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穷孩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建议精选这篇博文
热度 9 lin602 2014-10-5 09:06
看了李本先博主的博文‘ 那片流泪的荒野 ’,很是感慨。一个农家孩子,无论经济还是社会关系,特别是性格都处于这个社会的劣势。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社会给最底层人是漠视的。 这篇博文是一个年轻人真实情感的写照,对于网上不少年轻人有个借鉴作用,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比八卦博文要有更多的可看性。 建议科学网编辑部给予精选。 如果博友看了李本先的那篇博文,觉得不错,请推荐一下他的原博文。
2700 次阅读|36 个评论
‘穷孩子’大学生、研究生发展的三级跳
热度 4 lin602 2014-2-11 17:55
今天写了一博文‘ 我给我的穷亲戚的专业建议 ’,没有想到反响这么大。因为这是涉及到专业、就业与发展的问题。 有的评论中有这样的疑问,一些应用型专业不容易出成果,不容易创业等,总的觉得会对事业发展有妨碍。 我的建议是: 穷孩子大学生、研究生的人生,要完成‘就业-发展-事业’的三级跳。 就业: 如果不能就业,后面一切事情免谈,自己都养活不了,还谈什么事业? 发展:如果有了工作,就要全身心地做好工作,不但在专业或技术上做得优秀,在对人对事方面也要优秀。如果做得好,会有更好的单位或猎头来找你,如果某个单位的确合适你,你也可以做下去,慢慢会从普通人员上升到各级小领导,甚至成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 事业:工作多少年后,自己有了市场、技术、人脉方面的积累,开始创业,自己当老板,也可以几个人合伙开公司(我的毕业生就有这情况,他负责技术与市场,其他老板出钱)。或者到大企业做高级白领。以实现自己事业的梦想。如果是做技术的,可以领导手下的人,开发出重要的新产品,如果真是厉害,这些产品会记录在人类技术史上。 当然,这要看是不是‘真正的人才’了。每向上一个台阶,都是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更是看他本身的素质。 少部分人在第一个阶段就非常困难,大部分人在第一及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的人比例是不多的。 ‘金子总要发光的’。有些人抱怨老天不公,其实想想,可能自己将自己估计太高了。
3717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有志气穷孩子’
热度 5 lin602 2013-4-26 22:06
许多穷孩子上大学没有上进心,玩,没有出息。但是,可能有一半左右穷孩子是非常有上进心的。 作为大学教师,同时作为研究生导师,我的愿望是将‘有志气’的穷孩子培养出来。 许多穷出生的孩子,可能会有‘小农意识’,我也不例外,但我们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让他们尽快改掉自己的不足,让他们的眼光看得更远点。我相信,在同等情况下,穷孩子一点不比其他孩子差。 穷人家出生的有志气的孩子,有时候更义气,更有吃苦精神,在困难面前更有‘不死的精神’。 富不过三代,穷可能会超过三代,但如果他们发展得好,也穷不过三代。作为教师要给他们勇气,给他们信心,同时给他们帮助。 秦始皇的后代在那里?刘邦的后代呢?李世民的后代呢?
3813 次阅读|8 个评论
也说“穷孩子”选专业
热度 4 pgg 2013-4-26 14:18
也说“穷孩子”选专业 刚看到林中祥老师的博文《我帮‘穷孩子’选专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684074.html ),猪头哥想起了父亲多年的经验,心有戚戚焉! 父亲也是农村出来考入师范院校,毕业后当过多年高三的班主任和年级负责人,每年高考填志愿期间,家里净是学生和家长忐忑不安的脸。本猪头哥从小生活的地区位于省会城市的郊区,这种地方结合了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在经济上正好处于中不溜秋的境遇,以至于当年俺那个严厉的高三班主任在训斥班上不努力的同学时说:我们这个地方坏就坏在不城不乡,要是农村的孩子,自然能吃苦,知道不跳农门没出路,要是城市的孩子,环境好,找个工作也不是难事,这样不上不下的,最不知道如何努力! 父亲当班主任的时候,家境好的孩子填志愿时流行一句话:“农林水,地矿煤,当兵、警察和教师是不干的!”言外之意很明确,比较辛苦甚至艰苦的专业,家境好的孩子是不会考虑的。父亲深知农村孩子读书的不易,所以在填志愿的时候也能体谅他们的难处, 很多孩子即使分数和实力都能上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但考虑到学费和以后的就业,大部分没关系没门路的家长都会和子女商量读个像林老师说的“硬功夫手艺”专业,“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观念在大多数家长的心里是根深蒂固的。像中国这种人情社会,不仅是农村孩子,就是一般城市的普通人家,当你不能靠“拼爹”获得社会资源时,就只能咬牙吃苦靠“手艺”搏个未来! 基于这种思路的考虑,读书少交钱甚至不要钱且以后工作有保障的专业和学校是很多农村孩子的首选, 虽然很多家长都会告诉子女只要你能读,我就是砸锅卖铁卖房卖地也要供着你读下去,但经济实力从来都是家境不佳的孩子读大学的第一影响因素 ,所以即使是读工科专业,像机械、土木、材料等专业,不信有心人去调研一下,整体学生的家庭条件远逊于诸如计算机、电子、电信等热门学科,并非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所说“硬专业,就要硬本事,比如,电子工程专业,如果这个学生智力不够,面对量子力学、微分方程啥的,一头雾水哦,就是没有硬本事的啦。俺遇到的绝大多数穷孩子,还真不是这块料。”家境贫困和智力因素成正比吗?其实有时候差的是软环境和经历罢了!“跟 TA 小时候没有机会进行奥数班的智力开发有关系,又或者,跟 TA 父母缺乏相应的遗传基因有关系。”这话不就承认奥数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发智力? 读书,看上去只是孩子自己的事,其实,一旦涉及到经济因素,家境又怎么能单独撇开去,对于“穷孩子”,选专业永远不是个轻松的选择!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799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帮‘穷孩子’选专业
热度 23 lin602 2013-4-26 07:52
