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浪漫主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浪漫闲说
lsx4431131 2012-4-15 12:56
我也很向往浪漫,然而真实世界偏偏将我囿于一个范围内,使我不得浪漫,如张衡所说, “ 我所思之在泰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我所思之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 苛求而不可得一样。浪漫是物质和精神同时达到一定高度的综合体,单单拉出任何一个都是不行的,比如精神,你有足够的浪漫主义色调,却无物质支撑也是枉费,更何况浪漫的爱情不能当饭吃。如莫迫桑笔下的玛尔蒂德夫人,由于生活所迫,一次浪漫丢掉了项链,为生活所迫背负还项链的债务,二十年后,失去了容颜和浪漫成了村妇没有半分浪漫情调,但她的务实精神和一诺千金的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方面,仅仅有物质,却缺少浪漫情调,多半会成为守财奴一系列人,一生一世的攒钱,却最终孤独悲怆而亡,可谓死去元知万事空,人空,财空,感情空,荒郊野地土一封,也未可知! 但二者兼具,是否是真的浪漫呢?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浪漫的思想遍及整个欧洲,尤为甚者为法国的首都巴黎,对权欲,对性欲的向往超过以往任何世纪人人向往纸醉金迷的生活,人人都想不劳而获,女人不惜用自己的青春换取金钱和地位,男人又通过女人实现自己攀升的愿望,乃至无尽的扼杀自己的感情也在所不惜。可怜的人儿呦,当一对恋人牵手在大街上,还以为是祖孙俩,当没有卢梭等人的深刻揭露,谁又会相信曾有这样一个荒诞而离奇的社会存在。 人可以向往浪漫,但在追求它的路上,会受到生活和现实的无尽打击,让他从梦境回到真实世界,在这个世上可怕的并不仅仅是死亡,但人人都恐惧的却是从理想一下子变成现实,使人变得彻底的绝望。有人说,假如浪漫还有一丝曙光,我也决不会放弃,然而浪漫的路早就堵死在欧洲的某个角落的某个时刻表上,即使如此,它所具有的蛊惑性和引诱性,如黑洞一样吸引着许多男男女女进去去寻找阳光,我不知道是否真的会找到,即使找到也是人间沧桑,世界苍老。抑或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围城外的人想进去而不可得,围城里的人想出来而不可行。 如果前人的浪漫还有一点可取的话,那便是真挚的情感,但绝不会是性欲,浪漫打破了青年男女的禁锢,成全了成千上万的爱情史,更突显了一大批以爱情诗著称的诗人和他们那些刻骨铭心的诗句,它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于过去,也发光于现在,使许多思想获得了解放,爱情获得了自由。但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服毒自尽,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美丽传说看做一种浪漫的典范,那还不如没有这种浪漫的情调,这浪漫爱情的结局也太凄惨了。我们可以将爱情看做一种力量,但它绝不出自浪漫,而是情感的堆积所表现出的高尚行为。爱情的转折点是婚姻,如果说爱情是精神世界的产物,那么婚姻就是现实世界的产物,没有婚姻,爱情最终将变成无根之花。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我要加一句,那就是没有婚姻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由爱情到婚姻的转变,浪漫的情调也会随之告一段落,爱情和婚姻是男女感情的两个阶段,也可以整体看做爱情,只不过一个有些虚幻,另外一个有点现实罢了。在前一个阶段随你怎么浪漫,而后一个是绝对浪漫不起来的,也由不得你来浪漫。 对于现实的青年恋人们,不要抱憾自己的爱情史没有浪漫的情调,只要真心面对生活,彼此互相扶助,相濡以沫,同吃苦,共患难,一起走过风雨旅程,到老时还有人听你唠叨,也就应该心满意足了,至少我是心满意足。现实中,过多的浪漫会使你精神空虚,过多的现实又会使人生活无趣,聪明的人儿呦,你一定会做出自己的最佳选择。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头偕老。
3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认识我自己,之一——思维方式,附记一次学术沙龙
热度 3 lvnaiji 2012-3-10 09:42
吕乃基 “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历来被认为是世上最难之事。 “ 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 ” (尼采) 一直想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作一番梳理,却迟迟未能动笔。没时间是托词,主要原因还是缺乏对自身解剖的勇气和利器。 自幼喜爱音乐,特别是 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也曾操弄过几件乐器,不过都是皮毛。看过几本小说,附庸风雅而已,谈不上“深刻领会精神”。喜欢旅游。开会,除了内容外,首先就是考虑旅游景点。在旅游中以自然风光为主,在自然风光中以山为主。仁者乎?常常耽溺于崇山峻岭之中,难以自拔。写了 感悟张家界(上) 、(中)、(下),还有 观月有感 、 天目湖的光和影 。游黄山,向往那云雾飘渺的处所…… 本科化学。动手能力欠佳,玻璃仪器损坏位居班级前列,实验报告的讨论倒是津津有味,时有出格之处。研究生修自然辩证法,论文是由化学史上的哲学问题引出马克思所提出的“两条道路”(参阅: 武 谷三男的 “ 三阶段论 ” 和马克思的 “ 两条道路 ” )。似乎长于思辨。 如果说长于思辨,说来惭愧,与当时其他同学和涉足哲学者相比,没有受过系统严格的哲学训练。既没看过大部头的康德、黑格尔,也未研习现代大家如海德格尔等。不是没有试过,而是实在是看不下去。曾在 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中国-知识论之二 中提及, 什么样的书叫哲学书?翻开来,每一个字都认得,但是合起来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东西。 也就是说,思辨,但不是纯思辨。其一,不是严格扣概念,而且在没有明确边界的概念间云游。大概是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思维方式,松弛而“不紧绷”,与浪漫主义音乐有几分相通之处;其二,是一种相对接近地面,接近事实的思辨,这一点与化学有关。 这么说来,最适合于我做的,大概也就是我的主业“自然辩证法”或科技哲学了。说来幸运。 30 多年前误打误撞的“分岔”( 分岔的交汇与别离-人生感悟之三 、 他/ 她的一生:从分岔到分岔—— 人生感悟之二 、 人之初……—— 人生感悟之一 ),竟然恰好与我的思维方式耦合。此乃人生一大幸事!相信有不少人并非如此,有多少人并非如此且并不知觉…… “松弛”,大概是我之为我的特色。也或许正是这一点,让在本科期间就有严格哲学思辨训练的朋友不以为然。 近日应邀参加一次学术沙龙。在学者被课题和奖项弄得不知所措之时,在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盛行之际,几所大学的中青年教师自发定期讨论学术,实属难能可贵。博主讲了最近的学术心得:科学家的“原善”。年轻朋友奉劝我要扎扎实实做学问,并对“原善”一词穷追猛打。一开始真难以接受,再回过头来想想,诚者斯言!有些概念一开始自己也不清楚。又怎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呢?回来后自己也一阵“穷追猛打”。现在好了,至少眼下自以为理清楚了。看来,我的“松弛”有待“严谨”的互补。 本想梳理自己的学术资源,动笔之后不由自主,流淌出来的却是这篇短文。这大概也是“松弛”所致吧。 上载之时,旋即又想起列维 - 斯特劳斯的名著《野性的思维》。徐奕春认为该书主要研究未开化人类的 “ 具体性 ” 与 “ 整体性 ” 思维的特点,并力申这种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性思维不是分属 “ 原始 ” 与 “ 现代 ” 或 “ 初级 ” 与 “ 高级 ” 这两种等级不同处于不同阶段的思维方式,而 是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互相平行发展、各司不同文化职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思维方式。 