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布朗运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球面上的布朗运动
热度 1 zhongwei2284 2017-5-1 01:20
1. 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气体或者液体中的颗粒受到其他高速运动的粒子的碰撞,产生的随机运动。由于受到的撞击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因而导致量随机的运动效果。 关于布朗运动,得追溯回 1827 年,植物学家 R.Brown 观察到在水中的花粉粒子的随机运动,但却一直困惑于产生这种运动的原因,另外,很多人也依然还不相信原子的存在,直到 1905 年,爱因斯坦发表量一篇文章,阐述了水中的花粉颗粒的运动是由于受到水分子撞击的结果,得到了著名的爱因斯坦关系,并于 1908 年被 JeanPerrin 在实验中得到证实。后来,法国科学家郎之万提出了描述随机运动的郎之万方程,近几十年,为了描述不同的随机行为,提出了有分数阶郎之万方程以及郎之万方程的一般形式等。 Fig.1 二维随机行走 布朗运动已经被研究了一百多年了,在许多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经济,社会等学科中,许多行为都可以运用布朗运动来描述,例如微小的细菌的随机运动,动荡的股市,空气中的粉尘等等。虽然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研究,但是,以布朗运动为代表的随机运动却依然在吸引着科学家的目光。如近几年的关于 activeBrownianmotion 与生物学中一些微观生物的运动相结合的研究等。而此时,我们尝试着去了解的是另一话题,虽然大多数情况我们会研究二维平面或者三维空间中的随机运动,但是,如果现在粒子运动在弯曲的表面上呢?会是什么样子的? 2. 到球面上去 Fig.2 ‘ 小蚂蚁去球面上旅行’ 2.1 为什么要到球面上来 当一只海象在海洋中遨游,广阔的大海中,海象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它是仅仅随着洋流在运动吗?当然不是,甚至有时候看起来是那么的随机,以至于更像是在做随机的运动。一个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常常在膜上进行着随机的运动,还有大肠杆菌在旋转的液体中的运动等等。大自然中不止有平滑的曲面,还有各种弯曲的表面,因而,因而我们需要关注曲面上或者具体的说,是二维球面上的布朗运动,至于其他的曲面,则可以用相似的方法来分析。 2.2 计算模拟 --tangentplane ( 切面 ) 针对在球面上的布朗粒子,如果只是用理论分析,是不够的,计算机模拟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它带来了便利。然而,我们该怎么模拟它呢? Fig.3 曲面的切平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tangentplane 或者 tangentspace ,即切平面。曲面上的任何一点我们都可以得到它的切平面,如 图 Fig.3 所 示,此时,曲面上的点以及向量分别可以在切平面上有相应的一一对应。 为了更好的理解切平面,我们将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例如,我们现在有一个曲面,其表达式为 z=x^2+y^2+xy 现在需要知道在点( 1,0,1 )处的切平面的情况。曲面的表达式其可以写成: f=x^2+y^2+xy-z=0 计算每一点的法向向量为 其中, 因而法向单位向量的表达式为 故而得到 了( 1,0,1 )处的法向单位向量 该点的切平面为该点的 r.n 即 那么,当我们知道量如何得到切平面,之后呢? 2.3 模拟球面上的布朗运动 啊哈,当我们知道了切平面,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模拟球面上的布朗运动的办法。如 Fig.4 所示。 Fig.4 球面上的布朗运动的模拟 1. 首先我们选择北极点做为起始点。计算其切平面,然后,在切平面上,利用高斯随机数在切平面上让粒子的投影产生一个随机步,之后再把相应的点的位置信息投影回球面上。 2. 接下来,以新产生的点为起点,计算其切平面,在该平面上用同样的办法,产生新的随机步。 3. 然后,经过成千上万步之后,就将得到球面上的布朗粒子的轨迹了。 3. 得到球面布朗运动之后 过完这阵子,我也想有一个自己的球面上的布朗运动,你呢?也想试试吗?基本的方法已经在这里了。没准可以做个小研究,就当是练习吧。例如有如下几个问题: 1. 对于球面上的布朗粒子,爱因斯坦关系是否依然不变? 2. 球面上的布朗粒子的扩散行为是怎样的? 3. 如果加入外力影响布朗粒子,会怎么样呢? 4. 有没有可能和你的平时的研究有啥半毛钱关系呢? 或者有空安静下来,想玩点编程的游戏的时候,就权当一种娱乐吧。也没必要想那么多,先上手试试。 看,我的布朗粒子正在球面上飞奔了! 注:1. Fig.2-3 来源于网络。 2. Fig.4来源于Henry (Hank) Besser and Branden Carrier的poster,'Brownian Motion on Manifolds' 。
个人分类: 那些贝壳们|11342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爱因斯坦布朗运动论文结论的现代理解
热度 1 zhtprog 2016-12-25 13:43
岳东晓博主的《 粘滞阻力、布朗运动、爱因斯坦 》一文介绍了Einstein在1905年发表的关于Brownian motion的论文,并链接了Einstein原文的英文译文。老实地说,我对Einstein的原文并不能吃透。如果哪位老师能完整地介绍Einstein原文,特别是他关于热力学的推导,那我会是感激不尽。 1905年是Einstein的奇迹之年(annus mirabilis),也是现代物理的前夜。当时物理学人普遍接受的理论和我们现在有很多不同,比如Einstein的老前辈Mach就不接受原子论。 Einstein开篇的首要讨论就是提出Brownian粒子和普通分子一样遵守热力学分布。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自然接受这个思想,可以直接从Maxwell-Boltzmann统计出发,就省不少力气。 我们考虑Brownian粒子在一个外力势场U(x)达到热力学平衡后的分布ρ(x)。根据 Maxwell-Boltzmann统计:$$ \\rho (x)=Ae^{-\\frac{U(x)}{k_{B}T}}$$ 这些粒子的分布不是均匀的,因为粒子更倾向于待在势能低的位置上。由于分布不均匀,粒子的随机运动就会导致粒子的扩散,扩散的流量根据Fick's law是:$$ J_{diffusion}(x)=-D\\triangledown \\rho (x) $$ 代入上面的分布后,我们得到:$$ J_{diffusion}(x)=-D\\frac{\\mathrm{d}\\rho}{\\mathrm{d}U}\\triangledown U(x)=D\\frac{\\rho (x)}{k_{B}T}\\triangledown U(x) $$ 因为按假设我们处于 热力学平衡,粒子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粒子在每处的净流量都是零。必须有另一种粒子运动抵消粒子的扩散,而这就是粒子在外力影响下的漂移,其流量和扩散相抵:$$ J_{drift}(x) + J_{diffusion}(x)=0 $$ 我们假设这些粒子的质量足够小,在外力的作用下瞬时达到终极速度。(为啥会有一个终极速度?如果粒子加速的过程不终止,我们就不会有热力学平衡,和我们的假设矛盾!)就象电阻中的电流,我们的漂移流量和外力成正比:$$ J_{drift}(x)=-\\mu \\rho (x)\\triangledown U(x) $$ 其中μ是粒子的流动性(mobility),其物理意义为:在外力f下,ν=μf是粒子的终极速度。漂移和扩散相抵让我们得到: $ D\\frac{\\rho (x)}{k_{B}T}\\triangledown U(x) $ 等 于 $ \\mu \\rho (x)\\triangledown U(x) $ 简化后粒子的分布和外势都从其中消失!我们得到一个独立于具体分布和外力的普遍关系:$$ D=\\mu k_{B}T $$ 这就是动力学中的Einstein关系。 下面我们考虑粒子在流体中的运动。粒子达到终极速度后加速度为零,因此受到的静作用力为零。势场对粒子的作用力和流体对粒子的阻力必须相互抵消。假设粒子是理想的球型,在流体中的阻力满足Stokes公式:$$ f_{s}=-6\\pi \\eta Rv $$ 其中η是粘滞系数,R是球体半径。由于在势场 力f下, ν = μ f是粒子的终极速度,而且 f+f s =0,让我们得到:$$ \\mu =\\frac{1}{6\\pi\\eta R} $$ 代入上面的Einstein关系,我们最终得到:$$ D=\\frac{k_B T}{6\\pi\\eta R} $$ 又名Stokes-Einstein等式。 Wikipedia的 相关文章 写得很好,值得参考。
个人分类: 物理|7643 次阅读|4 个评论
