费不合理和学生选课的偏好性和投机取巧。 如,通选课通常被认为不重要、放水,但校级层面可以要求,若必修 6 个学分的通选课,其中至少有一门为挂科可能收费的课程。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不良现象。但收费课程必须是经过校级或同行论证的,符合金课的特征,这样在教学质量和公平性方面,能更好的符合条件。进一步的,也可以从学生视角,来再一次检视金课质量。避免关系课、领导课、感情课、水课等滥竽充数。 诸如体育、 SX 、 XSZC 等课程,可暂时不考虑重修收费,或低标准收费。毕竟,不是每个上大学的学生都想成为博尔特,有些学生只想成为霍金,而霍金的体育是不需要及格的,甚至霍金压根就不需要学习体育。 4 、收费重修所引发的争议和思考 4.1 学生该不该有一次补考机会? 如果课程的过程考核做得好,完全没必要有补考。 但根据我对国内课程考核所做的调研(详见拙文的部分论述:“新工科”背景下通识选修课过程考核理论与实践),目前的过程考核大部分是换汤不换药,还达不到全面评价学生整体表现的效果。从教育现状而言,给予一次补考机会,并以此来缓冲收费重修对学生造成的冲击,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可能还有一定存在的合理性。 但双一流建设单位、双一流建设专业,则大可以取消补考环节。 但前述的文件则规定“补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收取学费”,政策与现实还需要调和一致。 4.2 大学四年已学完,还没达到毕业要求怎么办? 收费重修,依然无法避免一部分人即便重修了一次,还是无法通过的问题。这也是本文开篇曾提及的,在上有政策的同时,也会滋生出下有对策。目前,一些学校的做法是取消毕业前清考,然后每年再组织应毕业而没毕业的学生回来继续考。换了个形式,但换汤不换药,本质还是以考代评、以考发证。 这样有可能造成一部分挂科比较多的学生,又不愿意交费重修,最后要等到毕业以后每年回来补考。相比而言,这种钻空子似乎具有一定经济优势。 笔者认为,目前对应毕业而不毕业的学生组织的考试,还以校内考试的标准来收费,是不合理的,而且收费过低,也有可能让一部分人钻空子。 建议的做法: 1 、挂科至少要参加一次重修,体现收费重修的严肃性和对过程学习的要求; 2 、参照社会性职业资格考试,提高应毕业而不毕业学生返校考试的参加考试成本,具体标准由各地区主管部门出台指导意见。 4.3 如何避免收费重修变成教育乱收费? 收费重修涉及面广、涉及人员众多,建议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收费标准进行范围性界定。各地区再进一步根据文件内容,在波动的范围内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收费标准,形成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公示的明文标准。按照一定周期调整收费标准,如以 3 或 5 年为一个调整周期。 若官方不出台指导文件,则收费重修确有乱收费之嫌,甚至会滋生明目张胆的乱收费。 4.4 本文提出的收费重修的标准是不是太高? 先来看一下目前的调研情况: 《市场报》 2004 年 10 月 29 日 第二版报道 :教育乱收费又添新丁 重修费让大学生苦不堪言 各大高校收取“重修费”并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北京大学一名大二男生对记者说:“我们学校一个学分收200元,比如高等数学这一科是4个学分,如果不及格就要交800元重修费。”目前,全国各地的高校都采用这种学分制收费办法,每个学分的交费金额从30元—200元不等,没有一个统一的交费标准。这直接导致一些高校把“重修费”当成摇钱树,价格年年上涨。四川一所大学的“重修费”涨价后,仅一门物理学去年一年就收了40多万元。 商丘师范学院 2018 年执行的学分制重修收费标准 : 重修收费标准: “1.重修课程。课程考核不及格者,可参加一次重考,重考不收费。重考后仍不及格者,可以选择重新学习(重修)该门课程。 (1)文科类学生重修专业课程,按每学分80元的标准收取; (2)理工类学生重修专业课程,按每学分87元的标准收取; (3)艺术类学生重修专业课程,按每学分134元的标准收取; (4)国际生重修专业课程收费执行相应普通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标准; (5)重修通识教育课程,按最低标准(每学分80元)收取。 ”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2019 年执行的规定 : 北京大学规定 (未调研到具体收费金额): 第十二条 课程考核不合格者,必修课必须重修,选修课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要求重修或选修其他课程取得学分。已合格的课程不得申请重修。 《浙江财经大学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 2015 年的规定 : 一、学费按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计收。 二、学分学费按学分计算,每学分75元。专业学费按学年计算,艺术类专业4000元,一般专业960元。修读双专业的专业学费标准不一致的从高收取。 三、收费方式采用预收制,即在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报到时按学年制的学费标准预收。学年结束时,计算出每生的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的总额。如超过预收学费额的,不足部分在下一学年预收学费时一并收取;未到预收额的,结转下一学年使用,毕业前进行总结算。 四、四年制本科学生最低学分按160学分计,学校专业培养计划中规定的毕业最低学分超出此标准的,超出部分免收学分学费。 五、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最低学分以外加修、修读双专业(辅修)、重修课程学分的,均计收学分学费。 《上海海事大学学分制收费办法》 2017 年规定 : 第六条 课程考核不合格者,符合学籍管理规定者可参加补考,补考不收费。不可参加补考或补考后仍不合格者,可选择重修该门课程。对重修课程的学生收取重修学费,每学分单价为100元。 第七条 修读教学计划要求以外课程,按每学分单价100元收取学费。 第八条 专升本、插班生、转专业学生, 其正式转入后所选的学分,按转入的专业标准进行收费。 《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试行)》 2011 级开始执行的规定 : 第十三条 课程学分学费按学生所修每门课程规定的学分收费,每学分学费100元。 第五章 奖 励 第二十七条 学生可申请取得不超过10个创新学分,并记为通识选修课程学分。创新学分不交纳课程学分学费。 第二十八条 学生一学年内所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7及以上,下一学年奖励3学分的课程学分学费。 第二十九条 学生毕业时总平均学分绩点排在当年毕业生总人数前1%的,返还全部课程学分学费。 《青岛科技大学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 2018 年文件 :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学分制收费,是指按专业注册学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计收学费的收费管理制度。 专业注册学费是指对不同专业收取的年度学费;学分学费是指以专业基本毕业学分为计算基础收取的学费。 第四条 学校实行弹性修业年限,普通本科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学生在校修业年限为3至6年。普通专科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学生在校修业年限为3至5年。修业年限计算自高考招生录取规定报到之日起,至颁发相应学业证书之日止。 第五条 学分学费按修读课程的学分计收,学分收费标准不分专业, 每学分学费为100元。理论课教学16学时折合1学分;理、工、医学类实验课教学32学时折合1学分;其它学科类别实验课教学16学时折合1学分;体育课教学32学时折合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每周计1学分;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成果学分计算按《青岛科技大学关于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学分记载办法》实施。多学期课程,课程的学分为其各学期学分总和。 《武汉轻工大学学分制收费制度政策解读》 : 学分制学费的收费计算方法: 1.学分制学费总额=专业学费标准×学制+每学分学费标准×毕业前收费总学分数 2.专业学费标准=(专业学年制学费总额-每学分学费标准×收费总学分数)÷学制 3.学生按学分制培养方案正常完成学业,学分学费收费总学分按四年制175计划学分、五年制218计划学分计算。如遇教学计划调整,学分学费收费总学分做相应调整。 4.专业学费学年标准和每学分学费标准根据备案公示的当年我校学年制学费标准予以换算,具体各专业的学分制学费标准以每年学校对外公布的标准为准。 目前执行的所有课程学分学费标准一致,每学分学费标准为80元。 《南开大学学分制收费改革听证会》方案 : 1.学分制收费是指对学生修读的学分数进行考量、计收学费的教育收费管理制度,是基于原有学年制学费标准的计费方式改革。 2.学分制收费由学分学费和专业学费两部分组成。学生按所在专业培养方案正常完成学业(不含辅修、重修学分学费),所缴纳的学分学费和专业学费之和不高于天津市规定的该专业学年制收费的学费总额。 计算公式为: 学分制学费总额=学分学费标准×专业应修最低总学分数+专业学费标准×标准学制 3.专业学费是指以不同专业的生均培养成本为计算基础,在学年制学费总额内扣除学分学费后,对不同专业学生每学年收取的学费。学分学费为修读课程的学分数乘以学分学费标准。学分学费标准为每学分120元。 计算公式为:专业学费标准=(学年制学费总额-学分学费标准×专业应修最低总学分数)÷标准学制 4.专业学费按学年收缴和结算,学分学费按学期收缴和结算。专业学费、学年度第一学期的学分学费,作为一个收费期统一收取,学年度第二学期的学分学费作为一个收费期收取。 上述数据说明,本文提出的标准确实是偏高的。但本文提出了核心课重修收费和收费返给学生的路径,在督促学生持续改进、纠正学习态度方面,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4.5 收费重修,会不会演变成致富摇钱树? 坊间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牛顿为了创收,发明了微积分,学生挂科重修就要交钱,由此开启了微积分致富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之路 。 该故事已被证伪,但重修收费之下,会不会导致部分教师利用该制度发家致富呢? 笔者认为不会。原因很简单,在前述的重修收费制度之下,若按照本文提出的分配方案,教师收益只是很小的一环,重修收费的重头是以激励的方式返回到学生手里的。 反之,就算有个别人利用重修收费多赚点,在对挂科率、优秀率等有要求的笑话之下,不具备连续作案的可行性。教师如果恶意挂科,极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应该注意到,如果重修收费的用途、去向不明,则有可能滋生管理环节的分配不公乃至流入私人小金库。 4.6 另一个可能:学分制下的双标 学分制下,另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对学分收取学费执行双标,其中初修执行低标准,重修执行高标准。举例而言,初修一个学分 100 元,而重修则提升到另一个数值,以此督促学生学习。 但目前的政策是“学费标准不得超过原来学习该门课程的费用标准”,双标制若要试点,依然需要政策开绿灯。 5 、 结语 ( 1 )本文题目为“取消清考,不如收费重考”,主要针对取消清考之后的毕业回炉考、形式考等而提出。收费重考,一是以收费重修为基础;二是收费是手段不是目的,收费的主要价值流向是回归到学生手中和更加合理的匹配投入与所得的平衡;三是本文以“考”为切入点,但收费的目的并不是重考,而是强化学习过程中的重修,如果收费只是为了考试,则偏离了作者的初衷。 ( 2 )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龚文娟,骆名剑,张晓龙 . 高校毕业清考安排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软件导刊, 2005(13) : 44-46. 人民网 . 不合格大学生该如何‘退场’ . http : //scitech.people.com.cn/GB/7545152.html 唐凤娥 . 大学生清考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理工高教研究, 2010 , 29(03) : 78-80. 卢晓东 . 毕业率 90% 何以成为新闻 . 中国教育报, 2011-07-04(005). 徐红 . 当下我国高校清考问题的质的研究 . 江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1 , 28(04) : 98-101. 周麟,崔彥 . 基于学分制下的学业警示制度的深度思考 . 文教资料, 2012(22) : 127-128+139. 陈淑娟 . 谈“因材施考”的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 .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5 , 6(03) : 27-30. 张微,孟芯纬,朱平 . 由“清考”现象引发的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 . 亚太教育, 2016(23) : 76-77. 教育部 . 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 .http :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09/t20180903_347079.html 教育部 . 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http :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教育部 . 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http :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胡咏梅,唐一鹏,易慧霞 . 研究型大学教师工资性收入不平等——基于某 985 高校 2010-2014 年数据的案例分析 . 经济统计学 ( 季刊 ) , 2017(01) : 169-182. 顾全 .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教师薪酬机制研究 .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刘建清,夏文波,李晶晶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内容分析 .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18 , 31(05) : 28-34. 周云,朱晓敏 . 美国老道明大学仿真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与思考 .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9 , 42(03) : 67-73. 信为 plus. 不挂科指南,澳洲补修费贵的惊人,压力大的喘不上气 .https : //rank.aoweibang.com/wx/4I5BtvPGln7nYQjFDE7jHauXAEOMhqfw3mOBDLk8UMP8KFvI-5s3pjglLW5_pVhawwGbMTEzS3GVH4WEnSkTmw/ BOSS 直聘海外 . 美国留学成本大揭秘: 学费大概多少?挂科怎么收费? .https : //xw.qq.com/partner/hwbrowser/20190614A0O6K2/20190614A0O6K200?ADTAG=hwbpgv_ref=hwbappid=hwbrowserctype=news http : //www.gov.cn/fuwu/2019-07/08/content_5407349.htm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的通知 .http://www.gov.cn/zwgk/2006-05/12/content_278644.htm http : //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moe_2070/moe_2124/moe_2018/tnull_33856.html 教育部 .