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规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科学报: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依然需加强科学规划
蒋高明 2014-1-9 18:39
【明辨是非】草原造林,笔者反对13年了。现在的做法有所改观,但依然还没有摆脱部门利益阴影。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878亿人民币,怎么花好这笔钱?是继续采取与自然对抗的办法搞草原造林,还是将宝贵的资金用于可持续的农业(草原)工程,带动农牧民走生态就业之路?该说的,我都在下面的文章中提到了。真希望国家早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下,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尤其开发生态农牧业新型产业,变输血为造血,让我们的天蓝起来,地绿起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起来。 京津风沙源治理:带上科学再出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287249.shtm ■本报见习记者 李瑜 10年间,累计安排资金412亿元,完成退耕还林和造林9002万亩、草地治理1.3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 一系列数字表明,自2000年启动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保障我国北方远离“飞沙走石”作出了重要贡献。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再次强调,要进一步推进二期工程实施,继续提高中央造林补助标准。 而此前,我国已在2012年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计划用10年时间,投入877.92亿元治理京津风沙源。 虽然治理经费不断攀升,但忧虑与压力也随之而来:一期工程建成的人工植被大多处于中幼龄期,且树草种比较单一,稳定性较差,抗干旱、抗风蚀、抗病虫害能力弱,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发生逆转。 如何吸取一期工程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推进二期工程建设,成为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硬着头皮种树 虽然一期工程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工程区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局部地区生态继续恶化的趋势未从根本上扭转。 多年从事干旱区生态恢复研究的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在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时表示,没有因地制宜是造成治理效果反弹与恶化的主因。“当时的造林规模实在太大了,在很多不适合种树的地方都进行了人工造林。” 他回忆说,国家当年给一个旗县的拨款高达一亿余元,完全超出当地的财政收入。“假如以一棵树一万元计算,那里应该有一万棵树,但现在的数量肯定没这么多。” 此外,治理资金的僵化运行让许多贫瘠的土地雪上加霜。“在内蒙古一些地区,当地居民也知道草原上是种不活树的,但为了能申请到补助资金,只好硬着头皮去种,甚至树死了之后还得补种。”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由于有关部门批复的只是种树项目款,如果不种树,百姓就拿不到钱。 在他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项目财务审批制度存在“专款专用”的缺陷,“资金批复之前并没有经过专业严格的科学论证,这在二期工程中是必须加以重视和调整的”。 仅靠政府投入不现实 “沙尘少了,草变多了,这是事实。”蒋高明认为,这一变化固然与工程自身效果有关,但更多的是政策在发挥作用。 以退牧还草为例,很多地区的牧民收入都来自中央政府的直接补贴。“放牧活动大大减少,有的地区甚至实行全年禁牧。牧民不再使用草原,它自然就能很快恢复过来。” “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是如何保住牧民的收入,仅靠政府投入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一旦资金断流,很多生态问题便会卷土重来。”蒋高明说。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邵全琴也持相同的观点。她认为,很多治理区的百姓还比较贫苦,要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林下养殖等项目让他们富裕起来,使生态恢复与扶贫开发能真正做到有机结合。 然而,“此前的工程缺陷在于只注重部门之间的合作,缺少与农牧民的结合。”蒋高明强调说,这种结合绝不是简单地把钱发放给农牧民,而是作为种子资金去支持他们发展相关产业,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提高发展和保护的可持续性。 此外,长效评估机制的建立也势在必行。“不能只顾治理而不考虑后期的实际效果。将一次性验收成绩作为最终考核结果显然有失公允,要确保建成一片,管护一片。”邵全琴说。 科学治沙刻不容缓 在有关专家看来,科学的失语无疑是造成风沙源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 “一期工程的最大问题在于‘撒胡椒面’,钱全都拨下去了,但收效并不显著。”邵全琴表示。 “绝不能再沿袭过去的老路。”蒋高明认为,生态恢复已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有赖于管理、社会、经济、民族等因素的一揽子计划。 他表示,若想使治理工程真正获得成功,必须要有科学规划,形成政府、企业、科学家、农牧民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格局。 “市场力量的介入能使治沙工程的整体效益最大化。”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董锁成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近几十年来,国内部分企业已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结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 然而,“这一过程必须有科学家的介入,否则资本很可能乱来。”蒋高明建议,应由科学家代表国家利益去规划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科学论证与评估。 此外,风沙源治理还须谋定而后动。“未来可以通过建立试验区的方式进行前期试点研究,像当年发展深圳特区一样为科学家提供一个施展拳脚的平台。”蒋高明建议。 《中国科学报》 (2014-01-08 第1版 要闻)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3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城市雪患困局待解亟须科学规划: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杨学祥 2013-11-22 03:50
暴雪来袭成致城市遭雪患 困局待解亟须科学规划 2013-11-21 12:01:01 来源:新华网 栏目:国内新闻   暴雪来袭易成常态 城市如何告别“雪患”   从16日开始的一场暴雪天气席卷东北多地。 在吉林、黑龙江等地,暴雪造成城市交通运行缓慢,高速公路、民航机场关闭,城市进入了“慢动作”运行模式。专家表示,应制定更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雪患”。   城市变慢 生活面临考验   暴雪中的城市,“慢动作”随处可见。记者在长春市同志街、人民大街、自由大路等主要街路看到,路上车辆行驶缓慢,数量也明显减少。人满为患的公交车缓慢“磨蹭”在路面上,出租车更是出现了一车难求的局面。   由于连日降雪,东北高速公路部分关闭,国道、省道运行也受到阻碍。受此影响,蔬菜水果等价格出现了临时性上涨,记者从长春市永昌蔬菜市场等地了解到,从暴雪第一天开始,部分蔬菜批发价格就上涨了20%左右。“这么大的雪,菜价肯定涨,但涨个‘块八毛’的还行,要是翻倍涨就得少吃叶菜了。”长春市民赵淑兰告诉记者。   连日暴雪给商家带来了不小影响,记者在长春市一些大型购物场所走访时发现,同时段的顾客数量锐减,一些沿街商铺更是门可罗雀。   大雪也让快递变成了“慢递”,由于暴雪正赶上“双十一”带来的快递投送高峰,不少快递点都出现了快递积压、投送速度打折的情况。在长春市新华路某快递配送点,快件无法按正常速度投送,大量快件积压在配送点内,连后勤办公室也成了临时仓库。   清雪困难 存在多重障碍   积雪得不到及时清理是城市运行变慢的“罪魁祸首”之一,连日大量积雪为城市清雪带来了难题。