因为在大学工作,不少熟人让我建议给他们孩子选专业。因为我家是农村的,许多亲戚、同学及熟人都是最‘普通’甚至最‘底层’的人。他们的孩子考大学,打电话让我建议专业,有时候我自己也一筹莫展。但如果他们一再听我建议,我是如下建议的: 如果你家有权或自己开公司,或者有非常重要的亲戚有办法帮孩子找工作,专业可以根据爱好,如果爱好‘金融’‘法律’‘工商管理’等专业,都可以,因为找工作有办法。如果到银行、政府部门等,工资也高。 如果家里没有人当‘官’,也没有人当老板,只是最最普通的农民、工人等,建议孩子选专业是要让孩子自己有个‘手艺’,而且是个硬功夫手艺。例如让他们选:建筑、化工、土木、电子甚至学医。这些专业性很强,工资一般,也比较吃苦,考的人相对要少,分数也低点,如果读个研究生,跟个好导师,出来不至于失业,如果专业性很强,经过多年积累,这孩子可能发展非常好。如果穷家孩子要学金融等专业,最好要到最出名的大学读书,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因为这些学校相对来说,要他们入职的单位多。 如果穷孩子学‘金融’‘法律’‘城市规划’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人数多,需要人数比实际学习的人数少得多,如果没有特别的才能或家庭有办法,就读学校又不是名校,失业可能性非常大,或者他们最后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例如销售、保险、市场等。有个穷亲戚,前个月来我处让我帮他找工作,是个很差学校的‘金融与投资’,你说他如何找工作?现在好象工作还没有落实。 有人问我什么专业好,我说我真不太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选专业。我有时候打个比方:‘打虎’专业与‘杀猪’专业那个好? 我家几个普通亲戚,听我的建议,给孩子选个‘硬专业’,现在情况挺好。
9121 次阅读|47 个评论
新春送给研究生同学的祝福,兼谈研究生收费与读研的勇气
热度 16 张海霞 2013-2-9 14:06
除夕了,春节的祝福满天飞,今天早上收到很多祝福的邮件,两封最让人兴奋:一封是 Nano Letter 杂志发来的文章最终录用稿件格式审查,一封是一位跟我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同学发来的邮件:她今晨拿到了 UC Berkeley 的 offer !这新年的两件大礼,我立即转发给所有的同学,祝福我的研究生和即将开始读研的同学们! 回来看看科学网上仍然在热议研究生收费的问题,这也勾起我借机来谈谈研究生的问题,收费不收费已经不是个问题了,再怎么说不收费也是不能阻挡这个政策的执行,其实很多地方研究生收费都已经开始很久了,收费了是否就会影响好的穷孩子读研究还是继续读研的都是那些有钱人的孩子呢?影响一定有,但是影响到什么地步却不是一个 “ 钱 ” 能决定的问题,举两个例子吧: 一个学文科的小老乡加校友,当年从华科毕业获得了保研到北大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很是纠结,因为要交费(忘了具体是光华还是经济学院,反正都要交费,而且费用不菲),他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发邮件跟我说他的困境,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里还有一个学习很不错的弟弟要考大学,家里供养一个大学生已是艰辛,同时养两个很难,但是父母还是很支持他到北大来深造,他不想给家里增加更大的负担,他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我说既然是老乡,那我就先借给你学费吧,但是生活费需要自己去找,于是他到了北大读书,其实他在北大的三年里我们没有见过面,偶尔发发邮件联系,了解下他的学习情况和进展,我知道他是个懂事的孩子,会积极努力、不会荒废学业的,去年暑假,他毕业前给我发邮件说:他选择了做选调生去河南基层工作,锻炼自己、学以致用也回报家乡。我回信大力支持: “ 好好干,你不用着急还那些学费,我希望你回河南家乡多作些实事。 ” 如今他在那里做的很不错,经常有邮件来往。其实这样的 “ 寒门学子 ” 不少,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交学费虽然是困难,但是他们会想办法去解决,家长和朋友也会支持,最终一定会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所以 “ 学费 ” 不是能够阻挡他们进步的不可逾越的大山,因为他们向前进总能找到路。 而真正阻挡 “ 寒门学子 ” 或者 “ 非寒门学子 ” 追求进步的脚步的是什么呢?这里也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年保送研究生,有一个外地 985 大学的某某英才实验班的 S 同学提前一年就与我联系,还托了他们学校的一位与我有合作的教授来介绍,暑假期间专门来北大参加了我组织的暑期学校,看起来各方面都不错,我心中也暗暗就定下了来年招收他做直博生(每年只有一个名额啊),春季报考名单发来的时候,报考我的学生比较多,要我做个选择,我说:“这几个都不错,我无法取舍,都叫来面试吧,视面试情况而定。”于是给那年报考的几个同学发了邮件:“今年报考的同学较多,大家好好准备面试!”还动员最后跟我联系的那位 H 同学去联系其他老师,因为我心里基本定了要那个 S 同学。可是,面试的那天,所有同学都参加了面试,独独没有见到 S 同学(我也没接到他的邮件或者电话联系),我很纳闷,直接跟他联系:“你怎么没来面试呀?”他说:“老师,您不是发邮件说报考的同学比较多吗?我就觉得自己没机会,就放弃了。怎么 …… ”我一时无语,结果那位最后联系我的 H 同学面试的时候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就读我的直博了,他来了以后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我们申请的三星的全球合作计划,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今天早上在 Nano Letter 上的这篇文章!这位 H 同学,才是直博一年级呀!我在组会上几次跟学生讲起这个故事:机会总是等待着那些有勇气面对挑战和困难又有准备的人,而不是那些遇到苦难和竞争就退缩的人! 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做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我衷心地祝福现在和未来的研究生同学们在求学的路上多一些开心、进步,少一些烦恼和折磨,要知道,无论你是 “ 寒门学子 ” 还是 “ 非寒门学子 ” ,读研不读研、进步不进步都不是“钱”说了算,而是你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希望你在新的一年里,积极努力多做事,切忌抱怨和犹豫,面对挑战和机遇多一些自信和勇气,记住这句话: Nothing to loss, Just Do It !年青没有失败,只有你敢不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春天都来了,你还怕什么?!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9229 次阅读|32 个评论
连穷孩子的3元营养餐都要克扣!
