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技术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发现的吴健雄与鲁桂珍的合影
热度 10 Einstein 2019-3-8 01:24
按:谨以此文献给2019年的三八妇女节!拙文提到了杰出了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和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鲁桂珍(直接促使李约瑟转向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人,并是他最得力的合作者之一)。记得2016年的一天,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东亚图书馆浏览,发现一本中文的《走见健雄——纪念吴健雄诞辰一百周年》,其中一张照片标识有误。其实此照我之前读台湾江才健的《吴健雄传》时也留意过。凭经验,我发现照片的标注中遗漏了一位女性,她便是鲁桂珍。然后我对比了合影中的鲁桂珍与她中年的照片,以及当年她在美国的行迹,可以确定是她。这样,重新考证了她们二人结识的时间与地点。大致2016年已经完成文稿,去年曾投《现代物理知识》,编辑让改了多次(其实是让加一些对吴健雄科学贡献的介绍,完全没必要),最后拖得时间太久了,索性撤稿了,发在这里吧(下文为初稿)。全文考证的内容可能无趣,总之结论就是一句话:这张照片中的两位华人是吴健雄和鲁桂珍,也是迄今她们唯一的合影(若另有,烦请方家赐教)。 近日,笔者发现一张物理学家吴健雄与科学史家鲁桂珍的合影照片。这张照片很可能是她们唯一的合影。 吴健雄是蜚声中外的物理学家,特别在实验物理学领域是 20 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李政道曾评价她一生最重要的四项工作,其中两项与β衰变的理论有关,一项是用实验否定了宇称守恒定律,一项是发现了“弱 - 磁”说。 第三项实验是李政道、杨振宁 1956 年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验证实验,已广为人知。 鲁桂珍 1904 年生于南京, 1937 年因抗战到达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是李大斐( Dorothy Needham ),也即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的第一位妻子。鲁桂珍和一同到剑桥的沈诗章、王应睐对李约瑟从生化学家转变为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特别是鲁桂珍的影响。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的“致谢”中写道: 我首先应当感谢他们三位,特别是最后一位(引者注:指鲁桂珍),对笔者的推动和鼓励。他们从剑桥大学带走了什么,这里姑且不提,但他们在剑桥留下了一个宝贵的信念: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到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这一方面,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鲁桂珍博士。 1989 年,鲁桂珍和李约瑟结为伉俪,当时鲁桂珍 85 岁,李约瑟 89 岁。 新发现的这张照片(图 1 )收录于《走进健雄——纪念吴健雄诞辰一百周年》,照片题注写着: 在伯克莱(注:现一般译作伯克利)时,吴健雄(右三)与奥本海默(右四)、她的指导教授塞格瑞(右一)在一起 图 1 吴健雄和鲁桂珍在伯克莱的合影 该题注写得有些奇特,因为吴健雄被认为是右三的话,显然是把吴健雄身后背对向的男子作了右二,这样才可以解释右四的奥本海默( Julius RobertOppenheimer ,最前者)。但若如此,吴健雄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塞格瑞( Emilio Segre ,也译作塞格雷)怎么会是右一?除非意思是说在吴健雄的右一位置,但在一幅题注中怎么能不加说明地变换顺序。其实这张照片也出现在江才健的《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中,题注写作:吴健雄(右二)在伯克莱时,与奥本海默(右三)、她的指导教授塞格瑞(右四)、好友玛桂特(左)等人合影。 奥本海默,不用多介绍,因为他后来组织和领导了原子弹的设计和制造工作(曼哈顿计划)。塞格瑞,后来因发现反质子和张伯伦( Owen Chamberlain )而分享了 1959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里的玛桂特对判断这张照片比较重要,因为她是 1937 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得到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到伯克利做博士后研究的 ,因此这张照片肯定是在伯克利拍摄的。在两本书的题注中,均没有指出左二和右一,右一目前无法考证,但左二正是鲁桂珍,如何确认呢?