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安全原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有的学校停开了《安全学原理》
热度 1 Greg66 2020-9-26 21:09
猜测(猜测而已)可能的原因是感觉这门课程比较“虚”,学生很难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内容,教师也很难确定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安全学原理的定义。 作者认为,安全学原理和安全科学原理和安全原理,甚至和安全工程原理,实质上、实用地看,都是一回事(以下统称为“安全原理”),都是“事故发生与预防的原理”,而事故发生与预防的原理又等同于事故致因理论,因此安全原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就应该是事故致因理论(参考:隋鹏程,1988、2005;陈宝智、张培红,1995、2002、2016)。 安全科学的研究内容就两大部分,一是事故如何发生的,二是怎样预防。事故致因理论表明了事故原因的总体框架,其他课程可能一是深入具体研究某一个或者某几类事故原因,二是深入具体研究某一类或几类事故原因的解决。这样事故致因理论或者说安全原理就成了其他课程的最重要基础和依据。 因此,开设安全原理课程对于安全专业是绝对必要的,安全和时下时髦的应急管理是“一体两面”,对于应急专业也是绝对必要的。即便不单独开设安全原理课程,至少事故致因理论这个重要且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该在安全专业基础类课程中系统讲授,否则无法想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的能力。最简单的道理是,不知道原因,怎么预防事故呢?怎样预防应急过程中的意外事件(应急事故)呢? 关注作者其他文章可点击 《泰和安全号》 ,从那里还可以点击链接回到此 《行为安全博客》 )
3638 次阅读|2 个评论
研究的落地•概念•安全原理
热度 1 Greg66 2020-8-4 12:01
研究的落地 •概念 •安全原理 (一) 抽像是为了实用 当所做的抽象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时,抽象便不能实用。 例如,把一个现实中存在的现象抽象为A,并说A的影响因素有a、b、c、d,如果人们不理解a、b、c、d的含义,即便找到了a、b、c、d与A的数量关系,还是不知道如何操作、改变a、b、c、d去改变A。所以,一定要给a、b、c、d各自一个具体的名字,一个大家明白的名字,一个大家知道日常如何操作、如何改变的名字,这样大家才能通过操作、改变a、b、c、d去达到改变A的目的。 现在安全科学研究领域,很多研究是抽象的,a、b、c、d可能是非常学术的名字,但是不是人数熟悉的术语,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实质性内容,不知道怎么去改变他们,也就无法通过改变他们而实现A(如果A是事故发生次数)的改变。 更加令人困惑的是,如果A也是令人不熟知、不理解、未曾见到的名字,那研究A与a、b、c、d的关系就更加抽象和难以应用了,可能仅具有数学意义,而不具有一点点应用意义。 研究之所以感觉浮在水面上,就是没涉及人们热切关注的问题。比如事故次数,死亡人数,财产损失的金钱数,不安全动作,不安全状态,大家盼着你给减少了,你却研究大家都不懂的词汇,比如领导力。当然你把领导力说清楚了,告诉大家怎么做具体的事才能提高领导力,怕的就是你自己都说不清,现场就没办法改变了。 (二) 定义就是“科学”加上“规定”。“科学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结构化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手段的知识体系”(《安全》,2019(2),pp1-9)。由于科学这个知识体系是正确(被证实)的认识,是大家认同的、统一的、达成“协议”的认识,因此会被大家所多次重复,因此极其容易记忆或者传承。如果定义采用的是科学的说法,很显然会被大家认同、记忆、传承和应用,但是以往的认识是可能不一定全面,不一定适合特指的场合,这时就需要再根据科学所做的定义的基础再加一些限定或规定,但是不能改变原来定义的科学性,如果改变了,大家就不会认同,便不会被重复说、被记住从而不具有应用价值。所以定义的过程是用科学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限定”或“规定”的过程。 (三) 物理原理=物理学原理=物理科学原理?这个事情好像不难回答。为什么到了安全科学,它就变成了一个很难的问题?我10多年前在网络上做了一个调查(那时没有微信,只有网站),得到的结果大约是60%的回答者认为“安全学原理=安全科学原理”,40%的观点不认同这个事情,40%也不小,我较为困惑,难道“学 ≠ 科学”? But anyway, 我认为这个事情仅具有那么一点点理论意义,而对事故预防实践没什么实际意义,不必花太多时间去介意它。
个人分类: 1|17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安全学原理课程
热度 1 Greg66 2020-7-17 13:49
有观点说安全原理课是安全科学的基本知识(注意没说是“基础知识”)、入门知识,也有的说是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其他安全类课程的基础理论),还有的说是较深的知识,学生需要具备一定基础才能学好安全原理。安全原理类课程起什么作用、是什么性质,主要决定于该有什么内容,而该有什么内容决定于安全原理的定义不是吗?
