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博士毕业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博士毕业

相关日志

博士毕业前夕最后一个愿望
mengyu355113 2020-3-21 09:51
来科学网的第一天,希望能够沾沾各路仙气,祝自己博士生涯完结撒花。
1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所高校的温度决定它的高度
热度 23 xiyuniaoguo 2020-1-15 11:46
博士答辩前,我已经开始物色工作,由于没有海外经历也没有 NSC 的文章,想要找一份满意的科研工作还要花费一番周折。现实比我预料的顺利,从 3 月份开始,我陆续面试了5家单位,结果全中 。经过比较和权衡之后,我有了心仪的下家,正当决定之际,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 电话那头是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的王院长(执行副院长),王院长说学院的刘院长很认可我的工作,他也在网上查了我的资料,问我是否有意来兰大工作,并且将兰大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一五一十地告知我。接到这个电话,我第一感觉,这哪里是一个院长啊,更像是一个拉家常的大哥,而且每一句都在为我考虑。他告诉我兰大能给我提供什么。这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但凡高校的通知都是一个年纪轻轻的文秘,她会说:“赵博士,恭喜你通过了我们的初步筛选,后天来面试吧,请准备好 N 种材料。” 我之前没有给兰大投过简历,也不曾了解过学院的情况。通过对比,我感觉兰大根本不是在招人。正常的学校招人,无论学校水平咋滴,哪怕是七八本的高校,先用繁琐的报名程序和复杂的面试过程把你内心击溃,让你感觉自己是那么无能,获取这份工作是多么难得。然后再通知你,经过学校“开恩”,你被某某单位录取了。这样一来,还没有上岗你就已经欠学校一个天大的人情!从这层面上讲,兰大不是再招人,而是在求贤。 接着,我和兰大生态学创新研究院的科研秘书李老师取得联系,我想咨询她什么时间面试,面试的流程如何?她的告诉我:“看你的时间。”我问她面试都讲什么,什么要求?她告诉我:“准确的讲不是面试,而是邀请我做个学术报告,讲什么自己定。并且叮嘱我把车票和住宿票开好,无论将来是否在兰大工作,都会给予报销。”我心里默念,这究竟是什么学校啊?该不会是骗子吧。一个单位能够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前只在诈骗电话中听到过。 来之前,科研秘书李老师还专门要了我的照片,给我做了一张海报。我感觉这哪里是面试啊,更像学术明星的科研报告。尽管我没有科研明星的实力,却享受到了科研明星的待遇。到了兰大,我做了一个报告,和一个教学试讲。见到了久违的刘院长,不,应该是刘老师。他从来不喜欢别人喊他“院长”。他最喜欢讨论学术问题,诸如,这块领域还没人做,那块领域有待发展。从刘院长和王院长那里了解到学院更详细的信息: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是2018 年新成立的学院,计划招30-35名青年研究员,聘为硕士生导师,享受正教授的待遇,给与启动经费80-150万。 3 如此宽松的科研氛围,优越的科研条件,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我还考虑什么呢? 毕业答辩后,我就迫不及待来到兰大报道。七月的北京已是高温难耐,远在西北的兰州由于它的高度而摈弃了它的温度。以前的记忆只知道兰州拉面,和给我一支兰州的董小姐,其他的都是空白。下了火车来到兰大的城关区本部。正门的校门历经 110 年岁月的洗礼有些老旧了,却也更加精神了。校园内参天古树经过岁月的沉淀,枝繁叶茂,庇护着这片土地不受阳光的炙烤。兰大是胡焕庸线以西唯一的双一流 A 类高校,是这片贫瘠土地上盛开的一朵奇葩。 到校后,科研秘书李老师将正式的合同发给我,并询问我签约的时间。我觉得来的时候都已经是七月下旬,就从8月1日开始签吧 。随后,李老师把合同送到人事处审核。不料被人事处驳回。人事处的意见是:合同从7 月 1号 开始签,这样工资可以从 7 月份开始发。另外,人事处要求把学校给予老师的住房补贴写入合同中。再一次被学校的人为关怀感动。到了选房子的时候(租学校的房子),学校后勤保障部早已经将房子重新装修一遍,所有的家具和家电都是新的,床上用品一应俱全,直接拎包就可以居住。 之前,我对科研报账一直充满恐惧。我曾经在东部某高校亲身经历过,凌晨五点到学校财务室门口排队情景。也曾经和我的导师说过:你让我去沙漠种树,我二话不说,你若让我报账,先把我开了吧!在兰大科研报销环节极为简便,只需要在网上提交报销单,打印出来进行投递就可以。 我们学院是新的,办公设备是新的,所有的同事也是新的,他们都和我岁数差不多,这里没有山头之隔,没有门户之见。你无需担心说错了什么话而得罪了谁与谁,更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后台得不到推荐。学院巴不得每一个科研人员都能拿到人才资助的项目。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想和谁合作就和谁合作,自由组合。 甘肃虽是经济的洼地,而兰大却是西部文化的高地。如果心中感受不到温暖,再繁华的都市又能怎样?相比于历史时期的辉煌,兰大确实没落不少,可是兰大的温度在,它的高度就一定在。因为,一个所高校的温度决定它的高度!
个人分类: 生活|16625 次阅读|46 个评论
毕业致谢:我从来不曾优秀过
热度 37 xiyuniaoguo 2019-9-3 11:11
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商店买铅笔,商店老板拿出一支瑕疵品。妈妈要求调换,老板说:给你一支金笔也无用。那时我很小,不理解此话何意,只看到妈妈低头不语。 我小学升初中没考上,初中升大学没考上,大学考研惨遭调剂,硕士考博士再次惨遭调剂! 到了博士,我和导师不和退学了!我从来不曾优秀过! 博士退学后,我来到北京,参加了工作,可是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想做科研,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吧。那年,我在北京 4 m 2 的小屋子里,一边打工,一边复习考博。终于过了初试,可是目标导师不要我,我只能调剂。我挨个给动物所的老师打电话,看看他们是否还有名额。可惜都满了。我想算了,下次再来吧。同学张文杰鼓励我,别放弃,再试试吧,于是我又尝试着发了几封邮件。 正当我绝望至极,收到王雁玲老师的邮件,她告诉我李明老师还有一个名额。我立即联系到李明老师,正如一个溺水之人,抓住救命的稻草。我来到李明老师办公室里,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和感兴趣的方向。李明老师对气候变化感兴趣,恰好这也是我长期关注的方向。不过,李明老师告诉我,还有几个学生联系他,要我先回去,有消息通知我。 我骑着自行车,赶回单位,正走到半路,接到李老师电话:“序茅,你回来吧,我不考虑了,就你了。你抓紧过来补一下程序。” 我难以抑制心中的兴奋,飞一般赶回动物所。到了所里办完手续,李老师告诉我随时可以到组里开展工作。就这样,我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而给予我机会的正是李明老师。更加难得的是,李老师知道我喜欢科普,他告诉不要放弃科普,可以一边做科研,一边做科普,恩情莫过知遇。 2015 年博一,我和李明老师探讨具体的研究课题。李老师给我一个大致的范围——气候变化对于灵长类动物的影响,并且坦率地告诉我:“我自己也不懂这一块,我们组也不做这方面的研究,不过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平台,你需要什么可以直接和我说。”有了李明老师的平台,剩下的路要靠自己走,于是一边上课,一边思考课题研究。 大概半年后,我发现这个选题很多人都已经研究过了,私下里问几位这方面的老师,他们也觉得这个选题意义不大,很难出东西。我这下慌神了,可是又不知道如何给李明老师说,直接告诉他这个选题我做不做了,要换一个选题?可是换什么选题呢?我们组里的大方向是分子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无论换那个方向都得从头开始,我想再坚持下吧。 在我彷徨之际,李明老师无意中给我推荐一篇文献,是本所李欣海老师发表的文章。看到此文,我又见柳暗花明。欣海老师做的正是我想的,于是,我借鉴欣海老师的方法,研究我关注的灵长类动物,可谓依着葫芦去画瓢,先把框架组建起来。有了基础,我开始进行针对性的突破,在欣海老师的基础上,往前进一步,弥补他之前的研究局限。于是,我在旧酒瓶里,开始装新酒。经过半年的努力,有了论文的雏形。满怀信心地投稿,现实给我泼了一盆冷水,两个审稿人,一位同意发表,一位不同意发表,结果拒稿。李明老师鼓励我重新投,修改后,换了一个类似期刊重投,这一次格外顺利,两位审稿人都给出了积极的评价,经过第二轮小修之后,顺利发表,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篇 SCI ,二区,虽然不是多么出色,却给予我前进的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次发表文章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别人所谓不可为,未必真的不可为。有了方向,我还要学习新的技术。正巧李丽老师来到北京,给我传授他的研究技术。真是久旱逢甘霖,我和李明老师商量后,我直接去李丽老师组里学习一段时间。跟着李丽老师,在师妹李雯雯和师弟代云川的帮助下,我总算实现了 ArcGIS 入门。在李丽老师组里,我明白我有很多想法,受制于自己的技术短板,而无法进行量化和写作。不久我再次陷入尴尬,以前是有想法没有技术,有了想法,也有了一点技术,可是没有数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时期( 2016 年 5 月),恰逢我们组里的任宝平老师来云南野外考察。于是,我跟着任老师在整个滇西北的滇金丝猴的分布区跑了一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古人所谓读“知行合一”,此言不虚,很多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结合实地考察,我认为“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对于滇金丝猴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可是,如何量化人为干扰,成为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开始,我想借助激素的方法,测一测不同亚群的激素,以此来量化人为干扰的影响。 此后的几个月里,我在滇西北满山遍野寻找猴子粪便,从丽江老君山跑到西藏的红拉雪雪山。可是,这猴儿的便便甚是难找。跑了几周后,连猴毛都没看到。捡便便难,要捡新鲜的粪便更是难上加难。我重新回到丽江老君山,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连续 2 周在山上追踪猴群,终于在一个午后,在一片密林里,发现了滇金丝猴的粪便,如获至宝,我凑过去趴在地下,闻了闻,不臭,比较新鲜,随后小心翼翼地把粪便放到采集瓶里。取到粪便后,我需要和时间赛跑,因为粪便必须冷冻,而山上没有冰箱。可是偏偏遇上了阴雨绵绵,我顾不得那么多,冒雨下山,路上泥泞崎岖,我小心翼翼,一边保持平衡,一边护着包里的粪便。就这样,采集到第一处粪便样品。 随后,我转战康普,在沈永生局长的协助下,我和向导进山。山上 4000m 处,是高山草甸,我们刚爬山去,就下雨了,整个山都被云雾笼罩。我们如同迷失的麻雀,四处乱闯。脚下深深陷入泥土里,每走一步都格外费劲。更为要命的是向导迷路了。向导说,翻越了这个山梁,有一间放牛小屋,可以休息。我们艰难地翻过去,牛是看到了,可是放牛的小屋却没有找到。就这样,冒着雨一直走到天黑,浑身湿透,没了知觉,总算找到了放牛的小屋。我们在里面生了一堆火,吃了饭,早早躺下了,浑身疼,怎么也睡不着。半夜,屋子外传来一声巨响,我试着去叫向导,可是无论如何都叫不醒。过了一会,它离开了 ,可我的心脏却没有放缓。第二天早晨,我起来看到外面大树上留下一行爪子印,原来是黑熊。雨还在下,一只猴也没有出现。我好想回家,心想算了,不干了。可是,转过头来一想,来都来了,再坚持下吧。 希望往往就产生在将要放弃的那一刻。我听到前面折断树枝的声音,于是悄悄摸索到树林下,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见到滇金丝猴群。在它们活动的区域,再一次捡到粪便。有了两处粪便,接下来响古箐有一群习惯化的猴子,是一定能找到粪便的。有了 3 个猴群的粪便,可以进行对照分析了。 好不容易把采集的粪便带到北京。提取了几个之后,发现样品根本无法用,前功尽弃!既然实验不成功,我重新开始收集猴群附近的人为活动,把这些数据进行量化。可是这里有个问题,之前没有人使用过类似的方法。一些好友告诉我,没有参考文献的方法,很难发文章。可是,我却不信这个邪,科研不就是推陈出新吗,别人没做过不代表我不能做,我为何不能给别人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在林科院张宇同学的帮助下,结合我们组部分遗传数据,凑出来第二篇文章。此后,开始了漫长的投稿拉锯战。 第一次投稿,一周后被拒,编辑认为不符合它们期刊标准。 修改后,换期刊第二次投。约莫一个多月,审稿意见回来了,一共 3 个审稿人,一个支持,一个反对,一个不表态,结果编辑拒绝。虽然说拒绝,不过审稿人提出的意见很有针对性,我仔细修改,再投。 第三次投稿, 3 个审稿人提出很多问题,需要大修。我仔细对着审稿人意见,就像捧着圣旨,不敢丝毫怠慢。返修后,编辑又找来两个新的审稿人,继续修改。第二次翻修后, 3 个审稿人给出意见,一个同意,一个不同意,其且两个审稿人意见相左,而第三个审稿人又不表态。这时候编辑一锤定音:拒稿。前后 10 余 个审稿人,历时一年,就这样被拒绝了。如果退一步,投一个差一点期刊,心有不甘,而继续投同级别期刊,又怕耽误时间。 这个时候,我已经博三了,该毕业了。之前已经有了一篇文章,毕业是足够了,李明老师从来不会让学生延期。可是我有不甘,工作没完成,我走了之后李明老师这一摊子没人接手。我思考了一周,决定延期。很多人以为我犯神经了,大家都恨不得越早毕业越好,还第一次有人主动延期。我不想思考这么多,患得患失。我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给别人一个交代,不留遗憾。 于是开始新一轮投稿。经过两轮审稿之后,文章被顺利接受了。经过前 2 篇文章的磨炼,第 3 篇 顺利多了,修改后直接发表。 又到一年毕业季,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如今找工作一年难比一年,去年毕业可以去的岗位,今年就去不了了。夜深人静,我也曾问过自己: “ 序茅,你后悔延期吗?”有什么后悔的,凡事要有始有终,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给别人一个交代。不论将来如何艰难,至少我对得起导师的那一份信任,这就足够了。 感谢那些曾经帮助我的人,特别是李明老师,我会用努力对得你起的信任;谢谢任宝平老师、刘志谨老师、张洁老师、周旭明老师、向左甫、黎大勇、李欣海老师、李建春老师、国科大的木佳老师,研究生部的老师们,同门的朱平芬、王子明、祁纪伟、史芳磊、张立业、闫忠泽、谭鑫鑫、刘博君、向知渊、刘伟强、冉全等,谢谢你们的关心和照顾。 我从来不曾优秀过,也从来不曾放过! (原文刊登在《国科大》2019年第3期) 补充:谢谢诸位老师关心,我目前在 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2019 年6月
个人分类: 生活|22103 次阅读|42 个评论
博士毕业,感悟一二---2019年6月22日留念
li8989971 2019-6-24 17:00
个人分类: 心情|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清华博士毕业“新规”的适用范围
热度 13 martinluomin 2019-4-25 09:11
