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化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人民网:靠什么来医治越来越严重的“化肥依赖症”
热度 2 蒋高明 2012-8-15 23:08
靠什么来医治越来越严重的“化肥依赖症” 人民网-观点频道  2011-08-17 11:27:25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记者在我国产粮大省黑龙江、吉林等地调查发现,化肥的施用对近年来粮食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让部分农民患上“化肥依赖症”,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业内人士指出,化肥过量施用将带来土壤品质性质退化、粮食减产等后果,致使黑土地越种越“瘦”,危及粮食安全,已经开始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参考报》8月15日)   有数据显示,我国耕地总量占世界总量的9%,但所耗用的化肥和农药的总量却分别占世界的35%和20%。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的平均用量比世界水平高2.5至5倍,每年遭受残留农药污染的作物面积达12亿亩。这些年,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收的喜讯让人高兴,但越来越严重、已经开始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化肥依赖症”,也越来越让人焦虑。    农民种地,是不是非得用化肥不可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用自己的试验,证明了不用化肥农药,不用农 膜,不用添加剂,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这种现代农业技术,而用牛粪代替化肥,用物理杀虫法代替杀虫剂,实现了生态修复,实现了高产,比如夏小麦,亩产达480.5公斤,而周边农民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种田,夏小麦的亩产只有三百多公斤。但问题是,蒋高明修复生态用了三年的时间,前两年的收成并不好,甚至是羞于启齿。   “依赖症”是一种慢性毒药,是饮鸩止渴,但一旦上瘾,要戒瘾,就得花费很大的代价,如当年的鸦片一样。更重要的是,要靠生态修复来摆脱“化肥依赖症”,还面临着三个现实的难题,一是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有蒋高明的技术、耐心和决心,在相当程度上,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站都是在“不务正业”,与农民的需求没有真正对接;二是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精耕细作”农业的价值,在劳动力成本日益高涨的现实下,生态修复不如“化肥依赖”对增收见效快。三是生态农业必须坚持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要让农民普遍接收这样的生态方式,短期内还有一定的难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无疑也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即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化肥依赖症”本质上是一种不道德的农业,但要他们在很现实的社会境遇里,保持慎独,无疑是一种痴人说梦。简单地说,用三年时间来修复生态,农民这三年的种地收入如何弥补呢?从国家层面看,生态修复带来的粮食增收阵痛如何化解也是一个现实难题。   固然,宣传推广很重要,对耕地质量保护进行立法也很重要,但市场经济下,要真正将生态农业推广开来,还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逻辑。市场经济的逻辑,就是要保证农民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纯收入比目前“化肥依赖症”下的农业生产收入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生态农业补贴,至少要保证农民在生态修复期的收入水平不下降;二是要用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来引导农民尝到了甜头,提高其积极性;三是要加强监管,增强有机农产品的公信力,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   不仅是为了农业本身,也是为了我们整个生态环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化肥越用越多,黑土越种越瘦,这种恶性循环不能再继续了。但如何中止这种恶性循环,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农民的自觉上,需要政府给力的综合措施。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9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农直通车:不用化肥也能取得高产
热度 4 蒋高明 2012-8-14 11:15
蒋高明:不用化肥也能取得高产 http://www.gdcct.gov.cn/agritech/feature/farmerking/money/201207/t20120723_707428.html#text 三农直通车 www.gdcct.gov.cn 责任编辑:linguanhua 发布时间:2012-07-23 弘毅农场的秸秆从来不焚烧,而是留在地里转化为有机肥。 在玉米田里养鸡,害虫成鸡的饲料,鸡粪又变为肥料。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又是一年收获季。焚烧秸秆引发“黄泥天”,不烧也为难的尴尬再次摆在人们面前。这个问题尚未解决,另一个农业问题又引发焦虑——菜农过量或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大棚菜地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   看上去,这两个并不挂钩的问题,在山东沂蒙山区的的弘毅农场,却被“掺和”到了一块儿。麦秆还田转化为有机肥,在农作物生产中的病虫害,从不使用农药 ,主要靠天敌。更为重要的是,恢复了传统耕种方式的农田在低成本投入下却依然保持了较高产量。在这里,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进行着一场生态农业试验。6年来的试验证明,采用传统农耕方式也能取得高产。    探访:农作物秸秆不焚烧   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村,蒙山脚下一个普通的村庄。村西头一栋高墙围起的院落,挂着醒目的标牌:弘毅生态农场。院子中间是刚刚收割的麦田。60岁的赵心友在牛舍里忙着喂牛。   “这里的牛不喂成袋的饲料,吃的都是农作物秸秆,再加上玉米、棉粕等。”赵心友说,这种方式和他以记忆里的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一样养牛就喂玉米秸秆。   不过,完整地留在地里的麦秆却让赵心友很不解,“俺种田时,收完小麦都会把秸秆烧掉,省时省力,而且烧了的草木灰能做肥料。”   听到这样的说法,农场的科研助理曾彦耐心地向赵心友解释道,将秸秆留在田地里,等种上玉米之后,这些秸秆会转化为有机肥,而且,这样的有机肥带来的肥效比焚烧后的草木灰肥效要持久。   当然,曾彦也理解农民焚烧秸秆的做法,“秸秆还田需要把秸秆打碎和翻耙土地,既占用时间,又花钱误工,划不来。”   如果说小麦秸秆用来还田,玉米花生秸秆就更有用处了。这些农作物秸秆是农场里100 多头肉牛的“主食”。秋收时节,除了自己农场的玉米秸秆,曾彦还要从其他农民手里收购。   “一亩地玉米秸秆大约1000多斤,每年我们都要收购大约350吨秸秆,这足够100头肉牛吃一年。将这些秸秆存放在专门的深坑池里发酵,发酵之后的农作物秸秆气味酸香,消化率高,营养丰富,是饲喂牛羊等家畜的上等饲料。”曾彦介绍说。   实际上,在整个农场里,生态农业就是围绕着牛舍里喂养的100多头肉牛展开。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饲养肉牛 ,肉牛产生的牛粪一方面用来制造沼气,提供能源,另一方面用来做有机堆肥,为农作物提供有机肥料。   根据多年试验结果,“农场场主”蒋高明在一篇研究中计算道,“每7公斤左右秸秆配合2公斤粮食可转化1公斤活牛重。这样,500亩大田区产出的600吨秸秆,加上170吨粮食,可转化为85吨活牛重;同时可生产3000多吨鲜牛粪,用于生产能源和有机食物,利用反刍动物实现了秸秆等废弃产物的第一次升值。”   农场里另一块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如何处理害虫和杂草。据曾彦介绍,农田里的害虫通过“物理加生物”的方法防治,整个生长季节用诱虫灯捕获害虫 ,捕获的害虫可用来养鸡;或直接在玉米田里养鸡养鹅,将害虫变成鸡鹅的饲料,粪便又成为肥料。   “如果打农药,不仅杀死了害虫,也杀死了益虫,如果你不打农药 ,因为有害虫的存在 ,麦田里的七星瓢虫也会很多,而七星瓢虫是专门吃蚜虫的。”曾彦告诉记者,保持了一定害虫 ,可以让益虫生长。在弘毅生态农场,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一个完整的、无污染的生态链。 效果:村里的低产田取得了高产   不用化肥,农作物产量能有多高?不用农药 ,农田的害虫能得到控制吗?在蒋高明承包这块土地伊始就要面临村民的一系列疑问。   2006年7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在他的家乡山东平邑县蒋家庄村租下25亩大小的农田。以曾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意,取名弘毅,开始了他的生态农业试验,在此之前,蒋高明因“ 无为而治”的治沙理念取得的成功被人们熟知。   “这片土地是村里最差的低产田,土层厚度只有薄薄的20多厘米,下面是一些碎石。因为地里打不出多少粮食来,30年前公社生产队曾将这片地辟为打麦场,还一度成为建筑垃圾堆放场。”蒋高明说,很多村民都问,种这样的地,难道有更有效的农药 、化肥,还是有神奇的种子?   让村民们意外的是,蒋高明种地的秘诀居然是六个不用:不用化肥、农药 、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   刚开始试验的时候,农民根本不买账。“在农民眼里,能够赚大钱的产业才是好的。我们的办法很笨,他们根本看不上。我们进行试验的土地东一块西一块的,这是村两委费了很大的劲租到的土地。”蒋高明告诉记者,他们免费为村民控制害虫 ,办法是不用农药 。尽管村民们认可这种最传统农耕方式的效果,也并不喜欢农药的味道,但在试验过程中,村民依然不很配合。”   经过6年试验,蒋高明农场的害虫不仅很好得到了保持,而且试验证明成本也要比农药防虫成本低。“进入诱虫灯里的害虫,现在少则几克,多则几十克,基本可控。原来刚开始的时候一晚上能弄到10斤多。”曾彦介绍说。   在成本方面,蒋高明也进行了比较。“在山东一带,农民种植6种作物,实际打23遍农药。人工成本费加农药费每亩地要445元。”蒋高明研究发现,物理+生物方法算上电费人工费和工具费用总计58元,两者之比为7.6:1,即生态防虫的成本比农药防虫成本低667%。   当然,让蒋高明最自豪的还是他证明了不用化肥也能取得高产。2008年小麦和玉米两季加起来,才收1000来斤。第二年也如此。到了2011年,蒋高明说:“ 农场小麦亩产产量 900斤,玉米1100斤,接近周围农田产量的一倍。”就这样,村子里没人要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   思考“化学农业经济模式”需反思   最近因焚烧秸秆造成的雾霾天气以及媒体爆出内地大棚菜地土壤污染严重问题引人关注。事实上,近几年人们一直为农残问题以及中国农业的出路焦虑不安。    取消:国家对化肥农药的补贴   对于南方多地因焚烧秸秆出现的雾霾天气,新生经济学创始人郭夏将原因归结为现行的农业直补政策是以补助农药化肥为主的“ 化学农业经济模式”。他认为只有把“ 化学农业政策”变为“ 有机农业政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焚烧秸秆破坏空气环境、败坏土壤肥力的化工农耕行为。   郭夏分析道,化学农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和农作物抗逆性的下降,将迫使农民更加依赖化肥和农药维持产量 。由此造成食物质量下降和食物毒素增长,已经成为威胁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原因 。   这与蒋高明的想法不谋而合。蒋高明最开始进行生态农场试验时也是认为化肥农药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他认为,非常讽刺的一点是,政府对于农药化肥除草剂进行补贴,而对于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完全放任市场,这就造成了有机食品行业良莠不齐。   “ 对于有机农业来说 ,应该停止对农药 、化肥、除草剂、农膜的行业补贴,将这部分费用也补助到一线种地的农民头上。对生态农业而言,可以使用一半左右的化肥,而农药可以不采用。这样的产品质量更高,可以通过市场来保障农民种地积极性。”蒋高明建议 ,必须改变中国现行的化肥补助政策。    提高:生态农业的直接补贴   “我们6年多的试验证明,只要科学种田,尊重生态规律,有机农业的办法能够将低产田变成吨粮田。这个试验有力地驳斥了长期以来流行的‘有机农业会饿死人’的不实言论。”蒋高明告诉记者,产量高低是相对的,投入的精力多,精耕细作 ,产量就高,品种也好,但是这样的产品如果与普通食品价格一样,农民显然不会去做。   “ 如果生产出来的留给自己吃,可能也会做有机农业,而进入市场的他们显然没有那样多耐心。”蒋高明分析道,现代社会中农业是弱势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老人和妇女 。而发达国家对于农业都是高补贴的,美国农场主的利润的绝大部分来自政府补贴。   “ 我粗略算了一笔账,将生态农业生产的粮食价格加倍,即2元多1斤,农民就会跟着我们干了,这样他们土地的效益将由原来的1000元左右变成3000元左右。设若政府将增加的费用直接给农民,则中国的粮食完全在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可增产至少30% 以上(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而国家要避免农民弃耕、播种季节缩短,保证产出5亿吨粮食,减少进口转基因粮食的食品安全与国家政治经济风险,只需要投入1 万亿元人民币 (按照中国粮食产量 5亿吨计算),占国家十二五污染环境治理费用的三分之一。”蒋高明建议 ,应该提高对生态农业的直接补贴,直接与粮食实际产量挂钩,高价买农民的粮食,平价卖给市民。    疑问:“弘毅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目前,弘毅生态农场已经开始盈利,一年的纯利润预计在20万元左右。下一步蒋高明计划将整个蒋家庄村变成生态村庄。