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信号转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乙烯信号简史 | 我们不一样:水稻的乙烯信号转导
yjjh143 2018-12-20 22:52
通过前面十四讲的介绍,我们把模式植物拟南芥中乙烯信号转导的研究历史简单回顾了一遍。相信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了解,许多对乙烯不太熟悉的朋友应该能对乙烯的信号转导通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 不过,拟南芥毕竟只是一种生长在实验室或者荒野上的小草,拟南芥中的研究成果离真正的应用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应用之前,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确认拟南芥中的机制在各种作物中是否也是一样的。 水稻是世界范围内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许多国家都以水稻作为主粮。和其他的大多数粮食作物不同,水稻的生活习性比较特殊,它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水中。研究表明,乙烯在水稻适应水生环境的缺氧条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乙烯可影响缺氧条件下水稻胚芽鞘的伸长,茎的伸长,不定根的发生以及通气组织的形成。另外,乙烯还影响水稻正常的生长发育,包括种子萌发、叶片衰老、开花、灌浆、产量,以及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2013 年以前,水稻中的乙烯信号转导主要借助反向遗传学手段,即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从水稻中克隆出拟南芥的同源基因,并对基因的功能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2013 年,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张劲松课题组首次报道了通过正向遗传学方法筛选水稻乙烯反应突变体的体系,并通过该体系筛选出了一系列乙烯反应突变体,将其命名为 “ 猫胡子 ” ( mhz , maohuzi ) 【 1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综合正向遗传学和反向遗传学手段,现在已经建立起了一条线性的水稻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使我们得以打开水稻乙烯信号转导的黑匣子一探究竟。 拟南芥的 “ 三重反应 ” 和水稻的 “ 双重反应 ” 【 6 】 总体来说,水稻的乙烯信号通路和拟南芥具有一定的保守型,但由于水稻特殊的半水生习性,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独特性。就保守型而言,拟南芥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主要成分在水稻中也都存在,包括受体家族同源基因、 CTR1 同源基因、 EIN2 同源基因以及 EIN3 和 ERF 同源基因。这些保守的组分我们今天暂且不谈,主要关注一下两者不一样的地方。 水稻和拟南芥的乙烯信号转导通路【 6 】 我们前面介绍过,和拟南芥的三重反应不同,乙烯处理后水稻黄化苗表现出双重反应:根的生长被抑制,胚芽鞘的伸长被促进。那么,这种上下相反的表型是如何发生的呢? MHZ6/OsEIL1 是水稻中 EIN3 的同源基因,该基因突变后导致水稻根对乙烯不敏感,但是 OsEIL2 RNAi 植株却特异地表现出胚芽鞘对乙烯不敏感的表型,说明 MHZ6/OsEIL1 和 OsEIL2 可能分别调控水稻根和胚芽鞘对乙烯的反应。另外,在拟南芥中, EIN3 和 EIL1 正调控植株的耐盐性,而 MHZ6/OsEIL1 却负调控水稻的耐盐性【 2 】。 mhz4 【 3 】和 mhz5 【 4 】是通过正向遗传学手段筛选出的两个乙烯反应突变体,它们具有相似的表型:胚芽鞘对乙烯过敏感,根对乙烯钝感。 MHZ4 编码一个定位于叶绿体的膜蛋白,是拟南芥中 ABA4 的同源基因,而 MHZ5 编码一个类胡萝卜素异构酶,两者都参与了 ABA 的合成。在 mhz4 和 mhz5 突变体中, ABA 的合成都减少,但乙烯的合成增加。遗传学研究表明,在根中, MHZ4 和 MHZ5 介导的 ABA 通路作用于乙烯信号下游,抑制根的伸长;在胚芽鞘中, MHZ4 和 MHZ5 介导的 ABA 通路作用于乙烯信号的上游,通过抑制 EIN2 的表达,抑制胚芽鞘的生长。而在拟南芥中,乙烯通路却作用于 ABA 的下游,抑制根的伸长。 mhz3 、 mhz4 和 mhz5 突变体的表型【 1 】 mhz3 是一个根和胚芽鞘完全对乙烯不敏感的水稻突变体,与 mhz7 突变体的表型非常相似。 MHZ3 基因编码一个以前从未鉴定过的膜蛋白,定位在内质网膜上。 MHZ3 可以和 EIN2 N 端的跨膜结构域( Nramp-like domain )互作,抑制泛素化介导的蛋白酶体对 MHZ7/OsEIN2 的降解,进而起到稳定 MHZ7/OsEIN2 的作用。有意思的是,拟南芥中的 MHZ3 同源基因也有相似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首次以水稻为模式植物,鉴定到的乙烯信号通路中的新组分。并且,这也是首次揭示 EIN2 的跨膜结构域在乙烯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 】。 综上所述,水稻中乙烯的信号转导机制和拟南芥比有许多特殊的地方,这可能和水稻特定的生长环境有关。但我们也注意到,以水稻为模式植物也筛选到了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的新组分 MHZ3 ,而 MHZ3 在拟南芥中却一直没有没筛选到。这说明,以水稻为模式植物研究乙烯的信号转导,是鉴定乙烯通路新成员的有效方法。 我们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对水稻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有更多的乙烯信号通路新组分被鉴定出来。 参考文献 : 【 1 】 Ma, B., He, S. J., Duan, K. X., Yin, C. C., Chen, H., Yang, C., ... Zhang, J. S. (2013). Identification of rice ethylene-response mutant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HZ7/OsEIN2 in distinct ethylene response and yield trait regulation. Molecular plant, 6(6), 1830-1848. 【 2 】 Yang, C., Ma, B., He, S. J., Xiong, Q., Duan, K. X., Yin, C. C., ... Zhang, J. S. (2015). MAOHUZI6/ETHYLENE INSENSITIVE3-LIKE1 and ETHYLENE INSENSITIVE3-LIKE2 regulate ethylene response of roots and coleoptiles and negatively affect salt tolerance in rice. Plant physiology, 169(1), 148-165. 【 3 】 Ma, B., Yin, C. C., He, S. J., Lu, X., Zhang, W. K., Lu, T. G., ... Zhang, J. S. (2014). Ethylene-induced inhibition of root growth requires abscisic acid function in rice (Oryza sativa L.) seedlings. PLoS genetics, 10(10), e1004701. 【 4 】 Yin, C. C., Ma, B., Collinge, D. P., Pogson, B. J., He, S. J., Xiong, Q., ... Zhang, J. S. (2015). Ethylene responses in rice roots and coleoptiles are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by a carotenoid isomerase-mediated abscisic acid pathway. The Plant Cell, tpc-15. 【 5 】 Ma, B., Zhou, Y., Chen, H., He, S. J., Huang, Y. H., Zhao, H., ... Zhang, J. S. (2018). Membrane protein MHZ3 stabilizes OsEIN2 in rice by interacting with its Nramp-like doma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18377. 【 6 】 Hao D, Sun X, Ma B, Zhang JS, Guo H (2017) Ethylene. In Hormone Metabolism and Signaling in Plants, pp203-241, edited by Li J, Li C and Smith MS.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2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EIN3的“风花雪月”
热度 1 yjjh143 2018-12-7 00:47
从《 “ 总司令 ”EIN3 》中我们了解到, 在乙烯信号通路中, EIN3/EIL1 绝对处于中流砥柱的位置,他们共同把控着乙烯信号通路的命脉,直接影响着信号能否顺利传递和执行,是乙烯信号通路中名副其实的 “ 总司令 ” 。 和我们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伟人一样, EIN3 这位乙烯信号王国里的 “ 伟人 ” 也是一位情感丰富的多情种,它到底有着怎样为人津津乐道的 “ 八卦 ” 呢?今天就让我们扒一扒 EIN3“ 风花雪月 ” 的那些事儿。 俗话说:能者多劳。正是由于 EIN3 在乙烯信号通路中决定性的作用,它也承担了乙烯和其他信号交流互作的任务。 2011 年,郭红卫课题组在 PNAS 上发表题为 Derepression of ethylene-stabilized transcription factors (EIN3/EIL1) mediates jasmonate and ethylene signaling synergy in Arabidopsis 的文章,首次报道了 EIN3/EIL1 介导 JA 和乙烯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发现,用 JA 处理拟南芥可以诱导 JA 响应基因的表达,促进根毛的发育,并抑制根的伸长;而在 ein3eil1 双突中,上述现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说明 EIN3/EIL1 在许多 JA 反应中起到正调控的作用。进一步研究揭示, JA 信号通路中主要的转录抑制子 JAZ 可以和 EIN3/EIL1 互作,抑制其转录活性。同时, PRD3 类型的组蛋白去乙酰酶 HDA6 作为共抑制子,和 EIN3/EIL1 以及 JAZ 互作,也参与抑制 EIN3/EIL1 的转录活性。另外, JA 处理后, ERF1 上游启动子区域的乙酰化程度增加,促进了该基因的表达。鉴于以上结果,他们提出了 EIN3/EIL1 介导乙烯和 JA 互作的工作模型:没有 JA 时, JAZ 蛋白招募 HDA6 并和 EIN3/EIL1 互作,使下游基因启动子区域组蛋白乙酰化程度降低,破坏 EIN3/EIL1 和靶基因的结合;有 JA 时, JAZ 蛋白被降解, JAZs-HDA6 共抑制子解体, EIN3/EIL1 脱抑制,可以正常激活下游基因的表达。 EIN3/EIL1 正调控 JA 介导的根毛发育【 1 】 除了 JA , EIN3/EIL1 是否还介导乙烯和其他激素的互作呢? 2012 年,郭红卫课题组又在 Cell Research 上发表论文 Coordinated regulation of apical hook development by gibberellins and ethylene in etiolated Arabidopsis seedlings ,揭示了乙烯和 GA 共同调控拟南芥黄化苗弯钩形成的分子机制。有意思的是,和乙烯与 JA 互作的机制相似, GA 信号通路中重要的抑制子 DELLA 蛋白可以和 EIN3/EIL1 直接互作,抑制其转录活性。 GA 处理后, DELLA 蛋白降解, EIN3/EIL1 脱抑制,和控制弯钩形成的关键基因 HLS1 ( HOOKLESS1 )启动子结合,激活基因的表达,促进弯钩的形成。 GA 和乙烯促进弯钩的形成需要 HLS1 【 2 】 如上所述,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方面(根毛发育、根的伸长、死体营养型真菌抗性) JA 和乙烯是相互协同的,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 2014 年,谢道昕课题组和郭红卫课题组分别在 The Plant Cell 上发表文章,共同揭示了乙烯和 JA 相互拮抗,调控拟南芥黄化苗弯钩形成的分子机制。他们同时发现, JA 信号通路中的重要转录因子 MYC2 可以和 EIN3 直接互作,抑制 EIN3 的转录活性,从而抑制 HLS1 的表达,最终影响了弯钩的形成。另外,郭红卫课题组还发现, MYC2 可以和 F-box 基因 EIN3 BINDING F-BOX PROTEIN1 的启动子结合,诱导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了 EIN3 蛋白的降解。此外,谢道昕课题组还发现, EIN3 和 MYC2 的影响是相互的,除了 MYC2 抑制 EIN3 的活性, EIN3 也能反过来抑制 MYC2 的转录活性,进而减弱了 JA 介导的植物对食草动物的抗性。 JA 抑制乙烯诱导的弯钩形成【 4 】 在上面的例子中, JAZ 、 DELLA 以及 MYC2 都是 EIN3 转录活性的抑制子,那么有没有 两者互作后增强某一方活性的情况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2011 年,德国 Saarland 大学的科研人员在 The Plant Cell 上发表题为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FIT and ETHYLENE INSENSITIVE3/ETHYLENE INSENSITIVE3-LIKE1 reveals molecular linkage between the regulation of iron acquisition and ethylene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的文章,揭示了铁吸收和乙烯信号互作的分子机制。 FIT ( FER-LIKE FE DEFICIENCY-INDUCED TRANSCRIPTION FACTOR )是植物根系吸收铁的重要调控因子,为了解析 FIT 调控植物吸收铁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通过酵母双杂交体系筛选 FIT 的互作蛋白,发现 EIN3/EIL1 和 FIT 互作。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互作增加了 FIT 蛋白的稳定性,减少了蛋白酶体对 FIT 蛋白的降解,进而促进铁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增强了植物吸收铁的能力。 EIN3 这位能者,不仅决定着乙烯信号通路的顺利传递,还和许多其他通路的关键因子来了场风花雪月的亲密接触。 EIN3 正如那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中的枢纽,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在植物复杂的调控网络中,到底还会有多少因子通过 EIN3 和乙烯发生更多的亲密接触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后续更多精彩的研究! 