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教育事业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教育事业

相关日志

[转载]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系列)
redtree 2019-7-27 22:22
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9-07-24  来源:教育部 201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启动实施“写好教育奋进之笔行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显著成就,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征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综合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比上年增加5017所,增长0.98%;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比上年增加539.40万人,增长2.00%;专任教师1672.85万人,比上年增加45.96万人,增长2.83%。   二、学前教育   全国共有幼儿园26.67万所,比上年增加1.17万所,增长4.60%。学前教育入园幼儿 1863.91万人,比上年减少74.04万人,下降3.82%;在园幼儿 4656.42万人,比上年增加56.28万人,增长1.22%。幼儿园教职工453.15万人,比上年增加33.86万人,增长8.08%;专任教师258.14万人,比上年增加14.92万人,增长6.14%。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达到81.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图1学前教育在园幼儿和毛入园率   三、义务教育   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38万所,招生3469.89万人,在校生1.50亿人,专任教师973.0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4.2%。   1.小学   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6.18万所,比上年减少0.52万所,下降3.11%。另有小学教学点10.14万个,比上年减少0.16万个。招生1867.3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74万人,增长5.70%;在校生10339.25万人,比上年增加245.56万人,增长2.43%;毕业生1616.49万人,比上年增加50.59万人,增长3.23%。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 达到99.95%。 图2小学在校生和净入学率   小学教职工 573.25万人,比上年增加8.72万人,增长1.54%;专任教师 609.19万人,比上年增加14.70万人,增长2.47%。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99.97%,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生师比16.97:1。 表1小学学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普通小学(含教学点)校舍建筑面积78619.5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531.07万平方米。设施设备配备达标 的学校比例情况分别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88.47%,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94.23%,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93.89%,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93.70%,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93.72%,各项比例比上年均有提高。   2.初中   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20万所(含职业初中11所),比上年增加88所,增长0.17%。招生1602.59万人,比上年增加55.37万人,增长3.58%;在校生4652.59万人,比上年增加210.52万人,增长4.74%;毕业生1367.77万人,比上年减少29.70万人,下降2.1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100.9%。 图3初中阶段在校生和毛入学率   初中教职工419.38万人,比上年增加11.57万人,增长2.84%;专任教师 363.90万人,比上年增加9.03万人,增长2.54%。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86%,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生师比12.79:1。 表2初中学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初中校舍建筑面积64368.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361.39万平方米。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情况分别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92.58%,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95.91%,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95.45%,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95.21%,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95.64%,各项比例较上年均有提高。   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共1424.04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48.39万人,在初中就读375.65万人。   四、特殊教育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52所,比上年增加45所,增长2.14%;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87万人,比上年增加0.27万人,增长4.78%。   全国共招收各种形式 的特殊教育学生12.35万人,比上年增加1.27万人,增长11.43%;在校生66.59万人,比上年增加8.71万人,增长15.05%。其中,附设特教班在校生3316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0.50%;随班就读在校生32.91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49.41%;送教上门 在校生11.64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17.48%。   五、高中阶段教育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 共有学校2.43万所,比上年减少298所,下降1.21%;招生1349.76万人,比上年减少32.73万人,下降2.37%;在校学生3934.67万人,比上年减少36.32万人,下降0.9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图4高中阶段在校生和毛入学率   1.普通高中   全国普通高中1.37万所,比上年增加182所,增长1.34%;招生792.71万人,比上年减少7.35万人,下降0.92%;在校生2375.37万人,比上年增加0.82万人,增长0.03%;毕业生779.24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0.45%。   普通高中教职工274.25万人,比上年增加7.74万人,增长2.91%;专任教师181.26万人,比上年增加3.86万人,增长2.18%。生师比13.10: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41%,比上年提高0.26个百分点。 表3普通高中学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普通高中共有校舍建筑面积54206.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94.31万平方米。普通高中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情况分别为: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91.77%,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93.84%,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92.71%,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92.91%,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93.70%。   2.成人高中   全国成人高中354所,比上年减少38所;在校生4.03万人,毕业生3.60万人。成人高中教职工2633人,专任教师2129人。   3.中等职业教育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 共有学校1.02万所,比上年减少442所,下降4.14%。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322所,比上年减少24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097所,比上年减少121所;职业高中3431所,比上年减少186所;技工学校2379所,比上年减少111所。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57.05万人,比上年减少25.38万人,下降4.36%,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1.27%。其中,普通中专招生241.93万人,比上年减少4.31万人;成人中专招生46.25万人,比上年减少10.63万人;职业高中招生140.32万人,比上年减少8.08万人;技工学校招生128.55万人,比上年减少2.36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55.26万人,比上年减少37.23万人,下降2.34%,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53%。其中,普通中专在校生699.42万人,比上年减少13.57万人;成人中专在校生113.13万人,比上年减少14.12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401.08万人,比上年减少12.97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341.64万人,比上年增加3.43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487.28万人,比上年减少9.60万人,下降1.93%。其中,普通中专毕业生218.59万人,比上年增加1.59万人;成人中专毕业生51.10万人,比上年减少9.31万人;职业高中毕业生127.29万人,比上年减少1.70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90.30万人,比上年减少0.18万人。 表4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情况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106.63万人,比上年减少1.34万人,下降1.24%。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39.75万人,比上年增加693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5.19万人,比上年减少7799人;职业高中教职工33.95万人,比上年减少4311人;技工学校教职工26.67万人,比上年减少1854人。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3.35万人,比上年减少5677人,下降0.68%,生师比 19.10:1。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30.50万人,比上年增加3382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3.95万人,比上年减少5263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28.30万人,比上年减少3057人;技工学校专任教师19.81万人,比上年减少740人。   六、高等教育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 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2所,增长1.22%。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比上年增加2所;高职(专科)院校1418所,比上年增加30所。全国共有成人高等学校277所,比上年减少5所;研究生培养机构815个,其中,普通高校580个,科研机构235个。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 10605人,其中,本科院校14896人,高职(专科)院校6837人。 图5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和毛入学率   研究生招生85.80万人,其中,全日制73.93万人。招收博士生9.55万人,招收硕士生76.25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3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在学硕士生234.17万人。毕业研究生60.44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6.07万人,毕业硕士生54.36万人。   普通本专科招生790.99万人,比上年增加29.50万人,增长3.87%;在校生2831.03万人,比上年增加77.45万人,增长2.81%;毕业生753.31万人,比上年增加17.48万人,增长2.38%。 表5普通本专科学生情况   成人本专科招生273.31万人,比上年增加55.78万人,增长25.64%;在校生590.99万人,比上年增加46.84万人,增长8.61%;毕业生217.74万人,比上年减少29.30万人,下降11.86%。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544.69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48.72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48.75万人,比上年增加4.45万人,增长1.82%;专任教师167.28万人,比上年增加3.95万人,增长2.42%。普通高校生师比 为17.56:1,其中,本科院校17.42:1,高职(专科)院校17.89: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3.80万人,比上年减少3381人;专任教师2.19万人,比上年减少2082人。   普通高等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 97713.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313.2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5533.06亿元,比上年增加537.77亿元。   七、民办教育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35万所,比上年增加5815所,占全国比重35.36%;招生1779.75万人,比上年增加57.89万人,增长3.36%;各类教育在校生达5378.21万人,比上年增加257.74万人,增长5.03%。其中: 图6民办教育在校生规模结构   民办幼儿园16.58万所,比上年增加5407所,增长3.37%;入园儿童997.26万人,比上年减少2.06万人,下降0.21%;在园幼儿2639.78万人,比上年增加67.44万人,增长2.62%。   民办普通小学6179所,比上年增加72所,增长1.18%;招生155.31万人,比上年增加17.61万人,增长12.79%;在校生884.57万人,比上年增加70.40万人,增长8.65%。   民办初中5462所,比上年增加185所,增长3.51%;招生230.47万人,比上年增加21.38万人,增长10.22%;在校生636.30万人,比上年增加58.62万人,增长10.15%。   民办普通高中3216所,比上年增加214所,增长7.13%;招生116.95万人,比上年增加5.54万人,增长4.97%;在校生328.27万人,比上年增加22.01万人,增长7.19%。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993所,比上年减少76所,下降3.67%;招生81.23万人,比上年增加2.55万人,增长3.24%;在校生209.70万人,比上年增加12.37万人,增长6.27%。   民办高校750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校1所),比上年增加3所。普通本专科招生183.94万人,比上年增加8.57万人,增长4.89%;在校生649.60万人,比上年增加21.14万人,增长3.36%。硕士研究生招生735人,在学1490人。    注释:    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含独立设置的幼儿园和附设幼儿班幼儿。    毛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不分年龄的在校学生总数占该级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由于包含非正规年龄组(低龄或超龄)学生,毛入学率可能会超过100%。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是指初中毕业班学生数占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    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是指小学教育在校学龄人口数占小学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是按各地不同入学年龄和学制分别计算的。    因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职工数计入初中阶段教育,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教职工数计入高中阶段教育,而专任教师是按照教育层次进行归类,存在小学教职工数据小于专任教师数据的情况。    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段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是指某一级教育具有国家规定的最低学历要求的专任教师数占该级教育专任教师总数的百分比。各级教育教师的最低学历要求,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的相关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的学校,是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育器械配备达到《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8﹞5号)的相关标准;音乐器材配备、美术器材配备、数学自然实验仪器、理科实验仪器等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仪器配备相关标准。含普通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    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初中段专任教师。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登记在外省(区、市)、本省外县(区)的乡村,随务工父母到输入地的城区、镇区(同住)并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含特殊教育学校、附设特教班、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学生。    含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小学、初中送教上门学生。    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不含技工学校数据。    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    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仅含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不含分校点数据。    普通高校生师比,不含分校点数据,学生总数为折合学生数。    包括学校产权和非产权独立使用。   资料来源:   技工学校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其他数据均来自教育部。 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7/25 10:54:32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1950年的0.4%提高到2018年的81.7% ■小学净入学率从1949年的20%提高到2018年的99.95%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3.1%提高到2018年的100.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1.1%提高到2018年的88.8%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0.26%提高到2018年的48.1% 教育部昨日发布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对去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各项数据作了全面统计。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比上年增加5017所,增长0.98%;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比上年增加539.40万人,增长2.00%;专任教师1672.85万人,比上年增加45.96万人,增长2.83%。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所配图表有关在校(园)生和入学率的统计中,同时发布了1949年(或1950年)、1965年、1978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2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等年份的数据,通过比较看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1950年的0.4%提高到2018年的81.7%,而在其他学段,1949年和2018年两个年份的统计数据比较显示,小学净入学率从20%提高到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1%提高到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1%提高到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0.26%提高到48.1%。 统计公报发布了各学段统计数据。其中,学前教育阶段,全国有幼儿园26.67万所,在园幼儿4656.42万人,专任教师258.14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全国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38万所,在校生1.50亿人,专任教师973.0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2%;高中阶段教育,全国有学校2.43万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全国有普通高校2663所,在学总规模达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 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有1424.04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48.39万人,在初中就读375.65万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52所,专任教师5.87万人,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12.35万人。 统计公报还显示,全国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35万所,占全国比重35.36%,招生1779.75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5378.21万人。(赵秀红) 全国高校有多少?数据可以告诉你 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9/7/26 15:06:43 你问我“天上有多少星星,你能不能数清?” 对不起,这个真的有难度。 你问我“身边有多少学校,你能不能数清?” 对不起,这个还真的能! 我不但能告诉你身边有多少学校…… 我还能告诉你身边有多少学生…… 有多少专任老师…… 厉害吗? 当然厉害啦! 不过厉害的不是我 ↑↑↑↑ 这全都写得明明白白啦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比上年增加5017所,增长0.98%;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比上年增加539.40万人,增长2.00%;专任教师1672.85万人,比上年增加45.96万人,增长2.83%。 全国共有幼儿园26.67万所,比上年增加1.17万所,增长4.60%。学前教育入园幼儿1863.91万人,比上年减少74.04万人,下降3.82%;在园幼儿4656.42万人,比上年增加56.28万人,增长1.22%。幼儿园教职工453.15万人,比上年增加33.86万人,增长8.08%;专任教师258.14万人,比上年增加14.92万人,增长6.14%。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1.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38万所,招生3469.89万人,在校生1.50亿人,专任教师973.0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2%。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52所,比上年增加45所,增长2.14%;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87万人,比上年增加0.27万人,增长4.78%。 全国共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12.35万人,比上年增加1.27万人,增长11.43%;在校生66.59万人,比上年增加8.71万人,增长15.05%。其中,附设特教班在校生3316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0.50%;随班就读在校生32.91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49.41%;送教上门在校生11.64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17.48%。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43万所,比上年减少298所,下降1.21%;招生1349.76万人,比上年减少32.73万人,下降2.37%;在校学生3934.67万人,比上年减少36.32万人,下降0.9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2所,增长1.22%。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35万所,比上年增加5815所,占全国比重35.36%;招生1779.75万人,比上年增加57.89万人,增长3.36%;各类教育在校生达5378.21万人,比上年增加257.74万人,增长5.03%。 注释: 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个人分类: 教育|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裸学
热度 9 uestc2014xiaoyu 2018-4-20 11:42
看到题目相信很多人会问,什么是裸学? 听说过裸奔、裸官、裸考、裸婚,那啥是裸学呢? 其实,类似! 本学期我在上《数字逻辑》的课,面向对象是大一学生。 由于之前的种种阴差阳错,这门课变成了“拟小班教学”,所以学生控制在30人。 很多同事说,小班教学申请,很难批下来,因为一是学校教务处对老师本身的要求高,申请阶段几乎每节课都会有专家来听,压力很大;第二,研讨课是一定有多位专家来参与,并评价投票的,准备的很好还不见得能通过;第三是非常考究课堂授课效果+互动+启发。我当时也是莫法,只能申请了。那就来吧,反正我觉得自己尽力尽心就好,同时,自己又不笨,总不至于很差吧,实在不行就明年再来一次呗~ 就这样,开始了今年的第一次探索。 其实细数,我今年算得上是第三次上《数字逻辑》了,只是前两次都是英文,第一次真正的中文小班教学《数字逻辑》,所以在备课上还是比较花时间。 我在每次课程前都会把书本、扩展、背景等知识反复揣摩,担心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和逻辑,孩子们听的散而枯燥;尽量与时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计算等内容结合,让大家真切的感受到这门课的美丽,产生自我学习的动力和憧憬。 前面七八节课的时候还好,因为主要是简单的数制、码制、布尔代数、经典组合逻辑等,接受起来,相对简单。在这个讲解的过程,我意识到大一新生的学习模式其实与高中有很强的延展性,比如数学思维中的归纳、演绎、反证、优化、逻辑等。基于此,我每个知识点剖析的时候,回想自己当年高中时的所谓“闪光点”,带着大家进入一种沉浸式思维。哈哈,竟然能取到不错的效果。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会比较high,因为很有成就感,即便经常大汗淋漓,但是确实很舒服,我也能再次感受简单的数学之美。 既然这么顺利,为何会峰回路转,谈到“裸学”呢?? 清明小假前,我们开展了一次随堂的小班研讨课程,整个课程与我的预期就开始有了偏差,因为研讨是需要学生们唱主角,我来总结并延展,但是几乎还是我一个人站台,当然也是我没有提前和大家讲的很清楚,除了“钦点”的昊彤同学“键盘解密”让大家惊艳,其余的互动与深度思考都有很大的问题。 当时,结束的时候,我马上就意识到,这里面的问题,不是大家的智商,不是上课的态度,也不是兴趣,而是思维定势——裸学!!因为很多同学也有很浓的兴趣,课上也会认真听讲,也会偶尔去寻找一些补充资料,但是都不持久,也就几分钟热度。 简单来说,裸学就是不去提前预习和做功课,只等老师来填鸭式讲解;不去主动深度思考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轻易就放过自己,因为考试的时候可能不会考;不在课后极短的时间内复习,放任知识点的快速遗忘,因为考试的时候都可以突击,突击过后很快就清除!每次来上课的时候就是人来了,但是思想没有来;有些好的会带着书,但是没有了做笔记的习惯,高中时候的重视、严谨、笔记统统消失了。这样就造成学习的知识很难形成体系,因为都是散点,不连贯。甚至老师在后面讲解知识点,复习回顾前面讲过的点,大家都是茫然的,因为已经遗忘,或模糊。回不回答,也无大碍,反正老师也记不住谁是谁,反正老师也不会因为谁没有答上来就不让谁过。两不相欠,幸载!真是如此吗? :) 这种惯性思维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基于一个大的潜意识认知:进入大学就不需要像高中那般死板学习,每次“潇洒“去上课,轻松过考试。各种表面现象,加上潜意识认知,就会滋生裸学的问题,慢慢地、一个月、半年、一年,也就形成了这种惯性思维。甚至于进入正常的模式范畴。 其实造成裸学的,不只是孩子们自身的问题,我们老师、我们的教学过程设置也都有关系。 或许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仍然是抱着严谨的学习态度来的,结果发现有些课,老师都是在应付;当学生想要和老师互动的时候,发现老师一堂课下来都是在完成任务,压根就没有与学生互动;当学生想要去延伸的时候,发现老师是“甩手掌柜”……我想这些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在科研+教学+学术+双创,老师也都快成了多面手,都是全才了。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这里我能做的只有倡议: 倡议孩子们,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习的时候学会自我激发兴趣,让自己在快乐中学习和思考,学会深度思考,而不是寄希望于外力; 倡议我们老师同仁们,面对众多的选择和压力时,多一份“师者之心”,少一点世俗与困惑,多给自己的心留点空间,学会取舍,一旦站在讲台,还是要有那份“使命感”; 倡议我们的职能部门,在探索新的教学之路时,回归教学的本质,不要过于追求形式,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过多不必要的压力,大道至简。 真心祝愿我们的教育事业,能开启内涵式发展的新篇章!实现祖国的文化自信之梦!
个人分类: 三尺讲台|28296 次阅读|22 个评论
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运行的基本数据解读(高等教育篇)
热度 5 lgmxxl 2016-7-8 11:00
——以近八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为据 2015 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实施的承前启后之年。在教育部公布的《 2015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突出的变化有三个:一是高校学生规模均数首次破万,由 2014 年的校均 9995 人,上升到 2015 年的 10197 人;二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40.0% ,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所定的 202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标;三是自考数据没有出现在今年的《公报》中。从近八年特别是 2015 年与 2014 年有关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数据比较中,我们可以粗略得到如下反映中国高等教育运行态势的指标。数据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在稳定中持续发展,基本没有质的变化。其主要的特征如下: 第一,提前实现 202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标。 2015 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737.85万人,比上年增加16.45万人,增长2.28%。相比2008年到2014年的增比7.38%、5.24%、3.48%、2.98%、1.08%、1.6%、3.08%,增幅仍在较小幅度内变化。2015年高考录取率达78.33%,有明显上升。2010年到2015年分别为:68.7%、72.3%、75%、76.7%、74.5%、78.33%。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达3647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40.%。提前5年实现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的目标。在十三五期间,由于我国高中在校生人数减少、高校数量增加、招生人数增加等因素的叠加,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近八年中国高考招生数 近八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数 近八年中国高等教育总规模 近八年中国高考录取率 第二,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首破万。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首次破万人,达10197人,较之2014年的9995人,增加了202人。其中,本科学校14444人,本科增加102人; 高职(专科)学校6336人,专科增加 227人。说明虽然遇到招生困难,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仍可以招到学生。但在《公报》中,决定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指标包括生师比、在校生规模、人均设备均值等,没有明显的提升。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36.93万人,比上年增加3.36万人;专任教师157.26万人,比上年增加3.81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73:1,较之2014年17.68:1再次提高。同时,自本年度起首次分别公布生师比。2015年本科院校的生师比17.69:1,专科院校的生师比为17.7:1。生师比是反映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生师比已经连续八年持续走高,中国高校教师的负荷仍然很大。与教师增幅不大相对应,学生数却在持续增加。数据显示中国仍没有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 近八年中国高校生均建筑面积 近八年中国高校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均值 近八年中国高校生师比 第三,高等教育的升格风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2560所(含独立学院275所),比上年增加31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比上年减少3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19所,比上年增加17所;高职(专科)院校1341所,比上年增加14所。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92个,其中,普通高校575个,比去年增加4个。各类升格学校虽然较2014年有所减少,但仍是持续升格。说明中国大学升格风特别是“升本风”、争硕士授予权之风仍未缓解。在民办高等教育方面,2015年有民办高校734所(含独立学院275所),比上年增加6所,民办高校数也在增加。独立学院数较2014年减少8所,说明独立学院“独立”之困难。 近八年中国各类高校增长态势 第四,研究生招生回归理性。 2015 年研究生招生64.51万人,比上年增加2.37万人,其中,博士生招生7.44万人,比2014年增加0.18万人;硕士生招生57.06万人,比2014年增加2.19万人。在学研究生 191.14 万人,比上年增加6.37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 32.67 万人,比2014年增加1.4万人;在学硕士生158.47万人,比2014年增加4.97万人。毕业研究生55.15万人,比上年增加1.57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5.38万人,毕业硕士生49.77万人。对比本科毕业生数,说明在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大态势下,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回归理性。 近八年中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数 近八年中国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数 第五,高中在校生人数仍在减少 。 2015 年普通高中在校生 2374.40 万人,比上年减少 26.07 万人;毕业生 797.65 万人,比上年减少 1.97 万人。 2016 年参与高校人数为 940 万,较之 2015 年的 942 万,减少 2 万人。高中在校生人数的减少,将进一步加剧高校生源的竞争。这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一种倒逼力量。 近八年中国高中毕业生人数 近八年中国高中在校生人数 综合而言, 2015 年中国高等教育的主线仍然是结构调整,内涵发展。主要表现是各类数据小幅提升或减少,但总体上没有质变。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有师生比过高、中专和专科升格学校较多、追求学术性等。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8481 次阅读|5 个评论
阿牛:民办教育“谈钱”或是发展教育事业革新之路
zqb625024295 2015-1-14 14:23
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如期召开,会上通过了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 民办教育 促进法一系列修改的修正案草案。值得一提的是,草案中增加了“明确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条文。有评论认为,这是教育产业的历史性事件,民办学校将迎来大好机遇。 一直以来,民办学校被定位为非营利性机构,《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尽管《 民办教育 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对于“合理”的具体界定,则没有明确说明。也正因如此,有部分抱着捞一水就走人的民办学校办学结余部分不重新投入教育,导致学校越办越差,学生和家长抱怨颇多。 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已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教育人才的开发需求,因此顺应潮流,近10年涌现了大批 民办教育 机构,以新东方、学而思、学大、昂立、安博、龙文和环球雅思等为代表的 民办教育 机构相继在国外上市标志着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正式步入快车道,同时这些机构给教育多元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包括教育形式的转变,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 民办教育 的兴起给中国教育事业注入了一股如清泉般的新鲜力量,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国内各种民办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行内人形容中国教育培训行业近10年的成长为“野蛮成长期”,因为入行门槛低、投入不大、要求不高加上家长及学生对培训行业的消费不理性,造成培训行业超速发展,导致行业内部管理乱象丛生,整个行业从业人员也是良莠不齐、素质不一,很多老板本身对教育事业并不了解,也不重视,他们眼中更多的只是利益。正因为如此,社会对教育培训行业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加上消费者更加理性化和教育部门的监管,越来越多资质差、口碑差、只关注利益不关注教育本身的机构不得不退出行业舞台。 在很多人看来,教育就应该非营利性,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其实未必,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现状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在美国 ,最好的学校都是私立学校,尽管收费昂贵,但人们还是趋之若鹜,当然前提是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受到学生和家长认可。私立学校没有政府的拨款,必须要营利才能保证能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留住优秀的师资,所以没必要一谈到营利就色变,生怕教育染上了铜臭。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 民办教育 的营利性或将被“正名”, 民办教育 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收费了,至于还会不会继续涨学费,我想这是一种市场行为,应该由市场来定价。如果口碑好,可以适当收多一点学费。民办学校想同公办学校竞争,最大的挑战就是教育质量和师资,如果只是一味提高价格而不提高教育质量,只会自取灭亡。
1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成功”了吗
热度 3 lpy19862006 2013-11-26 10:55
今天一位英语老师讲了个故事,感慨良多。自认为从事教育行业,因此感慨良多! 这位老师过去久居海外,一次新年前夕,他问在休士顿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这边上学感觉怎样?他女儿刚转学美国 有半年。小女孩回答:这边的老师从来没骂过人! 他父亲惊呆了,对于女儿而言,无论老师骂谁,对于小孩心理总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所谓坏孩子的过度批评与“改造”,不会使其他孩子产生哪怕是一点良性的反应。 自认为教育事业之大忌是:误人子弟。 一则网络故事,而“我”那位小学同班同学“孔二狗”,学习不良,早早辍学,窑厂搬砖,而后腰缠万贯。这位社会的成功者,恰恰是学生中失败者,被老师无情的打击,改造,后彻底退学。有多少“改造”是否真为了学生?有多少“改造”是合理的?又有多少“改造”是“误人子弟”的?这里要问教育的成功案例又有多少呢?被培养出来的“四有新人”到底有多少呢?那位被苦苦逼着退房的可怜的南航博士后算吗?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为数不多的尖子生,能拿到引以为傲的分数?还是为了那些天方夜谭的“三圈环流”与“地带性规律”的屠龙之技?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哪?各位老师是不是应该多为那些处于教育“黑洞”里孔二狗们做点什么?他们的权利又在哪里? 中国的教育像某些专家说的真的很“成功”吗? 没有问题或者是最大的问题。或者,有些问题是靠教育改变不了的。 教育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2931 次阅读|3 个评论
解读和存疑“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热度 7 mdzhao 2013-8-19 15:08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了,不过科网好像都被自然科学基金放榜的信息吸引了,没有什么人关注这个与教育相关的信息。当然,公报的数据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且是滞后的数据,该数据是否准确也可以存疑,但相关数据的几个点其实还是应该关注的。(见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8/17/c_125187624.htm ) 我关注的几个数据是: 1.小学、初中、高中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都是下降的,唯大学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是上升的。其中有一个数据看不懂:小学毕业人数1641.56万人,初中招生人数1570.77万人,其中有70多万的差,是否该理解为其实有70多万人小学毕业后没有升入初中?但“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1%”不知道该如何理解? 2.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减少了6.17万人,毕业人数增加3.76万人,招得少,走得多,按理在校人数应该下降,但数据是在校生比上年增加12.35万人,这些增加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3.相比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专、职高、技校)的招生人数减少59.73万人,有更大缩水,其中普通中专比上年减少22.21万人;职业高中比上年减少32.52万人;技工学校比上年减少32.52万人,而这三者相加的减少人数比总减少人数多了27万多(怀疑这个数据有误)。 4.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8.83万人,比上年增加7.33万人,毕业生624.73万人,比上年增加16.58万人。研究生招生58.97万人,比上年增加2.95万人,毕业研究生48.65万人,比上年增加5.65万人。在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都学校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唯普通高等学校比上年增加33所。 值得关注的几个点: 1.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的减少,可见适龄儿童人口减少 2.从中学阶段直接进入职场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都挤到了高校,所以大学生、研究生找工作越来越难 3. 高校还在扩张,终将面临招不到人的困境,而低学历的普通工人更难招到人,最后只有让大学生去做这些工作,造成人才浪费 3.同一个公报本身便出现了数据不合数据打架的事情,可见统计工作做得有多糟糕
个人分类: 其他|4289 次阅读|14 个评论
教育部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毛宁波 2013-8-17 10:52
教育部8月16日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义务教育均衡化程度有所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略有减少,普及水平稳步提高;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增长,重点正转向优化结构与提高质量。以下是公报全文: 201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落实,教育系统奋发进取,我国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全国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教育公平进一步推进,入学机会继续扩大,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规模保持较大幅度增长,毛入园率继续上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均衡化程度有所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略有减少,普及水平稳步提高;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增长,重点正转向优化结构与提高质量。 学前教育   全国共有幼儿园18.13万所,比上年增加1.45万所,在园幼儿(包括附设班)3685.76万人,比上年增加261.32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67.75万人,比上年增加18.15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4.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义务教 育   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8.2万所,比上年减少1.36万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招生3285.43万人;在校生14458.96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1.8%;专任教师908.98万人。    1.小学   全国共有小学22.86万所,比上年减少1.27万所;招生1714.66万人,比上年减少22.13万人;在校生9695.90万人,比上年减少230.47万人;毕业生1641.56万人,比上年减少21.2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5%;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84%和99.86%,女童高于男童0.02个百分点。   小学教职工553.85万人,比上年减少4.64万人;专任教师558.55万人,比上年减少1.94万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81%,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小学生师比17.36:1,与上年的17.71:1有所改善。   普通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9061.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48.8万平方米。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47.29%,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8.17%,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4.7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6.2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50.7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2.初中   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32万所(其中职业初中49所),比上年减少901所。招生1570.77万人,比上年减少63.96万人;在校生4763.06万人,比上年减少303.74万人;毕业生1660.78万人,比上年减少75.90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1%,比上年提升2.0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4%,与上年基本持平。   初中教职工393.91万人,比上年减少0.51万人;专任教师350.44万人,比上年减少2.02万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12%,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生师比13.59:1,比上年的14.38:1有所降低。   初中校舍建筑面积47582.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35.8万平方米。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67.4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9.08%,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4.56%,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5.79%,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75.0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    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93.8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35.54万人,在初中就读358.33万人。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271.0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517.88万人,在初中就读753.19万人。 特殊教育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比上年增加86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全国共招收特殊教育学生6.57万人,比上年增加1613人;在校生37.88万人,比上年减少2.00 万人。其中,视力残疾学生4.09万人,听力残疾学生10.11万人,智力残疾学生18.67万人,其他残疾学生5.01万人。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3.50万人,在校生19.98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3.30%和52.74%。特殊教育毕业生4.86万人,比上年增加0.44万人。 高中阶段教育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6868所,比上年减少770所;招生1598.74万人,比上年减少65.90万人;在校学生4595.28万人,比上年减少91.3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1.普通高中   全国普通高中13509所,比上年减少179所;招生844.61万人,比上年减少6.17万人,降低0.73%;在校生2467.17万人,比上年增加12.35万人,增长0.50%;毕业生791.50万人,比上年增加3.76万人,增长0.48%。 普通高中教职工246.26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专任教师159.50万人,比上年增加3.82万人,生师比15.47:1,比上年的15.77:1有所改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6.44%,比上年提高0.71个百分点。   普通高中共有校舍建筑面积42246.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19.36万平方米。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83.01%,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83.3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80.6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81.8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85.81%,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80.2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2.成人高中   全国成人高中696所,比上年减少161所;在校生14.42万人,比上年增加12.03万人;毕业生11.63万人,比上年减少10.57万人。成人高中教职工0.73万人,比上年增加201人;专任教师0.58万人,比上年增加20人。    3.中等职业教育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2663所,比上年减少430所。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681所,比上年减少72所;职业高中4517所,比上年减少285所;技工学校2901所,比上年减少23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564所,比上年减少50所。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54.13万人,比上年减少59.73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7.17%。其中,普通中专招生277.36万人,比上年减少22.21万人;职业高中招生213.90万人,比上年减少32.52万人;技工学校招生213.90万人,比上年减少32.52万人;成人中专招生105.81万人,比上年增加1.85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113.69万人,比上年减少91.64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6.00%。其中,普通中专在校生812.56万人,比上年减少42.65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623.05万人,比上年减少57.93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423.81万人,比上年减少6.62万人;成人中专在校生254.27万人,比上年增加15.55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674.89万人,比上年增加14.55万人。其中,普通中专毕业生265.31万人,比上年减少4.92万人;职业高中毕业生217.44万人,比上年减少3610人;技工学校毕业生120.51万人,比上年增加1.29万人;成人中专毕业生71.63万人,比上年增加18.54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118.94万人,比上年减少2.18万人。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43.06万人,比上年减少4394人;职业高中教职工39.43万人,比上年减少1.24万人;技工学校教职工26.81万人,比上年减少0.20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7.75万人,比上年减少0.38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8.10万人,比上年减少976人,生师比24.19:1,比上年的25.01:1有所改善。其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30.56万人,比上年增加1700人;职业高中专任教师31.17万人,比上年减少3729人;技工学校专任教师19.69万人,比上年增加0.43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5.42万人,比上年减少985人。 高等教育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90所,比上年增加28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42所(含独立学院303所),比上年增加33所;成人高等学校348所,比上年减少5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45所,比上年增加16所;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比上年增加17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811个,其中高等学校534个,科研机构277个。   研究生招生58.97万人,比上年增加2.95万人,增长5.27%,其中,博士生招生6.84万人,硕士生招生52.13万人。在学研究生171.98万人,比上年增加7.40万人,增长4.50%,其中,在学博士生28.38万人,在学硕士生143.60万人。毕业研究生48.65万人,比上年增加5.65万人,增长13.13%,其中,毕业博士生5.17万人,毕业硕士生43.47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8.83万人,比上年增加7.33万人,增长1.08%;在校生2391.32万人,比上年增加82.81万人,增长3.59%;毕业生624.73万人,比上年增加16.58万人,增长2.73%。   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43.96万人,比上年增加25.44万人;在校生583.11万人,比上年增加35.62万人;毕业生195.44万人,比上年增加4.77万人。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853.90 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73.12万人;非学历教育报考 871.1 万人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9675人,其中,本科学校13999人,高职(专科)学校5858人。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25.44万人,比上年增加4.96万人;专任教师144.03万人,比上年增加4.7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52: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6.56万人,比上年减少0.34万人;专任教师3.94万人,比上年减少0.15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81060.42万平方米(含非产权独立使用),比上年增加2984.2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35.37亿元(含非产权独立使用),比上年增加380.68亿元。 成人培训与扫盲教育   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394.84万人次,当年已结业778.53万人次;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4969.81万人次,当年已结业5537.04万人次。   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2.38万所,比上年减少0.58万所;教职工50.66万人;专任教师28.22万人。   全国有成人小学2.7万所,在校生164.3万人,教职工5.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0万人;成人初中1578所,在校生63.1万人,教职工0.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0.8万人。   全国共扫除文盲58.57万人,比上年减少23.24万人;另有68.90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比上年减少5.98万人。扫盲教育教职工3.83万人,比上年减少1.13万人;专任教师1.78万人,比上年减少0.54万人。 民办教育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3.99万所,比上年增加0.91万所;招生1454.03万人,比上年增加53.16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3911.02万人,比上年增加197.12万人。其中:   民办幼儿园12.46万所,比上年增加9234所;入园儿童865.62万人,比上年增加52.23万人;在园儿童1852.74万人,比上年增加158.54万人。   民办普通小学5213所,比上年减少27所;招生104.44万人,比上年增加3.61万人;在校生597.85 万人,比上年增加30.03万人。   民办普通初中4333所,比上年增加51所;招生157.81万人,比上年增加4.16万人;在校生451.41万人,比上年增加8.85万人。   民办普通高中2371所,比上年减少23所;招生82.13万人,比上年减少1.41万人;在校生234.96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649所,比上年减少207所;招生83.75万人。比上年减少11.99万人;在校生240.88万人,比上年减少28.37万人。另有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34.82万人。   民办高校707所(含独立学院303所),比上年增加9所;招生160.28万人,比上年增加6.55万人;在校生533.18万人,比上年增加28.11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在校生155人,本科在校生341.23万人,专科在校生191.94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22.04万人。民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23所,各类注册学生82.82万人。   另外,还有其他民办培训机构20155所,860.64万人次接受了培训。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308/155798.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八届全国医学信息教育学术研讨会 7月30日-8月2日 日照市
xupeiyang 2013-6-25 09:17
第八届全国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由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教育学组、济宁医学院承办的“第八届全国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定于 2013年7月30日至8月2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省日照市召开 。 会议主题为:提高医学信息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信息人才 。本次会议已列入2013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会议旨在加强同行专家的学术交流,促进和深化医学信息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全面提高医学信息专业教学水平,推动医学信息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医药卫生行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人才。会议将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到会做大会主题报告,并进行学术交流,评选优秀论文。 请与会代表接此通知后填好回执(详见附件),并于 6月30日前 以电子邮件或信函方式寄给我们。 欢迎到美丽的海滨城市---日照相聚与交流! 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教育学组 济宁医学院 2013年6月24日 第八届全国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zip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2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成功人士考MBA
PhDchina 2013-1-11 13:36
  近些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很多公司也需要大量的有着更高能力的高管人群,所有很多人面临着提高能力的问题,MBA学位也是很多大公司比较看重的,几年前中国的学员想要获得MBA学位就必须要出国留学,费用也特别高,但是随着现在中国教育失业的发展,中国的MBA教育也逐渐完善,学员可以不必出国就可以获得MBA学位,此事也为众多学员节省了很多经费。   在中国学习MBA会有哪些发展?   MBA是中国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教育事业,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MBA教育抱着很大的希望,在中央电视台CCTV2一个节目中,一个MBA代表的发言,我想大家看了也会有很深的体会,中国的MBA在国内的需求还是很大的,MBA学员在中国的发展空间也很大。   湖南大学MBA学员在毕业演讲上讲到:回首中国的MBA教育,今天作为已经毕业的MBA学员,我深深地为MBA教育叫好,他是用一种互动的教育方式,提供我们学员的互动沟通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更多培养的是我们的情商,而不是智商,因此MBA的教学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化的的思考方式。非常感谢MBA教育带给我们的收获。   MBA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位MBA学员将学习感受通俗地概括为“学点词儿,认点人儿,养点神儿”。学点词儿接受系统的工商管理教育,能让学员可以更好地与单位高层沟通;认点人儿同学、老师,都是资源;养点神儿进入学习环境,养精蓄锐。   当然,这仅仅是一部分。很多学员反馈,上MBA让他们视野不一样了具体说来就是跳出了自己工作的小圈子,更能着眼全局。师大MBA学员张蕊是西门子公司的人力资源顾问,她说:“以前对于领导层的一些决定并不能完全认可,现在看待问题的角度、方法不一样了,更能领会高层的意图,执行得也更好了。”   而在课堂学习之外,同学之间的分享和互动,给MBA学员带来的收益绝不逊色于课程本身。天津工业大学MBA学员李澎、赵宜春组织“职业智慧论坛”,每周一个主题,让不同领域的同学敞开交流,“启发性的东西层出不穷”。师大MBA学生梁菽玲创办的西点店,从可行性分析一直到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都是通过同学讨论做出的,现在,这家店已经经营得非常好了。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分享例子。   “案例教学、走进不同企业,学到了鲜活的管理知识。”“感觉自己的情商有提高。以前经常对员工发火,现在懂得用管理思维换位思考了。” “学校邀请一位法国博士讲座,让我对西方人的沟通方式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管理、情商、沟通……各种能力的提高,是MBA学员的普遍感受。在记者调查时,这些已经在单位里有不错职位、薪资待遇比较可观的MBA学员普遍认为,上 MBA ,还是物有所值的。   与学生们的感受相呼应的是,MBA的着眼点也是能力的教育。天津大学专业学位与高级管理培训学院院长牛占文认为,与学术研究生培养研究型人才不同,MBA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亦即培养企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乃至管理精英,MBA既需要掌握系统的知识,又需具备相应成为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各种能力。
1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研究教育事业难有突破
热度 1 jlugang 2012-11-14 18:07
jlugang 评论了 张海霞 的博文 和程代展老师:过分务实和名利化的环境让我们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 1小时前 jlugang 评论了 孙学军 的博文 科学其实并不神圣 1小时前 jlugang 评论了 boxcar 的博文 导师vs.研究生——“叶公好龙”新说 半小时前 jlugang 评论了 xqhuang 的博文 程代展先生,您错了! 半小时前 jlugang 评论了 pukin 的博文 优秀博士生做中学老师很好啊 半小时前 jlugang 评论了 yuhailiang 的博文 成绩优异的研究生都适合做那些工作? 半小时前 jlugang 评论了 cauxiaoxiao 的博文 张海霞、程代展老师博文启示:关于老师们博文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17分钟前 jlugang 评论了 daizhancheng 的博文 昨夜无眠 New 2分钟前 深哉,痛哉。中国的教育毁于制度,毁于传统价值观念,也毁于中国的考试式的认可。千军万马独木桥后虽名噪一时,最后不过伤仲永。看看历年念的高考状元有几人能在在科研界立足,有几人能能在国内成一翻大事业。高等学府教育出来的学历越高应该科研以及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的责任越大。但是往往相反。急功近利,钱图一片。是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在变化还是社会价值导向体系有问题?行行出状元没有必要在科研书上吊死,到底对不对?国家教育制度的级级限制,虚无化,不合理,空泛化,大众化,官僚化,行政化能不能教育处创新人才?在功利的社会跟着功利走的导师能不恩能够培养出好的人才?科研管理制度体系的政治化,关系化,阶层化能不能给科研创新以激励、。中国的科研在无限的压迫先能不能有创新,人才在无数的限制下能不恩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挥天性? 钱老之问被教育界领导当饭吃了,在为科研教育忧心忡忡的人人心里忐忑不安,在功利者心中没有概念,在政界眼里只不过狗拿耗子,在网络上成为众人口执笔法的论据,在实际中又如轻烟早已散尽。 作者这种观点对不对,负不负责任。暂且且不谈。作为科研教学工作者,如不为此无眠和忧心的话至少说明没有社会责任,没有大局科研意识,没有人才培养的理念,为人师有害,传道业不坚。科研教学是长远的小儿氨不是为了一时之幸福而是为了一世之幸福。有什么样的选择导师管不全有管不着,但是导师最起码有指导的责任,有为科学界培养发现人才的使命,为什么有好的开始没有好的借宿是社会的责任,但是导师也有责任。最后结果不好还是说明没有导好。最后安于现状碌碌无为,这不应该是作为安慰自己的药剂,也不应该宣传当代奴性化不明智的教育理念。 人才不会学,导师不会导,制度不合理,评价不标准,社会太功利。怎么会有优秀人才,又怎么会有科学领域的创新。钱老之吻不是文给某个人的,试问给各界的,各个人从事个行业工作人员的,社会文化的,制度的,历史的,未来的。 这到底是安慰,还是对教育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听之任之,还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为优秀人才的不屑一顾,还是多见不怪在制度面前的无能为力,还是对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失望透顶,还是对国内研究的冷漠单薄? 这就是大多数中国科研教育工作者的思维费方式教育理念,科研方式研究路径。把自己的不行和无能为力用现实的短暂美还也梅花装饰,大众化又大众化那里能有突破和发展,只有安于现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为一时。还是那句话学问越大责任越重,高等学府就应该培养出能顶天立地的雄才,否则就是教育的失败,导师的失职,制度不合理,社会的价值有问题。 就是在科研教育界这种唯唯诺诺的原地踏步,没有远见的鼠目寸光,不愿意为人先,不愿意出其不意,也不愿意做别人没有做的,害的整个中国科研教育逐渐沦为世界的殖民地,没有自己的东西,没有根了,没有目标,得过且过,碌碌无为。 多数教育科研工作者的那个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开一天铺子做一天吆喝。 危险吗,中国教育和中国国科研? 在制度下没有人愿意为科研献身,在爱国情怀中每个人都一颗报国的热心。在师傅、师父的师傅、师傅的师傅的师傅等等管理下出头很难。要想改变现状需要改变制度,改进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改变科研管理体制。创新不是单指制度,人才也不是指之能适应不说不者,人才要有理念,要有远见,要有大局,有责任心,有能耐寂寞的意志。其实主人公算不上人才,只是一个需要养家糊口的普通人而已,这个普通人之不过被逼着多读了几年书而已。根扫马路的,捡垃圾的,公务员,服务生,农民工......没有区别。
个人分类: 社会现象|273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大家推荐本好的固体物理书
chnfirst 2012-10-17 14:48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6486027 学习固体物理需要看哪本教材比较好 第一选择: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固体物理学》是目前国内固体物理最经典教材,本科阶段的学习应该已经足够;黄昆先生的名著。 第二选择:方俊鑫、陆栋、蒋平等复旦派的《固体物理学》。他们的书继承自谢希德先生。 想当年,北大、复旦、南大、厦大和吉大5校联合开办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黄昆和谢希德分别担任正副主任,主持开创了我国的半导体物理教育事业。1958年,他们还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半导体科学的论著《半导体物理》。上面推荐的两种书第一种是88年的,后来没有新版,后者则陆续有新版,内容上后者可能更新点,但对于本科学习的基本知识则是差不多的。另外,因为上述两种书是以理论见长,如果你是准备考研或想做点习题,则推荐 第三种选择:王矜奉《固体物理教程》。你看了前两种书可能体系是了解了,但叫你做道题目,可能会无从下手,而王矜奉这本书则比较注重这些,里面的题名很多很好,此外他还编有《固体物理概念题和习题指导》。 外国的就不介绍了,因为除非你看原版,否则收获可能不如国内的书。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922434/ 大家推荐本好的固体物理书 2010-04-21 12:42:22 来自: realshen (沧桑为饮,年华果腹) 目前在学固体物理,用的教材里面错误太多,而且说的很含糊,内容基本上是仿的黄昆那本。黄昆的书新的没找到,老的里面也有点看的不是很懂。大家给推荐本比较好一点的,思路清晰一点的,逻辑上自洽一些的书 喜欢 2010-04-21 15:02:52 留空 (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 黄昆那本已经挺不错了,新的那本内容老一些不过讲得很清楚。Kittel那本固体也还可以,可以参考一下。固体本来就是很杂的一科,肯定不会像量子的基本原理那么简单清晰。 回应 删除 2010-04-21 15:06:55 Cyborg.z (少言多行) 黄昆那本比较经典。 个人觉得最浅显入门的是哈工大出的一本蓝皮的《固体物理》。 回应 删除 2010-04-21 17:33:40 銷] 一大堆經典+半經典模型揉在一起,還指望自洽麼…… 回应 删除 2010-04-21 18:55:49 其实这恰恰是其美妙之处,More is different! 回应 删除 2010-04-21 21:57:37 牡荆 (牡荆作树,不为蔓生。) 固体只看过我们学校某人写的一本……很薄的……我们老师讲的时候自己加了好多东西,这样配合这本很薄的课本下来,还成…… 回应 删除 2010-04-22 12:23:14 Logogogo (Pig has Dreams) 最好是自己看,然后找人讨论…… kittel的太乱了,看晕了…… 回应 删除 2010-04-22 12:34:17 莫为优 (两耳不闻光华事 一心只饮豆瓣水) 推荐Ashcroft的Solid State Physics 回应 删除 2010-04-22 12:49:46 ashcroft的这本还行,但是看了以后会让你有种固体物理很简单的错觉…… 回应 删除 2010-04-22 13:35:20 Kittel有一本薄薄的小書,叫固體量子理論還是啥的忘了,據說不錯,沒看過。 回应 删除 2010-04-22 13:45:41 大庆庆 期末要考固体物理的飘过。。。求补课。。。 回应 删除 2010-04-23 08:15:32 realshen (沧桑为饮,年华果腹) 恩 谢谢大家了 回应 删除 2010-04-24 01:06:50 留空 (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 其实Kittel除了结构有点乱,还是不错的 回应 删除 2010-04-24 21:42:37 我在看黄昆78年出版的那本,虽然老,但很清晰 回应 删除 2010-04-25 01:21:40 NuclearOrange (核橙) 就知道黄昆的不错 回应 删除 2010-04-26 12:24:57 shui Ashcroft的那本儿讲的很诚恳,有一说一;不像很多的书模棱两可,只顾着严谨,全然不顾初学者的感受! 个人很喜欢那本儿书,按固体物理的发展思路写下来,很清晰。 回应 删除 2010-04-26 12:28:26 海德威 我们一般都用基泰尔那本。思路很清晰。科学出版社近年有再版。 回应 删除 2012-06-22 18:48:59 Id森 (如今只有我还傻呵呵的笑着) 我真心想去见黄昆 回应 删除 2012-06-22 20:22:19 cmp0xff 不小心 (添加签名档) 我这学期学黄昆……感觉非常差……也许是我的物理感觉跟他们很不一样……或者我学得非常挫……总之我非常不喜欢黄昆的书…… 回应 删除 2012-06-22 22:31:35 dmnphy AshcroftMermin确实是远好于黄昆和Kittel 回应 删除 2012-06-23 10:08:22 twilight (passion and patient) 北大阎守胜的固体物理基础,事实上是中文版的Ashcroft,配合黄昆的书很不错 回应 删除 2012-06-23 12:44:51 aureole 这学期固体物理刚学完了再看那些教材,真心觉得初学者还是看Ashcroft和阎守胜的书比较合适。黄昆的书有些概念都没讲清楚,顺序也不太好,kittel各部分深浅不一。工科的固体物理没看过,不过根据以往学物理课程的经验,工科的书一般都讲得比较浅显易懂,不像理科的书很多写得不知深浅。 回应 删除 2012-06-25 15:29:46 布衣不绕 (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我们老师揉着黄昆、阎守胜、kittle讲的。。。 回应 删除 2012-06-27 12:23:20 万里云 (见贤思齐) 估计黄昆写书的时候,刚开始没进入状态,写到后面渐入佳境
个人分类: 理论|0 个评论
中国教育应从妈妈抓起!
热度 9 zlhua 2012-9-29 23:01
看到这个题目,你肯定会奇怪,为什么中国教育应从妈妈抓起,而不是从娃娃抓起,或者从老师抓起... 13年前,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事件发生后,当时的我刚好大三,作为一名大学生,为了表示自己的悲愤,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学校组织的游行,我现在都还记得我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边走边大声疾呼着"振兴中国"的口号... 但是游行完后,我突然陷入一个困境...因为我突然发现,真正在我们国家安全遭受到外来侵袭的时候,我却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好了,我想了很久,到底我可以为我的祖国做些什么呢?最后答案很明确,我之前最害怕做的事情是我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作为师范生,理应义不容辞地投入中国的教育事业... 此外,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在成年后所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境都来源于他(她)在幼年(0~7岁)所经历的心理障碍,这些障碍无一例外地来源于他(她)身边最亲近的人群,特别是孩子的父母,其中,0~3岁阶段则最多来源于母亲,因此,要振兴中国,首先要抓教育,而中国教育就应该从妈妈抓起!,因为只有身心健康,自信快乐,能悦纳自己和变化的妈妈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最好的玩伴,医生和老师...所以开办中国妈妈学堂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强国利民的大事业,值得贡献青春,终身追求!!!
个人分类: 自省自立|2205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tangminqian 2012-9-27 14:10