在弘毅农场的周围,蒋家庄村的其他农田里,已经挂上了诱虫灯。此外,青岛即墨也有一家农场开始了和弘毅农场的合作。而在河南省,由他们的科研团队技术指导的占地3000亩、投资1000多万元的商业化有机农场也已获得成功。   蒋高明不无自豪地表示,“弘毅生态农场的试验证明,生态农业不仅不会降低粮食产量、饿死人,而且可以让人吃得更好。”但这种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的农业模式是否适合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呢?   “最大的困难就是3年的轮换期和劳动力投入。3年的轮换期就是指用有机肥改造依赖化肥的土壤所需的时期,在此期间粮食产量减少;劳动力的投入,主要用于人工锄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蒋高明坦言。   著名“三农”学者、河北大学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昌平也认为,从理论上分析,生态农业完全可行,但其中劳动力成本却是制约其现实推广的最大障碍。   “现在农民普遍觉得,出去打工比在家种地挣钱,因此,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少。”李昌平认为,中国应该尽快确定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比如,确定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那就应该对使用有机肥、种植有机农产品的农民进行奖励,对使用化肥的农民进行惩罚,补贴应该有导向作用,而不是简单地对农机种子等进行补贴。”   蒋高明也提到政府政策导向的作用。“下一步要在全国范围内,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等地区推广我的技术。”蒋高明告诉记者,目前来看,各地从事有机农业的积极性非常高,关键是政府的动作“慢了半拍”。用蒋高明的话说,“在一些政府官员眼里,所谓现代农业尤其设施农业是高科技的,那不是一条好路子。”在蒋高明看来,在发展有机农业上,由于人工成本等问题,发达国家并不具备有利条件。而对于国内的有机农业试验者来说,如果得到政府与消费者的配合,依靠中国人的技术完全能够解决“吃得饱、吃得好”问题。   “美国动用了29亿亩耕地,动用了大量政府补贴资金,才生产了3亿多粮食。中国用18亿耕地生产了5亿多吨粮食,孰优孰劣,不是一目了然吗?”蒋高明提醒道,现代农业科技采取的是与大自然对抗的办法,不从造成粮食安全的源头开始治理,盲目学美国,让少数人养活多数人,“长期下去是很危险的”。他说,传统的可持续的农业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武装,但关键的出路要找对。 (本文发表在半岛都市报)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650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晒一晒”大棚蔬菜的施肥打药清单 菜农凭感觉施肥
热度 4 蒋高明 2012-6-19 23:31
2012年06月12日09:4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手机看新闻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颜谢村菜农王在虎的蔬菜大棚里有一个纸箱,箱子里放着各种各样的农药包装物,《经济参考报》记者仔细数了数,共有14种农药,包括杀虫类农药8种、杀菌类4种、杀螨类2种。   王在虎说,设施蔬菜周年生产为病虫害越冬和繁殖提供了适宜场所,导致病虫害发生多、蔓延快、危害重,这些年白粉虱、蚜虫、红蜘蛛、蓟马、潜叶蝇、根结线虫等虫害以及枯萎病、炭疽病、叶霉病、灰霉病、霜霉病、疤斑病、晚疫病等病害越来越多,危害逐渐加重,迫使菜农用药次数增加,药量加大。   一亩大棚菜地每年要“接纳”多少肥料、农药,又有多少会进入土壤或水体形成污染?《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山东、江苏、北京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   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不少菜农仍然讲究“蔬菜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化肥过量使用比较普遍,同时科学施肥普及不足,多数菜农信奉“肥大水勤,不用问人”。尽管大多数肥料包装上都有使用说明,但不少菜农还是凭“感觉”施肥。   山东寿光市古城街道办前王村菜农王宗先告诉记者,大棚蔬菜的肥料使用主要包括底肥、追肥两大类,底肥既有鸡粪、猪粪等有机肥,也有氮、磷、钾等化肥,追肥分随水冲施和叶面喷施两种。   综合记者的随机调查,一亩设施菜地每年的用肥情况大致为:底肥:猪粪、鸡粪等有机肥5000公斤,化肥400公斤,微量元素10公斤。追肥:化肥400公斤,叶面肥50公斤。   山东省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的一个课题组自1994年就开始在寿光市调研化肥使用情况。课题组最近一次调查时,氮磷钾三种肥料的使用量分别为286公斤/亩、220公斤/亩、298.4公斤/亩。   山东省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江丽华说,目前的施肥量是蔬菜生长所需量的4至10倍。与过度施肥相对应的是,肥料利用率仍然比较低。氮肥的表观利用率在7.51%至36.73%之间,磷肥的表观利用率在4.88%至18.78%之间,钾肥的表观利用率在10.65%至51.44%之间。多余的肥料都将进入土壤或水体形成污染。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菜农认为,他们都清楚化肥用多了对土壤有污染,对粮食水果蔬菜品质有影响,但是不用化肥产量又上不去。寿光市一名菜农说:“化肥就像鸦片,用了不好,不用又不行,我们是又爱又恨。”   寿光市文家街道办韩家村菜农韩贵方告诉记者,近年来病虫害越来越多,很多都是以前没有见过的,老百姓很难分辨,只能多用药,大家都觉得“有病没病,打了再说”。   在调研中发现,施用农药贯穿设施蔬菜栽培的全过程,从种子到果实,每一步都伴随着农药的施用。种子要农药拌种;休棚期直接对土壤用药,以解决土壤消毒、连作障碍、灭杀土传病虫害;从定值到最后拔秧一直要防治各种病虫害。为了提高坐果率、膨大催熟果实或果实塑形,还要使用大量植物激素。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前所长刘兆辉介绍,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农药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局限,真正作用于作物上的仅占施用量的10%至30%,其余20%至30%进入大气和水体,50%至60%残留于土壤中,造成污染。   过多用肥对土壤、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江丽华说,据监测,1994年寿光市20米左右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约为40毫克/升,到2000年时达到了120毫克/升,而到2010年,30米埋深的地下水就达到了207毫克/升,超过国家标准5倍。   大棚菜地与露天菜地相比,土壤硝酸盐含量要高出数倍。露天菜地土壤平均硝酸盐含量约为40毫克/公斤,而大棚菜地土壤平均硝酸盐含量超过200毫克/公斤。   据专家介绍,磷肥、复合肥等化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有机肥中锌、铜等重金属含量较高,过量施肥会造成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积累。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对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测量结果显示,天津、河北和山东大棚菜地均处于土壤重金属轻污染状况,北京大棚菜地土壤属于重金属污染警戒级。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建议,在蔬菜生产上,应当适当控制大棚蔬菜规模,把大棚蔬菜作为正常蔬菜生产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取代正常蔬菜生产。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241 次阅读|5 个评论
无农药未必减产,无化肥肯定饥荒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2-5-19 22:31
不用农药未必未必减产,因为可以环境调控,消除病原体生存条件,生物防治,光和性诱剂诱杀等,当然农民也不喜欢用农药,喷药的劳动强度很大,而且成本也很高,但是其他防治方法的投入更大,或者有很强的外部性,农民不愿意干,比如释放天敌或诱杀,天敌也不会呆在你自己的地里不动,诱杀也会消灭别人地里的害虫,这些都是费力的事情,让别人搭便车,没人那么傻。 但是不用化肥中国肯定不行。因为物质守恒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无法违背。生物-土壤物质循环中总要有一部分养分的消散,而很难再被收集利用。如果不从外部补充新的土壤肥力物质,那么农业单产只能维持在一个低的水平,粮食产量能达到3亿吨就不错了,也就是将意味着严重的“粮荒”。 同时,植物并不可能直接吸收有机成分,有机成分只有转化为无机成分才能为植物吸收,因此,有机肥和无机肥对植物而言是等效的。过量使用有机肥也会造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况且,除了化学合成农药外,自然界本身也有很多有毒物质,黄曲霉素就不是人工合成的。显然抗菌制剂能减少霉菌的污染。其实,园艺业中农药用得要比粮食生产更多。如果没有抗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某些产业比如葡萄在华北将无法进行。 当然,只要按照正常的农药使用规范,农药对食品安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任何农药的药效都会有残效期,特别是有机农药,暴露在风吹日晒中,时间一长就分解了。农药对食品安全的危害远远比不上对农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的干扰。除了新鲜的蔬果,粮食、根茎类和很多果类(比如苹果、香蕉、柑橘)往往采收一段时间后人们才食用,即使未按规范用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农药残留差不多就分解干净了。除了少数内吸传导式农药外,农药残留主要集中施药部位的外表,去壳脱皮后的可食部分,农药存留就更少了。 当前世界最严重的食源性安全问题是营养过剩、酒精中毒和尼古丁依赖。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麦当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比粮食表面上粘得几滴农药严重得多。人往往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除了少数鲜食蔬果(主要是叶菜、茄果类、瓜类、桃杏李樱桃草莓等)农药残留绝对不是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3745 次阅读|15 个评论
人排泄物处置和水污染问题的思考
热度 3 manrongchen 2012-4-26 18:24
人排泄物处置和水污染问题的思考(本文原创,曾发表在自然之友网络) “ 当整个社会可以不面对他们的废弃物的归宿时,解决水污染问题可能是困难的 ”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湖泊与水库富营养化防治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出版社 2003 年(刘建康译) 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环境问题。水污染的形成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原因两大类。人为原因中人类的排泄物处置问题应当是位居前列的,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包括粪便在内的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和排水管道,就近沟渠河湖的排放或送入污水处理厂,使传统的人排泄物作为农作物肥料的生态链条被折断,许多大、中、小城市和集镇周边的几乎所有沟渠河塘,水体污染严重不仅不可食用,甚至不可养鱼,有的成为散发恶臭影响观瞻的地段。人排泄物处置的方法从传统肥田,到直接排入河湖沟塘,再到现代废物利用,是一个人类文明表现在废弃物处理上的渐进过程,也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道路。 粪便肥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生态链条的重要环节 在传统的农业文明条件下,人类粪尿处置原本是不成问题的。中国文化在使用人的粪便于农业方面是独特的。中国人在很早就使用人的粪便作为肥料,以帮助了谷物增产,而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文化中则发展了用动物粪便作肥料的做法。日本曾经采用中国农业上用人的排泄物作肥料的做法。 19 世纪中叶西方文明被引进日本时,由于人的粪便作为一种资源被丧失,农业界强烈反对在城市里安装污水管。日本农业引进化学肥料后减少了人粪肥的传统使用。尽管如此,把人排出的废物中的尿和粪分开,使氮能用于农业肥料的做法仍在使用。这种做法在有些社会里可以接受,有些宗教和文化里不能接受。印度教的一种社会风气是只有种族姓氏最低的人们才去处理人的排泄废物。 城市的掏粪工在新中国并不是受歧视的职业。曾经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北京掏粪工时传祥,就是一个例子。时传祥们为城市的清洁作出了贡献,同时为郊区蔬菜和粮食生产提供了肥料来源。当大规模的城市化推进,住宅小区的开发,相应的配套供水排水设施建设,粪便经过化粪池简单发酵后,直接流入污水管道,有的流入污水处理厂,有的排入河沟渠塘。从粪便直接肥田转变为排入污水管道,农业生产中原来粪便肥料施入农田,这样一条生态链条被折断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和集镇的水体污染问题,郊区农业所需要的肥料必须建设大的化肥厂来满足其需求,化肥的施用以方便洁净等的优点明显胜过了粪便,化肥过量施用严重污染江河湖海,城市 - 郊区生态环境进入一个难以解脱的怪圈。 按照有关的研究(张国崇 诊断施肥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人粪尿(鲜物 % )中氮占 0.5~0.8% , P 2 O 5 占 0.2~0.4% , K 2 O 占 0.2-0.3% ,而一年中人体排泄物相当于 N7.89 斤, P1.49 斤, K4.53 斤。对于一个 50 万人口的城市来说,每年全市人口粪便产生的氮达到 1972.5 吨,磷 372.5 吨,钾 1132.5 吨。