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分别与这两种思维方式相符 ; 正如植物有 “ 野生 ” 和 “ 园植 ” 两大类一样,思维方式也可分为 “ 野性的 ” (或 “ 野生的 ” )和 “ 文明的 ” 两大类。 张闳认为,野性的思维既不是野蛮人的思维,也不是原始人或远古人的思维,而是被看成是 未驯化状态的思维 ,以有别于为了生产一种效益而被教化或被驯化的思维,并非理性的匮乏或缺损, 它是现代理性所遗忘了的一种遥远的意识形态。是对另一种形态的 “ 理性 ” 的发现 。 我的这种“松弛”,大概就是“野性的思维”吧。 松弛或野性,也可称为“发散性”思维,旨在联想和创造;抽象及逻辑,也可称为“收敛性”思维,旨在令思维抽象、严谨。 野性过分,规训不够;发散有余,收敛不足。这大概是鄙人博文“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陈安博士, 在科学网闭嘴2 年以后,还有谁会被大家想起?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529956 ” 的主观原因吧。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4347 次阅读|4 个评论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liaodehua01 2012-3-6 11:46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让我心中泛起太多的涟漪,回忆的太多。 在当下诸如柳岩、杨幂之流充斥在各大媒体中,审美遭到严重的扭曲的时候,这部电影就犹如春天的惊雷一般,唤起我们那心中沉睡的记忆。就像女主人公沈佳宜在毕业典礼所说的:“学校是我们的行囊,我们把青春留给了学校,我们将背起行囊各自走向远方。”是啊,年少纯真的时代已经再也回不去了,留下的只是一片追忆。 导演以浪漫主义的风格给我们描述了这个时代稀缺的东西。影片阳光又略显忧郁,两位主人公想超越,又无法超越的两个“平行世界”都完美的诠释了“浪漫”二字。 我是多么的希望男女女主人公能够走在一起,可“现实”终究没有圆满。一位世纪老人季羡林说过:“不完美的人生才是人生。”想必当他平静地说出这一句话之时,背后必定闪烁着一丝丝的思念与不舍。 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的话,那么我最遗憾、最想做的事或者最想说的那一句话的,也就正如电影呈现的这么的简单。可这种遗憾终究是终其一生——虽然这个遗憾是那么的稀松平常。 柯景腾:我只想让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存在变得有一点点不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2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已死去之人的书之三十一:浪漫主义很年轻
热度 5 老李 2011-12-29 15:07
读已死去之人的书之三十一:浪漫主义很年轻
读已死去之人的书之三十一:浪漫主义很年轻 李 侠 【博主按】年底琐事巨多,身体的疲惫感也开始显现,导致工作效率大为降低,甚至无效。不管怎样,年底之前还是要把手头上的事情加紧清理一下,争取给新年留下一点心灵的惬意空间。昨天晚上脖子的老毛病又犯了,连带着肩膀都难受,根本无法坐在电脑前,只好到外面的理发店剃一个平头,先把这个事解决了,然后让理发师捏捏脖子。按照经验我们知道,解决一种痛苦的办法就是用更痛苦的事情来替代它。这种办法能够起到很好的分神作用。先说两句闲话,然后进入主题。 以赛亚 • 柏林( Sir Isaiah Berlin , 1909–1997 )是英国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做到这个份上,说什么家都可以了。他早年随父母离开苏联,跑到英国,并在那里完成学业。后来做过外交官,最后在大学做院长,获得女王封爵。搞思想的还能够做到寿终正寝,他实在是幸运的。对于他国内学界并不陌生,他的多元价值论以及自由主义理论都有很好的传播。我看过他的书并不多,记得是三本,手头上的《人性的扭曲之才》(好像是这个名字)去年没有看完,今年也没有顾上。今天介绍的一本书是《浪漫主义的根源》,昨天夜里刚刚看完。这本书是柏林 1965 年在电视台演讲的文字稿,体现了柏林一贯的文风:旁征博引,挥洒自如。由于是演讲,书的可读性比较高。说到浪漫主义,国内小资经常想到罗曼蒂克的情怀,其实这远远不能涵盖浪漫主义在西方思想中的重要作用。按照柏林的说法:浪漫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近代规模最大的一场运动,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生活和思想。在我看来,它是发生在西方意识领域里最伟大的一次转折( P10 )。比如对于二十世纪影响深远的存在主义、纳粹主义等都是浪漫主义的直接继承人。当然,它的最终归宿应该是自由主义,以及与此相关的宽容。依在下看来,成熟的浪漫主义是行动者对于自己理性限度的认可,也是一种对于生活缺陷的理性默认。 在柏林看来,浪漫主义兴起于 1760-1830 年间的德国,(想想那个年代思想舞台上如群星般闪烁的德法名人,不难理解他未来的去向)然后向外扩展开去。我们暂且接受柏林的考证,我们也会得出一个直观的印象:浪漫主义还很年轻,到今天也不过 250 来年的历史。浪漫主义的核心主旨在于:承认意志以及这个事实;世上并不存在事物的结构,人能够随意制造事物——事物的存在仅仅是人的塑造活动的结果。这两点太重要了,大家慢慢体会吧。想想刚刚远去的文革:是不是也可发现点恐怖的浪漫主义的阴影。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派可能是进步的,也可能是反动的。为何会如此?人类的理性是否很脆弱,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这里没有时间去论述这些了。 本书共分六章,从浪漫主义的定义到对启蒙运动的攻击开始,引入浪漫主义的父辈、以及接下来的拘谨的浪漫主义者和奔放的浪漫主义者,最后谈了浪漫主义对于后世所产生的广泛影响。这本书看起来很过瘾,其实看看这类书对于学习人文社科的人来说还是有很大好处的:其一,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其二,学习一下柏林的文笔,这很重要。不说了,这是本年度看完的最后一本书,也将是本年度本博的最后一篇简短书评。借用柏林的一句引语结束本文: 自由本身算不上什么,变得自由才是向天堂的飞升。 书籍信息: 以赛亚 • 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等译。 江苏译林出版社, 2011 年 1 月出版。 难度系数: 2.5 定价: 28 元(有点贵) 适合人群:所有喜欢人文社科的朋友 2011-12-29 于南方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就是以赛亚柏林教授,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4906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转载,大师徐志摩
tengyj06 2011-11-29 23:28