记者从长春市环卫部门了解到,暴雪来临后,长春市1.4万余名环卫工人全员上阵,截至19日,全市已经累计投入环卫工人4万余人次上街清雪,动用机械数百台。   目前长春市采取“机械清雪为主、人工清雪为辅”的清雪方式,虽然清雪投入较大,但清雪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记者走访长春市部分清雪作业路段发现,人手短缺、机械作业条件受限等问题成为限制清雪进度的主要原因。   记者在长春市朝阳区环境卫生保洁管理处永昌大队负责区域看到,该区域内居民聚集,并且窄路窄巷较多,该大队拥有的8台清雪机械无法进入作业。目前长春市不少路段道路情况复杂,清雪机械无从下手,只能依靠人工清理。   路边停放的车辆也成了影响清雪效率的重要原因。在路边进行清雪作业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这些车辆,清雪机械一遍就可以把道路积雪清理完。由于不敢碰到这些车辆,清雪时只能由人工绕着车辆清理。“有时候车主把车上的雪扫到已经清理完的路面上,害得我们经常要重复清理路面。”一名环卫工人说。   虽然政府部门、社区号召沿街商铺等实行“门前三包”,但仅有少部分商铺能够做到主动清雪。为及时清雪,长春市部分社会组织号召市民主动义务扫雪,虽有部分市民相应,但受制于活动规模和影响力效果平平。   困局待解 亟须科学规划   不仅是暴雪,洪涝、雾霾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都会给城市运行带来很大困扰。吉林大学退休教授、国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专家杨学祥认为,目前地球气候已进入一个特殊周期,与我国1958-1961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非常相似,气候已步入低温冷冻灾害链,低温冻害频发,类似近日东北大雪这样的极端天气会更多显现。   面对可能变成常态的暴雪等极端天气给城市带来的困扰,专家认为,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停留在“颜色预警”阶段,及时有效的应急预案并未很好实施。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创设计师刘牧其表示,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清雪效果相比,目前东北地区少数主干道清雪相对及时,但不少非主干道积雪得不到快速有效清理。   据了解,欧美许多国家城市管理部门都把冬季道路除雪防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每年除雪防滑的费用占总道路维护费用近两成。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清雪除冰机械化率还没有达到理想程度,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机械化程度的空间还很大。   专家同时建议,应在降雪频发的大中型城市设立专门的“冬季服务中心”,规定相应职能,全年常态化运行,每年在冬季到来之前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对付强降雪的准备,而且要不断检查公路的可行驶性并随时获取一定时间段的天气信息,提升整体统筹层次,及时应对城市雪患。   此外,刘牧其认为,我国还应吸收国外经验,对城市区域内积雪路段进行条块化分割,用法律规定条块内负责单位以及人员,把清雪任务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个人,避免盲目组织全民清雪带来的隐患。(刘硕、段续、郭翔、王猛) http://www.zibosky.com/gn/2516199.shtml 极端天气关顾东北的根本原因是目前进入太平洋十年涛动(亦称拉马德雷)冷位相,形成相关的灾害链,类似于1950-1976年灾害频发时期: 特大地震频发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0年中国西藏墨脱发生8.5级地震,1952-1965年全球发生4次9级以上地震、7次8.5级以上地震;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没有8.5级以上地震发生;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2012年全球已发生9级以上地震2次、8.5级以上地震6次,2014-2018年还将继续发生 全球流感爆发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7-1958年发生亚洲流感,1968-1969年发生香港流感,1977年发生俄罗斯流感。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没有全球性流感爆发。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9年爆发甲型流感,在太阳黑子极值附近今后还可能发生2次。 低温冻害频发: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4、1957、1969、1976年中国东北发生严重低温冻害,1957、1964、1969、1977年南方发生严重低温冻害。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连续发生18年暖冬(有些地区为22年暖冬);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8年南方爆发罕见冰雪冻灾,2009年以来冷冬频发。 严重旱灾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中国发生三年旱灾;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00-2030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低温冻害频发、强震集中、南旱北涝、大风沙尘集中、流感集中爆发的灾害链时期。 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连续18年暖冬——笔者注)。在2003年以后的5到10年间,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事实上冷冬频繁发生——笔者注)。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事实上南方干旱频繁发生——笔者注)。 预防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是新时期中的新任务。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3609.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4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锁住风沙亟须科学规划;退耕还林切勿再走弯路;生物柴油
zzllxx5168 2012-10-24 09:25
锁住风沙亟须科学规划 京津风沙源的问题,说到底是水的问题。专家认为,治理工程仍缺乏独立、客观、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与机制。 ■本报记者 冯丽妃 10月7日,《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正式对外公布,即刻引起生态与林业专家的关注。 该规划宣布,为进一步减轻京津地区风沙危害,我国将在今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结束之后,通过10年时间,投资877.92亿元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 对此,多位专家向《中国科学报》表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虽有益于区域风沙治理,但仍然需要在总结一期工程中的经验教训后,再上路。 新覆盖区域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根据《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与一期工程不同,二期工程区范围由此前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5个省市,扩大到包括陕北地区在内的6个省市。 工程包括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遏制局部区域流沙侵蚀、稳步推进易地搬迁37.04万人等7大任务。 “从规划来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并没有跳出前期防护林建设的圈子。”清华大学原生态保护中心主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专家于长青博士表示。 他认为,与一期工程相同,二期工程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追根溯源的研究,对所要付出的成本缺乏具体的分析。 