热度 4 tarimriver 2012-11-26 17:37
连穷孩子的3元营养餐都要克扣!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据说非常有名,今年 9 月份到长沙开会原想到凤凰古城转转,但由于时间较紧会议一结束就回了,这次听到一个有关凤凰县的消息,不知是不是有凤凰古城的县。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到这里支教的大学生看到国家给予的贫困地区小学生的 3 元营养餐别说营养,连填饱肚子都做不到:一盒牛奶、一小片面包;有时是一盒牛奶,一根火腿肠。供应商坦诚:牛奶批发价为 1.6 元一盒,小面包为 0.3 元。原来国家给的 3 元钱的营养餐费用只是买到了批发价不到 2 元的东西,学生能不能吃饱?除了过来支教的大学生没有人关心!   有时候供应商没有及时送货,这些穷苦的孩子中午饿了只能忍着,连学校小卖部 0.5 元的馒头都舍不得买。恐怕是他们口袋里就没有买馒头的钱吧? 为什么当地政府就不能安排人给这些孩子做午饭呢? 1 元钱的饭, 1.5 元的菜,剩下的 0.5 元作为给孩子做饭的人的工资及购买食品的交通费用应该可以吧,一个学校最少也有 100 个学生吧?我估计能成为学生营养餐的供应商的人应该和当地政府官员有亲戚或关系吧。 早餐也不够的午餐
2652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英国同时在激烈争论寒门子弟上大学问题
热度 1 laserdai 2012-5-14 22:21
对比中国、英国同时激烈争论寒门子弟上大学的降低录取标准问题 中国方面,大声呼吁为寒门子弟上大学 敞开大门 : 2012-5-14 , 北大教授建议为农村学子单列高考招生计划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5/264037.shtm 上周六(2012年5月12日),由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5所高校联合主办、信孚教育协办的“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在中大举行,30名教育专家把脉中国教育改革。 北京大学教授文东茅指出, 农村学生在高校属于弱势群体,应给予特殊招生照顾,在高考招生时,对其单列招生计划。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文东茅喊出口号: 单列招生,给寒门子弟更多的机会 去年,清华大学在自主招生中首次推出针对欠发达地区考生的试点方案,要求申请人必须长期在欠发达地区学习和生活。文东茅说,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改革动向,可以拓展到高校的高考招生计划中,“重点大学可以把各个省的招生计划分为N+X两部分,N按高分到低分录取,X专门留给农村学生和寒门子弟。” 文东茅解释,现阶段,仅靠“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形式上的公平,已不能保障教育实质上的公平。而此举正是为了“保障实质上的公平”,增加农村学生向上发展的机会。 他还用调研数据来“说话”:北京8所高校中,农村学生平均所占比例是12%,而“985院校”占比仅为1.7%。一般院校只有20%的学生父母有高等教育学历,而在“985院校”中,这一比例高达75%。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原因是高考分数的高低,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平均相差40分左右。”在去年通过清华自主招生初审的考生中,只有不到三成考生来自农村。文东茅说,我们的教育如果还是唯分数论,弱势群体永远是弱势的,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X这个数字一般不会很大,可以是2%,可以是3%或5%。这样能直接提高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又不会影响招生质量。”文东茅建议N+X方案可先试点,再全国推广。 英国方面, 穷小子上大学问题前后教育部长观点严重对立 : 1. 私校出身者主导英国社会是英国社会的不平等 , 2012年 5月 11日 (注释:英国私校需要交纳昂贵的学费,上得起私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富裕家庭,而英国公立学校免收学费,贫困人家还可以得到政府补助,任何人都上得起公立学校。) 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Michael Gove)表示,读私立学校出身的人主导了英国社会各行各业,这个现象“在道德上站不住脚”。 他说,接受私立教育的人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的已经高到不成比例,显示社会深层的不平等。 “那些出身贫穷的人更有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而富裕家庭出身的人,他们的下一代更有可能继续荣华富贵。” 他说,对于那些相信社会正义的人来说,这种阶级和隔离在道德上站不住脚。 “对于那些要看到经济效益的人而言,那么多的寒门子弟无法成就他们的潜力,也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损失。” “不成比例” 由保守党的教育大臣口中说出这番话颇不寻常,尤其戈夫他自己也是私校出身。 他说,大多数的内阁大臣,包括他自己,都是接受私立教育。私校出身的法官,律师,医生,科学家,商业领袖,企业主管和银行家也高的不成比例。 此外,体育明星、奥运选手、报纸编辑、谐星演员和娱乐名人,也有很多是私校出身的,就连流行音乐也一样。 戈夫说,香港和上海的穷孩子和富孩子的成就差距都在缩小,但英国的纪录却比不上波兰、希腊、墨西哥和智利。 他说,少数国立学校有学生的成绩表现超过全国平均,这并不是特例。 “他们证明了即使出身贫穷,只要努力,寒门子弟也能获得和富裕儿童一样的成绩。” 2. 前教育部长尖锐反驳: 对 寒门子弟降低录取标准“等于 开后门 ”, 2012年 5月 14日 英国前教育高官对高校招生政策向 低收入家庭子女 倾斜的做法提出批评,称这无异于“开后门”。 前教育部永久大臣戴维·贝尔爵士(Sir David Bell)说,大学招生时,对来自 低收入家庭 的申请人降低录取标准,使他们比来自 中产阶层家庭 的申请人更具优势,这种做法显得“屈尊傲慢”,而且很容易被视为“开后门”。 他强调,高等教育院校扩大招生范围是正确的,但对不同社会阶层的申请人采取不同的标准,尤其是在招生名额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 戴维爵士此番直言,很可能使大学招生中的“社会工程”概念再度成为辩论焦点。 