【 1 】 Zhu, Z., An, F., Feng, Y., Li, P., Xue, L., Mu, A., ... Zhang, X. (2011). Derepression of ethylene-stabilized transcription factors (EIN3/EIL1) mediates jasmonate and ethylene signaling synergy in Arabidop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30), 12539-12544. 【 2 】 An, F., Zhang, X., Zhu, Z., Ji, Y., He, W., Jiang, Z., ... Guo, H. (2012). Coordinated regulation of apical hook development by gibberellins and ethylene in etiolated Arabidopsis seedlings. Cell research, 22(5), 915. 【 3 】 Song, S., Huang, H., Gao, H., Wang, J., Wu, D., Liu, X., ... Xie, D. (2014). Interaction between MYC2 and ETHYLENE INSENSITIVE3 modulates antagonism between jasmonate and ethylene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The Plant Cell, tpc-113. 【 4 】 Zhang, X., Zhu, Z., An, F., Hao, D., Li, P., Song, J., ... Guo, H. (2014). Jasmonate-activated MYC2 represses ETHYLENE INSENSITIVE3 activity to antagonize ethylene-promoted apical hook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The Plant Cell, tpc-113. 【 5 】 Lingam, S., Mohrbacher, J., Brumbarova, T., Potuschak, T., Fink-Straube, C., Blondet, E., ... Bauer, P. (2011).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FIT and ETHYLENE INSENSITIVE3/ETHYLENE INSENSITIVE3-LIKE1 reveals molecular linkage between the regulation of iron acquisition and ethylene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The Plant Cell, tpc-111. 【 6 】 Smith, S. M., Li, C., Li, J. (2017). Hormone function in plants.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9028 次阅读|1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入核路漫漫
yjjh143 2018-10-14 22:24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空气中,CTR1被受体激活,磷酸化EIN2的C端,磷酸化的EIN2被F-box蛋白ETP1/2降解,抑制信号向下游传递;而有乙烯存在时,受体和CTR1失活,ETP1/2蛋白减少,EIN2 C端去磷酸化,稳定性增强,并从内质网切割下来,进入细胞核,激活下游信号。 在乙烯的帮助下,EIN2总算脱离了内质网的“束缚”,由此开始了向细胞核的“朝圣之路”。正如唐僧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一样,EIN2通往细胞核的路途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这其中又会发生怎样精彩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在正式开始今天的故事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背景知识。通过前面《乙烯信号简史》系列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了已知的乙烯信号通路中的大部分组分。不过,仍有一个重量级的嘉宾还没有涉及到,那就是在乙烯信号转导中起非常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EIN3和EIL1。它们可以直接调控乙烯响应基因的表达,使植物对乙烯作出特定的反应。 2003年,Joseph R. Ecker实验室在 Cell 上发表论文 Plant responses to ethylene gas are mediated by SCFEBF1/EBF2-dependent proteolysis of EIN3 transcription factor ,揭示了泛素化/蛋白酶体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途径参与乙烯信号转导的新机制。他们发现,当没有乙烯时,细胞核中的EIN3/EIL1会被F-box蛋白EBF1/2介导的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快速降解,抑制下游基因的表达。而有乙烯时,EIN2的C端进入细胞核,稳定EIN3/EIL1并使其积累,激活下游乙烯信号。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EBF1/2介导的EIN3/EIL的蛋白降解依赖EIN2,但是机制却不清楚。那么,乙烯和EIN2到底是通过什么机制抑制EBF1/2的功能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2015年,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同时在Cell上发表文章,共同揭示了乙烯信号转导的新机制:乙烯促进EIN2和EBF1/2 mRNA 3’UTR的polyU motif结合,并进入P-body,进而抑制EBF1/2蛋白的翻译。 其中的一篇文章是 郭红卫课题组 的研究成果,题为 EIN2-directed translational regulation of ethylene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他们的灵感来自于前期的研究发现。ein5是一个乙烯钝感突变体,它的XRN4(EXORIBONUCLEASE 4)基因发生了突变。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科研人员发现在ein5突变体中,EBF1和EBF2的3’UTR片段会累积。那么,这些累积的3’UTR和ein5的乙烯钝感表型有什么关系呢?为了回答这一疑问,研究人员将EBF1的3’UTR片段在WT材料中过表达。他们惊奇地发现,过表达EBF1的3’UTR可降低拟南芥的乙烯敏感性,抑制EIN3蛋白的累积,并促进内源EBF1/EBF2 mRNA的翻译。研究人员推测,植物体内可能存在某种翻译抑制机制,会结合到内源EBF1/2的3’UTR,抑制EBF1/2的翻译,而外源过表达EBF1的3’UTR会导致竞争性结合,最终解除或降低了这种翻译抑制机制。 过表达EBF1的3’UTR降低拟南芥的乙烯敏感性【2】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将EBF1/2的3’UTR与GFP蛋白融合,转化到拟南芥中。当用乙烯处理转基因拟南芥时,GFP的荧光减弱蛋白减少,说明EBF1/2的3’UTR确实可以抑制蛋白的翻译。进一步的遗传分析表明,这种抑制蛋白翻译的作用依赖于上游的乙烯受体和EIN2,但是并不依赖EIN3/EIL1。进一步研究发现,EBF1/2 3’UTR的poly U motif以及EIN2蛋白的654-1272位氨基酸及其NLS都是这种翻译抑制作用所必须的。 EBF1的3’UTR参与乙烯诱导的翻译抑制【2】 那么这种翻译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到底是什么呢?研究人员发现,EIN2可以和EBF1/2的 3’UTR直接互作,并且这种互作随着乙烯的处理而加强。进一步研究发现,EIN2蛋白和EBF1/2的3’UTR共定位于细胞质中的P-body,并和P-body中的多种组分互作。 至此,EBF1/2翻译抑制的机制就比较清楚了:当有乙烯时,EIN2的C端从内质网上切割下来。细胞质中的EIN2 CEND可以和EBF1/2 mRNA的3’UTR互作,并且通过和P-body中的组分互作,将EBF1/2 mRNA带入P-body,从而抑制EBF1/2 mRNA的翻译。 EIN2抑制EBF1/2 mRNA翻译的原理图【2】 有意思的是,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 Jose M. Alonso 和 Anna N. Stepanova 实验室也发现了与上述相同的机制,并以 Gene-Specific Translation Regulation Mediated by the Hormone-Signaling Molecule EIN2 为题,与郭红卫实验室的文章以背靠背的形式共同发表在同一期的Cell上。不禁让人发出“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慨! 背靠背发表的两篇Cell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研究中,乙烯信号通路的研究成果大多属于国外实验室。而此次EIN2对EBF1/2蛋白翻译抑制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科学家在乙烯信号转导领域作出的重大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近年来,我国植物科学研究快速发展,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我们正处在一个做植物研究最好的时代! ——— 【1】Guo, H., Ecker, J. R. (2003). Plant responses to ethylene gas are mediated by SCFEBF1/EBF2-dependent proteolysis of EIN3 transcription factor. Cell, 115(6), 667-677. 【2】Li, W., Ma, M., Feng, Y., Li, H., Wang, Y., Ma, Y., … Guo, H. (2015). EIN2-directed translational regulation of ethylene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Cell, 163(3), 670-683. 【3】Merchante, C., Brumos, J., Yun, J., Hu, Q., Spencer, K. R., Enríquez, P., … Alonso, J. M. (2015). Gene-specific translation regulation mediated by the hormone-signaling molecule EIN2. Cell, 163(3), 684-697. 【4】Li, J., Li, C., Smith, S. M. (2017). Hormone Metabolism and Signaling in Plants. Academic Press.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8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成也EIN2,败也EIN2
yjjh143 2018-9-2 23:43
通过上一讲《“伟光正”EIN2》的介绍,我们了解到,EIN2是乙烯信号通路中第一个起正调控作用的关键因子,它 “伟光正” 的高大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既然EIN2在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人们自然会好奇,它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我们已经知道,EIN2定位在胞质中的ER膜上,而植物接受乙烯信号后要引起生物体的应答,必然会涉及细胞核中基因的表达调控,那么乙烯信号是如何通过EIN2从ER膜传递到细胞核中的呢?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等着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去回答。 2012年,是乙烯信号研究史上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年。因为就在这一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发表文章,为我们揭示了EIN2介导乙烯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2012年8月, Joseph R. Ecker实验室在 Science 发表题为 Processing and subcellular trafficking of ER-tethered EIN2 control response to ethylene gas 的文章,揭示了EIN2由ER到细胞核转移的机制。在前期的研究中,Melanie M.A. Bisson等人通过保守结构域预测,在EIN2的C端发现了一个可能的核定位信号(NLS)。随后,Ecker实验室对该NLS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将野生型的EIN2-YFP融合蛋白转化至突变体ein2-5中,可以恢复突变体的表型;而将NLS突变后的EIN2Fm-YFP转化到ein2-5中后,突变体的表型并不能被互补,说明 NLS是EIN2行使功能所必需的 。 既然该NLS结构域是一个预测的核定位信号,那么EIN2蛋白是否具有核定位信号呢?研究人员用乙烯处理转化了EIN2-YFP融合蛋白的拟南芥发现,乙烯处理前EIN2-GFP定位在内质网上,而用乙烯处理10min后,即可在细胞核中发现EIN2-GFP的定位信号,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信号强度也逐渐增强。而将NLS突变后,乙烯处理无法使EIN2Fm-YFP转移到细胞核。以上结果说明, 乙烯处理会使EIN2由ER转移至细胞核,并且这种转移对EIN2行使正常的功能是必须的 。 NLS影响EIN2的核定位【1】 那么,乙烯信号转导中的什么组分会影响EIN2的亚细胞定位呢?将EIN2-YFP分别转化至受体突变体etr1-1,ctr1-1和转录因子突变体ein3-1eil1-1中,发现etr1-1中ACC处理前后EIN2-YFG都不会出现核定位信号,而在ctr1-1中EIN2-YFP会出现组成型核定位,在ein3-1eil1-1双突中EIN2则能正常响应乙烯。以上结果说明 ETR1和CTR1影响乙烯介导的EIN2由ER向细胞核的转移,而EIN3和EIL1对EIN2的定位没影响 。 ETR1和CTR1影响EIN2的核定位【1】 我们在《“伟光正”EIN2》中介绍过,按照保守结构域可将EIN2可分为两段:N端和C端。N端有12个保守的跨膜结构域,决定EIN2的ER定位。将EIN2的C端(CEND)在ein2-5中过表达,即可导致光下生长的幼苗出现组成型乙烯反应,并可持续激活乙烯响应基因的表达。而本文作者也发现,定位于细胞核的EIN2-CEND足以植株表现出乙烯反应。因此他们推测,当乙烯处理后,EIN2的C端被蛋白水解酶剪切,随后进入细胞核。为了验证上述推测,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乙烯处理后植物体内是否有内源的剪切后的EIN2形式存在。结果表明, 乙烯处理后,确实在细胞核提取物中检测到了分子量更小的剪切后的EIN2-CEND肽段 。 乙烯处理使EIN2-CEND剪切入核【1】 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来了,EIN2的剪切位点在哪儿呢?Ecker实验室使用了MS并结合Pseudo-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技术检测EIN2可能的剪切位点,最终锁定在第645和646个氨基酸之间。