个人分类: 1|2077 次阅读|2 个评论
安全科学微专业视频各讲内容简介
After50 2019-12-24 16:14
安全科学微专业视频各讲内容简介 安全科学微专业课程二维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51534008) 安全科学微专业—智慧树网平台链接 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2060819#teachTeam 安全科学微专业的内容是安全科学十多门核心课程内容的导论和浓缩,内容短小精干、系统全面、高屋建瓴,是国内乃至国际上唯一从安全科学学高度和安全科学上游层面讲授安全科学的系列讲座,也相当于安全科学的个人专场报告会。 本课程学习内容包括4个模块27个专题讲座,共十多个小时的视频(其中有6个视频是前几年拍摄制作的,其余都是近期拍摄制作的)。看完十多个小时的视频,其实就是参加两天学术会议的时间。 第1部分:安全科学总论 本章包括安全学科体系、安全科学技术体系、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理论、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历史和新进展、安全科学原理体系、近年安全科学发展动态等。 1.1安全学科体系综述 本节主要介绍基于哲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分类的安全学科体系、基于上中下游三层次学科构成的安全学科体系、基于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安全学科体系、基于研究生学位教育的安全学科体系、基于五大类型知识的安全学科体系、基于广义安全模型的安全学科体系和其它构建安全学科体系的途径。 1.2国家标准“安全科学技术”下属二三级学科 简介(以往录制的视频) 本节依据2009年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目录,扼要对其中的620“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下属的11个二级学科和50多个三级学科的内涵进行释义。 1.3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理论 本节介绍交叉学科的属性、交叉学科的研究层次、交叉学科的交叉形式、交叉学科的知识命名、现有交叉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安全科学的创新思路、安全学科研究的视角与分类、安全学科研究成果的多样性及新分支的创建实践等内容。 1.4安全科学原理的研究历史与新进展 本节主要内容有:从事故致因研究安全科学原理的历史和分析,从风险出发研究安全科学原理的历史和分析,从本原安全出发研究安全科学原理的历史和分析,以及近期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新进展。 1.5安全科学原 理体系(以往录制的视频) 本节阐述安全现象、安全规律和安全科学的相互关系,介绍了安全科学原理主要包括安全生命科学原理、安全自然科学原理、安全技术科学原理、安全社会科学原理和安全系统科学原理五类一级原理,及其之下的二级安全科学原理和体系。 1.6近年安全科技发展动态 本节介绍国际上在安全人因科学、安全自然科学、安全技术科学、安全社会科学和安全系统科学五个方面的研究热点和进展,可为未来安全科学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第2部分:安全科学核心分支 本章包括安全人性学及其应用、安全文化学、安全教育学、安全统计学、比较安全学、相似安全系统学、安全信息学、安全大数据学、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科学学等。 2.1安全人性学及其应用 本节介绍安全人性问题由来、如何研究安全人性和安全人性学的应用。安全人性学是雅俗共赏的学问,安全人性管控着人的安全行为,安全以人为本应以人性为先。理解安全人性,塑造安全人性,安全更有希望。 2.2安全文化学的研究与应用 本节介绍安全文化学分支与实例、安全文化学的学科问题、安全文化学的作用原理、安全文化学研究方法论和安全文化学新课程构建。安全文化学研究有利于安全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有利于安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安全素养、有利于安全学科发展。 2.3安全教育学 本节介绍安全教育学基础原理、安全教育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基于过程模式的安全教育教学设计、安全教育评价体系及程序、安全教育学教材的框架及其教学实例。 2.4安全 统计学(以往录制的视频) 本节介绍统计学与安全统计学的内涵、安全统计学的学科基础和分类、安全统计学的学科分支、安全统计学研究方法、安全统计学的典型实例与展望。 2.5比较安 全学(以往录制的视频) 本节从学科建设的高度,介绍比较安全学的定义及其内涵、从不同层面构建的比较安全学的学科分支、比较安全学的实践等内容。 2.6相似安全系统学 本节介绍相似安全系统学由来、相似安全系统学的构建、相似安全系统学研究的方法论、相似安全系统学的应用等,这部分内容是对安全系统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2.7安全信息学 本节主要介绍科学层面的安全信息定义及其释义、安全信息学的提出、安全信息学的研究对象、安全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安全信息学的研究方法等,安全信息学是当前安全科学与信息科学领域势在必建的分支学科,是目前乃至今后安全科学领域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新兴学科分支领域。 2.8安全大数据学 本节介绍安全大数据的定义与范围、基于安全大数据的安全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式、基于安全大数据的安全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体系、基于安全大数据的安全科学学科体系调整构想等,安全大数据学的快速发展,将为安全科学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未来必会催生智能安全科学。 2.9安全科学方 法学(以往录制的视频) 本节介绍《安全科学方法学》一书的写作背景、基本内容和特色,安全科学方法学是研究和发展安全学科和安全科学的重要工具。 2.10安全科 学学(以往录制的视频) 本节介绍安全科学学的定义和内涵、安全学科的属性及其时空、安全学科学的几条公理、安全科学方法学的分类、安全科学的创新思维、安全科学创新的实践及存在问题等。 第3部分:安全科学核心理论 本章包括安全研究的预设和途径及新观点、安全经济学应用原理及新观点、安全多样性原理、安全容量原理、安全降维理论、安全降变理论、安全大数据理论等。 3.1安全研究的预设和途径及新观点 本节介绍基于安全的高维度特征引出安全研究的几条预设;阐述了逆向、中间和正向的安全研究三条途径及其特点,三条研究途径的目的和关联的因素是殊途同归;最后概述了安全研究的三种新观点。 3.2安全经济学应用原理及新观点 本节综述了安全经济学的5条核心原理,归纳了安全经济学的14条应用原理及一些推论,提出了经济学视域下的安全新观点。这些原理填补了安全经济学领域的核心理论空白,为安全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向引导。 3.3安全多样性原理 本节介绍了安全多样性原理内涵、安全多样性原理下属的主要原理及其意义,分析了安全多样性原理和安全系统多样性的形式。这些内容对理解安全系统复杂性及其解决问题的关键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4安全容量原理 本节介绍了安全容量的内涵,分析了安全容量和基于不同场合或者系统安全容量的确定方法,给出了安全容量的几条下属原理,这些内容赋予安全问题的新研究视角。 3.5安全降维理论 本节介绍了安全降维理论的内涵,论述了安全降维理论的普适性,给出了系统安全降维的方法。安全降维理论可广泛运用至安全系统学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6安全降变理论 本节阐述了安全降变原理理论,介绍了基于安全降变原理的系统变化分类和作业场所事故致因新定义及分类,构建了C-S-R事故致因新模型,并给出了C-S-R模型的事故分析实例。 