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事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土博士该受广泛而且明目张胆的歧视吗?
热度 4 thismoment 2012-6-4 23:37
我们国家自己有博士培养制度,而且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现在,我们国家很多机构,招聘广告中,明确说明,不要土博士,不要自己培养的。 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培养的人,自己看不去,更进一步,说明,我们自己没有用心培养博士。 我们用人的时候,还是相信欧美的。 这种明目张胆的歧视,其实是违法的。 而且,要表明,大家不要读我们国家的博士,都是骗人的,被糊弄的,没有用的。 以后不算人才。真的需要人的时候,这些培养博士的机构,还是维洋人马首是瞻。 我建议,以后可以立法规定,招聘广告中,不能出现歧视土博士的用语。 最终录用的人中,土博士要占一定的比例。 希望能逐步树立我们的用人机构的自信,也鼓励了广大土博士和培养机构, 也支持了我国的教育事业。
196 次阅读|4 个评论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庆祝沈照理教授从教六十周年文集出版
gongshiliang 2012-5-9 01:32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庆祝沈照理教授从教六十周年文集出版
2012 年是我国水文地质学家、水文地球化学国际知名学者、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副校长沈照理教授 80 华诞暨从事地质教育事业 60 周年。 2012 年 4 月,地质出版社出版了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庆祝沈照理教授从事地质教育六十周年论文集》 ,该书由 钟佐燊、王焰新、刘菲、王广才 编辑完成,全书共 413 页, 63 万字,共分“莘莘学子情”、“研究进展”、“沈照理教授代表性论文”三个部分,沈教授的学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等撰写了祝贺文章。该书前插 24 面彩页,共刊发沈教授学术活动等照片 70 幅。 该书篇目如下: 前言 第一部分 莘莘学子情 汪民 . 水泽万物而不争 (3-7 页 ) 王焰新 . 强特色 谋跨越 争创一流学科 (8-12 页 ) 孙勇 . 常念到的恩师 (13-14 页 ) 刘再华 . 二十七载绵绵师生情 (15-16 页 ) 陈翠柏 .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17-18 页 ) 周宓 . 上善若水师恩重 (19-21 页 ) 周金龙 . 尊敬的师长 难忘的回忆 (22-23 页 ) 谢厥琼 . 一次难忘的生产实习 (24 页 ) 徐世光 .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5-27 页 ) 第二部分 研究进展 梁向阳 , 王广才 , 李娜 . 某工业场地非饱和带重金属离子运移数值模拟 (31-38 页 ) 宁卓 , 张翠云 , 张胜 , 等 . 地下水铵 - 氮同位素叠氮法测试技术的建立 (39-48 页 ) 李烨 , 潘涛 , 纪晶晶 , 等 . 地下水系统中病毒迁移和归宿研究综述 (49-58 页 ) 史敬华 , 刘菲 , 陈鸿汉 . 酵母粉对四氯乙烯降解的影响分析 (59-64 页 ) 黄园英 , 屈文俊 , 刘菲 , 等 . 纳米 Ni/Fe 对四氯化碳的还原动力学及产物研究 (65-75 页 ) 郭永海 , 王海龙 , 李亚伟 , 等 . 马鬃山地区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76-82 页 ) 崔康平 , 曹晓燕 , 章轶磊 , 等 . 微生物与铁燃料电池强化反硝化 (83-89 页 ) 李建萍 , 宋顶峰 , 李红艳 , 等 . 有机磷通过弱透水层的衰减机理研究 (90-98 页 ) 李旭东 , 何小娟 . 新型除磷填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99-104 页 ) 李志萍 , 许飞飞 , 杨伟伟 , 等 . 袁河沉积物污染的特性研究 (105-109 页 ) 马振民 , 张慧申 , 于树宾 . 岩溶裂隙介质石油烃污染的水文地球化学机理 (110-114 页 ) 刘金辉 , 孙占学 , 李学礼 , 等 . 高矿化度条件下地浸采铀工艺研究 (115-123 页 ) 张焕祯 , 唐敏 . 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管理现状与对策 (124-129 页 ) 董悦安 . 北京市某垃圾卫生填埋场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的研究 (130-136 页 ) 靳孟贵 , 王在敏 . 棉花微咸水膜下滴灌研究进展 (137-144 页 ) 刘菲 , 陈鸿汉 , 罗锡明 , 等 . 地下水中胶体相对增塑剂迁移的协同作用研究进展 (145-155 页 ) 张扬 , 郭华明 , 贾永锋 . 不同还原阶段浅层含水系统砷的释放特征 : 以内蒙古河套平原为例 (156-166 页 ) 何江涛 , 曲雪妍 , 张坤峰 , 等 . 土壤垂向剖面胡敏酸官能团变化规律 (167-175 页 ) 毛丽华 , 马振民 . 卧虎山水源地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176-180 页 ) 程东会 , 刘明柱 , 陈鸿汉 , 等 . 利用三维多组分反应性溶质迁移模型 PHT3D 模拟北京城区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球化学演化 (181-191 页 ) 崔学慧 , 王新民 , 陶占盛 .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傍河型水源地水质预测模型——以沈阳市浑河李官堡水源地为例 (192-198 页 ) 高茂生 , 朱远峰 . 末次冰期以来长岛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地质记录 (199-204 页 ) 何庆成 , 李采 , 房浩 , 等 . 地下灌注技术及其应用概况 (205-213 页 ) 张发旺 , 么红超 , 陈立 , 等 . 大型断裂构造导水性评价 (214-220 页 ) 周文斌 , 邹友琴 . 南昌市水文地质结构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221-225 页 ) 张茂省 , 董英 , 卢娜 , 等 . 面向植被生态的萨拉乌苏组地下水位阈值研究 (226-232 页 ) 夏日元 , 邹胜章 , 陈宏峰 , 等 .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古岩溶发育规律 (233-240 页 ) 许广明 , 毕攀 , 李志学 , 等 . 邯邢铁矿田矿坑排水对百泉泉域地下水的影响 (241-247 页 ) 韩冬梅 , 宋献方 , 肖国强 , 等 . 滨海平原地下水流动模式的环境示踪剂标记 (248-256 页 ) 赵勇胜 . 地下水污染场地调查与特征分析的若干问题 (257-265 页 ) 王红旗 , 田雅楠 , 宁少尉 , 等 .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规划的现状及关系 (266-270 页 ) 李文鹏 , 郝爱兵 , 康卫东 , 等 . 中国西北干旱区内流河流域水资源调控与优化利用方向探讨 (271-277 页 ) 王明玉 . 地下水污染防控综合应对策略探析 (278-284 页 ) 么红超 , 张威 , 陈立 , 等 .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复杂地表条件下地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285-290 页 ) 孟祥帅 , 刘明柱 , 高云鹤 . 主成分分析与系统聚类分析在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网优化中的应用 (291-298 页 ) 第三部分 沈照理教授代表性论文 沈照理 .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 一 )(301-306 页 ) 沈照理 .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 二 )(307-318 页 ) 沈照理 .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 三 )(319-329 页 ) 沈照理 .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 四 )(330-336 页 ) 沈照理 , 许绍倬 . 成矿作用中的水文地质条件 ( 上 )(337-344 页 ) 沈照理 , 许绍倬 . 成矿作用中的水文地质条件 ( 下 )(345-351 页 ) 沈照理 , 许绍倬 . 关于地下水地质作用 (352-359 页 ) 沈照理 . 深部地下水的成矿作用 (360-362 页 ) 沈照理 .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363-367 页 ) 沈照理 , 曲一华 . 第六届国际水岩相互作用学术会议 (368 页 ) 沈照理 . 中国酸雨 (369-370 页 ) 沈照理 . 应该重视水 - 岩相互作用的研究 (371-372 页 ) 沈照理 , 钟佐燊 , 文冬光 , 等 . 地质流体研究进展 (373-377 页 ) 沈照理 . 应该继续重视与开展水 - 岩相互作用的研究 (378-384 页 ) 沈照理 , 王焰新 . 水 - 岩相互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85-394 页 ) 沈照理 , 郭华明 , 徐刚 , 等 . 地下水化学异常与地方病 (395-406 页 ) 附录 沈照理教授论著目录 (407-413 页 ) 恭贺沈老师 80华诞暨从事地质教育60周年! 恭贺沈老师与翁老师金婚纪念!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8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能够呼吁研究生考试取消政治吗?