首先是从面貌上对比,图 1 局部放大(图 2 )与中年时期的鲁桂珍照片(图 3 ) 做对比,可以认定是同一人;其次从时间、地点机会上判断,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她们认识并成为好友就是在伯克利期间,而非目前学界的认识。 潘吉星在《杰出的女性鲁桂珍博士》中写道: 鲁桂珍博士学成后(引者注:指在剑桥获得博士学位),家乡沦陷,无法返回。正好 1939 年 8 月她和旅美语言学家赵元任博士受中研院委托,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美国加州召开的第六界太平洋科学会议。……但她抵美后不久,便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 年 9 月英、法对德宣战,英国进入战时体制,她未能于会后返欧,而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医学院落脚。不久又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如前所述,她作为圣约翰大学讲师可用注册关系来此进行研究。在这里她与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成为好友。 可见,潘认为吴、鲁是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为好友的。可是据上幅照片,如果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话,那时奥本海默、塞格瑞、玛桂特便不可能出现。吴健雄是 1944 年 3 月才到哥伦比亚大学任职 ,而奥本海默于 1942 年已到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参加曼哈顿计划了 。因此,吴健雄、鲁桂珍不可能在哥伦比亚大学才成为好友。 何丙郁在《鲁桂珍博士简介》中只是简单提到,鲁在剑桥毕业后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医学部从事研究工作,后来转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服务,是在美国认识的吴健雄博士。 但没有说明认识的时间和地点。 即使是李约瑟本人的回忆,也说是在纽约。 鲁桂珍先在加利福尼亚州工作,但她由于对开花的洋槐树过敏,被迫离开那里,因此去纽约市哥伦比亚医学中心,在亚拉巴马州伯明翰的汤姆·斯皮斯( Tom Spies )的实验室呆了几个夏天。在纽约,她成为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的最好朋友。 和前述原因一样,可以说明吴、鲁是在伯克利而不是纽约成为好友的。当然,成为好友、最好朋友没无需再仔细区别,因为如果不是好友的话,鲁桂珍怎么能和奥本海默、塞格瑞等一些物理学教授坐在一起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那时她和吴健雄已经是好友,是吴邀请她参加那次活动的。 现在可以分析这张照片的时间了,由于鲁桂珍是 1939 年 8 月赴美参加会议,她后来何时去的美国东岸并无确切时间,但吴健雄是 1942 年下半年离开伯克利到美国东岸的(先到的史密斯学院),再考虑到鲁桂珍是由于洋槐花过敏而离开的,所以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在 1940-1942 年间。 这张照片弥足珍贵,它见证了吴健雄、鲁桂珍的友谊,一位是杰出的华人科学家,一位是变了中国科学史研究的科学史家,她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了晚年。 1990 年 7 月,何丙郁初次见到吴健雄,两人谈起鲁桂珍,吴健雄还请何转达她对鲁的问候(当时何是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 参考文献: 李政道 . 吴健雄与宇称不守恒实验 . 科学 ,1997(5):3-4. 何丙郁 . 何丙郁中国科技史论集 . 沈阳 :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419,418,418. 走进健雄——纪念吴健雄诞辰一百周年 .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9. 江才健 . 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 .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66,62,106. Robin Hesketh. A great adventure: from quantitative metabolism to the revelation of Chinese science. The Biochemical Journal, 2012(1):1. 潘吉星 . 杰出的女性鲁桂珍博士 . 中国科技史料 ,1993(4):58. ( 美 ) 罗伯特·奥本海默 . 真知灼见 : 罗伯特·奥本海默自述 . 胡新和 , 译 . 上海 : 东方出版中心 ,1998.183. 潘吉星 . 李约瑟集 . 天津 :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575.