3.7安全大数据应用理论 本节对安全大数据与安全小数据做了比较分析,介绍了安全大数据内涵及其方法、大数据在安全科学领域应用的基础原理、安全生产大数据的5W2H采集法及其模式、安全大数据共享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模型、大数据在安全科学领域应用展望等。 第4部分:安全科学核心模型 本章包括安全模型的建模方法、安全信息认知通用模型、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广义安全模型等。 4.1理论安全模型的建模方法 本节介绍了基于建模思想的理论安全模型分类、基于已有理论安全模型的常见形式的分类和基于建模思想的理论安全模型的模式表达方法,这些内容对开展理论安全模型构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2安全信息认知通用模型 本节介绍了信息缺失或不对称导致风险判断失误和引发事故的实例,分析了安全认知通用模型构建的场景,给出了构建的安全认知通用模型,并给出了安全认知通用模型的内涵、特点和价值、用途分类,分析了模型用于故障分析和安全策略制定,给出了模型的推论与拓展应用及例子。 4.3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 本节介绍了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构造、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内涵及意义和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应用价值。 4.4广义安全模型 本节介绍了广义安全模型的构建过程、广义安全模型的内涵和功能及应用前景。广义安全模型的构建丰富了安全科学理论体系,在安全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层面以及安全科学的实际应用都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本系列报告的中文主要参考文献如下: 吴超,王秉,谢优贤.安全降维理论的深度研究 .安全,2019,40(11):40-46. 吴超,王秉.安全经济学应用原理及新观点 .安全,2019,40(10):27-33. 吴超,李思贤.安全降变原理及C-S-R事故致因新模型 .安全,2019,40(09):18-25+5. 吴超.安全研究的预设和途径及新观点 .安全,2019,40(08):32-37+42. 吴超.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 .安全,2019,40(01):1-6+81. 吴超.安全学科体系构建综述研究 .安全,2019,40(01):7-13. 吴超,华佳敏.安全信息不对称下安全规制机制研究 .情报杂志,2019,38(02):110-115. 黄浪,吴超,王秉.安全系统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05):30-36. 吴超,王秉.近年安全科学研究动态及理论进展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18(02):588-594. 吴超,王秉.40种安全管理思维 .现代职业安全,2018(03):67-71. 华佳敏,吴超,黄浪.安全系统降维理论研究及其应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03):50-55. 吴超,王秉.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研究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02):5-11. 王秉,吴超.安全信息学论纲 .情报杂志,2018,37(02):88-96. 吴超,黄浪,贾楠,王秉.广义安全模型构建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18,38(01):250-255. 吴超,贾楠,黄浪.相似安全系统学原理及其推论 .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1):218-222. 欧阳秋梅,吴超.复杂安全系统数据场及其降维理论模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27(08):32-37. 吴超.安全信息认知通用模型构建及其启示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03):5-11. 吴超,贾楠.安全人性学内涵及基础原理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16(06):153-158. 黄浪,吴超,贾楠.安全理论模型构建的方法论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12):1-6. 欧阳秋梅,吴超,黄浪.大数据应用于安全科学领域的基础原理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11):13-18. 吴超,施波,易灿南.比较安全学的研究(英文)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6,36(05):719-731. 欧阳秋梅,吴超.安全观的塑造机理及其方法研究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09):14-19. 谢优贤,吴超.安全容量原理的内涵及其核心原理研究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38(04):739-743+831. 吴超.近10年我国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6,26(08):1675-1692. 贾楠,吴超,黄浪,王秉.相似安全系统学研究的方法论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06):30-35. 吴超,贾楠.相似安全系统学的创建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36(05):1354-1360. 王秉,吴超.安全文化建设原理研究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12):26-32. 李顺,吴超.风险管理研究的方法论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11):52-58. 许洁,吴超.安全人性学的学科体系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08):10-16. 贾楠,吴超.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方法论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02):3-8. 马浩鹏,吴超.安全经济学核心原理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09):3-7. 胡鸿,吴超,廖可兵,易灿南.安全教育学及其学科体系构建研究 .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21(03):109-113+120. 周欢,吴超.安全人性学的基础原理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05):3-8. 张一行,吴超.安全多样性原理研究及其应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04):10-14. 徐媛,吴超.安全教育学基础原理及其体系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09):3-8. 吴超,杨冕.25条安全学原理的内涵 .湖南安全与防灾,2013(02):42-45. 吴超,杨冕.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11):3-10. 吴超,王婷.