我不得不怀念一下这位大师——他的诗曾伴我度过懵懂的青葱岁月…… 徐志摩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到英国入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从此开始大量创作诗歌和散文。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徐志摩对现代诗歌和散文的贡献不是我辈凡夫俗子所能评价的,但是他对“爱、自由与美”追逐简直就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不禁让人耿耿于怀。 与 徐志摩有过感情纠结的女人众多,两段婚姻,许多倾心。斩不断,理还乱。最沁人心脾的,是几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大追逐: 张幼仪 、 林徽因 、 陆小曼 、 凌叔华 、 韩湘眉 …… 门当户对张幼仪 张幼仪 1915年,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端庄善良的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美德的张幼仪娶进了门,知书达理的幼仪被志摩视为封建残余而逐渐边缘,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生完第二个儿子正虚弱的时候离婚,没有度过七年之痒,只因为遇到林徽因。张幼仪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你最爱的人,伤你最深。最着“摩”的女人,当属幼仪。 张幼仪与徐志摩 张幼仪深爱着志摩,而志摩却义无反顾地抛弃了她,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候,却牵不到他的手。他们的爱情是压抑而灰色的,源于志摩的冷酷。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目前没有找到一首志摩写给结发之妻张幼仪的赞美诗,这是我痛恨志摩的唯一的理由。恨,很恨,非常恨! 移情别恋 林徽因 林徽因 徐志摩在英伦期间,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一见钟情却一厢情愿,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徐志摩离婚通告》中最著名的一句“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之中的“唯一之灵魂伴侣”就是林徽因。正是她让徐志摩下定决心与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却与志摩不辞而别,爱情也搁浅在康河的柔波里…… 林徽因 《偶然》便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最好自白,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北平听“波心”的演讲而意外蒙难的。这种巧合也是留给我们隐隐的痛。林徽因是志摩最为心仪的清新脱俗的“林家女孩”,徐志摩被林徽因誉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他俩的爱情是橙色的,忧郁中混合着一种酸楚,只是徐志摩的多巴胺明显多于林徽因的5-羟色胺罢了。 偶然 http://video.sina.com.cn/v/b/46885856-1225514203.html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I am a cloud in the sky, A chance shadow in your world. Don't be surprised, Or too elated; In an instant I shall vanish without trace. We meet in a sea of darkness, You on your way, I on mine. Remember if you will, Or, better still, forget The light we exchanged in this encounter. 2008年7月2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后园立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的石碑,上面刻录了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E1MDUzNjUy/v.swf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英文版本改编 http://www.56.com/u22/v_NjE4NzI3MjM.html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 heart growing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 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r of starlight.   But I can’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left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泰戈尔访华时由徐志摩全程担任翻译(左为林徽因)。 两情相悦 陆小曼 陆小曼 徐志摩留学回国后与林徽因的感情没有结果,而后在北平交际场遇到了陆小曼,他的大部分爱情诗和散文也是为她而作。他们度过了短暂的神仙般的日子,红色的多巴胺终究不会在体内逗留太久,陆小曼与徐志摩终成眷属,却悲剧收场。婚姻,诗人的坟墓! 陆小曼与徐志摩 雪花的快乐 http://www.56.com/u11/v_MzA5MzE0NTQ.html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陆小曼山水画湖山听泉 别拧我,疼 “别拧我,疼,”…… 你说,微锁着眉心。 那“疼”,一个精圆的半吐, 在舌尖上溜——转。 一双眼也在说话, 眼光里漾起 心泉的秘密。 梦 洒开了 轻沙的网。 “你在哪里?” “让我们死,”你说。 生活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红颜知己凌叔华及韩湘眉 文坛才女凌叔华。 在二三十年代文坛上,冰心、林徽因、凌淑华、韩湘眉并称“四大美人”,徐志摩曾将装有日记文稿的小提箱、即所谓“八宝箱”交与凌淑华保管:“只有L是唯一有益的真朋友”。被称为闺秀派才女的凌淑华——徐志摩生前红颜知己,为志摩题碑文“冷月照诗魂”。 凌叔华早春玉兰颂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参加当晚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飞机撞山,徐志摩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就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在他坐飞机返北平之前与陆小曼大吵,后到韩湘眉家道别,在去听林徽因演讲的空中作别,将暧昧进行到死…… 追梦人——白若溪: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wteYxgf4x8/
22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尼泊尔毛派游击队中的西大人——严良斌
热度 2 kexuechuanbo 2011-10-2 10:21
严良斌,生于湖南,毕业于西北大学,算是个时代的局外人,2004年,他以旅游签证进入尼泊尔,并且辗转加入了尼泊尔的毛派游击队,成为游击队中唯一的中国人。 2005年,他亲自参加毛派袭击当地一个警察局的武装活动,并且受了伤,去年,他的消息传回了国内,人们对现在仍然存在这样一位充满浪漫主义的年轻中国人感到惊讶!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341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爱尔兰诗人叶芝
dongzg101 2011-9-28 11:23
