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世界最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航空界的泰坦尼克——“兴登堡号”的前世今生
热度 3 spins 2016-3-15 18:08
说到飞艇,估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齐柏林飞艇,而齐柏林飞艇中最著名的非兴登堡号( Hindenburg )莫属。如果说齐柏林飞艇是硬式飞艇时代的象征,那么兴登堡号就是齐柏林飞艇的象征。然而,它的出名并不因为像前辈格拉夫 . 齐柏林号那般成功的客运飞行,也不是因为它至今仍为世界最大飞艇的名号,而是那场与泰坦尼克号事故齐名的空难 …… 飞艇时代的巅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飞艇——LZ-129兴登堡号 今年的 3 月 4 日是兴登堡号首飞 80 周年,就让我们跟随这些文字记录和黑白照片重回那个飞艇称霸天空的时代,感受这艘人类历史上最大飞艇那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兴登堡号的诞生 1928 年首飞的的格拉夫 . 齐柏林号(代号 LZ-127 )飞艇在其 9 年的服役期间共完成了 590 多万英里的航班飞行,运送的 34000 名乘客无一人伤亡,同时取得了横跨大西洋、世界首次商业飞行、北极科考、大西洋口岸第一个定期空中客运工具等成就,激起了世界各地民众对飞艇的热情,是有史以来建造的最成功的一艘飞艇,后来德国建造的唯一一艘航母(未完成)也是以格拉夫 . 齐柏林命名。格拉夫 . 齐柏林号的成功促使齐柏林飞艇公司建造另一艘更大的飞艇,也就是著名的兴登堡号飞艇,代号 LZ-129 。(“兴登堡”这个名字取自德国总统保罗 . 冯 . 兴登堡,他因在一战东线坦能堡会战中击败俄国军队而晋升为陆军元帅,最著名的成就在于一战中与希特勒形成的完美组合,在他成为总统后更是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这也为后来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当时无论齐柏林飞艇公司还是民众都对这艘飞艇寄予了厚望,希望其能创造超越格拉夫 . 齐柏林号的成就。 兴登堡号飞艇最初是按照使用氢气进行设计,但随后英国 R101 飞艇坠毁并起火燃烧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导致设计人员更改方案为可使用氦气,因此飞艇浮升气囊的体积也从 15 万立方增至 20 万立方。但是由于美国对氦气的垄断以及 1927 年出台的禁止氦气出口法案,最终兴登堡号使用的还是易燃的氢气。登堡号于 1931 年秋季开始建造,其主要参数如下: 艇长: 245 米 直径: 41.2 米 重量: 220 吨 浮升气体容量: 20 万立方米 升力: 232 吨 巡航速度: 125km/h 最大速度: 135km/h 发动机:戴姆勒奔驰 16 缸 LOF 6 ( DB 602 )活塞发动机 x4 载客量: 50 个卧铺床位( 1936 ); 72 个卧铺床位( 1937 ) 锚泊在地面的兴登堡号 兴登堡号全长 245 米,是波音 747 的三倍半,仅比泰坦尼克短 24 米。这艘飞艇迄今为止仍是最大的人造飞行物体,仅看尺寸就绝对可以跟泰坦尼克齐名。 兴登堡号基本采用齐柏林飞艇经过几十年发展和验证的传统设计。飞艇由涂有亮蓝色保护漆的三角形硬铝梁组成 15 个主要的环形框架,并通过 36 个沿艇身方向的桁架连接,另外艇体底部有一个三角形龙骨,艇体中部有一个轴向走廊,尾部还有一个十字形加强结构。艇内从后向前共有 16 个气囊。 兴登堡号的设计图 兴登堡号只比格拉夫 . 齐柏林号长大约 10 米,但可充入浮升气体的体积却接近两倍。这主要是由于其采用了更大的直径,艇形的长细比更小,这样艇身强度也更大。这要得益于 1930 年建成的一个更大的艇库。原来的艇库的高度限制了格拉夫 . 齐柏林的尺寸,使其不得不采用很大的长细比并将乘客舱尽量前移。新的艇库使更大飞艇的建造成为可能,飞艇可以充入更多浮升气体以便进行高利润的跨洋民航飞行。 为建造兴登堡号等大型飞艇而新建造的艇库(左侧为旧艇库)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飞艇,兴登堡号的各项配置也是世界顶级的。兴登堡号采用四台戴姆勒 - 奔驰 16 缸发动机。该发动机基于为德国高速鱼雷艇设计的 MB-502 发动机,每个发动机在最高转速下可输出 1320 马力,在 125km/h 巡航速度下每小时消耗 130 公斤燃料。发动机输出端采用 2:1 减速箱,驱动 6 米长的 4 叶定距螺旋桨。螺旋桨为两个 2 叶桨组合而成,桨叶外侧包有金属加强外壳。 兴登堡号的发动机舱 在航空器这种寸克寸金的地方,兴登堡号不仅配备有宽敞的驾驶舱、控制室、导航室,更为其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甚至包括一套自动驾驶系统,可谓是奢侈到了极点。这套系统可以在高度较高且环境稳定时持续工作超过 40 个小时。 兴登堡号的驾驶舱 兴登堡号上的人员配置也堪称顶配。其机组人员最少为 39 人,由艇长指挥,具体包括艇长、观察员、导航员、舵手、升降控制员、主索具操作员、索具操作员、主无线电报务员、辅助报务员、主工程师、工程师、机械师、主电气技师、辅助电气技师等。除此之外,乘客还需要主服务员、主厨和十名左右的服务员和帮厨提供服务。另外, 1937 年起兴登堡号还开始配备医生。兴登堡号的乘客区设施更是豪华,不仅有舒适的客房、宽阔的餐厅,还有休息室、写字间、酒吧等。最令人惊讶的是,这艘以氢气为大量浮升气体的飞艇中竟然还有一个吸烟室。当然,室内经过特殊的增压设计,不会让易爆的氢气进入。 兴登堡号乘客区的观光舷窗 兴登堡号的客舱 兴登堡号的餐厅 1936 年 3 月 4 日,兴登堡号成功完成首飞。这艘从尺寸到豪华程度都与泰坦尼克相当的飞艇注定自诞生之日起就饱受关注,民众们都对这艘飞艇寄予厚望,为其即将创造的辉煌兴奋不已。人类借助科技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看着这艘缓缓飞起的庞然大物,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感受也许从未如此膨胀。 起飞中的兴登堡号 辉煌而又短暂的一生 兴登堡号的第一次载客飞行在 1936 年 3 月 23 日,搭载大约 80 名记者成功完成了从腓特烈港至洛文塔尔的短程飞行。 兴登堡号排放压舱水准备升空 兴登堡号于 1936 年 5 月 6 日开始首次跨洋客运飞行,搭载超过 50 名乘客,包括当时的社会名流、富豪、记者和纳粹精英。这次飞行中,保罗•舒尔特教父还做了第一个空中的弥撒。 保罗•舒尔特教父在客舱内做弥撒 兴登堡号只用了两天半就完成了横跨北大西洋的飞行,而当时即使是最快的跨洋邮轮(如“玛丽皇后”号)也要 5 天,慢一些的轮船更是要花费 10 天的时间。 兴登堡号跨洋飞行的宣传册 兴登堡号最快的一次跨洋飞行在 1936 年 8 月,从美国新泽西,次日到达德国法兰克福,仅用了 43 小时。 高速飞行中的兴登堡号 飞艇 兴登堡号飞行于曼哈顿上空 当然,如此快的速度也是有代价的。在 1936 年,乘客乘坐兴登堡号从欧洲到美国需要花费 400 美元, 1937 年则涨至 450 美元。而当时德国邮轮头等舱的价格也不过 157 美元。当然,节省下来的时间还有乘坐如此庞然大物飞行的享受可是金钱换不来的。除了乘客和货运,兴登堡号的收入还包括大量的邮件。由兴登堡号运送的盖有 1936 年邮戳的邮件更是成为集邮爱好者和收藏家最珍贵的藏品。 兴登堡号首次欧美航班上的邮件 到 1936 年底,兴登堡号已经完成了 34 次跨洋飞行,运载了超过 3500 名乘客和超过 66000 磅邮件和货物。 1936 飞行年的巨大成功似乎表明跨大西洋航空运输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1936 年 10 月 9 日,兴登堡号从美国到德国的最后一班航班邀请了 72 名富翁和有影响力的乘客,在新英格兰上空进行了 10 个半小时的巡航飞行,这次航班也被叫做百万富翁的飞行。乘客们对飞艇的表现惊奇不已,兴登堡号在各类媒体上被大量报道,客运飞艇的未来展现出一片光明。 随着 1936 年的成功,运营公司首先计划了 1937 年的 18 班往返飞行。同时,兴登堡号的兄弟艇—— LZ-130 也在位于腓特烈港齐柏林飞艇公司的艇库中紧锣密鼓地建造。 1936 年至 1937 年之间的冬天,兴登堡号在法兰克福进行维护和翻修。因为飞艇使用氢气而不是原设计的氦气,可拥有更大的浮力,因此公司对其客舱进行了扩容,从 50 个床位增至 72 个床位,以便更充分地利用其载重能力。 兴登堡号在 1937 年完成了 6 次成功的飞行,包括一次从德国到巴西的巡回飞行,以及一次由一战王牌飞行员恩斯特 . 乌德特进行的艇载飞机的挂载测试。这是关于兴登堡号的一项创造性的设计,即通过回收和发放固定翼飞机来加快邮件的传递。测试中,恩斯特 . 乌德特驾驶飞机尝试将其挂在飞行中的兴登堡号上,但并未成功,结果直至该飞艇坠毁前也没有发展出这类系统。不过后来美国却在“梅肯”号飞艇上成功实现了这一功能。 然而,正如大家后来所知的,在 1937 年首次飞往北美的航行中,兴登堡号飞艇就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莱克赫斯特坠毁,不仅结束了这艘飞艇短暂的生命,也直接宣告了整个洲际客运飞艇时代的结束,伴随着飞艇的黄金时代缓缓落幕。 在纳粹的阴影下 兴登堡号的施工开始于 1931 年秋天,但由于当时的经济大萧条而严重缺乏资金,进展滞后。起初纳粹对齐柏林飞艇公司的影响并不大,这主要因为航空部长赫尔曼 . 戈林并不喜欢轻于空气飞行器。但是当时的宣传部长约瑟夫 . 戈培尔则明白兴登堡号作为展示德国力量和技术的象征意义,并投资 200 万马克用于完成兴登堡号的建造。为了压过他的竞争对手,戈林追加了 900 万马克的投资,并提出附加条件:将原齐柏林飞艇公司拆分为两部分,原飞艇公司负责飞艇的建造,新成立的德国齐柏林公司( DZR )一半归属德国国航汉莎航空公司,负责飞行运营。 DZR 的成立实际上将原来齐柏林飞艇公司的掌门人雨果 . 埃克纳驱逐出公司的管理层,国家社会党的政府人员恩斯特 . 莱曼成为飞艇公司的实际控制者。 兴登堡号巨大的尺寸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的纳粹官员也非常清楚这艘飞艇的象征性价值,经常利用其进行宣传飞行。 1936 年 8 月 1 日柏林奥运会开幕,兴登堡号悬挂纳粹标志飞越主会场,柏林街头接近三百万德国民众和游客观看了其近一小时的飞行。可以说这次飞行充分显示了飞艇作为宣传工具的价值。当时拳击手马克斯施梅林击败美国黑人拳手乔•路易斯,纳粹政府马上安排施梅林乘坐兴登堡返回德国。施梅林在拳击台上的胜利已经使他成为民族英雄,宣传部长约瑟夫 . 戈培尔要最大限度地宣传施梅林的衣锦还乡,宣扬胜利的拳击手和代表最高技术成就的齐柏林飞艇的象征性意义,意图证明德国从运动到航空各个领域的霸主地位。 兴登堡号飞越柏林奥运会主会场 兴登堡号飞艇首飞后原计划随后进行一系列耐力飞行测试,为首次跨大西洋飞行做准备。但纳粹政府却要求其与格拉夫齐柏林号进行为期三天的联合飞行,以支持马上到来的希特勒重整军备的投票活动。由于当时的齐柏林飞艇公司实际已被政府控制,公司不得不取消测试飞行,这让雨果 . 埃克纳感到非常愤怒,因为这不仅危害到这艘新飞艇,更危害到整个的飞艇发展计划。由于飞行当天天气情况较差,雨果 . 埃克纳顺势故意让飞艇挂有纳粹标志的下尾翼在起飞时撞毁,这也标志着他和纳粹政府的决裂 起飞时损坏的下尾翼 测试飞行的取消也让飞艇陷入险境,兴登堡号在宣传飞行后两天就开始首次跨洋飞行,结果在返航时出现多处引擎故障,而这些故障本可以在原计划的测试飞行中被发现。可见当科技屈服于政治,等待的必将是严肃的教训。 传奇的终结——兴登堡号罹难记 这是航空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一天。 1937 年 5 月 6 日,兴登堡号飞艇到达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的美国海军航空站,在降落的过程中发生爆炸。这艘世界最大飞艇在一分钟内便被冲天大火完全吞噬,艇上有 35 人丧生,地面 1 人丧生。发生空难前,飞艇从德国启程,用了 60 个小时飞跃大西洋。芝加哥电台记者纳尔森用颤抖的声音报道了现场实况,他的感叹“哦,人啊!”成了一句传世名言。 关于兴登堡号事故的原因曾有多种说法,也引出了一系列谜团,但经过近 80 年的研究和科学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与当初美国和德国联合事故调查结论相似:即静电火花引燃泄露的氢气并最终导致起火爆炸。 飞艇和周围空气之间的电势差是最有可能造成电火花的原因。飞艇当时在机场上空约 60 米的高度,处于一个充电的大气环境中,但飞艇的金属骨架却通过鼻系索连通至地面,从而造成飞艇与周围空气之间的电势差,并很可能造成了一束穿透飞艇纤维蒙皮(蒙皮本身具备一定的阻电能力)直达飞艇主框架的电火花。 氢气泄漏的原因则更加扑朔迷离,但可以肯定的是,事故前飞艇曾出现过明显的氢气泄露。调查中也没有发现蓄意破坏的活动。有一件事是明确的:事故与飞艇的纤维蒙皮没有关系,兴登堡号与众多因起火而坠毁的飞艇一样,都是因为易燃的氢气。事故后关于飞艇蒙皮易燃的质问反复被提出来,又不断被推翻,事实很简单:兴登堡号在 32 秒之内就燃烧殆尽正是因为其填充的高度易燃的氢气。 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故都是有一系列的疏忽与巧合叠加而成的,深入了解事故发生的整个过程,才能还原事件的原貌,更重要的是,真正从中吸取教训。下面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兴登堡号的最后一次飞行到事故发生的整个过程。 