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世卫组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又说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世卫组织的新闻原文
Talky 2020-3-28 22:13
又说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世卫组织的新闻原文 “又说”的起因是前两天网上传出有关世卫组织的新闻,如图。说:“世卫组织刚刚修改规则:冠状病毒被证实气溶胶传播,在空气中可存活8个小时。所以,要求每个人任何地方都得戴口罩。。。。。。” 我的反应是该信息翻译有误, 恶意制造恐慌 。为了搞清情况,上网查了 CNBC 网页上的突发新闻。发现这一 “ 有关世卫组织的新闻 ” 综合了 CNBC 两个突发新闻,进行了恶意的篡改和编造,企图引发公众恐慌情绪,制造混乱。 CNBC 的两个相关突发新闻是: 1 、 2020 年 3 月 16 日发布, 3 月 23 日更新的突发新闻。下图是标题和要点,全文可查链接: https://www.cnbc.com/2020/03/16/who-considers-airborne-precautions-for-medical-staff-after-study-shows-coronavirus-can-survive-in-air.html?qsearchterm=WHO%20considers 图中原文和翻译(括号中词语是我加的): 标题: WHO considers ‘airborne precautions’ for medical staff after study shows coronavirus can survive in air 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空气中存活后,世卫组织考虑向医务人员发出(病毒)会在空气中传播的警告 KEY POINTS 要点: •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s considering “airborne precautions” for medical staff after a new study showed thecoronaviruscan survive in the air in some settings 一项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能在某些环境下在空气中存活后,世卫组织正在考虑向医务人员发出(病毒)会在空气中传播的警告。 . • The coronavirus can go airborne, staying suspended in the air depending on factors such as heat and humidity, WHO officials said 世卫组织官员说,取决于一些因素,如温度和湿度,新冠病毒可以在空气中存活并漂浮。 2 、 3 月 18 日发布的突发新闻 , 3 月 19 日更新的突发新闻。下图是标题和要点,全文可查链接 : https://www.cnbc.com/2020/03/18/coronavirus-lives-for-hours-in-air-particles-and-days-on-surfaces-new-us-study-shows.html 图中原文和翻译(括号中词语是我加的): 标题: Coronavirus lives for hours in air particles and days on surfaces, new US study shows 美国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空气颗粒物里存活几个小时,也可以在物体表面存活几天 KEY POINTS 要点: • Researchers found the virus was detectable in aerosols for up to three hours, up to four hours on copper and up to 24 hours on cardboard 研究人员发现,该病毒在 3 小时内在气溶胶里检测到有存活,铜器表面 4 小时,纸板表面 24 小时。 • COVID-19 can also last up to three days on plastic and stainless steel, the scientists concluded 科学家下结论说, COVID-19 (新冠病毒)可以在塑料和不锈钢表面存活 3 天。 CNBC 突发新闻 1 中重要的文字有: 在周一的网络新闻会议上,世卫组织新发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科主任 Kerkhove 博士告诉记者,新冠病毒是通过飞沫或细小液滴传播的,大多来自(病人)喷嚏或咳嗽。 “ 当我们在医疗中实施产气过程时,就可能产生称为气溶胶的细颗粒物,意味着可能在空气中停留略长一些时间。 ” 她补充说 “ 这对护理人员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对病人进行那些操作时需要额外的防护。 ” 世卫官员说,呼吸病毒通过接触进行人传人传播,(包括)喷嚏和咳嗽产生飞沫和液滴,以及如细菌般留在无生命物体表面。他们说,新冠病毒因此可以在空气中存活,时长决定于气温和湿度等条件。 柯克霍夫说,世卫官员知道许多国家正在研究 COVID-19 可以持续存在的不同环境条件。 她说,科学家们正在专门研究湿度,温度和紫外线对病毒的影响,以及病毒在钢铁等不同表面上的寿命。 她补充说,卫生官员使用这些信息来确认世卫组织的指南是否恰适当,说 “ 到目前为止 …… 我们有信心说所有的指南都是恰当的 ” 。 世卫官员建议医务人员戴上所谓的 N95 口罩,因为它们会过滤掉所有液滴或 95 %的在空气中漂浮的颗粒物。 CNBC 突发新闻 2 中重要的文字有: 新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人员来自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和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了 COVID-19 在空气中以及在铜,纸板,塑料和不锈钢上的存活时间 他们发现在气溶胶中可检测到 COVID-19 的时间长达 3 小时,在铜上可检测到 4 小时,在纸板上可检测到 24 小时。科学家们得出结论,新的冠状病毒在塑料和不锈钢上也可以持续存活 3 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残留在这些表面上的病毒数量会减少。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包括雾滴,灰尘和通常用于医疗程序(如通风和雾化器)的气体。 来自 NIH ,该研究的一位主要研究员 Neeltje van Doremalen 博士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中宣布了这些发现,说结果表明 “ 人们可能会通过空气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而感染病毒。 ” 在周一的网络新闻会议上,世卫组织新发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科主任 Kerkhove 博士告诉记者,新冠病毒是通过水滴或细小液滴传播的,大多来自(病人)喷嚏或咳嗽。 “ 当我们在医疗中实施产气过程时,就可能产生称为气溶胶的细颗粒物,意味着可能在空气中停留略长一些时间。 ” 这项新研究的科学家说, COVID-19 的稳定性与 SARS 相似,但是与 SARS 不同, COVID-19 可以在人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传播。新冠状病毒被证明比 SARS 和流感具有更强的传染性,危害更大。 读这两篇新闻原文。可以看出: • 世卫组织没有制订新规则,没有要求每个人在任何地方都得带口罩; • 新研究发现的是:新冠病毒在实验条件下,和气温和湿度有关,可能附着在气溶胶上在空气中存活3小时,铜表面上存活4小时,纸板上存活24小时,塑料和不锈钢表面上存活多到3天。然而存活量随时间推移减少。 • 但能被病毒附着的“气溶胶”主要产生于医院病房环境,是 飞沫或细小液滴。大多来自病人打喷嚏或咳嗽。当医护人员在医疗中实施产气过程时,可能产生称为气溶胶的细小雾滴。
个人分类: 新冠病毒|11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WHO:新冠病毒肺炎全球状况第40期报告
zhpd55 2020-3-1 19:34
WHO:新冠病毒肺炎全球状况第 40 期报告 诸平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 COVID-19) 疫情爆发以来,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欧洲中部时间 2020 年 2 月 29 日上午 10 时( 10AM CET 2 9 February 2020 )发布的疫情状况第40期报告( Situation Report– 40),全球累计确诊 COVID-19 患者85403例,过去 24 h 内新增 1753 例,中国累计确诊 79394 例,过去 24h 新增 650 例;累计死亡 2838 例,过去 24h 新增死亡 47 例。中国以外由欧洲中部时间 2020 年 2 月 23 日上午 10 时公布的 28 个国家,增至 2020 年 2 月 29 日上午 10 时公布的 53 个国家,累计确诊 6009 例,过去 24h 新增 1318 例;累计死亡 86 例,过去 24h 新增 19 例。 表1 全球 COVID-19 概况 Territory/Area Globally China Outside of China 10AM CET 23 February 2020 ( 28 countries ) Confirmed cases(new) 78 811(1017 new) 77 042(650 new) 1769(367 new) Total deaths(new) 2445(97 new) 17(6 new) 10AM CET 2 9 February 2020 53 countries Last 24 h (2 new) Confirmed cases(new) 85 403 (1753 new) 79 394 (435 new) 6009 (1318 new) Total deaths(new) 2838 deaths (47 new) 86 deaths (19 new) 表 2 中国之外的 52 个国家和地区 COVID-19 概况 日期 10AM CET 23 February 2020 10AM CET 29 February 2020 Country/Territory/Area Confirmed cases (new) Total deaths (new) Confirmed cases (new) Total deaths (new) 西太平洋地区 Western Pacific Region 韩国 Republic of Korea 602 (256) 3150 (813) 17 (4) 日本 Japan 132 (27) 230 (20) 5 (1) 新加坡 Singapore 89 (3) 98 (2)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2 (1) 24(1) 马来西亚 Malaysia 22 (0) 24(0) 越南 Viet Nam 16 (0) 16(0) 菲律宾 Philippines 3 (0) 3(0) 1(0) 柬埔寨 Cambodia 1 (0) 1(0) 新西兰 New Zealand 1(0) 欧洲地区 European Region 意大利 Italy 76 (67) 888 (238) 21 (4) 德国 Germany 16 (0) 57(31) 法国 France 12 (0) 57(19) 英国 The United Kingdom 9 (0) 20(4) 俄罗斯 Russian Federation 2 (0) 2 (0) 西班牙 Spain 2 (0) 32(7) 比利时 Belgium 1 (0) 1 (0) 芬兰 Finland 1 (0) 2(0) 以色列 Israel 1 (0) 5(2) 瑞典 Sweden 1 (0) 12(5) 瑞士 Switzerland 10(4) 挪威 Norway 6(2) 克罗地亚 Croatia 5(2) 奥地利 