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量子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量子论

相关日志

缔造者的终极看法
热度 1 jmluo0922 2018-1-24 19:06
量子论的缔造者马克斯. 普朗克,晚年将其全部心血用于量子回归经典理论范畴的工作中,临终前向上帝忏悔。 “后悔自己提出的量子,破坏了科学” 相对论的缔造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对他挚友讲,他只是开了个玩笑,他死后100年才能解开。 不知道这些是传言,还是史实, 希望科学史学家给与确证。
个人分类: 杂谈|6627 次阅读|2 个评论
民科称谓的相对性
热度 12 jmluo0922 2017-6-26 17:14
民科作为一个贬义的称谓,其实是相对的。 其相对性,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立场性, 往往作为势力派中的混混打击异己的工具。 时代性: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初期,被学术主流认为是“歪理邪说”,被坚决抵制! 爱因斯坦和普朗克,作为这两个理论的奠基者,在经典主流科学家眼里绝对是“民科”, 20世纪30年代,这两个革了经典物理思想命的理论成为主流,直到今天。 因此,你还要坚持经典科学思想,那么在当今主流眼里,你一定是“民科”。 立场性: 经典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是目前物理学的三大主流思想, 从基本的自然观来看,是相互对立的。 因此,站在其中的某个思想的立场,其它就应该是错误的“民科”思想。 因人而异性: 主流中的大神,天才是不会轻易使用“民科”称谓的, 其实作为目前主流中的绝大多数只能算混混,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他们研究的是什么, “量子是什么?” 至今有谁能回答? 搞了一辈子研究,也不知道是什么,您说这帮人是不是“混混”! 我们再来看看某位的逻辑水平吧! 此位经过精心研究,得出了“ 科网民科速效鉴别法 ” “民科级 诺奖级 民间科学家级 没有民科级成果的,就不要对号入座了 ” 得到了热烈的响应 超过“诺奖级”的成果就是“民科级”, 首先,你们应该知道: “诺奖级”成果并不是物理学的全部!!! 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获得“诺奖”的物理学重大成果多得很,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相对论没有得诺奖,但“证实”其预言几个实验发现得了! 所以,当你斗红眼了,思维能力是要下降的,并且是局限的,此时最好不要发表什么高论! 否则,你的混混本色会彰显无疑! 本文是善意提醒, 大家可“和而不同“,应”友好相处”。
个人分类: 杂谈|4208 次阅读|20 个评论
光子研究新发现挑战量子论
热度 9 zhpd55 2017-3-30 18:19
光子 研究新发现 挑战 量子论 诸平 据 东安格利亚大学 (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 UEA ) 2017 年 3 月 29 日提供的消息,东安格利亚大学 ( UEA ) 的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种涉及 关联光子对的产生 的新机制 , 这可以对量子物理学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此项研究成果于 2017 年 3 月 9 日在 《 物理评论快报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杂志网站发表 ——Kayn A. Forbes, Jack S. Ford, David L. Andrews. Nonlocalized generation of correlated photon pairs in degenerate down-conversion .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2017, Accepted: 9 March 2017. Credit: CC0 Public Domain 东安格利亚大学 ( UEA ) 的研究人员表明 , 当光的基本粒子光子 ( photons )被 成双 成对 产生 时 , 它 们可以 在不同位置出现 而不是 出现在 相同的位置。 此 开创性的研究可能 对于 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即 量子物理学 ( quantum physics ) 有重大影响。 迄今为止 , 一般假设 就 是 像 这样的光子对 必然是 源自太空 的 单点。 所谓 量子纠缠 ( Quantum entanglement )就是 当粒子联系如此密切 时 , 以至于影响一个粒子也必然会 直接影响到另一个 。量子纠缠被 广泛用于 由 量子 密码学( quantum cryptography )到 量子隐形传态 ( quantum teleportation )的 许多过程。量子纠缠是粒子在由 2 个或 2 个以上 粒子 组成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现象,虽然粒子在空间上可能分开。纠缠是关于 量子力学 理论最著名的预测。它描述了 2 个粒子互相纠缠,即使相距遥远距离,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另一个的状态。当其中一 个 被操作(例如量子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 个 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爱因斯坦将量子纠缠称为 “ 鬼魅似的远距作用 ” ( 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但这并不仅仅是个诡异的预测,而是已经在实验中获得的现象,比如科学家通过向 2 个处于室温的纠缠的小钻石发射激光。科学家希望能够建造 量子计算机 ,利用粒子纠缠进行超高速计算 。 东安格利亚大学团队正在研究被称为 自发参量下转换 ( spontaneous parametric down-conversion , SPDC) 的过程 , 在此过程中 光子束通过晶体生成纠缠双光子 ——晶体空间的性质使然。 东安格利亚大学化学学院的大卫 · 安德鲁斯教授 ( Prof David Andrews ) 说 :“ 当 自发纠缠光子 对平分输入能量 时 , 被称为 退化 下转换 ( degenerate down-conversion, DDC ) 。直到现在 , 一直以为这样的双光子来自相同的位置。现在 , 一种 新的非定域化机制 识别 显示 ,每一个 光子 对 都 可以从空间上分 离 点 发出 , 引入一种新的基本量子起源位置 上的 不确定性。 ” 量子纠缠说明在 2 个或 2 个以上的稳定粒子间,会有强的量子关联。例如在双 光子 纠缠态中,向左(或向右)运动的光子既非左旋,也非 右旋 ,既无所谓的 x 偏振,也无所谓的 y 偏振,实际上无论自旋或其投影,在测量之前并不存在。在未测之时,二粒子态本来是不可分割的。每一对 双光子 量子态纠缠在量子计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量子计算的 理论计算系统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处理大数据的问题 , 以及 应用于 量子 物理 学的 其他领域 。 东安格利亚大学 的 发现意义重大 , 因为它们对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大卫 · 安德鲁斯教授说 :“ 事事 都有一定的量子 “ 模糊性 ”, 而且 光子并 非是普通成像的光线那样,就是一个一个坚硬 的小子弹。 ” 量子力学是非定域的理论,这一点已经被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结果所证实,因此,量子力学展现出许多反直观的效应。量子力学中不能表示成直积形式的态称为纠缠态。而纠缠态之间的关联不能被经典地解释。所谓量子纠缠是指 2 个或者多个量子系统之间存在非定域、非经典的强关联。量子纠缠涉及实在性、定域性、隐变量以及测量理论等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并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纠缠态对于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已经在一些前沿领域中得到应用,特别是在量子信息方面,如量子远程通信等。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 New technique for creation of entangled photon states ABSTRACT The achievement of optimum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conventional spontaneous parametric down conversion requires consideration of quantum processes that entail multi-site electrodynamic coupling, actively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conversion material. The physical mechanism, which operates through virtual photon propagation, provides for photon pairs to be emitted from spatially separated sites of photon interaction; occasionally pairs will be produced in which each photon emerges from a different point in space. The extent of such non-localized generation is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variations in both distance and phase correlation.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global contributions from this mechanism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measure for a degree of positional uncertainty in the origin of down-converted emission.
个人分类: 新科技|6013 次阅读|16 个评论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论与新科学哲学的兴起举行开题论证会
热度 1 ssglwu 2017-3-30 17:28
吴国林 2017 年 3 月 10 日,在山西大学会议中心第四会议室,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举办了 2016 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论与新科学哲学的兴起”的开题论证会。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为山西大学高策教授。开题报告会的专家组组长为波士顿大学的曹天予教授,还有其他教授组成的专家组,吴彤教授(清华大学)、任晓明教授(南开大学)、吴国盛教授(清华大学)、韩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 该重大项目分为五个子课题,我为其中一个子课题“ 当代量子论的超验认识研究 ”的负责人。 在重大项目所涉及的新科学哲学问题上,我提出了新科学哲学是“ 超验科学哲学 ”,并由此将“超验”应用到其他方面,如本体论、方法论等等。在开题报告会上,我一是讲了我的子课题的计划,二是讲了如何认识和理解“超验”这一概念,在讨论会上,引起了较大的讨论,也取得了共识。各位专家认同这一“超验”新概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涵义与意义。 超验科学哲学的意味在于, 科学哲学的发展未来是超验科学哲学,以回答当代量子论如超弦理论、量子场论、量子信息学等提出的挑战 。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3351 次阅读|6 个评论
“量子”-科学神秘主义的代言人?
热度 13 jmluo0922 2016-8-31 11:34
什么是量子? 是一个至今没有人能回答的问题!!! “假如谁不为量子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尼尔斯·玻尔 “我想我可以相当有把握的说,没有人理解量子力学。” ----后量子时代杰出代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理查德·费曼 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得到一个不二的解答; 一切关于物质波、波函数、量子力学的解释, 都是自相矛盾的空谈。 基于这些空谈解释,发展出的所谓技术, 要么是无知者的无畏挣扎, 要么是掩人耳目的欺骗。 今天,经典科学仍然是科技文明牢不可破的基石, 并且已经收回了带电粒子体系,原子分子结构的领地! 科学真理的阳光一定会重新普照大地, 量子幽灵最终会随着乌云散去!!!
个人分类: 杂谈|5616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检验博文“量子论之谜难道不能解开吗?”所提出的假设的实验方案
xulaizi 2016-4-25 14:34
我们在4月19日的博文《 量子论之谜难道不能解开吗? 》中曾提到:“ 处于纠缠态的双粒子(或多粒子)通过各自的波函数相互纠缠所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实体称为复合微观实体(The composite micro-entity)。对此整体中的一部分的任何扰动必然影响此整体中的另一部分的状态,这样就不存在所谓的超距作用。 ”以此假设试探性解决了量子论内固有的“非定域性”难题。这个假设能否成立须要用实验来检验。于是,我们的博文中也提出了检验这个假设的实验方案:“ 检验 复合微观实体的实验是: 测量纠缠态粒子与相应的非纠缠态粒子对测量装置的作用的差异。可设想 用自发参量下转换产生的纠缠光子作为 EPR 光源 ,用光电效应实验仪的光电子作为测量仪器。 ”由于现成的 EPR 光源装置和 光电效应实验仪不匹配,需要调整,使之能够相互匹配。但是,我们不知道有关厂家是否具有调整的技术,所以在2月5日,曾向 EPR 光源的生产厂家“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发电子邮件求教,但至今没有回复。我们把 向 EPR 光源的生产厂家“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的求教电子邮件贴 在这里,并特向网友们求教了!谢谢! 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先生:您好! 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特向您请教,请谅解。 双光子纠缠态反映空间上分离的两体存在着不依赖于任何媒介的关联。我们假设这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表明,处于纠缠态的双光子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它 像能量一样,是一种物理资源,可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等量子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可见,这种整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理实体。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曾长期困扰爱因斯坦、玻尔以及许多物理学家的量子论非定域性难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我们想用实验来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我们设想的这个实验是这样: 测量纠缠态粒子与非纠缠态粒子对测量装置的作用的差异。设想 用自发参量下转换产生的纠缠光子作为 EPR 光源 ,用光电效应试验仪作为测量仪器。首先用光电效应试验仪自带的光源,得到截止电压与光频率的关系曲线 AB ,如图 1 所示。 图 1 光电效应试验仪测得的截止电压与光频率的关系曲线 其次用自发参量下转换产生的纠缠光束之一作为 光源(其频率 必须满足: ),如图2所示。 图 2 用自发参量下转换产生的纠缠光束之一作为 光源 测量光电效应示意图 如果得到的截止电压不落在图1的AB线上,表明 处于纠缠态的双光子确实构成不可分割的物理实体。我们拟采用四川世纪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制造的光电效应试验仪。 波长范围是:365-578nm 电流测量灵敏度是: 我们拟采用贵公司的 BBO 小型纠缠源系统作为 EPR 光源 。不知在波长范围与纠缠光的亮度能否与 光电效应试验仪相匹配。若不能,是否可以这样调节: 并使下式得到满足: 是否还有其它办法? 谢谢! 祝新年快乐安康! 内蒙科技大学教授 徐来自 2016/2/5 邮箱: xulaizi@163.com 电话:13847234680 相关的参考资料:徐来自、徐丽琴、张雪峰与李永峰《波动统计力学及其隐参数理论》,科学出版社,2015年
个人分类: 量子论|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新认识波函数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贴出此文:“神奇的波函数”。
xulaizi 2016-4-22 15:01
重新认识波函数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贴出此文:“神奇的波函数”。恳望各位网友指点! 我门这个博文是投给 “ 物理 ” 杂志,没有说明理由就被退稿的文章: “ 神奇的波函数 ” 。量子论是物理学史上成就最大的理论,它不但改变了自然科学的面貌,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是它的理论含义却非常怪异,曾引起爱因斯坦和玻尔的长期争论。 虽然大多数物理学家现在根本就不愿意去深究这类事情,而关注于量子论的教学与应用研究;但仍有一些物理学家为一个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理论竟然不能被理解而深感不安,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强烈兴趣去试图揭示量子论的神秘性,我们研究团队就是这样的一小群人。 我们同意爱因斯坦的观点:量子论是统计性理论,深藏着固有的“非定域性”特性,因此它虽然在逻辑上是完备的,但在物理意义上它是不完备的理论。据于这个理由,我们认为要寻找物理学意义上完备的理论,同时要解决“非定域性”难题。 我们知道,“非定域性”难题主要反映在双粒子纠缠现象,而双粒子是通过波函数发生纠缠的。可见,重新认识波函数的意义是解决“非定域性”难题的关键点。我们在博文中以许多事实证明波函数并不是大家所公认的数学量,而是实实在在的物理量。微观粒子具有类似一种场的波函数围绕着自己,也就是说,粒子不但具有位置、动量等等物理量,还具有波函数这种物理量,它满足薛定谔方程。粒子从来不与自身的波函数分离,也就是说,粒子与自身的波函数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处于纠缠态的双粒子通过纠缠在一起的波函数也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它像能量一样,是一种物理资源,可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等量子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可见,这种整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理实体。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曾长期困扰爱因斯坦、玻尔以及许多物理学家的量子论非定域性难题就可能得到解决。我们认为,这个假设有可能用、也应当用实验来检验。 神奇的波函数 徐丽琴 1 ,徐来自 2 ,牛金艳 2 ,李永峰 2 (1. 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2. 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 摘要 现在物理学界普遍认为波函数只是表示发现粒子的几率幅,而不是具有物理实在性的物理量。这样就引出表现在粒子双缝实验与双粒子纠缠态的怪异现象,即量子论固有的“非定域性”。对波函数的这种认识,难以理解为何在各种各样可以观测到的量子效应中薛定谔方程的波函数解总是起着决定性作用。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解开了波函数的真面目,原来波函数 不仅仅与几率密度相关,而且也是一种具有物理实在性的物理量。现在可以断定,微观粒子具有类似一种场的波函数这种物理量围绕着自己,粒子从来不与波函数这种场分离,也就是说,粒子与自身的波函数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波函数之间发生纠缠能够使双粒子(或多粒子)连同它们的波函数也形成不可分割的客观整体。 因此,对此整体中的任何一个粒子的观测必然扰动此整体中的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这样就不存在所谓的超距作用。可见,如果还波函数以其本来面目,认为它是具有物理实在性的物理量,量子论的“非定域性”难题就自然消除了。 关键词:波函数,非定域性,纠缠态, 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 Abstract Theconsensus of physicists now said that, the wave function just represents the probability amplitude of finding aparticle; it is not physical quantity withphysical reality. This leads to the strange phenomenon of double slitexperiment and entangled state of double particle that, isnon-locality inherent in the quantum theory. This consensus of thewave function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hy the wave function solution of theSchrodinger equation is always playing a decisive role in various kinds ofquantum effects which can be observed. Aharonov- Bohm effect let us know thetrue face of wave functions, the wave function is originally not only relatedto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but also is a kind of physical quantity withphysical reality. Now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 themicroscopic particles have a wave function which similar to a field surroundsitself, and the particle has never been separated from its own wave function.That is to say, the particle and its own wave function constitute anindivisible whole; and the entanglement between the wave function can cause thedouble particles (or multi -particles) and their wave functions to form anindivisible objective whole. Therefore, the observation of any one of theparticles in the whole is bound to disturb the status of the other particles inthe whole, so there is no action at a distance. Obviously, if we return to the true face of thewave function, believe that it is a physical quantity with physical reality,non-locality inherent in quantum theory is naturally eliminated. Keyword: Wavefunction, Non-locality, Entanglement status, Aharonov-Bohm effect 1 引言 1926 年,薛定谔创立量子论的基本动力学方程(即薛定谔方程)时,虽然他不清楚其中的 函数意味着什么,竟然导出了氢原子结构。起初谁也不知道 函数意味着什么,为此,在物理学界曾经历过一场争论。只是因为薛定谔方程是波动方程,所以把 函数称为波函数。后来,玻恩对波函数提出统计解释:波函数只是表示发现粒子的几率幅 ,也就是说,波函数只是量子理论用于统计性表达方式的一种数学量,它本身没有物理实在性,因此,它不是物理量。现在波函数的这种诠释已经成为物理学界的普遍认识。不过,这种认识值得被质疑与讨论。 2 神秘的波函数 1926 年,埃尔温·薛定谔利用量子论的基本动力学方程导出了氢原子结构,此后有一段时间,物理学界(包括薛定谔本人)不清楚波动方程中的波函数 代表的是什么,为此,在物理学界曾经历过一场争论。当时甚至有人写了一首风趣的小诗 : 埃尔温用他的 计算起来真灵通。 但 真正代表什么, 没人能够说得清。 如果认为波函数代表空间分布的“粒子云”,这和粒子的双缝实验结果矛盾。当粒子近似一个一个射入开启的双缝时,只要时间足够长,底片上仍会出现干涉图纹,这说明单个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如果认为粒子是由平面波组成,则自由粒子将占据整个空间,这不合理。如果认为粒子是由波包组成,则由于波包在运动中要扩散而使粒子“变胖”,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应该注意到,通常的波动性总是指某种物理量在空间分布所表现的周期性变化,而且由于相干叠加而出现干涉现象。1926年,玻恩在研究波函数时,保留了相干叠加的特性,但把“某种物理量”改为“粒子出现的几率幅”,利用“几率幅”将粒子性与波动性结合起来而提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波函数在某一时刻在空间某一点的强度与在该点找到粒子的几率成正比;也就是说,波函数只是表示发现粒子的几率幅,是一种没有物理实在性的非物理量。这正如海森堡所说 :波函数的波动“它不是像弹性波或无线电波那样的三维波,而是在多维位形空间中的波,因而是颇为抽象的数学量。”波函数的这种解释后来成为“哥本哈根解释”的基础,而且成为物理学界的共识。确实,这种解释此后使量子论得到非常成功的应用。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量子论非常有效的应用中,我们可以发现,被人们当作非物理量的波函数却担当了主角的作用,甚至成为量子世界的主宰。这样一来,波函数不是变得更加神秘吗? 3 神奇的波函数 被人们当作非物理量的波函数,不仅很神秘,而且表现得非常神奇,它使量子论变得非常怪异。波函数的神奇特性,首先表现在粒子双缝实验。 当两个缝都开启时,电子一个一个射入屏障的狭缝(双缝中任一个),并使它们相隔的时间长到不可能有相互影响的程度,累积起来得到的图案,不是相继只开启一个缝所得到的图案的叠加,而是更复杂的干涉条纹图案,它与许多电子同时射入屏障的双缝所得到的干涉条纹图案完全一样。要注意的是,电子被发射时作为一个粒子,到达显示屏时也作为一个粒子,但是,在射入屏障的狭缝时却显示出波函数的波动行为,它似乎同时穿过两个缝,并与自己发生干涉,而且算出自己在显示屏的什么位置出现。这就产生这样的问题:单个电子如何同时穿过两个缝?它又如何“知道”在显示屏中自己应该有的位置?这 曾使玻尔感到困惑 :“如果我们只设想下述可能性,即不干扰现象就可以决定电子通过哪个孔,那么,我们会真的发现自己处于非理性的境地,因为这将使我们认为,通过这个孔的电子将受到另一个孔开启或关闭情况的(即时)影响;但是…这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在这里被玻尔认为不可理解的、非理性的正是粒子双缝实验中所体现的使量子论呈现固有的“非定域性”的波函数神奇特性。 波函数的神奇特性,其次表现在粒子之间通过波函数发生的纠缠现象。假设有相距遥远的一对粒子(A与B)通过波函数发生纠缠而处于纠缠态。根据量子论原理,在对粒子B不作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粒子B的状态却决定于对粒子A所进行的测量,这现象称为EPR悖论,它表明存在着穿越时空的超距作用。这就是量子论内在固有的“非定域性” 。贝尔根据定域性隐参数理论导出贝尔不等式,由于它可以被实验所检验,从而使关于量子论“非定域性”问题的讨论从思辨性领域回归到物理学领域。检验贝尔不等式的实验结果表明,量子论确实存在固有的“ 非定域性 ”特性。因此,不管对量子论提出何种“解释”,只要承认量子世界即使不被测量也是客观存在的,都回避不了“非定域性”难题。量子论这种怪异性使量子论的创始人感到很困惑。 爱因斯坦 :“五十多年的潜心思考没有让我更好地理解量子论。” 玻尔 :“谁不惊异于量子论,谁就没有真正理解它。” 费曼 也说过:“我确信没有一个人理解了量子论。” 造成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正是那神奇的波函数。 4 神通广大的波函数 波函数不但很神奇,而且在量子世界神通广大。大家知道,经典物理学中已知的各种力不能解释原子与分子的显著稳定性,而没有这种稳定性,物质材料就不可能具有稳定的结构和确定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量子效应挽救了这种情况,而主角正是波函数。在微观领域,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表示,粒子的基本动力学方程也是用波函数所满足的薛定谔方程来表示,甚至可以说,量子论丛根本上说所描述的就是关于波函数的行为,在各种情况下可以被观测到的各种各样量子效应无一例外由薛定谔方程的波函数解所决定。可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波函数是量子世界的主宰。 这样神通广大的波函数竟然被认为是 没有物理实在性的数学量,这难道不令人费解吗? 5 波函数到底是什么? 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简称AB效应) 能够揭开遮住波函数真面目的面纱。AB效应有两种:磁AB效应与电AB效应,由于只有前者已被实验证实 ,所以这里只涉及磁AB效应。 无穷长螺旋管通电之前,通过螺旋管外侧的两束相干电子到达显示屏幕并形成干涉图纹。 无穷长螺旋管通电时,管内磁场与磁通不等于零( ),管外磁场等于零但矢量势不等于零( ): (1) 这时,屏幕上的干涉图纹发生移动,这就是磁AB效应。如何理解这效应呢? 令波函数表示成指数函数形式: (2) 其中 与 都是实函数。将上式代入薛定谔方程得到: (3) 当 时, (3) 式过渡到下式: (4) ( 4 )式正是经典统计力学的系综运动方程(刘维尔定理),其中第二式是 哈密顿—雅可比方程。 由此可见,当波函数表示成指数形式时, 就是 作用量函数。 在经典力学中,作用量函数可表示为: (5) 应该注意到,磁场与电子发生作用的哈密顿量为: (6) 可见,( ) 可以当作磁场和电子发生作用时的动量,仿造(5)式,得到磁场和电子发生作用时的作用 量函数为: (7) 由(7)式与(2)式得到磁场和电子发生作用时的波函数为: (8) 在这里,(2)式中的 应为常数(可设为1),因为,螺旋管处在何处的几率都相等。设自由 电子的波函数为 ,所遵循的薛定谔方程的解为: (9) 当电子通过螺旋管外侧时,电子的波函数 与磁场波函数 发生耦合而构成总系统波函数 : (10) 无穷长螺旋管通电之前,通过螺旋管外侧的两束相干电子波到达显示屏幕形成的干涉图纹 决定于相位差: (11) 当螺旋管通电之后,由(12)式得到多出来的相位差为: (12) 正是这个多出来的相位差使屏幕上的干涉图纹发生移动,从而产生磁AB效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无穷长螺旋管通电时管外的磁场等于零,通过螺旋管外侧的两束相干电子不可能受洛伦茨力的作用,因此,使屏幕上的干涉图纹发生移动的当然不是洛伦茨力,而是相互耦合的波函数。可见, AB效应表明,波函数 不仅仅与几率密度相关,而且也是一种具有物理实在性的物理量。 这样一来,可以说电子是粒子,但它具有类似一种场的物理量(波函数)围绕着自己,粒子从来不与自身的波函数分离。也就是说,粒子与自身的波函数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可见,电子不但具有位置、动量、电荷、自旋等等物理量,还具有波函数这种物理量,它满足薛定谔方程。首先,波函数以特定方式影响粒子的运动。 在 粒子双缝试验中, 通过这个孔的电子由于自身波函数的作用而受到另一个孔开启或关闭情况的影响,这现象曾使玻尔困惑;若考虑到起作用的波函数是物理量,这困惑就可消除。在氢原子中,波函数“引导”电子的运动而形成稳定的壳层结构。在一维势垒场中,波函数“引导”粒子的运动而形成势垒隧穿效应。在晶体的周期性势场中,波函数“引导”共有化电子的运动而形成能带结构,从而形成具有各种电性的晶体(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等等。其次, 波函数之间能够发生耦合,就像 AB 效应所显示的那样,它能产生可以观测到的物理效应。再其次,波函数之间能够发生纠缠, 在分子中波函数相互纠缠而形成的交换能可构成共价键,在固体中波函数相互纠缠而形成的交换能还能构成各种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顺磁性等); 波函数之间发生纠缠可形成双粒子纠缠态,它 像能量一样,是一种物理资源,可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机等量子信息处理技术领域 。 如果认为波函数不仅仅代表几率幅,而且也是具有物理客观实在性的物理量,那么,粒子与自身波函数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种物理实体,而且波函数纠缠现象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是一种物理实体。 因此,对此整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观测必然扰动此整体中的另一个部分的状态;这样就不存在所谓的超距作用。这样一来,量子论所谓的“非定域性”难题就可以消除。总之,量子论之所以存在固有的“非定域性”难题,是由于物理学家把波函数当作只是代表几率幅的非物理量,如果还波函数的本来面目,认为它不仅代表几率幅,而且也是具有物理实在性的物理量,那么,量子论的“非定域性”难题就自然消除了。这有点类似于电学中的情况,带电粒子与围绕自身的电场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考虑不到电场的存在,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超距作用,就像法拉第与麦克斯韦以前的物理学家的共识那样,但是,如果考虑到带电粒子周围存在电场,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超距作用了。 可能产生疑问:难道量子论的“非定域性”不是源自薛定谔方程的非相对论性吗?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 我们注意到,光子的波动方程是相对论性的,可是,光子和电子等等微观粒子一样也呈现“非定域性”。可见, “非定域性”源自“波粒二象性”,更确切地说,源自被误解为非物理量的波函数。因此, “非定域性”难题不是通过修正运动方程所能消除的,唯一的消除办法就是 还波函数以其本来面目 —— 它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的物理量,它和对应的粒子形成不可分割并 具有物理实体性 的整体。 参考文献 关洪 . 量子力学基本概念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5-26 苏汝铿 . 量子力学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9-20 曾谨言 . 量子力学(卷I)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07 .14 曼吉特·库马尔 . 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 . 重庆: 重庆出版社,2015 .177 页 曼吉特·库马尔 . 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 . 重庆: 重庆出版社,2015 .173 页 海森堡 . 物理学和哲学(第二章)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郭光灿,高山 . 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纠缠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 49 郭光灿,高山 . 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纠缠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 24 爱因斯坦 .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76. 328 - 335 约翰·格里宾 . 寻找薛定谔的猫——量子物理和真实性 .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9 . 173 - 175 曼吉特·库马尔 . 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 . 重庆: 重庆出版社,2015 .283 页 P.A.M. 狄拉克 . 量子力学原理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65. 5 Aharonov Y., Bohm D. Physical Review,1959,115 ( 3 ): 485-490 Aharonov Y., Bohm D.Physical Review, 1961, 123 ( 4 ): 1511-1524 周世勋原著,陈灏修订 . 量子力学教程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 215 -217 页 Osakabe N., Matsuda T., Kawasaki T. et al. Physical Review, 1986, 34 ( 2 ): 815-821
个人分类: 量子论|1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相对论效应和GPS
热度 2 zhouxinli68 2016-4-11 19:31
对于光速问题, 不论是牛顿的经典力学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两个理论都共同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即 假设有一光脉冲从空间的一处发射到另一处,在这一过程中光所走过的空间距离对不同观测者来说是不一致的。在此基础上,两者分歧的产生是源自于牛顿理论认为,这一过程不同观测者对光所花的时间不会有异议,因此光的传播速度对不同观测者来说将会是不一致的;而相对论则根据迈克尔逊的干涉实验,在肯定光速不变的前提下认为,不同观测者在光所花的时间上会有不一致的看法。但是,笔者发现,迈克尔逊的干涉实验问题和相对论建立后的时间悖论问题,以及以相对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量子论和之后的弦理论等相互间的分歧和不相容问题,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其实都源自于这个 预设前提上的常识性错觉,即人们没有意识到,光的传播 与粒子运动的根本不同在于,光在传播过程中所走过的并不是一段 3 维空间距离,而是一段 高阶高维空间距离 ! 该段距离即使随时间变化也与坐标系的选取无关,因此就 不能用常规理解的 3 维坐标来计算 。这其实也意味着,光在 这一过程中所走的空间距离和所花的时间实际上对不同观测者或参照系来说都应该是一致的。 以 GPS 卫星定位为例,即便是按相对论效应所得到的测量结果是没有问题的,但通过对比分析,至少可以肯定考虑相对论效应这一影响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即假设以地球为静止参照系建立一个 3 维直角坐标系,并以地面为时间标准。当卫星发射信号时,卫星在 A 处;当位于 C 处的地面观测站接收到卫星信号时,卫星在 B 处。那么,目前国际上一致的做法是以接收到卫星星历所发布的在 A 点的 3 维坐标值作为 信号在这段时间里所传播的空间距离的起算点,来考虑对观测点 C 进行定位时所产生的相对论效应。但是,实际卫星 信号在这段时间里所传播的空间距离,无论对 地面观测站还是对卫星本身,或者对其他任何参照系来说,都应该是卫星在 B 处这一点到地面观测站所在的 C 点之间的距离!而这一段距离其实是一段实时变化着的高阶高维空间距离,它实际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 卫星发射信号时正在经过的那个属于静止系空间里的点 A 至 观测点 C 点之间的 3 维空间距离。另一部分是 卫星经过 A 点发射信号时 A 点所在的那个静止系 3 维 空间与卫星所在的那个运动系 3 维 空间之间的超空间距离;换句话说,卫星经过 A 点时,卫星实际并不在 3 维空间的 A 点位置上,而是在一个 高阶高维空间内的某一个轨道点上,该点在 A 点位置上在 3 个坐标轴方向上有确定的轨道坐标,该轨道坐标取决于 卫星 所在轨道点的空间阶数,与 卫星的质量、大小等性质是无关的;具体来说,假设卫星 所在轨道点的空间阶数为 50 ,那么, 卫星在 3 个坐标轴方向上对时间的 50 阶偏导数则各是一个常数,即 50 x/ t 50 =C x 、 50 y/ t 50 =C y 、 50 z/ t 50 =C z 。这也意味着,假如在地面上选取 153 ( 3 × 50+3 )个固定站点在 t i ( i=1 、 2 、 3 、 …… 、 153 )时刻能够接收到某一卫星在 t 0 时刻发出的信号,那么,在不考虑卫星自身的空间阶数(即所谓的卫星自身对空间外物的引力)的情况下,根据地面这些站点的 3 维空间位置坐标值和 50 阶空间位置变化均为 0 的轨道坐标值,以及所测得的卫星信号在 t i 时刻传播到各测站点的空间距离 s i =ct i ,我们就可以运用空间距离交会法(只是这种空间距离的交会显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 3 维空间的距离交会,而是 4 维或 4 维以上高阶高维空间的距离交会)来测算出该卫星在 t 0 时刻初始条件下的 3 维空间位置坐标值和 3 个坐标轴方向的 50 阶轨道坐标值;并根据所测算出的 卫星 的初始条件 ,不必再考虑相对论效应,也无需考虑地球自转和多体问题等因素,直接根据所经历的时间即可计算出这个卫星在以后的任意时刻的空间位置坐标和轨道坐标。同时还可以根据地面接收机在某一时刻所接收到的该卫星星历所发布的 3 维空间位置坐标值,反算出卫星由初始空间坐标位置运动到星历发布的坐标位置所经历的时间;然后,再根据计算出的时间又可以计算出卫星在 星历所发布 的坐标位置上的各阶轨道坐标值;这样,根据星历发布的坐标值和对应的各阶轨道坐标值,以及接收到卫星信号的时间,即可计算出卫星信号所传播的那段距离的实际起算点(例如 B 点 )的坐标值,在此之前,该值是用星历发布的坐标值(例如 A 点 )来代替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一原理来验证光速的问题究竟是国际普遍认可的相对论效应的因素,还是起算点坐标值衡量的因素?即假设这 153 个观测点是在地面上环形分布的,并且这些站点的 3 维空间位置坐标值是分别用精密的全站仪和水准仪精确地测出的,那么,当分别在每一个观测点上用测地型双频 GPS 接收机( L 1 /L 2 型)按相对论理论的方式对 3 颗以上相同星历的卫星进行高精度同步静态观测之后,于是就获得了这些点在地面网中经过平差计算处理之后的坐标与在卫星网中经过平差计算处理之后的坐标这两套坐标值。由于 GPS 卫星距离地面大约 2 万多公里,与地球的相对速度是 7.9 ㎞/ s ,并且按照爱因斯坦的时间相对效应可以计算卫星钟与地面钟大约相差每秒 0.45ms ,因此,在确保测量精度和排除了其他干扰的前提下,如果卫星星历发布的 3 维坐标是没有问题的,并假设实验是在美国进行的,不存在两个不同椭球例如 WGS-84 坐标与 54 北京坐标之间的坐标转换的精度损失,那么,正常情况的理解是 按照相对论效应 ,上述所有 153 个观测点在相同椭球下分别由常规测量系统和 GPS 定位系统所精确测量到 的这两套坐标,它们之间的坐标差如果是因为 相对论效应因素的影响,那么, 在 3 个坐标轴上的分布基本上会呈现正态的没有方向性的分布 ,即∑⊿ x → 0 、 ∑⊿ y → 0 、 ∑⊿ z → 0 ; 但是,如果是因为对信号所传播的空间距离的起算点实际为 B 点而却采用的是 A 点 的衡量错误,那么,测量的误差应该明显与 3 个坐标轴方向相关, 即 ∑⊿ x → C x 、 ∑⊿ y → C y 、 ∑⊿ z → C z 。 这就意味着 ,除非平差的基本原理有问题,否则 ,所谓 “ 光速不变性 ” 的本质 其实不是“时间的相对性”,而是 “ 空间距离的绝对性 ” !
