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化学家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化学家

相关日志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与中国分会
jxz1963 2017-11-11 11:15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 与中国分会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 AOCS)成立于1909年,总部位于美国的伊利诺伊州。1909年九名参加第十三届州际棉籽压榨协会会议的人员协商, 在田纳西州孟菲斯赛马俱乐部, 成立一个名为棉花产品分析员的组织, 每年开会交流关于油脂化学的想法和信息。化学、尤其是油脂化学当时处于萌芽阶段。在可能的成员中, 很少有训练有素的化学家,只有一些分析家。所以当时决定采用棉花产品分析员协会的名字。随着行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化学。这个国家的许多顶尖化学家都加入了这个学会, 并在1921年更名为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 目前 AOCS已拥有来自90个国家近4000名会员 (中国油脂与植物蛋白科学家、无锡轻工业学院刘复光教授和中国台湾籍张驷祥教授都是 1949年以前加入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的正式会员 ) 。 AOCS先后成立了亚洲分会、澳大利亚分会、加拿大分会、欧洲分会、印度分会和拉丁美洲分会等。该协会出版的杂志《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志》(JAOCS)与协会的油料油脂检测方法和标准广为油脂行业人士熟知。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志》杂志 1924年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开始出版《油脂工业杂志》期刊,1927年协会的期刊的名称改为油脂产业。 1932年杂志名称短期改为油脂和肥皂,1947年《油脂与肥皂》正式命名为 《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志 》( JAOCS ) ,该刊至今是美国油脂化学的主要刊物。 《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志 》( JAOCS ) 发表的技术文章有类脂物分析化学与方法学、脂肪物理与化学性质、肥皂与去垢剂,脂肪酸与油类加工,另有期刊文摘和会议报导等等,全年 12期,每期100页。 AOCS方法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 , AOCS 方法已被国际贸易广泛认可, 其中一些方法被列入食品法典委员会。以几种不同的格式提供:AOCS 的正式方法和推荐的方法是实验室测试食用油脂和类脂物必不可少的。 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正式和推荐方法是一部油脂加工领域门类齐全的检测方法标准,它于 1918年问世以来,己数易几版,在其5版中,有油脂检测方法标准460项,其中油脂及产品检测方法有293项,包含了植物油料(A)、油籽副产品(B)、商品油脂(C)、甘油三酯(E)和磷脂(J)5大类。这当中植物油原料(A)检测方法标准有64项、油籽副产品(B)检测方法标准33项、商品油脂(C)检测方法标准171项、甘油三酯(E)检测方法标准11项、磷脂(J)方法标准14项。 中国分会与中国分会首届年会 2016年4月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江连洲教授联合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及中粮集团、丰益国际集团等大学和跨国公司的相关专家教授成功组建AOCS中国分会。 AOCS中国分会的成立填补了在美国乃至世界油脂界缺少中国科学家话语权的空白。同时,AOCS中国分会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油脂产业的应用与发展,构建与世界油脂界的合作与交流平台,汇聚专业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并推动油料生产、油料加工、油料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高标准、高质量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实现油脂市场和贸易最大化,为我国油脂科学及产业快速发展并走向世界起到桥梁与铺垫作用。 AOCS中国分会成立 (从左至右依次是隋晓楠( AOCS中国分会秘书长)、刘克顺(AOCS中国分会副主席)、江连洲(AOCS中国分会主席)、Jeff(AOCS秘书长)、徐学兵(AOCS中国分会副主席)、刘元法(AOCS中国分会副主席)、李杨(AOCS中国分会副主席)) 2017年11月10日 - 12日第一届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中国分会年会在无锡瑞廷西郊酒店举办。AOCS中国分会首届年会将围绕六个主题:(1)oilseedproduction, supply, and edible oil consumption and markettrends,(2)modern processingofoilseeds and oils: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oxidativestability, (3)quality andsafetymanagement of fats and oils,(4)protein and co-products: processing andutilization,(5)fat and oils: new sources and new uses,(6)analytical methodsfor lipids, proteins andco-products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除学术报告外,年会内容还包括热点座谈会、行业最新技术与产品展示,商务会议及各种交流活动等。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3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们常常忘记了这是量子力学的成就
热度 11 fdc1947 2017-9-21 08:11
人们常常忘记了这是量子力学的成就 量子力学理论诞生快一个世纪了。说起量子力学,如今最时髦的,恐怕就是那只又死又活的猫。提起量子力学的成就,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原子弹、核能、激光、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等。实际上,真正受量子力学影响最大的领域,除了物理学本身之外,当数化学。 化学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性质的学科。有人会说,化学家大多数却不懂量子力学,怎么说化学受量子力学影响最大呢?诚然,大多数化学家确实不熟悉量子力学理论,他们虽在大学里学习了结构化学,大多数人实际上仍然搞不清楚什么薛定谔方程、什么波函数,更不懂又死又活的猫,这确实是事实。但是,绝大多数化学家却能够熟练地运用化学键理论。每一位化学家在教授化学课程或讲述他们的研究成果时,总能够头头是道地讲述某原子的什么杂化轨道、p轨道或d轨道的什么作用、成键轨道与反键轨道如此等等。这些东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之中,如果不说这些,我不知道哪一位化学家还能够向学生们讲授化学课程、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说清楚化学反应的机理。而这种关于化学键的理论,恰恰就是量子力学的产物,是应用量子力学的结果。 众所周知,化学是在19世纪中叶形成一门科学学科的,它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原子-分子论,但是,当时化学家并不知道原子是什么、更不知道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分子的。到了19世纪末,人们才发现,带负电荷的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之一。20世纪初,卢瑟福的实验又揭示了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只占原子的极小一部分体积,然而,像太阳系那样的原子模型是不符合经典的电磁学理论的。这时,正好在前几年刚刚诞生了因黑体辐射现象而产生的量子假设,1913年,玻尔把量子假设用到原子模型上,很好地解释了最简单的原子即只带有一个电子的氢原子的光谱。但是这种模型却无法解决其他原子的问题。1925-1926年间,薛定谔、海森堡、狄拉克等人建立了量子力学理论,这是电子等微观物质运动所服从的物理规律。量子力学为解释原子结构、分子构成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关于氢原子(类氢离子)的薛定谔方程的解析解,得到了氢原子(类氢离子)的原子轨道。对于多电子原子体系,人们把一个电子受到其他电子和原子核的作用作平均近似,人们解在这个平均势近似下的原子薛定谔方程,就得到了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并且弄清楚了每一种元素的原子内电子排布的能级,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元素周期表。 建立在原子轨道重叠基础上的价键理论(包括随后建立的杂化轨道理论)和把核运动与电子运动分开处理的分子轨道理论是解释原子相互作用形成分子的两种化学理论。 价键理论着重于分子的局域性质,特别看重分子中两个相邻原子之间的作用,因而,与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分子的问题密切相关。定性的价键理论从原子轨道重叠的多少出发,结合原子轨道的杂化,来进行讨论,物理图像简单明了,从而被广大的化学工作者所接受。它既能够解释很多已经化合物的性质,又能够预测寻找具有特定性质的新化合物的可能途径,因而是化学家研究工作的有力工具。几十年来,大多数化学家都这样地应用着价键理论来指导他们的研究工作。 分子轨道理论在解释分子的整体性质如分子的各类光谱、分子的能量等方面取得了光辉的成就。特别是在大容量和快速运算的现代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它对于解释和预测分子的性质、判断化学反应的机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日益成为化学工作者常用的研究工具。许多对量子力学并不熟悉的化学工作者也能够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量子水平上的分子模拟,包括分子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计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等。 人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应用了量子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人们才真正弄清楚了原子结合成分子的本质,也就是了解了化学键的本质。这里,并没有19世纪许多人想象的所谓“化学作用力”,在整个化学体系即原子核、电子体系中,核与核、核与电子、电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过就是普通的电磁相互作用罢了。在这个意义上,是量子力学把化学学科真正置于科学的水平上。 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都是量子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于化学体系的应用,是量子力学的伟大成果,这两个理论已经被置于最重要的化学理论之列。在包括这两个理论在内的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近几十年来的化学发展迅速,给材料、生物等学科以巨大的支持,给化工、电子、通讯、农业、医药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科学原理。新的化学产品日新月异,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使我们的身体空前的健康,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我们却并不感到量子力学理论在中间起到了什么作用。 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哲人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管理,是让人不觉得有人在管理。最好的理论,是让人不觉得在运用这个理论。就像两位老朋友远远地相见,急忙相互跑近,走的是一条直线,谁也不会想到初中几何所学习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理论,借用一句几十年前流行的话,他们已经把这个理论“溶化在血液中”了。化学家们对于化学键理论也差不多已经“溶化在血液中”了。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15087 次阅读|21 个评论
每人每天需要多少氧气?——化学家的思维模式
热度 9 fdc1947 2017-5-8 08:19
每人每天需要多少氧气?——化学家的思维模式 每人每天需要多少氧气?这肯定只是一个估计值。如何估计?现在一般人都会先在网上查一下,当然,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个结果,但大致都是相互抄袭的,大多数也不大通顺或不大准确(一般网上查得的大都如此)。为方便计,我也先抄几段: (1)根据科学测试,人的每次呼吸空气量约500毫升,按每分钟呼吸16次计算,每人每天需吸入的空气量12立方米。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约22.6升。正常情况下氧气占空气21%。当空气中氧含量降至12%时,人体可发生呼吸困难;降至10%,可发生智力活动减退;降至7%—8%以下可危及生命。大约每小时每人需要0.5立方米的空气。成年人每天约需要500升氧气。每小时平均21升氧气。 (2)正常状况下,人体呼吸气中各成分的容积百分比(%) 成分 吸入气 呼出气 o2 20.96 16.4 co2 0.04 4.1 因此在静息状态下,按照分钟通气量4l计算,人体每分钟需要的氧气量为:4lx(20.96%-16.4%)=182.4ml,所以,每小时就需要182.4ml×60=10944ml. (3)一个人一天要消耗大约550升的纯氧(0.5立方米) 普通成人休息时每分钟会呼吸7或8升(大约0.007或0.008立方米)的空气.一天呼吸的空气总量大约为1.1万升(11立方米).- 吸入的空气中大约有20%是氧气,呼出的空气中含有15%的氧气,因此每次呼吸会消耗吸入空气中5%的氧气,这些氧气将转换为二氧化碳.因此,一个人一天要消耗大约550升的纯氧(0.5立方米). 显而易见,锻炼的人要消耗的氧气比这更多.您可以在每次呼吸时向一只已知容量的塑料袋中呼气,然后看需要多久才能充满塑料袋,以确定您的肺通过了多少空气. 上面抄录的三段虽然结果有差异,但方法都是一样的,都是测量每次呼吸的气量,量度呼出空气中的氧气量,据此推测出每次呼吸消耗的氧气,最后计算出一天中的氧气消耗量。 这是一种直接测量的方法。题目问所需要的氧气,就直接测量气体的数量 。 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并不那么方便。需要专门的设备,人在休息时、做各种工作时的呼吸强度、呼出气体的多少和成分都会有很大差别的。需要做许多次不同条件下的测量,然后作统计平均。实际生成的误差也会很大。 当朋友与我聊天时说起这个问题时,作为一个化学工作者的职业习惯,我想到的方法就与上面所说的方法完全不同。 我的想法是,我们为什么要吸进氧气?那是因为我们器官的生存和运动需要能量,血液把氧气带到各个器官和组织,在那里把从食品中得到的营养物如葡萄糖氧化,在氧化的过程中放出能量,就像锅炉烧煤放出能量一样。葡萄糖氧化需要氧气,就像锅炉烧煤需要鼓风。烧煤多,需要的氧气就多,烧煤少,需要的氧气也少。 葡萄糖被氧化,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热量。不考虑中间过程,其化学方程式是: C 6 H 12 O 6 + 6O 2 = 6CO 2 + 6H 2 O 在这里,我们身体所需要的氧气的数量是与所吃食品成比例的。吃进去食品多,需要的氧气就多,吃进去食品少,需要的氧气就少。所以, 只需要知道我们平均每人每天需要吃多少食品,就可以计算出平均每人每天所需要的氧气量 。这样,我们并不需要费劲巴拉去测量那些呼出吸进的气体。当然,这样做也只能是考虑大量人群的统计结果,而且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例如,对个人的某些天而言,消化吸收的营养未必都氧化,有可能积聚在体内,也有食物没有被消化吸收等等。对于这种理想的模型,人们可以用反应方程式来估算氧化营养物所需要的氧气数量。 例如,对淀粉(即糖类食品),化学方程式为 (C 6 H 10 O 5 ) n +6nO 2 = 6nCO 2 + 5nH 2 O 将分子式中代入各个原子的原子量(C,12;H,1;O,16),可以算出反应物中淀粉与氧气的比例是约162:192 (12*6+1*10+16*5 = 162 ,16*2*6 = 192),这样,食用500克淀粉需要消耗氧气为500×192/162= 593克。 同样的方法可以估算出其他营养物的需氧量。 这就是化学家的思维模式。题目中问消耗氧气的数量,却不去测量气体,只是根据食品的数量去计算,因为食品的数量比较容易得到,而且用不着做一天之中各种时间段的统计平均 。 当然,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如今已经并不真的需要我们去测量或计算。 这种重要的基础性的问题,前人早就进行了较为精确的估计 。我们在这里可以利用前人的结果,只是做一个类似智力游戏的练习题罢了。 我们还可以利用前人已经确定的知识,作一个简单的估计。我们知道碳的燃烧热,C + O2 =CO2 (这个方程式实际上就是前面葡萄糖或淀粉氧化方程式的简化),放出近393千焦/摩尔的热量(热功当量是4.18,上面的393千焦/摩尔,可以近似的算为100千卡/摩尔)。我们每人每天大约需要2000到3500千卡的能量。算一个较低值2000千卡吧。方程式指出,碳与氧气反应,消耗每摩尔的氧气,可以得到100千卡的热量。为了得到2000千卡的热量,就需要20摩尔的氧气,即20×32 = 640克。这就是每人每天消耗的氧气数量。这是假定生成热量的营养物都是淀粉的结果。大家可以看到,这与我们刚才在前面计算的氧化500克淀粉所需要的氧气量差不多(蛋白质氧化放出的热量与淀粉相似)。这也符合我们这些老年人在计划经济时代所经历过的实际情况。如果需要得到较高的能量,算一个中间值每天2800千卡,那就需要消耗28摩尔的氧气,即32×28=896克。这正好就是如今估算的理论值。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计算,而是利用前人的研究结果做一个练习题,验算一下上面的计算结果罢了。 也有人会问,这个题目有没有实用意义?这不但有基础的科学意义,也有实用意义。例如,我们的航天员上天,就应当知道他们一天要消耗多少氧气,产生多少二氧化碳,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用各种方法反复验证,当然,其中也一定需要用实验来验证。 这种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间接计算的办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常有用的。因为直接测量在很多情况下是很困难甚至不可能的。 还是刚才说过的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要知道锅炉燃烧消耗的氧气数量,就用不着直接的测量(燃烧生成的高温气体并不像人呼出的气体那样容易测量)。利用间接测量和计算就是必须的了。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34795 次阅读|20 个评论
月字旁和肉字旁
热度 26 fdc1947 2016-6-12 08:06
月字旁和肉字旁 在汉字中,有很多字带有形如月的偏旁。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现代字典、词典的部首索引中,这些字都被放到“月”部,其偏旁被人称为月字旁。但是,仔细看看这里面的大多数字的字义却与月亮毫无关系,如肌、肝、肺、肱、股、胸、腹、背、腎、胞、胎等等,这些字,如果要查《康熙字典》、《辞源》那样的字书、辞书,都是要到“肉部”去查找的。也就是说如今“月部”里面的字,大多数并不是月字旁,而是肉字旁。 那么,月字和肉字为什么会搞到一起,都成了一个样子呢? 著名文字学家高亨先生说过:“文字之变迁当于篆、隶之间分界。 自篆而上,形义无不相合,自隶以下,形义大多相离 ”(《文字形义学概论》)。所以,我们为了看清楚字的形和义之间的关系,还是要到篆字中去看看。月和肉都是象形字,一个像月亮,另一个是一片肉的样子,当演变到篆字时,模样已经有点近似了,先看月的两种写法: 而肉字则为: 隶书与篆字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把圆的笔画变成方的,写得快,而且写起来容易规范,适合于公文书写等实用需要。 这样,当把这两个字隶化并最后楷化的时候,就分别写成了月和肉。但是,当肉作为字的一部分特别是做偏旁时,空间受限,不能写得宽,方框里面像两根排骨骨头似的那部分(状如“仌”)就难以再弯曲,而拉直成了两横,这样就与月没有什么差别了。只有极少数上下结构的字,肉在下部,而上部又较宽,还保持着肉的原样,如,臠(简化为脔)、腐等字。 这样,如今的汉字中,包含有“月”这个成分的字,大致有这样三类,少数是真正与月亮相关的;绝大多数与肉相关的;还有极少数几个是别的部件,也写成了月的模样。 1. 与月亮相关的字 “月部”与月亮相关的字不多,如今还用着的大概只有10个字,为记忆计,我把它们分成5组。它们是:明、朗;朦胧;朔、望;朏、朓;有、期。 朔、望、朏、朓分别表示四种不同的月相。朔,阴历初一,难以见到月亮。望,月圆,通常在十五前后,月光通明,望也用作“张望”之望。一朔一望,就是阴历的一个月,人们称之为朔望月。 一个朔望月平均29天半,精确一点说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 朏(音 fěi ),表示新月有些光了,古人往往代指初三,此字如今极少用到,《新华字典》没有收录。朓(音 tiǎo ),阴历临近 月末时月亮出现在西方,此字如今也极少用到,只是历史上南朝有著名诗人谢朓,好山水诗,又注重平仄、对仗,据说为唐代律诗、绝句之滥觞。李白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中有“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之句,小谢即是谢朓。 对“有”这个字的看法如今是有分歧的,汉代的《说文解字》认为日月有食,所以从月,现代人认为金文像手持肉,应当从肉。但是,康熙字典等历史上的字书仍然继承从《说文》以来的传统,把它放在月部,而不是肉部。 如今常常有人说,某某字的甲骨文是这样的,新发现的金文是这样的,而《说文》弄错了,如此等等。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 汉字毕竟是“汉”字,它是文化,不是科学。文化是一种传统,如今的汉字文化是近两千多年来人类认识的积累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就是这样认识的,就是基于这种认识而使用的,这里包含了多少代人的意识。所以,现代人从甲骨文、金文中的科学发现,只能说明上古曾经有过的历史事实,并不能取代最近两千多年以来的文化传统。——这又说远了。 2. 三个与“舟”相关的字 由于舟字的模样与月相近,在隶书形成的过程中,有几个以“舟”为偏旁的字误写成了“月”的偏旁,列在《康熙字典》中月部的字有三个:服、朝和朕。 服,原义是 舟船两旁的夹木 ,后来也指“车帮”即马车车厢的左右两壁,引申为使用、服用、服事、服从、佩服、顺服、服饰、衣服等等。 朝,原义是旦、清早。对这个字的看法如今又有分歧,《说文解字》认为从舟,是表音用的。现在人们认为,甲骨文中是月,金文误传了甲骨文,右边弄成两竖,篆字又误传了金文,成了舟,到了隶书却误打误撞又回到了月。不管怎么,人们写篆字、刻章,如今当然还是用“舟”,这是传统。 朕,原义是 船上木板之间的缝。引申为朕兆,假借用作我的意思,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语。以朕为偏旁来表音的字又有一些,如 勝(简化为胜)、賸(统一归并为剩)、腾、滕、謄、縢、媵、塍等, 但是因为朕只是表音,所以这些字分散在各部中,如勝,力部;賸,貝部等等。(参见本人2014-6-23博文《什么是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05721.html ) 3. 还有一个例外 这个例外的字是“朋”,这是凤凰的凤字的古字,隶化、楷化以后就写成了朋。 当然,以朋为音部衍生出来的字还有一些,如鹏、棚、绷、崩等。 除了上面所列出那些以外,所有的含有“月”的偏旁便都是肉字旁,都与“肉”即动物的身体有关了。肉字旁的字比上面所说的月字旁和几个例外的字的总和大概还要多一个数量级 。 不过,也有人会问,那些化学家造出来的带“月”字偏旁的字,应当算什么?它们显然与月、舟都不像有关系的样子,它们也是肉字旁? 4. 化学家造的这些字也是肉字旁 这些字有胺、肟、肼、肽、胩、胂、胍、脎、胲、脒、脲、腈、膦等,这些字大多数是拉丁语术语的音译(也有意译的)。其左边都是“月”,右边则大多数是拉丁语发音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音节。其中有些字是新造的,有些则是“废物利用”,即利用原有的废字或接近于作废的字,赋予了新的字义、字音。 为什么说这些字都算肉字旁? 早期的化学家造字,是很讲究的。如 分子式为NH3 的a mmonia ,最初就直接音译为阿摩尼亚,我小时候江南的男女老少都好说洋泾浜,大家都知道阿摩尼亚是一种臭气。由于 a mmonia 是气体,化学家就造出来一个氨字,气字头,安表音。它的衍生物即氨中的氢原子被烃基所取代后生成的有机物amine,前面的音节也是“安”,翻译时就起用了一个人们不大用的废字“胺”。 胺的原义是肉败臭,烂肉,臭了,而分子量较小的胺也正好有烂肉、腐尸的臭味。这个字的死而复生正可以说是化学家的“妙手回春”了 。而所谓四级胺离子ammonium的性质与钠钾等金属离子有相似之处,就仿照金属造了一个新字“铵”。 早期的化学家是细心的,由于氨、铵、胺三个字的音部都是“安”,怎么区分它们呢?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华北北京附近近代没有了入声)。先辈们规定:氨读平声(音“安”),铵读上声(音“俺”)而胺读去声(音“案”),这样就把三个“安”字用声调区分开来了。不过,我倒认为我们的先辈化学家有点过于细心了。因为如今人们单独说这几个字的几率实在太少,都是说化合物名,因而三个字不难分辨清楚。实际上,我的化学家同仁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说“氯化俺”和“二甲案”的,我们之间的交流也没有出现问题。听到电视台播音员说“氯化俺”反而觉得别扭,甚至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所以,我倒主张索性随俗,都读为“安”。——这又扯远了。 上面所说的这些字所表示的化学物质,除膦和胂之外,都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而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总是与真正的“有机物”——蛋白质相关联,就像上面所说的胺,就可以在蛋白质的氧化中产生。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用测量氮元素的含量来估计动植物即人类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前几年有人在奶制品中掺入三聚氰胺以造假就是钻了这个空子)。而与蛋白质相关联的字,其偏旁用肉字旁毫无疑问是最自然不过的——所有动物肉体的主要结构成分就是蛋白质。所以,用以表示含氮有机物的这些新造或改造的字都用肉字旁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至于膦和胂,它们分别是胺的同类物,只是把胺中的氮元素换成周期表中同一族的元素磷和砷罢了,因此,与他们的“母物”胺一样用肉字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它们的读音也与胺一样规定为去声(不过这样读的化学家大概也不多)。 我们弄清楚了这些字的来历,对于学好化学,加深对这些化学物质的认识,或许会有一点好处的。
个人分类: 汉语言|102360 次阅读|55 个评论
闲说草字头
热度 23 fdc1947 2016-6-4 08:12
闲说草字头 草字头是“草”字的顶上部分,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如今的写法是一横两竖。根据如今的规定,它的笔顺是先写一横,然后写两竖。 现在这样写的草字头是简化字,过去繁体字的草字头的一横是中间断开的,印刷字体是并排的两个十字(计四画)。 1. 先说一说“草”字 有人看不起如今的简化字,说过去的繁体字是正体。其实,过去的繁体字也简化而得到的,例如,草字头更早的写法是“艸”。由两个屮组成,所以,查《康熙字典》以及《辞源》等字典、词典时,草字头的部首是六画。 屮,音 chè ,这是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说它是“草木初生也。 象丨出形,有枝茎也。 ”两个屮并在一起,就成了艸。 艸是草木的草字原来的写法 ,也可以说是它的“正体字”。过去有些文人是坚持用艸,不肯用草的,他们认为草是“俗字”。 草,原来是意思 “橡子”(是橡树即栎树、柞树的籽粒),后来人们用“草”假借为“艸”,写作“草木”。但是借出去时间长了,就“不还”了,又新造出一个 皂 字(近似把草字的尾巴卷起来),来表示上面所说的“橡子”。橡子的壳可以把白色的织物染成黑色,所以“皂”就引申为黑色,如今还说“不分青红皂白”。这样,草就“一心一意”成了花草树木的草,而原先的那个艸字,却被扔在了一边,除了几位“老古董”之外,没有什么人用这个字了,等于废了。 2. 草字头的字都与草有关 草字头的字,从原则上说,都与草有关。 有的是草的组成部分,例如 茎 (莖)就是草梗, 花(華) 是草的繁殖器官,上古的时候写成華,后来造出来一个花字,而華则表示光彩、繁盛、中華等意思,并把它简化为华。又如 芽、英 (也是花)、 苞 (花骨朵)、 芒 (草尖)、 苗 等。 有的是草的名称,当然,古人的分类不像如今那样科学,只是指与草类似的植物或像上述植物样子的生物。如 芦、苇、芝、茅、蒿、萍、苔、艾、藻、菅、萧、菟、荼、茶、荷、莲 等等。这类字最多。 有的则由草而引出的某些性质,如 莽、茫、荒、芬、芳、苦 (苦本来是植物名称,后因其味苦而强调其味)等等。 总而言之,凡草字头的字,都与草有关。 3. 少数字不是真的草字头 但是,有些字如今看起来像草字头,在《新华字典》中查部首索引也放在“草字头”的部首中,但它们却不是草字头。这些字大概有这样几类: 像 荣、营、莹、萦、萤 等模样,即凡是“草字头”下面连“秃宝盖”的所有字都是因简化而得到的 假草字头 。例如上面几个字的繁体字分别是榮、營、瑩、縈等,都是上面两个火下面秃宝盖,由于写草体字,上面两个火就“草”成了草字头的模样。 共、恭、巷、黄 等字的上方,最初是一个廿,不是草字头。 夢(梦)、薨、蔑、敬、舊(旧)、護(护)、蠖、獲(获)、獾、灌、罐、鹳、權(权)、颧、勸 (劝)等字上方也不是真的草字头,它们与芈(前些时候有电视剧很盛行)上面两个角上的部分是一样的,都是“羊头”,都与类似羊角那样的东西有关。 至于 节 ,这是節的節化字,竹字头的草书许多都写成草字头。 这些假的草字头的字,并不多,而且很有规律,很容易看出来的 。 顺便说一下,由于简化字的缘故,也有几个真的草字头却弄得不是草字头了。如, 兰 ,这是兰花的兰,繁体字是 蘭 ; 盖 (原义是用草苫上、盖上),繁体字是 蓋 。 4. 一些字有草字头但现在的意思好像与草无关 有些字是草字头,本义应当与草有关,但是在长期的文字演变过程中,它有了别的引申义,其本义却被人渐渐地忘却了。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艺 ,看到艺字,令人想起来的是艺术、文艺、技艺、工艺等意思。但是,它的本义是种植,一开始写为 𡎐 ,后来写为 蓺 ,园 蓺(艺) 还有种植的意思,有园 蓺引申到技艺、工艺、艺术等,字体也变成了藝。最后,老百姓嫌这个字太 繁了,就把藝简化,写成了艺。《诗经·小雅· 楚茨 》:“ 我艺黍稷 ”中的艺就是种植 , 这句话后来也写到了《千字文》里 。 若 ,现在一般与“如”相同,常常说“如若”,但是,《说文解字》说这个字的原义是“择菜”,上面是艸,下面右表示手,表示用手摘菜。引申为选择,《国语·晋语》中秦穆公对他的两位大夫子明和公孙枝说 :“夫晋国之乱,吾谁使先 若 夫二公子而立之?”这里的若就是选择。不过,人们一般实在极少这样用了。现在的“如”,是假借。还有的意思是“你、你的”,《史记》中记载,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要“烹”了他,刘邦说,我们 约为兄弟, “ 吾翁即 若 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说“我爸就是你爸”,碰到这样的刘邦,以流氓对流氓,项羽真是没有办法。这里的若,也是假借,借为“乃、尔”,也就是你。现在人们大多只记得 如若 ,借出去太久了,本义人们已经忘却了。 莫 ,现在人们的印象就是“不、不要”,看不出与草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会意字。上面的草字头是艸,底下的“大”原来也是艸,中间的日(太阳)落到草叢中间去了,也就是太阳落山了。“莫”(太阳没了)又引申为无,勿、不等表示否定的意思。后来,莫就专门表示这个引申义了,而在原来的“落日”“天黑了”这个意思上的莫被写成了“ 暮 ”。这个新造的字,下面多加上了一个日,有点重复,但是大家也都接受了。以“莫”为音符,所造出来一些字,都有被盖掉、没掉的意思: 墓 (藏地下了), 幕 (用巾围上了), 慕 (在心里面向往、思念)。 苛 ,原义是小草。引申为琐碎的,细小的、繁琐的。例如, 苛法(烦琐严厉的法令);苛求(过于严厉、琐碎地要求), 苛刻(过于严厉、刻薄)。 董 ,古人称某种水生植物,像蒲草而较细,也有人说就是藕。但是,这个意义人们已经不用了,人们只把董用作统率(董统)、管理(董成)、守正(董道)、监督之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中赞扬袁绍“董统鹰扬,扫除凶逆。”(率领大军,扫除凶逆)。屈原《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我将守正道而不犹豫,即便终身处在黑暗之中)。如今还有“董事”一职,“董事会”的组织,说让某人“董其事”,董都是管理、负责、监督的意思。 荐、薦 。现在一般认为,荐是薦的简化字,现在是推举、推荐、举荐的意思。古时候,荐和薦是不同的两个字。薦是一种草,据说是能够分辨是非的鹿类神兽廌所吃的草。荐是一种草席,古人席地而坐,荐就是垫在下面的草席。引申为垫在下面,又引申为进献、再引申为推举。由于荐、薦同音,古人多假借,以后很多人就认为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了,最后把薦简化为荐。 藐 ,原义是茈草,也就是紫草。后来假借为眇,眇是眼睛小,引申为小、小看。《孟子》:“说大人则藐之”。如今也多用藐视。本来都是用的用眇字的,但是,人们已经习惯用藐来假借。时间长了,也就忘记了藐的原义。 这样的字,当然还有不少,如今看这些字,不容易看出它们与草的关系,但是它们的本义都与草有关。 5. 化学家创造的带草字头的字 在近代产生的汉字中,化学家是造字的“大家”。近代大多数的新字是他们造出来的。一方面,他们造了一些新字,另一方面,他们是利用了一些死亡的或接近死亡的汉字,对这些字赋予了新的字音与字义。其中有草字头的化学用字主要有: 苯、萘、芘、苄、苊、茚、萜、蒽、菲 等(菲字的其他意义也还常用)。 这些字都是拉丁语术语的音译,除了草字头部分的那个字的读音就是拉丁语术语中开头音节的读音。 在这些字中,最早音译的字是 苯 。英语为benzene,此字来源于benzoic,又源于法语benjoin,意大利语benzoino,意思是安息香。这是安息香树分泌的树脂,中国古代就从南方或南洋得到。这样,在翻译的时候,由于benzene这个词的来源与植物的分泌物有关,又是从芬芳这个意义上来的,于是就翻译成了带草字头的苯。苯是一个古人不用而接近于废掉了的汉字,化学家利用了起来,读音没有变。 萘 是并在一起的两个苯环, 苄基 是甲基上的一个氢原子被苯基所取代,剩下的那些带草字头的基团或化合物都带有或并有一个或多个苯环(至少在初始命名的时候是这样),他们都可以看作是苯的衍生物,被称为芳香性化合物(实际上并不一定都有真正悦人的芳香味)。在翻译他们的名称的时候,也就都随着他们的“前辈”——苯,都带上了草字头。 这些字,都是近代才由化学家们新造的或者是“废物利用”翻新的。由于它们的根基,苯,是从与植物有关的词翻译过来的,这些字都带草字头也都可以理解了,对于草字头的字义来说,也还算有个来历。为了翻译这些词,造出来这些字,早期的这些中国化学家真是煞费苦心啊。 然而,先辈化学家的这种苦心,如今人们大都不知道了。我们的化学教科书上不说这种。不单是化学用字、词,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也有这个问题。我们的教科书应当包含一些科学史(包括中国科学史)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讲授,学生自己一看便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如今有些知识却日益被时间所湮没,知道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如果再不努力发掘和记录,恐怕以后“考古”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但是,这些问题目前似乎并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
个人分类: 汉语言|44174 次阅读|50 个评论
我国大气污染带来的思考
kejidaobao 2015-7-3 15:40
2013 年1 月,中国东部地区雾霾围城,一时间各种舆论和声音充斥着各种新闻媒介,也冲击着大家的生活,有对大气污染来源的科学争辩,也有对政府该如何作为的讨论,使得无论政府官员还是百姓每天都盯着头顶这片天。一晃2 年时间过去了,一名曾经的央视记者的雾霾调研报道,再一次让大家陷入各种争辩。暂且不论各种因素的争辩孰是孰非,我认为对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APEC 蓝”给政府和百姓上了一堂超级的实验课,也给社会一个很清晰的答案:大气污染治理的方向是明确的。我想,无论媒体、百姓还是政府都应该回归到大气污染治理的“初衷”,这才是正道。 2001 年,我师从旅美归国的大气化学家庄国顺教授,开始从事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从沙漠到城市再到海洋,采集了大量的颗粒物样本,研究颗粒物化学成分特征,甚至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单个颗粒物形态学特征与化学组成的关联,还利用实验室的烟雾箱模拟污染气体在不同颗粒物表面的吸附和转化机理。那时候,包括我们研究团队在内的国内相关学术团体就已经意识到大气颗粒物的污染会是大气环境的重要议题。然而,当时的“振臂疾呼”似乎并没有引起当时社会各层太多的关注,如今,大气颗粒物的污染却成为我们的“心肺之患”。我想我们确实需要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发展。中国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尤其在面对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方面,是非常需要有系统的调控,才可以保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 2006 年,我博士毕业后来到中国气象局,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开展研究工作。从博士期间依赖地面有限的观测站点来研究小区域内大气成分的微观特性和变化机理,转向了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宏观监测;从站在地面,抬头看自己头顶的那一片天,转向了站在太空,鸟瞰全球的大气变迁。利用卫星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近年来国际发达国家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大气环境质量日益提升。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的环境政策、科学的产业布局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如果说国际社会有点遥远,我国自己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卫星探测的结果可以清晰地指示,我国大气污染绝不是2013 年1 月才突然爆发,而是早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珠三角经济区,就经历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当时珠三角的光化学烟雾是国内众多学者研究的试验基地,政府也意识到该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在科学研究、产业升级以及政策措施的落实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卫星图可喜地看到经过多年的治理,近十年该地区的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一些污染物(如:氮氧化物、硫化物)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就发生在本土的大气污染治理“样例”,我们总是有理由客观冷静地去分析成功的治理经验,深刻地研究合理的节能减排措施。另外,在开展东部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同时,要有“全局”的系统眼光。2014 年卫星捕捉到我国腾格里沙漠腹地的污染,让人震惊;不仅如此,从近十年的卫星大气成分监测结果分析,我们看到了其他一些“危险”的信号,如:目前,虽然我国西部地区大气污染物的含量不足东部地区的1/10,然而我们捕捉到西部地区大气污染物的含量出现了略微缓慢的抬升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年我国西部大开发加快、工业大量发展、城市迅速扩大、人类活动日益频繁造成的。因此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上,需要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务必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不能重蹈东部地区大气污染的覆辙。 面对“十面霾伏”的窘境,我想大可不必如此“激进”。科学地讲,环境控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际上还没有先例在环境治理上可以一蹴而就。环境的治理和恢复需要大家有足够的耐性,有“打持久战”的韧性,讲科学、重规划,有步骤地开展治理工作。社会各方与其“群情激奋”,还不如脚踏实地、同政府一起群策群力开展治理。 当下,不仅仅大气污染威胁着我们生存,还有很多威胁的因素存在,比如:水污染。其实在当下,中国水的污染一点都不比大气污染轻,甚至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只是目前大家生活中见到的还是看似“清澈”的水,所以并没有那么“关注”,难道非要等到家里的水龙头流出来“污”水的时候,才开始再一次“聚焦”吗? 近日,美国媒体报道美洲地区超常的暴风雪灾害是由于亚洲地区的大气污染给全球带来更多云的凝结核造成的,暂且不论上述论断有多少科学依据,但是全球气候变化,似乎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从太空“天眼”卫星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全球升温带来的极区冰雪的迅速消融,海平面的上升让很多海岛和沿岸陆地即将消失;可以看到全球荒漠化进程正在吞噬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可以看到由于人类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致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稳步攀升。如果有一天美国科幻电影《后天》里的场景真实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想到那个时候连“治理”的时间都没有了。因此我们在致力于大气污染治理的同时,还需要冷静长远地考虑未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大气和海洋是没有国界的,大自然的生态系统环环相扣,一旦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突破了环境阈值,“穹顶之下”任何地球人都不可能在全球变化带来的威胁中幸免于难。 文/张兴赢 作者简介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遥感应用室副主任。 (编辑 王丽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总结科研创新16条方法