Austria 5(1) 罗马尼亚 Romania 3(2) 希腊 Greece 3(0) 丹麦 Denmark 2(1) 格鲁吉亚 Georgia 2 (1) 荷兰 Netherlands 2 (1) 圣马力诺 San Marino 1 (1) 北马其顿North Macedonia 1 (0) 爱莎尼亚Estonia 1 (0) 立陶宛Lithuania 1 (0) 白俄罗斯Belarus 1 (0) 东南亚地区 South-East Asia Region 泰国 Thailand 35 (0) 42(2) 印度 India 3 (0) 3(0) 尼泊尔 Nepal 1 (0) 1 (0) 斯里兰卡 Sri Lanka 1 (0) 1 (0) 美洲地区 Region of the Americas 美国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35 (0) 62(3) 加拿大 Canada 9 (1) 14(3) 墨西哥 Mexico 2 (2) 巴西 Brazil 1 (0) 东地中海地区 Eastern Mediterranean Region 伊朗 Iran (Islamic Republic of) 28 (10) 388 (143) 34 (8) 阿联酋 United Arab Emirates 13 (2) 19 (0) 埃及 Egypt 1 (0) 1 (0) 黎巴嫩Lebanon 1 (0) 2 (0) 科威特 Kuwait 45 (2) 巴林Bahrain 38 (5) 伊拉克 Iraq 8 (1) 阿曼Oman 6 (0) 巴基斯坦 Pakistan 2 (0) 阿富汗Afghanistan 1 (0) 非洲地区 African Region 阿尔及利亚Algeria 1 (0) 尼日吉利亚 Nigeria 1 (0) 所有地区合计 Subtotal for all regions 1135 (367) 5304 (1318) 80 (17) 国际海运( International conveyance )钻石公主游轮 (Diamond Princess) 634 705 (0) 6 (2) 总计 Grand total 6009 (1318) 86 (19)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WHO官网最新报道: 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situation-reports/20200229-sitrep-40-covid-19.pdf
个人分类: 新观察|1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卫组织:寨卡病毒已传播至68个国家
热度 1 fqng1008 2016-8-12 13:31
据俄罗斯“卫星”新闻网8月5日援引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消息称, 寨卡病毒 疫情自2007年以来已扩散至68个国家和地区 。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发表的新闻通报中称,自2007年截至今年8月3日, 已有6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寨卡这一蚊媒病毒疫情。其中有65个国家和地区分别于2015和2016年出现感染记录。美国今年7月29日首次发现寨卡病毒疫情。 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自今年2月起,已有11个国家发布关于寨卡病毒人际 传播 消息。14个国家和地区当局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称,已发现因感染寨卡病毒导致的小头畸形及其他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状况。过去一周内出现此类疫情的国家数量并未增加。其中有3个国家中的寨卡病毒感染者并非在本土感染,患有小头畸形新生儿的母亲都曾到过寨卡病毒流行地区。 专家认为,孕妇感染寨卡病毒会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其中最严重的是出现小头畸形,症状为头颅偏小,可伴听力、视力障碍及智力低下。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目前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太平洋地区均有寨卡疫情记录。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20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主题是“打败糖尿病”
Shifengyu 2016-4-8 09:12
科技日报联合国4月5日电 (记者王心见)每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将2016年世界卫生日主题定为“打败糖尿病”。 世卫组织表示,2016年世界卫生日活动的目标是提高对于糖尿病上升,特别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糖尿病惊人负担和后果的认识;促进采取应对糖尿病的具体、有效和负担得起的行动,其中包括采取措施预防糖尿病及诊断、治疗和照护糖尿病患者。世卫组织将发布全球首份糖尿病报告,阐述糖尿病的负担和后果,倡导加强卫生系统,确保改进监测,加强预防并更有效地管理糖尿病。 世卫组织表示,糖尿病正在许多国家加速流行,其中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增幅最为显著。但很大一部分糖尿病病例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保持正常体重,从事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并注重饮食健康,即可降低患糖尿病风险。提供更多诊断机会、开展自我管理教育和进行负担得起的治疗是应对糖尿病极为重要的内容。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发生糖尿病。糖尿病有两种主要形式。Ⅰ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不能自己分泌胰岛素,因此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例总数的90%左右,患者通常自己能够产生胰岛素,但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无法妥善利用。Ⅱ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超重和久坐不动,这两种状况加剧了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随着时间推移,高血糖会严重损害身体各主要器官系统,造成心脏病、中风、神经损伤、肾功能衰竭、失明、阳痿以及可能导致截肢的感染。 根据世卫组织数据,2008年全球估计约有3.47亿人患有糖尿病。目前流行率仍呈上升趋势,尤其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2012年总共约有150万人直接死于这一疾病,其中80%以上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世卫组织预测,到2030年,糖尿病将成为全球第七大主要死亡原因。 详细情况请参见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4/342688.shtm 。
个人分类: 糖尿病|1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角度剖析世卫组织关于肉类致癌结论的不科学性
热度 7 andydong 2016-1-13 13:40
胡孟晗 ,   董庆利   *, 罗欣 . 多角度剖析世卫组织关于肉类致癌结论的不科学性 . 肉类研究 . 2015, 29(12): 24-28 摘要: 该文在现有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剖析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的红肉和加工肉制品致癌声明可能存在的不科学性,并在较为科学的角度提出对肉类和癌症这个话题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该文提出现有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数据来源上存在较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观察性研究的不足和统计分析方法中的缺陷,提出将来的研究可以引入一些高新的方法如器官芯片技术,从而建立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人体剂量 - 效应模型。同时,该文指出 IARC 的这份声明在说明“危害”时,忽略“风险”是不科学的,应引入国际上公认的权威的风险评估研究体系来对红肉和加工肉制品致癌这个问题进行评估,才能更好的决策。在肉制品加工方面,作者指出需在技术和理念上共同突破,从而加快新型健康功能性肉制品如替代肉和防癌抗癌肉制品的开发和生产,同时继续开发新兴的快速无损检测技术来实现肉品质量和安全的全面检测。普通消费者需养成科学合理的膳食和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好心情,才能保持长期的健康状态。此外,还需要加强肉品企业、科研机构和消费者之间的交互沟通。 关键词: 红肉;肉制品;癌症;风险评估 2015 年 10 月 26 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旗下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 在起官方网站上对加工肉制品和新鲜红肉的致癌性进行了评价并发表声明 :将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最高等级 ( 致癌 ) ;新鲜红肉被定为仅次于加工肉制品的第二等级 ( 较可能致癌 ) 。此公布出后立刻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 第一时间召开了记者见面会质疑红肉加工肉致癌说,认为报告“缺乏充分证据、以偏概全”“不负责任”“建议撤销”;中国肉类协会 也回应“报告是不慎重、不科学的,且报告结论不能完全代表全球科学界的观点,肉类产品是否致癌还需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风险评估才能得出结论。” 同时,国外的知名肉类行业组织和研究者也有类似的声明或回应,如北美肉类协会 (AMSA) 主席 Barry Carpenter 称 , WHO 的表决过于武断、危言耸听;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副教授 Dustin Boler 称 ,“加工肉是安全的”“历史上对肉进行加工本身就是为了安全”。一般认为癌症是一种并非由某种单一食物引发的复杂疾病,很难从一种或一类食品上完全确认或归因。此外,肉类是一个复杂的非均相体系,其中的很多物质在养殖、生产加工和食用消化阶段都会相互作用,所以将肉类及其制品与砒霜等较纯或相对较纯的物质同列,实为不妥。 本文拟在调研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旨在从较为科学的角度提出对肉类与癌症这个话题的一些看法。主要从以下 5 个方面进行论述: 1) 肉类的营养价值及潜在致癌物; 2) 肉类与癌症的研究进展概述; 3) 现有研究方法的局限; 4) 风险评估的潜在应用; 5) 可能的建议。 1. 肉类的营养价值及潜在致癌物 肉类及其制品是营养密集的食物,富含高质量的动物蛋白、维生素 B 族、矿物质、微量元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大量的研究表明肉类尤其是红肉中含有的 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共轭亚油酸有潜在的抗癌作用 。其中,共轭亚油酸可以通过更改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癌细胞进行防御 ,符合当前癌症免疫疗法的趋势。