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Danbury Ridgebury Hills 社区附近的大树
黄安年 2011-10-7 22:09
Danbury Ridgebury Hills 社区附近的大树
Danbury Ridgebury Hills 社区附近的大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0 月 7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在我们所住的 Danbury Ridgebury Hills 社区附近周边地区 , 像下面照片中所见的大树比比皆是 , 树种本身算不上什么特别 , 只是随处可见这样的大树不能不叹服这里的绿化覆盖率 , 其实在康州的许许多多城镇都类似如此情况。许多 House 为树林所掩盖,公路两边是树丛隔离带,地方公路蜿蜒穿行在树林丛中 , 家家户户门口通公路,这样的绿化在北京近郊地区已经很少见, 或者虽然成片绿化但属于封山育林地区 , 少有普通民众居住的现代化设备齐全的住宅区。 照片 21 张是近日即时拍摄的。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2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光回转——社区科普印象
hujunping 2011-9-21 13:37
时光回转——社区科普印象
继上篇博文《 晒晒社区科普的益民体现》后,武夷山老师提出 建议,要多到基层一线实地调研。这是很好的建议。想起习副主席前两天去的 朝阳区茉藜园社区,我也曾在一年半前去看过,而且当时拍下了照片。过去了这么久,想必这个社区现在又有了新的气象了吧。 让时间回转,那天是2010年4月6日。 1.曾经的地下室,也能成为传播科学知识的新天地 2. 节约水资源吧!淡水资源看起来是那么地“少众”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图示下面的文字说明出现错误,应该是2.6%-3%) 3. 污水处理系统需要讲解员的帮助才能看明白 4. 花枝招展的水龙头,它们是节水的好帮手 5. “拿来主义”,共享别处闲置的科教展品 6. 足下生花,有趣的电子设施
个人分类: 生态之切|2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晒晒社区科普的益民体现
热度 2 hujunping 2011-9-21 00:17
晒晒社区科普的益民体现 社区工作应该以社区居民是否需要和满意作为重要的衡量标杆。社区科普作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样遵循这一原则。 9 月 18 日 ,习近平副主席在参观了朝阳区茉藜园社区后,指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根基也在社区。(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096/n10225918/13307578.html )那么,要落实“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究竟如何来体现益民的效果呢? 理论思辩固然重要,实践调研也必不可少。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也是值得推崇的科学进路。下面,我将“剑走偏锋”,从另一个角度来晒晒社区科普的益民体现。 中国科协的网页设置了“社区”专栏(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578/n38800/index.html ),最早的一篇新闻报道登载于 2008 年 5 月 7 日 。截至 2011 年 5 月 16 日 ,专栏中总共有 212 篇社区科普工作新闻报道。笔者通过严格甄别,统计出符合要求的社区科普活动新闻报道总共 197 篇。 (甄别方法及其他详细信息见《科协论坛》 2011 年 第 9 期“从网络新闻报道透视社区科普实践进路” p42-44 ) 分析社区科普新闻报道,其优势在于可以非常便捷地收集到大量的社区科普活动案例样本。在社区科普的新闻报道中,通常有一些文字反映出社区居民对于活动的看法和观点,以及新闻报道撰写人或活动组织方对举办活动意义的认识。根据新闻报道中的这些相关信息,社区科普的效果可总结划分为六类:满足生活实用、提升环保文明素质、引导快乐学习、培养后备人才、促进人际交流和充实生活、提供就业服务等。 据统计,比例最高的社区科普效果是“满足生活实用”,占 47.72% 。这是人最基本、最实际、最迫切的社会需求,强调科普对个体生理和安全性需求在认知和能力技巧上的满足。排列在第二位的是“提升居民的环保文明素质”,占 17.26% 。要产生这种科普效果,必须让人在思想境界上有所提升,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关系。典型的案例是以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为主题开展的一系列科普活动。排列在第三的效果是“引导快乐学习”,占 13.20% 。这是人终生学习观念和自我发展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社区科普所强调的是快乐学习,不是苦行僧似的学习过程,而这正是科普相对于学科教育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接下来是“培养后备人才”的效果,比例为 11.68% ,主要体现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长大后从事科学事业,成为国家科技队伍的后备军,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此外,城镇社区之间和谐的邻里关系也可以通过开展社区科普活动来维护,同时社区科普活动也成为充实闲暇时光较多的老年人的生活的一种方式,因此“促进交流和充实生活”也是社区科普的效果体现之一,但显然不是主要的效能,仅占 7.61% 。最后,社区科普活动也可能对居住在社区的劳动者产生影响,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满足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这部分功能主要在城镇劳动者的专门培训中体现,社区科普只是起到辅助效果,在网络新闻报道中也仅占 5.08% 。 197 篇新闻报道中不同社区科普益民体现的频次及比例 科普益处 满足生活实用 提升环保文明素质 引导快乐学习 培养后备人才 促进交流、充实生活 提供就业服务 频次 94 34 26 23 15 10 比例( % ) 47.72 17.26 13.20 11.68 7.61 5.08 从社区科普新闻报道透视社区科普益民体现,这只是管中窥豹的做法。虽有局限性,但也有一定的可参考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社区科普的益民效果不是单个部门的工作可以实现的,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社区科普与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安全、社区绿化、老龄工作、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水乳交融”。这也正是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政策环境和工作平台上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的必 要。 相关博文: 时光回转——社区科普印象
个人分类: 科研之结|1964 次阅读|2 个评论
Danbury Ridgebury Hills 社区的湛蓝天空和黎明
黄安年 2011-9-18 09:42
Danbury Ridgebury Hills 社区的湛蓝天空和黎明
Danbury Ridgebury Hills 社区的湛蓝天空和黎明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9 月 17 日发布 在我们做所住 Danbury Ridgebury Hills 社区, 和国内北京的天通苑地区相比,空气格外新鲜 , 很少环境污染。 这里除了几天阴雨天气外 , 经常是湛蓝天空,每天在外面散步一个小时 , 呼吸新鲜空气 , 令人心旷神怡,是一种享受。 照片 12 张是即时拍摄的。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2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华盛顿州Seattle东郊Sammamish 233rd 附近社区一瞥(二)
黄安年 2011-9-13 09:48
在华盛顿州Seattle东郊Sammamish 233rd 附近社区一瞥(二)
在华盛顿州 Seattle 东郊 Sammamish 233rd 附近社区一瞥(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9 月 12 日发布 8 月 17-20 日 , 我们在西雅图东郊 Sammamish 县 233rd 的 HL 夫妇家小住。期间我们有机会目睹了曾被 CNN 评为全美 15 个最佳居住地之一。( Sammamish is an Eastside suburb of Seattle in King County,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It was incorporated in 1999. The population was 45,780 at the 2010 census. In CNN Money's 2011 review of the best places to l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Sammamish was honored with the 15th place )。 18-19 两日, 我们在 233rd 住处附近漫步,领略了宜居社区的优雅环境。 照片(一) 26 张 , (二) 23 张是即时拍摄的。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2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华盛顿州Seattle东郊Sammamish 233rd 附近社区一瞥(一)
黄安年 2011-9-13 09:25
在华盛顿州Seattle东郊Sammamish 233rd 附近社区一瞥(一)