清华大学提出了博士生毕业的新规定“取消了发表论文的要求”,并提出了中期考核淘汰,就业分流指导等一系列配套新措施。这是与国外高校一致并轨的第一步。表面上看似乎降低了博士毕业的要求,但细细思考,反而是大幅度提高了对博士生的要求。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硕士生也是可以发表 SCI 论文的,名牌大学的本科生也能发。博士生不仅要发论文,还要做创新性强的工作,解决基本的科学问题或行业的瓶颈技术。清华这次的改革不仅取消了论文要求,还同时考虑了严格中期考核,博士分流,淘汰不合格的博士,引导博士分流就业等一揽子政策,这些配套措施是新规能够取得实效的必要保证。为清华点赞,走出了高校学术改革的里程碑的一步。 国内博士要求发表论文起自南京大学,当时在国内引起了一片赞叹,继而竞相效仿的浪潮。自那时候起,国内论文数量扶摇直上,赶英超美,后来居上。 20 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博士生培养人数和SCI论文数量已经名列前茅,我们又一次重新审视这一制度,清华大学敢为天下先,做出了引领性的示范。 对于清华新规来说,论文目标其实是一个隐含的目标,这目标以前强调的太多了,导致一叶障目,忽视了创新这个大目标。现在高水平高校可以不需要去强调了,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博士生已经实现了论文的发表,不能发表论文的都在中期考核淘汰了,所以现在是强调大目标的时候了。大的目标已经隐含了这个小目标。就如同清华规定四六级同时考,其实四级仅仅是个小目标,所有人都是奔六级这个大目标去的。 清华的政策会很快在国内普及,并成为博士毕业的新要求吗?让我们探查一下背后的 真相 吧。 国内外科研的情况确实有一些差异。国外做研究的基本上是项目招聘的研究助理和博士后,他们负责做教授申请的项目研究。而博士则是处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研究氛围下,可以较为自由的选题,做探索性创新强的研究,因此毕业并没有一定发论文的强制要求,不少国外博士的第一篇论文是毕业后才发出的。原因有三,其一,越是创新强的研究风险性就越大,难以保证发出高水平的论文,有时候还会失败;其二,博士生处在一个科研培训的过程中,个体差异性和选题差异的因素不可控。有些很快进入角色,研究较为顺利,有些则迟迟打不开局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个人能力的差异,一是选题的差异。其三,国外博士侧重于培养人才,他们不是完成项目的主力军,所以没必要设置论文压力。 国内的情况有所不同。国内项目劳务费用偏低,很难养的起博士后和研究助理。也缺少这样的研究体制(目前国内也只有清华大学这个档次的学校具备了这些条件和体制)。所以只能靠研究生来完成教授申请的项目。好在博士之前有一个硕士培养阶段,博士算是熟练工,可以上手作较为独立的工作。所以完成项目的论文是靠博士来做。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博士要求 SCI 文章的初衷吧。另一方面,国内的博士毕业如果没有论文发表记录根本没有学校会招聘,即无论文就等于失业,而国外毕业的博士极少能直接找到正式的教职,绝大部分流入博士后市场,这个市场上不仅看论文发表记录,还看重专长,你研究方向和博士后课题组的契合度,只要你的博士导师愿意写出强力推荐信,找博士后的职位还是较为容易的。国外很多博士毕业是直接去企业就职的,单位就更加要看专业和职位的匹配程度了,文章显得并不是太重要,毕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要求还是有所差别的。 除了以上国内外科研体制的差异导致对博士毕业发文章要求的不同,还有一些现实原因导致无论是导师,还是学校都要求毕业前要发多少,什么档次的文章。其一是国内的很多课题组研究缺乏连续性,一个人离开了没有后续人接手工作,所以如果他的研究工作不总结出来文章的话,基本就等于白做了。其二是国内博士基本上都去高校就职了,他们到了新学校,科研还没有起步,处于一穷二白,没钱没实验室的尴尬境地,还要发文章评职称,难免要用博士期间的积累去应急,所以毕业了再发原单位第一单位的文章在国内基本上不太现实。 人类历史上在时间和空间存在的事物必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南京大学最初要求SCI文章作为毕业条件也是适应当时的国情的,从而也推动了我国科技和国际的接轨。只是发展到今天,我们并不满足简单用SCI论文来考核博士的水平,这才有了清华大学的举措。以前的“唯”,和现在的“不唯”,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中国地域极广,各地发展差异性大,对于发展程度远逊于清华大学的普通高校,也还不是能“东施效颦”的时候,所以这个政策目前有其适用范围。 由此可见,清华的博士新规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在全国高水平大学普遍实行,但是要推广到其它普通高校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普通高校并不具备一流高校的配套体制和研究实力。即使要推广,也不要一刀切,而要在具备条件的一流学科或博士点逐点推广,并配合中期考核和博士分流措施以保证博士培养质量不仅不降低,而且还能稳步提高。
个人分类: 高校改革|10636 次阅读|59 个评论
记录博士生涯的那点经历
热度 3 wangyu1987710 2017-5-23 10:17
每一个清晨,都能看到南京5点的样子,伴随着天际染红的第一缕阳光,万物苏醒。 2014-09-08 中秋节,被诈骗 刚入学没几天,得知自己是高校与研究院联合培养,压力倍增,一门心思埋头写论文,却在中秋佳节,被电信诈骗了我所有的生活费和一个多月的出差补助,恍然间才发现,单纯如我,不问世事。 2015-03-20 23:53 论文接受 收到了来自英国土木工程协会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Modelling in Geotechnics 录用通知,被拒稿多次内心麻木的我,难抑心中激动,终于达到毕业论文要求了,离毕业又进一步了! 2015-11-29 结婚 坝上现场检测,跑遍了江苏所有的大中型水库。期间向导师请了一周假期,回家结婚。结婚当天,婚车下错高速,返程途中,载满亲戚的客车抛锚,诸多不顺。婚宴上,没吃什么菜,喝了不少酒,忙忙碌碌的一天,心里还是甜蜜的。 2016-01-29 拿驾照 对我这样一坐车就恶心到吐的人,一次性通过所有科目,真心不易。 2016-02-28 宝宝流产 想死的心都有了。跑遍了南京所有的医院,确诊宝宝右侧腋下有先天性囊肿,拳头那么大,无奈之下,只能引产。只记得那天,我在医院长廊中忍不住恸哭,当天夜里,我和父亲在老家的花园里,亲手埋葬了我的宝宝。再也感受不到宝宝的胎动了,看着一向身体健康的爱人脸色没有一丝血色,心如刀绞。在那段最难熬的日子里,万念俱灰。 2016-07-25 无法留院工作 心情极其沉重。当导师告之今年我们课题不再招人的信息后,内心充满了深深的绝望。原本以为好好干活,多发文章就可以留院工作。快要 30 岁了,论文及工作毫无进展,在而立之年,在南京高房价的今天,看不到希望,那时的我,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2016-09-15 意想不到的事 又是一年中秋节。天津某水库检测回家,发现右腿起了疱疹,腰部酸痛,伴随着右腿放射性疼痛。医院确诊为皮肤过敏+腰椎间盘突出。那段日子,身体无法动弹,天天贴药膏,钻心的疼痛。 2016-12-20 预答辩 经过几个月的颓废、迷茫,终于拿出了论文初稿,预答辩过程被批的一无是处,连基本的论点都被否定,几个老师都说无法达到论文送审的要求,不肯签字。 2017-04-12 论文盲审 预答辩后按着老师们的意见逐条修改论文,终于同意送审。蓦然间发现修改后保存的文档有 28 个,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博士论文的锤炼与打磨。一个月的教育部盲审, 3 个全部通过,一个国家级推荐,谢天谢地,终于可以毕业了! 2017-05-19 毕业答辩 正式答辩很顺利,没有想象中那样激动。终于提前一年毕业,过往的那些困难或挫败似乎并没那么可怕。现在博士毕业了,工作找到了,开始健身,努力备孕,一切开始变好了。
个人分类: 科研路上|3506 次阅读|4 个评论
观察 | 美国近期毕业博士生的就业状况
热度 4 st69786 2017-2-27 08:25
观察 | 美国近期毕业博士生的就业状况 文 | 贺飞(北京大学) 在美国劳动力大军中,所谓近期毕业博士生( early career doctorates )是指最近 10 年内获得其第一个博士学位的人,包括美国和非美国公民、美国培养和非美国培养的。全美“近期毕业生调查”( The Early Career Doctorates Survey , ECDS) 由美国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资助,收集上述群体在学术机构、联邦资助研发中心( FFRDCs )、 NIH 等单位就业的详细信息。 本文数据来自这项 2015 开始的试点调查 ( 调查对象是 2004 到 2014 年间获得第一个博士学位的人 ) ,不包括工作在非营利和营利机构的博士毕业生。详细数据参见 https://nsf.gov/statistics/srvyecd/ .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全美约 22.87 万近期毕业博士生中,大多数在学术机构工作 (96%) ,其中绝大多数第一个博士学位是科学 (70%) ,在国外学术机构获得第一个博士学位的大约占 19% 。未来 10 年内,有 69% 的人计划在美国就业, 27% 计划在美国或国外就业,仅 3% 计划在国外就业。 国籍和学位授予地 2015 年近期博士毕业生( early career doctorates,ECD )中,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占 65% ,其中 97% 在美国学术机构获得其第一个博士学位。在持临时签证的近期博士毕业生( ECD )中, 48% 是国外培养的。加拿大、中国、印度、德国和韩国 constituted nearly two-thirds of theU.S.-trained temporary visa holders and 14% of the U.S.-trained early careerdoctorates ( table 1 ). 在总计 43,300 国外培养的近期博士毕业生中,几乎一半是从加拿大、中国、英国、印度和德国等国家的学术机构获得其第一个博士学位(图 1 )。 图 1 非美国培养近期博士毕业生中学位授予地: 2015 数据来源:美国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 Early Career Doctorates Survey pilot study, 2015. 专业领域 大多数近期博士毕业生 (70%) 获得的第一个博士学位在科学领域, 10% 在工程,还有 20% 在非科学与工程领域。女性和男性在科学领域的毕业生旗鼓相当 (33% 比 37%) ,但在工程中差别很大 (2% 比 8%) 。国外美国培养的科学领域获得第一个博士学位较美国培养的更多 (88% 比 65%) ,但在工程领域差不多 (8% 比 11%) (表 1 )。 职位类型 2015 年,近期博士毕业生中大多数获得了专任教师 faculty) 职位 (54%) 或博士后职位 (31%) ,其余的 (15%) 工作在其他类型的岗位上。国外培养的博士生大多数是博士后 (64%) ,其次是专任教师职位 (20%) 和其他类型职位 (16%) 。相比之下,美国培养的近期博士毕业生大多数是专任教师职位 (62%) ,博士后和其他类型职位分别占 24% 和 14% (表 1 )。 表 1 近期毕业博士生( ECD ):按培养地、国籍、性别、其他学位信息和职位 ( 百分比分布 ) 特征 美国学位 非美国学位 总计 数量 百分比 数量 百分比 总计 228,700 185,400 81.1 43,300 18.9 国籍 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 149,600 144,500 96.6 5,100 3.4 临时签证持有者 79,100 40,900 51.7 38,100 48.2 中国 22,900 14,200 62.0 8,700 38.0 印度 9,100 4,900 53.8 4,200 46.2 加拿大 5,600 2,400 42.9 3,200 57.1 德国 4,900 1,400 28.6 3,600 73.5 韩国 4,900 3,900 79.6 1,000 20.4 意大利 2,900 1,000 34.5 1,900 65.5 法国 1,800 S S 1,500 83.3 日本 1,700 800 47.1 900 52.9 巴西 1,600 900 56.3 800 50.0 英国 1,500 300 20.0 1,200 80.0 其他国家 22,000 10,900 49.5 11,000 50.0 性别和国籍 女 106,600 93,000 87.2 13,600 12.8 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 81,400 78,700 96.7 2,700 3.3 临时签证持有者 25,100 14,300 57.0 10,800 43.0 男性 122,100 92,400 75.7 29,700 24.3 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 68,200 65,800 96.5 2,400 3.5 临时签证持有者 53,900 26,600 49.4 27,300 50.6 获得学位时间 少于 2 年 46,200 36,900 79.9 9,300 20.1 2–5 92,800 75,200 81.0 17,600 19.0 6–10 89,700 73,300 81.7 16,400 18.3 博士学位类型 专业学位 28,100 22,800 81.1 5,300 18.9 研究型学位 200,600 162,700 81.1 37,900 18.9 专业领域 科学 159,100 121,100 76.1 38,000 23.9 生物 51,000 31,700 62.2 19,300 37.8 医学 36,200 29,700 82.0 6,500 18.0 物质科学 20,900 14,000 67.0 6,900 33.0 心理学 12,500 12,100 96.8 S S 社会科学 17,500 16,700 95.4 700 4.0 其他科学 21,100 17,000 80.6 4,100 19.4 工程 23,500 19,900 84.7 3,600 15.3 非科学与工程 46,100 44,400 96.3 1,600 3.5 职位类型 a 专任教师 123,500 114,800 93.0 8,700 7.0 全时 96,400 89,300 92.6 7,100 7.4 其他 27,100 25,500 94.1 1,600 5.9 博士后 71,600 43,800 61.2 27,800 38.8 其他所有 33,600 26,800 79.8 6,800 20.2 S = 数据不可靠。 a 全时专任教师包括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每周工作时间大于等于 35 小时。其他专任教师包括所有其他专任教师职位,如教学职位( instructors )、讲师( lecturers )和联合聘任( adjuncts )。 注:由于取整,部分加和可能不等于总计。 数据来源:美国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 Early Career Doctorates Surveyi pilot study, 2015. 计划就业地 计划近 10 年在美国之外工作的随国籍和学位授予国家变化很大,其中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和美国培养的近期博士毕业生更喜欢仅在美国就业。总体上,几乎有 70% 的毕业生计划仅在美国找工作, 27% 的美国或其他国家均可。而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中有 82% 的计划仅在美国找工作,而持临时签证的占 44% 。类似,美国培养的近期博士毕业生中,有刚过四分之三的人计划仅在美国找工作,而未来 10 年内国外培养的博士生超过一半在美国或国外找工作都可以(表 2 )。 表 2 近期博士毕业生的未来 10 年的计划就业地:按性别、国籍和学位授予地: 2015 年 ( % ) 性别,国籍和学位授予地 总计 ( 人数 ) 美国 国外 美国或国外均可 所有近期博士毕业生 198,600 69.4 3.2 27.4 性别 女 94,500 75.4 2.2 22.4 男 104,100 64.0 4.0 32.0 国籍 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 130,700 82.4 D 17.5 持临时签证 67,900 44.4 9.0 46.6 学位授予地 美国学位 162,400 77.4 0.7 21.9 非美国学位 36,200 33.7 14.0 52.3 D = 保密。 注:由于取整,部分加和可能不等于总计。 数据来源:美国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 Early Career Doctorates Survey pilot study, 2015. 数据来源: https://nsf.gov/statistics/srvyecd/ ( 本文首发于2017年2月26日《里瑟奇智库》,原文参见: http://mp.weixin.qq.com/s/F7e-d4atMCpPkDVwqXRyxg 转载请联系作者: st69786@tom.com )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14613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生的反馈是教师宝贵的财富