河南省教育厅网站 首页 信息公开 政策法规 文件通知 文章 http://www.haedu.gov.cn/2012/09/21/1348210620812.html 关于印发《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通知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及发展改革委,各高等学校,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教育厅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四日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2 年 9 月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总体思路 . 1 (一)发展基础 . 1 (二)指导思想 . 4 (三)主要目标 . 4 (四)发展思路 . 6 二、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 8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 8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10 (三)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 12 (四)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 12 (五)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 13 (六)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 14 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14 (一)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14 ( 二)畅通和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 . 15 (三)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 16 (四)建立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 . 17 (五)强化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相互衔接 . 17 (六)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 . 18 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 18 (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 18 (二)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 . 19 (三)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 20 (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 20 ( 五)积极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1 (六)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 21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 22 五、深化教 育体制改革 . 22 (一)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 22 (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24 (三)积极推动办学体制改革 . 25 (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 27 (五)扩大教育开放 . 28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 29 (一)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 . 29 (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 31 (三)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 33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 34 (五)健全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 34 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36 (一)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 36 (二)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 37 (三)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 37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 38 (五)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 . 38 (六)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 39 八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 39 (一)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 39 (二)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 . 41 (三)以教育科学研究 提升教育科学化 . 41 九、增强教育保障能力 . 42 (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 42 (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 43 (三)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44 (四)提高教育运行能力和保障水平 . 44 十、强力推进依法治教 . 45 (一)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体系 . 45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 45 (三)坚持依法治校 . 46 (四)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 46 十一、组织实施 . 47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 总体思路 (一)发展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重要历史时期。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 ,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坚持“四个重在” ( 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 ),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 , 立足省情 , 抢抓机遇 , 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 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十一五”时期也是我省教育事业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出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全省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末,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达到 2768.58 万人,较“十五”末净增 215.5 万人,增长 7.78% 。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8.7 年,提高 0.3 年。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完成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得到确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 99.94% 、 99.62% ,分别提高 0.29 和 1.41 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学前三年入学率由 45% 提高到 52.8%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89.1% ,提高 40.78 个百分点。职业教育不断壮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 189.31 万人,较“十五”末增长 51.5% 。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职教改革实验区建设初见成效。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规模逐步扩大,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更加合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较快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到 107 所,较“十五”末增加 24 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 232.35 万人,增加 86.82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3.7% ,增加 6.64 个百分点。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发展到 8466 所,较“十五”末增加 4169 所,增长 97.02% ;在校生总数 318.43 万人,增加 177.88 万人,增长 126.55%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连年实现“双高”目标。中外合作办学进展顺利,教育国际交流不断扩大。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育惠民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教育公平得以较好体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教育系统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育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确立,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和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加强。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教育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不断加强,语言文字、技术装备、电化教育、教育科研和教研、教育宣传及妇女、老干部工作扎实推进,校园安全工作和维护稳定工作切实加强。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实现中原崛起 河南振兴 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面对国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我省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三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各级各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教育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工作大局,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强化服务,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三)主要目标 到 2015 年,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学习型社会初步形成,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创新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各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67% ,农村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 90% 左右。城镇和发达地区农村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4%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达到 50% 以上。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0% ,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 36.5% 。普通高等教育录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稳定,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得到保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办好每一所学校,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得以完善。受教育者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得到特别关注,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以开放多元、高标准、高质量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社区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衔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遍布城乡。广大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人数大幅提升。城镇劳动力就业再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员,都能及时得到实际、实用、实效的教育和培训。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主要目标 2010 年 2012 年 2015 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196.7 292 319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78.3 83 92 学前二年毛入园率(%) 64.7 69 79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52.8 58 67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1540 1500 1550 巩固率(%) 89.5 92 94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381.5 384 395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 189.3 190 210 毛入学率(%) 89.1 90 9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232.4 272 300 在校生(万人) 148.6 165 185 其中:研究生(万人) 2.9 3.2 3.6 毛入学率(%) 23.7 27 36.5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300 1700 2300 (四)发展思路 坚持优先发展。切实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各级政府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制度规范。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统筹教育资源配置,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各级教育有效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尊重教育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改革创新。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不断增强教育活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促进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结合省情,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积极 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 努力实现学前教育求普及、义务教育促均衡、职业教育抓提升、高等教育上水平、特殊教育有保障、继续教育成体系。加大对边远、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提升服务能力。主动融入建设中原经济区大局,切实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提升教育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把学前教育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和建设,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支持城乡居民社区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建立完善市县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省级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奖补机制,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完善落实学前教育条件装备等基本办园标准和收费管理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实施学前教育扩容工程,有效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基本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要求,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形成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重点支持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和其他富余校舍公共资源改建幼儿园,依托当地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现有富余校舍资源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巡回支教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和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3 万人口以上的乡镇至少举办 2 所、 3 万人口以下的乡镇至少举办 1 所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实行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或建分园,投入以省辖市、县(市区)为主实施。 积极发展城市学前教育。大力扶持企事业单位及街道幼儿园发展,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城镇新区、开发区和大规模旧城改造,同步建设好配套幼儿园。着力提高城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服务水平。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支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坚决纠正和防止“小学化”,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管和教育教学的指导。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要求,巩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全省大多数县(市、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努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加快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工作力度,逐步统一城乡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标准,率先实现县域内城乡统筹。鼓励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等区域性改革实验。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 量、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原则,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学区之间实 行师资互派、统一教学、资源共享。 在资源配置方面向农村中小学倾斜,落实城乡教师同岗同酬,逐步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解决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偏紧的问题 。探索建立新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合理设置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必须有农村学校工作或支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实行县域内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建设教师居住小区。通过城乡教育一体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与建设部门研究制定城乡学校布局与建设指导意见,编制学校建设和发展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扩容改造工程。重点支持革命老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寄宿设施不足、教学实验设备、图书不足等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加强学校体音美基本设施建设。到 2015 年 底,使全省多数学校按省定标准基本配齐实验教学仪器、图书、体音美器材及班级多媒体设备 。 鼓励开展义务教育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确保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动制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保障能力。进一步发挥农村中 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用,共享优质资源,努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建立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机制。推动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 设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和督导检查制度。定期发布各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报告和督导报告。 (三)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化解普通高中债务。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方案。严格执行教学质量及学业水平标准,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完善评价考核机制,鼓励普通高中向特色化、内涵化、多样化发展。实施普通高中改造工程。 (四) 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基本实现省辖市和县(市)都有一所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职务(职称)评聘、优秀教师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大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接受残疾人入学。制定配套鼓励政策,开展多种形式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实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五)推进继续教育体系 建设 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满足学习者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和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为核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学校后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积极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职后贯通,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 加强公共平台和网络建设,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联合高等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双向开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建设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和学习服务。 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机构。发展社会化职业培训机构,筹建开放大学,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大力建设社区教育中心,办好老年教育机构,形成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 保障继续教育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继续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促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通过监督评估、表彰奖励、舆论宣传等重点推动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建设。 (六)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扩大资助覆盖面,加大资助力度,建立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各地结合实践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逐步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落实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研究生助学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捐助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提高资助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 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营养水平,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三、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院校办学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和劳动力市场的紧密结合。切实做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 整合各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资金。坚持“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出其力、各计其功、集约利用、提高效能”的原则,统筹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资金,盘活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益,形成举办职业教育的合力。推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创新 , 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支持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吸收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合作办学。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职教集团股份制改造,打造紧密型职教集团。开展行业型职教集团股份制改革试点,推进职教集团校企融合、引厂进校和向紧密型法人实体转变,调动企业参与职教集团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办学。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重点学校集中,支持办学水平高、效益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兼并、重组薄弱职业学校,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做大做强。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化办学,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培训)”,鼓励企业员工到相关职业学校对口接受技能培训,鼓励职业学校在企业设立对口实习基地。引导支持行业企业捐资或捐赠教学仪器设备用于职业教育发展。 ( 二)畅通和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需要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按照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不同需求,探索五年制、三三制、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职业教育模式,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探索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和专业硕士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法。高等职业学校可以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完善职业教育的学历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能力等级制度。建立重视技能水平和工作绩效的职业教育考试升学制度,建立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开放灵活的职业院校招生入学制度,采用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的灵活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搭建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的“立交桥”,畅通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途径和渠道,基本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终身学习理念、学校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行动计划。按照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开展达标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水平。探索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机制。 加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实现职业学校聚集发展、集约发展,实现园区内职业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造职业教育的旗舰品牌。 实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每个省辖市要重点办好 2 — 3 所、每个县要重点办好 1 — 3 所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 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建设一批能够资源共享,信息化功能完备,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鼓励职业学校引导名企进校,共建实训基地,为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重点建设示范性省级公共实训中心。 (四) 建立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 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 (五)强化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相互衔接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和规模的引导作用,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衔接,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在职业准入、专业设置、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促进职业学校的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推动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各类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都能带技能转移、带技能进城,使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进程相衔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提升生产力水平方面的关键作用,大力加强下岗失业、转岗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扩大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相衔接。 (六)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 探索同一层次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课程互设、学分互认机制,鼓励高等学校技能类专业招收职业教育毕业生。鼓励职业院校开放实训基地、课程等职业教育资源,为各类非职业学校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发展综合高中、社区性高等职业学校。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 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布局结构, 逐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其他省辖市合理布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层次结 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 扩大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专业,加快发展与我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注重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减少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 (二) 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 推进高等学校有特色、高水平发展。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探索建立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为高等学校创造开放、公平、有序竞争的发展环境。引导不同院校依据办学传统、特色优势、资源条件,合理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加大对河南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等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与国家有关部(局)共建力度,提高共建水平。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进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提升其他高校整体水平。继续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建设水平。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统一规划,整合资源 ,加强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学科、专业进入国内先进行列。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改革管理模式,积极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全面支撑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 (三)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实行分类评估,对 2000 年以来未参加过评估的新建本科高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实行审核评估,对具有三届毕业生的高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实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创新组织模式,加大重大项目培育力度,建设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团队,推动产学研用密切结合,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的跃升。支持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和我省行业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推广一批成熟度高、辐射范围大、带动效益明显的高技术成果项目,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显示度。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体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建设,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支持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大力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机制,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五)积极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加快博士、硕士授权单位和授权学科点建设,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增强培养能力。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实现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逐步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均衡发展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鼓励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位与研究生质量监管体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六)加强创新服务 体系建设 按照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要求,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大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介入度和贡献率;抓住国家实施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重大计划的机遇,以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为契机,深度融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体制机 制改革和政策项目引导 ,积极提升高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发展计划”。鼓励高校同行业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的高校创新联盟新模式,促进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探索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健全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将中原优秀文化与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融合到教学和学术创新活动中,建设高等学校文化创新平台,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参与文化强省建设。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鼓励高等学校开展战略决策咨询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基地,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与运作机制的研究,健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和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机构和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创建一批示范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和创业实践基地。 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的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推进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坚持学思结合,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严格规范教材审查和选用,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支持优质课程和学习模块的研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开放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 支持学校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大中学生暑期见习制度。 注重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 支持学校、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试验。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的投入。 改革教学与学习评价方式。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形成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多元化学校评价新机制。 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积 极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衔接的途径和办法,构建各种学习有效沟通衔接的终身学习体系。推动实现学历资格和职业技能资格的相互贯通。完善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扩大开放教育规模,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考试在公正选拔人才、保证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积极审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突出对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完善考试的组织与管理办法,完善政府在招生过程中的信息公开、综合服务、安全保障与依法监督职能,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规范化、法治化。保证招生录取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坚持把推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中等学校招生方式。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各级教育部门、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教研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统计、公布各省辖市、县(市、区)及所属高中学校的升学人数、升学率等信息,不得用升学考试成绩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以升学考试成绩为标准奖惩校长、教师。禁止公办学校举办复读班。 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健全完善考试组织、考生报名和学校录取办法,逐步建立高校自主招生、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鼓励学校实行以学科门类为主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增加考生选择机会,积极探索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实行分类考试、分期考试、单独命题、单独招生的办法。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 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三)积极推动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深入推进城市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扩展合作领域和规模。积极推动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大力支持发展民办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积极力量,促进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以多种投入方式独立举办或共同举办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民办学校及其教师、学生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权利。依法明确民办学校产权制度和退出机制。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民办学校教师参照事业单位人员办理社会保险。研究制定并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清理并纠正歧视民办教育的政策和做法。定期对发展民办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正确引导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民办学校按照事业单位办理法人登记。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逐步推行监事制度。依法建立适合民办学校特点的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独立学院管理和发展的有效方式。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培育和规范民办教育中介组织,扩大社会参与,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形成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政府依法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民办教育管理格局。 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向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放权。建立和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方式,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重大问题学校党委集体决策制度。依法实施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人员聘任 ( 聘用 ) 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合作制度,扩大学校发展的社会参与度。积极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董)事会制度,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制度。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安全管理,切实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深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现代后勤保障机制。 完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制度。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学校治理机制。完善校长负责制。研究建立校长职业资格制度和职级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度。 (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落实政府保障义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职责。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办学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 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研究制定幼儿园规范管理办法。 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布。探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扶持困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促进全省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 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完善以省政府为主管理全省高等教育的体制。 推进行业、地方与高校共建,探索共建新模式。建立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逐步实行普通高等学校与职业院校的分类指导、分类管理。 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加强教育督导,探索有效履行督导职能的体制机制。 努力开发教育资源,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鼓励并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五)扩大教育开放 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以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为重点,创新工作思路,注重内涵发展,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树立“留学中原”国际品牌,吸引外国公民来豫留学。积极探索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新机制,加快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和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开发独具中原文化和武术特色的多媒体汉语国际推广资源。 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或短缺学科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世界知名高校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加快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公派出国留学工作,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地方项目,扩大我省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模,提高选派质量。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推动国际科研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加强与港澳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对港澳台人士捐资助学和办学的政策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研究。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一)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 制定教师教育总体规划,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职前与职后贯通、学历与非学历并举、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结合的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强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强化研训一体化。调整优化师范教育布局结构,科学预测教师需求,合理规划师范教育规模、结构,提高师范生培养层次。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点,强化职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实现“三化协调、两性统一”,使师范教育专业学生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促进师范院校融入基础教育、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调整师范教育的宏观结构,加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规划建设 3-6 所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强学前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扩大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省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职业教育教学专家评审工作,建设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专家队伍。依托行业、企业和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 改革师范生招生就业制度。师范生实行提前批次招生录取,加强录取过程中的面试环节,录取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改进就业办法,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采取提前招生、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等办法,为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骨干教师。 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和“教师教育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构建具有特色文化品牌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点抓好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可少于 20% 。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实行“双导师”制。调整师范教育类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推动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强化教师实践环节,落实师范生普遍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探索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引导发展计划。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师范教育类专业评估,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证和聘任、奖励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教育渗透到职业培养、教师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广泛开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倡导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弘扬求真、务实、严谨、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完善教师表彰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广泛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改进教师考评机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加大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比重,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多元评价办法。畅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做好教师队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宏观管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专业职称评审工作,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名师评选工作。 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贯彻落实《教师资格条例》,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制定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制度。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实行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兼职教师制度,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加快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度。完善各类学校教师退出机制。 (三)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教。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稳步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对远郊县区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教突出的教育予以奖励。制定和完善教师住房优惠政策。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保障寄宿制学校教师、特岗教师、交流教师、志愿者等住宿需要,推动面向教师的社会保障房建设。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补贴标准。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扩大实施范围,逐步提高标准。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坚持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学校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师制度,完善鼓励支持新任公务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政策。 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着力实施“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完善以特聘教授聘任、科技创新人才选拔、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优秀教师出国留学为重点的“人才强校工程”。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等平台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表彰一批教学名师。启动实施“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立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培训体系。完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制度,允许职业院校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专职教师,在职称、待遇上打破学历限制。开展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评审工作,建设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专家队伍。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树立大职教的观念,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积极推进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双证书”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双能力”、“双融合”的目标。依托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一大批“双师型”骨干教师。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落实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资助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并纳入国家教师培训计划。依托高水平大学建立一批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工科专业教师的实践。 (五)健全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定教师培训规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分层分类分岗培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职后培训力度,着力打造以县级为基础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的四级培训联动机制,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梯队建设,实施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引导计划、名师培育工程,推动各地名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配合教育部启动实施未来教育家成长培养计划。改革培训模式,实行分级、分层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校长、幼儿园园长、班主任、骨干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强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培训模式,大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团队。深入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实施“中小学校长研修计划”,培养一批有志于现身教育事业的名校长和教育专家。加强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和班主任培训。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所有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达到新一轮“标准化”要求, 30% 左右达到省级“示范性”要求,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落实学校公用经费 5% 用于教师培训和财政拨款应按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 2.5% 的比例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教师培训经费等有关规定,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培训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改进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采取短期集中、带薪脱产研修、远程教育、学术交流、海外研修和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师培训。推进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教师培训与教师考核、教师资格再注册和职务聘任等相挂钩的机制。制定校本研修计划和管理制度。将学校骨干所承担的培训工作计入本人工作量,并在工资待遇、考核评定中予以充分体现。 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行动计划。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要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多样化个性,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要 坚持因材施教 ,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发展学生优势潜能,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和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推广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充分开发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等课程资源,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学生实践基地和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鼓励学生会动手、会动脑、会做事、会生存、会合作。 继续推进并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符合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规范行为,强化服务,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深化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二)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继续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扎实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完善和发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做好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评估工作,力争使全省一、二类城市在 2015 年以前全部通过验收。推进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加大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继续推进“中华诵 · 经典诵读”活动,举办经典诵读大赛、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等系列活动。 (三)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设置德育课程,不断强化课程功能。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大力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继续促进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建立校外活动机制,为广大未成年人开辟益德益智、愉悦身心的第二课堂。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提高队伍素质,着力健全长效机制,着力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坚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建设和学科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依托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继续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培训,研究制定关于辅导员队伍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的实施细则,努力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向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 以改善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总体目标,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深入开展“千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使青少年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充分发挥体音美课程的重要作用,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切实加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和国防观念。 (六)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强化校园管理,积极推进校方责任保障,健全完善机制,认真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深化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高校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和信息会商,建立高校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及台帐系统,实现排查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 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一)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范、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公益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高速宽带网络体系,基本实现网络全接入,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利用智能光网络技术,实施河南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升级改造,提高网络传输带宽、稳定性和可靠性;继续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差距。加快构建河南省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各级各类远程教学支持系统。完善教育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确保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依托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立标准统一、优质适用、共建共享、全省统一的基础教育资源库和资源平台,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大力开发、引进适用、好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依托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学科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设名师、特色优势学科和公选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发优秀教师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使教师和学生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师生都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教育资源向全社会开放,鼓励全体社会成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 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建设。大力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把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效益,提高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推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加强学生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与生存能力,引导学习方式和上网行为的转变。加强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提升教育对信息化社会建设的服务能力。加强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公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学习社会化。大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校园网络的规范管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和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统筹规划建设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和教育公共数据库,建立以门户网站为基础的各类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和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教育电子政务安全保障条件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教育基本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教育信息和政务公开,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二)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智力,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豫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吸引国际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建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一批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积极参与文化走出去工程,强力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加快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建设工作,做好国家留学基 金委河南地方项目。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进一步扩大来豫留学生规模。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服务我省对外开放能力。 (三)以教育科学研究提升教育科学化 高度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提升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和教育教学服务能力;对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予以必要的经费支持,对优秀科研成果予以适当奖励;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开展,加强教育科研信息和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扩大学术交流;推动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 加强教育科研和教研队伍建设。要按学生、教师的一定比例配足配齐教研员,保证教研工作经费。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教研员准入制度,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方面考虑教育科研和教研部门的特殊情况,给予政策倾斜。 加快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修订我省地方课程设置方案,加强地方课程教材建设与管理。规范教辅管理,建立教辅核定与准入制度。 九、增强教育保障能力 (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进一步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推动各级政府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足额征收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 2012 年完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4% 目标的分解任务,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 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在编制基建投资计划、实施基建投资项目时,充分考虑教育的实际需求,确保用于教育的预算内基建投资明显增加,不断健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拓展社会投资渠道,多方筹集教育经费。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的途径。支持设立各种形式公益性教育基金会和学校基金会,拓宽社会教育捐赠的渠道。完善教育捐赠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适时调整学费标准。 (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加强教育投入绩效评估、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健全助学贷款体制机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 (三)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学校基本建设制度。政府保障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投入,公办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基本建设以政府和举办者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完善“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鼓励各级政府制定出台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设的支持优惠政策。落实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学校建设项目论证监督检查,保证校舍安全、适用,防止追求建设豪华学校。加强对学校建设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改进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积极探索‘代建制’。鼓励各级政府结合实际探索学校基本建设融资机制。 化解学校建设债务风险。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防止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出现新的负债建设。将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债务纳入地方政府债务范围,统筹研究解决。组织实施高校投融资机制改革,落实有关政策,基本化解省属高等学校债务风险。 (四)提高教育运行能力和保障水平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用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地方高等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创新学校拨款体制机制。在完善经费监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探索建立基本经费、奖励性经费和竞争性经费有机结合的教育拨款制度。 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切实提高教育投入使用效益。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强化对重大项目经费的全过程审计,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 对经费管理严格、绩效高的市县和学校,在项目、资金支持和先进评审中优先给予支持 ; 对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绩效低的市县和学校,在一定时间内项目、资金支持和先进评比不予考虑。 完善教育经费支出标准,健全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制度,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学校财务风险。 十、强力推进依法治教 (一)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 体系 修订《河南省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河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制订《河南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等法规,建立符合河南实际的地方性教育法规体系。同时积极开展对相关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加快职能转变。积极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听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加强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完善教育行政服务大厅服务功能,公开教育信息,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审批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与管理,清理、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调整行政审批的权限,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建立完善教育救济制度,依法保护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 (三)坚持依法治校 以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章程及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推进学校民主建设,规范学校的决策机制与程序,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尊重教师、学生权利,建立校内教师、学生申诉渠道,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学生与学校的争议。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 (四) 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贯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督导评估制度,实行定期督导和督导结果通报制度。 加强督导机构建设。优化督学队伍结构,建立专兼职结合、专业化的督学队伍。 建立教育督导问责制度。坚持督学与督政相结合,加强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健全教育督导检测机制,强化限期整改制度,建立与督导检查结果相结合的奖励和问责制度,将督导检查结果作为考察干部和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 十一、组织实施 实现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战略目标,关键是科学组织实施、认真抓好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学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作为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高度重视,强力推进,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并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情况,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教育专题研究,着力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完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切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 导,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大学生和高职称高学历人群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握全局、处理复杂问题、推进科学发展和领导管理学校的能力。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党务干部培训,提升教育行政管理能力。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健全反腐倡廉制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落实责任分工。 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实行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密切协作,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制定实施方案。 各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实际,围绕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研究制定本地、本学校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措施,并抓紧组织实施。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创造性地做好规划贯彻实施。重视做好教育改革试点及经验总结推广工作。 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规划实施的跟踪、监督机制和定期评估、公布制度。各地规划实施情况要主动接受同级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教育督导和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督促检查。适时发布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报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和劝诫问责。 营造良好氛围。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有关新闻宣传、舆论媒体,要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重要性、紧迫性,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办好教育报刊、网站,为广大师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先进文化食粮,为规划的实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tangminqian 2012-9-19 13:49
中国教育新闻网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8/31/content_77122.htm 2012年8月31日《 中国教育报 》(电子版)第02版: 新闻热点 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学前教育入园机会大幅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入学率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改革有序推进,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义务教育 全国共有小学24.12万所,比上年减少1.62万所;招生1736.80万人,比上年增加45.10万人;在校生9926.37万人,比上年减少14.34万人;毕业生1662.81万人,比上年减少76.8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9%;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78%和99.80%,女童高于男童0.02个百分点。 全国小学专任教师560.49万人,比上年减少1.22万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72%,比上年提高0.20个百分点,小学生师比17.71:1,与上年的17.70:1基本持平。 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41万所(其中职业初中54所),比上年减少773所。招生1634.73万人,比上年减少81.85万人;在校生5066.80万人,比上年减少212.53万人;毕业生1736.68万人,比上年减少13.67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1%,与上年持平。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62%,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 全国初中专任教师352.45万人,与上年的352.54万人基本持平。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91%,比上年提高0.26个百分点。生师比14.38:1,比上年的14.98:1有所降低。 全国普通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6913.11万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45546.31万平方米。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45.32%,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5.15%,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2.85%,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2.41%,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47.52%。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62.24%,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3.92%,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0.22%,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59.49%,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70.91%。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生3276.51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21.85%。其中,小学寄宿生数1080.78万人,所占比例为10.89%;初中寄宿生数2195.73万人,所占比例为43.34%。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932.74万人,在初中就读328.23万人。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200.3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436.81万人,在初中就读763.51万人。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 全国共有幼儿园16.68万所,比上年增加1.63万所,在园幼儿(包括附设班)3424.45万人,比上年增加447.78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49.60万人,比上年增加19.07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2.3%,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767所,比上年增加61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13万人。全国共招收特殊教育学生6.41万人,比上年减少783人;在校生39.87万人,比上年减少2.69万人。其中,在盲人学校就读的学生5.23万人,在聋人学校就读的学生10.77万人,在弱智学校及辅读班就读的学生23.88万人。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3.64万人,在校生22.52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6.76%和56.49%。特殊教育毕业生4.42万人,比上年减少1.47万人。 高中阶段教育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7638所,比上年减少946所;招生1664.65万人,比上年减少42.01万人;在校学生4686.61万人,比上年增加9.28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4.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全国普通高中13688所,比上年减少370所;招生850.78万人,比上年增加14.54万人,增长1.74%;在校生2454.82万人,比上年增加27.49万人,增长1.13%;毕业生787.74万人,比上年减少6.69万人,下降0.84%。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55.68万人,比上年增加3.86万人,生师比15.77:1,比上年的15.99:1有所改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5.73%,比上年提高0.92个百分点。 普通高中共有校舍建筑面积40827.29万平方米。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76.86%,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80.29%,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77.56%,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77.67%,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82.11%,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77.55%。 全国成人高中857所,比上年增加203所;在校生26.45万人,比上年增加14.96万人;毕业生22.20万人,比上年增加13.18万人。成人高中教职工0.71万人,比上年增加0.25万人;专任教师0.58万人,比上年增加0.22万人。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3093所,比上年减少779所;招生813.87万人,比上年减少56.55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8.89%;在校生2205.33万人,比上年减少33.1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7.06%;专任教师88.19万人,比上年增加1.04万人。 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753所,比上年减少185所;招生299.57万人,比上年减少17.04万人;在校生855.21万人,比上年减少22.51万人;毕业生270.23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43.50万人,与上年持平;专任教师30.39万人,比上年增加0.88万人。 全国职业高中4802所,比上年减少404所;招生246.43万人,比上年减少32.25万人;在校生680.97万人,比上年减少45.36万人;毕业生217.80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职业高中教职工40.67万人,比上年增加0.35万人;专任教师31.55万人,比上年增加0.85万人。 全国技工学校2924所,比上年减少84所;招生163.90万人,比上年增加4.88万人;在校生430.42万人,比上年增加8.37万人;毕业生119.22万人,比上年减少2.42万人。技工学校教职工26.61万人,比上年减少0.02万人;专任教师19.26万人,比上年增加0.20万人。 全国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614所,比上年减少106所;招生103.96万人,比上年减少12.15万人;在校生238.73万人,比上年增加26.33万人;毕业生53.09万人,比上年增加4.29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8.13万人,比上年减少0.41万人;专任教师5.52万人,比上年减少0.18万人。 高等教育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比上年增加3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09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比上年增加51所;成人高等学校353所,比上年减少12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29所,比上年增加17所; 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比上年增加34所 。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55个,其中高等学校481个,科研机构274个。 全国招收研究生56.02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增长4.09%。其中,招收博士生6.56万人,招收硕士生49.46万人;在学研究生164.58万人,比上年增加10.74万人,增长6.98%。其中,在学博士生27.13万人,在学硕士生137.46万人;毕业研究生43.00万人,比上年增加4.64万人,增长12.09%。其中,毕业博士生5.03万人,毕业硕士生37.97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1.50万人,比上年增加19.75万人,增长2.98%;在校生2308.51万人,比上年增加76.71万人,增长3.44%;毕业生608.16万人,比上年增加32.73万人,增长5.69%。 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18.51万人,比上年增加10.09万人;在校生547.50万人,比上年增加11.46万人;毕业生190.66万人,比上年减少6.62万人。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922.67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74.28万人;非学历教育报考862.80万人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9446人,其中,本科学校13564人,高职(专科)学校5813人。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20.48万人,比上年增加4.82万人;专任教师139.27万人,比上年增加4.9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42: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6.90万人,比上年减少0.81万人;专任教师4.09万人,比上年减少0.50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78076万平方米(含非产权独立使用),比上年增加347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55亿元,比上年增加276亿元。 成人培训与扫盲教育 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405.14万人次,当年已结业677.18万人次;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5433.08万人次,当年已结业5842.50万人次。 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2.95万所,比上年增加83所;教职工52.18万人;专任教师29.83万人。 成人初等学校1.04万所,比上年减少0.06万所;毕业生97.16万人,比上年减少0.88万人;在校生93.03万人,比上年增加6.45万人。教职工1.60万人,比上年增加0.06万人;专任教师1.05万人,比上年增加0.13万人。 全国共扫除文盲81.82万人,比上年减少8.44万人;另有74.89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比上年减少33.19万人。扫盲教育教职工4.95万人,比上年减少0.08万人;专任教师2.32万人,比上年增加0.38万人。 民办教育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3.08万所,比上年增加1.26万所;招生1400.88万人,比上年增加100.43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3713.90万人,比上年增加320.94万人。其中: 民办幼儿园115404所,比上年增加13115所;入园儿童813.40万人,比上年增加101.76万人;在园儿童1694.21万人,比上年增加294.74万人。 民办普通小学5186所,比上年减少165所;招生100.83万人,比上年增加6.10万人;在校生567.83万人,比上年增加30.20万人。 民办普通初中4282所,比上年增加23所;招生153.65万人,比上年增加0.44万人;在校生442.56万人,比上年增加0.45万人。 民办普通高中2394所,比上年减少105所;招生83.54万人,比上年增加2.59万人;在校生234.98万人,比上年增加4.91万人。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856所,比上年减少267所;招生95.74万人,比上年减少17.45万人;在校生269.25万人,比上年减少37.74万人。另有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37.69万人。 民办高校698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比上年增加22所;招生153.73万人,比上年增加6.99万人;在校生505.07万人,比上年增加28.38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11.82万人,专科在校生193.25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26.00万人。民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30所,各类注册学生88.14万人。 另外,还有其他民办培训机构21403所,955.46万人次接受了培训。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老师们"第28个教师节"快乐-----顺庆毛宁波从教28周年!