安全统计学的创建及其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07):3-11. 吴超,易灿南,胡鸿.比较安全学的创立及其框架的构建研究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06):17-28. 如果学习者希望更加深入学习和拓展本课程有关内容,可以阅读以下参考书: 1) 吴超编著. 安全科学原理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2) 吴超, 王秉著. 安全科学新分支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3) 吴超, 黄浪, 王秉著. 新创理论安全模型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4) 吴超著. 安全科学方法论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5) 吴超,孙胜,胡鸿编著. 现代安全教育学及其应用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6) 王秉, 吴超著. 安全文化学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7) 贾楠,吴超著. 安全相似系统学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8) 吴超,王婷等编著. 安全统计学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9) 吴超,易灿南,曹莹莹著. 比较安全学 .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10) 吴超编著. 安全科学方法学 .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11) 王秉, 吴超著. 安全信息学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相关链接: 安全科学原理慕课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2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论安全多样性原理
After50 2018-6-4 16:27
再论安全多样性原理 吴超 / ( 2018-06-04 , STIPC of CSU ) 【提要】 2012 年,我们就提出了“安全多样性原理”(见吴超 , 杨冕 . 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2012, 22(11): 3-10. ),但迄今安全界的许多人虽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运用它,还却很少人能有意识的理解它和运用它。 安全多样性原理有利于正确认识安全问题复杂性的本质,有利于客观地对待各种各样的人和物的安全,有利于制订更加符合实际的安全法律法规和规定,有利于深入开展研究安全系统非线性问题,等等。同时也是为上述安全问题的解决奠定理论基础。 一、为什么 安全具有多样性特征? 安全问题其实都是系统问题,只是系统大小不一而已。通常小系统比较直观,就不被当作系统来对待。由于安全系统的群体、个体、要素均具有多样性,系统各要素彼此关联,系统的结构、层次和模块复杂多变,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和随时不断演变,不同着眼点和不同视角对系统的体系、功能、目的等看法不一,等等,上述特征使安全具有多样性。更具体的原因表现如下: 1 . 安全人体多样性 人是安全系统中最活跃的,也是最重要的主体因素,在安全人体多样性中考虑的是人生理心理特征的多样性。人心理上的多样性主要指人和人之间智力、知识水平、能力的差距和世界观、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的差异。人生理上的多样性主要指生理参数和生理特点的差异。例如:不同的地理区域、国家、民族、年龄人体的测量参数和人体的解剖学特征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安全人体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个体之间,也体现在同一个个体的不同生命阶段中。每个人在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五个阶段中人体参数和生理心理特点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心理特点可能在同一时间段频繁变化。 2 . 安全社会多样性 单纯的技术设备进步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员工的态度影响操作的安全性,而员工的态度与组织的安全文化和制度息息相关。文化和制度是一个组织对外适应和对内整合的机制。一个组织具有良好文化和制度,管理者和员工都能很好地融入进去,将会产生更强的组织承诺,运行更有效率,也会有更好的效益。安全社会多样性体现在大到不同的地域、国家,小到不同的地区、社区的安全文化、安全制度、安全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当今社会是一个多样性的社会,由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转变,标志着从一元性向多样性的过渡。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安全也带有明显的社会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回避三个维度有显著差异。安全制度和安全生产力水平受社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最根本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势必造成经济效益大于安全效益,安全制度就不会完善、制度落实不能到位、安全生产力低下。因此不同国家、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参差不齐也会使安全制度和安全生产力具有多样性。 3 . 安全过程和结果多样性 相同的系统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出多样性。 安全系统的过程具有确定性和非确定性,其产生的随机可以是两种。第一种,约束系统演化过程的规则是确定的,其演化方向和演化结果也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系统最终的演化方向或结果是随机的、不确定的,既确定性随机。第二种,因为安全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可能约束系统演化的规则也是不确定的,进而系统演化的方向和结果也不确定,既不确定性随机。此外,安全系统还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随机作用而产生随机行为,因为安全系统具有开放性特征,它和客体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是不断交换的,如果外部环境的能量流、物质流因为随机性涌入安全系统内部,就可能使安全系统产生随机的行为。 4 . 安全系统 内部变化呈现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主要是系统内因受到外部的影响而变化所引起的。例如每个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和生活方式影响身体器官病变,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表现出系统变化的多样性。安全系统是由人、机、环三个子系统组成,因为各个子系统以及子系统内的构成因素发生变化时系统一会出现变化。 对人这个子系统来说,人的心理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是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随机影响产生波动,情绪的波往往通过人的行为变现出来,心理上较大的刺激也许会导致偏激行为的发生。