用布朗运动揭示雾霾的稳定扩散过程
热度 1 杨学祥 2016-12-24 15:13
用布朗运动揭示雾霾的稳定扩散过程 杨学祥 网友提问: 蒋大和 2016-12-24 13:17 请杨老师大改这篇关于布朗运动和城市热岛的博文: 1 、布朗运动概念不能用到大气扩散过程,大气湍流扩散不能用布朗运动解释。 G.I.Taylor 是鼻祖, 1921 年的论文。布朗运动放在这里会成大笑话。 2 、请查查 2013 年 8 月 25 日 北京市空气质量情况,那天污染严重吗?比较起来什么污染重要些?和博文中的图没什么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wall 我的回答: 回答问题 1 : 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人们研究布朗运动可以解释不同的物理现象。有人验证分子运动,有人研究随机过程,我注重研究的是小颗粒在大气中的扩散,这并不是标新立异,很多人也这样研究过。 如果您认为这不是布朗运动概念的原来含义,不妨称之为 雾霾扩散的布朗动力。这一扩散过程不受温差和压力差的控制,与温差和压力差作用下的大气扩散过程和 大气湍流扩散没有任何关系。我研究的是在大气不动的条件下,雾霾颗粒在静稳大气中的运动,而 大气扩散过程和 大气湍流扩散过程研究的是雾霾伴随大气一起流动的过程,两者不是一回事。 例如: 热运动 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原子等所进行的不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越高。   分子热运动的试验是布朗运动。   分子热运动的典型现象是分子扩散。   布朗运动是通过花粉在水中的无规则运动的现象表现了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即分子的热运动。而不是花粉的热运动。    典型现象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啊,比如香味的扩散。 组成气体的分子都十分好动。比如你种的茉莉花,一旦开了花,全家甚至邻居都可以闻到扑鼻香气;鱼、肉腐烂了,会弄得周围臭气熏天。组成液体的分子也很好动。你在一杯清水里滴入一滴墨水,墨水就会慢慢散开,和水完全混合。这表明一种液体的分子进入到另一种液体里去了。或者说液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固体分子,也不很安分守己。比如把表面非常光滑洁净的铅板紧紧压在金板上面,几个月以后就可以发现,铅分子跑到了金板里,金分子也跑到了铅板里,有些地方甚至进入 1 毫米 深处。如放 5 年,金和铅就会连在一起,它们的分子互相进入大约 1 厘米 。又如长期存放煤的墙角和地面,有相当厚的一层都变成了黑色,就是煤分子进入的结果。    证明液体、气体分子做杂乱无章运动的最著名的实验,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的布朗运动。 1827 年,布朗把藤黄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浮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奇怪地发现,藤黄的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的不停运动,而且每个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改变得很快,好像在跳一种乱七八糟的舞蹈。就是把藤黄粉的悬浮液密闭起来,不管白天黑夜,夏天冬天,随时都可以看到布朗运动,无论观察多长时间,这种运动也不会停止。在空气中同样可以观察到布朗运动,悬浮在空气里的微粒(如尘埃),也在跳着一种杂乱无章的舞蹈。   发生布朗运动的原因是组成液体或者气体的分子本性好动。比如在常温常压下,空气分子的平均速度是 500m/s ,在 1 秒钟里,每个分子要和其他分子相撞 500 亿次。好动又毫无规律的分子从四面八方撞击着悬浮的小颗粒,综合起来,有时这个方向大些,有时那个方向大些,结果小颗粒就被迫做起忽前忽后、时左时右的无规则运动来了。 你倒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然后向每个杯里滴进一滴红墨水,热水杯里的红墨水要比冷水杯里的扩散得快些。这说明温度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大,并且随着物体温度的增高而增大,因此分子的运动也做热运动。 http://wenwen.sogou.com/z/q179632587.htm 再例如: 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液体,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其实是由许许多多分子组成的。液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不断地随机撞击悬浮微粒。当悬浮的微粒足够小的时候,由于受到的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在某一瞬间,微粒在另一个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超强的时候,致使微粒又向其它方向运动,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就是布朗运动。 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藤黄粉、花粉微粒,或 在无风情形观察空气中的烟粒、尘埃时都会看到这种运动。 温度越高,运动越激烈。它是 1827 年植物学家 R. 布朗最先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花粉的运动而发现的。 作布朗运动的粒子非常微小,直径约 1~10 微米,在周围液体或气体分子的碰撞下,产生一种涨落不定的净作用力,导致微粒的布朗运动。如果布朗粒子相互碰撞的机会很少,可以看成是巨大分子组成的理想气体,则在重力场中达到热平衡后,其数密度按高度的分布应遵循玻耳兹曼分布。 J.B. 佩兰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并由此相当精确地测定了阿伏伽德罗常量及一系列与微粒有关的数据。 1905 年 A. 爱因斯坦根据扩散方程建立了布朗运动的统计理论。布朗运动间接反映并证明了分子热运动。 每个液体分子对小颗粒撞击时给颗粒一定的瞬时冲力,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每一瞬间,每个分子撞击时对小颗粒的冲力大小、方向都不相同,合力大小、方向随时改变,因而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其特征有以下三种。 永不停歇: 因为液体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所以液体分子对固体微粒的撞击也是永不停息的。 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颗粒越小,颗粒的表面积越小,同一瞬间,撞击颗粒的液体分子数越少,据统计规律,少量分子同时作用于小颗粒时,它们的合力是不可能平衡的。而且,同一瞬间撞击的分子数越少,其合力越不平衡,又颗粒越小,其质量越小,因而颗粒的加速度越大,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故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所以,对于颗粒较小的PM 2.5 和PM 10 ,布朗运动会更加显著。 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温度越高,液体分子的运动越剧烈,分子撞击颗粒时对颗粒的撞击力越大,因而同一瞬间来自各个不同方向的液体分子对颗粒撞击力越大,小颗粒的运动状态改变越快,故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来源于 www.baike.com ) http://www.baike.com/wiki/%E5%B8%83%E6%9C%97%E8%BF%90%E5%8A%A8 回答问题 2 : 2013 年 8 月 25 日 北京市空气质量情况污染不是最严重,但是反映了北京地区地表热分布的主要特征:市中心热度最高,外围温度依次降低,这一规律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2016 年 12 月 20 日 北京污染区域和北京地表热分布非常一致,表明空气污染与城市热岛效应有关。 对比图 1-2 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地区地表温度分布与污染物浓度分布有非常好的对应性,表明热岛效应对雾霾形成的决定性影响。 图 1 北京地区的地表温度分布 图 2 2016 年 12 月 16 日 8 时 北京地区污染物分布 请参考原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2920.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63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制造雾霾的元凶:城市热岛效应和雾霾自循环
