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范畴语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华沙学派——一个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哲学、数学、逻辑学派(1)
热度 4 saif 2018-2-17 12:09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波兰华沙学派的文章,因为这个学派在数学、哲学、逻辑等领域贡献颇多。但由于这个学派不是处于西方主流中心加之这个学派的许多学者的论文多用本国文字因而流传不广,使得其影响力不如其它现代哲学流派那么耀眼。 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外对这个学派的介绍与研究还属于凤毛麟角,就连大名鼎鼎的英文维基百科对这个学派的介绍也不过寥寥4个自然段,不知这么重要的学派为什么提不起大家的兴趣。好在《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EP)对此专门立项,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这个学派的来龙去脉,这篇介绍文的基本内容就是根据该文改写的。 华沙学派的正式名称是:利沃夫·华沙学派(LwowWarsaw School简称LWS,波兰语:Szkoła lwowsko-warszawska),不过为了方便,我们这里仍然称之为华沙学派。 如果说谈论华沙学派恐怕知晓的人不多,但是提起阿尔弗雷德·塔尔斯基,学习逻辑的人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塔尔斯基只是这个学派的后学晚辈,尽管是其影响力最大。塔尔斯基可以说是哥德尔之后最伟大的数理逻辑学家,他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是对哥德尔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的区分,真值语义论等。华沙学派,是塔尔斯基的老家,尽管他的后半生是在美国度过,但是其学术基础和造诣则是在其母国——波兰打下基础的。 那么华沙学派到底是什么样的流派呢?有人把它归为哲学流派,因为其哲学观点接近其同时代的维也纳学派(ViennaCircle)而后者是二战前欧洲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大本营;还有人把这个学派归为数学学派,因为毕竟这个学派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数学家——这个我们后面可以了解——而且,研究的大部分课题主要是数学内容,例如集合论和拓扑学及其在其他数学学科的应用。不过,这个学派的主要成果大都集中在逻辑学上,学派的大多数成员都对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以及数学哲学有着高度的兴趣和关注。除此之外,这个学派还是形式语法理论的先驱和开拓者,现代自然语言逻辑的开创者蒙塔格是塔尔斯基的学生,他的语义学直接继承了塔尔斯基的真值语义论;现代形式语法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语法则直接来自于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阿伊杜凯维茨,首次提出了关于自然语言的句法和语义理论。 华沙学派的创始人卡济梅尔兹·塔瓦尔多夫斯基(KazimierzTwardowski)是利沃夫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学自维也纳,从师弗朗兹·布伦塔诺——当时欧洲著名学者,包括亚历克修斯·迈农、埃德蒙德·胡塞尔等都是他的学生。当时的波兰分属奥匈帝国、德国和俄国,所以当时的波兰人都熟悉德语和俄语,大多数波兰学者多用本国语和德语写作。而塔瓦尔多夫斯基所在的城市——利沃夫现今则位于乌克兰境内。塔瓦尔多夫斯基以毕业论文《关于内容的概念和表达对象》(Zur Lehre vom Inhalt und Gegenstand der Vorstellungen)完成学业,其后在维也纳担任一年讲师后受聘于利沃夫大学。来到利沃夫大学后,深受布伦塔诺影响的塔瓦尔多夫斯基,决心让哲学脱胎换骨,将一门关于“世界观”(world-views)的学问改造成关于科学的学问——这也是我本人最欣赏和赞同的观点,也是我想深入研究华沙学派的最初动机。他对哲学的新颖观点吸引了大批年轻学子前来听课,许多人后来成了他最忠实的信徒。塔瓦尔多夫斯基研究的课题是跨学科的,包括描述心理学(descriptive psychology)、语法和逻辑。尽管塔瓦尔多夫斯基本人不是逻辑专业,但是他的授课和研究课题大部分和逻辑有关,因此他许多学生的兴趣也集中在逻辑学、语义论和科学方法论上。