sy8112 2014-12-24 17:18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多年探索科研如何创新,并通过讲座等形式传递给学生后辈   徐光宪   ●知识创新都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故而勤奋学习,建立知识框架,积累深厚基础;加上追根到底,万事逼问为什么的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源泉。前者是学,后者是问。学而不问则殆,问而不学则茫。学而问,问而思,思而行,行而果,这就是创新。   ●如果你梦想要做一个科学家,那么勤奋学习就是实现你的梦想之“舟”。但舟有快如宇航飞机,慢如蜗牛。所以勤奋必须是高效率的勤奋,不要去做“磨擦生热”的“无用功”,更不要做“负功”。   ●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粗心大意的人很容易放过这种机遇。只有具有敏锐眼光和扎实基础的科学家才能抓住它,取得重大的突破。   ●实际的学科基础是金字塔,有比较广的知识,但是又要有塔尖,有高度,也就是你的专业知识高度。但是一条竹竿是站不直的,所以你除了“高”,还要有一些“宽”。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实践中探索科研如何创新的方法,总结了16条。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天赋很平常,但“天道酬勤”,只要依靠勤奋,是可以取得科学成就的。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98%的汗水+2%的灵感。而2%的灵感也可用勤奋来培养。各位同学只要勤奋努力,相信都能成为出色的科学家。   1 创新与知识积累:中药铺的抽屉和知识框架   创新必须先有知识积累,这是创新和继承的关系。我幼年时常生病,生了病去看中医,到中药铺去抓药,看到中药分类归档,放在上百个抽屉里。从那时起就模糊认识到要把学到的东西放在脑中的抽屉里,并把众多抽屉有序排列,才能记住。以后就慢慢形成要在自已的头脑里建立知识框架的概念。知识框架即知识文档树,建立知识文档树便于知识存贮检索、记忆、联系比较、分析归纳和创新。   2 创新链和创新树   科学研究是接力赛跑,起跑点要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要把前人的有关知识接过来。研究生的导师很重要,他把接力赛跑的棒交给你,你就可以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起跑。牛顿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能看得远一些”。这是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科学研究既然是接力赛跑,所以每一项科学创新都有前因后果。把这些前因后果串联起来,就构成一条“创新链”。创新链常有分支,于是构成“创新树”。建立创新树的方法,可以启发你的创新灵感,活跃你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在分枝点上,可以思考一下:还有什么新路可走?   3 分类研究法   “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科学(Science)原来的含义就是分科之学。例(1)动植物的宏观分类法——门,纲,目,类,科,亚科等。例(2)生物的微观分类法——基因分类法。例(3)萃取机理的分类。例(4)经济模式的分类——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如美国),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世界上的事物是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要探索这个巨系统,先要把它进行分类,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是学科越分越细。例如1900年是500门学科,2000年是5000门。100年增加10倍。2100年可能到50000门,2050年到20000门,50年中创建15000门新学科,我们中国人至少创建3000门。你们要有创建3000门新学科的雄心壮志。   4 学科交叉法   学科交叉法就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进行“比较”、“类比”和“移植”的研究方法,从而产生新的研究领域或新的学科。   “比较法”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方法,也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逻辑方法。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有一分支,叫做“比较语言学”,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异同。在生物学中有“比较生物学”。学科交叉的无人区是创新的生长点。   在比较语言学中,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促进本门语言学的发展。例如英文的Crisis,中文是“危机”。危机有危险和机遇两层意思。处理得当可以把危险化为机遇,而Crisis只有危险的意思。中文有“做学问”一词,通常翻译为Learning,但后者只有学习的意思,没有问的含义。做学问要既学又问,学而不问则殆,问而不学则茫。   5 移花接木法   “移花可以接木,杂交可以创新”,这是科学创新的“移植法”。科学可按照它的研究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为上、中、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物、医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深。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   例(1)量子化学是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和数学方法移植到化学中来,因而产生的交叉学科。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科恩和英国数学家波普尔,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和计算数学的方法移到化学中来,解决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难题,因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   例(2)把数学方法移植到经济学中来,可以实现经济学的突破。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纳什,他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   例(3)移花接木创新法的另一例子是仿生学。例如第一架飞机就是模仿蜻蜓制造出来的。流线型的喷气飞机和高速火车的造型是模仿鱼类的,特别是海豚的皮肤表面有一种可吸收能量的弹性结构,借以消除流体的阻力,使湍流变为平流。   例(4)生物学与化学的交叉产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等。现在后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生物学与化学之间又有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蛋白质组学已经形成。   6 四两拨千斤法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四两拨千斤”,这就是“力的放大”。例如杠杆、齿轮、千斤顶等,在搬运东西和机械工程中被广泛使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把一种已知的方法尽量推广拓展到未知的领域,这就是“创新”。   例(1)三极管的发明可以实现电流的放大,上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是电子管的鼎盛时期,它曾为无线电、雷达、电子计算机和V型导弹的发明作出了贡献。1948年发明了晶体管,同样可以放大电流,但体积、重量、耗电量均比电子管减少100-1000倍。1959年又发明集成电路,从而产生了微电子学和微电子工业,导致20世纪的信息革命。   例(2)激光器的发明。电流的放大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于是人们联想到光是不是也能放大呢?1954年汤斯首先实现了微波的受激辐射放大。1960年从事红宝石微波量子放大器研究的年轻人梅曼成功地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光波的受激辐射放大。   例(3)化学合成的自动组装放大,例如用K.Ziegler和G.Natta催化剂,可使单体自动定向聚合为高分子。又如自组装化学,也是化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例(4)生命的放大——从卵细胞到生命的发育成长,发展成为现代的克隆技术。  7 逆向思维法   在飞机的设计中,要试验飞机的外型和材料在高速飞行中与空气阻力的关系。这种试验很难在空中飞行时进行。于是创造出“风筒”来模拟飞行。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向思维方法,即把飞机固定,让高速空气流向飞机,其效果是一样的。这就是在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常用的“风洞”实验室方法。又如在轮船的设计中,可以做一个缩小的模型,放在一个缩小的水槽中,用各种流速来试验船体的阻力。   8 柳暗花明法   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粗心大意的人很容易放过这种机遇。只有具有敏锐眼光和扎实基础的科学家才能抓住它,取得重大的突破。   例(1)按照经典遗传学的观点,水稻是自花授粉,不能杂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相信这一点。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田间发现一株优势非常强的水稻,第二年他把它种下去,结果大失所望,跟上年选的植株完全不同,高的高,矮的矮,生长期长的长,短的短。就在失望之余,他突然产生了震撼:为什么遗传会有这样大的分离呢?只有杂种才会有分离,纯种不会有分离。他于是大胆提出假设:他选的这株是天然杂交稻,推翻了经典遗传学认为水稻不能杂交的结论。当然这只是大胆的初步假设,还有待做艰苦的研究工作,培养出人工杂交水稻来证实。为避免自花授粉,他选择雄性不育植株来受粉,取得了很大成功,使我国水稻由亩产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   例(2)光的本质是什么?是波动还是微粒?这个问题争执了200多年,互有胜负,不得解决,在20世纪初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受形式逻辑的限制,形式逻辑回答问题,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爱因斯坦跳出了形式逻辑的框框,认为问题的答案可以“亦此亦彼”,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了完美的创新境界。这就是他在1905年提出的光子学说。   9 天上人间法   有些物质是天文学家在天上先发现,然后由化学家把天上之花,移植到地球人间的。   例(1)1868年天文学家在观察日全蚀时,从日珥的光谱中发现一种未   知原子的谱线,命名这一未知元素为“太阳元素(Helium)”。28年后,化学家才从地球大气中把He元素气体分离出来。   例(2)天文学家用射电天文望远镜研究分子的转动光谱,发现了几十种星际分子,有一类是直线形的HCiN分子。化学家Smally想象宇宙中有闪电C C C C;C,空气中有氮气和氢气,企图用激光或电弧作用于石墨,在地球上来制备这类化合物,却意外地得到C-60,并获得诺贝尔奖。但这类HCiN分子,至今在地球上尚未合成。   10 傻瓜提问法   创新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年轻人好奇提问往往是创新的开端。好奇性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所以“好奇性”也是科学家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例(1)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一定要等于180度吗?   其实,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是平面上的几何学,即欧几里德几何学。人们发现用平面几何学经行大地测量,在范围较大时有偏差。这是因为地球是球面的。在地球上距离较大的三点之间,作三条直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之和大于180度。这就是球面几何学。反之,在凹面上的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小于180度。由此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非欧几何学。   例(2)空间的维数是不是一定要整数?例如说一维、二维或三维空间。可不可以有分数的维度?这个看似傻瓜的提问,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新科学:分形理论。弯弯曲曲的海岸线的维数就在一维和二维之间。   11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法   胡适在考古学研究中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我认为也可用于自然科学研究,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创新的方法。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对老师、专家、权威都可提出质疑,敢于好高骛远大胆假设,善于实事求是,小心求证。对于你的假设预期,要认真安排实验来小心求证。实验的结果不外四种:   (1)证明了你的假设,于是进一步去寻求新的实验证明。证明越来越多,假设就能发展成为理论;   (2)部分否定了你的假设,于是你可以部分修改你的假设,使之更为完善;   (3)全部否定了你的假设,于是你可以根据新的实验结果,提出新的假设;   (4)得到完全意外的结果。例如从设计合成一个新化合物的失败,到发现一个新的结构类型。如果你的运气好,可能发现新现象或新效应,但必须有敏锐眼光才能抓住它。   所以这四种可能性,在科学上都有收获。尤其是第四种,可能有巨大收获。   12 意外机遇法   例(1)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例(2)X-射线的发现。   例(3)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   13 灵感培养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词话》中写到治学的三个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是治学或研究的开始,要找到学科发展的前沿,作为你科研创新的起点。“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她千百度”,这是第二境界,正是科学研究的紧张阶段,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解决才好。“蓦然回首,伊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正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灵感到来,蓦然回首,伊人(这里指你希望得到的结果,或解决困难的方案和办法)出来了,却在忽明忽暗的灯火阑珊处。   从中可以得到三点启发:(1)开题的重要性;(2)勤奋是成功的关键,如果你梦想要做一个科学家,那么勤奋学习就是实现你的梦想之“舟”。但舟有快如宇航飞机,慢如蜗牛。所以勤奋必须是高效率的勤奋,不要去做“磨擦生热”的“无用功”,更不要做“负功”;3)创新除了勤奋外,还要有一定的“灵感”。当你在科研中已“进入角色”,“身心投入”后仍然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你可以忘掉它,轻松愉快地去做别的工作,或看电影,或散步,或听音乐,然后好好睡一觉。睡眠中大脑会把白天困扰你的问题进行知识的反刍、酝酿和陈化的慢波处理,早上一觉醒来,往往就忽有所悟。听说开库勒就是在早上一觉醒来时,悟到苯分子的六角形结构的。   14 虚拟实验法   现在常用的虚拟现实法也是“建立模型”的方法之一。提出一个理论模型,用计算机虚拟现实,得到希望得到的结果。这一方法现已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例如:   (1)虚拟大气温度、湿度、气流的未来变化,做出近期和中期的天气预报;   (2)建立模型,虚拟小浪底水库放水冲洗黄河的泥沙,提供最优化实际放水时间和流量等参数;   (3)虚拟原子弹爆炸过程,代替实际爆炸实验,为原子弹设计提供基础;   (4)北京大学在稀土分离研究中,以串级萃取理论为模型,用计算机模拟“摇漏斗”的实验,获得稀土工艺设计的“一步放大专家系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15 综合集成法   系统科学是从传统科学中提出带有共性的问题来研究,因而产生的科学。它是最广泛的交叉学科。如果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看作科学分类的经线,那么系统科学就是横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纬线,所以也可称为横断科学。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非线性科学、协同学、运筹学、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突变论、超循环论等。下面仅以控制论为例,说明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控制论是把自动调节、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以及神经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以数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学科。它是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创立的,他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接受了研制防空火力的控制系统的任务,尝试用机器来模拟人脑的功能。他把生命机体和机器作比较研究,总结出自动机应具备的一些特点。他的研究还表明,无论是自动机器,还是神经系统、生物系统,以至经济、社会系统,反馈都对系统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总结了这些思想,在1948年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把控制论定义为“关于机器和生物的通讯和控制的科学”。钱学森1954年在美国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一书,是这个学科的奠基性著作。同年艾什比发表《大脑设计》,建立了“生物控制论”。   16 接近于“无中生有”的原始大创新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突破当时牛顿经典力学的理论和传统概念,提出全新思维和理论的创新。但即使这样重大的原始创新,也不是完全“无中生有”,而是有迹可寻的。   以量子力学为例,实现这一类创新的第一步是“提出科学问题”。正确敏锐地提出科学问题,本身就是重大的创新。   第二步是要有敏锐的直觉和灵感,提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概念,并重新审视旧理论中的概念。   第三步是要建立新理论的基本方程。既然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们的基本运动方程也应相似。薛定鄂把光的Maxwell电磁波方程与德布罗意关系式结合起来,得到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即著名的薛定鄂方程。   第四步是要有深厚的数学基础,从基本方程推导出可以由实验来检验的结果。   第五步,一个新理论的基本方程建立以后,还要回过头来看看这个理论体系是建筑在哪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基本假设的要求是:物理概念要明确,表述要简洁,它的实验基础要巩固,条数要愈少愈好。这样才能建立简洁优美的理论体系。   徐光宪,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光宪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涉及量子化学、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核燃料化学和稀土科学等领域。通过总结大量文献资料,提出普适性更广的(nxcπ)格式和原子共价的新概念及其量子化学定义,根据分子结构式便可推测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原子簇化合物的稳定性。建立了适用于研究稀土元素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无机共轭分子的化学键理论。合成了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一系列四核稀土双氧络合物。   2008年,徐光宪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1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化学家的八卦!
热度 8 xcfcn 2014-11-21 17:14
翻了一下《化学通报》老编辑王治浩的大作《中国化学家与化学会》。据说文献工作做的不错,但是总的来讲,算是中规中矩的人物传记了,可以用来做材料用。虽然很多为贤者讳的地方。 我做了点笔记,讲点八卦吧。 1、正如胡亚东在序里所言,传记缺了化学界的先驱:徐寿、杜亚泉、任鸿隽。更是少了吴宪这位48年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另外 中国第一个化学博士赵承嘏 也没有传记。 2、北大化学系首任系主任俞同奎建国后去搞文物保护去了,这让我想起沈从文后来去研究中国古代服饰了。 3、化学会第一到第四届会长是陈裕光,他也是教会学校中,担任校长的第一个中国人。(金陵大学校长) 4、第六任会长是吴承洛,他的爱人刘光华是化学会历史上第一个专职干部。 5、曾昭抡是“六教授”之一,沦为右派后想去南开,不成,最后生涯是在武汉大学度过的, 6、张洪沅是MIT的博士,重庆大学的校长,建国后沦落到成都科技大学去了,不知道有什么政治问题。( 1952年和1956年张洪沅先后调任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及成都工学院教授。由于他在化工科学上的高深造诣,被聘为当时我国化学工程一级教授。————看来没有什么政治问题。 ) 7、范旭东(1883-1945)死得早,留学日本读大学(京都帝国大学),第一届“范旭东奖金”的受奖人是侯德榜。 8、侯德榜(1890-1974)侯氏制碱,建国后当化工部副部长,老婆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死于脑溢血。 9、刘树杞(1890-1935)制革专家,也是哥大博士,死得早, 校友王鸿飞对之有深入分析 。 10、黄鸣龙,1924年柏林大学的博士,30-50年代一直在国外混,建国后转向甾体化学,57年的时候,发言要求中科院院所领导不要脱离科研第一线,“不应阶层森严”。 11、郑集(1900-2010)长寿老人,衰老化学奠基人。1934年印第安纳大学博士。著有《最好的医生是养生》 12、高崇熙(1910-1952)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元勋,可是不知何故,1952年就服HCN自杀了,不过建国后,高就不能上课了,只好在工厂里呆,杨绛对此有一个回忆录。 14、傅鹰,胶体化学权威,妻子张锦也是院士,张存浩是其侄子也是养子。傅鹰看不惯建国后大学教育的乱七八糟,1955年在化学通报上写了《高等学校的化学研究——一个三部曲》,引起中宣部注意,后来当了北大的副校长。他有很多名人名言,比如: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 15、蔡镏生有两个老婆,一个是涂碧珊,一个是涂碧波,是两姐妹吗?(根据谢力的考证,确实两姐妹,而且她们还有个兄弟是涂长望,新中国第一任气象局局长,学部委员。 16、伊里诺大学的有机化学家罗杰.亚当斯(Roger Adams)教授培养了7个中国博士:袁翰青、钱思亮、李景晟、邢其毅、蒋明谦、陈光旭和张锦。 17、丁绪贤(1885-1978)著有中国第一部化学史专著《化学史通考》,是伦敦大学的学士。 18、张子高(1886-1976)1964年著有《中国化学史稿》(古代部分) 19、王琎(1888-1966),1951年著有《中国古代金属化学与炼金术》,代理过浙大校长。文革时死于非命。( 1966年12月28日,王琎在杭州被暴徒殴打致死。据说这名暴徒是一位自称是红卫兵的年轻大学生,此人从抄家红卫兵处得知王琎家的财钱已发还。为谋财,他来到王琎家,用随身携带的一根铁棒从背后偷袭王琎,将其打死。 ) 20、曹元宇(1898-1988),1979年著有《中国化学史话》,30年代两篇关于炼丹术的文章很有名。我还看过他关于豆腐起源的考证。同时他还是齐白石的晚年弟子。 21、恽子强(1899-1963)192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共产党培养出来的第一届学部委员。据说没有一篇学术文章,以致不知道怎么给他写传记。 22、张资珙(1904-1968)约翰霍普金斯的博士,跟汤佩松是室友。精于化学史,跟李约瑟是挚友,1956年做过贝尔纳访问武汉大学的翻译。文革被活活打死,此前妻子被误诊死亡。 23、吴鲁强(1904-1936)MIT的博士,精于炼金术的考证,在去香港跟道家许地山讨论学术返程中因伤寒早夭。他也是梁启超的女婿。 24、陈国符(1914-2000),纤维素化学专家,天津大学教授,《道藏源流考》为之赢得国际声誉。 25、袁翰青(1905-1994)建国后第一任科普局局长,1956年编著有《中国化学史论文集》,对《化学通报》有很大贡献。 忆高崇熙先生——旧事拾零 作者:杨绛(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夫人) 高先生是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大家承认他业务很好,可是说他脾气不太好,落落难合。高太太善交际,所以我们夫妇尽管不善交际,也和他们有些来往。我们发现高先生脾气并不坏,和他很合得来。 大约一九五○年,清华附近建立了一所化工厂,高先生当厂长。他们夫妇迁进工厂,住在简陋的办公室一般的宿舍里。我们夫妇曾到他新家去拜访过两次。 一九五一年秋,一个星期日,正是晴朗的好秋天,我们忽然高兴,想出去走走。我记起高太太送了我鲜花,还没去谢谢她。我们就步出南校门,穿过麦田,到化工厂去。当时三反运动已在社会上发动起来,但是还没有转为思想改造运动。学校里的知识分子以为于己无涉,还不大关心。 我们进了工厂,拐弯曲折,到了高氏夫妇寓所,高太太进城了,家里只高先生一人。他正独坐在又像教室又像办公室的客堂里,对我们的拜访好像出乎意外,并不欢迎。他勉强请我们坐,拿了两只肮脏的玻璃杯,为我们斟了两个半杯热水瓶底带水碱的剩水。他笑得很勉强,和我们酬答也只一声两声。我觉得来得不是时候,坐不住了,就说我们是路过,顺道看看他们,还要到别处去。我们就起身告辞了。 高先生并不挽留,却殷勤送我们出来:送出客堂,送出那条走廊,送出院子,还直往外送。我们请他留步,他硬是要送,直送到工厂的大门口。我记得大门口站着个看门的,他站在那人旁边,目送我们往远处去。 我们俩走入麦田。 我说:“他好像不欢迎我们。” “不欢迎。” “所以我不敢多坐了。” “是该走了。” 我说:“他大概有事呢,咱们打扰他了。” “不,他没事,他就那么坐着。” “不在看书?” “我看见他就那么坐着,也不看书,也不做什么事。” “哦,也许因为运动,他心绪不好。” “我问起他们厂里的运动,他说没什么事,快完了。” “我觉得他巴不得我们快走”。 “可是他送了又送。” 这话不错。他简直依依不舍似的,不像厌恶我们。我说:“也许他简慢了咱们又抱歉了。” “他也没有简慢。况且,他送出院子不就行了吗?” 我们俩自作聪明地捉摸来、捉摸去,总觉得纳闷。他也不是冷淡,也不是板着脸,他只是笑得那么勉强,那么怪。真怪!没有别的字可以形容。 过了一天,星期二上午,传来消息:化工厂的高先生昨天自杀了。据说星期一上午,工间休息的时候,高太太和厂里的一些女职工在会客室里煮元宵吃呢,回隔壁卧房见高先生倒在床上,脸已变黑,他服了氰酸。 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他大约正在打主意。或者已经打定主意,所以把太太支使进城。 事后回想,他从接待我们到送我们出工厂大门,全都说明这一件事,都是自然的,只恨我们糊涂,没有及时了解。 冤案错案如今正一一落实。高先生自杀后,高太太相继去世,多少年过去了,谁还记得他们吗?高先生自杀前夕,撞见他的,大概只有我们夫妇俩。 一九八八年九月一日
个人分类: 化学历史|4273 次阅读|13 个评论
美国2014年薪资与就业状况图解
zhpd55 2014-9-4 10:40
美国2014年薪资与就业状况图解 诸平 CEN 周刊网站2014年9月1日报道了美国2014年薪资与就业状况—— 2014 Salaries Employment ,根据美国化学会成员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失业率有所下降,但是薪资变化不大。一些具体变化我们会通过以下图表略知一二。 2004-2014年薪资变化 不同性别、不同行业、不同学位的薪资比较 2012-2013年不同学位的化学工作者薪资变化 化学工作者的就业状况 2003-2014年未就业状况
个人分类: 新观察|3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学史人物之亚当斯给我的启发
chemistryche 2014-2-19 11:20
近日无意中读到网上的电子书《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 化学家Ⅱ》,里面有一篇文章是介绍亚当斯,作者是邢其毅、袁翰青。读后,我深受启发,其中不乏对学习和科研理念方面的真知灼见,整理如下: 一、学习化学应该以培养兴趣为抓手,而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要力求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关联。文中介绍到:“他16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从Jackson的化学课程中,学习到许多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从中受到启发,对化学发生了兴趣……”。 二、在科研理念方面,亚当斯是非常实际的,注重联系当时的条件来开展应用方面的研究,同时对于理论问题的解决也有独到的见解。从某种角度来看,他是一位实验主义者,很好地诠释了我们惯常对化学下的定义——“Chem is try!” “当时美国的重工业虽很发达,但精细有机化学工业却远远落后于德国,如药物、染料、有机试剂等每年都要从德国大量进口。亚当斯开展研究工作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缺少试剂,因为战争的关系,无法从德国进口,于是亚当斯把有机合成和生产有机产品作为科研的一项重要任务。”亚当斯结合当时美国有机原料匮乏的状况,有计划地发展了一些能制备有机原料的实验室,他认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并可不再依赖进口原料。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们制备的有机原料品种就多达60种,其中包括有价格昂贵的氨基酸。这不仅满足了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的实验需要,而且可向其他大学出售,使该校有机制备实验室在国内享有盛誉。 在具体的研究方向上,亚当斯的主要研究课题是有机合成及具有生理特效的天然产物。他认为合成是训练学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并且把合成的目标放在药物方面。在这里仅举一例(这样的面向应用的例子很多,具体可参阅原文):他早年的研究就是合成当时依赖从德国进口的局部麻醉剂,不仅改进了奴弗卡因的合成方法,并合成了一系列类似物,如丁卡因就是由他首次合成的。 亚当斯的基本兴趣虽在有机合成及天然产物方面,但20年代时,他还从事过研究一项新发现的联苯由于阻碍旋转而产生的立体化学问题。严格地讲,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主要研究阻碍旋转的能量和基团的关系。亚当斯合成了多种邻位取代基团大小不同的联苯,半定量地解决了这个理论问题。他的结论是:阻碍旋转主要是取决于基团的位阻,而电子效应是次要的。当时美国的著名有机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认为,这项工作是利用有机合成手段来解决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的一项杰作。亚当斯本人也认为这种研究工作是培训研究生学习基础有机化学的一种良好方法,因为要想合成及拆分这些化合物并非轻而易举,需要进行大量实际工作和思考。 另附一点:我感觉在正常的化学教学之余,适当穿插化学史乃至科学史是很有裨益的。在《物理学史》(郭奕玲等编著)一书的《序》中有如下观念值得我们注意:“我们要通过科学史的介绍,向学生讲清楚,科学经历的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然而,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是应用经过几次消化了的材料来讲授,或者经过抽象的理论分析加以表述,把已有的知识系统归纳,形成简明扼要的理论体系,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对科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起误解,以为什么结论都可用数学推导出来,失去了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这样的结果使学生们不了解科学是怎样来的,时间长了,等到他自己从事教学时就很容易把科学当作一门死科学来教。今天我们科学界有一个弱点,这就是思想不很活跃,这也许跟大家过去受的教育有一定关系。”
4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球百大化学家
xinliscau 2013-12-6 22:48
Top 100 Chemists, 2000-2010, Ranked by Citation Impact (among those with 50 or more papers) Rank Institution Papers Citations Impact 1 Charles M. LIEBER Harvard University 74 17,776 240.22 2 Omar M. YAGH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90 19,870 220.78 3 Michael O’KEEFFE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73 12,910 176.85 4 K. Barry SHARPLESS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60 9,754 162.57 5 A. Paul ALIVISATO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93 14,589 156.87 6 Richard E. SMALLEY† Formerly Rice University 60 9,217 153.62 7 Hongjie DAI Stanford University 88 12,768 145.09 8 Xiaogang PENG University of Arkansas 59 8,548 144.88 9 Valery V. FOKIN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54 6,853 126.91 10 Peidong Y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95 11,167 117.55 11 Benjamin LIST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oal Research 81 8,808 108.74 12 Mark E. THOMPS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53 5,394 101.77 13 Robert H HAUGE Rice University 55 5,566 101.20 14 Eric N. JACOBSEN Harvard University 81 7,985 98.58 15 Banglin CHEN University of Texas San Antonio 61 5,929 97.20 16 David W.C. MACMILLAN Princeton University 55 5,267 95.76 17 Mostafa EL-SAYED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11 10,135 91.31 18 Ezio RIZZARDO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 Australia 52 4,747 91.29 19 Michael S. STRANO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4 4,843 89.69 20 Michael J. ZAWOROTKO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83 7,403 89.19 21 Dmitri V. TALAP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56 4,981 88.95 22 Ryoji NOYORI Nagoya University 62 5,486 88.48 23 Chad A. MIRKI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33 20,505 88.00 24 Liberato MANNA Ital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62 5,431 87.60 25 Richard P. VAN DUYN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88 7,690 87.39 26 Robert H. GRUBB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70 14,617 85.98 27 Carlos F. BARBAS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95 8,029 84.52 28 James R. HEATH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69 5,830 84.49 29 Moungi G. BAWENDI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2 4,364 83.92 30 David A. CASE Rutgers University 60 5,007 83.45 31 Shouheng SUN Brown University 84 6,970 82.98 32 Catherine J. MURPH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ampaign 69 5,717 82.86 33 M. G. FINN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76 6,286 82.71 34 Stephen L. BUCHWAL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69 13,941 82.49 35 Younan XIA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161 13,120 81.49 36 Stuart L. SCHREIBER Harvard University 66 5,369 81.35 37 Taeghwan HYEON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82 6,587 80.33 38 George M. WHITESIDES Harvard University 228 18,237 79.99 39 Ryong RYOO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77 6,057 78.66 40 Michael F. RUBNE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1 4,004 78.51 41 Xiangfeng DU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64 5,022 78.47 42 Michael GRÄTZEL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usanne 187 14,602 78.09 43 Gregory C. FU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11 8,384 75.53 44 Horst WELLER University of Hamburg 73 5,428 74.36 45 Joan F. BRENNECK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65 4,827 74.26 46 Kenneth R. SEDDON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94 6,916 73.57 47 Alan J. HEEG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66 4,758 72.09 48 Andreas MANZ 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Europe 70 5,030 71.86 49 Hua Chun ZE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53 3,673 69.30 50 Suprakas Sinha RAY Council for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CSIR), South Africa 50 3,411 68.22 51 Mikhail E. ITK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60 4,069 67.82 52 Osamu TERASAKI Stockholm University 92 6,198 67.37 53 Shaik M. ZAKEERUDDIN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usanne 63 4,204 66.73 54 Wenbin LI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104 6,930 66.63 55 Yadong Y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57 3,787 66.44 56 John R. YATES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86 5,696 66.23 57 Samuel I. STUPP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62 4,073 65.69 58 Kimoon KIM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8 8,375 65.43 59 Prashant V. KAMAT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99 6,426 64.91 60 John D. HOLBREY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63 4,016 63.75 61 Jens K. NØRSKOV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122 7,736 63.41 62 Yugang SUN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93 5,896 63.40 63 Evgeny KATZ Clarkson University 97 6,147 63.37 64 Craig J. HAWK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141 8,893 63.07 65 Christian SRRE Versailles Saint-Quentin-en-Yvelines University 72 4,517 62.74 66 Richard H FRIEN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74 4,642 62.73 67 Jean M. J. FRéCHE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9 12,985 62.13 68 James M. TOUR Rice University 134 8,325 62.13 69 Robert C. HAD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84 5,191 61.80 70 Peter J. STANG University of Utah 103 6,356 61.71 71 Nicholas A. KOTOV University of Michigan 78 4,809 61.65 72 F. Dean TOS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84 5,163 61.46 73 Michal KRUK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54 3,315 61.39 74 Didier ASTRUC University Bordeaux I 114 6,883 60.38 75 Michael GIERSIG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55 3,310 60.18 76 George C. SCHATZ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02 12,116 59.98 77 Harold G. CRAIGHEAD Cornell University 51 3,042 59.65 78 Keith FAGNOU† University of Ottawa 63 3,747 59.48 79 Milan MRKSICH University of Chicago 54 3,168 58.67 80 Alois FüRSTNER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oal Research 151 8,858 58.66 81 Karl Anker JØRGENSEN Aarhus University 152 8,893 58.51 82 Rustem F. ISMAGILOV University of Chicago 59 3,437 58.25 83 Richard A. FRIESNER Columbia University 98 5,697 58.13 84 Jairton DUPONT 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Grande do Sul 120 6,964 58.03 85 John F. HARTWI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ampaign 167 9,638 57.71 86 Robert LANGE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98 5,632 57.47 87 Mark E. DAVI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66 3,791 57.44 88 Manos MAVRIKAK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56 3,205 57.23 89 Adi EISENBERG McGill University 65 3,720 57.23 90 Maurice BROOKHART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87 4,978 57.22 91 Amir H. HOVEYDA Boston College 122 6,967 57.11 92 Charles R. MARTIN University of Florida 58 3,312 57.10 93 Alexander ZAPF University of Rostock 60 3,407 56.78 94 Jeffrey R. LO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98 5,563 56.77 95 Neil R. CHAMPNESS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86 4,877 56.71 96 Naomi J. HALAS Rice University 73 4,131 56.59 97 Abraham NITZAN Tel Aviv University 51 2,879 56.45 98 Charles L. BROOK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67 3,778 56.39 99 Helmut CÖLFEN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Colloids and Interfaces 82 4,595 56.04 100 Jérôme CORNIL University of Mons 65 3,640 56.00 101 Geoffrey W. COATES Cornell University 90 5,029 55.88 http://archive.sciencewatch.com/dr/sci/misc/Top100Chemists2000-10/#tab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4171.shtm 2月10日,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发布了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TOP100CHEMISTS,2000-2010),这份依据过去10年中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而确定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共有12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分别是: 1.戴宏杰( Hongjie DAI ),排名第7,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2.彭笑刚( Xiaogang PENG ),排名第8,美国阿肯色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 3.杨培东( Peidong YANG ),排名第10,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4.陈邦林( Banglin CHEN ),排名15,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教授; 5.孙守衡( Shouheng SUN ),排名31,美国布朗大学教授; 6.夏幼南( Younan XIA ),排名35,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 7.段镶锋( Xiangfeng DUAN ),排名41,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 8. Gregory C. Fu ,排名4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9.曾华淳( HuaChun ZENG ),排名49,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10.林文斌( Wenbin LIN ),排名54,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 11.殷亚东( Yadong YIN ),排名55,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助理教授; 12.孙玉刚( Yugang SUN ),排名61,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 据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PAC)宣布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是配合国际化学年的庆祝活动之一,并庆贺这些化学家自2000年1月以来所取得的杰出学术成就。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3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上的化学家最懒惰
热度 8 Bobby 2013-10-9 18:35
2013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都公布了,也不见科学网上的化学家出来介绍一下、发布一下,倒是几位外行最积极,最先嘣哒出来,你说是不是化学家最懒惰?或最不无聊? 当然,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有点偏门,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计算生物学、生物大分子,好象不是正宗的化学,或者这方面的专家不多?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192 次阅读|20 个评论
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
catachina 2013-9-4 20:13
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   由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Chinese Zeolite Association,CZA)主办,宁夏大学和南开大学共同承办的第17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将于2013年9月在银川召开。   本次会议以“多孔体系:新材料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促进多孔材料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产-学-研-用合作。   会议将邀请国际上多孔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国内分子筛领域方面的专家及学者、工程师和国内知名企业等参会,通过特邀报告、主题报告、口头报告、墙报展讲、相关研发设备展示等,促进以分子筛为代表的多孔材料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会议论文集下载地址: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556417280uk=2603393748 本帖引用地址: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41566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6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八届全国环境催化和催化材料会议 (江苏镇江) 论文集
catachina 2013-8-28 10:01
http://yunpan.cn/QX87fnahApXBC 本帖引用地址: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41471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4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建年:未来,中国化学家的贡献在哪里?
