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循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思考的思考
热度 1 lixyong 2020-4-26 12:37
对思考的思考,我有个认识: 1.不会思考; 2.迷茫的痛苦; 3.思考强度正向反馈迭代和叠加(危险) 4.有主动意识控制的思考,思路方向、强度、迭代和叠加程度等的控制;5.专精思考; 6.自由思考; 7.轻松思考; 8.在生活、工作、俗务中思考; 9.思考与生活、工作、俗务并行; 10.界定清楚思考与生活、工作与俗务的 分类和界线; 11.构造自己的两个世界--思考的世界vs生活、工作、俗务的世界; 12.逐步建立和培养自己的两个世界之间的对话。 13.建立对话的机制和方法论的复杂的程度逐步提高和完善; 14.当对话的机制和方法论复杂程度到达自己的极限的时候,从上9-13步骤 进入下一轮循环迭代,如有能力与上一轮叠加。
个人分类: 读书思考|2574 次阅读|5 个评论
python的入门和语法
richor 2018-10-8 11:38
a byte of python 入门书籍 在线阅读: https://python.swaroopch.com/ 1. sequences 包括 list, tuple, string list 与 tuple 的区别: a. list is define by [], tuple is defined by (). b. tuple 不支持 del 和 append , string 也属于 tuple 相同点: 都可以使用 for 循环 : for i in list(or tuple): 2. python 的函数,自带几个属性: __doc__, __name__, __call__ same to module. 一个 .py 文件就是一个 module, 其 __name__ 的值有两种取法!当 import 的时候,是文件名,当命令行 run 的时候是 __main__ ! 3. module 之内除了函数,还可以定义 class 。 class 内的函数的第一个参数都是 self ,用来传递当前 class 的实例(对象)的 name 。 class 对应的实例生成的时候,自动 run 函数 __init__() ,实例名字的同名函数为 __call__ 函数。 4. 对于函数的不带括号引用,是传递函数名称! https://blog.csdn.net/taohuaxinmu123/article/details/50353236 5. 下划线 _ 是什么意思?空,不要,一般在被传递的一方,即等号左边。 6. numpy.triu_indices(n,1) 可以得到右上三角矩阵,处理 n(n-1)/2 个 pairs 之间的计算很方便。 7. 怎么组合矩阵? https://morvanzhou.github.io/tutorials/data-manipulation/np-pd/2-6-np-concat/ np.hstack((A,B)) 8. python 与 c 语言 for 循环的不同: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0314737/article/details/80893365 for in 语句得到的是一个序列。 9.python 在 vim 下的 tab 错误: 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880668/how-to-avoid-indentation-error-after-changing-tab-stops-in-vim tabs settabstop=4 setshiftwidth=4 setexpandtab 毕竟默认的 tabstop=8 太长了。 10. python 的字典,怎么得知字典的大小? len() 所有内容呢? dict.items()
个人分类: 计算机|1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吃中药?中医学的呼吸训练——心解濒湖脉学(之十四)
热度 2 罗非 2018-4-1 16:26
《四言举要》最初的作者,是一位道士兼职医生。因此,这部《四言诀》可以说不仅仅是一部脉学,更含有一些道士修行的基础理论和实践体验在内。 事实上,中国古代一向是 “ 医道同源 ” 的,也就是说道士而兼职医生的情况非常多见。这是因为中医学的许多精密的观察,必须对身心变化非常敏感才能做到。这也是为什么,《黄帝内经》经常被视为道家核心经典之一。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一书中,也明确地说 “ 内景隧道,唯返观者照查之 ” 。 这就是说,只有借助道家那种内在自我观察的技巧,才能够了解经络这类 “ 无形中的有形 ” 现象。不仅经络脏腑等学说的提出需要返观,甚至对药物作用的研究,也都要借助内在观察。 中医学的药物开发,不像现代医学那样借助作为实验动物的其它物种,乃至借助作为实验对象的其它人类个体甚至患者。中医学纯粹由医生和药物开发者本人亲自服用,内向观察,来完成药物效用的探索。所以古代有 “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中七十毒 ” 的记载。 现代人可能以为这是古人编造的神话传说,但直到现代,青城丹医的传人仍然坚持亲自品尝各种药物、药物组合与炮制方式的效果,借此确定它们的调节作用。因此,这并不是神话,而是活生生的事实。 那么,怎样体验体内经脉的活动、气血的运作状况呢?中医学为此提出了一种 “ 小炼形 ” 的方法。它在平时可以用来调节身体,训练自己对身体状况的感知;生病服药时,可以用来加速药物吸收和作用的发挥,并且体验药物的调节作用。 通常在服药之后,嘱患者平卧,双手放在腹部,随着呼吸让腹部起伏。待呼吸平 稳后,于深吸气末试行闭气、提肛、咽津,并随着吞咽动作,体会内脏蠕动和腹腔血管运动。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就可以逐渐学会感受腹部血液循环的变化,并在服药后,观察它对腹部循环的调节作用。 “ 小炼形 ” 的发明,对中医学药效的观察与确认,对促进药效的发挥,以便以较低的剂量完成治疗,都具有重要作用。 *********** 气如橐龠, 【橐龠,古语,现代汉语叫 “ 风箱 ” 。但到了高度现代化的当代社会,风箱也已经淡出了人类视野。现在如果我们需要一个风源,我们通常采用持续供风的装备。比如通风时用电风扇,制冷时用空调,生火时用鼓风机,等等。 当然,这些不 “ 自然 ” 的供风方式,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现代人付出了沉重的健康代价。风扇、空调导致的疾病,即使在人类对病因非常不敏感的今天也时有所闻。 其中的原因,就是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已经适应了感受强度不断改变的自然风,并学会了对它随时做出调节。与此相比,人类对于持续不变的气流缺乏感受性,因此往往不能及时做出调节。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与此类似,人们对持续存在的 “ 气 ” 也缺乏感受性。因此尽管 “ 气 ” 无所不在,它对我们却几乎没有任何可见的影响。只有当 “ 气 ” 流动起来,而且其强度不断发生变化时, “ 气 ” 的作用才会变得明显。 所以,本文说气如 “ 橐龠 ” ,指的就是在呼吸的时候,体内 “ 气 ” 的作用就会象风箱一样,有节律的忽强忽弱,往复变化。 风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空气动力学装置,它利用活塞和活门,把外来的往复运动的机械力量,转变成在管道中沿着同一方向流动的气流。尽管这个气流周期性的忽强忽弱,但毕竟它已经变成了同方向流动的风,可以实现送风的目的了。 在呼吸过程中,气息对血脉的作用也象风箱一样,尽管呼吸是往复运动,但血脉流动尽管忽强忽弱,却始终保持同方向流动,不会因为呼吸而不断地顺流逆流交替进行了。】 血如波澜, 【在受到呼吸影响,导致 “ 气 ” 象风箱出口的气流那样,忽强忽弱地周期性波动作用下,被中医学称为 “ 血 ” 的这种现象,也随之象 “ 波澜 ” 一样,忽强忽弱地起伏运行了。 因此,尽管中医学所说的 “ 血 ” 并不局限于就是血液本身,但它显然和血液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脉气息, 【 此处再次点题,提醒读者注意,本书所讨论的经络和血,是指 “ 血脉 ” ;也就是,那种既非血液,也非大动脉搏动的某种循环现象。 而本书所讨论的气,则着眼在 “ 气息 ” 。也就是,随着呼吸活动,而产生的某种无形的动力学,其作用则要从 “ 血脉 ” 上观察出来。】 上下循环。 【如果现代读者望文生义,一定会觉得,这明明说的就是血液循环嘛,你在这里故弄什么玄虚?在此,我们还要提醒读者,血液循环的概念是在现代西方医学被介绍到东方时,根据中国文化的语汇找出来的一个加以重新定义的词语。在本书写成的宋代,这些知识根本就没有介绍到东方。因此,不要再犯概念的历史错误。 这里的循环,只是说周而复始。此处的上下,也只是说强弱的周期性变化。好比波浪的那种上下起伏,而不是从头到脚,再从脚到头的那种上下循环。何况,血液循环也不是那样循环的。 综合起来,最后这两句是告诉读者,血脉在气息的作用之下,就发生了周期性的强弱变化。如果按现代的图示方式画成强度的时间函数,那就是一条上下起伏的、波浪般的曲线。】
