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计划生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研究生教育也该实行计划生育
baojianwang 2009-12-21 21:24
近年,考研成为一种潮流,研究生扩招亦进行的如火如荼。考研成了改变命运的第二次高考,以致有了三流学生才读研的说法。但是读研到底能读到什么呢?研究生质量的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下降,学生的素质没有提高。基于此我想研究生教育存在存在以下弊端: (1)导师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前几日读王宝山老师的博文《 研究生应该知道的几件事 》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9636 ,颇同意王老师的观点: 现在中国的科学很热闹,就是玩这个游戏的人太多。西方国家的孩子喜欢玩,也喜欢科学,但是想当科学家的少之又少!道理就是科普是普及科学,而非普及科学家!看看国内目前的情况,恰恰相反,我们是普及科学家,而科普却没人搞了。 我们现在的教授、副教授太多了,但是水平太烂.同时个别导师行政和社会事务过多,或指导学生过多,精力严重不足。还有一些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少,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撑,无法给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 (2) 研究生扩招太厉害。近年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以至于导师数量相对太少,研究生素质明显下降,且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研究生教育是为了给国家培养高、精、尖的科技人才,并不是养猪等到三年之后,明码标价推向市场。研究生教育需要培养的是一个创新的团体,能够担当的栋梁之才,不是贱之又贱的猪肉。 (3)中国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无数次的标准化考试无情地束缚了学生的想像空间,答案的唯一性与绝对性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的独立性。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模仿能力与解题能力很强,创造性思维却明显不足。而现在的研究生教育,我称之为填鸭式+养猪式教育. 为改观上述弊端,研究生教育也该实行计划生育了,少生优生。不要再学印度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64 次阅读|3 个评论
加拿大媒体: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可扭转灾难性现象(转)
maokebiao 2009-12-12 10:33
来源: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http://news.sohu.com/20091212/n268891096.shtml 我来说两句 ( 27 ) 复制链接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后中)接受儿童们递交的保护地球的签名和卡片。    挽救地球,应学中国独生子女政策   加拿大媒体撰文指出:气候峰会不能说的真相是地球上人太多了   日前,加拿大《金融邮报》发表文章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不便说出的真相不是气候变热变冷的问题,而是地球人满为患。此外,针对几个发达国家提出今后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资金用于减缓全球变暖的提议,美国投资大鳄乔治索罗斯10日作出如下评论:(100亿美元)聊胜于无。   加拿大《金融邮报》称,目前全球每4天便新生100万人,导致资源枯竭,大气层受到破坏,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是遏制人口激增,扭转这种灾难性现象的唯一出路。   根据维也纳人口统计学院的研究,如果从现在起,每名女性只生育1个孩子,世界人口到2050年将由目前的65亿下降到55亿。到2075年,世界人口将下降到34亿,世界森林覆盖面积、大气质量和生活标准都将因此而提升。否则,世界人口2050年将达到90亿,难以维系。   这种控制人口的方式简单有效,但却不在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世界领导人的议程之上。但是除非推行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一切都难以奏效。不幸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一些国家反对生育控制;还有一些国家则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而中国已经证明,计划生育是一项聪明之举,不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得以提高,也减轻了地球的重负。   而据英国《泰晤士报》11日报道,英国气象局近日预测称,明年很有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而造成此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就是人为因素。    中印等四国草拟中印草案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火热进行的过程中,各种观点不断涌现。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四国也草拟了一份联合文件,被各界称为中印草案。草案能否被接受最关键的还要看发达国家对这一草案的意见。   据悉,草案的主要内容就是以现有的《京都议定书》为基础,呼吁发达国家应当承担起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采取与国家实力相适应的减排行动。中、印、巴、南四国希望能在明年6月之前,完成对全球气候新条约的谈判工作,然后在新一轮气候大会上提交成果。   草案希望能把全球气温的上升幅度控制在2℃,但草案反对碳关税的提法,认为污染问题不能与边界关税挂钩,也就是说,反对向来自污染严重国家的货物与服务征收附加费。同时,草案也呼吁设立一项全球气候基金,协助发展中国家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当然,这份草案并没有囊括所有问题。例如,对于富裕国家应在2020年之前削减的废气排放量水平,以及四国到底希望工业国提供多少款项等,都没有涉及到。    最新消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于12月17日至18日出席在丹麦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 (据新华社电)    77国集团谈判代表愤然离席   在10日深夜举行的一次气候变化谈判会议中,77国集团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代表卢蒙巴迪亚平愤然离席,并指责有人恶意破坏这次大会。   这次会议本来需要1个小时,但会议进行到中途,迪亚平就愤然离开。他在接受丹麦电视二台的采访时并没有过多说明其中的原委,只是说目前谈判情况不妙,并指责有人恶意破坏这次谈判。迪亚平10日还敦促美国参加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并表示如果美国不参与进来,全球无法达成实质性协议。    发达国家每年1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   索罗斯:钱太少,应再加个零   几天前,美、澳、德、法以及英国达成共识:在今后3年内,由发达国家每年拿出100亿美元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用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但对百亿美元的金额,美国投资大鳄乔治索罗斯的态度是不屑。100亿美元后面再加个零,是索罗斯10日向发达国家提出的方案金额。索罗斯建议,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由发展中国家以特别提款权形式支取,而这笔款项取自发达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闲置资金。    链接   世界几大特产恐消失   1、意大利面 一份报告指出,意大利特产的硬质小麦产量将从2020年起减少,到本世纪末,这种作物基本上会从意大利消失。   2、.法国葡萄酒 气候变化正在打破法国葡萄甜度和酸度的平衡:气温过低会让葡萄变酸,气温太高又会太甜。   3、.西班牙蔬果 西班牙是世界最重要的蔬果出口国之一,但西班牙科学家指出,气温上升,将把该国大部分土地变成沙漠。   4、俄罗斯伏特加 根据英国气象局的最新报告,在波兰气温上升威胁下,马铃薯和小麦等价格将上涨。当然,这意味着每瓶伏特加的价格很快就会飙升。   5、德国啤酒节 由于气温上升、缺水严重,德国东部很多知名啤酒制造商的产量已直线下降。   6、阿根廷蜂蜜 从2006年,阿根廷就不断遭受水灾侵袭,潮湿的冬季和多雨的夏季,对蜜蜂觅食和采集花蜜造成威胁,大量蜜蜂面临饥饿和营养不良,甚至有爆发传染病的危险。   7、越南大米 亚洲银行最新报告显示,越南大米产量将大幅下降。海平面上升无疑会淹没数万顷农田,越南大米业依赖地势低洼的湄公河和红河三角洲,即使海平面微幅上升,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8、西非棉花 作为全球最重要棉花产区之一,曾有7个月雨季的西非地区,如今只剩下3个月。没有足够的雨水,棉花在收获前就开始枯萎。 新华社 中国日报 杨宗 media_span_url('http://epaper.yangtse.com/yzwb/2009-12/12/content_14404188.htm')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 计划生育政策应调整
xupeiyang 2009-11-26 18:5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6日07:41 经济参考报   河南省是第一人口大省,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测算,河南的第1亿个小公民将在2010年7月7日中午至7月8日凌晨诞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这个数字的到来已经整整推迟了13年。图为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上赶会的群众。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 中国和印度0-14岁少儿人口数及比重 表1 中国和印度15-59岁劳动人口数及比重 表2   作者:胡鞍钢   任何一项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适时、灵活、稳健的调整。我国计划生育是一项我国基本国策,但是它的目标、内涵、措施同样需要随着时代发生变化。解决中国人口问题至少需要几代人努力。    中央曾设想2010年后调整人口政策   1970年全国总人口规模超过8亿。1971年中国政府(指国务院)首次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75年,毛泽东指出:人口非控制不行。为此中国政府制定了晚、稀、少和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生育政策。   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人口政策是带有战略性的大政策。党中央决定实行更加严格的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当时党中央的决策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全国人民在吃饭、穿衣、住房、交通、教育、卫生、就业等方面都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使整个国家很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二是当时30岁以下的人口占到总数的65%,之后每年平均将有大量的人口进入婚育期,因此必须要严格控制每对夫妇的生育数量。   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早已经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逆转。从1998年开始,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就已经降到10以下,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进入世界上的低人口增长国家行列。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已经是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极低的国家之一,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5,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降至到1.8以下,属于少子化类型国家。