热度 39 lin602 2012-4-17 08:00
研究生入学考试,从开始到现在都要考政治科目,几十年了,一直没有改变。考政治有用吗?地球人都知道,这政治是临时背出来的,对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其实没有多少用处,二十多年前我考研究生时,就是临时背这些政治内容,考完基本忘了。 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能不能呼吁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让学生腾出点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也去除这种虚假的做法对年轻人思想上不正确的影响。 我们能不能利用各种会议,各种文章发表,各种访谈来宣传与推动这个事情的实施?甚至在各个博客与论坛上进行呼吁。 当一些科学界的名学者,总书记、总理及教育部长接见你们时,你们完全可以适当地提出这些看法。 我相信,只要正确的东西,迟早总会实现的。 务虚与空谈是必要的,但做点力所能力的事情更重要! 科学网敢将我这文章‘精选’吗? 其实百家争鸣,这点小意见无所谓的。哈哈。 看样子‘精选’不可能了,如果各位博主看了此博文同意我的看法,就推荐一下,让其到首页上让更多的博主了解。
3854 次阅读|72 个评论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师招聘公告
热度 1 halcon 2012-4-5 21:30
http://bs.usst.edu.cn/welcome/pubcont?c=12d=2051 我院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学科研岗位教师1名,基本要求如下: 1、行政管理或政治学专业。 2、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35周岁以下,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欢迎广大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来应聘! 联系人:徐颖;联系方式:xuying101@126.com。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12年4月5日
681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tangminqian 2012-3-11 16:48
河南省教育网 首页 政策法规 省厅发文 正文 http://www.haedu.gov.cn/2012/03/01/1330565397218.html 关于公开征求《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意见有关事项的公告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已于2012年2月29日公布。为做好意见收集整理和反馈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公开征求意见时间:2012年2月29日至3月15日。   二、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研讨交流,通过电子邮件、教育厅门户网站发帖和来函等形式提出意见建议。   三、《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文本,可通过登录河南省教育厅网站查询下载。   电子邮箱: hnjytzgg@163.com   教育厅网站: http://www.haedu.gov.cn   来函请寄:“十二五”规划意见收集组(郑州市郑东新区正光路11号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D802房间。邮政编码:450018)。   特此公告。   附件: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2 年 2 月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总体思路 ... 1 (一)发展基础 .. 1 (二)指导思想 .. 4 (三)主要目 标 .. 4 (四)发展思路 .. 6 二、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 8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 8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10 (三)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 12 (四)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 13 (五)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 14 (六)完善困难 学生资助政策 .. 15 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16 (一)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16 ( 二)畅通和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 .. 17 (三)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 18 (四)建立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 .. 19 (五)强化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 系的相互衔接 .. 19 (六)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 .. 20 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 20 (一)优化高校布局结构 .. 20 (二)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 .. 20 (三)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 22 (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 22 (五)积极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2 (六)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 23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 24 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24 (一)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 24 (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26 (三)积极推动办学体制改革 .. 27 (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 29 ( 五 )扩大教育开放 .. 31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 32 (一)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 .. 32 (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 34 (三 )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 35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 37 (五)健全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 37 七、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 ... 39 (一)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 39 (二)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 40 (三)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 40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 41 (五)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 .. 41 (六)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 42 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 42 (一)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 42 (二)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 .. 44 (三)以教育科学研究提升教育科学化 .. 45 九、增强教育保障能力 ... 45 (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 45 (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 46 (三)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47 (四)提高教育运行能力和保障水平 .. 48 十、强力推进依法治教 ... 48 (一)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体系 .. 48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 49 (三)坚持依法治校 .. 49 (四)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 50 十一、组织实施 ... 50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 总体思路 (一)发展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重要历史时期。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 ,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坚持“四个重在” ( 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 ),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 , 立足省情 , 抢抓机遇 , 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 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十一五”时期也是我省教育事业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出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全省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末,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达到 2768.58 万人,较“十五”末净增 215.5 万人,增长 7.78% 。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8.7 年,提高 0.3 年。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完成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得到确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 99.94% 、 99.62% ,分别提高 0.29 和 1.41 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学前三年入学率由 45% 提高到 52.8%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89.1% ,提高 40.78 个百分点。职业教育不断壮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 189.31 万人,较“十五”末增长 51.5% 。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职教改革实验区建设初见成效。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规模逐步扩大,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更加合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较快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到 107 所,较“十五”末增加 24 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 232.35 万人,增加 86.82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3.7% ,增加 6.64 个百分点。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发展到 8466 所,较“十五”末增加 4169 所,增长 97.02% ;在校生总数 318.43 万人,增加 177.88 万人,增长 126.55%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连年实现“双高”目标。中外合作办学进展顺利,教育国际交流不断扩大。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育惠民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教育公平得以较好体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教育系统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育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确立,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和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加强。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教育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不断加强,语言文字、技术装备、电化教育、教育宣传和妇女、老干部工作扎实推进,校园安全工作和维护稳定工作切实加强。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实现中原崛起 河南振兴 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面对国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我省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三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各级各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教育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工作大局,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强化服务,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三)主要目标 到 2015 年,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学习型社会初步形成,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创新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各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67% ,农村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 90% 左右。城镇和发达地区农村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4%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达到 50% 以上。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0% ,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 36.5% 。普通高等教育录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稳定,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得到保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办好每一所学校,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受教育者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得到特别关注,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以开放多元、高标准、高质量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社区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衔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遍布城乡。广大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人数大幅提升。城镇劳动力就业再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员,都能及时得到实际、实用、实效的教育和培训。 专栏 1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主要目标 2010 年 2012 年 2015 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196.7 292 319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78.3 83 92 学前二年毛入园率(%) 64.7 69 79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52.8 58 67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1540 1500 1550 巩固率(%) 89.5 92 94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381.5 384 395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 189.3 190 210 毛入学率(%) 89.1 90 9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232.4 272 300 在校生(万人) 148.6 165 185 其中:研究生(万人) 2.9 3.2 3.6 毛入学率(%) 23.7 27 36.5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300 1700 2300 (四)发展思路 坚持优先发展。切实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各级政府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制度规范。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统筹教育资源配置,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各级教育有效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尊重教育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改革创新。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不断增强教育活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促进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结合省情,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积极 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 努力实现学前教育求普及、义务教育促均衡、职业教育抓提升、高等教育上水平、特殊教育有保障、继续教育成体系。加大对边远、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提升服务能力。主动融入建设中原经济区大局,切实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提升教育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把学前教育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和建设,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支持城乡居民社区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建立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完善落实学前教育教师配备标准、条件装备等基本办园标准和收费管理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实施学前教育扩容工程,有效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基本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 专栏 2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通过实施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工程、幼儿园办园条件达标工程、教师培训工程和名师培育等,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举办幼儿园,鼓励城市多形式办园和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专栏 3 学前教育扩容工程 实施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支持国贫县、革命老区县、经济条件差留守儿童多的县(市)以及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的市辖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 。实施 农村闲置中小学校舍改建幼儿园工程、农村小学教学点增设附属幼儿园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工程等, 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坚持政府办园为主、公办教师为主、财政投入为主的原则,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办幼儿园为主体、个人办园为补充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格局。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通过改造中小学闲置校舍和新建幼儿园相结合,重点加强乡镇和人口集中的村幼儿园建设,边远山区和人口分散地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每个乡镇重点办好 1 — 2 所标准化的公办中心幼儿园,以公办中心幼儿园带动辖区内幼儿园的发展。农村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以县、乡两级政府筹资为主,中央省市财政实行以奖代补。 积极发展城市学前教育。大力扶持企事业单位及街道幼儿园发展,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城镇新区、开发区和大规模旧城改造,同步建设好配套幼儿园。着力提高城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服务水平。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支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坚决纠正和防止“小学化”,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管和教育教学的指导。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要求,巩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全省大多数县(市、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努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专栏 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计划 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推进计划。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创建活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进行检查验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工作力度,逐步统一城乡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标准,率先实现县域内城乡统筹。鼓励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等区域性改革实验。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在学校隶属关系不变、法人不变、编制独立的前提下,实行师资互派、统一教学、资源共享。在资源配置方面向农村中小学倾斜,落实城乡教师同编同岗同酬。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逐步达到城市编制标准。探索建立新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合理设置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必须有农村学校工作或支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实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建设教师居住小区。通过优质学校对口支援、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结队帮扶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与建设部门研究制定城乡学校布局与建设指导意见,编制学校建设和发展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扩容改造工程。重点支持革命老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寄宿设施不足、教学实验设备、图书不足等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加强学校体音美基本设施建设。