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安全科学理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俺指导的2020届三位硕士生毕业小结
热度 1 After50 2020-6-25 16:46
俺指导的 2020 届三位硕士生毕业小结 由于快到退休之年,已经有两年不招研究生了。因此,团队规模越来越小,研究生也越来越少,自己也越发珍惜最后几个研究生。 2020 届一共有三位硕士生毕业( 5 月 29 日网络答辩通过),两位找到了自己想去的工作,一位考上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博士生,今年没有博士生毕业。 这届研究生我对他们(她们,以下都用 “ 他们 ” )都非常满意。他们都是来自外校考上的硕士生, 3 年入学以来,学习非常认真努力,研究工作积极主动,乐于思考,勤于笔耕,特别是对我的研究方向比较认同,对所研究的内容比较有兴趣。而后者是更加重要的。 刚入学时,他们并没有多少科研的想象力和学术基础,跟着我做安全理论研究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方向,在我的不断激励和引导之下,第一个学期在上我讲的两门课程时,就开始学习撰写安全理论文章。我给他们明确指出,撰写发表第一篇文章是最困难的,因为以前没有真正做过理论研究,也没有写过投稿的文章,不说内容,就是达到学报论文发表的形式要求也需要训练一段时间才上手。 对于刚涉足科研的硕士生,以我现在的安全科学理论创新研究方向,我觉得比较快捷的科研入门方式是让他们从学习撰写一篇理论文章为抓手,完成从选题到投稿发表的全过程及其训练。 经过几个回合反复修改,他们在第一学期提交的课程作业都变成了投稿的文章,并在第二个学期就被接受发表出来,有了第一篇文章的训练和基础,后面继续相关的研究和发表文章就比较有经验和顺利了。当能够发表一组相关的论文之后,学位论文也就不是大问题了。 其实,与往届一样,这一届三位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撰写论文上的时间,我估计也就是两年左右的时间,第一年主要是完成规定学分和科研状态的训练,第二年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和写论文,至于第三年(其实就是 9 个月),这段时间我通常不要求他们具体做什么了,随他们去社会实习、找工作、或准备考公务员或考博等,当然也还包括毕业答辩等必须的内容。对于硕士生,严格要求他们把近三年的时间都用于科研是不太符合实际的,因为大多数学生毕业以后不是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他们需要有自己的自由时间去开辟后面更加重要的人生道路。 不过,只要研究生配合导师的指导用心钻研,两年也是可以做出不错的业绩的,这一届三位研究生在两年间发表了 12 篇论文(少的 2 篇、多的 6 篇,都是 CSCD/CSSCI 的文章,还有 1 篇 SCI 一区的)。其实,发表小论文及其数量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学位论文的内容质量,我对他们的学位论文内容是比较满意的,觉得他们撰写的论文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创新性。以下是他们的论文摘要和发表的论文题目一览。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毕业答辩采用视频形式,这是我带研究生近三十年来的第一次。为此,在他们答辩前我自己亲自为他们做了一页答辩海报 PPT ,以示纪念。 附录:三篇硕士论文摘要 雷雨: 安全信息认知行为模型与理论研究( Model and Theory of Safety Information Cognition Behavior ) 摘要:安全信息认知行为普遍存在于安全管理过程,准确的安全信息认知对安全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意义,而安全信息失真是影响安全信息认知并导致相关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发展安全认知信息学,预防安全信息失真引发事故,本文从安全信息认知行为的视域开展研究,提出针对各个安全信息认知过程要素的提高策略,并对其进行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 1 )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学和安全科学的基础上,对安全信息认知过程进行梳理,并分析安全信息失真现象和规律,得到了安全信息认知的参与要素,提炼出安全信息认知过程理论模型。从安全信息认知的重要环节入手,逐渐过渡到安全信息认知整个过程的研究,并从特定的声信号入手分析安全信息认知过程。从安全信息认知的概念、阶段、影响因素、模型、安全策略和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 “ 雪球模型 ” 揭示安全信息认知的递减规律。 ( 2 )从单个安全信息认知过程过渡到多级安全信息认知过程,再到复杂传播网络的安全信息认知过程,提出多级安全信息认知的优化方法和安全舆情的引导方法。结合图论和贝叶斯网络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划分传播结构的类型来厘清传播关系,得到多级安全信息的优化策略和模型,并进一步通过案例证明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典型的网络化的安全信息认知场景是安全舆情的形成。在分析安全舆情概念和要素的基础上,对其演化阶段进行划分并进行作用效应的研究,得到负面安全舆情产生的路径及其管理方法。 ( 3 )从安全信宿、安全信源和安全信道三个方面研究安全信息失真的解决策略,得到安全信息素养的提高策略、安全信噪的管理方法、精准安全信息的实现路径。在机械传动原理的基础上,得到安全信息素养作用机制的带轮传动系统,利用传动比公式得到安全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和提高策略。研究安全信噪的概念、公式、生命周期和演化规律,利用图形变换的原理得到安全信噪的管理方法。提出精准安全信息的概念,分析其作用、特点,在人机工程的基础上得到精准安全信息的实现策略。 图 35 幅,表 6 个,参考文献 140 篇 关键词:安全科学;认知行为模型;信息失真;安全管理;安全舆情 华佳敏: 安全信息经济学的学科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Disciplinary Theory of Safety Security Information Economics ) 摘要:为完善安全学科体系,满足安全科学日益信息化的要求,符合时代发展特点,促进安全信息经济发展,开展安全信息经济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扎根于理论,综合应用文献检索法、比较移植法、归纳演绎法、模型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安全信息经济学的学科基础问题、学科原理、学科方法论、安全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内容。