这次飞行开始于 1937 年 5 月 3 日,起飞时艇上共有 36 名乘客和 61 名机组人员。这是这艘飞艇的第 63 次飞行。飞艇于傍晚 7 点 16 分离开法兰克福机场,飞越科隆市,然后横跨挪威和英吉利海峡,并于次日凌晨 2 点开始横跨大西洋。 从法兰克福起飞的兴登堡号 飞艇飞越格林兰岛后到达北美大陆。横跨大西洋时的逆风造成了飞艇到达时间的延误,原定 5 月 6 日早上 6 点到达莱克赫斯特,后来被推迟到下午 6 点。中午时分,飞艇抵达波士顿,下午 3 点飞越曼哈顿纽约上空。 兴登堡号下方的曼哈顿城区 飞艇于大约 4 点 15 分抵达新泽西莱克赫斯特的海军航空站,但考虑到当时恶劣的气象条件,艇长马克斯 . 普拉斯决定推迟着陆直到气象好转。飞艇飞离机场,转至新泽西海岸躲避风暴。到下午 6 点情况有所好转,地面站向飞艇发信认为气象条件“适合着陆”, 6 点 22 分发信“建议进行着陆”。大约 7 点,兴登堡号从机场西南方向驶来,高度 180 米。因为当时是东风,因此飞艇飞越机场观察地面情况后执行左转飞越机场的西北部,将艇首朝向迎风方向。 兴登堡号着陆前的飞行路线 当艇长指挥飞艇转向和调整发动机转速时,大副阿尔伯特 . 萨姆特指挥进行了 15 秒的排氢操作以减少浮力,准备进行降落。飞艇继续左转并开始制动减速时,萨姆特发现飞艇尾部偏重,于是下令艇首气囊排氢 30 秒以保持飞艇水平,由于效果不明显,随后又进行了三次压舱水的排放操作,共排放了 1100 公斤尾部的压舱水,随后再次进行 5 秒钟的艇首排氢操作。当这些操作都无效时,大副指派六名机组人员从艇尾跑到艇首以改变配重。但此时风向突然由东风转至西南风,艇长不得不再次改变飞艇航向。飞艇逐渐接近降落地点,然而在到达锚泊塔之前并没有剩下太多的调整距离。考虑到气象条件可能会变差,艇长急于快速降落,并指挥飞艇完成了一个 S 弯转向的机动飞行。后来一些专家指出,可能正是这次大角度机动导致飞艇应力过大,从而导致气囊被固定拉绳撕裂,从而使氢气泄漏到空气中,形成高易爆性的混合气体。 7 点 21 分,飞艇离地约 60 米时,鼻系索被放下。几分钟后,地勤人员发现飞艇后部 5 号气囊处的艇身有类似气流造成的空气扰动并报告可能出现氢气泄露,锚泊塔上的操作人员同样证实了这一点。 7 点 25 分,出现了第一个火花。后来收集到的证词不同,但大部分的目击者都看到有蘑菇云状的火焰首先出现在上垂翼的前方或者后发动机与下垂翼之间。 兴登堡号起火并下沉 火势迅速蔓延并吞噬了整个艇尾,几秒钟后艇尾开始下沉,火焰从抬起的艇首喷出,瞬间吞没了那里的 12 名机组人员,包括被指派过来做配重的那 6 个人。 火焰从兴登堡号艇首喷出 此时大部分乘客和机组人员聚集在客舱,飞艇攻角的快速变化将人员撞到墙和家具上。据一名叫玛格利特的乘客回忆,她当时在餐厅被摔至 5 、 6 米远的后墙,并随即被好几个人“钉”在墙上动弹不得。 火势蔓延异常迅速,一分钟内就将整个飞艇烧毁,因此灾难发生时人所处的位置基本就决定了生死。乘客和机组人员开始跳窗逃生,公众间的大部分乘客和机组人员都活了下来,而那些更靠近飞艇内部的人员则大部分都丧生在火海中。例如,一名叫约翰的乘客当时正在餐厅,摄影师卡尔让他从窗户跳下去,但他却坚持离开餐厅去找回到客舱取外套的妻子,结果双双丧生。卡尔则从窗户跳出并最终幸存了下来。还有一对赫曼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孩子事发前都在餐厅观看降落,而赫曼先生却在起火前离开了餐厅。他的妻子和两个小儿子成功跳出逃生,大女儿艾琳却因为离开餐厅去寻找父亲而在事故中丧生。 最终,靠近“逃生出口”的人大多活了下来,包括发动机舱 11 名操作人员中的 9 人,控制室 12 人中的 10 人,而在电器室、吸烟室等位置的人以及位于艇首的 9 人几乎全部丧生。 灾难发生时机组人员的位置(红色为丧生,绿色为幸存) 火焰出现后不到 30 秒钟,飞艇就撞上地面,跳至地面的人们和等待接艇的地勤人员一起疯狂逃离燃烧的飞艇。本能驱使地面上的人逃离,但负责指挥地勤人员、曾在圣南多号飞艇上服役并在飞艇坠毁时幸存下来的老兵托宾向他的手下大喊:“军人们,站住!”从当时记录下来的录像上可以看到,水手们转而奔向燃烧的飞艇去营救幸存者。这些影像是对那天英勇的水手们永远的致敬。 坠地燃烧的兴登堡号 出发时的 97 人,最终 62 人生还,许多人严重烧伤。 36 名乘客中 13 人丧生, 61 名机组人员中 22 人丧生。事故还造成地面 1 名平民丧生。同样的世界最大,同样的奢侈豪华,却遭受同样的悲惨结局,兴登堡与泰坦尼克的命运竟如此相似。冷静下来客观地分析,其实相比泰坦尼克沉船事故高达 68% 的死亡率,兴登堡号事故的死亡率还是要低的。 兴登堡号的残骸 在此之前,媒体一直对飞艇这种易发生事故的飞行器很宽容,兴登堡号也一直都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但是,美国的阿克朗号飞艇( 73 人丧生)是在海上坠毁,英国的 R101 飞艇( 48 人丧生)是在夜间坠毁的,都缺少目击者和影像记录。而兴登堡号的坠毁则被胶片真实地记录下来,数百万民众看到了飞艇连同乘客一起被火焰吞噬的恐怖一幕。哦,人啊! 齐柏林飞艇的时代在那个下雨天、在莱克赫斯特结束了。也许是人们对于 35 年来不断发生的飞艇事故已经受够了, LZ-4 , LZ-5 ,德意志号,德意志 2 号,施瓦本, R-38 , R-101 ,圣南多,阿克朗,梅肯 …… 齐柏林飞艇素来以安全航行而声誉卓著,这次灾难让世界不再对飞艇抱有信心,飞艇的客运时代也就此终结。更重要的原因是,飞艇此刻其实已经过时了,因为飞机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开始翱翔蓝天。就在兴登堡号首飞前三个月的 1935 年 11 月 22 日,泛美航空公司的 M-130 飞机就完成了首次跨太平洋的飞行。其从旧金山到夏威夷的 2400 英里航程甚至就超过了跨大西洋的距离。事实上, M-130 原本是专为跨大西洋而设计,但由于政治原因,遭到了英国的拒绝。考虑到大型硬式飞艇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地面人员、安全因素,加上易燃的氢气、巨大体积对风的高度敏感和对恶劣天气的脆弱应变能力,对比飞机等新技术的发展,硬式飞艇在这次灾难之前其命运就已经注定。 1940 年 4 月,纳粹元帅戈林下令关闭齐柏林公司,并拆除厂房和已经建成的 LZ130 飞艇,将宝贵的铝用于生产战斗机。称霸天空的齐柏林飞艇就此销声匿迹。曾经辉煌的飞艇时代黯然谢幕了,兴登堡号的失事成为这个黄金时代结束的标志。 新的希望 飞艇的黄金年代已经远去,人们也许再也看不到那些庞然大物翱翔于蓝天的情景了。然而,飞艇等浮空器的高升限、大载重、低能耗、低成本决定着它的价值不会就此湮灭于历史长河,它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再次苏醒。近几十年,随着材料技术、氦气提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飞艇这种古老的飞行器重获新生,全球各地不断出现的各种载人飞艇、测绘飞艇、通信飞艇、安保飞艇、广告飞艇乃至冲到临近空间的平流层飞艇,都是它的后裔。更令人欣慰的是,齐柏林飞艇也没有真正消失,它的继承者“齐柏林 NT ”飞艇作为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载人飞艇正在延续那段传奇,在世界各地的蓝天,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没有牺牲就没有进步,航空领域更是如此。无数科技工作者正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才使航空科技达到了今天的高度。前路也许曲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冲破乌云以后,飞艇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光明! 齐柏林NT飞艇 (本文有大量内容翻译自美国飞艇历史学家丹 . 格罗斯曼的博客文章,在此表示感谢!) 及时 掌握浮空器行业最新资讯,学习浮空器相关知识,了解浮空器历史上的趣闻轶事,请关注 浮空器 微信 公 众号 。
个人分类: 浮空器|1475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美拟建世界最大海洋保护区
redtree 2014-10-1 15:10
美拟建世界最大海洋保护区 作者:张章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9/30 11:00:47 黄边副鳞鲀 图片来源:LAURA M. BEAUREGARD 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将向前推动一项计划,通过把3个位于中央太平洋地区的区域变为国家保护区,从而将世界海洋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翻一番。 6月,白宫官员宣布,他们在考虑极大地扩展太平洋偏远岛屿海洋国家保护区(PRIMNM),该区域覆盖了约22.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近日,白宫宣布,奥巴马将签署公告将该保护区面积扩展到127万平方公里,或大约相当于全世界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总和。 该计划公布的数字比6月白宫发布的消息中的180万平方公里稍微小了一点。奥巴马将根据法律授权采取行动,《国家古迹法》允许总统建立国家保护区,并不必经由国会批准。 保护组织对该计划表示欢迎。“这标志着该国海洋保护领域重要的一天。”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全球海洋遗产项目负责人Matt Rand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希望美国政府现在采取的步伐将加速类似行为,推动沿海国家保护更多的世界海洋珍宝。”Rand拥护扩展保护区面积。 海洋研究人员预测,通过保护相对偏远和完整的生态系统,一系列海洋生物将在此举中获益。但他们注意到,对于该地区一些遭受最严重开发的鱼类而言,相关福利可能要到数十年之后才能出现,其中包括某些金枪鱼物种。而且,这些物种的恢复速度部分取决于这种鱼有多“懒”。 通常,渔业捕捞鲜少在新保护区覆盖的偏远水域进行。也很少有渔船往返于夏威夷东部维克和约翰斯顿珊瑚礁附近的水域。更多船队将豪兰岛、贝克岛、帕米拉岛、金曼礁和贾维斯岛附近金枪鱼丰富的水域作为目标。但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字显示,这些水域的捕获量仅不到总捕获量的4%,主要捕获物为鲣鱼和大眼金枪鱼。 那些在整个生命中不会远离保护区的金枪鱼物种可能会很快获益。例如,最近的研究揭示,超过90%的黄鳍金枪鱼被发现生活在该水域中。黄鳍金枪鱼种群数量预计约为历史水平的38%。 但生物学家表示,对于那些惯于长距离旅行和在新保护区内时间较少的鱼类而言,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即时影响可能更加趋缓。新喀里多尼亚首府努美阿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海洋渔业项目主任John Hampton在邮件中写道,尤其是最近的标识研究显示,大眼金枪鱼“并不会长期居住在这里或中赤道太平洋海域的其他地区”。这种鱼被用于制作寿司,数量降至仅占历史种群的16%。 不过,研究人员表示,即使在迁徒物种中,保护区也会有帮助。这是因为鱼类有些像人:一些喜欢“旅行”,其他一些喜欢“宅着”。对于大眼金枪鱼而言,懒鱼的比例虽不可知,但“问题在于,一些鱼将(待在保护区里,并且)它们能在更长的生命里产生更多后代”。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渔业科学家Daniel Pauly说。这些懒惰的鱼可能也会“将不喜欢旅行的习惯遗传给后代,那这种鱼的数量将增加”。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博士后、鱼类遗传学家Jon Mee表示,的确,模型研究显示,在许多年里,自然保护区甚至能鼓励进化出“更懒惰”但更健康的鱼类种群。“我们有许多证据显示,迁徒性具有遗传基础,并且遗传程度相当高。”他说。而且,如果鱼类“运动更多,死亡率也更高,这将出现进化”。Mee开发的模型显示,与那些喜欢到处游动,也更易受到攻击的鱼相比,生活在保护区里的懒惰个体能够拥有更高的生殖率,结果使更不喜欢游动的群体变得更大。 法国卫星公司CLS海洋学家Patrick Lahodey表示,新保护区带来的另一个长期益处可能是让鱼类不再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在近期刊登在《气候变化》期刊上的报告中,他和同事表示,到2060年,这些保护区所在的中央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将高到足以吸引更多来自西太平洋的鲣鱼。目前,西太平洋的鱼类种群更稠密,并且捕鱼业也更密集。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生态学家、NOAA前局长(2009年~2013年)Jane Lubchenco指出,这些结果提示,扩大海洋自然保护区并未出现下滑趋势。“在被严重破坏前就对一个区域进行保护是有意义的。这种做法的利益十分清晰,现在是时候行动了。”她说 。(张章) 《中国科学报》 (2014-09-30 第3版 国际)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中国南车批量交付世界最大功率超级电容单体!