到 2015 年底,按省定标准基本配齐实验教学仪器、图书、体音美器材及多媒体功能教室等设施。 专栏 5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高校舍综合防灾能力,使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符合防灾避险要求。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初中学生食堂、宿舍等生活条件。实施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扩容改造工程,从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中提取不低于 10% 的比例用于中小学建设,基本消除“大班额”和“择校热”现象。 鼓励开展义务教育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确保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动制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规范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办法,提高国家、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黄淮四市等困难地区义务教育保障能力。进一步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用,整合优质资源,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跨越式发展。逐步提高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建立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机制。推动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开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项督导检查。定期发布各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报告和督导报告。 (三)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 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化解普通高中债务。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方案。严格执行教学质量及学业水平标准,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完善评价考核机制,鼓励普通高中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实施普通高中改造工程。 专栏 6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计划 支持普通高中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方案,开足开齐课程,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等建设。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内涵化、特色化发展。 专栏 7 普通高中改造工程 实施普通高中改造工程,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支持每个县(市)重点改造 1-2 所普通高中,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 (四) 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基本实现省辖市和县(市)都有一所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职务(职称)评聘、优秀教师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特殊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接受残疾人入学。制定配套鼓励政策,开展多种形式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实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专栏 8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支持发展特殊教育,保障残疾青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设备配备工程,为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备。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计划,支持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专栏 9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重点改善国家特教工程未覆盖的市、县(区)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解决残疾儿童入学问题。 (五)推进继续教育体系 建设 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满足学习者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学校后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积极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职后贯通,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 加强公共平台和网络建设,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联合高等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双向开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建设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和学习服务。 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机构。发展社会化职业培训机构,筹建开放大学,大力建设社区教育中心,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办好老年教育机构,形成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 保障继续教育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继续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促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通过监督评估、表彰奖励、舆论宣传等重点推动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建设。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六)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扩大资助覆盖面,加大资助力度,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建立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各地结合实践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扩大资助范围,将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儿童) 纳入资助范围。 落实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研究生助学制度。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捐助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提高资助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 专栏 1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 完善对高校困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困难学生和普通高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就业困难群体帮扶计划。确保每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营养水平,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专栏 11 产业集聚区学校建设工程 重点支持为产业集聚区服务的职业学校、中小学和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完善产业集聚区教育基础设施。 三、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院校办学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和劳动力市场的紧密结合。切实做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 整合各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资金。坚持“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出其力、各计其功、集约利用、提高效能”的原则,统筹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资金,盘活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益,形成举办职业教育的合力。推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创新 , 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支持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吸收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合作办学。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职教集团股份制改造,打造紧密型职教集团。开展行业型职教集团股份制改革试点,推进职教集团校企融合、引厂进校和向紧密型法人实体转变,调动企业参与职教集团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办学。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重点学校集中,支持办学水平高、效益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兼并、重组薄弱职业学校,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做大做强。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化办学,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培训)”,鼓励企业员工到相关职业学校对口接受技能培训,鼓励职业学校在企业设立对口实习基地。引导支持行业企业捐资或捐赠教学仪器设备用于职业教育发展。 专栏 12 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和特色职业院校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计划、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提升职业院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 二)畅通和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需要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按照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不同需求,探索五年制、三三制、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职业教育模式,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探索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和专业硕士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法。完善职业教育的学历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能力等级制度。建立重视技能水平和工作绩效的职业教育考试升学制度、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开放灵活的职业院校招生入学制度、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的灵活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扩大和畅通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途径和渠道,基本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终身学习理念、学校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行动计划。按照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开展达标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水平。探索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机制。 加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实现职业学校聚集发展、集约发展,实现园区内职业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造职业教育的旗舰品牌。 实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每个省辖市要重点办好 2 — 3 所、每个县要重点办好 1 — 3 所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 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建设一批能够资源共享,信息化功能完备,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鼓励职业学校引导名企进校,共建实训基地,为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重点建设示范性省级公共实训中心。 专栏 13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组织实施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实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行动计划,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四) 建立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 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 (五)强化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相互衔接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和规模的引导作用,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衔接,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在职业准入、专业设置、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促进职业学校的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推动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各类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都能带技能转移,带技能进城,使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进程相衔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提高劳动者就业好提升生产力水平方面的关键作用,大力加强下岗失业、转岗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扩大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相衔接。 (六)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 探索同一层次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课程互设、学分互认、学生互转的机制,鼓励高等学校技能类专业招收职业教育毕业生。鼓励开放实训基地、课程等职业教育资源,为各类非职业学校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发展综合高中、社区性高等职业学校。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 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一)优化高校布局结构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布局结构, 逐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其他省辖市合理布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层次结 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 扩大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专业,加快发展与我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注重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减少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 (二) 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 推进高等学校有特色、高水平发展。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探索建立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为高等学校创造开放、公平、有序竞争的发展环境,引导不同院校依据办学传统、特色优势、资源条件,合理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专栏 14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计划、重点学科提升计划、高等学校专业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开放大学建设工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 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加大对河南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等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与国家有关部(局)共建力度,提高共建水平。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进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提升其他高校整体水平。继续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建设水平。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学科、专业进入国内先进行列。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改革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全面支撑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 专栏 15 高校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程 支持列入省重点工程的高校基本建设项目。重点支持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研发中心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 (三)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实行分类评估,对 2000 年以来未参加过评估的新建本科高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实行审核评估,对具有三届毕业生的高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实施“科技创新平台支持计划”,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创新组织模式,加大重大项目培育力度,建设跨学科、跨领域团队,推动产学研用密切结合,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的跃升。支持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体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支持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大力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机制,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五)积极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加快博士、硕士授权单位和授权学科点建设,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增强培养能力。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实现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逐步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均衡发展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鼓励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位与研究生质量监管体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专栏 16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支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资助研究生访学。 (六)加强创新服务 体系建设 按照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要求,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大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介入度和贡献率;抓住国家实施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重大计划的机遇,以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为契机,深度融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积极提升高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发展计划”。鼓励高校同行业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的高校创新联盟新模式,促进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探索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健全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将中原优秀文化与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融合到教学和学术创新活动中,建设高等学校文化创新平台,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参与文化强省建设。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鼓励高等学校开展战略决策咨询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专栏 17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发展计划 组建河南高校战略联盟,支持高等学校加强与国家行业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增强高校创新能力。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基地,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健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和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机构和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创建一批示范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和创业实践基地。 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的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推进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坚持学思结合,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严格规范教材审查和选用,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支持优质课程和学习模块的研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开放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 支持学校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大中学生暑期见习制度。 