热度 1 ning198729 2016-10-14 09:19
在家乡母校上完校本课程后,陆陆续续收到了许多学生提交的课后感言,之前对于学生听不懂的担心完全烟消云散,之所以担心学生听不懂有两方面原因: 1)自己讲话带有浓烈的青岛之音,而且还是市北区的(但这并不影响普通话二甲的成绩)。 2)由于研究生多年养成的“作报告式”的讲述方式,担心高中学生接受不了那较快的语速,和那种偶尔夹杂着英语词汇的别扭表达方式。 结果发现,家乡学生还是家乡学生,说青岛话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亲切感大增啊。因此问题1解决了。 在前半节课我发现自己讲的快了,课间休息时及时的调整了讲述策略,下半节课语速上就明显好了一些,即使没忍住蹦出英语,也赶紧给学生们加以解释……还好问题不大 从这这几天陆陆续续收到的学生作业来看,有的学生确实理解了我所讲的内容,带领高中生做研究性学习继续博士论文研究的愿望指日可待…… 谁说当高中老师就不能再做科研了,能做,而且做的动机更加的纯! 现选取其中代表性的三篇感悟,亲爱的科学网同仁们,透过孩子们天真的文笔,感受这种清纯,接受这份世间和我们曾经转瞬即逝的美好吧。 美丽的动植物生长在原不属于它的土地上—生物入侵 班级:高一.四班 姓名: 今天这节课,是生物校本课堂的第一堂课,由我们留学德国的宁磊师兄进行授课,他为我们分析了生物学习的特点与这门学科学习的技巧,又给我们介绍了生物入侵,还有我从未耳闻过的化感效应。 我们看到的有些植物美丽无害,但它们却如同隐匿的杀手,将整片湖或整座山沦为一片荒芜。美丽的凤眼莲,看起来是那些淡雅美丽。花瓣上的“眼睛”仿佛能将你吸入其中,而它在中国广泛入侵,占领了大片河道和池塘。大量的加拿大黄花蔓延了整座山峦,而它看起来如同单纯美丽的迎春花,将它恶魔般的枝丫延伸到更远的地方,通过化感效应,让它所到之处的其它植物全都走向死亡。还有许多的入侵动物,如软体的动物斑贝,它堵塞下水或排水管道,给人们的生活造成诸多的不便,消耗了许多资金进行防治与处理被他们破坏的残骸。 这堂课,让我们看到了动植物力量的庞大,大千世界,大千生命,有许多美妙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探寻,我们要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 校本生物第一课 —— 学长讲堂 2016 级 14 班 满怀期待的来到生物实验室,开启了一堂生物入侵之旅。 一种生物从原来的地区扩散到到另一个适宜它生活的环境并大量繁殖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命的权利且扩散维持下去的情况,我们称之为生物入侵。知识渊博的学长反问我们,松树下的云杉幼苗会死亡是因为什么?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松树与云杉幼苗争夺营养,最后松树获胜生活了下去而云杉幼苗因为没有营养死去了而已。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学长说,是因为松针下落腐烂释放了酸,杀死了云杉幼苗 。我们称之为化感反应。它是由一种生物产生了一种化感物质杀死了原有的生物,然后新生物定居 最后成了生物入侵。它与竞争不同,竞争就像地下根交错互相抢夺养分,地上叶片互挡争夺阳光。 而生物入侵,不单单是有新生物进入到一个环境这么简单,它还会带来危害。比如说破坏生态系统加速物种灭绝,危害粮食安全,社会安全如影响人类健康(生物体内带有病毒等没有天敌)。学长还说,它的治理过程非常艰难。就拿水葫芦来说,你当天排上几百个人把它拔完了,第二天可能又长满了,就这样不断繁殖,你不断的拔,似乎没有尽头。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陷入了沉思。 走进生物课堂 高一一班 这是步入高中的第一节校本课,我们走进了宁磊学长的课堂。 学长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了他对于生物的理解和学习方法,也适当的向我们提出了学习建议,在紧凑的情况下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学习的状态。 主要的讲课内容是生物入侵,这个看似有些眼熟的名词,但又有些陌生感。只是听说过一点点的程度,没办法更深入的了解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近些年来,大量的生物入侵发生在我们身边。类似水葫芦,又叫凤眼莲,因为紫色的花色和传播速度迅速难以铲除又被叫做“紫色恶魔”。给许多沿海城市带来了河流阻塞,破坏生态系统等危害。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十分漂亮的生物,叫做加拿大一枝黄花。嫩黄色的花瓣细小又密集,却同时给许多地区带来了占用土地,难以种植粮食等棘手的问题。 宁磊学长给我们讲了许多还没有了解的生物知识,也希望以后我们会有更多的沟通机会。 后记:受到科学网两篇博文的启发,我在公派出国留学期间顿悟自己的人生使命,我必然要走上高中教师这条路(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3718do=blogid=1002385),这注定是我的战场,我将尽最大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物老师。
个人分类: 梦想|5446 次阅读|2 个评论
终于博士答辩啦
热度 12 dhqkxw 2016-5-1 13:58
2016 年 4 月 29 日,是我博士答辩的日子,标志着我博士主要的任务完成了,虽然还会在这边待一段时间完成一个小课题,但心理如释重负,特写文纪念一下。 我是 2011 年 9 月进入交大医学院免疫所读研究生, 2013 年转为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一共五年。比起一些同学,我还算顺利。但其实这五年我过得很辛苦,只是所有的一切在我答辩致谢哽咽时都化为泪水,一切都是值得。 有一点我比较欣慰,就是我答辩是用英文完成的,而且评委对我整个讲的过程评价都很高,这也算是对我这几年坚持用英文的一个小小的肯定。当然我并不是说自己英文有多好,而且国内答辩大部分学生会用中文,我只是想挑战下自己而已,毕竟要去美国做博后,就当是一种练习。 简单总结下我硕博五年的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与实验技术学习( 2011 年 9 月至 2012 年 5 月),这期间我把硕博期间规定的学分大部分都修了,因为我开始就决定要转博的,所以第一年考试很多。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是对的,因为后面一旦进了实验室开展课题,就没有心思和精力去上课考试了。因为这边要轮转才定导师,所以这段时间选了两个实验室,主要还是去多学些实验技术。 第二阶段:定导师与课题摸索阶段( 2012 年 5 月至 2013 年 6 月),这段时间其实我比较痛苦,我选导师的情况有些特殊,之前写过一些博文。不过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我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是在摸索 ,那段时间其实是很痛苦和迷茫的。 第三阶段:确定课题并步步开展( 2013 年 6 月至 2015 年 3 月),这段时间开始确定课题,并且在导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完成,很累但却充实。 第四阶段:写论文投稿至发表( 2015 年 3 月至 2015 年 8 月),由于这个课题与 Yale 大学合作的,中间进展还比较快,加上之前的基础,到 2015 年初我们就开始写论文投稿。我导师之前一直跟我说这个课题他要投 Nature ,我们也是按 Nature 的格式来写的,并首先投给了 Nature 。刚开始我心里那个激动啊,不过很快不好的消息就来了,一个星期 Nature 就回复建议转给子刊 NatCommun 。由于同行竞争等原因,我们想快点发表,所以接受建议。一个多月之后修回,三个 reviewer ,除了一个提了几个尖锐的问题,另外两个都还好。我们也很快修回过去,大概两三个星期就直接接受, 8 月初就见刊。 第五阶段:写博士论文答辩( 2016 年 1 月至 4 月),中间有段时间没写,那篇文章发了之后开始做另外一个课题,然后也参加了一些会议,主要是去长见识,也学会怎么去把自己的课题讲给别人听懂。我是大概 2016 年 2 月中下旬开始写博士论文, 4 月初交盲审,我写论文花了很长的时间,主要是想认真对待,每个字都是自己一个个敲上去的。事实证明还是值得的,我答辩提问环节答辩主席跟我说我的博士论文水平绝对是上乘的,最后答辩委员的意见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 今天是五一节,但有些资料还要补也有些累,故选择在学校休息,有时间就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下次可以写写读博士期间的心得和经验。整理了一些答辩的照片,分享一下: 1.答辩评委,导师,秘书及我的合影 2.我答辩中 …… 3.我回答问题中 ……
个人分类: 博士毕业|9095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华东师大教授:博士毕业太容易了
热度 1 redtree 2015-3-10 06:53
华东师大教授:博士毕业太容易了 作者:张婷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5/3/9 9:17:30 ■本报记者 张婷 3月8日发自北京 “博士生答辩走过场的现象太严重,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金宏今天抛出的这个话题,立刻引爆全国政协教育界别41组会场。 丁金宏带着怨气说,不少论文提前一天才送到答辩老师手里,根本来不及看。答辩时,“专家们说说皮毛,你好我好大家好,意思意思也就通过了,根本不当回事”。看起来都是100%的通过率,但有些论文真是看不下去,几乎没有什么原创性。 丁金宏对比国内外的论文答辩发现,在国外,答辩委员会的成员是面向全球聘请有发言权的专家,博士论文要提前一个月送审,答辩组专家还要出具书面报告,“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答辩太宽松了”。 答辩过于宽松,直接影响到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宽松,则意味着一些本来不合格的博士毕业了。 41组以教授居多,丁教授的话音未落,会场顿时热闹起来,委员们在小声议论着: “论文有水分的的确不少,博士生之间的水平差距太大了。” “答辩委员会很多是熟人相互请,你让我的学生过,我让你的学生过。” ……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感慨道:“我们与国外最大的差距在高等教育,而在高等教育中,最大的差距在博士的培养上。” 丁金宏继续说,现在学生不在乎答辩,害怕的只是盲审。被抽到盲审的学生垂头丧气,没被抽到的欢天喜地。 丁金宏建议,对盲审不合格的论文,可再请一位专家审查。如果两位专家都判定不合格,即可宣布没通过审查。“要严把博士出口关。每年国务院学位办要抽查,对不合格的论文,不但追究导师的责任,还要追究答辩委员会的责任,这样大家就把答辩当回事了。”他说。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汪苹委员也赞同提高博士的淘汰率:“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就要宽进严出,对不合格的学生不准予毕业。”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时,南开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饶子和委员提议,“请曹雪涛院士发言”,“曹院士指导的优秀博士论文最多,最有发言权”。 曹雪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他的12名博士获得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曹雪涛认为,博士的问题,关键还在导师身上。 “没有不想成才的学生,只有不负责任的导师。”曹雪涛认为, 三流导师传知识,二流导师教方法,一流导师授理念 。对博士生的培养,要有醍醐灌顶般的开悟。导师要有让学生“骑在导师头上”的本事和胸怀,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得更远、走得更远、悟得更深。 说到这里,大家纷纷点头称道。 “博士生不是苦力、劳力,而是要作为人才去培养。如果我的学生毕不了业,我会觉得愧对他们。”曹雪涛说。 他认为,要提高博士生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博士生导师的准入和淘汰机制。“可以由行政人员、老教授和年轻人共同组成学术委员会,负责选拔、考核博导。对考核不过关的博导,可以不再聘任。” 曹雪涛抱怨,目前的博士生导师淘汰机制落实得不好。有的学校规定,导师没有申请到经费就取消资格,经费不应该是核心标准。一个人的能力、理念,对学术的追求,对人才成长规律的理解,包括对国家政策的理解都到位了,才能当好导师。 听了大家的发言,丁金宏点头回应:“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亟待加强!”(原标题:两会关注 我们的博士太容易毕业了!——政协委员忧心博士生培养)
个人分类: 教育|12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儿子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热度 13 fqng1008 2014-5-24 08:54