zqshichina 2013-9-17 18:29
中国南车批量交付世界最大功率超级电容单体! http://www.csrgc.com.cn/cns/xwzx/gsxw/2013-09-13/7539.shtml 打开我国绿色、智能产业运用之门 手机充电仅需2秒钟、储能式轻轨列车充电仅需20余秒钟就能满足正常运用,这就是超级电容的神奇功能,如今,中国人已牢牢占据这一世界前沿技术的高地。9月12日,从中国南车株机公司传来消息,其旗下宁波南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功率超级电容单体(7500F)成功实现了批量生产,首批5000只7500F超级电容产品已交付用户。 何为超级电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车株机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刘友梅告诉记者,通俗地讲就是第三代储能装置,第一代为机械式储能,如飞轮、发条等;第二代为化学式储能,如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等;而第三代就是以超级电容为代表的物理式储能装置。 “充电次数10000次以内、充电时间长达数小时、存在爆炸与污染环境的风险” VS “100万次、数十秒、无污染以及爆炸风险”。 中国南车株机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监、宁波超级电容研究所所长阮殿波用一组对比形象地展示了超级电容较之传统化学能电池的优势。 这种产品其应用范围有哪些?据阮殿波透露,其可广泛运用于消费电子、轨道交通、城市公交系统、国防与航天、起重机械势能回收、发电与智能电网等领域。 阮殿波举例说,比如目前港口的起重吊机,其一次吊起上百吨的货柜要消耗大量的电能,而其在落下时的能量基本被电阻装置等消耗掉,如果采用超级电容进行势能转换电能的回收,约可实现高达80%的电能回收再利用,其绿色、节能、环保的成效相当突出。 正是鉴于超级电容卓越的绿色、节能、环保优势,近年来,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就超级电容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目前全球已有十几家超级电容器生产商,可以提供多种类的超级电容产品。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超级电容,近年来以中国南车为代表的企业在超级电容的结构设计、材料制备、器件加工、系统集成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发明和创新,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了若干制约超级电容技术发展的关键瓶颈,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大功率超级电容研发能力的国家。 阮殿波告诉记者,正是得益于我国在超级电容研制领域的突破,为我国下游相关领域产品的创新及运用提供了“芯”的保障,比如中国南车去年下线的世界首台储能式轻轨列车,其就装有上千个3000F的超级电容单体,其一次充电20余秒后,可运行3公里以上,并能在运行中将制动能转化成电能循环利用,实现城区内的绿色、智能出行。 目前,国内多个城市正与中国南车株机公司开展沟通与交流,开发运用以超级电容为主动力源的100%低地板有轨电车、城市公交车辆等绿色智能产品。 鉴于超级电容的应用价值,由中国南车株机公司牵头,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的“高比能、低成本的新型超级电容器关键技术研究”,作为高性能化学储能电池及示范电站关键技术研究主题项目的子课题,参与国家“863”计划。
个人分类: 超级电容器|1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易会满:从基层到世界最大银行行长
热度 1 charles08 2013-5-24 09:16
新任工行行长易会满的第一学历是中专, 但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从中专读到了博士,同时他也从职员做到了总行长。 易会满总结他的成功经验时,曾指出是: “三点要求”:有梦想、够聪明、情商高; “四点主张”:坚实的基础、良好的品质、很强的学习力和超凡的感染力。 其实,或许还应该加上“两个贵人”——提拔他的上级领导。
3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术之春”运动评价【网文选摘】
xscb 2013-3-9 13:21
“学术之春”运动——西方学者反西方学术操控霸权黑幕,世界最大出版商遭万名科学家集体抵制。“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爱思唯尔公司( Elsevier )拥有《细胞》和《柳叶刀》在内的2000多家学术期刊。任何学术从业者都很难避开这些期刊”。 http://www.humeweekly.com.au/news/national/national/education/academics-join-world-fight-against-publisher/2461976.aspx 《中国青年报》登了一篇报道,题目是《科学界与出版界再燃战火》。 说的是,全球已有一万多名科学家签名抵制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 爱思唯尔 Elsevier 。说到 Elsevier ,科学学术界大概都非常熟悉。我们要阅读大量的学术论文,都是从它旗下的各类期刊中读到的。当然,购买 Elsevier 电子期刊的价格非常昂贵,这也才导致全球科学家要抵制它的原因。 很多研究院所和高等学校的图书馆,都购买了 Elsevier 旗下的不少刊物,而且由于它实在太贵了,估计没有几家能把它所有的学术刊物都能买全的。国内估计也就清华有这财力,其他院校就不好说了。如果说清华也没买全,那就说明 Elsevier 实在贵得太离谱了。 文章说,这一万多名科学家在发起人的网站了签了名。 “ 他们发誓,不在爱思唯尔旗下的期刊发表论文,不做审稿人,或者不担任编辑。 ” 有人把这场抵制运动说成是 “ 学术之春 ” ,大概是模仿中东、北非的 “ 阿拉伯之春 ” 这样的称谓吧,那意思也很明显,这简直就等同于一场革命了。不过,抵制 Elsevier 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因为任何学术从业者都很难避开这些期刊。 文章说, “ 科学家们抵制出版巨头的原因很简单:它们使得人们获取 ‘ 知识的代价 ’ 过于高昂。 ” 现在连最富有的哈佛都受不了了,他们要另辟蹊径来发表学术论文,以避开 Elsevier 如此昂贵的价格。据报道,这类电子期刊的价格 8 年来上涨了 145% 。 问题在于,科学家的这种抵制会有怎样的效果?估计很难说,这一万多名科学家的签名抵制,会让 爱思唯尔 有一点点触动,但是动不了什么根本。科学家在出版商面前,还是太弱势了,出版商完全可能无动于衷。出版商完全可以言之凿凿地说,他们是付出劳动的,而且现在出版业各方面成本都在上升,我们为什么不能提高价格?你们科学家手里都有那么一大笔经费,多花一点钱用在学术方面难道不是用在正地方了吗? 当然科学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我们撰写论文并没有收什么钱,为什么我们要拿回我们的知识产品却要付这么高昂的费用?这个理还真不太好说清楚。反正现在就是资本主宰的世界,你爱怎么抵制就怎么抵制吧,但基本很难撼动出版商这棵大树。 这里似乎又涉及到有关知识产权领域里的问题了。虽然学术论文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但是这份著作权是不是就能转化为可以用货币衡量的价值,就不好说了。一般是申请了专利的,肯定就能受保护,而且也有可能转化为价值,但是论文似乎并不能申请为专利,所以如何计算价值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包括著作权、版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其实一直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在人们的共识中,知识产权当然是要保护的。而且,论文一旦被期刊录用,版权就不再是作者的了,而成为出版商的了。所以出版商当然会理直气壮地说,我的期刊是有版权的,你要用期刊中的论文,当然要花钱购买。至于这些期刊要卖多少钱,那也是市场说了算的。现在需要量大,供不应求,价格抬高了你又能奈我何?我们是商人,在商言商,能多赚为什么不多赚?你们有权利来抵制,我也有权利反抵制,看谁能扛到最后。 这让我想起当年的居里夫妇。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发现了镭元素,但是他们放弃了专利的申请,目的就是让人们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金钱去购买这个专利,他们的劳动直接为人类的福祉服务。但是在这个资本横行的社会,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而且也不太可能多起来。知识产权一方面保护了发明人和产权人的利益,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知识交流和传播的门槛。这根本就是一个两难的境况。要鼓励发明吗,就要保护知识产权。要保护知识产权吗,就要花钱购买你所需要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谁有钱,谁就能得到更多的知识,谁就能更快地得到知识。你如果没有钱,那么对不起,你就往后稍稍吧。而在这个所谓知识经济的时代,谁有知识,谁就有可能更加富有。所以,这样一个制度就必然是造成富有越富。穷者越穷的后果。 顺便说一句,据我所知,有个高校有生物工程专业,学校图书馆购买了爱思唯尔下的生物专业的电子期刊,但是没有购买农业专业的电子期刊,结果,很多发表在农业期刊上的,但是涉及到生物工程领域的论文,生物工程专业的师生们就无法看到。同样,外语专业的师生只能看到英语顶多再加上俄语方面的期刊,但是由于德语使用面较小,所以学校就没有购买德语方面的电子期刊,结果德语专业的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资料可以使用。不是图书馆不想买,各专业要买的电子期刊太多了,学校的经费实在有限,加上这些电子期刊价格如此昂贵,谁也顶不住。 一个高校的图书馆,一年的经费光花在购买电子期刊之上的就几百万人民币,这样的烧钱太伤不起了。这一切还得归咎于目前的科研体制使得高校里面发表论文成了一股不正常的风气,导致文献需求量剧增,而一般的图书又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 学术之春:世界最大出版商遭万名科学家集体抵制 http://news.sctv.com/gjxw/hqsy/201207/t20120706_1187562.shtml 出版巨头让人们获得知识的代价过于高昂   最近5个多月来,在美国一个名为“知识的代价”网站上,已有全球12196位科学家签名抵制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有人用“学术之春”形容这场运动。   吹响号角的是大名鼎鼎的英国数学家威廉·提摩西·高尔斯(William Timothy Gowers)。今年1月21日,这位来自剑桥大学的菲尔兹奖得主发表了一篇博客文章,号召同行行动起来,抵制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爱思唯尔集团。   读到这篇博文的泰勒·内伦(Tyler Neylon)——一位目前在硅谷开公司的数学博士当即给高尔斯教授留了言。第二天,他建立了一个网站,命名为“知识的代价”。   泰勒事后回忆,自己读到那篇博文,就意识到可以做点什么。在他看来,高尔斯是一位拥有号召力的“超级明星”。   迄今为止,1.2万多名科学家在泰勒的网站上签了名。他们发誓,不在爱思唯尔旗下的期刊发表论文,不做审稿人,或者不担任编辑。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爱思唯尔拥有《细胞》和《柳叶刀》在内的2000多家学术期刊。任何学术从业者都很难避开这些期刊。   以爱思唯尔为代表的出版巨头并非第一次受到科学家的批评。过去多年里,陆续有一些科学家拒绝向其投稿或担任编辑。   科学家们抵制出版巨头的原因很简单:它们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代价”过于高昂。   一直关注此事的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孙博阳认为,问题的实质是,通过传统的同行评议期刊进行学术交流和传播的模式,已经成为阻碍科学交流和发展的因素。   孙博阳说,学者是知识的创造者,但他们无偿地将研究论文转给了出版商,又有无数学者义务为期刊做论文评审。而学者要想看到论文,还要花大价钱将他们创造的知识买回来。出版商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另一方面,她认为,大部分情况下,知识是纳税人投资产生的,现在却只有付得起钱的大学图书馆、少数读者可以利用,这在道义上也是讲不通的。   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梅志平对此也表示:“我们投稿、审稿都是义务的。研究成果都是国家纳税人的钱,为什么到后来我们的研究成果成为他们的摇钱树了呢?”   期刊出版商不断涨价 哈佛大学图书馆称“防守不了”   事实上,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学也已承受不了学术期刊的高价了。今年4月17日,哈佛大学教授顾问委员会向全校教师公布的一份备忘录指出,哈佛大学图书馆遇上了“防守不了的形势”。   教授顾问委员会说,大的期刊出版商不断涨价,已经使得目前的学术交流环境在经济上“不可持续”,哈佛大学每年花在期刊上的钱达到了375万美元。一些期刊每年订阅价格高达4万美元。在过去6年里,两家出版商的电子文献价格已经涨了145%。   该委员会向哈佛大学师生征集意见,如建议哈佛师生将自己的论文提交到“DASH”——哈佛自己的向所有读者提供免费访问的知识库;或者考虑向免费的“开放获取”期刊投稿。如果教师担任期刊编辑,可推动该期刊成为“开放获取”期刊,如果不行的话,可以考虑辞职。   “开放获取”期刊,即免费向公众公布研究成果的期刊。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arXiv.org”,是世界著名的“开放获取”电子文库。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证明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的论文,就是发表在这家网站上,而不是学术期刊上。   但在目前,学术界的主流仍是将论文发表在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上。孙博阳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国的科技评价政策,鼓励科学家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已经成为SCI论文大国。“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这个问题——好的文章都发到国外去了,再花钱买回来。少数富裕的图书馆才能买得到。”   国外科技期刊不断提高价格 国内教育科研机构不堪重负   2008年以来,爱思唯尔等国际出版商提高了针对中国订户的价格。几乎每一次提价,都会引起图书馆界的争议。   当时,爱思唯尔中国区负责人对中国青年报表示,该公司在中国的定价,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每篇论文下载价格为46美分,还不到同期全球均价的17%。但是,该公司将逐渐减少对中国的高折扣,最后与全球定价持平。   据悉,北京大学图书馆2008年购买爱思唯尔科技期刊电子数据库的费用为54万多美元,2009年涨到57万,2010年是61万。   一位学者曾对记者形容,出版巨头低价进入中国市场,培养了科学家的阅读习惯,使大家养成“外刊依赖”。现在欲罢不能,就像“吸毒上瘾”,要戒掉很难。   2010年9月,在一次会议之后,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中国30多家图书馆的代表联名发表了分别致读者和出版商的两封公开信。   公开信透露,近年来,国外科技期刊及其全文数据库的价格不断提高,有的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连续多年以百分之十几的幅度上涨,个别出版商的全文数据库甚至出现年度涨幅20%~30%的情况,造成图书馆外文科技期刊订购费用迅速膨胀。其中个别出版商利用自己的垄断性地位涨价,提出要在2020年把中国用户使用其全文数据库的论文篇均成本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   “持续大幅度的价格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所有教育科研单位的科技文献资源的可持续保障。”这些图书馆表示,为了使我国教育科研机构不受国外出版商垄断价格的“胁迫”,将采取联合行动,共同抵制个别国际出版商的大幅度涨价做法。   他们呼吁担任国际出版商学术期刊编委、审稿专家、顾问的我国专家学者,积极向国际出版商“施加影响”。   他们警告“任何无视用户权益、不顾市场现实、肆意攫取暴利、破坏科技文献长期可持续保障的做法”,不仅会损害用户的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的长期稳定性,也必然会伤害个别出版商的自身利益。   从获利能力来看,国际出版商的确是令人羡慕的。国外有人根据苹果公司与爱思唯尔公司等企业的公开数据算了一笔账。著名的苹果公司的利润率,在2011年为23.4%左右。而在过去的10年里,爱思唯尔的利润率从来没有低于过30%,2011年高达37.3%。   这位计算者认为,出版商不是不可以获利,而是要考虑市场的耐受程度。他提醒科学家说:“当你花37.95美元下载一份爱思唯尔的杂志,有13.56美元直接进了爱思唯尔股东的口袋里。”   “有时候,引起雪崩只需一块小石头。”有国外媒体这样评价今年的这场“学术之春”运动。然而,“学术之春”能否真正为科学界争取到春天还很难说。这些年来,科学界与出版界,这两个文质彬彬的行业,总在“知识的代价”这个问题上唇枪舌剑。   号召科学家抵制的做法并不新鲜,2004年,斯坦福大学学术委员会就“强烈建议全体教员,尤其是高级教员,不要为漫天要价的出版商和期刊投稿、编辑或审稿”。   “学术之春”的发起人威廉·提摩西·高尔斯表示,对于这场运动,自己持有“谨慎的乐观态度”,相信不会虎头蛇尾。   “学术之春”的发起人威廉·提摩西·高尔斯说,自己持有“谨慎的乐观态度”。
1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张立新:Open Access的力量
liuwenlidavid 2012-11-19 15:14