他曾在前工党政府首相托尼·布莱尔、戈登·布朗和本届政府教育大臣迈克尔·高夫手下任教育部永久大臣六年,今年初卸任;现在是雷丁大学(Reading University)副校长。 他是第一个对大学招生过程中根据家庭背景“调整录取标准”提出公开批评的大学负责人。 抵制 这番批评发表之际,最新数据显示英国300所院校中有260所(近90%)今年向大学和学院新生录取服务机构UCAS登记索取“全方位数据”(contextual data)。 这些数据包括申请入学的新生就读的中学质量如何,同学中有资格申请政府资助的在校免费午餐的比例是多少,他们的家庭是在较富裕地区还是较贫穷地区,同龄人中上大学的比例是多少,等等。 最近有统计数据表明大约三分之的高等院校在招生时会根据这组数据调整录取决定,对较贫寒家庭的申请人降低门槛。 《星期日电讯报》的调查发现,代表英国一流高校的卢梭集团(Russell Group)成员中,只有利物浦大学、华威大学、南安普敦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和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大学的招生机制还没有给来自低收入家庭的申请人“插旗”以提醒招生官。 不过,利物浦和南安普敦大学正在考虑和研究将来是否采用此类机制。 3. 补充一点:英国大学录取的现实情况 英国公立学校学生报考牛津剑桥“不敢想” 一项调查称,大多英国公立中学老师没鼓励学生报考牛津剑桥大学。 这项调查显示, 英国只有不到一半的公立中学 老师鼓励他们最优秀的学生报考牛津或剑桥大学。 英国的萨顿基金会(The Sutton Trust)进行的调查认为, 老师甚至校长自己的错误观念可能阻止了学生努力去上英国一流的大学,而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 调查显示, 很多英国的中学老师认为牛津剑桥招收的大部分是私立中学的学生 。 上面说了,中国的985高校情况也是一样,特别是北大、清华,大部分都是富裕家庭子女。 当公立中学老师被问及牛津剑桥大学招收的公立中学学生比例时,14%的老师说不知道。 在其余的老师里,2/3的老师认为牛剑招收的公立中学生不到30%。只有7%的老师认为这个比例数字超过50%。 实际上,牛津剑桥大学招收的公立中学学生比例目前是57%,虽然这低于英国各大学来自公立中学学生的平均比例88%。 英国激烈争论寒门子弟上大学问题 2 (英文报导细节)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726 次阅读|2 个评论
无奈的现实,我们该怎么办
热度 8 xiaomdeng 2011-10-6 10:06
无奈的现实,我们该怎么办
今年 9 月份全国高校开学时,媒体关注到了穷孩子上大学的问题,随后高校、社会知名人士和政府都加入到了关于“穷孩子有没有春天”的讨论,几乎所以的媒体都报道了这样一个现实:农村孩子占高校的比例是越来越少了;可受调查的高校几乎都是国内的名校,我这里说的名校特指 985 工程和少数 211 工程高校,这是不是在暗示我们“穷孩子只有考上了名校能有春天”。 其实从我本人一般院校(本科:安理,硕研:计量)的经历来看,普通高校中农村生源还是占多数的,在中西部的小城市高校尤为明显,而在东部发达城市中,普通高校的农村生源比例介于前面两者之间,可是近年来也是越来越小了。一般比较发达的省份比如浙江的高考生都比较喜欢待在大城市,不喜欢跑到那些欠发达城市,尤其是像淮南这样的小城市,所以就算他们上不了名校,也会选择待在发达城市的一般院校,而我们欠发达地区的高考生,也喜欢往大城市跑,不情愿待在自己省内的高校,尽管有些省内的高校还是不错的,这就造成了发达城市的高校高考录取分数普遍都较高,以浙江为例,浙大是排名每年稳居全国第三的 985 名校,高考录取分数自然是很高的,可是浙江剩下的二本院校,尤其是处于杭州的,高考录取分数还是很高,不管是省内还是省外的,就计量这样排名 300 多名的院校都要一本的分数线才能进来,有些特殊专业比如测控和质量工程,都要 600 多分了,更别提浙工大、杭电、浙理工这样的院校了,分数更高了。 所以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农村穷孩子上,考上的大学只能是那些欠发达小城市的一般院校了,名校的新生生源调查已经证明了穷孩子考上名校的几率是越来越小了,我们的温总理曾经说过,以前他们上大学时,班里农村来的占大多数,现在是占少数了,而且越来越少了,这个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本以为中国的教改搞了这么多年,现在的应试教育应该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吧!可是我错了,从媒体报道的和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是越来越严重了,甚至已经走向极端了,有些名校在一些省份的高考生源甚至就来自省内几所知名的中学,要不然现在高校的生源大战也不会搞得如此激烈,这些高校只有紧盯着这几所中学的老师和学生;每年的高考招生时,就是各高校招生老师公关中学、学生和家长时,时不时搞出什么“学生反水”、“学校脚踏两只船”这类让人不可思议的报道,高考生源抢夺似乎已经成为了各名校你死我活的战争,似乎只有抢到了好生源,学校才能保住名校的光环,校长的政绩才能凸显出来。 从我上中学的时候,国家的“素质教育”就喊得震天响,每年教育部门不知道为此开了多少会议,学校的老师不知道应付了多少检查,可那时我的语文老师就说,谁都不知道素质教育怎么搞,能不能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是关乎家长、学生、老师和学校前途的大事,谁敢冒那么大的险搞“素质教育”,不把绝大部分资源放在“应试教育”方面,因为高考成了学校上级部门、社会、家长考核学校的唯一指标,只要中学的高考成绩不理想,其他的一切都干得再怎么出色,都没用,所以学校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考上大学、而且要考上好大学,其他都不管了。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增长,教育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了,可是也造成了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是越来越不平衡了,不但体现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而且同一地区的各学校差距也很大,为什么那些家长千方百计想把自己的孩子往好中学送,因为好中学在各方面,尤其是在教师水平上都占有很大的优势,他们不但经验丰富而且深知应试教育的精髓,知道怎么教出高分学生,而且好中学的学习氛围确实也是比较好的,大家自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可是我们的农村中学呢,条件不但差,而且师资力量也差了一大截了,就算出了什么名师,马上就会被城里的中学挖走,人家给的待遇高,而且城里中学的舞台更广,可以教出更多考上名校的学生,名利双收,他们何乐不为呢。