塔瓦尔多夫斯基的第一高足、伊安·卢卡谢维茨(Jan Łukasiewicz)则是华沙学派内首位以逻辑学作为专业的学者,可以说,华沙学派后来的逻辑学成果,直接或间接均来自于卢卡谢维茨的基本思想和框架。卢卡谢维茨毕业后留校,也成为该校的讲师。华沙学派后来的学者大都同时受教于塔瓦尔多夫斯基和卢卡谢维茨,这样,形成了以此二人为中心的学派。1915年,华沙大学重新开办,华沙学派的大部分成员从利沃夫转到了华沙大学,此时卢卡谢维茨也成为华沙大学的哲学教授。 1918年波兰重新独立,波兰学者开始重建其国民教育,最受重视的当属数学,当时的数学发展计划强烈吸引了华沙学派的注意,因为当时提出的振兴数学的计划中的重点是数学基础问题、包括集合论、拓扑学以及这些学科在整个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作为这个振兴计划的负责人、波兰数学家雅尼舍夫斯基(Janiszewski)破天荒将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作为数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华沙学派的两位哲学教授转入到数学系担任教授,一人就是上面提到的卢卡谢维茨,另一人则是列什涅夫斯基——现代范畴语法的先驱者之一。他们的到来使得华沙大学数学系的教学内容兼顾了数学专业和哲学逻辑学的平衡,这使得从华沙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学生大都具有非常高的哲学和逻辑学素养,由于他们的课程同时面向哲学专业的学生,这使得这些学生同时具有很强的数学训练——看到这段史实,由衷感佩这些先辈学者的先见之明:哲学、逻辑、数学在这样的氛围中融洽地合为一体,可以说,华沙学派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以数学为中心以哲学、逻辑为两翼的跨专业学派。在这样的传统中培养的学生有的是具有深厚哲学学识的数学家,有的是具有大规模数学训练的哲学家,从1918年到1939年二十年时间,培养了大批世界级的数学、哲学和逻辑人才。在这一长串名单中最耀眼的就是塔尔斯基。 华沙学派的二十年,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18年至1929年、1929年至1939年。前十年,主要是卢卡谢维茨和列什涅夫斯基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由此培养了大批华沙学派的中坚力量,换句话说,这前十年,是积蓄力量的时期,并未产生令世界关注的成果。华沙学派学术成就的爆发集中在了后十年——1929年至1939年,诸多因素使得华沙学派的数理逻辑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其中之一就是上面提到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将数学、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将数学的学习和哲学思维的训练合为一体,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除此之外,数理逻辑被赋予了独立学科的地位,既不属于数学、也不属于哲学,这种在学科上分家教学理念上合为一体的思想,使得华沙学派在后世的历史评价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同时,将数学、哲学和逻辑学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结果之一就是开创了对各种形式系统的理论研究。华沙学派的学者同时还认为,逻辑学不应当只限于数学的应用,而且可以应用到其它各个领域的相关学科。华沙学派甚至将逻辑学看做是社会和谐的工具,他们的名言是:意识形态将人们分开,逻辑将人们合在一起。逻辑是思想和语言的美德。 华沙学派的创始人塔瓦尔多夫斯基和后来范畴语法的先驱者阿伊杜凯维茨仍然留在了利沃夫大学,但是和转移到华沙大学的学者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由于华沙学派的学者分属于利沃夫和华沙,所以这个学派的正式名称是利沃夫-华沙学派,简称LWS。 二战的爆发使得华沙学派彻底毁灭,创始人塔瓦尔多夫斯基和列什涅夫斯基死于战争,其他一些学者死于希特勒的犹太人大屠杀,幸免于难的学者大都逃离了自己的祖国,流落他乡,例如塔尔斯基转到美国伯克利。二战后,波兰成为苏联阵营的一份子,个别学者虽然仍可以进行教学活动,但受限于严格的意识形态,后期的成就已经很难再和战前的华沙学派相比,相当一部分学者终老于国外。 该学派在鼎盛时期有大约80名左右的中坚学者活跃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领域以及数学、物理学等理工科领域。 下一篇介绍华沙学派在逻辑学的主要成就。 【参考文献】 Lvov-Warsaw school-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lvov-warsaw/ 【注】关于利沃夫的拼写:波兰语原文是Lwow,转写成英语成为Lvov。SEP用的是转写,而我这篇文章基于尊重原语拼写的原则,并未使用英语转写,仍保持原波兰语的拼写Lwow。