此外,红肉中含量较多的微量营养物质也有较好的抗癌作用,如维生素 D 、维生素 B12 、维生素 B6 和硒 。 高含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是肉类的营养弱点 , 因此肉类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证实与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的产生息息相关 。而高热量摄入引起的 肥胖与癌症 的诱发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关联 。关于肉类中潜在的致癌物,有研究表明主要可能是以下 4 种 : 1) 杂环胺类化合物 (Heterocyclic Amines, HCAs ) 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PolycyclicAromatic H ydrocarbons, PAHs ) : HCAs 可能会使 DNA 和 RNA 发生烷基化,产生错误复制,从而形成肿瘤, PAHs 可能会被人体的新陈代谢激活再与 DNA 共价结合; 2) 亚硝基化合物 (N-nitroso Compounds, NOCs ) : 内源性的 NOCs 可能通过 DNA 加合物的形成来促进癌症发生; 3) 血红素铁 (Heme Iron) : 血红素铁主要可能是辅助其他潜在致癌物质; 4) N - 羟乙酰神经氨酸 (N-glycolylneuraminicacid, Neu5Gc ) : Neu5Gc 是一中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的唾液酸 (sialic acids), 由于人体本身不产生 Neu5Gc ,因此其 Neu5Gc 主要来源于饮食及其代谢产物。 Neu5Gc 可能主要通过激励炎症,然后诱发癌症或加重癌症的病症。 此外,多聚糖 (Glycans) 在癌症的诱发和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 。多聚糖可能主要通过更改糖基化过程影响细胞的传导和交流,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入侵、肿瘤细胞间的交互作用、肿瘤细胞中血管的形成及免疫调节和转移的形成。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我们也可在医学上对该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癌症诊疗方法。 2. 肉类与癌症的研究进展概述 由于肉类致癌的话题近来较为热门,因此关于肉类与癌症研究进展的综述现在已经十分多 。该节内容主要想探究下肉类致癌研究热点的现状和将来趋势。 我们在 Web of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中以“ Cancer ”和“ Meat ”作为主题进行搜索,总共得到 3373 个结果,然后生成检索包括,可得图 1 。 图 1. 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中以 Cancer 和 Meat 为主题的检索报告。 ( 左: 1998-2016 年关于该话题的文献数量分布;右:历年来该研究话题的国家或地区分布 ) Figure 1. Search report with Cancer and Meat as thetopics in Web of Science kernel database. (Left: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regarding this topic in the publication year of 1998-2016; right: National or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is topic in the publication year of 1998-2016) 由图 1( 左 ) 可知, 1998 年至 2015 年关于肉类和癌症的主题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 2013 年达到研究高峰。我们可以预计,随着 IARC 声明的发布,之后几年该研究方向还将是大热门。由图 1( 右 ) 可知,美国的学者在研究方向发文最多,占总发文数的 33.38% ;接下去依次是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中国大陆学者的发文数量排第六,占总发文数的 5.56% 。 3. 现有研究方法的局限 IARC 此次声明的主要数据来源是流行病学分析的证据 ,在 18 项队列研究 (Cohortstudy) 中有 12 项, 15 项病例对照研究 (Case-control study) 中有 7 项发现红肉的大量摄入相比于少量摄入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以上证据可以得到, 6 项队列研究和 8 项病例对照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因此以上数据并不能强有力地证明癌症与肉类的摄入是相关的。 McAfee 等学者在 2010 年就提出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 (WCRF) 并没有令人信服的案例来支撑癌症与肉类摄入相关的观点 。相反,肉类的营养成分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却有较多强有力的案例支持 。 如果继续从方法学角度上进行剖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大多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方法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流行病学研究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它包括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又可细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它存在不少问题,比较典型的问题有 :不能准确的测量待测物的摄入量;没有预先的研究假设;缺乏较可靠的多重比较;不能较全面地考虑到其他混淆的因子,如体重和生活习惯等。在膳食暴露量的界定上存在不一致,即在很多研究中所设定的高暴露量与其他一些研究的低暴露量相等。这也说明了我们交叉比较研究结果而得出来的结论是不合适的 。 Young 等学者甚至声明:如果有严格的试验设计,那么这些观察性研究的结果基本上是不可以重复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早上吃谷物类食品的女人,她们的孩子大多是男孩。这个结论看起来坚不可摧,因为它发表在权威的期刊上,并且经过同行评议、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统计学分析 。但有时候它们是错误的。 如果从公共卫生专业的角度来分析,那么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多了。如图 2 所示,除了比较好控制的常规指标如年龄和性别外,基因差异、个人生活习惯、社交行为、教育水平、生活和工作环境等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以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可以通过统计学等方法降低,但是统计学等方法有时候也是会“撒谎”的。再则,在很多研究中,研究人员在数据处理方法总是很有创造力,因此总能够利用统计等方法发现并得出来 ( 貌似 ) 可信的结论 。 图 2. 人类健康的决定因素 。 Figure 2. Determinants of human health . 另外,作者认为:现在的研究基本都侧重于肉类与癌症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心理层面上的因素对研究过程及最终结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一,如果在队列研究中,被观察者们知道自己摄入的肉类偏多,那么他们也许会有一些心理暗示,从而对研究产生影响。其二,肉类及其制品的大量摄入者们也许偏好于肉品的风味,而如果从心理层面上找相关性,可能会找到性格和习惯再到癌症的关系,即也许爱好肉类食物的大多数人是不好运动、喜欢久坐和个性比较内向或相对内向。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来寻找人的饮食喜好和人的个性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成为研究热点。如果以上都成立,那么研究具有肉的风味、质地和营养的替代肉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 实验性研究一般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然后对实验组进行干预,对照组不干预或者用安慰剂干预,最后进行评估。如果试验对象是人群,那么也会受到以上所列因素的影响,从而无法对人群进行较为全面的干预;如果试验对象是动物模型,那么人体和动物模型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用动物模型上的结果来推算人体的反应及最终效果,是不尽合理的。所以,将来为了获得更可信的结果,采用器官芯片 (Organs on chips) 技术 来模拟或制造出一个“人体”,然后进行毒理性等评估将是一条可行之路。肉类致癌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引入器官芯片,从而建立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人体剂量 - 效应模型 ( 关系 ) 。 此外,芸萃分析 (Meta-analysis) 只是一个总结的过程。如果原始数据的可靠性不能保证,那么后续的数据统计学分析就是“ Garbage in and garbage out ”的过程 。 综上可知,在观察性研究当中以上这些问题带来的误差不是随机的 ( 可以认为是错误 ) ;实验性研究也受到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这些存在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就像一个“黑箱”,我们不能推断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这些方法研究得到的结论不足以来制定相关的政策 。 4. 风险评估的潜在应用 如果将肉类食品是否致癌回归到科学研究层次,应属于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的范畴。而在食品安全评价的研究中, 风险分析是国际上公认的权威的研究体系 。按照世卫组织于 2002 年通过的全球食品安全战略,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当以风险分析为基础,改善风险评估体制、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构建持续的综合食品安全系统。完整的风险评估需要包括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价和风险表征 4 个步骤 ,而 IARC 只在完成第 1 步危害识别的时候就给出了声明,这是不科学的。国际食品信息委员会 (International Food Information Council, IFIC) 的专家 Dr. RogerClemens 也指出, IARC 只考虑了危害,并未考虑到风险 。风险一般可看作危害严重程度与发生频率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食品风险一般可看作危害严重程度(如致癌)与消费者摄入量、食品中危害物含量的关系,如果仅以危害( Hazard-based )而不是风险( Risk-based )角度来评价安全是不符合食品安全研究的科学严谨性的。