对此,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余新晓指出,虽然防治工程有益于华北地区生态与经济发展,但二期工程所覆盖的区域多为比一期工程生态更加脆弱的干旱、盐碱或风沙地带,并且陕北地区的生态问题也很复杂,工程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生态挑战,因此应认真总结好经验再进行。 “在二期工程开启之前,尚需对一期工程中,如适地适树、移民搬迁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归纳总结。”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防护林或“竭泽而树”? 在于长青看来,京津风沙源的问题,说到底,是水的问题。“在干旱地区栽种的每一棵阔叶树都是一个水泵,人工防护林使大量河流引水与地下水通过蒸腾作用被消耗。这可谓‘竭泽而树’。”于长青说,由于所种林木不适宜当地环境,一旦停止浇灌便会大量死亡,造成资源与资金的双重浪费。 “以水资源为代价所换取的造林工程与养殖基地是不可持续的,数百甚至数千公顷范围的地下水浇灌出来的示范工程只能带来更大范围内的荒漠化,造成当地生态两极化。”于长青表示。 对此,蒋高明认为,此次工程规划把加强林草保护放在建设之前,对于提高植被质量、保护物种多样性都非常重要。然而,在增加植被覆盖率方面,作业区林草植被保护面积依然小于人工造林与飞播造林面积。 数据分析表明,为增加植被覆盖率,此次作业区人工造林面积达到289万余公顷,占作业区面积的43%,飞播造林与飞播牧草面积占总面积的22%,而封山育林面积仅占34%。 “如果以自然恢复为主要方式进行修复,现在自然修复面积刚达到总作业区面积的1/3,如此看来,把两者的比例扭转过来才算正常。”蒋高明表示。 “由于二期工程所面对的问题更加突出,水土资源的承载力很低,多数地方不适合大面积种植人工乔木。因此,应更加关注现有植被保护,优先考虑当地乡土植物种类。”余新晓表示。 工程建设需“亡羊补牢” “与国外类似工程相比较,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尚缺乏独立、客观、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与机制,部门垄断管理成了评价体系的特点。”于长青说。 所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于长青认为,尽管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已经公布,但工程尚未启动,还有时间总结12年来一期工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予以及时纠正,建立独立、客观的评价体系,对水资源进行可持续管理等。 “移民也是工程实施过程中一大难点。”蒋高明表示,在恢复原居住地生态、保护移居地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应关注生态移民的就业问题。 他建议,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可以利用集约化人工与少量土地发展有机农业、药用作物以及旅游业,同时应尽量减少采矿量,发展绿色矿业。 “此外,中央拨款应尽量直接发送到移民手中,不要一层层往下拨款。否则,最后老百姓得不到什么实惠,反而怀念以前的生活,使所有的治理回归原位。这样的案例太多了。”蒋高明说。 《中国科学报》 (2012-10-23 A1 要闻) 信息来源: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75-625579.html 退耕还林切勿再走弯路 http://www.ahradio.com.cn/ 2012-09-20 12:09   专家建议,巩固成果应完善管理,确保资金到位;生态保护应“还权于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尚处于关键阶段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提出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加强建设成果后期管护、加强效益监测等四点要求;讨论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新增陕西省加入二期工程区范围。   有着十余年风沙源研究治理经验的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于9月19日晚间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要求客观、准确;扩大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范围并提出治理要求已是进步,但应确保完善管理和资金到位,调动农牧民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以期取得长期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效益。    巩固成果正确、必要;政策导向客观、准确   会议指出,自国务院于2007年决定将退耕还林工程转入巩固成果阶段,提出“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和“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两大目标,延长对退耕农户的直接补助政策以来,我国退耕还林成果不断巩固,面积保存率达到98.9%,但仍处于关键阶段,为此,要突出工作重点,继续实施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一要着力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实施巩固成果建设项目要以困难地区和困难退耕户为重点。   二要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有关地政府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专项资金运行安全。三要加强建设成果后期管护。做好林木抚育、补植补造、森林防火等工作,提高退耕还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四要加强效益监测,开展巩固成果成效评估。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决定正确且必要,四点要求也是在采纳各方建议,通过摸索形成的客观且准确的政策导向。 ”蒋高明强调,其中,对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重申值得肯定,应加强对农牧民补偿力度,提高相关补助标准,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据记者了解,本次会议决定,将从2013年起,适当提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分项目的补助标准。    重视自然规律,切勿再走弯路   本次会议还决定,在巩固一期工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工程区范围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省(区、市)的75个县(旗、市、区)扩大至包括陕西在内6个省(区、市)的138个县(旗、市、区)。   在蒋高明看来,扩大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范围并提出治理要求,相较于以往的单纯造林已是进步,但应确保继续完善管理和资金到位,调动农牧民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以期取得长期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效益。   “客观上看,近十年来的风沙治理能够取得较好成果,很重要的原因是农牧民做出了牺牲,即减少耕地和牲畜数量。 ”蒋高明说。因此,林木和草原通过自然修复得到了快速恢复,继而带来生态好转。   对于本次会议强调对风沙源治理的有关要求,蒋高明认为,遵循自然规律和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两点值得关注,其中单就风沙治理而言,加大对草原的保护才是重点。   “生态保护的真正问题在于管理和资金,一旦管理能够不断完善,同时资金能够到位并与农牧民相结合,将会带来巨大的生态保护动力。 ”蒋高明强调,即将资金补偿及生态保护相关权利赋予当地农牧民,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其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针对林木、灌木、草原的特点区别种植。 “建议赋予当地农牧民保护生态的权利和任务,让其既能获得资金补偿又能提高意识和意愿去主动进行生态保护。 ”蒋高明提醒,以本次国务院重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及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为契机,各方须汲取早前取得生态保护经验,切勿再走“耗费精力种植林木却都无果而终”的弯路。