随后,他们又使用了蛋白磷酸化组学方法,在空气中生长的黄化苗中提取出的EIN2上发现了3个高水平的磷酸化位点。有意思的是,其中的一个位点S645正好也是可能的剪切位点。那么,S645的磷酸化水平到底是否受乙烯影响呢?研究发现,空气处理的野生型中EIN2的S645被磷酸化,而乙烯处理后却不被磷酸化;而在ctr1-1突变体中,无法检测到S645的磷酸化。以上结果说明, EIN2 S645的磷酸化需要CTR1 。 CTR1介导的EIN2 S645的磷酸化对其剪切入核有什么影响呢?研究人员在EIN2中引入了S645A的突变,使该位点丧失被磷酸化的功能。将突变后的EIN2转化至ein2-5中,可使植株出现组成型乙烯反应,并使EIN2-YFP出现组成型的剪切和核定位。转录组分析也发现,S645A突变可在转录水平持续激活乙烯响应。而可模拟磷酸化的S645E突变则不能恢复ein2-5的表型,同时EIN2-YFP也无法剪切入核。以上结果说明, 乙烯可以抑制CTR1对EIN2的磷酸化,使EIN2的C端被剪切入核 。 CTR1介导的EIN2磷酸化影响EIN2-CEND的剪切入核【1】 有意思的是,几乎与此同时,郭红卫实验室和Caren Chang实验室发表的文章,得到了与该文章几乎相同的结论。只能再一次感慨国际同行对于科技前沿问题的角逐和竞争有多激烈。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是在学术圈,却永远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必须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长久稳定地存在。既然EIN2在乙烯信号转导中具有如此关键的作用,那么它是不是就可以“为所欲为”,不受其他事物控制了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大自然绝对不允许如此不和谐的事情发生。 2008年Joseph R. Ecker实验室在 GENES DEVELOPMENT 上发表题为 Interplay between ethylene, ETP1/ETP2 F-box proteins, and degradation of EIN2 triggers ethylene responses in Arabidopsi s的文章,揭示了ETP1/ETP2调控 EIN2蛋白降解的机制。 我们在 《“伟光正”EIN2》 曾经介绍过,在前期研究中发现,EIN2 mRNA对乙烯处理并没有反应。于是本文作者通过western blot检测EIN2是不是存在转录后调控。他们使用蛋白合成抑制剂CHX处理,检测EIN2蛋白的变化,发现CHX处理30min后,EIN2蛋白含量显著降低,2h后基本检测不到。说明EIN2蛋白的寿命极短,半衰期仅为30mim。进一步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15和MG132处理,发现EIN2蛋白逐渐累积,并且还出现了分子质量更大的条带,说明EIN2蛋白可能存在被修饰的状态,并且很可能是泛素化修饰。进一步使用乙烯处理后发现,在野生型Col中EIN2蛋白会迅速累积,并且银离子可抑制该过程的发生。而etr1-1突变可抑制EIN2的积累,ctr1-1突变则导致EIN2组成型积累,ein3eil1中EIN2蛋白对乙烯的响应不受影响,说明 乙烯促进EIN2蛋白的积累和乙烯反应相一致,并依赖于EIN3和EIL1上游的组分 。 为了进一步揭示EIN2转录后调控的机制,研究人员使用EIN2-CEND为诱饵,进行了酵母双杂交筛选,筛选到了1个新的F-box蛋白ETP1(EIN2 TARGETING PROTEIN2)。经过蛋白序列比对,发现拟南芥基因组中还有另外一个蛋白和ETP1具有较高的一致性(50%),将其命名为ETP2。 EIN2-CEND和ETP1/ETP2互作【5】 将ETP1或ETP2过表达可以抑制EIN2的累积,并且转基因植株表现出非常强的乙烯不敏感表型。使用amiRNA降低ETP1和ETP2 mRNA的表达会导致EIN2蛋白积累,并使转基因植株出现组成型乙烯反应。另外,乙烯处理会降低ETP1和ETP2蛋白的含量,抑制它们与EIN2的互作。 综上所述,当没有乙烯时,ETP1/ETP2蛋白积累,通过泛素化途径降解EIN2蛋白,关闭乙烯信号途径;而有乙烯时,ETP1/ETP2蛋白被含量减少,EIN2稳定性增强,被切割入核,激活下游乙烯信号。 ETP1/ETP2通过调控EIN2的含量负调控乙烯信号【5】 由此联想到了韩信和萧何的典故,不禁要感慨一声: 真是成也EIN2,败也EIN2! 在乙烯的帮助下,EIN2总算成功从内质网上解离下来了,由此开始了向细胞核的“朝圣之路”。可是,这一路途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中间又会发生怎样精彩的故事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乙烯信号简史 | 入核“路漫漫”》 。 【参考文献】 【1】Qiao, H., Shen, Z., Huang, S. S. C., Schmitz, R. J., Urich, M. A., Briggs, S. P., Ecker, J. R. (2012). Processing and subcellular trafficking of ER-tethered EIN2 control response to ethylene gas. Science, 1224344. 【2】Bisson, M. M., Groth, G. (2011). New paradigm in ethylene signaling: EIN2, 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the signaling pathway, interacts directly with the upstream receptors. Plant signaling behavior, 6(1), 164-166. 【3】Ju, C., Yoon, G. M., Shemansky, J. M., Lin, D. Y., Ying, Z. I., Chang, J., … Cooper, B. (2012). CTR1 phosphorylates the central regulator EIN2 to control ethylene hormone signaling from the ER membrane to the nucleus in Arabidop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109 (47), 19486-19491. 【4】Wen, X., Zhang, C., Ji, Y., Zhao, Q., He, W., An, F., … Guo, H. (2012). Activation of ethylene signaling is mediated by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the cleaved EIN2 carboxyl terminus. Cell research , 22 (11), 1613. 【5】Qiao, H., Chang, K. N., Yazaki, J., Ecker, J. R. (2009). Interplay between ethylene, ETP1/ETP2 F-box proteins, and degradation of EIN2 triggers ethylene responses in Arabidopsis. Genes development . ​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14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伟光正”EIN2
yjjh143 2018-8-12 21:56
在前面的讲解中,我们介绍了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两大组分:乙烯受体家族和CTR1。和大多数植物激素信号通路不同,乙烯信号中起始的这两大组分“狼狈为奸”,共同把持着乙烯信号通路的命脉,抑制信号向下游的传递。 不过,“天理昭昭,报应不爽,邪恶终归抵不过正义”。大自然这位伟大的编剧,巧妙地安排了一位“少年英雄”替天行道、除恶扬善,把邪恶消亡,让正义永存。这位英雄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伟光正”的EIN2 。 在《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一文中,我们曾提到过,1990年Ecker课题组在 The Plant Cell 上发表的系统阐述以拟南芥三重反应为模式,进行乙烯反应突变体筛选的文章中,筛选到了一个乙烯不敏感突变体,在高浓度乙烯存在的情况下仍然不出现三重反应,这就是第一个EIN2(Ethylene Insensitive 2)等位突变体ein2-1。 1999年,Ecker实验室在 Science 上发表题为 EIN2, a bifunctional transducer of ethylene and stress responses in Arabidopsis 的文章。文章中总结,在后续的遗传筛选中,陆续筛选出了25个ein2等位突变体。在这些突变体中,除了ein2-9,其他24个突变体在形态学、生理学以及分子水平都对乙烯处理不敏感。此外,它们除了对外源乙烯处理不敏感外,对内源乙烯也完全不敏感,并且在拟南芥的各个生长时期都有表型,这就说明了 EIN2在乙烯信号通路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 有意思的是,除了在筛选乙烯不敏感突变体的过程中筛选到ein2等位突变外,在筛选生长素转运抑制剂、细胞分裂素和ABA不敏感突变体,以及衰老延缓突变体的过程中,也都筛选到了ein2等位突变,但是并没有筛选到其他乙烯信号通路的组分,这说明 EIN2可能特异地介导了乙烯和其他激素的互作 。 ein2突变体对乙烯不敏感【2】 通过图位克隆将EIN2定位在5号染色体的头部,并进一步克隆到EIN2基因。通过杂交实验发现EIN2在拟南芥基因组中为单拷贝,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唯独EIN2突变会导致拟南芥对乙烯完全不敏感。Northern blot发现EIN2在拟南芥的根、茎、叶以及花中都有表达,但是mRNA水平不受乙烯的影响。对25个ein2等位突变体中的EIN2进行测序后发现,它们中的EIN2基因都存在不同的突变。将野生型的EIN2转化至ein2-5中,可以互补突变体的表型,说明突变体的乙烯不敏感表型确实是由于EIN2基因的突变导致,并且 EIN2在乙烯的信号转导中发挥正调控作用 ,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讲到的第一个在乙烯信号通路中起正向作用的组分。 EIN2的图位克隆及等位突变【2】 将EIN2基因组和cDNA序列比对后发现,EIN2含有7个内含子。EIN2基因编码1294个氨基酸,蛋白大小约为141kD。N端的461个氨基酸具有非常强的疏水性,而C端的833个氨基酸却具有非常高的亲水性。蛋白结构预测发现EIN2蛋白具有12个跨膜结构域,全部位于N端。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证明,EIN2蛋白确实具有完整的膜定位。蛋白序列比对后发现EIN2的N端和Nramp家族蛋白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21% identity)。Nramp家族蛋白在细菌到人类的所有生物中都有发现,主要起到转运二价金属离子的作用。但是,将EIN2蛋白在爪蟾卵母细胞、酵母等系统中表达,并没检测到离子转运的活性,说明 EIN2并不具有离子转运的功能,可能通过其他的机制行使功能 。 EIN2 N端与Nramp蛋白序列比对(箭头所示为12个跨膜结构域)【2】 按照一般的理解,既然EIN2在乙烯的信号转导中起正调控的作用,如果将EIN2过表达,拟南芥应该会表现出组成型乙烯反应或者乙烯过敏感的表型。可是,将EIN2的N端和全长过表达,并没有出现上述表型。但是将EIN2的C端(CEND)在ein2-5中过表达,却可导致光下生长的幼苗出现组成型乙烯反应,并可持续激活乙烯响应基因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 EIN2的Nramp-like domain可能通过某种机制调控CEND的功能 。 将EIN2 CEND在ein2-5中过表达,导致光下生长幼苗出现组成型乙烯反应【2】 2009年, Georg GROTH实验室在 Biochemical Journal 上发表题为 EIN2, 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ethylene signalling, is localized at the ER membrane where it interacts with the ethylene receptor ETR 1的文章。他们将EIN2-GFP融合蛋白在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EIN2-GFP和ER的marker蛋白共定位,并在细胞核周围表现出典型的ER网状结构,证明 EIN2定位在ER上 。 EIN2定位在内质网上【3】 我们在乙烯受体系列文章中介绍过,乙烯受体家族的5个成员,都在内质网有定位。那么,EIN2和受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Groth组的科研人员通过FRET分析,证明乙烯受体ETR1和EIN2可以互作。随后又通过荧光滴定法(Fluorescence titration studies)进一步从体外证明了ETR1和EIN2的互作。 FRET分析证明ETR1和EIN2互作【3】 既然EIN2在乙烯的信号通路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它在mRNA水平上对乙烯又没有响应,那么它受什么调控,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乙烯信号简史 | 成也EIN2,败也EIN2》。 【参考文献】 【1】Guzman, P., Ecker, J. R. (1990). Exploiting the triple response of Arabidopsis to identify ethylene-related mutants. The Plant Cell, 2(6), 513-523. 【2】Alonso, J. M., Hirayama, T., Roman, G., Nourizadeh, S., Ecker, J. R. (1999). EIN2, a bifunctional transducer of ethylene and stress responses in Arabidopsis. Science, 284(5423), 2148-2152. 【3】Bisson, M. M., Bleckmann, A., Allekotte, S., Groth, G. (2009). EIN2, the central regulator of ethylene signalling, is localized at the ER membrane where it interacts with the ethylene receptor ETR1. Biochemical Journal, 424(1), 1-6.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9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大反派”CTR1
yjjh143 2018-8-9 22:57