热度 5 毛宁波 2012-9-10 06:42
今天是中国第28个教师节。当这个数字一年年增加,“教师”二字的分量在我心中愈积愈重。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打在脸上的时候,心存温暖的我向全国所有的教师送上特别的敬意,献上最美的鲜花。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就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http://baike.baidu.com/view/25833.htm?fr=ala0_1_1 ) 今天是中国第28个教师节(1985年),也是自己从教28周年(1984年),当我60岁退休的时候就是中国的第40个教师节,自己从教40周年,也是我颐养天年的时候。听着学生的问候,看着学生的笑脸,作为教师的我满足感会油然而生。“湖北名师”,是对我热爱教学工作最好的肯定。早上仔细的回忆近几年在教学工作上的点点滴滴,还是蛮欣慰的。教书育人就是要高调,像陈光标做慈善事业那样高调: 2009年5月负责的《地震勘探原理》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009年5月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10月负责的《地震勘探原理》被评为国家级级精品课程; 2009年10月被评为长江大学"首届师德十佳"; 2009年8月--2010年8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 2011年7月被评为长江大学"模范共产党员"并做全校典型发言; 2011年10月被评为长江大学"教学名师"; 2012年4月主讲的《透视地下油藏--找寻石油的地震方法》入选国家视频精品公开课; 2012年5月获得长江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正申报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9月被评为“湖北名师”(长江大学在岗第三位湖北名师) 。。。。。。。。。。。。。。。。。。。。。。。。。。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975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转】中国小学生人数连续15年减少
xhcumt 2012-9-3 15:15
据《新京报》报道,中国教育部8月30日公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小学生在校生人数连续15年减少,初中在校生人数连续8年减少。此外,中国小学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减。2011年全国小学数量为24.12万所,比1997年的62.88万所减少了38.76万所,减幅超过六成。   有学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减少与中国的“少子化”现象密切相关。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8月17日公布的数据,0至14岁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22.4%下降到2011年的16.5%。由于生育率明显下降,今后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将逐年持续减少。 转自《联合早报网》。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毛宁波 2012-8-31 13:00
教育部2012年8月30日发布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内容如下: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208/141305.html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学前教育入园机会大幅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入学率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改革有序推进,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义务教育   全国共有小学24.12万所,比上年减少1.62万所;招生1736.80万人,比上年增加45.10万人;在校生9926.37万人,比上年减少14.34万人;毕业生1662.81万人,比上年减少76.8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79%;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78%和99.80%,女童高于男童0.02个百分点。   全国小学专任教师560.49万人,比上年减少1.22万人。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72%,比上年提高0.20个百分点,小学生师比17.71:1,与上年的17.70:1基本持平。   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41万所(其中职业初中54所),比上年减少773所。招生1634.73万人,比上年减少81.85万人;在校生5066.80万人,比上年减少212.53万人;毕业生1736.68万人,比上年减少13.67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1%,与上年持平。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62%,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   全国初中专任教师352.45万人,与上年的352.54万人基本持平。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91%,比上年提高0.26个百分点。生师比14.38:1,比上年的14.98:1有所降低。   全国普通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6913.11万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45546.31万平方米。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45.32%,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5.15%,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2.85%,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42.41%,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47.52%。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62.24%,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3.92%,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60.22%,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59.49%,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70.91%。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生3276.51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21.85%。其中,小学寄宿生数1080.78万人,所占比例为10.89%;初中寄宿生数2195.73万人,所占比例为43.34%。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932.74万人,在初中就读328.23万人。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200.3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436.81万人,在初中就读763.51万人。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   全国共有幼儿园16.68万所,比上年增加1.63万所,在园幼儿(包括附设班)3424.45万人,比上年增加447.78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49.60万人,比上年增加19.07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2.3%,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767所,比上年增加61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13万人。全国共招收特殊教育学生6.41万人,比上年减少783人;在校生39.87万人,比上年减少2.69 万人。其中,在盲人学校就读的学生5.23万人,在聋人学校就读的学生10.77万人,在弱智学校及辅读班就读的学生23.88万人。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3.64万人,在校生22.52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6.76%和56.49%。特殊教育毕业生4.42万人,比上年减少1.47万人。 高中阶段教育   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7638所,比上年减少946所;招生1664.65万人,比上年减少42.01万人;在校学生4686.61万人,比上年增加9.28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4.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全国普通高中13688所,比上年减少370所;招生850.78万人,比上年增加14.54万人,增长1.74%;在校生2454.82万人,比上年增加27.49万人,增长1.13%;毕业生787.74万人,比上年减少6.69万人,下降0.84%。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55.68万人,比上年增加3.86万人,生师比15.77:1,比上年的15.99:1有所改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5.73%,比上年提高0.92个百分点。   普通高中共有校舍建筑面积40827.29万平方米。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76.86%,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80.29%,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77.56%,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77.67%,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82.11%,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77.55%。   全国成人高中857所,比上年增加203所;在校生26.45万人,比上年增加14.96万人;毕业生22.20万人,比上年增加13.18万人。成人高中教职工0.71万人,比上年增加0.25万人;专任教师0.58万人,比上年增加0.22万人。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13093所,比上年减少779所;招生813.87万人,比上年减少56.55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8.89%;在校生2205.33万人,比上年减少33.1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7.06%;专任教师88.19万人,比上年增加1.04万人。   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753所,比上年减少185所;招生299.57万人,比上年减少17.04万人;在校生855.21万人,比上年减少22.51万人;毕业生270.23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43.50万人,比上年持平;专任教师30.39万人,比上年增加0.88万人。   全国职业高中4802所,比上年减少404所;招生246.43万人,比上年减少32.25万人;在校生680.97万人,比上年减少45.36万人;毕业生217.80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职业高中教职工40.67万人,比上年增加0.35万人;专任教师31.55万人,比上年增加0.85万人。   全国技工学校2924所,比上年减少84所;招生163.90万人,比上年增加4.88万人;在校生430.42万人,比上年增加8.37万人;毕业生119.22万人,比上年减少2.42万人。技工学校教职工26.61万人,比上年减少0.02万人;专任教师19.26万人,比上年增加0.20万人。   全国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614所,比上年减少106所;招生103.96万人,比上年减少12.15万人;在校生238.73万人,比上年增加26.33万人;毕业生53.09万人,比上年增加4.29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职工8.13万人,比上年减少0.41万人;专任教师5.52万人,比上年减少0.18万人。 高等教育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比上年增加3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09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比上年增加51所;成人高等学校353所,比上年减少12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29所,比上年增加17所;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比上年增加34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55个,其中高等学校481个,科研机构274个。   全国招收研究生56.02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增长4.09%。其中,招收博士生6.56万人,招收硕士生49.46万人;在学研究生164.58万人,比上年增加10.74万人,增长6.98%。其中,在学博士生27.13万人,在学硕士生137.46万人;毕业研究生43.00万人,比上年增加4.64万人,增长12.09%。其中,毕业博士生5.03万人,毕业硕士生37.97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1.50万人,比上年增加19.75万人,增长2.98%;在校生2308.51万人,比上年增加76.71万人,增长3.44%;毕业生608.16万人,比上年增加32.73万人,增长5.69%。   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18.51万人,比上年增加10.09万人;在校生547.50万人,比上年增加11.46万人;毕业生190.66万人,比上年减少6.62万人。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922.67 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74.28万人;非学历教育报考 862.80 万人次。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9446人,其中,本科学校13564人,高职(专科)学校5813人。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20.48万人,比上年增加4.82万人;专任教师139.27万人,比上年增加4.9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为17.42: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6.90万人,比上年减少0.81万人;专任教师4.09万人,比上年减少0.50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78076万平方米(含非产权独立使用),比上年增加347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55亿元,比上年增加276亿元。 成人培训与扫盲教育   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405.14万人次,当年已结业677.18万人次;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5433.08万人次,当年已结业5842.50万人次。   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2.95万所,比上年增加83所;教职工52.18万人;专任教师29.83万人。   成人初等学校1.04万所,比上年减少0.06万所;毕业生97.16万人,比上年减少0.88万人;在校生93.03万人,比上年增加6.45万人。教职工1.60万人,比上年增加0.06万人;专任教师1.05万人,比上年增加0.13万人。   全国共扫除文盲81.82万人,比上年减少8.44万人;另有74.89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比上年减少33.19万人。扫盲教育教职工4.95万人,比上年减少0.08万人;专任教师2.32万人,比上年增加0.38万人。 民办教育   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3.08万所,比上年增加1.26万所;招生1400.88万人,比上年增加100.43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3713.90万人,比上年增加320.94万人。其中:   民办幼儿园115404所,比上年增加13115所;入园儿童813.40万人,比上年增加101.76万人;在园儿童1694.21万人,比上年增加294.74万人。   民办普通小学5186所,比上年减少165所;招生100.83万人,比上年增加6.10万人;在校生567.83 万人,比上年增加30.20万人。   民办普通初中4282所,比上年增加23所;招生153.65万人,比上年增加0.44万人;在校生442.56万人,比上年增加0.45万人。   民办普通高中2394所,比上年减少105所;招生83.54万人,比上年增加2.59万人;在校生234.98万人,比上年增加4.91万人。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856所,比上年减少267所;招生95.74万人。比上年减少17.45万人;在校生269.25万人,比上年减少37.74万人。另有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37.69万人。   民办高校698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比上年增加22所;招生153.73万人,比上年增加6.99万人;在校生505.07万人,比上年增加28.38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11.82万人,专科在校生193.25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26.00万人。民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30所,各类注册学生88.14万人。   另外,还有其他民办培训机构21403所,955.46万人次接受了培训。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师德观---陶行知
zjzhang 2012-8-22 19:31
⑴生平简介: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他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和乡村教育事业。他一生都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 ⑵师德观: ①陶行知提倡民主教育,十分强调教师民主素质的培养。他号召教师 “ 和人民站在一条战线上,争取真正民主的实现 ” 。他认为教师要实现民主教育,就要首先进行自我教育,树立民主作风。他主张教师应树立远大的理想,要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力量。他指出教师的理想和 使命是 “ 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与后代 ” 。 ②他认为教师应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主张 生活即教育 。 ③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他主张 “ 教学相长 ” 。
个人分类: 文学|2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师德观---孟子
zjzhang 2012-8-22 19:26
⑴生平简介: 名轲。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使儒家学说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 “ 亚圣 ” 。 ⑵师德观: ①热爱教育事业。 ---- 他高度赞扬教师职业,他说: “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②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 ---- 以师礼相待,有问必答,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 “大丈夫 ” 的理想人格,即“ 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人格。 ③教育者要具备德与才两方面的素质。 ---- 即: “ 入则孝出则悌 ”;“ 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 ” 。道德修养和知识修养。
个人分类: 文学|4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轮椅女博士:一部励志教科书 ——记南师大硕士生导师侯晶晶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2-8-21 12:16
轮椅女博士:一部励志教科书 ——记南师大硕士生导师侯晶晶 来源:《新华日报》2012年8月15日 A2要闻版 来源:对外宣传办公室 发布者:王秀良 发布日期:2012/08/15 11岁双腿残疾、13岁自学中学课程、22岁以优异成绩通过英..   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曾被评为“中国十大女杰”之一……文静、知性的侯晶晶又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11岁双腿残疾、13岁自学中学课程、22岁以优异成绩通过英语本科17门自学考试、23岁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南师大外国语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26岁以专业方向第一的成绩考上南师大教科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29岁博士毕业留校任教直至成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侯晶晶的人生旅程写满了奋斗和坚强。   “像我这样受教育过程比较特别的人,对教育事业更热爱、更有感情。”侯晶晶感言,教育对人的生命力有着一种巨大的唤醒力量。   侯晶晶珍视南师大历经百年的厚生、笃学精神,立志将师长们的教导关爱薪火相传,把课堂当作自己生命绽放的热土。“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南师大教科院的同学们由衷地说。   让学生乐听、乐学的背后,是她数不清的付出:每次给学生讲课之前,她克制着几小时不喝水;课堂上,同学们有时觉得侯老师变“高”了,那是因为她腿部痉挛得厉害,需要双臂支撑起身体才能缓解;为了讲解一个新的知识点,她会遍查资料,把文化背景、来龙去脉全弄明白;她尝试用英汉两种语言给硕士生们讲授德育和教育哲学课,一些外国留学生和博士生也慕名旁听……经她指导,多名学生的科研论文在省级和核心期刊上发表。教学考核,她连续多年都是优秀。   教学之余,侯晶晶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已独立撰写发表论文数十篇,完成了三项省部级课题;在著名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关怀德育论》和两部独立翻译的著作;她撰写的《进一步创造残疾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研究报告受到省领导肯定,有10条建议被我省“十二五”《儿童发展纲要》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采纳。2011年,她参加国际道德教育学会年会,被指定为论文分会场主席,并做了英语论文交流,获得阿姆斯特丹大学、利兹大学等国际同行及大会英国组织方的公开赞许。目前,她作为负责人承担着道德教育方面的两个省部级课题及关于残疾人文化权利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侯晶晶成长成才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励志教科书。近年,她摇着轮椅的身影出现在学校、少管所、儿童福利院乃至监狱,真情演讲激励了无数青少年和成年人积极向上。   她还用爱心捐款帮助贫困学生和家乡的聋儿;央视直播的第六届全国残运会开幕式上,她作为主持人与濮存昕共同出现……   “一路走来,我特别感谢母校南师大、各级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厚爱。”侯晶晶动情地说。当年,她鼓起勇气向几所大学发出考研咨询函时,是南师大向她敞开了怀抱。“我会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本报记者 蒋廷玉 杨频萍)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379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政策文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2.06
guxgu2012 2012-7-27 14:19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教育部 二○一二年六月 目 录 一、发展环境 . 1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 . 5 (一)指导思想 . 5 (二)主要目标 . 6 (三)基本思路 . 9 三、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 . 11 (一)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 11 (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12 (三)完善高等教育体系 . 15 (四)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 18 四、创新国家教育制度 . 19 (一)落实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 20 (二)完善教育公平制度 . 21 (三)完善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 . 21 (四)完善民办教育制度 . 23 (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 24 (六)创新教育家办学制度 . 26 (七)完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 26 (八)健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 . 27 (九)建立健全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 28 (十)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 30 (十一)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 30 五、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 . 31 (一)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31 (二)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35 (三)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 36 六、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 . 37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 37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39 (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 41 (四)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 . 42 (五)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 43 (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 . 44 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44 (一)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 45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 46 (三)落实教学改革重大举措 . 48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 50 (五)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 51 八、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 52 (一)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 52 (二)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 53 (三)推动民族教育加快发展 . 54 (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 56 (五)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57 九、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 . 58 (一)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58 (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 59 (三)提高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能力 . 59 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 60 (一)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 . 61 (二)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 62 (三)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64 (四)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 65 十一、加强教育条件保障 . 66 (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 67 (二)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 68 (三)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 68 (四)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 . 69 (五)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 . 70 十二、组织实施 . 71 (一)加强组织领导 . 71 (二)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 73 (三)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宣传 . 73 (四)确保校园稳定安全和谐 . 74 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一五”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显著,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实现,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发展实现重大突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8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6.5%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科技三大奖中一半出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分之二成果由高等学校完成。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发展,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缩小,国家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教育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一大批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语言文字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开放呈现新格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开始实施,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上新台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输送了近 6000 万名毕业生, 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9 年左右,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我国教育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 迈上由大到强的历史新征程。 专栏 1 教育事业“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 2005 年 2010 年 比 2005 年提高 学前教育阶段: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 41.4 56.6 15.2 义务教育阶段: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 % ) 98.4 98.7 0.3 初中毛入学率( % ) 95.0 100.1 5.1 初中三年巩固率( % ) 92.8 93.8 1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 ) 69.7 87.5 17.8 高中阶段: 毛入学率( % ) 52.7 82.5 29.8 在校生(万人) 4031 4671 640 其中:普通高中 2409 2427 18 中等职业教育 1600 2232 632 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 % ) 21 26.5 5.5 在学总规模(万人) 2300 3105 805 其中:普通本专科 1562 2232 670 研究生 98 154 56 成人本专科 436 536 100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 普通高等学校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项) 7399 43153 35754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获国家奖数(项) 143 198 55 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5 9.0 0.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9 12.7 1.8 2010 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教育规划纲要》,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 , 描绘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全国上下积极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相继启动实施一系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和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完善了公共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出台了若干重大教育政策,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教育,社会各界更加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职员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开启了教育改革发展全新的历史篇章。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看,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加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供给。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和科技创新的新突破,迎接日益加剧的全球人才、科技和教育竞争,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高等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有力地推进教育公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迫切需要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总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从教育发展看,我国已进入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新阶段。到 2020 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必须在“十二五”时期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推进教育科学发展迫切要求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改变一切不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积极引领教育的变革和转型。教育要发展,关键在人才。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迫切要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教育要发展,条件是基础。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迫切需要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增强教育的发展实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往往能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也是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根本所在,事关人民福祉。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必将加倍回报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未来。“十二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克服当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使教育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人才和科技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服务,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宏伟目标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先发展为保障,以重大发展项目和改革试点为抓手,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和依法治教的原则,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优先发展与服务全局、促进公平与注重效率、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等重要关系,力争在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主要目标是: 1. 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农村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 80% 左右,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3%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达到 50% 以上,基本实现远程教育班班通,实现县(市)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87%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学校专业实训基地达标率达到 8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6%, 毕业生就业率进一步提高,一批学科进入世界前列。义务教育阶段新增教师具备高一级学历的比例达到 85% 以上。完成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能力。 2. 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 初步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基本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体制更富活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创新取得重要突破,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 2012 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4% ,并保持稳定增长。教育法制更加完善。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氛围。 3 .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 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重明显提高,初步建成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强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3.3 年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15% 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受到基本职业技能培训。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 40% 左右。高等学校若干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科技创新成果,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发明专利授权数大幅增加。高等学校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的重要基地。 4. 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 城乡之间和东中西部之间教育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满意度显著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 85% 以上。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教育资助和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到所有困难群体,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青少年健康素质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有较大改善。基本构建起大中小幼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德育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深入,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出新贡献。 专栏 2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主要目标 2010 年 2015 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学前两年毛入园率(%)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2977 81.7 70.9 56.6 3700 90.0 75.0 65.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巩固率(%) 15220 89.7 16100 93.0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其中: 中等职业教育 毛入学率(%) 4671 2232 82.5 4500 2250 87.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在校生(万人) 其中: 研究生(万人) 毛入学率(%) 3105 2922 154 26.5 3350 3080 170 36.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8500 29000 人力资源开发: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 ) 12.7 67.0 13.3 87.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其中: 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 ) 9.6 10.5 10.5 15.0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 ( 万人 ) 11964 15000 (三)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改革创新,抓好工作落实,提升基础能力,促进协调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和人人成才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各级教育有效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改革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着力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和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系统推进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学校制度、招生考试制度、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为《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提供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抓好工作落实。推进目标落实,将长期目标落实到今后五年的目标,将总体目标落实到分领域的目标,将全国目标落实到不同区域的目标。推进投入落实,完善教育经费保障制度,落实增加教育经费的各项政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推进项目落实,稳步推进各项重大发展项目和改革试点项目,确保取得成效。推进政策落实,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当前最关心、社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升基础能力。完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加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科研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支撑教育现代化、服务国家现代化的人才和物质基础。 促进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等薄弱环节,努力实现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服务国家战略。将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和理念贯穿到教育工作全局。进一步发挥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大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扩大紧缺人才特别是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的能力。推进区域教育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城镇化战略的紧密结合。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学校成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三、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着重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到 2015 年,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一)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要求,巩固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的教育保障政策体系。基本建成服务全民的教育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 推进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信息化建设。根据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水平、群众意愿,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总供给水平。探索多样化提供形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体制。 建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评价机制。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重点,开展对地方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监测评价,引导地方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动各级政府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作为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的核心指标。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建立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和分配方式。政府一般性转移支付向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倾斜,重点扶持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困难群体,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按照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职业教育的层次、布局和结构,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系统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实行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重、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积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衔接。统筹职业预备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 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着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完善政产学研的协作对话机制,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根据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衔接,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有效发挥行业在建立健全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行业人才规格标准和行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改革机制等方面的指导作用。鼓励各地、各行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实行多种形式的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协调制度,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 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建立学分银行,完善学分互认、累积制度,探索同一层次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的课程互设、学分互认、学生互转的机制,推动应用型本科课程进入职业院校。鼓励开放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名师名课、精品课程等职业教育资源,为各类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课程和技能培训。适度扩大高等职业学校单独招生试点规模,扩大应用型普通本科学校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规模。建立社区和职业教育联动机制,鼓励职业院校探索社区化办学模式,满足社区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需求。有效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统筹城乡、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切实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 专栏 3 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点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开展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 9+3 ”免费试点,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完善高等教育体系。 优化高等教育宏观布局结构。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 985 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 211 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按照国民经济布局和城镇化体系建设要求,完善中央部属高等学校和重点建设高等学校的战略布局,加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建设,形成与国家生产力布局和社会发展需要相衔接的高等学校布局结构。 推进高等学校有特色、高水平发展。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探索建立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推进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的修订工作,研究制订核定普通高等学校规模暂行规定。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宏观政策,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为高等学校创造开放、公平、有序竞争的发展环境,使各类高等教育都能涌现出一批有特色的一流学校。 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制订实施“十二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支撑能力,优化地方高等学校布局结构。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促进区域内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社区的紧密结合,中央各项工程计划加大对办学有特色的地方高等学校的支持。进一步落实对地方所属行业特色高等学校的支持政策。 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有序推进学科设置权下放,取消对研究生院设置的行政审批,优化研究生培养的布局结构。积极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展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探索科教结合、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面向重大科技专项需求,开展工程博士培养试点,逐步形成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均衡发展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加强高等学校创新服务体系。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科研创新重点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的跃升。建设一批综合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前沿技术实验室和区域创新中心。按照“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 组建一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探索协同创新长效机制。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组织开展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实施高等学校“数字人文”建设计划,加快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体系、理论和方法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开展战略决策咨询研究,瞄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建设服务政府决策的智库。深化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推进重点学科基础研究改革试点,加快科研组织创新,促进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完善以科研成果质量和贡献为评价导向的激励机制。 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将中华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融合到教学和学术创新活动中。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文化创新平台。实施学术文化工程,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积极研究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推出一批对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专栏 4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建立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国家创新团队的主力阵营。 专栏 5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试点 推进高等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中央高等学校与地方高等学校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高等学校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发挥行业优势,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行业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完善来华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国家紧缺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加强内地高等学校与港澳知名高等学校合作办学,探索闽台高等学校教育合作交流新模式。 (四)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终身学习框架内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学习者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统筹学历、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农村、中西部和民族地区的继续教育,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专门人才的继续教育,形成“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联合高等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继续教育功能,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各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高质量的教育和学习服务。 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机构。继续办好学校继续教育机构,发展社会化职业培训机构,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建设开放大学,大力建设社区教育中心,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办好老年教育机构,形成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以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专业组织为重点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建成一批示范性学习型组织。 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发展政策。推动各级政府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研究起草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律法规。制订各领域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各级政府、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建立继续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促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搭建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成才的“立交桥”。 专栏 6 用终身学习理念构建继续教育体系 终身学习 理念 l 以学习者为中心 l 变革传统学校教育 l 重视学校后教育 l 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相结合 l 适应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l 终身教育法制建设 l 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支持 l 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l 自学考试制度与学分银行 l 灵活的学习方式 学校继续教育机 构 企业内部培训机构 社区教育 中心 学习型 组织建设 社会继续 教育机构 开放大学 公共服务平台 继续教育 政策 四、创新国家教育制度 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突破口,以制度建设为导向,积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公平和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制度化,推进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制度改革,着力完善教育标准、绩效和招生考试制度,强化教育督导制度,基本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管理运行体制和质量保障体制。 (一)落实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 。 推进教育“三个优先”的制度化建设。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制度规范。把教育“三个优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落实到政府的规划编制、年度计划、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政绩考核等各项工作中。加强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化规划、国土开发利用规划、产业振兴规划、科技规划和财政支持政策的有机衔接。 推动全社会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优先于物力资本投资的导向,研究人力资源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核算方法,促进全社会改变重物力资本投入、轻人力资本投入的倾向,加快国家人才储备、知识积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经济自主发展、科技自主创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作用。 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监督机制。建立教育优先发展问责制度。对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各级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努力程度进行年度评价,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完善政府及有关部门向人大、政协及其专门委员会定期报告教育工作的制度。 (二)完善教育公平制度 。 建立保障教育公平的制度体系。健全法制保障。把依法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制定和修改教育法律法规的重要原则,清理有关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完善教育行政执法制度和权利救济制度。完善资源配置制度。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建立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以扶持困难群体为重点,建立全面覆盖困难群体的资助政策体系和帮扶制度。 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重大教育政策及改革举措前,要制定实施程序、规则。对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调整、规则变更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各级各类学校要公开办学条件、招生章程、规章制度。继续推进高等学校招生“阳光工程”,促进招生考试制度更加完善。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和特殊类型招生工作并向社会公开。 (三) 完善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 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推动各级政府统筹区域发展和教育发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城乡建设和城乡教育发展。建立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优势学科对接机制,促进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和产业价值链紧密结合。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推动高等学校与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与高新区和开发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办好大学科技园,探索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效机制,促进创新型中小型企业的孵化和发展壮大。支持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和科研基地。鼓励各级政府出台引导高等学校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惠政策。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化。建立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发挥国有大型企业在产教结合中的示范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出台促进校企合作办法。企业支付给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训实习工资支出,符合条件的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健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发展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行业和大中型企业紧密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探索职业教育集团的有效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积极推进对生产教学过程一体化、校企一体化、职教基地和产业集聚区一体化的探索,把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办到企业。 强化实践育人制度。制定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办法和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办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学生走进科研院所、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农田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列入教学安排。推动建立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服务机构接收学生实践的制度,推动各级政府出台进一步扩大实施公共文化、教育、体育设施向学生免费开放或优惠的政策。把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等各类人才请进学校,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完善民办教育制度。 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推动各级政府履行发展民办教育的职责,建立健全民办教育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加快解决影响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法人性质、产权属性、教师权益、会计制度、社会监管等重点和难点问题。制定和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收费、土地等政策。完善民办学校教师参加社会保险的办法,探索民办学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高等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推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逐步建立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学校自愿选择、政府分类管理”原则,开展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新建民办学校必须符合法人条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法人财产权。重点完善民办学校章程建设、理(董)事会制度建设。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强化财务监管、风险监控和财务公开制度,完善民办学校学费收入监管制度。建立民办学校变更和退出机制。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支持力度,将非营利性民办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政府采取购买服务、资金奖补、教师培训等办法,支持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加快发展。 鼓励和规范社会化教育服务。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专业资格教育、网络教育、早期教育服务。培育教育评估、监测、考试、管理等教育中介服务组织。有序开放和规范教具、教材等相关市场,完善产品和服务标准。 专栏 7 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 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的具体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改革民办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 (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 健全学校管理的法律规章制度。开展《学校法》的调研起草工作,依法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 ,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制度。以公办学校财政拨款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民主管理权。发布实施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办法,加强高等学校章程建设,明确学校的基本定位、服务面向、治理结构、基本管理制度,保障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到 2015 年,高等学校完成“一校一章程”的目标。 完善各类学校治理结构。制定“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健全重大问题学校党委集体决策制度。积极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董)事会制度,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制度。建立民主选举产生的学术委员会,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健全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推进高等学校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克服学校内部治理上的行政化倾向。加强中小学校管理能力建设,推动中小学全面设立家长委员会,并使家长委员会有重大事项知情权、参与决策权、评价权、质询权、监督权。探索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实行理(董)事会决策议事制度和监督制度。 提高各类学校的服务管理能力。把育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教师为导向,改进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教学管理和安全管理。推进校务公开,贯彻落实《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和《关于推进中小学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研究制定信息公开的考核指标体系,畅通群众反映问题、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 专栏 8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试点 探索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符合高等学校特点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建立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改革学科建设绩效评估方式,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构建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健全高等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六)创新教育家办学制度 。 坚持教育家办学。培养造就一批热爱教育、熟悉教育规律、拥有系统教育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家。制订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的任职资格标准。改进高等学校主要领导选拔任用与管理、培训制度,努力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资格制度。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要具备丰富的教学(保教)经验,一般从教学一线选拔任用。鼓励从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中聘任职业院校领导干部。 改革校长选任制度。推动各地制订实施办法,开展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和校内民主选拔各类学校校长试点,取得经验后加以推广。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校长选任范围。 创造教育家成长的环境。健全校长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校长潜心办学。实施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计划和校长、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校长任职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实施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计划,修订《特级教师评选规定》。教育科研经费向实践性教学研究倾斜,鼓励教学科研工作者和优秀教师在教学一线长期开展基础性、持续性的教学实验。提高教学成果奖励中基层教学实验成果所占的比例,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七)完善教育行政管理 制度。 明确各级政府教育管理责任。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完善高等教育以省级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探索经济较发达地区乡镇政府支持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有效机制。 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减少和规范政府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 ,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教育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综合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进行管理的能力。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完善中国特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好申诉和行政复议工作,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等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完善教育决策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各类教育决策咨询机构的重要作用。建立重大教育决策出台前充分论证和公开征求意见的制度。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一批教育科学决策研究基地,加强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八)健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 。 明确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的职责。省级政府统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明确省以下各级政府的教育职责。明确省级政府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统筹规划职业教育的责任。积极推动中央部委院校的省部共建,推动部属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中央各有关部门向省级政府下放审批权。进一步明确教育部、其他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职责和权限。研究制订省级政府依法审批设立专科学历高等学校的具体办法。 加强重大教育改革试点的省级统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国家分期分批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省级政府加强试点工作领导,建立改革试点指导、监测、评估、交流机制,及时推广改革试点取得的重大成果。 建立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评估省级政府发展教育的努力程度和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着重考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推进和重大教育工程的实施。建立省域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 专栏 9 重点领域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在一些地方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重点教育领域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通过加强地方政府统筹和系统配套改革,探索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深层次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九)建立健全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 。 建立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建立标准修订机制,定期对相关教育标准适用性进行审查。设立国家教育标准中心,加强教育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到 2015 年初步形成国家教育标准体系。 完善标准实施和检验制度。开展教育标准的宣传、培训。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实施标准的责任。鼓励教育中介组织积极参与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实施检验。通过实施标准,推动学校达标建设,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推进教育评估科学化,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专栏 10 完善国家教育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具有国际视野、适合中国国情、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具体包括六大类别: 一是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包括教学、生活、体育设施、劳动和实习实训场所以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国家配备标准。 二是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标准。包括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等标准。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包括校(园)长、教师的编制标准、资格标准、考核标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教育标准。 四是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包括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学校行政、教学、服务行为的标准。 五是教育质量标准,包括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六是国家语言文字标准。 建立教育绩效评价制度。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制定科学评价政府、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鼓励社会、家长、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教育绩效评价。将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绩效评价同绩效工资挂钩,并作为业绩奖励、职务(职称)晋升等的主要依据。将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绩效同政府对学校的奖励性、竞争性教育拨款挂钩。加快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核心的科研评价机制,切实减少行政对学术评价的干预。 (十)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推进教育督导条例的制订与实施工作。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督导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推行督学巡视、督学报告制度,实行定期督导制度和督导结果报告公报制度。 推进督导机构建设。推动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建立督学资格认定制度,优化督学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化的督学队伍。 建立教育督导问责制度。坚持督学与督政相结合,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健全教育督导监测机制,强化限期整改制度,建立与督导检查结果相结合的奖励和问责制度,将督导检查结果作为考察干部和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 (十一)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 推进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和评估论证,指导考试改革试点。