爱尔兰诗人叶芝 2011年09月27日 11:51 来源: 凤凰网文化综合 【 叶芝,W.B .】(WilliamButlerYeats1865~1939)--爱尔兰诗人和剧作家。192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都柏林画师家庭,政治上属贵族主义者。早期作品带有唯美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90年代后,因支持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诗风逐渐走向坚实明朗和接近现实。代表作有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1902)、《1916年的复活节》(1921)等。20世纪20年代中期后,因接近人民生活和热心玄学派诗歌研究,作品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哲理思考为一体,以洗练的口语和含义丰富的象征手法,表现善恶、生死、美丑、灵肉的矛盾统一,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突出诗作有《钟楼》(1928)、《盘旋的楼梯》(1929)及《驶向拜占庭》等。 白鸟 亲爱的,但愿我们是浪尖上一双白鸟! 流星尚未陨逝,我们已厌倦了它的闪耀; 天边低悬,晨光里那颗蓝星的幽光 唤醒了你我心中,一缕不死的忧伤。 露湿的百合、玫瑰梦里逸出一丝困倦; 呵,亲爱的,可别梦那流星的闪耀, 也别梦那蓝星的幽光在滴露中低徊: 但愿我们化作浪尖上的白鸟:我和你! 我心头萦绕着无数岛屿和丹南湖滨, 在那里岁月会以遗忘我们,悲哀不再来临; 转瞬就会远离玫瑰、百合和星光的侵蚀, 只要我们是双白鸟,亲爱的,出没在浪花里! 傅浩译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者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袁可嘉译 致他的心,叫它别害怕 静一静,静一静,颤栗的心; 且记住古时的智慧: 让巨风、大火和洪水 掩藏起那个人,他面对 刮过星群的狂风, 大火洪水而颤栗,因他 不属于孤寂、雄伟的一群。 袁可嘉译 他诉说十全的美 呵,白皙的眼睑,迷惘的眼, 为了用韵文塑出十全的美, 诗人们终生辛劳不停, 却别一个女人的注视而毁。 也被天空逍遥的部族所毁; 因此当露水撒下睡意,我的心 愿向你和自在的星星致敬, 直到上帝把时间烧尽。 袁可嘉译 箭 我想到你的美,而这支箭 由狂想构成,落在我骨髓间。 没哪个男人敢看她,没有人, 当她刚成长为一个女人 颀长人崇高,脸和胸膛 色泽柔和如苹果花一样。 这种美更善良,但我有道理 哀哭那昔日之美的谢去。 袁可嘉译 相关新闻: 叶草胜北极熊 爱尔兰个人得分榜榜首易主 叶草胜北极熊 爱尔兰个人得分榜榜首易主 杨程 标签: 爱尔兰诗人 十全 别梦
1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九斤老太的告白
热度 3 BMK 2011-9-6 18:06
昨天下午,学院安排我给新入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讲话。这种事,我从来推辞,因为我不愿说假话,而真话则不受欢迎。今年,实在推不掉,所以开讲前,我先声明自己是九斤老太,给同学们打个预防针。 我说,不久前发表的博文《中药炮制与博士培养》中,很突出地表现出我的九斤老太的思维倾向。我叙述了博文中的一些观点,且有所发挥。我回忆1979年上本科二年级时,下晚自习回家,路遇一位打骂女友的小男人,我上前阻止,该小男人开始不服气,可一位路人警告他:“人家是大学生!”,他立即垂下头,不作声。我问同学们,今天的研究生有这样的社会威望吗? 我说,现在的中文系学生,只知道背诵一些用处不大的条条,比如《诗经》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汉乐府反映了青年男女坚贞不屈的爱情以及战争和傜役带给劳动人民的苦难。这主要怪教育体制,可你们自己的努力如何?大家将来要到劳动力市场上接受挑选,不要说社会责任与人生的理想了。学不到真本事,凭什么去人力市场上竞争? 我举我的硕士生,现在首都师大读博的高中华同学勤学的例子。我说,上周见到高中华同学,问起她的作息,回答说,早上5点40起床,读一小时的书,晚上10点半或11点休息,中午休息一会儿。我说,高中华同学研一时,就会背诵全本的《诗经》、《论语》和《楚辞》的大部分。她跟我做《诗经译注》时,仔细校勘过全本的《毛诗正义》,这个工夫我都没有。这样的学生还能学不出来? 我还举王青同学为例,在《王青同学毕业了》这篇博文中有相关细节,这里不啰嗦了。我说,多数同学将来不搞学术,但良好的学术训练能够培养你们的人格修养与工作能力。我举曾国藩为例说,曾国藩是进士出身的“文科生”,可他能够带兵打仗,人称曾大帅。我说,读八股、考科举选拔上来的人,可以当知县这样的亲民官,搞好了可以当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甚至总理(宰相),这是读书养成的素质使然。 在讲话结束时,我笑着说,我知道,今天的话大家都不爱听,我给大家背诵《静静地顿河》的卷首诗,调节一下吧。背诵时,大家听得很安静,对我似乎有所谅解。 附:静静的顿河卷首诗 其一 我们的土地不用犁铧耕耘, 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耕耘。 光荣的土地上播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 静静的顿河上装饰着守寡的青年妇人。 到处是孤儿, 静静的顿河, 我们的父亲。 父母的眼泪随着你的波浪翻滚。 其二 你啊,光荣的静静的顿河, 顿河·伊万诺维奇,你是我们的恩人。 到处传说着你的光荣的名声。 光荣的名声, 美妙的称颂。 从前你总是很迅速地奔腾, 很迅速地奔腾, 水流是那样地晶莹。 而现在你啊,顿河, 水流是那样地混浊, 从水面到河底都是那样地混浊。 光荣的静静的顿河回答说: 我的水怎能不混浊? 我失去了自己的美丽的鹰。 美丽的鹰, 就是顿河的哥萨克。 失去了这些鹰, 我的陡峭的堤岸才被河水冲涮。 失去了这些鹰, 黄沙才堆集成浅滩。 (说明:卷首诗凭记忆写出,四十多年了,可能个别字不准确。)
3439 次阅读|11 个评论
浪漫主义笔下的秩序
snzgdushu 2011-5-5 12:52
秩序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包含着作为秩序的必然可能性,其次是可能的途径这两个问题。笔者最近关心的关于浪漫主义思潮的一些内容,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即秩序是否是有必要的。笔者认为浪漫主义本身是要取消这一问题,但是其逻辑的反题却包含了秩序的另外一种逻辑,并且造成了人的主体性在秩序中的肆虐。这是后现代思潮批评的对象之一,是 19 世纪以来诸多思潮的源头之一。 一、浪漫主义是什么?总体来说带来什么? 浪漫主义在这里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运动,一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发生于 18 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 30 年代,其中施莱格尔是其中最伟大的先驱、最伟大的鼓吹家和预言家。浪漫主义运动在思想意识领域发生,而且对 19 世纪和 20 世纪思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赛亚·柏林认为,“它是近代一场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运动,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生活和思想”,“浪漫主义过后,一切都不同了!” 这场运动主要在德国发生,不过扩展到西欧各国。弗斯特区分出前浪漫主义时代和浪漫主义时代,柏林区分出拘谨的浪漫主义和奔放的浪漫主义,另外一位论述浪漫主义的思想家施密特则没有按照这个逻辑,而从浪漫主义的逻辑本质来探索浪漫主义到底是什么,“浪漫主义是主体化的机缘论”。 弗斯特著作认为,浪漫主义是对 18 世纪理性主义时代的反动,当然如此定义浪漫主义也有不妥,施密特就反对这种奇怪的对立,因为这一对立逻辑上就会导致所有的不同于理性主义的思想都被纳入另一对立面“浪漫主义”的后果。因此单纯地以理性主义为对立面来定义浪漫主义,施密特认为非但没有抓住其概念实质,反而回避其实质难题。应该避免用其他的东西来定义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本身也没有给自己一个定义,在这个模糊的不确定的领域必须要从其思想中寻找出共同的要素来定义它,而且首先要定位于一个笔者已经指出的历史阶段。 弗斯特所述新古典主义体系(理性主义时代)的瓦解,是浪漫主义造成的后果之一,照此看来不能被解读为是浪漫主义的“动机”及其概念本质,浪漫主义在特定历史阶段并非是对在特定历史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思潮的反动。