在《乙烯的信号转导》一文中,我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 我们可以把细胞比作一个等级森严的组织,每一等级职责明确。当有问题出现时,指令便一级一级传递,直到细胞做出决定,再一级一级传递出去,使细胞做出特定的反应。配体受体结合所引发的一系列胞内分子状态的改变,被称为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 通过前面的四讲,我们终于把乙烯受体家族和乙烯分子之间的那点事儿搞清楚了。其实, 受体和激素分子的结合只是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的第一道关卡。乙烯和受体的顺利 “ 会师 ” ,仅仅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和大多数激素受体在信号转导通路中主要起正调控作用不同,在乙烯导演的这出戏中,乙烯受体家族实实在在地扮演了一回 “ 大白脸 ” ,是名副其实的 “ 黑帮家族 ” 。它们的存在,抑制了乙烯的信号转导。在一般的影视剧套路中,大坏蛋周围总要少不了一些同流合污、鞍前马后的一丘之貉,而我们的 “ 乙烯的信号转导 ” 这出戏自然也逃不出这些套路。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这位 “ 臭名昭著 ” 和乙烯受体家族 “ 狼狈为奸 ” 的 “ 大反派 ”CTR1 。 如果仔细追究起来的话, CTR1 的 “ 出道 ” 并不比乙烯受体家族晚多少。 1988 年,乙烯受体家族的 “ 老大哥 ”ETR1 以一篇 Science 文章一鸣惊人,挣来了家族的第一桶金。 5 年后( 1993 ),又以另外一篇 Science 文章威震江湖,奠定了乙烯受体家族迅速崛起的基础。随后,乙烯受体 “ 五兄弟 ” 齐心协力,把乙烯受体家族推向了巅峰,名气原来越大,以至于今天的 “ 名扬天下 ” 。几乎与此同时,在 Joseph R. Ecker 的实验室里,毫不起眼的 “ 小不点儿 ”ctr1 正在积蓄力量,静静等待着一鸣惊人的机会。 在利用三重反应筛选乙烯反应突变体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突变体最容易引人注意:一类是乙烯不敏感突变体,用乙烯处理后不出现三重反应,比如乙烯受体突变体以及各 ein 突变体( ein2 、 ein3 、 ein5 等);另一类是组成型乙烯反应突变体,在空气中即可表现出明显的三重反应表型,比如在《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一文中提到过的乙烯合成增加突变体 eto1 ,以及我们今天的主角 ctr1 。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期的研究中,许多人都只注意了第一类突变体,而当时第二类突变体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于是, Ecker 实验室综合使用了 EMS 、双氧环丁烷以及 X 射线诱变的方法,对拟南芥进行大规模的诱变和筛选,寻找组成型乙烯反应突变体。 1993 年,相关研究成果以 CTR1,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the ethylene response pathway in Arabidopsis, encodes a member of the raf family of protein kinases 为题发表在 Cell 上。文章中,研究人员对 100 万 + 拟南芥进行了筛选,共筛选出 400 株组成型乙烯反应突变体,其中只有 18 株存活并成功繁殖后代。 对于组成型乙烯反应突变体,主要只有两种原因可导致此表型的出现。一类是乙烯合成途径的基因突变,致使乙烯合成量增加;另一类是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基因突变,导致乙烯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对于乙烯合成增加突变体,可用乙烯合成抑制剂 AVG ( Aminoethoxyvinylglycine )和 AIB ( α-aminoisobutyric acid ),以及乙烯结合抑制剂反式环辛烯( Trans-cyclooctene )和银处理,组成型乙烯反应的表型会被抑制。而对于乙烯信号突变体,上述四种抑制剂处理则不会影响突变体的表型。 ctr1 表现组成型乙烯反应 【 1 】 研究人员分别用这四种抑制剂处理上述筛选出的组成型乙烯反应突变体,根据表型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突变体的组成型乙烯反应表型被抑制;第二类,突变体乙烯反应不受影响。第一类突变体的表型可能是由于乙烯合成量增加导致,而第二类则可能是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组分发生突变导致。检测各突变体的乙烯合成量后发现,第一类突变体中乙烯的合成增加,进一步鉴定发现它们的 ETO 基因( ethylene overproducer, )都发生了突变,而第二类突变体的乙烯合成量和野生型相似。 对 ctr1 突变体各时期的生长状况统计后发现,突变体各个生长时期都表现出严重的组成型乙烯反应表型,比如生长在空气中的 ctr1 黄化苗即可表现出三重反应;转移到光下,弯钩和子叶的展开速度也要明显比野生型慢;子叶的颜色为深绿色;莲座叶远远小于野生型;抽苔晚,花序小,早期花不育;根系不发达等等。而当野生型拟南芥持续生长在含有乙烯的环境中,也会表现出类似的表型。另外,乙烯诱导的 Marker 基因在 ctr1 突变体中也组成型高表达。 通过图位克隆,将 CTR1 基因定位在 5 号染色体上。通过染色体步移并结合筛选 T-DNA 插入突变体的方法,克隆到了 CTR1 基因。 CTR1 基因组长约为 6.5kb ,包含 14 个内含子,最大的 ORF 为 2466nt ,编码的蛋白大小约为 90kD 。蛋白结构分析表明, CTR1 蛋白 C 端具有保守的蛋白激酶结构域,并和 Raf 家族的丝 / 苏蛋白激酶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 Raf 家族的丝 / 苏蛋白激酶一般通过 MAPK 途径介导细胞的信号转导,因此 CTR1 也可能具有类似的机制。由于筛选出的 ctr1 突变体为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且突变类型是功能缺失型,而突变体又表现出组成型的乙烯反应,因此 CTR1 应该在乙烯信号通路中发挥负调控的作用。 ctr1 的图位克隆及基因结构【 1 】 在前期研究中鉴定出一些乙烯不敏感突变体。其中, ein1 是单基因控制的显性突变,在幼苗和成株期都对乙烯不敏感; ein3 是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具有稍弱的乙烯不敏感表型。将 ctr1 和上述乙烯不敏感突变体杂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 ctr1ein1 双突表现出组成型乙烯反应表型,而 ctr1ein3 双突则表现出乙烯不敏感表型。说明 CTR1 作用在 EIN1 上或 EIN1 的下游,同时作用在 EIN3 上或 EIN3 的上游。另外, ctr1 和乙烯受体突变体的遗传分析表明, CTR1 可能作用在 ERS 和 ETR1 的下游。 ctr1 的遗传分析【 1 】 我们前面介绍过, ETR1 和 ERS 被认为具有组氨酸激酶活性。而 CTR1 作用在 ETR1 和 ERS 的下游,并可能有 MAPKKK 活性。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激酶在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又有着怎样 “ 剪不断理还乱 ” 的关系呢? 1998 年, Caren Chang 实验室在 PNAS 上发表题为 Association of the Arabidopsis CTR1 Raf-like kinase with the ETR1 and ERS ethylene receptors 的文章。文章中使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发现, CTR1 的 N 端可以和 ETR1 以及 ERS 蛋白 C 端的组氨酸激酶结构域互作,同时还特异地和 ETR1 的 receiver domain 互作。 CTR1 和 ERS 以及 ETR1 互作【 2 】 随后, Joseph J. Kieber 实验室对 CTR1 蛋白及其功能进行了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于 2003 年以 Bi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TR1, a protein kinase that negatively regulates ethylene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为题发表在 The Plant Journal 上。文章中,研究人员使用昆虫蛋白体外表达系统,纯化了 CTR1 重组蛋白,并发现它们在体外具有和 Raf-1 相似的丝 / 苏激酶的活性。将 CTR1 的 N 端删除,其体外激酶活性并不受影响。对 ctr1 功能缺失突变体突变位点分析后发现,多个突变位点都破坏了 CTR1 的激酶结构域。而体外激酶活性检测发现,突变体激酶活性确实被破坏,说明完整的激酶活性是 CTR1 行使功能所必须的。 CTR1 的 C 端具有保守的激酶结构域,但 N 端的功能还不清楚。研究中,科研人员筛选到了一个突变位点位于 N 端的功能缺失突变体 ctr1-8 。 ctr1-8 发生一个碱基的突变,导致 G354E 的替换,该突变不影响蛋白的激酶活性,但破坏了和 ETR1 的互作。将 ctr1-8 转化到 ctr1 突变体中,不能恢复突变体的表型。说明和 ETR1 的互作是 CTR1 行使功能所必须的,并且两者互作后会关闭乙烯信号通路。 ctr1-8 不能恢复突变体的表型【 3 】 既然乙烯受体和 CTR1 发生互作,那么两者在拟南芥细胞中应该是共定位的。几乎与 Kieber 组的文章同时( 2003 ), G. Eric Schaller 课题组在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发表文章 Localization of the Raf-like kinase CTR1 to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of Arabidopsis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complexes 。科研人员通过共纯化( co-purification )的方法发现,和乙烯受体一样, CTR1 也定位在内质网上。基于以上发现,他们推测 CTR1 可能作为乙烯受体复合体的一部分,两者相互合作,共同抑制乙烯的信号通路。 那么 CTR1 参与调控乙烯信号转导的机制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影响下游组分的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伟光正 “EIN2 。 【参考文献】 【 1 】 Kieber, J. J., Rothenberg, M., Roman, G., Feldmann, K. A., Ecker, J. R. (1993). CTR1,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the ethylene response pathway in Arabidopsis, encodes a member of the raf family of protein kinases. Cell , 72 (3), 427-441. 【 2 】 Clark, K. L., Larsen, P. B., Wang, X., Chang, C. (1998). Association of the Arabidopsis CTR1 Raf-like kinase with the ETR1 and ERS ethylene recepto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95 (9), 5401-5406. 【 3 】 Huang, Y., Li, H., Hutchison, C. E., Laskey, J., Kieber, J. J. (2003). Bi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TR1, a protein kinase that negatively regulates ethylene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The Plant Journal , 33 (2), 221-233. 【 4 】 Gao, Z., Chen, Y. F., Randlett, M. D., Zhao, X. C., Findell, J. L., Kieber, J. J., Schaller, G. E. (2003). Localization of the Raf-like kinase CTR1 to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of Arabidopsis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complexe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278 (36), 34725-34732.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8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乙烯受体ETR1“轶事”
热度 2 yjjh143 2018-7-24 22:17
在前面两讲中,我们对乙烯受体家族的 “ 发家史 ” 以及受体 “ 五兄弟 ” 复杂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受体在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决定性作用。接下来,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 既然乙烯受体这么重要,它们是受什么调控呢 ?另外,受体和乙烯结合后,是如何一步一步引起特异的 “ 三重反应 ” 的呢?今天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 聊一聊乙烯受体 ETR1 的那些不太为人们熟知的故事 。 2006 年, Caren Chang 课题组在 PNAS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REVERSION-TO-ETHYLENE SENSITIVITY1, a conserved gene that regulates ethylene receptor function in Arabidopsis 的文章。他们以拟南芥 etr1-2 (显性乙烯不敏感)突变体为材料,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筛选 etr1-2 的抑制子( supressor )。其中, REVERSION-TO-ETHYLENE SENSITIVITY1 ( RTE1 )基因突变后,可抑制 etr1-2 的乙烯不敏感表型: etr1-2 rte1-1 双突的乙烯反应和野生型相似,具有正常的三重反应。并且, rte1 突变后, etr1-2 的乙烯不敏感表型在多个生长时期都能被抑制,说明 etr1-2 引起的乙烯不敏感需要 RTE1 ,并且 RTE1 应该在乙烯信号转导早期发挥作用。另外, rte1-2etr1-7 (都为 loss of function )双突的乙烯反应表型和单突 rte1-2 以及 etr1-7 类似,都表现出部分的乙烯过敏感表型。 rte1 突变抑制 etr1-2 的乙烯不敏感表型( Resnick 等, 2006 ) etr1-1 是 ETR1 基因的另一个 gain of function 的乙烯不敏感突变体。有意思的是, rte1-2 并不能抑制 etr1-1 的乙烯不敏感表型: etr1-1rte1-2 双突仍然对乙烯不敏感。同时,对于其他四个乙烯受体 gain of function 突变体的乙烯不敏感表型, rte1 也一概不能抑制。以上结果说明, RTE1 可能只能特异地作用于受体 ETR1 。 通过图位克隆,确定 RTE1 基因为二号染色体上的 At2g26070 。测序发现, rte1-1 编码区发生一个 G-A 错义突变, rte1-2 3‘ 端缺失一个碱基, rte1-3 提前终止。 RTE1 编码 250 个氨基酸,大小 25kDa ,是一个以前从未报道过的在多种生物中都高度保守的蛋白家族。 RTE1 在拟南芥大多数组织和器官中都有表达,但在种子和生长后期的角果中优势表达,外源乙烯处理可促进 RTE1 基因 mRNA 的累积。另外,过表达 RTE1 可导致转基因拟南芥乙烯钝感,说明 RTE1 是乙烯信号负调控因子。 RTE1 的图位克隆及功能验证( Resnick 等, 2006 ) 2007 年,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文啟光课题组在 Plant Physiology 上发表文章 RTE1 Is a Golgi-Associated and ETR1-Dependent Negative Regulator of Ethylene Responses ,对 RTE1 和 ETR1 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了详细报道。