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灭火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灭火

相关日志

打不赢就跑,跑也不容易
dfedhw 2019-8-29 15:06
3名儿童转院到杭州救治 独家采访事件亲历者 握紧生命的“接力棒” 火灾总是这样令人猝不及防,看似不紧不慢的燃烧,也仅仅只限于隧道内部一小块区域,然而除了退却,让人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火场中的一些具体行为细节筛选如下: 1.第一现场开始实施灭火,距离实际起火已超过10分钟,错失先机,以当时的力量再难以控制,无奈之下被迫放弃,烟雾由此大量生成; 2.第一批警员带领货车司机撤离起火点,由于烟雾过大,车辆抛锚,且无法下车步行,被困于车内一个多小时,过程不可不谓之惊险;(此车为最后一台撤离) 3.受困的8辆车中,最前面一台红色车因在浓烟中辨不清方向,与减速带碰撞后,驾驶人员弃车逃离,导致后面7台车无法通过; 4.第二队救援人员从对向车道通过气通门进入事故车道救人,打开第一个门时,浓烟刺鼻,无法进入,直到打开第6个门时,才得以进入施救; 通过上述提取的细节不难发现:造成火场中最大困扰的是 高温有毒烟气 ,其有害性以及遮光性严重影响到人员的逃生。“在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烟雾,而烟雾是高温的有毒颗粒,一旦吸入会造成人的呼吸道损伤,也就是吸入性损伤,最终导致大脑供氧不足而死亡。烟雾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尘埃颗粒,如CO、CO2、NO、氰化物等,均可引起呼吸道黏膜损伤和肺水肿。此外,火灾中天然或合成的有机物质不完全燃烧释放大量CO,严重中毒可使人昏迷、意识丧失,甚至死亡。” 火灭不了就有烟,有烟就得跑,而大量生成的烟雾又成为跑的障碍,并引发过程中一系列的混乱与艰险。故此,要想控制烟雾又得回到灭火这一根本问题上来, 灭火的能力每增加一分,逃生的压力就减轻一分 ,只要能把灭火问题解决好,跑与不跑都无所谓。 火灭不了——烟雾——跑——跑不掉(烟雾) 消防的核心问题就是灭火,灭火的核心问题就是灭火剂。 灭火剂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消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
2260 次阅读|1 个评论
燃烧与爆炸——专业理论科普
wusaite 2019-8-19 16:13
燃烧与爆炸——专业理论科普 伍赛特 1 燃烧和爆炸现象概述 燃烧是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的一种化学变化过程。广义地讲,燃烧现象是可燃物质与氧发生的激烈氧化反应。反应伴随着发光效应和放热效应。 燃烧现象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分为着火、自燃、闪燃三种类型。 着火:可燃物质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着火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例如,用火柴点燃柴草,就会引起着火。 自燃:可燃物质虽没有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但当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或由于物质内部的物理(辐射、吸附)、化学(分解、化合等)或生物(细菌、腐败作用等)反应过程所释放的热量积聚起来达到一定的温度,发生的自行燃烧的现象叫自燃。例如,黄磷暴露于空气中时,即使在室温下,它与氧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的热量累积起来也足以使其达到自行燃烧的温度,故黄磷在空气中很容易发生自燃。 闪燃:这是液体可燃物的特征之一。当火焰或炽热物体接近一定温度下的易燃或可燃液体时,其液面上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会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燃烧现象叫闪燃。 此外,对于火炸药或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燃烧,由于其燃速很快,亦称为爆燃。 爆炸是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物理变化过程。广义地讲,爆炸是物质非常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物质所含能量快速转化,变成物质本身或变化产物或周围介质的压缩能或运动能。爆炸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爆炸点周围介质发生剧烈的压力突跃,并且由于介质受振动而发生一定的音响效应。 爆炸现象通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物理爆炸:由物质发生剧烈的物理变化所引起的爆炸现象称为物理爆炸。最常见的暖水瓶爆炸和蒸汽锅炉的爆炸、闪电、地震等都属于此类爆炸。 化学爆炸:由物质化学结构发生剧烈变化而引起的爆炸现象称为化学爆炸。化学爆炸的例子很多,如矿井瓦斯爆炸、煤矿粉尘爆炸及炸药爆炸。 核爆炸:由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引起的爆炸现象称为核爆炸,如原子弹爆炸。 一般,在工厂中发生的爆炸多是物质的化学爆炸。本书将重点研究物质的化学爆炸,因此,后面所提到的“爆炸”,如不加说明,都是指化学爆炸。 2 燃烧三要素和爆炸三要素 发生燃烧现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要有可燃物质,要有氧或氧化剂,要有点火源。 没有可燃物质,燃烧就失去了基础;没有氧或氧化剂,就构不成燃烧反应;但是有了可燃物质和氧或氧化剂,若没有点火源把物质加热到燃点以上,燃烧反应就不能开始。所以这三个条件是燃烧现象必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且此三者必须同时存在,互相接触,相互作用,才可以产生燃烧。 一切防火和灭火措施,都是根据物质的特性及其所处的具体环境,来防止其燃烧三要素同时存在、互相结合、互相作用。例如,降低 T 房空气中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浓度,就是控制可燃物;把黄磷保存于水中、一氧化碳用水封储存等,就是为了隔绝空气;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工房严禁烟火,就是为了消除点火源。 仔细观察炸药包用雷管引爆的过程,可以看到瞬时产生一团火光,随即烟雾弥漫,然后听到一声巨响,爆炸点附近形成爆炸风(冲击波),建筑物或受到损坏,或受到强烈震动。一团火光表明爆炸过程是放热的,热量聚积形成高温而发光;爆炸瞬间完成,表明爆炸过程速度极快;烟雾表明炸药爆炸过程中有大量气体产生,而气体迅速膨胀则是产生声响、冲击波和建筑物受到破坏或发生震动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化学爆炸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反应的快速性;反应的放热性;生成气体产物。 2.1 反应的快速性 反应的快速性是爆炸反应区别于燃烧反应最重要的标志。例如每千克煤燃烧可放热 9 200 kJ ,而每千克硝化甘油爆炸可放热 6 300 kJ ,但前者反应所需的时间为数分钟,而后者则可以在几微秒的时间内完成。虽然这两个反应都会放出大量的热量,生成大量气体,但前者由于反应速度慢,气体产物可以扩散开而不致形成高压,也就不能形成爆炸。 2.2 反应的放热性 反应的放热性是发生爆炸反应的又一必要条件。如果反应不具有放热性,则前一层物质爆炸后,不能激发下一层物质的爆炸,这样反应便不能连锁地进行下去。另外,所放热量也是做功的重要能量,不放热或放热很少的反应不能提供做功的能量,因此不具有爆炸性质。例如: 同是硝酸铵的分解,但前者不具有爆炸性,后者才有爆炸性。 2.3 生成气体产物 爆炸对周边介质做功是通过高温高压的气体迅速膨胀来实现的。因此,在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气体也是发生爆炸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铝热反应: 此反应的热效应很强,足以将产物加热到 3 000 ℃的高温,而且反应也相当快,但由于不形成气体产物,没有做功的介质,也就不可能将热量转变为功,因此,不具有爆炸性。 综上所述,快速性、放热性和生成气体产物是决定化学爆炸过程的三要素。放热为爆炸变化提供了能量,快速性则是有限的能量集中在小容积内以产生大功率的必要条件,反应生成的气体则是能量转化的工作介质,它们都与爆炸物的做功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3 燃烧和爆炸的种类 3.1 燃烧 燃烧按可燃物质的物态不同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三种。 可燃性气体、液体或固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其燃烧形式一般有四种,即扩散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 扩散燃烧:如氢、乙炔等可燃性气体从管口等处流向空气时的燃烧,就是由于可燃性气体分子和空气分子互相扩散、混合,在浓度达到可燃极限范围时,形成的火焰使燃烧继续下去的现象。 蒸发燃烧:如酒精、乙醚等易燃液体的燃烧,就是由于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气被点燃起火后,形成的火焰温度进一步加热液体表面,从而促进它的蒸发,使燃烧继续下去的现象。 分解燃烧:很多固体或非挥发性液体,它们的燃烧是由热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来实现的。如木材和煤,大多是由于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再行燃烧的。 表面燃烧:当可燃固体(如木材)燃烧到最后,分解不出可燃性气体时,就会剩下炭和灰,此时没有可见火焰,燃烧转为表面燃烧。金属的燃烧也是一种表面燃烧,无气化过程,燃烧温度较高。 此外,根据燃烧反应的进行程度或燃烧产物还可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从安全角度来讲,燃烧所带来的就是火灾。无论在城市、乡村,还是工厂,火灾都是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的主要灾害之一。据统计,在日本每 1 000 个工厂中,每年发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火灾数为:化学工业 10.4 次,制材、木制品工业 3.1 次,铸造、冶金企业 2.8 次,食品工业 2.2 次,机械、工具工业 1.8 次,纺织工业 1.4 次,印刷工业 1.0 次。从中可以看出,发生火灾事故的企业是很广泛的,其中化学工业发生火灾次数最多。 如果按可燃物及助燃物的种类分类,则火灾有如下六类,这六个种类各有其不同的灭火方法。 气体火灾:它是从管道或其他设备中泄漏出来的可燃性气体,如煤气、氢气、乙炔气、液化石油气等,被火源点燃而发生的火灾。如果火焰小,可用干粉灭火剂喷射等方法把火扑灭。但是灭火后,未经燃烧的可燃性气体仍可能向室内释放出来,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气体和空气形成混合物,因空气中有大量的氧,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故对气体火灾来说,最好的方法是立即关闭管道的阀门,防止气体继续泄漏,同时向附近的可燃物喷水,使其冷却并使气体扩散开,防止火灾扩大。 油品火灾:如原油、煤油、汽油、苯、酒精等可燃液体所发生的火灾。这种火灾是由于储罐或容器的泄漏引起的,或者在废弃的液体上发生的,但也有在储罐内部起火的。对这种火灾的灭火可采用撒干粉、喷二氧化碳或使用泡沫灭火剂;对闪点在常温以上的可燃液体,可采用冷却水把它的温度降低到闪点以下的办法来进行灭火。 可燃物火灾:如建筑物、家具、木材、纸张、纤维、纺织物等固体可燃物的火灾,最好采用喷射大量水的方法进行灭火。 电器火灾:电器配线、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使用的绝缘材料发生的火灾。如果在通电情况下,用水或泡沫灭火剂进行灭火,则有可能发生触电事故,此时要采用干粉、二氧化碳或氯溴甲烷等灭火剂进行灭火。另外,最好不使用四氯化碳灭火剂,因为四氯化碳气体本身有毒,在灭火时,如果遇到高温金属,则会产生光气,就有导致救火者中毒的危险。 金属火灾:镁、铝、钛、锆、铀等金属粉末或细金属丝,在空气中具有易燃性质。铁或不锈钢的管道或阀门,当其中有可燃物质时,若高速通过高压氧气或氯气,则有可能着火,使金属管道和阀门在氧气或氯气中燃烧,致使内部气体喷出,如果在金属火焰上喷水,则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要采用干燥的砂子和蛭石等进行灭火。另外,大量的液态钠,将来可能在原子能发电站高速增殖炉上作为载热体使用,因此,对金属钠火灾的防火灭火措施,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空气中含氧量超过正常值时导致的火灾:当空气中氧气浓度超过正常数值时,会急剧增加可燃物的燃烧速度,从而增大单位时间内所释放的燃烧热量,甚至引起空气中的非燃烧物质的燃烧。例如,棉布在水平方向燃烧时,如果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达到 30% ,其燃烧速度比正常情况下(空气含氧 21% )快两倍;又如,在船台上进行组合船体作业时,由于是在换气量较少的作业场所进行气割工作,在氧气泄漏的情况下,工作服被火点着,导致工作者全身烧伤的事情屡见不鲜。还有,在空气液化间的地坑内流进液体氧,产生冷氧气,而在坑内作业时产生的冲击火花,使工作者衣服着火以致工作者全身烧伤。又如,在高压氧气治疗室的患者,由于自备火炉取暖或使用火烛,烧着了衣服或引起爆炸事故,因而致死的例子也是有的。 对于各类火灾,必须周详地考虑各种预防、限制、灭火和疏散等措施。各种措施现分述如下。 3.1.1 预防措施 这是在火灾发生之前,预先防止火源点燃的措施,是一种最基本的防火措施。这种措施是把有起火可能性的物质以及具有点火能量的点火源,有效、恰当地进行管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所以,预防火灾就是要把危险性物质和点火源恰当地隔离开,使它们无法形成起火条件。因此,对于火灾的发生条件,应该具备足够的知识,首先把重点放在火灾的预防上。 3.1.2 限制措施 一旦发生了火灾,就必须迅速、果断地采取防止火焰蔓延的限制措施。在限制措施中,具体应考虑以下一些做法。 防止可燃物的堆积:火灾扩大多数是由于在离起火点较近的地方堆积有可燃物而使火焰蔓延开来。在有火灾隐患的工作场所中,如果大量堆积不必要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等,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要储存这些东西,必须设置安全的仓库和堆场。 使建筑物、设备成为非燃烧和难燃烧体:建筑物应当采用非燃烧或难燃烧体的结构,里面的家具、器具等设备,也应尽量采用难燃烧材料制成。另外,特别要注意,一些材料或制品虽然具有难燃性,但在火灾时能产生大量烟和有害气体,也应避免使用。 设置防火墙、防火门、防油堤、防液堤等:在建筑物内要设置防燃墙,或在走廊内设置防火门等;在可燃液体罐周围设置防油堤;在液化气罐周围设置防液堤,以免储罐泄漏时液体流散得很远。 留出空地:在危险物质储存场所,或在进行危险操作的建筑物周围,要留出一定的空地,或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火灾危险波及其他设施。另外,根据城建规划,有必要在工厂区和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林带,避免公害影响,以保护居民的安全。 将危险物设施埋在地下:汽油罐、液化气罐等设施在防火方面最为安全的做法是采用地下罐的形式。在城市供油站中采用的汽油灌、液化气罐很多都是埋地下的。对于原油罐,近来也采用半地下式的大型油罐。 3.1.3 灭火措施 灭火措施分为初期灭火措施和正规灭火措施两个方面。 初期灭火措施:是指刚刚发生火灾时应该采用的应急措施。在初期灭火中,可使用灭火剂,如干粉、二氧化碳、挥发性液体(如氯溴甲烷)、泡沫、酸碱灭火剂等。随着灭火剂性质或结构的不同,适用的火灾场所也不同。根据可燃物质不同,应选择最为适合的灭火剂。几种常用小型灭火器的主要性能、用途和使用方法见表 1-1 。在初期灭火中,使用砂土、水等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作为初期灭火的设施,可在适当的场所中设置自动洒水器、喷雾、泡沫等固定式灭火设备。此外,为及时把握初期灭火的时机,在适当的场所中可安装自动灭火报警装置。 表 1 几种常用小型灭火器的性能比较 正规灭火:是指企业消防队或城市消防队的灭火活动。当火灾扩大到某种规模以上时,不依靠这些消防力量是不行的。 在进行正规灭火时,消防水源可利用城市上下水、工业上下水、河川水、湖泊和海水等,同时,也应该考虑有单独设置的储水槽、蓄水池等。 在储存或处理大量危险物质的工厂中,当火灾发生时,如果用直接喷射水灭火,有的反而会带来危险,所以,在用消防泵送水进行冷却的同时,有必要用化学消防泵直接进行灭火。 对于大型原油罐或大型油轮等,一旦发生火灾,即使使用最新式的消防手段,也不一定能很快把火扑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首要任务就是抢救人员;其次是控制火焰,防止其向别处蔓延,并设法把可燃物转移到安全场所。