每人每年排泄量相当于常用化肥数量为:硫酸铵 19.0 公斤,过磷酸钙 4.15 公斤,硫酸钾 4.53 公斤。如此推算, 100 万人口的城市每年排泄物相当于硫酸铵 19000 吨,过磷酸钙 4150 吨,硫酸钾 4530 吨。如此巨大的肥料资源,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一个巨大损失。虽然原有的粪便肥料直接肥田的老路走不通了,但是反思我们走过的发展道路,明鉴历史也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粪便是城市化过程中水体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自从英国人约翰 ˙ 哈林顿( 1584-1591 )在 16 世纪发明抽水马桶以来,加上的亚历山大 ˙ 卡明斯的改进,抽水马桶后来的流行,粪便就自然而然地排放到江河水体之中,或者通过污水管道送入污水处理厂,然而处理此类污水需要大量投资。直接排入水体会引起或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表现为:近海的赤潮、湖泊的水华、河流藻类繁殖、水生植物的大量侵扰、水的恶臭和味道不好、水中溶解氧枯竭、鱼类等灾难性大批死亡。 我国城市化速度惊人。 100 万以上的城市在 1947 年 6 座(统计不包括台湾), 1954 年 11 座, 1980 年 15 座, 1983 年 20 座, 1990 年 31 座, 1995 年 34 座, 1998 年 37 座, 2005 年 51 座 * 。初步估算, 100 万人口的城市(尚未考虑流动人口,根据有关文献特大城市流动人口在数十万)每年仅人排泄物释放的氮达到 3945 吨,磷 745 吨,钾 2265 吨。研究显示,上海市人排放磷占生活污水中磷的将近 75% 。全上海人排泄物磷,按照 90% 进入水体估算,达到 5781 吨 / 年;而武汉市人排泄物磷进入水体 2716.44 吨 / 年,占地表水磷贡献率的 69.85% (宋志伟等, 2003 )。西欧各国人体排泄物磷占地表水磷负荷比例( % ),德国 28 ,挪威 23 ,瑞士 28 ,意大利 35 ,英国 24 ,法国 18 ,葡萄牙 24 ,西班牙 19 ,瑞典 21 ,比利时 26 (王佩维等, 2003 )。如此巨大的营养元素排泄出来,对于水体产生直接影响,或不完全处理后引起的营养元素的污染,其严重程度可想而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对太湖水体污染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人的粪便对水体污染的重大影响。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它将人们许多以往无法实现的梦想变为现实。然而,同样带来一系列矛盾,抽水马桶和人排泄物处置以及由此引发的水体环境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科学处置人排泄物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进入生态文明为中心的 21 世纪,摆在城市化道路上的这一问题将必须解决。 粪便能否成为现代城郊农业的重要物质 人排泄物成为影响城市水体环境的重要因素,能否将它用来生产沼气并用沼渣肥田,实现城郊农业生态系统的修复,完成城市能源的绿色化、废物循环利用和水体环境压力的缓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 上世纪 70 年代前后,人畜粪便曾经作为农村沼气的原料,一度时期国内很多地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机构和技术指导体系。目前国内有很多地方都在利用沼气方面做文章,解决农村能源,而在城市人排泄物能否发展沼气?沼气发电后转化成城市清洁的能源。从一般理论和逻辑思考,问题并非不可解决,技术上需要对目前所有住宅小区内的化粪池稍加改造,使人粪便中水分含量减少,或者发明改造一种用来抽吸粪便同时过滤水分的设备,然后把抽吸物水分较少的部分保留集中起来,用来作为发展沼气的原料。如果将这样的沼气池建在郊区,沼气废渣可以肥田,沼气发电或直接送入郊区和城市作为居民生活能源。 这样做可以实现一箭三雕:废物循环利用、城市绿色能源供应和促进城市水体环境净化。
个人分类: 环境保护|6142 次阅读|5 个评论
稻香园新笔之六 我们是行走的塑料
tian2009 2012-1-18 11:15
稻香园新笔之五 我们是行走着的塑料 田 松 1987 年 夏天,我从南京回北方度假时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线:乘火车去上海,转乘海轮去青岛。老友刘晓军专程从济南赶来和我同游崂山,然后前往青岛附近的胶州市(刚 刚升格的胶县),与时在胶州第一农技中专的朱鲁子相会。老朱以海蛎子和啤酒款待我们。新鲜的海蛎子,肉鲜、汤鲜,是我当年罕遇的美味。山东的好啤酒差不多 遍地都是。以我个人之见,崂山啤酒比著名的青岛啤酒还要好。出自一些小城市的光州啤酒、莱州啤酒等,也都不是凡品。那一夜,我们大快朵颐,喝酒、唱歌,指 点江山,畅想未来。一个小女孩在楼道里反反复复地高声念诵:“下吧,下吧,我要,开花。”老朱虽困居胶县,被禁止上课,而青云之志依然。那是中国理想主义 尚未土崩瓦解的最后几个年头。十几年后,朱鲁子在南开大学以“人生哲学”大课而知名,更在互联网上口出哲学狂言,名声鹊起,此且按下不提。记忆中最为深刻 的是,深夜,刚刚躺下,我和晓军的肚子就闹了起来,频频如厕,厕所在宿舍外面,每次都能见到繁茂的星空,炯炯有神。唯老朱安然无恙。 古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不仅可以做文化的解读,也可以做生物的解读。在传统社会,人们生存在相对局限的地域,喝着本地的水,吃着本地的粮食,呼 吸着本地的空气,承受、感受、享受着本地的风霜雨雪。作为一个生物个体,人的身体时时刻刻与其所生存地域的自然发生着物质交换,是本土生境物质转化链条中 的一个环节,既响应着本地自然的节奏,也为其所塑造。当一个人离开了本乡本土,前往另外一个地方,人的身体就不能再与其所习惯的物质发生循环,不能再接受 其所习惯的风霜雨雪,尤其是,不能再摄入他的身体所习惯的物质,而必须摄入另外一个地域的食物,这个身体会感到不习惯,会有所反应,会呕吐,会拉肚子—— 这是生物体在演化中形成的最重要的自我保护本能之一。这就做水土不服。 在传统社会中,水土不服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病症。我不知道这个病症是否也为西医所认可,即使有,我想,“水土不服”本身也不会被视为病因,而必须归结为、还原为对某种具体的物质过敏导致肠胃痉挛之类的科学状的陈述。 而“水土不服”这种说法在科学真理教的卫士那里,大概会被判定为模糊、粗浅、表象、原始、初级,不予接受。 不过现在,“水土不服”已经让我感到生疏了。自从那次海蛎子事件之后,我的肠胃便脱胎换骨,如有神助,真正兼容并包,百无禁忌。无论是做记者,还是做人类 学,东奔西走之中,再无食品不耐的现象发生。在康定跑马山上,第一次喝酥油茶,与大喇嘛频频对饮;在甘肃哈萨克的帐篷里,第一次喝马奶子,一连喝了几大 碗,给主人一个大大的惊喜。即使跨过几个时区,即使跑到地球的另一面,非洲、欧洲、美洲,我的身体再未表示任何异议。不仅是我,我身边的朋友们,似乎也不 大说起水土不服了。 水土不服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去了,因为我们脱离了所属的水土。在我们这个有限地球时代,地球村不仅是象征意义上的,也是实质意义上的。在加州湾区的华人超市 里,有山西的老醋,四川的榨菜,台湾的酱油;也有泰国的粉丝、越南的点心。北京的超市也与之大同小异。我们的肉身每日摄取的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物 质,大米白面、水果蔬菜,都脱离了与地域的关联,它们从世界各地进入全球化的食物链,被传送到全球的各个角落。 于此同时,这些产品与所属地域的关联也被剥离了。比如青岛啤酒,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设有分厂,这个啤酒已经不再与崂山泉水有必然的关系。著名的农夫山泉, 一会儿从千岛湖几百米深的水下灌装,一会儿从长白山的错草泉灌装。事实上,与其产地相比,品牌往往更为全球化时代的人们所关注。 伯克利的迈克尔·波伦( Michael Pollan )教授在其新著《杂食者的两难:四种食物的自然史》(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中,凸显了一些让我们视而不见、不以为然的事实。中国人说“吃什么补什么”,说的是人与食物之间的对应关系。美国人的说法更狠,叫“吃什么,是什么”( you are what you eat )。波伦教授说:“当一个墨西哥人说‘我是苞米’,或者‘行走的玉米’时,只不过是陈述了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植物,变身为构成墨西哥人之身体的那些物质”(第 19 页)。 按照还原论的营养说,我们吃的食物,都会被分解成食物中所包含的各种所谓营养物质,如蛋白、糖、氨基酸等等,才为人体所吸收。比如吃鸡蛋和吃豆腐以及和牛 奶一样,都是为了补充蛋白,所以没有什么区别。而波伦教授则给出了否定的科学依据。不同的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的碳同位素比例不同,当这些植物进入食物链之 后,最终会在人体中留下痕迹。利用这个原理,通过对木乃伊进行微量元素测定,可以推断该木乃伊生前的食物。这种方法对于活人同样有效(第 20 页)。波伦介绍说,大多数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形成的化合物分子中包含三个碳原子,而玉米则是四个。从同位素的角度看,大气中的绝大多数碳都是碳 12 (其中原子核中有 6 个质子, 6 个中子),极少数极少数是碳 13 ( 6 个质子, 7 个中子),而玉米,则能够比其他植物结合更多的碳 13 。所以,一个人的身体中包含的碳 13 比例越高,就说明他吃过的玉米越多(第 22 页)。 波伦教授说,现在,美国人都是玉米人了。因为玉米能够多结合一个碳原子,便有了出类拔萃的产量,于是被人类所青睐,成为全美占据统治地位的植物。美国人的 经典食品如牛、鸡、猪、火鸡和羊,现在喂的都是玉米;鲶鱼、罗非鱼,甚至本来是肉食者的鲑鱼,现在也都开始由玉米喂养。所以,鸡蛋是玉米做的,牛奶也是玉 米做的。走进超市,拿起任何一样食品,当你从它的包装上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其食物链的另外一端是玉米(第 18 页)。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全球日趋同化的今天,全世界都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玉米人。 然而,波伦教授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即使玉米有如此特殊的本领,即使人类繁育出了各种特殊的新种玉米,仅仅凭借光合作用,玉米也无法达到现在的产量。人类现 在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太阳所赐予我们的额度。这一切,是凭借了一个彻底打断了粮食与太阳关系的发明——化肥。麦克尼尔( J. R. McNeill )教授在《太阳下的新鲜事:二十世纪世界环境史》中也说到了类似的故事。“化肥的大量应用已经并且依然对这个世界的土壤造成了致命的改变,并随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政治以及环境后果”(第 25 页)。 那些善于利用化肥的植物在人类的帮助下,迅速取代了不善于利用化肥的植物。作为人类食物的物种越来越单一,以至于有三分之二的谷物都来自于三种植物:水 稻、麦子和玉米。而化肥,归根结底,来自于石油。对于任何一种化工产品,石油都是数量最大、纯度最高的因而也最廉价的原料。麦克尼尔说,我们的食物来自太 阳,也来自石油(第 26 页)。石油制造了化肥,化肥供养了玉米以及人类种植的大多数粮食,最终进入我们的身体。我们和塑料一样,都是石油做的。 我们是行走的塑料。 化肥的发明一向被讴歌为科学对人类的巨大贡献。麦克尼尔在书中指出:化肥为我们养活了 20 亿人口,如果没有化肥,世界人口还需要我们的地球提供额外 30% 的良田。然而,化肥也拉大了全球贫富的差距,同时开始了人类对土壤日益加剧的污染,而其后果,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波伦教授和麦克尼尔教授不约而同地谈到,化肥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 Fritz Haber )的尴尬一生。此人在一战时曾为德军发明毒气,并亲自到战场上指挥,把毒气用到了法国士兵身上,他的妻子为此而羞愧自杀。到了二战,他又为希特勒的犹太集中营发明毒气室,帮助纳粹实施种族屠杀。然而,他本人 却是出生 在 一个犹太背景家庭,所以到了最后,他还是不得不离开德国,客死他乡。这个背景使得化肥的功过变得格外诡异。更加诡异的是,根据波伦的叙述,化肥在美国的大 量应用也与战争有关。二战后,军工厂发现用来制造炸药的硝酸铵有大量剩余,无法处理。便有农学家建议撒到田里作肥。于是军工厂就转行成了化肥厂。与此同 时,原来生产毒气的军工厂则转行去做了杀虫剂(第 41 页)。波伦说:“哈伯的故事正好契合了科学自身的悖论:我们对自然的操控是一把双刃剑。善与恶竟然来自同一个人,同一种知识”(第 44 页)。 波伦教授访问了爱荷华州乔治·奈勒( George Naylor )家的农场,这个农场现在种植的全部都是玉米,其产量核算下来,可以养活 129 个美国人,然而,却不能在字面的意义上 “ 养活”这个农场里生活的四个人,因为乔治家种植的玉米是专门用作牲畜饲料的品种,人不能直接食用。和城里人一样,乔治一家的吃穿用都要到超市里去买(第 34 页)。乔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农民,而是全球化工业文明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已经脱离了具体的地域,失去了我们生存的根基。这篇文章是我在昆明翠湖之畔的一家咖啡馆里开始的。当我打开笔记本电脑,接通无线互联 网,就如灵魂出窍,与我坐在北京的雕刻时光,或者我伯克利的茶屋,毫无二致。偶尔抬头看看房间,也看不出来这是昆明,或者云南。菜单上唯一具有地方特色的 是,云南咖啡。所谓地方特色如今也不再属于那个地方,而是蜕化成一个符号。在稻香园附近的左岸公社里面,就有声称是云南的米线、陕西的泡馍、四川的豆花。 走在街头,满眼都是全国一律的高楼,街道,标志牌。我们不过是工业文明全球化流水线的一个环节。看起来是我们在劳动,是我们在创造财富,其实最终是为了那 个流水线的运转、扩展。当写字楼里的白领粉领坐在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店进食的时候,这种象征的意味更加明显。麦当劳精准地算出,他们的午餐需要多少热量,需 要多少糖分,然后提供一组组搭配方案,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午餐,坐上电梯,回到工业文明流水线中的岗位上去。麦当劳,当然也是这个流水线的一部分。 看起来是我们在吃东西,其实,我们不过是行走的塑料机器,在运行的间歇加加油而已——的确,我们吃的就是:石油。 Clara Immerwahr(1870 – 1915) ,波兰布雷斯劳( Breslau )大学第一位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的女性。 1900 年与弗里茨·哈伯结婚。被认为对哈伯的合成氨工作有实质性的贡献,只是身为女性和妻子而不为时人所知。 1915 年 4 月 22 日,哈伯用氯气对法军实施了攻击, 5000 人死亡,数千人失去作战能力。这被认为是人类第一场毒气战。 5 月 2 日夜,在与哈伯激烈争吵之后, Clara 用哈伯的手枪在花园自杀。子弹击中胸部。第二天一早,哈伯启程前往东部前线,组织对俄军的毒气攻击。 2008 年 3 月 29 日 昆明 翠湖之畔 2008 年 4 月 13 日 2008 年 4 月 27 日 北京 向阳小院 (发表于《博览群书》 2008 年第 6 期。这里图片说明有所补充)