在前面我们刚提到,在拟南芥中过表达 RTE1 可导致乙烯钝感。将 etr1-7 ( Loss of function )导入 RTE1 过表达植株中,出现正常的三重反应,而其他乙烯受体 loss of function 突变并不能抑制 RTE 过表达植株的乙烯不敏感表型。以上结果说明, RTE1 行使乙烯信号转导的功能,特异地依赖受体 ETR1 。 RTE1 特异地依赖 ETR1 ( Zhou 等, 2007 ) 在《乙烯受体家族的 “ 爱恨情仇 ” 》中我们提到过, ETR1 有四个保守的结构域: Ethylene binding domain 、 GAF domain 、 kinase domain 以及 receiver domain 。那么 ETR1 的哪些结构域是 RTE1 行使功能所必须的呢?研究发现, ETR1 的 N 端( 1-349 ,包括 Ethylene binding domain 和 GAF domain )就可以恢复 gRTE1 etr1-7 的乙烯不敏感表型。另外, etr1-2 gain of function 的乙烯不敏感表型也依赖于 RTE1 ,那么 RTE1 的什么结构域又是 etr1-2 所必须的呢?将不同物种的 RTE1-like 基因同源比对后发现,其 N 端相似性较低(不保守)。将 RTE1 的 N 端删除(分别删除 25 和 49 个氨基酸),并在 etr1-2 rte1-2 中过表达。和野生型 RTE1 相似, N 端删除后的 RTE1 仍可使转基因材料表现出乙烯不敏感表型,说明 RTE1 的 N 端不是 etr1-2 行使功能所必需的。 ETR1 和 RTE1 的相互依赖关系( Zhou 等, 2007 ) 为了进一步研究 RTE1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构建 GFP-RTE1 融合蛋白,转化至 etr1-2rte1-2 双突中,观察能否恢复双突的乙烯反应,行使正常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融合蛋白能行使正常的功能,是做亚细胞定位的前提。否则,作出的亚细胞定位有可能是错误的。此处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将 GFP 连接到 RTE1 的 C 端,不能恢复双突的乙烯反应,而只有将 GFP 连到 N 端,才能正常行使功能。进一步利用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转化系统,发现 GFP-RTE1 蛋白定位在高尔基体上。从此处我们可以吸取一些经验, tag 并不是万能的,它们毕竟是人为添加上去的一段东西,可能会对我们的目的蛋白造成各种影响。所以如果我们要在蛋白后面添加 tag 时,要小心,一定要先进行功能验证。另外,为了减少时间成本,在构建载体时,可以考虑连接不同的 tag ,并且在目的蛋白的 N 端和 C 端分别连接。 GFP-RTE1 定位在高尔基体上( Zhou 等, 2007 ) 2008 年, Caren Chang 课题组在 The Plant Journal 上发表文章 Subcellular co-localization of Arabidopsis RTE1 and ETR1 supports a regulatory role for RTE1 in ETR1 ethylene signaling ,对 RTE1 和 ETR1 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进行了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对 RTE1 启动子融合 GUS 的稳定转基因拟南芥观察后发现, RTE1 的表达模式和 ETR1 有很强的关联性,并且有部分重叠。将 RFP-RTE1 融合蛋白转化至拟南芥中发现, RTE1 蛋白主要定位在高尔基体上,部分定位在内质网上,并且乙烯处理不改变蛋白定位。 RFP-RTE1 定位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 Dong 等, 2008 ) 在《乙烯信号开山之作:受体 ETR1 的鉴定》中我们讲过,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 ETR1 定位在内质网上。在本研究中, Dong 等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 ETR1 的蛋白定位重新进行了研究,发现和 RTE1 相似, ETR1 也是主要定位在高尔基体上,部分定位在内质网上。由于之前使用的技术本身的缺陷,并不能将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完全分开,因此没有发现 ETR1 的高尔基体定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 ETR1 和 RTE1 有共定位。由此可见,技术手段的精确性对科学结论准确性的影响有多大。 ETR1 定位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并与 RTE1 共定位 ( Dong 等, 2008 )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对 ETR1 和 RTE1 之间复杂的关系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但是,它们之间这种复杂关系的分子机制到底是什么呢? 2008 年, Caren Chang 实验室在 The Plant Journal 发表文章 Involvement of RTE1 in conformational changes promotingETR1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提出了 RTE1 对 ETR1 功能影响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使用遗传学手段,研究了 rte1-2 (功能缺失)对 11 个 etr1 突变体功能的影响。这 11 个 etr1 突变位点分布于 3 个乙烯结合结构域上,都引起乙烯不敏感 / 钝感的表型。将 rte1-2 分别导入 11 个 etr1 突变体中,双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乙烯反应得到部分恢复;另一种乙烯反应没有任何改变。对乙烯反应得到恢复的 etr1 突变体统计后发现, rte1-2 既可以抑制强的 etr1 等位突变,又可以抑制弱的 etr1 等位突变,并且跟它们是否能结合乙烯以及突变位置位于哪一个跨膜结构域无关。有意思的是,对于其他的一些可引起相同的乙烯结合能力改变,并导致相同的乙烯反应表型的 etr1 等位突变, rte1-2 其表型却没有影响。由此推测,不同的 etr1 等位突变可能会导致 ETR1 乙烯结合结构域构象发生不同的改变,而 RTE1 可能通过影响 ETR1 的构象发挥作用。 rte1-2 对 etr1 功能获得突变体的影响( Resnick 等, 2008 ) ETR1 和 RTE1 的共定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暗示着这两个蛋白有互作的可能性。那么,生物体内的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 2010 年, Caren Chang 实验室发表在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上的题为 Molecular association of the Arabidopsis ETR1 ethylene receptor and a regulator of ethylene signaling 的文章中,科研人员综合使用 BiFC 以及 Co-IP 技术,分别从体内和体外两方面证明了 ETR1 和 RTE1 的互作,进一步揭示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分子机制。 ETR1 和 RTE1 互作( Dong 等, 2010 ) 为了进一步揭示 RTE1 调控 ETR1 的分子机制, Caren Chang 课题组对 RTE1 的互作蛋白进行了筛选和研究,相关成果以 Association of cytochrome b5 with ETR 1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through RTE 1 in Arabidopsis 为题,于 2014 年发表在 The Plant Journal 上。研究人员通过酵母双杂筛选 RTE1 的互作蛋白,筛选到一个定位在内质网的 cytochrome b5 ( Cb5 )蛋白。 Cb5s 是一类小分子血红素蛋白,在真核生物中具有转移电子的功能,但是它们在植物中的功能还不清楚。通过 BiFC 发现,定位于内质网膜上的 4 个 Cb5 isoform ( AtCb5-B , C , D , E )都可以和 RTE1 互作。 atcb5 突变体的乙烯反应表型和 rte1 相似,并且可以部分抑制 etr1-2 的乙烯不敏感表型。同时,对独立于 RTE1 的乙烯受体显性突变体也不具有抑制作用。 atcb5-b , -c , -d 单突的乙烯反应和野生型相似,但双突对乙烯过敏感;和 RTE1 过表达植株相似, AtCb5-D 过表达导致乙烯敏感性降低。遗传分析表明, Cb5 作用于 RTE1 的上游。以上结果说明, Cb5 和 RTE1 相互合作,共同促进 ETR1 介导的抑制乙烯信号转导的作用。 Cb5 和 RTE1 互作,并位于 RTE1 下游( Chang 等, 2014 ) Caren Chang 课题组通过近十年的努力, 终于把 RTE1 和 ETR1 之间的那些事儿理清了一些头绪。不过,如果仔细追究的话,它们之间仍有许多未解之谜等着人们去探索。由此想到了我们上学时用的课本,上面的每一个结论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句话的背后,都隐藏着好几辈科学家呕心沥血的探索和追寻。正是这些先辈们的努力,才促使今天高度发达的科技和丰富的物质。当我们每天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时,不要忘了那些最可爱的科研工作者们。 【参考文献】 Resnick, J. S., Wen, C. K., Shockey, J. A., Chang, C. (2006). REVERSION-TO-ETHYLENE SENSITIVITY1, a conserved gene that regulates ethylene receptor function in Arabidopsi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3(20), 7917-7922. Zhou, X., Liu, Q., Xie, F., Wen, C. K. (2007). RTE1 is a Golgi-associated and ETR1-dependent negative regulator of ethylene responses. Plant Physiology, 145(1), 75-86. Dong, C. H., Rivarola, M., Resnick, J. S., Maggin, B. D., Chang, C. (2008). Subcellular co ‐ localization of Arabidopsis RTE1 and ETR1 supports a regulatory role for RTE1 in ETR1 ethylene signaling. The Plant Journal, 53(2), 275-286. Resnick, J. S., Rivarola, M., Chang, C. (2008). Involvement of RTE1 in conformational changes promoting ETR1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The Plant Journal, 56(3), 423-431. Dong, C. H., Jang, M., Scharein, B., Malach, A., Rivarola, M., Liesch, J., ... Chang, C. (2010). Molecular association of the Arabidopsis ETR1 ethylene receptor and a regulator of ethylene signaling, RTE1.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M110. Chang, J., Clay, J. M., Chang, C. (2014). Association of cytochrome b5 with ETR 1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through RTE 1 in A rabidopsis. The Plant Journal, 77(4), 558-567.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14659 次阅读|4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乙烯受体家族的“爱恨情仇”
yjjh143 2018-7-15 23:39
俗话说: “ 好兄弟高打墙,亲戚朋友远离乡。 ” 意思是说,如果想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就必须在两家之间打一堵墙隔离,如果想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好,那就必须要离得远一点。正所谓,距离产生美。 我们在上一讲中提到,乙烯受体家族一共有 “ 五兄弟 ” 。和我们人类一样,乙烯受体家族成员一多,肯定就不可避免地惹出许多麻烦,生出许多事端。那么, 这些成员之间有没有什么远近亲疏呢?植物为什么要进化出这么多受体,它们之间的功能又有什么分化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乙烯受体家族里的那些“爱恨情仇”。 1. 乙烯受体家族的分类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乙烯受体家族的分类。总体来看,乙烯受体家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保守的结构域:一个负责和乙烯结合的 N 端,一个 GAF 结构域以及一个蛋白激酶结构域。另外,其中的三个受体( ETR1 、 ETR2 和 EIN4 )的 C 端还有一个接收结构域( receiver domain )。根据乙烯结合结构域的蛋白序列相似性,可将乙烯受体分为两个亚家族。亚家族 I 包括 ETR1 和 ERS1 ,它们具有组氨酸激酶活性所必需的氨基酸残基,具有组氨酸激酶的活性。亚家族 II 包括 ETR2 、 ERS2 和 EIN4 ,它们的组氨酸激酶结构域退化,具有丝 / 苏激酶的活性。另外,亚家族 II 的 N 端还多了一段氨基酸序列,可能具有信号肽的作用。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 ERS1 既有组氨酸激酶的活性,又有丝 / 苏激酶的活性。由此可见,和其他植物激素比,乙烯受体具有更强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 乙烯受体的分类( Lacey等,2014) 2. 乙烯受体的功能分化 正如我们人类讲究长幼尊卑,许多生物学过程也是要讲究次序的。既然乙烯受体家族有这么多成员,那么这五个成员在乙烯信号转导中是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还是也有一定的主次之分呢? 2003 年, Anthony B. Bleecker 实验室在 The Plant Cell 上发表一篇题为 Analysis of combinatorial loss-of-function mutants in the Arabidopsis ethylene receptors reveals that the ers1 etr1 double mutant has severe developmental defects that are EIN2 dependent 的文章。文章中对乙烯受体 loss of function 突变体进行不同的组合,构建了多种组合的双突和多突。对这些突变体表型进行观察后发现,对于拟南芥黄化苗,所有的乙烯受体突变体组合都表现出部分的组成型乙烯反应,但对外源乙烯处理仍有反应,这也在此说明了乙烯受体家族存在功能冗余。