对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只得等待其烧尽后自行熄火,除此之外,采用其他方法很困难。 3.1.4 疏散措施 如果发生火灾,就必须从危险区撤离到安全区。平时就要充分考虑到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事先指定安全疏散区:室内的疏散楼梯,每层都必须有防火门,以防止烟火侵入;室外的疏散楼梯,必须设在火焰从窗户喷出时燃烧不到的地方,如需采取紧急措施时,可设滑梯。在室内或走廊等处,可设置疏散方向指示牌,在儿商建筑物内,应设置在夜间停电时能够看清的感应指示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对于何种类型的火灾,进行灭火时,都一定要注意灭火方法。除了尽快将火灾扑灭外,还应考虑到灭火后可能带来的意外的后果,否则将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1986 年发生的由于灭火引起的莱茵河污染事故就是沉痛的教训。 此事故的情况是:莱茵河是流过欧洲中西部的一条大河,全长 1 326 km ,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经瑞士、法国、联邦德国、荷兰等国流入北海。这条河是将欧洲各国连起来的水上交通要道,流经区域均是各国工业及人口密集区。此外,它还供给饮用水、工业水、农业灌溉水等,是一条具有重要作用的国际河流。 1986 年 1 1 月 1 日,瑞士巴塞尔市的桑多公司的制品仓库发生了农药及化学制剂的火灾,火灾烧毁仓库 6 000 m 3 (全烧尽),房屋及存放品共损失 1 800 万瑞士法郎,幸未发生伤亡事故。火灾发生时,出动 150 名消防队员,全力防火灭火。灭火用了约 1 000 t 水,大量水将仓库中 30 ~ 40 t 含汞杀虫剂等化学药品冲入莱茵河,被污染的水形成红色带子,以每小时 3.7 km 的流速,从巴塞尔市经法国、联邦德国、荷兰等国流进北海,被污染区域涉及 10 个国家。其中,离巴塞尔 300 km 以内的联邦德国和法国受害最为严重,几十万条鳗、鳝等被毒死,不仅影响渔业,而且引起啤酒厂停产、饮用水及农业用水不足等问题。另外,由于在事故之初未预料到其严重性,桑多公司及瑞士政府因迟迟未向邻国通知此非常事故,致使灾害进一步扩大,从而成为被批判的目标,引发国际上一场大的赔偿问题。最后,瑞士政府及桑多公司支付了几亿瑞士法郎的赔偿金额,为火灾本身损失的几十倍,教训极为沉痛。 3.2 爆炸 爆炸可按其过程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按照形成爆炸的物质所具有的物理状态而分为气相爆炸和凝相爆炸。一般来说,凝相指的是液相和固相。因为凝相比气相的密度大 10 2 ~ 10 3 倍,所以凝相爆炸与气相爆炸在状态上常有很大的差别。 气相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分解爆炸、粉尘爆炸等。凝相爆炸包括混合危险物爆炸、爆炸性化合物爆炸、蒸气爆炸等。 爆炸灾害总的来说可划分为六种。 混合气体的爆炸:如果用点火源点燃按一定比例混合的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就会引起混合气体的爆炸。这种混合物就叫作爆炸性混合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浓度极限范围就叫作该气体的爆炸极限浓度。在可燃性气体中,除了氢气、天然气、乙炔、液化石油气之外,还包括汽油、苯、酒精、乙醚等可燃液体的蒸气。在助燃性气体中,除了有空气、氧气之外,还包括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氯气、氟等气体。在密闭的容器内发生气体爆炸时,爆炸生成的压力可达最初压力的 7 ~ 10 倍。 在聚乙烯工厂、液化气装置、油轮等场所发生的爆炸事故,大部分都是混合气体的爆炸事故。 气体分解爆炸:尽管气体成分单一,但该气体分子分解所产生的热量同样会引起爆炸,这种现象称作气体分解爆炸。如乙炔、环氧乙烷、乙烯、氧化乙烯、丙二烯、甲基乙炔、二氧化氯、联氨、叠氮化氢等,就属于这一类气体。 在乙炔装瓶的工厂中,屡次发生过高压乙炔分解爆炸事故。最近,在聚乙烯工厂中,有过这样的教训, 100 MPa 以上的高压乙烯发生了分解爆炸以后,泄漏的乙烯在大气中形成了爆炸性混合物,又再次发生了强烈的爆炸。 粉尘爆炸:可燃固体的粉尘,或者是可燃液体的雾状飞沫,分散在空气或助燃性气体中且浓度达到某一数值时,类似于爆炸性混合气体,被点火源点着,就会引起粉尘爆炸。粉尘爆炸除了在硫黄粉尘中发生之外,还会在塑料、食品、饲料、煤等粉尘以及在氧化反应中放热较多的金属如镁、铝、钛等粉末中发生。 此类爆炸经常在煤矿的坑道、硫黄粉碎机、食品饲料工厂、合金粉末工厂等场所中发生。另外,油压设备在高压下喷出机械油之后,会使得空气中含有大量油雾状飞沫,因而也有可能引起爆炸。 混合危险物爆炸:氧化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相混合,在它们混合之后可能立即起火爆炸,也可能在混合物上给予冲击或加热下引起爆炸。另外,有些物质与碱混合再受热也会引起爆炸,如液体氰氢酸、二乙烯酮、顺丁烯二酸酐、三氯乙烯等。 混合危险物引起的爆炸,在制造礼花和炸药过程中可能发生,在工厂里由于管线被腐蚀穿孔、阀门误开动、低温表面凝结、药品从高处掉下来等意外情况下也可能发生。 爆炸性化合物爆炸:是炸药在制造、加工、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爆炸。此外,在化学反应中产生敏感的残留过氧化物时发生的爆炸也属于此类爆炸;在高压或低温条件下液化的 1 , 3- 丁二烯吸收二氧化氮时,也能形成爆炸性化合物;等等。 蒸气爆炸:水、有机液体或液化气体等处于过热状态时,瞬间成为蒸气,即可呈现爆炸现象。地面的积水中,掉进灼热的碳化钙或熔化的铁水时,也可引起爆炸;或者在罐内的低沸点液体,因为吸收合成热或外部火焰的热而使温度升高,提高了罐内的蒸气压力,当容器裂开时,则残留的过热液体瞬间发生激烈的汽化而引起的爆炸;等等。 爆炸形成的灾害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爆炸引起的破坏直接造成的;另一种是爆炸之后引起的火灾造成的。对于后者,必须采用如前所述的防火措施,但是重点要放在预防措施和限制措施上。 爆炸灾害的预防措施:对于火灾,有初期灭火的方法,但对于爆炸来说,因为在瞬间完成整个爆炸过程,所以应对爆炸灾害的首要措施应该着眼于预防。为此,必须充分考虑可能引起爆炸的危险性物质和点火源之间的关系,使其不产生爆炸。尤其重要的是,按生产流程图认真检查所有导致爆炸的可能性。在整个系统范围内,比如查看温度、压力、组分、杂质、流速、操作阀门、计量、净化、废物排放、修理和其他各种因素时,如果能够事先发现产生爆炸的可能性,及时采取措施,爆炸一般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在工业建设中,有必要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安全方面的问题,不但要研究单纯爆炸灾害的预防问题,还要综合研究由于泄漏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中毒、职业病、废物公害以及生产中工伤事故等问题。 爆炸灾害的限制措施:所谓限制措施,就是指在预料之外发生了爆炸,为减轻爆炸灾害,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限制措施之一就是设置安全装置。设置安全装置的目的一般在于当储罐、反应罐、粉碎机、筛分器、锅炉、受压容器,高压气体容器等设备内部压力或温度超过其限定的压力和温度时,触发相应动作,把内部压力向外释放,避免容器、设备等被破坏。在安全装置中,依靠压力动作和温度动作两种方式,但不管哪一种,都各有其优点和缺点。要注意的问题是,在气体爆炸、爆炸性化合物爆炸时,急剧升高的压力,使安全装置有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动作。 另外,在激烈喷出高压气体或液化气时,紧急关闭阀门是一种有效的限制措施。此外,在有爆炸危险的设备周围,应设置防爆墙;对于开闭阀门和监视仪表,可在墙外进行,并且在周围要留有适当的空地。为避免爆炸后发生火灾,在有爆炸危险的工作场所,要避免堆积可燃物质。 爆炸是工业生产中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灾害之一,爆炸灾害不像火灾,在很多情况下,根本没有初期灭火和疏散等机会,因此伤亡较大;爆炸过后往往带来工厂火灾,因此,其损失往往很大。 爆炸灾害所发生的领域也是很广泛的,据统计,化学工业占 32.4% ,机械工业占 23.5% ,金属工业占 17.7% ,冶炼工业占 13.9% ,其他工业占 12.5% 。由此可见,在工业生产中,如何防止由火灾或爆炸所带来的大量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是安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 以上概述了火灾和爆炸灾害的种类及其防范措施。一般地说,火灾和爆炸灾害是与各种危险物质和点火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研究比较完整的防灾措施,就必须具备与这些危险物质和点火源相关的知识。 4 燃爆危险性物质的种类 一般地说,凡是能够引起火灾或爆炸的物质就叫燃爆危险物质。燃爆危险物质根据其化学性质,归纳起来分为八类。 可燃性气体或蒸气:在这一类中,有可燃性气体,如氢气、天然气、乙烯、乙炔、城市煤气等;可燃液化气,如液化石油气、液氨等;可燃液体的蒸气,如乙醚、酒精、苯等的蒸气。 可燃液体:是指有可燃性而在常温下为液体的物质,如汽油、煤油、酒精等。 可燃固体:纸、布、丝、棉等纤维制品及其碎片,木材、煤、沥青、石蜡、硫黄、树脂、柏油、重油、油漆、火柴等一般可燃物,木质建筑物、家具、涂漆物等均属于这一类。 可燃粉尘:前面所说的可燃固体,以粉状或雾状分散在空气中时,这种空气有可能被点燃,发生粉尘爆炸。如空气中分散的煤粉、硫黄粉、木粉、合成树脂粉、铝粉、镁粉、重油雾滴等,都属于爆炸性粉尘。 爆炸性物质:区别于前面所述的爆炸性混合气体和爆炸性粉尘,具有爆炸性的固体或凝结状态的液体化合物统称为爆炸性物质。在这类物质中,最典型的代表是炸药,此外,还有各种有机过氧化合物,硝化纤维制品、硝酸铵、具有特定官能基团(如硝基 NO 2 、硝胺 N-NO 2 、硝酸酯 ONO 2 )的化合物、氧化剂和可燃剂组成的化合物也都属于爆炸性物质。 自燃物质:这类物质在无任何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下,依靠自身发热,经过热量的积累逐渐达到燃点而引起燃烧。至于自行发热的原因,应考虑到分解热、氧化热、吸收热、聚合热、发酵热等。 在自行分解中,积蓄分解热能引起自燃的物质有:硝化棉、赛璐珞、硝化甘油等硝酸酯制品以及有机过氧化物制品;靠氧化热的积累而自燃的物质中有含不饱和油的破布、纸屑、脱脂酒槽、锅炉布等,油脂物、煤粉、橡胶粉、活性炭、硫化矿石、金属粉等;干草等物质是靠发酵产生热量的,当分解炭化后,干草可被积蓄的热量点燃。 此外,为方便起见,黄磷、还原铁、还原镍等与空气直接接触就能着火的低燃点物质,也叫作自燃物质。 忌水性物质:是指吸收空气中的潮气或接触水分时有着火危险或发热危险的物质。这类物质,有金属钠、铝粉、碳化钙、磷化钙等,它们与水反应后生成可燃性气体。其他一些物质,如生石灰、无水氯化铝、过氧化碱、苛性钠、发烟硫酸、三氯化磷等,与水接触时所发出的热量可将其邻近可燃物质引燃着火,均称为忌水性物质。 混合危险性物质: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由于混合或接触而产生着火危险,则被叫作混合危险性物质。 混合物质引起的危险有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物质混合后形成类似混合炸药的爆炸性混合物。作为混合性炸药的黑色炸药(硝酸钾、硫黄、木炭粉)、礼花(硝酸钾、硫黄、硫化砷)等就是这种情况。 第二种,物质混合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敏感的爆炸性化合物。例如,硫酸等强酸与氯酸盐、过氯酸盐、过锰酸盐等混合时,会生成各种游离酸或无水物(如 Cl 2 O 5 、 Cl 2 O 7 、 Mn 2 O 7 ),显出极强的氧化性能,当它们接触有机物时,会发生爆炸;将氯酸钾与氨、铵盐、银盐、铅盐等接触时,也产生具有爆炸性的氯酸铵、氯酸银、氯酸铅等。 第三种,物质混合的同时,引起着火或爆炸。如铬酐中注入乙醇时,立即开始燃烧;把漂白用的次氯酸钠粉末混合于溴酸或硫代硫酸钠粉末中时,也立即燃烧,等等。 5 点火源的种类 燃烧三要素之一是点火源,没有点火源,燃烧不可能发生。因此,全面了解点火源的来源,对于火灾和爆炸的安全防范是十分必要的。点火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5.1 明火 这里所指的明火,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生产火:直接与生产作业有关的烟火,如喷灯、焊机、生产炉等能够动的烟火。 非生产火: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烟火,如暖炉、火柴、香烟等所产生的烟火。 火炉:如焙烧炉、加热炉等的烟火。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严禁烟火”中的“烟火”就是指以上各类明火。 5.2 摩擦与撞击 在燃烧爆炸性物质特别是炸药的制造、运输和储藏过程中,由于摩擦和撞击所引起的燃爆事故是比较多的,因此,工作巾必须小心谨慎,做到轻拿轻放。 5.3 电火花 根据放电原理,把电火花分为如下三种。 高电压的火花放电:当电极带高电压时,电极周围部分空气的绝缘性被破坏,产生电晕放电;当电压继续升高时,出现火花放电,要使在一般空气中产生火花放电,需要 400 V 以上的电压。 短时间内的弧光放电:是指在开闭同路、断开线路、接触不良、短路、漏电、打坏灯泡等情况下发生的极短时间内的放电。 接点上的微弱火花:是指在自动控制用的继电器,或电动机整流子或滑环等器件,在低压情况下,随着接点的开闭,产生的用肉眼可见的微弱火花。 5.4 静电 两种物体互相接触,在分离时往往会产生静电。如皮带在滑动时或与皮带轮接触后,离开时均会产生静电;人坐在椅子上,座席和衣服摩擦时,以及人行走时都会产生静电。这种静电虽然电流很小,但其所带的电压却很高,可达 1 000 ~ 10 000 V 。这种积聚的静电,在空气中放电产生火花时,就有引起可燃物质着火的危险。在工厂中,由于静电所造成的爆炸事故不仅数目多,而且往往出乎意料。 带静电的物体放电时,产生的火花能量可用下式求得: Q —带电能量; V 一带电电压; C —带电体的电容。 5.5 雷电 雷电实质上是自然界的一种放电现象。根据雷电的危险程度及产生条件,雷电破坏(雷击)的方式分为直接雷击、感应雷击、雷击冲击电压侵入和球形雷击等。 直接雷击:雷云与地面上较高物体之间直接放电称为直接雷击。直接雷击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会使地面物体烧焦或破坏。 感应雷击:由于雷云的静电感应或放电时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地面金属物体上聚集大量电荷,从而引起严重后果,这种雷击现象叫感应雷击。 雷电冲击电压侵入:当雷电击中室外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时,会产生很高的冲击电压,雷电沿着线路和管道迅速传人室内,从而引起室内易燃物的燃烧甚至爆炸。当然,这种事故多发生在线路和管道没有良好避雷措施情况下。 球形雷击:球形雷击是由特殊气体形成的一种特殊雷击现象。它是直径为 0.2 ~ 10 m 的火球,能在地上滚动,也能从门、窗等通道进入室内,俗称“滚地雷”。球形雷击只在少数山区发生,平原地区罕见。 5.6 易燃物自行发热 许多自燃物质在环境温度适宜时能由本身自行发热而产生自燃现象。 5.7 机械和设备故障 在生产作业进行的过程中,有时机械设备会发生故障,如压药机压力控制失灵以致压力过大等。如出现这种情况,瞬间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5.8 绝热压缩 绝热压缩的点燃现象,在柴油机中比较普遍。在柴油机中,当压缩比为 13 ~ 14 ,压缩行程终点的压缩压力达到 3.6 MPa 左右时,绝热压缩作用能使气缸温度升高 500 ℃左右,这个温度已远远超过柴油的燃点,故能够立即点燃喷射在气缸内的柴油雾滴。 在爆炸性物质的处理过程中,如果其含有微小气泡,有可能受到绝热压缩,从而导致意想不到的爆炸事故;在急剧打开高压气体管线的阀门时,也可出现由绝热压缩引起的事故。 此外,光线和射线有时也能成为点火源。点火源、危险性物质及火灾和爆炸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 图 1 燃爆危险物质及点火源的种类及其关系 参考文献 胡双启 . 燃烧与爆炸 .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15.07. 伍赛特 .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设计研发过程研究综述 . 上海节能 ,2019(07):584-588. 伍赛特 . 内燃机 HCCI 及 PCCI 燃烧方式研究综述 . 能源与环境 ,2019(01):10-11+13. 伍赛特 . 核电站会发生核爆炸吗?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151-1163579.html 伍赛特 . 清洁燃烧技术概述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93151-1191826.html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21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杀鸡焉用牛刀?