个人分类: 稻香园新笔|2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先驱导报:“生态孤岛”上的有机试验
热度 1 蒋高明 2011-8-5 20:18
文/金微 (发自平邑) (文章发于8月5日《国际先驱导报》,发表时有删节,此为完整版) 农药和化肥的农业生产方式切断了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而蒋高明的有机农场试验将农田生态系统重新回归并利用自然循环等方式农田提高产量。 山东平邑县东南 20公里,便是卞桥镇蒋家庄,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放眼望去,一排排杨树,7月末碧绿的玉米田交错在花生地中。在田间地头,农民们正在喷农药、施化肥, 沿着闷热的田间小路走,一股股农药的味刺鼻扑面而来。 正在玉米地打药的蒋家庄村民蒋胜利说,这是打第四遍药了,“种玉米时种子上有农药包衣、玉米刚出苗时要打地老虎,现在是第二次打二点委叶蛾了。” 蒋胜利解释说,二点委 叶蛾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虫害,今年在山东大面积发生。二点委叶蛾之后还要防治玉米螟,加上除草剂,他前后至少要打6次药,“一亩田打药至少需要花60元。” 不仅蒋胜利,当地农民们都在为打药忙,谁也不希望虫子往自家地里跑,打农药变成了一场竞赛。虽是夏天,但在地里却听不到任何虫鸣和蛙叫,看不见小鸟,安静的夏季田野, 多像蕾切尔.卡森笔下的“寂静的春天”。 生态孤岛 弘毅农场就座落在这片方圆1000亩的农田里。从远处看,这和普通农田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一走进这个院落,马上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牛儿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虫子 在田里低声地鸣唱、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在玉米地里时起时落,燕子成双成对在院子里掠地飞翔,人们都说,快要下大雨了。 在这个占地约20亩的综合性农场里,有牛舍、鸡圈、堆肥场,农场正中是一块试验田,面积约2亩,种着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玉米已有二尺高,从植株间隙里可以看见麦茬和 稀疏的青草,在土壤表层散落着一些陈年的青贮饲料。 这里的土壤呈黄褐色,踩上去感觉松软。扒开土层,大约30厘米以下石块就明显增多。蒋家庄村支书周京林说,此处原是村里的机动地,因地力差不种粮食,多年来一直用作打 麦场,后来还曾做过建筑垃圾堆放场,现在地里的砖块、石块就是那时留下的。 在当地村民眼里,弘毅农场种田的方式,叫做“不过日子”,就是不好好种地:不施化肥,也不治虫子。 自从2007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租下这农场以来,这里就成为村民“窥视”和议论的目标。蒋高明是从蒋家庄走出的仅有的几个大学生之一,村民不理解他为什么从城 里突然回家种田,更不可理解他怎么能在这片瘠薄的土地上种粮“不用化肥,也不用农药。” “我们担心他连种子都收不回来。那不是过日子的做法” 。 蒋高明很淡定地说:“除了不用化肥农药,我们也不用农膜,不用添加剂,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这种现代农业技术。” 蒋高明说,他的试验是为了验证生态学在维持农业产量 、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探索具有经济竞争力的生态农业模式。 在四周浓重的化肥农药包围圈中,弘毅农场更像是一片生态的孤岛。另外还有32亩告别了化肥、农药、农膜等现代农业投入的土地,分散在蒋家庄村里4个不同地方,同样像孤岛一 样,被化肥农药的海洋环绕着。 蒋高明正在将这里打造成真正的生态农场。生态农场的核心一环,是牛舍里的100多头牛。有了牛,院里就有了高高的牛粪堆,这是有机农田的肥料。“没有有机肥,就没有有机农 场。”蒋高明说,弘毅农场的农业生态循环,依赖于这些牛发挥的关键作用。 作为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过去一直从事生态研究工作,把牛引入他的工作和研究,几乎是出于某种偶然性。 为什么是牛? 2000年,蒋高明开始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研究和操作生态恢复试验项目。为了解决牛羊对草原生态的破坏,他的团队提出了各种办法,比如草场休耕、培育新草种,他甚至开始 在草地种玉米,希望以此解决牲口饲料短缺的问题。但是,这些措施都不太成功。蒋高明说:“每年冬天,内蒙古下大雪,尤其是遇到雪灾的时候,牛羊就缺草。2000年暴雪成灾 ,当地政府从山东调运大量“面包草”帮牧民的牲畜度过寒冬。”“面包草”就是用桔杆经特殊加工而成的饲料。 “那时我想,草原上种玉米不好种,那为什么不能把牲畜转移到农区来呢?我国60亿亩草原只能产3亿吨草,而18亿亩耕地至少产7亿吨秸杆,鸡对草场的破坏不大,到草原养鸡是 可以的。”蒋高明由此提出“禽北上,畜南下”设想,并将此计划付诸实践。 在蒋高明眼里,7亿吨秸秆应该是巨大的“粮食仓”、“肥料厂”和“能源库”,但可惜的是,这些秸杆大多都被农民就地烧掉了。 蒋高明对自己的想法兴奋不已,他做了一番估算:7亿吨秸秆可换回1亿吨牛肉。1斤肉的热量相当于5斤粮,扣除养殖过程中喂食的精料,大体上相当于增加3亿吨粮。如果按国务院 要求,在2015年实现80%的秸秆综合利用,相当于增加了8000万吨牛肉,或相当于粮食增产40%。每生产1吨牛肉可产生16.7吨牛粪,我国18亿亩农田的秸秆可出产近17亿吨有机肥。 “除了增产外,这样做还能杜绝秸秆焚烧,还能够养地并固碳,保护生态环境。” 2007年,蒋高明将试验地点选在蒋家庄,他相信,“在家乡才有群众基础。”他以260元每亩的高价,从村里承包了肥力最差的田块(农民承包仅交110元/亩):薄薄的土层只有20多 厘米,下面全是麻骨石。这片农田和村里其他田地一样已经连续使用了30年的化肥、农膜与农药,地力越来越差。 租下这片土地后,蒋高明首先建起了牛舍,他自筹资金养了一百多头牛,还养了鸡。过去研究植物,突然和鸡、牛等“畜禽”打起交道,蒋高明遇到了各种不顺:死牛死鸡让他有 些手足无措。市场上充满陷阱,一个骗子向他推销假菌种,亏了几万元,这些损失加起来有20多万元。 为什么养牛而不养猪呢?蒋高明说,牛的饲料中70%是秸杆和草,比较便宜,而猪主要吃粮食,不仅如此,现在喂食了商品饲料的猪粪中,含有大量的激素和抗生素残留,不利于有 机种植。 他在土地上施牛粪,被当地老百姓看作“落后”,习惯了用化肥的农民说,“没有化肥不会长出粮食”。事实也证明,农场前两年的收成不好,“2008年小麦和玉米两季加起来, 才收1000来斤;2009年也是这个数。” 不用农药化肥 除了不施化肥以外,弘毅农场也杜绝了一切农药和杀虫剂。对害虫采用的是物理杀虫法。在弘毅生态农场不大的试验田里,挂着两盏能发出特殊光谱的脉冲诱虫灯,每当夜幕降临 的时候,脉冲灯会准时亮起,蓝白色的灯光,吸引了飞蛾、金龟甲等害虫扑来,触到灯管周围的金属棒,被电击后落入灯下的集虫罩。 “我们控制虫害的成本远低于喷洒剧毒农药。诱虫灯不能消除全部昆虫,但每年坚持诱捕,会逐渐达到生态平衡,即这个害虫物种还存在,也不再对作物造成危害。”蒋高明说, 平均每10亩田的只要放置1盏诱虫灯,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农场的研究助理曾彦说:“在最初用灯诱捕虫子的时候,有时一天晚上能捕捉到十斤虫子,但现在虫子数量少了,有时一天晚上只抓到二三两。”这些小虫便成了鸡的食物。这样 做的结果是,不仅生产了柴鸡鸡蛋、鸡肉等纯天然绿色食品,严重危害花生的金龟甲幼虫也不再猖獗。生态农场的生态循环链条就这样逐渐形成:庄稼-害虫-诱虫灯-母鸡-柴鸡蛋 。 “防治害虫除了诱捕以外,还有一条路是依靠益虫,大多数益虫都是白天活动的,诱虫灯对它们基本上没有影响。”蒋高明解释说。 因为没有了农药和除草剂,农场上的生物多样性迅速恢复了:约200只麻雀和6只燕子在这里安了家,刺猬、野鸡、蛇都出现了;农场饲养的动物包括狗、猫、鸡、鸭、鹅、猪、鸽 子。没有农药污染,还有大量天然和半天然食物可以吃,生态农场成了鸟的首选之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对应农场外面的寂静田野,这里已经是名符其实的鸟的乐园。 蒋高明说,这一列措施,将肥力严重下降和被化肥、农药、除草剂严重污染的农田实现了生态修复。“现在的化学农业生产方式,切断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元素循环,我们要做的 是让它重新回归并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不再盲目杀死试验区内的一种生命,而是靠食物链和人工适当干预达到生态平衡。” 2009年冬,蒋高明对土地进行了深翻,随后农作物产量开始显著提高。去年秋,有机玉米亩产达547.9公斤,今年夏季收获的小麦,亩产达480.5公斤,经过3年时间,生 态农场实现了“吨粮田”,而周边农民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达到的产量,也就是六七百斤。蒋高明说,这就是“生态学的强大威力。” 他说:“利用生态学原理控制病虫害,利 用有机肥肥田,既增加了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的多样性,又可以满足作物对土壤水肥气热的要求,完全可以实现粮食数量、质量双安全。” 弘毅农场的 “农牧沼气复合型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既能生产出纯天然的健康食品,又能使土地一年年越种越肥沃,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 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中心顾秀林教授在考察农场后认为,“只有农牧结合,才能走出生态之路,蒋高明的弘毅生态农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合,不是落后的模式,是科学 的模式。人们误以为有机农业低产,会导致饿死人,但是弘毅农场在六不用的下达到了高产。我认为种养业相结合这个逻辑是完全成立的。” 有机农场的前景与现实 事实上,蒋高明所试验的有机生态农场模式,正在今天的世界各地兴起。农药和化肥大量使用带来的不仅是高成本,还有农药高残留给食品安全带来的潜藏杀机。 我国耕地总量占世界的9%,但所耗用的化肥和农药的总量却分别占世界的35%和20%。全国每年的化肥使用量为4637万吨,农药用量达到200万吨。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的平均用量 比世界水平高2.5至5倍,每年遭受残留农药污染的作物面积达12亿亩。 蒋高明说:“在山东种植的六种农作物每年至少要打24遍农药,以玉米为例,每亩田农药的花费都在70元左右,但这依旧控制不了虫害。”这些农药对农民的身体伤害是显而易见 的,在蒋家庄就有一些癌症患者。蒋家庄村民庆秀华说:“人打药都受不了,但虫子却杀不死。” 她的直觉是虫子越来越厉害,而农药的毒性也在增加。庆秀华说:“每次打完药 之后身上很痒,洗澡都不管用。” 蒋高明认为生态农业并非笨法子。他担心,如果中国的农业再不回归生态之路,日益贫瘠的土地将失去最后的肥力。农膜、化肥、农药、杀虫剂,最终会使土壤由“黑”变“白”。 有机农业的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肯定。今年3月,联合国总部发布的公告说:2050年,全球人口可能增至90亿;避免粮食供应危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农业发展政策,就是采用 生态循环的农业技术。该公告说,全球调查研究说明,若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能采取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政策,那么,就有望在10年左右时间内使全球粮食产量翻番,同时 也能实现保护农田等生态环保的目标。 联合国粮农组织组织6月发布报告说,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能够遏制有害生物种群的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农药的需求。这些方法有助于作物适应气候变化,不仅可以提高粮食 产量,而且有助于将作物的需水量降低30%,能源开支减幅可达60%。 蒋高明所试验的生态循环农业,正是联合国组织的主张,他希望在家乡率先推广自己的有机种植技术,但目前,农民除了对养牛比较热衷外,对于种有机田还是有些犹豫不决。今 年,村支书周京林拿出12亩田进行有机试验。尽管有蒋高明团队的指导,但是周京林还是些担心。他最担忧的是除草,因为如果不打除草剂,他可能需要用手工除4遍草。 顾秀林认为,农民不愿意拿起锄头去除草,这是事实,但从另一方面看,有机农业免去了打杀虫剂的用工量,人工除草的劳动量虽然增加了一些,但去除了环境中的毒性因素,而 且将减少农民因为打药受害所产生的医疗支出。“从长远看,人不再接触毒物,而且生态会平衡,鸟和益虫都会回来,促进生态的循环,恢复生物多样性。” 目前弘毅农场除了人工锄草;还利用鹅等动物来消灭部分杂草。这样做既松土,又保湿,还能保持肥力不再流失。 蒋高明的估算是:“50元就能解决一亩地除草的问题。”至于其他成本,根据他的试验纪录,有机种植的亩均成本为1022元,包括:用工300元,有机肥200元,肥料运 费52元,收获费用80元,浇水90元,租地费300元。这一成本与使用化肥、农药等种植方式相比大体相当。三年来,蒋高明在这个农场投入资金100万左右,目前农场已经 开始赢利,每年纯利润预计20万左右。 蒋家庄的周京林还有另一个担忧,现在农村基本没有了牲口、猪、鸡、鸭等家畜家禽,有机肥数量大大减少,而农民现在养牛也困难。“如果普遍不用化肥,有机肥来源将成为难 题。其次,要达到有机标准,现有土地均需要经过一定时间调理恢复,这期间农作物产量会有所下降,影响农户收入。” 有机肥的来源还是不难解决的,多养动物就解决了。当地村民最担心的是,有机产品“优质无优价”,“种地辛苦一年,不如打工一月”。 这不仅是农民的担忧。蒋高明面临同样的困境,本报记者在农场采访时,正好遇到一位牛贩子来买牛,他并不在乎蒋高明坚持用生态的办法喂牛,他想要的是喂食了瘦肉精的牛; “如果喂瘦肉精,价钱可以提高6角钱。” 不喂瘦肉精的牛售价8.2元/斤,如果喂了牛贩子提供的瘦肉精,则高达8.8元/斤,这样下来,每头牛少收入600元。 无论如何,蒋高明还是相信,近年来,毒韭菜、毒豇豆、膨大西瓜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市场对安全的农产品是有需求的,完全杜绝农药、化肥、添加剂等化学品的有机食品 一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机种植模式,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如果价格合理,农民尝到了甜头,在健康的环境下生产健康的有机粮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而我国农村劳动 力目前整体仍处于过剩状态,只要从事农业生产有效益,大多数农民并不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22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日报头版报道中国大量使用化肥影响粮食安全