个人分类: 物理,相对论|1155 次阅读|22 个评论
量子论发展的预言:幼稚永远成不了智慧
热度 6 jmluo0922 2016-1-30 16:44
量子论的核心思想:微观粒子运动的波粒二像性,即物质波。 我认为是科学家在乌云迷惑下,对自然认识产生的错觉,是完全幼稚的看法。 不抛弃这个幼稚的看法,量子论无论怎么发展, 都不会克服其内在的矛盾,得出正确的结果。 如果你不信,你可以试试,对幼稚进行数学运算, 看看结果是不是只能得到幼稚。 周末娱乐一下哈!
个人分类: 杂谈|1776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书摘
热度 3 lasemedicine 2015-12-6 10:43
“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尼尔斯·玻尔 故事从物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争吵程度最 激烈的论题开始——光的本质是什么?“微粒说”把光看成是非常细小的粒子流。“波动说”认为光是因介质振动而产生的一种波。17世纪,波动说因波义耳和胡克的支持,在与“微粒说”的争论中占了上风。1704年,牛顿出版了巨著《光学》,详尽的阐述了光的色散,从粒子的角度解释了薄膜透光、牛顿环以及衍射实验中的种种现象,并驳斥了波动理论,给波动论以沉重的打击。 1807 年,托马斯 · 杨出版了《自然哲学讲义》,描述了光的双缝干涉实验。1819年和1821年,菲涅尔采用光是一种波动的观点,严密地推理和解释了光的衍射问题;并用横波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的偏振现象。随后麦克斯韦于1861年发表的论文《论物理力线》预言并由赫兹于1887年用实验证实:光是电磁波的一种。自此,波动说完成了对“微粒说”的大反攻。 1900 年的一次报告会上,开尔文男爵提出了物理学大厦中的两朵“乌云”。其中一朵,最终导致了量子论的爆发,即黑体研究中的问题。黑体辐射能量和温度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呢?1900年,普朗克提出的黑体公式弥补了之前维恩公式在长波部分有偏差的问题,与实验结果完全符合。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宣读了论文《黑体光谱中的能量分布》,正式提出“能量子”假说, E=h ν , E 是单个量子的能量, ν 是频率, h 是普朗克常量。 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组成光的能量有个最小的基本单位——“光量子”,光以量子的形式吸收和放出能量,没有连续性。从而解释了光电效应:对于特定的金属,光的频率决定能不能打出光子,光的强度决定打出多少光子。光电效应和随后的康普顿效应,使得关于光的本质的争论烽火再起。 1913 年,玻尔通过分析巴尔末关于原子谱线的量子化表述,提出电子只能按照某些“确定的”轨道运行,这些轨道必须符合一定的势能条件,从而使得电子在这些轨道间跃迁时,只能释放出符合巴尔末公式的能量。玻尔的“定态跃迁”理论,是“半经典半量子”的,当电子围绕着单一轨道运转时,它表现出经典力学的面孔:一旦发生轨道变化,立即转为量子化的容貌。这从根本上导致了玻尔理论的局限性——限于只有一个电子的原子模型的谱线规律。 1924 年,德布罗意提出“相波”(物质波)的概念,认为电子是一个波。后于 1927 年被戴维孙的实验证实。这也启发了薛定谔创立波动力学。 1925 年,矩阵力学矗立起来,海森堡从粒子的运动方程出发,为它奠基,波恩和约尔当用矩阵的实心砖块为它建造了坚固的主体,狄拉克用优美的 q 数为它做了最好的装饰。 1926 年,薛定谔从哈密顿 - 雅克比方程出发,利用变分法和德布罗意公式,求出了一个非相对论的波动方程。从而创立了波动力学。 矩阵力学强调粒子性和不连续性,波动力学始终在谈论波动性和连续性。两者在数学上完全等价,在意识形态上各自傲娇。两种力学互相争锋,互相渗透。 1927 年,海森堡受矩阵奇特的乘法法则(交换乘数和被乘数结果不同)启发提出共轭量的不确定性原理。玻尔意识到,不确定性是建立在波和粒子的双重基础之上的。物质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玻尔的互补原理,波恩的概率解释和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三者共同构成了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它摧毁了经典世界的(严格)的因果性和(绝对)的客观性。不存在一个客观绝对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们能够观测到的世界。观测行为导致波函数的“坍缩”,解释了单个电子的双缝干涉中的“随机选择性通过”。 1927 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物理学大师们汇聚一堂。会议上,爱因斯坦和玻尔为推翻和捍卫新生量子论展开了论战。后来,爱因斯坦和他的两个同事共同提出“ EPR 详谬”。爱因斯坦的“责难”并没有难倒玻尔。玻尔对爱因斯坦提出的种种“思维实验”进行一一的反驳,并使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得以在物理学界广泛传播。而反对派里还有薛定谔,他放出了一只可怕的怪兽——薛定谔猫。,从而把量子效应放大到日常生活里。这使得关于量子物理的争论更加激烈,直到若干年后“退相干”的概念建立起来,才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4627 次阅读|6 个评论
答王国强老师:有关黑体辐射的问题
jmluo0922 2015-10-8 15:15
王国强 2015-10-4 20:51 但,一个真空的低温空腔,其腔壁开一小孔的话,难道其辐射不是应该满足 普朗克公式吗? 基尔霍夫对空腔辐射这一性质的证明仅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而跟空腔的材料结构物性没有任何关系,当年正是这一点吸引了普朗克的注意。莫非我们讨论的并不是同一情况? 请罗老师进一步说明指教。。。 博主回复(2015-10-5 19:33) : @一个真空的低温空腔,其腔壁开一小孔的话,难道其辐射不是应该满足普朗克公式吗? 只是理论上的假想,对于实际的低温物体的辐射,完全依赖于具体结构,包括晶格振动(声子)是千差万别的。腔壁开一小孔,入射光不会从小孔出射是一光学问题,与物体对光的完全吸收是两回事。 (注:因为腔材料决定其辐射特征,不同温度有不同的辐射分布(颜色),辐射光子在腔体中反复反射不会改变这种分布,更不会成为符合黑体分布的光子系统。将开有小孔的腔体理解为具有黑体辐射本领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王国强 2015-10-3 09:21 黑体辐射定律对低温也成立吧? 为何罗老师问 “高温物体连续光谱出自何由”? 低温的不需要解释吗? 博主回复(2015-10-4 16:36) : “黑体辐射定律对低温也成立吧?不成立 物体的热辐射性质,在一般情况下,与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室温情况下,表现是千差万别的,物体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此时辐射系数与吸收系数相同,数值较低,并与波长密切相关。 随着温度的增高,物体的热辐射系数增大,与物体的组成和结体的关系逐渐降低,在500-1000°C范围内,近似为辐射系数为0.5左右的灰体,达到2000°C时,高温物体热辐射已经是近似程度很高,辐射系数在0.8以上,与物体结构与组成关系不大的灰体。3000°C以上时,可以看成辐射系数接近1的黑体。 王国强 2015-10-3 07:45 很敬佩罗老师对物理学基本问题和基本观念如此孜孜以求的严密分析与追问。 黑体辐射公式自115年前被发现以来,已经被很多人用很多种方法反复推导过 --- 经典的或量子的,并且,更重要的是,对问题本身,公式本身,以及证明过程的分析,导致了好几项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发现 -- 例如 (光)量子概念,零点能,玻色统计、,但现在仍然可以认为,这座宝库的物理内容尚未被发掘完毕。。。。。。。。。
个人分类: 杂谈|4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沈老先生改编的一篇趣文
热度 1 jmluo0922 2015-9-15 11:50
2013年沈惠川教授在科学网发表了,经改编的 “华飞:哥本哈根三人组在商量什么?” 觉得十分有趣,并且具有深刻启发和教育作用。沈老是我十分敬重的学者,对于学术是非常严谨,有自己的见解,通过阅读受益匪浅。这篇文章凤凰网也转载了,我转载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量子论,同时也表达我对沈老的敬意!!! 华飞:哥本哈根三人组在商量什么? (沈惠川改编) 上面照片中自左至右分别是玻尔( N.Bohr , 1885 - 1962 )、海森伯( W.Heisenberg , 1901 - 1976 )和泡利( W.Pauli , 1900 - 1958 )。他们是著名的“哥本哈根三人组”。 看他们聚精会神的样子,一定在商量着什么。他们在商量什么呢?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泡利:“狄拉克说他在剑桥讲量子力学时,有学生问:若 X 与 Px 不能同时都准确地知道,则怎样可以定义动量矩 Mz=XPy - YPx ?狄拉克说他竟答不上来。这个问题我也答不上来。这还不算最严重的,因为 X 与 Py 不在一个方向;如果它们在同一方向,例如 S=ET - XPx - YPy - ZPz ,则怎样可以定义作用量?又怎样可以定义波函数?问题就相当严重了。两位老大,你们怎么看?(元芳,你怎么看?)” 海森伯:“我讨厌薛定谔的波函数。看样子,我的矩阵绘景真有先见之明了。” 玻尔:“不能让那些人问这样的问题!要把问题关在哥本哈根诠释的囚笼里。可以这么对他们说:我们缺乏语言,以至于我们不能说什么是上,什么是下。用量子语言的不同来封住他们的口。” 海森伯:“这个主意不错!可以这么对他们说:暂时我们还不清楚关于原子内部过程要用什么语言。我们的语言不能够描写原子内部发生的过程,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语言本来就是为描写日常生活经验而发明出来的,而这些经验只是由涉及非常多的原子的过程组成;修改我们的语言使其能描写这些原子过程是很困难的,因为词句只能描写我们能形成思维图景的东西,而这个本能也是日常经验的结果。就这么说!” 泡利:“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强词夺理?爱因斯坦会找我们麻烦的。” 玻尔:“爱因斯坦他爱说不说!我与他已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们对外就宣传哥本哈根精神已经取得胜利,不是事实的东西重复几十遍也就成为事实了。要想让量子力学站住脚,就必须这么干。” 泡利:“我那奥地利老乡泽林格预言说‘也许一千年后真的能够隔空传送一只咖啡杯’他的中国学生潘建伟也说‘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大胆一些,不可以想象:由各种各样分子组成的人,也可以在瞬间,带着他所有的记忆,带着他的品质,带着他的痛苦和欢乐,甚至包括感冒,传输到遥远的地方?’这些人说的话,我都要为他们冒汗。这样的量子力学,谁还敢相信?” 玻尔:“这就用不着我们操心了。我们两脚一蹬,功成名就!我画一个太极图,就够他们琢磨一辈子了。天下理论物理学家,尽入我彀内。凡是说量子力学闲话的,只要给他们套一个‘经典的’紧箍咒,料他们就不敢多言语了。学生嘛,凡是说听不懂的,都不让及格!这样若干年以后,就都是我们的人了。” 海森伯:“听闻中国有‘民科’一说。哪个敢来找麻烦,就给他戴一顶‘民科’的帽子!虽然中国的‘民科’是反对相对论的,但是我们可以抓住相对论当作挡箭牌,气死老爱因斯坦。” 泡利:“够损!” (欢迎改编、加长。)
个人分类: 杂谈|30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氢原子结构新理论的特别说明
热度 3 jmluo0922 2015-9-1 16:34
经典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虽然相互对立,但是目前物理学三大主流思想。 个人提出的氢原子结构的新理论,不属于颠覆性创新! 而只是经典物理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因为氢原子基态的力学和电磁证明,以及基态共振求解,进而解释其线光谱,完全是在经典物理学理论范畴内,应用已知的知识、科学的推导和演绎得出的。 要说有什么 颠覆 性的话,就是颠覆了,人们对经典理论解释原子结构出现“原子湮灭”的错误印象,以及物质波假设对微观结构的错误理解和描述。
个人分类: 杂谈|2925 次阅读|8 个评论
请教:什么是粒子的微观运动?
热度 3 jmluo0922 2015-5-25 17:35
物质结构在尺度上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一个粒子的经典运动是没有什么宏观与微观概念的。 量子论发明后,粒子的运动就有了微观与宏观运动的区别了。如果粒子如电子,在一个电磁场中运动,作微观运动应该由量子力学中薛定谔方程来求解,运动服从波函数的描述;如果是宏观运动就服从洛伦兹的控制,运动的轨迹性质的。 一个严肃的问题:什么是粒子微观运动,这个概念如果来理解?凭什么来判断? 在我看来,粒子在空间中的运动性质是没有宏观与微观区别的,只有微观结构中粒子被约束在微观尺度中的运动,与自由空间中的粒子宏观尺度运动。在两种不同的条件,粒子运动的空间范围有所不同,运动的轨迹性质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所谓量子化现象,是微观结构中的约束运动粒子,对外界影响产生的共振效应,薛定谔方程是求解这种效应的有效数学工具,波函数是轨道共振的模态函数。
个人分类: 杂谈|5675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一个理由就可以彻底否定量子论
热度 9 jmluo0922 2015-5-15 13:32
最近,我在SFN上发布的帖子被锁了,或者叫“河蟹”了。原因很简单,我认为对于氢原子结构,量子力学理论参照系不明确,并且与实验室参照系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楚。因此,实验数据是不能证明量子力学理论的正确性的。 事实上,一个理论的正确性是需要实验观察来证实的。因此,一切理论必须以实验室参照系为基础,才能通过实验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和确认,这是不言而喻的常识。 我坚持要求SFN上辩论的对手,明确说明量子力学处理氢原子时,采用的参照系是什么(原子核相对什么在运动,为什么用电子的有效质量修正,就可以精确表达)?相对于实验仪器是什么关系时,总是含糊其辞。 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关系到量子力学物质波基本概念是否具有科学性,并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因此,我一直坚持要求SFN讨论对手回答,也得到网友的支持,随后跟帖评论。 SFN高级管理人员Phi for All于2014年10月15日,对我的帖子加锁关闭讨论。之后,我发信询问原因,他只是说,讨论了那么久,并且由于篇幅原因,因此关闭讨论。 我认为量子理论不能说明其分析结果与实验观察测量之间的关系,才是关闭讨论的真实原因。关闭讨论是他们理屈词穷,掩盖矛盾,不敢正视错误的表现!!! 并且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否定物质波这个错误概念的。
个人分类: 杂谈|3466 次阅读|32 个评论
牛顿说:二十世纪以来物理学界没有出现过一位智者
热度 7 jmluo0922 2015-4-23 15:59
“牛顿爵士,这话有点过了吧,量子论和相对论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物理学天才,索尔维会议就汇集了他们,并且为了表彰他们的贡献,许多人都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不是啊!” 牛顿: 他们的才华出众,智力优异,但不能称之为有智慧的智者,因为他们的研究是伪命题! “你不能这么讲吧,牛顿先生!你是不是有点嫉妒哦!” 牛顿: 其实他们是不是智慧之人,只要看看他们对于引发 伪命题的 ‘两朵乌云’的理解与态度,这个试金石就可以了。 “就是,两道普通物理水平的问题,如果都没有整清楚,肯定不能算智慧之人。” 牛顿: 没有两朵乌云,就没有否定经典理论的理由。 别看爱因斯坦等人现在像神一样被崇拜,其实他发明的相对论,以及量子论由于从根本上来讲,是违背自然基本法则——逻辑关系与因果律的,因此最终会被历史抛弃的。 所以我才说,二十世纪以来,物理学领域没有出现过智者。 “天才可以包装出科学明星,流行一时,但很难持久!” “智慧才能探知自然真谛成就经典,才有可能成为永恒!”
个人分类: 杂谈|4396 次阅读|22 个评论
电磁辐射耦合——理解物质原子分子结构的要领
热度 3 jmluo0922 2014-12-9 17:35
目前科学界的普遍共识认为,量子力学是解释物质微观结构,包括原子和分子结构的科学理论。通过氢原子薛定谔方程的求解,其结构和现象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光谱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的一致性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因此,量子力学也被誉为迄今为至物理学中最精确的理论。 关于量子力学的评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学位课程原子结构理论时,读到的美国物理学家J. C. Slater在其著作“Quantum theory of atomic structure”第一章中的一段精彩论述: “Since 1926, we have been engaged in working out the consequences of schrodinger's formulation of the theory, which is known as wave mechanics, and in applying it to the many problems of atomic, molecular, and solid-state structure. we feel that the theory, as now formulated, provide the precise mathematical foundation for all these phenomena, just as Newton's laws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classical mechanics and Maxwell's equations that for electromagnetism. 量子力学的强大威力主要是通过微观体系薛定谔方程的求解和推论表现出来的,也就是在某些物理量的数学关系的表达方面达到了精确程度。薛定谔方程作为量子力学的一条基本假设,与普朗克能量子假设E=hv,物质波假设等构成了量子力学理论基础,但方程作为假设是可以不依赖物质波的。虽然,薛定谔方程的由来,是薛定谔为德布罗意物质波找到的一个假定的数学公式。从氢原子结构和光谱问题的数学求解来考虑,薛定谔方程和量子假设就完全充分了,物质波P=h/λ完全是多余。所以,物质波概念是完全可以抛弃的,这样可以消除解释它而导致的自相矛盾的后果。 量子力学的深刻矛盾或所谓的”神秘性“,主要是由于物质波波粒二像性的解释而产生的,引发了众多的争议,并涉及哲学领域。如果我们采用波函数哥本哈根诠释,将会在逻辑、因果和事实验证方面产生如下矛盾: 1、 逻辑问题: 按物质波几率解释,理论坐标系(质子或质心坐标系)相对于实验室是随机运动的,因此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存在随机关系,不具有可比性。 推论 : 量子力学的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不具有确定的逻辑关系,其正确性不能由实验数据证明 ; 2、因果性: 物质波描述的粒子运动及解释否定了自然的因果决定性; 3、事实证明: 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在微观领域,带电粒子在场中运动可以有轨迹运动,并受洛伦兹力的控制,量子力学不能对这个事实进行描述,即,量子力学对客观的事实不能做出全面的解释。 上述 三个严肃的问题涉及量子论的科学基础,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量子大厦的倒塌肯定是必然的,普朗克临终前的忏悔将会成为现实 。 1985年玻尔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拉法讲了句发人深省的话: “我觉得,我们还未得要领,下一代人,他们一旦找到那个要领,就会拍拍脑袋说,他们过去怎么会想不到的呢?” 我认为这句话并不是捕风捉影,散布消极情绪。量子概念提出至今已经过了110多年了,随着研究的深入,物质波波粒二像的解释与客观因果世界的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 量子、物质波这些假设是不是从根本上违背了自然本质,是对自然的错误解读 。 薛定谔方程并不是量子和物质波的专有财产,也可以是描述原子分子轨道共振的数学方程 。放弃物质波,就可以避免由于物质波的解释所导致矛盾,这样,量子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也就回归到经典理论的怀抱。 情况如果像上述那样,通过原子轨道共振就能够推导出薛定谔方程和量子假设的数学关系E=hv。当然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事先得到证明: 原子应该有稳定的轨道,并且孤立情况下处于自然基态; 在外场作用下,激发基态轨道的共振,导致轨道向高阶模态轨道的跃迁,并可以用于线光谱电磁辐射的解释,频率符合差频原理的要求。 ”电磁辐射耦合“ 是我提出并注意到的原子体系中电磁辐射与带电粒子相互作用现象, 是理解其基态轨道稳定性的 要领 ,关于氢原子的基态与电磁辐射耦合的电磁学证明,可以参见我的论文”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Hydrogen atom“。 通过这个要领的理解,我们可以解决氢原子中的以下电磁学问题: 1、氢原子有唯一的基态; 2、能量最低原理:由于自发电磁辐射,孤立的氢原子只能处于基态; 3、氢原子定态薛定谔方程和量子假设,通过氢原子基态共振模型,可以严格推导获得; 4、氢原子线光谱是基态轨道共振现象产生的,并符合差频原理Δν=ν1-ν0; 5、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Zeeman效应和Stark效应,可以通过轨道及其磁矩来解释等; 另外还可以通过”电磁辐射耦合“进一步理解以下机理: 1、多电子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 2、中性原子捕获电子成为带电离子; 3、原子相互作用中的化学键问题等。 在理解原子结构的电磁问题时,只要准确地把握好”电磁辐射耦合“这个要领,原子湮灭的悖论自然会破除,展现在您面前的是一个像恒星体系,有序的,符合逻辑和因果的原子分子世界! 这就是我展示给大家的,自然的,真实的物质原子分子世界!!!
个人分类: 杂谈|3820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奖,物理学家情何以堪!