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借鉴经济学中的规制理论解决安全信息经济中的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期为安全信息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和应用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 ( 1 )首先,解释安全信息经济学的相关名词定义,厘清各名词间的关联关系,梳理安全信息经济的基本内涵;其次,提出安全信息经济学的定义并解释其涵义,概括安全信息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功能及特征等基础内容;再次,研究安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并总结学科的研究内容,阐述学科建立的合理性;最后,介绍安全信息经济的类型分类,界定安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畴。 ( 2 )安全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包括要素层面的安全信息价值原理、安全信息不对称原理,应用基础层面的安全信息经济系统原理、安全信息经济博弈原理,应用实践层面的安全信息经济管理原理、安全信息经济评价原理,并构建安全信息经济学的学科原理体系。 ( 3 )从安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原则、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 3 个方面构建安全信息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安全信息经济学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系统性、相关性、比较和类比、抓主要矛盾 5 个原则;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演绎、比较分析、因素分析、机会成本、逆向思维、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7 种;研究程序包含明确安全信息经济问题、定义安全信息价值算法、搜集整理安全信息、实际分析、形成策略方案、计算每种策略方案的可能得益、做出决策、执行以及实施效果评价等步骤。 ( 4 )为系统研究安全信息效益的评价问题,首先从安全信息经济效益评价定义、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类型、评价特点、评价目的 6 个方面阐述评价的基础问题。然后,论述安全信息经济效益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并构建安全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提出安全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的一般程序并解释其内涵。 ( 5 )为解决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或减轻因安全信息不对称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开展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规制机制研究,解释安全信息不对称的内涵并揭示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致因,说明基于安全信息不对称的安全规制机制的功能和作用机理,最后构建安全规制机制的设计框架并给出 7 条安全规制措施。 研究成果凸显了安全信息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填补了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在安全信息学和经济学结合领域的空白,能为安全信息经济的完善、发展及应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图 31 幅,表 15 个,参考文献 132 篇 关键词:安全信息;经济;安全信息经济学;学科原理体系;方法论体系;经济效益;评价;安全信息不对称;安全规制机制 章雅蕾: 安全认同促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Safety Identity Promotion ) 摘要:安全观决定安全思维,安全思维决定安全行为。而安全认同是科学安全观的起始点,安全认同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但长期以来,安全认同理论研究一直非常薄弱,也很少有突破。为系统研究安全认同促进理论及其应用,进一步创新、填补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完善安全科学学科体系,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条路径出发,综合运用文献检索法、信息分析法、比较移植法和类比推理法,分别对安全认同促进基础理论和安全认同促进应用理论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 ( 1 )为进一步规范安全认同促进理论及其应用理论的基础问题,从安全认同基础定义出发,对安全态度、安全观、安全动机等术语概念进行诠释,并通过阐述四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对安全认同促进理论及其应用理论的研究缘由进行解析;同时,通过分析安全认同主体、客体、环体、介体等相关概念的内涵,为安全认同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 2 )为明晰安全认同产生的原因、机理及规律,对安全认同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安全认同始于个体安全认同并通过其独特的机制与模式形成,而个体安全认同机理主要包括宏观的 “ 生发、接收、内化、外化 ”4 个层面和四个阶段,它们呈并列平行关系,前后相继和相连,形成有机统一整体。 ( 3 )为尽力避免安全认同受到相关影响因素的消极影响,维持安全管理及其他安全活动有序开展,从安全认同主体、客体、介体、环体 4 个方面出发,分析安全认同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群体(组织)安全认同评价研究。研究得出,安全认同影响因素可分为四大类,如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就可以进行相关因素的重要度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以高校研究生群体安全认同评价为例,设计了各评价指标,实证了安全认同促进理论应用的可行性。 ( 4 )为研究安全认同理论如何应用于安全管理,以个体安全认同产生的正向情感为引线,以情感思维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安全认同情感思维的安全管理设计基本模式,提出了正向情感思维促进的安全管理的间接优化策略;接着,以促进安全认同为目的,开展基于安全认同促进的安全管理应用研究,归纳了安全管理设计过程中结合安全认同的模式,并提出组织安全管理过程中需建立一定的安全认同机制。结果表明,基于安全认同促进理论的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可行性和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 5 )为了将安全认同促进理论应用于安全教育,沿着 “ 受教者安全认同度调查 → 安全教育设计 → 安全教育实施 → 复查及改进 ” 的路径开展研究。提出安全认同度的调查环节分为维度确定、问卷编制、问卷实施,安全教育设计需要上述三个环节的调查结果和以安全教育基础理论为依据;通过安全教育的信息意识过程机理研究及建模,阐述安全教育实施过程中,受教者的安全意识形成机理;通过安全认同度的复查,有利于改进安全教育效果和进一步加深受教者的安全认同。结果表明,安全认同促进理论应用于安全教育,有利于安全教育分级、分类的具体化、针对化及效率化,可为安全教育提供较详细的理论及步骤指导。 图 27 幅,表 18 个,参考文献 106 篇 关键词:安全科学;安全认同;安全认同机理;理论;应用 在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一览: 1. 华佳敏 , 吴超 , 黄浪 . 安全系统降维理论研究及其应用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8,28(03):50-55. 2. 华佳敏 , 吴超 . 安全信息经济学的学科构建研究 . 科技管理研究 ,2018,38(21):264-269. 3. 吴超 , 华佳敏 . 安全信息不对称下安全规制机制研究 . 情报杂志 ,2019,38(02):110-115. 4. 吴超 , 华佳敏 . 功能安全研发的方法论研究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8,14(08):23-28. 5. 章雅蕾 , 吴超 , 王秉 . 安全情报素养 : 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安全人员的必备素养 . 情报杂志 ,2019,38(03):33-38+113. 6. 章雅蕾 , 吴超 , 王秉 . 基于情感思维的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8,14(03):34-40. 7. Yu Lei, Chao Wu, Yanxi Feng, Bing Wang. Optimization of multi-level Safety Information Cognition (SIC): A new approach to reducing the systematic safety risk .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System Safety, 2019 , 190: 106497. 8. 雷雨 , 吴超 , 冯宴熙 . 通用原理视域下的安全信噪生命周期理论研究 . 情报杂志 ,2018,37(11):137-142. 9. 雷雨 , 吴超 , 闪顺章 , 王秉 . 安全信息感知的不确定性分析与建模 . 情报杂志 ,2018,37(05):154-160. 10. 雷雨 , 吴超 , 闪顺章 . 多级安全信息认知模式分析与优化 . 情报杂志 ,2018,37(04):135-140+165. 11. 雷雨 , 吴超 , 王秉 . 人对声信号的安全认知模型构建及其应用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8,14(06):27-32. 12. 雷雨 , 吴超 . 安全数据素养的作用机制及其促进研究 . 情报杂志 ,2019,38(09):192-197+207.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87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安全科学微专业从这里起航
After50 2019-7-31 20:34
安全科学微专业从这里起航 吴 超 ( 1.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 ; 2. 中南大学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长沙: 410083 ) 一、为什么需要开设安全科学专业 安全科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学界基本认同的新兴学科。 世界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设置有相关的安全学科专业与研究机构,尽管名称五花八门。国外代表性的期刊有Safety Science、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Reliability Engineering System Safety、Journal of Risk Research、Injury Prevention、Fire Safety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jury Control and Safety Promotion、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Risk Analysis等,这些刊物每年发表了大量与安全科学相关的研究论文。 在中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之下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已经有了三十余年的开办历史,迄今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经达到170多所,每年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1万余名;2011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级学科学科,迄今有7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安全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有近3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近期,一些高校还在筹备国家安全学、应急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新的安全类专业。 尽管安全学科近一二十年在我国发展非常迅猛,但在安全学科发展中,非常遗憾的突出问题是迄今还没有“安全科学”这个专业的诞生,一个学科有没有自己的科学,这是学科能否独立存在的要害问题。 其实,“安全科学”专业不是想设就能够设立的,首先必须有独立和足够的安全科学理论作为支撑,而安全科学理论也不可能靠短时间组织一大批人来做就能做成的,安全科学理论研究需要依靠有理论研究能力的创新人才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积累才能够形成的。 