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八股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八股文式的讣告,该改改了
热度 27 何裕民 2015-2-4 16:01
我们时不时的看到讣告,总是这样一种格式:某某某、某年某月因病医治无效,在某地逝世了。如前不久(1月31号),开国将军曾美老先生在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医院逝世,享年101岁。他曾经历过遵义会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这位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老同志和长者,我们充满着敬意和感激,对家人深表慰问。但讣告里却写着“因病医治无效”。“因病医治无效”,那就是医生的责任和医学的无能!?他已经101岁,那么怎么才算医治有效呢?要活多久医学才算是不给人们留下遗憾呢? 这不是吹毛求疵!因为这种导向错了。原因在于它不承认自然界生死交替是规律;人有天年(基本寿命);我们既要快乐地接受生,也要客观从容地接纳死;需要鼓励的是善始善终,平静而安宁地“终”,而不是其他! 而对善始(新生儿出生),人们举双手欢迎;对享尽天年而善终,却耿耿于怀,难以接受!这可以说是我们文化的一大缺憾! 更何况,这种成了公式化八股文的讣告,让人充满了期望——潜台词里似乎在说:医学科学应该是无所不能的,她应该让人长期活着,医学总有一些技术可以起死回生,让人活下去。他101岁走了,是因为医学(包括医生)没有尽到责任。不能不说,今天临床很多医患冲突,与被媒体调高了的医学期望值有关。 笔者清楚记得在西安一次官办的大型公益讲座前,一位西安头面人物带着兄弟姐妹,冲进会场,要求我先赶快出一招术,救救他86岁高龄的老爸:晚期肝癌,胆汁瘀阻性肝昏迷,恶液质,发烧等等。而且,阻止我讲课,尽快帮他想办法救人。当地医院已回绝,但他们认为没有不可能的事,上海医生会有办法。当我听完介绍后也说无能为力时(因为他已滴水不进了,也不可能吃药),居然骂骂咧咧地指责医生怎么都是这个“德行”,竟然见死不救。 客观地说,医学不可能违背规律;医学不可能起死回生,再好的医疗技术只能救救急性病,控制些慢性病病程,或者帮助解决些临床症状问题。这种讣告的泛滥,从某种意义上说,既违背了规律,又调高了人们的期望值,且降低了人们平时自我对健康呵护的内在动力,并加剧或诱发了对医学的不满和医患冲突。 真的,我们需要好好反思反思,应接受完整的生命教育,接纳“善终”。也许,我们没法像庄周那样看淡生死(“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也应该接受传统做法,善待耄耋老人离去。民间不是有红白喜事一说吗!高龄老人离世,是红喜事,尽管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毕竟是自然规律。我们应该追求的是高寿而平静无遗憾(或较少遗憾)地离世,而不是“因病医治无效”地指责医学,或者无谓地强行临终创伤性抢救。 这老将军活到了101岁,按照“五福”之说,一定是位德高望重、品行相当不错的人。因为五福:“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品德好(好德),心身康宁,才能寿而终命。我们研究表明:德寿律,德与寿关联。我们祝曾老将军走好!为了让他九泉之下能够安息,千万别在讣告里写“因病无效医治无效”之类让人啼笑皆非,也让逝者及家属抱憾之词。不如改写成“尽终天年,驾鹤西去,享年101岁”,多好!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2814 次阅读|28 个评论
八股文如何限制了思维?
热度 7 damin123 2014-9-4 09:47
八股文如何限制了思维? 大民 最近浙江的阅读教材入选了有代表性的三篇八股文,都是名人名文,来头不小,堪称八股文当中的翘楚,此举理所当然引来了议论。 八股文也称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起于宋、元,兴于明、清的“考试作文”。由于八股文必须严格按照“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段式作文,题目必须用四书五经原文,语言也必须古雅斯文,不能用大白话,因此一直被当年的新派有识之士认为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更因迂腐死板的“形式主义”和内容空洞、文字游戏、迎合考官、“为赋新词强说愁”等弊病而被唾弃。尤其是八股思维仍像枷锁一样,禁锢和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的创新能力。 八股文存在了1000多年,说明他有足够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因为考场作文,必须有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不能太主观。这也是诗歌至今不能作为考试作文主要原因。现在流行的中高考作文,依然是八股文章,原因与传统的八股文相同。 有一点值得注意,当年的八股文章,除了要求章法的规范和严谨,还要求内容必须是“四书五经原文”,这对考生是个不小的考验,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熟知程度要求很高。也就是说,八股文考查的不仅仅是作文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文化功底,文化底蕴。这与目前倡导的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青少年的经典诵读,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八股文如何限制了人的创新能力,我看没有那么玄乎。如果八股文限制了思维,那物理、化学怎么办?没有章法和逻辑的“另类作文”同样伤害思维,而且已经培养出一大批培养与无论次的呓语天才,培养出一大批郭敬明这样的小时代小神经。诚然,有太多的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确不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时代和人生,至少在时间上挤压了对新鲜知识的获取机会。但是,这是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把板子都打在八股文上,不公平。 2014/9/4