开展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改革,实行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方式。有条件地区可对部分科目开展一年多次考试和社会化考试的试点。加强专业考试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国家考试题库建设。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纳入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工作。支持各地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改革。由省级政府确定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开展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免费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试点。健全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非全日制研究生试行一年多次资格考试、培养单位自主录取的制度。 深化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省级政府制定改革方案和时间表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完善中等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将初中毕业生有序输送到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综合高中。 五、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 按照服务需求、调整供给、完善机制的要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到 2015 年使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增加 4250 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 3400 万人,农村实用型人才总量达到 1300 万人,对现代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一)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布局,鼓励高等学校参与国家产业创新发展工程,自主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国家支持在高等学校建立一批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加大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投入力度,超前部署基础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差距。 专栏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兴学科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 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 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鼓励高水平大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鼓励学校自主设置相关学科 加快基础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发展 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情报系统建设 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推动各地根据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制定高等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规划。加大对地方高等学校和行业特色高等学校工程、技术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对能源、交通水利建设、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等基础产业相关院校、学科的支持力度。加强装备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加快培养面向“三农”的急需人才。加强农林水利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建设,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面向重点产粮区、蔬菜生产区、畜牧区、林区和渔业区,重点支持一批以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现代林业、现代牧业、远洋渔业等领域现代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院校。联合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农民工文化补偿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加快培养文化、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急需人才。支持高等学校面向基层和社区加快培养公共管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城镇规划、文化创意、文化遗产保护、社区管理、健康服务、防灾减灾、心理咨询等各类公共服务与社会工作急需人才;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县镇农村,有计划地培养提供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技术技能人才。 加快培养应对国际竞争的经济、管理、金融、法律和国际关系人才。通过产教结合、中外合作,吸引一流人才,学习和借 鉴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金融学院、法学院。 重视培养国防人才。推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国防人才培养、国防科技紧密结合。加强高等学校国防科研基地建设,鼓励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重大科研项目,构建军民结合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推动军地两用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防重大科研项目。落实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退役后入学等优惠政策,鼓励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加强国防生培养基地建设,探索高等学校与部队紧密结合、接力育人的有效机制,逐步推行国防生“ 3.5+0.5 ” 培养模式,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 专栏 12 重点产业发展与急需人才培养 改造提升制造业 改造提升高等学校理工学科,培养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等研发和系统集成高端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快培养支撑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加快培养金融、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急需人才,加快培养商贸、旅游、家庭服务、养老护理等生活性服务业急需人才,开展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林院校和涉农专业学科建设,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加快设施农业、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等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 加快水利体系建设 加强水利院校和相关学科建设,加快培养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保护、泥沙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和治理、农村供水、节水灌溉、水利信息化等急需紧缺人才。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加强能源开发利用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加强新能源学科建设,加快培养石油、煤炭、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推进高校交通运输学科改革,加快培养公路、铁路、航运、水运、管道运输等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培养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软件开发、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信息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培养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软件外包和电子信息设备生产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加强海洋高等院校、涉海职业院校及学科专业建设,加快海洋能源、环境、渔业、生物、海洋运输、滨海旅游、国际海洋事务等海洋经济专门人才培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治理、循环经济等相关学科。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专栏 13 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与急需人才培养 政法 完善政法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学校建设高质量的法律学科,加快培养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公安系统、司法行政系统、律师等急需的政法人才。 宣传思想文化 加快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人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新闻传播和文化艺术人才。加快培养数字出版、游戏动漫、网络信息服务等创意策划、技术研发应用及管理服务人才。培养一大批有艺术造诣、熟悉市场、掌握文化产业运作规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才。 医药卫生 培养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等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快培养卫生监督执法、卫生应急、精神卫生等社会急需人才。加快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急需的全科医师、基层公共卫生人员、乡村医生等人才培养。 防灾减灾 加快灾害预报与预警、防灾减灾工程设计管理、政策分析、损失与风险评估人才培养。 公共管理 加强基层社区管理人才培养培训,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基层社区服务人才 (二)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左右。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明确应用型、技能型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和学位授予标准。普通本科学校要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职业院校要完善专业教室、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技术技能训练流程。优化师资结构,鼓励从企业和科研院所聘请专兼职教师。改进招生办法,社会经验和实际技能要求比较强的学科专业,逐步增加面向基层和一线工作者招生的比例。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学校加强学科专业整合,逐步提高高等学校按学科专业大类招生的比例。将结构性过剩学科专业改造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和双学位制,拓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 (三)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 完善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整合政府部门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建立人才需求的预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分区域、分类别、分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人才需求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就业信息服务和指导机构建设,实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计划,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学科专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完善以目录指导、规划引领、分类评估、计划调控、拨款引导为主要手段的调整机制。研究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下放研究生学科目录二级学科设置权,建立和完善新增学位授予单位服务特殊需求的学位授权项目审批制度。省级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学科专业布局和建设规划。建立分学科、分专业的评估体系,引导学校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对培养规模供过于求、就业水平持续过低或市场需求萎缩、就业面狭窄的学科和专业,实行招生计划调控,减少招生规模直至暂停招生。教育经费向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以及艰苦行业人才的学科专业倾斜。 促进学校积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调整结构性过剩学科专业,整合专业面过窄的学科专业,改造落伍陈旧学科专业。加强新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建设。对不适应学科调整的教师进行转岗培训。 专栏 14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计划 建立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统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开辟和拓宽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农村基层等就业的渠道,完善服务期满有序流动的相关政策。建立完善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就业统计工作体系和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建设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和监测服务体系,实现就业状况实时监测以及就业手续办理自动化。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体系,实行实名动态援助机制。重点建设 500 个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导检查机制 。 六、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有效缓解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县(市)域内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薄弱环节显著加强;教育资助制度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困难群体。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推进《学前教育法》起草工作。明确地方政府作为发展学前教育责任主体。省级政府制定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完善发展学前教育政策,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以县(区)为单位编制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和建设,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管和教育教学的指导。 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通过改造中小学闲置校舍和新建幼儿园相结合,重点加强乡镇和人口较集中的村幼儿园建设,边远山区和人口分散地区积极发展半日制、计时制、周末班、季节班、巡回指导、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完善建设、移交、管理机制。城镇新区、开发区和大规模旧城改造时,同步建设好配套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中央财政安排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支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实行分类管理。扶持和资助企事业单位办园、街道办园和农村集体办园。 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各地根据国家要求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实施幼儿教师、园长资格标准和准入(任)制度。切实落实幼儿园教职工的工资待遇、职务(职称)评聘、社会保险、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 “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 ;三年内对 1 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修订《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发布《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和防止“小学化”,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推动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依托幼儿园,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公益性 0 - 3 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专栏 15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改革试点 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革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探索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途径,改进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模式。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 专栏 16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以及村幼儿园,配备教育教学和卫生保健设备设施。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提高幼儿师资培养能力。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制订各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规划。重点支持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多人一铺和校外住宿以及留守儿童较多地区寄宿设施不足等问题。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食堂、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学校教学仪器、图书、实验条件达标率。通过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建立合理的校长、教师流动和交流制度,完善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到薄弱学校工作的政策措施。新增优秀师资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建立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机制。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签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等形式,推动各地明确县(市)域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开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项督导检查,对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市)予以表彰。国家和省级政府定期发布各地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报告和督导报告。 专栏 17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改革试点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制度。 专栏 18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中西部七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且人口稠密地区校舍安全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重点支持革命老区、边境县、国贫县、民族自治县、留守儿童较多的县和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的中西部县。 (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落实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各级政府把办好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将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性普惠性教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逐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保障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国家助学制度。 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多种实现形式。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府通过专项经费、补贴和购买服务等财政政策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各地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通过合作、参股、租赁、托管等多种形式实行联合办学。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规划。以地市州或主体功能区为单位,按照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公共服务需求,整合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规模适当、竞争有序的职业教育网络。制定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生活设施。 (四)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 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推动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工作。继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推动各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建筑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积极创造条件接受残疾人入学,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扩大“医教结合 ” 试点。积极开展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教育。开展多种形式残疾人职业教育,使残疾学生最终都能掌握一项生存技能。推动出台和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接收残疾人就学的鼓励政策,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并在职务(职称)评聘、优秀教师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制定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推动各地制定明显高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完善盲文、手语规范标准。完善盲文、聋哑、培智教科书政府采购和扶持政策。加强对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和督导检查,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专栏 19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基本实现中西部市(地)和 30 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有 1 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和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 (五)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权利。健全输入地政府负责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需求纳入各地教育发展规划。加快建立覆盖本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信息服务与监管网络。鼓励各地采取发放培训券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在当地免费接受基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加快中西部留守儿童大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配齐配好生活和心理教师及必要的管理人员,研究解决寄宿制学校建成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保障留守儿童入学和健康成长。 (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 扩大资助覆盖面、加大资助力度。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 , 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工作情况给予奖补。落实和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研究生国家助学制度。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补生活费制度。国家资助符合条件的退伍、转业军人免费接收职业教育。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提高资助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 完善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探索由财政出资或由国家资助管理机构向中央银行统借统还,国家和省级资助管理机构直接面向学生发放和回收助学贷款的办法。大力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完善国家代偿机制,逐步扩大代偿范围。 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营养水平。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餐计划,中央财政予以奖励和支持。 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到 2015 年基本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一)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社会宣传和推广素质教育的理念,形成尊重教育规律的环境和氛围。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学生身心健康摆在首要位置。 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开发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指标。强化学校质量主体意识,加强自我评价,完善质量内控机制,推动学校教学基本数据信息库建设。中、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教育质量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学校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加强质量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托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分门别类建设一批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专门机构。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人员的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评估队伍素质。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加大对违反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的责任制度。建立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外补习班的管理制度,鼓励家长、社区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到 2015 年,基本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减负的目标。 专栏 20 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和规律、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可衡量、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学前教育质量标准,义务教育质量标准,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标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质量标准;成人和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语言文字教育质量标准;科研质量评价标准;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等。 “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学前教育质量标准和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以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学科门类质量标准的研制工作。 专栏 21 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办法,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推进素质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构建大中小幼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规划德育目标、内容和课程体系,修订中小幼德育规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作用。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爱军教育,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注重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实践、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办好家长学校,探索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创新学校德育方式方法。坚持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开展德育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课程、教材、评估监测指标体系的系统研究。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工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和党团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少先队和学生会建设,积极发展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引导高校凝炼和培育大学精神。在高等学校加强崇尚诚信、科学、创新、贡献的学术文化建设,在职业院校推动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三)落实教学改革重大举措。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和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深化语文、数学和科学课程改革,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实行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咨询制度和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的制度,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管理制度。鼓励普通高中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特别是听说读写训练。探索普通高中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加强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变革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和技术手段。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推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推动建设技能教室、标准化厂房、开放式实习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办好全国和地方、行业、学校各个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并把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加大教学投入。切实落实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和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上课的制度。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工程实训中心、计算中心和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岗位实习和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等关键环节。启动实施“十二五”教材修编规划。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意见,按照新的目标和标准,改进方式方法,实施新一轮高等学校教学评估。 切实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推动各级各类学校配齐音体美教师,配足器材设备,开好国家规定的音体美课程。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运动会、艺术展演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实施体育艺术“ 2 + 1 ”项目,使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学会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加强学生用眼卫生教育,改善教室采光条件,落实教室照明标准,完善中小学生近视防控责任制度,有效降低学生近视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加强校医和保健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大学校饮用水、食堂、厕所等生活与卫生设施改造力度,加强食品安全与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专栏 22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 - 2012 年) 用三年时间实施 10 大计划, 33 个子项目。 10 大计划是: 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 力计划 。 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化办学推进计划 。 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 。 中等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能力提升计划 。 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校长能力建设 计划 。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体系计划 。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 。完善 中等职业教育宏观政策与制度建设计划 。 成人职业教育培训 推进计划。 专栏 2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试点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学改革重要标准,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加强动手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的机会。开展优异学生培养方式试验。 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按照培养造就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的要求,深入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有效识别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开好普通高中各种选修课,研究开发大学先修课程,探索建立高中学生大学先修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部分高等学校探索建立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水平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实施卓越工程师、医师、农林和法律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加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着重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的结合。推进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健全分类指导、自律为主、多元监控的质量保证监督制度。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重点建设,加快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和培养单位管理制度建设。 (五)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加强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与制度建设。推动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认证机构,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及专业认证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在工程教育、医学教育等领域按照国际惯例开展专业认证工作。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参加国际质量管理认证。建立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加大对提高教育质量各环节的投入。引导各级政府和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要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 专栏 24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和优质特色学校、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支持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中、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设立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岗位。 专栏 25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继续实施“ 985 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 211 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中西部地方高等学校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建设。继续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和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一大批青年学术骨干。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逐步化解高等学校债务。 八、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有效机制,到 2015 年,区域、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东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与港澳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 (一)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积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围绕区域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科学规划区域教育发展,调整区域教育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支持各经济区建立教育联动合作平台,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对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政策。在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升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与贡献能力。加大对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在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探索实行财政全额承担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在连片特困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哈长等区域建设高水平大学群,支持成渝、西安、武汉、长沙等地区建设中西部高等教育高地。支持沿海海洋高等学校建设和高等学校涉海专业发展。支持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西部边疆高等学校建设。 专栏 26 教育扶贫工程 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所确定的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加快连片特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将新生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劳动者,有效缓解自然环境承载压力,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开展区域、城乡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加强片区内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优势专业建设。面向生态保护区实施教育移民,提高连片特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和扩大覆盖面。鼓励教师在边远艰苦地区长期从教。率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源,每年专门安排一万名左右专项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实行定向招生。加大现有国家教育发展项目对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 (二)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加大对中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东部发达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鼓励东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扩大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支持中央部委属高等学校和东部地区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完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调整教育结构等方面为全国教育现代化起引领示范作用。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作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三)推动民族教育加快发展。 优先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 2015 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0% ,少数民族人口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 5% 以下。加快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55% ,双语地区学前两年教育基本覆盖。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在教育基础薄弱民族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接收初中毕业未升入普通高中就学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发展。完善对口支援机制,指导和协调各省市加强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教育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育。在双语地区建立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相衔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为补充,师资和教学资源配套,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双语教育体系。加强双语幼儿园、义务教育寄宿学校、双语普通高中建设,根据实际推进各民族学生合校和混班教学。开发双语教育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建设一批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进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向培养双语、双师型教师转变。通过增加编制、定向培养、“特岗计划”、对口支援、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民族地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并在绩效工资发放、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语教师岗位倾斜。建立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机制,完善与双语教学配套的升学考试、就业等政策措施。 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根据民族地区特点和实际,推广“ 9+3 ”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在部分地区实行“二一分段”或“ 3+1 ”初中职业教育。联合文化、旅游等部门重点支持一批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面向民族地区招生规模,到 2015 年普通本专科少数民族学生占全国在校生的比例达到 8% 。进一步完善内地民族班办学和管理体制,办好内地西藏、新疆班,提高民族预科班办学质量。启动实施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支持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和民族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培养民族地区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人才。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鼓励内地学校与民族学校开展“结对子”、“手拉手”活动。组织修订适合各学段特点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在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将基本的民族常识和民族政策作为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地将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活动纳入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民族院校和部分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 专栏 27 民族教育发展工程 落实中央要求,继续加大对西藏、新疆及四省藏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或新建普通高中学校。加大对边境地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制定城乡学校布局规划。按照常住人口规划学校布局。统筹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科学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加强 新兴城市(区)和县镇的学校建设,引导学龄人口有序流动。合理规划农村学校布局,保留和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 建立布局调整规划论证、听证制度,中小学校撤销与合并要公开征求意见,严禁强行撤并。 统筹规划城镇建设和学校布局。实行城市开发建设和学校建设同步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学校建设同步规划。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延伸。探索高等学校和 职业院校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配套建设,形成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逐步统一城乡教育规划、建设标准、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和管理体制,探索城乡教育联动发展新模式,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合理规划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综合考虑人口、地理资源、环境、交通、经济等多重因素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特点布局学校,确定学校服务半径,防止学生因上学距离过远而失学。鼓励采取开通校车等多种形式解决学生就学的交通问题。严格控制新建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搞超大规模学校。 (五)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提高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效。鼓励和支持港澳台地区教育机构到内地(大陆)合作办学、科研合作、互派教师授课、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及建立产学研基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内地(大陆)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港澳台地区学生的相关政策和办法,扩大招生规模。积极推动岛内全面承认大陆高等教育学历。 促进海峡两岸、内地与港澳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搭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珠三角与港澳的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建设 教育交流合作基地 。支持珠海横琴新区和平潭综合试验区教育发展。鼓励和支持海峡两岸、内地与港澳地区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密切相互间的校际交流、学术交流和人员交流。 九、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到 2015 年,我国教育体系更加开放,国际合作、区域合作、校际合作呈现新的格局,教育的国际、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初步建成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和有影响的国际教育、培训中心。 (一)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推动教育双边、多边和区域教育交流合作。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积极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联合国相关机构、欧盟、上海合作组织、东盟、非盟、阿盟、美洲国家组织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组织的教育合作。培养、选派高级别专家进入相关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教育政策、规则和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完善涉外教育监管体系。 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教育机构或项目。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办学评估、财务监控、信息披露和学生投诉等机制。有计划地引进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研究制定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支持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 (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到 2015 年全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 36 万人次,逐步扩大政府来华奖学金规模,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优秀学生。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支持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加大资助优秀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力度。逐步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办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国际论坛。 积极参与文化走出去工程。支持国际汉语教育。完善孔子学院发展机制,加强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推动汉语国际地位提升。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向世界宣传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三)提高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能力。 服务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强化对外贸易特别是转变外贸方式急需人才的培养。紧密跟踪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合作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努力实现投资、商品和人才同步“走出去”。加大对我国主要对外援助国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训,更好地支持受援国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国际问题研究。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区域和国别研究行动计划,组织高等学校对国家安全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加强高水平国际问题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外语好、业务精、善于对外沟通并开展国际合作的专家学者。加强对非通用语人才和对发展中国家及中小国家研究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批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为国家外交战略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咨询服务。 加强边境学校建设。优先支持边境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优秀教师 , 提高办学水平。支持地处边疆、海疆的高等学校充分发挥服务国家外交、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的作用,扩大招收相邻国家留学生规模,加大对外汉语教学,建立对外学术交流基地。 积极开展教育国际援助。配合国家外交战略,有计划地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把培养教师、医生、管理人员等受援国急需人才作为重点援助项目。鼓励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 专栏 28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 支持、引导办好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国际联合实验室。实施大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实施出国留学资助计划,到 2015 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模达到 2.5 万人。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逐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规模 2015 年达到 5 万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继续支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 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显著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到 2015 年,初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一)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 优化教师教育结构。调整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科学预测教师需求,合理规划师范教育规模、结构。提高师范生培养层次,根据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调控师范院校、专业的招生规模。调整师范教育的宏观结构,加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规划建设一批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强学前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开展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试点。 改革师范生招生制度。师范生实行提前批次招生录取,加强录取过程中的面试环节,探索开展教师职业性向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录取乐教、适教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 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建立免费师范生进入、退出和奖励机制,改进就业办法,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到农村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专业成长和长远发展。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采取提前招生、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等办法,吸引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为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骨干教师。 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生师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新增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调整师范教育类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推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探索“ 4+1 ”、“ 4+2 ”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强化教学实践环节,落实师范生普遍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积极推进教育硕士培养改革试点。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制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师范教育类专业评估,探索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制度。 (二)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教育渗透到职业培养、教师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切实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每年组织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大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修订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完善国家教师表彰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国家制订基本评价标准,各地区制订具体评价标准。探索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中小学教师业内评价机制,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加大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比重,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多元评价办法。 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制订高等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高编制标准。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探索更加科学的编制管理办法。推动《教师资格条例》的修订工作,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制订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制度。制订中小学教师、高等学校教师和职业院校教师聘任制办法。建立健全招聘录用、考核评价、培训和退出等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度建设。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不适应教学岗位需要的教师实行离岗培训,培训后仍然不能适应教师岗位要求的,可以实行调岗或另行安排工作;不符合教师资格标准要求的人员依法调整出教师队伍。 专栏 29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 制定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从教的具体办法,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创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模式 , 多种措施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扩大实施范围。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探索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新模式,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机制,建设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资源平台。完善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三)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推进《教师法》的修订工作,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稳步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推动面向教师的社会保障房建设。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推动地方采取到岗学费返还、补偿、代偿等措施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坚持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学校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师制度,完善鼓励支持新任公务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政策。 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校聘用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中青年创新团队,引进优秀外籍教师。继续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完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制度,允许职业院校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在职称、待遇上打破学历限制。创新薪酬分配方式,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 专栏 30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实施的培训计划,五年内对全国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师以及义务教育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实施一轮全员培训。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 (四)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各地制订教师培训规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分层分类分岗培训。中央财政支持实施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主要支持农村教师培训,到 2015 年对 550 万名中西部农村教师普遍开展一次培训。扩大音、体、美、外语、科学等学科紧缺薄弱教师培训的规模,加强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和班主任培训。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加强县级农村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区域性农村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落实学校公用经费 5% 用于教师培训的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 改进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采取短期集中、带薪脱产研修、远程教育、学术交流、海外研修和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培训与教师考核、教师资格再注册和职务聘任等相挂钩的机制。制定校本研修计划和管理制度。将学校业务骨干所承担的培训工作计入本人工作量,并在工资待遇、考核评定中予以充分体现。 加强教师专业实践。依托大型企业和高等学校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落实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资助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并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依托高水平大学建立一批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推动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工科专业教师的实践研修。 十一、加强教育条件保障 完善教育投入保障、使用和管理机制,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学校运行保障,提高学校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支撑国家“十二五”发展目标的保障体系和教育强国的物质基础。 (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 政策 。 切实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预算和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推动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算教育资金的政策,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拓展社会投资渠道。推动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推动有关部门出台教育捐赠便利性措施,落实公益性捐赠所得税前扣除政策。支持设立各种形式公益性教育基金会和学校基金会,拓宽社会教育捐赠的渠道。完善教育捐赠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制订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标准调整的程序和办法。各级学校收费标准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逐步加以调整。 专栏 31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改革试点 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办法,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探索高等学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机制。根据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 (二)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 加强教育规划与经费安排的衔接。坚持以规划引领投入、引领建设,通过科学规划提高教育投入的宏观效益。认真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宏观结构,通过科学安排增量,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制定并严格执行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制度,严格按照规划安排教育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 明确新增教育投入重点。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央安排的教育建设项目对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取消县级配套资金。省级财政重点支持本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学校预算管理,提高学校经费管理水平。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对重大财务支出实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稳步推行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加强经费监管,完善监督制度,对虚报数据、套取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加大查处力度。严格教育经费审计制度,重点完善各级学校校长特别是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定期公开财务收支的细则,确保各级政府和学校用好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三)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 完善学校基本建设制度。政府保障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投入,公办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基本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推动地方各级政府统筹学校布局规划,完善“十二五”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科学安排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并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建立中央预算内投资教育项目绩效评价制度。鼓励各级政府出台对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设规费的优惠政策。 化解学校建设债务风险。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基本化解中央部属高等学校债务风险。统筹研究解决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债务。通过中央财政予以奖补等措施,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化解学校债务风险。防止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出现新的负债建设。 落实学校建设标准。继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学校建设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制定和完善校园建设规划。加强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校舍安全、适用,防止追求建设豪华学校。 改进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积极探索“代建制”,鼓励各级政府探索学校基本建设融资机制。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健全项目实施程序,做到程序公开透明,使所有教育项目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估。 (四)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 。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各地政府制订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和地方高等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创新学校拨款体制机制,促进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发展政策有机结合。在完善经费监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完善高等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 (五)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 。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发布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建设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探索数字校园、智能教室建设,建立沟通学校、家庭、社区的学习网络。到 2015 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实现班班通,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到 50% 以上。 推动优质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出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启动建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支持、引导、激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保护中华语言文化资源。 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强化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探索建设“未来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组建多种类型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到 2015 年, 85% 以上的教师基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推动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鼓励各地大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试验。 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与生存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大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与规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建设全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教育统计和基础信息系统。建立国家教育基础信息库,开发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监测分析系统和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在建设和应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教育基本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 专栏 32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提高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水平,为农村中小学 75% 的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中西部农村地区有计算机教室的中小学达到 50% 以上。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开发和引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共享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深刻变革。 十二、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教育规划实施的领导。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并将落实“三个优先”的情况、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本规划情况,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的学校、联系责任和工作情况向社会公布。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扩大覆盖面。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并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等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开展一轮面向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校长的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与媒体和社会沟通及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基本形成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惩治腐败和治理行业不正之风,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树立和维护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加强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二)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落实责任分工。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订实施方案。对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并向社会公布。加强国家和地方教育规划、教育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的衔接。 加强监测评估。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跟踪监测。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收集编辑教育改革发展案例,及时总结各地在实施规划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广先进经验。 加强社会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将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宣传。 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宣传工作的领导,推动各地各高等学校指定专门的通讯员、观察员、评论员和新闻发言人,通过培训、组织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教育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发挥教育电视台、报刊社作用,建立教育系统新闻宣传联络协调沟通机制,按照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关于宣传工作的要求,形成横向和各类媒体密切联系,纵向与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有效对接的立体化宣传网络。 做好宣传工作。提升各级教育宣传部门的组织策划能力,组织各级教育宣传部门深入挖掘、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感人事迹,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成功做法,大力宣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先进典型,以典型人物、典型经验推动教育工作。制订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普法教育。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权威信息发布力度,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本规划的思路、举措、方案,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加大对重大教育政策的宣传与引导,支持媒体对教育事件的全面准确报道,形成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确保校园稳定安全和谐。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系统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建设。加强教育系统稳定风险评估和监测,建立高等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部省校三级联动研判制度。继续推进高等学校后勤改革,建立学生食堂运行长效机制。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研究制定学校安全的行政法规。完善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学校食品安全、人身安全、设施安全和活动安全。建立多部门合作的校园安全责任制,建立校园安全预防、监测和处置机制,建立数字化校园安全监管系统,有效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配合交通安全和管理部门,加强高等学校校园交通管理,加强中小学校车安全工作。 来源: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个人分类: 重要政策|1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tangminqian 2012-7-22 09:24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71/201207/139720.html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教育“十二五”规划答记者问 为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教育‘十二五’规划”)的组织实施,增强教育战线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十二五”规划的理解与认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和基本定位是什么?   答:“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十二五”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步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对于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着重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定位:   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与支撑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主题、服务主线是“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规划在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总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特别是突出了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供给体制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镇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紧密协同。   二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启动计划和行动计划。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都要在“十二五”期间启动落实。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分步推进,力图在“十二五”期间为实现规划纲要总目标起好步,夯实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答:教育“十二五”规划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刘延东国务委员高度重视,亲自听取规划编制工作汇报,并多次对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自2009年10月份开始正式启动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主要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研究起草阶段。