dfedhw 2018-12-2 11:28
天津一商场内圣诞树起火 官方:已扑灭 无人员伤亡 天津商场的火,太吓人了 广场消防:天津恒隆广场点灯变点火,您必看的圣诞树的消防安全!!! 倘若商场每层楼均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半自动灭火袋,当圣诞树起火时,借助于现场众多顾客之手,分别从不同的楼层往起火区域抛投沙袋,形成立体灭火,顷刻之间,上千只沙袋就会倾泻而下,塑料膜迅即被烧穿,沙子逸出,对火源形成连续不间断的冲击覆盖及吸收掩埋,明显分割压制住火势,减少发烟量,直至彻底熄灭,因力道偏小或准星不足而投偏的沙袋可顺势在外围形成一道隔火带。 幸好此为商场中庭部位起火,上方及周围并无连续分布的可燃物,所以尽管当时火势迅猛,实际并不会引发更大面积的蔓延,结局有惊无险。这与某广场售楼处的沙盘模型起火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由于着火区域上部中空,无附着点,不便于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灭火几乎完全要依赖于更为灵活的人工手段。 突发火情往往让现场人员措手不及,惊惶之下,一般人的应急处置能力及消防设施应用水平有目共睹,事既已如此,不便苛责,看见火起为号,何须再等警铃或警报响起?不妨借众人之手,用不了几分钟,火场便可堆积起一座“沙丘”。 既然是公共安全,就需要众人来共同维护,不只是物业人员的职责,逃跑也许是必要的,但倘若离火源最近的人都只晓得自顾逃生,谁人来灭火?谁又来保证未及逃生人员的安全?只要灭火得法有力,形成一种自发主动行为,火势逐步得以控制,逃生自然也就变得没那么急迫,已脱离险境的人员以及路人又会自觉加入到灭火行列中来。 每一起险肇事件都是一次警示和警醒,故有必要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采用更为简单快捷的手段,避免在更复杂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应对效率不足,而出现真正的事故灾难。 半自动灭火袋性能改良
2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灭火机器人上天台
dsm9393 2018-6-6 12:30
\0 灭火机器人 上天台 \0 Fire extinguishing robot stopped in the sky 都世民( Du Shimin ) 2018-06-05 ,参考消息网有一报道: ” 日 媒:日本科学家开发出悬浮灭火机器人 ” 。这一报道颇有新鲜感,其原因是机器人现在出现在很多场合,包括海、陸、空和太空。机器人比人类先上月球。机器人可以进入人类血管送药。 机器人本领确实不小,机器人可以飞行上天变成无人机,可大可小,大的变成超高音速飞行器,可以实现全球攻击,可携带核武器。机器人可以小,变成昆虫模样,可停在手掌心里,尤如孙悟空七十二变,可以跳到如来佛手掌心。机器人可以下海,已深潜海底 7 千多米。如今无人机还可以水陸两用。 不仅如此,机器人已为人类作了很多种服务,既可军用也可民用。机器人可以送餐、送快递、送信件;机器人可以做销售员、可以公关,可以诊断疾病,可以为病人手术。机器人可以撒农药,可以下采矿坑道救人,可以到地震灾区救人。 …… 机器人是不是无所不能,人能做的事,机器人都能做吗?显然不是。可是机器人能做的事,人又不能与其直接 PK 。阿尔法狗战胜围棋冠军;机器人上月球,人没有上去;机器人潜水 7 千多米,人只能是其百分之几;机器人可小到纳米,进入微细管道,人不能像孫悟空七十二变化,变成微小人。 机器人会不会有智能?会不会有意识?这是现代人有争议的问题。机器人是人类所设计和制造,其目的是为人类服务。但是机器人可以为任何人服务,如果是恐怖分子使用,可以变成杀人武器,这是人类所担心的问题。因此机器人的应用开发,能否一直遵循为人类服务的准则,是人类最关心的大问题。 火灾可大可小,可发生在楼房中,也可发生在高楼大厦里,还可发生在森林中。发生火灾的原因可以是人为,也可以是天灾。还可以发生在危险地区,如核电、化工仓库、弹药庫、爆竹庫房等。火情是时刻都可能发生的事件。 排除火情用什么方法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确实是个大问题。在大城市每天都有救火车的鸣笛声,这些车都是消防员在操作。虽然我国有研究人员开发灭火机器人,但在救火现场仍未见到无人操作的机器人。尽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媒体中广为宣传,却很少见到像灭火机器人的开发新成果,希望能在火情现场见到灭火机器人发揮作用。 在世界上,原始森林大火,往往要多少天方能将大火扑灭。在人口密集区,一旦有大火情,也不能很快扑灭,资源白白化为灰尘,甚至有人员伤亡。为什么灭火机器人至今未能付诸实施?为什么在新闻报道中见不到火场、灾区有机器人身影?国家科学基金是否应重点支持这类课题研究。作为民营企业投资是想赚钱,减少劳动力以降低成本 , 是他们的选择,而灭火机器人的研发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与他们不直接相关,即使他们要做善事,也不一定投资这方面研究,这些研发难度大,周期长,不易出成果,是难啃的硬骨头。 灭火机器人就是在地面,必须解决无人驾驶技术、爬楼梯技术、爬墙技术,快速行进技术,快速找到火源,快速检测分析火灾原因,将数据迅速传到指揮中心。至于灭火的水及其它化学物质,怎样迅速对准火苗?这一系列难题是需要研究者研发的,创新来自火场的火情,不是来自顶级学术期刊。 外媒再次报道灭火机器人上天台,比过去报道的地面灭火机器人难度大,空中悬停,自动迅速将水束对准火源。这种机器人用于高楼大厦灭火十分有利。我国机器人要站到国际前沿,必须在技术开发的深度研究方面,具有全方位的技术优势,千万不要只关注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是为人类服务!
个人分类: 科普|1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灾中为什么跑不掉?
dfedhw 2018-4-1 11:20
不时会听说一场大火中有人未及逃生,受伤殒命,于是,网上有各种逃生秘笈甚至宝典流传,按理说:“三十六计走为上”,明知道打不赢,跑,总该会吧?可为什么就是有人跑不出来呢? 假如平房里发生火灾,逃不出来的情形极少,可一旦身处结构复杂的建筑内,尤其是可燃物密集的高层或地下,逃跑就变得相对困难,逃生其实也是一个概率问题,距离远,通道有限,可燃物密集,火灾信息滞后,都会让成功脱逃的概率降低。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还属 知晓 火情的时间 ,获知火警信息越晚,烟雾及火焰充斥通道,能见度低,方向难辨,这一切都会让逃生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常见可燃物的燃烧速度已今非昔比,因此给人们“预留”的反应时间也越来越短,知道得越晚,越被动。 在一个火灾荷载恒定的建筑空间内,由于存在立体纵深,一旦出现意外,信息传递的速度并不确定,因为此过程会受到许多现场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包括当事人行为的不确定性,要想提高逃生的可能性,最有效的办法是同时迟滞火势的蔓延速度,抑制火势以尽力减少热量及发烟量,为逃生创造条件,为疏散逃生争取到更多时间。 为此,要想使逃生变得相对更容易,永远离不开第一时间灭火行动的迅速展开,无论是自动还是人工灭火方式,也就是确保灭火剂及时施放。 抛开灭火,单独就逃生而谈逃生技能,并不会使局面有明显改观 :跑得掉,不需要背秘笈也能跑;跑不掉的情形,秘笈再多也没用。按理说:能够撰写逃生宝典的人本领应该不差,可是如果把编者放到以往诸多事故案例中去,结局又能好多少,这还真不好下结论。 唯有确保每一次现场灭火行为的同步实施,才可能使逃生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更多地掌握在当事人手中,从而赢得更大的成功逃生概率。 灭火需要“十面埋伏” 世界上哪有什么火灾逃生秘籍?还是这个靠谱!
7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伦敦大火分析被忽略的环节
dfedhw 2017-6-19 14:47
关于此次大火,从起火原因分析到后续蔓延过程,脉络已逐渐清晰,然而,关于初期火情的及时扑灭与控制,恰恰可能被无意间忽略掉了。 据4楼逃离的住户后来描述:“她凌晨12点半左右正在睡觉,却被他敲门惊醒,并从克贝德敞开的家门,看到厨房着火,但 当时火势相当小 ,没想到之后火势开始蔓延,短短15分钟就将整栋大楼吞噬。 ” 既然火势相当小,说明 当时 完全存在被扑灭或控制的可能,也说明当时甚至没有采取任何的灭火行动,大家只想到要逃离。如果从1974年公寓建成那时起,每家用户就预备几十只 半自动灭火袋 ,或者堆放于走廊上,这并不是件难事,几十只沙袋被迅速扔至起火冰箱上或是旁边,再加上邻居们陆续赶来的“增援”,这场大火兴许就能化险为夷。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初期火灾一定都能被扑灭,这取决于发现火情的具体时间,或者说,在被人发现前,火灾到底已经持续了几分钟,是否已经燃烧至户外,另外还涉及到具体的可燃物、空间分布以及增援力量的响应速度,但是毫无疑问:从概率上讲,拥有能够在第一时间予以 快速 实施的 灭火手段,迅速动员现场的一切“人”和“灭火剂”,就明显增大了这样的可能性。 这里才是整个防火灭火体系中最“要命”的环节,也是针对任一起火灾的防控过程中相对更容易“ 控制 ” 的环节,一夫当关,万“火”莫开 。 伦敦格兰菲塔“起火原因”找到了 初期灭火,沙袋何以另辟蹊径?
2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人飞机编队携载相控阵次声发生装置扑灭着火点(设想)
热度 2 luzeyuan 2015-8-16 21:18
无人飞机编队携载相控阵次声发生装置扑灭着火点 声波可以灭火.声音是一种波,而声波是有压力变化的.在这个压力的作用下,火焰便被“压”灭了. 国外有相关研究:美国军方组织DARPA 希望使用声音来 灭火 利用强大声波,增加空气的流动速度,空气因此变得希薄,当空气薄到火焰临界值之后,就会导致火焰变弱,从而更容易熄灭大火。 这个东西真的在开发中,并且DARPA 从2008年就开始了。听到河东狮吼,大家一定会一位要用很大的声响,倒时候火是熄灭了,估计旁边的人也快震耳欲聋了?! 但DAPRA 表示并不需要太吵闹的声音,但 研究人员Matthew Goodman 说“这并不是一个新技术,实际上早在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einrich Rubens 就有所尝试,通过防止在天然气管道中的扬声器,可以控制火焰的高度。(是的,当时只是用于天然气灶) 国内有相关设计:《次声弹作用过程及其防护的仿真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次声弹作用过程问题,分别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次声弹作用过程和试验防护进行了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进行了次声弹发生器的理论分析研究。根据ANASYS分析结构受力变形,建立了活塞振动数学模型。 2)开展了次声传播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系统地对活塞模型的传播进行分析和讨论,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研究对象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算例和结论。 3)进行了目标区域的次声武器作用响应,在有限元软件的帮助下,分析和讨论了新型大功率次声发声源。由于次声机理尚在探讨中,在次声试验场周围的人员需要受到...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154838.aspx
3230 次阅读|4 个评论
另眼看女白领之死
热度 32 fpe 2014-3-1 06:31
另眼看女白领之死 就在昨天,深圳发生了一件女白领瘁死事件。出于职业敏感,我立刻研究了美国的应急对策,发现这一意外事件是我国消防制度的先天性不足造成的。但愿这一事件能够让我国的公民认识到,紧急医疗救助,离不开专业的消防制度。 根据网上的说法, ” 录像显示,梁娅在 10 点 29 分倒下后,有 7 位市民从旁边经过,有的看了看就走了。 10 点 32 分,一男一女两市民走到出口后又折返回到梁娅身边,俯身查看,其中男子返回地铁站内通知地铁工作人员。 10 点 35 分,地铁两工作人员赶到,一人俯身查看,一人则对着对讲机说话,随后两人在旁边守着,没有人将梁娅扶起来,也没有采取急救措施。 11 点 04 分,在梁娅倒下半个小时后,民警赶到现场。随后,地铁工作人员和民警一起在旁边等候。民警不时跑到地铁口,看救护车是否到达。 ” 在这里,有三批人:市民、地铁工作人员、民警,都有机会上前去挽救她的生命,但是,为什么没有去帮一把?第一,目前国内的道德舆论与司法体系有差距,救人容易被诬陷,这是摔倒者缺乏救助的关键,这是有能力无胆量的问题;第二,这三种人都没有经过紧急救助的培训,因此对付不了类似的救人困境,这是有胆量无能力的问题;第三,救护车必须从医院出发,等到达之后必然因为路途遥远而误事,这是有胆有能,却做不到的问题。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消防制度落后,消防只管灭火,而不能提供有效的抢险救灾和医疗急救的任务。这一点,在上一次动车事故中就表现无遗了(当时的现场消防只提供设备,让什么特种应急部队指挥,可见中国消防的救灾能力是非常弱的,根本没有发挥其同行应该具备的功能。换句话说,中国消防不够水准,是因为不重视)。 那么,中国消防的美国同行是如何看待消防队伍提供医疗急救的问题的呢? 1972 年,美国尼克松政府从事了一项全民的调研,即调查社会消防能力问题的 American Burning 运动,其调研报告指出:“有充足的理由让消防队伍提供紧急救护和辅助医疗功能。首先,消防站总是位于可以保证快速响应灾情的地点,那些停靠在消防站的救护车也会在战略上(出车速度上)响应迅速。其次,由于气质选择的原因和长期培训的结果,消防队员就是天生的救援人员,处理所有急诊病人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责任变化的困境。第三,为了让紧急车辆前往火灾现场而设计的通信系统,也是朝着充分处理所有紧急情况的方向而开发。所以,消防系统的通信设备对于救灾来说最先进、最齐全、最有效,不用可惜了。最后一点,美国消防是服务乡里的地方性组织,提供救护服务将会加强在那些支持本地消防工作的社区人民眼中的价值。” 那么,中国消防为什么不能提供医疗服务呢?第一,我国历代消防基本都是政府官办的,古代政府最害怕地痞流氓的趁火打劫行为,所以对民办消防一般不鼓励,不信任。 第二,我国目前的消防是兵役制,前期培训少,干完就解散,为他们投入相当的专业培训不值得。所以,那个著名的洛阳退役消防队员除了会打洞,什么也干不了。第三,大约是 1996 年,台湾发生一场著名的大火,在汹涌的民意和民代大佬的推动之下,台湾开始提供特勤服务,也就是说,把消防队伍的灭火功能推广到救灾领域。恰恰此时,中国的消防队伍也开始功能区分,一部分仍然灭火,一部分从事特勤救灾,为地方提供救灾服务。由于我国消防的官办和国防性质,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正因为是免费,也导致对队伍投入不多,无法提高技能。所以,美国消防的三项任务,中国消防学到了两项:灭火和救灾,还差一项让我们消防制度达不到以人为本,就是缺乏医疗救助。 为什么消防不能提供医疗?可能的原因是不好收费。美国接受急救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赖帐的,一种是付费的。赖帐的越多,急救账单越高,所以美国的消防急救看上去很方便,但我是不敢劳烦我的消防同行的,账单受不了。问题在于,人家是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服务的,如果是生死,又如何来计价呢?所以,中国消防看上去很便宜,但什么也干不了,除了勇敢鲁莽一点,不能解决社会的紧急救助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社会的急救还是仰赖 120 ,不是依靠 119 ,等 120 与 119 合并的时候,才能算中国崛起了,其中有很大的经济考量,我是不敢深入研究的。 当然,美国的制度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为非火灾事故动用宝贵的消防车,是非常不经济的;要求那些没有经过培训的消防队员去抢救病人,也是不合伦理的;由于通讯系统的问题,经常导致沟通不良,结果导致大量的响应行动造成浪费和不经济。人家的维稳经费都浪费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公安救人事件中,对得起民脂民膏么? 顺便说一下,深圳消防是中国大陆除香港之外水平最高投入最多的消防队伍。借鉴香港(继承的英国制度),深圳采取的是公务员制度,仅仅是防火领域得到相当的重视。在灭火领域,还是兵役制消防,与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深圳消防所面临的救人困境,全中国都存在,台湾也是如此。海峡两岸都不重视建立以人为本的消防制度,这是历史的惯性,也是传统文化的不足。以人为本?认识不足; 大国崛起?消防先行。 谁让你生活在深圳?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10645 次阅读|83 个评论
《天下粮仓》有谜团 -- 为何大火救不了?