而对于生长在光照下的幼苗, ers1etr1 双突的生长发育受到更加明显的影响,比如莲座叶变小,晚花以及不育,说明乙烯受体亚家族 I 在光下拟南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ers1etr1双突的表型(Hall等,2003) 2007 年, Schaller, G. E 实验室在 BMC Plant Biology 上发表题为 A strong constitutive ethylene-response phenotype conferred on Arabidopsis plants containing null mutations in the ethylene receptors ETR1 and ERS1 的文章,对乙烯受体亚家族 I 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发现, etr1ers1 loss of function 双突表现出非常严重的组成型乙烯反应表型,说明亚家族 I 可能在乙烯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将 ETR1 转化到双突中即可完全回复突变体的乙烯反应表型。另外, etr1ers1 仍然具有一定的乙烯反应,说明乙烯受体亚家族 II 可以独立行使部分乙烯受体的功能。 etr1ers1双突的组成型乙烯反应(Qu等,2007) 2010 年,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文啟光课题组在 BMC Plant Biology 上发表文章 Genetic and transformation studies reveal negative regulation of ERS1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 。研究发现,在含有野生型 ETR1 的乙烯受体突变体中引入 ers1 突变,反而会减轻其组成型乙烯反应表型,而过表达 ERS1 则增强对植物生长的抑制,说明在调控乙烯反应方面, ERS1 具有双重作用:抑制乙烯反应,以及依赖于 ETR1 的促进乙烯反应。关于这一双重功能是如何实现以及如何调控的,仍需进一步研究。 ERS1的双重作用(Liu等,2010) 2012 年,上海植生所文啟光课题组一鼓作气,在 Plant Physiology 上发表文章 Arabidopsis ETR1 and ERS1 differentially repress the ethylene response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thylene receptor genes ,创新性地将 ETR1 和 ERS1 显性突变导入乙烯受体 loss of function 五突( 5LOF )中,观察显性突变对五突乙烯反应的恢复情况,研究基因的功能。研究发现,将 etr1-1 显性突变导入 5LOF 中,杂交后代表现出乙烯不敏感的表型,说明 etr1-1 可独立于其他乙烯受体,抑制拟南芥的乙烯反应。而 ers1-1 显性突变对乙烯反应的抑制依赖于 ETR1 和 EIN4 。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的乙烯受体之间可能发生互作,共同调控植物复杂的乙烯反应。 etr1-1显性突变可独立地抑制拟南芥乙烯反应(Liu等,2012) 3. 乙烯受体多样化的意义 除了拟南芥,在其他植物中(比如番茄)也发现了乙烯受体家族,这说明乙烯受体家族并不是拟南芥所特有的,更不是拟南芥基因组复制造成的。那么, 乙烯受体家族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有许多假设: (1) 不同受体对乙烯的亲和性可能不同,它们分工合作,共同感知不同浓度的乙烯; (2) 在转录水平,不同的受体对乙烯的反应不同,受体特异的乙烯响应模式,可能会引起不同的乙烯反应; (3) 受体在植物中的表达模式不同,这可能和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各个组织和器官不同的乙烯反应有关; (4) 不同的受体,可能和不同的下游因子互作,或者和同一因子具有不同的亲和性; (5) 受体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互作模式,相互影响,共同调控乙烯反应。 总之,由于乙烯在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响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乙烯受体的复杂性,可能是乙烯功能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结果。 【参考文献】 Lacey, R. F., Binder, B. M. (2014). How plants sense ethylene gas—The ethylene receptors.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133, 58-62. Gallie, D. R. (2015). Ethylene receptors in plants-why so much complexity?.F1000prime reports,7. Hall, A. E., Bleecker, A. B. (2003). Analysis of combinatorial loss-of-function mutants in the Arabidopsis ethylene receptors reveals that the ers1 etr1 double mutant has severe developmental defects that are EIN2 dependent.The Plant Cell,15(9), 2032-2041. Qu, X., Hall, B. P., Gao, Z., Schaller, G. E. (2007). A strong constitutive ethylene-response phenotype conferred on Arabidopsis plants containing null mutations in the ethylene receptors ETR1 and ERS1.BMC Plant Biology,7(1), 3. Liu, Q., Xu, C., Wen, C. K. (2010). Genetic and transformation studies reveal negative regulation of ERS1 ethylene receptor signaling in Arabidopsis.BMC plant biology,10(1), 60. Liu, Q., Wen, C. K. (2012). Arabidopsis ETR1 and ERS1 differentially repress the ethylene response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thylene receptor genes.Plant Physiology, pp-111. Hua, J., Meyerowitz, E. M. (1998). Ethylene responses are negatively regulated by a receptor gene family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Cell, 94(2), 261-271.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11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
热度 1 yjjh143 2018-7-8 23:10
在上一讲的 “ 三重反应 ” 中,我们介绍了科研工作者们发现了不同植物黄化苗对乙烯处理发生不同的反应。其中,主要以拟南芥的 “ 三重反应 ” 和水稻的 “ 双重反应 ” 为代表。俗话说: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光知道植物对乙烯的反应还不够,关键是要开发出一套可行的工具或系统,为我们所用,来研究植物乙烯的信号转导通路。 一般来说,生物体的变异来源主要有两种:自然变异和人工诱变。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受到自身或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不定向的突变,这种突变可能导致植物性状发生改变,并稳定地遗传给后代,我们称之为 自然变异 。由于生物体具有非常有效的变异修复体系,因此自发突变的频率非常低,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可得到丰富的变异,而人为进行 化学诱变 可以让植物的突变频率大大升高,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大量的遗传变异。其中, EMS ( Ethyl methanesulfonate )属于一种烷化试剂,可以导致嘌呤和嘧啶的转换,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最为有效且应用比较多的化学诱变试剂。使用 EMS 诱变的方法创造新的变异,是研究植物基因功能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已经在拟南芥、水稻、玉米、小麦等多种植物中广泛应用。 1. 利用 “ 三重反应 ” 筛选拟南芥乙烯反应突变体 1988 年 ANTHONY B. BLEECKER 等在 Science 上 发表了一篇题为 “ Insensitivity to Ethylene Conferred by a Dominant Mut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 的文章,首次报道了利用人工诱变和 ” 三重反应 “ 筛选拟南芥乙烯反应突变体。该文章鉴定到了一个显性突变 etr ,可使拟南芥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在各个生长发育时期,都表现出乙烯不敏感的表型,并进一步将突变定位在一号染色体的 ap-1 位点附近。这个突变基因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乙烯受体 ETR1 ,这也是通过遗传学方法鉴定到的第一个植物激素受体。从此,乙烯信号通路组分的遗传学筛选就拉开了帷幕。 拟南芥乙烯反应突变体筛选体系( Merchante 等, 2017 ; Hao 等, 2017 ) 两年后, Plinio Guzman 和 Joseph R. Ecker 在 The Plant Cell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 Exploiting the Triple Response of Arabídopsís To ldentify Ethylene-Related Mutants ” ,系统地介绍了如何利用拟南芥的 “ 三重反应 ” 和 EMS 诱变进行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并利用该体系筛选到了 3 类乙烯反应突变体 eto1 ( ethylene overproducer ) , hls (hookless) , ein1 (ethylene insensitive ) 和 ein2 。其中, eto1 黄化苗表现出组成型的乙烯反应,由自身乙烯合成增加所致; hls1 黄化苗的下胚轴和根对乙烯的反应正常,但是不能形成弯钩,并且乙烯的合成减少; ein1 和 ein2 都对乙烯不敏感,乙烯的合成增加,并且 ein1 很可能是 etr 的等位突变,而 ein2 则定位在 4 号染色体上,是一个新的乙烯相关突变位点。 利用 “ 三重反应 ” 筛选到的拟南芥乙烯反应突变体( Guzman, P. 和 Ecker, J. R. , 1990 ) 在 The Plant Cell 文章 中, Ecker 指出了 以拟南芥为模式研究植物乙烯反应的三大优势 : 1. 三重反应非常明显,容易进行突变体的筛选; 2. 可以进行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3. 遗传转化系统也逐渐成熟。因此, Ecker 呼吁大家以拟南芥黄化苗系统为模式,进行植物乙烯相关生理过程的研究。而 Ecker 也使用该体系,鉴定到了一系列乙烯信号通路中的重要组分,并因此奠定了其在乙烯信号转导领域中 “ 大神 ” 的地位,还培养出了一批活跃在乙烯信号领域最前沿的的大牛,比如郭红卫老师和乔红老师。 2. 利用 “ 双重反应 ” 筛选水稻乙烯反应突变体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拟南芥为代表的双子叶植物的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迄今为止,乙烯的信号转导通路已经是研究的最透彻的植物激素通路之一。然而,单子叶植物乙烯信号转导通路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归根到底是由于一直没有建立一套高效且稳定的乙烯反应表型鉴定体系。直到 2013 年,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张劲松课题组的马彪老师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最终摸索出了一套稳定的水稻乙烯反应鉴定系统,并利用该系统筛选出了一系列水稻乙烯反应突变体,相关成果以 Identification of Rice Ethylene-Response Mutant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HZ7/OsEIN2 in Distinct Ethylene Response and Yield Trait Regulation 为题发表在 Molecular Plant 上。 水稻乙烯反应突变体筛选体系( Ma 和 Zhang , 2017 ) 说起水稻乙烯反应突变体筛选体系的建立,还有一则趣事咧。话说当年马彪老师筛选水稻乙烯突变体时,起初是把水加到筛子面的,经过了许多次的尝试,一直也没有筛选到表型非常好的突变体。当时组里的许多人都劝马老师放弃,重新选择其他课题。可是,马老师从来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仍然不忘初心,对系统一点一点进行改进。直到有一次,无意中把水加少了,却意外地看到了非常明显的乙烯反应表型,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进,形成了今天非常成熟的体系。俗话说: “ 万事开头难 ” 。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开始阶段更加艰难,这就需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忍耐力,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轻言放弃,也许再坚持一点点,通往真理的大门就从此敞开了。马老师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试想,如果没有马老师当年的坚持,水稻乙烯信号领域的研究可能要滞后数年甚至数十年也说不准。在此,向马老师的 “ 死磕精神 ” 致敬 ! 3. 乙烯反应突变体筛选和功能研究的主要步骤 时至今日,拟南芥和水稻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和功能研究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此处对一般的研究思路做一个大概的总结。 1. 对萌发的种子进行 EMS 诱变,收到 M1 种子后,自交得到 M2 后代。 2. 对 M2 植株进行乙烯反应表型的筛选,一般分为乙烯不敏感、钝感和过敏感。 3. 对筛选到的突变体按表型分类,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型的突变体进行等位分析。 4. 将突变体和野生型亲本回交, F1 进行显隐性鉴定,并对自交得到的 F2 进行分离比统计,以确定突变表型是由单基因还是多基因控制。 5. 将突变体和乙烯信号通路中已知组分的遗传材料杂交,进行遗传分析,确定突变基因在信号通路中的位置。 6. 通过图位克隆或者 BSA 寻找候选基因,并通过遗传转化确定突变基因。 7. 确定突变基因后,对基因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进行具体的研究。比如,如果突变基因是转录因子,就找它的靶基因,如果是酶就找它的底物,等等。