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有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了27项重点课题研究,并开展系统调研,听取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专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   二是征求意见阶段。先后三次征求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5个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征求了48个中央部门和国务院部委、解放军四总部、共青团中央、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人民团体的意见,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都逐条梳理,认真研究吸收。   问:请介绍一下这次规划编制的主要特点。   答: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两个词:一是“服务”,二是“落实”。服务就是突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落实就是要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为此,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做到了“两个同步”:   一是与国家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编制同步。一方面认真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另一方面做好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工作,并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城镇化体系建设等国家重大专项规划、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规划和各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编制紧密结合,及时将各专项规划的精神体现到教育“十二五”规划中,将教育发展的要求反映到上述国家规划中。   二是与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实施同步。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起草过程也是不断吸纳最新政策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相继出台,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各地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也积极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些政策和实践成果都在规划中予以充分体现。    问:如何理解“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答:“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在指导思想上,规划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主线,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和依法治教,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规划突出强调了要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三个方面的基础:   一是制度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将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六大改革举措,并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十大改革试点项目。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推动改革创新、完善重大制度作为战略重点,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努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二是人才基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规划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提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人才兴教战略,推进教师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三是条件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离不开办学条件保障。“十二五”时期是推进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后,十大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规划明确提出了要以落实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战略抓手,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为“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和物质基础。    问:如何理解“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答:“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分目标: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这一目标,并明确了2015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有关指标进行了分解,提出了分区域、分城乡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力求使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在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方面,提出到2015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考虑到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形势和各地的积极性,规划将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目标由60%调整为65%,学前一年、两年毛入园率目标也相应做了调整,其他主要指标与教育规划纲要目标衔接一致。   二是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在体系建设方面,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和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初步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基本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教育体制更富活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创新取得重要突破、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更加完善的目标。   三是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人才培养结构方面提出了教育支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高校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授权数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的目标,努力提升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水平。   四是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分别从教育公平、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教育资助政策体系面提出了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目标。同时,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目标。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的进一步细化、实化和量化,充分体现了为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基础的这一战略定位。    问:为什么教育“十二五”规划把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答: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以终身教育理念系统规划了以国民教育为主体、覆盖人一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十二五”规划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为着力点,从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是五年规划第一次对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是对教育规划纲要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中,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内容与刚刚发布的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保持同步,也是第一次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完整表述。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国家教育制度建设。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国家设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各地在推进教育改革试点中取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加以推广,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规划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提出了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教育系统及全社会关心的十一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包括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教育公平制度、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民办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家办学制度、完善政府教育管理制度、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教育督导制度以及考试招生制度。这些制度建设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很多领域也是人们群众关心的热点。规划提出要努力通过改革创新,在一些重大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十二五”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问: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任务。要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支撑能力,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是“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的战略性任务。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加快相关新兴学科建设和急需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社会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需要,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面向“三农”的急需紧缺人才,以及文化、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国防等方面的急需人才。   二是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   三是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完善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对学科专业结构的宏观调控,促进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问:“十二五”期间推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推进教育公平,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规划在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一是在制度上,将完善教育公平制度作为一项国家教育制度明确提出,以制度促公平。通过健全法制保障,完善资源配置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同时,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二是在具体政策上,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完善资助体系为重点,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规划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要求,提出巩固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建立学前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时,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   问:“十二五”期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什么具体措施?   答: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贯穿全篇,重大制度建设如投入保障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都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来总体设计,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实施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等都直接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规划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抓导向、抓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规划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能力为重,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同时,特别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要加强动手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医师、农林和法律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具体措施。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规划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通过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问:教育“十二五”规划为什么把区域发展战略摆在重要位置?   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区域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提出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按照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资源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提出了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方向。   教育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划从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出发,提出了对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政策,并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大对中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提高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问:教育“十二五”规划32个专栏主要内容是什么?   规划文本在体例上采取了正文加专栏的形式,共设立了32个专栏。规划正文主要是阐明发展改革思路,专栏集中表述教育改革和发展具体政策措施,是对规划正文部分的补充,突出规划的行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主要目标,各一个专栏。   二是教育发展重大工程计划,共12个专栏,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特殊教育工程等“十二五”启动实施的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对目标、任务、覆盖范围及实施步骤等进行了具体说明。   三是教育改革试点,共11个专栏。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大改革试点任务,专栏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的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具体改革举措、试点范围进行了具体说明。   四是人才培养与新兴学科建设,共3个专栏,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以及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需求,提出了“十二五”新兴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急需人才培养的方向。   五是体系和标准建设,包括继续教育体系、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四个专栏,提出了“十二五”相关体系和标准的基本架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问:如何确保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落实?   答:教育“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是顺利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关键。   一是要落实责任分工。推动各地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对“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   二是完善规划考核评估机制。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考核评价办法,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和评价。近期我部将组织力量研究制定教育“十二五”规划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地教育“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作为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与舆论监督。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同时,扩大全社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知情权,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教发 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现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二年六月十四日 附件: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教育部 二○一二年六月 目 录 一、发展环境 ... 1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 ... 5 (一)指导思想 ... 5 (二)主要目标 ... 6 (三)基本思路 ... 9 三、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 ... 11 (一)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 11 (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12 (三)完善高等教育体系 ... 15 (四)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 18 四、创新国家教育制度 ... 19 (一)落实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 20 (二)完善教育公平制度 ... 21 (三)完善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 ... 21 (四)完善民办教育制度 ... 23 (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 24 (六)创新教育家办学制度 ... 26 (七)完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 26 (八)健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 ... 27 (九)建立健全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 28 (十)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 30 (十一)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 30 五、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 ... 31 (一)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31 (二)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35 (三)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 36 六、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 ... 37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 37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39 (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 41 (四)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 ... 42 (五)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 43 (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 ... 44 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44 (一)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 45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 46 (三)落实教学改革重大举措 ... 48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 50 (五)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 51 八、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 52 (一)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 52 (二)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 53 (三)推动民族教育加快发展 ... 54 (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 56 (五)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57 九、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 ... 58 (一)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58 (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 59 (三)提高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能力 ... 59 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 60 (一)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 ... 61 (二)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 62 (三)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64 (四)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 65 十一、加强教育条件保障 ... 66 (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 67 (二)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 68 (三)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 68 (四)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 ... 69 (五)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 ... 70 十二、组织实施 ... 71 (一)加强组织领导 ... 71 (二)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 73 (三)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宣传 ... 73 (四)确保校园稳定安全和谐 ... 74 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一五”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显著,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实现,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发展实现重大突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8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6.5%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科技三大奖中一半出自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三分之二成果由高等学校完成。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民族地区教育快速发展,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缩小,国家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教育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一大批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语言文字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开放呈现新格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开始实施,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上新台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输送了近 6000 万名毕业生, 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9 年左右,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我国教育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 迈上由大到强的历史新征程。 专栏 1 教育事业“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 2005 年 2010 年 比 2005 年提高 学前教育阶段: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 41.4 56.6 15.2 义务教育阶段: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 % ) 98.4 98.7 0.3 初中毛入学率( % ) 95.0 100.1 5.1 初中三年巩固率( % ) 92.8 93.8 1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 ) 69.7 87.5 17.8 高中阶段: 毛入学率( % ) 52.7 82.5 29.8 在校生(万人) 4031 4671 640 其中:普通高中 2409 2427 18 中等职业教育 1600 2232 632 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 % ) 21 26.5 5.5 在学总规模(万人) 2300 3105 805 其中:普通本专科 1562 2232 670 研究生 98 154 56 成人本专科 436 536 100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 普通高等学校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项) 7399 43153 35754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获国家奖数(项) 143 198 55 15 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5 9.0 0.5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9 12.7 1.8 2010 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教育规划纲要》,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 , 描绘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全国上下积极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相继启动实施一系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和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完善了公共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出台了若干重大教育政策,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教育,社会各界更加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职员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开启了教育改革发展全新的历史篇章。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看,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加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供给。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和科技创新的新突破,迎接日益加剧的全球人才、科技和教育竞争,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高等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有力地推进教育公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迫切需要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总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从教育发展看,我国已进入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新阶段。到 2020 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必须在“十二五”时期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推进教育科学发展迫切要求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改变一切不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积极引领教育的变革和转型。教育要发展,关键在人才。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迫切要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教育要发展,条件是基础。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迫切需要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增强教育的发展实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往往能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也是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根本所在,事关人民福祉。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必将加倍回报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未来。“十二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克服当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使教育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人才和科技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服务,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宏伟目标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先发展为保障,以重大发展项目和改革试点为抓手,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和依法治教的原则,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优先发展与服务全局、促进公平与注重效率、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等重要关系,力争在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主要目标是: 1. 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农村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 80% 左右,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3%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达到 50% 以上,基本实现远程教育班班通,实现县(市)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87%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职业学校专业实训基地达标率达到 8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6%, 毕业生就业率进一步提高,一批学科进入世界前列。义务教育阶段新增教师具备高一级学历的比例达到 85% 以上。完成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能力。 2. 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 初步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基本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体制更富活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创新取得重要突破,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 2012 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4% ,并保持稳定增长。教育法制更加完善。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氛围。 3 .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 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重明显提高,初步建成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强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3.3 年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15% 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受到基本职业技能培训。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 40% 左右。高等学校若干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科技创新成果,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发明专利授权数大幅增加。高等学校成为国家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 、国防科技创新、 区域创新 的重要基地。 4. 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 城乡之间和东中西部之间教育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满意度显著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 85% 以上。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在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教育资助和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到所有困难群体,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青少年健康素质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有较大改善。基本构建起大中小幼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德育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深入,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出新贡献。 专栏 2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主要目标 2010 年 2015 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学前两年毛入园率(%)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2977 81.7 70.9 56.6 3700 90.0 75.0 65.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巩固率(%) 15220 89.7 16100 93.0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其中: 中等职业教育 毛入学率(%) 4671 2232 82.5 4500 2250 87.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在校生(万人) 其中: 研究生(万人) 毛入学率(%) 3105 2922 154 26.5 3350 3080 170 36.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8500 29000 人力资源开发: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 % ) 12.7 67.0 13.3 87.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其中: 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 ) 9.6 10.5 10.5 15.0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 ( 万人 ) 11964 15000 (三)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改革创新,抓好工作落实,提升基础能力,促进协调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和人人成才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各级教育有效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改革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着力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和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系统推进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学校制度、招生考试制度、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为《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提供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抓好工作落实。推进目标落实,将长期目标落实到今后五年的目标,将总体目标落实到分领域的目标,将全国目标落实到不同区域的目标。推进投入落实,完善教育经费保障制度,落实增加教育经费的各项政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推进项目落实,稳步推进各项重大发展项目和改革试点项目,确保取得成效。推进政策落实,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当前最关心、社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升基础能力。完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加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科研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支撑教育现代化、服务国家现代化的人才和物质基础。 促进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等薄弱环节,努力实现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服务国家战略。将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和理念贯穿到教育工作全局。进一步发挥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大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扩大紧缺人才特别是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的能力。推进 区域教育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城镇化战略的紧密结合 。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学校成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三、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着重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到 2015 年,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一)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要求,巩固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的教育保障政策体系。基本建成服务全民的教育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 推进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信息化建设。根据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水平、群众意愿,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总供给水平。探索多样化提供形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体制。 建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评价机制。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重点,开展对地方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监测评价,引导地方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动各级政府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作为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的核心指标。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建立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和分配方式。政府一般性转移支付向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倾斜,重点扶持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困难群体,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按照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职业教育的层次、布局和结构,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系统培养 初级、中级和高级 技术技能人才 。 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遵循 技术技能人才 成长规律,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实行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重、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 产业转型升级 和 企业技术创新 需要的 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 的技术技能人才。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 层次 ,建立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和 专家级 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制度。积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衔接。统筹职业预备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 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 制度,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和培养。 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着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完善 政产学研的协作对话 机制,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根据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衔接,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有效发挥行业在建立健全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行业人才规格标准和行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改革机制等方面的指导作用。鼓励各地、各行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实行多种形式的 产教结合 和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协调制度,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 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建立 学分银行 ,完善学分互认、累积制度,探索同一层次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的课程互设、学分互认、学生互转的机制,推动 应用型本科课程进入职业院校 。鼓励开放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名师名课、精品课程等职业教育资源,为各类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课程和技能培训。适度扩大高等职业学校单独招生试点规模,扩大 应用型普通本科学校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规模 。建立社区和职业教育联动机制,鼓励职业院校探索社区化办学模式,满足社区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需求。有效整合多种教育资源,统筹城乡、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切实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 专栏 3 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点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开展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 9+3 ”免费试点,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完善高等教育体系。 优化高等教育宏观布局结构。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 985 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 211 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按照国民经济布局和城镇化体系建设要求,完善中央部属高等学校和重点建设高等学校的战略布局,加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建设,形成与国家生产力布局和社会发展需要相衔接的高等学校布局结构。 推进高等学校有特色、高水平发展。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探索建立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推进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的修订工作,研究制订核定普通高等学校规模暂行规定。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宏观政策,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为高等学校创造开放、公平、有序竞争的发展环境,使各类高等教育都能涌现出一批有特色的一流学校。 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制订实施“十二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支撑能力,优化地方高等学校布局结构。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促进区域内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社区的紧密结合,中央各项工程计划加大对办学有特色的地方高等学校的支持。进一步落实对地方所属行业特色高等学校的支持政策。 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有序推进学科设置权下放,取消对研究生院设置的行政审批,优化研究生培养的布局结构。积极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展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探索科教结合、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面向重大科技专项需求,开展工程博士培养试点,逐步形成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均衡发展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加强高等学校创新服务体系。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科研创新重点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的跃升。建设一批综合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前沿技术实验室和 区域创新中心 。按照“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 组建一批 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探索协同创新长效机制。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组织开展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实施高等学校“数字人文”建设计划,加快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体系、理论和方法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开展战略决策咨询研究,瞄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建设服务政府决策的智库。深化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推进重点学科基础研究改革试点,加快科研组织创新,促进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完善以科研成果质量和贡献为评价导向的激励机制。 发挥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将中华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融合到教学和学术创新活动中。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文化创新平台。实施学术文化工程,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积极研究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推出一批对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专栏 4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建立一批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 协同创新平台 ,构建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推动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 、 区域创新 的战略融合,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 技术研发基地 、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国家创新团队的主力阵营。 专栏 5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试点 推进高等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中央高等学校与地方高等学校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高等学校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发挥行业优势,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行业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完善来华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国家紧缺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加强内地高等学校与港澳知名高等学校合作办学,探索闽台高等学校教育合作交流新模式。 (四)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终身学习框架内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学习者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统筹学历、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农村、中西部和民族地区的继续教育,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专门人才的继续教育,形成“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联合高等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继续教育功能,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各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高质量的教育和学习服务。 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机构。继续办好学校继续教育机构,发展社会化职业培训机构,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建设开放大学,大力建设社区教育中心,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办好老年教育机构,形成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以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专业组织为重点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建成一批示范性学习型组织。 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发展政策。推动各级政府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研究起草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律法规。制订各领域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各级政府、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建立继续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促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搭建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成才的“立交桥”。 专栏 6 用终身学习理念构建继续教育体系 终身学习 理念 l 以学习者为中心 l 变革传统学校教育 l 重视学校后教育 l 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相结合 l 适应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l 终身教育法制建设 l 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支持 l 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l 自学考试制度与学分银行 l 灵活的学习方式 学校继续教育机 构 企业内部培训机构 社区教育 中心 学习型 组织建设 社会继续 教育机构 开放大学 公共服务平台 继续教育 政策 四、创新国家教育制度 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突破口,以制度建设为导向,积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公平和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制度化,推进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制度改革,着力完善教育标准、绩效和招生考试制度,强化教育督导制度,基本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管理运行体制和质量保障体制。 (一)落实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 。 推进教育“三个优先”的制度化建设。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制度规范。把教育“三个优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落实到政府的规划编制、年度计划、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政绩考核等各项工作中。加强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化规划、国土开发利用规划、产业振兴规划、科技规划和财政支持政策的有机衔接。 推动全社会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优先于物力资本投资的导向,研究人力资源积累和人力资本投资核算方法,促进全社会改变重物力资本投入、轻人力资本投入的倾向,加快国家人才储备、知识积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经济自主发展、科技自主创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作用。 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监督机制。建立教育优先发展问责制度。对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各级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努力程度进行年度评价,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完善政府及有关部门向人大、政协及其专门委员会定期报告教育工作的制度。 (二)完善教育公平制度 。 建立保障教育公平的制度体系。健全法制保障。把依法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制定和修改教育法律法规的重要原则,清理有关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完善教育行政执法制度和权利救济制度。完善资源配置制度。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建立区域、城乡和校际差距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以扶持困难群体为重点,建立全面覆盖困难群体的资助政策体系和帮扶制度。 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重大教育政策及改革举措前,要制定实施程序、规则。对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政策调整、规则变更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各级各类学校要公开办学条件、招生章程、规章制度。继续推进高等学校招生“阳光工程”,促进招生考试制度更加完善。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和特殊类型招生工作并向社会公开。 (三) 完善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 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推动各级政府统筹区域发展和教育发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城乡建设和城乡教育发展。建立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优势学科对接机制,促进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和产业价值链紧密结合。推动 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示范区 建设。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推动高等学校与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与高新区和开发区开展多种形式的 产学研合作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办好大学科技园,探索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效机制,促进创新型中小型企业的孵化和发展壮大。支持高等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和科研基地。鼓励各级政府出台引导高等学校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惠政策。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合作、工学结合制度化。建立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发挥国有大型企业在产教结合中的示范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出台促进校企合作办法。企业支付给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训实习工资支出,符合条件的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健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发展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行业和大中型企业紧密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探索职业教育集团的有效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积极推进对生产教学过程一体化、校企一体化、职教基地和产业集聚区一体化的探索,把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办到企业。 强化实践育人制度。制定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办法和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办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学生走进科研院所、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农田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列入教学安排。推动建立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服务机构接收学生实践的制度,推动各级政府出台进一步扩大实施公共文化、教育、体育设施向学生免费开放或优惠的政策。把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等各类人才请进学校,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完善民办教育制度。 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推动各级政府履行发展民办教育的职责,建立健全民办教育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加快解决影响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法人性质、产权属性、教师权益、会计制度、社会监管等重点和难点问题。制定和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收费、土地等政策。完善民办学校教师参加社会保险的办法,探索民办学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高等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推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逐步建立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学校自愿选择、政府分类管理”原则,开展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新建民办学校必须符合法人条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法人财产权。重点完善民办学校章程建设、理(董)事会制度建设。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强化财务监管、风险监控和财务公开制度,完善民办学校学费收入监管制度。建立民办学校变更和退出机制。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支持力度,将非营利性民办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政府采取购买服务、资金奖补、教师培训等办法,支持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加快发展。 鼓励和规范社会化教育服务。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专业资格教育、网络教育、早期教育服务。培育教育评估、监测、考试、管理等教育中介服务组织。有序开放和规范教具、教材等相关市场,完善产品和服务标准。 专栏 7 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 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的具体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改革民办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 (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 健全学校管理的法律规章制度。开展《学校法》的调研起草工作,依法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 ,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制度。以公办学校财政拨款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民主管理权。发布实施高等学校章程制定办法,加强高等学校章程建设,明确学校的基本定位、服务面向、治理结构、基本管理制度,保障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到 2015 年,高等学校完成“一校一章程”的目标。 完善各类学校治理结构。制定“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健全重大问题学校党委集体决策制度。积极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董)事会制度,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制度。建立民主选举产生的学术委员会,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健全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推进高等学校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克服学校内部治理上的行政化倾向。加强中小学校管理能力建设,推动中小学全面设立家长委员会,并使家长委员会有重大事项知情权、参与决策权、评价权、质询权、监督权。探索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实行理(董)事会决策议事制度和监督制度。 提高各类学校的服务管理能力。把育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教师为导向,改进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教学管理和安全管理。推进校务公开,贯彻落实《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和《关于推进中小学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研究制定信息公开的考核指标体系,畅通群众反映问题、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 专栏 8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试点 探索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符合高等学校特点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建立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改革学科建设绩效评估方式,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构建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健全高等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六)创新教育家办学制度 。 坚持教育家办学。培养造就一批热爱教育、熟悉教育规律、拥有系统教育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家。制订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的任职资格标准。改进高等学校主要领导选拔任用与管理、培训制度,努力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资格制度。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要具备丰富的教学(保教)经验,一般从教学一线选拔任用。鼓励从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中聘任职业院校领导干部。 改革校长选任制度。推动各地制订实施办法,开展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和校内民主选拔各类学校校长试点,取得经验后加以推广。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校长选任范围。 创造教育家成长的环境。健全校长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校长潜心办学。实施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计划和校长、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校长任职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实施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计划,修订《特级教师评选规定》。教育科研经费向实践性教学研究倾斜,鼓励教学科研工作者和优秀教师在教学一线长期开展基础性、持续性的教学实验。提高教学成果奖励中基层教学实验成果所占的比例,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七)完善教育行政管理 制度。 明确各级政府教育管理责任。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完善高等教育以省级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探索经济较发达地区乡镇政府支持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有效机制。 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减少和规范政府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 ,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教育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综合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进行管理的能力。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完善中国特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好申诉和行政复议工作,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等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完善教育决策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和各类教育决策咨询机构的重要作用。建立重大教育决策出台前充分论证和公开征求意见的制度。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一批教育科学决策研究基地,加强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八)健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 。 明确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的职责。省级政府统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明确省以下各级政府的教育职责。明确省级政府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统筹规划职业教育的责任。积极推动中央部委院校的省部共建,推动部属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中央各有关部门向省级政府下放审批权。进一步明确教育部、其他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职责和权限。研究制订省级政府依法审批设立专科学历高等学校的具体办法。 加强重大教育改革试点的省级统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国家分期分批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省级政府加强试点工作领导,建立改革试点指导、监测、评估、交流机制,及时推广改革试点取得的重大成果。 建立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评估省级政府发展教育的努力程度和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着重考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推进和重大教育工程的实施。建立省域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 专栏 9 重点领域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在一些地方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重点教育领域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通过加强地方政府统筹和系统配套改革,探索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深层次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九)建立健全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 。 建立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建立标准修订机制,定期对相关教育标准适用性进行审查。设立国家教育标准中心,加强教育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到 2015 年初步形成国家教育标准体系。 完善标准实施和检验制度。开展教育标准的宣传、培训。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实施标准的责任。鼓励教育中介组织积极参与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实施检验。通过实施标准,推动学校达标建设,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推进教育评估科学化,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专栏 10 完善国家教育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具有国际视野、适合中国国情、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具体包括六大类别: 一是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包括教学、生活、体育设施、劳动和实习实训场所以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国家配备标准。 二是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标准。包括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等标准。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包括校(园)长、教师的编制标准、资格标准、考核标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教育标准。 四是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包括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学校行政、教学、服务行为的标准。 五是教育质量标准,包括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六是国家语言文字标准。 建立教育绩效评价制度。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制定科学评价政府、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鼓励社会、家长、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教育绩效评价。将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绩效评价同绩效工资挂钩,并作为业绩奖励、职务(职称)晋升等的主要依据。将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绩效同政府对学校的奖励性、竞争性教育拨款挂钩。加快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核心的科研评价机制,切实减少行政对学术评价的干预。 (十)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加强教育督导工作。推进教育督导条例的制订与实施工作。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督导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推行督学巡视、督学报告制度,实行定期督导制度和督导结果报告公报制度。 推进督导机构建设。推动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建立督学资格认定制度,优化督学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化的督学队伍。 建立教育督导问责制度。坚持督学与督政相结合,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健全教育督导监测机制,强化限期整改制度,建立与督导检查结果相结合的奖励和问责制度,将督导检查结果作为考察干部和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 (十一)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 推进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和评估论证,指导考试改革试点。开展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改革,实行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种方式。有条件地区可对部分科目开展一年多次考试和社会化考试的试点。加强专业考试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国家考试题库建设。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纳入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工作。支持各地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改革。由省级政府确定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开展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免费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试点。健全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非全日制研究生试行一年多次资格考试、培养单位自主录取的制度。 深化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省级政府制定改革方案和时间表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完善中等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将初中毕业生有序输送到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综合高中。 五、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 按照服务需求、调整供给、完善机制的要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到 2015 年使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增加 4250 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 3400 万人,农村实用型人才总量达到 1300 万人,对现代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一)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布局,鼓励高等学校参与 国家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自主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国家支持在高等学校建立一批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加大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投入力度,超前部署基础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差距。 专栏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兴学科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 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 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鼓励高水平大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鼓励学校自主设置相关学科 加快基础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发展 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情报系统建设 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推动各地根据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制定高等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规划。加大对地方高等学校和行业特色高等学校工程、技术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对能源、交通水利建设、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等基础产业相关院校、学科的支持力度。加强装备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加快培养面向“三农”的急需人才。加强农林水利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建设,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面向重点产粮区、蔬菜生产区、畜牧区、林区和渔业区,重点支持一批以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现代林业、现代牧业、远洋渔业等领域现代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院校。联合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建设一批农民工文化补偿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加快培养文化、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急需人才。支持高等学校面向基层和社区加快培养公共管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城镇规划、文化创意、文化遗产保护、社区管理、健康服务、防灾减灾、心理咨询等各类公共服务与社会工作急需人才;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县镇农村,有计划地培养提供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技术技能人才。 加快培养应对国际竞争的经济、管理、金融、法律和国际关系人才。通过产教结合、中外合作,吸引一流人才,学习和借 鉴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设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金融学院、法学院。 重视培养国防人才。推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国防人才培养、国防科技紧密结合。加强高等学校国防科研基地建设,鼓励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重大科研项目,构建军民结合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推动军地两用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防重大科研项目。