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海昏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两千年汉墨真迹,惊倒了
热度 3 zhengyongjun 2018-11-23 16:22
学隶书,曾临过史晨、乙瑛、曹全等碑贴。汉代书法的墨宝真迹,以前从没有见到过。 2015年,江西南昌,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汉代木犊,让我们有幸目睹两千年的汉墨真迹。初次看到这些图片,被这些汉隶的美,惊倒了。 好想写一手“海昏侯体”隶书。 刘贺是留有墨迹的中国书法家第一人
个人分类: 舞文弄墨|4250 次阅读|7 个评论
南乡子·海昏侯
热度 1 wuyeeh 2018-8-23 16:49
南乡子 ·海昏侯 按: 旧历六月初二( 2018年7月14日), 至江西省南昌市一游,先后于江西省博物馆和海昏侯故国遗址停驻,有感。 束发领君玺,乘舆长乐未央间。 二十七日昏乱事,遭弹。 争臣七人不见前。 昌邑出长安,流囚豫章岂敢还。 越踰三主霍光谋,可怜。 昭宣中兴谁更贤? 图:前面部分--江西省博物馆内摄影;后面部分--昌邑国现状。 以下部分---昌邑国现状:
个人分类: 日常点滴|25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南昌”的一个猜想
热度 13 fdc1947 2016-2-16 08:12
关于“南昌”的一个猜想 这个春节,江西是出了一回风头,连主要关心科学和教育事务的科学网上都发出了不少关于江西人娶妻问题的议论。对于江西,我也凑一下热闹,不过,不是说娶妻的问题,而是说江西的省会南昌的名称。 去年,南昌大学简称“南大”一事曾经引起过全国许多人的注意。人们知道南昌大学过去曾自称“昌大”,而南昌也一直把自己简称为“昌”。那么,再问一下,为什么把那里称为“南昌”? 南昌市政府的官网在“ 名称由来 ”一栏中这样说:“ 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 南昌城名数易,别名诸多,汉称豫章,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 ” 而《百度》上说:“ 南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因南方繁荣昌盛而得名,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 ”看来百度还是照着南昌市政府网站的说法去说的。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历史出处。 据东汉人写的《汉书·地理志》,汉代(西汉)设立豫章郡,其郡治就在南昌县,而更早的文献中则没有见到这个县名,所以,南昌这个名称应产生于西汉。 那么,南昌县是在汉代的什么时候建立的?这个在文献上好像并没有记载。据说在如今南昌城的东面有一座“灌婴城”,传说系汉初跟着刘邦打天下的灌婴将军所筑,以后“其城凡三改五移”。这是在今南昌附近建城的开始。以后,汉代设豫章郡于此(在春秋、战国时期,豫章处江、淮之间),但是,当时的县名为何,史料却缺如。在《史记》中也没有见过南昌县或者类似的城邑名称。 最近,在南昌附近的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是举国闻名的考古大事情。人们纷纷猜测,这位墓主很有可能就是第一代海昏侯,也就是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等大臣废掉的昌邑王刘贺。 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他父亲刘 髆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由汉武帝最宠爱的女人李夫人所生。 西元前97年,刘髆受封“昌邑王”,封邑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刘髆死后,他五岁的独子刘贺继承王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 西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因其无子嗣,大将军霍光征召昌邑王刘贺主持丧礼,并将其拥立为帝。可是,一直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刘贺完全没有做皇帝的政治素质,据说他与从昌邑带来的那200来人荒淫无忌,不多天便干了1127件荒唐事,这样,只做27天皇帝就被霍光率众大臣废除。那200来个亲信被杀,而刘贺则被宽大处理,押回昌邑,虽然在重重监视下,但是仍然得到了原来的全部家产和二千户的“汤沐邑”。 西元前63年,刘贺被比他小一岁的堂侄汉宣帝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而迁徙到“豫章郡”,也就是如今南昌这个地方 。 所谓“昌邑”,就是一个叫“昌”的邑。 邑就是城邑,城和邑都是指居民点,只是城更强调周围的城墙。 古代的城邑名称往往是跟着主人走的。 例如,周天子所在的城邑,原来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后来东迁到今洛阳附近,但是当时都称周,洛阳附近的所谓东周是后人对它的称呼。郑,最早在陕西渭南地区,后来一迁再迁,但是都叫郑,所谓新郑也是后人的对后迁地方的称呼。蔡,也是迁了许多次,如今河南、安徽还留下来多个名为“蔡”的地方,上蔡、新蔡、下蔡等。后代这样的事情更多,汉刘邦打下了天下,定都长安,让他父亲一起到长安,还把家乡丰邑沛邑的父老一起迁到关中陪伴他父亲,于是关中便出来了一个“新丰邑”。