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SCI论文发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打算放弃把SCI作为评估学者的指标?这是个好主意吗?
热度 3 Charlesworth 2020-4-16 15:50
作者:查尔斯沃思英国编辑团队成员 翻译:查尔斯沃思中国办公室 中国政府拟推行新举措——评估学术表现时减少对SCI期刊论文的依赖,这也引起近期中国社交媒体的热烈讨论。这些新举措可能会产生突破性进展:以后研究人员所在的大学或机构在对其进行评估时,其他因素会和期刊质量一样重要。 如何评议期刊质量?影响因子通常作为期刊评议的指标。这种评价方式是否公平? 多年来,部分领域的研究人员(人文学科)一直认为较之其他科研同事,仅将所谓的“期刊质量”作为评价指标,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新举措有助于研究人员晋升,或者至少是保住工作。中国政府可能已经意识到,还有其他方法可评估研究人员的影响力。目前多数研究人员认为把SCI期刊论文作为评估指标之一的新举措似乎是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大正面举措。 对科学出版物价值和潜在影响力的主观评价通常在科学家自身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这也是晋升、任命及政府委员会的一部分。依据影响因子评估的方法虽不完善,但仍是评估论文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应如何评估科学出版物的质量和影响力?评估影响力时,对博学广识的科学家、论文发表期刊或论文引用次数的判断,是否优于影响因子?这些都是关乎个人生涯和大学院系的重要问题,对政府来说也至关重要。 总之,在这种背景下,影响力可以被定义为研究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但这种评估也必须在科学素养的范围内进行。科学家自己往往不善于评估科学出版物的价值;他们的评估容易出错,也会存在对论文发表期刊的偏见。此外,主观评估花费不菲且耗时。科学家也不善于预估一篇论文的未来影响力,这是由论文被引用的累计次数来衡量的。 中国政府对学者的评估改革看上去确实在向前推进:更看重学者的研究影响力,减少对SCI出版物感知质量的依赖。广义地说,影响力就是研究人员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这包括研究直接或间接产生的非学术利益。当研究中的数据和信息成为人们能够运用或受益的知识时,通过学习进行知识交换就成为影响力的先导。有多种因素可能与研究影响力的可能性有关,包括工作环境、参与人员、参与方式、个人知识交换方法和管理权力动态的能力。 出版物影响力如何评估? 把影响因子作为唯一指标并不是理想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在虽然预评估中大有帮助,但它是以主观评估为依据,不受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 相对于论文发表后的主观评论和作为价值衡量标准的引用次数,影响因子还有其他作用。首先,影响因子公开透明。其次,决定哪些论文应被筛选提交、以进行评估是项艰巨的任务,而影响因子能消除其中的困难。 把影响因子作为价值衡量标准并没获得多数科学家赞同,《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DORA)表达了这种不满的心声(http://am.ascb.org/dora/)该宣言敦促各机构、资助机构和政府避免使用期刊级别指标(如影响因子)来评估科学论文的价值。相反,该宣言提倡使用主观评论和文章级别指标。 衡量影响力的其他标准通常有两个:意义和影响范围。首先,问问自己,自己的研究能发挥哪些作用。对同事来说,自身工作有什么意义或价值,能发挥多少作用?其次,自身工作的影响力有多深远。是否有其他团体会以相似的方式获益?自身工作的新用途是否会给新团体带来新利益? 中国政府现在的努力或许正在发挥作用 时间会证明一切。 论文语言润色 | 学术翻译 | 其他发表支持服务 | 英国编辑团队介绍
4085 次阅读|4 个评论
傲慢与偏见:基金评审中的是是非非
sci008 2016-12-7 09:13