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http :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国家教委 . 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 http : //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xxgk_81884.html 中国教育报 . “教育收费政策解读” 2003-9-17. http : //www.moe.gov.cn/jyb_sjzl/moe_364/moe_902/moe_1002/tnull_9408.html 教育部 . 答网民关于调整高校收费的留言 . http : //www.gov.cn/hudong/201411/5057940.htm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招生章程( 2019 版) . https : //gaokao.chsi.com.cn/zsgs/zhangcheng/listVerifedZszc--infoId-2355915097.method-view.schId-1.dhtml 张晶 . 教育乱收费又添新丁 重修费让大学生苦不堪言 . 人民网 - 市场报 http : //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3/2952339.html 商丘师范学院教务处 . 关于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课程重修、补修的通知 .https : //jwc.sqnu.edu.cn/info/1017/3503.htm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教务处 . https : //www.gxzyxysy.com/v-1-9797.aspx 北京大学 . 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 .http : //www.dean.pku.edu.cn/web/rules_info.php?id=20 浙江财经大学 . 浙江财经大学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 2015 ) .https : //open.zufe.edu.cn/info/2001/4286.htm 上海海事大学 . 上海海事大学学分制收费办法( 2017 ) .http : //jwc.shmtu.edu.cn/guizhangzhidu/394- 上海海事大学学分制收费办法 .htm 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试行) . https : //sim.whu.edu.cn/info/1038/1030.htm 青岛科技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 2018 ) . https : //zs.qust.edu.cn/info/1003/1006.htm 武汉轻工大学 . 武汉轻工大学学分制收费制度政策解读 . https : //cwc.whpu.edu.cn/info/1036/1480.htm 南开大学 . 南开大学学分制收费改革听证会方案 . https : //www.nankai.edu.cn/2019/0627/c17471a237370/page.htm 中科大胡不归 . 【问答 60 】牛顿为创收发明微积分的故事是真是假? http : //blog.sina.com.cn/s/blog_dd260bdd0102wfsj.html
个人分类: 教学|10080 次阅读|8 个评论
学分制:关于恢复和修正补考方式的提案
热度 3 arithwsun 2016-11-28 09:01
关于恢复和修正补考方式的提案 王永晖 2018年5月修改版 提案内容: 如果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在40-60分之间(包含40和60),则要求并允许该同学在下学期开学之初参加补考,如果期末考试成绩在39分之下,则无权参加补考,只能参加重修。 每学期开学之初的这种课程考试,应该同时允许低年级同学,已经在底下通过自学完成此课程的同学参加考试,如果卷面成绩优秀之后,再进一步经过授课老师的面试,则允许该同学得到本课程学分,不用再花一个学期的时间上这门课。 对于参加补考的同学,建议也实行卷面成绩通过之后,再进行面试的程序,这样不仅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意识,也可以促使我们的老师更加清楚地认识学生的问题,提高老师本人的责任心。 即,不仅有补考,还要有跟补考配套的面试。 另外,建议学生分数记录册上,不要区分补考成绩,只要是成绩,就同等对待。 提案的动因与理由: 我们认为,这样增加的一点工作量,是老师们可以承受的,并且按照良心和对社会益处的性价比,应该付出的。 这个方案,是为了补充目前学分制的不足,尤其是针对数学系的实际情况。我们系有不少同学,期末卷面成绩在四五十分左右,如果通过假期的努力,使使劲也就能够在补考中达到70分以上,但是因为目前的学分制只允许重修,结果反而不能督促和帮助到这些同学,他们来年再考,也未必把这些内容学好,还不如利用假期,趁热打铁,把这些东西掌握住。 这样做的好处,尤其是在针对大一学生时,他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大二和大三的后继课程,毕竟我们那些四五十分的同学,跟二十多分以下的同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不是完全不学,而是努力不够,对于他们/她们,我们应该给予必要的机会,这也给大二、大三后继课程的老师们更多的方便,也会更好地促进教学风气。 另外,从男生的性格上来讲,期末不及格,利用暑假时间抓紧补课,开学的时候补考,像文中付云皓这种男生想必还很可能是得高分,对于男生来讲,性子急,暑假补习,开学补考通过,这个事情也就结了。像现在这样,不准补考,只准重修,给男生更大的心理压力,要持续整整一年,有时候,就把男生给搞疲了,大多数人没有那么强大的心理,在这个持续性的压力下,越弄越砸锅,难道不准补考,是为了惩罚这些学生们,难道,我们作为大学教育,不是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宽容和方便之门么,当然是在保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 暑假努努力,补考通过,同时又通过面试环节。这些补考的学生,跟那些期末考试成绩在六七十分的同学,有什么区别么,究其原因,难道是因为不相信老师的把关水准,认为补考老师会给学生们放水么,那当初他为什么会给学生不及格,这讲不通吧。 我们还是应该相信,具体老师的具体评分,要相信老师,中国大学的放水机制,不在老师这块儿。 因为中国大学目前的情况,我们还没有一个校长敢担当起宽进严出的责任,国外类似首师大这样级别的大学,本科生四年无法毕业率往往在25-50%,不通过者然后再试着六年内毕业,六年本科生不毕业率,仍然是挺高的。但我们因为种种现实的 原因,从上至下都做不到这点,也导致很多老师在实际操作中,把50来分的同学,通过平时成绩提到60分。 如果有了补考的机会,老师们就可以做到目前条件下更深入一些的严格把关,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对学生们更加负责的态度,也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师范体系的建设,大大有益,每一个务实的改革都是由这样微小的细节,逐渐积累而成的。 允许一定范围的补考,跟学分制的实行,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请诸位老师和领导们考虑,征求更广泛范围的老师们的意见。 延伸阅读: 付云皓的“坠落”呼唤大学:恢复和修正补考方式 2016年版 提案内容: 1. 如果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在 40-59 分之间,则要求并允许该同学在下学期开学之初参加补考,如果期末考试成绩在 39 分之下,则无权参加补考,只能参加重修。 2. 每学期开学之初的这种课程考试,应该也允许低年级准备修此课程的同学参加考试,如果考试成绩优秀之后,再进一步经过授课老师的面试,则允许该同学得到本课程学分,不用再花一个学期的时间上这门课。 3. 建议对于参加补考的同学,也实行考试成绩通过之后,再进行的面试程序,这样不仅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意识,也可以促使我们的老师更加认识清楚学生的问题,提高老师本人的责任心。 提案的动因与理由: 我们认为,这样增加的一点工作量,是老师们可以承受的,并且按照良心和对社会益处的性价比,应该付出的。 这个方案,是为了补充目前学分制的不足,尤其是针对数学系的实际情况。我们系有不少同学,期末卷面成绩在四五十分左右,如果通过假期的努力,使使劲也就能够在补考中达到 70 分以上,但是因为目前的学分制只允许重修,结果反而不能督促和帮助到这些同学,他们来年再考,也未必把这些内容学好,还不如利用假期,趁热打铁,把这些东西掌握住。 这样做的好处,尤其是在针对大一学生时,他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大二和大三的后继课程,毕竟我们那些四五十分的同学,跟二十多分以下的同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不是完全不学,而是努力不够,对于他们 / 她们,我们应该给予必要的机会,这也给大二、大三后继课程的老师们更多的方便,也会更好地促进教学风气。 因为中国大学目前的情况,我们还没有一个校长敢担当起宽进严出的责任,国外类似首师大这样级别的大学,考试不通过率往往在 25-50% ,但我们因为种种现实的原因,从上至下都做不到这点,也导致很多老师在实际操作中,把 50 来分的同学,通过平时成绩提到 60 分。 如果有了补考的机会,老师们就可以做到目前条件下更深入一些的严格把关,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对学生们更加负责的态度,也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师范体系的建设,大大有益,每一个务实的改革都是由这样微小的细节,逐渐积累而成的。 允许一定范围的补考,跟学分制的实行,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请诸位老师和领导们考虑,征求更广泛范围的老师们的意见。
个人分类: Book-W|4829 次阅读|4 个评论
数学系学生要以精深的标准去学数学么?
热度 2 arithwsun 2012-11-14 14:39
数学系学生要以精深的标准去学数学么? 王永晖 内容其实已经写在了 再次呼吁在数学系试点“荣誉学分制和浮动学分制” ,但因为是后面添加的,害怕一些经常光顾我博客的老师们掠过,所以再贴一下。 mirrorliwei 2012-11-14 12:58 历届的数学毕业生里,从事数学或者是与数学相关工作的人数有多少呢?中学教师除外,有5%么?安排学习要为70-80%的人服务,要因材施教。 博主回复(2012-11-14 14:31) :“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很多人带有1楼的想法,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个哲理。 大学要负责整个人类知识的传承的,如果离开了这个观点,就很容易犯1楼的想法。 这些人不知道,很多人学数学,是对他们自己的人生没多大用处,但是为了建设好人类知识的金字塔,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基座,就得让很多普通人/普通学生/普通老师,去学对他们貌似无用的东西。 这就是人类,缺少这种宏观的角度,只把视角放在局部个人上,是永远不可能理解一个教学体系的内在规律的。 什么样的课程要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不要设置,标准是什么,我们人类其实已经形成了相应的想法,我把它总结在自己的文档里, 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 , 9.3 教学结构的一种理解模式与课程时间表 。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5130 次阅读|7 个评论
再次呼吁在数学系试点“荣誉学分制和浮动学分制”
热度 6 arithwsun 2012-11-14 12:46
再次呼吁在数学系试点“荣誉学分制和浮动学分制” 王永晖 我再次呼吁在数学系试点“荣誉学分制和浮动学分制”,相关附件是 2009年制作的相关文档。 我最近几年连着出国两次,每次各一年。去年回国后,为了对得起良心,多承担些教学任务,就带了 2011级的基础课教学任务。 通过这一年半的教学,同学们很有长进,我们现在第三学期用的教材,是跟 Harvard大学和Stanford大学数学系用的相同教材,但有可能它们是在第二学期教,我们时间上晚了一个学期。 这本教材上的内容,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内教材的覆盖范围,不少内容为同学们将来学习泛函分析等高阶课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不光是数学难度,而且是全英文原版内容,这对我们首师大同学们是个很高的挑战。 我们在上学期期中开始就做了课程介绍,信息透明化以免同学们误选。结果这学期有 68位同学选择了这门课,半个学期下来,全班同学都还能尽力坚持,让人欣慰。 我们附加开设的本科生讨论班,使用 Springer出版社的“Matrix Groups for Undergraduates”, 半学期坚持下来,现在人数也稳定在12、3人左右。 所以,我对我们的学生们很满意,但是,我对我们的教学制度非常不满意,认为当前的教学制度,极大地阻碍了我们数学系同学们的发展前景。 我们同学们,最优秀中的有几个,当初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明确报首师大数学系,而不肯报北师大数学系。他们来了之后,目标是想参加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取得这种校外成绩,为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但是,我们的教学制度,学分过多,课程过杂,使得他们现在疲于奔命,应付各种课程,而不能把主线课程学精、学深,估计再这样下去,我们同学们是没有任何可能取得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的奖项。 相比较国外的教学情况,我在 Stanford大学数学系访问一年,他们的学生,每学期只要平均学习两门课程就能获得普通学位,3门课程就可以获得荣誉学位,而且,通识课程的学分,是可以用数学课程的学分顶替的,这些从它们的选课单上都能清晰地找到。 Stanford数学系的选课单上有五大数学方向,同学们并不需要把每个方向上的课程都学,只需要专精其中1-2个方向,其余方向只需要选学至少一门课程即可。 这样才更加符合数学系教学的实际,每个学科应该有每个学科的特点,数学系的学分制度,不应该为了学校的统一化而落入一个学校统一的模式,而应该去符合它自己的学科特点。 因此我实在忍不住,为了这些学生,以及将来进校的学生,继 2009年底那次为数学系教改制作文档之后,今天再次做学分制改革的呼吁。 除了美国大学中的荣誉学分制度, 为了操作起来能够跟原有的学分体系相接轨,我还借鉴了数学系张朋老师构思的浮动学分制。 大概意思是: 浮动学分制:如果学生该科成绩很高,则在原有学分基础上乘以相应系数,这样为了达到规定的总学分,该同学只需要选择更少的科目即可,这样就鼓励了那些爱深钻求精的同学们。 荣誉学分制:将课程分级,那些精深课程不仅记在总学分里,而且算作总学分中的一个子集 --荣誉学分,作为评定优秀本科生的条件之一。 荣誉学分制度下,数学系基础课程,应该把原来同名的普通课程和精深课程,分出不同课号和课名,例如,微积分课程对应普通课程,数学分析对应精深课程;复变函数对应普通课程,复分析对应精深课程。 这样的好处是,学过普通课程的本科生同学,因为课号不同,就仍然有权力选择相应的精深课程,从精深的角度再学一遍,而首师大招进来的研究生同学,如果需要,则也可以选修本科生的精深课程。 如果我们不创造条件,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同学们即使再努力,也往往会像无头苍蝇,选择那些最容易得学分的课程,这是人之常性,在现有制度下,同学们为积攒学分,疲于应付,这样的制度,会让他们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有后悔,有遗憾之情的。 特此再次呼吁!数学系教学改革,从推进本科生研讲班开始,已经有 8年了,从呼吁学分制度改革起,制定出操作方案开始,也有3年了,当前的制度,已经造成了很多教学上的不适应,全靠我们老师们和同学们自己在消化,这又是何必呢? 岂不是最好从制度上改起,让老师和同学们如鱼得水。 --------------------------------------- mirrorliwei 2012-11-14 12:58 历届的数学毕业生里,从事数学或者是与数学相关工作的人数有多少呢?中学教师除外,有5%么?安排学习要为70-80%的人服务,要因材施教。 博主回复(2012-11-14 14:31) :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很多人带有1楼的想法,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个哲理。 大学要负责整个人类知识的传承的,如果离开了这个观点,就很容易犯1楼的想法。 这些人不知道,很多人学数学,是对他们自己的人生没多大用处,但是为了建设好人类知识的金字塔,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基座,就得让很多普通人/普通学生/普通老师,去学对他们貌似无用的东西。 这就是人类,缺少这种宏观的角度,只把视角放在局部个人上,是永远不可能理解一个教学体系的内在规律的。 什么样的课程要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不要设置,标准是什么,我们人类其实已经形成了相应的想法,我把它总结在自己的文档里, 善美真教育实验班的建设方案 , 9.3 教学结构的一种理解模式与课程时间表 。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4696 次阅读|7 个评论