对于机器这个子系统来说,随着生产活动的进行和外界环境对机器的作用,机器可能会发生老化、生锈、失控,机器的故障状态往往导致事故的发生,这时安全系统就发生了由安全到事故质的变化。对于环境子系统(指系统内部的环境)来说,它与系统的外部环境往往是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的,因为它更容易随外界系统的变化而变化。系统内部环境的变化对人和机器子系统带来的影响程度更甚于外界环境带来的影响。 5 . 安全表现形式多样性 表现形式多样性,主要指外表形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所引起,而系统构成的要素和子系统是相同的。安全系统的初始状态为系统中安全因素处于熵、自由度、无序度最大的无组织、无结构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人、机、环境 3 部分的混乱状态:即安全系统中人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教育程度低下、安全管理薄弱等趋于零 ;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两者相互作用潜在的危险性都暴露无遗;安全防护缺乏 ; 环境对人的不利影响和人对环境的破坏都非常严重等。因为安全系统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这个属性决定安全系统是不断远离原始态的,所以安全系统处于不断改善的过程之中,既安全系统是动态的,因此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安全系统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6. 安全结构多样性 这种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系统内部的要素相同而结构不同所引起的。也就是说,即使两个安全系统的组成元素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因为元素之间的结构不同,两个安全系统表现出来的功能、表现形式完全不同,既差异性或多样性。例如,两个同样的安全系统,就因为构成因素的关系与结构发生了改变,其表现就可能是安全和事故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状态。安全系统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其结构性即安全因素和层级的有机结合也具有复杂性。组成子系统的元素之间,由元素组成的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与结构都很是多种多样的,这种结构上的多样性就会导致安全系统的多样性。 7 . 安全目标功能多样性 由于安全系统要实现不同的目标或功能因而在系统结构和构成因素方面体现出的多样性。系统功能或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结构的多样性和构成因素的多样性。一方面,系统往往需要通过结构的变化,为了实现不同的功能;另一方面,安全系统要实现多种多样的功能,仅仅通过结构的变换是不行的,系统功能上的不同性质有时来源于不同性质的构成成分。 8 . 安全子系统多样性 安全系统是由多层次的下级子系统根据其安全功能有机结合而成的。安全子系统多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不同的安全系统往往具有不尽相同安全目标或安全功能,系统的功能是来源于构成系统的子系统具有的或子系统之间组合产生的新功能,因此功能或目标不同的安全系统往往具有不同的子系统。 9 . 安全视角多样性 安全系统多样性还体现在多维视角上。因为安全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安全系统具有多级层次,我们考量或评价一个安全系统时往往考虑的只是系统中的被评价维度有关的子系统,因此从多维视角考察一个系统时,就可以体现出系统的多样性。 10 . 安全物质多样性 安全物质指的物质是与人的安全健康有关的物质,这些物质状态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状、大小,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或是混合体,安全物质大都是肉眼可见的,但也包括人的裸眼不可见的物质。安全物质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设备、作业环境、安全防护用品等。安全物质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不同安全系统间物料、设备、作业环境存在着差异性 ; 同一个系统使用一种以上的物料、设备 ; 在同一系统的同一生产流程中,物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甚至会影响到作业环境使作业环境也发生变化。 二、什么是安全多样性原理? 1. 安全多样性原理的定义 安全多样性可以定义为在自然灾害、灾难事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领域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安全问题表现形式复杂性的统称。不同形式的安全问题能产生不同的后果,其结果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安全多样性原理是以安全科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以构成安全问题的人、物以及人与物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解决人们社会生产生活中安全问题,并实现预定安全目标的基本规律。安全多样性原理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故其正确性为实验所检验与确定,从科学的原理出发,进而可以进一步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2. 安全多样性原理 研究意义 研究安全多样性原理,还可以丰富安全科学理论体系,完善安全的内涵。近年来国家对安全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从事安全科学方面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在实践中很多用现有安全理论难以解释的安全问题。这说明随着安全科学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和大安全理论体系的确立,以前针对安全生产所建立的有关安全科学原理,己经远远不能满足用于描述、演绎、归纳和解决当今诸多安全问题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丰富安全科学理论体系,完善安全的内涵,更加科学的认识和解决安全问题。 研究安全多样性原理,可以为解决多种多样的安全问题提供途径。安全多样性原理,揭示各种灾害和事故的现象以及发生过程多样性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灾害和事故的规律性,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预防和控制各种灾害和事故开辟了新的的途径。 三、安全多样性原理包含哪些主要的下属原理? 根据安全多样性原理可分成:安全人体多样性原理、安全物质多样性原理、安全社会多样性原理和安全系统多样性原理。 1. 安全人体多样性原理 从人的生存和生活来看,人的本性表现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所谓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交往、精神等方面的特征,它是人的独特活动方式、组织结构、精神特质的统一。大多数学者也认为安全人具有二重属性。