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贫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这条小鱼在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生之路
songshuhui 2010-5-26 14:13
李清晨 发表于 2010-05-26 9:22 在所有的外科专业中,都有情感和心理上的挑战,但是先天性心脏外科更有其自身特殊的挑战。目睹发现新生儿患有严重的威胁生命的心脏病是一种心灵震撼。但是,对一部分有相同经历,即没有孩子的夫妇经多年努力终于受孕,忍受着怀孕的压力,然后再面了孩子要经受重大手术,对于他们而言,痛苦是双倍的。一个孩子的死亡是任何人在一生中所面对的最大惨剧。先天性心脏外科医生在职业生涯中,多次目睹并承受着这些言语诉说的真相 哈佛大学医学院外科学教授RICHARD A . JONAS 有关市慈善总会要资助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手术的消息一经放出,无论门诊与病房,来咨询的家长明显比平时多了起来。类似的慈善活动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有限的善款肯定要集中救治那些相对轻症的,也即能保证救一个活一个的患儿。在往来咨询的家长中,有相当一部分因不符合相关要求而失望的离去,但也有去而复返的,他们总希望抓住这个救命的机会。 我是第二次看到这位母亲了,昨天来过一趟,今天又来而且还带着孩子过来了。她蹲在我们办公室外的宣传板前,从上到下仔细琢磨着每一个字,生怕漏掉一点细节一个对她们母子来说可能是救命的细节。 大夫,我们的情况 真的很对不起,其实同样的话我昨天已经说过一遍了,今天不得不再说一遍,这是市慈善总会搞的救助贫困先心病患儿的活动,你也看到了,范围只包括七区十二县,你不在这个范围,我们实在无能为力,而且,后面的话我却没说。因为她的孩子还不是一个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而是一种包括多种解剖学异常的相对复杂的先心病,其手术死亡率相对较高,整个术前术后的花费可能够救活3到4个其他简单类型的先心病患儿(比如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手术死亡率几乎为零)。这样的比较当然是残酷的,然而更为残酷的现实是,中国每年约有20万名先心病患儿出生,其中半数患儿需要手术治疗,但由于各种原因每年只有4万~5万名患儿有机会接受手术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贫困。 大夫,你看我们的孩子还能活多久? 我知道同样的问题这位母亲极可能已经问过很多医生了,也许她希望能有哪个医生说她的孩子可以不做手术也可以活很久,也许她将要做一个极艰难的决定。 恩,别家医院咋说的?我试探性地问了一句,啊,孩子4岁的时候我们确诊的这个病,当时大夫说我们孩子如果不手术就活不过3年,可是他今年已经8岁了,就是老说累,总得肺炎。说罢又眼巴巴地望着我,等着一个不知是喜是忧的结论。 这个8岁的孩子,看起来也就是6岁的样子,很瘦,颇为显著的是,这个孩子的颜面、口唇都是青紫色的,嘴唇的颜色接近茄子皮。这是因为其右半边心脏里未经氧合的血,不经过肺而直接流到左半边心脏并通过主动脉运往全身各处,因而动脉血里混进了许多还原血红蛋白,产生紫绀。根据紫绀出现的早晚,可以大致预测出该病人的自然病史。这个孩子是在生后不就就出现了紫绀,理论上预后极差,通常活不过4~5个月,活到现在真的已经很不容易了,但看这个孩子现在的状态,他余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切莫说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她无法筹集到足够的治疗费用有钱不会拖到现在,就目前病情来看,纵使有足够的钱其术后的生存机会也极渺茫了患儿早已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机,此时手术不是救命乃是催命了。可面对一个已经心力憔悴几近崩溃的母亲我该怎么说呢 每年我国都有数万类似的悲剧在不同的家庭中上演,未经治疗的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婴儿中约60%于1岁内死亡。遗憾的是人类现在还没有完全破解先心病的成因,可能与子宫内感染(如科萨奇病毒)、孕妇服用抗癌药、酗酒等有关,因此加强对孕妇的保健,避免与发病有关的一些高危因素也就是每一对夫妻唯一能做的对预防小儿先心病有意义的事了。 区区几万元和一个孩子的一生相比似乎显得无足轻重,但就是这几万元却成了制约某些孩子及时接受治疗最关键因素,而且在孩子死亡之前反复发生的并发症的治疗费用也使得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如果你在网上以先心病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就会发现很多城市都有慈善机构为救助这些可怜的孩子和家庭慷慨解囊,然而面对人数众多的贫困先心病患儿,有限的善款常显得力不从心,杯水车薪的善举又有谁会在乎呢? 我们只好用那个著名的故事来自我安慰,我们救不了所有搁浅在沙滩的小鱼,但是我们可以俯身将这些身边的脚下的小鱼扔回大海,使它们免于在绝望中干渴而死,至少,这条小鱼在乎。 (本文修改稿已发表于《新京报》)
个人分类: 医学|2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巨大的财富与贫困之反差
zeroiszero 2010-4-24 10:42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世行报告称到2015年全球仍有逾9亿人极度贫困,大意是说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拖慢了发展中国家的减贫速度,到2015年全球将仍有约9.2亿极度贫困人口。 我不禁想到,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不知道创造了多少财富,多少万亿的GDP,但是还是始终没有解决9亿多极度贫困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国家、企业、人们以创造财富为目的,而忘记了满足人类生存最基本条件以及让人们更幸福的生活才是财富本身。
个人分类: 思想者|2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德广:倾毕生所蓄 助贫困学子 300万
pikeliu 2010-3-8 13:08
一位老党员、老教授承诺捐出稿费、积蓄和房产筹足300万元 杨德广:倾毕生所蓄 助贫困学子 2010年2月27日 A07:科教卫新闻广告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徐敏 上海师范大学老校长 杨德广教授最近以特殊方式庆祝70岁生日:分别与母校南京市第九中学和南京上坊小学签约,将在两校设立帮困助学金和奖学金。每所学校每年捐赠5万元,首期连续资助5年,共50万元。 这是杨德广捐资助学蓝图的一部分。 他郑重承诺,将自己的稿费、积蓄和房产捐出,筹足300万元,细水长流地资助贫困学生,资助范围将从小学、中学母校,拓展到大学母校华东师范大学。 为何倾己所有付出? 杨德广说,当年,我这个农民的儿子背着一个旧麻袋,口袋里装了3元钱到上海读大学,后来成了大学教授、校长。我对贫困生的困窘深有体会,希望尽自己一份力帮助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我是个有5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永远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是我的人生宗旨。我年事渐高,感觉在事业上很难再有大的作为,因此想多做一点慈善事业。 曾经饱尝贫困之苦 经历过贫困,杨德广的人生底色增添了许多厚重。 他出生在江宁县农村,家境贫寒,七八岁就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中学6年,在上海当工人的哥哥每月寄10元钱给他,其中8.5元缴伙食费后,便所剩寥寥了。在华东师大读书时,吃饭是免费的,每月3元钱的助学金,是他全部生活费。中学、大学期间,因为买不起热水瓶,一年四季只能用冷水洗脸洗澡,下雪天自来水冻结了就用雪洗脸;冬天没有棉裤,就用破布条包着棉花裹在腿上防寒。他喜欢看书,但没钱买,只能周日去旧书店,一看就是半天;喜欢看电影,但没钱买票,只好看看电影画报和剧本。 后来回想起来,苦难的童年,艰辛的青年也是一笔宝贵财富。让我知道什么是艰辛,什么是幸福,思考如何去感恩。杨德广说。 从华东师大毕业后,杨德广先是留校担任团委书记,后调入上海市高教局(现市教委)工作,然后又调任上海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在杨德广看来,现在的贫困学生,得到国家、学校和社会方方面面资助,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心理压力可能更大。所以,与南京两所学校签约时,他表示,会亲自去给贫困学子颁发助学金,我想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贫困学生,要自尊、自信、自强。贫困并不是你的错,你不比别人矮一头。有实力才会有地位,实力指的是真才实学与高素质。 拿出300万元捐资助学之事,杨德广事先与儿女商量过。让他深感欣慰的是,儿女一口答应,回报母校和社会是应该的,我们理解您、支持您! 奉献教育绵延悠长 奉献教育的殷殷之情绵延悠长。 每年1月4日那天,杨德广都要去上海师大工会,捐出2000元入爱心基金。他的学生回忆说:一次,杨老师赶着出差,把钱交给我,让我去工会跑一趟。我以为他欠了工会的钱,心急火燎地跑到工会,才知道是帮助老师完成新年第一捐。 上海师大去年成立了学校教育发展基金,杨德广又是第一捐:2009元;今年又捐了2010元。学校50周年校庆,他又捐出1万元。 每年植树节,杨德广都会向上海师大捐出1000元绿化款。为何对这个节日情有独钟?1996年,杨德广调任上海师大校长时,因办学经费短缺,学校杂草丛生、环境糟糕。杨德广提出以绿气促人气,休息日里组织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义务劳动。