个人分类: 逻辑学|10004 次阅读|4 个评论
范畴语法和《句法连通性》
saif 2017-11-15 12:17
范畴语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描述自然语言的形式化框架。它的基本思想是形式语义学中的组合性思想;它的基本结构是基于高阶函数所生成的句法成分。从形式上,范畴语法以归结为短语结构语法的一个变种,或者说二者是等价的。 范畴语法的思想,首次由阿伊杜凯维茨 (Kazimierz Ajdukiewicz)——上世纪逻辑实证主义华沙学派(Lwow-Warsaw School)的重要人物——提出。他在1935年写下的那篇划时代论文:《Die syntaktische Konnexität》(句法连通性) ,第一次提出将逻辑学方法引入自然语言的研究。这篇论文原文是用德语写成,收录在由阿伊杜凯维茨本人为主编的“Studia Philosophica”(哲学研究)期刊中。 为什么要研究这篇论文?首先,它开创了用形式化的方法,具体地说是用函数和演算作为工具研究自然语言的句法和语义。这一点,和22年后诞生的生成语法殊途同归。但是和生成语法不同的是,范畴语法并不是统一的语言学学派,产生、发展方式更像是数理逻辑,为解决问题A,提出方法S,A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S本身却提出了新的问题,开创了新的领域,新的领域成为新的学科,更成为其它新学科的理论基础。就范畴语法来说,阿伊杜凯维茨本义是在解决罗素在类型论中要解决的悖论和二律背反(antinomy)问题,特别是语义悖论的问题。按照Bar-Hillel的说法,就连阿伊杜凯维茨本人也没有想到这篇论文会对后世的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形式语法理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但历史就是这样:《句法连通性》这篇论文的的确确成为了经典,既是逻辑学中的经典,也是自然语言句法研究的经典,范畴语法核心思想的确立始于阿伊杜凯维茨这篇论文。 同样和生成语法不同的是,范畴语法后来的发展是接力棒式的,阿伊杜凯维茨做了开创性研究,二战以后,由Yehoshua Bar-Hillel接过来,以 《句法连通性》 的基本思想作为主要框架,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引入其中,并加以扩充发展,成为更加强有力的语言描述工具; 上世纪1958年 ,加拿大数学家Joachim Lambek发表了论文《The Mathematics of Sentence Structure》,以Bar-Hillel的理论为基础,利用群论作为工具,开创了当时称作“代数语言学”(algebraic linguistics)、后称作“句法演算”(syntactic calculus)的关于自然语言的形式化理论。1960年 Bar-Hillel 第一次提出以“范畴语法”作为这种新语法框架的名称,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不过,真正运用范畴语法大规模研究自然语言则是1970年代以后的事情。这个倾向的背后,是许多语言学家开始对“生成语法理论”的不满与失望,以及以蒙太古(Richard Montague)为代表的形式语义学派的崛起。蒙太古的语义学一经提出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在语义学领域的“生成语法”。但是这个语义学理论所附带的句法,则非常原始粗糙,这引来了众多语言学家、特别是研究生成语法的语言学家试图将生成语法的句法理论引入该语义理论的冲动,当时在这方面最积极的要算是同时师从乔姆斯基和蒙太古的Barbara Partee(芭芭拉·帕蒂)。不过,从生成语法转行到蒙太古语义论的Emmon Bach(埃蒙·巴赫)却将目光转向了范畴语法,认为范畴语法和蒙太古语义论都来自于逻辑学研究,而且可以统一地用一个approach对自然语言进行全面的句法和语义的研究。这样的研究,进一步吸引了一大批语言学家、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的加入,并对后来的生成语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GPSG(广义短语结构语法)、HPSG(中心词驱动短语结构语法),甚至对主流理论、亦即PP理论也影响巨大,目前的MP(最简方案理论)在理论框架上已经和范畴语法的基本理念上非常接近。