因此,对肉类致癌的风险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然后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指导风险决策和开展风险管理,进而发布声明(风险交流),才是科学合理的。 另外,作者认为,在致癌物等级的定义上,存在对普通大众极大的迷惑和混淆:一种物质或物质体系的致癌性分级是依据该物质或体系的致癌性证据划分的,而不是根据致癌作用强度进行划分。也就是说,根据 IARC 专家们的文献调研:现有对加工肉制品的研究证据都显示其存在明确对人体有致癌性的物质,而对红肉的研究证据显示其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对动物为确定致癌。但将加工肉和红肉与那些致癌作用强度极大的、有强烈高致癌效果的致癌物列为同类,从科研严谨性上来看是不可行的。因此,世卫组织在致癌物等级的定义上亟待完善。 5. 可能的建议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针对 IARC 的声明提出来几条建议: 1)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均衡饮食是关键,重点关注合理平衡的膳食,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提高消费者的自辨能力。我想这需要许多国内外科研组织和科研工作者们站在媒体舆论的最前端,对普通大众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 2) 对肉类企业和科研机构而言,进一步加强肉品质量安全控制研究并加快肉类绿色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迫在眉睫。 作为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我们也有以下一些建议: 其一,肉品工业最近三十年来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在工艺控制中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肉制品的有害物,但是这还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才会有 IARC 的这一份不尽合理的声明。对此,我们认为将来肉品工业的发展需要在技术和理念上一同突破: 1) 肉品企业对肉品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应该从源头抓起,细分到各个环节,如在养殖环节,直接通过优化育种和饲料更改等方法来改变畜牧产品的脂肪组成或减少脂肪含量。 2) 引入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实现肉类加工的过程控制,改变单纯以终产品抽检的模式,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用于生产实践应用 。 3) 肉品工业需向功能性健康食品转型 ,大量开发和生产健康功能性肉品 (Healthy functional meatproduce) , 这说明除了减少潜在有害物质的添加量和生成量外,还需要通过加工技术和工艺控制等手段增加肉品中有益成分的含量,如增加天然抗氧化剂、 ω -3 脂肪酸、益生菌和生物活性多肽的含量 ,使肉品从被 IARC 声称的致癌向防癌乃至抗癌转变 。但是,将传统的肉品改造成风味俱佳、食用方便和价格合理的健康功能性肉品难度较大 ,还需要肉品行业的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 4) 继续开发和加强新兴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如采用计算机视觉 、近红外光谱 和高光谱成像 等光学技术在销售点和生产加工过程中进行肉品安全和质量的全面把控。 其二,肉品科学家及生产者需要加强与普通消费者交互联系,普通消费者也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各种饮食小细节上进行把握 ( 源自文献,科学性有待商榷 ) :通过摄入高纤维食物如麦麸、水果蔬菜和茶类如绿茶等食物来更改潜在致癌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高脂肪含量食物的摄入,不仅仅是肉类;减少烹饪操作的时间和烹饪温度,尤其是油煎和烧烤等操作;根据个人条件来优化铁的摄入,同时可以摄入其他抗癌物质,如锌、钙、硒和叶酸;肉的汁水尽量不喝或者少喝 。总之,养成科学合理的膳食和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好心情,才是保持健康的关键,更对长期健康有利。 主要参考文献 : WHO/IARC. IARC Monographsevaluate consumption of red meat and processed meat . http://www.iarc.fr/en/media-centre/pr/2015/pdfs/pr240_S.pdf 人民网 . 世卫组织今日将定级肉类食品致癌风险 .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5/1026/c1008-27741388.html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 .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质疑红肉加工肉致癌说 . http://www.caapp.com/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486 中新网 . 中国肉类协会回应“肉制品致癌”:不科学 . http://news.21cn.com/domestic/shiyong/a/2015/1028/07/30203707.shtml AMSA. http://www.meatscience.org/home Guthmann A, Thometz K. Report:processed meat and red meat can cause cancer . http://chicagotonight.wttw.com/2015/10/29/report-processed-meat-and-red-meat-can-cause-cancer Decker E A, Park Y. Healthiermeat products as functional foods . Meat Science, 2010, 86 (1): 49-55. McAfee A J, McSorley E M,Cuskelly G J, et al. Red meat consumption: An overview of the risks and benefits . Meat Science, 2010, 84 (1): 1-13. Ferguson L R. Meat and cancer . Meat Science, 2010, 84 (2): 308-313. Biesalski. Meat as a componentof a healthy diet – are there any risks or benefits if meat is avoided in thediet? . Meat Science, 2005, 70 (3): 509-524. Trafialek J, Kolanoeski W. Dietaryexposure to meat-related carcinogenic substances: is there a way to estimatethe risk?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 and Nutrition, 2014, 65(6): 1-7. Toldrá F, Reig M. Innovationsfor healthier processed meats . 2011, 22 (9): 517-522. Zhang X, Wu W K K, Yu J. Obesityand Cancer. In: Ahmad S I, Iman S K eds. Obesity. New York: Springer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 211-220. Demeyer D, Mertens B, De Smet S.Mechanisms Linking Colorectal Cancer to the Consumption of (Processed) RedMeat: A Review . Critical Review Food Science Nutrition, 2015, DOI: 10.1080/10408398.2013.873886. Pilati C, Letouzé E, Nault J C,et al. Genomic Profiling of Hepatocellular Adenomas Reveals RecurrentFRK-Activating Mutations and the Mechanisms of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Cancer cell, 2014, 25 (4): 428-441. Boada L D, Henríquez-HernándezL A, Navarro P, et al. Exposure to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ndbladder cancer: evaluation from a gene-environment perspective in ahospital-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the Canary Islands (Spain) .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15, 21 (1): 23-30. Winter J, Young G P, Hu Y, etal. Accumulation of promutagenic DNA adducts in the mouse distal colon afterconsumption of heme does not induce colonic neoplasms in the western diet modelof spontaneous colorectal cancer . Molecular Nutrition Food Research,2014, 58 (3): 550-558. Bastide N M, Chenni F, AudebertM, et al. A Central Role for Heme Iron in Colon Carcinogenesis Associated withRed Meat Intake . Cancer Research, 2015, 75 (5): 870-879. 范杏丹 , 李红卫 . 红肉、 N- 羟乙酰神经氨酸与癌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 食品科学 , 2014, 35 (15): 326-329. Samraj A N, Pearce O M T, Lubli H, et al. A red meat-derived glycan promotes inflammationand cancer progression . PNAS, 2015, 112 (2):542–547 Samraj A N, Lubli H, Varki N,et al. Involvement of a non-human sialic acid in human cancer . Frontiers inoncology, 2014, 4: 1-13. Pinho S S, Reis C A. Glycosylationin cance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 Nature Reviews Cancer,2015, 15: 540-555. Alderton G K. Inflammation: Redmeat protein in human tissues .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15, 15(2): 69-69. 