注重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 支持学校、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试验。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的投入。 改革教学与学习评价方式。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形成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多元化学校评价新机制。 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积 极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衔接的途径和办法,构建各种学习有效沟通衔接的终身学习体系。推动实现学历资格和职业技能资格的相互贯通。完善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扩大开放教育规模,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考试在公正选拔人才、保证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积极审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突出对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完善考试的组织与管理办法,完善政府在招生过程中的信息公开、综合服务、安全保障与依法监督职能,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规范化、法治化。保证招生录取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坚持把推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中等学校招生方式。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各级教育部门、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教研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统计、公布各省辖市、县(市、区)及所属高中学校的升学人数、升学率等信息,不得用升学考试成绩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以升学考试成绩为标准奖惩校长、教师。禁止公办学校举办复读班。 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健全完善考试组织、考生报名和学校录取办法,逐步建立高校自主招生、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鼓励学校实行以学科门类为主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增加考生选择机会,积极探索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实行分类考试、分期考试、单独命题、单独招生的办法。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 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三)积极推动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深入推进城市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扩展合作领域和规模。积极推动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大力支持发展民办教育。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积极力量,促进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以多种投入方式独立举办或共同举办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民办学校及其教师、学生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权利。依法明确民办学校产权制度和退出机制。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民办学校教师参照事业单位人员办理社会保险。研究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清理并纠正歧视民办教育的政策和做法。定期对发展民办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正确引导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教育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民办教育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有关民办教育发展问题。民办学校按照事业单位办理法人登记。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逐步推行监事制度。依法建立适合民办学校特点的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独立学院管理和发展的有效方式。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培育和规范民办教育中介组织,扩大社会参与,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形成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政府依法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民办教育管理格局。 专栏 18 民办教育扶持工程 重点支持高水平民办学校办出特色,支持具有不可替代性、普惠性的民办学校和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 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向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放权。建立和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方式,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重大问题学校党委集体决策制度。依法实施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人员聘任 ( 聘用 ) 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合作制度,扩大学校发展的社会参与度。积极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董)事会制度,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制度。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安全管理,切实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深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现代后勤保障机制。 完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制度。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学校治理机制。完善校长负责制。研究建立校长职业资格制度和职级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度。 (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落实政府保障义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职责。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办学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 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研究制定幼儿园规范管理办法。 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布。探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扶持困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促进全省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 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完善以省政府为主管理全省高等教育的体制。 推进行业、地方与高校共建,探索共建新模式。建立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逐步实行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 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加强教育督导,探索有效履行督导职能的体制机制。 努力开发教育资源,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鼓励并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五)扩大教育开放 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以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为重点,创新工作思路,注重内涵发展,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树立“留学中原”国际品牌,吸引外国公民来豫留学。积极探索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新机制,加快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和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开发独具中原文化和武术特色的多媒体汉语国际推广资源。 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或短缺学科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世界知名高校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加快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公派出国留学工作,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地方项目,扩大我省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模,提高选派质量。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推动国际科研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加强与港澳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对港澳台人士捐资助学和办学的政策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研究。 专栏 19 教育改革行动计划 组织实施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支持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考试招生体制和扩大教育开放改革试点。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三年行动计划、留学河南政府奖学金计划和民办教育发展项目。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一)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 制定教师教育总体规划,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职前与职后贯通、学历与非学历并举、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结合的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强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强化研训一体化。调整优化师范教育布局结构,科学预测教师需求,合理规划师范教育规模、结构,提高师范生培养层次。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点,强化职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实现“三化协调、两性统一”,使师范教育专业学生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促进师范院校融入基础教育、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调整师范教育的宏观结构,加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规划建设 3-6 所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强学前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扩大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省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职业教育教学专家评审工作,建设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专家队伍。依托行业企业和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 改革师范生招生就业制度。师范生实行提前批次招生录取,加强录取过程中的面试环节,录取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改进就业办法,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采取提前招生、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等办法,为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骨干教师。 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和“教师教育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构建具有特色文化品牌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点抓好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可少于 20% 。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实行“双导师”制。调整师范教育类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推动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强化教师实践环节,落实师范生普遍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探索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引导发展计划。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师范教育类专业评估,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专栏 20 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计划 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程,高层次创新性人才计划、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教育行政干部专业能力提升计划、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计划、幼儿园园长素质提升计划和培训者能力培训计划,不断推进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证和聘任、奖励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教育渗透到职业培养、教师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广泛开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倡导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弘扬求真、务实、严谨、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完善教师表彰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广泛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改进教师考评机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加大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比重,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多元评价办法。畅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做好教师队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宏观管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专业职称评审工作,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名师评选工作。 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制定高等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幼儿教师配备标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贯彻落实《教师资格条例》,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制定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制度。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实行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兼职教师制度,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加快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度。完善各类学校教师退出机制。 (三)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教。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稳步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制定和完善教师住房优惠政策。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保障寄宿制学校教师、特岗教师、交流教师、志愿者等住宿需要,推动面向教师的社会保障房建设。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补贴标准。 专栏 21 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 组织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重点解决特岗教师、交流支教教师以及交通不便、距家较远的教师居住问题。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扩大实施范围,逐步提高标准。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坚持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学校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师制度,完善鼓励支持新任公务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政策。 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着力实施“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完善以特聘教授聘任、科技创新人才选拔、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优秀教师出国留学为重点的“人才强校工程”。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等平台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完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制度,允许职业院校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专职教师,在职称、待遇上打破学历限制。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开展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评审工作,建设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专家队伍。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树立大职教的观念,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积极推进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双证书”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双能力”、“双融合”的目标。依托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落实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资助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并纳入国家教师培训计划。依托高水平大学建立一批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工科专业教师的实践。 (五)健全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定教师培训规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分层分类分岗培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职后培训力度,着力打造以县级为基础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的四级培训联动机制,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梯队建设,实施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引导计划、名师培育工程、未来教育家成长培养计划。改革培训模式,实行分级、分层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校长、幼儿园园长、班主任、骨干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强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培训模式,大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团队。深入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实施“中小学校长研修计划”,培养一批有志于现身教育事业的名校长和教育专家。加强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和班主任培训。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落实学校公用经费 5% 用于教师培训和财政拨款应按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 2.5% 的比例在教育事业费中按教师培训经费等有关规定,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培训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改进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采取短期集中、带薪脱产研修、远程教育、学术交流、海外研修和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师培训。推进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教师培训与教师考核、教师资格再注册和职务聘任等相挂钩的机制。制定校本研修计划和管理制度。将学校骨干所承担的培训工作计入本人工作量,并在工资待遇、考核评定中予以充分体现。 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行动计划。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要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多样化个性,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要 坚持因材施教 ,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发展学生优势潜能,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和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推广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充分开发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等课程资源,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学生实践基地和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鼓励学生会动手、会动脑、会做事、会生存、会合作。 继续推进并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符合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规范行为,强化服务,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深化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二)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继续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扎实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完善和发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做好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评估工作,力争使全省一、二类城市在 2015 年以前全部通过验收。