热度 5 杨学祥 2016-12-24 04:56
制造雾霾的元凶:城市热岛效应和雾霾自循环 杨学祥,杨冬红 雾霾的自净机制:布朗运动 酒香不怕巷子深, 布朗运动建功勋。 分子扩散无远近, 眼见为虚味可闻。 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液体,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其实是由许许多多分子组成的。液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不断地随机撞击悬浮微粒。当悬浮的微粒足够小的时候,由于受到的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在某一瞬间,微粒在另一个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超强的时候,致使微粒又向其它方向运动,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就是布朗运动。 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藤黄粉、花粉微粒,或在无风情形观察空气中的烟粒、尘埃时都会看到这种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激烈。它是 1827 年植物学家 R. 布朗最先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花粉的运动而发现的。作布朗运动的粒子非常微小,直径约 1~10 微米,在周围液体或气体分子的碰撞下,产生一种涨落不定的净作用力,导致微粒的布朗运动。如果布朗粒子相互碰撞的机会很少,可以看成是巨大分子组成的理想气体,则在重力场中达到热平衡后,其数密度按高度的分布应遵循玻耳兹曼分布。 J.B. 佩兰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并由此相当精确地测定了阿伏伽德罗常量及一系列与微粒有关的数据。 1905 年 A. 爱因斯坦根据扩散方程建立了布朗运动的统计理论。布朗运动间接反映并证明了分子热运动。 每个液体分子对小颗粒撞击时给颗粒一定的瞬时冲力,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每一瞬间,每个分子撞击时对小颗粒的冲力大小、方向都不相同,合力大小、方向随时改变,因而布朗运动是无规则的。其特征有以下三种。 永不停歇: 因为液体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所以液体分子对固体微粒的撞击也是永不停息的。 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颗粒越小,颗粒的表面积越小,同一瞬间,撞击颗粒的液体分子数越少,据统计规律,少量分子同时作用于小颗粒时,它们的合力是不可能平衡的。而且,同一瞬间撞击的分子数越少,其合力越不平衡,又颗粒越小,其质量越小,因而颗粒的加速度越大,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故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所以,对于颗粒较小的PM 2.5 和PM 10 ,布朗运动会更加显著。 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温度越高,液体分子的运动越剧烈,分子撞击颗粒时对颗粒的撞击力越大,因而同一瞬间来自各个不同方向的液体分子对颗粒撞击力越大,小颗粒的运动状态改变越快,故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来源于 www.baike.com ) http://www.baike.com/wiki/%E5%B8%83%E6%9C%97%E8%BF%90%E5%8A%A8 布朗运动的后果: 导致悬浮物均匀散布到整个系统。 根据布朗运动,在没有温差和压力差的条件下,进入稳定系统中的悬浮物会均匀地分散到整个系统,局部的高浓度将被逐渐稀释。这是雾霾自然净化的主要动力。清除雾霾不必等风来。 那么高浓度的雾霾是怎样发生的呢?其一、整个系统都达到高浓度,没有稀释的可能;其二、没有足够的稀释时间,形成短时间的局部高浓度;其三、形成局部的自循环封闭系统,阻止布朗运动的扩向外散作用。 研究表明, 逆温层 + 城市热岛效应可形成大城市的雾霾自循环封闭系统,导致区域性严重雾霾的发生。消除雾霾必须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开始。 城市热岛效应   据网上资料,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吸热率和更小的热容量,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大城市散发的热量可以达到所接收的太阳能的 2/5 ,从而使城市的温度升高,这就是常说的热岛效应。 图 1 大城市的温度分布 地面等温线图上,郊区气温相对较低,而市区则形成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出露水面的岛屿,被形象的称之为“城市热岛”。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郊区高 1 ℃ 左右,最高可达 6 ℃ 以上。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对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发现,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区多 5%~10% 。   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热岛成因有三:   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   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   三是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空,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上海观测到的最大热岛强度达 6 ℃ 以上。季节分布还与城市特点和气候条件有关,北京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上海和广州 以 10 月最强。年均气温的城乡差值约 1 ℃ 左右,如北京为 0.7 ~ 1.0 ℃ ,上海为 0.5 ~ 1.4 ℃ ,洛杉矶为 0.5 ~ 1.5 ℃ 。城市热岛可影响近地层 温度层结,并达到一定高度。城市全天以不稳定层结为主,而乡村夜晚多逆温。水平温差的存在使城市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向四周辐散,而附近乡村气流下沉,并沿地面向城市辐合,形成热岛环流,称为“乡村风”,这种流场在夜间尤为明显。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图 2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自封闭大气循环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小的函授比热容(可吸收更多的热量),并且反射率小,吸收率大,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 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比热容(即是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的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 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城市热岛效应主要由以下因素影响:蒸发减少、城市下垫面反射率降低、能量输入,其强度影响为:蒸发减少 0.05g/sm ,热输入增加 120.9w/m ;城市下垫面反射率降低 10% ,热输入增加 30w/m ;人工能量输入 10w/m ,城市中总热输入增加 160.9w/m ,由于受空气对流的影响,实际热输入约 20w/m ,计算温升约 3.5 ℃ ,这与实际比较相符。当夏季空气流通减缓时,热输入会急剧增加,由于城市蒸发系统适应性低,造成城市温度急剧上升,同时由于空调和火电厂的加速运转又会造成恶性循环,加剧城市大气温升。城市蒸发量减少也形成了城市干岛效应,造成城市上空大气稳定度升高,不易发生垂直对流,易形成近地表高温,产生严重的空气污染(例发灰霾和光化学烟雾)。 