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父亲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父亲

相关日志

父亲的墨宝
fqng1008 2020-11-4 21:44
刚才,73岁的大姐在微信上发来父亲的墨宝: 王清秀:聂广,二启,你们看看这是谁写的? 杨君:@王清秀 , 看这语气,应该是我大伯写的吧? 王清秀:是的,八几年(忘记是那一年)舅舅到我家,我请舅舅给我留下墨宝以作为习帖。当时舅舅就提笔写下此首诗,以后我有时间就临摩,但始终不尽人意,和舅舅的字相比差之千里。因功底太差,下面是我当时临的帖。 时隔几十年,我只记得当时当珍贵物件收藏,但这些年来搬家数次也不知收到那里了,今天我找到了,弥足珍贵! 杨君:@王清秀   大姐,一眨眼,离我第一次见到大伯都过了三十五年啦!第一次去大伯家我才十四岁!二姐,三姐都还没有结婚呢!时间真快!现在,我孙子都五岁啦!   我第一次见到几个姑妈我才八岁!你们家华姐才刚参加工作! 王清秀:君,你好,是呀,光阴似箭,曰月如梭,几十年的时间恍如昨天,舅舅己作古几十年,但他的音容笑貌常在眼前,他的吃苦精神,坚强意志,聪明才智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好在耀群舅舅还健在,他们这一輩只剩下耀群舅舅和舅妈两个老宝贝,我们相隔较远,膝下尽孝就靠你们姊妹了,祝舅舅和舅妈身体健康,幸福永远! 聂广(深圳三院):大姐,杨君。谢谢你们!是父亲的墨迹,我保存了!! 我查了一下,这首诗出 自宋代 刘克庄 的《 莺梭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杨君:谢谢各位哥哥姐姐!托你们的福,爸妈一定会身体健康的!本来去年我从法国回来就起心找机会送爸妈去应山聂家老屋那里去走走的,后来因为公司催的紧,没去成!又说等过年吧,一场疫情,所有的计划又泡汤啦!看看明年春节怎么样吧? 王清秀:君,带舅舅舅妈回老家来,一定到我家玩。 杨君:八十多岁的老人,出门没有人跟着也实在不放心!我们也想趁爸妈还在,回去找找爷爷,和太爷爷太奶奶的墓地!找到我们的出处! 好的!过年能回家我们一定来打扰你们! 王清秀:表姐妹就不必说客气话,接还接不到呢! 聂二启:谢谢大姐还得存了父亲的墨迹!我也收藏了! 杨君:从小,在我的心中,我们的老家就是应山聂店聂家湾!但我们从没有机会去过!映像中,从来爸爸都是讲,耀先大伯,耀威二伯(只是听说,没有见过)王家姑爷,吴家姑爷,刘家姑爷。……最喜欢讲的就是,我家凤英姑妈太爱笑,不好,不淑女!我家三姑妈、幺姑妈太能干。……说一说都过去四五十年啦,几位老人都作古啦!我爸这辈子最钦佩的人应该就是我大伯母(广哥妈妈)的贤惠!华苓姑奶奶的才华! 聂广(深圳三院):我争取明年清明节回来一趟,盼望见到幺爹、幺妈! 杨君: 好的!有时间,有机会,我们一定聚聚! 聂广(深圳三院):好的。不过,还要看看疫情如何,老天是否成全。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1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父亲节读到的好帖
kd652 2020-6-21 15:49
今天是父亲节,读到一篇文章,本想转载,又恐时过境迁,原链接失效,故以拷屏截图粘在下面:
个人分类: 思路|1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爱如歌,节日快乐
Rainbowcn2018 2020-6-21 11:15
父亲 是 那登天的梯 那自信的源 那避风的港 是你 创造了家 擎起一片天 抚养儿长大 总是 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声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的不易 再苦再累 你脸上总是挂着温馨 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 结束了一天的劳动 当你走进这属于你的家 关心的还是我回来没回来 有时妈妈说你又恨你 可你却从来不埋怨什么 那年我离开了家 出门我去闯天下 带着你对我的叮嘱 也带走你对我的牵挂 花开花落几个秋 你鬓角泛起了霜花 你铺平我人生的坎坷路 你带走岁月的风雨 在此 谨以父亲之歌 向 天下每一位父亲 衷心地道一声: 您辛苦了! 祝愿您: 节日快乐! 幸福安康! 【 微信 音乐版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念我的父亲
热度 1 jxz1963 2020-4-14 22:45
怀念我的父亲 父亲蒋长全生于1930年8月,小学毕业后参加傅作义将军的队伍,1948年冬北平解放后回到老家侍俸祖母,1953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陕西省委党校和陕西省粮油科学研究所(西安油脂科研设计院)工作,1980年因病退休,2000年农历3月22日病逝,享年70岁。 今天是父亲离开我们20周年,今年也是父亲90岁诞辰,在相册里找到几张父亲与我们的合影。 父亲一生文化不高,但读书甚多,特别是以武侠小说、历史小说为主,喜欢读当代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等。 父亲在单位一直从事的是红白两案的厨师工作,退休回家后喜欢给乡党们家里的红白喜事当大厨。 父亲一生节俭,珍惜米面,孝敬长辈,为人随和,对子女严格教育,对孙辈疼爱有加。 父亲曾教育我们做人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 仅以以上文字,缅怀父亲多年的教诲,祝愿他老人家在那个世界里平平安安,保佑我们全家安康!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1995 次阅读|1 个评论
故土的信息
pingguo 2019-11-7 15:26
八十年代我考上大学, 远去武昌就读。 临行时父亲交给我一个信封, 装了少量泥土。 那时候环境污染小, 水泥地面远不像现在这样夸张。 父亲的话向来不多, 父亲说, 如果拉肚子, 水土不服, 拈一点放在水杯里喝下, 不要多, 有就行。 这件事我不曾试过, 可是一直记得。 2019-11-06
个人分类: 诗歌|1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的冰糖雪梨——张阳阳
zyy1932211370 2019-10-4 23:13
父亲的冰糖雪梨 文/张阳阳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tag 小时候,我体弱多病,经常感冒发烧,然后紧接着,伴随着无休止地咳嗽。我记得每次感冒咳嗽的时候,父母都会带我去诊所,吃感冒咳嗽的药。 每次咳嗽的时候,父亲都会经常去街上的商店里买一罐冰糖雪梨。每次吃完冰糖雪梨,咳嗽都会好很多。小时候,我总是非常好奇,经常问父亲冰糖雪梨是怎样做成的。为啥会这么甜,又是怎么把削好的梨放进这么小的罐头里面的? 父亲每次都会笑笑告诉我,因为梨舍不得离不开罐头,所以想呆在罐头里面。多吃冰糖雪梨,咳嗽就会好了。感谢父亲的冰糖雪梨,让我很快就康复了。 现在回忆起来,似乎童年里关于感冒咳嗽,我只记得父亲的冰糖雪梨了。如今,自己已经长大了,父亲也老了。刚才我自己买冰糖雪梨的时候,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配方,只是包装变了,还是熟悉的感觉和熟悉的记忆。 不知为什么,眼前突然就泛起了一丝泪光。这么热的天,我也不知道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中,父亲是否还在炎炎烈日下拼命地工作,我也不知道父母在家是否舍得开空调,我也不知道父亲是否还在为了我们的家而不辞辛苦地劳作。正如歌里唱的那样,只能在遥远的地方,祝福父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 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 (2019年6月25日星期二 于清华园)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1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父亲——父亲节特别献礼
热度 1 zyy1932211370 2019-10-4 22:56
我的父亲 ——父亲节特别献礼 文/张阳阳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tag 从我离开家的那天起,我就知道,父母再多的爱,不满足的是时间。总有一天,在这理 所当然的爱消失前,我们该做的,也许除了回到他们身边,还有呵护他们永不停歇的挂念 。 ——题记 今天是父亲节,一直想着为父亲写一篇文章,可是一直比较忙,而每次提笔的时候,都不知道从何入手。今天,无论如何都要写完,因为有可能以后,我就会忘记许多父亲的点点滴滴。 自学成才,文理兼修 我的父亲是一位文理兼修、自学成才的人。父亲第一次高考的时候,没考上,爷爷就到处去借钱,供父亲复读了一年。在父亲第二次高考的时候,爷爷去世了,但是为了不影响父亲高考,家里人一直不敢告诉父亲,爷爷去世的消息。那一年,父亲发挥不好,只差几分就录取了。爷爷去世的消息对于父亲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打击。从我出生起,我就没有见过爷爷,甚至连爷爷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也没有人告诉我关于爷爷的事情。 从那以后,父亲就再也不参加高考了,另外家里也没有钱可以供父亲读书,家中已经欠了很多债,还有一大群人需要养活。父亲虽然没有读大学,但是父亲非常喜欢读书。父亲高中学的是文科,但是后来从事了理工科相关的工作,成为了一名非常平凡普通的家电修理工。一开始的时候,父亲是专门修理手表的,现在,在家里还留着父亲修手表的一些工具呢。 后来,父亲转行修理电视机,但是只会修理电视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某个零件坏了等。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用电器涌入普通家庭中。越来越多的电扇、电饭煲等拿来给父亲修理,一开始父亲说不会修理,只好无奈得让别人拿到其他店铺修理。于是,父亲自学了修理电扇、电饭煲等。后来还自学了修理洗衣机,电冰箱等,再到后来,是自学修理空调,自学安装空调,自学修理液晶电视等。 时代总在不断向前发展,如果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活到老,学到老。父亲这种不断自学成才的精神,深深地激励了我。我觉得我目前很重要的自学能力,就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培养起来的非常重要的习惯。 虽然高考落榜,但是父亲从来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不断自学成才,文理兼修。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向前进步,父亲也在不断坚持着自学。 勤勤恳恳,拼命工作 我的父亲是一位勤勤恳恳、拼命工作的人。小时候,我们家非常贫穷,连街上的房子都买不起,只能在房东家里租房住。那时候,我在读小学,每天按时上下课,按时完成作业,一直都很乖。可是,房东的儿子非常调皮捣蛋,总是联合他的姐姐来欺负我。经常打我,在我写作业的时候打扰我。母亲也没办法,只能让我周末去外婆家躲一躲。 父亲也非常无奈,毕竟我们是寄人篱下,需要和房东搞好关系,否则就会被他们赶出去。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当房东的儿子联合他姐姐欺负我的时候,我不可以还手,他们就喜欢看着我哭,我就忍住泪水,告诉自己不能哭,绝不能向他们低头。小时候的我,一直都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可以搬出去?拥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家,而不是寄人篱下。” 那是,我第一次学会了向别人妥协。以致于后来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每次父母问我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我想快快长大,挣好多好多钱,买一栋大房子给爸爸妈妈住。”父亲听后,越来越努力工作,从早忙到晚。他是想多挣一点钱,早日能够买下一套小房子,让我和妈妈能够不再受别人的气。后来,父亲到处向亲戚朋友借钱,再加上平时省吃俭用,勤勤恳恳地工作,总算是在街上买了一栋小房子。虽然说,那时候的房价非常便宜,但是父亲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凑齐的。搬家那天,我搬着自己的小猪猪存钱罐,从房东家走出,一直沿着马路,一边蹦蹦跳跳,一边唱着歌,走到了新家的地方。 现在,每当父亲感慨幸亏很早就买了房子的时候,他都会笑着和别人说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自己一个人跟着搬家大部队,徒步走到新家,那时候才多大,现在又多大了。父亲的借钱买房,我们搬家到新家,使得我彻底摆脱了房东一家人的欺负。 即使现在,大人们见面都有说有笑;即使现在,房东的儿子和他姐姐都已经结婚了;即使现在,我忘记了大部分被欺负的细节。但我初中时候还是会经常做噩梦,我梦见一个瘦弱的小男孩,被困在他们家后院的一个小隔间里,那里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我用力拉着父母的双手,逃离那个地方,却又被一次又一次无情地拽回来了。然后,只能一个人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无助地哭泣。 沉着冷静,理性思考 我的父亲是一位沉着冷静,理性思考的人。亲戚朋友一旦有重大事情,就会马上来联系父亲去解决。一方面,父亲读过很多的书,是个讲道理的人,可以在关键的时候,调解纠纷等;另一方面,父亲非常沉着冷静,理性思考,不会冲动,总能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亲朋好友有事情就会来找父亲出面解决。 父亲做事常常都是沉着冷静的,很少会冲动,他都会选择理性地思考问题。每次都像诸葛亮一样,为亲戚朋友出谋划策,在最危难的关头,也是挺身而出。 技术高超,工作热情 我的父亲是一位技术高超、工作热情的人。不管是给谁修理家电,父亲都非常热情,也非常幽默。父亲修理家电的技术越来越高超,别人修不好的东西,拿给父亲修理,父亲总能很快地修理好。很多人还赠送了锦旗给父亲,夸赞父亲的技术精湛,服务热情。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来找父亲修理家电,就连我初中学校的很多老师都认识了父亲,经常拿一些家电给父亲修理,而我也会在我去读书的时候,顺便交给老师。 但是,后来在我读初二的时候,发生了许多事情。初一结束,我从初一的普通班,转到了初二的尖子班,也就是重点班。在这个班,除了有很多厉害的同学,还有很多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子女。当时,我作为插班生转入重点班,压力是非常大的。于是,我非常勤奋刻苦,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在上数学和化学课的时候,我积极发言,可是,却遭到了另外一位同学的嫉妒。于是,他下课的时候,就用弹弓打我的头,当我回头看到他的时候,他还不停手。旁边的同桌看到了,也劝我算了,不要和他打架。当时,我真的好想打他几个耳光,可是,我还是忍住了。只因为他的父亲是学校副校长。就这样,他用弹弓打了我好几下,我都忍住了。 弹珠打在头上的感觉真的好疼好疼,可是我一想到他的父亲是副校长,家里有钱有权有势。如果和他打架,万一叫家长,就会被我的父亲知道。父亲平时已经很忙了,很辛苦了,每天早出晚归,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我真的不想让他因为我的事情,跑到学校来讲道理。父亲只是一名普通平凡的家电修理工,没有权利,也没有势力。就算来到了学校,也解决不了事情的,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不了了之,反正就是同学之间的打打闹闹的小事情罢了。于是,我忍着剧烈的疼痛,选择了一个人默默地忍受。 这件事情,我从来没有告诉过父亲,直到现在也没有。因为,我不想让父亲为我担心。父亲也从来不知道这件事情,后来,那位同学的父亲,也就是学校的副校长,家里的一个台灯坏了,拿给父亲修理。父亲修理完之后,希望我能够带到学校去,然后,在下课的时候还给那位同学。当然,也绝不会收修理费的。当时,我真的非常不愿意。可是,一想到如果我不帮父亲还给他。父亲就需要自己一个人到学校这边来,非常得麻烦。 为了减少父亲的麻烦,我一口答应了。到了学校,我把修好的台灯还给了他,脸上毫无怨气,当然也是没有要他给钱的。那是,我第二次学会了向别人妥协,初中那年,我再次学会了隐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通情达理,观察入微 我的父亲是一位通情达理、观察入微的人。父亲从来不会给我学习上的压力,都是希望我能够顺其自然,也从来不会给我制定什么考试分数的目标。我记得,我非常痛苦的的一段时光是我的高三时期。 和别的高考生不一样,我参加了化学竞赛。耽误了很多高考复习时间,相比于其它高考生,我只学了两年高考课程内容。所以在高二化学竞赛失败时,我不得不选择高考。 选择了高考的我,不得不花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来努力学习。每天早上我五点钟起床、背语文、背英语、看书、做试卷。做完早操后,便开始了一天十二节课的学习。所有的空闲时间全部花在高考复习上。高三的我,每晚都是凌晨两点钟睡,当校园中万间寝室熄灯时,总是有一间寝室还亮着灯。我知道熬夜是不好的习惯,我也知道学生应该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但对于特殊的我来说,只有花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学习。 高三的我,没有周六、周日,没有国庆节、中秋节,没有寒暑假,没有玩过一次。高三的我,有的只是堆积如山的复习书籍,有的只是不计其数的模拟试卷。高三一年,所有的时间我都花在高考复习上。由于离家较远,所有的周末、节假日,我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吃饭的时候,我都要带着书去排队,无论我在哪里,我都是拿着书或试卷。即使带不了试卷,我也要随身携带背语文和英语的小册子。 可是,我就是天资愚钝啊。不管我怎么努力,不管我怎么勤奋,我都考不好。班主任特别讨厌我,因为我拉低了全班的平均分。要知道,我当时可是一直都在重点班,也就是所谓的清华北大班。高三的无数次考试,我不知道哭了多少回。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地打击着我。 一模成绩公布时,我只有500多点分。我清楚地记得班主任打电话给我父亲,说我考一本都有风险。是的,那些普通班和重点班的学生,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因为我在最优秀的班上,却考出比普通班还差的成绩。 学校每次模拟考试后都要贴出排名表,每次看到我总是排到年级几百名之后,我都很难过,感到压力很大。在班上那些天之骄子的眼中,我就是学渣,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一直坚持到底。高三的我,不知流了多少泪,不知受了多少委屈,但我坚强地熬过来了。 班上原来有60多个人,最后,由于竞赛保送,只剩下40多个人参加高考。看着一个个同学通过竞赛保送清华北大,看着一个个同学通过自主招生获得高考加分,我既为他们感到高兴,又为自己感到可悲。 在班上,我总是倒数第一。别的班的寝室都是6个人一间,而我的寝室却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我的室友全都被保送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大学等名牌大学,他们早就在高二时就搬走了,他们没有了高考,只留下我一个人,独自在寝室中。 这一呆,就是一年。空荡荡的寝室,显得格外孤独。每当我听见校园外燃放鞭炮的声音,每当我透过窗户看见万家灯火,家人齐聚一堂时,我落泪了。我在想父亲母亲会不会还在为我担心,会不会也在牵挂着我。 别人也许不知道,每次考后,我都要向父亲汇报我的成绩。别人也许无法体会到,那一声声哽咽中饱含多少深情,那一句句关心与问候中饱含多少辛酸与泪水。父亲总是指着墙上贴着满墙的奖状,告诉我,我是最棒的,我是最优秀的学生,不用自卑,下次考好就可以了。是手机那端父亲的鼓励,陪我度过了那痛苦的高三生活。 高三生活中,令我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那次二模考试,由于一模没考好,在我努力复习后,二模转眼就结束了。当老师公布分数和排名时,看着老师那无奈的表情,我强忍着泪水。是的,我又考砸了。或者说,我从来就没有考好过。 那天是星期六,下午当大家都离开校园时,静悄悄的校园只留下我一人。我独自走在回寝室的路上,心情十分沉重。这时,天空下起了大雨。沮丧的我并没有躲闪,而是任凭雨水无情地敲打着我。不一会儿,我的全身都淋湿了。雨越下越大,仿佛是在嘲笑我。我走的石椅边,趴在石桌上痛哭。那是我第一次这样淋雨,那也是我第一次哭成那样,空荡荡的校园,只留下那无情的雨声和那心如刀割的哭声。 我感到心灰意冷,我觉得我的未来一片渺茫。曾经想过要自杀,是的,不只一次这样绝望地想过。大约一个小时后,一位学生家长过来安慰我,说她的女儿也在读高三。一番交流后,她说:“无论以后你考了多少分,只要你一直努力,你的前途就会一片光明。”那时,我仿佛看到了希望,我对自己说:“我要继续奋斗下去!” 回到寝室,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本来想告诉父亲考试分数的事情。但是,话到嘴边又停止了,沉默几分钟后,我就挂断了电话。这件事情,我从来没有告诉过父亲,直到现在也没有。因为,父亲会心疼,我也会难过。 后来,高考结束后,我考得很好。直到我都读大学之后,有一次在家门口和父亲闲聊的时候,不经意间就聊到了高考的话题,父亲突然说了一句令我非常惊讶的话:“我知道,当年高三的时候,你一定吃了很多的苦,才把考试分数提高了几百分……” 后面那些话,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前面几句话,就像晴天霹雳一样,我整个人都怔住了。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个在雨中奔跑的孩子,那个孤立无援、嘶哑哭喊的小孩…… 用心陪伴,用心呵护 我的父亲是一位用心陪伴、用心呵护孩子的人。前几天,我在实验室编程的时候,父亲突然在家庭微信群里,发了一张桑树叶的照片。说是回老家祭拜祖先,顺手拍了桑树叶。然后,开玩笑地说有没有人想要吃桑树叶? 这不禁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我记得小时候,我养了好多的蚕。家里附近的桑叶全都被吃完了。蚕就快要饿死,我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焦急不安。求助父亲,虽然父亲当时还在工作,非常忙碌。后来,父亲竟然放下手里的事情,二话不说,然后父亲就带着我,骑摩托车去老远老远的地方摘桑叶。 而如今,蚕都已经长大了,养蚕的细节和日子,我也全都忘记了。但是,我仍旧记得那天,下着小雨,父亲带 我去摘桑叶的故事。对于我们来说,未来回家的时光越来越少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也许我们要 做的,除了回到他们身边,还有抚慰他们尚未停息的挂念。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而现在,是时候该轮到我带着父亲,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缓缓地去摘桑叶,喂新的蚕了。 孝顺父母,尽心尽力 我的父亲是一位孝顺父母、尽心尽力的人。父亲非常孝顺,自从爷爷去世之后,父亲一直照料着奶奶。奶奶后来一直住在塘南,而我家也搬到了城镇旁边。每次过年的时候,父亲都要接奶奶到家里过年,然后,让奶奶住上好几个月再回老家。 父亲非常孝顺,这是街坊邻居都知道的事情。每次父亲都会给很多的钱给奶奶生活,奶奶一直舍不得花。不幸的是,奶奶后来患了心脏病,在一个过年的日子里去世了。 我从来没有看过父亲哭过,或许他只是不想让孩子看见罢了。奶奶去世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放下手里所有的工作,一直在为奶奶的丧事而忙前忙后地。那时候,我看见父亲老了许多,却又像个孩子一样站在奶奶的棺木前。父亲紧紧握住奶奶的手,他说他好像很久没有牵过奶奶的手了。我和母亲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父亲。 此时,一首熟悉的歌曲在我的心里流淌: 总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 装做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几度哽咽,泣不成声。我很幸福,因为我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父亲。我曾把完整的镜子打碎,夜晚的枕头都是眼泪。 关于父爱,我曾经看过一则故事,故事内容大概是:“我上大学没钱,平常不打牌的爸爸拿着家里仅剩的1000块钱去朋友家打了一晚上的麻将。第二天他疲倦地把1万元学费交到我手里,我一直不知道他一个不大会打牌的人,为什么会赢这么多钱。直到我长大后,他朋友儿子也到了读大学的年纪,爸爸拿出了家里用来翻修的几万块,又去打了一晚上的麻将,全部输光了。”父爱无声,父爱如山。 如今的父亲,年纪很大了,但也没有退休,为了家庭的幸福快乐而努力工作着。他是我儿时最崇拜的偶像,也是我现在最敬佩的人。如果还有下辈子,我还想做您的孩子,一直守护在您的身边。祝愿全天下的父亲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转眼间,我也已经长大了。如果您再遇到一些非常危险的工作活,就不要做了,我能行;再遇到一些胡搅蛮缠的顾客,就不要做了,我能行;再遇到早出晚归的工作,就不要做了,我能行。 父亲节到了,我想对您说:“爸爸,我爱您!永远永远!” (2019年6月16日 父亲节 于清华园)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1596 次阅读|1 个评论
树欲静……孝顺要尽早
热度 2 李丕鹏 2019-7-17 18:56
2019年前半年,确实忙,忙野外,忙亲情…… 很对不起的是,本该2个月至半年前完成的任务没有完成! 特别不幸的是,树欲静…… 多想,在听听电话里您每次都关心我的工作和安全。现在社会比较复杂,少跑野外,多呆在单位,“给人家把工作搞好”! 可是,再也听不到了……那个时候的不耐烦和不被理解的激动,到如今真想对您说:你再说一遍,我就一直呆在家里,从野外工作转入室内,也该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了。但是,…… 真的,好想您! 多想真的能拥抱你一次!儿子的终生遗憾,最后一次和您告别时,您躺在床上,我因单位召开党代会急急忙忙要赶回,对您说:开完会我就回来了!站在您卧室门口,我向您挥手,您眼巴巴的望着我。我扑向您,拉着您的手,握了几下。当时,真想抱抱您,但没有!我走的时候,我感觉你一天一天在恢复,第二天妈妈给我微信照片,我更加觉得您更好了…… 可曾想,刚参加完开幕式和下午的讨论,晚上妹妹微信说您不太好,问鹏在哪里。妹妹打开视频,您给我说你很难受,…… 可曾想,过了十多分钟,妹妹哭着说叫了120,…… 没想到,大概一个小时后,您就走了…… 爸,我想您!不孝的儿子想您! 拥有的时候不满足不知足,失去了,丁点都不会再拥有了! 爸,我多想你在电话里再唠叨唠叨我,让我好好在单位上班,不要老出差……
个人分类: 杂谈|306 次阅读|2 个评论
清明节有感
热度 1 zuojun 2019-6-17 15:15
(晚发比不发好?完稿于父亲节。) 小时候的清明节,妈妈一定会买艾叶做青团子。这些年,我在夏威夷也常常会买艾叶做的(日本)点心。比起妈妈做的青团子,买的艾叶点心细腻多了(有点让人不忍心一口吃掉半个),艾叶皮子非常薄、不甜,那股清香带我回到了儿时的故乡。 在我上大学前,我家从来没有在清明节去给任何已故的亲人扫过墓。也许,我父母真的是“无神论”者。也许,是因为我的亲爷爷(阵亡)、亲奶奶(病亡于日本轰炸合肥之际)没有墓。 今年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准备过一个清明节。我提前飞回杭州,提前去合肥给抚养我长大的( yi )奶奶扫墓。(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6792do=blogid=1170202 )但是,我没有想到也应该给外公外婆扫墓。(我和外公外婆来往非常少。)明天是清明节,闺蜜认真地教我该这样、那样(与天堂的父亲对话)。我可能依然是我行我素,因为我们家从来“不守”这些“规矩”。 这些年,父亲总是对我说:我活着时,你能回国,就多回来陪陪我。我不敢给自己打满分,但是,我努力了。我想一个人在清明节静静地写一点什么,寄托我的思念。也许,也许在天堂的父亲知道我在想他。 (本想在清明节完成这篇博客。经不住美丽阳光的诱惑,我决定出门走走看看。我知道父亲不会在乎我什么时候写完这篇博客。) 清明节后,我带上一点点从合肥带回来的点心,去父母家收拾父亲的遗物。即使是走在十二分温暖的阳光下,我的心依然充满寒意:父亲,你可曾想到清明节的我,是带着对你的思念,漫步游客稀少的赵公缇,然后坐在西湖边的郭庄(面湖)发呆。回想起在您 90 岁的生日,我们一起在奎元馆吃面条。您说:鸭腿没有煮烂。然后,我们一起去湖畔居喝茶。您说:一个茶位这么贵?但是,面对湖景山色,还有一碟一碟的“茶食”,您又说:可以在这里呆上好几个小时,还有空调,不贵! 父亲留给我许许多多的故事,还留给我许许多多精致的邮票。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并没有随着呼吸的停止就终止了。只要我活着(有记忆),我父亲就不会消失。
个人分类: 中文博客|21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左其亭:清明时节忆父亲
热度 5 zuoqiting 2019-4-5 10:29
清明时节忆父亲 左其亭 2019 年 4 月 5 日(清明节)于郑州 我的父亲于今年农历正月十九(即 2019 年 2 月 23 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春节前,母亲在电话中说,希望我们回去过个团圆年,这可能是父亲最后一个团圆年。我从内心中就不愿意承认父亲会离开我们,也因此一直在想,这不是父亲最后一个春节,所以就违心地没有回去,期盼父亲能再过一个春节再过一个春节。当然,没有回老家过春节的客观原因是我和我爱人春节前都患重感冒。从我记事以来,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我都会喝酒庆祝,但这次春节因为感冒在大年三十晚上没有喝酒。春节后不久我就出外考察,途中听到母亲在电话中说,老父亲病危。我就立即中断考察,和我爱人一起赶回老家,看到父亲,父亲多次清晰地喊出我爱人的名字,因为他还一直在惦记着我们。我们回去的第二天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得知父亲去世后,街坊四邻、亲戚朋友纷纷前来悼念,每每谈及父亲,都会说父亲是一个好人。我也经常说,父亲最大的成就是把九个儿女养大成人,他的每个子女都能安分守己地生活,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当然,功劳还有我的母亲,更多的是母亲操劳着家。 父亲生于 1929 年,幼时家庭贫穷,父母双亡,生活没有依靠,也没有专门上过学,但写的钢笔字、毛笔字都很好,解放后当了很多年的农村大队会计,一直到退休,到了晚年还经常读报纸。我小的时候,跟父亲学会了珠算和毛笔字,可能这算是父亲对我的启蒙教育吧。在我记事的时候,父亲就是大队会计,主管着那个年代整个村的账目、粮食。那个时代农村的管理程序和监管制度都没有现在完善,但他从来都是公私分明。后来我慢慢长大,直到现在,很多老人说起我父亲,都说他是一身清廉,从没有把村集体的任何东西拿回家。这种思想境界也无形中影响着我,我 1993 年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当上一名大学教师,虽然工作中没有多大成就,但能公私分明、兢兢业业的工作。 父亲是一位农村老共产党员,他具体什么时候入的党我一直没有详细问过,去年回老家时,母亲拿出来上级党委颁发给我父亲的几十年老党龄奖章,我们全家都感到自豪。在我心目中,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基层老中共党员。在我刚记事时,父亲就是大队会计,很少看到他帮助家里操持家务或干农活,母亲也经常埋怨,但他总是一笑了之。尽管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一心为公,永远把自己的工作放在第一位。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见到父亲与别人大吵大闹过,也没有见到父亲打骂过我们九个儿女,因此母亲经常埋怨父亲软弱。我小的时候也认为父亲软弱,后来慢慢感觉到这是父亲的包容和仁慈。等到我参加工作特别是有了女儿后,更感觉到父亲的伟大,这是一种为人处事、对待子女、对待生活的情怀。这种工作和生活态度也影响着我、教育着我,工作上要勤奋努力,对人要友善,怀抱一种宽容的心。特别是,我后来在研究人水和谐论时,我的这种“和谐”思想主要起源于我父亲的影响。 父亲在晚年身体还比较好的时候,唯一的爱好是听收音机,这是他了解外面世界的主要渠道。每次回去跟父亲聊天,他会聊到许多国家大事,经常感恩社会,感慨时代的发展和赞美现代美好生活;他会聊到我所从事的工作,包括大学教育、水资源研究、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等等方面,这说明他经常在关注着子女的工作,挂念着子女;他会聊到很多老人因为治病被骗,教育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能相信骗子。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能不是什么高深理论,但对一位普通农村老人来说,这是一位老党员的思想品德,他永远传递出一种正能量。 因为工作的关系,再加上路途太远,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很少回老家看望父母,更没有尽到孝。在小的时候,为了让子女上学,我家一直比较清贫,在我的记忆中虽然能勉强吃饱肚子,但生活比较拮据。在我读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正赶上母亲生病,实际上家庭经济状况已经无力资助我上学。我 1990 年结婚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家里没出一分钱给我和我爱人买任何东西,甚至结婚穿的衣服也是我爱人当月工资买的,也没有举行过什么隆重的结婚仪式,连结婚婚纱照也是多年后才补上的。但当时感觉特别幸福,对生活一直充满希望。所以,后来看到我的学生有困难时,就鼓励他们一定要克服困难,往前看。我 2000 年博士毕业后到郑州大学工作, 2002 年把双方父母接到郑州,这次是双方父母第一次见面、也是唯一一次见面,四位老人见面非常激动。这次也是父亲唯一一次来我郑州的家中,因为路途遥远,出门乘车和住宿上他感到不方便,在临回家前跟我说,以后再也不会来郑州了。当时我没怎么多想,后来我也慢慢理解了父亲。父亲也很理解我们,每当我打电话说起很少回家看他,他就会说,要干好工作,回来和不回来都一样挺好的。 今天是清明节,是父亲离开我们的第一个清明节,原打算要回老家祭奠,但因最近有重要工作要做,没能回去,想起刚去世不久的父亲,内心非常伤感,再次祈求父亲理解,更以此文纪念父亲。 儿:左其亭 2019 年 4 月 5 日(清明节)于郑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95 次阅读|4 个评论
开启人生下半场
热度 4 nyj 2019-1-31 17:15
2019 年 1 月 21 日 下午,在安葬完父亲后,我感觉在老家的根彻底断了。 父亲生于 1934 年 1 月 12 日,农历癸酉年十一月廿七日,去世 于他人生中的第二个戊戌年腊月十四日,公元 2019 年 1 月 19 日晚上 19 点 58 分,在世 85 周岁零 8 天,共计 31054 天。 很多年前体检时医生就说父亲心脏不太好, 2009 年秋天终因冠心病加重而安放了三个支架。 2015 年 5 月父亲又因心衰住院,出院后仍一直吃着药。不久父亲又轻度中风,左半边身子行动不太利索了。 2017 年夏天母亲去世后,父亲一下子衰老了很多,身体也每况愈下。 2018 年 12 月 28 日 上午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赡养老人信息采集,我给二姐打电话询问父亲及哥哥姐姐们的身份证号码,二姐与往常不太一样,有些吞吞吐吐的,说等我三哥回来查一下跟我再说。后来大侄子给我打电话说父亲前一晚上从床上掉下来了,当晚去医院缝了伤口。我当时以为就是普通的皮外伤,也没太放在心上。 2018 年 12 月 30 日 元旦假期第一天,上午去单位加班,下午赶回老家时已经 17 点半,天已擦黑了。父亲已经吃过晚饭上床睡觉了,借着昏暗的灯光我看到父亲左眼眶和右眼眉上方的额头处分别包着纱布。 二姐告诉父亲我回来了,父亲睁开眼打了招呼,不久又闭上眼休息了。 二姐和三哥跟我说了一下父亲掉下床来受伤的情况,三哥又说了去医院的情况,说左眼眶处正好磕破了一条血管,到医院伤口清创时血又止不住了,费了很大劲才缝上,流了很多血。 晚上我要陪父亲睡,三哥坚持他陪父亲。 12 月 31 日 早上我帮着三哥给父亲吃早饭,发现父亲身体非常虚弱,不像以前自己能慢慢走,而是需要人搀扶才行,手也抖得厉害,需要别人喂饭。 饭后父亲稍坐一会儿就上床了。此后几顿饭我发现都是这样,父亲坐一会儿就要躺下,睡觉也比平常多了。二姐问父亲怎么老是睡觉,父亲回答说躺着没事就睡着了。 今年元旦是十一月二十六日,像往年一样我们提前一天给父亲过生日。先喂父亲吃完饭,父亲坐在椅子上看我们吃了一会儿就让我们扶着上床躺下了。 下午我要回潍坊了。父亲起来坐在床沿上,我坐在旁边和他说话。 父亲问我什么时候再回来,我说还有一个月就过年了,等过年时和孩子她娘俩一起回来。 父亲说让我回来告诉孩子她娘俩不用担心他,说伤口已经好了。父亲还说等他身体好些准备去我家里看看,当天去当天回。我满口答应着,心里明白,父亲身体这么孱弱,恐怕经不起来回路上的折腾了。 曾经我们都以为来日方长,可到最后却发现,来日并不方长。很多事情一拖就再难实现,或者有心无力,成为永久的遗憾。 元旦上班后单位事实在是太多,抽空给二姐打了个电话,二姐说父亲吃饭还可以,只是感冒了几天,每天下午发烧。 1 月 16 日 下午 17 点 05 分,已经快到下班时间了,很少给我打电话的三哥忽然给我打来电话,我心里一惊,预感到有大事。果然,三哥说父亲从早上就吃不下饭,下午开始出现昏迷状态,医生说心跳也很弱了。 我坐班车匆匆忙忙赶回家,然后接着去火车站坐上火车往回赶。在车上给三哥打电话,三哥说给父亲含了几粒速效救心丸后,父亲又清醒了,还喝了半杯水。 见父亲稳定下来,天又晚了,我在大姐家住了一晚上。 17 日一大早我们就一起赶了回去。 父亲闭着眼躺在床上,额头贴着退热贴,三哥说退热栓也用上了。父亲发烧虽然还没有退下去,但对我的到来还能做出反应。 早饭的时候,父亲已经退烧了,精神也好了许多,多少能喝一些水了。我们用开水烫了一点鸡蛋汤喂给了他。 上午我赶回单位处理了一些紧急事情,请了假,下午又赶了老家。 从下午开始父亲又发烧了, 又给他用了退热栓,晚上泡了大半块饼干给他喝了,然后我们一直轮流陪着。 18 日早上父亲又退了些烧,给他喂水时使劲咬汤匙,一问他,果然饿了。于是我们又用开水烫了半个多浸鸡蛋汤喂给了他。 上午父亲大部分时间是清醒的,还能点头摇头,说话虽然困难,但还能费力地说一个字甚至是两个字。 看到父亲还算稳定,我下午赶回来准备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后和她娘俩一起赶回去。 19 日早上还不到六点时二姐打来电话说父亲病情加重,从下午开始就一直高烧不退,处于昏迷状态。 我们赶紧往回赶,上午十点之前到了老家。只见父亲躺在床上一直大口喘着气,脸上发烧烧得通红。 我们请医生来给父亲打了退烧药,医生说一直高烧不退说明内脏已经开始衰竭分解了,能否 挨得过夜晚 已很难说了。 中午时父亲脸上不再发烧,不过喘气的力气也弱了一些。到下午,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气息越发小了。 晚饭后,二姐说先让我和三哥去休息一下,待会儿再替换她和大姐。 我和三哥刚躺下不久,二姐就来叫我们快起来。赶到父亲床前一看,父亲已经气若游丝了。 我们兄弟姐妹赶紧一起把父亲抬到铺上秆草的地下给他穿衣服,刚穿好衣服,父亲就咽气了,时间是 19 点 58 分。其时冷空气前锋已经到达,一扫白天的雾霾,天空澄澈,寒星闪烁,初升的满月将清辉洒遍大地。 于是赶紧通知村里,村干部召集有关人员商议安排后事。然后又开始进入农村繁复的丧葬程序。 20 日上午 11 点,我和三哥还有两位本家兄弟一起护送父亲遗体去青州殡仪馆火化。 21 日下午安葬了父亲,紧接着一起又上了三日坟。 在回来的路上,我的脑子有些空白,感觉一切不像真实发生过的样子,但却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父亲确实已经走了。 母亲走后一年零七个多月,父亲又走了。 从此家乡变成了故乡, 从此我在生活中少了一个重要角色,从此进入了人生的下半场。
个人分类: 记录家史|3217 次阅读|8 个评论
父亲李琳的荣誉
ghzcljz 2018-9-28 16:25
那时学校很少,能考上中专就很荣幸了;由于文革的影响,他们的职称长期没有得到正常的晋升。
1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惊到同学的父亲家书与女儿回信
热度 2 ncepuztf 2018-6-22 16:49
舍友贴出18年后写给女儿的信与女儿的回信,信的内容暖心、感人, 虽然不是 惊天地泣鬼神,但据他女儿说:确实惊到了同学。 先看父亲的家书: 再看女儿的回信:
个人分类: 图片故事|2036 次阅读|4 个评论
Everything has its its time
lhj701 2018-4-29 07:57
Everything has its its time 今天清明节,昨天去殡仪馆给父亲上坟。父亲走了快1年半了,母亲的痛苦稍微弱了一些。 去殡仪馆,每天都有走人的。 Eveverthing has its time。因此要珍惜时间。 人总要死的,逝去一天,就是绝对的一天。不论你是什么心境。人活着,也是要努力在有生之年,有限的时间实现自己的梦想,人到老的时候,少一些遗憾。 因此,也要看淡生死,努力健康的活着,积极的做事情,去除浮躁。这是人正常需要的健康状态。 2018年4月5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的一生
热度 20 ncepuztf 2018-2-25 23:37
今天是父亲的生日,可他却不在了,离去已 6 年余。 父亲死于结肠癌,从查出到去世历时 1 年零 3 个月,是多数癌症病人的典型生存期。 一直想写篇博文悼念父亲,却不知从何开始,干脆从父亲生前的讲述和遗物说起吧。 1 苟富贵,勿相忘 父亲生于 1945 年,“高小”(相当于现在的小学 6 年级)毕业后恰逢“ 超英赶美 ” “ 大炼钢铁 ”,学业中断,“主动”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了。 可惜这批失学的孩子并未派上用场,据他自己说,那时吃不饱,为了节约粮食, 让他们这些“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的孩子躺在炕上尽量不动,配给制供给少 量窝头保持 “不饿死”状态 ,以便减少消耗,幸运的是,在很多人饿死的年月, 他活下来了。 那时我爷爷秉承“ 知识越多越反动 ”的理念,并不重视教育,由此父亲的两个 哥哥也就几乎没上过学。可是父亲不同,他爱读书就坚持要上学而且学习成绩 很好,这从他的小学毕业纪念册可以看出,同班同村的好友(木匠)留言: 老张啊, 以后你发达了,不要忘了我啊! 2 挑担语录回了家 虽然“高小”后失学,父亲一直勤奋自学,这从后来长辈的嘴里得知, 他们常笑话 他书呆子,挑水时由于看书走离水井很远或者有时候干脆 挑着空桶回了家。 由于父亲的勤奋和“ 高知 ”,十几岁的 他便当了“农业合作社”的 大队会计 , 直到挖“内人党”运动时父亲由于担忧和恐惧而辞职回家,据他讲回家时 是用 扁担 挑着 前后各一捆“毛主席语录”,这或许是那个时代最为时尚的“行头”了 。 3 民办教师转公立 粉碎“四人帮”后当地由于缺少教师,父亲当了民办教师。 乡村的教师都是全能型的,他教过语文、数学、自然、思想品德、美术等几乎 所有开设的课程【 所以说某某人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真不是笑话 】。 他待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甚至胜过自己的孩子,这从过去多少 年后,他教过的已经 成家立业的学生每年还要回来看望他能够看出。 民办教师的收入不高,远低于公立教师。他仍然是农民身份,靠教书种地要养育 我们 4 个子女,显然捉襟见肘。好在母亲是裁缝,也算是个技术工种, 5 公里内远 近闻名 ,找她做衣服的人多,这样生活勉强过得去,偶尔困难年份当掉了母亲的 陪嫁银手镯度过难关。 民办教师期间,他在职攻读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函授本科,于 1986 年左右 顺利毕业 ,之后不久享受国家政策转为公立教师,同年大姐考上农牧学校,家庭经 济等情况渐渐好转。遗憾的是,我奶奶在这之前去世了,父亲伤心欲绝。 他写下挽联: 命小生于黑暗中,福薄死在黎明前! 4 望子成龙皆无用 随着我们长大、上学、成家,父亲领导的 6 口之家慢慢分居 5 地,成立了 5 个家, 母亲先是间或短期离开帮姐姐和我看孩子,后来去给弟弟看孩子, 他独自留守农村老家,最终彻底变成独居老人。 他那时已退休,我们希望他和母亲一起去镇里,他不肯,一是守着当地的家业, 要发挥余热种地挣钱补贴孩子们,二是看不惯孩子们没出息和孩子们的生活习惯。 这种情况也很常见,但他实实在在变得“ 门前冷落牙齿稀,两鬓斑白惹人气 ”, 每次见我们就叨叨个不停,什么你们念了半天书这么没出息,还不如村里的二狗子, 人家镇里买了房还买了轿车云云,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架势。我那时正硕士、 博士 的读,孩子小,压力大的想跳楼,实在听不得他唠叨,回去待不过一周就离开了。 日子就这样煎熬着过来了!隐患也就此埋下! 5 癌症,哪里来哪里去 时光一去五六载,2010年,我从悉尼访学归来,再次回老家探望父母。 父亲高兴得不得了, 主要是他看到了长大了的大孙子,也就是我“小儿日记” 的主角,弟弟也有了孩子, 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也算进入成家立业的稳定期, 眼看就能“反哺”了。 虽然没有买车,姐姐们日子过得不错,我和弟弟都换了大一点的房子, 父亲也答应从乡下搬到镇里和母 亲居住,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 就在那年中秋节后,父亲一直说他胃不舒服,县医院查了几次,吃了不少胃药, 不见好转。于是决定去呼和浩特的大医院去查,好不容易托人找门子完成了检查, 结果却如晴天霹雳: 结肠癌四期! 在杭州出差的我接到弟弟的电话几乎瘫软在地,杭州的朋友陪我在西湖边坐到黄昏, 当晚乘火车赶回呼和浩特商议对策。 接诊医师说: 生存期三个月,回去准备后事吧! 一位胸外的主任医师算是自己人,见多了这种事: 回去保守治疗,免得人财两空! 母亲已然在家吓软瘫,上个厕所坐在马桶上半天起不来,我们子女几个也没 主意了。 父亲不知道自己啥病,看医生脸色估计也起疑几分,他说: 如果老天爷今年处置我,呼市必发生大地震! 我知道,他退休后专门研究易经之类的玄学,给人看黄历“今天宜不宜出门? 去哪个方向卖东西能发财?”有时候碰巧了,挺准,很多人就找他看! 他自己说不值得信,但看别人信了似乎自己也很有成就似的。 现在说这话, 这 是要吓唬老天爷吗? 地球没了谁都照样转!只是我们需要你啊! 最后的商议结果是: ( 1 )去北京或外地大医院进一步确诊; ( 2 )瞒着他,告诉他只是肠炎,采取保守治疗,先化疗。 事后看,这应该是正确的做法。通过拍的增强CT片子,北京 301 医院和河北省医院 的专家都给予了确诊,只是给出的治疗方案不同。内蒙的方案更“人性化”, 直接问家属你们打算怎么治?医生尽量满足家属的要求。 不告诉他是怕他精神上垮掉, 很多 病人三个月挂掉是被过早告诉吓死了 。 在化疗期间, 父亲谈笑风生,头发居然没掉,同屋的病人离去很多, 多数精神萎靡,大夫查房 时看他表现奇怪,问: 这个病人为啥这么精神? 他一直以为是在“消炎”,没有经历典型的“ 割一割,化一化,放一放,泡一泡 ” 全过程治疗,也算少受了罪。 6 个化疗周期后,肿瘤明显缩小,父亲以为就要康复了,红光满面!但 11 个周期 后不再有效果,肿瘤变大,大约 1 年整时在他再三埋怨和追问下将实情告诉了他, 从那时起他一蹶不振,很快卧床,靠镇痛药维持至离世。 在他去世前 2 个月,我一直守在他身边,面对越来越重的病情,我无能为力! 有时候他冷不丁问我: 你能卖掉房子给我看病吗? 我扭过头不敢看他,也不知道怎样回答,如果能治好,我当然愿意, 可是这是如果的事吗?我只有反思自己的过失,子女们对父亲照顾不周。 他自己一个人生活,一次做一个星期的馒头,一锅大烩菜吃三天! 中秋节大姐给拿去的羊腿他吊在水井里保鲜,半个月后想起已腐败, 舍不得扔吃了,八月十五的月饼吃到过年,自己引以为豪的是把干燥剂也当 饮料泡水喝了! 这都是什么人啊! 和同村那个没文化的农妇舍不得扔过期的药都吃了有什么分别? 6 父亲的影响和忠告 父亲从教30余 年,在教书育人方面深有心得,待学生如亲人。 初中的时候,我是学习班长、团支部书记兼纪律班长。学习班长主要任务是 印卷子,团支部书记主要是从煤炭存储地往厨房运煤,打碎炭块;纪律班长 是维持班上秩序,不许吵闹,重点管住班上几个调皮同学。有次一个留级的 调皮同学指着鼻子说我: 要不是你爸对我好,我早揍你了! 父亲告诫我不要评论学生的好坏,他多次给我提到他经历的一件事情。 在他当小学老师时,经常有家长问自己的孩子学习怎样。 父亲也常婉转地告诉那些差生的家长:你的孩子还要努力,发展空间很大, 有时候还要加上一句:要向 学习优秀的 某某 孩子学习! 直到一次全县统考,这些固有观念遭到颠覆。 五年级的语文统考居然一道题是: 请默写(三年级学的) ** 课文第二段。 由于闭卷,平时学习优秀的孩子傻了眼,此题空白。 学习差的倒好,胆子大,找到书就抄(因为要排名,老师也傻眼,巴不得学生抄, 又不敢明说)。归功于 监考放水,结果显而易见,学习差的“逆袭”成功! 后来有家长去学校质问父亲: 为啥说我孩子差?明明比你说的优秀学生还好嘛! 再以后,家长问自己孩子,父亲就说: 不好说啊!这得看怎考? 7 临终遗言与一生感悟 癌症的末期是疼痛,父亲经常彻夜难眠,眼神暗淡目光游离,体重也降到 60 多斤, 最后几天连吗啡都几乎无法注射进去,眼看快不行了。 父亲喊我拿了纸笔,写下他一生的感悟: 笑看人生几多乐,尊卑贫富一梦归! 嘱咐我刻在他的墓碑上,母亲为了缓和气氛,打趣他, 你还不如刻个: 朋友,来吧! 我说:你孙子就快放假了,你再坚持几天就能见到他了! 他的眼里闪过一丝光华。 一个傍晚,爱人带着儿子终于赶回来,父亲挣扎着起来,搂着大孙子说了句: 好漂亮的孩子! 然后躺下了!儿子哭着说: 爷爷,你以后 再 不要吃那些坏了的东西了! 1 小时后,父亲昏迷,至第二天凌晨离世。 父亲是坚强的, 父亲是伟大的, 在时珍惜,病时守护,我们努力做我们所能做到的, 愿我们的父母都能健康到长生不老! 张铁峰 泪讫于2018年2月25日夜
个人分类: 生活|9867 次阅读|43 个评论
家父小传
fqng1008 2018-1-28 18:57
1 族谱正中的图像是父亲,父亲右方是聂华苓,左下是她的弟弟聂华桐,父亲正上方是她的大哥聂华桓。 2 族谱中父亲的小传(1) 3 族谱中 父亲的小传(2) 按:这是 2006 年以第三人称为家乡族谱撰写的,如今作为《走近聂华苓》的族人,再次以第一人称重新修改。 一 1924 年农历 4 月 11 日,父亲出生于湖北省广水市( 1988 年前为应山县)关庙镇聂店村一个农民家庭(爷爷是私塾教师),是这个家里盼了很久的独儿子(父亲上面有三个姐姐)。他自幼强记博闻,聪明过人,七八岁就能够搭着椅子为村里人写春联,深得父老乡亲的赞许。那时的乡村封闭而落后,匪患连连,父亲曾非常痛心地回忆那些逃难的岁月。一次,十二三岁的大姑妈背着四五岁的他往宋家寨避难,大姑妈放下他就吐了一口鲜血,让他愧疚不已。还有一次,爷爷被土匪绑票,家里卖田赎人,一下子伤了元气。 1937 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了起来,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山外的世界。正如他在小说中写到的:“ 13 岁那年暑天,到大城市读书的洋学生回来了。男的西装、马蹄袖、大分头、大皮鞋;女的旗袍、束腰、齐耳发、方头戈口皮鞋。他们站在戏台上,轮唱着‘风在吼,马在啸……’扮演着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他发现星球外面的来人,震惊了。”尔后,在暑假的 20 多天里,恩德和恩昭两位中学生姐姐给他补习了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整数和分数,以及地理和常识。这都是私塾里没有的功课,因此开始了他对新思想、新知识的追求。当然,他的古文还是读得不错的。在此之前,他和爷爷到从省城避难回来的聂辑五老太爷(美籍华人聂华苓的爷爷)府上拜年。老太爷出了一个“多难兴邦说”的作文题,试试乡童们的才气。据说,老太爷把他的那一篇拿到手里一看,立即摇头晃脑地诵读起来,还不断发出“入了”、“入了”的赞誉声,事后将他留在府上布置功课督促了上十天。这件事,父亲对我讲过几次。老太爷是宣统末年的举人,“入了”意指可以考上乡试的秀才。在这一年,辑五老太爷在聂店下湾病逝,葬入莲花山 。 而且, 他在族人中的威望非常高,1933年他就召集 楚良、汉卿 等19人为理事, 成立了 聂氏修谱 理事会,1936年 花650元大洋买下聂永年四合院一处,作为聂氏祠堂, 可惜由于日本人入侵,战争爆发,编写族谱之事未果。 清新之气的导入,诱发了父亲到外面求学闯世界的想法。最先是延安的抗大一期招生,因为大雪封山,他们随毛大队长行军 100 多里而不得不返回。第二年( 1938 年)又和几位老乡(包括二爷爷的儿子耀威二叔)一起踏上了去大后方——重庆求学的艰难历程。看过聂华苓姑婆的《三生三世》,她们奔赴重庆的旅途都是搭乘车船,而且随时可以得到家里的赞助。但家父与他的乡亲都只有几元银钱揣在怀里,却要面对遥遥前程。 那是一条含辛茹苦的求学之路:以步行为主的长途跋涉。既有学生兵服役的考验,又有枪林弹雨的洗礼、身无分文的尴尬,流浪千余日,行程上万里,进进退退,历经坎坷,但始终怀抱“读书人”的初衷。快到重庆的时候,他们一天步行 240 里(按公路上的路标计算),可以说是急行军的节奏。到达重庆之后,他睡过猪鬃仓库,吃过别人扔在地上的橘皮,求过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最后分配在国立九中读书。 一个只有私塾经历的少年,能够直接进入高中部学习(耀威二叔则是到初中部报到),很多东西都是在流浪的日子里求学的。在当学生兵的时候,他曾经每天请人吃一碗面片帮助补习英语、代数和几何。为了完成知识结构从旧学向新学的转型,他付出了刻骨铭心的努力。刚上高中时,老师打开课本,一节课翻了好几页,而他茫然不知就里。然后通宵达旦,通过英汉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找,别人一个小时的课程他花 10 个小时完成。到高中毕业的时候,数理化外带英语,他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获得通过。不过他也有自知之明,那个姓王的同学实在太厉害,上初中时就学习了高中的课程,高中时已经在学习大学课程,坐稳了年级的第一把交椅。王同学本身是大学教授的儿子,与贫民子弟岂可同日而语。 抗战胜利后,他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见骈文“复员同学会宣言”)返回故里,开始了教书生涯。他教过乡村小学,也在黄陂县中学教过英文、数学、化学,解放后成为应山县中学最早的教师之一。在此期间,他到河南许昌读过革命大学( 1948 年),并两次投考过武汉大学。一次,在考试前一天猩红热发病,幸亏考生们赠款购买盘尼西林而得以救治,但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另一次,因为家中妻子生产大出血亡故,已经报名的他再一次与“大学梦”擦肩而过。母亲是他的第三任妻子,头房罗氏是小时候定的“娃娃亲”,也是他逃婚的对象。第二任左氏是他在太平镇做小学校长时的同事,母子二人均死于当时落后的产科条件。 不同的是, 耀威二叔后来居上,高中毕业就考上武汉大学。1951年当上咸宁中学校长,1953年因为肺结核送往武汉,因为那时候的抗痨药物疗效有限,最后不治身亡。历史总有那么多的因缘巧合,二叔病故的医院正是我和妻工作多年的医院,即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当年的圣约瑟医院。 二 父亲为人生性耿直,解放前就开始发表诗歌,解放初又发表了一些作品,如《土地翻身》、《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姑娘下凡》等诗词,《援朝劝妻》、《新卖棉纱》等唱本,《黑石山的故事》、《小梅》等小说,受到了《湖北日报》、《长江文艺》编辑的热情接待,还获得了可观的稿酬(当时的稿酬较高),便成了小县城里的名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知识分子,尤其是教育界的知识分子,不知不觉地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靶子。 1955 年,由于他和省里报刊编辑的一些通信,不明不白地牵连成胡风分子,继而被打成右派,并以极右分子的罪名判刑劳教 4 年,入了“另册”。前年,我和妻以及另外一对夫妻同学“北欧游”,在卑尔根拜望分别多年的大学老班长。老班长是聂绀弩的女婿,聊起这些话题,他几乎笑喷。聂绀弩与胡风是多年至交,没有划为“胡风分子”,却让一个边远乡村陌生的中学教师背上了黑锅,真是那个时代具有鲜明特色的滑稽剧。 但是,当事人没法轻松。整整 23 年的牛鬼蛇神,年复一年、没完没了的被改造,简直就像是坠落悬崖。自此,一个千辛万苦、颠沛流离的学子,一个胸怀“教育救国”哺育桃李的耕耘者,一个有较好前程的中学教师,终于在 31 ~ 54 岁这段人生最富于创造性的岁月里,从对新中国无限向往逐渐改造成对自己的无限悲哀。 劳改营的生活不仅仅是失去自由,更多的是付出生命代价,他曾经因为肺结核大吐血险些要了命。不过,比那些许许多多惨死在农场里的劳改者来说,他又是幸运的。那时候,很多被劳动改造的右派分子都没有在“自然灾害”期间熬过来,有的饿死,有的病死,也有自杀的。这样的故事,他讲了很多,最令人心碎的是看见 骨瘦如柴的门上叔子 聂 华棣 。因为当时都是犯人,他们连招呼都不敢打。但是没过几天,他走过一堆黄土,土堆前面插了一个小牌子:聂华棣 。 他感慨地说,要不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探亲,他也很难坚持下来。在那样的年代,母亲没有按照组织要求与父亲划清界限(曾经几次找她谈话),最后不得不从县医院下放镇卫生所,但她以自己的坚毅,保护了我们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 聂华苓在《三生三世》中提到: 1986 年,她到开封大哥家探望,一位“应山外办”代表政府邀请她回故乡看看。从这位外办口里,她才获知二哥聂华棣的去落,是一个当年和他一起劳改过的人告诉的。实际上, 那个一起劳改的人,应该就是父亲,所谓“应山外办”实际上是曾为县教育局长的魏大同。魏大同正是当年的“聂华苓研究会”会长, 父亲也是研究会理事 。 我清楚的记得,那是 1964 年春节。父亲已经刑满,在释放之前有一次探亲的机会。分别的时候是个早晨,他从马坪火车站乘车南往。母亲和我们兄妹送他。在分手的时候,我坚决不让他离去,甚至要随他同往。母亲抱着不依不饶的我往回走,那是我 8 岁来第一次骂人,而且骂的是自己的母亲。我不知道,他当年是怎样一步一回头地揪心,以及如何难以忘怀的返程;也不知道他流了多少泪水,以及锥心锥骨的自责。 1964 年,父亲从劳改营服役到遣返老家继续监督改造。聪明好学的他,不仅能熟练地从事每一项农活,而且很快掌握了泥工、木匠、油漆工、理发匠的手艺。他能左右开弓,对着镜子为自己理发;也能对着医书为病人开方子。若不是受到限制,他或许成为济世活人的乡村医生。在文革之前,他已经是家乡人人敬重的“聂先生”。 我寒暑假回到家乡,他不仅辅导我的作业,要我每天记一篇日记(从二年级到四年级),也偶尔带我在放工后去邻村看病。虽然看病不计报酬,但我们在那里可以小小地打个牙祭。有时候返回较晚,他常常把我托在肩上,踏着夜色匆匆而行,为崎岖的山路增添一份色彩。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惜财如命,可称之为吝啬。他常为节约 5 分钱而绕行山路十几里,为节约一把柴草吃未炒热的饭菜。 1992 年他去世前,因为妻子到广州学习一年,接他和母亲来照顾孙子。其间我们游了一次黄鹤楼,当时我们还没有相机,想跟他照个相却始终做不通工作。他的节俭,是长期被改造留下的后遗症。 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些在反胡风、反右派中立过汗马功劳的整人者,也先后变成了被人整的人。父亲还没有从某种幸灾乐祸中回过神来,自己也被戴上高帽子游了乡。昔日的“聂先生”,又回到了“牛鬼蛇神”的怀抱,而且运动起来就没有过完。一次,我照例放假回乡,大队干部竟然审问起我这个小“牛鬼蛇神”起来。看到我惊慌失措的样子,父亲深感痛心,于是在1968年毅然决然地搬离家乡到西聂家湖的余店村投亲靠友。带我们搬家的那艘木船,沿着水库的上游来到下游,父亲有了一个新的家,也离我们读书马坪镇近了很多。 但是,运动还在如火如荼地行中。 1968年冬天的雪下得特别大,父亲被揪斗,母亲在学习班反省,爷爷因为一场感冒离开了让他惊心动魄的世界。 抄家、抓人,游街此起彼落,经常回来的父亲把斗争的风险也带到了我们在镇子上的家。那是1971年的“一打三反”运动,镇子上的革命派怀疑父亲参与组建反革命组织。一天半夜,传来“咚咚咚 ” 的踢门声,民兵首先带走了父亲,然后开始抄家。 刚刚初中毕业的我,因为听说老子“大盗盗国,小盗盗钩”的句子,写了一篇小小的感想留着日记本里。我明知那是家里 的 最大危险,也有机会悄悄拿走, 但仍然缺乏胆量眼看着民兵 将其收入麻袋。那一次,父亲被关了一个多月,我也跟他送了一个多月的饭。只不过,总在担心的事情始终没有发生。如果革命者看到那篇日记,再加上上纲上线的剖析,真不知道会给父亲带来多大的麻烦。幸亏,所谓 组建反革命组织没有查找到一点线索,父亲的关押也就不了了之。几年后,父亲碰到当年负责审查资料的车站中学校长熊本运—— 他的 学生 ,才知道由于 熊 悄悄地把 日记本带回家烧掉,才有了他的平安无事。 三 “老年不唱夕阳曲,珍惜流年夜枕戈”,这是父亲对自己老年生活的写照。 1978 年,我考上了大学,1979年父亲也得到平反改正,再一次回到教书岗位。他 50 多岁重新焕发青春,对工作全力以赴,对学生极端负责,第二次成为“老先进”了。然而,好景不长,退休年龄旋即而至,身体也垮了,他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讲台。这时,他才真正感受到岁月不多,重又握起笔写了一点东西,直到 1992 年 8 月 21 日,严重的肺脏疾病夺去了他的生命为止。 父亲的病,是身陷囹圄时染上肺结核造成的。他当时虽然死里逃生,但因为病患得不到及时控制而多次吐血,因此留下诸多隐患。恢复后因为肺部病灶大面积钙化,残存的肺组织负荷过重,又造成肺气肿,引起严重的肺功能不全。到 80 年代,一位呼吸病专家看过他的胸片后,惊奇地说:“这个人还能在地上走动,真是奇迹!”实际上,奥秘全在于他的极度瘦弱: 1.65 米高的个子只有 70 多斤体重,机体耗氧量自然就少得多了。 事实上,父亲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个,他的一生是普通人的一生,但也是拼搏的一生,思考的一生。直到临终前,他还在反思:如果当初没有迈出山村,他也许可以同许多同龄人一样,平平静静过日子,守那一片山地,做那一方手艺,多子多孙,几世同堂,那将是另外一重天地;如果当年不是选择教书,而是进入军队(他有过多次这样的机会),生命又将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当然,他并不后悔,自己的路是自己走的,这一步一步的路和自己的生命不可分割,无论渺小的个体在时局中怎样变幻,也无论酸甜苦辣、是非得失怎样曲折,都是自己的收获。实际上,无论干什么事,走什么路,原无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能够托身为人,就已经有质的升华了,再加上能身临其境,细细品味和咀嚼人生则更加幸福,还有什么值得抱怨和后悔的呢? 然而,面对父亲用一生精力(或经历)而画上的巨大问号,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他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罪,似乎应该而且完全可能为我们留下更有价值的精神遗产。例如,到爱荷华参加过 “ 国际写作计划 ” 的张贤亮和王蒙,他们在改革开放后,都写了不少有分量的作品,为什么父亲却没有再一次赶上潮流?也许,与他个人的眼界以及独立思考的精神有关。当然,我不能苛求父亲,有了那种惨痛经历的人,能有几人不是如悸在心?作为后人,我们自己也已经去日不多,难道回顾往事能够问心无愧?成功需要冲破许多现实的俗念,生命价值的理想色彩,绝大多数会被我们的生存惰性所冲淡。尽管我们这年轻的时候往往热血沸腾,正如父亲在他的小说中抄录过那段左拉的名言:“我们永远不应该抛弃一个事业,如果它要 20 年、 30 年,甚至一生或好几代的工夫,我们也献给它,一点也不吝惜。如果是弄错了,我们要重新尝试,不论多少次;如果是必要的话,我们一定要再走我们已经走过的路,阻塞与障碍只是路上不可避免的休憩与困难。一个事业可以说是神圣的孩子,若不领它到分娩的时候,我们是有罪的。它是我们的血肉,我们没有权力拒绝它的创造,我们的全部力量,我们的整个灵魂。我们的灵魂和我们的精神都是属于它的……”。 也许,远大理想总和现实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而让大多数普通人随波逐流,最终放弃理想,只有孤注一掷的人才能到达彼岸。也许,人生每时每刻都有那么充分的多项选择,普通人常常三心二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为了眼前的得失而放弃更重要的选择,或者只想做简单的工作,不想花大气力做难度大的、一时看不到效益的更有价值的工作。正因为如此,普通人往往不是缺少才能,也不是缺少机遇,而更重要的是缺少意志;只有意志坚定者才能成为伟人。当然,我并不是说普通人不好,伟人就如何了不起,更何况两者之间不过是说不清楚的人为划分,机遇也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 父亲去世后,我看到他的书稿一叠一叠的,好多个长篇有头无尾,不少业已散失。我想,如果他在世的时候有结集的想法,如果他的身体不因疾苦折磨得过于羸弱(他去世前一年已成天昏睡,严重的肺功能不全造成的缺氧,使他被喊醒不一会,又会昏沉过去),文稿肯定不是现在的样子。作为一位编辑,我深深地为他遗憾,为创造过他的现实遗憾。 在整理和校对那些遗稿的过程中,我一遍又一遍地通读父亲的遗墨,仿佛他坐在我的面前,娓娓地讲述一个又一个亲切而又熟悉的故事,就象小时侯在乡下的小路上,在冬夜无灯的房间里,在夏夜门前的板床上,他肚子里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我能够清楚地分辨不少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并回到那个山重水复的乡下老家。当然,这些遗稿没有经过精雕细凿,也缺乏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以及高屋建瓴式的批判和发人深省的思考,但那里面有我们所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故事,以及熟悉的环境,因而也就有了与我们血肉相关的联系。遗憾的是,他酝酿了半生的自传体小说,已经写出了不少章节,最后却没能在他的遗物中找到。他的真正的深思熟虑的东西,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其相关思索,因为余悸在心,他始终没能突破自我,而将其扼杀在襁褓之中。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3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趁着年轻,快奔前程去吧!
热度 3 xin 2017-9-8 09:22
一天,与老友喝酒,喝到深夜。 闲聊时, 聊到他大学毕业不久,分配工作后,在野外修水库。在工地上,突然收到电报,告知他父亲病危,让他火速回家。 回家几日,他父亲似乎一时半会还没事。他父亲不愿意让他在家等,让他快回单位去,怕他刚工作, 待家里 耽误工作。临行前,他父亲弥留之际,再给他交待几句:年轻人,别在这儿了,趁着年轻,快奔前程吧。 在回工地不久,他父亲就去世了。谈话至此,我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老朋友、老 兄长 ,已是泪流满面。 他又说道,他父亲一辈子喜欢抽烟。那时候他大学刚毕业,年轻人不懂事,身上也没钱,他从没买过香烟给他爹抽。每次他抽烟的时候,都会想起他爹。每次想到,都很扎心, 感慨他爹 要是还 活着, 一起 抽支烟, 多好! 他一边抽烟,一边擦泪,一边给我诉说。我已经全然分不清,这瓢泼的泪水啊,是因久久不散的香烟,还是一晚酒精的上头。我想,更可能应该是话到伤心处吧!
4282 次阅读|7 个评论
家父来京
热度 37 xin 2017-8-27 22:41
我爹执意要回老家。他说在大家挺念想他的时候走最好,等住烦了再走,就不好看了。在我反复挽留下,爹在北京住了四十天,就决绝地回山东老家了。 我读了好多年书,他一直说想去我读书的地方看看,可是从来没去过。家里农活忙,经济上不宽裕,这都是原因。其实,还有乡下人对城里的恐惧。爹到镇里赶集,经常会转向,生怕回不了家。 我在北京工作八年,父亲常提起来北京看看,看看天安门,看看毛主席。可是,知道我日子过得紧巴,住的也不宽裕。我天天穷忙,心情一直不好,所以,工作八年了,父亲也从来没有来过。 去美国访问一年,期间父亲身体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我回国后,过度了两个月,发狠无论如何也把父亲接过来,让他去看看天安门。父亲可能知道自己身体状况,这次父亲便没有再推辞。 父亲三岁时没了母亲,爷爷比他大四十五,没等他长大爷爷就已经是老人了,想来父亲是个苦命人。他从小孤单生活,形成了沉默寡言、勤劳质朴的性格,最爱听别人表扬、肯定自己的话,从不把吃亏当回事。 父亲身体一直很健康,乡下人的古铜色皮肤,肌肉发达,健步如飞。常回忆当年饭量如何大,体力有多好。当然,更以自己一辈子从没坑蒙拐骗偷而感到自豪!现如今,父亲败在了时间面前,体力大不如从前,步履有点儿飘。手脚经常麻木,反应也不如以前灵敏,话语也越来越少了。 用爹的话来说,来北京是为了看看孙女,看看天安门和毛主席。这些年,村里人见到他就问他去过北京没,来趟北京也是为了堵堵大家的嘴。他与我一样,对家乡以外的地方充满好奇,甚至比我还强烈。可是,他常说我在外面不容易,他帮不了什么忙,也不想给我添麻烦。 我偶尔空闲的时候,带他去了天安门、奥运核心区、颐和园,还逛了附近的小公园。可能家里过于局促,不如外面敞亮、自由。平时,他常在大学校园及附近街道闲逛,从来不闲下来。他还独自去过两次清华,逛了逛清华校园,感慨清华建的真好,国家要花多少钱。晚上的时候,他就给我聊一聊,一天的见闻,既新鲜又欣慰。 家里孩子很懂事,也和他也很亲,但听不懂她爷爷的家乡话,所以,交流并不算多。父亲看着孩子由衷地高兴,常常笑的拢不上嘴,眼里噙着泪花。小孩子常常觉得莫名其妙,不明白她爷爷为何如此高兴。 父亲觉得我在北京过的还凑合,常说一辈子憋在老家农村,也没多少意思。有时候,他也会说道,真没想到读了这么多年书,日子还过得这么苦。如果不读书,在村里也能找个媳妇,过一大家人子。两口子勤快地去厂子里干活,也不会把日子过瞎。 他觉得北京建设的很好,路宽、楼多,公园也多,比村里好多了。但觉得北京房价太贵,穷人买不起,干熬日子,太苦。在城里没收入就要挨饿,不如农村,地里还能打点粮食吃。但他也觉得,不管城里好坏,村里年轻人都走了,留不住人了。 我带他逛街,他紧紧地跟在我后面,生怕走丢的样子。找个店坐下来,点上几个菜。他说我走路真快,他快撵不上我了。吃完饭,他说饭菜口味不好,远不如老家镇里好吃。还常说,这和老家里的饭菜不是一个味。 父亲没坐过飞机,回家的时候,我给他买了张机票。送他去机场时,隔着铁栅栏,我看着他消失在登机的人群里。他走路失去了稳健,弹簧一样,不敢着地的样子。网上我给他订了出租车,接他送到家门口。他回到家里之后,觉得很神奇,感慨了好久,似乎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回家几个月后,父亲身体每况愈下,似乎佐证了我当初的判断。老婆给我说,等孩她姥爷回了,秋里让孩子她爷爷再来住一些日子吧。可家父的身体,已经禁不住车马劳顿了。时间让我们成长,越来越强壮,可时间也如西风一样无情,让父母逐渐老去。 父亲回老家快一年了。他刚走的时候,我试图写篇文章记录下来,可能是感情太浓,尝试了几次,一直写不出来。一年冷却后,我在出差路上,在去北京西站的出租车里,很快写下了这篇文章。 现在能记忆下来的,应该都是最深、最真的吧。
6143 次阅读|73 个评论
父亲的手艺
fqng1008 2017-8-21 16:18
今天是父亲 25 周年忌日,我又该为他老人家写点什么 …… 父亲这辈子非常坎坷,他虽然是个被命运捉弄的小人物,但仍然总在与命运抗争。 1957 年的那场反右运动中,他告别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在劳改农场即使面临大饥荒和肺结核大吐血,仍然坚持到 1964 年春节出狱。以后的返乡监督改造,依然努力在最底层求生存求发展。 那时候的农村,如果是个手艺人似乎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要“高级”一些。那时候的农民基本上都绑在土地上,手艺人如理发师、木匠、油漆匠、赤脚医生等等很少很少。但父亲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虽然处在监督改造中,他不可能做真正的手艺人(专职),但现实生活中仍然能够以多种手艺为贫下中农服务。 那时候,父亲的手艺首先是为自己和家人解决现实困难,然后才是干农活之余帮帮邻里。记得我二年级放暑假时从镇子上回到家乡,他好几次带我到附近村子里出诊(他的中医是回乡劳改时自学的,因为文革前家里还有几本中医书),看完病人又乘着夜色往回赶,有时候还把我扛在肩上,因为我已经睡意蒙蒙。那时候到病人家里看病虽然得不到什么报酬,吃个饭打打牙祭,也是很美妙的事情。而且,乡里乡亲的老远都喊他“聂先生”,连我都感到非常温馨。 父亲的理发手艺主要是为自己服务。记得有一次,他対着镜子跟自己剃头,有的地方剃不到让我帮忙。我拿着剃头刀不知如何下手,一不小心就划了一道口子,他骂我笨,接着又接连划了几道口子,弄得他满头是血。此后,他再也不让我帮忙了,后来一二十年都是自己跟自己剃头,左右开弓,剃得光溜溜的一毛不拔。 1971 年我初中毕业在家,他出工之余帮我打了一张很漂亮的婚床,还雕刻着喜鹊占枝的图案(父亲在省教育学院进修的专业是美术,他的画画的很好。小妹妹学识字的卡片都是他画的,一边是工整的楷书,一边是形象的图案,都是他信手拈来)。虽然最终我没有用上那张婚床,但隔壁家的小姐姐却好想嫁过来,而且还是贫下中农子女,让人心里喜滋滋的。当然,我们家的桌椅板凳都是父亲的杰作,后来通过我的同学帮忙,他为农机厂做了不少模具,为补贴家用奉献了他的力量(当然,在卫生院做护士的母亲仍然是家里的经济支撑)。 1978 年父亲平反之前,他一直在做油漆匠。那时候他已经离开农村,到我们上班的镇子上,和别人一起承包了一些工程。此外,他还做过泥工,是跟自己家盖房子的时候。我们家 1978 年有三大喜事,先是住上了自己盖的房子,接着我考上大学,到年末的时候他又得到平反复职,重新走上了教师岗位。那真是咱们家的一个幸运年,从此弥漫在头顶上的乌云一下子散开了。 父亲离开我们 25 年了,他老人家在逆境中努力向上的精神一直支撑着我,尽管我离他的期望还差得很远很远 ……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在哪里?
