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教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能够面对4.0的课堂教育教学技术
wkwzydgjjx 2017-11-23 09:12
--无课外作业的感觉教学的说说(11) 60多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技术中有多少不是别人的! 看操作,从记忆双基概念到现在的微课翻转等都拿来了。看理论,新课程把外国教育理论一窝端了。什么结构、情境、自主等的,人家的两个字就能引领出我们的一个教育家。似乎外国的教育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只有跟着人家走才是最先进的。 说教育的人,说教育的先进,有意无意的几乎不会不以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教育为标准。 山塞机很普遍了,山塞教育也是铺天盖地而来。 不要忘记,我们的教育有特色体制,有中高考的实际,有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等等方面的不同。我们的教育教学技术的设计和实验,必须思考这些不同。因这样的不同,我们的教育既需要培养学生,也需要训练考生,我们的教改难度更有束缚。这样的束缚并不都是坏事。我们普通老师若想创新,不得不把这样的困难作为不同于别人的机遇,创造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和理论。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学科知识扩充过程中创新思维的需求,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体验和生长规律,在无课外作业的前提下,培育好学生的发现创新能力,顺其自然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让学生们考出自己的最高分数。 我们的很习惯模仿别人的现在,更需要看到我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相同,如都是老师操作学生,都是接受学科共识之操作,都是要培育学生能力,等等。我们需要看到教育所面临的经济、技术等等方面不断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4.0的老师也有了,你想到了吗。我们特别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适应4.0的问题。 比之机器人,除了感觉还有什么是只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知识及方法都是死的, 能 结构 出来的东西也 是已知的, 都是已知世界里的东西了,感觉里才会有未知世界。已知的东西,都可以模仿,可以机械,都可以智能化。 为了跑赢 4.0 , 国外国内未来的中小学教育,一定都会实施感觉教学。 你的微课能微出学生们各种各样的即时感觉吗,你的翻转课堂能翻出学生们的创新感觉吗,你的结构能让学生们结构出自己的新知识吗。你总是习惯机械的讲解怎样解题的过程,机械的操作记忆知识的那几个活动,这样的你用机器人替代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老师和学生们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科的和思维方式的感觉,特别是那些在现时和未来能产生创新的学科感觉, 4 、 0 的 机器人永远做不到。 重要的话说三遍: 人工智能的时代正来临,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要跟上,要扬人类感觉之长, 把感觉作为手段的统帅,重在培养学生们的各种各样的学科感觉,让学生们能主动的利用已知知识创新新知识 ,实施 好减负提质的 无课外作业的感觉教学。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只能解决信息存储和信息的整理加工,永远不可能解决只有人类才有的天赋感觉,特别是意识感觉,及推理等。 我们靠天赋感觉这个可以源源不断的创新之能创造了机器人,我们的教育教学技术不是要培养机器人。 要以生为本吗?从思维的角度,你的首要操作就是要以感觉为本,要培育学生们的学科感觉,丰富学生们的各种各样的感觉。 未成年的孩子特别需要在课外玩,要让他们玩过够,积累在课堂上不可能得到的感觉。 特别抽象的数学,教育教学中不能总是抽象,需要落实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包括如课堂模式在内的一切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创新创造,总是需要落实于形! 带着培育学生感觉的意识走进课堂,就要落实于活动,落实于程序,落实于运用,落实于模式,落实于减负提质的效率。 有感觉、记忆和同生异长之求同的思维未必会有创新,没有感觉、记忆和同生异长之求同的思维就一定不会有创新。记忆固然重要,感觉更难得。面对4.0,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模式,从思维的角度看教育教学技术,如果其核心还是记忆式,就太落后了,就是犯傻。 愿我们的孩子在中小学教育中能培育好感觉,在未来的生产生活中能永远跑赢机器人,不断创新人工智能。
个人分类: 数学思维教育|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摘抄精选