个人分类: 图像证史|7597 次阅读|24 个评论
蒸汽机是谁发明的?——谈历史的创造与人民群众的力量
热度 1 wusaite 2019-2-22 13:10
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标识之一,也是最早出现在历史舞台并得以广泛使用的热力发动机。那么,蒸汽机是谁发明的?乍一看,这个问题并没什么特别之处,但细想来却并不好回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蒸汽机的总体发展史。   1698年,萨弗里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提水机,并取得了名为“矿工之友”的英国专利。将一个蛋形容器先充满蒸汽,然后关闭进汽阀,在容器外喷淋冷却水使容器内的蒸汽冷凝并形成真空;之后打开进水阀,矿井底部的水受大气压力作用经进水阀吸入容器中;关闭进水阀,重新打开进汽阀,依靠蒸汽压力将容器中的水经排水阀压出。待容器中的水被排空并充满蒸汽时,关闭进汽阀与排水阀,重新喷水使蒸汽冷凝。如此反复循环,采用2个蛋形容器交替工作,得以连续排水。   同在1698年,法国物理学家巴本设计了气缸—活塞装置。利用高压锅压力阀与锅内蒸汽压力相平衡的原理,实现“活塞”在“气缸”中的往复运动。但巴本毕竟只是一位物理学家而非工程师,并未将该聪明的设想完善到可以实际应用的程度。在巴本之后,英国工程师托马斯·塞维利修改了巴本的设想,并于同年设计了第一台实际应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第一次真正将蒸汽转换成为了工业动力。但是该设备仍有诸多缺陷:一是热损失极大,效率低下;二是依靠大气压进行汲水,工作受限;三是安全性较低。   1712年,英国矿井上的一位锻工托马斯·纽科门,在巴本蒸汽机与塞维利蒸汽机的基础上,制成了更为实用的活塞式蒸汽机,被称作纽科门蒸汽机。将蒸汽引入气缸,然后向气缸中喷水冷却,冷却后的气缸内气压下降,活塞在大气压力的推动下向上运动,带动抽水泵进行抽水。尽管活塞每分钟仅能运动10次,但已极大地提高了抽水的效率。纽科门蒸汽机的最大效率可达50马力,能在矿井上安全工作,后来还应用于农田灌溉。这是人类首次发明的实用化蒸汽机,但仅是如此,仍存在致命缺陷——无法连续工作。   1765年,经人推荐,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来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担任仪器修理工。他发现纽科门蒸汽机仅利用了气压差,并未利用到蒸汽的张力,因此热效率较低,燃料消耗较高。为了提升蒸汽机的热效率,瓦特在气缸外加上绝热外套,并单独设计了一个与气缸分离的冷凝器,将做功后的蒸汽引入冷凝器进行冷却,由此无需采用冷水去喷淋气缸,保持了气缸的高温,有效提升了热效率。   1782年,瓦特通过增加进气室使蒸汽进入气缸时可自动变换方向,用以推动活塞进行往复运动,使功率可达原来的2倍。同时,他还采用了英国发明家司蒂德发明的曲柄装置,将往复直线运动转换成旋转运动。为了维持轮轴的持续旋转,并使圆周运动更为均匀,在轮轴上加装了一个飞轮,以此可带动工作机稳定转动。瓦特通过学习前人的结果,经过长期努力,实现了3次蒸汽机的技术飞跃,制成了性能优良的新一代蒸汽机——瓦特蒸汽机。瓦特蒸汽机的出现,极大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世界进入了大规模的蒸汽机时代。   由此可知,蒸汽机的诞生与推广实用化历经了多人的共同努力与发明创造,因此“蒸汽机是谁发明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传说的那么简单。某一先知先觉智力超群的“天才”在某个清新爽朗的早晨突发灵感,一下子就产生了某一发明,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此类“毕其功于一人”的谬误思想在生活实践中屡见不鲜。   一项伟大的发明常常非来自一人之力,而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蒸汽机的诞生过程中,出现的方案何止成百上千,仅以留下记载的诸多发明者而言,就涉及到欧美诸国的社会各阶层,既有知名科学家,亦有无名人士;有工程师,也有普通工人、技师。每一项发明均是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整体或部分的革新之后方才诞生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前赴后继,添砖加瓦,终于使蒸汽机得以广泛应用。   蒸汽机从诞生到实用化大约用了1个世纪,从实用化到盛极一时又渡过了1个世纪,从盛极一时到逐渐让位于内燃机大约又经过了1个世纪,即使在蒸汽机的极盛时期,各类新型的热力发动机方案也是层出不穷,新旧更迭是宇宙中不可违背的定律。   纵观历史长河,新的发明创造都是人民群众在不断归纳前人经验、总结试验教训、累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突破的结果,这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新事物的诞生凝聚着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简单粗暴地采用“毕其功于一役”或“毕其功于一人”的谬误思想是不可取的。也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才是人类历史锦绣篇章的真正撰写者!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10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党新益,姚远: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考察——兼论科学建制的形成
kexuechuanbo 2016-5-23 16:38