所谓安全人的二重属性,应当是指人在安全方面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而不是安全人的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所以,安全人应当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而不是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安全人体是二重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安全人体存在方式的多样性。研究安全人体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把人当作“生物人”、“经纪人”等自然人,更要看作“社会人”,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把人看作是一种自尊自爱、有感情、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基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安全存在形式的视角划分,可将安全人体在社会上某一时间段的存在方式划分为以下几类:①安全人体的自然性存在;②安全人体的意识性存在;③安全人体的实践性存在;④安全人体的社会性存在;⑤安全人体的文化性存在;⑥安全人体的自我性存在;⑦安全人体的历史性存在。 客观世界中安全人体存在形式的多样性是安全人体多样性原理的来源和依据。也就是说,安全人体是一个处于多样性存在方式的复杂矛盾体。应当从安全人体存在方式的多重意义去理解安全人体多样性,把安全人体放置到存在方式的综合坐标中去揭示其丰富而生动的本质特征,这不失为研究安全人体多样性的新思路。 2. 安全物质多样性原理 安全物质,可能是安全的保障条件,也可能是危害的根源。能够保障或危害人的物质存在的领域很广泛,形式也很复杂,甚至可以说它散布在人类身心之外的所有客观事情之中。 从哲学角度出发,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物质的。因此,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灵魂思想贯彻在安全科学中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物质的多样性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在安全科学层面讲的“安全物质”也是多样性存在的,既有安全物质的存在,也有危险物质的存在。安全物质一方面可能是安全的保障条件,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危害产生的根源。在重大危害设施内的一项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的、突发性的事故,如严重泄漏、火灾或爆炸,其中涉及防泄漏防火防爆的多装装置,还涉及到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也就是说,安全物质多样性原理在思想上指导人们认识到危险物质多样性的存在,及时采取措施排除隐患,维持安全保障物质的正常运行。 3. 安全社会多样性原理 安全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安全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系统能够保持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把妨碍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狭义的安全社会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把安全社会等同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其重要前提是假定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如果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会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另一种理解是在划分社会子系统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所谓安全社会主要是相对于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而言的,是出经济子系统与政治子系统之外的其他社会领域的安全。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摩擦、冲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给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巨大隐患。安全社会多样性呈现复杂的过程,所带来的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总体上看,社会危机(如城乡贫困问题、失业问题、农民工问题、缺乏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教育危机等)、经济危机(尤其是金融危机)、环境危机是最受关注的三类社会安全问题。因此,上述三大类问题是安全社会多样性原理所研究的实质和主要内涵。 4. 安全系统多样性原理 安全系统的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如由安全工程、卫生工程技术、安全管理、人机工程等组成,这就体现出了安全系统多样性原理。因为与安全有关的因素纷繁交错,所以安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由于安全系统中各因素之间,以及因素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多数有一定的灰度,所以安全系统是灰色系统。依据安全问题所涉及范围大小不同,安全系统大小之差可能很悬殊。考虑安全问题的系统范围,肯定不只是有机、物两方面因素,必须把人、机、环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进去,包括了安全问题的空间跨度和时间跨度两个方面。三方面因素彼此相互联系形成复杂的人机安全系统、机环安全系统、人环安全系统、以及人机环的安全系统。因此,将多样性原理应用于安全系统之上,才会赋予安全系统多样性原理的生命力。 以上 4 条安全多样性原理的核心原理分别在不同层面上涵盖了安全多样性原理的研究内容,前两个原理是基础,安全社会多样性原理是综合,安全系统多样性原理是升华。 参考文献: 吴超 , 杨冕 . 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2012, 22(11): 3-10. 张一行 , 吴超 . 安全多样性原理研究及其应用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2014, 24(4), 10-21.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7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原理的分类
热度 3 After50 2017-7-24 15:35