校长、书记挽起袖子带头劳动,填平洼地,种草植树,三年后终于把学校建成土不见天、绿树成荫、花不间断、四季飘香的市花园单位。 比整治校园更让师生震动的是,杨德广任上海师大校长期间的约法十章:不要学校住房,不要专车接送,不公车私用,不拿兼职费,不拿加班费,乘火车不要软卧,不参加旅游性会议和活动,不要别人代写文稿,不到学校外宾楼吃饭,不利用职权为个人和亲属谋私利。 对约法十章,有人不理解,也有人非议,杨德广依然故我。 有人说,校长骑自行车上下班有损学校形象。他回答,这是个人选择,无所谓优点还是缺点。骑车可以锻炼身体,又为国家节省汽油。 他不去校外宾楼吃饭,是想迫使自己去学生食堂吃饭,这样可以与学生有更多交流。那次,他在学生食堂听到反映,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师范生,拿到国家助学金后就请客吃饭,有浪费之嫌。之后不久,他在全国师范院校率先改革师范生助学金发放方式,不撒胡椒面,而是倾斜贫困学生。同时学校还在国家助学金基础上增补经费,给予贫困学子更多资助。 亦师亦父培育学生 中国的教育是一个宏大话题,强国之路也好,望子成龙也好,大家都对教育怀着深深期盼。身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杨德广深感责任重大。 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这样的工作节奏,他坚持了数十年,即便在2007年退休后也是如此,每天早上8点来到办公室,晚上将近10点才离开。 在任时,他殚精竭虑谋求教育发展,不畏艰险开拓教育新路;退休后,他有充裕的时间专心致志研究教育理论,针对教育现状发表见解,著书立说。从1979年至今,他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十余项,许多研究成果获国家和市级奖项。 杨德广现在还带研究生,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父。他给研究生上的第一堂课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阐述立志、立德、立业、立言的含义。学生丁静林记得,第一堂课上,杨教授曾问起,同学们考研的动机是什么?顿时,全班鸦雀无声。为了找份好工作吗?是为了从小地方跻身大城市吗?还是纯粹为了求知的愉悦?学生们沉默着,思考着。小丁说:多少年来,我第一次发觉自己如此渺小。庆幸杨老师在我研究生的起始阶段给我打了一针清醒剂,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做杨德广的学生很幸福。他说学生清苦,所以每月为学生加一次餐,邀请大伙儿到家里吃饭,自己下厨做菜。饭桌上,他见学生有些拘束,就不停地给大家夹菜,末了还把盘中剩下的菜进行摊派。席间,他一边看着学生们享受美味,一边与他们谈心。有学生说:一瞬间,我有了错觉,似乎回到了家里,在父母温暖的注视下大快朵颐着。贫困学生经济拮据,或家里遭遇困难,杨德广经常资助他们,甚至还掏钱为学生交学费。 无为何入世,入世有所为,这是杨德广的人生哲言。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捐资助学他用丰富的人生故事诠释着所为的内涵。
个人分类: 爱的教育|1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心接力
longfo 2010-3-1 11:37
我在重庆看到很多贫困方面的报道,很多西部志愿者也都很同情当地的孩子,想要帮助他们。我在想他们除了等待以外是不是也可以做点什么。从很多志愿者哪里发来的信息来看,我发现很多贫困的孩子学习都很好,成绩都不差。当然这些孩子都还小,不能做很大的事情。 但是,我时常告诉自己这里的孩子的物质需求其实远远低于他的精神需求。我把物质需求放在前面的意思就是说,不要把物质给与放在第一位上。孩子最需要的是精神需求。现在很多孩子都希望有个天使掉下来帮助他们,这在童话里面时常发生的故事,在现实中发生的几率较小。我在电视媒体上常常看到那个领导资助贫困儿童了,经常看电视的孩子都是受了这些影响,希望得到资助,可以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其实媒体在这方面是个误导,孩子自身的成长和本身的土壤有很大关系,即使有人帮忙,也需要自己努力,不仅仅是成绩好,综合素质也要高,不然今后的生活也很难过。 我有个朋友考上大学,走到社会上,时常感慨,懂得越多,在自身素质还不高的情况下,生活质量越低,当然,他这种观点有点过激,但是也说明了本身素质的提高有点重要的。我常常感慨,我们生活在上海的农村娃其实就相当于大山里的孩子,唯一不同的是,我们还有一些通过自身奋斗获取生活资源的斗志。而孩子们年龄还小,对于外界的依赖也越大。我想他们如果想走出大山,首先满足的就是精神的武装到位没有。 记得有个故事是这样的,一只蝴蝶将要诞生了,但是却需要挣脱茧子对他的束缚,于是它就拼命的挣扎,结果有个小男孩看到了这个过程感觉到很难过就过去帮助蝴蝶把茧子拿掉了,蝴蝶也就永远失去了做蝴蝶的权利,因为它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 我在重庆开了一个培训班,大约招了 20 几个孩子,我第一课就是如何交流,和社会交流可以获得财富和权力,和人交流可以获得友情和爱情,和自然交流可以获得愉悦和健康,和心灵交流可以获得慰藉。孩子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与人交流,而不是拿了钱去上学,上了学也会遭遇更大的麻烦,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验证了这一点。 在这里我想说,孩子的心灵也需要尊重,他们的路还很长,有一颗坚定的心或许是他们为社会做贡献,今后生活幸福的源泉。 读者回复: noda ,不惧世的心态太重要了 ~~~~ 作者回答:呵呵,有些人没得必要去上大学,在家建设家乡也不错。现在的志愿者被一些领导调动了热情,缺乏了理性,我看问题要理性分析一下再做决定,如果再加上媒体渲染,对这些孩子危害是不小的。 读者 回复:我们这儿有些孩子被慈善和媒体宠坏了,有点飘飘然,认为一切获得理所当然,与家长和其他孩子交往也骄纵得很。其实也是一种自尊心被遮蔽、逃避内心恐惧,很危险的。 作者回答:恩,我看到志愿者去那些孩子家里,房子比我家的还好,一个劲的叫贫困,穿的衣服也不错。我觉得加强心理辅导很有必要,我在县城开了个培训班,第一节课就是交流,我讲了交流的主动性在于奉献,孩子们反响挺好,以后可以推广到乡镇上去,这是个好途径。 读者回复: spsp~~ 真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和我们的学校社工多交流,他们也在做一些类似的小组 作者回答:呵呵。谢谢。你可以去看看我教的学生,网上有照片,武术班的照片。 读者回复:这观点很正确 , 做得太好了 作者回答:谢谢,有些事情我想的可能对,但是操作起来,我发现方法我还不是很擅长。 读者回复:您好,刚看到您在 12 月 21 日发的贴志愿者要坚强孩子们的心觉得非常感动,您一定有丰富的志愿者活动经验,所以发信向您请教一下。 我大一的时候学校组织过一个长征贵州乌江复旦学校资助计划,我和班里几个同学捐助过一个 14 岁的女孩。之后,我们开始给这个女孩写信,大概每个月写一封。大二以后,原来的班级散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继续给这个女孩写信。从她的回信来看她好像不太愿意和我交流,也很少敞开心和我谈她的问题。我对她的关注好像反而成为了她的压力,她似乎总是有种如果成绩不好就对不起某某,必须努力地歉疚感。而我更想让她快快乐乐,即使成绩不够理想也要生活得健康乐观。她今年就要高考了,我们的联系变得没有过去那么频繁,我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她,怎么鼓励她?应该多和她谈哪些方面的问题?请您给我一些建议。 另外,我个人总是行动有些落后,想得比做的多。转眼就快毕业,想利用最后一点在校时间行动起来,多做点有意义的志愿者类活动,希望有经验的同学给点建议,介绍几个不错的项目。先在这里谢谢您。 作者回信:要给与受助者更多的自由,让她建立起来自己的理想,为自己未来的生活准备下充足的精神储备。另外奉献精神本身就是存在的,不存在报答不报答,社会在发展,这种思想会逐步普及开来。参加志愿者活动要有心,不一定要做出多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来,默默无闻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我的朋友组建的优爱助盲协会就可以,如有需要,我帮你联系。另外毕业了并不代表志愿者活动的终结,相反要更积极的参与到志愿者行列里面来,我也在筹划健康中国的公益组织,如果有兴趣,可以一起组建,谢谢您对我的信任,及时联系。 读者回复:谢谢你的回信。反思一下我之前跟那个孩子交往的方式的确不够好,可能反而让她感到些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我会按照你的建议试一试。 你提到的在优爱助盲协会的朋友能介绍我认识吗?我愿意加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多一点行动。 你要在重庆服务到什么时候?我觉得你的想法很好,如果那时我还在上海的话非常愿意成为你协会里的第一批志愿者。 希望保持联系。谢谢你。 作者回信:好的。我在 6 月底回上海。谢谢支持。(联系方式略)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界上哪国人最崇拜钱【鏈接】
jiangjinsong 2010-2-26 02:20
世界上哪国人最崇拜钱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2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图想事儿(1):教育的贫困与一流大学的建设
wangxh 2010-2-10 17:24