热度 8 科学网编辑部 2013-8-19 10:10
中国科技馆《科学讲坛》视频讲座系列第一期: 姚建年:未来,中国化学家的贡献在哪里? 讲座视频地址: http://video.sciencenet.cn/20130523/player/ 欢迎学习交流! 更多《科学讲坛》视频讲座将陆续上线,敬请关注!
个人分类: 通知公告|14254 次阅读|7 个评论
第14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14th NYCC)论文集
热度 1 catachina 2013-8-1 18:17
http://1000eb.com/o75x 本帖引用地址: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41097 ​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638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戴海龙:执棒交响舞台的化学家
wenhuazhoukan 2013-7-27 16:55
■本报记者 朱子峡 6月下旬,著名华人化学家、美国天普大学副校长戴海龙教授来到北京。和以往不同,这次来京,他是以音乐指挥家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的。 28日晚,戴海龙执棒的“难忘的旋律”世界名曲交响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前来音乐厅的观众,除了欣赏音乐外,大多是想一睹有着科学家身份的指挥家的风采。 音乐会开始了,随着戴海龙的出场,雷鸣般的掌声响起。一曲热烈的《卡门》序曲过后,呈现给观众的是优美的中国经典名曲《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接下来萨拉沙特的《流浪者之歌》则将观众带入吉普赛人飘泊、哀愁、幻想与热情奔放的世界…… 曲毕,掌声一次又一次地响起。站在台上的戴海龙面带微笑,接受着鲜花和掌声。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中有句唱词:“在春暖花开的时节,一切理应如此。”这话很适合此时的戴海龙。 曾经的纠结 有业余爱好的科学家甚多,但像戴海龙这样达到如此高造诣的则是凤毛麟角。年过半百的戴海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幽默地说,自己是一不小心迷上音乐的。 戴海龙出生在中国台湾,父亲是军人,母亲是老师。家庭背景与音乐本无渊源。一次,幼年的戴海龙无意中听到收音机里传出的优美音乐,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从此便痴迷不已。戴海龙至今对电台里名为“音乐的话”这一节目还记忆犹新,“那个节目不仅播放古典音乐,还讲一些音乐故事,另外还介绍一些音乐知识,告诉你什么是巴洛克音乐,什么是浪漫主义音乐等等”。 每天守在收音机旁聆听音乐,这也渐渐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个梦想——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巴赫、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我祖母当时也常说我有往艺术方面发展的倾向。” 上学改变了戴海龙。“当我上学后,每个台湾学校教室的墙上都挂着四幅画像:孙中山、蒋介石以及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当你坐在教室里,你就会觉得科学很重要。我父亲也想让我成为一名工程师,所以我决定追求科学。” 虽然选择了科学,但戴海龙还时常纠结于是否该学音乐。考上台湾大学后,他也曾想学音乐,但学校当时没有音乐系。“许多音乐家都是从四五岁就开始学习,而我到了十六七岁才见到钢琴。这么晚的起步,只能把音乐当作爱好。” 挑战指挥 在台大,戴海龙带着满腔的音乐梦想加入校合唱团,如鱼得水般兴奋。“当时我们活动很多,花很多时间演出。演出似乎成了我们的主修课。” 大学期间,戴海龙一有闲余,便猛啃音乐方面的书籍,“音乐系学生看的书我们也看,只是没有机会像他们一样坐在教室里上音乐课。”久之,他在音乐专业方面的知识丝毫不逊于音乐系的学生。扎实的理论底子使他在后来的音乐路上受益匪浅。两年后,他被大家推选为合唱团的指挥。 1976年,戴海龙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开始了他的美国生涯。 “来美国后,我有幸与多位音乐家合作,拜师学艺。”很快,戴海龙的指挥才华在美国开始崭露头角。无论是在伯克利、波士顿还是现在的费城,都会有人邀请他担当当地华人合唱团的指挥。比如担任过波士顿华人爱乐合唱团以及费城华声合唱团的指挥。 1995年,应费城市政府之邀担任中国城125周年庆祝音乐会指挥,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了11年化学教授的戴海龙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近200人的合唱团,而乐团的成员大多来自费城交响乐团和费城室内乐团等专业乐团。第一次指挥如此规模如此专业的乐团,戴海龙和乐团的首次排练可谓一个“乱”字。“我发现他们有的慢,以为他们不熟,于是我也慢,我一慢他们就更慢,完全乱套了。” 回去后他特地观摩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的指挥,琢磨他的一招一式。这一琢磨使他豁然开朗。“我原本以为指挥时自己的眼睛和手很起作用,不同的乐器应该通过眼睛和手来示意他们可以进来,但卡拉扬的眼睛却是闭着的。这时我明白了,实际上音乐应该首先在指挥的心里面,然后通过身体传达给成员,去带动他们。我应该让乐团跟着我走。” 这一顿悟,使戴海龙的指挥有了质的转变。再次排练时便顺利许多。两次排练后,戴海龙在费城音乐厅指挥的《长恨歌》和《黄河大合唱》大获成功。 “这个挑战对我来说,也是个很有意思的成长。”戴海龙说。 欣赏音乐如同品酒 戴海龙笑言自己是做不成音乐家才来当科学家的。 实际上,戴海龙的科学成就也颇为引人注目——他持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过博士后研究员;他于1984年加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曾担任化学系主任、科学教师学院建院院长及化学讲座教授。在他担任系主任期间,宾大化学系科研经费在全国排名第6。他所创建的科学教师培训课程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选为样板。学术上的成就使戴教授成为美国顶尖的“常春藤大学”中为数极少的华裔化学教授之一,并在2001年度获得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提名;在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主任的五年中,他在提升该系的学术影响和推动学术界面向社会等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对于科学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戴海龙认为它们是不同的表达,“音乐更多的是一个调剂。就比如小孩子玩电脑游戏,玩玩感觉没意思了,去玩另一种游戏,然后再过来玩就还好。” 在古典音乐中,贝多芬的交响曲是戴海龙的最爱,“音乐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旋律,接下来才是效果。贝多芬的作品虽然数目不是很多,但都很精致。他的音乐用一个字表达,‘大’。” 不难看出,戴海龙是个偏爱严谨风格的保守派,“我喜欢保守的、能够工工整整表现出来的音乐。” 对于欣赏古典音乐,戴海龙的感觉像是品红酒,“一开始喝红酒,好像还不错,有种特别的味道;再喝起来感觉还有点酸酸的;后来喝多了,慢慢知道制酒的过程、闻起来的感觉、喝起来的效果等,于是便有了一种跨越。”和品酒一样,对古典音乐的欣赏有了真正的跨越之后,便会更加喜欢和欣赏。“这也像我年轻时喜欢打桥牌和打网球一样,只有打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感觉。” 如今,戴海龙在美国天普大学负责所有学院的领导工作,事务繁忙,自己还要搞研究带学生发论文。虽然很忙,但他在音乐上尽可能抽出时间。2010年,他在天普大学指挥演出《黄河大合唱》震撼了现场的所有观众,60人的管弦乐团,140人的合唱团来自于美国5个洲7个华人合唱团。音乐会结束后,许多大陆学生找到他,说他们听得泪流满面,说这是他们在异国他乡听过的最好最感人的一场音乐会! 对于中国的合唱音乐,戴海龙如此评价:“从我的观点来看,中国合唱的歌曲有两个大型经典之作,《黄河大合唱》和《长恨歌》。” “特别是《黄河大合唱》,它的艺术水准,丝毫不逊色于贝多芬的《欢乐颂》。”但戴海龙感觉钢琴协奏曲写得不够好,“我自己听觉得杂碎了一点,没有形式感,全部凑在一起。”他建议中国作曲家有机会能够重写一下。 《中国科学报》 (2013-07-19 第16版 雅趣)
个人分类: 科普|1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现代催化研究方法高级讲习班课件
catachina 2013-7-25 07:12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40995 ​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4069295560uk=2603393748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4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十九届全国稀土催化会议论文集
catachina 2013-7-21 19:01
http://1000eb.com/nx5m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40984 ​ 7月16至18日,由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办的第十九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在兰州召开。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4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戴海龙:执棒交响舞台的化学家
jiaguangjia 2013-7-19 14:34
今天看到科学网对指挥家的介绍,刚好六月底,我和女儿一起欣赏了这场演出,对指挥家和小提琴家以及最后出场的小姑娘,印象很深,转载下文,便于温习。 音乐真得很美,给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快乐! 6月下旬,著名华人化学家、美国天普大学副校长戴海龙教授来到北京。和以往不同,这次来京,他是以音乐指挥家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的。 28日晚,戴海龙执棒的“难忘的旋律”世界名曲交响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前来音乐厅的观众,除了欣赏音乐外,大多是想一睹有着科学家身份的指挥家的风采。 音乐会开始了,随着戴海龙的出场,雷鸣般的掌声响起。一曲热烈的《卡门》序曲过后,呈现给观众的是优美的中国经典名曲《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接下来萨拉沙特的《流浪者之歌》则将观众带入吉普赛人飘泊、哀愁、幻想与热情奔放的世界…… 曲毕,掌声一次又一次地响起。站在台上的戴海龙面带微笑,接受着鲜花和掌声。瓦格纳的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中有句唱词:“在春暖花开的时节,一切理应如此。”这话很适合此时的戴海龙。 曾经的纠结 有业余爱好的科学家甚多,但像戴海龙这样达到如此高造诣的则是凤毛麟角。年过半百的戴海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幽默地说,自己是一不小心迷上音乐的。 戴海龙出生在中国台湾,父亲是军人,母亲是老师。家庭背景与音乐本无渊源。一次,幼年的戴海龙无意中听到收音机里传出的优美音乐,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从此便痴迷不已。戴海龙至今对电台里名为“音乐的话”这一节目还记忆犹新,“那个节目不仅播放古典音乐,还讲一些音乐故事,另外还介绍一些音乐知识,告诉你什么是巴洛克音乐,什么是浪漫主义音乐等等”。 每天守在收音机旁聆听音乐,这也渐渐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一个梦想——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巴赫、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我祖母当时也常说我有往艺术方面发展的倾向。” 上学改变了戴海龙。“当我上学后,每个台湾学校教室的墙上都挂着四幅画像:孙中山、蒋介石以及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当你坐在教室里,你就会觉得科学很重要。我父亲也想让我成为一名工程师,所以我决定追求科学。” 虽然选择了科学,但戴海龙还时常纠结于是否该学音乐。考上台湾大学后,他也曾想学音乐,但学校当时没有音乐系。“许多音乐家都是从四五岁就开始学习,而我到了十六七岁才见到钢琴。这么晚的起步,只能把音乐当作爱好。” 挑战指挥 在台大,戴海龙带着满腔的音乐梦想加入校合唱团,如鱼得水般兴奋。“当时我们活动很多,花很多时间演出。演出似乎成了我们的主修课。” 大学期间,戴海龙一有闲余,便猛啃音乐方面的书籍,“音乐系学生看的书我们也看,只是没有机会像他们一样坐在教室里上音乐课。”久之,他在音乐专业方面的知识丝毫不逊于音乐系的学生。扎实的理论底子使他在后来的音乐路上受益匪浅。两年后,他被大家推选为合唱团的指挥。 1976年,戴海龙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开始了他的美国生涯。 “来美国后,我有幸与多位音乐家合作,拜师学艺。”很快,戴海龙的指挥才华在美国开始崭露头角。无论是在伯克利、波士顿还是现在的费城,都会有人邀请他担当当地华人合唱团的指挥。比如担任过波士顿华人爱乐合唱团以及费城华声合唱团的指挥。 1995年,应费城市政府之邀担任中国城125周年庆祝音乐会指挥,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了11年化学教授的戴海龙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近200人的合唱团,而乐团的成员大多来自费城交响乐团和费城室内乐团等专业乐团。第一次指挥如此规模如此专业的乐团,戴海龙和乐团的首次排练可谓一个“乱”字。“我发现他们有的慢,以为他们不熟,于是我也慢,我一慢他们就更慢,完全乱套了。” 回去后他特地观摩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的指挥,琢磨他的一招一式。这一琢磨使他豁然开朗。“我原本以为指挥时自己的眼睛和手很起作用,不同的乐器应该通过眼睛和手来示意他们可以进来,但卡拉扬的眼睛却是闭着的。这时我明白了,实际上音乐应该首先在指挥的心里面,然后通过身体传达给成员,去带动他们。我应该让乐团跟着我走。” 这一顿悟,使戴海龙的指挥有了质的转变。再次排练时便顺利许多。两次排练后,戴海龙在费城音乐厅指挥的《长恨歌》和《黄河大合唱》大获成功。 “这个挑战对我来说,也是个很有意思的成长。”戴海龙说。 欣赏音乐如同品酒 戴海龙笑言自己是做不成音乐家才来当科学家的。 实际上,戴海龙的科学成就也颇为引人注目——他持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过博士后研究员;他于1984年加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曾担任化学系主任、科学教师学院建院院长及化学讲座教授。在他担任系主任期间,宾大化学系科研经费在全国排名第6。他所创建的科学教师培训课程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选为样板。学术上的成就使戴教授成为美国顶尖的“常春藤大学”中为数极少的华裔化学教授之一,并在2001年度获得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提名;在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主任的五年中,他在提升该系的学术影响和推动学术界面向社会等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对于科学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戴海龙认为它们是不同的表达,“音乐更多的是一个调剂。就比如小孩子玩电脑游戏,玩玩感觉没意思了,去玩另一种游戏,然后再过来玩就还好。” 在古典音乐中,贝多芬的交响曲是戴海龙的最爱,“音乐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旋律,接下来才是效果。贝多芬的作品虽然数目不是很多,但都很精致。他的音乐用一个字表达,‘大’。” 不难看出,戴海龙是个偏爱严谨风格的保守派,“我喜欢保守的、能够工工整整表现出来的音乐。” 对于欣赏古典音乐,戴海龙的感觉像是品红酒,“一开始喝红酒,好像还不错,有种特别的味道;再喝起来感觉还有点酸酸的;后来喝多了,慢慢知道制酒的过程、闻起来的感觉、喝起来的效果等,于是便有了一种跨越。”和品酒一样,对古典音乐的欣赏有了真正的跨越之后,便会更加喜欢和欣赏。“这也像我年轻时喜欢打桥牌和打网球一样,只有打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感觉。” 如今,戴海龙在美国天普大学负责所有学院的领导工作,事务繁忙,自己还要搞研究带学生发论文。虽然很忙,但他在音乐上尽可能抽出时间。2010年,他在天普大学指挥演出《黄河大合唱》震撼了现场的所有观众,60人的管弦乐团,140人的合唱团来自于美国5个洲7个华人合唱团。音乐会结束后,许多大陆学生找到他,说他们听得泪流满面,说这是他们在异国他乡听过的最好最感人的一场音乐会! 对于中国的合唱音乐,戴海龙如此评价:“从我的观点来看,中国合唱的歌曲有两个大型经典之作,《黄河大合唱》和《长恨歌》。” “特别是《黄河大合唱》,它的艺术水准,丝毫不逊色于贝多芬的《欢乐颂》。”但戴海龙感觉钢琴协奏曲写得不够好,“我自己听觉得杂碎了一点,没有形式感,全部凑在一起。”他建议中国作曲家有机会能够重写一下。 《中国科学报》 (2013-07-19 第16版 雅趣) 相关文章 沧桑多于激情的戴版《梁祝》 ■本报记者 朱子峡 6月28日晚,带着儒雅学者风范的戴海龙站在北京音乐厅的指挥台上。他指挥时的动作如中国的太极,动静相宜,含蓄而朴实。他颇具沧桑诠释的《梁祝》令人耳界一新,比传统的演绎手法更令人动容。 《中国科学报》: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从1959年问世到现在,已被演奏过无数次,录音版本也数不胜数,广大听众对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出爱情悲剧,以及陈钢、何占豪创作此曲的经过已很熟悉。你怎么想起演绎这部作品? 戴海龙:说起来,我对《梁祝》也是有着深深的情结。第一次听到这部乐曲时是在台大,有一天我们学校有个工友在宿舍里放,音量开得很大,一下子我就被吸引住了,实在是太美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听,而指挥《梁祝》也成了我的一个心愿。 《中国科学报》:2008年你在费城音乐厅就指挥过《梁祝》,能否谈谈当时的情景? 戴海龙:那时候我刚去天普大学当科技学院院长,当时学院庆祝成立10周年,别的学院成立10周年都是搞个酒会什么的,我决定办个音乐会。演出的乐团是地方的乐团,成员大多是爱好音乐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那次和我们合作是在巴尔的摩交响乐团的小提琴家李青,演出相当成功。 《中国科学报》:我们都知道,指挥对乐曲的处理也是对音乐的一种诠释和再创作。你这次和我国小提琴演奏家柴亮一起给我们带来的《梁祝》有什么新的诠释? 戴海龙:我跟乐团开玩笑,柴亮年轻,是激情的《梁祝》,我这个年纪,是历经沧桑的《梁祝》,没有他的那种激情。不过,尽管速度不一样,同样觉得美,但慢一点的《梁祝》和快一点的《梁祝》更多来自不一样的理解。 《中国科学报》:我相信你对《梁祝》的理解更为深刻。那么你具体在哪些地方作了处理? 戴海龙:《梁祝》这首曲子大家都很熟悉。整首曲子我只有两处地方提了要求。第一处是在开场后不久。随着几声拨弦声和紧接着的长笛,序幕被揭开,小提琴奏出主题,祝英台出场了,优雅的身韵翩翩起舞,这个时候要像跳舞一样,开始一定要慢一点,但是跳起舞来要快一点。 另一处慢则是在展开部。梁山伯和祝英台念完书各自回家,中间有处弦乐“嘭”的一声。这个“嘭”应该有两个意思,一是梁山伯突然警觉到祝英台是女的,自己是个呆头鹅;另一个警觉是祝英台的父亲要她和马文才结婚。我感觉这里不能太强,他刚醒悟的时候,一下子还不会跑得很快,还有点不明白,这时候得有点迟疑。后来越想越兴奋,节奏就快起来了…… 《中国科学报》:作为乐队的灵魂人物,指挥指导整个乐队的音乐演奏,使得多个声部的演奏能够成为一个整体。有人说,听音乐,便可知指挥家的性情修养。我感觉,你的指挥朴实大方、简洁而不浮华。我想正是这种自然不造作的风格,反而使你赢得了更多的声誉。你怎么形成自己的指挥风格的? 戴海龙:我是个喜欢中规中矩的人。我一直强调“不要看,用耳朵听。”有些指挥家动作夸张,如此张扬的身体语言,在我看来是种多余,音乐并不需要这些。我喜欢保守地、工工整整地把音乐表现出来。我认为只要忠实地把作品表现出来就行。 《中国科学报》 (2013-07-19 第16版 雅趣)
1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BMS化学师因为用铊害死化学同行的老公而被法院定罪
热度 6 chemicalbond 2013-7-10 22:29
两年前的事件有了审判结果:旅美北大毕业的女化学师投铊毒死了清华毕业的丈夫。【1】 很难说世上有没有永恒的爱情,但是一般不太会有永恒的仇恨。而那些一个个带铊的分子,却一次次地成了永久仇恨的载体。【2】 罪过啊,化学师。【3】 很多仇恨,都往往是因为人们的心灵被毒害了,或者被禁锢了。否则,2个人之间的恩怨是完全可以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的啊。 参考 :【1】旅美北大女化学家投铊毒杀清华毕业丈夫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7/10/c_124987340.htm 2013年07月10日 15:06:15 来源: 国际在线   据英国广播公司7月9日报道,美国法院裁定一名新泽西州的华裔女化学师谋杀罪成立。来自中国的李天乐(音译)被控用重金属铊毒杀死了丈夫王晓业(音译)。   法庭将于9月30日做出对她的判决。她将面临终身监禁。   今年44岁李天乐被捕前供职于纽约的必治妥施贵宝制药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在该公司担任了10年化学师。此前有美国中文媒体报道说,李天乐和丈夫王晓业都是中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李天乐毕业于北大,王晓业毕业于清华。   检察官指控,李天乐用从公司拿到的具有强烈毒性的重金属铊谋杀了39岁丈夫王晓业。当时两人正在办理离婚,而李天乐不愿意离婚。检察官说,李天乐在丈夫的食物中投放了铊,致使其丈夫王晓业在2011年1月不治身亡。   李天乐的律师说,没有证据证明是李天乐投毒杀害了丈夫。   王晓业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同李天乐相识于美国宾夕法尼亚。两人育有一个男孩。   (原标题:旅美北大女化学家投毒杀夫被判谋杀,将面临终身监禁(图)) 【2】近年来,似乎用铊试剂下毒的案例较多。 看来,化学毒品的管制是个问题。 http://www.baidu.com/s?ie=utf-8bs=%E9%93%8A%E8%AF%95%E5%89%82%2C+%E4%B8%8B%E6%AF%92f=8rsv_bp=1rsv_spt=3wd=%E9%93%8A%2C+%E4%B8%8B%E6%AF%92rsv_sug3=2rsv_sug4=27rsv_sug1=1inputT=362 【3】化学师,应该是英文 chemist 的翻译。很多时候chemist 也被翻译成化学家。在英文里面,chemist 指代的仅仅是以化学为专业毕业或者为主要职业的人,比如刚刚大学毕业的实验员,而很多功成名就的化学大家,在介绍自己时,也可能说自己是个 chemist,基本上就是说,化学是我的本行,或者说,别的东东,要是我搞错了,那就不是我的原罪了 :-)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694 次阅读|16 个评论
《固体催化材料》课件合集ppt
热度 9 catachina 2013-6-1 07:35
资源网络存储链接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429253uk=2973046726third=15 本帖内容来自www.chemj.cn,欢迎访问原帖!本贴地址: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40292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4857 次阅读|9 个评论
化学家眼里的平行宇宙
热度 2 snowboyice 2013-4-30 18:27
平行宇宙是相对论时间可逆的结果,这样推理亦可以走向另外一个极限,即为微观粒子的平行与叠加态。牛顿力学与量子理论的对立统一关键在于参考的相对时空,宏观的物体在特有的时空参照系中具有量子特性,人类正进入多层次量子时代,微观粒子的个性研究与时间分辨将证明牛顿力学的有效性。根据自相似认识论,化学家是平行分子反应瓶宇宙的缔造者,宇观与宏观映射微观模式的深入研究有望揭示人类与地球将何去何从,美哉,妙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35 次阅读|4 个评论
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从化学家到英国首相
热度 18 linarosehoward 2013-4-9 18:21
2013年4月8日,如往常一样打开网络。。。立时被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传来的同一条讯息所震惊-被誉为”铁娘子“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当日死于中风,享年87岁。 回顾这位虽然降生在英国小镇的杂货店,却凭借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一路走到了位于伦敦唐宁街10号的英国权力中枢的“ModelLady”那风起云涌的人生,人们记住更多的恐怕是关于她三次蝉联首相,任期长达11年之久的政治生涯。然而,关于她毕业后最初的一段职业经历却鲜为人知,甚至在她的讣告中也未曾被提及。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曾经是一位化学家。 撒切尔夫人曾于1947年在牛津大学获得了化学专业学士学位。她四年本科论文的研究课题是关于抗菌素短杆菌肽(gramicidin)的晶体学研究。她当时的导师DorothyHodgkin主要从事抗生素盘尼西林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从牛津毕业后不久,撒切尔夫人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英国XylonitePlastics公司从事工业试剂师的工作。甚至有传闻说撒切尔夫人在冰激凌的发明制作中也曾有过一定的贡献。。。 然而,她的化学学士学位与她的政治生涯是否有关联呢?她曾从事化学研究的经历是否会影响她的政治决策呢? 看来关心这个问题的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近期以为名为JonAgar的自然科技老师于2010年在 NotesandRecord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 杂志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证,主要结合撒切尔夫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经历以及通过对撒切尔夫人当时的同学、师长进行访谈的结果给出了这个问题的部分答案。(详情见援引文献英文部分) AllofherbiographersagreethatthefutureMrsThatcherdevotedherfreetimetopoliticsratherthanscience,andevenregrettedherchoiceofundergraduatestudy.Onerepeatedanecdotehasherwalkingwithafriendatgraduationin1947saying,‘Youknow,Ioughtn’ttohavereadchemistry.Ishouldhavereadlaw.That’swhatIneedforpolitics.Ishallhavetogoandreadlawnow.’Anotherrepeatedlyrecalledincident,atanunspecifieddate,butpresumablyduringherundergraduateyears,wasaconversationbetweentheyoungscientistandNormanWinning,theRecorder,ormunicipalclerk,ofherhometown,whohadaCambridgenaturalsciencesdegree.Winningadvisedhertocontinuewithchemistryasameanstogettingintolawasapatentlawyer.AlltheseanecdotesservetopreparethenarrativeforthenextstageinThatcher’scareer,hertrainingandemploymentasalawyerinthelater1950s. Thesetwojobs,lastingbarelythreeyearsinall,constitutethetotalityofMargaretThatcher’sfirst-handcontactwiththeworldofcommerceandindustry....Inanycase,primeministerThatchernevertriedtomakepoliticalcapitaloutofthesefugitiveinvolvements.Theywereincidentaltoherpoliticalambitionandshehasneverpretendedotherwise.Theymadeheraliving,whileshedevotedmostofherpsychicenergytothegreaterandmoreglamoroustask. 值得指出的是在1971年英国教育部关于科研经费来源立法的议案中,曾经具有科研经历的撒切尔夫人竟然支持了“科研经费的数目需要受市场经济调控”的提案。大幅削减了当时的科研经费投入。这项保守的决定在当时受到了121位科学家与学者的抗议。他们认为曾经从事科学研究的撒切尔夫人应该意识到科技在社会进步与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这项决定在当时的科学界曾引起了轩然大波。然而,撒切尔夫人就是撒切尔夫人,或许这正是她向在政治决策上实行“铁腕政治”治理道路迈出的第一步,决定了她一生的政治理念。 撒切尔夫人是当之无愧的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成功女性;是一位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走向人生辉煌的楷模。时至今日,不少英国人仍然感到,他们的生活和这个深居简出的老妇人息息相关——她仍然影响着这个国家。 写在结语时,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位伟大女性的一句名言“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撒切尔夫人(1925-2013)
11145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两名中国化学家去英国制造毒品,判刑三年
热度 7 laserdai 2013-3-15 02:35
最新消息, 两名受雇于英国黑帮从上海到英国来协助制造毒品的化学家被法庭定罪,分别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宣判后会被立刻驱逐出境。 同时被判刑的还有3名英国黑帮男子,他们是Jonathan Buckley (56岁)、Paul Preston (42岁)和Richard Pheby(53岁),分别被判处7年、5年和5年零4个月监禁。 法庭文件显示,这个团伙的头目Jonathan Buckley 曾前往上海,亲自察看演示如何制造毒品,并雇佣中国化学家 Jicheng Zhang (39岁)和Yonghan Hu (36岁),并协助他们获得英国签证。 这两名中国化学家来到英国之后,在英格兰西北部柴郡,曼彻斯特和利物浦中间一个名叫威尼克(Winwick)的村庄建立了一个实验室,试图制造 安非他命 毒品( amphetamine )。 英国法律严格禁止进口用来制造安非他明的化学品,这个犯罪团伙试图绕过这些法律限制,转而进口一种可以用来从较初级阶段生产安非他明的化学剂。 英国反严重有组织犯罪署表示,这个团伙订购的化学剂足够用来生产街头售价近600万英镑(合六千万人民币)的安非他明。其实,这也不值几个钱。 两位中国化学家的情况目前还不清楚,来自哪里,那所大学毕业,在公司工作还是高等院校研究所等等。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科普:什么是安非他命? 在英语国家,毒品安非他命的街头别称有bennies(笨妮)、 peppills(活力丸 )、 speed(飙)、 crank(神力)或ice(冰)。 苯丙胺 ,又名 苯異丙胺 。俗稱 安非他命 或 安非他明 。英文名來自 ( a lpha- m ethyl- ph en et hyl amine )的簡寫( Amphetamine )音譯(翻譯為:alph-碳的位置有甲基取代的苯乙胺)。另外,坊間亦有以藥品的商品名稱 苯齐巨林 (Benzedrine)、 非那明 (Phenamine)等稱呼。 苯丙胺是一种中枢兴奋药(苯乙胺类中枢兴奋药)及 抗抑郁症药 。因静脉注射或吸食具有成瘾性,而被大多數國家列为毒品(苯丙胺类兴奋剂),即使供藥用時亦列為管制藥品。 苯丙胺由化學方法合成,纯品为无色至淡黃色油状鹼性液體,其盐酸盐或硫酸盐为微带苦味之白色结晶体粉末。可作为雾化剂吸入,用于解除鼻炎的阻塞症状。副作用有疲乏、抑制、头痛等。反复应用1个月至3個月左右即可出现中毒症状。 安非他命首次合成是在1887年,由一位罗马尼亚化学家Lazăr Edeleanu在德国柏林完成的。他把这种化合物命名为苯丙胺。它是一类源于麻黄碱的化合物。同年,日本人長井長義从麻黄中提取了苯丙胺。 直到1927年安非他命还未有作药物使用的记载,第一位实验它的是精神类药物学家Gordon Alles,他合成了安非他命并以自己试验,只是为了寻找麻黄碱的替代品。 在1933年(或1934年),Smith, Kline French公司开始销售用于吸入器的安非他命挥发性基质,商标名Benzedrine。这是一种缓解充血的药物,尔后很快被用作其他用途。 M. H. Nathanson,一位洛杉矶 物理学家 ,是最初使用安非他命用于科学研究的人之一。在1935年,他研究了55家医院职员使用安非他命后的主观感受,这些人都服用了20mg的Benzedrine。药物的两种普遍效果便是心情愉悦、疲劳减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安非他命被广泛用于前线士兵以抑制疲劳和增加警觉度 。数十年的滥用状况使FDA禁止了Benzedrine吸入器,并在1965年限制了安非他命的处方用量,但非治疗使用依然泛滥。 1971年,安非他命成为美国药品管制条例的表II类毒品。 Jonathan Buckley Richard Pheby 实验室照片。 Middlewich man jailed as part of foiled £6m drug operation 'Determined' Gang Jailed Over £5m Drugs Plot http://news.sky.com/story/1064662/determined-gang-jailed-over-5m-drugs-plot A skilled chemist and a technician were flown in from China to join a British organised crime gang which police say had advance orders for benzyl methyl ketone (BMK), which could have made at least £5m of amphetamine, a class B drug. Jicheng Zhang and Yongan Hu were each jailed for three years and told they will be deported when they have served their sentences. The court heard Buckley flew to China for a demonstration of the process from the chemist and the technician, then helped them get visas to come to the UK. When the gang was arrested officers found 100kg of sodium 2-oxo-3 phenylglycidate intended for use in the production of BMK along with liquid BMK that had been successfully made.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13897 次阅读|27 个评论
liuli:为中国现代化学家立传
热度 5 liuli66 2012-12-28 10:33
刘 立 《中国化学家与化学会》是一本撰写了50位对我国化学学科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化学家的传记。通过聆听作者王治浩讲述写作这本书“痛并快乐着”的过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老一辈学者做学问的严谨扎实可信。王治浩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了书中所写的化学家的照片和手迹,做了大量的访谈,包括访谈这些化学家的亲戚朋友。这些资料非常珍贵,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在这50位化学家中,不少我是“熟悉”的,读起来很“亲切”。虽然我曾经一段时间作过化学史研究,但现在更多地从科技政策史的角度来关注化学家。王治浩撰写曾昭抡先生时,简要扼要地写了1957年曾昭抡与华罗庚、钱伟长等人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联合撰写了《对于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的报告,后来被打成大右派的故事。 据王治浩介绍,20世纪70年代末,他写曾昭抡传记时,那时曾昭抡还是大右派,很多人从政治上考虑不敢写他的传记,担心因此也会被打成右派。可王治浩主意已定,不怕被打成右派,但想找一个“陪绑”,就找了邢润川合作。后来王治浩通过新华社记者撰写了一个内参给高层,希望能为曾昭抡平反。那时拨乱反正的事情太多了,平反冤假错案堆积如山。1981年中共中央终于为曾昭抡平反。书中提到1999年12月教育部、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曾昭抡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当时我也参加了。读了王治浩关于曾昭抡的小传,引发我后来购买了一本研究曾昭抡最翔实的书:戴美政的《曾昭抡评传》。 在读化学家傅鹰部分也有特别收获。书中引用傅鹰关于教材编写的方法论,对身为大学教师的我,特别有启发并有指导意义。这里也转摘录几句:“编写课本既非创作,自不得不借助于前人,编者只有安排取舍之间略抒己见而已……但编书如造园,一池一阁在拙政园恰到好处,移至狮子林可能即只堪刺目;一节一例在甲书中可引人入胜,移至乙书可能即味同嚼蜡。” 傅鹰编写的《化学热力学》(1963年)和《大学普通化学》(1980年)都成为了被广泛采用的经典教材。 书中写到丁绪贤,也是我感兴趣的。丁绪贤是在中国最早开设化学史课程的人,也是在中国出版化学史专著的人。我曾多次引用丁绪贤1925年出版的《化学史通考》,该书至今仍有价值。 王治浩的这部专著,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个人提一点初步的建议:首先,书的目录只提到化学家的名字。但是否可以更详细些,拎出他们的“亮点”作为副标题。比如,曾昭抡—— 一个被打成大右派的战略化学家;傅鹰——政治上的“不倒翁”;范旭东,侯德榜: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创始人;丁绪贤——中国化学史的第一个里程碑。 其次,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任定成在评价《中国化学家与化学会》时说,该书可能是中国传统化学史研究的绝响。我想,以这些史料为基础,我们需要在新的科学史观新的科学史方法论下进行研究。比如,国际上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大家席文教授提出了“cultural manifolds”(文化流形)方法论,也许我们将来可以从“cultural manifolds”的视角研究中国化学家和中国化学史。 《中国科学报》 (2012-12-28 第6版 读书)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12/267741.shtm
个人分类: 教与学|787 次阅读|23 个评论
Studies in Surface Science and Catalysis合集(共152卷,化学家)
catachina 2012-10-19 07:07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95895uk=2049520081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36579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5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2-8-23 22:49