党新益,姚远.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考察——兼论科学建制的形成 .科技-人才-市场,1994(1):28-31. 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考察_兼论科学建制的形成_党新益.caj 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考察——兼论科学建制的形成 科技·人才·市场 , Scientech Talent Market , 编辑部邮箱, 1994年Z1期 【作者】 党新益 ; 姚远 ; 【摘要】 正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后经过了两个高潮时期:第一个高潮即科学革命,以牛顿的成就为顶点;第二个高潮即19世纪,以物理学的成熟为标志.18世纪是科学发展的平稳时期.这一时期,爆发了两次并行发展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第一次是由于17和18世纪以力学为首的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进展,确立了牛顿力学体系,接着又建立了应用力学,出现了以蒸汽机和工作机为主的机械工业,从而引发了以蒸汽动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和 更多 还原 【关键词】 第一生产力 ; 牛顿力学体系 ; 应用力学 ; 兼论 ; 电力革命 ; 电气工业 ; 世界博览会 ; 机器制造 ; 第一次技术革命 ; 机器大工业 ; 【文内图片】 【DOI】10.14090/j.cnki.jscx.1994.z1.008 【分类号】F014.1 【下载频次】65 第一生产力的历史考察_兼论科学建制的形成_党新益.caj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2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贾腊江,姚远,赵丛苍等:秦早期青铜器中的铅料矿源分析
热度 2 kexuechuanbo 2015-9-26 09:37
贾腊江,姚远,赵丛苍, 等.秦早期秦早期青铜器中铅料矿源分析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5,34(1):97-104. 秦早期青铜器中铅料矿源分析 自然科学史研究 ,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 编辑部邮箱, 2015年01期 【作者】 贾腊江 ; 姚远 ; 赵丛苍 ; 凌雪 ; 柳小明 ; 袁洪林 ; 【Author】 JIA Lajiang;YAO Yuan;ZHAO Congcang;LING Xue;LIU Xiaoming;YUAN Honglin;Postdoctoral Research Center of Science Technology,Northwest University;School of Cultural Relics,Northwest University;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Northwest University; 【机构】 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摘要】 秦早期青铜器是早期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人早期生活的地区没有发现古铜矿和铅矿遗址,所以关于秦早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至今仍是一个谜。本文利用铅同位素比值分析方法探讨秦早期青铜器中铅矿料的来源,结果表明,秦早期青铜器使用的铅料很可能就来自秦岭山带。 更多 还原 【关键词】 早期秦文化 ; 青铜器 ; 矿料来源 ; 秦岭 ; 欢迎点击阅读全文: 秦早期青铜器中铅料矿源分析_贾腊江.pdf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3221 次阅读|4 个评论
建议科学网增加“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选项
热度 2 njauliuqizhen 2014-1-14 16:25
在科学网注册时,选择研究领域让我们这些科技史专业的很为难,原因就是科学网提供的 8 个大类中找不到这个名称,我们只好选【管理综合】——【历史学】——【历史学其他学科】或者【专门史】。但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想找到“自己人”进行沟通就非常麻烦。 其实,科学技术史并非是传统的历史学门类,而属于理学的一级学科,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范围主要涉及理、工、农、医四大学科门类,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度发散,它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该学科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关于此,史晓雷博士在其博文《关于招收 2014 年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说明》(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51927-730667.html )中已作过诠释。 因此,我冒昧提议,如果能在【管理综合】下面增加一个与【历史学】、【工商管理】、【社会学】等学科平行的【科学技术史】选项,倘能够再进一步完善的话,在【科学技术史】下面设置三级选项,如【物理史】、【化学史】、【数学史】、【天文史】、【农业史】、【生物史】、【冶金史】、【医学史】、【其他】等等,那么我们必然欢欣鼓舞,对“科学网”山呼万岁了!