2814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术论文写作
热度 15 fs007 2014-5-18 11:46
寻正 国内的学术教育,对如何写作学术论文训练得不够,留学西方的人,也往往发现研究生课程中没有关于学术写作的内容,不过,西方学术机构往往有专门的写作技术顾问,可以帮着查漏补缺。在读研究生期间,也有很多的写作项目,但能在学术写作上有多大进步,就得要靠悟性了。西方学术写作训练的完成阶段大致是中学与大学本科教育这段时间。 有著名科学作者写过一篇名文,《天下文章一大抄》,其人写科学文章也大致按这个套路来完成,许多人趋之如鹜,把拍巴掌当成了锻炼身体。如果你写科学论文都走这样的路子,就完全不得要领,写稿没人收,不如不写,这是学术界的淘汰机制。 不同形式的论文有不同的写法,这里我讨论最常见的论文形式——研究发现的报道。 中国科举制度备受嘲笑的是明朝兴起的八股文,所谓八股,开篇破题,让人知道你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随之承题,限定主题范围,然后起讲,把主题要义抒发一遍。前三股是开胃菜,把读者的兴趣提起来之后,就是正式行文,先起股,也就是立论,立论之后是求证,称为中股;中股后面是后股,借题发挥,在论证之后进一步阐发原论之意义影响,最后束股,回应最初的主题,也就是前三股的内容。八股最后一股是大结,要求超越式的总结,造成余音绕梁的效果。 据说八股文的发明源于朱无璋这位开国皇帝。中国文人爱掉文袋,咬文嚼字不仅不厌其烦,还把“语文状元”之类末流小道当成进身之阶,成了炫耀资本。朱元璋的天下是一刀一枪干出来的,不是捡他老子的现成,也就造成了朱元璋的实用主义倾向,在八股文之前,朱皇帝读臣子奏章,读完了还不知所云,因此,八股文应运而生。八股文仍然允许文人掉文袋,在各股,尤其是正文四股中在意句式排偶,提倡诗歌化的写作,但从整体上看,八股一铺开,就要言之有题,题之有据,据完就结,免得浪费读者时间。对于习惯于无病呻吟的中国文人来说,他们从来都不喜欢八股文,清灭明,科举八股却是继承得上好,而且在乾隆时代就想废除八股文,但却找不出更好的科举方式,还得继续捏着鼻子写八股。 八股文是现实主义对中国文化精英的嘲笑,是勒在他们脖子上绞绳,八股文的失败,就在于科学实用主义最终没有在中国诞生,中国传统文化以最尴尬的形式继续无病呻吟。抛弃八股文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失败,时至今日,中国的语文教育仍然不得要义,所以“语文状元”仍然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写起文章来花红草绿,但言之无物,一旦要求应用写作,就辞不达意,毫无逻辑,还经常憋得满脸通红。 学术论文就是八股式的应用文体,对于缺乏应用写作训练的中国研究生来说,也是经常憋得胀气便秘,脸色乌青。许多人禀承“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传统,下笔千言,仍然不得要领,自我感觉良好,但一被审稿,就满腹怨气,不怨自己写得不好,而是编辑审稿人太苛刻。 学术论文,尤其是针对研究发现的论文报道——一般称为原创性论文(Original Article),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朱元墇式的问题。学者写作太随意,科学论文的可读性就差,有许多文章言之无据,不少也又臭又长,伴随着科学研究大昌,学术交流成为经常性的活动后,就产生了科学八股文,也就是现代论文报道的固定格式。 八股文的本义是借助八股体规范应用写作,提供模板,让应用论文写作变得更容易,同时防止人类天性的多嘴饶舌的坏毛病。同样地,学术论文格式也为科学写作提供模板,让学术报道更容易,还防止学者的不严谨以及冗词赘语。固定格式的应用文体系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迅速判定文章的阅读价值,在文章中找到需要的信息,能清楚直白地看到研究结果及其意义。说穿了,就像朱元墇一样,不愿浪费时间在无病呻吟或者拙劣抄文上。 我所见到的最差劲的学术写作是作者不知道自己在谈什么。我做研究设计与统计分析,许多时候需要给主要研究者讲解研究结果,因为现代科学的分工原则,主要研究者虽然大多有过充分的统计学课程,但真正无师自通的,非常鲜见。如果给予研究者稍加指导,就能把握要义的,往往不存在大的写作困难;如果给予指导后仍然想当然的,修稿就是一件麻烦事,因为作者不知道自己在谈什么,在八股文式的规范中,就四面碰壁,鼻青脸肿。最吃亏的买卖就是帮第一作者写整篇论文。 怎么才能写好论文,在发稿之后能淡定自若?这是悬挂很多学子心头的一个大问题。那些把八股文当作负担的人,注定吃力不讨好,大段大段地写,又被大段大段地删,还得一个不懂写作的评语。而拥抱八股文的便利的,就会发现写八股文要比写散文容易多了,如果熟知文献,写论文像填空一般容易,用不着绞尽脑汁,才偶得妙语佳句,可引人注目,科学八股文更像铸好了刚架结构的建筑,你一旦补充了适当的内涵,就变成宜人居所,巍然而立,绝不随风而去。 学术论文的题目往往直白,这是科学实用性决定的,只有极少数人在极少的情况下会有妙语佳句立题。立题新颖,引人注目需要极深的文化修养,往往求而不得,只可妙手偶得之,一般学子不必妄求。新颖而引人注目的题目往往自动决定了开篇三股的写法,能做这类题目的,当然用不着被人指导如何写背景介绍。 所谓背景介绍(Introduction),就是立题之后就需要破题承题,也就是向读者解释你的研究题目(Research Question)。面临研究项目,我跟研究接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What’s your research question?)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我得不到一个直白的答案,不少人会觉得有些狼狈,唠唠叨叨的说一大堆。然后我就接着问,你的科学假说是什么?(What’s your hypothesis?)那些能准确回答的人估计没有写作上的挑战,而需要我帮助才能整理思路,找到自己的假说的人,就会有挑战。 研究者,尤其是研究生,特容易陷入解决世界难题的误区。