热度 8 fpe 2013-7-6 13:22
《天下粮仓》有谜团 -- 为何大火救不了? 我说中储棉大火的天灾特征,很多读者都跑出来指出《天下粮仓》与中储棉大火的相似之处,于是我去看《天下粮仓》的连续剧,在一堆冗长的故事之后,终于在第 11 集中发现了大火的经过。果然,火灾蔓延的经过一笔带过, 17 座仓廒的点火过程,除了一句大风以外,都是一笔带过。现场的灭火工作是一个傻瓜设计的,除了忙忙碌碌的一群人,根本没有展现一点灭火行动。除了水桶和拖把,没有什么灭火工具,唯一出现的消防泵浦是错的,根本操作不了的。所以,《天下粮仓》大火之所以救不了,是因为配置了错误的灭火设备。 以下是《天下粮仓》第 11 集出现的三个泵浦片段,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喷水的镜头。为什么不能喷水,因为这是伪造的古代泵浦,徒有泵浦的外形,根本射不了水。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古代的泵浦,有两个来源,一个是 1627 年王徵帮助翻译的《远西奇器图说》,称作水龙,或土龙(相对于后来进口的洋龙); 另一种是英国最著名的纽夏姆型泵浦, 1727 年故宫进口,后来称作洋龙。两者的差别在于杠杆和气箱。王徵翻译的泵浦没有气箱,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柜子,没有突出部分。纽夏姆型泵浦,中部有突出(那是一个被鞍形木箱所隐蔽的气箱)。气箱的发明是 1650 年德国 Hans Hausch 的原创贡献, 1672 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消防队长 Van De Hyde 的改进, 1725 年纽夏姆的专利。另外土龙只有一根杠杆,而纽夏姆有双杠杆,这是很大的差别。 那么,《天下粮仓》中的泵浦有哪些问题呢?第一,使用双杠杆,是纽夏姆型泵浦的特征,但是纽夏姆性泵浦的操作者位于泵浦的侧面,比较长,便于多人操作。图中双抬扛的位置不对,设计不合理,只能有 6 到 8 人操作,不符合杠杆原理。 1650 年的泵浦,使用最长的杠杆,可以让 14x2=28 人同时操作,非常壮观。第二, 纽夏姆性泵浦是轮式(更紧凑,更 mobile ),不是橇式,橇式是土龙的常见形式。既然是橇式,那么底盘上的木头应当沿着运动的方向设计,以减少阻力。可是图中的橇式是横向设计,徒然增加了移动的阻力,设计者缺乏基本的物理学概念。 第三, 杠杆直接带动柱塞,在柱状筒体内运动。但是柱状筒体直径太大,按照中学物理的观念,底面积越大,压强越小,所以本来杠杆的出力就不足了,经过筒体的转换,压强更小了,这是违反连通器(比如千斤顶)操作原理的设计。 筒体越小,说明压强越大而流量小,筒体越大,说明流量大而压强小,而灭火行动中优先考虑压头,而不是流量。第四,没有看到气箱的泵浦是土龙。气箱是一项重大发明,利用气体的可压缩性,让杠杆在恢复期间,仍然有稳定的压力输出。有气箱,则射水柱连绵不绝;没有水箱,则射水柱如同撒尿,一阵一阵的,间歇式操作。第五,箱体密封,看不到进水口,那么泵浦的水源在哪里?如此规模的泵浦,应当有一排人接力传递水桶,以填满水箱,保证射水的需要。 总之,《天下粮仓》中的“火龙烧仓”的点火过程含糊,灭火过程省略,灭火工具错误,其转递的基本观念也是错误的(点火未必保证蔓延,蔓延需要一定的条件。)第 11 集中共有三个镜头,大约 5 秒钟出现泵浦,结果发现这种泵浦的设计是不符合力学原理,是形似而根本设计错误的泵浦。现在,大家明白《天下粮仓》的大火为什么救不了?因为仿造的工具错误百出,运行不了。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8678 次阅读|17 个评论
另眼看大运之消防挑战
fpe 2012-12-29 10:40
另眼看大运之消防挑战 2012 年圣诞前夜,国内突然大运投入滑跑,体现了按计划交差的中国特色,“领导有进度,能上就上,不能上就凑合着上,只要能交差,领导有官作就好”,这是国内大公司的运作常态,希望不是大运的隐情。这里乘着国民的关注,谈一谈大运的消防挑战。 蒙特利尔协议之后,各国摩拳擦掌,准备在灭火剂和制冷剂领域大干一番,结果 15 年的科研投入下去,成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新发现的灭火剂,或者效率不高,或者环保不够,或者成本过高,所以成果了了。就在这寥寥的成果中间,美国国防部总结了过去 90 年的军用飞机的灭火保护历史,笔者英文水平不足,看完就忘了,除非自己翻译一部分,才能看进去一点。这里聊一聊军用消防科普,看一看大运将会给中国武器减损工程带来的挑战和机会。 军用飞机的消防通常包括三大部分:动力单元(包括引擎和辅助动力单元,其中提供喷气推进动力,后者提供自用电力),干仓(雷达电器设备)和湿仓(油箱)。如果是大型客机,还包括客舱和货舱,后者使用常规灭火手段,这里略过不提。 相对而言,湿仓(油箱)保护比较简单,由于油箱必须开放(不同于汽车油箱,汽车没有海拔带来的环境与邮箱之间的压力差问题,所以可以密封油箱。飞机的油箱一直是敞开的,有空气混入,空气中有氧气,所以飞机的油箱有爆炸的危险,例如泛美航空的 TWA800 事故就是典型的油箱爆炸事件)。由于军用煤油的闪点高,所以一般油层上方的蒸汽浓度不足以爆炸。但是如果飞机正在起飞,那么由于环境压力的变化快而煤油温度的变化慢,会给飞机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在这一短时间内,需要给油箱充氮,加以惰性化,防止油箱爆炸。美国军机很早就采用了分子筛技术,一旦到达危险战区,就开始工作,把高压空气通过分子筛,每通过一层分子筛,就提高一点氮气的浓度,因为氮气的分子比氧气的分子小,这样通过给空气加压,就可以创造较高浓度的氮气和氧气,前者供惰性化油箱,后者他用。最近 4 年生产的大型客运飞机必须安装此类装置,这是 TWA800 事故调查带来的改变。 和湿仓相比,干仓也很重要,所有的控制电路都集中在这里,如果干仓损失,现代飞机基本失控了,因为大部分都是电传电控,离不开控制设备。但是干仓自身不会爆炸,而所用材料均为阻燃,所以干仓的危险性没有其他两者高。在越战中,干仓的保护就有一种干粉装置,一旦干仓中弹,干粉装置的触发装置立即爆炸性动作,排放的干粉,可以立即扑灭来不及蔓延的火灾,等待事后处理(干粉效率很高,但需要事后处理,否则有短路的危险。)淘汰哈龙的运动,让干粉技术得到提高,但其致命弱点,就是需要事后处理,所以是典型的非干净灭火剂的代表。干净,意味着不需要事后处理,灭火之后,可以立即投入运转。 最重要的防火单位,就是动力单元了。损失动力,就是损失飞机,所以对灭火剂的要求最高。通常灭火剂排放仍然遵守 1922 年制定的规则,即先关闭入口进气,然后排放气体灭火剂。否则,进气把灭火剂带走了,灭火浓度很难达到。一般哈龙 1301 只需要 3.5% 的体积浓度就可以灭火,可是引擎的灭火浓度至少需要达到 6% ,并停留一段时间( 3 秒?记不清了),保证灭火的效果巩固(因为引擎是热的,还有回火的可能性)。为什么还是哈龙 1301 ?因为哈龙 1301 有几项优异特征是其他灭火剂望尘莫及的:首先,效率高,意味着同样的灭火,使用哈龙 1301 作灭火剂的重量最低,这样可以减少飞机的燃料消耗;其次,其物理参数最好,环境温度基本不会降低到让哈龙结冰的程度,这意味着灭火剂的排放,不需要其他气体的推动。哈龙 1301 是典型的从南极到北极的全球适应,自排放的灭火剂,这一点也是其他气体难以比肩的。第三,军方有特权,可以不受蒙特利尔条约的限制。美国哈龙消耗的三大部门是:国防,民航和 BP 。为什么 BP 需要哈龙? BP 购买的阿拉斯加油田太冷,所以极地的消防有优先权(即所谓的 Polar Engineering )。保护动力单元的灭火剂,最新的较环保的气体是 CF3I ,与哈龙相比,环保好,但人体毒性大,且成本高(需要更多的灭火剂),仅最新的 F35 安装了 CF3I (有钱嘛),其他都还是哈龙 1301. 那么,美国军机的灭火研究在干什么呢? 1. 动力单元太复杂,需要用计算流体力学来验证灭火剂浓度,优化灭火剂的排放; 2. 化学作用的灭火剂虽然效率高,但有其他环保不利特征,需要混合起来,共同使用,以降低污染而不降低灭火效率; 3. 改进的干粉装置( Enhanced Powder Panel ), 和哈龙 1301 相比,灭火质量相当,但有更高效的排放效率,所以需要增强其排放效率。 4. 所有灭火剂技术都有一定的周期,初投资大的灭火剂,未必运行费用高,所以一项决定,需要统筹考量。 中国大运的消防保护,我猜是以哈龙 1301 为主,因为我国对哈龙有保护,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干仓保护?国内军机未参加过实战,很难有足够的经验和数据来改进干粉排放。至于湿仓保护,也许有分子筛技术,但效率如何就很难说了。中美的军事对比,武器看上去是差不多的,最大的差距在于,美国一直在打仗,所以减损技术一直在改进。国内仿造和改进也许会依葫芦画瓢,却很难掌握减损的要点,这是美国观察员到中国考察的结论,也是我们消防工作者的机会。
2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消防学习有感
热度 1 dearyajuan 2012-5-24 05:03
如果不关门,一个房子着起火来只需两三分钟。火灾时,关上门,可以有效增加时间。 CO2或foam的灭火器都可以,CO2要靠近才有效果,foam可以相距五六米使用。 家里最好常备一个灭火器。 去宾馆或者大商店先熟悉一下安全通道。 今天下午去参加了消防安全学习,这些安全学习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参加的,因为医院有很多人,所以分不同的时间轮流学习,我们这次一共有8个人参加。 我们先进行理论学习,有一个老师,身材健壮,他经常在瑞典各地进行防火培训。先简单讲了几句防盗等安全问题,然后就开始进入了今天的重点内容,防火。 火灾的产生,要有易燃物,有氧气。平时要注意不要把木板等容易燃烧的杂物堆在走廊里,等等。安全门平时一定要关上,万一发生火灾更要注意关门,防止开着门火势蔓延。老师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有一个病房着火了,护士想去救人,结果人也没救了,而且匆忙跑出去时没有关门,火蔓延到整个楼道,烧死了好几个无辜的人。还有一次,一个病人在屋里偷偷吸烟起火了,眼看火势太大,没法进去,护士就果断的把门关上了,为救火人员赢得了一些时间,最后楼道里其他人没有伤亡,很多年后那个护士还是因为自己关上那个病房的门有点内疚,不过就像老师说的,她救了更多的人。有一些符合防火要求的门,关好了,可以延长几十分钟时间,这在消防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屋子着火只需要两三分钟。 我们看了一段录像,那个是为消防教育专门实施的,我们看到的已经是第二次实验了,第一次因为烧的太快拍摄起来非常困难。录像中,先介绍了一个那个房子的基本情况,一个普通的民房,里边有沙发,书架,桌子,椅子,墙上有挂饰,屋里有盆花,还有其他简单摆设,工作人员点了一根蜡烛,把它放在沙发上,蜡烛的火苗碰到了沙发,计时开始,此时的室内温度是17°,火苗慢慢变大,几十秒过去了,室内温度升高不明显,18°,19°,这时候会比较容易把火灭掉,随着时间一秒一秒过去,火苗越来越大,开始有黑烟,两三分钟之后火就太大了,已经没法在屋里拍摄,从门外可以看到里边有很多烟和火,门的最下边有一些空气,这时温度已经超过了100°,这时候已经不可能进屋抢救了,等到5分钟的时候,整个房子已经着火了,温度到了600°。从一个小蜡烛的光到整个房子着火,才 5分钟 多一点点!温度达到了 600° ! 这个录像拍摄的时候是在80年代,那时候的房子,屋里的陈设很多是木制品。现在的房屋里塑料制品越来越多,燃烧的时候会放出有毒的气体,而且更容易着火,老师说现在的房屋 两三分钟 就会完全烧着! 火灾中最危险的是塑料释放出的气体和一氧化碳,在烟和火下边有一层一氧化碳气体,因为一氧化碳比较重。给我们讲解的老师说,他那样的块头,呼吸五六次六七次一氧化碳就会挂掉,呼吸两三次就会意识丧失,我觉得我们身材高大的老师可能有一米八多一米九的样子。老师问我们如果着火的屋里弥漫着黑烟,没法进去,可是还有人活着向你呼救怎么办。有人说能不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老师说湿毛巾在高温情况下会产生水蒸气容易烧伤。有人说屏住呼吸进去救人,老师说人屏住呼吸只能维持15秒,很可能一进去一呼吸就不行了。大家都没有想出在那种情况下能有什么好的方法。老师多次提示我们,在你想进去当英雄救人的时候,可以多花一秒钟想一想自己的家人啊这些,可能会避免很多牺牲。瑞典90%的火灾死亡是没有烧伤的,那些气体就足以致命。我觉得瑞典的教育非常人性化。 学习了理论,我们就去进行实景演习。穿上工作服,穿上靴子,带上手套,全身武装好,然后我们进到一个特制的工棚里,一进门就看到椅子上一个真人大小的白色简易布偶,有一些烧伤的痕迹,好有气氛啊,工棚有狭长的两间,进门右手边的一间大概有六七米长,尽头在地上有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圆形的类似灶台似的东西,进门左手边是另一间,放有几瓶灭火器,我们几个人在左手边的工棚等着,轮流去灭火。老师简单讲了一下怎么用灭火器,灭火之前拔出小塞子,提着灭火器到达灭火地点,或者拉着管子拖过去,如果提不动的话,灭火器的管子都非常结实,拖着走是没问题的,到达灭火地点,一手拿着管子的尽头对准火苗,一手按把手,如果是CO2的灭火器,要离火比较近才能发挥效果,如果是foam的,可以离着五六米就可以。讲解完,关上门,工棚比较小也比较热,我觉得还挺紧张。老师在工棚的另一头浇上一些液体,用一个很大的打火器点着那个一米多的大火盆,火扑扑的着起来,老师在一旁指导,只见一个同学拔出活塞,走上前,对准火,哧哧几下把火灭掉了,然后回来,把灭火器交给下一个同学,灭完火的同学就可以出门把门关上,在院子里等着。轮到我灭火了,我看到那么一大滩火非常紧张,离着好几米就按把手了,老师就鼓励我靠近点,可能我的方向对的也不太准,或者因为比较磨蹭火烧的比较大,我灭了好多次才把火灭掉,不管表现怎么样,每个人灭完都会收到老师的表扬鼓励。工棚比较小,又关着门,很快就有很多烟味,所以演习一会就要通通风,然后再继续演练。然后第二个项目是用foam的灭火器,同样的程序,foam的可以离的远一点,我就不那么害怕,对准火,几下就灭完了。最后,练习了一个用灭火毯,那个布偶假人派上了用场,假人躺在地上,在胸部倒一些液体上去,点着火,双手拿着灭火毯的一端,从头部开始盖过去把全身盖住,然后把它的双臂放在身体边上,一手按着胸部,一手朝下平着捋几下,把氧气赶出来,把火熄灭,然后保护好自己的手和面部等,感觉一下温度是不是不那么烫了,掀开一点看看是不是灭了,再把灭火毯拿掉。灭火毯如果不及时拿掉,底下的人会被烤坏的。不过现实中几乎不会有人是那样躺着一动不动的,灭火毯只能用于非常小的火苗,而灭火器可以非常快速有效的把火灭掉,所以灭火器的用途更广。有同学问应该用CO2的还是foam的,老师说哪个在跟前就用哪个。 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演习结束后,鼻孔里都有灰,我们都觉得学了不少的东西。回到实验室,我们不约而同的看了一下墙上贴的安全通道的示意图,找到了灭火器的位置,原来我们楼层就有4个灭火器,有CO2的也有foam的,还有灭火毯,就在很显眼的位置,可是以前就没有仔细看过,而且我还发现我们不光有两个紧急淋浴的开关,我们楼道的屋顶上有很多很多喷头,就是万一有火灾,从屋顶上就会自动喷水下来。原来我们实验室建的好先进啊,或者说,瑞典的实验室建的时候都考虑了很多安全措施。而且还有定期消防安全培训,医院有的科室每年都培训,我们虽然不是每年培训,不过也是隔几年就会培训一次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98 次阅读|1 个评论
低温环境易失火 – 评巴西南极科考站火灾损失
热度 6 fpe 2012-2-29 03:27
低温环境易失火 – 评巴西南极科考站火灾损失
低温环境易失火 – 评巴西南极科考站火灾损失 刚刚看到新闻,上周六( 2 月 25 日)凌晨 发生在巴西唯一的永久性南极科考基地的火灾,摧毁了整个基地的 80% 设施,联想到曾经为美国 McMurdo 南极基地做过的一项设计,笔者大概知道巴西科考站发生灾难的发生原因。 2007 年初,我在培训过程中,接到一个大名鼎鼎的雷神公司的设计要求,神神秘秘的,把一块砖头大小的金属块,从 300 度(?,记不清了)降温到 59 度( JP5 (航海常见的煤油型燃料)的闪点),如何用二氧化碳实现?当时我是刚毕业的博士,当然可以作热力学估算,于是计算焓差,计算质量,计算二氧化碳的气瓶数量,结果是相当庞大的,因为二氧化碳是气体,对于冷却固体的换热很吃亏。最后,就是讨价还价,在对方的 Budget 范围内,采用了 7 瓶二氧化碳,保证降温,却不能保证把对象温度降低到 JP5 的闪点以下,因此对方的设计要求并没有完全实现。如果照办,成本高昂,以至于不现实,最终双方妥协。 现在看来,巴西南极科考站发生的爆炸事故,正是雷神公司的工程师们所担心的灾难。也就是说,他们最担心的局面是燃油泄漏在高温物体附近,导致燃油挥发成爆炸性混合物,由于其他火源的存在而爆炸,导致全面损失的局面。 发生在南北极附近的设计,都是所谓的 Extreme Engineering 的内容。为什么我肯定燃料是 JP5 ,而不是其他燃料?因为 JP5 是美国海军的通用型燃料,可以跑遍全球而不用担心储存风险。过去,燃料不统一导致安全标准复杂,航母上的航空汽油存储装置,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现在为了安全,大家都是共享燃料。既然海军能用,陆地使用必须共享的。为不同场合准备不同燃料,是后勤管理的大忌。 为什么极地火灾难以控制? 1. 极地干燥,所有燃料都可以说说风干物燥的,容易点火和蔓延 2. 极地缺水,虽然是水边,但却不方便储存,动不动结冰,毁坏容器。所以极地用水是很大的挑战; 3. 极地燃料多,这是取暖的需要; 4. 极地的人员都是临时性的,缺乏极地生活的体验。 为什么极地火灾损失大? 1. 路途遥远,送货都是单程,成本高昂; 2. 极地设备都是单独制造,因此单套制造导致成本无法下来; 3. 极地交通有时间的限制,一旦错过天气的窗口,下一个可以工作的天气窗口中几个月之后; 4. 极地基地的空间狭窄,缺乏防火隔离,一旦失控,就是全面报销。这一点,和轮船火灾的性质类似。 巴西南极科考站也在乔治王岛,与另一端的长城站相距不远。兔死狐悲,极地消防,焉能不重视? 巴西基地距离长城站不远。 午夜发生的动力室发电机大爆炸,导致2死1伤,并全体撤离的后果。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6538 次阅读|22 个评论
当了一回消防员
热度 6 famingkuang 2012-1-16 12:13
2012年元月10日,我出差到湖南通道,晚上住在一个朋友家里,半夜里突然传来紧迫的敲门声,朋友起来开了门,紧接着就听到朋友之妻的大声说话声,“不好,与人吵起架来了!”我想,于是赶紧起床,才知道原来楼下起火了,赶紧端起脸盆下去灭火,火源就在进大门靠右边的第一个房间里,但烟太浓根本看不到火光,我的第一盆水全倒在了没起火的床上了,知道房间摆设的朋友告诉我火源在进门后最里边右角,在手电筒的弱光下第二盆水终于洒在了火源上,经过我们三个男人(我朋友、他的对门邻居、我)近半个小时轮番攻击,火终于被我们成功浇灭了。 事后才知道起火的原因是:小孩(9岁)下午玩电脑后忘记关电火柜的电源了,他妈妈问他的时候他说关了,他妈妈也没去检查就睡觉了,半夜里起来解手才发现起火了,所幸的是起火的房间里没人睡觉,而且门窗都关严了,火是在缺氧的环境里阴烧,火势没有燃到床上,否则,就凭我们这几个不专业的消防员是万万灭不了火的。 事后,我们发现自己犯了个错误:那就是如果我们泼水后马上又关上房门可能火就会灭得更快些,而烟气对别的房间的污染也会轻得多。
3092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一则老问题:到底该如何灭这火?