4554 次阅读|4 个评论
秦中著作千万部 然独缺一部《陕西科学技术史》
热度 3 kexuechuanbo 2013-11-11 14:58
秦中著作千万部 然独缺一部《陕西科学技术史》 秦中著作不啻百千万部,然独缺一部《陕西科学技术史》。这是11月2日与陕西旅游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晓娟编审、编辑韩舒、学生博士后贾腊江、学生李楠博士五人品茗小聚中的共同感慨。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旅游出版社策划的《文华化陕西-陕西科教文化》一书可谓正当其时。于是,遂与学生们应约撰写一部《陕西科教文化》。计划文字20万字,图件占10万字,分为古代、现当代、人物三部分,或天算等自然科学、 农医、技术等三大部分,争取明年初成稿。 《文化陕西丛书 - 陕西科教文化》梗概 陕西科技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古文化区中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至今仍旧魅力无穷,有着巨大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价值。 60 万年至100万年以前,作为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陕西蓝田人即开始了用火、制造石器等原始技术活动。 陕西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天(天文学)、算(数学)、农(农学)、医(中医学)四大学科的发源地,以及火药、造纸、印刷术、石油命名和开采等重大发明的发祥地,引领中国科学技术在1000多年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在当今亦为科技大省,综合科技力量居于全国第三位, 每万名职工中科技人员数居全国第二位,在航天、航空、电力机械、电子 仪器仪表、农业技术等领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科研、生产基地。 同时,陕西亦为我国国立教育的发祥地,西周京城丰镐的辟雍、成均即为3000年以前的国立大学,此后汉唐时代的国立教育,历经数千年绵延不辍。在隋大兴城(今长安)首次将算学列入国学,唐代李淳风首次精选出历史上的10部数学著作,号称十部算经,皇帝敕令作为国学的数学教科书。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实施了涉及200余所学校、70万师生的空前大迁徙。其中,西北联大为我国战时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之一,它保存了中国最早的大学(北洋中西学堂)、最早的路矿教育、最早的师范教育、最正规的西医教育和最完备的农林教育的火种,培养了9000余名学生,为陕西乃至西北留下了理工农医、师范、综合等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西大、西师、西工、西农、西医),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人力资本。 在周秦汉唐时代,在长安一带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科技文化中心,其标志为天、算、农、医四大学科体系的形成。如:司马迁将战国以来体系各异的天文学说统一于司马氏星官体系之中,并经邓平、落下闳的《太初历》建立了数理天文学体系,使天文学成为皇家科学,这在科学上不亚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的功绩,他还领导了第一次大规模改历活动等,及隋唐开创数学教育、李淳风首先给风定级、僧一行首创第一次大规模天文大地测量,首次比较精确地测量出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等,标志着中国天文学体系的确立;自半坡人具备原始的数学知识、西周丰镐多畴人,到《九章算术》等以算筹为计算工具的数学体系的形成,标志着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记数和计算体系的诞生地;自半坡人发明农牧业开始,以后稷为代表的周人之农桑活动、以吕不韦为代表的秦人撰成的中国最早4篇农学论文、以郑、白二渠为代表的发达水利体系、以赵过代田法为代表的农学成就,标志着农学体系的确立;以周人创立医事制度,秦医独盛、汉代《神农本草经》、《史记》《汉书》中的大量医学记载和始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寿《外台秘要》、蔺道人《理伤续断方》的医学大总结等,标志着中医学的确立。一般认为,在中国古代形成自然科学体系者,仅有天、算、农、医四大学科,而这四大学科体系竟全部创始和形成于汉唐长安这一时空范围,称其为中国第一个科技文化中心确当之无愧。 以石油为例,从古到今陕西人的贡献持续2000余年:东汉已在陕西发现和使用石油,延长油矿是世界大陆上开发最早的油田;北宋沈括在陕北时命名了“石油”一词并制成最早的石油化工产品油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西北大学前身陕西高等学堂派出了中国最早的石油留日学生;西北大学在五六十年代所办石油专业培养了1200余名毕业生,成为玉门油矿、大庆油田等油田的最初开发者和领导者,包括大庆市委书记、大庆市市长兼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均出自西大,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共15个油田即有13个油田的领导者出自西大石油班;21世纪,西大张国伟院士又承担了建国以来全国最大的基础研究项目,对我国石油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和从陆相向海相的转移,提出战略性思考。 这表明,陕西科教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但有关陕西地方科技史、科学教育史的研究却非常薄弱,有关陕西或者西安的著作从古到今不啻上千部,然独缺一部《陕西科学技术史》。 诚如哲人罗素所说:“说到最后,使我们的时代和过去的时代有所不同的,那就是科学”。如今,科学技术正主宰着21世纪,也将主宰下一个世纪,它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巨人阿特拉斯那样,把整个世界背负在自己的双肩之上。如若我们对这样一种对人类文明进步至关重要的文化熟视无睹的话,那时很不科学,也很不公正的。 姚 远 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 Email:xdxbyy@nwu.edu.cn; 联系电话 029-88302814