闲谈野议:中国最顶级的大学应该学剑桥的导师制
热度 6 arithwsun 2011-7-3 20:44
闲谈野议:中国最顶级的大学应该学剑桥 王永晖 本文没有任何科学的数据,只是建立在局部经验和一点点遐思上面,所以定位于闲谈野议,姑妄谈之,姑妄听之。 大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本科生教学,是名声所在之处,是魅力吸引之处,对于教授科学家们是这样,对于企业金融家政治家们,也是这样。 本科生教学的架构有两大体系,一是学分制,一是导师制,见我的 本博博文集粹 相关专题,我一再强调,只要在中国实行真正的大学学分制,中国的大学生马上就会立刻改变学风,像国外大学生一样努力,甚至有过之。 我将此比喻为,文革结束后打破大锅饭的农村改革,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生产力和生产资料都没变,只是改变了一张纸,契约变了,就立刻产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我们的本科生教育改革,也应该注意契约关系上的模式变革,重点来说,就是学分制。 但是,中国最顶级的大学,则应该进一步去学习剑桥大学的“导师制”,这是比“学分制”又更高一层的做法,窃以为,也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一者,中国的孩子,成熟较晚,虽然是个大学生,心理很多方面还是孩子,导师制的意思就是,有个前辈智者要手把手地教这个孩子。 二者,“导师制”也可以跟当前的教育改革契合,形成一个教学-科研一体的系统工程,通过建设“导师制学堂”,在大学内部形成教学科研双改革的“中型特区”。 相比学分制,实行导师制会有一箭双雕之效,不仅是改学生,而且会改老师。 我有一位同事,前年年底座谈会上评价我写的学分制教改草案,说,如果用了这个方案,学生的学习激情是不用愁了,下一步就是想怎么调动老师的了。 一个办法就是“不调”,老师科研做好了,教学水平自然就高,大学老师最关键的还是本身的学问水平。 再一个办法,则是使用剑桥大学的导师制,让学生的激情促动教师的成长,让学生作为粘接剂和催化剂,把教师们的关系进一步拉紧。 我们系本方向有一位年轻博士跟剑桥大学的著名教授合作,我也因此得空跟那位剑桥大教授皇家院士吃过饭,聊过一次。 我很感惊讶的是,这位剑桥教授数起他的教学经历,Stanford,Harvard,Cambridge他都呆过,总结到,还是Cambridge最注重本科生教学,看不上前两者。 Harvard数学系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重视本科生教学了( 哈佛大学数学系网站本科生教育栏目介绍 ) ,他都看不上,导师制的投入力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这个观点,本来要被他的年轻合作者写到了一篇数学通讯的访谈里,但是正式写下来发表恐怕不好,就删去了这段。 以前看过一些海外华人教授的建议,说中国最顶级的大学,应该学习美国最好的州立学校。按我本篇的意思则不然,要学就学剑桥,把导师制搞起来,新建大学可以立刻就搞,已建大学则可以建一个“导师制学堂”,综合学术与教学,一箭双雕地做起来。
个人分类: Book-W|7056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南科大学生的网瘾问题谈起
热度 6 arithwsun 2011-7-3 18:55
我在豆瓣上发起了一个帖子,是谈及成年人的网瘾问题的: 探索性讨论:网瘾的家长修为 正好网上有一个南科大学生在网瘾问题上的发言,摘评如下。 -------------- http://www.umiwi.com/article/8163 --------------------------------- 来南科大以后已经一次一次得被别人代表。公开信中说学线性代数学的乐此不疲,好吧,那我不知道考试的成绩算是怎么回事。期中考的成绩几乎无人及格,即使被处理过仍然惨不忍睹,张贤科老师自己都跟家长承认学生的素质太差。 再说说这里的学生。就我感觉,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比较努力地学习的,其中女生居多,但是学得怎么样那就不清楚了。还有10来个人,一天的主要活动便是玩游戏吧,还成立了所谓的抽机队,每天玩游戏玩到凌晨。 -------------------------------------------------------------------------------------------- 这两个事实,估计应该都是真的。 ---------------------------------------------------------------------------------------  昨日,王某的班主任老师刘静表示,王从未参加南科大的集体活动,不交作业,不上课,甚至很少和同学交流。“可以说,好多事情他都没参与,没有资格揭露”。   “对我和南科大的老师来讲,对他没有任何亏待的地方。”刘静称,有学生找到王希望他不要再在网上评论南科大了。王回答说,“我顾不了那么多,我不爽了呗”。   在刘静眼里,王内向,早在军训时,就不怎么与同学说话,不参加集体活动,成天泡在宿舍和网吧玩游戏。   班主任刘静介绍,自己曾找到王谈了至少10次,并致电其父劝其子戒网瘾,“我已经尽力了”。其父赶到深圳开始劝诫儿子,效果不佳。 --------------------------------------------------------------------------------- 网瘾会成为这一代大学生的拦路虎,大学需要专门研究,帮助他们一把,虽然他们体格已经跟成年人差不多,但很多事情上,其实还是孩子。 这位南科大学生的反应,其实在大一数学系学生中非常普遍,他们容易忽视了大学学习的难度,以为那么难的高考都过去了,大学课程还不是小菜一碟。 1. 大多数中学生,中学数学课是不用整理笔记的,也不需要在课后仔细推敲课本,做题就是了。可是,大学数学课程就不是这样,对于大多数普通天资的学生来说,需要课后整理笔记,需要课后把课本仔细推敲。很多大一新生意识不到,最难的题目实际上就是书本中的定理。 我的一位同事总结出一个经验,书上最重要的定理,就是那些带名字的定理,我们首师大数学系李庆忠主任这几年进行教学改革时,一个突出的想法就是,考试卷子中一定要有一定比例的书本定理,得到了我们不少同事们的响应。 这对同学们的学习有很大的督促作用,把书本上的定理能够自己写下来,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什么时候完全自己写出来,什么时候才能说自己稍微明白了一些。 2. 因为我国大学没有实行真正的学分制,所以过去有很多大学生把学业目标定在60分或80分即可,剩下来的时间就可以用于干其他的事,比如网瘾。但是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平时不学,只要考前两个星期突击一下就能拿到目标分,实际上,很多人按其能力,即使考前一个月突击,也无法过关。 人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年轻人。 有个别的年轻人,一个班里总会有一两个,确实很聪明,能够做到这点,一是给别的学生制造了假象,二是给自己造成了侥幸心理,结果在大学四年里,总有一次要栽倒在某门考试里。 我觉得,这就是当今中国大学本科生教学的现状,前面博文表达类似想法时有些同学 跟贴 表示不同意,我的经验肯定只是局部的,虽然其他高校的同事们也有类似的唠叨,但是没有统计数据,谁也不能说真实到底如何。 我更相信的是概率统计,修身齐家的道理,跟治国平天下的区别正在这里,对于具体的个人修身,家庭和睦,不能讲概率,必须一点一点来,但是对于大范围的学校教学,就得用概率统计的观念,一两个人的数据是不够的。 也许,我跟那些跟贴同学的意见差异正在这里,同样的数据,比如一个班里有15%的人好好学习,50%的学生能够将过可过,在他们看来就是大学生认真学习的证据了,而对我来说,其他学校问题还不大,反正不好好学习将来害得不过是他们自己,但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如果也是这样,恐怕还得就是一批了,每个师范生毕业成为老师后影响的学生数可是不少的。 这样的情况,其实持续的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几年二十多年了。 其中原因,我归因于制度,就是我们缺少真正的“学分制”,我的 本博博文集粹 有一个学分制专题,希望首师大能够先做起来,其实像首师大这种拥有“大资金”的“小学校”( 北京市支持 ),完全可以尝试一些领先全国的制度创新。 说实话,其实都是西方大学一百年前就已经开创定型的东西,我们一直不跟进而已。 附注1. 这篇博文被精选了,看得人估计会多一些,那么问一下,如果你是南科大的带班老师或带课老师,你会怎么样应对这位爱上网不爱上课的学生? 可以跟贴到这里,也可以到那个豆瓣帖子里写( 探索性讨论:网瘾的家长修为 ),我可以把大家的答案最后集成上来。 这也算是正二八经的资料了,可供老师们借鉴,做事就得有做事的样子,不能成天闹哄哄的,却没有个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附注2. 香港科大四位科学家爆了两篇文章批评南科大时,很多普通人不理解,不知道港科大科学家的轰炸力在哪里。不少人把讨论往“厚道”上引,朱清时之后的反击,就包含了这一点。 这些普通人普遍理解的是,在中国创事业的时候,必须“人治”,不可能一上来就制度完备,所以认为这几位科学家们的泡泡,是苛责。 这几位 香港科大 科学家列举的事实,朱清时一直没有否定,看来是真的了。这些事实,其实也可以从“人治”的角度去理解: a. 没有教务长,就不可以招收学生。学科规划是制度,说中国国情可以暂缓不管,那么教务长呢,刘静班主任解决不了学生的网瘾问题,就得去找教务长,教务长在本校找不到教师解决,就得找校外专家,这可是“人治”的关键,既不要“制度”,又不要“人治”,那就不知其可乎了。 b. 没有图书馆,就不可以招大学生。上一条教务长是对中小学也成立,这一条现阶段来说,可以仅限于大学生。大学生的学业进步,必须依靠图书馆,这本来在 香港科大 科学家的文章中写得好清楚,但是普通人就是看不懂,其实他们绝大多数人都上过大学,为什么不认这条呢,这些人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是怎样利用图书馆的呢。 过一会儿,老师们可能在跟贴里就会提供应对学生网瘾的诸多办法,其中一个,肯定是跟图书馆有关。港科大科学家们暗示南科大没有给学生准备好图书馆,朱清时回应时没有否认,看来是这样了, 如果既不上课,又没有图书馆可去,那南科大确实是对学生很不负责任。
个人分类: Book-W|7526 次阅读|7 个评论
大学建设:班主任工作确实很重要
arithwsun 2010-8-25 02:03
科学网在新闻首页上公布了投票调查项目: 名师班主任计划,改革?作秀? 科学网博主们参与投票的人数,尚未过千,但普遍选取后者作为答案。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将投票选项改为: 1. 你认为大学班主任工作是否重要 a. 重要 b. 不重要。 2. 如果你成为高阶科研人才,如院士、千人、杰青、资深教授之后,是否愿意承担大一本科生班主任工作 a. 愿意 b. 不愿意。 投票本身,只是反映民意,但是如何测量民意,应该注重语言模式,科学网应该在这方面有所改进,本文中提出的这两个投票选项,改变了语言模式,从而可以给出更多的信息量,也许能让大家更好地判断吉林大学的教改战略或教改战术。 就我本人的观点来说,班主任工作当然重要,但是我20年前上大学时,班主任就一个学期见不着几次面,直到现在,这种传统在中国大学里似乎是常例。 名师们自然不是要去做这样的班主任。 我思考的是,如何用机制去保证住实质内涵的执行,而不仅是形式。依我来看,大学教学主要就分两大制度,学分制和导师制(参以前文章 大学教学制度的任督二脉 ),在当前教改中,应该先实现前者,建立GPA绩点算法+荣誉课程学分+本科生研讲班为骨肉的真正的学分制。毕竟;导师制的实现更难一些,在全世界真正采纳导师制的大学,也没有几所。 吉林大学,学生人数众多,所以在教改战略上,似更应该以学分制为突破口,毕竟班主任的工作,是导师制的一部分。在当前情况下,如何将班主任工作,或者说导师制工作,落实到实处,确实困难很大。我曾经在文章中建议( 怎样让大学重回精英教育:住宿学院制是一条途径 ),应该效仿国外实行导师制的名校成功经验,赋予导师制以建筑实体,让老师和同学们住在一起,通过联合自治,真正把宿舍建设好、管理好,发挥出更多的功能(学生再次选拔机制+教授学术特区+校外地方联谊基金)。 如果没有一个建筑实体,如何开始建设导师制呢?在现代网络技术下,也确实是有可能的,不过这方面更是没有现成经验,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建设,制作出一个师生交叉频议系统。功能是,对外,积累的资料,整理后就成为学生进阶所需的推荐信(注:成绩是学分制的机关,评议推荐信是导师制的机关);对内,频繁的议论(频议二字的含义)可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自然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其实,不管是建设建筑实体,还是建设网络系统,其原理都是提高了信息透明度或曰信息交流度,提高信息透明度,一直是中国教改的盲点。 我在大学教书十年,一直未做过班主任工作,主要是自觉面相太年轻,害怕压不住阵脚。不过,随着年龄的变大,也随着系里老师的影响,估计终归是要在将来带大一课程的时候,同时带起班主任工作的。如果是我带班主任的话,核心工作将是跟班长和学习委员一起,组织好班会工作。关于班会工作,其实我已经开始积累一些议题,以供将来之用。 在我理想中,大一上学期的班会主题将是为什么上大学,其下再由同学们发现和讨论一些子议题。比如,高考时应该选大学还是选专业,班长应该具有的素质,大学时是否应该多参加社会活动,等等这些基本的、同时又能查找出很多前人观点的问题。 而大一下学期的班会,我大概可以轻松一点,更多地让历经考验的班长、学习委员来做,大一下学期的班会主题,其实我已经想好了,可能有点不主流,但是我却认为非常重要,即,如何谈恋爱。唉,其实我们很多东西,都没有及时教给孩子们。很多幼儿园要交给孩子们的东西,直至拖到他们成人都不会,良好的人格力量,是需要培养的。大学本科生,跟幼儿园学生又不一样,此阶段确实需要好好学习和思考恋爱之道,或许可让未来的家庭和事业更幸福一些。 这些工作,我当然会认为很重要,很遗憾的是,现在的班主任工作,是由团委来管的,这种机制是很值得怀疑的,我说的那些工作,这么几十年下来,哪个大学的团委把它做好了呢。作为吉林大学来说,要真正开始重视班主任工作,就得让找来的这些名师,脱离以前职能部门团委的管辖。 让科学家们接替团委的工作,若真是如此,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吉林大学此举当是有深远的意义。 甚至,在我意见来看,将目前大学中,管理学生的多头部门,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等(确实还有,我忘了名字,不去查了)应该都统合为一个教务部,由教务长(Provost,校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管理,方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教务长:大部制改革的关键点 )。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3903 次阅读|4 个评论
研究生教育:我们真的需要如此的学分制吗?