所以我们农村学生就倒霉了,条件比较好的家长只能在初中升高中时,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好高中去,为了进入好初中,又得想办法送进好小学,甚至连幼儿园都得拼命选择好的,“不能输在起跑线”就是在这一环扣一环中形成的。 我们那农村的小学都快要关门了,为什么呢,本来现在的小孩就少了,可是家长为了不让自己小孩输在起跑线上,都先后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县城的学校读书了,所以偌大的小学就没多少学生了,六个年级就两个老师,可以想象那是多么凄凉,有些条件较好的家庭,干脆让母亲到县城去陪读,一直陪到高中,他们经常说,没办法呀,为了孩子能考上上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只能做这样的牺牲了,是呀,以前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现在随着大学生扩招,市场需求有限,每年媒体报道出好多大学生失业,更加坚定了父母的“要上就要上好大学”的想法,如果孩子争气,懂事较早,考入名校的几率会大点,可是我发现大部分的不能如愿,而且这些小孩几乎没有了童年。 那些辅导机构摸透了家长的心理,天天去宣传他们辅导的效果是多么好,而且好多老师都加入了这个行业,可以说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许多父母一看到其他父母带着小孩去报名参加辅导班,就急了,生怕因为自己投入不够,拉了孩子的后腿,于是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需不需要,都一窝蜂去报什么辅导班,这下我们的孩子更倒霉了,本来学校搞的就是应试教育,可是学校外的时间又得去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搞得没什么时间休息,天天就知道应试学习、解题,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收益最大当然是辅导机构了,经常听到好多教师说暑假搞个辅导班能搞到好几万,这钱来得多轻松呀,而且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对这行感兴趣,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以后不好就业,就去搞辅导班。 当时年少的我,还不是很清楚名校和一般院校的区别,总是很天真地认为凭着自己的努力,就是上个普通大学,也能成才的,后来才知道出身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那时父母亲是那么的希望自己能考上名校,很可惜,直到今天我还是没能跨入名校大门。等我们开始找工作、考研甚至出国时,这种名校情结会变得更重了。 前段时间,和宿友朱去了趟浙江大学老校区,虽说去是为开题报告搞点国外文献,其实我是想更深入了解一下浙大这类名校,以前也去过,但是因为没有浙大里面的带着,只能看看表面了,好多东西还是不清楚,这次有朱的高中同学阮在里面,他是浙大研究生,和我们一届的。可能有些人不了解为什么要到浙大去下文献,圈内的都知道,尤其是我们搞科研的,因为我们这类普通学校图书馆资源比较贫乏,好多要花高价才能用的文献数据库都没有,尤其是外文的,所以我们每逢碰到这种情况,都很无奈,但又没办法,只能去资源丰富的浙大搞了。 在浙大老校区你会发现,到处都充满了历史的味道,楼房大多都是比较古老的,甚至看到了一些掉漆的挂牌,当然里面也有一些新建的高楼,校区的道路很曲折,像个迷宫似的,第一次去很容易辨不清方向,另外由于到处都是古老的高树,枝叶茂盛,把我们的视线都遮住了,显得校区更大了。我们计量在这方面就不行了,老校区早就卖掉了,现在所在的校区是在杭州的下沙大学城,里面规划得很好,道路都是笔直的,一切都是新的,在回校的路上我在浙大旁边还看得了一座高高的大楼,上面写着“计量大厦”,听朱讲那是我们计量以前呆的地方,似乎只有这四个大字能证明计量曾经的存在。很不幸的是,我的母校安理再过几年也要搬迁了,那时我们还没毕业,就听说老校区也要卖掉,只听过一个老师向学校抱怨,说不能把老校区卖掉了,以后就没有校友来怀念历史了,我们学生对这个虽然不赞同,可是什么也没做,也觉得做不了什么。 我觉得我们研究生和浙大的相比,唯一值得炫耀的就是我们的宿舍条件,浙大的宿舍还是停留在以前年代,又小又旧,我们到阮的房间去,找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到处是生活用品,住了三个同学,估计以前是两人间的,后来扩招就改装成三人间了,这个和我们宿舍一样,但是我们这住得还是很宽松的,上次中秋节晚上,我们实验室的 16 个同学还在我宿舍聚餐呢,可以想象我们宿舍有多大,另外我们宿舍还有单独的洗浴室和阳台,如果你想享受生活,建议你来我们学校,当然我指的是读研了,本科生宿舍就不行了,四人间变成了五人间,就有点挤了。浙大的本科生主要在紫荆港校区,那里面应该是很现代化的,听说食堂号称是亚洲最大的食堂。 前面说过,浙大的资源是很丰富的,相比我们这类学校来说,简直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浙大的目标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自然以科学研究为主了,人家现有教职工 8241 人,其中院士 26 人,教授 1336 ,在校学生 43368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 13413 人,博士研究生 7398 人,本科生 22557 人;另有在职攻读专业研究生学位 10390 人,外国留学生 2457 人,看到了吧,光博士生就不得了,太恐怖了,每年要毕业好多的人才呀,很多的都出国了,我们计量在校硕士还不到 1000 人,博士还没有,我上网查了一下浙大今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情况,共获 696 项资助,平均每项有 60 万元,我们计量是 44 项,安理是 21 项,合工大是 103 项,人家还有好多什么 863 、 973 这类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可见他们的科研经费多么充足,赫赫有名的郑强教授就说过,浙大的教授很有钱,他每年的科研经费就有 2000 多万元,浙大的科研都是以学科为单位,一幢楼里差不多就一个系的科研实验室,我们计量差不多一幢楼一个学院,里面包括所有的办公室和实验室。我们的目标只能是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了,还是得强调教学呀毕竟本科生人数远大于研究生人数。 所以人家牛有人家牛的资本,咱不得不服,好的声望,好的生源,好的老师,好的条件自然就能吸引到好企业的青睐。