这其中,除了学术上的理论之外,也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个人恩怨和故事,不过这不是这里讨论的话题。 范畴语法在上世纪1980年代被广泛接受以后,开始有了新的发展,所谓“新的发展”,主要是扩大它的表达能力,能够描述更多的自然语言现象。和生成语法不一样的是,范畴语法没有领军的权威人物,故造成了各自为政,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分支。 由于范畴语法本身的性质,从事其研究的不仅仅是语言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学家甚至包括数学家、哲学家,大家按照自己的专业从不同的方向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改造、扩展范畴语法,造成了诸多加了形容词的范畴语法,目前广泛流传的范畴语法主要变种有下列这些流派: (1)组合范畴语法(Steedman 1987, 2000) (2)类型范畴语法(Morrill 1994, Moortgat 2010) (3)pregroup语法(Lambek 1999,2008) (4)抽象范畴语法(de Groote 2001, Muskens 2001) (5)对称范畴语法(Bernardi and Moortgat 2007) 这些流派的共同起点是所谓的“古典范畴语法”,亦即,以阿伊杜凯维茨的《句法连通性》为开端,经Bar-Hillel的论文《A quasi-arithmetical notation for syntactic description》(一种描述句法的准算术式表示法),到Lambek的论文《The Mathematics of Sentence Structure》(句子结构的数学)。通常,Ajdukiewicz和Bar-Hillel的两篇论文,称作是范畴语法的古典形式,简称AB语法。而Lambek的的代数语言学,又称作Lambek Calculus,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影响着后来所有有关范畴语法的研究。可以说,现代范畴语法的起点,始于Lambek Calculus。但是从概念上理解范畴语法,还是应当从AB语法开始。 本系列笔记,准备对这三篇论文,做一个俯瞰式的解读,这对于理解范畴语法的现代形式可以提供理论源头和背景的帮助。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范畴语法的实质,那就是:范畴语法的核心概念是函数,是基于高阶函数的语法框架,因此这个框架可以很容易地转写为lambda演算,进而用Lisp、Haskell之类的程序设计语言描述。 【注1】关于Ajdukiewicz的发音和汉字对译,这里没有按照国内流行的翻译,而是我在google translate上获得的波兰语的发音后自己对译的。可以说最接近原语。 【注2】本论文的英译版,收录在Storrs McCall编辑的《Polish Logic 1920-1934》,译者是Horst Weber。 【参考文献】 1. K. Ajdukiewicz: 1935. ‘Die syntaktische Konnexität’ Studia Philosophica Vol. 1 pp. 1-27. 2. Y. Bar-Hellel: 1953. ‘A quasi-arithmetical notation for syntactic description’ Language Vol. 29, No. 1 pp. 47-58. 3. J. Lambek: 1958. ‘The Mathematics of Sentence Structure'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Vol. 65, No. 3 pp. 154-170. 4. M. Steedman: 1987. ‘Combinatory Grammars and Parasitic Gaps’ Natural Language Linguistic Theory 5, 403-439. 5.M. Steedman: 2000. ‘The Syntactic Process’ MIT Press, Cambridge MA 6. G. Morrill: 1994. ‘Type Logical Grammar: Categorial Logic of Signs’ Springer 7. G. Morrill: 2010. ‘Categorial Grammar: Logical Syntax, Semantics, and Processing’ OUP Oxford 8. J. Lambek: 1999. ‘Type Grammar revisited’ 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pp. 1-27. 