儿子昨天下午在市中医院顺利通过论文答辩,五年的辛苦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交待。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 慢性HBV携带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及补肾法的干预效应。 1 2 3 4 5 6 7 论文摘要 背景和目的 众所周知,慢性HBV感染有四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很多学者认为,慢性HBV感染四阶段与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密切相关,而肝细胞内HBcAg分布又与病情轻重、病毒载量、治疗应答相关联,并影响着慢乙肝的进程和转归。目前在临床上,人们依赖病理学家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HBcAg的表达和分布,然而,由于病理切片自身的问题和主观经验的限制,常常出现主观偏倚。而且,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临床意义的研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基本达成共识,但进一步深入探讨,存在学术分歧的地方仍然很多。分析其原因,一是如上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尚有不足,二是研究者采用的评价方法并不统一,三是病例选择差异较大。此外,从中医理论看,肝细胞内HBcAg分布与前人的“伏邪”学说能否汇通和结合?中医补肾法为主是否有一定的疗效?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有4个目的:①从理论上探讨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引入中医伏气温病学说的可能性;②设计和验证一种较为客观的,定量的肝细胞内HBcAg分布的分层评价方法;③探讨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状态的临床意义(各病毒学、免疫学指标以及肝脏病理在HBcAg不同分布状态的表达情况);④探讨补肾法治疗对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状态及各病毒学、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来自导师领衔主持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证候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方案研究” 中42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 2. 切片成像与图像处理:从深圳市中医院获取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在第三人民医院病理科进行切片拍照,判断HBcAg阳染情况,并进行图像编号、标示。应用Image-Pro-Plus图像处理软件,在HIS 模式下,分别测出平均每个视野内的阳性细胞核个数、染色面积、平均光密度值,以及整个视野背景的平均光密度值。根据不同色度参数,可以得出阳性细胞浆HBcAg免疫组织化学阳性面积,亦可以分别计数HBcAg免疫组织化学阳性与阴性的细胞核。最后,分别获得HBcAg胞浆阳性面积和胞核阳性个数的数据。 3. 肝细胞内HBcAg分层评价方法:通过胞浆、胞核阳染率的计算公式,统计所有病例胞浆、胞核阳染率,待统计完毕,根据胞浆、胞核阳染率数据分布特点,定量划分HBcAg表达的不同层级,并探讨HBcAg分布与一般情况及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指标的关系,从而判断其临床意义。 4. 血清学指标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PCR ELISA全自动内标法(Roche公司COBAS AmpliprepTaqMan48系统),分别在治疗开始及第24周、52周各检测1次;血清乙肝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采用Abott Laboratories ARCHITECT i2000sr系统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检测;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IL-2、 IL-4、IL-10、IFN-γ、TNF-α,采用ELISA方法检测。 5. “补肾法”疗效观察:“补肾法”是以补肾为主兼以健脾和清透的治疗方案。补肾健脾方由仙灵脾30g、菟丝子10g、杜仲15g、怀牛膝15g、枸杞子15g、黄芪15g、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0g、枳壳10g、印度叶下珠15g、丹参20g、三七5g、郁金15g组成。补肾清透方由印度叶下珠30g、菟丝子10g、仙灵脾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桃仁10g、甘草5g、虎杖15g。均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进行治疗组和对照组HBcAg分布情况及病毒学、免疫学、病理学指标的对照研究,以评价其疗效。 研究结果 1. 肝细胞内HBcAg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429例患者HBcAg胞浆和胞核阳性分布:0-2.5% HBcAg胞浆阳性表达的患者病例数最多,随着胞浆阳性表达升高,病例数逐渐减少,高于40%的阳性表达以个例情况为主;0-2.5%胞核阳性表达的患者病例数最多,超过总体样本40%,2.5-5.0%阳性表达病例数明显降低。 (2)HBcAg胞浆与胞核分层情况:HBcAg胞浆阳染显示,胞浆HBcAg阳染率0.05% 设为0级,基本代表胞浆HBcAg表达阴性;0.05%<胞浆阳染率<5%设为1级,5%<胞浆阳染率<10%设为2级,10%<胞浆阳染率<20%设为3级,胞浆HBcAg阳染率20%以上者设为4级。HBcAg胞核阳染显示,胞核阳染率=0%设为0级,代表着细胞核HBcAg表达阴性;0%<胞核阳染率<2%设为1级,2%<胞核阳染率<10%设为2级,10%<胞核阳染率<20%设为3级,胞核阳染率>20%设为4级。 (3)不同性别HBcAg分布表达:男性与女性无论在HBcAg胞浆还是胞核中表达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4)不同年龄段HBcAg分布表达:HBcAg胞核的表达主要集中于25-47岁,胞浆则集中在26-47岁。 (5)血清HBsAg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血清HBsAg滴度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高于3级、4级( P 值分别为0.05,0.01),1级、2级滴度表达皆高于4级( P 值分别为0.05,0.05)。它在0级HBcAg胞核分布明显低于1、2、3、4级( P 值分别为0.05,0.001,0.001,0.001),1级的表达明显低于2、3、4级( P 值分别为0.01,0.05,0.05)。 (6)血清HBeAg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血清HBeAg滴度在1级、3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高于4级,有统计学意义( P 值分别为0.01,0.05)。它在0级HBcAg胞核分布明显低于1、2、3、4级( P 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1级中表达低于3级( P 0.05)。 (7)血清HBV DNA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血清HBV DNA载量在HBcAg胞浆分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它在0级HBcAg胞核分布明显低于1、2、3、4级( P 值分别为0.01,0.001,0.001,0.001),1级低于2、3、4级( P 值分别为0.05,0.01,0.01)。 (8) IL-2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 IL-2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高于1、2、3、4级( P 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1级高于2、4级( P 值分别为0.001,0.01)。它在HBcAg胞核分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9) IL-4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 IL-4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低于1、2、3级( P 值分别为0.05,0.01,0.001),1、2级皆低于3级,高于4级,有统计学意义(1级 P 值分别为0.001,0.01;2级 P 值分别为0.01,0.01),3级中表达高于4级( P 0.001)。它在2级HBcAg胞核分布明显高于1、3级( P 值分别为0.05,0.05)。 (10) IL-10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IL-10在0、1级HBcAg胞浆分布皆高于3、4级,(0级 P 值0.001,0.05;1级 P 值0.001,0.01)2级低于1级,高于3级( P 值分别为0.01,0.01)。它 果2.6 它它在0级HBcAg胞核分布低于1、4级( P 值分别为0.01,0.05)。 (11)IFN-γ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IFN-γ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低于1、2、3、4级,( P 值分别为0.01,0.01,0.01,0.001)2级低于4级( P 0.05)。它在HBcAg胞核分布表达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TNF-α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细胞因子TNF-α在0级HBcAg胞浆分布明显高于1、2、3、4级( P 值分别为0.05,0.001,0.01,0.001),1级高于2、4级( P 值分别为0.001,0.01),2级低于3级( P 0.05)。它在0级HBcAg胞浆分布低于2、3级( P 值分别为0.01,0.01),1级也低于2、3级( P 0.05,0.01)。 (13)肝组织病理在HBcAg胞浆、胞核分布中表达:423例患者炎症活动度分级与胞浆HBcAg的分布率呈正相关,G0组患者HBcAg的分布率明显低于G1、G2和G3组( P 0.01,0.001和0.01),G2组明显高于G1、G3组(均 P 0.05),但达到G2后有下降趋势,值得进一步验证。胞核HBcAg的分布率也以G2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均 P 0.05)。肝纤维化分期在HBcAg胞浆、胞核中的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2. “补肾法”治疗后HBcAg表达、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指标变化 (1)HBcAg胞浆、胞核阳染率变化:胞核阳染面积百分比均数下降了1.0006,但 P =0.539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胞浆阳染率百分比均数上升了5.2241, P =0.0020.01,治疗组治疗前后,以及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肝组织病理学表达:肝组织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改善( P 0.05),无统计学意义。 (3)HBsAg滴度的变化:80例患者HBsAg阳性滴度下降了21632.51IU/ml,且 P 0.05,有统计学意义;与93例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HBsAg阳性滴度下降了20689.3867 IU/ml,且 P 0.05,有统计学意义。 (4)HBeAg滴度的变化:HBeAg阳性表达水平下降了134.3548IU/ml, P 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HBeAg阳性表达水平比对照组低115.0866IU/ml, P 0.05,有统计学意义。 (5)HBV DNA载量变化:HBV DNA指数下降了0.5638 log, P 0.05,说明DNA有所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HBV DNA指数下降了0.483 log,且 P 0.05,有统计学意义。 (6)IL-2表达水平的变化:IL-2均数上升了22.5121 pg/ml, P 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IL-2上升了21.3036 pg/ml,且 P 0.05,有统计学意义。 (7) IL-4表达水平的变化:IL-4下降了42.5714 pg/ml, P 0.001,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IL-4下降了42.0477 pg/ml, P 0.01,有统计学意义。 (8)IL-10表达水平的变化:IL-10下降了1.7844 pg/ml,但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IL-10下降了0.962 pg/ml,无统计学意义。 (9)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TNF-α下降了15.3377pg/ml, P 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TNF-α下降了13.3355 pg/ml, P 0.05,有统计学意义。 (10)IFN-γ表达水平的变化:IFN-γ上升了1.1039 pg/ml, P 0.05,无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中药治疗组治疗后IL-2上升了1.6257 pg/ml, P 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 论 1. 建立在肝细胞内HBcAg胞浆、胞核阳染分布数据基础上的量化分层评价,为探讨病毒学、免疫学、病理学指标与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状态的关系提供了一种较为客观的方法。 2. 随着肝细胞内HBcAg分级的递增(胞浆、胞核阳染率的增高),HBsAg、HBeAg、HBV DNA、IL-10、TNF-α以在HBcAg胞核中的表达为主,免疫细胞因子IL-2、IL-4、IFN-γ则以在HBcAg胞浆中的表达为主。 3. “补肾法”可以通过上调IL-2,下调IL-4、IL-10 、TNF-α的表达水平,调整机体免疫状态,降低了血清HBsAg、HBeAg的滴度和HBV-DNA的载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HBV携带者的免疫耐受状态,阻止了病毒对肝细胞的继续侵蚀,包括HBV DNA载量的降低。 4. 根据肝细胞内HBcAg胞浆阳染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胞核阳染率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的定量分析,以及补肾法治疗后HBcAg胞浆阳染率上升的表现,符合伏邪“由里出表”的临床特点,说明肝细胞内HBcAg分布状态可以作为伏邪部位引入中医伏气温病理论。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3931 次阅读|25 个评论
自由万岁
热度 124 fangchuan 2014-3-26 22:53
海阔天空,自由万岁! 做出决定后,这两天觉得异常的轻松。接受高人建议,从此本人脱离苦海,终获自由,雾霾消散!这是自2006年入行科研以来最幸福的事情。 (剧终!) 方川 2014,03.30
27979 次阅读|365 个评论
在美国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热度 8 Majorite 2013-12-8 11:11