推进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加大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继续推进“中华诵 · 经典诵读”活动,举办经典诵读大赛、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等系列活动。 专栏 22 素质教育行动计划 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民族教育和中小学安全教育。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设立中小学食堂等级量化评定专项资金。推动“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及书法特色学校建设和中小学综合性法制教育基地建设。 (三)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设置德育课程,不断强化课程功能。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大力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继续促进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建立校外活动机制,为广大未成年人开辟益德益智、愉悦身心的第二课堂。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提高队伍素质,着力健全长效机制,着力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坚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建设和学科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依托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继续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培训,研究制定关于辅导员队伍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的实施细则,努力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向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 以改善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总体目标,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深入开展“千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使青少年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充分发挥体音美课程的重要作用,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切实加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和国防观念。 (六)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强化校园管理,积极推进校方责任保障,健全完善机制,认真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深化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高校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和信息会商,建立高校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及台帐系统,实现排查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 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一)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范、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公益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高速宽带网络体系,基本实现网络全接入,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利用智能光网络技术,实施河南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升级改造,提高网络传输带宽、稳定性和可靠性;继续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为农村中小学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差距。加快构建河南省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各级各类远程教学支持系统。完善教育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确保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健全各级电教机构,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依托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立标准统一、优质适用、共建共享、全省统一的基础教育资源库和资源平台,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大力开发、引进适用、好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依托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学科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设名师、特色优势学科和公选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发优秀教师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使教师和学生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师生都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教育资源向全社会开放,鼓励全体社会成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 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建设。大力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把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效益,提高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推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加强学生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与生存能力,引导学习方式和上网行为的转变。加强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提升教育对信息化社会建设的服务能力。加强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公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学习社会化。大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校园网络的规范管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和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统筹规划建设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和教育公共数据库,建立以门户网站为基础的各类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和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教育电子政务安全保障条件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教育基本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教育信息和政务公开,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专栏 23 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 实施智能光网络建设工程暨教育科研网建设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程,完善教育云服务平台,启动省级教育管理数据中心建设工程,推进学校信息库建设工程,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分析系统建设工程及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省级优质教育资源和共享服务平台,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豫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吸引国际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建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中外合作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积极参与文化走出去工程,强力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办好我省海外孔子学院,做好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地方项目。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进一步扩大来豫留学生规模,设立“留学河南政府奖学金”。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服务我省对外开放能力。 (三)以教育科学研究提升教育科学化 高度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提升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和教育教学服务能力;对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予以必要的经费支持,对优秀科研成果予以适当奖励;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开展,加强教育科研信息和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扩大学术交流;推动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整合资源,适时成立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加强教育科研和教研队伍建设。要按学生、教师的一定比例配足配齐教研员,保证教研工作经费。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教研员准入制度,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方面考虑教育科研和教研部门的特殊情况,给予政策倾斜。 加快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修订我省地方课程设置方案,加强地方课程教材建设与管理。规范教辅管理,建立教辅核定与准入制度。 九、增强教育保障能力 (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进一步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推动各级政府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 2011 年达到 16% 、 2012 年达到 17% ,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的目标。 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在编制基建投资计划、实施基建投资项目时,充分考虑教育的实际需求,确保用于教育的预算内基建投资明显增加,不断健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拓展社会投资渠道,多方筹集教育经费。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的途径。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支持设立各种形式公益性教育基金会和学校基金会,拓宽社会教育捐赠的渠道。完善教育捐赠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适时调整学费标准。 (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加强教育投入绩效评估、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健全助学贷款体制机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 (三)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学校基本建设制度。政府保障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投入,公办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基本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完善“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鼓励各级政府制定出台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设的支持优惠政策。落实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学校建设项目论证监督检查,保证校舍安全、适用,防止追求建设豪华学校。加强对学校建设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改进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积极探索‘代建制’。鼓励各级政府结合实际探索学校基本建设融资机制。 化解学校建设债务风险。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防止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出现新的负债建设。将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债务纳入地方政府债务范围,统筹研究解决。组织实施高校投融资机制改革,落实有关政策,基本化解省属高等学校债务风险。 (四)提高教育运行能力和保障水平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用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地方高等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创新学校拨款体制机制。在完善经费监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探索建立基本经费、奖励性经费和竞争性经费有机结合的教育拨款制度。 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切实提高教育投入使用效益。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强化对重大项目经费的全过程审计,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完善教育经费支出标准,健全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制度,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学校财务风险。 十、强力推进依法治教 (一)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 体系 修订《河南省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河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制订《河南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等法规,建立符合河南实际的地方性教育法规体系。同时积极开展对相关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加快职能转变。积极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听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加强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完善教育行政服务大厅服务功能,公开教育信息,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审批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与管理,清理、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调整行政审批的权限,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建立完善教育救济制度,依法保护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 (三)坚持依法治校 以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章程及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推进学校民主建设,规范学校的决策机制与程序,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尊重教师、学生权利,建立校内教师、学生申诉渠道,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学生与学校的争议。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 (四) 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贯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督导评估制度,实行定期督导和督导结果通报制度。 加强督导机构建设。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优化督学队伍结构,建立专兼职结合、专业化的督学队伍。 建立教育督导问责制度。坚持督学与督政相结合,加强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健全教育督导检测机制,强化限期整改制度,建立与督导检查结果相结合的奖励和问责制度,将督导检查结果作为考察干部和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 十一、组织实施 实现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战略目标,关键是科学组织实施、认真抓好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学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作为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高度重视,强力推进,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并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情况,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教育专题研究,着力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完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切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 导,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大学生和高职称高学历人群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握全局、处理复杂问题、推进科学发展和领导管理学校的能力。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党务干部培训,提升教育行政管理能力。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健全反腐倡廉制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落实责任分工。 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实行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密切协作,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制定实施方案。 各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实际,围绕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研究制定本地、本学校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措施,并抓紧组织实施。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创造性地做好规划贯彻实施。重视做好教育改革试点及经验总结推广工作。 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规划实施的跟踪、监督机制和定期评估、公布制度。各地规划实施情况要主动接受同级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教育督导和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督促检查。适时发布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报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和劝诫问责。 营造良好氛围。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有关新闻宣传、舆论媒体,要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重要性、紧迫性,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办好教育报刊、网站,为广大师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先进文化食粮,为规划的实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2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二五”期间山东考生可望免试上大学
tarimriver 2012-2-25 11:37
根据 2 月 24 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山东省教育事业 “ 十二五 ” 规划》, “ 十二五 ” 期间,山东省将扩大高校考试招生自主权,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适应高等教育需求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多种考试方式和多元录取模式相结合的考试招生录取体系,探索高考学生注册入学办法,选择条件成熟的高校实施免试注册入学、宽进严出的招生培养模式。
2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印发《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通知
tangminqian 2012-2-9 16:31