(记者李海楠) 信息来源::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75-625577.html 生物柴油技术获重大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质高效转化研究组的生物质制生物柴油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赵宗保及其团队自2004年以来研究生物质制生物柴油的新技术,该技术利用产油酵母,将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等可再生资源转化为油脂,从根本上解决生物柴油的原料问题。而且,这一技术还可为油脂化工产业提供新原料以部分替代大豆油、菜籽油等,从而节省宝贵的耕地资源。 据悉,产油酵母和酿酒酵母一样,生物安全性好,提取油脂后可以作为饲料再利用。 另外,“工程酵母菌”将可利用更粗放的原料,并兼顾高值化产品,从而显著降低成本。届时,生物柴油将有望大规模市场化。 赵宗保还表示:“由于我们注释的产油酵母基因组蕴涵非常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可信度高,将为国内外从事先进生物燃料和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同行提供重要基础。”(来源:中国科学报 刘万生) 博主简介: 张连翔(1959-),大学文化,学士学位,无党派人士,辽宁省喀左县人。现任北方林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中心教授级高工(3级教授),学术委员会成员,兼任《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辽宁林业科技》两刊编委,《新农业》杂志园艺版编委,《中国林业网》和《新农村商网》林业科技(在线)咨询专家,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委员,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曾任辽宁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成员(1993-1995年)。主要从事应用生态及种群生态和数学生态学、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抗旱保水造林、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林下经济、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林、经济林全生态经营和有机果业等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13项,发明专利3项(2项正在申请中),编制辽宁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翻译和发表日文林业科技资料数十万字,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论文集1部。 联系方式: zzllxx5168@126.com;13942112010; http://hi.baidu.com/zzllxx5168/home ; http://blog.sciencenet.cn/u/zzllxx5168
个人分类: 学习考察与学术交流|1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comments】交叉学科盛行时代生物信息人的职业发展规划
热度 8 hjanime 2011-12-27 06:47
交叉学科盛行 时 代生物信息人的 职业发 展 规 划 拜读了Lab 严大师手笔的文章,也手痒想一吐心中对自身所在领域的看法 【bio】交叉学科盛行时代生命科学研究者的立足点 本人在武大 bachelor 学 计算机软件工程 , Master 和 Ph.D 改 bioinformatics , 一直希望是成为 computional bio 。在 这 个 块 前后摸爬 滚 打了 3 年左右, 发现 自己 虽 然在技 术 方面也算是略有 积 累了,但在文章 这 方面做得再努力, 能有篇不依 赖 pure 实验 的 BMC 、 bioinformatics 、 Genome bio 这类 期刊上下 也 就是功德 圆满 的(至少 龙 星 计 划中某位大牛 Prof.Liu XL Shirley 是 这样 启 发 我的)。 这 个 时 候技 术 做得再多,也就是个量的 问题 , 职业发 展方面很 难 有 质 的突破。 对 于一个 20 中旬以搞科研 为 本 职 的人来 说 , 还 有什么比思 绪 枯竭,没有生 长 点, 发 展潜力达到瓶 颈 更 为 可怕呢? 现 在 到一个 纯 生物学的 实验 室,生物技能 锻炼 方面 虽 然 还 不好 说 ,但至少思 维 开 阔 了不少。 我承 认 有人能靠几 项 独 门 的、 计 算方面的技 术 吃 饭 ,但大多数人做不到那 样 。 因 为 行 业 里的人越来越多,你会的大家都会。而且高通量技 术 在不断 发 展,技 术 更新太快。 6 年前,也就是 04-05 年那个 时 候。做 bioinformatics 的会分析几种 microarray data 那就算是高手了,而 现 在如果 还 只是做 这 个, 求做 technican 都不一定 够 格。 现 在 发 展的关 键 ,我个人 认为 是怎么 样 把 计 算方面技 术 找生物学切入点,融合 进 去,最 终 在 这 个点上占上一角。 当然我也不否 认 有一些大牛,完全靠 计 算也能做得很棒 , 如 David Haussler. 现 在真正做 bioinformatics 做得好的人中,十个有九个是在考 虑计 算和生物学的共同点。如 Christopher Burge, Job Dekker 他 们 整天在思考如何把两个 领 域融合起来,而不是在争 论 它 们 的分歧。 在 这 行里也混了几年了, 这 点 发 展的大 趋势还 是能看出来的。 1. 编 程,文本 处 理 这 个是入 门 的基 础 ,我 认为这 个最倒是好 办 。 在有人 带 的情况下,如果自己 对电脑 比 较 感 兴 趣,那么 linux+Perl 有 2 ~ 3 个月就入 门 了。 之后再学其他 语 言要看 课题 需求、 编 程 习惯 和 对 学科的理解。比如 JAVA , C++ 等。 这样 做各种比 对 、文本 处 理 应该 没 问题 。 再熟悉了各大生物学主流数据 库 ,那么就可以先摸爬 滚 打了。 只是 进阶 比 较难 。一方面靠 积 累,另一方面看悟性了。 2. 统计 学、数学方面, 我 还 是主 张 先学 统计 ,再 结 合 这 学 语 言。 我当年是概率 统计 , 线 性代数 基础都比较好 ,之后再 结 合学的 R , 这样 之后做起来的 时 候完全是在 先 解决 统计 学 语 言的技 术问题 ,不 纠结统计 学本身的 问题 。 这样 一年下来, R 学了个大概,画 图 凑合 发 文章 够 用了。 但 还 是那句 话 , 进阶难 ,去想深 讨统计 学本身太漫 长 。 3. 数据 库 , webserver 这 个相 对 来 说还 是性价比比 较 高的。学起来快,出 东 西也快,不太 费脑 子,运气等其他不可 预 知因素小。 缺点就是做生物的不能只靠 这 个吃 饭 , 这 不是做生物信息的核心 竞 争力。(当然如果你 们实验 室有能力能搞出并 维 持那些大型 综 合性数据 库 ,算我没 说 ) 这 方面可以搞点 东 西凑合 毕业 ,但也 别 做得 过 多。不然就成了 码农 ,失去作 为 生物信息自己的核心 竞 争力了。 4. Hihgthough-put sequencing, Omics 包括基因 组 学、 转录组 学等等分支。需要做各 类 高通量分析,序列分析,功能注 释 ,按各种条件分 类 等等。 另外要 时 刻关注当今一些新技 术 , 让课题 的瓶 颈 在数据解 释 方面,而不是在你的分析和速度方面。 5. 生物学着力点 对 于做 bioinformatics 的,我 认为 最 难 ,最有前途的,就是从几个 G 的 data 里面,整理出来个各方面面都 说 得 过 去的、又容易 验证 的 story 来。 完全考 验 人的思 维 和科研背景,靠 积 累。 以上几点,在有人 带 的情况下, 2 ~ 3 年就能入 门 ,再来 1 ~ 2 年凑合着做点 东 西运气不差 应该够毕业 了。 头脑 灵活又运气好的,可能 4 年之内就能弄出点 东 西出来。 和打游戏练级一样——进阶 比 较难 ,看个人了。 这 个行 业虽 然交叉,繁 杂 ,但也不是那么 难 入 门 ,不需要耗那么 长时间 。 我个人建 议 先从某些 简单 的分析入手,之后再学 别 的。 少林 72 绝 技,你只要会那么一两手大家都 欢 迎的主流技 术 , 够 你 闯 江湖的就 够 了。 关 键 是需要一个比 较 成型的 实验 室,或者有熟手 带 你。如果自己摸索就会很迷茫。至于 经验 、 视 野、科研思 维这类 真正重要,靠却 积 累的事情, 毕业 之后慢慢来吧。 总 会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 继续 成 长 。 这 里生物信息泛指生物信息学 + 计 算生物学,本文 仅 是 职业 技能上的浅 谈 ,希望能 够 抛 砖 引玉~~ 我 觉 得 职业发 展 应该 是广、深必 备 。 广:熟 练 各种 编 程 语 言,能 够处 理各种数据,同 时 学 习 相关生物知 识 ; 深:在某一生物研究方向深入,熟悉从 实验 到数据及 结论 的各 项环节 。 广而不深的后果是没有确定的研究方向, 总 是 给别 人 实验 作工具,做嫁衣; 深而不广的后果是在当今数据爆炸的 时 代 发 展机会少。 难 点有以下几点, 难 度依次增加: 1. 各种 类 型 编 程 语 言的熟 练 使用:并不是指掌握所有 语 言,而是根据数据 对 象 选择 那 么几种有代表性的 语 言。理 论 上 C/C++ 可做任何事情,但会用 R/Matlab/Perl 等会在一些 场 合更高效一些。 2. 学 习 各种生物知 识 :一方面是 书 本知 识 ,其主要功夫是在 业 余 时间 的利用上;另一 方面是 实 践知 识 ,来自于生物 实验 室,交流 为 主。 3. 同 时还 得学 习 相关数学知 识 : 这绝对 是个 难 点,会 编 程不等于懂数学。 4. 某一个方面深入。 这 里 说 的方向必 须 是生物 Biology 研究的方向,而不是生物信息的方向。 我 觉 得以上几点都达到的 话 ,从 读 博士起大概需要 3 - 5 年 时间 。 生物信息全才=生物 + 统计 + 建模 + 数据 库 + 软 件。 全观上述,给出生科人职业发展的金字塔模型,为晋级而努力中... Jie Huang 12-26-11