我国现在面临新的人口问题,需要及时调整人口政策。   1980年党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就富有远见地提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这表明,过去30年的人口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这一代人为落实基本国策作出重要贡献和牺牲,舍小家,顾国家。30年后我们需要根据党中央的战略设想和对人民的政治承诺,适时、灵活、稳健地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再花上一代人的时间,从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向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软着陆和转变,从而使得我国的实际生育率略有上升、接近人口生育更替水平,即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2.1左右,让以后几代人既可以顾小家,又可以顾国家。从长远来看,可以逐步实现中国少儿人口、青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以及总人口规模的稳定。    为何需要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   从人口发展规律来看,既要避免过高增长,也要避免负增长。特别是当妇女总和生育率长期明显低于妇女生育更替水平的时候,就会导致少儿人口、青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持续下降,以及随后总人口规模的持续下降。   事实上,我国少儿人口首先出现了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趋势,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少子化。在1995年前后我国0-14岁少儿人口绝对数达到了最高峰,大约为3.34亿人,而后便持续下降,2008年的时候减少到2.52亿人,比1995年减少了24.6%,占总人口比例的19.0%。这与印度的情况正好相反,根据联合国人口署提供的数据,从1990年起印度0-14岁少儿人口就已经超过中国,在2010年达到3.74亿人,高出中国近50%,这意味着15年之后,15-30岁青年人口比重比中国高出近50%。这就需要及时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适当提高妇女生育率,扭转少儿人口大幅度下降趋势。(如表1)   我国的15-59岁劳动人口大约在2015-2020年之间也会达到最高峰,大约9.23亿人,而后开始持续下降。最迟在2025年印度的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会超过中国;到2050年,中国的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大约要比印度少2.44亿人。(如表2)   进入21世纪,我国在人口问题方面同时出现两个新的发展挑战:一个是加速的少子化,即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过快下降,明显低于正常的人口生育更替水平。第二个是加速的老龄化。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6.7%,2050年将进一步上升到31.1%,大大高于届时的世界平均水平(2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人口政策的目标是防止人口增长过快,可以说我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这个目标。因此我们称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属于第一代人口政策,也花了一代人的时间。从现在起开始实行第二代人口政策,即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其政策目标是防止人口严重老化和少子化。现在看来能否实现这个目标依然是未知数,它取决于我们对未来人口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机会窗口。由于1980年以来的人口政策还有很大的惯性,还有被继续锁定的可能,调整起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从长期成本和收益角度来看,早调整早主动,晚调整晚主动,不调整则被动。    人口增长已经不再是我国资源环境的主要压力来源   或许有人会认为人口多是环境资源压力的主要来源。可以说30年前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的确是这样,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可以说当前造成我国资源环境主要压力的已经不再是人口增长,而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现在看来,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和办法来协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关系。   第一, 从贸易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完全能够从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资源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一个国家既不能也没有必要实现资源和能源百分之百的自给自足。并且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过程中,能源和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也是不可避免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适当增加能源和资源的进口比例,也能够缓解国内的生态压力,减少国内枯竭型资源的开采,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实际上从1995年我国才开始成为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国,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初级产品进口额占GDP的比重开始迅速上升,由1.43%迅速上升到2008年的6.57%。我们认为这个比例还可以上升到10%以上。因为该比例的上升标志着我们从国际市场获取资源的能力提高了,这也相当于进口了水、耕地、矿产等稀缺自然资源,大大缓解了我国国内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   第二, 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的资源和能源压力。根据中国科技中长期规划目标,我国已经在加速发展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并且根据当前的规划,我国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重将在2020年之前就会达到甚至超过15%。我国在新能源方面的专利数已经在世界上排到第七位,并且在世界的位次仍在不断上升。可以说我国有希望成为可再生能源、绿色技术方面的世界上领先的创新者和应用者。这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中国的资源和能源约束。   第三, 随着过去几十年里我国教育事业的显著发展,已经形成了人口方面的两大新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首先从人力资源优势来看,2005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8.5年,同年我国15-59岁人口数为8.81亿人,累积了74.89亿人年的总人力资本,这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本。其次从人才优势来看,2008年我国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达到了8400万人,2020年有希望发展到1.5亿人,2050年甚至有可能进一步达到3亿以上。更重要的是我国从事研究与开发(RD)的专业人员规模也在迅速增加。1991年的时候我国RD人员数量只有47万人年,而到了2008年就已经增长到161万人年,已经高于美国的130万人年,以及欧盟的120万人年。这些人力资源和人才方面的巨大优势就为我国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也为我国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供了可能。    未来中国人口发展目标   人口发展战略既要统筹考虑人口系统内部的数量、结构、质量和分布,又要统筹考虑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综合战略。从长远观点看,中国应该实现人口稳定的目标,具体包括:   1、保持少儿人口数量稳定的目标。少儿人口并不是减少越多、越快就越好,而是应该保持在一定规模上。   2、保持劳动年龄人口稳定的目标。防止2020年之后的大幅度下降,特别是防止15-29岁青年型劳动人口的大幅度下降。   3、保持总人口规模。防止2030年之后总人口规模的大幅度下降。   在稳定各类人口数量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提高人口素质。具体来说,包括:   1、不断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2005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3.0年,高于世界平均的67.6年,更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的63.7年。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国民生活水平,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力争使我国出生人口的预期寿命在2020年达到76岁以上,2050年进一步提高到80岁以上。   2、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05年时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8.5年,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力争2020年达到11年,2050年应该超过13年。   3、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2008年我国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为8400万人,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国家投入,并且开放民间高等教育市场,使得这一数字在2020年超过1.5亿人,2050年超过3亿人。   4、提高我国HDI指标。HDI(人类发展指数)指标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综合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它综合反映了经济、健康和教育的发展程度。2006年我国的HDI指标为0.762,在17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94,属于上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我们应该力争HDI在2020年达到0.88,2050年进一步达到0.95以上。   以上就是中国人口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它既包括各类人口数量稳定的目标,也包括人口质量提高的具体目标。因此,中国应该综合采用各方面的政策,不仅是生育政策,还包括教育、就业、健康等一系列的政策,来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   总之,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一个历史长期积累的问题。人口发展的长期规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用短期政策来将其调整。现在看来,我们至少需要花两代人的时间才能调整过来。人口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政策调整的作用所形成的逻辑可能是:1980-2010年期间,先是严格控制一代人;2010年之后,再主动调整一代人;先控制人口数量,后调整人口结构。因此,今后人口政策的目标应逐步转变为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提高人口质量为主。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划生育政策,我们怎么科学地坚持?