9. J. Lambek: 2008. ‘Pregroup Grammars and Chomsky's Earliest Examples’ Journal of Logic,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17 (2): 141–160. 10. P. de Groote: 2001. ‘Toward Abstract Categorial Grammars’ Proceeding ACL '01 Proceedings of the 39th Annual Meeting on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pp. 252-259. 11. R. Muskens: 2001. ‘Lambda Grammars and 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 Proceedings of the Thirteenth Amsterdam ColloquiumEd. by Robert van Rooy and Martin Stokhof. Amsterdam, pp. 150–155. 12. R. Bernardi, R M. Moortgat: 2007. ‘Continuation Semantics for Symmetric Categorial Grammar’ in D. Leivant R. de Queiros (eds),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Workshop on Logic,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WoLLIC07) Springer, New York
个人分类: 语言学|6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聊语义学
热度 1 saif 2016-3-5 14:40
什么是“语义学” (semantics),或者,“语义学”是什么?大部分词典都将其定义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的意义(meaning)。那什么是意义呢?词典的定义是:“语言或其它符号所表示的内容”。那什么是内容呢?词典的定义是:“事物所包含的实质和意义”。这样我们又回到原点:意义就是内容,内容就是意义。 这样看来,所谓的“语义”还真的不好把握。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为这个问题发愁。日常语言我们常用“意思”表达“意义”或“语义”。举几个例子: (1)你能告诉我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吗? (2)“我最近很忙,手机也坏了,领导派我出差,最近这一段不在本地;所以,我们先不要联系了…”“你什么意思?是说我老缠着你吗?” (3)这个英文单词的意思是“访问”。 在这些场景中我们似乎对“意思”的把握很到位,无论是篇章,对话,单词各个层次上的“意义”我们都很熟练的掌握。 有一个和“意思”相近的词叫“解读”。例如上例(2)大概属于解读之类。解读和“意思”有一个区别是前者更接近主观的认知:我认为… 不过,语义也有让人困惑的一面:跟一个天生的盲人,你能说清楚“红”的意思吗?对于别人从未听过见过的、你家乡的一些独特小吃(比如糌粑、糕干、麻豆腐等),你能解释清楚它们是什么吗?恐怕你的解释啰里啰嗦一大堆,已经谈不上是什么“语义”了。这时其实最好的说明方法就是把实物放在你朋友面前让他体验一下(尝尝)就行了。 和汉语不同,英语中表示语义/意义/意思有两个词汇,一个是常见的“meaning”,另一个学术味比较浓,称作“semantics”,通常是指研究语义的学问。那这个semantics到底是什么的?研究什么?我们先简单做个科普。 首先,这个词原本不是用在语言学里,而是逻辑学用语。60年前提到semantics,一般指逻辑命题与真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在逻辑学中,任何一个命题都要确定其真值,作为研究论证的基础。这个确定命题真值的过程和理论就是semantics。上世纪1930年代,有人试图将这个术语移植到自然语言的研究,但是人类语言的semantics是什么东西,无人知晓,大部分逻辑学家认为绝对很荒唐:乱七八糟毫无规律可言的人类日常语言能有什么“真值”可以确定?! 随便举个例子: “法国国王是个秃子”可以确定“真值”吗? 当然可以。法国当时已经是第四共和国了,哪有什么“国王”?所以真值为“假”。 喂,先等等。既然法国没有国王,那你凭什么说“法国国王是个秃子”一定是假的呢?不存在的对象我可以随便说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 不对吧!逻辑学说命题与现实对象没有对应物时该命题应当为假。 你说的更不对。如果说没有对应物,那“法国有国王”这个命题才是假的。