热度 14 jmluo0922 2014-10-9 15:26
首先,三位获奖人是非物理专业人士,最终学位是工学学位。当然不懂相对论,更不懂量子论。在科学网文傻理呆们的眼里,可能连物理都没有入门,属于没有谈论现代物理理论资格的“民科”; 他们的成就基本上是在公司产品研发过程中取得的,可能没有国家经费的支持,甚至曾经还招到了公司反对和压制; 研究的领域: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方法:MOCVD沉积GaN膜,PN掺杂和器件制备,没有什么学术创新,只能叫做技术发明。 成名之后,从公司研发人员变身为大学教授。 作为一般公司的研发人员,解决了蓝光LED制作的材料与器件非学术性的技术难题,为新一代高效高亮度的照明光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基础。 面对这种局面,掌握量子力学深奥理论,半导体性能都可以算得一清二楚的物理学家们,有何感慨?情何以堪! 我要借此劝告那些歪曲事实的人,停止所谓“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电子时代,更没有信息时代和大数据时代”不实宣传。事实上,这几个时代的到来,是实验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带来的结果。与有没有量子假设和理论,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一定要讲其作用的话,那我只能说起到了“事后诸葛”的解释作用。 如果你不服,那就请你用量子理论设计出新的超导或LED材料体系。
个人分类: 杂谈|5705 次阅读|42 个评论
“周期”量子力学避而不谈的基本概念
热度 5 jmluo0922 2014-6-27 11:09
频率(ν)与周期(T)是运动学中描述周期性运动的两个基本概念,在初中的物理中就已经涉及,具有一点科学常识的人都明白这个概念,并且知道频率与周期的基本关系ν=1/T。 量子力学和量子论是描述微观结构和粒子运动的理论,量子假设E=hν,清楚地表明,对于给定能量E的微观运动粒子,这个粒子的运动一定具有一个确定频率ν,同时也应该有一个确定的周期T。 以基态氢原子的电子运动为例,能量E 0 ,频率和周期分别为ν 0 与T 0 。如果按照周期性运动的概念来理解,电子绕质子的运动经过一个周期的时间会在同一位置出现。 按经典轨道理论,电子是沿固定轨道运动,理解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果我们采用波函数的纯几率波解释,那么按周期的概念要求,电子在某时刻在某位置,经过一个周期的几率运动,在同一位置必须出现。 很显然周期性要求的必然性与纯几率解释的随几性是完全矛盾,我想这就是量子力学与量子论对微观粒子运动强调频率,回避周期的本质原因。 对于此问题,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争论,甚至拍砖,本博不惧(拒)。
个人分类: 杂谈|5063 次阅读|19 个评论
二十世纪物理学的迷惑与无奈(4)缔造者的玩笑和忏悔
热度 4 jmluo0922 2013-12-27 18:06
1927 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现代物理相对论和量子论的缔造者,以及科学天才和精英汇聚一堂,留下现代科学史上最著名的、物理学界智慧之脑的 “ 明星照 ”。 这张历史性的照片中,除现代物理学创始人和精英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位经典物理的特殊代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M·居里 和 H·洛伦兹 。这两位德高望重的物理学家,出于什么原因或目的参加这次会议,在会议上发表什么观点,对于会议取得的成果持什么样的态度,我不太了解,也没有见到相关资料介绍。 从网上公开的资料来分析,当时持经典物理思想立场的众多物理学家,对于相对论和量子论是强烈反对和抵制态度的,包括迈克尔、洛伦兹等著名学者,他们的实验或理论,即使成为了现代物理理论的部分内容,也没有参与那场所谓的“科学大革命”。因为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观念,与新物理思想是完全不相容的。对于这种现象,量子的缔造者 M · 普朗克 表达了不满,著名的“ 普朗克原理 ”反映了他们当时的处境和内心世界。 在我看来,对于物理学晴朗天空中的“两朵乌云”(经典物理的困难)的看法,是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相对论和量子论)分界岭。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完全确认“两朵乌云”的客观存在性后,才能对经典物理是否能对于相关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下结论。非常遗憾的是,历史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对于迈克逊莫雷实验(MMX)光路分析的小小失误,以及对运动电荷电磁辐射不全面的理解等原因,当时的科学家就认定了“经典物理的困难”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自此物理学就被乌云所笼罩,在迷失的方向上奋勇前行。 我在中国科学网以及美国科学论坛网SFN写了大量的学术性博客,主要目的就是要表达我对“两朵乌云”,以及经典物理的困难等观点的看法,同时也提出了我对氢原子结构和光谱的理解。经过近四年时间的争论,我想相关问题已经得到了澄清,事实上两朵乌云只是由于我们分析问题不仔细的失误,导致的认识上的错觉和误解。但目前要纠正“经典物理的困难”这个虚无的论点,消除其影响,还需要大家长期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才能将物理学的发展引向正确方向。 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精英在乌云迷惑下,科学研究出现方向性错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说出一些过激的言论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探索并充满风险。但如果是出于投机目的,为了个人利益,有意地利用失误,制造错误,将科学引入错误方向,导致100多年来科学精英的工作,以及社会对科学的大量投入成为垃圾,就是不可原谅的行为了。 关于现代物理的恢弘历史,大家可以从网上找到大量资料,但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些没有提及的事情,例如: 1、量子论的缔造者普朗克,为什么要在临终前向上帝忏悔,内容是什么? 2、爱因斯坦的早期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论文,经历十多次的投稿,没有一家杂志同意发表,普朗克只“懂”一半,但在他主持的杂志上发表了,并且论文所必须的插图一幅都没有或有意全部删除? 3、普朗克虽然将爱因斯坦说成二十世纪的哥白尼,但从来就不参与相对论的工作,因为什么? 4、爱因斯坦的妻子为什么要在他获得诺奖后,坚决与他离婚? 5、关于爱因斯坦的“自嘲”与“玩笑”,是想要表达他什么样的心态? 好了,就先提出这些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吧,欢迎补充. (特别声明:以上观点或看法完全是个人思考,阅读需要慎重对待)
个人分类: 杂谈|6900 次阅读|9 个评论
音乐能推动科学的发展?
热度 2 aejj 2013-12-2 12:25
前两天忙里偷闲去参加了国际科学史协会的年会(坐在大巴上的那几个小时简直是这几个月的白天中几乎从来没有出现的闲暇的“空窗”时间)。碰巧P老师也在。他除了领一个奖之外还做了一个关于音乐和物理学的报告(P老师既是物理学家又是音乐家)。之前看标题说的是普朗克和管风琴什么的。我原本以为就是讲普朗克弹管风琴的轶闻的(普朗克在年轻的时候纠结了很长时间到底是去搞音乐还是物理,他的物理老师劝他不要搞物理这种问题都快做完掉了的学科,“幸好”普朗克最后没有听从)。结果P老师试图展示的是普朗克早年关于管风琴调律的探索和研究里总结出来的一些数学结果,它们恰好和后来普朗克发展出来的量子论里的结果有相似的数学结构。 听众里有与P先生相同的科学和音乐背景的人并不多。提问大多是些澄清性的问题。后来我问P先生说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到底意味着什么,难道普朗克是从音乐理论里搞出量子论来的吗?他说普朗克自己没有在任何明显的地方说过有这种影响(当然普朗克几乎一辈子的手稿都在二战的空袭中被毁了,所以也说不定),但是这个相似的数学结构是在那里的,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确实是个未知但值得深入下去的问题。 P 先生在之前给我看了他最近的几篇论文。他试图展示上面的一个例子并不是一个孤例。他给我看的三篇论文中,第一篇是讲欧拉的,在欧拉留下来的近三万篇论文中有数百篇是谈论音乐的,但是却奇怪地被很多后来人忽略掉了。P先生研究表明,欧拉的音乐研究中用的方法和问题直接把他引向了后来广为人知的数论和拓扑的问题。第二篇是讲亥姆霍兹和黎曼的音乐/视觉生理学的研究直接导致对空间问题的重新审视和发展,而这个问题最终众所周知的结果是运用黎曼几何建立起来的广义相对论。第三个例子是托马斯·杨。杨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在波动光学上的革命性的贡献,但是杨有很深厚的音乐背景(杨可能是近代史上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还是一个古典学的狂热爱好者,懂很多古文字,他曾经把一些莎士比亚选段翻译成古希腊文)。P先生试图指出杨在光波上的工作很有可能受到他在音乐研究上的影响,他对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译工作也基于他在语音学上的研究。 第二天我又与P先生在会议期间交谈。我虽然对数学(物理)和音乐都分别有很大的兴趣。但是我对把数学和音乐做过多的联系其实并不是太感冒(虽然做这样的联系几乎是一个和数学或者音乐本身一样古老的传统)。我一直觉得音乐的精要的部分并不在它的物理性上的特性和音乐现象上能总结出来的数学结构,而是在于人的认知过程如何对音乐进行反应和处理(当然这个能否“数学化”又是另一个问题)。对我来说音乐与数学要能有关系也只是些有趣的巧合——哪怕今天连弦论居然也可以扯进音乐里。我最近着迷的是音乐与语言的认知关系——这样的研究当然在最近六十年的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被理解,我虽然不同意比如语言学家Steven Pinker说的音乐只是人类认知现象中的伴生物(当然大家其实对这个问题其实都还处在乱猜的阶段…),但是我觉得音乐即使是非常重要的现象,也许它只是特异的、并非基本的认知现象——这样似乎才能更好地解释比如说为什么音乐对于有些人(比如我)的重要性几乎不可比拟,而对很多人来说音乐却只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 P 先生承认自己对语言学了解不多。但是他觉得对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的研究方向不对——他并不是觉得它们没有联系,而是他觉得音乐比语言和其他认知现象都要基本! 他关于音乐与近代科学和数学发展的书已经写完,将会在明年由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也是第一部将音乐在科学史中的地位提到如此高度的书。他告诉我的他的下一本书将会朝着论证音乐是人类最基础的认知现象的方向努力。他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会是复调音乐。我拭目以待期待看他会怎么写。
个人分类: 学问|4248 次阅读|6 个评论
友情提醒:你为什么屡战不胜
热度 5 jmluo0922 2013-3-9 23:28
友情提醒:你为什么屡战不胜
“我想我可以相当有把握的说,没有人理解量子力学。” ----后量子时代杰出代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理查德·费曼 “假如谁不为量子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尼尔斯·玻尔 这两句由著名物理学家说出的名言,是对量子力学和物质波解释和理解所面临巨大困难的真实而深刻写照。 ----如果你不懂得这两句话的含义,认为量子力学和量子论已经是十分完善的理论,只能说明你很无知! ----如果你用不完善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理解来反驳别人的质疑,只能说明你无知而无畏!! ----如果你无法正确地应对相关的质疑,而是用(真正的、可恶的)民科对质疑者进行辱骂和人身攻击,这充分表明,你不仅无知无能,而且还无畏无耻!!! (个人感概,不要对号入座) 注:谷歌搜索到的一条关于我本人的条目
个人分类: 杂谈|299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说服是让对方闭嘴的根本方法
热度 8 jmluo0922 2013-2-23 15:00
春节法定假期内,科学网著名博主黄秀清一直处于“潜水”状态,在水中逼了10多天,前两天一浮出水面就以其特有的“黄式幽默”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相对论“鬼屋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许属于“少儿不宜”,或者是触痛了某些人的痛处,被科学网直接关了“禁闭”。 李铭教授,科学网资深博主、逻辑大师、战无不胜科学的化身,当然以正义的立场,代表相对论学派对秀清的观点进行了严厉的驳斥,秀清的“鬼屋的故事”和后续帖子继续关着“禁闭”,过着见不到天日的生活。这样的结果似乎表明,正义的相对论大获全胜,质疑和反对相对论者就彻底失败了呢?剥夺他人的说话权利,甚至采用火刑消灭持不同意见者的肉体,震慑和警示后来者,能独霸天下吗。您认为这是一种“伟、光、正”的正义之举吗? 我个人认为,二十世纪以来,物理学处于迷乱之中, 经典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三大主流思想割据天下,对自然世界相互对立和矛盾的基本认识,分别占居宇宙、宏观和微观领域。 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到底是客观因果的,随观察而改变的,还是完全混沌的,这三种主张那一个最终胜出,一统天下,都无法改变像“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我们习已为常的事实,必需给这些事实以合理的解释。 面对学术观点的质疑,必须要有说服理由和能力,对方才可能心服口服地成为您的臣民。李教授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呢? 在这里我可以向李教授您,以及所有的人表明我持有的物理观点和立场。能够否定经典理论的所谓“乌云”是根本不存在的迷雾,是物理学家没有正确分析和理解相关现象得出的错误结论,而非经典理论的固有缺陷;自然世界的客观因果性,是我对物理规律的基本看法。 相对论和物质波缺少应有的科学基础,这也是我对这两个理论的基本认识。将这两个思想归入哲学我是没有什么意见的,但要成为自然科学理论首先需要解决涉及其科学基础的质疑。 我写这些文字,并不是想改变像李教授您这样的一些人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只是提醒一下,封他人嘴,最好是说服他人,以理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两军交战取胜的最高境界;通过关人禁闭这种压制手段,只能达到息事宁人的结果,而无益于争端得到根本解决。我想大家知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道理。 作为本博文的结尾,我想向解释了宇宙起源的相对论重申一下我以前提过的、而且是观察天体不可避免的,最简单不过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初是在美国的科学论坛SFN的讨论提出的,也在本网中提出过,但至今仍未得到相对论专家学者的答复。 问题1 : 观察和测量一个运行的未知天体,如一根长杆沿长轴方向运动,速度和长度未知需测量,方法是什么,运动的速度和长度是多少,静止的长度是多少? 问题2 : 在静止的观察系选择两个定点,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对上述长杆进行测量,为什么长度的测量结果是与其运动速度无关? 相对论的荣誉就掌握在您们的手中,李教授我希望您及其它专家正面回答上述问题。
个人分类: 杂谈|5399 次阅读|20 个评论
量子力学的起源 非常有趣
热度 12 dwd0826 2012-12-6 21:15
一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 巴黎。 ?? 一样的延续着千百年的灯红酒绿,香榭丽舍大道上散发着繁华和暧昧,红磨坊里弥漫着躁动与彷徨。 ?? 而在此时的巴黎,有一个年轻人,名字叫做德布罗意(De?Broglie),从他的名字当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贵族,事实上德布罗意的父亲正是法国的一个伯爵,并且是正是一位当权的内阁部长。这样一个不愁吃不愁穿只是成天愁着如何打发时光的花花公子自然要找一个能消耗精力的东西来磨蹭掉那些无聊的日子(其实象他这样的花花公子大约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 德布罗意则找到了一个很酷的“事业”——研究中世纪史。据说是因为中世纪史中有着很多神秘的东西吸引着这位年轻人。?? ?? 时间一转就到了1919,这是一个科学界急剧动荡动着的年代。就在这一年,德布罗意突然移情别恋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尤其是感兴趣于当时正流行的量子论。 ?? 具体来说就是感兴趣于一个在当时很酷的观点:光具有粒子性。 ?? 这一观点早在十几年前由普朗克提出,而后被爱因斯坦用来解释了光电效应,但即便如此,也非常不见容于物理学界各大门派。 德布罗意倒并不见得对这一观点的物理思想有多了解,也许他的理解也仅仅就是理解到这个观点是在说“波就是粒子”。 ?? 或许是一时冲动,或许是因为年轻而摆酷,德布罗意来到了一派宗师朗之万门 下读研究生。?? ?? ??从此,德布罗意走出了一道足以让让任何传奇都黯然失色的人生轨迹。 二 历史上德布罗意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读他的研究生也许已经很难说清,事实上德布罗意在他的5年研究生生涯中几乎是一事无成。事实上也可以想象,一个此前对物理一 窍不通的中世纪史爱好者很难真正的在物理上去做些什么。 白驹过隙般的五年转眼就过去了,德布罗意开始要为他的博士论文发愁了。 ?? 其实德布罗意大约只是明白普朗克爱因斯坦那帮家伙一直在说什么波就是粒子,(事实上对于普朗克大约不能用“一直”二字,此时的普朗克已经完全抛弃自己当初的量子假设,又回到了经典的就框架。)而真正其中包含的物理,他能理解多少大约只有上 帝清楚。 ?? 五年的尽头,也就是在1924,德布罗意终于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他的博士论文只有一页纸多一点,不过可以猜想这一页多一点的一份论文大约已经让德布罗意很头疼了,只可惜当时没有枪手可以雇来帮忙写博士论文。 ?? 他的博士论文只是说了一个猜想,既然波可以是粒子,那么反过来粒子也可以是波。 ?? 而进一步德布罗意提出波的波矢和角频率与粒子动量和能量的关系是: ??????动量=普朗克常数/波矢 ??????能量=普朗克常数*角频率 ??????这就是他的论文里提出的两个公式 ?? 而这两个公式的提出也完全是因为在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的时候提出光子的动量和能量与光的参数满足这一关系。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博士论文会得到怎样的回应。 ?? 在对论文是否通过的投票之前,德布罗意的老板朗之万就事先得知论文评审委员会的六位教授中有三位已明确表态会投反对票。 ?? 本来在欧洲,一个学生苦读数年都拿不到学位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时至今日的欧洲也依然如此。何况德布罗意本来就是这么一个来混日子的的花花公子。 ?? 然而这次偏偏又有些不一样——德布罗意的父亲又是一位权高望众的内阁部长,而德布罗意在此厮混五年最后连一个Ph.D都没拿到,双方面子上自然也有些挂不砖? ?? 情急之中,朗之万往他的一个好朋友那里寄了一封信。 ?? 当初的朗之万是不是碍于情面想帮德布罗意混得一个PhD已不得而知,然而事实 上,这一封信却改变了科学发展的轨迹。 ? 三 这封信的收信人 是爱因斯坦。 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尊敬的爱因斯坦阁下: 在我这里有一位研究生,已经攻读了五年的博士学位,如今即将毕业,在他提 交的毕业论文中有一些新的想法……………… ?? 请对他的论文作出您的评价。 ?? 另外顺便向您提及,该研究生的父亲是弊国的一位伯爵,内阁的**部长,若您……,将来您来法国定会受到隆重的接待 ?????????????????????????????????朗之万 在信中,大约朗之万的潜台词似乎就是如果您不肯给个面子,呵呵,以后就甭来法国了。 不知是出于知趣呢,还是出于当年自己的离经叛道而产生的惺惺相惜,爱因斯坦很客气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该论文里有一些很新很有趣的思想云云。 此时的爱因斯坦虽不属于任何名门望派,却已独步于江湖,颇有威望。有了爱因斯坦的这一封信,评审委员会的几位教授也不好再多说些什么了。 于是,皆大欢喜。 ?? 浪荡子弟德布罗意就这样“攻读”下了他的PhD(博士)。 ?? 而按照当时欧洲的学术传统,朗之万则将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印成若干份分寄到了欧洲各大学的物理系。 ?? 大约所有人都以为事情会就此了结,多少年以后德布罗意那篇“很新很有趣” 博士论文也就被埋藏到了档案堆里了。 ?? 德布罗意大约也就从此以一个PhD的身份继续自己的浪荡生活。。 但历史总是喜欢用偶然来开一些玩笑,而这种玩笑中往往也就顺带着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在朗之万寄出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份来到了维也纳大学。 四 1926年初。 维也纳。 ?? 当时在维也纳大学主持物理学术活动的教授是德拜,他收到这份博士论文后,将它交给了他的组里面一位已经年届中年的讲师。 ?? 这位讲师接到的任务是在两周后的seminar(学术例会)上将该博士论讲一下。 ?? 这位“老”讲师大约早已适应了他现在这种不知算是平庸还是算是平静的生活,可以想象,一个已到不惑之年而仍然只在讲师的位置上晃荡的人,其学术前途自然是朦胧而晦暗。而大约也正因为这位讲师的这种地位才使得它可以获得这个任务,因为德拜将任务交给这位讲师时的理由正是“你现在研究的问题不很重要,不如给我们讲讲德布罗意的论文吧”。 ?? 这位讲师的名字叫做——薛定谔(Schrodinger)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薛定谔仔细的读了一下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其实从 内容上来讲也许根本就用不上“仔细”二字,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只不过一页纸多一点,通篇提出的式子也不过就两个而已,并且其原型是已经在爱因斯坦发表的论文中出现过的 。 ?? 然而论文里说的话却让薛定谔一头雾水,薛定谔只知道德布罗意大讲了一通“波即粒子,粒子即波”,除此之外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 ?? 两周之后,薛定谔硬着头皮把这篇论文的内容在seminar上讲了一下,讲者不懂 ,听者自然也是云里雾里,而老板德拜则做了一个客气的评价: ?? “这个年轻人的观点还是有些新颖的东西的,虽然显得很孩子气,当然也许他需要更深入一步,比如既然提到波的概念,那么总该有一个波动方程吧” ?? 多年以后有人问德拜是否后悔自己当初作出的这一个评论,德拜自我解嘲的说“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吗?” ?? 并且,德拜建议薛定谔做一做这个工作,在两周以后的seminar上再讲一下。 两周以后。 ?? 薛定谔再次在seminar上讲解德布罗意的论文,并且为德布罗意的“波”找了一个波动方程。 ?? 这个方程就是“薛定谔方程”! ?? 当然,一开始德布罗意的那篇论文就已经认为是垃圾,而从垃圾产生出来的自然也不会离垃圾太远,于是没人真正把这个硬生生给德布罗意的“波”套上的方程当一回事,甚至还有人顺口编了一首打油诗讽刺薛定谔的方程: ?? 欧文用他的psi,计算起来真灵通:但psi真正代表什么,没人能够说得清。(欧文就是薛定谔,psi是薛定谔波动方程中的一个变量) 故事的情节好像又一次的要归于平庸了,然而平庸偏偏有时候就成了奇迹的理由。 ?? 大约正是薛定谔的“平庸”使得它对自己的这个波动方程的平庸有些心有不甘,他决定再在这个方程中撞一撞运气。 五 上面讲到的情节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中来看就好像是湖水下的一场大地震——从湖面上看来却是风平浪静。 ?? 下面请允许我暂时停止对“老”讲师薛定谔的追踪,而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两年发生物理学界这个大湖表面的风浪。 ?? 此前,玻尔由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启发提出了著名的“三部曲”,解释了氢光谱,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当中,由玻尔掌门的哥本哈根学派已然是量子理论界的“少林武当”。 ?? 1925,玻尔的得意弟子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矩阵力学,进一步抛弃经典概念,揭示量子图像,精确的解释了许多现象,已经成为哥本哈根学派的镇门之宝——量子届的“屠龙宝刀”。不过在当时懂矩阵的物理学家没有几个,所以矩阵力学的影响力仍然有限。事实上就是海森堡本人也并不懂“矩阵”,而只是在他的理论出炉之后哥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弟子玻恩告诉海森堡他用的东西在数学中就是矩阵。 再回过头来再关注一下我们那个生活风平浪静的老讲师薛定谔在干些什么—— 我指的是在薛定谔讲解他的波动方程之后的两个星期里。 ?? 事实上此时的他正浸在温柔乡中——带着他的情妇在维也纳的某个滑雪场滑雪。 ?? 不知道是宜人的风景还是身边的温香软玉,总之是冥冥之中有某种东西,给了薛定谔一个灵感,而就是这一个灵感,改变了物理学发展的轨迹。 薛定谔从他的方程中得出了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六 倚天一出,天下大惊。 ?? 从此谁也不敢再把薛定谔的波动方程当成nonsense(扯淡)了。 ?? 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玻尔更是大为惊诧,于是将薛定谔请到哥本哈根,详细切磋量子之精妙。 ?? 然而让玻尔遗憾的是,在十天的漫长“切磋”中,两个人根本都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在一场让两个人都疲惫不堪却又毫无结果的“哥本哈根论剑”之后,薛定谔回到了维也纳, ?? 薛定谔回到了维也纳之后仍然继续做了一工作,他证明了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他的波动方程表述的量子论其实只是不同的描述方式。 ?? 从此“倚天”“屠龙”合而为一。 ?? 此后,薛定谔虽也试图从更基本的假设出发导出更基本的方程,但终究没有成功,而不久,他也对这个失去了兴趣,转而去研究“生命是什么”。 历史则继续着演义他的历史喜剧。 ?? 德布罗意,薛定谔都在这场喜剧中成为诺奖得主而名垂青史。 尾声 其实在这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历史当中,上帝还是保留了某种公正的。薛定谔得出它的波动方程仅在海森堡的矩阵力学的的诞生一年之后,倘若上帝把这个玩笑开得更大一点,让薛定谔在1925年之前就导出薛定谔方程,那恐怕矩阵力学就根本不可能诞生了(波动方程也就是偏微分方程的理论是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熟悉的,而矩阵在当时则没有多少人懂)。如此则此前在量子领域已辛苦奋斗了十几年的哥本哈根学派就真要吐血了! ?? 薛定谔方程虽然搞出了这么一个波动方程,却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方程精髓之处,而对它的方程给出了一个错误的解释——也许命中注定不该属于他的东西终究就不会让他得到。对薛定谔方程的正确解释是有哥本哈根学派的玻恩作出的。(当然玻恩的解释也让物理界另一位大师——爱因斯坦极为震怒,至死也念念不忘“上帝不会用掷色子来决定这个世界的”,此为后话)。 ?? 更基本的量子力学方程,也就是薛定谔试图获得但终究无力企及的的基本理论,则是由根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少壮派弟子——狄拉克导出的,而狄拉克则最终领袖群伦,建起了了量子力学的神殿。
6136 次阅读|15 个评论
玄奇歌英文版:Mystical song
warlong 2012-11-30 23:32
Mystical song By Geongs Zhern (郑中) 2012.11.30 Yu! It’s dark and dark,quiet and quiet, Has it disappeared or existed? Oh! It’s phantom and phantom, It originally had no name. Who have mixed it to form a whole? Ifeel like something flowing is so cool! It can be so small that have no inside, but they are in the same state; It can be so large that have no outside, this is super-symmetrical universe. If it only has space but no time, this is so-called the beginning; If the volume is limited but no border, this is so-called occult. Getting stationary has no direction, so the initial number is the pure quantity; Quantum tunnel through potential barrier, and conformate the magical superfield. Perhaps global entanglementwasat the beginning, justit dominated the singularity of Taiji; Vacuum ripple by interfering and perturbation, souniversal gravitation be present in it. Among fluctuations of the field of vacuum, quantum bubbles are spinning; Between zero and one, quantum information be transmitting. Each point in space follows the same rule, and their metric keep covariant; The observation in any directions is uniformity, and their distribution follow the fractal law; The cosmic brane is inflating constantly, those galaxies fly away us after redshift rule ; In 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Be still echoing the music of Big Bang. Ah! Though the vacuum is so unreal, the quintessence existinit after all; Oh! Ifthe intuition see through everything, wecan wanderwith Dao freely. 博主《玄奇歌》中文版原帖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too3.html
个人分类: 道法自然|3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顾我在科学网上的活动
热度 2 tdcao 2012-11-25 17:59
科学网屏蔽我的博文,不知情者可能以为我踩到了科学网的红线。这不,肖教授竟然把我列为五大挑战经典物理博主之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772do=blogid=636096 ),他又表示他不懂物理。 其实,我是得罪了一些人,可能有的人也觉得我对他们的利益构成了威胁。 我一直在批评一些人对经典理论的否定,我怎么还成了挑战经典理论者?我认为相对论、量子论及其更早期的力学、光学、热力学的精髓都是不容否定的,但可以对其做些修正、补充和追根溯源的研究。 我本人的谈论几乎都是超导问题。人们普遍认为,完善的超导理论还没有建立起来,在这个基本观上我与他人没有差别。不同的是,我对超导的理论认识与人们存在根本的差别,但这不是“挑战经典理论”,因为他人的超导理论也是千差万别的,远不能被称为“经典”。要说经典,BCS理论倒算做一个,但高温超导的发现表明BCS理论存在缺陷,这是公认的,只是在谈及缺陷在哪里时,我与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谁对谁错,需要大家客观而理性地评判。
1751 次阅读|2 个评论
薛定谔方程与物质波概念存在水火不容的矛盾
热度 5 jmluo0922 2012-10-26 23:17
众所周知,普朗克量子、德布罗意物质波、测不准关系(或不确定关系),以及薛定谔方程等是量子力学和量子论的基本概念和公理。普朗克量子、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数学形式,在薛定谔方程中有明确的表达,可以说是方程的前提条件,按照常理它们之间不会存在任何矛盾。 事实上,从本人上一篇博文“ 量子力学与光速实验结果相矛盾 ”的论证不难发现,对于电子和质子组成的量子体系。按照物质的基本释义,两个粒子的运动是不可预测并具有不确定性,加上电场的传播具有有限速度c,电子处于质子前一时刻所产生的电场中。由于质子运动的不可预测性,质子前一时刻的位置不能由当前位置来推定,因此电子所处电场V(X)不可知,也无法表达,更不能用当前电子相对质子的位置确定的场V(R)来代替。这个两体粒子组成的简单量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中的电势场就不能确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 承认了微观粒子运动具有波粒二像性,物质波的特征,那么体系的薛定谔方程就不能确定 。同理,如果薛定谔方程是正确两体相互作用的方程,物质波的不可预测和不确定的运动就不能成立。 显然, 二者是不能同时成立的、水火不容的矛盾对立体 。薛定谔方程对于原子分子结构光谱的描述,已经有大量的实验证明是精确的数学工具,我相信 薛定谔方程是值得保留 的,德布罗意 物质波是多余的、应该抛弃的概念 。 “薛定谔方程与物质波概念存在水火不容的矛盾” 二者只能取其一,这就是我最近想要表明的,并希望通过科学网和SFN得到证实的观点。
个人分类: 杂谈|4759 次阅读|20 个评论
量子,怎能让我相信你
热度 4 jmluo0922 2012-10-11 10:49
对于一个氢原子这样的最典型的量子体系,可以用电子在质子(原子核)产生的中心场V(r)中的运动来描述,r是电子相对于质子的距离,V(r)主要是电磁场的势。众所周知, 电磁场在真空中以光速c传播,并不是瞬间的。 也就是, 电子所处的场是质子早前一时刻t'产生的,V(X)由t'质子与目前电子的距离X确定,即X=ct'。很显然V(r)与V(X)是完全不同的,V(X)才是电子所感受到的场。 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 是量子论对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描述,氢原子中的电子和质子的运动显然是不可预测的,V(X)一定是不可准确知道,按照描述粒子运动波函数的纯几率波解释,V(X)应该是随几变化的,因为X是几率函数。 氢原子结构模型 要用电子在中心场中的运动来描述, 物质波的概念是 绝对办不到的,因为电子感受到的电磁场是质子前一个时刻产生的, 不可能从当前来预测未来或推知先前质子的位置, 我们只能得到质子在某个坐标位置出现的概率,而不能获得其出现位置的必然结果。 思考了这样的问题,我不得不问题自己: 量子, 您凭什么让我相信,有什么理由让我相信, 难道信仰了您,歌颂了您,才有可能得 “诺贝尔奖” 的奖赏, 不相信就是“民科”,是这样的吗? 如果是,那我就再问一个问题: 量子,您是科学认识还是科学信仰?