在华盛顿州 Seattle 东郊 Sammamish 233rd 附近社区一瞥(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9 月 12 日发布 8 月 17-20 日 , 我们在西雅图东郊 Sammamish 县 233rd 的 HL 夫妇家小住。期间我们有机会目睹了曾被 CNN 评为全美 15 个最佳居住地之一。( Sammamish is an Eastside suburb of Seattle in King County,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It was incorporated in 1999. The population was 45,780 at the 2010 census. In CNN Money's 2011 review of the best places to l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Sammamish was honored with the 15th place )。 18-19 两日, 我们在 233rd 住处附近漫步,领略了宜居社区的优雅环境。 照片(一) 26 张 , (二) 23 张是即时拍摄的。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4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社区宽广的马路上健身强体
热度 1 黄安年 2011-9-2 21:35
在社区宽广的马路上健身强体
在社区宽广的马路上健身强体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9 月 2 日 ( 美东时间 ) 发布 在我们所住的 DANBURY, CT 的社区里仅仅百来户 , 占有四条宽广的马路 , 平时只要留神,在马路上骑车健身强体是没有什么风险的。社区居民驾车者都很友善 , 见我们在马路上,汽车都会主动减慢速度并招手示意 , 从不鸣笛 , 我们也见有车过来主动回避。 孩子们要到 9 月 6 日才开学,这两天每天两次带孩子汽车健身 , 其乐融融。 照片 13 张是即时拍摄和录像的。
个人分类: 健身强体随感(10-11)|3383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社区治理的一个发言
birdlike 2011-7-15 20:19
第一,社区治理理念和原则。 作为一个城市社区来讲,应该有更加开放的态度。社区的管理不应该限定在原来现有的居民基础之上,这是因为社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社区,特别是城市社区,人口结构和社会组织的生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像以前都是同一个单位或同一个部门,是同质性特别强的社区。现在我们的社区应该更加包容,特别是对外来人口的包容。外来人口在社区的数量已经占了很大的比例,我的理解是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应该有很大的包容性。 今年 4 月份的时候,大兴区开始把流动人口进行封闭式的社区管理。这种方法我觉得和我们提倡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是不太相符的。社区封闭之后确实是一劳永逸的解决了治安问题,但跟北京市社区管理理念是不相符的。我们几年前就提出来,社区管理要重服务,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偏重于治安的管理,偏重于社会控制的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在社区管理理念上要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第二,做这样的研究,对于当前社区的现状要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我对于大栅栏社区还不是特别了解,对于社区存在的问题需要有个把握,这对项目的进展会有很大的意义。 第三,社区融合。 我们的社区有很多外来流动人口,把他们纳入到社区管理中,就出现了社区融合的问题。怎么把外地人口和本地居民的关系拉近,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往研究中很多人提出来,社区里外来人口和社区的关系基本还是“两张皮”的关系,是二元世界。大家生活在两个世界中,本地人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外地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两个圈子的人就会有种隔阂。这是不符合我们提倡的和谐社区建设精神的。在社区管理的时候能不能创建个一元世界,让许多保障措施也把外来人口纳入进来。 要增加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需要关注两个因素。一是对于外来人口来讲,要对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给予支持。有的外来人口在社区中生活感觉到有种疏离感,这样他就会发展自己的生活圈子,就会跟社区生活完全隔离开来,我们要多注意社区资源分配问题,比如对就业的关注、对子女入托的关注。二是增加居民和外来人口之间的交往以及社区参与,互相之间有交往之后,才能增加二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在别的社区做了关于社会距离的研究,测量外地人口和本地人口社会距离感,以及本地人口对于外地人的社会距离感,发现这种距离感是不对称的。本地的居民可能觉得我们本身不怎么歧视外地人,可是外地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觉得本地人是歧视他们的。怎么消除外地人非常强烈的生活距离感,也是社会管理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从具体操作来说,调研过程中应该关注这些内容,比如测量外来人口生活满意程度,身份的认同,在城市定居的意愿。还有社会距离的测量、交往程度的测量、外来人口需求的测量,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关注的具体问题。 第四,社区参与。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讲参与,但我们要想做这样的研究,就需要知道在社区里参与的主体形式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以前也做过相应的调查,发现所有的社区里一般参与的主体好像都是老年人、小孩比较多,职业人士很少参与。参与的形式很多都是娱乐性的,唱唱歌,跳跳舞,其他为社区服务提供帮助的,权益表达等这些内容就非常少。要实现更好的社区治理,就需要考虑怎么实现参与形式的转变。让很多居民参与到活动中来,这个参与必须能够给居民带来一定的效果,没有效果,大家仅仅凭着我是这个社区的主人我应该参与,这种实际效果就不会很好,我们应该考虑怎么给社区居民带来实际的效果,这会增强他们参与的动力。 第五,社区治理管理部门的角色。 街道、社工委、居委会在管理中各自发挥了什么角色,这是很长时间以来大家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之前在崇文区一个社区调研的时候,他们说一年填的表就有 130 多张。如果社区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政府的事务性上,对社区本身的发展和居民之间关系和谐的构建显然是不够的。肖家河的工作人员也说,把社区的外来人口纳入到社区体系中来存在很多问题,行政的资金都是按照户籍人口分配的,把他们纳入进来,资源不够怎么办?很多时候需要管理部门在社区角色中做个协调,当然政府的关键职能还在于引导培育。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社会管理|2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业主自治和基层民主的经济学分析
hj58 2011-4-19 07:57
业主自治和基层民主的经济学分析    黄佶      维权是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理上讲,业主们应该积极参加业主大会,积极关注业主委员会的工作,但实际上,很难把业主们动员起来。在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中,选民们的积极性也很低。这些形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设想。       一,只有收益大于成本,人才会行动起来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人的行为背后是利益和成本的比较。只有利益大于成本,人们才会积极行动,利益超出成本越多,行动的积极性也越大。      业主们参与业主大会、关心社区事务,都是有成本的,例如参加业主大会等活动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得罪别人所造成的不愉快和可能受到的报复,发生争执时健康和心情受到的损害,等等。      因此,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业主们才可能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这就是:业主们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得到的回报明显高于他们因此付出的成本。      我做过一个小测试。我告诉一个不关心社区事务的中年妇女:因为你们小区业主放弃监督,小区内流失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每户达到三千元(我假设的数值),在这样的情况,你会去积极参与业主大会,消除这些损失吗?      刚开始,她没有听清楚,以为我说的是整个小区每年损失三千元,因此仍然对小区事务没有兴趣。我随即强调是“每户”每年损失三千元,她立即激动起来,表示要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她所在的住宅区内有三百户人家,如果整个小区每年损失三千元,平均下来,她每年只损失十元。显然,如果她去关心社区事务的话,付出的精力等成本会远远超过这个价值,因此她明知自己有经济损失,但仍然无动于衷。      