估计接下来的数年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会被教育界、科技界炒得天翻地覆,春节过后的两会更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几十年前的经济大跃进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几十年前的文化大跃进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反思,十多前的高等教育大跃进已经使我们捉襟见肘和手足无措,难道我们还要继续瞎折腾吗? 现阶段中国到底更需要什么?一、二所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全国最基本的基础教育;几个根本不着边际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成千上万的基础教育普及者。不可否认,中国有些方面的确与国际接轨了,甚至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已经高于发达国家中产阶级,但是更有相当多、相当多的一部分还处于教育与生活的双重极度贫困状态!真不知道,我们的GPD需要达到多高,他们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1.GDP多高时贫困地区的讲桌才能长上那条腿? 2.人类最原始的学校在树下,他们已经搬到了炕上...... 3.如果我们花费几十亿甚至数百亿换一个诺奖,他们是否会感到祖国的强盛? 4.中国更需要谁?她还是诺贝尔! 图5: 2005年1月11日 ,最近几天,我国大部分中小学已进入期末考试。金滩小学是 甘肃天水市 秦城区的一所贫困小学,因为 教室狭小光线差及没有取暖设施 ,这里的 68名小学生是在室外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里进行考试 的,老师说, 教室外的温度比教室里的要暖和些 。(中华美德网: http://zhmdw.com/xunxi/flash_play.asp?id=1289 ) 图6:2004年12月3日,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李家庄小学学前班的学生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教室里上课。由于资金困难等原因,青海高原东部山区的一些中小学校取暖问题较为突出,很多学生瑟缩地在教室中苦挨冬日。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中华美德网: http://zhmdw.com/xunxi/flash_play.asp?id=1103 ) 一句俗话:一支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其他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心之悟|7452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从女研究生杨元元的不幸说起
wangdw 2009-12-29 08:33
从女 研究生杨元元的不幸说起 一些天前,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 11 月 26 日 ,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身亡。年轻轻的就走上绝路,痛苦啊!原因是什么?就是贫苦! 杨元元 生前照片(来自网上) 杨元元六岁丧父,母亲又下岗了,日子太苦了,下岗工人要养活两个小孩,她和弟弟。现在,独生子女成家可以生两个小孩吧。可是在城市里,几乎没有想要两个的,因为养个小孩负担真重!年轻人对住房是望而生畏,不能啃老,就成房奴。一下岗工人,自己还生病,要养活两个小孩,多么不容易啊。她们姐弟俩也真争气,她考取海事大学的硕士,弟弟考取北京大学的博士。 因为贫困,她只好带着母亲上学。学校 根本不照顾,还不许她们在学校宿舍里住。学校 领导甚至说什么没钱不应该来读书。这口气多象黄世仁、南霸天说出来的!一点人性也没有了。难道现在大学就是给有钱人办的吗?!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优越性。记得 60 年代我们在学校时,就有助学金。贫苦学生一样可以上学!现在不是也扶贫吗?这样的大学好象不是开在中国似的?!这样的一个大学是新建的吧,没有好传统吧! 有人算了一笔帐,在过去,住房、上学和看病都是公费,相当现在的 90 多万。我看后也笑了,现在生活好多了,过去是艰苦。我们大学分到东北,先当工人,每月定量中只一斤大米,其他多为苞米面。现在年轻人要说了,你们那时真好,现在粗粮更贵!时代变了嘛。 杨元元是个懂事的学生,也是个孝顺的孩子。在武汉大学读书时就带着下岗的母亲。她在武汉大学还是学生干部,表现很好。 一个国家的人才就这样没了,上海海事大学的官老爷们,你们的良心何在?你们的党性呢,跑到哪里去了?!教育部门的官员思考思考吧!还有杨元元家的地方官员们,对她有病的下岗母亲应该关心和照顾点吧?!
个人分类: 研究生、大学生|4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一研究生自杀
pikeliu 2009-12-12 16:24
上海市一女研究生自杀 2009-12-12 10:07:00 来源: 天津网-每日新报(天津)  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女研究生杨元元,因为家庭贫困等原因而带母求学,向校方申请为其母亲安排住宿,但是学校拒绝后要求她在校外租房。在找房没有着落的2个多月里,杨元元与母亲共同挤在宿舍的小床上。最终她在5天5夜没合眼、精神彻底崩溃之际,于宿舍卫生间自杀身亡。杨元元自杀前一天感叹知识难改变命运。 综合《武汉晚报》《新闻晚报》报道 女研究生误读了什么 笔者注意到,即使对杨元元充满同情的网友,也对她的选择很不赞同。事实上,只要细读报道,就不难发现,杨元元以结束生命的方式以求解脱,与她本人对社会、对自己的一系列误读直接相关,揭示这些误读并警示于社会,才是目前真正有意义的。 对社会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她把读本科时带母求学、武汉大学破例允许她们母女同住学生宿舍,认为可以在各高校均可通融,以致在决定考取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时,没有过多考虑带母上学可能带来的困境。当校方依照有关规定拒绝了她的要求后,毫无思想准备的她一筹莫展,最终因压力过大而自杀。 对自身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对自身责任的狭隘理解上。本来,带着母亲读完了本科,也工作了一段时间,生活刚刚有了起色,却又不顾条件,执著地报考研究生,想再一次以带母求学的方式完成研究生学业。表面看来,这是一种向命运抗争的不屈之举,但是由于力所难及,反而给自身、给母亲带来了更大压力。此外,当其身处困境时,除了5天5夜没合眼,精神彻底崩溃,没有想到多向亲友们寻求帮助,而是默默扛起全部压力。无论是性格上的过于内向,还是处理问题时的思路过窄,杨元元对责任的误读都是显而易见的仅仅因为不能照顾母亲而自杀,为什么就不想一想,母亲不仅仅需要她的照顾,更需要她活在这个世界上陪伴自己呢? 贫困不是个人的过错,向命运抗争以求改变贫困现实,当然是值得称道之举。但是在抗争的道路上,我们更应该认清方向,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以求理想的抗争效果。而所有这一切,前提都是对社会、对自身的清醒认识。忽略了这一点,杨元元式的悲剧自然难以避免。(马龙生) 贫困生的上升通道太过狭窄 从新闻来看,学校拒绝杨元元母亲进入学生宿舍居住,成为压倒杨元元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不错,杨元元在武大就读时,学校为其提供了种种便利,这也是维系杨元元继续学习下去的重要希望源泉。不能说上海海事大学没有责任,但如果只是将反思的目光局限于并不具备太多社会责任能力的学校,既不切乎实际,也会让我们忽视了问题的本质所在。 身处贫困之中的杨元元,生活异常困难,年龄偏大,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但仍然笃定选择继续深造,期望有一天,学富五车后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现实社会面前,知识与自己的社会岗位仍旧相去甚远。就算杨元元知识再渊博,并不表明她就一定拥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会。 还记得那个颇有点血性的海归博士孙爱武吗?宁愿站在街头摆摊为生,赚取微薄收入,也不愿被委以低薪。好在在舆论的关注下,孙爱武的最终结局还算皆大欢喜。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这样通过舆论实现理想就业的可能。更何况,杨元元是一名在读研究生,既不可能常态性地就业,一旦脱离武大环境,缺乏新的关怀机制加以衔接,生存压力自然与日俱增。 记得前不久共青团南京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组织的一项调查发现,贫困生心理压力主要有三个:回报父母高期望造成的焦虑感,相对剥夺造成的自卑感和未来就业困惑造成的抑郁感。贫困大学生一方面渴望竞争,寻找到理想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同时又害怕竞争,害怕竞争中的失败,害怕选择带来的风险。 贫困生的种种担心,归结为一点便是上升通道太过狭窄。虽然建立了一些倾向于贫困生的扶助机制,比如助学贷款等,确实也解决了一些贫困生的实际问题。但这些机制过于刚性,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以致显得有些冰冷。尤其是那些边缘地带的少数个别现象,单一的扶助机制,并不能全部解决他们的急需问题。 就杨元元一事而言,她的学业问题学校或可通过相关机制加以解决,但其母亲的生存问题显然不是学校能够承载的,那么,到底应由谁来解决这位老人的生存问题呢?遗憾的是,面对这个问题,杨元元没能找到答案,这或许是悲剧的真正根源。(陈斌) (本文来源:每日新报 ) 据本人所知,长三角的Z大学一位生物医学类的学生也因家庭贫困等压力而寻求自杀。经抢救,保住了宝贵的生命。如果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学校要承担何种责任?学校(研究生导师)以后会有胆量招收家庭贫困的学生吗?