蒋高明 2011-7-18 13:17
中国日报头版报道中国大量使用化肥影响粮食安全
蒋高明 今天出版的《China Daliy》(中国日报)在头版位置报道中国过去26年来化肥用量过大问题,这是记者金珠在采访笔者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专家基础上写的文章。文章指出,大量化肥使用已经影响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并对中国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Use of chemicals 'threaten grain output' Updated: 2011-07-18 06:59 By Jin Zhu (China Daily) BEIJING - The heavy use of agrochemicals has led to a severe deterioration of arable soil and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domestic grain output. The situation has led to some leading ecologists calling on authorities to reduce the use of pesticides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Despite floods and droughts,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hit 546.4 million tons in 2010, the seventh consecutive year of growing output. "But this (grain growth) will not last long if the government fails to t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measures, as the soil is already too poor to support high-yield crops," Jiang Gaoming, a leading researcher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aid . The average level of organic matter in soil, which is crucial in determining crop output, is now 1 to 5 percent for northeast China's arable land, compared with 8 to 10 percent in the 1950s, according to figures from the academy's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s. Statistics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AS) also show that more than one-third of land now has harder and thinner tillage layers, which mean crops cannot be planted as deep. Jiang said the problems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massive over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following China's pledge to realize grain self-sufficiency . Annual grain output increased from 320.56 million tons in 1980 to 546.4 million tons in 2010,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However, since 2007 China has been the world's largest consumer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using more than 50 million tons every year, four times the amount in the 1980s. "More chemical fertilizer, more grain output - that's been a common misunderstanding among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farmers for dozens of years. Crops were always fertilized, regardless of cost, to guarantee high production," Jiang said. Experts also argue that an increase in plant disease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have been triggered, partly, by year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use. "Farmers usually only care about crop output and income. They seldom consider the soil damage and potential risks to human health from overusing fertilizers," Li Shilin, director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tation in Anhui province's Fengtai county, said. China uses 1.3 million tons of pesticides annually, with usage per unit area 2.5 times the global average, Zhang Weili, a CAAS professor on soil and fertilizer, told China Daily, citing official figures. Also, the country's surface water pollution is grave while its seven major rivers and coastal waters are also polluted, a report by 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aid in June. Of the 26 lakes and reservoirs under monitoring, 42.3 percent are "eutrophicated", a process that can lead to a proliferation of plant life caused by excessive levels of phosphorous and nitrogen, the report adds. "China can no longer boost grain production by relying on agrochemicals," Zhang said. Together with her colleagues at the CAAS, Zhang conducted a field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s of agrochemicals on soil fertility across the country over the past 10 years. "More cultivated land will face risks of greater yield decreases in the next few years since the soil is too fragile to withstand natural disasters, which will become more severe and longer due to climate change," she said. Jiang, from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government support. "More subsidies are needed to support intensive cultivation, a traditional way to protect soil fertility. At present, almost no farmers are willing to do so because of higher costs in terms of time and money," he said. Lu Bu, another CAAS professor, said farmers needed practical help.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courage companies to help local farmers with intensive cultivation, such as providing advanced equipment that ordinary farmers cannot afford."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企山东种地不打农药5年亏本 成当地农民笑柄
热度 1 zbt92 2011-7-12 07:37
2011年07月12日 06:56:10  来源: 新京报   6月21日,朝日绿源农场建在山东莱阳沐浴店镇的一片盆地中。该日资公司在当地租了1500亩地,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奶牛。记者 涂重航 摄    日企山东种地5年亏本调查   租地1500亩种粮养牛,培育土壤不打药不施化肥,曾因虫子泛滥被农民索赔;产品瞄准中国高端市场   日本一家企业在山东莱阳租地1500多亩,种地、养牛。他们瞄准的是中国高端市场,主打高品质农产品。   对于在家门口种地的日本人,当地农民慢慢“失望”。日企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甚至地里长满草,他们觉得这是在糟蹋土地。   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今天,这家日企将产业链布局中国。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认为,农业最终还将回归到他们的路径,依靠化肥、农药的种地模式是短视行为。   对于外资在中国种地,也有专家表达了担忧,提出外资租地的政策有待完善。   在山东莱阳种地的日本企业朝日绿源公司至今仍未赢利。5年来,这家公司已成为当地农民的笑柄。   2006年,朝日绿源公司由日本朝日啤酒、住友化学和伊藤忠商事三家公司合资而建。这三家公司均为世界500强企业,从事农业生产这还是头一次。   当年,朝日绿源在莱阳租下1500亩耕地,用来养殖奶牛,种植玉米、小麦、草莓等,租期20年。 “他们完全拿地不当回事。”莱阳大明村村民并不看好这家日本公司。   5年来,朝日绿源的种地方式让当地人看着心疼。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甚至不除草,一亩地的产量仅是当地人的一半。   甚至有人开始怀疑日本人租地的动机。有村民说,日企租地是为了探矿;还有人称日本人要为本国建一个粮食基地,“圈占地盘”。    选地前考察土壤   当时看到日本人到田间地头钻土取样,一些村民还以为是在勘探矿藏   6月21日,莱阳吴家疃村民说,土地出租给朝日绿源,自己没有吃亏,也没沾多大光。   按照5年前的合同,沐浴店镇吴家疃、大明、南汪、小店、中汪5个村1000户农民今年每亩地将收租1000元,这在当时来看是个高价。   2006年,此项目在山东省政府的关照下启动。   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与日本朝日啤酒洽谈时表示,希望日企能利用先进技术在山东建设一个农业示范项目,帮助农民改善食品安全,增加收入,并打破对外出口的“绿色壁垒”。此事的背景是,日本对于食品进口标准很严,形成“绿色壁垒”,而山东是对日农产品出口大省。   6月22日,朝日绿源副总经理前岛啓二证实了这一说法。他说,当年朝日啤酒已参股烟台啤酒和青岛啤酒,与山东打交道多年,收到省委书记的邀请,他们很有兴趣做这个项目。   朝日啤酒此前并未做过农业。他们邀请了日本住友化学和伊藤忠商事两家公司共同成立了朝日绿源,朝日啤酒占股73%。  住友化学是从事农业采摘和设备的公司、伊藤忠是做超市和物流的企业,前岛啓二说,邀请这两家公司加盟,也是看中他们在农业产业链上的优势。   6月21日,莱阳市沐浴店镇党委委员高风涛介绍,山东省曾向朝日绿源提供淄博、东营、莒南、莱阳4个地方。朝日公司对这些地方进行了水和土壤的考察,最终选址在沐浴店镇。   沐浴店镇邻近莱阳市水源地水库,周边无污染企业,温度和气候也适宜蔬菜生长。   沐浴店镇大明村村民说,当时看到日本人到田间地头钻土取样,一些村民还以为是在勘探矿藏,闹出很多笑话。   随后的征地阻力很大。沐浴店镇吴家疃村前任村支书于清说,沐浴店镇的农民靠种菜为生,土地附加值高,他们不想把地租出去。   于清当时跟另外4名村干部碰头商量,想要用价格“逼走”朝日绿源。   2006年,莱阳市每亩耕地的租金580元,于清建议每亩800元,还提出每亩地每5年上涨200元。   让于清意外的是,日方答应了这个价格,还对原耕地里的作物高价赔偿。   据介绍,当时农产品价格处于低谷,每亩地一年产值约600多元。七成以上的村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种地。一大部分村民很快就把协议签了。 6月21日,沐浴店镇党委委员高风涛说,特别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十分乐意租出田地。   吴家疃村的廉玉胜是少数几个反对租地的农民。他现在承包着20多亩山地,一年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他说,土地今后的趋势肯定是增值的,当时村里有几户不愿出租,但架不住镇上和村里不断做工作。   6月21日,朝日绿源农场建在山东莱阳沐浴店镇的一片盆地中。该日资公司在当地租了1500亩地,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奶牛。记者 涂重航 摄    不打农药“顺天收”   朝日绿源的玉米地不打农药,去年7月遭受虫灾,成千上万只虫子爬过了田埂   对于在自家门口种地的外国人,当地人充满了好奇。但没过两年,人们对这家日企开始失望,甚至愤怒。   