理论研究从来就是少数人的事,理论研究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大专业,安全科学也是如此。尽管安全科学在块头上与安全应用领域相比较会显得非常之小,社会和市场对安全科学的人才需求量与安全应用人才相比会少得多,但在学理上,学科的大小不是靠比块头的,安全科学再小,它都是其他安全应用科学的上游或上层,都是不可或缺的,对安全应用科学都能起到支撑和引领的作用。在2004年,个人在撰写“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学位教育”的论证报告时,就提出需要设立安全科学专业,但当时的确没有足够的安全科学理论可以支撑该专业的设立,也从那时起,个人也更加有意识地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安全科学理论的思考与研究之中。 二、创办安全科学微专业的工作积累 十多年来,经过个人和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团队的艰苦努力,特别是在近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编号51534008)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及进展,先后在国内外行业主要期刊发表了两百多篇论文,并在科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和化学工业出版社等出版了《安全科学方法论》、《安全科学原理》、《安全科学新分支》、《新创理论安全模型》、《相似安全系统学》、《安全文化学》、《现代安全教育学及其应用》等10部专著教材。一些成果扼要介绍一下: (1)安全科学方法论研究进展。理论研究需要方法先行。通过知识溯源、系统分类、归纳凝炼,构建了安全科学方法论体系,创立了安全原理研究方法论、理论安全模型建模方法论、系统安全学研究方法论、循证安全管理方法论、安全教育学方法论、安全统计学方法论和安全文化学方法论,发表系列论文,并出版了《安全科学方法学》和《安全科学方法论》专著。 (2)通用安全科学原理研究进展。在宏观层面,提出安全科学原理的结构体系,具体包括安全生命科学原理、安全自然科学原理、安全技术科学原理、安全社会科学原理和安全系统科学原理5类原理,并从相关学科提炼了100多条安全科学核心原理,发表了系列论文。在出版了《安全科学原理》专著。 (3)安全模型原理与事故致因理论研究进展。通过归纳理论安全模型的建模方法论,创建了系统安全新模型、安全信息认知与传播新模型、安全大数据新模型、事故致因新模型、行为安全管理新模型、安全文化新模型等数十个新模型,并发表了系列论文,并出版了《新创理论安全模型》专著。 (4)相似安全系统学研究进展。提出了一种多属性、多维度又具有整体综合视角的系统研究方法论——安全相似系统理论,并在学科发展及方法学视域下,建构了安全相似系统学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安全相似系统学框架、安全相似系统学基础模型、安全相似系统学基本原理和研究的方法论,并开展了安全相似系统分析、安全相似系统评价、安全相似系统管理、安全相似系统模拟等实践研究和发表系列论文,并出版了《安全相似系统学》专著。 (5)安全信息学研究进展。围绕安全信息学学科架构、安全信息学基本概念、安全信息方法论、安全信息认知通用模型、安全信息行为以及安全信息视域下的事故致因模型与系统安全学理论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发表了系列论文,相关专著将于明年出版。 (6)安全文化学研究进展。对安全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安全文化学的基础问题、安全文化学方法论、安全文化学原理、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安全文化学的外延、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理论、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开展研究,发表了系列论文,并出版了《安全文化学》专著。 (7)安全新理论与学科体系研究进展。研究给出安全科学的十个基本问题的内容,并确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导出的逻辑顺序;根据变化对系统安全的影响机制,提出安全降变理论;针对安全的多维性特征,提出安全降维理论,对多维系统安全问题或复杂系统安全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简化;通过构建安全学演绎逻辑体系,梳理安全学的核心概念、公理、定律及其推论;针对目前人的安全认同缺失的不良现象,提出安全管理中的安全认同理论、安全观塑造理论和安全信息行为理论;针对大数据特征,归纳了大数据在安全科学领域的应用原理与方法,并发表了系列论文。 (8)安全科学新分支研究进展。为填补安全学科的空白和构建新的安全学科分支,课题组站在科学学的高度,运用安全科学的交叉属性和新交叉的思路,创立了30多个安全科学新分支(如安全科学学、比较安全学、安全统计学、安全教育学、相似安全系统学和安全文化学等)及其基本框架。先后发表的系列安全学科创建论文,并出版了《安全科学新分支》专著。 (9)安全原理与模型应用研究进展。将已经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航空、建筑、化工、冶金、矿山等行业,并发表了系列论文。 能够编入教科书的理论是最好的理论成果,也是理论成果的最好应用。近几年,我们已经将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出版的专著为支撑,开设出了《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统计学》、《安全科学原理》、《安全文化学》、《安全信息学》等课程。 为了使取得的安全科学理论成果得到更快的推广,填补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安全科学方面的短板,并克服一己之力的人力不足问题,同时发挥网络媒体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 近日个人开始思考创办“安全科学微专业”的事情,并开始编制培养方案和制作教学课件等资源,以便拍摄网络视频课程 。 通过安全科学微专业的创建,来引领和推进全国的安全科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三、安全科学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拟 1.专业介绍 安全科学是从人体免受外界因素(事物)危害的角度出发,并以在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创造保障人体健康条件为着眼点,对涉及安全的整个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体系。