个人分类: 导师与研究生|3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能否改变命运
huangtao07 2009-12-12 12:48
从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演绎到现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在人们的眼里一直是能够赋予人生活动力的东西。但是杨元元之死,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一理念重新考量。如果把这个事件看做是一个偶然出现的个案,自然没是有多大的讨论意义,但是随着杨元元们的群体慢慢壮大(某校一个月发生六起学生跳楼事件,一起我就在现场,亲眼目睹),我们不得不去正视这个问题,不得不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当今的知识分子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在即将面临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刻选择了放弃呢?
个人分类: 历史哲学|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俺村的百岁老人
蒋高明 2009-12-9 01:16
蒋高明 尽管我是在老家长大的,可自从考上大学后,就很少回家。从高一算起,离开家乡近31年了,在2007年之前,笔者还没有听说过俺村就有一名百岁老人呢。 这位老人叫蒋周氏。没有名字,用传统的命名方式,即她娘家人姓周,嫁给了姓蒋的农民,有了这个名字。丈夫曾经当过民兵,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中被还乡团暗杀了,老人40多岁守寡到今天。具体的出生日期她已经记不得了,但村里的档案显示,在1955年,她的年龄就有52岁。那是用毛笔字记录的年龄,用红色字体墨水填写的年龄。笔者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曾经看到那张发黄的登记表,是村里的会计出示给我们看的。 遗憾的是,村里后来给她重新登记户口时,将她的年龄少报了7岁。这样,县民政部门只承认她的年龄为99岁。笔者认识老人官方户口显示她的年龄是97岁。实际上,据村里人尤其老人家的直系亲属讲,她今年已经106岁了。 年龄如果超过了100岁,县民政部门每月补助100元。因为户口重新登记少算了她的年龄,老人得不到这个补助。 人即使活到97岁也不容易,笔者2007年第一次听说这个事的时候,当时就决定,我个人每月掏100元补助老人,让老人享受到政府百岁老人的补助。 镇后村里领导为此还专门开了一次会议,让老人坐在主席台上,接受笔者的首笔款。老人非常感动,逢人就说她的命是共产党给的,是毛主席给的。 会议后,村里决定将老人搬到大队部住,她原来住的房屋被雨泡塌了。去年一场雨非常大,如果不提前搬出来,就会出人命了。 目前老人仍是自己做饭,还在家门口种玉米,干一些简单的体力活。其不多的家产,是一张床、一个出嫁时带来的的柜子、一个用泥巴烧成的灶具,饱含了太多的历史故事和辛酸。老人家在谈到一些伤心往事时,失声痛哭。 今年7月,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黄承梁主任前来看望老人,并给了慰问金,当老人看到慰问金上的毛泽东的头像时,一个劲地弯着身躯鞠躬。 在偏远的山区,我们的农民还很贫困,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于觥筹交错之间,一餐的剩余往往是这等百姓两三年的日常费用。一名腐败的官员灰色收入,甚至超过了一个贫困县的财政收入。可是,有关部门不肯拿出可怜的一点钱,给老人一点心理上的安慰。 按照规定,老人要得到能得到政府的100元/月补助的时候,还得再活1年。 好在明年就能够达到要求了。 图1 百岁老人蒋周氏。新衣服是村两委给买的 图2 为老人百岁捐款现场 图3 市、镇、村级领导与百岁老人在一起 图4 睹物生情,老人回忆起往事伤心痛哭 图5 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黄承梁(右2)主任看望百岁老人 图6 老人依然用这个泥制炉灶生活做饭,使用的是传统的柴火。这样的炉灶人类使用了几千年了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4744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是贫困的根源之一
iwesun 2009-11-22 15:31
科学是贫困的根源之一 刘晓东 :《 科学网的流量 》 『 科学网的点击流量一直比较大,像我这样的小博客每天也有一,二百的点击,不过我发现从去年到现在情况有一些变化。 以前新贴子出来,当天就有 100 余浏览,现在大约只有 50 左右,以前相关博文能够通过关键词连接,现在就少了。 』 这就是人道和天道, 人道是奉有余而损不足,天道是损有余而奉不足 ,也就是所说的马太效应。 科学是人之道,是逆天,是奉有余而损不足,这是科学越发展,劳动人民越贫困的根源之一。 忽悠科学发展观,越忽悠越贫困。 合久比合,分久必合,就是天道和人道的演化。 从社会这个信息系统看,就可以知道,到底什么人热衷忽悠科学,都是些能够掌控人道的大鸟。 到底如何解套? 还得请 繁体字仙狗 来忽悠他的理念。 PS: 蔣勁松 :太反動了,哈哈哈! Me :俺说的可一点没错,不信你可以去搞统计分析,看看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鲍得海 :马太效应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从其起源上看, 马太效益并不是科学 ... 是人 + 神学! 科学使所有人的绝对财富增加,人学使一些人的相对财富减少 ... Me : 你说的不完全,科学(老鲍这个科学是限于人和物质斗而取胜的学问)和人学是结合的,以前大家都是一根木棍,实在不行,就去抢,大不了多挨几棍;现在不行了,你是木棍,人家是原子弹,你还抢啥?老老实实吃糠咽菜吧。 科学目的就是最优化,单元的多余功能统统灭掉。 以追求强大为目的的科学,作为工具,加剧了人道的横行。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971 次阅读|7 个评论
“无声的危机”
xupeiyang 2009-10-16 14:06
 贫困是无声的危机,不仅严重阻碍了贫穷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是当前地区冲突、恐怖主义蔓延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 为引起国际社会对 贫困 问题的重视,动员各国采取具体扶贫行动,宣传和促进全世界的消除贫困工作,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 联合国大会 根据联合国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确定 每年 10月17日 为国际消除贫困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要求各成员国宣传和促进全世界消除贫困的工作,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农民怎能不贫困
zengzhiyong 2009-5-3 23:12
转: 中国农民怎能不贫困 李昌平 近段时期,我主要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国家级贫困县走动。走了一些穷地方,发现贫困的原因并不那样简单:贫困就是因为农民素质低、没文化、愚昧、自然环境条件差,等等。我们把贫困的原因归结到穷人本身,好象贫困与政府、制度、主流人群没有多大关系。不是的!在很大的程度上,贫困源于没有权利,源于主流社会设计的不合理制度。 我先从一个故事开始讲。我到了贵州毕节地区的一个乡,全乡有 14000 人,有锡矿、铅矿、煤矿,每天从这个乡运出去的矿值约 40 万元。开矿的是浙江、四川、云南的 大老板 ,他们每年给乡政府提供的税收不足 50 万元,但来来往往的运矿车辆,每年损坏路面用以维修的资金不少于 150 万元。矿开了,资源没有了,环境破坏了,并且矿是有毒的,矿工没有任何劳动保护,每个劳工在矿里只能工作三个月就不能再工作了,时间长了有生命危险。这样的劳动,每个矿工的工资不到 300 元 / 月。如果你到矿上看到那些矿工,你的第一感觉是矿工和牲口没多大的差别。不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的人是很难理解 宁可累死,不可饿死 的现实选择的。说那个地方穷,每天却有那么多财富源源不断的运出来。我算了一下,那个地方的人均 GDP 超过了 10000 元,但他们的人均纯收入不到 700 元。这是什么 GDP ?我取了一个名,叫垃圾 GDP !发展不是硬道理吗?开发了资源,资本家得到了财富,当地的人民分享了发展的什么呢?不仅没有收益,而且还受害,房屋倒塌了,储藏红薯的地窖掉下去几 十米 ,还有水库的水漏掉了,等等 【个人认为贵州的确是这样,最近了解到贵州属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的高发区,其根源都来自矿、煤矿、磷矿等等, 50% 贵州人氟中毒。贵州也是个畸形消费的地方,有钱的人都是这些矿老板,当然还有就是众多的贪官,最近中央台才播了关于地方官员瓜分数亿元国家划拨的农民工培训补贴新闻】 第二个故事:我去云南的一个贫困县,那些原始森林是九十年代以来砍伐的,砍树的时候没有任何补偿,因为主流社会的人说森林是国家的,砍伐森林自然不关当地人的事了。没有砍伐森林的时候,当地人主要以狩猎为生,辅以简单的农作,生活还是比较舒坦的。树砍了之后,当地人不得不从狩猎生活转向农耕生活,千辛万苦地造了梯田。最近几年,主流社会要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政府强制当地人退耕还林。森林砍了,没有补偿;辛辛苦苦开的梯田,一个文件下来,说补给你每年三百斤粮食,给 5-8 年就了事, 5 - 8 年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我身临其境的时候,无比的羞愧,为我们主流社会的人 满口的仁义道德羞愧。