科学问题多是层出不穷的,任何一个研究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你做一个关于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就可能涉及肥胖引起各种疾病的风险,于是乎这个研究生提到糖尿病、高血压、必脏病、中风、等等,还想知道肥胖跟每一个的量效关系,还想知道……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从你的研究中找到答案,即使找不到答案,也可以获得进一步获取答案的线索,然而,科学论文并不是要解决世界难题,你能解决一个问题,都算做得了一篇好论文,科学的规则就是这样,即使是两个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科学上也要一个一个地解决。 从论文写作而言,你的论文要围绕着一个问题,只围绕着一个问题(One question and one question only)展开,你可以有一个结构性的假说或者超级假说,比如A是B的原因,可以分解成多个假说,一是多A多B,二是无A无B,三是A前B后等等,但你的论文的着眼点应当始终围绕着一个假说一个问题展开。 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论文中心,论文的背景介绍就水到渠成。你需要让读者知道你的假说产生的根源,或者你为什么要针对这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一篇好的论文,需要在背景介绍中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问题,以便读者决定是否继续往下读。研究问题都不太清楚的人,就往往为难,有时就抱着文献抄:这个人讲了什么,那个人做了什么。你的文章,别变成别人的蹓马场,讲你的思路,讲你的工作,讲你的结果,别人再牛,都只能是绿叶,而不能鹊巢鸠占,变成鲜花。 在介绍了背景之后,就需要介绍你的工作,也就是你采用的方法(Methods Materials)。对于做实验研究的人来说,这一部分估计是最好写的,尤其是做重复工作的人,还有别人的论文做范文,照搬过来,修修剪剪,方法一节就成型了。 对于方法学介绍,其基本要求是业内同行可以依据你的内容重复你的研究,如果涉及一项新技术,或者你使用的方法有特别的地方,都需要足够的细节;同时,你不能把同行熟知的细节重复出来,论文总是篇幅有限,要节约空间。 结果是一篇论文的中心,是论文的基石。由于结果涉及具体内容,它无疑是最好写的,同时,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有大量的结果,要求作者对结果的陈述有所选择,有组织,有结构,以最佳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希望表达的中心内容,稍不留神,结果变成了最难写的一部分。如果作者思路不清晰,尤其是对论文的中心问题表达不清,对解决世界难题留有奢念,很好的研究结果都能表达得杂乱无章。 对于大多数研究项目而言,结果的初始描述都围绕着第一表(Table One)。第一表是承接方法学的,有的文章中在方法学一节中就含有表格,第一表可能是实际上的第二表,但于结果而言,称为第一表是不错的。第一表是针对样本进行描述的,比如是临床研究,第一表就要列出病人样本的一些常规与特别的临床变量,如果涉及分组,要进行单变量的分组比较(多称单变量分析Univariate Analysis,严格的统计术语则是双变量分析);如果是实验研究,就列出动物的常规与研究变量并且进行单变量的比较。 在第一表之后,就应当按照你的中心信息排列重要结果,要么有图,要么有表,甚至图表结合,用最直观最快的方式把结果联系到你的研究问题上。对于临术研究而言,我常常在第二表中描述临床后果的单变量分析结果。然后再描述多元回归,进行统计控制后的分析结果。在主线结果上,还根据结果的价值程度,用图表描述更深入的研究结果,比如对主要结果的图形化阐释。 只有在完成了对主要结果的描述之后,才考虑描述次要的相关结果。如果主线结果表述的图表中允许添加次要结果而不占有大量地方,就附加在主线图表中,否则在结果的最后部分单独成图表。比如研究问题的中心是肥胖是否增加创伤患者的死亡率,那么在列举单变量或者多变量的比较结果时可以附加其它的临床后果,比如平均住院日,重症监护时间长短,是否产生某并发症等等。 许多人分不清楚结果的文字描述与图表的功能区别。许多新手一开始描述就把图表中的内容再用文字重复一遍,我在审稿时见到这样的论文就要求作者要么删除图表,要么删除重复描述。图表的表达直观简洁,结果的文字描述绝对不需要再重复图表中的内容,而是针对图表进行解读。如果结果中有重复性的文字内容,我也往往要求作者用图表表达,然后进行文字解读。当然,文字解读无非是突出强调重点,而不是逐行解读。你如果不知道哪里是重点,是需要解读的,就不要写稿当第一作者。 结果是一篇论文的中心,是论文写作的高潮——注意,不是读者阅读的高潮,读者需要在讨论中达到阅读欣赏的至高点。如果结果部分组织得很好,论文写作就翻越了至高点,讨论就是走下坡路,顺势而行,轻松无比。当然,对于文抄公而言,讨论又是一场痛苦的折磨,他们抄了一篇文献的结果,又去抄别一篇文献的结果,始终晕头转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的论文是你的地盘,无论在哪个部分,都不能做别人的义工,帮别人表述结果。文献只起支撑你讨论的作用。 所有的讨论都不是无意义的无病呻吟,而是对你的研究结果的发挥与评议。凑字数是写作未入门的基本表现,因为现在学术杂志大多限制篇幅,如果你掌握了讨论的原则与技巧,这杂志给你发挥的篇幅永远只少不多。讨论的原则之一是所有的结果都需要被涉及,如果你描述一个变量的结果,就需要阐述这个变量结果的意义。结合你讨论主线结果的需要,讨论就需要占很大的篇幅。 讨论的组织差不多是针对结果描述的回应,如果你熟知你的研究领域以及你的研究的意义,讨论可以以多种方式形成逻辑框架——对了,你必须要有一个逻辑框架,才能给人形成流畅自然的感觉,在结果完成之后,讨论动笔之初,你的写作思路就应当对讨论有一个大致的规划。讨论是要把结果阐释出来,把读者带到高潮体验上去,因此,如果你的结果在理论上可以形成创见,那么你的讨论就要逐步铺垫,在大约三分之二的文字处把你能给读者的最大思想冲击拿出来。一般讨论中不涉及图表,但如果有,就应当为此服务。 在绝大多数时候,你的结果中含有支线结果,也就是跟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一些结果,这些结果留在讨论的最后部分,可以形成余音绕梁的效果,让读者在经受思想冲击后得到一个缓冲。这个缓冲包括大家最常提及的Limitation Qualification(不足与限制),不足是你的研究的弱点,限制是针对结果的阐述的过度解读倾向进行限制,这些内容往往可以由支线讨论带出来,当然也可以单独行文。你如果对研究问题所在领域比较熟,知道各种研究方法及其证据强弱,这一段内容往往顺势而成,如果你是为了写不足而写不足,就会留下生硬的印象,但只要前面写好了,即使生硬一点也无伤大雅。 