zxj368 2017-6-19 13:00
父亲节 我问自己 我的父亲在哪里 泪眼楚楚 我的父亲在心里 父亲节 我问自己 我的父亲在哪里 思维沉沉 父亲在我记忆里 父亲节 我问自己 我的父亲在哪里 回忆满满 父亲在我成长的足迹里 父亲节 我问问你 你的父亲在哪里
个人分类: 诗歌散文|2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93周年诞辰祭
fqng1008 2017-5-6 15:16
刚才收到大妹妹的微信:“哥哥,我们的父亲今天是九十三岁的诞辰日,这么巧同樊伯父只隔一天,真是有缘分。 ” 我连忙检索,并回应:“啊,是的,我刚查了一下。我们也写点东西吧。 ” 记得三年前,也是她的提醒,我写了《今天是父亲90诞辰》。因为父母亲的诞辰都是以农历计算,我总是想不起来,因而也总是妹妹提醒。按农历,父亲的生日是4月11(刚好是今天),母亲的是3月13。 我搜索了近几年为父亲写的几篇博文,集中在这里,以祭奠天堂里的父母亲。 一、赵李桥的模糊旧事(2016年8月11日) 读赵致新大姐的博文《 我与萧乾伯伯的“文字缘” 》,她写道,“ 1972 年春,正是‘文革’后期,我父亲从下放的蒲圻赵李桥茶场“五七干校”调回武汉,先在预制板厂劳动,后来调到文教局创作室。不久,我妈妈也从崇阳沙坪的“五七干校”调回武汉。”我马上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了小时候前往 赵李桥的模糊旧事。 那是1960年前后,我至少去过两次 赵李桥,探望被判刑改造的极右父亲。一次与母亲、姑姑一起,还有大妹妹,那次留下的印象很美好。一是母亲带去了一瓶梅干菜烧肉,味道好极了,似乎是今生最好的美味。可惜不多,虽然是母亲带给父亲的礼物,但不知道父亲尝了没有,也许他看到我们兄妹吃下去是最幸福的事情,而我们则大大的解了馋。二是父亲给我们做了一个独轮推车,推在乡间的小路上其乐无穷。三是父亲还到赵李桥去买了一些糖果,当时的糖果肯定质量很差,但也是很不容易才能够吃得到的。四是劳改农场的红薯很甜,还有红心的,太好吃了,但父亲总是省着饭给我们吃,毕竟他们很少吃米饭的。五是还到赵李桥照了照片(见 图10,我们探望狱中的父亲 ),在那个时候非常难得。我想,对于我们而言那次赵李桥之行是一次愉快的旅游,对于父母、姑姑是难得的团聚,对于政府而言是一次宽大的人性关怀。 第二次,是和爷爷一起去的,但在赵李桥的经历一点印象也没有,也不知道这次在前在后。唯一的记忆是和爷爷返回的时候在汉口换车次,那个冬天的黎明天还没有亮。我看大人们(一起换车次的)都侧着脚走在郊野的路上,一边心里好奇一边就将脚跨进了一个圆圈里。没想一下子掉了进去,原来是个大粪坑。大人们连忙把我拉了起来,但已经浑身湿透,爷爷脱下袄子把我裹起来继续赶路。记得到火车上,有人说“怎么这么臭?”爷爷吱吱唔唔算是敷衍了过去。回到家时,外婆烧了一大锅热水,让我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好像还没有感冒之类的。 赵李桥是鄂南边陲的一个小镇,与湖南省临湘市相接,是湘、鄂二省三县(市)的交通枢纽和物资转运集散地,素有“一脚踏两省,鸡鸣闻三镇”之称。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那里的劳改农场有好几个。最先由省公安厅建于 1951 年,后设8个分场(包括百花岭、黄土塝、千子坳、大龙、苍满岭、马蹄湖、八王庙、益阳桥等),还有 羊楼洞茶场也曾经是劳改农场。父亲所在的是哪个农场,已经无法考证了,赵致新大姐的父亲文革期间在哪个农场也不清楚。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受到的无情打压却是真真切切的,虽然最后都平反了,但那么大一批人多少年的苦难却没有办法计算,而且还有多少人根本就没有熬到最后的平反。 父亲在那个农场整整呆了六年,曾经因为肺结核大吐血险些要了命,因此肺脏严重纤维化而长期呼吸功能不好,最后只活了68岁。不过比那些许许多多惨死在农场的无辜的劳改者来说,他又是幸运的。他后来告诉我们,到那里劳动改造的很多右派分子都没有在“自然灾害”期间熬过来,有的饿死,有的病死,也有自杀的。要不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探亲,带给他很大的鼓励,他也很难坚持下来。在那样的年代,母亲没有按照组织要求与父亲划清界限(曾经几次找她谈话),最后不得不从县医院下放镇卫生所,但她以自己的坚毅,保护了我们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我想,如果没有她当年与父亲相濡以沫,我们不会有虽然艰苦但充满爱与快乐的童年,也有没有父亲充满希望地活下来最大动力,而且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是难以想象的。 在我们这个家庭,母亲应该受到永远的尊敬! 二、父亲遗墨(2016年7月4日) 父亲给我写过很多信,一共三个阶段。1972-1978年是我从马坪到广水水泥制品厂当工人期间;随后1978-1983年我考上大学到武汉读书,而父亲落实政策到广水二中复职;再就是1985-1992年我考上研究生以及留校工作到父亲去世(1991年父母到武汉和我们一起住了1年),当时联系方式主要靠通信。 父亲的信,多已流失。刚从故纸堆里翻出这一封,让人回到26年前的那个春节之后,我研究生毕业1年半,两个人都选择年三十值班,把儿子带到病房,然后乘初一上午的火车回广水的情景。 如今, 睹物思亲,彻心彻骨,往事并不如烟。 1 2 3 4 5 6 三、拜读《60年前的长江文艺》(2015年12月21日) 赵大姐在“汉网论坛”上看到一篇回忆《长江文艺》起源的文章《 60年前的长江文艺》 ,还有以上《长江文艺》第一卷的封面图片,并转载在她的博客里(《 沿坡讨源·《60年前的长江文艺》 ) 。读后也让我睹物伤情,怀念起自己去世23年的父亲。 于是,我在大姐的博文后留言:“大姐,您那里有1957年以前的《长江文艺》目录吗?我父亲那时候在该刊发表过一些小说、散文等(见博文“ 残缺的纪念 ”)。在划右派之前,他认为自己凭稿费就可以养活家庭,于是与单位领导闹翻了。” 大姐回复:“聂广,你好, 我家过去有合订本,但现在手头上没有。我准备到孔网订购一些。从1954年到1957年一直是我爸爸在主持《长江文艺》。请问你父亲的尊姓大名,我查到即回复你。” “他叫聂耀先,但发表用的是笔名,有过乜林,其他不知道。‘年轻时也发表过一些作品,如《土地翻身》、《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姑娘下凡》等诗词,《援朝劝妻》、《新卖棉纱》等唱本,《黑石山的故事》、《小梅》等小说。’” “嗯,记住了,等我找到就告诉你。你父亲当时的作品很多啊!” “我们家曾经有过57年以前的多期《长江文艺》,文革期间都被抄家抄走了。” 《60年前的长江文艺》读后,我想父亲很可能是“《长江文艺》通讯员”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一个从重庆国立九中毕业的农村文艺青年,是《长江文艺》带给他无限梦想,也是《长江文艺》让他产生了骄傲情绪,不幸被戴上“胡风分子”以及“极右”的帽子,从此进入地狱直到1978年才平反。由于劳改过程中,身体受到极大伤害,平反后好景不长而过早去世。 如今,我也到了退休时刻。读这样一篇文章让人感到,小人物的命运总是颠簸在时代潮流中,既不能自我主宰也不是完全与己无关。他们总是怀揣梦想,又往往在梦想的破灭中延续生命,最后与那些时代的弄潮儿一起分享上帝最终的公平...... 四、读钟惠坡《母亲的渡口》(2015年5月11日) 母亲节过了,才看到《母亲的渡口》这篇纪念母亲的文章,让我热泪盈眶。 小人物的命运常常不由自己做主,但小人物同样都有自己的梦想,无论那梦想是大是小,坚守往往就是一种美德。作者的母亲是幸福的,她在2000年之前就拥有了自己的游艇,可谓是时来运转教子有方。有了这样的晚年,曾经承受的苦难都变成了佳话,曾经流过的泪水都变成了甜蜜,曾经经历的恐惧都变成了烟云。 当然,我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母亲。她有过与陈巧鸳女士类似的经历:父亲错化右派的时候,不是闺蜜而是组织多次出面让母亲离婚,当她没能够服从而被发配边远乡镇的卫生所的时候,一定也是徘徊在坚守与动摇之间而最终选择了坚守。当1958年初夏一辆板车载着我和所有的家产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不到3岁的我怀着好奇心游行的时候,在后面推车的母亲会有怎样的心境?她深知组织的力量,当她选择不服从组织的时候,又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以及恐惧? 父亲1964年春节才从农场劳教归来,他这个1955年的“胡风分子”、1957年的“极右分子”仍然得遣返老家劳动改造。时过境迁,他当年以为“凭稿费也能养家糊口”的天真想法早已破灭,唯一的心思就是一家人分分离离地活下去。然而,正当他被乡邻尊称“聂先生”并常常利用自己“秀才学医,笼里捉鸡”的本事服务乡里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抄家、游乡、批斗、拘留等等一次又一次地降临,母亲也常常有学习班、大字报、监督使用,以及“可教育好子女”的我们常常低人一等等等。我不知道,面对组织的恐惧、失望以及逐渐地麻木,薄弱的母亲对家人的爱和护卫会遇上怎样的尴尬? 1999年,手术后肿瘤复发的母亲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在那个改革开放后自建的小房子里。那年的夏天,我们往返于武汉与广水之间,陪同母亲熬过了她最后的岁月。而那时候,我已经在自己母校的附属医院因为站错队而丢掉了副所长的小职务,正在等待深圳方面的调令,因此也有比较宽裕的时间。 送走母亲不久,我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与自己成长休戚相关的母校来到南方的“湿热”中。母亲与母校,都是难以割舍的眷念,当2002年我在医院附近借资购买了自己的第一套商品房的时候,曾经心疼不已的是,没能让离世不久的母亲看到和住进那“漂亮的房子”。虽然这房子与钟惠坡的游艇差距太大,但我想,两个母亲的宽慰一定相差无几。 母亲节过后,我含着泪水的模糊不清的老眼久久地回味着这篇“母亲的渡口”...... 五、爱,因为贫困而深刻(2014年5月17日) 祖父辞世在1968年的那个寒冬,他和奶奶都是1893年出生,与伟大领袖同属“小龙”经历过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变革,却始终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那一辈人。 那年的雪下得非常大,记得抬棺材的叔叔们鞋子上绑着几道稻草绳,踏着厚厚的积雪,喊着沉闷的号子,才好不容易把他送到山上的墓地。我捧着老人家的遗像(父亲凭记忆画的),父亲在前面几步一拜,他事后跟我们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如果万一有个什么闪失,祖父的棺木可能就要遗弃荒野。 祖父送上山后,父亲照例回农村劳动改造,母亲又去了学习班。不久后的春节,我们才又汇聚到一起,在吃年饭的祭拜中,父亲凝重的眼神透露出自己的愧疚,他捶打着胸脯低沉地呼号祖父谅解自己的不孝。那时候,虽然我们住在镇子上,但大家都从来不刷牙,全家共一个洗脸盆、一条毛巾。尤其在冬天的早晨,一家人共用小半盆洗脸水,而洗脸毛巾一丢下,水就变了颜色。既然共用一盆水,洗脸就有先后顺序,开始是老人在先,我们兄妹随后,父母亲最后。后来,父亲提出建议让我们兄妹先洗,祖父立马支持,而且坚持自己最后洗。他说:“我是半截埋在土里的人,孙子们来日方长,是我们家里的希望。”从此,每天轮到祖父洗脸的时候,就只剩下一点快冷的黑水。 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的那些情景,我们家和很多家庭一样,大家艰难度日,虽然物质匮乏、精神极不自由,但在承受苦难的同时,仍然坚毅地怀着希望相濡以沫。我想,无论祖父母、父母他们,虽然不敢奢望前途有多么光明,但一定还是对成长中的后辈们寄予深情厚望,他们在梦里也一定寄希望予自己的后人能够突破困境,摆脱屈辱,过上有尊严的能够自主的平等日子...... 六、今天是父亲90诞辰(2014年5月9日) 一大早,妹妹发来短信:“哥哥,今天是爸爸诞辰九十周年。昨晚梦见他们,今早醒来查看日期,原来是四月十一。” 我连忙回复:“好久都没有祭奠二老,我抽空为他们写篇悼念文章。”然后上班了。 刚才,忙完了手头事情,就开始扫描二位老人的图片。1999年为他们印刷了一本纪念册,也将其中的一些图片扫描过来,算是在这个父亲九十诞辰的日子,为老人们做些事情,以缓释自己的思念之情。 今年春节,嫂子在我们这里过年,本来想请嫂子在节日里拜祭老人,也为我们示范一下拜祭的程序(父母亲都不迷信这些,因此我们也缺少这方面的熏陶,还是刚刚记事的时候看见奶奶做过,记忆非常模糊)。但说来说去却又耽搁过去了,至今那些程序我们仍然不太清楚,一直是个遗憾。 在这方面,嫂子是个典范,她逢年过节总是记得这些,清明节也一直跟爷爷奶奶扫墓。我这些年年龄大了,渐渐感觉这种习俗还是很有意义的,确实可以寄托我们的哀思。但少年时,正逢破四旧立新风,没有耳濡目染的教育。父母少年时正逢国难,早早外出参加救亡,也淡漠了这些传统。 刚才,做完了这些,我的思绪仍然没有打开,贴一段过去的文章(发表在《孝感日报》上),以为纪念(父亲诞辰于农历1924年4月11日,公历1992年8月21日去世)。 附: 脆弱的生命 去年秋天,父亲去世了,两封加急电报一起带给我这意外的消息。我们急急忙忙地收拾东西,匆匆赶回广水老家。父亲躺在客厅的木板床上,他一动也不动,香雾在头前飘绕,冰袋布满周身。身边陪伴着泪流满面的母亲,还有姑姑和妹妹们。掀开头布,他那昔日精明的大眼睛,微微闭合在深凹的眼眶里,长而浓密的眉毛,由浅而深的鱼尾纹,一切容态依旧。他似乎正在熟睡,只是缺少了气息和消失胸廓的呼吸运动。我哭不出来,把脸贴在他丧失了神气的额头上,静静地呆立着…… 生命是脆弱的,对于饱经风霜、身体受到摧残的老人尤其是这样。那天上午,他感到不适,但仍然坚持跟我们写了最后一封信,然后要母亲陪他去医院。没想走到半路,一口痰涌上来,堵住了气管,涎水顺着嘴角往下流。母亲要他歇一会,他用手指指前面的诊所,拼着命挣到那里,刚坐上板凳就溜下去了,并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我没有想到,他会走得这样匆忙,连一句话也没有留下。就在那一瞬间,他把69年的风雨奔波,以及奋斗和追求都划上了句号。无论是爱和恨、苦与乐,还是尊贵和高尚、贫贱与卑微,对他再也不显示任何意义。我猛然感到,人在生与死的搏斗中,显得多么脆弱,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瞬间就消逝在上帝的召唤之中。也许,这脆弱本身又蕴涵着某种顽强,父亲在生命最后一刻仍然竭尽全力,他虽然没有保全性命,但终于到达了诊所,那个展示着希望的地方。 脆弱的生命往往映衬着倔强的精神。在我们家乡的沙河边,父亲亲眼见过一位提鸡蛋过石板桥的乡下老太太,那位老人坚持将一篮鸡蛋完好无损地提过了桥,放在岸边,人却躺在蛋篮旁再也爬不起来了。父亲设想:那位不知姓名的乡下老人一定赶了很远很远的路,她希望满篮的鸡蛋能换回一些钱解决家里的急用,她一定在桥上就发病了,可能是心肌梗死,更可能是脑溢血。她生命的最后念头是无论如何要保住鸡蛋,她做到了,鸡蛋一个也没有损坏,但都是用生命换来的。 父亲小时侯,家乡里土匪闹得厉害。有一次,肖家杆来了,爷爷奶奶慌忙收拾家杂,全家背背扛扛和乡亲们一起赶往几里路外的山寨,9岁的大姑妈担负着背3岁的父亲逃亡的重任。他们及时躲进了山寨,但大姑妈放下父亲就吐出了鲜血,那也是一种近乎致死的求生行动。 父亲年轻时,从沦陷区逃亡到重庆求学。他水性不错,一次和同学打赌,在涨水季节横渡长江。没想刚游到江心,一个旋涡把他卷到了江底。他急中生智,拼命横过身来一蹬,虽然摆脱了死亡威胁,脚却被江底的石头划开了一条大口子。而且顺江漂流了20多里,才被同学救上岸,他已经精疲力尽,出了不少血,但终于从死神手里挣了回来。 父亲中年时,碰上了反右运动,劳动改造加自然灾害,不少人都没有熬过难关。他们农场里饿死的、病死的、自寻短见的,时有发生,甚至有人饥肠难挨,偷偷打开红薯窖而撑死在里面。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挖地劳动,管教人员别出心裁,将每个人午餐的一碗稀粥放在地头上,必须挖到终端才能进餐。临近下午了,大多数人已经吃到了自己的一份粥,有一个体弱者实在挖不动,才挖了一小点就躺下了。当他看到别人已经收工,就艰难地朝地头爬去,但是在离粥还有几步远的地方停下了,他终于没有吃到这救命之粥。 父亲老年时,他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复职后他要夺回失去的损失,认真地备课,声嘶力竭地教学,终于病倒了,他是大汗淋漓地倒在讲台上之后,才回家休息的。后来,他的身体完全垮了,每当有同事先他而去时,他总是十分惆怅,可能预感到死神正在临近。这次就一下子解脱了,尽管他挣扎着到了诊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是以怎样的毅力在与死亡抗争呢? 一切都过去了,消失了。生命是什么?对于个体而言,生命是得而复失,生命是瞬息即逝,生命是索命阎罗催逼下的奔跑,生命是对热爱生命者的惩罚;只有死亡是永恒的!面对死亡,不能不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凡由时间赠予的,都由时间带走了;凡是现实存在的,都由现实所遗弃。一切的得到都会失却,一切的追求都是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七、清明时节(2014年4月4日) 明天清明,今日放晴。之前接连四五天的雷阵雨,并没有把深圳的天空洗刷干净,仍有一层薄雾弥散在其中,似乎是挥之不去的阴霾 。 柯兄已经从鄂州祭奠返深,我们却总是因为琐事耽误,只能将这份心情寄存于此。刚刚跟小妹挂电话,她和两个妹夫(大妹妹也陪女儿在武汉)正好在父母墓前拜祭,让她带去了我的悼念 。 昨晚跟嫂子打电话,她正在马坪,她每年都从安陆回去祭奠爷爷奶奶,昨天上午已经去过他们的墓地(他们于1968、1966年过世,均出生于1893年),明天、后天还要去祭拜大哥和她的父母。嫂子说,爷爷奶奶坟上杂树丛生,连跪拜的地方都很紧促。我们商量明年清明前翻修一下,因为今年是闰九月,不便动土 。 但是,紧接着表哥(姑姑的大儿子)的电话来了,姑姑的迁坟却不能等待。因为他们的墓地已经划在了住宅开发的红线内,马上就要推土。表哥跟我商量,打算将其迁回安陆老家和姑父一起,我没有多想就同意了,只是问他是否需要我们帮些费用?不料,表姐(姑妈的大女儿)的电话晚了一步,说姑姑原来有个想法要和姑妈葬在一起,便于我们看她方便,但是这个话又没有对表哥(不是亲生的)他们讲。表哥跟表姐商量的时候,表姐要他征求我的意见,既然我已经答应迁去安陆,表姐也就只好作罢 。 老人们一个个先后辞世,甚至连大哥也已离去数年,曾经的苦难与欢乐,屈辱与愤怒、挣扎与奋进都变成了回忆,随着时光的延伸而逐渐淡化。只有在这样的一个节日 , 我们才暂时放下手头的琐事,让浮躁的心情得以沉淀,让温情流连...... 清明时节,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记完这段文字,忽然又来云彩遮住了太阳,原来那一层薄雾是未散的阴云?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个中国人
热度 4 mhdwaves 2017-3-8 23:23
五千年浩浩荡荡的中国历史上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风流人物,除了少数被载入史册,大多数早已被人遗忘了。如果要我说出几个普普通通但却值得尊敬的中国人的话,我脑海中会浮现三个人,一位父亲,一位母亲,一位则是我老家的父母官,其中前两个是从《读者》和《青年文摘》刊载的鸡汤文章中看到的。大家对鸡汤文褒贬不一。确实,很多鸡汤五分钟后就在胃里排空了,但是,有些鸡汤中的钙质能够被吸收,成为你的脊梁。 一位父亲 :儿子 在城里买了房子,正在装修。于是,请农村老家的父亲过来帮着照看。装修期间少不了要到楼上楼下邻居家跑,看看别人家如何摆设,或是处理可能存在的漏水之类的问题。结果,老父亲发现楼上那家的马桶位于自己家马桶的正上方,楼下邻居的马桶则位于自己家马桶的正下方。对于城里人而言,这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几十年上百年不就是这么过来的么?可是,这位父亲不干了,非得叫装修工将马桶挪了个位置不可。用他的话说:“我不想在别人头上拉屎,也不希望别人在我头上拉屎!”这句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我觉得这是中国人最铿锵有力的誓言,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尊严,比《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之类的口号要深刻很多,很多。 一位母亲 : 文革开始时,儿子要跟着其他红卫兵一起去造反,去批斗各路“牛鬼蛇神”。母亲拦住他说:“孩子,做什么事之前都要先想一想:十年之后怕不怕见人?百年之后怕不怕见鬼?”就这么一句话,成功地拦住了一个可能犯大错的热血青年,更是拯救了一个差一点就要被动堕落的灵魂。 一位父母官 :我老家荣塘小镇原来是个乡,更早是个公社。如果说整个乡镇有一个人值得全体父老乡亲共同怀念的话,这个人一定是文革之后的第一任公社书记。彼时我还是个学龄前小屁孩,他干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情,一件是组织全公社的群众挖了一条约 10 米宽的人工河。这条河贯穿全乡,从南部的水库直达北部的天然 河 ,全长约 10 公里,所以我们老家的人都称之为“万米渠道”。正是因为这条人工河的贯通,千万亩的良田才能够得以灌溉,老百姓几十年来才得以旱涝保收、安居乐业。记得每逢干旱的年份,周边乡镇的领导都要跑到我们镇来商讨买水浇灌的事宜。人工河的挖掘不只是用来疏通水利,挖出来的泥土做成堤岸,变成了河边宽阔的马路,村落之间的交通也变得十分便捷。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组织群众开垦荒山,在杂草丛生的山丘上建成了“万亩茶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如果去采茶的话,不但可以抵消当天的集体农活,每天还可以赚得 3 分钱。按照现代的文宣方式,这两件事可以概括为“两万工程”,即使放在四十年后的今天,这两项工程也堪称宏伟杰作。书记姓范,老家的人都亲切地喊他“范大王”。“范”的发音与“万”相近,这总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有使命的人。老人家清廉无比,当了那么多年的书记,家里人一直住在农村老家,别说没弄到县城去,甚至都没搬到我们镇上来。多年以后,范书记退休了,茶厂也日渐没落。现在的荣塘小镇,茶厂已经没了,只有那万米渠道的水,四十年如一日不停地流淌,岁岁年年,滋润着千万亩的农田,也滋润着千万人的心田。
380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杨振宁回国记:父亲曾三赴日内瓦劝其回国
ericmapes 2017-2-22 19:50
杨振宁回国记:父亲曾三赴日内瓦劝其回国 2017-02-2213:26:18 来源: 澎湃新闻 http://news.sohu.com/20170222/n481396685.shtml?fi 原标题:杨振宁回国记:父亲曾三赴日内瓦劝其回国 杨振宁姚期智已放弃外国国籍正式转为中科院院士 4 19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滞留海外的科学家响应新中国政府的号召,纷纷回国,以实现“科学救国”之夙愿。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也有一大批海外科学家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没有选择回国,而是选择留在海外发展。杨振宁先生就是其中颇有名气的一位。杨振宁是在1964年春加入美国籍的。在此之前,新中国曾数次放出明确信号,邀其回国;其父更是三次赴瑞士日内瓦与其相见,任务之一就是劝其回国。考察杨振宁在1964年之前与国内的联络情况,对于理解那个时代滞留海外的华人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艰难抉择是有益的。 2 杨振宁   杨武之受命赴日内瓦面见杨振宁   杨振宁进入新中国政府的视野并试图争取他回国,还要从其父亲杨武之说起。杨武之是第一位在美国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92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复旦大学等,是彼时国内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杨武之任教于复旦大学,举家居于上海。   杨振宁与家里的联络一直都很畅通。从笔者目前掌握到的材料来看,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里,没有证据显示杨振宁与家里的信息往来涉及回国问题,他与家里的联络更没有惊动政府。变化发生在1957年春夏之交。   1957年夏天,杨振宁应邀到瑞士日内瓦工作几个月。作为二战中立国,瑞士早在1950年1月就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新中国建交。杨振宁一直挂念着国内的父亲,便给上海的家中发了一封电报,大致内容是说自己不久将会带着妻子杜致礼和孩子到瑞士日内瓦工作一段时间,希望父亲能到日内瓦来团聚,见见从未谋面的儿媳妇和孙子。接到电报后,杨武之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于是他写信向周恩来总理求助。据杨振宁的三弟杨振汉回忆:“父亲即亲笔写信给周总理,请求能去瑞士同大哥见面,并打算乘此机会说服大哥,要他不去台湾,最好回到中国大陆来。”很快,杨武之的请求得到了周恩来的批准。在这里,几个方面因素发挥了作用。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1月该理论得到了实验的证实,遂成为科学界基础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杨振宁、李政道当时已成为国际知名的青年物理学家,而且引起了国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比如,官方学术组织中国物理学会就于1957年2月18日向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分别发去了贺电:“我们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对你最近在物理学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的物理学家们为你们的成就感到巨大的赞佩和骄傲,并祝你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对于这样卓有成就的国际知名科学家,自然是新中国政府努力争取的对象。恰在此时,杨武之主动提出要说服儿子杨振宁回国,于是,同意杨武之赴日内瓦就成了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了。   据杨振宁的妹妹杨振玉回忆,国务院办公室派人来到复旦大学,由她带去华东医院看望杨武之。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协助下,带病的杨武之先到北京,并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一段时间,离京之前去了北京德胜门外功德林一号看望从未谋面的亲家杜聿明先生。杜聿明托杨武之带了一封亲笔信给他分别多年的女儿杜致礼。   杨武之于6月中旬抵达日内瓦,与杨振宁一家相处数周,于8月底返回上海。在日内瓦期间,杨武之没有忘记自己向周总理的承诺,积极争取杨振宁。他向杨振宁介绍了新中国的各种新气象和新事物,并一起去中国驻日内瓦领事馆看纪录片《厦门大桥》。据杨振汉回忆:“父亲从日内瓦回来后告诉我们,大哥和李政道于1957年初扬名世界以后,台湾即不断地派人去拉拢他们,希望他们能回台湾工作,或至少是去台湾讲学,父亲说,他告诫大哥和李政道,即使因为种种原因,目前不能回到中国大陆,但绝对不能去台湾。当前的形势将是中国大陆会一天天强盛起来,台湾会慢慢萎缩下去,这就是当今潮流。”由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杨武之争取杨振宁回国是认真的,但“因为种种原因,目前不能回到中国大陆”,杨武之的争取没有成功。至于“种种原因”有哪些,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杨振宁紧接着与国内方面的第二次接触,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张文裕两次当面争取杨振宁回国   1957年10月,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故而在国内引起极大震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通报》等主流媒体纷纷给予报道,提振人心。中国物理学会再次发去贺电,电文中说:“中国物理学家对这一可喜的事件感到自豪。”同时,中国政府还决定派物理学家张文裕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用意就是要争取李、杨回国。之所以委派张文裕前去,主要是考虑到张文裕本身就是著名物理学家,西南联大时期张文裕曾是李、杨二人的老师。张文裕旅美期间,与李、杨之间也一直保持联系——李、杨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获诺贝尔奖的科学论文的预印本就是张文裕在1956年10月份回国时带回来的。 2 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中国政府试图通过张文裕这位李、杨的老师,说服二人回国工作。当时,张文裕正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国内给他打电报,让他去瑞典,一方面祝贺李、杨获奖,同时争取他们回国工作。”   据张文裕回忆,在瑞典期间,“尽管授奖活动的日程安排很紧张,李政道和杨振宁还是抽时间到旅馆里看望了他,并且邀请他参加授奖典礼和瑞典皇家为他们举行的盛大宴会”。当然,张文裕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向杨振宁和李政道转达了周总理的意思,希望他们能回到国内工作,他们听了很感动,两人都表示很感谢国内的关心。他们说,我们还年轻,争取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到一定的时候再回去”。此外,张文裕还谈到杨武之请他为杨振宁捎信之事:“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曾让我给杨振宁带信,信写得很长,叫杨振宁回国。”   不过,那时的李、杨二人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时期,加之1957年“反右”运动的消极影响,因此婉拒了国内方面的盛情邀请。据张文裕回忆,1958年在日内瓦召开高能物理会议,国内又派他去做李、杨二人的工作。可是这一次,张文裕在与李、杨二人交谈的过程中,明显感到1957年国内的“反右运动”给李、杨二人带来很大的思想震动。当张文裕提到回国的事情时,李、杨二人明显不像一年前那样热情了。或许就是因为这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杨振宁没有在1950年代后期回国。   杨武之再赴日内瓦争取杨振宁   1960年春,杨振宁因受邀赴日内瓦工作一段时间,他再次给父亲写信,希望双亲能来日内瓦与自己团聚。国内方面同意了杨武之赴日内瓦的请求,当然,杨武之仍身负游说儿子回国的重要使命。杨武之偕同夫人罗孟华经苏联、捷克到了瑞士日内瓦,杨振平也从美国赶到日内瓦与父母团聚。当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曲折,正处于“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等的高潮中。在这种情况下,杨武之要想争取杨振宁,显然处境是非常尴尬的。据杨振汉回忆,杨武之回来后对孩子们说:“我现在很矛盾,国内各方面有些失序,我怎能劝说杨振宁回国来呢?他回国来怎么还能继续做研究?但是老是留在美国,美国政府又老是以中国为敌,我们又都在国内,长此以往,如何是好?而且,我写信给周总理时,曾写过我要介绍新中国的情形给振宁,希望他们毅然回国,可现在中国的研究环境比美国差太多,生活环境也不行,我很难启齿。”   母亲罗孟华则从近三四年的实际出发,向杨振宁说起上海社会生活同四年前相比的差距,杨振宁一听就觉得一定是真的,因此杨武之的劝说恐怕就很难有说服力了。据杨振汉回忆,杨武之回国后说:“我听了你母亲介绍上海的社会生活给你大哥听,我非常矛盾,一来你母亲接触的是实际生活,她说的都是事实,但你母亲没有从长远看问题,二来可惜的是我不能把我对中国前途的预测完整地说给振宁,并且说服他同我的看法一致。”   总之,这一次在日内瓦的家人团聚,因为母亲罗孟华的前来,使杨振宁得以了解更多有关国内的情况,而回国之路也似乎变得愈发艰难。   杨武之三赴日内瓦争取杨振宁   1962年夏,因为同样的原因,杨武之夫妇得以第三次赴日内瓦,与儿子杨振宁一家团聚。彼时之中国正处于“大跃进”之遗患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之中,物资奇缺,市场萧条,人民生活日艰,杨武之夫妇对比日内瓦的市场和人民生活,自感差距岂止是天壤之别!在此情况下,杨武之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可想而知。他回国后对孩子们说:“你母亲反对你大哥二哥他们回到中国来,说回来不但得不到诺贝尔奖,而且还会受到冲击,我心里想你母亲说的是对的,但我没有直接说出来,我写信给周总理时,说到一是劝你大哥他们一定不能去台湾,这一点看来可以做到,二是劝你大哥他们在时机成熟时回国来,现在看只能说是时机不成熟吧,这一点恐怕是做不到了,我觉得内疚。”   杨武之的劝说工作愈发艰难,父子冲突难以避免。1973年5月12日,杨武之先生去世。在5月15日的追悼会上,杨振宁在讲辞中对1962年与父亲的冲突有着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印象,他说:   1962年父亲、母亲和我在日内瓦会面,父亲向我介绍了许多新中国的建设和新中国的思想。他的话许多地方我能了解,也有许多地方我不能了解,这样,就产生了多次的辩论。有一晚我们辩论了好久,最后我说:“您现在所说的和您几十年以前所教我的不一样。”他说:“你怎么还没有了解,我正是要告诉你,今天我们要否定许多我从前以为是对的,而实际是错的价值标准。”这一句话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1997年底,在《父亲和我》的文章里,杨振宁再次细致描写了在回国问题上发生的家庭冲突:   和父亲、母亲在日内瓦三次见面,对我影响极大。……记得1962年我们住在RoutedeFlorissant,有一个晚上,父亲说新中国使中国人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那时还没有制成原子弹,父亲也不知道中国已在研制原子弹)。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天完全没有了。从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里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学。从前……今天……正说得高兴,母亲打断了他的话说“你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站排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有什么好?”父亲很生气,说她专门扯他的后腿,给儿子错误的印象,气得走进卧室,“砰”的一声关上了门。我知道他们二位的话都有道理,而且二者并不矛盾:国家的诞生好比婴儿的诞生,只是会有更多的困难,会有更大的痛苦。   如果说1957年的杨振宁还有回国的热情、愿望和打算,那么,到了六十年代初,已经完全没有回国发展的念头了。这不仅因为杨振宁已是头顶诺贝尔奖桂冠的国际知名物理学家,还因为国内政治运动和发展挫折当时给一些海外知识分子强烈的心理震撼。   不回国同样能报效祖国   对于父亲三次日内瓦之行的使命以及父亲的矛盾而痛苦的心理,杨振宁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他说:“父亲三次来日内瓦,尤其后两次,都带有使命感,觉得他应当劝我回国。这当然是统战部或明或暗的建议,不过一方面也是父亲自己灵魂深处的愿望。可是他又十分矛盾:一方面他有此愿望,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我应该留在美国,力求在学术上更上一层楼。”   杨振宁的二弟杨振平参加了1960、1962年在日内瓦与父母的团聚,他回忆说:“当时中国科学需要人才,父亲希望能争取已经在物理学界成名的大哥回中国。大哥虽然非常愿意替中国服务,可是觉得中国当时的情况不利于他的个人的学术进展。回去之后,科研工作很可能有停滞的现象。他才40岁,如果继续在美国做研究,将来对中国的作用和增进中美科学界的关系恐怕会更有效果。父亲对儿子的看法也觉得有些道理。因此他心理上有点矛盾。他和大哥曾经有多次辩论。终于父亲没能说服振宁。”   通过上述这些片段回忆,我们可以看到,在争取儿子回国这个问题上,杨武之是极度痛苦的。然而,杨振宁最终选择加入美国籍又何尝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呢?正如杨振宁在纪念父亲的文章里写到的那样:“决定申请入美国籍并不容易。我猜想,从大多数国家来的许多移民也都有同类的问题。但是对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的人,做这样的决定尤其不容易。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文化根本就没有长期离开中国移居他国的观念。迁居别国曾一度被认为是彻底的背叛。另一方面,中国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她近一百多年来所蒙受的屈辱和剥削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极深的烙印。任何一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我父亲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当数学教授。他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游历甚广。但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进一步而言,杨振宁的心路历程因为其名人效应我们得以窥见一二,然而,对于千千万万像杨振宁一样在那个年代滞留海外的中华儿女,他们的心路历程又是怎样的呢?显然,这是本文回答不了的一个宏大问题。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们并没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去振振有辞地指摘他们“当初为什么不回国”。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引用文献:   1,《杨振宁文集(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顾迈男:《张文裕两度争取李政道杨振宁回国》 .新华每日电讯,2014-08-01.   3,葛能全:《钱三强年谱长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吴之:《原子核物理学的重要发现》 .科学通报,1957(4)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4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父亲和他的拖拉机
热度 1 kongling814 2017-2-19 13:36
我很佩服我的父亲。 他很聪明,能折腾,敢干敢闯!其实爸爸很爱我们的,只是从来不说。但是我们几个孩子都知道,特别是姐姐, 什么事情都要以爸爸高兴为最高准则 ,爸爸不同意的事情,我们都不会去做。 爸爸不到20岁 就有了我大姐,那时爷爷被打成右派,全家人逃到了新疆讨生活,大姐也是在新疆库尔勒出生。有了孩子,爸爸从此便为生活奔波。由于自己没有读书,家里再穷,同时四个学生的时候,他都不会说让任何人退学。我二姐上中专的时候是委培,1995年,要交9998元。爸爸卖了他最心爱的拖拉机,那台拖拉机是家中唯一的大件。 那台破拖拉机,冬天有时候一个小时都发动不起来,总记得每次爸爸发动拖拉机的时候,我们都大气不敢出,生怕爸爸会气急败坏地怪我们说错了话,妈妈则是拼命准备热水,当终于听到低沉的响声的时候, 那是我这辈子最为期待的声音,也觉得那是听到过最悦耳的声音了 !声音一响,我们全家人就放下了戒备,都可以大吐一口气,即使嬉闹也不怕被骂了。突然失去了拖拉机,我们不再担心受怕了,也不用早早起来听那个噪音了,可是我们开始却不适应,觉得家里好像少了一个伴,想必父亲更是怀念他这个老朋友。 爸爸的这台拖拉机是村里修铁路的时候集体买的,跟了我爸 10多年,可是为了姐姐上学,爸爸毫不犹豫低价卖掉,后来爸爸总是说新出产的拖拉机没有老的质量好,不知道真是这样还是他对那台旧物的留恋。尽管这样也只有2000块钱,家中又卖了所有的猪和粮食,借遍了亲戚,才凑够学费,给我姐姐留下的生活费不足百元。所以我姐姐练就了一套精打细算,节食度日的本领。姐姐真的很厉害,她说上学的时候她早餐可以吃两根油条,但是只吃一根,不到中午饿得要命,晚上有同学在宿舍挂满了大饼,防止发霉,她睡觉的时候都很想咬一口。那个时候她才15岁,她发育的晚,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尽管这样,她还能抽出钱来给我买衣服。 记得一次春节过后,我们曾成功把弟弟的压岁钱骗到手,因为弟弟是男孩,得到的压岁钱总比我们多。姐姐那个时候好会忽悠,经常给我和弟弟开一些支票,指使我们替她干活,说是以后她工作了一一兑现。我和弟弟真是猪一样的脑子,竟也当真,把姐姐的支票小心收好,乖乖替她干活,只是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些支票去了哪里,更不要说是兑现了。 假期姐姐也有打工被骗的经历,发生态美的传单,到现在我还记得生态美传单上面的女人的样子。我们还一起卖冰糕,记得一天赚了 5块钱,很开心,这是我们赚得最多的一次,结果自行车胎扎了,那个胎实在找不到地方打眼了,不能再补了,于是5块钱刚好够换一个新轮胎,这个新轮胎,姐姐说是作为我升初中的礼物。 小时候也不知怎么回事,自行车胎总是被扎,村里又找不到修车的。但是 有问题就有办法。 我总是觊觎爸爸的工具箱,经常趁爸爸不在的时候把工具偷出来研究。所以我 12岁就可以自己补胎了,有一次邻居家的两个叔叔都卸不下来的轮胎愣是被我拆下,感觉不是一般的好, 总觉得自己没学工程甚是可惜,要不怎么着也可以当技工得以糊口饱腹 !不过去年我在昆明倒是过了一把瘾,做了回过滤器的技工。因为要给过滤器刷银, 裤子上面硝酸银的污渍至今还在 。当时实验室里面试剂很少,我就去厨房找了盐来,以为能够反应掉,可是没能成功,估计是洗不掉了。有高人知道方法的,可否赐教? 父亲说过砸锅卖铁都不会让我们任何人辍学,所以比起小时候的玩伴,很多早早退学了,我们算是幸运的了。父亲知道农民靠种地是养不活四个学生的,所以做遍了任何生意,尝尽了失败和艰辛,我为自己能有这样的父亲感到幸运和自豪。 有时候我想我要是爸爸那个年代,有四个孩子,说不定就把孩子饿死了。 顺便提一件事,有时奶奶会说起新疆的故事,奶奶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在新疆为了谋生,她会买了驴,然后杀驴来卖,姑姑就当翻译。 每年过年的时候,总是奶奶来劈猪头,手法相当熟练,姑姑尽兴的时候还会给我们跳新疆舞 。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还会说起很多新疆的趣事,爸爸经常说什么时间回去看看,一直未能如愿。我想等我有了一些钱,一定要带父母去新疆看看,圆了爸爸多年的梦。 后记:文章写于2010年,至今全家人一起去新疆这件事还未能如愿,种种原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老爸的大串联
dhangoody 2017-2-17 14:10
我老爸的大串联 吃完晚饭,我问父亲你当时是文艺宣传队的吗?他笑着回答我说是啊。我早知道他是,据说他是样板戏里磨剪子抢菜刀的磨刀人。这是老叔和我姑笑他的地方。意思是不是什么主要角色。我说爸你是不是多才多艺,队里才肯要你,宣传队员不会很多的。他笑了笑说,各个村各个乡都有宣传队。大家巡回演出,在各处表演完毕后有人招待。是的,我看过很多爸爸珍藏的发黄的老照片,其中有一些是他紧握毛主席语录靠近胸口的地方,与人合影。上面往往写着毛主席的好战士,文艺宣传骨干之类的文字。这一次,我不禁问起大串联那一段往事,他便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起来。 大串联开始的时候,我爸刚刚在位于中兴镇的中心校上了几个星期的初一课。那时他的个头比现在矮了几公分,是一个眉清目秀,朝气蓬勃的小小少年。忽然有一天,上边通报说鼓励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小将够条件的都可以申请去祖国中心北京接受革命大洗礼,到毛主席身边接受他的教诲,我爸躁动的小心脏欢呼雀跃,决心一试。 我爷我奶当时一定是那个时代最开明的家长,竟然支持他。因为,当我爸和另俩个同学联名申请的时候,兜里有 37 块钱,数量相当于我爷一个月的工资,折算现在的钱,一个月的薪水大概有几千块。 我爸三人从中兴出发计划好去 B 泉,根本没有汽车,于是几人辗转前往 M 水,当时,明水车站已经聚集了二十多个和我爸一样,壮志凌云的人。当时车辆紧张,客运公司负责人跟大家解释说,大家不急于一时,现在车少人多,安排旅客离开,第二天你们再走不迟。在他的安排下,人们在县政府的服务楼过夜,凭着革命小将的身份,也不用不交一分食宿费。大家终于转道 B 泉再去K山的时候,火车也总是每个车次都爆满。他们凭介绍信领取乘车凭证。花了两天两夜到Q市。 那是个混乱而又秩序的时代,是一个滋生流氓和孕育英雄的时代。当时尽管红卫兵到处游弋流动,好在各处都有大串联红卫兵接待站。我爸他们一下火车就被卡车接到了市委党校,安顿住下。有面包汽水定量供应。 他们在Q市一连住了差不多一周。可每次去车站打听,人家都会说根本没有开往北京的列车。每个人都表现的非常焦急,可也没有什么办法。终于有人透露消息给他们说可以先去天津,然后再就近前往北京。大家决定立刻动身。坐上火车的一刻,每个人都心潮澎湃。这时,车厢里有人传过来纸条说,这趟火车正是开往北京的专列,在天津站都不要下车。 车慢的像一头牛,车厢里燥热拥挤,气味难闻。行李架上,座椅下面都是横躺竖卧的疲惫不堪的人。随车乘警屡次三番警告上面的人下来,可人们都权当耳边风,每个人都非常珍惜仅有的立足之地。卫生间里的人进的去就出不来,有人以屙屎撒尿之名请求进去,可以稍微休息一下被挤的发麻的肌肉。夜深的时候,即使站在那里睡着了,人也不会倒下。 盼望已久的北京终于到了。人们欢呼雀跃。一身的疲惫似乎一扫而光。作为红卫兵小将的光荣又挂到了脸上。我爸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出了车站,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的红卫兵像潮水一样,一波接着一波从身边走过,但当时中央政府早有安排,有专门接送红卫兵进驻招待所的卡车,进行有序疏导。我爸他们也被送进了招待所,所有来自地方的红卫兵都按照联队的编制班排连三级管理,没有假条,谁也不准外出。负责人警告大家,一但离开,就意味着脱离组织,那样此人的位置将被新到的战士替代,个人食宿问题就需要自行解决。红卫兵年龄参差不齐,大家其实非常害怕自己在遥远的北京迷路了,再也找不回家,所以都非常遵守纪律,周末外出的同志先要取得连队的假条,每次能获得批假条的不过三人。 每天,大家就在驻地拉练,走正步,拉歌。教官为了让大家走的整齐划一,就挎着胳膊开步走。脚步声如战鼓,尘土升起的地方,就像是战斗即将打响,勇士们整装待发。我爸说当时大家很享受那段日子。吃馒头米饭,有一俩种炖菜。这在家里根本没有机会吃这么饱。红卫兵小将们在这样的集体生活中得到了历练。但对时代的理解却少之又少。他们被推着前行。 许多年以后,每次我爸拿出那些自己参与大串联的票证时,都是小心翼翼,万分珍惜,我知道其中满满的都是复杂的情感。在我很小的时候开始,直到现在,就经常听我爸背毛主席语录,以各色粉笔在墙上抄录主席的诗词,‘华佗无奈小虫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爸爸的行草完全是毛体字。 那些都是时代给他们那一代人留下的烙印。不管是出于崇拜还是真爱,在他们的心里有一个值得一生仰望的英雄。可如今,我们只爱金钱和大房子。没有人谈信仰。好像所有的信仰都是谎言。我觉得我爸的心一直是不可羁绊的。虽然每天笑着和人打招呼,但是对革命的时代充满了想往。他去了北京毛主席纪念堂,韶山,延安,每一次都非常激动。他对生活的热情就学松花江水,汹涌澎湃,一直不会退潮,我一直怯懦愚笨,就该像他学。高举一杆红旗,带领一支队伍,沿着火道延伸的方向前行,朝着毛主席居住的地方,祖国的心脏进发。然后,今天,那里才是值得我们心灵的归处呢? 我无意歌颂革命大串联,我只想说说我爸的年轻时代。不过,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次为了某种信念去“大串联”的机会,磨砺身心,学会相信,相信人生路上有风景,相信自己的伟大的生命价值。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特此声明
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吾日三省吾身(2017/2/7)
mineralter 2017-2-8 10:38
从父母那儿总结出来的优点作为选择伴侣的依据,于自己和父母而言都是获得认同的 。 如果对方没有强调deadline ,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最充足的期限,而不要去参考可能性之说的deadline。 今天主题还是吾日三省吾身。 具体的含义包括,反省至少3次和最多3件事。 今天我要反省的有2件事。首先呢,第一件事是关于自己或者是家人的。第二件事呢,是关于工作琐事。 第一件事情是,我和父亲谈论他昨天收拾妹妹的不对的事情(聊天记录微信收藏中有,标签:“教育”、“博客”、“吾日三省吾身”)。原本没有什么事情的,结果,他把妹妹弄来哭的惊叫唤,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猜疑心理,恐惧心理和暴力心理。他猜疑妹妹玩手机并且外面的人有来往,在外面受到了伤害;担心妹妹受别人欺负却又不告诉家人;小孩子不听大人的使唤那就下跪,不下跪就吃家伙。 就这些事情,我先说了他很多不对的地方,也谈论了两个话题。一个是知道自己出了问题,却不加以改正,而且态度还很敷衍,用一句毫无逻辑的话来将就自己的老毛病“说什么火炮性格是祖传的,说什么老一辈的毛病托给下一辈改是尽孝道的事情 ” 另外一个是说他不会聊天的事情,说到了他不会摆长龙门阵的毛病。给了他一些建议和方法,比如说,跟自己身边的爱人学习;摆龙门阵,只聊一个话题,不管聊了多长时间,都随时要准备回 到 这个话题。 在谈论第二个话题中的方法的时候 ,他提到了一句话, 外婆去世前,我已答应过对你妈妈好一辈子。你妈妈性格好,不能说办事效率就有多高。在这两句话中,我得到了一个被认同的观点,就是妈妈的性格好。那么,爸爸喜欢这种性格好的人娶为妻子,我是不是也有这种爱好呢?我的回答是天然的不可否决 。然后我就开始逐渐的明白我自己想要找的,恋爱的人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好,暖人心有母爱,对待熟人有话直接说,而且能够照顾别人的心里,体贴。(我应该要扩充,记载一下妈妈的优点,以此来反映 我希望的另一半 的心理。这个事情这周的其它时间来做吧!)。那么从今天这个事情看来了,我认为,我找到了衡量我人生另外一半的参照方法——从父母那儿总结出来的优点获得伴侣的榜样,于自己和父母而言都是获得认同的 。 然后今天要反省的另外一件事情是给南京余那边办理学校合同章的事情。 前几天他问我们学校的合同章,在寒假期间能不能盖好?在哪一天之前能够盖好,这个时间会关系到他们那边办公室单位交差。当时,我按照肖老师的意思回复他说寒假这几天有人在值班可以盖章,也只是大概给了他一个,农历过年前的时间,2月10号。但是,我 今天去找行政楼的jixiaojun 老师盖章的时候。却才知道他掌管的横向合同章被锁在柜子里呢,人要在2月16号左右的时候才能够到。这样的话, 达不到我预先给出的承诺。 所以,在和南京余 打电话的时候呢,我就需要抱着一种歉意的语气打。 确实我们当时没有想到,这个他们盖不了章的问题。而且在和他交谈的内容中,他反复强调之前答应好的时间这个事情。 我 通过他的这句话, 能够听得出来,他要让我们形成一种歉意,而且想让X 老师也知道这个事情。 后来我总结出来了我自己不对的地方,在给别人带deadline的时候,如果对方没有强调,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最充足的deadline。而不要是给自己一个粗略的时间,或者是让自己繁忙的时间。这样的话才不会有今天这种有背诚信的 事情发生。
个人分类: 无聊八卦|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幼儿园老师让带1条鱼,结果?
热度 10 冯用军 2017-1-8 19:27
孩子有充话费送的,这孩子是钓鱼送的吗? “带鱼孩子”成网红 父亲:钓的鲤鱼难吃就给他玩 2017-01-08 11:44:50 来源: 扬子晚报 (南京) “这个事情也挺乌龙的,还是不要说了吧。哈哈哈……本来也没有很刻意的去怎么样,但是小孩表达的不清楚吧 我觉得,他说什么鱼都可以,反正钓回来的有嘛,那就拿一条给他去玩。本身鲤鱼也不好吃,就给他玩,几斤重吧 。照片是学校老师拍的,传到我们家长群的。(这个事情)应该很久了,估计一两个月是有的。好像有金鱼,有乌龟 各式各样的都有吧,本来就是让孩子学习用的。” “本身鲤鱼也不好吃,就给他去玩”,拿了一条几斤重的鲤鱼给他去玩,那就拿了一条给他去玩,拿给他去玩,玩…… 这孩子肯定回去要问:老头,鱼是你钓回来的,我是不是也是你钓回来的…… 这件事也引起了这一大波网友的回忆,有没有你的!! @东边宋: 小时候回家和爸妈说老师让带一把豆子,第二天带着一把豆子去了结果是开运动会,每人带一把凳子。所以站着看完了运动会 @小电马: 真事,我幼儿园时,老师让我们每人带一把刀来削铅笔,第二天,有个小男生从他的牛仔布背包里抽出一把生了锈的大菜刀 @吴杰吴杰吴杰杰: 小学时候冬天,老师说明天上课每人必须要带西瓜,如果没带就不用上课了,结果大晚上我爸爸去超市买了颗死贵死贵的西瓜(冬天西瓜特别少)结果第二天才发现老师说的是吸管 @再下yys我就是王八: 我想到了我小时候 老师让带有关西游人物的武器 别人都买的充气金箍棒 我妈给我买了一根九齿钉耙! @虫子bu用早起: 小时候和爷爷住,有一次回家说学校明天要集体去扫墓,然后爷爷给了我一把扫帚...结局就是别的小同学背了一书包零食,我在旁边拎着扫帚看别人吃 @宇世无争丶orz: 小学时候学做电磁铁。。。我爹给我找了个硫酸蓄电池,用漆包线在M18*120左右的螺丝上绕了至少两百圈…人家用五号电池配铁钉勉强能吸起来一根针,我啪的一声把铅笔盒吸起来了 @EOH地獄急診室_肉叔: 我小时候,老师说带个小动物来观察。同学都带的什么小虾、小乌龟就可以了……我妈牛逼,又懒,直接让我把我家狗带去了……一整天我就把狗藏在课桌里还怕它出声,特别累…… @六七没点八: 想起小时候自然课老师说用书夹着植物的叶子就能做标本。然后我他妈用新华字典夹了一片白菜叶,书都臭了…… @donutsBoy: 幼儿园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块皮革,让我们爸妈做成手垫,让我们第二天趴在地上比赛什么的,结果我说的是手电,我无敌的爸爸买了电灯泡和电池电线把皮革裹在外面自制了一个,手电筒。还踏马的有开关!第二天老师都笑疯了 @coco圈儿: 小时候劳动课老师让自己炒菜带到课堂上分享,大多同学都带的家长炒的菜,我也不例外,打开饭盒老师看了所有人的菜,只表扬了我,说只有这黑黑的白菜才看得出是自己炒的菜,其他的都是家长帮忙炒的菜。我不知道该不该高兴,该不该告诉老师我妈把酱油当醋倒多了…… @狸小璐: 这·就·是·我·妈!!! 初中生物课让带鲫鱼解剖。他们都带的三四两的,特别好解剖。 我妈给我带了一条两斤半的!!很肥!!很大!!还嘱咐我解剖完中午带回去吃!!特别特别难剪开难解剖!!简直迷之尴尬!! 别人解剖完都吧鱼扔实验室了, 我还要带着一条剪开膛的鱼上后面一节课然后回家!!尴尬! @飞飞的一只胖胖珂_: 看到这条微博,我就想起了我的小时候。上初一的时候数学老师让拿萝卜上学,要上课切割几何图形。第二天,同学们有拿白萝卜,胡萝卜,红萝卜的。。。整个班就我妈,让我拿了两条大大的泡菜萝卜。整个教室都弥漫着泡菜的酸爽 @HY_yuneol: 开活动说带你最喜欢的零食来和小朋友们分享!人家都带的什么饼干糖果!有一小孩带了盆小龙虾!我还能说什么 但是有时候,也别怪爸妈, 毕竟小时候的你, 蠢到并没听清老师让带什么! 你小时候有什么被“坑”的经历吗? 说出来让大家开心开心吧!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3427 次阅读|16 个评论
父亲耄耋冥诞寄
热度 19 kongmoon 2016-12-12 13:59
今天是父亲80岁冥诞,生前他总是以“西安事变”来指代他的生日…… 浔江波浩渺,回归线留痕。白马双英在,龚州稷遗恩。 内忧还外患,西安事变闻。村里国事远,不惑母临盆。 兄长弱冠早,叔侄年不分。果园蜂蝶戏,野塘任浮沉。 九龄逢日寇,国恨撰诗嗔。不黯军中语,笔书把意陈。 家道早中落,惨当地主沦。处处遭白眼,沦落梧柳奔。 码头竹担重,饿馁怎精神。闹市街头宿,遣返胜饲蚊。 不屑面黄土,愿做采煤人。东罗峻岭下,矿井百丈深。 天日难一见,汗水浸黑金。缘份在崇左,偕张两同心。 喜别暗深井,邕城砖瓦擒。文革浩劫至,成分泪淋淋。 靠边遣桂柳,妻女两地衾。最怕中秋至,孤影对月吟。 欣闻黔有矿,赴者可携亲。再做穿山甲,煤海重打拼。 儿女膝边绕,乐里早忘贫。别过夜郎地,东罗旧城新。 铁轨铺三载,骆越海渊临。更夫爱犬伴,两年到海滨。 烟囱耸云际,红砖烈火薪。天命知五载,解甲黎塘荫。 花甲忆往事,欲付文字存。笔笺托电脑,坎坷十万文。 欣逢古稀岁,北海自家门。爷孙贻然乐,诗词典故温。 病魔不约至,励志不沉沦。半身虽不遂,天下事照吞。 撒手人寰日,夕照染黄昏。涅槃逢盛世,又过两重春。 展枝需向外,落叶要归根。藏风聚水处,穴嫡龙更真。 埋骨乡梓地,瓜瓞认祖坟。红烛风里曳,化作不老魂。 烟袅遗像绕,酹地满金樽。耄耋冥诞庆,天国亦乾坤。 父亲祖籍广西平南县,古称龚州,北回归线穿越全境。中国第三大河西江流经这里的江段称为浔江。父亲以前常说他与南汉状元梁嵩和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焕都是老乡。梁嵩没问题,他凭一首《荔枝诗》,被当时五代十国的南汉天子当场钦点为状元,这首诗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意境都是一流!(用普通话读可能感觉不够押韵,但用粤语吟诵非常顺口) 露湿胭脂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 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 橘柚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 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 但人家袁崇焕在正史中可是在广东东莞出生祖籍梧州藤县的人氏。不过在父亲和绝大多数平南人的眼中,袁崇焕可是正宗的平南人,他父亲在他出生后定居平南,后来因乡试怕斗不过平南的才子,移民到临县,也就是广西藤县去参加乡试,果然中举,从此飞黄腾达,也算今天的高考移民吧。这传说从袁崇焕青年时期的作品可以得到印证,所以民国时期的平南县政府就给文状元梁嵩和武状元袁崇焕在白马寺旁立了一个牌坊,取名“白马双英”,这样的故事我从小听了无数遍,作为平南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不过在官方的档案里,我的籍贯却和母亲一样是广西崇左人,说实在话,我在平南呆的所有时间加起来也许还不到3个月,比在崇左的8年比简直是九牛一毛。不过在社会上,我始终以平南人自居,毕竟这是有记忆以来就形成的意识,亦或是父亲有意留给我的烙印。
个人分类: 音画诗情|5947 次阅读|37 个评论
父亲 (16)
热度 3 sunx0053 2016-11-25 01:12
一年一度的感恩节提醒着我慢下脚步,回顾自己的生活,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恩。 我为父亲感恩,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心中有爱。 他在我迷途时给我指明方向。 他教我持之以恒的道理。 他给我一个努力不放弃而在逆境中崛起的榜样。 他教我如何無私地奉献自己,善待子女。他教我在艰难中保持乐观,相信上天的公义。 我尽力做了,亲爱的父亲。我所拥有的不多但我都珍惜。 今年我被评为美国药学科学家协会会士。 我归功于你。 人生的路我会继续走下去。 不管面对多大的挑战,经历多少悲伤,要走过多少的曲折的路,我都不会放弃。 因为我一生有你相陪。 你的言语,你的形象,你的信任都是我前行的动力。 我喜见你的笑容。 日子到了,我和你在天堂相会。到时我要拥抱你, 紧紧地拥抱你,亲爱的父亲。
个人分类: 心语|8901 次阅读|3 个评论
愿父亲在天堂安息
lhj701 2016-10-10 06:57
愿父亲在天堂安息 昨天晚上6点,父亲耗完了最后的气息,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愿父亲在另外一个世界,仍然如今世这样,能够好好活着。 昨天是重阳节,阳历10月9日,阴历9月9日,他走的时候是晚上6点(18点)。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来了,就要离开和最终消散。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循环,也是人的宿命。有人说,人哭着来到这个世界,能够笑着,或者能够安详的离开这个世界,也是人生的一大幸。 父亲一辈子对人善良而温和,个人生活、工作顽强、拼搏、善于钻研,从不惧怕困难,从不放弃努力和信心。父亲一生喜欢钻研,生活上能够精打细算,坚持一辈子记账。父亲83岁了,还敢于骑着汽油三轮摩托车为母亲买药。在自己听力下降的情况下,还天天坚持观看无声电视新闻,了解世界信息。 父亲的生命力很顽强,但终于抵不过病魔的力量,尽管60多岁戒掉了抽了几十年的烟。但在70多岁,尤其在接近80岁后,连续发生几次大的肺部毛病,如肺气肿、哮喘等。连续住院后,安静的生活了几年,最近才发现肺部肿瘤转移脑部。这是在他发生一次开车事故后发现的。他自己开汽油三轮摩托车,突然摔倒了。那时不知道是脑肿瘤的原因,他回来怕我们担心,说是自己摔倒了。 父亲1933年7月6日生人,2016年10月9日下午6点离开这个世界,享年84岁(已经过了生日)。 愿父亲在天堂安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捉不尽的蚊子,逮不尽的贼
xin 2016-9-27 23:59
现如今,不觉季节到了暮秋。晚上温度开始转凉,谁料家中蚊子仍旧特多。飞来飞去,叮咬吸血,直接而又贪婪,个个仿佛是饿死鬼托生。爹虽年迈,但仍旧特怕蚊子叮咬。麻风瘙痒,难以忍受,故蒙头而避之。我深信,经锻炼多年,自己是捕蚊能手,经验丰富。特请缨帮爹捉蚊子,上蹿下蹦,斩获颇丰。最后,经反复检查,深信房中蚊子捉净,遂告知而去。 一夜无话,早上醒来,上前询问,昨夜是否有蚊子叮咬。爹说信了我的话,一夜睡的踏实。可是,也就是轻信了我的话,早上醒来发现,脸上被咬多处。这时,只见墙上,喝饱人血的蚊子,个个硕大无比,懒洋洋的趴在那里,懒得动弹。我看到这些吸血鬼,心里充满仇恨。拿电蚊拍去消灭,只听噼里啪啦一阵,满屋子焦糊之味,可谓悲惨和血腥。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妇女儿童最易被蚊子盯上,而烟鬼酒鬼,多吃大蒜的臭鬼,据说他们身上的气味,可以驱蚊,它们向来是避而远之。蚊子虽弱小,但能察言观色,典型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投机分子,防不胜防。高风险的成功,随之也带来了高回报,报酬是大快朵颐、吃人肉、喝人血,真可谓富贵险中求啊。 蚊子柔弱,但消灭蚊子也绝非易事。捉不尽的蚊子,逮不完的贼。这个世界,与蚊子苍蝇类似的事与物特多。我们总是以为将那些讨厌鬼轻而易举地消灭了,但总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总是在我们得意忘形之时,突然会发现我们高估了自己。它们一直都在哪里,毫不起眼,但伺机而动,一针见血。虽然风险巨大,但从不妥协,真是让人头疼。 时至今日,我算是服了!
2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仇的公牛
热度 3 xin 2016-9-22 09:30
最近,父亲来北京看孩子。茶余饭后,陪他闲聊。在看西班牙斗牛的时候,他说起,老家公牛顶死人的真事。老家是鲁南农村,每家都以种地为生。自从农村散了生产队,每家都养母牛,既能耕田种地、又能卖仔换钱,一举两得。 随之催生了公牛配种生意,八九十年代一次三五十块钱不等。可谓,效益好、见效快,钱来的容易。但公牛价格不菲,性情暴烈,也有危险,不是一般人敢去喂养。村北面 3km 有一个村,叫前屯,两家养公牛;东面 3km 有个村,叫于庄,也有一家养公牛。这三家的男主人,先后都被自养的公牛顶死,可谓悲惨。 事情的经过出奇的一致,都是开始喂养公牛,生意很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公牛慢慢老去,能力随之下降。为了生意持续,就又买了小公牛喂养接班。小公牛的到来,让老公牛感到交配权受到威胁。两只公牛,相互打仗瞪眼,是常事。但老公牛,将这笔愁,暗自记在男主人身上,报复是早晚的事。 最为惨烈的是于庄的养牛男主人。在给公牛喂食的时候,被活活的顶死在牛槽边,更为残忍的是,家人发现的时候,已经被公牛反复撞碎,到处是血、惨不忍睹。村里没人敢进院阻止,更无法将其分开处理。最后,不得不报案,公安开枪将这头公牛打死。 我父亲认识这三个被公牛顶死的男人,他们平常还常聊天。聊得这里,我发现父亲眼中充满了恐惧和敬畏。似乎在告诉我,不要做危险的事情,不要贪便宜、吃大亏,做事情要节制,不能贪心不足,不能置自己为危险境地。 公牛毕竟是兽性难改,即使每日精心喂养,也难免遭其劫难。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常言道,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玩火自焚,搬石头砸脚之事情,多矣。玩鹰的被啄瞎了眼,养牛的被撞死。让我们从看到了欲望之壑难填,生活的艰辛不易,也感受到了命运多舛易变。
4022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的父亲
热度 7 colour12322 2016-9-2 13:35
很早的时候就想为父亲写一点文字,却因为常年在外,对他的事情,知道的并不详细,故而一直没有动笔。直到半月前回家,在火车站见到父亲,四十出头的人,苍老又落寞。人群中,半头糟乱的枯发肆意趴在高处,像旷野上的秋草,灰底白点的旧 T 恤和浅黄中发白的长裤,在炎日下被晒得皱缩起来,却仍然有足够的空间包围那副十分消瘦的身体,只有眼神似乎要透过人群看见:花边的淡青色小伞下,蝴蝶型的米色发夹,大红色短袖搭配牛仔短裤和崭新的白色帆布鞋,红褐色的单肩包上,玩具小熊随着脚步荡漾,银色塑料的行李箱上的卡通图贴正表演着喜剧…… 我与父亲当面并不多说话,对彼此的现状并不了解,也不过问。我不能理解他承受了多少事情,才会在醉酒之后跟我说“如果你已经工作了,我可能就不想活了”。在我心里,是敬畏他的。父亲是个农民,也是个党员,几个月前才辞掉了锦坪村村委书记的职务。一提起村官,我想大多数人首先会和贪官污吏、作奸犯科联系在一起,但父亲不是这样,我便也经常自豪地告诉别人,我父亲是村官。 张家坪,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父亲母亲出生的地方。我有一个姑姑,后来嫁到城里,经受过旁人的冷言冷语,终于过上了好日子;还有两个伯父,都娶妻生子,安居乐业。父亲小的时候,爷爷是个瓦匠,他去各个村子给人家烧瓦,很少在家,家里没办法生活了,十二岁的姑姑便带上六岁的父亲,翻山越岭去寻他,可是,爷爷也只是混口饭吃。父亲长到十三岁,自己跑去山里砍树,卖掉换来一些钱,如此得以进学堂读书,可是不到半年,年方七岁的四叔害病发烧,不治早夭,他不得不回到家里,放牛,拾柴……十六岁时,因为伯父们结婚需要钱,便跟着大人们去县城打工,十八岁与同岁的母亲结婚,十九岁生了我,二十一岁又有了弟弟,从此家庭就圆满了。我想讲的关于父亲的事,父亲与村里的事,父亲与我的事,都是我记忆里真实存在的。 我从小体弱多病,突然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更是常有的事,如今额头上仍留有当年栽倒造成的伤疤。曾祖父就曾预言,说我可能活不长。感谢父亲年轻挺拔的脊背背我走过多个农村和乡镇,如今,我却活得很好。我幼年的记忆多被走访郎中,吃药吊水填满,我不好玩,不争斗,不喜忧,简直一个平静地等待病痛馈赠的孩子。记得有一次,父亲为我去姚家河村请某大夫,那时公路没有通到村里,大夫要求父亲把一吨水泥从公路上背到家里,他才随父亲来看病。后来我得知此事,十分憎恶他,但我并不诅咒他,因为父亲教我,人可以记仇,但不要以不道德的方式报仇,而且随后几年的事实证明,我是仍需要他救助的。 后来父亲买了村里第一辆拖拉机,为此,专门在离村子最近的马路边建了一间土坯房,便于晚上把车停进去,晚饭后爷爷挎一杆枪,带上我,爷孙俩就睡在这里看车。入夜,鸟虫禽畜的声音是极大的,闭上眼睛,就像躺在空寂的田野,心里是胆怯的。幸而不久后发现,时人并没有善偷窃之辈,我与爷爷才得以卸任。两年后拖拉机换成四轮货车,不久又换成摩托车,此时开始认识一些人,因为能说会道,大家都叫他张主任。 我好不容易长到八岁,终于可以进学堂读书,之前谁都没想到,木讷到经常被当成哑巴的我会比其他人更好读书。读完小学,那年我十三岁,考到镇上的初中,开始做寄宿生,与五个同学同住,房东奶奶是一小学同学的亲戚,每学期住宿费 45 元。父亲替我购置好做饭的一切器具,安置好一个家,我便和其他同学一样,上学,放学,做饭,睡觉,待到周五,回家。因为从来没有离开过山里,起初寄宿的日子极其难熬,听不惯各种车的声响,校门口卖菜的阿姨的叫喊;看不惯拥挤的人群,穿白色板鞋的同学;闻不惯各种五毛钱的早点的味道,水泥路上灰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不到两个礼拜我便与同村的芳华私自逃回家去,回山里放牛吧,读哪门子书呢!这是我第二个感谢父亲的地方,也是我最庆幸的事,面对他的不愠不怒,不打骂不安慰不讲话,仅仅是面对他已经足够我羞愧,逃学的理由荡然无存。他让母亲第二天送我去学校,临行,亦不嘱托不寄语不强求。我对父亲的敬畏让我再次回到学校,直到现在。芳华却没有这好运气,她的学生生涯至此而止,我却也算祸首之一。如今她已为人母,不知可还记得当年弃学的初衷? 2008 年地震,当时政府拨下来一些面粉作为救灾物资,父亲用车拉到大场里,先是每户按袋分,最后按碗来分。虽然有人发出“余下的让主任拿回去”的声音,但父亲说,他胆小,自尊心又强,所以不贪,也不屑于贪,他怕进到局子里,那样太丢人了,我说那我会更丢人,父女相视一笑。村里原本的学校是一间私人住宅,被主人收回后,他自费搭起一间活动板房作为临时学校,后来又修建新的学校;因为暴雨发生坍塌阻断了马路,他叫来铲车,把路推平……这些事不会有人记得,反而有人找茬,主要原因就是他当上了村书记。所以摩托车会被人推到山崖下;被受人教唆的村民谩骂,清醒后又拿着毒药以威胁来求得父亲的原谅;和醉酒的村民打架,然后全村人终于有机会涌到乡里去,后来醉酒者却又来道歉……记得当初父亲跟我商量当不当书记时,我告诉他,我觉得这个村只有你有这个能力,你的思想远见,你的为人处世,你目前的地位。后来我发现我错了,父亲并不适合当官。当上书记后,有人质问父亲,哪来的钱供一个大学生,哪来的钱买了一辆小车?他不会知道,因为父亲是一个要面子的人。我也不知道父亲失眠的那些夜晚,吃了多少安眠药,我也不知道父亲寡言的背后,咽下多少泪水和劳苦,当然这或多或少也是父亲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不能踏踏实实做一个平凡的农民。父亲是一个强势的人,他敢打敢骂,脾气很大,他抽烟喝酒,他认为他说出的话就是有绝对的道理,为何周围多数人都很愚昧;他见的越多越觉得可以改变很多,包括村里,包括家庭;他越来越认为一辈子种地是没有出息的,他自己是不适合种地的;除了冷漠周围人的言语抨击,还要恼怒母亲的不理解和怨怼,家里的气氛从来都是压抑的。可,我是怜悯父亲的,做一个没有想法的农民是多么安逸的幸福,但父亲就是父亲,他不是别人。 去年因为硬化学校操场的项目,父亲又被人告到市里,后来上级经过检查,确定父亲并没有偷工减料,此事才不了了之,我感谢当时外地来的工人为父亲所打的抱不平,尽管只是语言上对当地人的谴责。经过很多类似的事,我开始逃避农村,怀疑农村,即使是我出生的地方,即使是养育我关心我的人们。春节前十天,父亲仍在奔波于贷款、借钱,他说不想让我回家过年,看见的却都是上门讨债的人,可是,我还是看见了,但我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因为人生就是这样。 这几年来,父亲是老了吧,他变得脆弱了,在我面前也会哭了。半夜十二点打电话给我,哭着说他太累了,我如何劝他,我不能劝他,只能陪着他一起哭。从此,写着“老张”的来电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声响,那是何其的恐惧。父亲是老了吧,他变得脆弱了。 如今,我上了大学,我表示将来要好好挣钱,父亲却说“学习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挣钱,工作要对得起人人,不求为人民服务”,这是我的父亲。父亲还说“在家里吃了糟糠,除非在外面喝醉了吐出来,否则没有人知道”,这和他什么事都装在心里是契合的。他还说“村官不能打人,尤其还是党员,实在想打人,先退党”,可是他辞职不久就打了一个人,那人受人蛊惑曾扬言要打断父亲的胳膊和腿,所以我不可怜他,也不原谅他,但我同情他。 有时和父亲谈论生死,谈论理想,谈论信念,他说他再奋斗十年,就可以停下来,然后休息十年,一辈子就满了,一句话,一死生,这便是我的父亲。我爱我的父亲,感情的血液,因为爱才得以传承;感情的寄托,因为爱才得以延续;感情的脉搏,因为爱才永不停息。因为爱,家人的称谓才那么刻骨铭心。感谢父亲,教会我如何活着。
1985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一个普通人的操守——纪念父亲100周年诞辰
热度 24 武际可 2016-7-8 06:08
一个普通人的操守 ——纪念父亲100周年诞辰 武际可 今年是父亲武国衡(1916-2005)诞辰100年,回忆有关的几件事,以表纪念。 爸爸是一位非常普通的人,他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我的爷爷是一个文盲,靠自己种地维持生计的农民。他自己的一生,也没有一样事情能够使他出人头地。他多半辈子是在中学里作一名最普通的教员,说不上有什么突出值得人人称道的事迹。他去世后,我清理他遗存的文字资料,除了大量的教学备课笔记之外,就是历次运动交代历史和检讨的存底。 尽管在别人眼里,他很普通。到底是父子之情,在我看来,的确有不少事情,使我终身铭记难忘。 父亲在进山中学工作的那一段是从1939年底山西省交通局撤销开始的。父亲随赵宗复领导下的交通局一班人到进山中学,筹备进山中学复校的事情。赵宗复当时任校务主任,阎锡山兼任校长。进山中学于1941年在隰县复校,复校时父亲任总务副主任。抗战时期,物质供应很困难,连买一盒火柴、一袋牙粉都很困难。复校后学生是公费入学,学校把学生衣、食、住、文具等全包下来,这一切都要总务处去筹办,父亲工作的辛苦和艰难可以想象。他先后在总校(隰县)、北校(隰县大麦郊)、东校(汾西窑上)和隰县北郊二院四个地方奔走,安顿办学的校舍、学生的宿舍(校舍都是临时寻找的庙宇或空闲的院落)以及一应物资供应事宜。当时隰县除总校和二院之间在隰县县城附近,来往比较方便外,其他两处是在离总校数十里之外的山沟里,道路崎岖,连马车也不能通过。于是来往运送物资,像粮食,柴碳等物资全凭骡马驮运。学校里养着几十匹骡子,全是父亲从骡马市上购买,然后雇人饲养,运输物资。不仅如此,事无巨细都需要仔细安排:照明的油灯和蜡烛、冬衣和夏天的单衣需按时换季,学生隔些时间又需要洗澡,早晚三餐需要按时开饭,学生需用的讲义又需要自己印刷在上课之前到手。尽管工作复杂繁重,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终于坚持了下来,进山中学搬回太原。1952年之后,我到新成立的山西化工学校工作,恰好遇到原来在进山中学二院上过学的郝永禄从北大毕业来当教员,他和我谈起当时的生活情况和我父亲的工作,我才知道当时总务工作的辛苦和当时父亲工作的责任心之强。 这类工作在抗战期间,虽然重要,不过对于办学来说却是有苦劳没有功劳的事情。我后来念书是在进山中学。看过几种关于进山中学校史的著作,没有一本提及当时的总务工作的,所记载的多是教学和中共地下工作在进山活动情况。 果然,进山中学搬到太原以后,就更显出在办学上,总务没有以前那样重要了。交通方便了,物资有汽车拉来。要买煤炭,会有卖家送来。学生的衣、食、住,都由学生自费解决。所以到1947年,校长赵宗复,提出要对以前搞总务的父亲和会计郝如兰减薪。所减的薪要加给新来的教员中共地下党员杨友多。郝伯伯接受了减薪,父亲却辞职到当时新民中学去了。郝伯伯是洪洞人,1949年之后也辞职回家乡了。他的两个儿子,更新和鼎新,从小和我一起玩耍长大,据说更新当了火车司机。 作为一个最下层的工作人员,诚实勤奋地工作是他的本分。不可能有对这个工作前景的预见。而掌权的人们,对于曾经诚实勤奋工作过的人们,在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也会像一张手纸一样,用过就扔掉,从来不会对他们的下一步做安排。父亲他只会踏踏实实做好他本份的工作。不仅如此,他在进山和新民中学,随大多数参加了国民党和同志会,当时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后来这两个组织都被定性为反动组织,这就成为他1949年后历次运动中,没完没了地交代问题、挨审查,一次次地写检讨的由头。 1945年进山中学回太原后,父亲对于赵宗复来说,是没有大用了,所以要减薪,让他辞退,到1949年之后,赵宗复对于上面也没有大用处了。1949年之前,赵宗复领导的进山中学地下党组织为解放区送了不少情报,为解放太原起了重要作用,1949年之后,这种作用没有了,所以在文革中,被抓住历史问题挨整,最后跳楼自杀了。兔死狗烹,这大概是规律。上世纪90年代,全国有两千万职工下岗,也是这样。 幸亏在1949年以后,太原进行留用教职人员的培训,父亲选择了教员的数学专业,从此以后的大半生就是在教中学数学中度过。 在解放军已经占领了山西省除太原之外的所有地方,太原也围困了将近一年,1949年初,解放军和阎锡山的部队先是在太原的东山上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经过几次反复,解放军最后占领了太原东山。太原城周围,东边地势比较高,一旦拿下了东山,对太原城来说成居高临下之势。这时阎锡山的势力就只局限在城墙以内,眼看大势已去,阎锡山给南京政府的总统李宗仁发了电报让李宗仁邀请他南下共商国是。阎锡山接到电报,于3月9日坐飞机离开太原,临行并且信誓旦旦地对部下说,他一定要回来与太原城共存亡。后来他一直到老死台湾,再也没有回过太原。 困兽犹斗,阎锡山的警宪指挥部,在太原被围后就加紧活动以清除异己。一时太原陷于白色恐怖之中。首先是逮捕一切有“通匪”嫌疑的人,然后是对这些人施以严刑,以破获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由于有叛徒出卖,与进山中学有关的中共地下党员先后被捕。3月10日,就在阎锡山离开太原的次日,警宪指挥部屠杀了韩建民、刘鑫、梁维书等八位中共党员。人称为太原解放前夕牺牲的“八君子”。其中梁维书是父亲的表弟,牺牲时,年仅29岁。 父亲一听说梁维书遇难的消息,就与黄英姑(梁维书的妹妹,时年16岁)到刑场收尸,随后把梁维书的父母接到家里暂住。那时爷爷还健在,两家人挤在两间小房内。在1949年初,由于解放军围困,太原的粮食十分紧张,多数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大家在一起挤着住,过苦日子,艰苦的情形可想而知。我那年只有15岁,听父亲对母亲说,维书叔尸体的脖子上有勒痕,他怀疑是先勒死然后再去用枪射杀的。 从当时太原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去收尸还是把我舅爷、舅奶接来家住,都是有一定风险的。刑场现场会不会有阎锡山的特务监督,会不会去收尸被特务们盯上,并戴上“通匪”嫌疑,这些父亲都没有顾忌。这件事对我的印象很深,它说明在亲戚家患难时,父亲不顾个人安危,能够及时伸出援救之手。 父亲不仅是在亲戚困难的时候能够冒着危险及时相帮,就是一般熟识的人也热情相助。除了帮助侄子、外甥在太原读书外,家里经常有圣佛村或霍县来人,看病、找工作、短期培训,都住在不宽敞的家里。在许多年里,家里成了“霍县在太原招待所”,一年到头,不断有人。 太原市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杨仁康先生,在1949年以前,是私立太原新民中学的校长,父亲就是那个学校毕业的。1947年父亲辞去进山中学到新民中学,又是在杨校长领导之下工作。1949年之后,私立学校全部收归国有,杨校长出任太原市第14中的校长,父亲上了教师培训班后,分配到市立17中当教员。后来虽然在不同单位工作,父亲还是经常去看望这位老师。 1966年开始的“文革”,大中学校首当其冲,父亲和杨校长都陷于被整的境地,因为他们都是旧社会来的,都参加过国民党和阎锡山的同志会之类的反动组织,特别杨校长当年给他的儿子起名为党民,这更加被认他是国民党的余孽,杨校长更因为是学校的“当权派”是天然被怀疑为“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被整是在劫难逃。按照当时的时髦做法,处在父亲的位置,要么出来揭发杨校长的“罪行”,这样就是“大义灭亲”;要么,虽然揭发不出什么,但要参加批判,以表示划清界限;最低限度要撇清关系,不来往,以表示不跟着他走。父亲都没有采取上面这些做法,反而在杨校长被赶出校园的时候,在杨校长最困难的时候,把杨校长接到自己家里来住。后来腾出一间小房子给杨校长夫妇居住。其时父亲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在所谓的“清队”中,所有教员集中居住,不许回家,一次次地交代历史问题,逐个过关。但是自始至终,父亲都是让杨校长住在家里,后来杨校长一直住到他去世,最后由于心肌梗死,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是靠在父亲的怀里停止呼吸的。 “文革”中,我趁北大学生大打派仗之时,回太原探望父母,也见到了杨校长夫妇。心里一直为他们住在一起担心,但父亲和母亲都很坦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责任。心里不由得升起对他们的敬意。在“全民破四旧”传统道德被扫除殆尽时,我的父母,作为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还能够坚持对处在困难之中的老师施以援助之手,这是一种坚贞不屈的操守,他们没有随波逐流,也没有屈从权势。 父亲、母亲对爷爷很守孝道,打我记事,爷爷就已经满口没有牙了。有许多年,家里就“老少异粮”,给爷爷吃“偏饭”,即单独做比较软的细粮,而我们大都吃粗粮或粗粮和细粮混合着吃。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大家吃一样的饭。1943年一家人离开圣佛村到晋西、汾西、隰县之后,以及后来全家到太原居住,一直到1949年爷爷去世,十几年都是这样。 记得大约在1941年夏天左右,那时父亲一人在晋西工作,爷爷得了伤寒症,我只有七八岁的样子,只有母亲伺候爷爷,端屎端尿,洗衣做饭,经过一个多月终于痊愈了。爷爷生病时,很想念儿子,但却不让给父亲捎信,怕父亲知道后着急。直到病愈后才捎信告诉父亲。 我是1954年离开太原到北京上学的,后来又留在北京工作,“儿行千里母担忧”,几十年,父亲、母亲时时想念着我,但是从没有写信要我回来看望,即使在几次生病时也没有写信,怕影响我在外的工作。可是,每到寒暑假,父亲几乎每天都到太原火车站附近的五龙口路口看火车,看是不是我从北京回来了,有好几次,我回太原,就是透过在火车的窗口看见父亲在路口等待。这才使我意识到爹妈想念儿子的心情。所以后来我每年至少在寒暑假、五一、十一假期,有四次回家,希望能够稍许减少父母惦念儿子的心情。 父母一生生活很艰苦,也很节约。不过到他们七十岁以后生活渐渐困难了,住的房子没有暖气,冬天需要运煤、弄煤糕、生火,没有自来水每天需要挑水,平房内没有厕所,上厕所还要出院。特别是,由于没有暖气,生火不及时,时暖时冷,冬天容易感冒,1984年冬,妈妈因感冒转为肺炎,医院报了病危。这些在他们身体好和年轻时都没有困难,如果我生活在他们跟前,这些事可由我来做,也不会有困难。当时想请他们到北京与我们生活在一起,试了几次,都呆不长。原因是白天我们都去上班了,他们在家里很寂寞,不像在太原有他们一直熟悉的人和同事来往、聊天。一句话有他们一直熟悉的生活圈子,要他们脱离长期生活的圈子是不容易习惯的。 在比较了各种方案后,只好求助于太原工业大学,我在工大作兼职教授,在教学上协助杨桂通校长尽一点责任,申请工大分配一套宿舍,把原来父母住房交给工大。承蒙工大照顾,这样,从1989年开始,一直到1995年、2005年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在这里比较好的条件下生活了十多年。到2006年,将那套房子归还工大,把原来文津巷的三间平房无偿捐给了工大。回想起来,能够给他们晚年的生活改善尽一份力量,稍稍能够心安。 我从小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父亲教我的机会也不多,后来上学后才和他在一起。记得打算盘是他教会我的,别的他具体教会我什么就想不起了。他虽然教会我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很少,不过他的做人却给我极其深刻的教育,一个人要有作一个普通人的操守。无论对朋友、对父母,对子女、对工作,都要做得像样子。这,大概是几千年来在民间传承的中国文化的主流,在许多动荡的岁月中未能泯灭,不过在社会动荡中屈从权势、随波逐流很容易,而能坚持传统、坚守操守也是很不容易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211 次阅读|25 个评论
[讨论] “天才儿童出生 父亲年龄较大”是真的吗?
热度 16 zlyang 2016-7-5 13:21
“ 天才儿童出生 父亲年龄较大 ” 是真的吗? 天才儿童出生 父亲年龄较大 , 医生在线网 ,2011-09-20,来源:华商网 http://yunfu.51daifu.com/2011/0920/4C0AD3DCC174T417024.shtml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想让自己的宝宝出生后就是个天才。那么纵观天才孕育规律,你能找出那些模仿的痕迹呢? 法国遗传学家摩里士的研究成果表明,男性精子素质 在 30 岁 时达到高峰,然后能持 续 5 年 的高质量。 我们还调查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家庭出身、双亲匹配,出生环境及孕育他们时的天体运行、季节变迁、父母体多种生物种钟的运行等等,总结出怀生天才儿童的符合节律优生学理论的条件。 规律一、天才儿童的98.8%是男性。    我们的研究对象,是1901-1985年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医学或生理学奖三种自然科学奖得主。总人数共330名。(人次大于此数。因有同一人两次获得者。如居里夫人,曾获得物理和化学奖各一次)获奖的330人中,男性326,女性4。男性为总数的98.8%。 规律二、天才儿童的93.3%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    330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有308位出生于医生、文化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教师等家庭,为总数的93.3%。 规律三、天才儿童孕育时,其父亲年龄较大。   ●调查发现:天才儿童孕育的父亲年龄在 32-48 岁(四八至六八)者,点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强;   ●父亲年龄在 30 岁(而立之年)及以上者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强;   ●百分之百的父亲年龄大于男子性成熟的 24.6 岁。   如小布拉格(Willian Lawrence Bragg,1890-03-31 ~ 1971-07-01,获1925年诺贝尔物理奖),其父孕育他时28岁。 又如尼•玻尔(Nids Henril David Blhr,1885-10-07 ~ 1962-11-18,获1922年物理奖)其父孕育他时32岁;阿 • 玻尔(尼 • 玻尔之子,1922-06-19,荣获1975年诺贝尔物理奖),其父孕育他时36岁;伊伦娜 • 居里(1897-09-12 ~ 1956-03-17,获1935年化学奖),其父孕育她时38岁;费米(Enico Fer-mi, 1901-09-29 ~ 1954-11-25, 获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父孕育他时44岁。 规律四、天才儿童父母门当户对 他们的出身、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工作性质、年龄、气质(性格)、血型等协调匹配非常好。 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伊 伦娜 • 居里,她的母亲是居里夫人(Marie Sklodlwsl Curie, 1867-11-07 ~ 1934-07-04)父亲是皮埃尔 • 居里(Pierre Curie,1859-05-15 ~ 1906-04-19)教授。 其父母的出身, 一位是医生,一位教师,门当户对;父母的年龄差 是8岁又176 天,且男大于女,年龄相当,他们的气质是一阴一阳(心理学是为“ A+B ”),性格协调;都学的是物理专业,又都是物理学硕士,且共同研究放射性,文化程度既相当工作性质也相同。工作中,皮 • 居里负责理论方面,综合、提炼实验数据,撰写论文,充分发挥其情商高极之特长。居里夫妇在放射性研究中工作协调非常好,对事业成功很有利,对子女的潜移默化教育效果也非常好。他们都喜爱远足旅游,兴趣爱好一致……居里夫妇生育一位诺贝尔奖金得主,一位文学家。两个女儿与其多种生物钟的运行协调匹配有密切关系。 相关链接: 蒋永华,2016-07-05, 男婚女嫁:绝配的年龄差距男比女大15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988771.html 感谢您的评论!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7759 次阅读|46 个评论
父亲
热度 7 mdzhao 2016-6-19 16:38
现在无论什么节日,只要打开电脑或手机,就会有今天是什么节日的提醒,大概各种节日已经占据了所有日子的三分之一了吧,这不,昨天电脑跳出是个什么购物节,虽然我对这些购物节基本是无感的,不过女儿却是买了不少的东西,因为确实有不少优惠让她看了动心。今天电脑开机的时候跳出的是父亲节,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父亲,一转眼,父亲离开我们也已经有十多年了。 父亲在世的时候好像还没有什么父亲节的概念,反正父亲从来没过过父亲节。印象中父亲话不多,从来没有用语音表达过对我们姐妹几个的爱,但我却能从许多地方体会到这种关切和爱。或许是一种直觉吧,我一直认为父亲对我有一点偏爱,虽然他从来没说过什么或直接表露出来,但我分明就有那种心有灵犀的感觉。所以这让我一直深信,许多时候不需要用直接的语音,你对人的善意和恶意其实都会在有意无意间被人感受到,倒是那些直接的奉承或赞美,背后却可能藏着别的目的。和父亲一样,我也很少直接对人说赞美或感谢的话,而且越是对亲近的人越是如此,尽管后来自己也发现,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习惯,即便对最亲近的人也是需要表达你的感情的,但好像很难改变了。 唯有一次,父亲悄悄干的一件事被我发现后感到啼笑皆非。那是我工作几年后,一次有一个父亲的同事到图书馆来找我,当时自己也没在意,因为是上班的时间,请他去办公室坐一下他也不要,就在图书馆的门口聊了几句,记得他说起自己儿子也在杭州某高校任教,我还告诉他浙大图书馆资料多,图书馆的便利也就是找资料借资料,如果需要的话尽管来找我。完了我也就忘了这一茬。过年回家,父亲却突然吞吞吐吐问我,有没有这么一个人来找过我?我说有啊,就聊了几句。父亲告诉我,说他对我印象好极了。又问他儿子后来有没有来找过我,这下我才回过味来,原来却是两个父亲在背后偷偷为儿女筹划着找对象的事呢!我有点生气的问他:你是怕我嫁不出去啊?从上海还把手伸那么长。父亲有点尴尬地嘿嘿了两下,此后便没再提这茬。 想找几首父亲节唱的歌,发现自己差不多已经把那些流传较广的父亲的歌都唱过了,偶然听到苏打绿的一首《小时候》,突然有感慨万千的感觉,特别是里面的几句歌词:“我要长成你的翅膀,我要拂去你的沧桑,我忘了说,心里面的愿望,始终是要你的肯定啊,从你温柔眼眶绽放……我忘了说,当我仔细回想,脑海最珍贵的一幅画,是你载着我,叮咛我,要我抓牢你身旁,安心在你背后飞翔。记忆中,我们的一切,随着你老去的脸,成为永远”。唱到最后那几句,突然就有泪水渗出眼眶。想想确实,小时候,虽然嘴巴不说,但心里是非常希望得到父亲的肯定的。而父亲也总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在我身边,让我感到有一种依赖,比如我第一次去大学,工作后第一次去浙大,父亲都坚决要送我。婚后有了女儿的第一个春节,父亲也毫不犹豫到杭州来陪我。虽然每次我都表示不用他去,我自己能搞定,他却并不理会。事后想想,这些时候我因为有父亲在身边,确实在心里就有一种安定和依靠的感觉。父爱如山,父亲给人的感觉便是山一样坚实。 父亲节,用左手敲下这些文字,表达一下对父亲的爱,虽然在父亲生前自己从来没表达过这样的情感,希望父亲在天上可以看到。再放两首翻唱的歌,作为父亲节的纪念。 时间都去哪了 小时候
个人分类: 忆往昔|6228 次阅读|6 个评论
没有父亲又如何?