热度 1 lhj701 2011-9-20 20:45
一则老问题:到底该如何灭这火? 有一池子煤油,盛在一个1m*2m*1.2m上面敞口的油箱中,油箱放到一个架子上,油箱上口高度达到人胸。一日,油箱中间某点煤油突然着火,开始有鸡蛋大小面积,并正慢慢扩大,请问围在池子周围的人,该如何正确灭这火? 一个 正确答案: 用嘴吹灭! 之所以有这个答案,是因为我当时就在这着火的油箱旁, 并亲眼看着有人在其他人不知所措时(包括我),用嘴巴亲口将这火吹灭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火灾的发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37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灭火?“有红有绿”。
liwei999 2011-8-12 16:44
如何灭火?“有红有绿”。 作者: mirror (*) 日期: 08/12/2011 02:25:54 红色的灭火器 绿色的灭火器 这是什么呢?硬联系的话,也与“灭火”有关。 列车上的“坑”。直接可以看到路基上的石头,真是一孔景观。 如何搞好厕所,是个大问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到底该如何灭这火?
热度 1 lhj701 2011-5-11 21:30
到底该如何灭这火?(罗汉江) 有一池子煤油,盛在一个1m*2m*1.2m上面敞口的油箱中,油箱放到一个架子上,油箱上口高度达到人胸。一日,油箱中间某点煤油突然着火,开始有鸡蛋大小面积,并正慢慢扩大,请问围在池子周围的人,该如何正确灭这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70 次阅读|1 个评论
煤火失控因人祸?
fpe 2010-10-3 01:52
煤火失控因人祸? 最近有一篇文章和我对着干( 新京报 《内蒙古煤田灭火调查》 ),偏要从人祸角度来解释乌达煤矿煤火失控的原因,这里再次表达一下我的个人看法,人祸的对立面是制度问题,大家都不敢面对制度问题,所以人祸论无休无止。不能认识到制度的困境,煤火问题永远没有解决的可能性。 从那篇报道上看,作者不懂火灾常识,以为火灾是点火造成的,控制点火就可以控制火灾了,这是外行的认识。在某些情况下(如高度危险品存在的场合),点火重要。一般情况下,火灾失控有其内在的原因,地下煤火,失控的原因主要是通风环境的存在。如果地下条件不合适,火灾不能持久。如果不是地下结构的存在,地表火焰也无法深入地下(同样是通风的问题)。乌达煤火存在几十年,毫无疑问是地表结构遭到破坏的结果,这是有关方面认识的失误,也是政策制定者的失误。那些煤田小老板,不过是错误政策的执行者,任何人处于错误的政策之下,都会犯相同的错误,怎么能够通过指责人祸来避免改进制度呢?不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现代社会都是通过制度来规范和制约人的行为,通过安全系统来容错、识错、限错、改错,所以灾难问题没有人祸,只有相关的制度建设问题。出了灾难,多问责制度,少问责人事,社会就进步了。 地下煤火的火灾问题,本质在于多孔介质的自燃和缓燃问题。多孔介质通风,所以有氧气供给;多孔介质不散热,所以缓慢氧化的燃料不能得到及时的消散。长久积累的结果,就是自燃。发生自燃的多孔结构,仍然蓄热,因此在灭火剂存在的场合,依然能够放热并保持缓燃的过程,因此不能保证灭火。多孔介质深度燃烧的灭火剂仰赖水,但其他方法也可以达到降温的效果。 我国采取灭火的策略有问题,就是没有充分认识自燃和缓燃问题的艰巨性,希望通过游击战来对付不断扩散的火灾,因此效果很不好。虽然局部可能灭火,但并没有消除火灾的存在条件,因此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很大。为什么乌达煤矿多次宣布灭火了?可能的原因是,一次降雨,导致地面土壤密封,能量无法传递到地表,所以按照测温原理工作的遥感技术就看不到火头了,于是宣布煤火熄灭,灭火成功。这是不能保持的结论,因为水分很容易散失,供氧一旦恢复,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很大。国内多次宣布成功扑灭地下煤火,已经成为国际同行的笑柄了。这是对火灾(缓燃和自燃)的本性认识不足的结果。 由于对火灾特征(缓燃的发生条件)认识不足,导致国内采取了错误的 以采养灭的政策,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政策。地下火灾只能全局考虑,不能把火头驱赶到对方的地面就了事了,火种不灭,火难不已。而且,谁来监督灭火?让肇祸者去灭火,等于让外行去救人,都是不择手段的做法,关键是有关单位认识不足。通常,谁最关心煤火问题?环保局。美国的 EPA 能量巨大,看一看 BP 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的表现,就可以知道美国环保局的力量了。 我过去所在公司曾经发过内部简报,下属一工厂在凌晨排污两个小时,被当地(康州)的志愿环保人员发现,捅到报上,立刻受到 EPA 的罚款和通报批评。所以生产型企业的 HSE ( Health, Safety Environment )官员也是权力很大的位置,有权对现场进行直接处理,并直接向 CEO 报告。国内的整个环节都有问题,关键还是环保局的地位、资金和职权都不够,以及全社会对环保的认识和话语权都不足。另外,之所以不能发现和认识问题,就是人祸论宣传过多,对灾难认识不足的结果。按照大多数人的认识,如果我们都不放火,是不是就没有火灾了?如此推导下去,原始社会最安全,因为他们对火源的控制比现在更彻底。 通常,大型企业是社会安全和责任的表率,小型企业是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源头。我国整体的社会舆论是减轻国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并剥夺私营企业的生存空间,这是违反世界发展潮流的做法。为什么发生事故后,赔偿的生命价格不高(只有预期的 1/5 )? 因为国营企业没有发挥领导带头作用,法制的杠杆向国有企业偏斜,带动了社会的整体安全水平都很低下。美国的国营单位,是吸纳消防工程师的主要机构,政府财产管理局 GSA ,军方,和大型企业,都会雇佣专职的消防工程师,以专业的态度对待消防和安全问题,对此得以稳定发展。 我国政府部门缺乏懂消防的专业人员,当然不会作出专业的政策措施了。另外,消防研究的资金有很大一块来自军方,从公开发表的文献上看,我国军方对消防研究的资助很小,说明我国自行研制武器的战场存活率不高,距离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这是还没有经过战场检验的秘密。 大规模火灾问题的挑战在于专业设备。想当年,我们的消防队员(可能来自四川),到科威特油田灭火,以血肉之躯,以惨重的代价扑灭熊熊大火,而其他国家都是仰仗先进的设备,如匈牙利的航空发动机、科威特的大功率水炮和美国的定向爆破和自动立管隔离技术。火灾是偶然发生的事件,似乎为一次火灾投入不值得,所以我国油井灭火队在 2007 年到土库曼斯坦去灭火,虽然完成任务,但严重超时,结果是没有报酬。不是我们的队员不勇敢,而是缺乏技术,没有设备,不能一次性彻底灭火,反反复复,功败垂成。煤田灭火的关键,在于专用设备和工具,不在于勇敢和口号。以前美国英雄雷德 . 阿戴尔( Adair )的油田灭火公司,现在的 BootsCoots 公司( Boots 和 Coots 都曾经是 Adair 的工作助手),都是靠售卖或租赁专业设备赚钱。我们的企业为什么不能立足全世界的市场而设计专业灭火设备?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中国,还需要不断进口特种设备,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我想还是有关单位的国际视野不够吧。 有道是,防范灾难靠制度,应对人祸靠教育,社会发展靠法制,摒弃人祸靠科普。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4837 次阅读|4 个评论
地下煤火何时休?
fpe 2010-9-13 22:30
地下煤火何时休? 最近网上流传对国内地下煤火之困境的讨论,笔者以灭火工程师自居,当然不会放过研究灭火的机会,努力下海游泳一回,心有所感,遂成此文。另今日《中国新闻周刊》登载了类似的文章,有人特意发给我,看看我的意见,这里把旧文看出,让大家自由评论评论。 1. 中国煤火的问题 最近煤火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当然是我国能源需求的胃口越来越大的结果),美国时代周刊把中国煤火问题定为世界五大环境灾难问题,也是有原因的。现在谁也无法判断地下煤火的形势的大小,但美国人毫不犹豫地估算出中国地下煤火的燃烧碳排量超过美国全部汽车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排碳量规模的 3% (?),你说中国政府急不急?现在国内是病急乱求医了,大把大把的银子送给德国人搞合作研究,其实就是请人家帮我们处理数据,我们处理不来。我看新闻中搞地下煤火灾难研究的工作者(凡是署名的,都可以查到简历),都是搞遥感出身,对灭火原理认识不足,听他们说话,就是听不到一点灭火常识,你说急人不急人?还好笔者懂一点灭火原理,可以从公开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发现煤火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深层原因。 2. 地下煤火的困境 我国地下煤火的分布,从北纬 36 度以北帕米尔高原到大兴安岭西坡的范围内的煤田,都有自燃的煤火在燃烧。这种分布形式,和长城平行,和等降雨线平行,一方面说明煤层形成的气候特征(古代的森林就是按照降雨线分布的,形成煤层以后当然如此),另方面说明煤火形成对地质条件的要求。为什么煤火不会在南方燃烧呢?因为南方湿度大,这是部分原因,关键是湿度造成土壤的密封性好,地下煤火得不到氧气,自燃就被窒息了。所以,北方煤火得以百年维持的原因在于地质构造,长期的干旱少雨导致缺乏植被,因此土壤或岩石透气,因此火焰得以缓慢燃烧,维持百年。携手百年,白头偕老?那是指煤田自燃的结果(煤灰是白的,自燃的过程是从内向外变白)。 煤火地下运行百年,除了天灾的因素,还有人祸? NO 。深受集体主义毒害的人们总是指责小煤矿的无序管理,其实小煤矿的存在本身就是国家管理不善的结果,他们没有技术和条件维持安全,为何能够得到执照?敢发执照的人却不敢承担责任,这是制度的困境。 另一方面,煤火的存在,有其内在的结构的必然性。只要这种结构(通风 / 氧但不散热)存在,煤层自燃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消除。如果要控制人祸,那么最好是什么也不干,一点煤也不要挖。只要挖煤,就等于给煤层增加了一条通风途径,必然带来潜在的煤火失控问题。中国印度德国煤火多,是对煤炭过度依赖的结果(按照美国的标准,三者都是贫油国),只要挖煤,就必然有煤火,所以人祸说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不挖煤,是否就没有煤火问题了呢?否。美国现在很少挖煤了,但过去挖过,而且美国的资源更丰富(中国的煤炭产量虽然世界第一,但煤炭储量只有美国的 2/5 ,不到一半。俄国资源第二,中国资源第三,但开发第一。),所以宾州地下煤田燃烧近 50 年了,还在进行之中。对此我们要认识问题的科学本质,而不是简单的人祸或管理问题。消防问题也是如此,火灾不是因为有人点火就失控的,而是因为条件合适才失控的,不能如此认识,必然陷入无限循环的人祸论,越论祸越多。 3. 地狱之火的挑战 煤火燃烧的实质,按照消防术语来说,就是 Class A Fire ,就是固体火灾,或者说是深层火灾( Deep-seated Fire ),与森林火灾一样,都是需要大量水源的一种火灾。于此相对应的 B 类火灾,就是油类火灾,虽然燃烧旺盛,但那是表面火灾,灭了就灭了,不会在内部深度继续燃烧(阴燃或缓燃)。 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灭火剂,只能在表面起作用,不能深入内部降温,唯一的例外是水(可以渗透,吸热量大),这是用水灭火,千年不变的关键。 煤层着火的困境在于,煤层深部发生缓燃,温度高,能量大,而液体水不能深入内部(水分有表面张力,遇到缝隙,就停住了。),所以投入煤层的水源,绝大部分都变成了水蒸汽,虽然带走了一部分能量,但并不能彻底消灭内部的火种。另外,即使火焰熄灭,但煤炭有自燃的潜力,只要这种通风结构依然存在,自燃依旧会发生。所以时代杂志引用研究者 Steven Andrews 的话说 I decided to go to see how it was extinguished, and flames were visible and the entire thing was still burning They said it was put out, and who is to say otherwise? ,这是对煤火自燃的绝好观察。 现代消防工程,使用一种添加剂,降低水分的表面张力,增加水分的渗透能力,以期深入燃料的内部降温。这种经过处理的灭火剂,称为湿润的水 Wetting water ,可以增加水源的使用效率,防止用水的浪费。我看国内消防用水没有这种节水观念,或许是效果不彰的原因之一吧(如果说错了,请指正)。 4. 地狱之火如何灭? 笔者最近研究可燃性问题,对物质的灭火性能很感兴趣。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分成两大类:万物有质皆阻火,燃料有能方燃烧。就是说,万物有质量,在燃烧中都会吸取能量,因此可以用来阻止火灾的蔓延,但是那些燃料受热后会放热,释放更多的能量,因此会加速燃烧的进行。懂得这一原则,灭火剂就不会局限于水分或二氧化碳了,只要是不可燃的物质都可以当灭火剂使用,关键是如何定时定量地把灭火剂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火场)。地下煤火的灭火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此。 光使用水分,会不断气化,因此靠水灭火非常辛苦,需要泵水数月,往往不见果效(碰巧地下有蓄水结构,你只好自认倒霉)。通常使用灌浆(黄泥和水,为堵塞通风管路),用水分传递某些固体到达一定的位置,待水分干了,就地堵塞,阻断通风管路,窒息火灾,多好啊!可惜的是,灌浆技术使用多相流技术不可靠,不能随意控制,而且渗透性能更差,堵不上小缝隙,所以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美国是如何处理的呢?两种正在研究中的方法,一种是用航空发动机的排气(没有氧气了)惰性化煤层空间,防止煤层自燃。自燃也需要氧气,自燃的关键是通氧但不散热,煤炭堆积的多孔结构正好符合这种情况。因此长时间惰性化有助于防止缓燃的发生。排气不可燃,可以在增加散热的前提下不增加氧气供给,所以可以达到窒息缓燃的效果。如果能够长期维持地下的正压厌氧环境,完全有可能把煤火灭掉,但需要长时间的运行,还需要随时监控地下的漏气状况。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含氮的泡沫,抗热型的,能够把地下空间迅速填满,固定空气,防止流动,燃烧没有氧气,自燃就熄灭了。不过这种泡沫价格很高(关键是你得分担它的研发费用),不能大规模使用。 个人认为,扑灭煤火的关键是地下的通风结构必须破坏。只要通风的结构依然保存,煤层的自燃问题就永远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所以最好的方式应当是地下爆破,破坏通风的结构。但采煤区爆破会影响矿井安全,这就是一个两难问题了。要采矿还是要资源? 笔者研究灭火技术多年,深信没有火灾是不能灭的,关键是消灭它的存在条件。但是对于地下煤火问题,大规模经济可行的办法至今没有找到(美国新闻中好像对中国的灭火方法颇有嘲弄,似乎对人海战术不以为然。我想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中国才会这么不计成本地灭火,人多力量大,社会主义优越性嘛。)。当然,我还没有见过煤火,所以现在不过是防空炮(空谈),下结论为时过早。指点火场君莫笑,书生说话调书包。古来实践出理论,现今思想逐浪高。 有道是,地大物薄兮仰赖煤,煤火肆虐兮排碳多;多方探索兮集众智,智谋灭火兮靠理论。
个人分类: 特种消防|8398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俄罗斯总理普京驾驶飞机扑灭两处火点
metanb 2010-8-11 22:31
真才实干: 普京前后两次亲自操作飞机完成河中汲水和在燃烧的森林低空喷洒操作,扑灭了两处火点。更多
个人分类: 转载/链接|1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俄罗斯总理普京亲自驾驶飞机灭火
metanb 2010-8-11 20:07
普京真能折腾! 详情
个人分类: 转载/链接|1916 次阅读|1 个评论
mirror - 和谐的技术路线:论坛掐架灭火器
liwei999 2010-7-26 15:10