很多人讲保护动物的时候表现的无比善良和慈悲,而面对弱势的同胞却是如此的不道义! 当我走进贫困的深处面对贫困的时候,我实在没有理由指责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他们没有错!我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对贫困有了新的认识。 一 制度与贫困 至少有十几种主要的限制穷人权利、导致贫困的不合理制度,需要我们重新检讨: 第一,产权制度上面的两个故事都与产权制度有关。国家一句话:矿产资源属于国有,这就割断了资源所在地人民与资源的联系。国有是谁有呢?谁有权审批矿产资源开发,谁就代表国家了。什么人有权开发国家的矿产资源呢?制度规定只有资本家。当地人是国民,我们在制度中找不到国民的位置。有人会说,国民分享税收啊!谁代表国家征税呢?当然是几个人的事。 1 吨煤 35 元 -50 元的税收,可是一车装 10 吨却只算 5 吨,白天运 10 车计税,晚上 100 车不计税;就是征了税,当地的老百姓又如何实现分享税收收益的权利呢? 如果说森林、矿产资源是国家的,穷人分享不到收益也就罢了,但本来是穷人的财产, 国家 也要占有。比如说,农民集资办起了电,产权属于谁?属于国家的电力总公司;农民集资修了学校,产权属于谁?属于代表国家的教育部门;农民集资办的厂,产权也属于国家;农民集 资办起了电话,产权属于国家信息产业部;农民集资办的公路、桥梁、水利设施等等,产权都不属于农民。既然是农民集资办起来的,为什么农民没有产权收益呢?如果把农民投资的电力、交通、能源、通讯等等基础设施,都让农民分享产权和收益,农民也不至于这么苦、这么穷。谁剥夺了穷人的产权? 不仅如此,上个世纪 80 年代后期,国家鼓励农民办粮食加工厂,一个加工厂要投资几十 万、几百万。到了 90 年代,国家一个文件下来,不允许农民经营粮食了,农民损失惨重!国家不承担任何责任;八十年代政府鼓励农民贩猪、宰猪,九十年代,要 定点屠宰 ,农民办起来的生猪 一条龙 全垮了,谁也不赔啊;八十年代后期,允许农民经营种子 、农药、化肥,九十年代,供销社重新专营,把农民害的可苦了。农民由此所负的债是一代人、两代人都还不清的。城里的企业破产了就破产了,农民的企业被逼得破产了,钱还是要还的。农民怎么不穷啊! 第二,财政制度 农村电力、电话是农民自己集资建起来的;城里的电力、电话是国家投资的,城里人用的电和电话比乡村便宜;农村的学校是农民自己集资建的,农村老师的工资是农民自己开的。城市里的学校是国家建的,城市里老师的工资是国家财政开的;城市里的公路是国家修的,一公里就是好几百万甚至千万,农村里的公路主要是农民自己修的,农民修了公路,国家去收费,路坏了之后又要农民自己修。农村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农民自己集资的,当然国家也有财政支持,但那是杯水车薪。都是中国的公民,在占有财政资源方面,标准是不一样的。剑川县黑桃树乡大满山红的那个村子,农民自己集资来办电,一根电杆,从山下运到山上去,要用四十个人抬两天,中途回不了家,还得在半山腰过一夜。城里的人什么时候这样自力更生过啊!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覆盖农民的。这个极大的不平等说也是白说,不说也就罢了。可是,主流社会的人却破坏农民自己的保障制度。去年 3 月 1 日生效的《土地承包法》, 规定土地承包 30 年、 50 年不变。假设我今年有十五、六岁,过五、六年,要娶妻、生子 ,我这一家人一分地也没有,政府也不给我任何的补偿,社会保障制度也不包含我,我怎么生存啊!生在农村,是一个农民,就应该天然的有拥有土地的权力,谁有权力剥夺人生存的权利?!每一部法律都不能违背《宪法》,《宪法》要保障人权,农民最基本的权利就是拥有土地,拥有生存的权利。站在城里人的视角,《土地承包法》这是一部很好的法律,固化土地承包关系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廉价的农产品,供给城里人消费。我们有没有考虑到、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他们怎么生活?我们为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提供了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呢? 第四,金融制度 中国的银行叫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叫国有商业银行。城里人可以用身份证贷款买房,乡下人不可以;城里人可以用房作抵押贷款,农民的房子也是房子,为什么不能用他们的房子、土地去抵押贷款呢?农民也是国民,为什么国家的银行不承认呢?农民的财富也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也是人民币的基础,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不承认呢?如果我们农民的身份、农民的山、农民的地、农民的房,也能在银行里抵押,那农村也不缺投资,农民也有钱发展。现在,农民贷款生产农产品供城市人享用,贷款也是那么、那么的难,利息还高于城里几倍。外国银行不下乡,中国的银行也进了城,国家又不允许乡村民间金融存在,难道农村指望太空人提供金融服务不成! 第五,税收制度 农民的人均收入是(每年) 2000 多块钱,不是可支配收入,这些收入中还含着种子、自己和牲口吃的粮食。国家按农户农产品产量的 8 . 4 %来收取农业税,但如果把农民自己消费和投入生产的这一块除开,那肯定是 20 %多或更高的税率了。再如果把粮食加工流通环节的税率考虑进去,农业的税率可能就在 30 %以上了。一个农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就只有几百块钱,要交税;城里人一个月有几百块钱的社会保障。城里人做生意亏本,可以不做;农民种地亏本,可不可以不种?不种(的话)可不可以不纳税?不可以,不种地照样纳税。农业是最弱质的产业,农民是最弱势的群体,却面对最不优惠的税收政策。农民怎么不贫困呢? 第六,资源的配置制度 就说说扶贫的资源配置制度吧。国家的扶贫资源是属于穷人的钱,这个资源是由谁来配置的?是干部来配置的。谁跑步 钱 进、谁跑的勤就给谁。跑到扶贫资源是要付成本的,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下拨是要雁过拔毛的。这些资源到了项目点、到了社区该怎么使用,还是没有穷人的发言权,还是国家干部说了算。不少贫困地区搞工程招标,谁主持,是干部,谁有权参加投标,极少数有钱的人,穷人在哪里呢?占 99 %的穷人被排斥在外了。 我们在贵州大山里扶贫,不到 1 万块钱可以修 1 公里 5 米 宽的山路,而政府去做扶贫,修 1 公里同样的路要 8-10 万块钱。那我们怎么配置资源呢?到村里去跟老百姓谈,群众说要修路,我们问怎么修,他们说,政府只要提供炸药、铁锤、碎石机、碾压机、技术员就可以了,劳动力由他们自己组织。这样 1 公里路 3000 - 8000 元钱就够了。钱给他们,我们来做协作者,跟村民一起买炸药、机器,铁锤,风里来、雨里去,两年里 6 万多块钱修了 26 公里路。 26 公里路要是政府修,至少要 200 多万。 如果法律制度来配置扶贫资源,肯定会比干部权力配置更有效力;如果资源到了社区,由老百姓主导资源的使用,就可以用很少的钱办很大的事,因为中国农村有的是过剩的劳动力。有权力的人相信权力配置资源,有钱的人相信市场配置资源。其实,在解决贫困的问题上,权力配置资源不是最有效的,这个好理解;市场配置扶贫资源解决贫困问题也不是最有效的,这点很多人还没有认识。中国农村每天有 3 亿的劳动力在家里打麻将,中国农村每天有大量的事情没人干,过剩的劳动力市场配置不起来。中国解决农村贫困的最大资源是农村劳动力,配置农村劳动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农民自己的组织。只有民间组织把劳动力资源配置起来与其他资源相结合,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最大化。 我们这个国家,权力和市场配置财政资源,配置的结果,是绝大部分配置给了强势阶层。医疗资源 80 %都在县以上;教育资源主要是配置在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配置在城市里。在不少地方,扶贫资源和公共资源配置成了权力和权力、权力和资本的交易游戏。 第七,教育制度、医疗制度 这两个制度差不多,只说教育。人们似乎公认:教育改变命运。中西部的教育能改变中西部人民的命运吗?我看不能,反而使他们越来越苦难。我在我的《扶贫日记》里写过一个高中生,他的父母亲为了培养他这个高中生,借了一身的债,他高中毕业到城里打工,每月的工资 400 元,要用十几年的时间打工来还债。他说只要还清债,再攒够 2000 元钱,他就准备回到他的那个小山村去结婚,再不来打工了。那时候他大概有 40 岁了,就是不回山里,城里人也不会要他打工了。现在的农村教育是什么?贫穷的父母亲,负了一身的债,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好不容易培养一个高中生。高中生给了父母什么回报?没有!他把 20--40 岁黄金的时间给了城里,他得到了什么?没有!到了 40 岁,快要老了,城市和发达地区不要他了,把养老的包袱又甩给了中西部,甩给了穷人。教育是不是抽水机?教育不断的把中西部的资源向发达地区抽,不断的把穷人的资源往富人抽啊! 我读小学时,几毛或一块钱读一年;初中时,一年两块钱;高中时,三块五块读一年;大学时,国家一个月补贴 20 多块钱, 35 斤粮票。现在我的孩子读书呢?小学 100 多,中学 1000 多,中考把录取分数线提得高高的,缺一分 100 元、几百元不等。现在我们读大学,国家给一点钱甚至不给,更多的是学校收钱。我计算了一下,从 85 年到目前为止,农产品的价格涨了不到 7 倍。以稻谷为例, 85 年的价格每斤 0 . 095 元,今年可能高些,涨到了每斤 0 . 6 - 0 . 7 元,以前是 0 . 4 - 0 . 5 元,算涨了 7 倍。相当于农民的收入(在价格上)长了 7 倍。但现在农民教育支出涨了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你说农民怎么不穷!