对比图 3-4 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地区地表温度分布与污染物浓度分布有非常好的对应性,表明热岛效应对雾霾形成的决定性影响。 图 3 北京地区的地表温度分布 图 4 2016 年 12 月 16 日 8 时 北京地区污染物分布 逆温层 +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封闭型大城市雾霾自循环系统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这时候地面的暖空气上升、高空冷空气下沉,形成的对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成都市气象台台长陈洪介绍,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会加剧雾霾现象。” 逆温层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4 类:一是晴空逆辐射。晴天的夜晚地面向大气释放热量,加热远地面空气,而贴近地面的空气因为夜间温度下降而降低,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二是地形所致。盆地地形因冷空气到来后易沉淀至盆地底部,周边温度升高得比底部冷空气快,形成逆温层;三是暖平流效应。当地面是正常温度时,有暖湿气流或温暖的干气流吹来,便会覆盖在原来的空气上层,形成逆温层;四是当一个地区受高压系统控制时,易形成下沉空气,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会升高,有可能温度比近地面的温度还要高,形成逆温层。 除了逆温层之外,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也会增加冬季重污染天气出现的几率。热岛效应,即城市中人类生产、居住释放热量比郊区多,加热城市上空空气,且加热范围呈现点状,类似于大海中的岛屿,因此称为“热岛效应”。城市上空空气受热后上升,遭遇郊区的低温后又下沉,以此循环,形成从城市到郊区的环流。 虽然一般情况下,空气形成环流有利于空气中颗粒物的扩散。但因大城市上空逆温层的存在,热岛效应带来的次环流力量不足以冲破逆温层,不能带来干净的空气,一直都是含有大量水汽和颗粒物的空气在来回循环。这样的次环流不仅不能扩散污染物,反而还可能会将郊区近地面的颗粒物带回到城市中来(见图 2 )。 http://news.163.com/16/1217/02/C8F28AS0000187VI.html http://news.xinmin.cn/shehui/2016/12/17/30688584.html 教训:大城市的污染企业外迁对城市雾霾的清除作用有限,不过是扩大了污染范围。 关键性的问题是, 逆温层 + 城市热岛效应可以形成封闭型大城市雾霾自循环系统,即使初始雾霾浓度不高,长期的雾霾自循环也会达到严重的雾霾浓度。 清除雾霾不必等风来 2016 年 12 月 16 日 起,今年入秋以来最大规模的雾霾“突袭”北方多个城市,华北、黄淮地区的12省市深陷“霾伏”,京津冀等6省市23个城市同时亮起红色预警。   过去一周,看着雾霾笼罩下的城市,有不少网友表示不解:既然公开数据显示,每天污染物排放量都是差不多的,霾怎么突然就来了?还有网友猜测:是不是不刮风才使霾不断堆积的?   呼和浩特市环保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科科长白金说:“霾的形成,一是因为污染物的增加,二是因为静稳天气导致污染物扩散条件变差。”   白金介绍,垂直逆温和水平静向风共同导致静稳天气的出现,静稳型重污染天气是指由于出现持续不利于扩散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大范围积累,最终可吸入颗粒物达到重污染水平。静稳型重污染天气主要出现在 10 至 12 月份,就是雾霾高发的秋冬季。   不少专家介绍说,静稳天气空气状态相对稳定,因此不容易让人察觉有风的存在,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无风导致有霾;但其实不是因为“风没了”更容易出现雾霾,而是“风慢了”更容易出现霾。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介绍:“气压的不均匀性导致气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空气流动是由于气压不均衡导致的,空气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如果局部是低气压区,周围的空气会裹挟着污染物向这片区域流动,使污染物浓度上升。反之,如果局部小高压增强,污染物会向四周扩散。”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张时煌等专家曾撰文指出,气压对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有显著的负效应作用。   专家们介绍,霾的来去,表面上看与“有无大风”关系密切,但透过表象看本质,其实“霾要走”是因为气压变化导致空气对流加强,风只是空气对流强烈的一种结果。   区域间的空气对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也不受地区限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认为,京津冀大气重污染,主要是本地积累加上外地传输导致,其中京津冀地区自身的排放量对PM2.5污染的“贡献”为70%左右,周边省市的区域传输占30%左右。   不少专家表示,掌握霾的流动性,区域联动治霾才是上策。京津冀联合治霾行动开始后,今年前4个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地级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超过14%。   不少受访专家认为,雾霾来,不是完全因为无风;雾霾走,更不能依靠起风。大规模的雾霾虽已消散,但要正确认识风与霾的关系,才能更好治理霾。科学识霾,根据自然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治霾,才是长远之计。   有些专家表示,治霾的关键和前提,在于摸清污染家底、追因溯源。要识别污染源、列出污染清单,才能够从根本上进行对症下药。 每一次重污染天气的过程,都是我们更科学认识雾霾、寻求更有效治理办法的机会。从“等风来”散霾,到治霾“不靠风”,需要的是科学的认知与行动。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6-12/22/content_14341731.htm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22/c_1120170875.htm http://news.163.com/16/1222/23/C8U5A024000187V5.html 本文的讨论支持这一观点:清除雾霾不必等风来。 首先,即使没有风,布朗运动也会将城市的雾霾清除,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其次, 逆温层 +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封闭型大城市雾霾自循环系统,破坏了布朗运动的条件 和雾霾扩散条件,是城市雾霾浓度不断积累和增加的主要原因 。 第三,强风是打破“逆温层 +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封闭型大城市雾霾自循环系统”的一种自然方式,对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中国而言,北风有利于雾霾的清除,南风有利于雾霾的集聚。 地球的表面是球面,纬度圈在赤道最大,在两极收缩为 0 。这表明,在北半球由北极吹来的北风在南下的过程中所经过的弧长是不断扩大的,从而导致雾霾不断扩散,有利于雾霾的清除,北风强度越大,雾霾清除得越彻底。 与此相反,在北半球,由赤道吹来的南风在北上的过程中所经过的弧长是不断缩小的,从而导致雾霾不断集中,当污染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就会突发雾霾。南风的强度越大,雾霾的集聚速度就越快。 以上两种条件具有两周(大约 14 天)变化特征:南北风转换、冷暖转换、雾霾消长转换。 潮汐组合 C : 12 月 15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8.93661 度, 12 月 14 日 为日月大潮, 12 月 13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日月大潮和月亮近地潮相隔一天,为本月第三次超级月亮,强度稍弱)。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预报分析, 2016 年 12 月 16 日 至 21 日期间,京津冀地区以及山东、河南等地将出现一次大范围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受大范围区域影响,叠加本地污染积累,预计北京市 12 月 17 日 至 21 日期间将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水平。 