吴信 2009-11-4 13:41
目前很多小学因为没有生源而倒闭、合并,主要是没有孩子了啊。现在的大学无限制的扩建,据我所知,不少学校就住不满人那,也许将来所有的孩子都去读大学,宿舍和教室也是空荡荡的。而与之相应的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就是老龄化,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面对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计划生育政策,我们怎么科学地坚持?我觉得应该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原因如下: 最重要的一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我们老人?很多将出现劳动力缺乏的情况,需要补充人口,以适应我们快速发展的需要。其次,独柴难烧,独子难教。感觉一个孩子实在是太娇气、太孤单了,不利于培养孩子团结互助的性格,现在好多独生子女根本就搞不明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意味着什么,不知道什么叫做分享,独生子女心理、人格等因素存在偏差,对对老年的赡养也存在弊端。还有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就要发展内需,就需要足够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再次,缓解性别失衡的现象,呵呵。 最近,央视也开始授命进行观察、引导,呼吁民众重视这个严重民生问题:2009年10月26日央视播出新闻1+1特别节目根据民政部的统计,在我国目前失能老人已经达到940万,如何照顾这些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也成为困扰千万家庭的问题。央视建议计划生育政策随着人口年龄格局的变化而变化;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你知道我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呢,我首先看到的不是可怜、同情或者说福利机构的欠缺,我首先看到的是羡慕。为什么这么说?片子一开始的史大爷,他病了之后会有五个女儿辞职来到他的身边,请问你我将来有可能吗?我们这一代人将来的局面就是四个老人病在里头,外头两个儿子或者媳妇,两口子在那儿哭,不是不孝顺,是没有能力,这是第一种局面。第二个要羡慕的是刚才的老俩口,人家夫人都78岁了,但是老两口能相濡以沫,一直走到现在,你想象一下还有相当多的是单身的老人们,那么他的局面会更悲惨。所以我用羡慕这样一个词其实在提醒我们自己,提醒这个社会,如果我们今天不能做好很多事情的话,将来让这些羡慕的局面是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发生,因此如何善待今天的老人,关注到明天我们将得到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的照料,所以千万不能冷漠,冷漠今天的老人就是冷漠明天的我们的自己。 目前,上海宣布,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二个孩子。中新网7月24日电香港《大公报》24日刊文说,上海日前宣布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二个孩子。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开始议论:上海难道要搞特殊?置计划生育国策于不顾?鼓励生第二个孩子的背后,上海其实有着自己的苦衷,就是人口老龄化严重,以及由此带来的财政支出为社保托底的巨大压力。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中,六十岁及以上的老人超过三百万,占总数的两成以上,高于全国水平一倍,老龄化程度已接近日本、瑞典等世界人口老龄化最高的国家水平。预计到203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中每两个人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的老人。鼓励生第二个孩子,也反映了上海对控制人口的自信。我们其他地区会不会也紧随上海呢? 北京老年人口百分比已达15%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法制日报7月24日讯记者李松黄洁);天津成为继北京和上海后全国第3个老龄化城市(城市快报);苏州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60周岁以上老人超121万(来源:苏州日报);武汉城市圈老年人口约35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11%;无锡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从09年的19.01%上升到2020年的24.60%(新华报业网)。[据哈尔滨市民政局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哈尔滨市60岁以上老人有122.4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2.4%;据测算,哈尔滨市老年人正在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这意味着,每年都会新增老人近4万,哈尔滨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中将有1/3达到60岁或者更大,与之相比,美国是26%。预计那时中国4.38亿老年公民将超过美国的人口总数。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三日电(记者孙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三日说,未来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会是世界第一,老年人口的比重也会是世界第一,未富先老是中国面临的一大严峻挑战。 湖南祁东70多岁农民曾经付达信一劫成名,他在北京站抢劫只求入狱养老;大年夜,河南邓州一九旬老人因无人照看被火烧死。极端事例并非只展现了个案的贫穷与无助,更揭示了整个中国养老的现实困境,财政投入不足和村集体难承受五保供养之重;中国只有解决老有所养这个基础民生问题,才可能昂首挺胸傲立于世界之林,才有资格讨论盛世与崛起!(本段转自网络)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7052 次阅读|6 个评论
國慶說國策
LEOLAND 2009-10-3 12:59
曲津華 國慶之日,火樹銀花之夜,忝為大國小民,卻想起了國策。 國策是國家級的政策,層次最高,效力最大。雖說如此,國策之眾還是有最根本的幾項,所謂基本國策。上網搜了一番,看到了我們國家的基本國策有 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科教兴国和对外开放 等幾個方面。 國策的貫徹實施,需要大量資源的投入,這是無疑的。譬如第一國策計畫生育,讓我想起三十四年前插隊初始,參加的第一個執法行動就是去抓大肚婆。以我當年還沒有公民權的年齡,跟生產隊幹部逐戶查找孕婦,對事情的合理性還沒有很清晰的認識,聽到的卻是東北農婦們的破口大罵。農村幹部的無奈、天下第一難的難堪,讓我們甫一進入社會就真切地感受到了。好在我們這些小青年並未衝鋒在前,被罵的也有些間接,卻也對社會底層的認識加深了一層。再譬如環保,其情勢之嚴重,危害之深重,都使該話題非常之沉重。近幾年揭露環保弊端的文字鋪天蓋地,觸目驚心的環保傷害事件接連不斷,震驚世人。 除了這幾項,我看這幾年的熱點話題節能減排也應該被明確為基本國策,而引起本文思考的出發點也在於此。 偉人說過,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國策包括政策和策略,是說國策的宏觀和中觀兩個層面,而推行起來需要的就是措施,也就是微觀這個實務性的層面。如何推出好的措施,一直是個需要不斷思考和改進的問題。 這裡用保健和醫療這一對事物來做例子,來看看如何把國策貫徹好。稍微讀過一點書的我等都知道,保健包括健身和防病兩個方面。毫無疑問,要搞好保健,一是要健身,二是要防病。對健身,我國不可謂不重視世界各國政府設立專門體育部門的國家很少,我國卻已有四五十年的歷史;對防病,防疫站以及後來的 CDC ,都與新中國的成長幾乎同步。有點遺憾的是,我國的保健事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對全民健身事業的投入甚少,金牌體育卻成氣候。坊間議論,體育的貴族化對改善國民的體質好像沒有什麽幫助。這方面的一個改進是,藉 08 年奧運的東風,我國從 09 年開始設立全民健身日,而且就是北京奧開幕的紀念日八月八日。有智者說,我們的政策和資源投入應該大力向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傾斜,與其投鉅資建醫院,不如多投資建運動場所,并免費運行。對每個個人來說也是同樣道理,與其多花錢看醫生實在不如多花錢去運動健身。有個著名的段子說,小富乍富的國人,花了不少錢去大吃大喝,還要再花錢去減肥瘦身。這個可笑例子說明,同樣的資源投入,是可以產生非常不同的效果的。 循此思路,我們對國策的推進也就有了很好的借鑒。比如對計生,與其投入很多在各級機構的人員編制、機構設置和開支之上,投入在阻止什麽事情之上,不如多多投入在鼓勵什麽之上對遵守政策措施的民眾給予明顯的資金補助,讓不循此路的那部份人感到違規很不划算,也讓其弱智行為達到人皆鄙視的效果,豈不更好? 比如節能,有的地方政府鼓勵市民半價購買節能燈(例如深圳),卻效果欠佳。地方政府顯然對此事的認識仍不到位。直接免費發放不更好嗎?家用節能燈能值幾個錢?每家每兩年發兩個,能用掉多少公帑?領回的節能燈無人會不用,這是真正的利國利民呢,爲什麽就不做呢?還有,眾多大樓內的走廊燈,現在有多少還沒有安裝自動感應開關呢?政府可否出資(逐步)把所有走廊燈換上自動開關呢?對所有住宅樓,能否由政府出資統一安裝太陽能中央熱水系統? 比如節水,各類廁所的沖水設備中有多少還沒有安裝兩檔沖水裝置呢?各類淋浴噴頭有多少沒有更換節水噴頭呢?香港政府已經在大力淘汰普通淋浴花灑并發 補貼 推廣節水型花灑,中國內地政府也可以對節水花灑給予 補貼吧?同時,在技術標準方面,是否也應該修訂相關條款,為節水裝置的全面應用而提供動力? 比如交通,鼓勵公交的措施是否應該更務實?譬如大力建設轨道公交系統,大力補貼公交企業,使其絕大部份成本由政府承擔(少量收入是保障公交從業人員職業操守和工作積極性所需),實行低廉票價制,對不同人群提供相應的乘車卡定額免費充值服務,同時鼓勵市民在非繁忙時段免費或以优惠票价乘車。如此,私家車將因成本問題而自行減少,公交更加順暢,污染也更少。 國策為治國之本。相應地,省、市、區、鄉、鎮、村也都會有省策、市策、區策、鄉策、鎮策和村策。上述之思考,已經從國策下行至基層。雖有擴展,卻也仍在國策的框架之內。而且,國策的實施更要依賴下行通道的順暢和各級策略措施的實效。上述的建議,有智者之力薦,有筆者之思考,惟盼官方擇其易者而先行先試,早日施惠於當受其惠的國家、地方、社會和個人。 值此國慶之際,為文思路至此,謹此為記。 2009-10-03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人口2050年将达110亿
xupeiyang 2009-9-23 10:54
http://www.bioon.com/trends/news/409801.shtml 由42位世界环保学、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专家21日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不加遏制的全球人口增长正在加速气候变化,破坏供养地球生命的生态系统,将许多国家拖入贫困,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控制人口增长则可以促进经济繁荣。 专家警告称,除非通过自愿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方便有效的避孕方式大幅度降低生育率,否则,地球上的总人口很可能在2050年前膨胀到110亿。而这个数字绝对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之前,根据联合国的估算,到下个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将从目前的68亿增加到80亿~105亿。 研究者称,如今,每个星期都有超过150万人口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持续增加的人口将加重生态负担,导致饥荒,甚至导致国家四分五裂。( 生物谷 Bioon.com)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见关于“人口论”的争鸣
machan 2009-9-8 14:39