shichangming 2010-6-13 15:22
去年,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规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学分统一调整为35学分。而此前,中科院系统执行的是28学分。此举导致08、07、06级还未修满28学分的硕士生为了凑满学位毕业的学分要求,纷纷增选课程。 首先,我们讨论一下此条规定的人性化问题。为什么不能从09级新生开始执行新规定?老生入学的时候,国家规定是28学分。大家都知道,研究生教育同本科教育不同,课程学习比较灵活,可以根据课题研究和导师的意见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老百姓有句俗话,说话算话。可还没等毕业呢,规定说改就改。政府的信用何在? 固然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商榷。相信研究生中,很多人都有过个别课程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并且和自己研究无关、而且学完了感觉什么都没学到,仅仅是为了凑学分而选的经历。其实,一门课程的存在,最低的标准就是要么是和学生研究课题相关,要么是学生感兴趣的,要么是能真正学到知识的课。如果这三个条件一个都不满足,有关部门是否应该考虑这门课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学这样的课,除了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换取学分,还能有什么收获。可惜,这样的课往往都以闭卷考试为考察依据。试问,这种包罗万象的学科,中国目前有没有哪个人能样样精通。别说闭卷,就是开卷,恐怕也没有人能给出绝对正确的答案,尤其是研究生的课程。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正确答案,那学术的开放和严谨体现在哪?中科院和工程院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火车头,中科院的研究生的一部分在不远的将来也将成为国家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受这样的教育,中国学术的前途在哪? 做科学研究固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但是这个渊博是以渊为先的。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懂,也就意味着他什么都不懂。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兴趣的创造力也是巨大的。真正能对学生有所启迪或者教会学生一门实用技术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免责说明:本文完全是个人对研究生教育的体会和思考。不用做其他任何用途。********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12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分制中如何引入高标准考试和高标准本科生论文(数学系)
arithwsun 2010-3-2 19:53
附件是去年十月份,为本院所做的一个教改方案。 教学体系,总得说来,可以分为两种,学分制和导师制。在这个方案中,教改的突破点,是放在学分制。导师制,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融入其中。也许若干年后,改革成功,有了足够多的优秀学生,那时的进一步改革,则可以考虑在导师制上突破。 这个方案的特点是,如何在学分制中,引入高标准考试和高标准本科生论文。考试标准降低,教学含金量降低,这是中国大学的致命弱点。在过去的体制中,即使是最负责任的老师,也往往无法让期末考试的难度达到足够的标准,就更谈不上高标准了。 借鉴美国Stanford大学数学系的学分与荣誉学分制度(2页纸,以前博文介绍过, Stanford大学数学系本科生选课单简介 ),我做了这个方案。其本质,与Stanford大学数学系的制度框架相同,只不过增加了一些我对国情的理解,和Seminar对讲制的尝试(国外亦无,参见 一次Seminar对讲制的尝试 )。 这个方案,当然并不希望能被完全采纳。 所幸,院里有一些非常好(科研好,教学也好)的老师们,实际上已经先期做了方案中谈及的那些教学工作,让本科生讨论班成为首师大数学学院所带班级的经常态,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本方案的整体结构, 1. 大一大二增加本科生研讲班,与课程相挂钩(尚未完全确定是否有对应研讲班的高标准考试); 2. 大三大四增加本科生讨论班,与本系的科研方向相挂钩,与本科生论文相联系(尚未确定是否采用Seminar对讲制,从而形成利用本科生讲座奖励本科生论文指导教师的机制); 终于被这次教改所采纳。 不过,我想,改革总是曲折的,尤其是我们这种院级的局部改革。所以,本学期将开始的真实的改革,跟这个版本中所言,还会是有相当的不同的。不同,不见得就能分出谁优谁劣,关键还是,能否真正在大学本科生教育中引入 高标准考试和高标准本科生论文 很可能的是,真实改革中的效果,是达不到我所期望的那种高标准度,但是希望能比现在的程度更近一点。比如,按现在本院的最优秀本科生的标准(在我看来,可能在2%,在知识水准上大概能达到名校水准,能比较有把握的考入名校研究生),改革后,这种标准的学生人数,能够翻两番(8%)。从而为下次改革,继续积累事实基础。 既然现在已经真正开始动手了,院里也有了行政级别的改革版本,我这个乌托邦式的改革文本,也可以拿出来露丑了,相当于做了一道练习题。 首师大数学专业教改调研与建言幻灯片 首师大数学专业教改调研与建言文本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5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科教学工作的改进,责在其谁?
arithwsun 2009-10-27 23:54
看了学校的焦点新闻 刘新成校长和我校教授代表座谈本科教学工作 后,感觉非常不舒服,憋了几天,还是释放出来吧。倒底是哪些话,让我如此不舒服呢? 『会上,刘新成校长传达了国家教育部有关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指示与精神,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共性问题在于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看来,这个教育部的意思,刘校长也是基本赞同的,否则不会作为座谈会的出发点来谈。 我是非常不赞同这种观点的。本科教学没搞好,倒底是普通教师的责任大呢?还是作为校长的责任更大些?还是作为教育部部长的责任更大些? 答案应该是,每一个层次,都有每一个层次的责任和义务。是否教育部部长,把它那个层次的事情做好了呢?是否校长,把他那个层次的,有关本科生教学的事情做好了呢?如果做好了,多怪怪普通教师们,倒是情由可寄。 实情却往往而非。 现在温相关注教育,表面上看,引发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之潮。实际上,我们要意识到,这是中华民族的本性使然,重视教育、尊重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本性,人不分贫富,地不分南北与海内外,均是如此。在海外发达国家,中华民族的这种本性,在其当地比较规范的教育体制内得到释放,产生出远远超越其所在国人口比例的优秀人才出来。在国内,这种本性能量,受国内教育体制的扭曲,产生诸多问题,如引发很多问题的奥数潮之类,但其根子是好的。只要一个民族,几乎所有家庭都如此地重视教育,这个民族怎么能够不强大。 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本性大势逼着温相讲话,逼着共产党改变其过去十多年的教育政策,这是我们知识分子起码应该看到的本质。 那么换一个角度讲,如果一个国家领导人,从国家层次的角度上,对教育给了正确的定位,做出正确的事情,如果教育部部长,从教育部层次做出了正确的事情,如果一个大学校长,从大学校长的层次做出了正确的事情,如果一个院系主任,从院系的层次做出了正确的事情。 那么,我们这些普通教师们,难道就真得能不拿教学,尤其是本科生教学不当回事吗?这实际与我所见到的事实相反。在我看来,不负责任的教师,或者不负100%责任的教师,也许有,但绝对会少于那些其他类型的工作者,如行政官员。 何以哉,中华民族的本性使然。即使是大多数贪官或者懒官,把他放到讲台上,让他面对面地去教学生,他也往往会尽心尽责,授其所能,倾其所有,没办法,这是民族根性,这就是那些其他民族敬畏我们的最根本的地方。 但很奇怪,为什么教育部,为什么校长,却跟上述的认识大相径庭,教改倒底是去改革教师们呢,还是教师们去改革呢?主谓宾结构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弄拧了。另一方面的现实是,学校各项制度,往往将科研和教学人为地制造分裂,其实,在教师层面提高教学水平,根本之处就在于,这个老师要有学问。如果说,在教师这一层次,一定要去找不足,那绝不是动力的不足,而是学问的不足,我们每个教师,确实有责任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学问,补上各种原因(尤其是文革)造成的学问断层、学问不足,这才是教师层面的根本。 不过,如果接受这个观点,就不好拿来去指责那些年青教师们了,因为他们往往接受了更加正规的教育,人家都博士毕业了,你总不好说他们学问不足吧,只能往人家动力不足那个方向上瞎扯(或者教学经验不足,靠谱点,但其实也大有问题,马上就议)。 再看我们座谈会的与会教授们,确实是拥护教育部的『加大力度,从管理制度等不同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建设』,强调进行制度建设。 不过,他们有些建议,我认为实在是没看到问题的本质,水平不高,不过就是去顺着教育部和校长的思路,将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宾语。如 『 A1.当前学校新增教师队伍均为取得各重点高校博士学位的人员,有的科研能力很强,在当前我校人事评聘体制下职称晋级很快,但教学质量一块却始终无法跟上; A2 而且大多青年教师为国内综合性大学培养,很多缺乏教师专业的理论素养、道德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进来后对我们这个为北京基础教育输送教师教育人才,尤其是想保持自身教师教育特色与品牌的师范大学是一个极大问题。』 这种话语,要是外行人看着,该是多么顺眼,多么有理啊,你们这些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确实应该多投入本科生教学一点,免得老被人拿上台练把式啊。 其实不然,首先,当前学校新增教师队伍确实增加了很多科研优秀型人才,也确实很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这些人才,年纪稍大的,其实很多在国内名校中承担过教学工作,而那些被指称的年青教师们,从小到大,他们阅历过更多的优秀教师,这比什么『教师专业的理论素养、道德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训练』,都是对教学能力更有促进的决定性因素。 很难想见,一个从小到大,没怎么见过好老师的人,光靠学什么『教师专业的理论素养、道德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就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尤其是一个好的大学老师。 与此相比,我们的那些优秀博士毕业出来的年轻教师们,在教学方面,本身就具有最大的先天优势。 那么,对于首师大来讲,在这个层面上,真实的教学问题又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让我道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剪刀差所致,教师的整体水平,越来越高,而学生水平,因为扩招,反而在往下降。一升一降,必然产生矛盾。 好的老师们,包括年青老师们,必然是想着法子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他们只能从自己的层面出发,做好自己这个层面的事情,基本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讲课,降到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 这时,年青教师们的不利的一面就会出现,因为他们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局部经验,把教学程度,降低到他们认为最低的水平,但是,即使是这个最低的水平,也往往比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热情的水平还要高出不少。关于这些经验,可参看我以前写的 给青年教师的一点教学建议 比较敏感的年青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再降再调整。而个别的、有些比较迟钝的老师,则有可能没意识到这点,让学生的学不会情绪积聚,在某一天爆发出来。这其实不是这位老师不爱教学,只是他这个学者,对人的观察和敏感不够所致而已。面对这样的老师,任何苛责,都未免显得不近人情,何况这样的老师,人数也真得较少。若再因为存在这样的老师,而将苛责扩大化到整个教师群体,尤其是年青教师群体,那就不知道高层们,意在何方了。 但是,靠教师群体的这种自适应,降低教学要求,适应首师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就真能搞好教学吗。不能,这是饮鸩止渴,形成恶性循环,难道,这就是师范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吗?难道那些『教师专业的理论素养、道德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说穿了,就是让学生们学得不要那么难?不要跟综合性大学的难度相同(其实它们也在降)?到时候,让本身考试都过不了80分的学生,再去当老师,祸害北京市的中小学生们去吗。 实际上,教学要想搞好,确实关键是在制度,但这个制度不是去抓老师,而是按照西方大学的规范去做,就足够起到大效了,若再结合中国人的智慧,构建制度优势,形成后发超越,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些制度,在教学上,主要分为两大体系,学分制和导师制。在一个不真正实行学分制的大学里,靠抓老师积极性,能把教学抓起来吗?将近二十多年的中国大学实践,已经告诉我们不能,非常斩钉截铁的不能。 至于,导师制,相比于学分制来说,其实国外大学发展的也不完善,而且,没有优秀学生的产生,没有巨大热情的学生群,导师制都是空谈。所以,我认为,导师制在本次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中,不应该算作重点,只能附属于改革的主线索-学分制之中。 我根据自己的十年教学经验,对我所见到的中国大学生们的了解,非常有理由地猜测,只要开始实行规范的学分制-- 参: 教学制度设计的任督二脉 中国大学生们,也会像我所见到的那些国外名校和非名校的大学生们一样,努力认真地学习,甚而倍之。 这就有点像当年安徽小岗村的联产承包,就是一张纸,其他什么没变,人没变,地也没变,但来年的收成达到了6倍以上。现在,靠教师个人努力,顶多将班上同学,多推10%的出来更爱学习,就像当年的大寨立典型一样,领导再费劲,也就是最多能推出一两个出来。实行规范的学分制后,我非常相信,这个数字会达到40%,而且教师会更加轻松和愉快,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问内容本身,而不是心理学上。 附录刘新成校长和我校教授代表座谈本科教学工作 2009-10-20教务处/文 宣传部/图 10月19日下午,刘新成校长参加教务处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教授务虚会,与被邀各院系的教授代表就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交流。教务处处长王德胜、副处长颜忠诚、李学文及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出席会议。 