随着 2014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的公布和专家评审意见的反馈,科学网又掀起了一波基金议论潮。高兴的,沮丧的,怨天尤人的,多姿多态。对基金评审中的是是非非,充满了傲慢与偏见。 有人就有江湖。基金高中的,欢欣鼓舞,庆幸并感谢基金管理部门人员「送对了人」;基金落败的,落寂沮丧,抱怨甚至诅咒评审专家有眼无珠。评审专家是人;是人,认知就会有差别,就会有江湖。全国每年有几十万人次的评审意见 ( 据基金委网站信息,2104 年基金委收到 151445 项申请,送审 147270 项,按最保守的 1 份申请送 3 个人评审计,需要找 44,1810 人次。考虑到杰青、优青、重点等至少是 6 个人评,每年的评审人次当在 50 万以上 ),出现个把看走眼的,不足为怪;在同等情况下,对熟悉的人倾斜支持一下,也是完全有可能且正常的。 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要多参加学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让大家了解您,积累「江湖」声望。基金资助是优中选优。根据基金委网站信息,2104 年基金委收到 151445 项申请,资助 35641 项。资助率 23.534%。这个比例已经比往年有所提高,可能是得益于申请次数限制的结果。因此,76% 的人的申请获得了不资助。据我所知,有人连续申请 8 次都没有获得资助,据说还有更高的;重点和杰青有人答辩 3 次都落败的;也有开始申请还能上到会议评审,后来评价越来越低。 这都是正常的,是水涨船高的结果。有幸参加过优青的评审,个个都非常强悍。一些人,如果是在早几年,获得杰青资助都是十拿九稳的,现在苦战优青还会落败。有些落败的优青已经在 Science 上有成果发表,您说他是强还是不强。强中更有强者。每个申请者,申请时都是信心满满,自认为自己的申请是最好的,但在高人看来,可能就是一个小儿科的事情甚至根本一文不值。有时我就遐想,科研领域和江湖何其相像,我们小地方自认为是武林高手的教头,到了大地方,有可能一掌就被拍趴下了,甚至别人根本就懒得理,这可能就是有个别评语,只有一句否决的话。落败不意味着我们不优秀,意味着有人比我们更优秀。很多人都自认为有当总统的才能,可是总统只有一位,绝大部分有当总统能力的人都当不上总统。国基是最公正的。不只一位博主抱怨,能申请到国家基金,就是申请不到省部项目。想很久,我才想明白,这里关键性的因素是圈子的大小。省部的圈子比较小,有关系的人更容易搞定。而且许多省部项目都是限额申报,一般人的申请根本就出不了学校。国基的申请时没有限制的,而且国基的圈子很大,极少有人能搞定所有评委,包括院士。院士够牛吧,申请国基照样有落败的,这至少说明,申请基金不完全是靠名气、靠人脉的。基金委的管理人员都是管理专家,不少人还是造诣很高的学者。 基金的管理在不断的改进,基金委内部的评估,包括对评审专家的公正性的评估,一直在进行,尤其是利用积累的评审大数据的评估。早先基金申请专家评审意见对申请者是保密的(现在很多评审仍是如此),现在会如实反馈给申请者,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今年基金委的会议评审有一个大的动作,就是评委名单全部公示了。网友对此的评价是贬多于褒。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虽然进步的还不够,应该把评审专家的详细信息都公布出来。让全国的同行看看他们够不够格,是否公正。一些人指责公示为打招呼拉关系创造了条件。但在我看来,且以我的经验,名单公示之后基本就没有人找专家了。在什么情况下找专家最有用?在专家名单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这时候能获得专家名单的是极少数能耐很大的人,极少数打招呼,是比较容易关照的,且名单是严格保密的,关照之后也便于脱身。在信息全部公开情况下,都打招呼等于都没有打招呼,反倒实现了相对的公平。而且,因为信息公开,评委自身也会有维护自身声誉的压力,评审会更加公正。一些人指责基金委的资助不公正,高大上学校的资助率高。其实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基金委管理人员在基金项目的的资助上,一直在努力扶持新人、扶持欠发达地区(包括一般高校的)和弱势学科的学者。基金委明确要求,在同等情况下,优先资助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较弱单位的学者。 举个例子说,假如某个学科有一个北大的申请者、一个成都理工的申请者,两人的评价等分一样,如果只有一个资助名额,那么资助成都理工的申请者。 而实际上,在函评阶段,一些评审专家就已经考虑了北大和成都理工学者的基础差别,也就是说,两个评分一样的本子,本身是有差别的。如果最后摊开比较两个申请书,就有可能相对较差的申请获得资助而相对较强的申请落败的情况,你说这是公平还是不公平。单就申请者和申请书而言,这是不公平的,但站在全局的角度看,无疑这又是公平的,必须的。一些学者的第一只「鸡」,实际上就是这样捉到的(我猜我的「鸡」也是这样捡来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没有绝对的公平。国基,相对来说,是最公平的。去年基金放榜之后还曾发过一个感慨。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冯宁 点赞 (1) 收藏 (4)分享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丁香客相关阅读基金委发布2014年度NSFC依托单位注册申请的通告2013国家自科基金依托单位注册申请开始受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注册审批结果公布
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