中国博士毕业工作不好找,其实在北美博士毕业之后更难找,请读扭腰时报这篇文章。科学网不久前就国内国外博士待遇还有不少讨论, 一些人还不相信蒋继平博士的叙述。一个助理教授的位置,全世界公开招聘,往往上百博士申请。助理教授并不是都能拿到终身教职的,有人一辈子做副教授,反复申请晋升正教授,反复被拒,退休时还是副教授。中国改革开放之后30年出国留学超过200万,在海外做到正教授还不过1500人,那可不像国内有些大学发几篇SCI文章就直接为教授,博士毕业归国一二年就是教授。王天旭这样的人好高骛远,不做教授就不搬离大学校园。更有个别土鳖甚至土硕士、土讲师,还不知天高地厚,整天伸着舌头对海外教授与屈指可数几个海龟正教授评头品足,似乎统统不如他,大概他们从来不照镜子。 扭腰时报: 在美国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海外教育 REBECCA TUHUS-DUBROW 2013年12月07日 最近一个星期天下午,在曼哈顿上西城一家全食餐厅(Whole Foods)的长桌旁,一场月度会议如期举行。待所有人坐定后,组织者拿出一袋薯片放在桌子上,随即开始处理内部事务,比如募集捐款,但她并没有执意要求。“我知道你们有些人的处境不太好,”她说。 一位与会者回忆说,有一年她的年收入只有9000美元,日子过得很苦。“多年的贫困生活让我精疲力竭,”她说。她的邻座插话说:“阿门,我的姊妹。” 如果碰巧偷听到他们的谈话,或许你会惊讶万分地获悉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点:令人敬畏的学术造诣。围坐在桌子四周的,是一位历史学家、一位社会学家、一位语言学家和十几位其他领域的学者。大多数人拥有博士学位,还有几位或即将完成,或中途放弃。所有人都在研究生院苦读多年,但要么是出于个人选择,要么是因为客观环境,几乎所有人都未获得他们孜孜以求的终身教授席位,一位获得教职的幸运儿也萌生退意。现在,一个名叫“多面手博士”(Versatile Ph.D.),旨在支持博士生寻求非传统职业的团体让这些博士生齐聚一堂。 一轮自我介绍结束后,与会者三三两两地聚拢在一起,互相交流求职故事和技巧。一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研究古代宗教的32岁男士,身穿一件印有其雇主(一家财经网站)名称的T恤衫;他向一位即将完成论文的女物理学家宣扬这份工作的种种好处。目前在一家私立名校任教的历史学家,给一位最近获得美国研究学位的博士提供在哪里寻找招聘广告、如何包装自己的建议。这位毕业于2012年的年轻博士名叫亚当·卡皮塔尼奥(Adam Capitanio),近三年来一直在美国东北部寻找学术性工作,他至少已经申请了60份工作,但连一个面试机会都没有争取到。卡皮塔尼奥目前在一家学术性出版机构当助理编辑,正尝试着制定一项长期计划。“在获得这份工作前,我几乎快绝望了,”他说,“这份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让我有时间弄清楚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事情。” 卡皮塔尼奥博士的经历绝非特例。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2011年的一项调查,35%的博士学位获得者——43%的人文学科博士——在完成学业时没有签下就业意向书。有望走上追求终身教职这条路的博士预期不到一半。许多人自愿选择另一条路径,因为他们希望获得更高的薪水,更直接地接触世界,而这些东西似乎是撰写专著和终身教职委员会所不能给予的。 亚当·卡皮塔尼奥,密歇根大学美国研究专业博士。工作:博格翰图书公司助理编辑。卡皮塔尼奥博士读硕士时的专业方向是电影研究,总共在研究生院学习了九年。他说:“读到一大半时,我才意识到就业市场有多惨淡。” Kirsten Luc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尽管博士毕业生数十年来一直面临类似的就业形势,但在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尝试着把博士学位和令人满意的非学术性工作挂起钩来,甚至开始反思博士生教育的目的。“这个问题本身不那么新鲜,”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会长黛布拉·斯图尔特(Debra Stewart)说。“但我想说,出现现在这种反应肯定是前所未有的。” 除纽约以外,包括费城、芝加哥和洛杉矶在内的其他7个城市也组建了多面手博士小组。丰富的在线资源帮助博士们把他们的学术资历转化为个人履历,然后向非学术类雇主推销自己的技能。这些曾经的学者可以在 《学术复苏编年史》 (Chronicles of a Recovering Academic)和《前博士汇聚地》(Dr. Outta Here,需警惕淫秽内容)等博客上找到同道中人。 变革的精神甚至已经开始在象牙塔内部扎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去年春天举办了一个名为 “超越学术界” 的会议,邀请从咨询到生物技术等各类领域获得成功的博士发表主题演讲。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研究生中心也计划举办类似活动,该中心于今年2月份成立了一个 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办公室 。 在人文学科,这一问题尤为迫切。对于STEM学科(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博士生来说,产业界早已是一个可行的就业选择。但研究俄罗斯文学或中世纪历史的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并没有多少显见的职业选项。甚至在大学校园内部,他们也经常面对各种质疑其专业意义的问题,更遑论校园以外了。 卡伦·尚顿,罗格斯大学哲学博士。职业:全美洲议会联合会分析员。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尚顿发现自己对从政的兴趣比谋求教职更大。 Matthew Stav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8月份, 学术交流研究所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stitute)发布了一份题为《脱离束缚的人文学科:支持终身教职之外的职业生涯和学术研究》的 报告 。首席研究员卡蒂娜·罗杰斯(Katina Rogers)在这份报告中探讨了一个方兴未艾的概念——学术替代性职业(alt-ac)。这一术语及其Twitter话题标签已经获得广泛传播,除了受聘于政府机构的历史学家和博物馆馆长等非学术性工作之外,它还可以指代非教学岗位的校内工作,比如行政人员和图书管理员。 罗杰斯博士认为,学术替代性职业与其说是一个在哪里工作的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如何工作的问题——“如何凭借最初让你产生读研冲动的那股求知欲,运用诸如研读文本、探究历史和书面论证这类与从事学术研究相同的技能,完成手头的任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称赞这个新词为通常悲观的替代性职业讨论注入了一股“正能量”。学术替代性职业风潮认为,非学术性工作并非万不得已的备用计划,而是双赢选择:博士生能够依凭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技能应对一切挑战,而不是继续蛰居在象牙塔之中。 卡伦·尚顿(Karen Shanton)曾在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sity)探索无意识的认知过程,并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但她目前就职于为议员提供超党派分析的 全美州议会联合会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美国学术团体协会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给予她一份为期两年的研究员职位。该协会在2011年创建了一个公共研究员计划,以帮助人文和社会科学博士生进入非营利性和政府机构工作。 尚顿博士表示,博士教育经历“绝对”有益于她的工作,因为除了熟稔大脑运行机理知识之外,她还可以发挥自身的写作和思维技能。“这的确是一份非常棒的工作,因为它具有学术性工作的许多好处,”她说。但“政治类工作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她目前的工作重点包括拟定选民身份法律。 卡罗·于维安科,纽约大学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博士。职业:创业。于维安科在攻读博士期间,建立了初创公司InSchool Apps,在学校孵化器的扶持下,他开发了一个用于解释路易斯电子式的应用软件,该应用已被下载4万次。 Michael Appleto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虽然学术替代性职业的前景相对乐观,但一些心灰意冷的学术界难民欣然接受了他们所称的“后学术职业”身份。一家名为 “如何离开学术界”(How to Leave Academia) 的网站最近发布了一份 《后学术职业生涯宣言》 ,其基本取向是,“坚信目前的体制是有缺陷的、残忍的、不可持续的,因此不可能直接参与其中。”这种观点认为,博士项目使用虚假的承诺,引诱学生充当廉价劳动力,最初是助教,然后是收入微薄的副教授,而所谓的终身教职只不过是镜中月,水中花。 “后学术职业生涯前景劝阻人们不要攻读研究生课程,”这份宣言的作者劳伦·怀特海德(Lauren Whitehead)和凯瑟琳·米勒(Kathleen Miller)如是写道。此外,米勒博士还以笔名“神经衰弱的劳伦”(Lauren Nervosa)和柯勒·贝尔(Currer Bell,这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曾使用过的笔名——译注)撰写了一篇博文《我憎恨我的后学术职业:当你无法获得完美的后学术职业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她在文章中写道:“毕业,离开学术界,搬到一个新城市,开始一份新工作,然后憎恨它?嘘!让我告诉你——这很难让人觉得是一个成功故事。”2012年完成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后,米勒博士无法获得一份学术性工作,她目前正准备创业,开展生涯培训事业。 在斯坦福大学,一些教授敏锐地意识到研究生院的开发潜力,但坚信它的价值。他们目前正尝试着鼓动有意义的变革。去年,该校六位教授撰写了一份引发热议的 白皮书 《斯坦福大学人文学科博士的未来》,建议重新设计课程,从而让人文学科博士为“学院内外各种有意义的,对于社会生产和个人都有益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同时建议减少攻读学位的时间——目前获取博士学位往往需要近十年光阴。 在这份白皮书的作者之一、德语教授拉塞尔·A·伯尔曼(Russell A. Berman)看来,承认这些切合实际的迫切需要是一种责任。“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一种智力事业,”他说,“但大多数参与者都处在一个他们也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年龄。”他补充说,“学术性就业市场非常羸弱,以至于各个院系的教职员工根本就不可能一切如常地开展教学工作。” 但他并不认同目前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博士生太多了。“我认为,对于那些热衷于钻研某个主题的人来说,接受博士教育是有益的,”伯尔曼博士说,“我认为它也有益于社会。博士生能够以多种方式为社会做贡献。” 这些教授呼吁斯坦福大学资助各院系设计替代性职业准备计划,并缩短攻读学位的时间。人文与科学学院征集相关建议,但予以响应的院系寥寥无几。与此同时,一些新建立的项目开始帮助人文学科博士在硅谷和高中寻找工作。 其他院校也在酝酿一些举措。整体来说,这些举措或许会逐渐改变博士生的预期。 虽然 纽约大学理工学院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无需应对与人文学科博士项目同样惨烈的存亡问题,但他们也开始尝试拓宽其博士候选人的职业选择。在过去几年里,这所学院已启动了两个孵化器项目,第三个项目也即将开启。这些项目为博士生提供场地、法律服务和营销咨询以促进创业。负责研究和技术事务的副教务长库尔特·贝克尔(Kurt H. Becker)表示,“相较于职业生涯基本上已经明确的博士后或助理教授工作,”这是“一条让博士生拥有更多掌控权的职业路径。” 实践网络项目 (Praxis Network)由八所大学的“数字人文”倡议行动组成,主要侧重于研究生教育。该项目注重培养博士生的合作、技术和项目管理技能,以帮助他们做好担当教授职位以外角色的准备。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 数字研究员计划 (Digital Fellows Program)的学生在第二学年,每星期需要花费15个小时参加一个选定的项目和相关活动。一位历史学家完成了一个名为“ 数据挖掘外交 :对国务院外交政策文件的计算分析”的项目。研究员还设计网站,并面向其他学生组织系列研讨会,所有这一切都与传统的人文专业学习体验——独自一人在书籍成堆的房间里埋头苦学——大相径庭。 “我们的确打算通过这些实验重塑博士生教育,反思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技能,”该项目负责人,英语教授马修·戈尔德(Matthew K. Gold)这样说。 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人类学教授伊桑·瓦特拉尔(Ethan Watrall)负责运营隶属于实践网络项目的文化遗产信息计划(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cs Initiative)。“我尝试着消除博士生因无法获取终身教职而背负的污名,”他说,“这并不重要——谁在乎呢?开开心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真正了不起的。” 他认为,研究生院的文化已经开始改变:“主要是因为对于改变,大家有着迫切的需求。” 不过,变革才刚刚开始。“学院是一艘大船,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调转方向,”他说。 丽贝卡·图赫斯-杜布罗(Rebecca Tuhus-Dubrow)为纽约时报书评和《Slate》等媒体撰稿。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914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
热度 1 danfouer 2013-11-24 22:27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包括我的父母、妻子和儿子,在长达五年半的攻读博士期间,是你们默默的在背后向我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养育孩子的工作,支撑我度过了这漫长的五年半时光。每当想到这五年多来未能常在父母膝下、妻儿面前尽到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心中时常百爪挠肠,泪潮暗涌!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两位博士生导师,汪国有教授和刘建国教授,是你们的敦敦教诲使我成功的从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转入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领域。三年的项目训练,两年半的论文撰写,使我掌握了从解决本领域实际问题到与同行比较、发表论文的全部学术过程,这是这六年来我最重要的收获。 我要感谢在华中科技大学与我一起奋斗的兄弟姐妹,这些年来得到你们大力的支持和配合,使我能够较为顺利的完成导师交付的各项工作,并为本论文的撰写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我要感谢在中南民族大学一起工作的同事,没有你们的支持和理解,我很难在今年完成博士学业。我要感谢在中南民族大学教过的每一名学生,你们见证了我从教电路、模电到教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的转变。 最后,我要感谢引我进入模式识别领域的 吴显礼老师 和支持我在中南民族大学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实验室的 谢志民 老师 ,你们老骥伏曦,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进!