林东昕 , 缪小平 . 科学解读 WHO “吃肉致癌”报告——淡定吃肉也能远离癌症 . 中国医药报 , 2015 年 11 月 5 日 ( 第 008 版 ). Koepsell T D, Weiss N S. Epidemiologicmethods: studying the occurrence of illness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Press, 2003. Tanaka H. Advances in cancerepidemiology in Japa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4, 134:747-754. Klurfeld D M. Research gaps in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of meat and health . Meat Science, 2015, 109: 86-95. Young S S, KARR A. Deming, data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 : A process out of control and needing fixing . Significance, 2011,8(3): 116-120. Luton Borough Council. AnnualPublic Health Report . https://www.luton.gov.uk/Health_and_social_care/Lists/LutonDocuments/PDF/Annual%20public%20health%20reports/Annual%20Public%20Health%20Report%202013-14.pdf Kumar P, Chatli M K, Mehta N,et al. Meat analogues: Health Promising Sustainable Meat Substitutes . Critical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2015. DOI: 10.1080/10408398.2014.939739. Esch E W, Bahinski A, Huh D. Organs-on-chipsat the frontiers of drug discovery .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15,14: 248-260. Dong Q L, GC Barker G C, LGMGorris L G M, et al. Status and future of Quantitative Microbiological RiskAssessment in China . Trends in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2015, 42(1):70-80. International Food InformationCouncil Foundation. WHO Chimes in on Meats: What it Means for Your Health . http://www.foodinsight.org/iarc-who-red-meat-processed-cancer-health . 董庆利 , 王海梅 , Malakar P K, 等 . 我国食品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 食品科学 . 2015, 36(11): 221-229. Grasso S, Brunton N P, Lyng JG, et al. Healthy processed meat products – Regulatory, reformulation andconsumer challenges . Trends in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2014, 39 (1):4-17. 董庆利 , 胡孟晗 . 应用计算机视觉评定肉类品质的研究进展 . 现代食品科技 , 2011, 27 (2): 209-215. 熊成 , 董庆利 , 曾静 , 等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肉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0, 36(12): 141-145. Hu M H, Dong Q L, Liu B L, etal. Estimating blueberry mechanical properties based on random frog selectedhyperspectral data .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15, 106: 1-10 .
7002 次阅读|7 个评论
成败萧何与铁路警察
热度 10 fdc1947 2015-11-5 08:00
成败萧何与铁路警察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10 月26日宣布火腿、香肠、肉干等加工肉制品为“致癌物”,并把生鲜红肉,即牛、羊、猪等哺乳动物的肉,列为“致癌可能性较高”的食物。 由于吃肉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几乎每一个人的健康,所以,大家都对此表示高度的关切。虽然我的专业不是关于健康与卫生方面的,但是,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我多读了几年书,有的朋友还是希望听听我这外行的看法。 作为一个曾经的科学和教育工作者,我认为, IARC 的报告 是一个关于人类健康的科学报告,我们应当尊重、接受并重视这个报告。我们外行人,不能够随随便便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对这样的科学报告说三道四,我们没有这样的资格。“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承认,加工肉制品确实是致癌物,而红肉确实是致癌可能性较高的食物。 一开始,我也认为,加工肉类致癌,这似乎是老生常谈,因为我们早就知道加工肉类时往往加入硝,即硝酸盐,而其还原以后产生的亚硝酸盐会产生致癌的亚硝胺,另一方面,烟熏、烤制肉食时往往容易产生 杂环胺、多环芳香烃等 化合物,这也是致癌的。但是,我弄错了, 这次说加工肉类的致癌不光是上述两类早已被人熟知的原因,而其罪魁祸首竟然是我们一直以为在红肉中所含有的最好的东西之一——铁。 据 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食物引发及预防癌症课题组”项目负责人 说, 红肉和加工肉制品中的铁元素会氧化食物中的脂类并形成有害的烯醛,这类物质可攻击结直肠的上皮细胞,引发结直肠癌。而在加工肉制品中,血红素铁会被珠蛋白分解,并往往在亚硝酸盐的作用下形成自由状态的亚硝基化血红素铁,其毒性更大。 但是,铁是我们人体内最重要的微量元素,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都是含铁的蛋白质,没有铁,我们的机体将无法得到氧气,我们将无法生存。我们一旦缺少了铁元素就会引起缺铁性贫血等一系列严重疾病,在我国人们的饮食结构中,由于长期贫困,动物蛋白的摄入不足。铁元素的缺乏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件大事,我们还往往在许多食品中加入铁元素,即强化铁的食品例如强化铁的酱油、面粉甚至婴儿食品等等。 铁的这种营养作用毫无疑问也是有非常强有力的科学根据的,我们也应当对此予以尊重 。 这也正如我们古人的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矿物质微量元素铁在我们身体内的作用是多么复杂,我们过去只看到了有益的方面,如今 IARC 的这个报告又让我们看到了它的致癌性的另一面 。 现在的问题是研究致癌的机构给出的是铁的负面作用,而研究营养的给出的是正面的作用。他们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特点。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古代的哲人看到了事物的外表,看到了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之间可能的联系,建立了他们各自的理论。他们都是博学者,他们的理论都是宏大的,表观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从而是朴素的,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中国和外国的传统学问包括医学都是如此。 现代的科学是分析的,它把复杂的事物分析了,它研究事物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都研究得详详细细,然后人们再把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量,这样就能够得到对于事物的较为准确的了解。也就是说, 首先要有各管一段的铁路警察,才能够有对于“铁路治安”的综合治理。没有这种各管一段的“铁路警察”,所谓治理只能是大而化之的马马虎虎。 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 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致癌性,即只研究 化学物质致癌性证据的充分性,而并不涉及其致癌活性的大小。 致癌性证据的充分性与致癌活性的大小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这一次公布的加工肉类的致癌性是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而红肉的致癌性则是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而对人类的致癌性证据有限,即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也就是说,这一位“铁路警察”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就只是考察致癌证据的充分性。 据 IARC 这个 课题组负责人说,与香烟致肺癌相比,加工肉类和红肉对结直肠癌的致癌性要弱得多。实际上,我们看到,在 IARC 的致癌性充分的致癌物的系列中,还有酒精饮料,也就是我们许多人天天都在饮用的酒类。 实际的致癌风险,不但与致癌物的致癌性强弱有关,也与摄入致癌物的多少有关, 所以,只要我们适当控制摄入红肉特别是加工红肉的数量,食用红肉和 火腿、香肠、肉干等加工肉制品仍然是安全的。 世界上的任何物品的毒性或者说安全性都是与摄入数量有关的。摄入太多,连水和氧气都会使人中毒。摄入数量不够多,连砒霜都是安全的。 这里的问题是数量的控制。谁来制定控制食用的安全数量呢?这就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的事情了。他们是管“铁路警察”的,他们要对全局负责。我估计,下一步,关于红肉和红肉制品的安全食用数量到底是多少,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都会有所建议的。他们既要考虑到红肉对于人类不可替代的营养作用,又要考虑到其致癌的危险性,看来他们要费一些脑筋了。据现在已经公布的数据看,我国营养学会制定的营养金字塔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在吃肉的问题上,专家们过去也一直强调不要吃太多的红肉,而要更多地选择白肉即禽类和鱼类。我们仍然应当坚持这样做。 我还想到,铁是我们体内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于铁的研究过去应当是比较多的,而对于其他许多微量元素的作用恐怕未知的东西将更多,对于这些微量元素的额外补充以及怎样补充,恐怕问题更多。我看比较好的方式还是我们的老办法——不要去相信那些所谓保健品广告,要正常我们的饮食,什么都不要吃得太多,过犹不及。平衡膳食,均衡营养,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6023 次阅读|23 个评论
手机辐射致癌真相大白?