因为反理性主义的思潮不仅浪漫主义一支(还包括审美主义的和历史主义的)。但是从浪漫主义客观上瓦解了新古典主义体系这一后果来看,对浪漫主义的探讨对于理解当代的诸多思想颇有裨益:弗斯特说“我们的相对主义、矛盾心理、犹豫不决,不愿或说无能建立任何一成不变的标准,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彻底摒弃新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开始,从启蒙运动谨慎的怀疑态度开始的客观秩序逐渐并稳定地被 主观标准 所代替。” 二、 为什么是德国? 柏林和海涅都谈到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历史文化土壤的问题,它们都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浪漫主义在德国获得了最持久的影响力,以至于思想家有可能把浪漫主义运动的荣誉和带来的罪责归于德国人。柏林从宗教运动去寻找,认为虔敬派运动是“真正的浪漫主义根源”。虔敬派是路德教的一支,它的教徒逃避现实,遁入内心生活。当然这一思想还有德国的历史背景,德国在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陷入四分五裂,所以德国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就要寻找让自己感到自信的东西:“你(德国)受尽伤害,便希望退缩到尽可能小的空间里,使自己尽可能不再受更多伤害”。既然现实的苦难无法避免,那么德国人的选择便是遁入思想领域,在浪漫主义这场思想运动上反对当时的法国(新古典主义体系)。 柏林认为浪漫主义运动是德国中下阶层创造的地方性文化,其现实处境导致了这种思想的诞生——中下阶层既不能挤入贵族阶层,又无法在落后的民族和国家之上寻找精神的自豪感,他们屡屡遭受挫折。在追求(法国)文明生活的海涅看来,浪漫派也恰好是一场颂扬德意志国粹的派别,必然会应形势发展而来。读者如果去阅读海涅的《浪漫派》,就能理解 19 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大部分是德国的民歌编纂,如布伦坦诺和阿尼姆合编的《男孩的神奇号角》,海涅就此评价说“她是德意志精神的最娇媚的花朵,…是我们文学上最神奇的纪念牌”。 浪漫主义运动在文学批评领域开始,与德国古典哲学齐头并进,粗糙的浪漫主义运动在施莱格尔等先驱身上表现了零碎的思想,而在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赫尔德和黑格尔)身上得到系统的整理,尽管这些哲学家并非直接为浪漫主义提供理论支撑。比如在柏林的著作里,康德和赫尔德被当作浪漫主义的父执——这当然是后人从客观效果上对其思想后果的一个评价。 三、 浪漫主义笔下的现实秩序:主体的价值与意志—秩序 请尤其注意这里的浪漫主义是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运动,它本身并不想造成一种特别的现实秩序。它从文学批评领域开始,与德国古典哲学齐头并进,并造成了从文学批评(艺术)领域向其它领域的有力渗透。艺术和文学领域对思潮的影响是默默而又深刻的,浪漫主义运动对 19 世纪的思潮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点是为柏林所承认的。 从早期认为理性压抑了人的自由意志和情感,认为在诗歌领域,陈腐的理性规则限制了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到奔放的浪漫主义者施莱格尔对“无限的向往”,哲学家费希特把“自我”提升到一个绝对的位置,浪漫主义运动走到一个高潮。 在演讲集《浪漫主义的根源》,柏林总结出这一思潮最疯狂的部分: 自由无羁的意志,及其否认世上存在事物的本性(这正是启蒙的古典传统要认识的),其二是破除事物据有稳固的结构这一观念的伟大尝试,这是这场运动最疯狂的一部分 。另外一位施密特则从浪漫的主体(浪漫主义者普遍的思想特征)总结说,“浪漫主义是主体化的机缘论,浪漫的主体把世界当作他从事浪漫创作的机缘和机遇”,在浪漫派的思想里,“艺术有可能在严重的混乱中移情于对一切的占有,但只是把它当作毫无意义的模式”,它是“审美的普遍化”,也是以精神手段把精神生活的其他领域“私人化”。下面分别从价值和意志两方面着手讨论: a .主体的价值:不难看到,两位思想家都指出了主体占据的重要的位置,注意到主体与世界相连接的不再是知识(符合事物本性的知识),而是“不屈的意志”,自由无稽的意志或者把世界只当作形式的机缘的主体,都是同一种逻辑的不同方面。从文学批评的领域开始,浪漫主义者就很重视作者的想象和对“自我”的表达而不是对事物本性的表达,它最后干脆取消了事物的本性(认为事物不可知,或者认为有某种非理性的力量主宰了人的行动,甚至意志因此受到神秘的限制),以“自我”去代替自我所映射的事物,或者神秘主义地把自我与事物“综合为一体”,例如费希特、谢林。 这在逻辑上造成了价值多元的后果,因为一种价值在这种语境下不能声称其符合某种绝对正确的知识,而压倒其它的价值。自由意志的个体性强调价值的多样性,而不是垄断性。康德对此有总结:自然存在着必然性的因果律统治,就如牛顿所发现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人则不受因果律统治,他的意志是自由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拥有自由,他在所有的时候都可以自由选择,他反对任何一种人支配人的权威。(不言而喻,人类学随之诞生——人类学诞生的缘由无非就是西方文明的“他者”在西方思想者那里被建构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人类不再被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对象,这在孟德斯鸠那里已经有萌发,在康德的哲学理论里有大发展,这意味着 19 世纪诞生的人类学。) 这种价值多元的结果是人类的宽容,无论是宗教宽容,还是其它领域的宽容,但是无法排除的是另一逻辑的可能性:人的意志也从主体中生发,艺术的扩展如果伸延到现实政治社会领域,那么也会造成强者的意志对弱者的意志的一种毁灭。价值多元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平等,就如意志背后还是现实的力量,你能不能坚持意志还取决于力量(权力)的大小。 b .个体不仅仅是个体,照施密特看来,浪漫主义还把历史或者共同体,以及抽象层次较低的族群等抽象为一种个体性质的范畴。它们也存在着意志,比如民族的意志和国家的意志,或者历史的意志——仿佛历史和国家都有生命似的,追求自己的意志,而这自由意志由现实世界的代表者来呈现。在黑格尔那里,是类似于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拿破仑;在马克思和列宁那里,则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及其领袖。 施密特说在浪漫派那里,上帝这个形而上学的旧实体被两种新实体代替,人民(共同体)和历史,其中共同体是革命派的造物主,而历史则是保守派的造物主。这是浪漫派所寻找的两个新的实在,这是他们归结到最后的造物——现实是如何可能的。不是个人或者说是君主,而是共同体造成的,卢梭就为国家理由寻找到了一个缔结社会契约的公民共同体;或者是历史地造成的,历史到了今天,不可阻挡地造成了现实。这两种思潮都把实在作为与上帝一样的“创造者”:共同体欲要创造一个结构,也可以其意志来打破这一结构,而假如历史必然性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而旧的统治还在继续,那么不顺应时势的统治者就可以被推翻。这些抽象的实体都隐喻了一种创造与打碎结构的合法性——由此结构不必然是稳定的,结构成为了一种现实上可有可无的充满了机缘性的东西,正如施密特把世界作为浪漫者艺术设计的机缘。 柏林这个保守主义者认为浪漫主义最疯狂的部分就是破除事物稳固的结构,不难获知,在艺术领域的结构是对想象的限制,而人类社会的现实却不能如同一张画纸一样随意让抽象的思想涂抹。正如韦伯认为,生命的现实(生物性的斗争)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绝不可被某一种“虚幻”历史的或共同体的意志所主宰。 艺术和文学领域的创造或许是个体的,无结构的,但是柏林绝不认同现实领域也能这样,施密特同样也暗指了浪漫主义把世界当作其机缘的这种概念造成了危险的思想。