逾万科学家联名抵制世界最大出版商爱思唯尔:其利润率超过苹果,让人们获得知识的代价过于高昂。最近 5 个多月来,在美国一个名为 “ 知识的代价 ” ( The Cost of Knowledge )网站上,已有全球 12196 位科学家签名抵制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6578.shtm )。在这样一场 “ 学术之春 ” 运动中,学者们似乎找到了一把钥匙来开解禁锢学术知识传播的枷锁,即 “ 开源期刊 ”(Open Access Journal) 。 何为开源期刊 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运动。其目的是推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的广泛交流,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和高效利用。 开源期刊 (Open Access Journal) 则 是在基于订阅的传统出版模式以外的另一种选择。即充分利用新的数字技术和网络化通信,在降低知识分享成本的同时极度扩大其传播范围与影响。只要具有网络资源,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免费、不受任何限制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文献,其中包括经由同行评审过的期刊文章、参考文献、技术报告、学位论文等文章信息,用于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动。从而突破以往学术出版的种种壁垒,促进科学信息的广泛传播,便于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共利用程度。 与传统出版模式相比,开源期刊这种新的学术信息交流更侧重于帮助学者 的文章和言论被尽可能多的引用和传播 。往往 OA 期刊的作者更多的不是期望得到直接的金钱回报,而是提供这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公共网络上利用。 统计调查表明, OA 出版可以显著提高论文的被引频次。例如,对 119924 篇公开发表的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会议论文调查发现, OA 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 7.03 ,非 OA 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 2.74 ;又如,在电子工程学科中,发表于同一种期刊中 OA 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 2.35 ,非 OA 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 1.56 ;在数学类论文中,发表于同一种期刊中 OA 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 1.60 ,非 OA 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为 0.84 (百度百科)。 开源期刊的误区 很多人在第一次接触到开源期刊这一概念时,都会不自觉给它贴上低于传统期刊的 “ 二等公民 ” 标签,认为它只是传统期刊的替补品。甚至有人误以为开源期刊就是在向作者卖版面费,只要交钱,就可以发论文。 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凡事都有其两面性, 在传统出版方式下渐渐展露头角的OA出版方式,面对诸如此类的质疑再正常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更为乐观的展望。就目前OA出版社的情况来看,它还是有诸多闪光之处,比如 开放存取,投稿方便,出版快捷,提升影响,永久保存。 除开上文所提到的优势之外,严格的同行评审亦是一本成功的 OA 期刊不可缺少的环节。同行评议并不依赖以刊物的价格或介质,其作用,严格性,公正性亦不依赖于此。有理由相信 OA 期刊的同行评议完全可以做到和传统刊物的一样严格和公正,因为 网络媒体的传播、大众的监督都会为学术透明化、规范化和合理化营造生长环境。 OA 文献并不是免费生产或出版的。严谨的 OA 倡议者从不会说 OA 文献是可以免费制造的,尽管很多人会说此类文献生成比传统出版文献要便宜很多,甚至比仅在线提供的付费文献便宜很多。问题并不在于学术期刊是否可以免费制造,而是有没有比向读者收费,制造昂贵的知识获取壁垒更好的方式。对于读者的免费,而非生产者的免费。我们需要清楚明白 OA 文献不是免费(不需要成本)制造的。但这不妨碍其可以对读者和用户免费(不需要付费)。 开源期刊的现状 笔者曾收到过一封来自美国科研出版社 SRP (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的邀稿邮件。在邀稿函中写道, “ 致力于国际学术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从事英文图书和学术会议论文集,以及专业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旗下有多种英文期刊,覆盖领域主要有:通信与网络、自然科学、水资源保护、生物医学、医疗、计算机及管理等。这些期刊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 Inspec 、 ProQuest 、 Gale 、 EBSCO 等多家权威数据库全文收录,部分已进入 ISI 引用统计列表 ” 。 经调查得知,这是一家正在兴起的极具影响力的 OA 期刊杂志社。调查显示,有一些人对于此类 OA 期刊的邀稿表示反感,而笔者则在思考,对于新生事物我们是否应该要给与时间让其成长发展,对于学术界的发展我们是否应该多一份远瞻。 比起国内学者的质疑,国外学者们则陆续开始接受并向 OA 转型。哈佛大学图书馆顾问委员会曾在致哈佛全体教员的公开信中说,如今主要学术期刊的订阅费用不断高涨,订阅已难以维持,建议教员们 “move prestige to open access” 。( Faculty Advisory Council Memorandum on Journal Pricing )近期 英国政府通过了很激进的开放获取政策,两年之内,所有英国政府资助的研究,其发表的成果论文必须开放获取,相关学术期刊将在两年内陆续向 OA 转型。就连 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答《科学》记者问也说: “Any effort to block open access to the Internet would hurt the Chines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China” (限制网络公开通达的努力都将损害中国学术界,和中国的长远利益)。 开源期刊的展望 开源期刊 是和版权,同行评议,收益,印制,保存,声望,质量,职业发展,索引以及其他一切与传统学术文献相关的特性和服务兼容。它的产生 为各领域的学者门打开了一扇新的学术之门。总之, 目前来看,OA给学术界带来的冲击是喜忧参半的,我们既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盲目追捧 ,到底它是否能够最终影响到传统期刊地位变化和教师学术质量评价模式的调整, 我们不妨静观其变,但笔者固执地认为这场 “ 学术之春 ” 来的恰到好处 。 希望这样一把钥匙能被正视,重视,珍视,从而真正的开启一场 “ 学术之春 ” 。 原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2770-597559.html
1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最大陆上车辆再次升级
yinlifeng 2012-9-11 15:28
[转载]世界最大陆上车辆再次升级
你见过在路上开的最大的车辆是什么?是巨型油罐车、大型运输卡车还是超长公交车?其实,全世界最大的地面自动力车辆是NASA用来运火箭和航天飞船的巨型爬行运输机,最近,它正在进行又一次的升级工作。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巨型爬行运输机从60年代中期就开始服役,曾执行过将阿波罗飞船和航天飞机运送到发射塔的任务。而最近,这个重达2750吨的庞然大物正在接受一次升级。它将拥有一套全新的发动机,同时还会得到其他的多项改进。经过这次升级后,这台巨型运输机能够运输预计将在2017年投入使用的空间发射系统。 在这个手机更新换代比时尚潮流改变还要快的年代,看到一台多年前的机器工作得如此完美,以至于根本找不到理由更换它,是件很令人欣慰的事。尽管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当年的B–52轰炸机仍在执行着任务。同样的,如果你走进一间高科技厂房,你也可以看到30年代的古董级机器仍在轰鸣地运转,因为没有什么新发明可以替代它们。 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这台爬行运输机负责将火箭从航天器装配车间运送至位于39号航天发射复合体的发射塔。在“汉斯”和“弗朗茨”两台运输机47年的服役期内,它们承担了所有的阿波罗飞船、天空实验室、阿波罗-联盟飞船和航天飞机运输任务。它们已经行驶了超过5500公里,并双双名列美国国家历史遗产名录。现在,你也许觉得它们应该被擦拭一新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与一块小纪念牌作伴。但实际上,它们仍在尽职尽责地工作,而且其中一台运输机正在接受升级,以运输将在未来十年内投入使用的巨型火箭。 这两台运输机是在1965年交付使用的,当时建造它们是为了应对佛罗里达州糟糕的天气。在此之前,火箭都是直接在发射塔上组装的。这种方法在进行V2火箭测试的干燥晴朗的新墨西哥州是没问题的,但佛罗里达是个多雨潮湿,还经常遭遇飓风袭击的地方。因此阿波罗运载火箭必须在装配车间内完成组装,然后再被运送至发射塔。 将重达6360吨的土星5号火箭和发射平台安全地移动6.43千米并不是件容易事。想要完成这一任务,你需要一台运输能力空前巨大,还能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保持绝对稳定的机器。 这两台运输机由位于俄亥俄州马里昂的马里昂挖掘机公司制造,长39.92米,宽34.44米,高度为6.09–7.92米。只有经过特殊处理的路面才能承受这两台自重达2750吨的庞然大物,这种路面还得保证金属履带滚过时不会产生火花(火箭燃料一旦遇到火花,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些巨型履带由456片2.28米长,0.45米宽的钢制履带板组成,每条履带重达1.1吨。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两台爬行运输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动力陆地车辆;而在它们投入使用时,它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交通工具。 这两台运输机由16台牵引电动机驱动,使用的电能来自两台2050千瓦16V Alco柴油机驱动的四台1000千瓦发电机。拥有这么强劲的动力,它们应该行驶得飞快吧?但事实上,从装配车间行驶到发射塔,这两台爬行运输机需要“爬”六个小时。它们载重时最高时速只有1.6千米,而空载时最高时速也只有3.2千米。从装配车间到发射塔的这六个小时对NASA的工程师们来说则是煎熬,因为在此期间,运输机上巨大而又脆弱的火箭将会受到风雨甚至雷电考验。 这两台“巨人”的确很强大,但使用起来也不便宜。为了建造这两台运输机,NASA在1965年花了2800万美元。而在使用时,它们每公里要消耗295.6升柴油。换句话说,每升柴油只能推动它们前进3.38米。 这些家伙体积巨大,但它们的控制系统却很精密。两台运输机使用激光制导,并能够靠一套液压千斤顶将几十米高的火箭的倾斜角度控制在六分之一度之内。 这两台运输机的上一次升级是在2003年。目前的升级工作完成后,2号运输机的载重量将从航天飞机项目时确定的6000吨提升到9000吨。由明尼苏达州康明斯公司制造的1500千瓦柴油引擎已于去年12月交付,并将取代自阿波罗计划时就开始使用的旧引擎。20名技术人员在今年2月开始了升级工作,他们使用装配车间内的巨型高架起重机来更换运输机的引擎。 除了新引擎之外,这台运输机还将拥有16台性能更加强劲的新千斤顶、新的滚轮衬套和滚轮轴以及一套升级版的电力系统组件。除此之外,升级项目还包括更换老旧线缆、驾驶室控制系统、新的电力控制系统、现代化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新的仪表系统、履带润滑系统、液压阀门和液压管路。 可惜的是,经过了这么多升级,这些运输机在太空探索中仍然只能扮演配角。但正是强劲而可靠的它们一次又一次地将火箭送上太空,让我们向这个大家伙眨眨眼致敬吧
2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戴玉成教授打破千年纪录--在我国跟踪到"世界最大巨型真菌"
热度 5 zhaoqiangzi717 2012-9-8 09:34
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戴玉成教授,在我国海南发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巨型真菌: 10.85m long, 82-88cm wide, and 4.6-5.5cm thick, weighs 400-500kg; it is also estimated to hold some 450 million spores ,打破了在英国皇家植物园发现的历史最为悠久巨型真菌记录。 据戴玉成教授描述,该“巨型真菌”至少已经生长20余年,该菌于2010年于海南发现,后来一直对其跟踪调查。 以下为英国BBC Nature采访戴玉成研究员的新闻报道。 (原文出处: http://www.bbc.co.uk/nature/14294283 ) Giant fungus discovered in China By Matt Walker Editor, BBC Nature The most massive fruiting body of any fungus yet documented has been discovered growing on the underside of a tree in China. The fruiting body,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e mushrooms produced by other fungi species, is up to 10m long, 80cm wide and weighs half a tonne. That shatters the record held previously by a fungus growing in Kew Gardens in the UK. The new giant fungus is thought to be at least 20 years old. The first example of the new giant fungus was recorded by scientists in 2008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by Professor Yu-Cheng Dai of the Herbarium of biology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Shenyang and his assistant Dr Cui. "But the type collection was not huge," Prof Dai told BBC Nature. However, "we found giant one in Hainan Province in 2010." Continue reading the main story Start Quote "We did not know the fungus can grow so huge” End Quote Bracket fungus expert Prof Yu-Cheng Dai The researchers were in the field studying wood-decaying fungi when they happened upon the specimen, which they describe in the journal Fungal Biology. "We were not specifically looking for this fungus; we did not know the fungus can grow so huge," he said. "We were surprised when we found it, and we did not recognise it in the forest because it is too large." The fungus, F. ellipsoidea, is what mycologists call a perennial polypore - otherise known as a bracket fungus. Being a perennial, it can live for a number of years, which may have enabled it to grow to such large size. Continue reading the main story The Hat thrower fungus is the fastest living thing on the planet By colonising the underside of the large fallen tree, the fungus also had a huge amount of dead and decaying wood to feed on, helping to fuel its growth. Fruiting bodies, such as mushrooms and toadstools, are the sexual stages of a many higher types of fungi, producing seeds or spores that produce further generations. The giant fruiting body of F. ellipsoidea forms a long, brown shape up to 10.85m long, 82-88cm wide, and 4.6-5.5cm thick. Tests on the density of the fruiting body suggest the whole thing weighs 400-500kg; it is also estimated to hold some 450 million spores. The fungus was found growing on the underside of a large tree "A small piece of the fruiting body is almost like my size," said Prof Dai. The previous record holder was a specimen of Rigidoporus ulmarius, a polypore with a pileate fruiting body found in Kew Gardens in the UK in 2003. It measured approximately 150cm in diameter with a circumference of 425cm. After their initial encounter with the new record-breaking fungus, the scientists took samples of it back to the lab where to be analysed. These tests revealed that the fungus was the species Fomitiporia ellipsoidea, and the researchers made two subsequent trips to study the specimen further.