一篇题为武汉一大学生驳人大校长人口论受关注的新闻在搜狐首页看到: http://learning.sohu.com/20090908/n266543771.shtml 纪宝成的观点:调整计生政策刻不容缓,三五年内应全面放开。 今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提交了他《关于尽早着手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建议》的议案,这是其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二年提交有关完善我国人口结构的议案。 纪宝成认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执行了近三十年,中国人口数量问题依然是一个矛盾,但已不是主要矛盾,结构问题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一个结构性问题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离正常值;第二个问题就是老龄化,发达国家一两百年才步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只用了三十年;第三个问题是城乡统筹。 李晓波:不能将老龄化与性别比失衡归结于计生政策   李晓波是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文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四的学生。今年6月,针对纪宝成的提案和观点,李晓波通过查阅资料,撰写了一篇题为《计划生育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失调的关系问题》的6000余字的论文。作为一名在读的大学生,李晓波对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人口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批驳。   李晓波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并非引起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必然原因。他解释,一方面当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出生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与我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无关。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的平均寿命已从1949年35岁延长到2008年73岁。   对于计划生育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观点,李晓波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地区人口性别比失调,具体的原因可归结为:农村重男轻女思想、教育落后问题、B超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违规使用等。在他看来,计划生育政策并非是引起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原因。 针对这篇报道的内容,特别是针对该大学生的6000余字的论文,有一些问题: 1、纪宝成教授的提案关于尽早着手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建议不知道多少字,经过了多少论证,该大学生又经过了多少的调查论证? 2、 该大学生认为:农村重男轻女思想、教育落后问题、B超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违规使用,是引起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 根本 原因。 重男轻女自古有之,实行计划生育之前的教育要更加落后,为什么以前没有性别比例失调呢? 为什么人们非要去鉴定性别呢,因为只能要一个孩子。 3、 该论文受到关注并受邀参加专家论坛。不知道该专家论坛选择该篇论文的标准是什么?是从全国的所有的大四学生的论文中选的吗?没有比这更优质的论文了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98 次阅读|1 个评论
争鸣:马寅初和易富贤
热度 1 machan 2009-8-20 20:37
关于中国的人口问题,或者说关于中华民族的未来问题,有两个观点非常相左的学者:马寅初和易富贤。 马寅初 1882 年诞生在浙江绍兴。 1898 年,马寅初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后又到天津北洋大学攻读矿冶。 1906 年毕业后,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经济,均获得博士学位。 1916 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建国后,先后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马寅初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通货新论》、《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和《新人口论》等等 其人口理论的主要观点为 : 基于 1953 年国家对全国人口的普查数据,得出中国人口增长率平均每年 22 ,因此认为中国人口这样增长下去, 50 年后中国人口 26 亿人。 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阐述了 新人口论 的中心论点:控制人口的数量和提高人口的质量。提出的每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 中国主要根据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自 2002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其主要法律条文为: 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易富贤 湖南洪江市人。 1988-1999 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习,获临床医学学士、药理学硕士、药理学博士学位。 1999-2002 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医学院做博士后。 2002 年起为威斯康星大学妇产 科科学家 。美华学社创社会员。旅美科协会员。北京大学经济观察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改革论坛网络专家。中国生产力学会特约研究员。 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否定中国的计划生育,提出 不停止计划生育更待何时? ,率先在海内外中文网络媒体掀起了一股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思潮。其文章整理成《大国空巢》一书,全面系统反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茅于轼、仲大军为其作序。 其主要观点: 1 、 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在发达国家,妇女平均得生育 2.1 个孩子。而由于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应该在 2.3 以上。考虑到不孕不育症、单身、丁克等人群,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两个孩子。要是一个国家的主流家庭不愿意生或者养不起三个孩子,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 1 980 年新华社公布了中国人口发展进程百年预报: 如果按中国当时的生育水平延续下去, 2000 年中国人口要过 14 亿;如果今后平均每位妇女只生两个孩子,要到 2050 年中国人口达到 15 亿后停止增长 。易以此数据,和自己计算推翻了没有计划生育,中国人会 26 亿甚至更多的观点。 3、 以目前 1.3 的生育率到 2070 年人口降到 7 亿的时候,老年化程度早就超过了社会承受力,人均抚养比已经创历史纪录,生育愿望已经非常低了,政府使尽一切鼓励措施都难以提高生育率了。 由此想到,计划生育对中国的关键的问题是: 一、 中国的 960 万平方公里的大地能否承载 13 亿中国人? 如果 13 亿的人口不是中国所能承受的,那么中国为了生存就应该减少人口,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也应该提倡不生育孩子。假如中国能够承载 13 亿人口,那就取决于中国人的主观愿望了,如果想维持人口数量的稳定,应该维持 2.1 左右的生育率。如果想减少人口,应该提倡生育越少的孩子。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从法律条文, 第一条 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不能明确看出法律立法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使之稳定,还是控制人口数量使之减少? 三、 中国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或中国的生育率在 1.3 左右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第一,其直接后果,到 2050 年或者 2070 年,中国的人口可能会变为 7 亿或者更少。如果人的寿命变化不大,生育年龄变化不大,中国的计划生育再实行 100 年,中国将会变成像加拿大一样的国家,整个国家2 000 万左右,然后再成几何指数一样减少 第二,最近几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如上海,好像现在已经老龄化很严重了。 第三,人们生活空间会变大,就业压力减小,劳动力成为稀缺的资源,人均 GDP 会迅速增加,环境和社会的人口压力会骤然减少。 由此推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肯定会改,就像前些天上海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松动。因为这种生育政策肯定不会让中华民族绵延壮大,只会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少。 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是:中国什么时候改变自己的计划生育政策? 这取决于立法者的主管愿望是稳定中国人口,还是减少中国人口; 也取决于立法者对中国现在国情的认识:是认为中国的人口结构很合理,还是不合理; 也取决于立法者对现在的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会导致更好的结果,还是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们看到的中国人口状况是: 1 中国的城市,人口熙熙攘攘,像北京,遍地是人,城市人口只增不减,给中国的自然资源、环境、社会增加很大的压力,这也是中国正在城市化的典型现象。 2 中国的农村,留在村里的多数是老幼病残。 空心村 现象 ------ 村里由于规划的原因,已经定居城市的人在农村的老房子,都仍然保留;外出打工没人居住的房屋;鳏寡孤独老人的房屋;等等造成很多的村子只有四周的新房子里有人居住,中间都空了。 空心校 -------- 原来各村里的小学,都移到镇上去了,原来的联中早已没有了生源,很多学校变成了牧场。 人口学是一门复杂的重要学科,争议的存在就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只有争议,才能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而只有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国情的政策才能给社会带来福祉。 本文相关的材料出之以下链接: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5810b6f26676ea99clk=wttpcts http://www.chinawch.org.cn/zfcg/flfg/200809/t20080917_49942.html http://tieba.baidu.com/f?kz=195640250 http://baike.baidu.com/view/1295666.htm http://guancha.gmw.cn/uploadfile/2006-8/28/2006828162452332.DOC