chengdong166 2016-2-17 13:03
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每一个孩子,真心接纳每一个孩子,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心中有爱,就能享受到工作的快乐,领悟到教育的幸福。 ——摘自《遭遇“差班”——一个班主任艰难而幸福的一年》 崔蕾著。 心得: 把一个“差班”变成一个优秀班,真心不容易,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自己摆正心态,秉承“细心-知心-爱心-耐心”的原则,心平气和而又积极地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用智慧的方法去解决,不抛弃、不放弃,这样的教育同样会给你带来幸福感和成就感。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2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听校长报告想到的
热度 3 zmpenguestc 2014-11-29 16:44
近期校长关于我校人才培养的专题报告和讲话,已经成为校内师生热议的焦点。校长是科研出生的大牛教授,也是新科院士。原以为,一定也会一如既往的强调和注重科研经费的大跃进。然而报告中,见证了高瞻远瞩、大气大为的管理者和教育家形象的另一个校长。他用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学校与世界一流高校,甚至国内同层次高校的差距和不足。站在百年大计的视角和高度,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发展战略。这是一场令一线教师们振奋人心的报告。 什么是人才?其实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均为人才。从这点来说,我校办校近 60 年来,确实为社会输送了 17 万多人才,这是功不可灭的。另外,据说成电毕业生中,还产生了 20 几位亿万富翁,很多都成为 IT 企业的技术和业务骨干。那么,从长远来说,缺什么?缺的还是大师级人物,缺的是领军人才。校长的主题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可度,以及毕业生中多出杰出人才、大师级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校长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措施。如: 1. 一年级通识教育,提升工科生的人文素养,全面发展; 2. 试点核心课程小班教学; 3. 潜心育人的骨干教学队伍建设。 人是活在群体中,不是孤立的,有群体就有人文。因此,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培养只会技术和积累财富的机器。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人文,更离不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这些都是要靠身为师者的教授们一代一代的去传承。对于工科背景的高校人才培养来说,这些显得尤为重要。师者就是传授知识、技术和传承思想的接力棒。 如果花大价钱引进的“百人”、“千人”和“万人”,每天只是空中飞来飞去,为自己的科研课题和经费奔走忙碌,不能把科研精髓、科学思维以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不能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给青年教师,那这就是研究所或企业的研究员干的事情。可以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研究员、科学家,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如果学生每天看见的教授,就是开着豪车,腰缠万贯的老板级人物。那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就是: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所谓的中国梦,就成了个人的发财梦。教授上课,不应该是一种硬性规定,而应该是教授乐在其中的事情。如果一所学校,只有讲师或青年教师为了工作量而上讲台,那传统的,优良的和值得传承的精神和价值观,会丢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就是技术层面的、物质层面的传道。 关于小班教学试点,其实很容易执行的。如果为了工作量和授课报酬,可能就有很多问题和矛盾。原一位老师教授 120 人的班级,拆分成 6 个班级,就需要 6 倍的师资去上课。课时费增加了,工作量增加了,教育成本增加了。另一方面,那些科研经费充足的牛教授又不会为了这点区区小钱走上小班的讲台。 知识分子,潜意思里,或多或少还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境界。因此,精神层面的东西可能更为重要。如果形成一种氛围,不论在学生或教师心目中,潜心育人老师的形象与地位,与那些科研大牛一样受到尊重和膜拜,我想这就不是制度和待遇的问题了。 今天下午,指导的 2 位大二本科生“菁英计划”入选学生,正式开班了。之前,已经为 2 位同学制定了初步的学习及科研规划。今天主要为 2 位介绍实验室的大致科研方向,以后每周为 2 他们单独授课一次,并量身设计合适的动脑 / 动手的培养项目,力争使 他们 毕业前达到或超过硕士研究生水平。 相关博文: 【 1 】 大学专业课课堂教学随笔 【 2 】 把教学当成一种乐趣 【 3 】 为责任而不是因为约束走上讲台 【 4 】 一场国外访学回国人员教学经验交流会的反思