个人分类: 科学史随笔|3234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招收2014年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说明
热度 4 Einstein 2013-10-7 03:06
本人2014年拟招收1-2名(具体名额待定)科学技术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校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本人所在的具体单位是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哲学与科学史教研室(非实体单位是孙慕天教授创立的“远东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下面本人就此专业稍作解释说明,因为我国高等院校本科并无此专业,录取的学生一定是改专业而学习。科学技术史专业在我国教育部的学科分类 中是 07理学中的0712,另加说明为:分学科,可授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学位。我2010年毕业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授予的学位是理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的学生授予的是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招收的学生授予的是农学学位 (按:南京农业大学刘启振先生指正说南农也是授予理学学位,特致谢) ,等等。关于这门学科的属性或者研究领域,可以参考席泽宗院士(原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科学史十论》第二章“科学史与历史科学”一文(电子版见:http://ishare.iask.sina.com.cn/f/4863869.html)。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已经发布,但上面关于本人的研究方向存误,现说明如下: 本人近几年研究的领域在中国古代技术史,特别是农事器具史,相关论文附后;此外本人对晚清近代科学知识的引介很有兴趣。 希望招收的学生: 1、对以上两个方向任一方向有 浓厚兴趣 者;若对第一个方向有兴趣,尤其欢迎具有农村生活背景的考生。 2、专业背景:希望学生文理科的知识平衡些;至少是高中学理科,否则日后研究会存在障碍或者对科学事实理解会产生偏差。 3、不招收准备 边工作边攻读的学生 (此类学生是近些年我所在单位的常态),此条不解释了。 4、不招收心存侥幸混学位的学生。 关于考试的科目,哈师大的招生简章有说明供参考。 有任何问题,欢迎咨询:xiaolei1979@foxmail.com 附: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10 年 9 月——至今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 2010 年7月毕业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理学(科技史)博士学位 2006.9 — 2007.6 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赴重庆长寿区海棠中学支教一年 2006 年6月毕业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获哲学(科技哲学)硕士学位 2003 年6月毕业于河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 1 、 2013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元代王祯《农器图谱》研究, 编号: 13YJC770040 ); 2 、 2013 年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负责梁维燕院士小组); 3 、 2010 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中国传统粮食加工农具研究,编号: SGB2010-02 ) 发表论文(除第10外均可在知网下载,第10可在新浪共享下载;未包含几篇论文集中的论文): 1、《中国古代是否存在五锭棉纺车》,《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2 、《乾隆 益象征农图 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3 、《述论〈吴友如画宝〉描绘的农事器具》(第一作者),《农业考古》 2012 年第 6 期 4 、《山西稷山县稷王庙献殿农事木雕图初探》,《文物春秋》 2012 年第 6 期 5 、《再探我国古代手摇纺车的历史变迁》,《丝绸》 2012 年第 8 期 6 、《从〈图画新闻〉管窥新旧思潮激荡下的晚清社会》,《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2 年第 4 期 7 、《图像证史:运河上已消失的“翻坝”技术》,《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 年第 4 期 8 、《新绛县稷益庙壁画“耕获图”反映的农耕文化再探》(第二作者),《文物世界》 2012 年第 3 期 9 、《我国至晚在金代初年已经出现砘车》,《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1 年第 3 期 10 、《从古代绘画看我国的水磨技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1 年第 6 期 11 、《王祯 农书 中的“飏扇”新解》,《中国农史》 2011 年第 3 期 12 、《汉代“飏扇”考辨》,《四川文物》 2011 年第 3 期 13 、《对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画所绘农具的分析》,《文物世界》 2011 年第 1 期 14 、《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水碓磨坊图〉机械原理再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 年第 6 期 15 、《我国单曲柄辘轳普遍应用的年代考》(第一作者),《农业考古》 2010 年第 4 期 16 