个人分类: 社会|4413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民大学校长:放开二胎政策刻不容缓(转载)
famingkuang 2009-4-14 00:40
《南方周末》 4 月 3 日 就是否放开二胎政策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目前中国的生育政策调整已经到了异常紧迫、刻不容缓的时候。独生子女政策是迫不得已的政策,绝不是一个理想的政策。       纪宝成连续两年在两会上提交建议,呼吁重新设计和逐步调整中国现行人口政策。纪宝成认为,中国的生育政策调整已经到了异常紧迫、刻不容缓的时候,因为人口问题具有长期性、滞后性的特点,必须尽早着手,以免贻误时机。       人口政策是国家最大的公共政策之一。公共政策最起码的一条,就是要因时而异、与时俱进。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变化了的形势,来决定工作方向。       应当肯定,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当时数量问题是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非如此不可。       但是到了今天,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执行了近三十年。从 1992 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低于实现人类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 ( 平均每对夫妇生育 2.1 个孩子 ) 已经长达 17 年。现在,一对夫妇一生平均只生育 1.6 个孩子,每年人口净增长不足 700 万。我不认为数量问题还是最主要的矛盾。相反,结构问题已经上升成了主要矛盾。中国的人口政策面临重大的历史性抉择。如果我们还按照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做法,还执行数量问题是主要矛盾时的政策,恐怕就有问题了。       从大的方面讲,人口问题攸关国运,是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问题,从小的方面讲,关系到家庭和谐,生活幸福。现在的生育政策,从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后果:独生子女家庭承担社会风险的能力是非常脆弱的。那么多家庭失去儿女,无法挽回。看起来是家庭的不幸,但是带来的问题是社会的。我们社会的发展,把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位搞得那么脆弱干什么呢?       我个人一直认为,独生子女政策是迫不得已的政策,绝不是一个理想的政策。只要条件改变的话,我们就要尽量改变,把负面影响去掉。从人类的繁衍昌盛、文明延续,从国家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从家庭的和谐幸福,从任何角度看,只准生一个孩子,都不是一个好的政策。       就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弊端可能就出来了,而且还越来越严重。明明看到了弊端,为什么不去解决呢?       结构问题已成最主要问题       纪宝成表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近 30 年来,结构性问题越来越明显,已经上升成为主要矛盾。       第一个结构性问题是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离正常值。现在已达到了 120.56 。这样长时间、大幅度偏离正常值,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至少有记载的历史没有过。       第二个问题就是老龄化。老龄化意味着寿命延长,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然可以说是一个好现象。但是由于中国低生育政策的加速作用,发达国家一两百年才步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只用了三十年,太快了,未富已经先老,很多制度包括社会保障都跟不上。根据统计,不仅老龄人口增加,而且劳动力也在老化。从 2010 年开始, 20 24 岁的精壮劳动力将持久地大幅度下降。这是接受能力最快、思维最敏捷、精力最丰沛的一群人,但是这群人十年时间就要骤降一半,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城乡统筹。我们之前的政策,是跟城乡二元结构相匹配的。城市生一个,农村生一个半。现在中央讲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流动人口大幅增加,户籍制度也在改变,还是城市一个政策,乡村一个政策,我觉得这很难,行政手段很难解决。       纪宝成还说,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太伟大了,面对着古今中外从未遇到过的教育难题,把超过 8000 万的独生子女,从幼儿园培养到大学毕业,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太了不起了。独子难教啊,中国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的。       我们为什么把下一代的成长搞得那么难?独生子女当然可以教育好,但是确实增加了很多难度。我们以前好像总感觉,人口的问题是跟费用的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孩子要多少钱,两个孩子要多少钱,好像一个孩子就容易了,两个孩子就难了。不是这样算的。现在抚养一个孩子用的钱,比过去两个孩子花的钱还要多。而且成长的效果究竟怎么样?我看两个小孩可能会教育得更好,他会有协作观念,有奋斗精神,有竞争意识,人的性格也会更完善一些。      我不相信会一放就乱       对于有人担心放开二胎,可能会回到一家生五六个的年代,纪宝成说:我不相信会回到六十年代初一对夫妇平均生六个孩子的年代。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城市化进程和教育普及,已经为放开二胎提供了理性、成熟的社会环境。像甘肃酒泉、山西翼城、河北承德、湖北恩施都多年实施二孩政策,但仍保持了低生育率。我觉得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而且,放开二胎,也不是就大撒手了。还要不要计划生育?肯定还要。要不要计生委?我估计还要。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并不见得下降很多。工作量还是很大的,要防止反弹,但我认为反弹的可能性不大。       人越少越好是误解       对于有人认为要执行更严格的一胎化,纪宝成说,更严格的一胎化,是不是考虑到人均的问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人均收入,人均水资源考虑这些问题更多一点,而且把人纯粹看成了一种负担。这种观点当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对目前已经造成的这些问题,基本上没有考虑。它重视了数量问题,而没有重视结构问题。       我们的判断,数量问题依然是一个矛盾,但已不是主要矛盾,结构问题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可以说,我们考虑未来更多一点,针对的是已经显现的未来的问题。人口问题的特点是周期性很长,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迟了。我们不要到时候又来说悔之晚矣。       现在有一种误解,好像人越少越好。实际上,你看我们的人口战略研究报告,生育率应该保持在 1.8 左右,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把人口说得越少越好,生育率越低越好,肯定不是一个正确的政策,这个口号是不能提的。       最多三五年应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纪宝成认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刻不容缓,而且恰当其时。人民大学的专家一致认为,到时候了。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我们也不空谈。我们说刻不容缓,不是要马上放开,而是要现在就动手,刻不容缓地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还不能老研究,我们觉得两三年就要有行动,三五年就要迈出比较大的步伐。通过两三年,最多三五年,我认为就应当全面放开。       当然,国家要放开二胎,可能还要经过试点,还要逐步放开,很多问题要仔细周到的研究,比如农村没有男孩的,社会保障要不要有所措施,等等。恐怕光一个计生委还不够。还要发改委、财政部、卫生部、教育部各有关部门的配套措施,既积极又谨慎,把这个事情做得完善一点。总而言之,决策要慎重一点,这个是必要的;但实施,我们希望快一点。
个人分类: 转载|1181 次阅读|11 个评论
老大中国
sheep021 2009-4-13 11:17
今天 喜 闻我国 60 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总数 1.5 亿,比例达到 12% ,而且以每年 800 万的速度增长。 又闻 上海市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连续 16 年呈负增长态势 。 截至 2007 年底, 上海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已达 286.33 万人,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倍;预测到 2010 年,上海老年人口总数将达 312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23% ;在 2025-2030 年间达到老龄化发展的高峰。 长此以往,少年中国也只能存在梁启超的心目中了。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 兵民是胜利之本 ,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 存在于民众之中 。 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经济生产和战争都是空谈。 ==================================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支持计划生育政策
xsplendor 2009-2-18 21:44