个人分类: 桃李春风|22377 次阅读|5 个评论
自科基金项目中了之后的思考 精选
热度 1 dongzg101 2011-8-24 15:02
自科基金项目中了之后的思考 精选 已有 4622 次阅读 2011-8-23 10:21 |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 |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 关键词:基金 这一段时间被切割得七零八落的,由于各种各样的事由,出差在外的时间挺长。工作间隙,偶尔上科学网看看,很多学者提前得知基金中了的消息,已经在庆祝了。在此,向他们表示热烈的祝贺!我一直没有得到任何正式通知,昨天晚上回到家里,打开邮箱,看到了基金委的正式通知。挺开心,毕竟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申报了。虽然此前完成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也申请到教育部等其它一系列基金,但是由于学科性质的因素,情报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相比,中自然科学基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我所做的信息化与电子政务这一块。 看到学校科研处的网站,南开今年获批自然基金项目210项,院里工商管理类的大部分老师手里都有在研的自然基金项目,而系里几乎所有的老师手里都有在研的社科或教育部规划项目。总体感觉是国家这几年的科研资助力度在不断加大,从经费数目到项目数量以及研究年限上都有所调整。看到项目批了的心情其实是有点“肃穆”,感觉责任挺重,如何将项目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前一段参与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创新能力的研究,深感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之低下,真的是很有危机感。这些年国家大量投资基础科学研究,就是期望能提升我们的整体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一流人才,做出创新成果。而项目的获批只是下一阶段研究的一个起点,意味着我们做出了一份承诺,怎么样运用好这项经费,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才是摆在每一个项目获批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虽然获批自科基金项目并不完全等同于值得炫耀的研究水平,但我还是要冒着被误解的风险感谢一下所有为项目申请给予帮助的人们。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谢系里两位青年老师与几位博士生的参与与支持,他们前期的研究积累为项目的获批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要感谢我的几位硕士生,他们所做的工作为我节省了不少时间,从而可以腾出手来做一些关键性的核心工作。第三,我要感谢系里的情报学前辈王知津教授和图书馆学于良芝教授。记得刚到南开那一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王老师对申请书给出了关键性的指导,从而使我在博士毕业后第一年就获批了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而我第一次申请自然科学基金时,曾向已经获得自科基金项目的于良芝教授请教,并学习她的申请书。虽然那年我没有获批,但是于老师严谨的学风对我有深远的影响。最后,我要感谢我所参与的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的团队,这个团队聚集着一批最优秀的学者,和他们的合作研究使我受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濡染,受到跨学科研究问题、方法与视角的熏陶,从而使我的研究思路逐渐塑造成型。当然,科学网已经成为我这个社会科学研究学者的归属地,不同学科的学者所讨论的方法、视角、经验、教训,荟萃一堂,对我的影响已经无可估量。 另外,我要特别感谢那些为我的项目评审给出宝贵意见的专家。记得第一次申报虽然没有获批,但专家们的意见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见解、意见直率而诚恳,明确指出我自以为完善的研究设计的诸多不足与漏洞,对我有重要的启发,成为我以后申报与研究工作的重要参照。坦率地讲,尽管有些意见相当苛刻,但是依据他们的意见修改的申请书确实更加完善。所以,对于基金申请的感受是:功到自然成。终归还是要看选题意义与研究设计的。批了值得高兴,不批也是一次学习,虚心学习揣摩专家的意见一定会有帮助。 项目申请获批只是一个起点,要走的路才刚刚开始。
2068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申请建立“精品课程”立项的疑惑
yan8008 2010-6-5 08:04