个人分类: 科普|3577 次阅读|3 个评论
纪念霍金:经络与脉的本相——心解濒湖脉学(之九)
罗非 2018-3-15 11:15
根据史蒂芬·霍金的观点,我们所见的现实是“基于模型的现实”这是了解中医学和脉诊的关键。仅以此文纪念刚刚辞世的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 第一部分、 经脉与脉气 【经脉、气血者,脉理之总纲。故首标此。然后乃能知种种变化。】 【今天的医学界,往往质疑中医的理论与实践。诊脉这一诊断技术,就是常常被质疑的内容。如果在理论上,不能解决脉诊的基础,那么在现代医学看来,中医始终像是一种神秘的巫术。哪怕它有效,也仍然难以摆脱此种印象。而要明白何以通过按脉诊断成为可能,这个理论基础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因此,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经络,什么是气血,然后才能接受诊脉的合理性。】 脉乃血脉, 【何谓脉?有云气脉者,如天竺三脉七轮之论是也。然中医脉诊所测,乃更形而下之像,易于起手也。无论双手腕脉,或是人迎、气口、趺阳三部,亦或分经候脉之法,大端皆由此始。故云血脉。以其必有血行方成其像也。非云与气无涉。】 【宋明两代医学家,给脉下了一个定义:血脉。而当代中国文字中,另一个常见的组合是“气脉”。这两者究竟是同是别呢?过去的中国文化中,气脉多与武功或者修炼有关,多被一同提及的是“奇经八脉”。而在今天瑜伽流行的世界上,另一个常被提及的体系则是印度的“三脉七轮”。这些体系,或者各有其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体验;但在普通人看来,这些都是比较玄幻而难以把握的东西。在中医学体系中,脉诊的对象是更具生理学特征的血脉。作者提出这个定义,以示与其它“脉”的体系界别。 今天的脉诊,就是把手按住腕脉上加以体察。但中医学的脉诊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据说是汉代成书的《伤寒论》中,就有同时切诊颈侧动脉的“人迎”、双手腕脉的“气口”、和足背动脉的“趺阳”三部脉的诊法。可见,汉代流传的脉诊比今天的更为具体而繁复。而根据青城丹道医学的传承,中医还有“分经候脉法”,在全身总共有二十处可以切诊的脉,分别对应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显然,这是更为具体的切诊体系。 如果把分经候脉法看作来自更早期中医学的传承,那么脉诊最初显然是以全身血液运行的具体状况为探查对象的;到汉代简化为上、中、下三部,已经失去了部分对具体身体状况的探查。而发展到后世的单独以腕脉为对象,其实已经发生了相当根本性的变化。这一点在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中不可不察。】 气血之先, 【此处断句,或云脉为气血之先,或云气为血之先。后者常见于论,云 “ 气为血帅 ” 者是也。然前者亦大有理。盖气血不能乱行,必借脉而后行。气血妄行者,病矣。且何谓 “ 气,血之先 ” ?亦大有可详审之处。】 【中医学中,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说法,以示气与血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个说法看似充满哲学正确,但具体到人体中,什么是气,什么是血,怎样定义的气血才能有这样的相互关系呢?却很值得考究。至少,宋明两代医学家把这句话作为脉学总论的第二句,似乎作这样的理解尚嫌不足。 我们今天重新理解中医学,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哲学正确的优越感,而必须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具体把握。因此,作为接续“脉乃血脉”一句而来的描述,更恰当的理解应当是:脉是气血的“先”。有脉,气血才能作如是运行。而气血循脉运行,也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如果气血不循脉而乱跑,在中医学称之为“妄行”,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 至于气与血的关系,则需要考虑脉、气、血三者的内涵和相互作用。准确地了解三者的内涵,才能了解中医的经络学说。】 血之隧道, 【若依现代解剖学,则血管本有血液奔行其中,自无可疑。至明代古人知此,亦无大讹。然脉果即可见之大血管乎?如是则经络之说有所差讹。而其说益浅,不足以概古今脉法之论矣。】 【本句承接上句,进一步说明脉是血运行的途径。学习了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之后,很容易知道血液就是在血管中运行的。而宋明时代中国文化与技术都很发达,初步了解这一点也不难。然而如果经脉只是血管,却与中医学经络理论大大地不符。 首先,按照现代医学的了解,血管都是从心脏出发,经大动脉逐渐分支到全身毛细血管;再由小静脉逐渐汇合回到心脏。这虽然很清晰可查且不难理解,却和中医学经络的全身分区循行、首尾相连、内络脏腑的理解不符。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如果不假思索地相信现代体系,我们可以说古人的体系是错误与无知的产物。然而中医学却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有效的支持,而脉诊的成功也为这个体系作了部分的背书。这样看来,有必要重新审视经络理论与血液循环之间的关系。】 气息应焉。 【如脉为大血管,则气息何应?呼吸虽应于心动,然于全脉则非此说。可见气息所应者别有。】 【本句再承接上句,说明“气息”与“血脉”的关系。在现代医学中,知道呼吸与心率变化存在关联。这是由于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随呼吸而变化,进而影响心脏活动节律。然而,中医学同时也指出,气息对血脉的运行本身也有推动作用。这却是上述理由所不能涵盖的。 因此,重新考虑气息如何“应”于血脉这个“隧道”,就成了理解中医学中脉、气、血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关键。那么,除了影响心率,气息还会影响什么呢?其实也不难做出假设。既然呼吸影响植物神经系统,那么不论这个“脉”和“血”指的是什么,它显然都与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 另外,此处不提纯粹的“气”,而是强调“气息”,也是可圈可点。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和物理学、生理学的重要概念,“气”本身就很难界定;但“气息”却肯定和呼吸有关,这就帮助我们进一步缩小了考虑的范围。因此,从气息入手,是了解整个体系的捷径。】
个人分类: 科普|3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空中观云
热度 1 xuxfyuwp 2017-6-25 18:37
云上有云, 天外有天, 沉浮变幻, 穿越其间。 水凝雾现, 升腾聚散, 阴晴冷暖 往复循环。 千姿百态, 似神似仙, 亦静亦动, 风随相伴。 银光辉映, 洁白湛蓝, 如梦如幻, 大美自然。
个人分类: 诗歌|46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裹脚布
pingguo 2017-6-6 10:56
论年代可做藏品。 地道的国产货。 以为裹住的只是女人的脚, 却是天大的误会。 城市三步之内, 必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肉身即是全部。 他们穿行于官场商场情场, 讨价还价,演技一流。 他们擅长交际却躲在蜗牛的壳里, 他们口吐新鲜的词语, 不时夹带英文, 头脑里却藏着一条裹脚布。 他们嘲笑鲲鹏的立意, 令庄子失去后来者。 他们偏爱的实用主义, 无非是以周易推算眼前的凶吉。 他们的野心如出一辙, 不出这块布的循环与往复。 2017-05-24