现在是各大公司启动校园招聘的高峰期,你走在浙大校园会发现很多关于世界名企如 IBM 、微软、思科、谷歌、三星、华为、中兴的招聘宣讲会信息,这些企业只会去中国的顶尖高校招人,从来不来我们普通院校的,所以我们师兄这段时间只能往浙大跑了,人家一看我们的简历,什么计量的,非 985 、 211 的,放在另外一边,估计人家在浙大实在招不到人了,再考虑一下我们。 可能你会说我虽然是普通院校的,但是很多浙大的都比不上我,我很牛,可人家企业才不管这些,招名校的学生多好呀,到时向客户介绍说我们员工都是名校毕业的,多有面子呀,客户自然就信服企业的实力了,你说你牛,可是我在浙大能找到一大批比你牛的,谁知道你是不是真牛,浙大出牛人的概率比我们高多了,所以我们不要抱怨,谁让我们当初高考没考好,只能比他们更加努力了,或者选择第二次考入名校的大门。 这第二次当然就指考入名校的研究生了,很遗憾我又错过了这次机会,浙大的本科生在就业方面是很有优势的,可是人家几乎有一半多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他们一个班一般都是先选择出国、然后考虑保学校的学术研究生、再然后就是保专业研究生,剩下的才考虑去工作。浙大每年是招收很多研究生,可是人家很多指标都被自己学校内部保送了或者名校之间相互保送掉了,只剩下一点让我们去竞争,可想而知考入浙大的分数会有多高,一般初试的分数就定性了,要是你分数不够高,然后他们通知你去复试,可能只是走走样子,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我们的本科教育,谁让你上的大学是个资源有限的学校,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所以在考研上,你只能比他们更加、更加努力了,要相信机会还是有的,只要你的考研分数够高,肯定能上的。 大学生还有的出路就是出国,上面说到浙大的同学都是先考虑出国深造,名校就是这样,他们的本科生只要学习刻苦点,成绩较好的一般都选择出国,一个他们本来就站得高,在学校里接触的老外比较多,好多学长和学姐都在国外,自然就受到出国的影响了;另外一个国外比较认可他们接受的教育,国外高校按照等级打折给我们国内高校评分,普通的高校的系数当然就比较小了,谁叫你不是名校毕业的,各种条件都比不上人家。还有就是近些年来国内热衷和国外的高校搞联合培养,搞什么交换生之类的,我们普通院校当然只能找那些国外很差的了,好多连校名都没听说过,名校的和国外的名校、普通院校交流活动都很多,这自然增加了他们学生出国留学的几率,人家有些本科期间就和老外打得很火热了,你呢?要出国留学只能找差点的了,或者得多花点钱了。 也许你会考虑毕业后去事业单位,可是当你看到事业单位招聘启示时,会发现好多单位现在都要求什么名校毕业的,所以你可能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了,又或者你想留校,可是你可能又发现连自己的母校都不认可自己培养的学生了,我以前的安理就是这样,招老师和辅导员,就要求第一学历要比安理好,计量好点,还没这个要求。 所以穷孩子有没有春天,这得看他们能否考上名校,名校由于他们历史的积淀和得到国家重点投资,各方面都要比一般院校占极大的优势,受到名企和事业单位的青睐,考研和出国也是处在很大的优势,这些都直接造成了两者学生毕业后的差距之巨大。 现在用百度查点资料真是很方便,你要是没事,你查查我们中国那些知名人士或者你所处行业的精英,你会发现他们毕业的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北大、清华、浙大、中科大、复旦之类的名校,鲜有普通院校的,我这里指的本科院校当然指的是他们高考直接考上的,不算本科后继续深造的院校,而且这个现象在中国的新兴企业家更是明显,你要是不信可以去查一查。我们看看 IT 行业的那些精英,比如百度、腾讯、新浪、网易、搜狐,他们的创始人和许多高层不但毕业于中国名校,而且大多都出国深造过并且在国外的 IT 企业工作过,然后把国外的技术、管理和风投带回国内创业,当然这里面也有例外,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是我们下沙大学城的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的,可人家也是因为出了国才创出了自己的企业。 你再看看那些著名主持人、导演和影视明星,你会发现他们基本都毕业于北影和上戏,那些财经类的精英,也都差不多都毕业于上财、人大、央财、复旦,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圈子,你要不是那几个名校毕业的,很难进入他们的圈子,他们已经占据了很多的领导位置,自然喜欢接受自己的校友,甚至有人说,现在想从政的,要想走到中央级别的,必须考上北大和清华,否则要想走上去就真的很艰难了。当然我们的体育明星就不怎么需要高学历了,可是人家出名后,自然就有名校接受他们了,他们也慢慢变成名校毕业的了。 很有凑巧的是,我在杭州两家企业实习过,结果我发现他们的董事长都是浙大毕业的,而且公司高层大部分都是毕业这个学校的,看来要想在中国有所作为,毕业于名校是个很关键、很关键的条件。所以我现在都在考虑该不该考博了,这可能是我通往名校的最后一条路了。 现实就是这样,农村的穷孩子除了考入名校外可能真的没什么好的机会了;要么干脆别上大学,早点出去闯一闯,说不定还真能有所作为,否则在一个普通高校混混噩噩虚度了四年后,连创业的激情和勇气都没有了。 这些都只是我一个普通院校学生经历了多年中国普通高校以来的感受,可能有些很幼稚。我们不可否认,一个人能否成功,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的运气就很重要,我们也有很多没上大学的事业有成,也有很多普通院校毕业的成为了精英。 不管我们出身怎么样,勤奋、努力和坚持理想是我们能做到的,相信自己! 浙大玉泉校区正门
643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南方周末》“穷孩子没有春天”一文没有考虑城乡人口变化
热度 2 Amsel 2011-8-7 10:44
《南方周末》文章(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8/250481-1.shtm )提到,“‘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 这个数据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穷孩子更难进北大清华”?还需要考虑30年间人口变化趋势这个背景: 1. 中国城乡人口比例已经从20:80变成了50:50。 2. 80年代之前,城乡生育率差别极大;毛时代末期的生育政策是,城市晚、稀、少,农村未实行生育控制,农村人口除基数大,生育率又数倍于城市。而强制计生之后,到1990年代城市普遍一胎化,农村是一胎半,生育率已经相差不大。 如果考虑到这期间人口变化的趋势,现在北大清华的生源变化远不只是教育和招生的问题。
个人分类: 人口|4338 次阅读|3 个评论
寒门子弟没有春天?你信不信,我是信了!!