机缘否定了因果性的力量,也否认一切固有的规范,造成了主体的意志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驰骋,生活艺术化与悲剧化。施密特的批判直至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这在波普尔的《历史主义贫困论》里也得到同样的表达。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的反动造成了施密特所述的“理性主义专政”的客观局面,人人得到自由和解放的诺言没有实现,反而许多人被强迫纳入自由的必然性之中,“被 强迫 自由”。其中的实践带有悲剧性! 四、浮士德的精神与秩序的必要 有作者把近代资产阶级比喻为浮士德的形象,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前进,前进,永不终结,永不停止”,这有点类似于浪漫主义主体的行动逻辑。不过资本主义的逻辑不是资本家的逻辑,而是资本的逻辑,按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资本家也是被异化的人的逻辑: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但是他无法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只得服膺资本的逻辑,否则资本就会落败。资本在雇佣劳动进行商品生产的运动中得到增值,这些增值的一部分又要投入下一轮的资本增值运动,反复不已。资本不能停止下来,于是资本家也无法停下。浪漫主义主体在行动的精神方面如同资产阶级,但是资产阶级还远不是浪漫的主体,照浪漫主义看来,资产阶级是不浪漫的。因为他们的行动逻辑,业已被规定,这个结构不经过革命便不能被打破! 好,行动吧。思想里的革命已经造成, 类似资产阶级的主体已经形成,它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动机比结果重要”,只要你遵循自己的意志的指引,虽败犹荣。康德的道德哲学预示着这一行动的可能性, 他可以不必顾及知识的限制,只遵循心里的道德律和自由意志 。费希特作为康德哲学的继承者则认为“生命在于行动,知识只是工具(古典体系的“知识即美德”沦落为工具性的地位、依附性的地位,读者可以联系马克斯•韦伯和涂尔干的社会学)”,文化(人类的知识)无法制止暴力(行动),而只有道德重建(康德意义的道德规范对人的束缚)。古典体系认为只要认识到美德的知识,便可以正确地行动,而在 19 世纪这一点不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知识不再与行动紧紧连接,而是道德——人的行动是遵循其意志的,意志的束缚不是知识而是道德。其逻辑结论是形成良好的秩序只有通过道德重建,而不是知识的普及。马克斯·韦伯曾经为这一问题困扰,韦伯对人格自由是非常推崇的,这一点可参见其夫人为韦伯写作的传记。不过人格自由之外还是一个整体的秩序价值,这需要社会科学进行解释。面对秩序与自由的紧张,韦伯为政治家选择的途径是秩序,用责任伦理涵括价值伦理。 现实不是游戏的艺术。席勒这位诗人在为人类设计未来时,重申“我们必须人性, 发明自己的理想 ”, 以摆脱野蛮阶段,也就是崇拜“偶像”(这个偶像要么是神灵,要么是某种抽象的秩序目标和规则——如理性)阶段。在席勒那里,人类共同体的既有理想既然为人类自己所创造,那么也就可以像脚手架那里随意被拆卸,以此表明我们的人性。人类仿佛既是自己的演出者,又是处在观众台上的观众,把以艺术拯救人生的逻辑一旦搬到人类的政治舞台,那么这个政治舞台就是一幕幕悲喜剧的“脚手架”。可是,浪漫主义者的思想毕竟是艺术家的理想。而现实的逻辑存在于在漫长的历史中,智慧也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岂容随意打破,而把人类这张画纸上的一切清除再涂抹上另外的图面? 秩序是必要的。只要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学说揭示的最为深刻而简约的道理一样,认识到人类是物质的同时是精神的,就会认为人类社会必然需要一种稳定的秩序。这种结构不是用浪漫主义的言辞加以粉饰,这种现实结构不是福柯意图解构的目的——这一点福柯过了头,对本能的自由自信过头,就会把人类带入生物斗争似的秩序。存在主义是浪漫主义的继承者,它彻底的虚无主义被萨特认为是一种人道主义,没有什么可以依靠,你就是你自己。对此,笔者认为孕育了很可怕的后果:每一个人都被迫充当自己的教士和哲学家,何其沉重的主体啊! 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其目的就是寻找秩序之所以可能的要素,其关怀的本质在于人类共同体何以和如何“和而不同”,每一个人在社会之网中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是这一秩序不能从艺术中发生,而必须从现实中发生。为什么我们要有共同价值和共识,而不能让主观意识任意流散?因为我们是作为个体的人,同时是作为社会的人。帕森斯在总结古典理论家时,提出了一般行动理论,强调共同规范和价值的因素的重要。人之所以行动(行动是现实性),不仅仅出于个人意志,或者个人的利害关系,而且还同时有一个社会的共同规范和价值,否则人就不能行动,这是不可用理性计算和个体意志来推导的。秩序由共识而生,柏林说:只要存在共同价值,就不可能说一切都由我来创造——哪一个我呢?假如有一个结构就将其打碎,那么这个逻辑的结果就会让思想家精神错乱。窃以为,近代西方思想家多有疯癫,特别是思想疯癫,它是基于个体主义讲究意志与现实人格的紧张。 浮士德的精神,是资产阶级开始统治世界的精神动力;浪漫主义在 19 世纪的出现,类似于资产阶级的行动精神,可是又是对于资产阶级行动的一个反题式的讽刺: 浪漫主义否定了资产阶级据以生产和再生产的结构,只以这个世界——包括资本阶级创造的这个革命的世界作为浪漫主体的机缘 。在此,说浪漫主义是中世纪诗情的复苏不无道理,尽管不全是。浪漫主义对 19 世纪的思想造成了极大了影响,这一点笔者同意柏林。从休谟、康德到当代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后现代解构思潮的大爆炸,笔者能体会到这一思潮 把主体提升到比知识更重要 的位置的后果,不管是预期到的还是没有预期到的。浪漫主义要取消事物的秩序,却真正只是在想象的天空的那一块取消了它,它从来没有如其理论“抱负”一样把审美主义扩张到所有领域,但无疑造成了许多巨大的影响。 作者:夏柱智
个人分类: 论坛争鸣|2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九期目录
snzgdushu 2011-4-27 15:03
第九期目录
【卷首语】 做个纯粹的人 【争鸣•阅读与人生】 冯 川•观书指归 桂 华•哲学化阅读与阅读哲学 申端锋•阅读的辨正 安孟竹•浅谈兴趣、怀疑与读书 阳云云•关于阅读经典的若干问题 【论坛•秩序与社会控制】 阳云云•“秩序与社会控制”论坛综述 夏柱智•浪漫主义笔下的“秩序” 冯 川•中国传统的社会控制 岑家峰•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的全球气候问题 雷望红•国家控制的民主与专制之辩 余 彪•秩序的合谋者——布迪厄论教育 【随笔】 孙乐成•一种合理的国家观 杨 君•解读《社会学的想象力》 郭 洁•现代儒学的困境 任韵竹•读书与写作 王素伟•哲学王 徐吉鹏•《肖申克的救赎》随想 李文倩•论勇气 梁 涛•浅谈知识分子对农村的介入 陈洁松•青年人,请莫为时代的列车所抛弃 【名家】 张建雷•布迪厄:惯习、场域与象征暴力 【语丝】 原著语段摘录及品评 读书论坛摘录 下载: 读书汇9.pdf 本期封面
个人分类: 往期目录|15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2月8日
xupeiyang 2011-2-8 09:43
昨天和今天我抱出生20天的孙子乐乐,还不认识爷爷呢,只认识姥姥和妈妈,孙子老看着爷爷,还会笑呢,估计有一周就认识我啦。 打嗝、打哈欠、放屁、拉屎、尿尿、饿了就哭、吃了就睡,这是乐乐的任务。 701年,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 诞生 1966年,意大利专家试图挽救 比萨斜塔 的不断倾斜 1982年,我国首创 微晶 陶瓷人工关节获得成功 1988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许涤新 逝世 1994年, 中国长征3号甲火箭 升空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1月22日 博主日记