落实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退役后入学等优惠政策,鼓励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加强国防生培养基地建设,探索高等学校与部队紧密结合、接力育人的有效机制,逐步推行国防生“ 3.5+0.5 ” 培养模式,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 专栏 12 重点产业发展与急需人才培养 改造提升制造业 改造提升高等学校理工学科,培养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等研发和系统集成高端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快培养支撑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加快培养金融、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急需人才,加快培养商贸、旅游、家庭服务、养老护理等生活性服务业急需人才,开展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林院校和涉农专业学科建设,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加快设施农业、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等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 加快水利体系建设 加强水利院校和相关学科建设,加快培养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保护、泥沙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和治理、农村供水、节水灌溉、水利信息化等急需紧缺人才。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加强能源开发利用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加强新能源学科建设,加快培养石油、煤炭、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开发利用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推进高校交通运输学科改革,加快培养公路、铁路、航运、水运、管道运输等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培养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软件开发、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信息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培养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软件外包和电子信息设备生产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教育。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加强海洋高等院校、涉海职业院校及学科专业建设,加快海洋能源、环境、渔业、生物、海洋运输、滨海旅游、国际海洋事务等海洋经济专门人才培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治理、循环经济等相关学科。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专栏 13 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与急需人才培养 政法 完善政法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学校建设高质量的法律学科,加快培养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公安系统、司法行政系统、律师等急需的政法人才。 宣传思想文化 加快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人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新闻传播和文化艺术人才。加快培养数字出版、游戏动漫、网络信息服务等创意策划、技术研发应用及管理服务人才。培养一大批有艺术造诣、熟悉市场、掌握文化产业运作规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才。 医药卫生 培养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等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快培养卫生监督执法、卫生应急、精神卫生等社会急需人才。加快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急需的全科医师、基层公共卫生人员、乡村医生等人才培养。 防灾减灾 加快灾害预报与预警、防灾减灾工程设计管理、政策分析、损失与风险评估人才培养。 公共管理 加强基层社区管理人才培养培训,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基层社区服务人才 (二)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左右。 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 。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明确应用型、技能型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和学位授予标准。普通本科学校要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 职业院校要完善专业教室、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技术技能训练流程 。优化师资结构,鼓励从企业和科研院所聘请专兼职教师。改进招生办法,社会经验和实际技能要求比较强的学科专业,逐步增加面向基层和一线工作者招生的比例。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学校加强学科专业整合,逐步提高高等学校按学科专业大类招生的比例。将结构性过剩学科专业改造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和双学位制,拓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 (三)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 完善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整合政府部门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建立人才需求的预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分区域、分类别、分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人才需求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就业信息服务和指导机构建设,实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计划,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学科专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完善以目录指导、规划引领、分类评估、计划调控、拨款引导为主要手段的调整机制。研究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下放研究生学科目录二级学科设置权,建立和完善新增学位授予单位服务特殊需求的学位授权项目审批制度。省级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学科专业布局和建设规划。建立分学科、分专业的评估体系,引导学校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对培养规模供过于求、就业水平持续过低或市场需求萎缩、就业面狭窄的学科和专业,实行招生计划调控,减少招生规模直至暂停招生。教育经费向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以及艰苦行业人才的学科专业倾斜。 促进学校积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调整结构性过剩学科专业,整合专业面过窄的学科专业,改造落伍陈旧学科专业。加强新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建设。对不适应学科调整的教师进行转岗培训。 专栏 14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计划 建立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统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开辟和拓宽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农村基层等就业的渠道,完善服务期满有序流动的相关政策。建立完善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就业统计工作体系和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建设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和监测服务体系,实现就业状况实时监测以及就业手续办理自动化。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体系,实行实名动态援助机制。重点建设 500 个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导检查机制 。 六、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有效缓解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县(市)域内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薄弱环节显著加强;教育资助制度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困难群体。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推进《学前教育法》起草工作。明确地方政府作为发展学前教育责任主体。省级政府制定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完善发展学前教育政策,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以县(区)为单位编制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和建设,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管和教育教学的指导。 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通过改造中小学闲置校舍和新建幼儿园相结合,重点加强乡镇和人口较集中的村幼儿园建设,边远山区和人口分散地区积极发展半日制、计时制、周末班、季节班、巡回指导、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完善建设、移交、管理机制。城镇新区、开发区和大规模旧城改造时,同步建设好配套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中央财政安排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支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实行分类管理。扶持和资助企事业单位办园、街道办园和农村集体办园。 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各地根据国家要求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实施幼儿教师、园长资格标准和准入(任)制度。切实落实幼儿园教职工的工资待遇、职务(职称)评聘、社会保险、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 “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 ;三年内对 1 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修订《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发布《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和防止“小学化”,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推动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依托幼儿园,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公益性 0 - 3 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专栏 15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改革试点 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革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探索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途径,改进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模式。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 专栏 16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以及村幼儿园,配备教育教学和卫生保健设备设施。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提高幼儿师资培养能力。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制订各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规划。重点支持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多人一铺和校外住宿以及留守儿童较多地区寄宿设施不足等问题。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食堂、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学校教学仪器、图书、实验条件达标率。通过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建立合理的校长、教师流动和交流制度,完善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到薄弱学校工作的政策措施。新增优秀师资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建立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机制。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签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等形式,推动各地明确县(市)域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开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项督导检查,对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市)予以表彰。国家和省级政府定期发布各地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报告和督导报告。 专栏 17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改革试点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制度。 专栏 18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中西部七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且人口稠密地区校舍安全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重点支持革命老区、边境县、国贫县、民族自治县、留守儿童较多的县和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的中西部县。 (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落实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各级政府把办好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将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性普惠性教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逐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保障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国家助学制度。 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多种实现形式。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府通过专项经费、补贴和购买服务等财政政策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各地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通过合作、参股、租赁、托管等多种形式实行联合办学。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规划。以地市州或主体功能区为单位,按照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公共服务需求,整合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规模适当、竞争有序的职业教育网络。制定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生活设施。 (四)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 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推动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工作。继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推动各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建筑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积极创造条件接受残疾人入学,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扩大“医教结合 ” 试点。积极开展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教育。开展多种形式残疾人职业教育,使残疾学生最终都能掌握一项生存技能。推动出台和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接收残疾人就学的鼓励政策,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并在职务(职称)评聘、优秀教师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制定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推动各地制定明显高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完善盲文、手语规范标准。完善盲文、聋哑、培智教科书政府采购和扶持政策。加强对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和督导检查,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专栏 19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基本实现中西部市(地)和 30 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有 1 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和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 (五)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权利。健全输入地政府负责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需求纳入各地教育发展规划。加快建立覆盖本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信息服务与监管网络。鼓励各地采取发放培训券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在当地免费接受基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加快中西部留守儿童大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配齐配好生活和心理教师及必要的管理人员,研究解决寄宿制学校建成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保障留守儿童入学和健康成长。 (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 扩大资助覆盖面、加大资助力度。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 , 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工作情况给予奖补。落实和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研究生国家助学制度。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补生活费制度。国家资助符合条件的退伍、转业军人免费接收职业教育。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提高资助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 完善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探索由财政出资或由国家资助管理机构向中央银行统借统还,国家和省级资助管理机构直接面向学生发放和回收助学贷款的办法。大力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完善国家代偿机制,逐步扩大代偿范围。 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营养水平。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餐计划,中央财政予以奖励和支持。 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到 2015 年基本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一)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社会宣传和推广素质教育的理念,形成尊重教育规律的环境和氛围。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学生身心健康摆在首要位置。 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开发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指标。强化学校质量主体意识,加强自我评价,完善质量内控机制,推动学校教学基本数据信息库建设。中、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教育质量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学校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加强质量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托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分门别类建设一批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专门机构。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人员的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评估队伍素质。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加大对违反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的责任制度。建立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外补习班的管理制度,鼓励家长、社区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到 2015 年,基本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减负的目标。 专栏 20 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和规律、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可衡量、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学前教育质量标准,义务教育质量标准,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标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质量标准;成人和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语言文字教育质量标准;科研质量评价标准;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等。 “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学前教育质量标准和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以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学科门类质量标准的研制工作。 专栏 21 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办法,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推进素质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构建大中小幼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规划德育目标、内容和课程体系,修订中小幼德育规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作用。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爱军教育,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注重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实践、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办好家长学校,探索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创新学校德育方式方法。坚持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开展德育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课程、教材、评估监测指标体系的系统研究。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工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和党团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少先队和学生会建设,积极发展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引导高校凝炼和培育大学精神。在高等学校加强崇尚诚信、科学、创新、贡献的学术文化建设,在职业院校推动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三)落实教学改革重大举措。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和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深化语文、数学和科学课程改革,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实行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咨询制度和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的制度,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管理制度。鼓励普通高中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特别是听说读写训练。探索普通高中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加强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变革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和技术手段。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推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推动建设技能教室、标准化厂房、开放式实习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办好全国和地方、行业、学校各个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并把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加大教学投入。切实落实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和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上课的制度。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工程实训中心、计算中心和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岗位实习和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等关键环节。启动实施“十二五”教材修编规划。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意见,按照新的目标和标准,改进方式方法,实施新一轮高等学校教学评估。 切实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推动各级各类学校配齐音体美教师,配足器材设备,开好国家规定的音体美课程。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运动会、艺术展演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实施体育艺术“ 2 + 1 ”项目,使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学会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加强学生用眼卫生教育,改善教室采光条件,落实教室照明标准,完善中小学生近视防控责任制度,有效降低学生近视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加强校医和保健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大学校饮用水、食堂、厕所等生活与卫生设施改造力度,加强食品安全与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专栏 22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 - 2012 年) 用三年时间实施 10 大计划, 33 个子项目。 10 大计划是: 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 计划 。 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化办学推进计划 。 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 。 中等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能力提升计划 。 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校长能力建设 计划 。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体系计划 。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 。完善 中等职业教育宏观政策与制度建设计划 。 成人职业教育培训 推进计划。 专栏 2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试点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学改革重要标准,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加强动手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的机会。开展优异学生培养方式试验。 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按照培养造就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的要求,深入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有效识别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开好普通高中各种选修课,研究开发大学先修课程,探索建立高中学生 大学先修制度 ,鼓励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部分高等学校探索建立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水平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实施卓越工程师、医师、农林和法律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加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着重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的结合。推进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健全分类指导、自律为主、多元监控的质量保证监督制度。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重点建设,加快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和培养单位管理制度建设。 (五)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加强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与制度建设。推动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认证机构,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及专业认证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在工程教育、医学教育等领域按照国际惯例开展专业认证工作。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参加国际质量管理认证。建立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加大对提高教育质量各环节的投入。引导各级政府和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要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 专栏 24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和优质特色学校、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支持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中、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设立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岗位。 专栏 25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继续实施“ 985 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 211 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中西部地方高等学校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建设。继续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和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一大批青年学术骨干。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逐步化解高等学校债务。 八、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有效机制,到 2015 年,区域、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东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与港澳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 (一)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积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围绕区域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科学规划区域教育发展,调整区域教育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支持 各经济区建立教育联动合作平台 ,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对 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政策 。在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升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与贡献能力。加大对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在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探索实行财政全额承担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在连片特困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哈长等区域建设高水平大学群,支持成渝、西安、武汉、长沙等地区建设中西部高等教育高地。支持沿海海洋高等学校建设和高等学校涉海专业发展。支持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西部边疆高等学校建设。 专栏 26 教育扶贫工程 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所确定的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加快连片特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将新生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劳动者,有效缓解自然环境承载压力,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开展区域、城乡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加强片区内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优势专业建设。面向生态保护区实施教育移民,提高连片特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和扩大覆盖面。鼓励教师在边远艰苦地区长期从教。率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源,每年专门安排一万名左右专项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实行定向招生。加大现有国家教育发展项目对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 (二)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加大对中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东部发达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鼓励东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扩大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支持中央部委属高等学校和东部地区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完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调整教育结构等方面为全国教育现代化起引领示范作用。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作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三)推动民族教育加快发展。 优先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 2015 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0% ,少数民族人口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 5% 以下。加快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55% ,双语地区学前两年教育基本覆盖。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在教育基础薄弱民族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接收初中毕业未升入普通高中就学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发展。完善对口支援机制,指导和协调各省市加强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教育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育。在双语地区建立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相衔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为补充,师资和教学资源配套,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双语教育体系。加强双语幼儿园、义务教育寄宿学校、双语普通高中建设,根据实际推进各民族学生合校和混班教学。开发双语教育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建设一批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进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向培养双语、双师型教师转变。通过增加编制、定向培养、“特岗计划”、对口支援、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民族地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并在绩效工资发放、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语教师岗位倾斜。建立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机制,完善与双语教学配套的升学考试、就业等政策措施。 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根据民族地区特点和实际,推广“ 9+3 ”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在部分地区实行“二一分段”或“ 3+1 ”初中职业教育。联合文化、旅游等部门重点支持一批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面向民族地区招生规模,到 2015 年普通本专科少数民族学生占全国在校生的比例达到 8% 。进一步完善内地民族班办学和管理体制,办好内地西藏、新疆班,提高民族预科班办学质量。启动实施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支持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和民族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培养民族地区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人才。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鼓励内地学校与民族学校开展“结对子”、“手拉手”活动。组织修订适合各学段特点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在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将基本的民族常识和民族政策作为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地将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活动纳入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民族院校和部分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 专栏 27 民族教育发展工程 落实中央要求,继续加大对西藏、新疆及四省藏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或新建普通高中学校。加大对边境地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制定城乡学校布局规划。按照常住人口规划学校布局。统筹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科学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加强 新兴城市(区)和县镇的学校建设,引导学龄人口有序流动。合理规划农村学校布局,保留和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 建立布局调整规划论证、听证制度,中小学校撤销与合并要公开征求意见,严禁强行撤并。 统筹规划城镇建设和学校布局。实行城市开发建设和学校建设同步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学校建设同步规划。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延伸。探索高等学校和 职业院校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配套建设,形成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逐步统一城乡教育规划、建设标准、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和管理体制,探索城乡教育联动发展新模式,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合理规划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综合考虑人口、地理资源、环境、交通、经济等多重因素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特点布局学校,确定学校服务半径,防止学生因上学距离过远而失学。鼓励采取开通校车等多种形式解决学生就学的交通问题。严格控制新建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搞超大规模学校。 (五)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提高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效。鼓励和支持港澳台地区教育机构到内地(大陆)合作办学、科研合作、互派教师授课、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及建立产学研基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内地(大陆)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港澳台地区学生的相关政策和办法,扩大招生规模。积极推动岛内全面承认大陆高等教育学历。 促进海峡两岸、内地与港澳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搭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珠三角与港澳的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建设 教育交流合作基地 。支持珠海横琴新区和平潭综合试验区教育发展。鼓励和支持海峡两岸、内地与港澳地区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密切相互间的校际交流、学术交流和人员交流。 九、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到 2015 年,我国教育体系更加开放,国际合作、区域合作、校际合作呈现新的格局,教育的国际、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初步建成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和有影响的国际教育、培训中心。 (一)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推动教育双边、多边和区域教育交流合作。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积极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联合国相关机构、欧盟、上海合作组织、东盟、非盟、阿盟、美洲国家组织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组织的教育合作。培养、选派高级别专家进入相关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教育政策、规则和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完善涉外教育监管体系。 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教育机构或项目。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办学评估、财务监控、信息披露和学生投诉等机制。有计划地引进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研究制定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支持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 (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到 2015 年全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 36 万人次,逐步扩大政府来华奖学金规模,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优秀学生。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支持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加大资助优秀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力度。逐步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办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国际论坛。 积极参与文化走出去工程。支持国际汉语教育。完善孔子学院发展机制,加强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推动汉语国际地位提升。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向世界宣传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三)提高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能力。 服务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强化对外贸易特别是转变外贸方式急需人才的培养。紧密跟踪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合作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努力实现投资、商品和人才同步“走出去”。加大对我国主要对外援助国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训,更好地支持受援国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国际问题研究。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区域和国别研究行动计划,组织高等学校对国家安全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加强高水平国际问题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外语好、业务精、善于对外沟通并开展国际合作的专家学者。加强对非通用语人才和对发展中国家及中小国家研究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批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为国家外交战略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咨询服务。 加强边境学校建设。优先支持边境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优秀教师 , 提高办学水平。支持地处边疆、海疆的高等学校充分发挥服务国家外交、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的作用,扩大招收相邻国家留学生规模,加大对外汉语教学,建立对外学术交流基地。 积极开展教育国际援助。配合国家外交战略,有计划地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把培养教师、医生、管理人员等受援国急需人才作为重点援助项目。鼓励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 专栏 28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 支持、引导办好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国际联合实验室。实施大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实施出国留学资助计划,到 2015 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模达到 2.5 万人。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逐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规模 2015 年达到 5 万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继续支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 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显著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到 2015 年,初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一)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 优化教师教育结构。调整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科学预测教师需求,合理规划师范教育规模、结构。提高师范生培养层次,根据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调控师范院校、专业的招生规模。调整师范教育的宏观结构,加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规划建设一批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强学前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开展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试点。 改革师范生招生制度。师范生实行提前批次招生录取,加强录取过程中的面试环节,探索开展教师职业性向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录取乐教、适教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 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建立免费师范生进入、退出和奖励机制,改进就业办法,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到农村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专业成长和长远发展。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采取提前招生、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等办法,吸引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为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骨干教师。 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生师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新增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调整师范教育类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推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探索“ 4+1 ”、“ 4+2 ”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强化教学实践环节,落实师范生普遍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积极推进教育硕士培养改革试点。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制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师范教育类专业评估,探索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制度。 (二)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教育渗透到职业培养、教师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切实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每年组织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大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修订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完善国家教师表彰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国家制订基本评价标准,各地区制订具体评价标准。探索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中小学教师业内评价机制,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加大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比重,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多元评价办法。 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制订高等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高编制标准。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探索更加科学的编制管理办法。推动《教师资格条例》的修订工作,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制订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制度。制订中小学教师、高等学校教师和职业院校教师聘任制办法。建立健全招聘录用、考核评价、培训和退出等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度建设。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不适应教学岗位需要的教师实行离岗培训,培训后仍然不能适应教师岗位要求的,可以实行调岗或另行安排工作;不符合教师资格标准要求的人员依法调整出教师队伍。 专栏 29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 制定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从教的具体办法,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创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模式 , 多种措施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扩大实施范围。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探索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新模式,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机制,建设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资源平台。完善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三)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推进《教师法》的修订工作,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稳步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推动面向教师的社会保障房建设。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推动地方采取到岗学费返还、补偿、代偿等措施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坚持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学校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师制度,完善鼓励支持新任公务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政策。 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校聘用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中青年创新团队,引进优秀外籍教师。继续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 完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制度,允许职业院校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在职称、待遇上打破学历限制。 创新薪酬分配方式,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 专栏 30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实施的培训计划,五年内对全国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师以及义务教育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实施一轮全员培训。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 (四)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各地制订教师培训规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分层分类分岗培训。中央财政支持实施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主要支持农村教师培训,到 2015 年对 550 万名中西部农村教师普遍开展一次培训。扩大音、体、美、外语、科学等学科紧缺薄弱教师培训的规模,加强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和班主任培训。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加强县级农村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区域性农村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落实学校公用经费 5% 用于教师培训的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 改进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采取短期集中、带薪脱产研修、远程教育、学术交流、海外研修和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培训与教师考核、教师资格再注册和职务聘任等相挂钩的机制。制定校本研修计划和管理制度。将学校业务骨干所承担的培训工作计入本人工作量,并在工资待遇、考核评定中予以充分体现。 加强教师专业实践。依托大型企业和高等学校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落实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资助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并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依托高水平大学建立一批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推动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工科专业教师的实践研修。 十一、加强教育条件保障 完善教育投入保障、使用和管理机制,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学校运行保障,提高学校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支撑国家“十二五”发展目标的保障体系和教育强国的物质基础。 (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 政策 。 切实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预算和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推动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算教育资金的政策,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拓展社会投资渠道。推动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推动有关部门出台教育捐赠便利性措施,落实公益性捐赠所得税前扣除政策。支持设立各种形式公益性教育基金会和学校基金会,拓宽社会教育捐赠的渠道。完善教育捐赠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制订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标准调整的程序和办法。各级学校收费标准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逐步加以调整。 专栏 31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改革试点 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办法,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探索高等学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机制。根据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 (二)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 加强教育规划与经费安排的衔接。坚持以规划引领投入、引领建设,通过科学规划提高教育投入的宏观效益。认真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宏观结构,通过科学安排增量,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制定并严格执行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制度,严格按照规划安排教育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 明确新增教育投入重点。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央安排的教育建设项目对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取消县级配套资金。省级财政重点支持本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学校预算管理,提高学校经费管理水平。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对重大财务支出实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稳步推行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加强经费监管,完善监督制度,对虚报数据、套取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加大查处力度。严格教育经费审计制度,重点完善各级学校校长特别是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定期公开财务收支的细则,确保各级政府和学校用好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三)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 完善学校基本建设制度。政府保障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投入,公办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基本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推动地方各级政府统筹学校布局规划,完善“十二五”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科学安排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并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建立中央预算内投资教育项目绩效评价制度。鼓励各级政府出台对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设规费的优惠政策。 化解学校建设债务风险。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基本化解中央部属高等学校债务风险。统筹研究解决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债务。通过中央财政予以奖补等措施,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化解学校债务风险。防止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出现新的负债建设。 落实学校建设标准。继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学校建设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制定和完善校园建设规划。加强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校舍安全、适用,防止追求建设豪华学校。 改进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积极探索“代建制”,鼓励各级政府探索学校基本建设融资机制。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健全项目实施程序,做到程序公开透明,使所有教育项目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估。 (四)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 。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各地政府制订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和地方高等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创新学校拨款体制机制,促进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发展政策有机结合。在完善经费监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完善高等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 (五)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 。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发布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建设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探索数字校园、智能教室建设,建立沟通学校、家庭、社区的学习网络。到 2015 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实现班班通,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到 50% 以上。 推动优质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出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启动建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支持、引导、激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保护中华语言文化资源。 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强化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探索建设“未来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组建多种类型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到 2015 年, 85% 以上的教师基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推动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鼓励各地大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试验。 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与生存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大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与规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建设全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教育统计和基础信息系统。建立国家教育基础信息库,开发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监测分析系统和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在建设和应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教育基本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 专栏 32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提高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水平,为农村中小学 75% 的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中西部农村地区有计算机教室的中小学达到 50% 以上。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开发和引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共享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深刻变革。 十二、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教育规划实施的领导。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并将落实“三个优先”的情况、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本规划情况,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的学校、联系责任和工作情况向社会公布。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扩大覆盖面。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并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等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开展一轮面向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校长的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与媒体和社会沟通及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基本形成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惩治腐败和治理行业不正之风,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树立和维护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加强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二)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落实责任分工。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订实施方案。对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并向社会公布。加强国家和地方教育规划、教育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的衔接。 加强监测评估。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跟踪监测。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收集编辑教育改革发展案例,及时总结各地在实施规划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广先进经验。 加强社会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将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宣传。 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宣传工作的领导,推动各地各高等学校指定专门的通讯员、观察员、评论员和新闻发言人,通过培训、组织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教育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发挥教育电视台、报刊社作用,建立教育系统新闻宣传联络协调沟通机制,按照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关于宣传工作的要求,形成横向和各类媒体密切联系,纵向与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有效对接的立体化宣传网络。 做好宣传工作。提升各级教育宣传部门的组织策划能力,组织各级教育宣传部门深入挖掘、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感人事迹,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成功做法,大力宣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先进典型,以典型人物、典型经验推动教育工作。制订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普法教育。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权威信息发布力度,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本规划的思路、举措、方案,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加大对重大教育政策的宣传与引导,支持媒体对教育事件的全面准确报道,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确保校园稳定安全和谐。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系统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建设。加强教育系统稳定风险评估和监测,建立高等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部省校三级联动研判制度。继续推进高等学校后勤改革,建立学生食堂运行长效机制。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研究制定学校安全的行政法规。完善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学校食品安全、人身安全、设施安全和活动安全。建立多部门合作的校园安全责任制,建立校园安全预防、监测和处置机制,建立数字化校园安全监管系统,有效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配合交通安全和管理部门,加强高等学校校园交通管理,加强中小学校车安全工作。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师范大学新任校长的承诺
热度 2 lysyxcs 2012-7-13 08:02
董奇郑重承诺:高校管理改革,首先应从校长自身改起。在担任校长期间,做到“四个不”:第一、不申报新的科研课题;第二、不招收新的研究生;第三、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成果奖;第四、个人不谋求申报院士。保证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要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带头并要求班子成员模范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把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国家的富强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2189 次阅读|4 个评论
土博士该受广泛而且明目张胆的歧视吗?
热度 4 thismoment 2012-6-4 23:37
我们国家自己有博士培养制度,而且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现在,我们国家很多机构,招聘广告中,明确说明,不要土博士,不要自己培养的。 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培养的人,自己看不去,更进一步,说明,我们自己没有用心培养博士。 我们用人的时候,还是相信欧美的。 这种明目张胆的歧视,其实是违法的。 而且,要表明,大家不要读我们国家的博士,都是骗人的,被糊弄的,没有用的。 以后不算人才。真的需要人的时候,这些培养博士的机构,还是维洋人马首是瞻。 我建议,以后可以立法规定,招聘广告中,不能出现歧视土博士的用语。 最终录用的人中,土博士要占一定的比例。 希望能逐步树立我们的用人机构的自信,也鼓励了广大土博士和培养机构, 也支持了我国的教育事业。
196 次阅读|4 个评论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庆祝沈照理教授从教六十周年文集出版
gongshiliang 2012-5-9 01:32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庆祝沈照理教授从教六十周年文集出版
2012 年是我国水文地质学家、水文地球化学国际知名学者、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副校长沈照理教授 80 华诞暨从事地质教育事业 60 周年。 2012 年 4 月,地质出版社出版了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庆祝沈照理教授从事地质教育六十周年论文集》 ,该书由 钟佐燊、王焰新、刘菲、王广才 编辑完成,全书共 413 页, 63 万字,共分“莘莘学子情”、“研究进展”、“沈照理教授代表性论文”三个部分,沈教授的学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等撰写了祝贺文章。该书前插 24 面彩页,共刊发沈教授学术活动等照片 70 幅。 该书篇目如下: 前言 第一部分 莘莘学子情 汪民 . 水泽万物而不争 (3-7 页 ) 王焰新 . 强特色 谋跨越 争创一流学科 (8-12 页 ) 孙勇 . 常念到的恩师 (13-14 页 ) 刘再华 . 二十七载绵绵师生情 (15-16 页 ) 陈翠柏 .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17-18 页 ) 周宓 . 上善若水师恩重 (19-21 页 ) 周金龙 . 尊敬的师长 难忘的回忆 (22-23 页 ) 谢厥琼 . 一次难忘的生产实习 (24 页 ) 徐世光 .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5-27 页 ) 第二部分 研究进展 梁向阳 , 王广才 , 李娜 . 某工业场地非饱和带重金属离子运移数值模拟 (31-38 页 ) 宁卓 , 张翠云 , 张胜 , 等 . 地下水铵 - 氮同位素叠氮法测试技术的建立 (39-48 页 ) 李烨 , 潘涛 , 纪晶晶 , 等 . 地下水系统中病毒迁移和归宿研究综述 (49-58 页 ) 史敬华 , 刘菲 , 陈鸿汉 . 酵母粉对四氯乙烯降解的影响分析 (59-64 页 ) 黄园英 , 屈文俊 , 刘菲 , 等 . 纳米 Ni/Fe 对四氯化碳的还原动力学及产物研究 (65-75 页 ) 郭永海 , 王海龙 , 李亚伟 , 等 . 马鬃山地区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76-82 页 ) 崔康平 , 曹晓燕 , 章轶磊 , 等 . 微生物与铁燃料电池强化反硝化 (83-89 页 ) 李建萍 , 宋顶峰 , 李红艳 , 等 . 有机磷通过弱透水层的衰减机理研究 (90-98 页 ) 李旭东 , 何小娟 . 新型除磷填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99-104 页 ) 李志萍 , 许飞飞 , 杨伟伟 , 等 . 袁河沉积物污染的特性研究 (105-109 页 ) 马振民 , 张慧申 , 于树宾 . 岩溶裂隙介质石油烃污染的水文地球化学机理 (110-114 页 ) 刘金辉 , 孙占学 , 李学礼 , 等 . 高矿化度条件下地浸采铀工艺研究 (115-123 页 ) 张焕祯 , 唐敏 . 我国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管理现状与对策 (124-129 页 ) 董悦安 . 北京市某垃圾卫生填埋场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的研究 (130-136 页 ) 靳孟贵 , 王在敏 . 棉花微咸水膜下滴灌研究进展 (137-144 页 ) 刘菲 , 陈鸿汉 , 罗锡明 , 等 . 地下水中胶体相对增塑剂迁移的协同作用研究进展 (145-155 页 ) 张扬 , 郭华明 , 贾永锋 . 不同还原阶段浅层含水系统砷的释放特征 : 以内蒙古河套平原为例 (156-166 页 ) 何江涛 , 曲雪妍 , 张坤峰 , 等 . 土壤垂向剖面胡敏酸官能团变化规律 (167-175 页 ) 毛丽华 , 马振民 . 卧虎山水源地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176-180 页 ) 程东会 , 刘明柱 , 陈鸿汉 , 等 . 利用三维多组分反应性溶质迁移模型 PHT3D 模拟北京城区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球化学演化 (181-191 页 ) 崔学慧 , 王新民 , 陶占盛 .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傍河型水源地水质预测模型——以沈阳市浑河李官堡水源地为例 (192-198 页 ) 高茂生 , 朱远峰 . 末次冰期以来长岛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地质记录 (199-204 页 ) 何庆成 , 李采 , 房浩 , 等 . 地下灌注技术及其应用概况 (205-213 页 ) 张发旺 , 么红超 , 陈立 , 等 . 大型断裂构造导水性评价 (214-220 页 ) 周文斌 , 邹友琴 . 南昌市水文地质结构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221-225 页 ) 张茂省 , 董英 , 卢娜 , 等 . 面向植被生态的萨拉乌苏组地下水位阈值研究 (226-232 页 ) 夏日元 , 邹胜章 , 陈宏峰 , 等 .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古岩溶发育规律 (233-240 页 ) 许广明 , 毕攀 , 李志学 , 等 . 邯邢铁矿田矿坑排水对百泉泉域地下水的影响 (241-247 页 ) 韩冬梅 , 宋献方 , 肖国强 , 等 . 滨海平原地下水流动模式的环境示踪剂标记 (248-256 页 ) 赵勇胜 . 地下水污染场地调查与特征分析的若干问题 (257-265 页 ) 王红旗 , 田雅楠 , 宁少尉 , 等 .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规划的现状及关系 (266-270 页 ) 李文鹏 , 郝爱兵 , 康卫东 , 等 . 中国西北干旱区内流河流域水资源调控与优化利用方向探讨 (271-277 页 ) 王明玉 . 地下水污染防控综合应对策略探析 (278-284 页 ) 么红超 , 张威 , 陈立 , 等 .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复杂地表条件下地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285-290 页 ) 孟祥帅 , 刘明柱 , 高云鹤 . 主成分分析与系统聚类分析在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网优化中的应用 (291-298 页 ) 第三部分 沈照理教授代表性论文 沈照理 .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 一 )(301-306 页 ) 沈照理 .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 二 )(307-318 页 ) 沈照理 .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 三 )(319-329 页 ) 沈照理 .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 四 )(330-336 页 ) 沈照理 , 许绍倬 . 成矿作用中的水文地质条件 ( 上 )(337-344 页 ) 沈照理 , 许绍倬 . 成矿作用中的水文地质条件 ( 下 )(345-351 页 ) 沈照理 , 许绍倬 . 关于地下水地质作用 (352-359 页 ) 沈照理 . 深部地下水的成矿作用 (360-362 页 ) 沈照理 .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363-367 页 ) 沈照理 , 曲一华 . 第六届国际水岩相互作用学术会议 (368 页 ) 沈照理 . 中国酸雨 (369-370 页 ) 沈照理 . 应该重视水 - 岩相互作用的研究 (371-372 页 ) 沈照理 , 钟佐燊 , 文冬光 , 等 . 地质流体研究进展 (373-377 页 ) 沈照理 . 应该继续重视与开展水 - 岩相互作用的研究 (378-384 页 ) 沈照理 , 王焰新 . 水 - 岩相互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85-394 页 ) 沈照理 , 郭华明 , 徐刚 , 等 . 地下水化学异常与地方病 (395-406 页 ) 附录 沈照理教授论著目录 (407-413 页 ) 恭贺沈老师 80华诞暨从事地质教育60周年! 恭贺沈老师与翁老师金婚纪念!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8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能够呼吁研究生考试取消政治吗?