安全科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安全科学专业主要研究人类在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所需的安全科学理论、方法、原理、模型,事故、灾难的孕育、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预防科学,以及安全促进与发展等内容。安全科学专业隶属于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安全科学专业人才主要从事上述安全科学内容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并为各行业的安全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崇高安全职业素养和安全伦理道德,拥有安全科学核心理论、方法、原理、模型等基础知识,能熟练运用观察法、统计法、演绎和归纳法、建模分析法、系统分析与评价法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能为各行业的安全设计与安全管理等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导,以及能开展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创新的高级安全专门人才。 3.专业学习对象 已经学完大学本科一二年级课程或大学毕业的理、工、管各专业学生。 4.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学习的专业课程包括5个模块(不包括专业素质课和基础课): (1)安全科学总论:包括安全科学史、安全学科体系、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理论、安全科学发展动态等。 (2)安全科学核心分支:包括安全科学学、安全人性学、安全文化学、安全教育学、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统计学、安全信息学、比较安全学、相似安全学等。 (3)安全科学核心理论:包括安全研究方法论、安全系统论、安全经济理论、安全容量理论、安全降维理论、安全降变理论、安全大数据理论等。 (4)理论安全模型:包括安全建模思想、安全系统模型、安全认知模型、安全行为模型、安全物质模型、安全能量模型等。 (5)通用安全科学原理:包括安全生命科学原理、安全自然科学原理、安全技术科学原理、安全社会原理和安全系统科学原理等。 5.专业使用参考教材 1) 吴超编著 . 安全科学原理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2) 吴超 , 王秉著 . 安全科学新分支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 3) 吴超 , 黄浪 , 王秉著 . 新创理论安全模型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4) 吴超著 . 安全科学方法论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 5) 吴超,孙胜,胡鸿编著 . 现代安全教育学及其应用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 6) 王秉 , 吴超著 . 安全文化学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 7) 贾楠,吴超著 . 安全相似系统学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 8) 吴超,王婷等编著 . 安全统计学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9) 吴超,易灿南,曹莹莹著 . 比较安全学 .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4. 10) 吴超编著 . 安全科学方法学 .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1. 11) 王秉 , 吴超著 . 安全信息学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12) 吴超等著 . 安全科学新论讲义 . 待出版, 2020.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4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年转一向
热度 5 After50 2016-1-4 15:40
十年转一向 许多影视明星改行可以来一个华丽的转身,但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方向转变却绝对不是那么简单。俗话说说,十年磨一剑,改变研究方向也需要十年磨一剑精神!许多人心理想改变研究方向,但行动上很难做到。因此,选定研究方向非常重要,选了一个方向再改另一个可需要花很多年的功夫才能积累出来。这是我的体会。 个人 1981 年 12 月于原中南矿冶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留校以后,之后近 20 年时间里,主要在做一些矿井通风与安全、粉尘控制理论与技术、矿山防火防爆等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些内容可算为行业安全或矿山安全领域,但实质上更属于采矿工程领域。这个研究方向不是我自己选择的,是历史为我做的选择,因为 1977 年考大学志愿服从分配皆别无选择。 直到 2002 年,个人由于工作需要负责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和负责申报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时,才开始比较系统思考安全人才的培养体系问题。 2004 年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学科建设分委会副主任,并承担了“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论证”的执笔工作和相关的研究课题时,使自己需要比较系统思考安全学科的建设和安全科学方法学的问题,也了解了安全学科的上游领域有很多空白可填。与此同时,在与长期从事安全学科建设的刘潜先生学术思想影响下,逐渐地进入了安全科学理论和安全文化的研究领域。在此期间和之后的数年里,我与研究生一起发表了数十篇安全科学基础研究的论文,但其研究层次总感觉是业余爱好的水平,在许多同行的眼里,自己更像是以前一直在做的非煤矿山安全科技人员。 时间进入到 2011 年,经过六七年的潜心努力,自己终于出版了第一部与以前老本行完全不同的安全科学理论著作《安全科学方法学》,该书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的研究进入了安全科学领域;时间跨入了 2014 年,我的安全科学方法系列著作《安全统计学》《比较安全学》又相继出版了,自己从事安全科学研究的思想和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被同行所认可;去年又有幸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北京矿大傅贵等老师一起申请到了一项真正属于安全科学基础领域的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安全科学原理研究”,我的安全科学理论研究方向才算有了国家层面的课题,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自己成功地迈入了另一个研究方向。 