徐光华 2009/2/18 关键词: 计划生育,承载力,科学技术,经济,环境,资源,可持续,独生子女,生育自由 目录: 1 ,一个国家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2 ,科学技术的局限性 3 ,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4 ,经验主义不足道 5 ,别拿日本说事 6 ,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7 ,独生子女的负担重的佯谬 8 ,别执着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市场 9 ,生育自由不是绝对的 10 ,历史的经验教训 11 ,结论 真想不通怎么总有人反对计划生育。虽然我不是人口方面的专家,但做为一个生态学的博士生,指出一些言论中的谬误,并普及一些常识,还是可以的。 1 ,一个国家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道理,却反而总被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一个国家能够养活的人口,与一个国家的资源和环境禀赋有关,也与国民的生活水平有关。中国占世界 9% 的耕地、 6% 的水资源、 4% 的森林、 1.8% 的石油、 0.7% 的天然气、不足 9% 的铁矿石、不足 5% 的铜矿和不足 2% 的铝土矿,养活著占世界 22% 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 55% 、 11% 和 4% 。人均占有水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1/4 ,居世界第 109 位,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的 13 个国家之一,且分布极不平衡。全国耕地保有量人均不到 1.4 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中国的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58%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已经面临生态危机。最近调查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 356 . 92 万平方公里,亟待治理的面积近 200 万平方公里,全国现有水土流失严重县 646 个。据动态观测 ,70 年代 , 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 1560 平方公里 ,80 年代为 2100 平方公里 ,90 年代达 2460 平方公里 ,21 世纪初达到 3436 平方公里 , 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然而我国已拥有约 13.3 亿人口 ,并且每年还增加约 700 万。人提高生活质量实际上体现在了多占用资源上,而总体的资源是有限的,很多资源已经达到了其极限,有些甚至已经超出了,从而已经招致了一些灾难。   有人会觉得奇怪,资源怎么可能会可以透支的呢?其实很简单,假设我养了一只母鸡,它每天下一个蛋,我每天靠这个蛋填肚子,可是我总觉得一个蛋不够饱,于是有一天我把母鸡杀了,吃它的肉,可以管饱好几天了,但过了这几天之后呢?我们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妨碍了它们的自我更新。过渡捕捞,使我们不得不实行季节性休渔;过渡放牧和开垦草原,造成了草原退化并引来沙尘暴,我们现在需要实行生态移民;过渡砍伐则招致大洪水和大旱灾。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工业用品,比如电脑、汽车、脸盆、肥料等等,哪一样不是来源于各种矿藏?难道它们真会取之不竭吗,有几种已经到了枯竭边缘了。主流经济学家是不会计算这些的,而只是盲目地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   资源是一个方面,污染是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方面,世界上 10 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 8 个在中国。如果讲到水污染就更触目惊心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事实,国人似乎已经对此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还有我们看不见却影响巨大和深远的土壤污染,不仅降低粮食产量,也使其一开始就带有污染。这一切已经对全国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现在关于某某城市因为水源污染而停水的报导还少吗?一些城里人想象中的农妇、山泉、有点田的地方又还有多少阿?有也不再是一般人能够支付起的了。更严重的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癌症村,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在未来的几年中,环境灾难将会一波又一波地爆发出来。我们的民族将可能会像当年吸食鸦片那样,再度成为东亚病夫,并且再也难以翻身,中华民族的未来将因此彻底地葬送。   说到这里我想谈谈我所比较熟悉的草原退化,现在中国真正的草原已经仅剩不多了,它们分布在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而且仍处于沙化威胁之中。草原退化最重要的原因是过度放牧和开垦,而这两者的原因又是因为过多的人口。这些人口主要是外来的汉族人口,蒙古族牧民是很重视保护草原的,并发展了与之相适应的游牧文化,直到近代人口仍然稀少,草原仍然完好。从清朝末年开始,随着内地人口压力增大,大批农业人口涌入草原,解放后又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开垦草原的运动,使得草原人口大大增加,草原也被破坏得七零八落,终于不堪重负。国家现在只好拿钱出来搞生态移民,但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呢?建一个三峡吧,移民任务比工程本身更重,因为中国实在是人满为患了。 2 ,科学技术的局限性   有人会说以后科学发达了技术提高了自然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比如说吃饭问题,耕地少了没有关系,只要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来就可以了。很不幸,单产的提高也是有极限的,经历里以前那么多次杂交革命,现在潜力已经很少了,所以期望度不要太高。只有不懂科学的人才会把科学看得很神奇,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观念跟相信上帝没有多大区别。事实上,我们自己也并不见得相信技术的。比如说我们做一个调查,现在世界各国对于艾滋病的治疗方面的研究可谓不遗余力,按说完全有理由相信以后这种疾病是可治的。那么现在给你一个携带病毒的美女(或帅哥),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你为了图一时痛快是否会与之发生关系?反正得了病也不会马上死阿,按照前面的乐观主义逻辑,是完全没理由拒绝的 。但事实上呢?我想一般人都情愿忍受住这种诱惑而不去犯险。这是为什么呢?我以前也不明白,后来明白了,一旦牵涉到自己,人就没有那么乐观了。而进一步,可以把那些假乐观主义者分为两种,一种是侥幸心态的,觉得灾害或许会发生,但未必会发生在我的身上,这种人是愚民;另一种则因为有权,或有钱,可以确保能把这中灾难转嫁到别人身上的,这种人是国家的敌人。 3 ,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又有人说先发展经济,经济发达了再来保护环境,发达国家也是那样的。可惜,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因为中国跟它们没有可比性。首先也是最根本的,现今发达国家的人口压力从来没有像中国这样大,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也从未像中国这么重。其次,它们占据了先机,输出污染。浙江和广东都有大量发达国家出口来的剧毒的电子垃圾;美国自己国土上有石油但是却封存起来不开采,而要先开采其他国家的;日本用筷子不砍自己的森林而用中国的;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承担了全世界大部分的制造业,用中国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污染中国的环境,利润却流量了发达国家。我们是绝对不可能像这些发达国家那样,把自己的灾难再转嫁到别的更不发达国家去的,原因是地球就这么小,而中国又这么大。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曾经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现今那些盲目引进外资使控制中国重要资源的做法与之又有什么不同?在很大程度上,经济体现的是我们向自然界索取的能力的强弱,当自然界蕴藏的财富已经告罄的时候,这种能力也就成了无米之炊,经济也无从再发展了。钱只能用于衡量人的能力大小,人在破坏自然获取自身所需方面的能力是相当大的,但是恢复自然完全是另一回事,要比破坏难上何止十倍!这尚不是人力能够达到的,所以也是金钱所难以衡量的,这也是国家投了那么多钱治理污染却收效甚微的一个本质原因。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国家看上去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实际上是虚的。现行经济制度鼓励人们追求短期的个人的利益,但这种追求却常常侵害了长远的和整体的利益,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一状况,后果是可以预见到的:少部分的富人占据了为数不多的剩余优秀资源环境,另一部分人则出国去了,留下绝大部分的人在脆弱的环境和贫穷中挣扎。 4 ,经验主义不足道   有人光从过去的历史分析,觉得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人口虽然在增长,但粮食和收入的增长更快,所以不存在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如果说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简单就好了,你真要这么分析,也起码要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样本吧?但即使这样也不足够的,尤其在我们现在这个复杂而又处于快速变化中的世界。举个猪的例子,我家以前就养猪的,每天喂两顿,每天到了喂食的时候猪都会在门边候着,看见你来还会叫几声表示感谢。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又吃,可以说是开开心心无忧无虑神仙羡慕的好生活了。但是谁都知道猪的最终命运是被宰杀,只可惜猪自己不知道,它只知道主人每天会在固定的时候来喂它,以前天天如此,想必以后也一定如此。我们也可以过像猪这样的生活,但同时也就无法避免猪的悲剧。 5 ,别拿日本说事   有人喜欢拿日本和韩国说事,说它们那么大的人口密度,人家不是过得好好的,生活水平那么高,我们中国为什么就不能。中国跟日本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因为日本才 1.2 亿人,只是中国的一个零头,而且已经停止增长。日本目前已拥有超过国内农田 3 倍的海外农田,韩国和一些海湾国家也争相在海外圈地。但是这对中国可行吗?中国需要多大的这种基地阿?现在全世界尤其是亚非拉人口在快速增长,还有多少地可供我们圈阿?圈地意味着与这些国家的穷苦百姓争粮阿,何况现在已经被别人占了先机。再看看欧美发达国家,都是农业大国,这是国之根本,不会受制于人。 6 ,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有人说计划生育会导致中国人口趋于灭绝,觉得人多是文明能延续的保证。计划生育是国家为了纠正之前人口膨胀而采取的一项国策,到了人口趋向平衡时,自然会调整的。中国历史上就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多,难道还不够多?那些发达国家政府倒是有担心这个问题的,但只是担忧本民族人口下降,而不是总人口。但中国要走到那一步,还远着呢,至少可预见的将来是不会的,现在担心,也太有远虑了吧?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另外很大一个原因是它们可以引进外来高技术而又廉价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显得比自己生更划算。英国移民占人口总数的 7.53% ,而德国和法国的移民数量已经占到人口总数的 10% 左右。要是无民可移,他们的出生率自然会提高的,毕竟不是因为没有生育能力。随着移民增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相信未来情况是会有所改变的。在英国殖民北美的时候,地广人稀,亚当 . 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劳动报酬优厚,多子女不但不成为室家之累,反而成为家庭富盛的源泉。一个有四五个孩子的青年寡妇,在欧洲中等及下等人民间,很少能找到第二丈夫,但在北美地方,那些儿女常是诱使男子向她求婚的财产,儿童的价值是结婚的最大鼓励。没有错可持续发展当然也应该包括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正好实现替代,但光从人口本身来谈论是没有意义的,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发展应该适应其资源条件和经济状况。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的人口已经超载了,并且这种超载压力还在增大中。由于技术对劳动的取代性和总资源的有限性,也由于人对生活条件的提高,社会发展的趋势是需要的人口和能承担的人口都较现在为少,但当然也不会无限制地减少。 7 ,独生子女的负担重的佯谬   有人说现在都独生子女了,中国老龄化问题出来了,一对夫妇要赡养 4 个老人,或更多,实在负担太重了,所以应该允许多生,以便减轻负担。看似有理,其实荒谬。首先,独生子女赡养老人负担是挺重,现在让他们多生,又加上了抚养孩子的负担,更重了。等这些孩子长大,中国早应该已经完善了社会养老的制度,要不中国就是陷入了大的麻烦了。其次,从整体的角度来讲,以一个人抚养的人数来计算负担本身就是不合适的。