又如北方有一个徐州,一些徐州人被赶到了江南,江南便设立一个南徐;中原人出兵驻守福建,便把家乡的“漳”来命名他们新的家乡,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说远一点,这种事情不但中国人有,洋人也有,美洲或大洋洲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地名是与欧洲相同的,只是加了一个新字,那便是殖民地的新居民把他们家乡的名称移植过来的。 “故昌邑王”从如今的山东被迁徙到赣江之滨,他有这么一大家子人,“汤沐邑”的两千户是供他驱使的,当然也跟着他走。他们所在的地方, 在今山东叫“昌”,迁到了今江西这片新的地方,也还是叫“昌”,也理所当然。为了区分,便把南面的称为“南昌”。这应当是“南昌”这个地名的来历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在汉武帝时代的《史记》和其他著作中找不到这个“南昌县”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些问题,那就是这个与海昏侯国相邻的南昌县到底是什么时候设立的,是怎样分置的,这仍然是一个谜团,而在现今存世的文献中都没有找到。看来只有等待了,等待将来或许会出现的资料,地下新出土的,或者哪里新发现的。在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想象一下。 “海昏侯”是一个贬义的的称呼,当国家设立一个县和“海昏侯国”并立的时候,国家所属的县取名与“昏”相对的“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而,新设立的县取名南昌,应当是这个有监视海昏侯国作用的县的适当名称 。 我在这里提出的,只是一个猜想。但是,它毕竟有“故昌邑王”迁徙至此这样一点根据,比起如今流行的空口无凭的“ 南方昌盛、昌大南疆”还是要“有根有据”得多。您说是不是?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8599 次阅读|27 个评论
考古发现孔子将早生十五年?
热度 17 fdc1947 2015-12-31 07:45
考古发现孔子将早生十五年? 12 月30日各大网站都登载了这样一条消息:“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屏风或改写孔子生年 ”,科学网新闻亦转载了这条消息,该消息称: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上有孔子图像及生平介绍文字。日前, 北京联合大学历史专家 …… 认为屏风上的文字介绍了孔子的基本个人情况,之前各种传世书籍都没有完整记载孔子的姓与氏,孔子屏风则明确写着孔子“字中(仲)尼,姓孔,子氏”,将孔子的姓、氏、字完整记录。 文章认为,孔子屏风的第二列文字“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告诉了我们孔子三十岁时的准确纪年,由这一时间节点可以推算出孔子的生年为鲁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孔子屏风记载的孔子生年比《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记载的生年早十四年、比《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孔子生年早十五年。 这可是一条大“新闻” ,首先,文章认为“之前各种传世书籍都没有完整记载孔子的姓与氏”,这次明确得到了孔子的“孔子的姓、氏、字完整记录”;其次,文章认为得到了孔子的“准确纪年”,那就是说,过去孔子的生年都不准确了。孔子应当早生十四年(依照《公羊传》和《谷梁传》)或十五年(依照《史记》)。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确可以轰动中国乃至世界的考古学术界甚至整个文化界、教育界了。 但是,人们仔细想一想,这两件事似乎都有些问题。 关于孔子的姓氏、名字。过去是有明确记载的,《史记·孔子世家》这样说:“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宋人系殷人后裔(《史记·宋微子世家》),其姓氏也很清楚,《殷本纪》:“封于商,赐姓子氏”。显然,“屏风”上所写的孔子姓氏和字并没有新的信息,还光有字没有名。 第二件事,关于孔子的生卒年龄,《史记》上的记载非常清楚,而且把孔子的年岁与当时发生的大事情对应得比较好。例如,鲁定公十年的齐鲁夹谷会盟(孔子五十二岁,摄相事)、鲁定公十三年的子路“堕三都”,一直到鲁哀公十五年的卫国内乱,子路殉难,鲁哀公十六年的孔子七十三岁逝世,等等。这些记载,《史记·孔子世家》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基本一致的,最多差一年。如果孔子再年长十五岁,有很多事情就完全不能解释了。 更重要的是,对于古代文献的取舍,作为“历史专家”,要有一个基本的逻辑。我们固然应当相信出土文物,但是, 出土文物也是由当时的人书写的 。第一代海昏侯刘贺是汉宣帝时代的人,而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人,司马迁应当比刘贺年长五十多岁。司马迁是皇家的太史令,是专业的历史学家。而像屏风这样的日用品上的书写者则肯定不是专业的历史记录者。 怎么能够用后出的业余记录者的文字,来否定前面历史学家的专业记录呢? 而且,前面的专业记录又是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样的历史著作相互佐证的 。这样的取舍逻辑真是奇怪得很。 考古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海昏侯陵墓的发掘是全中国都在注目的大事情,对于出土文物中记载的历史信息,也有一个认真考证、认真取舍的问题。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6733 次阅读|3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