安全原理的分类 吴超 /2017-07-24 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原理是一个学科领域的核心理论。对于理工科领域的许多专门学科或专业,这些原理通常不需要做刻意的分类和说明。但对于安全科学技术这类大交叉综合学科,如果不加以具体分类和陈述,泛泛讲其原理,则很难有概括性和系统性,而且很容易出问题,因为不同的学者从安全学科的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和不同需求等看问题,其涉及的安全原理范畴是不一样的。 另外,在 现有的《安全原理》或《安全学原理》或《安全科学原理》论著中,并没有对安全原理的分类做什么具体描述 。本人在过去开展的有关研究中只是自己心中有数,但并未用文字专门表达出来。因此,此文应该具有原创性。 一、按安全原理的源发领域分类 对安全学科的原理开展分类研究,首先需要从安全学科的知识来源分类说起。安全学科属于交叉综合学科。在开展安全交叉综合学科的研究中,除了研究安全学科自身的本质属性和存在领域的科学与应用问题之外,还更多的研究如何运用或改造吸纳别的专门学科的知识。为了区分上述两类知识,前者获得的安全知识可称为 “ 自安全知识 self safety knowledge” ,后者获得的安全知识可称为 “ 它安全知识 other safety knowledge” , 它 安全知识是以安全为目的,通过从别的专门学科挖掘适合用于安全的理论、方法、原理等,使之发展成为安全领域的知识 。自 安全知识如各种事故致因理论、各种事故统计规律等; 它安全知识 如,安全法学、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安全教育学、安全文化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检测技术、职业卫生与防护、风险评价技术、机械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工程、建筑安全工程、交通安全工程等,这些知识都有别的学科的烙印和交叉特征。(更详细论述见另一篇博文:吴超 . 综合交叉学科知识的新分类与新命名 .(2016-7-31).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993734.html ) 在研究安全原理过程中,也存在类似上述的情况。部分安全原理可以从已有不安全现象(如发生事故的因果关系)中提炼和归纳出来,从实际中的不安全现象、问题、事件出发,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从中构建出更加抽象的安全原理,著名的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就是基于大量事故数据的基础上提炼出的,这里称之为 “ 自安全原理 self safety principle ” 。但更多的安全原理是从别的专门学科中提炼和归纳出的安全原理,在已提出的安全原理中,大量原理都是以其他学科为技术背景,比如安全系统原理,是以安全为目的并于系统学、系统工程、可靠性理论等学科中提出,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行为科学原理等等,都是通过相关学科延伸出能够应用于安全的科学原理,这里称之为 “ 它安全原理 other safety principle ” 。自安全原理和它安全原理之间并没有决然不同的区别和明显的界限。 二、按安全原理的运用层次分类 科学 研究成果通常可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研究成果、二是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三是应用研究成果,这里简称为上中下游研究成果,显然上游与中游和中游与下游之间的研究成果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同样,安全领域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分为安全基础研究成果、安全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安全应用研究成果,或称为安全上中下游三类研究成果。 类似的,安全原理可分为基础安全原理、应用基础安全原理和应用安全原理。基础安全原理具有普适性,内涵更具概括性和高度抽象性;应用基础安全原理没有像基础安全原理那么宽泛,但适用面也是比较宽的,适用于很多领域;应用安全原理非常具体和繁多,非常适宜解决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但通用性比较差,而且更属于技术专业的范畴,而不属于安全领域专有。 三、按字面理解的安全原理分类 现有关于安全科学技术与工程原理方面的论著名称叫法不很一致,大致有这么些名称,如“安全原理”“安全学原理”“安全科学原理”“安全技术原理”“安全工程原理”等。从字面上顾名思义分析,它们的内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根据作者的理解或是界定,它们的基本内涵和差别如下: ( 1 )安全原理。简单可理解为:就是安全的原理,具体一点说就是为了安全的原理,这是很明确的。安全原理可以包括安全科学层面的原理、安全技术层面的原理、安全工程层面的原理,内容可以非常宽泛。 ( 2 )安全学原理。从字面上有多种理解: 1 )可理解为安全学的原理,安全学领域的原理,做安全学问的原理; 2 )可理解为安全学科的原理,或是安全科学的原理; 3 )可理解为研究安全学科的原理,研究安全科学的原理。由上可知,安全学原理有多层次意义,需要分别解释, “ 学 ” 字不太容易解释。 ( 3 )安全科学原理。从字面上也有多种理解: 1 )可理解为安全的科学原理和为了安全的科学层面的原理,或是研究安全科学层面的原理和非技术层面的安全原理; 2 )可以理解为做安全科学研究的原理,为了开展安全科学研究的原理等,这个层面的理解还高于安全科学,类似安全科学学的原理。由上可知,安全科学原理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意义,也需要分别解释和界定。 ( 4 )安全技术原理。安全技术原理通常指应用层面的安全原理,这个层面的原理非常丰富和具体,如通风原理、防火防爆原理、机械安全原理、电气安全原理、等等,这些原理其实就是安全技术本身。 ( 5 )安全工程原理。对于具体的安全工程问题,也有相应的安全工程原理,如安全规划原理、安全仿真原理、安全设计原理、安全管理工程原理、等等,由于现在“工程”两字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宽泛,其原理也赋予更多,甚至涵盖了上游领域的一些思想和方法。 四、安全原理更多的分类方法 安全原理还可以有更多的分类方式。例如: 按普适性程度分,可分为通用性安全原理、一般性安全原理和专门性安全原理; 按与安全的密切程度分类,可分为核心安全原理和非核心安全原理; 按解决问题的时间维度分类,如用于未来安全问题的安全原理和适用于当下的安全原理; 按专业分类(主要指应用层面的安全原理),可分为各专业的安全技术原理; 按获取安全原理的研究方式分类:可分为正常状态获得的安全原理(从安全现象归纳得出的安全原理)和非安全状态获得的安全原理(从已有事故分析归纳获得的安全原理); 按学科性质分类:可分为安全生命科学原理、安全自然科学原理、安全技术科学原理、安全社会科学原理和安全系统科学原理等; 按系统尺度分类:可分为微尺度安全原理、中尺度安全原理、宏尺度安全原理等; 按系统要素分类:可分为信息安全原理、行为安全原理、能量安全原理、物质安全原理、经济安全原理、文化安全原理等; 还有更多的分类。。。。。。 还要指出的是:原理与理论和方法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 个人近十多年比较有兴趣研究的安全原理是中上游层面的一般性乃至普适性的安全原理。这些原理是安全活动或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基于经验或理论归纳得出的安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为安全实践和事实所证明,反映安全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论断,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法则或方法论。这些安全原理对指导安全科技工作者在生产、生活等领域中的事故灾难预防、风险有效控制、安全系统规划与设计、安全技术及工程的开发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个人分类: 安全科学理论|8586 次阅读|3 个评论
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指导作用(有修改)
热度 1 Greg66 2017-5-16 11:03