人既是资源,又是消费者,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作为消费者也将消费更多的资源,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作为资源,却只有通过知识才能体现出来。一个钱学森可以抵五个师,人多是没有用的,提高人的素质才是关键。在发达国家,一个农业劳动者借助先进设备就可以管理一大片的农场,自然也就可以养活几十甚至上百的人,而中国,农民至今还占人口的大部分,难道可以说发达国家的农民负担比我们大好几十倍吗?所以说不是这样计算的,他们的地比我们大,自然条件比我们好,技术比我们先进,养活人是靠的这些,而不是劳动力。人口过多是技术进步的障碍。 8 ,别执着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市场   有人说人多市场大,经济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人口少了,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没有竞争优势了。我从小到大大部分时间受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这点是非还是能够分辨的。难道我们国家的人民的价值就是做为别人产品的市场?只是作为低工资的劳动者?国外的资本家或其国内代言人当然希望这样,那样他们就可以一直剥削我们了。以人为本,这个人应该指的是全国人民,而不是少数人。薄熙来当商务部长时曾说过:中国需要出口 8 亿件衬衫的利润才能买一架 A380 空客飞机。这是不平等贸易,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衬衫谁都会做,而飞机则只有他们会。可难道我们就这么贱,非要固守着衬衫产业,难道我们就不能自己造飞机?绝对可以,而且绝对应该的,只有从烦杂的简单劳动中解脱出来,我们才能去从事更有创造性,更能体现我们真正价值的事。所以我们总要抛弃那些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高消耗和污染的产业,向高端发展的。 9 ,生育自由不是绝对的   还有人喜欢谈论自由,认为政府剥夺了自己的生育自由。没错,可是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我们被剥夺的不仅仅是生育自由,还有持枪自由、公共场所吸烟自由、大城市的燃放烟花爆竹自由等等。一部分人的过多生育妨碍了全社会的其他自由,必须暂时加以限制。我生长在南方,小的时候山清水秀,我们那里很多池塘、水库、溪流,夏天的时候我们在那里尽情地游泳、捉鱼虾、摸螺蛳,那是多么自由美好!现在一切都只成为了回忆,水库干涸了,池塘和溪流都被污染了,鱼虾没有了,我失去了多少自由阿?蒙古族牧民们,原本在广袤的草原上纵马放牧,任意东西,多么惬意!现在很多被迫进行了生态移民,居住在一个狭小的地方,整天为生计发愁,又失去了多少自由?看看人家美国欧洲,住的是大房子,有花园农场,好几辆车,没事还可以出去打个野鸡什么的。这在中国可能发生吗?甚至每家拥有一辆车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那么多地方来停,即使现在各大城市也已经够拥挤了,你有车,但是却总被堵在路上动不了,这时你感觉到自由吗?更别说石油和铁矿都是有限资源、空气污染和那么多的交通事故。别奢望太多了,除非中国人口能降到美国那个水平。所以说完全的生育自由或者说敞开肚子生在中国现阶段是不现实的,就像在饥荒年代每个人的食物量都要受到控制一样。 10 ,历史的经验教训   纵观中国的历史,是封建王朝更替的历史。至于王朝更替的原因,有很多,我不是专家,但有一个原因是肯定与人口有关。每当一个王朝立朝的时候,往往是大乱初定,人口较少的时期,这时候朝廷会安抚百姓,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从而经济逐渐恢复,国力兴盛,人口也随之增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些不平衡发展,也就是贫富差距扩大,并演变为少部分人占有大量田地,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就增加了。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一个昏庸残暴的皇帝或者外敌入侵,则有可能会发生社会动乱了。在动乱过程中,由于战争、饥荒、瘟疫等,人口被大量消灭,新的王朝又成立了,循环又开始了。但当然技术是在积累和进步的,所以不是单纯的循环,而是螺旋式上升。为什么中国古代一直领先于世界,却没有率先完成资本主义革命,最后衰落演变为西方殖民地?这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但在我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人口。明朝中后期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内部矛盾也很大,主要是人口过多了,一旦发生天灾闹饥荒,就产生了大量流民。他们聚众起义,给朝廷以重大打击,并最终灭亡了明朝。在这个过程中,满清得到机会入关建立了统治。而欧洲,则因为地理大发现,把不安定的富余人口转移到了美洲,并且还能带回大量财富。 11 ,结论   在古代地广人稀,可以凭武力征服和殖民,并且战斗和生产主要依靠人力的年代,人多确实是优势,大国不灭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但古代同样有兵法云:兵在精,不在多。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中国多次被人数很少的民族打败和统治,近代则拥有 4 亿人口更是受尽列强的宰割,极其屈辱。何况现在形势早已不同了,提高人口素质才是关键,到今天中国还没出个诺贝尔奖得主呢,何其悲哀阿。老毛当初提出人多力量大的口号,实在是误国不浅。我们现在是亡羊补牢,但愿为时未晚。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重重,其中最为危险的就是爆发大的生态危机,现在已经有很多迹象了。只要这一危险能够避免,相信中国能够最终顺利完成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计划生育政策绝对不能松动,而且必须要严格执行,这是中国最后的机会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孩哪里去了?
songshuhui 2008-8-28 11:38
来源: Nature News 作者:Philip Ball(注1) 来弟,一个在中国很常见的女孩名字,大概能折射出这个国家人口政策的最大问题 。这个名字暗喻招来一个小男孩,反映了中国夫妇普遍想要儿子的愿望;然而严格的生育限制使得很多家庭永远不可能有儿子。 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生儿子的传统愿望之间的冲突从未消失过,如今性别比例失衡的后遗症凸显出来。当深受影响的这一代人成年后,性别比例的失衡将可能触发今后几十年内的社会压力。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东亚地区儿童健康的专家 Hesketh指出,在未来十年,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所带来的弊病将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人口问题对中国而言确实是一个现实的挑战。根据中国于 2000 年所做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人口增长了 7.5亿,增长了一倍多。由于担忧无法承受迅猛增长的人口,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1979年决定实行一孩生育政策(one-child policy)。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被要求执行这一国策,政府对于执行者给予物质奖励,而对于违反者则罚款、没收财产,甚至强制流产。 一孩生育政 策产生了巨大效果,中国女性的平均生育率(译注:每个女性生育的子女数)由1976年的5.4降到了2001年的1.8,在城市甚至更低。但是计划生育政 策在农村地区有所变通,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可以生育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孩子。巴黎市的发展研究所的学者Guilmoto 认为,这有点像一个半孩政策在很多地方的家庭,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则可以再生育第二个孩子。在巴黎国家研究院从事人口统计学研究的 Attan说:行政干部执行计划生育的手段开始变得柔和,强制性方法也逐渐行不通。目前,中国政府正将重点从强制性人口控制转移到健康和教育上来, 使人们自愿降低生育意愿。 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超过 1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并且正以每年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有学者认为,人口增长有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崛起。 中国 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牛文元教授,在其主编的 《中国可持学发展总纲(第1卷)》 第10章中指出,中国每年新增长的人口将消耗全国五分之一的国民生长总值(GDP),不过从八十年代开始这一比例正在逐步下降。 作为国务院参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首席科学家的牛文元教授认为,实现人口零增长率对中国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 1999年,中科院的一份报告指出,人口零增长率期望在2030年实现。牛教授说:从2020年开始,总人口、老年人口以及劳动力人口都将达到高峰值,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将非常大。 在中 国,尤其是农村,千方百计要生男孩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在农村,男孩能从事更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在城市男孩也更容易找到好工作,因此在经济上能更好 的支持家庭。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养儿防老的需要,中国的传统是由儿子承担赡养老年父母的责任,而女儿出嫁后只对婆家尽赡养义务。另外,受儒家父权家长制文化的影响,强调 男性父系 祖先血缘的延续和繁荣,传宗接代的观念依然盛行。 计划生育与生男孩之间的矛盾,导致性别选择流产、遗弃女婴甚至弑杀女婴的现象出现。中国 1982 年出生的男孩与女孩的比率为1.07(自然比率为1.03~1.06),到了2000年,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例上升至1.17~1.21。据官方数据显示, 在这二十年内,死亡的新生女婴与男婴的比率却由0.95上升至1.46。从时间上看,计划生育的执行与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衡有直接联系;不过 Guilmoto指出,其他没有生育限制的东亚国家在最近这几十年内男女性别比例也有所上升,例如韩国和印度。 Hesketh则认为,毕竟现在弑婴的行为非常罕见,新生女婴的相对高死亡率可能是由于家长对女孩的厌弃,不愿花费高额医疗费将生病的女孩送往医院治疗,而男孩却会受到更好的照顾。另外,现代生殖辅助技术的应用,也为性别选择生育提供了机会。 失踪的女孩 Hesketh 认为,性别选择流产是造成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衡的最主要原因,失踪的女孩中大概有95%是被性别选择流产所扼杀。虽然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流产在中国 是违法的,但是目前通过超声波检查鉴定胎儿性别并不难,即使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也很常见。Hesketh认为加大执法的力度能够减少性别选择流产,然而不断 出现的胎儿性别鉴定新技术会使问题更复杂。Guilmoto举例说:最新的DNA鉴定技术能更加方便准确的鉴定胎儿性别,虽然目前在中国还不普及,但是 有可能很快被应用。 有迹象表明,现在有一些夫妻为了增加生儿子的机会,可能利用辅助生殖药物来生双胞胎(注 2)。在中国南方城市的一些医院,双胞胎的出生率增加了两倍,而这些地方有可能从香港购入辅助生殖药物。Hesketh说,目前只是猜测,不过如果是真的,她也不会感到惊讶。 Guilmoto 和Attan根据统计数据作出了一张中国新生儿性别比例地理分布图。