看来,老兄所要表达的不是不同意,而是怀疑技术的可能性。 (10797)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24, 2006 09:04AM 如果没有些修炼,就要打起来了。能够实现没有可以怀疑的。问题是在这个系统里,低成本能实现否。  没有跟帖的长帖,总是哪里有些问题。有时为了表示敬意,应付一下。一行的帖子,不碍大局。只要能够控制好吵架的帖子,版面和人的印象就大不一样。探戈在红墙反舟子的帖子,问题不在这一个帖,而是其一系列的随帖。到了好得很与好个屁的回合时,可能就要启动更高级的治安条例了。逆溯删帖删到什么地步,也是个技术问题。不知道这里用的是什么语言,这些个功能能否简单地实现。 hard core的问题,很容易有共识,不会为此争吵。 (10776)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24, 2006 08:14AM 而要争吵,都是些意气用事的东西。意气用事一来,也就讲不清为什么了。 讲到参数感觉难,实际上不会难。不过是过几道滤波器罢了。与敏感词的技术也差不多。 国人的民主派多是从价值观上理解民主。这还很不够。还必须从技术上理解这些问题。因为具体解决问题不是靠理念而是要靠具体的技术。 具体地讲就是如何让机器识别吵架的问题。应该不难。遗憾的是这么些年,这么多的坛,都没有一个像样的技术的意见。令人汗颜。镜某的意见,第一是由技术能力的触发,第二是由这么多无意义的、可分为两派掐架的触发。如果不能通过从人格和修养上来杜绝骂架帖的话,从技术上走,也可能获得成功。就看本领了。甚至还可以申请专利。题目就叫论坛掐架灭火器技术。机械处理后,给出个提示来:本坛机械裁判认为这里进入了吵架状态,启动治安防暴措施1等等。还可以给出溯上删帖的信息根据治安防暴措施第N,此处删去口水帖N条等等的。 这时候,人之间的骂仗就会变成如何欺骗机器认定吵架的问题了。斑竹也有事情可以做了。 使用马甲,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值得称赞的。因为匿名性已经有了保障, (10763)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24, 2006 05:29AM 再披马甲,要增加议论成本。 左右派的论战,大约是个永恒的。禁止不是个办法。左右派没有必要相互攻击,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吵架的原因往往不在于观点的左右,而在于没有个像样的观点。比如愤青的言论,根本就够不上观点。 版主独裁说是陷斑竹于不义的做法。不可取。应该是机器独裁(=程序独裁)。这样就没有人有意见了。 别的坛里的例子也可拿来借鉴一下么。 (10761)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24, 2006 04:35AM 不过是要费些气力罢了。然后就可以写一篇论文《试论中文坛中吵架的模式》云云的就可以作出来了。 什么平均长度,平均响应时间,平均参战人数,平均参战帖数等等的都可以统计出来。 基本是用词的感觉引起的麻烦。还应该从技术上考虑这个问题。 (10755)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24, 2006 02:59AM 封、禁等词儿,天然就给人带来一种反抗的情绪。 维持秩序,一个办法是权威,一个方法是面子。对权威,读书人有种天然的反抗心。因此靠权威不是好办法。但是作为最终手段,又不能放弃。 权威不可轻易动用,面子人家不买账的时候,就需要人们用智慧了。投票说,显然是没有什么新意。因为投票的行为本身,往往就没有什么合理的保证。只有分析这种口号、口水帖的特征,从技术上把关,才能抑制住大量口水帖的现象。 这类提案最好不要由镜某这样的横扫之徒提出来,由大伙儿提出来最有分量。可惜,大伙永远是靠不住的,只有镜某出主意了。应该可以给出个描述口水帖特征的指标来。比如: 1)若干个ID,2)在比较集中的时间带内,3)有标题、少内容的帖跟帖。 当坛里有这样特征的现象出现时,就可以预警了。必要时可以切断跟帖,限制少内容的回帖,拉长跟帖的接受时间等等,通过这样的技术手段,就可以避免无意义的吵架现象了。 对象是人,就要有人吵架。对象是机器时,就没有人来吵了。剩下的,就是具体的问题了:多少个ID,多少个空帖,最低的内容量是多少等等的,解剖几个吵架的段子就可以有个大概的模式了,也就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摧毁口水仗了。 封是为了什么呢?总不能讲是为了过瘾吧?那么通过技术手段达到抑制吵架的方法,应该是个良策。并且也应该相信,有这个技量完成这个吵架抑制功能。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秋灭火有讲究
fpe 2010-7-10 05:36
春秋灭火有讲究 春秋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最为繁荣的时期。春秋大义,人事复杂,因为当时汉字非常简略(竹简木简写字不便),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成语和典故。有些大国的执政官员,在消防管理工作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宋国的乐喜(即子罕)、郑国的子产,以及鲁国的孔丘(即孔子)等,其中又以乐喜的火场应急管理颇为有效,这里稍加深入分析。 春秋时代, 气候温暖,人们安居,人货聚集,回禄偶顾。由于人们对于偶发的灾难缺乏长期的准备,因此往往措手不及,造成重大的损失。本文从鲁襄公九年发生在宋国都城的一场意外火灾,以及当时人们的对策来看我国古代的防火策略和灭火战术。黑体字的原文来源于《左传襄公九年》,翻译来源于李梦生的《左传译注》。由于原译者并不懂消防,笔者稍加改动并另加注释,以飨读者。 1, 九年,春,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伯氏司里 。鲁襄公九年春天,宋国首都发生天灾引发的大火。当时乐喜以司城(首都市长)任执政,派伯氏管辖城中街巷(公安部长)。 为什么大型火灾总是发生在冬春?因为我国的气候条件是冬天寒冷,气候干燥,木材在寒冷的季节受到空气的干燥作用,物性有所改变。具体说来,就是导热性减少,热量不易向内部传递,汇聚在木材表面的结果,就是更加易于着火,火势容易蔓延。其次,冬春仍然十分寒冷,需要动火取暖,有维持各种明火的需要,增加了日常的火灾风险。另外,由于冬季干旱少雨,水源不足,对于灭火工作十分不利。对比一下 1987 年大兴安岭大火的发生条件,就很容易理解鲁襄公九年发生的火灾气象条件了。 为何是天火,不是人类行动引发的火灾呢?我国古代用字十分讲究,人火曰火,天火曰灾。也就是说,人放的是火,就是小型的火(灾),而不知原因的火灾(如雷击,自燃,陨石撞击等),才可称为(天)灾。而且,我国古代灾字有三种写法,现在仍然使用的,是上盖下火,意思是室内的火灾;大自然造成的灾难,最常见的是水灾和(野)火灾,用上水下火来代表;而人类战争造成的灾难,如孙子兵法所鼓吹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则用哉字代表,甲骨文的写法是车上载戈,意思是兵灾。现在,后两者用法都并入第一种了。所以,鲁襄公九年的火灾,毫无疑问是上水下火,代表火灾原因不明,往往是气候造成的木材自燃现象。 乐喜,又名子罕,是宋国的司城。司城是一种职名,本来是职名是司空,因为国君宋武公的名字也叫司空,为了避讳,就把司空的官职名改为司城。司城(司空)是掌管工程的官职,为六卿之一,是当时的执政大臣。乐喜在当时不仅是一个贤德的人,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执政官员。 2, 火所未至,彻小屋,涂大屋; 火没有烧到的地方,拆除小屋,用泥涂大屋。 陈畚挶,具绠缶,备水器; 准备好运土的畚挶(就是今天的簸箕),配足汲水的绳索瓦罐,备齐盛水的用具。 量轻重,蓄水潦,积土涂; 估计各项工作的轻重安排人力,把水塘蓄满水,堆积用于阻火的泥土。 巡丈城,缮守备,表火道; 巡视城郭,修缮守卫工具,标明救火用的通道。 一般而言,火灾需要三要素(燃料,氧气和能量)来维持。现代灭火技术主要控制能量,而古代缺乏有效的投送手段,不能把灭火剂(水)投送到火场底部,因此只有依赖隔离燃料。古代主要靠叉子和耙子来隔离燃料,罗马消防队伍( Vigiles )甚至还配备攻城的工具(投石机, Projectile ) , 专门用来在火场推到围墙,为的是开辟防火间隔,让火焰因为缺乏燃料而熄灭。因为大屋拆除不划算,只能利用泥(防火阻燃材料)涂抹,防止火焰烧穿。这是《墨子》中的守城办法,乐喜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态度而已。 沙土可以用来灭火?不错,任何不会燃烧的物质都可以用来灭火。凡是不会燃烧的物质,遇到火焰都去汲取其中的热量,而不贡献热量。这样就可以得到冷却燃料的效果。燃烧一定要气化燃料,发生气相的反应,使用沙土,或者水源,都可以通过冷却燃料而阻断燃烧的过程,达到灭火的目的。就此而来,备土和备水的效果相同。那么为什么现代人不用沙土灭火呢?后处理太麻烦,没有用水那么方便。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投送的不便。在某些场合,如金属燃烧,化学品燃烧等,用沙土灭火仍然是一种合理的选项。 救火的主要方法是阻止火势蔓延,包括开火道和济濡帷幕覆盖未起火的建筑。春秋时期,建筑的规模不是很大(缺乏高层建筑),而且多用草木等可燃构件,一旦起火,很难施救。因此,阻止火势向毗邻建筑蔓延,不使灾情扩大,是灭火战术追求的首要目标。实现这个战术目标,主要方法有两条: 一是开火道,在已有灾的建筑与尚未起火的建筑之间,开出一条隔离带,把隔离带内的可燃物,包括一些小建筑清除掉。这就是现在采用的破拆法或隔离法。鲁哀公三年的火灾,为了保护哀公居住的宫殿,就在宫殿周围开出一条环行火道。预防火灾措施中的表火道,就是准备起火时开火道用的。可见,古人也在做灭火预案。 二是用济濡帷幕覆盖需要保护的建筑。济濡帷幕,就是用水浸湿帷幕一类的织物。鲁哀公三年的火灾,为了保护哀公居住的宫殿就采用这个方法,而且在实施时很有讲究,从可能起火的方向覆盖,由外到里,按顺序进行。美国现代野火的防止火灾蔓延到自家房屋,有时也用济濡帷幕,当然需要不停地供水,防止水分烧干,。 现代消防的表火道则是另一层意思。现代灭火实践,最忌讳的就是消防通道被占用,消防车无法接近火场,或者无法接近消防栓,消防队员干着急的局面。老子所说的无用之用,就是指紧急通道保持通畅,不作任何其他的用途,只为了在紧急是作临时的疏散通道。关键时候,无用的空间可以发挥最大的救人效果,关键在于事先的管理和思想上的认识了。衡阳大火中的消防队员损失,是因为救火延误,部分原因就在于消防通道的非法占用。 消防工作,真正用于灭火实战的时间,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时间,需要备战,这是典型的管理问题,需要统筹考虑。蓄水蓄土,都是为了在灭火时使用方便。巡城缮备,是为了在没有紧急情况下作物质的准备。 3, 使华臣具正徒,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 派遣华臣核定徒役人员,命令隧正调集郊外城堡的兵士入城供役,奔赴失火现场。 使华阅讨右官,官庀其司,向戌讨左,亦如之; 派遣华阅主管右师属官,令他们各司其职。派遣向戌主管左师属官,也要各尽其守。 使乐遄庀刑器,亦如之, 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备甲兵,庀武守; 派遣乐遄管好刑具,所属官也要各守其职。派遣皇郧命令校正疏散马匹,工正疏散战车,准备好衣甲兵器,守卫好武器库。 使西锄吾庀府守,令司宫巷伯儆宫,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盘庚于西门之外。 派遣西锄主管好府库藏物,命令司宫,巷伯加强宫内警戒,二师命令四乡的乡正祭祀神明,祝宗旨四城用马祭祀神明,在西门外祭祀盘庚。 春秋时,尚无专业的救火队伍,扑救火灾的工作主要由正徒和郊保来担任。 正徒,即徒役,专门供官府劳役的徒役。按《周礼》由地官司徒主管;郊保即徒卒,是郊外守卫小城堡的徒卒,由隧正主管。据郑玄注:王国百里之内为六卿,外为六遂,遂通隧,隧正是郊外的地方长官。宋国发生火灾时,乐喜命令司徒华臣率领正徒,隧正召集郊保赶赴火场救火。可见,这两支队伍是当时救火的主要力量。 正徒,可以说是比较专业的,因为地形熟;郊保,是半军事化的,是业余水平。正好和现在的做法相反。 这一段,说明了当时各种官员的职责。应急管理,就是要人人都能明确在紧急时刻的职责,让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包括逃生行动。由于古代应急管理与现代应急管理具有不可类比性(功能相似,内容不同),这里暂时略过,待时机合适时再作分析。我相信古代的应急管理也是符合现代原则与实践的,但读书不够,暂时无法深入,见谅。 有道是,防火有理论,灭火靠策略;战场备材料,火场需空间。战术未曾改,人事难旧观,应急多准备,火场少危险。
5251 次阅读|1 个评论
油井灭火说英雄
fpe 2010-5-2 05:00
油井灭火说英雄 最近墨西哥湾发生的石油平台事故,又一次向世人突出了能源生产中的危险。这里笔者想说的是一位油井灭火专家的传奇经历。 2004 年 8 月 7 日,美国传奇油井灭火专家雷德 阿代尔与世长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享年 89 岁,死后哀荣备至。他的事迹曾经被好莱坞拍成影片《地狱战士》,广为全世界观众所熟悉。 在 50 多年间,阿代尔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世界各地最险恶的油井大火现场,并因扑灭了 3000 多场油井大火享誉世界。阿代尔生前曾表示,他最引以为豪的是 1962 年在阿尔及利亚扑灭了加什 图依尔天然气大火。这场火灾共燃烧了 167 天,冲天火柱高达 240 米,至今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火势。 阿代尔的另一大功绩是在 1991 年海湾战争结束后,为扑灭科威特油井大火提供指导。阿代尔带领来自多个国家的 27 支灭火队伍,在 9 个月内成功拯救了 732 口燃烧的科威特油井。 阿代尔还对消防技术进行了大胆变革。他在全世界首次采用潜水设施成功扑灭海上油井大火,还将炸药、水炮、推土机、探钻泥浆和混凝土等广泛应用于救火实践。 1915 年 6 月 18 日,保罗 N 雷德 阿代尔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市。家里共有五儿三女,父亲是个铁匠。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影响到美国经济,但一个普通的十口之家要生存的确是件易事。出于家庭原因,阿代尔上到高一就不得不离开学校,闯入社会。他干过不少工作。 1936 年,他进入了南太平洋铁路公司,总算稳定了下来。此时的阿代尔以为自己不过就是个普通的蓝领,靠力气吃饭。 1938 年,雷德被奥迪斯压力控制公司( OtisPressureControlCompany )雇用。第一份与石油有关的工作,让他开始与油田解下不解之缘。雷德在油田做着零活儿,开始对油田火灾产生极大的兴趣。七年后后,他已经积累下相当丰富的经验。当时正值第二此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雷德却应征入伍了。谁都说不清,这段经历是让他缩短了与成功之间的距离,还是延长了这段距离。只能说,粗糙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后来,很多人都说, 爱他是因为他够粗犷 。 不仅如此,雷德被编入第 139 排爆中队,增加了他应付爆炸及燃物的知识和经验。期间,雷德有着不错的表现,从普通士兵升到上士的阶位。复员回到家乡, MyronKinley ,一家原油开采和控制喷火的先锋公司,成为了他新的发展天地。雷德继续踏踏实实地在那里工作,扑灭油田随时出现的火灾,严格地控制出油的喷火 直到他 45 岁。 1959 年,阿代尔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专业灭火公司 红色阿代尔 ( RedAdair )。公司因所有员工都用红色制服和设备著称,人们也更愿意称呼他 雷德 阿代尔 。 油井灭火是非常有技术性的活。首先,油井灭火需要技能,灭火者需要熟悉阀门位置,灭火的最后一步就是关上阀门,保证业主不会面临一座死亡的油井;其次,油井灭火需要设备,大功率喷水机,大马力风扇,防辐射工作服等都是非常专业的设备。第三,油井灭火需要口碑(或信誉)。油井火头里燃烧的不仅仅是油和气,还是无数的钞票。那些油田经纪人,跟在阿代尔的后面递空白支票,随便填,只要你能够及时灭火。当然,懂行的阿代尔不会随便填,这样做会没有口碑,而口碑是干高技术服务,咨询和顾问业的根本和基础。没有口碑,是不能在服务业长久的,阿代尔深知这一原理,对公共事业大量捐助,因此公共形象非常好,多次获得总统的奖章,三次被总统写信称赞为美国英雄。 工作中,阿代尔几乎从不犯错误。从事危险工作的最大成功是在九死一生之后,自然死亡。生活中,阿代尔也从未表现出对任何事情的恐惧。他曾和人开玩笑说,他和魔鬼达成了一个协议,魔鬼答应在地狱给他安排一个带有空调的房间,他则同意不把那里的火灭掉。 不知何故,阿代尔曾经到过台湾,受到老蒋的款待,把老蒋送的家具当宝贝藏在家里,也算人生多阅历的见证。 阿代尔带领的队伍扑灭了北海油田大火(阿尔法石油钻井平台大火),一个月工作的报酬是一亿美金。他的事业,是搞服务和咨询的专业服务的典范和样板。不过,他退休之后,其手下 Coots 和 Boots 又另起炉灶办公司,已经没有阿代尔的传奇色彩了。事实上,阿代尔的老师 金利,才真正是油井灭火领域的开创者和先驱,也没有阿代尔的机会好。所以,一个人是否成功,取决于个人的天赋,个人对机会的把握和时代的需要,关键是最后一项。 有道是,美国英雄阿代尔,油井大火显神威,注意形象保口碑,一生荣耀后人推 。
个人分类: 特种消防|5644 次阅读|2 个评论
灭火器的种类及常见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
yaoronggui 2010-3-11 13:20