个人分类: 诗歌|1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与资源回用技术及示范”项目启动
redtree 2017-5-11 11:34
乌鲁木齐:“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与资源回用技术及示范”项目启动 最新新闻 2016-10-24 13:20:37 来源:天山网原创 启动会现场。   天山网讯(尹树娥 通讯员韩青摄影报道)10月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与资源回用技术及示范”项目启动会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召开。   此次启动会为新疆快速发展的纺织与火电行业节约水资源、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献智献策。几年后,新疆乃至全国纺织火电行业高污染、高耗水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据了解,“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与资源回用技术及示范”项目是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主题,基于清洁生产、清洁分流、分散处理和分只会用等理念,针对纺织火电行业高盐废水资源化治理、水网络优化和跨行业水资源调配等重要共性问题,聚焦纺织废水强化处理、低盐与高聚废水资源优化利用、纺织高风险污染物控制和火电脱硫废水零排放等突出行业难题,建立纺织火电行业全链条、跨行业水资源梯级利用与再生回用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在典型纺织、火电行业和纺织—火电园区示范应用,为我国全面推动纺织火电行业高效水循环提供技术支撑、标准依据、管理平台、人才保障和应用范例。   该项目由新疆德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蓝股份”)联合国家、自治区院所、企业20家单位共同承担,是科技部历史上组成单位最多的项目。项目总经费51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3000万元。   项目利用园区印染、火电项目相结合的优势,实施区域资源化进行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项目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火电行业全链条、跨行业水资源梯级利用与再生回用,以及高附加值资源、能源回收利用技术,产出新原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成果,为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资源能源回收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德蓝股份相关负责人说:“该项目还将形成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资源、能源回收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平台,为相关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该项目以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业的关键问题,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风险为切入点,聚焦研究节水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以清洁生产系统思维为龙头,减少排水,节水关注过程水的梯级利用,水回用关注于分质处理利用与系统回用,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新疆纺织行业的发展。 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研究在我区启动 文章来源:新疆科技报 时间:2016-11-02 10月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纺织火电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与资源回用技术及示范”项目在乌鲁木齐召开启动会,来自全国的60余名专家、科研人员齐聚首府,为纺织与火电行业在节约水资源、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献计献策。 该项目由科技部进行全国招标,经过行业专家进行两轮评选,最终新疆德蓝股份有限公司从13家单位中脱颖而出,牵头承担了这一项目,项目总经费51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3000万元。 项目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主题,基于清洁生产、清洁分流、分散处理和分质回用等理念,针对纺织火电行业高盐废水资源化治理、水网络优化和跨行业水资源调配等重要共性问题,解决纺织废水强化处理、低盐与高聚废水资源优化利用、纺织高风险污染物控制和火电脱硫废水零排放等行业难题,建立纺织火电行业全链条、跨行业水资源梯级利用与再生回用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在典型纺织火电行业和纺织——火电园区示范应用等方面,为我国全面推动纺织火电行业高效水循环提供技术支撑、标准依据、管理平台、人才保障和应用范例。 据新疆德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凡付介绍,该项目预计2019年完成,项目完成后新疆纺织企业排放出来的污水经过处理后成为纯净水,这些纯净水再供给到火电企业烧锅炉发电,达到循环利用目的。 目前,承担该项目的还有国内科研院所、企业20家,参与项目的有院士6名,科研人员217名,高级工程师106名,博士86名,这也是科技部组织实施的科研项目中,组成单位最多的项目。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雷电是怎样形成?
热度 7 yych66 2014-12-13 21:58
雷电是怎样形成? 雷电是哪里来的 地滚雷如何形成 晏成和 谈了雨、雪形成之后,也要讨论下雨时候的雷电。 下雨前或下雨时,常常伴随着剧烈的雷电,闪电、打雷是人们经常见到和听到的最震撼人心的自然现象,当然会引起人们的探究与思考,雷电是怎样产生的、雷电是哪里来的? 1752 年富兰克林在雷雨天用风筝探索天上的雷电,得知雷电与实验室电荷放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效应,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开始了探索雷电形成的历程。 自然雷电的发生经常是与下雨、与暴雨相伴,也就是与水蒸汽遇冷凝结成雨的过程密切相关,这是自然的提示,那么探究雷电就应该在水蒸汽相变成雨的过程中寻找线索、探讨雷电发生的下雨内在联系,揭示自然的真相。 自然界春夏秋冬不断轮回,云、雨、水、汽,总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循环是大自然的重要特征。雷电总是迅猛地劈向大地,然而,大地电荷并没有越来越多,于是联想:雷电是不是来自循环? 但是由于电子云理论先入为主,阻碍了人们对核外电子规律运动的探讨,相变成了未解之谜,对雷电的探讨也避开了相变这一关键的线索,绕开了客观实在,因而探索也难有实质的进展 , 至今尚不知道雷电形成的真实原因。 质疑 百年前,人们只知道摩擦能够产生高压电,于是教科书就有理论认为:雷电的形成是云层中的水蒸气相互摩擦所致,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物质由液态相变成气体,体积扩大 1000 多倍,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斥力,常压下,气体分子之间距离是液、固体的 10 多倍,分子与分子完全挨不着,表面根本不会接触,也不会发生摩擦、更不可能生电。 