然而她在知道是每家每年损失三千元时,她的态度转变了,因为相对于三千元,她关心社区事务的付出,就不大了的。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花费时间去参加业主大会、花费力气参与和物业公司的吵架甚至暴力冲突,是“值得”的。      显然,一个人的经济收入越低,推动他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经济利益的门槛值就越低。因为他在单位时间内挣的钱比较小,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比较低,即使能够挽回的经济损失的绝对数量比较小,他获得的收益也能够超过他的付出。这就是为什么人均收入越低的社区,居民越容易被动员起来参与维权活动。      另一方面,对经济利益越注重的人,也越容易被发动起来参与社区事务,因为他比较愿意牺牲闲暇和休息时间,去争取或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这就是收入较高的商业人士反而比收入较低的书生们更容易被动员起来参与维权活动的原因。      因此,要动员最广大的业主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仅仅发一纸通知是绝对不够的,也许应该先为他们算一笔帐:平均每户每年流失的经济利益。      革命党人在动员农民时,往往强调“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等经济诉求,而不是强调意识形态上的大道理,原因也在这里。      同理,在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时,也应该首先强调:“因为没有人代表你的利益,你损失了哪些经济利益”。      当然,仍然会有很多人“搭顺风车”。也许需要在经济上或舆论上向搭顺风车者施加一定的压力,降低搭顺风车者获得的收益,增加搭顺风车行为的成本,以减少搭顺风车现象。      一些地方的业主自治和基层民主难以得到政府官员的支持,甚至受到他们的阻挠。因此,也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行为,让他们认识到:支持基层自治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消除哪些成本。例如业主自治组织能够制约开发商和物业公司,维护业主的权益,因而减少或消除居民的上访和抗议活动,使官员们耳根清净,或可以作为政绩上报邀功;民众安定了,对于官员的怨恨也减少了,暗查官员行径、挖掘官员劣行的人就少,官员被检举揭发、双规双开的可能性就减少,等等。      有一个住宅区,高达三分之二的居民愿意成立业主大会,但两个主管部门却因关系不和而相互推诿,拒不备案。如果居民们干脆摆脱主管部门,自行成立独立的自治组织,拒不缴纳物业费,和物业公司矛盾激化。这样,有关官员就可能因为上级不满而受到压力,并影响其仕途。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有关官员来说,积极受理并推动合法的业主自治组织成立,就是有利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嘛,毕竟在他们允许之下成立的自治组织比较容易管理。此时他们才有可能行动起来,屈尊和另一部门进行沟通,接受业主们的备案申请。      官员们需要政绩,希望老百姓不闹事,自己耳根清净,同时又害怕自己的错误被媒介曝光,因为他们的上级为了尽快化解公众的不满,会“丢卒保帅”,处分甚至罢免他们。因此,要推动官员做事,就要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支持有利于社区和谐,能够在年末总结中写成政绩(可以为他们预作策划,教他们如何把他们的支持包装成政绩),而自己的无为、阻挠或恶行会引发民众的不满,影响他们的仕途。充分利用好这两件工具:“胡萝卜”和“大棒”,基层的自治工作可以尽量减少来自官员的麻烦。      有一居民楼的楼顶水箱坏了,自来水大量外泄,长期无人修理。根据常识,也许仅仅是水箱的橡皮圈老化了、坏了,但就是没有人来做一次“举手之劳”。有一居民写信给区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并在信末写了一句话:“此信抄送市府某部门、某报社、某电视台等,看谁最先到达现场,比赛现在开始了!”结果,第二天水箱就被修好了。显然,有关官员不愿把事情闹大,打了一个电话责成管理部门去检修一下,而管理部门不敢得罪政府官员,于是派了一个小工去修了一下。但实际上,此居民并没有向其它地方抄送此信,只是巧妙地利用了一下官员害怕被上级批评或被媒介曝光的心理。       二,基层民主的必然发展趋势:专业化      有一个业主委员会主任说,她在第三次和物业公司签订合同时,才真正学会了签合同。      这说明,掌握民主政治的技能是需要学习和付出的。如果每个业主委员会主任都这样,对于整个中国社会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代价。因此,从经济角度来说,应该充分利用每一个已经掌握了必要知识和技能的人,降低每次签订合同等维权行动的平均成本。      因此,有经验的业主委员会主任也许会逐渐成为其它社区业主委员会邀请的对象,去指导或直接帮助他们进行工作,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分工和专业化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因此,有经验的业主委员会主任逐步演化为专业的咨询服务者,从经济学角度看,是完全可能的。      而更加经济的做法是:业主委员会聘用专业的业主利益咨询服务机构,为自己服务。因为这可以进一步提高业主委员会维权的效率和水平,免去非专业的退休人士从头学习各种法律条文和维权知识、逐步掌握维权技巧的成本,避免工作初期因缺乏经验而受物业公司的欺骗,导致全体业主蒙受经济利益。      当专业咨询机构收取的费用低于他们为业主们争取来的利益时,聘用专业咨询机构将进入业主委员会的考虑范围。利益超出费用越多,业主委员会将越愿意雇佣专业咨询机构。      在新住宅区刚开始投入使用时,因为业主数量很少,难以形成足够的力量监督和制约开发商和物业公司,难以举行业主大会并成立业主委员会。在楼盘落成和业主自治机构建立之间,往往有很长的空白期,在此期间业主利益大量流失,并因附属建筑等的原始产权不明晰,或业主方面没有人接受产权,为其后成立的业主委员会的维权工作造成很多障碍。因此,在楼盘建设初期,就由政府指定专业咨询机构全权代理现有业主和未来业主的权益,直至业主大会召开、业主委员会成立,也许是在漫长的业主自治机构空白期内维护业主利益的唯一办法。       三,风险和降低风险      和所有商业活动一样,如果业主委员会雇佣专业咨询机构为自己服务的话,在降低成本、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风险。例如专业咨询机构与物业公司勾结,欺骗业主委员会,导致业主利益流失;专业公司的实际水准和能力并不像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高,导致业主利益不能最大化,等等。      因此,有必要建立政府对专业咨询机构的监管,例如规定咨询机构必须有一定的资质;必须购买信誉保险,在发生欺诈行为时,由保险公司先行赔偿业主;把咨询机构的欺诈行为定义为诈骗罪,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政府建立白名单和黑名单,帮助业主委员会选择优质咨询机构,回避不良咨询机构。      社会舆论和民间机构或非政府组织也可以监督并评价这些专业咨询机构。专业咨询机构本身为了长远的经济利益,也应该注重自己的信誉,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总之,通过提高欺诈行为的成本,提高诚信者的经济收益,能够驱使专业咨询机构自己去权衡欺诈行为的利益得失,自觉地选择诚信服务、高水平服务。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在西方国家,某个富翁去世后,他的律师千辛万苦地找到他唯一的、毫不知情的远房亲戚,然后把巨大的遗产转交给他们。显然,这些律师清楚地知道:贪污这笔遗产固然是很大的经济收益,但因此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因此他们选择了诚信而不是欺诈。      因此,只要建立了合适的法律制度和舆论环境,中国的业主利益咨询服务机构也能够做到诚信的赚取自己的利益,使业主雇佣专业咨询机构的风险降到最低。       四,基层民主需要一个公共信息交流空间      只有在分散的个人形成了有共同观点的人群之后,才会产生力量,才能够形成基层民主的基础。中国城市里绝大多数居住区的住户们没有物理上公共空间,供居民们进行日常的信息和意见交流,居民的主要活动空间是各自住宅的内部,邻里之间的来往极少。      邻里之间缺乏便捷的信息和交流方式,导致居民的合作成本很高(发现和联络志同道合者很麻烦),也导致动员居民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例如有意竞选人大代表的人士必须逐户宣传,并且难以利用从众效应,对每户居民几乎都必须从零开始进行说服,导致动员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提高居民意见交流的效率,降低其成本,是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建设的。因特网是一个便捷的信息交流工具,因此,建设社区的网上公共论坛,也许是建设基层民主所必需的准备措施之一。       小结      建设基层民主,是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有清晰的目标,也应该寻找有现实基础的具体途径。正确地分析民众的行为规律,找到能够发动他们的方法,并降低动员的成本,是实现远大目标所必须的。    (2010年3月14日)
个人分类: 经济学|1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街道辦、居委會、社區工作站——其實有點亂
LEOLAND 2011-1-9 12:03