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本市将于 12 月 16 日 20 时 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预计 12 月 21 日夜间起 空气质量将逐步改善,届时将根据空气质量实况及预报适时解除预警。 潮汐组合 D : 12 月 21 日 为日月小潮, 12 月 21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 00047 度, 12 月 25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 弱 ) ,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 弱 ) 。 验证:冷周期。 第四,打破“逆温层 +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封闭型大城市雾霾自循环系统”的一种人工方法是消除或降低大城市的热岛效应,恢复布朗运动的自净功能。清除雾霾不必等风来。 城市热岛效应的解决方法与相应措施 城市化建设的脚步几乎不可能被叫停,所以大家所说的减少空气污染,减少汽车、电器、生产制造的热量排放,现阶段也几乎不可能实现,再加上这些也不是城市热岛效应最主要的原因。所以目前要解决城市热岛效应只能从还原绿地着手。 各地政府在城市绿化方面一直非常重视也一直在不断完善,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不但可以吸收太阳热能,还可以吸收各种保温、有害气体,吸附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城市绿化通常的做法是建设公园、园林、道路绿化,但是地面上可以做绿化的地块越来越少,且地块成本也非常高。楼顶绿化成了城市绿化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大部分楼顶一直闲置,地块成本几乎为零,种上草坪之后一平方的成本也就 100-200 元间,远远低于地面绿化,有专家得出结论:如果城市的屋顶有 60% 做了楼顶绿化,城市热岛效应将会消失!所以城市绿化对于城市热岛效应的抑制或消除起到决定性的地位。而低成本、低维护费、有效的屋顶草坪成了大面积楼顶绿化的唯一选择。 http://www.lvditie.com/xwdt/369.html 具体做法是: 1 .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 .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 .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室外新鲜空气引进室内,以改善小气候。 4 .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 .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在现有的条件上的改进: 1 .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 . 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 .此外, “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面温度。 5 .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http://baike.sogou.com/v85085.htm?fromTitle=%E7%83%AD%E5%B2%9B%E6%95%88%E5%BA%94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1475 次阅读|6 个评论
详解自仿射随机过程
sanshiphy 2016-9-26 15:36
目录: 一、定义 二、性质 2.1 平稳过程的自仿射性 2.2 一定条件下均值为0 2.3 绝对值高阶矩 三、例子 3.1 布朗运动 3.2 Levy Flight 3.3 分数布朗运动 延伸阅读: 1、 《如何直观地理解自仿射单分形与多重分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0199-558531.html ) 2、 《分数布朗运动及其模拟( Fractional Brownian Motion )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0199-736007.html ) 详解自仿射随机过程V1.0.pdf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4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题讨论班:布朗运动(周池春)
GrandFT 2016-4-27 22:48
题目:布朗运动 主讲:周池春 时间:2016年4月28 号 星期四上午10:00 地点:北洋园校区32楼343 提纲: 1.高斯型随机变量简单介绍 2.朗之万方程 参考文献:《A modern course in statistical physics》 L.E.REICHL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1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学的足迹】1827年 发现布朗运动
热度 10 Penrose 2016-1-18 15:24
节选自“改变世界的科学” 丛书 之《物理学的足迹》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926do=blogid=946900 常言道:“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生命在于运动,其含义不仅仅是指维持健康的生命需要不断地运动,还从另一方面体现生命的典型特征——运动。大到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小到世界上最小的细 菌,它们都是在不断地运动着。那么,对于没有生命的物体而言,它是否也在运动?从哲学层面来说,万物都在无时不刻地运动着;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自然界生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也都在做相对运动。在微观世界里,人们无法用肉眼直接看见原子或分子,它们是否在运动呢? 图1.布朗和布朗运动 1827 年,一名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告诉了我们微观世界运动的奥秘。本来布朗是准备用 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活动特征,然而他发现水中悬浮的花粉颗粒,似乎也在不停地运动。起初布朗还以为花粉是有生命的个体,所以在水中“游动”。当他把水换成酒精,又 把花粉晒干,折腾数次后希望能够彻底“杀死”花粉,仍然发现液体中的花粉颗粒还是在不停的运动,换做其他无机小颗粒,也是“运动不止”。有意思的是,他把颗粒运动的轨迹给记录下来,这些轨迹简直是一团糟乱的线——毫无规则可言,而且温度越高则运动越剧烈,显然,这并不是生命体的运动方式。作为科学家, 1828 年布朗把花粉颗粒的运动写出了论文,描述道:“在经过多次重复的观察以 后,我确信这些运动既不是由于液体的流动,也不是由于液体的逐渐蒸发所引起的,而是属于(花粉)粒子本身的运动。”后来人们把这种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称作“布朗运动”。 图2.布朗运动轨迹 布朗运动发现后的 50 余年里,科学家一直没有很好地理解其中奥秘。直到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广泛被人们所接受之后,才有人指出,布朗运动其实是花粉颗粒受水分子的不均匀撞击所致。因为液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微观状态下的分子会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从而不断撞击悬浮颗粒,当悬浮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的液体分子撞击将不能达到平衡而驱使颗粒朝某个方向运动,由于分子热运动是无规则的,故反映到颗粒的运动也是无规则的,温度越高使得热运动越剧烈,颗粒度越大则颗粒受到的撞击更容易达到平衡。因此,布朗运动实际上间接反映了分子热运动现象,也是原子分子存在的间接证据。 图1.布朗运动 微观解释 布朗运动定性上可以用分子热运动来解释,不过许多人其实一直对分子和原子是否存在仍持怀疑态度。