其二,就算气体分子有摩擦,空气中的氮气、氧气比水蒸气多数百倍,为何只是水蒸气摩擦生电。 其三,冬天北风呼啸,那么冬天的空气摩擦最厉害,为什么冬天较少打雷,而春夏雷雨频发。 其四,摩擦前后云层的电荷总量平衡,就算生成电荷,也不会形成对大地的放电。由此看来水蒸气摩擦产生雷电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可见“雷电的形成是云层中的水蒸气相互摩擦所致”之理论的漏洞百出,难以自欺欺人。我在 12 年前就提出质疑、予以批驳。 最近我查了百度,发现拼弃了“水蒸气相互摩擦”这样的低级错误,网上容易与时俱进,就把水蒸气摩擦改成了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有了两个新名词。 在实验室可以制作温差起电,可是条件严格、电压极低,与雷电的高电压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所谓的起电效应,其实质还是摩擦,只不过把水蒸气改成了冰晶,这样好像就可以回避了疑问,其实还是一个愚蠢!谁见过冰碴子摩擦起电? 就算是摩擦起电,摩擦只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参与摩擦物质电荷总量不变,倘若电子发生了转移形成高电压,这电压差只可能在云层之间,电压自然就会在云层间就近释放,怎么会形成劈向地面的巨雷 ? 雷电是天空的云层与地面之间或云层之间释放电荷,要解释雷电,我们先要探寻天上的电荷是哪里来的?因为: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斥力,分子与分子完全挨不着,表面根本不会接触,也不会发生摩擦、更不可能生电,就算气体分子有摩擦,空气中的氮气、氧气比水蒸气多数百倍,为何只是水蒸气摩擦生电? 自然事实是:雷电的发生与下雨密切相关、与水蒸气相变成雨密切相关,那么,探索雷电就必须与此相变相关相联,起码你的科研应该朝相变想一下,你的文章应该提及。可笑的是:雷电科研竟然完全回避自然的提示、绕开相变。如此拙劣的“科普”,几十年的胡诌。 在质疑面前,流传百年的“科学理论”破绽百出、逻辑稀烂。 大自然的雷电还是要经常发生,孩子们肯定会发出天问:雷电是哪里来的,雷电是怎样产生的?我们的家长、老师、媒体再也不能拿这样的狗屁不通的理论去忽悠我们的孩子。 雷电是怎样形成 雷电是天空的云层与地面之间或云层之间释放巨大的电荷,要解释雷电,我们先要探寻天上的电荷是哪里来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大地能容纳大量的电荷、是个大电容,在大地电容的内部也存在着同性电荷的相斥。于是大地内的电荷(电子)常常被斥挤到地表。斥挤到地表的电荷由地面的植物、水面传带到大气之中,形成大气中游离电荷,于是森林、原野总是充斥着大量的负电荷(负离子)。悬浮的游离电子是闪电的接力体,所以在树下、在原野的人容易遭到雷击。 空气中的游离电子易于受到水蒸气核心吸引,成了水蒸气核外电子的附加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在大气中,相对于氮气、氧气,水蒸气的分子较大;相对于二氧化碳,水蒸气的核外电子数少,又是围绕着三核心(两个氢和一个氧),因而水蒸气的 2 个价电子要围绕 3 个核心进行空间球面运转,路径长,对核心的覆盖难以饱满。导致每个水蒸气分子都有吸纳额外电子趋势。于是,大气中游离的电子总是被水蒸气吸引、吸纳,形成多对价电子围绕 3 核心的球面运转的水蒸气分子。这样,水蒸气就成了容纳大气中游离电子的载体,也可以认为水蒸气分子是大气中的微型电容。(平时,我们的电容器往往要密封,就是要防止电荷被水蒸气带走) 空气的湿度越大,所含的水蒸气的比例就越大,能容纳的电荷越多,所以潮湿天游离电子住进了水蒸气分子,空气中不易形成静电。干燥天,大气中的水蒸气少,多出的电荷没有了去处,容易在环境中游荡、在物体上聚集,容易形成高电压,易于发生静电现象。 了解水蒸气是大气中负电荷的载体,雷电的形成也就有了脉络。随着热空气的上升,水蒸气升上了天空,把蕴含的附加电荷也随身带到了高空。在高空遇到低温,水蒸气的价和电子速率降低,线路由空间球面运转进入到扭曲运转,分子相互吸引、相聚,水蒸气凝结,形成由气体到液体的相变。同时,水蒸气早期价电子运转时的加入成分——多出电子没有了容身之地。水蒸气聚合成云,多出的电子被排挤出来,形成了游离在云层中的电荷,多出的电荷时时试图挤回到H 2 O中抢位子,破坏了电荷平衡,形成了非常规电磁波——云层里的电压。 云层是大量水蒸气相变成水汽的集合,因而附近也就聚集了大量的电荷,能形成很高的电压。云层之间、云层与大地之间产生电位差巨大,冲开一条路,高电压电荷在大气中穿行使周边物质的电子发生振动,形成壮观的闪电现象;同时还引起空气剧烈地震动,形成了隆隆的雷声。 综上述不难看出,雷电是水蒸气相变成雨时的附产物,地表电荷由水蒸气轻柔地带上了天空,水蒸气相变时排挤出电荷,聚成雷电,猛烈地击回大地,如此周行不殆,实现了电荷在天地间的循环。 闪电和雷声告诉我们,空气中已经有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水汽,预示着有可能要下雨了。(干打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为下雨与温度、湿度、气压、气流等诸多因素有关。) 冬天气温低,价和电子速率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大部分都凝结成水或冰,所以冷空气较为干燥,所含的水蒸气少,所携带的电荷少,所以冬天较少打雷。 还有一个原因是,空气中的电荷在受到地球引力、地表同性电荷的斥力的同时,还受到太阳的引力,电荷带常常聚集在地球植物茂盛,靠近太阳的部位,由于地轴线与黄道的夹角 ,3-9 月在北半球、 9-3 月南半球聚集的电荷较多,所以春、夏时节是雷电多发季节。 要证实以上雷电形成之说,可以设计几个简单的实验,如果制作一个大型的类似装置,还可以模拟人造雷电。在此不赘述。 地滚雷 在雷电家族中,还有神秘恐怖的地滚雷。有目睹者的记述,在酷寒之夜,闪烁着电光的球体从天而降,在房顶、地面滚动,甚至还能挤进门窗。至于地滚雷是什么,怎样形成从却没有见到解释。 在水蒸气中,主要是氢元素的价电子少,形成了较大的核外空间,使游离的电子有空可钻。除了水蒸气外,氢气的价和电子数少,也能吸纳大气中游离的电子;自然界的甲烷( 5 核心、 8 电子)、乙(丙、丁)烷气体分子也符合体积较大、价和电子数少的特征,也能吸纳大气中游离的电子。(图一) 图一 (图中 棕色:碳核心,绿色:氢质子) A :水蒸气分子 B :甲烷 C :乙烷 D :丙烷 天空的高寒气流,使大气中少量的丙烷、丁烷气体骤冷发生凝结,吸纳在其间大量的多出电子没有了藏身之地,挤在正在凝结的气体周围,使丙烷、丁烷气体形成了一个电子包围的具有很高电压的气、液体团。部分烷气凝结,使其比重加大,从天空落下,在房顶、地面滚动,高电压使环绕的电子振动发光,形成了在阴暗的雷雨天闪着亮光的火球,这就是神秘恐怖的地滚雷。 因为地滚雷外围绕着大量高速运转的电子,而电子的运转伴生着电磁波,在强电磁场的包裹中,地滚雷在地面不会立即接地消失,而是在屋顶或地面继续滚动。遇到较高温度,液态烷蒸发成烷气,外围的电荷又返回到分子周围,带着多余电荷的烷气升空,地滚雷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所以是甲烷、乙烷、丙烷的相变(各种烷的相变温度不同)制造了神秘的地滚雷。 由于大气中水蒸气富含着多出的电子,使每个水蒸气分子的电荷不是平衡的,经常是带有负电荷,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水蒸气分子伴随大气按右手定则方向(自西向东)运动,于是就形成了地球温蒂的环流风。 这样,我们就以核外电子规律运转——速率及线路随温度规律变化的基本观点,简洁、系统地阐释了水蒸气如何相聚成雨,及伴随着下雨前的雷电的形成,乃至地滚雷的形成。而在电子云理论的笼罩之下,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无法解释的,是自然之谜。 了解了雷电形成真实原理,可制成消雷装置,使我们的大厦和大型设施平安无忧,可减少或消除由雷电造成的冤魂,还可取“天火”制成新的能源。 2014-12-13 修改 相关问题请参阅我的博文: 1 、核外电子的速率 —— 温度 2 、电子运动时伴生着电磁波 3 、核外电子的运动与物质结构 4 、核外电子的运动与晶体 5 、核外电子 的运动与相变 6 、雨的形成 7 、雷电的形成 8 、静电 与电压 9 、导电原理 10 、半导体导电原理 11 、超导体导电原理 12 、超流形成原理 13 、经典物理的小结 14 、物质与波 15 、光电效应 16 、 光是怎样形成的?
个人分类: 物理新视点|2807 次阅读|21 个评论
谁(气象、环保、研究单位…)首先开展土壤气压观测?