热度 47 halcon 2011-8-5 19:37
《南方周末》今天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 穷孩子没有春天? 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其实我身边的情况比新闻报道的还要严重很多——现有的教育体系不欢迎没钱的人,也不欢迎没钱的家长。相比当今的寒门学子,我无疑是非常幸运的。我父亲由于家庭成分太高(上中农),小学毕业后就被剥夺了继续读书的权利。因此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他还是非常支持我读书,一直支持到大学毕业。 在接触社会之前,我一直以为读好大学的机会是公平的,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读好书,上好学校。因此,不用给孩子请家教,也不用参加补习班。关键是自己努力。 但接触社会几年后我的观念就变了。 首先,考试大纲年年变化,常常发现小学课本上的东西已经是当年高中,甚至大学时学的东西了。 其次,电脑的使用在基础教育中的普及很快。而农村能否上网?即使能上网,穷人孩子家是否有电脑?政策制定的时候需要这些数据的支持。 第三,农村孩子很难享受加分政策。大部分重点高中,初中都集中在大城市。而这些重点中学 最有可能获得省三好或省优干的加分。最顶尖的考生之间分数往往只有一两分之差,而省三好的加分是 20 分,省优干的加分是 10 分。 第四,农民工子女异地学习、考试的问题。记得一虎一席谈有一期节目谈到高考户籍开放的问题。当时节目里的北京户籍学生和家长强烈反对。而学习很好的农民工子弟则很无奈——命运已经不完全在自己手中。 综合来看, 穷孩子没有春天不应该是个问题,而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结论。 办公室有个美国同事正在给他孩子办理小学入学的事情。因此对美国和英国的小学入学制度有了些了解。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吧。 美国和英国都有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都很贵,如果有钱,可以让孩子享受贵族教育。但公立学校政府也很重视。 美国的公立学校采取的政策是“ 就近入学 ”,根据家庭住址决定孩子在哪里读书。如果学校没有位子了,则就增加位子。一切随当地居住人数变化。因此很容易形成根据财富情况形成的聚集区。学校是公平的。但是如果想让孩子更多地和有钱人的孩子接触,自己就需要努力工作。 英国则不太一样。英国有一个中央系统分配孩子的就学地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需要在一年提交申请,可以填报三个理想中的学校。政府根据学校名额把每个孩子安排进学校。因此,尽管有的学校就在你家隔壁,但还是要开车半个小时送孩子去另外的学校读书。这种情况下,很难分辨学校好坏。家长的判别方法是根据去年的申请人数和拒绝的人数。如果申请的人多,拒绝的也多,那么肯定是好学校。 英美的系统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不过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政府的角色为每个公民创造公平的环境。我们的系统更加注重的是产出,而非过程。如果我们的教育部门能够从一个裁判员兼运动员,退化到独立裁判员,那么农村孩子的春天就不远了。 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学生。无论如何他们能走到这一步已经非常的不容易。我会尽量给他们提供公平的小环境,学习知识,改变命运。并希望能够一点一点地改变大环境。 注:三组农村孩子读大学数据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 1978~2005 年近 30 年间 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 发现, 1978~1998 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下滑, 2000 年至今, 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 2010 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 2010 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 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 17% 。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 62% 。 2004 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 34 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 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 7.9% 与 5.6% 。
10095 次阅读|108 个评论
穷孩子就该学习差?