直到 1905 年,科学伟人爱因斯坦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次对布朗运动给出了定量的理论解释。爱因斯坦还从理论上给出了分子热运动的统计力学模型,并预言只要精确测定颗粒在液体中的扩散速度就可以给出阿伏伽德罗常数值。阿伏伽德罗常数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沟通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它表示在零摄氏度、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的分子数目。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分子的物质的量称为 1 摩尔,比如 1 摩尔水的质量是 18 克,大致是宏观物体的常见质量。 1908 年,佩兰依据爱因斯坦的理论,通过实验精确测定了 阿伏伽德罗常数, 并且实验的可重复性非常高。从此,人们彻底接受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丛书简介】 “改变世界的科学”丛书是针对青少年编著的一套大型科普图书,含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医学、农学、计算机科学等9个分册,以编年体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地叙说人类历史上20 000年来最重大的科学发现。本丛书为上海市“十二五”重点图书。 丛书各分册均按照时间顺序来回顾、概括人类的科学活动,以科学发现的历史为主,兼及科学机构的兴衰、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社团的变迁等。丛书通俗易懂,对于青少年了解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乃至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养,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个人分类: 物理学的足迹|19804 次阅读|16 个评论
液态金属马达的宏观布朗运动揭秘
sciencepress 2015-7-1 15:40
经典的布朗运动理论在一百多年前建立,描述了微观分子之间的无规则碰撞行为。最近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由内在动力驱动的毫米级液态金属马达群在碱性溶液中也呈现出类似布朗运动的行为,且动力来自马达与容器底部接触处产生的氢气流。 液态金属马达所产生氢气流的运动轨迹仰视图(其中刻度尺为1厘米)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首次观察到了花粉迸射颗粒在水面上的无规则漂移行为,该现象被命名为布朗运动。而后物理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索,试图建立一套理论来描述这种运动机理。半个多世纪后,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建立的分子热运动理论逐渐成为一种可能的解释。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文对此进行深入量化探究,引入颗粒扩散常数和流体黏度构建公式,定量描述颗粒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在宏观现象与微观动力学之间建立起了桥梁。此后,法国物理学者佩兰开展一系列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然而迄今为止,大部分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均着重于微观的分子间作用,而鲜少有工作从宏观角度加以研究,且颗粒运动大多受周围液体分子无规运动撞击所致。 而这项研究发现,加入铝的液态金属镓铟合金小马达在碱性水溶液中也呈现出类似布朗运动的无规则运动现象。不同于经典的布朗运动,这种随机运动行为的主要动力受马达自身铝原子与溶液作用产生的氢气泡驱动,而非由周围流体分子碰撞所致。并且,这一机制与大尺寸液态金属机器主要受电化学诱发表面张力驱动的原理不同。 此外,研究还设计了类似于威尔逊云室的光学对比试验平台,利用氢气与周围溶液对光的散射差异,清晰显示了液态金属马达运动过程中产生并留下的氢气流轨迹。这种光学对照技术也可为后续研究液态金属自驱动马达的运动行为及产氢机制提供重要工具。 液态金属马达产生氢气流并驱动自身运动的机制 这一研究丰富了经典布朗运动的内涵,同时揭示了含铝液态金属马达群的氢气推动机理,并且为这种氢气轨迹的显示、定量刻画和研究提供了高清晰光学对照技术,对后续的自驱动液态金属马达以及产氢过程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研究相关论文题为“ Self-powered macroscopic Brownian motion of spontaneously running liquid metal motors ”,刊登在近期出版的 Science Bulletin 上(2015,vol.60,No.13:1203-1210),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刘静研究员担任通讯作者撰写。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 scichina1950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5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奇式的爱因斯坦
热度 18 maqingping 2014-3-31 18:53
中国人写自己的著名科学家好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著名科学家必定是从小天资颖慧,从小学中学开始,到大学和研究生毕业,总是在班上或学校里名列前茅,甚至从来都是第一。他们或者是全身心投入到学问中,不懂世事的书呆子,或者是无所不晓的全才。他们如果不是勤奋学习成为学校第一的“来自勤奋的天才”,就必然是聪明得不用学习也总是第一、同学怎么刻苦也无法望其项背的超天才。不少受新闻媒体影响、把爱因斯坦当英雄或神来崇拜的普通中国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爱因斯坦这个最大的天才与中国人心目中的天才是完全不同的。 爱因斯坦可以说是科学家中的传奇人物。与牛顿不同,他没有发明新的数学工具或发现新的物理现象。与中国人习惯想到的科学家们幼年的聪慧不同,爱因斯坦在幼年没有显出什么特殊的才华。他小时候很晚才会说话,以至于人们认为他智力发育有问题。爱因斯坦十六岁时( 1895)想到瑞士苏黎世的联邦高等技术学校 ETH上学。由于在当年十月份的入学考试中未及格,爱因斯坦没能入学。他到另一个学校学习一年得到一个文凭,因为凭这个文凭可以免试进入ETH学习,所以爱因斯坦在1896年10月入学。虽然我们通常认为科学家是勤奋学习的,但是爱因斯坦好象也与勤奋无缘。他的数学老师闵可夫斯基(就是提出时间-空间四维空间的那位)曾骂他是“懒狗”,不少材料说他花在酒吧的时间比课堂上的时间还要多。爱因斯坦的懒惰,也可以由他的学习成绩来说明。爱因斯坦在同年级7名学生中成绩第6(倒数第二),第7是没毕业的Mileva Maric,爱因斯坦的第一位妻子。如果爱因斯坦真的是花在酒吧的时间比课堂上的时间还要多,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爱因斯坦在联邦高等技术学校ETH的学习成绩这样差。从高等技术学校毕业后,爱因斯坦想在学校中找一个当教师的位置,因学习成绩不好未能遂愿。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瑞士专利局中找到了一个职员的位置。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期间继续学习研究物理学,并想得到博士学位。爱因斯坦研究布朗运动的文章受到广泛重视,他大胆地使用了别人在溶液中溶质方面的有关工作,将其移植于对悬浮颗粒的研究上,得出了与热传导方程相同的方程。他的这一工作对于通过观察悬浮颗粒的运动来计算阿弗加德罗常数具有重要意义。 在相对论的发展上,爱因斯坦用相对速度取代洛伦兹理论中的绝对速度,诠释了洛伦兹的假说,反映了马赫以来的物理学潮流。伽利略、牛顿的经典时空观逐渐被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取代。爱因斯坦一直否认迈克尔孙-莫雷实验、洛伦兹和彭加勒的工作对他产生了影响。在广义相对论的发展上,爱因斯坦得益于他的朋友格罗斯曼的帮助和与数学家希尔伯特的交流。爱因斯坦的名气主要建立在相对论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这一公认的成就。 爱因斯坦的另一重要工作是用普朗克的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Einstein,1905c)。