热度 3 Boqitang 2016-6-19 13:35
Are Fathers Necessary? 没有父亲又如何? ——父辈的奉献也许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必不可少 帕梅拉·保罗(Pamela Paul) 撰文 海瑞两千 译 译者: 海瑞两千 原作者:PAMELA PAUL 父爱真的那么必要吗?父亲的奉献也许并不是像我们平常认为的那么必须——一种女权主义的观点。 图片提供:约翰·利特尔(John Ritter) 即便是在经济衰退中遭创最重,因而其他方面亦颜面尽失的男人,也会因其身为人父这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自感岸然。巴拉克·奥巴马在2008年父亲节演讲中慷慨陈词:父亲,对每个家庭的基础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既是教师又是辅导员。他们既是贤明的顾问,又是楷模。他们是成功的样板,又是不断鞭策我们朝着成功迈进的人。” 这些似乎都没什么特别值得争议的。同样,对于奥巴马大声读出的那些一连串不良统计数字也是如此:没有经过爸爸抚育而长大的孩子,其生活贫困的几率和犯罪的可能性是有爸爸的孩子的五倍,更容易辍学的则是9倍、更容易坐牢的是20倍。当时奥巴马引证的是一份人们通常可接受的且会被不断更新的研究数据。这位实际上没有父亲的奥巴马,无疑是无父者中的一个特例。至于无父者其它方面的表现则是:母乳喂养不足、易于出现注意力不足多动症、不能形成稳固可靠的亲和力、缺乏自尊、易出事故、哮喘、以及肥胖。 自由派女性主义的妈妈们不遗余力地支持上述数据,也迫切要求我们的感情投入、满心热忱地手提尿布、菜篮子的老伴也参与到这个抚养双职工子女的累人的循环中来。我们告诉我们的丈夫说:爸爸,对子女有着本质上的影响,是唯一的收益来源。 这里只有一个问题 :以上所述没有一个是被证实了的。 在二月号的《婚姻与家庭》杂志上,纽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朱迪思·史黛丝(Judith Stacey)和来自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人口统计学家蒂莫西·毕布拉兹(Timothy Biblarz),汇总了现有的有关子女抚养中性别角色的数据。史黛丝和毕布拉兹做了这样的说明:我们关于“爸爸”的所作所为及所付抚养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已婚双亲家长和单亲女性家长相比对的基础上的:这是一次苹果-柑橘式比较研究的尝试 ,它把性别、性倾向、婚姻状况、生物遗传关系放在一起以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而不是一种真正“家长性别背景”意义上的比较,即不是那种把已婚男性同性恋力偶或已婚女性同性恋俪偶与已婚异性伉俪之间的比较、也不是单身父亲与单身母亲的比较。多数研究数据,往往把父亲与父亲所供给的收益作等量观,也不对在世的“父亲”和在世的“父母中的第二家长”(second parent)做性别上的区分。 对比以下那些可靠的比较研究,你就不难断定:比之单身爸爸,单身妈妈对她的孩子往往投入的更多、设定的规矩也更多、交流更好,感情也更亲密。她们几乎不用费力即可觉察到孩子的行踪、交友以及学业上的进步。她们的孩子考试成绩往往较好,毕业成绩等级也较高,实际上,单身妈妈的十几岁的孩子,比之单身爸爸的,不大可能发生不良行为或不良嗜好。好样的,墨菲·布朗(Go, Murphy Brown. ) ⑴ 毕布拉兹和史黛丝说:父母对子女的养育质量是问题的真正所在,而不是性别。不过,对我们“不可或缺的”父亲这个概念的真正挑战很可能就是同性恋妈妈。一般说来,女同性恋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于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他们认为女同性恋家长与孩子吵嘴也不像异性恋夫妇那样频繁,并对“共同监护子女”作了更为恰当和颇令人满意的描述。与异性恋的小孩子感觉不同的是,同性恋“父母”的孩子感觉他们的“父母”更能适应他们、更可信赖。他们几乎没有行为上的问题,而且表现出更多的兴趣且一心努力向学。 据史黛丝和毕布拉兹说,“两个决定一起做‘父母’的女人,大概能够贡献出双倍于一个中产阶级的‘女性的温柔’来养育孩子。”而且他们还得出结论说:“只要严格从已经发布的科学的立场出发,就可以证明:一般来说,两个女人做家长要比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做家长更好,至少强于与传统上分担家务的男人和女人。 嗳,问题就在这里。虽然嘴巴上都嚷嚷着反对,但大多数异性恋男女还是喜欢这种传统的家庭分工的。对“依照性别分配”家长角色这种习惯的依附,形成了一种颇具魅力的行为定势。父亲,对你所要的一切只是大体了了。可剩下来的事情,就都是由我们这些作家政主管的妈妈们来掌管了。我们可以给你们当爹的发号明细的指令,可你们还未必能做得好。当代家庭研究会研究部主任斯蒂芬妮·科恩茨(Stephanie Coontz)说:“即便是那些想让丈夫多帮衬一把带带孩子的妇女,也都不想放弃她们的这个传统权威。” 除了我们实用主义地皈依这种角色之外,我们还依然活在一种父权观念根深蒂固的文化之中——父亲的存在不仅意味着多出一双手,而且也是男人、女人、孩子的依托。 对爸爸来说,坏消息是:不管一般看法如何,爸爸的贡献,在客观上决不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好消息是:我们对他已经习惯了。 译者注: ⑴墨菲·布朗( Murphy Brown) 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从1988年11月14日至1998年5月18日播出的一部共247集的情景喜剧。在美国非常受欢迎。女主角 Murphy Brown 是一个采访记者,故事就围绕着她的工作和生活展开。 有一段情节说的是她在其男友向她表示不想结婚后,依然决定生下他们的孩子,所以她也是一个 single mother。由于这个电视剧极受欢迎,这一情节也就成了美国自由派的“一面旗帜”。92年总统大选时,当时的共和党副总统 Dan Quale (老布什当时是总统)还专门指名道姓批评这个剧歌颂单身妈妈 、违背传统的家庭价值观、阻碍社会发展,等等,在当时引起轰动。由于 Dan Quale 是典型的“小 K”、富家公子,对穷人、普通人的事情一无所知,不说胸无点墨的话反正也没几滴,是媒体最喜欢取笑的对象,他的抨击反而给“墨菲·布朗” 壮了声势,于是,墨菲·布朗便成了“单身母亲”的代名词。
个人分类: 其他|4329 次阅读|4 个评论
紧迫的人生
热度 12 xin 2016-5-24 06:10
父亲的身体一直很健康,甚至,与大多数他的同龄人相比,我感觉他算是健壮。感觉他膀子有的是力气,没日没夜的干活,撑起我们这个穷苦的家。父亲走起路来,悄无声息,但速度很快。从小到大,跟在父亲身后走路,都有一种紧迫感和安全感。 父亲与胡锦涛主席同年出生,但身体似乎比胡主席好多了。从我记事以来,一直没病没灾,像一头老黄牛一样,每天默不作声、任劳任怨。但偶尔,也会因为太劳累或者农活太急,发脾气、责骂我们。有时候,也会打我哥,但从没打过我母亲。也许是家里太穷,心情不好,这些都也可以理解。我们家人,对父亲总是心怀畏惧。 我先后在省内读大学、去南京读硕士, 2005年到北京读博士,然后,在北京参加工作。记得父亲偶尔会提起,到我读书的城市看一看。从他惜字如金的言谈中,我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向往。想来惭愧,自从我读大学,十八年过去了,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甚至,去趟县城市里,便是出了一趟远门。 工作后,我先后住青年公寓、外面租房子和学校里面的周转房,住房条件一直不宽裕。父亲知道我在城里生活不容易,鲜有提出到北京看看的想法。但,偶尔也会说起,等天凉了,秋天的时候去趟北京。到天安门广场看看毛主席,到他小儿子家看看孩子。可是,每年都会种种借口而难以成行。现在算来,我已经工作八年,可至今父亲未曾到过北京。 父亲一直在工厂打工,在我多次劝告下,上年 年过七十三岁, 终于从工厂里退出,不干了。我原本以为父亲能从此过上清闲生活,可事与愿违。自从工厂退下之后,最近这一年,父亲的身体却迅速衰老,一天不如一天。我从母亲、哥姐的口中,都能感知这个过程,让我心里感到莫名的沉重。我家爷爷活了九十三岁,我以前总认为父亲肯定能活百岁,现在这个观点有些动摇,感到失落。 前几个月,父亲在电话中也向我提起,他感觉体力大不如从前。每天嗜睡而难醒,醒来后感觉没有歇过来,胳膊麻木、腰酸背疼。以前,在家挑粪到村外菜地,现在无法坚持到村外,已不敢挑了。要强的父亲,倒在了时间的权威之下。父亲向来豁达和坚韧,现在,我却感觉到了他有了几分烈士暮年的秋意。他的小儿子都年近四十,他的老却似乎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想来让人感到悲伤。 上月老家喜下春雨。春雨之后,抢农忙,趁着地里泥土湿润种花生。父亲带着老娘,拼命干了两天之后,却将自己累倒了。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倒下了,足足挂了五天的吊瓶,才将身子扳回来。之后,父亲每天早晚都在村里转悠,活动恢复。可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他感到胳膊越来越疼、越来越麻木。不得以之下,住进了县里的医院,现在已经五天。 父亲怕影响儿子的工作,不让家里人告诉他的儿子。他觉得小儿子,在城里工作不容易,不能让他分心、影响工作。他甚至觉得不能帮上什么忙而感到内疚。我姐劝他安心养病,病好了去北京看看。他却说,现在身体不行了,治好了也不能去北京了,不能去北京给你弟弟添麻烦。听到这些后,让人感到心酸,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姐认为我有足够的意志,去接受现在的一切。今早她告诉了父亲住院的消息和父亲说的话。我得知父亲住院,内心并不是特别紧张,甚至也不是特别的难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岁月匆匆,我们却一直懵懵懂懂,稀里糊涂的过日子。没在父亲强壮的时候,带着他到南京和北京转一转,看一看南北两京,真是人生遗憾。 父亲老了,他似乎还没有做完角色转变。前些年,他洗澡将手指的筋拉断,至今食指关节不能运动。现在种花生,却累的这种境地。父亲干活,讲求效率,生怕比村里人干的晚了,让人笑话。父亲做农活,向来好强,总希望能干得中规中矩,让别人佩服。可,现如今,时间已经不站在他的那一边了。父亲比我大三十六岁,从我记事到现在,我似乎见证了父亲从壮年到年老。我感到幸运,也感到伤感。 我自认为我是懂父亲的,甚至,从我很小的时候就懂父亲,这是一种天然的、没有理由的理解,而且超脱了平常人对父亲的理解。我知道父亲对我的期望,我懂的如何去孝顺父亲,但让我感觉力不从心、甚至感觉时不我待,我相信父亲也能理解我。我知道,我买一些吃的、穿的,带他出去转一转,会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但这些终归不是父亲看得重的。 人生紧迫,必须努力。
261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孩子,你慢慢来
热度 1 zhengyj101205 2016-4-18 17:16
孩子,你慢慢来 4 月 15 日傍晚,兰州的天气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北塔山那边气势汹汹,真谓来着不善啦!果然一阵狂风过后,噼里啪啦的冰雹夹杂着泥土席卷整个兰州市区,给生活在兰州的人们心里蒙上一层阴影,更是打湿了周末愉快的出行心情。 不过,大变之后则是晴天,经过周六的气温回升缓冲,周天的天气让伸了伸懒腰的人儿,拉开窗帘之后满脸洒满了阳光和喜悦。周天,兰州的天气确实蓝,没有一片云彩,仰望天空,犹如一望无垠的大海, 倒扣在兰州的上空。蓝的让人神往,让人陶醉。 昨天中午是同事的婚礼,我匆匆忙忙收拾完赶往婚礼现场,参加宴席,送去祝福。饭饱后,喝了新人喜酒,很久没喝酒了,两杯下肚,感觉不胜酒力,浑身发热。跟同事们寒暄后,匆匆离开婚礼现场,因为,那么好的天气不带孩子出去走走,友谊的小船说不定就翻了。 自从有了孩子,周末我都会尽可能的去陪他,让他感觉到父亲的存在。因为平常比较忙,早出晚归,周内几乎每个早晨,我关掉闹钟,看到孩子和老婆还在幸福的睡觉,每次小心翼翼的穿好衣服,出门前趴在床上认真的看看熟睡的孩子,和他进行无声的对话,这才安心的离开,洗漱完去上班,周内生活基本上遵循这个不变的旋律。只有周末孩子早晨睡醒才能看到我这个父亲、才能和他在床上一起享受睡醒之后的欢悦、才能让他在我怀里翻滚、才能让他用他的小手捏捏我的鼻子,抠抠我的脸颊,亲亲我的脸庞......周末的这两天是生活中最愉快的时候,也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喜欢这种亲情的牵绊...... 周末,天气好,我一定要带孩子出去走走,去外面看看世界,呼吸新鲜空气。和大自然一道,感受生命的美。 看他在地上捡个碎纸片,捏在手里,迈开脚步,模仿别人读书的模样。是那么天真,那么可爱。 刚满14个月的他,外面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干净纯洁的,哪怕是别人丢弃的垃圾。看着他慢慢地蹲下来,用小手捡起地上的一根干树枝,缓缓的站起来,目光专注于树枝上,不受外界的干扰,就这样静静的捏在手里看着。 周末我会放慢生活节奏,哦,不是我,不是我放慢生活节奏,是孩子将我带回了生命的原始起点,和他一起重新享受这种原始开始的美。是他指出我生活中遗漏的东西。 平常生活中,我们那么忙,工作中,我们那么努力,会不会赢了全世界?但失去了和孩子在一起互动的机会,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但是和孩子在一起的那些点点滴滴足以让我享受生活的美好。孩子那样幼小没有几年,你和他共同拔一根蒲公英花,教他吹散蒲公英的种子;在阳光洒满草坪的午后,你看着他蹲下来捡一根树枝。 孩子,你慢慢来。捡一片纸屑,我等你边走边“阅读”;拾起一根树枝,我等你尽情的欣赏;抓起一把细沙,我等你慢慢去释放;......
2940 次阅读|4 个评论
遇见
热度 1 lansui2013 2016-4-4 22:07
女儿说,她见到外祖父了,尽管是以这样的方式。——题记 周六的上午,县图书馆。 一楼大厅是一家楼盘的售楼处,绕过玻璃柜子里的模型,走过一个沙盘,踩着楼梯上二楼,一间间满是书架的屋子,帘栊低垂,有一种阴郁的气息蜇伏不语。正左右张望着,一个女声传了过来:“是来看书的吗,过来登记!”于是循声过去,一个保养得很好的女人从窗口递过来一本登记簿,一边写,一边留神回答她略带夸张的声音——“两个小姑娘!你妹妹?爸爸是S中的?叫什么名字?哦——”。 这才发现整个二楼和三楼除了我们俩,没什么读者。有两个房间的门是打开的,上面写着流通一部,二部……一间间走进去看,里面一排排静默的书架,很多占据了两三层书架的书都长着一样的脸孔,它们是一整套书,同一个出版社,同一个封套,似乎,同一种厚薄。毫无生趣的丛书没有书香,空气中一股劣质油墨的味道。这些书似乎从上架的那一天就摆在那里,从未被人翻开过,它们积满了灰尘,无声无息。没有一本书让人想把它从书架上抽出来,放在手心里,翻一翻。这里,委实不是一个好去处。 一个靠墙的办公桌上摆着几本书,上书“S县县志”。这倒是本引人驻足的书,翻开来,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接着是里桥镇,牌楼镇,权镇……权镇?一个人会忘记自己的出生之地么?顺着页码找过去,心有点急,手也有点慌。近了,近了,再翻开一页就是权镇了。右手食指撩起竖着的那一页,“哧——”的一声,“权镇”两个大黑体字竖着立在那里,旁边是楷体小字的简介: “权镇位于S县北部,汉江西岸,水陆交通便利。境内有内方山,为章山余脉,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矿藏。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有棉花、油菜等属。……” 往后翻,是地理信息、历史沿革、乡土名士、方言谚语、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都有着似曾耳闻的相似之感。文末附着编著者的简介和照片。 看到编著者姓名的一刹那,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历史的石门因为某种符码的吻合而訇然洞开,那些深藏的秘密开始浮出,那些紧闭的嘴唇开始呢喃,沉寂太久的尘埃遇风挫顿、上升、回旋…… 没错,这,正是,我外祖父的名讳。虽只听母亲说过一两遍,但不会错,权镇方志的编撰者,就是我的外祖父。 外祖父的一生是一个传奇,却也因了他的英年早逝,成为这个家庭的巨大伤口。母亲、外祖母会不期然地提起外祖父,但她们的神情都默默的,语气淡淡的。时间是最好的药,伤口已然结痂,但一旦遇到刮风下雨,伤口会发痒,如果触碰,痂下面的神经可能还是会痛。外祖父的猝然离世,使得外祖母更加相信命运那不可捉摸之手,皈依了基督,把自己愁肠百结的苦涩连同多舛的命运托付给万能的神。神向她召唤说:到主这里来,把你全部的烦恼、忧愁、恐惧交托给主。至于亡灵是否得救,主自有安排。从此以后不可见他的样貌,不可忧思于他。于是,外祖母藏起了所有外祖父的遗物,照片、文稿、衣服……只是,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一个人,真的就能藏起来,就像他从来不存在过一样吗?一年后,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外祖父成了一个符号,我的亲情岛上没有他的音容笑貌,有的只是一些只言片语——“要是你外祖父在的话,他早就急得跳脚了!”“狠!邓家湖就没有他怕过的人。”“除上睡觉,其它时间脑壳都在转”……。这个符号只有所指,没有能指。 岁月无声,上苍无言,那在时间里诞生的,终将被时间带走,无论是一株枫杨,一丛荠麦,抑或是一只鸟,一尾鱼……所谓的出生入死,不过是死亡从出生的那一刻即已注定,生命落幕后,留下的只是一片虚空。我们活在此时的天空,而祖父活在彼时的故乡,一边是正午的阳光,一边是暗夜的清风;一边是长流的江水,一边是沉默的堤岸。在那满月的夜晚,壮年的精魂高悬在那片热土的上空,召唤着生前的全部足迹。彼时,无数的脚印将从尘灰里拓出纹样,神性的光芒叱咤喷薄,无声地诉说着,诉说着一个精魂四十七载砥砺奋斗的沧桑岁月。 阳光下,这些黑色的,富有灵性的晶体见证过一个生命的存在,并娓娓地告诉来者,一枝脆弱的芦苇,折断之前就他所栖息的这个世界作过思考。他记下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棵老树的传说,为弱者的冤屈奔走呼号,为世道的不公疾书投状,为美善的达成额手称庆,他用一支笔演绎过泣血的爱情,歌颂过匠人的坚忍,品评过贤达的智慧,讥嘲过佞者的愚妄,他的精气神,果敢真,长存在这些册页里:我来过,我写过,我走过。“事实上,有人传播DNA,有人传播生命体验DNA,让自己成为灵魂景象的组成部分,在一代代人身上重现,他们获得的是更为深广的永生。”这后一种永生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个体的局限,抵达了某种属于全人类的文明属性。我们就活在他们的经验里,我们就是他们。 最底下有一张黑白照片,年轻的外祖父坐在办公桌前,侧过身来,眉眼笑笑的,看着我们。他似乎早就坐在那里,等待着这一次不期然的遇见,嘴边有一句话呼之欲出: “嗨,丫头们!”
个人分类: 故园琐忆|2141 次阅读|2 个评论
清明节忆父亲
zhengyongjun 2016-4-4 14:13
清明雨淅沥,又见乌衔纸。 父爱如磐石,不觉入梦里。 历历慈祥貌,谆谆教诲音。 欲养亲不在,夜半泪湿巾。
个人分类: 故乡纪事|3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父亲和我
chemicalbond 2016-2-25 00:46
近日很少上科学网,更不用说更新博客。因为我们家出大事了。1月21日下午,我的父亲离世了... ... 父亲得的是晚期肝癌,因为年迈体弱无法手术,后来做了一次介入疗法,不久之后进入无法控制的疼痛状态。作为懂点药物的儿子,一直希望能够帮助减轻父亲的痛苦,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一点忙也没有帮不上。人生第一次亲自感受亲人经受病魔的煎熬却无能为力,第一次亲眼看着亲人从完全清醒可以交流到渐渐进入完全昏迷的状态,半天之后又忽然离世。两天之后,在老家农村,我目睹了乡亲们把父亲的遗体放进棺木再按照老家传统的方式土葬的全部过程...... 人生从来没有如此切实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渺小.....这些日子,我开始认真地思考生命的本身。我想过很多,从我自己的身体,家庭,工作,还有前不久和我联系的投资者,等等。 我本来是计划在费城的宾大医院做一个开胸手术。那是2011年刚回国工作不久检查出来的胸腺囊肿,很多医生认为不需要手术,定期检查就可以。几年来也没有变化,中美两边的外科医生都认为是良性囊肿,可以不做,也可以考虑年纪还不大容易恢复的时候通过手术切除。我是个还算勇敢的人,但是一想到开胸这种大手术还是有点心虚。在美国检查期间,家里传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马上告诉医院暂时不做手术了,医生听说我父亲的情况也支持我先回家。立刻买了机票,1月12日回到北京,放下行李就连夜赶回老家看望父亲。 我不迷信,但是我总禁不住去想难道是父亲用他的痛苦让我自己避免了手术的痛苦。上帝啊,你说这里面是否有关系啊?! 我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肿瘤科一直陪伴着父亲。这段时间,在药物的帮助下,他的疼痛常常是可以控制的。由于工作的原因,将近一周之后,我1月18日早上回到北京。但是第二天,家人电话告急,父亲的疼痛无法控制,他自己吵着要立刻回老家。我又匆忙地于20日一大早来到医院,同时利用一切途径了解可能的控制疼痛的药物,但是最后发现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有些细节以后找机会详细介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 次阅读|0 个评论
拜读《60年前的长江文艺》
fqng1008 2015-12-21 11:05
《长江文艺》第一卷第一期,一九四九年创刊号 《长江文艺》第一卷第二期 《长江文艺》第一卷第三期(1949年10月出版) 《长江文艺》第一卷第4期 《长江文艺》第一卷第五、六合期 赵大姐在“汉网论坛”上看到一篇回忆《长江文艺》起源的文章《 60年前的长江文艺》 ,还有以上《长江文艺》第一卷的封面图片,并转载在她的博客里(《 沿坡讨源·《60年前的长江文艺》 ) 。读后也让我睹物伤情,怀念起自己去世23年的父亲。 于是,我在大姐的博文后留言:“大姐,您那里有1957年以前的《长江文艺》目录吗?我父亲那时候在该刊发表过一些小说、散文等(见博文“ 残缺的纪念 ”)。在划右派之前,他认为自己凭稿费就可以养活家庭,于是与单位领导闹翻了。” 大姐回复:“聂广,你好, 我家过去有合订本,但现在手头上没有。我准备到孔网订购一些。从1954年到1957年一直是我爸爸在主持《长江文艺》。请问你父亲的尊姓大名,我查到即回复你。” “他叫聂耀先,但发表用的是笔名,有过乜林,其他不知道。‘年轻时也发表过一些作品,如《土地翻身》、《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姑娘下凡》等诗词,《援朝劝妻》、《新卖棉纱》等唱本,《黑石山的故事》、《小梅》等小说。’” “嗯,记住了,等我找到就告诉你。你父亲当时的作品很多啊! ” “我们家曾经有过57年以前的多期《长江文艺》,文革期间都被抄家抄走了。” 《60年前的长江文艺》读后,我想父亲很可能是“《长江文艺》通讯员”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一个从重庆国立九中毕业的农村文艺青年,是《长江文艺》带给他无限梦想,也是《长江文艺》让他产生了骄傲情绪,不幸被戴上“胡风分子”以及“极右”的帽子,从此进入地狱直到1978年才平反。由于劳改过程中,身体受到极大伤害,平反后好景不长而过早去世。 如今,我也到了退休时刻。读这样一篇文章让人感到,小人物的命运总是颠簸在时代潮流中,既不能自我主宰也不是完全与己无关。他们总是怀揣梦想,又往往在梦想的破灭中延续生命,最后与那些时代的弄潮儿一起分享上帝最终的公平...... 附湖北日报(2009年4月3日): 60年前的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创刊时,没有编辑部,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专职编辑。创刊号是由中原大学的政治教员俞林编辑的。中原大学此时设在开封原河南大学校址。俞林将编好的稿子送到郑州的《中原日报》社。《中原日报》是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机关报,由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熊复(1978-1988年任《红旗》杂志总编辑)管辖。《中原日报》的副刊部主编于黑丁接到俞林送来稿子,责成手下编辑负责出版事宜。中原日报的《文艺》副刊也才创办三个月。封面是由画家师群、徐立森设计的。待到付印时,《中原日报》改成了《长江日报》,原来准备叫《中原文艺》的刊物也相应改成《长江文艺》。 《长江文艺》创刊号于1948年6月18日在郑州出版,为24开本,繁体字,竖排,88页。版权页上标明,编辑:中原文协筹委会《长江文艺》编委会。 中原文协,是中原文艺工作者协会的简称,它还在筹备中。1949年3月28日,在中原大学召开了中原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与会代表54人,包括21个文艺工作单位,代表中有中原各地的文艺工作干部、中小学文艺教员,刚从国统区来的作家何家槐、音乐家林路也应邀参加。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原文协筹委会的决议,选出潘梓年、熊复、崔嵬、刘祖春、张铁夫、黑丁、李季、俞林、刘志、李蕤、周奋之、巴南冈、胡青坡、张星原、迟轲共十五人为筹备委员,还给未能参加会议的江汉、鄂豫、陕南三地和第二、四野战军留有九个名额。3月31日,中原文协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出11人为常委,潘梓年为主任,崔嵬、黑丁为副主任。下设辅导部、组织部和编审委员会,编审委员会由黑丁、李蕤、俞林、李季负责,担任编辑审查出版等工作。创办一个文艺刊物,就是在这次会上决定的。 《长江文艺》创刊号出版仓促,连定价和出版日都未印上去。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准备渡江战役,当时的战斗口号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长江文艺》在炮火中诞生。创刊号由中原新华书店总店向解放区发行。形势发展很快,5月16日,武汉解放。文艺工作者随着大军南下,扺达武汉。中原大学也迁到武昌昙华林,它的师范学院改建成华中师范学院,它的文艺学院改建成中南文艺学院。俞林带着初编的第2期稿子,交给了刚从北平参加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称第一次文代会)来到武汉的李季。这时于黑丁从《长江日报》社要来了两个年轻人,助理编辑马汉章和王黎拓,这就是中南文联筹委会的最初班底。于黑丁通过巴南冈向中山公园借来一间文娱室,李季和王黎拓、马汉章,白天把乒乓台子当办公桌,晚上就挂起蚊帐,睡在乒乓台子上。此时李季与李小为刚结婚,李小为在设在武昌的总工会工作,夫妇隔江分居,不得同房。李季发牢骚时就说:“他娘的,连跟小为过星期六的鬼地方都没有”,“黑丁,你这个头儿得想办法啊!” 于是几人便冒着骄阳酷暑到处找房子,终于在黎黄陂路找到了一家歇业钱庄的空房子,又在洞庭街找到一家官僚资本家的小公馆,主人已随蒋介石逃到台湾去了,他们便将公馆里的沙发、棕床、桌椅搬到黎黄陂路的钱庄,这便是《长江文艺》第1卷第3期上刊登的“黎黄陂路三十五号”,已安了电话,号码是四位数:三四一四,门口挂起了“中南文联筹委会”的牌子。马汉章跟着于黑丁筹备中南文联,王黎拓跟着李季 编《长江文艺》。从稿件收发登记、组稿、退稿、拆信、复信、选稿、编稿、画版、校对,跑印刷厂,杂志印出后送交中南新华书店,直到写编后记、补白,都是王黎拓和李季两个人做,由李季终审,把关 。 稿源缺乏,王黎拓向李季建议,可否用发展报纸通讯员的方式来培养新作者呢?李季让他写出个书面方案,黑丁看了也十分赞同,马上就向中南局宣传部的领导人熊复、陈荒煤汇报,这就造成了后来在全国颇有影响的“《长江文艺》通讯员运动 ” 。 开展“《长江文艺》通讯员”活动,必须增加人手,建立编辑部。李季带着王黎拓过江找中南文艺学院的院长崔嵬、副院长俞林请求支援,于是从学院开办的文训班抽调了蔡明川、张云骧、刘刚、李薇四人;又找到中南文工团团长骆文支援,从文工团创作组调出苏中。这样《长江文艺》编辑部的架子搭起来了,由李季任编辑部主任,王黎拓任秘书兼编辑组组长,苏中为通联组长,张云骧后来任编辑组副组长 。 1949年10月20日,《长江文艺》出版第1卷第3期庆祝新中国成立,扉页是旺亲拉西所作的剪纸《庆祝新中国诞生》,目录页背面是洛井的年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949年11月20日出版的《长江文艺》第1卷第4期,刊名改用从鲁迅手书里采集拼凑的“长江文艺”四字,沿用至今 。 1950年2月12日,《长江文艺》第2卷第1期出版,已改成16开本了,仍是繁体字,竖排。此期刊登了《华中文联筹委会关于长江文艺改版及征求文艺通讯员的通知》 。 在《长江文艺》改版座谈会上,李季说,《长江文艺》到1950年1月已出满了第1卷。自创刊至今,迄无专人负责,昨天我们才成立编辑部。当这个刊物去年6月在中原创办时,就全国范围来说,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文艺杂志。但是自第3期以后情况就有了变化,首先北京出版了全国性的《文艺报》和《人民文学》……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提出了改版计划,其中一点是建立编辑部,改编委制为主编制,要求编辑部人员把它当作事业来做。 就解放区而言,《长江文艺》晚于1946年12月东北文协创办由草明主编的《东北文艺》;对于新中国来说,《长江文艺》就是第一刊了,其首任主编李季,与于黑丁、李蕤、俞林一起开创了《长江文艺》随后六十年的事业。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3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年后的怀念
热度 14 Hongbolu 2015-10-23 10:58
十年前的 10 月 23 日凌晨,受癌症折磨三年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享年 74 岁。 我从青岛乘火车经北京转至赤峰,等辗转回到农村老家时已近 24 日中午,等待我这个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的儿子的只能是父亲那因我而推迟的葬礼 … 巨大的悲痛过后,留给我的是一系列深深的遗憾: 我从 1978 年上大学离开农村,在南京大学生活了 21 年,却因住房问题未能接父母去南京呆一天;在国外漂泊的日子更是让父母忧虑重重;转到中国石油大学工作后终于有了一套正规的公寓房, 2004 年父母到东营访问式小住一月就因父亲病重而返回了赤峰,期间我还多日在外带学生实习 … 还有两年就退休了,可我却未能用自己的收入改善父母晚年的生活;在父亲最后岁月里我也很少回去看望,多亏了弟弟妹妹们在身边照顾病床上的父亲,安慰着年迈的母亲 … 唉!我就是个不孝之子! 十年来,每逢佳节或回家与母亲、弟弟妹妹们相聚时,看着茁壮成长的一大家子,就遗憾父亲不在身边 … 父亲是个文盲,但他一生都在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与探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北方农村还很落后,但父亲常常自制农具,经常有邻居来借用诸如钉耙、锄头、铁锹、镐头等工具,都说父亲自制或修理的工具好使;父亲喜欢在农田里施农家肥,所以我家自留地里的庄稼总比邻居家长得好,即使重新分地后十几年过去了,仍显示出那些地的后劲;父亲喜欢种菜,在山区小河边的湿地上开发出一小片菜田,我和大妹妹小时候经常随父母起早贪黑去种菜、除草、浇水、收菜等,我上大学后其余几个弟弟妹妹就陪同父母干活。在那个饥荒的年代里,连邻居也经常分享我们的成果;父亲赶集,自家的菜总是很快就卖完,给人家称好菜后总是又加上一把,这种经销方法今天也值得学习。在那个个人自由度有限的年代里,父亲一直进行着力所能及的尝试,而没有文化也限制了他的发展,所以他一直鼓励我们子女读书,于是我就成了祖上连续十代文盲后的第一位读书人(遗憾的是我突然上大学造成家里劳动力紧张,加之农村师资缺乏,明显影响了弟弟妹妹的求学机会,这一直让我心存愧疚) … 父亲自律、忍让,但也敢于斗争。他除了来亲戚或节假日喝点白酒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在村里与人交往也总是让利于他人。但若有人故意上门欺负,他就坚决与之斗争;在那个群众斗争的年代里,他通过听广播等途径了解国家政策,遇到不平据理力争,有效地保护了一家人的生存以及子女的前途。 父亲对子女是严厉的,也是宽容的。我小时候农村赌博就很普遍,尽管每场多为几毛钱的输赢;有一次晚上我睡觉前在邻居家看别人打牌,被父亲发现后当场用鞋底子抽打屁股。他说:“黄赌毒偷等坏毛病绝不允许!想吃喝也得等自己长大了挣钱再享受”。我后来的自律与父亲的严厉管教是分不开的。父亲对我因疏忽而犯错却是非常宽容的,记得是 1976 年前后,农村经济已经非常落后,我和父亲各挑着两桶( 100 斤)自家养蜂收获的蜂蜜去 10 公里以外的供销社,卖掉几毛钱一斤的蜂蜜后我和父亲奢侈了一把:在小镇上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大概花去十几元钱。回来的路上我因口渴在路边打水喝而将刚买的东西遗落在邻村的水井边,回到家后发现东西没了,父亲一声不吭就忍着饥饿自己去路上寻找,尽管无果,可却没有责怪我;在父母迈入老年后,我却移居国外,更是忘却了养老的责任,电话中父亲总是叮嘱:“只要你们小家庭生活好就啥都有了 … ” 父亲是节俭的,对亲友却很大方。我在南京读书期间给他买了一件涤纶的短袖衫,其实穿着不吸汗,不是好衣服,可父亲总是说:“这衣服结实,不怕汗,容易干 … ”一穿就是很多年,直到破旧仍舍不得扔掉。当亲友或者邻居求助时,他总是非常大方,送以农产品等;受到别人帮助时,他总是强调知恩图报,加倍报答。十多年前我回家探望病床上的父亲,他与我谈起早年帮助过我们的村干部,叮嘱我代他上门道谢。我和弟弟上门看望那两位老人时,他们竖着大拇指说:“交你老父亲这样的朋友,这一辈子值了!” 我经常问自己:假若我没有文化而且一直生活在那片黄土地上,我能像父亲那样坚强地生活并养活一大家子人吗?我没有答案 … 父亲的形象常常一幕幕在我脑海中闪过,时而模糊,时而清晰,让我心酸,也给我力量。在这父亲离开十周年的时刻,匆忙写下这段文字,以作对父亲的怀念! 我虽然未能尽儿子之孝,却享受着父亲的精神遗产。 这个时刻,我更是一直牵挂着自己堪称伟大的母亲,正是她忍辱负重几十年与父亲一起奋斗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她和父亲的优良品质已经是我们家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传承下去! 子欲养而亲不待,多少遗憾在心怀! 看着母亲一天天老去,身体大不如前,我在心里默默地感谢弟弟、弟媳、妹妹妹夫及其子女对老娘的关照。我身为游子,仍不能尽孝,只有争取多回家几次看望老娘,祝她健康快乐! 2015.10.23 于青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01 次阅读|31 个评论
八声甘州·父亲周年祭
热度 14 kongmoon 2015-10-15 08:27
父亲与糖尿病抗争了10年,与心衰抗争了5年,与脑桥梗塞抗争了3年……最终因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和酮症酸中毒于去年的今天撒手人寰,享年79岁,《八声甘州》献给天堂中依旧慈祥的他…… 怨上苍吝岁不留他,耄耋享颐年。 恨岐黄格致,空得其表,无力回天。 追忆夙昔往事,历历目流连。 见矿山煤海,牛背桑田。 莫挂儿孙爱侣,驾祥云凤鹤,信步青玄。 纵阴阳相间,心照共婵娟。 望乡台、红尘默记,孟婆汤、畅饮也双全。 烛光里,订约来世,再续亲缘。 先父炳坤,字灿尧,其先之乡籍乃广西平南县镇隆乡石岭村樟岭。生于西元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卒于西元二零一四年十月十五日十三时五十分,享年七十九秋。 忆先父曩生之昔,聪慧无人能及。少年家道中落,丈其辈分高,深得同龄髫稚之尊敬,常常麾下云集者众,人称“孩儿王”也。骑牛戏水,掘蚌摸鱼,嬉戏间尽享童稚之乐。因兄姊极其爱,朝夕启蒙,言传身教,及七岁入学,国学算术已然烂熟于胸,众人皆叹异也。惜东洋战祸,学业荒废,翌年复入私塾,仅修幼学琼林等蒙学经典。又逢民国政府恢复壬戌学制,遂求跳级直上高小,众人皆叹小儿才比曹植也。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罘罬。因改朝换代,家庭无辜列专政之圄,学业尽荒废矣。土改,家庭被划破落地主,原有薄田被瓜分殆尽,苦难接踵而至,常常食不裹腹,衣衫褴褛。为生计无奈背井离乡,远赴梧州伐薪刈草度日,栖无定所,三餐难继,欲以码头挑夫为生,无奈遭驱逐遣返回乡务农,昔富家公子已沦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辈矣。 公社化伊始,因其老实憨厚,遂令看管公社之集体家禽,驭百鸭游走于年少嬉戏之所,看工分差距于万众千家之数倍,朝饿夜寒,无限唏嘘,念及娘亲远在姐家,渐萌生赴柳探母之意。某日与堂兄结伴徒步,越桂平紫荆山,渡象州运江河,历经四昼夜至其四姐家,母子相见,拥涕而泣,言及家乡景况,莫不感慨万千。又念及晨昏不能亲奉,枉为人子,骤与同沦柳之同乡为人运石挑沙,小工学徒均无挑拣,勤勤恳恳,虽苦犹乐。惜大跃进不期而至,被集体遣返大炼钢铁矣,昔日挨饿之梦魇重袭。 适逢煤炭系统招工,为生计复背井,远赴扶绥县东罗煤矿谋职。东罗乃山穷水恶之壤,井下作业难见天日,手掘镐挖,默默无闻。因其能文会算,遂招上司青睐,意欲提拔,然受成分拖累,提拨之事又成泡影矣。后煤矿意欲修通东罗铁路,抽调年轻力壮之人筑路,乍脱离煤井之暗又饱尝烈日灼肤之苦。期间邂逅崇左张氏,两人情订终身,于六三年十月完婚,次年长女出世,未及享为父之乐,又被遣至柳州修柳二化铁路,从此鸿雁分离,后被派遣至区一建公司任职赴邕,煤矿工变身为一泥水匠,两年后次女诞生,生计更为艰难。操灰铲虽累然却挺有成就感,常与儿孙炫耀曰,广西体育馆等有吾等亲砌之一砖半瓦云云。 文革爆发,因家庭成分所累,犹如蝼蚁,诚惶诚恐,惟听命于上,任之差遣。至六九年夏,先后被遣往桂林恭城、来宾合山矿等地事基建。期间目睹派别之争,文攻武斗,感慨政治诛心,人心不古,更因成婚至今六载,叹夫妻聚少离多,双女不沐父爱,唏嘘不已。适逢政策有云:凡赴黔桂交界煤矿者可携家眷,骤别区建公司,深入不毛,重操掘煤旧业焉。妻女团圆又逢小儿降生,届邻不惑方知天伦有乐,纵因家庭成分饱受歧视亦觉其乐融融。因井下防护措施极其简陋,七七年底诊为矽肺病,自此脱离矿井,转战地面。一九八零年煤矿移交贵州,即随单位再赴扶绥东罗修铁路,四年后又调宁明县大闸煤矿。八六年底其所在单位解体,任择煤炭系统之单位谋职,因未见过海,毅然择北海黄支沟砖厂,直至解甲归田。 九一年末,工龄不觉已历三十载矣,遂退休颐养天年,安居于宾阳县黎塘煤建工程处。从此日日与多年未谋面之工友欢聚,棋牌麻将玩得不亦乐乎。又悉心启蒙外孙女,从牙牙学语至唐诗宋词倒背如流。然每夜深人静,追思多少矿难工友竟无片言只字遗留人间,感恩天宠之余,渐萌写作之念。几年间,草成《六十年坎坷》手稿,书里细数家族兴衰,追忆童年乐趣,抒叹青春之炼狱,感慨矿山之艰辛。为便修改,年逾花甲,竟苦学电脑,将其小说手稿尽数录入,盖十三万余字,乃其贻芳子孙代之无价之宝也。 二零零六年随儿到北海定居,期间教孙女诵读经典,替儿买菜做饭,接送孙女往返学堂,闲暇时流连于市图书馆饱览群书,徜徉于公园海滩赏景。惜年过古稀,各类恶疾诸如高血压、糖尿病接踵而至,继发心衰脑梗,然其乐观抗病,每日畅游于网络,关心者国事家事天下事也。 西元二零一四年十月八日,翁忽觉不适,翌日即发休克,转 ICU 。恨苍天无眼,岐黄无力。七日后竟撒手人寰,余乃欷觑怅望,泣涕彷徨。 嗟夫!千言万语难表达儿女对汝之深情,惟一阕《八声甘州》聊寄子孙之哀思。
个人分类: 音画诗情|4347 次阅读|30 个评论
老爸教我练字
热度 13 罗帆 2015-7-2 12:38
六岁时,爸妈结束了多年的两地生活,把家搬到了湖北当阳。在幼儿园呆了一年之后,我在子弟小学上学了。 上语文课,老师要我们用田字格本写字。开始,我写的字大小不一,偏旁字容易“分家”。老爸告诉我,写左右偏旁字要挨得紧,否则会显得矮胖;上下偏旁字要压缩,否则显得瘦高;笔画少的字要伸展,否则显小;笔画多的字要紧凑,否则显大。这些写字的规律,我一直记在心里。 那时,每个同学都有卷笔刀,但老爸不给我买,说那样会浪费铅笔,要我用小刀削笔。起初,我把几支铅笔都削得尖尖的,喜欢用垫板垫着,写得挺快,干净整齐,受到了老师的好评。课后,老爸看了我写的字,说用力不够字不黑,笔画太细无笔锋。他要我看语文书上的楷书,的确是有粗有细。以后,我就把笔削得半粗不细,在纸与垫板之间再夹一张厚纸,下笔用力,粗细得当。 二年级,学校开设有大字课,老师要我们描红。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我认真仔细地描模,并进行反复修改。因为描得像字帖,总会得到“好”或“很好”的批语,我挺得意。 有一天,老爸在家里看到我在描字帖,立刻进行了批评。首先,拿笔的姿势不对,必须五指分开让笔竖起来;其次,描红要一笔写出来,不能多次描。我的嘴噘了起来,说老师表扬我写得好。老爸不以为然,提笔悬腕给我做了示范。果然,他写得字很漂亮。可是,我若把笔竖起来,真别扭;若一笔写出来,真难看。我不乐意,但老爸黑着脸,非要我改。此后,我在家里练字时不得不服从老爸的指令,在学校里依然照旧描模,但重复描得次数越来越少了。 后来,老爸要求我在家用不透明的纸临帖。那时能找到的字帖很少,老爸就给我写个样子,要我照着写。多年后,当老爸的一位老同学看到我的字时,他惊讶地说;“你的字好像你爸!” 上初中后,老师允许学生写连笔划字了。当时,家里有一本郭沫若写毛主席诗词的书法书,老爸就要我照着练行书,每天至少写一页。郭沫若的人品不佳,但书法还不错。渐渐地,我的字越写越好了。 如今,常有人夸我的字写得好,这要感谢老爸在我幼年时的教诲。不过,由于缺少时间和缺乏毅力,我没能坚持练书法。我的字与老爸相比,差得实在太远了。 请各位朋友欣赏老爸的书法作品: 行云流水写行书 随心所欲写草书 严谨求实写楷书 刚柔相济写隶书 追古抚今写篆书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9264 次阅读|28 个评论
权利?义务?说说“父亲们休产假”的事儿
热度 3 liwei999 2015-6-30 02:10
权利?义务?说说“父亲们休产假”的事儿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29/2015 10:30:35 请赋予父亲们休产假的平等权利 是个好话题。国人的女性研究人员不能说不多,但是其处境应该说是 很悲催 的,至少比起北欧这样的发达国家而言。所以才有了颜老师感叹。 男人休“产假”的名称显然不妥,毕竟男性不能“生产”。从说法上论,应该是“育孩儿、育婴休假制度”。这样就没有性别的问题了。 男性的“育婴休假”是父亲们的权利还是义务?这个事情显然是比较微妙的,就如同最近美国承认同性婚一样。对于女性而言,显然“休产假”是权利。这个“显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论证。对于男性(父亲们)而言,如果他们内心里想参与育婴、并且在现实中的确是如此,而在社会制度等制约了他们的愿望/行为时,可以认定男性也有的育婴权,可以休育婴假。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这个权利意识应该说很淡泊,甚至不能成立。需要的是如同规定赡养老人的义务那样,去要求政府、男人承担 育婴的义务 才符合现状。因为这个“义务”才去“休假”,与因为 服兵役的义务 大学生们需要 停学接受军训 的道理是一样的。 “育婴休假”是从业单位的视点,而从社会劳动的视点看,生孩子、育婴不是“休假”而是另一类的 社会劳动 。男、女都要参与这个生孩子、育婴 社会劳动 ,也可以说是一种“义务”。婚姻制度也可以说是对生孩子、育婴一类 社会劳动 秩序的保障。从这个视点看,没有生产性的“同性婚”是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所以有很多的反对意见。很多人不能想到结婚的社会层面,所以就按反对同性恋这类的层次去反对承认“同性婚”的问题。 如果能理解量子力学的话,这点儿事儿都不叫事儿。 说到社会层面,过去国人总是过分强调了 人之间的关系 ,有过一个很痛苦的历史时期。这个问题的“后遗症”依然影响着很多年轻人。比如说去大学的行政化、比如说 反对横向经费 等都是不能充分理解社会问题的表现。不错,社会问题有 人之间的关系 的问题。但是更有财货分配的问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失败,在根本上是不能理解财货的社会分配规律造成的问题。这种反思,在国人的研究里几乎不存在。几十年里,最优秀的人都去了理工,文科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人才。很多制度上的滞后、不能有先见性,都是因为文科人才的缺乏造成的。 作为反思,镜某认为需要对文科(包括社会科)有充分的理解。可以瞧不起学文科的(一些?多数?)人(在私底下),但是不能瞧不起文科的学术、学问。要知道, 法律、税制等,都是这帮学文科的人制定的 ,不要以为会解个微分方程就不得了了。没有方程的问题要比有方程的高级得多。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03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5年父亲节
vetcau123 2015-6-25 13:54
我的父亲 看到进红笔下的父亲,不尽一阵心酸,想到我的父亲。 父亲出身农民家庭,七个孩子中的老幺,最大的大姑与他的差距有20余岁。据说,父亲16岁进入生产队干活,凡事不服输,性格也比较倔强,这点我深深得到了遗传。后来,改革开放,生产队解散,父亲被分配到种畜场。自己自学了基本会计知识,开始担任场保管员,这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是相当难的,特别是熟练的算盘,我从小就和他学习了。在单位工作时期,父亲尽职尽责,所以儿时的记忆中,年三十的晚上,父亲总是匆忙回家放鞭炮(我们家没男孩,多年鞭炮接神的工作都是父亲承担)又赶回去值班,上小学时,我羡慕同学家有订书机,曾央求父亲从单位给我带个回来,一直没有得到实现,每次都是妈妈用针线帮我缝上,这些都是在我大了以后才能明白的事情。但父亲用点滴小事教育了我,影响着我,让我做个正直的人,不贪小便宜的人。90年,父亲在一次外出,骑摩托车与驴车相撞,消息传来,我和姐姐正在姥姥家玩,跑到医院看到的情景是父亲狂吐血水,装满了医院大白瓷盆,可能上天保佑心地善良的父亲,小东医院有个医生帮忙联系了阜新矿物医院,保住了父亲的性命。 1993年,市场经济的浪潮吹到了我们那个辽西小镇,母亲下岗了,父亲的单位搞承包了,教师罢课,到处乱糟糟的,我们在大姨的期许下,举家搬到了析木。父亲的工作也没了,变成了地道的农民。其实我知道,搬家都是为了我和姐姐可以不耽误学业,当时我姐初一,我小学五年级。可是,承诺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这么多年,我看到父亲的,只是努力挣钱,种西瓜,种苹果,种玉米,去矿上打工推煤,每天一身镁砂回家。中考的时候,父亲又一次大手术,是90年手术的后遗症,当时我在放学后去医院看父亲,他不计病痛,还鼓励我好好考。中考结束后,我因0.5分之差,与市重点高中失之交臂,进入了我们镇的普通高中。当时,姥姥的意见是不让我再读下去了,如果她老在天之灵,知道我最后成为博士的话,估计也或许有些欣慰吧。不过,还好,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影响我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因为我有一个积极乐观的父亲。 高中的三年,我一直都是学校的第一名,记得最清楚是,高三唯一的一次家长会上,所有家长围成一圈坐着,孩子在家长身后站着。老汤的父亲让我父亲发言,让他说一下,如何把我培养出来的。当时,父亲有点面露难色,只是张口说:“xx是我闺女,我们没怎么管”。高考临近,我们都出奇的放松,在一个普通高中来说,这是正常现象,大家都去镇上买东西,下饭馆,为大考临近做准备。一个中午,太阳很毒,我和三个女生去镇上,在路上突然看见父亲。当时,他和几个叔叔为中药材铺装车,满头大汗。我直接叫了一声’爸‘,他看到我,有点不好意思,而当时我没有一点不好意思,我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骄傲,父亲用辛苦的劳作来支撑着我和全家生活,让我们没有一点穷人的意识,这些在多年以后,我仔细品味而来,更对父亲双手膜拜! 2000年,我以全校第一名成绩顺利考入大学,父亲非常高兴,而貌似从这天开始,父亲的身体慢慢的好起来,不再那么虚弱,不再那么容易感冒,渐渐的可以多干一些活,而和母亲在家里养猪赚钱,也开始有起色。而后,我来北京读研究生、工作、再读博士、再工作、结婚、生娃。。。,与父亲聚少离多。不过,从去年开始,父亲也已经正式退休,有了退休收入,生活宽松了很多。我在京难得回去一次,每每电话回家,父亲总是说,他和母亲很好,有时间还去大连、北戴河旅游,日子很惬意。 我想,这是上天对善良的父亲的惠顾,为他一辈子的付出的回报。希望父亲一生平安,永远快乐!
2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忆变成了歌
热度 8 mdzhao 2015-6-21 21:47
今天是父亲节,而我却感到有点怅然若失。早上看到微信上推送的父亲节的卡片,如果父亲还健在的话,我一定会定制一张送给他,可惜父亲已经离开我们许多年了。不过还是决定在父亲节唱两首与父亲有关的歌。父亲母亲的歌很多,以前也唱过不少,最后选了李健的《父亲》和周冰倩的《小时候》,两首歌分别是李健和周冰倩自己作词作曲的,可见其中饱含着他们对父亲的感情,又由他们自己演唱,更有一份真挚。 因为想找一些相关资料,结果看到一篇不久前李健写的关于父亲的文章: 在你离去的多年以后我为你骄傲 ,写了他记忆中父亲的点点滴滴,让人很是感动。其中有一段:“我曾经写过一首歌叫《父亲》,里面写道: 你为我骄傲,我却未曾因你感到自豪,你如此宽厚,是我永远的惭愧。去年我重新录制了这首歌,在最后加了一句:我终于明白,在你离去的多年以后,我为你骄傲,当谈起你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为他感到骄傲的,是他对生活的隐忍和对家庭的忠诚。” 大概许多人印象中的父亲都是这样,沉默、隐忍、宽厚,却是撑起一个家的顶梁柱。而周冰倩的《小时候》,则主要写了儿时记忆中的父亲,女儿与父亲的那份情是那么生动,据说,父亲是她走上音乐之路的第一个老师,而且一直支持着她。 这两首歌都是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唱着歌的时候,记忆中父亲的形象也清晰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是的,父亲是这个世界上爱你最深却又不善表达的人,同样,我们也很少对父亲表达自己的感谢和爱,直到有一天才突然发现,你想说出来的时候他也听不到了。。。。。。父亲节,对父亲的那些记忆,点点滴滴都变成了歌。 小时候 小时候,骑在爸爸的肩头 那是我最威风的时候 一双小手把着大脑袋 得意忘形走街口 小时候,睡在爸爸的胸口 那是我最舒服的时候 大脊背汗珠似水流 流得我梦悠悠 啊!风风雨人生路 忘不了爸爸的肩头 更忘不了爸爸的胸口 啊!坎坎坷坷人生路 忘不了爸爸的深情 更忘不了爸爸的宽厚 父亲 坐在岸边,看看夕阳,让我想起你 暖暖余辉,温柔如你,慈爱的眼睛 感谢你啊,举起了我,金色的童年 什么时候,开始忘记,教给我的故事 什么时候,开始想念,你默默的注视 原谅我啊,从未给你,长大以后的拥抱 你为我骄傲 我却未曾,因你感到自豪 你如此宽厚 是我永远的惭愧
个人分类: 娱乐|5488 次阅读|12 个评论
慈父与我
热度 12 罗帆 2015-6-21 09:38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从小到大,都沉浸在慈父的关爱中。 今天是父亲节,尽管老爸说他不过洋节,但我还是要送给他一个礼物。 昨天上午,在家中陪着老爸聊天,在亚马逊网上书店帮他买了四本书,今天应该能收到其中的一本。他想要一本黄德琳的书法集,通过孔夫子书店也找到了。他想试试田英章楷书专用毛笔,又担心网上的宣传不可靠。我打电话与卖家联系,发现对方是田英章夫人,应该没什么问题。于是,他挑了大小不一的四支狼兼毫笔。不过,书和笔都是花钱能够买到的,不能算作父亲节的礼物。 今天,研究生们将来我家聚餐,我要出去买菜了。匆匆写下几行字,贴上几张慈父与我的合影。从这些照片中,大家一定能体会到我们父女之间的深情。有空时,我再来讲慈父与我的故事。 亲爱的老爸,女儿深爱着您,感谢您的养育之恩!以这篇博文作为给您的节日礼物,祝您父亲节快乐,健康长寿! 1968年在北京 1977年在湖北当阳 1981年在北京 2010年在武汉解放公园 2014年在武汉东湖 2015年在广东丹霞山
个人分类: 人物写生|5839 次阅读|24 个评论
父亲的传家宝
热度 10 liu005777 2015-6-11 08:48
——刘全稳 小孩从加拿大打来越洋电话,问我寄来的衣服是否合身,并顺便提前祝我父亲节快乐,我这时才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一个父亲节 按照父亲的遗愿,我们决定让母亲随老姐一起过,这样,母亲就得离开仙桃到襄河北岸的天门去。家里的东西只要老姐看上,要什么拿什么。 等东西搬得差不多了,母亲再次要求我,一定找人将那个长期放置在屋外的石兌窝搬到房子里,以免在她离开后被别人偷走。 我有些不耐烦地说,都什么年代了,还会有谁偷这玩意儿,什么用处都没有。 因摔跤偏瘫说话困难的母亲显然因为多次说了这件事还没有得到我的重视显得有些激动,说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当年发大水没有抢金子抢房子就抢了石磨子和这石兌窝。石磨因为长期无人用在几次搬家后不知忘掉在何处,只有兌窝因为每到年关时还有些打糍粑的益处才保留下来。 隔壁婶娘说,你伯伯(我父亲)生前跟我们说过好多次,说那兌窝是你们家的命根子、传家宝,前村后村的都没有这石兌窝,前两年邻村还有人来用它舂糍粑,舂完后还称赞这真是个好东西。 婶娘还说,你屋的这兌窝还有一个兌子,你伯伯把这石兌子藏着了,要是有人要用了才拿出来。我看到他在别人舂完后把石兌子收起来了。 你姆妈要你把兌窝收起来,就一定要把那兌子找到,没有兌子,光兌窝没有用,要不咋叫“兌窝对窝”呢,就是因为是一对嘛。婶娘说。那石兌子有些重,肯定不会藏在楼上,你到你屋的天井里找找,要收就要将一对一起收起来,等时间一长,说不定就被当垃圾扔掉了。 我到天井里看了看,发现兌子的确就放在那儿。 于是我找了扁担和绳子让姐夫和弟弟把因怕挡道和车碰到而被我推到田沟里的兌窝抬到了天井里,并且将那兌子置于兌窝中。 既然是母亲心中的传家宝,我就得让这传家宝能继续传下去。 20 多年前,母亲去新疆为我们看小孩,我老婆为她买的金耳环银手镯她都舍得不要而送给别人了,却要我把这不起眼又笨重的石兌窝收藏起来,一定有她情感上割舍不掉的东西。加上婶娘又说是我伯伯认定的传家宝,这父母双亲共同认定的传家宝就具有了值得重视的价值。 说起这石兌窝,小时候的记忆立马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从把兌窝当高物锻炼攀上爬下功夫到把兌子当重物举上搬下炼勇气,或将兌窝翻正滚反练力气,我的手指脚趾胳膊腿子不知被夹被碰被撞过多少次,为此曾经伤过痛过嚎哭过多少次,而这石兌窝和石兌子,每次它总是无言无动以对。 我一直不明白我的父母和祖父母怎么可能在汉水大堤决口,大水将要淹没房子时,几次往返大堤与房子抢搬什物都没有抢着把放在抽屉里的三块金砖取走而只是抢了这笨重的石兌窝和石磨子,难道 ta 们不知道用一块金砖可以换得很多副兌窝吗? 兌窝是由花岗岩雕制的,四十厘米见方,圆形开口向上,锥底朝下,内壁光滑的斗状器物。困难时期,农家小户男男女女拿了一升半斗谷子,靠了它就可以顺利地完成脱糠的事,既方便又实用,又不担心损坏。因为在江汉平原除了水土,到处都找不到石头,找得到的石头又没有这花岗岩结实沉重,所以我的长辈们也不担心别人把它偷走。 我出生的年代是蛮贫穷饥荒和工业落后的年代,石兌窝不仅为我家,也为左邻右舍乃至全村及邻村人家提供过许多次舂制的方便。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由于生产队分粮及农户储粮都是以谷子为实物进行,石兌窝的用途还时常能得以体现,或为某家临时解决一顿饭、或为某家小孩生病半夜里要煮一碗稀饭需要舂一碗米。每当这时,我的长辈们都是很愉快地取出兌子给人使用,从来也没有向人索要任何钱物。 在我的记忆中,石兌窝被人们争相使用的盛景每年都发生在腊月。那便是备年货打糍粑的日子。为了让人来用,老实的父亲总是用刷锅的竹帚子和清水把兌窝和兌子清洗干净,或率先打出糍粑或供人打糍粑,然后便是一家一家的接着使用,然后便是聆听一声一声的谢意。 在我的记忆中,刘三家村东头与村西头各有一副石碾子,合作化年代,这两副石碾子为生产队社员解决吃饭的问题出过一些力,但很快,这两副石碾子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因为鋏米机(碾米机)的出现使劳动强度得到了很大的下降而劳动效率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石碾子得到广泛使用的时候,我家的石兌窝舂米功能也一直能得到呈现,这是因为石碾子需要使用到牲畜而凭石兌窝则可以自力更生,再者,人们不可能为了一顿饭而把少量的谷子放在长长的碾槽中碾压。 依稀记得在我小学学写忆苦思甜作文时,写到我的祖父如何替地主老财打长工,地主老财如何如何对待我祖父后,被批改作文的本家远房叔叔老师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那时,我便知道了一些历史。在解放战争快要结束前夕,一位刘姓本家地主在逃亡台湾之前,给了做长工的我祖父不少的房产(用母亲的话说是带楼板占板地板的房)与土地(村里的大片土地),我的祖父家境才好起来,好起来的祖父从很远的地方兴许湖南也许宜昌换来了这副沉重而稀罕的石兌窝。因为拥有土地与房产,土改时我们家差点被划为地主或富农成分,好在村里乡亲们力争证实我祖父的长工身份而改划为中农,群众对中农成分的我家等同贫农下中农对待。所以,在我幼小的记忆中,贫农下中农与中农的社会地位是没有区别的。难道这就是我的长辈们对房屋土地金砖的价值无视的历史原因?难道这石兌窝是抚平长辈们心灵的鸡汤? 我的祖父是地道的穷苦人出身,靠长期替地主打工维持生计,后来差点因为地主给的房屋土地摊上大事,再看到地主富农及其他所谓的分子们被游村批斗,对意识形态与阶级斗争听不懂弄不明的我的长辈们非常认命,认为都是财富惹的祸,所以在大水淹到房檐时,丝毫没有留念房屋及屋内财产,而毅然选择了属于自己的并不值钱但很实用的兌窝,可能这是本源。大约在我祖辈的心里,只有自己的穷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宝贝。石兌窝,不仅因为其稀罕性、或因为搬运它曾经花费过许多盘缠与力气,有些舍不得,更可能因为使用它的人多而使自家显得与乡亲们的群众基础好,有更重要的社会价值,当然就是宝贝了。 在农村,一贫如洗的穷家往往是没有尊严可言的,如果有一副石兌窝,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即刻就可以获得来自需要使用它的其他穷苦乡亲们的致谢。也许在我木讷的祖辈看来,这一声声的谢意是来自别人的祝福,是自己在为子孙积德的表现。 石兌窝可以给穷人一种特有的尊严,从石兌窝上,我的祖辈们得到了许多乡亲的赞叹与感谢,这是金钱和金砖买不到的。 石兌窝,给了我家长辈们许多时候的尊严,这种尊严让他们体味到了自豪与荣耀,这种感觉完全是因为别人使用了石兌窝而产生。因为有了石兌窝他们才有了给人提供帮助的机会、有了为人解决一时之需之处。别人愿意找上门来寻求帮助,都是那两块并不多见的石头赋予的魔力。所以,没有见过大山一生只与泥巴打交道的我的父母,也就自然视这石兌窝为宝物。 金砖不能吃,也不能磨谷物。生活长期处于贫困中的我的老实巴交的长辈,最不擅长的是与人打交道。即使 70 多岁了,见到自己家的被坏人偷走的狗在坏人笼中拼命朝他吠叫朝他流泪,也只是站在那里看了半天没有吭声再黯然离开的我的父亲,困难时期是断然想不到金砖比石兌窝重要的,一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过过富人的日子,二是因为困难时期别人也没有也不会用粮食换金砖。这就是命。 搜索枯肠我只能理解成我的祖辈见少识寡不知道人造石兌窝是可以同时被制造出很多副卖给很多人包括很远地方的人以及那些远离大山远离花岗岩区的人使用的。也许我的祖辈认为在很多的时候拿钱买不到东西,所以东西比钱重要。而石兌窝这种东西,因为来自于遥远摔不碎磨不薄不生锈不腐蚀搬不动利用率高又稀罕又有助于人,我的长辈们就自然地赋予它传家宝的定义。
个人分类: 随笔|4995 次阅读|9 个评论
81岁的父亲,儿子为您曾经的荣誉点赞
热度 6 yonglishi 2015-6-7 21:15
父亲1935年生于浙江,1951年参加工作,1988年受到财政部财会工作30年表彰,1996年退休。 4 月 22 日上午,父亲去扔垃圾,室外刚刚下过雨,不慎摔倒了,爱干净的他,回到家,换裤子,又摔倒了。后来的 X 照片显示,股骨骨折。然后,卧床休养,但是就不吃饭,于 5 月 2 日送县医院住院,因为不吃饭不行呀。我几次想回老家去帮着照看父亲,被老家的兄弟及姐姐挡住了。 5 月 10 日晚 ,年已八十多岁的母亲让姐姐打电话,说,父亲想念我,并说,这次病好后,老俩口一定到西安住一些日子,爸爸特别想看看这些年西安的变化。于是,11日晨7:09订了 5 月 12 日飞贵阳的航班,晚上,弟弟又打电话,说:你还是先忙工作吧。于是,我退了机票。 5 月 18 日,在京参加精品期刊工程答辩后,回到西安,赶紧安排了一些紧急的工作,觉得无论如何要赶紧回家去,照顾一下年迈的父亲,尽尽孝。 5 月 23 日一早,就飞回贵州,下午 13 点到了父亲的病榻前,看到父亲一个月来无法进食,瘦得皮包骨,我忍不住流下心痛的眼泪。父亲告诉我:不怕,没事,不会死。 晚上,我陪父亲,和以前回家一样,父亲一夜不睡,听我谈工作讲生活,看我手机里的各种照片,点点滴滴事无巨细 …… ,病友说,老爷子像没有病一样了。这些天,我一直陪着他,每天夜里,他都不睡,拉着我的手,依偎在我的怀里,就像一个小孩般。 5 月 30 日,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因为,这天,父亲远在浙江的姐姐和妹妹来看他。他很高兴,不睡觉,这晚,他很痛苦,因为止痛针已经不能为他解除痛苦,我要爸爸坚持,他点点头,我一直给他擦汗,我的心在流泪 …… 。 31 日清晨,我看到父亲一直流泪,我擦擦,说,我知道您痛苦,坚持!不准哭,乖!这一夜,父亲不愿意盖被子,清晨有些咳嗽,我怪罪他说:您看,不睡觉,不盖被子,感冒了吧! 回到家,妈妈给我看爸爸这些年的照片,我第一次看到爸爸退休前几年的一些荣誉证书,我感到惊奇的是,这是他从来没有向我提起过的,但是,他最关心最想看到我的成绩就是我获得的荣誉,当我就职的期刊每次获得国家奖时,他都很高兴 …… 。回家那天晚上,我告诉他,去年年底获得了第 2 个带国徽的个人荣誉时,父亲给我竖起大拇指。这些天,为了鼓励父亲与病魔战斗,我们彼此用这个手势鼓励对方 …… 。 父亲,儿子也为您的荣誉竖大拇指 ……!更为您的默默无闻而自豪和骄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48 次阅读|7 个评论
父亲的决绝
热度 3 liu005777 2015-5-31 17:13
——刘全稳 网络有博文介绍说,美国谷歌公司有一道面试题,问一个先天性盲人在手术成功见到美丽的大自然景色后,因害怕再次进入黑暗的世界,在回家必经的火车隧道里,当黑暗再次突然降临时他跳出了车窗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答案选择是,人对瞎眼的恐惧超过对癌症的恐惧。 说的是有人如果看过了美景再回到黑暗,他宁可选择死。这种宁死皆因于恐惧,表明有人对即将面对的日子里发生的事情的恐惧大于他所面对的死。 前段日子,接连传来几所高校有学生临近毕业选择堕楼的消息,分析原因脱不了绝望。或对情的绝望或对达不到目的的绝望。 在我的故乡有古训 “ 要想官司赢,除非死个人 ” ,此古训指导当地好些摊上官司的家里老人走上绝路。分析原因缘于一口气,也就是缘于忍耐。 温州有一位女儿母亲,在服侍中风的父亲 6 年与瘫痪的母亲 4 年后,给儿子留下了“妈妈在河里”的字条后选择了投河自尽,结束了她悲苦的一生。分析原因缘于解脱。 有些贪官有些被拆迁户有些地方的计划生育超生户也选择了死的极端方式面对现实, ta 们是缘于什么? 一个平常看似正常的人可能在自认为风水好的地方自掘坟墓后选择就地而亡,那一定是缘于愚昧。 我有个叔伯弟弟, 30 多岁的年纪,家里父母老婆小孩都在,居然明打明地与别人讨论完死法后自己买农药服毒自杀而死,难道缘于基因? 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宁愿死勿愿活,分析其原因:或缘于苛政,或缘于逃避,或缘于命令,或缘于信念,或缘于向往。 一个患了癌症绝症的人不愿意苟活几日而选择死,难道是他对活的恐惧大过了对癌症的恐惧?抑或是对生的绝望促成了他对死的向往? 看来,人的生或死,是一个辩证问题。 有的人宁愿死是为了别人,有些人宁愿死是为了自己。 如果一个人选择死是缘于某种向往与信念或者缘于苛政与命令或者缘于迷信与愚昧,我无言以对。 自从我的父亲选择极端方式走简路后,我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 是什么力量可以促使一个人决定了断生命并确保他离开人世?自然科学可以探讨吗? 当一个人毅然决然地走向黄泉时,他内心的勇气有多么强大,大到足以提早结束自己的阳寿。 也许,除了恐惧绝望忍耐解脱等等本文分析出的各种原因以外,人世间还存在着一种未知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什么?也许非常高尚,也许异常低俗。 我的父亲走了,他是采用极端方式走简路而走的。兴许高尚英明,也许俗落窠臼。
个人分类: 随笔|2264 次阅读|3 个评论
念山诗选(1-4首)
热度 2 y0898 2015-5-7 10:30
《那一边藕田》 那一边藕田,一直连到天边 折一片莲叶,惊起一声叮咚 两只青蛙热烈相爱 农民做在垄边,白白胖胖的藕 摆在竹筐里,嫩呼呼像婴儿的小手 水田里的鸭子,享受着七月 藕丝粘在胸口,它不愿离开 小路被公路切断,宽阔的路面 把我带回了家 《门前的南洋杉》 我们生活在一起,和一棵古树 那条弯弯的小路,探入它的怀抱 像儿女般亲切 出入经过路口,总是不由自主的抬头 九十五年来,岛上的台风不计其数 它是怎样挺过来 太阳在它额头,云雀 把窝筑在它的胸口,海风牵引着它 向上是它的使命 《八月十六日》 每天早上,跟着阳光 一起喊出植物响亮的名字 每天早上,沿着植物的方向 奔跑 河流连通南海,允吸着海口的伤 粼粼银光宛如母亲的白发 母亲啊,故乡 借着太阳这艘小船,让我回到你身旁 《父亲,我爱你》 父亲,我爱你 爱你汗水的味道 爱你劣质香烟的疲惫 你的肩头,扛着蓝天 麦捆,手臂上 坐着我的童年 你的心头,压着母亲的胃病 爷爷的唠叨,生活的碾盘 比一头牛更壮的你,如今牙已掉光 父亲,我爱你 爱你锄头般的手,树根般的胡须 爱你拍着我肩,落下沉重的叹息
个人分类: 诗歌|309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三孝记》
hkwu 2015-4-28 00:47
《三孝记》,小时候,父亲经常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一家人唱的书,我8-9岁的时候脚受伤了在床上休息一个月,没事做就把书抄了一遍,后来纸质的书都遗失了,现在终于找到电子版了收藏起来。每看到这本书的文字,我就想起了父亲唱书的专注神情,好听的声音,以及母亲对所唱内容的解释和对我们的教导。 编纂 陈静茂 一颗童心显孝道,千古传送第一人。西汉平帝年间,四川德阳进士姜诗和庞三春结为夫妻,先得一子名曰安安。因三春遭陷害落难修行,七岁安安积米寻母,孝心感天动地,后安安发奋读书,中了状元,终为母亲昭雪申冤。 卷一 姜庞联姻 不说前朝并后代,闭言多了不好听; 书提汉朝一段古,一门三孝果有名。 汉王明帝登八宝,风淍雨顺国泰平; 边关四夷皆拱手,八方宝伏无烟尘。 不说朝中升平世,内有一本计策文; 事出四川城都省,锦洲德阳县府城。 姜家村内注名姓,一位进士有名人; 书中注名姜文进,元配陈氏为夫人。 夫妻莲理恩情重,鱼水合欢过光阴; 夫妻好合数年载,缺少香烟后代人。 皆因姜门行善念,修桥补路济德行; 临难济人放施舍,周济贫民栽培人。 姜门积善阴德好,陈氏果然孕在身; 腹中怀胎十月满,陈氏产下一俊生。 亲朋好友前来贺,取的乳名叫梦生; 此子生得伶敏俐,凤流俊雅貌超群。 光阴似箭如燃纸,署往寒来春复春; 梦生已长七岁正,送入南学攻书文。 姜爷送子去入学,取名姜诗为学名; 天宫星宿临凡界,果然读书甚聪明。 谁人不说伶俐子,那个不说天生成; 读书方过七年整,文章贯满北斗星。 诗词歌赋般般会,字迹幽雅可爱人; 是年本县开科场,姜诗要去显才能。 姜爷引他去纳卷,丙生杨雄是友人; 此子才学真为首,量己必然考头名。 不表序保来此俊,再说来朝去交文; 场中精神加又快,一笔滔滔结彩云。 试考场中交了卷,秀才出场过了身; 三日发榜来批伦,果然姜诗中一名。 转眼院试去科考,姜诗又得第一名;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 姜诗此时入了学,身穿蓝衫戴方巾; 姜诗得此心中喜,试考场中谢了恩。 即日将客来拜谢,收拾行李转家门; 姜诗回家来得快,转眼回到自家门。 (白):却说姜文进清客治酒,恭贺姜诗上进入学,好不热闹不表。再说姜文进对夫人商议道:“儿今年一十四岁了,虽然考取了秀才,但尚未与他定亲,我想打发家童去请我友贡生杨雄到家中款待,央请他与孩儿做媒提婚,岂不是好。” 吩咐安童人两个,去到杨府走一程; 杨雄是我好朋友,接他到家有话云。 安童来到杨府内,跪下就把杨爷称: 我家姜爷今有请,接爷去到我家门。 杨爷即刻忙收拾,同了安童动了身; 一路行程来得快,不觉到了姜府门。 姜爷出门忙迎接,拱手迎进高堂厅; 分宾为主来座下,香茶已毕过了身。 话叙寒温片时久,知心人过知心人; 吩咐厨中办美味,要设筵席待佳宾。 厨中办事好不快,美味佳肴能晏宾; 珍羞百味样样有,缺少龙肝凤凰心。 酒至半酣开言叙:姜爷口称杨贡生; 特备菲酌接君驾,非谓别事相劳君。 我家姜诗十四岁,承蒙皇榜提了名; 尚无滴亲婚烟事,男大顺婚古人云。 没有门当并户对,特请好友到舍廷; 如有相当贤淑女,配作佳偶结朱陈。 杨雄随口称进士,这件事情我躭成; 别的忙恐帮不上,一身作责定然成。 (白):杨爷在席上满口应承:“若是别的事恐做不好,如说侄儿婚烟之事,我杨雄一力承担,我有一友姓庞,江南人氏,现在本县做三府官,生得一女,名叫庞三春,正与相公同庚,年纪况三府之女必有三从四德之训,小弟去求必定应允,庞三府与小弟甚是和好,必得婚烟之事成也。” 姜爷深深相托重,拜请杨爷作媒人; 千斤担子记重你,日后深深感恩情。 杨爷当时开言道,此件婚姻我躭承; 朝中上臣也不少,提起姜姓谁不闻。 真是门当并户对,此桩婚姻定然成; 杨爷辞别回家去,夫妻商议做媒人。 一夜晚间无话讲,再说次日天又明; 杨爷夫妇坐小轿,来到庞府大衙门。 三府听说贡生到,打开中门迎客人; 三揖三让高堂上,请左请右把礼行。 迎至后堂分了座,香茶一盏叙寒温; 三府拱手开言道:先生驾临为何因。 杨爷听之回言道:有事才到贵府门; 感蒙兄长不闲契,契结金丹布几春。 今日来此无别事,特与令媛说婚姻; 德阳县内姜进士,公子年少十四春。 今年已作公门客,文才出众貌超群; 闻德令爱多贤淑,欲与贵府结朱陈。 特托小弟为媒证,不知尊意如何云; 三府听得如此活,正合心意八九分。 吩咐厨中办佳晏,款待年兄杨贡生; 天上飞鹅此中鲜,碧油米兆当点心。 鱼趐燕窝正鹅掌,银鱼海黛并海参; 山珍海味般般有,只缺龙肝凤凰心。 杨爷归坐上八位,下列三府二老身; 不觉饮酒多一会,三府开口把话云: 承蒙先在劳贵步,有烦二老到寒门; 他为儿来我为女,千辛万苦费你心。 婚姻田土人伦首,当时许之口为凭; 先请回禀姜老爷,再送庚帖到府庭。 杨爷当时回言答:夫妻二人告起身; 夫妇告辞离三府,转至姜府报事音。 贡生来到姜府内,姜爷出府接进门; 挽手同行高堂上,二人坐下分主宾。 香茶已毕落了盏,杨爷开口把话云: 三府老爷多拜上,问候姜爷老年兄。 承蒙姜爷不闲契,愿将小姐许为婚; 叫弟到府多拜上,后送庚贴到府门。 姜爷听说心欢喜,陈氏一听更欢心; 连忙吩咐设酒晏,堂上款待杨贡生。 席上美味般般有,筵中佳肴色色新; 杨雄饮酒多一会,辞别姜爷转家门。 光阴似箭催人老,转眼就是两年春; 姜诗已到十六岁,三春已满二八春。 (白):话说庞三府夫妻二人商议作曰:“杨贡生来到我家做执釜伐柯,三春女儿许与姜家今已两载,女儿今年一十六岁,应发年庚与姜家送去才是。”三府走进书房将小姐年庚写好。 三府将笔拿在手,年庚八字写得清; 吩咐家童快送去,好等姜家择良辰。 安童领了三府令,来到姜爷府衙门; 姜爷听得忙清进,来到堂上问分明。 安童将贴来交过,夫妇二人喜欢心; 就叫厨中办筵晏,款待庞府安童身。 坐罢筵席方过后,安童辞别打转身; 不说安童回程转,把话分开别有音。 姜爷打开庚贴看,字字行行写得清; 上写同年同月生,同日同时不差分。 就请星士择吉期,九月九日午时辰; 良旦吉日看清楚,交马月老杨贡生。 杨爷送至庞府内,三府拆开看分明; 他与小姐同年月,九月九日定为婚。 媒人说与三春女,挑绣针织要用心; 两家各人办聘礼,各办礼物两过门。 等待良旦吉期到,姜家安排迎亲人; 扎了一顶花花轿,要到庞府去接亲。 都管灯笼前面走,人夫轿马上路行; 八猪八羊双吹打,三百金子五百银。 绫罗绸缎百十件,金头银尾尽是新; 抬盒就是三十架,衣架合架色色新。 一路行来多热闹,进了城都大省城; 皇堂知县赴筵席,日夜三天喜气盈。 炮响三声惊天地,取亲人士进了门; 礼物抬在大堂上,堂上亲友闹沉沉。 鼓打三更交半夜,媒人催亲上轿行; 三官当时来吩咐,叫声妻子听原因。 你去说与三春女,急忙梳妆拜家神; 夫人走进香阁内,叫声女儿庞三春。 你快梳妆打扮好,小女天明就动身; 小姐一听双流泪,象牙梳子手中存。 左梳右挽龙戏水,右梳左挽水波云; 两边梳起双龙尾,中梳童子拜观音。 凤冠霞佩头上戴,全身衣服色色新; 上穿绫罗七宝服,下穿绸缎三褶裙。 脚下金莲小三寸,八宝绣鞋足下登; 打扮一个仙女样,好似水月观世音。 一步行来有五寸,两步行来一尺零; 左右梅香人两个,快到堂前拜三神。 拜罢佛神将身起,又拜六亲九眷人; 满堂亲朋都拜过,再拜堂上二双亲。 拜毕同入后堂内,堂上双亲听原因; 生我之时如三宝,长大成人事别人。 移前就湿娘辛苦,三年乳哺母费心; 将儿养到十六岁,未报父母半点恩。 如是生儿是男子,能做披麻戴孝人; 或有三兄并四弟,还有香烟后代根。 单生奴家女流辈, 养老送终靠谁人; 哭声爹娘刀割胆,叫奴怎舍二双亲。 爹娘一听双流泪,心肝女儿叫几声; 自古女大需当嫁,周公治礼到如今。 家中之事你莫管,女儿不必挂在心; 你去婆家为媳妇,孝顺公婆要用心。 公婆把你当珍宝,轻言细语莫高声; 我家把你扶养大,莫到婆家乱胡行。 大事小事你要问,不比你在娘家门; 公婆面前要孝敬,夫妇和睦家道成。 妯娌和气又和顺,侄儿侄女和亲生; 三春跪伏哭在地,气死过去又还魂。 夫人将女来扶起,我儿千万放宽心; 轿子停在大门口,娘扶女儿上轿行。 小姐上了花花轿,回头把娘叫几声: 早晚四时休欠我,莫把女儿挂在心。 不忠不孝不能养,灯时无油不久存; 爹娘如有好和歹,谁做煎药扶持人。 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 母女正在伤心处,炮响三声要起程。 全套嫁妆多齐备,十二皮箱尽装银; 绫罗绸缎数十件,珍珠玛瑙数不清。 侍事安童十二个,赔家梅香有六人; 两家人马一路走,旌旗招展往前行。 笙筲鼓乐来得快,到了姜家大府门; 炮响三声下了轿,铺毡结彩喜盈盈。 高堂点起龙凤烛,礼生喊礼不住停; 夫妇二人齐下拜,拜谢天地宗祖恩。 八拜夫妇同到老,双双转入洞房门; 夫妻饮过交杯酒,不觉红日又西沉。 晚间夫妻归罗帐,颠鸾倒凤到天明; 一夜夫妻恩如海,次日红光又明辰。 夫妻双双来打扮,拜见堂上二双亲; 诸亲六眷都拜毕,转身又入洞房门。 夫妻恩爱如鱼水,姜爷二老喜十分。 (白):却说庞三春睡至三更时辰,猛见八木金龙在房中光明,口吐仙桃一梅,三春拾吞腹中,又见金龙扑身,三春惊醒,却是南柯一梦。 醒来便把丈夫叫,今晚房中有虚惊; 梦见金龙头倒地,口吐桃子在奴身。 反将仙桃来吞下,此梦未知凶吉情; 姜诗听得心中喜,想必天上送麒麟。 眼看小姐身有孕,十月生下一姣生; 一家大小都欢喜,三朝请客谢观音。 将儿抱在高堂上,眉清目秀果爱人; 众家亲朋齐贺喜,个个称赞贵子孙。 久后异日身长大,必做朝中一品臣; 姜爷一听心欢喜,感谢众亲六眷人。 取个名字安安子,长大攻书再取名; 看看光阴如放箭,安安年长有几春。 送入学堂攻书史,取名石众一学名; 不表安安把书读,再说姜家遭苦情。 人有旦夕祸福至,天有不测风和云; 安安祖父得重病, 求神服药都不灵。 样样办法都用尽,卧床不起命归阴; 忙备棺木来收殓,血灵停放大堂厅。 成服开吊半个月,家陆大斋召亡魂; 做斋一毕送了葬,不觉就是月余零。 身后进士身亡后,家败遭灾不堪闻; 时至年荒天又旱,世上谷米贵如金。 三年被火烧三次,万贯家财化灰烬; 该得姜诗有大难,安童侍女尽逃生。 并无庄房来遮盖,西门墙下去安身。 (白):话说姜诗父亲病逝,家被火烧,大败家财,并无生路,只得在西门墙下安身,诸亲天眷见了皆不忍心,每人帮米三升,出银三锭,出钱一千文,与他起盖草房三间,供他全家安身。 不说姜诗遭苦难,再说三春老父亲; 三年任满归京去,三府回京受皇恩。 为官一世无儿子,单生一女庞三春; 三府要回京城去,来接三春一路行。 回到京城享荣华,有福同享一家人; 写封书信来交付,便叫安童送信音。 你今去把姜府进,去接姑娘一路行; 安童将书接在手,迎接姑娘庞三春。 一路行程来得快,姜家就在前面存; 安童来到姜府内,将信交与庞三春。 小姐接书来观看,字字行行写得清。 (白):话说三春将信拆开,从头至尾看了一遍,便叫安童请坐下,待我写封书信回复父母。 小姐来在草堂上,心问口来口向心; 拿起笔墨一张纸,字字行行写得清。 七字头上添三字,凑成十字说下情: 上写着三春女多多拜上,多拜上我爹娘二大双亲; 多蒙得我爹娘遣人接我,老爹爹做官人好不聪明。 若生儿是男子可以同走,可我是出嫁女怎能同行; 公公死婆婆病房屋烧尽,缺饭吃少衣穿家奴逃生。 又无钱又无米光阴难度,无片瓦遮身躯草房安身; 姜诗他虽然在衙门做事,俸钱少坐口重难得生存。 我每日做针线长街去卖,到晚来坐深夜熬到五更; 吃一顿愁一顿米粮又贵,做一天吃一天不损半文。 受尽了手般苦一言难尽,略把活诉几句父便知情; 望爹爹进京去休要念我,为儿的受恓惶八字生成。 眼流泪真伤惨心如刀割,只怨命未生好怪得谁人; 把书信写完了封号清楚,来交付与安童命他回程。 今将十字来丢下,又将七字接前因; 安童把书接在手,送与老爷得知情。 路上行程急如火,即刻到了自家门; 把信交给三府看,字字行行看得清。 三府将书来看毕,叫声夫人听原因; 打发安童去按女,我儿回信诉苦情。 说他公公已死了,婆婆害病不安宁; 万贯家财火烧尽,家人侍女尽逃生。 并无房屋遮身体,一廊草房去安身; 每日衣食都欠缺,信中书字写得清。 便叫安童送银子,三百银子送上门; 安童接银忙忙走,急忙返回姜家门。 小姐一见安童到,三返四覆便知音; 安童当时开言道,拆书观看便知情。 三春拆开书信看,从头至尾看分明; 原来爹爹送银子,叫我每日过光阴。 世上只有瓜连子,想我女儿难过身; 三春便把安童叫,回去拜托二双亲。 爹娘回京受富贵,莫把女儿挂在心; 安童送银回头转,三府收拾回京城。 不说三府回京去,回文再说庞三春; 自从父亲送银子,每日在家费心情。 三春在家多孝顺,成家立业无比能; 三从四德贤淑女,真是官家之教训。 堂上婆婆受孝敬,自己刻若奉婆身; 对待丈夫也和顺,成家无比与人能。 真是女中之君子,左舍又邻谁不闻; 和睦邻里很恩爱,三党六亲甚热忱。 也该三春有大难,冤家遇着对头人; 古言好人多磨难,在家祸从天上生。 平空落下冤枉事,铁心人闻也泪淋。 (白):话说庞三春平生官宦之女,受得三从四德之教,上敬公婆,恩爱丈夫,成家勤俭,真是女中魁首,按下不表。也该三春命中该有磨难,无影中遭受一桩是非,你道是怎么来的,原来他公公姜文进有一妹子名曰姜姑, 自幼嫁在刘家,未经三载,刘家丈夫亡故,无有依靠,日时难度,心欲改嫁,他哥哥姜进士中心不乐,想姜家门大户不小,有碍名声不好,不准她改嫁。须将百十两银子在西庄上修造一座大雄宝殿,等他妹妹在大雄宝殿那里下发修行数年不意。姜进士死了,姜姑想起哥哥在世不许她改嫁,失误她青春年少风流情景,一概不能,年纪迈了,不能与人交娱,生活难过,又不见娘家来人照顾,越想越恨。如今哥哥死了,姜姑背地骂道:“姜诗这狗才,你父在时常叫安童送些银子、粮米与我过日子,现在哥哥死了,半点全无,今他母子到快乐,不然等我下山到他家编造些是非,让他姜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以解心头之恨,方知道我这老姑娘的利害。” 姜姑定下无情计,暗起黑心害三春; 当时就把山来下,一心要害行孝人。 姜姑行程来得快,即刻就到嫂嫂门; 陈氏夫人忙迎接,贤德小姑叶几声。 为嫂时常挂念你,你到这样好很心; 我是哪些博待你,哥哥死了不上门。 三春一见姜姑到,满面笑容迎进门; 拉住忙把姑妈叫,姑妈为啥不早临。 今日仙风吹到此,犹如云开见月明; 姜姑听得如此活,胡言遮盖忙应声。 非是姑娘又行走,一心修行难动身; 听说嫂嫂身有病,姑娘特来看你们。 她是定下无情汁,要没毒计害三春; 搬弄是非说胡话,要让婆媳两离分。 口水淹人不用海,自古最毒妇人心。 (白):却说三春道:“婆婆陪着姑妈,我往临江河下挑水就回。” 姜姑听说,心中大喜,正中机会,便念声“阿弥陀佛”。等三春挑水去了,贱人姜姑便向嫂嫂道:“你为何面代饥黄?” 陈氏便道:“这几年染病,又缺吃喝,故此面代黄瘦。” 贱人趁机道:“你我姑嫂一场,有活直说无防。” 姜姑道:“我今日与你告知,千万不能泄漏,我前几天打从西路而来,看见你媳妇三春杀了一只肥老母鸡纯了一锅汤吃了一顿,就将剩余的倒掉了,谁人见了不说可惜,依我看来,她不供你一片肉吃,也应该孝敬你半碗汤才是道理,如何把汤倒了,这就是大不孝了。” 陈氏听了如此话,气得眼泪落汾汾; 不把鸡肉给娘吃,留汤半碗也该行。 早晚那点怠慢你,你今做出这段情; 老身待你如亲养,谁知你却无良心。 我今久病无晕肉,宁可把汤倾在尘; 便骂又孝庞氏女,天雷打死粉碎身。 (白):话说姜姑道:“这件事还小,就气成这样,还有大事,若说出来,恐怕把你气死了。” 陈氏说道:“我与姑娘是知心合意,前后不待隔音,只管说了罢。” 姜姑道:“嫂嫂为何战战惊惊的?” 陈氏道:“我身上衣服单簿,冷冻难忍,冻得我像筛糠的。” 姜氏道:“那日我来到你家看你,你不在家,我见你媳妇穿了一件新棉袄,藏在内,外面盖旧衣服,将一件旧棉袄脱下用火烧毁,既然你无棉衣,应该奉你御冷,也不该将旧衣烧了,想她必想把你冻死吗!” 陈氏听了这段话,气得天昏地不明; 骂声不孝庞氏女,你是狼心狗肺人。 火烧棉衣心太很,将我冷死你甘心。 (白):姜姑心中暗喜,决定再来个火上浇油,姜姑道:“嫂嫂这烧衣服还是小事,你就这样气愤,还有一件大事,若是你知道,怕把你气死了,我就不说了。” 陈氏道:“只管说来,姑娘不要隐满在心。” 贱人姜姑又道:“我说与你听了,好不安宁,是不说的,恐她背地恨我。” 陈氏说道:“不妨事,我就说是我亲眼看见,决不连累与你。” 姜姑道:“前日我从你家花园经过,看见你媳妇在后花园搭起三张桌子,打散头发,焚起香案,将你咒骂,被我听得清楚,她咒道:别人婆婆是婆婆,奴的婆婆是阎罗。终日要奴勤服侍,时时有病把人磨。全不是来要个是,闹得奴家没奈何。惟愿婆婆早点死,夫妻散乐笑呵呵。这是我亲眼看见,亲耳所听,恨不得将她拖不饱打一顿,方免平心。” 此卷不表别的事,且听二卷看分明。 卷二 三春落难 陈氏听得这段情,当时气倒地埃尘; 骂声雷打恶媳妇,将娘咒死你甘心。 口称姑娘你回去, 待我将她赶出门; 不说姜姑回山去,再把姜诗表一巡。 衙门忙碌公事毕,急忙回转自家门; 走在堂前忙恭跪,母亲为何代忧心? 陈氏便骂不孝子,纵容妻子害娘亲; 不孝媳妇三春女,千刀万剐不容情。 喑中造出三大罪,说出之时天也昏; 私造饮食皆何罪,焚烧绵衣罪不轻。 后园搭起三张桌,披发焚香咒娘亲; 为娘未曾刻薄她,把娘咒得血淋淋。 快把冤家休了罢,莫留在家作祸根; 你若不把她来休,老娘自缢一根绳。 那时我死黄泉去,等你散乐过光阴; 吵闹一场双流泪,搥胸跌足放悲声。 姜诗一见这光景,冷水浇头着一惊; 与她结发数年整,并无半点不孝心。 莫非别人挑拨母,挑拨我母害妻身; 若要将妻来休了,不知此事假和真。 叫声母亲听儿讲,要把事实来查清; 陈氏回言亲眼见,咒娘是我亲耳闻。 并非别人说假话,我儿不要错怪人; 若是为娘冤枉活,死落地狱不翻身。 你若不肯休妻子,再非为娘活几春; 我儿夫妻难割舍,老娘性爷活不成。 你们夫妻长相守,终日快活过光阴; 自有旁人谈论你,顺妻逆母落骂名。 (白):活说姜诗知道庞三春乃贤孝之妻,不是忤逆之妇,是旁人叨唆是非,真是齐楚难分,若不写不休书,又怕母亲气坏,若写不休书,又冤屈了贤妻,取出纸笔,左右思想,两眼不住流泪。陈氏一见,便骂:“你这狗才,怎不不笔,莫非是夫妻恩情难得割舍么。” 姜诗哭道:“这休书叫儿怎么写法?” 陈氏骂道:“你这狗才,堂堂秀才,八股文章都能做出,这小小一张休书写不出来?明明是两口子打成一片,实要害坏老娘,等你夫妻快乐无涯。” 姜诗叫道:“母亲,八股文章是先生传援教导的,这休书是无人传授的,叫儿怎样写法?” 陈氏说道:“既然如此,你将笔墨砚纸准备待为娘的教训你了,你要写红日照雪,水流东海,高山滚石,永不回程。” 姜诗在母亲逼迫之下,只得应允,无可奈何,只得提笔写下: 姜诗把笔拿在手,两眼汪汪似雨淋; 可怜行孝庞氏女,如今屈作不孝人。 七字上面添三字,凑成十字写休文: 姜相公写休书双眼流泪, 提起笔细思量好不伤心; 我母亲逼迫儿把妻休了,细思想妻无过怎丧良心。 若是我不肯写母亲打骂,我只得休了妻顺了母心; 庞氏女休怪我为夫不义,都只因遵母命非出本心。 上写着有姜诗休书一纸,下写着不孝妇庞氏三春; 一不孝造饮食宰杀生命,二不孝烧袄件冻坏娘亲。 三不孝后花园焚香咒母,本是母亲眼见怪得谁人; 写红日把雪照水流东海,高山上滚石头永不回程。 为夫的写下了休书一份,任凭你去改嫁另选高门; 写完了上打着脚胳手印,将纸笔来放下泪如雨淋。 且将十字来丢下,又把七字接前因; 姜诗将休书写下,刀割心肝五脏疼。 非是为夫来害你,也是贤妻肩难星; 你去挑水全不晓,逼写休书绝了情。 为夫若不来休你,母亲不活世上存; 只得依母来写起,霎时夫妻两离分。 不说姜诗多伤惨,再说陈氏恶毒心。 (白):陈氏叫姜诗将休书念与娘听,姜诗将休书从头至尾念了一遍。陈氏道:“写得好,等那贱人挑水回来将休书交付与她,速速将她赶出门去。” 不说陈氏发狠心,且说贤妇庞三春; 临江河不去挑水,鞋光脚小路难行。 天上又下蒙蒙雨,一跤跌倒地埃尘; 三春从地忙爬起,桶儿滚到河中心。 顺着河岸赶将去,累得大汗湿衣襟; 只怕水桶捞不起,如何取水转回程。 眼泪汪汪赶三里,惊动水府三官神; 忙叫鳌鱼来变化,变化江边打鱼人。 忙把水桶来捞起,交与小姐庞三春; 小姐把桶来接过,拜谢鱼翁老年人。 拜了鱼翁转身走,回转又是五里程; 肩挑一担难行走,自想来了多时辰。 恐怕违了婆婆命,为何这时才回程; 只挑半担回家去,烹茶煮饭奉婆身。 在路行程来得快,不觉到了自家门。 (白):活说小姐挑水回来,恐怕母亲饥饿,便向前问道:“婆婆饿了没有,为媳妇好去做饭。” 连问数声,陈氏全然不应,只见丈夫闷坐一旁,陈氏开言骂道:“你这贱人挑水为何许久才回,老娘饿得头昏眼花,渴得心慌,你该做出忤逆不孝之事,把我活活治死。”便叫姜诗拿出休书交与贱人,早早赶出门去,不许留在我家,败坏门风教坏后代儿孙。 三春听得如此话,冷水浇头吃一惊; 平空说出冤枉事,鱼翁打鱼纲上身。 坛子栽花冤屈死,活人抬在死人坑; 口水淹人不用海,有口难辫冤枉情。 若是奴家有此事,死在地狱不翻身; 谁人造出冤枉话,使我婆媳两下分。 夫君你今来休我,说得清楚我起程。 (白):却说姜诗叫声贤妻,从容坐下,听我言来:“母亲说你有三不孝。” 三春问道:“有哪三不孝?” 姜诗说:“一不孝私造饮食,杀鸡煮汤,不让母亲知道;二不孝私制新袄,烧掉旧衣,不让母穿,将母亲冻死;三不孝在后花园搭起三张桌子,披发望天,焚香咒母。” 庞氏问道:“何人得见?” 姜诗道:“是母亲亲自看见的。” 三春哭道:“黑天冤枉啊!” 陈氏骂道:“大胆贱人,你与我快快滚出去,不要你在此气我。” 姜诗遵了母命,只得将小姐逐赶出门,陈氏将门紧闭,不准三春进门来。 三春当时伤心处,两眼汪汪似雨淋; 上前双膝来跪下,辞别婆婆与夫君。 多蒙婆婆来娶我,在婆膝下数年春; 安安孩儿交与你,是你姜家后代根。 娘虽不孝儿无过,早晚时常护他身; 丈夫本是行孝子,等你年少好娶亲。 另娶一个贤良女,待我孩儿如亲生; 若还有些刻薄处,奴死黄泉不甘心。 尊声秀才休念我,后娶贤良美貌人; 好好看管安安子,借母收胎也心疼。 不看经面看佛面,不念鱼情念水情; 夫妻配合八年整,你做忘恩绝情人。 妻去寻条短路死,听奴再嫁万不能; 叫声婆婆奴去也,哭声夫君奴起身。 三春离了姜府门,两眼汪汪往前行; 不说三春离姜府,再说安安转回程。 安安学堂将书念,头上乌鸦叫几声; 安安心想非吉兆,辞别先生转回程。 来在堂前拜祖母,父亲在旁不做声; 不知母亲何处去,屋内宅外到处寻。 里里外外都找过,不见母亲何方行; 上前便把父亲叫,为何不见我娘亲。 姜诗忙把孩儿禀,你母被我赶出门; 你娘做下三下孝,写下体书两离分。 安安听了如此话,当时气死地埃尘; 搥胸跌兄不出气,一时三刻才还魂。 哭声我娘刀割胆,喊声母亲箭穿心; 吊下黑天冤枉事,屈害我母受苦情。 几反几复气死了,半个时辰又还魂; 陈氏听得安安哭,全然不理手毫分。 安安哭得无休息,陈氏开言骂一声; 你娘被我赶走了,免得在家害我们。 好好与我来跪下,免得棍子打上身; 安安上前双膝跪,陈氏开言把话云。 (白):话说陈氏拿棍在手要打安安你这狗才,若还再哭,为婆的就打你,那安安怕打。便说道:“孙儿不哭了。” 陈氏道:“快把书拿来背,安安无奈,只得将眼泪擦干,把书背了一遍。” 陈氏道:“你快去厨中吃饭去吧。” 安安便去,勉强吃了半碗。陈氏便问:“为何只吃半碗?” 安安开言道:“祖母不知书中说的君子食无求饱,苦吃多了,恐难以记书,故此少吃。” 陈氏听说大喜,孙儿之言有理,婆孙二人言未了,不觉红日西沉,陈氏叫孙儿去睡吧。 安安点灯去入睡,哭哭啼啼进房门; 门坎高了挂了脚,一跤跌在地流平。 一盏灯光失了手,房中无亮难以行; 连衣倒在床头睡,鞋袜不脱穿在身。 睡在床上只是哭,声声只哭我娘亲; 这头哭到那头滚,一夜哭得不安宁。 姜诗此时把房进,点起明灯照房门; 看见地下灯一盏,挂在房中壁上存。 只见安安连衣睡,倒在床上哭娘亲; 姜诗看见心痛酸,无娘之儿谁看成。 左思右想难得过,不觉两眼泪长倾; 姜诗也睡牙床上,虽睡不曾闭眼睛。 不题姜诗伤心事,回书又说庞三春; 庞氏哭啼往外走,两眼流泪步难行。 好似孤燕失群伴,独身寡体往前行; 七字头上添三字,凑成十字说分明。 庞氏女去了门双眼流泪,鞋又尖脚又小寸步难行; 将衣衫擦眼泪凄凄惨惨,天落雨地下湿路又不平。 东不知雨不晓两眼黑黑,远望见大松树脚下安身; 身坐地冷汗水狂风雨打,心又怕身又冷战战惊惊。 想家中我婆婆年纪又大,老年人似朽木病魔缠身; 又恐怕病故了衣棺无有,心思想七岁儿好不伤心。 哭一声安安儿心如刀割,哭娇儿娘今日乱箭穿心; 你祖母与你父恐难扶养,不知儿在家中怎样安身。 想你娘在此间恐谁活命,娘今晚松树下冷寒冰冰; 正遇着这几天冰霜又大,风又吹雪落身怎熬天明。 奴只恕自己命生得不好,三八年二十四脱运交生。 三春夜坐松树下,一夜哭到大无明; 又怕婆婆身有病,又念安安小姣生。 又怕丈夫有不孝,惟愿婆婆得安宁; 三春虽受这般若,孝心不改半毫分。 不说三春贤德女,把话分开另有因。 (白):话说姜姑那贱人见三春说得悲切,哭得凄惨,也假作好意,走将拢来,双手扯住庞氏,假装不知。问明情由,故意流泪,叫声侄媳且放宽心,我老姑娘与你作主吧! 姜姑假意双流泪,面代喜色起嘿心; 便骂陈氏老贱辈,与你做出这般情。 又骂姜诗多心恶,不念夫妻结发恩; 不知何人来害你,死儿绝女丧良心。 挑拨离澈皆何罪,拆散姻缘罪不清; 苦是后来明白了,把他熬油点天灯。 也是侄儿今有难,故此与着勾绞星; 你是丈夫福分小,难受贤德女佳人。 是你婆婆无福气,谁得贤媳行孝人; 另去看个好门户,等你清闲过光阴。 姑妈诚心看待你,莫作反复无义人。 (白):话说姜姑那贱人假意要救三春,小姐叩头说道:“凡事专望姑妈照看,后来不忘深恩。” 贱人便叫:“贤侄媳妇,这前村有个肖家人户比较好,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缎疋,那肖监生年方二十一岁,象貌出众,银钱超广,你若肯嫁他,是永远享受富贵。” 三春假意继承应,全仗姑娘作成文; 贱人听说心欢喜,急速去到肖家门。 一路行成来得快,肖家门户面前存; 进门就把相公叫,你今喜事上了门。 先前亲口托重我,托我说个女佳人; 我家有个亲侄媳,今年才满三八春。 生得如花并似玉,美貌赛过小观音; 老爷一听心欢喜,便谢五雨雪花银。 多蒙善人做好事,成亲之后谢你恩; 茗茶香烟全款待,改日择旦求迎亲。 贱人当时深深拜,拜别监生转回程; 姜姑得银回寺去,阿弥陀佛念几声。 昨晚做个有财梦,前去焚香拜佛神; 撞起钟来打起鼓,欢喜连天拜在尘。 又蒙圣神来保佑,做媒得了五两银; 拿些置木修庙宇,拿些佛祖装装金。 只当与神打平伙,并下存债私上身; 贱人去接三春女,摇脚摆手不住停。 三春远观贱人到,将身遥躲藏了形; 姜姑不见三春女,就骂小姐不是人。 哄我先去来跑路,这般光景害死人; 莫非佛祖金面浅,难受金来贴你身。 一路行来一路望,忙把银子送还人; 不说贱人退银子,单说小姐庞三春。 小姐不愿嫁夫主,隐躲贱人藏了身; 想在林中寻自缢,尸首悬挂耻与人。 投入林江河下死,死无尸首不见人; 一路哭来一路走,悲悲伤伤往前行。 三春不觉来得快,林江河在面前存; 河下波涛催命鬼,远观江水绿荫荫。 小姐就要跳下水,待奴拜别二双亲; 又无香烟来拜谢,虚空虚语作孝心。 一拜生身我父母,枉爽爹娘养育恩; 可恨生奴女流辈,不能奉养二双亲。 父亲进京享富贵,将女丢在德阳城; 嫁与姜诗为妻子,说奴不孝赶出门。 女在此间拜父母,枉费扶养一场空; 今生不能行孝道,来世再报父母恩。 拜辞双亲过了后,又辞婆婆老年人; 你今年老身有病,上天保佑病除根。 奴奉婆婆八年整,早晚未曾敬孝心; 枉费婆婆费心意,想尽孝人再不能。 好好扶养安安子,是你香烟后代根; 若是后来有好处,做个光宗耀祖人。 又辞良人贤夫主,耳听谗言休奴身; 妾身今遭冤曲事,母命难违奴知情。 你我夫妻八年整,并无差言有外心; 好生看管安安子,送去学堂攻书文。 对儿随时严管教,以免浪荡不成人; 劳儿劳禄将儿养,奴死黄泉也甘人。 又辞七多安安子,叫声娇儿箭穿心; 为娘自从养了你,扶育七多受苦辛。 为娘今日寻自尽,难舍母子骨肉情; 早晚孝敬你祖母,莫惹奶奶骂你身。 父亲言语你要听,莫让你父把气生; 若是无人来管你,无娘之子谁看成。 莫招别人欺负你,年幼无知唯保身; 今生母子难见面,为娘跳江把命倾。 儿在阳世尽孝道,逢节与我把纸焚; 七月半间祭奠我,也无坟土上清明。 旱晚施舍浆汤饭,难做披麻戴孝人; 我在冥府保佑你,无灾无难保安宁。 小姐哭到伤心处,一时要跳江河心; 人不该死终有救,惊氻当坊土地神。 自发公公在云端,白云庵内喊几声; 林江河内有事故,现今含冤负屈人。 一名孝妇落了难,此刻就要跳河心; 喊声庵主要答救,临难可要救生灵。 庵主听得有人喊,忙关禅院来救人; 快行好似弓放箭,急步犹如风送云。 庵主来在河岸上,抬头看见女佳人; 上前便把姑娘问:你是何方那里人? 为甚事情来在此, 为何在此放悲声; 或是丈夫打骂你,或是公婆磨折人。 或有何事遭冤枉,或是自己惹祸根; 看你年纪又不大,仅多三八年龄人。 因何孤身来到此,快快说来与我听; 三春上前双膝跪,善人连连叫几声。 说我家来家不远,说我无名却有名; 爹爹有名庞三府, 母亲诰命老夫人。 又无三男并四女,单生奴家庞三春; 小奴年满十六岁,凭媒嫁与姜府门。 公公有名姜进±,婆婆陈氏老夫人; 姜诗是奴亲夫主,夫妻结婚八年春。 所生孩儿姜石众,乳名安安七岁春; 公公前年去逝了,婆婆害病数年春。 万贯家财火烧尽,合家大小身受贫; 不知何人暗害我,刁唆婆婆信谗音。 诬谄奴家三不孝,夫写休书赶出门; 奴家寻条自尽路,免做世上下贱人。 句句说的真情活,不敢虚言哄老人。 (白) :话说白云庵主听了三春诉说一段苦情,说道:“ 姑娘少年青春,休要自尽,随我去到庵中,代发修行,岂不是好。”三春说道:“叫奴修道是好事,但得日时谁度。”庵主说道:“ 若不嫌弃,拜在老身膝下,以作我女儿,我每日下山,与你领些女工活做些,取你如何?”三春听说, 就双膝跪下,口称姑娘拜见娘亲,若有好处, 终身不忘再生之德。(注:庵主母齐公叫尼姑,称长老和尚也可。) 三春倒身来下拜,犹如二世又降生; 寄拜庵主为义母,母女二人进山门。 一路来在白云庵,便叫姑娘拜佛祖; 上拜如来释加佛,再拜南海观世音。 拜罢佛祖回身转,又拜庵主寄母亲; 奴家今日继拜你,全靠老母待儿身。 代发修行为徒弟,犹如就是你亲生; 庵主双手来扯起,叫声女儿放宽心。 凉茶现饭休烦恼,破衣遮体莫生嗔。 (白):却说庵主道:“此地颇有间房,你且去褝室打生休息,终日积麻纺线,夜间讽涌经文以消罪过。” 小姐回言:“女儿记下。”庞氏就住厨中造饭,庵主见得女儿贤淑,喜不自胜。 说书好似丹青手,提得明来表得明; 要知本书始终事,且看三卷说分明。 卷三 安安送米 砍树不倒斧头顿,书不说明听不清; 听书之人莫吵闹,说书方才有精神。 二卷略知端的事,又将三卷接前文; 不提三春安身去,再表安安小娇生。 安安学堂攻书史,朝思暮想泪淋淋; 自从那日离了母,一混不觉两月零。 茶不思来饭不想,面代愁容病在身。 (白):陈氏问道:“孙儿你在学堂读书,为何面带焦容,莫非欠你母亲吗?” 安安不敢说欠娘,便说道:“不是欠娘。” 陈氏又问道:“那是为啥?” 安安灵机一动跪下禀道:“奶奶在上听我说来,祖母不知,孙儿在学堂读书,路途遥远,山路崎岖,每日回转几次,只有行路之时,并无读书之工,望祖母每日给米三合,与先生同锅吃饭,岂不两全。” 陈氏听了满心欢喜,孙儿之言果真有理。 陈氏当时开言道,孙儿说话甚聪明; 每日给你三合米,拿去学堂攻书文。 与师搭伙同吃饭,一顿一碗要均匀; 吃了用心把书读,不要混过好光阴。 孙儿受得苦中苦,将来定做人上人; 那时孙儿有上进,不枉为婆费心情。 (白):活说安安见祖母应许,心中大喜,你看他每日领米三合,拿往学内读书,行至半路,把米取出一合寄在土地庙化钱炉内。说道:“土地爷爷,此米交付与你,请与我看好,若是山鼠子吃了,就要你赔我的。” 土地公公与土地婆婆说道:“此米乃是新科状元姜安安寄放在此,若有失落,上帝知道,降下罪来,我二老吃罪不起,不要疏忽,好生看守此米,不准耗子遭坏。” 安安每日学堂进,积得白米有三升; 光阴不觉两月满,设法送米看娘亲。 安安回到自家内,就哄姜诗他父亲; 朱龙山上有人说,有个名医老先生。 祖母之病渐渐很,先请先生到来临; 姜诗听得如此话,辞别老母接先生。 (白):话说姜安安将父亲哄出去了,正中机关,走到学堂,又哄师母,说道:“我家祖母说请师母缝条口袋,拿回家中,好将先生俸米送来。” 师母听了,信以为真,急忙取针线缝了一条口袋,交与安安。姜石众接在手中,欢天喜地,辞别师母,来到土地庙,将所积之米,装在口袋内,即在土地庙前倒身不拜,口称:“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承蒙照此米,耗子没吃一粒,看了母亲回来谢恩。” 安安将来背起来,前行数步难动身; 抱着白米搭肩上,年少力小路难行。 一路走来一路哭,扭根葛滕背起身; 横一根来直一绑,将米背在肩上行。 上坡不坎吊起来,再不出言怨一声; 眼泪汪汪背起来,心内凄凉往前行。 不觉走了四五里,三条岔路难分明; 不知哪条路儿是,两眼黑黑路难行。 东有路来西有路,进退两难不敢行; 安安在此来打坐,等候来往过路人。 坐在地上急得哭,惊动当地土地神; 土地当时忙不住,前给安安指路程。 (白):话说土地变化一白胡老人上前问道:“相公为何在此啼哭?”安安说道:“爷爷有所不知,只因我家祖母误听谗言,将我母赶岀家门,闻听人言说我娘亲在飞云洞白云庵修行,我要前去看母行至此间,不知去路,望爷爷指引。” 土地爷说道:“中间一条大路便是。” 安安又问:“此去有多少路程?” 土地爷道:“八里多远,要上大坡,翻过出垭,终到那苦竹林,右边有黄杨树,远远观看便有山门,那就是白云庵。” 安安听说低头拜谢,背口袋就走。 安安当时来拜谢,多蒙爷爷老年人; 我去母子得相会,明天回来报你恩。 土地回言你不晓,我在虚空半天云; 要知我的名和姓,去问南海观世音。 安安听得神仙语,再拜虚空过往神; 若是母子得相会,洗尘焚香谢神恩。 土地变化腾空去,安安赶路往前行; 爬上大坡翻过岭,远远望见苦竹林。 还观树林生得好,云庵霞光瑞气腾; 一路行来一路问,米搭肩山往前行。 安安来到白云庵,出门紧闭未见人; 安安敲门来喊叫,声声只叫来开门。 (白):话说白云庵庵主忽听门外有人喊叫,急忙上前几步打开山门,只见门外立着一个小孩子,便问道:“你这个小孩子,为何此啼哭,快说与我听。” 安安当时来跪下,婆婆在上听原因; 说我家来家不远,说我无名也有名。 我家就在山外住,德阳县内有家门; 祖公有名姜进士,婆婆陈氏老安人。 外公就是庞三府,外婆诰命老夫人; 父亲姜诗升学士,母亲名讳庞三春。 所生我名安安子,如今才满七岁春; 不知何人伤天理,谤下是非害娘亲。 说我母亲三不孝,婆婆将母赶出门; 一混就是两个月,为儿渺渺得信音。 垂神默佑得实信,闻知娘亲在寺门; 我今特来把母找,孩儿送米看娘亲。 得请婆婆传一声,说与母亲得知闻; 庵主听说如此话,连忙几歩进山门。 庵主便把姑娘叫,女儿连连叫几声; 门外来了一孩子,是你安安小姣生。 从头至尾说清楚,来龙去脉道得明; 爬坡上岭来寻母,叫你出去会他身。 三春听得继母讲,低下头来不做声; 庞氏心中暗思想,心问口来口问心。 娇儿看母来到此,叫娘进退两难行; 若是出去见了面,恐他址住难脱身。 若是不去见他面,枉费我儿一片心。 (白):话说三春口中不信,心中暗想,倘若不出去会他,他又千辛万苦来到此地,若出去会见,儿将娘扯住不放,怎生是好,不如假作恶样,唬他几句,把他赶下山回去方妥矣。 三春一见安安面,犹如饿虎一般形。 上前便把狗才骂,小小狗才叫几声; 何人叫你来在此,口内在骂心里疼。 眼中流泪刀割胆,好似万箭来穿心; 咽喉哽哽骂不出,声声只叫转回程。 口骂心惨难得过,安安气死地埃尘; 几反几复气死了,哭死地下不做声。 牙关紧闭绝了气,脸上失色脚长伸; 伤心过度昏迷死,一时之问又还魂。 醒来只把母亲叫,我娘连连叫几声; 叫声我母刀割胆,哭声娘亲箭穿心。 两月未见娘的面,犹如过了几年春; 只说母子不能会,谁知今日见娘身。 今日见得我娘面,水里养花孕孕新; 方才与母来见面,娘就叫儿转回程。 千卒万苦来到此,我娘不念这片心; 安安只把母亲叫,叫声我母听原因。 儿在学堂将书念,每日思想我娘亲; 茶饭不思心里欠,恐怕我娘受灾星。 又愁我娘身无钱,走时身上无分文; 上无亲来下无眷,两眼黑黑那里行。 为儿在家多受苦,度日如年好伤心; 婆婆打来爹又骂,两个叫我活不成。 今日与母相了会,犹如枯木又逢春; 儿是无情无义子,儿是不忠不孝人。 一尺五寸扶养大,未报我娘一点恩; 为儿心切来看母,吃口清茶也甘心。 母亲要叫儿回去,要做黄泉路上人; 三春听说心肠软,刀割心肝五藏疼。 本要叫儿进房去,恐怕冤家不回程。 (白):话说庵主叫声三春,你不必骂他,他这小小年纪到此看母,也是他的心肠,你可叫他进殿,吃口茶、歇口气,他到此地十余里路远,别人看他,无不疼心,三春只得叫安安进去。安安来至大殿,将所背之米放在殿上,只见殿上供着圣像,安安倒身下拜。 安安进了大佛殿,连忙参拜众神灵; 上拜如来释迦佛,下拜南海观世音。 右拜八大金刚将,右拜围宅大慈尊; 前殿去拜接引佛,后殿去拜感应神。 我娘在此来恭维,如今带发去修行; 娘本是个女流辈,维恐早晚不诚心。 佛祖休要定娘罪,宁有待儿替娘身; 方把佛神拜毕后,又拜庵主大恩人。 多蒙外婆救娘命,如同天高地厚恩; 不是外婆来照看,林江河下丧残生。 转身又拜生身母,不知此处得安身; 今日母子得相会,犹如云开见日明。 安安一一都拜毕,转身抱米奉娘亲; 三春当时过目看,就骂不才小畜生。 你去偷了哪家米,他人知道惹祸根; 如是人家赶到此, 叫我如何去安身。 赶快将来送回去,免得为娘受耻辱。 (白) :话说三春骂道:“小畜生你将哪家米偷来,快快与娘说明。” 安安说道:“此米乃是孩儿读书每日积攒的,并非偷窃。” 三春道:“你家贫穷,那有米积,必是偷的,快还与人家,不要连累为娘的。” 庵主听道母子相闹,上前说道:“你母子不要争论,去拿簸箕来,把米倒在里面,用手抓一把,仔细一看。” 庵主又说道:“女儿,此米是积的,不是偷的。” 三春回言:“怎样分辨?”庵主道:“偷的米是一色的,你看这是几样的,你儿乃是贫穷之家,买一升吃一升,故儿熟糙不均,粗细颜色不一样。” 三春上前看心中不怱。 三春上前来观看,犹如滚油箭了心; 此米果然是积奏,糙熟几样看得清。 我儿七岁知孝道,从古至今也难寻; 两眼不止泪纷纷,忙端茶来与儿吞。 眼泪汪汪端在手,叫儿喝了早回程; 安安把茶接在手,思想怎恳离娘亲。 慢慢喝来慢慢品,端在手中碍时辰; 三春一见心不忍,又怕婆婆起疑心。 无奈催起安安走,安安含泪起了身; 三春流泪把儿送,母子出子大山门。 安安没行几步路,一个妙计心上生; 就把扣子来扯断,两边撕得乱纷纷。 (白):话说安安叫母亲,我有一言告禀,三春说:“我儿,有话快讲。” 安安道:“儿在学堂读书,那些学生笑我无娘之子,叩口断了,浅胸露怀,望母亲给我连几针,免得他们耻笑。” 三春一听忙答应,手拉安安进山门; 当把衣服来脱下,递与母亲行扣门。 三春将线来扯起,抽起线来穿上针; 手拿衣肢钉扣子,两眼汪汪湿衣襟。 若是为娘在家里,岂让别人笑儿身; 也是你的命该苦,有娘养你无娘疼。 当把扣子来钉好,交与安安穿在身; 安安拉住母亲手,眼泪汪汪出山门。 三春庵主把他送,安安一心不回程; 一路走来一路哭,又一妙计想在心。 安安假装肚子痛,横板直跳倒埃尘; 倒在地下直打滚,口口叫喊痛死人。 幸亏在此发了病,若在半路坑坏人; 肚痛叫我怎行路,疼痛不止回不成。 庞氏连忙来抱起,抱在怀中问病根; 为娘在家儿无病,为何来此肚子疼。 安安当时把母哄,尊声我母不知情; 自从我母离别后,婆婆做饭不圴匀。 软一顿来硬一顿,一顿熟来一顿生; 为儿吃了就生病,因此成病肚子疼。 (白):话说三春问道:“你这病在家是怎么调冶的?” 安安说道:“我这病只要疼一阵便好。” 庵主说道:“姑娘把他抱进去睡,等他病好再走。” 三春将儿抱进去,放在床上才消停; 睡在床上不多久,忽然又叫肚子疼。 大哭之时难得忍,小哭之时难动身。 (白):活说三春将儿放在床上,不多时又叫肚子疼,也不知是真是假,无奈何,说道:“你这狗才,打为娘的,弄得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左右为难,又怕婆婆知道,又怕你父亲晓得。今日天色已晚,等我与你做饭,明日回去。” 安安说:“我不吃饭。” 三春说:“不吃饭,水不喝?” 安安道:“等儿病好了,替娘做饭,与娘同吃。” 三春将儿来抱起,自思自想好伤心; 看见孩儿睡着了,高点明灯哭五更。 三春思量哭一更,想起爹娘在京城; 父母若生我是男,同到京城受皇恩。 可恨生我女流辈,配与姜郎受灾殃; 少衣少食日难度,一生艰难身受贫。 父母京城享富贵,儿在姜家受苦辛; 我今被害遭冤枉,爹娘不知半毫分。 生子何处落此地,把奴丢在四川城; 三春哭到伤心处,白马抽铃转二更。 庞氏哭得二更到,手抱孩儿想娘亲; 想起婆婆陈氏女,娶奴你家八年春。 谁知运退时哀了,家当什物被火焚; 又加婆婆身染病,缺衣少食怎度生。 十冬腊月寒风飘,四五六月少茶吞; 自从那日休了我,时时刻刻挂在心。 本要回家奉养你,恐怕不理骂奴身; 三春哭得肝肠断,手抱孩儿转三更。 三春思量哭三更,想起丈夫好伤情; 配奴为妻八年整,不曾东走往西行。 不知何人丧天理,弄出一段冤枉情; 平空说奴三不孝,轻信休书赶出门。 再娶若是贤淑女,待我安安如亲生; 庞氏流泪想夫主,山中鸟雀叫四更。 三春思量哭四更,眼观娇儿泪淋淋; 哭声儿来刀割胆,叫声孩儿箭穿心。 当初怀你十个月,有娘养来无娘疼; 我儿不知娘何在,还在学堂攻书文。 谁人知我在此地,引我孩儿到此行; 我儿乃是行孝子,离婆别父探娘亲。 母子相会难分舍,十指连心母子情; 假意黑脸来骂你,心中好似滚油淋。 三春哭到寂寞夜,金鸡开口叫五更; 三春思量哭五更,满腹愁肠不安宁。 往日欢娱嫌夜短,今夜偏长天不明; 奴家冤情诉不尽,不觉红日又东升。 左思又想真难过,受屈含冤理不清; 从头至尾心想乱,两眼珠泪似雨淋。 三春一夜未合眼,寂寞凄凉到天明; 安安假装全不晓,闭着眼睛听真情。 句句说的伤心话,点点记在儿的心; 娘亲苦情深似海,铁石人闻也泪淋。 庵主观看天明了,烧香打鼓拜神明; 庵氏便把安安叫,仍将黑脸待儿身。 为娘一夜守到亮,你还睡着不知情; 你今起来快回去,免得为娘费心勤。 娘到厨中去烧水,我儿洗脸转回程; 与儿洗过离娘脸,早早回去奉婆身。 叫声安安快回去,下次不许再来行; 若是婆婆知道了,你娘性命难保存。 倘若你爹知道了,叫你性命也难生; 安安听说来辞别,母亲上听儿说明。 你儿肚痛到天亮,到把母亲费了心; 一路走来一路想,娘母送他出山门。 安安心中在盘算,一个妙计又想成。 (白):话说安安又心生一计,便道:“孩儿回家有十多里路远,恐怕家中早饭吃过,午饭又早,若还吃下冷饭,又怕肚子疼。” 庵主听得此言有理,就让他吃了早饭再走。 三春听说如此话,便叫孩儿进山门; 忙往厨下去做饭,收拾早饭叫儿吞。 安安将碗端在手,思想不肯离娘亲; 慢慢吃来慢慢等,只想埃时不回程。 三春便把安安叫,快快吃了回家门; 男子吃饭如娘虎,我儿吃饭似女人。 安安放下碗和筷,两眼滚滚出山门; 出门未走三五步,又是一计心上生。 (白):话说安安道:“儿在家中吃的是粥汤,今日吃的是干饭,恐怕有些口喝,走在路上,又没茶喝,若在河下喝了凉水,恐怕病又复发。” 庵主又道:“安安想的周道,姑娘让他喝点茶再走吧。” 三春听得就拉孩儿回转山门,即将斟了一碗茶水递与安安吃,安安将茶按在手中道:“这茶太烫人了,难以吃。” 庞氏又倒了一碗凉茶递给安安吃了一口说道:“这冷的喝了肚子疼,不能吃。” 庞氏无奈,只得将半碗冷的兑半碗滚的,递与安安,安安说远:“这茶不能吃,不该兑成阴阳水,吃下肚中冷热不均,肚中更加疼痛。” 三春说道:“滚的烫人,冷的又冷,叫娘怎样安置。” 安安道:“热水倒在碗中,自然会凉冷。” 三春一听心中暗想,这狗才明明不想回去,故意在此拖廷时间,待我拿棍打他唬他下,看他咋办。 庞氏把棍拿在手,去打安安小姣生; 安安见得母亲打,安安哭着叫娘亲。 要死就在这里死,纵然打死不回程; 叫儿今日回家去,除非我娘一路行。 娘不回去儿不走,宁可死去不回程; 三春棍打儿不走,眉头一皱计上心。 小姐当时设一计,送到路上我抽身; 叫声安安娘送你,为娘送你转回程。 三春当时来辞别,拜辞外婆我回程; 庵主知得其中意,送她母子出山门。 安安拉着母亲手,走一歩来哭一声; 叫娘不要回头看,哭哭啼啼往前行。 看看行至芦林内,设个妙汁离儿声; 安安那知其中意,全然不防他娘身。 (白):话说三春行至中途,便叫我儿在这里等一等,为娘的往林中小解就来,安安说道:“母亲小解就在这里解。” 三春道:“这里乃是人行大路,时常有人过路,观之不雅,你在这里坐下等我就来。” 三春是进芦林内,安安等候多时辰; 不见娘亲回到此,心中就家吊了魂。 连喊数声不答应,安安气死地埃尘; 半个时辰还魂转,芦林之内寻娘亲。 一路寻来一路喊,不见母亲她答应; 三春走到半坡上,假装猛虎吼几声。 安安听得猛虎吼,不敢上前寻娘亲; 转身飞跑回身走,吓得三魂少二魂。 一路走来-路哭,那管前途路不平; 又怕母亲遭不幸,又怕婆婆责罚人。 安安依路回程转,回到自己寒舍门。 (白):却说安安回到自己家里,走到病房来见祖母,叫声:“奶奶,孙儿昨日在校,先生将书上多了,先生留我背书,昨晚没日奉婆。” 陈氏信以为真,也下追问。不说安安回程,再说三春回到白云庵,左思又想,好不伤心,七岁孩儿一刀割舍。 三春坐在白庵殿,千思万想心不宁; 一愁婆婆身有病;二愁丈夫当单身。 三愁安安年幼小,谁人照看他成人; 生离死别真难过,妻离子散恸伤情。 人生在世多磨难,折散烟缘两离分; 三春受此熬煎处,走进后宅花园门。 三春哭进花园内,观看百花泪纷纷。 (注:三春往花园看花比一比盛,比一比凄凉。) 庞三春进花园珠泪难忍,李子花对芙蓉花堪奴身; 想奴家好一似兰花忧闷,桃花红李花白枝枝茂盛。 想父母好一似葵花样形,奴好比石榴花堪称一等; 我婆婆听谗言伤了花心,七岁儿小安安牡丹一样。 奴好比石榴子心多费尽,想奴家无姐妹多灾多难; 奴恰似玉簪花内有虚惊,奴在家好一似春兰夏卉。 奴在外好一似秋菊寒梅,观前头阳雀花团团圆圆; 见后面笑芍药又受凋零,玉丹墀向红日西斜东倒。 粉墙边葡萄架绿叶荫荫,指甲花南京翠开放满池; 滴滴金吊兰花朵朵迎春,看起来珍珠花波光邻邻。 到如今只落得莲花旱生,等几时状元红报来喜讯; 不枉了木槿花受些苦情。 按下三春暂不表,再说姜诗上省城; 上京不为别的事,要做中主上魁人。 路上行程急如火,进了城都大省城; 斌侯下考开院内,八月初八考头场。 姜诗思想安安子,不知功名如何能; 九月初一正试考,安安成绩考一名。 姜诗看榜心中喜,姜家官运要来临; 不言安安入了学,姜诗收拾转回程。 姜诗走在中途路,白云庵边老芦林; 姜诗路过芦林内,把话分开别有音。 再说三春到此地,要捡柴薪到庵门; 不论长短把柴捡,远远观见一郎君。 此人好似我夫主,三春当时走拢身; 姜诗抬起头来看,似我妻子庞三春。 二人站立多一会,三春开口叫夫君; 我夫因何到此地,就问婆婆可安宁。 自从我夫把我赶,时时刻刻挂在心; 我儿安安把书读,现有学文如何能。 三春将话问到此,姜诗便把贤妻称; 我母近来病未好,拜佛求神总不灵。 不轻不重总不愈,断无虚言在家门; 近闻城都开大考,夫上城都走一程。 回家路过芦林内,不知览妻在此存; 自从夫妻两分手,朝夕未忘夫妻情。 生生打散鸳鸯伴,刀割心肝五脏疼; 犹恐改嫁到好处,又怕你身丧了生。 一混两春无消信,不知落在那方存; 三春回言称夫主,自从婆婆赶奴身。 孤单一人无依靠,好似群鸟失了林; 只望林江寻自尽,又遇庵主大恩人。 将奴救到白云庵,代发修行过荣生; 句句说的真情活,并无虚言诉夫君。 (白):话说三春说:“夫君你到这里等候一时,待我回到庵中拿点东西代回去奉婆婆。” 三春回到庵中对继母诉说捡柴遇夫一事,叫夫君在路途等候代点东西回去奉婆婆,三春取鱼一尾,上路叫送姜特代回去奉母亲。 小姐将鱼来递过,三春叮咛又叮咛; 回家烹了来奉母,老母补养身安宁。 姜诗接鱼回程转,心中思量多时辰; 本要讨母说实话,老母听之她不吞。 婆婆又要责罚我,逆母顺妻罪不轻; 若是不对老母讲,空费贤妻一片心。 (白):却说姜诗回家对母亲说:“孩儿上省城回来路过沙河岸上,见鱼就买了一尾奉母吃。” 陈氏听了逆:“为娘的正想吃鱼,快些烹来。” 陈氏把鱼吃了,这也是三春一片孝心。 卷四 为母申冤 不提姜家村中事,再说安安攻书文; 受了多年寒窗苦,满腹文章称奇能。 学院大人并院考,召进天下有才人; 安安上京去应试,要把头名状元争。 在路风光看不尽,山色美景记不清; 披星戴月把路赶,不分昼夜往前行。 一路行呈来得快,到了东都洛阳城; 安安进了京城内, 考场里面乱纷纷。 三场即毕开了榜,安安仲了第一名; 新科状元姜石众,一举成名天下闻。 君三坐在金銮殿, 三盏御酒赏与人; 新科状元十四岁,两朵金花插顶门。 两面金牌书大字, 状元及第书得清; 打马游街三日正, 当殿谢恩转回程。 穿洲过省多热闹,过县就有县官迎; 安安坐顶八人轿,前遮后拥执事们。 状元回家多热闹,要到古庙接母亲; 三春正在白云庵,孩儿分手数年春。 日日夜夜都思念,早早晚晚欠儿身; 朝思暮想肝肠断,雪上加霜结成冰。 三春不知家中事,一日喜报进山门; 报官行到白云庵,报说状元接母亲。 三春闻报忧中喜,状元进了古庙门; 灯笼上面写大字,状元及第写得清。 白云庵内多热闹,状元接母乱纷纷; 先拜佛祖来接母,三春便把我儿称。 我儿接我不回去,你父休书绝了情; 冤枉为母三不孝,对社冤枉皂白分。 你父亲自来接我,孩儿接我怎能行; 吩咐孩儿回家转,安安尺得回家庭。 拜了宗祖过了后,又拜祖母与父亲; 亲朋家族来贺喜,高堂演戏谢天神。 戏完酒熊各散去,安安便把父亲称; 孩儿虽登龙虎榜,父东母西追原因。 我娘身犯何等罪,父亲将母赶出门; 姜诗答应我不晓,我儿今日问分明。 祖母相逼与休书,问你奶奶便知情; 安安便把祖母问,父亲为何休娘亲。 陈氏低头不言语,好像泥塑木雕成; 安安发下雷廷怒,祖母怎不说真情。 黑天冤枉把人害,犹如快刀错杀人; 陈氏听得无可奈,横身唬得战惊惊。 话到舌边难出齿,心问口来口问心; 若是不说真情话,安安孙儿不甘心。 今日若把实话讲,奶奶成了何样人; 鼓起勇气照实说,是你姑奶起黑心。 她说你母三不孝,奶奶当时信为真; 奶奶耳朶根子软,将你母亲赶出门。 安安听罢心脑恕,急写诉状送衙门; 娘受冤屈数年正,要请知县断分明。 状字呈到县衙内,知县拆开观其情; 从头看到结尾处,怒起冲天发雷廷。 知县不敢来怠慢,火速传差拿犯人; 公差来到大雄殿,捉拿姜诗到衙门。 姜姑押在县衙内,击鼓升堂审犯人。 (白):却说知县问道:“泼泼妮僧,即在佛门,弈家修行,落于尘世之外,广行方便,多做善事,终是修行之理,你怎么谤弄是非,丢假说真,拨刀家事,致使妻离子散,从实供来。” 姜姑跪下说道:“知县大人,青天在上,小妮姑原是姜诗之姑母,自幼夫亡,我哥哥姜文进劝我不嫁,就与我造一大雄殿修行,小妮姑修行为本,广念慈悲,岂有害人之理,灾无此事。况切娘家的侄儿侄媳就如我后代一般,怎能害他们。”知县见她不招认,想道新科状元未来对证,便吩咐公差将姜姑押下,昼夜与状元接母打旗,后日对案,到那时人证物证俱全不怕她下招认。 不说姜姑不招供,再说安安按母亲; 八人大轿抬一顶,来到白云大庵门。 安安走上云庵殿,三春一见放悲声; 安安尊声生身母,双膝跪倒地埃尘。 拜母二十单八拜,又拜外婆大恩人; 母子相会真凄渗,哭得难解又难分。 母子哭了多一会,安安请母上轿行; 儿接母亲回家去,收拾妥当好动身。 三春便把孩儿叫,要娘回去万不能; 安安听了双膝跪, 母亲在上听儿云。 迎接吾母受爵禄,还要当朝受封赠; 莫非怪儿来迟了,望母恕罪开些恩。 三春实言对儿讲,安安我儿听分明; 非是怪儿来迟了,你父来接我才行。 你父当时动纸笔,休书上面绝了情; 为母不能回家去,没得脸面见六亲。 安安听说这些话,回封书信到家门; 书文内面说明白,接奶请父来庵庭。 家丁代书回家转,来到姜家大府门; 家丁上前来跪下,书文一封往上呈。 姜诗看书知其意,休书之上绝了情; 我母同我走一往,白云庵内接三春。 对证冤枉辨是非,不是三春不伏心; 陈氏心中自沉呤,有何面见媳妇身。 母子来到白云庵,三春一见往前迎; 自从分离七年整,婆婆丢在九霄云。 不看金面看佛面,看到孩儿面上情; 陈氏当时双流泪,贤良媳妇叫儿声。 误听谗言赶了你,不明是非当了真; 千不是来我不是,万不仁来我不仁。 偏信是非害了你,都是姜姑起祸根; 小姐回言都说到,姜郎连连叫几声。 何人叫你来休我,你看休书上面情; 姜诗把书拆开看,上面写得绝恩情。 上书夫妻恩情断,下写婆媳永离分; 高山滚石难得转,水流东海不回程。 读书不知周公礼, 枉自进了礼义门; 人说你是书呆子,做事岂能胡乱行。 姜诗无言来回答,低下头来不做声。 (白):话说三春说:“姜郎做事不查其情,说我一不孝私造饮食,杀鸡煮汤,你家有几口灶?几口锅?你家鸡子也是有数的。二不孝说奴家身穿新袄烧旧袄凉坏娘亲。请问你我夫妻朝夕相处,我有几件绵袄你不知道?三不孝后花园搭起三张桌子,打散头发焚香咒母,你家自从被火烧尽,一张桌子在哪里来,为何说我搭起三张桌子的高台?” 姜诗回言:“并没见得。” 三春道:“你都没见得,为何就写休书休了我?” 姜诗回言道:“我母亲逼劣说顺妻逆母,我顺母只得把你休了,贤妻不要烦脑。” 姜诗回言贤妻叫,口叫妻子听我明; 你我夫妻皆遭难,莫把怀恨挂在心。 不看全面看佛面,凡事看在安安身; 言还未了犯人到,姜姑打旗到此存。 公差押至大堂上,知县升堂审案情; 县官状元堂上坐,陈氏母子一旁听。 县官堂上把案问,刁狡成牲妮姑僧; 你郎落于红尘外,皆修喜念积德行。 为何存心把人害,口谤世非陷害人; 若不知寒来招认,王法二字不留情。 知县把话说到此,姜姑堂下把话云: 为姑天天把佛念,怎能陷害自己人。 姜诗是我亲侄儿,我和安安非外人; 三春侄媳受冤枉,我其半点不知情。 (白):却说安安见她不招认,便叫一声:“姑奶奶你说我娘三不孝,有何人证和物证?”姜姑回言道:“这事我毫不知,与我无关。”安安见她不招供,从后堂请出祖母陈氏对直。 陈氏在旁生了恕,手指姜姑骂连声; 是你说她三不孝,要我把她赶出门。 事到如今不承认,你是狼心狗肺人; 县官听罢一声吼,大胆姜姑女刁民。 拨弄是非将人害,铁证如山是非明; 知县堂上一声喊,吩咐两边衙役们。 本县依照法律办,姜姑罪大判极刑; 将她缚在将军柱,头上挖坑将油淋。 倒上油来安芯子,将好熬油点天灯; 点罢天灯千刀剐,骨头绕灰撤四门。 恶人终有恶来报,万古千秩落骂名; 如今审清真合假,姜诗合家大团圆。 状元在家祭了祖,左右怜舍庆贺人; 忙忙碌碌几天正,状元打马上京城。 家下起动人和马,催人上路进京城; 在路行程来得快,不觉进了洛阳城。 访问外公庞三府,都堂学士大衙门; 状元合家把衙进,见了外公外婆们。 状元扎跪尘埃地,叩头已毕过了身; 母子相逢双流泪,三春前后诉苦情。 自从家中被了火,时运衰败家道崩; 三姑谤说三不孝,母逼丈夫赶出门。 林江河下去投水,幸蒙庵主答救人; 孤身落入白云庵,下发修行数年春。 受了多般冤屈苦,今日昭雪洗冤情; 前后受冤写一本,奏上金銮宝殿廷。 状元将本来启奏,俯伏金谐称征臣; 明帝将本从头看,当殿加封一满门。 姜诗封为大都国,三府封为宰相臣; 庵主封为恩德主,外婆诰命老夫人。 状元加封都察院,先斩后奏任他行; 陈氏听谗不封赠,每年三世奉养银。 三春封为节孝妇,另修贤良牌坊亭; 门上牌房书大字,一门三孝古方今。 行孝之人齐天福,作恶之人罪不轻; 后来报恩白云庵,继母答救大恩人。 有恩不报枉为士,养活继母报答恩; 自古善恶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 平心之人有好处,莫学姜姑黑良心; 善良善门高官位,狠心豺狼无下程。 说唱一本三孝记,孝家忠国好古文。 (根据两峪姜昭英藏本整理)
个人分类: 未分类|6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的烟
热度 3 lixiong45 2015-4-24 15:22
父亲烟瘾很重。母亲说,父亲结婚刚时并不抽烟,后来一天抽了第一口,竟和烟“一见钟情”,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在短期里升级到“烟鬼”。 父亲抽烟不是以根来计算而用时间来衡量。父亲不爱说话,交际的圈子也小,每天除了吃饭睡觉父亲的时间大都贡献给烟草公司,一年烟筒都要换几个。 母亲一次一次劝父亲戒烟,说抽烟花去很多钱,有害身体,父亲也不顽固,也试图戒烟,还曾寻访能快速戒烟的偏方。然而,父亲的性格决定他离不开烟。 家里房子很小,父亲一抽烟满屋子便烟雾缭绕,母亲、姐姐和我轮番指责他。后来,父亲抽烟就常独自蹲到外面去。 家里的经济始终不好,父亲的烟量却有增无减。 为了缓解这种矛盾,父亲选则折中的路子:抽低档烟,有时就抽些自己切割的烟丝。 记不清小学几年级开始,下午放学后我和姐姐都要玩耍着顺路给父亲带回一包烟。那时买的有八毛到一块的“春城”、“古陶”和“五朵金花”等牌子的香烟。 父亲常特别交代:“就买 XX 的 ,别的不要。” 仿佛 XX 才是最好的。 直到上了高中,我都间或地帮父亲跑腿去买烟,每次走上几里路,一开始我倒也很欣然,也并不要一些好处。慢慢的我终于害怕起这件差事,我突然觉得走那么远的路,把店主请出来就买那么一包一块左右的烟太“寒碜”,与我读书人的身份很不符。我便开始避免和父亲独处,有时被他逮到机会, 我常买点其他本不必的物品作掩饰,或把我省下的零钱添进去给他买一包更好一点的,或是多买一两包,从数量上赢得店主义一丝的“好感”,避免他们鄙视我,看不起父亲。想想那时我是多么的聪明。家里最困难的时候,父亲买烟的钱也没了,他有时会试着问问我身上有没有钱,有的话就先给他垫着买一包烟。那时,我不会也不可能主动为父亲买烟,但有时我会努力在身上省点那仅有的生活费,以防止父亲再有需要帮他垫上。 在学校里,同学比着谁抽的烟好,我总是想到只抽最低档烟的父亲,有时觉得他很“可怜”,也很伟大,眼睛常忍不住朦胧。 我曾很“痛恨”父亲,认为他抽烟又花钱,又害身体,还让家人为他担心;认为父亲没骨气,戒不了烟,或者应该抽不了好的就不抽。现在想起我那时真是太有骨气了 ! 后来,父亲不再让我替他买烟。他从没在烟的问题上教导过我,并不担心我也像他成为烟鬼,而我实际已从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教导。 近些年,父亲谋了些事做,交际也多了,父亲也常备着点稍像样的烟,他自己抽的也有了大的改善,然而仍是比较偏宜的。 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是“烟鬼”,似乎我也极可能会成为烟鬼,实际我差点就是了。小学时,受父亲影响,我对烟很好奇,又很崇拜,然终不敢去碰那神圣之物,后从一同学口中得知:干枯的佛手瓜滕可当烟抽。我便弄了好长一截,点着一头,含在嘴里,模仿父亲使劲的吸。我到现在也理解不来那时在吸什么,为什么吸,只是觉得父亲喜欢,是那么个吸法。 大抵是觉得香烟也就是一股糊焦的烟味,我很快就“戒烟”了。后来渐渐得知吸烟有大害,也明白自己并未尝得香烟之“美味”,但我渐渐发现父亲许多的不好,我便立誓要做一个和父亲相反的人:此生不是万不得以绝不抽烟。到了现在我确实没有过想要抽烟的时刻,我对烟的立场很坚定,虽然也许某一天我也避免不了要用烟来和人客气,但它只能是我衣袋里的过客。 上大学后,一日听闻中国每年因抽烟而死亡的人数超过百万,我又一下子特别担心起父亲,特地写了一封家书劝父亲戒烟,也顺便劝他改了其他某些缺点。母亲说父亲对我的话能听进去,许多方面已有了改进,唯独烟戒不了。我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戒烟只是为了身体健康,只要父亲身体好就行。 我曾有幸到异地,临走时想给家人带个礼物,对于父亲,三思之后,毅然买了一个小巧的烟筒,感觉那是最适合他的。 如今, 尽管我已有一定能力为父亲买上好一点的烟,但我还是不愿直接把烟作为送给父亲的礼物。 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父亲和烟的情结与故事我也知道的很少,只希望父亲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个人分类: 情感交流|281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爱情][灰姑娘 Cinderella (2015)][TC720p][美国][主演: 莉莉·詹
lcj2212916 2015-4-19 21:05
导演: 肯尼思·布拉纳 编剧: 克里斯·韦兹 主演: 莉莉·詹姆斯 / 理查德·麦登 / 凯特·布兰切特 / 海莉·阿特维尔 / 海伦娜·伯翰·卡特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奇幻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3-13(美国/中国大陆) / 2015-02-13(柏林电影节) 片长: 106分钟 又名: 仙履奇缘(港/台) IMDb链接: tt1661199 母亲去世后,瑞拉(莉莉·詹姆斯 Lily James 饰)的父亲迎娶了美丽的特曼妮夫人(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特曼妮夫人还带来了她的两个女儿安泰西亚(荷丽黛·格兰杰 Holliday Grainger 饰)和崔西里亚(索菲·麦希拉 Sophie McShera 饰)。瑞拉本着善待他人的善良之心和继母与两个姐姐和平共处,然而,这一切却在父亲去世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失去了父亲的庇护,瑞拉彻底沦为了特曼妮夫人的奴隶和家中的女佣,可是,即使饱受亲人们的压迫与侮辱,瑞拉依然决定留下来,守护这个家庭。一次偶然中,瑞拉邂逅了名为基特(理查德·麦登 Richard Madden 饰)的男子,然而,她并不知道眼前这个充满了魅力的年轻人贵为王子,还以为他只是区区侍从。王子在王宫里举办了大型的宴会,邀请全国上下的少女们前往参加,瑞拉也想去,但特曼妮夫人显然并不喜欢她的这个主意。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90952549
3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父亲母亲:清明遥祭
热度 15 mdzhao 2015-4-5 16:08
清明节,一个祭奠亲人的日子,不过因为怕这个日子路上车太多,我们姐妹几个早在两周前就去父母新迁的墓地祭拜了一下。父母原来安葬在表哥家的自留地里,早几年就说那一片地已经被规划了,墓地要迁走,不过这一说也好几年,现在终于到了动迁的时候,当地专门划出一块地做公墓,迁墓的许多繁琐的事情表哥都包办了,等我们去的时候,父母已经在新的地方安顿好了,新的地方虽然拥挤了点,但有了更多的左邻右舍,想父亲是个喜热闹的人,应该喜欢,母亲有父亲陪伴,应该也是高兴的。我们家姐姐比较迷信,到节日的时候会弄点酒菜供先人,表哥也肯定会去父母墓地扫墓,父母隔壁还葬着他的养父,而我,就写点文字算是对父母的遥祭吧。 我一直没写太多关于父亲和母亲的文字,可却觉得,他们的许多故事是很可以写下来的,只是不想随便下笔,而且经常不知道从哪儿落笔,所以只有一点零星的文字。父亲和母亲其实是不太般配的,属于门不当户不对那种。从年龄看,母亲比父亲大了点,母亲家还是有点钱的,而父亲家在农村,自己也是穷光蛋一个。不过,父亲无论对人还是对工作都认认真真实实在在,也因此为他自己赢得口碑和机会,刚解放的时候,父亲正处在失业的状态,因为在街道帮着干事情比较卖力,是被推荐进一个工厂成为正式工人的,他是在厂里扫盲班识的字,而且写得一手很有特色漂亮的字。所以,母亲嫁给父亲是很有点下嫁的味道的,不过他们是邻居,平时都认识,那时母亲应该也差不多到了“剩女”的年龄,而父亲的人品是有目共睹的,最后大概是在邻居的撮合下走到一起的。父亲那时寄居在我伯父家,他们结婚其实就是父亲搬到母亲家去,父亲根本没有准备什么结婚的东西,母亲和舅舅一家住着一栋石库门房,楼下的后厢房就做了父母的新房,一应结婚的东西应该都是舅舅包办的。 但母亲对父亲一直很尊重,我印象中从来没见他们吵过架。不知道当年母亲刚嫁给父亲的时候是不是有点委屈,但即便有到后来肯定也完全无影无踪了。母亲多次与我们说过,幸亏嫁给父亲,你们有了个工人阶级的爹,否则我们家大概天都塌了。母亲后来对父亲是很感激和依赖的,而父亲则一直对母亲是全心全意的喜欢,经常说:你们妈妈很漂亮,和那些电影明星都有得一比。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并没感觉母亲有多漂亮,大概小孩对父母这些特别亲近的人,在外貌上不会有特别的感觉,而且自己记忆比较深的时候家里已经遭到变故,母亲受到特别大的打击,估计那一段时间是老的最快的时候,而对母亲青春漂亮的形象自己已经记忆模糊了。后来大概是初中的时候,一次母亲整理相片,我凑过去看,看到一张三四十年代的明星照那样的照片,依稀能看出母亲的影子,有点不太相信的问:那是你吗?真漂亮啊!母亲笑着说:不是我是谁?这张还不是照得最好的。母亲告诉我,那时她拍了一套照片,分别是春、夏、秋、冬,她自己最喜欢的是那张秋,而我看到的这张是春。在我的要求下,她拿出她年轻时候照的那套相片,还告诉我当时都放大上色了,可惜在文革的时候把那些照片都烧了,现在留下的是小的黑白照。即便这样也把我看呆了,照片上的母亲,真是娟秀美丽,风情万种。怪不得父亲总是说母亲漂亮,而且这种漂亮即便在母亲已经风华不再的时候,仍保留在父亲的记忆中,所以父亲眼里的母亲永远都是漂亮的。 其实,后来再回想一下父母的婚姻,才发现这种平淡却互相珍视的婚姻真的是最美好的。父母在兴趣爱好上并不相同,父亲喜欢花鸟鱼虫和各种小动物,母亲对这些并不喜欢,可她从来没责怪父亲在这些东西上浪费了钱,虽然有一段时间家里经济确实是非常困难。母亲则有点小资,喜欢看电影看戏,喜欢听评弹,那时只要有新的电影出来父亲总是第一时间买了票让母亲去看,还不时通过关系弄点内部歌舞表演之类的票,而几个小孩中,大概是我对这些比较感兴趣,被带去看表演的机会也相对较多。最有印象的一次竟是没上小学时在上海游泳馆看的一场表演,有跳水、水球比赛,还有一些水上表演项目。水球我不感兴趣,但那些跳水运动员从高高的跳台上跳下来,做着漂亮的动作,真把我看呆了,其中还有一个节目是有人扮演刘少奇,被一些群众追得连滚带爬地跳到水里去了,又有扮演成造反派的跳水运动员从不同的地方跳到水里把他揪上岸批判。此后不久家里也摊上事了,那时母亲的精神大概到了快崩溃的地步,父亲第一次悄悄叮嘱我和姐姐,让我们平时看着点妈妈,别让她做傻事。自己当时并没了解事情的严重性,但那段时间父亲是相当紧张的。当然,也一定是父亲的淡定和担当,给了母亲很大的安慰和支持。 现在想想父母相濡以沫过了一辈子,真的难得,最可惜的是母亲过世太早,当年父亲还没条件给母亲更多的宠爱。记得母亲得病后有一次是在大冬天,母亲偶然提到怎么突然想吃西瓜呢?结果父亲不声不响当天就去买了半个西瓜。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远不像现在一年四季什么水果都有,冬天的西瓜是非常贵的。母亲看了都心疼,问:很贵吧?父亲却淡淡的说:吃吧,不贵。后来父亲也常常感叹母亲没享到什么福,有条件的话,父亲一定愿意为母亲花更多的钱。而母亲丢下父亲一个人后,也因为母亲的优秀和美丽,让父亲对找新的老伴要求太高,总没有合适的人选,终于义无反顾去找母亲了。现在他们在一起,那个墓虽然算不得豪华,和他们的一生一样,朴素平实,但一定是相亲相爱,非常幸福的。
个人分类: 忆往昔|7728 次阅读|20 个评论
父亲的教育经历
热度 1 libseeker 2015-3-31 09:34
我对我父亲的教育经历,一直保持着一种好奇,时不时通过电话做点“采访”,拟作一个“小结”。 父亲的教育经历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受教育阶段(1950-1962),二是从事教育工作阶段(1962-2004)。 受教育阶段(1950-1962)。父亲是江西省乐安县湖坪汉上村人(湖坪村是王氏聚居地,包括汉上等四个村,他们属于一个家族。现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村落之一),1942年出生,1950年上小学,1956年小学毕业时,湖坪完小是湖坪乡、万坊乡、罗陂乡3个乡唯一的完小,只有24名毕业生。1956-1962年乐安中学初中、高中学习。1956年全县只有乐安中学一所中学,全县录取150名学生。到1962年,只有36名同学参加了高考,期间流失了一大半。高考得到崇仁县(崇仁、乐安、宜黄三个县一个考点)。乐安中学的高中是1958年创办,之前读高中得去崇仁县读。父亲是乐安中学第二届毕业生,这届毕业生应届没有人考取大学。那时的交通条件差,父亲乐安中学学习期间,只有临近毕业时坐过几次车,之前都得靠步行。从湖坪到乐安县城有60华里路程。我1990-1995年在乐安县城学习,这个时期的路况都相当糟糕,正常情况下得颠簸2个多小时,每次坐车晕车晕得厉害,如果遇上下雨天,不少路段非常泥泞,甚至无法通行。父亲曾有多次上大学的机会(最早一次是1965年获得了上大学指标),由于家庭原因,被迫放弃。1965年,爷爷已于1960年去世,父亲是家中的长子,“长兄如父”。奶奶是1976年去世,到恢复高考的时候,父亲有子女4人。 从事教育工作阶段(1962-2004),父亲从事乡村教育42年。1962年父亲高中毕业,以顶编代课教师身份参加工作。1976年奶奶去世之后,为了照顾家庭,从罗陂中学调往湖坪中学,其实湖坪乡创办参陂附中,被附中校长王光增挖去参陂附中做“把关教师”。1981年调往湖坪中心小学任教导主任,这一年我上学。,其时还可以去湖坪中学,但为了更好地兼顾家庭,因为家里还有数亩责任田(父亲之外,家中其余5口人为农业户口),选择了去湖坪中心小学,直至2004年退休。父亲是1987年被评为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先后担任过教导主任、辅导站站长、工会主席、书记等职务。在42年的教育经历中,父亲曾两次被评为抚州地区模范教师(1977年、1987年),被评为县模范教师则有数十次。我也是父亲的学生之一,父亲教过我四年级语文,虽然只教过一年,但影响是比较深刻的。父亲的演讲很有感染力,而且喜欢表演,上他的课大家都很精神。那一年我有过上主席台发言的机会(那时湖坪中心小学学生已有1000多人的规模),这对锻炼我的胆量有一定影响的。让我终生受益的是,从四年级开始,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这个习惯可以说至今未间断过。父亲教过的学生,有不少后来“挺有出息”的,有的可以说是受父亲的影响改变命运。我知道有一位董姓学生,1980年代初考上南京工学院,后来又上了研究生,发展的很好,他一有机会就会去看望父亲,我小时候见过他。父亲任辅导站站长期间,鼓励小学老师学习深造,积极为他们提供机会。从1994年开始,湖坪中心小学有许多位小学老师陆续考上了研究生,他们大多是中师的底子,通过奋斗,如今他们当中已有好些已经成才成器了。我记得父亲写过一个材料题名为:“源头活水纵深渗,满园桃李向阳开”。 今天的父亲,退休已10余年。退休生活中,为修族谱、家谱投入了大量精力,是湖坪王氏大兴公家谱编修的主力,同时热心祠堂修缮等公益活动。逢集的日子帮我那已偏瘫数年的二哥看看小货摊,一得空便种些瓜果蔬菜,自给自足。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333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汤养宗的诗----父亲与草
rongqiaohe 2015-3-2 23:19
父亲与草 ---汤养宗 我 父亲 说 草 是除不完的 他 在 地里 锄 了一辈子草 他 死后 草 又在他 坟头 长 了出来
个人分类: 诗歌|1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劇情] [忧愁围绕着我 Low Down (2014)][720p][美国][主演: 彼特
lcj2212916 2015-2-3 17:34
导演: Jeff Preiss 编剧: Amy Albany / Topper Lilien 主演: 彼特·丁拉基 / 艾丽·范宁 / 琳娜·海蒂 / 格伦·克洛斯 / 塔恩·曼宁 / 更多... 类型: 剧情 / 音乐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1-19(美国) 片长: 120分钟 IMDb链接: tt1864405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讲述了约翰·哈克斯饰演的音乐家Joe Albany在追求艺术的同时与毒瘾作斗争的故事。故事通过Joe Albany的女儿Amy的角度回忆讲述父亲的人生历程。Amy出生于父亲人生中的非正统阶段,Amy的青春期生活受到了父亲生活方式的极大影响。颇具音乐天份的父亲,同时也是一个瘾君子。各种来自风月场的艺术家、音乐家,以及流浪者出入Amy的家,但是Amy依然坚信并深爱自己的父亲。等到Amy成年时,她被迫定义自己的身份,开始与父亲划清界限。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84292308
1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告别父亲整三载
热度 1 yaoych 2014-12-20 14:15
梦见了父亲,带着他特有的微笑,像拍全家福照片一样,端坐在白发母亲,和几个兄弟的中央。我起初只想去挪动,那一把熟悉的藤椅,是想靠着父亲、母亲,兄弟们再近一些。谁知道藤椅的靠背,那一圈斑竹的支架,突然间分崩离析,断裂成一截一截。 我有些尴尬,不住地对着亲人们,解释说这把藤椅,其实是父亲早年,起居室里那把。是我成家那年,偷偷带到了这里。 对于这把藤椅,兄弟们都熟悉,幼年的时候,搬不动太沉的木凳,一到冬春太阳天,大家就争抢着,端藤椅到院坝,晒太阳喝茶。而平常时候,总见父亲坐在藤椅里,沉思他的旧事,或书写他的过往。 为何我,却不好生保护,把它弄成这样?我似乎责怪起自己,突然鼻子一酸,哭的上气不接下气。朦胧中还鼓足勇气,双手拥住父亲的头,好像这是长大以后,第一次这样紧紧地搂他。 隐约中听见父亲安慰,说:“这把椅子,好几十年了,迟早都要烂掉。” 我却不愿放手,生怕稍一松手,父亲会像藤椅一样,从我的生命中溜走。 我开始不停地,和父亲说很多话,像要一口气说尽,他带我来这个世界后,感受到的全部委屈,经历过的所有挫折,还有这半生的颠沛流离。感觉这是长大以后,对他说过所有话的总和。 我提到父亲,第一次带我坐汽车,那是从故乡,到他工作的地方,望不到边的群山,清澈透明的江河。当时要坐7小时长途,他一路都在打盹,脑袋就一次次,把我撞向车窗,让新奇看风景的我,心里充满委屈。当然也有快乐的事,那是一个暴雨天,他回来时坐在驾驶室里,要带我去看昭化古城。好长一段碎石路,雨刮器不停在转,行道树不住地闪,雨水淋湿我的头发。终于住进一套四合院里,却见倾盆大雨,从青瓦房顶上流下,飞溅到天井里。 我说起父亲,第一次带我坐火车,那还是文革期间,那个疯狂的年代。车厢里挤满了,大串联的红卫兵,他们高唱雄壮军歌,挥动红色语录,闪闪焕发着,他们的青春活力。我把脑袋伸出窗外,却受到父亲责骂,只好又缩回窗内,看见像章的红,臂章的红,红旗的红,还有一遍一遍,唱不尽的红太阳,让我一阵阵眩晕。也好生羡慕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就想这样一路跟着他们,去梦中才到过的北京。 父亲没有带我坐过飞机,因为我出生以后,他就离开国营单位,回我们本地的小机关工作,没有了出差的机会。虽没有和他一起坐飞机的经历,却经常听他说起,他此生最有意义的出差,就是那一次坐飞机。从成都飞西昌,旋转着螺旋桨的伊尔18,机舱里没有其它乘客,只有十多头黄牛,他是押一批优良品种,送到凉山的彝族地区。后来听说这些黄牛,在当地繁衍开来,成为当地的主流品种。又把我乐得,直说不信。 我长大后,其实有很多机会,带父亲坐飞机旅行。也曾多次规划,要随他的脚步,去灌县、武都、昭化、西昌,一些微不足道地方,追寻他的往昔,感受他的喜乐。却都是因为忙,或其它原因,最终没有成行。等我的孩子都已长大,离开家去了外地,才想起去兑现承诺,却发现父亲已疾病缠身,早就没了体力,去完成那样的旅行。 我痛惜啊,就在几年前,他还一个人去乐山。记得刚进家门的时候,他手里提着画眉鸟,头上戴顶旅行帽,脸上绽放儿童般的光彩。使我痛下决心,一定在下一次,等这阵儿事情忙过,等天气再暖和些,父亲不再哮喘,母亲腿脚灵便...... 终于一列火车路过,汽笛声把我惊醒,才发现自己是一个人,躺在上海莘庄的宾馆里。 终于也缓过神来,确信我的父亲,已经在三年前去世,再过一个星期,平安夜里,又将迎来他的忌日。回味刚才梦中情景,幸亏曾紧紧搂住了他,还叨叨絮絮,说了那么多的话。那些从未说出口的,一直深爱他的话,但愿能在今夜,都传到他那里。 我起身推开窗,仰望一轮江南月,见它从清幽天穹,发出慈祥光芒。
3387 次阅读|1 个评论
父亲的河母亲的山
jlpemail 2014-9-22 08:53
父亲趟过的河至少包括午河。母亲进入的山至少包括太行山。 午河发祥于太行山。是父母共同的“父辈 河”。 太行山,是父母在年少时不约而同西望过的山。 日寇蹂躏祖国时,山是他们共同的掩体。 日寇,改变过故乡的一条沙河的走向,但 他们无奈父亲和母亲的父辈河。 父亲的河,在历经 多次战火的洗礼后,流向依旧。 母亲的山,在倭寇的 多次扫荡后,仍然巍峨。 父亲强壮,母亲瘦弱。 父亲跋涉过洛河。 还有十多个省份的河流,全部是步行。 父亲“修理过”海河。部分干涸的支流,是否 化作了父亲脊梁上的汗珠? 父亲的汗水,经常汹涌成河。即使在凛冽的寒风中,他也仍然大汗淋漓。 父亲,永远闲不住的。比如磨草、比如喂养牛,比如加热 猪的粮食;比如和 社员一起寻找队里丢失的 马。比如,在秋风中的挖掘——挖掘粗心农民遗留 在田野深处的红薯。 柔弱的母亲,居然能 攀登 苍岩山 。 她是怀着朝圣的 心,去攀登的。著名的“三 皇姑”修行、骑虎的传说, 在她那里就 有多种版本。她有机会认识汉字,她放弃了,宁愿依赖心算 和记忆。 父亲沉默如山 ;母亲喧哗 如河。 山河有山河的性格;父母有父母的秉性。 差异,和他们 半个多世纪的陪伴、争吵、契合并不背离。 父母是门当户对的。都是,1940年代的乡间“ 中产”阶层。无须耕种别人的土地。 无须缴租,也无须收取。 父亲的言语——惜墨如金。我至今记得,他在若干个场合说的话。记得 那些精炼的话; 母亲的演说 ——滔滔不绝。我记得那些演说的和主旨和情绪。在许多次聆听后,我的 情绪、感觉被感染了。虽然,我不可能记得母亲的每 一句话。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2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安息吧!----在告别仪式上的致词
黄安年 2014-8-14 06:59
父亲,安息吧! ---- 在告别仪式上的致词 推荐吴煜致词 黄安年的博客 / 2014 年 8 月 14 日 发布 这里推荐发布的是吴煜在为他父亲吴小如举行的葬礼上的致词。全文发在《文史知识》 2014 年第 8 期第 89 页。 照片 4 张拍自该期。 1 , 2 , 3 , 4 ,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7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养的那些鸟
热度 15 mdzhao 2014-6-15 16:52
上午把来玩的朋友送走以后到黄龙洞那里走了走,那条路已经好久没去了,早上那里俨然已经划分了许多小圈子,便见不同区域里聚集着一群群不同爱好的人,大多是退休的老人们,有唱歌的、跳舞的、打拳的、舞剑的、唱戏的,而一个角落里,还聚着一群遛鸟的人,最热闹的是画眉,好几只画眉鸟的笼子挂在树枝上,那画眉像是在互相比赛谁的鸣叫更优美似的,唱出一串串婉转高亢的歌,最活跃的是虎皮鹦鹉,在笼子里跳上跳下叽叽喳喳的,而芙蓉鸟和相思鸟则各有各的美丽,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一只八哥,反复说着人话:你好,哈哈哈哈~ 一些人走过去,主人逗一下它便会说一次,大家纷纷夸奖,好聪明的鸟! 看到这些鸟,突然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看看那些遛鸟的人,还有那些鸟,发现自己认识其中大多数鸟,当年父亲好像都养过,特别是那八哥,父亲也曾经养过一只。记得刚开始我们不相信那鸟能说出人话,但父亲却坚信只要耐心教它,是一定能说话的,好像为此还要给鸟的舌头动点小手术,剪去最尖的部分,让舌头圆一点。父亲每天在喂它的时候都要和它说话:“八哥,吃饭!” 也不知过了多久,突然某天我在家里听到一个不太清晰的声音:“吃饭,吃饭!” 当时有点不相信那是八哥发出的声音,于是盯着那鸟看是否真是它在说话,没想等半天都没有动静,便以为自己听错了,去干自己的事情去了,可离开没多久那八哥又说话了:“吃饭,吃饭!” 这下确定是那八哥真的开口说话了。父亲下班回家后,我告诉他这个新发现,父亲非常高兴,喂了它不少好东西,又逗它,可那鸟却死活不开口。我想大概是我们家的八哥特别害羞吧,不愿意在人前说话,不过后来八哥不再像原来那么害羞了,有人在场也肯说话,而且从最初的只说“吃饭,吃饭” 发展到能说“八哥,吃饭!” 那说话的语音语调竟和父亲一模一样!那只八哥也算是我家的一个明星,有不少人专门上门来看八哥说话,后来它还学会了说“侬好!” 我们家的鸟曾经有虎皮鹦鹉和芙蓉鸟都孵出过小鸟的,那也很有意思,记得虎皮鹦鹉是要在鸟笼里再放一个木制的小房子的,母鸟便在那个小房子里孵小鸟,而芙蓉鸟则是准备一个开放的窝,母鸟就在那个窝里孵小鸟,而平时芙蓉鸟是站在栏杆上睡觉,虎皮鹦鹉却在房间里睡觉。我对芙蓉鸟的孵化过程印象比较深,因为是在开放的窝里,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小鸟出壳后母鸟和公鸟会一起给小鸟喂食,从嘴巴里吐出食物给小鸟,而那些小鸟刚开始几乎没什么毛,脑袋特别大,最大的却是那嘴巴,它们闭着眼睛就能知道大鸟来喂东西了,大鸟用嘴巴在它们的小嘴边轻轻一碰就会张开大大的嘴,等着食物到嘴里才心满意足地吞下,而让我特别震撼的是看到大鸟会把小鸟拉出的大便吃掉以保持鸟窝的干净。 其实父亲特别喜欢伺弄那些花鸟鱼虫,交了不少有同样爱好的朋友,被母亲称为鱼朋友、鸟朋友。那时我们家住在人民广场附近,人民广场有一角便是这些鱼朋友鸟朋友互相交流的地方,当时没什么花鸟市场,记得南京路上有一个花鸟商店,却主要是卖鱼缸鸟笼之类的东西,而那些喜欢花鸟鱼虫的朋友却大多通过朋友间的交流来交换品种,交流经验。我想,喜欢花鸟鱼虫的人大概都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吧,他们在那些小东西的成长过程中便享受了许多乐趣。受父亲影响,我也很喜欢那些小动物,父亲曾专门为我买过一只叫蝈蝈,装在一个竹编的小笼子里,每天喂它毛豆便成了我的任务。我童年的时候这些小东西们也给过我许多快乐,还从中了解了不少生物知识。 今天是父亲节,看到那些鸟便自然而然想起父亲养的那些鸟了。父亲这么一个快乐开朗的人,在天堂应该也能找到自己的乐趣的吧?后来各种花鸟市场很多了,也有形形色色的花鸟小店,自己曾经想过,其实父亲当年要是能自己打理一间小小的花鸟店一定会把它搞得有声有色的。父亲那种热爱生活的态度一直在影响着我,所以父亲节还是写点轻松开心有意思的东西。愿天下的父亲都快乐! 注:图片选自网上,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忆往昔|4916 次阅读|28 个评论
我给孩子上的人生第一课 ---写在2014年父亲节
热度 13 jiangjiping 2014-6-15 07:28
我给孩子上的人生第一课 --- 写在 2014 年 父亲节 蒋继平 2014 年 6 月 15 日 今天是美国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在此特殊的日子里, 自然想到在天堂的父亲,祝他在天堂幸福快乐。 在此特殊的日子, 也想起了作为父亲的责任和义务。 我自己是 1985 年 10 月份正式成为父亲的。 在那个时候, 我正忙着赴美读研究生的一切准备工作, 因而,儿子生下来后一直是他母亲和外婆外公照顾。 在儿子两个月大的时候, 我离开了美丽的杭州, 离开了一个温暖的家, 只身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儿子四岁的时候, 由他外婆带来美国和我们团聚。由于儿子从生下来一直是由外公外婆在照顾, 几乎没有见到过我, 一开始对我相当陌生。 我用一切办法与他亲近, 陪他玩,让他当马骑。当儿子开始与我有些熟悉了,我就按照计划给他生存能力的一些课程。 我给他上的人生第一课就是学会游泳。 据他妈说, 儿子生下不久, 她在杭州请算命先生为儿子算过命,算命先生说儿子生来犯水忌,因而, 对水应该多加小心防范。 即使没有这样的算命,我自己对孩子也是要求他们必须学会游泳。 我对孩子他妈和孩子们说, 因为地球上 70% 的面积是水,我们平时接触到水的概率是很高的, 因而, 掌握水性是生存的一个必需技能。 在儿子大概五岁的时候, 我就有计划地教他游泳。说来也很奇怪, 他真的很怕水,一见到水就要逃走的样子, 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有一次, 他在泳池中不能认真地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一种非常害怕的样子, 我实在忍不住, 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 甚至动用了暴力, 现在想起来都有点后悔。 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我年轻气盛, 教子心切造成的后果。 女儿是在美国出生的。 在她五岁左右, 我也教她游泳。这次吸取了上次教儿子的教训, 学着美国人的做法, 为她准备了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 而且, 我们生活的小区内的公共游泳池很安全, 还有专门为小孩设置的一个小游泳池。 后来为了方便, 专门为女儿在自己家的后院子里造了一个游泳池, 让她可以在任何时候有时间就可学游泳。 我对孩子们说, 因为水占着地球的大部分空间,因而, 你很可能在某种情况下会处在这个空间内,而人类不能利用水中的氧气, 所以,要是你不懂得驾奴水的本领, 那么, 当你落入水中的时候, 你的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这就是我要你们学会游泳的道理。 从国内一些媒体经常报道一些学生溺水身亡的事例来看, 教会孩子游泳是确保人身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 我觉得是人生的一个必修课。 我注意到, 大多数美国人的家庭在孩子 2-3 岁的时候就教孩子游泳。 这也许是很少听到美国学生溺水身亡的报道的原因吧。 作为父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我们的孩子, 尽量让他们有一个安全的人生。而要使孩子们有比较安全的人生, 首先是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 我认为在生存能力方面, 技能比资源和物质更重要。
个人分类: 节日感言|7058 次阅读|28 个评论
父亲(外四篇)
热度 2 jlpemail 2014-6-14 07:36
父亲的人生最后四年,是在他的出生地——冀南、太行山东麓的村庄度过的。当时,母亲已经辞世,他不愿意离开两人一起生活的地方,就那样独自坚守了四年。蜂窝煤、烟筒,是冬天的生活必须品,哥哥会提前备好,堆在厨房和北屋的间隙中。当然,平房里的温度,不可能与都市里的暖气比较;电视节目,当然也是断断续续地看的,北方农村的1990年代末期,供电仍然不能满足需求,经常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停电、来电。不时,也会有同龄人去聊天,比如本家的弟兄哦能够比如一个驼背的邻居。 按照某种标准衡量,父母的生活是平静而享福的,尤其是1979年以后;按照另一种标准衡量,则是起伏跌宕的,尤其是在1940年代。父母在一起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们的村庄距离很近,只隔了一条季节河——午河(高邑临城两县的界河)。母亲在金婚后的第一个春天,远行了;四年之后,父亲,也是在春天刚开始的时候,远游了。 父亲,在1920年代末出生的人中,算是有点儿文化的。我猜,在太行支队或者九纵或者15军服役的时候,可能有人鼓动他“安心服役”——至少可以从文书之类的职位干起,逐步升迁。可是,父亲留恋的是华北平原上的农家生活,他不愿意长期待在硝烟弥漫的地方。打到了南粤之后,达到几毛钱船票就可以到香港游览的地方之后,他觉得自己作为“解放者”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他应该回到战前的和平生活中去。 假如父亲从内心讲,是和那个年代的某种价值(比如通过杀戮搏取功名)取向一致的话,他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干、思考和其他因素,赢得主管领导的青睐,走上某种穿军装的仕途。他是结识了某种层次的高官、并为他们做过后勤工作的。可他,终于还是离开了部队,他依然倾向于过“自由自在”的农人生活。尽管他也为生产队做过连续二十多年的保管员,父亲终究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来没有脱离劳动第一线。他劈柴生火做饭,他切秸草养六畜,他用柳条编笊篱,用荆条编篓子;他粗通木工,可以自己打造桌椅,自己使用,从不销售。当然,还修理过海河。在散文《父亲的手》(一名《一双手》)里,我记载了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父亲的双手的六十多种动作。它们代表了父亲历经的一些职业的特殊动作。 父亲的军旅生涯,持续了大约六年;我在西北服役的年限,也算六年吧。这是不对称的六年。相差三十六年,九旅当然和九纵差别很大。一个在几乎看不见硝烟的河谷里,一个在无法预见和平岁月何时到来的炮火连天的“流动的营盘”中。 从尊重民俗的角度出发,父亲为许多人(包括母亲大人)书写各种内容的对联、贴子,其中提到了各种民间信仰的神仙,比如南海、比如天地、比如土地、比如灶神。父亲经常要搭上笔墨纸张,为别人——包括一个欺负过他的邻居——写字。 受父亲的影响,我也练过几天“小字”,终究因为未能坚持下来,在写字方面始终赶不上父亲那一代人。 我曾经协助过父亲的书写,自己也斗胆划拉过字,结果多半糟蹋了纸张。字迹不端庄,宛如野小子一般放肆地出格了。邻居们皱褶眉头,还是大度地说:也行,红表黑字就行,谁仔细看哪? 父亲不信仰佛教,但这不影响他抄写“心经”。 我猜,除了是为了写大字外,也是一种排遣孤单的策略。至今,故居的墙壁上,还可以看到父亲的遗墨。纸张太薄,墨汁透过它们渗透到了墙壁上,连灰尘都阻挡不住。父亲的其他遗墨,也可以在墙壁上找到,也有用钢笔写的,也有用圆珠笔写的,还有铅笔的。 父亲和我讲起过自己早年的军旅生活,我把那次父子间的交流,看成了专访,还进行了记录。其中一部分,我写成了《父亲的老军歌》。《军营文化天地》的编辑余戈先生,接受了我记录的父亲唱过的老军歌的歌词,把它们和一些红军时代的“原文”,设计成了一个特色栏目,在2001年8月推出了。(我自然也很喜欢这个栏目,也欣赏这个有心思的编辑,为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栏目的耐心等待数年。这一点,可以和精心设计《人间指南》的《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李东宝伯仲一下。) 父亲离去十多年后,我逐渐理解了父亲中年时期的困难处境——有些事是和时代密切相关的。恶劣的人文环境,曾经让他倍感孤独,经常愿意选择沉默、选择阅读、选择静静地吸食旱烟。只有很少的话题,能让他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甚至情不自禁地歌唱起来,即使是冬雪飘飞的子夜,也削弱不了他流露的热情、活力和真诚。 那样的时候,我永远记得,并且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我和父亲拥有共同的属相——小龙。 —————————— 以下为 2018-04-04 添加 ———————— 梦中的父亲 (2013-11-28 06:51:29) 十多年来,梦中的父亲越来越和蔼,也越来越老了。比如,今日凌晨梦见的父亲已经是须发皆白,好似八十多岁的样子。只有在梦中,我才能看到他八十多岁的样子。 我好似是驱自行车(梦中也不开四轮的)回到了出生地所在的胡同。胡同的北端有了变化,居然成了娱乐场所。我没有停留,直接奔向自家的院落。奇特的是,我居然从窗户里看到了父亲。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家的院落没有那末大的朝胡同开着的窗户。梦境就是和现实不一样。梦里的窗户很大,我一眼就看见了父亲。他一个人坐在屋子里,似乎沉默的样子。我刚要近院子,父亲神奇地出来了,而且已经到了我的前面。须发皆白、貌若耄耋的父亲急忙忙地说,我去你“SHOUSHOU”家找他。那个“SHOUSHOU”是和我最有共同语言的。荒诞而可爱的是,父亲要去找的“他”,居然是自己。我没有拦住父亲,任凭他走向雪地里。雪地里的须发皆白的父亲,就这样快速地消失了。我自己走进了院子里。 以前,梦中的父亲很少说话。我梦见他的时候,他多是在一个光线黯淡的屋子里。这次,居然是光线明亮的屋子了。以前的父亲,只有等到我走进了,才抬起头来;这次,梦中的父亲,居然从光线明亮的地方走出来了。这次,梦中的父亲居然那么热切地说了话,还知道去那里去找他自己。实际上,父亲和那个“叔叔”聊天的时候,不见得比我梦见的多。但这不耽误我梦见他们聊天,梦见他去聊天的地方找回自己。 父亲的寻找,让我不由得相信,他的寻找是必须的,是不由分说的,是不可阻挡的。可惜的是,这种寻找,阻断了父子间的聊天可能。因为我的梦境在父亲出发不久后就中断了。下次聊天,或者只是简单的对话,也只好等到再一次梦境了。进入梦境的渠道,无法设计,无法预料。就好似今天凌晨一样,我突然就梦见了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父亲。不过几秒钟的短暂光景,父亲就消失在梦境深处了,他去寻找自己了。 梦醒之后,我觉得自己的心思,有一部分是随着父亲出发了。借着梦境,沿着父亲的目光或者脚步,去寻找父亲。(籍利平,2013年11月18日晨) ——————————————————————————————————— 父亲的职业(1) (2014-04-05 13:32:50) 1.士兵——炮手A 父亲和母亲的故乡 , 相隔不过四华里,都在起源于太行山的午河流域。平均年龄 15岁那年,也就是民国32(?)年,母亲和父亲结婚了。 父亲比母亲小四岁,他们结婚的时候,按照现代的标准,还未成年呢。因为结婚辍学了(?)。父亲识字,他上到了高小。母亲不识字,她曾经回顾:刚解放那阵子,村子办识字班。母亲觉得没有用,就没有参与。 母亲从午河右岸嫁到了左岸。婚姻的双方,应该都是“小康家庭”吧。两家都不必被人雇佣,也不必雇人,只要依靠自己的土地、牲口、水井和农具等就可以满足简朴的生存需要了。当时的冀南,地表水位应该比较高。打井汲水是比较轻易的事。这从 1970 年代初期的水井的水位可以推断出来。 1970 年代初,午河左岸的一些水井,几乎还不需要井绳就可以汲水。使用的井绳,也不需要在辘轳上绕多少圈。我记得,曾经只用担子,就从井里汲水出来,然后挑到家里的。我家距离午河不足一华里的样子。午河大堤,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父亲不太喜欢用口语表达自己。口语表达,也许不是他乐意采取的形式。父亲的战争后遗症——耳朵背,让他和人们交流有些轻微的障碍——他在解放战争初期成为了炮兵连的战士。班里配备的是 82 迫击炮,需要多人配合作战。“迫击炮,瞎胡闹;打不出去往外倒”。团属迫击炮连,是绝对的一线战斗人员。他们必须到最接近敌人的地方开炮。迫击炮的射程有限。 父亲的同班战友,有些成了烈士。比如有个叫做王春发(法)的。王牺牲前,曾经把自己一直舍不得花的津贴给父亲,父亲没有要。(当时的士兵月津贴是十六两小米)我在 1991 年从父亲的口中听到了他的战斗故事后,把他写成了文字。文字中,主要记载了父亲唱的老军歌。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遗憾。幸运的是,我终于听到了父亲唱歌;遗憾的是,我只听了这一次。父亲肚子里的军歌,一定还有很多,可惜我没有机会再听,更没有机会记录了。那次夜晚的歌唱之后,不到七年,父亲就在一个春天追随母亲远行了。去年,我从网络上得到了父亲的烈士战友的准确下落。“南阳的一个杨老师,在寻找偶然得到的烈士证的主人”的报道中,提到了这个烈士,也提到了父亲回忆过的那场战斗。 父亲婚后的“小康生活”,持续了不到两年吧。出现了一些变故,房子、土地的拥有量都急剧缩水。记得母亲悲愤地回顾过结婚第三年盖房子的情况。来帮忙的都不吃饭,干完活就走。母亲控诉过一个无耻的矮个子邻居的告密行为。矮个子喜欢偷听。这个矮个子家里原先特别穷,对于历史上比他家富裕的一切人,都满怀仇恨。矮个子窥见母亲从娘家扛回来一床被子,立即报告了当时的村干部。害得母亲拜拜出了一身汗,从午河右岸抗来的被褥,没有过夜,就被没收了。矮个子的哥哥,当兵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按照入伍年份推算, 1947 年春入伍的父亲,应该是最后一批八路军。当时的太行军区某支队,到村里征兵时,大姐要么才出生不久,要么即将出世了。 母亲在唠叨中提到,他去部队看望父亲时的情景。大姐因为皮肤白皙、细嫩,让父亲的某些战友“恶狠狠”地说:真想咬她一口。我猜,那个士兵,一定表达的是对婴儿的喜爱吧,倒没有什么恶意。我还猜想,母亲到父亲的连队探望他时,他还是个正在接受训练的新兵。而且训练点距离午河不远。母亲是步行还是搭车去的,我无从考证。我猜测,一定要费些周折的。我查阅过故乡的县志、母亲故乡的县志。知道在解放战争初期,在冀南的临城县一个叫做祁村的地方,曾经有新兵训练营。父亲的新兵生活应该是在邢台地区境内度过的,但在邢台市区的可能性不大。 父亲在谈起他的军旅生活时,说过——经常走路行军。父亲和叔叔(大约小半岁?)属于一个师。叔叔谈起过 , 两次徒步渡洛河的行军,我不确定父亲是否也参加了。不过,父亲说起过两次住进一个河南老乡家的事情。父亲最早是炮兵,我知道的是叔叔当过通信兵,至少他从朝鲜回来前还是通信兵班长。 父亲,其实有语言天赋的,虽不乐意过分表现自己。父亲谈起他的军旅生活时,提到过一个细节,就是每到一个新地方,他都会接受借、还东西的任务。有的战友说,我最怕和老乡交流了,语言不通。 父亲轻描淡写地提到过他的经验——一个是注意模仿当地人说话的腔调,一定要撇当地的腔;一个是用人家喜欢的称呼来招呼人,该称老表的称老表;该叫老板、老板娘的就叫老板和老板娘;该叫大哥叫大哥,该叫二哥叫二哥。 父亲到过广州,是否去过香港我不确定。他提到过,驻扎广州时,有空闲时间,有的战友偷偷去过香港长见识。船票才两毛——如果我记得没有错的话。父亲就是这么说的,还用食指、中指做了一个手势。 父亲当然到过江西。他谈起过一个排长——瞎指挥的排长,挨了秦军长的痛批。这个排长也是渡河心切,在渡赣江的时候,艄公警告说已经超载了,他仍然要求士兵们——跟我上。结果船刚离岸就翻了。武器和士兵们都落了水。好在离江心远,水还不深,兵们不过湿了衣裳。我不清楚父亲是否在临川呆过。我从他的秦军长的回忆录中看到,这个军在那里休整过两个月。早在福建期间,部队就出现了大量的病号——疟疾或者其他传染病患者。如果当时父亲在为军政治部养马,那么他一定到过临川。如果是为团里的主任养马,就不好说了。团部不一定和军部在一起。 父亲到过福建的建瓯和建阳。建瓯的瓯字,在冀南老家的发音系统中,读作( e-ou )。这两个地方我比父亲晚四十多年到达,我比父亲小三轮儿。我去建瓯和建阳时风尘仆仆,坐着吉普车;父亲当年一定没有这个排场,一定还是步行——无休止的步行。我在一些描写解放战争的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父亲所在的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也就是坐着吉普车行军。比如,解放宿县的时候,刘司令的吉普车就是从铁路桥下的涵洞里穿越的。 父亲只有弟兄一个,前文提到的叔叔也是,他俩是叔伯弟兄。 父亲所在的炮兵连,士兵们经常进行的作业是挖掘。父亲说起过一个晦气的事情,挖掘炮位时,曾经刨出来了死孩子。父亲重复了排长的粗话,我没有记住。我记住的是,那是一场上亡惨重的战斗。班长、副班长一天换了两拨。父亲谈到刚上任半天就牺牲的副班长时,不胜唏嘘。父亲不无佩服地提到过一个叫做“张四饼子”的连长。他的“跳眼”功夫了不得,多次指挥士兵,一炮中地。炮兵连得过锦旗。 父亲离开炮兵连后,去了团(军?)政治部,主要是饲养军马。父亲提到过一匹大洋马。我幻想——父亲最惬意的是早晨的遛马时刻。这样的早晨,父亲可以在霞光中骑马。让马和自己的长长的影子,飞速掠过河滩的灌木和草丛。风过耳,确是不错的感觉,这表明了军马驰骋的速度。大洋马的主人,职务是政治部主任。父亲说,这个主人有两个警卫员。主任到一个城市当市长时,只带走了一个警卫员。另一个到基层当了排长。 父亲第一次挂彩——受伤,是在河南博爱——当时叫清化。子弹擦肩而过,父亲当时鲜血琳琳。从博爱的县志看,这次对博爱的第二次解放,战斗并不激烈,持续时间也不长久。父亲当时参军不过一百天,又在炮兵连,受伤在所难免。父亲提到的野战医院,多半距离博爱县城不太远。父亲一定是在寨卜昌的大雨中,参加完九纵的成立仪式后,和战友们一起南下的。从此,他们的编制属于解放军序列了。 父亲提到过的肤色很白的师长,叫向守志。叔叔在提到这个师长时说,他原先叫守芝,灵芝的芝。 父亲的军旅生活持续了六个年头。 父亲 1950 年代初期回到故乡,不久,就当了生产队的保管员。 父亲的职业(2) (2014-04-09 07:27:25) 1 士兵 -- 炮手 B 未满十八岁就进入战时的军旅行列,和和平年代的未成年士兵,想法和感受一定不一样。当我看到一些军旅文学作品高昂地歌唱演员十八岁的士兵时,我体会到了未成年士兵被迫介入战争的危险性。他们的生命历程,很有可能被定格在未成年的岁月里里。或者升华了,或者一文不值地进入了泥土。而成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对于自己的炮手生涯,父亲和我谈起的并不多。父亲不是热爱杀戮的人,也不是热爱炮火的人,甚至连棍棒他都不欣赏。 父亲为何离开炮兵连,可能与这样的情景有关。在一次战斗中,当班长和排长为战斗中的英雄们弹冠相庆时,父亲并不开心。战斗中,他输送的炮弹,让一个娃娃脸瞬间成了碎尸,天女散花般地升腾,然后消失了。 开火吗? 开! 他可是个孩子哪 ! 娃娃脸! 什么孩子不孩子的!都是敌人!敌人!懂吗?!少罗嗦!开炮! 炮声过后,那个娃娃脸童话般进入天堂了。他先是,升腾,显示靠近蓝天;然后贴近大地,用未及成年人的血、肉和骨头亲近了大地。随后飞扬和下落的其他肉体、碎片、尘埃等,顺其自然地掩埋了他。好像他本来就该在那里和大地融合一样。 班长的玩笑,让父亲笑不起来。他越发觉得自己不适合在这个连队里干下去了。故乡在征战中越来越远,从几百里到上千里,再到几千里。乡音,越来越难以听到了。原先,还有兄弟团的老乡在休整期偷偷跑来和他聊天;现在看不到他们的影子了。休整两个月,总有可能看到他们的呀。 眼前的景色越来越像南方风景了。假定,他看到的是临川山谷的秀丽景色。秀丽的景色,不能让他辛勤愉悦起来。 父亲的沉闷,是否和刚刚结束的惨烈战斗有关?无法断定。父亲也没有提起过著名的 *** 岭的争夺战。这个七易其手的高地的名字,我是从叔叔的嘴里第一次听到的。“都杀红眼了!”叔叔的五个字,感叹的背后,是多少条性命的毁灭呢!是多少个家庭的破碎呢!是多少个寡妇期盼和失落的目光呢!是多少个母亲的泪水呢! 高地争夺战中,团属炮兵连,无疑是要出大力气的。那次战斗中,父亲的同连战友,牺牲了多少?没有准确的数字。战争中的班、排、连。好似繁殖能力超强的生物一样,可以迅速地补充甚至重建。当父亲,在战斗中一次次地发现副班长、班长、排长的名字,比走马灯的旋转还要快捷时,他是否非常愤懑呢!连长还没来得及叫全班长们的名字,他们就换了一茬。战时倒是好办,叫班长就行呢。姓名成了次要的问题。可是当班长成了冷冰冰的称呼,前面连个准确的姓都不添加时,班长们的感受会怎样呢!更不要说,那个普遍文化水平低的年代里,弄准一个人的故乡、姓名,对于并不识字的参战者来说,意义不大。对于粗通文墨的人来说,这也许是令人烦恼的事情之一。一个朝夕相处的战友,说消失就消失了,说牺牲就牺牲了,说掩埋就掩埋了。一次次重复挖掘、搬运、掩埋的动作,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泪流成河的。何况是,富有同情心的人呢,何况是在一口铁锅里捞过小米的弟兄呢,何况是一样来自田间,一样省吃俭用,连十六两小米的津贴都分文未动的同伴呢。 掩埋了不得不掩埋的。风会吹干眼角的雾水。收拾起炮筒、支架,驱赶着军马;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行军。 在南方行军,几分钱一双的草鞋,他们也不买。他们是自己编织的。战斗的间隙,他们除了抽烟、除了聊天、除了开些同行们都明白的玩笑,除了维护器械,就是个人卫生的整理了。编织草鞋和其他用具,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富有诗意的生活片断了。 “斜风细雨不须归。”狂风暴雨,该行军也得行军哪。父亲的编织手艺,在南方行军的间隙中大为增进了。父亲是个颇有艺术细胞的青年人,在他所属的连队里、排里、班里。编织的蝈蝈、蛐蛐、蚂蚱,是不需要携带的,是不能随身携带的;只要得到了伙伴的半句赞叹,它们就回归于大自然了。 假定,父亲在一次休整过后,离开了炮兵连,从事了新的兵种。父亲在这次休整前,是否染上过当事传播率很高的病症,我无法推测。从他的纵队司令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在 1949 年夏天,大批从北方行军到了福建、江西一带的士兵,病倒了。司令,也就是后来的军长,在回忆录第十三章《挥戈华南》中这样写道: “进军两广,在临川休整了一个多月, 七月七日至九日,我军分别临川、宜黄等地出发,两渡赣江,参加湘赣作战。七月十七日,军主力进抵安福地区,奉命进行整训。安福地区历来为疟疾流行区,遍地杂草丛生,夏季蚊蝇、蛆虫比比皆是。有一首民谣:“安福沪水河。蚊子大如蛾,一个不够吃,两个差不多”。北伐战争时期,北洋军阀曾有一个团受疟疾危害,大部分病死在该地区。我军进驻安福正值疟疾流行季节,天气闷热,医疗卫生条件差,加上部队长途行军,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抵抗力差,导致疟疾在部队迅速蔓延,发病率急剧上升。全军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员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部队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战胜疾病,军党委及时发出“开展人马健康运动”的指示,把突击治疗病号,改善生活,消除疲劳作为中心工作,号召全体指战员“紧急行动起来,开展群众性的人马健康运动,战胜疾病侵袭,尽快恢复战斗力”。各师、团党委都分别召开党委会,拟方案,定措施,抓落实,一个群众性的人马健康运动在全军迅速掀起。八月二十一月,在建军二十二周年纪念大会上,我把开展人马健康活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向全军作了动员。谷景生政委、张蕴任参谋长带领四十多名机关干部深入连队,了解疫情,看望病号。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军后勤部组织人员分赴上海、南京等地和华北老解放区,采购药品和副食,保障部队治疗需要。医务人员还采取土 洋结合的办法,千方百计寻觅偏方和采集中草药。一三一团卫生队长杜希良还研制了“涩拉秧水”和“郁金丸”等药剂。除了医疗防治外,各级还狠抓了伙食调剂,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组织体育比赛。我们的这些举措,抓得紧,抓得快,也抓出了效果。当时整个第四兵团都面临疾病危害,陈赓司令员十分着急,准备向中央报告。兵团卫生部长桂绍忠把我们“开展人马健康活动”的情况向陈赓同志作了汇报,陈赓很高兴,指示机关在全兵团推广了我们的做法。”。文中提到的 131 团,就是父亲所在的团。卫生队长杜希良研制了“涩拉秧水”和“郁金丸”等药剂为兵治病,可见疾病成了降低和损失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梅雨,对于北方士兵的威胁尤其大。 父亲离开清化(博爱)的战地医院后,是否进入过其它战地医院疗伤,我无法判定。我只是觉得,父亲承受了战友们一批批地牺牲、长期行军、负重等的考验。他的身体是否能保持离开故乡时的良好状态呢! 无需假定,已经是事实——父亲的炮兵生涯,让他的感官,尤其是眼睛、耳朵和鼻子,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目视的是一些血琳琳的场面、是尘埃、硝烟的飞扬;听到的枪声,更多的是炮声。最多的是从自己身边响起的炮声。自己的炮声,对自己的耳朵伤害得最大。嗅觉是否会麻木呢,各种腐蚀植物的枝叶,各种死亡的人物、动物的躯体的臭味。 听力的急剧下降,终于成了父亲被调离炮兵连的物理或者生理因素。 父亲,将从另一个角度,切近真实的战争。 ———————————————————————————— 地下工事中的父亲 (2015-04-11 06:32:36) 我轻而易举地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神奇地 看到了地下工事中的父亲。 我觉得自己二十年没有听到父亲的声音了,而这个 声音,这个从所谓的军床上平躺着的父亲胸腔里 发出的冷漠的声音,让我觉得隔了一个世纪。 我是偶然在陡坎里 发现父亲的工事的。 地面上的塌陷让 我好奇地钻了进去。 好大的房间! 一大排空荡荡的床。 只有父亲一个人躺在床上,他没有起身。 熟悉的声音,让我几乎哭泣起来。 多久没有听到这个冷漠的声音啦。 好似在潜意识里吧,我觉得父亲应该回家啦! 我说,这样的房间怎么住呢!我环视了父亲的工事或者叫做房间。 父亲还算“讲究”的,这个小龙年出生的,1920年代人,这个 1940年代的青年军人,他只把靠近自己床铺的大窗户用纸糊上了。 窗户纸也已经开绽了,好似开放的白荷花。 别处的窗户都是敞亮的,没有窗户纸。 父亲,头向过道躺在床上。 我的目光直接越过了父亲的被窝,落在墙壁上方和左右。 我围绕父亲的床铺,转了不到半圈儿,突然下起雨来。我躲避 水柱,多次失败了。 我关注着父亲的床铺,他的床铺上却看不到下落的水滴。 我疑心这是不是梦。我的头发和上衣,都已经湿透了。 我在心里劝说父亲,回家。心里也知道,他不会听我的。 我就这么站在水柱中,看着被窝里的父亲。 直到,黎明把我从梦境中拖出来。 --------------------------------------------- 在寨卜昌怀念父亲 (2013-07-28 21:02:03) 1947年8月的那场大雨 见证了一个纵队的成立 那个18岁的新兵 已经和许多战友回归大地 如果,我能够到达 热烈的地方 我愿意,也赶上一场透雨 让脚下的泥土 收藏两代人的 足迹 九纵战士和九旅战士 有数不清的交集 寨卜昌 你会听到迟到的赞美诗 九纵战士 你们不该被忘记 无论是丢失的 复员证 还是迟发的 烈士证 都曾经是历史 的见证 (2018-04-11更新) ********** 相 关 博 文 ************* 1 想象1947年的父亲 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5-356.html 2多才多艺的父亲(方言篇) 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5-3518.html 3 父亲的河母亲的山 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5-829793.html 4 杏花飘飞时的遐思 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5-781692.html 5 石磊磊与葛蔓蔓(短篇小说) 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5-1066418.html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3341 次阅读|2 个评论