当前各级的精品课程层出不穷,国家级、省级、学校级等。国家级的同一门课程,如理论力学课程,就有若干学校的,就别说省级的精品课程了。难道对于同一个教学产品,都是为本科院校学生使用的,理论创新也没有,需要各单位一线的优秀教师,集中那么多力量(课题组)都去做这些重复性的工作吗?这不是资源浪费吗? 本人认为,同一门课程,全国有个两三家,即可。多了,就是重复建设,就是打着搞好教学的幌子,窃取一点国家财富。这些年的精品课程,也和近些年来的人人编书,出书有什么两样?编了很少用,出了没人看。似乎经济社会,就应该粗制滥造?我想,这其中不乏为了多挣几个业绩点,多拿点儿钱而为的人吧,更是折射出,当前科研浮夸的心态。 因此,教育部是否该调研一下,是否如各级向上汇报的成果、效益?作用和效益有那么大吗?我看未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13 次阅读|3 个评论
天下尽“英才”,我却以“小人之心”育之
cyaninelotus 2010-5-24 12:08
张爱玲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她特别得我都五体投地了。前几天看见她的一句名言,曰: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仔细思量不禁感叹万千,的确难到做戏之份,又被挑剔在做人之间,实在是左右为难。 花了这么多时间和学生共处,逐渐在接触和了解中有了一些认识,尤其发现的是现在的学生不喜欢批评,非常渴望表扬。这种自我意识非常的觉醒,在一时半会是不能判断其正确与否,我想,总是有一定优异之处的。但是,太过自我的结果就是领导很受考验,尤其是在直到毕业论文的近距离接触中,教师要领导他们,那可是难上加难。因为我看到大家都认为自己很能干,无论做与不做都很难认错,我觉得可以假定他们自己都当自己是宝,所以可以从这个角度上认为,大家都是英才。于是,我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虽然内心里有近距离遭遇的高兴,但是我也做好准备,不反思自己的好处是表现能力很强,坏处就是基本不容易接受良言,做事粗糙且浮躁,还对自己认识不清。thus,我以小人之心防备之心,对各路英才分割处理。 英才之No. 1 算是这一届学生中我带的最厉害的一个,或者说是最自我的一个了。论文选题确定好之后,我召开了各路豪杰大会,会上对每位英才的论文要求、难易程度、要求都当面做了说明,能找到材料的都找了相关材料分给他们,并制定了做论文的程序和时间表,问及大家没有异议之后,讲了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和方法及要点。大会结束后,No. 1同学很积极,详细记录了我在带去表格中给出的一些数据,仿佛非常在意认真的样子。对于他的论文,我不但给出了具体要求,关键的文献名我也给出了,也给了两篇文献。之后,不断接到该同学的电话、邮件,一句话,有没有文献给我。我决定看看他问题在哪里,电话约好见面,要求他把自己的问题逐条写清楚,我看看再分析。见面没有问题列表,手拿一本书,一篇文献,说不出什么,指着书上一个公式说自己看不懂。我说不行,你自己整理的问题,下一次来见我。第二次,没有办公室,就来我家,写倒是写了,把书上的概念给我抄了一遍。我看了他现有的文献,帮他分析了思路,嘱咐他回去做。因为在我家,我没有批评他。第四天,把前一天我说的搞了一个word文档发来了,自己其实什么都没做。这个文档没有格式,连姓名都没有。终于,我打电话批评了他,说做毕业论文不是这么做的。结果,人家说再选题,我剩下的两个题目是选剩的,比这个还难。我发短信说了,No. 1回短信说:那我可不可以做两个试试........ 这个短信是我让他做No. 1的原因---------他居然不清楚自己做一篇论文都没有怎么做,都想蒙蔽我这比较只看表面的老师啊。这样的人,不下猛料,搞不赢。连一篇草搞都不出来的人,想搞两篇?俺指导不了,另请高明吧!这次总算把聪明的表演老实了一回。俺回短信:我要培养的是一个毕业后敢面对困难的人,不是一个有困难就喊叫的软弱者。自己看着办吧。这是一匹我以前没有发现的黑马,完全没有想到他最不好对付。 英才之No. 2 这个学生我熟悉,以前带过实验也带过理论课。算是一个消极的积极者,做事之前先要计较,题目难不难,费不费时间,我就告诉他那你还可以换题目也可以换指导教师,可是他最终没有换。但这个学生的最大优点是,认定必须做之后做事会认真努力的,他今年考上了研究生,应该说基本情况可以。由于研究生复试花费了他一部分时间,我对他的要求也比较放松,但是,我将想办法防止他依赖我。所以,他的电话和邮件我都处理的很客气(以防止伤害他比较敏感的积极性),方向性指导都给予,具体事情,还是自己动手吧。这是个我从一开始就琢磨着怎么指导的学生。 英才之No. 3 这也是以前带过实验的学生,长得高大,很豪放。曾经在实验中问我为什么给另一个组的是A他们组的是B,此人有些浮躁,且具有公平心,打击是不行的。初稿完成,专门找优点,夸张得给予了表扬,说真的,他初稿的优点别人还真大多没有体现出来。结果,他很有积极性,对于论文的题目给予了较深入的思考,居然做出了我都没有预想到的效果,可算是一种成功。我把他列为论文二梯队。 英才之No. 456 一个男生两个女生,是真正的成就英才。不用我指导抑或,挖空我残损的心思做戏,我只需要一点一点讲解他们提出的问题就可以,他们自己理出思路,花了时间,对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会了撰写论文,这个工作就算圆满成功。 于是,这个过程中俺的发现是,玩这小人之心挖空心思做戏的主要原因在于英才们不想费劲做事,只想轻松玩成英才。不知可否,难知可否,知不可,又怎样?好在还有等级之差,不至于大家都如此,也就算是留下了希望。
个人分类: 教育镜像|4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高等教育的集中爆发式改革成效到底有多大,路会走多远?