热度 1 zhangxw 2013-11-26 16:19
谁(气象、环保、研究单位 … )首先开展土壤气压观测 ? 张学文 ,2013/11/26 入冬以来 , 我们为 pm2.5 、霾、雾、浮尘等等准静态大气中的头疼的大气现象而议论不止。我认为在这些议论中,忽略了下垫面中的气压的梯度和这种变化引起的效应。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夏日的汽车行驶在土路上,它卷起的尘土可以有数米高。汽车为什么可以卷起浮土?简单的说明是车轮离开地面时的 局部压力准真空状态 使浮土在土壤中的气压作用下,被推到了地面以上的空气层中,再加上夏日中午的地面空气层不稳定于是浮土就卷入空中。 我谈这个是说明近地面的大气在铅直方向的局部的大气压力差可以把土卷入空中。而打开啤酒瓶时的冒泡是另外一个液体中的气体喷出来的例子。 在这些例子的启发下,我提出了近地面的空气存在呼吸过程的看法。而要证实这种近地面的大气压力差的存在,就需要开展对应的观测。即需要测量近地面土层中的空气压力。 气象学过去仅测量土壤温度,但是近 20 年则关于土壤的水分的测量也进入多了起来,可关于土壤的气压的观测,似乎还没有提上日程。 照我分析,这是迟早的事:即我们早晚要开展土壤中的空气压力与地面的大气压力的平行、对比观测。而这可能为预测雾霾提供新的依据。 本人关于这个的认识几乎都发表在博客中了,如 2011.4.6 大气存在呼吸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30128.html 2013.4.14 大气(空气)循环的定义、现象与学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80117.html 2013.4.28 大气的(准)静风态—雾霾的摇篮?(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84801.html 2013.4.29 大气的(准)静风态 (2)— (吐鲁番)盆地静悄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85057.html 2013.5.1 大气的(准)静风态 (3)— 山区的风速也不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85652.html 2013.5.2 大气的(准)静风态 (4)— 大气的下边界不是刚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86100.html 2013.5.4 大气的(准)静风态 (5)— 大气下边界的空气呼吸速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86698.html 2013.5.5 大气的(准)静风态 (6)— 是雾霾等地面天气现象的摇篮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86887.html 2013.5.6 大气的(准)静风态( 7 ) — 研制测量土壤中气压的仪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87139.html 谁(气象、环保、研究单位 … )首先开展土壤气压观测 ? 期待中
个人分类: 大气呼吸过程|3034 次阅读|7 个评论
大气(空气)循环的定义、现象与学说
热度 1 zhangxw 2013-4-14 18:38
大气(空气)循环的定义、现象与学说 张学文, 2013/4/14 1. 定义:大气圈里的空气进入以及脱离下垫面(海洋、水面、土壤 … )的过程与往复循环的现象,统称为大气(空气)循环。 - 这是 2013.4.14 张学文提出的对一个新名词的定义。欢迎关注! 2. 说明:过去的气象学中长期使用“大气环流”一词。其含义是指大气圈中的空气常年川流不息的运动(气象预报员、一些气象学者几乎每天分析这个运动过程)。但是,经典气象学中的这种对大气环流的认识无形中暗含了一个认识,即空气是不会进入地球下垫面的,或者说地球下垫面对空中的空气而言是刚体,空气不得入内。地面的空气的上升运动速度为 0 ,是这个认识在理论气象学里的表现。数值预报里全球大气质量守恒也体现着这个认识。显然在这个经典气象理论模型下,空气穿越下垫面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是不被承认的(自然也无人研究)。现在提出空气循环学说就是在不影响大气环流定义的基础上,引入空气进入下垫面或者从下垫面吐出的物理过程。这是一个理论突破。 3. 现象:大气中真的存在新定义的空气循环过程?笔者对此确信不疑。写于 2002 年公布于 2011 的博客:大气存在呼吸过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30128.html 以及 2011 的另外一个博客文章:啤酒冒泡 VS 沙尘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25101.html 就是对这个现象的直观描述。这里暂不补充了。 4. 学说:学说是科学前进的垫脚石,你不要害怕它,也不要轻信它。你可以借助它延伸其推论、预言,看看是否符合事实、是否与已经有的理论对接。这个学说错了,它自然被不断前进的科学淘汰,对了,则皆大欢喜 - 推进了科学的前进。现在我们的学说很简单,它说全球的空气存在对下垫面的吞吐、循环过程。啤酒冒泡、沙尘暴、汽车经过土路卷起的灰尘, 2013.1 的华北大面积大气污染、说不定地面水分进入大气的“蒸发”都有空气循环的身影。空气循环的规模有多大?我估计比地球的水分循环大,地球的水分循环是每年每平方米 1 吨,地球的大气循环可能达到每年每平方米 2 吨,即大气压力的 20% 。 5. 期待:期待批判、验证、认可。注意,我不会就此写论文,就在博客上公布它了。
个人分类: 大气呼吸过程|11183 次阅读|1 个评论
R的隐式循环
ljxue 2012-6-26 02:18
一层循环: data1-matrix(c(1:15),nrow = 5, ncol=3, byrow=TRUE) data1 sum_my-function(x){ sum(x) } col.sums - apply(data1, 2, sum_my) col.sums row.sums - apply(data1, 1, sum_my) row.sums # sum_my can be changed into any function using column or row as input ########### For example ### correlation with a vector data1-matrix(c(1:15),nrow = 5, ncol=3, byrow=TRUE) data1 data_4cor - c(1,3,2) sum_cor-function(x){ cor(x,data_4cor) } row.cor - apply(data1, 1, sum_cor) row.cor ########## 二层循环: (数据框) data2-as.data.frame(data1) x - data2 y - data2 bl - lapply(x, function(u){ lapply(y, function(v){ # function(u,v) # Function with column from x and column from y as inputs cor(u,v) # As an example }) }) out = matrix(unlist(bl), ncol=ncol(y), byrow=T) out (向量) data3- c(1:9) x - data3 y - data3 bl - lapply(x, function(u){ lapply(y, function(v){ sum(u,v) # Function with each data from x and column from y as inputs }) }) out = matrix(unlist(bl), ncol=length(y), byrow=T) out
3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shell 循环语句
liujd 2012-3-15 02:20
1, for((i=1;i=10;i++)); do 命令 ; done ; 命令中使用变量i的时候需要用$进行引用。如: (1)for((i=1;i=10;i++)); do touch "testfile_$i" ; done ; (2)for((i=1;i=10;i++)); do touch testfile$i ; done ; 其中do和done之间可以用多条命令,命令之间用分号分隔。如: for((i=1;i=3;i++));do touch file$i;mv file$i xxx$i;done; 2, for i in $(seq 5 10); do 命令; done ; $(seq 5 10):相当于一个数组列表。$seq(10)的时候,相当于从1开始到10结束。 其中命令使用到i的时候需要用$i,如: for i in $(seq 5 10); do echo $i done ; 3,for i in `用命令获得一个数组` for i in `ls` ; do rm -rf $i; done; 用ls获得文件名数组,然后用rm实现逐个删除。 4,提取某些特征文件,存放在数组中,然后逐个提取,逐个操作 for i in *.txt ; do echo $i; done; 5,具体设置文件名列表,然后对每个文件操作 for i in 1 5.txt 2 7.txt; do 命令 $i; done; 6,提前构造空格分隔的字符串,并且存放到环境变量中,然后在环境变量中逐个提取 LIST="ABC BDE MMF" for i in $LIST; do echo $i ;done; 7,不用提前构造字符串环境变量,直接使用各个字符串 for i in abc efg pky; do echo $i; done;
个人分类: linux|23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宏观科研行为路径图(部分)
热度 1 vcitym 2012-3-10 22:22
参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0741do=blogid=546047
个人分类: 杂谈|37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谈gnuplot(四十四):for 循环
yusufma 2012-1-25 08:36