结论一部分是一篇研究报道中相对不重要的成分,有的文章中就没有这个部分,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在完成全文后,才写摘要,摘要是针对全文的浓缩。摘要往往有更严格的格式,此时写摘要跟做填空题完全没有区别。只要完成了初稿,我没见过在写摘要上为难的。但也不是说随便就能把摘要写得很好,越是对研究结果与意义掌握得不好的,写的摘要越是需要修改,因为作者抓不住重点,往往重复不必要的废话套话,或者忽略了要点。在没有完成初稿的情况下写摘要很常见,我的大多数研究课题都这样,因为作者先要把结果在学术会议上交流了,才会写论文。先写摘要要求作者在心中有一个论文的蓝图,如果论文蓝图残破不全,摘要的可读性就差,需要资深作者把关。 如果你是完美主义者,写稿发稿就有些麻烦,写得再好的稿子都有可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共同作者多了,有时形成“三个和尚不吃水”的场景:有的人嫌这,有的人嫌那,总有需要进一步处理的细节。学术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其次才是欣尝,只要你的论文达到交流你的主要研究发现这个目的后,就值得发表——当然你的研究本身需要值得发表。完美主义者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你写得再好,审稿人差不多都会叫你修稿,而且即使审稿人的意见不合乎你的审美情趣,你也得捏着鼻子照做。我经常安慰共同作者,咱们还真不能写得太完美,要给审稿人留余地,要给他们留一个容易发现的问题,免得他们不易找批评意见就发狠,鸡蛋中找骨头,从大方向上否认你的研究论文的价值。 写得好的论文,就是审稿人读了觉得有价值,同时他们容易提一些修改意见。写得优秀的论文是部分审稿人没意见,认为可以直接发了,其他审稿人让你做一些易于完成的改动。 再好的研究,如果不会写论文,就不会体现研究与研究者的价值。学术论文是八股式的应用写作,大家要学会组织思路,充分利用八股写作的便利,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为研究活动提供完美的结尾,了结了前面的研究,才好做下一步的工作。切记,如果你还在“抄”上下功夫,就应当知道,你需要锤炼应用写作基本功。
个人分类: 生活拾遗|13069 次阅读|16 个评论
学术逼宫与学术八股
热度 7 fs007 2013-7-19 11:53
寻正 科学网的曾庆平老师爱炫耀,最近写了一篇学术”逼宫“博文,让世人瞻仰其开拓性导师风彩,果然如其所愿,科学网编辑精选,无数学人盛赞。虽然很忙,但科学网电子杂志还是要看的,于是乎也瞻仰一番,忍俊不禁之余,不免慨叹中国学术的无聊与八股。 曾庆平老师高歌猛进”研究前沿“,我就不免有些犯困,这”研究前沿“ 是啥东西?中国做科研的几乎人人都知道,我其实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给国人做翻译,就有些为难,中国人习以为常,那东西其实未必存在,比如这”研究前沿“或者”国际先进”、“国内先进”、“地区先进“之类。 国内管理体制落后,官本位进入人心,做学术的大凡有点”成就“,就难免一身八股味。在中国做学术,不把八股做进学术中,算是一种持续挑战,这种挑战的阴险之处就在于,接后挑战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就被同化了。如果有路人看上去不爽不适,却又不能明确指出,陷入八股的人反而正义十足地嘲笑别人,并不反思自己。敢于嘲笑曾庆平老师的路人自称”Arrival",曾老师自然不屑一顾,旁人则是拾砖而上。Arrival要给人留面子,我则不必,因为曾庆平老师原来被我指责侵犯“板权”与抄袭,就算结了仇,多嘲笑曾老师几次,算是债多不愁。 中国学生之所以没能力独立判断,从众多吹捧曾老师是好导师的学者身上就可以看出原因来了。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批判性思维,八股之所以畅销,就因为它简化了学术思维,换一种说法,一个学术领域原要中上之资的人才玩得成的,一旦八股成为学术文化,中下之资的人都有玩得上好了,就象打游戏,思维按照模式进行,谁都会。 被”逼“进”学术前沿“的曾老师觉得很得意,比如: 我们以前曾发现,抗疟药青蒿素可以与血红素共价结合而使含有血红素的蛋白质失活。巧合的是,细胞色素c氧化酶正是一种血红素蛋白!我推测它应该可以与青蒿素结合并失活。假如用实验证实青蒿素也表现出长寿效果,那么以上推论就顺理成章了。 果然不出所料,青蒿素不仅能模拟酵母营养限制的长寿效果,而且还同步检测到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升高及青蒿素-血红素结合物形成!对此,学生似乎大惑不解:为什么青蒿素抑制了细胞色素c氧化酶后,它的活性反而升高?我这样解释道:那是因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性变化是先低后高,你只检测到高活性阶段,未检测到低活性阶段。她听完后将信将疑,不止一次想测到活性低的那个阶段,但一直没有成功,我估计还是检测时机把握不当。 我敢打赌,这里不存在什么”活性低的那个阶段“,根本不是什么”检测时机把握不当”,而是八股思维阻碍了正常的逻辑推导。学生问了一个适当的问题,结果给导师忽悠了。实验结果分明证明此前推导有误,还来一番“果然不出所料”,这是做学术八股的典型症状,不求甚解,但求似是而非地给别人以交待。 学术八股更精彩的表演还是曾老师后面让我爆笑的段子: 上述实验结果在我们脑海里画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线粒体的“破坏”反而能延寿?学生尝试用中医解读这个现象: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的暂时中断,氧自由基(“邪气”)升高促使抗氧化酶(“正气”)升高,由于正气压倒邪气,细胞的寿命就延长了。我虽然认可她的这个说法,但却认为太抽象,不足以将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与长寿联系起来! 曾老师懂中医吗?显然不懂,他用中医撑面子的。有这么愚蠢的中医吗?“邪气”升高就促使“正气”升高,然后就“正气压倒邪气”,如果这是通行规律,人还会得病吗?如果这种幼稚到了极点的说法可以”认可“,这个世界就没有道理可讲了。不懂中医,还请不要抹黑中医。 为什么一大群学者看了这么幼稚可笑的说法反而拍巴巴掌呢?因为他们就缺乏阅读能力,习惯于学术八股,习惯于动不动就”进入学术前沿“忽悠外行。 学术有其延续性,还是正经一点踏实一点好,论文好做,但”前沿“还是不要动不动就进了。 如果你不懂我所说的八股是什么,不妨想一想,究竟中文中”逼宫“是什么意思?