个人分类: 生物信息|8286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何祚庥:钱学森与 十二年 科学规划
dongzg101 2011-9-15 13:12
何祚庥:钱学森与十二年科学规划 1956年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期间,钱学森(左三)参加第九组会议 □何祚庥 钱学森在我国导弹和火箭技术方面是创造者和开拓者,这是很多同志们都很熟悉的事情;但是钱学森还有一个功勋却很少为人们所熟知,即参与和主持制定了1956年~1967年发展科学技术的科学规划纲要。 1955年~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和直接领导下,曾经制定过一个1956年~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国家规模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长期规划。它对我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使我国科学事业走上了生机勃勃的局面。 这一规划所涉及的科学领域广泛,收到了很多来自科技界的建议。怎样从这浩如烟海,头绪纷繁的多种多样的建议里面理出一个纲?这样的任务便交给了当时由12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组,负责评价、裁决、选择、推荐,确定并综合各方面的建议,最终决策。当时,由海外归来、学识渊博的钱学森担任综合组的组长。有幸的是,当时我曾参与做一些文字整理工作,前后达半年之久,得聆学森同志许多教诲,并目睹了怎样从科学技术的海洋中理出一个《纲要》。 发展科学技术12年规划的主要成就除制定了56项重大研究任务以外,最重要的是确定了4项(又称为6项,其中包括当时未公开的两项国防任务)紧急措施,即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学和自动化技术。为什么会挑选出这6个项目?钱学森在其中可以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现在的眼界来看,这6个项目确是科技发展全局的关键点或生长点。但是在当时却并不那么显然,而且还有不少争议。譬如,从国防角度看,中国的空防应重点发展导弹还是空防飞机,就有不少争议,甚至导弹这一国防技术在当时也不为很多人所熟知。早在1955年~1956年,苏联的人造卫星并没有上天,洲际导弹的技术也没有获得成功,导弹能否成为国防技术的现实,也没有得到公认。而中国又是一个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中国有没有能力去发展这种技术,中国会不会犯战略决策上的错误,就成为疑问。 钱学森力排众议,他认为:中国应该发展导弹。其理由是,无论是从攻击或防御的角度来看,导弹性能将比飞机优越,因为导弹比飞机有更高的马赫数(即速度更快)。尤为重要的是:掌握或开拓导弹或火箭技术并不见得比飞机更难。因为导弹所用的材料是一次性的,飞机材料却要求能多次使用,这样,在燃烧、发动机以及结构材料上都有特殊的要求。发展导弹技术可以暂时不去解决这些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才能解决的技术上的难题。发展导弹技术唯一要解决的难题是制导问题,这在短期内易于突破……钱学森这一具有真知灼见的分析自然为很多同志所接受。于是,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就此确定。 通讯技术既是国防建设上的关键技术,也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技术。但是在通讯技术的发展上,当时也有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有线和无线之争。为什么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志主张重点发展有线?这除了有技术上难易等问题以外,最主要的是因为有线易于保密,而保密却是军事技术上的一项很根本的要求。 为此,钱学森(当然还有其他无线电电子学的专家们)提出意见说,保密当然是通讯技术的重要要求之一。但是有线通讯的局限性太大,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多种多样的要求,其严重的弱点是在未来的现代化战争中极易受到破坏。无线通讯将比有线通讯有更好的更广泛的适应性。至于保密问题可以通过其他办法解决。然而,无线电电子学的重要性还不仅在于通讯,它也是民用技术以及现代化国防技术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工农业、医药卫生等部门都离不开无线电电子学。钱学森还特殊地论证了高空大面积彩色电视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指出高空中的彩电系统将极大地有利于军事指挥机关对现代战争的监视和指挥。可以说,他的这一独到精辟的意见,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电子计算机也是当时有争议的一个项目,电子计算机是那一时代划时代的发明。已知美国的电子计算机每秒能运算8000次。这比起手摇电动机算起来真是飞跃式的进步。但是,有关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却并不那么明朗。快速计算机在推进科学技术上的作用,也远不像现在人们看得那么清楚。为此,钱学森举出许多实例来说明推进快速电子计算机的重要性。他还介绍了电脑的记忆功能、逻辑功能,甚至学习功能等等,表明这是极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于是,这一重大项目的决策就此确定下来了。 关于自动化技术问题,钱学森同志也作了很好的论证。他向我们解释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在原则上的差别。未来工业的发展必然走向自动化操作,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而且为保证高质量的产品所必需。 原子能不是钱学森的专业,但是他也预见到许多重要领域的发展。他曾指出快中子堆的重要性,因为这能增殖燃料。他也曾提倡研究受控热核反应。为此,他在规划研讨会上作过一个如何实现受控热核反应的设想的报告,指出只要将墙壁做成多孔材料,那么通过液体再多孔介质中的渗漏,将能解决任何大量热能产生后的散热问题。 钱学森也热情地支持半导体研究。因为利用半导体将能制造体积小、寿命长并稳定可靠的二极管和三极管。这对发展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技术至关重要。可惜的是,我国科学家未能预见到集成线路以及大规模集成块的发展。以至于我国在这方面工作的起步竟落后于国际水准10年。 在钱学森同志的主持下,当时的综合规划组曾逐项地讨论过56项重大科研任务。在讨论这些项目的过程中,钱学森除了从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需要的角度来审定这些项目的指导思想以外,他总是从现代科学可能的发展前景,向这些项目的倡议者或草拟者提出,请他们注意现代物理和化学的成就对解决这些重大科研任务的作用和影响。这就使得这些科学研究项目的制定能看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 (本文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史资料与研究》,全文有删节) 《科学时报》 (2011-09-15 B2 文化)
1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暴发 震区新城受挑战
杨学祥 2010-8-24 04:02