退一万步说,即使“法国国王是个秃子”是个假命题,但这句呢? “我舅舅认为法国国王是个秃子”。你就不能说是假的了吧?万一我舅舅真的认为法国国王是个秃子,这句话就为真。 所以,逻辑学家们打不起这个架,大部分人对自然语言都敬而远之,semantics自然也就落不到人类日常语言上来。 而当时的语言学,更多的是用meaning,也就是“意义”、“意思”表达词义、句义,从来没有奢望将语义作为语言学的独立分科。现在有许多人批评乔姆斯基当年在《句法结构》中拒绝将语义纳入语言学研究。我觉得对当时才30岁左右的乔氏来说,有点冤枉,因为当时确实很少人将semantics看做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因为一提到semantics,人们马上会联想到逻辑学,而且乔氏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背景也不可能在那个时候让他能创建一个独立的语义学研究。 巴希勒尔(Bar-Hillel)是当时第一个提出将结构主义语言学与逻辑联姻试图将semantics引进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过乔氏拒绝了他,认为逻辑学最多只能为语言学提供一些描述工具,而对语言学研究本身用处不大。 到了1960年代,事情有了变化,搞语言哲学的Katz和Fodor等人加入到了转换语法阵营,专攻转换语法的语义部分。这样,在1965年乔氏发表《Aspects》宣布“标准理论”的基本框架时,语义,semantics第一次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语言学的圣殿,成为当时转换语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过,正像后来许多语义学家所讽刺的那样,在乔氏语法理论的T形图中,厚重的深层结构、转换和表层结构的旁边,漂浮着一个高深莫测的大概是空空如也的盒子,它叫做semantics。 (标准理论的框架是这样的: 深层结构——语义 | 转换 | 表层结构 ) 但是实际上,这个语义学盒子真不是空的,装了许多“语义规则”。这些“语义规则”看上去和短语结构相似,也是用树形图表示的,只不过节点上的不是单词词组,而是一些“语义属性”。这些“语义属性”用大写的英文单词表示。比如kill这个词,它的语义就是MAKE sb DIE。 这样,生成语法里的语义,实际上是用了词典的方法。例如朗曼学习词典,首先假定学习者已经认识了英语2000左右的基本词汇,然后用这些基本词汇定义剩下来的4万多词汇。从学习者角度,或者从语言教育的角度,这是一个创举。但是生成语法拿这个思路描述人类所有语言,就不太现实了。 这样,语义学在1960年代是个混沌的存在,谁都认为语言学应当研究语义,但什么是语义,人们似乎还没想好。 与此同时,在美国西部,有另外一个人,从巴希勒尔对乔氏的建议受到了启发,看来,真正能作为科学的semantics,只能从逻辑学着手了 ,这个人就是Richard Montague。他从乔氏研究句法的成绩受到强烈的震撼,认为这种形式化方法不但可以研究句法、音位,也应当能够研究语义。在美国东部MIT为语义问题吵翻天时,Montague开始试着从一阶谓词逻辑开始,加入自然语言的元素,一点点地扩展。一阶逻辑不够使,再加入二阶逻辑,也就是谓词也可以做变量的逻辑,然后再加入早期为解决数学基础问题的类型论、lambda演算等工具,描述的自然语言现象也一点点扩大,到了1960年代末,Montague终于有了可以拿出手的自然语言的语义学了。在研究方向上,他首先扩展了逻辑的概念,从一阶谓词逻辑扩展到内涵逻辑和类型论,于1973年,发表了《The Proper Treatment of Quantification in Ordinary English》(日常英语中量化现象的严格处理:简称PTQ),一炮而红,获得的名声完全不亚于十几年前乔氏《句法结构》,被盛赞为开创了语义学的新纪元。自此,语义学研究完全上了逻辑学的“贼船”一发而不可收。 现在回到上面的问题:什么是语义?什么是意义?什么是意思? 先把那些比较难的问题,如话里话、话外话、绵里藏针等剔除,把那些所谓“环境因素”、例如说“这房间真冷”的真实意思是让你打开暖气等也剔除,只剩下字面意思。 然后再把范围缩小,只看学外语。这样,我们研究所谓语义/意义/意思好像就有的放矢而且也容易了。那么我遇到一个不懂的外语单词,所谓语义/意义/意思无非就是一部外汉词典,找到外语生词,查一下相应的中文词就明白了。许多人学英语背单词不就是干这件事吗? 如果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所谓语义就是背单词:看见一个外语词马上知道中文意思;这种想法并不是完全没道理。 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单语,就像上面提到的,朗曼词典的专家们,从4万多单词提取出2000词汇作为基本元素来定义剩下词汇的词义使人在学完2000基本词汇后轻松利用英-英词典,真是功德无量啊。