作为一个具有脚本编程能力的命令行程序,循环语句是必不可少的。gnuplot 具有和 C 语言类似的 for 循环结构,可以应用于 plot, splot, set 和 unset 命令。 for 命令的基本结构是: for 这表示 i 的取值从 begin 到 end ,步长为 step 。如果步长为 1, step 也可以省略。下面举例说明: gnuplot f(x,s) = exp(-x*x/(2.*s))/(sqrt(2*pi*s)) gnuplot set term wxt enhanced gnuplot set title "Normal Distribution" gnuplot set samples 1000 gnuplot set style fill transparent solid 0.3 noborder gnuplot plot for f(x,i) w filledcurves title "σ^2 = ".i plot 命令里的 i 取值分别为 1, 4, 7, 10。值得注意的还有后面的 title 参数,这里的小数点(.)表示将两个字符串连接合为一个。有人可能会想: i 不是整数吗?在 gnuplot 里面,数据类型可能根据环境发生变化,例如这里的整数 i 用在了字符串操作中,就被当作字符串处理了。但是,如果把这个 i 放在小数点前面,这种类型转换就不成立了。我不清楚这种情况的具体成因,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 i 之前再加一个空的字符串,避免 i 成为字符串连接算符(小数点)的第一个元素。 除了上面的形式, for 命令还有一种字符串形式,例如: gnuplot plot for filename with lines 这里就绘制了三个数据文件的图像。
个人分类: 开源软件|12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塑料制品的数字含义揭秘
Moviez 2011-12-29 16:38
[转载]塑料制品的数字含义揭秘
【博主注】 日常生活中总会跟各种塑料制品打交道,所以有个知识储备是相当必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你我他的生命安全。 豆知识:塑料pp5的意思 http://www.douban.com/note/136407628/ 每个塑料容器都有一个小小身份证:一个三角形的循环符号,一般就在塑料容器的底部。 三角形里边有1~7数字,每个编号代表一种塑料容器,它们的制作材料不同,使用上禁忌上也存在不同。 “1号”PETE: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饮料瓶等 使用:耐热至7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融出。并且,科学家发现,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对睾丸具有毒性。 因此,饮料瓶等用完了就丢掉,不要再用来做为水杯,或者用来做储物容器乘装其他物品,以免引发健康问题得不偿失。 禁忌:别循环使用装热水 “2号”HDPE:清洁用品、沐浴产品等 使用: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但这些容器通常不好清洗,残留原有的清洁用品,变成细菌的温床,你最好不要循环使用。 禁忌:清洁不彻底建议不要循环使用 “3号”PVC:目前很少用于食品包装 使用:这种材质高温时容易有有害物质产生,甚至连制造的过程中它都会释放,有毒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乳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等疾病。目前,这种材料的容器已经比较少用于包装食品。如果在使用,千万不要让它受热。 禁忌:最好不要购买 “4号”LDPE:保鲜膜、塑料膜等 使用:耐热性不强,通常,合格的PE保鲜膜在遇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并且,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食物中的油脂很容易将保鲜膜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因此,食物入微波炉,先要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禁忌:保鲜膜别包着在食物表面进微波炉 “5号”PP:味全每日C、乐扣乐扣的各种塑料制品、一些比较高级的塑料茶具、餐具、微波炉餐盒等 使用: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微波炉餐盒,盒体的确以5号PP制造, 但盒盖却以1号PE制造,由于PE不能抵受高温,故不能与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为保险起见,容器放入微波炉前,先把盖子取下。该塑料制品是由聚丙烯制成的,可反复使用,并且能耐高温。 禁忌:放入微波炉时,把盖子取下 “6号”PS:碗装泡面盒、快餐盒等 使用:又耐热又抗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中,以免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并且不能用于乘装强酸(如柳橙汁)、强碱性物质,因为会分解出对人体不好的聚苯乙烯,容易致癌。因此,您要尽量避免用快餐盒打包滚烫的食物。 禁忌:别用微波炉煮碗装方便面 “7号”PC-Other:水壶、水杯、奶瓶PC等 使用:被大量使用的一种材料,尤其多用于奶瓶中,因为含有双酚A而备受争议。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副教授林汉华称,理论上,只要在制作PC的过程中,双酚A百分百转化成塑料结构,便表示制品完全没有双酚A,更谈不上释出。只是,若有小量双酚A没有转化成PC的塑料结构,则可能会释出而进入食物或饮品中。因此,小心为上,在使用此塑料容器时要格外注意。 禁忌:胶遇热释双酚A 综上所属:除了“5号”制品,其他的作为日常餐具或盛放食物、饮用水容器都是不安全的,至少存在安全隐患。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卖场超市所出售的水壶,看似是塑料制品但底部并没有相关循环标识,所以出于安全考虑,如果餐饮容器底部没有循环标识“5”的话,最好不要购买和使用。
个人分类: 小知识|4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殷鉴不远:清末财政的急剧扩张诱发了辛亥革命
dongzg101 2011-10-1 03:25
殷鉴不远:清末财政的急剧扩张诱发了辛亥革命 2011-09-29 22:50:14 归档在 辛亥杂谈 | 浏览 21950 次 | 评论 10 条 殷鉴不远:清末财政的急剧扩张诱发了辛亥革命 作者:金满楼 大体上说,中国的传统政治是一种“ 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而 所谓的“中央集权”也 只有在中央这一层面上才是真正的集权,地方上则是一种相对放任的半自治政治。实事求是的说,这种政治模式的运作成本和资源需求都不高,因而不需要大量的征收赋税,这对于传统的农业社会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大变局及列强的重重压迫下, 1901 年后开始的清末新政以极快的速度演变成为一场全方位的改革,而各项新政举措的重大开支与传统的赋税状况产生了极大的冲突,由此也对清末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清末新政靠的是“赤字财政” 历史学者王树槐在《清末民初江苏省的财政》一文中指出,“财政为行政之母,财政不健全,行政则无从发挥其功能。近代政治革新,社会福利措施,经济发展,无不以财政之健全与否为成败之关键:一在办事非钱莫行,一在筹款必有良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之失败,原因固多,而财政尤为其重要原因,清末如此,民初亦然。” 自康熙朝以来,清廷即标榜并坚持“永不加赋”的国策,但在“不加赋”的前提下,清廷只能维持一个不作为或少作为的“小政府”,这在十九世纪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搞新政、练军队、办实业、兴学堂、还有警政、地方自治等等,不管主事者报什么样的美好愿望和善良动机,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终究什么都办不成。所幸清末新政的“总规划师”,张之洞与刘坤一这两位老成之臣在《江楚变法三折》中即附有一片专门论及办理新政如何筹集巨款,实属有先见之明。 曾任户部主事的何刚德在《客座偶谈》中说: “财政前清由户部专管,户部之库,余在京时奉派随同查过四次,出入互有盈绌,盈时不过千一百万以外,缩时亦不过九百万以内。……至外省亦有省库,苏州有藩、粮二库,余任首府,凡遇巡抚司道交代,每年不止查过一次,为数不过数十万,间有过百万者甚少,缄藏严密,毫无假借。此省库也。江苏算是大省,而所藏不过如此,则小省可知。计部、省各库,计算不过三千万,视乾隆时部库尚存七千万者,殆已不及,中国可谓贫矣。” 乾隆时期是清朝积累最繁盛之时,仅部库即有 7000 万两的盈余,但在嘉庆道光咸丰三朝不过五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些钱即被国内的各种乱事消耗一空,特别是咸丰时期,为了扑灭起事的太平军、捻军,国库告罄,国力凋敝,直至同治、光绪年间近三十年的恢复,清廷的财政收入才勉强恢复到 8000 万两左右的规模,但刨去各项开支后,每年所剩不过数百万两甚至不敷使用,有时甚至要靠短期借债方可度日。 据不完全估计,慈禧太后在庚子年前的主政时期,清廷的财税收入仅占全国 GDP 的 3% (但不容忽视的是,因地方上的各种陋规及腐败,老百姓的实际负担又远远超过 3% ),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靠总税务司赫德主管的海关所缴纳。中央财政极其有限的财税收入,不免令洋务运动大打折扣,光打造一支北洋舰队就历时十余年,其间资金腾转挪移的辛酸,恐怕只有李鸿章心里最清楚。 清末推行新政的时机并不算好,仅“庚子国变”所闹下的巨额赔款,已足以令清廷喘不过气来。但是,在“不变亦亡、亡国亡种”的压力下,清廷为推行新政,也只能以“赤字财政”作为代价。据 周育民在 《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一书中的统计, 1903 年清廷的财政收入为 10492 万两,支出为 13492 万两,当年赤字 3000 万两;到了 1910 年,累计的赤字已达 8000 万两,而后一年( 1911 年)的预算收入为 29696 万两,预计支出为 33865 万两,当年的预计赤字就高达 4000 万两,如果加上历年的累积赤字,几乎占到了当年预算收入的一半。