您失去幽默感
pingguo 2014-6-10 10:49
我们见面太少,一年也就一两次, 父亲,我不清楚您三高的病情。 您不再哼唱川戏,不再爱开玩笑, 您失去幽默感,本该警惕的。 死是什么,没有人说得清, 这个字我读到过无数次, 父亲,您第一次把它带到我心里。 它于我只有悲伤,没有恐惧。 这些年我渐渐把它视为自然的一部分。 我依然没有饮酒的习惯, 这一点不像您。多吃素食也挺好, 感冒已多年没有找过我。 不用去医院是对的, 在那里我见您最后一面。 没有谁暗示那是最后时刻, 您头脑清醒,口齿清晰, 对应于上午十点过的清风与光线。 我想带您到我买的房子住一住, 比您单位的分房要宽敞得多, 父亲,您走得太急, 如此渺小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今天,我读到一个朋友的长微博, 写她的父辈,细致入微。我做不到的。 父亲,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相望, 您显得更加陌生与沉默。 2014-06-05
个人分类: 诗歌|27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
zhaowanlin 2014-6-1 00:36
父亲 济南连续几天居高不下的气温,让人心里颇有些浮躁,同时也让我想到了还在高温中工作的父亲,他也曾拥有像我现在一样的无忧无虑,只是在岁月的打磨和责任的重压之下,变成了现在这样一个责任至上的父亲形象。 (一)当父亲还是一个孩子 父亲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他的弟弟(我的叔叔)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因而父亲算得上是祖父膝下唯一的男子。而实际上,父亲也是祖母连续生下三个女孩儿之后的第一位男孩儿。所以,在有“男孩偏好”的社会中,他在家中的“地位”和享受的“优待”是可想而知的。 从我母亲口中得知,父亲小时候是个十分调皮的“顽童”。譬如在“吃不惯米饭”的时候,他为了争取和家里其他人一样“享用”一顿“蒿子饭”(家乡土话是如此表述的)而耍性子躲进家里的鸡圈之中;或者,有时候跟自己的朋辈一起捉弄别人家的山羊,用一串串鞭炮挂在山羊的尾巴上,点着,然后望着惊慌逃窜的山羊发出童真的笑声…… 当然,在每次“恶搞”之后,即使父亲是家中的“小皇帝”,也终究免不了一顿来自于严厉的祖父的“恶揍”。 父亲很聪明,但是对于学习却不大上心。他在上了一个多星期的初中后,就自己提出来退学。为了他的退学,祖父非常生气,不过也没奈何,因为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于学习。所以最后也只好让他“卷着铺盖”跟着同龄人进县城打工了。 而从此,父亲就正式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二)当父亲成为“父亲” 无忧无虑的岁月总是逝去的飞快。父亲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开始收获了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那就是“父亲”。从他拥有父亲这个“角色”伊始,似乎就注定了他必须跟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告别,就必须要考虑如何肩负起对于这个家庭的“顶梁柱”责任。 父亲在成为一位“打工仔”之前,还有一段关于其职业生涯中的小插曲。父亲做过司机,不过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大车”司机,而是那种替别人到煤场拉煤、车头还会“冒黑烟”的拖拉机司机。在充当司机的那段时间,他每天必须得早早地赶往煤场,然后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方能回家。不过即使这样十分辛苦的工作,也并未得到他预想的收获。 司机这份职业并不能满足家里的开销,于是,父亲开始用自己稚嫩的双肩去县城的工地做苦力。那时候,我还年幼,没有去过父亲的“工作”地点,所以现在只能依靠自己的想象“还原”那时候父亲工作的场景。而我现在能想象的大概是:夏天的时候,父亲顶着毒辣的太阳,肩头扛着沉重的扁担,脚底踏出一连串深深的脚印…… 但是我也发现,这种想象是万分痛苦的,而且是连续的万分痛苦。因为自己脚下的每一步路都取决于父亲的青春和汗水,当我每次踏上县城的百步梯,我都觉得那是父亲用双肩托起了自己,是父亲用自己的身躯为我铺好了通往未来的道路。 (三)炼钢工人:父亲的“职业角色” 那时候,父亲毕竟还年轻,他应该没曾料到自己做苦力得来的报酬却因为某些人的贪婪和人性缺失而得不到兑现。 所以后来,他辗转去了码头做工,又由于各种“机缘”,他跟着熟人进了钢厂。也就是从那开始决定了他一直到现在还在从事的工作。 当时,在钢厂的收入是相对较高的,尤其是对于我们那里的小山村的农民来说(他们大多眷恋于土地,具有很重的土地情结,排斥流动)。也正是父亲在钢厂的收入,使得我们家里的境况逐渐好转起来。原来的泥墙瓦房子变成了混凝土的平房,连黑白电视机都没有的家里突然多了一台彩电……但是,随着我上大学,弟弟上初中,这些教育上的开销累积起来变成了新的压力,家庭的经济情况再度重新变得有些吃紧。所以,现在的父亲还有母亲还是十分的辛苦和劳累,也因为如此,父亲还是不得不继续呆在钢厂。 其实,我并不希望父亲长期呆在钢厂,即使钢厂的工资再高。 我曾经去过父亲做工的工厂(父亲曾两度换厂,我都去过),对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至今还有比较深刻的印象:煤炭、废铁、看起来很“老旧”的设备、大烟囱里冒出的滚滚浓烟,以及被染成黑色的路面和路面低洼处的黑色积水让整个厂子变成由单一的黑色构成的“泼墨画”;炼钢设备的咆哮、汽车的轰鸣还有工人之间的喊话让厂内充斥着高分贝的噪音;钢厂里的巨大灰尘让每个上班的工人几乎都遭遇了一次整容手术,从上班之前的干干净净到下班之后的泥人形象完全就是一次灰尘对人体的覆盖;一座座用石棉瓦简单搭成的小瓦房相互连接起来就变成了厂区里简陋的住宅区,看上去颇似城市中的贫民窟…… (四)父爱的传承 父亲成为“父亲”之后,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也放弃了很多原本属于自己的愿望。而且,当他承担了“父亲”这个角色之后,还不得不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而成为一个奔波在外乡的民工。 去年春节过后,父亲正在忙着收拾行囊,我傻傻地问父亲为什么那么着急忙慌的想要离家去往工厂,而他只是简简单单的说了一句“不出去打工就养不活这个家庭”。就是这样一句很简单的回答,仿佛让我再一次走进了父亲的内心世界:他是那么的无奈,以及在责任和自我之间必须要作出选择的时候是那么的无助。 现在,我也渐渐的明白,父爱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表达爱的方式,我们可能难以从言语中发现父爱的蛛丝马迹,但却能够十分清晰的从父亲的行动当中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之处。而这所有的所有,都会促使我自己进行反思:我该如何回报这份沉甸甸的父爱,又将通过何种方式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2014 年5月26日于济南
1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恐怖】【复合骨折 Compound Fracture (2013)】【美国】
lcj2212916 2014-5-15 19:20
导演 : Anthony J. Rickert-Epstein 编剧 : Renae Geerlings / 泰勒·梅恩 主演 : 泰勒·梅恩 / 缪斯·沃森 / 德里克·梅耶斯 / Leslie Easterbrook / Renae Geerlings / Alex Saxon 类型: 惊悚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IMDb链接: tt2125472 Michael Wolffsen在他妹妹可怕地遭遇死亡以后,他带着他的未婚妻以及他新认的孤儿侄子回到了家里,照顾他的父亲Gary. 自从上次Michael告别父亲后,父亲变了很多:他极其偏执得认为在外面有一种奇异的力量想要抓住他,而且痴迷于让他的家人不可反驳的接受这一观点。在Michael和他的家人最初认为老头子是患了老年痴呆的时候,他们很快发现Gary的恐惧不是空穴来风。屋外确有不可忽视的恶魔,而且不杀死Wolffsen的所有成员,他誓不罢休。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4758289
2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是父亲90诞辰
热度 2 fqng1008 2014-5-9 11:33
一大早,妹妹发来短信:“哥哥,今天是爸爸诞辰九十周年。昨晚梦见他们,今早醒来查看日期,原来是四月十一。” 我连忙回复:“好久都没有祭奠二老,我抽空为他们写篇悼念文章。”然后上班了。 刚才,忙完了手头事情,就开始扫描二位老人的图片。1999年为他们印刷了一本纪念册,也将其中的一些图片扫描过来,算是在这个父亲九十诞辰的日子,为老人们做些事情,以缓释自己的思念之情。 今年春节,嫂子在我们这里过年,本来想请嫂子在节日里拜祭老人,也为我们示范一下拜祭的程序(父母亲都不迷信这些,因此我们也缺少这方面的熏陶,还是刚刚记事的时候看见奶奶做过,记忆非常模糊)。但说来说去却又耽搁过去了,至今那些程序我们仍然不太清楚,一直是个遗憾。 在这方面,嫂子是个典范,她逢年过节总是记得这些,清明节也一直跟爷爷奶奶扫墓。我这些年年龄到了,渐渐感觉这种习俗还是很有意义的,确实可以寄托我们的哀思。但少年时,正逢破四旧立新风,没有耳濡目染的教育。父母少年时正逢国难,早早外出参加救亡,也淡漠了这些传统。 今天,做完了这些,我的思绪仍然没有打开,贴一段过去的文章(发表在《孝感日报》上),以为纪念(父亲诞辰于农历1924年4月11日,公历1992年8月21日去世)。 附: 脆弱的生命 去年秋天,父亲去世了,两封加急电报一起带给我这意外的消息。我们急急忙忙地收拾东西,匆匆赶回广水老家。父亲躺在客厅的木板床上,他一动也不动,香雾在头前飘绕,冰袋布满周身。身边陪伴着泪流满面的母亲,还有姑姑和妹妹们。掀开头布,他那昔日精明的大眼睛,微微闭合在深凹的眼眶里,长而浓密的眉毛,由浅而深的鱼尾纹,一切容态依旧。他似乎正在熟睡,只是缺少了气息和消失胸廓的呼吸运动。我哭不出来,把脸贴在他丧失了神气的额头上,静静地呆立着…… 生命是脆弱的,对于饱经风霜、身体受到摧残的老人尤其是这样。那天上午,他感到不适,但仍然坚持跟我们写了最后一封信,然后要母亲陪他去医院。没想走到半路,一口痰涌上来,堵住了气管,涎水顺着嘴角往下流。母亲要他歇一会,他用手指指前面的诊所,拼着命挣到那里,刚坐上板凳就溜下去了,并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我没有想到,他会走得这样匆忙,连一句话也没有留下。就在那一瞬间,他把69年的风雨奔波,以及奋斗和追求都划上了句号。无论是爱和恨、苦与乐,还是尊贵和高尚、贫贱与卑微,对他再也不显示任何意义。我猛然感到,人在生与死的搏斗中,显得多么脆弱,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瞬间就消逝在上帝的召唤之中。也许,这脆弱本身又蕴涵着某种顽强,父亲在生命最后一刻仍然竭尽全力,他虽然没有保全性命,但终于到达了诊所,那个展示着希望的地方。 脆弱的生命往往映衬着倔强的精神。在我们家乡的沙河边,父亲亲眼见过一位提鸡蛋过石板桥的乡下老太太,那位老人坚持将一篮鸡蛋完好无损地提过了桥,放在岸边,人却躺在蛋篮旁再也爬不起来了。父亲设想:那位不知姓名的乡下老人一定赶了很远很远的路,她希望满篮的鸡蛋能换回一些钱解决家里的急用,她一定在桥上就发病了,可能是心肌梗死,更可能是脑溢血。她生命的最后念头是无论如何要保住鸡蛋,她做到了,鸡蛋一个也没有损坏,但都是用生命换来的。 父亲小时侯,家乡里土匪闹得厉害。有一次,肖家杆来了,爷爷奶奶慌忙收拾家杂,全家背背扛扛和乡亲们一起赶往几里路外的山寨,9岁的大姑妈担负着背3岁的父亲逃亡的重任。他们及时躲进了山寨,但大姑妈放下父亲就吐出了鲜血,那也是一种近乎致死的求生行动。 父亲年轻时,从沦陷区逃亡到重庆求学。他水性不错,一次和同学打赌,在涨水季节横渡长江。没想刚游到江心,一个旋涡把他卷到了江底。他急中生智,拼命横过身来一蹬,虽然摆脱了死亡威胁,脚却被江底的石头划开了一条大口子。而且顺江漂流了20多里,才被同学救上岸,他已经精疲力尽,出了不少血,但终于从死神手里挣了回来。 父亲中年时,碰上了反右运动,劳动改造加自然灾害,不少人都没有熬过难关。他们农场里饿死的、病死的、自寻短见的,时有发生,甚至有人饥肠难挨,偷偷打开红薯窖而撑死在里面。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挖地劳动,管教人员别出心裁,将每个人午餐的一碗稀粥放在地头上,必须挖到终端才能进餐。临近下午了,大多数人已经吃到了自己的一份粥,有一个体弱者实在挖不动,才挖了一小点就躺下了。当他看到别人已经收工,就艰难地朝地头爬去,但是在离粥还有几步远的地方停下了,他终于没有吃到这救命之粥。 父亲老年时,他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复职后他要夺回失去的损失,认真地备课,声嘶力竭地教学,终于病倒了,他是大汗淋漓地倒在讲台上之后,才回家休息的。后来,他的身体完全垮了,每当有同事先他而去时,他总是十分惆怅,可能预感到死神正在临近。这次就一下子解脱了,尽管他挣扎着到了诊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是以怎样的毅力在与死亡抗争呢? 一切都过去了,消失了。生命是什么?对于个体而言,生命是得而复失,生命是瞬息即逝,生命是索命阎罗催逼下的奔跑,生命是对热爱生命者的惩罚;只有死亡是永恒的!面对死亡,不能不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凡由时间赠予的,都由时间带走了;凡是现实存在的,都由现实所遗弃。一切的得到都会失却,一切的追求都是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143 次阅读|4 个评论
沉默之殇
热度 1 yurongming 2014-4-17 08:12
沉默之殇 一个老人,沧桑一生 打柴、放排、捕鱼、结绳 为什么? 生命的最后旅程 却容不下,半片调羹 父亲走了 不到一年,刚是母亲 淌下生命,最后一滴眼泪 风飘云散,无声无息! 唯有,无父无母的孤儿 飘渺残留的记忆 …… 一个卑微的生命 剧烈的咳嗽、挣扎 再剧烈的咳嗽、挣扎 只为了咽下,一小半调羹水 摇摇头 父亲,那一刻 您终于笑了! 天惊地动,豪迈苍凉 父亲,您竟然笑了! 是长久的病痛与折磨之后, 与命运的终于和解? 那一刻 您笑得多么坦然和慈祥! 伫立坟前 父亲,您不孝的儿子 只有沉默,甚至 没有一滴眼泪 而您,再不会那么坦然的笑了 再也不会! 前行,在人心的沙漠里 远了,父亲! 远了,母亲! 远了,姐姐! 只剩我,依然前行
个人分类: 现代诗歌|2792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含冤蒙难到平反昭雪----记父母亲的一段人生经历
热度 7 duzhanchi 2014-4-4 14:24
开头语: 我的父亲母亲, 命运坎坷起伏。学生时期家道从容,无忧无虑;突遭日寇入侵,前程被毁。青年时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日渐生活安稳,衣食无忧;中年时期惨遭冤案,下放农村,忍辱负重,贫困潦倒;老年时期平反回城,重获新生,安度晚年,其乐融融。父母先后于2006年和2010离开人世。多年来,我们几个儿女魂牵梦萦,倍加思念;二老的慈祥面孔,和言善语;欢乐时的灿烂笑容,被批斗时的痛苦惨状,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今年,是父母诞辰93周年,值此之际,我与诸妹共同回忆,撰写此文,以告慰双亲在天之灵。 我的父亲杜儒英,先后在内蒙古五原县马车运输公司和县运输管理站任会计。他业务熟练,认真负责,日夜操劳,十分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当时,家境尚可,我已参加工作,大 妹淑琴,学习成绩优秀,初中毕业在即。父母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没料到,祸从天降,阶级斗争突然袭来。 1965 年,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中,有人揭发父亲是漏划地主,贪污公款;牵强附会,无中生有,大会小会,逼他老实交代;把父亲依理据实辩解,说成是顽固不化,并 把在初中读书的大妹叫去揭发问题。 父亲感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就给总团写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岂料报告未出工作组,就被打回,并将此说成是顽固不化,抗拒运动,随之而来的是更加严厉的批斗和制裁, 将他隔离审查,不准回家。家中诸妹年幼,父亲放心不下,恳求看守,允许他回家看看,安顿一下家事。好心的看守郭生华,夜间偷偷放他回家。进屋后,父亲不敢开灯,在黑暗中安慰母亲王春芳说:我没事,成分在五十年代就定成了小商,我也没有拿公家的钱,没有贪污,不要害怕。为不连累看守,他只在家里待了半小时,就匆匆赶回隔离室。在 高压之下,没有其他出路,为了免受逼供批斗之苦,为了保全家庭,父亲不得不违心地同意了他们早已写好的定案材料。 “四清”工作组勒令父亲退赔。当时,家中人口多,收入少,没有积蓄。为了退赔,只得卖掉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一台缝纫机,一辆自行车和一个存放衣物的板箱柜,凑够了定案的“贪污款” 700 多元。至此,家里只剩下了衣服被褥、锅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成了名符其实的赤贫。 1966 年 8 月中旬,父亲得到通知,被定为地主和贪污份子,开除公职,全家下放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勒令数日离开县城。 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父亲悲痛欲绝,母亲嚎啕大哭,犹如落入万丈深渊。 20 日,这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运输管理站用马车把全家送到了城南公社美星大队第四生产队(胡家村)。村里有一间废弃的土坯房,已多年无人居住,面积不足十平米,队长将全家六口安顿于此。房子的窗户很小,窗纸千疮百孔,门用薄薄的木板钉成。平时如不开门,室内十分黑暗,看不清东西。房屋低矮,站在炕上直不起腰来。进屋后,父亲忧闷满怀,默默无语;母亲眼含泪花,慢慢地收拾东西;妹妹们愁容满面,失掉了往日的欢乐。由于房间狭小,有些物品只好放在室外。但院墙已破旧不堪,只得临时用秸秆圈成一个简易的院子。村里几个顽童,不时往院里和家里扔土块,并喊着“看老地主来”。就这样,父母及妹妹们开始了蒙羞负重的生活。 到农村后,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口粮严重不足。当时,农民的口粮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按人头分配的口粮,二是工分粮,三是自留地粮。其数量,以后二者为主。油和肉来源于社员自养猪。父母八月份到此,无工分粮,无自留地粮,无肉,无油,一无所有,只分得一点可怜的口粮。没有办法,只有靠土豆、萝卜和少量小米度日。早饭为米粒寥寥的萝卜小米稀饭;中饭是萝卜小米饭和菜汤;晚饭为土豆、萝卜。一日三餐,几乎天天如此。加上劳动时间长,身体入不敷出,以致营养严重不良,父母腿脚严重浮肿。母亲慈祥、善良,心灵手巧,会裁剪衣服,经常帮助村里人做些针线活儿。得到帮助的淳朴村民,有时偷偷给点油和菜,父母从内心里感激她(他)们。 当时,大妹在五原一中读初二。文革初期,不上课只开会,有空她就回家看看。每当此时,她便把同学吃剩的馒头积攒起来,有的同学还有意多剩些给她留着。父母和妹妹们见到馒头,犹如见到山珍海味,高兴至极。但父母每次都告诫大妹:“咱家成分不好,不要因为这事儿,影响你的前程;下次不要往家带了”。 上述饥饿境况,我没有目睹,更没有体验。在红旗下长大的我,与党同心同德,认为应该与地主划清界限,决定不再给家寄钱。不久,父亲来信,将穷苦潦倒的境况告诉了我,希望给寄去点钱;但又一再提示我,要把钱寄给下放前的一位邻居老张,千万不要寄到家里,否则,会受到批斗,甚至将钱没收。我思想斗争激烈,心想,寄钱是不是阶级路线不清,立场不稳?但当想到几个年幼的妹妹,体弱多病的母亲,分文皆无的一家,没有粮食,无钱买菜,如何在饥寒交迫中持续生活?亲情和怜悯之心,占了上风,便寄去 300 元钱。当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每月还要给大妹寄 10 元生活费,没有多少积蓄,只能尽我所能。大妹省吃俭用,每月只花几块钱伙食费,剩下都给家里补贴。当时粮食很紧,有钱也难买到。有一次,父亲偶尔听说,距离本村六、七里之外的邻村,有人偷偷卖粮。当时,家里生活实在难以为继,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父亲决定冒险前去买粮。一位好心的村邻,晚上偷偷领着十三岁的二妹霞霞,去邻村买了十来斤小米;后来,父亲又惶惶不安地偷着去买了几次。老天保佑,总算没有被造反派发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就这样,总算熬到了第二年夏收。 翌年,家里开始盖自己的住房。村里给找了一位师傅,帮助砌墙,十六岁的大妹和父亲当小工。盖房用的材料,不是用模具托的土坯,而是用平锹从地里切出的长方体土墩,每块重达 20 多斤,大妹与父亲将沉重的土墩一个个递上去;当墙砌到一定高度后,更是十分吃力,一天下来,疲倦不堪,累得揪心。但还是坚持下来了,一间十几平米、可以直起腰的土墩房,盖好了,全家总算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栖身之窝。 在忍受生活熬煎的同时,父母还遭到政治上的歧视和高压。白天劳动一天,已劳累不堪,晚饭后也不让休息,常常开会,接受贫下中农批斗;头上戴着高帽子,脖子上挂着“地主”大牌子,弯腰九十度,低头到膝盖;造反派 厉声呵斥, 不时地呼喊着打倒地主分子杜儒英的口号。会场上最为积极的是来自天津的知识青年张某某和林某某,不时地用手按父亲的头,有脚踢他的腿,以此表现他们最听毛主席的话,比贫下中农更加革命。刚到农村时,还让母亲参加陪斗,政治队长胡某说,母 亲帮忙村民做针线活是拉拢和腐蚀贫下中农。母亲有口难辩,只能俯首听呵。有时还叫妹妹们参加批斗,她们看着这种场面,尽管心中难受万分,外表却不敢表露,还要跟着呼喊打倒的口号。全家隐忍蒙羞,饱受人格侮辱。不身临其境,难以体会个中滋味。后来,从县革委会开来信函,证明母亲不是地主,其后才免于陪斗。除此之外,每逢年节,父亲都要被队长叫去训话;有时还被民兵押着,用拖拉机送到公社,站在戏台上,挂着牌子参加陪斗;被斗的是走资派,陪斗的是一大串四类分子 - 地富反坏。 自父亲被定为地主分子之后,我便不再直接给他写信。但写给妹妹的信, 造反派都要截留,目不识丁的胡某,先找知青代念,进行审查,然后再转交给妹妹;有时干脆扣下不给,全家失去了通信自由。 每当社员政治学习时,就让父母亲双双在月光下扫俱乐部前的大街,或到畜圈翻粪。翌日一大早,父亲还要背着箩筐捡粪,为生产队积肥。这一切,都是无偿劳动,不给记工分。多年来,父亲当会计,坐办公室,体力劳动较少。突然间,劳动时间如此之长,强度如此之大,如何承受得了?妹妹们虽然年幼,但已懂事;她们心痛父亲母亲,但无法替代二老受苦受累,只有眼含热泪,默默忍受着内心的煎熬。 除农业劳动之外,每年都要出民工,挖河渠。这项劳动强度大,一般都是挑选二、三十岁的壮劳力参加。父亲当时已近天命之年,但由于是地主分子,所以每次都在劫难逃。工地上,虽然住房简陋,但民工一般在炕上睡觉,而造反派却常常让年近半百的父亲睡在冰冷的地上。劳动项目,主要是用铁锹挖土和用箩筐担土。造反派总是让父亲挑土,通常挖土者在给箩筐添土时,挑土者可以稍事休息,但却给父亲安排二副箩筐,轮流换筐挑土,使之没有喘息的机会。父亲没有言论自由,只有忍气吞声;有些造反派,故意把箩筐装得很满,以显示自己阶级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有一次,父亲不堪重负,力不能支,当场吐血,流出了无声的眼泪。这种场景,是事后一位村民悄悄告诉我大妹的;她听后,心如刀绞,却无能为力,不敢告诉母亲和妹妹,唯有自己偷偷流泪。 有时,父亲出民工回来,途经五原城关,虽然天色已晚,但为了全家的生存,无粮票购粮,就买些葫芦;县城离家四十来里,无钱坐车,就自己挑着,走走歇歇,到家已近半夜;体虚担重,汗水湿透父亲的内衣,母亲见状,唯有掩泪装欢。 胡家村地处盐碱地,井水苦而咸,口感极差。村民不得不饮用浑浊的渠水;渠离家远,母亲心脏不好,当父亲外出民工时,只有靠十三岁的二妹挑水。她年幼力薄,勉强为之,步履维艰,左右摇晃,目睹者为之心酸。尚在五原县城读书的大妹,每次回家时,都把水缸担满,以尽量减轻父亲和妹妹的负担。 那些年,每年都种水稻。秋天成熟时,地里仍然都是泥泞而冰冷的水。母亲身体一直不好,但生产队长石某,硬让她下水干活。有一次,正在割稻时,母亲一时疼痛难忍,站立不稳,不由自主地坐在了泥水地里。不仅没有人问候,晚上还开批斗会,说母亲耍滑头,玩阴谋,不想参加劳动,母亲有口难分,只能低头认批。其实,像母亲那个年纪的妇女,当时都是在家照料孩子,不再参加劳动。 大妹初中毕业之际,正值文革如火如荼,不仅继续升学的幻想破灭,而且由于出身不好,造反派头头不许她与同学一起到农村插队,她身不由己,只能回家,接受当地改造。当时她 的户口没有迁到家里,一直放在学校,过了三、四年,去学校迁户时,户口竟然失踪了。找了几个部门,谁也不管这事,无可奈何,大妹成了黑户。好在农村靠挣工分分粮,就没有也无法再去追究;一直等到父亲平反,户口才得到解决。 为了减轻父母的政治压力,也为了妹妹们少受欺负,大妹回乡的第二年,就与那个生产队长石某的二弟结婚了。不久有了孩子,母亲以照料外孙女为由,便可少参加重体力劳动。其他三个年幼的妹妹,由于出身不好,也都陆续辍学;为了生活,十三、四岁她们便开始参加成人劳动。三妹艳霞在十五、六岁时,赶牛车拉坯子,车轱辘从脚面压过,留下了后遗症。四妹琴琴也是在赶牛车时,牛惊了,车轮从脚上碾过,好在没有大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先后在农村成了家;残酷的政治运动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过了十二个春秋,总算熬到了“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对出身成分渐渐淡化。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伟大转折,农村开始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承包后,父亲不再进行无偿劳动,可全部精力用于自家承包的土地,开始过上普通正常的生活。 此时,父亲年近花甲,早已心灰意冷,没有任何奢求,只想平平安安了此一生。五原地处边陲,消息闭塞,父亲无书可读,无报可看,整日埋头劳动,对全国形势一无所知。 1978 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全面论述了当前形势和落实干部政策工作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分析了造成冤、错、假案的原因,再次阐明了“有反必肃,有错必纠”的方针政策,并对纠正范围和时间安排做了具体说明。 看了这篇报道之后,我开始沉思:父亲被开除公职,是否也属冤假错案?因为他曾对我说过,解放初在门头沟居住时,他本人的成分已定为小商, 1960 年经五原县肃反委员会复查,确认无误; 贪污问题也是子虚乌有。于是,我十余年来第一次直接给父亲写信,告诉他目前党中央正在 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甄别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错案。并表明了我的态度:关于成分,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关于贪污,符合事实的,就承认下来;不符合事实的,指出错何处,并说明事实真相。总之,一定要实事求是。(见附录1) 父亲接到我的信后,犹豫不决,一是,回想起当年对他的逼供场面,仍然心有余悸,如果申诉,万一平反不成,反而罪加一等;二是,十余年来不动脑、未动笔,思维迟钝,写申诉材料感到吃力。我针对他的活思想,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内容,给他进行了详细讲解,以解除他的疑虑,扭转他担心再次受到打击报复的脆弱心理,并答应,由他写初稿,列出事实,由我进行修辞。几经反复,大约在1979年2月将《申诉书》交给了五原县革命委员会(见附录2)。革委会经过一年多的内查、外调、复审,于1980年4月,下发了五革发(1980)94号文件:“杜儒英同志本人成分应为小商,原定地主成分不妥,予以纠正。原定贪污数字亦有出入。故决定恢复杜儒英同志公职,工龄连续计算”(见附录3)。平反了,但仍留了个“贪污”的尾巴,且将“错误”说成是“不妥”,用巧妙的措辞,粉饰当年当权者的过错;不过,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因为不少领导仍是当年的操刀手,岂肯轻易完全否定自己?父亲心知肚明,既已恢复公职,也就适可而止,毕竟是曾经在一起工作过的同事。而且,当年退赔之款,分文未给退还,父亲唯恐节外生枝,亦未追究。父亲仍然是那么善良,那么识大体,那么善解人意,那么忍辱负重。 依据平反文件,按理应该很快给他安排工作。但其后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可谓一波三折。五原县交通局说:父亲原所在单位,已交巴盟运输管理站,应由盟里安排工作。盟交通局将此事交由 盟公路运输管理总站处理。该总站发文说 :父亲原是 集体工,安排到公路段林场,继续按集体工使用,工资待遇可协同有关部门酌定 。(见附录4)。这个文件与五原县革委会的平反文件大相径庭。此时,全家户口已转到县城,不再务农,如不服从安排,便无生活来源。为了生计,只好委曲求全,先去林场上班。 1980 年12月,父亲到林场报到。但是,除工资外, 其他福利一概不给,按临时工对待。我从植物所人事处了解到:即使是集体人员,分配到国营单位后,也不能算临时工,其待遇应与国营人员相同。 父亲感到冤枉,心中憋屈,所以就进行信访(见附录5、6、7)。不曾想,到头来申诉信全部转给了巴盟交通局,交通局又交给了 盟公路运输管理总站。总站再次发文,而且变本加厉,将原来“工资待遇可协同有关部门酌定”改为“一切待遇由苗圃决定”。如果不从,就将父亲的材料退回五原县,由五原县解决(见附件8)。父亲看了该文件后,觉得其中有不少不实之词,于是又给交通局党支部的写信,指出其谬误之处,阐明了自己的看法(见附件9)。其后,盟与县 两家互相推诿,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父亲当时已经60岁,谁都不愿意接纳就要退休的老人。父亲毫无办法,生活拮据,只好给 五原县落实政策办公室写信,申请补助,解决住房等经济困难问题(见附录10) 。但是,仍是石沉大海,毫无音讯。父亲终日忧思,度日如年。在某些领导看来,让父亲当个临时工,有口饭吃,已是天大恩赐,至于是否按照政策给彻底平反,根本不去顾及。父亲含冤蒙难十几年,精神受尽折磨,身体饱受摧残,经济损失重大,儿女前途被毁,这是谁之过?此类基层领导居然不顾中央三令五申,视民众为草芥,推三阻四,确实可恶可气,但这类人也着实可悲可笑!联想到胡耀邦在平反冤、错、假案中所遇到的强大阻力,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他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坚忍不拔的精神,永远值得发扬光大,永远值得万众称道。 苍天悲悯。不久,五原县汽车保养厂刘二仁厂长,得知了父亲的现况,特邀他到该厂担任会计之职。这源于刘厂长以往曾与父亲共过事,对父亲十分了解,知道他为人诚恳,工作踏实。在四清运动中,刘曾对父亲不仁,做过伪证,但当下别无选择,父亲还是答应了他。1982年4月,已经61岁的父亲,再次重操旧业,干起了会计工作。他一如既往,仍然是一丝不苟,敬业有加。 然而,遗留问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因为父亲原是国营职工,现在却按集体职工待遇。其后几年,县领导几经更换,父亲多方交涉,尽管有理有据,但毫无进展。直到1986年,在我中学同窗和校友的帮助下,父亲再次向县委申诉。县委认为父亲的申诉有理有据,经过调查,下文恢复父亲国营职工待遇,退休费由财政局发给,问题才得以解决。神哉!怪哉!仅仅有理有据不行,还得有人才行,人情胜于法,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在此展现无遗。纵观社会,则见怪不怪,原来父亲之案只是无数案例中的一例。这一年,父亲退休,依据有关文件,由大妹接班,总算圆了父母的心愿。 父亲生前,每当谈及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时,心情犹如五味翻搅,时悲时喜,嘘唏不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伤口渐渐愈合,恍如一梦的苦难已成往事,父亲终究不失善良本心。他常说,邓小平了不起,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他的今天;他由衷地感谢党中央,拥护党的方针政策。 父亲所经历的苦难,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尽管历史的巨刃已经滚滚而去,尽管 痛苦的回忆令人伤心,然而, 前事不忘,乃后事之师,咀嚼往昔的苦楚,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得到启迪:欲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必须健全民主法制,切实依法执政;必须懂得法大如天,至高无上;必须加强权力制约,建立有效监督体系,使位高权重者不敢为所欲为,使腰缠万贯者不敢胆大妄为;必须以人为本,以民为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附录1:1978年12月27日,我给父亲的信: 爸爸:您好! 十二年前,您因贪污和漏划地主成分,被解除公职,下放农村。当您来信告诉我这一不辛的消息时,作为立志革命,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我,与您立即划清了界线。从此,我没有直接给您写过一封信,只是通过给妹妹的信,讲一些让您好接受改造的政策,并教育妹妹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彻底背叛家庭的阶级出身。那时,我认为这是非常革命的。十二年过去了,在这些年月里,我对您可以说是冷漠的,因为您是地主啊!但是,我的心情从来没有平静过。我不时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我只有悔恨出生在这样倒霉的家庭里。春雷一声响,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两年过去了,“四人帮”横行之时的冤案、错案、假案一个个翻过来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错案也正在进行甄别。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全国人民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在这种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下,我不禁想起了您十年前的话。您曾在信中对我说:贪污是个冤案,划成地主是个错案。但是,在那时,我对您全然不信,我怎能相信您呢?因为您是地主,是阶级敌人,也是我-一个革命青年政治上的敌人。实际上,我对您的出身并不了解。家乡解放时,我仅四岁,怎能知道您当时的经济地位呢?1953年之后,我就离开了您们,到外地读书,怎能知道您当时的工作情况呢?这就是说,我当时对您的态度不是实事求是的,是唯心的,是受到了林彪、“四人帮”影响的一种极左表现。这表明我还没有真正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现在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谈论这个问题。1978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实事求是,有错必纠》阐述的较为全面。这篇文章主要谈论了下面几个问题: 1. 当前形势:两年来,从全党看,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些冤案、错案、假案得到了纠正。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激励和推动着各项工作的发展。但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方还做得不好。 2. 意义:关系到揭批“四人帮”斗争的深入,关系到安定团结,关系到调动千百万人的积极性。 3. 方针政策:“有反必肃,有错必纠”,就是实事求是的方针。就是说,依据事实来判断对干部的定性和处理是否正确。没有定错的案子就不必纠正,部分定错的部分纠正,全部定错的全部纠正。 4. 纠正范围:当前主要是纠正林彪、“四人帮”制造的以及在他们错误路线干扰破坏下产生的冤案、错案、假案。同时,不管是什么时候搞的冤案、错案、假案,都一律改正。 5. 造成错案的原因:(1)错误路线的干扰造成的;(2)人们主观片面,粗心大意,偏听偏信,感情用事等思想作风上的毛病造成的。 6. 安排:争取在1979年上半年把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基本做完。 根据党的方针政策,我认为,如果您认为以前定贪污和漏划地主两案是正确的,那就不必申诉了。如果认为其中一个案件是错的,那就申诉这个错了的案件,另一个案件就不要申诉了;如果两个案子都是错案,那就全部申诉。在贪污案中,如果一部分是定对的,一部分是定错的,那就只申诉定错了的部分。总之,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要弄虚作假。否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您是当事者,自己对自己最了解。我相信您会根据事实做出正确判断的。同时,也不要有这种顾虑:都是十几年前的事和几十年前的事了。能弄得清楚吗!小地方比不得大城市,掌握政策不准等。我觉得,只要实事求是,迟早总会落实政策的,事情总会弄清楚的。在北京,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赶回农村的,只要是弄错的,都陆续平反了,又回到了北京。能工作的仍给予工作。年纪大的,给以退休,拿退休金。这都说明了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英明、正确。 下面具体谈谈这两个问题: 1. 关于成分问题 在《关于土地改革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中规定:“构成地主成分的时间标准,以当地解放时为起点,向上推算,连续地主生活满三年者,即构成地主成分。”因此,如不足三年,或虽有三年而中间有间隔的(不相连续的),也不应定为地主成分。只此一条就不应定为地主。不过,据我估计您可能解放前三年在家务农。(当然我的估计可能不符合事实)。假定已满三年,再做第二步分析:即是否从事主要劳动(按政策规定,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工作部门的劳动一年满四个月,谓从事主要劳动,不满四个月算附带劳动)。往下,又分二种情况,即当时您与我爷爷分家了没有?假定当时没有分家,按政策规定:“地主家中有人自己常年参加主要农业劳动,或同时雇人耕种一部分土地,而以主要部分土地出租,其出租数量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二倍以上(例如出租二百亩,自耕和雇人耕种不到一百亩)者,不得称为富农,而应称为地主。其参加劳动的人,如果在家庭中不是居于支配的而是居于被支配的地位,则参加劳动的人应定为适当的劳动者成分,以别于家庭中其他不参加劳动的人的成分。”(《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按这个政策,您如果没有从事主要劳动,应划为地主,如从事主要劳动了,您本人应划为中农。假定当时分家了,您又没有从事主要劳动,仍应划成地主。如果您参加主要劳动了,应划为富农,还是中农呢?在《关于土地改革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中规定:“富农与富裕中农的分界”,“现改为以剥削收入是否超过其全家一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为标准,是必要的:一.凡经常雇请一个长工者,或有其他剥削,但其剥削分量的相当于雇请一个长工以下者,均不得认为富农。二.凡经常雇请两个长工,或有其他剥削,其剥削分量的总和相当于雇请两个长工以上者,一般可以算为富农。但家庭消费人口多,生活并不富裕者,仍不应算为富农。三.凡经常剥削分量在相当于雇请一个长工以上,但不到雇请两个长工者,则应仔细计算其剥削收入是否超过其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超过者为富农,不超过者为中农或富裕中农。”毛主席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即是说,必须完全按政策办事。您可以根据上述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在提出申请时,可能还需要说明如下几点: 1. 指出1960年五原县肃反委员会已给您定成小商成分。《在第十三次全国公安会议讨论纪要》中指出:“至于那些在土改时就属于可划可不划的人,现在一律不要重划。”您是否属于土改时可划成,也可不划成地主、富农的人呢?要不然,您在内蒙古五原县工作,家乡的各级领导是知道的,为什么一直没有追究呢? 2.1966 年给您定成地主成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除我大伯这一个证明外,还有无其他 证明材料,可靠程度如何?还需说明您与我大伯的关系不好。当时有无逼供,诱供? 3. 当时,您与我爷爷有无分家?是怎样分的?如果名义上分家了,但实际上经济收入与 支出都在一起,则实际上没有分家。这要实事求是地讲清楚。因为这是分析问题的前提。 二.关于贪污问题 在您的贪污案中,共定了几起贪污事件,应分别说明每件是否符合实际。凡是符合事实的部分,就承认下来;凡是不符合事实的,就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并说明事实真相。另外,需要说明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定错的,证据是否确凿。 在申诉时,要抓住主要事实,简明扼要,理由不在多而在于精,太啰嗦领导不耐烦看。申诉信应主要写给五原县革委会落实政策办公室,同时给巴盟盟委寄去一份。因为各地落实政策工作进行的快慢不一样,领导掌握政策的水平也不一样,所以您要做好思想准备,不要认为写一次就能解决问题。但只要自己说的是事实,一次不行就再来第二次。我再重复一遍:一定要实事求是。如果以往的定案全部符合事实,您就不必申诉了。反之,如果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就必须提出申诉,否则就会冤屈一辈子。事情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您不要过于着急,心情也不要太沉重,要相信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请求县委给您重新调查核实。 我本来不想参与此事,怕别人知道后说搞翻案。尽管我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但仍不愿意别人知道此事,因为有少数人,只看表面现象,专爱给人扣帽子。但是,您身在农村,整天劳动,怕您对这些事情不了解,所以给您讲一下此事。事情究竟该怎么办,我想您会做出正确决策的。 附录2:1979年2月,父亲请求五原县革委会复查平反的申诉信 五原县革命委员会: 我原在五原县马车运输公司工作,1964年该单位下马,调到五原县运输管理站工作。1966年8月,被下放到五原县城南公社美星四队。这件事情是在“四清”运动中发生的。当时给我定的主要罪行,一是隐瞒年龄,隐瞒成分,漏划地主,逃亡地主;二是大搞贪污,造成马车公司下马;三是抗拒运动,死不交代问题。 当年,我认为开展“四清”运动是必要的,我的态度是积极的。在运动中。凡属于我的错误,我都作了诚恳检查,但我既不是漏划地主,也没有贪污公款,当然不应该承认。我的这种态度是符合党的实事求是方针的。而当时工作组的某些人,调查不深入,主观片面,偏听偏信,对事情不做合情合理的分析研究,硬说我是漏划地主,是贪污分子,并把我实事求是的精神,说成是死不交代,对我进行逼供信。我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向总团写报告,反映真实情况。但报告未出大组即被打回,随即而来的是扩大批斗,说我抗拒运动。在这种高压之下,没有别的出路,只得屈打成招。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我万般无奈,悲痛欲绝。 我自从参加工作以后,虽无多大贡献,但一直勤勤恳恳,常常工作到深夜,总想把工作搞得更好一些。没想到,到头来落个如此结局,我怎能不使我万般悲戚伤感呢?在给我定案之际,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展起来了,林彪、“四人帮”文化大革命之机,窃取了高位,推行了一条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搞法西斯专政,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许多革命干部受到了摧残迫害,其中不少含冤饮恨离世。在这种形势下,我当然无法再去申诉自己的冤屈。我非常苦闷,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国家还会出现这么多冤案呢?我只有面对现实,埋头老实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为农业战线出点微薄之力。同时,我也坚信,事实总归是事实,是不容歪曲和捏造的,总有一天会弄清楚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揪出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两年多来,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抓纲治国,拨乱反正,情况起了根本的变化,出现了大干快上的大好局面,全国人民开始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两年多来,冤案、错案、假案逐步得到了平反昭雪,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从中得到了很大鼓舞。我虽年近六旬,但身体还算不错,急切盼望重返我所热爱的工交战线,把自己的有生之年献给党和人民。然而,我常顾虑重重,一是觉得自己的错案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怕难以弄清,二是看到林彪、“四人帮”宁左勿右的余毒仍未肃清,自己现在身为地主分子,怕别人说我翻案,三是怕原籍证明人在“宁左勿右”思想的指导下,不敢说公道的、实事求是的话,以致重新出现不真实的材料。因此,我有时心想,干脆不再申诉了,就这样糊里糊涂了此一生算了。 但通过学习和仔细琢磨,觉得这种想法又不对头,这不符合毛主席倡导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毛主席早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对人错误处理“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在所难免。不论在正确路线领导的时期,还是在错误路线领导的时期,一经发现有错误处理的,就能甄别、平反,向他们赔礼道歉,使他们心情舒畅,重新抬起头来。而在错误路线领导的时期,则不可能这样做,只能由代表正确路线的人们,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起来纠正错误”。 华主席一再强调,要严肃认真地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坚决推倒一切污蔑不实之词,冤案要昭雪,错案要平反,假案要纠正。《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平反冤案的历史借鉴》(1978年11月21日)指出:“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案件,不管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搞的,也不管是什么人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过来”,“一经发现有错误处理,就要给以甄别平反,这就是毛主席对处理冤案、错案、假案的基本观点”。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指出:“我们办案子,一是根据事实,二是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而不是根据某个‘长官意志’”,还指出:“什么事情,都要开动脑筋,具体分析,就是对地富反坏也要具体分析。不能只是因为地富反坏说了几句话,不分析他为什么说这些话,说这些话要达到什么目的,就来个历史反革命加现行反革命,当作‘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罪犯,捉起来判刑。要实事求是,是什么问题就定什么问题,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没有问题不能随便往他头上按”。 最近,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地富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公安部就有关事项发出了通知。通知中说:“在四类分子中,对部分错定了的人,必须认真负责地做好平反改正工作。凡是错定的,即便已经死亡,也应平反纠正”(1979年1月29日《人民日报》)。 毛主席的教导,华主席的号召,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解放了我的思想,给了我力量,增强了我弄清问题的信心。同时,报纸上也刊登了不少具体事例,例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定的97名右派,经重新调查核实,有93人属于错划(1979年1月23日《人民日报》);公安部原定63名右派,经复查有60人属于错划(1979年1月2日《人民日报》);安徽省巢县公安局给707人撤消了错定、错戴的“四类分子”帽子,河南省原阳县师寨公社纠正错管的地富分子290人之多,等等。所有这些,更使我相信,党中央的无产阶级政策不仅能在中央单位落实,也一定会在基层落实,不仅能弄清文化大革命中的问题,也能弄清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鼓起勇气,写这份报告,恳请有关部门予以重新审查。为便于领导同志对我的案件重新进行调查、研究、核实,下面仅就与案件有关的事实作简要说明。 (一)关于成分问题 在家乡河北省任县王村解放前三年,即1943-1945年,我在剥削阶级家庭生活。当时,我父亲是一家之主,居支配地位,收入和支出全由父亲掌握。我父亲和哥哥均不参加主要劳动。我因与继母不和,所以不与父母一起吃饭,他们开小灶,我和我女人、孩子与长工开一个灶。在这三年里,我家雇一个长工,1943-44年的长工是杜洪江,45年是 孟艮山(小名: 物件)。我与长工共同种我家的地。当时,洪江和物件都是十五、六岁的半劳动力,我是主要劳动力,承担耕、种、锄、浇、收割等主要劳动,负担劳动量的70%。按国务院划分成分的规定:“地主家庭中,有人自己常年参加主要劳动或同时雇人耕种一部分地,……,应称为地主。……其中参加劳动的人,如果在家庭中不是居于支配地位,而是居于被支配的地位,则参加劳动的人应定为适当的劳动者成分,以别于家庭中其他不参加劳动的人的成分”。我觉得我的情况符合这条政策,我应当被划为“适当的劳动者成分”,不应划为地主成分。 因我与继母不和,经常吵架、打架,曾几次想离开家里。1945年下半年,我终于离开了这个家。从离家到1947年,这二年多时间,我在正太线经营行商,1948-1950年夏,在北京门头沟经营小商。门头沟是1949年初解放的,在这解放前三年(1946-1948年)我经营小商。鉴于家乡解放时我不在家,所以没有给我定成分。因此,门头沟公安局给我定为小商成分(见我在门头沟的户口和门头沟到五原的迁移证)。我在五原马车运输公司工作期间,于1959-1960年五原县肃反办公室再次调查核实,通知我为小商成分,已经定案。然而,在四清运动中,四清工作组干部李桂成外调归来后说:我父亲“占地1300亩,还有油料加工厂”,“隐瞒年龄8岁”,“地主儿子没有劳动的”,“是逃亡地主”,甚至说“我们的政策是活的,想给你定,就给你定”等等,于是就给定了地主成分。李桂成这些说法,全是不实之词。事实上,“占地1300亩,油料加工厂”是我祖父辈的事情。到我父亲辈,最多时有地200多亩,解放前三年有地100多亩,雇长工一人。我也没有隐瞒年龄,我们村的孟宪五、杜栓住是我的小学同学,他们比我大一、二岁,我属鸡不属牛,这才是事实,可去调查。说“地主儿子没有劳动的”,但当时我确确实实参加主要劳动。说“我们的政策是活的,想给你定,就给你定”,显然是不符合党的政策的。说我是“逃亡地主”,这也不符合事实,理由如下:(1)1946年春节时,我回原籍过年,当时村党支书杜云官还问过我在外经商的情况;1952年我又回家一次,我女人1947年和1954年先后2次回原籍探亲,这几次回家,村里人都知道,如果是逃亡地主,为什么不追究呢?(2)解放初,我在门头沟煤矿开小铺,矿山不少人是我的同乡和连乡,门头沟与原籍行人来往不断,村里人都知道我在门头沟,但原籍没有过问过我的成分,也未通知我是地主成分;(3)1950年到内蒙古以后,我常与我父亲通信,村里人知道我在内蒙五原县,但原籍从来没有说我是漏划地主。从这些事实来看,原籍并不认为我应划为地主分子,当然就谈不上是“逃亡地主”了。 (二)关于贪污问题 五原县马车运输公司下马,这是上级的指示。下马原因及内情我并不清楚。当时,领导让我动员下放人员,办理具体工作。因此,被下放人员误认为单位下马、人员下放是我搞的,对我怀恨在心,于是就借四清运动之机。诬我“大搞贪污”“使单位下马”。加上四清工作组干部偏听偏信,不深入调查,不合情合理地分析研究问题,简单的采用“逼供信”的手段,给我定了九桩贪污罪,这实属冤枉。现将实情简述如下: (1)孙魁处有我暂收条一张,给我定为贪污款310元的问题。 1962 年孙魁发利息款时,送来扣回刘旺等4人的储金会款和福利款310元。当时,因发息表没有拿回来,该款无法立即入账,所以给孙魁打了个“暂收310元”的便条。这个条子既无公章,也无我的私章,既没有写款项来源,也没有复写,所以不是入账凭证,只是个人之间暂收款的备忘条。在发息表回来后,我即把310元入账,并在发息表第一页扣款栏中写道:该款是刘旺、孟信林、白根铨等4人的扣回借款,共310元(有发息表为证)。当时,孙魁忘了把暂收310元的条子带来,我想孙是党员领导,值得信任,况且暂收条只是个人间的凭证,该款入账后,该条子就没用了。因此就说:你回去把那个条子撕了就行了。我以为这件事就此结束了。但万万没有想到,在四清运动中,由于我揭发了孙的一些问题,他便怀恨在心,进行报复,硬说暂收条上的310元不是发息表上的310元,多次进行逼供,硬让我承认310元是孙给我的分赃款。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不得不编造假供,说是卖给新华大队一匹马,620元,我与孙各分得310元。但调查时,新华大队说没有这事。后来也没再追问我,不知他们制造什么理由定的。假如310元真是与孙魁的分赃款,我绝不会写暂收条,哪有分赃还开收条的呢?况且,我是4月份接得会计,这310元是5月份发生的,据悉,孙在这阶段没有贪污行为,怎么可能分给我赃款的呢?假如310元是孙正式交来的款,会计必会复写一式二联,并注明款项来源,盖有会计公章,一联入账,一联交对方。如果只开一张暂收条,曾经做过会计的孙魁是必然不会接受的。从上述可见,310元只能是临时性的备忘条。 (2)贪污输血费25元的问题。 1962 年,兰米焕被车压伤,需要输血。输血者有6人:本单位5人,乌兰大队1人。马书记指示,以慰问方式每人发给15元,刘主任在条子上作了批示。在取款时,我和陈伟、刘子英三人面对面坐着。我写了个“今领到6人输血费90元”的领条,交给了出纳刘子英,刘取出90元,我当面交给了陈伟(会计室人员),让陈具体办理。陈把款发放后,写了收款人姓名,作为领款条的附条。在四清运动中,乌兰大队的输血者承认收到了15元,而本单位的5人都说只收到了10元,5人共少发25元,将其定成了我的贪污款。此事,完全违背事实,非常不合情合理,因为本单位输血的5人中,陈伟是会计,刘连科是伙食管理员,王玉林是保管员,王风仪是刘主任的连襟,都是经常出入会计室的人,均知道每人补助15元。特别是陈伟既是输血者又是经办人,如果当时只给他10元,出入不符,当时必会提出异议。这是十分浅显的道理。为什么外单位的人承认给了15元,而本单位的5人却异口同声地说只给了10元,这不明明是同谋陷害、落井下石吗? (3)贪污补助费15元的问题。 有一次(确切年份记不清了),召开管委会研究困难补助,这次确定补助十几个人,其中给我补助15元,是刘二仁亲笔做的记录。发放补助款时,别人都领了,只有我一人尚未领,因刘子英急于入账,催我领款,我就领了。但当时刘二仁不在单位,所以没有盖章。本打算等他回来补盖,但后来都忘了。四清运动中,刘二仁以没有他的盖章为由,不承认应补助我15元,故将此定为贪污款。其实,这是毫无道理的,因为领条上虽无刘二仁的章,但有他亲笔写的补助我15元的字样,而且补助汇总条上有孙魁的批示。这怎是贪污呢?况且,如果没有决定给我补助,刘子英也不会催我领款啊!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4)贪污补助费30元的问题。 1963 年,补助我30元,是我写的领条,经刘二仁批示盖章,出纳刘子英付的款。手续健全。但四清运动中,刘二仁不承认在领条上盖过章,于是就定成了贪污。刘的这种行为纯属无赖。刘为什么诬陷我呢?回想起来是有缘由的:有一次,刘要报销其弟刘四仁的医药费,因是临时工,我按规定办事,认为不能报,他认为是我卡他。还有一次,刘提出用公司的帆布给他的孩子做衣服,我不同意,也认为是我卡他,等等。因此,刘对我意见很大,于是借运动之机,采用恶劣手法,颠倒是非,诬我贪污。如果在手续健全的情况下,都可以肆无忌惮地随便根据诬陷之词来定案,还有什么法制可言呢? (5)贪污运费50元的问题。 1963 年秋大抓蔬菜时,经领导批准,我借用单位的非生产车,自己赶车拉过蔬菜。四清运动中,给我折算运费50元,并定为贪污款。这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当时单位的非生产车和牲畜,是专供职工借用的。从领导到工人都借过,县工交科也借过,都不收费,这是惯例,为什么单单向我收费?即使收费也罢,为什么还定为贪污款呢? (6)差旅费61元的问题。 1962 年,我因公出差,借了100元,除去报销差旅费外,还欠61元。后来将欠款如数还了。但在运动中,付某以精简合并账目为名,给定成了贪污款。这样定是错误的。因为精简合并科目是工作需要,其他类似款项也是同样处理的。既然归还了这项欠款,怎是贪污呢?即使尚未归还,充其量是拖欠公款,也不应定为贪污啊!但在四清运动中却是有理难辨。 (7)购面差价10元的问题 1964 年,在乌海市副食门市部工作的杜宪友粮油不够吃,托我设法帮忙。当时,五原县设有自由市场,国家允许交易,能买到白面,每斤0.28元,粮食局的牌价是0.18元。我给杜宪友买了100斤白面,因不便运面,所以我们商定,我把高价面吃掉,从我的购粮本取粮票寄给他。二者的差价约10元,由他负担。我完全出自助人为乐的好心,并未从中得利,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却把这10元定成了贪污款,这不是冤枉吗? (8)代人卖布从中赚3元的问题。 1963 年,五原县蔬菜社贾老汉,从家乡拿来点自己织的老布,约30尺,托我卖给了马车公司的一个工人,每尺0.6元,共18元。我把18元如数给了贾老汉。四清运动中,这个工人说是每尺0.7元卖给他的,说我从中贪污了3元。这完全是歪曲事实的诬陷。 (9)贪污款208元的问题。 单位下马后,孙魁交来250元,说:这是他和刘子英的错款,交回单位吧!当时,我觉得孙是党员干部,对他很相信,没有想这笔款有什么问题,只是认为是他两人无意造成的差错。但对这笔款如何处理呢?我很为难。如收,以什么名义收呢?如不收,这是领导的意图,又不好不办。我本应开个收据进账,但想到我是主管会计,发生经济差错,也与我监督不力有关,有一定责任。在这种私心杂念支配下,就同意了孙提出的错误处理方法,即把这250元采用抵消办法入账了。抵消方法是,给我和刘子英分别补助70元和138元,下余42元,以刘子英小车下脚款入账。补助条我当场就撕碎了,至于这250元究竟是什么款,我始终不清楚。在四清运动中,刘子英知道我没有保存补助条,不承认补助了他138元,孙也不承认补助我70元是他同意的,这208元全给我定成了贪污款。我认为,在这个事件中,我负有一定责任,但孙、刘负有更大的责任。因为给我和刘子英补助,是孙决定的,给刘补助138元也是事实。如果他现在仍不承认,那就对质,用刘的经济手续去证实。在运动中,有人说,208元是我与孙魁的分赃款,这更不符合情理,因为如果是给我的分赃款,我必然直接装入腰包,就不会入账了,更不会给刘子英垫交小车款了。这不是十分浅显的道理吗? 综上所述,我是没有贪污的。由于我在工作和运动中得罪了本单位一些人,所以他们在运动中,或是钻我一时疏忽漏下的空子,或是牵强附会硬性栽赃,总共给我定了700多元,实是天大冤枉。恳请领导给以重新审查,进行合乎情理的分析,做出正确的决定。 报告就写到这里。写完后,我仍心有余悸,因为四清运动中对我逼供信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但转念一想,今非昔比,现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再强调“有反必肃,有错必纠”的方针,既然我的上述申诉是实事求是的,就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一切不实之词终归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我的心也就坦然了。由于领导工作很忙,所以不便过于繁琐,许多细节没有写。如果需要,以后再作补充。 附录3:1980年4月23日,五原县革委会为父亲平反的文件 五革发(1980)94号:《关于杜儒英同志申诉案复查后的批示》 交通局: 经县革委会主任办公会议一九八0年四月十四日研究认为:杜儒英同志本人成份应为小商,原定地主成份不妥,予以纠正。原定贪污数字亦有出入。故决定恢复杜儒英同志公职,恢复工资六十三元,工龄连续计算,原以工代干,按职工安排。 特此批复。 附件4:1980年12月3日,巴彦诺尔盟公路运输管理总站的文件 五原县交通局: 根据五革发(1980)94号文件,关于杜儒英同志申诉案复审后的批复。经我站反复调查,杜儒英同志确系集体工,为了妥善解决杜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同意安排到五原公路段或公路段林场工作,继续按集体工使用。工资待遇可协同有关部门酌定。 附录5:1981年1月10日,父亲给交通部和内蒙古交通厅的申诉信 中央交通部、内蒙古交通厅: 我原在内蒙古五原县运输管理站任会计。1966年9月,被扣上地主分子帽子,开除公职,送农村监督劳动。1979年2月,我提出申诉,经有关部门复查,1980年4月23日五原县革委会发了五革发(1980)94号文件。文件中指出:杜儒英同志本人应为小商,原定地主成分不妥,予以纠正,故决定恢复公职,工龄连续计算。根据国家政策,应由原单位安排。因我所在的原工作单位-五原县运输管理站,已于1978年交巴盟交通局直接管理。所以五原县介绍我到巴盟运输管理总站听从分配。但由于我年龄大,所以总站不愿安排,于是就一直托着不给正式分配工作。我认为,巴盟运管总站这样处理是不恰当的。 我是国家职工证据确凿,依据如下,请求复查。 (一)事实依据: 马车运输公司1959年以前为集体单位,我是该单位的会计。1959年初,该公司由集体转为国营。按照五原县人委下达的文件,我已转为国营人员。1962年,该单位又退转为集体单位;在1964年该单位下马时,工人都领了精简费、安家费和1套马车,下放到农村。县交通局局长魏宗源通知我:“县委决定,马车公司的财产交给国家,你到五原县运输站担任会计,公司的善后处理工作由你负责”。我将原单位的保留资金31万元和房屋全部上缴给了国家,同时把我安排到了运输管理站当会计。后来,我在五原县运输管理站工作了三个年头,人所共知。我的工资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为正式职工,编内人员。1965年,巴盟交通处发给了我检查证(即工作证),证上写着:工作单位五原县运输管理站,职务:干部。我的一切福利待遇均按当时国营职工标准发给(当时集体人员的待遇与此不同)。此外,运输管理站的所有报表账簿,都有我的印鉴,足以证明我是运管站的正式会计。 当时,五原县没有劳动局(科),各单位都是直接录用人。在县运管站交给巴盟交通处时,与我情况相同的郭生华即按国营职工转了过去。如果我不被错误处理,现在不同样在运管站工作吗?我蒙受了这么大冤屈,精神上受到这么大刺激,经济上受到这么大损失,反而不算国家职工了,这难道合乎政策和情理吗?这个责任难道应该由我来负吗? (二)档案证明 :(1)1959年前后,马车公司由集体转为国营时,五原县人委的有关文件中指出:转国营后,原集体干部算国家干部。(2)1966年12月,五原县交通局在四清总结中明确指出我是运输管理站职工。(3)1980年,五原县交通局党总支给我落实政策的总结文件中,提明我是运输管理站职工。(4)五革发(1980)94号文件中,指出我是国家职工,以工代干。 依据党中央的政策,错案要纠正,能工作的要尽快安排工作,不能工作的要妥善安排生活。为此,我请求:按照五革发(1980)94号文件,恢复我的国家职工待遇,安排工作,工龄连续计算。 附件6:1981年1月13日,父亲给巴彦诺尔盟交通局的信 巴盟交通局: 巴盟公路运输管理总站1980年12月3日给五原县交通局的通知中说:同意把我“安排到五原公路段或公路段林场工作,继续按集体工使用”。对此我持保留意见。但为了一家老少的吃饭问题,我又不得不在行动上服从分配,暂到林场工作。我虽然“按集体工使用”,但经有关领导部门意见决定,还是发给了我原工资,对此我感激不尽。但是,其他福利待遇却一概没有,这是不合道理的。就算我是集体工,亦应有相应的福利待遇,也应计算工龄。理由如下:(1)根据有关政策规定,集体工应有副食补贴、粮食补贴、劳保用品、烤火费、公费医疗等福利待遇。同时应计算工龄;(2)五革发(1980)94号文件批示:我的“工龄连续计算”;(3)自从1959年之后,无论在五原马车公司,还是在五原县运输管理站,我一直享受国家职工的所有福利待遇;(4)巴盟地区国营单位使用集体工,如:盟运管总站所属各旗县的8名集体工,均享受上述福利待遇,就连亦工亦农的职工(如公路段林场)也享受上述福利待遇;(5)巴盟地区,如:五原县集体单位的职工,均享受上述福利待遇,也计算工龄。 有鉴于此,望局领导根据实事求是的方针和有关政策,研究决定给予我应有的福利待遇和工龄。 附件7:1981年1月13日,父亲给五原县县委的信 五原县委: 自五革发(1980)94号文件下达后,至今已近10个月了。此间,我遵照94号文件精神,把全家户口迁到了城里,但工作安排一直没有落实。我到县、盟奔波了二十余次,劳民伤财,直到去年12月份,有关部门为解决我一家老少的吃饭问题,才勉强让我到五原县公路段林场劳动,但不算正式分配,只是“临时处理办法”,所以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我不得不向上级有关领导部门申诉。 我原属县交通局下属单位运输管理站职工,“四清”运动时调查定案和这次复查平反都是县委和县交通局经办的。因此,县里对我的安排或退休问题不能不管。 我一直在五原县工作,你们最了解我的情况,希望领导能够以组织的名义,与盟里联系,说明我的真实情况,这比我向上级写一百份申诉材料的作用都大。 根据有关政策规定,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连续工龄10年以上的,应该退休。我年已六旬,体弱力衰,各单位都不愿意安排,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让我退休较为合适。 我热切盼望领导能够尽快妥善解决我的遗留问题。 附件8:1981年5月8日,巴彦诺尔盟公路运输管理总站的文件 巴运总字(1981)20号:《关于对杜儒英申诉问题的报告》 盟交通局: 关于杜儒英最近信访中央交通部、内蒙古交通局等有关单位的信件均转到我站,对杜儒英的上访材料,经我们研究报告如下: 杜儒英原系五原县马车社的会计,马车社是1956年合作化期间,由个体散车组织发展起来的。于1959年由集体转为地方国营运输公司。后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加之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亏损。经县委批准,由国营转为集体所有制。亏损期间,县委采取了下放人员,牲畜放场,车辆入库,人员安排其他劳动等一系列措施,但仍未解决问题,到1964年4月份,县委决定解体马车社,人员分配到农村安家落户或找别的门路。杜儒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五原县交通局负责人,口头通知到五原县运管站当会计的。当时没有办调动手续,也没有和劳动部门联系。1966年4月份,因为杜儒英在马车社的隐瞒成分等问题,被四清工作团开除公职,送农村劳动。1979年落实政策以来,杜儒英向五原县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要求落实他的问题。所以,五原县交通局派人调查杜儒英的问题,并给五原县落实政策办公室报了处理意见。不知为什么,五原县人事局另外写了处理意见。人事局提出的处理意见是没有依据的,因为杜儒英根本不是干部,五原县主任办公室会议就按人事局意见给杜儒英平反,批到五原县交通局给以安排工作,后转到盟交通局。 我们根据盟局意见,派人先后四次对杜儒英的问题做了调查,根据调查材料证明,杜是一名集体工。其理由是:杜儒英是1964年4月份五原县常委决定解体马车社时,调到五原县运管站的。马车社是一个集体单位,杜调出后也没有办理过任何转为国营职工的手续,同时和杜在同一个时期由马车社调到其他单位的职工,也都是按集体工对待。在调出过程中,我们走访了五原地区原来和杜儒英在一起工作过的同志,有的原来是杜的领导,都写了证明材料,证明杜儒英一直是集体工。另外,五原县运管站是1978年10月份划归盟总站的,在交接人员时根本没有提到杜儒英。落实政策时,杜儒英也没有向总站提出过要求。五原县是根据什么给落实的,我们不清楚,所以无法安排。但杜儒英多次要求,五原县交通局负责人提出,为了照顾他的生活,取得盟局的同意,安排到五原县公路段苗圃,工资问题和苗圃的领导协议决定。本人已到职半年之久,但不安心工作,多次上访。故我们的意见是:(1)维持原安排意见,继续在苗圃工作,一切待遇由苗圃决定;(2)将杜儒英的材料退回五原县,由五原县考虑解决;(3)要在盟里安排,就由五原县落办、劳动局报请巴盟落办、劳动局审批。 抄送:五原县交通局、五原县公路段苗圃、杜儒英 附件9:1981年6月19日,父亲给交通局党支部的信 交通局党支部: 我看了巴盟公路运输总站发出的《关于对杜儒英申诉问题的报告》,感到其中有的提法十分不妥,有的与事实不符,有的不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如下: (1)把在四清中对我的诬陷问题,说成是“杜儒英在马车社的隐瞒成分等问题”。这种提法,极其不妥。 (2)给我平反,本来是五原县落实政策办公室处理的,巴盟运输管理总站却说是“五原县人事局另外写了处理意见”,这与事实不符。 (3)巴盟运输管理总站在文中提出“一切待遇由苗圃决定”,这不是制造混乱吗?因为:①我的基本工资是在马车公司国营阶段根据会计技术评定的,后来到集体阶段,再到运输管理站阶段,一直是原工资不变。集体单位调动的人很多,他们都是保留原工资。我如果不受此奇冤,仍在运管站工作,不也是原工资吗?我受冤多年,反而要降低工资,这符合政策吗?②五革发(1980)94号文体中明确指出:“恢复工资六十三元”;③公路段和县交通局此前已开会确定了我的工资。 (4)巴盟运输管理总站说我去五原县运管站“没有办调动手续,也没有和劳动部门联系”,这是实情。在马车公司工作过的一些人员,如张福来、郭生华等,都没有劳动局的调动手续(当时没有劳动局),但都承认他们是国营职工。这种状况,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是当时机构和管理上的缺陷造成的。所以,不能因此而否认我是国营职工。 (5)在四清运动中,是县交通局对我错误处理的,给我落实政策也是经县交通局复查撤销的,这本来是正常的、合情合理的。但巴盟运输管理总站却埋怨说:“没有向总站提出过要求”。这也太不符合逻辑了。 (6)文中说:“在交接人员时根本没有提到杜儒英”。这也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了。因为五原县运输管理站是1978年10月交给盟里的,而我是1979年2月才提出申诉的,当时还在农村,在交接人员时怎么可能提到我的问题呢? (7)巴盟运输管理总站在调查时,只调查在四清运动中给我乱扣帽子的人,只选用自己所需要的材料,以偏概全,这显然说明不了问题。 (8)把我的正当上访说成是“不安心工作”,这是错误的。试想,如果处理的公正合理,谁愿意花费精力去上访呢? 附件10:1981年10月3日,父亲给五原县落实政策办公室的信 五原县落实政策办公室: 我原在五原县运输管理站任会计,家住城里。1966年9月被错划成地主分子,开除公职,送农村监督劳动。1979年2月,我提出申诉,经有关领导部门审查,确认我不是地主分子,而应为小商成分。为此,1980年4月,五原县革委会发出五革发(80)94号文件,给予平反。目前,我本人已得到安排,深为感激。但是,我四个女儿因受我牵连,具被赶到了农村。在十年浩劫期间,其中2个女儿曾在劳动中受伤,我的身体也受到很大摧残,留下了严重的腿痛等后遗症。因此,不得不经常治疗。再加上连年上访,经济受到严重损失,迄今拖欠很多外债,无力偿还。同时,我全家虽转为城市户口,但事隔多年,我原有住房(在城关煤建公司房后)已被拆除。因此,虽已平反年余,至今尚无住房。为此,请求:(1)给我符合接班条件的女儿安排适当工作;(2)目前急待解决住房,但由于经济困难,无力盖房,请求给予补助费,以解燃眉之急。
个人分类: 回忆录|4989 次阅读|5 个评论
梳妆盒中的老文书
zhuchaodong 2014-4-2 11:57
记忆中,我奶奶有个带描金边框的小梳妆盒,有一个镜子和小匣子。这是奶奶的宝贝,很少让别人碰。我也很少听父母提起里面藏着什么,只知道这盒子于奶奶很珍贵。小时候,我也有调皮的时候。曾经躲在奶奶存米的大柜子里,盖上盖子,吃了很多肉丸子。当年,肉丸子可是好东西,一般过年或家里办大事的时候才可能吃到一两个。我一直以为梳妆盒的匣子里面有珠宝玉器。虽心里充满好奇,小心凑近端详多次,却怀有敬畏之心,不敢打开看看,害怕一不小心把奶奶的宝物给碰了。随着年龄增长,感觉梳妆盒不是男孩关心之物。后来,我到南京上大学,奶奶在我就读期间生病去世。为了不影响我上学,家里人没有通知我。后来为此伤心很久,回家次数也少了。慢慢也就淡忘了这个描金梳妆盒。 去年,我才得知梳妆盒一直被我一个婶婶和堂妹(二叔家)收藏了很长时间。可惜,后来梳妆盒被毁于炉火。所幸匣中宝物被堂妹小心珍藏起来。实际上,家道贫寒,奶奶并没有什么玉器宝石,只是一直替家族收藏着几封当年很重要的约定文书。其中一封起草于宣统元年(1909年),一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还有一封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现在,由于当地实行万亩良田工程,繁荣了百年的朱姓村庄已经被整体拆迁到平昌新城。 从文书中可以看出,当年虽身处乡间僻壤,战乱平仍,先辈们处理家常事务,也是遵照祖训,中规中矩,章法分明。文书之中,笔法曼妙,也属可传之物。想来,爷爷应该算是我的“私孰先生”。在我就读上社小学之前,就要求我练了几年毛笔字。可惜后来没有坚持下来,字体到大学之后就没有了章法。爷爷原名生荣,后改为荣生。年轻时,曾经跟随大爷爷在苏北站店。当时,苏北有日本人、国民党和新四军的军队。由于爷爷写了一手好毛笔字,算盘打得好,被新四军的干部看中,差点成了新四军的文书。大爷爷不放心,还是把爷爷送回老家务农,以避乱局。小时候的印象中,爷爷每年春节之前就非常繁忙。村里乡亲大多来请他写春联,对爷爷颇为尊重。 父亲初中毕业,迫于生计,就开始在石桥镇上当学徒学木工活。因此我一直以为他除了木工活以外,并没有太多其它爱好,更没有想到他会写毛笔字。父亲除了提过他在儒里中学上学当班干部,很少提到他在学校的事情。等我上了大学,爷爷随奶奶之后辞世,父亲希望我能够写春联。我也曾经尝试了写了一副,却发现功力太浅。最后还是父亲用他拉锯挥斧的手,年年写春联。和爷爷的毛笔字相比,父亲的字不够美,但也是颇有苍劲力道。我和弟弟,虽读完本科读硕士、博士,也就只能打打下手,贴贴春联。现在想来,父亲作为家中长子,应该从小也得到爷爷和家族中这方面的熏陶。 宣统元年(1909年)合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合同
3074 次阅读|1 个评论
母亲一生大事记
热度 14 sstone2009 2014-3-15 11:05
3月13日,母亲五七,我们把母亲的骨灰安放到苏州西郊的弥陀山公墓。墓地仅两平方米左右,一块碑、两个盛装骨灰盒的石箱,右侧的石箱安放着父亲的骨灰。 一九九六年许,拆迁的时候,父亲和母亲随同村里多数人家,在弥陀山公墓购置了这方墓地。父亲在近十年前,也是因肺癌已经先走一步,安放墓地。 父亲走后,母亲悲痛了许久,后来渐渐地从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母亲便悄悄地安排这自己的后事,在她临走前,把诸事向我们交代清楚,我们才知道母亲已经准备了许久。母亲的心里,大概一致惦记着父亲,她才会那样充分地准备着。 从今往后,母亲可以长伴父亲了。 从弥陀山回来,我一直想着应该写一篇关于母亲的记忆,我想题名为《母亲一生大事记》。母亲的大事,只是一位普通农村妇女毕生的追求,平凡、平庸、琐碎,却需要我用生命缅怀的故事,这些故事早已深深地沁入我的心脾、骨髓! 一、抚育儿女 母亲先是生了三个女儿,五年后又生了我。要养育四个孩子,母亲承受了巨大的苦难,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想把三姐收养了,据母亲回忆,她实在不忍,便把三姐又领回了家里。母亲终于没有舍弃她的任何一个孩子,并把他们都抚育长大成人。 二、尽大嫂之职 我的爷爷奶奶生养了两个儿子和领养了一个女儿。我父亲最大,我母亲嫁给父亲的时候,爷爷奶奶已经走了,母亲承担起了大嫂应尽的义务,和父亲一起,把父亲的弟弟安排结婚成家,把父亲的妹妹安排出嫁。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大致是弟弟和妹妹以为大嫂没有给他们财产,最终他们都怨恨我的母亲,便渐渐不与我家往来。据说,我父亲的爷爷奶奶曾经很富有,而且父亲欲把两坛自制的酒藏起来,结果被发现后划成了新富农,村里便有传说我父亲的父母给他留了很多财产。大概父亲的弟弟妹妹是因此而怨恨他们的大嫂。而我所知道的是,在农村包产到户之前,我家温饱尚难。我可以想象,母亲受了多大的委屈。母亲偶尔会跟我说起,但她会很高兴,因为那么艰难,她还是把父亲的弟弟妹妹安排好了,而且他们还算幸福。 三、保护家产 我家最早的房子是那种老式的住宅,南北算四进,呈哑铃状,南边是一间客堂,中间是一个一米左右的走廊,连着走廊的是一间卧室,最北边还有一间厨房,出门便是独墅湖。在我十分幼小的时候,隔壁是父亲的亲弟弟一家,他们一直想把我家中间的走廊拿过去,这样他家同样的走廊可以变成房间,我家却不得不南北隔离、行走极为不便。母亲坚决不同意,由此常常与母亲争吵,很多次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母亲还受了许多皮肉之苦。母亲受了许多这般的苦,那时候,我的大姐和二姐已经稍懂事,他们目睹了这样的惨剧;我和小姐都尚不能记事,每次听到此事,仍会悲痛不已。母亲用柔弱之躯,终于保护住了我们的家。 四、建新房 农村包产到户后,由于父亲和母亲的勤劳操持,大姐和二姐常去街市贩卖水果,二姐能在独墅湖钓鱼卖,我家的境况很快好起来。有点积蓄后,母亲就催促父亲积累建材,申请盖新房。大约在1984年,我家的新房就在村子外西边的田地里盖了起来,三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场地。那时候,村里盖新房的还寥寥无几。 三四年以后,村里有人家盖起了楼房,母亲便开始筹划翻盖楼房,不久,我家的楼房在原址盖了起来,楼下三间,楼上两间,边上是一个平台,母亲常常在平台上晒些谷物、米面,还有自制的酱。 我上大学以后,在村里开始传说要拆迁以后,母亲极力主张在房前盖起了一间厨房,不久又将厨房和东侧的平房翻盖成了楼房。一两年后,拆迁量面积,这些翻建的房屋都被计算了面积,因此多了不少保障。 五、安排儿女成家 母亲疼爱她的女儿们,主要表现在女儿出嫁,她都要尽可能参照当时村里最好的条件置办嫁妆。大姐、二姐先后出嫁了。考虑三姐婚事的时候,母亲主张招女婿进来,这样可以让我安心在外读书。我知道此事的时候,三姐已经要办婚事了。我没有想到,这给三姐今后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波折,我在心里常常感到有愧。也许,母亲也很心疼,近些年,她常会提醒我要照顾三姐,甚至为了三姐的一些事情,十分责备我。 1998年秋天,我举办婚礼。那时候,我家拆迁过渡在徐家浜二村,母亲给了我近万元钱,要我尽量办好。我没有听母亲的话,除了按照村里的规矩,没有额外地宴请、也没有任何排场、借口过渡房稍微置办了点家具。我的婚礼很顺利,母亲是最开心的。 六、坚持儿子读书 我一直认为,母亲最了不起的是坚持要让我读书考大学。 我们的村庄离乡镇很远,上学十分不便;我们的村庄离街市又很近,很好挣钱谋生。村子的孩子很早弃学,或者是成绩不好读不下去,或者去做工挣钱。 在最艰苦的时候,二姐上学,家里就无法供大姐上学,后来我上学了,三姐也不能上学了。母亲说,“再难,也要供你读书”。母亲常常叮嘱我要“读书出息”。 每当初夏来临,村里十几的孩子都会站在独墅湖边钓鱼,母亲却从不让我去钓鱼,怕我分心。我上学的日子,母亲每天早上都会早早起床,给我做好早饭,盛好、凉温,看着我吃完,然后目送我背着书包出门。 在母亲的极力主张下,全家都努力着支持我读书。我1990年,我考上了重点大学。我也算是村里第一个正式的大学生。母亲为此充满了幸福和骄傲!母亲的远见和坚持,在村里获得了无上的光荣! 七、送亲人 在我上大学不久,大姐查出罹患脑胶质瘤,不久做了手术。大姐病后,母亲一直为大姐担心着,并努力地照顾着大姐。一直到大姐去世,十年来,母亲为自己的大女儿操碎了心,悲痛地送走大姐。 大姐走后几年,父亲罹患肺癌。父亲癌病已经很晚期了,手术后不到一年,并离开了我们。母亲一直照料着父亲,母亲目睹了父亲的病痛。 母亲无力挽回亲人的生命。我可以想象母亲的悲痛!母亲经常烧香、每到节日就会祭奠亲人和先祖、清明前总会催促我安排去上坟扫墓…… 八、准备自己后事 父亲走后,母亲便悄悄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母亲把自己的后事安排的十分周到,几乎不需要我们多些操心了,她做好了自己的寿衣、折了足够多的锡箔元宝、拍好了遗像……母亲交代我们要一次性棺材、墓地水泥柱上做两个狮子头、要我们姐弟团结、要姐姐不要多哭、我太爷太奶爷爷奶奶的墓不能留给我要留给我父亲的弟弟家、墓碑上小姐的前夫的名字要去掉、那些衣物她要带去……母亲交代好了所有的一切,并且没有让我们操心、有纠葛。母亲唯独忘了交代,做一个嵌在墓碑上的瓷像! 九、烧香拜佛 母亲晚年的十几年,花了很多时间、金钱用于烧香拜佛。母亲烧香拜佛是为亲人、儿孙祈福。母亲信佛,也是她坚持善良的本心所在。 母亲走完了七十四岁人生。母亲原来是如此智慧!母亲的一生如此苦难,但她一定是自豪的、高兴的、恋恋不舍的,离开我们的!我为我的母亲而骄傲,如果有来生,我愿意还做她的儿子。 母亲没有活到八十岁,是我最大的痛!我作为医生,却没有保护好母亲,是我最大的无能!此后,我所能做的,就是纪念母亲、传承母亲的善良和勤奋,我要努力让我的儿孙记住我的母亲!