农民能够卖的一点钱,就被我们的教育吸得一干二净,农民是要负债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并且是给发达地方培养人才! -- 就象北大、清华给美国人培养人才一样。医疗制度和教育制度一个样,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赘述了。 第八,就业制度 很长时期,政府谈就业、失业问题,只谈城里人,农民不在这个话语里。直到今天,劳动法能保护的还是城里的职工,失业保障与农民工没有关系。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依然还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更为严重的是在财政税收资源解决就业问题时,农民依然是极少考虑的,常说的再就业工程根本与农民无关。 国家的金融资源也偏向解决城市居民和国有企业职工的就业,每年有数百亿的贷款给了国有企业;证券市场也有更多的资源被输入国有企业。重要的职能就是保障就业。谁给了农民这样的政策资源呢? 解决农民的就业是不是没有办法呢?不是的。国家有很多的机会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例如, 1998 年大洪水后,国家拿出数百亿元治理大江大河,长江大堤每方土 12 元,这样的好事给了大资本家做了,大资本家转包给农村的拖拉机施工,每方土 3.6 元承包出去,一方土坐地净赚 8 元多。如果是从农民就业的角度去考虑,几百亿可以解决多少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数百亿收入。再如,农村还有很多的水利工程待建,有的是要恢复原有功能。假如国家一时拿不出钱来,可不可以让农民先干上,发给农民劳动工积累券,农民可以凭券购买教育、医疗等服务或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 主流社会,面对农民就业难的时候,总是指责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不适应城市社会,不适应市场经济等等,全是歧视性的语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把农民的就业问题当成是 国民的基本权利 ,没有把创造农民就业岗位当成政府的基本职责。中国的农村什么最多,劳动力最多。每天有几亿农民没有活干,能挣钱的活专给有钱的人干,你说农民能不穷吗?
个人分类: 转载共勉|24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农村的几张照片及感想
moxj 2009-3-29 11:36
昨天写了对农村和城市的一点感受,今天补充几张照片再看看当前真实的农村.
个人分类: 民生了望|3344 次阅读|2 个评论
紧巴巴的博士读书生涯
yuliping 2009-3-14 23:23
2004 年 7 月至 2007 年 6 月的 3 年博士求学期间,也是我家庭经济相对比较紧张的时候,当时家里面临拆迁,决定置换一下重新买房,最紧张的时候贷款金额高达 70 万元,虽然这是暂时的困难,但是就凭家里夫妻二人几万元的年收入,确实也是个不小的负担。 家庭日常开支是不能省的,孩子的学习相关事宜是不能省的,我在南京读博期间的支出和必要的应酬是不能省的,能省的就是设法降低甚至删除自己的一些开支。我 2004 年花 11 元钱在超市购买的一个电动剃须刀,使用期间换过 2 次刀片,每个 1.5 元,直到前年夫人重新买了一个新的剃须刀送给我为止,差不多用了 3 年,我认为用的东西,以效果好为宜,没有必要讲排场。我的电脑包,是公文和电脑二用的,当时跑了扬州的 4 个大型卖场,最后在金鹰的地下商场买了个 120 元处理的正宗品牌真皮包,样子虽然不时髦,但绝不难看,一直用到现在。以前对电子产品特别感兴趣,什么智能手机啊,笔记本电脑啊,新奇的电脑周边设备等等,简直到了狂热的地步,这时,统统忍痛割爱,经常网上看看,几乎从不出手。 3 年期间南京到扬州每周往返一次,轿车合乘车费 50 元,坐长途大巴 31 元,除非要赶时间,我正常坐长途大巴。冬天浴室洗澡,外面一般浴室是 5 元澡资,我到老家附近的一家企业浴室, 2 元澡资,一直洗到现在。就这样,度过了一段经济相对紧张的最艰难的时光,应该说以优秀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业。 我小时候到大学毕业,经济一直不宽裕,对艰苦的日子体会很深。在科学网上也看到一些学者写类似博客,所以萌生了也写写这些东东的想法。在艰苦的时候怎么办?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第一,不能耽误正事,比如学业、工作、科研等等,这是最大的前提,发展是硬道理。 第二,必要的应酬和交往是不可缺少的,这些开支也是应该的,千万不能做小气鬼,当然也无须浪费。平时朋友交往掌握一个度,大家长期下来用钱大致相当。当然你将来有钱了另说,适当多请些客也无妨。 第三,记住,贫穷并不代表你没有面子,这是暂时现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认为贫穷没有面子,甚至丢人,这是非常错误的,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扬州职大高荣华校长曾经资助过一个学生,该学生省吃俭用,但一身名牌,跟别的同学讲,他是高校长的亲戚,从来不说自己是特困生,拿最多的助学金。 第四,可能的话,自己设法挣钱。但是也要均衡考虑学业与挣钱的关系,在某个特殊时期,可以适当多挣钱,当然到了学业最紧张的时候,要不惜一切代价做学问。 前几天在学校开了一个关于如何写论文与投稿的讲座,结束时谈了几点感想,最后一点感慨是:千万不能因为环境而伤害甚至放弃自己!贫穷当然也是环境之一,怎么能因为贫困而影响进步呢? 2009.3.14晚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5042 次阅读|5 个评论
贫穷与不孝
cutefay 2009-2-11 19:58
这次我过年回家道听途说到很多事情,感觉到贫穷与不孝,经常会联系在一起的。有很多的人家庭贫困,同时他们不孝顺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也不怎么和睦。于是我就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思考。 古人对孝非常重视,百事孝为先。对孝与不孝的定义,在《孝经》中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并且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孟子.离娄上》篇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先不管古人把孝跟封建专制联系起来是否合适,在这里就谈谈对父母的孝。我觉得古人对于孝的规定有些太形式化了,也太多的规矩,并且很多从现在来看未必适应现在的社会。我觉得在今天这个社会,孝可以说是满足父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就是让父母生活无忧,并且让他们快乐幸福。 我搜索了一下,发现网上有关于贫穷不能作为不孝的借口的观点,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如果一个人真的有孝心,那么即使生活贫穷,也会好好地孝顺父母的,不能因为贫穷,就不孝顺父母。但我觉得,如果做个统计,那贫穷的家庭出的不孝的人所占的比例应该会比平均水平的人要高。我觉得这也很好理解,贫贱夫妻百事哀,当生活贫困的时候,如果连自己的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往往就没那么多心思和金钱顾得更多的人。如果一对父母没有收入,要仅有的一个儿子来养,儿子每个月有300元的收入,每个月自己省吃俭用可能只能结余60元,如果这60元全部用来孝顺父母,而父母如果没有任何收入的话,那么这60元钱也可能不够父母吃喝,父母的生活可能会很悲惨的。而更多的情况是,这60元可能只有一小部分给了父母。而如果一个人收入较多,那么他只要给父母他收入的很少一部分,就能够让父母过上舒服的生活了。并且,父母往往不图子女能够给他们多少钱,通常都是生活得舒服就行,不会想着从子女那里贪图多少的荣华富贵,反而总是会为子女着想,怕子女钱不够花。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孝顺,金钱只是一方面,还要让父母生活得快乐。有的时候,如果父母自己有钱花,那么给父母1000元钱,还不如买1000元钱的父母喜欢的东西,父母会觉得更高兴,因为恰当的礼物体现了一份心意。还有,我觉得无论在哪个年代,子女能够有所出息、光宗耀祖,都是让父母高兴的事情。虽然我觉得读个博士不算什么,但是能够读博士,父母非常自豪,尤其是当别人问起他们子女的情况的时候,这种自豪感往往是金钱所不能带来的。从这一点上看,我觉得对于贫穷的人,如果不能够给父母很多钱,那么如果能够在父母精神上做一些让他们高兴的事情,父母也不会觉得子女不孝的。 但不管怎么说,在中国,贫穷的人要尽好孝心,总比一般人要难一些,付出得更多一些。贫穷这个因素在尽孝方面或许在发达国家不能作为一个影响因素,但是在中国这社会,我觉得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80%的人口是农民,大多数农民老了之后要靠子女赡养,所以子女的经济能力是一个很大的事情,而现在的社会住房、教育、医疗等花费太大,子女的压力也很大,并且现在独生子女多,使子女的养老负担更重。我觉得中国现在会有很多的子女不能够给老人提供满足他们最基本生存需求的财物。 我觉得仅仅只是因为贫穷给父母的钱少,大多数父母也不会觉得子女不孝的,在贫穷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很多其他的因素,这个与家庭教育以及子女的品德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其他导致不孝的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贫穷会让不孝雪上加霜。所以我觉得贫穷对于不孝的影响是一种助燃剂,是要伴随着其他影响因素才能够起作用的。 以上论述的是在中国,贫穷往往会成为不孝的一个影响因素这样的因果关系,而因果关系反过来是否成立?(搞科研的人,就要思考全面一些^_^)也就是说不孝往往会导致贫困这个命题也是否成立?我觉得也是成立的。 要分析这一点,我想先说一下人的命运。我觉得人的命运跟人的性格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如果一个人性格胆大心细、勤奋刻苦、孝顺父母、待人真诚、乐于助人、踏实肯干、抗挫折能力强、善于寻找和把握机遇、喜欢不断地去奋斗,那么只要他一生没什么天灾人祸,那么我想这个人应该会在社会上混的还不错,不至于贫困潦倒。孝顺往往是考察一个人品质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连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那怎么能够保证他能够对外人好呢?这样的人,往往是对其他人也不怎么样,大家都不愿意亲近,很容易做什么什么不顺,最终可能导致贫困。 就先写这么多了。想不出来合适的结束语了o(_)o...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8947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揭开中国有多少贫困人口之谜