会上,刘新成校长传达了国家教育部有关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指示与精神,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共性问题在于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我校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将加大力度,从管理制度等不同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建设,并希望各位代表共同关注与探讨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积极献言献策。 王德胜处长就当前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所采取的改革举措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就我校历史学院、数学学院、文学院首先成为教学改革试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同时恳请各位教授围绕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找问题、寻原因、做比较、谈经验、讲看法、提建议,为促进我校本科教学质量提高而出谋划策。 会上,数学学院刘兆理教授、音乐学院雷达教授、外国语学院隋然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张飞雄教授、政法学院董正平教授、美术学院董重恂教授、物理系沈京玲教授、资环学院赵文吉教授、信息工程学院吴敏华教授、历史学院郗志群教授、化学系李夏教授等踊跃发言,针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有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监督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与建设思路。 教风与学风息息相关,相互影响。有教授指出,教风不好会影响学风进步,而学风不良同样对教风有极大影响。考虑到我校所处区域与生源问题,我校应从制度层面着手解决教学与管理问题。教学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互活动,但目前我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实质性提高。 有教授指出,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应大力加强我校引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当前学校新增教师队伍均为取得各重点高校博士学位的人员,有的科研能力很强,在当前我校人事评聘体制下职称晋级很快,但教学质量一块却始终无法跟上;而且大多青年教师为国内综合性大学培养,很多缺乏教师专业的理论素养、道德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进来后对我们这个为北京基础教育输送教师教育人才,尤其是想保持自身教师教育特色与品牌的师范大学是一个极大问题。好的师范大学应当以培养教师为首要任务,培养教师应当由最优秀的大学教师来进行本科教学,教师的自身投入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学生培养质量又直接影响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质量又直接影响我们高校的生源与素质。这是一个环环紧扣、息息相关的教学循环。因此,如何在当前高教改革体制下,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保证我校师范教育的优良教学传统,并树立自身品牌形象成为一个潜在的教学问题。 有的教授指出,本科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不守正业或教学能力很差却没有下岗,部分教师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与敬畏感,尤其缺乏敬岗爱业精神;而当前青年教师由于生活、生存压力问题致使工作消极、教学积极性受挫、能力难以提升,学生也因教师教学缺乏足够吸引力而导致逃课翘课。 为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教授提出,大力加强教学软件与硬件的双投入,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从各个层面鼓励教师增加教学投入;从制度层面进行评价体系改革和分类考核,根据教师们自身不同特点与优势建立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的不同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促进教学素质与能力提升。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负责人要切实抓好自身专业建设与本科教学,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要建立老中青传帮带的有效教学管理机制,鼓励教授给大一、大二本科生上课,为学生增加学习热情与专业认同,为青年教师培养树立榜样;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引领并吸引学生走进专业学习领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去学习设计、思考研究;要学会给学生施压,给予其合理任务与适度教育期待,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同时体验到学习带来的认可、成就与欢乐,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要加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立项和国内外各种学术竞赛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同时树立专业认同感。要加大力度发挥班主任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助教、见习制度的教学功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保障。 结合国内外大学众多高校的对比分析,教授们一致指出,应在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改进与完善我校现有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建立有效的教师准入制度、教学激励与淘汰机制;鼓励教师将充足的精力与时间投入本科教学;同时完善现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相应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加强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方法、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在教学管理上进行大胆尝试,真正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刘校长诚恳地聆听了各位教授的意见与建议,就其中某些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鼓励各院系充分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大胆进行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上的改革与尝试。会议气氛轻松友好,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取得了很好的交流与互动效果。 举办本科教学工作务虚会,是教务处为深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所采取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不定期邀请不同院系的教授代表们一起探讨本科教学工作,全面了解当前本科教学动态与教学质量问题,是在高层次上沟通和交流思想、广泛动员全校力量积极参与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与教学改革的一种活动机制,对促进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4959 次阅读|3 个评论
打破大锅饭:加权学分制应成为大学教改关键点
arithwsun 2009-10-4 11:21
学分计算方法,可分两种,一种是,只要学生成绩及格,即将课程的周学时数,记为相应学分,学好学坏(只要成绩及格),都是相同的学分。 另一种则是,国外通行的 GPA( Grade Point Average )成绩算法。大意是,由教师先将学生原始百分制成绩,换算成字母评分制,比如从及格开始,分为 C,C+, B-,B,B+ A-, A, A+ 共8级,对应不同的权值(可称做积点),然后以此积点(权值)乘以周学时数,即为该课程学分。 下面表格,是一个百分值和评分值 /积点值的换算关系表格,基本上类同现在的出国留学申请时用的成绩换算单。(注:这个换算关系最好只应用于非荣誉类课程,对于荣誉类课程,应该鼓励老师根据班级具体授课情况给学生评分,如学习代数学II时,往往班上最好学生的原始总成绩也就是80多分,该授课老师应该有权自己制定字母评分准则,譬如,授予最好学生以A+成绩。) 百分值 评分值 积点(加权值) 96-100 A+ 4.0 90-95 A 3.7 85-89 A- 3.5 80-84 B+ 3.0 75-79 B 2.5 70-74 B- 2.0 65-69 C+ 1.5 60-64 C 1.0 该课程学分 =学生积点数课程周学时数 如一个学生,数学分析 I考试得到80分,积点为3.0,该课程学时数为8学时(包含习题课学时),则其数学分析I所得学分为 该学生所得的数学分析 I学分=3.08=24学分 而另一个学生,若考试成绩更好,得到积点 4.0,则他的数学分析I学分所得为32学分。 根据各门课程学分,就可以计算出总学分 /荣誉学分和总积点/荣誉积点。 学生的总学分 =学生各门课程学分之和 学生的 荣誉学分=学生各门荣誉课程学分之和 学生的总积点=学生的总学分/选修课程总数目 学生的荣誉积点 =学生的荣誉学分/选修荣誉课程数目 利用字母评分制度和积点制度,加权计算出总学分 /荣誉学分和总积点/荣誉积点的好处是,可大大简化综合成绩单的评判工作,对人才市场/保研/出国/给予非常明晰的显示度。评奖单位/用人单位只需要看看,总学分、总积点是多少,荣誉学分、荣誉积点是多少。若用人单位对学科知识经验丰富,则可再进一步仔细看其所关注的课程类的分类学分/分类积点值。因此,这种GPA算法,在国外施行学分制的大学中,早已成为常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一个教学计划方案的学分计算方法设想为: a) 普通课程,将原始的百分制成绩换算成字母评分制,换算关系由学院统一设定 (如上表),自动化执行。 b) 荣誉课程,任课老师需要根据班级授课情况,个性化地将本班学生的原始百分制成绩换算成字母评分制(必须保证住由低到高的对应关系)。 c)在加权求和计算总学分和总积点时,需要将字母评分换算到不同的积点权值(如上表),换算关系,由学院统一设定,自动化执行。 上述 3 条中, a), c) 部分均由院里制定,可由计算机自动化执行,所以难度不大。难度集中在 b) 部分,需要荣誉课程的每位任课老师,在传统的成绩计算之后,增加一道程序。这件事情虽小,但因为是要求很多老师去做,反而可能会成为教改中最难的部分。 采用这种接轨于西方大学的学分计算方法,也源于学生的要求和压力,尤其是那些准备出国的本科生们。长期以来,他们的国内原始百分制成绩,只能通过表单(跟上表单非常一致),进行硬性换算,得到相应积点成绩。因为国内数学系考试较难,高阶课程 80 多分就算通常意义下最好的成绩了,导致数学系学生的 GPA 成绩很低,必须专门说明,方能使得国外大学理解。 这里,我们规定,荣誉类课程的字母评分成绩由任课教师自行给出,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扫清障碍增加帮助。实际上这也是西方大学的工作常态,字母评分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学生成绩单上只有字母评分成绩,是看不到原始百分制成绩的(他们可要求查自己的卷子,但仍是看不到其他学生的原始百分制成绩)。若一味强求那个标准换算表单,不管是中国大学还是西方大学数学系,只能降低考试标准,从而显示不出真正优秀的学生。 大家绝对不用多虑,担心其中有可能会出现教师随心所欲、加大分数放水的现象发生。一者是,大学教师是高智商、高修养人群,要相信他们的自律水准;二者是,原始百分制成绩和字母评分换算表,必须保持分值由低到高的对应关系,教师很难将一个原始分数特别低的学生,越过其他同学,提成 A 类成绩,顶多是微调其换算界限,提升或压低一些换算界限边缘的学生评分,这种影响,就已经很微弱了;三者是,原始试卷和成绩换算关系表单会在系里作为档案资料,保存若干年,以供行政系统和教学委员会检查监督之需,在开始施行之初,更可以要求,每位荣誉课程老师,期末时提交该课程原始成绩和字母评分换算表,行政系统和教学委员会检查监督通过后,方能施行。 当然,在计算总学分 /总积点时,我们也可能采取不同的加权算法,但是为了保持跟西方大学现有GPA计算方法的接轨,方案采取了上表中的设定,即最高积点值设为4.0,百分制中的80分会对应到积点3.0,70分会对应到积点2.0,60分对应到积点1.0,这些关键点的设置,跟西方大学算法保持一致,其他细微之处,可能跟具体的西方大学稍有不同(他们也不是每个学校都完全一样的),对于接轨,已是足够了。 我们不仅从接轨角度,从理性角度,也可以分析一下,这些积点加权值的取法,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般来说,我们假定,资质普通,用功程度普通的学生,其成绩应该是 70分左右,相应积点值为2.0左右,而最好学生的积点值为4.0,即 最优学生积点值 : 普通学生积点值~2 : 1 这个 2倍的设定,看来是合理的。除使得学业完成情况,一目了然,还能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弹性化,有些学生,比较适合深钻,每门课程力求优秀,这样只需选修相对较少的课程,即可达到很好的总学分,超过课程选修要求中的总学分下限,而有些学生,适合面广,学的课程较多,也可达到很好的总学分。这两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倾向,都值得鼓励。 而那种只求 60分万岁的学生,则因为 普通学生积点值 :60分学生积点值=2:1 从而虽然每门课程都及格了,但是加在一起,即使是多选些课,也还是完不成普通学生需要完成的总学分下限。这从制度上,就根本性地否定了 60分万岁的那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总学分计算办法,本来就是学分制的重要一环,只不过长期被国内所忽视。中国学生的学业怠惰现象(大学成绩 60分万岁现象),很大程度就源于我们过去不合理的第一种学分计算方法。 一个课程,所有及格学生的学分值,都是相同的,这有点像一度施行的大锅饭 公社化食堂制度( 见相关新闻综述 ),结果却搞得,种地的农民自己没饭吃。过去的那种学分计算方法,也有此种效用,从制度上,降低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搞得老师很累,在很认真很负责任的老师的督促下,班上才会再多出10%的学生认真学习,就跟当年的文革情况一下,在高层领导的亲力而为之下,全国也才能只出大寨那样的几个先进典型。 通过制度设计,若我们采用西方大学规范的总学分计算方法(或者进一步采用改进版),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相信中国大学生也会像西方大学的大学生一样,普遍地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甚而倍之。 这是我的认识和猜想,请其他关心此问题的老师们指正。 延伸阅读: 大学建设:学分制的设计和改进 大学精英教育:建重点班不如开荣誉课程 大学建设:教学制度设计的任督二脉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6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Stanford大学数学系本科生选课单简介
热度 1 arithwsun 2009-9-23 14:06
做了个幻灯片,大家看看,在Stanford呆的时候,没有特别去研究它,只是趁着Tea Time时候,将自己的一些相关问题,询问过Staonford数学系的教授、博士后和博士生。 现在出过国的数学家很多,有理解或解释错误的,请指出.