今天去中关村办点事,顺便回到化学所,看望了一些同学和老师,也做了一个报告。令人惊喜的是,在曾经学习过的实验室见到88高龄的朱起鹤老师。朱先生那时正在仪器旁边分析实验结果,我一看就知道是飞行质谱图。更令人惊喜的是朱先生也饶有兴趣地参加了我的报告,还是提问最多的人。 美国学生就是问题多,呵呵。朱先生早年博士毕业于伯克利化学系,后来评上科学院院士,靠的不是SCI文章数量和引用因子,而是他对国内微观化学反应动力学这一学科发展的贡献,尤其是领导研发了好几台大型实验仪器,获得了很多国际一流的结果,也培养了众多这一领域的人才。朱先生治学很严谨,讨论问题时物理概念非常清晰,曾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的报告主题涉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而朱先生一直没有离开气相小分子微观反应那个老本行,因此为了避免由于过多的新名词引起不解,我还特意在报告中加入很多背景内容。最后我问他,我是否讲清楚了。朱先生高兴地说:“很清楚,我都听懂了,也学了不少新东西。” 这句话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朱先生都88高龄了,他坚持工作,认真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是我们年轻人的学习榜样。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5517 次阅读|2 个评论
鸡蛋是大的还是小的更有营养?一个有趣的科普问题和科学问题
热度 10 liuli66 2012-5-21 07:44
一个资深化学家说:小的鸡蛋更有营养。 其理论是:大的只是水多,是老年鸡下的。年轻的母鸡下的蛋个头小一些,价值却高很多。这,好像和其它动物,甚至是人生孩子一样,年轻的生的下一代比老年的生的更健康。 AN听信了这个科学理论,更落实到行动中。今天早餐买鸡蛋,想挑一个小的,结果发现:那些鸡蛋都一样大。呵呵 一个发明家说:据经验“直觉”大的鸡蛋更有营养。他说:俺更相信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直觉”。 鸡蛋是大的还是小的更有营养? 这是一个好的生活科普问题, 也是一个好的科学研究问题。 科学精神讲究“拿证据来“。 科学证据和经验证据。 想起小时侯家里养鸡,下蛋,卖蛋换钱,用来读书,俗称“鸡屁股银行”。 有一个老母鸡,后来下的蛋,跟麻雀蛋差不多大。 所以,AN的经验说:大鸡蛋更有营养。 欢迎广大科学家和公众可以发表意见。
1181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 化学家 III》 .pdf
dingbingzou 2012-5-11 14:42
《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 化学家 III》 .pdf
个人分类: 电子书库|5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吃了毒胶囊,记得来份毒蜜饯
热度 10 outcrop 2012-4-26 14:13
微博的@虬髯客-鱼肠表示: 我忽然发现一个绝佳的组合,你看毒胶囊含有6价的重金属铬离子,我们可以再吃点含有强还原剂焦亚硫酸的来伊份蜜饯,用焦亚硫酸把6价的铬还原到3价。你看又吃了胶囊和蜜饯,还补充了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3价铬,真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儿啊。在我国啥事儿都讲究给配套,你看这不配套了么? 然后有化学高手@KDS_Pcdog_BG4CRM分析出: 居然配平了2H2CrO4+6FeSO4.7H2O+6H2SO4 Cr2(SO4)3+3Fe2(SO4)3+50H2O,会多8倍水还能减肥! 【中国生存指南】也就诞生了……看来拯救中国人民健康得靠化学家! 声明一下:调侃性文章,本人非相关专业人士,不能当真! 参赛博文,要是您觉得有点意思,拜托不吝推荐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5541 次阅读|24 个评论
化学哲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热度 2 liuyingxiang 2012-3-26 23:41
化学哲学(philosophy of chemistry)是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 它所研究和探索的是化学科学的方法学和基本假设。 在科学哲学的大部分时间里,物理哲学占据了主要地位,20世纪后期,化学学科浮现的哲学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化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是否只是研究物质和反应的?为什么要用不存在的共振理论解释不同物质的结构和反应?应该如何讨论自然界存在的不对称性和手性?怎样用量子力学讨论化学现象?某些化学家或哲学家们更倾向于物质的化学,而不是微观结构。近年来,几位化学哲学家涌现出来,他们把研究焦点集中在化学的哲学问题方面。例如,2000年,荷兰哲学家Jaap van Brakel撰写了一本《The Philosophy of Chemistry》,马耳他哲学家和化学家Eric Scerri编辑了杂志《Foundations of Chemistry》,而且在2004年写了一本《Normative and Descriptiv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he Role of Chemistry in Philosophy of Chemistry》。马耳他哲学家和化学家Eric Scerri对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的哲学基础非常感兴趣,物理和化学之间如何交叉关联的呢,他指出这不仅仅是科学的本质,也是哲学的本质。Davis Baird、Eric Scerri和Lee McIntyre 于2005年出版了著作《Philosophy of Chemistry: Synthesis of a New Discipline (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指出化学哲学的提出,是化学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在化学领域尤其是合成有机化学,研究者们通过采用积极活跃的研究项目探索化学智能方法和哲学基础。例如,哈佛大学Elias James Corey提出了“逆合成”的概念,并从事了开创性的工作,在他的著作《The logic of chemical synthesis》中对化学合成的这些思维过程进行解构并通过计算机辅助合成设计预测。领导实现紫杉醇全合成的K. C. Nicolaou在与S. A. Snyder合著的书《Classics in total synthesis》中通过全合成中的经典案例也进行了目标、策略与方法的探索。
个人分类: 化学哲学|10179 次阅读|2 个评论
现代药物发现的奠基人之一Leo Sternbach
liuyingxiang 2012-3-10 23:39
他是世界上公认的现代药物发现的奠基人之一。他凭着偶然化学实验失败却执着开发成功苯二氮卓类药物地西泮(diazepam),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巨磅炸弹”级的药物,同时也是抗焦虑活性的“金标准”。 他是一位拥有241项专利的化学家,也是100个专利化合物的发现人,这期间,他并没有依赖高通量筛选和组合化学的帮助。 2004年,《Wall Street Journal》报道他在40多年的学术工作生涯中一共开发出12个新药,销售额达到100亿美元,占Roche公司每年药品销售额的40%。某种意义上,他算是制药业的“乔布斯”。 他的贡献远不止地西泮,还有氯氮卓、氟西泮、硝西泮、氟硝西泮、氯硝西泮等镇静催眠药。他的发现帮助Roche公司进入制药工业巨人的行列,而他本人每项发现只获得了1美元,作为放弃专利权的报偿;还有几次由于他的发现使Roche公司获利丰厚而赢得了10000美元的奖励,直到公司认为他获奖太多为止。他未曾因为发明创造而变得富有,但是他是幸福快乐的,因为他除了研究化学之外别无他求,人们记得他的话“I always did just what I wanted to do”。 他长寿,活了97岁,在95岁时还到办公室上班,为的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曾说“We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people’s lives”,“Medicine has come a long way, but the needs are still enormous”。即使在今天来看,他也是药物化学家的楷模。 2004年,McGraw-Hill国际出版公司出版了描述他的发明事迹的书籍《Good chemistry: The life and legacy of valium inventor Leo Sternbach》。 他就是波兰裔化学家Leo Sternbach。他毕生喜欢化学研究并对此始终充满激情。他相信化学能够帮助人类。作为药剂师的儿子,在药店的工作经历使他日益体会到深入探究分子和化合物的用处。他对商业竞争不感兴趣,惟一关心的是探索物质作用的奥秘。
个人分类: 药物化学教学|12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化学家应给生物学做什么 精选
dongzg101 2012-3-7 21:37
化学家应给生物学做什么 精选 已有 1764 次阅读 2012-3-7 07:51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class 化学 office 生物学 刚才阅读冯老师的文章,《 我的几点浅见:化学家可以在生物领域做些什么 》,感觉冯老师更多地是从生物学领域获取灵感,来给化学做一些事情,当然我没有任何指责的意思。我想说,目前生物学的研究水平是非常肤浅的,无法和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档次相比,这也许是有人认为当前时代是生物学的时代。这里也写点浅见,以对应冯老师的思考。 从逻辑本质上考虑,生物现象必然是建立在物理和化学的基础上的,但一定有是超越物理和化学的高等物质运动形式规律。薛老曾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一个睿智的物理学家如何面对神秘的生物学现象评价和思考,引导一大批物理学家投身到生物学研究领域中,他关于遗传物质的物理学思考可以说是导致后来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为遗传物质的启蒙。如果薛老在世,他会不会继续写一本《生命怎么作》。也许物理和化学领域应该多一些人关注和思考生物学的问题,这不仅是生物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物理和化学研究的追求解释世界奥秘的最好借鉴。 生命可以进化到今天这个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真正起源所知甚少,许多只能停留在假说和推测的程度上,因为我们仍无法重现从无生命到生命的进化过程,哪怕是细菌病毒这样的简单生命现象,我们都无法重复自然的过程。去年有人说成功地人工造出生命,那是什么办法,只不过是人工制造出生命,不是自然界进化生命的重现。完全是不同性质的工作。 我们对自身组成和功能发挥机制了解很肤浅,从解剖学角度我们早就知道各种器官、系统、生物力学特点;从细胞学我们知道细胞是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不同部位有许多不同的成分和部件;从生物化学,我们了解细胞能量的产生和利用方式。表面上似乎我们的生物学已经成果无数,战绩辉煌。可事实上,从组成角度,我们对大部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发挥方式并不了解,我们对细胞核等细胞器对细胞器的进化和起源更不清楚,我们不知道生物能量产生的具体细节,我们无法重复生物产生能量利用能量的方法。我们面对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生物学大厦。 化学讲究的是均匀,本质是无生命的。生物学的本质是活的,提供的是高度不均匀,任何一个细胞内的成分都是这样,细胞内外成分不同,细胞器内外高度区别,细胞核内外完全不同,这些不同又是那么的高度协调统一。 但这些生物和物理化学的不同又一定是符合物理和化学定律的必然不同,这真是令人纠结。 这些都是需要化学来给生物学进行本质的阐述。 这是未来 25 年的 125 个重大科学问题中和生物学相关的问题,看看多少是需要从化学角度来寻找答案的。 2 、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 可否用意识的化学基础是什么? 3 、人类的基因为什么如此之少 ? 有限的基因如何发挥复杂的功能,化学? 4 、遗传变异与人类健康在多大程度上彼此相关 ? 化学关系? 6 、人类寿命可以延长多久 ? 化学物质? 7 、是什么控制着器官再生 ? 化学调节 8 、皮肤细胞如何变成神经细胞 ? 化学信息 9 、单一体细胞怎样成为完整植株 ? 化学 12 、地球生命是在哪里、如何诞生的 ? 化学起源? 13 、什么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 ? 14 、何种基因改变造就了独特的人类 ? 化学 15 、记忆如何存储和提取 ? 化学 16 、合作行为如何发展 ? 化学 18 、我们能在化学自组织方面走多远 ? 20 、我们能否有选择地切断某些免疫反应 ? 22 、能否研制出有效的 HIV 疫苗 ? 下面 100 个问题涉及的范围涵盖了从宇宙到人类社会的广大范围,某些问题可能即将得到解决,某些问题在它所在的领域是重要的,还有一些问题必然导致新的科学问题: 46 、水的结构如何 ? 生物学相关,也是化学 57 、自然界中纯手性原则的起源是什么 ? 58 、能否预测蛋白质折叠 ? 59 、人体中的蛋白质有多少种 ? 60 、蛋白质如何发现其合作对象 ? 61 、细胞死亡有多少种形式 ? 62 、是什么保持了细胞间的通行顺畅 ? 63 、为什么细胞组件可以独立于 DNA 而自行复制 ? 64 、基因组中功能不同于 RNA 的角色是什么 ? 65 、基因组中端粒和丝粒的作用是什么 ? 66 、为什么一些基因组很大,另一些又相当紧凑 ? 67 、基因组中的 “ 垃圾 ”(“junk”) 有何作用 ? 68 、新技术能使 DNA 测序的成本降低多少 ? 69 、器官和整个有机体如何知道何时应停止生长 ? 70 、除了继承突变,基因组如何改变 ? 71 、在胚胎期,不对称现象是如何确定的 ? 72 、翼、鳍和面孔如何发育进化 ? 73 、是什么引发了青春期 ? 74 、干细胞异常是不是诱发肿瘤的主因 ? 75 、免疫控制可以治愈癌症吗 ? 76 、肿瘤的控制比治愈是否更容易 ? 77 、炎症是所有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吗 ? 78 、脘病毒的致病机理 ? 79 、脊椎动物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先天免疫系统来抵抗传染病 ? 80 、免疫记忆需要长时间暴露在抗原中吗 ? 81 、为什么孕妇不对其胎儿产生异体排斥 ? 82 、是什么让有机体的生物钟同步 ? 83 、迁徙生物怎样发现其迁移路线 ? 84 、我们为什么要睡眠 ? 85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 ? 86 、语言学习为什么存在临界期 ? 87 、信息素影响人类行为吗 ? 88 、一般麻醉剂如何发挥作用 ? 89 、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是什么 ? 90 、引发孤独症的原因是什么 ? 91 、能在多大程度上治愈阿兹海默症 ? 92 、致瘾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 93 、道德感是大脑中建立的物质联系吗 ? 94 、机器(计算机)学习的极限是什么 ? 95 、有多少个性源于遗传 ? 96 、性别倾向的生物学根源是什么 ? 97 、是否存在系统论者都能接受的生命树 ? 98 、地球上有多少物种 ? 99 、什么是物种 ? 100 、横向转移为什么会发生在众多的物种中以及如何发生 ? 101 、谁是世界的共同祖先 ? 102 、植物的花朵如何进化 ? 103 、植物怎样制造细胞壁 ? 104 、植物的生长过程是如何控制的 ? 105 、为什么所有的植物不能免疫一切疾病 ? 106 、外界压力环境下,植物发生变异的基础是什么 ? 107 、是什么引起大规模物种灭绝 ? 108 、我们能够避免物种灭绝吗 ? 109 、一些恐龙为什么如此庞大 ? 110 、面对全球变暖,生态系统将如何变化 ? 111 、至今共有多少人种,他们之间有何关联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174do=blogid=544903
个人分类: 科研应用|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物化学家和药理学家格特鲁德·B·埃利恩
liuyingxiang 2012-3-7 05:42
[转载]生物化学家和药理学家格特鲁德·B·埃利恩
198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次奖给了三位来自制药企业的科学家,其中来自Wellcome公司的科学家格特鲁德·B·埃利恩和同事George H. Hitchings发展创新的研究方法导致后面的抗艾滋病药物三氮唑核苷(AZT)的发现。 Gertrude Belle Elion (January 23, 1918 – February 21, 1999) was an American biochemist and pharmacologist , and a 1988 recipient of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 Working alone as well as with George H. Hitchings , Elion developed a multitude of new drugs , using innov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at would later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IDS drug AZT . Born in New York City to immigrant parents, she graduated from Hunter College in 1937 and New York University (M.Sc.) in 1941. Unable to obtain a graduate research position due to her gender, she worked as a lab assistant and a high school teacher. Later, she left to work as an assistant to George H. Hitchings at the Burroughs-Wellcome pharmaceutical company (now GlaxoSmithKline). She never obtained a formal Ph.D. , but was later awarded an honorary Ph.D from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 1989 and honorary SD degree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98. Rather than relying on trial-and-error, Elion and Hitchings used the differences in biochemistry between normal human cells and pathogens (disease-causing agents) to design drugs that could kill or inhibit the reproduction of particular pathogens without harming the host cells. 格特鲁德·B·埃利恩的发明包括(Elion's inventions include): 6-mercaptopurine (6-巯基嘌呤,Purinethol), the first treatment for leukemia . Azathioprine (硫唑嘌呤,Imuran), the first immuno-suppressive agent , used for organ transplants . Allopurinol (别嘌醇,Zyloprim), for gout . Pyrimethamine (乙胺嘧啶,Daraprim), for malaria . Trimethoprim (甲氧苄啶,Septra), for meningitis , septicemia , and bacterial infections of the urinary and respiratory tracts . Acyclovir (阿昔洛韦,Zovirax), for viral herpes . In 1988 Elion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together with Hitchings and Sir James Black . Other awards include the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1991) and the Lemelson-MIT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1997). In 1991 she became the first woman to be inducted into the 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 . In Tom Brokaw's Greatest Generation , there is a chapter devoted to her. Gertrude Elion died in North Carolina in 1999, aged 81. She had moved to the Research Triangle in 1970, and for a time served as a research professor at Duke University . She was unmarried.
个人分类: 药物化学教学|2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什么是药物化学家的职责
liuyingxiang 2012-3-3 12:32
What Are the Duties of a Medicinal Chemists Medicinal chemistry has been studied and applied in one form or another ever since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therapeutic qualities found in some plants were caused by chemicals that could be extracted from the plant. Today, medicinal chemists study not only natural chemical combinations, but synthetic options as well to create new treatments and lower the cost of conventional medicine. Drug Development One of the core duties of a medicinal chemist is to innovate new ways to combat ailments and conditions. While many of the ailments medicinal chemists work on are serious in nature and in dire need of a cure or treatment, many are simply conditions that reduce quality of life. Medicinal chemists work on palliatives and treatments for all sorts of conditions, from cancer to erectile dysfunction. To do this, they use previously researched chemicals and compounds in new combinations and test them on bacterial cultures. Research and Testing Research takes place throughout medicinal chemistry. Before a new drug is developed, research includes discovering new naturally occurring chemical combinations, learning how to synthesize chemical combinations cheaply and testing possible chemical combinations. After a new drug is developed, medicinal chemists test and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the drug. This process helps to weed out ineffective drugs and also helps to register the magnitude and range of side effects a new drug might possess. This sort of testing often takes place over a few years for drugs designed to cure diseases (e.g. penicillin), but for drugs designed for chronic use (e.g. Adderall or Cytalopram), research on test patients can take decades. These long term tests, called longitudinal studies, usually involve the medicinal chemist working with several other professionals in the areas of psychology and physiology to reveal a drug's long-term effects. Regulation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it is the duty of some medicinal chemists to regulate the use and dosage of many drugs. This includes several stages, from making a drug prescription-only instead of over-the-counter, to providing daily dosage limits, to occasionally banning a drug from use altogether. Also, the manufacturing of drugs is often quality-checked by medicinal chemists working for regulatory agencies to determine the accuracy of dosage, the potency of the drug and the purity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is makes certain that manufacturing plants that produce multiple drugs don't mix potentially dangerous combinations (e.g. the remnants of a muscle relaxant on a conveyor belt used to bottle a steroid.)
个人分类: 药物化学教学|1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学家与生物学家都不是‘好样的’?
热度 7 lin602 2012-2-24 18:27
看到了博文‘ 物理学家好样的! ’博文,真是好笑。照这博文的论点,那就是‘化学家与生物学家都不是好样的’。 个别问题及特别现象,是不能下化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们谁是好样的结论。只能够就某个事情,讲那位学者搞错了而已。 化学相对来说是研究分子间反应的,因为现在分子看不到,摸不着,所以在研究方法与手段上是非常困难的。应该来说,化学家做的事情有其非常困难的一面,但当今世界,化学与生物学对这个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多少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以某个例子下对物理学家、化学家及生物学家这大类的结论,是要慎重的。 同时科学网编辑们进行精选时,还是要注意科学性与逻辑性的。放在头条的内容更要慎重。
435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微量酒精能延长线虫生命二倍但原因不清.
热度 2 jinwsapa 2012-1-23 23:57
喝茅台,可护肝,大家不信,没错, 少量葡萄酒有利于心脏, 多数人信,也没错. 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化学家最近发现微量酒精可延长线虫生命二倍,你信不信? 你也许难以置信, 但这是事实,目前连发现这一现象的科学家还不知道如何解释. 美国洛杉矶分校的生化学家克拉克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微量酒精可成倍延长线虫生命. 科学家们最初是想看给线虫喂胆固醇,是否延长线虫生命,得到的结果是肯定的.科学家用的是稀释1000倍的酒精作为溶剂,后来发现能延长线虫生命的是溶剂-微量酒精而不是胆固醇.稀释2000倍不能达到同样结果.究竟浓度过高,对线虫有害.线虫通常生命周期为15天,即使不喂食任何东西,也能存活12-14天.微量酒精能延长线虫生命,这一奇特现象,目前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和机制. 鉴于蠕虫与人类有大约一半基因是相同的,如果研究人员可以确定延长线虫寿命的相关基因,理论上讲讲,也同样适用于人类衰老研究。 原文 Tiny amounts of alcohol dramatically extend a worm's life, but why? http://newsroom.ucla.edu/portal/ucla/tiny-amounts-of-ethanol-dramatically-221986.aspx By Stuart Wolpert January 19, 2012 Category: Research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413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旧闻新读,美国化学家、前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主席理查德谈
sqzhang 2011-12-7 18:37
[科学网 何姣报道] 2007-09-15 在中国,既是官员又是科研大项目负责人的现象,并不少见,网上更是流传着各种关于项目所长、项目校长和项目局长的帖子,直接对这种科研与管理双肩挑的模式进行抨击。 无独有偶,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NIEHS)所长大卫·施瓦兹既担任高级行政职务,又运作庞大的个人实验室。最近,施瓦兹因为从前雇主杜克大学聘请了过多的访问学者,触犯了美国联邦政府的伦理规范,而成为美国科研界的舆论焦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已对其采取特别措施:在3个月内禁止施瓦兹涉足自己的实验室,并将实验室的12位访问研究人员送回杜克大学。 世界上真的没有人能够科研与管理双肩挑? “我很荣幸地认为,我就是其中之一!”2007年9月,专程来北京参加诺奖论坛的沃尔夫化学奖得主理查德·杰尔教授,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如此坦率地形容自己。 “我就是其中之一!” 现年68岁的杰尔是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两方面都做出一流成绩的科学家。 据杰尔介绍,NSB实际上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机构。根据1950年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规定,NSF的决策层由NSB和基金会主任组成。基金会主任负责基金会的日常工作,如组织项目申请和评选等,而NSB是NSF的决策部门。NSB与NSF主任密切合作,实现NSF的目标和职能,促进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以外,NSB还承担两项重要任务。第一,它负责监督NSF的运作,以保证NSF在美国总统和国会批准的政策框架中运行。也就是说,NSB要确定对于NSF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有哪些,它还负责批准NSF的预算大纲,核准年度预算,批准各种新的项目计划和重要奖项,比如万尼瓦尔·布什奖和国家科学理事会卓越贡献奖,等等。NSB的第二个职能是以独立专家的身份接受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咨询,提供各种与科学和工程研究及教育有关的专业信息,也就是说,NSB是总统和国会的智囊库之一。NSB由24位委员组成,他们均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另外,NSF主任会自动成为NSB的委员,参加NSB的各种会议。和NSF主任一样,这24个人的任期也是六年,每两年更新其中的三分之一。NSB的委员都是来自工业界和大学的杰出人士,其专业背景分布十分广泛,既有工程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公共事务、教育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NSB每年举行六次会议,审议NSF的预算、奖项和项目,并且提出一系列科学政策分析项目。NSB的工作只是委员们的兼职工作,他们另外还有全职工作。 作为成功地兼顾了科研与行政的顶尖科学家,杰尔对和他身份类似的科学家有很多独到建议。他说,“任人唯亲”等偏袒现象确实需要大家时刻提高警惕,而且有的时候的确会出现公私利益冲突的现象。但是就他的经验来看,有些搞行政工作的人同时也能做出优秀的研究成果。他说:“我很荣幸地认为我就是其中之一。” 杰尔认为, 如果出现公私利益冲突的情况,必须及时向公众公开,而且在处理这些个案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谨慎,那么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因为说到底,这是一个追究责任问题,媒体也可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帮助抵制滥用职权。 杰尔说:“我坚决反对一刀切,也就是禁止担任行政工作的科学家申请研究基金。其实科研行政官员如果知识丰富,而且活跃于科研一线,对他的行政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遗憾的是,我觉得在美国这样的人太少了。” “透明和公开是防治腐败的不二法门。关起门来、私下里达成的协议肯定有问题。”杰尔在谈到如何防治学术腐败时毫不犹豫地这样说。“不仅对于担任行政职务的科学家是这样,对于其他科学家也是这样。举例而言,在美国,如果教授为某个公司做咨询工作,或者自己开公司,就一定要让学校和研究组里的其他人都知道。如果教授有所隐瞒,那么一旦被学生发现,学生会有一种被剥削的感觉,这是不能接受的。” 透明与公开的原则也应当贯穿科研基金分配的整个过程。 杰尔说:“每个国家在政府经费分配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据我的观察,NSFC做得相当不错,在中国科学家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主要依赖外部评审专家们的意见,评审过程是公开、公平的。但是中国其他地方做得就不一定这么好了,有些行政官员的权利太大,足以左右分配结果。结果很多项目申请是在走过场,只分配给了那些有关系的人。”杰尔认为,这对中国的短期和长远的科学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所以 NSFC的模式很值得中国其他部门效仿。 另一方面,杰尔建议,中国也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与NSFC有竞争关系的基金分配机构,比如类似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杰尔解释说,从表面看,这种竞争关系似乎会削弱NSFC的基金来源,但是其实恰恰相反,在更多的人联合呼吁和游说下,国家会更重视对科研的投入,所以NSFC和这个新机构的理想关系是即竞争又合作的。 在谈到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时,杰尔介绍说,美国NSF设了一个叫做总监察长(General Inspector)的职位,专门处理这类问题。他直接向国家科学理事会报告工作,而不是基金委主任。杰尔说,总监察长办公室这个部门并不是NSF的独创,实际上,美国的所有国家机关都有这么一个部门,职责就是确保联邦基金没有被滥用。同时,国家科学理事会下面还设了一个审计与检查委员会(Audit and Oversight Committee),负责监察总监察长办公室,杰尔曾经担任该委员会主席。杰尔说:“人就是人,是人就有弱点。”只有完善的机制才能限制人的弱点。杰尔坦言:“实际上,美国科学圈子也发生过很多不光彩的事情。我曾经担任过的审计与监督委员会主席好几年,碰到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说,项目评审人剽窃了申请人的想法,还比如拿科研经费去度假。”杰尔说;“我不知道NSFC是否也有类似的机制,如果没有,我建议考虑成立。” 在 谈到中国科学家们正在热议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中关于宽容失败的条款时,杰尔说,其实这个争议很容易理清:“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基金分配是否公开、公正,经费是否真的分配给了最具有竞争力的研究团队。如果是,那么并不存在是否应该宽容失败的问题。” 在杰尔看来,科学研究活动是时时刻刻伴随着失败的,高回报的原始创新项目必定冒着极大失败风险。2005年杰尔在法国图卢兹的保罗•萨巴蒂埃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的仪式上就发表了题为《失败的价值》的著名演讲。杰尔指出:“创新性的研究是无数次失败和极少几次成功的混合。真正的研究乃是一部由错误组成的喜剧,其中错误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不妨用丘吉尔的话来说,研究进展其实是怀着永不衰减的热情,在一个接着另一个失败的道路上蹒跚前行。 倘若研究真正具有创新性,那么关于什么将会发生或将被发现,事先实在是没有多少可以预测的。创新性研究并非在某种表格上填空白,或者在已经很好地确立的知识边界上作些拓广而已。 当然这类活动也有它自己的地位,不过我不称它为创新性的。” 杰尔说,随着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和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加大,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突飞猛进,然而,真正造成广泛影响的论文数量的增长与论文总量的增长并不匹配,中国的原始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杰尔说,根据他的经验, 各种专家委员会比科学家个体更不愿意承担风险,如果完全依靠投票,获得通过的就只是那些很可能或者一定会成功的项目,然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冒一定的风险科学才能取得飞跃性的进展 。 那么如何促进原始创新呢?杰尔带着他招牌式的微笑说:“放手让科学家们去玩,就像孩子一样。我在日本的时候也常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每次我这样回答,他们都说,‘别开玩笑了,说正经的。’可是我说的就是正经的,让科学家们去玩,去自由地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凭兴趣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命题作文。很多看起来没有用的研究,比如说天文学,终将给这个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1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单分散纳米材料定义为100nm正确与否探讨(2)
sulihong 2011-11-22 11:03
3。单分散纳米材料和团聚状态以及微米或以上尺度材料相比,不管是量子热力学和量子动力学状态都有极大差别,这方面我们已经公开发表了很多结果,后面还会陆续发出来。虽然2010年诺奖得主制出了石墨烯,但是并未搞懂这一问题的理论实质,更多是处于猜测的阶段,所以才会有诸多失误.对于纳米材料在十几年前,我们已经从实验上,对于材料的单分散有了一些结果,后来数据积累多了,有了理论上的新认识,所以我才指出诺奖委员会公告中对于石墨烯宣称的很多研究结果存在问题,在理论上有了更高认识后,才对于此有明确的结论.这里只讲要点,从我们的实验和理论结果可以得出,纳米粉体是完全遵循热力学和量子动力学规律的. 4.鲍林作为上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或者材料学家之一,他的化学键量子力学本质理论至今还是正确的,但是在纳米材料方面必须重新修正,它并不能直接适用于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解释.(我强调我不是打倒这一偶像人物,他也是我的偶像,但是历史要续写新的内容使然,鲍林对于纳米材料在他的时代还没有,所以没有认识清楚很正常.)
个人分类: 纳米粉体|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片欣赏 - 英国皇家化学会答谢中国化学家晚会
热度 1 hmzhmz 2011-10-26 13:28
图片欣赏 - 英国皇家化学会答谢中国化学家晚会
2011年10月19日英国皇家化学会在北京文津酒店举行了答谢中国化学家晚会。现场图集供大家欣赏。 Picture one Picture two Picture three Picture four Picture five Picture six Picture seven Picture eight
4107 次阅读|1 个评论
异端等于正确吗?重大科学发现易被视为异端邪说?