个人分类: 家的故事|5718 次阅读|28 个评论
父亲 - 灯笼(12)
热度 1 sunx0053 2014-2-9 22:29
1980 年左右,正月十五。我手提着一个父亲亲手做的一个灯笼在家附近走着, 心中有一点压抑。 自己拿的灯笼是用铁丝搭的架子,金箔纸糊的灯体, 上下有突出的灯沿, 用金色的和红色的箔纸装设。 更细节的装设,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 反正是父亲精心设计得作品。但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市场上买的用彩纸糊的竹篾为骨架的灯笼跑来跑去,我颇为自己完全不同的灯笼而感到不安。 担心小朋友会嘲笑。 这和当时父亲把完工的灯笼交给我时, 我心里不情愿的感觉是一样的原因。 但在硬着头皮, 躲躲闪闪地上街时, 很快就开始有人问我灯笼是从哪儿买的, 说很漂亮, 都很羡慕。 我心中的担忧就很快一扫而光,高高兴兴地耍起了灯笼。 别的我记不得了, 但那心情的转变却是清晰深刻。 多年以后才意识到, 父亲辛辛苦苦地操劳,支撑这个家庭, 默默地奉献,用自己所有的精力和一切给我最好的。而自己却在当时生活的纷乱中完全忽略了这些。更谈不上为之心怀感激。那精美的灯笼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 自己在平日为了博得这个社会的认可和接纳而努力时, 却置父亲那众多宝贵的礼物于不顾:他的做事的耐心,有条有理的安排, 他锲而不舍地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 他每日不辞劳累满怀仁慈地救死扶伤的行为, 它孜孜不舍的学习及永不停留地思索改进技术的谦虚态度,他在风浪中坚忍成为中流砥柱的默默承受, 等等,等等。 一次次从梦中惊醒在迷途中知返也许是人生必经历的。 虽然懊悔错过了当时, 却又为现在清楚地认识而庆幸。亲爱的父亲,您的灯笼在阴暗的路途中为我照明, 你的爱在我艰辛的人生中给我力量和温暖,伴我一生。
个人分类: 心语|7658 次阅读|1 个评论
春节的情思
热度 10 mdzhao 2014-1-30 16:42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全家团圆,走亲访友,吃年夜饭,放开门炮。可对我早已没了以往那种感觉,因为父母都已经不在,那个一直在心里的家也便不在了。母亲去世后有父亲在的时候,回家过年还是很有家的感觉的,虽然住在妹妹家,但都是与父亲一起吃饭,感觉那还是我的家,一个随时可以包容自己的家。自从父亲去世后,便再也没了那样的感觉,虽然还是住妹妹家,但自己却觉得自己是个客人,时间久了便有麻烦了妹妹和妹夫这样的想法,其实有好几次都想不回上海过年了,不过每次姐姐早早便来催问车票买了没?什么时候到上海?俗话说长兄如父长女如母,姐姐还真有家长的感觉,不回去好像也有愧疚感。今年本来想报一个新马泰11日游的团,干脆在旅途中度过春节,倒也省心。前几年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团,很是动心,那时春节的团比平时都便宜,但那个时候女儿还没高考,假期那么长时间的旅游,怕影响了她学习,而且那些假期都有补课的。今年不用顾虑女儿的时间问题了,再去看却发现,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现如今春节那几天的旅游团都特别贵不说,所有的团居然都已经报满了!看来像我这样宁可在旅游中过春节的人不少,新马泰的游程安排也不太好,所以最后挑挑拣拣去了柬埔寨。但春节还是要去和姐妹们聚一聚的,为了不打扰他们的年夜饭,便准备明天再去,也可以自己安心在初一好好睡个懒觉。 前两天看到黄雪寅博主的博文“ 留给父亲的空间 ”,突然触发了自己对父亲的情思。其实大多数情况下父亲都不会如母亲那样无微不至,所谓父爱如山,那是一种厚重的爱。记得母亲去世后,女儿刚出生的那一年,自己说带着女儿回去太不方便,其实主要还是老公不太愿意到我们家去过春节,便决定在杭州过春节。父亲竟说他也到杭州来与我们一起过春节,也让妹妹和姐姐能有更多时间自己安排。那是父亲唯一的一次到杭州来过春节,也是我极少的在杭州过的春节。那时自己对春节根本没什么概念,也没认为与平时有什么不同,所以并没准备什么年货之类的,何况女儿刚出生,折腾她已经手忙脚乱了,哪顾得上准备过年的东西。父亲来带了许多吃的,有姐姐自己做的酱肉和蛋饺,还有当时刚出现的贡丸,我还说:这些吃的东西带着多重啊!父亲说:过年总要吃的。我心里还说,现在又不是过去,只有过年的几天才能吃点好的,平时和过年都差不多了。不过直到年初一想到菜场去买条新鲜的鱼,才傻眼地发现,所有的菜摊都没了!没有鱼、没有肉,连素菜都没有!那些摊贩都回家过年了!那时还没超市,所以就真的没有菜了,我只在一家本地人开的小门店里买到了一块豆腐。好在有父亲带来的那些东西,自己翻翻家里还有一颗大白菜,便煮了一锅蛋饺贡丸白菜粉丝汤,蒸了那酱肉,就算过年了,想想在上海过年,父亲准备的那么丰盛的吃的,真有点惭愧。 父亲在母亲去世后也有不少人给他介绍老伴,不过父亲还真的很有意思,他坚持不考虑那些从来就不认识的人。有两个阿姨曾进入了候选人行列,都是他们自己单位的。一个阿姨据说以前是很漂亮的,不过退休后大概也好多年没与父亲见过面了。他们见面时父亲竟一点没有掩饰自己的吃惊,对人家说:这么多年没见,没想到你怎么老得这么厉害了?过后父亲有点后悔竟心口如一那么说了,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后来那阿姨没答应与父亲好,我们都说是父亲那句话惹的祸,据说那个阿姨真的是很好的一个人,很贤惠的,不过我还是相信缘分,父亲大概和她没缘分。另一个阿姨则比父亲年轻许多,当时还没有退休,父亲应该是非常喜欢她的,但姐姐和妹妹都对她印象特别不好,据说她以前也有过骗了男人的钱最后甩了别人的记录。父亲和这个阿姨的感情生活便过得不太顺利,我回上海过年的时候那个阿姨是不来我们家的,父亲则好几次对我说:我要到杭州去住几天,到时候我要带一个人一起去。我当然知道他指的是要带这个阿姨来,倒也希望他们有点老年恋爱的浪漫,杭州本来便是个最适合恋爱的地方,不管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便说,好的呀,你带她来呗,要省点钱就住我家,要自由一点就给你到宾馆去包个房间。不过父亲终究还没来得及带那个阿姨来杭州便突然去世了。 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会因为没带那个阿姨来杭州玩而带着遗憾,我想应该是会的,估计他一定答应了那个阿姨,而且把我夸了一通。想来父亲对姐姐和妹妹对待这个阿姨的态度是不满意的,他认为我的态度一定会好得多。我倒真的还是祝福他们的,认为只要父亲自己愿意,那个阿姨能让父亲高兴,他们能走到一起也是好事。我是认为子女哪怕再孝顺,那种对父母的照顾和爱与伴侣的照顾和爱仍是不同的。当然,我因为不在身边,姐姐和妹妹的有些感受是不会有的,但我的确能感到那些日子父亲真有焕发出青春的样子。不过大概还是缘分吧,我只能这么想,他们最后还是没能走到一起。没让他们完成杭州同行,一直也是我的一个很大的遗憾,我其实应该早点对父亲发出邀请,也许便能促成他们来了,我却只是在父亲提到的时候说了句“好的呀”,是否也让父亲担心,真来了之后会遇到什么尴尬?现在想来,自己其实给父亲的真的很少很少,而父亲去世后,却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那个自己从小长大,哪怕离开也一直在心里认同的家从此便没了。 不知怎么回事,这个年三十的时候,自己突然便想到了这些,应了那句被多少人说了又说的话:“每逢佳节倍思亲”。
个人分类: 忆往昔|5798 次阅读|21 个评论
写给父亲的话
热度 42 dmi2007 2014-1-4 08:39
父亲,您为什么走得那么突然?您把生命的时钟在圣诞前停摆,却一句话也不留给我们。 当我像一片孤零的叶子飘回到那块熟悉的土地时,见到的是倒下的树干。您为什么不能重新立起来,让我再挂到您的枝头? 我知道,您原本没有打算这么早休息的。那么多的牵挂,那么多的规划,您如何舍得呢!这一切在一瞬间化作了一场梦,可是我却进不了您的梦里! 我知道,您一直希望我也是棵能遮风挡雨的大树。我却像一片浮萍四处飘荡。我不知道我能否成为大树,但是请您放心,我会尽我所能,照顾好您牵挂的人。 是谁的手在操纵我们的今生,可有另外的手在操纵我们的来世?如果有来世,父亲,我还愿意给您当儿子。 好多话,我会慢慢对您讲。远在他乡,您一定要多多保重! 不孝儿世宇敬上 岁暮山崩裂,家翁去远乡。 曾经共天地,从此隔阴阳。 风寒悲旧忆,雨冷哭新伤。 感念重重恩,三世恨梦长。 公元2013年12月23日父亲突患脑梗辞世。心犹乱,故文无章法,诗无格律,惟纪念之絮语。
个人分类: 生活|5490 次阅读|87 个评论
父亲是棵树
热度 2 yfzhang01 2014-1-3 23:03
父亲是棵树,有强有淡,断断续续,在脑海里盘旋了很久,直到医生告知时日不多的时候,树的形象越发清晰,清晰得令我无法形容。 儿时的记忆装满了农村的趣事,弹玻璃球,打瓶盖,跳皮筋,上山打柴掏鸟窝,下河摸鱼捉泥鳅,还有那些四季不同时令的瓜果,满满的都是幸福。最美的事情是夏天可以光屁股在河里游泳,因为父亲管得严,所以每次下水都不能把衣服打湿,有时候在河里还会经常往河岸上瞟上几眼,以免被抓现行。回家之后,泡皱了的皮肤依然没能逃过父亲的眼睛,他总是不说话,搞得我们兄弟更害怕,心里怯怯的好几天,也收敛了不少。就这,我还有过两次呛水到不省人事的经历。现在想起来,父亲是棵茂盛的树,而我继续着乘荫纳凉,偶尔风雨的惬意。 少年时的记忆变得成熟起来,打猪草,插秧,割水稻,采茶,带弟弟玩,喂妹妹牛奶,早上生火热饭上学去,放学自觉完成作业。那时候我们仍然在农村生活,只有父亲一人在二十里外的城里工作。我搞不清楚大人的事情,父亲也不会和我交流。只是我每次找家里要练习本钱、试卷费什么的,我妈叨唠两句也都会给,这让我在班上很自豪,因为有太多的同学没法交,主要是家里不信任,其次是确实没钱。而我没有这些问题,我也很自信,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也就能主动承担一些家务。而这些,父亲从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记得六年级时的一天放学回家,妈妈病了,不到 1 米 3 的我,骑着父亲二八式自行车去买药,去的半道上,车后胎破了。我跑着去买好药,取出藏在草丛里的车子,推着往回走,天漆黑一片,时不时有猫头鹰的叫声传来,我多期望父亲能在身边啊。现在想起来,父亲正在努力拼搏,移栽到更广阔的土壤,而我获得了自信和足够的坚韧。 青年时的记忆全部交给了学习。初中是在父亲工作的学校,爷爷还教我的课,所以,我稍有差错,父亲就很快能知道,但他从没向我流露出他对传言的相信,而总是听我说完前因后果,然后淡淡的说,下次注点意。有时候,我觉得很委屈的事情,他也没有给我期望的义愤填膺的表情和话语,笑着说,没事没事,说清楚就好。因为学校是寄宿制,所以,我算走读生。但因我住学校,我自觉按照住校生一起,早起参加早读。有天早上,闹表坏了,我比平时晚了十分钟起,不想去了,父亲说,去吧,还能读 50 分钟呢。不巧的是,教导主任恰好在抓迟到,结果我被与其他迟到的住校生一起,罚跪在院子里。就这事,我向父亲发了很大的脾气,他好像也很想去替我解释。后来,他说既然都罚了,就吸取教训吧,以后做得更好点,吃点亏也不算坏事。现在想起来,父亲已经占下了一块地,让我这棵小树在他的身边,去经历雨露阳光。 上大学的时候,父亲问我钱还够不,要不要带点。我说够了够了,弟弟妹妹还要花钱,给他们攒着,我从他眼神里读到了欣慰和少许的没落。工作了之后,我问父亲钱够不,要不要寄点。他说够了够了,接着就把一年的收支说上一阵子,尤其是年底的时候,若有节余,话语里的高兴让我都有些亢奋。最后嘱咐我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好,家里能力有限,你买房子什么的是帮不上忙了,但家里不用惦记。父亲手很巧,木工、电工、油漆工、修理工等他基本上都能上手,还做得有模有样。与同事相处得也好,都愿意和他交流,他过得也很知足。 2009 年查出来肝有轻微硬化的时候,我和父亲商量,你现在干的是锅炉工,每天凌晨 3 点多要去,就那点钱,还那么辛苦,别上班了,到北京来吧,我养着。他听了很高兴,仍说,在你那住不习惯,再说我这也不累,多少还能让我和你妈生活无忧,挺好。有一年过年回家,看到父亲书桌上厚厚一摞荣誉证书,我好像突然懂了父亲,仿佛一棵外表落叶的树,而那根深扎在泥土里。 后来每次打电话,都说挺好的,什么都好,就是不说胳膊已经疼了半年多了。即使我回到家里,他宁愿去打封闭,也不愿意告诉我他的胳膊还疼着。我说隔了两年没全面检查身体了,来北京吧。他说,在单位查过了,都没问题,过一段时间再去吧。我说小孩想爷爷了,过来看看吧。他沉默了好久一阵子,说,你们带得那么好,我们怕带不好,去了添麻烦。再后来打电话,大多都是我妈接电话了。到今年 7 月,借着带大孙女来北京玩的机会,终于来了,就被我带医院去了,肝癌晚期。我满城医院的跑,各位名医的求,结果确是那么的一致, 3-6 个月的时间吧。在北京疗养治病了两个月,父亲非常积极地配合,我带着他到处找好吃的,开车去看大飞机,去看海,父亲乐观的心态让所有人丝毫没有感觉到异样。后来,他和我谈,还是回去吧,这病没法治了,还花钱,耗费你们的精力。我就把我的收支告诉他,解释先进的科技手段,想方设法去留他,父亲还是回去了。妈说,你爸到家后可高兴了,屋前屋后转了好几圈,邻居都没觉得他得了那么重的病。 23 日晚,父亲住院了。我买好票要回。早上,父亲特意要妈打电话过来,叫我不用回去。他又有点担心,躺在病床上,亲自和我说,打上点滴了,好多了。你工作忙,半个月就放假了,把票退了吧,到时候再回来。 24 日晚,我接到医院工作表哥病危速回的电话,现在高铁上,敲着键盘,脑子里满是父亲躺在病床的样子,眼睛不时的模糊起来。我使劲眨巴眼,望向窗外,一排冬日的树木飞入眼帘,明年春天应该是春意盎然吧。 我小孩刚入幼儿园,她还有点不愿意和我们分开,恰好,她教室旁边有一棵大树和一棵小树,我说,大树是爸爸,小树是你。想爸爸的时候,看看大树;你要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我相信,有机会我一定会给她讲大树的故事,里面有父亲的影子。 后记: 2013 年 12 月 25 日上午 8 点在高铁上动笔, 11 点 50 完稿。 父亲于 2013 年 12 月 25 日 19 点 26 分,与世长辞,享年 56 岁。
个人分类: 生命之悟|3319 次阅读|3 个评论
烧瓜
热度 4 gladstone 2013-10-18 05:51
烧瓜,是一种和西瓜、黄金瓜、香瓜同季节、同样种植的水果。离开故乡在外漂泊的十八年,从未见过故乡那样的烧瓜。 烧瓜藤长着大大的叶子,一般比起西瓜叶来说,略有点稀。烧瓜产量也不算大,如果遇到稍微干燥的节气,烧瓜则更容易枯萎。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其他瓜果枯萎后的果实往往失去它应有的美味,烧瓜则不然,枯萎后的 “ 晒熟 ” ,显得味道还非常的特别。 烧瓜随时都可以摘吃。细嫩的时候,味道清香;长大的时候,味道清淡;成熟的时候,味道清甜。即便因为干枯季节被晒熟的烧瓜,也不失那股清爽的感觉。 烧瓜在成熟之前,一般都是青色的外表。由于总有部分不能享受阳光普照,所以底下那一块,总显得那么白。烧瓜成熟之后,皮显得白里透黄,想起来就垂涎三尺——那不费力气的咀嚼就能品味到鲜美的熟透的烧瓜,只属于童年的滋味。 其实,在有西瓜、黄金瓜、香瓜的时候,伙伴们都不喜欢吃烧瓜 —— 因为烧瓜着实不那么甜。但是,相比其他瓜果,烧瓜适合于各种状态下的身体。如果你肠胃不适,吃西瓜、香瓜可能会让你病情加重,但吃烧瓜却不会。 但对于我,烧瓜的味道最特别,也是我的最爱。 还记得那是一九八五年,小学一年级的初夏,我吃到过最难忘的烧瓜。 那是我上过的三个小学的第一个,离家里有大概四里路。那个时候,一个有围墙的小学,就是心目中不错的学校,尽管那个小学的围墙时常漏洞百出 —— 学生抄近路的攀爬以及周围居民的顺手牵羊,都给那可以透视校外世界的围墙做出了不俗的贡献。正好是因为这样的围墙,才使得我能在初夏就享受到期盼已久的烧瓜。 正在课件休息。对异性天生好奇的我,脑子里不少的时间都会暗想着同班某一个成绩不错的漂亮的小美女。课间休息,是和小美女打招呼的天赐良机。而恰巧在这个时候,一个当时感觉硕大的影子挡住了透明围墙的亮光 —— 是爸爸,站在围墙的外面,眼睛瞪着大大的看着他情窦初开的儿子在 “ 打情骂俏 ” 。这时,我的脑袋一下子耷拉着下来,眼睛也不敢正视着父亲,心里在想,这下糟糕了,这样的表现,会不会换来回家的严厉教训甚至罚跪呢?头脑一片混乱和紧张。爸爸的“来访”,顿时让教室安静了下来,在这种安静中,唯独我的心迟迟得不到安静。爸爸 “ 哼 ” 的一声,打破了片刻的宁静。什么也没有说,爸爸把手里的一小片烧瓜地给了我。 头抬起来,眼睛咕噜的往上一看,期待着父亲被 “ 饶恕 ” 的眼神。然而,他还是那么的严肃。我轻轻的抬起右手,接过那一小片烧瓜 —— 一股清凉的感觉顿时让我清醒了过来。在那个时候,不到瓜果基本成熟,一般是吃不到的。爸爸正好也是来到小学附近的村庄 “ 出差 ” ,才从他同行那里得到了一小片烧瓜的。手里捏着烧瓜,也忘记了爸爸什么时候离开的,心里开始从刚才的焦虑转移到烧瓜上来,现在想起,口水还在缓缓的涌出。 上课铃很快响起,我细心的呵护着那片烧瓜,守候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在那一节课里,也不知道用左手抚摸过那块烧瓜多少次。终于,等到了课间休息。我埋下头,一小口一小口的品着。每当送到嘴边,一股淡淡的清香把鼻子灌得满满的;到了嘴里,一丝丝的清甜充满喉咙;吃到肚子里,头脑里就幻想着烧瓜成熟的时候蜷在烧瓜丛中摘烧瓜的喜悦。 烧瓜用白糖凉拌,放到井水里 “ 冷藏 ” 一会,味道也非常的甜美。 但对于我,从爸爸手里接过的那一片烧瓜,总是最美味的。
个人分类: |13245 次阅读|7 个评论
妈妈每周必去的教堂
热度 14 Majorite 2013-10-15 22:11
妈妈每周必去的教堂 我一直想去看看妈妈每周六下午必去的基督教堂,今天终于如愿。 妈妈本来不信教。2006年春天,爸爸突然中风,传教的人来到他的床头,给他祷告,他给人家轰出去, 气愤地说:我是老共产党员,焉能迷信你基督。随着爸爸病情的加重,不是党员的妈妈反倒越来越信基督,她相信教友的话,虔诚地希望用她对基督与天父的信仰换取爸爸的健康。爸爸卧床5年,妈妈为他祷告了5年,他还是走了,这没有改变妈妈继续她的信仰, 多少年风雨无阻,只要礼拜六必去教堂。后来, 妈妈也生了一场病,病好后多了一条拐杖,她拄着 拐杖慢慢地挪向教堂,或者推着弟弟从美国给她买的轮椅,走走停下来坐息一会再走,一公里多的路要走半个多小时, 这样的运动其实对妈妈的健康有好处。 妈妈其实并没有读《圣经》,也不知道 “以马内利”与“哈利路亚”,每次去教堂默默地坐着,听者别人讲道,沉浸在教堂那种虔诚的气氛中。妈妈话不多,与教友们交流也不多。令我惊奇,原来信仰是不需要什么都要先弄清楚的,原先仅为了那份爱。 为了妈妈的信仰,我感激地为该教堂做了一份奉献。 妈妈的教堂可以坐2000多人,教堂比镇礼堂大。据说,全镇共有7个教堂,教友有一万多人。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2996 次阅读|16 个评论
又是重阳
热度 9 nightreading 2013-10-13 21:44
重阳 一岁一重阳, 十里桂花香。 百家登高远, 千山万水长。 扳手腕 小时候/ 想/ 总不能/ 长大了/ 能/ 却不想/ 扳过去/ 因为/ 对面是/ 我的父亲/ 重阳节说养老 养老养少养自身, 双手捧上雪花银。 求得苟安度天命, 黄泉路上可招魂。 清华园里阎罗妇, 血口獠牙厚皮唇。 只为金銮一时悦, 亿万苍生苦断根。 华玉琢,金银配, 尔生富贵紫朱门。 不知柴米油盐苦, 饥寒交迫夜归人。
个人分类: 诗词歌赋|4494 次阅读|18 个评论
我的父亲
热度 61 woodenson 2013-9-20 18:39
今年端午节前一天(6月11日),我们还在海南。对于像我这样手机几乎从不离身的人,那天居然漏过了家里的电话。等到中午我回拨过去的时候,方才知道父亲已然西游。当时的感觉是震惊,父亲虽然平时身体也不甚好,但还不至于突然离世。原本按照自己的考虑,再过两年将二老接到南京享享清福,福未享到,人先亡故。哎,事事非如人愿。 匆匆忙忙,一直未能写点什么。如今父亲去世已经整整百天,是以摘些记忆中的碎片,纪念我的父亲。 片段1 慈父 我的印象中,父亲几乎从不动手打人,对待子女更是如此。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解,所谓的慈母严父,在我家却恰恰相反,慈父严母,小时候没少挨母亲的揍,而父亲话语甚少,简要问几句学业如何而已,打人极为稀少。我被父亲打屁股,应该只有一次。 小时候我是村里北头的孩子王,很淘气,而且很倔强。有一次忘了什么原因,和母亲生气,后来一个人居然想起了离家出走。其实也没有地方去,在村里转了几个圈后,后来就躲在家门口的山芋垛里睡着了。从下午一直到晚上还没回去,家里人开始四处找寻,包括临近几个村的亲戚,都问到了也没找到。到晚上大概十点多,我迷迷糊糊的醒了,然后发现四周漆黑一片,这时远处传来呼唤我的声音,而手电筒的微光也在头顶晃动。我爬起来,父母终于发现,原来儿子就在家门口的草垛里。 父亲见到我时,先是惊喜,然后马上大发雷霆,提着我的裤子把我拎到房间,一把扔到床上,噼里啪啦的就打上了。母亲见状直接拦在前面,嘴里叨叨:孩子都回来了,你还发什么脾气?父亲停下手,但仍然气的面红。而我,似乎知道自己害家人找寻了大半天,躲在床角也老实了。 片段2 吃甘蔗 父亲喜欢玩点小牌,比如打打麻将,而且多数情况下都能赢些小钱。小时候家里不算有钱,每当父亲赢了一点钱回家,总不忘给我们捎上一点零食。那时没有薯片巧克力,但一毛钱的瓜子、两毛钱的糖墩是常有的,而印象最深的就是天黑后父亲哼着小曲,拎着一根大甘蔗回家。我们都已经上炕准备睡觉了,但看到甘蔗,也都兴奋不已。然后父亲把甘蔗切好递过来,我们就躺在被窝里,大口大口的咀嚼吸允着甜甜的甘蔗。十几分钟后,满地的甘蔗皮。然后父亲递过毛巾,我们抹一抹嘴,擦一擦手,然后就转头盖好被子睡觉了。那种简单的幸福,或许只是几毛钱,但却回味无穷。 片段3 十块钱的生活费 其实,在我上大学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家里生活很不错,只是后来和城里的同学尤其是北京的大学同学确切的比较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我算穷苦人家的孩子。那时父亲在窑厂上班,每个月能挣不少钱。而那时我上中学,每个礼拜的生活费如果节俭一些有五块钱就够了,但我似乎总想稍微宽裕一点,然后就可以有闲钱买些书来看,所以一般都会和家里要10块钱作为生活费,父亲也总会满足我的要求。但有一段时间,家中变故,被罚了上万,以致生活颇为拮据。有一周父亲在我临出门去学校时和我说,这个礼拜就给你五块钱吧,下个礼拜工资发下来再多给你一些。我当时就很不高兴,虽然没有再要,但面色上满是怨气。终于,在我临登车前,父亲又从口袋里拿出五块钱塞给我。汽车远去,我回头望望父亲,父亲面色凝重,但却坚毅。而我手中握着的五块钱,刹那间沉重了起来。 片段4 我的中考 其实,如果没有中考改志愿这件事情,我现在多半的情况下,应该是一个技术工人,在普通的工厂里做着简单重复的组装拆卸工作。90年代中期,初中毕业其实最热的选择是中专,因为中专三年就可以毕业工作,可以很快的挣钱养家糊口。所以96年,我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父亲的本意其实是想让我读中专的,那时我们两个初中班,大概140人里,只有22个人上了高中,其余多数都考了中专。但以我的成绩,父亲也觉得读中专可能有点可惜,而在这点上,父亲是颇能听从其他人的建议的。后来和姑姑姑父商量的结果,是让我考取高中。那时已经是四五月份,我的中考志愿都已经填报,且无法更改。那时唯一的出路就是参加全市的高中保送生考试,看来我是命不该绝,还真的就考了个50来名,顺利的被保送到廊坊一中。命运,也许就从父亲犹豫的那一刻得到改变。 片段5 改行 父亲是在窑厂开铲车的,从20岁左右开始一直开到快50岁。我本以为父亲技术高超,无论如何也不会存在下岗一说的,但就在我大概大三那一年,他居然真的下岗了,生计一下子成了问题。坐吃山空不是法子,尝试了几种方式后,在姑姑姑父和我的建议下,他决定转化开店,以销售农药化肥种子为业。过程是艰难的,几次到北京包括林大、农大的相关公司商量品牌授权、每年参加农产品博览会、每年都找一些好友试验新种子新农药然后再推销,经过大概两三年的尝试,父亲的农药种子服务站立住了脚跟,附近的三村五舍都知道这里有北京的高科技产品,很多都成了老客户。要知道,父亲原先几十年很少下地干活,虽然身在农村,其实对庄稼收种了解很少。这次转行,家里生活得到了保障,至少是十年。这十年,我毕业了,工作了,也算翻身了。但也是这十年,父亲老了,真的老了。 片段6 江南游 工作后,我到了南京,即使交通再方便,远隔一千公里的距离也让我很难经常回家看望父母,每年满打满算也就回家四五次,每次停留个两三天。父母生活生计基本都靠自己,作为一个堂堂的博士毕业生,却不能在堂前尽孝,实在是愧疚。因此,只要有机会,总想带着父母出去旅旅游,散散心。去年的十一,早早给他们订了南京的车票,就想让他们也能走出偏僻的小村庄,看看江南的美好风光。 两日的行程,先是到了扬州,逛了瘦西湖;然后是镇江,转了金山寺;最后是南京,看了总统府。其实,对于老人而言,快乐不在风景,而在儿孙陪伴。第三天,我送他们去火车站回家,由于自己的疏忽,赶火车的时间很紧张。在赶路的途中,我发现父亲真的跑不动了,他一跛一跛的跟在后面,一条腿似乎都有些拖地的感觉。最终还是差了两三分钟没赶上火车,父母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我当时还有些埋怨,怎么不能跑快一些,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他妈不是东西。就是那一次,我才真正注意到,他们上年纪了,确实需要人照顾了,也是那一次,我决定要尽快接他们到身边。可是,这一天还没到,父亲却先走了。 片段7 最后一面 和父亲的最后一面,是在6月6日,我表妹的婚礼现场。那时候,村里又开了一家农药种子店,直接和父亲有了竞争。父亲身体不太好,自然在这种体力竞争中落了下风,心里自然甚是不甘。我多次和父母谈心,年纪大了,赚不赚钱不重要,身体健康最重要,家里的小店也不要太在意,经营好坏无所谓,只要把它当做一个有邻里朋友交流的地方就行了,否则啥事不干,每天也闲得慌。只要等我两年,出国回来后就可以把全家接到南京一起生活。还清晰的记得那天中午婚宴结束,我和父亲道别,说我圣诞节会回国再来看望他们,让他们别惦记,让他们少生气保重身体,然后匆匆忙忙走出宾馆大院赶去火车站。没有想到,这就是我们的最后一面。6月11日深夜,当我从首都机场打车回到家里时,父亲已然安静的躺在棺椁里,再也见不到了。 父亲生于1953年1月8日,卒于2013年6月11日,享年60周岁。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父亲的一生,可以用:少言、上进、勤劳、听劝;如果再加上几个缺点,或许是懒散、小贪。父亲就这样,没来得及享福,就突然离开了,或许,这是遗憾,也是幸福。 对于偌大的一个社会而言,每个人其实都是渺小的,没有人记录和传承,过不了几十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仅以此纪念我的父亲,希望父亲在天之灵安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086 次阅读|86 个评论
生男生女母亲定
热度 34 qpzeng 2013-8-14 08:13
以往认为,婴儿的性别由父亲决定。 遗传学知识也证明, 精子的性染色体 若 是 X 染色体就生女孩 ,若 是 Y 染色体就生男孩。因此, “ 生不出男孩是女人肚子不争气 ” 的说法 历来 被认为是荒谬的 无稽之谈 。 然而,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在哺乳动物中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幼仔性别居然在动物母亲的全权掌控之中,它会根据生活环境、营养条件和动物父亲健康状况的好坏做出选择,而它选择生男生女的唯一考量是:生雄仔意味着更多后代,但要冒风险,而生雌仔的后代要少得多,却很安全。 换句话说,假如动物母亲认为即将生下的幼仔身体倍棒,足以为它带来更多的后代,那么它就会选择生下雄仔,表明它能主动挑选“雄性”精子。据说雌雄精子的外形不同,在黏性生殖道中的移动速度便有差别,动物母亲可以据此主动令其加速或减速。早在 1973 年就有人提出假说:动物自私的本性决定它们总是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种群数量。动物母亲在富足条件下通常选择生雄仔,因为这样不用考虑后代的生计问题,而生活在贫困条件下的动物母亲多半选择生雌仔,以避免让更多的后代忍饥挨饿。 1984 年的一项发现对上述假说提供支持:在野生马鹿中,地位高贵的母鹿总是生雄仔,而地位卑微的母鹿总是生雌仔。这意味着生雄仔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赌注,要么成者为王(传宗接代),要么败者为寇(无子嗣)。以非洲狮为例,一群小雄狮中只有一只能成为狮王,并与 10-15 只雌狮组成一个狮群,而绝大多数小雄狮恐怕终生都没有繁殖机会。狒狒中的情况也与此类似,一个狒狒群中只有一只成年公狒狒。 原文出处: Mammals Can 'Choose' Sex of Offspring, Study Finds 全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前沿拾趣”栏目 2013 年 8 月14 日第 5865 期
个人分类: 科普集萃|13391 次阅读|35 个评论
[转载]父亲——这篇文章写得真好
zhhq9870 2013-7-30 10:17
  父亲对每个人来说,都应该不是一个词汇,而是一团扑面而来的血统的气味,一座属于你的伟大的山峰,一个永远无法用理性去分辨是非的感性的百慕大三角,一位上天委任给你的命定的神……你无法挑剔,也无法选择。你的魂魄在茫茫宇宙间微粒般飘荡遨游,无根无脉,浑然不知;但是你将因为他被显影,你将因为他被捕捉住,被固定下来,被囚禁在母亲幽暗温暖的子宫里,等待重见天日的时刻。   父亲,就是赋予你生命的人。   但是你却从来没有感谢过他。   你反过来占有了他的精力,剥夺了他的时间, 消耗了他的生命……可以说,你毁了他的一切,而且,你还任意地埋怨他、利用他对你的爱泛滥自己的粗暴和任性。   难道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不合理的事吗?   只有父亲,可以这样。在他强大的时候,庇护你、容忍你;在他衰老的时候,却耻于依靠你。 而且,在人们不约而同地把一切美好的颂歌、养育的恩德奉献给母亲时,父亲微笑着,觉得理所当然。他丝毫不觉得自己也应该享受一点儿,倒常常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他完全不知道,在这一点上,他无意中又表现了真正男性的襟怀和品格。   我爱父亲,虽然我平常最恨他。   虽然每次和他在一起都免不了争吵、埋怨和发火;虽然他看不惯我吊儿郎当、放任不羁的作风,我也看不惯他的主观、固执、农民式的自私和对权力的崇拜。   像许多人的父亲一样,我的父亲完全是现实人生舞台上的彻底失败者。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爱,更不妨碍我对他无条件的认可,他是任何人也不能替代的。自从我成熟以后,我就从没有羡慕过那些有一个地位显赫的父亲的人。   父亲是一个失败者,虽然他从不认账。   在吉木萨尔的几年间,正是他失败人生的谷底,但是他并没有自杀。   我当然知道,他是为了我们。   多年前,当我坐在那个村口的大石碾子上吸烟的时候,有一个纯正的农民正远远地眯着眼朝我看,然后,他朝我走过来,一直走到很近,站住了。   那农民穿着一件黑布棉衣,戴了一顶破皮帽子,手里提着个筐子。   我看见了那个注意我的农民朝我走过来,但没在意。我在想,大概就是这个村子没错,还得打听打听,究竟住哪儿。   那个农民站在离我很近的地方,竟伸着脖子弯下腰凑到脸前来看我,而且,笑出声来!咦,奇怪。我定睛细看面前的这个人。一张完全陌生的农民的面孔在几秒钟之间骤然变幻,风霜雨雪,皱纹白发,劳累痛苦,失望孤独……几年分离后的风尘变化,在几秒钟内被揭开、剥去、还原、定格。   定格为那个原来熟悉的父亲。   “爸爸!”我一跃而起,高兴极了。   “信上说是这几天回来,我就每天到村口上打望。今天看见有人坐在石碾上,可是不敢认。哈哈,果然是!太好了,太好了。”父亲说着,抄起筐子就领我回家。沿着满是残雪和牛粪的村路,一直走出去,离村子不远处有一座孤零零的屋子,正冒着笔直的灰白炊烟。   朴素的柴门院落,孤独的土坯泥屋,在乍暖犹寒的天气里默默升空的烟缕,我的脚在雪地上“咯吱咯吱”地移动着,跟着父亲,像很久很久以前小时候的某一天一样,朝着那里不知不觉地走过去。   我对这座陌生的屋子充满了信赖。这就是这个寒冷的世间唯一可以让我得到温暖的地方。这没错儿,父亲不会错。这就是家,家就是父亲居住的地方。无论这地方被安置在哪儿,是石家庄还是北京,是乌鲁木齐还是吉木萨尔,我都将跟随它,寻找它。 无论它是楼房地板还是土屋柴门,我都用不着敲门,用不着征求主人的意见,我有权不看任何人的脸色,睡觉、吃饭!   我父亲就这么一边拎着筐子朝前走,一边扭回头来和我说话:“村干部给调换了一家上山挖煤的人的空房,借给咱们暂住,条件好多啦!”我跟着他,看着他的背,觉得有一股说不出的纳闷、奇怪。 人这一辈子是怎么过都能过去的,什么样的命运都能接受,什么样的生活都能适应。但有个前提,就是不能有太多自己的思想,谁有独立的思想,谁绝望!   父亲是一个普通人。 所谓普通人就是那些没有力量支配现实社会的人,就是只能受现实社会的各种力量支配的人。   多少年来,我总是力图以不含偏见的立场来认识父亲,解释他的行为,总结他的一生。结果我发现,这根本不可能。我总是由于他在现实中的失败而低估他,忽视了他作为一个人在本质上具有的优秀品质。 我无法认清自己的父亲,谁叫我是他的儿子呢?   看着眼前这个提筐子的人,我就想起少年时在机关院里与一群顽童舞枪弄棍鏖战正酣时,突然出现在楼前怒喝我为“疯狗”的人;想起星期天逼我帮他冲洗全家无穷无尽的衣物,水寒刺骨,手冻得通红,那个不把最后一点肥皂沫冲净绝不善罢甘休的人;还想起那个原先穿军官制服而后穿中山装干部服最后又穿上农民黑棉祆的人;而且想起曾经风度翩翩然后神态庄重终于苍老迷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父亲……我看到,从说话的声音到走路的姿势,还有身材和五官,还有习性和灵魂,我都酷似他。 我悲哀地发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社会环境是有利还是不利,我都摆脱不了他给我的模式,摆脱不了他给我一生注入的遗传基因。    我将一天比一天趋近他,越来越酷似他,直到有一天,彻底成为另一个他。   新陈代谢,世道循环,如此而已。    所有的新叶和新花,都不过是上一代的花叶在新季节里的翻版罢了。觉得新鲜,那只是“觉得”。   就这样,我已经远远望见柴门外站着一个又瘦又矮的女人。那就是父亲的妻子,我的母亲。母亲也望着我们,朝我们走过来,一边走,一边用她的手擦眼睛。待到走近,她只叫了一声我的名字就哭起来。   在早春无望的寒冷薄暮中,母亲的哭声使人心碎,并且使碎了的心渐渐凝固成一块水泥疙瘩样的硬。   漫长的冬天使母亲的头发变得灰白,炊烟般在冷风和哭声里飘散,在多皱的额顶纷披;而母亲又是那样瘦小,那样善良。   这不是逼着这位瘦小女人的儿子怀恨在心吗? 我想,我们虽然四散他乡,无立锥之地,却在默默忍耐中滋长着仇恨;仇恨像卵石一样,暗藏在心里,总有一天伺机报复这冷酷的一切!不信,你等着。   我似乎很平静地笑着,却本能警觉地回过头来,环顾了一下周围:空无一人,只有野地里凄凉的枯树,向空中伸出无望的指爪。只需要一眼,我就把这景象记住了,再不会忘。   当我走进家门的一瞬间,我听到,黑暗像幕布一样,“唰——”在背后骤然降落。    摘自 《读者》2013第13期(楚 凌摘自百花文艺出版社 《周涛散文选集》 一书)
个人分类: 美文收藏|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学英语、教英语
热度 7 heitiedan2012 2013-7-13 12:47
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就看到父亲很喜欢学习英语。按说,父亲年轻时也是学过英语的,可是他总觉得他的英语不是太好,于是要不断地提高。不过,据我后来看到的,他提高的程度是有限的。当然,在我们小的时候,感觉父亲的英语还是很好的,至少他能够教给我们。在我们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用一本当时大学生用的英语课本教我们学英语,课本的前边是语音,我印象深的,是第一课讲了四个单词, pen, bed, need, me 。这不过是讲授字母 e 在不同词汇中的语音现象,主要是 和 。但是大学课本的进度非常快,那时的课文,多有到人民公社劳动,还有纪念五一节的游行等。不过,那时的我,对这些课文根本就不懂,父亲讲的可能很清楚,但是我听的就是稀里糊涂。 可能父亲对我们的期望过高,在上初中的时候,父亲买了好几本英语小说简易本,以为我们能有多高的水平。其实我们那时差得远了。父亲买了这些书,自己也没时间看,因为都是长篇小说,即使是缩写,也有上万字。只有一本小册子,是《伊索寓言》,父亲下了点功夫。又是在小本子上抄单词,又是查字典,把单词的意思记在小本子上。有时间再给我们讲。“蚂蚁”( ant )这个词就是在这个时候记住的。 父亲自己学,也教我和弟弟学。我属于逆来顺受型,弟弟属于调皮捣蛋型,所以我挨打的时候不多。但弟弟因为学英语却没受挨父亲的打。父亲经常在早上带着弟弟在院子里念外语。邻居们看见多很奇怪。弟弟也受不了邻居们那些奇怪的眼神。后来打个机会,初中没有读完,就离家工作去了。 我一直不太明白父亲学英语到底是为了什么。他的使命好像就是不停地学。 1976 年底,北京外语广播讲座开始播讲法语学习,父亲也很兴奋,终于有机会学法语了。但没过多少时间,他也学不下去了,还是回到英语上来。 父亲退休后,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英语学习上,各种广播、电视教学英语的书,他几乎没有不买的。就连后来忘了是哪个电台播送什么“工程师英语”,父亲也都要跟着学。每天早上六点,父亲准时打开收音机,调到英语学习的频段,就跟着学起来。他一边听,一边记。他记的东西都是在一张张我们看来是没有用的废纸上。时间一长,这些废纸就钉成一个一个小本子。钉得很整齐,让人看了,感觉确实是下了大功夫的。父亲去世后,家里留下很多他学英语时抄写文章和单词的这样的很多小本子,让要看了,不禁止感慨不已。 我的孩子和弟弟的孩子有一段时间放在我父母那里,父亲也很热心地教他们学英语。孩子们说不上有多大的兴趣,但反正跟着念,多少总能耳濡目染,受点熏陶。要说不管用,那不是实话,要说多管用,也不是事实。 70 年代,还在文革时期,当时外文书店开始出售灵格风英语学习唱片,就是老式的胶木的那种。父亲让我在北京给他买一套。我买了唱片之后,还要给他买一台电唱机。结果没有电动力的,就买了一台手摇式的。放唱片前,先攥住摇把摇几圈,就跟给钟表上发条一样,给出一定的势能,然后唱片放上去,就播放出声音来了。放得差不多了,再把摇把摇上几下。如此周而复始,乐此不疲。 那套灵格风的教材是上海外语学院出的。其中有一段对话,是那段扁担的故事。这事最初的段子是董祥昆唱的京东大鼓,是说一个父亲送女儿去上大学,当然那时是工农兵上大学的时候。英语课本里有,后来法语广播讲座里也有这一段。只不过形式略有变化而已。 到了 80 年代,磁带录音机也被引进到中国来了。最初的录音机是板砖式 。父亲花了四百元买了一台。这价码放在现在,也是很贵的。但是父亲为了学英语,不在乎这点本钱。只是这块板砖没用多长时间,不知是坏了,还是不好用了,反正后来我再也没见到过。后来用的双卡录音机。但父亲只把它作为听英语广播讲座的收音机使用,录放音的功能基本被省略掉了。 父亲过 80 岁生日的时候,我送他一套微型音响。其中功能较多,除了收音、录放音之外,在广播中还有短波频道,能收 BBC International 的广播。另外也能放 CD 。但父亲对这台微型音响似乎极不感兴趣,还是坚持用他那台极老的双卡录放机。 多年来,父亲一直是听英语广播讲座,或者观看电视中的英语讲座。他到底提高了多少,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是他也不怎么搭理外国人,不跟外国人搭腔。所以我们就一直弄不懂他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到底是想干什么?
4535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官万兵:父亲
CAU05077 2013-7-10 00:55
我的父亲身材矮小,村里的小孩都喊他“矮子”,甚至连父亲的母亲都会骂他“矮子”。父亲有7个兄弟姊妹,他排行老二。小时候,我常听妈妈说,父亲为了让兄弟姊妹们上学,他早早得就跟着爷爷上山、下地。我上初中的年龄,父亲就能跳着几十斤的柴火走几十里的山路去卖,回来的时候天才蒙蒙亮。那时候,父亲俨然成了爷爷最有力的帮手,家中最有保证的劳力。我听爷爷说,父亲很聪明。父亲利用晚上的时间偷偷学会了一门手艺——手工制造冥纸。正是倚靠这门手艺,父亲一直养育我和弟弟长大。 因为父亲长的矮, 27 岁才娶到了比我父亲还少言寡语的母亲。后来有了我和弟弟,父亲便带着母亲、我和弟弟从爷爷家中分了出来。脱离了大家庭的倚靠,父亲的家一下子显得窘迫极了。为了改善生活,父亲去了几百里开外的地方手工造纸,每半年逢过节的时候回来一次。每次回来,父亲都会给我和弟弟带些好吃的。那时候,一家团聚,我和弟弟围绕在久违的父亲面前,显得快乐极了。在我的印象中,每次外出回来,父亲还总是会让我和弟弟把他带给爷爷的礼物送去。父亲很热爱他的父亲,爷爷也喜欢我的父亲。年龄大了的时候,爷爷说愿意在父亲家度过晚年。那时候,我还不太懂事。但我也暗暗的想,将来我也要像父亲对待爷爷那样的对待父亲。 后来,我上学了。初中的时候,遇到了父亲小学一年级的老师,他教我物理。父亲只上了一年,父亲的老师还记得父亲。父亲的老师说,那时候我的父亲学习很好,还是班长,后来不知道怎么不上了。父亲很少跟我谈起他上学的历史,从父亲的老师那里我知道父亲是一个学习优秀的人。知道我是父亲的孩子后,父亲的老师似乎对我也特别的关照。父亲后来知道我成了他的老师的学生后,也特别叮嘱我要好好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农忙的时候,父亲还特意让我去老师的家里帮忙。 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父亲的哥哥是学校的校长。村里经常有孩子的父亲找到父亲的哥哥,希望能够缓一缓学费,可父亲从来没有向他的哥哥开过口。开学前几个月,父亲就会开始为我筹集新学期的学费。因为这事,父亲和他的哥哥一直关系不好。后来的一个春天,我提前考取了县重点中学。拿着录取通知书,我兴奋的从教室跑回了家。父亲正在地上插秧,我站在田埂边跟父亲说我考上县重点中学的事情,父亲似乎并不高兴。我知道父亲开始为我将来能否考上大学和以后的学费发愁了。后来,我被通知提前到县重点中学上课。临走前的一天夜里,我迷迷糊糊的听到父亲说,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去上学。那一夜,躲在被窝里,我偷偷的哭了。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我考上了大学。为了积攒学费,矮小的父亲就带着母亲,每天天蒙蒙亮就上山,晚上回来的时候背回几十捆柴。几年下来,我就是靠着父亲背回来的柴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再后来,我又考上了研究生,还读了博士。博士毕业后,我走进了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在父亲的眼里,我成了国家的人了,父亲也成了乡里远近闻名的人,可父亲的身材更矮小了。 父亲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每当有熟人向父亲说起我的时候,他就窃窃的笑着,显得很自豪。可每当有陌生人问是否是你的孩子读书很厉害的时候,父亲就会矢口否认,好像深怕别人把我夺走似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后每次回到家,我也再没有听到过有叫我父亲“矮子”的声音了。 2010年5月于甬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94991-706679.html
个人分类: 父亲与如山的父爱|1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武夷山先生博客 沈爱民:父亲首先是男人
CAU05077 2013-7-10 00:50
引自 武夷山先生博客 沈爱民:父亲首先是男人 已有 151 次阅读 2013-7-9 11:35 |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 | 系统分类: 人文社科 | 关键词:男人 http://www.medline.org.cn/attachment/201371/1372642101030.pdf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06594.html ​ function errorhandle_clickhandle(message, values) { if(values ) { showCreditPrompt(); show_click(values , values , values ); } }
个人分类: 父亲与如山的父爱|1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八零后”老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热度 106 Namychan 2013-6-22 12:10
“八零后”老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那天清晨,楼下隐约传来父亲的大声说话声。因为时差缘故,清晨是他与国内联系的时段。不过干嘛这么大声?翻过身我又迷迷糊糊睡着了。没一会儿他上楼来叫醒我,兴奋地说: “ 我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批准了!而且从一般项目升格为重点项目了! ” 什么?我一下全清醒了,但又被这颠覆性的新闻炸晕了,很不相信地问:“你已经离休 20 年了啊,你肯定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 当然是真的!经过资格审查、通讯初评、会议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今天正式发布了立项名单,老父的名字正儿八经地列在 2013 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上,项目的批准号是: 13ASH001 。 去年,父母年满八旬。十月来美探亲,有个星期日我带他们逛公园,照了一些相片。老父选了比较满意的一张,附了一首短诗:“金秋艳阳天,和美一家人,今起‘八零’后,再拓新征程”。不料,今年真的开拓了“新征程”。我想,在今年的立项者中,老父的年龄可能是最大者之一,希望他不是唯一一位年逾八旬的申请人,多少有个伴吧。 父亲是 1989 年主动辞去校长兼书记的位置,1993年正式离休,用现在时髦的话:裸退 。 他的较真和直率的个性,的确不适宜做官。然而这个裸退却给了他前所未有的专心做研究的一段黄金时光。父亲在社会调查学方面的工作从未停过,课题一个接一个,著作一本又一本,离休人比上班人的时间安排还要紧。去年来美后,我原以为除了修订他主编的教科书第六版外,可放慢步伐,悠着过日子,没想到他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父亲申报的项目是《中国社会调查史研究》。通过长期的社会调查教学和调查实践,他认为,一方面,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社会调查传统,是世界上开展人口、土地调查最早的国家,也是保留人口、土地历史资料最丰富、最完整的国家,无论是夏禹治水、秦统一六国,还是管仲问政、商鞅变法、孙武论兵、司马迁编史、杜甫撰诗、包拯办案、宋慈刑侦……,直至明朝的户帖制度、黄册与白册、清丈土地和编制鱼鳞册,清朝的脱漏户口律、摊丁入亩和赋役册簿制度等,都与社会调查有密切联系。 1921 年后,特别是 194 9 年后,中国的社会调查既取得了丰硕成果, 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调查经验和 教训。 但是,这些社会调查所使用的大都是感性、直观的调查方法,缺乏系统化、学科化。另一方面,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引进的西方近代社会调查方法和 1978 年后引进的西方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具有系统化、学科化、现代化特点,在这些方法指引下 开展的社会调查,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 但是,这些方法中有许多不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需要中国化、本土化。在父亲看来,目前国内社会调查学界,特别是其中的“学院派”,大都热衷于搬用西方社会调查方法,而忽视对中国社会调查传统与经验的研究,因此,他认为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调查学,就必须认真研究中国社会调查的历史。然而, 中国 从 古至今虽积累了极其丰富社会调查史料 ,但大都处于待发掘、待整理、待研究的自在状态。 因此, 很有必要对中国社会调查史实和史料,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搜集、整理、研究和论述 。他认为,开展中国社会调查史研究, 有利于学习和掌握中国社会调查历史,有利于 继承和发扬 中国社会调查 优良传统,有利于总结中国社会调查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探求中国社会调查发展规律,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调查事业,有利于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它 还 将为创建具有 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概念体系 的社会调查学,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社会调查史研究,除少量专题性论著外, 通史性 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做这方面研究决非易事:一要有兴趣;二要有通古博今的知识;三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阅历;四要有心无旁骛、不受干扰潜心专研的决心。别的相对好说,第四条大概是最难的了。现在谁能坚持多年做一件费力、少名、无利的事呢?大概只有离退休了,不再受评比、考核、竞争的影响,无所谓名利地位的书呆子才愿意干吧!而且,父亲还有时间上的紧迫感,他担心由于历史折腾造成这方面人才断层,随着断隔时间的久远,中国许多知识宝藏会随着老一代人的凋零而被永远埋没。 父亲这些想法非一时兴起,其初步想法始于三十年前并开始做准备 ,近十多年来父亲在工作之余到处买书,积极收集资料,勤学古文 …… 书到用时方恨少,他总觉得自己学的是非古文专业,古文知识不够用,一听到谁是学古文的就上去请教。有时被一句文言文卡住,到处找资料依然无解时,便病急乱投医地问我:你怎么不学古文啊? 正因为这是父亲一直想做的事,今年年初他写申请时,家人说不上支持,却也很宽容地不予以反对。我想老父单位的人给他申请书盖章时,大概也有类似想法:支持,但不抱任何希望。申请书交上去后,大家没再主动提起,偶而父亲提起时,大家适度的给他泼泼凉水,说你年愈八十,离休二十余年,裸退下来连个啥头衔都没有(无报酬学术性质的讲座教师,名誉教授除外--基金申请无需这些空名)基金会给你吗?父亲其实也有思想准备,说这个研究项目是他多年来想做,但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完成的课题,而且他们这一代人不做,后面就更难了。所以无论能否获得国家基金资助,他凭自己能力也会做的,也就是说,自己花钱也要做。 事实也是如此,为了找资料,他多次上北京图书馆,买起书来一次就数千元,家里的书柜都满了,除了他的书房,我在国内的卧室排满了书柜,连储藏室里都是书。过去,他天书般的手稿,都是老妈一字字誊写的,后来老妈患帕金森综合症后手发抖,难握笔,他 65 岁时学会使用电脑写作,可能是他们那辈人中较早学会用电脑的,此外还学会了上网找资料,凡事自己能做的,尽量自己来做。最近,我买了 ipad 给老妈,结果老爸玩的不放手,找资料方便呀。去年 6 月,他给素不相识的当地市委领导写了一封信,说明这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希望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这位市委领导慷慨批了 5 万元钱给他所在单位,明确规定让老先生专款专用,对此他一提起就满心感谢。 一位年逾八旬、离退休 20 年的学者,没关系没后门,在同龄人或相继凋零、或退出学术圈,知其者寥寥的情况下,凭其课题论证和本身经历而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而且出乎意外地从一般项目升格为重点项目。由此,一叶知秋,也一芽知春,无论是因私还是因公,我都对中国科研基金的进步刮目相看并由衷赞赏: 1. 国家社科基金申请的主流应该是比较公平的,评审是独立的和客观的。事实是老爸交了申请后一直在美国专心写他的书,绝对没有半点关系后门,连谁可能是评审毫无知晓更懒得猜测。他就信一条: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得到认可、支持。 2. 最让我惊奇的是年龄不是决定性因素。过去我们常说美国申请科研项目不许有年龄歧视,七十多岁的 PI 申请到新的研究基金的事屡见不鲜,现在看来中国也正在实践这个政策。不了解自然基金我不敢多说,至少在社科基金方面的事实是如此的。 3. 国家社科基金对于冷门研究给予了适当的支持。老爸研究内容完全不在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上,他也不管上面感不感兴趣,反正认定有意义的事就只管申请。父亲最担心的是开始的盲审过不了关,因为压根不是热门东西。没想到冷僻的研究题目被注意到,被认可了。而且原来老父仅希望能申请到一般项目,结果超出了期待成了重点项目,他能不兴奋吗? 哎,老父是高兴了,我却为难了。这不,原说好在美国久住的,现在闹着要回去找资料、找助手,恨不得立马大干一场,还少不了拖着老妈回去给他当后勤。可他俩合起来超过 160 岁,能不让人担心吗? 担心归担心,无论怎样,眼下要紧的是让老爸能安安心心,健健康康地完成好他的研究课题 ! 老爸老妈的金秋 -------------------- 补 记 这篇博文是感于八旬老爸获得社科基金而写的,没想到得到这么多人的阅读和评论,在此十分感谢大家。老父是一介退下来的普通学者,以八旬年龄要申请课题,从个人私心而言,我曾希望如过去 N次失败一样,再失败一次,这样可让老人家少写一点东西,让生活舒缓一些。毕竟年龄大了,身体不如以前了。但出乎我们意外,他不仅拿到了,还升格为重点项目,这的确是 too good to be true,好像天上掉馅饼了。本文写后我没立即发,而是确认有关事项真实无误才敢发的。我很清楚老父在这个申请过程是干干净净,纯纯粹粹的。他能获得基金应该是少数特例,如我回复YC的话: “当然这是小概率,要是有普遍性就麻烦了。国家科研基金申请应该是中间大两头小才适宜。” 科研必然应以中青年为主,而老父这个特例就是说明有些研究项目还需要 老一辈人的智慧和阅历,需要他们来填补那些周期长见效慢,数年磨一文/书的空白。我从这个特例中看到了中国基金申请的进步,因此写出来算是给大家提供点正能量吧。 很多人与我一样,从这个例子中看到了希望和进步,也有人提出了疑问,个别人想象的却是阴暗一面。这不奇怪,毕竟我们自己开始也不相信。但不论信还是不信,事实就在那里,事情就那么简单。在此我谢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也希望大家与我一样,祝愿老父能健康顺利地做好他的工作。 最后想给人肉老父的朋友提供点信息:水延凯,81岁。因抗战后期以学生身份去了解放区参加工作就具有了现在“离休”的资格;1956年因为想学知识而弃官考人武汉大学哲学系读书,1961年毕业后留校教书。文革时被打成反革命而下放改造,文革后期离开武汉大学到孝感工业局被限制使用,文革结束后孝感领导要老父归队而去了地委党校,任校长并兼任党委书记。后因不满乱发文凭等事情从1984年就开始而主动辞职,坚辞数年于1989年秋终于无官一身轻,一心一意专致于社会学方面研究。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课题二项,子课题六项,著书数本,其中主编主写[社会调查教程]再版五次,发行量36万以上。作为一位地级党校学者,老父的认真工作在其领域中小有名气,不过他的倔强和不通人情也同样小有名气。退下来后,老父未在任何政府部门任职位,倒是有不少无报酬的“客座教授,荣誉教授”等名号,这些与官职无一毛关系,申请课题时好像都忘了提一提,哈哈。 =================== 追 补 博主林中祥教授 为此文写了篇博文: [ 这是合理质疑---对80岁得重点项目资助] 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177-701895.html 本博对林教授博文的评论如下: 对不起,才看见你的博文。我基本赞成你的观点,合理质疑是应该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是做自然科学的,对于老父获得社科基金的惊讶不亚于你们任何一人,我足足怀疑了两周,泼了无数盆冷水,因为这事情似乎好的难以置信。老父原来课题做小城镇社会调查,主持过几项重点全国百县市调查,--他主持的项目质量具优。但申请过无数次课题,以失败居多。前两年完成了最后一个追踪调查后不再申请了,专心准备社会调查史等工作。这次申请如以往,交上去了就没多管多问。我本人听过见过太多国内基金申请的负面消息,也碰到过并痛恨那些学术包工头,以为老父的申请会被枪毙--也好,让老人放松一下也死了那份心,没想到中了,这让我对社科基金的申请刮目相看。中国在进步,并不是一片黑暗,父亲单凭内容获胜,不看职位不看年龄,就凭这点我不得不改变我以往的偏见。(看看我以前的博文,不至于认为我是五毛吧,呵呵) 写了此博文唯一遗憾的是似乎没有谁将注意力放在老父申请的标书内容上,是好是坏,是否值得资助,实质内容才是关键。为何社科基金给了一位退休老人?内容可以说明一切。尽管我是做医学研究的,还是尽量将其标书内容重点一一说明,挑战质疑内容是否够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才是抓到点子上,能指出其不足问题是父亲最想看到的。结果呢?老在后台,做官,黑箱,等等事上打转,这可能也是受累于对整个体制的不信任。而这方面,正是老父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的。其实敢写出来就敢摊在阳光下晒晒,我愿意回答合理质疑,既谢谢支持,也感谢合理质疑。 2015底是结题日期,只要老父身体无大碍(他是一名cancer survivor),以他的干劲,一定能如期完成课题。 社科基金非比自然基金国家给的多,到时是骡子是马我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明白交待,看看国家的这点投入值不值得。
30806 次阅读|248 个评论
没有什么变化值得提起
热度 1 pingguo 2013-6-19 14:34
我记住的不是数字,抽象之物 父亲,你离去九年。我必须独自 去看你,就像你独自到我的梦里 这让我想起你,蓝天一样沉默不语 我无法与人分享对你的追忆 我必须是孤独的,这样 我才能走进逝去了的时光 走进一面空空的镜子。父亲 你走以后没有什么变化值得提起 怜惜草木虫鸟成了我的情感与理智 这真是空前的好。我开始触摸一些 不变的主题,你走在模糊的晚霞里
个人分类: 诗歌|2054 次阅读|2 个评论
“叔叔”--父亲节后有感
renfuw 2013-6-17 21:42
昨天晚上(2013.6.16),在北京求学的儿子意外地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虽然简单平淡无奇,却让我看了好几遍。我才晓得昨天是父亲节。儿子好跟潮流,首次给了我一条祝福短信“祝老爸父亲节快乐!” 这是第一次荣幸地获得已近20岁的儿子的祝福,有点感慨有点怅然。因为儿子自小记得母亲的生日和母亲节,依稀还记得他幼儿园时期就会想到给母亲买鲜花和杂志送给他的母亲大人,当然是陪同的我掏腰包啰。可惜,由于我扮演的是严父的角色,他可能有点惧怕我这打过自己的父亲,一直和我保持着距离,少有沟通和交流。 我有时也觉得顺其自然吧,不必强求。小孩岁数小,自然不懂得严苛后的父爱。有时,想起自己急躁甚至暴躁而严酷的教子行为,不免害臊得很,愧疚与不安俱生。好在自己善于遗忘和自我安慰,也就不做三省吾身的反思了。 儿子难得的短信祝福,让我体悟着亲情温馨的同时,想起自己的75、6岁仍在老家的父亲。 想起自己儿时留在记忆深处父亲的样子:壮实的身板,结实的肌肉,太阳晒得呈紫色的皮肤,然而太多遗憾的是,不善言辞的父亲,头发有些稀疏,头皮间或亮出小小红白相间的皮肤,缺少常人密集黝黑的头发,乡下叫“癞头”,小时候因此常被同伴辱笑怪叫,自己一方面觉得莫名其妙,另一方面又自觉低人一头,原因就是父亲头发与别人相比,长得难看。 随着自己的长大,特别是单干后,父亲继承了祖父的勤劳俭朴作风,(我祖父因吃苦耐劳,可以连轴不停歇挑禾10多小时,他们同年代的人均称我祖父为“机器”,寓义不知疲倦。)带领我们这些10几岁的儿女,不分昼夜不辞劳苦地耕作分田到户的16亩水田,当年摆脱了青黄不接时借米度日的艰难岁月,生活逐渐好起来。经济的自立,6个儿女逐年的成长,父亲沉默的脸似乎偶尔能展现几缕舒坦的笑容。 然而,父亲给我的印象更多是沉默、勤劳、孤单。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冬天5、6点起早拾粪,有人戏谑称我父亲是村子的“卫生队长”,夏天8、9点常常摸黑回家。单干后,田间地头常见的冲突是水。父亲不善于人打交道,一遇争执,常见的样子就是头微昂,脸红脖子粗,眼睛斜着望天,不正视于人,说不上几句话就没辞了。不仅被人盗水偷肥,还常被我母亲数落“没用”。 但父亲于儿女,那是绝对权威。我最为心惊的一件事仍然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江西赣抚平原夏季双抢时节的一个上午,我们一家在父亲的带领下正在秧田收稻子,不知何因(现在已经记不起了),也许是没有立即按父亲的要求做什么,也许是懒劲发作,也许是嘟啷着抱怨什么,父亲突然生气,操起一根禾棍横扫向我那脆弱的脑袋,那禾棍势大力沉,带起一股风从我急窜向前的脑袋稍晚一丝的扫过,我拼命跑远,心惊肉跳的感觉现在还像就在昨天。还有一次深秋的夜晚,父亲带我们在一张床上睡觉,一家几口挤在一张被窝里,自然会你踢一脚你挠一把的,我记得自己那晚狠狠地踢了一脚大妹,没料她尖叫引起父亲的生气,可能打了我一下,我哭着爬起跑出门,父亲竞追出来了,少有的生气。我吓得拼命往前跑,那时村子电灯常停电,夜色挺浓,跑到新农村的村子前二排时,我觉得应该甩掉了尾巴,可以慢慢歇一下,但没歇多久,父亲突然出现,吓得我心脏病都出来了,结果是一顿痛打。这二次深刻教训后,我已经深惧家中的权威:父亲了。 1987年高考后,自己到大学念书,得到家人的尊重。然而,最大的父子冲突却在不经意中产生。大一结束后的暑假,双抢已经结束,不知何故,(可能是化肥农药支出过大),母亲雷霆大发,咒骂起父亲无用并延展到祖宗三代。可能是我青春期来得晚一些,有些叛逆,自己竟不分长幼地批评起母亲来,企图替被骂得可怜的父亲主持正义,最后失去理智并过份地要求母亲“滚出万家”(现在想起这事来,我觉得自己真是不孝、无耻、无知的极品,惶惶不已,惭愧至今)。然而,母亲在呼天抢地时,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父亲突然一把抓起我,狠狠地打了我一记老拳,吼道:该滚的是你! 主持正义反被正义主持的我,可怜的矇头转向,只好夺门而出,值得表扬的是当时我还未忘记拎一个包带点钱,但即使这些行囊,都被父亲夺走。独自一人带着与父亲断绝一切关系的决绝之心,我逃票来到了江西大学宿舍。那时大学宿舍不像现在:假期同学不能住宿。否则,只能流浪了。 几近一年时间未回家,期间母亲与大妹来找过我一次,被当时仍然在气头之上的我拒绝相认。重回老家,是89年那震惊世界的风波之后,同学们纷纷空校,我也只好随波逐流地回家。在大风浪中转过一圈后,才渐渐淡忘了与家人的矛盾,还有那颗曾经决绝的心。回家后,父亲未有任何表示,亦未再度把我赶出。偶尔一次翻看老家破旧抽屉的一本记事簿,父亲歪歪的字体记录着:万仁甫态度凶劣,断绝父子关系。此后,大家亦从未提及此段过往。 关于父亲权威于儿、懦弱于外于妻的记忆主要有这些。这也是我对父亲惟有的三段不快记忆,却只像生活大海之中的几朵浪花,并未着太多痕迹。 我的父亲,排行老大,下有二弟。其实他的出生命运多舛,祖母在他之前生有三个小孩,均未成人。祖父为了企盼他能够长大,听信算命先生之言,叫我父亲拜杨姓人为养父,才能生存下来。因此,村子与父亲同辈人均称他为“杨家佬”,可怜的他只能在书面记工分时才能用他的正名,其实,父亲的名字非常不错,“长荣”。前几年南昌热播的地方电视剧“松柏巷里万家人”,就有一个人物与他同姓同名,并且非常巧的,剧中长荣的弟弟“长福”的名字还与父亲的弟弟的名字相同。有次,我妻在老家,遇一生人问:“杨家佬住这吗?”不知情的妻子自然回道:“这里没姓杨的”。1938年出生的时候,正是日本大肆侵略中国的日子,据他回忆,他几岁时就跟随逃难的队伍逃到江西樟树一带,待日本鬼子投降后返回家乡时,原来老家村里的房子已经变成焦土。少年时,卫生极差,头患皮癣,造成容貌丑陋,实为造化弄人。据母亲回忆,父亲去外婆家讨亲时,常戴着一顶帽子,因我外婆家缺粮,母亲那时年龄小16岁左右(母亲小父亲8岁),文化低,只是想,这人怎么总戴帽子呢?婆家能吃饱饭不假,但没料到,摘去帽子的夫君却是癞头,可想而知,在娘家常常可以在唱花轿、蚌壳精等春节传统庆典队伍中混个角色的母亲,那时是多么的委屈与害怕,父亲对于母亲的愧疚是多么深重。这在读大学期间处于热血青年的我尚不知这些父母间早先的掌故,只看到表面上母亲责骂父亲时蛮不讲理的一面,根本未想他们之间对家共同的认同,否则打死我,也不至于冲母亲吼叫出“滚”字。当然,滚地出门的是不喑世事的年轻人。 现在,自己常记起的是父亲拖大板车为在念初中的我送米的情景。我现在偶尔会提及此事,父亲有些不自然地说到,那是觉得你个子小,所以一次性给你拉上百八十斤大米换饭票,免得你背一个书包扛一袋米太过辛苦。 2001年单位集资分得房子一套,装修期间,已经63岁的父亲肩挑手扛,远比那时30多的我力气大,二三个月的时间,他忙里忙外,格外地开心。有一年,我为了兑现向他夸了N年的海口,带他及儿子等人到北京一游,以了却他想到首都去一下的愿望,并体验下乘坐飞机的经历,我以为他会称赞一下我。没料到,多年后,他悠悠地问了一句“你那次可以报销吗?”气得我差点吐血。 05年开始,父亲的眼睛开始黄斑变性,视力下降厉害。11年他在村人的带动下擅自到一家眼科医院做了一次无效但国家要出资的免费眼科手术。见面时,被我批评了一通后,他只是感叹气力再不如从前了,心脏也感觉到闷。 最为搞笑的是,去年清明我回家,他外出打工挖土(74岁的人呀,据说一天可挣100多元,中午还包吃。)没有碰到我;暑假本人懒劲长驻,并未回家打一转。(本打算与儿子一道回老家,但儿子坚持要和表兄妹等一道去老家,自己没有坚持。)没想到,他竟然和我二个妹妹一道跑到南昌,问他有什么事?回答说:好久没看到你。哎,这就是我的老父亲。 对于父亲的记忆,依然不知他具体的生日,也未在接到儿子的短信立即给他打个电话。然而,母亲却在去年春节里笑道,“老的,(母亲现在叫父亲的称谓)你有接代的呀。”我笑问,“谁呀?”母亲望着我笑而不语。也许是因为父亲没有烟酒的嗜好,勤俭一辈子(身上没有10元以上的零花钱),而我也不抽烟少饮酒,喜好简单度日,这点上传承了父亲某些特征的缘故。 同样因算命先生的话,父亲的儿女不能叫他爸爸(本地话“爷”),因此我们小时候一直不明所以叫他“叔叔”,甚至我姐夫、大妹夫也随我们称他为“叔叔”,直到我父亲最为溺爱的小妹带头叫他老爸起,我们也才渐渐改口称他为“老爷”。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只会种地且迄今还种着蔬菜,却顺利养育了3儿3女,总计还看护了5~6个丢在老家要他们照料的第三代,仍然带着3岁小外孙的,被儿女多年叫着“叔叔”的农村老汉。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念旧感怀之似水流年
热度 1 zhangt10 2013-6-17 01:23
和父母那辈的经历比起来,我们这些在国门开放之际成年的一代已经是算糖水里长大的了。 当时父亲大学毕业分配去了新疆,文革中辗转到了西疆,在伊宁某中做老师。老妈因为出身问题,被分到苏北,去了干校,又被下到工厂里做电工。组织上一直动员老妈去边疆,当地老乡却偷偷和老妈透露过六零年代伊犁事件的残酷,让她打消了这个念头。 那个时代,象父母那样两地分居了十来年的也不是少数,一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政治局势变化,父亲终于能调回内地。 我三岁以前也曾跟着老妈横穿中国两次去探望父亲。从苏北到西疆,先要搭汽车去徐州,三天三夜火车到乌鲁木齐,再三天三夜汽车到伊宁,一个月的假期,有一小半会花在路上。我年纪实在太小,留下的印象都只有一些模糊的片断了。 老妈带个孩子,再加上二十多斤的大米,还有更多内地才有的日用品,转车时都是蚂蚁搬家一样地几米一挪。她至今都对一位在兰州车站一手抓着我一手提溜着大行李包把我们送上车的解放军感恩不尽。到了火车上大人会挪出行李让我睡在座位下面,长大以后再坐火车,曾很惊讶那原来是多狭窄的空间。 父亲到乌鲁木齐接到我们,每次都要去照相馆拍张全家照,再一起翻过天山去伊犁。还记得夜里经过果子沟车窗外靛蓝的天,明亮的圆月和月光下的松林。 父亲在伊宁是住在中学后面维族老乡的院里,院子中心有一棵在小孩子眼里非常高大的杏子树。伊犁的水果很甜,我那时就天天巴着大人给我们小孩子敲杏子吃。 父亲的住处外间土地,内间木板地,房子很低,房顶平平的,搭梯子上去是父母从巴扎买来的苹果切片后晒着的苹果干,那是在白糖要票才有吃的年代里的奢侈品。 童年最清晰的感悟,是坐在内间的地板上,看着小窗照进屋内那方明亮的光柱,还有在空气里跳跃的尘土,听着父母在窗外低声地说话。 原来现在可以在尘土飞扬的瞬间这么快的变成了过去,听到耳边的言语说完就变成了回忆。 。。 父亲早在二十多年前就三丈白布包裹归了尘土。前几年建高铁车站时公墓迁移,叔伯操办的拣骨移葬。听说因为是壮年去世还能拣到全副骨头。 迁墓以后叔叔和堂哥陪我祭扫过一次,从火车站叫出租去新公墓有一个小时的车程,统一管理的墓园,墓碑刚刚做好。 下次再去,真不知道要怎么走了呢。。。 父亲在文革时收集的主席像 周岁的生日电报 入疆探亲通行证
138 次阅读|2 个评论
父亲节聆听汪峰《爸爸》
热度 3 liuli66 2013-6-16 22:05
是为记。 —————————————————————— 爸 爸 词曲:汪峰 爸爸我一直带着你从未忘记 在北京 纽约 伦敦和悉尼 把你撒进每一座美丽的港湾 把你融进翻涌的浪花里 爸爸 我想你 我想你 这思念让我痛彻心底 在天堂里你能听到吗 我为你唱的这段旋律 那是第一次在你面前放声哭泣 当工人把你身上的白布掀起 你依然像过去那样的沉默安详 只是再也没有了那些叮咛 爸爸 我想你 我想你 这思念让我痛彻心底 在天堂里你能听到吗 我为你默默祈祷的声音 妈妈她比过去看上去苍老了许多 每天总会整夜开着电视 因为她的生命里突然没有你 那是怎样一种无法承受的孤寂 爸爸 我问你 我问你 为何你如此匆匆地离去 在天堂里你能看到吗 我为你默默流下的泪滴 爸爸 我问你 我问你 为什么生命如此艰辛 在天堂里你能听到吗 我呼唤你的声音 ———————— http://ent.ifeng.com/zz/detail_2011_11/30/10988374_0.shtml 本报北京专电 汪峰 新专辑《生无所求》首唱会前晚在北京举行,这是汪峰在加入新公司丰华秋实旗下后第一次携新歌亮相。数百名汪峰铁杆粉丝,与 杨澜 、 那英 、 陈建斌 、 蒋勤勤 、周劲松、鲁健等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场年度摇滚盛宴。 当晚,浙江卫视当家花旦 朱丹 担纲主持,汪峰当晚携乐队成员首次现场演唱了新专辑当中《向阳花》、《爸爸》和《存在》等七首单曲。虽然发专辑仅短短2周,但汪峰激越的歌声仍旧引来全场热浪,很多业内人士都在台下大声叫好。汪峰很感慨地表示,在大多数人都在怀疑唱片市场的时候,丰华秋实仍在坚持的音乐、唱片公司值得所有人尊敬。汪峰还透露,他将为12月3日深圳和12月10日北京的两场演唱会做全力冲刺。当天那英等好友还上台为汪峰“吹捧”,一向大嘴巴的那英更是现场大爆料,她先说汪峰小心眼,后又说他控制欲很强,“录音的时候从咬字到唱腔他能把我说到没自信了,什么都得听他的,但是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所以最后我就从了他了。”老那还当众问身边的朱丹:“你没发现汪峰是罗圈腿吗?”朱丹马上问怎么办,老那回答:“有办法!往裤子里塞点棉花!” 此外,汪峰在现场特别谈到专辑中两首主打歌《爸爸》和《向阳花》。 《向阳花》是唱给自己宝贝女儿的,说到女儿的趣事时流露出慈父的笑容。 聊到写给自己父亲的歌曲《爸爸》汪峰更是透露,这首歌只录了两遍,每一遍都是对逝去父亲的对话,情到深处泪横流。
个人分类: 杂感|32 次阅读|6 个评论
父亲节,祝福父亲健康长寿......