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清廷最后十年的财政收入有了极大幅度的增长,但支出的数额却更大,这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财政支绌 愈演愈烈 自古以来,各朝代均奉行重农抑商、压抑私人资本的政策,商业发展水平缓慢迟滞,新政推行后,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即成为当务之急。在末代状元、实业论者张骞等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下,奖励实业、扶植工商的政策依次出台, 1903 年更是新设立了商部。商部的宗旨是保护与开通工商实业,在朝中各部中的地位仅次于外交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政府首次公开扮演倡导与奖掖实业的角色,可称是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先河。 为促进工商实业的发展,商部特意出台政策奖励有特殊贡献的工商业者,如能制造轮船、火车、铁路桥、发电机及对探矿、冶炼、水利、垦植等有突出成绩者,还有创办农工商矿或经营公司确有成效者,“即各从优奖励”。在清末的最后 10 年中,朝廷鼓励工商实业的政策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自 1902 至 1911 年,中国自行创办了超过 330 家厂矿,资金量达 7000 多万两(军事工业除外)。与 1901 年前的 20 多年相比(洋务运动时期),这 10 年的厂矿增加数是过去的两倍,资金则增长了一倍多,进步可谓迅速。在这些厂矿中,民营厂矿约 80 家,为过去 20 年的 8 倍,其中涌现了一大批的民族资本家,近代知名的企业如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孙氏兄弟(孙多松、孙多森)的上海阜丰面粉公司、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的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均为当时创办(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据汪敬虞在《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中的统计,清末实业投资的规模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如 1895 年至 1898 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新设厂 55 家,而 1904 至 1910 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新设厂 276 家,其数量远高于此前。另外,清廷制定《矿务誓行章程》后,各地掀起了兴办矿业的热潮,在 1904 至 1910 年就新建矿 48 家,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而在交通、商业、金融等领域,民族资本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由此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杨诠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中,将清末十年称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最热心奖励工业的时期”,从 1895 至 1913 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达到年均 15% 的增长速度,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略高一点,称之为“黄金十年”,也不为过。 实业的振兴 对清廷财政收入的增长起到了相应的拉动作用,到了 1911 年前后,全国财政收入接近 3 亿两( 1885 年为 7700 万两),其中农业税增至 5000 万两( 1885 年为 3000 万两),各种杂税约为 4500 万两,商税则超过 2 亿两,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财税的迅疾增长固然是史无前例,但随着清末各项新政的逐次铺开,财政支出的日益扩大,整个帝国的财政情况仍不容乐观。在清末十年中,中央财政赤字已经是见惯不怪,各省财政状况也大多是出大于入,譬如 1909 年,奉天岁入 580 万两、岁出 940 万两;吉林岁入 180 余万两、岁出 450 万两;黑龙江岁入 90 万两、岁出 200 万两;山东每年亏空 150 余万两等。在财政匮乏的各省中,支大于收在百万两以上的有贵州、江苏、安徽、福建、广西、湖南、云南、江西、湖北、四川十省(彭雨新:《辛亥革命前清王朝财政的崩溃》)。严重的财政赤字,使得各省督抚们在谈及财政问题时无不摇头叹息,“支绌”二字几乎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征敛过度引发民变迭起 1907 年,江苏巡抚陈夔龙在奏议中称 : “慨自甲午而后,继以庚子之役,偿款数钜期迫,财力竭于外输,其原因一也。内外亟图自强,百度同时并举。他不具论,即练兵、兴学两大端,岁支之款殆不可以数计,其原因二也。各省筹款之法,不必尽同,要以征榷为宗,说者每谓征榷取之于商,固胜取之于农,不知商人重利,断不肯坐受亏耗,于是加其售价以取偿,而四民胥受其累矣。” 清廷及地方各省为推行新政而征敛无度,进而导致民生日困,清末山西巨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对本省滥增税费而大发感慨:“阅邸报及晋报,当时要政只以富强为尚,而大小臣工莫不讲求利权,向民间搜刮财利,修铁路,开矿务,加征加税,不一而足,民心离散,并不顾虑”( 1902 年 12 月 9 日);“现在捐款甚多,广东捐及妓院,谓之保良捐,广西捐及赌局(此为 1902 年 12 月 13 日记,后来山西也开妓捐,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妓每月 2500 文,中等 1500 文,下等 1000 文,刘大鹏大叹息:‘捐至于妓,可谓极矣!’)”; 1907 年 6 月 3 日,刘大鹏对官方征税大发议论:“近年所行之新政,虽云自强,其实自弱也。凡举一政,必费巨款,而其款即从民间科派,一之不已,至于再三。无安民之政,悉系扰民之政,非自弱而何?” 新政是用银子铺出来的,清末十年中财税收入的剧增,与新增加的各种捐税有着直接的关系。据统计,清末各地征榷的名目,计有肉捐、车马捐、厘捐、酒捐、煤炭捐、房捐、铺捐、茶捐、船捐、猎捐、渔捐、剃发捐、糖捐、鸡鸭捐、国民捐、米捐、警捐、花捐、、牌照捐、戏捐、户口捐、河捐、路捐等不下百种,这些历朝历代闻所未闻的税目几同于天罗地网,网住了黎民百姓,更网走了他们本就有限的钱财。 在新政考核目标的压迫下,各省自开捐税已无法度可言,如《国乘备闻》中所言:“予观近时筹款之法,灼然共见者盖有数端:一曰百货统捐,创自江西;一曰烟酒增税,一曰酌提州县盈余,一曰八省膏捐,皆创自北洋;一曰铜元余利,创自广东;一曰漕粮折价,一曰推广捐例,皆创自部臣;一曰房捐,一曰米捐,一曰亩捐,一曰报效,一曰彩票,一曰盐斤加价,一曰整顿契牙各税,皆东南各督抚私自筹画。取民之法愈巧,侵蚀之术愈工。” 中央无款可拨,地方便自行其是,对百姓的盘剥更是百般设法,无所不用其极。 1910 年 5 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书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官吏们在征收这些税课时竭泽而渔,他们的下级僚属,以‘灯钱’、‘证劵勒索’、‘检查税’和无计其数的、荒诞怪异的恐吓威胁,竞相效尤”;汉口的《公论新报》指责新政“仅仅是一个蒙蔽我们的弥天大谎,以此作为由头来经常榨取我们的财富而已”。《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对于农民们来说,“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 同年,《国风报》在论及“莱阳民变”(因增税引起)时说 : “夫今日民生之窘蹙,人心之杌陧,譬犹炸烈之药遍布室中,爆发之期但需时日。使不燃守线,犹可旦夕苟安,若导以火而触其机,则轰然不可复遏。我国今日之新政,固速乱之导线也。十年以来,我国朝野上下莫不奋袂攘臂,嚣然举行新政。兴学堂也,办实业也,治警察也,行征兵也,兼营并举,目不暇给。然而多举一新政,即多增一乱端,事变益以纷奴手,国势益以抢攘。夫我国今日所谋之新政,固行之东西文明诸国,致治安而著大效者也;然移用于我国,则反以速亡而召乱。” 有一年慈禧太后万寿节,湖广总督各衙署悬灯结彩,铺张扬厉,费资巨万,当时还邀请了各国领事大开筵宴,并招致军学界奏西乐,唱新编《爱国歌》。时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僚的辜鸿铭在座陪宴,他与学堂监督梁某戏言道 : “满街都是唱《爱国歌》,未闻有人唱《爱民歌》者!” 中国近代史始于鸦片战争,鸦片为近代国人之痛,清末新政中有一举措颇值称道,那就 是从 1906 年后开始实行禁烟, “ 著定限十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一律革除净尽 ” ,到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止,清廷颁布了一系列禁烟章程与法规,并多次严谕各省督抚、将军认真禁烟,此举尚可称得上“爱民”,其成效已为国内外史学家所肯定。但就这样一项“善政”,却大大加剧财政上的危机。 据统计,在禁烟政策实施前,清廷每年从洋土药所得收入高达 1000 万两左右(含进口鸦片的进口税、土药的厘金、烟亩捐等),而这项收入多用于编练新军。在 严重的财政困难下,各省不得不削减用于军队的开支,但这招来了军界人士的极大不满。 1910 年 10 月,被派往江宁陆军中学学习的第九镇军官被宣布只发给 7 成的薪俸时,学员们的情绪表现十分激愤。 1910 年底,湖北宣布削减新军开销,总数达 56 万两,军人对此表示抗议,有的甚至带着武器离开了军营。 1911 年,清廷已无可能足额发放官兵们的薪俸,于是在当年的 5 月宣布各级军官的俸银削减 40% ,这无疑是新军军官们在辛亥年与清廷离心离德的一大原因。 在大量的搜刮民财之后,各项新政的效果也未必见佳。民国知名的遗老、清史撰者柯劭忞在述及清末新政时曾不无沉痛的说: “庚子以后,骤增各国赔款,财力已属不支,加以兴学、练兵及开办工艺、巡警各局,地方行一新政,即须筹一巨款,商捐民捐,丛见迭出,几同竭泽而渔。然锱铢取之泥沙,用之薪水之滥,建筑之侈,购买之贵与夫管理之侵渔,开支之浮冒,固已耗之大半,其施之于实用者,不过十之三四。” 腐败是历朝历代难以克服的痼疾,特别是在新政的十年里,在大量钱财的收取与运用过程中,更容易找到营私舞弊、贪腐自肥的良机。正如民众所揭露的,“他们总是假借地方自治的名义征税,并把税款落入腰包”,各级官吏们贪污腐败所引发的民怨在各项举措的成效彰显之前,无疑是激起民众对新政反感、对清廷痛恨并诱发革命的导火线。 (撰稿:金满楼,刊于《中国报道》2011年第3期,财政部财税研究所网站转载) 6 上一篇 历史的嘲弄:“保路运动”导致川汉…