这一工作也反映了爱因斯坦的敏捷和大胆,通过这一工作爱因斯坦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上也写下了重要的一笔。有趣的是,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后来发展持怀疑态度。爱因斯坦与量子力学的头面人物之间的主要分歧是,爱因斯坦认为观察的涨落是因为观察手段的不可靠,对上帝来说一切都是确定的。波尔等人则认为世界从本质上来说是不确定的,观察结果的涨落不是完全由于观察手段的不可靠。 布朗运动的分析(Einstein,1905d)和光电效应的量子解释需要的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些似乎是爱因斯坦的特长。这两个工作或者数学工具简单,或者已有较类似的数学分析可以借鉴。相对论的工作则明显不同,其主要公式在洛伦兹的工作发表后已经形成,爱因斯坦必须“重新发现”洛伦兹的工作,而不能只是移植于其它领域。在“重新发现”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诉诸于从原理出发的逻辑推导这一过程。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解释许多现象(这些实际上是洛伦兹、彭加勒等人类似努力已经得到的结果),并允诺许多神秘现象。相对论使寿命延长、宇宙旅行、时间机器等神话在理论上成为可能。狭义相对论允许神秘现象在理论上的存在,很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对于相对论统治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是爱丁顿(Eddington)在1919年对日全蚀的观测。用有利于相对论的结果,爱丁顿一举奠定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以及爱因斯坦的地位。
个人分类: 物理|6543 次阅读|47 个评论
周四讨论班:布朗运动(P. Mwansa)
GrandFT 2013-10-30 15:54
题目: 布朗运动 主讲:Pardon Mwansa 时间: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下午4:30 地点:16教学楼308室 提纲 1,郎之万方程 2,均方位移 3,位移与涨落的关系 4,关联函数和摩擦系数 5,均方速度增量
个人分类: 周四讨论班|2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小粒子与芸芸众生 (1) 显微镜下的醉汉
热度 2 baidawei 2012-12-9 16:31
显微镜下看水中悬浮的花粉微粒,它们是动还是不动呢?哈,你会说,水动它们动,水不动,它们就悬在那呗。慢着,你忽然想到,既然它们有传宗接代的使命,会不会是象精子一样扭动着身体寻找卵子呢?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心里也抱着这样的疑问。他向显微镜下看去,发现那些花粉微粒不仅动,而且是永不停歇的动。只不过,它们动得没有方向,左一下,右一下,如同醉汉一样。 既然如卵子似的目标伴侣并不存在,花粉微粒如醉汉般的行踪似可理解。他试了其它花粉,也看到了同样的运动,不过布朗是个细心的植物学家,他曾经去澳大利亚做过三年的探险远航,期间制作了四千多种植物标本,在船上整齐有致地存放并凯旋般运回伦敦。接下来又描述,分类,编目干了多年,不细心根本干不了这活儿。所以对花粉微粒的运动,他是不会轻易下结论的。 他想是不是有种生命的力量存于这些小微粒里呢?于是他试了试叶子和根磨成的粉,显微镜下他又看到了这种毫无目的,永不休止的运动。 下一步,他自然要看看死掉了多年的植物颗粒,最后到植物化石的磨粉,这个运动仍然“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用他自己的话说:把我检验过的东西都列出来就太多了,可以说,我试过所有的东西了。包括烧过的石粉,煤灰,碾碎的玻璃,等等,只要他们小到一定的尺度,悬浮在水中,我就能看到他们无方向的运动。 或许所有物质都有种动的本质?他没有答案,他所能做的,只是尽力来证明这种运动不是缘于生命,不是缘于液体本身的运动,不是源于电的效应。 他把结果发表,对自己辛辛苦苦所做的实验有个交代。有生之年无人问津,也未因此成名。对于大多数植物学家来说,这个实验或许不完善,生命的解释似乎仍然是最好的答案。 如今,他描述的现象被称为布朗运动。1905年,爱因斯坦五篇著名的论文中,有一篇就是分析布朗运动的本质,从而对原子的存在,盖棺定论 (虽然爱因斯坦说他并不熟悉布朗运动)。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在金融领域,那些定量分析师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个词汇。
个人分类: 科普|3295 次阅读|4 个评论
也说几句布朗运动
热度 9 等离子体科学 2011-3-19 21:32
看到有关于“布朗运动”的博文。正好讲到这一章,也说几句。 布朗运动( Brownian motion )的研究是最后奠定原子论的基石之一。而解释这一物理现象的理论模型在不同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早在古罗马时代(大约公元 60 年),著名哲学家 Lucretius 的科学长诗《 De Rerum Natura 》( 英文版《On the Nature of Things 》在:http://classics.mit.edu/Carus/ ,请直接copy链接)就有过关于尘埃粒子的布朗运动的粗浅描述(作为“原子”存在的证据之一)。这应该是关于布朗运动最早的描述。【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有基于实际观察的“原子论”的学说,这与东方哲学家基于思辨认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学说,是不同的。】 而布朗运动得名于苏格兰植物学家 Robert Brown 在 1827 年对花粉在水中的运动的观测,尽管早在 1784 年一位荷兰科学家就发现了酒精表面的炭粉尘埃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Brown 的观测报告: A Brief Count of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 on the particles contained in the pollen of plants; and on the general existence of active molecules in organic and inorganic bodies 的影印本可以在这里找到: http://sciweb.nybg.org/science2/pdfs/dws/Brownian.pdf 布朗运动的基本物理现象是: 1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做无规运动; 2 )其对初始位置的均方根偏离与测量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 最早在理论上研究布朗运动的是一位丹麦数学、天文学家 Thorvald N. Thiele 。他在 1880 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最小二乘法的论文 第一次利用数学工具去寻找 布朗 运动的规律 。后来,法国的数学家 Louis Bachelier 于 1900 年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 The theory of speculation 》中独立地建立了布朗运动的理论模型,提出了股票和期货市场的随机过程分析方法。这也被认为是金融数学的创立。而爱因斯坦( 1905 )和 Marian Smoluchowski ( 1906 )分别独立地在物理上建立了布朗运动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的成功间接地证实了原子和分子的存在,进一步将热力学定律更稳固地放在基于动理学的统计物理基础之上。 爱因斯坦 1905 年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 über die von der molekularkinetischen Theorie der Wärme geforderte Bewegung von in ruhenden Flüssigkeiten suspendierten Teilchen 》可以在这里找到: http://www.physik.uni-augsburg.de/annalen/history/einstein-papers/1905_17_549-560.pdf 其英文译稿:《 On the Movement of Small Particles Suspended in a Stationary Liquid Demanded by the Molecular-Kinetic Theory of Heat 》则可以在这里找到: http://users.physik.fu-berlin.de/~kleinert/files/eins_brownian.pdf 这个工作从热力学出发,得到“涨落—耗散定理”(文中( 7 )式);然后引进“迁移概率”的概念,得到后来被称为“ Fokker-Planck ”方程的 14 页最下面的结果和 15 页式( 1 )。