个人分类: 杂谈|3444 次阅读|22 个评论
曹广福教授不要临阵脱逃
热度 11 jmluo0922 2012-7-10 17:14
中国科学网名人、金牌博主曹广福教授不知什么原因写了两篇涉及量子论的文章,以外行评内行的眼光,评说了量子力学及测不准原理。虽然作为外人,以不同的视角以审视的目光提出的只算是直觉性的看法和观点,但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应该支持。因此在他的博文留言并写到: 罗教明 2012-7-7 15:40 曹老师问得很好,我也赞同不准确性可以归为技术局限性。对此作以下说明: 无论是文科妞,还是理科男,从常识的角度来讲,在某一确定时刻,一个物体或粒子,所处空间位置和相关物理具有某个确定值,即真值。要知道它们是多少,就需要观察或测量(借助于工具或仪器),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在偏差,经多次测量,真值用结果的平均值和误差来表示。意义是所测物理量在某一个范围内,所用测量工具的精度越高范围就越小。这就是我们在高中就已经学过的常识性真理。 量子论的测不准(不确定)原理与上面说的测量误差理论完全不同,认为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也就是一个物理量越确定会导致某个或某些物理量的越不确定,最主要的有能量与时间,动量与距离关系式,并且这两个数学式对于量子力学体系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解决很多问题,据说还能解释氢原子为什么有基态,因此成为量子力学公理体系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问题: 1、微观粒子某一时刻,其物理量有没有确定值(真值)? 2、测量粒子的能量与时间测量相关,与距离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关,是什么关系?现在的能量与时间测不准关系正确吗? 我想这是物理学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给予曹老师强烈支持,曹教授作了回复: 博主回复(2012-7-7 15:57) : 深刻!微观世界的很多准则不同于数学公式,往往是实验与观察基础上产生的,谁又能保证未来不会有更精确测量的方法?能量、时间与距离的关系的确很复杂,或许这正是一些量子理论常常是观测加猜测的原因。连俺这个量子民科都会有疑问 接下来出现了以下跟帖: 吴飞鹏 2012-7-7 19:20 老曹怎么也搞起了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不是技术局限性,而是量子理论本身决定的结果。 博主回复(2012-7-8 09:08) : 那里,因为老邪的文章我胡侃几句而已,不过现在对测不准原理到底是什么有了点认识了,只是我总觉得这玩意有点玄乎 文克玲 2012-7-7 19:21 曹老师: 你对“测不准原理”的解释,还真是不准确。这不能怪你,要怪就怪把海森堡的原理,英文名"Uncertainty principle",翻译成了“测不准原理”的始作俑者。许多人都理解为是测量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错误的翻译,或许应该译为“不确定性原理”。 其实在现代的量子力学教科书中,这并不是一条基本的原理,而是可以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一个公式。两个力学量可以同时准确测定的必要充分条件是它们的算符对易,因此有共同的本征态。而坐标和动量算符不对易,没有共同的本征态(同是具有确定的坐标和动量的态),所以不能同时准确测量。这是由微观粒子的本性确定的,与测量技术无关。 博主回复(2012-7-8 09:09) : 文老师解释得很到位,学习了! 鲍得海 2012-7-8 00:23 上帝老哥确实误解了【测不准原理】,恰如【15】楼文先生所言。。。 其实,无论多大的东东,全部都是“测不准”的,包括地球。。。 博主回复(2012-7-8 09:10) : 天狼星特使也测不准? 科学网三位重量级博主的出现,令情况发生突变,挑起战争的曹教授立刻就投降认错了。此时,令我这个多管闲事的“二娃”非常尴尬,但我确信真理在我一方,再等一段时间,看看还有多少量子英雄豪杰落入这个不确定的“火坑”。 到了【30】楼,文教授再次现身 文克玲 2012-7-8 20:39 请大家注意,所谓测不准关系,说的是同时测量坐标和动量时的理论极限。如果单独测量坐标或者动量,理论极限是零--没有极限。至于实际测量时的误差,决定于所用的设备和方法,与量子力学理论无关。但是无论你使用何种设备和方法,只要是同时测量坐标和动量,绝不可能超过量子力学的理论极限。 我认为已经到了决战时机,因此提出了一个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 罗教明 2012-7-8 21:56 To 请教文教授一个问题: 不确定性原理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来自网上百科)。 这是粒子的微观性质不依赖于测量,一个孤立的基态氢原子,其能量在任意时刻能量都是确定的E0,即在确定的时间氢原子有确定的能量值E0,其中的电子能量也是确定的,那我们又如何来理解这个问题呢? 文克玲 2012-7-8 22:45 to 32楼: 只有氢原子基态在无穷长的时间内状态不变时,他的能量才是严格确定的。假如它是在一个容器内,有热运动,就会与器壁碰撞而改变方向,它的状态就有一个平均寿命。这时,氢原子的能级就有一个展宽。如果氢原子是在气体中,不断的与其它原子碰撞,平动的平均寿命更短,能级还要加宽。任何能级的宽度和它的寿命的乘积都等于普朗克常数。 罗教明 2012-7-8 22:50 文教授,我说的是“一个孤立的基态氢原子” 此后文教授没有回应,接下来我就作了以下总结: 罗教明 2012-7-9 10:50 基于【32】楼的问题, 不确定性原理与氢原子有稳定的基态相矛盾,因此不能成为物理学的普遍原理, 这就是我的看法 !!! 争论至此,结果十分明确,但我们的曹教授从【23】楼起就再也不出场,不回复大家的留言了。 请问曹教授,您引发了战争,临阵投降是您的专业水平问题;我赞同您的看法,给您声援帮您圆场,到最后您却默不作声,是不是太不地道了呢,以后您的粉丝还会信赖您么?
个人分类: 杂谈|8558 次阅读|65 个评论
氢原子结构理论中的因果大战幽灵(5)终结理论的基本要求
热度 4 jmluo0922 2012-7-4 13:29
氢原子作为人类已发现的100多种原子中的结构最简单的原子,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的运动结构体系。关于 氢原子稳定结构和光谱辐射的理论 ,是我们研究其它原子、分子和物质宏观结构基础,在科学理论中具有极其最重的地位, 是学术皇冠上的明珠 。由于氢原子是微观带电粒子组成的运动体系,因此终极理论必然 涉及运动学、力学、电磁学,其运动行为必须满足这些学科相关定律和理论的要求,至少不能与它们相互矛盾,并能合理解释结构变化产生的非连续光谱现象。 关于氢原子结构的模型,从卢瑟福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行星轨道模型,到玻尔量子化轨道模型,量子力学模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卢瑟福模型似乎无法克服“原子湮灭”的厄运,早早地退出了学术的历史舞台,量子力学氢原子模型成功地解释原子、分子和固体的结构和光谱,但同时也引来更令人担忧的物质波幽灵。 量子力学和量子论以一系列公理形成的体系作为其理论和哲学基础, 将实验证实了的带电粒子服从的电磁学和力学行为完全抛弃,用宏观和微观的适用性将物理定律和理论进行人为的分离。 原则上讲宏观运动是微观运动的累积,宏观物体由微观原子分子组成,宏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由微观原子分子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实验也证明, 即使是现在界定的微观结构或粒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既有符合量子非连续光谱辐射过程的发生, 又有完全符合经典理论的过程发生, 最有力的证据,包括卢瑟福实验,基本粒子和带电粒子在云室中沿轨道运行等符合经典力学和电磁理论描述的行为(粒子运动过程不断与云室气体相互作用并导致气体分子电离,应该是完全的微观相互作用过程,但粒子的运动是轨道性质的)。因此我认为 量子力学和量子论对于氢原子结构的描述是不完善的理论,甚至基本概念存在严重问题,即使薛定谔方程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原子分子结构和光谱问题的精确数学工具。 在我已发表的论文和在SFN、中国科学网上发表的博文中,向大家提供了我对氢原子结构和光谱的新认识,提出了新理论和新模型,得出的氢原子的基态稳定轨道运动结构,完全符合目前的力学、电磁学相关实验和理论要求,通过轨道共振也能合理解释氢原子的线光谱辐射现象,并能通过相关的数学推导出与量子力学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完全相同的数学方程,以及普朗克量子假设的数学形式。我确信新理论是关于氢原子结构和光谱科学认识上的突破和进步,明显优于现有的所有理论,并与目前已知的实验结果不冲突。 我写 这个系列博文 是对 前期发表在本网上的系列博文,关于 量子的解 释(1)-(5)的补充 , 重点阐述 了, 科学理论与实验测量 结果的关系、以及 物理模型与数学工具的关系 ,同时也对仅依赖数学可能导致科学进入幻境, 氢原子精细光谱以及薛定谔方程的准确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以加深读者对新理论的理解。 我认为科学探索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人类的科学认识可能会受到当时条件的影响,产生片面性,甚至误入迷途,因此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应有正确的识别能力,才不会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最后,我摘录 温家宝总理 最近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中 关于新技术革命和学术争鸣的两段论述 作为本文结尾,望大家互勉。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新产业革命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出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美欧学者近期预言称,一种 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即将来临,它 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 ,将 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 “二要 提倡学术争鸣和创新 。要提倡富有生气、不受约束、敢于发明和创造的学术自由。学术研究要鼓励争鸣,因为 只有争鸣,才能激发批判思维的产生。批判思维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独立思考精神,它不迷信任何权威,只尊重真理和规律 ; 不盲目接受任何一种观念和经验,而是经过认真的比较和分析,根据当时与当地的实际,取其有用成分,除其过时或不适宜的部分 。批判思维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批判,不可能有创造。要尊重个性。一个没有个性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大家按一个调子唱歌,没有创新,产生不了新的科技成果,也不会有生产力的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繁荣昌盛,关键在于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创造潜力和独立思考精神能否得到发挥。 否则,社会进步就会停滞或遭到扼杀,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思想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科技进步是做不到的,即使做到一些,也是有限度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没有人民主动性的国家,必然在竞争中失败。” 系列博文: 氢原子结构理论中的因果大战幽灵(5) 终结理论的基本要求 氢原子结构理论中的因果大战幽灵(4) 精确与精细的原因 氢原子结构理论中的因果大战幽灵(3) 物理世界真实不虚幻 氢原子结构理论中的因果大战幽灵(2) 电子会幽灵附体? 氢原子结构理论中的因果大战幽灵(1) 背景
个人分类: 物质结构|3552 次阅读|4 个评论
氢原子结构理论中的因果大战幽灵(4)精确与精细的原因
热度 3 jmluo0922 2012-6-29 18:03
量子力学最伟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通过求解相关问题的薛定谔方程及其推论,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原子、分子和固体结构中的许多问题,这个量子力学波动形式的方程为其提供了真正的数学基础,正如牛顿定律、麦克斯韦方程为经典力学和电磁学提供了坚实基础。 通过氢原子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得出的氢原子结构,以及计算出的光谱与实验数据符合的精确程度已经超过了设备的精度,因此量子论被誉为目前物理学最精确的理论。这点也是量子力学值得赞扬和夸奖的成就,那它为什么能达到如此的精确度呢?我想物理学家会以“因为量子力学无比正确才能有这样的结果”来回答,如果进一步问:为什么它无比正确?我不敢想像物理学家会给我们呈现什么样的答案,我这样刨根问底继续追问下去,我们最终会以费曼名言作为结束。 在我看来,氢原子定态薛定谔方程计算出的光谱与实验测量数据,原则上可以达到绝对精确,没有误差。即使如此也不能说量子力学和量子力学的观点就完全正确,因为薛定谔方程只是量子论的物理基础公理体系中众多假设中的一条,物质波作为方程的必要条件和量子论核心思想之一,在理解相关物理过程的逻辑与因果方面出现了极其严重困难,导致了理论体系的自相矛盾,而且我们今天已经通过经典的物理思想寻求到了新的答案。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方程求解氢原子结构和光谱的过程进行全面的探讨和审视。 1、 单体化表示氢原子结构特征,选择电子相对质子运动的相对坐标,通过电子相对于质子的运动来代表结构的性质建立模型进行求解,并采用电子有效质量来修正模型的相关结果。 经典理论: 这种处理对于两体相互作用结构体系的轨道运动的准确而且标准处理方法,因为质心坐标系是描述结构内部特征的正确坐标系; 量子力学: 在电子相对于质子的坐标系中建立了中心场模型,考虑到原子核运动的影响采用电子的有效质量对结果进行修正,提高了理论模型与实验数据符合程度。首先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原子核的运动是相对于谁?其效应为什么就可以用电子的有效质量来修正?根据量子论的基本概念,电子和质子的运动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原子核(质子)相对于谁的问题是无法回答的。如果我们考虑用电子有效质量修正模型结果有点根据,代表了质子相对于是电子和质子两者的质心的运动效应,因为质心相对于实验室肯定是作不可预测的运动,实验室得到的测量结果与理论模型就没有可比性。因此从逻辑上讲,量子论对氢原子中心场模型是解释不通的。 2、 氢原子定态薛定谔方程计算结果与光谱实验数据可以完全符合。 经典理论: 在通过氢原子基态轨道共振,利用驻波方法建立数学方程的过程中,选定了氢的基态轨道作为参照用于氢原子激发态轨道的描述,经相关的数学变换最后获得了与氢定态薛定谔方程完全相同的方程。因此氢原子基态及共振轨道已经成为薛定谔方程描述其它轨道振动的基准,因此其光谱也具有基准性质,原则上讲,氢原子的光谱实验数据与方程计算结果应严格符合。 量子力学: 我不知如何解释,可以用由于正确所以精确来解释,还是可以找出其它理由,我不得而知,请大家赐教! 3、 精细光谱和精细结构 经典理论: SFN的 物理学家 Swansont 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经典的共振轨道理论如何解释光谱的精细结构,我当时没有直接正面回答他,只是告诉他考虑电子的自旋可以解决,留下了一个悬案。现在我也不打算完全公布,因为物理学的规律研究是广大物理学工作者的共同责任,我现在只给大家提供思路:质心坐标是描述氢原子结构的正确坐标,实验光谱数据反映的是质心相对于实验室运动部分和电子与质子相对于质心运动部分。多普勒效应是质心相对于实验室运动的体现,这点我想大家可以很容易理解;电子与质子面对面运动一周,在质心坐标系下观察,电子和质子也同时自转了一周,因此,电子与质子做圆周轨道运动的同时,也在自转,频率与轨道频率相同,产生的磁效应是精细光谱的原因,为什么精细光谱分裂为两条,请大家思考。 量子力学: 需要引入自旋量子数进行描述,具体图像我不清楚。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的讨论,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谁能对氢原子的结构和光谱给出清楚、合理的解释已经十分明确,我就不再作过多的评论。 世界是符合逻辑和因果关系,还是由物质波幽灵主宰,请各位自己考虑,但从科学认识的长远历史眼光来看,科学认识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波折和反复,正如日心说与地心说的战争。我相信最终历史会做出正确选择和评价。 系列博文: 氢原子结构理论中的因果大战幽灵(5) 终结理论的基本要求 氢原子结构理论中的因果大战幽灵(4) 精确与精细的原因 氢原子结构理论中的因果大战幽灵(3) 物理世界真实不虚幻 氢原子结构理论中的因果大战幽灵(2) 电子会幽灵附体? 氢原子结构理论中的因果大战幽灵(1) 背景
个人分类: 物质结构|6734 次阅读|7 个评论
答网友史雄伟博士
热度 1 jmluo0922 2012-1-29 18:21
关于氢原子结构的电磁理论的个人观点,在中国科学网、美国SFN网上公开,以及科技日报的专题介绍以来,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对于我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此,我对关心这个科学主题讨论的所有人员表示诚至的感谢。 在科学网相关博文中,大部分网友的意见和建议我都以回复方式进行了相关的解释,与大家进行了相关讨论,绝大多数学术问题基本得到了澄清,在这里就不再重复。2011年7月18日,网友史雄伟博士发表了标题为“ Why professor Luo's Hydrogen model is not the right choice? ” ,针对量子论和我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观点进行评述,指出量子力学和我的新理论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子结构问题。他的主要论点集中在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原子结构与光谱的关系,以及电磁场麦克斯韦理论方面。当然,史博士能从上述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原子结构问题,并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我认为这种精神和行为是值得提倡的。 对于氢原子以及其它原子、分子结构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来自于它们的电磁辐射即光谱规律的分析,因此关于氢原子结构的理论必须能正确的解理和描述原子的光谱现象。以量子假设、物质波、测不准关系等“颠覆性”概念为基础的量子论,为解释原子分子结构提供了新理论,薛定谔方程、矩阵力学和算符理论等为解决这些微观结构问题提供了相关的数学工具。薛定谔方程应用于氢原子结构的求解,光谱数据与计算值比较取得了惊人一致,这点是不可否认的。对于其它复杂原子和分子,由于其结构可以用中心力场来近似描述,采用与氢原子处理类似的方法,引入量子亏损及有效电荷等概念,建立相关方程进行近似求解,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这点也是应该承认的。因此,对于我个人来讲,完全赞同美国著名物理学家J.Slater在其著作《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对量子力学的评价:作为量子力学的波动形式的薛定谔方程,为我们解释微观结构问题提供了精确数学工具,通过其求解和推论,可以精确地解释微观结构和光谱现象,其地位如同经典力学中的牛顿定律。 我提出氢原子结构新理论,不仅是由于通过推理发现物质波概念本质上是自相矛盾的,更重要的是目前我们对带电粒子的电磁辐射作出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并导致了基于逻辑和因果关系的科学原则被否定。事实上,任何正确的物理理论,必须具有正确的概念和定义,并在此基础之上,能对物理规律进行准确描述。既然物质波的不确定性释义在应用于原子结构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模型理解上,出现了粒子坐标系中的理论模型与实验观察不可比较的严重悖论,因此物质波这个基本概念就必须抛弃。 对于氢原子两体带电粒子质心轨道运动体系,应用经典力学和电磁学定律,考虑到感应电磁场的相互作用,重新认识体系的电磁辐射和轨道稳定性问题,事实上是不难得出氢原子基态的,这点已经在我的博文和论文中进行了详细的推证。需要说明的是,理解其中的电磁学现象应用的是库仑定律、安培磁场力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空间位移电流概念,重点分析作用于带电粒子上的电磁场力,包括辐射阻尼力和机械力等。 在此基础上采用氢原子结构的共振来解释氢原子的线光谱,数学上采用了驻波的处理方法来求解氢原子基态结构的共振问题。 作为我个人的理解,对于其它原子分子结构,采用电磁学理论和力学定律是可以得到稳定的基态的,也就是可以通过电荷、电流、位移电流的相互作用平衡的理解和获得这些结构的基态。由于原子结构与氢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即有心周期运动,就可以用中心力场模型来近似描述,已成功应用于氢原子结构和光谱的薛定谔方程和方法,也可以用于这些原子的求解。因此,薛定谔方程及其等同的数学表述是可以作为数学工具用于原子分子及固体结构分析的。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我的论文和博文中,原始的共振方程是难于获得解析解的,通过数学变换,以氢原子基态圆周轨道作为参照,并考虑到基态圆形轨道作为驻波具有节点性质,可以获得E=hv数学关系,氢原子基态共振方程就可以变换成与氢原子定态薛定谔方程完全一致的数学形式。很显然,这一过程是数学上的要求,而非物理的。也就是普朗克量子假设E=hv不是物理客观现象,而是当我们用氢原子基态作为参照来描述其它共振轨道才成立的数学关系。 以上介绍了氢原子的基态及共振的电磁学模型,表明了原子结构与其线光谱的关系,并且我认为这个模型并不排斥非共振情况下的连续光谱(韧致辐射)和原子间完全弹性相互作用(纯经典过程)的产生。 注:详细的论证见论文和相关博文
个人分类: 杂谈|4420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客两年目标还远难实现
热度 9 jmluo0922 2011-12-29 14:57
今天是我在中国科学网开通个人博客两周年纪念日,花点时间写一篇文章,整理和记录过去两年来的心旅历程是一件应该认真对待的事情。 两年来,在科学网上发表了56篇博文,总访问量刚过72000次,没有一朵小红花,好友97人。很显然从这些数据硬指标来看,我是一位不合格的博主,与科学网及主流博友们的兴趣大相径庭。这也许是由于我开博的主要动机在于“展示自己的学术思想,以学术会友”,与科网的主旨相悖的原因导致的吧。 两年来的最大收获就是新认识了许多专家和朋友,其中赵国求教授以及通过他认识的物理学哲学界的专家,在学术上的敬业和真诚态度是令人赞赏的。我与赵国求相识、相知,到相互支持,完全是出于对物质结构与量子论的共同兴趣和志向,虽然我们的观点完全不同,但出于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的共同愿望,很快地走到一起共同研讨。 事实上,从表面上看我的氢原子结构新理论给人最初的印象是有超级大民科嫌疑的,因为“经典物理理论的困难”已经成为一般常识在人们脑子里根深蒂固,100多年来无数顶级的聪明头脑都思考这个问题都没有产生过异议,因此采用经典理论构建原子结构模型的行为,一定会被认为是脑子进水,思维错乱,不可能会有结果。这点我是十分理解的,也是我的文章在主流的物理期刊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我只希望能遇见一位能耐着性子认真看完和理解文章内容的主流杂志主编,但这个人始终没有出现。 与我进行初次学术交流的专家学者,包括参加物理学哲学研讨会的曹天予教授、桂起权教等,对于我提出的观点最初的心态是复杂的,一般持程度不同的拒绝态度,但当我讲述完我的学术观点后绝大多数的学者的态度会转变为惊喜。态度的第一转变点发生在我论述带电粒子辐射模型,让大家意识到目前的认识是错误的,另外就是波粒二像性的不确定性,将导致粒子坐标系中的理论模型与实验观测不可比较的严重逻辑悖论。当我用完全自约束的空间位移电流来解释光子,并应用于氢原子中的辐射互相作用分析,获得力学稳态平衡的原子基态时,几乎所有的听众都会被这个氢原子结构的新图景深深吸引,并投入到全神贯注的分析和理解,同时也会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我知道此时我的观点已经基本征服了他们,接下来的原子线光谱问题,就变得十分容易。只需将光谱理解为原子的轨道共振,这个现象从数学处理方法的角度来讲是可以有多种选择,驻波是其中的一种。因为氢原子基态轨道本身就可以视为特殊的驻波,并具有节点的性质。用驻波方法写出氢原子的基态轨道方程,经数学变换就推导出了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以及普朗克的量子假设,一切都显得十分的自然并符合逻辑。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对量子化现象重新作出解释,原子分子的线光谱是由于微观结构及其共振表现出的能量或频率不连续性导致的,目前量子力学中的不同数学表述波方程、矩阵力学和算符理论等是对这个物理实质的不同数学表述,波函数实际上是轨道结构的模态函数表达了共振时轨道的形态变化。 学术交流至此,每一位听众一般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震撼,沉思之后会提出相关问题,对文章中的多个细节进行深入讨论,最后是赞扬和勉励。 我写上述文字并不是想通过自我吹嘘来炒作,以达到某种目的。只是想将与专家交流真实过程展现给各位有兴趣的网友,以利于大家有一个正确心态来理解我的学术观点。 我要特别感谢科学网给我们每个人展示个人才华,发表个人学术观点的网络平台。科技日报的专家团队正是从我的科网博客中发现了我的观点对科学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才决定重点报道我的氢原子结构新理论,并且人民网、中广网、星岛环球网等以科技新闻的方式即时转载,使我的学术观点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从目前报社收到的读者反馈意见来看,我的观点得到了许多读者包括专业人士广泛支持。另外也要感谢Google将我的附件论文以“interpretation about quantum”主题收入学术搜索库,这是对我的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本网网友杨正瓴教授、黄秀清教授,黄兴滨等对我探索科学的行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要感谢曹天德博士、刘全慧教授、王云平教授、吴宝俊博士等物理专业人士,对有关学术问题展开的激烈争论,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战争。通过向您们学习,我深感二年来我的知识得到充实、水平得到了提高。 最后,祝全体科学网网友新年快乐!我们共同期待2012年可能的“科学奇迹年”的到来。 (关于相对论时空问题,以后另外行文总结)
个人分类: 杂谈|5103 次阅读|21 个评论