河南省教育厅网站 首页 政策法规 省厅发文 正文 http://www.haedu.gov.cn/2012/02/08/1328670928859.html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关于印发《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通知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已经省教育厅常务会议审议,现予以发布。   一、《公报》指标按学年度统计,即上学年度的学年初9月1日至学年末8月31日。   二、小学学生、教职工和办学条件中均含教学点、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对应数据。   三、初中学生、教职工和办学条件包括普通初中、完全中学初中部、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   四、普通高中学生、教职工和办学条件包括高级中学、完全中学高中部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高中部。   五、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技工学校有关数据按惯例采用的是2010年数据。   六、普通高等学校折合在校生=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学生数×0.1+自考助学班+网络本专科。   七、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研究生数+留学生数+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进修生数。   八、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校外教师×0.5。   九、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不含分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普通专科班数据。   十、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不含分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普通专科班数据,学生总数为折合在校生。      附件: 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二〇一二年二月六日 附 件 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科学协调发展,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一、综合   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机构)6.6万所,教育人口2933.28万人,其中在校生2794.63万人,教职工138.65万人,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28.1%。每万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在校生数227人,其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144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359人。小学净入学率99.94%,普通初中净入学率99.6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63%。   二、学前教育   全省幼儿园10304所,比上年增加2606所;入园幼儿175.56万人,比上年增加63.59万人;在园幼儿282.21万人,比上年增加85.54万人;离园幼儿98.31万人,比上年增加26.97万人。学前一年毛入园率80.5%,学前二年毛入园率65.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5.5%。   幼儿园教职工15.10万人,比上年增加4.04万人,其中园长和专任教师10.57万人,比上年增加2.45万人。园长和专任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6.18万人,占总数58.47%。   三、义务教育   全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24万所,在校生1560.87万人,教职工82.13万人,专任教师77.8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0.8%。   小学2.78万所,比上年减少810所;教学点5667个,比上年增加642个;招生193.44万人,比上年增加5.68万人;在校生1092.90万人,比上年增加22.37万人;毕业生167.61万人,比上年增加2.26万人。校均规模393人,平均班额43人。小学五年巩固率95.82%,毕业生升学率96.43%。小学大班5.88万个,占23.31%;超大班2.88万个,占11.41%。   小学教职工50.47万人,比上年减少1.35万人;专任教师49.58万人,比上年增加0.54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8%,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80.76%,比上年提高4.85个百分点。生师比22.04:1,略高于上年21.83:1。小学代课教师1.44万人,兼任教师0.22万人。   普通初中4596所,比上年减少20所;招生161.62万人,比上年增加2.82万人;在校生467.98万人,比上年减少1.43万人;毕业生155.45万人,比上年增加0.54万人。校均规模1018人,平均班额60人。初中三年巩固率93.52%,毕业生升学率79.52%。普通初中大班7.79万个,占 56.91%;超大班2.28万个,占29.23%。   普通初中教职工31.67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专任教师28.22万人,比上年增加0.56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93%,比上年提高0.29个百分点;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55.55%,比上年提高4.81个百分点。生师比16.58:1,略低于上年16.97:1。普通中学代课教师1.07万人,兼任教师0.14万人。   全省小学和普通初中学校占地分别为29.26万亩和16.61万亩,校舍建筑面积分别为4821.33万平方米和3513.20万平方米,生均图书分别为12册和19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为183元和398元。   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生49.02万人,比上年增加10.02万人,其中小学阶段33.33万人,初中阶段15.69万人,农民工随迁子女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3.14%。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生317.11万人,比上年增加49.62万人,其中小学阶段220.20万人,初中阶段96.91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20.32%。   四、高中阶段教育   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共有1753所,比上年减少162所。招生132.65万人,比上年减少2.67万人;在校生374.23万人,比上年减少7.24万人。   普通高中792所,比上年减少33所;招生64.63万人,比上年增加1.78万人;在校生189.51万人,比上年减少2.65万人。校均规模由上年的2329人增加到2393人。   普通高中教职工13.85万人,专任教师11.43万人。生师比18.17:1,略低于上年18.42: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5.47%,比上年提高0.48个百分点;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占总数的5.29%,比上年提高0.78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占地8.5万亩,校舍建筑面积2540.1万平方米,图书藏量3127.74万册。   中等职业学校961所(校数、招生和在校生均含技工学校),比上年减少169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65所,省部级中等职业学校172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42所,省部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90所(含技校7所)。招生68.02万人,比上年减少4.45万人;在校生184.72万人,比上年减少4.5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51.28%和49.36%,分别比上年下降2.28个百分点和0.27个百分点。   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7.9万人(办学条件均不含技工学校),专任教师5.83万人(其中双师型专任教师1.07万人),学历合格率86.04%,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总数5.02%。中等职业学校占地5.54万亩,校舍建筑面积1677.29万平方米,图书藏量3347.59万册,教学仪器设备值24.85亿元。   五、特殊教育   全省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127所,比上年增加7所;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班共招收残疾儿童0.32万人,比上年减少83人;在校残疾儿童1.95万人,比上年减少2390人;残疾儿童毕业人数1697人,比上年减少586人。   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3547人,专任教师2961人。专任教师中受特教培训的有1468人,占总数49.58%。   六、高等教育   全省研究生培养机构23处,与去年持平;普通高等学校117所,其中本科院校47所(含9所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70所;成人高等学校14所,比上年减少1所。   全省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8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一级省(部)级重点学科89个,二级省(部)级重点学科17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236.4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63%。研究生招生1.08万人(其中,博士生337人),比上年增加187人;在学研究生3.09万人(其中,博士生1245人),比上年增加1887人。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7.14万人,本、专科招生分别为22.65万人和24.49万人,本专科之比为4.8:5.2;在校生150.01万人,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75.88万人和74.13万人,本专科之比为5.1:4.9。校均规模由13384人减少到12630人,其中本科由上年的19666人增加到20151人;高职高专由上年的8557人减少到7580人。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1.71万人,比上年增加6690人;专任教师8.2万人,比上年增加4566人。生师比17.29:1,低于上年17.56:1(在校生和教师总数均为折合数)。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2.78万人(其中正高级6478人),占总数33.86%,比上年提高0.86个百分点。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3.79万人(其中博士生8193人),占总数46.14%,比上年提高2.49个百分点。硕士及以上学位4.78万人(其中博士学位8366人),占总数58.28%,比上年提高3.76个百分点。   普通高等学校占地面积14.77万亩(办学条件指标均为学校产权,以下均同),比上年增加7500亩;生均占地面积64.9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688.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51.58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30.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其中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5.9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4平方米。图书藏量1.19亿册,比上年增加883.21万册;生均图书75册,比上年增加2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5.33亿元,比上年增加8.75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023元,比上年增加322元。上学年度信息化经费投入4.08亿元,比上年增加9076万元,信息化培训人次5.35万人次,每百人拥有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78个,比上年增加7个。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0.72万人,比上年增加5962人;在校生25.89万人,比上年减少1.89万人。教职工4571人,专任教师3055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941人,占总数30.8%,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硕士及以上学历612人,占总数20.03%,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硕士及以上学位822人,占总数26.90%,比上年提高2.45个百分点。   七、成人培训与扫盲教育   全省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类成人非学历教育结业人数35.24万人次,注册学生5.17万人。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结业人数51.05万人次,注册学生33.26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47万所,培训结业学员368.82万人次,注册学生347.28万人,教职工4.11万人,专任教师2.43万人。成人中学877所,结业人数25.42万人次,注册学生22.78万人,教职工4129人,专任教师3345人。成人初等学校5267所,结业生29.22万人次,注册学生27.28万人,教职工5172人,专任教师3425人。全省共扫除文盲5.82万人次,教职工2223人,专任教师1604人。   八、民办教育   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0539所,比上年增加2073所,在校生总数374.02万人,比上年增加55.59万人,增长17.46%。其中,民办幼儿园8222所,在园幼儿151.42万人;民办普通小学1242所,在校生93.22万人;民办普通初中572所,在校生52.8万人;民办普通高中174所,在校生22.08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54所,在校生28.59万人;民办普通高等学校33所,在校生25.89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7.26%,与上年基本持平。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 推进科技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whyhoo 2012-1-17 20:29
  2011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钱学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作为科技、教育界的一面光辉旗帜,钱老一生执着追求、不懈奋斗,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斯人已逝,风范永存,钱老不仅为国家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更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遗产。   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宣传钱学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就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钱学森同志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学习钱学森同志的政治品格、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高尚情操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就深入学习宣传钱学森同志作出重要指示。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纪念钱学森同志,就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同志的崇高精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学习他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   钱学森同志始终把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他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不愧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和楷模。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美国学习、工作的钱学森同志,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局势变化,决心早日学成报效祖国。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他克服重重困难和阻碍,终于在1955年秋天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他曾在晚年回忆说:“我到美国去,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科学技术学到手,而且要证明我们中国人可以赛过美国人,达到科学技术的高峰。”正是怀着这样的决心,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系仅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航空硕士学位。在美国学习、工作20年,他已经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十分优越,但他一直保持着中国国籍,不买房子,不买保险。义无反顾地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后,钱学森同志勇敢地承担起“两弹一星”的科技领导工作。尽管他是搞理论研究而非搞技术出身,但他说,回国就是服务来了,只要为国家好,就去做。“为使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在崇高的荣誉面前,他真诚地说:“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指出,“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江泽民同志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钱学森同志,“不光要在学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品质方面。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那种高尚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信心和信念。要像钱学森同志那样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守民族自尊和民族气节,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联系起来,把对党、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体现在干好本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做好每一件有利于祖国和人民的事情,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学习他潜心治学、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   钱学森同志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持原则、维护大局,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始终把严谨求实作为治学精神的基本要求,坚持用“严谨、严肃、严格、严密”要求自己和学生,把科学看得很重,把名利看得很轻,体现出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   钱学森同志向来对学术问题非常严谨,从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论推导,哪怕这种推导在逻辑上已经非常严密,他也坚持通过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对,使理论得到验证。他告诫学生说:“搞科学的要‘下笔千钧’”。他1941年发表的《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手稿中有些计算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8位,这样繁重的计算在当时是靠拉计算尺得出来的。他对自己即将刊印的论文,历来都要求杂志社寄来文稿清样,亲自校对之后才正式刊发。他的著名论文《非线性弹性力学》仅手稿就有800多页。在美国20年间的51篇论文,以及后来出版的若干专著,所有文稿的手稿他都完整有序地保存了下来。凡见过《钱学森手稿》的人,无不惊叹其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他说,不流大汗,不受大累,仅凭一点小聪明,是做不出来的。他一贯强调学术讨论要发扬民主,大家一律平等。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指出他力学论文中的一处错误,他亲笔复信并鼓励其写论文发表。这封信激励年轻人投身力学研究,后来成了一名教授。他始终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不务虚名,不尚空谈,常怀平常之心,从不计较个人进退得失。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淡泊名利的个人品格使他赢得了科学的青睐和世人的尊重。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对真理孜孜以求,对名利超然处之,大力倡导淡泊名利、科学严谨的学风,维护学术尊严,提倡做学问、做人、做事相一致。要坚持以学术诚信为荣,以学术不端为耻,反对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力戒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要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尊重学术自由,努力营造境界高尚、底蕴深厚、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学习他探索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未知,为人类造福。在通往未知领域的道路上,科学家既要沿着前人的足迹,又要敢于突破既有的思维框架。作为一代科学巨擘,钱学森同志以自己的远见卓识,从战略上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有重大价值的建议,以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智慧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钱学森同志以极强的创造力取得了许多让人惊叹的成就:从早年的机械工程、航空工程起步,到空气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再到航天工程、系统科学,他一生涉足数十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均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早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求学时,钱学森同志就养成了“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探究精神。他的一系列原创成果,成功解决了高速飞机和火箭等航天航空领域的很多问题。他的《工程控制论》,将控制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被公认是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领域的经典之作。1956年1月,钱学森同志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在周恩来总理鼓励和支持下,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作为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的综合组组长,他主持提出了四大紧急措施,为“两弹一星”成功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同志就提出,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第五次科技革命,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当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但近30年来信息科技的深度应用、信息产业的迅猛增长,有力地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即使到了晚年,他仍然从战略上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等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具有重要价值的建议。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钱学森同志时,高度赞扬他的科学建树和卓越功勋,特别指出“钱学森同志的系统工程理论,提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很有创见”。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把创新作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树立并保持永不止步的进取意识和开创精神,激发并保持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培养并保持永远昂扬的独立精神和进取意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从实践中提炼问题加以研究,不迷信权威,敢于理性质疑,勇于提出新概念、开辟新领域、创立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服务。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把创新成果充分应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努力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学习他爱才识才惜才、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博大胸怀。   钱学森同志是具有深切人文情怀的科学家。他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和人文的不可分割性。虽然一辈子和科技打交道,但钱学森同志的心里始终装着“人”,始终把培养人、造就人当作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他在长期的实践中,始终以极大的精力关注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体现了超凡的战略眼光和宽阔胸襟。   钱学森同志非常善于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谋划人才的培养问题,适时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培养我国科技帅才和将才的建议。他强调理、工、文、艺齐发展,科学、艺术互促进,主张瞄准交叉前沿问题,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提携后学,注重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提倡“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他不仅有“千里马”的才能,更有“伯乐”的眼光,一生爱才、识才、惜才,培养了孙家栋、王永志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推动了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他从小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和熏陶,一直强调科学工作者要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因为“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晚年,他留下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心全意培育人才,大力提携青年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要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训、多样化人才和人人成才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突出培养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大力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   钱学森同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为中国科技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祖国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历史不会忘记他!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发扬光大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为推进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2/201201/t20120112_134633.htm
