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而时习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zhengyongjun 2019-5-18 09:33
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触王舟,止于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实,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获之,此吉祥也。其后齐有飞鸟,一足,来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又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商羊,急告民,趣治沟渠,天将大雨。于是如之,天果大雨。诸国皆水,齐独以安。孔子归,弟子请问。孔子曰:异哉!小儿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拳,赤如日,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楚之应也。儿又有两两相牵,屈一足而跳,曰:'天将大雨,商羊起舞。'今齐获之,亦其应也。夫谣之后,未尝不有应随者也。故圣人非独守道而已也,睹物记也,即得其应矣。 ——《说苑》  有乌九尾,孔子与子夏见之,人以问,孔子曰:鸧也。子夏曰:何以知之?孔子曰:河上之歌云:'鸧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 ——《绎史》 夫听声有术,则察色有数矣。推用术数,若先闻见,众人不知,则谓神圣。若孔子之见兽,名之曰猩猩。案孔子未尝见猩猩,至辄能名之。使众人闻此言,则谓神而先知。然而孔子名猩猩,闻昭人之歌。阴见默识,用思深秘。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 ——《论衡》   ———— “ 人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呢? ”假如有人与你讨论此类问题,你一定会觉得,这是一句侮辱你智商的台词。 古代许多先贤圣人名儒巨公们,他们的观点却与我们现在的认知是向左的。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囷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孔老师的答案,似乎是相信“生而知之”的。汉儒坚信,圣人能“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东汉有本著名官宣文件《白虎通》,更是宣称:“圣人所以能独见前睹,与神通精者,盖皆天所生也。” 但是,古代思想家队伍里,也不乏清流。东汉时期,浙江会稽上虞有个文青叫王充,特立独行,偏偏不信这一套。他走的是草根学术路线,与主流思想对着干,偷偷写了一本书,叫《论衡》。关于上述议题,王充认为,“不问自知,不学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他认为,世上根本没有什么“达视洞听之聪明,”所谓“先知之见方来之事”,都离不开“案兆察迹,推原事类”,“如无闻见,则无所状”。所谓圣贤先知,其奥秘在于他们能“阴见默识,用思深秘”,“先闻见于外”,而一般人往往忽略,不动脑筋,因此,“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其实,“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所谓圣者,须学以圣”,并无神奇可言。 其实,孔老夫子他老人家,还是比较谦虚滴,并未神化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上述关于孔子识物的三个小故事,读完似乎明白了,圣人的博学是怎样炼成的。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2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 – 忏悔录
热度 1 benlion 2013-10-2 10:41
创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因素之一,特指出生、成长、生活和学习、工作时期内的文化和环境,无疑是塑造一个人生的背景;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文化的时空特征,也就是任何一个时代和地理区域的文化是一个流变的文化和社会。 如同,物理学研究时间、空间和运动,化学研究底物、产物和反应条件,生物学研究生态环境变化、细胞通讯和分子网络的过程,同样,社会学研究一定时间、空间的人群,也存在一个组织结构、人才流动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变迁,不同社会的比较,必须考虑一个历时、同时和迁徙、交流等现象。 关于创新与非创新,历史就是时间凝固了的事件,宗教也是人类历史的述说与诠释;因此,典籍和历史是传统,不存在创新,只存在考证史实和以史为鉴诠释。 历史的诠释和宗教的改革等则是时代特征,就是哲学,就是创新;故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必须对核心思想、精神和价值观诠释。社会实践“数据”或原始资料,如同科学数据一样不可篡改,如同文物保护一样必须珍藏。 社会实践的历史资料,可远比科学、技术实验室的费用或代价大得多了,那是血与火的实验,也许可以说是“上帝”做的实验。 创新与否,并不是古代历史和古代文化问题,今日早已非昔日,况且,李约瑟已经以《中国科技史》做了很具体的回答;故而,创新,关键在于哲学思维 - 质疑精神,思想的创造力,这一关键点上,笛卡尔和罗素都已经论证非常精辟,还有坚持独立思考和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 思想家都具独立人格精神,突破的科学创造发明,也体现为独立型科学家,即是现代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也凸现这个现象,管理型科学家,往往是已经走向学科发展的规模化,或常规科学时期。 创新问题,与很多官员也讨论过,其实,大家都很不容易,都受考核指标的制动,指标和考核是关键;因而,需要做深层次的社会学、管理学、法律学和经济学等研究,进步很明显,但需要进一步改进。 向来不赞成追与赶方式,之道理:欧美国家的周期性技术更新、企业经济的重新洗牌,也就是说夕阳企业关门、新兴企业崛起,这是一个周期现象,比如,数码相机与何达相机,巨型企业起家于小企业或作坊,大型企业可能技术落伍倒下,比如著名的王安电脑公司为例。小型企业或作坊,从来就不是跟踪巨型企业,而是独自创新,开辟新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就是创新驱动。 再说,国际科学中心转移、国际工业发展路径,也是这样,比如,英国的造船,德国的有机化工,美国的信息技术,日本的电子工业;所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导向是关键。 欧洲的传统或习惯或文化,最忌讳就人与人、企业与企业的比较,学校不公布学生的成绩,企业也不搞奖励或品牌评比,一个贯穿的公平竞争、市场经济观念,值得引以之学习 – 总之,从荀子、张之洞和福泽谕吉的《劝学篇》都需要重新温习。 - ( 忏悔录 ) -
个人分类: 评述|26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习的境界:人不知而不愠
SoSoliton 2010-5-25 23:54