个人分类: 趣侃乱弹|7042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从“八股文”到“标准答案”
热度 1 unibruce 2013-4-16 12:20
刚结束为期五天的考前培训,又当回几天学生。晚上便做了一个关于考试的梦,答不完的卷子、交卷时间到、焦躁以至蹬开被子、急醒。原来是梦,不,幸好是梦。可转念一想,为什么会有些庆幸只是梦呢? 应试教育让人诟病,一种观点说它体现的是“短期记忆成效和思维套路的熟练度”,是以“识记与荒废的方式”进行的,它抹杀了人自然成长的“生命之锐气、想象力、创造力”。而熊培云教授在“二等于多少”的文章中,指出摧毁中国教育的“不折不扣的祸患”便是标准答案,在它背后,是“考生的命运”,是“命题者的权威”, 是一个“死去的世界”。他接着以“ 1+1=2 ”来概括中国中小学甚至大学教育,即“演算由左而右,等号左边是权威,是宿命,是既定的一切;等号右边是唯一的僵死的答案,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不是“ 2= ?”开放氏的给你无数种可能的选择。然而“荒诞乃至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出题问 2 等于多少时,你只能回答“ 1+1 ”。在此基础上,他又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如果把运算的过程比作生活过程,那么生活就只有一个目的,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写到这里,似乎可以对我的“考试梦”醒来后,心情一刹那由“焦躁——庆幸”的转变做出一个可能解释: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我已经“被标准化”了。我似乎被标准奴役,失去了冒险一搏的精神和勇气,不得不对厌恶的“考证”妥协,甚至一种更可怕的迹象提醒自己,对“考试或是考证”我已经有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就像别人欠你钱一样,总觉得是个事儿。其实没有那个“证”,你也可以工作,但是我依旧执迷,何哉?是在追求更稳定的生活?还是那种久违的、专注的热情?或是顷忽即逝的“虚荣心的满足”、“成就感的提升”?又或者它们早已经水乳交融在我的个性里,渗透到我生活的全部? 令人失望的是,我的“愚笨的勤奋” ,同样在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中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只为勤奋,不计回报”、“似乎为富人买官敞开的后门应该能挫伤读书人的热情,可是居然没有”、“甚至往往会出现 1 万多人竞考一个职位的局面”、“……有 35 位考生超过 80 岁, 18 位超过 90 岁……”。更可悲的是,“很多人一旦通过考试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他们就会放弃从前的勤奋,只不过中国人说这一类人不配称作是读书人。”悲哀不是对前者的不思进取,而是后者“阿 Q 式”的精神胜利,作茧自缚出一种高不可攀的荣誉,然后为此“活到老,考到老”,而当下社会“畸形的、功利主义教育,各种毫无价值的证书,不仅让人类失去了童年、少年、青年,甚至可能一生”。从八股文到标准答案,不变的是“出题者的威权”,是百年来的“痛苦的轮回”,似乎除了考取功名——“单向度的社会”定义的成功的标准答案,没有任何其他出路。你也就不难理解,虽说古时的智识们知道“格物致知”,然而对自然、对物理的世界认识还是那么肤浅,就别提发展成科学了。 讲到“科学”,我才体会到自己学生时代的生活是“粗糙的”,包括学习本身。因为说来惭愧,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直到最近读过《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后,才对“什么是科学”的最基本问题有些认识,才对一些科学的基本特征,如系统的实证主义、公共性和可证伪,有所了解。是自己缺少好奇心吗?还是没有求知的欲望? “标准化”之毒甚矣,而我的“考试梦”,某种意义上讲,成全了我的“中国梦”,是该高兴呢?还是悲伤?
个人分类: 人生百味|330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基金评审意见撰写也是个八股文
王忠良 2012-11-30 04:54
前一段写了篇《基金申请书撰写实际上是个八股文》,其实,国家基金的评审意见(同行评价)的撰写格式也是个八股文。进一步来讲,学术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属于八股文的范畴。类似的例子有鉴定意见、学位论文评审意见等等。 反过来,我们可以从评审意见的写作方法上来改正我们撰写的申请书质量。 四年多前,一位大学同学心情郁闷时给我发了个邮件,原件以斜体字附下,而我对她的回复是按照国家基金的同行评价意见格式写的。当时只是为了搞笑,现在看来,也许有点借鉴。 “云才,你好 在忙什麽?很久没有你的消息了。 我最近不出门,别人笑我得了抑郁症。我觉得也有点,只是病程更长些。 今天看到锻炼的老头老太太,觉的我离他们也不远了,很多年我都找不到我的未来,去年我突然发现我没有未来了。 最近一直心情不好,感觉人生不过如此。我知道可能人生定位出了问题,可家庭-工作-学习都要应付,很是疲惫。即使不做事休息几天,反而是越休息越疲惫。 这两天想理理头绪,结果越理越乱。” 我当时回复的邮件如下: “人生”是困扰高等动物的一个具有地域无关性的时域函数,也是自有人类以来未取得重大研究进展的重要历史课题。xx同学的课题《人生及人生定位》,以人类重大问题为研究内容,选题博大,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但是,本申请书存在以下不足或问题: 1.申请者所研究的内 容是一个无限关联函数,繁杂深奥,包罗万象。申请者所提出的研究内容过于宽泛庞大,国家基金有限的资助额度无法完成申请书中的预期目标。建议申请者对人生 的某一环节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如“已婚聪明女性的行为分析”,或“已婚聪明女性幸福指数的建立与评价”等等。 2.缺少具体的技术路 线。申请者认为,人生定位问题是本项目的研究重点,这一准确的判断体现了申请者多年的研究经验积累,表明申请者已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但申请者没有给 出解决这一重点问题的关键技术。而实际上,已有研究表明,《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是解决人生定位问题的有效方法。 3.尽管申请者已敏锐 地察觉到关键问题的核心所在,但申请者前期的研究成果不足于支撑申请书所列出的研究内容,特别是,课题组研究力量薄弱,没有研究团队,研究样本偏少(申请 书中仅重点研究其本人,有时扩展其家庭)。建议申请者走出自我,超越家庭,实现地域联合,合作研究,在人生的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4.申请书中所举的参 考文献其时效性与影响力均不足。目前,仅我国的学者已提出了不少解决人生困扰的新技术,如“神经短路法”,“思维屏蔽法”,“比下不比上法”等等,特别是 晋国Y-C Wang教授基于独立自主,专注现在,前事不思,后事不想的思想,提出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不思前,不想后,控制自己的思维与北京时间在5秒之内-- 现已被称为“王氏幸福原理”而获广泛承认。申请书中仅提到“高斯定理”而没有参考“王氏原理”,表明申请者对最新的研究进展了解的不全面,建议申请者查阅 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 基于以上理由,评审人不建议资助xx的《人生及人生定位》研究课题。 评审人:王云才 2006年11月24日