huangwd99 2008-11-19 23:07
http://bbs.xnnews.com.cn/dispbbs.asp?boardID=80ID=34851page=1 前言: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订有自己的国家贫困标准,每个国家的国家贫困标准和国家贫困人口比例,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政府是不是一个对人民负责、以人为本、关心人民疾苦的政府!因为政府负有救济贫困居民,使其摆脱贫困和饥饿的责任。 中国有多少极度贫困和贫穷人口?2008年之前,众说纷纭。 苏东和中印转型的另类观察之九:联合国和世行大幅调高中国贫困人口比例 三百门渔夫 一 没想到中国民众这么穷!联合国与世界银行根据其联合进行国际价格比较(ICP)项目,以新的购买力平价数据计算各国经济的实际规模和贫困人口后,大幅调低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和平均购买力,大幅调高中国极度贫困人口的比例。 联合国与世界银行为全世界制定的贫困标准分两级,极度贫困(赤贫)人口:按购买力平价(PPP)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贫困人口:购买力平价(PPP)每人每天消费2美元。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订有自己国家贫困标准,每个国家的国家贫困标准和国家贫困人口比例,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政府是不是一个对人民负责、以人为本、关心人民疾苦的政府!因为政府负有救济贫困居民,使其摆脱贫困和贫匮、获得生活尊严的责任。 多数发展中国家将其国家贫困标准(贫困线)定在PPP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与2美元的区间内,每年调整国家贫困线,印度将国家贫困人口比例保持在20%以上,越南将国家贫困人口比例保持在15%以上;巴西的国家贫困标准为PPP人均消费2美元,贫困率16.6%(俄印越的背景资料参阅:苏东和中印转型的另类观察之一至之八: http://sanbaimen.blog.hexun.com/ )。富裕国家多数以低于国民平均收入的40-60%左右为国家贫困标准,将国家贫困人口比例保持在在10%以上,欧盟区的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贫困人口在9%-18%之间,美国的贫困人口保持在12%以上;俄罗斯贫困人口比例13.4%;日本贫困人口比例15%,韩国贫困人口比例14.6%。 二 中国是全球国家贫困人口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国家贫困标准是人年均纯收入785元(农村为人年纯收入683元人民币),国务院扶贫办2007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2148万人,全国贫困人口不足4000万人,国家贫困人口比例约3%。 按世界银行依据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标准,中国有多少极度贫困和贫穷人口?2008年之前,众说纷纭,因为中国拒绝参加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联合发起的国际价格比较(ICP)项目。没有实测数据,世界银行只能以学术上估测的购买力平价数据测算中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和贫困人口比例,得出的结论是,2005年中国的人均GDP则达到了6760美元, PPP人均一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人口的比例是:1990年33%,2004年减少到10%,2007年减少到了7%。 2007年,中国有条件地参与共有147个国家参加了的国际价格比较项目,国家统计局向世界银行提供了搜集的分布在全国的11个市的城区和农村的涉及1000多种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据这些调整收集的数据,2008年,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分别公布了《国际比较计划》报告,指出过去高估了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调中国的购买力水平、大幅提高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和比例。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是;购买力平价(PPP)调整后,以每天PPP1美元的极度贫困线为标准,2004年中国赤贫人口2亿,占全国人口比例15%。中国购买力平价的转换因子是0.42,2004年平均汇率约8.5,转换后,购买力平价(PPP)1美元相当于3.6元人民币(在下一轮调查和统计数据出来并重新评估前,联合国、世行、亚洲开发银行以此数据为固定转换因子)。也就是说,2004年,在实际生活中,中国有2亿人平均每天实际消费水平不足3.6元人民币!! 2007年,中国每天平均消费不足ppp1美元,3.6元人民币的赤贫人口1.35亿人,占人口比例10%;每天平均消费不足ppp2美元,7.2元人民币的贫困人口4.3亿人,占人口比例约32%。 《国际比较计划中国》报告在人均居民实际消费一节中说:住户实际消费是指住户自身购买与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和教育服务之和,是广义的住户福利。很多GDP 富裕国是消费贫穷国,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中国GDP 的很大部分是净出口和资本形成,而不是住户消费。 附:文章中提到的世界银行数据 来源参见 ,,contentMDK:21639761~pagePK:141137~piPK:141127~theSitePK:318950,00.html http://web.worldbank.org/WBSITE/EXTERNAL/COUNTRIES/EASTASIAPACIFICEXT/CHINAEXTN/0 转:中国的贫困状态今天仍然不可忽视 石行 中国极度贫困人口2亿,贫困人口超4亿,极度贫富悬殊超印度。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是;以每天PPP1美元的极度贫困线为标准,2004年中国赤贫人口2亿,占全国人口比例15%。在实际生活中,中国有2亿人平均每天实际消费水平不足0.42美元,3.6元人民币!!2007年,每天平均消费不足ppp2美元,即7.2元人民币的贫困人口4.3亿人,占人口比例约32%。 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表明收入分配已相当不均。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数,0表示完全平等,1表示完全不平等。日本的基尼指数是0.25,欧洲是0.32,印度是0.33。 今年官府的税收将突破60000亿,相当于13亿国民每人要给政府纳税4615元,平均以每户4人计算,相当于每家要给政府纳税:18461元。而中国官府不仅仅收税,还收费,这些费包括官府垄断土地转让费,过路费,养路费,罚款...等等,而且这些收费超过了缴的税,费大于税的说法也就是这样来的,也就说今天官府收的各种费将不少于60000亿。60000亿的税收加上超过60000亿的收费,两者加起来中国官府的总收入将超过120000亿。超过日本政府总收入的一倍,而同时中国的GDP总量仅为日本的约一半。 中国官府的税加费总量超过120000亿,相当于13亿国民每人要给政府超过9230元,平均以每户4人计算,相当于每家要给政府超过:36923元。而2006年,约9亿农村人口平均每人的纯收入,还不到3600元。换句话说,政府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占人口总数70%的农民的全部收入。另外中国没有福利制/度,有的只是负福利制/度,比如人口数量不及1%的有权优势的高干们享受中国80%的福利,而真正需要福利的贫穷的农民福利最少,所有的自由民主国家都是正福利,通过福利缩小贫富差距。就中国这种通过负福利拉大贫富悬殊。 中国的人均GDP仅有美国的1/20不到,而奢侈品消费却与美国相当。可见中国的贫富悬殊差不多是美国的20左右,近代史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贫富悬殊达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另外中国还有3万多亿垄断企业搜刮的民脂民膏上缴给官府的利润。什么是官僚剥削,这就是血的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印度仅为0.33。中国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表明收入分配已相当不均。 新华网上海9月14日电(记者 俞丽虹 ) 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发给本社记者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未来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可能会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二。安永的研究报告预测,2005年至2008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年增长率将达20%;2009年到2015年年增长率为10%左右;2015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将突破115亿美元,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9%。一目了然的数据映衬出这6年亲民新政的实际情况。