、《广西宜州黄麻屯水磨的制作技术》(第一作者),《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年第 2 期 17、《提升重庆长寿区科学素养之我见》,《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 (按:该文是我在支教时完成的,后到北京读博后投稿发表) 18、《再谈“科学理论与正确”——与郭元林老师商榷》,《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第4期 19、《考工记中车制问题的两点商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 著作(科普书) 《科学十大突破》,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3 年 2 月 学术会议报告: 2012年7月10-14日,国际技术史委员会(ICOHTEC)第39届年会(巴塞罗那),报告题目:Watermill Technologies in Paintings Between Ancient China and Ancient Europe 2011 年 8 月 1-4 日,第九届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研讨会(西宁),报告题目: 王祯《农书》中的“飏扇”新解 2009 年 10 月 31-11 月 2 日 首届技术史论坛(南京),报告题目:对《农器图谱》若干农器的再探讨
个人分类: 硕士招生|5419 次阅读|8 个评论
教育部公布全国科学技术史学科评估结果
热度 2 kexuechuanbo 2013-1-31 20:01
教育部公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科学技术史(图) 2013-01-29 13:14:07   来源:光明网教育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光明网教育讯 教育部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前五位的学科中,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985高校”占73%,“211高校”占84%。在科学技术史专业,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位居前三。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7所,本次有5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10所。注:以下相同得分按学校代码顺序排列。 学校代码及名称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10008 北京科技大学 93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0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85 10307 南京农业大学 80 10697 西北大学 90002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75 10108 山西大学 73 10255 东华大学 72 10028 首都师范大学 69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623 次阅读|2 个评论
12月11日举行2011级科学技术史博士研究生开题答辩会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2-12-8 17:49
西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答辩会分组情况审核表 2 培养单位: 数学系 类别 (博士 / 硕士) 博士 第( 2 )组 答辩会时间 2012 年 12 月 11 日 答辩会地点 南校区 4310 室 专 家 组 姓名 职称 单位 备注 组长 李文林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 成员 姚 远 教授 学报编辑部 曲安京 教授 数学系 袁 敏 副教授 数学系 赵继伟 副教授 数学系 学 生 组 序号 姓名 学号 专业 导师 拟定学位论文题目 1 亢小玉 201110095 科学技术史 曲安京 中国近代数学经由期刊载体的发展和演化 2 刘娅娅 201110096 科学技术史 曲安京 中西等程律计算历程比较研究 3 邹学文 201110097 科学技术史 曲安京李文林 线性算子谱理论的历史研究 4 宋轶文 201110098 科学技术史 姚 远 17 、 18 世纪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与物理科学 培养单位意见 研究生院意见
个人分类: 姚远纪事|2656 次阅读|1 个评论
徐跃,姚远:《中华实业界》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初探
kexuechuanbo 2012-7-5 15:46
徐跃,姚远:《中华实业界》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初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1):163-168 欢迎点击阅读全文 _中华实业界_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初探.pdf _中华实业界_实业救国思想的传播初探.pdf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楠博士学位论文: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
热度 4 kexuechuanbo 2012-6-8 12:4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XXW004);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2010JK858) 李楠博士学位论文: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 指导教师 姚远教授 标准引用形式:李楠.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 .西安: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2012. 欢迎点击阅读全文 李楠博士学位论文.pdf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411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2012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信息