热度 3 syc0303 2013-6-16 17:36
科学博客开了很久了,一直没正式写篇博文 值此父亲节之际,特写此文。 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文化,小学没毕业 但靠着自己的辛苦劳作,把我和弟弟养大成人 如今年岁已高,白发满头,还好,身体还算健康 不过就是由于一直吸烟喝酒,毛病还是有一些 虽然,儿女多次劝说,无效,只能让他自己看着办 远在外地的子女只能期望老父亲身体能好好的,多活些年岁 最好能有他姥姥家那边人的寿命基因,一百岁以上,哈哈 god bless us,找时间回去看您
1501 次阅读|3 个评论
父亲欠我一个拥抱
热度 31 wangdh 2013-6-16 13:32
父亲欠我一个拥抱 (王德华) 又是父亲节。 有个节日真好,能提醒我们去回味一些生活的味道,感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有话说,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改变,唯有父母是不能改变的。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比给予自己生命的人更重要的了吗?对父母不孝的人,会遭到世人的谴责,会受到周边人的鄙视。 我在前些年曾设想过在父亲节用怎样的文字记叙我的父亲,我曾写下一个题目:一封永远无法送达的信,也曾写下:父亲欠我一个拥抱。今天暂且用这个为题目吧。写这样的文字,心情总是有点沉重,也就总也没有完成这几篇命题作文。 写父母的文字,多是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写的。如果要问,我对父亲到底了解多少呢?却一时就有点短路了。仔细想来,我对父亲的了解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或者可以说是基本不了解。 父亲的幼年和少年,我一无所知。父亲的青年,我也几乎不知道。只知道父亲在十六岁的时候跟母亲成亲了,结婚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姥姥家应该很富裕,母亲也算是大家闺秀了,所以出嫁很晚。我对姥姥家更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舅舅是一个戴礼帽、戴眼镜的什么药房先生。母亲确实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一手的好饭菜,一手的好针线活,很有修养,勤俭持家是一把好手,穿戴很整洁,没有邋遢的时候。对子女严厉有加、疼爱有余,对父亲也是百般顺从,很传统的贤妻良母。我的记忆里,父母之间没有动粗的时候。看到父亲瞪眼睛的时候,全家人都不吭声了。 我没有见过我的爷爷、奶奶。从父亲的德行就知道爷爷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把家族文化和传统传给了父亲。奶奶是在那个年代饿死的。爷爷是在四十七岁的时候走的。父亲是独子,就这样父亲不得不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很专制的,很多事情说一不二。对家里人异常严厉,对外人很是宽容。凡事都有自己的主见,但很少惹事。我们姐弟们都怕父亲发火,怕他瞪眼睛,我们也深深体会到父亲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疼爱,那是无声的。 父亲对于家庭发展很有规划,我们家是村里很早就有钟表、缝纫机和自行车的少有的几个家庭之一。那个挂钟是父亲从烟台买的二手的,钟声很厚重。托姑姑的亲戚买过两台缝纫机,一台是蝴蝶牌的,一台是蜜蜂牌的。二姐出嫁的时候带走了一台,家里就又买了一台。自行车是永久牌加重的。我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宿舍里放着的就我那一辆自行车。记得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作文比赛,我就以学习骑自行车的经历写了一篇没有积极意义的作文。过后班主任老师问我“家里买自行车了?”,我就知道老师看过我的作文了,再没有说其他的,也就知道不会有名次了。 父亲很尊重知识和有知识的人,所以很支持孩子读书。有那么一段时间,是姐姐们读书的时候,教书先生是在村里轮流在学生家里吃饭的。也许是由于母亲的手艺好,也许是父亲对知识的尊重,我的记忆力我们家请教书先生吃饭至少有两次。母亲伺候先生是最上心的,多是白面饼、韭菜炒鸡蛋,还会有洗得干干净净的小葱。吃饭的时候,还没有上学的我去学校把先生喊来。记得在屋里的炕上,一个小方桌,母亲把饭菜摆好,先生一个人坐在炕上吃饭。 小时候,我是跟父亲一起睡的。农村的冬天是非常难熬的,尤其是晚上。进被窝都是需要鼓足勇气的。冻了一天的双脚,很久暖和不过来。等父亲睡下后,父亲会用手摸摸我冰凉的双脚,然后很自然地用双腿夹住我的双脚。那真是暖和啊,很快就进入梦乡了。 父亲是一个很刚性的人。有两次流泪我印象很深,一次是冬天去县城赶集买小猪,装钱的棉裤兜被小偷用刀子割了,家里仅有的四十多元钱被小偷偷了。几次吃饭的时候,父亲不肯动筷子,全家默默地等着他。有一次静静地坐在饭桌旁的他,突然把饭桌都给掀了,可见当时内心是多么心痛,那种憋屈、那种无奈、那种愤怒。还有一次是母亲去世。送走母亲的灵车后,我和父亲踉踉跄跄走回家。院子里放着一个盛满了水的大盆,我在洗脸的时候,表哥劝我不要哭了,这时父亲高声说道:“他娘没有了,他怎么能不哭呢”。我抬头看的时候,父亲已是老泪纵横。 我很惊诧,父亲对爷爷奶奶的生日和忌日,记得那么清楚。在那个年代,爷爷奶奶的坟都被铲平了,墓地成了农田。每次上坟,父亲都是带我一起去。到了田地里,父亲放下手中的祭品,左右边步量一下,前后步量一下,就基本确定了爷爷奶奶的坟墓的位置。每次父亲都是那么认真,烧纸、敬酒,一丝不苟。最后,是我们爷俩跪在地上,很认真地磕头。 父亲对于家庭规划、家庭发展和儿女教育都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父亲的智慧赢得了村里人的赏识,父亲的忠厚诚实和宽容赢得了村里人和家族的尊重。父亲不善言谈,却知心朋友很多,至交很多。 我经常想,我没有父亲的智慧,没有父亲的宽容,没有父亲的耐性,也没有父亲的担当。爷爷过世后,父亲过早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母亲患病后,父亲对母亲是百般呵护、悉心照料。 父亲的一生,都是我们姐弟们的榜样。这些年来,我们姐弟们也都是时常以父母为镜子对照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家庭文化的力量了吧。 《读者》上有一首诗,说“父亲活着的时候,你觉得他是井里的青蛙。父亲离世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的天塌了。”我倒是从来没有觉得父亲是青蛙,他在我心中一直是很伟大的,是我一直崇拜的,很多的方面,我自叹不如。但,父亲走了,的确是我的天塌了。父亲在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父亲没了,自己就成了浪迹天涯的人了。 所以,我很向往成年的我能够享受父亲的一个拥抱,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奢望。实际我更是欠父亲一个拥抱,这个拥抱债也是永远都无法还的了。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11386 次阅读|64 个评论
父爱如山
热度 20 mdzhao 2013-6-16 01:21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来没对我说过什么亲热温情的话,但其实我一直都知道,家里姐妹几个父亲最喜欢的是我,也许是因为我长得最像他?可小时候我却对这点最耿耿于怀,因为父亲是小眼睛,我完全继承了他的眼睛,在姐妹几个中我总觉得自己最不漂亮,都是因为这双眼睛。但父亲的乐观、开朗、大度的性格也遗传给了我,到了现在自己确确实实感到这才是父亲留给我最珍贵的财富。 父亲从小一直挺苦的,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被推荐到工厂工作的,却因为干活太卖力终于病倒,被割掉一大半胃,只能从一线退下去干后勤。那时候的分配体制还是相当合理的,父亲干后勤后工资从原来八十多元减到六十,整整减了二十多元,那时的二十多元可是一笔大钱,家里顿时经济紧张起来。可父亲却有钱多多用,钱少少用的心态和本事,并不怨天尤人,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他在我们家的天井里搭建了鸡窝,居然养了十来只鸡,每天可以检好几个蛋,这在城市里实在是很少见的,却在当年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很让邻居们羡慕。而遇到一些挫败和困难的时候,父亲总能找出积极乐观的一面来鼓励我们。记得当小孩不断长大家里的开销也越来越大以后,钱便总有亏空,父亲的一个理念是宁愿牺牲物先要顾人,所以便不断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变卖了换钱。从开始的细软到后来把家具之类也变卖了。卖掉沙发的时候父亲说:坐沙发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无产阶级坐硬板凳便够了。卖掉大立柜的时候父亲说:哇,你们看,家里地方大多了,你们在家里踢毽子也没东西碰着了。文革时家里遇到变故,从原来的大房子搬到了一个小得多的房子里,父亲还是说:这里的地段好啊,就在人民广场对面,坐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烟火了!果然到国庆节我们看了烟火,是以前从来没那么清晰和近距离看到过的。 我考大学的时候家里其实已经可说家徒四壁了,当时自己还真的担心不能工作挣钱反要家里继续资助,父亲却坚决的说,可以读书是一定要读的,砸锅卖铁也要供。好在当时自己居然歪打正着被师范大学录取,去了才知道师范学校是有补贴给学生的,倒是大大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基本上可以不要家里给钱了,所以后来我妹妹读书的供给也才不那么困难,便如此,我们姐妹读书的时候家里还是借了不少债的,母亲常常会为此担忧,但父亲却一直说,这怕什么,她们工作后挣的钱肯定比不读书要多,那些债不很快就能还掉了吗?当然,父亲的话最后是应验了。当条件慢慢好起来以后,父亲便开始逐渐给家里添置东西,他是个不存钱的主,有点余钱就要花出去,从必需品到“奢侈品”一件件添置,当某一天父亲给家里拉来了一对沙发和茶几的时候,母亲取笑他:当年你不是说沙发是资产阶级坐的吗?今天你不当无产阶级了?父亲笑而不答。 与母亲相比,父亲还算是过了几天舒心的日子。他性格开朗喜交朋友,也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东西。退休后他与一帮朋友有定期的约会,大家轮流做东,到不同饭店吃饭聚会,后来发现上海那些饭店他去过的比我们姐妹几个加一起都多。后来开始普及的诸如洗脚、按摩之类的,他也很乐于尝试,经常去享受一下,还向他那些老朋友们推荐。不过我们向他推荐的到公园去跳舞却没有得到他的肯定,而是热衷于隔三差五约几个人一起打牌搓麻将。父亲走得很突然,前一天还在打麻将,据说还小赢了,但第二天却突然心梗去世了,家里谁也没送到他,发现的时候父亲已经安静的躺在床上停止了呼吸。 许多人都说,父亲其实很照顾我们,一点也没有给我们添什么麻烦,这么干脆的走也没受什么痛苦,算得一种福气。不过一开始我们姐妹都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实在是没有一点过渡和思想准备,我前一天刚和父亲通过电话,妹妹当天还和父亲一起吃的早饭。后来想想,或许对父亲来说,他这样的性格应该喜欢这种离开方式的。其实对父母,我的心里都是一直抱有愧意的,因为不在身边,基本上没有好好照顾过他们,虽然近,但假期回家却都是父母忙着给我做好吃好喝的。办完父亲的丧事妹妹交给我一个盒子,说是父亲去世前两天交代过她什么时候把这个东西给我,我打开一看,是好多年以前自己准备出国时整理的几本照相本,当时觉得带着太沉,便交给父亲保管,后来也一直没取走。没想到父亲却如此看重这几本相册,也许还经常会翻看一下?他那天那么交代给妹妹,是否冥冥之中其实是有种预感的?想到这些,当时自己的泪控制不住的便流了下来。 又到了父亲节,突然便想到了父亲的那些事,都说父爱如山,的确是这样啊!
个人分类: 忆往昔|6731 次阅读|40 个评论
父亲
热度 2 lazybones 2013-6-8 08:01
昨天还想着写两句关于父亲的话,没想到晚上就走了。 似乎也没啥可纪念的。跟父亲的关系没有跟母亲的近,但一点也不疏远。问题是,我竟然连泪都没流,只有点沉重和失落。 走了就解脱了痛苦,所以也是一种欣慰。
2226 次阅读|4 个评论
怀念父亲
热度 18 zhuchaodong 2013-6-1 23:38
2013 年 5 月 27 日早晨,我接到母亲电话,得知至爱我们的父亲已经平静地走了。之前,他还在和一个朋友在客厅聊天;后面去卫生间,洗净后突然倒下,再也没有起来。母亲发现父亲倒下,赶忙抱起父亲,期望父亲能够有些生息,并再次救活他。可惜回天无力,父亲当时已经没有呼吸,很快就身体变凉。等救护车到家中,父亲已经安然离去,留下悲痛无助的母亲。附近的亲朋、乡亲得知消息,都赶过来帮忙。等我和爱人、儿子、弟弟、弟媳傍晚赶回家中,父亲已经安睡在带冷冻的玻璃棺材中,再也不能像以前我回家一样,笑呵呵地问寒问暖。 父亲年青的时候,可能由于压力大,朋友多,抽烟很凶。印象中,他一般一天1-2包勇士牌香烟,偶偶需要用到飞马、大前门和牡丹。尽管大多数香烟比较便宜,但是积少成多,也是那时家庭的一大开支。后来,父亲去天津弟弟家,弟弟安排了体检。他发现自己高血压后,终于断掉了多年戒不掉的烟瘾,但一直舍不得买药吃。他辛苦了一辈子,后来家里的田地少了,就喜欢上了钓鱼。他经常骑车去钓鱼,却有几次被发现摔倒。我作为儿子,曾经听母亲说起此事,觉得父亲长期身体强健,不会有问题,也就没有特别注意。等他确诊脑梗,并多次摔倒,我才醒悟父亲已经不再拥有年青时候的身体。后来每次父亲摔倒住院,我都要赶回家,担心父亲病重,担心体弱的母亲累倒。 母亲自从年青劳动摔断腿以后,就有坐骨神经痛的毛病,一直身体不好。 母亲本来睡眠就不太好,总是担心他晚上会一觉不醒,半夜总是推推父亲,确认他回应自己。 父亲家中贫寒,弟兄姐妹 6 人。由于打小营养不良,父亲面黄肌瘦口粮严重不足, 10 岁之前经常饿得在墙角捡石子嚼,因此得一外号“保坤黄子”。 14 岁开始,他就经常赤脚去外面掸稻掘薯,后来自己去乡里的农具厂学习木工活,担负起家中的重任。母亲告诉我,父亲一辈子共造过 5 次房,其中第一次的土坯房是从5元钱开始。加上我和弟弟上学,每年家中都入不敷出。父亲一生傲气,但生活的重担如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等我们上大学之后,父亲压力逐步降低,开始通过做热水用的热得快,慢慢还清了所有的借款。 1989 年,我决心上南京师范大学,可以获得一定的助学金。 1991 年,我弟弟获得南开大学奖学金,开始了他 9 年的南开求学之旅。从此,父亲的脸上终于多了笑容,让我们感到他的重担终于有了卸下的希望。 5 月 29 日父亲火化, 5 月 31 日下葬。母亲从木箱中拿出父亲珍藏的一些物品,让我们整理。父亲做得一手木工好活,亲手制作了木箱、椅子,准备用作我结婚的时候使用。可惜当时我们租住在动物所的房屋太小,没有让父亲带到北京。这些物品包括了我和弟弟小学以来的所有奖状、证书、部分准考证和照片,还有一张非常珍贵的父亲的毕业证书。上学时,他勤奋好学,上进心强,是班主席。但从 14 岁开始,他就很少再能去学校上课,直到 15 岁时才补领了证书。后来又断断续续在儒里中学学习了一段时间。自我和弟弟上学,父亲一直严格要求我们要做好人,但很少具体过问我们的学习。记忆中,我们只要有奖状回家,父亲和母亲就自制浆糊,认真、细致地,把它贴在一面墙上。后来我去南京读书以后,一直有满墙的中小学奖状的的记忆。到了北京之后,由于求学、研究工作繁忙,少了这些记忆。没有想到,承担家庭重担、忙于生计的父亲和母亲,直到今天在木箱底,还珍藏着我和弟弟小时候的物品,并视为珍宝。 弟弟在南开有教学工作,难得有机会回家。所幸今年年初,母亲和亲友为父亲办了 70 岁生日,我和弟弟都从北方回来为他祝寿。弟弟初中毕业时,家中条件仍然非常艰苦。父亲借钱,坚持把他送到无锡市第一中学“教育改革实验班 - 清华大学少年班”就读。当时,父亲和弟弟的班主任、弟弟都分别留下了合影。弟弟年少,满身稚气;父亲正值壮年,因长年耕作,面庞黝黑,身体精瘦,但精神焕发,充满自豪。弟弟后来参加各类数学、物理、化学竞赛,并顺利按照他自己的意愿,进入了南开大学数学系就读,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弟弟在南开获得教职,并去美国 MIT 做博士后,把省下的美元汇给父亲,建造了拆迁前的楼房,让父亲非常开心。 这种油然而生的 自豪感,从此就长驻父亲的心怀,并深深地感染他的亲人、朋友、 乡亲和后辈 。 今天,我再睹这张老照片,回想父亲的艰辛和对我们的培养,忍不住潸然泪下。父亲曾经提到, 儒里朱氏祠堂把父亲请了去,制作了“兄弟博士”的匾额。可惜直到安葬完父亲,我和弟弟才去儒里宗祠,完成了父亲多次嘱托,了解先祖的艰辛和荣耀。 我也借每次回江苏工作或探亲的机会,尽量给父亲留下一些照片。自从今年生日祝寿之后,父亲几乎每天给我电话。有时我在上班或开会,我们只能简单聊上几句,就匆匆放下电话。总觉得父亲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有现在的医学条件,可以有很多时间可以通话。父亲总是挂念我是否出差、身体可好、要吃饱饭等等。现在,父亲再也不可能给我电话,唯有遗像如生,微微含笑,似乎还在很多话要和我们叙说。 愿父亲大人在天之灵安息! 愿母亲大人尽快脱离悲伤,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身体康健,安享晚年! 敬爱的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 父亲小学毕业证书 父亲无锡看弟弟(无锡一中高中) 父亲携母亲游览中山陵 父亲和母亲在上社老家门口 儒里朱氏祠堂的牌匾
个人分类: 家人|8297 次阅读|19 个评论
点评:一副局长14岁参加工作 父亲曾任三地局长
热度 1 lzxun123 2013-5-30 10:52
刚才看到央视网评论员的文章《 回归理性和责任,清除“标题党”新闻毒瘤 》( 央视网 ),结合近期相对密集的相关措施,预感:这样的新闻也许会越来越少,不是这样的事越来越少,而是要让公众知道的越来越少。公众的知情权越来越少,有可能在现实中激发一些在各种主要是网络舆论监督下可能有所收敛的人的阴暗一面。 记者手记中写道: 领导职务肯定是没有基因“遗传”的,局长自然也不能“世袭”制。看来,这两个记者还是嫩了点,还没有学会因地制宜地思考问题,没有发现中国有自己的特色,没有意识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是不能简单地用普适的观点去观察,更不能用国外的所谓科学成果去评判。 衡阳地税局一副局长14岁参加工作 父亲曾任三地局长 来源: 中国日报网 作者: 格祺伟 张桓瑞 他是80后,14岁参加工作,30岁前便历任了衡阳市地税局几个分局的副局长(副科级),之后在从衡阳市地税局雁峰区分局调动到长沙市地税局芙蓉区分局之时又被破格提升半级(主任科员)。他是“童工”,也是“神才”,甚至还是根正苗红的“局长之家”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童工?神才! 14岁参加工作,30岁前当了几个地方副局长 “14岁就参加工作?还不到30岁就当了两个分局副局长,这不是‘童工’也是‘神才’!”。姜仕永今年47岁,从财税专科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至今二十余年,也曾荣获过市局、省局多次业务嘉奖及评选过“优秀工作者”称号。再过几年就退休的姜仕永是衡阳市地税局一个分局里一个普通的副科级办事员,对于现任衡阳市地税局雁峰分局副局长张湘东能在14岁参加工作,并陆续得到“火箭提拔”成为数个分局的副局长资历表示存疑。 2004年通过招考进入地税系统工作的徐东,工作近十年,至今也只是衡阳市地税局某分局的一个普通办事员。他坦诚,这年头像他这样没有过硬后台的“富爸”、“官爹”的,要想像张向东那样得到提拔重用,甚至是“破格重用”的机会微乎及微。 局长“遗传”! 父亲曾在三市州任地税局长,岳父为当地分局局长 徐东介绍,也许是家中有当局长的“遗传”优势,1981年出生的张湘东在30岁前,就早已担任过常宁市地税局分局副局长,祁东县地税局副局长,而后又调任至衡阳市雁峰区地税局担任副局长 据了解,张向东的父亲张晓飞曾历任衡阳市地税局副局长、省级税收征收分局局长、张家界市地税局局长、益阳市地税局局长,现为湖南省地税局稽查局正处级干部。张向东的岳父刘国勇则曾担任衡阳县地税局局长、衡阳市高新开发区地税分局局长。 违规调动、突击提拔? 调出后因未安排领导职务又重新调回任原职 “ 地税系统就好像他家的厕所一样,来去自由,他想调走就调走,想调回来就调回来!” 衡阳市地税局雁峰分局一位知情人透露,张湘东在2012年下半年曾正式通过程序调职至长沙市某区地税局,为了在调出后更好的安排职务,甚至还在调出之前进行了突击提拔,将副科级提升为主任科员。 衡阳市地税局一名分管人事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张湘东调入长沙工作后,因其妻子刘某无法调入长沙,而张湘东又未被安排领导职务,所以调职几个月后,于2013年上半年又重新调回原单位任原职。衡阳市地税局雁峰分局主管领导表示,张湘东目前正常工作,主管稽查、征收。 主管领导及部门回避应对,拒不公开简历 相关人发信告诫记者三思,称当事人脾气暴躁,恐做出出格之事 记者就衡阳市地税局雁峰分局副局长张湘东,关于14岁参加工作,违规调动,突击提拔等事宜向衡阳市地税局局长刘云夔、主管副局长黄信伟、雁峰区地税局主管领导及市地税局人事科相关负责人反映相关情况,并请求其依照信息公开条例,提供张湘东个人简历及调动、提拔等相关文件。截至记者发稿前,衡阳市地税局相关领导及部门仍未对此予以回应。 5月23日,衡阳市地税局一名相关负责人给记者发来信息告诫记者,称“由于张向东爱人无法调入长沙造成两地分居且在长沙又无法安排职务,无奈调回到衡阳任原职。这本己让他父子俩在长沙和衡阳颜面扫尽,尊严尽丧。换位思考,你觉得呢?请不要再在人家伤口上洒盐了。 他是耒阳人脾气爆燥,我一再告诫他不可做出格之事。望老弟三思 ”。 链接:衡阳市地税局乱象丛生 局长被指利用过期政策为开发商减免税款800万,副局长与情妇签协议分手 2011年10月,有媒体曾报道,时任长沙市芙蓉区地税局局长刘云夔(后提拔为长沙市地方税务局副局长,现任衡阳市地方税务局局长)通过给地税部门在国土部门设立的代理窗口批了一个条子,暂缓缴纳300多万的土地销售税款。而后又与长沙市芙蓉区地税局管理天心置业的三科科长李金武则利用1999年-2002年国家对房地产在此前无法销售的闲置房有个减免税政策,而该政策于2002年底停止执行。而就是利用这个早已过期的政策,将一笔牵涉的营业税款数额达500余万元的税款做了一套假的手续,视同闲置房办理了税收减免,并让企业顺利得到了批准,而牵涉的营业税款数额达500余万元。 2013年1月22日,衡阳市地税稽查局第一副局长刘晓峰与在一起8年的情妇林某,通过衡阳市蒸湘区蒸湘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签订“协议”,以现金补偿女方23万的方式,两人分手。 记者手记:局长不能“世袭”制,“神童”也需公开简历 14岁参加工作?违规调动?突击提拔?面对质疑,官方却能安然自若的选择装聋作哑,这不得不令人唏嘘!工作单位调动,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仅因未能安排领导职务,就把工作单位当做自家后花园这样的来去自如,这也未免太儿戏了!领导职务肯定是没有基因“遗传”的,局长自然也不能“世袭”制。这样的“神才”童工要不得!(格祺伟 张桓瑞 )
个人分类: 随笔|3833 次阅读|1 个评论
父亲篆刻作品选
byk0104 2013-5-26 10:55
父亲篆刻作品选 先父鮑景惠( 1919 —— 1968 ), 北京 人,字笑盦(庵)、石逸(夷), 1951 年更名鲍向群。精通 中国 传统 艺术 。在京剧、书法、 篆刻 以及 古典 诗词方面均有极高造诣。篆刻方面,先后从师于张穆斋、张志鱼(笑庵即从张志鱼弟子之笑字辈),编辑出版过多册篆刻、竹刻书籍。 一,为舅父翟奉南全家治印 舅父翟奉南 (1915.4 — 1982.1) 别名翟墉、翟墨,母亲翟秀环之堂兄。 1927 年开始学习书画, 1932 年参加湖社画会, 1957 年后任北京中国画院画师。国画以写意花卉背景下的工笔蝉鸟见长,书法以临米芾行书见长。舅母李墨琳,善工笔仕女,生前在首师大生物系任生物画师。1949年,长女大方于六岁、次女大音于三岁同时死于痢疾。独子大器生于1947年、三女大圆生于1950年。家居北京钱粮胡同,50年代迁往西单达智营。此地在民族宫北,离中央音乐学院不远,1958--1968我在北京学习期间,即以此为家。在舅舅家,我阅读了大量美术书籍,接触到很多书画界朋友。 舅父书画印章均为父亲所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936-1937年(17岁—18岁)在张志鱼(寄斯庵)门下的篆刻作品: 三,父亲自用印 四,1963——1965为音乐界朋友治印 廖辅叔(1907-2002)青主(廖尚果)之弟。著名的音乐史学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词学家。 当时是我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老师。译著有席勒的戏剧《阴谋与爱情》,梅雅尔的《西洋音乐史论纲》、《音乐与现代社会》,著作有《中国文学欣赏初步》、《谈词随录》等。 江定仙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当时是我的作曲主课老师。 方承国(成谷)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当时是我的中国古典文学老师。 李近朱,我的挚友,当时中国音乐学院学生,天津人,常到我天津家中做客。日后成为大型电视节目《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伏尔加日记》、《大京九》、《感受交响音乐》和《再说长江》总编导。好集邮,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 程恺,我在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同班同学。《毛主席是咱社里人》《木鱼石的传说》作曲。 刘以健,我在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在北京曲剧团担任专职作曲,已故。 边江,我在音乐学院附中和作曲系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在北京军区歌舞团担任专职作曲。 罗小平,我在音乐学院附中的同班同学。现为星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音乐心理学家。 罗致平(1911—2005),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罗小平之父。 高浩鸣,朋友,当时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书记。 王焱,朋友,作曲家,前陕西省乐团团长。当时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班学员。 五,其他。 父亲 于1968年去世。最近找到的他生前为朋友所刻的这些印章拓片,我们无从知道印主的情况。
个人分类: 家族文化|3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位落后生父亲在家长会上的演讲
zhengxuejun 2013-5-24 09:11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几位家长朋友一定是代表不同的层次,我大概是代表那些比较落后,但正在进步的孩子家长讲几句话,所以我的讲话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像检讨。 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付出很多,但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 我是个教育工作者,有满脑子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所以开始我力图对孩子的学习不干预,抱定多观察、多鼓励、多引导的原则,坚持不在外边报班,相信自己的教育,结果呢,我看到孩子的磨磨蹭蹭,经常大脑像断了线一样,长时间愣神,作业常常耗到十到十一点。 于是,终于放弃原来的理念,开始陪学、辅导,从那以后,家里就充斥着呵斥、不满和哭泣。 我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做老师的都知道,不怕你笨,就怕你缺意志力,不怕你学不会,就怕你没有一个紧凑、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失败的情绪容易转化为易躁,黔驴技穷的我也打孩子,有时下手很重。 每当打过孩子,尤其下手比较狠的时候,心情坏到极点,看到孩子蜷缩到角落,十分无助,默默哭泣的时候,每到看到这个平时那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而他无论在体力和智力都远远不能和我对抗,仅仅因为学习,就要承受心理和肉体的摧残,而这个他是我的宝贝,自己的唯一,此时怜惜、悔恨、心疼、难以明说。 直到现在,每当回想当年,看自己当年写的文章,还是感觉很对不起孩子,我的孩子也常看我的文章,他知道爸爸的后悔是真的。 我对得起他的就是爸爸的坚持,永不放弃的坚韧。 最后,我还要跟各位朋友分享几个我的观点: 1.接受我们的孩子的现在,无论怎么样的现在和将来,但你总要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 不是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样可能有与众不同的孩子,要不这个人类社会也太不公平了,这个社会的结构也太不稳定了。 不是所有的好习惯都是父母给的,要不为什么同一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别;也不是所有的坏毛病都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我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 老天爷给了你什么你只能有什么,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 有遗传就会有变异,一切可能的现在都在上帝能够忍受的正常范围内,我们只能接受,但,既然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最爱他(她),给他你能够给他的最好的教育。 2.也许可能是一种幸福,别相互折磨成痛苦。 也许有这样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幸福,如果你的孩子聪明、漂亮、有好习惯、善于自我控制,学习从不让你操心,老师夸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你的确很幸福。 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况,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读初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县里的中学,我的父亲骄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妈妈感觉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当我每周背上煎饼要离开家的时候,她都那样的不舍,抚着我的背说,孩子你学习好,有出息,将来可是要在天边工作,妈见你的时候就少了。 妈妈的这句话不幸一语成谶(chèn),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在她的身边,这不是一种诅咒,这是一种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你要教育,你要反复教育,你要耳鬓厮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说的话多,我认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是幸福么?孩子成人之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对别人多一点的时间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呵斥和哭泣成为主流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 世界上只有最亲近的人,能给最亲近的人伤害,而且长久。 3.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说的是各个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时候不是态度,是能力。 没有谁因为孩子身高比不上别人,天天打孩子;没有谁因为孩子跑不过刘翔,天天骂孩子,因为外表的差异看得见。 我们承认,升学率也没与这些,学校不因为这个而歧视,但偏偏因为学习你咽不下这口气,你不肯放过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看不见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怎么没成了爱因斯坦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是应该的,别为孩子的未来太担心,大树可以参天,小草也能成绿。为什么会丢三落四?为什么这样磨蹭?为什么就是记不住?说了千百遍,打了好几场,他还是他,怎么就是不听呢? 家长朋友们,很可能不是因为态度,就像学不会、长不高、跑不快一样做不到,我们只有帮助他进行时间管理,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生活规划,用表格、用小结帮他,而没有办法怪他。 4.问题不要定性,解决事情;道理不要多讲,孩子需要具体帮助;不要空谈方法,一切技巧都在于做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做具体的题目的过程和积累中。 这一点,之前我似乎已经说透。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太多,并不是他不认可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经没有震撼和说服,只能转化为反感,其实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就像我前边做的那样。 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吗?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相互巩固,一个大学生就可能做到。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我的方法也是一样,况且,我离成功远着呢? 5.教育立竿见影是神话,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我做好了进展缓慢的准备,做好了一直不见效的准备,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当父亲越久,当老师越久,越觉得教育我几乎没有入门,这根本就不是谦虚,真是这样,要不你说说哪一种教育是成功的,要不为什么经常有哪种教育方式忽然大热,我们还没有学会,它就销声匿迹了呢? 尽管我准备好了坚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见效,也许我努力的时候见不到效,也许某一时刻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孩子忽然成长,即是他成长了,我也不能贪天之功,感觉是自己的成功,影响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谁能说得清呢? 但,我要坚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老人,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遗憾。 对孩子,如果我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帮助他。 (来源: http://blog.163.com/sutonghua@126/blog/static/738054452013121114710117/ )
1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起父亲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5-2 22:18
从小我与父亲就不是十分亲近。主要原因是他的脾气实在太坏了。他一发脾气,家里的饭碗就要遭殃,每次都要砸个稀烂。砸过之后,再去买新的。所以我们家饭碗的轮回频率是相当高的。所以他一发脾气,我们就吓得心惊肉跳。虽然他也打我们兄弟几个,但我算是挨打挨得少的。但是看到弟弟挨打时,我照样心里很不舒服,总想离开他越远越好。 后来父亲去外地工作,我觉得我的心里才算轻松了一些。但是他差不多每两个星期回来一次,每次临到他即将回来的日子,我的心里就开始紧张,生怕又会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而他快要走的时候,我的心里就特别愉快。 父亲脾气不好,但是胆子不大。有点对外交涉的事,他总让母亲出面。自己基本不出面交涉。这是为什么,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父亲说,他小学时,本来也很聪明,考试也能考个头几名。父亲说,有一次,考试过后,祖父看到姑母考了个第一名,非常高兴。吃饭时,夹起一个肉丸子放在姑母碗里,说,女儿考了个第一名,就吃一个丸子吧。父亲听了,很是不忿。说我考了第三名,应该吃三个丸子。可是后来,父亲被小说迷住了,看小说看得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说,先是看了薛仁贵征东,又看薛丁山征西,最后又看了薛钢反唐,反正把薛家祖孙三代都看完了。结果初中期末考英语,只考了十九分,被迫留级。父亲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一定要发奋起来。后来父亲很是努力读书,后来还跳了一级。反正我觉得父亲是挺能折腾的。 抗战爆发后,芜湖被日本飞机轰炸,安庆人心惶惶。祖父就带着全家人跑反,即逃难。走到阜阳时,形势略安定些,父亲还想读书,就找到阜阳一所中学的校长。校长很痛快地收留了父亲,不仅让父亲跟班上课,还供给父亲每天一顿免费的午饭。父亲后来都一直很感念这位校长。 日本军队继续进攻,阜阳也待不下去了,父亲一家就辗转来到武汉。当时武汉似乎也是全国抗战的中心。国军各个部队都在武汉招兵买马,父亲当时也是热血青年,也想参军抗日。但不料父亲突然患有疾病,卧床不起。等身体略好了一些,武汉又快守不住了。他们就一路走到湖南。在湖南,成立了一所国立第八中学,专门收留安徽籍的学生。父亲、姑母、母亲和舅父等人都先后在八中读过书。他们到了晚年,也还经常谈论起八中时的情况。八中的校友也在近年来举行过多次活动,父母还为这些活动捐过钱。 父亲高中毕业时,想读兵工学校,这应该是一种介乎中专与大专之间的学校。但是最终没有读,而考上了中央大学物理系。只是大学毕业后,被分到国民政府的兵工署工作,还是干上了兵工这一行。临解放时,父亲脱离了兵工署。在长沙解放后,他们一行几人来到武汉,在中南军管会下属的兵工局参加了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先是在沈阳的一所兵工学校工作, 1952 年底 1953 年初来到北京工业学院工作。他去的是一系,应该是火炮和炸药专业吧,具体我不太清楚。但我清楚地记着父亲写过一本讲义,叫《外弹道学》。前两年在网上搜,还看到在京工的图书馆里还有这本讲义。 1957 年,有人诬告父亲,写了匿名信,但查无实据。在那个捕风捉影的年代,这种事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父亲被调离了京工,去了外地工作。直到 1965 年,母亲带着弟弟们去了外地,与父亲会合。而我留在北京,不想跟他们走,就想留在北京读书。 父亲过去的这些事,原来从不跟我们说的。我的女儿有点不吝,见到她的祖父,总是东问西问,而父亲对她很宽容,基本是有问必答。父亲说,当年他上大学时,有个老师有两个女儿,说让父亲选一个结婚。我女儿就问她爷爷,后来呢?父亲说,没有后来。 2004 年,父亲因肺部感染住院,我们弟兄几个轮流看护。有时闲聊起来,父亲也跟我说起过去的一些事。父亲说,他的祖母,即我的曾祖母,特别看不上父亲的姑父,即我的祖父的姐夫。因为那位姐夫是反袁世凯的,不仅他反,他还带着我的祖父,即他的这个小舅子一块反。结果祖父被抓起来了。曾祖母特别着急,天天在骂她的这个女婿。好在袁世凯没成事,祖父也很快被放了出来,但是曾祖母对我这个姑祖父一直耿耿于怀。 父亲说,祖父特别崇拜李白、陶渊明。这二位既好酒,又爱写诗。祖父也极好酒,也能写一手好文章,据说,当年祖父还当过《大同报》的主笔。只是好景不长,大同报的社长被安徽省主席刘振华抓起来枪毙了,祖父逃之夭夭,才幸免于难。 父亲到外地后,先是在政府机关工作,但他很不适应,再三要求去学校,后来就在一所地方高校里教高等数学。父亲他们那一代受传统文化熏陶很深,所以给我们讲过不少古文。我记得,小时候,他给我们讲过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淝水之战。其实当时我已经看过小人书了。但是听父亲讲还是很有兴味。父亲一直喜欢英语。买过不少苏联编的英语小说的缩写本。他看英语的伊索寓言,特别认真,把从字典上查到的生字都工工整整地写在纸上。他用的纸原来是烟盒里的衬纸,后来也都是用药品说明书的背面。写多了,就钉起来,弄成一个小本子。父亲做这些事是非常认真的。但是父亲的英语发音很奇怪。现在想来,可能是在抗战时,他们那时的大学生,给盟军当过生活上的翻译,学来的美国发音吧。 父亲于 2006 年去世,刚过了 85 岁的生日没几天。
2897 次阅读|2 个评论
父亲-2
zhaoyunxue 2013-4-28 10:06
昨天晚上再次梦到父亲,地点在家乡,那个偏远的小山村,村子里水库的堤坝上。不知为何,父亲见了我就跑,我紧紧追上,并大声喊前面的人帮我把父亲拦下,在山坡上,我最终赶上了父亲,抓住他的手,让他跟我回家。父亲仍然穿着他的中山服,我在想这么多年了,父亲冬天穿什么衣服?他是怎么过来的?当然我最想知道的是,父亲的胰腺癌好了么,父亲说他自己也不知道,也没吃什么药,就这样到现在了,我正在庆幸,带着父亲一路往家走。不知为何很快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想到父亲早已亡故,抑制不住心中的酸楚,又大哭起来,一觉醒来,早晨六点了。
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东25岁女镇长及其父亲为何双双辞职呀?
热度 3 wangxh 2013-4-23 23:41
山东25岁女镇长韩寒与父亲韩东亚为什么要双双辞职呢? 同朝为官不是挺好的吗? 如果真有能力与本事,老百姓也不会说什么,中国特色嘛,O(∩_∩)O哈哈~ 想当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任朝廷大员期间,其子邓朴方不就是残联主席吗,也属于同朝为官。邓小平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朴方使中国的残疾人事业也令世界刮目相看。 再后来,李鹏及其儿子李小鹏不也是如此吗?韩家父女是怎么了,上面有榜样照着学就可以了,你们干吗要辞职呢?
3434 次阅读|3 个评论
父亲参加的战斗?
jlpemail 2013-4-18 22:59
2001年,我依据和父亲1991年的夜谈,写的文字在《军营文化天地》 发表,其中提到了父亲的同班战友王春发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近日搜索这个烈士的名字,竟然有了结果。 南阳一教师帮14位“烈士”找家 4年写下17万字日记 ​ 时间:2013-4-2 2:00 来源: 东方今报 披露了这个烈士所在部队的番号(具体到了连)的牺牲时间和地点。提到的战斗为 木栾店战斗,而搜索这五个字得到的文章 《几次解放木栾店的战斗》比较详细地描写 了战斗的情况。 同班烈士25岁牺牲,入伍近2年。 当时父亲18岁,入伍不到4个月。 近51年后,父亲在家乡病故。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2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为我国戏剧事业奉献了一生
葛肖虹 2013-4-16 23:38
4 月 15 日 上午在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召开了 “纪念葛一虹先生诞辰100周年暨文集出版研讨会” ,葛一虹先生,作为中国著名戏剧理论家、翻译家、戏剧史家、出版家,新中国戏剧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和话剧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今年是葛老百年诞辰的日子,同时也是 《葛一虹文集》正式出版发行之日。在此依据葛老文集内容邀请诸位戏剧理论及实践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葛一虹文集》的出版内容为依托,对葛一虹先生的一生进行评述及研究。 研讨会由刘彦君所长主持,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致辞,于光远、 周巍峙、刘厚生等因年高无法与会写来贺信。会上 前辈专家和父亲共事多年的同行 屠岸、童道明、 江韵辉(章泯夫人)、陈永康、方育德、向延生等都根据亲身体会从不同角度谈了父亲的为人和贡献。我作为葛一虹的长子代表亲属发言。 在纪念葛一虹百年诞辰暨文集出版发行 研讨会上的发言 —— 父亲,为我国戏剧事业奉献了一生 葛肖虹 各位领导、专家、朋友们: 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在父亲百年诞辰与文集出版发行之际,举办这样隆重的座谈会,感谢刚才王文章院长的贺词和刘彦君所长的主持。今天与会的除了各位专家、父辈同仁还有父亲生前好友的后辈,大家从不同角度对父亲的一生,以及他对新中国戏剧事业的贡献做了历史回顾与评价。作为后辈我们很受感动,在此我代表全家向各位致以深深的谢意。 父亲生前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的道路是曲折的,并不平坦。按照常规发展,首先我应该是一个科学工作者,但由于时代的影响,我搞起文艺工作;又由于可以说是偶然的机会,复从事于将伟大的社会主义苏联的文化介绍到我国来的组织工作;并因此又搞了出版工作。而我写作和翻译的东西约计也有百万字之多。应该说,我在过去是作了些事情的,虽然这一切种种是微不足道的,并且也还有缺点和错误的。但使我想起要是那也可以算是一种斗争的话,那么我所经历的不能不说是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下进行的。” 作为后辈,除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以外,我想结合父亲一生中的几件大事谈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父亲诞生在国难深重的年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科学、民主思潮的影响,中学时代就积极投身到爱国救亡的运动中,在家乡--上海嘉定他和同乡瞿白音、田鲁创建了“嘉定青年文化促进会”,办剧团、编写刊物,成为当时左翼文化界的“嘉定三杰”。父亲大学在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用父亲的话讲,“ 原本是学自然科学的,准备走一条科学救国的路,但是国难当头,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步思潮的影响和左翼文化的熏染,1933年8月便加入了党领导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从此他活跃在上海等地,组织剧团、编写抗日活报剧到城镇和乡间演出以发动民众起来抵抗日寇的入侵,并在左翼报刊上发表文章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不抵抗政策。1933年底为反蒋抗日,父亲和母亲陆一旭、郁文哉、周而复等都被关进了上海龙华监狱。正是这种经历,使父亲和他终生的挚友——这一批怀有强烈革命志向的热血青年, 更加坚定了为祖国独立富强、为人民民主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 这种信念伴随了父亲的一生 。 1937年父亲与章泯先生在上海共同创办的《新演剧》杂志,这是左翼剧联的重要阵地,在这个刊物上他们介绍了大量的进步的现代戏剧理论,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左翼话剧运动和抗战戏剧运动的发展。 抗战期间父亲在重庆和章泯、戈宝权、郁文哉、盛家伦、戴浩、丁聪、胡风等一批中青年左翼文化、戏剧、音乐、电影、美术界人士住在张家花园,周恩来、郭沫若、田汉、曹靖华经常来相聚,逐渐形成了当时重庆的左翼文化群体。不久父亲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戏剧界抗敌协会,撰写了《战时戏剧论》、《确立战时演剧政策》等大量文章,这期间父亲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1940年国统区文化界历时一年多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大论争, 这场论争与同期发生在延安的有关“民族形式”的讨论遥相呼应。 时年27岁的父亲从一开始就锋芒毕露地投入,在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 为要表现中国人民的思想与感情”、“觅求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 ”等重要观点, 成为捍卫鲁迅大众文艺路线的代表人物 ,茅盾在1949年第一次文代大会上对这场论战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二件就是参与了《中苏文化》刊物和《中苏文化协会》的工作。1939-1942年经周恩来安排父亲与侯外庐、翦伯赞、曹靖华共同担任了中苏文化协会主办的《中苏文化》常务编委和中苏文协的常务理事,并担任所属研究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在郭沫若指导下父亲草拟了研究工作的提纲,准备切实地做些“ 把苏联先进的文化介绍到中国,把中国进步的文化介绍到苏联去的工作 ”。从此,除了从事文艺评论、戏剧理论研究和翻译写作以外,还为中苏文化交流付出了大量心血。父亲把这一段大量苏联文学、戏剧的译作归纳为 “迎接新时代的黎明” ,形同鲁迅把翻译出版这些作品比作 “为起义了的奴隶们偷运军火” ,在国统区宣传十月革命、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宣传苏联反法西斯的英雄,也为延安和抗日前线的军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其中最突出的是翻译了苏联剧作家包哥廷的名剧《带枪的人》,父亲告诉我们“ 当时中国的抗战已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国内民众每天都在以焦虑的心情关注着战局的变化。《带枪的人》讲的是苏联红军在十月革命的英雄气概,大家看了会受到鼓舞,从而增强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的信念。 ”这部剧本发表后不久,便相继在晋察冀边区和延安等地上演,在国内外引起很大轰动。 对在重庆的这段工作,父亲几十年的老友张颖阿姨(当年在八路军办事处做周恩来与文化界的联络员)有一段评价 “他是戏剧专家很有声望但为人谦和、诚恳,在同志、朋友间很有亲和力,是个好人;而对工作非常负责、细心,不论大小总是尽心尽力去做好。” 应该说父亲中年时期的这种品格作风陪伴了他的一生。 1945 年秋父亲回到上海,在苏联对外文协的领导下,和姜椿芳、阳翰笙、戈宝权、叶以群、郁文哉等挚友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逐步打开局面,成功地策划、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中苏文化交流的活动。组织过有上千听众的苏联作曲家作品的大型音乐会;组织了反映苏联人民生活的图片和“苏联木刻漫画”等专题展览会,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在抗战刚刚结束后的上海受到热烈欢迎。 他还与戈宝权、郁文哉共同编译出版了《苏联木刻》、《苏联集体农场》、《高尔基画传》和《普希金画传》。印行过几期《中苏文化》杂志的上海版,包括“苏联计划经济”在内的《苏联研究丛书》和十二册《大众科学丛书》,以及苏联少年儿童读物等多种单行本。为掩人耳目,避免当局查禁,这些书的出版都用了“天下(意即‘国际’)图书公司”的招牌,实际上这只是父亲、戈宝权、叶以群、郁文哉等人办的一个“编辑部”,地点就在上海愚园路我们家住所二楼的客厅和亭子间。 1948 年10月初,地下党姜椿芳通知父亲,国民党反动派最近要抓铺的一批黑名单上有父亲的名字,必须迅速撤离,第二天便与戴浩夫妇和郁文哉夫妇一并搭飞机逃离了上海。 在北平,父亲与地下党城工部的石岚同志接头准备去解放区。当谈到在上海编译的大批有关介绍苏联政治、文化、及科学成就的书籍的时候, 石岚认为这类书在解放区也是极为缺乏和十分需要的,建议父亲将纸型一起带到解放区 。於是由父亲好友盛家伦再次回到上海,将父亲的行李(包括纸型)从海道运来。在我们全家准备携纸型潜行至石家庄解放区时,因石岚突然被捕而被耽搁。 1949 年初,我们全家以极大的喜悦迎接了北平解放,父亲给周恩来写信表示希望尽快投入新中国的文化工作。但使父亲感到遗憾和不解的是,当中苏友好协会成立时自己竟被排斥在外。父亲认为,自己长期以来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尽其全力在做工作的,特别在上海的一个阶段,曾艰苦地支撑到了最后一分钟。而现在,在党领导下以国家规模来从事中苏文化交流事业的时候,自己却无尽力的机会,不禁感到失望。 1949 年7月,父亲参加了第一次文代大会,会上见到文艺界的许多新老朋友,他们纷纷建议父亲尽快出版一些解放区作家的作品以及介绍苏联方面的书籍。为满足广大读者对苏联和解放区图书的渴望,弥补当时出版力量的不足,经党组织同意,父亲重新开办了天下出版社,由父亲、母亲、郁文哉三人负责,母亲是党的负责人,随时向市委请示汇报,把出版社作为一项党的事业来办。 在短短的两年内, 天下出版社出版了大批宣传新思想、新文艺的书籍,父亲亲自约请当时国内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音乐家、画家编写、出版了多种系列丛书 ,如解放区作家赵树理、杨朔等创作的一套《大众文艺丛书》,艾青的《新诗论》;在文学理论方面出版了郁文哉、戈宝权等编译的《苏联文艺科学》、《谈苏联文学》和《文学的人民性》;在戏剧方面出版了瞿白音、安娥、萧三等编译的《戏剧创作丛书》、《苏联名剧译丛》,其中介绍了十多个苏联著名的剧本,如《难忘的一九一九》等;还续出了一批介绍苏联历史、地理、计划经济、工业化之路、政治、法律、科学丛书的《苏联研究丛书》十余种和少年儿童读物, 这批书在百废待兴的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还约请古希腊文专家罗念生、缪灵珠和周作人共同担任古希腊剧的全部翻译,约请朱光潜翻译柏拉图的《对话集》,并支持历史学家翦伯赞编写史书等;在音乐方面,出版了《音乐丛刊》,其中有冼星海、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聂耳的歌曲集等;还包括《丁聪漫画选》和《方灵漫画选》(方成与钟灵合作)等画册。 这些书籍的出版填补了解放初出版事业的空白。以上应该是父亲解放后第一次逆境中的所为。而他们当时的工作量是现在常人所无法比拟的,他们既是书籍的约稿人、翻译、著者又是编辑、校对和出版发行者,记得那两年父母和郁文哉经常每天工作到深夜。 五、六十年代,父亲先后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主任、《戏剧报》编委、中国戏剧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等职务。他力促出版了大量中外古今戏剧和戏剧理论的图书刊物,如1957年出版的《戏剧理论译文集》至今还有很大参考价值。凭着父亲的政治敏感,在那个“左”的年代,他想成就事业却要处处小心。 但对和他患难与共的朋友却慷慨相助 ,如1957年著名音乐家盛家伦病逝后,父亲亲自操办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和著名翻译家郁文哉修建了墓地(郁文哉1953年病逝),并出版了郁文哉的遗作;戴浩1957年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北大荒,1960年回到北京生活无着,父母就在我家收留了他。 1961 年夏季,父亲出席了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即新侨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了发言。他认为文艺工作者之间应当 “以诚相待,要厚道、要团结” ,父亲的发言得到与会者普遍共鸣。1962年,在父亲积极倡议下,中国剧协创办了《外国戏剧资料》期刊,父亲任主编。刊物 以介绍外国戏剧活动为主 , 着重译载了各国尤其是欧美“先锋戏剧”等当代戏剧动向和潮流,对扩大戏剧工作者的视野,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政治形势的逆转,父亲的以上作为都被扣上了“ 宣传大、洋、古 ”的帽子而受到批判。 1965 年冬季,父亲和田汉、阳翰笙到北京郊区顺义县牛栏山公社参加“四清”,名之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实际上那时田汉等已被公开点名批判了。1966年夏, “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展, 造反派把父亲揪回剧协,被诬陷为文艺界“田汉等四条汉子的黑帮干将”而遭受了批斗、示众、抄家等迫害。 1969 年冬,父亲随同文联各协会的机关人员,到天津近郊静海团泊洼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当时父亲参加了920农药实验,他很自豪地对我们说“没想到几十年前学化学还派上了用场”。 整个“文革”中父亲没有写过一张大字报 , 然而1976年清明节,父亲亲笔书写挽联,偕我们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献花圈悼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四五运动” 。 1978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后,迎来了父亲事业的春天 。父亲先后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兼外国文艺研究所所长、话剧研究所所长,以及中国戏剧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等工作。1980年,父亲在组织上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半个多世纪的宿愿 。1987年经中组部批准父亲的 革命工龄自1933年3月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开始计算,这是党和国家对父亲一生革命工作的肯定 。 这以后,父亲以古稀之年又担任了 《中国话剧通史》的主编 并亲自撰写了其中的重要章节。同时期,还 主持编辑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史料集》 ,作为 主编主持了《田汉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 , 使这部16卷约有500万字的巨编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却了父亲对田汉的一片深情 。 1984 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文化—世界人民的交流》之约,撰写了一篇介绍中国戏剧活动发展概况的文章《从莎士比亚戏剧到〈茶馆〉》,发表在该杂志《中国文化专辑》专号上。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苏两国文化协定,1986年初冬,父亲率中国艺术科学工作者考察团前往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基辅三地考察交流。 当踏上这块曾让父亲魂牵梦绕的苏联国土时,他感慨万千 。父亲说, 令其欣慰的是他半个世纪前为中苏文化交流所做的工作也得到了苏联同行的赞扬 。次年,父亲应苏联科学院远东问题研究所之约,为其编纂的《20-40年代中国进步文学和艺术及现时代》撰写了《五四运动后中国现代话剧的创建与发展》的文章。 1987 年12月 父亲75岁离休 , 离休后他笔耕不辍,仍撰写文章 , 接受采访 , 指导对戏剧理论和话剧史及左翼戏剧史的研究,又主编了《中国新文艺大系1937—1949年戏剧卷》 。 在父亲80岁时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 “葛一虹同志从事革命戏剧工作六十周年纪念大会” 对其六十年来的革命戏剧工作实践、成果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建国五十周年之际,鉴于父亲对我国文化科学所做的突出贡献,文化部授予其 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奖 。 父亲在青年时代 确立了人生理想、信念后,不论顺境逆境他一直锲而不舍地走下去 。解放后他苦闷过,1974年章泯伯伯生病时我去看他,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大部头剧作品都是解放前写的?他告诉我“ 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解放后只允许一种声音, 没有自由的创作空间与氛围,哪来的创作灵感? ”从章泯伯伯的话里我理解了父亲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在五、六十年代苦闷的由来,即使这样,父亲依然毫不懈怠地工作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党和国家肯定了父亲一生的革命工作, 父亲的潜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 他带着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在他的晚年老骥伏枥地完成了那么多繁重的工作 , 晚年成名后他淡泊名利,仍低调行事 ,父亲经常对我们说“别人越是尊重你,越是要谨慎谦虚”。 父亲的一生,为我们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我们用 “ 信念、坚忍、睿智、儒雅、淡定 ” 五个关键词来寄托我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父亲过世已八年了,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着他亲笔手书的宋代苏轼名篇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 復 计东西” 。 这是父亲的墓志铭,也是他终其一生的淡定情操和留给我们后辈的精神财富 。 谢谢大家! 父亲老年伏案工作 2001年4月9日父亲以生日宴会名义邀请吴祖光、于光远、周而复、张颖、沙博理、黄苗子夫妇、丁聪夫妇、杨献益、黄宗江夫妇、陈冰夷夫妇、范用、王世襄、曹孟浪等老战友、老朋友们共聚一堂 曹靖华之子曹彭龄(我的中学同班同学)看望父亲,亲切交谈
8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家长好好看看吧——一个父亲的18个忠告
haijunwang 2013-4-2 15:39
老婆发给我的,觉得写得还不错,压力也不小哦,保存到自己博客上,以后得经常看看,提醒自己带好俺家宝贝女儿。
个人分类: 生活|1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朱自清《背影》
carldy 2013-2-28 19:13
朱自清《 背影》 张培基 译 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By Zhu Ziqing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 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t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Father said, "Now that things've come to such a pass, it's 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After arriving home in Yangzhou, father paid off debts by selling or pawning things. He also borrowed money to meet the funeral expenses. Between grandma's funeral and father's unemployment, our family was then in reduced circumstances. After the funeral was over, father was to go to Nanjing to look for a job and I was to return to Beijing to study, so we started out together.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I spent the first day in Nanjing strolling about with some friends at their invitation, and was ferrying across the Yangtze River to Pukou the next morning and thence taking a train for Beijing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same day. Father said he was too busy to go and see me off at the railway station, but would ask a hotel waiter that he knew to accompany me there instead. He urged the waiter again and again to take good care of me, but still did not quite trust him. He hesitated for quite a while about what to do. As a matter of fact, nothing would matter at all because I was then twenty and had already travelled on the Beijing-Pukou Railway a couple of times. After some wavering, he finally decided that he himself would accompany me to the station. I repeatedly tried to talk him out of it, but he only said, "Never mind! It won't do to trust guys like those hotel boys!"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We entered the railway station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 While I was at the booking office buying a ticket, father saw to my luggage. There was quite a bit luggage and he had to bargain with the porter over the fee. I was then such a smart aleck that I frowned upon the way father was haggling and was on the verge of chipping in a few words when the bargain was finally clinched. Getting on the train with me, he picked me a seat close to the carriage door. I spread on the seat the brownish furlined overcoat he had got tailor made for me. He told me to be watchful on the way and be careful not to catch cold at night. He also asked the train attendants to take good care of me. I sniggered at father for being so impractical, for it was utterly useless to entrust me to those attendants, who cared for nothing but money. Besides, it was certainly no problem for a person of my age to look after himself. Oh, when I come to think of it, I can see how smarty I was in those days!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I said, "Dad, you might leave now." But he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and said, "I'm going to buy you some tangerines. You just stay here. Don't move around." I caught sight of several vendors waiting for customers outside the railings beyond a platform. But to reach that platform would require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 and doing some climbing up and down. That would be a strenuous job for father, who was fat. I wanted to do all that myself, but he stopped me, so I could do nothing but let him go. I watched him hobble towards the railway track in his black skullcap, black cloth mandarin jacket and dark blue cotton-padded cloth long gown. He had little trouble climbing down the railway track, but it was a lot more difficult for him to climb up that platform after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 His hands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 his legs 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 left, obviously making an enormous exertion. While I was watching him from behind, tears gushed from my eyes. I quickly wiped them away lest he or others should catch me crying. The next moment when I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again, father was already on the way back, holding bright red tangerines in both hands. In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 he first put the tangerines on the ground, climbed down slowly and then picked them up again. When he came near the train, I hurried out to help him by the hand. After boarding the train with me, he laid all the tangerines on my overcoat, and patting the dirt off his clothes, he looked somewhat relieved and said after a while, "I must be going now. Don't forget to write me from Beijing!" I gazed after his back retreating out of the carriage. After a few steps, he looked back at me and said, "Go back to your seat. Don't leave your things alone." I, however, did not go back to my seat until his figure was lost among crowds of people hurrying to and fro and no longer visible. My eyes were again wet with tears.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In recent years, both father and I have been living an unsettled life,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our family going from bad to worse. Father left home to seek a livelihood when young and did achieve quite a few things all on his own. To think that he should now be so downcast in old age! The discouraging state of affairs filled him with an uncontrollable feeling of deep sorrow, and his pent-up emotion had to find a vent. That is why even mere domestic trivialities would often make him angry, and meanwhile he became less and less nice with me. However, the separation of the last two years has made him more forgiving towards me. He keeps thinking about me and my son. After I arrived in Beijing, he wrote me a letter, in which he says, "I'm all right except for a severe pain in my arm. I even have trouble using chopsticks or writing brushes. Perhaps it won't be long now before I depart this life." Through the glistening tears which these had brought to my eyes I again saw the back of father's corpulent form in the dark blue cotton-padded cloth long gown and the black cloth mandarin jacket. Oh, how I long to see him again!
个人分类: 个人收藏 My favorites|4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的父亲——作者舒自芳
lfmtju 2013-2-26 20:46
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五年了 , 可我还是很不舍,还是不肯相信,一想到父亲,泪水就会止不住地夺眶而出。 我是父亲唯一的女儿,他对我倾注了所有的爱。我在父亲的悉心 呵护下健康长大, 在父亲的积极鞭策下不断进步,在父亲的 谆谆教诲 下学会做人。 父亲虽不善表达爱,但他对我的爱却让我刻骨铭心。在我结婚时,父亲送给了我两件特殊的礼物。一件是几本厚厚的相册,另一件是一盘题名“芳芳的声音”的 CD 。几本相册分成了童年,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留学几大主题。里面的每一张照片都清楚地注明了年月和地点。特别是我出生第一年的相册,每个月都有好几张,记录了我所有的第一次:睁眼,微笑,抬头,走路 ... 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在无数个黑夜一张张精心冲洗照片的情景。这几本珍贵的相册记录了我 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也记录了我和父母一起度过的每一份幸福时光。幼儿园回家路上的算数教室,一辆自行车载着三口人去的水上公园,全家人最喜爱的起士林西餐,和父亲单独去听的京戏,让父亲教了八年才学会的游泳,无数次快乐的北戴河之旅,两次认祖归宗的云南之行,还有到我出国前都严格保持的周日全家一起包饺子的传统,一切都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从我三岁开始,每到生日父亲都会让我到录音机前录上一段,开场白永远都是“今年是 XXXX 年,我 XX 岁了”。当时我并不理解这一切,直到 25 年后,当我收到这盘 “芳芳的声音”的 CD ,听到我在不同年龄段朗诵的诗歌,做的演讲,唱的歌曲,弹的曲子,我这才了解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后来我生了女儿,经常把平时拍下来的录像一段一段地发给父亲。女儿六岁回国探亲时,父亲把一盘制作精美的 DVD 送给了外孙女。打开一看,原来是父亲把我们寄去的一段一段的小录像用自己找到的软件连成了电影。父亲的心血让虽然只见过外公三次的外孙女,至今还对外公念念不忘,还在重复讲外公曾经讲给她的故事。父亲就是用这种最朴实的方式把他对子女的爱一代一代传下去。 父亲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尤其是他的 流体力学实验室 。从我有记忆以来实验室就是他每天必去的另一个家。小时候父亲常常带我去实验室,一讲起他的风洞,他的实验,父亲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每一次实验室进新设备,父亲都会兴奋不已,赶紧带我去看和我分享他的快乐。父亲非常喜欢教书工作,他常说能把一个复杂的概念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讲给学生是最考验老师的地方。他常常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备课到深夜。从父亲的学生处我听说他讲课很好,但是因为专业不同我始终没有机会听过他的课。直到父亲因患脑癌记忆渐渐丧失,甚至记不住我的出生日期时,他错把我当成他的学生给我上了一堂牛顿三定律的课,我这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把复杂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我更为他在此时还能清楚准确地讲出牛顿三定律的每一个细节而惊讶。真不知他这一生在这牛顿三定律上花了多少时间。 父亲 是一个 博学 而又健谈的人。不管我问他科学领域的问题 , 还是文学 , 历史 , 地理 , 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 父亲总能给我一个由浅入深 , 细致全面的解答。 我家每天的晚餐都要吃上一个小时,因为父亲总是要结合当天发生的各种国内外大事谈古论今一番,这总是我一天中最盼望的时刻。后来我去日本留学工作六年,父亲常常给我写信大谈日本的历史经济文化,俨然变成了一个日本问题专家。再后来我定居美国,父亲经常发电子邮件和我讨论美国的时事政治。很多时候我都是从远在中国的父亲处最先了解到发生在美国的事件。在我的印象中没有父亲不感兴趣的领域,没有他聊不起来的话题 . 父亲的性格温和善良,他做事总是先想到别人其次才是自己。他常教育我:万事不要斤斤计较,吃亏是福。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他信奉中庸之道,和为贵。我从没见过他和任何人发生过激烈冲突,也不记得他占过公家任何便宜。虽然他有很多次公费出国的机会,但唯一两次出国都是自费去日本和美国看我,为了赶回来上班他都没有待够一个月。母亲和我都曾背着父亲报考过天津大学,当我们通过了考试不得不告诉父亲时,他都以我不希望你们因为我的关系而得到特殊待遇为由,让我们放弃了进入天大工作的机会。父亲曾经得过很多奖,但他对此看得都很淡。极少参加颁奖仪式和各级政府要员见面,得到的奖金从来都是全组平均分配,决不会给自己多拿一分。父亲这种待人处事的原则使他的周围始终围绕着一群好朋友好同事好学生。他们在父亲生病时 , 去世时 , 甚至过世五年后的今天 , 都在无私地真诚地支持着父亲。我衷心地感谢这些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更感谢我的父亲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虽然父亲在力学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很少和我谈起这些。相反他总是和我讲他从来都不是最聪明的最好的,他的人生经历中更多的是通过勤奋努力而后来居上。每当我遇到挫折时,他都会用这些亲身经历来鞭策我,帮我度过一次次难关。当我去日本留学想报考早稻田大学可又没有勇气时,父亲对我说:“我当时敢以云南大学的基础报考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 ,你为什么没有勇气挑战自己。只要你愿意付出加倍的努力,基础是一定可以补上的”。父亲还具体给我讲了许多他当时是如何不分昼夜补习基础积极备考的故事。在他的鼓励下,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 早稻田大学金融专业。六年后我来到美国硅谷,为了能尽快立足,我决定放弃金融从零开始学习计算机专业。面对这个巨大的人生转折和接踵而来的困难,我有些招架不住了。和往常一样父亲又一次向我伸出了援手。他给我讲他当时从水利专业转到力学专业时的艰辛,还给我介绍了很多从新开始学习新学科的经验。他总说学习要举一反三,要多问问题才能真正学懂。这一切都成了我终身受用的经验。在父亲的支持下,我终于坚持了下来。如今我已经在计算机网络业工作了十多年,还被晋升为组里仅有的两名高级工程师之一。我真希望父亲能看到我的今天,看到我和他一样通过努力后来居上的结果。没有父亲的鞭策就没有我的今天。 父亲过世 五年了还有这么多人记着他念着他,我和母亲真的很感动。我会牢牢记住父亲对我的教诲,老老实实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在此祝愿所有的好心人们都能健康长寿、幸福安康、合家欢乐 !
1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诞辰92周年,逝世3周年
许少鸿 2013-2-22 15:42
我亲爱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年了,而就在蛇年春节前,又一位他生前最好的老友也仙逝了,紧接着,又收到消息说父亲教授过的中科大全国第一期发光班的一位学生,中科大的郭常新教授因车祸去世,他从超市买东西出来,骑自行车回家,一辆摩托车还是助动车从后面把他撞飞出去,头部磕在石头上,抢救无效,他的子女还在国外,夫人几年前去世了,此时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打开父亲在科学网上的这个博客,郭常新教授纪念父亲的文章还在首页上,而他却已经去了天堂和我父亲会合了。这个农历新年,天堂那边又热闹了一点儿,增加了两位新成员,而这里,父辈的朋友群又冷清了一点儿,父亲的同学相继凋零,现在,竟然学生辈的也加入了进去。愿在天堂的伯伯们快乐,仍然像当年在人世间那样有空聚在一起,打打桥牌、下下围棋、讨论讨论世界名著、拉拉琴、唱唱歌。人家都说天堂里没有烦恼,没有病痛,他们在那里会更自由自在吧? 梦见过几次父亲,都是在花园里,父亲微笑着,身边没有看护,也不需要轮椅,虽然步履缓慢,但是稳稳地自己走着去看花。那大概就是父亲在天堂里的生活吧。 父亲从上世纪60年代起,患过好几次大病,每次都死里逃生,但是他一直很注意锻炼身体,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他不做剧烈运动,而是采用打太极拳和散步的方式,每天下班,在外面随意散步一小时左右,他曾告诉我,这是最好的锻炼方法。父亲的第二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对人充满爱心,对伤害他的人也始终抱着宽容之心,不计较名利、地位,因此,以他那样的身体状况,仍然能够活到89岁高龄,这个年龄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也算得高寿了。我们活着的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而郭教授的不幸,也提醒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在我们自己注意遵守交通规则的同时,还要防止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的伤害。
个人分类: 纪念|3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的父亲是一个收棒子(玉米)的——以此献给天下所有父亲
gbl066 2013-2-21 13:52
=================================== 虽然之前看过新闻报道,但今天是第一次看到原帖。 细细读来,很是感动。我没有楼主这么好的文笔,表达不出这么深切的情感。但我想这种情感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百善孝为先! 愿全天下的父亲们永远健康长寿! 同样的祝福送给全天下的母亲们! ====================================== 原文如下: 作者: 无帆也可远航 ;来自:百度鹿泉吧 2012年6月,我大学毕业,顺利进入一家央企,笔试、面试、体检、期间的等待以及名目百出的学习让我下半年也没有到职。也正是这半年,让我接触并了解了父亲干了二十多年的这个行业——收棒子。   10月底,是收棒子相对比较好干的一段时间,因为这时棒子存量还大,而且天气好,棒子干,水份少,饲料场和粮站都比较愿意要。那天父亲收那家的棒子在二楼顶晒好了,用提升机往下送,父亲在车上接,装车,一开始用两袋棒子压着提升机,最后一袋时由于操作提升机的人员的大意没有踩好提升机,提升机从二楼顶坠落,楼上的人大叫,父母眼急手快从已经装了六千斤的车上跳了下来,提升机应声砸在了车上。那天父亲打电话让我和他去卸车,我看到他一瘸一拐的问他怎么回事,父亲不说话,和我一个顶一个的卸完车,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今天差点儿把命丢了,我的泪就控制不住了。   大灾已逃,小祸难躲,父亲将近一百九的体重、五十多岁的年龄加上毫无准备的一跳还是让双腿发麻,脚跟儿疼痛。我开始每天给父母喷药、按摩,希望药水可以更好的吸收。也趁此机会劝父亲别干这个了,辛苦、危险,而且我感觉以后凭儿子我也可以养活他们了。可父亲说,干了一辈子这个了,习惯了自由了,每天出去,以后少拉点儿,不闲着。我知道我拗不过父亲,他也闲不住。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父亲只歇了11天,非说自己没事了,少干点,嚷嚷着要出去。我知道他右脚后跟儿还疼,我天天给他按摩,我知道。可我还是拗不过父亲,我让母亲给我找出旧衣服,我决定跟父亲出去。自此,我开始真正接触父亲的工作。   我发现,我已经太久没有干活了,因为很难找出一身适合干活的衣服。   第一天,我跟父亲去拉一家和父亲说好了的户,主人家似乎和父亲很熟悉。父亲拿铁锹装,我张着口袋,装满了,我拎到一边,装下一袋,等都装完了,过秤,一百斤一袋,绑口,过完秤了,让户里愿意拿谁的秤拿谁的秤,愿意称哪袋称哪袋,不称了,我们装车,算帐,走人。   装完后,父亲让户里去搬秤随便称吧,主人家说:咱打多少年交道了,不信任你就不粜给你了,装车吧。   说实话,这活很累,装袋时也很脏很呛,来回拎袋子手指胀得都蜷不住。身体累,心也累,碍于面子,我怕同学看到我,怕同学问我怎么干这个了。那时我认为收棒子是很"丢脸"的活。   当然,相对于累,更多的是收获,我尽量多干活,干重活,让父亲不累着,卸完车往回走,我问父亲为什么那人不称,父亲说:那人粜给我多少年了,跟谁也是,价钱说好了,秤不能亏人家,缺斤短两可能今天你多赚了几十块,明年人家就不粜给你了,今天一个户明天一个户,你还能干长久了?   父亲说的是收棒子的事,可在以后的工作、生活、爱情甚至整个人生中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就这样,我开始天天和父亲出去,发现很多村里很多人和父亲很熟悉,有的知道父亲叫什么,有的知道父亲多大了,有的甚至知道我哪儿上的大学,这父亲得拉过多少次他们的东西啊。   由于父亲不在秤上做学问,所以价钱比别人低一分钱才能干,这也直接导致不熟悉的人觉得你价钱低不粜给你,不过也有清楚的。那天在DMZ,有一户要粜给我们,街上的人说人家哪儿哪儿的都一块零二了你还一块,不要粜给他。我当时都急了,父亲也不争辩,只管搬秤,拿袋,上房。这户人家倒是说话了:这人标包,秤肯定没问题 ,卖给那种往车上倒的一斤多二分钱,一袋捉唬儿你两斤就合不住一块了,更何况不只捉唬儿你两斤。   父亲笑了,对我说有清楚人。   回来的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不争辩,父亲说:打算粜给你的谁说什么也是粜给你,不用想着让所有人都认为你对,有人让你拉就行,一个乡都让你拉,那样你就拉不过来了,就该着急了。   父亲这不是用实际行动在诠释沉默是金,雄辩是银,并告诉我知足者常乐吗?   就这样,每天早起吃了母亲给做的饭,和父亲出去干活,下午远远得看到母亲在门前等着我们爷儿俩。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只是偶尔父亲得脚还是不方便,我尽量不让父亲搬袋子,看到很是心疼。   11月下旬,和父亲在路上时接到单位电话,让到单位党校学习,挂掉电话我和父亲说,我不想去了,就这样天天和父亲干活,等你老了我自己干也能养活你们,不用背井离乡,不用勾心斗角,守着你们过一辈子。父亲说傻啊,这不是个活,这是卖苦力的,辛辛苦苦供你们一辈子了,你不去不是白干啦。   走之前,我告诉父亲,少干点,我回来还陪你出去收棒子。   父亲说的很对,把我们养活这么大,不知搬了多少袋棒子,可能你的父亲不是搬棒子的,但你父亲可能是垒砖的,他的父亲可能是下劳务市场的, 无论父母是干什么的,我们做儿女的一定要像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十倍百倍的去回报他们,即使这样,我们下辈子也报答不清他们的爱。   接到单位电话第三天就要启程,到我大学并且单位所在地。如果坐白天的火车到那儿就是下午了,报道、安排住宿什么的会很紧张,所以买的晚上的车票,搁以前父亲都会叫一辆出租送到我火车站,30块钱,这次父亲问我定什么时候的票后又要打电话,我没让父亲打,我决定坐末班公交车去火车站,130我还是清楚的,而且我更清楚的是30块钱是我和父亲要搬几袋棒子挣来的。 坐在末班公交车上,窗外已灯火阑珊,我心里计算着大学期间去火车站打车的次数,想着为什么当初没有坐公交。很快到了火车站,第一次发现自己这么不想离开石家庄。   到单位后一切都是顺利的,和我住一屋的是一个比我早一年的进入单位的山东哥们儿Z哥。党校是一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房子,但内部装修不错,伙食也很好,但Z哥一顿也不在里面吃,因为他这一年拿了9万左右(我感觉对于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一年9万不算少了)。他跟我说他休假回家买辆车带他对象去转转,他问我明年这时候要是我像他一样买辆什么车, 我说我买断我爸两年工龄。   学习的时间是很快的,期间去单位报销了一些上学时的费用,想着回来给爸买点儿什么。   周五下午考试,我周四就定了周五晚上的车票,因为和Z哥从同一个车站坐车,所以一起吃个饭,毕竟这么多人能分在一个屋里不容易。Z哥以我还没有入职为理由坚决他请客,带我到一个很高档的酒店吃了一顿,席间他跟我说我那次无意间说的买断父亲工龄的话让他有所感悟,让他突然发现他很久没专门给他父亲打过电话了。   吃过饭到车站分别,第二天早上我就到了家,我跟父亲说第二天就跟他出去收棒子,他说不用,让我休息两天吧,也抽空陪我女朋友一天。因为和父亲干活,一个多月没有和我女朋友见面了, 她也很懂事,让我多帮着父亲干活,脚不舒服,别让父亲自己干,等父亲腊月不干了再见面。在这儿感谢一下我女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单位报销的钱给父亲他不要,让我留着和我女朋友出去时吃饭买衣服。周日和我女朋友在市里玩了一天, 心里想的全是什么时候和父亲出去。   这次回来父亲跟我说:没有你我干着一样,户里给张个口袋什么的,不累。私下母亲告诉我,我走后父亲干活回来说跟傻小子(父母说话时这样称呼我)干了一段时间,现在自己干还受不了哩。我决定第二天就跟父亲还出去。  穿上走之前没搁起来的干活的衣服,跟父亲出去收棒子了。   12月初,天很短了,上午稍微转会儿就快中午了,那天有一户在二楼顶上的棒子要粜给我们,我们装代,过秤,从北屋二楼徙到东屋,又从东屋徙到车上,很是费时费力,装好车已是快一点了,父亲开车往MC饲料厂走,到MC村口,全是摆摊卖饭的,父亲说咱们在这吃点饭再去吧现在厂里也没人,我俩下车在一个板面摊上一人要了一碗板面。我问父亲以前要是他自己了吃点什么,父亲说前边有卖烙饼的,干吃那个。   那天,在马路边的板面摊上,都穿着后背中间一溜被汗浸透了的衣服的爷俩,一人搂着一碗板面在寒风中吃着,父亲不时的向马路上停着装满棒子的车上张望,然后看看吃面的儿子, 前者是他今天的收成,后者是他这一生希望…… 我想,多年后的某一天,这幅场景一定还会在我脑海中浮现,因为那天寒风中的板面要比前几天刚在带好几个星的酒店里吃的大餐多几分说不上来的味道。 转自“百度鹿泉吧”: http://tieba.baidu.com/p/2094631095?pn=1
1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45周年祭
热度 2 jiqingpan 2013-2-10 12:52
今天是公历2013年2月10日,古历的蛇年大年初一。 按照公历,今天也是我父亲罹难四十五周年的祭日。1968年2月10日凌晨,父亲因棍棒伤而引起败血症去世。 我父亲抗战时期是一个流亡学生,1942年国立六中毕业后,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我父亲1946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到1968年2月在文革中惨死在红卫兵的棍棒下,终年47岁。 1968年的1月,父亲被红卫兵押入他们的牛棚,先后多次将我父亲平放在床板上,用棉被将他的头捂上,然后用棍棒打臀部。我父亲最后被红卫兵打得皮开肉绽,学校军代表一看不行了,赶紧制止,但为时已晚,送到医院救治,仅仅三天就含恨去世了。 我父亲1955年定职为高教六级,他是一个知识渊博,待人谦和的优秀教师。他在重庆中央大学读书时,就曾参加了周恩来组织的读书会,接受马列主义最基础的教育。解放后,一直要求加入共产党,因为我母亲被所谓历史问题逮捕入狱而受到牵连,直到文革前也没能如愿。母亲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捕入狱后,我父亲一人带着我们姊妹三人生活。既当父亲,又当母亲,很是不容易。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浩劫,这次运动使一些本来善良单纯的学生表示坚决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彻底决裂,他们举起了罪恶的棍棒,砸向他们的老师。直到今天,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凶残。 父亲去世时,我姐姐才17岁,我12岁,妹妹10岁。去世当天,我们家门口就贴上了红卫兵写的“勒令”,限我们家24小时滚出学校。。。。。。从此我们姊妹三人成了孤儿。。。。。。 文革过去多年了,父亲也去世45年了。1978年学校为我父亲开了平反大会,同时,组织打我父亲的三个红卫兵头目被分别判处5年、3年徒刑。可是,这么多年父亲去世的噩梦一直沉重地压在我的心灵上,一直也挥不去它给我带来的终生的身心创伤,现在我每当想起来我父亲泪水就止不住往下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5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我的父亲是一个收棒子(玉米)的――以此献给天下所有父亲
whoiswho 2013-2-7 22:31
转自 my0511.com 2012年6月,我大学毕业,顺利进入一家央企,笔试、面试、体检、期间的等待以及名目百出的学习让我下半年也没有到职。也正是这半年,让我接触并了解了父亲干了二十多年的这个行业——收棒子。 10月底,是收棒子相对比较好干的一段时间,因为这时棒子存量还大,而且天气好,棒子干,水份少,饲料场和粮站都比较愿意要。那天父亲收那家的棒子在二楼顶晒好了,用提升机往下送,父亲在车上接,装车,一开始用两袋棒子压着提升机,最后一袋时由于操作提升机的人员的大意没有踩好提升机,提升机从二楼顶坠落,楼上的人大叫,父母眼急手快从已经装了六千斤的车上跳了下来,提升机应声砸在了车上。那天父亲打电话让我和他去卸车,我看到他一瘸一拐的问他怎么回事,父亲不说话,和我一个顶一个的卸完车,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今天差点儿把命丢了,我的泪就控制不住了。 大灾已逃,小祸难躲,父亲将近一百九的体重、五十多岁的年龄加上毫无准备的一跳还是让双腿发麻,脚跟儿疼痛。我开始每天给父母喷药、按摩,希望药水可以更好的吸收。也趁此机会劝父亲别干这个了,辛苦、危险,而且我感觉以后凭儿子我也可以养活他们了。可父亲说,干了一辈子这个了,习惯了自由了,每天出去,以后少拉点儿,不闲着。我知道我拗不过父亲,他也闲不住。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父亲只歇了11天,非说自己没事了,少干点,嚷嚷着要出去。我知道他右脚后跟儿还疼,我天天给他按摩,我知道。可我还是拗不过父亲,我让母亲给我找出旧衣服,我决定跟父亲出去。自此,我开始真正接触父亲的工作。 我发现,我已经太久没有干活了,因为很难找出一身适合干活的衣服。 第一天,我跟父亲去拉一家和父亲说好了的户,主人家似乎和父亲很熟悉。父亲拿铁锹装,我张着口袋,装满了,我拎到一边,装下一袋,等都装完了,过秤,一百斤一袋,绑口,过完秤了,让户里愿意拿谁的秤拿谁的秤,愿意称哪袋称哪袋,不称了,我们装车,算帐,走人。 装完后,父亲让户里去搬秤随便称吧,主人家说:咱打多少年交道了,不信任你就不粜给你了,装车吧。 说实话,这活很累,装袋时也很脏很呛,来回拎袋子手指胀得都蜷不住。身体累,心也累,碍于面子,我怕同学看到我,怕同学问我怎么干这个了。那时我认为收棒子是很"丢脸"的活。 当然,相对于累,更多的是收获,我尽量多干活,干重活,让父亲不累着,卸完车往回走,我问父亲为什么那人不称,父亲说:那人粜给我多少年了,跟谁也是,价钱说好了,秤不能亏人家,缺斤短两可能今天你多赚了几十块,明年人家就不粜给你了,今天一个户明天一个户,你还能干长久了? 父亲说的是收棒子的事,可在以后的工作、生活、爱情甚至整个人生中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就这样,我开始天天和父亲出去,发现很多村里很多人和父亲很熟悉,有的知道父亲叫什么,有的知道父亲多大了,有的甚至知道我哪儿上的大学,这父亲得拉过多少次他们的东西啊。 由于父亲不在秤上做学问,所以价钱比别人低一分钱才能干,这也直接导致不熟悉的人觉得你价钱低不粜给你,不过也有清楚的。那天在DMZ,有一户要粜给我们,街上的人说人家哪儿哪儿的都一块零二了你还一块,不要粜给他。我当时都急了,父亲也不争辩,只管搬秤,拿袋,上房。这户人家倒是说话了:这人标包,秤肯定没问题 ,卖给那种往车上倒的一斤多二分钱,一袋捉唬儿你两斤就合不住一块了,更何况不只捉唬儿你两斤。 父亲笑了,对我说有清楚人。 回来的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不争辩,父亲说:打算粜给你的谁说什么也是粜给你,不用想着让所有人都认为你对,有人让你拉就行,一个乡都让你拉,那样你就拉不过来了,就该着急了。 父亲这不是用实际行动在诠释沉默是金,雄辩是银,并告诉我知足者常乐吗? 就这样,每天早起吃了母亲给做的饭,和父亲出去干活,下午远远得看到母亲在门前等着我们爷儿俩。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只是偶尔父亲得脚还是不方便,我尽量不让父亲搬袋子,看到很是心疼。 11月下旬,和父亲在路上时接到单位电话,让到单位党校学习,挂掉电话我和父亲说,我不想去了,就这样天天和父亲干活,等你老了我自己干也能养活你们,不用背井离乡,不用勾心斗角,守着你们过一辈子。父亲说傻啊,这不是个活,这是卖苦力的,辛辛苦苦供你们一辈子了,你不去不是白干啦。 走之前,我告诉父亲,少干点,我回来还陪你出去收棒子。 父亲说的很对,把我们养活这么大,不知搬了多少袋棒子,可能你的父亲不是搬棒子的,但你父亲可能是垒砖的,他的父亲可能是下劳务市场的,无论父母是干什么的,我们做儿女的一定要像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十倍百倍的去回报他们,即使这样,我们下辈子也报答不清他们的爱。 接到单位电话第三天就要启程,到我大学并且单位所在地。如果坐白天的火车到那儿就是下午了,报道、安排住宿什么的会很紧张,所以买的晚上的车票,搁以前父亲都会叫一辆出租送到我火车站,30块钱,这次父亲问我定什么时候的票后又要打电话,我没让父亲打,我决定坐末班公交车去火车站,130我还是清楚的,而且我更清楚的是30块钱是我和父亲要搬几袋棒子挣来的。 坐在末班公交车上,窗外已灯火阑珊,我心里计算着大学期间去火车站打车的次数,想着为什么当初没有坐公交。很快到了火车站,第一次发现自己这么不想离开石家庄。 到单位后一切都是顺利的,和我住一屋的是一个比我早一年的进入单位的山东哥们儿Z哥。党校是一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房子,但内部装修不错,伙食也很好,但Z哥一顿也不在里面吃,因为他这一年拿了9万左右(我感觉对于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一年9万不算少了)。他跟我说他休假回家买辆车带他对象去转转,他问我明年这时候要是我像他一样买辆什么车,我说我买断我爸两年工龄。 学习的时间是很快的,期间去单位报销了一些上学时的费用,想着回来给爸买点儿什么。 周五下午考试,我周四就定了周五晚上的车票,因为和Z哥从同一个车站坐车,所以一起吃个饭,毕竟这么多人能分在一个屋里不容易。Z哥以我还没有入职为理由坚决他请客,带我到一个很高档的酒店吃了一顿,席间他跟我说我那次无意间说的买断父亲工龄的话让他有所感悟,让他突然发现他很久没专门给他父亲打过电话了。 吃过饭到车站分别,第二天早上我就到了家,我跟父亲说第二天就跟他出去收棒子,他说不用,让我休息两天吧,也抽空陪我女朋友一天。因为和父亲干活,一个多月没有和我女朋友见面了,她也很懂事,让我多帮着父亲干活,脚不舒服,别让父亲自己干,等父亲腊月不干了再见面。在这儿感谢一下我女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单位报销的钱给父亲他不要,让我留着和我女朋友出去时吃饭买衣服。周日和我女朋友在市里玩了一天,心里想的全是什么时候和父亲出去。 这次回来父亲跟我说:没有你我干着一样,户里给张个口袋什么的,不累。私下母亲告诉我,我走后父亲干活回来说跟傻小子(父母说话时这样称呼我)干了一段时间,现在自己干还受不哩哩。我决定第二天就跟父亲还出去。 穿上走之前没搁起来的干活的衣服,跟父亲出去收棒子了。 12月初,天很短了,上午稍微转会儿就快中午了,那天有一户在二楼顶上的棒子要粜给我们,我们装代,过秤,从北屋二楼徙到东屋,又从东屋徙到车上,很是费时费力,装好车已是快一点了,父亲开车往MC饲料厂走,到MC村口,全是摆摊卖饭的,父亲说咱们在这吃点饭再去吧现在厂里也没人,我俩下车在一个板面摊上一人要了一碗板面。我问父亲以前要是他自己了吃点什么,父亲说前边有卖烙饼的,干吃那个。 那天,在马路边的板面摊上,都穿着后背中间一溜被汗浸透了的衣服的爷俩,一人搂着一碗板面在寒风中吃着,父亲不时的向马路上停着装满棒子的车上张望,然后看看吃面的儿子,前者是他今天的收成,后者是他这一生希望…… 我想,多年后的某一天,这幅场景一定还会在我脑海中浮现,因为那天寒风中的板面要比前几天刚在带好几个星的酒店里吃的大餐多几分说不上来的味道。
1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
热度 2 liudongyang 2013-2-6 09:14
2012年
2012年经历了一些事。00000 上半年毕业,谋了一个职位,从青椒开始爬坡。 父亲去世了。在病榻上抗争了50天,儿女们期望有奇迹发生,最终还是没能扛过去,农历八月十四走了。走的时候很痛苦,也许他体会不到,从发病开始,父亲就失去了知觉。偶尔梦中还会遇到父亲,似乎他没有离开,去了很远的地方。 亲情有时限,避免留下遗憾,成为追忆。 秋季学期上了一门课,尽心备课,用心上课。 暑期和秋季有三场同学聚会,参加了一场。一旦吆喝着要聚会见面的时候,大家已经是老大不小,开始怀旧了。 蛇年即将到来。在火车站购票的人很少,排队两个人就可以轮到。网上票已经被抢的差不多了,临客还有些余票,订了一张卧铺代硬座的票,可以回家就行。 多读书,少饮酒,把爱好捡回来。 图注:HZAU西大门,武汉珞狮南路野芷湖大桥, 远处为江夏地区。
个人分类: 乡情家事|192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个落后生父亲在家长会的演讲(转载)
热度 1 zywsict 2013-1-30 09:33
个人分类: 转载|38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彭德怀弥留之际
caicheng004 2013-1-22 10:48
彭德怀弥留之际向侄女说:我想回故里和你们的父亲葬在一起,他们是烈士,我是反革命,我怕玷污了他们。 http://user.qzone.qq.com/470392481/infocenter 现在中央又说不能因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就否定过去。共产党人就这么没有胸怀,评价是人民给的,是历史给的。你自己说了算数吗?太失望了!