个人分类: 转载|15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特困生感人泪下的大学生活
ningxinfei 2008-10-12 10:34
郭显磊在毕业典礼现场接受广东电视台采访时热泪盈眶 文/宁鑫斐 郭 显磊,一个在困境中乐观生活的大学生,一位放弃工作奔向汶川的志愿者;他的故事曾感动过许多人,激励过许多处于困境中的人;面对贫困,他没有自卑,而是乐 观自信;大学四年,他没有花过家里一分钱,反而寄钱供弟弟上学。郭显磊奔赴汶川前说:我不但要坚强,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周围的人,使处在困难中的人 像我一样坚强地渡过最困难的时刻!。 痛失亲人,昂首直面贫困 2004 年 9 月 11 日 ,郭显磊带着 3000 块钱只身来到广州,踏进华南理工大学的校门。然而这一步何其艰难! 9 月 5 、 6 号是学校开学的日子,可他还正在家里凑学费。父亲劝他放弃学业在家劳动,可他说一定要圆了大学梦。 郭显磊的家在河南商丘,他 10 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因为悲伤和压力过度患上了癫痫病丧失劳动能力。 2003 年爷爷去世,这年他高考,以两分之差与北京大学失之交臂; 2004 年,他复读高考,可就在高考前一个月,他最爱的奶奶与世长辞,他的心碎了! 2004 年 7 月郭显磊被华南理工大学经贸学院金融系录取。然而学费生活费成了他前往大学路上最大的障碍。最终,郭显磊带着艰难凑到的 3000 块钱踏进大学之门。他梦想的大学生活开始了,他要昂首直面贫困! 生活节俭,婉谢好心资助 来 到广州这座消费很高的城市后,郭显磊开始了节俭、自立的生活。很多时候,他一顿饭吃一块多钱,每个月的生活费一般都在两百元以内。他用的被褥也很特别, 被子是奶奶做的,里面是家里种的棉花,床单是奶奶织的,我从高中开始就用这被子和床单。郭显磊说,当我看到被子和床单时就想起奶奶了,睡到上面感到 很踏实。 到校 20 天后,郭显磊就开始了勤工俭学的生活,在图书馆工作的他每个月有 260 元左右的收入。在其他同学还沉浸在新鲜的大学生活之中的时候,郭显磊已联合大学城各大院校的学生开始销售图书,并招聘了不少比自己大的高年级学生 。 无论从工作能力或者表现看,他真的不像一个大一新生。一个同学佩服地说。开学不到两个月,通过销售图书,他赚了一千多元。 2004 年 12 月 11 日 ,广东电视台播出《人在他乡穷学生郭显磊》的节目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爱心人士纷纷打来电话想资助郭显磊完成大学学业,但郭显磊一一婉言谢绝。我从高中开始就半自立了,现在可以勤工俭学,做兼职,我觉得自己现在有能力自立。香港企业家郭素芬最终把 5000 元钱寄给学校,由学校转交给郭显磊,这是他至今接受的唯一一次资助。 郭 显磊还有一个弟弟正在读大学,为了让弟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他经常寄钱给弟弟。但他的钱来得何其艰辛!大学期间,他做过学生能做的所有的合法的兼职,做 家教、发传单、举着牌子搞促销经常是一站一整天,然而拿到的钱却很少。在他做家教期间,还被一家教公司骗了,他辛苦工作了好些天,汗水白流了! 借灯学习,活跃的郭大侠 来广州后,郭显磊没有像其他新生一样去到市区游玩,他待在大学城,一面刻苦学习,一面做兼职。郭显磊经常晚上学习到一两点,书桌前的学习时间表总是安排得满满的,没有多余的钱买盏台灯,他常常借用室友的台灯看书。 但 郭显磊不是只知道读书的学生,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并创办了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个文学社。我每天上网必看新闻,新浪、搜狐和凤凰网是我必去的网站, 我一般会关注财经、证券类的消息,国家外交、国内宏观政策类的新闻也是我必看的。郭显磊经常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些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他因独到的分析和 新颖的观点而被同学冠以郭大侠的称号。就连十七大报告的英文版他也仔细看了好几遍,有些人说报告内容虚,但如果你仔细看,就可以获得很多东 西,比如社会大动向。郭显磊并给记者举例说了十七大的一些政策对身边生活的影响。 心怀感恩,硬汉子落泪了 郭 显磊上大学后,得到许多热心人的关心和帮助。在他做家教期间,和几位家长结下深深情谊,一些家长留他在家吃饭,并告诉他如果生活有困难一定要告诉他们。这 些让郭显磊深受感动,并时刻心怀感恩。每逢节假日,他的短信总是不够用,宿舍的同学也奇怪他怎么一到节假日就一个人坐在凳子上玩弄手机,而且一坐就是 好几个小时。我没有群发过短信,帮助和关心过我的人有五六十个,我给他们发信息都是一条一条地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每条短信内容尽量写的不一样。郭 显磊说,我现在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回报他们,但我时刻心怀感恩。 2008 年 5 月 12 日 ,汶川地震让中国人陷入无限的悲痛。这个在困难面前没从未流过泪的硬汉子,在看到那一幅幅让人悲痛的画面后,落泪了!看央视赈灾晚会的那晚,我流了很多泪。从此,郭显磊心里多了一个念头-去灾区做志愿者! 2008 年 6 月,郭显磊在网上看到一个让他格外兴奋的消息。当我看到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的通知后,感觉自己挺适合要求的。郭显磊高兴地说,但广东省只招 30 多名志愿者啊,华工可能只有两三个名额,于是我开始担心我能不能去。此时,郭显磊已经被一家大型金融公司录取。 2008 年 7 月 6 日 ,郭显磊接到正式通知,如愿地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 毕业洒泪,不会让你们失望! 确定自己今后一年的去向后,郭显磊回到河南老家,在祭了爷爷、奶奶、姥姥和母亲的坟,探望亲戚后,他又回到广州。郭显磊说,每当想起家,他不会难过,不会自卑,反而更多的是动力和激情。 去汶川前,郭显磊已经掌握了许多有关汶川的情况。我在网上搜集了许多关于汶川的资料,打印了许多资料,像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经济人口等我现在都比较了解了。郭显磊还笑着说了几句四川话。 我 的成长环境不好,经历的挫折多,顺境少,我能体会到人处在困难和困境中的心理压力和痛苦,我去灾区,和灾民共同语言最多,我和他们的共同语言不会比其他学 心理学的人少。我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处于困境中的人一样可以活得很乐观!郭显磊说他去做志愿者也有一个自私的原因,感恩是一种行动,我 现在不能回报帮助过我的人,我去汶川相当于换了一种回报方式,这样心里会坦然许多。 在华南理工大学 2004 级本科生毕业典礼现场,郭显磊戴上学士帽,由校长亲手拨穗后,接受了广东电视台采访,他激动得泪流满面:在大学四年里,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做人,爸爸我想告诉你,我会继续努力的!还有我的老师,显磊会告诉你们,终究不会让你们失望! 2008 年 7 月 20 日 ,郭显磊进入汶川县草坡乡开始了他的志愿者生活。中秋节,记者电话联系了郭显磊,他说那里工作很艰苦但他很快乐!
个人分类: 风云人物|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到几个民工,忍不住感到心酸
cutefay 2008-9-25 20:24
有一次我晚上从实验室回来得比较晚,那时还没吃饭,就在附近一个烤串的地方买一些烤串带回宿舍吃。我在等串的时候,看到五个民工经过这里,他们边走边聊天,好像是干完活吃饭之后大家一起回住处的样子。 看了看他们的样子,这几个都是在四五十岁的年龄,每人都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被晒得比较黑的脸,他们经过卖肉串的地方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民工问了一下肉串的价格,当他们得知之后,犹豫了一下,然后大家又接着向前走了,其中那个问价格的民工走的稍微慢了一点,忍不住回头又看了肉串几眼,接着跟其他人一起走了。 看到这种情景,我感觉很心酸,因为自己现在想吃肉串的话就买很多吃,可是那些民工们看样子非常想吃,但是却舍不得吃,只好看看就走。我想他们这个年纪应该是家里有年迈的父母,还有正是上大学年龄的子女,所以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当民工赚钱,真的很不容易。 希望他们能够家庭幸福。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340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