个人分类: 大学数学|8758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内领袖科学家不上本科生课的行政原因
arithwsun 2009-5-23 10:54
发表评论人: 艾云灿 补充几个小例子: 1、我以前的导师中有一位是学科泰斗级的,他给77、78级本科生上课时,学生都说听不懂,他后来再也不给本科生上课了。当然,老先生是校长,不会轻易说是学生笨的。 2、在中大工作期间,一位在学界很受尊重的老先生,被本科生打分整的很惨,自尊心驱使他发誓:永远不再教本科生。 当 大科学家讲课时,教室里只留下很少数的一些学生,或者说只有很少数的学生才能听懂,那么这个教学还要不要进行。要不要停课,或者通过各种礼貌或不礼貌的方 式(后者当然不应该,但现实中存在,但前者应不应该呢,后面的结论,您会看到,也不应该),督促一下这些大科学家,让他们提高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和 教学态度。 先看看西方大学的做法: 我是学数学的,其他系我不知道,只说我在国外名校所见,一个数学系课堂上学生能最后走掉少到什么程度。 第一个是本人专业的世界级领袖数学家,授的是一门初等数论,此课面较广,教室里总能来20多人,高的时候是30多人。他讲课极为清楚,即使用中国的任何教学杠杠来卡,也算是极为优秀的课堂传授者。 后 来发现,这是数学系课程来的人最多的情况了。后面几位名师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李群,也是由业界顶级数学家给本科生上,刚开始有10几个人,期中过了之 后,只有5个人来了。表示论,更是一个天才级数学家给本科生上,刚开始20个人,2个星期之后,教室里只有3个人了,有时候2个人。 如果以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的中国大学,按一般学校的教学规则,这些课是要停掉的。这些数学家,是要被质疑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整个一学期都要搞得忧心忡忡的。 国外大学,却为什么要对这些数学家这么宽容呢。 这就牵扯到数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就是靠这种包容的做法,数学才真正地发展起来了。 所 以,在中国国内,很多人抱怨科学家(或曰科研高手们)不给本科生上课,以为大科学家多是自私之人,只懂得自己修行,只顾从科研上拿大利益,不爱教学,不稀 罕教学带来的荣誉。普通人其实不知,绝大多数科学家们,起码在我所见的数学圈子、数论圈子里,是非常喜欢教学工作的,博士生级别,硕士生级别,本科生级 别,他们都是乐于参与的。 不过,中国大学的教学行政系统,却因为上面这种国内国外都会发生的,在优秀科学家上高阶课程时候经常会出现的教学现象,采取了跟西方规范完全不同的做法。就是学生人数少到多少,就停你的课。 或者提醒你,好好检查一下,提高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 科学家哪能受此之辱,他们在授课时,都是认真地想将自己一辈子的看家本领,交给学生们。 当然一般说来,没哪个学校敢停声望特别高的科学家的课,但行政系统还是往往会拿学生反馈意见说事,言外之意,你们科学家该 好好提高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 这个指责其实即使从教学本身的角度也不见得对。 中国大学的教学行政系统 ,它们关心的是那些听不懂课的学生的利益,而不是听的懂课,但人数较少的学生的利益。实际上,科学的传承,说实话就寄托在这少部分学生身上,一个名校的声望,本质上也落在这些学生未来发展表现上。 其实,不停课,那些 听不懂课的学生的利益,也可以很容易保障住,允许他们使用选修课制度,去选别的课程就是了,有同头课程就去跟那些老师学,没有同头课程就不学这门难的,学容易的就是了。 其 实,这也正是西方大学传统的做法,在这个做法下,那些著名教授们也经常来教本科生课。比如Stanford大学,一学年是分三个学期,每个学期是 10-12周,我见的那个教授,一个学期教初等数论,是本科生低年级课,同时教模型式,是研究生课,另一个学期教抽象代数,是本科生高年级课,还有一个学 期,不教课。一年三学期,平均每学期1门课(周学时加在一起是3个小时)。一年教2门本科生课,一门研究生课,当然也有一年教2门研究生课,一门本科生课 的。 例子说完了,回到现实,在我看来,在中国,著名教授不去上本科生的课,对于这个现象,应该尽量地排除道德因素,科学高手们,绝大多数还是愿意承担自己教育下一辈的义务的,可是,行政系统中带的一些规矩,却起了相当大的阻挠作用。 我上面所举的这个国内外,教学行政系统不同的规矩,就是一例。 所以我们应该按大学的内在规矩办事,比如行政系统应该借鉴国外大学的规范做法,改革如下: a. 教师们每学期基本上都是一门课,每周四学时加起来就是3个小时左右(因为我们国内基本上都是一学年2学期制,所以采用一周4学时,每学时40-50分钟,一学期18周。而Stanford大学采用三学期制,周学时为3,每学期12周以下)。 授课再加上备课,有经验教师按1:1比例,年轻博士多一点,1:2到1:4。一周五天(实际上,现在的数学系年轻人,基本上都是一周六天,还有强者是一周 干七天,只有2\3个月下来,身体不舒服了,才休息上那么一两天的,对于科学高手,其成功是用这些勤苦换来的)。 那么,除去教学后,还有大量的时间,当然是去做研究了。因为文革的原因,大学里有些年纪大的老师不做研究,精心于教学,这无可厚非。但是现在时代已经过去了,对于现在大学里的年轻教师来讲, 谁 要是在系里宣称,我的主业是教学,科研是副业,那就要问问他,你这个时间是怎么算的。谁要讲,其他时间我全是用来备课的,除非特殊情况,比如这个人要把这 门课写成专著,负责的系主任一定是要把这个谁开除出去的,你要么是搪塞,要么是学问不够才要花那么多时间备课,两种情况下,都要走人,还有一种特殊情况, 见 补充内容-1 。 b. 学生们就好好学习,在学分制下选课,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基础课,每周8学时,4学时是课程讲授,4学时是习题课。每一个年纪,都有一个学生研讲班,大一大二,主要是分析和代数学内容。到了大三、大四,则是直接加入个专业讨论班(Seminar制度)。 高阶课程,有数学高手们给他们讲课,如果好些学生听不懂了, 允许这部分学生选别的课程去, 只要教室里还有一个学生要听,教学行政系统就不停这位老师的课,也绝不去要求这个老师,好好反思一下,去提高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搞得他忧心、恶心、灰心。大学应该是一个充满信任和尊重的地方,尤其是对待这些自我动力感极其充足的科研领袖们。 我对这种教学规则下出来的学生,会相当的有信心。 实际上,这些学生们,看着他们的老师,四年如一日,每个老师自己都是在那认真的学数学,每次去他们办公室,都是看见这些老师在那里看书、做题。这些学生,想不受到熏陶,都难。这样的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想不学好都难。 上次说的是学分制,会从分数的角度设计好一个制度,让学生像美国大学生一样好好学习。此帖,则同样是好的制度设计,但牵涉的是传授的角度。 两者双管齐下,我们的大学才能走上正轨。 ------补充内容 -1 分割线 ---------------------------------------------------------------------- 其实,想想看,一个大学教师,按照 上课: 备课:答疑=1:2:1 的 时间安排,完全足够将一门课程处理好了(对于资深教师的常授课程,备课的比例还可再小些)。如果这位老师还讲,我是以教学为主业,以科研为辅业,其余的时 间,我虽不是用在具体的备课内容上(不是我学问水平不够,要用大量的时间备课),而是用心在思考上,老是在想这个教学问题,在想学生,这学生怎么就是不好 好学呢?老是想这个问题,心老放在学生身上,成天因此忧心忡忡,结果,科研的时间就没有了。 这位老师,因此确实就在时间上是,以教学为主业,以科研为辅业,既不是搪塞,也不是学问不够备课用时过多。也确实可能有这种情况发生,这位老师对学生非常 负责任,他成天对教学忧心忡忡,所以在上面那个教学比例时间之外,仍然主动地、或不由自主地把心思放到教学上。其实,做科研的老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 也不是成天趴在桌子上的时候才做科研,有时候走路、吃饭、甚至跟人聊天或者做些杂事的时候,甚至在办公室里发呆的时候,潜意识里仍然在想科研,把心放在科 研上,这样做确实对科研是有益的。但是在教学上,在非教学比例时间,仍然把心放在教学上,是否就真能让学生的学习水平更上一层楼呢? 其实,在非教学安排时间,在上述那个教学比例时间之外,老师就是把再多的心思花在教学上,花在心目中的学生身上,其实跟真实的学生学习已经没多大关系了。 这已经变成老师的个人心理活动和心理调节,如果我们不相信气功的话,或者不相信大学教师具有那种传说中气功大师或活佛,以心传心的神秘能力的话。老师 的这种个人心理活动,跟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的提高是无多大的必要关系的。 当然,刚从事教学工作的年轻人,可能这方面确实有必要多琢磨一下,理解教学中牵扯到的心理活动,做好个人心理调节。明白后,还是得在非教学比例时间上,把 自己的心放在科研上,道理如上,你就是再把心放到教学上,这种心已经跟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无关了,对学生无益,对老师自己增加心理负担,何苦来哉。 而且心放到科研活动上,一般人容易理解可间接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如果采用现代的科研活动体系,亦能有直接提高作用。 现代文明体系下的科研活动,不止是单纯地发表文章。其中牵扯到的很多能力、过程、活动,都对一个人的教学能力有极大促进。比如,科研活动中一个重要过程, 讨论班制 度,以前国内做的是比较少的,缺少这个制度,科研人员,其实本身训练就是不完整的。现在,各大学此制度越来越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参与师生的教学能力。一个 数学系研究生,在其5年或6年学习过程中,要做大量的各种级别的研讲,当其博士毕业之时,其教学能力并不是空白,相反,其中佼佼者甚至有可能比普通中学教 师还要高,因为他的听众都是学术高手,品味往往较高。所以,你看,讨论班制度,本身是科研活动,但正常的科研活动之下,是能培养出教学高手的。 补充内容-2分割线---- 艾老师又补充了几点,为方便后来阅读者能看到,我提到正文: 发表评论人: 艾云灿 博主引用了俺举的2个例子,由此想讨论行政原因,其思路是正确的。俺再给你补充几点吧: 1、大学把那些不该上大学的人都请进来了,自然就乱了方寸。而要维护稳定大局,自然就希望教师们来承担后果。教师们因为有了生活压力,自然就只能忍气吞声。......当职业倦怠到来的时候,发生崩盘,是迟早的事情。 2、学生们主要目的是来上培训班、领证书的,所盼的就是要张文凭证书后走人。他们在求职时把那张毕业证学位证与其他考来的证书都是放在一起的。找不到工作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岗位比毕业生增长的慢,而一堆废物证书谁都有,不抓阄,连机会都没有。 3、毕业就失业的信息反馈回来后,在校学生们自然就不想学了,学了没有用还学不是傻子么?当学生们都已经厌学时,教师们越努力就越招嫉恨的。学生们会 想:哼!你不让我好混,我就让你下岗!教务处给学生们的表格,就成为了学生们的杀手锏。教务处派在课堂里的学生信息员(课堂特工)就成了定时 炸弹。 3、俺在《教学十年路》(http://www.sciencenet.cn/blog/艾云灿.htm)系列中展示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大概是国内外 的极品之列了,也多次得到许多同行们的赞赏。但是,我一再提醒大家,特别是刚出道的年轻人,现在不能这样做了。因为,俺已经多年被学生们在教务处给的表格 中被学生打负分来惩罚俺的敬业精神了。 4、回答:俺当年的导师为什么不再给本科生上课了?因为,那些77、78级的大学生因为时代原因,真的没有能力听懂大师们的课。只能勉强听懂与他们实际水平接近的年轻老师来科普。而教务处显然不敢动我的校长导师的。如果是别人,还真不能罢课的。 艾老师说的问题,大学老师们都能感受到,现在说说我的想法: 1. 扩招确实对大学教育带来危害,只能宽进,不能严出,更是影响了学分制的真正实行,和进一步改善。 其实很多留学或访学美国的学者发现,美国大学,普通学校的学生,入学时可能也是很差,甚至比现在扩招后的大学生还差。