热度 1 lixur123 2011-10-7 11:45
科学网都是大牛,轮不上我大放厥词,意思就那么个意思,有些个科学网的“叔”和某些国内媒体一样,喜欢 拿异端炒炒,给人一种错觉就是凡是异端就是正确的,受到权威打压的,比如最近的以色列的Daniel Shechtman, 诺贝尔化学家得主,我不知道他本人是不是在得奖之后大发感慨,最起码肯定是有过这方面的微词,然后国内有些 人或媒体就不依了,文章或评论中心均以“异端正确”为中心思想出发,像这种念错经,把错脉的思维方式着实让 人觉得好笑,象这种针对社会现象而提出的批评或评论是极其常见的,几乎每位作者,无论他是博客,BBS还是媒 体的作者,也无论其专业是什么,都多多少少会写一些,但你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社会在进步, 人还就那个熊样,都知道这个世界有真理,可谁也找不到一条真理! 唱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 手中,还不就那叼样,我就不信当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时下边的看客全都是清一色愚昧分子,清一色嘲笑伽哥? 为什么很经常会这么认为,还不是全体逻辑严重错误,大众宣传媒介和个人经验的误导, 致使人们意识形态普遍 恶性循环,太模式化,太标准化,所以异端不等于正确,同样错误也不等于异端,错误到一定程度可以称之为极端 。因为如果按异端就等于真理这个模式来看,那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真理了,这简直和民间流传的周公解梦有的一拼 ,比如预兆性的梦。梦见一些后来与事实相符的灾祸,觉得自己在梦中得到了预兆。声称得到过梦兆的人断言,这 样的梦并非偶然应验,而是每次必应。为什么?试问哪个人不做梦的,基本每晚都做,但是只要这些梦并未兑现, 就不会在意,随后就遗忘了;只有当梦的一小部分碰上现实之后,然后就看作是不平常的事件。以为自己有什么特 异功能,很显然不能靠日常的观察和对自己经历的解释来断言一件事情;只有采用系统的客观的方法,才有可能得 到有关这些经历的合理看法。同样,历史上的被称作异端的分子太多了,没有人是天生的伯乐,毕竟发光的金子就 那几个,翻来覆去,不是伽利略、哥白尼,就是爱因斯坦如何如何,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这就好比我们去厕所检漏 (这个不太文明),你说你能捡到翡翠玉镯或金子的可能性有多大,当然,我不是没可能,历史的唯物主义性,什 么可能性都有,但是有多大,你能保证你每走一步,踩在脚底下得是金子?那些介乎科学边缘的信仰的提倡者,每 当受到批评时,往往用过去的天才受到奚落来作辩解。但是,某些天才受到嘲笑并不暗含着所有被嘲笑的人都是天 才。其实到头来,还不是科学才是最好解毒剂。 同样, 所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如说是科学与人类缺陷或 者愚昧的一种对抗,就像卡尔萨根说的,找出世界实际运行的方式需要预感、直觉和天才的创造性兼而有之;它也要求具有怀疑精神对每一步加之细察。正是这种创造性和怀疑论之间的张力,才导致科学中惊人的和始所未料的发现。科学的成功,无论是活跃智力还是它的实际应用,都有赖于科学的自校正特征。任何正确的思想,都必定有检验它的方式。任何正确的实验,也都必定有可能重做。这与科学家的性格或信仰无关;一切都在于证据是否支持他的论点。用权威作为论证是不能算数的;权威们往往是错的事情多的是。所以我很希望看到人们能将这些行之有效 的科学思想模式在学校中和宣传中加以传播--(卡尔萨根原话--出自《布鲁克的大脑》) ;而不是那什么....省略....bla...bla
3493 次阅读|1 个评论
石墨烯取代硅,前景预测被批乐观
热度 1 kejidaobao 2011-6-13 13:32
本刊记者/李 娜 石墨烯因其优异的电学、光学和机械性能被媒体称作奇迹材料,近年来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和大量科研资金的投入。石墨烯的发现更是获颁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最近,IBM研究人员却宣称石墨烯的应用前景可能被夸大了,因为石墨烯本身的性质导致石墨烯研究存在一些障碍。 “不太可能替代硅”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网格结构,是构成其他碳同素异形体的基本单元。关于石墨烯的理论研究已有数十年,但之前没有人认为石墨烯可以稳定存在。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教授Geim、Novoselov博士,利用从超市买来的普通胶带反复剥离高定向热解石墨,从而得到了稳定存在的石墨烯。该发现立即引起了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材料学家的广泛关注,并随之掀起了碳材料的又一次研究热潮。2010年,Geim、Novoselov更因石墨烯的发现被授予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石墨烯的应用前景更被看好。 作为晶体管制造材料是石墨烯应用前景中最关键的内容,现在常用于制备晶体管的材料是硅,但是用硅制备的晶体管栅极小于5nm时,晶体管将失效,而石墨烯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过,最近IBM的科学家Yu-Ming Lin表示石墨烯不太可能替代硅。 2010年初,IBM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已经用石墨烯晶体管制造出了频率高达100GHz的电路。但Yu-Ming Lin 2011年开始对媒体表示,他们用石墨烯制成的晶体管和CPU中使用的晶体管有着明显的区别。石墨烯晶体管不存在能隙,因此无法被“完全关闭”,这意味着更多能量会泄露,引发过热。所以,用石墨烯完全取代硅的前景并不那么乐观,不过Lin表示,石墨烯可以和硅互为补充,以混合电路的形式扩充计算机芯片的功能。 对此,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康飞宇教授认为,目前关于石墨烯的能隙问题存有争议,有关利用掺杂技术改变其能隙的研究还在进行当中。 前景无限,晶体管研究受关注 石墨烯被发现之前,物理学界认为,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但石墨烯的发现对当时的物理认知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立即被描绘出美好应用前景。石墨烯有着非常优异的性能,它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同时机械性能好;此外,石墨烯的热导率是铜的10倍;它透光性好,对光的吸收率只有2.3%;在电和磁性能方面具有很多奇特的性质,如室温量子霍尔效应、双极性电场效应、铁磁性、超导性及高的电子迁移率。这些优异的特质使得石墨烯在晶体管、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场发射和催化剂载体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除了上述的替代硅作为晶体管材料之外,石墨烯还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中的重要部件是窗口电极,目前常用的窗口电极材料是铟锡氧化物半导体透明薄膜(ITO),但铟在地球上含量有限,同时ITO在近红外区的透光性比较差,并且酸性条件下不稳定,不利于柔性器件的制备,而石墨烯被认为是替代ITO的合适材料。 此外,因为石墨烯吸附气体分子时,其电导率会发生变化,所以石墨烯可以作为气体传感器,并且优势明显。另外,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需求量的增长,超级电容器的性能面临挑战,寻找合适的电极材料是提高超级电容器性能的重要途径,石墨烯优异的性能被认为是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理想材料。 石墨烯的用途还不止于此。Geim博士曾经用塑料来类比过石墨烯,他认为石墨烯可以开发出种类繁多的材料,就好像塑料一样,未来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科研人员也发现石墨烯可用做绷带、食品包装甚至抗菌T恤;还可用来开发制造出纸片般薄的超轻型飞机材料、超坚韧的防弹衣;科学家们甚至还将制造2.3万英里长的太空电梯的梦想寄托在石墨烯上。 “尽管石墨烯在众多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作为硅的替代品材料来制作晶体管器件是让科学家们颇为期待的重要一项,也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郭海明副研究员告诉《科技导报》。 晶体管领域研究面临困难 虽然媒体和部分科学家近几年来一直为石墨烯的发现兴奋不已,但是不少研究人员仍抱持谨慎态度,认为石墨烯的应用前景可能被估计得稍嫌乐观,因为石墨烯在晶体管领域的确面临困难。 康飞宇研究员告诉《科技导报》,他认为石墨烯距离应用还比较远。因为石墨烯只有一个碳原子层,想要制备出工业应用上需要的、没有缺陷的一张石墨烯膜是非常有难度的工作,另外,石墨烯如何跟其他材料进行复合使用还需要很多的研究探索。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崔同湘博士告诉记者,石墨烯是单晶材料,但是在应用中往往就叠加成为了多晶材料,而多晶材料中间因为有晶界存在,所以并不利于电子传输,这一点成为了石墨烯的不足之处。 郭海明副研究员告诉《科技导报》,石墨烯在晶体管或纳米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前景,现在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不足为奇,除了能隙的问题,还有工艺问题,比如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的制备、边界的剪裁控制、器件组装等,但和任何一个新事物一样,应该给石墨烯以时间和信心,问题总会随着时间而解决的,至少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办法和思路。郭海明还表示,即使不考虑未来应用,石墨烯作为一种理想的二维单层原子晶体材料,本身所蕴含的一系列令人惊喜的特异电子和物理特性,也足以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大投入进行研究。■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4475 次阅读|1 个评论
程序升温还原(TPR)最早的文献
catachina 2011-6-9 16:53
程序升温还原(TPR)最早的文献 Thermoanalytical technique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and widely used method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olid materials.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TPR) is a convenient technique for characterizing supported metal oxide catalysts. Generally, TPR is us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influence of support materials, preparation and pretreatment procedures, and metal additives on catalyst reducibility. The directly observable quantities include the total consumption of reducing agent and the temperatures of the reduction rate maxima. Qualitatively the character of the TPR pattern contains information on the nature of the reduction process. Robertson et al.,1in 1975, first described the presently used TPR technique. The technique is intrinsically quantitative and also produces kinetic information on the processes involved in reduction. The TPR technique with its kinetic aspects has been described and reviewed thoroughly.2-6 In 1982 Hurst et al.2 reviewed the thermodynamics, 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reduction with illustrative examples taken from the TPR of many supported and unsupported oxides. Numerous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extract quantitative kinetic information from TPR data, but the kinetic modeling of TPR patterns has received rel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1) Robertson, S. D.; McNicol, B. D.; de Baas, J. H.; Kloet, S. C.; Jenkins, J. W. J. Catal. 1975 , 37 , 424. , (2) Hurst, N. W.; Gentry, S. J.; Jones, A.; McNicol, B. D. Catal. Rev . Sc i. Eng. 1982 , 24 , 33. (3) Jones, A.; McNicol, B. D.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for solid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 Marcel Dekker: New York, 1986; p 199. (4) Knözinger, H.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Handbook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 Ertl, G., Knözinger, H., Weitkamp, J., Eds.; VCH Verlagsgesellschaft mbH: Weinheim, 1997; Part 2, p 676. (5) Monti, D. A. M.; Baiker, A. J. Catal. 1983 , 83 , 323. , (6) Malet, P.; Caballero, A. J. Chem. Soc., Faraday Trans. 1988 , 84 , 2369. , 另外一种说法 Determination of reducibility and identification of alloying in copper-nickel-on-silica catalysts by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Journal of Catalysis (1975), 37(3), 424-31 CODEN: JCTLA5; ISSN: 0021-9517; English abbr_3d9e8032f704a6debe506e17f271cdc9.pdf (562.56 KB) Reduction studies on supported metal oxide catalysts Vernon C. F. Holm and Alfred Clark Journal of Catalysis ,Volume 11, Issue 4, August 1968,Pages 305-316 Reduction studies on supported metal oxide catalysts.pdf (872.72 KB)
个人分类: 催化基础知识|5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ChemCatChem专辑】电镜在催化中的应用
热度 9 catachina 2011-6-9 16:53
【ChemCatChem专辑】电镜在催化中的应用Advanced Electron Microscopy for Catalysis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 ... .201100175/abstract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资源网络存储链接 特别说明: 化学•家 对资源的合法性以及链接的有效性、安全性概不负责!资源共享纯属个人行为,与 化学•家 无任何关系! 上传资源注意版权! 化学•家 提醒:若您下载的资源涉及版权,请在24小时之内自行删除;如果确实适用、需要请购买正版! http://www.boxcn.net/shared/2yyknadhth 增加一个苏党生的电镜学习课件 资源网络存储链接 特别说明: 化学•家 对资源的合法性以及链接的有效性、安全性概不负责!资源共享纯属个人行为,与 化学•家 无任何关系! 上传资源注意版权! 化学•家 提醒:若您下载的资源涉及版权,请在24小时之内自行删除;如果确实适用、需要请购买正版!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3454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500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核糖体
sungd 2011-5-26 13:33
蛋白质合成是细胞代谢最复杂也是最核心的过 程,其中涉及到200 多种生物大分子参与作用。早在 1950 年,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核糖体 是蛋白质合成的部位,其结构和功能一直倍受关注。 任何生物的核糖体都是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真核细 胞80S 核糖体包括60S 大亚基和40S 小亚基,原核细 胞70S 核糖体包括50S 大亚基和30S 小亚基。30S 小 亚基包含1 个16S rRNA 和21 种蛋白质,50S 大亚基包 含了1 个23S rRNA、1 个5S rRNA 和34 种蛋白质,蛋 白质含量约占三分之一,而rRNA 的含量占三分之二。 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rRNA 与蛋白质两者究竟谁起主 导作用,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并提出不少假说。 1 rRNA 功能的假说 关于rRNA 功能的假说主要有三种:①rRNA 主要作 为核糖体蛋白质装配的结构骨架,在蛋白质合成中,核 糖体蛋白质起催化作用;②rRNA 是一种决定蛋白质序 列的物质;③rRNA 具有催化活性,它直接催化蛋白质的 合成。自从1926 年美国化学家Sumner 首次从刀豆中提 取了脲酶结晶并证明是蛋白质以来,有很多种酶被分离 并经研究证明是蛋白质,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酶 的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人们也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第一 个假说,认为核糖体中的蛋白质是作为酶催化蛋白质的 合成。1960 年前后,mRNA 的发现否定了第二种假说。 对于第三种假说,人们始终处于怀疑状态,因为它是对 酶是蛋白质学说的极大挑战。 1982 年Cech 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rRNA 前体( 约 6400 个nt)在鸟苷(G)或其衍生物以及Mg2 + 存在下能 切除自身413 个核苷酸的内含子,并将两个外显子拼 接起来变成成熟的rRNA,证明RNA 具有催化功能,并 称之为核酶(ribozyme)。1983 年Altman 等确认大肠杆 菌RNaseP(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体)中的RNA 组分在 较高Mg2 + 浓度下具有类似全酶的催化活性。自此以 后,自然界中的RNA 催化功能不断被发现,T. Cech 和 S. Altman 也因为核酶的发现而荣获1989 年诺贝尔化 学奖。核酶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酶学领域,打破 了多年来“酶的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在 RNA 领域,这一发现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更大,它使人 们认识到,RNA 的生物功能远非“传递遗传信息”那么 简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RNA 的生物学功能。直到最 近,通过X 射线衍射分析核糖体大、小亚基的结晶,才 证实了肽键的形成是由r RNA 催化,核糖体就是一种 核酶,人们逐渐开始接受第三种假说。特别是近年来, 30S 亚基、50S 亚基和70S 亚基核糖体高分辨率结构的 解析,能使人们从结构上较全面地评价RNA 在核糖体 中的作用。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在核糖体内蛋白质主 要起维持rRNA 的构象,起辅助作用;在蛋白质合成过 程中rRNA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核糖体是一种核酶 2. 1 肽酰转移酶中心 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生化反应 由酶(蛋白质)催化控制。多少年来,人们努力寻找催 化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关键酶———肽酰转移酶。核糖体 大亚基的精细结构表明,核糖体大亚基空腔的底部,是 P 位点上肽酰tRNA 与A 位点上氨酰tRNA 相互作用 形成肽键的部位,称为肽酰转移酶中心。在肽键形成 处2nm 的范围中,完全没有蛋白质的电子云存在,肽酰 转移酶中心完全由23SrRNA 的结构域V 组成。肽酰 tRNA 和氨酰tRNA 是通过与23SrRNA 的碱基配对进 行精确定位的,这对于核糖体催化活性的发挥非常重 要。P 位点上肽酰tRNA 的第74、75 位2 个胞嘧啶(C) 与23SrRNA 上P 环(helix80)的2 个鸟嘌呤(G)配对; 对;A 位点上氨酰tRNA 的第75 位C 与23SrRNA 上A 环(helix92)的配对。这些相互作用决定了A 位点上 氨酰tRNA 上9 氨基的位置,从而便于9 氨基攻击P 位点tRNA 相连的多肽链上的羰基碳原子。 2. 2 mRNA 通道 Fnank 认为,穿过30S 亚基颈部,从 细胞质一侧延伸进入亚基间的缝隙有一个通道,该通 道即为mRNA 进入核糖体的通道。在通道的附近 16SrRNA 的3’端1400 ~ 1500 核苷酸序列高度保守,能 与mRNA 相互作用。由于小亚基颈部的空间局限使得 mRNA 的解码区呈现U 转角构象。 2. 3 肽通道及核糖体上其他活性位点 人们发现在 大亚基表面的峡谷中部有一开口,在开口的下方连有 一狭窄的通道,长约8. 5nm,孔径大小不等( 孔径最大 2nm,最小1nm),该通道即为肽通道,主要由23SrRNA 结构域I—V 组成,同时一些蛋白质如L4、L22、L39 等 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其余的一些核糖体活性位点如 E 位点,tRNA 与16S、23SrRNA 接触的同时,tRNA 的反 密码臂与S7 蛋白接触面很大,T:C 环、T:C 臂与L1 蛋 白接触。核糖体大亚基与小亚基之间存在接触面,这 些接触面称为桥,总共有12 对桥将大、小亚基连接起 来,它们还起到大、小亚基间传递信息的作用。在这些 桥中,除了3 对桥中包含了蛋白质,其余的桥都由 rRNA 组成。RNA 桥主要由16SrRNA 小沟与23SrRNA 小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立。RNA 一蛋白质桥则通 过蛋白质识别RNA 结构而实现。 核糖体结晶结构表明,催化肽键形成的肽酰转移 酶中心完全由rRNA 组成,大量蛋白质都远离核糖体 的功能中心,位于核糖体的表面,它们更多的是起到稳 定rRNA 构象的作用,作为核糖体的结构支架。体外 试验已证明在没有蛋白质存在的情况下,核糖体仍然 能够解读mRNA,促进肽键形成并合成多肽链。因此 推测,在核糖体的进化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核糖体可能 完全是由rRNA 组成的,并且具有肽酰转移酶中心,但 其体型可能更小,结构更简单,功能也更加有限。在进 化过程中,蛋白质才加入核糖体,从而起到稳定rRNA 的作用,并增加其功能。 由于核糖体的结构非常复杂,对核糖体结构研究 还在继续,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原子水平上的分辨,以 揭示核糖体组分间的确切的相互作用。"
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学作为创新驱动力
hxgwzu 2011-5-20 20:34
正值《德国应用化学(国际版)》(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0周年庆祝之际,一批国际著名的化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在该刊共同参与了许多话题的讨论,诸如化学研究政策、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化学教育等。 BASF公司的执行董事之一,也是 Angewandte Chemie 自2008年以来的编委之一,Andreas Kreimeyer在该刊今年的第15期中发表了编者的话,题目是“新技术的地平线:化学作为创新驱动力”( New Technology Horizons: Chemistry as Innovation Driver )。根据他的说法,过去的成功是依赖于对大量标准产品的大规模的研发(Development)、生产(Manufacturing)和销售(Selling)。未来,我们将推出越来越多的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功能材料。而这些仅靠昨天和今天的概念是无法做到的。只增加RD的费用或保持它们在恰当的水平也是远远不够的。“蛙跳式”的创新,即用于解决难题的新技术和新化学概念的产生,将是决定性的。 新的系统解决方案、功能材料以及应用技术的发现,将显得非常迫切,而且只有采用一种国际性的、多学科交叉的途径去研究,才能高效彻底地解决复杂的问题。未来,从事RD的化学家将会与来自其它领域,例如工程、生物和物理领域的专家,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全球知识网络(GKN)将迅速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 按照Kreimeyer所言,只有创新的文化才能解锁新技术的大门,才能奠定我们一起发现解决21世纪所面临挑战的基础。 Reference : New Technology Horizons: Chemistry as Innovation Driver
个人分类: 分享|3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合成纤维:编织美丽世界
nanyq 2011-5-19 22:39
华莱士•卡罗瑟斯(WallaceHumeCarothers)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化学家。1930年,当他进行聚酯实验时,发现一种熔融聚合物能够拉伸成纤维状细丝。更重要的是,这种纤维即使冷却之后,拉伸长度仍比最初的长度长几倍,而且纤维的强度和弹性大大提高。   在他的努力下,聚酰胺66诞生。这种聚合物具有高熔点,不溶于普通溶剂,由于在结构和性质上更接近天然丝,拉制的纤维具有丝的外观和光泽,其耐磨性和强度超过当时任何一种纤维,而且 原料 价格也比较便宜,美国杜邦公司决定对其进行商品生产开发。   1938年10月27日,杜邦公司正式宣布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正式诞生,并将聚酰胺66这种合成纤维命名为尼龙,即锦纶。   锦纶是一种有广阔发展前途的合成纤维,由于结实耐磨,可用于生产弹力锦纶丝袜、手套、帽子等,还可与 棉花 和羊毛混纺或交织成质地柔软的各种产品,如市场上常见的锦缎被面、锦格绸等。   除了锦纶,在合成纤维大家族中还有涤纶、氯纶、丙纶、腈纶、维纶和芳纶等,它们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如我们称作“的确良”的涤纶,大量用于衣料、床上用品;有“人造羊毛”之称的腈纶,广泛应用于 服装 、装饰领域;强度是钢丝的5~6倍,而质量仅为钢丝1/5的芳纶,被用于制作防弹外衣和消防外衣等。   目前,合成纤维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电、建筑、汽车、家居、服装和体育用品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合成纤维正不断被研制出来,如抗紫外线纤维、负离子纤维以及智能纤维等,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世界因为合成纤维将变得更美丽。
2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学家论坛催化裂化专题相关资料索引
catachina 2011-5-19 19:10
首先要感谢elements元素最近发布的一些课件,感谢! 催化裂化分馏和吸收稳定课件【催化裂化专题】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8136 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课件【催化裂化专题】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8138 催化裂化工艺过程变量课件【催化裂化专题】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8135 催化裂化原料与产物课件【催化裂化专题】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8134 催化裂化催化剂现状及发展趋势:催化裂化催化剂知识培训 - 兰炼.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977 加氢反应器及催化裂化反应器介绍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686 催化裂化资料大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255 催化裂化 Catalytic Cracking课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赵德智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252 世界首套先进催化裂化制烯烃商业示范装置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169 催化裂化工艺的开发历史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1812 减少催化裂化NOX排放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2056 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二版)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1150 自己收藏的几篇催化裂化的老文献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605 多产异构烯烃(MlO)催化裂化新工艺技术介绍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763 《催化裂化流态化技术》卢春喜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758 流化催化裂化手册(第二版)[美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793 《催化裂化装置操作指南》刘英聚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529 《催化裂化事故分析与预防》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247 催化裂化的化学_陈俊武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707 催化裂化工艺计算与技术分析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iewsoftid=4011 流化催化裂化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iewsoftid=4008 催化裂化装置培训教程(技师、高级技师)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iewsoftid=4009 催化裂化装置技术问答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iewsoftid=4010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4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总结的科研创新的16条方法
fumagou 2011-5-14 11:51
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总结的科研创新的 16 条方法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多年探索科研如何创新,并通过讲座等形式传递给学生后辈。 ● 知识创新都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故而勤奋学习,建立知识框架,积累深厚基础;加上追根到底,万事逼问为什么的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源泉。前者是学,后者是问。学而不问则殆,问而不学则茫。学而问,问而思,思而行,行而果,这就是创新。 ● 如果你梦想要做一个科学家,那么勤奋学习就是实现你的梦想之“舟”。但舟有快如宇航飞机,慢如蜗牛。所以勤奋必须是高效率的勤奋,不要去做“磨擦生热”的“无用功”,更不要做“负功”。 ● 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粗心大意的人很容易放过这种机遇。只有具有敏锐眼光和扎实基础的科学家才能抓住它,取得重大的突破。 ● 实际的学科基础是金字塔,有比较广的知识,但是又要有塔尖,有高度,也就是你的专业知识高度。但是一条竹竿是站不直的,所以你除了“高”,还要有一些“宽”。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实践中探索科研如何创新的方法,总结了 16 条。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天赋很平常,但“天道酬勤”,只要依靠勤奋,是可以取得科学成就的。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 =98% 的汗水+ 2% 的灵感。而 2% 的灵感也可用勤奋来培养。各位同学只要勤奋努力,相信都能成为出色的科学家。 1 、创新与知识积累:中药铺的抽屉和知识框架 创新必须先有知识积累,这是创新和继承的关系。我幼年时常生病,生了病去看中医,到中药铺去抓药,看到中药分类归档,放在上百个抽屉里。从那时起就模糊认识到要把学到的东西放在脑中的抽屉里,并把众多抽屉有序排列,才能记住。以后就慢慢形成要在自已的头脑里建立知识框架的概念。知识框架即知识文档树,建立知识文档树便于知识存贮检索、记忆、联系比较、分析归纳和创新。 2 、创新链和创新树 科学研究是接力赛跑,起跑点要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要把前人的有关知识接过来。研究生的导师很重要,他把接力赛跑的棒交给你,你就可以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起跑。牛顿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能看得远一些”。这是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科学研究既然是接力赛跑,所以每一项科学创新都有前因后果。把这些前因后果串联起来,就构成一条“创新链”。创新链常有分支,于是构成“创新树”。建立创新树的方法,可以启发你的创新灵感 , 活跃你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在分枝点上,可以思考一下:还有什么新路可走? 3 、分类研究法 “分类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科学 (Science) 原来的含义就是分科之学。例 (1) 动植物的宏观分类法——门,纲,目,类,科,亚科等。例 (2) 生物的微观分类法——基因分类法。例 (3) 萃取机理的分类。例 (4) 经济模式的分类——自由资本主义经济 ( 如美国 )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世界上的事物是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要探索这个巨系统,先要把它进行分类,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现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是学科越分越细。例如 1900 年是 500 门学科, 2000 年是 5000 门。 100 年增加 10 倍。 2100 年可能到 50000 门, 2050 年到 20000 门, 50 年中创建 15000 门新学科,我们中国人至少创建 3000 门。你们要有创建 3000 门新学科的雄心壮志。 4 、学科交叉法 学科交叉法就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进行“比较”、“类比”和“移植”的研究方法,从而产生新的研究领域或新的学科。 “比较法”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方法,也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逻辑方法。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有一分支,叫做“比较语言学”,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异同。在生物学中有“比较生物学”。学科交叉的无人区是创新的生长点。 在比较语言学中,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促进本门语言学的发展。例如英文的 Crisis ,中文是“危机”。危机有危险和机遇两层意思。处理得当可以把危险化为机遇,而 Crisis 只有危险的意思。中文有“做学问”一词,通常翻译为 Learning ,但后者只有学习的意思,没有问的含义。做学问要既学又问,学而不问则殆,问而不学则茫。 5 、移花接木法 “移花可以接木,杂交可以创新”,这是科学创新的“移植法”。科学可按照它的研究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为上、中、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物、医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深。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 例 (1) 量子化学是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和数学方法移植到化学中来,因而产生的交叉学科。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科恩和英国数学家波普尔,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和计算数学的方法移到化学中来,解决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难题,因而获得 1998 年诺贝尔化学奖。 例 (2) 把数学方法移植到经济学中来,可以实现经济学的突破。 1994 年的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纳什,他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 例 (3) 移花接木创新法的另一例子是仿生学。例如第一架飞机就是模仿蜻蜓制造出来的。流线型的喷气飞机和高速火车的造型是模仿鱼类的,特别是海豚的皮肤表面有一种可吸收能量的弹性结构,借以消除流体的阻力,使湍流变为平流。 例 (4) 生物学与化学的交叉产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结构生物学等。现在后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生物学与化学之间又有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蛋白质组学已经形成。 6 、四两拨千斤法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四两拨千斤”,这就是“力的放大”。例如杠杆、齿轮、千斤顶等,在搬运东西和机械工程中被广泛使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把一种已知的方法尽量推广拓展到未知的领域,这就是“创新”。 例 (1) 三极管的发明可以实现电流的放大,上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是电子管的鼎盛时期,它曾为无线电、雷达、电子计算机和 V 型导弹的发明作出了贡献。 1948 年发明了晶体管,同样可以放大电流,但体积、重量、耗电量均比电子管减少 100-1000 倍。 1959 年又发明集成电路,从而产生了微电子学和微电子工业,导致 20 世纪的信息革命。 例 (2) 激光器的发明。电流的放大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于是人们联想到光是不是也能放大呢? 1954 年汤斯首先实现了微波的受激辐射放大。 1960 年从事红宝石微波量子放大器研究的年轻人梅曼成功地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光波的受激辐射放大。 例 (3) 化学合成的自动组装放大,例如用 K.Ziegler 和 G.Natta 催化剂,可使单体自动定向聚合为高分子。又如自组装化学,也是化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例 (4) 生命的放大——从卵细胞到生命的发育成长,发展成为现代的克隆技术。 7 、逆向思维法 在飞机的设计中,要试验飞机的外型和材料在高速飞行中与空气阻力的关系。这种试验很难在空中飞行时进行。于是创造出“风筒”来模拟飞行。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向思维方法,即把飞机固定,让高速空气流向飞机,其效果是一样的。这就是在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常用的“风洞”实验室方法。又如在轮船的设计中,可以做一个缩小的模型,放在一个缩小的水槽中,用各种流速来试验船体的阻力。 8 、柳暗花明法 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粗心大意的人很容易放过这种机遇。只有具有敏锐眼光和扎实基础的科学家才能抓住它,取得重大的突破。 例 (1) 按照经典遗传学的观点,水稻是自花授粉,不能杂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相信这一点。上世纪 60 年代初,他在田间发现一株优势非常强的水稻,第二年他把它种下去,结果大失所望,跟上年选的植株完全不同,高的高,矮的矮,生长期长的长,短的短。就在失望之余,他突然产生了震撼:为什么遗传会有这样大的分离呢?只有杂种才会有分离,纯种不会有分离。他于是大胆提出假设:他选的这株是天然杂交稻,推翻了经典遗传学认为水稻不能杂交的结论。当然这只是大胆的初步假设,还有待做艰苦的研究工作,培养出人工杂交水稻来证实。为避免自花授粉,他选择雄性不育植株来受粉,取得了很大成功,使我国水稻由亩产 300 公斤提高到 500 公斤。 例 (2) 光的本质是什么?是波动还是微粒?这个问题争执了 200 多年,互有胜负,不得解决,在 20 世纪初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受形式逻辑的限制,形式逻辑回答问题,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爱因斯坦跳出了形式逻辑的框框,认为问题的答案可以“亦此亦彼”,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了完美的创新境界。这就是他在 1905 年提出的光子学说。 9 、天上人间法 有些物质是天文学家在天上先发现,然后由化学家把天上之花,移植到地球人间的。 例 (1)1868 年天文学家在观察日全蚀时,从日珥的光谱中发现一种未知原子的谱线,命名这一未知元素为“太阳元素 (Helium) ”。 28 年后,化学家才从地球大气中把 He 元素气体分离出来。 例 (2) 天文学家用射电天文望远镜研究分子的转动光谱,发现了几十种星际分子,有一类是直线形的 HCiN 分子。化学家 Smally 想象宇宙中有闪电 C C C C;C ,空气中有氮气和氢气,企图用激光或电弧作用于石墨,在地球上来制备这类化合物,却意外地得到 C-60 ,并获得诺贝尔奖。但这类 HCiN 分子,至今在地球上尚未合成。 10 、傻瓜提问法 创新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年轻人好奇提问往往是创新的开端。好奇性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所以“好奇性”也是科学家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例 (1) 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一定要等于 180 度吗?其实,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 180 度是平面上的几何学,即欧几里德几何学。人们发现用平面几何学经行大地测量,在范围较大时有偏差。这是因为地球是球面的。在地球上距离较大的三点之间,作三条直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之和大于 180 度。这就是球面几何学。反之,在凹面上的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小于 180 度。由此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非欧几何学。 例 (2) 空间的维数是不是一定要整数?例如说一维、二维或三维空间。可不可以有分数的维度?这个看似傻瓜的提问,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新科学:分形理论。弯弯曲曲的海岸线的维数就在一维和二维之间。 11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法 胡适在考古学研究中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我认为也可用于自然科学研究,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创新的方法。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对老师、专家、权威都可提出质疑,敢于好高骛远大胆假设,善于实事求是,小心求证。对于你的假设预期,要认真安排实验来小心求证。实验的结果不外四种: (1) 证明了你的假设,于是进一步去寻求新的实验证明。证明越来越多,假设就能发展成为理论; (2) 部分否定了你的假设,于是你可以部分修改你的假设,使之更为完善; (3) 全部否定了你的假设,于是你可以根据新的实验结果,提出新的假设; (4) 得到完全意外的结果。例如从设计合成一个新化合物的失败,到发现一个新的结构类型。如果你的运气好,可能发现新现象或新效应,但必须有敏锐眼光才能抓住它。 所以这四种可能性,在科学上都有收获。尤其是第四种,可能有巨大收获。 12 、意外机遇法 例 (1)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例 (2)X- 射线的发现。 例 (3) 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 13 、灵感培养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词话》中写到治学的三个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是治学或研究的开始,要找到学科发展的前沿,作为你科研创新的起点。“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她千百度”,这是第二境界,正是科学研究的紧张阶段,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解决才好。“蓦然回首,伊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正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忽然灵感到来,蓦然回首,伊人 ( 这里指你希望得到的结果,或解决困难的方案和办法 ) 出来了,却在忽明忽暗的灯火阑珊处。 从中可以得到三点启发: (1) 开题的重要性; (2) 勤奋是成功的关键,如果你梦想要做一个科学家,那么勤奋学习就是实现你的梦想之“舟”。但舟有快如宇航飞机,慢如蜗牛。所以勤奋必须是高效率的勤奋,不要去做“磨擦生热”的“无用功”,更不要做“负功”; 3) 创新除了勤奋外,还要有一定的“灵感”。当你在科研中已“进入角色”,“身心投入”后仍然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你可以忘掉它,轻松愉快地去做别的工作,或看电影,或散步,或听音乐,然后好好睡一觉。睡眠中大脑会把白天困扰你的问题进行知识的反刍、酝酿和陈化的慢波处理,早上一觉醒来,往往就忽有所悟。听说开库勒就是在早上一觉醒来时,悟到苯分子的六角形结构的。 14 、虚拟实验法 现在常用的虚拟现实法也是“建立模型”的方法之一。提出一个理论模型,用计算机虚拟现实,得到希望得到的结果。这一方法现已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例如: (1) 虚拟大气温度、湿度、气流的未来变化,做出近期和中期的天气预报; (2) 建立模型,虚拟小浪底水库放水冲洗黄河的泥沙,提供最优化实际放水时间和流量等参数; (3) 虚拟原子弹爆炸过程,代替实际爆炸实验,为原子弹设计提供基础; (4) 北京大学在稀土分离研究中,以串级萃取理论为模型,用计算机模拟“摇漏斗”的实验,获得稀土工艺设计的“一步放大专家系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15 、综合集成法 系统科学是从传统科学中提出带有共性的问题来研究,因而产生的科学。它是最广泛的交叉学科。如果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看作科学分类的经线,那么系统科学就是横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纬线,所以也可称为横断科学。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非线性科学、协同学、运筹学、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突变论、超循环论等。下面仅以控制论为例,说明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控制论是把自动调节、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以及神经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以数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学科。它是 1948 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创立的,他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接受了研制防空火力的控制系统的任务,尝试用机器来模拟人脑的功能。他把生命机体和机器作比较研究,总结出自动机应具备的一些特点。他的研究还表明,无论是自动机器,还是神经系统、生物系统,以至经济、社会系统,反馈都对系统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总结了这些思想,在 1948 年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把控制论定义为“关于机器和生物的通讯和控制的科学”。钱学森 1954 年在美国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一书,是这个学科的奠基性著作。同年艾什比发表《大脑设计》,建立了“生物控制论”。 16 、接近于“无中生有”的原始大创新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突破当时牛顿经典力学的理论和传统概念,提出全新思维和理论的创新。但即使这样重大的原始创新,也不是完全“无中生有”,而是有迹可寻的。 以量子力学为例,实现这一类创新的第一步是“提出科学问题”。正确敏锐地提出科学问题,本身就是重大的创新。 第二步是要有敏锐的直觉和灵感,提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概念,并重新审视旧理论中的概念。 第三步是要建立新理论的基本方程。既然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们的基本运动方程也应相似。薛定鄂把光的 Maxwell 电磁波方程与德布罗意关系式结合起来,得到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即著名的薛定鄂方程。 第四步是要有深厚的数学基础,从基本方程推导出可以由实验来检验的结果。 第五步,一个新理论的基本方程建立以后,还要回过头来看看这个理论体系是建筑在哪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基本假设的要求是:物理概念要明确,表述要简洁,它的实验基础要巩固,条数要愈少愈好。这样才能建立简洁优美的理论体系。
1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求教于化学人士(吴健雄型实验家)——(H2O)6粒子存在吗?