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量子物理的历史从普朗克开始
热度 3 liuli66 2011-11-17 16:11
量子物理(量子力学)的历史,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1900年普朗克针对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问题,提出了“量子”的概念,标志着量子物理(量子论)的开始。 1905年,爱因斯坦运用量子的观点,解决了长期困扰着人们的“光电效应“问题,为量子物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再重申一个老调:爱因斯坦是因为光电效应的工作而获得了NB奖。这只是名义上的,其实也是对爱因斯坦那离经叛道的、划时代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的承认。 量子的概念,如果说,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时还是一个假说(hypothsis),那么,1905年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工作,就将量子假说提升为理论(theory)了。如果还不够,那么,1918年普朗克获得NB物理奖,说明科学共同体普遍接受了量子思想,这时说量子“理论”是没有问题的。 量子物理吸引了许多年轻科学家投入其中,比如波耳(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原理,矩阵力学1925年),德布罗意(物质波概念),薛定鄂(波动力学;并证明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的等价性1926年;后来人们将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合称为“量子力学”)等,修建量子物理的“长城”。 量子物理的“长城”,至今还在延伸……
97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自笛卡儿以来哲学观念的发展和量子论的新形势的比较
whyhoo 2011-11-7 18:19
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希腊科学文化全盛时期后的两千年内,与早期那些问题不同类型的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人类的心灵。在希腊文化的头几个世纪,最强大的推动力是来自我们在其中生存并为我们所感觉的世界的真正实在。这种实在充满了生命,并且没有充分的理由强调物质与精神、或者由体与灵魂的区别。但在柏拉图的哲学中,人们已看到另一种实在开始抬头了。杜拉图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中,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被捆缚着,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他们能从墙上看到他们自己和他们身后物体的影子。因为他们除了影子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他们就把这些影子看作是实在的,而不知道物体本身。最后,囚犯之一逃跑了,从洞穴来到了阳光下。他这才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东西,并且认识到他过去一直被影子所欺骗。他这才第一次知道了真理,只能悲伤地回忆他在黑暗中度过的漫长生涯。真正的哲学家就是从洞穴逃到真理之光中的囚犯,他是一个具有真实知识的人。与真理的这种直接联系,或者我们可以用基督教徒的话说,与上帝的直接联系,是一种新的实在。这种实在已开始比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世界这一实在变得更强了。与上帝的直接联系是在人类的灵魂中,而不 是在世界上发生的,自柏拉图以来的两千年内,这是比任何其他事情更费人思考的问题。在这个时期内,哲学家的眼睛是朝着人类的灵魂和它与上帝的关系,朝着伦理学问题,朝着天启的解释,而不是朝着外部世界。只有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才能看出人类精神的一种缓慢的变化,它最后复活了对自然的兴趣。 自从十六、十七世纪以来,与科学基本概念密切联系的哲学观念的发展,成为自然科学巨大发展的前驱,并相互影响。因此,从现代科学在今天所最终到达的地位出发来评价这些观念可能是有益的。 这个科学的新时代的第一个大哲学家是勒来 • 笛卡儿 (Ren6Descartes) ,他生活于十七世纪的前半期。他的那些对科学思想发展最为重要的观念,包含于他的《方法论》 (Discourse on Method) 之中。根据怀疑和逻辑推理,他试图为哲学体系找到一个全新的并如他所想象的那样坚实的基础。他不接受天启作为这样的基础,他也不愿不加批判地接受感官所感知的东西作为这样的基础。所以,他从他的怀疑方法开始。他对我们的感觉所告诉我们的关于我们推理结果的意见表示怀疑,最后他得到了他的名言: “ 我思故我在 ”(cosito erso sum) 。我不能怀疑我的存在,因为这是由我在思想这一事实推论出来的。在用这种方法建立了我的存在之后,他基本上沿着经院哲学的路线,进一步证明上帝的存在。最后,从上帝给我以相信世界存在的强烈倾向这一事实出发,推论出世界的存在,因为上帝是绝对不可能欺骗我的。笛卡儿哲学的这个基础与古代希腊哲学家的基础根本不同。这里的出发点不是基本的本原或实体,而是一种基本知识的尝试。并且笛卡儿认识到,我们对自己内心的了解比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更为确实。但是他的出发点 —— 上帝-世界-我这个 “ 三角形 ”—— 却危险地简化了进一步推理的基础。开始于柏拉图哲学的物质与精神或灵魂与肉体的区分现在是完成了。上帝既和我相区别,又和世界相区别。上帝事实上被提到超乎世界和人类之上这样的高度,以致于他最终出现在笛卡儿的哲学中只是作为建立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共同参考点。 古希腊哲学曾试图通过寻求某种基本统一的本原来找到事物的无限多样性中的秩序,而笛卡儿则试图通过某种基本的区分来建立秩序。但是由于区分而形成的三个部分将多少失去它们的真义,如果其中任一部分被认为是同其他两部分区分出来的话。如果人们终究要使用笛卡儿的基本概念的话,重要的一点是上帝在世界与我之中,同样重要的是不能把我真正和世界分开。笛卡儿当然知道联系的无可争辩的必然性, 但是以后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却在 “ 思维实体 ” (rescogitans) 和 “ 广延实体 ”(res extensa) 的两极基础上发展,而自然科学的兴趣集中在 “ 广延实体 ” 上。笛卡儿的区分对其后几个世纪人类思想的影响是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的,但是,由于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下面我们必须加以批判的正是这种区分。 当然,说笛卡儿的新哲学方法开辟了人类思维的新方向,那是错误的;他所做的实际上只是第一次系统地表述了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代已露端倪的人类思维的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对数学的兴趣的复活 ( 这表现了哲学中柏拉图成分日益增长的影响 ) 和对人格宗教的极力强调。对教学的日益增长的兴趣倾向于这样一种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从逻辑推理开始,并试图以这种方法得到某些象数学结论那样肯定的真理。对人格宗教的强调将我及其与上帝的关系同世界区分开来。如从伽利略的工作可以看出的,将经验知识和数学结合的兴趣,或许部分地是由于用这种方法,能够得到某种能完全避免宗教改革所引起的神学争论的知识。这些经验知识能够用公式表示,而不用谈到上帝或我们自身,同时,这些知识倾向于将上帝一世界一我这三个基本概念区分开,或 者将 “ 思维实体 ” 与 “ 广延实体 ” 区分开。在这个时期中,在经验科学的先驱者当中有时似乎有一个明确的协议,这就是在他们的讨论中不应当提到上帝的名字和根本的原因。另一方面,区分的困难从一开始就能清楚地看出来。例如,在区分 “ 思维实体 ” 与 “ 广延实体 ” 时,笛卡儿不得不把动物全部归入 “ 广延实体 ” 之中。因此,动物和植物与机器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行为完全由质料因所决定。但是,要完全否认动物中有某种灵魂存在,总似乎是困难的,即令我们确信物理学和化学定律在生命机体中也严格成立,对于我们来说,象托马斯 • 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的哲学中较陈旧的灵魂概念似乎也还比笛卡儿的 “ 思维实体 ” 概念更为自然,更不勉强。笛卡儿这种观点的后果之一是:如果把动物仅仅看作是机器一样的东西,就很难不设想人也是一样。在另一方面,因为 “ 思维实体 ” 与 “ 广延实体 ” 被认为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它们就似乎是不可能彼此相互作用的。因此,为了保持精神经验与肉体经验间的完全平行性,精神在其活动中也应当由一些同物理学和化学定律相对应的规律完全地决定。这里就产生了 “ 自由意志 ” 的可能性问题。显然,整个这种描述多少是有点人为的,它也显示了笛卡儿分类的严重缺陷。 另一方面,在自然科学中,这种分类在几个世纪以来是极为成功的。牛顿力学和所有以它为模型而建立的其他经典物理部门,都是从这样一个假设出发的,这就是假设人们能够描述世界,而不需要提到上帝或我们自身。很快地,这种可能性似乎差不多成为一般自然科学的必要条件。但是,在这一点上,通过量子论,形势有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着手将笛卡儿的哲学体系和现代物理学中我们的现状作一比较。前面已经指出,在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中,我们确实能够有所进展,而不用提到作为个人的我们自身,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自然科学是由人建立起来的这个事实。自然科学不单单是描述和解释自然;它也是自然和我们自身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部分;它描述那个为我们的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这或许是笛卡儿未能想到的一种可能性,但这使得严格把世界和我区分开成为不可能了。 在理解和接受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方面,人们感到巨大的困难,即令是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不例外,人们可以从笛卡儿的分类那里追踪到这种困难的根源。在笛卡儿以来的三个世纪中,他的这种分类已经深深地渗入人类的心灵,因此要把实在这个问题用一个根本不同的方式来替代,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关于 “ 广延实体 ” ,笛个儿的分类所持的立场是人们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的实在论。世界,即广延之物 “ 存在 ” 着。这 和实用的实在论是有区别的。实在论的几种不同形式可以描述如下。如果我们要求一个陈述的内容不依赖于它能被证实时所处的那些条件,我们就把这个陈述 “ 客观化 ” 了。实用的实在论假设,确有一些陈述能被客观化,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由这样一些陈述所组成。教条的实在论要求所有有关物质世界的陈述都能够客观化。实用的实在论过去一直是、今后也永远是自然科学的主要部分。然而,教条的实在论,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则不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在过去科学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经典物理学的立场就是教条实在论的立场。只有通过量子论,我们才懂得精密科学不以教条的实在论为基础是可能的。当爱因斯坦批评量子论时,他正是从教条的实在论的基础上出发的。这是十分自然的态度。每一个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都感到他正在研究的东西是客观地真实的。他力求使他的陈述不依赖于它们能被证实时所处的那些条件。特别在物理学中,我们能用简单的数学定律解释自然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这里我们接触到的是实在的某种真正的特征,而不是我们自己所捏造出来的某种东西 ( 从任何字面的意义上来理解 ) 。这正是当爱因斯坦取教条的实在论作为自然 科学基础时,他在内心所持的立场。但是,量子论本身就是能够不用这个基础而只用简单的数学定律解释自然的例子。如果人们拿这些定律和牛顿力学相比较,它们似乎不十分简单。但是,如果考虑到被解释的现象的巨大复杂性 ( 例如复杂原子的光谱线 ) ,量子论的数学方案还算是比较简单的。自然科学实际上是能够不以教条的实在论为基础的。 形而上学的实在论认为 “ 事物真正在在着 ” ,从而比教条的实在论更前进了一步。这实际上就是笛卡儿企图用 “ 上帝不能欺骗我们 ” 的这个论据来证明的东西。就这里出现 “ 存在 ” 这个词来说,事物真正存在着这个陈述是不同于教条的实在论的陈述的,就这里出现的 “ 存在 ” 这个词来说,同它在另一陈述 “ 我思故我在 ” 中具有同样的意义。 ……“ 我思,故我在。 ” 但是,在这里,这个尚未包含在教条的实在论的命题中的意义却是很难理解的;这就引导我们对 “ 我思故我在 ” 这个陈述作出一般性批评,而笛卡儿是把它当作他能在其上建立他的体系的坚实基础。确确实实,这个陈述具有和数学结论一样的确定性,如果 “ 我思 ” 与 “ 我在 ” 等词是用日常方式定义的话,或者,更谨慎同时更严格地讲,如果上述两词定义的方式使得上述陈述可以随之作出的话。但是,这什么也不能告诉我们,究竟我们在探索我们的道路时,我们能使用 “ 思维 ” 和 “ 存在 ” 的概念到怎样的程度。归根结蒂,在很普遍的意义上,总有这样一个经验性的问题:我们的概念究竟能使用到怎样的程度,形而上学的实在论的困难,在笛卡儿之后就立刻被感觉到了,并且成了经验论哲学、成了感觉论和实证论的出发点。 可以作为早期经验论哲学的代表的三位哲学家是洛克 (Locke) 、贝克莱 (Berkaly) 和休谟 (Hume) 。与笛卡儿相反,洛克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以经验为基础。这种经验可以是 感觉或我们心智作用的知觉。洛克这样说:知识是两种观念符合或不符合的知觉。第二步是贝克莱迈出的。如果实际上我们的知识是由知觉推导出来的,那么,说事物真实存在的陈述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只要知觉是既定的,不管事物存在还是不存在,都不可能有任何差别。因此,被知觉到就是等同干存在。这条论证的路线后来又被休谟发展到极端的怀疑论,他否认归纳法和因果关系,并由此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要是认真地采纳它,就会摧毁全部经验科学的基础。已在经验论哲学中所表现的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批评,就它是反对朴素地使用 “ 存在 ” 上词的警告来说,那当然是正确的。这种哲学的实证的陈述也能从相似的路线加以批评。我们的知觉最初并不是一堆颜色或声音;我们所知觉的已经是被知觉的某物,这里的重点是在 “ 物 ” 一词上,因此,用知觉代管物作为实在的最终元素,我们是否能得到什么东西,是值得怀疑的。 现代实证论者已清楚地认识到基本的困难。这条思维路线表达了对朴素地使用如 “ 物 ” 、 “ 知觉 ” 、 “ 存在 ” 这样一些术语的批评,其方法是通过一般的假设:一个已定句子究竟有无意义这样的问题应当永远受到彻底和严格的审查。这个假设和它的基本态度是从数理逻辑推导出来的。自然科学的步骤被描绘为就象是在现象上附加上一些符号。就象在数学中一样,这些符号能按照一定的规则结合起来,这样,关于现象的陈述就能用符号的组合来表示。然而,不按照规则行事的符号组合并不是错误的,而只是没有意义而已。 这种论证的明显困难是没有一个普遍的判据来判别一个句子在什么时候应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句子属于一个概念和公理的闭合系统时,才有可能作出确定的判断,这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与其说是惯例,不如说是一个例外。在某些情况下,关于某个句子是没有意义的推测,曾经导致历史上的重要进展,因为它开辟了建立新的联系的道路,而这种新联系在句子是有意义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建立的。前面讨论过的量子论中的一个例子就是这样的句子: “ 电子在什么样的轨道中绕着原子核运动? ” 但是,一般地讲,从数理逻辑所作出的实证论方案在对自然的描述中是太狭窄了,对自然的描述必须使用仅有含糊的定义的词与概念。 一切知识最终都以经验为基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最后导致一个有关自然的任何陈述都有逻辑明确性的假设。这样的假设似乎在经典物理学时期就已经被证实了,但是自从量子论建立以来,我们已知道它不能成立。例如,一个电子的 “ 位置 ” 和 “ 速度 ” 等词,不论在它们的意义上和它们可能的联系上,似乎全都很好地定义了,事实上,它们是在牛顿力学的数学框架中明确地定义了的概念。但是,从测不准关系看来,实际上它们并没有很好地被定义。人们可以说,考虑到它们在牛顿力学中的地位肘,它们是很好地定义了的,但在它们和自然的关系方面,它们并没有很好地定义下来。这表明,我们决不能预先知道,在把我们的知识推广到只能用最精密的仪器才能深入进去的自然的微小部分中去时,对某些概念的适用性应该加上什么样的限制,因此,在深入过程中,有时我们不得不这样使用我们的概念,这种使用方式既不正当,也没有任何意义。坚持完全的逻辑明确性这一假设会使得科学成为不可能。在这里,现代物理学使我们想起一句古老的格言:一个人坚持要不讲一句错话,那就得永远默不作声。 在德国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康德 (kant) 的哲学中,企图把两条思维路线结合起来,其中一条是从笛卡儿开始的,另一条是从洛克和贝克莱开始的。和现代物理学的结果相比较,康德有一部分工作是重要的,这部分工作包含在《纯粹理性批判》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一书中。他提出了一个问题:知识是否仅仅起源于经验,或者还能来自其他的源泉,他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知识有一部分是 “ 先天的 ”(apriori) ,而不是从经验归纳地推论出来的。因此,他区分了 “ 经验的 ” 知识和 “ 先天的 ” 知识。同时,他也区分了 “ 分析 ” 和 “ 综合 ” 的命题。分析的命题仅仅从逻辑推出,如果否认它们将导致自相矛盾。所有不是 “ 分析 ” 的命题,就称为 “ 综合 ” 的命题。 根据康德的见解,什么是 “ 先天的 ” 知识的标准呢,康德同意,一切知识从经验开始,但他又加上一句,知识并不总是从经验推导出来的。确实,经验告诉我们某种东西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但经验并不告诉我们它不能是别的。因此,如果一个命题是和它的必然性一同被想出的,它就必定是 “ 先天的 ” 。经验从来没有赋予它的判断以完全的普遍性。例如, “ 太阳在每天早晨升起来 ”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知道在过去这个规律没有例外,并且我们预料它在未来仍然成立。但我们可以想象这个规律的例外。如果一个判断是以完全的普遍性来陈述的,那么,如果不能想象有任何例外,它就必定是 “ 先天的 ” 。一个分析的判断总是 “ 先天的、即令一个小孩是从玩弹子中学到算术的,他也不需要在以后去重新体验以理解 “ 二加二等于四 ” 的论断。另一方面,经验知识是综合的。但是先天的综合判断是可能的吗,康德试图用似乎满足上述标准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他说,空间和时间是纯直观的先天形式。在空间的例子中,他作出了下述形而上学的推论: 1. 空间不是一个从其他经验抽象出来的经验概念,因为在认为某些感觉是起因于外部的某些东西时,一定要以空间观念作为前提,而且外部经验只有通过空间的表象才是可能的。 2. 空间是构成一切外部知觉的基础的必要的、先天的表象;因为我们不能设想没有空间,虽然我们能够设想在空间中没有任何东西。 3. 空间不是一个关于一般物的关系的推论概念或一般概念,因为只有一个唯一的空间,而我们所说的各种 “ 空间 ” ,都是那独一无二的空间的各个部分,而不是它的各种实例。 4. 空间被表象为一个无限的给定的量,它把空间的一切部分囊括于自身之内;这种关系不同于概念对其实例的关系,因此空间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直观形式。 这些论证将不在这里讨论。提到它们,仅仅是作为在康德心目中关于先天的综合判断的一般类型证明的一个例子。在物理学方面,除了空间和时间之外,康德认为因果律和实体概念也是先天的。在他的工作的后一阶段,他还试图把物质不灭定律、 “ 作用和反作用 ” 相等、甚至万有引力律也包括在内。在这方面没有一个物理学家愿意追随康德,如果 “ 先天的 ” 一词是在康德给它的绝对意义上来使用的话。在数学方面,康德把欧几里得几何学看作是 “ 先天的 ” 。在我们将康德的这些学说和现代物理学的结果作比较之前, 我们必须提到以后我们要引用到的他的另一部分工作。曾经成为经验论哲学的起因的 “ 事物是否真正存在 ” 这个可厌的问题,也在康德的体系中出现过。但是康德并没有追随贝克莱和休谟的路线,虽然那条路线在逻辑上较为前后一致。他保留了不同于知觉的 “ 物自体 ” 的观念,这样也就保留了与实在论的某种联系。 现在来将康德的学说和现代物理学作比较,首先,看起来好象他的 “ 先天的综合判断 ” 的中心概念已被本世纪的发现完全消灭了。相对论已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念,事实上,它已揭示了空间和时间的全新特征,这些特征在康德的纯直观的先天形式中是一点也看不出的。因果律在量子论中不再适用,物质不灭律对于基本粒子也不再成立。虽然康德不能预见这些新的发现,但是既然他确信他的概念是 “ 任何能称为科学的未来的形而上学的基础 ” ,那么看一看他的论证在那里错了,是有意义的。 我们举因果律作为一个例子。康德说,每当我们观察一个事件,我们都假设有一个居先的事件,跟着那个事件必有另一个事件按照某种规律随着发生。这,如康德所论述,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在这个讨论中,我们是否总能找到为另一事件所跟随的居先事件,这并不重要。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能找到它。而且即使我们不能找到它,也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我们询问这个居先事件可能是什么并且去寻找它。由此可见,因果律归结为科学研究方法;它是科学能够成立的先决条件。既然我们实际上应用了这种方法,因果律就是 “ 先天的 ” ,而不是从经验推导出来的。 这在原子物理学中也正确吗?让我们考察一个能够发射出一个 alpha 粒子的镭原子。发射 alpha 粒子的时间不能预测。我们只能说平均起来辐射将在大约两千年内发生。因此,当我们观测发射,我们并不实际寻找那个使得发射必定按照某种规律随之发生的居先事件。从逻辑上说,完全有可能寻找这样一个居先事件,我们不必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发现这种事实而沮丧失望。但是为什么在这个自康德以来一直是很根本性的问题中,科学方法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呢,对这个问题可以作出两个可能的答案。一个是:根据经验,我们确信量子论的定律是正确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知道,作为发射在一个给定时间发生的原因的居先事件是无法找到的。另一个答案是:我们知道居先事件,但并不十分准确。我们知道,引起 alpha 粒子发射的是原子核中的力。但是,这种知识中包含了原子核与世界的其余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为什么 alpha 粒子在那个特定时间发射,我们必须知道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微观结构,而这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康德关于因果律先天性的论证就不再成立了。对于作为直观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的先天特性也能作类似的讨论。结果将是一样的。康德认为是一种不容争辩的真理的先夭概念不再包含在现代物理学的科学体系中了。 然而它们在多少不同的意义上构成了这个体系的主要部分。 在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的讨论中,曾经强调指出,我们在描述我们的实验装置时,更一般地讲,在描述不属于实验对象的那部分世界时,使用了经典概念。包括时间、空间和因果性在内的这些经典概念的使用,事实上是观测原子事件的条件,并且是 “ 先天的 ”( 在这个词的本义上说 ) 。康德所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些先天的概念能够作为科学的条件而同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适用。当我们作一个实验,我们必须假设有一条事件的因果链,这条链从原子事件开始,通过仪器,最后到达观测者的眼睛;如果不假设这种因果链,关于原子事件就毫无所知了。然而我们也必须牢记经典物理学和因果性只有有限的运用范围。康德所未能预见的正是量子论的这种基本佯谬。现代物理学已经改变了康德关于先天的综合判断的可能性的陈述,将它从形而上学的陈述转变为实用的陈述。这样,先天的综合判断便具有相对真理的特征。如果人们用这种方式重新解释康德的 “ 先天性 ” ,就没有理由认为,知觉是给予的,而事物却不是。就象是在经典物理学中一样,我们能够象谈论那些被观察到的事件那样谈论那些未被视察的事件。因此,实用的实在论是新解释的固有的部分。在考察康德的 “ 物自体 ” 时,康德曾指出,我们不能从知觉作出关于 “ 物自体 ” 的任何结论。这种陈述,如威和克尔所指出,在如下的事实中有它的形式类似性,就是虽然在所有的实验中使用了经典概念,原子对象的非经典行为仍是可能的。对于原子物理学家, “ 物自体 ” 最终是一种数学结构,如果他一定要使用 “ 物自作 ” 这个概念的话 Z 但是这种数学结构 —— 与康德相反 —— 是间接地从经验推导出来的。 在这种新解释中,康德的 “ 先天性 ” 是与经验间接联系的,不过这些经验是通过长时期以来人类精神的发展而形成的。生物学家洛伦兹 (L0rentz) 遵循这种论据,曾经把 “ 先天的 ” 概念和动物中称为 “ 遗传的或天赋的安排 ” 的行为形式作了比较。对于某些原始动物,空间和时间不同于康德所谓的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 “ 纯直观 ” ,这确实是完全说得通的。后者可以属于 “ 人 ” 这个种类,但不属于不依赖于人的世界。但是,在追随对 “ 先天性 ” 的这种生物学解释时,我们或许进入了过于假想的讨论了。这里所论述的仅仅是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 “ 相对真理 ” 一词当与康德的 “ 先天性 ” 相联系时能够作怎样的解释。 现代物理学在这里被用作检验若干以往的重要哲学体系的结果的一个例子,或者说一个模型,这些哲学体系过去当然被认为是在更广阔得多的领域内也成立的。我们已经学到的,特别是从对笛卡儿和康德的哲学的讨论中所学到的,或许可叙述如下:在过去通过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任何词和概念,在它们的涵义方面,都不是真正严格地规定了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能准确地知道,在寻求我们在世界中的途径方面,它们对我们会有多大帮助。我们常常知道,能将它们应用于广阔范围的内外经验,但实际上我们永不能准确地知道它们适用的范围。即使对最简单和最普遍的概念如 “ 存在 ” 和 “ 空间和时间 ” 来说,这也是如此。由此可见,仅靠单纯推理,要得到某种绝对真理是决不可能的。 然而,概念在它们的相互联系方面,可以严格地规定。当概念变成能用一个数学方案前后一致地表示的公理和定义的系统的一部分时,这确实是事实。这样一级有联系的概念可以应用于广阔领域的经验,并将帮助我们在这个领域内找到我们的途径。但是一般将不会知道适用的限度,至少不会完全知道。 即令我们认识到,一个概念的意义从来没有绝对准确地被规定过,某些概念仍然构成了科学方法的一个主要部分,因为它们暂时代表了过去 ( 甚至是很遥远的过去 ) 人类思维发展的最终结果;它们甚至是可以遗传的,并且无论如何,是从事现代科学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在实用上可以是先天的。但是,关于它们的适用性的进一步限制可以在将来发现。 原文见 http://www.cui-zy.cn/Recommended/Ensteinetc/pdf