6月21日,村民廉玉胜说,朝日绿源第一年搭建大棚,种植芦笋、甜玉米和草莓,大棚不让外人进,他们不了解内情,只知道草莓100多元一斤。   他们能看到露天种植的玉米和小麦,品种跟当地一样,但种法大不相同。   朝日绿源的农场处在沐浴店镇政府东南方向一个小型盆地中,对面是莱阳龙头企业龙大集团的蔬菜基地。 朝日绿源农场分为三个地块,奶牛饲养场、蔬菜大棚、露天种植基地。各个地块拉着铁丝网,配有摄像头。露天种植的农场中,还架着探照灯。   6月21日,大明村的郑大爷说,他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这样顺天收的方法,地里草也不除,远处看过去,满地是草“庄稼能长得好吗?”   当地一些“农把式”用目测就能判断出朝日绿源每亩地的产量。郑大爷认为朝日绿源的小麦亩产只有400多斤,不足村民们产量的一半。   朝日绿源的玉米地不打农药,去年7月遭受虫灾。成千上万只虫子爬过田埂,吴家疃和大明村的玉米地也遭受损失。   为此,周围村民堵住了朝日绿源的大门要求赔偿。   村民还曾因粪臭投诉要赔偿。从2007年开始,朝日绿源引进1800头荷斯坦良种奶牛,牛粪堆积起来,臭味弥漫四周。   5年来,当地村民对朝日绿源的种植方式普遍表示“看不懂”,他们认为日本人“不会摆弄庄稼”。   朝日绿源在地里打了200多米深的吃水井,也让当地人觉得不可思议。   村民廉玉胜说,一般打井20米深水质就很好了,为何要打那么深的井。   今年春旱,廉玉胜的小麦地里总共浇了三遍水,花费200多元。他没有看见朝日绿源往地里浇过水。   朝日绿源租地的头两年,有些地因干旱撂荒。一些村民看着心疼,提出把地返租给他们种,被拒绝。   “搞不清楚日本人想干什么。”6月21日,大明村村民戏谑地说。 种植养殖循环   牛产牛粪,改善土质,产出无公害农作物,农作物喂食奶牛,再产出高品质牛奶   对于当地村民的质疑,朝日绿源副总前岛啓二回答谨慎。他说,此前有媒体误解他们是为日本生产粮食。   6月22日,前岛啓二说,目前公司没有赢利,不过他们在做这个项目前已做好准备,赢利不是目的,而是为建一个农业示范项目,提供高水平的农产品。   当地负责对接朝日绿源的沐浴店镇党委委员高风涛说,朝日绿源将赢利期定在十年之后,这段时间是他们对土壤的培育期。   对于当地人的评价,前岛啓二表示接受。   他说,他们第一次做循环型生态农业。还在实验阶段,前5年难免会出一些问题,正在逐步改进。不过他们也觉得自己的种地理念完全异于当地农民。   前岛啓二说,按照日本的古训,“种植之前先做土,做土之前先育人”最看重土壤的品质。虽然莱阳土地肥沃,但经过化肥和农药的洗刷,土地已退化,前几年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土壤的恢复上。 前岛啓二说,他看到当地人种地还是注重当年亩产量。土地需不断追加化肥才能保持产量,但那样产出的农作物难免会有化学品残留。   小店村村民赵炳辉对此也有体会。他在朝日绿源工作两年,种了几十年地的他,第一次这么“伺候”土地,不撒化肥,全用牛粪堆肥;去草不施除草剂,而是手拔锄除;农药极少打,偶尔用,也需由专家指导;土壤定时检测,确保养分均衡。   前岛啓二说,当年有地撂荒,有村民提出返租,他们怕被施化肥、打农药,拒绝了。   在朝日绿源公司的大门内,竖着一个循环型农业的模式图:奶牛产出牛粪堆肥,肥施在地里改善土质,产出无公害高价农作物;农作物秸秆成为奶牛的饲料,再产出高品质牛奶。   前岛啓二说,他们种的玉米和小麦,全是给奶牛吃的饲料,为保证牛奶的高品质,不允许用化肥和农药。   朝日绿源的牛奶每升定价22元,是国内牛奶价格的1.5倍。他们生产的草莓每公斤定价120元。5年前,朝日绿源的草莓在上海上市,刷新草莓价格纪录。   当地人看不上朝日绿源烧钱的种地模式,不过他们也认同这家公司的农产品品质。   “他们的奶牛反正吃得比人好。”6月21日,廉玉胜称,曾有在朝日绿源打工的村民说亲眼看到朝日绿源将不合格牛奶倒掉。   另外,他在其他地里不敢直接摘水果吃,但在朝日绿源就没有这个担心。 6月21日,朝日绿源农场建在山东莱阳沐浴店镇的一片盆地中。该日资公司在当地租了1500亩地,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奶牛。记者 涂重航 摄    “让出”的市场   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乳品受冷落。朝日绿源瞄准的,正是中国企业“让出”的市场   山东莱阳是中国对日出口农产品最大的县级市,素有日本后花园之称。   在朝日绿源对面的龙大集团蔬菜基地,90%的蔬菜出口日本。但朝日绿源瞄准的则是中国市场。   6月22日,前岛啓二说,公司成立伊始即定下只销售中国的方针,合同中也有约定。他说,公司成立时他们做过调查,中国特别是大中城市,对饮食生活方面要求“安全”、“安心”和“高质量”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他们的目标是中国的高消费人群。   有统计显示,中国高消费人群比例大概占总人口的3%~5%,这是一个覆盖五六千万人的大市场。   莱阳市商务局副局长宋慧君说,随着人们对食品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农产品企业也在调整高水平产品的销售比例。   龙大集团近两年也在调整高端农产品内外销售比例,以往高端产品85%外销,现在调整为60%左右。龙大集团总经理宫明杰认为,今后,国内高端农产品市场将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前岛啓二认为,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购买他们产品的人将越来越多。 他介绍,目前,朝日绿源的牛奶只在北京、上海、山东市场销售,销售量以每月20%的速度递增。   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产乳品备受冷落,进口乳品重新夺取市场主导权。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分析,三聚氰胺事件后,进口品牌占领一线、二线城市80%份额。   也正是这一背景下,朝日绿源这样的外资公司开始分割国产乳业“让出”的市场蛋糕。   2010年底,中国对全国乳品企业进行重新审核发证工作。朝日绿源也是烟台市首批通过国家审核标准的5家乳企之一。   前岛啓二说,日本国内牛奶产量已过剩,他们的产品不可能返销日本。另外,中国的市场也吸引着日本本土乳业的目光。    土地流转是前提   村民先将土地出租给合作社,合作社再将土地整体出租给企业   莱阳当地官员对朝日绿源的生产经营模式十分看好。   莱阳外经贸局负责人称,朝日绿源的循环型农业在国内还不多见,这个项目在当地是重点推介的项目,很有示范作用。   据了解,朝日绿源公司享受免税优惠,对于当地财政贡献并不是很大。 前岛啓二说,他们希望中国企业和周边农户模仿他们的生产方式,但目前还没有第二家企业这么做。   高风涛认为这种模式将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但是想在中国普及很难。   高风涛说,朝日绿源投资周期长,前期投入2190万美元,此后每年再追加投资220万美元。对于普通农户和小企业来说,这是天文数字。并且农民承包土地后,往往更注重每年的效益。   据了解,朝日绿源在中国租种土地不算新鲜事,此前全国多个地方都有外资种地的例子。   早在1997年,山东龙口市冶基村将6000亩土地租赁给新加坡企业复发中记私人有限公司经营20年,这个项目主要生产名优果品,产品主要是出口。   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全球500强企业,法国威望迪环球公司在重庆忠县和农民合股建了15万亩柑橘果园基地;世界第三大果商澳门恒河果业也在重庆江津市建起1000亩的柑橘种苗基地。产品也主要是外销。   对于这些海外资本在中国大量租地种植,6月21日,高风涛说,这种模式是普通的土地流转,符合当前的土地法规,不需要特殊政策支持。   据介绍,朝日绿源获得流转土地的方式是,吴家疃等5个村的村民将土地出租给村级土地合作社,土地合作社再将土地整体出租给企业,租期20年。每年,农户通过合作社获得租金。   当地的龙大集团蔬菜基地也是采用这种方式。
1441 次阅读|2 个评论
网友针对《中国耕地缺氮还是缺碳》的评论
蒋高明 2011-6-30 22:21
蒋高明 有科学网网友针对拙文《中国耕地缺氮还是缺碳》发表评论,原文链接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do=blogid=459759 评论言简意赅,大家可从中了解植物与耕地肥力之间的关系。评论要点如下: 一,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减少是中国耕地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土壤没有微生物,将失去活性。 三,有机质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提供了碳源、能源。 四,有机质的“碳—碳”键中的键能 为微生物提供了能源, 五,有机质中的能量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六,可惜农作物秸秆却被一把火烧掉了养分,烧掉的还有各种。耕地缺乏的养分,再靠生产化肥补充,形成恶性循环。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化肥种出“胖蒜”令农民苦恼不已,有机肥大显身手
热度 5 蒋高明 2011-6-7 19:04
大化肥种出“胖蒜”令农民苦恼不已,有机肥大显身手
蒋高明 最近我带研究生在弘毅生态农场做实验。农民向我反映他们种的大蒜为什么没有“米”?即不结蒜瓣,外观上看大蒜个头很大,其实是空的,农民管这种蒜叫“胖蒜”。山东一带大蒜主产区,“胖蒜”出现的几率达2/3到50%, 严重的地段全部都是。蒜农的地里出现“胖蒜”后,连种地成本(2000元左右)都收不回来。 “胖蒜”的出现说明中国耕地质量的下降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连续30年来,农民只施加化肥不用有机肥,并在种植大蒜以后将除草剂、剧毒农药都施加在地里,并蒙上一层塑料膜。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植物怎么能够生长好呢? 地里出现了大量的“胖蒜”让农民苦恼不已,几年了他们找不到原因。聪明一点的农民开始怀疑他们上过的化肥是不是有问题。他们从最简单的事实中得出结论,少上化肥,多上土杂肥的地里出现“胖蒜”少;上化肥越多,“胖蒜”也越多。 蒋家庄村民蒋建启最先发现这个规律。这个当年的大力士,力气是远近有名的大,曾经一顿饭吃下18个馒头,他做过30多年的生产队长,今天他66岁了,他的力气一些年轻人依然不如他。2010年,他在弘毅生态农场拉过去10小车(电动车斗)牛粪上到地里,一点化肥不上,地里没有出现“胖蒜”,一亩地收入了约4000元。其中效益最明显的是,买了5毛钱的莴苣种子,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用的是我们农场的牛粪,半亩地就收入了1800元。 牛粪贵不贵呢?“大力士”用一袋子玉米换回了10小车牛粪。在弘毅生态农场,我们的没有用任何饲料添加剂的牛粪卖40元/立方米,农民买5立方米才200元,就管两个季节(大蒜与玉米),已经比用化肥便宜了。 最关键的是,用牛粪种地不用担心“胖蒜”,种着踏实。 这个消息在周围村庄传开了,农场里挤压的牛粪不出3天眼看全部卖完了。就在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外面农民还在用拖拉机拉牛粪呢。这些农民除来自卞桥镇(弘毅农场蒋家庄所在地)的外,铜石镇李家庄、沈家庄、广阜庄的也都来买牛粪。 去年牛粪脱销,农民们把研究生们用来做实验的牛粪也买走了,害得今年学生们,派人看护他们的实验材料不被卖掉;去年许多人提前2个月交押金,以保证能够买到牛粪。 研究生与农民争牛粪,从科学和实用的角度来看,人们都知道了用地养地的好处了。 关于牛粪的营养,已于以往的牛粪不一样了。100头育肥牛,除消耗约3万元的秸秆外,还需要消耗约20万元的精料(棉籽饼、玉米面、麸皮、矿物盐等),牛显然吸收不了那么多,大部分精料变成营养进入了牛粪。 牛粪的营养价值被农民看到了。而从养鸡场和养猪场买来的肥料,含有各类激素、重金属添加剂,更令农民不能接受的是,鸡场粪掺入了太多的沙子,肥料价值打了折扣。 解决“胖蒜”的办法很简单,停止大量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使用,改用有机肥养地。在生态农场,我们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都不使用,用有机办法种植大蒜,几乎没有得“胖蒜”的,土地很肥沃。农民看到这一好处,纷纷来购买牛粪,化肥就不被农民看好了。 最后随便提一下,农民那那些“胖蒜”干什么?聪明点的农民早发现后,提前起刨,卖给收鲜蒜的了;收的鲜蒜干什么?卖到蒜蓉加工厂了。 于是,城里人吃的蒜蓉许多是用各色蒜皮制作的,干物质很少,那些含农药、除草剂的“胖蒜”就这样找到了用途。但蒜的辣度不够怎么办?天知道会不会加人工合成的大蒜素呢?辣椒素是能够人工合成的。 即使如此,大蒜贩子依然拒绝收“胖蒜”。据说周围一个村庄“胖蒜”太多了,大蒜贩子拒绝上地收购了,该村蒜农损失惨重。 图1 有机蒜与化肥蒜“胖蒜”,后者外观显得更大 图3 现出“胖蒜”原形 图4 “胖蒜”浑身是皮 图5 还没有见到“核” 图5 收获有机蒜 图6 三个村的村民前来买牛粪 图7 满载而归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8273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国际上一些绿色组织想到的
lijinghui 2010-9-16 19:20
现在国际上有很多绿色组织。它们反对人类正在进行的转基因工程、反对捕杀鲸、反对 把长满丛树和杂草的闲地开垦为田地,甚至反对给农作物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等。 这样的一批人大有人在,比如,英国王储查威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这些国际上的绿色组织的言行很过激。 它们的一些人甚至不惜犯法来保护他们的 这些所谓绿色环保。 ... ... ... 其实,人类从一开始种植农作物就开始在进行着对农作物的转基因工程,... ...。 对鲸的适当捕杀有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阻止鲸的过度繁殖, ... ...。使当把长满丛树和杂草的闲地开垦为田地可以让地球养活更多的人, ... ...。 给农作物使用适当化肥和农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 ...。... ... ... 但是,我个人人为,我们应当允许国际上的绿色组织发言,它们的话有一些道理。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镙旋式上升的----这是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您看某事物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回到了原地),其实它是镙旋式上升的回来! 转基因工程、捕鲸、开垦荒地,甚至给农作物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等,这些事物 都应当是镙旋式上升的。 ... ... ... 我想我的这些观点, 岁数大的人应当比较赞成吧。因为他们经历过太多的镙旋式上升 的事物。 ... ... ... 这也应了一句名言哲学能让人类变聪明。 ... ...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民为何重新喜欢有机肥?