个人分类: 思考评论|59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博士毕业到正式工作的心路历程
热度 59 liuboshanxi 2012-10-15 21:17
从博士毕业到正式工作的心路历程 我读书的时候由于只埋头读书很少与人交往,因此逐渐变得有些木讷。因此从毕业到参加工作、结婚等,在交流、表达等方面经历了一个从难以适应到基本适应的过程,其间的滋味一言难尽。把我找工作以及出国的心路历程写下来,相信对刚毕业的年轻博士们会有帮助的。 一、刚毕业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说” 在博士答辩的时候,导师让我给答辩专家打个电话,其中一位是某大学的校长,我对他非常敬佩以至于说话的时候非常紧张、磕磕巴巴。后来的结果是这位专家没有参加我的学位论文答辩,这让我对自己的表达能力非常遗憾。这件事以及后来的经验让我明白,不管对怎样有身份的人说话,一定心态平静、有礼有节,这样别人才会重视你、尊重你,不然只能得到轻视。我的不会说话的状态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后来有了对象、经常参加学术会议才逐渐改变过来。 二、苦学“怎么说话、怎么做人 ” 我读书的时候喜欢儒家学说,从本科至博士毕业每天都抽时间读一点,用十年的时间学习完了《四书》、《诗经》、《周易》等书。读书的时候我觉得学习这些可以调整心态、能让我长久地保持高强度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上之后我发现读这些书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毫无用处。于是我开始在业余时间阅读交际、讲话、时间管理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在读的时候感觉很好,但在实际中似乎根本用不到。现在我不读这些书了,但我还记得其中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影响着我的言行和生活,因此读这些书还是有意义的。 三、参加了很多学术会议 博士毕业后我在北航做了两年博士后,期间参加了不少学术会议也花了不少钱。我参加学术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找工作。开始的时候见了参会的老师不知道说啥,在会议茶歇或宴会时间只吃东西、一句话都不说,这种状态持续了大概半年多。后来逐渐知道大家喜欢说些啥,一些基本礼节也逐渐明白了,所以后来逐渐开始说话了。在参加会议中我还是联系到一些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去。不管怎样,我觉得参加学术会议对于希望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博士们来说很有意义,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和能力。 四、负面教训正面收获 在做博士后期间最不愉快的回忆是在某大学访问两月。那位老师脾气不好、不大会跟人交流,他经常骂他的学生,有时也骂我。我有时劝他骂人不好、可能起负面作用,后来发现毫无用处,所以我觉得对待别人还是发现优点夸一下比较好。因为我刚刚参加工作没有经验,访问期间和他的关系比较紧张,后来因为发表论文的事情跟他的关系彻底破裂。这次的经历让我明白几个道理:( 1 )正式工作上做事要职业、不能有被别人抓住口实的言行;( 2 )尽量和比较了解的人合作,这样比较好相处;( 3 )尽量和名校的人合作,他们经验丰富、待人比较宽厚。总之,这次访问的教训是负面的,但收获是正面的,所以还应该感谢那位教授。后来在工作中我非常谨慎,和老板相处基本上比较和睦。 五、出国之梦想成真 因为国内高校对国际化越来越重视,海外经历成为很多大学的硬性要求,博士毕业后我全力准备出国。开始的时候给国外的著名教授海发邮件,都被婉拒。邮件内容不外是大吹自己的水平高,想想当初说的话现在都有些汗颜。后来开始“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因此联系到了美国的 Qatu 教授,并和他在天津见过面。但他要求我自己申请经费,最终没有去成。 2011 年参加了一次在葡萄牙举行的国际复合材料会议,和 Qatu 教授等再次见面,仍没有成功。去年年底在宁波大学访问期间认识了杨黎明教授,推荐我去新加坡 Shim 教授这里工作,杨老师曾经跟他工作了 7 年。我抓住机会认真写了邮件,我虽然没有冲击力学方面的经验, Shim 教授还是接受了。我现在还在这里工作,感觉很不错。 最后,衷心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对刚毕业的博士们在生活和工作上有所帮助。
个人分类: 怎样创建成功的科研人生|42026 次阅读|63 个评论
毕业的陷阱
热度 35 cntspy 2012-6-12 13:41
2012年2月份,终于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的答辩。刚答完辩那会,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怎么说现在也是名正言顺的博士了,最高学位啊!以后别人叫我,可以在我的姓名前面加一个Dr.了,多有面子啊!掐指一算,从5岁上幼儿园开始到现在博士毕业30岁,在学校念书的时间加起来一共25年啊,真是寒窗苦读啊!这种心酸,恐怕只有读过博士人才能体会到。 在这25年的学校生涯里面,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大学以前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然后考试,就好比选秀节目,选秀的游戏规则就是得分高者晋级上大学,这些知识有不有用、对不对、过时不过时、符不符合客观历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服从老师的教导、记住书本上的知识和填对考试的答案就行。大学期间的主要内容因人而异,我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和考研,得分高者晋级上研究生,基本上是在延续大学以前的生活。从考上研究生到博士毕业的主要内容就是给老板打工,游戏规则就是发paper,达到老板要求的给学位。 请不要轻易作出承诺。 我的博士学习年限即将到来,过了这个年限再不毕业,就拿不到学位。在毕业前的一年,我已经有一篇论文发表,而且也达到了学院的要求,但是,老板从来都不care我的这个工作,因为发表的这篇文章期刊影响因子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按照正常毕业时间,一年半以前我就可以毕业,但是老板为了让我做更多的工作,对我的毕业一拖再拖,一直拖到毕业年限,期望我发表一篇大文章。在面对老板要求我毕业以后继续帮他完成这个课题的时候,我竟然一口就承诺了。就是因为这一承诺,使我失去了独立的机会。 尽管你对别人100%的信任,请不要作出任何的承诺来兑现眼前的利益,这等于在向别人透支自己的未来,付出的额外代价将会无比巨大。 请慎重考虑是否继续留在实验室工作 由于我们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超编,学院禁止实验室招聘工作人员。在我明知博士后必须做满两年才能出站的情况下,然后我又被我老板轻易地说服了。他说只要我的工作完成,找到位置随时都可以走。话虽这么说,我等于把自己的命运再一次的交到了他的手掌心。就是因为这一妥协,我再一次失去了独立的机会。 某日,老板在组会上指名道姓的批评我,理由是我没有毕业以前那么努力了!在毕业以前,我为了赶实验和毕业论文,每天起早贪黑,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回,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4小时。现在,我每天早上9点之前到实验室,晚上10点左右离开,平均每天工作大约12小时。老板竟然因此对我大加指责,说我应该做得更好,而且以他自己如何努力的程度对我进行无理的要求。放下人权和尊严不说,我承认我错了,我真的错了,错就错在我以前太努力了,不该工作那么长的时间,以至于我现在都达不到以前那个标准。 这只是我描述的留在自己实验室工作的一个不良后果。尴尬的问题在于,成为自己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以后,我自己认为我已经不是学生了,而老板仍然认为你还只是个学生。从心理上说,老板具有更大的优势,而自己要改变这种状态则很难。 请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承诺,尤其是不讲信用的人,尽管承诺的未来是多么的美好,这等于在把自己的未来贷给别人,而别人才是最有决定权的人。 现在很多人都处在毕业的关口,其实无论毕业之后是留在实验室还是离开实验室,最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把主动权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让自己掌管自己的命运。博士毕业的人不管怎么说,没有30岁也要将近30岁了,三十而立,首先就是人格的独立。在作出选择的时候,请三思而后行。如果不知道如何做选择,请多问问身边的同学,看清自己的利和弊。 后记: 人生路上有个陷阱,可是对于一个从没有真正接触社会的人来说,从来都没有学会如何辨识陷阱,一旦踩到了这个陷阱,当然有人会说“这个愚蠢的人”,这就是现实!写这文章的目的不是想改变什么,但是我想揭露这种事实,让更多刚刚踏入社会的同胞们能够看清前面的陷阱。
个人分类: 科学生活|5098 次阅读|40 个评论
我的研究生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才能?
热度 39 wangdh 2012-5-26 16:08
我的研究生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才能?