他们在大学学的东西,要比名校 弱,可他们的学习态度,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少。即使是我认识的一个学生上的普通美国大学,社区大学,教会办的,他讲,也无中国大学那种需要老师上课维护 课堂秩序的情况出现。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对自己所教过的那一批批大学生们的了解,中国大学只要开始实行真正的学分制(现在还是假的,比如连GPA成绩算法都没有),中国大学生们也一定会像美国大学生那样用功于学习,甚而倍之。 不过,这样大学四年下来,会淘汰下一部分大学生,会牵涉到复杂社会稳定问题,是个非常棘手的担子。中国的大学校长们,不见的愿意去扛。不知这样的做法,会 在中国哪所高校率先开始,其校长,必然会因为其中的艰险过程而名留中华青史,如果成功,其大学也必将进入国内一流行列,从而有可能改变当前国内名校的分布 布局。 2-3. 毕业就失业,这个主要还是学生没学到真东西,好学生在任何社会都是需要的。当然,大学要让雇主们知晓,哪个学生是好学生,哪个是差点的,这个就要靠机制,学分制和GPA算法是其中重要一环。 当然,扩招也别再扩了,更别扩到研究生层次,那就动了根本了。美国大学,本科生虽然在扩招,但研究生层次,其实人数还是蛮少的,如数学系,很多名校每年只毕业十个左右博士,数学系是没有硕士生的,可光我所在的首师大数学系,每年就招近100个硕士生。研究生这个层次扩招,美国都不敢,中国领导胆子大,但希望他们理性些。 其实,现在国内留学\访学人士众多,可以谈谈国外博士生的待遇情况,在国外博士生所享受的那种待遇条件下,国外大学根本不可能再去扩招(比如研究生是有办公室的,Stanford四人一间,研究生人数是受到办公室数目的限制的)。而中国这方面,研究生待遇太低,所以领导们才有施展扩招的空间。 3b. 『但是,我一再提醒大家,特别是刚出道的年轻人,现在不能这样做了。因为,俺已经多年被学生们在教务处给的表格中被学生打负分来惩罚俺的敬业精神了 』 您说的很对,很多比较认真的做法,我也只是在教书十年之后,才敢拿出来,才敢在学生评估和督导团那里走搽边球。我前面的帖子里,给年青教师的教学建议里写到过。 4. 『而教务处显然不敢动我的校长导师的』,是,国内官本位还是严重,老一代,文革前那一代基本上都还能保持温文尔雅的态度。文革断层之后,对我们国家影响确实很大,只要是行政系统的,有可能一个小办事员就可以给大教授使脸色。刚见有个 博文采访国际大数学家萧荫堂 ,其中引萧老说法,不知是不是真的,但他是这么写的: 『谈论最多的还是国内对学生的培养问题。每当回国内交流,看到那些进入名校的学生,先生就觉得他们很可怜,尽管这些学生自己不觉得(毕竟在名校学习,也没有 对比)。从学生智力上讲,先生说国内学校的学生并不比这里的差,但是成长结果却差异很大。在这里,老师和学生很少有居高临下的交流,有的只是平等的交流, 因为这些人是我们今后的接班人,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估计国内的老师还没有从思想上把学生当作自己学术的接班人看待,行动上就更难了。』 其实,应该告诉萧老,在中国, 普通老师,往往都是和蔼可亲的,领袖科学家, 如果没什么行政职务的话,也大多不会在自己学生面前摆架子的(当然有行政职务的,也有很多表现很好)。 萧 先生所讲,居高临下,不平等不愉快的关系,实例往往在领导那块,因为地位关系,他见的可能也往往多是这一块,因而有感而发。这主要是文革对我们文化的影响比较大,使社会失去了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风气,甚至象牙之塔的大学亦不免沾染。有些占据行政角色的人,有时候不仅对学生说话不客 气,就是对年轻老师讲话也是相当不客气,不礼貌的。我所在的北京,大学风气普遍还是很好的,如我们学院,老师见到学院院长,都是直接称呼某某老师,而不叫 某某院长的。但这种情况并不是普遍的,在很多地方,不叫老师,以对方行政职务称呼问候的,是常例。 ---------------------------------------------------------结语--------------------------------------------------------------------- 教学和科研,在大学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绝不可分割。但因为文革的关系,大学出现了这种分割,有相当一个时期,大学老师分出两类来,称为教学型和科研型。其中确实曾经有过科研型顶尖人才不教本科生课程的大批现象存在,现在正在越来越好转,但也还是能找到。 不过,针对圈内的现象,圈外人很容易拿一些貌似有理的指责和评估出来,毕竟这个问题 在民众中有声气,容易被人拿来说事, 你拿大学中其他问题来跟普通老百姓讲,他一时半会还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实际上, 科学网博客上,也有人以圈内人的身份提出类似的指责或曰质疑。 本文就是想深入分析这个现象, 大学教学出问题,是师之过吗,如果其中有师之过的因素,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 这个问题除了值得跟圈外人解释和沟通外,其本身解决,确实也非常重要。确实需要高层的远见卓识,借鉴西方大学规范做法,深化当前大学教学改革。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7219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大学建设:教学制度设计的任督二脉
arithwsun 2009-5-18 04:05
大学建设:教学制度设计的任督二脉 Google Doc保持最新文字更改 大学建设:教学制度设计的任督二脉 科学网博贴 陆占国的博贴, 一个大学老师的困惑--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大学的办学提案 ,指出了当前大学的一个普遍问题,学生不认真学习,考试时候,从学校层面到具体老师层面,都存在着放水问题,如此下来,大学会陷入恶性循环,对国力的影响当然不可待言。 不过,他文章结尾处的办学提案,实际上是个反讽性讲法,可理解为苦恼人的笑话。这里我提一下自己对此问题的想法, 解决这个办法,其实有两条: 1. 校长要有魄力,要顶住不及格率的社会压力,靠普通教师顶是顶不住的,只能放水。校长顶住了,这个大学才有进步。大学顶住了,成为常态,那国家才有进步。当然,我们在博客网上吹吹风,帮校长们壮壮胆,这种社会舆论的建设也是非常需要的。 2. 真正琢磨好一套制度,这个制度,窃以为包含两个方面: a) 学分制,实际上中国大学,是没有真正的学分制的。不用说补考之类现象,即使是评定成绩,也不是学分制的办法,学分制,是要把考试的百分制成绩,由任课教师转化为五级质量分(ABC)的,这样做,不是摆设,是有用处,用法的,此帖不论及,可查我的相关帖子。 现在大一新生都有新生教育,其实,与其道德说教,不如直接给他们解释一下学分制下的成绩单,找几个范本,详细解释说明一下。我相信,对大多数学生会相当有 效的,教学十年,我对他们有相当的了解,这些学生,对分数还是相当在乎的,更别说ABCD这种更加醒目的东西了。 现在的情况却是,大学管理体制混乱,很多牵扯到教学的文件,大学生们根本看不懂,那些文件虽然管的是大学生,但却并不是面向大学生写的(其实,我作为老 师,有好些也看不太懂),这样来的话,大学生很难明白自己大学四年要干些什么,高中旧的已去,大学新的没来,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大学的问题,是校长 层面上的问题。 学分制,国外基本上已经有了相当规范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现在很多校长,经常出国,甚至在国外学习过相当长时间,不知为何一直没有借鉴这种全世界范围内已经相当规范的做法,或者说将其真髓取经回来,目前的大学学分制,基本上还都是假的。 不仅如此,我意以为,在国外规范经验的基础上,其实还可在择其善者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毕竟, 一个制度,只要一经奠定,就有相当的势力长期存在。国外亦然,他们使用这么久的系统,即使发现问题,现在想改,也不好改了,大学系统的惯性力是很大的。而 我们现在开始做,则可以设计出一个更完善的体制,反而有后发优势。这个内容,本帖先不延伸说了,有兴趣的同好可继续思考,大家互相献计献策。 b) 师生反馈评估系统, 相比于学分制,这个 即使在国外名校,我看也没有很成功的。其实,现在有网络辅助,师生反馈评价系统应该是可以进行更好的设计的。 而且,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师生反馈评价系统,其目的,不仅仅在于给老师打分,形成有效反馈。更重要的是,老师也可给学生写一些主观性评语。 这就牵扯到学分制的有益补充这个问题上来了。学分制,再怎么说,也是在分数的框架上做文章,有些人,提出素质教育,反这个反那个,其实根源都在于 认识到分数制度,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呢,这些人,包括国家领导们,因为不是教育专家,他们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提出的解决方案却因为缺少 深思熟虑,反而 在教育界产生未受其益,先得其害的效果,影响了我们国家人力水平的发展。 分数制度,或更抽象地曰水平考试体系,适应面广,具有经济有效的特点,是现代社会培养大众化人才的重要工具。但是,大家也发现了其不足,在培养精英级人物时,就不仅是简单的考试和分数,可以达成任务的。观人类历史, 精英人物都是师传口授,采取这种非常紧密的关系教出来的。 大学,当然是这种精深传授体系的重要载体,否则,不用大学,不用上课,就是设立各科目的国家水平考试,考过一科过一科,科目够了就得大学文凭,不就行了么。这跟 陆占国的 提案 ,在层面上有点相似,虽然他那个,反讽为用钱买的。 当然不行, 精英人物要靠大学课堂、讨论班、研讲班,师生间、生生间密切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甚至聚变反应,才能产生和维持。为国家制造精英,是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果一个大学,没有一定比例的精英级师生,这个大学恐怕是有负其称谓的。 分数制度,或曰水平考试体系,当然会对一个大学的精英培养有相当的的帮助,这个帮助是水涨船高型的帮助,如果一个学校的 分数制度-水平考试体系,都落在补考、作弊、放水的层次上,这个大学很难产生出足够比例的精英。 水涨仅是必要条件而已,精英是要靠 师传口授,互相切磋这种 紧密的关系才能教出来的。所以,精英学生的表现,不能再由分数来全部显示。这时候,来自于其老师们的评价信和推荐信,其主观性评价内容,就显得更加重要。 这才是师生反馈评价系统,要干的正事。评老师是次要的,关键的还是在于评学生。当然,有些学生如果表现不是突出,老师可能一个学期,在这个 师生反馈评价系统 也给他写不上几句话,但是表现突出的学生,则老师可以随时在 师生反馈评价系统 写上这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因此产生的主观判断,免得时间长,到了学期末,忘掉了具体事例。 实际上,有些高阶课程,讨论班,研讲班上学生的优秀表现,靠分数或ABCD是说不清楚的,必须靠老师们的有经验的评价,才能指出来,供后继培养者参考和使用。 这些材料,积累下来,到了学生大四想考研/出国/工作时,由其特任导师(现行情况下可选本科生论文指导教师,或者学生自己邀请的某位老师)将所有的老师的评语,整理一下,不就是一封内容详实、有理有据的评价信/推荐信吗。 这样形成制度,这个大学的毕业生们,必然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声誉。 当然,这种特任导师,可以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就通过双向选择产生,具有掌管该生师生反馈评价系统的权力,该生的反馈,有些内容,如果师生认为必要,可 以选择只给该特任导师看,而不给具体任课老师看。而学生的特任导师,亦可在该系统上,主动向任课老师咨询该生的进展情况,要求任课老师反馈。 当然,一个学生特任导师的数目,可以不唯一,如最近各高校开始提倡的双导师制,若搞好了可能更有优越性。特任导师主持时间,亦可以不固定于四年全程,在有效和经济的前提下,越自由地双向选择越好。但一个导师负责的学生数目,不应该超过本校师生比的2倍或3倍。 如此良性循环,后面的学生看到前面学生的成功范例,必然要表现更好,必然会在这两个系统,学分制-水平考试系统和导师制-精深传授系统里面都力争上游。 实际上,本文提出的两个系统,着眼点在于教学环节的制度建设,而不指望那种每年几次的道德类说教性运动。我相信,这两个系统,就像任督二脉一样, 设计好、建设好后,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就叫素质教育(看,我给出了素质教育的一个明确定义了)。以此 任督二脉循环体系, 形成教学制度的主体架构,带动起所有的教学活动,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相应地对科研环境有改善,毕竟,大学里,教学和科研活动是由相当程度的融合关系的。 相关博文 中国的精英教育:人才造血必须大于失血 大学精英教育:建重点班不如开荣誉课程 大学建设:学分制的设计和改进 国内领袖科学家不上本科生课的行政原因 参考资料 1. 学分制1872年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之后逐步推广完善, Diigo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54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建设:学分制的设计和改进