个人分类: 科学|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
whyhoo 2012-1-12 16:23
国发〔201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以下简称4%目标)。为确保按期实现这一目标,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持续大幅增长。2001—2010年,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从约2700亿元增加到约14200亿元,年均增长20.2%,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4.3%提高到15.8%,已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财政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前,我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新形势下继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实现4%目标,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紧迫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领会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按期实现4%目标,资金投入量大,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中央财政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增加本级教育支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根据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落实责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二、落实法定增长要求,切实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 (一)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年初安排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时,积极采取措施,调整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对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也要按照上述原则优先安排教育拨款,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达到法定增长的要求。 (二)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新增财力要着力向教育倾斜,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各地区要切实做到2011年、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都有明显提高。 (三)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要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在编制基建投资计划、实施基建投资项目时,充分考虑教育的实际需求,确保用于教育的预算内基建投资明显增加,不断健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 (一)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国务院决定,从2010年12月1日起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教育费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征收。 (二)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和《财政部关于统一地方教育附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0〕98号)的要求,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2%征收。 (三)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进一步调整土地出让收益的使用方向。从2011年1月1日起,各地区要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家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具体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各地区要加强收入征管,依法足额征收,不得随意减免。落实上述政策增加的收入,要按规定全部用于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同时,不得因此而减少其他应由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四、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同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加强管理,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一是积极支持实施重大项目。坚持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政策先行、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着力解决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符合《教育规划纲要》总体目标、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项目,做好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实施好相关重大项目。二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经费安排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问题,切实减轻人民群众教育负担,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大力支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等重点任务。三是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统筹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调整优化各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结构,合理安排日常运转经费与专项经费。 (二)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要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管理的规章制度。二是要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推进预算公开。三是要明确管理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教育事权划分,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中负有主体责任,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经费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强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强化重大项目经费的全过程审计,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五是要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着力做好教育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教育经费支出标准,健全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制度,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学校财务风险。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落实到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本地区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相关工作。要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做好动员部署,落实各级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二)加大各省(区、市)对下转移支付力度。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的统筹责任,防止支出责任过度下移。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财力分布状况和支出责任划分,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三)加强监测分析。各地区要加强对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比重、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各项政策的监测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执行中的相关问题。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价指标,对各省(区、市)财政教育投入状况作出评价分析,适时将分析结果报告国务院,并作为中央财政安排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 国务院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原文见 http://www.gov.cn/zwgk/2011-07/01/content_1897763.htm
个人分类: 教育|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whyhoo 2012-1-10 19:34
本报北京1月6日讯(记者 杨晨光)今天,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是全党全国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袁贵仁指出,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央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我们既要看到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效,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教育改革进程、实施教育惠民政策、使用教育资金、建设干部队伍等方面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   袁贵仁强调,要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抓好工作落实,不断深化反腐倡廉建设。一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上要有新措施。要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坚定政治立场,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二是在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上要有新办法。2012年要重点抓好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和教育工作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中央教育惠民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要严格执行责任制,把加强监督检查与推进工作落实结合起来。三是在加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监管上要有新进展。要把高校招生录取、基建项目、物资采购、财务管理、科研经费、校办企业、学风建设等关键点作为推进风险防控的重点,在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形成清风正气、促进公开、加强惩处等方面下功夫。四是在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上要有新突破。要“治”、“理”结合,既充分协调和依靠各方面力量加大查处力度,又深入剖析产生乱收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五是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要有新思路。要着重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学术诚信体系建设、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问题,要特别关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社会效益。六是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上要有新成效,努力形成运转协调、衔接紧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反腐倡廉工作格局。袁贵仁特别强调,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关键是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核心是抓好思想政治建设。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班子党性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 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代表部党组作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回顾总结了2011年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全面部署了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她强调,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纪委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决策部署,大力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做好服务提供保障。 福建省教育厅、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等6个单位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教育纪工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纪委以及教育部直属高校、省部共建高校纪委主要负责同志,教育部机关各司局和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共370余人参加了会议。 原文见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201/129161.html
个人分类: 教育|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开展首届"刘光文科技奖"评奖的通知
chenyuanfang 2011-11-23 17:50
各有关单位: 为纪念我国著名水文学家、教育家,新中国水文高等教育奠基人,河海大学一级教授刘光文先生,继承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践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促进我国水文科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设立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 设立该基金作为系列纪念活动内容之一,相关工作目前已基本就绪。基金所设的“刘光文科技奖” 包括“刘光文科技成就奖”和“刘光文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该奖项以中国水利学会和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名义向获奖者颁发奖章、获奖证书和奖金。 根据《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管理办法》和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相关条款,现委托贵单位评选推荐首届“刘光文科技成就奖”获奖候选人1名,“刘光文青年科技奖”获奖候选人1名,并填写“刘光文科技奖”推荐表,于2011年12月10日之前报送中国水利学会。 应提交的申报材料包括: ① 推荐表纸质一式六份,需用A4纸装订成册,电子版一份,必须是可编辑的Word文件,需签名或盖章处可打印文字代替; ② 代表性论文论著、专利发明和获奖证书等另附,装订成册一份。候选人材料中不应涉及知识产权和保密内容。 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秋玲 宋亚琼 电话:025-83786621 邮编: 210098 电子信箱:zhangql@hhu.edu.cn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水文学院 中国水利学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晖 电话:010-63204550 邮编: 100053 电子信箱:zhaohui@mwr.gov.cn 地址:北京市白广路二条2号 附件: 一、 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管理办法 二、 “刘光文科技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三、 “刘光文科技成就奖”推荐表 四、 “刘光文青年科技奖”推荐表 中 国 水 利 学 会 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 2011年11月 18日
2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是国家发展的 基础 和 先导
dongzg101 2011-9-11 05:37
胡锦涛: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作者: dangjian 来源: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点击数:200 文章录入: dangjian ]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胡锦涛提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4点意见 ■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 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    ■ 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新华网北京2月22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中国教育学会谈松华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袁振国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是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从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强大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胡锦涛指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贯彻落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好。   胡锦涛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4点意见。第一,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第二,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第三,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第四,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扎实落实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要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共同奋斗。
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曾经的理想--当一名山区教师¤随笔 我还该继续坚持我的理想吗
热度 5 runrun 2011-8-11 15:16
这是我高中时年写的一篇文章,放在博客作为纪念,也用以激励自己! 此为理想,并不是说本人一定会把它变为现实!毕竟人总要向现实低头! (下文所说的山区不是指现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地区,我说的山区是那种温饱尚未解决,娃娃想读书却没机会没老师的那种山区。) 我想当一名山区教师,真的很想,或许别人会说我在开玩笑,可对我来讲这不是玩笑话,它压在我心里已有好几年了,我真的希望有一天我能把它兑现了! 这个想法源于看电视,那时候家里刚装上数字电视,下午看北京台的时候看到一个节目,父母外出打工,把儿女落家乡里读书,可怜那些孩子才那么小就要与父母分别,心,就在那一刻被触动,泪水也忍不住掉下来了,看到他们家人相聚抱头痛哭的时候,我的心比刀割还要难受,同为炎黄子孙,别人有父母的陪伴,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有麦当劳,肯德基,有大鱼大肉吃,有漂亮衣服穿,可他们呢?他们有什么,我不知道!那一样刻,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去当支教! 曾经有好几个老师对我说过叫我长大后千万不要当老师,当老师太累了,而且还经常受到压榨,我也知道吖,可是如果人人都不当老师,那我们的教育事业不就停滞不前吗?那群可怜孩童不就更加凄惨吗? 我常对母亲有意无意地说我要去山区当老师,母亲总会停几秒才对我说爱去就去,我无所谓,其实,她是在意的,每当想到母亲,心总有些动摇,如果到时真去了山区,也不知该如何尽孝了,选择总是令人难以满意,我爱母亲,可我也爱山区那群小朋友,他们可爱,他们淳朴,他们也值得我付出青春去帮助他们! 希望,真的希望自己把书念好,有一天能背上行囊来到那一片未被花花世界所污染的天地! 呵呵,这是我的想法,也不知能否实现,我希望能,记得上次一朋友陪我聊天说到到乡村当老师,我笨死了,只想着白天的山区却从没考虑过山区的夜,他对我说山区的夜太可怕了,有狼叫,哇,当即把我吓了一跳,我怎么就没考虑到这问题呢,我怕死了山区那黑夜的死寂!哈哈,所以,我要,哈哈,找搭档喔!哈哈。开玩笑,如果我真选择了去当山区老师,区区几匹狼算得了什么,可是,我还是很害怕耶,小朋友们,到时候你们得保护我喔!哈哈哈! 高中时写的文章,现在重看,感觉依旧!我的理想也一直没变!还是愿意去支教,能做一年是一年,毕竟现在还年轻,父母身体勉强还可以,再过几年父母身体再差点我真的就不能跑这跑那了!趁着年轻,我还是想干点不一样的事情! 最近科学网各博主都在讨论“寒门(难)出贵子”的话题,我觉得讨论来讨论去结果还是一样,体制不改革,说再多都是空话!建议各位博主到全中国的各个山旮旯地区进行支教,一批接一批,大家又不愿意,那还讨论啥,该干嘛干嘛去! PS:本人出身寒门,不优秀,但我会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希望更多的人到偏远地区支教!希望几年后我回看这篇重新修改的文章时我已经实现了这个理想…加油… 我是否该坚持我的理想
1419 次阅读|6 个评论
浅谈教育(一)
热度 1 lhq632000 2011-7-9 23:34
浅谈教育(一)
最近应非从事教育行业并事业有成的朋友邀约,到家里与孩子进行的几次交流,让我感受颇深。 从事教育事业至今已有足十七年历史,因为热爱学生,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崇高敬意和自小学到大学几位恩师的言传身教之深深感染;再及后做得母亲,对孩子骨子里血液中流淌着的挚爱;以及受母亲深深影响善良普爱众生,思考自呱呱坠地婴孩至耄耋将去老人的关注、些许呵护与思考,受这些可爱可敬阶段、阶层、形形色色生命恩惠,因而常汇集出心灵智慧的点点火花。有心、并用心以此微薄之力化解朋友、学生,陌生、熟悉,孩子、家长的些许烦恼,重新点燃短暂变灰变暗的希望...... 之一,七岁孩子,父母亲四十有余,事业有成,职位团级正职。事业奔忙,无有更多闲暇在家呵护孩子,交由外婆全力托付。生活吃穿无忧,但自我中心极为严重,外婆年老无力监管,常以电视网络相伴,一天又一天。学得古筝、舞蹈,却收效甚微,无以沉静......经过一日半与孩子及母亲、外婆相处交流、沟通,终于使孩子懂得何谓自己之责,何谓外婆、妈妈之爱,如何接受与相互关爱,孩子露出了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外观与体现,更感幸福,心灵更趋沉静。 之二,十四岁孩子,父母四十至四十五岁间,事业有成,大型水电工程技术负责与项目主管,孩子交由奶奶爷爷(有经验小学退休教师)照管,家庭殷实,少学钢琴,至五级放弃,现学素描。省级重点中学初中,成绩中上,但学习压力大,对成绩及父母期望过于在乎,形成条件性、阶段发作性轻度压抑症。经简单交流半小时沟通疏导,从眼神阴郁逐渐云开雾散,眼神也逐渐变得开朗、明亮。 之三,私立贵族中学初中毕业生,小学及初一阶段阳光男孩,成绩优秀,父母从事商业,生意兴隆,家境富裕。及至青春期叛逆,初中升学成绩倒数一二。影响升学指标及其余“恶劣表现”被老师劝退不能参加初中毕业考试,经叔叔与老师沟通交流终或初中顺利毕业,心情郁闷之至,不愿继续升学求学,对自我采取放弃!经过两小时互动沟通,交流过去、现在与将来,答惑学业、事业与爱情,终得基本找寻到前行之方向,基本有了前行之目标与动力....... 以上为最近一周来真实感受,有朋友说我这方面有些天赋,但自己最为清楚,因为半途(非师范类或心理学专业)上路,也很希望能抽得空来系统学习相关知识,目前仍是力不从心,无限遗憾。但终因很多时候解惑迫在眉睫,便解得一宗是一宗了...... 有爱,就有更多希望......