我的研究生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才能? (王德华) 鉴于自己本身的能力和学术视野,以及对研究生培养的理解和实践,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着“在规定的学科范围内,研究生可以自由选题”的原则。我知道其中的难处,也知道其中的优势,更知道自己的不足。我的基本原则是带领一批学生在自己的学科道路上(动物生理生态学)尽量向前走。师生在一起生活、学习、讨论和交流,尽量快活地过日子,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完成课题任务,完成学业,做点大家感兴趣的研究,有意义的研究,发展着学科,追踪着前沿和热点,坚持着传统和经典。我们希望能够唱着歌,面带微笑,没有心理负担,兢兢业业,坦诚和谐地生活。 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些距离的,理想的总是美好的,所以我们步履蹒跚,我们跌跌撞撞,在前行的路上汗水和泪水齐下,幸福和苦闷并存,有欢笑,有愁容,有阳光,有阴云。学生时不时会有质疑,我们的路就这样走下去吗?我们该如何发展?我们研究组就不能策划几篇 NS 水平的文章吗?我也曾狂言说,田鼠类的储存食物行为和兔类的高体温(高代谢)现象,这两个方面如果我们能够从机理上进行回答,应该就是 NS 水准的文章。这样的文章需要多层次上的解释,需要多年的积累,需要多个实验验证。 后来真有学生开始尝试做了,其它方面我们也开始积累了,但要达到一定的目标,显然需要更多方面的发展,包括技术手段和学术思维,包括有创造力和踏实能干的学生。我自己总是感觉没有能力设计出 CNS 水平的实验来,缺少一种胆识和魄力。一个自我解嘲的推辞就是生理学这个学科发展太成熟了,成熟的经典学科要创新和突破太难了。要是单冲着高点数的论文,倒不如跳出学科的限制,重新走另一条路。更换研究领域和科研方向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和做好的。我还是要坚持在自己的学科上走下去,边做边发展,能走多远就走多远。所以学生说,我们太保守了。我也直言学问上的保守是受知识背景和学术眼界所限的。所以我也多次在研究组组会上呼吁我的学生们,趁年轻,要敢于尝试一些难题,敢于触及一些未知,敢于尝试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更要多合作。 前些日子又有学生提到我们组研究生培养的问题,恰逢今年有毕业的研究生发表(或接受)了论文,达到了获得学位的要求。我在一次组会上,又一次为自己的保守辩护。从三位 80 后的硕博连读生的成长看,我觉得当前的培养方式还是有一点优势的,基本达到了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那么,我的研究生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呢? 我简单列了几条: 1、具备了 阅读文献、理解文献的能力。能有意识、主动随时关注和追踪自己领域内的新文献。并有能力去评判这些新的进展。 2、 能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对国际上的主流实验室和科学家有所了解,并能追踪和关注其科研进展。 3、 具备了个人独立工作的能力。能够独立提出一些有水准的科学问题。能够逐渐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课题内容。 4、 通过阅读文献,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不断有一些新的想法,也不断有去开始一些新的实验的冲动。 5、 能够独立完成计划的实验内容,独立完成数据分析,独立完成论文写作,能够在学术期刊上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 6、 学会了做学术报告,学会了回答问题。学会了修改论文和对审稿专家审稿意见的回复。 7、 学会了本领域的主要实验手段和方法。 8、 学会了学术交流、科研协作,知道了责任和学术规范,并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去践行这些规范。 9、 学会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会约束自己,学会了自己规划自己。 10、 对科学逐渐有了感觉,对学术逐渐有了自己的追求。 11、 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见识了学界的同行。学会了做墙报。 12、 学会了总结。各种总结,如学期总结、考核总结、学术交流总结、年终总结等。 13、 了解了科学基金的撰写。了解如何审阅稿件。 14、 完成了学位论文的撰写。完成了学术论文的发表。 15、 熟悉了实验室的文化和传统,熟悉了实验室(研究组)的管理。 … … 在思维上,视野上,技能上,知识上,规范上,信心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和提高,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同时有了自己的一个可以追求的科研方向。 博士阶段是自己学术生涯的一个起点。 翅膀硬了,就可以飞了。 带着微笑离开,留下灿烂的阳光。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17108 次阅读|71 个评论
毕业的曙光
热度 4 dongfangfr 2011-8-13 11:51
在NEC Lab的实习要延长到12月了。最初这边的mentor提出希望我留下来接着做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一是担心学校的导师不同意 --- 过去一年,组里几个同学陆续毕业,所以需要人手。二是打算9月开始找工作,准备各种材料,担心时间不够用。之后和导师聊了聊,这些疑虑都打消了。 和导师谈了随后两个学期的计划:9月到12月继续实习,同时准备申请工作,以教职和研究所为主。12月回学校之后做预答辩。之后再尽量完成一个课题。4月底之前敲定工作,然后博士论文答辩。导师拍板同意。毕业的时间表实际是导师在今年年初时提出的,当时我还有点疑虑,觉得自己还需要发几篇论文才行。之后接连有几片重量级论文诞生,于是一切水到渠成。 同学中总有人惊诧于我毕业之“快” --- 近几年组里的毕业生都是花6到7年时间,而我从08年开始读,加起来三年多。但每每想起读研的时长,总是一声叹息 --- 如果加上读硕士和做研究助理,我的研究生阶段也马上要超过6年了。虽然自己很喜欢学校的宁静生活,但每每看到同龄的同学朋友立业成家走出校门,就会有强烈的紧迫感,觉得不能再在象牙塔里窝着了。人终究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的 --- 该是上岗锻炼的时候了! 需要记住的是,不管时间以何种速度流逝,不管时间“剩余”多少,都要保持一种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面对生活的状态。这是王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272 次阅读|3 个评论
博士毕业了,到哪里去?
热度 50 wangdh 2011-5-31 13:11
博士毕业了,到哪里去? (王德华) 我曾写过一篇“ 让青春在压力下闪光 ”,有老师说题目太性感。刚才看到张老师的“ 扬起理想的风帆远行 ”,觉得同样性感。不管年轻人是否喜欢,青春和理想,无疑是属于年轻人的。 随着学位论文答辩季节的结束,又将有成千上万的学子戴上博士帽和硕士帽。虽然中华大地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信条在为人父母的几代人脑海里还是根深蒂固,但飞速疾驶的历史列车已经跑得太远太远了。父母们不解,学子们长叹,执政者心里很清楚。 自从引进人才成为执政者的一种政绩,引进人才可以获得巨额国家资源的那时候起,国内的青年学子们不出国,几乎已经没有了希望。当各大高校招聘人才的标准上有“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字样时,国内的博士们手中那红彤彤的博士学位证书已经大大贬值,甚至羞于拿出来显示一下了。这种状态是很可悲的,这种状态注定也不能长久下去,潜在的危机执政者应该意识到。一个不重视培养人才、蔑视自己培养的人才、甚至抛弃自己培养的人才的国度,永远是直不起腰的,也永远成不了科技大国。引进人才,谁都知道重要,但蔑视本土人才则是愚蠢之极。 博士毕业了,到哪里去?“扬起理想的风帆远行”,希望的田野在哪里?天蓝蓝、海蓝蓝,就是看不到边。没有方向的帆船,会驶向何处?东西南北风,那一阵风能扬起你理想的风帆? 当今博士们很现实,就业、有个固定的工作成为了第一选择。所以,只要哪个单位伸出橄榄枝,或者自己十八般武艺使尽,获得一个职位,在当今是年轻博士们最幸福的时刻了。 突破重围已经为时已晚,曲线救国也许能见到光明。如果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自己还执着于科学事业的话,土博士们至少还有2条路可以选择: 1、 走出国门做博后。不要选择那些一般的实验室,选择真正的顶尖实验室,一旦能够幸运获得机会,闷头苦干,做出几点高质量的结果,发表上档次的科学论文。这样,就有了下一步选择的资本。 2、国内做博后。同样不要选择那些一般的实验室,要选择真正的顶尖实验室,一旦能够幸运获得机会,同样闷头苦干,做出几点高质量的结果,发表上档次的科学论文。这样,也就有了下一步选择的资本。 (原文: 国内做博后。如果你还执着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希望走学术这条路,在国内选择合适的高水平的实验室,再苦熬几年,同样需要做出点像样的结果来,发几篇好文章。这样,下一步的选择也具有了资本。) 如果科研的缘分尽了, 不想做学问了,那就想好做什么。如果有条件,自己创业。进公司,挣钱养家。 还有哪些出路?希望科学网上的智慧者出出主意吧。 如果你在攻读博士期间,认真学习了,真正体验了,导师真导了,你已经掌握了该掌握的,学习了该学习的,那么就应该坚信,在当今中国,找个工作还是没有问题的。除非你晃悠了 3 年、 5 年,论文没有做好,文章没有发好,学问马马虎虎,那谁都别埋怨了。如果没有一个李刚爹,普通人只能靠能力,靠本事,靠智慧,靠汗水。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乐于奉献,谁都喜欢。 中国当今还是一个正常的国家,靠本事吃饭应该还是共识,有本事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到没有饭吃的地步。如果连这一点信念都没有了,眼前就是一片黑暗。等待的,只能是电闪雷鸣、狂风暴雨。 毕业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更是新阶段的开始。 学生毕业对导师是一种解脱,对自己则是一种新的挑战。 随感。 ******** 链接旧博文: 土博士还能看到希望吗?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24233 次阅读|72 个评论
选择鸡头还是凤尾?
热度 10 Bobby 2011-1-28 19:24
王正全《求问:关于鸡头和凤尾的抉择,鸡尾可以考虑不?》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0403do=blogid=408616cid=687922 博士毕业或海归返国,是选择凤尾(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或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国内一流高校或研究所),还是鸡头(省会城市或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或著名旅游城市的二三流高校或研究单位)? 我个人的意见如下: 如果你考虑自己少,考虑别人多,比如孩子教育、老婆就业、子孙万代的生活便利,你可以委屈一点,选择凤尾。当然,现在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显然在一线城市要高些,这也是必须忍受的一点。 如果你主要考虑自己的发展,那么要根据你的才质和发展潜力来选择: 如果你才质好、天分高、发展潜力大,你就一定要选择凤尾,因为凤凰与鸡那不是一个档次的,在更好的平台可以发挥更大的潜力,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的前途没有任何限制,而且可发挥到极致,虽然暂时在尾的位置,但长远来讲肯定是利好。 如果你才质一般,感觉发展潜力有限,则可考虑鸡头,因为在相对小而弱的单位,你有比较优势,竞争和工作压力不会很大,且或许可很快占据上位。如果能在"小庙做大和尚", 优越感也还是很强的, 但鸡头毕竟是鸡头,充其量也只是鸡头,发展的上限不大。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78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一个“土鳖”的2010
热度 2 gazelle 2011-1-13 09:18
2010 眨眼即逝,谈不上很给力,但却忙碌并充实着、、、 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宏观 春 虽说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觉得突然。博士的 3 年就仅存最后几个月了。寒假后马上就把自己全部贡献给了毕业论文。虽不能说没日没夜,却也着实天天忙碌。数据整理、分析,文章撰写、、、同时还要修改其他被拒或修改的稿件。 有点焦头烂额,却也付出总有回报。春暖花开时,第一篇 SCI 正式刊出,第二篇 SCI 也正式接受,另一篇较为关键的文章也修改后重新投出。这个季节,除了原来的学习工作外,还面临人生的另一关键:准备就业!投简历、面试、、、 夏 紧张忙碌后,毕业答辩如约而至。总体还比较顺利。之后就进入跑单,收拾行囊,调节心情,迎接个人旅途的又一次重大迁徙,或许这也是最后一次。期间请假回老家待了几天、、、手忙脚乱,还未和 IOZ 的 XDJM 好好喝一杯,就匆匆赶着去 CIB 报到。紧接着就是项目答辩、野外调查。 秋 金秋十月,我和女友结束了超过八年抗战的长跑,晋级成为先生和太太。向往着婚假,却又分身乏术。项目申请、数据整理、论文撰写、、、虽然在这丰收的季节中没有论文产出,却也为以后的工作做了铺垫。值得欣慰,春天重投的论文,正式刊出。 冬 在北方呆了多年的我,冬日里少了暖气还真是有些不适应。隔三差五来个冷空气,窗外偶尔也飘点雪花。工作在持续,新的生活在继续,每天中午 12 点左右我就会咚咚咚下楼去热饭。已有半年未摸篮球的我,趁着午休,约上三五好友霸着一楼的乒乓球台厮杀一番、、、 小结: SCI 论文 (3 篇 ) , Oecologia , Journal of Zoology , European Journal of Wildlife Research 各 1 篇(前几年工作的都凑到 2010 年正式发表 ) ;成功申请领域前沿项目;从男友晋升为先生;在秦岭地区开展了 2 次野外调查,为今后工作积累了一定基础、、、 总体感觉: 我忙!我充实! 我累!我无悔! 衷心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预祝大家新春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986 次阅读|5 个评论
师兄博士生预答辩
botnet 2010-10-22 16:28
今天我的一位师兄预答辩,我做答辩委员会秘书,负责记录等,有一些收获。 1) 提出一个问题时,要充分说明其前提假设,以及应用的范围; 2)所做的研究工作最好和当前其他人的工作有比较; 3)PPT演讲时要注意老师们的思维和关注点; 4)逻辑关系要紧密而清晰; 5)将一个问题是要分步骤的,先是阐述问题,再者提出思路,然后细述方法和实现,最后是结论。问题要让人明白,思路要让人清晰,方法要让人觉得高深和费解,结论要有说服力。 最后,师兄预答辩很成功,祝贺一下!