xupeiyang 2011-1-22 11:59
导师给不给研究生年终奖,我认为是应该给的,学生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业,还为老师做了一定的课题研究工作,对学生自己是科研锻炼和提高,对老师完成科研任务也作出了贡献。 754年, 鉴真 东渡到达 日本 1788年,浪漫主义诗人 拜伦 诞辰 1901年,英国 维多利亚女王 去世 1928年, 朱德 、 陈毅 领导湘南起义 1963年, 法国 、 联邦德国 合作条约签订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
duke01361 2010-7-7 23:31
我曾经学过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的课程,也参加过自学考试,通过了好几门,但最终也还是没能坚持下来,拿个文学学士的学位。实际上,之所以花了不少钱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真的是出于对英美文学的喜欢!没有拿到文学学位也就并不真的十分伤心。 参加这个学习过程的当口已经取得了中国科学院的硕士学位,工作学习真的很忙,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完全成了业余,也不再以拿到文学学位为目的了,剩下的就只有兴趣。我那个时候选择的机会是有的,美国和西班牙都可以去,但都需要缴纳22000元的培养费,抑或能找到什么海外关系加以豁免。但那时的情况很是窘迫,不象现在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身在海外,而且不止一国的身份。那个时候我没有海外关系,家里也明确答复不能因为我出国受到什么可能的影响!他们给文化革命整怕了! 到现在看来这却成了我的劣势。但过去的也只能成为过去,所以我的儿子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很差劲的中文,反倒为这有些担心了。 英美文学的学习和中学前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加起来,使我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变得广泛,也因此塑就了骨子里对文学,以及文学与人的情调的特殊认知。这使得我总觉得生活在一种完全理工的环境中是多么的灰色!很多的时候竟然看着面前走动的理工学生感觉陌生,那时候我会想:这些人是否完全是由数字和符号浸泡过的? 我是被一种谜思鬼使神差般地引导进入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领域的,但总体而言还是被围在了文学属性和生命属性这些隔档出的微气候中,尽管和化学、物理等还有牵连,但毕竟已经不伦不类了。 这也是我的难堪的一点。喜欢文学,但又因为缺乏文学灵感写不出什么可以用文学考量的作品,当然,也有些什么东西被收率到文学书籍'中,但那些总觉得是自娱自乐的产物。真的靠着文学会成乞丐。 但英美文学,特别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余音荛绕,不能完全驱之散去如烟云... 后来,胡乱涂鸦,险些成了我老乡争得的梨花体,幸亏没指着这个行当吃饭,否则和廊坊的丽华诗人又有什么两样? 由于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诗歌过喜欢了,所以如科律瑞志、雪莱、拜伦、王尔德等等风格没少套用,但毕竟也就这样了,老了,没有了激情,也缺乏斗志和想象... 所以也就只能这样了...
个人分类: 潘学峰诗选|3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80后该有的“浪漫英雄主义”
fengzhigu123 2010-4-29 00:23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新凉好个秋。       题记       (一)李雷和韩梅梅谁也没牵着谁的手?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正赶上中国奋起直追、寻求突破的年代,一切都是积极向上、温暖和谐。长辈说,我们这代人赶上了一个好日子,可以不愁吃、不愁穿,不用睡觉的时候空着肚子上床,忍受学习和饥饿的双重煎熬。我们在懵懵懂懂中长大,我们逐渐养成了对家人的依赖,缺少了压迫感。   可当我们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们开始或者即将走向工作,我们成人了,却发现一切都早已不是曾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我们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对于公平的放弃,虽然这样的理论无可厚非,但当经济发展到今天比较高的水平的时候,我们要找工作了,问题便也来了。   由于曾经对于公平放弃所带来的种种后果开始像我们80后这群即将成为社会最大劳动群体的人们袭来,而这只是第一波冲击。   此刻我们的少年思绪被一首《李雷韩梅梅》勾起,我们开始回味当年童年无知的玩伴、那些属于我们的小小温情、那些我们曾经的凌云壮志,失落和怅然便涌向心头。       (二)苦涩的根源      任何国家的发展周期中,跟随在高速发展后头的必然是一个相对平缓的发展期,而我想我们的国家大概是到了这样的瓶颈阶段。   而此刻改善民生、处理公平问题便是题中必有之意,而改变之前的发展方式,也是保证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时候我们80后恰是社会中的中流砥柱,这或许是我们应该承受的的责任。   可如今我们仿佛是有一群被束上手脚的孩子,我们关注的事情只是房价,曾经很多立志科研的孩子早已没有了科研的冲动,也是为了科研的环境,也是为了科研的收入。   是啊,此刻,我们80后,一群曾经无比灿烂的少年,却背负难以承受的压力前行。   而反观房价,难道不是变相税收吗?(zf卖地,促抬地价;zf借钱给国企,国企哄抬地价)。      而我想,80后的我们今后面临的苦难会更重,国家又要发展、又要改进,而我们却是社会的中坚,不吃我们还能吃谁呢?而这时候我们将面临第二波冲击。   让我对那些保八的增长率微笑一下吧,难道我们(注:此处作者略去三字)真的很务实?   80后,这高房价或者就是你们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只是倘若有一天你们坐拥权力的时候,请不要给你们下一代过多不应该他们承受的压力,否则你现在所承受的一切都是合理而公正的。       (三)我们的浪漫英雄主义      80后们,如今的生活或许有些苦,既然认识到了这生活的苦涩,是天灾又是人祸的苦涩,就请把生活布置的浪漫而温馨吧。   生活中钱是很重要,但真正的生活质量却体现在内心对于自己的认可上面。   所以但请乐观、谦和、淡定、自信、感恩、真诚,当我们有了这些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品质。   而这时候,我们一点小小的成功都会让我们收获很多,不光是物质中的生活,更是精神上的生活。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tarimriver 2010-3-3 00:28