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暴发 震区新城受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3日02:00 新京报 8月16日,汶川映秀镇新城全貌,水位略有下降。 都江堰龙池镇栗坪村余庆秀家的楼房被泥石流灌进半边屋子,地震前那里未发生过泥石流。 龙池镇南岳村被掩埋的农家乐。本报记者 杨万国 摄   ■ 核心提示   在今年汛期大暴雨诱发下,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地质次生灾害集中暴发。   8月20日,四川省对外发布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受灾情况,截至8月19日,已造成全省576万人受灾,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75处,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68.9亿元。   作为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清平、汶川映秀以及都江堰的龙池三乡镇,也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专家指出,山区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其中5年内是高发期。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形成灾害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考验四川。   四川省政府加强群防群测等四项举措,应对防灾新难题。   这次受损程度是地震的5倍。8月17日下午,唐维元背着哇哇哭个不停的女儿,满面愁容地看着自家深埋在泥石中的明苑农家乐。   地震房子裂了还可以加固,倒了还可以掏出一些东西。现在泥石流淹过,啥也没有了,唐维元认为,此次泥石流给龙池造成的损害程度是汶川地震的5倍。   震后着力打造国际山水旅游度假小镇的都江堰龙池镇,以农家乐为主导的震后重建搞得风生水起。   唐维元的明苑是龙池镇南岳村最早开业的农家乐。汶川地震,农家乐房屋被震裂,她和姐姐唐维淑两家贷款、借债,凑到70万元,重新加固、装修。去年5月1日,她们能同时接待40人的农家乐顺利开业。   唐维元说,就在她期盼着早日还清贷款时,8月13日的泥石流让她的希望顷刻化为泡影。   想到严重,没想到这么严重   连日暴雨,都江堰龙池、汶川映秀、绵竹清平,这三个地震重灾乡镇暴发的泥石流均超预料   8月17日,记者在龙池南岳村看到,沿河岸的数十栋黄白相间的小别墅,都被埋在泥石中。这些小别墅农家乐,有村民贷款自建,也有和成都市民联建等形式建起来的,投资从几十万到两三百万不等。   汶川地震后,我们预测到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会很严重,但没有想到这么严重。许强告诉记者。   许强是《汶川地震地质灾害专项防治规划》编制组组长,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内权威的地质灾害专家之一。   8月13日,暴雨云团沿着龙门山脉弧形推进。   当日下午1点,都江堰市龙池镇开始出现大暴雨,下午3点,特大山洪泥石流开始在龙池暴发。龙池镇沿龙溪河18公里长度范围内有50多条山沟同时暴发泥石流,比地震当年汛期后发生的泥石流增长近4倍。400万立方米的泥石淹没了龙溪河两岸无数新建的农家乐。   到14日凌晨,暴雨云团抵达映秀。   8月14日凌晨3时,短短2小时映秀降雨量达163毫米,映秀红椿沟的泥石流终于暴发。7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冲出红椿沟,截断岷江。改道的河水顷刻淹没了即将完工的映秀镇新区。   都江堰的龙池、汶川映秀、绵竹清平,这三个地震重灾区乡镇,此次泥石流暴发规模都超出预料。许强说,震区许多几十年没有出现过泥石流的沟,此次都暴发泥石流。   8月13日,绵竹清平暴发泥石流后,他第一时间赶到清平实地调查。   大沟小沟,几乎沟沟都发,许强介绍,在清平乡沿绵远河近3公里之内,有10余条山沟同时暴发山洪泥石流。最终,清平乡附近山洪泥石流冲出量达600万立方米,被认为是国内近几十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山洪泥石流灾害。   四川省政府20日通报,截至8月19日17时,此次强降雨共引发较大规模地质灾害75处(其中滑坡30处、崩塌6处、泥石流39处),576万人受灾,全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68.9亿元。    清平乡预警范本   当地今年已进行3次泥石流预警演练,熟悉撤离路线;此次深夜遇灾3000人成功撤离   要不是政府及时通知,并组织连夜转移,我们全家肯定没命了。清平乡圆包村村民谢明邦在事后仍心有余悸。   绵竹清平的成功疏散最具典型,当地泥石流在深夜暴发,暴发前,当地成功组织转移,避免了重大伤亡。   据悉,在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前三天,清平乡就接到暴雨预报,各地质灾害监测点开始24小时监测雨情。   8月12日16时33分左右,绵竹市国土资源局接到四川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及绵竹市气象局预报信息,未来48小时内有一次大雨至暴雨过程。经分析,强降雨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绵竹市国土资源局分别在17时39分和18时,向各山区、沿山区乡镇传达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防灾要求。   当日18时左右,清平乡开始降雨,至晚22时,雨势加剧。晚23时40分,绵竹市国土资源局迅速要求清平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危险区内人员撤离。   就在那天晚上8点,清平乡7个监测点的16名监控员进入二级应急状态。此时,村干部开始挨家挨户通知村民们随时做好撤离准备。   晚12点,清平乡组织全乡机关干部到各村组发布疏散撤离警报,并组织危险区内的3000余人按预定路线向清平乡政府转移。   13日凌晨1时左右,乡境内大规模暴发群发性山洪泥石流,因疏散转移及时,目前为9人遇难,5人失踪。   许强从地震后一直关注着清平,多次到清平进行调研。   他认为,清平的成功除了前期预警,果断转移外,还得益平时的演练,平时给群众都发了地质灾害明白卡,上下写清楚自家附近哪里可能有滑坡,哪里有泥石流。发生灾害后,往哪里跑。老百姓做到心里有数,灾难来临前才不会慌乱。   清平乡党委书记付兴和介绍,地震后这两年,每年进入5月1日以后,清平就要进行这方面演练,今年已演练了三次,通过演练让村民熟悉撤离路线。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震后四川灾区形成防灾共识,为避免巨大死伤,宁愿深夜转移群众而背负小题大做骂名   8月12日以来,四川遭遇的泥石流灾害虽然超出想象,但全省提前实施预防避让,撤离群众1.8万人,避免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全省因灾死亡16人,失踪66人。   其中,尤以都江堰龙池、绵竹清平和汶川映秀成功避险最为典型。   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李云贵认为,这3次地质灾害,如果不及时撤出,至少有50%的人将有生命危险。   宁愿听骂声,不要听哭声,蒋俊说,这是地震后,四川省国土厅应付地质灾害的原则。   他介绍,因为泥石流难以预测,深更半夜通知群众转移,有时却平安无事,一些老百姓就认为政府小题大做,会骂人。但是一旦撤离晚了,巨大的死伤就难以避免。   这显然成为震后四川灾区防灾共识。都江堰龙池镇镇长杨源宝告诉记者,宁愿错撤100次,也不能错过一次。    防洪与防泥石流并举   泥石流截断岷江,即将交付的映秀新城被淹,面临二次重建;省官员表示,重建规划没问题   红椿沟70万立方米的泥石流,让震源映秀是否原址重建的争论再次兴起。   震后,映秀原址重建。地质专家们为此进行周密论证和规划,映秀周边的山体上,筑起防护钢网和密密麻麻的防滑坡,力图保证映秀安全。   但紧挨新城的岷江被忽略了。   8月14日,来自红椿沟的泥石流,轻而易举地截断岷江。波涛汹涌的江水迅速改道,淹没映秀新区。那时,距离新区交付只有10多天。   东莞援建,总投资1900多万元的映秀水厂,所有的设备都已安装到位,马上将投入使用,在这次泥石流中彻底报废。   东莞援建的大片安居房,被洪水淹没,浸泡5日。目前是否安全,还待检测。   东莞还为映秀新城建设了全部的地下市政管网、线路。   东莞援建者称,这次泥石流过后,很多下水道被石块堵满,无法冲洗。映秀面临二次重建,必须把铺好的沥青路面挖开,把管道挖开,然后重新铺设管道,再铺路面。这付出的代价,付出的努力,将是之前的两三倍。   映秀新区的绿化基础工程也已完成,此次也被泥石流毁掉。   映秀镇镇长徐红军初步估算,映秀镇在这次的泥石流灾害中,损失约6.3亿元。   当初重建规划没有问题,许强告诉记者。他认为,映秀被淹,并不能说当初重建时对地质灾害评估不够。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向本报记者介绍,四川震后重建,全部重建点都进行了严格的地质灾害评估。但是震后地质次生灾害隐蔽性强,变化很大,蒋俊坦诚,确实有一些当初评估没有问题的重建点,现在都被泥石流淹没。   记者从汶川县获知,目前地质部门正在对映秀周边地灾进行进一步调查评估。   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强调,在加固、修复房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防洪水、防泥石流灾害,地下填充物和一楼梁柱的硬度、抗冲刷能力都要有所提高,让映秀更加安全,给老百姓提供安全舒适的住房。   目前,映秀依靠在新城边筑起一道十多米宽,接近200米长,5米多高的临时土坝,暂时挡住了汹涌岷江。   汶川常务副县长罗尔基木此前表示,映秀将在新区进行二次重建。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映秀新城边,将修建一条永久性的大坝,抵挡可能再犯的岷江洪水。    