385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两访两创
hyxia 2011-5-19 19:29
“ 两访两创 ” 活动: 高校管理干部,重点是机关中层以上、院系以上领导干部访谈所有教师,教师访谈所有学生;创基层党建工作先进,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创教育事业发展先进,争做优秀人民教师 。 能不能少点这种形式主义的活动,开展实事求是办实事活动,切实提高国家高等教育质量。
1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倡导平等,拒绝庸俗: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似应为平等伙伴关系
JYH64J98Y99H 2011-4-26 12:24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到底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有人认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应当如父子关系,也有人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老板与员工式的上下级的关系,还有人认为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不赞成将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比喻为父子关系的定位。尽管确有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像父子关系一样的客观存在着。但是已经存在着的东西,既反映了有其存在的一定的合理性,也反映了已经存在的东西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样,许多老问题都面临着新挑战。父子关系固然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也被师徒如父子传统说法所验证,但它毕竟与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现代转型,与现代公民社会理想、价值诉求,与文明学校的追求境界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它容易走向家长制,容易破坏学术研究的民主精神,容易破坏学术自由的核心价值,甚至有熄灭创新思维火花的危险。父与子的关系容易导致社会关系家族化、庸俗化,容易蜕变成小集团利益,极可能会损害学术研究的公益性、民族性乃至世界性。甚至为拉帮接派埋下祸根,其弊端不言而喻。中国高校的近亲繁殖、门户之见,都不同程度地拉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警报。 家庭里是社会的细胞。现代家庭已经向着家庭民主化的方向进步了。像父母打骂了子女的现象,严格地讲,已经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国际公约,严重的甚至已经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师生关系必须与时俱进,不能退化。导师想对学生采取“家庭式”管理,也未必能够取得实际效果。 上下级的师生关系,行政需要有上下级关系保证政令畅通,下级服从上级是工作纪律。把师生关系看成上下级关系,固然包含了对老师的尊重,但它毕竟不是教育必须倡导的价值。教育需要倡导的价值,恰恰应该是:“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为了追求真理,在虚心向老师学习的同时,也要挑老师的毛病,甚至需要挑战老师的思想体系。为了实现科研进展,通过学术批评途径,砥砺思想,恰是科学进步的必要环节。这样的学生恰恰是可爱的。一味倡导师生的上下级关系可能会破坏学术的平等性、民主性,削弱学生的思想锐气和战斗力。为了科研进步,要鼓励学生“穷追猛打”老师,就像辩论赛的正方反方一样。 如果把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成是纯粹的老板与员工式的上下级关系,肯定是不妥当的甚至是错误的,它忘记了教师的职业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归根结底,师生关系只能而且必须追求成为朋友关系。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恰恰应该是现代意义上的朋友关系,不能因为有困难而放弃努力。有人不太同意这样的说法,我以为恰是需要充分论证的地方。有位博友说的好,朋友是要志向相投有共同语言的,往往成为朋友的双方在阅历和经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才更有共同语言。导师都和学生恰恰能够做到这样,因为双方的思维范式是同构的。学生就是老师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不能以某个个案去论证自己的正确,也不能以某个案就能说明我们的错误。 导师和学生在知识、思维、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客观存在着所谓的一系列不平等关系,这是教育教学的事实,也是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老师有众多的资源优势与学生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们结合在一起,恰是师生合作关系的物质基础。之所以说合作伙伴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还因为导师招收学生不光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软性情趣因素,还有研究生培养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等硬性任务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我们必须动态地看待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因为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存在着历史的呼唤与未来的召唤。平等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像一条准线,调整着师生关系的走向。我们不能够因为师生关系有主动与被动之分而否定平等伙伴关系的客观存在。必须指出,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它根本上需要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去调整。事实上,极端的师生关系已经需要通过刑法来调整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没错,但把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由双方的能力、资源和地位决定的,就值得讨论了。师生关系与双方的能力、资源、地位是没有关系的,相反,我们必须强调老师与学生人格尊严的平等。有一些老师,虽然说话办事很牛,但他们在同学心中的形象可能不被认可,原因就是有的老师背离了师生关系的准则。病态的教育适应早就被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批判过了,教育必须高扬理想的旗帜。现代教育需要脱权力之媚,脱商品之俗,倡导平等,拒绝庸俗。这才应该存在的师生关系。 我们需要遵循学术的批判精神,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回到健康的师生关系上来。学生是求学的,老师是求道的,在学生求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求道。老师在安贫乐道的职业中帮助学生择业、立业。在平等的伙伴关系中师生一起解学术之惑、解社会之惑、解人生之惑。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发展还是引领社会文化进步方面而言,师生关系似应是建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基础上的平等的伙伴式的人际关系。 师生双方要互为目的。离开老师,学生不成其为学生,学生就是求学的、求教的;离开学生,老师也不成其为老师,老师就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是教学的。文明、礼貌、友善、宽容;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既有原则的坚定性,又讲方法的多样性与运用的灵活性,刚柔相济,宽严并举,这才是健康的师生关系。关系平等、友好相处、遵守契约、恪守准则,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应该是现代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有任务集体分担,有使命共同追求,有利益共同分享,荣誉属于国家,学术属于人类。其间的磕磕绊绊,棒喝拿捏,表扬批评,物质与精神激励不过是教学工作的艺术规律的要求与体现。 一言以蔽之,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教育教学关系,似应结为一种亲切友好的、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3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为纲要献计献策
xiaguangqing 2009-5-8 08:52
尊敬的老师:      您好!   我是2006年度教育部首批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选派的留学生,我和该项目的104名博士生已圆满完成了在法国的学习任务。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毕业后在高校从事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我本人也将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 我想以我在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一年来的留学经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同时希望广大留学生,尤其是国家公派留学生积极参与到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为纲要献计献策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1)近年来,国家在高校科研方面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很多学校和科研单位利用国家投入的资金购买了先进的仪器设备。但是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偏低,为此我建议对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购买的仪器设备能够有相关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协调使用,以减小昂贵设备的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 (2)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建议教育部和中科院等部门和单位组织利用寒暑假期间开展一些专业知识培训工作,集中邀请专业领域内的资深学者、教授讲学,解答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3)鼓励学生和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希望教育部和高校加大资助力度,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有机会通过参会而了解到国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开拓视野和思路,结识各国的专家学者。  (4)从2006年以来,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了上万名留学生出国深造。作为一名公派留学生,我希望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对公派留学生建立信息数据库和一定量的考核机制。 祝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巨大发展! 2009年3月3日 于西北工业大学 航天学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