8991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知识的代价:世界最大出版商爱思唯尔遭到万名科学家集体抵制
hailang0 2012-7-7 09:05
http://tech.163.com/12/0706/07/85NBAI4L000915BF.html 2012-07-06 07:17:28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最近5个多月来,在美国一个名为“知识的代价”网站上,已有全球12196位科学家签名抵制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有人用“学术之春”形容这场运动。 吹响号角的是大名鼎鼎的英国数学家威廉·提摩西·高尔斯(William Timothy Gowers)。今年1月21日,这位来自剑桥大学的菲尔兹奖得主发表了一篇博客文章,号召同行行动起来,抵制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爱思唯尔集团。 读到这篇博文的泰勒·内伦(Tyler Neylon)——一位目前在硅谷开公司的数学博士当即给高尔斯教授留了言。第二天,他建立了一个网站,命名为“知识的代价”。 泰勒事后回忆,自己读到那篇博文,就意识到可以做点什么。在他看来,高尔斯是一位拥有号召力的“超级明星”。 迄今为止,1.2万多名科学家在泰勒的网站上签了名。他们发誓,不在爱思唯尔旗下的期刊发表论文,不做审稿人,或者不担任编辑。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爱思唯尔拥有《细胞》和《柳叶刀》在内的2000多家学术期刊。任何学术从业者都很难避开这些期刊。 以爱思唯尔为代表的出版巨头并非第一次受到科学家的批评。过去多年里,陆续有一些科学家拒绝向其投稿或担任编辑。 科学家们抵制出版巨头的原因很简单:它们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代价”过于高昂。 一直关注此事的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孙博阳认为,问题的实质是,通过传统的同行评议期刊进行学术交流和传播的模式,已经成为阻碍科学交流和发展的因素。 孙博阳说,学者是知识的创造者,但他们无偿地将研究论文转给了出版商,又有无数学者义务为期刊做论文评审。而学者要想看到论文,还要花大价钱将他们创造的知识买回来。出版商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另一方面,她认为,大部分情况下,知识是纳税人投资产生的,现在却只有付得起钱的大学图书馆、少数读者可以利用,这在道义上也是讲不通的。 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梅志平对此也表示:“我们投稿、审稿都是义务的。研究成果都是国家纳税人的钱,为什么到后来我们的研究成果成为他们的摇钱树了呢?” 期刊出版商不断涨价 哈佛大学图书馆称“防守不了” 事实上,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学也已承受不了学术期刊的高价了。今年4月17日,哈佛大学教授顾问委员会向全校教师公布的一份备忘录指出,哈佛大学图书馆遇上了“防守不了的形势”。 教授顾问委员会说,大的期刊出版商不断涨价,已经使得目前的学术交流环境在经济上“不可持续”,哈佛大学每年花在期刊上的钱达到了375万美元。一些期刊每年订阅价格高达4万美元。在过去6年里,两家出版商的电子文献价格已经涨了145%。 该委员会向哈佛大学师生征集意见,如建议哈佛师生将自己的论文提交到“DASH”——哈佛自己的向所有读者提供免费访问的知识库;或者考虑向免费的“开放获取”期刊投稿。如果教师担任期刊编辑,可推动该期刊成为“开放获取”期刊,如果不行的话,可以考虑辞职。 “开放获取”期刊,即免费向公众公布研究成果的期刊。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arXiv.org”,是世界著名的“开放获取”电子文库。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证明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的论文,就是发表在这家网站上,而不是学术期刊上。 但在目前,学术界的主流仍是将论文发表在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上。孙博阳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国的科技评价政策,鼓励科学家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已经成为SCI论文大国。“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这个问题——好的文章都发到国外去了,再花钱买回来。少数富裕的图书馆才能买得到。” 国外科技期刊不断提高价格 国内教育科研机构不堪重负 2008年以来,爱思唯尔等国际出版商提高了针对中国订户的价格。几乎每一次提价,都会引起图书馆界的争议。 当时,爱思唯尔中国区负责人对中国青年报表示,该公司在中国的定价,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每篇论文下载价格为46美分,还不到同期全球均价的17%。但是,该公司将逐渐减少对中国的高折扣,最后与全球定价持平。 据悉,北京大学图书馆2008年购买爱思唯尔科技期刊电子数据库的费用为54万多美元,2009年涨到57万,2010年是61万。 一位学者曾对记者形容,出版巨头低价进入中国市场,培养了科学家的阅读习惯,使大家养成“外刊依赖”。现在欲罢不能,就像“吸毒上瘾”,要戒掉很难。 2010年9月,在一次会议之后,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中国30多家图书馆的代表联名发表了分别致读者和出版商的两封公开信。 公开信透露,近年来,国外科技期刊及其全文数据库的价格不断提高,有的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连续多年以百分之十几的幅度上涨,个别出版商的全文数据库甚至出现年度涨幅20%~30%的情况,造成图书馆外文科技期刊订购费用迅速膨胀。其中个别出版商利用自己的垄断性地位涨价,提出要在2020年把中国用户使用其全文数据库的论文篇均成本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 “持续大幅度的价格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所有教育科研单位的科技文献资源的可持续保障。”这些图书馆表示,为了使我国教育科研机构不受国外出版商垄断价格的“胁迫”,将采取联合行动,共同抵制个别国际出版商的大幅度涨价做法。 他们呼吁担任国际出版商学术期刊编委、审稿专家、顾问的我国专家学者,积极向国际出版商“施加影响”。 他们警告“任何无视用户权益、不顾市场现实、肆意攫取暴利、破坏科技文献长期可持续保障的做法”,不仅会损害用户的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的长期稳定性,也必然会伤害个别出版商的自身利益。 从获利能力来看,国际出版商的确是令人羡慕的。国外有人根据苹果公司与爱思唯尔公司等企业的公开数据算了一笔账。著名的苹果公司的利润率,在2011年为23.4%左右。而在过去的10年里,爱思唯尔的利润率从来没有低于过30%,2011年高达37.3%。 这位计算者认为,出版商不是不可以获利,而是要考虑市场的耐受程度。他提醒科学家说:“当你花37.95美元下载一份爱思唯尔的杂志,有13.56美元直接进了爱思唯尔股东的口袋里。” “有时候,引起雪崩只需一块小石头。”有国外媒体这样评价今年的这场“学术之春”运动。然而,“学术之春”能否真正为科学界争取到春天还很难说。这些年来,科学界与出版界,这两个文质彬彬的行业,总在“知识的代价”这个问题上唇枪舌剑。 号召科学家抵制的做法并不新鲜,2004年,斯坦福大学学术委员会就“强烈建议全体教员,尤其是高级教员,不要为漫天要价的出版商和期刊投稿、编辑或审稿”。 “学术之春”的发起人威廉·提摩西·高尔斯表示,对于这场运动,自己持有“谨慎的乐观态度”,相信不会虎头蛇尾。
个人分类: 科学|2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类怎样地死去
crossludo 2012-6-8 10:00
2012末日大猜想 前苏联曾制造出足以毁灭世界的“末日机器” 世界最大太阳能死光发射器问世 能毁灭整座城市 美军担心军事机器人程序变异可能毁灭世界 地球走向毁灭浩劫 科学家要把未来人类“缩小” 军队机器人将来可能毁灭世界 可能毁灭世界的科学实验——纳米技术 可能毁灭世界的科学实验——时光旅行 可能毁灭世界的科学实验——怪物质 可能毁灭世界的科学实验——暗能量 可能毁灭世界的科学实验——重建宇宙大爆炸 致命进化:人类8大最可怕变异 《自然》刊登争议性论文 科学家改造出致命病毒 科学家造致命病毒或致人类毁灭 史上十大最可怕的生化武器 恐怖“浴盐”
个人分类: 科研迷题|1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春运客流量将首次突破30亿 全球最大规模人口迁徙开始
whyhoo 2012-1-9 21:44
中国官方预测40天春运客流量将达到31.58亿人次。客流量创历史新高,加上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雨雪冰冻灾害,将使交通运输系统面临严峻考验。 北京特派员   世界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迁徙活动——中国春运,昨天正式启动。由于今年春节早,节日运输客流高度集中,春运压力比往年要大,这也是中国46年来最早启动的一次春运。   由于元旦与春节相隔仅22天,节前将有学生流、务工流、探亲流三股人流叠加,官方预测40天春运客流量将首次突破30亿人次大关,达到31.58亿人次,比去年增长9.1%。客流量创历史新高,加上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雨雪冰冻灾害,将使中国交通运输系统面临严峻考验。   昨天下午,北京西站已四处可见农民工扛着大包小包、母亲拖着小孩和行李、年轻人三五成群结伴搭火车回家的热闹画面。   车站外人潮不断,但并未形成挤压的场面,因为客流最高峰预计在1月19号和20号出现,也就是腊月二十六和腊月二十七两天。   拖着大件行李的彭女士(48岁)难掩兴奋地说,她准备回湖北老家过年,难得一年回家一趟,她老早买了票,也早早到了车站,但却苦于找不着入口。 准备应对极端天气   大规模的春运,考验着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在乘客买票、运力安排和行车安全方面的能力,尤其这是中国全国推行实名制和网络售票后的第一个春运,京沪高铁开通后的第一个春运,也是7.23动车事故后的第一个春运。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坦承,今年春运客流量大,超过了运能的支撑,“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组织难度超过以往”,任务更加艰巨。他说,为了在40天之内保证30多亿人次的出行需要,全国道路、水运、铁路、民航、公安等系统以及解放军、武警部队共3000多万职工和官兵“奋战在春运一线”。   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回答媒体提问时强调,高铁虽然准备在夜间延长运行,但不会完全取消检查和维修的时间,“首先是保证安全,线路的安全是有可靠保证的”。他也说,全国铁路在春运之前,强化了行车设备、客运服务系统设施的维护检修,也做好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情况的准备。   2008年,南方那一场造成春运大瘫痪的冰冻灾情,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胡亚东说,根据气象局预测,今年冬季发生雨雪灾害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铁路部已做好应急规划,在各条铁路干线上准备了500台内燃机车,全国铁路沿线准备了1000多部独立的发电车,一旦牵引供电中断,发电车可应急发电。 网民抱怨订票难登录   据统计,春运人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增长5.6%,今年将首次突破30亿人次。中国全国道路水路客运量将达到28.89亿人次,其中道路旅客运输量将达28.45亿人次,占总运量的90%,铁路预计将发送旅客2.35亿人,同比增长6.1%。   为了方便人们买票及打击票贩子,中国今天首次实行春运网络售票和实名购买火车票制度。全新的买票、取票、进站过程,让人们重新学习如何搭火车。   昨天下午的北京西站,除了行李箱滚动的声音不断,还有广播不断提醒人们要提早进站接受验票。实名检票的第一天,北京西站检票窗口并没有出现大人龙,秩序大致良好。中国媒体报道称,只要人、证、票都符合,验票进站过程很快,不超过5秒。   部分接受本报访问的民众表示,实名制验票估计也不麻烦,所以没刻意提早到站;有农民工则表示,他们不会使用网络,只能托熟人网购。   中国农业大学的杨同学(21岁)老家在四川,因为一年只回家一次,所以即便要坐上24小时的火车旅程,他还是很期待,早早就通过学校买票。对于新实施的网络购票,他不太感兴趣,只表示“听说网上不好买”。   准备回湖北的农民工陆女士(40岁)说,“我们怎会上网?是我哥哥托他认识的人网上买的,确实比较方便”。   网上购票本来是为人们提供方便,但不少网民在微博上抱怨,网络订票难登录,电话订票难接上,想去排队买票,但票一放出来,在网上就被抢光了。有农民工甚至写公开信给铁道部说,“买车票真像摸彩票”。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zg/zg120109_001.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1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奇观
wyc 2011-12-3 20:08