热度 39 lin602 2012-4-17 08:00
研究生入学考试,从开始到现在都要考政治科目,几十年了,一直没有改变。考政治有用吗?地球人都知道,这政治是临时背出来的,对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其实没有多少用处,二十多年前我考研究生时,就是临时背这些政治内容,考完基本忘了。 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能不能呼吁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让学生腾出点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也去除这种虚假的做法对年轻人思想上不正确的影响。 我们能不能利用各种会议,各种文章发表,各种访谈来宣传与推动这个事情的实施?甚至在各个博客与论坛上进行呼吁。 当一些科学界的名学者,总书记、总理及教育部长接见你们时,你们完全可以适当地提出这些看法。 我相信,只要正确的东西,迟早总会实现的。 务虚与空谈是必要的,但做点力所能力的事情更重要! 科学网敢将我这文章‘精选’吗? 其实百家争鸣,这点小意见无所谓的。哈哈。 看样子‘精选’不可能了,如果各位博主看了此博文同意我的看法,就推荐一下,让其到首页上让更多的博主了解。
3854 次阅读|72 个评论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师招聘公告
热度 1 halcon 2012-4-5 21:30
http://bs.usst.edu.cn/welcome/pubcont?c=12d=2051 我院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学科研岗位教师1名,基本要求如下: 1、行政管理或政治学专业。 2、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35周岁以下,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欢迎广大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来应聘! 联系人:徐颖;联系方式:xuying101@126.com。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2012年4月5日
684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tangminqian 2012-3-11 16:48
河南省教育网 首页 政策法规 省厅发文 正文 http://www.haedu.gov.cn/2012/03/01/1330565397218.html 关于公开征求《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意见有关事项的公告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已于2012年2月29日公布。为做好意见收集整理和反馈工作,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公开征求意见时间:2012年2月29日至3月15日。   二、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研讨交流,通过电子邮件、教育厅门户网站发帖和来函等形式提出意见建议。   三、《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文本,可通过登录河南省教育厅网站查询下载。   电子邮箱: hnjytzgg@163.com   教育厅网站: http://www.haedu.gov.cn   来函请寄:“十二五”规划意见收集组(郑州市郑东新区正光路11号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D802房间。邮政编码:450018)。   特此公告。   附件: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2 年 2 月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总体思路 ... 1 (一)发展基础 .. 1 (二)指导思想 .. 4 (三)主要目 标 .. 4 (四)发展思路 .. 6 二、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 8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 8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10 (三)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 12 (四)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 13 (五)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 .. 14 (六)完善困难 学生资助政策 .. 15 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16 (一)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 16 ( 二)畅通和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 .. 17 (三)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 18 (四)建立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 .. 19 (五)强化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 系的相互衔接 .. 19 (六)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 .. 20 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 20 (一)优化高校布局结构 .. 20 (二)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 .. 20 (三)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 22 (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 22 (五)积极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2 (六)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 23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 24 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24 (一)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 24 (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 26 (三)积极推动办学体制改革 .. 27 (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 29 ( 五 )扩大教育开放 .. 31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 32 (一)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 .. 32 (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 34 (三 )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 35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 37 (五)健全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 37 七、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 ... 39 (一)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 39 (二)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 40 (三)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 40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 41 (五)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 .. 41 (六)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 42 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 42 (一)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 42 (二)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 .. 44 (三)以教育科学研究提升教育科学化 .. 45 九、增强教育保障能力 ... 45 (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 45 (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 46 (三)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47 (四)提高教育运行能力和保障水平 .. 48 十、强力推进依法治教 ... 48 (一)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体系 .. 48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 49 (三)坚持依法治校 .. 49 (四)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 50 十一、组织实施 ... 50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 总体思路 (一)发展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重要历史时期。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 ,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坚持“四个重在” ( 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 ),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 , 立足省情 , 抢抓机遇 , 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 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十一五”时期也是我省教育事业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出了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全省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十二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末,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达到 2768.58 万人,较“十五”末净增 215.5 万人,增长 7.78% 。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8.7 年,提高 0.3 年。基础教育蓬勃发展。完成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得到确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 99.94% 、 99.62% ,分别提高 0.29 和 1.41 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学前三年入学率由 45% 提高到 52.8%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89.1% ,提高 40.78 个百分点。职业教育不断壮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 189.31 万人,较“十五”末增长 51.5% 。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职教改革实验区建设初见成效。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规模逐步扩大,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更加合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较快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到 107 所,较“十五”末增加 24 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 232.35 万人,增加 86.82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3.7% ,增加 6.64 个百分点。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发展到 8466 所,较“十五”末增加 4169 所,增长 97.02% ;在校生总数 318.43 万人,增加 177.88 万人,增长 126.55%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连年实现“双高”目标。中外合作办学进展顺利,教育国际交流不断扩大。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育惠民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教育公平得以较好体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教育系统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育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确立,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和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加强。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教育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不断加强,语言文字、技术装备、电化教育、教育宣传和妇女、老干部工作扎实推进,校园安全工作和维护稳定工作切实加强。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实现中原崛起 河南振兴 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面对国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我省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三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各级各类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教育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工作大局,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强化服务,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三)主要目标 到 2015 年,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学习型社会初步形成,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创新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各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67% ,农村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 90% 左右。城镇和发达地区农村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4%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达到 50% 以上。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0% ,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 36.5% 。普通高等教育录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稳定,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得到保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办好每一所学校,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受教育者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得到特别关注,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以开放多元、高标准、高质量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社区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衔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遍布城乡。广大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人数大幅提升。城镇劳动力就业再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员,都能及时得到实际、实用、实效的教育和培训。 专栏 1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主要目标 2010 年 2012 年 2015 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196.7 292 319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78.3 83 92 学前二年毛入园率(%) 64.7 69 79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52.8 58 67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1540 1500 1550 巩固率(%) 89.5 92 94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381.5 384 395 其中:中等职业教育 189.3 190 210 毛入学率(%) 89.1 90 9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232.4 272 300 在校生(万人) 148.6 165 185 其中:研究生(万人) 2.9 3.2 3.6 毛入学率(%) 23.7 27 36.5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300 1700 2300 (四)发展思路 坚持优先发展。切实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各级政府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制度规范。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统筹教育资源配置,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各级教育有效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尊重教育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改革创新。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不断增强教育活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促进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结合省情,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积极 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 努力实现学前教育求普及、义务教育促均衡、职业教育抓提升、高等教育上水平、特殊教育有保障、继续教育成体系。加大对边远、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提升服务能力。主动融入建设中原经济区大局,切实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提升教育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把学前教育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和建设,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支持城乡居民社区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建立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完善落实学前教育教师配备标准、条件装备等基本办园标准和收费管理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实施学前教育扩容工程,有效解决适龄儿童“入园难”问题。基本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 专栏 2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通过实施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工程、幼儿园办园条件达标工程、教师培训工程和名师培育等,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举办幼儿园,鼓励城市多形式办园和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专栏 3 学前教育扩容工程 实施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支持国贫县、革命老区县、经济条件差留守儿童多的县(市)以及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的市辖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 。实施 农村闲置中小学校舍改建幼儿园工程、农村小学教学点增设附属幼儿园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工程等, 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坚持政府办园为主、公办教师为主、财政投入为主的原则,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办幼儿园为主体、个人办园为补充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格局。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通过改造中小学闲置校舍和新建幼儿园相结合,重点加强乡镇和人口集中的村幼儿园建设,边远山区和人口分散地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每个乡镇重点办好 1 — 2 所标准化的公办中心幼儿园,以公办中心幼儿园带动辖区内幼儿园的发展。农村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以县、乡两级政府筹资为主,中央省市财政实行以奖代补。 积极发展城市学前教育。大力扶持企事业单位及街道幼儿园发展,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城镇新区、开发区和大规模旧城改造,同步建设好配套幼儿园。着力提高城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服务水平。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支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坚决纠正和防止“小学化”,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管和教育教学的指导。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要求,巩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全省大多数县(市、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努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专栏 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计划 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推进计划。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创建活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进行检查验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工作力度,逐步统一城乡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标准,率先实现县域内城乡统筹。鼓励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等区域性改革实验。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在学校隶属关系不变、法人不变、编制独立的前提下,实行师资互派、统一教学、资源共享。在资源配置方面向农村中小学倾斜,落实城乡教师同编同岗同酬。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逐步达到城市编制标准。探索建立新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合理设置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必须有农村学校工作或支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实行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建设教师居住小区。通过优质学校对口支援、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结队帮扶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与建设部门研究制定城乡学校布局与建设指导意见,编制学校建设和发展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扩容改造工程。重点支持革命老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寄宿设施不足、教学实验设备、图书不足等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加强学校体音美基本设施建设。到 2015 年底,按省定标准基本配齐实验教学仪器、图书、体音美器材及多媒体功能教室等设施。 专栏 5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高校舍综合防灾能力,使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符合防灾避险要求。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初中学生食堂、宿舍等生活条件。实施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扩容改造工程,从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中提取不低于 10% 的比例用于中小学建设,基本消除“大班额”和“择校热”现象。 鼓励开展义务教育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形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确保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推动制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规范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办法,提高国家、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黄淮四市等困难地区义务教育保障能力。进一步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用,整合优质资源,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跨越式发展。逐步提高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建立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机制。推动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开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项督导检查。定期发布各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报告和督导报告。 (三)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 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化解普通高中债务。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方案。严格执行教学质量及学业水平标准,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完善评价考核机制,鼓励普通高中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实施普通高中改造工程。 专栏 6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计划 支持普通高中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方案,开足开齐课程,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等建设。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内涵化、特色化发展。 专栏 7 普通高中改造工程 实施普通高中改造工程,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支持每个县(市)重点改造 1-2 所普通高中,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 (四) 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基本实现省辖市和县(市)都有一所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职务(职称)评聘、优秀教师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特殊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接受残疾人入学。制定配套鼓励政策,开展多种形式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实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专栏 8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支持发展特殊教育,保障残疾青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设备配备工程,为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备。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计划,支持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专栏 9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重点改善国家特教工程未覆盖的市、县(区)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解决残疾儿童入学问题。 (五)推进继续教育体系 建设 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满足学习者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学校后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积极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职后贯通,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 加强公共平台和网络建设,以卫星电视、互联网为载体,联合高等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推动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双向开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建设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优质便捷的教育和学习服务。 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机构。发展社会化职业培训机构,筹建开放大学,大力建设社区教育中心,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办好老年教育机构,形成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 保障继续教育健康发展。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继续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促进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通过监督评估、表彰奖励、舆论宣传等重点推动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建设。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六)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扩大资助覆盖面,加大资助力度,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建立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各地结合实践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扩大资助范围,将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儿童) 纳入资助范围。 落实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研究生助学制度。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捐助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提高资助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 专栏 1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 完善对高校困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困难学生和普通高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就业困难群体帮扶计划。确保每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营养水平,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专栏 11 产业集聚区学校建设工程 重点支持为产业集聚区服务的职业学校、中小学和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完善产业集聚区教育基础设施。 三、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院校办学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和劳动力市场的紧密结合。切实做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 整合各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资金。坚持“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出其力、各计其功、集约利用、提高效能”的原则,统筹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资金,盘活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益,形成举办职业教育的合力。推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创新 , 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模式,支持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吸收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合作办学。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职教集团股份制改造,打造紧密型职教集团。开展行业型职教集团股份制改革试点,推进职教集团校企融合、引厂进校和向紧密型法人实体转变,调动企业参与职教集团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办学。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重点学校集中,支持办学水平高、效益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兼并、重组薄弱职业学校,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做大做强。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化办学,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培训)”,鼓励企业员工到相关职业学校对口接受技能培训,鼓励职业学校在企业设立对口实习基地。引导支持行业企业捐资或捐赠教学仪器设备用于职业教育发展。 专栏 12 职业教育攻坚计划 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和特色职业院校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计划、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提升职业院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 二)畅通和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需要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按照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不同需求,探索五年制、三三制、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职业教育模式,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探索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和专业硕士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办法。完善职业教育的学历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能力等级制度。建立重视技能水平和工作绩效的职业教育考试升学制度、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开放灵活的职业院校招生入学制度、以工学结合、学分认证为基础的灵活学习方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扩大和畅通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途径和渠道,基本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终身学习理念、学校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行动计划。按照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开展达标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水平。探索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机制。 加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实现职业学校聚集发展、集约发展,实现园区内职业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造职业教育的旗舰品牌。 实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每个省辖市要重点办好 2 — 3 所、每个县要重点办好 1 — 3 所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 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建设一批能够资源共享,信息化功能完备,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鼓励职业学校引导名企进校,共建实训基地,为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重点建设示范性省级公共实训中心。 专栏 13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组织实施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实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行动计划,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四) 建立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 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 (五)强化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相互衔接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和规模的引导作用,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衔接,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骨干企业在职业准入、专业设置、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促进职业学校的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推动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各类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都能带技能转移,带技能进城,使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进程相衔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提高劳动者就业好提升生产力水平方面的关键作用,大力加强下岗失业、转岗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扩大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相衔接。 (六)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 探索同一层次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课程互设、学分互认、学生互转的机制,鼓励高等学校技能类专业招收职业教育毕业生。鼓励开放实训基地、课程等职业教育资源,为各类非职业学校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发展综合高中、社区性高等职业学校。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 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一)优化高校布局结构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布局结构, 逐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其他省辖市合理布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层次结 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 扩大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专业,加快发展与我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注重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减少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数量和招生规模。 (二) 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 推进高等学校有特色、高水平发展。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探索建立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为高等学校创造开放、公平、有序竞争的发展环境,引导不同院校依据办学传统、特色优势、资源条件,合理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专栏 14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计划、重点学科提升计划、高等学校专业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开放大学建设工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建设。 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加大对河南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等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与国家有关部(局)共建力度,提高共建水平。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校进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提升其他高校整体水平。继续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建设水平。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学科、专业进入国内先进行列。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改革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全面支撑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 专栏 15 高校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程 支持列入省重点工程的高校基本建设项目。重点支持高校协同创新联盟研发中心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 (三)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实行分类评估,对 2000 年以来未参加过评估的新建本科高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实行审核评估,对具有三届毕业生的高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实施“科技创新平台支持计划”,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创新组织模式,加大重大项目培育力度,建设跨学科、跨领域团队,推动产学研用密切结合,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的跃升。支持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体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支持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大力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机制,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五)积极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加快博士、硕士授权单位和授权学科点建设,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增强培养能力。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实现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逐步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均衡发展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鼓励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位与研究生质量监管体制,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专栏 16 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支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设,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资助研究生访学。 (六)加强创新服务 体系建设 按照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要求,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大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介入度和贡献率;抓住国家实施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重大计划的机遇,以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为契机,深度融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积极提升高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发展计划”。鼓励高校同行业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的高校创新联盟新模式,促进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探索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健全高等学校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将中原优秀文化与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融合到教学和学术创新活动中,建设高等学校文化创新平台,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参与文化强省建设。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鼓励高等学校开展战略决策咨询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专栏 17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发展计划 组建河南高校战略联盟,支持高等学校加强与国家行业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增强高校创新能力。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基地,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健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和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机构和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创建一批示范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和创业实践基地。 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的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推进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坚持学思结合,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严格规范教材审查和选用,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支持优质课程和学习模块的研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开放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 支持学校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大中学生暑期见习制度。 注重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 支持学校、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试验。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的投入。 改革教学与学习评价方式。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体系,形成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多元化学校评价新机制。 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积 极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衔接的途径和办法,构建各种学习有效沟通衔接的终身学习体系。推动实现学历资格和职业技能资格的相互贯通。完善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扩大开放教育规模,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考试在公正选拔人才、保证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积极审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突出对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完善考试的组织与管理办法,完善政府在招生过程中的信息公开、综合服务、安全保障与依法监督职能,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规范化、法治化。保证招生录取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坚持把推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中等学校招生方式。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各级教育部门、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教研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统计、公布各省辖市、县(市、区)及所属高中学校的升学人数、升学率等信息,不得用升学考试成绩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以升学考试成绩为标准奖惩校长、教师。禁止公办学校举办复读班。 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健全完善考试组织、考生报名和学校录取办法,逐步建立高校自主招生、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鼓励学校实行以学科门类为主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增加考生选择机会,积极探索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实行分类考试、分期考试、单独命题、单独招生的办法。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 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三)积极推动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深入推进城市与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扩展合作领域和规模。积极推动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大力支持发展民办教育。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积极力量,促进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以多种投入方式独立举办或共同举办民办学校。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民办学校及其教师、学生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权利。依法明确民办学校产权制度和退出机制。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民办学校教师参照事业单位人员办理社会保险。研究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清理并纠正歧视民办教育的政策和做法。定期对发展民办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正确引导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教育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民办教育管理部门,统筹协调有关民办教育发展问题。民办学校按照事业单位办理法人登记。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逐步推行监事制度。依法建立适合民办学校特点的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独立学院管理和发展的有效方式。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培育和规范民办教育中介组织,扩大社会参与,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形成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政府依法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民办教育管理格局。 专栏 18 民办教育扶持工程 重点支持高水平民办学校办出特色,支持具有不可替代性、普惠性的民办学校和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 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向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放权。建立和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方式,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重大问题学校党委集体决策制度。依法实施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人员聘任 ( 聘用 ) 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合作制度,扩大学校发展的社会参与度。积极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董)事会制度,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制度。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安全管理,切实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深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现代后勤保障机制。 完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制度。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学校治理机制。完善校长负责制。研究建立校长职业资格制度和职级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度。 (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落实政府保障义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职责。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办学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 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研究制定幼儿园规范管理办法。 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布。探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扶持困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促进全省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 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完善以省政府为主管理全省高等教育的体制。 推进行业、地方与高校共建,探索共建新模式。建立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逐步实行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 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加强教育督导,探索有效履行督导职能的体制机制。 努力开发教育资源,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鼓励并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五)扩大教育开放 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以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为重点,创新工作思路,注重内涵发展,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推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树立“留学中原”国际品牌,吸引外国公民来豫留学。积极探索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新机制,加快海外孔子学院(课堂)和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开发独具中原文化和武术特色的多媒体汉语国际推广资源。 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或短缺学科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世界知名高校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加快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公派出国留学工作,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地方项目,扩大我省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模,提高选派质量。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推动国际科研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加强与港澳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对港澳台人士捐资助学和办学的政策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研究。 专栏 19 教育改革行动计划 组织实施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支持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考试招生体制和扩大教育开放改革试点。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三年行动计划、留学河南政府奖学金计划和民办教育发展项目。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一)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 制定教师教育总体规划,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职前与职后贯通、学历与非学历并举、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结合的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强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强化研训一体化。调整优化师范教育布局结构,科学预测教师需求,合理规划师范教育规模、结构,提高师范生培养层次。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点,强化职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实现“三化协调、两性统一”,使师范教育专业学生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促进师范院校融入基础教育、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调整师范教育的宏观结构,加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规划建设 3-6 所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强学前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扩大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省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职业教育教学专家评审工作,建设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专家队伍。依托行业企业和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 改革师范生招生就业制度。师范生实行提前批次招生录取,加强录取过程中的面试环节,录取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改进就业办法,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采取提前招生、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等办法,为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骨干教师。 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和“教师教育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构建具有特色文化品牌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点抓好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可少于 20% 。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实行“双导师”制。调整师范教育类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推动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强化教师实践环节,落实师范生普遍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探索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引导发展计划。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师范教育类专业评估,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专栏 20 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计划 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程,高层次创新性人才计划、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教育行政干部专业能力提升计划、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计划、幼儿园园长素质提升计划和培训者能力培训计划,不断推进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证和聘任、奖励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教育渗透到职业培养、教师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广泛开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倡导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弘扬求真、务实、严谨、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完善教师表彰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广泛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改进教师考评机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加大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比重,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多元评价办法。畅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做好教师队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宏观管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专业职称评审工作,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名师评选工作。 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制定高等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幼儿教师配备标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贯彻落实《教师资格条例》,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制定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制度。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实行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兼职教师制度,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加快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度。完善各类学校教师退出机制。 (三)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教。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稳步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制定和完善教师住房优惠政策。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保障寄宿制学校教师、特岗教师、交流教师、志愿者等住宿需要,推动面向教师的社会保障房建设。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补贴标准。 专栏 21 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 组织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重点解决特岗教师、交流支教教师以及交通不便、距家较远的教师居住问题。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扩大实施范围,逐步提高标准。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坚持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学校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健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师制度,完善鼓励支持新任公务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政策。 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着力实施“中原崛起百千万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完善以特聘教授聘任、科技创新人才选拔、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优秀教师出国留学为重点的“人才强校工程”。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等平台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完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制度,允许职业院校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专职教师,在职称、待遇上打破学历限制。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开展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评审工作,建设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专家队伍。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树立大职教的观念,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积极推进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双证书”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双能力”、“双融合”的目标。依托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落实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资助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并纳入国家教师培训计划。依托高水平大学建立一批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工科专业教师的实践。 (五)健全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定教师培训规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分层分类分岗培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职后培训力度,着力打造以县级为基础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的四级培训联动机制,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梯队建设,实施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引导计划、名师培育工程、未来教育家成长培养计划。改革培训模式,实行分级、分层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校长、幼儿园园长、班主任、骨干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强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培训模式,大力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团队。深入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实施“中小学校长研修计划”,培养一批有志于现身教育事业的名校长和教育专家。加强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和班主任培训。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落实学校公用经费 5% 用于教师培训和财政拨款应按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 2.5% 的比例在教育事业费中按教师培训经费等有关规定,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培训经费保障长效机制。 改进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采取短期集中、带薪脱产研修、远程教育、学术交流、海外研修和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师培训。推进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教师培训与教师考核、教师资格再注册和职务聘任等相挂钩的机制。制定校本研修计划和管理制度。将学校骨干所承担的培训工作计入本人工作量,并在工资待遇、考核评定中予以充分体现。 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行动计划。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要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多样化个性,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要 坚持因材施教 ,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发展学生优势潜能,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和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推广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充分开发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等课程资源,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学生实践基地和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鼓励学生会动手、会动脑、会做事、会生存、会合作。 继续推进并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符合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规范行为,强化服务,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深化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二)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继续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扎实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完善和发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做好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评估工作,力争使全省一、二类城市在 2015 年以前全部通过验收。推进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加大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继续推进“中华诵 · 经典诵读”活动,举办经典诵读大赛、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等系列活动。 专栏 22 素质教育行动计划 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民族教育和中小学安全教育。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设立中小学食堂等级量化评定专项资金。推动“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及书法特色学校建设和中小学综合性法制教育基地建设。 (三)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设置德育课程,不断强化课程功能。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大力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继续促进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建立校外活动机制,为广大未成年人开辟益德益智、愉悦身心的第二课堂。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提高队伍素质,着力健全长效机制,着力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坚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建设和学科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依托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继续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培训,研究制定关于辅导员队伍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的实施细则,努力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向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 以改善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总体目标,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深入开展“千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使青少年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充分发挥体音美课程的重要作用,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切实加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和国防观念。 (六)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强化校园管理,积极推进校方责任保障,健全完善机制,认真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深化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高校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和信息会商,建立高校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及台帐系统,实现排查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 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一)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范、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公益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高速宽带网络体系,基本实现网络全接入,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利用智能光网络技术,实施河南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升级改造,提高网络传输带宽、稳定性和可靠性;继续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为农村中小学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逐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差距。加快构建河南省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各级各类远程教学支持系统。完善教育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确保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健全各级电教机构,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依托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立标准统一、优质适用、共建共享、全省统一的基础教育资源库和资源平台,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大力开发、引进适用、好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依托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学科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设名师、特色优势学科和公选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发优秀教师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使教师和学生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师生都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教育资源向全社会开放,鼓励全体社会成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 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建设。