曲津華 如題,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有點不清晰。 按說,社會的成員巨多,相關的管理或者說服務,不是容易的事。所以,作為以服務人民為宗旨的社會管理者,政府既要自身強健,又要廣泛覆蓋。 政府的基層部份,是政府架構的基礎,是管理和服務社會的末端,更是接觸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第一線。可是近幾年來,政府的基層部份變得有點讓人民看不懂了。 比如,城市中有街道辦、居委會,近年來又興起了社區工作站。這麼一來,三者的異同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說不亂也難。 按傳統,街道辦事處(相當於農村的鄉政府或鎮政府)就是政府的最低一級,政府到這個層次就為止了(就官員體制來看,內地在這一級是正科級,而在深圳是正處級,差兩個級別)。街道辦的工作人員是公務員無疑。而居委會(等同於農村的村民委員會),有點中國特色,一直貌似政府,其實卻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組織,其工作人員有專職,也有兼職,理論上都不受薪,而領取政府發放的定額個人補貼。按現實,近些年創立的社區工作站體系,好像有點倉促,理論上準備不足,實踐上也多樣化起來。這著實讓被管理和被服務的城市市民有點糊塗。 粗略看了一下社區工作站的介紹性文字,看到各地對這一新生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實踐。比如首善北京,A區和B區就分別創立了各自的社區工作站模式有的是街道辦派出機構模式,有的是與非政府的居委會合體模式;而其他省市,更是多種多樣。 如果說街道辦的公務員太少太忙,無法及時有效地服務於本轄區市民,那麼設立若干社區服務站,雇用若干人員,做好服務延伸,倒也可以理解,但其與居委會的關係問題,也要先做好制度設計再推行不遲,或可避免如今的亂象。 再回看居委會,不管是爲了體現市民的民主管理,還是為減輕政府行政成本,反正它已經存在了幾十年。居委會名義上不是政府,其實也還是有政府的財政撥款,儘管名義上是補貼。 按說,有人的地方就要有服務,何況人數眾多的社區?設立相應的服務機構,被服務的公民群體都會理解和配合。如今在居委會之外增加了社區工作站,公民在期盼更好服務之外,還希望知道,其經費的來源如何?民眾的納稅是否用得其所?新機構的設立是否確有必要?規模是否得當? 還要提及的是,在政府體系之外的居委會(村委會)和社區工作站之外,還有一個黨組織體系,有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社區日常的黨務工作。退休市民和自顧人士中的黨員,可以在這裡參與黨組織的各項活動,相關的活動經費也有固定來源。 還要補充的是,隨著居住方式的樓盤化,或叫小區化,這一二十年,在社會的基層又冒出了一個叫業主委員會的新生事物。圍繞這個,發生過種種事情,而其定位一直還不清晰。人家香港的居住小區處處可見立案法團的牌子,其實就是我們的業委會,人家貌似有法人地位。內地的業委會之地位,看來還要摸石頭若干年才能浮出水面。近來聽聞有建議將業委會與居委會合併之說,不知是好是壞,繼續圍觀吧。 總之,在街道辦的領導下,居委會、社區工作站和業委會的大目標是一致的,運作機制卻有待優化,千萬別把簡單的事情弄複雜了。 2011-01-09
个人分类: 时报时评|2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湖南省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tchaoke 2010-8-7 15:54
8 月 3 日 -6 日农工党衡阳市委一行 5 人到 岳阳市和张家界市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研。
个人分类: 个人介绍|2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以社区为基础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预警和干预模式研究
xupeiyang 2010-7-21 15:44
该研究项目创新点: 1.在北京地区首次了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患病现状; 2.首次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预警机制; 3.首次评估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预防作用; 4.实现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专病干预和动态管理模式。 2009436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2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科普的微小建议
longfo 2010-4-23 20:07
最近科学网上吴宝俊老师写了一个文章关于科普的,写得很好,我也跟着跑跑龙套,写出来要丢人的,却也罢了。我虽然是个硕士,但是一直热衷于科普,可能要被大家嘲笑了,因为我还不是博士,就跑出来做科普,但是误人倒是不多的,而且仅仅集中在上海和重庆。 为了搞科普我延期一年毕业到重庆农村作调研,在上海我也参加了上海科普志愿者协会,参与了科普动画片、科普讲座等活动。我是个科研工作者,但是工作之余和孩子们一起学知识也很惬意,和老人们拉拉家常,也不错。但是我一直想做一个模式,可以惠及到社区农村,所以我就到了重庆,一个很特殊的城市,城市和农村结合的地方。 关于那个科普调研我也是做了的,为了更好的发挥自己从事科普的一点粗浅的意见,我还给柯老师写了个邮件,询问有关事宜,但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可能事情太多,来不得关注我的信件。当然我也有自知之明,我只是一个垃圾科普人,登不得大雅之堂,在科研上也是最低级的初生儿水平。 但是我在上海的社区里面和重庆的农村还是受点欢迎的,虽然离开临床多年了,但是就基本的疾病常识和保健知识还是没有忘却好多。所以尽管是个硕士,来了生意,我还是要硬着头皮上,总不能推辞。 我和饶毅老师的父亲竟然是一个学校的,可能是校风的影响,我和他也有相同的境遇,在县城没人重视,有时候一个人跑到农村做一些健康知识的宣传倒是很惬意的事情。但是我的水平毕竟达不到老爷子的水平,实在有些汗颜,一代不如一代了。 可是在服务人群这个理念上,我觉得我们站在一个水平线上。 不会的就去学,如果别人找上门来,会的就立马解答,不会的可以慢慢查阅。 我英语水平不高,源于我到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到现在,我也不敢看英文文献,因为每次看了都头晕。不是我身体不好,是我脑子不好。这个以后还要攻克。不过我总是感觉英文的科普不适合我们自己。吴宝俊老师提到要搞本土的科普人,这个是对的。我生活在农村,家里穷,没钱买医买药,老父老母就凭着经验治病,他们年轻的时候倒也治好了感冒发烧之类,这说明他们还是懂些医疗方面知识的,那个时候的科普水平应该比现在低些,不能上网,更不能看看松鼠会的信息,他们怎么来的信息呢,那时候自然有那时候的渠道,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科普本土化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没必要非要跟着美国走。 这样我们就谈谈翻译这两个字。(我文笔不好,写的东西很少人看,看到这里的人可以休息一下,接着再看。)翻译可以表示英文翻译成中文,当然也可以表示专业翻译成通俗。我们知道教学生,你可以讲得深一些,教普通人就要浅一些,浅的叫做科普,深的就是教学,不存在专业科普和大众科普之说,个人见解,大家讨论。所以当大家去翻译英文的时候,我觉得还不如把心思放在如何把专业知识通俗化上,这个翻译是要下功夫的。我在重庆讲课,在县委里面,大家都是本科以上文凭,我讲的是迷走神经的抗炎作用,很多人听不懂,我就举例子,什么例子呢,凉水温水的例子,凉水泼在身上,交感神经兴奋,温水泼在身上迷走神经兴奋,结果大家都明白了,我讲完以后就针对神经免疫学深入的讲了一些技巧,效果还是不错的。所以,科普没必要去翻译别人的东西,自己尝试自己的东西也是很好的。中国有一个行业科普做得很有规模,那是在古代了,就是医学,中医的东西值得我们科学家去思考。 他把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通俗的传了下来(现代人反而说是伪科学),中医按道理来讲是一门通俗医学,西医算是专业医学。从事科普的老师们可以看看,说得不到之处,我们再商榷。 看到很多人讲博士科普,我是很惶恐的,因为我只是个硕士。其实我觉得, 做科普就像是过性生活,你没做过,甚至不去尝试,怎么知道自己就阳萎 。大家一起想办法,路子总归会有的,我觉得很少有人像我一样,为了把科学知识传播到农村专门跑到农村来的。不是大家比我差,主要是大家忌讳一些东西,只要下功夫,有很多事情还是可以做好的。 所以做科普,要去尝试,不要担心说错了,有导师给你把关,我认为错误的几率很小。 松鼠会据说是我的一个校友作的,我为他们骄傲,同时我也感觉力度还是有些不够大。因为我经常作科普所以才听说了这个组织,以前都是不知道的。而且网络主导科普,这也是不对的,我认为面对面的交流才是科普,看书甚至是看DVD,那都是学习,缺乏一种互动,那就不是科普,算是科普的低层次吧。还有一个组织叫做厚朴中医学堂,算是一个公司,挣钱为主的,他们采取的就是互动式的。我之前参与制作的动画,也属于比较低层次的科普,但是相对会生动些。 总结一下,科普要动员科研工作者,走下去,真实的去做一次科普,相信收获应该不小。互动的东西永远都有生命力,况且毛主席说过,人民的创造性是最大的,我们科研工作者可不要脱离了人民(笔者在重庆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熏陶,我觉得这倒是一件好事)。 成立一个科普的公司真是个好主意,可以出一些书籍、制作一些动画片、开办一些培训班等等,都是很好的事情。我就制作了一个策划,打算和康师傅合作,但是人家不理我,他们觉得我的策划有问题。可见,企业做公益的可能性很小,我倒不是看不起康师傅,只是觉得他们的人在做公益方面有点滞后罢了(有个人倾向,希望不要影响大家购买它们产品的热情,不过天然的才是最好的)。那么企业和公益的冲突显而易见,一个是公益,一个是效益,两者的结合必然需要公益出来效益,这个问题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我也赞同成立企业来做科普,企业应该是什么模式,如何运作,还是值得探讨的,不过我认为可以做起来,逐步来完善。 我几次下乡都是打着政府的旗号下去的,效果好就好在这里,我在当地负责健康重庆的一部分工作,当地政府也很重视健康工作,当然程度和方法还达不到我的要求。有时候我们联系社区或者学校都是需要政府的名义,可见政府在科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上海的时候走社区全靠着我们学校社团联系,而社区能够接纳我,允许我大放厥词,抨击保健品云云,都是学校的面子,后来不吃保健品了,感到身体好了,那才开始接受我。政府和高校肩负着科普进基层的重任,单纯的网络或者书籍、动画片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 必须是政府主导,高校牵头,才可以彻底的打好这一仗。很高兴,我们学校开辟了一条很好玩的路子,就是教授牵头科普工作,为招生工作打基础,倒也是一条路子。总的来说,政府和高校必须加入科普的队伍,才算是真的科普。 做科普我们还是少计较点,肯定能出成绩。 当然我支持成立专门搞科普的公司,这个可以提供更高的服务,比如富人可以去健身,他也可以知道更多的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甚至 我也在做相关的工作,计划把一些创意转化成好的产品卖给大家,千万不要因为我是硕士,就否定我,那我可就惨了。 参考文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5317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5126 http://fudan.edu.cn/fudannews/2010/0422/24317.html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477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2796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2796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59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校体育场馆,应否建?怎样建?