1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量子论和原子科学的渊源
whyhoo 2011-11-7 16:56
原子的概念比十七世纪现代科学的开端要早得多;它起源于 古希腊的哲学,在希腊哲学初期,它还是留基伯 (Leucippus) 和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所传授的唯物主义的中心概念。 另一方面,原子事件的现代解释和真正的唯物主义哲学已很 少类似之地事实上,人们可以说原子物理学已经使科学离开 了它在十九世纪所具有的唯物主义倾向。因此,将希腊哲学 向原子概念的发展同这一概念现在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地位 作一比较,是颇有趣味的。 首次提出物质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最终的单位的观念, 是和作为希腊哲学初期的标志的关于物质、存在和生成等概 念的刻苦钻研相联系的。这时期开始于公元前六世纪,首先 是由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 (Thales) 开端的,亚里土多 德认为 “ 水是万物的质料因 ” 这个命题就是泰勒斯首创的。 这个命题, 虽然在我们看来感到很奇怪, 但却如尼采 (Nietzsche) 所指出,表达了哲学的三个基本观念。第一,提 出万物的质料因问题;第二,要求对这个问题作出合理的回 答,而不求助于神话和神秘主义;第三,假设最终必能把万 物还原于一个本原。泰勒斯的命题是关于基本实体观念的第 一个表述,他认为所有其他东西都是基本实体的暂时形式。 在那个时代所说 “ 实体 ” 一词,当然不是单纯在质料的意义 上解释的,如我们今天常常描述它的那样。当时,生命被认 为是与这种 “ 实体 ” 相联系或者是这种 “ 实体 ” 所固有的, 并且,亚里土多德认为 “ 万物都充满着神 ” 这一命题也是泰 勒斯提出的。但是,泰勒斯还是提出了万物的质料因这样一个问题,并且不难设想,他最初是从气象学的考察形成他的 观点的。我们知道,在万物之中,水能够取多种多样的形状: 它在冬天能取冰和雪的形式,它能变为蒸汽,它能形成云雾。 在河流形成三角洲的地方水似乎转化成为土地,水也能从土 地中喷出。水是生命的条件。由此可见,假如说有那么一种 基本实体,很自然地会首先想到水。 基本实体的观念后来又为阿那克西曼德 (Anaximander) 进 一步发展了,他是泰勒斯的学生,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中。 阿那克西曼德否认基本实体是水或者是任何其他已知的实 体。他教导说,原始实体是无限的、永恒的和不灭的,它包 含着整个世界。这种原始实体转化成为各种各样我们熟悉的 实体。德奥弗拉斯特 (Theophrastus) 引用了阿那克西曼德的 一段话: “ 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又消灭而复归于它, 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 间的不正义而互相补偿。 ” 在这种哲学中,存在与生成的对 立起着基本的作用 S 原始实体,即无限和永恒的、不能分割 的存在,退化成为多种多样的形式,这些形式导致无穷无尽 的斗争。生成的过程被看作是无限的存在的一种贬质 —— 即 分离成为对立,这种对立又因复归到无形无性的那种东西而 最后得到补偿。这里所指的对立是热和冷、火和水、湿和干 等对立面。其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暂时胜利就是不正义,为此, 它们最后将按照时间的秩序作出补偿。按照阿那克西曼德的 见解,存在着 “ 永恒的运动 ” ,有无穷个世界从无限中产生, 又消灭复归于无限。 在这里指出这一点可能是有意思的, “ 原始实体能不能是一 种已知的实体或者它必须是某种本质上不同的东西? ” 这个 问题在原子物理学的最新部门中也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发生 了。现今,物理学家企图发现一个物质的基本运动定律,使 得所有基本粒子和它们的性质都能用数学方法从这个定律 推导出来。这个基本运动方程或许与一种已知类型的波有 关,例如和质子和介子波有关,或许与一种本质上不同性质 的波有关,这种波与任何已知的波或基本粒子都毫无关系。 第一种情形意味着所有其他基本粒子都能用某种方法还原 为少数几种 “ 最基本的 ” 基本粒子;实际上在过去的二十年 中;理论物理学主要遵循了这条研究路线。在第二个情形中, 所有不同的基本粒子,都能够还原为某种我们可以称作能量 或者物质的普遍实体,但基本粒子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比其 他的更为 “ 基本 ” 。当然,后一见解与阿那克西曼德的学说 更为一致,我相信,在现代物理学中这种见解是正确的。但 现在还是让我们继续讨论希腊哲学吧。 米利部学派的第三个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的朋友阿那克西 米尼 (Anaximenes) 教导说,空气是原始实体。 “ 正如我们的 灵魂是空气,并且是通过灵魂使我们结成一体一样,嘘气和 空气也包围着整个世界。 ” 阿那克西米尼在米利都哲学中引 入了凝聚和稀散过程是原始实体变化为其他实体的原因的 观念。水蒸汽凝聚为云被看作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当然,空 气和水蒸汽的差别在那时候还是不知道的。 在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的哲学中,生成的概念 占有头等的地位。他认为运动着的火是基本的元素。他认为 对立面的斗争正是一种和谐,从而解决了将一个基本的本原 的观念与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相协调的困难。对于赫拉克利 特,世界同时是一和多,正是各个对立面的 “ 对立关系 ” 构 成了一的统一性。他说: “ 应当知道,战争对一切都是共同 的,斗争就是正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和消灭的。 ” 将希腊哲学的发展回顾到这里,人们认识到,从开始到这个 阶段,它都被一与多之间的对立关系所推动。对于我们的感 觉,世界是由物、事件、颜色、声音的无限多样性所构成的。 但是为了了解它,我们必须引入某种秩序,而秩序意味着去 认识什么是相等的,它意味着某种统一性。由此产生了有一 个基本的本原的信仰,而同时也产生了从它导出万物的无限 多样性的困难。因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所以,万物应当 有一个质科因的观点是理所当然的出发点。但当人们把基本 统一性的观念推到极端,人们就到达无限的和永恒的不可分 割的存在,它不管是不是质料的,都不能以它本身解释万物 的无限多样性。这就导致存在和生成的对立,并最终导致赫 拉克利特的解答:变化本身是基本的本原;正如诗人们颂赞 它的: “ 不朽的变化啊,你革新了世界。 ” 但是变化本身并不 是一个质料因,因而在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中用火来代表它, 把它当作一个基本元素,它既是物质,又是一种动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物理学在某些方面非常接近赫拉 克利特的学说。如果我们用 “ 能量 ” 一词来替换 “ 火 ” 一词, 我们差不多就能用我们现在的观点一字不差地来重述他的 命题。能量实际上是构成所有基本粒子、所有原子,从而也 是万物的实体,而能量就是运动之物。能量是一种实体,因 为它的总量是不变的,并且在许多产生基本粒子的实验中可 以看到,基本粒子能够实际上用这种实体制成。能量能够转 变为运动、热、光和张力。能量可以称为世界上一切变化的 基本原因。但是希腊哲学和现代科学观念的这种对比将在后 面讨论。 在生活在南意大利的爱利亚的巴门尼德 (Parmenides) 的教 义中,希腊哲学又暂时回到了一的概念。他对希腊思想的最 重要的贡献或许是他将纯逻辑推理引人了形而上学。 “ 你不 能知道什么是非存在 —— 那是不可能的, —— 你也不能说出 它来;因为能够思维的和能够存在的乃是同一事。 ” 由此 可见,只有一存在,没有生成,没有消亡。巴门尼德根据逻 辑推理否认虚空的存在。又因为如他所假定,一切变化都需 要虚空,所以他否定了变化,把变化看作是幻觉。 但是哲学不能长久依靠在这种悻论之上。来自西西里南岸的 恩培多克勒 (Empedocles) 第一次从一元论转向某种多元 论。为了避免一种原始实体不能解释事物的多样性的困难, 他假设有四种基本元素:土、水、空气和火。这几种元素由 于受和根的作用而相互混合和分离。这样,爱和恨是永恒变 化的原因,在许多方面可象其他四种元素一样看作是有形体 的。恩培多克勒以下列图象描述世界的构造:第一,有一个 一的无限球体,如巴门尼德的哲学中一样。但在原始实体中, 所有四种 “ 根源 ” 都被爱混合在一起。然后,当爱消失,而 恨进入时,这些元素有部分分离了,有部分结合了。此后, 这些元素全部分离了,爱也就在世界之外了。最后,爱又将 元素集合在一起,而们又消失了,这样我们又回到原始的球 体。 恩培多克勒的这个学说代表着希腊哲学中转向更为唯物主 义的观点的一种肯定的倾向。四种元素与其说是基本的本 原,不如说是真实的物质实体。这里第一次表达了这样的观 念,就是少数基本不同的实体的混合与分离,解释了事物的 无限多样性。多元论从不求助于那些习惯于用基本的本原的 概念来思考的人。但它是一种合理的妥协,它避免了一元论 的困难,而又容许建立某种秩序。 走向原子概念的第一步是由阿那克萨哥拉 (Anaxasoras) 迈 出的,他是恩培多克勒的同时代的人。他在雅典差不多生活 了三十年,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前半期。阿那克萨哥拉强 调混合物的观念,强调一切变化是起因于混合与分离的假 设。他假设组成万物的无限小的 “ 种子 ” 的无限多样性。这 种种子与恩培多克勒的四种元素无关,有不计其数的不同种 子。但是种子被相互混合然后又被分离开来,就这样实现了 一切变化。阿那克萨哥拉的学说第一次容许对 “ 混合物 ” 一 词作出几何学的解释:因为他说到无限小的种子,它们的混 合物可以描绘为就象两类颜色不同的砂子的混合物。种子的 数目和相对位置可以变化。阿那克萨哥拉假设在每一物中都 包含了所有的种子,只是不同的物中种子的比例有所不同。 他说: “ 万物都在每个物中;也不能使它们分离,但万物有 每个物的一部分。 ” 阿那克萨哥拉的宇宙不是由于爱和恨而 开始运动的,如恩培多克勒所主张的那样,而是由 “ 奴斯 ” (nons) 推动的,这个字我们可译为 “ 精神 ”(mind) 。 从这个哲学到原子概念只有一步之遥了,而这一步是由留基 伯和阿布德拉的德谟克利特同时迈出的。巴门尼德哲学中存 在与非存在的对立这里改换为 “ 充满 ” 与 “ 虚空 ” 的对立。 存在不只是一,它能够重复无限次。这就是原子,物质的不 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原子是永恒的和不灭的,但它有一定的 大小。运动只能在原子之间的虚空中进行。这样就在历史上 首次宣告了有最小的、最终的粒子存在的观念。这种粒子我 们称为基本粒子,是物质的基本建筑基石。 按照这种新的原子概念,物质并不仅仅由 “ 充满 ” 所组成, 还由 “ 虚空 ” ,由原子在其中运动的虚空所组成。巴门尼德 对虛空的逻辑否定 “ 非存在不能存在 ” ,只是忽略了去和经 验相适应。从我们现代的观点看来,我们说德谟克利特哲学 中原子间的虚空不是无;它是几何学和运动学的负荷者,它 使得原子的各种排列与运动成为可能。但是虚空的可能性永 远是哲学的一个争论问题。在广义相对论中,所给的答案是 几何学由物质产生,或者物质由几何学产生。这个答案更密 切地符合许多哲学家的观点,即空间是由物质的广延所规 定。但德谟克利特显然背离了这种观点,才使得变化与运动 成为可能。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全都是具有存在特性的相同的实体,但有 不同的大小和不同的形状。因此,它们被描绘为在数学意义 上是可分的,而在物理意义上是不可分的。原子能够运动并 能占有空间中的不同位置。但它们没有其他的物理性质。它 们既无颜色,又无嗅味,也无滋味。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感知 的物质的性质,被设想为由原子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所引 起。正象悲剧和喜剧都能用同一种字母的文字写出一样,这 个世界中事件的巨大多样性也能由同样的原子通过它们的 不同排列和运动而实现。几何学与运动学,是虚空才使得它 们成为可能的,它们在某些方面显得比纯粹的存在更为重 要。曾有人引证德谟克利特的话: “ 物仅仅显现出有颜色, 仅仅显现出是甜还是苦。只有原子和虚空才是真实的存在。 ” 在留基伯的哲学中,原子并不仅是由于偶然的机缘而运动。 看来留基伯相信完全的决定论,因为我们知道他曾说过: “ 没 有什么是可以无端发生的,万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 然的。 ” 原子论者对原子的原始运动并没有讲出任何理由, 这恰恰表明他们考虑到了原子运动的因果描述;因果性只能 以早先的事件来解释以后的事件,但它决不能解释开端。 原子论的基本观念为以后的希腊哲学所接受并作了部分修 改。为了与现代原子物理学作比较,谈一谈柏拉图 (Plato) 在他的对话《蒂迈欧篇》 (Timaeus) 中所作的关于物质的解 释是重要的。柏拉图不是原子论者,相反,第欧根尼 • 拉尔 修 (Diosenes Laertius) 曾介绍说,柏拉图嫌恶德谟克利特到 这样的程度,以致他甚至希望烧毁德谟克利特的全部著作。 但是, 柏拉图把接近原子论的观念与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学派的学说和恩培多克勒的教义结合起来。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神秘主义的一个主派,它起源于酒神的礼 拜仪式。这里早已建立了宗教与教学的联系,而数学从那时 以来,已对人类思想发生了最强烈的影响。毕达哥拉斯派似 乎最早认识到数学形式化所固有的创造力。他们发现,如果 两条弦的长度成简单的比例,它们将发出谐音,这个发现表 明,数学对理解自然现象能有多么大的意义。对于毕达哥拉 斯派,这甚至不是一个理解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弦的长度 间的简单的数学比例创造了声音的谐和。在毕达哥拉斯学派 的学说中还包含许多我们难以理解的神秘主义。但是,由于 他们把数学当作他们的宗教的一部分,他们接触到人类思想 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点。这里我可以引伯特兰 • 罗素 (Bertrand Russell) 关于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 “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人 对于思想界有过象他那么大的影响。 ” 柏拉图知道毕达哥拉斯派所完成的关于正多面体的发现以 及将它们与思培多克勒的四个元素结合的可能性。他将元素 上的最小部分与立方体相比,元素空气的最小部分与八面体 相比,元素火的最小部分与四面体相比,元素水的最小部分 与二十面体相比。没有元素相当干十二面体;这里相拉图只 是说: " 神用以勾划宇宙的还有第五种结合方式。 " 如果代表四种元素的正多面体确能和原子相比较的话,柏拉 图已弄清它们不是不可分割的。柏拉图用两种基本的三角形 ——— 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 构成了正多面体,这些 三角形彼此连接而构成多面体的表面。因此,元素能够 ( 至少 部分地 ) 相互转换。正多面体可以拆成一些组成它们的三角 形,并由这些三角形构成新的正多面体。例如,一个四面体 和两个八面体能够拆成二十个等边三角形,它们又能重新结 合成一个二十面体。这意味着:一个火原子和两个空气原子 能够结合而得出一个水原子。但是基本三角形不能看作是物 质,因为它们在空间中没有广延。只有当把一些三角形放在 一起构成一个正多面体,才产生出一个物质单位。物质的最 小单位不是德谟克利特的哲学中那种基本的存在,而是数学 的形式。这里十分明显,形式比以它为形式的实体更重要。 在这样简要地考察了希腊哲学直到原子概念的形成之后,我 们可以回到现代物理学,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关于原子和 量子论的现代观点如何同这种古代的发展相比较,历史上, 在十七世纪的科学复兴时代,现代物理学和化学中的 “ 原子 ” 一词被用在错误的对象上,因为一个称为化学元素的最小粒 子仍然是由一些更小单位组成的颇为复杂的系统。这些更小 的单位现个称为基本粒子,显然,如果现代物理学中有某种 东西可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相比较的话,这应当是象质子、 中子、电子、介子那样的基本粒子。 德谟克利特很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如果说原子能够以它们的 运动和排列来解释物质的质 —— 颜色、嗅味、滋味,那么, 它们本身则不能具有这些性质。因此,他把这些性质从原子 身上去掉,这样,他的原子是物质的更为抽象的部分。但是, 德谟克利特给原子保留了 “ 存在 ” 的性质,即在空间中广延 的性质,形状和运动的性质。他之所以保留这些性质,是由 于如果这样一些性质也被去掉的话,归根到底就很难谈论原 子了。另一方面,这也暗示了他的原子概念不能解释几何学、 空间中的广延或存在,因为不能将它们简化为某种更基本的 东西。考虑到这一点,基本粒子的现代观点似乎更为前后一 致和更为彻底、让我们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基本粒 子,我们简单地回答,譬如说, “ 中子是基本粒子 ” ,但我们 不能给 “ 中子 ” 一幅确切的图象,并且说明我们用这个词表 示了什么。我们能够使用几幅图象,有时把它描述为一个粒 子,有时又描述为波或波包。但我们知道这些描述没有一个 是准确的。当然,中子没有颜色,没有嗅味,没有滋味。在 这方面,它与希腊哲学的原子相类似。但是,甚至还有其他 一些性质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从基本粒子身上去掉了;几何 学和运动学的概念,例如形状或空间中的运动,已不能够前 后一致地对它加以应用了。如果人们希望对基本粒子作准确 的描述 —— 这里着重点是在 “ 准确 ” 一词上,那么,唯一能 写下作为描述的东西是一个几率函数。但是,在另一方面, 人们看到,甚至存在的性质 ( 如果那可以称为 “ 性质 ” 的话 ) 也不属于被描述的东西了。它是存在的一种可能性,或者存 在的一种倾向。由此可见,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粒子比希腊人 的原子更为抽象,并且它正是由于这个性质,才能够重前后 一致地作为解释物质行为的线索。 在德谟克利特的哲学中,所有原子均由同样的实体组成,如 果 “ 实体 ” 一词一定要在这里应用的话。现代物理学中的基 本粒子同样是在受限制的意义上具有质量,就同它们在受限 制的意义上还具有其他的性质一样。因为根据相对论,质量 和能量本质上是相同的概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基本粒 子都由能量组成。把能量定义为世界的原始实体,就能解释 这一点了。确实,它仍包含属于 “ 实体 ” 这个术语的主要性 质,那就是它是守恒的。因此,前面已经说过,现代物理学 的观点在这方面非常接近于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如果人们把 他的元素火理解为能量的话。能量事实上就是运动之物;它 可以称为一切变化的原始原因,并且能量能够转化为物质、 热或光。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对立面的斗争能够在不同形式 的能量之间的斗争中发现。 在德谟克利特的哲学中,原子是物质的永恒的、不可毁灭的 单位,它们决不能相互转化。关于这个问题,现代物理学采 取了明确地反对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而支持柏拉图和毕 达哥拉斯的立场。基本粒子的确不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物 质单位,它们实际上能够相互转化。事实上,如果两个这样 的粒子以很高的动能在空间中运动,并且互相碰撞,那么, 从有效能量可以产生许多新的基本粒子,而原来的两个粒子 可以在碰撞中消失。这样的事件常常被观察到,并为所有的 粒子均由同一种实体 ——“ 能量 ”—— 制成的论断提供了最 好的证据。但是,现代观点和柏拉图与毕达哥拉斯的观点的 类似性还多少能进一步发展。柏拉图的《蒂迈欧篇》中的基 本粒子最终不是实体,而是数学形式。 “ 万物皆数 ” ,这是毕 达哥拉斯的名言。那时唯一应用的数学形式是这样一些几何 形式,例如正多面体或构成它们表面的三角形。在现代量子 论中,无疑地,基本粒子最后也还是数学形式,但具有更为 复杂的性质。希腊哲学家想到的是静态的形式,并想象它们 取正多面体形式。然而,现代科学从十六和十七世纪开创时 期起,就是从动力学问题出发的。自牛顿以来,物理学中的 恒定因素不是位形,或者几何形状,而是动力学定律。运动 方程在任何时候都成立,它在这个意义上是永恒的,而几何 形状,例如轨道,却是不断变化的。由此可见,代表基本粒 子的一些数学形式将是某种永恒的物质运动律的一些解。实 际上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物质的基本运动律还不知 道,因此还不能用数学方法从这样一个定律推导出基本粒子 的性质。但是处于目前状态的理论物理学似乎距离这个目的 已不很遥远了,我们至少能够说,我们必须预期得到怎样一 类定律。最终的物质运动方程或许是某种关于算符的波场的 量子化非线性波动方程,这里波场仅仅代表物质,而不代表 任何特种类型的波或粒子。这个波动方程或许和一些相当复 杂的积分方程组等价,这些积分方程具有物理学家所称的 “ 本征值 ” 和 “ 本征解 ” 。这些本征解最后将代表基本粒子; 它们是将要代替毕达哥拉斯的正多面体的数学形式。我们可 以在这里指出,这些 “ 本征解 ” 将从物质的基本方程推出, 所用的数学方法与从弦的微分方程推出毕达哥拉斯弦的谐 振动的方法是十分类同的。但是,前面已指出,这些问题尚 未解决。 如果我们追随毕达哥拉斯的思路,我们可以希望基本的运动 律最后将是一个数学上很简单的定律,即使对各本征态求值 的计算可以是很复杂的。关于这种对简单性的期望,难以举 出任何充分的论据 —— 一除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迄今为止, 总是能够以简单的数学形式写下物理学中的基本 方 程。这个 事实与毕达哥拉斯的宗教相符合,而许多物理学家在这方面 也具有同样的信仰,但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论据足以证明 它必然如此。 在这里我们可以对普通人常常提出的关于现代物理学中基 本粒子概念的问题,再发一点议论。这个问题是:为什么物 理学家主张他们的基本粒子不能分成更小的部分,这个问题 的答案清楚地表明,现代科学比起希腊哲学来要更为抽象到 什么程度。论证过程如下:人们怎样才能分裂一个基本粒子, 当然只有利用极强的力和非常锐利的工具。唯一适用的工具 是其他基本粒子。可见,两个非常高能的基本粒子间的碰撞 是能够实际分裂粒子的唯一过程。实际上,它们在这样的过 程中能够被分裂,有时分成许多碎片;但碎片仍然是基本粒 子,而不是它们的任何更小的部分,这些碎片的质量是由两 个相碰粒子的非常巨大的动能产生的。换句话说,能量转换 成为物质,使得基本粒子的碎片仍然能够是同样的基本粒 子。 在将原子物理学中的现代观点和希腊哲学作了类比之后,我 们必须补充一个警告,即对这种类比不应有所误解。乍看起 来,似乎希腊哲学家由于某种天才直觉而得到了与我们现代 相同或很相似的结论,而我们的结论却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实 验和数学方面的艰苦劳动才得到的。对我们的类比的这种解 释无论如何是一种完全的误解。在现代科学和希腊哲学之间 有着巨大的差别,那就是现代科学的经验主义态度。自从伽 利略 (Galileo) 和牛顿的时代以来,现代科学就已奠基于对自 然的详细研究之上,奠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之上,这就是:只 有已被实验证实的或至少能被实验证实的陈述才是容许作 出的。为了研究细节并在连续不断的变化中找到经久不变的 定律,人们可用一个实验在自然中隔离出若干事件,这种观 念希腊哲学家是没有想到过的。由此可见,现代科学在一开 始就立足于一个比古代哲学更谨慎同时也更巩固得多的基 础之上。因此,现代物理学的陈述在某种意义上比希腊哲学 更严肃得多。譬如,当柏拉图说火的最小微粒是四面体时, 人们很不容易了解什么是他的真实意思。是不是四面体的形 式仅仅象符号一样附加在元素火的上面的,还是火的最小微 粒的力学行为就象一个刚性四面体或一个弹性四面体那样 呢?用什么力才能够将它们分成一些等边三角形呢,还有一 些诸如此类的问题。现代科学到最后总要问:人们怎样能从 实验上肯定火的原子是四面体而不是立方体,因此,当现代 科学说质子是基本物质方程的某个解时,这意味着我们能从 这个解用数学方法推导出质子的全部可能性质,并且能用实 验从每个细节上验证这个解的正确性。以很高的准确度并在 任意数量的细节上用实验验证一个陈述的正确性的这种可 能性,给这个陈述以古希腊哲学的陈述所不能具有的巨大份 量。 尽管如此,古代哲学的若干陈述还是颇接近于现代科学的那 些陈述。这只是表明,将我们未曾做过实验就具有的关于自 然的日常经验,同在这种经验中寻求某种逻辑秩序以便根据 普遍原理来理解这种经验的不懈努力相结合,人们能够到达 怎样的境地。 原文见 http://www.cui-zy.cn/Recommended/Ensteinetc/pdf
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白秀英,姚远:《学艺》与量子论和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
kexuechuanbo 2011-10-23 23:00
白秀英,姚远:《学艺》与量子论和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ca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2010年06期,2010,40(6):1124-1128 【作者】 白秀英 ; 姚远 ; 亢小玉 ; 【机构】 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 【摘要】 研究早期量子论和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研究近代中国物理学史提供新线索。采用原始期刊文献分析和考证法。创刊于日本的《学艺》1-19卷,涉及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文章共28篇。其中涉及量子论9篇、涉及相对论19篇。从哲学角度介绍相对论的文章7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传播相对论的文章12篇,从科学史方面介绍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文章2篇。《学艺》首次在中国介绍引力透镜、黑洞概念,率先引入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促进了国人对现代物理前沿的了解和研究,促使理论物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分支在中国的兴起。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量子论:对哲学的挑战!