热度 6 hillside 2011-5-9 21:48
科学网博友张学文先生去年在气象出版社出版了《空中水文学初探》,提出了一些创见。他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空气中的水汽可能以6个水分子聚合体的形态而存在,并进而据此推断,空中水资源总量应当是过去认可值的6倍。 我认为,如果属实,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发现。从张先生书中的参考文献看,除自引一篇外,另外一篇仅为气象出版社所出的《湿度测量》中提到的“二聚水 (H 2 O) 2 和三聚水 (H 2 O) 3 ”,但没有化学家的身影。 注: 标题中(H2O)6中的2、6原为下标,但我无法粘贴至此处,实为 (H 2 O) 6 。 张先生在该书第51页亦言:希望能组织实验,以帮助判定这个新认识是否正确。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关于水利的,西南干旱相信大家记忆犹新。张先生的论文为我们带来了超过原值5倍的空中水资源。如果实验得证,善莫大焉! 宇称不守恒的设想需要吴健雄的实验,我不知道这个实验国内是否能够进行?按张先生说法,这是一个全新的设想,我不知道如何引起老外的重视。因为气候类的IPCC问题已经热得不能再热,而这个设想就是一个气象与化学的交叉科学问题。
个人分类: 科技观察|353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化学家论坛高级氧化、湿式催化氧化相关资源索引
catachina 2011-5-6 13:40
来自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42 后续更新内容此博文将不再更新,若有兴趣直接访问上贴,谢谢支持 课件索引 中山大学-高级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70 光电催化氧化技术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65 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学氧化还原技术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66 Metal catalysts in Catalytic Wet Air Oxidation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64 水处理的高级氧化处理技术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63 高级氧化技术课件pdf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62 高级氧化技术—— 光催化技术 (Technology of Photocatalysis)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61 废水处理中的高级氧化技术及应用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60 水污染控制工程 —高级氧化技术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9 高级氧化技术之生物氧化讲义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8 高级氧化技术超声技术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5 高级氧化技术——电催化(electricity catalysis)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4 高级氧化技术——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ization) 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3 高级氧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2 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AOPs)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1 湿式空气氧化法废水处理工艺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0 湿式氧化法处理活性污泥的原理及应用进展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49 湿式氧化与超临界氧化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47 废水处理中的氧化还原技术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46 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硝基苯废水的实验装置设计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45 书籍索引 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3142 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 for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3800 环境工程中的高级氧化技术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softviewsoftid=966 《含氮废水处理技术与应用》孙锦宜编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54 环境保护中的催化治理技术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3941 其他资料及相关报道索引 高级氧化技术(AOPs)的第一篇文章(William H. Glaze, 1987)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418 高级氧化技术 羟基自由基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7 湿式氧化技术机理及应用的文献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48 高级氧化技术电催化(汇报)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756 废水处理中的氧化方法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98 高级氧化——AOP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71 催化湿式氧化法的概念原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69 会议讲义--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68 羟基自由基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9469 水处理中的高级氧化技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397 强—工程牛人总结的污水处理知识之催化氧化技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86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5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学家论坛石墨烯(Graphene)相关资料索引
热度 1 catachina 2011-4-25 18:05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5 课件索引 常见碳材料及其拉曼光谱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35 国外介绍石墨烯应用纳米技术的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33 富勒烯及其高分子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32 单层石墨烯Graphene的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31 大面积石墨烯之合成方法与其发展(两岸碳材料-蔡春鸿).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30 最薄最硬新材料石墨烯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8 超硬材料石墨烯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7 一篇介绍石墨烯(Graphene)的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6 石墨烯——二氧化钛复合材料 --光催化的性能表证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8 石墨烯-碳家族中又一种性质独特的新材料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4 超级材料石墨烯简介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7 Graphene: electrons in the flatland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3 石墨烯Graphene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2 Physics of Graphene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1 ] 石墨烯与诺贝尔物理学奖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20 Raman Spectrum of Graphene and Graphene layers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9 石墨烯--从纳米管到金刚石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403 石墨烯溯源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5 石墨烯的发现与发展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4 石墨烯物理性能ppt【Physics of Graphene】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1751 石墨烯纳米材料(斯坦福大学)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0627 石墨烯(Graphene)介绍的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2593 石墨烯应用介绍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5212 石墨烯的物理性能(英文,德国 Düsseldorf大学)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8726 Carbon NanoStructures: NanotubesGraphene Nannoribbons报告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4036 书籍索引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 Experiment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iewsoftid=3932 Physics and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 Theory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iewsoftid=3914 Carbon Nanotube and Graphene Device Physic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iewsoftid=3915 其他资料及相关报道索引 【人物访谈】Konstantin Novoselov: Graphene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048 科普文章:神奇的石墨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34 石墨烯研究进展文献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6 石墨烯的发现与发展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4 石墨烯 -Graphene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155 石墨烯graphene基金申请_usa版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413 石墨烯(Graphene)科普知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254 常见graphene(石墨烯)制备方法汇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2591 少即是多:揭示石墨烯导电水平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207 NanoTube modeler 1.6.1 绿色注册版 碳管,石墨烯图形模拟软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403 【推荐】石墨烯*朱道本先生综述:Chemical doping of graphene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3221 石墨烯综述合集【附加相关文献】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6129 石墨烯有什么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639 JMC的一个石墨烯专题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367 “你也能制备石墨烯”,Fraunhofer研究所发放“制备工具包”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5347 “这就是石墨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日本物材研等成功拍到清晰照片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5748 石墨烯(graphene)研究的100篇权威论文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3333 石墨烯可能成为新一代催化剂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7003 石墨烯的应用前景word文档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960 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在器件开发中发挥出色物性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962 石墨烯的应用前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710 “神奇材料”石墨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709 【名词解释】石墨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714 石墨烯相关研究高被引文献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3791 历史的重演:石墨烯的发现之争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3569 石墨烯和纳米碳管新奇特性之源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3107 【分享】石墨烯研究者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才36岁!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1571 2004-2010年石墨烯电化学研究论文统计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8628 印度首席科学家C.N.R. Rao在德国应化上关于石墨烯的综述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5678 石墨烯研究小组名单graphene research group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6521 【资源】Rodney S. Ruoff在SCR的石墨烯综述!!最新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6057 Chemical Review最新石墨烯综述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3306 science nature等关于石墨烯文献五篇小汇编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3218 更多石墨烯相关的进展报道、新闻可见下面链接 http://www.chemj.cn/search.php?searchid=12orderby=lastpostascdesc=descsearchsubmit=yes http://www.chemj.cn/search.php?searchid=11orderby=lastpostascdesc=descsearchsubmit=yes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61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化学家论坛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相关资源索引
热度 1 catachina 2011-4-19 13:05
课件索引 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学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7extra=page%3D1 离子液体研究与应用的新进展内容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6extra=page%3D1 Introduction to Ionic Liquids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5extra=page%3D1 离子液体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4extra=page%3D1 离子液体的性质与应用课件pp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3extra=page%3D1 室温离子液体及其应用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2extra=page%3D1 离子液体在催化合成中的最新进展课件pdf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1extra=page%3D1 离子液体的应用及合成课件pdf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90extra=page%3D1 离子液体在无机纳米材料中的应用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89extra=page%3D1 室温离子液体课件之二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88extra=page%3D1 室温离子液体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187extra=page%3D1 离子液体-邓有全老师的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8804 离子液体专题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170 离子液体简介课件pdf格式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2340 书籍索引 离子液体及其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4742 离子液体的性能及应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4740 绿色溶剂 离子液体的合成与应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174 《离子液体 性质、制备与应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7047 《离子液体的性能及应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7071 离子液体的合成(第二版)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9290 离子液体的合成(第一版)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2360 Handbook of Green Chemistry, Volume 6: Ionic Liquid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3854 Ionic Liquids (Topics in Current Chemistry, Volume 290)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1663 Ionic Liquids in Organic Synthesi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1480 Ionic Liquids IV: Not Just Solvents Anymore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1415 Ionic Liquid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1412 Ionic Liquids in Chemical Analysis (Analytical Chemistry)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 ... oftviewsoftid=1341 ACS的7本Ionic Liquids书籍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5029 Metal Catalysed Reactions in Ionic Liquid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815 其他索引 新型耐高温电池:离子液体制成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202 离子液体相关书籍推荐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972 国内离子液体研究情况介绍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973 Ionic Liquids Database离子液体数据库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2153 【Chemical Reviews 2011和1999年综述】室温离子液体Room-Temperature Ionic Liquid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22 沙子可提炼石油:利用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从沙子中分离稠油(viscous oil)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538 离子液体结构测定新方法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762 中国合成出新催化材料:基于杂多阴离子的离子液体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6041 第143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学会议文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9819 离子液体数据库及结构、性质关系研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9762 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学会议文集—第143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178 Literature on Ionic Liquids (ILs) and Catalysi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5625 Ionic liquids:Green solvents for the future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2300 实验室总结的离子液体制备方法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978 英国《化学会评论》发表兰化所离子液体润滑剂评述文章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1593 离子液体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976 关于离子液体的综述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975 国外离子液体研究小组及相关网站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974 离子液体网站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177 离子液体生产技术配方制备工艺专利大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171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6886 次阅读|2 个评论
化学家论坛储氢(Hydrogen Storage)相关资料索引
热度 1 catachina 2011-4-14 20:45
课件索引 稀土贮氢材料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05 储氢材料概述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06 碳纳米管储氢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07 储氢Hydrogen Storage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08 储氢课件-Hydrogen Basic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09 储氢材料及其研发课件ppt,北京大学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0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for Hydrogen Storage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1 稀土贮氢材料课件之二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2 储氢材料课件之三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3 储氢Hydrogen Storage课件之四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4 AB储氢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5 功能材料(储氢材料)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6 稀土储氢材料的现状及进展与趋势- 包头稀土研究院 闫慧忠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17 浙江大学【储氢材料】课件ppt 陈立新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9778 储氢材料概述_赵平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633 书籍索引 Nanomaterials for Solid State Hydrogen Storage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2590 Hydrogen Fuel: Production, Transport, and Storage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3929 Hydrogen Fuel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2582 Hydrogen Fuel Cells for Road Vehicle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897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Their Storage Properties (Green Energy and Technology)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828 Nanomaterials for Solid State Hydrogen Storage (Fuel Cells and Hydrogen Energy)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2590 Handbook of Hydrogen Storage: New Materials for Future Energy Storage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2418 Solid-state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and Chemistry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1002 Towards a Hydrogen-Driven Society? Calculations and Neutron Scattering on Potential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903 制氢储氢技术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904 相关报道、进展索引 高效储氢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368 大连化物所受邀发表储氢材料最新进展专题文章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518 高效存储氢的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金属镁和聚合物组成,常温下可快速吸收和释放氢气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277 储氢材料,Hydrogen-storage Materials(转)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4707 《朗缪尔》:新型材料储氢比固态氢更紧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433 PNAS:关于储氢材料的一大谜团得以破解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386 大连化物所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8505 氢能相关课件索引 氢能科普知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7024 制氢技术简介课件两份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78 回顾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63 太阳能光电化学池分解水制氢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79 氢能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77 储氢材料和磁性材料介绍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93 氢能知识系列讲座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95 氢能材料及光催化制氢进展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87 氢能制备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90 微生物制氢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86 氢能的开发与利用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62
个人分类: 催化资源收藏|40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通往原子弹之路
liuzhti 2011-4-8 15:25
原子分裂了 铀,Uranium,原子序数92,银白色金属……1789年被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Martin Heinrich Klaproth)发现,并以1781年新发现的天王星(Uranus)命名。1841年法国化学家佩利若(Eugene-Melchoir Pelgot)用钾还原四氟化铀首次制得金属铀……主要存在于沥青铀矿中,在波希米亚和比属刚果储量丰富。化学性质与镭近似,工业用途不大,主要用于钟表的夜光涂面与陶瓷生产…… ——不列颠百科全书,1936年版 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内容是每年更新一次的,这样就可以随时收进最新的科学发现,并更正过去的谬误,比如铀元素的用途。 爱因斯坦已经在1936版百科全书出版前10多年就论证了质能转换的可能性,虽然他在论文里并没有指出如何实现这种转变,但是以德国为首的欧洲顶级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在向这个方向进行探索。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在剑桥大学实验室用α粒子轰击铍元素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其导师卢瑟福将其命名为中子。1933年9月,正准备从欧洲流亡到美国的匈牙利犹太裔科学家西拉德(Leo Szilard)在伦敦街头散步时,受《泰晤士报》上刊登的一篇卢瑟福论文的启发,忽然在脑子里涌现出链式反应的概念,于是立即展开了试验。 1934年1月,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和伊雷娜·居里夫妇通过用α粒子轰击铝元素的方法在法国制造出了人工诱导放射同位素。α粒子是带正电荷的氦核,它们作为核炮弹的效率取决于其自身携带的正电荷的影响,因为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会使其速度放慢,这样它们在其经过的极短的路程上碰撞一个原子核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另一方面,如果一个α粒子最终碰撞到原子核,那么因为两者都带正电荷,排斥力也会使这种碰撞效果大为降低。电子的数目和原子核正电荷的数目在较重的元素内要大一些,这也是为什么用α粒子轰击重元素无效的原因。 一位年轻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读到了约里奥-居里夫妇的研究报告后,决定试用中子来轰击原子核,因为中子不带电,既不会被电子所吸引,也不会被原子核所排斥。在意大利卫生部(该部向费米提供了1克镭,当时价值67万里拉,约合3.4万美元)的支持下,他用放射性气体氡(镭的天然衰变产物)和铍粉混合在一起,氡衰变时放出的α粒子轰击铍使其产生中子。费米按照元素周期表用中子轰击各种元素,从氢开始,一直轰击到氟才产生第一种放射性同位素。1934年5月,当他轰击到第92号元素——铀的时候,发现它被激活了,产生了一种自然界没有的新元素,即第93号元素,这种元素在地球上并不存在,因为它是不稳定的。 1934年10月22日,费米将装有放射性铍同位素(中子源)的银筒(银是轰击对象)放入石蜡中,发现的银同位素的人工诱导放射性提高了100倍。费米认为,中子穿过石蜡时候与石蜡中的质子(氢原子核)碰撞,失去一部分动能,使其速度减慢,这样,费米制造出了人工诱导放射性的一个重要诱发源——慢中子。 此时另外几位科学家在英国和德国进行着同样的工作。西拉德在英国的最初的试验对象是铍和铟,但是这两种金属在中子轰击下毫无结果,于是也转而研究自然界最重的几种元素——锕、钍、镤和铀。1936年,西拉德将链式反应的专利转给了英国海军部,随后在1938年移居美国,就职于哥伦比亚大学。 1938年年底,德国物理学家奥托·哈恩(Otto Hahn)和斯特莱斯曼(Fritz Strassmann)在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院(Kaiser Wilhelm Gesellschaft)的实验室里用中子轰击钍232和铀238元素,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果:被慢中子轰击的钍和铀原子核发生裂变,从轰击后的铀粉残片中检测到了钡和氪的痕迹。由于这两种元素的质子数加起来正好等于铀的质子数(92),所以哈恩推测某些铀原子已经被中子轰裂为两部分。1939年1月6日和2月10日,哈恩在德国的《自然科学》杂志(Naturwissenschaften)上公布了这一现象。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化学家论坛阻燃(Flame Retardant)相关资料索引
热度 2 catachina 2011-4-7 12:01
阻燃剂课件,北京化工大学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67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阻燃材料课件,北京工商大学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65 阻燃剂的发展及研究方向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63 高分子阻燃剂课件ppt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1325 线缆阻燃级别介绍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86 低烟无卤阻燃电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87 阻燃剂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88 阻燃课件(部分,北京理工大学)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93 火灾化学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94 flame retardant polymer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09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Cause for Concern?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08 Introduction to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课件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07 书籍索引 阻燃科学及应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079 《阻燃材料及应用技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9743 《阻燃剂——性能、制造及应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5041 阻燃剂性能制造及应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464 聚合物燃烧与 阻燃 技术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593 阻燃高分子材料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876 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手册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877 塑料阻燃实用技术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879 阻燃科学及应用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880 实用阻燃技术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878 无卤 阻燃 聚合物基础与应用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2572 Flame Retardants for Plastic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339 Plastic Flame Retardants. Technology and Current Developments (Rapra Review Report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2528 The Basics of Testing Plastics: Mechanical Properties, Flame Exposure, and General Guidelines (Astm Manual Serie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1273 一本很好的关于阻燃剂的英文书籍fire retardant materials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041 阻燃剂化学及其应用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882 膨胀阻燃技术及应用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881 Fire Retardancy of Polymeric Materials, Second Edition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2545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2113 Fire Retardancy of Polymers: New Applications of Mineral Filler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323 Flame Retardant Polymer Nanocomposites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883 Fire Retardant Paints (Advances in Chemistry Series 009) http://www.chemj.cn/plugin.php?identifier=downloadmodule=downloadacti=softviewsoftid=3885 相关报道、进展索引 开辟材料阻燃绿色天地——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果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技术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734 中国阻燃剂的发展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738 专家解读:各类阻燃剂品种特性面面观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4244 阻燃剂:新生代环境“杀手”?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209 溴系阻燃剂和聚氯乙烯将列入RoHS管控清单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1194 阻燃剂成为新型防火涂料技术的关键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6627 我国食品和母乳中发现微量溴系阻燃剂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3450 各种塑料阻燃知识简介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5677 新型高分子煤尘阻燃剂问世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6971 其他资料索引 阻燃测试国标和锥形量热仪使用说明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418 2008年纳米填充阻燃聚合物及复合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11147 溴系阻燃剂的50年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72 2010年无卤低烟阻燃PP市场行情及相关技术深度调研报告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84 环氧树脂阻燃剂的合成及表征(毕业论文)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85 塑料阻燃性能测试方法总汇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00 阻燃剂及相关法规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99 硅橡胶、环氧胶阻燃剂介绍大全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98 阻燃剂基本知识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97 部分阻燃研究综述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96 美国阻燃标准CA117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795 阻燃 测试国标和锥形量热仪使用说明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8418 防火电缆测试方法中文版 http://www.chemj.cn/viewthread.php?tid=26810
个人分类: 能源环保导读|5164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嘲
热度 1 shermanwang 2011-4-2 03:13
我是谁?哲学家 : 提出了生命与健康的生物哲学理论学说;药物化学家:长期从事天然药物研究,发现多个活性的天然有机新结构化合物;物理学家:发明非线性单分子光学成像理论和装置;教育家: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多年,主张提倡教育不是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传播知识和真理,启迪学生智慧,这一点中国的历届统治者最不喜欢。 自誉:比上帝伟大,上帝七天内制造了生命,可是没有告诉人类什么是生命?生命如何发展?我定义了什么是一个生命,提出一个地球一个生命的概念,指出了地球上生命的发展方向,只有生命与健康的学说才能拯救地球上的未来苍生。 学术生涯:生活在一个没有学术民主的学术环境,没有信仰和不喜欢真理和真话的社会人群,研究生求学时经历过学阀们相互排挤和攻击,工作时受过排挤和陷害,屡见学术腐败和不公。多次申请科研经费不成功,专利 PCT 没钱进入国家阶段。我还能干什么? 命运:童年时亲眼见过国人相互武斗,血肉相残,少年时缺衣少食,吃过苏丹红,廋肉精,喝过三聚氰胺,周围都是阿 Q 的后代,只有一个个 QQ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25 次阅读|1 个评论
“铯”元素发现者化学家本生诞辰200周年
毛宁波 2011-3-31 10:59
“铯”元素发现者化学家本生诞辰200周年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Wilhelm_Bunsen 元素周期表 罗伯特·威廉·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1811年3月31日-1899年8月10日),德国化学家。他完善了由英国化学和物理学家麦可·法拉第发明的、以他命名的本生灯,此外他研究了热体的电磁波谱。本生为了事业,终生未娶,有人曾给他介绍女友,他一次也没主动去追求,学生们问他为什么不结婚,他都是说:“我总是没有功夫。”1899年8月16日,本生与世长辞,享年88岁。本生是在化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少数化学家之一,他和基尔霍夫发明的光谱分析法,被称为“化学家的神奇眼睛”。 3月31日的Google主页--纪念本生诞生200周年  铯,原子序数55,,元素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天蓝”。 铯 (旧译作 鏭 )( Caesium , Cesium )是一种化学 元素 ,它的 化学符号 是 Cs ,它的 原子序数 是55,原子量132.90543,是一种带银金色的 碱金属 。1860年德国化学家本生和基尔霍夫在研究矿泉水残渣的光谱时发现铯,因其光谱上有独特的蓝线而得名。铯色白质软,熔点低,28.44 °C时即会熔化,沸点669.3°C,密度1.8785克/厘米³。。在空气中容易 氧化 。是制造 真空 件器、光电管等的重要材料,现时世界上最精确的 时钟 就用 铯 制造, 化学 上用做 催化剂 。在 国际单位制 (SI),一 秒 现在被制定为:在零磁场下,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 精细能级 间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3%AF ) 铯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在潮湿空气中容易 自燃 。 铯和水的反应是爆炸性的,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铯 :2Cs+2H 2 O→2CsOH+H 2 ↑。铯可以在氯气中自燃,生成 氯化铯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3%AF ) 铯可以用 电解法 和 热还原法 制备。但是由于对 电极 有强腐蚀性,工业上一般不用电解法。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3%AF ) ( 日本核电厂泄漏危机 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中包括铯和碘。含有铯的芯块熔化温度大约为2800摄氏。。。。。 罗伯特·威廉·本生绝对没有想到他发现的 “ 铯 与这次日本核危机有联系啊!!) 铯是制造 光电管 的主要 感光材料 ,使用光波范围广、灵敏度高、稳定。氧银铯、锑铯等用作低压电电池、 光电倍增管 ,以及作 真空管 的吸气剂。在离子发动机、磁流 发电机 、热电 换能器 及超临界蒸气发电系统等方面都用到铯,铯原子钟的准确度已经达到500万年误差仅1秒的水平。由钠和铊激活的碘化铯可制作工业和医疗用的X射线图象增强器输出屏,碘化铯晶体在光电技术上有特殊作用,我国已研究特大 单晶 。用铯形成的人工铯离子云,可以进行 电磁波 的传播和反射。铯及其他合物,在许多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催化和助催性能,铯盐还可用于生产激光用的玻璃。多种铯盐用于微量分析和医用药物。铯还可配制多种易熔合金。 铯可产生突出的光电效应,极易电离而放出电子,是光电管的主要材料;近年来在离子火箭、磁流体发电机和热电换能器等方面也有新的应用。( http://wenwen.soso.com/z/q108351419.htm ) 铯的性质 铯呈银白色,熔点为28.5。C,沸点为670。C,密度为1.87克/厘米3,是 碱金属 中熔点和沸点最低的金属。铯和铷的主要 物理性质 相近,而 化学性质 比铷更活泼。与水的作用很强烈,生成氢氧化铯,放出氢气,在光的作下易放出电子。铯在地壳中比较稀少,具有工为价值的铯资源主要是钩榴石等。 长眼睛的金属——铷和铯 铷和铯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它们的电子逸出功很小,受光照射时,会被激发而放出电子。因而用于制造夜间观察物体的 夜视仪 和侦察 望远镜 、 红外探测器 等。例如红外望远镜在夜间观察物体时,由于被观察物反射的红外线辐射较周围温度高,进入望远镜中的荧光屏就会受电子冲击而产生被观察物的影象。因此铷和铯被称誉为“长眼睛的金属”。 ( http://wenwen.soso.com/z/q108351419.htm ) 铯的储量和产量 铯在地壳中的含量为百万分之七,主要矿物为铯榴石。   目前已知铯的独立矿物有四种。常见的有铯榴石。铯绝大多数分散在锂辉石、锂云母、铁锂云母中。在钾长石、天河石、钾盐和光卤石等矿物中与钾、钠、锂呈类质同像。全世界铯的储量17万吨,铯的产量每年约30吨,美国70年代每年需10余吨。我国铯储量丰富。( http://www.007swz.com/bsbysjs/products/xiyoujinshukuangchan_313.html )
个人分类: 其他|8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由综合而创造
热度 1 wyc 2011-3-20 20:31
今日的微创手术, 不用开颅、不用剖腹, 既是人(医生)完成的,又是“机器人”和“计算机”在完成, 是多方面的技术专家和思维科学家的共同杰作。 以前有人说: “一个只懂得化学的化学家,不是一个真正的化学家。” 我们同样也可以说, 一个只懂得医学的医生,亦不是一个真正的医学家。 这句话对于各行各业可能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因为, 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 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由综合而创造, 这是时代的必然。 本文摘自《大连诲事大学校友囬忆录第3卷》第269至270页。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2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公布
热度 1 ningbi 2011-3-19 11:45
http://www.sciencewatch.com/dr/sci/misc/Top100Chemists2000-10/ 中新社合肥2月22日电(记者 吴兰)记者22日从中国科大获悉,包括该校6位校友在内的12位华人科学家入选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其中中国科大出现一个“明星班级”,3名同学同时冲进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行列。   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由世界一流的企业及专业情报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近日发布。榜单是依据过去十年中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而确定。据了解,过去十年,有大约100万化学家在汤森路透认可并收录的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成果,能入选“顶尖一百”则是百万化学家中最优秀的万分之一。   进入榜单的六名中国科大校友分别是:杨培东、夏幼南、段镶锋、林文斌、殷亚东、孙玉刚,其余6位华人科学家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   据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PAC)宣布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是配合国际化学年的庆祝活动之一,并庆贺这些化学家自2000年1月以来所取得的杰出学术成就。   同时发布的还有顶尖一百材料科学家榜单,该榜单中的部分化学家也是材料科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因此基于同样标准遴选的“顶尖一百”材料科学家榜单与“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重叠较多,全球排名前5位材料科学家中,中国科大校友独占其四,杨培东(第1)、殷亚东(第2)、夏幼南(第4)、孙玉刚(第5)。   两个榜单中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明星班级”,段镶锋、殷亚东、孙玉刚三人在中国科大是9212班(即92级应用化学系)同学,这个班仅有47人,毕业生迄今不过37岁左右,却有3位同学冲进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行列。(完) On February 10, 2011, Thomson Reuters released data identifying the world’s top 100 chemists over the past 10 years as ranked by the impact of their published research. The top 100 is intended to celebrate the achievements of chemists who achieved the highest citation impact scores for chemistry papers (articles and reviews) published since January 2000. Thomson Reuters published the table in sup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Chemistry. Top 100 Chemists, 2000-2010 About the Analyses Top 100 Chemists, 2000-2010, Ranked by Citation Impact (among those with 50 or more papers) Rank Scientists Papers Citations Impact 1 Charles M. LIEBER Harvard University 74 17,776 240.22 2 Omar M. YAGH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90 19,870 220.78 3 Michael O’KEEFFE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73 12,910 176.85 4 K. Barry SHARPLESS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60 9,754 162.57 5 A. Paul ALIVISATO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93 14,589 156.87 6 Richard E. SMALLEY† Formerly Rice University 60 9,217 153.62 7 Hongjie DAI Stanford University 88 12,768 145.09 8 Xiaogang PENG University of Arkansas 59 8,548 144.88 9 Valery V. FOKIN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54 6,853 126.91 10 Peidong Y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95 11,167 117.55 11 Benjamin LIST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oal Research 81 8,808 108.74 12 Mark E. THOMPS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53 5,394 101.77 13 Robert H HAUGE Rice University 55 5,566 101.20 14 Eric N. JACOBSEN Harvard University 81 7,985 98.58 15 Banglin CHEN University of Texas San Antonio 61 5,929 97.20 16 David W.C. MACMILLAN Princeton University 55 5,267 95.76 17 Mostafa EL-SAYED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11 10,135 91.31 18 Ezio RIZZARDO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CSIRO), Australia 52 4,747 91.29 19 Michael S. STRANO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4 4,843 89.69 20 Michael J. ZAWOROTKO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83 7,403 89.19 21 Dmitri V. TALAP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56 4,981 88.95 22 Ryoji NOYORI Nagoya University 62 5,486 88.48 23 Chad A. MIRKI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33 20,505 88.00 24 Liberato MANNA Ital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62 5,431 87.60 25 Richard P. VAN DUYN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88 7,690 87.39 26 Robert H. GRUBB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70 14,617 85.98 27 Carlos F. BARBAS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95 8,029 84.52 28 James R. HEATH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69 5,830 84.49 29 Moungi G. BAWENDI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2 4,364 83.92 30 David A. CASE Rutgers University 60 5,007 83.45 31 Shouheng SUN Brown University 84 6,970 82.98 32 Catherine J. MURPH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ampaign 69 5,717 82.86 33 M. G. FINN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76 6,286 82.71 34 Stephen L. BUCHWAL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69 13,941 82.49 35 Younan XIA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161 13,120 81.49 36 Stuart L. SCHREIBER Harvard University 66 5,369 81.35 37 Taeghwan HYEON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82 6,587 80.33 38 George M. WHITESIDES Harvard University 228 18,237 79.99 39 Ryong RYOO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77 6,057 78.66 40 Michael F. RUBNE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1 4,004 78.51 41 Xiangfeng DU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64 5,022 78.47 42 Michael GRTZEL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usanne 187 14,602 78.09 43 Gregory C. FU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11 8,384 75.53 44 Horst WELLER University of Hamburg 73 5,428 74.36 45 Joan F. BRENNECK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65 4,827 74.26 46 Kenneth R. SEDDON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94 6,916 73.57 47 Alan J. HEEG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66 4,758 72.09 48 Andreas MANZ 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Europe 70 5,030 71.86 49 Hua Chun ZE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53 3,673 69.30 50 Suprakas Sinha RAY Council for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CSIR), South Africa 50 3,411 68.22 51 Mikhail E. ITK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60 4,069 67.82 52 Osamu TERASAKI Stockholm University 92 6,198 67.37 53 Shaik M. ZAKEERUDDIN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usanne 63 4,204 66.73 54 Wenbin LI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104 6,930 66.63 55 Yadong Y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57 3,787 66.44 56 John R. YATES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86 5,696 66.23 57 Samuel I. STUPP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62 4,073 65.69 58 Prashant V. KAMAT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99 6,426 64.91 59 John D. HOLBREY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63 4,016 63.75 60 Jens K. NRSKOV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122 7,736 63.41 61 Yugang SUN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93 5,896 63.40 62 Evgeny KATZ Clarkson University 97 6,147 63.37 63 Craig J. HAWK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141 8,893 63.07 64 Christian SRRE Versailles Saint-Quentin-en-Yvelines University 72 4,517 62.74 65 Richard H FRIEN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74 4,642 62.73 66 Jean M. J. FRCHE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9 12,985 62.13 67 James M. TOUR Rice University 134 8,325 62.13 68 Robert C. HAD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84 5,191 61.80 69 Peter J. STANG University of Utah 103 6,356 61.71 70 Nicholas A. KOTOV University of Michigan 78 4,809 61.65 71 F. Dean TOS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84 5,163 61.46 72 Michal KRUK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54 3,315 61.39 73 Didier ASTRUC University Bordeaux I 114 6,883 60.38 74 Michael GIERSIG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55 3,310 60.18 75 George C. SCHATZ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02 12,116 59.98 76 Harold G. CRAIGHEAD Cornell University 51 3,042 59.65 77 Keith FAGNOU† University of Ottawa 63 3,747 59.48 78 Milan MRKSICH University of Chicago 54 3,168 58.67 79 Alois FRSTNER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oal Research 151 8,858 58.66 80 Karl Anker JRGENSEN Aarhus University 152 8,893 58.51 81 Rustem F. ISMAGILOV University of Chicago 59 3,437 58.25 82 Richard A. FIESNER Columbia University 98 5,697 58.13 83 Jairton DUPONT 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Grande do Sul 120 6,964 58.03 84 John F. HARTWI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ampaign 167 9,638 57.71 85 Robert LANGE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98 5,632 57.47 86 Mark E. DAVI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66 3,791 57.44 87 Manos MAVRIKAK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56 3,205 57.23 88 Adi EISENBERG McGill University 65 3,720 57.23 89 Maurice BROOKHART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87 4,978 57.22 90 Amir H. HOVEYDA Boston College 122 6,967 57.11 91 Charles R. MARTIN University of Florida 58 3,312 57.10 92 Alexander ZAPF University of Rostock 60 3,407 56.78 93 Jeffrey R. LO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98 5,563 56.77 94 Neil R. CHAMPNESS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86 4,877 56.71 95 Naomi J. HALAS Rice University 73 4,131 56.59 96 Abraham NITZAN Tel Aviv University 51 2,879 56.45 97 Charles L. BROOK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67 3,778 56.39 98 Helmut CLFEN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Colloids and Interfaces 82 4,595 56.04 99 Jérme CORNIL University of Mons 65 3,640 56.00 100 Geoffrey W. COATES Cornell University 90 5,029 55.88 其中标红的是Nano Research的主编和副主编~
个人分类: 文献情报|140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3月13日 北京沙尘天
热度 1 xupeiyang 2011-3-13 08:04
昨天天气特好,今天有沙尘暴,糟糕天气。 1733年,英国化学家 普利斯特列 诞辰 1920年, 德国 保皇党发动 卡普暴动 1947年, 延安保卫战 开始 1954年,越军与法军在 奠边府 大决战 1990年, 中国信息协会 在北京成立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819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的化学院士真是不给力啊
热度 5 stoneblue 2011-2-22 20:07
十二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4171.shtm --------------------------------------------------------------------------------------------------------- 看了看,没有我们工程院、科学院的那些院士大名啊,情何以堪?
745 次阅读|7 个评论
2000-2010年世界前100名顶级化学家
hxgwzu 2011-2-16 21:30
2011年2月10日, Thomson Reuters 公司发布了根据在过去10年中所发表研究的影响因子而确定的世界排名前100的化学家名单。 Thomson Reuters 公司发布这一统计结果是为了支持“国际化学年”,同时为了庆贺这些排名前100的化学家的重要成就。 在前10名中,有三位华人化学家,分别是Stanford University的Hongjie DAI(7)、University of Arkansas的Xiaogang PENG(8)和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Peidong YANG(10)。Xiaogang PENG(彭笑刚)是浙大的“千人”。 详情请见: http://sciencewatch.com/dr/sci/misc/Top100Chemists2000-10/ (From http://sciencewatch.com/dr/sci/misc/Top100Chemists2000-10/ )
个人分类: 分享|3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仅仅是化学的幻觉——再气气镜仙
热度 3 iwesun 2011-2-4 21:15
  物理仅仅是化学的幻觉——再气气镜仙   和仙人对话,也得采用仙话。    运动仅仅是移位操作,化简下来,是与或非。   物理的守恒和物质不灭根本是幻觉。(幻觉的由来,俺以后再讲,精确(100%的精确)从何而来?)    化学家眼里不需要啥守恒和不生不灭, 万物生灭不息。    与或非轻松搞定你的移位,移位是搞不定与或非。   如果Windows你用移位操作编写玩了,俺真得给你当坐骑了。   移位需要参照系这个大妖怪。    (移位这个真操作,已经不需要参照系了,但物理把移位说成了运动,就需要了。五色教主,知道空间是啥含义了吧?俺都快露底了。几唯空间根本就是幻觉,根本不需要。)   与或非根本不需要。   你说你还不投降?