0 个评论
科学是为了进步,经验是为了传承
热度 1 hujianbo 2012-2-2 10:57
科学是一种范式,它的对立面是经验。什么是科学,N多书上都会讲;简单的说,就是用大家都认同的方式去认识未知的东西,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科学要求有怀疑精神,但是如果探索研究的方法都要被怀疑了,那谁还相信你的研究成果?人力有穷尽,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未知是无限的;为了能够一步一步走下去,我们当然希望学到的知识是经过夯实的,尽量避免重复建设,这样才能尽快开始向未知世界进军。有人说科学是八股文,没错的,不要一说是八股文就认为是贬义的。 经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宝贵的,但是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它不是好事。怎么能够让不同的人学到的是同一种东西?怎么能够让后代学的和我们自己掌握的是一样的,方便他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我们国家科学精神不强,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经验的东西太多了。比如金庸的武侠,好的武侠秘籍都是前辈们留下来的,而且秘籍很薄,有的甚至只是图甚至是口诀。这玩意有的人一看就懂,有的人死活看不懂;看懂后学了就很无敌了,没人去想它们是怎么被开发出来的。经验的好处是精炼好记,缺点是因人而异,有点像个人笔记,只需要记一些自己能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就行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他妈的又是山了”,我不怀疑提出者的境界,但是要体会这种境界,自己悟去吧。经验这个东西吧,就是先让你囫囵吞枣的记下来,然后在生活中、锻炼中慢慢消化,慢慢吸收。如果你自己都解释不了的话,就用一句话“冥冥中自有天意”;如果你懒得跟别人解释的话,就用一句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要多”。 科学是为了让别人尽快地搞明白,经验是为了让自己或者自己亲自传授的人尽快地搞明白;科学不会失传,经验经常会失传。对国家来说,我们需要科学;对个人来说,我们需要经验,别人不好学,独门的东西容易垄断。未知的东西有很多,每个人在自己特长的方面,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独到的体会经验。作为科学人要习惯于把自己甚至是他人的经验转换成科学,事实上很多科学问题的提出确实是来自于经验。
3407 次阅读|1 个评论
SCI--现代的八股文!!!
热度 8 shanbowei 2012-1-16 12:18
SCI啊SCI,你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有把你捧上天的,有对你恨之入骨的。没办法,谁让你是最处于风头浪尖的角色呢! 越是矗立潮头,越是会受到最广泛的争议 。可是对你了解的深了之后却发现,你和古代的八股文,扮演着完全相同的角色。 科学网上谈论SCI的人太多了,我懒得去凑那个热闹,鄙人还是聊聊古时的八股文吧! 古时要成为最顶尖的知识分子, 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写的一手好八股文 。会写八股文,才能中举人,中进士,点翰林,谋取功名,封妻荫子。要是写不出好的八股文,一旦在科举考试中折戟,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你再吹嘘自己多么有学问, 人家都会认为你是个民科,民科啊 !!! 当然了, 带来的好处多,自然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多 了!古人就为了写出这一手好的八股文,十年寒窗,皓首穷经,最终能否成功,还未为可知。一篇八股文,可以说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悲欢离合!也正因为此,所以对八股文的争议也最大, 洪秀全 当年就因为屡次科考不中,积郁难平,最终愤然搞起太平天国起义了; 袁世凯 也是屡试不中,最终当权后,极力主张废弃科举;本朝太祖爷,当年一篇《 反对党八股 》洋洋洒洒,针砭时弊,搞得连大街小巷的老百姓都知道了“八股文”这个词了,直有当朝皇储“转文风,改作风,下基层”的风范;还有 孔乙己 , 范进 ...... 这些生动鲜活的例子,让人永远铭记。 八股文到底好在哪里?坏在哪里?真的是争论一千年都争论不清楚,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一篇八股文吧,看之前,首先介绍一点八股文的小知识: 八股文规定每篇文章必须由 、 、 、 、 、 、 、 八个部分组成。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副对联)合起来共八股。八股文的字数规定为 300 字以上, 450 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 600 字以下。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聖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蓋聖人之行藏,正不易規,自顏子幾之,而始可與之言矣。 故特謂之曰:畢生閱歷,只一二途以聽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窮於其際者,往往而鮮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獨得而無與共,獨處而無與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適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語爾也。    回乎,人有積生平之得力,終不自明,而必俟其人發之人有積一心之靜觀,初無所試,而不知他人已識之者,神相告也,故學問誠深,有一候焉,不容終秘矣。    回乎,嘗試與爾仰參天時,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滯,有如不必於行,而用之則行者乎?此其人非複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緩,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則藏者乎,此其人非複泉石中人也。    則嘗試擬而求之,意必詩書之內有其人焉。爰是流連以志之,然吾學之謂何。而此詣竟遙遙終古,則長自負矣。竊念自窮理觀化以來,屢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餘以自處者,此際亦差堪慰耳。   