一、实验室常用的灭火器及其适用范围 ? 灭火器类型 药液成分 适用范围 酸碱式 H 2 SO 4 和 NaHCO 3 非油类和电器失火的一般初起火灾 泡沫灭火器 Al 2 (SO 4 ) 3 和 NaHCO 3 适用于油类起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 液态 CO 2 适用于扑灭电器设备、小范围油类及忌水的化学物品的失火。 四氧化碳灭火器 液态 CCl 4 适用于扑灭电器设备、小范围的汽油丙酮等失火不能用于扑灭活泼金属钾、钠的失火因, CCl 4 会强烈分解,甚至爆炸。电石、 CS 2 的失火,也不能使用它,因为会产生光气一类的毒气 干粉灭火器 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等盐类物质 与适量的润滑剂和防潮剂, 扑救油类、可燃性气体、电器设备、精密仪器、图书文件和遇水易烧物品的初起火灾 二、灭火器的种类及常见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 灭火器是一种可由人力移动的轻便灭火器具,它能在其内部压力作用下,将所充装的灭火剂喷出,用来扑救火灾。灭火器种类繁多,其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只有正确选择灭火器的类型类型,才能有效地扑救不同种类的火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将灭火器分为手提式灭火器(总重量不大于20kg)和车推式灭火器(总重量不大于40kg以上)。下面就人们经常见到和接触到手提式灭火器的分类、适用及使用方法作一直简要的介绍。灭火器的种类消防器材使用方法: ( 一)灭火器按充装的灭火剂可分为五类 1.干粉类的灭火器。充装的灭火剂主要有两种,即碳酸氢钠和磷酸铵盐灭火剂。 2.二氧化碳灭火器。 3.泡沫型灭火器。 4.水型灭火器。 5.卤代烷型灭火器(俗称1211灭火器和1301灭火器) (二)灭火器按驱动灭火器的压力型式可分为三类 1.化学反应式灭火器:灭火剂由灭火器内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压力驱动的灭火器。 2.贮气式灭火器:灭火剂由灭火器上的贮气瓶释放的压缩气体的或液化气体的压力驱动的灭火器。 3.贮压式灭火器:灭火剂由灭火器同一容器内的压缩气体或灭火蒸气的压力驱动的灭火器。 目前上海地区主要采用贮压式灭火器,其它两种方式已经淘汰。 (三)、火灾的种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纸张;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性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等; C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丙烷、乙炔、氢气;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 E类火灾:指电器火灾。 (四)、不同类型的火灾灭火器的选择 1.干粉类的灭火器。又分碳酸氢钠和磷酸铵盐灭火剂。碳酸氢钠灭火剂用于扑救B、C类火灾;磷酸铵盐灭火剂用于扑救A、B、C、E类火灾。 2.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扑救B、C、E类火灾。 3.泡沫型灭火器。用于扑救A、B类火灾。 4.水型灭火器。用于扑救A类火灾。 5.卤代烷型灭火器。扑救A、B、C、E类火灾。 (五)、常见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常用的手提式灭火器有三种: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手提式卤代型灭火器,其中卤代型灭火器由于对环境保护有影响,已不提倡使用。 目前上海市场上的灭火器多为贮压式灭火器,因此在使用方法上大体相同。 1、 不能颠倒使用; 2、 占据火势上风或侧上风方向; 3、 保持适当距离,(一般4-5米,干粉2-3米); 4、 拔去保险销,一手握住开启压把,另一手紧握喷枪,用力捏紧开启压把; 5、 对准火焰根部喷射;由远及近,水平喷射; 6、 火焰未灭,不轻易放松压把; 注意: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时, 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线管, 防止手被冻伤。 (六)、常见灭火器标志的识别 灭火器铭牌常贴在筒身上或印刷在筒身上,并应有下列内容,在使用前应详细阅读。 1灭火器的名称、型号和灭火剂类型。 2.灭火器的灭火种类和灭火级别。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不适应的灭火种类,其用途代码符号是被红线划过去的。 3灭火器的使用温度范围。 4.灭火器驱动器气体名称和数量。 5.灭火器生产许可证编号或认可标记。 6.生产日期、制造厂家名称. PS: 一、二氧化碳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 法 1、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是什么? 二氧化碳灭火剂是一种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灭火剂,价格低廉,获取、制备容易,其主要依靠窒息作用和部分冷却作用灭火。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密度,约为空气的1.5倍。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因而,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仪器仪表、600伏以下电气设备及油类的初起火灾。在使用时,应首先将灭火器提到起火地点,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一只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启闭阀的压把。对没有喷射软管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把喇叭筒往上扳7090度。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接管,防止手被冻伤。在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在室外使用的,应选择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的,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 2、干粉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是什么? 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是用于灭火的干燥且易于流动的微细粉末,由具有灭火效能的无机盐和少量的添加剂经干燥、粉碎、混合而成微细固体粉末组成。它是一种在消防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灭火剂,且主要用于灭火器中。除扑救金属火灾的专用干粉化学灭火剂外,干粉灭火剂一般分为BC干粉灭火剂和ABC干粉两大类。如碳酸氢钠干粉、改性钠盐干粉、钾盐干粉、磷酸二氢铵干粉、磷酸氢二铵干粉、磷酸干粉和氨基干粉灭火剂等。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在加压气体作用下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灭火:一是靠干粉中的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使燃烧的链反应中断而灭火;二是靠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 干粉灭火器最常用的开启方法为压把法,将灭火器提到距火源适当距离后,先上下颠倒几次,使筒内的干粉松动,然后让喷嘴对准燃烧最猛烈处,拔去保险销,压下压把,灭火剂便会喷出灭火。另外还可用旋转法。开启干粉灭火棒时,左手握住其中部,将喷嘴对准火焰根部,右手拔掉保险卡,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启旋钮,打开贮气瓶,滞时1-4秒,干粉便会喷出灭火。 二、干粉灭火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1、干粉灭火器灭火原理 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是用于灭火的干燥且易于流动的微细粉末,由具有灭火效能的无机盐和少量的添加剂经干燥、粉碎、混合而成微细固体粉末组成。它是一种在消防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灭火剂,且主要用于灭火器中。除扑救金属火灾的专用干粉化学灭火剂外,干粉灭火剂一般分为 BC 干粉灭火剂和 ABC 干粉两大类。如碳酸氢钠干粉、改性钠盐干粉、钾盐干粉、磷酸二氢铵干粉、磷酸氢二铵干粉、磷酸干粉和氨基干粉灭火剂等。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在加压气体作用下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灭火:一是 * 干粉中的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使燃烧的链反应中断而灭火;二是 * 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 干粉储压式灭火器(手提式)是以氮气为动力,将筒体内干粉压出。适宜于扑救石油产品、油漆、有机溶剂火灾。它能抑制燃烧的连锁反映而灭火。也适宜于扑灭液体、气体、电气火灾(干粉有 5 万伏以上的电绝缘性能)。有的还能扑救固体火灾。 干粉灭火器不能扑救轻金属燃烧的火灾。 2、干粉灭火器的选用 (1). 灭火器的型号 我国灭火器的型号是按照《消防产品型号编制方法》的规定编制的。它由类、组、特征代号及主要参数几部分组成。类、组、特征代号用大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主要参数代表灭火器的充装量,用阿拉伯字母表示。阿拉伯数字代表灭火剂重量或容积,一般单位为每千克或升。 一般编在型号首位,是灭火器本身的代号。通常用 M 表示。 灭火剂代号 编在型号第二位: P 泡沫灭火剂,酸碱灭火剂; F 干粉灭火剂; T 二氧化碳灭火剂; Y1211 灭火剂; SQ 清水灭火剂。 形式号 编在型号中的第三位,是各类灭火器结构特征的代号。目前我国灭火器的结构特征有手提式(包括手轮式)、推车式、鸭嘴式、舟车式、背负式五种,其中型号分别用 S 、 T 、 Z 、 Z 、 B MFZ 、 MFZL 型手提贮压式干粉灭火器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灭火效率高、灭火迅速等特点。内装的干粉灭火剂具有电绝缘性能好、不易受潮变质、便于保管等优点,使用的驱动气体无毒、无味、喷射后对人体无伤害。灭火器瓶头阀上装有压力表,具有显示内部压力的作用,便于检查和维修。 MFZ 型为碳酸氢钠灭火剂,适用于扑灭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及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 MFZL 型为磷酸铵盐灭火剂,适用于扑灭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及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 MFZ 、 MFZL 型干粉灭火器可广泛应用于油田、油库、工厂、商店、配电室等场所。 规格: MFZ(L)1 、 MFZ(L)2 、 MFZ(L)3 、 MFZ(L)4 、 MFZ(L)5 、 MFZ(L)6 、 MFZ(L)8 等 (2). 灭火器如何识别状态 ? 如指针到绿色、黄色、红色段各表示什么?怎么样是可用的? 灭火器上有一圆型压力指示表盘,一般分为红绿黄三个区域: a. 指针在绿色位置时表明压力正常( 1.2 左右),可以正常使用 . ; (本站推车式的充装气体压力铭牌上标注也为 1.2Mpa ) b 指在黄色时表示灭火器内部工作压力已超过正常压力范围。 (达到 2.5 )过高,表示灭火器内的干粉压力过大 , 可以喷出干粉,但可能会造成喷射时间减少或有爆破、爆炸的危险。这样状态的灭火器,最好也拿到正规的消防器材店重新充装干粉。 c. 指在红色时表明已开启过或压力过低或没气压,不能正常使用,灭火器内干粉压力小 , 不能喷出 . 已经失效。若没有开启过的失效主要是因为里面的药粉自然分解或灭火器本身漏气造成的 . 这时应该到正规的消防器材店重新充装干粉。 所以要经常检查压力表,及时更换填充物。 (3). 灭火器的选用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适宜扑灭油类、可燃气体、电器设备等初起火灾 (泡沫灭火器适宜扑灭油类及一般物质的初起火灾 二氧化碳灭火器适宜扑灭精密仪器、电子设备以及 600 伏以下的电器初起火灾 1211 灭火器适宜扑灭油类、仪器及文物档案等贵重物品的初起火灾 ) 三、干粉灭火器最常用的开启方法及注意事项 干粉灭火器最常用的开启方法为压把法 , 将灭火器提到距火源适当距离后,先上下颠倒几次,使筒内的干粉松动,然后让喷嘴对准燃烧最猛烈处,拔去保险销,压下压把,灭火剂便会喷出灭火。另外还可用旋转法。开启干粉灭火棒时,左手握住其中部,将喷嘴对准火焰根部,右手拔掉保险卡,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启旋钮,打开贮气瓶,滞时 1-4 秒,干粉便会喷出浓云般的粉雾灭火。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在操作灭火时,要注意保持灭火器正立状态,并将干粉射流喷向燃烧的火焰根部。在室外使用时,要注意站在上风向喷射,并随着射程缩短,要逐渐接近燃烧区,以提高灭火效率。 灭火时要接近火焰喷射;干粉喷射时间短,喷射前要选择好喷射目标,由于干粉容易飘散,,不宜逆风喷射。 扑灭地面油火时,要采取平射姿势,左右摆动胶管,由远及近,快速推进。 四、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 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上下颠倒摇晃两次,一手握瓶颈,一手拔插销,平托起瓶,手握住橡皮管前部的铁环处,距离火根 2-3 米处对准呈扇形喷射。注意事项:在室外使用时要注意风向,只能顺风或者侧风使用;复燃率较高,安全起见可以熄火后泼水以确保火已熄灭;由于干粉的腐蚀性较强,贵重电器、精密仪器起火要慎用,以免造成损失,同时要注意不要喷到人体造成腐蚀。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在距燃烧物 5m 左右处开启,具体方法是:先撕掉小铅块,拔出保险销,然后一手压下压把后提起灭火器;另一手握住喷嘴,将干粉射流喷向燃烧区即可。 灭火时,可手提或肩扛灭火器快速奔赴火场,在距燃烧处 5 米左右,放下灭火器。如在室外,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使用的干粉灭火器若是外挂式储压式的,操作者应一手紧握喷枪、另一手提起储气瓶上的开启提环。如果储气瓶的开启是手轮式的,则向逆时针方向旋开,并旋到最高位置,随即提起灭火器。当干粉喷出后,迅速对准火焰的根部扫射。使用的干粉灭火器若是内置式储气瓶的或者是储压式的,操作者应先将开启把上的保险销拔下,然后握住喷射软管前端喷嘴部,另一只手将开启压把压下,打开灭火器进行灭火。有喷射软管的灭火器或储压式灭火器在使用时,一手应始终压下压把,不能放开,否则会中断喷射。 干粉灭火器扑救可燃、易燃液体火灾时,应对准火焰要部扫射,如果被扑救的液体火灾呈流淌燃烧时,应对准火焰根部由近而远,并左右扫射,直至把火焰全部扑灭。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使用者应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晃动扫射,使喷射出的干粉流覆盖整个容器开口表面;当火焰被赶出容器时,使用者仍应继续喷射,直至将火焰全部扑灭。在扑救容器内可燃液体火灾时,应注意不能将喷嘴直接对准液面喷射,防止喷流的冲击力使可燃液体溅出而扩大火势,造成灭火困难。如果当可燃液体在金属容器中燃烧时间过长,容器的壁温已高于扑 救可燃液体的自燃点,此时极易造成灭火后再复燃的现象,若与泡沫类灭火器联用,则灭火效果更佳。 使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扑救固体可燃物火灾时,应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喷射,并上下、左右扫射。如条件许可,使用者可提着灭火器沿着燃烧物的四周边走边喷,使干粉灭火剂均匀地喷在燃烧物的表面,直至将火焰全部扑灭。 五、推车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法 灭火时一般由二个操作,先将灭火器快速推或拉到火场,在距燃烧处 10 米左右停下,一人快速放开喷射软管并展直,紧握喷枪,拔出保险销,对准燃烧处;另一个则快速打开灭火器阀门或开启扳直阀门手柄,(我站为向上拉起阀门拉杆,手柄式)对准火焰根部,使粉雾横扫重点火焰,注意切断火源,控制火焰窜回,由近及远向前推进灭火。 推车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与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相同。 