安全科学理论是自己从业余转向专业的研究方向,也是自己经过多年工程实践研究后,完全出于兴趣爱好而选择的新研究方向,这个研究方向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平台支撑,可以不分白天黑夜思考,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也适合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而且只要身体还能够思考工作就可以长期坚持做下去;个人体会,安全科学理论研究的难度比安全技术基础研究的难度更大,但其学术价值比技术成果更高,因为其研究成果是可以编入教科书流传下去的;过去第一个研究方向的二十年研究实践尽管与现在的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对现在开展理论研究却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016 年以及之后的时间里,我将不惜余力地全身心投入到安全科学理论的研究之中,因为本项研究是我未来生涯最想为之奋斗的事业和梦想。 哈哈,突然想起文革时候每学期开始老师总要同学们写一篇表决心的文章,此篇博文也算是自己 2016 年新年的决心书吧,同时也作为 2016 年开年的第一博! 附:安全科学理论研究部分中文文章目 录 一、【安全学科建设系列】 吴超 . 论建立我国安全管理硕士教育制度 .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2,28(9):41-45. 吴超 . 论安全管理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置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3, 22(4): 564-566. 吴超 . 关于设立“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思考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04,21(5):34-36. 孙华山 , 吴超 , 刘潜 , 吴宗之 , 杨书宏 . 再论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2006, 16(10):56-66. 吴超 . 安全科学学的初步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2007, 17(11):5-15. 吴超 , 王婷 . 安全统计学的创建及其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22(7):3-11. 吴超 , 易灿南 , 胡鸿 . 比较安全学的创立及其框架的构建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19(6):17-28. 吴超 , 杨冕 . 安全混沌学的创建及其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20(8):3-16. 许洁 , 吴超 . 安全人性学的学科体系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5,25(8):10-16. 胡鸿 , 吴超 , 廖可兵 , 易灿南 . 安全教育学及其学科体系构建研究 . 安全与环境工程 , 2014, 21(3): 109-113+120. 李珞铭 , 吴超 , 邓艳星 , 石英 . 安全律师新职业的展望及其知识结构研究 .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2009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09:5. 吴超 . 我国人机工程评价制度和注册人机工程评价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展望 .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2011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柳州: 2011-11-19 二、【安全科学原理系列】 吴超 , 杨冕 . 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2012, 22(11):3-10. 吴超 , 杨冕 .25 条安全学原理的内涵 . 湖南安全与防灾 ,2013,26(2):42-45. 徐媛 , 吴超 . 安全教育学基础原理及其体系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23(9):3-8. 马浩鹏 , 吴超 . 安全经济学核心原理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24(9):3-7. 张建 , 吴超 . 安全人机系统原理理论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23(6):14-19. 游波 , 吴超 , 杨冕 . 安全生理学原理及其体系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23(12):9-15. 游波 , 吴超 , 任才清 . 安全工程原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24(2):35-40. 张一行 , 吴超 . 安全多样性原理研究及其应用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24(4):10-14. 张丹 , 吴超 , 陈婷 . 安全毒理学的核心原理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2014, 24(6): 3-7. 贺威 , 吴超 . 安全环境的核心原理研究 .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诚信管理的实践研究—— 2014 浙江省安全科学与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16-23. 谭洪强 , 吴超 . 安全文化学核心原理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24(8):14-20. 李双蓉 , 王卫华 , 吴超 . 安全心理学的核心原理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5,25(9):8-13. 周欢 , 吴超 . 安全人性学的基础原理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24(5):3-8. 刘冰玉,吴超 . 