热度 2 meixianghao 2011-6-3 09:11
手机辐射会损害健康吗?过去的10多年里出现过种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但科学家却迟迟没有定论。 一直以来,人们在猜测中争论不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越来越大的谜团。5月31日,世卫组织首次确认,手机射频电磁场可能致癌。 手机辐射致癌真相大白? □甘晓 5月31日,世卫组织(WHO)网站如平日一样更新了一条来自下属研究机构的新闻,然而这条消息却立刻受到了各方的关注。 国际肿瘤研究机构(IARC)在此间宣布,脑胶质瘤可能与包括手机在内的无线通讯设备所产生的射频电磁场相关。脑胶质瘤是公认的一种转移性的恶性肿瘤,也就是说,手机辐射可能致癌。 来自WHO官方的权威声音不啻于一声惊天旱雷,手机是否致癌的真相是否就此大白于天下? “手机辐射可能和手机使用者得癌症有因果关系” 5月24日至31日,一个由来自14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31名科学家团队在法国里昂聚会。 在8天的时间里,他们对过去若干项研究的数据进行审查,最后对研究结果作出这样的描述:“基于脑胶质瘤的发生率与手机使用具备正相关的证据,WHO将射频电磁场视为人类的可能致癌物。” 手机辐射致癌研究项目负责人巴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将手机辐射致癌性定义为2类B组,意思就是说,我们认为手机辐射可能和手机使用者得癌症有因果关系。” 国际肿瘤研究机构将致癌物按照危险程度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人体致癌物、可能致癌物、致癌作用尚不明确物质、对人体基本无致癌作用物质。 第二类中又分为,致癌可能性较大物质2A类和致癌可能性较小物质2B类。手机射频电磁场则属2B类物质,同属该类的还有二噁烷、汽油和硬币中的金属镍。 同时,WHO还特别强调,其研究结论“仅限于胶质瘤和听觉神经瘤,对其他肿瘤则没有获取充足的证据”。 消息称,这项研究“上溯到2004年”,对于“连续10年以上、每天使用手机打电话30分钟以上”的“重量级”用户,患上这两类肿瘤的风险比其他人高出40%。 这是WHO自1996年设立国际电磁场计划(EMF)以来,首次就电磁场对健康产生可能不良影响这一问题表明立场。按照该计划,2012年,世卫组织还将对射频场暴露的健康风险作正式评估。 无处不在的射频场暴露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全球移动电话的用户数量已达50亿,而在过去几年,人们对于无线通讯设备所发出的射频电磁场对于人们健康所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发警惕。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移动电话是低功率射频发射器,运行频率为450至2700兆赫,峰值功率为0.1至2瓦。特别当通讯信号较差时,手机周围的辐射将急剧增大。 然而,除了手机以外,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射频电磁场无处不在。 曾有媒体报道,截至2010年,广播电视系统和移动电话系统的发射台已经遍布于各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移动电话基站与基站之间的距离甚至已在300米之内。 这些基站时刻不停的在发射强度各异的电磁波。尽管环境部门对基站的电磁波强度进行了规定,但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大型“微波炉”里。 200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家属楼内25人患癌症,几位医学教师经过调查后认为架在楼顶的通讯装置是导致癌症的“元凶”,强烈要求相关部门拆除基站。 在公众健康意识逐渐提高的今天,诸如此类的事件屡见不鲜。但是,居民们反对在住宅区建设移动电话基站的背后,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来自科学研究的证据,支持他们对健康权益的维护。 一个仍在攻克的难题 实际上,对于电磁辐射与健康的话题,科学家们已经关注许久。 有一种说法是针对手机辐射危害的研究起源于1988年,一名叫苏珊的美国妇女在使用手机7个月后患上脑瘤,其形状和位置与其使用的手机天线一致。她怀疑脑癌是由手机辐射引起,并将手机制造商、运营商、零售商一并告上法庭。 遗憾的是,苏珊去世后,案件以“切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不足”被驳回。这个案件的终点成为关于手机辐射危害争论的起点。 鉴于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空前增长的电磁应用,1996年5月,WHO设立了国际电磁场计划,从事电磁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评价。这项计划将集中世界上各类研究机构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以提出频率在0到300吉赫(GHz)范围内的电磁场对健康潜在影响的评估意见。 各种研究在过去十几年内如火如荼的进行。然而,在此之前,大量研究没有发现使用手机会带来不良的健康反应。 2010年5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进行了一项名为Interphone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试图研究成年人使用移动电话是否与头部、颈部癌症有关联性。这项研究涉及2708名神经胶质瘤患者和7658名脑膜瘤患者,以及7658名对照组。 结果表明,使用移动电话10年以上者也没有发现罹患胶质瘤和脑膜瘤的风险增加。 2011年4月,获得2011年度普利策非小说奖的印裔肿瘤学家悉达多·慕克吉在他的获奖作品中也提到,近20年来,几乎没有证据证明脑肿瘤的发生与手机使用相关。 然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Interphone研究结果公布一年之后,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身。 尽管新的研究结论已经公布,工作组主席、美国南加州大学Jonathan Samet 博士认为:“我们需要继续对手机使用和罹患脑肿瘤之间的关联进行密切监视。” 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浙江省生物电磁学重点研究实验室主任许正平教授向《科学时报》透露,他的研究小组近期在细胞水平上发现了手机辐射的生物效应。但他说:“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实验证明这些效应到底是否危害健康。” 研究方法仍存争议 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研究结果发布的同时,也遭致不少反对的声音,而且反对者几乎都是针对该项研究的方法。 美国的纽约大学医学中心Marc Siegel教授则质疑了这种基于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他说:“科学家让已经患上癌症的人回忆他们过去使用手机的频率,按照这样的方法,什么都会导致癌症。”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电磁生物工程研究组霍小林副研究员向《科学时报》表示,这种研究的方法难以得出明显的结果。他说,对社会中特定人群的研究涉及难以控制的参数,这可能使研究结果不像实验室那样可以重复。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手机行业协会首先发出了质疑的声音。蜂窝电话行业协会(CTIA)对该项研究予以驳斥,认为该结论并不是根据新研究得出的。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也表示,目前的科学证据无法证明使用手机会导致身体出状况。 国际肿瘤研究机构即将发表在7月《柳叶刀——肿瘤》杂志上的一份工作组评估报告,或将详细揭示其备受争议的研究方法。 针对不同的声音,许正平教授评论认为,研究将手机辐射认定为“人类可疑致癌源”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他说:“中国人说要‘防患于未然’,这个结果符合预防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使用手机。” 同时,他认为,在将来的研究中,避免来自工业界的干扰非常重要。“我们千万不要再重复香烟的故事,烟草厂商资助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便有了倾向性的结果。”他说。 值得庆幸的是,此次国际肿瘤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注意了这一点。有一位来自欧洲的科学家因为与他的哥哥一起经营一家手机技术咨询公司而被排除在专家名单外。 《科学时报》 (2011-06-03 A3 科学 社会)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454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世卫组织西太区医学索引平台开通
xupeiyang 2010-5-13 13:44
5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平台在京开通。为促进医药卫生信息的全球共享与利用,WHO于2005年启动了全球卫生图书馆项目,WPRIM是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WHO卫生与生物医学信息合作中心和全球卫生图书馆中国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受WHO西太区委托,承担了WPRIM平台的具体建设工作。该平台目前已成功整合了韩国、日本、菲律宾等9个西太区国家的卫生图书馆信息,具有检索功能强大、辅助功能完善及数据管理高效等特点,并可基于互联网提供在线服务。 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   全球卫生图书馆(Global Health Library, GHL)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全球医学索引(Global Index Medicus,GIM),提供全世界医学文献题录及文摘。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与WHO其他五个区域的地区医学索引共同组成了GIM,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联合搜索引擎查找、下载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 1 )全球卫生图书馆国家联络图书馆员区域研讨会   2005年5月2325日,WHO西太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GHL区域研讨会(Regional Workshop of National Focal Point Librarians on the Global Health Library, Malaysia, 2005),会议明确GHL项目将体现在建立区域医学索引,并将国际上知名检索性刊物(如MEDLINE)未收录的文献期刊收集起来,建立西太区医学索引(WPRIM)这一项目。之后,韩国的志愿者(SEO)到马尼拉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工作,确立了工作的路线图,菲律宾卫生部和菲律宾大学等有关单位共同参与,确定了为保证地区医学索引的质量要对期刊进行筛选,以及对其进行同行评议的计划。    ( 2 ) WPRIM 项目发展第一次非正式咨询会议   2006年3月30-31日,WPRIM项目第一次非正式咨询会议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Informal Consul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 Philippines, 30-31 March 2006),会上讨论并初拟了选刊的标准,决定成立期刊选刊技术委员会;决定对各国期刊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每个国家提供准确的所有生物医学期刊的数目、传统医学期刊的数目以及MEDLINE收录的期刊数目及刊名。    ( 3 ) WPRIM 第一次正式会议   2006年12月11-12日,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合作建立西太区医学索引和全球卫生图书馆会议在北京召开(Meet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and the Global Health Library with China Collaborating, China, 11-12 Dec. 2006)。会上就GHL框架、平台和行动计划进行讨论,确定西太区医学索引收录期刊的指标和标准,建立西太区医学索引国家杂志筛选委员会,建立GHL中国委员会。    ( 4 ) WPRIM 第二次非正式咨询会   2007年5月17-18日,WPRIM第二次非正式咨询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Second Informal Consul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Japan, 17-18 May 2007)。会上讨论了WPRIM项目各国进展,包括介绍GHL中国委员会及中国WPRIM工作开展的情况;讨论GHL国家期刊评选委员会功能、作用的延伸;创建西太平洋地区医学期刊编辑协会;创建WPRIM期刊同行评议规章和标准起草工作组等。    ( 5 ) WPRIM 第二次正式会议   2007年11月21-23日,WPRIM第二次正式会议在韩国首尔召开,(Second Meet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Korea, 21-23 Nov. 2007)。本次会议经过认真研讨,决定建立西太区医学期刊遴选委员会(Regional Journal Selection Committee,RJSC)。经该委员会成员一致推举,代涛所馆长担任该委员会首任主席。代涛所馆长主持了RJSC第一次会议,会议评审并通过了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和蒙古等国家期刊评审委员会推荐的申请加入WPRIM的212种生物医学期刊。    ( 6 ) APAME 第一次会议   2008年5月4-5日,亚太医学期刊编辑协会第一次会议在韩国首尔召开(First Meeting of the Asia Pacific Association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Korea, 4-5 May 2008)。    ( 7 ) WPRIM APAME Joint Meeting   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WPRIM)会议暨亚太医学期刊编辑协会(Asia Pacific Association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APAME, China, 2008)会议于11月18-21日在京举办,受WHO西太区办公室委托,医科院信息所/图书馆承办了此次会议,所馆长代涛研究员担任大会主席。会议审议并通过了APAME工作章程与发展计划以及WHO西太区卫生研究可及性北京宣言等一系列文件。    ( 8 ) WPRIM 第三次非正式咨询会议   2009年6月17日,WPRIM第三次非正式咨询会议(Informal Consultation o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and the Global Health Library, Philippines, 17 June, 2009)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会上介绍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建立的全新WPRIM平台,并展示了GHL的西太区入口门户设计。    ( 9 ) WPRIM APAME 第二次联合会议   西太区医学索引会议暨亚太医学期刊编辑协会第二次联合会议(Second Joint Meeting of the Asia Pacific Association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 Singapore, 4-5 Nov. 2009)2009年11月4-5日在新加坡召开。会上讨论了各国WPRIM项目进展,展示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建立的全新WPRIM平台,讨论了WRPIM项目培训及筹资等相关事宜,成立了信息技术委员会(IT),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代涛所长任主任。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18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世卫组织将研讨甲型流感高峰是否已过
杨学祥 2010-2-12 14:03
世卫组织将研讨甲型流感高峰是否已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1日22:53 新华网   新华网日内瓦2月11日电(记者刘国远)世界卫生组织大流行性流感特别顾问福田敬二11日说,该组织一个紧急委员会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召开会议,研讨全球甲型H1N1流感形势是否已过了最危险的阶段,进入峰后时期。   福田在当天召开的一次电话记者会上说,由各学科国际专家组成的紧急委员会很可能将于本月的最后一周召开会议,但会议的具体日期尚未确定下来。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评估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形势,确定这种流感是否已进入峰后时期或者说走向结束的过渡性时期,并据此向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提出相关应对建议。   不过,福田强调,虽然目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播在北半球呈总体下降趋势,但病毒在部分地区仍然很活跃,因此即便世卫组织宣布这种流感高峰已过,也并不意味着这种流感的全球性大流行已经完全结束。最近在非洲西部的一些国家,如塞内加尔等,新报告了成批的确诊病例,这个现象值得警惕。此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非洲的影响一直很弱。   按照世卫组织的定义,流感大流行的峰后时期意味着流感活动在大多数国家降到高峰期以下,表面看来流感活动呈消退趋势,但尚无法确定是否还会有新一波疫情的暴发。在这种情况下,相关部门应注意向公众传达平衡的信息,提醒公众流感尚有再次暴发的危险,以避免放松警惕。   据世卫组织统计,甲型H1N1流感自去年4月份暴发以来已在全球的200多个国家或地区造成感染,并导致至少1.5万人死亡。 http://news.sina.com.cn/h/2010-02-11/225319678247.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0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卫组织:甲型流感警告级别正在接近第六级(转载)
杨学祥 2009-6-3 08:58
世卫组织:甲型流感警告级别正在接近第六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3日02:3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巴黎六月二日电 日内瓦消息:世界卫生组织二日表示,世卫组织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正在接近第六级这一最高警戒级别,第六级意味着出现甲型H1N1流感全球大暴发。   世卫组织负责卫生安全和环境事务的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说:目前已经出现在美洲大陆之外的另一个国家小范围流行该流感,例如英国、日本、智利和澳大利亚。如果在这些国家出现更大规模的传染迹象,我们将决定提高警戒级别。   福田敬二还表示,虽然目前世卫组织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继续保持在第五级,但我们离第六级标准越来越近。甲型H1N1流感的严重程度我们不能预计,衡量一种疫情严重与否是非常困难的。   根据世卫组织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的分级制度,第五级意味着在全球六个世卫组织区域中,病毒的人际传播发生在一个世卫组织区域的至少两个国家中。表明大流行迫在眉捷;第六级意味着病毒进入全球大流行阶段,人与人之间有病毒传染,在同一地区至少在两国传播,并扩散到同一区的另一个国家。   截至北京时间六月二日二十三时三十分,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全球六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一万七千四百一十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其中包括死亡病例一百一十五例。(完) http://news.sina.com.cn/h/2009-06-03/023917937952.shtml 世卫组织:新流感全球疫情脚步越来越近 www.stockstar.com 2009-6-3 8:15:59  路透社 散户必读:6月开门红能否红一月?下挫后哪些股将持续上扬? 聚焦:对话最牛的10大阳光私募经理 世界卫生组织周二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澳大利亚、英国、智利、日本及西班牙的传播表明,世界朝着爆发一场全球疫情又近了一步。   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称,在智利流感季节刚刚开始之际,当地新发现的这一病毒引发的感染人数,多于普通流感,这令人们愈加担忧南半球的疫情发展。   福田敬二表示,大多数甲型流感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下,在全球已出现117例死亡病例,其中包括一些身体健康的人。   目前,世卫组织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仍保持在五级,但很可能很快升到最高的六级。   从全球范围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处于第五级,但我们离第六级的标准越来越近。甲型流感未来将产生何种影响还不得而知,福田敬二表示。   也许称目前疫情严重性为中等是比较合适的,我们确实很难称之为轻微,他说。   福田敬二指出,虽然很多国家仅 报告 发现数起输入性病例,但有些国家已陆续出现病毒在学校、办公场所和街道持续传播的迹象。   有部分国家的疫情看似都在发生转变,由输入性转入本地 社区 内的扩散,我们仍在等待这些国家出现大范围传播的证据称这些国家正处于转变期是适当的,情况还没有那麽严重,所以我们没有将警告级别提高至六级,福田敬二说。 (证券之星编辑整理) http://news.stockstar.com/info/darticle.aspx?id=JL,20090603,00000338columnid=955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警告!世卫组织:每年200多万人因长时间坐着不动而死亡!