韩局长的日记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比SARS快不知多少倍,几乎占据了所有论坛甚至新闻主页的头条。开创了官员日记体文学的新时代。我们指导,中国人尤其是文人,饱学之士,达官贵人中的部分群体有记日记的习惯,当中首推徐霞客,他以日记形式将游历过的大好河山做了记录,成为文学宝库中的名著,更成为科学苑中的奇葩。当然日记也并不是每天都记,像唐宋时期的迁客骚人也会记录自己的感受,但只用诗词形式,是不完全的日记体。 文学分类不知有多少种,但其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法较典型。如屈原就是最早的浪漫主义作家,后来李白以斗酒诗百篇的气概冲上另一顶峰,再后来就是郭沫若了;现实主义的文学家好像不是太多,杜甫是其总代表,当然徐霞客作为地理学家其著作肯定现实。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史,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的并不多见,突出代表以前还不好找,不过,自从韩局长日记以比义务教育普及效果好地多地在网络上普及开来,人们终于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烟草局! 你看,他的日记言简意赅,非常清晰,非常有条理,每天做得事情如实记录,这中现实主义手法,历史上有谁能与之比肩? 另一方面,他以惜墨如金的态度对其爱行为进行了画龙点睛地刻画,如水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发现,这些一字千金的手法,生过数页纸的描述,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如果把其完整的笔记公开发表,海内外公开招标选择合适题目,将非常有可能实现百年诺贝尔梦想。 金无足赤,再好的文学作品也有瑕疵,韩局长日记地不足是里面人名的文学档次没有拉上去,太写实了,这样很多家庭可能现在就开始鸡犬不宁,或许要支离破碎了。一些官员的升迁或许受到影响,甚至受到批评教育。还有就是,这部作品公开的太早了,可能将比它更有姿色,更高水平的作品扼杀在了襁褓中。使之成为前不见古人,后没有来者的孤品。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5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浪漫主义的搏动、冲动与反动——19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之四)
lvnaiji 2010-1-9 08:22
吕乃基 在 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中期横扫西方文明的浪漫主义是一场势如破竹的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的运动。广义的浪漫主义是指这样的一种立场或思想状态,即它本身同个性、主观、非理性、想象和感情共为一体,并往往以历史、民族奋斗和壮美的自然为其素材。 浪漫主义的起因可归于对古典主义的反动、对机械力学和工业主义的反动,此外还与法国大革命的激情和波旁王朝的复辟有关。由于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复杂,因而在各个领域的影响也复杂多样。 浪漫主义对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浪漫主义以其对自然的感情、向往,对生命和运动的追求,反对科学对自然、 对生命以及对人作机械的解释 ,认为自然充溢着生命的搏动。卢梭是浪漫主义之父,他的口号回归自然甚至扩展到凡尔赛宫中。王后在宫廷的一角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农村,王后自己装扮成挤奶姑娘作为消遣。如果说启蒙运动试图以自然(自然状态)说明人的精神活动、行为和社会,浪漫主义则反之,以人的精神来说明自然。前者是将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来,客观地看自然、看社会、看自己,后者则将主客体融合,主观地看待一切。华兹华斯( 1770 ~ 1850 )以对自然的崇拜而著称。他不仅崇拜宇宙表面的美,而且把自然视为宇宙精神的具体体现。另一位浪漫派诗人柯勒律治( 1772 ~ 1834 )对自然的崇拜到了神秘的程度。在音乐中,我们听到了月光、田园,感受到芬格尔山洞中海水的搏动,领略到其中的神秘气氛。将浪漫主义引入美国的爱默生( 1803 ~ 1882 )写道,小鸟想要变成人,沿着一级级形态的旋梯,上升,上升,上升。 其次,浪漫主义是对工业化的反动。在启蒙运动中已经看到卢梭的立场。托尔斯泰号召摒弃物质财富,摆脱工业化的人才有的那种妒忌和纷争,去过接近泥土的生活。《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在流放中恢复了人性。《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是托尔斯泰心中的典范。莫里斯( 1834 ~ 1896 )希望英国是绿草如茵,雅致的花园,以及小小的、白色的、清洁的城市,歌颂小企业和手工业。德莱塞的三部曲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在工业化中的罪恶。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辛辣地讽刺了人是机器的局面。反工业化还与法国 的复辟有关,要求恢复昔日的一切。教皇统治下的政府拆掉罗马大街上的街灯,认为这是危险的新鲜事物。爱默生对工业革命的概括是,事物坐在马鞍上,驾驭着人类 。这里的事物指工业革命所提供的一切,包括机械论。在对工业主义的反动中须 区分三种情况:对人成为机器的反动,批判资本主义罪恶,以及留恋农业社会和封建制度。 第三,浪漫主义富于非理性主义的冲动,反对科学的理性精神。对浪漫主义来说,现实的主题太平淡太乏味了;他们只能从宏伟、渺远和恐怖的事物领受灵感。那种多少有点靠不住的科学,如果带来什么惊人的事情倒也可以利用 。我们已经在前面看到,浪漫主义出于这样的信念对渐成说、自然发生说的支持,对那种又斥又吸的电磁力的钟爱,以及对统一的力的追求。在方法上,浪漫主义主张直觉、顿悟、神秘的体验,厌恶事实和推理。卢梭抗议冷冰冰的思想教条,认为崇拜理性,等于依靠一根折断了的芦苇。思想的人是卑贱的野兽 。荷尔德林( 1770 ~ 1843 )关于浪漫主义的名言是,人在做梦时是神仙,人在醒来时,他是一个穷光蛋。 与崇尚直觉相关的是,浪漫主义者主张综合、反对分析。歌德认为分析只能研究一些个别部分、不可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主张进化的圣提雷尔所提倡的综合法更为合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歌德反对牛顿将白光分解成单色光 ; 相反,他用天然白光和黑暗解释五彩缤纷的颜色。顺便提及,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出版后曾一度引起自杀潮。 巴尔赞把浪漫与理性的对立归结为灵与智的对立,并且戏谑道,如果用中文里的心来代替彼此对立的灵与智,就可免去很多不必要的纷争。然而,正是浪漫主义的冲动,时时提醒我们心中两部分之间的张力与平衡。例如,卢梭的《爱弥尔》通过理智地阐明宗教信念震撼了 19 世纪很多人的心灵 ;而歌德的《浮士德》则以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广博的知识。灵与智的对立与均衡是人和社会前进的动力。我们倒要说,如果用灵与智来代替因模糊不清而可以到处套用的心,或许中国会更加透明,其发展道路也会更加简明。
个人分类: 科技史|6226 次阅读|1 个评论
潘学峰诗歌:理想
duke01361 2009-4-28 13:40
潘学峰诗歌 理想 理想把现实抛弃 也连带着幸福 兰姆在家乡守着疯了的迈蕊 面对着河水 无奈地绽出了苦涩的微笑 既然这一切都是命的安排 那唯有顺其自然 没有人能逃掉 也不能奢望变革 拜仑青春的鲜血滴在西班牙的土地 雪莱也大喊着西风淹死在海里 康桥的云彩里浸满了爱情雨 莎翁的笔下充满了犹豫 只是诗仙的酒里漂浮着浪漫主义 现实的无望 人都会化成地狱 只有安娜薄薄的诗册出现在我的手里 这才是属于我的浪漫 我的运气 那三件硕大的旗袍虽然成了过去 梦里的崇高飘成了彩旗 为了尊重 也为了崇高 我赶路去了古董店 告诉大家这是安娜的东西 一个大大的包裹 一本很小的诗册 还有三件硕大的旗袍 古董店看上去如同二手市场 怀旧的人流中走着不知道名字的女人 她看中了其中的一件旗袍 而她的女伴大嚷着那是二手货很脏 心中的那一种神圣 使我犹豫不前 异教徒羡慕的目光使我彷惶 昔日的同学不期而遇地出现 岁月涤淌露出了水中的关爱 天使一样的孩子说要等等那阿姨 这里似乎就是她的故乡 没有现代化的模样 但却亘古温馨 世俗和功利在煞有介事地叫嚷 可没有人对它们认真 朴素的幸福在街道上流淌 有人说那是因为猫养的猫疼 狗养的狗疼 而爱也只是微微的一笑 我心疼地捏了一下她的手 这实在瘦弱 她抚摸着我消瘦的面颊 我们诉说那一段本来属于我们的时光 这才是属于我的幸福 容不下丁点儿的理想 浪漫的神经已经衰老 就如同这疲惫的躯壳 灵魂在现实的井里望着天空 理想的雄鹰盘旋在天上
个人分类: 潘学峰诗选|3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