kexuechuanbo 2012-5-17 18:54
数学系科学技术史专业2012年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信息 申请学位 级别 姓 名 指导教师 学位论文题目 答辩时间 答辩地点 博士 王昌 曲安京 李文林 点集拓扑学的创立 2012年5月20日 8:00—10:00 紫金山大酒店2101室 博士 聂淑媛 李文林 时间序列分析的早期发展 2012年5月20日 10:00—12:00 紫金山大酒店2101室 博士 周畅 李文林 Bezout的代数方程理论之研究 2012年5月20日 13:00—15:00 紫金山大酒店2101室 博士 腾艳辉 曲安京 宋代朔闰与交食研究 2012年5月20日 15:00—17:00 紫金山大酒店2101室 博士 赵 晔 曲安京 莫斯科数学学派的概率思想研究 2012年5月20日 18:00—20:00 紫金山大酒店2101室 博士 李 楠 姚 远 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 2012年5月20日 20:00—22:00 紫金山大酒店2101室 发布时间:2012年5 月17 日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3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筑大师宇文恺如何规划隋大兴城-唐长安城
kexuechuanbo 2010-9-11 08:18
隋代建筑大师宇文恺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3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科学金字塔
zdwang 2009-4-24 07:47
基础研究与应用的关系 王 振 东 为给科学网的点燃物理之炬找出了科学金字塔,再读了丁肇中先生的文章,有点心得体会,现写出来与大家讨论交流。 丁肇中先生的科学金字塔,以长度尺度为坐标,给出了不断拓宽和长高的金字塔图形,形象地记录了人们对于科学(主要是物理学)进行基础和应用的研究,对大自然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新的应用在不断扩大,使得金字塔的高度在增大;基础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使得金字塔的底部在拓宽。我们每个有关的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可能只是在这个金字塔中很小的区域内,但也有必要关心整个金字塔的拓宽和长高,以开阔眼界,这对在小范围内的研究工作肯定是会有好处的。 基础研究与应用的关系,是科学界的管理层及学者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意见也常有不同和争论。丁肇中先生以其亲身的科研经历,和独特的眼光指出: 基础研究可改变整个世界和人类的生活, 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发人深省的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丁肇中先生在文章中说:有时候基础研究因为它远离日常生活而会受到人们的责难和质疑。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科学金字塔的应用部分长高后,公众对原本奇怪的科学现象逐渐熟悉了,基础研究看上去才比较接近实际,从而被人们所理解。 从发现一个科学新现象到这一科学成果的市场化,大约需要 20 40 年的时间,对政治家和实业家来说,这样一段时间常常是太长了。但是,科学研究工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深入到未知领域时,很难做出预言。在科学研究领域,错误经常是成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基础研究需要充分的自由空间和长期的展望。 如果一个社会将自己局限于技术转化,显然,经过一段时间,基础研究不能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现象后,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转化的了。技术的发展生根于基础研究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对基础研究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发展经济的实用主义途经是不可能持久的。 这正如 1977 年 8 月邓小平同志对我说的:对科技工作要想得远一些,看得宽一些。 丁肇中先生在文中给出了一个近代物理学一些发现的表(见附表),说明以下情况是会出现的,科学家的实际发现和原定研究目标一点关系都没有。专家们对于目标的设定意见是根据己知的知识,而实际的发现就是要打破已知的知识,这样科学才会发展,才会前进。 近代物理学的发现 丁肇中先生还举例说,如果你要求物理学家,哪怕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对一个新发现的实际应用做出预言,你会听到如下的回答: 1880 年,开尔文爵士: X 射线是个骗局。 1926 年,物理学家李 德福斯特:电视从理论和技术而言是可行的,从商业和经济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它只不过是浪费时间的梦想。 1930 年,物理学家恩内斯特 卢瑟福:通过打碎原子来产生能量是不合算的。任何希望将原子嬗变转化成能源的想法都是空想。 但科学技术发展史却表明,当时不被这几位大物理学家看好的这些应用都己经实现了,并且对丰富人类的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是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有如此多的谜要探索,才使得科学如此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丁 丁肇中,我所经历的 5 个物理实验,科技导报, 2006 , 24 ( 11 ): 5 9
个人分类: 科海拾贝|580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