个人分类: 杂感集和|204 次阅读|3 个评论
时空变化之学就是万物之理的基础——气气镜仙
热度 5 iwesun 2011-2-4 19:32
时空变化之学就是万物之理的基础——气气镜仙   Me:《 化学应该是物理的基础 》   原本也是没啥特别的含义,就是调侃一下物理和物理学家。   没想到,还真有效果,化学家们闷声发大财,几个深信物理的化学家和镜仙忍不住了。   可喜可贺。    吴国胜 先生忍不住了,“俺是搞化学的,最清楚化学是啥,不就是化学键么?化学键这东东,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   我说他根本没读懂。   他说我玩高深。   这事儿好玩了,我说他没看懂,是我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从名词上讲”,啥意思,字面的意思。   原本想骂骂他,想想算了,他和我不熟,又不是像繁体字那样,脸皮出奇厚。   这人一直都挺冲,而且以冲自豪。   其实,冲,我喜欢,我更是直接把整个人类视为蚂蚁,反人类罪了,嘻嘻,彼此彼此。   但有一点,冲是得看清楚我说啥,大家一起反人类,岂不是快哉?   开篇都说了,从名词上看,化学是研究变化的,你目前的化学仅仅研究了分子化学,最后被人家量子力学破解了。   这有啥高深的?从字面上看,就是这个意思,我谈的就是字面的意思,我跟他谈啥化学键了?   有心人是可以理解到,我在说物理的一个致命弱点。    吴国胜 让我改标题,“变化是物理学基础”   这你也管的太宽,人家想啥标题,人家自有他的道理和用心,你管天管地还管拉屎放屁,吃饱撑的。      那篇文章,不是说化学咋样咋样,而说物理自身的根儿,有问题。    物理从诞生的一天起,就本着运动解释世界的思想,别以为到了量子力学核反应,就克服了。    物理学力争描述一切细节,这一点到现在仍然是最高理想。    要想描述一切细节,参照系是必不可少的,无限细分时空,争取描述清楚全部的过程。   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理想。   能不能实现,另说,但每一个物理学家仍然是以此为目标的,这个目标也是根深蒂固的,不一定要嘴巴说出来。   这事儿,原本也没事儿了,没想到镜仙看到了空隙,让我有点意外。    看来职业病真是人人有,连照妖镜的镜仙都不例外啊。    “物理是研究运动的”的说法十分狭隘。物理是用来分析(物质乃至宇宙=时空)结构的。运动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结构的范畴里。   拍电影的人是“物理”,演员是“化学”,百姓是“看戏”。    这事儿,就有味道了。   还得论论了。    物理一直以总设计师和总导演自居。   我到底看看,你这万物之理,能导多久!       从方法论上讲,物理学就是把变化分解成运动,详细描述变化的过程,尽管有时候无法实现,但这是主导思想和目标,这个思想和目标,到现在也是没变的。   从方法论上讲,化学就是根本不分解变化,把变化做为一个整体处理,从这个状态变到那个状态,中间可以有一些可以描述和观测的中间状态,但并不是每种变化都可以分解为运动,你无限细分都没用,化学是认可这种无法分解的变化的。    物质一词,原本是指元素,其实是个化学概念。    但物理学深化后,物质一词已经被物理学霸占,不在是个化学概念了。    唯物高喊的口号,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已经不是化学概念的元素了,因为元素是可以变化的,没办法唯,唯物的物,就是物理带来的物质,这个物质概念的形成,是一切变化可以分解为运动,加以详细描述,分不开的。    不行我就细分,细分到最后,唯物是相信有个不变的东东存在的,尽管目前搞不清具体是啥,但我们先把他称为物质。    没有物理的变化可以分解为运动的思想,唯物是空中楼阁。    物理学的深刻发展,成功的就是了分子层面的我们日常的物质变化,就是解释了化学现象,物理学成为了化学的基础。    于是很多化学家开始叛变了,化学被物理收编,化学是物质重新组合的结果。   但正在此时,物理后院起火,物理学自己开始闹鬼。    一个电子,凭啥同时出现在两个缝隙?   这事儿,如果放在最原始的化学家眼里,根本没啥奇怪的,一切变化都是可能的,根本不需要用运动来解释,系统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外一种状态,很正常的事啊?有啥好奇怪的?      根源在哪儿?   很多人搞不清楚,还有人喜欢和稀泥,运动和变化,哪个都不是基础,个是个。   运动运动,你离开参照系,谈啥运动?    参照系是物理学中最不真实的东西,除非以太存在。    没有参照系,你谈啥运动?    没有参照系,照样谈变化。    用变化描述运动,可以完全涵盖,尽管一个理想需要放弃,就是你无法无限知道细节,但我本来就不需要知道细节,只知道结果就可以,细节本身就是你瞎编的,根本不存在。   反之,运动根本无法涵盖变化。    说的纯粹点,我们用编码理论来类比,数据的加解密散列加扰,这些变化,是根本无法分解为运动来解说的。    物理归根到底就是个小跑腿,啥事儿,都想用跑来跑去,来解决。    物质,这个鬼魂,本身就是物理学造出来,是物理学引入了一个天大的鬼魂——参照系,一切从运动出发,企图描述无限可知的运动和细节,诞生了物质这个小鬼魂。   你说你物理不对此负责?就根本是恍惚其责,耍赖么?    物理总是想充当总设计师,我倒是看看你到底能撑多久!    镜仙你别耍赖,我知道你已经开始抛弃物质这个你亲生的小妖怪了,改用另外一个妖怪——量子了,但是,还远远不够,你得把参照系这个大妖怪抛弃了,才算是彻底脱胎换骨。   否则,你的物理还是牛顿教主的套路,还是以运动为本质内容的,你赖是赖不掉的。   人民群众不答应!坚决不答应。    本来化学家最有仙气 ,还被你带坏了,认为所有变化都是物质的组合,最本质的物质是不会变的。    你别和我说能量,能量其实和物质是等同的,都是参照系这个大妖怪下的崽子。    俺就是要用时空变化之学,彻底消灭你的万物之理,你有啥不服气的?   另外,你还欠我一篇读后感。( 中道崩殂的镜仙,兼祝各位大仙升天快乐 )   不过,您 老人家是神仙,俺们凡人的万物之理,确实是不能描述您老人家的运动。
个人分类: 杂感集和|394 次阅读|10 个评论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家Marye Anne Fox的论著被引用情况
xupeiyang 2010-10-18 15:54
2010年度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名单公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8863.shtm http://scholar.google.com/scholar?hl=enq=MA+FoxbtnG=Searchas_sdt=2000as_ylo=as_vis=0 MA Fox , MT Dulay - Chemical Reviews, 1993 - ACS Publications I. Intmduction 11. Suvey of Reactivity A. Functional coup Tra~formatlons 1. Oxidations and Oxldatlve Cleavages 2. Redwtbms 3. Isomerizations 4. Substlhmons 5. Condensations 6. Polymerizations 6. Envkonmentai Decomambtion 111. Mechanism of PhotocataPfsla A. ... Cited by 176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3 versions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 solar splitting of water to hydrogen and oxygen from washington.edu AJ Bard, MA Fox -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1995 - ACS Publications The maintenance of life on earth, our food, oxygen, and fossil fuels depend upon the conversion of solar energy into chemical energy by biological photosyn- thesis carried out by green plants and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In this process sunlight and available abun- dant raw ... Cited by 34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MA Fox -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1990 - interscience.wiley.com Abstract-Given the pre-eminent roles of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and energy transfer as primary events in photobiology, it is incumbent on practitioners of the science to understand those principles which govern these elementary event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both theory ... Cited by 321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Organic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sis: chemical conversions sensitized by irradiated semiconductors MA Fox -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1983 - ACS Publication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areas of photochemical re- search involves the light-induced generation of fuels from abundant, inexpensive materials. Prominent among such studies is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gas by catalytic splitting of water. A pioneering approach to this problem was ... Cited by 15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Method and system for pushing and pulling data using wideband and narrowband transport systems SS Boyle, MA Fox , S Ramasubramani, BV - US Patent , 2000 - Google Patents United States Patent Boyle et al. US006138158A Patent Number: Date of Patent: 6,138,158 Oct. 24,2000 METHOD AND SYSTEM FOR PUSHING AND PULLING DATA USING WIDEBAND AND NARROWBAND TRANSPORT SYSTEMS Inventors: Stephen S. Boyle, Fremont; ... Cited by 135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Charge migration in supramolecular stacks of peripherally substituted porphyrins PG Schouten, JM Warman, MP de Haas, MA Fox , HL - 1991 - nature.com PORPHYRIN derivatives play a central part in energy- and electron-transfer processes in natural systems, in which they occur as individual entities or, commonly, as oligomers or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These compounds have also been proposed for use in conducting and ... Cited by 111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Phot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dilute solutions and ordered thin films of alkyl-substituted polyfluorenes from rsc.org J Teetsov, MA Fox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1999 - rsc.org Absorbance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dilute solutions and thin films of polyfluorene rigid-rod polymers 13 bearing two hexyl, octyl, or dodecyl groups at the 9-position define the effect of polymer chain interactions on excited state relaxation. Film morphology is controlled by ... Cited by 119 - Related articles - View as HTML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Size quantization effects in cadmium sulfide layers formed by a Langmuir-Blodgett technique , AJ Bard, A Campion, MA Fox , TE Mallouk, SE - Chemical Physics , 1988 - Elsevier Layers of Q-state particles ( 50 ) were prepared by exposure of Langmuir-Blodgett (LB) films of cadmium arachidate to H 2 S to yield cadmium sulfide particles in a lattice of arachidic acid. The onset of absorption of this layer is blue-shifted by 0.38 eV with respect to bulk ... Cited by 11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Method and architecture for interactive two-way communication devices to interact with a network BV Schwartz, RS Greer, SS Boyle, MA Fox , - US Patent App. 10/ , 2002 - Google Patents US 20020160790A1 (19) United States (12) Paten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io Pub. NO.: US 2002/0160790 Al Schwartz et al. (43) Pub. Date: Oct. 31,2002 (54) METHOD AND ARCHITECTURE FOR INTERACTIVE TWO-WAY COMMUNICATION DEVICES TO INTERACT WITH A ... Cited by 125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Chromophore-labeled dendrons as light harvesting antennae GM Stewart, MA Fox - J. Am. Chem. Soc, 1996 - ACS Publications A novel series of polyether dendrimer segments (dendrons) end-capped with pyrenyl, naphthyl, or methyl groups has been prepared by a convergent growth method. Steady-state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e absence of intramolecular naphthalene excimer ... Cited by 11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Use of electroactive thiols to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exchange of alkanethiol monolayers on gold DM Collard, MA Fox - Langmuir, 1991 - ACS Publications ... Use of Electroactive Thiols To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Exchange of Alkanethiol Monolayers on Gold David M. Collard and Marye Anne Fox * ... Collard and Fox 3, the reexchange of 3, which was incorporated in the first exchange, is incomplete at day 14). ... Cited by 11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Photocatalysis on Native and Platinum-Loaded TiO 2 and ZnO CatalystsOrigin of Different Reactivities on Wet and Dry Metal Oxides , M Tomonari, S Coluccia, M Che, MA Fox - Bulletin of the , 1991 - Journal@rchive February, 1991] 1991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Bull. Chem. Soc. Jpn., 64,543551 (1991) 543 Photocatalysis on Native and Platinum-Loaded ТЮ2 and ZnO Catalysts Origin of Different Reactivities on Wet and Dry Metal Oxides Masakazu Anpo,* Katsuichi ... Cited by 97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Titanium dioxide photosensitized reactions studied by diffuse reflectance flash photolysis in aqueous suspensions of TiO2 powder RB Draper, MA Fox - Langmuir, 1990 - ACS Publications Titanium Dioxide Photosensitized Reactions Studied by Diffuse Reflectance Flash Photolysis in Aqueous Suspensions of Ti02 Powder ... R. Barton Draper and Marye Anne Fox * ...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Texas 78712 Cited by 106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Characterization of Titanium Silicon Binary Oxide Catalysts Prepared by the Sol Gel Method and Their Photocatalytic Reactivity for the Liquid-Phase Oxidation of 1- , M Anpo, G Stewart, MA Fox , C Louis, M Che - J. Phys. Chem. , 1998 - ACS Publications Titaniumsilicon (Ti/Si) binary oxides having different Ti contents were prepared by the solgel method and used as photocatalysts. The photocatalytic reactivity of these catalysts was investiga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Ti content for the liquid-phase oxidation of 1-octanol to 1-octanal, and ... Cited by 106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1-octanol on anchored titanium oxide and on TiO2powder catalysts , Y Ichihashi, M Harada, G Stewart, MA Fox , M Anpo - Journal of Catalysis, 1996 - Elsevier The liquid-phase photocatalytic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1-octanol in oxygenated acetonitrile on highly dispersed titanium oxide catalysts anchored onto transparent Vycor glas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btained on standard TiO 2 powder. The anchored photocatalysts were ... Cited by 106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7 version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applications of a palladium-nanoparticle-cored dendrimer KR Gopidas, JK Whitesell, MA Fox - Nano Letters, 2003 - ACS Publications In a recent paper, we have described th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old-nanoparticle-cored dendrimers (AuNCDs), 3 Scheme 1. Reduction of hydrogen tetrachloroaurate (HAuCl 4 ), phase transferred into toluene using tetraoctylammonium bromide (TOAB) in ... Cited by 93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3 versions Relationship marketing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involvement Gordon, K McKeage, MA Fox - Psychology and , 1998 - interscience.wiley.com The term relationship marketing has been used to describe a wide range of marketing tactics. In this article, three dimensions that may be used to categorize these tactics are identified: personalization, individualization, and continuity. Research is presented ... Cited by 9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ublic sector collaboration for agricultural IP management from escholarship.org , G Conway, FA Cordova, MA Fox , KA Holbrook, DF - Science, 2003 - sciencemag.org The impact of public-sector research is evident in many technology sectors, and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in agri- culture. Dating back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nd Grant College system in 1862, universities and other public-sector institu- tions have been the leaders in ... Cited by 9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20 versions The financing preferences of small firm owners RT Hamilton, MA Fox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 1998 - emeraldinsight.com Small owner-managed firms typically operate with levels of debt, much of it short-term, which are higher than those found in large compani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inancing preferences of a cross-section of small firm owners. The findings support the view that the financing ... Cited by 98 - Related articles - All 6 versions Photosensitization of TiO2 colloids by Erythrosin B in acetonitrile PV Kamat, MA Fox -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1983 - Elsevier ... Prashant V. Kamat and Marye Anne Fox . ... was first established from infrared and Raman obser vations of the vibrational spectrum of OF trapped in solid matrices at low temperatures Its ex istence in the gas phase was first established by mass spectrometric observations from nih.gov Dinulos, DB Flannery, MA Fox , JM Graham Jr,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 2005 - Elsevier Mutations in the GLI3 zinc-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cause Greig cephalopolysyndactyly syndrome (GCPS) and Pallister-Hall syndrome (PHS), which are variable but distinct clinical entities. We hypothesized that GLI3 mutations that predict a truncated functional repressor ... Cited by 89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2 versions Ownership and diversification: Agency theory or stewardship theory MA Fox , RT Hamilton -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4 - Wiley Online Library Diversification is often seen as the opportunistic pursuit by incumbent management of their own self-interest at the expense of the shareholders who can, if they so desire, diversify their individual portfolios simply by buying shares in other companies. This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 Cited by 85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High-density nanosecond charge trapping in thin films of the photoconductor ZnODEP from semi.ac.cn C Liu, HL Pan, MA Fox , AJ Bard - Science, 1993 - lib.semi.ac.cn 1. K. D. Wise and K. Najafi, Science 254, 1335 (1991). 2. KE Petersen, Proc. IEEE70, 420 (1982). 3. L. S. Tavrow, S. F. Bart, JH Lang, Sens. Actua- torsA 35, 33 (1992); C.-J. Kim, AP Pisano, R. S. Muller, MG Lim, in Technical Digest, IEEE 1990 Solid State Sensor and ... Cited by 90 - Related articles - View as HTML - BL Direct - All 9 versions Photovoltaic effect in symmetrical cells of a liquid crystal porphyrin BA Gregg, MA Fox , AJ Bard -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990 - ACS Publications (18) Pileni, M. P.; Lerebours, B.; Brochette, P.; Chevalier, Y. J . Photo- chem. 1985, 28, 273. ... (19) Vos, K.; Laane, C.; Visser, AJWG Photochem. Photobiol. 1987, 45, 863. ... Photovoltaic Effect In Symmetrical Cells of a Liquid Crystal Porphyrin ... Brian A. Gregg, Marye Anne Fox ,* ... Cited by 8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2, 3, 7, 8, 12, 13, 17, 18-Octakis (. beta.-hydroxyethyl) porphyrin (octaethanolporphyrin) and its liquid crystalline derivatives: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BA Gregg, MA Fox , AJ Bard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 1989 - ACS Publications 3024 J. Am. Chem. SOC. 1989, 11 I , 3024-3029 ... Brian A. Gregg, Marye Anne Fox ,* and Allen J. Bard* ... Contribution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Texas 78712. Received August 4, 1988 ... Abstract: A synthesis is reported for ... Cited by 8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Fundamentals in the design of molecular electronic devices: Long-range charge carrier transport and electronic coupling from ru.nl MA Fox - Acc. Chem. Res, 1999 - ACS Publications In principle, the required chromophore positioning can be attained by either of two methods: by sequential bond-by-bond synthesis or by taking advantage of spontaneous self-assembly or aggregation into stable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The structures of the ... Cited by 7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Comparisons of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on silver and gold: mixed monolayers derived from HS (CH2) 21X and HS (CH2) 10Y (X, Y= CH3, CH2OH) have similar from dtic.mil PE Laibinis, MA Fox , JP Folkers, GM Whitesides - Langmuir, 1991 - ACS Publications ... Paul E. Laibinis,? Marye Anne Fox ,* John P. Folkers,+ and George M. Whitesides'lt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02138, an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Austin, Texas 78712-1 167 Received May 21, 1991. ... Cited by 76 - Related articles - All 6 versions Demonstration of a shell-core structure in layered CdSe-ZnSe small particles by X-ray photoelectron and Auger spectroscopies , AJ Bard, A Campion, MA Fox , TE Mallouk, SE - Journal of physical , 1992 - cat.inist.fr ... Auteur(s) / Author(s). HOENER CF ; ALLAN KA ; BARD AJ ; CAMPION A. ; FOX MA ; MALLOUK TE ; WEBBER SE ; WHITE JM ; Affiliation(s) du ou des auteurs / Author(s) Affiliation(s). Univ. Texas at Austin, dep. chemistry, Austin TX 78712, ETATS-UNIS Rsum / Abstract. ... Cited by 82 - Related articles Determin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by 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fluorescence techniques MA Fox , SW Staley - Analytical chemistry, 1976 - ACS Publications (IO) G. L. Geoffroy and R. Pierantozzi, unpublished observations. ... RECEIVED for review December 11, 1975. Accepted March 1,1976. We thank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rant MPS 75-05909) for support of this research. ...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by High ... Cited by 7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5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罗切斯特大学化学家Esther Conwell的论著被引用情况
xupeiyang 2010-10-18 15:50
2010年度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名单公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8863.shtm http://scholar.google.com/scholar?hl=enq=E+ConwellbtnG=Searchas_sdt=2000as_ylo=as_vis=0 High field transport in semiconductors EM Conwell , F Seitz, H Ehrenreich, D Turnbull - 1967 - slac.stanford.edu ... Books 1 to 1 of 1. Title: High field transport in semiconductors. Author(s): Esther M. Conwell . Date: 1967. Publisher: Academic Press. Pages: 292. Series: Solid State Physics, Supp. 9. Subject: Semiconductors. Call #: QC612:C3 Take a Virtual Look at the Shelves. ... Cited by 605 - Related articles - Cached - Find in ChinaCat - All 2 versions Theory of impurity scattering in semiconductors E Conwell , VF Weisskopf - Physical Review, 1950 - APS (Some reference links may require a separate subscription.) ... Lark-Horovitz, Middleton, Miller, and Walerstein, Phys. Rev. 69, 258 (1946); K. Lark-Horovitz, Contractor's Final Report NDRC 14-585 (November, 1945), pp. 27-33. ... AA Lorentz, Theory of Electrons (GE ... Cited by 345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n-type germanium PP Debye, EM Conwell - Physical Review, 1954 - APS ... HJ McSkimin (private communication). E . Conwell and VF Weisskopf, Phys. Rev. 77, 388 (1950) . H. Brooks, Phys. Rev. ... H. Jones, reference 27. E . Conwell , Proc. Inst. Radio Engrs. 40, 1331 (1952); VA Johnson and K. Lark-Horovitz, reference 27. reference 12, p. 277. ... Cited by 261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some M2-N3-semiconductors J Black, EM Conwell , L Seigle, CW Spencer - Journal of Physics and , 1957 - Elsevier ... Phys. Soc. A64, 984 (1951). 15. BURSTEIN E . and EGLI PH Physics of semi conductor materials. Advances in Electronics and Electron Physics Vol. VII.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55). 16. DEBYE PP and CONWELL EM Phys. Rev. 93, 693 (1954). 17. LOFERSKI JJ Phvs. ... Cited by 16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Properties of silicon and germanium: II EM Conwell - Proceedings of the IRE, 2007 - ieeexplore.ieee.org ... Planck's constant divided by 2r. The energy is then P2 2mo where mo is the free electron mass. A plot of energy E vs P is a parabola through the origin. For an ... of the band is given by a constant times p2, SO that E vs P is a parabola as in the free electron case. For this ... Cited by 141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Polarons in DNA from pnas.org EM Conwell , SV Rakhmanova - Proceedings of the , 2000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 Footnotes. To whom reprint requests should be addressed. E -mail: conwell {at}chem.chem.rochester.edu. Article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073/pnas.050074497. Article and publication ... Cited by 148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8 versions High-Field Transport in n- Type GaAs EM Conwell , MO Vassell - Physical Review, 1968 - APS ... to t axis do no For the remains vC to include given by where fron 1 1 T1..l2 712X( Similarly, 808 166 n-TYPE GaAs evidenced by this part of the distribution being parallel to that for E = 0. So far as f2 is concerned, it is easily verified that for E EM CONWELL AND M. 0. VASSELI, z ... Cited by 13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Modes in optical waveguides formed by diffusion EM Conwell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73 - link.aip.org Modes in optical waveguides formed by diffusion. . Esther M. Conwell . Abstract. For an optical guide with index of refraction having a small exponential variation superimposed on a constant ... Cited by 127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High-field hopping mobility in molecular systems with spatially correlated energetic disorder YN Gartstein, EM Conwell -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1995 - Elsevier ... PHYSICS LETTERS Highfield hopping mobility in molecular systems with spatially correlated energetic disorder Yu.N. Gartstein I,a,u EM Conwell a,b ... 1995; in final form 31 August 1995 Abstract Prior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of hopping mobility x versus electric field E using the ... Cited by 10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5 versions Impurity band conduction in germanium and silicon EM Conwell - Physical Review, 1956 - APS ... Then F/eud should again equal total hole concentration, and R/ad should equal R(nl+n2) e , or the desired AH/I.' for this case. ... 5 7 ESTHER M. CONWELL derived from (1) if we make the assumptions that u1A 2, to be denoted by b, is independent of temperature, and IH/W= 1. We ... Cited by 11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Excitons and the band gap in poly (phenylene vinylene) P Gomes da Costa, EM Conwell - Physical Review B, 1993 - APS ... 2 8 948 1993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0 1 63-1829/93/48(3)/1993(4)/$06.00 48 1993 P. GOMES da COSTA AND EM CONWELL RB =,Ile4/2?i2E11c, (4) aB= 2(E1 i) 1/2 let2. (5) With these changes we obtain from Eqs. (1) and (2): F(x ... Cited by 7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2 versions Contact injection into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from arxiv.org EM Conwell , MW Wu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9 - ieeexplore.ieee.org ... 1868 Appl. Phys. Lett., Vol. 70, No. 14, 7 April 1997 EM Conwell and MW Wu Page 3. cm1/2/V1/2 and Nt nt n 1017/cm3. ... The parameter values are reasonable, particularly those for the solid line in the trap-filled case. Extrapolation of the vs E data for holes of Ref. ... Cited by 7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8 versions Localized molecular excitons in polyaniline CB Duke, EM Conwell , A Paton -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1986 - Elsevier ... Volume 131, number 1,2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31 October 1986 LOCALIZED MOLECULAR EXCITONS IN POLYANILINE CB DUKE, EM CONWELL and A. PATON Xerox ... a=1.08 A, 6= 1.40 A, c= 1.47 A, d= 1.28 A, e = 1.49 A,/= 1.32 A, ,?= 1.43 A,andA=1.10A. 85 ... Cited by 64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Electric-field dependence of mobility in conjugated polymer films SV Rakhmanova, EM Conwell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0 - link.aip.org Electric-field dependence of mobility in conjugated polymer films. . SV Rakhmanova, EM Conwell . Abstract. It has been ... Electronic mail: conwell @chem.chem.rochester.edu. 290 K Monte ... Cited by 6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Field-dependent thermal injection into a disordered molecular insulator YN Gartstein, EM Conwell - 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1996 - Elsevier ... Of course, the corresponding decrease in the image force generally results in weaker E and Tdepen dences of the yield. Fig. ... system for the field strengths studied is smaller than about 103 SO that most of the resulting injection Yu.N. Gartstein, EM Conwell Chemical Physics ... Cited by 56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Band transport in quasi-one-dimensional conductors in the phonon-scattering regime and application to tetrathiofulvalene-tetracyanoquinodimethane EM Conwell - Physical Review B, 1980 - APS ... dependence is clearly displayed, we find W~~~~~ ___4 e VVp 2pe ) CF (2. 69) ESTHER M. CONWELL Thus the term in dr/dE makes precisely the same contribution to Q for this case as the first term, the so-called band term, giving x' kB kB T - 2EF/EO Qt= 3 ee ( E /EO)(1 - E ... Cited by 6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2 versions Novel photovoltaic devices based on donor-acceptor molecular and conducting polymer systems K Yoshino, K Tada, A Fujii, EM Conwell - Electron Devices, , 2002 - ieeexplore.ieee.org ... EM Conwell is with the Xerox Webster Research Center, Rochester, NY 14580 USA. ... 3) The primary excitonic step of interfacial charge sep- aration by exciton dissociation at DA interfaces and formation of interfacial composite charge transfer (CT) exciton, with e in A and h in D ... Cited by 58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Currentvoltage characteristic of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 E Forsythe, Y Gao, MW Wu, EM Conwell - Applied Physics , 1998 - link.aip.org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the variation of current with voltage in a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based on either metal chelate complexes or conducting polymers, is explained by shallow traps that trap carriers propagating in the conduction or valence band. However, because ... Cited by 5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Polaron motion in DNA SV Rakhmanova, EM Conwell - J. Phys. Chem. B, 2001 - ACS Publications ... 2) Giese, B.; Wessely, S.; Spormann, M.; Lindemann, U.; Meggers, E .; Michel-Beyerle, M. Angew. Chem., Int. Ed. Engl. 1999, 38, 996. ... 6) Conwell , EM; Rakhmanova, SV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0, 97, 4556. ... Cited by 53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3 versions LD; Huang, WS; Richter, A. F , T Hjertberg, CB Duke, E Conwell , A Paton, AG - Synth. Met. 1987, 18 Cited by 53 - Related articles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5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化学家Stephen Benkovic的论著被引用情况
xupeiyang 2010-10-18 15:43
2010年度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名单公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8863.shtm , AS Kang, RA Lerner, SJ Benkovic - Proceedings of the , 1991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 CARLOS F. BARBAS III*, ANGRAY S . KANG*, RICHARD A. LERNER*, AND STEPHEN J. BENKOVICt ... Torrey Pines Road, La Jolla, CA 92037; and tDepartment of Chemistr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Park, PA 16802 Contributed by Stephen J. Benkovic , June 21 ... Cited by 747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0 versions Accelerated Alzheimer-type phenotype in transgenic mice carrying both mutant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nd presenilin 1 transgenes , E McGowan, X Yu, S Benkovic , P Jantzen, K Wright - Nature medicine, 1998 - nature.com Genetic caus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 include mutations in th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 presenilin 1 (PS1), and presenilin 2 (P52) genes 1 . The mutant APP K670N,M67M transgenic line, Tg2576, shows markedly elevated amyloid -protein (AP) levels at an early age and, ... Cited by 69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Generation of a large combinatorial library of the immunoglobulin repertoire in phage lambda , AS Kang, M Alting-Mees, DR Burton, SJ Benkovic , RA - Science, 1989 - sciencemag.org 66. TA Stewart, PK Pattengale, P. Leder, Cell 38, 627 (1984). 67. C. Schoenenberger et al., EMBO J. 7, 169 (1988). 68. U. Ruther, C. Garber, D. Komitowski, R. Muller, EF Wagner, Nature 325, 412 (1987); U. Ruther, D. Komitowski, FR Schubert, EF Wagner, Oncogenie 4, 861 ... Cited by 670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0 versions Bioorganic mechanisms TC Bruice, SJ Benkovic - 1966 - WA Benjamin Cited by 564 - Related articles - Find in ChinaCat - All 2 versions Catalytic antibodies , K Janda, AD Napper, SJ Benkovic , RA - Cold Spring Harbor , 1987 - symposium.cshlp.org ... A. TRAMONTANO,* K. JANDA,* AD NAPPER, t SJ BENKOVIC , t AND RA LERNER*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ripps Clinic ... There are about 10 s primary binding specificities in the im- munologic ~1 repertoire, and each can generate, by a process ... Cited by 404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0 versions Colloidal Au-enhanc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for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DNA hybridization , FG Salinas, SJ Benkovic , MJ Natan, CD - J. Am. Chem. , 2000 - ACS Publications ... Lin He, Michael D. Musick, Sheila R. Nicewarner, Frank G. Salinas, Stephen J. Benkovic , Michael J. Natan, and Christine D. Keating*. ... Metal deposition occurred at a pressure of 2 10 - 6 mbar at 0.2 nm/ s , monitored by an internal QCM. ... Cited by 404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At the crossroads of chemistry and immunology: catalytic antibodies RA Lerner, SJ Benkovic , PG Schultz - Science, 1991 - sciencemag.org ... variable amino acids. R Hirschmann, A. Smith 3rd, C. Taylor, P. Benkovic , S . Taylor, K. Yager, P. Sprengeler, and S . Benkovic (1994) Science 265, 234-237 | Abstract | PDF Expanding the scope of RNA catalysis. Prudent JR ... Cited by 428 - Related articles - All 7 versions A perspective on enzyme catalysis SJ Benkovic , S Hammes-Schiffer - Science, 2003 - sciencemag.org The seminal hypotheses proposed over the years for enzymatic catalysis are scrutinized. The historical record is explored from both biochemical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impact of molecular motions within the protein on the enzyme's catalytic ... Cited by 359 - Related articles - All 9 versions Linkage of recognition and replication functions by assembling combinatorial antibody Fab libraries along phage surfaces from pnas.org , CF Barbas, KD Janda, SJ Benkovic , - Proceedings of the , 1991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ANGRAY S . KANG*, CARLOS F. BARBAS*, KIM D. JANDA*, STEPHEN J. BENKOVICt, AND RICHARD A. LERNER** *Departments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Chemistry,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10666 North Torrey Pines Road, La Jolla, CA 92037; and tDepartment of ... Cited by 30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11 versions Mechanism of DNA strand transfer reactions catalyzed by HIV-1 reverse transcriptase JA Peliska, SJ Benkovic - Science, 1992 - sciencemag.org ... articles. Mechanism of DNA strand transfer reactions catalyzed by HIV-1 reverse transcriptase. JA Peliska and SJ Benkovic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Park 16802. ... Y. Li and S . Carpenter (2001) J. Gen. Virol. ... Cited by 258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V Mizrahi, PA Benkovic , KA Johnson, SJ Benkovic - Biochemistry, 1987 - ACS Publications ... complexes. The rate is not limited by the actual polymerization but by a separate step, possibly important in ensuring fidelity Network of coupled promoting motions in enzyme catalysis from pnas.org , PT Rajagopalan, SJ Benkovic , S - Proceedings of the , 2002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A network of coupled promoting motions in the enzyme dihydrofolate reductase is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present identification is based on genomic analysis for sequence conservation, kinetic measurements of multiple mutations, and mixed quantum/classical ... Cited by 190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7 versions A combinatorial approach to hybrid enzymes independent of DNA homology from 128.111.114.12 M Ostermeier, JH Shim, SJ Benkovic - Nat. Biotechnol, 1999 - 128.111.114.12 ... Marc Ostermeier, Jae Hoon Shim, and Stephen J. Benkovic * ... ITCHY A IT-A18 1100 G 101203 2 (1) IT-A8 1113 114203 9 (4) IT-A5 1129 130203 3 (1) IT-A26 1136 137203 1 (1) IT-A3 1140 141203 3 (1) IT-A1 1144 145203 3 (1) IT-A12 1144 S 146203 ... Cited by 202 - Related articles - View as HTML - All 13 versions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kinetic scheme associated with dihydrofolate reductase from Escherichia coli CA Fierke, KA Johnson, SJ Benkovic - Biochemistry, 1987 - ACS Publications ... 