中国建成世界最大油压机压438吨大钢锭如揉面团 2011 年 10 月 12 日 11:09 来源: 科技日报 字号 : T | T 5046 人参与 176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这是中国短短5年间第三次创世界纪录的大型压机。摄影者距离十余米仍能感受到热浪扑面。新华社发(李博摄) 河南洛阳 10 月 10 日电(记者杨朝晖)今天,中信重工世界最大、最先进的 18500 吨油压机完成 “ 大考 ” ,成功锻造 438 吨特大型钢锭。将满足国内水电、火电、核电、加氢反应、冶金、船舶等大型装备关键大型自由锻件的制造需求,有效提升我国大型锻件、重型装备制造的产业能力。 上午 9 点 20 分,随着现场指挥一声令下, 18500 吨油压机、 750 吨 · 米操作机迅速联动。约 10 分钟后,一支重达 438 吨的特大型钢锭在 550 吨锻造吊的强力夹持下,缓缓移向 18500 吨油压机工作台。 两分钟后完成 400 吨钢锭的镦粗动作,并与 750 吨 · 米操作机配合,像 “ 揉面团 ” 一样轻松地反复对 438 吨钢锭锻造。约 1 个小时后, 18500 吨油压机和 750 吨 · 米操作机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顺利完成 438 吨钢锭的镦粗拔长工序。 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介绍说,该机组目前规格和功率均创世界之最,最大镦粗力达到 18500 吨,可锻造 600 吨的钢锭、单重 400 吨的锻件;锻件正负误差不超过2毫米,快锻次数每分钟可达 44 次以上,锻造一个锻件可同时做 10 个动作,一人即可操作完成。 特别是其液压传动系统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泵控技术,比之传统的阀控可大大减少能量损失,实现 20 %以上的节能效果。 据了解,自今年 3 月进入试生产以来, 18500 吨自由锻油压机承接了多项大型锻件的生产任务,圆满完成了 100—300 吨级共 110 余支钢锭的锻造任务,顺利实现了对轴类、板类等多种产品的成型及尺寸控制,具备了生产大型尖端锻件的能力。 此次锻造成功的 438 吨特大型钢锭,是中信重工为江阴兴澄特钢 4300 轧机提供的大型关键锻件。该锻件采用双真空冶炼,内部质量要求按国外著名冶金企业 DANIELI 标准执行。 10月10日,在洛阳中信重工重型锻造工部,技术人员正在工作室操作18500吨油压机锻造438吨特大型钢锭。新华社发(李博摄) 18500吨油压机像“揉面团”一样轻松地反复对438吨钢锭锻造。约1个小时后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顺利完成438吨钢锭的镦粗拔长工序。新华社发(李博摄) 安装中的18500吨油压机 其液压传动系统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泵控技术,比之传统的阀控可大大减少能量损失,实现20%以上的节能效果。 该机组目前规格和功率均创世界之最,最大镦粗力达到18500吨,可锻造600吨的钢锭、单重400吨的锻件;锻件正负误差不超过2毫米。 这是较早的统计数字,目前中国又新增1.85万吨1台,1.65万吨1台。 大型航空模锻液压机示意图。制造万吨级重型设备是一个国家制造能力的标志,涉及设计、制造、运输、安装等诸多技术难题,属于“极端制造”领域。 曾振奋过一代中国人的科技成就——1961年上海设计制造出一万吨级自由锻造液压机 在江南厂10000吨级自由模锻液压机投产45年后,其保持的的中国纪录才被改写,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于2006年底建造出15000吨级自由锻造液压机,追平了15000吨级世界记录。 齐齐哈尔一重15000级自由锻造液压机。 自由锻造水压机是用上、下锻砧和简单工具进行自由锻,主要用于单件和小批生产。大型自由锻造水压机是制造重型机器的关键性设备。从 19 世纪末期美国制成第一台 1.26 万吨的自由锻水压机以来,全世界曾先后制造过 20 多台万吨以上的水压机,其中中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制成 2 台。 60 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锻压工艺的改进,需要的水压机规格有所降低,新制的自由锻造水压机一般都不大于 8 千吨。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航客机——A380 2007 年 10 月 1 日上午,新的中国记录和世界纪录 ——16000 吨级水压机在四川省德阳市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进行第一次试车获得成功,这是自由锻造水压机。未来在德阳二重,还将诞生世界上最大的 8 万吨级模锻压机。 “ 拿下双冠王 ” ,标志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中国锻造产品从高端产品向世界顶级产品的跨越,关键大型锻件受制于外国的时代彻底结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维护国家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装备。 中国目前最大的 30000 吨级模锻液压机,位于重庆市西南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于 1971 年制造。 模锻水压机主要用于模锻飞机、航天器的铝、铝合金和镁合金锻件,以及不锈钢、特殊合金钢、钛合金等各种高温、高强度合金锻件。模锻水压机比自由锻造水压机具有更大的工作力、更大的工作台面积和更高的结构刚性。40年代德国最先制造出1.8万吨的巨型模锻水压机。 截至 20 世纪末,全世界共有万吨级模锻液压机 30 余台,美、俄各有 10 余台,约占总台数和总吨位的 70 %。至今,俄国的 7.5 万吨、法国的 6.5 万吨、美国的 4.5 万吨镀模锻液压机仍为世界顶级模锻设备,其建造背景均源于发展航空航天工业。 这就是二重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的模型 8万吨液压机将创造新的中国纪录和世界纪录 ARJ-21中程客机是目前中国刚刚试制出的民航客机.据了解,当年的“运十”机体过早出现“疲劳”,主要就是材料问题。 第四代战机的垄断者 —— 美国 F-22 。第四代战机大量地采用钛合金和适量的铝合金和高强高韧合金结构钢,锻件制成的零件重量约占飞机机体结构重量的 20-40 %;第四代军用航空发动机 ( 推力重量比 =10) 锻件材料大量选用钛合金和和高温合金,锻件制成的零件重量接近发动机结构重量的 80 %。 重型装备制造业新的跃升,意味着“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时刻即将到来。 2009年7月13日,中国兵器北方重工在建的世界最大3.6万吨垂直挤压机经过近三年的紧张建设,成功挤出第一根合格的厚壁无缝钢管。该挤压机最大制管管径可达1300毫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十一五”期间中国装备制造业16个重点项目中立项最早、进度最快、率先建成投产并实现批量生产的项目。 送入用1.5万吨制坯机事先制成的坯体。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中长远科技发展规划制定了16大科技专项,而“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及工艺研究”是04专项的重要组织部分,被列为新时期16大标志性装备之一,国家领导人包括李克强副总理、张德江副总理等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初步挤压出来的厚壁无缝钢管。360项目建成投产后不仅将为核电设备和60万千瓦以上火力发电设备提供优质充足的装备,从而打破长期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为推动大口径厚壁特种钢管制造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同时也将成为北方重工和兵器工业集团实现科学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 精加工后的成品。目前60万千瓦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设备必不可少的耐高温高压大口径厚壁特种钢管,90%以上依赖进口。预计“十一五”期间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发电设备制造每年需此类钢管约10多万吨。因此,360工程项目生产线的建成,对发电机组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意义重大,同时也为核电、风电、石油、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自主发展奠定高端材料基础。现在建成的360工程一期工程,目标年挤压厚壁钢管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此后,在完善工艺技术充分占领市场的基础上,上马360工程二期工程,届时实现年挤压厚壁钢管1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1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新闻
wyc 2011-12-3 19:56
中国建成世界最大油压机 压438吨大钢锭如揉面团.doc ) 查看附件 备 注: 编辑 删除 保 存 取 消 中国建成世界最大油压机压438吨大钢锭如揉面团 2011 年 10 月 12 日 11:09 来源: 科技日报 字号 : T | T 5046 人参与 176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这是中国短短5年间第三次创世界纪录的大型压机。摄影者距离十余米仍能感受到热浪扑面。新华社发(李博摄) 河南洛阳 10 月 10 日电(记者杨朝晖)今天,中信重工世界最大、最先进的 18500 吨油压机完成 “ 大考 ” ,成功锻造 438 吨特大型钢锭。将满足国内水电、火电、核电、加氢反应、冶金、船舶等大型装备关键大型自由锻件的制造需求,有效提升我国大型锻件、重型装备制造的产业能力。 上午 9 点 20 分,随着现场指挥一声令下, 18500 吨油压机、 750 吨 · 米操作机迅速联动。约 10 分钟后,一支重达 438 吨的特大型钢锭在 550 吨锻造吊的强力夹持下,缓缓移向 18500 吨油压机工作台。 两分钟后完成 400 吨钢锭的镦粗动作,并与 750 吨 · 米操作机配合,像 “ 揉面团 ” 一样轻松地反复对 438 吨钢锭锻造。约 1 个小时后, 18500 吨油压机和 750 吨 · 米操作机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顺利完成 438 吨钢锭的镦粗拔长工序。 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介绍说,该机组目前规格和功率均创世界之最,最大镦粗力达到 18500 吨,可锻造 600 吨的钢锭、单重 400 吨的锻件;锻件正负误差不超过2毫米,快锻次数每分钟可达 44 次以上,锻造一个锻件可同时做 10 个动作,一人即可操作完成。 特别是其液压传动系统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泵控技术,比之传统的阀控可大大减少能量损失,实现 20 %以上的节能效果。 据了解,自今年 3 月进入试生产以来, 18500 吨自由锻油压机承接了多项大型锻件的生产任务,圆满完成了 100—300 吨级共 110 余支钢锭的锻造任务,顺利实现了对轴类、板类等多种产品的成型及尺寸控制,具备了生产大型尖端锻件的能力。 此次锻造成功的 438 吨特大型钢锭,是中信重工为江阴兴澄特钢 4300 轧机提供的大型关键锻件。该锻件采用双真空冶炼,内部质量要求按国外著名冶金企业 DANIELI 标准执行。 10月10日,在洛阳中信重工重型锻造工部,技术人员正在工作室操作18500吨油压机锻造438吨特大型钢锭。新华社发(李博摄) 18500吨油压机像“揉面团”一样轻松地反复对438吨钢锭锻造。约1个小时后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顺利完成438吨钢锭的镦粗拔长工序。新华社发(李博摄) 安装中的18500吨油压机 其液压传动系统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泵控技术,比之传统的阀控可大大减少能量损失,实现20%以上的节能效果。 该机组目前规格和功率均创世界之最,最大镦粗力达到18500吨,可锻造600吨的钢锭、单重400吨的锻件;锻件正负误差不超过2毫米。 这是较早的统计数字,目前中国又新增1.85万吨1台,1.65万吨1台。 大型航空模锻液压机示意图。制造万吨级重型设备是一个国家制造能力的标志,涉及设计、制造、运输、安装等诸多技术难题,属于“极端制造”领域。 曾振奋过一代中国人的科技成就——1961年上海设计制造出一万吨级自由锻造液压机 在江南厂10000吨级自由模锻液压机投产45年后,其保持的的中国纪录才被改写,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于2006年底建造出15000吨级自由锻造液压机,追平了15000吨级世界记录。 齐齐哈尔一重15000级自由锻造液压机。 自由锻造水压机是用上、下锻砧和简单工具进行自由锻,主要用于单件和小批生产。大型自由锻造水压机是制造重型机器的关键性设备。从 19 世纪末期美国制成第一台 1.26 万吨的自由锻水压机以来,全世界曾先后制造过 20 多台万吨以上的水压机,其中中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制成 2 台。 60 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锻压工艺的改进,需要的水压机规格有所降低,新制的自由锻造水压机一般都不大于 8 千吨。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航客机——A380 2007 年 10 月 1 日上午,新的中国记录和世界纪录 ——16000 吨级水压机在四川省德阳市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进行第一次试车获得成功,这是自由锻造水压机。未来在德阳二重,还将诞生世界上最大的 8 万吨级模锻压机。 “ 拿下双冠王 ” ,标志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中国锻造产品从高端产品向世界顶级产品的跨越,关键大型锻件受制于外国的时代彻底结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维护国家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装备。 中国目前最大的 30000 吨级模锻液压机,位于重庆市西南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于 1971 年制造。 模锻水压机主要用于模锻飞机、航天器的铝、铝合金和镁合金锻件,以及不锈钢、特殊合金钢、钛合金等各种高温、高强度合金锻件。模锻水压机比自由锻造水压机具有更大的工作力、更大的工作台面积和更高的结构刚性。40年代德国最先制造出1.8万吨的巨型模锻水压机。 截至 20 世纪末,全世界共有万吨级模锻液压机 30 余台,美、俄各有 10 余台,约占总台数和总吨位的 70 %。至今,俄国的 7.5 万吨、法国的 6.5 万吨、美国的 4.5 万吨镀模锻液压机仍为世界顶级模锻设备,其建造背景均源于发展航空航天工业。 这就是二重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的模型 8万吨液压机将创造新的中国纪录和世界纪录 ARJ-21中程客机是目前中国刚刚试制出的民航客机.据了解,当年的“运十”机体过早出现“疲劳”,主要就是材料问题。 第四代战机的垄断者 —— 美国 F-22 。第四代战机大量地采用钛合金和适量的铝合金和高强高韧合金结构钢,锻件制成的零件重量约占飞机机体结构重量的 20-40 %;第四代军用航空发动机 ( 推力重量比 =10) 锻件材料大量选用钛合金和和高温合金,锻件制成的零件重量接近发动机结构重量的 80 %。 重型装备制造业新的跃升,意味着“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时刻即将到来。 2009年7月13日,中国兵器北方重工在建的世界最大3.6万吨垂直挤压机经过近三年的紧张建设,成功挤出第一根合格的厚壁无缝钢管。该挤压机最大制管管径可达1300毫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十一五”期间中国装备制造业16个重点项目中立项最早、进度最快、率先建成投产并实现批量生产的项目。 送入用1.5万吨制坯机事先制成的坯体。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中长远科技发展规划制定了16大科技专项,而“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及工艺研究”是04专项的重要组织部分,被列为新时期16大标志性装备之一,国家领导人包括李克强副总理、张德江副总理等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初步挤压出来的厚壁无缝钢管。360项目建成投产后不仅将为核电设备和60万千瓦以上火力发电设备提供优质充足的装备,从而打破长期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为推动大口径厚壁特种钢管制造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同时也将成为北方重工和兵器工业集团实现科学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 精加工后的成品。目前60万千瓦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设备必不可少的耐高温高压大口径厚壁特种钢管,90%以上依赖进口。预计“十一五”期间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发电设备制造每年需此类钢管约10多万吨。因此,360工程项目生产线的建成,对发电机组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意义重大,同时也为核电、风电、石油、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自主发展奠定高端材料基础。现在建成的360工程一期工程,目标年挤压厚壁钢管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此后,在完善工艺技术充分占领市场的基础上,上马360工程二期工程,届时实现年挤压厚壁钢管1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最大的原始胡杨森林群掠影(照片补发)