从该步开始,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参考文献】 Bleecker, A. B., Estelle, M. A., Somerville, C., Kende, H. (1988). Insensitivity to ethylene conferred by a dominant mut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Science , 241 (4869), 1086-1089. Guzman, P., Ecker, J. R. (1990). Exploiting the triple response of Arabidopsis to identify ethylene-related mutants. The Plant Cell , 2 (6), 513-523. Hao, D., Sun, X.,Ma, B.,Zhang, J. Guo, H.(2017). Ethylene. Hormone Metabolism and Signaling in Plants . Academic Press.203-241. Ma, B., He, S. J., Duan, K. X., Yin, C. C., Chen, H., Yang, C., ... Zhang, W. K. (2013). Identification of rice ethylene-response mutant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HZ7/OsEIN2 in distinct ethylene response and yield trait regulation. Molecular plant , 6 (6), 1830-1848. Ma, B., Zhang, J. S. (2017). Analysis of Growth and Molecular Responses to Ethylene in Etiolated Rice Seedlings. Ethylene Signaling: Methods and Protocols , 237-243. Merchante, C., Stepanova, A. N. (2017). The Triple Response Assay and Its Use to Characterize Ethylene Mutants in Arabidopsis. Ethylene Signaling: Methods and Protocols , 163-209.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10101 次阅读|1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三重反应
yjjh143 2018-7-5 23:10
我们现在对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的了解,大部分都是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进行突变体筛选,再结合遗传学分析所得到的。既然要进行突变体筛选,就需要建立一套准确且高效的系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选择一种好的表型为标准,建立一套可靠的体系。这种表型不仅要非常明显,容易分辨,而且还要非常稳定,可遗传。拟南芥的 “ 三重反应 ” 就是这样一种非常理想的表型。 1. 双子叶植物的 “ 三重反应 ” 最早的 ” 三重反应 “ ,是人们在豌豆黄化苗中观察到的。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人就注意到,暴露在照明气中的豌豆黄化苗会表现出一种非常奇怪的生长状态:上胚轴变粗,变短,并且呈现出放射状的横向生长。 1901 年植物生理学家 Dimitry Neljubow 首次阐明,豌豆黄化苗的 “ 三重反应 ” 是由乙烯导致的。由于 “ 三重反应 ” 对乙烯非常敏感,即使在极微量的情况下同样会出现非常明显的表型,还存在剂量效应,随着乙烯浓度的增加,表型也会增强。因此, “ 三重反应 ” 很快就被应用到了乙烯的生物学测定中。 豌豆黄化苗的 “ 三重反应 ” 随后,科学家们逐渐发现,许多双子叶植物都有类似的 “ 三重反应 ” 表型,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当然也不例外。当用乙烯处理拟南芥黄化苗时,根和胚芽鞘的伸长受到抑制,胚芽鞘和根横向加粗,并且顶端的弯钩明显加剧。如果把空气中正常生长的黄化苗比作 “ 高富帅 ” 的话,那发生三重反应的黄化苗就是名副其实的 “ 矮穷矬 ” 了。 由于拟南芥的 “ 三重反应 ” 表型非常明显,容易区分,并且观察周期短,一般拟南芥萌发三天左右即可进行表型的观察和统计。所以,科学家们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大规模的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并结合遗传学分析,已经构建了一条线性的乙烯信号转导通路模型。除此之外,还揭示了乙烯和其他植物激素繁杂的互作网络。具体内容,后续文章会仔细介绍。 拟南芥的 “ 三重反应 ” 2. 单子叶植物的 “ 双重反应 ” 在 2013 年以前,我们对植物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的了解,还只是局限在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代表的 双子叶植物中,对单子叶植物的乙烯信号通路了解的还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系统,进行单子叶植物乙烯反应表型的鉴定和乙烯反应突变体的筛选。 2013 年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张劲松课题组在 Molecular Plant 发表了一篇题为 Identification of Rice Ethylene-Response Mutant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HZ7/OsEIN2 in Distinct Ethylene Response and Yield Trait Regulation 的文章,首次报道了一种水稻乙烯反应表型鉴定和突变体筛选的体系,并使用该体系筛选到了一系列乙烯反应突变体( “ 猫胡子 ” )。对这些突变体的研究,已经初步构建出了水稻中乙烯信号转导的工作模型。由于本文的第一作者马彪老师在 “ 猫胡子 ” 突变体筛选和功能鉴定中的突出贡献,因此被我们戏称为 “ 猫胡子之父 ” 。 和双子叶植物具有相对一致的 “ 三重反应 ” 不同,单子叶植物黄化苗对乙烯的反应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当用乙烯处理单子叶植物小麦、高粱、玉米以及模式植物二穗短柄草时,黄化苗根和胚芽鞘的生长都受到明显抑制,这与乙烯对双子叶植物生长的影响相似。而对于水稻,胚芽鞘的生长受乙烯促进,根的生长受乙烯抑制。 我们将乙烯对单子叶植物胚芽鞘和根生长的影响称为 “ 双重反应 ” 。由于水稻特殊的半水生生活环境,其对乙烯的反应比较特殊。这也说明乙烯在水稻适应特殊的生长环境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暗示着水稻中可能存在着乙烯信号转导的新机制。 单子叶植物的 “ 双重反应 ” 【参考文献】 Merchante, C., Stepanova, A. N. (2017). The Triple Response Assay and Its Use to Characterize Ethylene Mutants in Arabidopsis. Ethylene Signaling: Methods and Protocols , 163-209. Neljubow D (1901) über die Horinzontale Nutation der Stengel von Pisum sativum und einiger anderer Pflanzen. Beih Bot Zentralb 10:128–139. Hao, D., Sun, X.,Ma, B.,Zhang, J. Guo, H.(2017). Ethylene. Hormone Metabolism and Signaling in Plants . Academic Press.203-241. Ma, B., He, S. J., Duan, K. X., Yin, C. C., Chen, H., Yang, C., ... Zhang, W. K. (2013). Identification of rice ethylene-response mutant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HZ7/OsEIN2 in distinct ethylene response and yield trait regulation. Molecular plant , 6 (6), 1830-1848. Yang, C., Lu, X., Ma, B., Chen, S. Y., Zhang, J. S. (2015). Ethylene signaling in rice and Arabidopsis: conserved and diverged aspects. Molecular plant, 8(4), 495-505.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12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乙烯信号简史 | 前言
热度 1 yjjh143 2018-7-3 22:55
记得上中学时,最不喜欢的要数历史课了,尤其是课本后面的大事年表,简直是噩梦一般的存在。每当要上历史课,课间同学们都自觉地加班加点,一个个默默地掏出课本,大声背诵某某某于某年某月,干了什么事儿,以防老师上课前的检查提问。 上大学时,《明朝那些事儿》大火,读过之后不禁感慨:原来历史并不是中学历史书上那般枯燥,历史中的人物也都曾经像我们一样如此鲜活地生活过,他们也曾嬉笑怒骂,也有喜怒哀乐。而历史,也正是在这些真实的琐碎中不断前行,造就了如今的世界,今天的你我。 读研后,刚接触到自己的研究领域(BRs的信号转导)时,面对新概念和方法,简直是一头雾水,理不清头绪。导师告诉我,把我们研究领域内经典的几篇文献仔细研读一遍,慢慢就入门了。于是乖乖听老师的话,硬着头皮埋头苦读。十几篇文章读下来,竟不知不觉地和曾经的“陌生人”混熟了,不仅知道了它姓甚名谁,还知道了它是从哪儿来的,可能要到哪儿去。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一些科研之外的趣事儿,原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明白的这个问题,前辈们花了十几年的心血才得以解决;原来,大牛A和大牛B竟然是师出同门,真是名师出高徒啊;原来,当年做C基因的是一位帅气的小伙,做D蛋白的是一位窈窕的美女。于是,曾经枯燥无味的文献,竟然变得如故事书般生动活泼。读文献时,颇有种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感觉。从此以后,便开始对不同研究领域的历史感兴趣。 读博后,研究方向变为水稻乙烯的信号转导。通过本领域研究历史调研的方法,帮助我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全新的研究领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使我能迅速调整状态,开展新的课题。得益于科学文献严格且系统的参考文献,我们能够非常方便地找到最原始的资料,由点及面,快速开展文献调研。 迈尔在《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中说:“学习一门学科的历史是理解其概念的最佳途径。只有仔细研究这些概念产生的艰难历程——即研究清楚早期的、必须逐个加以否定的一切错误假定,也就是说弄清楚过去的一切失误——才有可能希望真正彻底而又正确的理解这些概念”。和历史一样,科学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是在不断反复中曲折前进的。只有对相关领域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后,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的课题。 由于笔者博士期间的研究领域是水稻乙烯的信号转导,自然对该领域比较熟悉和关注。 虽然现在市面上已经有许多优秀的乙烯相关学术专著,但这些书籍大都是英文,对于一些刚入门的人来说,阅读有一定难度,其中的痛苦我当年也是深有体会。于是,就萌生了总结一下乙烯信号转导研究历史的念头,整理出一部 《乙烯信号简史》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专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对各位读者,尤其是刚入门科研的低年级研究生,有所帮助或启迪。 既然叫《乙烯信号简史》,那肯定主要涉及的是乙烯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至于乙烯的合成途径,不是本系列的重点。另外,本系列文章虽然介绍的是乙烯信号转导的研究历史,但对理解其他研究领域(尤其是植物激素相关领域),或许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毕竟虽然具体的研究方向不同,但背后的原理或方法大多都是相通的。 最后,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一些纰漏或错误,还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教,以便及时勘误校正。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捋一捋乙烯信号研究背后的故事,扒一扒我们熟知的那些“大名鼎鼎”的信号分子是怎么来的,它们又和其他通路中的分子发生了哪些“风花雪月的故事”吧。 欢迎关注 BioArt植物 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3693 次阅读|1 个评论
乙烯的信号转导
热度 8 yjjh143 2017-10-18 08:15