則又嘗身為試之,今者轍環之際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人學之謂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間,亦用自歎矣。而獨是晤對忘言之頃,曾不我質行藏之疑,而淵然此中之相發者,此際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與爾也。    惟我與爾攬事物之歸,而確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遷,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時我得其為我,爾亦得其為爾也,用舍何與焉?我兩人長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與爾參神明之變,而順應之無方,故雖積乎道德之厚,而總不爭乎氣數之先,此時我不執為我,爾亦不執為爾也,行藏何事焉?我兩人長留此不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與爾也夫,而斯時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注:加粗方括号内的文字是我加的,不是原文的文字,为了方便朋友们理解文章。 这篇八股文范文作者是:韩菼。 韩菼 --- 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江南长洲人(即现在苏州),官作到礼部尚书。 韩菼在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考中状元。死后,乾隆朝追谥 “ 文懿 ” 。乾隆对他的评语是: “ 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 ” 。就是说他所写的八股文,是典型范文。
10790 次阅读|14 个评论
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热度 1 wangxh 2012-1-11 09:21
倔人预测: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虽然许多人认为牵扯到极大极大的利益链条,不好改变。 虽然很大程度上不能发生突变性的变化,但至少不会这样精神病似的继续下去——足足3亿少年儿童、青少年、青年学生在学习外语! 如果俺是大学校长,俺会首先采取下列措施: 第一,外语改为选修课,这样可能腾出较大的师资力量用于真正的英语教学——听、说、读、写; 第二,不强迫学生参加各种外语考试; 第三,增加中文的“阅读理解”与“写作”。现在很多大学生除了会写点不通的八股文,基本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意思。例如,这是一个学生的咨询信息:“老师,我在想个问题,我们刷设备的时候,里面。最好能把里面的水除干净?难道最后就是升温?”俺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根本不是断章取义,俺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用的什么设备! 有人说了,面临的问题怎么办?什么问题?除非也是精神病问题,基本没有问题——如不少企业要求英语四级——俺咨询过企业招聘人员,主要是为考核人作参考,工作中根本不用外语。比如考研究生吧,对于想考研究生的同学还要别人逼着学外语吗?另外,没有精神病的政策了,说不定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就回来了,即使不考研究生也会努力学习外语。许多学生烦的不是学外语,而是没有用的外语考试。游戏、QQ聊天等一般高校没有这个专业吧,也没有人逼迫吧?为什么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呢?更有甚者,每年有数十万的年青人在这里自毁长城!乐意使之然也!
个人分类: 教之道|32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写科技论文
wqinmin 2011-12-4 22:21
1.目的要明确 写论文的目的是让其它人能看懂我们的想法,而不是把别人给砸晕。所以语言要简练,准确,不能有歧义。有人说写论文就像写八股文,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八股中每部分的功能相当明确,当人不想读完整篇文章时,他可以找他最感兴趣的部分。如果我们写的文章条理足够清楚,则就可以方便别人阅读。 2.文章怎么改都不为过 过去我认为写文章,最关键的是内容而不是方法。当我写了一些文章后,才发现表达方法和内容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想法再好也是镜中花,水中月。不可能成为有影响的作品。表达要正确,简练是科技论文的极期重要的一个方面。我曾经把一篇文章改了二十五遍,还是能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不是我的水平太低,而是文章本身就是只能更好,没有最好。 3。创新要适当 写论文不是蒙人,是扎扎实实地做科研。如果我们创新太大,审稿人就会特别谨慎,因为你做的东西太有意义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如果创新太小,表达再不好,那么被拒的可能就很大。没有什么东西就我们不参考别人的东西能做出来的,参考不等于抄袭。但仅重复别人的结果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有所改动,或者你的性能好,或者你的复杂度低。然后把自己的特点强调出来就可以了。
4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恍惚间已研二
bxlh2008 2011-9-7 18:40
新生报到的今天,毫无疑问,把我从师弟的位置推到了师兄的位置! 研二了,没有了考试,没有了上课,更没有了逃课;取而代之的则是,似乎望不到头的硕士课题,没完没了的试验,八股文似的论文和不定期的各种检查与组会。 忽然,从原来的灌输式学习变成现在的自主式、研讨式学习,还真的有些不适应,或许可以把“学习”改为“工作”。每天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实验室,和不固定的试验任务。 研一,喜怒欢悲,过去就过去了;研二,未知的,做好自己分内的!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个人分类: 硕士生活|2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两千官员偏爱“玄学”有点悬
大毛忽洞 2010-5-8 17:52