zhangxilin 2009-10-14 23:12
在面对总理中国大学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的提问后,全国的大学,牛叉的和不牛叉的,几乎全部一致选择了无线电静默,悄悄地度过了2008年。经过一年的压抑,几千所大学终于坐不住了。借助60周年总结的机会,部分大学适时推出了改革。先是筹建中的南方科技大学提出强调去官化和去行政化的办学特色,这跟现在国内的任何公办大学都是不同模式的一种尝试。这个新闻引燃了全国高校此起彼伏教育改革的导火索。就在社会公众还在热议这种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否与国情相适应之时,中山大学强调通识教育培养无专业精英的爆炸性新闻瞬时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上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中山大学新成立的博雅学院瞬间成为网络搜索热点关键词。中大提出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期间将广泛深入地研修中西方文明传统及其经典著作,必修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文明语言,兼修艺术理论及其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网络上得到了不少鲜花和掌声,当然也同时板砖与口水齐飞。一波未了,一波又起。就在大家还在无尽地遐想未来的中大博雅毕业生到底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或者也许是傻子疯子的时候,四川大学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取消改革的消息重新成为关注最热点。校方先是沉默,后来出来辟谣,说是从单一学术性论文到多样化毕业设计这样的改革。恍惚中感觉与娱乐圈有些神似了。国庆之后,教育界传出重磅消息:中国9大高校开始尝试建立了自己的常春藤联盟。美国有藤凭啥我们不能编藤呢?于是乎,9所985高校就联合起来编织了一个利用优质办学资源互补优势的一个办学网络。前面那些事情都是一个学校单干的,这c9中国常春藤可是抱团搞出了个大动静来了。 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我们的高校改革力度之大,效果之轰动,新闻之密集,触动方面之广,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改革的年代,后续的新闻还会源源不断,后续的改革更将震撼无比,我们有理由相信也有信心期待。当然,一些小插曲虽然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比如武大的新闻,但在多如牛毛的高校大胆改革的密集新闻中,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得干干净净的。因为,中国高校从来就不缺新闻,呵呵。实在没新闻了就造一个嘛。这不,前一阵子耶鲁前校长批评不就是么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3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教学, 从我做起
黄安年 2009-4-30 15:30
教育教学 , 从我做起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30 日发布 近来科学网上有关部门教育教学的博文成了热门话题 , 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并在教育岗位工作已经半个世纪了 , 总觉得教育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是个密切联系的互动工程。我们很难界定 , 那位成才之路是自己的事、导师的事、教师的事、学校的事、社会的事、家长的事、政府的事,也很难界定学生或老师的好与差 , 因为这和界定的标准与教育思想原则有关 , 此外教育也是很个案的 , 同样的老师可能会有不同的学生 , 同样的学生也可能面对不同的老师。教育教学还得提倡从我做起 , 从自己做起 , 如果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家长和社会相关成员都从自己做起 , 从我做起 , 情况会大不一样。 通常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互教互学、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主导作用、自学成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教育思想 , 还有许许多多的教育格言即使在今天也没有过时。如果学生的成长和教师没有关系 , 那么要你教师干什么 , 导师不导成何导师?导师也好 , 教师也好 , 不能包办代替,但是应当负起责任来 , 不能以任何理由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昨天上午,我去学校,还在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启功先生为学校的校训亲笔提写的八个大字学为人师 , 行为世范前驻足良久。按照通常的理解,学 , 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学为人师 , 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 , 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行为世范 , 就是要方方面面 , 时时刻刻 , 都光明正大 , 能够成为社会的模范。这样来看 , 教育教学决不是什么自己的事情了。教书育人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 如果局限区别是谁的事情、谁责任上,把教育当作商品对价关系 , 恐怕会走样的。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3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