LEOLAND 2010-1-9 20:09
曲津華 近期深圳的一個話題是中小學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問題。新聞云,在社會公眾的呼籲下,教育管理部門下令將各中小學外包的體育場館全部收回,待統一向市民開放。 這一話題關注有年,現在有了進展,也算是合了心意。其實,這也是民意吧。月前曾有一文,但願這項改革的效果能比較合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454 可以說,學校大建體育場館這個全國性的毛病,根子不在教育部門,而在體育部門。體育部門沒有全民健身的理念(都在忙金牌體育了),或者說對全民健身沒有深入的理解,才導致了這個變態的现实。 學生需要體育鍛煉不假,那市民呢,不也是體育鍛煉的參與者嗎?國家資金有限,學校們建了那麼多的體育場館(深圳因資金充裕而尤其嚴重),也占了那麼多的土地,實際利用率到底怎樣?這麼多年了,哪個學校主動開放體育場館給周圍市民用了?事實是,這些大筆公帑建起來的體育設施,利用率其實很不高。有些不乏歪腦筋的學校,竟然把這樣一些場館對外承包收租去了,豈有此理啊。 用全民的錢建了場館,再讓這些學校的頭頭腦腦拿去賺錢,納稅人去健身還要再付錢,這樣一種制度安排,不是很愚蠢嗎?看看香港,免費的體育場館晚上燈火輝煌,內地有關管理方真該好好學學。 那麼該怎樣考慮學校的體育活動場所呢?其實很簡單,應多考慮讓學校共享社區體育場館。因地制宜,來決定這些社區體育場館的分佈和規模,對學校的體育活動就完全可以照顧到。對有些情況,也可以考慮把體育場館建在學校圍牆邊,讓其內外兼顧,白天給學生用,晚上給市民用。這麼好的思路,不知道有關管理方爲什麽就想不到?真服了他們。 對現有的校內體育場館,校長們肯定是不願意開放的,因為管理起來很麻煩。看來在輿論的壓力下不開放式不行的了,那具體怎麼辦呢,看吧 2010-01-08
个人分类: 闲读偶得|4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把社区绿化地变成停车场
黄安年 2009-8-9 11:45
莫把社区绿化地变成停车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8 月 9 日发布 天通苑东区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停车场 , 这停车场说来很有意思 , 本来有的地下车库,利用率却极低 , 在塔楼对面的天通苑公园北的地下两层停车场 , 可以容纳 800 多车位 , 今年四月才开始使用 , 而停车率连 10% 都不到。其他楼旁的停车场自建成以来一直空置着。天通苑东一区两旁本来开辟停车的地方 , 现在设置了收费卡 , 结果那些原本停的车辆改停在马路两旁 , 使得原本宽敞的马路变得狭窄起来。许多道路的汽车不仅占满了人行道、进出口道、残疾人和盲人道、消防车道、公交车停车道 , 而且占上了绿化道 , 使得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小,人们在这里看到的绿地比奥运会前少了而不是多了 , 人行道比过去少了 , 而不是多了 , 马路比以前也愈来愈窄了 , 整个交通比以前更加混乱了。 奥运会一年来 , 天通苑地区的变化不小 , 这种变化给人的感觉主要是商业气氛比过去浓了 , 文化气氛、祥和气氛、绿色气氛比过去少了 , 整个天通苑 10 多万人的大社区却没有一家文化馆、图书馆。管理层宣称要建设成为花园式社区,现在却是原来的草地有的被物业承包给商家成了营业场地 , 有的被住在楼层一楼的业主圈为私有了 , 公共绿化地疏远管理 , 表面上看是绿色,实际上是任期生长的野草 , 有序铺草的面积连 5% 也没有 , 这些野草也不经常清理,像这样的绿色社区和野草社区有何不同 ? 在笔者看来绿色的打造是个系统工程 , 需要有基本质量保障的草坪、四季交替的花草和树木、墙体的绿色屏障,还有一定的顶层绿化 , 以及交通要道的绿化花坛,从这些看来 , 显然有着太大的差距。即使作为形象工程的天通公园里也是杂草丛生的。 迄今最重要的是别让社区变成无序的停车场,还社区绿化的基本需要。 听到北京电视台对于一年来绿色北京辉煌成就后 , 想到我们需要看到还有美中不足处 , 天通苑地区的绿化实在需要迎头赶上了。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3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己印“錢”自己花 美國開始流行“社元”【轉載】
jiangjinsong 2009-4-18 18:37
自己印錢自己花 美國開始流行社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18 14:26:26 社元 社元 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金融危機下,需求萎縮市場低迷,自行印制鈔票悄然興起。美國媒體日前報道,汽車城底特律市已有12個社區流行花一種名為Detroit Cheers的社區貨幣,且勢頭如火如荼。   這種社元指的是在一定區域內流通的貨幣,通過間接向本地消費者提供折扣,讓大家在捂緊錢包的情況下仍光顧本地商家,從而刺激本地經濟復甦。社元是一種刺激經濟的有效手段嗎?它與我國的消費券有何區別?這些問題帶給了人們很多思考。   如何運作   自己印錢自己花   據《今日美國報》報道,美國底特律市已有12個社區開始印制自己的鈔票,這主要是為了幫助消費者更能收支平衡過日子,同時支持當地的企業能得到更多的生意。   整個運作流程是這樣的:當地的個人和企業加入這個自行印刷社區貨幣的網絡;消費者從加入這個網絡的銀行購入這種名為Detroit Cheers的貨幣(通常會有一些折扣,比如花95美分可買到面值為1美元的社元);然後在當地的商業網點和服務業進行消費,比如用這種貨幣來雇人修 剪草坪、照看孩子、買食品雜貨、上健身班甚至加油。   城市陷絕境更要抱團   通過社區貨幣自己幫自己,在受金融海 法做生意了,我們需要互相扶 持,如果我能在喝好酒吃頓好飯的同時,能夠挺一下隔壁的餐廳,又何樂而不為呢?   成功樣本   最大山寨版適用370個商家   其實,自行發行貨幣並非本次經濟危機中的首創。在大蕭條時期,美國許多地方政府已通過發行一種代用鈔票(scrip)來給員工發工資;在今次 金融海 有違反法律,或引起聯邦政府的反對。美國財政部鑄印局官員迪克森表示,本地貨幣只要不是在仿照聯邦政府發行的美鈔,或在促銷中聲稱自己代表美國官方,則都是允許的。同時也允許私人組織在獲得許可的情況下印制類似貨幣的紙質憑證。   美國注册會計師協會的奧克萊則強調,如果消費者用社區貨幣支付商品或服務,商家的收入仍需要繳納稅款,所以社區貨幣並非避稅的手段。   各方觀點   本地中小商家最獲益   美國著名經濟學者蘇曼表示,本地貨幣是對美國經濟危機的回應,聯邦政府竭盡所能恢復消費信心,而社區貨幣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推高本地需求,讓本地經濟恢復健康。   美國南方商業大學的社會學家愛德.克萊姆也表示認同:在消費者普遍收緊開支的情況下,社區貨幣鼓勵人們消費本地的商品和服務,這使得本地的中小商家得益。   重拾感情上的紐帶   網友Gordon說,在社區內使用自己的鈔票,不僅可以得到折扣,更增強了居民之間的聯繫,加強了社區的凝聚力。最近幾十年,隨著大超市、連 鎖集團在城鎮擴張,以前那種鄰家小店的感覺已經很少,社區居民在本地酒吧、餐廳、便利店聊天、嘮家常的場景已不再常見,而社區貨幣讓人們重拾感情上的紐 帶,這似乎給予人們在面對黯淡的經濟前景時,一點奢侈的信心和安慰,而這恐怕比得到一點折扣更令人滿足。
个人分类: 科學宗教|2906 次阅读|3 个评论
天通苑东一区社区庭院鲜花绽开(二)
黄安年 2009-4-12 15:27
天通苑东一区社区庭院鲜花绽开(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12 日发布 一周前笔者《天通苑东一区鲜花盛开》博文(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4 月 5 日发布)说到清明时节 , 天通苑东一区鲜花盛开 , 随兴所拍部分实况图片 26 幅。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492 今天上去在天通苑东一区社区庭院内绿化带继续拍摄鲜花绽开的实况,分 ( 一 )26 幅 , (二) 23 幅,与网友共享之。 笔者注意到今年春节鲜花开放普遍好于去年 , 是何原因不得而知。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4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做好城市社区科普
yangwenzhi 2009-2-14 22:43