两千官员偏爱玄学有点悬 官员为啥青睐玄学,这本身就值得揣摩。这也让人联想到一些官员不信马列,信大仙。对某些官员来说,仕途升迁难以掌控,公共事故突发难料,掩盖腐败更具有侥幸,许多事都是未知的,是令人忐忑的。在理想敌不过现实、信仰渐渐衰微的背景下,一些人将精神寄托于风水、命数等玄幻指点,还有人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无我境界自勉,试图平复那颗惴惴不安的心。说到底,官员并不是真的认同无为而治,也不是真的信奉佛教道教,他们青睐玄学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自身趋利避祸,试图逃避敏感的社会现实。不得不说,一些官员的思维就是分裂的 一方面渴望掌握更多实在的权力,另一方面又不愿承担权力应尽的责任;希望寻求人生的超然与安宁,又不舍得放下权力具有的种种特权。对于那些追求虚幻麻醉剂的官员来说,法律、社科、环保等讲座是枯燥乏味的,只会增添责任承担的压力,所以上述课程必然会被弃选。一些官员秉承如上心态行政,后果令人堪忧。但是,就算群众知道一些官员不适合做官,也决定不了他们的命运。这才是最大的吊诡。 人民网 1+1 观点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8213/119388/index.html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22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股卦:官员为什么喜欢《周易》
大毛忽洞 2010-5-7 21:30
股卦:官员为什么喜欢《周易》 2000 名中央官员高校进修 《周易》成首选课程 《周易》的主题就是八卦, 八卦的内核就是阴阳, 阴和阳的典型代表是男和女, 男和女的事情就不用说了 八卦外延后是 64 卦。 挂在卦上的释辞就是周易的文化。 例如周易的天卦和地卦说: 《象》曰: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八卦的第九卦是股卦。 世界上的一些中文媒体, 都开设有八卦栏目, 这种八卦不是周易的八卦, 是周易八卦的衍生物, 妙在一个股字。 陈冠希艳照的要害在于光屁股, 股市就是股的市场,等等。 铺天盖地的八股文, 既占个八字,又占个股字, 顺理成章,第九卦应该是股卦。 卦,是不确定的东西, 否则就不用占卜了。 如今股市就不确定,风险极大, 各种八股文也不确定,很多人因为八股文而倒霉, 演艺界的股多是不确定的, 不是喜新厌旧, 就是朝秦暮楚。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3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八股文与SCI文
热度 1 蒋高明 2009-12-3 23:00
蒋高明 古今中外,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多变,但依然没有脱离各种考试或文章。其中八股文与SCI就有得比。 在结构上,八股文的形式有严格规定,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股等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要用排比、对偶而相对成文的两股文章组成,全文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八段,所以叫八股文。 SCI文含题目、摘要、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8部分,也刚好八股。 在功能上,八股文除了科举考试外,别无任何用处。明清人学习八股,只是把它当成敲门砖,大门一旦敲开,考试得了功名或者获取高位后,敲门砖完成了使命,从此不再理它。但要通往成功路,要有很多八股写。童生考秀才,县试要考3-5场,写4-5篇八股文(头场最重要,要写两篇);乡试(省试)、会试要写3篇;殿试还要写至少1篇。中了举人就能做到县老爷;殿试后中状元、榜眼、探花的留在皇帝身边工作,地位高于今天的院士。 SCI也很了得。有单位规定,升副教授或副研要3-5篇3分以上的;升正教授或正研,要至少5篇4分以上的;要到国家层面上争院士,没有20分以上的就别报名啦。当副研后待遇相当于处级,研究员或教授相当于副局级,当了院士的,相当于副部级,坐飞机头等舱。 写给谁看?八股文写给考官看的,只有1人看,幸运的才会呈皇帝阅。考场上,破题最重要,如果开头写得精辟警醒,引起考官注意,并留下好感,可能就一鸣惊人,从此改变命运。 SCI只写给审稿人看,一般是2个,好的刊物会多于3个。主编是大考官,如果你有运气,让主编看上题目或内容,他可以直接要了,不用送审。我们就有过一次这样的运气,还是个4分的。 八股文对知识分子的束缚,诚如乾隆爷所说:国家以经义取士,将使士子沉潜于四子、五经之书,阐明义理,发其精蕴,因以跕学力之浅深与器识之淳薄。而风会所趋,即有关于气运。说白了就是,让知识分子们统统捆绑于儒家的经卷上,看他们还有功夫谋反不? SCI对知识分子的束缚表现在,花费国家大量金钱,年年闭门造车,有了结果后发表在外国人发了不看、看了不信、中国人看了不懂、懂了不引的外国刊物上,需要的时候再花钱翻译过来。写SCI、翻译 SCI都需要你掌握英文,办英文学校国家还可以赚钱。知识分子都去SCI了,看你还能够有怨言否?你自己就是不行嘛,别人都SCI 10了,你刚到5就别提意见了。用这一招损知识分子真灵。 八股文统治明清知识分子前后500年,SCI统治中国知识分子前后还不到30年。八股文选择出来的政治家有些还能够做成科学家,如宋应星、明安图等。通过SCI制,我们选择出了成千上万的教授、研究员、院士,然而,这30年里,能够进入历史的科学家似乎还不多。许多人SCI会写了,中文却不会写了,既不会做诗了,也不会写毛笔字了,还不会作文了,更缺乏人文情结了。他们与英美的距离近了,离中国的距离远了。言必称美国,SCI造就了一大批新洋奴。 纳税人的钱,换回来就是那么一大车一大车的SCI,但我们的实际问题(生态环境、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命与健康等)却随着SCI数量的飙升而飙升。SCI,我们每年都在制造,但远不如农民种的粮食管用。 当年洋人向中国推销的鸦片,让林则徐在海边烧了,为此我们挨了洋人近一个世纪的欺负;而今中国人自己引进了SCI, 我们是想证明给洋人看,不就是SCI吗,老子中国人也会写。俺中国人中文的不同,用你们的洋文来写,看谁更厉害? 八股文是中国的统治阶级用中国人发明的紧箍咒约束自己的知识分子;SCI是中国知识分子引进洋人发明的玩意儿来套在自己脖子上,伏下身子,任人牵着走。 不会写SCI的,算不上科学家好汉。袁隆平当年就得不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因为他不会SCI。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10630 次阅读|24 个评论
节日、《易经》与辩证法
BaoHaifei 2009-8-12 12:40
节日、《易经》与辩证法 鲍海飞 2009-8-12 Elsevier出版与八股文 在我懂事的时候我就知道八股文,那个时候八股文是一个被说成是一个一文不值的什么东西。而现在,看看我们的世界顶级的出版 Elsevier等,看看每一篇科学文章,不都是这样的吗!从标题、作者、到引言、进而试验、讨论、结论,参考文献。我们前人的八股文怎么就一文不值了呢?其实,我们的先人是那样早的就开拓了写作的方法和步骤,只不过八股文依旧原地踏步,在那里只是玩弄文字的地方,成就了科举之路,而没有走向科学之路。 节日、《易经》与辩证法 当外国人把一个一个节日在注册的时候,我们在注册什么呢?于是,我们又重新拾起了焰火。 京剧能够写进课本!为什么《易经》就不能写进课本。京剧又如何同《易经》相比呢?中国的易经不是一部很好的辩证法和发展观吗?但是它为什么就没有成为我们教科书中的一个单元或者章节呢?向学生们简单介绍一下又有何妨?以至于被某些人拿来成为愚弄世人的工具。我们在继承什么?我们又发扬了什么呢?
个人分类: 随想|4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