蒋高明 2010-8-13 08:21
蒋高明 李媛媛 李静 本文于2010年8月13日发表于《科学时报》A3版 由于今年大蒜、土豆等蔬菜价格上涨,种植大田蔬菜作物效益高,山东一带农民种地养地的积极性高涨起来。最近,从山东弘毅实验农场传来好消息:一百多头肉牛产出的牛 粪供不应求,许多买不到的农户前来预订牛粪。 今年5月,我们在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即弘毅生态农场所在地)进行了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看好的不仅仅是养牛本身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更看好的是牛粪 带来的粮食与蔬菜增产等间接效益,如在大量有机肥还田的前提下,种大蒜可实现亩毛收入五六千元。从2005年起,在科学家带动下,蒋家庄共有9户农民养牛,总规模在150左右 。饲料就地取材,多为农户遗弃的庄稼秸秆,以玉米、花生、小麦秸为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农民之间相互送秸秆和牛粪,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农户互助模式:养牛户得到非养 牛户富裕的秸秆,非养牛户得到牛粪,用以添加沼气池或种地。据调查,如果不计劳动力,每头牛养殖成本2000~3000元,利润也在两三千元之间。有了大量牛粪,农民买化肥的少 了。由于尝到了甜头,多户农民表示扩大规模继续养殖。 肉牛是消耗秸秆最多的大型家畜,每头牛日消耗干秸秆5公斤,年消耗1.8吨,但能够产生多少粪便呢?按日产鲜牛粪12.5~15公斤计算,年可积肥4.5~5.5吨。牛真实名副其实的 造粪机器。由于养牛带来了大量有机肥,养牛户每亩地施牛粪达到2吨; 每亩减少化肥25~75公斤,最多的户化肥使用量仅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每亩节约成本100~200元,尚可增产 75~100公斤。如果种植大蒜等经济作物,增产效果更明显。 市场上充斥有各类化肥,农民为什么不全部用化肥呢?买化肥国家有补助,甚至送货上门,而买有机肥得自己上门去拉,还得自己装车、卸车,且有机肥价格也不菲,有些地方牛 粪价格达到150~200元/吨。即使如此,农民在种植能够带来更大经济效益的作物时,他们还是选择少买化肥而多买有机肥。中国农民是务实的群体,他们懂得只有有机肥才能够养 地,能够让他们的土地持续保持肥力,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 中国有上千五千年历史,中国农民在同一土地上持续耕作,耕地质量并没有退化,反而养育了大量人口,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实现的呢?一百多年前,有位 姓金(F. H. King)的美国农学家,揭开了这个迷,他在其著作《四千年的农夫》里详细介绍了中国人精耕细作、用有机肥养地等做法。遗憾的是,过去30多年来,我们采取西方现 代化农业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耕地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退化:除了土壤酸化、氮素过量外,中国耕地里增加了重金属等污染物。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土 壤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肥力只有依靠大量使用化肥来弥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民们懂得,提高产量必须从有机肥抓起。而由于大量饲料添加剂使用,农民对鸡粪和猪粪也不那 么看好了,开始青睐牛粪,这就是山东一带农民大量购买牛粪肥田的真正原因。 实际上,蒋家庄的农民在不知不觉中,将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通过有机肥的形式埋葬在地下。根据我们的初步测算,如果将中国18亿亩农田的有机质提高1%,那么约有301亿吨二氧 化碳被埋葬在耕地里。即使我们用30年时间,来完成这个有机质增长过程,那么耕地固碳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大量秸秆过腹还田,还可从根本上杜绝秸秆焚烧问题。在蒋家庄 ,由于养牛户增多,秸秆焚烧越来越少,既利用了生物质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国家为解决秸秆焚烧,推广秸秆发电,每利用1公斤秸秆补助0.3元, 如果用同样的钱来 补助农户养牛增肉、增产、增收、产肥、产能、固碳,那么其带来的综合效益肯定是非常巨大的。 土壤有机质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是无容置疑的。有人估计,每亩地提高0.1%的土壤有机质,可增收40~53公斤粮食。今年夏天,我们的实验数据表明:仅利用常规化肥量的25%,其 余亏损的氮以牛粪补充,在中产田上实现了小麦产量483公斤,比传统纯化肥农业模式增产13.6%。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山东农民用地养地做法,将用来补助化肥行业、搞配方施肥、发展生物技术的大量资金、各种三农资金、各种碳汇资金、农村环保资金, 直接用来补助农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民种地养地积极性,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政府引导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循环农业道路。 (李媛媛为山东农业大学环境学院本科生,李静为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硕士生)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235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机农业的作用难以否定
yhqsd 2010-7-7 12:50
由于对有机农业研发投入太少,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还很缺乏,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进行有机种植,作物产量往往比较低,所以,目前还不宜大面积推广有机农业,但是,不能就此将有机农业的作用一概否定。 刚刚看到博文有机农业( 2 ) - 导师为什么反对推广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767 中提到: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有机模式下氮磷等养分的利用效率低,氮素通过淋溶流失到水体的比例高,造成更严重的水体污染、长期有机种植下,土壤肥力下降,等等,这些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1 、有机农业反对使用化肥,而提倡使用有机肥,化肥中的养分更易溶出,难道使用化学氮素比使用蕴藏在有机肥中氮素淋溶流失少?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主要是由于化肥的过量使用所造成的,这早就被许多研究所证实。把常规农业大量使用化肥所带来的污染,强加到有机农业头上,是不是有栽赃嫌疑? 2 、养分的利用效率低主要由于养分的溶解性低而不易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能够淋溶流失到水体则需要养分溶解性高。难溶解的成分也难以被根系吸收,植物利用率也低;而难溶解的成分也难以淋溶流失,反之亦然。所以,养分利用效率高低与淋溶流失难易通常呈相反的趋势,而不是氮磷等养分的利用效率低,氮素通过淋溶流失到水体的比例高。 4 、长期有机种植下,土壤肥力下降 --- 有什么依据?合理轮作和施用有机肥等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采用这些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也是有机农业的基本要求;有机农业特别重视土壤肥力,这个肥力并不仅仅指营养成分,它是土壤生物肥力、化学肥力和物理肥力的综合。 5 、有机食品本身所含的营养成分与一般食品没有什么区别,同样的营养成分,不论在什么食品中都是同样的营养功效。关于有机食品有益于健康,它是从有机农业拒绝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而减少了有机食品中化肥农药的残留方面来讲的,是相对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残留了有害物的普通食品而言的。不是说有机食品的营养成分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讲有机食品的有害成分残留少于常规食品,从这方面看,有机食品有益于健康。
个人分类: 有机园艺|8057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有机农业之殇
jiangjinsong 2010-4-3 21:15
《法人》:有机 农业之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1日15:53 《法人》   在有机产业刚刚兴起的中国,尚没有形成促进有机产业健康 成长的积极土壤,低碳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注定只是理想   文 本刊记者 马丽   低碳、食品安全不久前闭幕的两会讨论最多的话题都和有机农业撞上了,国家大力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这些信息如果真能落实, 像明毅、张和平这些投身有机农业后苦闷了十年之久的商人们或者可以看到希望了。   再有前景的产业,如果连亏八年甚至十年,谁还愿意坚持?云南好宝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下称好宝箐)是云南第一家拿到国家环境保护部有机食品 发展中心(OFDC)认证的企业,从2002年进入有机行业起,好宝箐连亏八年,在它背后云南二十多家有机农场所剩无几。老总明毅很无奈,我坚持下来就 是兴趣。话虽如此,但是商人无利而不往,《法人》记者看到的明毅,脸上堆满了愤懑。   另一个有机商张和平是惠州市尚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在有机行业折腾的时间比明毅还长,几经腾挪,始终都没有离开有机行业。与明毅一脸 的不得志不同,张和平更喜欢自嘲,他形容自己是高处不胜寒。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张和平觉得自己做这行有点感觉了。   绿色、健康、无污染、低碳经济,《法人》记者不是故意要把这么美好的一个产业说得危言耸听。要把有机事业做好,从内来说,既要具备传统农业管理 经验,还要深谙商业营销之道;从外而言,需要净化的市场环境和政府的支持。在有机产业刚刚兴起的中国,尚没有形成促进有机产业健康成长的积极土壤。    最无奈的低碳产业   明毅和张和平有同样的苦恼,他们的有机农场都遭受过当地农民的嘲笑,看他们种菜,该除草时候不除草,该施肥时不施肥,还企业呢。   是的,这就是有机蔬菜。依照国际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生产,有机蔬菜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即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 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同时还必须经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全程质量控制和审查,以保证其无污染、富营养和高质量的特点。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蔬菜,按照质量标准体系分为普通蔬菜、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四类,质量安全要求逐级递增。   直到今天,很多中国消费者并不清楚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与有机蔬菜有什么区别。明毅告诉《法人》记者,无公害和绿色蔬菜是我国特有的蔬菜标准, 国际上并没有这种蔬菜类别,这两种蔬菜可以使用一定量的农药和化肥,只要不超过国家控制的范围即可。   无公害、绿色蔬菜重在对蔬菜本身的检测,而有机蔬菜重在过程控制。OFDC宣传培训部张爱国主任向《法人》记者介绍,蔬菜生产基地,只有在其产 地环境、缓冲带、种子种苗来源、栽培管理、土壤肥力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要素符合《有机产品》标准的情况下,并且经过了至少2 年的转换期,才能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一句话,有机蔬菜的核心是尊重自然,它的低碳性体现在其循环经济模式中。   