城市是人口集中聚集地,是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商贸、人才的中心,城市居民(主要是指常住在城镇的公民,包括从农村进入城镇的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文明程度。城市科普是科普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现代城市科普的一般模式,对于做好城市科普工作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城市科普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城市化,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演变。城市化在19世纪工业革命后开始兴起,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乡村,率先在世界上实现城市化。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非农业经济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世界城市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目前全世界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已达到325座,超过1000万人的超大城市有20座,预计到2006年世界人口的50%(即32亿人)将在城市居住。我国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城市667个,城市人口3.89亿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深刻地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科普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基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城市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居民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加强城市科普是城市和城市社区建设、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城市社区建设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社区的教育主要是思想、道德、科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城市居民的关系日益密切,科普是城市社区教育的基础。城市科普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城市结构功能的建设。科普对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城市科普以城市居民为中心,以社区教育为手段,以学习为动力,采取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地调动一切有效的科普资源,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和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城市科普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要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以及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调整经济结构是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城市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已经成为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实际上是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科技含量的过程,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布局不断变化和结合不断加强的过程,是经济对知识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经济与科技结合的载体是人,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必须通过科普传播被劳动者和公众所理解、认识和掌握,这种结合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更新、技能水平、科学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拥有的知识量、知识结构,以及知识更新和创新的能力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城市科普不仅可以为城市的各类经济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可以推动城市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城市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调动,有利于增加就业、扩大需求、调整城市经济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对于城市和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将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科普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的需要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水平随之提高。特别是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居民在生活服务、居住环境、科普、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需求愈来愈高。搞好城市科普不仅可以创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而且可以向居民提供多种有益的科普文化活动,满足其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知识和实际科普服务需求,从而极大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科学素质、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 城市科普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城市,特别是城市社区是思想激荡和各类矛盾反映比较敏感的汇集地。通过加强科普工作,用健康、正确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牢固地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可以防止由于一些居民愚昧无知或缺乏科学精神,相信迷信、伪科学,甚至被“法轮功”等一些邪教组织所蒙蔽和毒害的严重事件。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素质偏低,仍然是迷信、伪科学甚至邪教活动蔓延的潜在温床。调研表明,“法轮功”事件以后各地普遍重视了城市社区的科普,并且把科普作为反对“法轮功”等邪教活动的重要武器。 城市科普是巩固基层政权基础的需要。加强城市科普工作,发挥城市社区科普组织的作用,开展灵活多样、城市居民能广泛参与的科普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加广泛地与城市居民联系,把城市居民凝聚起来,密切联系;另一方面通过科普活动,提高城市居民的科学素质,增强其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城市社区的自治和文明建设。城市的改革和发展,向城市科普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社区的发展为城市科普创造了新的条件。 (三)科普对城市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城市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具有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环保、卫生、福利、安全等多种功能,对城市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世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社会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逐步减弱,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人口流动性加剧,致使城市社会管理出现新的特点;同时企业剥离和政府转移出来的许多社会职能、服务职能,大部分需要社区来承接。在这种情况下,包括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在内的社会结构面临改革和调整的任务,而社区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完善社区功能的要求非常迫切。科普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兴起,科普在未来城市社区发展中将成为起重大作用的一种主要教育形态,是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城市科普的主要特点 城市科普是整个科普的组成部分。城市科普是针对城市人群,特别是社区居民开展的平民性科普。多年来,城市科普呈现出以下基本的特点。 (一)基础性 城市科普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城市科普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在新时期做好社区政治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群众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科普工作,对于做好公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促进城市社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社区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培育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改革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二)社区性 城市社区具有系统性、社会性、群众性、地缘性、趋同性、自治性等特点,单元化特征明显。在城市社区中,科普资源丰富,人群结构包容面广,居民与社区关系紧密,居民的社会服务需求多样,居民利益趋同,居民响应程度高,社会动员方便有效,所以从城市社区切入是城市科普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相对于农村科普而言,过去城市科普的对象分散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街道等,由于社区功能不完善,城市科普很难找到一个整合对象人群的切入点,致使城市科普对象不确定,目标不明确,常常顾此失彼。城市社区功能的完善和拓展,使科普的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特点与城市社区工作的群众性、社会性属性非常吻合,城市科普的切入点突显出来。通过城市社区的科普,就能覆盖城市所有人群,避免了城市科普的“空白点”和“盲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突出了城市科普的重心和重点,由此城市科普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非常明晰。 社区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城市科普的重心向城市社区转移,是城市科普不断适应城市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的必然。把科普组织建在城市社区居民中,发挥社区居民参与和支持开展科普活动的积极性,组织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科普活动;要完善社区的科普设施和活动场所,设立科普活动室、科普宣传栏、科普画廊、科普阅览室、科学健身场等社区居民乐意去的科普设施、场所;采取多种方式丰富社区的科普活动,让社区居民乐意参与;加强调研,不断总结社区科普的先进典型经验,推广到其他社区;把城市科普的创建活动逐步转移到城市社区,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城市社区科普活动的开展。 (三)人本性 城市社区是居民生活、工作、学习、休息等栖息地。城市科普以社区为重心,社区科普必须以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为中心,科普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城市居民的生活实际。城市科普是城市居民的内在需求。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而言,是一些经济收入较多,生活比较安逸,居住相对集中,闲暇时间相对较多,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具有参与志愿者活动的行为动机。因此城市居民一方面对科普具有较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具有自己组织起来,开展科普活动的需求。城市科普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为城市的科普志愿者行为提供了外部条件。所以在城市科普中,只要有合适的科普组织倡导和有效地组织,科普活动就能很好地开展起来。由此,科协组织只要在发动城市科普志愿活动中,整合和配置社区资源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依靠和组织社区居民,依托驻社区的机关、学校、企业、团体等,就能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科普活动。要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组织科普活动,以及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发挥社区科普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争取驻社区单位的支持和参与。社区科普组织的工作须积极主动,广泛动员,科普内容要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做到科普“进社区、进楼群、进家庭”,满足社区居民对科普的各种需求。 三、城市科普的实践模式 城市科普的实践模式是基于城市科普对象人群的异质性,以及实践操作为基础,在科普目标和制度安排的框架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和有效的活动形式。城市科普的实践模式非常多,而且目前仍在发展之中,所以针对我国城市科普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下面仅介绍几种基本的实践模式。 (一)城市科普的联动模式 城市科普具有共同的特点,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范围内营造环境,进行社会动员,形成城市群的强大的科普声势,有效地调动各种科普资源,可以取得最佳的科普效果。城市科普的联动模式就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序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的组织机构、城市群,并按照统一的时间、程序、标准、行动准则等开展城市科普活动的一种大范围、参与面广的城市科普活动方式。 城市科普的联动模式关键在于建立高效的联动机制,以形成科普管理层面和实施层面的协调统一。城市科普的联动模式一般是由上级部门发动,自上而下地推动。如,2002年4月,由中央文明办、中国科协倡导并组织开展的“科教进社区”活动,就是一个城市科普的联动活动模式,这次活动发动了全国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等同时开展。 在城市科普的联动模式中,首先要建立一个权威的指挥领导协调机构,如委员会、领导小组、指导小组、组委会等。通过这个协调领导机构来调动各城市的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提高运行的效率,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权威性,以吸引更多的城市和城市居民参与。其次,要组织一个素质高、能力强、运行高效的实际工作班子,如执委会、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小组办公室、组委会办公室等。通过实际的工作班子来沟通领导层与实施层的信息,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方案,并督促实施保证。第三,要制定一整套可操作性的文件,如印发通知文件、实施详细方案、标准和规则、评价激励办法等。第四,要进行最广泛的动员。城市科普活动是一种非强制性的非正规教育形式,城市居民参与与否不带有强制性。只有很好地宣传动员,才有可能使更多的城市居民参与进来。 在联动中,要发挥城市社区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社区发挥出实施单位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要促使城市的各级科普组织积极行动,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报告、讲座、咨询、培训、影视、网络、读书、竞赛、展览和文娱演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在城市社区中大力倡导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努力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培养社区居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运用科学思想和方法反对邪教、抵制伪科学反科学和愚昧迷信行为的能力,帮助社区居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科普联动中,各实施单位要遵循联动活动方式、目标、内容、时间进度、评价标准等规定,以保证联动活动的统一性。 (二)城市科普的阵地模式 科普设施、科普队伍是城市社区开展科普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城市科普的阵地模式是指以方便城市居民为前提,按照科普的宗旨和基本要求,建立城市科普的长效机制,以社区固定的科普设施和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科普工作队伍为依托,经常性、不间断地开展城市科普活动的形式。 城市科普的阵地模式对城市社区的基础条件要求较高,社区必须具备相当的综合实力或相应的科普资源条件,才能满足开展社区阵地科普活动的条件。开展阵地性科普活动,除要求社区建立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外,一般需要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可用作科普的场馆和设施,如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在社区建立的科普设施,如社区科普活动中心、社区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社区科技馆、社区科普图书室、科普网站等。目前我国城市科普设施建设滞后,科普设施不足、条件较差,科普手段还十分落后。据2000年11月对32个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的调查,9%的城市街道和68%的社区尚未建有科普活动室,有41%的街道和71%的社区尚未建有科普图书室。