1. 何为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 Signaling transduction )是指细胞通过胞膜或胞内受体感受信息分子的刺激,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转换,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信号转导的起始由配体( ligand )和受体( receptor )的结合介导。受体可以识别特异的信号分子,引发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使细胞和生物体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对外界环境和刺激的变化。 我们可以把细胞比作一个等级森严的组织,每一等级职责明确。当有问题出现时,指令便一级一级传递,直到细胞做出决定,再一级一级传递出去,使细胞做特定的反应。配体受体结合所引发的一系列胞内分子状态的改变,被称为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信号转导概要 2. 金风玉露一相逢 信号转导起始于配体和受体的结合。根据受体的位置,将受体分为膜受体和胞质受体。现以经典的膜受体为例,对信号转导的起始进行简要的介绍。 当没有配体时,信号通路处于未被激活的状态,通路中的各组分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当配体存在时,配体结合到受体分子的胞外区域,并被受体所特异识别,导致受体的胞内区域发生特异的改变(构象或生化性质发生变化),激活下游分子。被受体激活的分子,又一级一级分别激活各自直接下游的分子,直到细胞的状态发生改变。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分子主要是蛋白质,一些情况下,离子、磷脂等一些其他分子,也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信号转导的过程为线性传递,发生状态改变较早的分子相对于状态改变较晚的分子为上游;反之,发生状态改变较晚的分子相对于状态改变较早的分子为下游,比如,受体的状态改变是最早的,相对于其他信号分子,处于整个信号转导通路的上游。信号通路各组分上下游的关系,可以通过遗传分析来确定。 通过正向或反向遗传学的方法,鉴定出某一信号转导通路的相关组分,再通过遗传分析确定其上下游关系,就可以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信号转导通路。 配体受体结合引发信号转导起始 3. 乙烯的信号转导通路 在所有的植物激素中,乙烯的信号转导通路,是目前研究的较为清楚的通路之一。 在拟南芥中,乙烯共有 5 个受体( ETR1 、 ETR2 、 ERS1 、 ERS2 、 EIN4 ),定位于内质网膜上。在空气中,乙烯的浓度非常低,受体和 CTR1 的 N 端结合, CTR1 磷酸化 EIN2 的 C 端,磷酸化状态下的 EIN2 由 ETP1/2 介导降解,抑制信号的向下传递。同时,在细胞核中,转录因子 EIN3/EIL1 由 EBF1/2 介导,被泛素化蛋白酶体降解,乙烯信号通路处于沉默或失活状态。 当空气中乙烯浓度增加时,乙烯分子和受体结合,使 CTR1 失活,无法磷酸化 EIN2 ,去磷酸化的 EIN2 不能被 ETP1/2 降解,同时,其 C 端被切割下来,从内质网转运到细胞核,稳定转录因子 EIN3/EIL1 并使其累积,进而调控乙烯响应基因的表达,以帮助植物应对环境的变化。 拟南芥的乙烯信号转导通路 4. 来自童话镇的 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叫 Receptor ,不爱学习、调皮捣蛋。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饭、睡觉、打 CTR1 (一款电脑游戏)。 Receptor 今年读小学六年级,马上要面临升学的考验。他们的考试很简单,把一本叫 EIN2 的书上的内容记住,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EIN3 ),重新表达出来,得到好的 Response ,就可以顺利升学。 Receptor 的父亲 Ethylene 是一位科研工作者,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对小 Receptor 疏于管教。每天放学回到家,小 Receptor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尽情玩儿他心爱的 CTR1 游戏。而要读的书 EIN2 ,早就不知道被他随手扔到了哪儿。 一天,小 Receptor 肆意玩儿游戏而荒废学业的行为被他的父亲 Ethylene 发现了, Ethylene 非常生气,对 Receptor 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 Receptor 听后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决定从现在起 Good good study , dayday up ,绝不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望。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把 CTR1 从电脑中卸载了,从垃圾堆中重新找到了 EIN2 认真学习起来。经过刻苦的学习, Receptor 将 EIN2 上的所有内容烂熟于心,并取其精华,加入自己深刻且独到的理解,将 EIN2 的内容进行改版升级,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EIN3 ),在考试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 Response ,顺利进入了心仪的学校,开始了新的快乐学习生活。 童话镇的故事 小故事和乙烯信号转导通路比较 参考资料: 1. https://www.khanacademy.org/science/biology/cell-signaling/mechanisms-of-cell-signaling/a/intracellular-signal-transduction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gnal_transduction 3. Yang, C., Lu, X., Ma, B., Chen, S. Y., Zhang, J. S. (2015).Ethylene signaling in rice and Arabidopsis: conserved and diverged aspects.Molecular plant, 8(4), 495-505.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21425 次阅读|9 个评论
乙烯,一种神奇的气体 | 第一部分
热度 10 yjjh143 2017-8-10 00:15
在所有的植物激素中,乙烯是最简单的一种。乙烯由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两个碳原子之间以双键结合,结构式为CH 2 =CH 2 。多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作为一种特殊的气态植物激素,乙烯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远古到当代,乙烯的应用和研究,一直伴随着我们。两千多年的历史,乙烯的发现及应用的过程,充满了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 1. 远古的智慧 早在公元前300年以前,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用乙烯催熟果实。西克莫无花果(sycamorefig)起源于非洲中东部,主要依赖于一种小型黄蜂帮助其授粉。西克莫无花果和小黄蜂形成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共生关系,黄蜂给无花果传粉,帮助它传宗接代,而无花果当然也是要付出代价的,黄蜂也就心安理得地在无花果的果实中安家落户。这种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非常稳固地存在了许多年。 后来,有人把西克莫无花果传到了地中海中部的古埃及,可能由于此人的粗心大意,却没有把帮助无花果传粉的小黄蜂一起带过来。这下可把西克莫无花果给急坏了,这么多年的共生互利,早已习惯了小黄蜂的牵引拉线,这下没有了媒人,他们找不到对象啊,这不是要让他们断子绝孙么?! 这种问题怎么能难倒聪明伟大的人类呢。公元前300年前,那是一个夏天,有一位老人用在古埃及的无花果上刻了一个圈。几天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受伤的无花果非但没有死,反而顽强地活过来了。它们结出的果子更大更软更香甜,而且还没有种子。于是,这种神奇的技术就在古埃及流传了下来,直到和这一伟大的文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划伤使无花果单性结实 此外,在那遥远神秘的东方。我们的先人,在炼丹烧香的过程中,也无意发现,焚香后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植物的果实迅速成熟。于是。我们的先辈们就将梨子放在一间密闭的屋子里,在屋子里烧香,没过多久,一个个生梨蛋子很快变成了美味可口的大鸭梨。 不过,古埃及和我们的老祖宗们对乙烯的利用,都是无意地,简单地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思想观念,他们并没有意识对这种神秘力量背后的科学原理进行深究。 2. 黎明前的黑暗 时间一直跨越到19世纪50年代。那个时代,还没有电,而煤气灯却被广泛地安装在大街小巷,道路两旁。 1 858年,美国人Fahnestock发现,盛夏之际,煤气灯旁边的树叶却大量地枯萎脱落,而不远处其他的树却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1864年法国人Girardin的实验结果证明,乙烯是煤气的组成成分。随后,大量学者都认为煤气灯旁树叶脱落的现象由乙烯导致,却一直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直到前苏联的Neljubov意外发现乙烯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煤气灯两旁的树叶脱落 当时 N eljubov还是一枚苦逼的研究生,每天都要养那些不能吃也不好看的豌豆黄化苗。在实验过程中,他无意地发现,当豌豆黄化苗暴露在含有燃烧废气的空气中时,它的下胚轴会出现横向生长的现象。而当加热CuO将碳氢化合物气体氧化后,豌豆黄化苗的生长就变得正常了。 N eljubov无意地发现,就是“三重反应”,后来成为研究植物乙烯反应最经典的生理学实验。现在我们知道,要使豌豆黄化苗发生“三重反应”,只需要极低的乙烯浓度(0.06μL/L)。 豌豆黄化苗的“三重反应” 其实,许多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性事件,都是意外造成的。在我们实验室,就有这样的实例,这里按下不表,以后再说。因此,如果上天眷顾于你,每一个屌丝都有逆袭成功的机会。加油吧,少年! 随后,又有许多人发现,一些水果的成熟过程中会产生乙烯气体。甚至有人还为乙烯可以催熟香蕉、西红柿、梨和柿子而申请了专利。1934年,英国的Gane证明,乙烯是植物的一种天然产物。为了进行实验,Gane买了56斤苹果,才收集了足够的乙烯气体。为了科研,也真是蛮拼的!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对乙烯的功能进行用研究。不过,由于研究才刚开始,并没有确定的方向,就像在黑夜中行走,一边前进一边摸索道路。 下期预告 : 乙烯,一种神奇的气体 | 第二部分 3. 曙光乍现 4. 旭日东升 5. 烈日骄阳 敬请期待!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21435 次阅读|15 个评论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前言
热度 2 yjjh143 2017-8-8 23:49
最近,准备为自己挖一个大坑,把乙烯信号转导的研究历史总结一下。 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是水稻乙烯的信号转导,入行一年多了,文献也看了一些,可是对整个领域的把握还不深入,许多东西理解得仍不透彻。有句话不是这么说么: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会别人。索性就趁此机会,静下心来,把乙烯信号转导的研究历史好好研究总结一下,以文字的呈现出来。一方面希望能促进自己思考,加深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和相似研究领域的同行们有交流的机会。 说是简史,其实也就是自己的学习笔记,如果能对其他人有所帮助,或者对刚入行的师弟师妹们有所启发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 由于自己白天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也只有晚上能抽出一些时间看文献写东西,为了给自己点压力和动力,不妨先设定个小目标,争取两到三天能更新一次。 好长时间没有坚持写东西了,知道坚持如一的不易,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来。有句鸡汤说得好: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O( ∩ _ ∩ )O~ 生命很短,世界太大,目标还在。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彼此祝福。 共勉! 是为前言! 2017.08.08
个人分类: 乙烯信号转导简史|4655 次阅读|6 个评论
生物信号转导课程课件(不断更新中...)
gbbio 2012-4-9 01:00
请同学们点击附件下载,F5全屏观看。 后续课件将在修改后不断更新。 此课件全套绝大多数页面均为原创,请同学们务必不要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外传。3X! 3 G蛋白耦联的信号传递通路.ppt 4 细胞内的信使物质――第二信使.ppt (因为网络或网站原因,有些课件就是传不上,已发班级邮箱)
个人分类: 生物信号转导|3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信号转导第一次作业
gbbio 2012-4-9 00:49
• 附件两篇文献《几条重要的信号转导通道研究的概况及临床意义》和《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研究进展及其与危重病的临床意义》。 请仔细阅读后分别为两篇文献撰写摘要。每篇字数不少于 300 字。 几条重要的信号转导通道研究的概况及临床意义.pdf 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研究进展及其与危重病的临床意义.pdf
个人分类: 生物信号转导|27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撇方向——关于植物科学
Agrilife 2009-10-27 00:15
一撇方向 记得杨振宁在一期《世纪大讲堂》的《美与物理》中谈到自然科学之上是哲学,哲学之上是宗教;在植物自然科学的探索中,如果我们有必要在学术归去上点一盏明灯的话,那我要重提一下植物分类学。以前,我总以为信号转导是生理与遗传的交叉点和制高点,也是学术探索的最终归宿;现在,我觉得有必要提升一下,归宿这个位子应该让给植物分类学,理由有两个: (1) 从对探索本身的认识和应用上说,我们的一切有价值的探索,只有两个目的:认识自然和调动自然(或者说顺应、利用并调控自然)。我们探索生理和遗传之后,最终还是要应用,应用的起点就是认识,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即它的什么功能成分、什么代谢类型、什么抗性、什么适宜生境那就必须在数据库中有个明确的鉴定和分类。任何一种植物,作为生命的完整独立体和独一无二的 DNA 链,你观赏它、抚摸它、想到它,它随时都应该在你的脑海里是一个完整体,有效害相容的矛盾、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终归于它那固有而又极具适应性的生物学特征你必须将它分类分类了它才能归阁自然档案,归阁我们的灵感。 (2) 从探索者来说,当一个虔诚的老者逐渐停歇自己探索的脚步而掩卷回眸时,他就在做这件事分类或打包自己终生的探索和思维,他向外界交流时,也必定逐渐暗淡中间千姿百态的个体差异及杂中有序的代谢进程,他们多会由求证地逻辑转向融通地归纳,去梳理、去分流那美丽多彩的生命形态及生命旅程,给后来者无限的启迪和引领。 实时梳理、重拼我们的认知网络图,并且学而时习,或许会星雨般地自觉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命题。
个人分类: 自然之临|4556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一期植物生物学年评
热度 1 nwsuafliu 2009-4-30 04:03
邮箱预订了一下新闻,还挺管用。 最新一期植物生物学年评已经可以在线阅读了,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Vol. 60 (June 2009) ,里面有几篇我个人很感兴趣的文章。 My Journey from Horticulture to Plant Biology Jasmonate Passes Muster: A Receptor and Targets for the Defense Hormone A Renaissance of Elicitors: Perception of 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and Danger Signals by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lants and Foods: A Scientist's Analysis of the Issues (Part II) 下午抽空,浏览了一下茉莉酸信号的那篇,强烈觉得信号转导这一块的东西太多了,各种各样的hypothesis。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产生更多的问题。最后,各种成分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面对生物体,科学家还真的是能量有限。
个人分类: 本周推荐|486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