1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服教授龚龑:循环利用废弃纺织品首要解决重金属残留
Bjqdsx 2011-6-14 09:32
北服教授龚龑:循环利用废弃纺织品首要解决重金属残留
循环利用废弃纺织品首要解决重金属残留 —— 《 CTA 中国纺织及成衣》 2011 年 6 月 8 日 纺织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废料,如果对这些废料不加任何处理而丢弃,不仅会造成很大浪费,还会污染环境。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龚龑对如何循环利用废弃纺织品课题颇为关注,他在接受 “CTA 中国纺织及成衣 ” 采访时表示: “ 纺织品逐渐成为城市垃圾中的主导之一,每年形成的纺织废料达百亿吨之巨。如何循环利用废弃纺织品,成为极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龚龑 CTA :你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开始关注纺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问题的? 龚龑:中国是世界上的纺织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随着物质消费水平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新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纺织品的废弃量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中国年人均纤维消费量增长较快,预计到 2011 年,国内纤维加工总量将超过 3600 万吨。 CTA :纺织废弃物如何产生?有何危害? 龚龑:一件纺织品在每个过程中,都有废弃物产生。纺织品使用后,又将作为一种废弃物被丢弃。 目前,对纺织品废料的分类回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业界需要针对这些废弃物的种类和性质进行合理的收集处理,同时还要考虑这些废弃物中那类物质有再利用的价值,做到在节省资源的同时也大大减轻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CTA :你一直研究纺织品重金属含量方面的问题,那么,纺织品含重金属主要有哪些类型? 龚龑:纺织品的多加工工艺会造成服装重金属超标,在人体不断积累到某一程度时,便会对健康造成无法逆转的损害,汞等重金属还会严重损坏人的神经系统。世界各国通过法律法规等,严控纺织品中含重金属,如锑、砷、镉、钴、铬、铜、镍、铅、汞、六价铬等。 纺织品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纤维在生长过程中从土壤或空气中吸收;染色过程中使用金属络合染料;在合成纤维生产过程中,采用锑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后整理过程中也有采用锑化合物作为阻燃剂对衣物进行阻燃整理。这些重金属都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CTA :从你的实验结果来看,纺织品所含重金属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里? 龚龑: 化学纤维存在 Sb (锑)残留,这从另一方面证实了目前化学纤维单体生产过程中大量采用锑化合物做为催化剂。 从植物纤维的检验结果看,目前自然生长的棉花已有一定的 Cu (铜)含量。由于本实验刚刚起步,目前没有对各产地的棉花进行统一检测,但就当前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土质污染已经影响到了植物的生长。土质的重金属污染导致土质上生长作物的重金属自身积聚,其后又再次引入到人类生活的各方各面。 目前,有不少企业采用回收塑料瓶制造衣服,这降低了塑料瓶对环境的污染,但回收塑料瓶制备的衣服中含有很明显的锑。衣服被称之为人体的第二层皮肤,服装中含有的锑对人体的危害就更为严重了。 发展循环经济,回收利用工业废料对人类和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回收环节做好各有害物质的去除工作也不容忽视。 CTA :对于如何更有效的循环利用废弃纺织品你有何建议? 龚龑: 我主要有两点建议。 一是对于纺织品废弃物,目前尽管比例很小,但也应引起重视。要积极开展废旧纤维及废旧聚酯的回收利用,制定相应的规划,采取分类管理、回收利用。建议依靠技术创新,探索一些新的纺织品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领域。 二是多推广绿色生态纤维,如 Lyocell 、 PLA 纤维、天然彩色棉等,逐渐削弱化学纤维的市场主导地位。避免生产过程中聚合物单体生产过程中采用锑系催化剂对环境的污染,及生产服装中锑残留等问题。其次,纺织加工过程中尽量采用无污染、少污染材料,避免采用铬离子、铜离子等染料对纤维进行染色。 原文地址: http://www.adsalecta.com/Publicity/Interview/lang-trad/article-377/Printing.aspx
个人分类: 论文交流|4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自然不高兴了
dilingjun 2010-3-30 17:47
人类在最近几十年中,为了掠取更多的自然资源,穷尽一切手段,来满足对物质占有的贪婪,夸张自己的实践能力,对大自然进行着肆无忌惮的开发和掠夺, 粗暴的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生态循环。 据联合国有关文件报道:生命物种以有史以来最大灭绝速度的100倍在消失,森林每年被砍伐的面积达到1100公顷,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50万至100万种动物和植物被人类的过渡实践开发所毁灭。另一方面人类所自豪的第二自然(人工世界)全力扩张,向天空和海洋倾倒成千上万吨不能进入生态循环的工业垃圾和严重污染的的有毒物质,摧毁了许多物种安宁的栖息地,逼迫它们迁徙、逃亡。工业文明加大了农、林、牧、渔四大生产系统的能力掠夺自然的效率大大超过了自然资源再生效率和速度。自然界已经不堪重负。昔日人类征服自然的英雄神话,现在正在演变成为丑剧和罪恶。寻根溯源,这些天灾无一不是出于人们对于大自然进行肆意掠夺,致使自然生态系统变化而引发的灾难性后果。棱罗说过:一个人的富有和其能够做的顺其自然的事情的多少成正比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的限度内,发展是对生存的完善和促进,但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发展就反过来对生存进行威胁。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实际很渺小,任何不尊重自然规律,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的加倍惩罚。看吧,大自然不高兴了,对人类的惩罚这仅仅才是开始!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6294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式的循环
gaihua559 2009-5-22 22:30
前些日子,杭州的一个老乡,在所谓的瞬间七十码下飞了,落地是一声惊雷! 幸好他是名校的毕业生,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关注,如果仅是普通的乡民,我不知道会不会引起大家如此多的关注? 最近,听说审计发现国家拨下的巨额农业补助款被瓜分不少,甚至考证的就有五千多万已被挪用以买车建房!寒假在家的时候,就听说了家乡有不少这种事情!当时打算好好考证一番,然后写点东西,引以为戒?! 后来放弃了,毕竟所言又有何用?家乡的事情实在复杂!听说还有人开赌场,把县里的富贵人家招徕大赌一番,专人放哨!当时还打趣说,还用得着放哨吗?都利益共享了! 可以想象,在年轻人眼里,这是何等的大逆不道,恨不得立刻惩戒这些社会规则的破坏者!但是,在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淫下,昨天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转眼就是今天的社会中坚,昨天的愤愤不平,早已变成今天的利益专享!没几个人愿意与自己的鱼肉过不去! 如此循环,终究是愤愤不平的年轻人,来了又去了!昨天看不惯的,就是今天演绎着的!没有合理的制约,能力越强的个体,成就了能力越强的侵蚀者!绝对的权力似乎定然导致绝对的腐败 人治的迅速反应,法治的严格章程!似乎让人难以区分
个人分类: 社会反思|2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废墟下,谁在觅食
moxj 2009-4-30 11:16
前段时间写了 哥们义气不能丢 .里面呼吁兄弟们积极和别人交流,同时提醒大家谈感情时记得戴口罩,结果马上有人质疑我逻辑有问题.没有办法,上面的图片估计这两天有很多人都看到. 望着桥墩上的乌鸦, 你的喉结深深的蠕动了一次, 风吹过你凌乱的头发, 和那只鸟腋边的毛羽。 六月的阳光下, 满树的油污; 看不到一片叶子, 只有虫子和它们身边的勒色。 眼睛里的无奈, 闪烁着昨天的团花锦簇, 人来人往。 嗅着远处吹过来的风, 一个接一个的泪珠掉下来; 在那仅有的一点晶莹明亮里, 闪烁出昨天的草原, 奔腾的马, 隔壁的驼队, 和望不到边的沙漠; 荒凉 却一样妩媚。
个人分类: 未来文明|3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