个人分类: 科研交流|3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十无花
cyaninelotus 2010-8-28 00:19
虽然我现实的认为,我和科学网上的朋友见面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但是为了我和科学网上所有朋友的缘分,同时要让自己对未来抱有无限的希望,所以有些话还是说出来比较好。 还有啊,科学网上是实名制,大家都已经相识,欢迎朋友们来张掖游玩,我当免费导游。不过,要早点和我打招呼啊,我好提前“补课”。 在科学网开博的这一年是我最有幸运的一年,是科学网上这些文字的陪伴、这些思想的陪伴、这些热情的陪伴使我基本渡过了心理危机。说真的,我不是闲到有时间写博客、看博客,但是我需要给自己寻找阳光,然后把这些阳光吸收消化掉,以营养自己。不过我真的没有想到09年7月6日在这里开的博客会是我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棵稻草”。 那天看到有人说自己是“28岁高龄的博士”,呵呵,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已是四十春秋。从03年开始我花了六年的时间在川大学习。02我老公去川大读研,我报考时学校不同意,好在03年招生考试需要的公章不是那么严格,我才有幸报考。当时我一个人带孩子,复习,给学生上课。时值非典,有一段时间市里的幼儿园把孩子“放回来”。我没法子,就把孩子锁在家里,课间十分钟跑步回家看望一趟。就这样我还能抽空带他去郊游,拍照,看农民收麦子,到河滩玩水玩泥,偶尔下馆子,我们娘俩点四个菜,要一瓶饮料,选用两个高脚杯....... 不过我这人弱点很明显,考研时不够用心,光学课程用了一小时半就交卷子了,把老公气得半死,九天之后才回忆清楚居然把一道十几分的题给做错了,做错的原因是我在第九天用刀刨开一个西红柿时才刚刚把某个概念分析清楚。所以,我与自己热望中的光学专业擦肩而过,不过我有运气读了原子分子专业。我读光学不是因为光学热门,而是因为我得过光学优质教学奖,自以为非常热爱它,那道题使我认识到我其实爱它不够深入。去读原子分子,心里发虚,就首先把原子物理、量子力学和线性代数又看了一遍,直到我和同学们讨论问题觉到自己对理论理解得还算可以时,才有了一点信心。而当我眼里心里只有这个专业之后,我也就非常喜欢它了。(见一个爱一个) 这六年光阴,我过得很充实,也很单调,实验室----宿舍(租来的家)----食堂。没去过茶室,没进过酒吧,也没见识过KTV之类的东东,没打过一次麻将,没搞清楚他们像扑克牌一样的麻将共有多少张。09年朋友来成都玩,我买了一张地图,每次出去之前都要先研究一番才能搞明白宽窄巷子怎么走,锦里怎么走,结果被狠狠训了一顿:“你实在丢人,亏你还在成都呆了这么多年” 哼哼,其实我只熟悉川大而已。好像这也不算,我们领导来成都,顺便来看望我,我就领着他们在川大转悠,看到体育馆,他问我能容纳多少人,我就立刻张口结舌了。按我老公说的------这个人知道那是个体育馆已经不错了。 同学们大都比我小很多。但是跟他们在一起,尤其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在一起科研生活,我觉得也是一种分外的幸运。这使我真正地了解到年轻的心态和想法,也使我自己很少觉得自己“成熟不已”,不但接受很多新鲜的词汇和思想,对于我返校教书和与学生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09年毕业,对川大有无限的留恋和感激。几年来我的两个导师所给予的影响是使我终身受益的,毕业时给老公的导师打电话道别,他像个朋友一样给予我很多“临别箴言”,我站在东五楼前的公话边,感慨万端。那些天心绪不宁,主要原因是自己明白虽然这几年自己也很努力,不过终是“一心多用”,内心有愧。然而,那个时候人生的底色是亮丽的,毕竟我在人生成为豆腐渣的时候通过了答辩,得到了“打狗脱”,这是我小时候的梦想。那时候的我虽然心情不怎么好,但眼里的笑容有底色,自己对自己有一定的满意度。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博士毕业论文的几位审阅老师,那些正面的认可是我信心来源地一部分,它们是我明白自己欠缺的基础上力量的来源。 毕业返校后心情很好,也很忙。7月6号建站。7月12日,a bolt from the blue. 突然间只有一个感觉,我努力多年的结果只是一场空,什么都没改变,甚至更糟。我仿佛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不知道该怎么做。家里有孩子,不能哭,好不哭。要做饭买菜,好,做饭买菜........八月份第六届全球华人物理大会在兰大举行,有大姐帮忙,我跟她去蹭。在会场里能够全心全意听报告,回宾馆了查单词,只是走在路上、休息的间隙就十分地彷徨。那几天兰州的天空格外蓝格外蓝,蓝得没有尽头。我看着人们热情攀谈,看见学者背着包拿着书脚步匆匆地,看见兰大的师大的研究生本科生........说不清楚什么感觉,不知道这一切与我有关吗,也没有力量跟他们交流和结识。只是在来来去去的路上流荡,有时候有十分钟的间隙,我告诉自己还是打通一个电话吧,就开始在兰大校园里找公话,其实我知道,没法拨通一个电话,因为不知道说什么。 一个四十岁的女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多得足以填满所有的时间。从来没有在梦中哭醒来,但是,所有的梦境都会在白天沉默的忙碌中分析回放一遍。给谁哭泣吗?其实我是难为别人。唯一的出口,我的唯一的出口,就在这里,虽然不是在这里倾诉,但是这里给了我思考的空间,反思的空间,在博友们博文里,我能够很“哲学”地认识。有学生问我说:你这么忙,还写博客,我告诉他说,这是我调节自己的方法。说真的,一年来有许多事情都停滞下来,不是因为我无能,而是我失去了勇气,失去了面对的勇气,我感到自己外强中干,我开始可怜自己,找理由逃避自己。然而那不是我的本性,我若逃避,今生不会高兴。 曾经为了“生若草芥”而滚滚泪下。然而现在,却需要野草一样生生不息的精神。我修复自己的时间是太长了,花了整整一年。这一年里,我也在积极帮助自己,曾经在QQ上和不认识的朋友聊天,也有科学网上朋友的帮助,博友们的“思想开导”,老公又笨又小心翼翼的善良,儿子的懂事。所以,现在我才敢在这里“自爆伤疤”。我想我能够继续以“母子俩点四个菜打包四个”的态度面对接下来的岁月。 如果我还能镇定地站在那里,面对未来,找回勇气。我一定感谢生活的赠与,网络的赠与,大家的赠与。而我感谢的方式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无论我多么老,我都相信自己富有生命的力量。现在四十岁的我,刚刚从挣扎中清醒过来,体会到了最深切的无奈无力,不过依然微笑,眼底留了一些痛感。不过不要紧,我知道这里的很多朋友一定比我坚强比我丰富,我会在大家的引领下真正坚强起来的。 (刚才才发现连着三篇博文:夏季放风、张掖丹霞和四十无花的图片在别的机子上都打不开,建立了相册,但是没有插入成功。又误会了博友的留言,俺这里犯了很大错误,非常对不住各位了。关于图片的问题,一时还没有解决,所以对博文进行了修改。博客菜鸟对不住大伙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1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如此表格
Moonkey 2010-5-25 21:56
博士论文盲审,3个专家已有2个返回了评审意见,一个特优,一个优秀,所以这段时间就开始准备答辩及毕业的事情。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填写很多很多的表格。 这些表格中,有一个表格,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填,虽说这个表格好像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要我填写过。 社会关系表格 姓名 与其关系 政治面貌 现工作或学习单位 与其有何联系 其中最后一项让我抓狂了好久,最后还是空在那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创新与博士毕业要求
whitesun 2009-11-17 18:45
博士论文都要写3-5个创新点,如果认真点,真难,能做到1个真正创新,就能让你熬尽心血,不用说3个、5个了。然而,一批一批的博士都毕业了,那么多创新点,怎么我国连个得炸药奖的都没有,真是奇怪。 有人说创新有大小之分,或许说这些人都是普通的创新,小创新等等。其实未必,我认为只是创新应用产生的价值可能有大小之分,就创新的过程来说几乎一样,都是一个发现新的客观规律,并完整展现给世人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这些朝着向真正创新而努力的普通科研工作者,思维过程和所做的努力和那些得炸药奖的所谓伟人是差不太多的,只是所得荣誉可能差别很大,科研经费争取难度不太一样而已。 我觉得博士论文中有一个完整的创新就非常难了,毕业后直接给个博导不为过,因为他懂得怎么搞科研才能创新,并且有了创新成功的经验,相信他指导下一个进入创新行列的博士生时,能及时提醒他该学什么,注意什么,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总之,就创新而言,有成功经验可以让后人参考。 就我个人观点,大多博士论文中谈到的3-5个创新点,多数是思维技巧的结果,而非真正的创新。原因是一个完整的创新已经非常难做到了,且不论大小,3-5个,绝对有杜撰的嫌疑。那么什么是一个完整意义的创新呢?我认为至少要同时达到如下条件: 第一,对已经存在的问题在明确严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并给出实验或理论解决方案,以证明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或者综合分析本学科发展规律,提出新的问题,并能举出一些公认的或世人可接受的事实证实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存在的、是客观的,是必须面对的; 第二,所提的方案或问题已发表到当前本学科权威的期刊或会议等,得到至少3-5个以上的同行的认可; 第三,创新的事物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是自娱自乐的。举个例子来说,你提的理论要没别的,新名词很多时,也要故事情节饱满,至少得算是科幻小说,有点娱乐性,没大量观众认可,那就是对不起了,就成自娱自乐,现实意义不强了。在计算机领域,语义Web就是这么一个很好的例子,十年过去了,也没见到出现和当初说得那么好用的东西,虽然副产品还算发展得不错,但毕竟语义Web本身的成功程度不让人看好。 上述要求其实不高,只是真正的创新必须达到的条件,而不是说所有达到上述条件的就是真正的创新。如果按这一标准来要求,那么一个刚毕业的博士,至少会在本学科权威会议或期刊上发表3-5篇论文,要提醒的是,一个创新点不可能发很多篇论文的,否则那只是没搞问题前的一些探索,绝对不是真正创新成果的总结报道。 有了上述与分析,我也就明白了,3-5个的创新要求,绝大多数人都会用学术之外的办法去解决,否则那就不要毕业了。然而,什么才是成功的一个真正的创新呢?举个计算机领域的例子,Google能如此快速的为大家服务,主要靠3项技术: (1).Map/Reduce计算模型, (2).Google文件系统(GFS), (3).BigTable。 就我个人观点,Map/Reduce计算模型是一个真正的原创性创新,理论上它很独到,虽然基本概念出自Lisp语言,但能真正解决目前大规模计算遇到的Scale问题 ,算是很了不起的原创性创兴,它有论文,相关的高水平论文也就一篇吧,有实验证明,就是Google用了它,效果很好。而其他两个创新,我觉得原创性不大,都是现有技术的改进,BigTable算是突破了数据库中表用行存储同类数据而用列存吧,但也都是很了不起的技术进步。 就我个人观点,我觉得只有类似Map/Reduce这样的技术才能给世人带来较为广泛的利益,就和高锟院士的光纤传输技术一样,Google同样采用光纤传输,他们交织在一起,共同带给我们很多实际利益,相信如此理论或技术发明人必定得会获得这样那样的荣誉。 由此可见,真正的创新都会带来社会的进步,推动着人类进步,可见我国大多数院校对博士的期望是很高的,要求确实不低,一个博士生要毕业,创造一个Google出来就达到理想的要求了。不过,想起很多博士生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就觉得这些院所还是很现实的,估计这些规定制定者是有如下类似想法: 我国虽然发展之快,可是对以往分析发现,还未得过什么大奖,科技仍然相对落后,对博士们的期望一年一年的落空,自然不能太供着你们这些准博士们,还是现实点,等你们取得真正成果再过幸福生活吧,没取得之前,只能委屈你们了,若有幸弄出3-5个创新点,你们就毕业吧,这些要求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大家出来混饭吃,你理解我,我理解你就是了,没必要那么认真追究,否则你有问题,我有问题,大家都有问题,那就不和谐了。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5886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的博士生毕业论文要求
guoxiangyun 2009-4-24 18:21
经过一番讨论,所里修改了博士生毕业的论文要求。原来的要求是发表论文总数3篇,其中至少1篇SCI收录的英文国际刊物论文,其它2篇可以是国内核心期刊。这种要求产生的效果是学生为了达到毕业要求将1篇文章分成2篇写,为凑数将文章投到一些交版面费就可发表的核心期刊上。 考虑到不同专业发表论文情况不同,新的要求为: (1)发表了1篇SCI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对某些专业可在几个指定刊物 (IF3)上发表一篇论文; (2)发表了2篇英文文章,IF虽未达到3,但都超过了1。 (3)发表了3篇论文,其中至少1篇为英文(IF1),其它2篇为核心期刊。 只要符合上面3条中的一条就可以提交论文申请答辩。我个人赞成新的规定,问了一下组里的学生,都觉得新规定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933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