zft2000 2009-4-27 09:50
家庭越穷学习就越差? 郑风田 邢熙中国人民大学 家庭越穷学习就越差,这是美 国一个 教授最近的研究结论,这也是美国一直无法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美国目前面临的难题是越穷的家庭生孩子越多,而越富的家庭往往不愿意生孩子或者少生孩,导致逆淘汰现象,他们又没有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生一对孩子的政策,穷人家庭有时一生生一批,面对这种困境美国人忧心重重,毫无办法 . 该教授还认真分析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规律,他认为主要原因是穷人家的孩子压力太大,贫穷把孩子都夺垮了,所以导致学习不好。但我们认为他好象找错了核心原因,美国有一个奇特的学区制,富人家的孩子因为有钱可以买到好房子从而能够上好中小学,而穷人家的孩子住在穷社区只能上差的中小学,这才是主要原因。我国古代好象一直流传与此刚好相反的记录,叫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但近年来随着城乡差距的愈拉愈大,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拥有的教育资源与城市相比太大了,导致我国重点名牌大学中来自农村的生源比例也愈来愈低,某种程度上我国也似乎走入了美国人一直无法解决的怪圈了 . 为什么贫穷的孩子学习更容易差?美 国 教授认为是穷人家的孩子过早地承受了与年龄不相称的各种太大压力所致?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人类生态学教授加里埃文斯通过研究压力对孩子认知能力损害的影响,得出惊人结论认为穷苦的孩子更容易学习成绩差,因为贫穷家庭的孩子承受着更多的压力。 我们都知道社会经济水平低的家庭承受着很多的各种各样压力。当你贫穷的时候,一点意外的事情都会让你捉襟见肘。你有可能有住房问题;你有可能有更多的家庭矛盾冲突;你很可能有更多的资金压力;你极有可能要经常到处奔波。低收入家庭有很多的要求需要满足。这些都将会给贫穷家庭产生压力,当然包括对贫穷家庭的孩子。 处于贫困的时间越长,他们的适应负荷越高,工作记忆能力越低倾向于获得较低的分数。 从这项新的研究中,埃文斯和他的同事利用适应负荷指标定量的研究了孩子的压力水平。得分是依据对特定孩子的测试结果而获得的。通过跟踪调查,在这些孩子 9 岁和 13 岁孩子时候测量他们的应激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以及他们的血压和身体质量指数等。在 17 岁的时候测试他们的工作记忆能力(原理类似于电脑的内存)工作记忆能力指的是在短时间内记忆信息的能力,它对每天的活动和长期记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埃文斯说。如果你没有好的工作记忆能力,你不能做类似于记住电话号码或者积累词汇量的事情。 当研究人员分析孩子处于贫困的时间的长度、他们的适应负荷以及他们的工作记忆能力的关系时,他们发现了一个清晰地关系:处于贫困的时间越长,他们的适应负荷越高,工作记忆能力越低倾向于获得较低的分数。相对于那些从来没有经历贫困的孩子,那些整个童年全部处于贫困状态的孩子的工作记忆能力要低 20% 左右。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令人沮丧的新闻。你不能解决一个问题,除非你能一开始就从本质上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开始的时候似乎就错误的认识了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埃文斯的结论是完全可靠的话这也算是一个好消息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因为我们至少认清了这个问题。但是压力?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使得穷苦的孩子大大减少压力呢?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比彻底消除贫困本身还要困难的多。如果压力真的被证实是重大的影响穷苦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因素,解决这个问题则变得更难了而不是更简单了。 美国版的越贫困学习越差主要原因还是学区制:富人家的孩子可以上得起好的中小学,穷人家的孩子只能上差的中小学。 美国人与我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实行学区制,一个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所住居民的收入成正比。好的学区房子很贵,只有富人才买得起,富人的孩子就可以上好的中小学。学区的教学质量与学校拥有的资金成正比,学校资金多就可以聘请更好的老师,而学校资金少就留不着好老师。富人区的房子贵,所交的房产税教育费就多,所在区的学校资金就多,而穷人区的房子不值钱,大家交不起多少税,所在区的学校资金来源就很有限,教学质量就上不去。这样一个政策就使美国人一个城市经常有穷人区富人区之说,富人区的学校很富有,可以用贵金聘到优秀的老师,孩子得到的教育机会也就大得多,学习当然就会好了。学校越好,周围的房子越贵,穷人买不起,孩子就上不该学区的好学校。美国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小升初、中考等之说,学习再好也只能留在居住地所在的差学区,接受差学校的教育,这样只能陷入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怪圈了。 我国古代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之说,但现在已愈来愈显现穷人家的孩子上好大学的比率越来越低的倾向。 中国有名古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长大了更有出息。中国还有好多这样那样的故事:匡衡凿壁借光读书,懂得学习,终成大器等等。好多好多的励志故事都是某个伟人或者成功人士都是出身贫寒,但最终取得了丰功伟绩。于是乎人们似乎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穷,导致压力大,压力大则动力大,最后更容易成功。穷,似乎成了个好事,反而成了穷反而成了孩子成长的优势?但这些似乎都是过去的故事了。目前中国也似乎已进入到美国人的怪圈了,尤其是现在要搞什么素质教育,要改变一考定终身,要改变文理分科,等等所谓的 改革 。其实如果考虑到我国城乡拥有教育资源的巨大不平等,这些政策改变实际上等于变相去剥夺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机会。比如特长生加分、体育生加分、文艺生又加分,又有多少农村的孩子得到过这种机会?查一查几乎没有,他们唯一有的就是靠苦学,多考几分,希望能够上一个好大学,现在又被拆责为高分低能, 不能一考定终身 。所以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道出了我国目前城乡巨大差距困境下的教育困境:温总理上大学时,他所在的北京地质学院班上 80% 以上的同学来自农村,而现在重点大学这个数据刚好反了过来,来自农村的学生 20% 多。我们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招生目前只有不到 20% 的学生来自农村,而 80% 的同学来自城市,而来自城市的同学中,又有 70% 以上来自大中城市。实质上这都是因为农村贫穷,留不着好老师,才导致农村孩子高考考不过拥有更好教育资源的城市孩子。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属于愈贫穷学习愈差的现象。 美国人已经改了,在同样的分数前提下,优先录取那些家庭比较贫穷的学生。美国名校包括哈佛、耶鲁等都对贫穷家庭的孩子降分录取,不但免除学费,还给奖学金。 本来我国的小升初、中考,通过考试,给予穷人家的孩子一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机会,但现在却搞什么划片入学,在向学习美国。北京目前已出现的富人 \ 穷人分区而注的现象 . 贵的小区穷人也买不起阿 . 这也是中国进入美国人穷则愈穷、富则愈富怪圈的原因之一? 如何出台针对性的措施,让穷人家的孩子不致于因为家庭贫穷而被排除出社会上升的阶梯,这是政策制定者们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永远都不要忽视巨大的城乡教育差距这个基本国情 , 要充分考虑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等所带来的分数不平等现象。目前 分数面临人人平等 实际上忽视的分数背后的教育资源不平等问题 . 对来自贫困家庭的教育应该加分录取才公平 . (编译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邢熙为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89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