黄安年 2011-7-24 21:14
世界最大的原始胡杨森林群掠影(照片补发)
世界最大的原始胡杨森林群掠影(照片补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 年 7 月 24 日发布 这里补发常真先生最近寄来的 2007 年 9 月 22 日的 8 张照片,请网友与 2007 年 10 月 20 日博文中照片相对照。 ****************** 世界最大的原始胡杨森林群掠影 黄安年文 发表: 2007 年 10 月 20 日 据统计全世界胡杨林有 60 %以上在中国,而中国的胡杨林有近 90 %在塔里木河畔。 2007 年 9 月 22 日,我们一行三人驾车行驶百公里自轮台穿越轮南油田,来到轮南民丰沙漠公路起点附近的世界最大的原始胡杨森林群,有介绍说 “ 胡杨林是一种神奇的群体。它们耐寒、耐热、耐碱、耐涝、耐干旱。胡杨生长期漫长,由于风沙和干旱的影响,很多胡杨树造型奇特、诡异,所以胡杨树有 ‘ 活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 ’ 之称。 ” 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的新疆轮台镇就有一处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最古老的胡杨林保护区,它临近世界最长的流动沙漠公路沿线, “ 胡杨生长在最恶劣的环境,最残酷的气候中,用不屈不挠的身躯阻挡了沙暴对绿洲的侵袭,组成一条不灭的绿色长廊。在大漠中 , 生的胡杨壮丽无比 , 令人赞叹;死的胡杨以它杰出的品质,傲立在大漠,其干硬的枝干在烈日和沙漠的摧残下,现出千姿百态的奇特造型,美不可言,令人倾倒。 ” ( http://sports.sohu.com/20040908/n221936980.shtml ) “ 胡杨生长在荒漠逆境中,具有奇异的生物学特征。一是它的异叶性,胡杨在子叶、幼树或成年树基部及萌条上,其叶呈披针形,狭长如柳 ; 而成年树枝上的叶形,有卵形、菱形、心脏形、三角形,颇不一致。二是胡杨的花期、种子成熟期长,每年 4 月下旬至 8 月下旬,都可以看到漫天飞舞的白色种絮,长达 100 多天,这在其它树种绝无仅有。三是胡杨繁衍能力强。它的天然繁衍形式有根蘖、萌芽和落种,而以根蘖最为普遍。一般情况下,一株胡杨大树就可以根蘖一亩林,而且这种根蘖能力可延续 100 多年。这里的胡杨林,就是根蘖世代异龄胡杨林。 ” ( http://www.tianshannet.com.cn/GB/channel3/19/200605/18/262376.html ) 我们开车在沿着塔里木胡杨林公园的标准级主干道公路行驶了 11 公里(全程 16 公里),仔细观察两边各种各样的千姿百态奇特的胡杨林造型,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有被称为 “ 树魂 ” 的胡杨林,有高近 20 米三人和围不住的胡杨树王,有千年古数长新枝的胡杨树群,有在千年古数旁的枝繁叶茂的欣欣向荣的又粗又大的胡杨树,有千年不朽的胡杨树干,有盘根错节枯枝缠身依然绿树成荫的千年胡杨,有树干早已枯死而依然绿荫覆盖的胡杨,有五人才能合围的巨型胡杨树干,有形状十分古怪的怪树林,有树干已经白骨风化依然屹立不倒的各种胡杨风骨树,有北誉为 “ 三圣树 ” 的千年胡杨, …… 。所有这些我们都一一细察 , 逐一拍照记录在案。许多朋友说如果深秋十月下旬来这里,一派金黄更为壮观,不过我们在各种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朽的胡杨树上看到依然枝繁叶茂的奇特景象,更觉得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胡杨特有的旺盛生命力。这种胡杨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承继和光大,有了这种精神,坚持这种精神,经过几代、十几代的努力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可以实现的。 有资料说: “ 张骞、马可 · 波罗、徐霞客等,都到过塔里木河流域,进入过胡杨林。根据许多古籍的记载,当时的情况是溪流纵横,胡杨林茂密到难以穿行,林中的马鹿、狼、野骆驼和新疆虎都非常多。而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景象:许多胡杨林地域变成了农田、道路。河流枯竭,大片的胡杨林被滥砍滥伐,它衰败了,枯死了。千万年来所形成的流域、荒漠、沙漠各种生态所交汇形成的自然格局正在遭到破坏。维吾尔语称胡杨为 " 托克拉克 " ,意为 " 最美丽的树 " 。由于它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因而被人们赞誉为 " 沙漠英雄树 " 。 当所有的生命都退却了,只有她,还在飞沙走石中屹立;当所有的艰难都接踵而来的时候,只有她还在大漠尽头挺立着。胡杨以生千年而不死,死千年而不倒,倒千年而不朽的风骨,坚守在那片悲凉的土地上,用三千年的美丽来阐述生命的奇迹! ” ( http://www.tianshannet.com.cn/GB/channel3/19/200605/18 )) 胡杨精神是不朽的,但是这种精神也不是万能的,如果比照千年前的胡杨生长条件,那么现在胡杨的自然条件恶化了,我们面临保护胡杨环境,发扬胡杨精神的双重任务。 附带提到,现在由中坤集团出资对胡杨林公园进行管理,自该集团插手商业化管理后,包括胡杨林公园在内的新疆许多著名文化旅游点商业气氛更浓,而分享历史人文的感受淡化了。在公园门口,管理人员想我们索取每人 100 元的门票,来过这里的常真问,持有老人证不是可以免费吗?回答居然是:我们这里没有这个规定?常真再问:你们的规定有发改委文件吗?管理人员于是提出,两位老人可以免费,你陪同总得付钱。经过谈价,以常真缴纳 50 元入门费了结。这说明,这里的管理是无序的。其实,还在喀什期间就有不少人抱怨中坤集团接手后,许多旅游景点门票涨价了,而服务远远跟不上。 附网上文章四篇 ************************************88 (一)【南疆纪行六】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林 http://www.tianshannet.com.cn 2006 年 5 月 12 日 新疆天山网 塔里木河滋润着胡杨林,胡杨林保护着塔里木河   天山网讯(记者金浩摄影报道)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便到了胡杨的王国。这里绿树浓荫,掩映牧舍羊群,曲折绵延数十万亩,成为大漠里的桃源盛境。 胡杨是一种既古老又长寿的树种。胡杨林是沙漠绿洲的主体。可以说,没有胡杨林,就没有绿洲 ; 没有绿洲,这片 " 地热、多沙、冬大寒 " 的漠土就不会有人类的生存发展。胡杨林同这里 的生命息息相关,胡杨倍受人们的珍爱。在我国新疆库车千佛洞地层中产曾发现它的化石,考证至今约有 6500 万年了。我们些行看到了一株 300 多年高龄的 " 胡杨王 " ,至今长势繁茂,挺拔翠绿,具有繁殖力,它周边的世代子孙和它一起在笑傲黄沙,茁壮生长。 胡杨生长在荒漠逆境中,具有奇异的生物学特征。一是它的异叶性,胡杨在子叶、幼树或成年树基部及萌条上,其叶呈披针形,狭长如柳 ; 而成年树枝上的叶形,有卵形、菱形、心脏形、三角形,颇不一致。二是胡杨的花期、种子成熟期长,每年 4 月下旬至 8 月下旬,都可以看到漫天飞舞的白色种絮,长达 100 多天,这在其它树种绝无仅有。三是胡杨繁衍能力强。它的天然繁衍形式有根蘖、萌芽和落种,而以根蘖最为普遍。一般情况下,一株胡杨大树就可以根蘖一亩林,而且这种根蘖能力可延续 100 多年。这里的胡杨林,就是根蘖世代异龄胡杨林。 在大漠人的眼里,胡杨是抗风沙的英雄。它有庞大的水平根系,在土层中延伸半径长达 20--30 米,它能经受 8 级大风而不倒;若被沙埋后,主枝干上能生芽长出大量的根,继续生长。胡杨是耐盐碱的勇士,它全身都能贮存盐分,而叶内最高,据估算,一亩普通胡杨林地,每年将有 7--15 公斤盐分,由落叶返回地面。胡杨是战寒暑的冠军 -- 在极端低温达 -42.3 度(北疆)、极端高温到 49.6 度 ( 南疆 ) 的环境中,仍能正常生长。胡杨不怕水淹 -- 在常年积水处,浸泡 150 天,竟毫无畏色,长势良好。 胡杨属杨柳科,因为叶片的形状在生长期有不同的变化,所以也叫异叶杨。是中亚腹地荒漠中唯一的乔木,胡杨林 5 月开花, 8 月种子成熟。在冰雪融化、河水横溢的季节,种子得以四处漂游,在湿润的土地上迅速萌发。而成片幼林的发育成长,又可以改变土壤结构,稳定和抬高河岸,让漫溢的河水改道去哺育另一片幼林。所以胡杨林的幼林、成林、成熟林很少混杂在一起,而是随着塔里木河的流动变迁而成块地分布在两岸不同的台地。胡杨林在新疆、内蒙、甘肃都有分布,但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区是塔里木河流域。胡杨生长旺盛,最高可达 20 米,最大三人合抱不拢,成为荒漠中威武雄壮的森林。作为一种森林群落和生态系统,起着千万年防沙固沙的巨大作用。它护卫着塔里木河,挡住了世界第二大的塔里拉玛干沙漠北移。而且这种森林自成系统,庇护着各种草类和灌丛,是各种鸟类、兽类和昆虫的栖息地。张骞、马可 · 波罗、徐霞客等,都到过塔里木河流域,进入过胡杨林。根据许多古籍的记载,当时的情况是溪流纵横,胡杨林茂密到难以穿行,林中的马鹿、狼、野骆驼和新疆虎都非常多。而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景象:许多胡杨林地域变成了农田、道路。河流枯竭,大片的胡杨林被滥砍滥伐,它衰败了,枯死了。千万年来所形成的流域、荒漠、沙漠各种生态所交汇形成的自然格局正在遭到破坏。维吾尔语称胡杨为 " 托克拉克 " ,意为 " 最美丽的树 " 。由于它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因而被人们赞誉为 " 沙漠英雄树 " 。 当所有的生命都退却了,只有她,还在飞沙走石中屹立;当所有的艰难都接踵而来的时候,只有她还在大漠尽头挺立着。胡杨以生千年而不死,死千年而不倒,倒千年而不朽的风骨,坚守在那片悲凉的土地上,用三千年的美丽来阐述生命的奇迹! 自古以来,塔里木河滋润着胡杨林,胡杨林保护着塔里木河。她们共同创造的绿色走廊已历千年,万年,百万年,一直在保护着生态环境,也为人类在最残酷的沙漠环境中创造生存的条件,同时为这里开辟古代的丝绸之路创造了自然环境,以传教和商贸为中心而成为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古代国际文化的交汇点。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说: " 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摇篮。找到这把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便打开了。 " 胡杨林是历史,是文化,是保护荒漠生态的骁将,是传奇式的耐人寻味的自然景观,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最伟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面对着这种珍贵的自然遗产,我们是感激、是爱、是保护,还是在短视、无知和贪婪中轻易地毁掉它们?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关注胡杨林,走近胡杨林,保护胡杨林,回归自然林吧。 http://www.tianshannet.com.cn/GB/channel3/19/200605/18/262376.html *************************************************8 (二) 塔克拉玛干沙漠 -- 胡杨林秋色 SPORTS.SOHU.COM    2004 年 9 月 8 日 塔克拉马干沙漠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仅次于非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的沙漠。   胡杨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树,胡杨又称灰杨,属落叶乔木,是第三纪残余的古老树种,是一种沙漠化后而特化的植物,大多是野生,被人们誉为 “ 沙漠勇士 ” 。它的叶和枝的多变是为了防止水分的蒸发,它的根系很广,经常可以看到在圹垠的沙地上裸露的长达数十米的根网。它的根扎的很深,可以吸收沙漠深处的水分,所以无论是飓风沙暴或是洪魔的肆虐都无法撼动胡杨的根基。   胡杨林是一种神奇的群体。它们耐寒、耐热、耐碱、耐涝、耐干旱。胡杨生长期漫长,由于风沙和干旱的影响,很多胡杨树造型奇特、诡异,所以胡杨树有 “ 活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 ” 之称。据统计全世界的胡杨绝大部分生长在中国而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胡杨林又生长在新疆的塔克拉马干沙漠的塔里木河流域。现我国 “ 西气东输 ” 工程的起点的新疆轮台镇就有一处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最古老的胡杨林保护区,它临近世界最长的流动沙漠公路沿线,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观光考察,是 “ 丝绸之路 ” 上最亮丽的风景。   胡杨生长在最恶劣的环境,最残酷的气候中,用不屈不挠的身躯阻挡了沙暴对绿洲的侵袭,组成一条不灭的绿色长廊。在大漠中 , 生的胡杨壮丽无比 , 令人赞叹;死的胡杨以它杰出的品质,傲立在大漠,其干硬的枝干在烈日和沙漠的摧残下,现出千姿百态的奇特造型,美不可言,令人倾倒。   秋天是胡杨辉煌的季节,那金黄色的、金红色的、金棕色的、金紫色的胡杨与湛蓝湛蓝的天空竞相辉映,奏响了生命之魂的赞歌。   轮台的胡杨林分布很广,最主要的景区集中在沙漠公路和塔里木河流域相交处的轮南石油小区一带。这里汇集了轮台三大自然景观和两大人造景观。三大自然景观中除了胡杨林外还有浩瀚的塔克拉马干沙漠和美丽的塔里木河。沙漠公路和塔里木油田则是沙漠中的人造景观。 http://sports.sohu.com/20040908/n221936980.shtml *************************** (三) 轮台胡杨林 www.XINHUANET.com    2005 年 10 月 11 日 综合 位于轮台南四十多公里处,在壮阔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却有这样一处胡杨密集,百鸟欢鸣,花鲜蜂飞,天青水碧的好地方。