从图上可以看到,中国大陆的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衡,农村比城市严重,在封闭的地区尤 甚。研究者指出,有几个地区性别比例失衡尤为严重,然而其周边地区却接近于正常性别比例。例如河南、贵州和江西,这三个省有的地方由于女婴死亡率居高不 下,新生儿的男女比率达到1.5以上。然而在西部和北方一些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省份,性别比率接近正常范围。尽管政府明文禁止性别选择,然而这种分布 趋势在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基本没有改变,可见政府的禁令收效甚微。 图:中国大陆新生儿男女比例分布图。最红的地区男女婴比率高达 150,即每100个成活女婴,就相应有150个成活男婴。 图注:该图来自原文,仅包含中国大陆部分。 Hesketh与浙江师范大学朱维兴(音译,Zhu Wei Xing)于2006年合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 论文 中 指出,中国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期望使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会步入婚姻,然而Hesketh预 言在未来几十年将会有15%的中国男人面临无妻可取的现实。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性别比例失衡越是严重,而这些地区的女性还可以上嫁到富裕的地区 和阶层,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最贫穷的男人来说,娶妻将会更加艰难。Hesketh指出,目前28岁至49岁的单身人口中94%为男性。 这一趋势将导 致反社会行为和暴力犯罪增加。 Hesketh 说,年轻男性不断增加,这种失衡将刺激团体犯罪和组织性犯罪活动。现在,年轻女孩被拐卖到有儿子的家庭作为童养媳的事件不断发生,妇女拐卖的犯罪 率正在增加;同时性交易市场也正在暗涌潮动。不过Hesketh谨慎的指出,目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高犯罪率的成因十分复杂,很难单一归 咎于性别比例失衡。 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性别比例失衡所带来的社会和安全问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伟雄,曾在 2004年指出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将会成为中国人口健康、和谐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威胁。 前景 牛文元教授根据他的计算结果预测,到了 2015 年,中国自然人口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使得计划生育政策可以开始进行调整;大约至2030年,平均每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牛教授预言,到2030年, 男女性别比例将下降至113:100,2050年将有望接近正常水平。 Hesketh也认为,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也许在2050年会得到解决。 中国政府希望能改变人们的观念,这些年发起 关 注女孩的运动,以期提高女孩的地位。政府立法保证女儿的继承权;在一些省份还采取一些鼓励措施,比如对于只有一个女儿的家庭免除孩子的学费等。现在这些 努力开始有了一些成果。根据2005年小规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新生儿男女比例已经停止增长; Hesketh推测,甚至可能是正在小幅度下降。于2010年进行的下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会给出更清晰的数据。 我们也许只是 看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停滞,然而在一些内陆省份,男女性别比例可能依然在增加。 Guilmoto认为,中国也许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人们对生儿子的渴望将会降低,正如现在的韩国一样;但是在今后的几十年,这些已经多出来的男孩,将 成为婚姻市场上的一大难题。 注 1:原文的标题为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译文略有修改。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是一首六十年代的著名反战歌曲(看这里 youtube 和 歌词 )。原文作者借用这首歌名为标题,其喻意为歌中的第二段问句。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注 2: 正常生理条件下,大多数女性每月只排出一个卵子,有些女性也能同时排出两个或多个卵子,如果这些卵子同时受精,则能生出生双胞胎或者多胞胎。双胞胎或者多 胞胎的出生率为3%左右。注射或口服激素类辅助生殖药物可使卵巢排出两个或多个卵子,增加生双胞胎或者多胞胎的几率。辅助生殖药物一般都有副作用,轻微的 会导致下腹胀痛、乳房胀痛、卵巢肿大、失眠、反胃、呕吐等,严重的会导致视力下降、肥胖、抑郁症以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等;有的甚至会引起宫颈粘液抗精, 反而使女性不能正常怀孕。这类辅助生殖药物一般用于不孕不育的女性(例如试管婴儿技术),对于正常女性不建议使用。 标签: 人口,计划生育,性别比例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252.html
个人分类: 健康|1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划生育”乎?“优化生育”乎?
suqing1961 2007-6-19 17:01
前面的文章谈到了文字的文明和语言的文明,指出文字的严谨、规范和科学也是文明的一种体现。对于我的这种观点,不少朋友都不以为然,认为我把问题说得过于严重了。 其实,我并没有把问题说严重。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很多文字由于不严谨、不规范或不科学,不仅让人产生了许多歧义,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具体到政府职能部门,文字使用的不严谨、不规范或不科学,则完全有可能带来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乃至失误。 让我们说说计划生育这个词吧! 有了瞎批马寅初老先生的教训,亡羊补牢,实行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实在是善莫大焉,功莫伟也。歌功颂德的事情自然会有很多人抢着做,多我一个也增不了多少色,那就还是让我说说这个词的不足之处吧! 发明计划生育这个词的人还是很伟大的,但我估计此君是搞社会科学出身的,恐怕也没有征求自然科学家的意见。 否则,他可以提出一个更为严谨、更为科学、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潮流且与自然科学有关的词优化生育。 让我们比较一下计划生育和优化生育孰优孰劣。 计划生育,暗示着执行者仍可以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一套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行事尽管这个词确实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提出的,且一直也是按照计划经济的那一套运作。计划经济的那一套简单粗放,无非是凡事一刀切各地一个样,层层订指标处处派任务,强制执行硬性罚款,不用动什么脑筋,有权在握就行。 你的生育若没按计划行事,好办:户口是农村的,先赶着妇女去结扎,不行再牵走你家的猪扛走你家的米,最绝、最损的一招就是拆你家的屋,不让你有立足之地,看你敢多生不敢多生;城里有工作的,想结婚先到单位开介绍信,男不满 25 女不到 23 休存幻想,想多要孩子就甭想要手中的饭碗。 生育倒是计划了,人口也确实减少了,但人心却被伤害了。 尽管这些过火的事情大都是前几年的事情,但是, 人心被伤害了的政策,肯定是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肯定有值得检讨的地方。 因为你搞的是计划生育嘛!计划就意味着只是上对下,只能上压下。不平等相对,能情愿吗?不体恤下情,能服气吗? 故,名若不正,指导思想必产生偏差,执行必走歪道,效果则将打折扣。 可见,文字严谨不严谨,规范不规范,科学不科学,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不仅反映了文字的文明程度,也映射了执政的文明高下。 优化生育则不然。 婚前进行体检,近亲不让结婚,那是要优化你们小俩口的生育,免得生怪胎、畸形儿,避免近亲繁殖造成后代弱智。自己掂量着看吧!没人逼你。 你是蒙古族图瓦人,人数已经少得可怜,干嘛要限制你只能生一个?稍微多生几个更能优化我们的民族结构,更能保护好那奇特的民族文化。 等到若干年后,我们的出生率呈负数了,或是独生子女问题成为社会的很大一个问题,我们将解禁一对夫妇只准生一个孩子政策,此时,优化生育不正是最好的解释吗? 其实,就是最近几年开始实施的以奖代罚的生育政策,也是各种方法优化后的结果,也没有了计划的色彩。 优化,意味着在众多的方案中,我们总是选择最好的。 因此,再次建议把计划生育改称优化生育,把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改称国家优化生育委员会。 尽管十几年前笔者曾致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过此建议,尽管建议信如同黄鹤一去了无踪迹。
个人分类: 信笔涂鸦|4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划生育的意外收获
热度 1 lingfeng 2007-5-30 19:58
计划生育的意外收获 邵阳武冈市卫生局的一位副局长利用职权,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儿媳都安排进了当地的医疗机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副局长坦率得可爱。他承认,自己要求去卫生系统工作就是为了孩子的就业,而组织上也对于他提出的安排自己小孩去医院工作的要求给予了照顾。并且他还指出别人的问题比他更严重。         读完这篇报导,在对时下司空见惯的任人唯亲现象感到极其愤慨的同时,我忽然想到,幸好这位副局长只有两个儿子!试想一下,假如这位副局长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媳,那卫生系统不是就要接受十个不学无术的编外人员了吗?假如武冈市卫生局有一位局长,四位副局长,每个局长都生了那么多小孩,那武冈市的卫生系统就得接受五十个这样的“关系户”,而且还大都占据重要位置,例如院长助理,科主任等等。这样一来,武冈市的其他医务人员还有出头之日吗? 再扩大全国的范围来讲,在目前任人唯亲的现象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如果每一个官员都有五六个子女,那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就毫无前途可言了! 由此可以发现,计划生育在缓解任人唯亲的现象方面真是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本来目的是减慢人口增长,缓解环境资源压力,没想到在中国这样的特殊的国情下却起到了另外的作用,我们姑且把它称为计划生育的意外收获吧。而这个收获,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支持计划生育的强有力的依据之一 ——尤其是对于公职人员而言。 虽然计划生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任人唯亲的现象,但是对于任人唯亲,我们是不能仅仅依靠计划生育来解决的,否则就是走进了一个误区,这就像依靠献血来减肥一样可笑。因为无论实行怎样严格的计划生育,每个官员总还有一个子女,除了子女,他还有其他亲戚,朋友,共同利益者甚至是情人,面这些是无法通过计划生育来消除或减少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任人唯亲的现象,斩断裙带关系的纽带,唯有高举法制的利剑,通过法律的规范,行政方面的制度建设,群众和媒体的监督,选人用人上更大的民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个人分类: 关注社会|3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