六、 干粉灭火器的禁忌 干粉灭火器为什么不能灭金属燃烧 ? 干粉灭火器是 NaHCO 3 ,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 能燃烧的金属一般比较活泼 , 如钾 , 钙 , 钠镁等 , 这些金属都能在 CO 2 中燃烧 , 会燃烧更剧烈 . 活泼金属,如钠、钾等都可以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其燃烧生成物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超氧化钾也可以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所以金属着火不能用干粉灭火器,只能用沙子盖灭。 能谈得上燃烧的一般就是活泼金属了,别的金属可能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空气中燃烧,不太容易。 七、泡沫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的区别 干粉 B 类或电火(即 E 类,或美国之 C 类)可使用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主要为两类: BC 粉是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钾粉末,以二氧化碳或氮气推动。粉末能吸收火的热力,令燃烧的化学反应无法继续。部分粉末亦可稍为抑制化学反应进行。粉末可令火势暂停漫延,但未必足以压灭火。因此通常会与泡沫一同使用。 ABC 粉是硫化氨或磷化氨。除了能压制火外,更会溶解成一层黏膜,阻隔燃烧表面与气体的热力传送。因此对 A 类火亦有效。 ABC 粉是对付多种火最佳的选择。但对付立体的 A 类火,则以水或泡沫较为有效。 这两类粉剂皆可用在电火之上。但其腐蚀性很可能令设备无法修复。 泡沬 泡沬常被用在 B 类火之上,亦可用在 A 类火。通常泡沫灭火剂是水加入泡沫剂,令泡沫能浮在燃烧中的液体之上,隔绝火及燃烧表面。普通泡沫可用在非极化燃料如汽油之上,但用在极化液体如酒精或甘油则可能会过快分解而失效。储存大量极化易燃液体的地方要使用特别之酒精泡沬。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CO 2 )可用在 B 类, C 及 E 类火上。作用是把空气排挤,令火失去氧气熄灭。因为二氧化碳是气体不会残留,因此用于电火可避免损坏设备。(二氧化碳用在 A 类火上是可行的,但必须长时间使用,手提灭火器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剂量。)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喷喉顶部通常为一筒状。由于二氧化碳储存在灭火器时是十分低温,使用时要小心避免接触,以免引起冻伤。因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时,会减少火场及燃烧物品的氧气量,所以在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下使用二氧化碳灭火,会影响呼吸,不适合长时间使用,使用后必须尽快离开现场。
个人分类: 教学拾遗|12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灭火”的验方、偏方:
billzhenxing 2009-10-27 15:03
1)肝火 患者目赤肿痛、口苦咽干、头胀面热、烦躁易怒、寝食不安 取菊花30克,猪肝1块。煮熟,吃肝饮汤。也可用鲜芹菜适量,洗净后捣烂挤汁,每次服3--4汤匙,每日3次。 2)心火 患者心烦、口渴、面赤、胸内闷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用莲子(不去芯)30克、栀子15克(用布包)。水煎煮,加冰糖适量,吃莲子喝汤。 3)胃火 患者胃口灼热、烦渴、喜冷饮、口臭、牙龈肿痛等。 取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药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4)肺火 患者咳嗽、痰稠色黄、咽痛、鼻燥、口渴欲饮。 用川贝母10克(捣碎)、梨2个(削皮切块)。放砂锅内,加冰糖少许,清水适量,慢火炖1小时服食。或用鲜藕适量。洗净榨汁,每250毫升藕加水50毫升,蜂蜜调匀,当日服完,连服数天。 5)肾火 患者颧红唇赤、潮热盗汗、腰脊酸软、多梦遗精。 取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猪肾1对。砂锅煮熟,食肾喝汤。 爱心提示:以上介绍用方,请务必咨询当地正规中医医院,结合自身生理特点和不同的病理变化,辨证选择使用。 转自:http://hi.baidu.com/carrie_yi/blog/item/687d81084ca11bd862d98601.html
个人分类: 中医中药|2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纳米材料来防火
fpe 2009-9-27 12:04
纳米材料来防火 2007 年中, NASA 出版了一份关于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火性能研究的研究报告。在化学手段阻火不流行(因为淘汰哈龙的运动,导致全社会草木皆兵。谁也不希望投入化学产品的研究,被更严格的环保标准淘汰。)的今天,关注这一研究趋势就有特殊的意义。笔者虽有一定的传热计算的基础,仍然颇觉艰难地阅读一遍,剔除公式,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看这项研究对未来社会安全的影响。 由有机聚合物组成的复合材料通常添加少量的无机硅化铝来改变很多机械和物理特性。 从这一观点出发,在尼龙(杜邦化学品)中添加一种 MMT 陶土材料,形成一种纳米复合材料。该材料由于陶土微粒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而独特。这一项研究,就是为了确定陶土添加量以及厚度对物质可燃性的影响。 NIST 的前期基础研究已经发现,添加物不会改变物质的放热量,但会改变物质的放热曲线。 本来纯尼龙材料燃烧是一条非常尖峰的曲线(在消防工程师看来,能量集中释放,非常危险),添加陶土以后,曲线平缓,时间加长,曲线下的总放热量不变。 伟大的田长霖教授生前一直推行纳米研究(当时他是美国克林顿政府的科技政策顾问,需要科技决策)。所谓纳米研究,据笔者的有限理解,就是改变分子的空间结构,形成一种新型材料,具有某种特殊的物性,以带来新的用途。例如,金刚石与石墨同为碳,但两者的物理性能是相差很大的。纳米材料,最大的特色是导电性和导热性的改变,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在这里,消防研究者是利用物质的导热性能,以期使用少量添加剂带来更大的传热性能改变,相应地改变了物质的燃烧性能。 使用纳米材料,会导致点火延迟。按照笔者的经验,点火与表面的传热密切相关。在同样的热量输入的情况下,向后方(物质的深处)损失越多,点火会延迟。所以物质的导热性越大,点火也越困难。用火柴点不着铁钉,固然是能量不够,更重要的是局部热损失导致能量不足。如果是用火柴点铁粉,最好还是在特定的保护下进行操作,小心失火,当心爆炸。 使用纳米材料,会导致蔓延加速。这一推论,表面上与点火是矛盾的,因为蔓延就是连续的点火现象,点火困难,为什么蔓延会容易?因为能量是一定的,损失的热量虽然不会有助本地的点火,但有助于邻处的能量积累,所以在蔓延的情况下,损失的能量被别处利用了。 使用纳米材料,关键是导致能量的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分布。如何操纵物性的改变,完成一定条件下的阻火要求,是我们消防工程师的任务。这一研究成果,最大的可能应用在于消防服的改进。消防服的设计,是在保证舒适性的前提下,增加阻火性能。性能的增加,一定是有限的,对此需要仔细研究,考量。 关于这项研究的一则轶闻是:三位消防工程系的中国学生碰头到一起。甲说,使用别人的计算传热程序,一接近终点就当掉(无法收敛,或产生没有物理意义的结果)。乙说,燃烧接近终点时,边界条件发生变化,会形成一个放热的尖峰。丙说,那我知道啦,因为放热增加,计算化学反应的步长(单位时间)要减小,否则计算发散。后两者都是运用了经验和常识,但没有第一个人的问题,发挥不了作用。学问需切磋以自明也。您瞧,三个臭皮匠,有时还是赛过诸葛亮的。 有道是,纳米材料变物性,改变换热抗燃烧。化学不行赖物理,个人不足靠讨论。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6639 次阅读|3 个评论
电站失火有影响
热度 1 fpe 2009-9-17 20:54
成都变电站失火事件之启示 成都机场变电站失火事件,过去一个月了。笔者消防工程师,喜欢琢磨灾难的影响。从这一事故中,笔者得到如下粗略的启示(网上没有细节,无法深入分析火灾的原因和过程)。 事件经过 2009 年 8 月 11 日上午 10 点 14 分成都双流机场因大面积停电导致机场被迫部分关闭。至 14 时 59 分全面恢复送电,此次停电持续时间长达 4 个多小时。此次停电事故主要是因为双流机场 110 千伏民航变电站 10 千伏分段 930 开关着火, 10 千伏 1 、 2 段母线负荷失去,造成民航站 10 千伏侧失电所导致的。事故造成双流机场被迫部分关闭,所有起飞的飞机暂停,备用电源只能维持降落的飞机。 电站设计有误 通常变电站的安全设计,是美国消防标准 NFPA850 (火电站)和 NFPA851 (水电站)的规范内容,核心都是保障电源的可靠性。冗余供电和 4 小时防火隔离是起码的要求。这一次变电站起火事故,一次失火事故就拖垮了整个国际机场,显示该电站的设计 / 施工有缺陷。 紧急处理有错 110 千伏民航变电站线路及变电站属于双流机场产权,由双流机场自行建设及运行维护。事故发生后,该站没有能够及时向当地调度部门汇报事故情况,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调度监测到电力变化后打电话询问才得知事故情况。这表明紧急处理预案有缺陷,也表明电力自动化程度不高,不能及时诊断和报警。我国重视硬件,轻视软件的传统认识有很大的影响。 美国消防咨询业的领头羊(休斯合伙人公司)的领导曾经分析了世界各国建筑业的设计成本占总投资的比例,英美 40% ,日本 30% ,新加坡台湾 20% ,印度 10% ,中国 5% ,所以该公司在中国没有分支。比例越高,说明规范越多,越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中国目前正在大力开发核电,相信会对国内的可靠工程和咨询业带来很大的促进。 变电站灭火系统开发 2005 年 5 越 15 日,莫斯科变电站发生爆炸和火灾事故; 2005 年 6 月 13 日广州石牌变电站爆炸; 2005 年 6 月 7 日重庆桥南变电站发生火灾,浓浓闹腾的毒烟很快就将方圆两公里笼罩了; 2006 年 8 月 5 日广州天河一小区变电站发生爆炸; 2007 年 11 月 12 日,三亚变电站起火爆炸事故;加上这一事故,凸显国内变电站安全的困境。美国变电站事故通常是因为寿命到期( 30 年以上),国内则很少是因为老化造成的事故,与零部件的安全性有关(笔者观察,暂时缺乏数据)。 变电站火灾的自动保护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首先是能量的集中和带电的火灾(消防领域通称 C 类火灾);其次是燃料特殊,变压器油高温且可燃,不易用水扑灭。停电后用大水冲洗,但损失已经造成了,不再是设计灭火系统的目的。目前,美国只有少数厂商开发(见附录网址),成本不菲。 变电站灭火系统设计的关键是可靠火检和迅速动作(主要是抽出变压器油到安全容器),防止火灾蔓延扩大。所有灭火系统,速度是关键。越早动作的系统,使用的灭火剂量少,灭火的概率高,成功的可能性高。当然,动作太快,有可能是误动作,因此对火检的要求比较高,不能误动作。 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各国的应对哲学有很大的不同。国内有一条很重要的思想是上超高压线路(这是垄断型企业活动的结果),通过高电压大设备来避免电力在长途输运中的损失。当年爱迪生的思想却是把发电机靠近用户,即所谓的分散式发电系统,如今天的燃料电池,新能源产业要求分散布置,节约输运能耗。国内的这种设计思想带来很大的安全性问题,能量一旦集中布置了,风险就增加了,大功率变电站靠近民居,又带来了扰民问题,国内网上对变电站的议论,都是针对变电站的环境,噪声和爆炸风险。这样变压器的安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想来国内厂家也在作这方面的研究,但快速动作保护的成本一直降不下来。 笔者在这一危机中看到了机会,就是特种设备的灭火保护问题。中国努力成为制造业大国,设备安全性不可不察也。有道是,电站嗡嗡惹人嫌,燃烧烈烈令人怕;节能哲学大大大,灭火保护贵贵贵。 后记: 正如美国政府把每一次飓风行动的逃生组织活动都当作一次群体逃生演习,每一场事故都会为国内的安全事业带来某些改进。能否吸取教训,取决于当事者和旁观者的专业眼光和责任心。笔者等待了一个月,并没有得到更详细的公开资料,国内的问责制就是那么讨厌(谁敢公开资料呢?)。问责制严重阻碍了资料的分享和教训的总结,结果就是全社会的浑浑噩噩,缺乏对灾难的警醒和体察。没有真实的现场报告,网上大多数人的议论(包括本文),都是放空炮。痛哉斯言。 附录: 某电站火灾录像 http://blog.yntv.cn/html/64/31664-23671.html 美国的变电站灭火保护企业 http://www.transproco.com/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4624 次阅读|3 个评论
防火公交靠什么
fpe 2009-9-17 06:10
防火公交靠什么 最近,饱受公交爆燃损失的国内公交系统得到一份安慰剂,世界第一的防火型公交车诞生在成都。从 6 月 5 日的张云良纵火事件到 9 月 4 日的防火型公交通过检验,速度惊人,令人诧异。国内的科研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用如此低廉的成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开发如此复杂的灭火系统了吗?实在令我们消防工作者汗颜。 公交火灾很难灭火,原因在于通常公交车是发动机造成的,发动机运行时温度很高,因此灭火有很大的难度。发动机的灭火技术,通常是航空发动机灭火技术的简化版(特别是火检报警部分),为了保障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灭火系统的成本接近发动机的成本,但为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任务连续性,特种机械设备灭火系统的灭火代价是非常高昂的。例如,加拿大冻土地带的大型挖掘机,一年只能工作几个月,一台坏了还没有备件,必须返场重修,所以灭火系统非常重要。还有高温场合的装卸车,都是特种车辆,工作环境恶劣,没有备份,所以需要安装灭火系统。 所以全世界公交车辆是没有安装灭火系统的,最多配备的是灭火器,利用人的能动性,主动寻找火源,有的放矢,扑灭小火,逃生是更重要的需要仔细考虑的环节。成都防火型公交车的设计目标是 6.5 纵火的车厢火灾,使用的低压细水雾技术,这种技术发展史上是没有前例的,可以说世界第一。问题在于,公交纵火的概率是多少?该灭火系统不管发动机火灾(管不了, NIST 的实验表明,虽然水的气化潜热大,但为了全部发挥出来,必须机械雾化,即便如此,对于几角旮旯的火苗,细水雾束手无策。不过,如果空间能够密封,如船舶的发动机室,细水雾技术占领了一定的市场。),所以还需要令配一套发动机灭火系统,是否值得?安全问题是相互耦合的,即所谓的水桶理论,最短的板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能。使用细水雾是为了节水,但压力高导致设备复杂,成本不菲。没有高压的细水雾系统,在灭火效率方面有牺牲,不易扑灭小火(细水雾是模拟气体灭火剂工作的,如果粒子过大,就不能像气体难以通过扩散进入火焰,所以对小火很无奈)。不管添加剂是什么,细水雾的主要成分是水(所以大家都号称是环保型的,水当然很环保了),其最大的缺点是怕冻。汽车冷却水箱里有抗冻剂,而当前流行的抗冻剂是可燃的。所以用水做灭火剂的系统并不便宜。 细水雾是一种比较时髦的灭火技术,通常比气体灭火价格高一倍以上。国内有很多对低压系统的研究,就是为了避免高压容器带来的成本问题。如果能够灭火,当然是了不起的进步,笔者毫不怀疑该技术能够控制火灾,延长安全逃生时间,但对该系统能够灭火表示怀疑,因为公交车辆无法密封,因此灭火剂使用量不小。公交车每天驮着水箱到处跑,其额外的安全成本也不小。最后的问题在于,针对如此小的概率事件,配备无法保证灭火的系统,其收效是很难说的。就当安慰剂,吓阻一下那些亡命之徒也好?也许本来的目的就是如此。但愿防火型公交在成都的使用效果好,全国各地自愿引进,那才是对世界消防技术的重大革命呢。 原新闻出处: http://news.sina.com.cn/c/p/2009-09-04/100318580525.shtml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5344 次阅读|4 个评论
“救火”还是“灭火”?
陈龙珠 2009-5-2 20:11
救人,可以理解为采取有效措施使身处危险状态的人转为平安。 可人们在发生火警时会脱口而出的救火,该咋解释呢?
个人分类: 陈词滥调|481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1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