龙池慎重二次重建   地震后3至5年泥石流高发,针对龙池是否缓建,都江堰官员表示,尽快重建但慎重防灾   映秀可以筑坝,挡住未来可能被改道的岷江洪水。但对于龙池镇南岳村,他们已没有退避空间。   村民唐维元说,原来村里的龙溪河道只有20多米宽,河道边是一条公路,村民的农家乐分布在公路里侧,背后紧靠高山。植被茂盛的龙溪河沟,几十年来从没有发生过泥石流。   现在,河道变成了上百米宽,卡车一样巨大的石头掩埋了公路,村民漂亮的小别墅跑到了河道中央,大多数只露出残破的房顶。   专家的讲解和政府的宣传,让南岳村的村民都明白了,大地震后的泥石流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现在不敢再建,现在已背了一身债,如果建起后,再遇到更大的泥石流怎么办,唐维元担忧地说,一些邻居准备搬离南岳村。   不过更多村民表示对家园坚守。龙池有国家森林公园,震后2年,农家乐恢复很快。   许强告诉记者,大地震后的3至5年,正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刘启平是龙池镇云华村支书。他说,他刚和都江堰市一位领导私下讨论过这个问题,泥石流的阴影起码还有三五年,重建能否缓一缓,等山沟里该冲下来的泥石冲下来,山坡上地皮稳定一点再开始重建?   刘启平说,这又涉及到过渡期安置、村民生活补助谁来发的问题。   刘启平说,都江堰市领导表示,这需要大政策,要更上层领导决定。目前需要收集数据和民意,再综合考虑。   17日,都江堰市市长助理高山表示,目前龙池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地质灾害评估,还是要尽快重建的。等灾害评估结果出来后,由专家进行选址和规划。我们慎重对待次生灾害。    监测全省两万多隐患点   地震改变了地质灾害参数,防灾面临新课题,四川以群防群测等4项举措应对新难题   汶川地震是我国首次遭遇的山区高震级地震。他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一个新课题。   许强说,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在地震后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泥石流流量计算公式现在都不适用了。   他认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之后地质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则可能需要15年以上。   作为滑坡领域研究的权威之一,何思明认为,震后主要次生灾害就是泥石流,防范泥石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弄清这条沟暴发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然后在沟里装上自动雨量计,监测这条沟的降雨量,达到临界参数,及时预警,避免伤亡。   他说,这些需要学界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更大的投入和支持。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告诉记者,四川已经意识到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严峻,已从4个方面大力加强灾害处置。   这4方面分别是监测预警、应急除险、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   四川震后加大了群防群测建设力度。   省长强调,要把群防群测落实在操作层面上,蒋俊介绍,目前全省28000多个隐患点都落实了监测员,监测员由村干部或灾害点附近农民担任,他们享有补助,每天要查看灾害点变化,在监测本上做日记。监测员背后有村干部担任的责任人,负责监督。   在政府层面,地质部门和气象部门建立了联席预警制度,加强会商。预警信息以往发到县级,现在则发到村组,具体到监测员手机上。   对于灾害点小,处置简单的一些隐患点,采用应急除险办法,比如爆破危岩。   而对于灾害规模大,威胁性很大的隐患点,则采取工程治理办法。   对于灾害点规模非常大,威胁性很急迫的隐患,没有办法进行工程治理的,则组织搬迁避让。   蒋俊介绍,2008年10月,国家批准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其中2334处较大隐患确定为工程治理。规划要求两年完成,目前已经完成一半。   蒋俊说,此次山洪泥石流灾害,许多灾害隐患点发生了变化,还有新增的隐患点。目前地质部门正在调查,最终拿出处置方案。   新老地灾不断叠加。蒋俊坦承,四川今后较长时间内,应对地震次生灾害形式严峻。   许强说,人干不过天,也干不过地,急不得。   本报记者 杨万国 四川报道   相关报道:    泥石流重创汶川灾区 农房重建成最大难题之一    汶川泥石流引关注 地质专家称重建选址没问题    汶川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 未来一周仍有强降雨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23/020020951847.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29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已经对100种生物物种动了基因“手术”,涉及基因200多个
蒋高明 2010-3-6 23:13
蒋高明 下面的信息来自网络,且为官方网络:中国科学院网和人民网。对于这样大规模改造物种的做法,笔者感觉不到科学进步的力量,反而为我们的生态环境、物种乃至人类的命运担忧。笔者关心的问题的是: 一,这些物种都是什么?转的是什么基因?原来的物种生了什么病,需要懂这样动粗暴的基因手术?能否在全国范围内公开这些细节? 二,对这些物种进行基因修饰是如何决策的?有没有一个综合的规划? 三,有多少物种与人类食物或者药物有关? 有没有进行安全评估和生态健康评估? 四,还要对多少中国境内的物种进行这样的基因手术? 五,一旦出现健康或者安全方面的问题,有没有预防或防止的办法,即有没有解 药? 中国目前有上千科学家正在做的转基因重大专项,不久我们的水稻、棉花、玉米、小麦、猪、牛、羊、鸡都是转基因的了。美国和欧盟的科学家很奇怪中国为什么这么多人这样大 规模地做转基因, 在他们看来转基因品种纯粹是公司为了使自己卖的品种不被种植者农民复制,政府从不支持这类育种,政府只支持一些转基因技术基础研究而且限定了一个很小 的科学家圈子 。中国科学家不遗余力转基因为的是粮食安全?还是环境安全?还是什么别的原因? 中国正在研发转基因动物、植物、微生物逾200百多种    2010年02月26日 23: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出自:中国科学院院网    http://www.cas.cn/xw/kjsm/gndt/201003/t20100301_2785413.shtml   中新网北京2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26日从此间举行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产业化高层专家座谈会上获悉,目前, 中国正在研究和开发的各种转基因生物物种已超过100种 ,涉及动物、植物、微生物基因200多个 ,若干作物品种已具备了产业化条件。包括近20位两院院士在内来自生物技术、食品、生产、加工、安全检测、环境、法律等领域的数 十名专家与会,一致支持并呼吁国家推进转基因生物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校长、知名植物生理学家许智宏代表与会专家对媒体表示,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大力推进 转基因生物品种研发与产业化,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核心竞争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2008年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2009年颁发抗虫转基因水稻和转植酸酶基 因玉米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今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更明确提出要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专家们称,中国政府依照法规对转基因新品种研发各 个环节进行严格有效的安全管理十分必要,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以适当形式,尽快公布转基因新品种研发过程中有关安全评价和管理的信息。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 属于新事物,对此出现争议和质疑是正常的,有关转基因技术的讨论,应秉持科学理性的态度。   