热度 3 warlong 2011-10-2 18:17
摘自《纠缠的世界: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机的魅力》 编著: 尤尔根•奥璀兹 汉译:郑 中 预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9142do=blogquickforward=1id=475391 评 论 “每章的作者都是相应领域的专家,他们对思想给出权威的阐释。” --- 《当代》杂志, 2010 年 1 月 “这本专家论文选,广泛涉及有关量子主题,谋篇布局得当…推荐!” --- 《选粹》杂志, 2006 年 6 月 简 介 在量子世界 中,粒子可表现为波动行为,因此看似同时处于两个位置。这当然与我们关于经典粒子的日常经验相抵触,那么对此如何理解呢?何谓量子纠缠 ?量子可克隆吗?量子密码 术的基本原理如何?量子计算机 原理如何?大脑内量子如何退相干?在经典世界与量子力学 的过渡领域中发生了什么呢?量子论 对自然哲学提出什么挑战?现在,本书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回答了众多令人兴奋的问题,并指出这两大世界之间的联系,它对我们不久未来的日常生活将产生具体的实际影响,如提高和改变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通过量子密码术的帮助,就可传达窃听证据。采用量子计算机,我们将可在很短时间内解决高度复杂的问题。本书作了较系统探讨和阐释,引人入胜,且带有丰富的插图,适合于大学生、研究生、自然哲学家,以及其它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10 量子论:对哲学的挑战! 迈克尔•艾斯菲尔德( Michael Esfeld ) 量子论从三个方面向自然哲学提出了挑战。一般而言,量子系统不局限于点或空间内任意小的区域。它们不是具有彼此独立特征的单系统,它们通过态纠缠关系而彼此连结起来,所以它们不是个体性的。因此,量子论建议自然哲学强调关系( relation )。贝尔定理将量子论公式与实验结果联系在一起,使我们认为这些关系不是基于内在性质的。量子论打开了认识论的视角,克服了关系二元论( dualism ),这是容易理解的,而隐藏其后的内禀性对于我们却是未知的。基于量子论的自然哲学,可采用符合日常实在论的方式而得以阐明。 10.1 对自然哲学家的挑战 量子论在两个层面向哲学提出挑战:在自然哲学层面,即我们对自然的理解水平;在认识论层面,即采用我们能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的方式来考虑问题。首先,我将进入自然哲学,并简述量子论引起的变化。然后,我们将理清认识论,并说明对于经典哲学问题的解答如何起源于量子论。最后,我将讨论量子论所说明的自然观与具有宏观物体特征的常识世界之间的关系。 人所周知,艾尔伯特•爱因斯坦不相信量子论。他对自然的理解,促使他反对量子论,在 1948 年的一封短文中作了清楚的阐述。他说: “而且,看来物理中不可缺少对事物引入约定,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这些事物需要一种独立于其它事物的存在性,即这些事物‘位于空间的不同部分’。如果不假设空间遥远事物之间存在相互独立性(即‘自在’),那么 物理思想源于日常思考的这种假设,在这个意义讲,就不可能为我们所 熟悉。” (霍华德( 1985 ),第 187 页;爱因斯坦( 1948 ),第 321 页) 事物存在独立性也被称为“分离原理”( separation principle )或“分离假说”( separation hypothesis ),它由爱因斯坦于 1935 年 6 月 19 日 致薛定谔的一封通信中提出(霍华德( 1985 )在第 179-180 页中引用),而现在我们称之为分离性原理( principle of separability )。我们假设在自然的基本层面上存在大量的单个事物,这些必然不是粒子,它们也可以是产生场属性的点。我们将这些事物命名为物理系统( physical system )。物理系统彼此独立的表述,具有如下含义: 每个系统具有独立于其它所有系统的基本特征属性 。意思是,这些属性独立于其它物理系统实际是否存在。因此,这是一个系统的内在性问题,这些属性在哲学上被称为内禀性( intrinsic property )。 通过因果关系可获得 内禀性 ,问题在于这种内禀性有可能独立于其它事物。考虑一颗沙子的存在性,有可能导致我们世界中每颗沙子之间存在着一条因果链。这涉及到难以估量的其它事物,但这不妨碍如下事实: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事物,那么这个事物可能就是一颗沙子。因此,作为一颗沙子就是内禀性。 不仅如此,分离性原理得出如下结论: 物理系统之间存在的关系,由各个系统的内禀性确定 。让我们假设质量是一种内禀参量。保尔的身体质量为 80kg ,而彼特的身体质量为 70kg 。在这种情况下,保尔比皮特更重这种关系,是由保尔和皮特彼此独立的质量所确定的。类似可假设,两个系统间的空间距离由每个系统的位置确定;一个系统的位置独立于其它所有系统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位置是一种内禀性。分离性这个物理概念可总结如下: 每个自为系统具有一种状态,完全指示该系统具有时间依赖性的数值;包含几个子系统的整个系统的状态是由子系统状态确定的 。只有系统存在期间那些数值发生变化的参量,才是时间依赖性 --- 比如位置和动量,而不是质量和电荷。这些参量也被称为“状态相依参量”( state-dependent property )。系统在某一时间的状态,是该系统在该时刻具有的时间相依参量的变化方式。 爱因斯坦超越了分离原理,在以上引文( 1948 年,第 321-322 页)中,继续采取了另一个涉及物理系统状态变化的原理:局域作用量原理( the principle of local action )。因果效应(相互作用、力)以一个有限速度(光速是上限),从一个点传播到相邻点。局域作用量原理预先就假设了分离性原理:它考虑系统中的变化,所有自为具有一特定意义的状态。局域作用量原理是一种局域条件。有时用更普遍意义的局域原理来否认它(如,霍华德( 1985 ),第 173 页、 179 页)。但用局域来否认局域作用量,这导致对量子论诠释产生某些误解。本章中的量子论诠释产生一种暗示:世界存在于基本物理层面上,假设量子论是正确的 1 。 如爱因斯坦在以上引文中所言,现代著名的分离性原理来源于日常思考。我们在哲学上可随该原理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的中心思想就是:世界由大量单事物(物质)组成,它们每个具有内禀性的特征(如《生物分类》第 5 章,以及《形而上学》 VII 卷)。对于这种自然观,我们可从美国哲学家戴维德•路易斯( 1941–2001 )那里发现一个清晰的现代构想: 我们拥有几何 --- 两点时空距离的外在联络系统。点,可能是时空本身的点,可能是物质或以太或场的比特点,可能两者皆是。而在那些点之间,我们有了局部性( local quality ) --- 完全自然的内禀性,它所需要的比所举出的一个点还少得多。总之,我们有了量的约定,而那就是全部 … 其它一切附生其上。(路易斯( 1986 ),第 IX-X 页) 在本文中,依附性( supervenience )的意思就是,存在于我们世界中的万物都有着固有的内禀性。 这种量子论哲学向为爱因斯坦坚持的、并自亚里斯多德直到今天的传统,提出一种挑战。我们可辨识出这种挑战的三个方面。首先,每个量子系统的某些性质相互依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并非所有这些性质在给定时间都有一个确定的数值。这种不协调性或互补性的最著名例子是位置与动量:越接近位置的一个确定数值,动量值的误差就越大;反之亦然。这就是海森堡不确定性关系的含义。一个无状态的系统存在,其位置与动量的误差的乘积落在某一数值之下。其中,误差(不确定性)意味着与某一确定数值之间的差异。用一个点代替一个值,我们可绘出数值分布。该不等式有时被称为“测不准关系”( indeterminacy relation )。该表达式可能被误解为:在不严格的意义上讲,不存在任何测不准性。海森堡不等式对位置和动量的离差乘积,给出一个精确的最低极限。“不确定性关系”式也可被误解为:该不等式与观测者关于系统位置或动量的不确定性无关。不确定性就是怀疑这些性质可被精确地确定(可参考 Brown Redhead, 1981 )。量子系统内这种相互依赖性的最重要影响,实际上在于量子系统一般是非局域性的。它们的性质 --- 甚至它们的状态定常参量( state-independent property ,或译为状态独立参量),如质量和电荷 --- 不存在于点处或空间中任意小的区域内。 量子系统内的这种参量(性质)的相互依赖性具有深远的影响。当我们测量一个量子系统的一个状态定常参量时,测量仪器不显示出如下性质:量子系统独立于与测量仪器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量子系统获得相应参量的某一数值,它仅与测量仪器读出参量的某一值有关。因此,没有内禀性,而有关联性,它存在于量子系统与测量系统之间的相关性中 2 。 对内禀性的批评,包括在量子论中,甚至更广。当我们观察一下两个或超过两个的量子系统时,它们每个至少有两个相互依赖的参量(如上述意义),量子论的公式允许这些系统的状态彼此纠缠。让我们回想最简单的纠缠例子 3 。最简单的量子物理性是量子系统的自旋,它是一种特征性的角动量。例如,电子是自旋为 1/2 的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自旋分量在每个三维空间方向上只取两个确定数值, +1 和 −1 。于是,当提到无任何更多解释的自旋时,这总指的是自旋分量。我们将这些值取名为“正自旋”( spin plus )和“负自旋”( spin minus )。我们现在考虑两个自旋为 1/2 的系统,它们从一个源一起发射出来,正沿着相反方向作彼此远离的运动,以致它们不再发生作用。无论如何,二者中任意一个系统具有独立于另一个系统的自旋态。两个系统的全态是“第一个系统正自旋与第二系统的负自旋”和“第一个系统的负自旋与第二个系统的正自旋”这两者的叠加;这种状态就是著名的单重态( singlet state ) 4 。这两个分量之一在测量中显示出来。结果为:要么是“第一个系统的正自旋与第二个系统的负自旋有关(与测量仪器的相应读数有关)”,要么是“第一个系统的负自旋与第二个系统的正自旋有关(与测量仪器的相应读数有关)”。这个例子可回到玻姆(见 1951 年,第 611–622 页)。概念上相似的例子,可用两个系统的位置或动量的性质来构建( Einstein, Podolsky Rosen 1935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正在处理一个无限大的数值来代替二者,这涉及到态纠缠。根据爱因斯坦( 1935 )的研究,态纠缠的相关性,就是著名的 EPR 关联性( Einstein–Podolsky–Rosen correlation )。 态纠缠,一般意味着没有任何系统自身就具有所谓的状态相关值 --- 要么它是有一定不确定性的值,依赖于其它同样系统的属性。而关于状态相关性,就是量子论所讲的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而且独立于系统中的空间或时空距离。这些相关性不是因果性,因为物理系统中状态变化的因果联系是系统每一状态存在的条件(在分离性原理意义上),而态纠缠的相关性违反了这个原理,态纠缠意味着违反对分离性原理。反之,每个有关的系统具有独立于其它所有系统的状态,仅当系统作为整体时才具有一个确定的状态: 惟有整个系统才处于纯态。 只有根据 整个系统的状态, 才 可定义子系统的状态相依性,即整个系统只存在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上(从 EPR 关联性意义上讲,前文提到过)。 从量子系统和测量仪器之间的相关性开始,通过量子系统之间的 EPR 关联性,我们可继续对后一种相关性作讨论,最后获得关于这种关联性的整个关系网。在此提到的态纠缠,就来自量子论形式体系( formalism of quantum theory )的观点,而不是来自预测。我们无论何时观察一个具有几个量子系统作为单元的复杂系统,可预料这些量子系统的状态处于彼此纠缠中。这对于量子系统级的自然整体也是正确的。因此,所有真正的状态相依性都具有所谓的相关性,因此只可根据对整个量子系统的全部状态才可完全确定。正由于此,我们才说量子论的整体论( holism ):量子系统通过关系全部联系起来,而这无法还原为彼此独立的单量子系统(见 Esfeld (2004) ) 5 。当从经典物理和分离原理出发时,单个物理系统仍在量子力学中保持成立;而且,也可用单量子系统来进行实验。但在经典力学中被视为内禀的性质,必须转换成这些系统之间的相关性。 以下现象就完全背离了至今所说的态纠缠,它仅考虑了状态相关性或时间相关性。而量子系统也具有状态独立性(或译为定常性),如质量、电荷,这些参量也属于量子系统的基本属性。但根据量子系统之间定义的相关性,质量、电荷等参量不是基本的,如质量和电荷这种性质是真正内禀的,这是值得怀疑的。点电荷是嵌入于整个场中的,与广义相对论有关,我们甚至可认为质量也是一种关系属性( relational attribute ;参考 Teller ( 1991 ), VI 和 VII 章)。而且,可在量子论形式体系中推出如质量、电荷等参量,这是可取的,虽然量子论是我们的基本物理理论。实际上有一些策略可完成之,为了获得那些状态定常参量(如质量、电荷),可根据以上意义上的关系属性来进行定义。 事实上,量子系统不满足分离性原理,这导致另一种结果,于是向哲学家提出了第三个挑战: 量子系统不是个体性的 。玻色子型量子系统情况中缺乏个体性的原因在于假设不依赖于态纠缠。但是,态纠缠显示出所有类型的量子系统 --- 尽管玻色子与费米子之间存在差别(后者遵循泡里不相容原理) --- 但是二者不是个体性的。在量子力学中,当我们观察几个同类型的处于彼此纠缠的状态的量子系统时,这些系统是难以辨别的。根本不存在任何属性 --- 甚至不存在任何类型的条件概率分布 --- 系统与其它这种系统是有区别的(见 French Redhead ( 1988 ))。因此,量子系统在时间上不是恒等不变的。我们不能标记一个量子系统,然后再认识它。量子力学系统(电子、光子、中子,等)是单系统,而整体系统总包含一定数量的这种系统。在量子力学中,态纠缠的相关性总存在于一定数量的单系统之间。在前面提到的例子中,我们总处理两个系统。而且,每个这些系统是属性预测的对象,因此是属性的载体 --- 这归因为“它与其它系统发生纠缠”,“当其它系统具有负自旋时,它具有正自旋”,等等。 量子场论仍在继续深入发展。单个物理系统遵循量子力学,正如量子场属性遵循量子场论。量子场论公式对于每种基本系统(如电子等),场延伸到整个时空。电子之类是场量子( field quanta ),在数学上表示为粒子数字算子( number operator )。对于场来说,没必要处于一种有确切数目的场量子状态。它可处于如五个、七个电子的叠加状态。著名的量子力学关联性,在量子场论看来,就是时空点上场算子的传统概率分布之间的相关性,量子场论证明了这些相关性。这些相关性甚至存在于真空态中,正如瑞和 – 施列德定理( Reeh–Schlieder theorem ;见 Redhead ( 1995 ))所强调的。因此,量子场论将单量子系统当作保持关联性的属性载体,量子场可用时空点构建而成。因此,量子论从三个角度向自然哲学提出挑战: – 局域性 ( Locality ):量子系统及其属性,一般不局限于点,或者说不局限于空间或时空中的任意小区域。 – 分离性 ( Separability ):量子系统的基本时间独立性,如位置、动量和自旋(就自旋分量意义上而言),不属于每个量子系统自身的内禀性质。量子系统的属性,不具有内禀性,而具有重要的相关性(就提到的相关性意义而言)。态纠缠的这些相关性最终可被完全定义,这正是所有量子系统的全部状态。 – 个体性 ( Individuality ):量子系统不是个体性的。在量子场论中,即使单量子客体作为性质预测的一个对象,也不再是必需的。 最重大的挑战是缺乏分离性,而个体性缺乏是不可分离性的结果。在这点上,我们应坚信量子论,而不认同单个事物具有内禀性的自然哲学,建议自然哲学要重视关联性。在继续深入自然哲学之前,我打算通过量子论开辟道路而进入下一章“认识论透视”。 1 可参考 1.10 节。 2 也可见 8.3 节。 3 也可见 2.2 节。 4 可参考 2.4 节。 5 可参考 2.8 节。
个人分类: 道法自然|7920 次阅读|4 个评论
现代物理理论到底有多伟大
热度 8 jmluo0922 2011-6-25 21:56
相对论和量子论代表了现代物理思想,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人类最最了不起的成就,被认为解决了从微观基本粒子到宇宙结构的理论发现,经典物理理论只是他们的近似或过渡。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讲的确是十分了不起,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就成了科学之神被众人崇拜。 氢原子 由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组成的运动体系,是一个 最最简单的微观结构 体系 ,试问以上两个最最伟大的理论, 那一个有能力解释和证明氢原子具有一个自然稳定的基态 。 如果一个关于 物质结构的理论无力解决 这样一个关于 物质结构最最基本的问题, 也是研究物质结构的起点, 就不要自吹为伟大。 充满了矛盾和质疑的理论其正确性都是值得怀疑的,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精英应致力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被某些假象和错觉所蒙蔽而失去正确的识别和判断,更不能对某个理论及其缔造者产生盲目崇拜。
个人分类: 观点和方法|6402 次阅读|44 个评论
关于“学术专制”的个人观点和态度
热度 6 jmluo0922 2011-6-6 00:29
近期科学网名博主吴宝俊发表了名为 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学术专制” 的文章,谈了学术专制的观点,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因此参加了讨论,以下是我的观点: jmluo0922 2011-6-5 23:27 广证博引,“专制”的理由阐述得非常完备、非常精辟,赞一个! 现在的民科主要集中在物理学,并且主要是针对相对论和量子论。 关于这两个理论存在的争议是客观(的),量子论发展到了超弦也未能完全解决自身的问题。 对于量子力学,费曼评述:「 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講,沒有人懂量子力學」。 将问题归结于量子深奥难懂,现在的理论没有错误,只是不完善,这是一般官科的态度。如果这个判断果真如此,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事实上,我们的物理学家从来就不认真的审视两朵“乌云”是否真实存在,轻易地放弃已有的科学原则,否定了眼见的宏观真实性,选择了非因果、不确定的幻境颠覆了世界。 当然,物理官科可以利用政府和人民给予你们的权利对任何持不同的学术观点(你们认为的民科)实施“专制”,甚至“专政”。 但我只是想提醒一点,我们是科学工作者,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想,不要被变成“两眼被乌云笼罩辛勤推磨的驴”。 我无意要改变您的学术立场和态度,如感不妥,可以删 除。
个人分类: 杂谈|2722 次阅读|13 个评论
权威文献摘录:量子论的二次革命
热度 1 jmluo0922 2011-5-15 01:06
以下资料摘录自Odd Genius翻译的世界著名科学刊物Science(2000年8月11日)纪念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100周年的一篇评论文(D. Kleppner R. Jackiw)的第二部分,应该是量子力学正统和权威的说法,供有兴趣学习、了解、研究和讨论量子力学的人员参考。 二次革命 在 20 年代中期创立量子力学的狂热年代里,也在进行着另一场革命,量子物理的另一个分支 —— 量子场论的基础正在建立。不像量子力学的创立那样如暴风疾雨般一挥而就,量子场论的创立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量子场论是困难的,但它的预测精度是所有物理学科中最为精确的,同时,它也为一些重要的理论领域的探索提供了范例。 激发提出量子场论的问题是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原子怎样辐射光。 1916 年,爱因斯坦研究了这一过程,并称其为自发辐射,但他无法计算自发辐射系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展电磁场(即光)的相对论量子理论。量子力学是解释物质的理论,而量子场论正如其名,是研究场的理论,不仅是电磁场,还有后来发现的其它场。 1925 年,玻恩,海森堡和约当发表了光的量子场论的初步想法,但关键的一步是年轻且本不知名的物理学家狄拉克于 1926 年独自提出的场论。狄拉克的理论有很多缺陷:难以克服的计算复杂性,预测出无限大量,并且显然和对应原理矛盾。 40 年代晚期,量子场论出现了新的进展,理查德 · 费曼( Richard Feynman ),朱利安 · 施温格( Julian Schwinger )和朝永振一郎( Sinitiro Tomonaga) 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缩写为 QED )。他们通过重整化的办法回避无穷大量,其本质是通过减掉一个无穷大量来得到有限的结果。由于方程复杂,无法找到精确解,所以通常用级数来得到近似解,不过级数项越来越难算。虽然级数项依次减小,但是总结果在某项后开始增大,以至于近似过程失败。尽管存在这一危险, QED 仍被列入物理学史上最成功的理论之一,用它预测电子和磁场的作用强度与实验可靠值仅差 2/1,000,000,000,000 。 尽管 QED 取得了超凡的成功,它仍然充满谜团。对于虚空空间(真空),理论似乎提供了荒谬的看法,它表明真空不空,它到处充斥着小的电磁涨落。这些小的涨落是解释自发辐射的关键,并且,它们使原子能量和诸如电子等粒子的性质产生可测量的变化。虽然 QED 是古怪的,但其有效性是为许多已有的最精确的实验所证实的。 对于我们周围的低能世界,量子力学已足够精确,但对于高能世界,相对论效应作用显著,需要更全面的处理办法,量子场论的创立调和了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矛盾。 量子场论的杰出作用体现在它解释了与物质本质相关的一些最深刻的问题。它解释了为什么存在玻色子和费米子这两类基本粒子,它们的性质与内稟自旋有何关系;它能描述粒子(包括光子,电子,正电子即反电子)是怎样产生和湮灭的;它解释了量子力学中神秘的全同性,全同粒子是绝对相同的是因为它们来自于相同的基本场;它不仅解释了电子,还解释了 μ 子, τ 子及其反粒子等轻子。 QED 是一个关于轻子的理论,它不能描述被称为强子的复杂粒子,它们包括质子、中子和大量的介子。对于强子,提出了一个比 QED 更一般的理论,称为量子色动力学( QCD )。 QED 和 QCD 之间存在很多类似:电子是原子的组成要素,夸克是强子的组成要素;在 QED 中,光子是传递带电粒子之间作用的媒介,在 QCD 中,胶子是传递夸克之间作用的媒介。尽管 QED 和 QCD 之间存在很多对应点,它们仍有重大的区别。与轻子和光子不同,夸克和胶子永远被幽禁在强子内部,它们不能被解放出来孤立存在。   QED 和 QCD 构成了大统一的标准模型的基石。标准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现今所有的粒子实验,然而许多物理学家认为它是不完备的,因为粒子的质量,电荷以及其它属性的数据还要来自实验;一个理想的理论应该能给出这一切。 今天,寻求对物质终极本性的理解成为重大科研的焦点,使人不自觉地想起创造量子力学那段狂热的奇迹般的日子,其成果的影响将更加深远。现在必须努力寻求引力的量子描述,半个世纪的努力表明, QED 的杰作 —— 电磁场的量子化程序对于引力场失效。问题是严重的,因为如果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成立的话,它们对于同一事件必须提供本质上相容的描述。在我们周围世界中不会有任何矛盾,因为引力相对于电力来说是如此之弱以至于其量子效应可以忽略,经典描述足够完美;但对于黑洞这样引力非常强的体系,我们没有可靠的办法预测其量子行为。 一个世纪以前,我们所理解的物理世界是经验性的; 20 世纪,量子力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物质和场的理论,它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展望 21 世纪,量子力学将继续为所有的科学提供基本的观念和重要的工具。我们作这样自信的预测是因为量子力学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提供了精确的完整的理论;然而,今日物理学与 1900 年的物理学有很大的共同点:它仍旧保留了基本的经验性,我们不能彻底预测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的属性,仍然需要测量它们。 或许,超弦理论是唯一被认为可以解释这一谜团的理论,它是量子场论的推广,通过有长度的物体取代诸如电子的点状物体来消除所有的无穷大量。无论结果何如,从科学的黎明时期就开始的对自然的终极理解之梦将继续成为新知识的推动力。从现在开始的一个世纪,不断地追寻这个梦,其结果将使我们所有的想象成为现实。 (注:以上资料无商业目的,只供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告知我会立即删除)
个人分类: 观点和方法|3974 次阅读|1 个评论
武汉研讨会为何让曹天德教授如此不安?
热度 7 jmluo0922 2011-4-23 14:27
去年12月和今年的4月,由赵国求教授倡导的量子力学曲率波解释在武汉举行了两次小型专题研讨会,按惯例会后写了纪要,并以博文的形式在个人博客中发表,目的是让大家了解研讨会的情况,吸引有兴趣的人参加。我认为由于研究兴趣相同而自发组织、费用自理的科学研讨会,是研究人员相互交流的好平台,是应该得到提倡的。这两次会议的纪要和我写的关于第一次会的后记不仅可以在网上检索和查阅,同时被国家政府网搜索的本地页采用。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研讨会,不知那一点让我们曹天德教授勃然大怒,连发数篇檄文,采用侮辱性的言词、挑衅的方式,对参会人员和讨论的相关问题进行攻击。对此我本想置之不理,但后曹教授的言词和方式更加激烈,以打赌说出了以下言论: “就相对论、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而言,目前的地球人没有几个适合去动它们的,更别说神州上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缺少科学的基本素质。........” 我认为这不仅伤害了参加武汉研讨会的人员,并是对广大神州上的“普通人”的羞辱,必须用科学的事实来让他平静。因此在他的檄文,主要是“擂台”博文,以及黄秀清的博文中就有关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辩论。通过辩论让曹教授尽快认识物理学基础问题还处在研究中,我个人物质波的认识可以对量子力学产生影响。并希望曹教授为其过失言行,向大家道歉。 但实际情况却非常糟糕,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今天他写了一篇博文评了我的量子观点。首先我要声明,关于氢原子结构和光谱,我在论文和博文中采用的是经典力学和电动力学的观点。对于物质波是持否定态度的,因此不存在量子观点。具体的内容可见我的相关文章和博客。对于他在这篇博文中列举的问题,大家看完原始博客全文,然后给出您的判断。对于我的学术观点欢迎给出您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我只想问曹天德教授,您为什么对他人谈论量子力学就如此的反感?神州大地所有中国人中只有您才有资格谈论和研究量子力学吗?我希望您在说话、行事,事先充分考虑,不要再犯科学常识性理解错误。同时我还是要祝愿您在超导领域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国人争光! 曹天德的相关博客: 1、批赵国求教授的量子曲率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261do=blogid=433968 2、那不是创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261do=blogid=434678 3、谁敢跟我打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261do=blogid=434782 4、《无人从根本上否定或者修正了量子力学》辩论赛开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261do=blogid=435591 5、评罗教明教授的一些量子观点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261do=blogid=436403
个人分类: 杂谈|4794 次阅读|30 个评论
相对论、量子论及其发展(47)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2-25 14:33
相对论、量子力学及其场论的,本质、规律,及其必然且必需的发展 (47) 可变系加速度 1- 线矢 ( 接 (46)) 可变系加速度 1- 线矢; =d /dt(X) =d ,x=0 到 3 求和 ]/dt(X) = +(dr(X,x)/dt(X))W(X,x)d /dt(X)),x=0 到 3 求和 ] = -(dr(X,x)/dt(X))W(X,x) ,a’,x’=0 到 3 求和 ],x=0 到 3 求和 ] = ,a’,x’,x=0 到 3 求和 ], 只是当全部 w(Ax,x ‘ a ’ )=0 , x,x ‘ ,a=0,1,2,3, W(X,x)=1 ,才简化为惯性牵引、不变系的加速度 1- 线矢: =d /dt(A)= ,a=0 到 3 求和 ],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物理|2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否存在“上帝科学”-自己成为上帝才能成立的科学
热度 7 liufeng 2011-2-10 13:22
有一个感觉,一些很前沿的理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要成上帝” 很不敢班门弄斧,相对于这些理论的研究者,我可能连门外汉都不是,但还是愿意用儿童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小心翼翼的说出自己的疑问 1.唯信息论 据说这是个程序员才能接受的新理论,新思想,很幸运,我就是程序员,写过10万行以上代码的程序员。 对于编码,随机,内存,格式化,二进制,程序员或者计算机工程师,用他们的思维思考出来,用他们的手敲打出来, 在这些“上帝”的创造和推动下,数据,信息,编码才能开始运算并构造复杂的结果。 程序员开始膨胀了,不再甘心做程序和计算机的上帝,要做整个宇宙的上帝。把宇宙编码化,程序化,二进制化,这就是唯信息论的起点,这个理论成立的前提。就是”我是上帝“。而且这个上帝的职业一定是程序员。 2.量子论 量子论比起唯信息论,“我要当上帝”的心态似乎不明显,很多理论基础是有实验基础的,但隐蔽性在于,将现实世界的搞不清的现象,拿到研究者的思维里运算和推导,推导的结果却不反馈到现实世界中,也就是把现实的问题拿给上帝(也就是相信量子论的人)的思维里运算。运算结果却不回到人间。 量子纠缠 ,一个状态明确了,另一个状态瞬间也就明确,这只是研究者思维中的明确,现实世界实现不了,因为我们不是现实世界的上帝 薛定谔的猫。箱子里的猫非死非活的状态只是存在于你的思维里或者量子论信徒的思维里,现实世界他们的状态很明确,只是观察者不知道而已,因为我们不是现实世界的上帝 3.相对论 用小孩的思维曾经想过,爱因斯坦说光速不变,于是有了相对论,但爱因斯坦怎么能确定光速不变,有超过我们设备的敏感程度的物质怎么办。 现在明白了,我们首先承认爱因斯坦是现实世界的上帝,全知全能的肯定整个宇宙中,光速不变,于是这个理论成立了, 我不敢质疑相对论,对于他的科学,我连婴儿都不算,但是我可以确定,我们和爱因斯坦都不是现实世界的上帝 对于这些上帝科学,或上帝理论,我是严重的迟疑,我应该相信么?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1-2-10 14:21 二傻以为,刘兄也许恰恰说反了? 【相对论】、【量子论】,包括【唯信息论】,都是要排除上帝的。 一切都是【观察者】自己造成的结果! 不同的【观察者】有不同的结果,于是没有了上帝存在的必要。 我: 傻兄,他们是排除了别人或者公认意义的上帝,但不知不觉需要把自己提升为上帝。如同革命者打倒牛鬼蛇神,打倒了皇帝,但不知不觉自己成了神和皇帝 我: 您如果认同他的世界,也就要认同在他们构造的世界里他们是上帝。但是当这些提出者构造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匹配时,而且回归到现实世界时,他们将丧失上帝的身份。这是认同就会有问题。 除非他们构造的世界与现实物质世界能够很好的吻合,并且承认他们的世界是有局限的,否则试图把构造的虚拟世界替换为全部物质世界的规律,就是试图脱离他们自己虚拟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上帝。 而这恰恰是唯心,唯信息面对物质世界不可逾越的屏障 。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926 次阅读|55 个评论
唯信息与量子以及量子信息
热度 1 iwesun 2011-2-3 02:20
   唯信息与量子以及量子信息      Me: 空和色的反射(1)——能量还是信息?    黄老邪: 最近好像谁转载了一篇一位王国文批判唯信息论的东西,有何评论?    Me: 是北大的那个物理教授?(可能记错)以前看过他的帖子。   他是批判量子信息的,我和他一致,那玩意儿,纯属骗子。   我说,镜仙中道崩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就概念上讲,量子已经突破的唯物的物质观,打开了人类对于起源的视野,但这东西不纯洁,是个混合物,一般是旧体制的唯物,一半是新体制的毛发,两者相互冲突,引人入邪途。    先换个说法,唯信息论就是唯数据论,只有原始数据时真实的,你后面的构造都是假的。   你说数据也不真实,确实,那没办法了,大家各回各家睡觉去吧。      从方法论上讲,相对论打破的时空的尺度的决定性,量子论打破了时空绝对的序结构,其核心方法是建立在以测量为基础的像上, 未涉及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参照系,马赫问题。   这个半唯物半仙术的方法,很容易直接引领人们进入真正的仙术,尽管这个仙术是数学化的,但还是仙术。   简单回答黄老邪的问题,有时间的话,详细讲。   1.唯信息就是彻底的以信息为基础,重构物理学基础,量子的方法只是一个特例,而不是反之;   2.唯信息要彻底解决掉物理学诞生时就相伴的鬼魂——参照系,建立没有参照系的物理学;   3.信息的方法,远远多于量子,量子的方法信息中全有;信息的方法量子是无能为力的,尤其是编码和反射,我连微观宏观都可以颠倒;   4. 唯信息的真实性也高于量子,任何理论面对本质,只有数据,只谈数据,比唯物编造出个物质,以及量子编造出个量子,真实的多;    真实性的标准是越靠近源头越真实,人这东西,是最会编瞎话的。   5.信息操作的逻辑性,全部是自洽的;   6.信息构造了量子,而不是反之;   7.唯信息和量子都承认“鬼魂”的存在,但态度是不同的;   8. 量子论还延续唯物的思想,存在即可被控,被利用;   9.唯信息严格区分,可利用的存在和程度; 现有的量子论中的仙术是要被驱逐的 ;   目前,科学骗局太多太多,捣弄了基因片段,就认为创造了生命;识别了10个图片的脑电波,就认为破解意识有希望;前几天又有人声称记忆是可以注入的;    识别了10个图片的脑电波,根本不是你破解了人脑,是人脑经过训练,适应了你。   逗你玩罢了。   都是骗子。   小平同志也抱乐观态度,不就是个密码么?有啥?   8bit密码和1024bit密码,已经有了本质区别,更别说轻松构造1Mbit密码。     没办法,大家都得活命,都得卖拐,再加上我本来就喜欢看科幻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Happy要紧。   大家对仙术都有需求,我本人也不例外。   但严肃地讲,这些永远是科幻。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15 次阅读|1 个评论