最后得到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对初始位置的均方根偏离与测量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的结果( 11 ),解释了 Brown 的观测结果。 后来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 Paul Langevin 在 1908 年论文《 Sur la the′orie du mouvement brownien 》(英译稿《 On the Theory of Brownian Motion 》)从 Stokes 定律出发,写出著名的描述统计无规运动的“ 朗之万方程 ”,利用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平均”与“起伏”的概念,直接计算了布朗粒子对初始位置的均方根偏离,得到了爱因斯坦理论同样的结果。这个工作比起爱因斯坦的理论,物理上更直观,简洁。所以 朗之万方程 及其发展的方法在物理学甚至其它科学的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P.S. : 有意思的是,Langevin的工作实际上没有得到新的结果,如果用现在“世俗”的眼光看,充其量不过是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算不得“创新”。但是这个简单的方法,却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 布朗运动理论,应该是“交叉学科”的典范了。Bachelier的工作(Theory of Speculation——“投机的理论”)在当时没有引起重视,传说甚至被学术委员会投票反对,14年之后他才找到一个正式的教职。只是 因为 Henri Poincaré 称赞了他的工作,他的博士论文才得到了“honorable”。但是即使是 Poincaré 的称赞也只是限于其推导误差Gaussion分布的方法。没有人会想到,到了1990年代, Bachelier的工作会衍生出成千上万的“hedge funds”。这些投机家们所使用的,正是 Bachelier提出的布朗运动理论方法。 另一个影响世界的,是中国计划生育的理论基础——宋健的人口发展方程。这个方程也是基于 布朗运动理论发展出来的分析方法。而中国政府则根据这个方程的prediction确定了“一对夫妻一个孩”的国策,完全改变了现在80后、90后们的生活。其对世界的影响,可能几十年后才知道。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17170 次阅读|42 个评论
地震的原因与预防小试牛刀
yanghualei 2010-8-10 20:27
地震的成因小试牛刀 板快的碰撞原因 :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内部岩浆活动各个切向力 地球实质上是个 球套夹心模型 : 1. 内置铁核 , 2. 中部软硬质分层布局 , 3. 外部是裂缝壳板块 ;自转公转以及内部岩浆活动使得板快相对运动发生碰撞 . 内部岩浆运动类似带膜的布朗运动 , 内部运动怎么导致外部运动 . 估计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力学模型就能解决 地震的防范在试牛刀 解决地震的问题在人不死情况下可以这样的考虑 分地震不发生与地震必定发生人不死两种情况讨论 一、地震不发生 在地震将要发生之前把它消失在萌芽状态, 这涉及对 地震的成因 运行机制 以及对将要发生地震预警及控制性的研究 二、在地震一定发生下 1. 地震发生,但 房子不倒塌使得人不被掩埋致死 故加强对房子进行抗震设计 , 如 实施橡皮房子,进行对新材料开发 2. 地震发生, 房子倒塌但人不在室内 故要 加强地震预测与应急转移机制 的研究 倡议:地震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合作其中涉及 物理、化学、计算机、数学、地理、管理等 各学科都应该小试牛刀
个人分类: 物理漫步|3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统计力学专题讨论班(有讲稿)第六讲:布朗运动(邱荣涛)
GrandFT 2010-6-17 14:06
统计力学专题讨论班 第六讲:布朗运动 时间:2010.6.18 周五上午10:00 地点:16-308 主讲:邱荣涛 布朗运动 1朗之万方程 2谱密度 讲稿:随机动力学与布朗运动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3533 次阅读|2 个评论
统计力学专题讨论班(周五)(即将有讲稿):第三讲 随机动力学与布朗运动(邱荣涛)
GrandFT 2010-4-20 21:04
统计力学专题讨论班:第三讲 随机动力学与布朗运动 (邱荣涛) 统计力学专题讨论班 时间:2010.4.23 周五上午10:00 地点:16-308 主讲:邱荣涛 第二讲:随机动力学与布朗运动 1、基本理论 2、马尔科夫链最简单的马尔科夫过程 3、主方程及其简单应用 4、布朗运动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2727 次阅读|2 个评论
还可以这样炒作
马红孺 2010-1-7 08:12
伊利诺大学的一群人做了一个研究,仔细测量了在复杂介质中的布朗运动,发现其扩散行为不满足爱因斯坦关于布朗运动的结论。Anomalous yet Brownian, PNAS September 8, 2009 vol. 106 no. 36 15160-15164 . 结论并不奇怪,因为环境不同,结论自然可以不同,按照爱因斯坦的思路和实验条件,自然也可以解释实验结果。总体上看,这是一个漂亮,干净的研究结果。但其影响不可能大,只有相关的同行才会关心。更算不上揭示了什么了不起的奥秘,把真理赤裸裸的暴露在世人面前。 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此事,就有了一个报道, 链接在此: http://www.physorg.com/news167934205.html . 研究者说:Like Einstein, we used to think we could describe Brownian motion with a standard bell-shaped curve. But now, with the ability to measure very small distances much more precisely than was possible 100 years ago, we have found that we can have extremes much farther than previously imagined. Like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now that we know the bell-shaped curve isn't always the right way to think about a particular problem, process, or operation, we can begin to design around it, and maybe take advantage of it. And, we can correct the textbooks. 拿爱因斯坦说事是最常见的炒作方式,加上皇帝的新衣,就更能吸引眼球了,虽然皇帝的那个裸体可能并不好看。
个人分类: 胡言乱语|6022 次阅读|7 个评论
概率与复杂性之四:布朗运动
zhouda1112 2009-4-29 10:51
个人认为,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是绝佳的科研对象。像布朗运动这样的课题,在学术界是可遇不可求的。 一方面,它有复杂的观测现象;另一方面,它能引出深刻的理论发展。跟布朗运动息息相关的学科方向非常多,光在数学领域,布朗运动在鞅论、数理统计、偏微分方程、分形、调和分析等等核心数学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其它科学领域,它的研究更是多如牛毛。 历史上对布朗运动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很多,其中包括爱因斯坦,郎之万,维纳,伊藤清等等这样的大师。 布朗运动所呈现的复杂性体现的是分子的不规则运动。也正是基于此,布朗运动成为了分子动力学和统计力学的一大基石。 布朗运动有严格的数学支撑。相比于时下的复杂性研究,布朗运动的研究显然更被理论界所认可。也许复杂性的研究本身能让数学自如发挥的空间就比较有限,显然计算机科学在当今复杂性的研究中更为流行。 不过,只要在复杂性的研究中再提炼出哪怕一个像布朗运动这样的课题,也足够数学家忙活好一阵子。
个人分类: 概率论问题讨论|567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