arithwsun 2009-4-23 11:18
GoogleDoc保持最新文字更新 大学建设 :学分制的设计和改进 大学现在实行学分制已经有些年头,但感觉目前学分制仍然有深化改进的必要,有两点需要突破: 1. 浮动学分制,这个以前系里张朋老师介绍过,学生成绩高,则学分的基本分数再乘上一个较高的加权值。这个好处是,有些学生适合深钻,那么他们只修数目较少的 课程,就能达到总学分,而有些学生喜欢面广,则虽然每门课程成绩不是那么高,因而学分加权值较小,但是修的课程数目多,加在一起,也能达到总学分。 所以,这个设计根据张朋老师的讲解,确实是有道理的。不知目前国内高校哪所学校是这样实行的。 另外,真正实行学分制,每门课程是以ABCD按质评分的,而不是国内传统的百分制。先是有学生考卷成绩或总成绩的百分制,但是老师还是要把这个百分制的数字,通过自己的评判转化为5级质量等级的,为了好听起见,不妨就分为C,B,A-,A,A+5级。 这样,也正好适应浮动学分制的学分加权要求。不及格,就不授予学分就是了。C相当于传统的及格线成绩,加权值设为1.0,B好一个档次,加权值增加为 1.1,逐次递增,A-为1.2,A为1.4,A+肯定是比较有难度的,加权值不妨继续按二倍法指数阶递增的快点,为1.8。当然这些具体加权值,是我直 觉出来的,尚未有太多的理性依据,真正执行时可做个模型测出这些参数的合理值。(参 美国大学GPA加权值 可见这种五级学分制是美国大学的标准做法,不过在确定总成绩的评级时,其跟这里讲的浮动学分制又稍有不同) 当然,为了国内习惯,过渡期间,在学生成绩单上,不妨把两种成绩,百分制成绩和五级制成绩都显示出来。实际上,其实两种成绩均显示出来,可能更有好处,国 外那种成绩单上只显示AB质量评级,不显示原始具体百分成绩的做法,也往往有些欠缺,譬如容易让老师手软,使得A分同学变多。 2. 荣誉学分 荣誉学分来自于荣誉课程,当然荣誉学分是总学分的一个子集,但是把这个子集划出来,确实对于大学的学分制,是一个必要的补充。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很多学 生,往往去选那些较容易的课程,较好说话的老师,目的自然很明显。我们不能以道德说教,来管学生,管老师,那样没什么用,应该建立一个好的机制。让那些学 了较深较难课程的学生,有真正学分上的回报,而愿意开辟深入课程的老师,也有用武之地,教研相长,方能形成大学的良性循环。 学生真的还是很在乎成绩、在乎学分的。在外,大四毕业之时,招聘、考研、出国,尤其是最后一项出国,对学生成绩单( GPA )是有很高要求的,在内,评定奖学金、保研,你说哪一项学生不在乎。现在很多学生是知道这个的,一上大学就开始注意,所以光说学生注重考试是不对的,关键是我们怎样考。 荣誉课程,必然带来相应高水平的较难较深的考试,弥补了普通考试不敢深入的不足,这一点,估计对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学都是有相当意义的。现在,全世界的 现象都是女生的考试成绩更好,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现在全世界大学的考试水平,都往往在低水平程度上放水。面对比较容易的题,男生往往考不过女生,但你要 把考试难度提高,则高分者中的男女比例反而会大大改变。我这里讲,不是性别歧视,而是针对我观察出的现象,来支持荣誉课程和荣誉考试的建立。把男生的潜力 发挥出来的,本质上女生也会受益。 时间久了,大家(尤其是用人单位)自然就知道,这个荣誉课程的重要性,打上荣誉的字号本身,就是其成绩单的重要优势,想想看,同样的大学毕业成绩单,一个学生总学分中的荣誉学分比例多,另一个学生较少,甚至没有,你愿意要哪个学生。 当然荣誉课程在计算荣誉学分时,亦要使用浮动学分制的思想,除了要使用第一条的5级加权法,荣誉课程本身也应该再加一次权。其合理性,取决于我们选择荣誉课程的标准,是较难较深课程。对于普通课程,学习时间(数学专业)比例一般为 上课:自习:研讲=2:7:1 但对于较难较深的荣誉课程,后两者的比例会增大很多,同样的课时,学生学习总时间因而会增大不少,所以在学分上给荣誉课程加权,是应有之义。 对于大一大二基础课程来说,很有必要在每门基础课程的基础考试之外,对应地加一个荣誉考试,过了的,就得到该课程同名的对应荣誉课程的荣誉学分。相当一门 课程,得了两个课程的学分,而且那个附加荣誉课程学分还带加权。这种重视态度和利好诱导,对大一基础课建设,可说毫不过分。一些负责任的教师,往往在课下 答疑时,采取学生研讲的形式,但是有相当一些首师大学生不领情,反对教师这种做法。在荣誉课程荣誉考试制度下,此问题就很好解决,课下愿意参加学生研讲班 的同学,其成绩就算作荣誉课程的平时成绩,跟期末荣誉考试成绩加权求和,即得出此荣誉课程的最终成绩。 更 进一步,可在全系这一层次,设置基础课程学生研讲班。在数学系,就是分析研讲班和代数研讲班,将相应课程上班级研讲中表现最优者再汇聚到这里研讲(当然研 讲内容可有更新)。鼓励不分年级,或年级研讲时间错开,因为这属于高阶层次,力求知识的整合,要求低年级学生有超前学习能力,可以听懂高年级学生演讲内容 的大部分,高年级听低年级研讲,则相当于很好的回顾与深入。本科生参与此研讲,在学分上获得的好处是,只有在该学期的分析/代数本科生研讲班上做过1小时 研讲(分次研讲一次最少15分钟),方有资格在相应荣誉课程学分上得到A+。 画图表示为: 系级研讲== 荣誉课程学分A+必要条件 课程讲授 班级研讲== 20%荣誉课程百分制成绩 标准考试 荣誉考试== 80%荣誉课程百分制成绩 这里,系级研讲,仅算作荣誉课程学分A+必要条件,而不在荣誉课程百分制成绩中占比例。这样做是因为,荣誉课程考试一般较难,学生成绩往往高不到多少,即 使如果系级研讲算作10%比例的话,那些参加荣誉考试但是未参加系级研讲的学生,也会因此将百分制成绩拉得过低,总成绩单上不好看。 对 于高年级专业课程来讲,其较难课程,往往不再有相应的并行简易课程存在,所以考试可能不会往难和深发展,不用再另设考试。只要学生选修这门课程,坚持下 来,本身就说明问题,值得授予其相应的荣誉学分。这种高年级专业课程,很多会采用学生研讲制,算作平时成绩,学生研讲的表现,在有经验有资历的老师评判下 来,其成绩的有效性是可以相信的。 同样,可进一步将这些专业课程的学生研讲,优秀的,汇聚到一个全系专设的高阶本科生研讲班上,本科生参与此研讲,在学分上获得的好处是,只有在该学期的高阶本科生研讲班上做过1小时研讲(分次研讲一次最少30分钟),方有资格在相应专业课程学分上得到A+。 关于高阶本科生研讲班,有两种选择,一种是 MIT 所 用,将本科生研讲班按专业划分为数个,数论研讲班,几何研讲班,拓扑研讲班,数学物理研讲班,逻辑学研讲班,离散数学研讲班,理论计算机研讲班,数学建模 研讲班,应用数学研讲班,信息学研讲班,分班很全,第二种,即是本文采取的,将所有高阶专业课程跟一个全系统一的本科生研讲班联系在一起,专业课程给这个 高阶本科生研讲班提供研讲学生,研讲班则给学生和专业课程提供A+成绩的必要条件型评定。这个做法的好处是,具有百川汇海、课程交联的优势,又比较实际、 消耗师资较少,研讲班单一,汇聚学生注意力会更有效。即使学生在某专业方向还想深入,则可直接参加该专业研究生研讲班就是了。 需注意的是:a. 如果踊跃要求研讲的学生过多,则可以按时间每周分为数次,每次可按年级或内容划分(一次一小时,可容一个或两个学生研讲)。b. 因为研讲班跟课程挂钩,因此需要早做工作,以免开学初无学生进行研讲。c. 开学初,若研讲学生较少,可请本校或外校教师研讲,实际上即使研讲学生足够的话,也可请教师在本科生研讲班上做研讲,形成对讲制,即教师讲一个小时, 学生们讲一个小时,这样不仅有上下纵横、趣味更强之感,那个主讲教师和其他听讲教师一起,还可以在学生们研讲完之后,立刻给学生点评及打分(可结合学生听 众们的评分,写纸条兑换后举手,只分好和不好,然后将举好之人数除以总人数)。该专业课程老师,再依据该学生专业课成绩,结合此分值,得出最高为 A+之成绩。d. 优秀本科生论文获得者,必须在系级本科生高阶研讲班,或系级本科生讲座上做出一小时报告,方可授予,实际上,本科生论文完全可以跟高年级专业方向课挂钩, 在大三开始时就起手做。所以,有可能学生一次一小时研讲,会挣来两个成绩,专业方向课上的A+成绩,本科生论文的优秀抬头。 中间插播一下,感觉现在大学在本科生教育方面,还做得很不够,其实完全是可以从机制上着手改进的。在我看来,应该抓住两点: 1. 学分制的改进深入 2. 学生对教师网上评价系统的改进。 第2点,教务处征集大家意见时,我提过,不了了之了,主要有几,见 另文 。 这 里只讨论第1点学分制,学分制的最终结果,就是学生那一张薄薄的总成绩单,这个总成绩单,是学校应该看重的部分,把它做好,发给每个毕业学生,同时利用网 络留档,确定公开权限之类。做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国内国外的用人单位,对一张清晰的学生学业成绩单,是非常看重的。实际上,在新生入学教育上,拿出几张 范本,展示学生学业总成绩单的含义,给学生们讲解一番,比任何劝学的道德说教都要管用。 这里,说的就是怎么把它做好的一些想法,总结一下: 1. 实行荣誉学分制,将一些课程设置为荣誉课程,这些课程得到的学分,称为荣誉学分。在总成绩单上罗列出总学分后,要单令再列出荣誉学分总成绩,并在总成绩单上显示出荣誉学分总成绩和总学分的比例。并对此比例,赋予五级评定(C,B,A-,A,A+)。 2. 实行浮动学分制,根据课程成绩的得分级别(C,B,A-,A,A+),给该课程学分乘以加权值。总学分不设上限( 此处似不同美国GPA做法 ),只设学业下限及格值。将该生实际总学分与总学分下限及格值相除,对得到的分值,赋予五级评定(C,B,A-,A,A+)。 3.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只要达到该专业修课要求的,就授予其该专业的学位证书和成绩单,只要学生有能力,可以授予多次,不要把这些授予混淆(如命名成双学位),以供学生在将来使用时,可以保持各专业学位的自由和独立使用权。 4. 成绩单上,最好也罗列出该生的本科生论文题目和得分,以及其他校内得奖的情况。至于校外得奖情况,当然就不用写了,人家自然有人家的发奖证书,不用越俎代庖。 最 后提一句注意:学分制一旦建立,就应该严格执行。不能像现在,以补考来代替学分,尤其是对于某些大四毕业学生,特别设置出为他们服务的补考,作为放水工 具,令学校丧失尊严。当然,作为校长会因此有相当大的压力,一个减压的方法是,未修够学分的学生,可转入低一层次的大学,如果在低层大学修够学分,表现优 越,还可重新升入原来大学。这就有点像美国两年制社区大学的作用。这种做法在中国应该也是可行的,一流大学将不够学分的学生,转到低层大学,同时按此人数 比例,如4:1或7:1,允许该低层大学的卓越学生(修完2年课程学分)转到此一流大学。刚开始实行时,采取这种校校之间的互换关系,能提高低层大学参与 的积极性,形成常态后,则可不必再保证校校对应关系,采取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转。学分制下失败学生的损失,因此不会像以前那么大,以致完全丧失大学教育机 会,或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压力,或面临重新高考之压力,没那么大现实压力,可能学生心理承受力会大大增强,以此基础进行心理疏导方有可能。校长减轻了压力, 从而方可使学分制真正操作起来。 延伸阅读 教学评价系统的改进与导师制 教学制度设计的任督二脉 大学精英教育:建重点班不如开荣誉课程 Ref 1. 美国大学成绩单与GPA的算法 2. 媒体上报道的开除学生的社会压力, Diigo 法规 3. 各大学本科生毕业率 Diigo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4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