吴信 2009-5-31 21:34
颈椎病、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栓塞、肥胖、便秘、痔疮 这么多种病症竟都可能是因长年久坐不动引发的。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世卫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每年有 200 多万人因长时间坐着不动而死亡。报告还预计,到 2020 年全球将有 70% 的疾病是因坐得太久、缺乏运动引起的。专家解释说,坐着不动虽不是致病的直接原因,但坐姿不正确、坐着的时间太长,往往可以诱发和加剧不少病症。因此,建议在工作中需要成日久坐的人群,在新的一年里好好盘点一下自己的健康资产。 若身体出现上述疑似病症,应尽快找专业医生评估一下自己的 伤势 和 伤情 ,并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结合年龄因素,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个性化 投资方案 ,加强对肩、颈、腰、腿等各个最易出毛病的 薄弱环节 的保养。 典型人群:司机,包括售票员、银行柜台、窗口单位办事员在内的各类前台工作人员,网络编辑, 网虫 等。 最易流失的健康资产:颈椎腰椎、直肠、下肢和腹部脏器等。 请大家看看,搞科研的有多少人是整天坐着不动的啊?特别是电脑用的越来越多的年代啊!前几年出现的知识分子过劳死现象也惊醒了很多人,健康第一。 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结合年龄因素,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个性化 投资方 案 ,加强对肩、颈、腰、腿等各个最容易出毛病的 薄弱环节 的保养。 这有以下几大要点提供参考: 换张合适椅子:不良的坐姿有很大一部分是因坐椅不合适引起的。现在很多办公椅都带有滑轮,稳 定性不够,使人坐上去后身体肌肉处于相当紧张的状态。建议选用那种四平八稳、坐上去能使人很放松的椅子。另外,经常用电脑的人要调整好屏幕与椅子之间的高 度差,眼睛盯着屏幕时,头部要避免长期前俯,尽量放松肩颈肌群;腰背也当尽量挺直,减少对腰部和腹部的压力。 长途和出租车司机开车时可使整个脊椎的生理弯曲充分依附在坐椅或靠垫上,具体可视个人需要调节好坐椅高度,并选择合适的颈枕和腰垫。 见缝插针多动:若每天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避免久坐,可以做一些原地的运动,如类似踩缝纫机踏 板的小幅度腿部运动。有条件的可适当把腿抬高,并不时用手拍拍腿部或做简单的按摩。如果条件许可,建议在桌前坐一两个小时左右就应起身动一动,摇摇头,伸 伸懒腰,松弛一下脊柱,以改善下肢循环,舒缓膝、腿、腰部的僵硬。午睡别趴着,睡不着也尽量找个地方平躺着歇会儿。 司机可在等红灯时 摇头晃脑 耸耸肩;遇到路况不好时,车速不要过快,以免因汽车的剧烈颠簸而对腰椎造成大的伤害。 锻炼肩颈腰肌群:做做俯卧撑也都可以锻炼到肩带肌群和颈带肌群,使这两大平时因伏案比较容易 绷紧的肌群得到有效的放松。当然,女性做俯卧撑比较吃力,更适合哑铃锻炼。而哑铃重量的选择自然因人而异,因不是为练力量故无需太重。每天可适当做几组挺 举和扩胸的动作,简简单单就能达到上述两大肌群的锻炼目的。 另外还可俯卧着,手脚往后伸,做 飞燕式 背伸以缓解腰背肌群。有时间有场地的还可以每周打两三次羽毛球,或双手叉腰练习倒走,但必须坚持做才有效果。 吃粗纤维防便秘:便秘危害大,可因体内毒素积聚引起各种毛病。一般来说,肥胖的人便秘多因日常摄入的粗纤维不足,建议平时多吃些番薯、玉米等粗纤维含量高的食物。 黄枫 教授还建议司机 内急 莫强忍,尽管开车上厕所是个问题,但不要因此减少喝水量,且无论 什么原因,一定不要养成长期憋尿的坏习惯。他建议开车 1 2 小时后应停下来动一动,喝点水并解决 内急 问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卫组织计划将猪流感警戒等级提升至第五级(转载)
杨学祥 2009-4-29 14:40
世卫组织计划将猪流感警戒等级提升至第五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9日08:5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29日电 世界卫生组织28日说,从墨西哥回来的猪流感病患,可能已经将这一病毒传给其他美国人。在美国,有一些学校停课,好些人开始戴上口罩,不过,大体而言,美国人的生活没有多大改变。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欧洲医疗专家也担心,同猪流感病患接触的一些欧洲人可能已经受感染,这些人可能在未来几天显现出猪流感的症状来。   根据世卫定义,第四级的情况是:动物流感病毒或动物与人类流感重组病毒造成的人与人间传染,足以造成社区传染。   28日晚些时候,世卫发言人哈特尔在日内瓦记者会上说,如果美国证实猪流感病毒已在人与人之间广泛传播,这也就是该病毒已经在两个国家的人群中传染,那么世卫就会进一步将全球流感疫情警戒等级提高到第五级。   在这同时,俄罗斯科学院病毒学院院长利沃夫和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系主任袁国勇异口同声的警告,这次的猪流感疫情演变成全球大疫情的可能性非常高。利沃夫说,这股疫情可能在一个星期内袭击俄罗斯。 http://news.sina.com.cn/h/2009-04-29/085717712190.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03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卫组织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从3级提高到4级(转载)
杨学祥 2009-4-28 10:54
世卫组织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从3级提高到4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8日05:18 新华网 var sinaBokePlayerConfig_o = { container: "p_player", //Div容器的id playerWidth:482, //宽 playerHeight:388, //高 autoLoad: 1, //自动加载 autoPlay: 0, //自动播放 as: 0, //广告 tj:1 //推荐 };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Load = 1;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Play =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id", 20228644); SinaBokePlayer_o.addVars("as",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logo",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pid",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he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blog", 2); SinaBokePlayer_o.addVars("singleRss", "http://video.sina.com.cn/iframe/fourlists/news/w/v/2009-04-27/223935590.xml"); SinaBokePlayer_o.showFlashPlayer(); 视频:世界卫生组织拉响全球猪流感警告 来源:东方卫视《东方夜新闻》   新华网日内瓦4月27日电(记者 杨伶 刘国远)世界卫生组织27日晚在日内瓦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从目前的3级提高到4级。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卫生安全和环境事务的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宣布,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根据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的建议,决定将流感大流行级别从3级提高到4级。   世卫组织的流感大流行警告共分6个级别,第3级意味着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正在造成人类感染,但还没有造成到在人际间有效且持续地传播扩散;而第4级意味着一种新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可以引起群体性暴发。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确认,美国和墨西哥出现了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其中墨西哥为重灾区,截至27日上午已有149人确认或疑似死于猪流感。    相关阅读:    奥巴马称面对猪流感不必惊慌 墨西哥149人死亡    北京如发现疑似猪流感患者将隔离观察7天    墨西哥确认和疑似猪流感死亡人数达149人 http://news.sina.com.cn/h/2009-04-28/051817701892.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