中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转基因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就整体研究水平而言,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一些 领域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统计,近5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0.8%,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产业快速发展,13年间由170万公顷迅速增至2008 年的1.25亿公顷,增长了近74倍。到2008年,全球已有25个国家的1330万农户种植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10多个品种。 下面是中国加大生物产业研发的有关会议信息。 第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将于2009年6月18日在长春 2009年06月02日13: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invest.people.com.cn/GB/100103/100106/9398704.html 概况  以把握机遇、蕴势而上、创新合作、共谋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09将于6月18日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16家国家级的学会协会联合吉林省人民政府、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长春市政府和吉林省发展改革委承办。   当今世界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恶化等严峻形势,生物产业在保障人口健康与粮食安全的同时,在节能减排,资源替代,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物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大会是全球出现金融危机,生物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下召开的。会议将 重点探讨应对危机的企业策略,研究促进生物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   大会将举办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层论坛。 邀请政府部门官员、著名企业领导者、国际投融资机构高管和顶级科学家 在大会上发表演讲,从高视点,多角度解读我国生物产 业发展政策,指明我国在新形势下生物产业的发展战略。   大会设立主题性专业论坛,面向企业界发布行业发展信息、预测行业发展趋势;面向研发人员、分析最新技术发展动向及其产业化前景;发布投资需求和最新政策;企业家与 政府官员同桌研讨我国生物产业政策。   大会将搭建若干个对接平台,通过院士专家与企业间的技术咨询会、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技术转移项目洽谈会、金融机构与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的投融资项目合作洽谈会、科研 机构成果和企业项目融资发布会等多种形式来满足与会者的不同需求。   大会将举办大型展览,邀请百家重点大型企业、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部分国际外大型公司参展,集中展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成就、生物科技成果与产业化成就,并举办丰富多彩 的生物产业科普展等活动。   长春市是我国首批生物产业基地所在地之一,作为本次大会的承办地,长春市将为参会代表与参展企业提供高标准的条件和高规格的接待,热忱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生物产 业领域的企业界人士和社会各界朋友参加此次盛会。   风景宜人、气候凉爽的六月,国家级的综合性产业盛会,欢迎您的光临! 主办单位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吉林省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中国发酵工业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 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医药业商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 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中药协会、中国林业产业协会、科学时报社。   承办单位   长春市人民政府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支持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 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992 次阅读|3 个评论
阅读波兰尼(一)
ymdushandong 2009-4-26 00:09
最初认识波兰尼,是阅读他的书《科学、信仰和社会》。翻译者把他对认识论方面的贡献评价很高,说他是认识论中的佛洛伊德。他的观点非常的人性化,主张科学是充满人性的温暖的东西,与科学机械观对立,亦即科学艺术化。还有意会整合的观点,认为正确的科学观点形成的过程是潜意识逐渐明晰,显露的过程。他积极反对苏联和英国开展的规划科学的运动,主张真正的科学是自由的探索,无法预测,是对真理、正义热爱和追求的过程,也就不能规划。猛烈的批评了苏联的科技政策(只重视应用科学,不重视基础科学,不给与科学研究以充分的自由等,行政规划等),其后开始在书店开始关注这个科学哲学作家,购买了他写的《社会、经济和哲学》。 波兰尼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拿了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到德国从事10年的物理化学研究。是德国一流的科学家。看到了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身为一名犹太人,开始对人文社会开始强烈的关注。逐渐地由一名科学家转为了哲学家。 他认为科学最大的危机来自还原主义和客观主义。还原主义把现象的复杂结构都简化为可以实证的构件,失去了整体机制,根本上歪曲了科学研究本身的事实。人也在这种机械化的过程中被简化为了一台没有知觉,没有性情的冷冰的机器,或者更冷酷一点说:人已经沦为了一堆支离破碎的欲望和仇恨。属于人的个人情感被拒绝在科研过程之外。客观主义是伪科学的第二块基石。客观主义把可证实经验事实性作为科学的标准,科学成了感性试验的记录。事实的普适性成了科学标准,从根本上排除了科学中人的价值和评价性认知的可能。造成了科学与价值,知识与人的分裂,最终导致了人的本质的异化。 那么科学过程中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应该是什么样呢?波兰尼为我们描述为: (1)有一种预知,它以合理的概率引导我们的猜想,指挥我们成功选题,滤出那些有望解决问题的灵感。我可以这样描述这个过程:一项潜在的发现吸引着有望发现它的心灵,它点燃科学家心中的创造欲望,给他们以暗示,指引科学家从一个线索走向另一个线索,从一个猜想走向另一个猜想。操作实验的手,疲劳的双眼和紧张思考的大脑都在某种普遍谜咒下操劳,正是这种谜咒引领我们寻找实在。 (2)任何孤立的试验探寻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直觉和观察的互相刺激。并且这种刺激的形式变化多端。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某种痴迷的支持下坚持徒劳的努力,这种痴迷往往是屡受打击却经月不息,甚至不断迸发出新的希望。而且,无论何时这些希望都如数星期前或者数月前被痛苦的粉碎掉的希望一样鲜活。突然被模糊猜中的真理似乎呈现了真理确定性轮廓,可是正待我们三思或开展进一步的试验观察时,轮廓消失了。不过关于真理的确定视野一次次呈现,在更深层的反省和不断增加的证据中, 真理之见更加有力。此时,这些真理之见或许就被观察者接受作为最终的观点并公开发表,传播。他们以此形式承担对真理的公共责任。 (3)科学发现并非出现在精神劳作的顶峰,而往往出现在一段休息之后或者心神烦乱之后的灵感乍现。可见,从根本上说,走向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类有意识努力却无法掌控的自动自发精神重组的过程。 (4)某些证据在科学家身上不断激起直觉性的冲动,而这冲动又与证据的另一部分相抵触。科学家一般思想不停的提出新主张,另一半则不停的反对他们。两部分都是盲目的,任哪一部分自行其是都会将科学家引向无限的歧途。不加约束的直觉性思考将导致放纵的任性结果;但是对批判性规则的严格履行又会使发现系统彻底瘫痪。 (5)推动他们脉搏跳动的是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他们由于发现古代诗人所歌颂的事物的原因而感到的欢乐 先写到这里。有空的时候再补充上其他部分。
个人分类: 科学哲学|5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