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指导作用 在“2-4”模型中,安全文化在最左端的位置上。它指向安全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安全文化(安全理念)被组织成员充分理解、达成一致后,凝结为组织的安全方针,然后组织按照安全方针来建立、保持、运行管理体系的其余部分(组织结构、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等)。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组织不理解安全方针的作用,也不宣传、贯彻、讲解、组织成员也不知道、记不住、不能准确表达其安全方针,以为或者实际上安全方针只是摆设。有些组织,没有方针办不了任何事情,所以在组织建立之初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首先定了方针,作为一切事项的非常基本的指导。 分析事故原因时,只能根据上述路线去分析安全文化的缺欠,但需要深刻理解安全方针的来源、作用,这个在当前还有点难度。安全文化缺欠的分析,不主张对应到员工个体,只该对应安全方针。 安全文化是一些理念、价值观、看法、观点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些大致固定的、与安全业绩密切相关的元素(如安全的重要度、事故可预防程度、安全创造效益的认识程度等)。而安全方针是其集中体现。安全方针也是核心安全理念、核心安全价值观,或者叫做组织的安全愿景、宗旨、核心指导思想等。 安全文化的元素,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安全原理(principles),但是国内不是这样叫的。 安全文化实质上也是安全知识,只是这些安全知识和具体做事情的安全知识(如过马路走斑马线,否则会出事)不一样而已。安全文化元素这些特殊的安全知识的作用比较大比较广,几乎对组织成员的每件安全相关事情都有指导作用,而过马路走斑马线只对过马路这件事情有用。这些知识的明确作用是指导安全方针的形成。 安全文化建设叫做安全文化水平提升,大概更具体、更容易被人理解。安全文化水平提升,实质上就是提升组织成员对上述安全原理的理解、接受程度,所以可以量化测量。 这样,安全文化就不再是什么都可装可不装的箩筐、什么都是什么也不是、各种总和、安全工作的全部等等一头雾水的东西了,而是一套实在的、有用的东西,其建设(提升)也不再是不知咋为的事情了。 上面及以前的博文中,一直不厌其烦地使用“组织”这个词,是因为以组织为边界才能把事故预防落到实处。找不到组织,啥事也办不了。虚拟的大区、领域、城市、片区等,如果不是一个确定的行政组织,不知领导是谁,不易管理,不知责任落实给谁。 关键字:安全文化 安全原理 具体作用 管理体系 “2-4”模型 点击参考博文: 再关于安全文化(修改) (本博客 已设置为仅实名用户可以评论。 要加我为好友,请告诉我你是谁,否则不加。谢谢 。 )
个人分类: 1|339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试着翻译了一下这几条安全原理
热度 1 Greg66 2016-3-27 23:38
我按照我国的理解习惯试着翻译了一下这几条安全原理,可能不大准确,供参考。其中 1-5 条是说事故原因的, 6-10 条是说预防策略的。 AXIOMS OF INDUSTRIAL SAFETY 产业安全原理 1 The occurrence of an injury invariably results from a completedsequence of factors---the last one of these being the accident itself. The accident in turn is invariably caused or permitteddirectly by the unsafe act of person and/or a mechanical or physical hazard. 事故永远都是由一个原因链条(因素序列)引起,这个链条的末端就是事故本身。反向看,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人的不安全动作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2 The unsafe acts of persons are responsible for a majority ofaccidents. 人的不安全动作是绝大多数事故的原因。 3 The person who suffers a disabling injury caused by an unsafeact, in the average case, has had over 300 narrowescapes from serious injury as a result of committing the very same unsafe act.Likewise, persons exposed to mechanical hazards hundreds of times before theysuffer injury. 不安全动作导致300次以上轻伤之后,就会导致一次重伤。类似地,数百个不安全物态终将导致一次伤害。 4 The severity of an injury is largelyfortuitous---the occurrence of the accident that results in injury is largelypreventable. 事故导致伤害的严重性是偶然的,但绝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5 The four basic motives or reasons for the occurrenceof unsafe acts provide a guide to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correctivemeasures. 不安全动作的发生有四个基本动机,它们为避免不安全动作提供了措施指导。 6 Four basic methods are available forpreventing accidents---engineering revision, persuasion and appeal, personneladjustment , and discip1ine. 工程策略、教育感化、人员安排、规章要求是事故预防的四个基本方法。 7 Methods of most value in accident prevention are analogous with the methods required for the controlof the quality, cost, and quantity of production. 事故预防的方法与质量、成本、产量等控制的方法是完全类似的。 8 Management has the best opportunity and ability to initiate thework of prevention; therefore it should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管理层最有能力预防事故,所以应当承担起责任。 9 The supervisor or foreman is the keyman in industrial accidentprevention. His application of the art of supervision to the control of worker performance is the factor of greatest influence in success. It canbe expressed and taught as a s imple four-step formula. 班队长在事故预防中采取的管理方法或艺术十分重要,可归结为“四步法”。 10 The humanitarian incentive forpreventing accidental injury is supplemented by two powerful economic factors:(1) the safe establishment is efficient productively and the unsafeestablishment is in efficient; (2) the direct employer cost of industria1injuries for compensation claims and for medical treatment is but one-fifth ofthe tota1 cost which the employer must pay. 事故预防的两个有力的补充性经济激励措施是:(1)安全和效益相辅相成,提高效益促进事故预防。(2)资方至少为劳方赔付五分之一的工伤补偿和治疗费用。 Ref.: He inrich et al ,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 ,1980, p21
个人分类: 3|443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