大力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把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效益,提高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推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加强学生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与生存能力,引导学习方式和上网行为的转变。加强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提升教育对信息化社会建设的服务能力。加强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公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学习社会化。大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校园网络的规范管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和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统筹规划建设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和教育公共数据库,建立以门户网站为基础的各类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和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教育电子政务安全保障条件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教育基本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教育信息和政务公开,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专栏 23 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 实施智能光网络建设工程暨教育科研网建设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程,完善教育云服务平台,启动省级教育管理数据中心建设工程,推进学校信息库建设工程,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分析系统建设工程及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省级优质教育资源和共享服务平台,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以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豫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吸引国际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建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中外合作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积极参与文化走出去工程,强力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办好我省海外孔子学院,做好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地方项目。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进一步扩大来豫留学生规模,设立“留学河南政府奖学金”。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服务我省对外开放能力。 (三)以教育科学研究提升教育科学化 高度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提升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和教育教学服务能力;对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予以必要的经费支持,对优秀科研成果予以适当奖励;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开展,加强教育科研信息和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扩大学术交流;推动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整合资源,适时成立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加强教育科研和教研队伍建设。要按学生、教师的一定比例配足配齐教研员,保证教研工作经费。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教研员准入制度,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方面考虑教育科研和教研部门的特殊情况,给予政策倾斜。 加快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修订我省地方课程设置方案,加强地方课程教材建设与管理。规范教辅管理,建立教辅核定与准入制度。 九、增强教育保障能力 (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进一步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推动各级政府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 2011 年达到 16% 、 2012 年达到 17% ,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的目标。 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在编制基建投资计划、实施基建投资项目时,充分考虑教育的实际需求,确保用于教育的预算内基建投资明显增加,不断健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拓展社会投资渠道,多方筹集教育经费。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的途径。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支持设立各种形式公益性教育基金会和学校基金会,拓宽社会教育捐赠的渠道。完善教育捐赠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适时调整学费标准。 (二)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加强教育投入绩效评估、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健全助学贷款体制机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 (三)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学校基本建设制度。政府保障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投入,公办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基本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完善“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鼓励各级政府制定出台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设的支持优惠政策。落实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学校建设项目论证监督检查,保证校舍安全、适用,防止追求建设豪华学校。加强对学校建设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改进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积极探索‘代建制’。鼓励各级政府结合实际探索学校基本建设融资机制。 化解学校建设债务风险。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防止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出现新的负债建设。将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债务纳入地方政府债务范围,统筹研究解决。组织实施高校投融资机制改革,落实有关政策,基本化解省属高等学校债务风险。 (四)提高教育运行能力和保障水平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用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地方高等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创新学校拨款体制机制。在完善经费监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探索建立基本经费、奖励性经费和竞争性经费有机结合的教育拨款制度。 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切实提高教育投入使用效益。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提升经费使用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强化对重大项目经费的全过程审计,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完善教育经费支出标准,健全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制度,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学校财务风险。 十、强力推进依法治教 (一)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 体系 修订《河南省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河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制订《河南省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等法规,建立符合河南实际的地方性教育法规体系。同时积极开展对相关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加快职能转变。积极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听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加强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完善教育行政服务大厅服务功能,公开教育信息,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审批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与管理,清理、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调整行政审批的权限,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建立完善教育救济制度,依法保护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 (三)坚持依法治校 以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章程及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推进学校民主建设,规范学校的决策机制与程序,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尊重教师、学生权利,建立校内教师、学生申诉渠道,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学生与学校的争议。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 (四) 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贯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督导评估制度,实行定期督导和督导结果通报制度。 加强督导机构建设。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优化督学队伍结构,建立专兼职结合、专业化的督学队伍。 建立教育督导问责制度。坚持督学与督政相结合,加强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健全教育督导检测机制,强化限期整改制度,建立与督导检查结果相结合的奖励和问责制度,将督导检查结果作为考察干部和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 十一、组织实施 实现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战略目标,关键是科学组织实施、认真抓好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学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作为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高度重视,强力推进,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并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情况,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教育专题研究,着力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完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切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 导,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大学生和高职称高学历人群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握全局、处理复杂问题、推进科学发展和领导管理学校的能力。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党务干部培训,提升教育行政管理能力。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健全反腐倡廉制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落实责任分工。 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实行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密切协作,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制定实施方案。 各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实际,围绕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研究制定本地、本学校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措施,并抓紧组织实施。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创造性地做好规划贯彻实施。重视做好教育改革试点及经验总结推广工作。 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规划实施的跟踪、监督机制和定期评估、公布制度。各地规划实施情况要主动接受同级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教育督导和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督促检查。适时发布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报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和劝诫问责。 营造良好氛围。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有关新闻宣传、舆论媒体,要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重要性、紧迫性,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办好教育报刊、网站,为广大师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先进文化食粮,为规划的实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2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二五”期间山东考生可望免试上大学
tarimriver 2012-2-25 11:37
根据 2 月 24 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山东省教育事业 “ 十二五 ” 规划》, “ 十二五 ” 期间,山东省将扩大高校考试招生自主权,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适应高等教育需求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多种考试方式和多元录取模式相结合的考试招生录取体系,探索高考学生注册入学办法,选择条件成熟的高校实施免试注册入学、宽进严出的招生培养模式。
2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印发《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通知
tangminqian 2012-2-9 16:31
河南省教育厅网站 首页 政策法规 省厅发文 正文 http://www.haedu.gov.cn/2012/02/08/1328670928859.html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关于印发《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通知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省属中等职业学校:   《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已经省教育厅常务会议审议,现予以发布。   一、《公报》指标按学年度统计,即上学年度的学年初9月1日至学年末8月31日。   二、小学学生、教职工和办学条件中均含教学点、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对应数据。   三、初中学生、教职工和办学条件包括普通初中、完全中学初中部、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   四、普通高中学生、教职工和办学条件包括高级中学、完全中学高中部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高中部。   五、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技工学校有关数据按惯例采用的是2010年数据。   六、普通高等学校折合在校生=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学生数×0.1+自考助学班+网络本专科。   七、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研究生数+留学生数+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进修生数。   八、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校外教师×0.5。   九、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不含分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普通专科班数据。   十、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不含分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普通专科班数据,学生总数为折合在校生。      附件: 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二〇一二年二月六日 附 件 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科学协调发展,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一、综合   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机构)6.6万所,教育人口2933.28万人,其中在校生2794.63万人,教职工138.65万人,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28.1%。每万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在校生数227人,其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144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359人。小学净入学率99.94%,普通初中净入学率99.6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63%。   二、学前教育   全省幼儿园10304所,比上年增加2606所;入园幼儿175.56万人,比上年增加63.59万人;在园幼儿282.21万人,比上年增加85.54万人;离园幼儿98.31万人,比上年增加26.97万人。学前一年毛入园率80.5%,学前二年毛入园率65.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5.5%。   幼儿园教职工15.10万人,比上年增加4.04万人,其中园长和专任教师10.57万人,比上年增加2.45万人。园长和专任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6.18万人,占总数58.47%。   三、义务教育   全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24万所,在校生1560.87万人,教职工82.13万人,专任教师77.8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0.8%。   小学2.78万所,比上年减少810所;教学点5667个,比上年增加642个;招生193.44万人,比上年增加5.68万人;在校生1092.90万人,比上年增加22.37万人;毕业生167.61万人,比上年增加2.26万人。校均规模393人,平均班额43人。小学五年巩固率95.82%,毕业生升学率96.43%。小学大班5.88万个,占23.31%;超大班2.88万个,占11.41%。   小学教职工50.47万人,比上年减少1.35万人;专任教师49.58万人,比上年增加0.54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8%,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80.76%,比上年提高4.85个百分点。生师比22.04:1,略高于上年21.83:1。小学代课教师1.44万人,兼任教师0.22万人。   普通初中4596所,比上年减少20所;招生161.62万人,比上年增加2.82万人;在校生467.98万人,比上年减少1.43万人;毕业生155.45万人,比上年增加0.54万人。校均规模1018人,平均班额60人。初中三年巩固率93.52%,毕业生升学率79.52%。普通初中大班7.79万个,占 56.91%;超大班2.28万个,占29.23%。   普通初中教职工31.67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专任教师28.22万人,比上年增加0.56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8.93%,比上年提高0.29个百分点;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55.55%,比上年提高4.81个百分点。生师比16.58:1,略低于上年16.97:1。普通中学代课教师1.07万人,兼任教师0.14万人。   全省小学和普通初中学校占地分别为29.26万亩和16.61万亩,校舍建筑面积分别为4821.33万平方米和3513.20万平方米,生均图书分别为12册和19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为183元和398元。   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生49.02万人,比上年增加10.02万人,其中小学阶段33.33万人,初中阶段15.69万人,农民工随迁子女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3.14%。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生317.11万人,比上年增加49.62万人,其中小学阶段220.20万人,初中阶段96.91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20.32%。   四、高中阶段教育   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共有1753所,比上年减少162所。招生132.65万人,比上年减少2.67万人;在校生374.23万人,比上年减少7.24万人。   普通高中792所,比上年减少33所;招生64.63万人,比上年增加1.78万人;在校生189.51万人,比上年减少2.65万人。校均规模由上年的2329人增加到2393人。   普通高中教职工13.85万人,专任教师11.43万人。生师比18.17:1,略低于上年18.42: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5.47%,比上年提高0.48个百分点;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占总数的5.29%,比上年提高0.78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占地8.5万亩,校舍建筑面积2540.1万平方米,图书藏量3127.74万册。   中等职业学校961所(校数、招生和在校生均含技工学校),比上年减少169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65所,省部级中等职业学校172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42所,省部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90所(含技校7所)。招生68.02万人,比上年减少4.45万人;在校生184.72万人,比上年减少4.5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51.28%和49.36%,分别比上年下降2.28个百分点和0.27个百分点。   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7.9万人(办学条件均不含技工学校),专任教师5.83万人(其中双师型专任教师1.07万人),学历合格率86.04%,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总数5.02%。中等职业学校占地5.54万亩,校舍建筑面积1677.29万平方米,图书藏量3347.59万册,教学仪器设备值24.85亿元。   五、特殊教育   全省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127所,比上年增加7所;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班共招收残疾儿童0.32万人,比上年减少83人;在校残疾儿童1.95万人,比上年减少2390人;残疾儿童毕业人数1697人,比上年减少586人。   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3547人,专任教师2961人。专任教师中受特教培训的有1468人,占总数49.58%。   六、高等教育   全省研究生培养机构23处,与去年持平;普通高等学校117所,其中本科院校47所(含9所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70所;成人高等学校14所,比上年减少1所。   全省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8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一级省(部)级重点学科89个,二级省(部)级重点学科17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全省高等教育总规模236.4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63%。研究生招生1.08万人(其中,博士生337人),比上年增加187人;在学研究生3.09万人(其中,博士生1245人),比上年增加1887人。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7.14万人,本、专科招生分别为22.65万人和24.49万人,本专科之比为4.8:5.2;在校生150.01万人,本、专科在校生分别为75.88万人和74.13万人,本专科之比为5.1:4.9。校均规模由13384人减少到12630人,其中本科由上年的19666人增加到20151人;高职高专由上年的8557人减少到7580人。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1.71万人,比上年增加6690人;专任教师8.2万人,比上年增加4566人。生师比17.29:1,低于上年17.56:1(在校生和教师总数均为折合数)。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2.78万人(其中正高级6478人),占总数33.86%,比上年提高0.86个百分点。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3.79万人(其中博士生8193人),占总数46.14%,比上年提高2.49个百分点。硕士及以上学位4.78万人(其中博士学位8366人),占总数58.28%,比上年提高3.76个百分点。   普通高等学校占地面积14.77万亩(办学条件指标均为学校产权,以下均同),比上年增加7500亩;生均占地面积64.9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688.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51.58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30.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其中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5.9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4平方米。图书藏量1.19亿册,比上年增加883.21万册;生均图书75册,比上年增加2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5.33亿元,比上年增加8.75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023元,比上年增加322元。上学年度信息化经费投入4.08亿元,比上年增加9076万元,信息化培训人次5.35万人次,每百人拥有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78个,比上年增加7个。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0.72万人,比上年增加5962人;在校生25.89万人,比上年减少1.89万人。教职工4571人,专任教师3055人。专任教师中副高级及以上941人,占总数30.8%,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硕士及以上学历612人,占总数20.03%,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硕士及以上学位822人,占总数26.90%,比上年提高2.45个百分点。   七、成人培训与扫盲教育   全省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类成人非学历教育结业人数35.24万人次,注册学生5.17万人。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结业人数51.05万人次,注册学生33.26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47万所,培训结业学员368.82万人次,注册学生347.28万人,教职工4.11万人,专任教师2.43万人。成人中学877所,结业人数25.42万人次,注册学生22.78万人,教职工4129人,专任教师3345人。成人初等学校5267所,结业生29.22万人次,注册学生27.28万人,教职工5172人,专任教师3425人。全省共扫除文盲5.82万人次,教职工2223人,专任教师1604人。   八、民办教育   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0539所,比上年增加2073所,在校生总数374.02万人,比上年增加55.59万人,增长17.46%。其中,民办幼儿园8222所,在园幼儿151.42万人;民办普通小学1242所,在校生93.22万人;民办普通初中572所,在校生52.8万人;民办普通高中174所,在校生22.08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54所,在校生28.59万人;民办普通高等学校33所,在校生25.89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7.26%,与上年基本持平。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 推进科技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whyhoo 2012-1-17 20:29
  2011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钱学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作为科技、教育界的一面光辉旗帜,钱老一生执着追求、不懈奋斗,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斯人已逝,风范永存,钱老不仅为国家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更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遗产。   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宣传钱学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就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钱学森同志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学习钱学森同志的政治品格、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高尚情操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就深入学习宣传钱学森同志作出重要指示。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纪念钱学森同志,就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同志的崇高精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学习他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   钱学森同志始终把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他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不愧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和楷模。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美国学习、工作的钱学森同志,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局势变化,决心早日学成报效祖国。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他克服重重困难和阻碍,终于在1955年秋天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他曾在晚年回忆说:“我到美国去,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科学技术学到手,而且要证明我们中国人可以赛过美国人,达到科学技术的高峰。”正是怀着这样的决心,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系仅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航空硕士学位。在美国学习、工作20年,他已经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十分优越,但他一直保持着中国国籍,不买房子,不买保险。义无反顾地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后,钱学森同志勇敢地承担起“两弹一星”的科技领导工作。尽管他是搞理论研究而非搞技术出身,但他说,回国就是服务来了,只要为国家好,就去做。“为使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在崇高的荣誉面前,他真诚地说:“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指出,“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江泽民同志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钱学森同志,“不光要在学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品质方面。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那种高尚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信心和信念。要像钱学森同志那样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守民族自尊和民族气节,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联系起来,把对党、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体现在干好本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做好每一件有利于祖国和人民的事情,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学习他潜心治学、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   钱学森同志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持原则、维护大局,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始终把严谨求实作为治学精神的基本要求,坚持用“严谨、严肃、严格、严密”要求自己和学生,把科学看得很重,把名利看得很轻,体现出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   钱学森同志向来对学术问题非常严谨,从不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论推导,哪怕这种推导在逻辑上已经非常严密,他也坚持通过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对,使理论得到验证。他告诫学生说:“搞科学的要‘下笔千钧’”。他1941年发表的《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手稿中有些计算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8位,这样繁重的计算在当时是靠拉计算尺得出来的。他对自己即将刊印的论文,历来都要求杂志社寄来文稿清样,亲自校对之后才正式刊发。他的著名论文《非线性弹性力学》仅手稿就有800多页。在美国20年间的51篇论文,以及后来出版的若干专著,所有文稿的手稿他都完整有序地保存了下来。凡见过《钱学森手稿》的人,无不惊叹其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他说,不流大汗,不受大累,仅凭一点小聪明,是做不出来的。他一贯强调学术讨论要发扬民主,大家一律平等。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指出他力学论文中的一处错误,他亲笔复信并鼓励其写论文发表。这封信激励年轻人投身力学研究,后来成了一名教授。他始终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不务虚名,不尚空谈,常怀平常之心,从不计较个人进退得失。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淡泊名利的个人品格使他赢得了科学的青睐和世人的尊重。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对真理孜孜以求,对名利超然处之,大力倡导淡泊名利、科学严谨的学风,维护学术尊严,提倡做学问、做人、做事相一致。要坚持以学术诚信为荣,以学术不端为耻,反对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力戒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要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尊重学术自由,努力营造境界高尚、底蕴深厚、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学习他探索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未知,为人类造福。在通往未知领域的道路上,科学家既要沿着前人的足迹,又要敢于突破既有的思维框架。作为一代科学巨擘,钱学森同志以自己的远见卓识,从战略上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有重大价值的建议,以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智慧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钱学森同志以极强的创造力取得了许多让人惊叹的成就:从早年的机械工程、航空工程起步,到空气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再到航天工程、系统科学,他一生涉足数十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均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早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求学时,钱学森同志就养成了“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探究精神。他的一系列原创成果,成功解决了高速飞机和火箭等航天航空领域的很多问题。他的《工程控制论》,将控制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被公认是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领域的经典之作。1956年1月,钱学森同志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在周恩来总理鼓励和支持下,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作为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的综合组组长,他主持提出了四大紧急措施,为“两弹一星”成功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同志就提出,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第五次科技革命,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当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但近30年来信息科技的深度应用、信息产业的迅猛增长,有力地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即使到了晚年,他仍然从战略上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等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具有重要价值的建议。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钱学森同志时,高度赞扬他的科学建树和卓越功勋,特别指出“钱学森同志的系统工程理论,提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很有创见”。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把创新作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树立并保持永不止步的进取意识和开创精神,激发并保持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培养并保持永远昂扬的独立精神和进取意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从实践中提炼问题加以研究,不迷信权威,敢于理性质疑,勇于提出新概念、开辟新领域、创立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服务。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把创新成果充分应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努力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学习他爱才识才惜才、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博大胸怀。   钱学森同志是具有深切人文情怀的科学家。他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和人文的不可分割性。虽然一辈子和科技打交道,但钱学森同志的心里始终装着“人”,始终把培养人、造就人当作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他在长期的实践中,始终以极大的精力关注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体现了超凡的战略眼光和宽阔胸襟。   钱学森同志非常善于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谋划人才的培养问题,适时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培养我国科技帅才和将才的建议。他强调理、工、文、艺齐发展,科学、艺术互促进,主张瞄准交叉前沿问题,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提携后学,注重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提倡“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他不仅有“千里马”的才能,更有“伯乐”的眼光,一生爱才、识才、惜才,培养了孙家栋、王永志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推动了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他从小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和熏陶,一直强调科学工作者要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因为“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晚年,他留下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就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心全意培育人才,大力提携青年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要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系统培训、多样化人才和人人成才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突出培养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大力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   钱学森同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为中国科技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祖国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历史不会忘记他!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发扬光大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为推进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2/201202/201201/t20120112_134633.htm
个人分类: 科学|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
whyhoo 2012-1-12 16:23
国发〔201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以下简称4%目标)。为确保按期实现这一目标,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持续大幅增长。2001—2010年,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从约2700亿元增加到约14200亿元,年均增长20.2%,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幅度;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4.3%提高到15.8%,已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财政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前,我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新形势下继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实现4%目标,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能,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项紧迫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领会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按期实现4%目标,资金投入量大,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中央财政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增加本级教育支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根据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落实责任,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二、落实法定增长要求,切实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 (一)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年初安排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时,积极采取措施,调整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对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也要按照上述原则优先安排教育拨款,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达到法定增长的要求。 (二)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新增财力要着力向教育倾斜,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各地区要切实做到2011年、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都有明显提高。 (三)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要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在编制基建投资计划、实施基建投资项目时,充分考虑教育的实际需求,确保用于教育的预算内基建投资明显增加,不断健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 (一)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国务院决定,从2010年12月1日起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教育费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征收。 (二)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和《财政部关于统一地方教育附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0〕98号)的要求,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统一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2%征收。 (三)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进一步调整土地出让收益的使用方向。从2011年1月1日起,各地区要从当年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家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具体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各地区要加强收入征管,依法足额征收,不得随意减免。落实上述政策增加的收入,要按规定全部用于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同时,不得因此而减少其他应由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四、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同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加强管理,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一是积极支持实施重大项目。坚持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政策先行、机制创新的基本原则,着力解决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符合《教育规划纲要》总体目标、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项目,做好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实施好相关重大项目。二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经费安排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问题,切实减轻人民群众教育负担,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大力支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等重点任务。三是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统筹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调整优化各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结构,合理安排日常运转经费与专项经费。 (二)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要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管理的规章制度。二是要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推进预算公开。三是要明确管理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教育事权划分,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中负有主体责任,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经费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强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强化重大项目经费的全过程审计,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五是要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着力做好教育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教育经费支出标准,健全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制度,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学校财务风险。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落实到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本地区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相关工作。要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做好动员部署,落实各级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二)加大各省(区、市)对下转移支付力度。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的统筹责任,防止支出责任过度下移。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财力分布状况和支出责任划分,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三)加强监测分析。各地区要加强对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比重、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各项政策的监测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执行中的相关问题。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价指标,对各省(区、市)财政教育投入状况作出评价分析,适时将分析结果报告国务院,并作为中央财政安排转移支付的重要依据。 国务院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原文见 http://www.gov.cn/zwgk/2011-07/01/content_1897763.htm
个人分类: 教育|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whyhoo 2012-1-10 19:34
本报北京1月6日讯(记者 杨晨光)今天,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是全党全国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袁贵仁指出,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央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新的期待和要求。我们既要看到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的成效,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教育改革进程、实施教育惠民政策、使用教育资金、建设干部队伍等方面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   袁贵仁强调,要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抓好工作落实,不断深化反腐倡廉建设。一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上要有新措施。要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坚定政治立场,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二是在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上要有新办法。2012年要重点抓好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和教育工作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中央教育惠民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要严格执行责任制,把加强监督检查与推进工作落实结合起来。三是在加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监管上要有新进展。要把高校招生录取、基建项目、物资采购、财务管理、科研经费、校办企业、学风建设等关键点作为推进风险防控的重点,在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形成清风正气、促进公开、加强惩处等方面下功夫。四是在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上要有新突破。要“治”、“理”结合,既充分协调和依靠各方面力量加大查处力度,又深入剖析产生乱收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五是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要有新思路。要着重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学术诚信体系建设、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问题,要特别关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社会效益。六是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上要有新成效,努力形成运转协调、衔接紧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反腐倡廉工作格局。袁贵仁特别强调,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关键是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核心是抓好思想政治建设。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班子党性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 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代表部党组作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回顾总结了2011年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全面部署了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她强调,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纪委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决策部署,大力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做好服务提供保障。 福建省教育厅、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等6个单位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教育纪工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纪委以及教育部直属高校、省部共建高校纪委主要负责同志,教育部机关各司局和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共370余人参加了会议。 原文见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201/129161.html
个人分类: 教育|9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开展首届"刘光文科技奖"评奖的通知
chenyuanfang 2011-11-23 17:50
各有关单位: 为纪念我国著名水文学家、教育家,新中国水文高等教育奠基人,河海大学一级教授刘光文先生,继承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践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促进我国水文科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设立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 设立该基金作为系列纪念活动内容之一,相关工作目前已基本就绪。基金所设的“刘光文科技奖” 包括“刘光文科技成就奖”和“刘光文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该奖项以中国水利学会和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名义向获奖者颁发奖章、获奖证书和奖金。 根据《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管理办法》和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相关条款,现委托贵单位评选推荐首届“刘光文科技成就奖”获奖候选人1名,“刘光文青年科技奖”获奖候选人1名,并填写“刘光文科技奖”推荐表,于2011年12月10日之前报送中国水利学会。 应提交的申报材料包括: ① 推荐表纸质一式六份,需用A4纸装订成册,电子版一份,必须是可编辑的Word文件,需签名或盖章处可打印文字代替; ② 代表性论文论著、专利发明和获奖证书等另附,装订成册一份。候选人材料中不应涉及知识产权和保密内容。 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秋玲 宋亚琼 电话:025-83786621 邮编: 210098 电子信箱:zhangql@hhu.edu.cn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水文学院 中国水利学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晖 电话:010-63204550 邮编: 100053 电子信箱:zhaohui@mwr.gov.cn 地址:北京市白广路二条2号 附件: 一、 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管理办法 二、 “刘光文科技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三、 “刘光文科技成就奖”推荐表 四、 “刘光文青年科技奖”推荐表 中 国 水 利 学 会 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 2011年11月 18日
2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是国家发展的 基础 和 先导
dongzg101 2011-9-11 05:37
胡锦涛: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作者: dangjian 来源: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点击数:200 文章录入: dangjian ]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胡锦涛提出教育改革发展工作4点意见 ■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 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    ■ 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新华网北京2月22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问题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中国教育学会谈松华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袁振国教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是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从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强大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胡锦涛指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贯彻落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好。   胡锦涛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4点意见。第一,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第二,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第三,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第四,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扎实落实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要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而共同奋斗。
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曾经的理想--当一名山区教师¤随笔 我还该继续坚持我的理想吗
热度 5 runrun 2011-8-11 15:16
这是我高中时年写的一篇文章,放在博客作为纪念,也用以激励自己! 此为理想,并不是说本人一定会把它变为现实!毕竟人总要向现实低头! (下文所说的山区不是指现在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地区,我说的山区是那种温饱尚未解决,娃娃想读书却没机会没老师的那种山区。) 我想当一名山区教师,真的很想,或许别人会说我在开玩笑,可对我来讲这不是玩笑话,它压在我心里已有好几年了,我真的希望有一天我能把它兑现了! 这个想法源于看电视,那时候家里刚装上数字电视,下午看北京台的时候看到一个节目,父母外出打工,把儿女落家乡里读书,可怜那些孩子才那么小就要与父母分别,心,就在那一刻被触动,泪水也忍不住掉下来了,看到他们家人相聚抱头痛哭的时候,我的心比刀割还要难受,同为炎黄子孙,别人有父母的陪伴,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有麦当劳,肯德基,有大鱼大肉吃,有漂亮衣服穿,可他们呢?他们有什么,我不知道!那一样刻,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去当支教! 曾经有好几个老师对我说过叫我长大后千万不要当老师,当老师太累了,而且还经常受到压榨,我也知道吖,可是如果人人都不当老师,那我们的教育事业不就停滞不前吗?那群可怜孩童不就更加凄惨吗? 我常对母亲有意无意地说我要去山区当老师,母亲总会停几秒才对我说爱去就去,我无所谓,其实,她是在意的,每当想到母亲,心总有些动摇,如果到时真去了山区,也不知该如何尽孝了,选择总是令人难以满意,我爱母亲,可我也爱山区那群小朋友,他们可爱,他们淳朴,他们也值得我付出青春去帮助他们! 希望,真的希望自己把书念好,有一天能背上行囊来到那一片未被花花世界所污染的天地! 呵呵,这是我的想法,也不知能否实现,我希望能,记得上次一朋友陪我聊天说到到乡村当老师,我笨死了,只想着白天的山区却从没考虑过山区的夜,他对我说山区的夜太可怕了,有狼叫,哇,当即把我吓了一跳,我怎么就没考虑到这问题呢,我怕死了山区那黑夜的死寂!哈哈,所以,我要,哈哈,找搭档喔!哈哈。开玩笑,如果我真选择了去当山区老师,区区几匹狼算得了什么,可是,我还是很害怕耶,小朋友们,到时候你们得保护我喔!哈哈哈! 高中时写的文章,现在重看,感觉依旧!我的理想也一直没变!还是愿意去支教,能做一年是一年,毕竟现在还年轻,父母身体勉强还可以,再过几年父母身体再差点我真的就不能跑这跑那了!趁着年轻,我还是想干点不一样的事情! 最近科学网各博主都在讨论“寒门(难)出贵子”的话题,我觉得讨论来讨论去结果还是一样,体制不改革,说再多都是空话!建议各位博主到全中国的各个山旮旯地区进行支教,一批接一批,大家又不愿意,那还讨论啥,该干嘛干嘛去! PS:本人出身寒门,不优秀,但我会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希望更多的人到偏远地区支教!希望几年后我回看这篇重新修改的文章时我已经实现了这个理想…加油… 我是否该坚持我的理想
1419 次阅读|6 个评论
浅谈教育(一)
热度 1 lhq632000 2011-7-9 23:34
浅谈教育(一)
最近应非从事教育行业并事业有成的朋友邀约,到家里与孩子进行的几次交流,让我感受颇深。 从事教育事业至今已有足十七年历史,因为热爱学生,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崇高敬意和自小学到大学几位恩师的言传身教之深深感染;再及后做得母亲,对孩子骨子里血液中流淌着的挚爱;以及受母亲深深影响善良普爱众生,思考自呱呱坠地婴孩至耄耋将去老人的关注、些许呵护与思考,受这些可爱可敬阶段、阶层、形形色色生命恩惠,因而常汇集出心灵智慧的点点火花。有心、并用心以此微薄之力化解朋友、学生,陌生、熟悉,孩子、家长的些许烦恼,重新点燃短暂变灰变暗的希望...... 之一,七岁孩子,父母亲四十有余,事业有成,职位团级正职。事业奔忙,无有更多闲暇在家呵护孩子,交由外婆全力托付。生活吃穿无忧,但自我中心极为严重,外婆年老无力监管,常以电视网络相伴,一天又一天。学得古筝、舞蹈,却收效甚微,无以沉静......经过一日半与孩子及母亲、外婆相处交流、沟通,终于使孩子懂得何谓自己之责,何谓外婆、妈妈之爱,如何接受与相互关爱,孩子露出了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外观与体现,更感幸福,心灵更趋沉静。 之二,十四岁孩子,父母四十至四十五岁间,事业有成,大型水电工程技术负责与项目主管,孩子交由奶奶爷爷(有经验小学退休教师)照管,家庭殷实,少学钢琴,至五级放弃,现学素描。省级重点中学初中,成绩中上,但学习压力大,对成绩及父母期望过于在乎,形成条件性、阶段发作性轻度压抑症。经简单交流半小时沟通疏导,从眼神阴郁逐渐云开雾散,眼神也逐渐变得开朗、明亮。 之三,私立贵族中学初中毕业生,小学及初一阶段阳光男孩,成绩优秀,父母从事商业,生意兴隆,家境富裕。及至青春期叛逆,初中升学成绩倒数一二。影响升学指标及其余“恶劣表现”被老师劝退不能参加初中毕业考试,经叔叔与老师沟通交流终或初中顺利毕业,心情郁闷之至,不愿继续升学求学,对自我采取放弃!经过两小时互动沟通,交流过去、现在与将来,答惑学业、事业与爱情,终得基本找寻到前行之方向,基本有了前行之目标与动力....... 以上为最近一周来真实感受,有朋友说我这方面有些天赋,但自己最为清楚,因为半途(非师范类或心理学专业)上路,也很希望能抽得空来系统学习相关知识,目前仍是力不从心,无限遗憾。但终因很多时候解惑迫在眉睫,便解得一宗是一宗了...... 有爱,就有更多希望......
387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两访两创
hyxia 2011-5-19 19:29
“ 两访两创 ” 活动: 高校管理干部,重点是机关中层以上、院系以上领导干部访谈所有教师,教师访谈所有学生;创基层党建工作先进,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创教育事业发展先进,争做优秀人民教师 。 能不能少点这种形式主义的活动,开展实事求是办实事活动,切实提高国家高等教育质量。
1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倡导平等,拒绝庸俗: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似应为平等伙伴关系
JYH64J98Y99H 2011-4-26 12:24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到底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有人认为,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应当如父子关系,也有人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老板与员工式的上下级的关系,还有人认为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不赞成将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比喻为父子关系的定位。尽管确有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像父子关系一样的客观存在着。但是已经存在着的东西,既反映了有其存在的一定的合理性,也反映了已经存在的东西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样,许多老问题都面临着新挑战。父子关系固然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也被师徒如父子传统说法所验证,但它毕竟与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现代转型,与现代公民社会理想、价值诉求,与文明学校的追求境界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它容易走向家长制,容易破坏学术研究的民主精神,容易破坏学术自由的核心价值,甚至有熄灭创新思维火花的危险。父与子的关系容易导致社会关系家族化、庸俗化,容易蜕变成小集团利益,极可能会损害学术研究的公益性、民族性乃至世界性。甚至为拉帮接派埋下祸根,其弊端不言而喻。中国高校的近亲繁殖、门户之见,都不同程度地拉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警报。 家庭里是社会的细胞。现代家庭已经向着家庭民主化的方向进步了。像父母打骂了子女的现象,严格地讲,已经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国际公约,严重的甚至已经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师生关系必须与时俱进,不能退化。导师想对学生采取“家庭式”管理,也未必能够取得实际效果。 上下级的师生关系,行政需要有上下级关系保证政令畅通,下级服从上级是工作纪律。把师生关系看成上下级关系,固然包含了对老师的尊重,但它毕竟不是教育必须倡导的价值。教育需要倡导的价值,恰恰应该是:“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为了追求真理,在虚心向老师学习的同时,也要挑老师的毛病,甚至需要挑战老师的思想体系。为了实现科研进展,通过学术批评途径,砥砺思想,恰是科学进步的必要环节。这样的学生恰恰是可爱的。一味倡导师生的上下级关系可能会破坏学术的平等性、民主性,削弱学生的思想锐气和战斗力。为了科研进步,要鼓励学生“穷追猛打”老师,就像辩论赛的正方反方一样。 如果把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成是纯粹的老板与员工式的上下级关系,肯定是不妥当的甚至是错误的,它忘记了教师的职业使命就是教书育人。归根结底,师生关系只能而且必须追求成为朋友关系。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恰恰应该是现代意义上的朋友关系,不能因为有困难而放弃努力。有人不太同意这样的说法,我以为恰是需要充分论证的地方。有位博友说的好,朋友是要志向相投有共同语言的,往往成为朋友的双方在阅历和经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才更有共同语言。导师都和学生恰恰能够做到这样,因为双方的思维范式是同构的。学生就是老师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不能以某个个案去论证自己的正确,也不能以某个案就能说明我们的错误。 导师和学生在知识、思维、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客观存在着所谓的一系列不平等关系,这是教育教学的事实,也是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老师有众多的资源优势与学生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他们结合在一起,恰是师生合作关系的物质基础。之所以说合作伙伴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还因为导师招收学生不光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软性情趣因素,还有研究生培养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等硬性任务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我们必须动态地看待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因为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存在着历史的呼唤与未来的召唤。平等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像一条准线,调整着师生关系的走向。我们不能够因为师生关系有主动与被动之分而否定平等伙伴关系的客观存在。必须指出,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它根本上需要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去调整。事实上,极端的师生关系已经需要通过刑法来调整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没错,但把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由双方的能力、资源和地位决定的,就值得讨论了。师生关系与双方的能力、资源、地位是没有关系的,相反,我们必须强调老师与学生人格尊严的平等。有一些老师,虽然说话办事很牛,但他们在同学心中的形象可能不被认可,原因就是有的老师背离了师生关系的准则。病态的教育适应早就被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批判过了,教育必须高扬理想的旗帜。现代教育需要脱权力之媚,脱商品之俗,倡导平等,拒绝庸俗。这才应该存在的师生关系。 我们需要遵循学术的批判精神,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回到健康的师生关系上来。学生是求学的,老师是求道的,在学生求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求道。老师在安贫乐道的职业中帮助学生择业、立业。在平等的伙伴关系中师生一起解学术之惑、解社会之惑、解人生之惑。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发展还是引领社会文化进步方面而言,师生关系似应是建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基础上的平等的伙伴式的人际关系。 师生双方要互为目的。离开老师,学生不成其为学生,学生就是求学的、求教的;离开学生,老师也不成其为老师,老师就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是教学的。文明、礼貌、友善、宽容;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既有原则的坚定性,又讲方法的多样性与运用的灵活性,刚柔相济,宽严并举,这才是健康的师生关系。关系平等、友好相处、遵守契约、恪守准则,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应该是现代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有任务集体分担,有使命共同追求,有利益共同分享,荣誉属于国家,学术属于人类。其间的磕磕绊绊,棒喝拿捏,表扬批评,物质与精神激励不过是教学工作的艺术规律的要求与体现。 一言以蔽之,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教育教学关系,似应结为一种亲切友好的、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3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为纲要献计献策
xiaguangqing 2009-5-8 08:52
尊敬的老师:      您好!   我是2006年度教育部首批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选派的留学生,我和该项目的104名博士生已圆满完成了在法国的学习任务。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毕业后在高校从事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我本人也将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 我想以我在法国约瑟夫.傅立叶大学一年来的留学经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同时希望广大留学生,尤其是国家公派留学生积极参与到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为纲要献计献策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1)近年来,国家在高校科研方面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很多学校和科研单位利用国家投入的资金购买了先进的仪器设备。但是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偏低,为此我建议对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购买的仪器设备能够有相关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协调使用,以减小昂贵设备的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 (2)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建议教育部和中科院等部门和单位组织利用寒暑假期间开展一些专业知识培训工作,集中邀请专业领域内的资深学者、教授讲学,解答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3)鼓励学生和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希望教育部和高校加大资助力度,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有机会通过参会而了解到国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开拓视野和思路,结识各国的专家学者。  (4)从2006年以来,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了上万名留学生出国深造。作为一名公派留学生,我希望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对公派留学生建立信息数据库和一定量的考核机制。 祝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巨大发展! 2009年3月3日 于西北工业大学 航天学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