高耸的门牌楼写着森林公园 4 个大字,一座公园联起了轮台绿洲和塔克拉玛干,一条塔里木河牵出了东边绿荫西边风韵。世界上 1200 个森林公园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度里,而沙漠胡杨林公园却只有这一家。面对着荒漠之中的奇境,你会顿时感到,最初的人类都是林中人,森林给了人们生活的一切,到了这里你才知道你是在寻找人类的根。 进得公园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3 株合抱不交的古老的胡杨树,游人无不在此驻足留步,下去瞻仰这 3 株奇特的树。它们树干内部已空,而树冠却依然枝繁叶茂,投下大片绿荫,遮去了似火的焦阳,人一看到这 3 株奇特的树,就先来了精神,给人无限的飞梦,感到它才是生命之本,才是幻化的灵魂。 株奇树左边是一湖碧水,这是塔里木河自然泻洪形成的一个小湖。近几年,森林公园开辟后,第一年来了 4 只白天鹅,以后又有数只飞来,它们一来就相中了这个地方,即使在冬季,也不肯离去,夏天在水中游戏,引颈放歌,冬日与人类共欢,漫步员工之家,俨然一副雍荣华贵的样子,引得无数的中外游客惊喜不已。湖水的周边都是茂密的胡杨林,游人可在岸边垂钓,湖中的鱼之多,不时可钓出大鲤鱼、黄花鱼,自己的劳动果实拿到森林餐厅去加工是受欢迎的。湖中有游船,你可畅游,同天鹅嬉戏,天使般的天鹅会和你交谈的。 公园的前边野猪林,真正的野猪已早被吓得逃遁了。你走进密林深处,却有野羊、野鹿、野狐、野兔出没其间,野草野花惹欢逗奇,野树野果直撞人头,野气野味意味无穷,茂密的森林,往往使人望而却步,高大的胡杨会使你爬上它的高枝,望远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森林和大漠的风光顿时使你也野了。 公园的右边野鹿林无比的真,这里一切都是真的,真花真草,真树真鹿,在都市里是无法看到的,几个亭榭虽有雕琢的痕迹,但被它的真而溶化,在干旱沙漠腹地出现了这世外桃园,老树抽新绿,新树遍地长,野鹿和鸣,蝶飞蜂舞,你仿佛要返扑归真,也想进入这森林中居住。 在公园的东边有一处西汉时期的墓葬,据考证,是汉朝官兵在此积谷屯田之时的遗迹,虽经两千多年变迁,但依然可以看出墓葬的规模。虽然几百年前有盗掘的痕迹,但是依然保持了墓葬的原貌。 沙漠胡杨林公园占地 4.5 平方公里,于 1997 年开园。随着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无数的石油人日夜沐浴干旱风沙,非常需要一个美好的憩息之地,休闲之地。由此石油人成了公园的常客,外籍员工对其更感兴趣,轮台、库车、库尔勒、喀什、乌鲁木齐和不少的中外游客,都千里迢迢地领略这大漠森林风光。 http://news.xinhuanet.com/travel/2005-10/11/content_3605648.htm (四) 巴音郭楞塔里木河原始胡杨林公园   全世界胡杨林有 61 %在中国,而中国的胡杨林有 89 %在塔里木河畔。巴州欲利用独一无二的资源在塔里木河畔建中国最大的胡杨公园。   据《新疆都市报》报道,胡杨树远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就出现了,被称为 “ 第三纪活化石 ” 。在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河畔,就分布着世界最大的原始胡杨森林。 11 月初,新疆自治区计委和新疆自治区旅游局对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初步确定,在原有的塔里木河胡杨公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拓展约 100 平方公里的面积,建一座中国最大的沙漠胡杨公园。   目前,该项目的一期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建设项目包括大门区、景区内 16 公里的机动车道和 14 公里的轻轨火车道,总投资 1 . 1 亿元人民币。其中 1200 万元人民币的国债资金已经到位,计划今年年底开工。    1993 年,中国首家沙漠胡杨森林公园在塔里木河畔建立,占地 5000 余亩。最初塔河公园仅有天鹅湖一处景观,占地约有 300 亩地。由于公园内大门区缺乏应有的景致,无法对游客形成吸引力,年接待量只有几千人。新的沙漠胡杨公园不仅大门区位置改在了沙漠公路东侧塔河大桥北 9 公里处的胡杨林茂密区,而且面积扩大到了 100 平方公里。 16 公里的干道和森林小火车把古老的胡杨林和六个湖泊串起来,游客沿途都能够观赏到公园的美景。   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旅游局局长余新民介绍,今后游客到塔河沙漠胡杨公园,在大门区就能看到茂密粗壮的胡杨树。这一入口位置的改变,将大大增强公园对游客的吸引力。游客进入公园后,沿途欣赏到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湖泊。古老的胡杨穿插其中,与美丽的湖泊刚柔相济,美不胜收。   新疆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池重庆说,塔里木河沙漠胡杨公园的开发建设,要以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公路以及西气东输的源头为依托。这一景点开发出来,预示着新疆旅游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它将成为新疆及全国的新、奇、特旅游产品,为新疆引来更多的游客。   面对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最大的一片胡杨森林,有关方面对塔里木河胡杨公园的开发提出严格的要求:生态保护为先。为了使景区的地貌、植被不被破坏,公园里 16 公里的主干道,基本上沿用原来的老路,整个森林禁止砍伐, 14 公里的轻轨火车道占地面积也很小,游客进入公园一律以环保区间车代步。 在谈到如何解决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时,池重庆说一定要保护、保护再保护。游客看的应是原汁原味的胡杨林。景区坚决杜绝水泥化、建筑化,力求环保型、生态型。这是胡杨公园最有价值的,也将是最有竞争潜力的卖点。沙漠胡杨公园建成后,将和东边的吐鲁番、博斯腾湖、以及西边的库车大峡谷和克孜尔千佛洞联动起来,形成明后两年新疆旅游的热点。 http://www.netxj.com/xj/bazhou/trmhyshhy.htm 附图(一)(二)(三)均为 26 幅,(四) 25 幅,以上全部为即时拍摄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9386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3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千帆竞发-基尔周(修改)
热度 1 rczeng 2011-6-23 18:58
千帆竞发-基尔周(修改)
基尔 (Kiel) 是德国北部的港口城市,为石河子州(schleswig-holstein)首府, 也是德国的海军基地和造船基地。德国潜艇和商船几乎建造于此。基尔大学以医学闻名,许多中国留学生在此学习。 首届帆船比赛于 1882年 在这里举行。 “基尔周”于 每年6月举行,同时举办世界最大的帆船比赛活动和文化节。帆船来自世界各地。2006年6月中旬 受同学邀请,我来到基尔,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帆船,心情澎湃,在海边足足拍了一上午的照片。随后的下午我们还参观了海军基地。海军基地平时不对外开放,只在基尔周开放两天。 帆船停泊港,与喧闹的白天比,夜晚显得特别宁静 真想到船上去坐一坐 大型海轮定期往返于基尔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如丹麦、挪威等,票价很贵。 大与小,鲜明对比 绿色小船,独领风骚 海鸟似乎也不甘寂寞 小时候在资江上见过帆船,却从未见过如此美丽洁白的帆。
410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界最大夜明珠及其发光奥秘
sheep021 2010-11-22 13:22
11月21日,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夜明珠在海南文昌市宝玉宫展出,专家估算其价值20亿元人民币。据了解,直径约1.6米,重达6吨的夜明珠是首次现身,也是首次在海南亮相,如此巨大的夜明珠在关闭光源的黑暗环境中能发出晶莹透亮的光芒,令前来参观的嘉宾与市民叹为观止。 夜明珠在我国古代民间又名叫「夜光壁、夜光石、放光石」相传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夜间能发出光芒的奇石。有专家指出「夜明珠」事实上就是能发光的萤石。我国虽然是萤石矿产大国,但夜晚能发光的萤石并不多,所以就显得珍贵和价值连城了。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在巨着《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记载,古代中国人喜爱夜明珠,就是因为认为夜明珠有灵性,是镇山之宝。所以人们对它看得很珍贵之宝物。它能镇宅,能除掉一切邪恶。永保全家平安、给人带来好运之说法。印度一些人把夜明珠称为「蛇眼石」,日本学家玲木敏于1916年编《宝石志》称夜明珠为神圣的宝石。 夜明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性质的奇石?古今中外的说法颇不一致。据一些专家考证,夜明珠并不是象某些人所吹嘘的那样神秘,而是几种特殊的矿物或岩石,经过人们加工后才变成圆珠形。夜明珠发出的光,并不像神话中传说的那样能把「龙宫照得如同白昼」。但在吸收热能后(光照或热水淋烫)便会发出光亮,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或黑夜中,将它置于较高的自然常温中欣赏,10分钟后,人们在距离它半英尺的地方就能清楚地见到它逐渐主动地发出震撼而激动人心的通体透白,如一轮明月。 为什么夜明珠在夜间会发出较强而又绮丽的亮光呢?对此众说纷纭。一些宝石学家认为,因为夜明珠的萤石成分中混入了硫化砷,所以有「灵性」,而白天这两种物质发生「激化活化剂」到晚上则释放出能量,变成美丽的夜光。并且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发光,甚至永久发光。经实验,如夜明珠白天不见天日,夜晚则发光时间较迟,反之则较快,是否激化活化剂灵性在显现呢?这要见仁见智了。以上只是一部分专家的看法,不一定全面准确。夜明珠还有许多奥秘,至今还没有被专家们了解,但其中的发光物质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还不太清楚。总之:夜明珠至今仍是尚未彻底揭开的一个千古奇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世界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
liaojp 2009-4-25 22:25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其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华南植物园集科学研究、植物保育、科学传播和植物资源利用于一体,广州迁地保护园区面积为333公顷,保存活植物13,000余种 遵循师法自然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建立了世界级园林旅游景区、木兰园和姜园等30余个世界一流专类园以及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专类园区,被誉为永不落幕的万国奇树博览会和中国南方绿宝石。入选羊城新八景的龙洞琪林(1986)融汇了中式园林和新岭南园林,以恢宏气势展示了激情浪漫的椰风葵林和富于四季景观变幻的温带风情,是一天看四季的世界级经典园林景区。被誉为广州新地标的温室群景区宛如四朵漂在水上的木棉花,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世界植物奇观和赋予美丽传说的植物世界,是一日游世界的经典旅游景区。广州第一村飞鹅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的恩师朱澄古墓为广州珍贵的历史人文景观。此外,园内还建有科普信息中心、多媒体讲座室等科普旅游服务设施,开设了科普导游、研究生导游、旅游自行车、婚纱摄影等系列旅游休闲项目。 华南植物园还是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植物学与环境教育基地,是广州十佳旅游景点和岭南园林文化游景点。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SCBG), affiliated to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is the biggest south sub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in the world. Founded in 1929 by Woon-young Chun and formerly named as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 Sunyatsen University or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Botany of the CAS, the garden is a center of botanical research,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n oasis in the city of Guangzhou-333 ha. of beautiful horticultural display, including magnolias, gingers, palms, orchids and some other special collections with about 13,000 species of living plants. Longdong Qilin was designated as one of the best new scenic spots of Guangzhou. The World of Plants, SCBG Conservatory, was designed as four giant kapok flowers, adopted the city flower of Guangzhou, emerge silently in SCBG in the overlook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The first village of Guangzhou and a zonal vegetation garden, a conservation center for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urban ecological sight garden, and a center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have been constructed with a total investment of RMB 300,000,000 yuan by Guangzhou municipality, Guangdo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CAS.
个人分类: 花花世界|4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