4b H2F 0.5 f 0.3 0.22 f 0.06 H4F 0.06 f 0.01 0.1 f 0.01b K. Taira and S . J. Benkovic . Dersonal communication. bThis DaDer. served with the inhibitor methotrexate (Williams et al., 1979; Blakley Cocco, 1985b). Second, the ... Cited by 198 - Related articles - All 6 versions R EPLISOME-M EDIATED DNA R EPLICATION from uprm.edu SJ Benkovic , AM Valentine, F - Annual Review of , 2001 - annualreviews.org ... 70: 181-208 (Volume publication date July 2001). Stephen J. Benkovic , Ann M. Valentine, and Frank Salinas.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helicase, T7 polymerase catalyzes the polymerization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nucleotides at a rate of approximately 300 nucleotides s 1 . The ... Cited by 170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Kinetic mechanism whereby DNA polymerase I (Klenow) replicates DNA with high fidelity RD Kuchta, P Benkovic , SJ Benkovic - Biochemistry, 1988 - ACS Publications ... Robert D. Kuchta, Patricia Benkovic , and Stephen J. Benkovic * ... The template base( s ) to be copied along with the 3'-ter- minal base( s ) of the primer/template is (are) included in the text after each DNA . bThe labels containing a letter have a mismatched primer ... Cited by 16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Production of cyclic peptides and proteins in vivo from pnas.org , M Wall, DC Wahnon, SJ Benkovic - Proceedings of the , 1999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 Contributed by Stephen J. Benkovic . ... An expressed fusion protein (F) folds to form an active protein ligase (1). The enzyme catalyzes an N-to- S acyl shift (2) at the targetI N junction to produce a thioester intermediate (T), which undergoes transesterification (3) with a side-chain ... Cited by 155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1 versions Metallo- -lactamas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Z Wang, W Fast, AM Valentine, SJ Benkovic -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 1999 - Elsevier ... Zhigang Wang, Walter Fast, Ann M Valentine and Stephen J Benkovic E-mail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 The S . maltophilia L1 enzyme shares the lowest sequence identity with the other known metallo--lactamases and belongs to class Bc. ... Cited by 15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Relating protein motion to catalysis S Hammes-Schiffer, SJ Benkovic - Biochemistry, 2006 - annualreviews.org Abstract This review examines the linkage between protein conformational motions and enzyme catalysis. The fundamental issues related to this linkage are probed in the context of two enzymes that catalyze hydride transfer, namely dihydrofolate reductase and liver alcohol ... Cited by 14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3 versions Mice deficient in TNF receptors are protected against dopaminergic neurotoxicity: implication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from fasebj.org K Sriram, JM Matheson, SA Benkovic , DB Miller, MI - The FASEB Journal, 2002 - FASEB ... disease Krishnan Sriram, Joanna M. Matheson, Stanley A. Benkovic , Diane B. Miller, Michael I. Luster and James P. O'Callaghan ... Key words: brain neurodegeneration neuroprotection MPTP T he neuropathological basis of Parkinson' s disease (PD) involves a progressive ... Cited by 150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Kinetic mechanism of DNA polymerase I (Klenow fragment): identification of a second conformational change and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al equilibrium constant ME Dahlberg, SJ Benkovic - Biochemistry, 1991 - ACS Publications ... and KF-DNA,+l-PPi complexes was not observed in correct incorporation 14/20-mer as described earlier (Dahlberg Benkovic , 1991). ... Cited by 14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3 versions Cloning of the immunological repertoire in Escherichia coli for generation of monoclonal catalytic antibodies: construction of a heavy chain variable region-specific from pnas.org , BN Hay, KD Janda, SJ Benkovic , RA - Proceedings of the , 1989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 (catalytic antibodies/variable gene repertoire/antigen bhding) L. SASTRY*, M. ALTING-MEESt, W. D. HUSEt, J. M. SHORTt, J. A. SORGE*t, BN HAY*, KD JANDA*, SJ BENKOVIC *t, AND R. A. LERNER* ... 36, 1-44. 2. Lerner, R. A. Benkovic , SJ (1988) BioEssays 9, 107-112. ... Cited by 136 - Related articles - All 9 versions Chemical basis for enzyme catalysis from ucsb.edu TC Bruice, SJ Benkovic - Biochemistry, 2000 - ACS Publications ... Correlative motions appear to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of NACs in the catechol O-methyltransferase E S complex and in the rate of turnover of dihydrofolate reduction. ... 5. Cannon, WR, and Benkovic , SJ (1998) J. Biol. Chem. 273, 2625726250. ... Cited by 13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8 version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reverse transcriptas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ymerase and RNase H activities from pnas.org , JA Peliska, SJ Benkovic - Proceedings of the , 1992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152 Davey Laboratory, University Park, PA 16802 Contributed by Stephen J. Benkovic , July 20 ... was 50 1.l; aliquots (5 Al) were removed from the reaction mixture at each time point and quenched by addition of S Al of ... Cited by 13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7 versions DNA Polymerase Fidelity: Kinetics, Structure, and Checkpoints CM Joyce, SJ Benkovic - Biochemistry, 2004 - ACS Publications ... S ., Sawaya, MR, and Ellenberger, T. (1999) An open and closed case for all polymerases, Structure7, R31R35. ... 17. Dahlberg, ME, and Benkovic , SJ (1991) Kinetic mechanism of DNA polymerase I (Klenow fragment): identification of a second conformational change and ev. Cited by 133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Induction of an antibody that catalyzes the hydrolysis of an amide bond. KD Janda, D Schloeder, SJ Benkovic , RA - Science (New York, , 1988 - ncbi.nlm.nih.gov 1. Science. 1988 Sep 2;241(4870):1188-91. Induction of an antibody that catalyzes the hydrolysis of an amide bond. Janda KD, Schloeder D, Benkovic SJ, Lerner RA.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ripps Clinic, La Jolla, CA 92037. ... Cited by 14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6 versions Creating multiple-crossover DNA libraries independent of sequence identity from pnas.org GL Moore, CD Maranas, SJ Benkovic - Proceedings of the , 2001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We have developed, experimentally implemented, and modeled in silico a methodology named SCRATCHY that enables the combinatorial engineering of target proteins, independent of sequence identity. The approach combines two methods for recombining genes: incremental ... Cited by 124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21 versions Ferritin, transferrin, and iron in selected regions of the adult and aged rat brain SA Benkovic , JR Connor -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 1993 - Wiley Online Library ... O 1993 WILEY-LISS, INC. Page 2. 98 SA BENKOVIC AND JR CONNOR al., '87). ... Scale bars = 10 pm in A, B, DF; 20 pm in C. Page 3. Page 4. 100 TABLE 1 Summary of 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Ferritin, Transfernn, and Iron in the Rat Brain' SA BENKOVIC AND JR CONNOR ... Cited by 123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4 versions Backbone Dynamics in Dihydrofolate Reductase Complexes: Role of Loop Flexibility in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Osborne, J Schnell, SJ Benkovic , HJ Dyson, PE - Biochemistry, 2001 - ACS Publications ... Michael J. Osborne, Jason Schnell, Stephen J. Benkovic , H. Jane Dyson, and Peter E. Wright* . ... 1000 s - 1 ) exhibits a deuterium isotope effect of 3, an indication that no kinetically significant reorganization of the Michaelis complex is necessary in the catalytic step (3). ... Cited by 120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A DNA fragment with an alpha-phosphorothioate nucleotide at one end is asymmetrically blocked from digestion by exonuclease III and can be replicated in vivo from pnas.org SD Putney, SJ Benkovic , PR - Proceedings of the , 1981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 Abbreviations: dATP , the Sp diastereomer of 2'-deoxyadenosine 5'-O-(1-thiotriphosphate); dAMP and dNTP are corresponding a-thio analogs; kb,kilobase( s ); bp, base pair( s ). 7350 Thepublication costs ofthis article were defrayedin partbypagecharge payment. ... Cited by 113 - Related articles - All 8 versions Iron regulation in the brain: histochemical,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considerations JR Connor, SA Benkovic - Annals of neurology, 1992 - interscience.wiley.com ... only in oligodendrocytes, but also in microglial cells in both human 1211 and rat brains ( S . A. Benkovic and JR Connor, unpublished observations). Also in rat brain (investigations in human brain are in progress), ferritin and iron are found in tanycytes that line the ventricles. ... Cited by 111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Isoforms of ferritin have a specific cellular distribution in the brain Connor, KL Boeshore, SA Benkovic , - Journal of , 1994 - interscience.wiley.com ... Connor JR, Benkovic SA (1992): Iron regulation in the brain: Histo- chemical,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considerations. Ann Neurol 32:S51-S61. Connor JR, Menzies SL, St. Martin S , Mufson EJ (1991): The 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transfemn, femtin, and iron in the human hrdin. ... Cited by 95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Combinatorial protein engineering by incremental truncation from pnas.org , AE Nixon, JH Shim, SJ Benkovic - Proceedings of the , 1999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 Contributed by Stephen J. Benkovic . ... Building on classic examples of 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such as ribonuclease S (1) and -galactosidase (2), researchers have used protein fragment complementation to examine theories of protein evolution (3), protein folding ( ... Cited by 105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8 versions Peptide synthesis catalyzed by an antibody containing a binding site for variable amino acids , AB Smith 3rd, CM Taylor, PA Benkovic , SD Taylor, KM - Science, 1994 - sciencemag.org ... Sci. Tech- nol. B 9, 1061 (1991). 7. J. S . Foster and JE Frommer, Nature 333, 542 (1988). ... Ralph Hirschmann,* Amos B. Smith 111,* Carol M. Taylor, Patricia A. Benkovic , Scott D. Taylor, Kraig M. Yager, Paul A. Sprengeler, Stephen J. Benkovic * ... Cited by 91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9 versions A fluorescence-based assay for monitoring helicase activity from pnas.org , LC Sowers, DP Millar, SJ Benkovic - Proceedings of the , 1994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 Duarte, CA 91010; and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La Jolla, CA 92037 Contributed by Stephen J. Benkovic , March 30 ... Aliquots (10 1d) of the unwinding reaction mixture were taken at 10- s intervals and added to 10 Adof quench solution. ... Cited by 96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10 versions Dynamics of a flexible loop in dihydrofolate reductase from Escherichia coli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atalysis CJ Falzone, PE Wright, SJ Benkovic - Biochemistry, 1994 - ACS Publications ... This exchange process was altered (either removed or made fast on the NMR time scale) by deleting three hairpin turn forming residues from the loop and filling the gap with a singleglycine from jbc.org , ME Dahlberg, SJ Benkovic , ND Grindley, CM - Journal of Biological , 1992 - ASBMB ... duplex, the 13/ 20-mer, whose preparation, purification, and quantitation have been described previously (Kuchta et al., 1987; Dahlberg and Benkovic , 1991). ... mixing were 10, 30, and 50 p ~ . The reaction was quenched with 0.1 M EDTA at time points between 0 and 5 s and the ... Cited by 102 - Related articles - All 4 versions A mass spectrometric solution to the address problem of combinatorial libraries from psu.edu CL Brummel, INW Lee, Y Zhou, SJ Benkovic , N - Science, 1994 - nxw.chem.psu.edu ... R Milberg, and S . Mullen for helpful discussions, 5 November 1993; accepted 23 February 1994 A Mass Spectrometric Solution to the Address Problem of Combinatorial Libraries Christopher L Brummel, Irene NW Lee, Ying Zhou, Stephen J. Benkovic ,* Nicholas Winograd* The ... Cited by 97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9 versions The nucleotide analog 2-aminopurine as a spectroscopic probe of nucleotide incorporation by the Klenow fragment of Escherichia coli polymerase I and MW Frey, LC Sowers, DP Millar, SJ Benkovic - Biochemistry, 1995 - ACS Publications ... Previous studies with Klenow fragment from ucsc.edu DD Cox, SJ Benkovic , LM Bloom, FC - Journal of the , 1988 - ACS Publications ... DD Cox,+ S . J. Benkovic ,$ LM Bloom,' FC Bradley,+ MJ Nelson,$ L. Que, Jr.,*+ and DE Wallickt Contribution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 (9) Wallick, DE; Bloom, L. M.; Gaffney, BJ; Benkovic , S . J. Bio- chemistry 1984, 23, 1295-1302. ... Cited by 85 - Related articles - All 3 versions Transition-state stabilization as a measure of the efficiency of antibody catalysis JD Stewart, SJ Benkovic - 1995 - nature.com ... | ChemPort |. 12. Stewart, JD, Roberts, VA, Thomas, N., Getzoff, ED Benkovic , SJ Biochemistry 33, 19912003 (1994). 13. Posner, B., Smiley, J., Lee, I. Benkovic , S . Trends biochem. Sci. 19, 145150 (1994). | Article | PubMed | ISI | ChemPort |. 14. Stewart, JD et al. Proc. natn ... Cited by 69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6 versions Antibody remodeling: a general solution to the design of a metal-coordination site in an antibody binding pocket from pnas.org , BL Iverson, SA Iverson, SJ Benkovic , - Proceedings of the , 1990 - National Acad Sciences ...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ripps Clinic, La Jolla, CA 92037; and tDepartment of Chemistr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Park, PA 16802 Contributed by Stephen J. Benkovic , June 1, 1990 ... Cited by 80 - Related articles - All 9 versions Evidence for a Functional Role of the Dynamics of Glycine-121 of Escherichia coli Dihydrofolate Reductase Obtained from Kinetic Analysis of a Site-Directed Mutant CE Cameron, SJ Benkovic - Biochemistry, 1997 - ACS Publications ... 19 from the catalytic center of the enzyme has large-amplitude backbone motions on the nanosecond time scale [Epstein, DM, Benkovic , SJ, and ... Single-turnover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hydride transfer was reduced by 200-fold to a rate of 1.3 s - 1 and was the rate-limiting ... Cited by 82 - Related articles - BL Direct - All 5 versions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6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国著名化学家 普利斯特列 1733年3月13日生
xupeiyang 2010-3-13 10:58
 约瑟夫普利斯特列(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他1733年3月13日生于英格兰约克郡利兹市郊区的一个名叫菲尔德海德的农庄里。   他的父亲约万斯普利斯特列经营着   这个收入微薄的小农庄,兼营毛织品的加工和裁缝,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约瑟夫普利斯特列是家中的长子,由于家境艰难,同外公、外婆一起度过了大部分童年。1739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又被送到姑母家里居住。姑母家里经营着一个大农庄。普利斯特列在那里不用干活,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姑母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名神甫。但是,他的优裕生活没过上几年,姑夫就突然病逝了。心情悲痛的姑母成了靠遗产过活的寡妇,她身边没有一个子女。为了减轻经济负担,她把普利斯特列送进了教会学校,后来又把他送到离利兹城不远的布莱克先生家中。布莱克是一家啤酒厂的职员,他曾是普利斯特列的姑夫的朋友,家里生活比较富裕。   自幼漂泊不定的生活,养成了普利斯特列善于独立思考的性格。18岁那年,由于经常与基督教的牧师来往,他遭到了姑母的激烈责备。从此,他成了家庭的叛逆者。   普利斯特列刻苦好学,兴趣广泛。他曾学过古文、数学。自然哲学导论等,后因体弱多病,中断过一段学习,待康复后,他进入了考文垂的非国教的高等专科学校。因为他学习勤奋刻苦,成绩超群,学校同意他免修一、二年级的部分课程。他在后来的学习中,深感自己的数学与德语基础太差,又主动要求学校允许他补学了这两门。在学校里,他学会了希泊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加上他在 神学 方面的广博知识,他常常同那些信仰传统宗教的人们进行辩论,并且总是占上风。以后,他做过教师,也当过牧师。在沃灵顿的非国教高等专科学校里,他讲授过语言学、文学、现代史、法律、口才学及辩论学等,甚至教过解剖学,他曾编著出版过《基础英语语法》和《语言学原理》写过《口才学和辩论学讲义》。1764年,爱丁堡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从此,他开始了科学生涯,著有《电学史》一书,1766年他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1762年,普利斯特列与玛丽维尔金逊结了婚。他的妻子是当时英格兰最大的铁器制造商艾萨克的女儿,婚后,普利斯特列仍然专心地埋头科学研究。到了1767年,由于他们的儿女先后出世,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加上各教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普利斯特列就放弃了教师职业,重新当上了牧师,家庭收入虽增加不多,但他却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自由地从事科学研究和著书立说。《电学史》一书就是这个时期写成的。他不仅用通俗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概述了关于电现象研究的完整历史,而且还具体地描写了各种不同的试验情况。不久,他痛感自己缺乏化学方面的知识,于是把兴趣由物理移向了化学。在化学领域中,他首先对空气发生了兴趣,思考着不少有关空气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放在封闭容器中的小老鼠,几天后就会死去?容器中本来有空气,老鼠为什么不能长期活下去?学生时代他参观啤酒厂时,发现有一种能使燃着的木条立刻熄灭的空气,这种空气就存在于发酵车间内盛啤酒的大桶里。因此,他怀疑是不是存在着好多种空气。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普利斯特列进行了多种有趣的实验。例如,他点燃一根蜡烛,把它放到预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后盖紧容器。他发现:蜡烛燃了一阵之后就熄灭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这一现象使普利斯特列想到,空气中大概存在着一种东西,当它燃烧时空气就会被污染,因而成为不能供动物呼吸,也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的受污染的空气。为了证明这一想法的正确与否,他设想,能否把受污染的空气加以净化,使它又成为可供呼吸的空气呢?他为此做了一个新的实验。他用水洗涤受污染的空气,其结果使他大为惊异,他发现,水只能净化一部分被污染的空气,而另一部分未被净化的空气,还是不能供呼吸,老鼠在其中照样要死去。   善于思考和钻研问题的普利斯特列进一步想到,动物在受污染的空气中会死去,那么植物又会怎样呢?对此,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把一盆花放在玻璃罩内,花盆旁边放了一支燃烧着的蜡烛来制取受污染的空气。当蜡烛熄灭几小时后,植物却看不出什么变化。他又把这套装置放到靠近窗子的桌子上,次日早晨饱发现,花不仅没死,而且长出了花蕾。由此他想到,难道植物能够净化空气吗?为了验证这一想法,他尽点燃了一支蜡烛,并迅速放入罩内。蜡烛果然正常燃烧着,过了一段时间才熄灭。当时,科学家们把一切气体统称为空气。为了确定究竟有几种空气,普利斯特列曾多次重复自己的实验。他认为,在啤酒发酵、蜡烛燃烧以及动物呼吸时产生的气体,就是早先人们所称的固定空气(实则二氧化碳)。他对这种固定空气的性质做了深入研究。他证明,植物吸收固定空气可以放出活命空气(实则氧气)。还发现活命空气既可以维持动物呼吸,又能使物质更猛烈地燃烧。   由此,普利斯特列想设法制取这种活命空气。当时已知硝石也能助燃,于是他想:也许硝酸能够把它分离出来?或者,把沾有稀硝酸的铜丝加热,也许可以放出活命空气?他沿着这一思路,埋头进行各种实验。他取了一根一端封闭的玻璃管,装人水银,用手指堵住管口,把开口的一端置入盛有水银的槽中,再把装有硝酸和铜屑的另一根管子与装有水银的管子连接在一起。然后,开始加热混和物质。经过短时间加热,产生的无色的气体就把水银排出管外,于是管内充满了新的物质。普利斯特列小心地取出管子,打开管口,俯身一嗅,突然,他被惊楞了:一种挥发的无色气体,转眼间就变成了棕红色的蒸气,它的强烈气味很象硝酸,因此当时就称它为硝石空气。这种在空气中变成的棕红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试验的结果未能制得活命空气,却发现了两种新气体: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他继续试验,又发现了许多新气体,普利斯特列给它们定名为碱空气(氨)、盐酸空气(氯化氢)以及二氧化硫等。此后多年,普利斯特列一直在研究气体,并写成了《论各种不同的气体》一书,大大丰富了气体化学。   普利斯特列在化学以及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他的学术威望。1772年,他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的名誉院士,同年12月,他被当时英国的一位政治显贵谢尔本勋爵请去做家庭教师及图书管理员。这项工作有较高薪金,而且每天只用上午时间。所以每天下午,他仍旧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在这里,他完成了许多著作。他的6个最有价值的气体实验,有5个是在这里完成的。普利斯特列终生信奉燃素说,在这里他写过有关论证燃素说的文章。   他还是一位神学家,在这里完成了一部关于神学的代表作《物质和精神的研究》(1777年):还著有《哲学必要性学说注释》(1777年)。他明确地剖析了神学和科学哲学之间的联系。   在气体化学的研究成果中,普利斯特列最重要的是对氧气的发现。1774年,他得到了一个大型凸透镜(火镜),开始研究某些物质在凸透镜聚光产主的高温下放出的各种气体。他研究的物质中有红色沉淀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称水银烧渣,也就是(氧化汞)。普利斯特列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钟罩内的水银面上,用一个直径30厘米、焦距为50厘米的火镜,将阳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发现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种气体,将玻璃罩内的水银排挤出来。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的空气。他以排水集气法,把这种气体收集起来,然后研究其性质。发现蜡烛会在这种空气中燃烧,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这种气体中生活正常,且比在等体积的普通空气中活的时间长了约4倍;他还亲自尝试了一下,感觉这种空气使人呼吸轻快、舒畅。他对实验的全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   其实早在1771年,普利斯特列把硝石加热对,已经制得了氧气。他在题为各种空气的观察一文中,曾提到:在我从硝石得到的一定量(的空气)中,不仅蜡烛能点燃,而且火焰增大,还听到了响声,好象硝石在明火中烧爆的声音。但由于他当时把这种气体,混同于一般空气,所以未能发现氧。普利斯特列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助燃能力之所以不同,其区别仅在于其中含燃素量的不同。从汞烧渣中分解出来的是新鲜的、不含一点燃素的空气,所以吸收燃素的能力和助燃能力都特别强。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脱燃素空气。而寻常的空气,由于经过动物呼吸、植物的燃烧和腐烂,已经吸收了不少燃素,所以助燃能力就差了:一旦空气被燃素饱和,那么它就不再助燃,变成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指氮气)或叫燃素化空气。在后来的研究中,普利斯特列发现,绿色植物在阳光中也能放出脱燃素空气,成为光化学作用研究的基础。   谢尔本勋爵支持普利斯特列的研究工作,一直为他提供研究经费。1774年,他带着普利斯特列一起访问了欧洲大陆。在欧洲,他们结识了许多科学家,这对普利斯特列的利学生涯具有重大意义。在巴黎,普利斯特列拜访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向拉瓦锡介绍并演示了从氧化汞中谁、取气体的实验。拉瓦锡后来又重复了他的实验,并且把普利斯特列的实验材料以及他本人的实验结果联系起来。拉瓦锡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地提出了氧化概念,形成了燃烧的氧化理论。他指出所谓脱燃素空气实际上就是氧气,终于推翻了统治化学近百年的燃素学说。而坚持燃素说的普利斯特列却坚决反对拉瓦锡的新观点,他拒绝接受拉瓦锡对氧和水的任何解释。于是,二人由此开始了一场争论。   双方的争论最初出现在《哲学学报》上,后来,这些争论文章又被编辑成一些小册子。他们争论的最后批文章发表在美国出版的《美国哲学会会报》上,其它刊物上也时有他们的文章发表。   在争论中,普利斯特列证明,不是所有的酸都含有氧,盐酸就是一个例子。他以此来反对拉瓦锡的氧化理论。但是,普利斯特列在争论中所使用的理论始终是燃素说。这使他象一个守旧的老人,嘴里经常念叨着教条的燃素学说,而丝毫不愿放弃它。普利斯特列与拉瓦锡,一直都在持续地进行各自的观察与研究。但他们观察的深度不同,对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解不同。普利斯特列总是躲避开理论上的思考,他只埋头于实验,认为只有实验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狭隘的经验论,影响他的认识进一步发展。而拉瓦锡则不然,他在实验的基础上很重视理论思考,这使他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实现了第一次化学革命。   纵观普利斯特列的一生,他37岁起研究气体化学,直到终生。他曾分离并论述过的大批气体,数目之多超过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人。他可以说是13世纪下半叶的一位业余化学大师。是他发明了带有酸味的气水。1772年出版了他的小册子《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空气》,该书深受欢迎,非常畅销,当年就被译成法文。普利斯特列名扬世界, 1773年他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的铜质奖章。他对气林化学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其强烈的求知欲与非凡的勤奋态度为基础的,二是他得益于自己精湛的实验技能。为此,皇家学会曾授予他卡普里奖。他出版过巨著《关于种种空气的实验与观察》(三卷).以后他的研究成果又汇集于《与自然科学各个部门有关的实验与观察》(三卷)。   1804年2月6日,普利斯特列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卅的诺赞巴兰镇,终年71岁。普利斯特列一生主要靠自学成为一位化学大师。其刻苦奋勉精神,堪称今人之典范。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鸿教授---中科院院士,化学家
科普丽人 2009-11-1 19:36
高鸿 高鸿教授是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是我国近代仪器分析的奠基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 高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后赴美国留学,1947年在伊利诺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任教,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的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批资深院士光荣称号。现为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高先生擅长仪器分析,特别致力于电化学分析的研究。他在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先后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曾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奖励。他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完成了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的验证,解决了极谱学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是极谱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在年以前,验证这个公式的实验均告失败,极谱学权威学者曾断言这个公式是无法验正的。高先生选择了在电极上不产生密度梯度的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圆满地进行了验证,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 提出和验正了球形汞齐电极的扩散电流公式,并在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金属在汞内扩散系数方法。这时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方法。 高先生的这些成果发表于1964年,比美国科学家提出类似的公式和方法早两年。高先生在找到了正确的测定方法后,测定了16种金属在汞内的扩散系数,得到了一组可信赖的数据,澄清了由于测定方法不完善,文献上述数据混乱的情况,并根据这一组可靠数据得出了金属在汞内扩散的基本公式。该论文发1965年,比波兰同行发表相同的结论早10年。 3. 解决了近代极谱分析中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 高先生对线形变位极谱、方波极谱、交流极谱等近代极谱技术的重要电极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数学处理,推导出一系列极谱电流公式,并在自己组装的仪器上对每一个公式进行了验证,对极谱分析的基础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研究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高先生的学术专著《极谱电流理论》198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极谱理论专著。该书1988年获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 4. 开辟了新的电滴定分析领域示波分析。 高教授首创了电滴定分析新技术示波滴定,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分析领域。它的出现改变了常量分析的落后状况,推广应用于化学分析、药物分析等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功。示波滴定研究成果,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此研究工作受到国际纯粹与应用联合会化学(IU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的重视,该委员会1989年举行专业学术会议,讨论高先生关于示波滴定命名及分类方法的建议。会议认为这类方法很有用处,应向西方广泛介绍。高先生的《示波极谱滴定》、《示波滴定》、《示波药物分析》三部学术专著分别于1985年1990、年和1992年相继问世,这是世界上在学术新领域示波分析的第一批专著,其中《示波滴定》一书荣获高等教育出版优秀著作特等奖。 高教授把一生献给科学教育事业,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预见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科研中的问题。早在50年代,他就指出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成就来解决分析化学提出的难题。认为分析化学将是一门边沿学科,未来的分析化学应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和电子学基础知识。根据这种认识,在他担任南京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期间,就选派年轻教师进修数学与电子学,这些措施对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高先生在1962年国家科学规划会议上以及以后在北京、上海、西宁、长春、西安、兰州、福州、武汉、乌鲁木齐等20多个城市发表了他对分析化学发展趋势的观点与看法。他曾预言,分析化学与统计学、数学密切结合的年代就要来临。这些讲话对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也完全证实了高先生的预言。 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急需分析化学人才,急需仪器分析方面的教材,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高先生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仪器分析》教科书,该书培育了几代人,现在我国年龄在50岁以上的化学界同仁几乎人人都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在国内发挥了作用,对台湾同行也产生了影响。1988年5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学者李远哲博士说,50年代大陆出版的图书在台湾禁止出售,他在日本买到一本高鸿教授的《仪器分析》,书中利用市电中线和地线间残存的电压作为电导滴定的交流电源,对他很有启发,因而李远哲称高鸿教授为老师。《仪器分析》分别于196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和1986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第三版获得1992年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 高鸿教授从事化学教育工作60年,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国家教育部1990年赠给他的石刻上写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表彰了他的功绩。 高教授还为我国科学管理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学术造诣深,在学术界声望高,国家科学技术领导机构多次聘任他兼各种学术职务。他于1962年、1978年两次参加全国科学规划基础学科的制订工作。他长期(1981-1992年)担任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分析化学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他还曾兼任中国化学会等多个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和国际分析化学杂志等多种学术刊物的常务编委、编委或顾问。 高鸿教授已年逾八旬,但仍以旺盛的精力,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为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着无私奉献。                     主要论著 1) 高鸿,赵龙森,邹爱民.恒电位伏安法悬汞电极扩散电流方程式的验证.南京大学学报(化学),1962(1):75-81;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化学化工版)1964(1):14-20. 2) 高鸿,张长庚.悬汞电极的研究,恒电位伏安法球形汞齐电极扩散电流理论及验证.南京大学学报,1964,8(3):401-415. 3) 高鸿,张长庚.悬汞电极的研究Ⅲ、静止球面电极恒电位伏安法扩散电流方程式的验证.化学学报,1964,31(3):229-235. 4) 陈洪渊,张祖训,高鸿.交流极谱研究I,催化电流理论.南京大学学报(化学),1963(1):75-85;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化学化工版),1964(3):185-194. 5) 高鸿,彭慈贞,俞秀南等.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I,EDTA滴定镓.南京大学学报,1964,8(3):417-423. 6) 高鸿,张长庚.悬汞电极的研究V,金属在汞中的扩散.南京大学学报,1965,9(3):326-331. 7) 高鸿,翁筠蓉,尹常庆.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Ⅳ,大量镁存在下用EGTA滴定钙.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1,2(1):37-42. 8) 潘胜天,高鸿.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Ⅸ,四苯硼钠滴定钾.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2,3(1):61-66. 9) Hung KAO. Oscillopolarographic Titrations.中国科学(英文版),1982,25(5):461-466. 10) 马新生,张长庚,高鸿.悬汞电极的研究Ⅵ,再论金属在汞中的扩散.南京大学学报,1982(2):231-236. 11) 高鸿,方惠群,吴孟玉.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Ⅺ,锌和镉的连续滴定.分析化学,1982,10(9):513-516. 12) 陈淑萍,高鸿.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XⅢ,有机碱及有机酸盐类药物在水溶液中的中和滴定.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3,4(1):26-29. 13) 徐伟建,高鸿.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XXV,亚硝酸钠滴定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6(12):1059-1062. 14) 高鸿.示波极谱滴定.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 15) 高鸿等.仪器分析.第三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6.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16) 高鸿,张祖训.极谱电流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17) 杨昭亮,高鸿.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XXVⅢ,单微铂电极上的示波极谱滴定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7(3):211-215. 18) 杨昭亮,高鸿.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XXIX,双微铂电极上的示波极谱络合滴定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7(4):305-308. 19) 毕树平,马新生,高鸿.交流示波极谱基础理论研究I,底液示波极谱曲线端点电位理论.应用化学,1987,4(4):6-10. 20) 毕树平,马新生,高鸿.交流示波极谱基础理论研究Ⅱ,临界电流密度.应用化学,1987,4(6):54-58. 21) 徐伟建,张胜义,高鸿.不用切口的示波极谱滴定法新的单极化电极示波极谱滴定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7,8(6):502-504. 22) 杨昭亮,高鸿.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XXXXI,双微铂电极示波极谱滴定的原理.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7(5):435-438. 23) 毕树平,高鸿.示波极谱滴定终点示波图的变化与电流密度、电极面积的关系.分析化学,1988,16(10):938-941. 24) 祁洪,高鸿.三角波交流示波极谱的研究I,三角波交流示波极谱图的性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6):564-567. 25) 祁洪,高鸿.三角波交流示波极谱的研究Ⅱ,单组分三角波交流示波极谱理论公式的推导.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7):665-669. 26) 徐伟建,高鸿.交流示波极谱理论公式的另一种推导方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8):780-785. 27) 徐伟建,高鸿.双铂电极交流示波双电位滴定法原理I.荧光电位线的理论公式.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10):1002-1005. 28) 毕树平,高鸿.电极双电层微分电容的快速估算方法.电分析化学,1988,2(1):17-22. 29) 徐伟建,高鸿.两铂电极零电流示波双电位滴定法.化学学报,1989,47:42-48. 30) 杨昭亮,高鸿.高次微分示波极谱滴定法.科学通报,1989,19:1479-1482. 31) 沈雪明,高鸿.非配偶型铂电极上的螯合滴定:EDTA滴定金属离子.分析化学,1989,17(3):245-247. 32) 毕树平,高鸿.示波电导滴定.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10(8):860-862. 33) 徐伟建,高鸿.示波极谱图的伸缩及位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10(9):890-893. 34) 杨昭亮,高鸿.antilog 曲线上的示波极谱滴定法.分析化学,1989,17(10):870-874. 35) 杨昭亮,高鸿.电流反馈高次微分示波极谱滴定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11(2):131-135. 36) 毕树平,高鸿.底液Micka公式的修正.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11(5):529-531. 37) 高鸿.示波滴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8) 沈雪明,陈洪渊,高鸿.交流示波极谱法中if-E曲线研究Ⅱ.if-E曲线的理论公式.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12(7):882-885. 39) Hong-Yuan Chen,Ji-Ling Han and Hong Gao.Study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dsorptive Voltammetry in Flowing System for Determination of Ultratrace Amount of Folic Acid.Anal.Chim.Acta.1991,252:47-52. 40) 沈雪明,陈洪渊,高鸿.交流示波极谱法中if-E曲线研究Ⅶ.基于if-E曲线的定量分析方法.化学学报,1992,50(7):668-871. 41) 沈雪明,陈洪渊,高鸿.交流示波极谱法中if-E曲线研究Ⅷ.电极溶液界面动态双电层微分电容的快速测量.化学学报,1992,50(7):672-676. 42) Huang-Xian Ju,Hong-Yuan Chen ang Hong Gao. Investigation on Microelectrodes X.The Study of Shielding Effectat Microband-ArrayElectrode.J.Electroanal.Chem.,1992,341:35-42. 43) Huang-Xian Ju,Hong-Yuan Chen and Hong Gao.Investigation on Microelectrodes
个人分类: 院士介绍|5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正的科学博客:大化学家Pauling的博客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09-8-10 13:22
真正的科学博客:大化学家 Pauling 的博客 Pauling 自己的研究手稿、信件和日记被贴到网上,构成了现代味的博客。 Pauling 的博客是真正的科学博客。 Pauling 生于 1901 年,逝世于 1994 年, Pauling 是高寿科学家,活到 94 岁。 1922 年, Pauling 大学毕业于 Oregon Agricultural College (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 1925 年, Pauling 博士毕业于 Caltech (加州理工大学),获得物理化学(和数学物理)博士学位。 1927 年, Pauling 在 Caltech 获得助理教授职位。 1931 年, Pauling 开始发表关于化学键的里程碑论文: 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 Application of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quantum mechanics and from a theory of para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o the structure of molecules. February 17, 1931. J. Am. Chem. Soc. 53 (April 1931): 1367-1400 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II. The one-electron bond and the three-electron bond. July 11, 1931. J. Am. Chem. Soc. 53 (September 1931): 3225-3237 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III. The transition from one extreme bond type to another. November 9, 1931. J. Am. Chem. Soc. 54 (March 1932): 988-1003 Pauling 是亲自动手型科学家,而不是现在流行的经费大老板科研二道贩子(很少有科研手稿)。 50 多岁( 1952 年)时, Pauling 自己亲自计算 DNA ( Nucleic Acids )结构,当年的手稿现在公诸于世。 Pauling 是学化学的,但是非常精通晶体结构和量子力学。此外, Pauling 分析问题时的物理图像非常明确。 Pauling 的博客里有很多信件,我查到了有关余瑞璜先生的记载,因为我在以前的博文里提到余瑞璜和 Pauling 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查阅)。 Note from Dr. Chia-Si Lu (卢嘉锡) , National Amoy University, China, to LP RE: Discusses the increasing difficulty of the situation in China. Mentions that Dr. S.H. Yu ( 余瑞璜 ) will be making a trip to the U.S., where he plans to visit Caltech and MIT. 下面是 Pauling 的手稿,看看大师是如何工作的。 同时也看看 Pauling 杂化( hybridization )思想的起源。 Eigenfunctions for a Two-Atom Model. 1926. The Hydrogen Molecule. 1926. The Hydrogen Molecule.1926. The Combination of Two Hydrogen Atoms. 1926. Atomic Radii. 1926. Atomic Radii – Application of Bohr Theory to Atomic (Ionic) Radii. 1926 Eigenfunctions for Chemical Bonds. December 1930 Eigenfunctions for Chemical Bonds. December 1930 A Proposed Structure for the Nucleic Acids- December 1952 A Proposed Structure for the Nucleic Acids- December 1952 A Proposed Structure for the Nucleic Acids- December 1952 A Proposed Structure for the Nucleic Acids- December 1952 A Proposed Structure for the Nucleic Acids- December 1952 A Proposed Structure for the Nucleic Acids- December 1952 A Proposed Structure for the Nucleic Acids- December 1952 A Proposed Structure for the Nucleic Acids- December 1952 http://paulingblog.wordpress.com/
个人分类: EET电子理论|11862 次阅读|4 个评论
被老师发配的化学家罗朗
xbyang 2009-6-9 10:51
你有反抗的精神,很好! 但你反抗的是谁呢? 你的老师:杜马 老师怎么能反抗呢? 大逆不道啊! 何况杜马是化学权威 何况杜马是教育部长 连学生也反抗他 他的老脸往哪儿搁呢? 打击自己培养起来的学生 杜马心中也不好受啊! 但不打不行 你是狼啊! 他不能引狼入室 你被你自己的老师发配了 在那个遥远的小镇 你依然能发光吗? 没有能源怎么能发光呢? 年轻的化学家昙花一现 人们都为你惋惜 看着你倔强的神情 我只好也无奈地叹息一声 你呀! 注:罗朗,法国十九世纪化学家,曾经发现了核团学说。在关于取代学说、类型论及衍生核团学说的发明权问题上,与其老师、当时法国化学界的权威杜马发生了公开的争吵,因而他被发配到边远的学校教书,后半生几乎一无所成,46岁时就抱恨而逝。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猪年出生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切赫
jlpemail 2007-2-16 08:40
后天,也就是2007年2月18日,将进入猪年,突然想起:哪位杰出科学家是丁亥年出生的呢?不多,切赫先生是其中一个。 切赫(ThomasRobertCech),美国生物化学家,1947年12月8日生于美国芝加哥。在柏克莱加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78年后在科罗拉多大学任教。切赫于1981年后全力投入到RNA(核糖核酸)分子催化功能的研究,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发展了阿尔德曼的研究成果和学说。提出用分子层次上的化学理论来解释RNA分子的自我催化机理。因此,他为建立生命科学在分子层次上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贡献。为此,他和阿尔特曼共同获得了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时年42岁。在此之前,切赫因核酸性酶的发现而获得了声望很高的1988年Lasker奖。(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应中国化学学会之邀,为中国青少年写的信中,切赫博士这样说道:如果我是一个期望在这个世纪作出贡献的年轻人,将首先关注生物学,它是一个充满无数迷人的重大问题,需要冒险精神的竞技场。当然与其他所有科学一样,它也是一个包容了整个世界而不是某个国家的竞技场。拥有骄人科学历史的中国,正在造就出一批最优秀的研究者,但还有更多的潜能有待开发。对中国青少年寄予了殷切希望。 2007年是60年一遇的农历金猪年,是个难得的吉利年份!按国人的五行学说,分金木水火土五行,每年都有不同的属性。2007,五行中的金,是60年轮回一次,加上十二生肖中的猪,就构成了金猪年。同样,60年前的1947年也是金猪年了。 再过290天,切赫先生将迎来他的六十周岁生日。真真切切地可喜可贺啊!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558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