这在语义学上还真有个术语:叫做“义素”,这是比照音素、词素等造出来的,既然语音可以分解成音素、单词可以分解为词素,为什么“语义”不能分解为“义素”呢?有了“义素”概念,可以给单词按照“义素”分类,因某种性质归在一起的同类词,可以叫做“场”(field)。这是受物理学启发,既然有磁场、电场,为什么不能把一堆凑在一起的东西也叫作“场”呢?于是语义就有了“语义场”。明星露面叫“气场”,天安门前那一大块空地叫广场,学者明星走穴叫出场。反正这些够你“语义学”研究的。 现在有个问题,单语字典中那些定义、双语词典中的中外对照,算是语义吗?如果算,下一个问题是:只要我把字典中的定义、外汉词典的中文对译记下来就算掌握这个词的语义了吗?反过来,如果一个中国老农,知道“鲸鱼”这个词,但从未背过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他算不算懂这个词的语义?如果算,他其实真的不知道“鲸鱼”不是鱼(而且中文这个词本身就是误导)。如果不算,他可以在说话时自如运用这个词,“我在电视上看到鲸鱼了”。有人会说,这不是语义问题,这属于百科知识,跟语言无关。但问题是,如果承认百科知识和语义无关,但在判断词义时又要用到百科知识,那么这个“无关”是什么意思?如果有关,那问题更复杂了:人们在理解“语义”时,百科知识和“语义”知识是如何相互作用?是不是研究“语义”同时还要兼带研究百科知识? 最后一个问题是,那些作为定义词的基本词汇,它们的“语义”由什么来确定?如果仍然由这些基本词汇表中的其它词来定义则会陷入循环定义的尴尬中。就像我们刚一开始定义“意义”,意义就是内容;内容是什么?内容就是意义。 除了词义外,就是词组了,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如何知道它的“语义”。这时候大概真的得用所谓“百科知识”了:你首先要知道全国人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简称(我还没问你“简称”的“语义”呢),还要知道全国人大的组织机构分大会、常务委员会和许多其它专门委员会,其闭幕时的执行机关是常务委员会,而常委会是常务委员会的简称… 行了、行了,如果我们的语义研究是做这个的,那这个研究是没法做了。 再往上,句子。在句子这个层次,仿佛逻辑学已经给闯出了一条道,那就是从研究肯定陈述主动句开始。因为这样的句子,如果不是太出格,都可以用“命题”的概念“框住”它。不过,逻辑学研究句子语义的结果看上去并不那么激动人心,它只说给定句子的“真值”是什么,尽管在研究自然语言时叫做“语义值”(semantic value),其实只是换了个马甲。 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语义/意义/意思”呢?笔者也没有最终答案,只是将词典里对semantics的定义献给各位看官: 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and logic concerned with meaning. There are a number of branches and subbranches of semantics, including formal semantics, which studies the logical aspects of meaning, such as sense, reference, implication, and logical form, lexical semantics, which studies word meanings and word relations, and conceptual semantics, which studies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meaning. (研究意义的语言学和逻辑学的分支。语义学又分为几个分支:形式语义学研究意义的逻辑学方面,包括感知义、指称、蕴含和逻辑形式;词汇语义学研究单词的意义和词和词之间的关系;概念语义学研究意义的认知结构。) 如果通过这个介绍你觉得“语义学”很无聊,就此打住。如果你觉得有些意思,那我们下回再聊。 这篇东西,严格说不是什么“笔记”,仅仅是漫谈,适合从未接触过语义学的人。如果你一直在做句法、音位方面的研究,那么在语义领域你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挑战: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如何界定你的研究目标。作为新兴领域,语义学只是一个襁褓中吃奶的婴儿,还谈不上什么成体系的理论架构。 下一篇谈谈语义学研究牵涉到的其它学科:哲学、逻辑学、数学。 【注】 对逻辑学研究语义感兴趣的请参见我在豆瓣【逻辑】小站的读书笔记 《逻辑和语义的关系:第一章 导言 1.2》 请参见我在生成语法小组的发言 《生成语义学派的历史地位》
个人分类: 语义论|493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