记得两年前,闺女还在念初中时,接受了一位教授的 “ 面试 ” ,面试题目是即兴谈谈对 “ 学习 ” 二字的理解。闺女将《论语》中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改造成 “ 学而时习之,习而时学之,不亦说乎? ” 谈了她的理解,被教授赞扬得神魂颠倒。 其实,闺女理解的 “ 学习 ” ,境界还不高,似乎只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劳动过程。 学习,不仅仅是向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向别人学习。孔子还有一句话: “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 。另外,学习不完全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劳动过程,它还可增强人的幸福感。 “ 活到老,学到老 ” ,说明人的本性是爱学习的,学习也使人 “ 活到老,乐到老 ” 。柯云路先生 “ 《论语》的读法 ” 一文从更高的层面理解孔子关于 “ 学习 ” 的论述, 学习还能使我们达到更高的境界:人不知而不愠 。可见,学习是一个自娱自乐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不以名利为目标; 学习的回报是修养、境界、眼光 。 读《论语》,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确实会 “ 实受其福 ” ,确实能找到安抚自己灵魂与造福社会的精神依托。 摘录 柯云路先生 “ 《论语》的读法 ” 一文中关于 “ 学习 ” 的观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何其普通,又何其意味深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包含了一种以学习为幸福的快乐情操,这是一种值得赞扬和向往的精神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因为你学习了,有知识有本领了,就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切磋,这句话进一步丰富了以学习为幸福、为快乐的概念。接下来的话特别重要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虽然有学问有本事,但不被世人和环境理解,这时怎么办呢?孔子的教导是,不生气,不怨恨,这才是君子,这才是高水平的表现。 孔子的每一个教导都如同这句话,是他阅读历史和探究当代总结出来的,不仅是理论,更是他切身的体验。孔子作为一个普通人,特别是从小就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一定经常身处不被人理解的困境,他在《论语》中也发出“莫我知也夫”的感叹。在发出这种感叹的同时,孔子也多次谈到“人不知而不愠”,即不怕别人不理解,不怕别人不知道。 “人不知而不愠”,从最低层次讲,可以减少自己不被理解时的心理伤害;高一个层次,可以使自己努力提高,更有作为;再高一个层次,能带给人完整的信仰力量。 孔子把它提炼为一种时尚的美德:即使你得不到理解,也依然乐而“不愠”,于是你更成长了,更坚强了,你也便有更多的朋友自远方来了。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63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论语》“学而时习之”的“学”什么?
famingkuang 2009-5-7 08:3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的这头几句话,我不知什么时候起就已经能倒背如流了,但一直以来都很鄙视它,觉得孔子太虚情假意了,因为从我们亲身体验中知道,学而时习之根本就不是不亦悦乐,叫不亦苦乎还差不多嘛,老师、家长逼着我们读书、作业,半夜才得入睡,五更又得起床,真是一个苦不堪言了得。有何悦之有? 等到认真的读了论语,特别是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方知,我们误会孔子多多矣。 依我们今天的理解,把拿着本书摇头晃脑在念、在读、在写叫做学,那实在是错得太离谱。其实孔子的学不是我们今天这样理解的,孔子的学是学一切做人的学问,是无时、无地都可以进行的,否则三人行,必有吾师就无法理解了。可是我们今天却把读书当成学的唯一途径,才导致了学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的困境,是与孔子当年提倡的学背道而驰的。 那么孔子提倡的学到底指那些呢? 孔子提倡学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一切做人做事的方法,而做人是放在首位的,只有将人做好了,才可能把事做好。概括来讲就是学三件事: 一曰: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做人的最根本的道理就是要懂得将家建设得和睦昌盛,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古代中国有家族,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国,你能将一个家或家族治理好了,由小及大,你才能去治理一个国家,所以懂得孝悌之道,是做人的根本。 二曰:事君中国古代君即是国;国亦是君。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关于这点很难理解,但从中国朝代更替来看,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中国古代一个国即是一个姓氏的延续,换了一个姓氏上台,虽然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人也还是那些人,但却不是此国而是彼国了,君即代表着国,有了君才会有国,所以中国古代总是:君出国生,君亡国灭。我们今天中国人十分的反感君道,实是不了解中国历史之故也。所以事君用今天的话来讲那就是为国家办事。学事君之道,就是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我们今天到学校读书充其量只是学习事君的一些皮毛而已。 三曰:交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交友也就是建立社会关系网,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得学会与人和睦相处,方能生存于这个世界上,所以学会交友也是学的一大任务。 孔子提倡的学是非常广泛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但概括起来无非就是孝悌、事君、交友这三条,我们现在的教育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实际上学习的只是事君的一些皮毛,也就是说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些做事的方法而已,所以我们今天的学生迷茫、厌学就可想而知了。因为我们已经背离了学的本质,只求其皮毛矣。 所以如果我们学到了让家庭和睦的方法、学到了治理国家的方法、学到了与朋友相处的方法,并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能不亦悦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也!
个人分类: 论语|1231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