灾害化学的核心原理研究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5, 11(4): 147-152. 三、【安全科学方法系列】 贾楠 , 吴超 . 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方法论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5,25(2):3-8. 阳富强 , 吴超 , 覃妤月 . 安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论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19(8):10-20. 孟娜 , 吴超 . 安全管理力学分析方法 (SMMA) 及其应用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19(4):55-61. 刘琛 , 吴超 . 安全心理尺度的三角模糊数学表达方法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23(8):16-22. 廖伯超 , 吴超 . 企业分形安全组织结构的构建方法与模型优化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22(3):3-9. 石英 , 吴超 , 阳富强 . 安全史学的方法论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20(5):3-10. 曹莹莹 , 吴超 . 比较安全学的方法论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23(5):3-9. 李美婷 , 吴超 . 安全人性学的方法论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5,25(3):3-8. 石东平 , 吴超 . 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5,25(7):16-22. 阳富强 , 吴超 . 安全规划的方法学综述与研究 . 自然灾害学报 ,2012,(3):7-14. 李顺,吴超 . 风险管理研究的方法论 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 2015, 11(11): 52-58. 四、【比较安全学系列】 吴超 . 中美高校安全类学科专业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 .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2007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246-254. 易灿南 , 吴超 , 胡鸿 , 廖可兵 . 比较安全法学的创建与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23(11):3-9. 易灿南 , 吴超 , 廖可兵 , 胡鸿 . 比较安全管理学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23(10):3-8. 易灿南 , 吴超 , 胡鸿 , 廖可兵 . 比较安全教育学研究及应用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24(1):3-9. 黄麟淇 , 吴超 . 比较安全伦理学的创建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24(3):3-8. 易灿南 , 胡鸿 , 吴超 , 廖可兵 .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与杜邦安全管理体系比较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24(4):110-116. 易灿南 , 吴超 , 胡鸿 . 比较安全学比较研究的要素、单元及路径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5,11(4):140-146. 钟期进 , 吴超 , 刘辉 . 中美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比较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20(4):3-13. 陈松 , 吴超 . 比较安全教育学的研究 .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2010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89-99. 五、【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系列】 吴超 , 刘爱华 . 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其建设的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19(5):67-74. 孟娜 , 吴超 . 企业安全文化力场初探 .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2008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4:21-25. 王秉 , 吴超 . 安全管理学视阈下的安全标语研究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5,11(9):138-143. 李明 , 吴超 . 关于安全价值工程理论的思考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 2006,2(4):70-73. 王爽英 , 吴超 . 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模型探讨 . 现代管理科学 ,2010,(8):30-31+34. 王爽英 , 吴超 , 左红艳 . 中小型煤矿生产安全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 中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0,41(5):1918-1922. 李芳 , 吴超 . 企业生产中应承担的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职责分析 . 安防科技 ,2011,(2):41-45. 刘爱华 , 吴超 . 区域性四大安全生产指标的宏观预测 .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1,11(6):250-254. 王爽英 , 吴超 . 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研究 . 现代管理科学 ,2012,(6):65-66+87.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7305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