量子论可以成为评判唯物,唯信的标准么----回李维李镜子
热度 1 liufeng 2011-2-2 15:07
我是一名程序员和网络工程师,还是拿过证书的,因此除了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领域,其他方面包括唯物,唯信息,量子论,宇宙大爆炸,我都是门外汉,仅仅是课外兴趣而已。 因此这方面的讨论,你们必须明白,是在和一个科学幼童在讨论。 但有时幼童的问题却可能让成年人手脚忙乱,因为幼童无所顾忌,无圈无套 李镜子老师说“争论双方的“不投机”在于只知道“两分法”,而不知道“量子论””所谓“两分法”,一般是把世界分为“物”和“心”。李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不用“物”,而是用“事儿”来作为“心”的对立面。这就是“唯信息论”的本质。作为量子论的思考,“事儿”是一个“物”和“心”干涉的状态。这里所指的“干涉”也可以理解为混合。任意一个状态不能还原成(分解)为两个单纯的“物”-“心”状态。这应该是个常识了。 对此我的看法是“ 站在平等的角度看,我们都可能在犯同样的错,我坚信唯物,李鬼王坚信唯信,而李镜子李老师明显很坚信量子论,哪一个更正确,更高级,站在自己的体系下,肯定认为自己坚持的是正确的,是高级的,高人一等的。意识到这一点,我发现就不能争论了,争论不出结果,未来让进化中的人类知识库去筛选,总会有结果。 顺便从一个门外汉谈对量子论的看法,也就是利用我高中时看的科普读物的知识,所谓量子论就是把人看不懂,不确定的现象形成的一门学科,但这门学科的基础只是人看不懂,不确定而已,并不是客观原本存在的看不懂,不确定,因此我坚信未来量子论一定会被动摇,即使它现在很强大,很流行,很时尚。因此相对于唯物,唯信,它甚至更不靠谱,浅薄之见,见笑 ”
93 次阅读|1 个评论
说说刘锋李亚辉的“镜子”的争论
热度 4 liwei999 2011-2-2 11:09
说说刘锋李亚辉的“镜子”的争论 (87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01, 2011 04:44PM 这是科网上两位博主之间的“争论”系列 、 。 争论双方的“不投机”在于只知道“两分法”,而不知道“量子论”。所谓“两分法”,一般是把世界分为“物”和“心”。李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不用“物”,而是用“事儿”来作为“心”的对立面。这就是“唯信息论”的本质。 作为量子论的思考,“事儿”是一个“物”和“心”干涉的状态。这里所指的“干涉”也可以理解为混合。任意一个状态不能还原成(分解)为两个单纯的“物”-“心”状态。这应该是个常识了。 三是个很好用的数字。牛力学的三个法则是缺一不可的,可见“两分法”是行不通的,必须是有三个要素。不受力的匀速运动的第一法则与受力时作加速运动的第二法则不能简并吗?这才是正经的问题。因此,刘锋李亚辉也是个事-物-心三个元素的三角问题。李是侧重事-心,刘是侧重物-心,都有些“偏芯”。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5874,75874#msg-75874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231 次阅读|5 个评论
近况和感受
liwei999 2010-10-16 06:42
近况和感受。 (5560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5, 2008 01:24AM 在公园里,10岁的小男孩走失了,当妈妈的很着急。镜某曰:因为大人和孩子一起游园才定义了走失。如果开始就让孩子们自己在游乐园里玩就不存在着走失的问题了。大人不必带着孩子去游乐园。 游乐园里有个看4D电影的地方。何谓4D电影?10岁的男孩问。镜某也不明白哪里来的4D。事情就是这么巧,几天后镜某就被领去看了个4D的节目。4D者,只是对过去3D的立体电影的新说法。男人们都以为大了就好,3D不够就4D。 人是如何认识3D的?这也是个很有趣的事情。用眼睛看是一种常识的理解了。但是,学术上的结论是用脑子看。用赞中医的说法就是先人早在n年前就知道了这个现代学术的结论了。因为国语里有个视而不见的说法。那是说:虽然看了,但看不出来门道的现象。远近法的画法是西洋画的画法。国画不是这个风格。如此看来,在认识世界方面,东方和西方是不一样的。其实这个世界上不一样才是有价值。但与众不同同时也令人担心的事儿,所以时装杂志很多。 上周遇到了几个有趣的事情。在网上一个是概率的问题,一个是荡秋千的问题。在网下是读了《人体使用手册》和《无毒一身轻》,还有几本别的书,有关教育的。镜某感觉新的一代人缺乏感动的体验,也缺乏感谢的心境了。电视的图像的泛滥,使得多数孩子们失去了想像力;生活太好了,吃什么、给什么都不被感动了。大白兔、巧克力等食品什么的都不再可以成为诱饵了。给摘来月亮恐怕人家也嫌麻烦,曰:先放在那里吧,需要时再给我拿来。 这几个坛子里,崇尚科学的风气浓些,坛士们不大看得起信中医的。在镜某看来,在网上批中医和保中医谁都不比谁更高明。近来有个比较贴切的例子。有人问荡秋千的原理。这个事儿从专业上看,是个标准的参量振动的例题;从百姓的立场看是个当然如此的事实。而在爱思考的人那里,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题目了。有个有趣的现象:这里爱思考的人往往是谁也不服谁,按北京话说就是都是大爷。其掐架的景象与为中医争吵的居然是一个样子。当然这里的掐架不是象捍卫、攻击中医那样的长篇大论的讨论,而是短兵相接的搏斗。 曰:你也懂力学?问你个简单的问答题。 在什么情况下,哈密顿原理是一个变分原理? 这个问题本身没问题。但是有趣的是以发问人的水平来如此问就是有问题了。同样,嘲笑如此发问的人也并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冷不丁冒出来的、高等术语堆砌出来的问题才好。到最后就只剩下骂人了。 手头上的《人体使用手册》是第21次印刷的那批。从2006年1月的第一刷到2007年6月的21刷共印了87万册。方博士的《科学成就健康》没有说印数。但是当初一个月后印了第二刷,势头也是不错的。从振兴出版业的角度看,这都是好事。但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看,这类书还是少些好。减少消费无疑是个人类的美德。但这也会使一些人失去很多发财的机会。 《无毒一身轻》的副标题是21天改造体质,是台湾出的。从题目上看就是本烂书了。因为医学上的良心话就是概率说、风险说,不能给出21天这样的具体数字。但是不如此说,恐怕书就不好卖。 中医讲的经络究竟有没有?这是一个对中医的争论点。一方是要用现代技术证明古人的高明,另一方同样是要用现代的知识证明古人的无知,都以为对方傻,打得不亦乐乎。镜某也曾经被劝诱过加入证明 经络存在的行列。曰:以镜大人的智力,搞定个经络不成问题吧?但是以镜某的智力以为还是不掺合这类事儿为好。因为这种思路太低级了。意淫这类东西是在脑路中,并不是在躯体里。在解剖学中找经络就好比是在解剖学中找嘴,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但是解剖学里没有嘴的概念,人们就不能用嘴说话了么?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量子论是个比较奇怪的理论。其中很多事情是不能被人们的常识理解的。比如微观粒子的路径问题。量子论主张粒子可以同时通过几个不同的路径。如果对这样的世界有些理解,也就不会去花费力气去发现解剖学上的 经络,更不会主张发现了经络了。这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哈密顿原理是一个变分原理?的问题的联想。 概率问题也是个上周讨论的问题。用概率解释赌博现象仅仅是问题的一个侧面。人们嗜赌的本质还是在于人脑对赌博的依赖现象。研究表明,除了化学药物之外,人们对赌博和血拼的依赖性要比抱尔闹等的性快感依赖性排名在前。这个侧面显然不是用数学的概率可以解释的。没有下赌注的时候是概率论,一旦下了赌注就是0和1的决定论了。很有些象量子的观测论:不去看就是波干涉,就是概率论;一看就是波束收缩和决定论了。 说话是要说人们喜欢听的呢?还是不喜欢的?很难说。镜某一般是说人们不大喜欢听的大实话。实话实说很多时候并不被理解。最典型的要数中央台的那个《实话实说》节目了。观众的笑声的根源来自哪里?来自小崔的那盛着一肚子坏的一脸一本正经,与葛爷表演有些相通之处。谁说官话是虚话呢?那是另一种实话。不过是这类的实话无法溶解到日常生活里罢了。所以看着小崔说话滑稽。 看着滑稽的还有不少事情。方博士的《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的评论也是篇滑稽的大作。作者以为自己是唱红脸呢,可惜那身段、动作分明是在唱白脸。曰:这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因为其中大部分城市的排名与目前地质学界认为的这些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程度不符合,与国家地震局的说法不太一样。显然,方博士是想歪了。如果给个图片题目《看女店员下面》,也很容易误导呢。其实不过是个吃面馆的情景罢了。这里的地震灾害危险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而是要理解成由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大小、以及抗灾能力的评价。这是个都市、地域抵御灾害能力的评价表述。这个能力里可以包括很多因子,发达地区比不发达地区抵御灾害能力一般要强。抵御灾害能力大,相对而言灾害的危险度就要低,这是个常识了。说白了,地震危险度(可能性)评价由国家地震局管,而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却与是个与地震局无关的工作。 人到中年,体检不体检?这也是个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早发现、早治疗的说法十分动听,但是仔细想想,这不过是个魔术的说法罢了。镜某知道两个老太太都是胰腺癌死的。年龄也差不多。一个是早发现了,手术后一年多些,死了。一个是晚发现的,发现后一百天就死了。手术的意义何在呢?很不好说。 只有少数人可以体检时,体检是有意义的。至少有个特权的优越感。但是当体检成为制度的时候,体检的意义也就消失了。要想重新获得意义,只有作更昂贵的、更精密的检查了。对于癌症,比较少有在体检时可以发现的(不足发病总数的20%,恐怕国人的还要低)。就好比是有汽车。少数人有的时代里有车很有意义。当多数人都有的时代,有车除了堵路之外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出门坐地铁要快得多。但是强迫概念要人们都买车。曰:得有。换成体检就是得查了。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32600,32600#msg-32600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mirror - 对几个问题的“新思考”
liwei999 2010-8-3 15:38
对几个问题的新思考 (20352)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02, 2006 06:05AM 1)对JFF的选院士的理解十分赞同。本质上,还是对古典论与量子论理解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人们对相变的理解也是十分有限。不要小看少数。接近相变状态下的系统中,少数人的行为可以直接决定系统的状态。 对何院士的学识不敢讲有了解。但是 引用: 有一位院士已超越80岁高龄,原则上不再参加院士们的正式活动,但实际上仍活跃在数学研究的第一线 一句问题很大。至少给人的印象是这位院士不知道什么是研究的第一线,恐怕一辈子也没有接触到这个研究的第一线。 2)三只眼的问题是个脑结构的问题。生物大脑的结构规定了只能有两只(单)眼。这是个与进化根本不沾边。 3)中医的意义。可以想像有健康(=H)和有病(=L)两个状态。两个状态之间的变化方式有两个,一个是相当于脉冲的起(=L-H),一个是落(=H-L)。 如此看世界,所谓现代的医疗是作用在起的时候(虽然也有起不来时候);所谓中医,是作用在防止、迟延落的时候。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由脑干到大脑就是从一到2的过程。 (20370)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02, 2006 01:10PM 到3就不可能了。因为三体问题无解的结论在这里也应该适用。 一只眼无法测量距离,后脑勺一只眼基本上是无稽之谈。 无进化可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记住几个名词,诸如科学、进化等等的,根本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 感光的眼可以是一个。而成像的眼一定要两个。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唯物论和唯心论
xu782219 2010-7-13 07:00
费曼 唯物论和唯心论 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 1885 ~ 1962 ,丹麦物理学家 ) 和 理查德菲利普费曼( 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 191 8 ~ 1988 ,美国物理学家)是两位 量子力学大师 。 费曼说:从常识的观点来看,量子电动力学描述自然现象的理论是荒唐的。但它与实验非常符合。所以我们只得相信量子论。 玻尔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震惊),那谁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我们希望为此而困惑(震惊)了。 例如,按照玻尔对量子论的解释,外在世界的存在并不是自身独立的,而是无法摆脱地与我们对它的感知纠缠在一起的。 这在哲学上颠覆了所谓的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可分为两大派别,即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物论以为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唯心论是与唯物论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 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即 物质依赖意识 而存在,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 而量子力学则认为,客观(外在世界)和我们的主观意识(我们对它的感知)原本就是纠缠在一起的,而上述二论认为二者的界限清清楚楚,相互对立,唯物论认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唯心论则认为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这都与量子论不符 。
个人分类: 未分类|7146 次阅读|2 个评论
范洪义的系列专著
redspring 2010-6-16 15:24
范洪义 量子力学表象与变换论-Dirac符号法进展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量子力学表象与变换论-Dirac符号法进展 范洪义 量子力学纠缠态表象及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量子力学纠缠态表象及应用 范洪义 从量子力学到量子光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从量子力学到量子光学 范洪义 唐绪兵 量子力学数理基础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8 量子力学数理基础进展 范洪义 胡利云 光学变换-从量子到经典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光学变换-从量子到经典 范洪义 胡利云 开放系统量子退相干的纠缠态表象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开放系统量子退相干的纠缠态表象论 范洪义 吕翠红 量子力学的相空间理论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量子力学的相空间理论 范洪义 吴昊 袁洪春 量子力学的不变本征算符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量子力学的不变本征算符方法 范洪义等 物理学家的睿智与趣闻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物理学家的睿智与趣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30 次阅读|1 个评论
mirror - 近况和感受
liwei999 2010-2-18 04:41
立委按:镜兄很少写长文,这篇算是一个例外了。大概是那阵子事儿多,镜兄未及评论,积累了一大筐多余的话要说,不免滔滔不绝起来。随心随性,侃侃而谈,其主旨不变。慢慢咀嚼,颇有味道。网友戏言: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象春天! 近况和感受。 (5560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5, 2008 01:24AM 在公园里,10岁的小男孩走失了,当妈妈的很着急。镜某曰:因为大人和孩子一起游园才定义了走失。如果开始就让孩子们自己在游乐园里玩就不存在着走失的问题了。大人不必带着孩子去游乐园。 游乐园里有个看4D电影的地方。何谓4D电影?10岁的男孩问。镜某也不明白哪里来的4D。事情就是这么巧,几天后镜某就被领去看了个4D的节目。4D者,只是对过去3D的立体电影的新说法。男人们都以为大了就好,3D不够就4D。 人是如何认识3D的?这也是个很有趣的事情。用眼睛看是一种常识的理解了。但是,学术上的结论是用脑子看。用赞中医的说法就是先人早在n年前就知道了这个现代学术的结论了。因为国语里有个视而不见的说法。那是说:虽然看了,但看不出来门道的现象。远近法的画法是西洋画的画法。国画不是这个风格。如此看来,在认识世界方面,东方和西方是不一样的。其实这个世界上不一样才是有价值。但与众不同同时也令人担心的事儿,所以时装杂志很多。 上周遇到了几个有趣的事情。在网上一个是概率的问题,一个是荡秋千的问题。在网下是读了《人体使用手册》和《无毒一身轻》,还有几本别的书,有关教育的。镜某感觉新的一代人缺乏感动的体验,也缺乏感谢的心境了。电视的图像的泛滥,使得多数孩子们失去了想像力;生活太好了,吃什么、给什么都不被感动了。大白兔、巧克力等食品什么的都不再可以成为诱饵了。给摘来月亮恐怕人家也嫌麻烦,曰:先放在那里吧,需要时再给我拿来。 这几个坛子里,崇尚科学的风气浓些,坛士们不大看得起信中医的。在镜某看来,在网上批中医和保中医谁都不比谁更高明。近来有个比较贴切的例子。有人问荡秋千的原理。这个事儿从专业上看,是个标准的参量振动的例题;从百姓的立场看是个当然如此的事实。而在爱思考的人那里,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题目了。有个有趣的现象:这里爱思考的人往往是谁也不服谁,按北京话说就是都是大爷。其掐架的景象与为中医争吵的居然是一个样子。当然这里的掐架不是象捍卫、攻击中医那样的长篇大论的讨论,而是短兵相接的搏斗。 曰:你也懂力学?问你个简单的问答题。 在什么情况下,哈密顿原理是一个变分原理? 这个问题本身没问题。但是有趣的是以发问人的水平来如此问就是有问题了。同样,嘲笑如此发问的人也并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冷不丁冒出来的、高等术语堆砌出来的问题才好。到最后就只剩下骂人了。 手头上的《人体使用手册》是第21次印刷的那批。从2006年1月的第一刷到2007年6月的21刷共印了87万册。方博士的《科学成就健康》没有说印数。但是当初一个月后印了第二刷,势头也是不错的。从振兴出版业的角度看,这都是好事。但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看,这类书还是少些好。减少消费无疑是个人类的美德。但这也会使一些人失去很多发财的机会。 《无毒一身轻》的副标题是21天改造体质,是台湾出的。从题目上看就是本烂书了。因为医学上的良心话就是概率说、风险说,不能给出21天这样的具体数字。但是不如此说,恐怕书就不好卖。 中医讲的经络究竟有没有?这是一个对中医的争论点。一方是要用现代技术证明古人的高明,另一方同样是要用现代的知识证明古人的无知,都以为对方傻,打得不亦乐乎。镜某也曾经被劝诱过加入证明 经络存在的行列。曰:以镜大人的智力,搞定个经络不成问题吧?但是以镜某的智力以为还是不掺合这类事儿为好。因为这种思路太低级了。意淫这类东西是在脑路中,并不是在躯体里。在解剖学中找经络就好比是在解剖学中找嘴,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但是解剖学里没有嘴的概念,人们就不能用嘴说话了么?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量子论是个比较奇怪的理论。其中很多事情是不能被人们的常识理解的。比如微观粒子的路径问题。量子论主张粒子可以同时通过几个不同的路径。如果对这样的世界有些理解,也就不会去花费力气去发现解剖学上的 经络,更不会主张发现了经络了。这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哈密顿原理是一个变分原理?的问题的联想。 概率问题也是个上周讨论的问题。用概率解释赌博现象仅仅是问题的一个侧面。人们嗜赌的本质还是在于人脑对赌博的依赖现象。研究表明,除了化学药物之外,人们对赌博和血拼的依赖性要比抱尔闹等的性快感依赖性排名在前。这个侧面显然不是用数学的概率可以解释的。没有下赌注的时候是概率论,一旦下了赌注就是0和1的决定论了。很有些象量子的观测论:不去看就是波干涉,就是概率论;一看就是波束收缩和决定论了。 说话是要说人们喜欢听的呢?还是不喜欢的?很难说。镜某一般是说人们不大喜欢听的大实话。实话实说很多时候并不被理解。最典型的要数中央台的那个《实话实说》节目了。观众的笑声的根源来自哪里?来自小崔的那盛着一肚子坏的一脸一本正经,与葛爷表演有些相通之处。谁说官话是虚话呢?那是另一种实话。不过是这类的实话无法溶解到日常生活里罢了。所以看着小崔说话滑稽。 看着滑稽的还有不少事情。方博士的《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的评论也是篇滑稽的大作。作者以为自己是唱红脸呢,可惜那身段、动作分明是在唱白脸。曰:这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因为其中大部分城市的排名与目前地质学界认为的这些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程度不符合,与国家地震局的说法不太一样。显然,方博士是想歪了。如果给个图片题目《看女店员下面》,也很容易误导呢。其实不过是个吃面馆的情景罢了。这里的地震灾害危险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而是要理解成由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大小、以及抗灾能力的评价。这是个都市、地域抵御灾害能力的评价表述。这个能力里可以包括很多因子,发达地区比不发达地区抵御灾害能力一般要强。抵御灾害能力大,相对而言灾害的危险度就要低,这是个常识了。说白了,地震危险度(可能性)评价由国家地震局管,而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却与是个与地震局无关的工作。 人到中年,体检不体检?这也是个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早发现、早治疗的说法十分动听,但是仔细想想,这不过是个魔术的说法罢了。镜某知道两个老太太都是胰腺癌死的。年龄也差不多。一个是早发现了,手术后一年多些,死了。一个是晚发现的,发现后一百天就死了。手术的意义何在呢?很不好说。 只有少数人可以体检时,体检是有意义的。至少有个特权的优越感。但是当体检成为制度的时候,体检的意义也就消失了。要想重新获得意义,只有作更昂贵的、更精密的检查了。对于癌症,比较少有在体检时可以发现的(不足发病总数的20%,恐怕国人的还要低)。就好比是有汽车。少数人有的时代里有车很有意义。当多数人都有的时代,有车除了堵路之外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出门坐地铁要快得多。但是强迫概念要人们都买车。曰:得有。换成体检就是得查了。 星湖原帖: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32600,3... Comments (2) 子平 03月 1st, 2009 at 9:59 am edit 远近法的画法是西洋画的画法。国画不是这个风格。如此看来,在认识世界方面,东方和西方是不一样的。其实这个世界上不一样才是有价值。 西洋画和国画的这个差别,大概不止是风格的差别,至少更是描述客观世界能力的差别。这个也十分确定地表现在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科学、哲学能力的差别上。看不出这样怎么会是个价值了。 edhfd 03月 1st, 2009 at 1:40 pm edit 人是如何认识3D的?这也是个很有趣的事情。用眼睛看是一种常识的理解了。但是,学术上的结论是用脑子看。用赞中医的说法就是先人早在n年前就知道了这个现代学术的结论了。因为国语里有个视而不见的说法。 这就成学术结论了?好家伙。这也就是个装神弄鬼胡搅蛮缠的主,而且胡搅蛮缠得很低能。 那我也较个真,这视而不见四字中,有包含了一星半点3D的信息量么?没有吧,所以上面这段话就纯属放屁 后面的不值得浪费时间看了 http://www.de-sci.org/blogs/liwei/archives/22039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222 次阅读|2 个评论
光到底是什么?(2)
热度 1 sheep021 2009-9-27 14:30
本博上一篇文章 光到底是什么? 并没有得到科学网上专业人士太多的指点。不得已,到处搜索一下,集中几个问题,再发一篇。 光是一种人类眼睛可以见的电磁波(可见光谱)。在科学上的定义,光有时候是指所有的电磁波谱。光是由一种称为光子的基本粒子组成。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或称为波粒二象性。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 世界上有黑色的光吗?这个问题很奇怪,如果你去问任何一个物理老师,可以得到这样的回答:“黑色仅是物体吸收所有光线后,人眼得不到光的信息而产生的。” 光的实质(目前的解释):原子核外电子得到能量 跃迁到更高的轨道上 这个轨道不稳定 还要跃迁回来 跃迁回来释放出的就是一个光子,就是以光的形式向外发出能量,跃迁的能级不同,释放出来的能量不同,光子的波长就不同 光的颜色就不一样了    光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必需研究的问题。当今物理学院就已经又达到了一个瓶颈,即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冲突,光的本质是基本微粒还是行声音一样的波(若是波又在什么介质中传播)对未来研究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对论是描述宏观宇宙的理论,但在微观粒子方面有所不适。 量子论是描述微观粒子的理论,但在宏观宇宙方面有所不适。 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不协调导致人们开始寻找所谓的“量子引力”。于是弦论和圈量子引力等就诞生了。 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广义相对论和弦论则更是一种出于理性和物理直觉的产物。 不少人觉得弦论的处境更像上个世纪的以太学说:都是为了协调两个不同的物理学领域而应运而生的,都成为风靡一时的主流理论,但是都缺乏实验。 虽然广义相对论提出时也没有任何实验支持,但是以太说和弦论缺乏广义相对论那样革命性的思想:它们只是被动地把一个领域的规则往另一个领域上套罢了。 本博 观点 : 既然说光既是物质,也是能量,其实也就是说光光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既然说光既是波也是粒子,其实质恰恰说明光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 ,那么光到底是什么呢?,总不能说“光就是光”吧? 欢迎莅临的各位老师、朋友不吝赐教。
个人分类: 生命之光|3033 次阅读|2 个评论
拿“单光子”来微扰物理学的讲述方法
cyaninelotus 2009-8-18 22:54
某天,看到 Cavity QED,一时茫然不知东西,经过搜查方才知道是腔量子电动力学。再看其简介,更是有个惊人的发现单光子的场强如何如何。偶一时激动莫名?真的有单光子存在啊?人工技术分离出单光子了?单光子究竟是什么啊---概念、表示......(典型的普物讲述心态,先要概念呵 ) 于是,偶再查再查,可惜所获无几,只有一句话给出一点点启示:单光子的波函数通常是一个波包。(又见数学,不能不亲吻又不能不痛击的数学啊,物理人亲吻它是因为俺们爱它,物理人痛击它是因为它实在不是个东西!)又在资料里看见了准单光子的提法。 如此,偶有些糊涂,非常糊涂。莫非这东西又与质点、点电荷、弹簧振子等一样,是个理想的幽灵,只有完美的数学模型和数学可解性,实际上实在不是东西?就算这样,单光子的身份还是与前几个不一样,它们在经典物理里已经被详细阐述了,大概很少有人提出异议。而光子,是属于量子,属于时代的,属于未来的。 它是什么?是一份能量,它的波函数是一个波包。可是,你能说得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吗?你会说原子的电子态发生改变就会辐射出来能量,产生光波。那谁出来了?核外电子只是改变了组态,原子核肯定没变,出来的是能量,这能量没有物质载体吗?那又怎么和波扯上的呢?怎么和电磁波扯上的呢? ...... 我上大学的时候很多人一致认为我相当笨,我一直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这些问题我到现在也没想通,还在想不通的想念中。但是,这个想不通要影响到我的讲课的底气,我觉得我自己搞不清楚物理问题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又怎么让学生搞懂它是个什么东东呢? 不过很久以来给物理系低年级学生上课时,我曾经很自信地以为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方法也许不是我自己总结的)。重点放在物理和几何学的理论比较上,几何学建立在公理之上,完美而无懈可击就算成功,所以,几何首先把所有的公理讲述给你,然后证明就可以了。可是物理是为了认识自然界,而我们的认识能力以及认识本身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概念和定律。所以,讲述方法是告知已有的概念,一部分定律,然后苦口婆心地分析定律的适用范围。在经典物理的讲述中,这个方法应该无可挑剔。 单光子让它发出了吱吱嘎嘎的断裂声!谁知道量子是个什么东东?谁知道波函数是个什么东东?谁知道薛定谔方程是个什么东东?量子力学的概念和规律是谁----能量乎?数学乎?存在即是真理!我们的智力仅仅只是拿来推演和猜测真理,有准确度的是天才,准确度高的是神人。 既然这样,我们又怎么能说如此推理,结论一定这样?逻辑很混乱了。再反思经典物理的一些概念,更加混沌质量就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想想,非常的静止、非常的抽象、非常的让人愤怒 ,我以前还以为我了解它哪。 下面的老师怎么当呢,这还真是个问题,55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203 次阅读|17 个评论
量子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对立之统一
zhulin 2009-1-5 15:39
量子论和广义相 对论 , 它们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引力、空间、时间以及物质等,各自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 量子论将 引 力看作是量子的交换,认为 单个物体既是粒子又是波! 广义相 对论 将 引力 看作时空的扭曲。广义 相对论认为,万有引力并不外在于时空结构,而是渗透于时空结构本身的一种现象。设想宇宙中有一个苹果。这个苹果不再像牛顿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致密的、靠自身引力场吸引其他物体的球体,而是一个造成时空凹陷区、直接扭曲了空间结构和时间流动的物质。 对此,我们建立了新的引力理论,在 量子论和广义相 对论的对立中寻求统一, 认为物质粒子在其波粒二象性中不断地辐射本底引力子(本底引力子是构成质量、能量、空间的基本量子,其量子能量 =hH o ),在物质粒子辐射本底引力子的过程中,物质粒子周围空间自然出现了本底引力子动量密度 P =(H o /4 )M/r 2 导致的引力场 g=GM/r 2 。时间之矢源于物质粒子因不断地辐射本底引力子导致的物质粒子自身质量、能量的不可逆衰减 dM= - H o M dt 或 dE= - H o E dt ,空间则由以光速运动的本底引力子所构成,时间和空间反映了引力场的结构性质。数学推导表明,物质粒子或物质系统因不断地辐射本底引力子推动空间膨胀而产生一向内的加速度 -H o C ,即为暗物质之源;同时物质系统出现一向外速度 V=H o r 和向外加速度 H o V ,即为暗能量 之源。由此展现出物理世界中质量、能量、空间、时间和引力(包括惯性)的统一图景,显现出宇宙运转机制的端倪。 (其中 H o 是哈勃常数、 C 为光速、 G 是万有引力常数、 h 为普朗克常数、 r 为间距)。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1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