农业对碳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化肥上。现代农业对化肥的依赖性非常强,美国规定一公顷不得超过250公斤,而我们国家已经超过两三千公斤。农业对碳 的排放则主要体现在猪牛羊等牲畜的粪便上,有专家做过测算,一头牛的粪便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是人类的八十倍。   而有机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正好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杜绝化肥的使用,转而利用牲畜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机农业是非常完美的低碳 产业。   但是这个完美的产业成本相当高。因为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有机农业风险大、产量没有保证,而且产品品相甚至不如普通 农产品 ( 14.57 , -0.03 , -0.21% ) ,再加上有机施肥和人工除草等需要大量劳力,有机农业的成本会高出传统农业 2~3倍。   正是因为有机农业的高成本及其对环境的贡献,欧洲提出了有机农业与公平贸易的概念,对有机农业进行大力补贴。而我国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制度还 没有真正建立,到目前为止明毅尚没有获得国家的一分补助,同时还要每年支付一万元的认证费用。   与此同时,由于国内消费者经济水平以及环保意识相对滞后,高价的有机蔬菜在国内市场还难以被接受。在云南,明毅的好宝有机菜只比普通蔬菜贵 一到两倍的价格,即使如此,明毅的菜还经常卖不出去。   惠州的张和平与明毅的状况类似。    农业和商业的两头摸索   一年几十万的亏损。明毅和张和平都开始摸索出路,只是两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明毅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不懂商业化操作,而张和平的思路是从传统 农业中吸取经验降低成本。两人的不同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明毅最初的营销思路主打超市和卖场,好宝有机蔬菜在云南家乐福、美辰百货、好又多、百盛等超市都有销售,但是云南的有机蔬菜价格上不去,超 市还要从中抽取至少十个点的利润,四五年下来,竟然无利可图。再加上好宝箐与部分超市的关系处理不好,经常出现摩擦,一气之下,明毅将超市所有蔬菜下架。   这么坚决的放弃超市渠道,还与明毅从成都的一位有机蔬菜经营者那得到的启示有关。成都这位搞有机蔬菜的经营者是位太极教练,他的农场是自称有 机,因为没有申请有机认证,也没有打商标,完全是凭自律做有机。每天有好多弟子去他的农场玩,这位教练就趁机给弟子们灌输有机理念,弟子们也非常认可教练 的蔬菜,纷纷向其他朋友推荐。靠这种口耳相传的方式,教练发展了60多位固定会员,每天从他的农场取菜,五十块钱一袋,而且从不讲价。   受此启发,明毅决定开发会员制销售模式,会员分成金卡、银卡不同级别,预先缴费,每天消费额从卡上划拨,目前好宝箐的固定会员发展到100多 个。   今年2月份,明毅到深圳考察,在一家沃尔玛超市了解到北京有机农庄和广东东升的有机蔬菜月营业额都达到30万,明毅又心动了,只要价格上来,超 市还是最可观的销售渠道。   张和平降低生产成本的思路来自于一对农民父子的启发。广东揭阳的一对搞有机农业的父子请张和平过去传授有机经验,而看到父子有机农场的张和平既 感动又很惭愧。   父子二人凭借传统的农业经验把有机茶厂、花卉厂、养猪场和鱼塘搞成了高循环经济的链条。建立沼气池,利用沼气燃烧发电,每个月省下的电费就有一 万多,电力用不完还买了冷柜,帮助当地的小商小贩储存蔬菜,一筐菜收个几块钱,沼渣沼液作为肥料使用,肥力好不说,还是非常好的病虫防治剂。   在养猪技术上,父子二人也很有一套。他们先把粮食转化成白酒,利用酒糟繁殖EM菌(一种有益微生物),把酒糟当成EM菌的载体掺到玉米粉、豆粕 中,比市面的饲料效果好,成本又低。此外父子二人很好地利用了当地资源,当地有一万亩的鱼塘,他们把其中的小杂鱼收购回来作为蛋白质饲料,省去了工业鱼粉 的高额开支。   靠这种循环经济,父子二人的猪肉品质好,成本低,别人亏的的时候他们可以不亏本,别人赚的时候,他们赚的更多。两个没有文化的人怎么能做的这么 好?   回来之后,张和平悟出了一个道理:做好有机农业就要向传统农业渗透,要尊重前人的积累,向传统农业学习。由此他相信,有机农业的成本不一定会比 传统农业高,产量也不一定比传统农业低。    良心耕种的代价   在明毅和张和平逐渐摆脱自身发展困惑的时候,他们试着用更为宽广的视野审视整个行业,这一看,却颇为心寒。   今年2月,明毅从昆明飞到珠海,当天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开庭审理好宝箐诉珠海市康捷农畜产品有限公司(下称康捷公司)和广东吉之 岛天贸百货有限公司侵权一案。   原告席上的明毅神色凝重,当听到康捷公司律师辩称的康捷公司之所以侵犯好宝有机蔬菜品牌,是因为向好宝箐购买有机蔬菜,好宝箐拒绝供应, 但是康捷与下游客户有合约必须履行时,明毅的脸色变得铁青。   2007年底,康捷公司向好宝箐订购了200公斤的有机蔬菜,此后两年多的时间一直没有再向好宝箐发出订货邀约,却一直以好宝名义给下游客 户供货,那个时候我正因为产品卖不动而发愁,恨不得他多买,怎么会拒绝供货。   像康捷公司这样的侵权行为很多,经常有公司跟好宝箐订购样品,一次买个三五斤,然后就没有了下文。明毅很清楚他们是拿着样品给下游的客户验货, 真正供货的时候还是假冒伪劣产品。   这不只是商标侵权的问题,而是食品安全问题,难道非要搞成像三鹿奶粉那样才能引起重视吗?明毅对食品监管部门在流通环节的监管非常失 望,在给超市供货的四五年间,没有任何执法部门对他们的产品进行检测,也就是说他们的有机蔬菜不管是真是假,甚至是海南毒豇豆也没有问题。   《食品安全法》已经实施一年了,明毅对这部法律的实际效果感到非常失望。   而在张和平看来,流通环节的假冒伪劣还不是最严重的,即使在流通环节加强了监管,也是治标不治本,包括有机蔬菜在内的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源头都在生产环节。   说句心里话,我见到的大部分获得有机认证的蔬菜操作都是违规的,而且是严重违规的,不用化肥农药根本做不到,做到了,菜就要完蛋;做不到,一 旦东窗事发,企业就完了。张和平坦言。   对于有机蔬菜来说,对生产源头违规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认证上。目前市面上充斥着一些认证咨询机构,只要交钱就能帮助企业拿到有机认证。既然有机认 证非常严格,需要两年的转换期,而且每次认证只有一年有效期,他们是如何作假的呢?   明毅向《法人》记者解释,有机农业重在过程监控,对农药杀虫剂这一块并不检测,如果蔬菜生病使用抗生素、杀虫剂是检测不出来的,这是有机蔬菜监 管最难的一块。如果你坚持认证,就不能使用任何化学类药物,但是不用的话蔬菜风险很大,因此有机蔬菜也是良心耕种。   对于明毅的这一说法,张和平表示这是事实,但是也不能一竿子打死。目前全国享有有机认证资质的机构有20多家,其中OFDC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认 证机构,也是中国唯一获得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简称IFOAM)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为了保持其IFOAM成员资格,OFDC的认证很难买通。   但是对于OFDC,明毅也颇为不满。在其起诉康捷公司侵犯有机商标权的诉讼中,明毅请求OFDC给予协助,共同加入诉讼,维护有机认证的权威 性。但是OFDC给予的回复是,这个事情很好,但是他们没有先例,而且工作繁忙。   我们坚持了半天,结果认证机构不支持。明毅觉得自己的坚持很荒唐,有时觉得在中国认认真真做事情就是死路一条。    等待春天   在中国搞有机一定亏损吗?当然不是,有一些主攻出口或贸易的也能赚钱,有的甚至很赚钱,他们或者产品不是投放在中国市场上,或者不需要自己亲自 去种植有机蔬菜,不必直接遭受良心蔬菜的拷问。   只是在中国市场环境下,搞真正的有机必然要经历一番高处不胜寒的痛苦。你说自己是搞有机的,同行业的人当着你的面都说假的假的。需要钱的 时候,没人理解你,没人看好你,消费者更会误会你,东西好没错,可是再好也不应该这么暴利。张和平如此感慨。   但是好在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耕耘,明毅和张和平都看到了希望。2009年明毅减亏38万元,他希望今年可以走平,而张和平的月收支也逐渐实现了 平衡。   最近明毅从农业部门得到消息,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通过有机认证以后按照单品给予补助,每个品种补助1万五千块,按照此算法明毅的四 十多个单品的补助将会非常可观。但是这个消息也只是听说而已,还没有最终文件出来。   根据官方统计,我国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产品种植面积已达到约100万公顷,有机产品出口总值超过4亿美元,国内销售总额超过40亿元。相比中国 的广大市场来说,这个数字可怜了些,但这也说明中国的有机蔬菜市场前景广阔。   郁闷了十几年,明毅和张和平的春天也该到了吧?明毅在洱海附近新开辟了100多亩的新农场,他打算在这里种植反季节蔬菜;张和平则在惠州开发了 一块1000亩的农场,已经有投资进来,甚至准备把这块农场打造上市。   两人眼下的困惑就是人才,明毅想要营销高手,张和平要找的是真正懂农业的人。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110 次阅读|6 个评论
两种农作物种植方式,两类消费群体,谁之过?
唐世荣 2010-3-12 09:14
两种农作物种植方法,两类消费群体,谁之过 ? 到外地考察,有时看到一些连自己都感到麻木的东西。所谓麻木,是司空见惯也。夜深人静时,这些让我麻木的景象总是时不时地浮现在眼前,让人感觉到,不吐不快。 经常听人说,环境污染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在中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到农村去转转后才发现,在各种低效的政策管制之下,这种污染转移趋势日益严峻。它不仅给农民带去灾难,也正在给城里人自己带来极大的健康风险。 农民伯伯们傻吗?他们好愚弄吗?他们好欺负吗?依个人愚见,并非象城里人想象的那样。以下事实佐证了农民伯伯们的智慧: 笔者在一些考察地,观察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种植方法。 一种是种在大棚里的蔬菜,大量使用化肥。使用多少呢?多到让人能在大棚地上处处看到白色斑块。这些斑块一遇到有灌溉水的地方,则变成青苔一片。这种方式下种植出来的蔬菜产量高,而且长得翠绿翠绿的,看起来非常诱人,但货架期短,放不了两天就会出现斑块状的腐烂。而种在城郊区大田里的蔬菜,往往用污水灌溉。污水污到何种程度?流动起来都非常缓慢!土壤呈现黑色,土里很少闻到农家肥的臭味。农民伯伯们将这种模式下生产的蔬菜等,放到清水中洗净,然后就卖给城里人了。种在大田里的粮食则是用有毒的矿山污水进行灌溉。污水污到何种程度?棕黑色、极酸性,很少嗅到农家肥的臭味。没办法,谁让他们缺水呢?这样的粮食如水稻大多种在靠灌溉沟渠不远的两侧,长势差,产量不高(水稻大约是 200-300 斤 / 亩),但据说口感较好。有人做过分析后发现,这些靠近污灌渠两侧的农作物如水稻,重金属含量往往超标。超出多少?上帝和农民伯伯们最清楚!反正, 口感好 的这些毒大米和超级养眼的蔬菜都卖给城里人啦,农民伯伯们自己是绝对不会吃的。 另一种是种在大棚内四周的田埂或远离污染沟渠的田块里,面积不大,主要依赖农家肥,使用地下井水灌溉。这里的土壤多呈现棕色或浅棕色,似乎有机质含量较高。地里的蔬菜长势一般,看起来并不特别诱人可口,可吃起来,却是口感不一般。以黄瓜为例,产量虽低,颜色不太翠绿,但货架期长,放几天才会出现自然脱水的情况,很少出现斑块状的腐烂。地里的粮食如水稻长势稍好,色感和口感一般,但产量相对不远处的污灌区水稻高(水稻大约是 500-800 斤 / 亩)。这些小块面积上的蔬菜和粮食,是在以户为本的理念下生产的,也是农民伯伯们留给自家成员享用的。 农民伯伯傻吗?好愚弄吗?好欺负吗?我看,他们一点也不傻,一点也不好愚弄,一点也不好欺负!你们污染我的种植环境,我让你们吃有毒的蔬菜和粮食!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感慨:要是我们的农民兄弟父老每天不再花心思琢磨以上两种种植方式,我们的社会不就和谐了吗?那该是多好的社会啊!环境保护是全民的事,不要总认为城里人比农民聪明,总以为可以任意污染这方食以土为本的净土,而不承担任何后果!可能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
jiangjinsong 2010-3-10 02:02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 商業周刊 1138 期推薦 出版社: 圓神出版 作者:石川拓治 出版日期:200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