城市社区离退休人群、未就业人群比例在逐步升高,仅老年人口一般占社区总人口的10%—20%,他们长年住在社区,活动空间很小;城市就业人群中,每年的节假日总数达到了114天,加上8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休闲时间也大多是在社区度过的。所以城市居民对社区科普活动场所有巨大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科普设施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 在开展阵地科普活动中,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加强城市社区的科普基础建设,在城市社区建立科普志愿者队伍(如,科普宣传员、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等)、科普画廊、社区综合性科普活动中心或活动站(如,科普图书室、社区科普服务中心或信息服务室)。要利用城市街道和社区内现有设施,采用新的运作机制,与街道和社区其他单位共同分享社区各种科普文化资源。 (三)城市科普的活动模式 开展公众参与性的科普活动,是调动城市社区各方面资源的基本手段。城市科普的活动模式就是利用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科普和支持科普活动的行为动机,根据市民的需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科普资源,广泛动员城市社区单位、居民参与的科普活动模式。科普活动一般形式多样、内容比较丰富,社区居民有广阔的参与空间。但就一项具体的科普活动而言,一般体现为一次性,不宜保存和重复;持续时间较短,组织成本较高,比较复杂。 城市社区科普活动要紧密结合社区居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需要,充分调动驻区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科研院校、部队、团体等单位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科技、文化等场馆(所),以及社区服务设施等各种资源,发挥科普志愿者和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保持社区科普活动的经常性,使社区居民能时刻接受科普教育。要把“科技月”、“科普周”、“科普之夏”等科普活动开展到社区,利用“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世界人口日”、“世界环境日”等各种国际周(日),以及我国传统节日和民族节日,开展社区科普活动。 城市社区科普活动要以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素质、保障安居乐业、提高生活质量、丰富文化活动、完善社区功能为目的,深入组织开展“讲科学生活,建文明社区”主题性系列“科教进社区”活动,寓科普于创建文明社区工作之中。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报告、讲座、咨询、培训、影视、网络、读书、竞赛、展览和文娱演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在城市社区中持久地开展科普活动。 在城市社区科普中,科普沙龙是现代科普活动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活动模式。科普沙龙是围绕一个科学话题,在专家与公众之间、在公众与公众之间,以互动和平等交流的方式进行演示、讲解、讨论、辨析的科普活动形式。科普沙龙一般有两种形式,即辐射式双向互动沙龙和散射式多项互动沙龙。 辐射式双向互动沙龙是在科普沙龙活动主持人简短致词后,由一名主讲专家对活动话题做40分钟左右的引导性发言,然后由其他参与者或专家展开互动交流。这类活动以专家为核心,话题比较集中,解答问题比较完整,参与公众比较满足。但对参加科普活动的专家的知识面、语言表达和谈话艺术要求较高。 散射式多项互动沙龙是在科普沙龙活动开始时,主持人在简短致词后,由任意一名活动参与者围绕活动话题阐述自己的做法和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体会,其他活动参与者在之后的发言中或随之附和加以支持,或可理论反驳,所有参与者之间展开多向互动和交流。这类活动物专家参与,没有形成讨论核心,气氛比较和谐,参与公众思考积极,发言活跃,但要精心准备,要尽早向参与者印发讨论话题的提纲,让参与者有备而来。 (四)城市科普的自主模式 随着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兴起,科普中公众的自主性越来越强。城市科普的自主模式就是在城市社区中营造科普的氛围,创造各种自助学习的环境条件,倡导城市居民自主性学习为前提的科普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和更新速度加快,任何一个机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把所有的知识都普及给公众。同时,公众对科普内容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社区开展的科普活动总是不会满足所有科普对象的需要。自主性科普模式是现代科普发展的基本方向,有利于发挥公众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学习的潜力。倡导自助性科普,对于提高公众的主动学习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倡导终身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3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科学社区构建的基本规则
wanghongcai 2009-2-10 23:58
近日来,科学网上非常热闹,讨论了不少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这些确实促进了人们的思考,也对社会进步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同时也隐隐地感觉到一种不和谐音的存在,因为我感觉有不少博文正在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情绪发泄,其用语非常粗野,这样发展下去大有伤了和气之势;还有一些博文纯粹是一种无病呻吟状,使人看过之后不知道他想要讲什么。还有一些博文则显然违背一些基本常识。我想如果这些东西太多,甚至变成科学网引起眼球注目的原因的话,我就深为科学网博客前途担心。 我觉得,科学网博客要图长久发展之道,必须构建一种社区规则,这种规则应该成为参与科学网博客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大家共同遵守,这样大家才能展开比较民主的讨论。反之,如果变成了一种漫骂、影射和攻击的场所,我想目前的科学网轰轰烈烈的景象会好景不长。 我自己觉得参加博客撰文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规则: 一、真诚为本 真诚为本,即参加博客社区的成员一定要有真诚交流的愿望,不然就失去了有效交流的前提。为此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必遮遮掩掩,让别人去猜,因为这样就缺少了讨论的可能,徒然增加了误会的几率,这可不是一个参与社区构建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所以既然参加博客活动,就应该表达自己真诚交往的愿望,在这里大家各抒己见,共谋促进社会发展的大计。 二、尊重读者 尊重读者,就是参加博客活动的人一定要自重,尊重自己,这样才能尊重你的读者,所以在自己的博文里不能有污别人的视听,用语一定要文明,不得使用污词秽语。有的博主则公然表明自己就是要骂人,而科学网竟然纵容这种行为,我则大惑不解了。因为骂人必定伤人,伤人必然引起仇恨,仇恨自然不利于社会建设。科学网自然不应该培养这种仇恨的情绪。要消除这种消极影响,就是要遵守讨论规则,就是要尊重对手,尊重读者,因为读者也会在不自觉中被污染,被示范,认为这些漫骂行为是合适的。 三、以实为据 我认为所有的讨论都不能从自己的想象出发,都应该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并且以大众基本的常识为接受限度,千万不能把自己意想的揣测、理解和发挥强加给读者和听众,因为这样就是把听众置于一个不平等的地位,这样就是在使用语言暴力,大有强奸民意之嫌。 四、平心静气 参加讨论,不能感情用事,不可有颐令指使的姿态,不可有高高在上的举动,一定要想到所有参加博客活动的人是与你平等的,有与你一样的智商和理解力,不可以自己的学历、地位和经历作为资本要推行自己的一套主张。因为这样的人总有别人不屑一顾的姿态。在这里应该是说理的地方,如果在这里加入了过多的情绪的因素,人家看到的你不是在说理,而是要求别人服从,这种行为自然是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一头。这种姿态是别人无法接受的,这样虽然会赢得一些支持,同时也会树敌很多,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这样下去,科学网也就失去了讨论的空间。 五、合乎逻辑 参加讨论可以就事论事,但不能把一个事件进行无限扩大,变成一个无限定律,这样就违背了科学的基本常规。近来我发现不少文章使用了简单的事实拼凑办法,试图把一些局部现象演绎成一个整体事件,这样下去确实能够起到混淆视听作用,并对不明真相的人产生不当的误导行为。所以我呼吁所有参加科学网讨论的人应该审视一下自己说话的逻辑,看看自己说的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立,不要把自己封为真理的传教士,把一些简单的事实演绎成一种大家必须接受的定律。 以上五点是我最近观看科学网博客产生的一些粗浅的感想,如果有什么不当和得罪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因为我真心希望科学网真的能够成为在大家茶余饭后精心凝神、潜心修养、放松神情、自我提升的好途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垃圾的抛放地。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5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1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