1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个人的报纸
histly 2013-1-5 04:32
中国打到帝制之后的第一个总统袁世凯想复辟当皇帝,引起了全国一片反对声浪。他的大儿子袁克定一心想做传承帝位的皇太子,决议不让他的父亲听到任何反对声音,为此假冒《顺天时报》名义,为他的父亲一个人编印了一份专登拥戴帝制文章的假《顺天时报》,让他的父亲陶醉在颂扬声中。这份只有一个读者的《顺天时报》最终愚弄的还是袁大总统本人。 Extracted from China Sealed by Fog , authored by Qianglian He, page435-436
1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十“一梦”——“一丝不苟”
热度 1 周少祥 2013-1-2 16:32
五十“一梦”——“一丝不苟” 今天是我自己五十岁的生日,早上是从梦中醒来的。我平时不怎么做梦,做了梦一般也不记得。今天的梦让我很感慨。 梦中,我在学写毛笔字。先写了一些其他的,已不记得了,最后认真地写下“一丝不苟”四个字,记得非常的清楚,因为我的已经仙去的父亲在一旁鼓励我,还是父亲活着时的那个样子。 父亲只读过两年的私塾,当工人,在五十年代就评为七级钳工,在武汉拿76元一个月的工资,一直是父亲很骄傲的事。他告诉我他一辈子最牛的事是自行设计制造一台非人工智能控制的全自动机器,到北京参加过全国展览。他最精细的工作是用手工铲出两个1米见方的平面,合在一起放在水里不进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佩服不已。 虽然父亲虽只读了两年的私塾,却写一手好行书。厂里的各种宣传告示均由父亲执笔。父亲年幼时曾遇一落魄湖北大鼓艺人,学会一些曲目,父亲能自编自唱,因而从武汉工人阶级队伍中脱颖而出,被邓小平之弟邓垦所赏识,准备培养为宣传干部,有一次邓邀父亲到去他家里,由于邓临时有一些事要处理,让父亲等久了,父亲不悦,就不告而辞了。由于当年当干部只有28斤粮食,父亲年纪轻轻就养了好几个儿子,我的母亲当时又没有工作,父亲怕家人吃不饱饭,加之父亲不愿意参与人事争斗,因而不愿意当干部,故而一辈子只做了一个普通的工人。 儿时,我也曾练习写毛笔字,但没有耐心和决心,也没有恒心,父亲少不了会批评,但自己往往不愿意听。等到岁数大些了,要参加高考了,父亲不批评了,也没时间练了,现在说起来是有些懊恼的。我自己的儿子也已经到了该学写毛笔字的年纪,一直在想如何教育他。梦中练习写毛笔字,与儿时的经历和考虑如何教育儿子有关。 父亲一辈子清清白白做人,优良品德很多,许多方面值得我学习。父亲一辈子做事都一丝不苟,是最为人称道的。今天、五十的生日之日之梦,梦见的是我在学写“一丝不苟”,也很让我感慨,特此记录于此,以资纪念。
个人分类: 综合|2233 次阅读|2 个评论
父亲 – 无言的爱 (11)
热度 2 sunx0053 2013-1-1 06:27
当时间将悲伤慢慢沉积后,心中留下的只有思念和爱意。 自父亲离开,我没有一天将他忘记。 迄今, 他的爱仍是我挥鞭奋进的原动力。虽不善言语传情, 他心中的爱在每一天,每一个举止中都尽情流露。 记忆 1. 小时候家中经济条件不好。我大概八岁时, 我有一次不小心失手把一个细瓷的碗掉在在厨房的水泥地上摔破了。 这碗在我心中是十分珍贵和价值不菲的。 懊悔的同时也开始害怕,担心受责。 果然,清脆的碎碗的声音传到前屋的门诊。 很快父亲就出现了。 我在惊恐中却看到父亲愉快地一笑, 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回想起来, 他关心的只是我有没有受伤。 我经受的不是责怪却是安慰。 紧张的我就立马放松下来。 帮父亲捡起碗的碎块。回头看去,这事虽小但在我心中再也没有消去。但父亲那一刻的面色,语气,和话语, 却塑造了我的性情,伴我一生。教我如何做个好父亲。 从那一刻我已经知道,即使是万敌当前,我失去一切希望时,父亲也是可以依靠的。 是为爱。 记忆2. 大概 2001 年 我返家时,父亲从冰箱里拿出的是一包冰冻的樱桃。 因为我在之前的通话中,对不能品尝自家院中长得樱桃略表遗憾。他微笑着看着我打开袋子,品尝这些虽被冰封多日,却充满温情的樱桃。 此后又有一年, 我赶在樱桃收成的季节回家了。父亲已准备好一个人字梯,让我回家头一天 就可以摘樱桃。 不经意回头望去,父亲正站在地下面带微笑扶着梯子。眼睛对上之后, 他就开口指出他认为较熟的樱桃, 让我尽情享受。亦为爱。 记忆3. 那一年, 我在初次签证未果,沮丧地返家后。 父亲了解情况知道可以再试,就鼓励我不要气馁。 他然后就是默默关注我生活中的行为举止, 给予关怀,不知他是如何做到,在他身旁我感到的尽是鼓励而非压力。 数日后, 我返沪。 开始了新的努力。一个月后成功了。 在低落的时候给予激励,在受伤时给苛护, 在成功的时候给予祝福。 此为爱。 父亲很多不言自明的爱的见证很多, 但无情的岁月和现在每日的繁忙已慢慢将它们从我脑中抹去。 今把零星的记忆收集,并记于此。日后慢慢积累,回味, 和学习。 在父亲的角色上, 我可以像他这样吗?
个人分类: 人生旅程|6723 次阅读|3 个评论
父亲的价值观和责任观
热度 8 skylark1981 2012-12-24 17:20
父亲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个篾匠。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家境很穷,有二个原因:一来80年代初分家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得到,还有800块钱的债务(当时工资每天只有几块钱,折算到现在,相当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背负几十万债务)。二是九十年代母亲大病了一场,花了很多钱。父亲靠篾匠活支撑着全家。 父亲的手艺在十里八乡都是有名的,数一数二,所以请他做事情的人很多。90年代,农村的交通基本还是靠走(父亲不会骑车), 所以父亲每天要半夜才能回来。现在想起来,父亲真的很辛苦。父亲就是靠着自己的辛勤努力,养活了我们全家,治好了母亲的病,还完了所有的债务。父亲有很多让周围人很羡慕的成就:我的家是当地第一个砖房,我们家基本是第一个万元户,我们家出了近二十年来第一个大学生和博士(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出国的小孩)。其实对于大城市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很小很小的成就,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农村来说,我的整个家庭花了30年的时间才走完了这很小的一步,这也就是我的岁数。 记得大约8年前,我暑假回家,看到父亲还在做篾活,就习惯地问他, 给谁做? 父亲告诉我,是给一个很远的人做。我问多少钱,父亲回答,他专门从很远的地方送来了竹子,所以只收20块钱的手工费。我意识到,父亲干一天才得20块钱(当时一天劳力大概40块钱)。于是和他说,为什么还要那么认真。父亲的回答让我非常惊讶:“反正是做,做好也是做,做不好也是做。那就做好吧,做好了,他们用得时间也长一些”。 这是我从我父亲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当我在学习的时候,我会对我自己说:反正是花几个小时读书,读好也是读,读得不好也是读,那就读好吧。当我在做论文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对自己说:反正是几个月时间,做好也是做,做不好也是做,那就做好吧。当我准备报告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反正是一个小时的报告,做好也是做,做不好也是做,那就做好吧。无论是大学,博士还是后来的博士后,我都是这样认认真真走过每一步。当我忽然回过头来,我发现很多同学都远远在我背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家从欠800块钱到后来成为了当地第一个万元户,也培养了当地第一个大学生。 有一天,我听到了Jobs的名言: "把每天都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去生活"。我发现父亲的观点和Jobs非常相似,尽管他比Jobs平凡得不知多少倍。父亲不善言语,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来没有见到他埋怨过,他只会努力地工作,做好每一件事情。在奶奶80大寿的时候,父亲问过奶奶为什么当时分家的时候什么都不给他,还要他还800块钱的债务。我明明看到他眼角的泪珠。 这几天在网上有很多人讨论教授的待遇问题。我很反感这样的方式,我不会选择在网络上发牢骚。要不我会努力工作,做到所有教授中最好的。要不我会努力工作,去改变这个不公平的状况。有些教授责问我,看我在哪里工作,看我收入几何。我只能告诉这些人,我还是一个博士后,但是我有非常好的做事情的态度。埋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是图给嘴快罢了。最多,只是给少数不努力工作的教授找了一个借口:看看,我们的工作条件那么差,待遇那么差,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呢? 这是我们的社会,好也好,不好也好。我们有这么多教授,如果其中一部分努力做研究,另外一部分人努力去改变这个不公平的现状,那么这个不公平的制度就不会一致持续下去,教授的未来就一定会很好。西方教授的光鲜表面,也不是政府的施舍,而是很多人努力换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父亲的态度,可以给很多很多人再上一课。这也是我最想对所有教授说的。对我来说,我认为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我也将授予我的学生以及我的小孩。
5924 次阅读|7 个评论
You raise me up: 致我们的父亲母亲
热度 16 BlueAdagio 2012-12-23 10:30
You raise me up: 致我们的父亲母亲 最近接连看到关于父亲母亲的文章,心里很多感触,有时也夹杂着沉重。那些替我们承受了艰难苦难甚至灾难的父亲母亲们,那些随着我们日渐成长而变得单薄憔悴的父亲母亲们,或者有些话我们时常羞于启齿,又或者所有的语言有时都变得苍白。。。不禁想起了美国情歌王子Josh Groban (乔许·葛洛班)当年那首令人听得热泪盈眶的《You raise me up》(原唱Secret Garden)。就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父亲母亲吧: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m strong when I'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You raise me up When I am down 当我失意低落之时 and, oh my soul, so weary; 我的精神,是那么疲倦不堪 When troubles come 当烦恼困难袭来之际 and my heart burdened be; 我的内心,是那么负担沉重 Then, I am still 然而,我默默的伫立 and wait here in the silence, 静静的等待 Until you come 直到你的来临 and sit awhile with me. 片刻地和我在一起 You raise me up, 你激励了我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故我能立足于群山之巅 You raise me up, 你鼓舞了我 to walk on stormy seas; 故我能行进于暴风雨的洋面 I am strong, 在你坚实的臂膀上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我变得坚韧强壮 You raise me up: 你的鼓励 To more than I can be. 使我超越了自我 There is no life - 世上没有—— no life without its hunger; 没有失去热望的生命 Each restless heart 每颗悸动的心 beats so imperfectly; 也都跳动得不那么完美 But when you come 但是你的到来 and I am filled with wonder, 让我心中充满了奇迹 Sometimes, I think 甚至有时我认为 因为有你 I glimpse eternity. 我瞥见了永恒 You raise me up, 你激励了我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故我能立足于群山之巅 You raise me up, 你鼓舞了我 to walk on stormy seas; 故我能行进于暴风雨的洋面 I am strong, 在你坚实的臂膀上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我变得坚韧强壮 You raise me up: 你的鼓励 To more than I can be. 使我超越了自我 *歌词及中文翻译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8090 次阅读|46 个评论
曾经沧海难为水 冬至日忆父亲
jlrlmylt 2012-12-21 16:00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按照南京的习俗,冬至是个祭祖的日子。距离2005年11月11日,父亲去世已经7年了,在这冬至到来之际,几次试图提起笔来写点什么,来纪念自己的父亲——一位人生充满不幸但又始终正直、善良、坚毅的老共产党员。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命运,但人的性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水电工人,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时代变革的滚滚洪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个人的悲欢离合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 我的父亲出生在1930年9月,一个豫北平原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二。我的爷爷是个大烟鬼,在将家中仅有的几亩薄田折腾光后,终于贫病交加撒手人寰,留下自己的寡妇妻子和四个年幼的孩子。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后,豫北平原遭遇百年未遇的大旱,饿死的饥民尸横遍野。在逃荒的路上,为了生活,我的奶奶被迫把我的三叔、大姑卖给他人做养子、童养媳,以便为他们寻求一条生路,而自己也走上了改嫁的生存之路。为了谋生,父亲从小就开始为地主扛长工、打短工、作小本买卖,甚至在冰天雪地的大年三十的晚上还要被迫到县城去,将家中的几斤玉米卖掉换取春节的年夜饭。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来到了这个古老的县城,宁愿在战场上被子弹打死、也再不愿意忍受食不果腹、衣难蔽体的生活磨难的父亲偷偷地从家中逃出,毅然投奔了在八路军当连长的大伯率领的队伍。惟恐失去身边唯一儿子的奶奶,硬是用她那一双小脚,步行几十里,到县城一把鼻子一把泪地把父亲拉回家中。从此,父亲的人生道路上失去了一次极好的转折机会。 解放初期,受够了地主老财欺压的父亲,也分到了几亩博田,尝到了当家作主人的翻身喜悦。可是,不久,正值青春年少的父亲厌倦了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终日修理地球的农民生活。其时,正值国家经济恢复时期,“一五计划“急需大量青年工人,父亲再次走出了家门,加入了新中国第一代水电工人的行列。怀着对社会主义的感恩之情,父亲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健康的身体全部献给了中国的水电事业。在所谓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万人大会战中,作为一名高级大型施工机械修理工,由于连夜加班、疲劳作战,致使机械操作失灵,父亲的手臂、胳膊、大脑多处负伤,甚至留下了终身的残疾。1962年,在三年自然灾害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响应党的号召,父亲从自己微薄的口粮中,拿出十斤粮食捐献给正处于灾难之际的国家。要知道在那场饿死2500万人的大饥荒中,粮食可是比金子都值钱的硬通货呀!而父亲自己,为了充饥,冒着生命危险爬到黄河岸边的老榆树上,靠摘树叶维持生命,由于营养不良饿得浑身浮肿,差点死在黄河滩上。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职业生涯中,父亲身患胃病、肝病、心脏病、肺病等多种职业病,父亲晚年因癌症去世不能不说是与高强度劳作、恶劣的工作环境有关。在那个民风还算淳朴、干部无钱可贪的年代,父亲也获得一些荣誉,多次被评为这个拥有上万名职工的部属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甚至有一次获得去北戴河疗养这项中国产业工人的最高殊荣。 父亲的一生是不幸的。少年磨难、青年彷徨、中年丧子、老年疾病缠身,临终忍受人世间最痛苦的晚期癌症病魔的非人折磨,真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由于经济的贫困、文化水平的局限,两双儿女中,我的大姐因为59年出生大脑营养不良加之父亲粗暴的棍棒教育的结果,导致脑残;不谙水性的我的11岁的小弟因为家庭贫困,为了吃上一口鲤鱼,而跟上他人到充满险滩和暗流的黄河步鱼,而永远沉没在万里黄河中。儿女教育的失败,对大姐后事的担忧,最终成为父亲终身的遗憾而死不瞑目。 父亲的一生又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大型国企的退休职工,父亲拥有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能够比较体面的安度晚年。父亲和母亲的婚姻没有什么爱情基础,但作为人生伴侣,在几十年的夫妻生活中,自己的父母尚能做到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贫穷、健康或疾病,都永远尊重、关心对方。想当年,母亲的右腿残疾,父亲冒着被单位开除的风险,带着母亲、三个孩子到洛阳、郑州四处求医。1965年经济大萧条时,父亲为了保住母亲和孩子的城市户口,放弃了提干的机会,拒绝将母亲和孩子的户口下放到乡下。在父亲退休的十几年时间,母亲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使父亲晚年生活得比较安逸。在父亲生病住院时,由于我和二姐都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乡,几乎是母亲一人,承担了几乎全部的陪护任务,忍受着照顾一个垂危病人精神、身体的双重压力,陪伴父亲走完人生最后旅程。 愿父亲在九泉下安息!谨以此文献给为黄河第一坝献出青春和生命的数以千计的新中国第一代水电工人。
个人分类: 社会与人生|3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
热度 6 fdc1947 2012-12-20 08:08
上星期,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的生日到了,二哥和妹妹帮她做了几样菜,烧了一些锡箔,在家里斋祭了一番,算是一个纪念。 父亲生于前清光绪二十八年,如果还活着,现在已经过了 110 周岁,去世已经四十一年了,母亲还总是挂着他,他们毕竟在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生养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个。 父亲年轻时以画画为生,现在别人对他的介绍说是“民国人像画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画“古法传神”的,其实,主要是给死人画像的。过去的中国人没有几个活着就画像的,大多数都是死后子孙为了祭祀的需要,画上祖宗的像。平时秘而不宣,到了过年的时候,把这些画像都挂出了,点上香烛,磕头祭祀。所以,这些画像被称为喜神。《红楼梦》里就有元旦(过新年)拜祖宗神像的描述。穷人是没有这种东西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就有一位暴发户,做了官,祭祀死去的太太时没有喜神,拍马屁的破落户子弟把自己母亲的神像借给他,结果这位子弟的父亲是暴发户官员的下属,参加祭祀时发现自己的太太竟然成了别人的“太太”。 画喜神是一桩苦差事,过去的人并没有照片,人死了,赶紧去看一眼,就得画,要看到死人,凭着记忆,画出来活人。更有许多时候,死人也看不见,找来几个活人,说要画的人,眼睛像甲,鼻子像乙,嘴巴像丙等等,回去画吧。画像是真正的工笔画,眉毛、头发一根一根地画,画中国画又无法更改,一笔也不能画错。画得差不多了,拿给顾客看,看画得像不像,说不像就只能重画。把脸面画得像了,然后画上衣着,男的官服,女的凤冠霞帔,都是工笔。一般人平时想不起,到了冬天快过年才想起祭祀,才想起要画喜神。所以,一年生意不好,到冬天就忙得要死,没日没夜的赶,还一笔不能画错。 到了民国时代,画喜神是绝对的“夕阳产业”,父亲在外人看来还是一位“先生”,实际上,家里的生活很是清苦。有一个阶段,父亲与邻居的“盐老板”结成了这样的关系:父亲每天从盐老板那里借支,等盐老板要去进货时,父亲就一趸当给盐老板一笔款。这是因为盐老板每天都有连续的小额收入,而父亲则要过好长时间才有一笔收入。当然,当盐老板要进货时,父亲正好没有收入,那就麻烦了。只有去借,或者去典当了。 不过,这些事都是后来听母亲说的,父亲从不说这些,他只说如何去给章太炎先生的太夫人画像,太炎先生如何对待他等等,说起来眉飞色舞的。 我从来没有见过父亲画画,因为早在我出世的时候,父亲就不再画画了。家里这么多小孩,还是要有个收入稳定的差使,于是他在一个钱庄里谋了会计的职务。 1949 年,天地翻覆,钱庄没有了,父亲失业。在到处是失业者的 50 年代初旧日的“消费城市”苏州, 50 岁的父亲到哪里去找事情做? 1951 年,我上了小学,同年,我的 13 岁的大哥独身一人去上海的一个工厂学徒。 50 年代前、中期,我的姐姐和二哥分别远去大西北工作和学习。到了 1953 年,父亲终于在制革业联营处(苏州制革业的同业公会)找到了一个会计的工作。家里才结束了四年靠变卖、借贷过日子的生活。 父亲从来不问我的学习,只在小学开学之际,与许许多多家长一样,去学校申请减免学费,可是红着脸、低着头谈判的结果是一次都没有获准减免,只是被允许分期付款。每次,分期付款期限临近,老师在班上催付,我也只能很不好意思地回家转达。 制革业联营处的地址就在市中心人民商场的二楼,离我家所在的察院场很近,我有时放学以后就去那里玩。有一天快下班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他去隔两家的房间有事,如果有电话来,就让我去找他。过一会儿,真有人来电话找他,我放下电话就去找父亲,回来一看,我是把电话扣死了再去找他的。父亲告诉我,电话扣死就断了。接着,那边房间的先生也过来了,他们二人哈哈大笑,原来打电话来的正是我父亲。他们联营处的电话号码是 231 ,过了快 60 年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候苏州市的电话号码只有三位数。 到了 1963 年底,一向不问我学习情况的父亲突然出手大方的主动给我订了一份《人民日报》,一份人民日报每个月要一元五角钱,半年的报费就是我一个月的伙食费。我问父亲为什么订,父亲只是说了一句:你不是要考大学了吗!我真没有想到,原来父亲是这样关心着我的考试。虽然《人民日报》对我的高考没有多大的作用,高考政治只得了可怜的 53 分,但是,我毕竟幸运地考上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要到北京去读书了,六十多岁的父亲到观前街转了半天,给我买回来一只帆布箱,又买来一捆草绳。他教我装好箱子后用草绳把箱子缠好(这是当年托运行李的通例),又跟我一起把行李送火车站托运。正是这只帆布箱,以后跟随我,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又到更北,又较南,又更北,最后定于济南,南北东西的搬家,历数万里。到上世纪末,箱子终于零碎了。 父亲经常对我们说,凡事不要怕吃亏,吃亏没有关系。他说自己吃了一辈子亏,总是让人,到老却发现并没有吃大亏。他平等地礼貌地对待所有的人,不管是领导、是同事还是街上拉车的、扫地的,从来没有跟人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街坊邻居之间或者他们的家庭之中夫妻间弟兄间有了矛盾,也时常找他或我母亲去解决,他们几乎是众家的“寄爷”或“寄娘”(干父或干母)。其实他们一没有钱二没有权,只是说话讲道理,处事公正,与别人又没有利害关系罢了。 解放前,父亲是我家附近“北三救火会”的理事,那是尽义务的事情。刚解放,虽然他失业在家,居民学习、宣传新社会、搞好社会治安等活动,他都积极参加。退休以后,街道请他参加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他也天天去工作,不拿工资的比拿工资的还认真。 父亲知道,他不属于被“依靠”的阶级,所以做事情处处小心谨慎。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他是画画的出身,还有点文化,居民委员会写标语、念文件之类的事情便都归了他。有一次,他写的标语让人贴出去之后,一位居民气喘吁吁的来告诉,说标语写错了。他赶去一看,原来是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样的最高指示,漏写了“忘记”两个字。这样的标语贴在市中心的大街上,岂不麻烦?赶紧扯下来撕掉。幸亏那时大家都已经斗得疲倦,父亲又没有什么仇人,瞒上不瞒下。近七十岁的人,一场惊吓罢了。 1972 年春节过后,我家弟兄都将返回各地工作。那天,我已经离开苏州,去上海买火车票准备回东北(需要在火车上过两夜一天,在上海上车可以有座位)。二哥也准备回西北。父亲在居民委员会受命向居民传达关于林彪出逃的中共中央文件,七十一岁的父亲念了整整的一个下午。回到家,想起了我二哥即将要回西北,可以给被调到宝鸡工作的我姐姐顺便带一些食糖(当时北方的供应很差),正把糖装入瓶中时,他突发脑溢血。马上送入医院,已经重度昏迷。当晚我从上海折回,看到的只是昏迷不醒的父亲。次日中午,我看突然他呼吸急促,医生过来一阵抢救后宣告身亡。 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对于家庭,他是个好家长,对于社会,他是个好公民。去世四十一年了,我这个不孝儿郎,也不大想起他,只有我母亲还常常念叨着他,说他走得太早,没有过上好日子。
个人分类: 我的回忆|3594 次阅读|12 个评论
父亲
热度 40 zhuchaodong 2012-12-13 21:58
父亲,镇江丹徒东乡人氏。 父亲家境贫寒,是家中的长子,初中毕业就开始当学徒,从事木工。我小时候,经常半夜起来,发现父亲仍然在为第二天的集市赶制木椅。父亲的木工活在十里八乡比较有名,因为他做活细致,所做家具结实耐用。在我的记忆中,即便是父亲手艺颇受乡亲赞誉,每年也挣不了什么钱。我印象中,1983年分田到户以后,我们家中午才能够吃到一顿米饭;也是在1983年,我考取了乡里的石桥中学,却一时凑不够学费去报到。但是,父亲和母亲节衣缩食,建造了4次房屋,为他的家人挡风避雨。 父亲是个热心人。我们家曾经有前后2排房屋:南面是厨房和我们家人休息的地方;北面2间小屋曾经是父亲用煤油灯孵小鸡、制作热得快(简易热水器)的厂房。有一次,村里从安庆来了一些由于发大水逃难的人。父亲就收留了他们,把背面的房屋作为他们的容身之所。这些由于家乡发大水的难民也非常感恩,对临近村庄的村民就不去讨要钱粮。印象中,他们在北屋住了1个月左右,就离开了。我们村在河东有一些田地。由于村庄和田地隔着一条河,村民去河东干活必须绕一大圈,非常费力费时。父亲就联合了村民,建造了一座便民桥,大大方便了两岸的村民。 父亲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我记得小学之前,冬天比较寒冷。由于当时化肥还不是特别普及,即便有,价格也比较贵。父亲要求我和弟弟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去外面拾鸡粪,作为肥料。有次我和弟弟一边找,一边哭,被起床的奶奶发现。奶奶非常心痛,说父亲比过去的地主还要心狠,还和父亲吵了一次。我还拿不稳扫帚的时候,父亲就要求扫地,并注意各个角落是否有灰尘。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暗暗怀疑我是不是捡来的孩子。但是,从小到大,父亲对我和弟弟的学习基本不去过问。现在想来,父亲的严格要求,强化了我们对细节的观察力和实施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我们的学习,也深深影响到我现在的工作方式。 父亲年轻时候,精力充沛。他做木工的时候,经常忙到第二天凌晨,还要拉着做好的家具,早早赶到集市上去卖。孵小鸡的时候,他为了摸清各个环节,天天睡在改造成烘箱的北屋。做热得快(热水器)时,我已经上了大学。他改变了一些部件质量,足迹几乎遍及南京城。尽管有时在城里会上当,被检查,但是凭着较好的质量和诚恳的为人,父亲在南京也结识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当然,他也有更多的机会去南京看求学的孩子。甚至我到北京工作以后,父亲也曾经动过来北京推销热水器的年头。不过,由于年事已高,简便热水器畅销的年代已经过去,这个念头没有实现。 父亲抽烟很多。后来发现高血压后,就遵医嘱彻底戒掉了烟瘾。现在父亲已经年近70,近几年可能由于高血压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导致了轻度脑梗。幸好病情得到及时发现和救治。这事对我触动很大,也尽量抽时间回家看看。好在京沪高铁大大缩短了我和父母的距离,使常回家看看成为可能。但是前几天,父亲来电,平静地告知摔倒磕断了5-6根肋骨。估计父亲脑梗再次发作,竟无意识摔倒。母亲体弱,还是在奔波忙碌,为父亲安排拍片等就医事宜。所幸有亲戚朋友大力帮助,使我和弟弟仍然能够坚持在岗位工作。特别是同学邱为民,帮助父亲从楼道加床,搬到了病房,使父亲免受风寒之苦;同学辛爱华前往,提供专业帮助。 由于部分肋骨可能伤及肺部,明天父亲需要动手术。我本来计划今天赶回去,父亲和母亲都打电话来,让我不要回去:手术之后,医院每天只让短时间探望。晚上几次电话给父亲,都没有回复。母亲来电告知,父亲现在躺在病床上,够不到手机。几夜无眠,想到父亲多年的慈爱之处,我思绪万千。弟弟说父亲辛苦了一辈子,却难以健康地安度晚年。 补记与致谢:昨晚思绪万千,却难以落笔,就早早休息了。今天清晨,正好有个母亲的来电,我就起来,顺便也看看科学网。没有想到,自己牵挂父亲的心情点滴,就得到各位老师、同事、朋友的关心。谢谢你们! 本来前日已经去购买火车票,却接到父亲和母亲分别打来电话,不让现在回去。医院按照规定,安排了护工,术后病人需要进入监护病房,家属不让长时间陪护。因此后面父亲手术后的3-5天,我去黑龙江出差。然后就尽快回家,探望父亲,也好让母亲能够稍微休息一下。 今天下班后联系母亲,得知父亲手术进行了约4个小时,情况良好。父亲也已经从普通病房进入监护病房。母亲下午4点和晚上7点能够短时探望一下。我的两个表妹也闻讯来帮助母亲,并把母亲请到家中休息。 送孩子上学途中,车上正好响起歌曲“父亲”。现在才明白为什么百听不厌,总有热泪盈眶的冲动。今天特地上网查到歌词,抄录如下,送给父亲,希望父亲度过此关,继续和他引以自豪的孩子们分享他们的乐趣。 ********************** 父亲 词曲:筷子兄弟 总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 装做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感谢一路上有你 ********************** 感谢大家的关心,恕无法一一回复。顺祝各位身体健康、家中老人幸福安康。
个人分类: 家人|9726 次阅读|40 个评论
谁是成功之父?
热度 7 jiangjiping 2012-12-10 10:19
谁是成功之父? 蒋继平 2012 年 12 月 10 日 小时候在学校学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人生箴言, 当时似懂非懂, 一直是心里的一个疑问。随着年龄的增加, 社会阅历的增多, 知识和经验的丰富和积累, 思考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我对这个人生箴言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懂得了失败的意思是人生中遭受的困难,挫折, 不幸和打击。 我进一步认识到,失败和成功是一个对应体。说得更具体一些, 失败是孕育成功的温床, 或者说失败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所以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 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成功是失败的儿子。 失败是成功的母亲。 由此可见, 失败是一个女性。 大家知道, 仅有女性是不能生孩子的。 所以, 我一直在思考成功这个儿子的父亲是谁。换句话说, 谁是成功之父?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经过系统地分析世界上成功人士的个性特征, 我发现凡是成功人士都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有一种不认命的精神素质。 这种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 决不低头, 决不放弃, 不屈不挠, 奋争不息。 比如说,原云南卷烟厂厂长褚时健,他 74 岁从监狱出来还开山种果树, 创造出又一个品牌。 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褚先生就是典型的不认命的人, 因而就能获得成功。 不认命就需要一种不认输的气质。 人生的道路充满坑堪艰险,那些成功人士在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是不会摔倒, 而是他们在摔倒后能够迅速站起来继续往前走的勇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很容易看出, 成功的父亲必定是不认命的人。 这是通过遗传学的科学知识得到的结论。 这个结论也很符合社会实际。 成功这个儿子的个性是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在失败面前, 不认命决不放弃,继续 努力寻找机会, 积极创造条件, 终于征服了失败,并且赢得了失败的心, 最后孕育了成功。 我本人的人生经历也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当年水稻所要选派一些员工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必须先通过英语这一关。 我当时的听力已经严重受损, 连正常的中文对话也已经很难应付, 要学好一门外语, 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这几乎只有 1% 的希望。 尽管如此, 我仍然尽 100% 的努力, 不认命, 不认输, 加倍努力, 听力部分不行, 就用阅读理解和语法方面的优势来弥补。同龄人在杭州西湖边上谈情说爱, 我在图书馆和宿舍内学英语, 连乘公交车的时候也在学英语。 经过这样的努力, 终于达到出国留学的分数线, 顺利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出国后,在课堂上更是痛苦不堪, 一个字的课堂笔记都做不下来,这是一种折磨人的处境。面对这样的困境,我没有放弃, 也不认命, 更不认输, 用加倍的努力来与不幸的命运抗争。别人度周末, 我在读书做实验, 别人在度假, 我仍然在读书和做实验。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通过这种执着的精神, 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顺利地完成了博士的学习。 我的人生感悟是:面对磨难和挫折, 决不能随便放弃。 人生的道路太顺利不是一件好事。 人生需要一些磨难和挫折。 人生的磨难和挫折是人生的一些必修课, 它们可以磨练人的意志, 增强人的毅力, 提升人的智慧。
个人分类: 人生哲理|929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80后公务员辞职卖菜 父亲觉丢脸1年见1面
热度 2 lily201268 2012-12-8 10:31
12月1日,刘献炜回家探望父亲,两人围在火盆边烤火,半天没有一句对话。 刘献炜的菜店里,所有菜品都经过精细处理和包装。 80后 公务员 ( 微博 ) 辞职卖菜 刘献炜辞职后决定开菜店,为显决心,开业头天晚上,他特意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意味着要从头开始”。 加刘献炜第一年卖菜就赚了20多万元。生意最好时,他最多开到了13家分店。 辞去公务员(微博)职务,河南小伙儿刘献炜跑到郑州去卖菜。放着检察院的“铁饭碗”不捧,跑去当“卖菜哥”,此举惹恼了父亲,父亲与他几乎“断绝关系”。儿子在外究竟干的啥,觉得“丢脸”的父亲三年都不敢给乡亲讲。 近日,因为上了一场东方卫视的节目,这名“卖菜哥”再次走红,有企业开出10万年薪附带30%股权的高薪想要请他,但他表示暂时还会“将卖菜进行下去”。 卖菜哥的一天每日凌晨4点跑菜市场 12月2日,凌晨4点半。郑州,实时气温零下6℃。和往常一样,28岁的刘献炜开着借来的五菱之星面包车,准时来到郑州北郊的陈寨蔬菜批发市场进菜。自从2009年在郑州东明路开了家“乡里乡亲”的净菜超市后,每天到陈寨、刘庄蔬菜批发市场进菜,成了他雷打不动的早课之一。 市场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这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径直来到熟悉的那几家摊位前,麻利地选好了当天要的蒜薹、大白菜、南瓜、豆角等几十种蔬菜,过秤、付钱、找钱。等把这些菜装到那辆面包车,已是六点过了。待刘献炜将菜送到自家的净菜超市时,天边开始透亮。 将菜运进超市,刘献炜的大姐、姐夫早已等在那里。几个人将菜里的死叶子挑掉,该去皮的去皮,该削根的削根,用保鲜膜包成一小包一小包的,过秤打上价码,摆放在店里的架子上。“乡里乡亲”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 父亲极力反对认为开店卖菜伤了脸面 12月1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南阳新野大营村小刘庄,陪同刘献炜回了趟老家。刘献炜说,这是他三年来第三次回老家。 刘献炜的父亲刘朝彬今年60岁,父子俩见面没说话,他那有些精神障碍的老娘见了儿子很高兴,不停地依依呀呀地说着些什么。除开种地,刘朝彬还能做泥水工,农闲帮村民修房子,一天能挣个50块。“当初他说要辞职,我就不同意。放着好好的公家饭不吃,到城里头去卖菜,我气得呀……”刘朝彬向记者倒苦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你说我这脸要往哪里搁?” “我不仅仅卖菜,我要做生鲜便利店,将来还要开很多家……”刘献炜小声还了一句。“咋个不是卖菜?在俺们这地方,要不是实在过不去了谁去做那生意啊?做生意不稳妥,谁知道啥时候赚啥时候赔?赔了,我哪里有能力帮你还?再说了,你天天在外面折腾,谁家闺女敢跟你?倒是早些给安个家呀。”刘朝彬情绪有些激动,大道理不停向着刘献炜“喷”过来。 人生十字路 1次抉择: 辞掉公务员,去当卖菜哥他毅然决然 刘献炜的菜店开张于2009年9月9日。他说,“当时郑州正在做城中村改造,市场菜价高,周围菜农卖菜难,我瞅准了商机,拿着手头的六万多元钱,找同学朋友凑了十多万,开起了这家菜店。” 在创业前,他是河南南阳市某区检察院的一名公务员。千辛万苦考上这个“铁饭碗”后,仅干了一年,他就辞去工作,因为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此后几个月,刘献炜在建筑工地打过工、跑过销售,最后选择开了家菜店。为显决心,开业头天晚上,他特意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意味着要从头开始”。 卖净菜、送菜上门、电话买菜、网上订购……脑子灵活、又肯吃苦的他很快在这片社区扎了根,店里生意越来越好。高峰时期,社区有200多户每天在他店里订菜。 刘献炜说,卖菜第一年就赚了20多万元,主要是给酒店配送。但不久他就觉得做酒店配送,即便做得再大,也解决不了老百姓买菜贵的问题,更不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这之后,他把主要精力财力投到店面上,最多开到了13家连锁菜店,其中一家分店一天就能赚4000元。后来他和几个人合伙,还做了一个“菜速递”的网络购菜平台,最高峰的时候光送菜的就有20人。 2次抉择: 离开菜店,去做职业经理人?他还没想好 菜店后半部分隔了个小办公室,满满一书架摆着《哈佛管理全集》《管人用人艺术》《你拿什么吸引我》等管理经营类图书,而他大学时读的法学专业的书,只能堆在书架的一角。 刘献炜已连续两天没去进菜了。公务员“国考”刚过,上海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栏目请他去当嘉宾,因为他之前也是个公务员,2009年才辞去职务,来郑州卖菜,录制节目花了他两天。 刘献炜上东方卫视,主题是公务员招考,既有他这样辞去公务员去卖菜的,也有开着宾利考公务员、考不上就不能娶老婆的。在节目现场,有很多人表示支持刘献炜,其中有一家公司负责人愿意提供一个年薪10万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给他,并且新开店还赠送30%的股份,如果能做到大中华区总裁,到时愿意提供1000万的创业基金给他。刘献炜到目前仍拿不定主意,一是放不下附近相熟的居民,二是舍不得自己创立的品牌,希望能够和本地企业合作,延续梦想。 不过,他的亲戚朋友都支持他去做职业经理人。刘献炜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说,正考虑这个机会,“但即使走也会把店交给姐姐经营,将送菜进行到底。”对话 辞掉公务员职务 因实现不了理想 华西都市报:你是哪一年考上公务员的?刘献炜:2007年12月,我通过了河南省的公务员考试。2008年3月,到老家南阳市卧龙区检察院做了一名公务员。 华西都市报:当时考公务员竞争激烈吧?刘献炜:那年卧龙区检察院计划招8人,一共68人报名,只录取了4人,我是仅有的两个有编制的之一。 华西都市报:当公务员,在很多地方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 刘献炜:我是我们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第一个公务员。家里有个“吃公家饭”的儿子,在乡下看来是件很风光的事。父亲说,“虽然老家住着破房子,但走到哪儿说话都有底气,走路都带着风。” 华西都市报:很多人都抢着做公务员,为何你要离开? 刘献炜:前8个月我还是干的很安心。我所在的科室是控诉申诉科,每天接一些案子,向法院、公安局送一些资料。8个月后,我向领导提出想要辞职,因为每天都做这些事,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钱也不多。 华西都市报:辞职你和父亲商量过没有?刘献炜:商量了,他不同意,他说要辞职就断绝父子关系。检察院办公室主任劝过我好多次,单位主要领导也找我谈过话,说可以先换到别的科室工作。 华西都市报:不做公务员去卖菜,别人怎么看你? 刘献炜:刚开始,小区里的顾客都盯着我的光头看,有人还问我是不是犯了事才来卖菜的。我在这里卖菜,为人实诚、送菜上门、送晚了不收钱……慢慢的,大家开始接受我了。父亲那边,三年我只回去过两三次,他老觉得卖菜丢人、不稳当,肯定没有当公务员风光。 http://edu.qq.com/a/20121206/000360.htm
1399 次阅读|3 个评论
孩子长得像爸爸得多?
热度 7 cutefay 2012-12-4 13:08
我观察到我周围的人中,孩子长得像爸爸的比长得像妈妈的更多一些,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也不知道是我能观察到群体样本比较小的缘故,还是在相貌方面确实更多是遗传父亲基因的缘故?不知道是否有对于此方面的科学研究? 此外,虽然说生男生女的概率都是二分之一,但似乎有的家族总是生男孩的概率总是远远大于女孩,甚至几代全都是生男孩,一个女孩也没有,几代都是如此;相反,而有的家庭几代都是是生女孩的概率远远大于生男孩的概率。这方面不知道是否也有科学研究?我刚刚在网上搜索到这样的新闻报道: 人们都知道,生男生女取决于男方的精子有没有Y染色体。英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精子中带有Y染色体的机会,是由基因先天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男性的姊妹多,那么他的配偶将来生女孩的几率也更大。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进化生物学》杂志上。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欧洲及北美洲的927个家族的历史进行了统计调查,总人数超过55万人。结果发现,兄弟人数偏多的男人较容易生儿子,姊妹人数偏多的男人较容易生女儿。可见,生男或生女的能力很可能遗传自父亲。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结论也可以帮我们揭开一个谜团:一战后,平均每100个新生儿中,男婴会比女婴多出两个。在战争中,容易生男孩的父亲,儿子全部阵亡的机会较小,较容易把生男孩的基因传下去;而容易生女孩的父亲,儿子数目本来就少,儿子一旦阵亡,生女儿的能力便无法遗传下去。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8358 次阅读|14 个评论
父亲讲的故事(3)
热度 1 Yanhaiyan 2012-11-30 01:05
昨天我说到一种向往,在农村买块地,盖一个农家院,各种果树都种几棵,各种菜种一些,养头奶牛,养一个或几个孩子,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并培养其成为自开诊所也能料理各种农活的中西医通透的医生农民。父亲说,在农村生活很危险,有点钱就被人抢。并讲了他小时侯的故事。他说他们家是全乡最穷的,没有人比他们更穷了,所以不怕被抢。他们邻居一家姓孙的,刚集了点买棺材的钱,准备第二天买棺材,结果当天夜里被抢。他大哥(我大伯)想出门也被那伙强盗堵在屋里。 所以我父亲从来不想赚钱致富,生活一般就行了。我也是这个观点。平时生活我父母也是非常节俭,他们住的家里,亲戚来了都没好意思让同来的同事进屋。 有一年在跟学生聊农村的事时学生也说过,种了东西会被人偷抢,所以不干。我怎么觉得科研和教学也会这样呢?
2710 次阅读|2 个评论
[剧情][青春感恩记《父亲》父子篇][高清BD-RMVB/国语中字][2012
lcj2212916 2012-11-29 22:06
  导演: 肖央   编剧: 肖央   主演: 肖央 / 吴坚 / 李景秀   类型: 短片 / 歌舞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2-01-08   片长: 28分钟,245.85MB   剧情简介   由肖央编剧,并执导的青春感恩题材的电影作品《父亲》,以阐述父爱为主题,表现儿子对父亲以及女儿对父爱的切身感受,结合演员自身成长的视角,细腻地描绘父爱的光辉。同时,也展现了北漂一族的思乡情,并深刻阐释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道理。正像主演霍思燕说的:“我希望这部电影的效果能达到,让观众看完以后就有立刻跑回家看亲人的感觉。”本片是继电影《老男孩》及短片《赢家》之后,又一力作。据优酷最新探班获得消息,本片将于2011年12月感恩节之际上映。   《父亲》片长60分钟左右,有上下两个部分,从父子情和父女情两个角度讲述故事,围绕《老男孩》里肖大宝和校花两个人物展开情节。影片风格也跟“筷子兄弟”此前作品一致,即有怀旧元素,也有黑色幽默。 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12560170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914-1-1.html
36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和儿子在看了程老师和他学生博文之后的一段聊天记录
热度 25 dana19851128 2012-11-18 22:46
晚上,半个月没聊天的父亲发来了QQ表情,想关心一下他这个27还在读博,没女朋友,没钱的儿子。 看完父亲的讲话后,我半天没说话。 以下是完整的聊天记录: 老头子 21:12:56 你在吗? 雪狼乖乖21:13:47 “点头表情” 老头子21:14:30 你最近还好吗? 雪狼乖乖21:14:51 “点头表情” 都依旧 老头子21:17:59 研究的成果,文章写的怎么样? 雪狼乖乖21:18:30 等X老师审 老头子21:19:53 奥!那就好!X老师感觉怎样? 雪狼乖乖21:22:05 X老师在出差等他回来 老头子21:23:10 X老师最近有没有布置什么任务啊? 雪狼乖乖21:23:39 恩看论文写作业 老头子21:24:41 奥!开始上课了吗? 雪狼乖乖21:24:50 恩 老头子21:25:17 难度大吗? 雪狼乖乖21:25:31 恩在复习 老头子21:28:36 那你就要捋一捋,认真对待了! 雪狼乖乖21:28:49 恩是的 老头子21:30:41 天冷了,衣服保存好,不要瞎送人! 知道吗? 雪狼乖乖21:34:26 衣服? 21:34:29 成功接收离线文件“天气冷了.doc”(37.00KB) 打开文件打开所在文件夹 雪狼乖乖21:34:30 啥衣服? 老头子21:35:08 我是发一个笑话给你啊? 您接收“天气冷了.doc”(37.00KB)。 雪狼乖乖21:36:03 收到了 老头子21:36:24 是笑话吗? 雪狼乖乖21:36:32 恩 老头子21:37:27 你妈说:你没有笑吗?不好玩啊? 雪狼乖乖21:38:07 以前看过的 雪狼乖乖21:40:44 有一个分子算不出来结果好几天没心思了 老头子21:41:52 现在算出来了吗? 雪狼乖乖21:42:00 没 雪狼乖乖21:43:42 最近看了一些争论很有感触 老头子21:44:43 那问一问其余的老师,或者XXX、XXX老师点拨、点拨! 雪狼乖乖21:45:38 其他人都不懂这个 老头子21:45:50 奥! 雪狼乖乖21:47: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632151.html 最近很多人都在读这个文章 老头子21:48:56 那你就找给你上课的老师请教,这样就节省时间啊 雪狼乖乖21:49:32 这个是学生写的回复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1461-633665.html 老头子22:00:17 你对这篇文章怎么看啊? 雪狼乖乖22:01:33 我先想自己是属于哪种学生 雪狼乖乖22:03:26 第二我觉得这个学生在这么多人的劝说下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说明这个学生一定有更清醒的认识 所以走什么样的路不重要关键要清醒自己在干什么能走多远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和慎重的规划 老头子22:13:19 你和一部分人为什么对这个学生的文章产生幻觉?说明当初读研究生、博士生的目的不明确!二是,遇到困难就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事业靠创出来的,哪有事先设计好的! 雪狼乖乖22:14:03 恩有道理 老头子 22:22:06 要是按照刚才学生的逻辑,没有兴趣就不继续做了,自己不顶尖以后也不会出成果了,其实关键就是做科研没有成就感! 你导师,当初博士毕业后,从认真一边做,一边实验,不断总结,其中有失败,有成功,它们是交替享受这个过程和烦恼! 看问题看得深,不代表看问题看得远。 他对于成就感的认识,不是把明天的成功设计在当初艰苦的研究之先,而提前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他没有时间的去思考不切实际的东西。而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做的。兴趣是难以持久的,心死了,什么都无以为继。 雪狼乖乖22:35:51 唉这就是求真的精神了 雪狼乖乖 22:39:27 这里可能有学科的区别,可能他们数学,追求那种形式的演绎,获得的成就感没有其他理工科强烈吧。 爸,早点睡吧,让妈别站着看咱俩聊天了。晚安,早点睡。 老头子 22:40:29 学校有看中的姑娘,大胆一些!主动一些! 雪狼乖乖 22:40:55 擦汗⊙﹏⊙......您先看中再说吧...... P.S. 夜里睡上被窝,想着三幅画,钱学森的头像,前女友登上高铁离去的背景,学长找工作落寞的神情...... 为了不破坏文章结构,将后续讨论放置新的帖子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9322-633983.html 施一公: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一)时间的付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212-484416.html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二)方法论的转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212-486270.html
8757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呜呼,终身学习的悲哀
lixiafeng 2012-11-15 09:39
41岁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 称一直要找体制内工作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4日来源:网易社区 深夜12点,一辆救护车疾驰向石家庄。“爹,爹,你醒醒啊!”苗卫芳和哥哥嫂嫂一声声唤着昏迷不醒的老父亲,心里已经盘算着如何料理后事。凌晨三点,石家庄的大街上空无一人。苗卫芳拿着父亲的血样,奔向唯一能做药检的和平医院。进了医院大门,苗卫芳四处乱撞,见到窗口便“梆梆”地敲。值班人员出来骂:“大半夜的,你有神经病啊 视频:研究生毕业回家种田 老父亲抑郁服毒自杀来源:安徽卫视 !”终于找到药检科,血样检测结果:安定中毒。 苗卫芳心知肚明,父亲是因为自己服毒自杀的。2011年,40岁的苗卫芳硕士研究生毕业,没有找到合适的“体制内”工作继而回家务农。一年后,父亲承受不住心理压力,吃下了100片安眠药。 第二天,做了透析的父亲还没有苏醒,苗卫芳却做了一件让家人和朋友很难理解的事情,联系拍客拍摄视频。10月11日,视频上传到网络。《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的标题刺激了公众。苗卫芳说:“我不否认是为了引起关注。” 41岁的毕业生 提到父亲自杀,苗卫芳用手指急促地敲击着桌面,声音有点颤抖。“在救护车里,我真以为我父亲已经over了。四五月份常说要死的事儿,谁也没有意料就真的这么做了。根本原因在我。假如我哪怕在小学当一个正式老师,不会被解雇,假期有工资,受人尊敬,是个知识分子,那他会自杀?不可能的。” 苗卫芳的家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柳树沟村。这座隐藏在太行山里的小山村种植最多的作物便是玉米和花生。然而苗卫芳对侍弄庄稼并不热心,在他41年的人生里,“考学”始终是一个关键词。“成考大专、自考大专、专升本、研究生,大部分考试我都考过。” 1988年,17岁的苗卫芳因为“理科成绩太差”没能如愿考上高中。初中毕业7年后,在工地做装卸工的苗卫芳觉得打工没有出路,在24岁时,找到在阜平一中当老师的姑姑走后门,进了这所高中念到高二。因为没有学籍不能参加高考,继而作罢。 1997年冬天,苗卫芳到呼和浩特打工。在那里,他第一次听说了成人高考。第二年,他考取了呼和浩特管理干部学院的经济学专业。因为脱产读书,苗卫芳没有了经济来源。专科两年,学费3000元,只交了400元钱,苗卫芳没拿到文凭。 2000年,苗卫芳从呼和浩特回到老家,他开始做卖豆芽的小买卖。两年后,苗卫芳到槐树庄中学做了代课老师,每月只有240元的代课费。但他觉得,“起码是当老师嘛,做农民工,就一辈子都是农民工了。” 代课期间,苗卫芳参加了自学考试,先后拿到了专科、本科文凭。凭着文凭,苗卫芳在私立学校找到了工作。7年间,苗卫芳在保定、石家庄的各私立学校教书,几乎每年都要换一家学校。“私立学校不稳定,老师不受尊重。保定的私立学校假期还没有工资。”苗卫芳不满地说。 2008年,和他在同一所私立学校教书的老师报考了研究生,苗卫芳也跟着报了名。至于为什么要考研究生,苗卫芳自己也说不清楚。“可能考试有惯性吧。也许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既然考上就去吧。万一能改变什么呢。” 苗卫芳很快便发现“不能改变什么”。被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录取的苗卫芳发现,“毕业生打工的多,飘着。总之你不是体制内的人,是一个打工者。” 在校读研三年,苗卫芳完成了《大清河水系与津保内河航运研究》并编辑成书,还完成以代课教师为原型的长篇小说《二月兰》。严格意义上说,它们都没有书号,只能称为“印刷品”,总共花费上万元。 “我知道就业形势不好,就给我父亲打预防针,说可能找不到工作。后来书出来了,村里领导说,工作肯定没问题啊,都有成果了。” 小学没毕业的父亲对村里领导的话深信不疑。然而毕业后,苗卫芳却回家务农了。村里人议论纷纷,觉得苗卫芳的书白念了。身体不好的父亲在去女儿家走亲戚的时候偷偷买了100片安眠药,全部吞了下去。 “我一直没工作,父亲是希望破灭了。”苗卫芳又开始用手指敲击桌面。 体制内幻梦 苗卫芳看来,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应该是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我现在是研究生了,层次更高了,要写更好的东西,需要环境。”上研究生前,苗卫芳不知道公务员招考一般要求年龄在35周岁以下。好在还有事业单位,苗卫芳知道,这跟公务员都算体制内,每次听说事业单位招聘,他都准备好简历和资料前去应聘。每次都失望而归。 退而求其次,苗卫芳想当一名“国办老师”。“共和国教师法第六章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待遇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苗卫芳用手指沾了点唾沫,仔细翻找着手边的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 2012年春天,苗卫芳到保定七中应聘教师,最后在试讲阶段被淘汰。保定七中的工作人员回忆,苗卫芳没有通过的原因是,他的“仪态、形象不佳,口才不好”。 苗卫芳再次回到私立学校这条路上。经熟人介绍,他到保定东方双语学校宣传科工作,负责校报编辑和领导讲话稿写作,但上班十多天就辞职了。苗卫芳说,他离开的原因是校领导总是骂人,他也没有一个合适写作的环境。 7月,灵寿县护驾疃中学得知苗卫芳研究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就主动联系他回该校教书。苗卫芳曾经在该校教过历史课,之后辞职前往另一所私立学校。学校负责人说,学校给出每月2500元的工资待遇,可是苗卫芳要求2800元,否则不来。学校认为苗卫芳纠结300元的差价,情商不是很好,未答应他的薪酬要求。苗卫芳对这种说法很恼火:“他说的是错误的,当时谈的是2600,不是2800。” 苗卫芳又回家种地了。“我要有合适的环境搞自己的文学创作,在私立学校当老师,要么老板辞退我,要么我跳楼,就这两条路。富士康能进行文学创作吗?” 苗卫芳最理想的工作是作协的专职作家。“有稳定的工资,不用上班。只要一年或者几年交一部作品就可以了。”2003年,苗卫芳在保定市某报副刊上发表过一篇歌颂抗击“非典”精神的散文《枣花》,之后,热爱文学的苗卫芳成为了保定市作协的会员。 读研期间,小说《二月兰》完成。苗卫芳带着自己的作品到当地作协交流,“都说我这个小说写得好,反响很大。”他认识了很多当地的作家,并羡慕他们的工作。“我身边很多这样的人,只需要创作文学。” 年龄受限的苗卫芳没有考取作协公务员的资格,觉得自己成不了莫言。“我比较适合当事业单位的图书管理员或者是档案管理员,有环境能创作。”当问及私立学校便不能创作吗,苗卫芳开始激动,语速加快了。“私立学校和富士康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压榨M(剩余价值)的,在私立学校就是打工的,富士康是要跳楼的。体制内的人就不是打工者。这种想法,中国人谁不知道?!” 他对“铁饭碗”三个字颇为反感。“我不否认是为了引起关注,不否认要找一个体制内的工作。但我不是要炒作,也不是要找铁饭碗。炒作和铁饭碗都是贬义词。” “知识”改变命运? 自从研究生毕业回家务农,父亲愤而服毒的事情被媒体报道之后,苗卫芳便离开了家。在河北大学新区附近的东百楼村里租了一间每月110元的出租房。凌乱的床铺上摊着他的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本该交给用人单位的就业通知书依然保留在苗卫芳的手里。房间一角,有一个一米见方的灶台,废旧报刊上躺着两个发蔫的倭瓜。 苗卫芳试图对自己的人生经历下一个定义,“我就是社会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 提起这么多年的“考学”经历,苗卫芳觉得父亲最开心的还是自己小学升初中的时候。苗卫芳考了乡里前几名,消息传得很快,大家都觉得苗卫芳“将来一定有出息”。 在苗卫芳的父辈里,叔叔因为当兵转业当了县里的局长,姑姑是大学生,毕业后在县一中当老师,只有自己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父亲是出力气的好手,能干,就是出死力,吃死苦的人。”为父亲争气的担子便落在了苗卫芳的身上。 苗卫芳初中开始便住校。每两周回一次家,带上10元钱和一些咸菜。精打细算的苗卫芳知道,靠种地年收入只有三四百元的家里,“80%的钱都给我花了。”父亲认为苗卫芳的哥哥和妹妹都不是读书的料,便只供苗卫芳一个人。哥哥和妹妹都是小学没毕业便辍学了。 没有考上高中,对苗卫芳和家里都是一个打击。因此苗卫芳在工地当装卸工的时候,也会拿起初中课本来复习功课。“要不说人怪,说不清的。没有具体目标也要读。”苗卫芳说。 闲暇时间拿起课本成了苗卫芳的一种生活习惯。在高二辍学后,苗卫芳依然在工棚里复习着高中数学和英语。苗卫芳每天早晨四点起来看书,晚上8点下班后,再看书到10点。在呼和浩特知道可以参加成人高考后,苗卫芳马上报了名,在刺骨的寒风中,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十几里路参加补习班。 “他们都说我是孙少平。”苗卫芳说。“孙少平”是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农民子弟孙少平尽管贫困却自尊自立,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却没有消沉,一直关注着外部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机遇,成了一名优秀工人。经历毁容后,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2009年版的出版说明写道:“《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 有一点,苗卫芳比孙少平“还要强”,“我这个研究生是全日制的,是要转户口的。身份证是保定市的。” 在苗卫芳的小说《二月兰》引言里,有这样一段文字:“鲤鱼跳龙门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这对农村出生的孩子来说可是彻底改变命运的大事啊!从此告别农门,毕业后分配工作,就吃上‘皇粮’了。十几年寒窗苦读,换来了大学通知书,他兴奋得身子轻飘飘的,如同处于物理老师讲的失重状态。” 可就业形势并不是他想象的那般好。“考的时候想扩招,毕业的时候不想扩招了。”苗卫芳有些后悔地说:“或者早考,就好了。” “我现在是钱、权、房、车,一样没有。”谈到读这个研究生,苗卫芳皱起了眉头。“现在害人了,户口整没了,医保没有了,新农合也入不了。户口和档案自己拿在手里,你说惨不惨?” 苗卫芳也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可改的结果是:他没找到稳定的工作,连和家里人的沟通都难了。决定回家“耕读”后,苗卫芳在种庄稼这件事上和家人起了分歧。“我种地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要绿色环保。”甚至在饮食习惯上,“父亲他们要吃细粮。我爱吃红薯叶和玉米面疙瘩。粗粮健康。” 苗卫芳父亲抢救过来后,回到村里。但最近因媒体追访,不得不躲了出去。只有苗卫芳的嫂子和侄儿守在家里,墙上贴着一张侄儿在期中考试中获得第五名的奖状。虽说苗卫芳读了研究生却回家种了地,苗卫芳的嫂子说,儿子学习成绩不错,将来会供他上大学。 她对苗卫芳拍父亲视频的事情非常不满:“就是脱离生命危险了也不能拍视频啊。我在这个村里都抬不起头来。谁能一口吃个胖子?都得一步一步慢慢干起。” 苗卫芳得知嫂子的评价后,愣了一下,“我嫂子没文化,小学都没上过。”知道很多媒体追到家里采访,苗卫芳的脸上阴晴不定。“哎呀,也说不上是好事坏事。这几天全是采访电话,我都不敢开机。”他笑得眼角的皱纹加深了许多。 在找人拍摄父亲自杀的视频之前,苗卫芳曾在2011年找人拍摄过一个《研究生毕业回乡种地写书,知识难改命运》的视频。拍客小唐回忆说:“当时有朋友向我爆料,说有一个人很牛:边种地边读书边写书。我在拍他的时候,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发现他是一个赶不上社会变迁和节奏的典型。”小唐说,苗卫芳之所以吸引他,是因为“对于农村里走出来的知识分子,通过考试选拔,是他们能够走出自己所在阶层、步入上流社会的最佳捷径。苗卫芳就是这样一个不懈追求高学历,希望通过知识改变自身命运的典型。他把一个农村知识分子所能做的努力都做了,非但命运没有因此得到改善,反而江河日下,生活变得愈加艰难。” 苗卫芳最近在忙碌的事情,是认真复习,准备阜平县在编老师的考试。阜平县面向社会公开招录50名在编教师,年龄上没有限制。苗卫芳报考了阜平县一中历史老师的岗位。 “考上了我可以回家种地,要是考不上,就再也不种地了,地就荒着吧。”在他看来,有了工作的知识分子种地没什么,而没有工作的知识分子种地便是农民了。 “你爸妈怎么办?” 苗卫芳脸上现出迷茫的表情。“总会有其他办法吧。”
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梦想有木有照进现实?(转)
youql 2012-11-8 23:19
转自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82716 他明白自己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他正是风波的当事人及策划者。工作无定,被人嘲笑,家人受辱,父亲自杀,他的一切悲哀都是因为该死的年龄 苗卫芳一看就是个好人。他的急躁、软弱和善良,全挂在脸上。 父亲因其自杀带来的道德舆论双重压力,似乎没让他变得沮丧或者不堪一击。多数时间里他处在一种放空状态:恬静,友善,随遇而安。秋末校园的阳光,街 头的熙熙攘攘,出租屋外打桩机的轰鸣,连同网上铺天盖地关于他的争论,一齐被他屏蔽在视线之外。接受各路媒体采访时,他那本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一直没离 身,仿佛他只是不小心被“你幸福吗”栏目记者随机抓到的路人甲。午饭时间,他小心翼翼打开手机——两年前花一百块钱买来的诺基亚1110,收了几条短信, 连忙按了关机键。这样,世界就被他关在外面了。 “找我的人太多啦,全乱套了。”他用幸存者的口气说道,那种神情意味着形势有些意外,但局面仍在掌控中。显然这样会错失很多:熟人的联络,更多的曝光率,甚至是一些可能的帮助。但他觉得电话多就是该关机——对他而言挂断陌生来电太过粗暴,相比之下,关机就显得温和些。 他挑选了一些媒体——在他看来“有诚意”,或者运气很好碰巧在他开机时间打进电话的媒体——接受采访。即便如此,那些重复的问题还是让他累得够呛, 但他始终保持友善的微笑。他的经历以及与他相处的经验表明,那不是新闻发言人的职业训练,而是害怕自己不经意间的怠慢伤害到他人的同理心。他害怕得罪人, 更确切地说,是怕伤害别人。他心软,一次次地被路边乞讨者的故事打动。“朋友都说那是骗子,可是当时我拒绝不了。” 他一样害怕被伤害。他在农村长大,但在出租屋外听到狗叫时的下意识反应仍然是想逃回屋里。采访时我开了个玩笑称他“大叔”,他黯然的眼神告诉我这句话刺到了他。工作无定,被人嘲笑,家人受辱,父亲自杀,他的一切悲哀都是因为该死的年龄。 今年他41岁,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一年,没有工作。 他很明白自己已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他正是这场风波的当事人及策划者。当父亲还戴着呼吸机躺在病床上时,他请朋友到医院拍摄视频放到网上。这样就有了《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 老父气绝服毒》的新闻。 朋友发短信告诉他:现在网上对你炒作的议论很大,对你很不利。“我不否认希望通过此事引起社会的关注,”他对记者们一遍遍地强调,拍摄视频时父亲实际上已经脱离危险,“我没有炒作。” “农民就不能吃安眠药?” 苗卫芳已不是第一次成为新闻人物。就在去年5月,他的朋友拍摄了一段他与父亲犁地种花生的镜头,广东卫视注意到这段后来发布在网上的视频,便邀请他去上海做了一期访谈节目,题目是“种地的研究生”。 那次节目之后,一些南方的企业曾在电话里对他说:你可以来这里工作。他含糊地表示“考虑考虑”,对方没再联系他。当然他也没打算去,“都是些电子、珠宝之类的。我不是鄙视这些工作,而是无能为力。” 一年后他仍然没有工作。显然,守候在父亲病床前时,去年的经历给了他一些启发。 苗卫芳的父亲苗风山今年67岁,他和老伴住在距离保定市区一百多公里的阜平县柳树沟村。在那个没有楼房的小山村里,苗家的住宅是四间黑黢黢的土坯房。家中惟一的电器,是一台用来冷藏胰岛素的冰箱。苗卫芳的母亲患有糖尿病,长年卧床。 记者找到苗风山时,他正穿着一件不合身的毛衣在地里收白菜。去年冬天动过腰椎手术后,他也在床上躺了4个月,现在走起路来仍不很灵便,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劳作。 患病前的苗风山是村里的干活能手。苗卫芳说,父亲是个不会出巧劲的“苦力”。对于前劳动能手来说,比丧失劳动能力更让他伤心的,是儿子苗卫芳去年读完研究生至今没找到工作,这让他在村里感到丢脸。今年5月25日晚临睡前,他悄悄吞下一瓶100片的安定。 几小时后,一觉醒来的老伴发现丈夫状况不对。苗风山被送往阜平县中医院,而后又转往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抢救。检测结果显示,他的血液中安眠药成分≥3.9mg/L,而达到2.0mg/L即为中毒。 此次抢救前后花去的一万多元无疑让家里雪上加霜。苗风山并不知道如今100片安定已很难致死,这种在农村并不常见的自杀方式甚至一度迷惑了县中医院 的医生,他暗示中毒的病人可能已经垂危,家属们应做好办后事的心理准备。在县里做面条生意的苗卫芳赶到医院,他坚持主张送石家庄抢救。 事后苗卫芳对县中医院的医生颇有不满:“他怀疑可能是农药中毒。”实际上医生这样判断也不算奇怪,但他觉得这也是一种歧视:“农民就不能吃安眠药?” “没人说我坏,但也没有人尊重我。” 10月19日,苗卫芳出现在河北大学校园里的人工湖边。营养摄入不足和阳光摄入过量导致他面色欠佳,而他偏偏又穿了件跟他脸色一样晦暗的夹克,还好 这天阳光不错。他架起二郎腿,对着央视的镜头侃侃而谈。他做出各种手势,尽力让自己像电视里的那些学者一样温和儒雅。第二天晚上,他将出现在白岩松的节目 里,全国观众都可以看到他了。但他没打算告诉父母收看这个节目。 苗卫芳生性软弱,却并不随大流。在考研前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凭着一种植物般的韧性,他让人生已经拐了好几道弯。从父亲那里他继承了善良、急躁,还有勤奋。他记性好,小学时成绩优异。到初中却慢慢掉队,中考失利。 很多农村打工者聊起往事时都会说:“我小时候成绩很好,只是后来……”苗卫芳原本也应跟他们一样,毫无留恋地告别校园,回家务农或者出外打工,成为 新一代农民。但在工地摸爬滚打几年后,他又通过关系上了高中。此时他已是20出头的青年,在一群少年中显得扎眼。理科的课程让他头疼,高二时他再度放弃学 业。他当过工地小工,做过豆芽、豆腐等好几种亏钱的小买卖。再后来他到呼和浩特打工,知道了还有成人高考这条道。他崇拜作家路遥,并像《平凡的世界》的主 人公孙少平一样,白天拼命做工,晚上坚持读书。1998年,他考上了呼和浩特管理干部学院。 两年后他如期完成学业,却因为学费欠费没拿到文凭。2002年他回到保定,又开始准备自考。2004年6月,他获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并顺利应聘到一所私立中学任教。一篇关于他的通讯写道: 几乎是在同一时刻,他完成了他人生的两个嬗变:从一个社会青年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一个工地上的打工仔转变成了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几年后,他又拿下了自学本科考试。 这些考试都是在教书之余准备的,他在一点点地给自己增加筹码。他是个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在研一时他又用课余时间写了本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二月 兰》。那是一本以自己代课经历为原型的自传体小说。书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很享受这份工作。他曾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信奉者,相信赞美能感化顽劣的学生,但 最终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学生太难管,”他说,在私立学校里学生是上帝,老师却没有尊严。学生们当着他的面交头接耳,在课堂上捣乱,跟他顶撞,无视他的存在。他却无计可施。 “后来我也管,体罚,但他们不怕。”他说,“我个性软弱,学生能看得出来。”他也说过宁可回家种田也不愿教书,但这终究是气话。 村里人也没把他当老师看,因为他像那些打工者一样漂泊不定。几年间他换过4次学校。他说:“没人说我坏,但没有人尊重我。”在关于他的看法上,他相信学生和村民或者外面人都是一致的。 2006年冬天,他与一位代课女老师结婚。对方比他大3岁,带着与前夫生的两个男孩。“老苗家可真能耐,一结婚就添了3口人!”村民冷言冷语道。 “富士康里能搞研究吗” 如果不读研,现在是否更好? “很难用yes或者no来回答。”他说。 苗卫芳考上研究生多少有些偶然。2007年夏天,一位教英语的同事抱回一摞资料,兴冲冲告诉他自己要报考河北大学历史学研究生。他觉得这是“挑衅”。“教英语的都能考历史学,我教历史为什么不能考?” 那位同事未能通过笔试,而37岁的苗卫芳却“阴差阳错”考上了。他颇为得意地在文章中写道:“多年读书的积淀,八年自考的经历,使我答起卷来如行云流水一样自如。尽管考前我根本没有复习,更没有参加考研补习班。” 复试时,老师随口感叹了一句:这么大岁数,将来找工作会很难啊。“我当时不知道。进了研一就知道了,上届师兄好多都没找到工作。这个专业是偏学术性的,不好适应社会要求。”他说。 但研究生的3年是他迄今最惬意的时光。在他的小说里,主人公默念着“高级知识分子”这个词无数遍。“最终,‘高级知识分子’这个意念如同充足了气的热气球,再也无法压抑,气势冲天地向空中升去。” 那些“年轻得让他无法忍受”的同学在通宵达旦喝酒搓麻上网,苗卫芳则坚持每天上晚自习,学英语,写小说。研二开学时,他东拼西凑筹来一万元,自费印 刷了1000册《二月兰》,在校园里摆摊售卖。卖掉了百八十本。这个成绩他已经很满意了,并且校园里还赚来了一些粉丝。如今想起来他仍然嘴角带着笑意, “说真的,这事还挺有意思的。” 大龄研究生并非只他一人。同级同学里,他发现一个比他还大一岁的,这很是让他感到安慰。与苗卫芳一穷二白不同的是,这些人到中年的老学生们入学前多在体制内有份稳定的工作,他们也希望通过读研,试图给困顿的人生寻找一次转机。 直到参加面试前,苗卫芳才把考研的事告诉家里,父亲并不在意——对他来说,成考,自考,考研应该都差不多。直到要办理户口迁移时,苗风山才反应过 来:儿子要离开柳树沟,变成“国家的人”了。在柳树沟,虽然大学生并不稀奇,但研究生还是历史上头一回。“这回是正儿八经的学校,不是过去那些杂牌军!” 父亲跟村人说。在乡邻面前,他夸下海口:“公办学校里老师的学历还不如我儿子,他将来前途肯定差不了!” 村人的眼神里开始有了些“小小敬畏”。“但他们是在观望,你好起来就巴结你,不好的话就踩你。”苗卫芳分析。他也听到一些在外见过世面的人的评论:考上也白考,大学生毕业都找不到工作。 苗卫芳早就知道3年后的就业将是个难题。企业招聘30岁是道坎,公务员的线则划在35岁。而他毕业时却已年逾不惑。每次回到家里,看到父亲还蒙在鼓里替他高兴,他就有些难过。他有意不提就业的事。再后来,父亲也不说了。 他的婚姻却在日趋窘迫的财务中走到了尽头。“不挣钱没收入,读研还花家里钱。”前妻提出了离婚,并退还了当初的彩礼。 对于老之将至的父母而言,40岁的儿子考上研究生不知是喜是悲。喜的是人生有了转机,也许不用再“打工”;悲的是不知毕业后的运气如何,而且研究生读下来也得花费不少——虽然没花他们的钱,但在他们看来,儿子的钱就是家里的钱,那也便是他们的钱。 研三毕业前,形势已经明朗了,苗卫芳班上19人中仅有4人确定去向,大家在一片愁眉苦脸中毕了业。那几位“大龄同学”也多在一番碰壁后料定“转机无望”,各自回了原单位。 苗卫芳对公司没有兴趣,那不是他要的能搞创作和研究的“理想软环境”:“老板天天逼着你,每天多少个M(剩余价值)给我创造出来!富士康里能搞研究吗?不能,会自杀的。” 因为《二月兰》和之前一些作品,苗卫芳在保定文坛已小有名气。他想找个“文联或者作协”的工作,因为“清闲,没人管,还可以自己搞搞创作”。但那些作协的文友们告诉他:交流可以,工作没戏——公务员招考35周岁的硬指标谁也动不了。 2011年春夏之交,他写完论文回老家种花生。村里人已经知道苗风山夸下的海口无法兑现,对苗卫芳的不屑也公开化了。他走在路上,别人看着他远远地笑。他去找人借东西,没人搭理他。“我自己没听人家说什么,但是父亲都听到了。” 苗卫芳对村人的不善早有准备,他觉得自己与他们不一样,不值得计较。但那些讥笑和言辞却深深地戳痛了父亲苗风山,他坐立难安。 苗卫芳曾说过自己可以当陶渊明:“如果我有工作回去种地,他不会说什么;可是现在我什么都没有,路被堵死了。”他又自我安慰道,“我有精神,有追求,可是他(父亲)什么都没有。” 苗风山后悔支持儿子去读研,因为没有期望也便没有失望。“他之前说过好多次,‘我不想看见你,我不想活了。’我们都没当真。”苗卫芳说,“没想到他真的做了。” 把父亲从医院接回家后,俩人间的对话更加小心翼翼。没过几天苗卫芳就知趣地出门了,他仍然只能在私立学校里寻找一些短期辅导班的机会。如今家里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各类农具迅速占领了原本属于他的那间厢房。从去年6月到现在,苗卫芳乃至苗家在柳树沟就像一个笑话。 在苗卫芳几十万字的各种小说中,主角原型都是一个个自卑善良又敏感拘谨的人,就像他一样。他写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甚至写到终极问题,对人生的变幻莫测感到怀疑。 他的作品中很少写到村民,因为他们不在他的视野内。他也很少写到父亲。苗风山话不多,按儿子的说法是“跟他一样说话太直”。前来寻访的的记者都被苗 风山带到苗卫芳的婶婶家,这个精明的婶婶看上去是苗家的代言人,但对侄儿不恭的评价使她听起来更像是柳树沟村民的代言人。“他不务正业,不负责任。”苗卫 芳的婶婶说,“他父母亲年纪那么大了,躺在床上没人管。他不正儿八经找个工作挣钱,还要写东西,脑子有问题。” 一旁的苗风山面无表情地听着——之前他每次想开口说些什么总是被她制止。在私下里,他还是会夸苗卫芳小时候作文写得棒,他说苗卫芳是个善良的人。儿 子依然是他的骄傲,只是在村里他没法理直气壮地引以为豪。虽然只读过小学,但他还是很关心研究生儿子的著作。他说看不懂苗卫芳的第二本书《大清河水系与津 保内河航运研究》(言下之意他读过《二月兰》),那是他儿子的硕士论文。 他没有提出想见见儿子,而躲在保定市内出租屋里准备报考阜宁县中学教师的苗卫芳也拒绝了随记者回阜平老家的提议。舆论对他的关注程度让他惊讶,他总 结说:“这说明知识分子在关心这个事。而且他们中间肯定有很多跟我一样的农村出身,在外漂着。他们都有一个回不去的家乡,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共鸣。” 记者们还在陆续奔向柳树沟,这让苗风山不胜其扰。最新的消息是他已经和老伴住到隔壁镇的女儿家,他们希望避过这阵风头。而苗卫芳的电话依旧打不通,只是提示音从关机变成了停机。 (感谢《半岛都市报》记者朱艳丽对本文的帮助)
1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家在哪里?
热度 1 saraca 2012-11-7 12:31
女孩的父亲,弹得一手好琵琶,常年跟着剧团跑。他学琵琶,既非祖传,也无高人指点,仅是年轻时跟着村里的广播,自己琢磨琢磨,就弹得像模像样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村里总会请剧团来演出,女孩的父亲总会出现在戏台上:弹琵琶。 女孩年幼时,父亲在邻县的棉织厂工作,离家近100公里。10多年前,棉织厂改制,女孩的父亲下岗了。幸得女孩的父亲很喜欢弹琵琶,从厂里出来,就跑到江浙一带找个剧团,弹琵琶去了。江浙一带的人很有钱,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生日过寿,都会请戏班子来演戏添乐。女孩的父亲受雇于当地剧团,每年把挣来的辛苦钱,定期寄给在家的母亲。家里总是很忙,女孩的母亲从来没去过江浙一带看父亲的演出。 女孩和姐姐、弟弟都长大成人了,劝年已花甲的父亲,回家歇歇。然而,常年在外的奔波,女孩的父亲已习惯了这种生活。如同女孩上小学时,父亲每年都会回家一两趟。女孩牢牢地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她,曾天真地问回家探亲的父亲:“你家在哪里啊?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旁人的微笑,父母的一怔,足以令人看到微笑中的泪花。也不知道,一直喜欢弹琵琶的父亲,当下一个春节回家时,是否也会被爬到膝盖上的小孙女,稚嫩地问:“姥爷,你家在哪里啊?” 女孩是我的好朋友,家在山东。她常常向我提起她父亲,每周总会给他打电话。其实,女孩讲起父亲来,一直都是乐呵呵的,说他是个乐天派,每次回家总会讲在外碰到的新鲜事儿。我说:“你父亲好有才啊!无师自通,肯定有天赋!他会教你们学琵琶吗?至少会传给你弟弟吧?”女孩说:“小时候父亲一年到头在家待不了几天,哪有功夫教小孩啊!再说了,父亲觉得跟着剧团弹琵琶,奔波劳累,社会地位不高,因此也不强求我们学。” 半响,我说:“你父亲是在戏台上看着别人的故事,体验着他人的悲欢离合变慢慢变老的。”
个人分类: 我的朋友|4153 次阅读|8 个评论
这是一篇催我泪下的博文
热度 17 张三火 2012-10-28 14:18
父亲 - 永不磨灭的思念 (10) 孙常全 已有 1387 次阅读 2011-9-10 11:57 | 个人分类: 心语 | 系统分类: 人物纪事 | 关键词:父亲, 中医正骨 推荐到群组 2005 我参加了卡城华人教会和中西部的其它三个华人教会共同在 Ohio 举办的福音大会。 会议第二天, 我在听一堂信息时, 忽然有人打断讲员,并询问有没有懂医术的,因有病人需要紧急医护。 我犹豫了一下。 后来还是出去看望病人,但并不期望可以帮什么。到了才发现 一大堆人围着一个哭着的小女孩, 一脸焦急。 我问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回事。 说是在玩耍的过程中左胳膊被拽,现在不能动。 我马上意识到原来是肘关节半脱位(俗称掉胳膊)。 当初我在父亲诊所里亲眼看了不少于几百例, 在父亲的指导下也亲手治疗过数十例病人。 颇有体会。 我就安慰众人。 拿起受伤的胳膊, 按父亲教的手法瞬间将其复位。 孩子哇了一下。 我安慰她,把她的胳膊抬起来。 让她知道已经复位, 无需再护疼。 因这种伤一旦复位,就不疼了。 果然孩子就很快恢复正常。 这时,我在心中松了一口气,在该高兴时,却忍不住痛哭。 孩子的父亲还没来得及感谢, 我就退下,一人到安静处任泪水狂泻。 那时我很心痛, 我想起了父亲亲手教我那个手法的经历。 我很感激他。 我替那孩子感激他。 而我更怀念他。 那是一种极其复杂,我讲不清的一种感觉。 孩子的父亲默默走过来, 抱着我和我一起哭。 他没问我为何痛哭, 但他感受到我的痛。 几分钟后, 我强力控制自己情绪,慢慢安静下来。 然后嘱咐孩子父亲千万别让人再拉孩子的胳膊。 脱位一次后,会更容易习惯性脱位。 不过孩子长大了,关节成型后这种毛病会自动痊愈。 无需担心。 后来我们就互留联系方式。 这事不知怎样在营会里传开了。 第二天,一个青少年打篮球脚扭伤了,会议组织者派人到处找到我,请我治疗。 那是脚侧副韧带拉伤, 我也见过很多,仅需固定和休息。 那个青少年的外婆,担心有骨折, 想打电话叫救护车。 我给她解释清楚情况后她就不再坚持。 不过我当时的判断全凭经验。 手感并没有。 心中甚是懊恼。 后悔当初没能珍惜和父亲大人学习的机会,认真学好正骨。 这和前一天的感觉完全不同。 现在回忆起这些陈年旧事,是因为妻的脚最近扭到了。 我没能第一时间给她详细周到的诊治,她脚扭得第二天又带孩子们去加州看外婆。此间找过四五个医生治疗, 却没有好转,也没和我讲。 旅行刚回家, 她又和一个专治脚疾的诊所约诊。 昨天我回到家, 看到她脚上穿了一个厚厚的靴子状的固定脚关节的东西, 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又听说医生给她拍了近十张 X 光片, 让我很愤慨。 美国的这些西医和到美国来的中医实在是太无能。 要是在我父亲手中,这种伤一捏之下就复好位,稍加休息就好了。 但我自己能力并不够,无奈就在网上向二哥求援, 在他的指导下, 尝试了一个手法, 把紊乱的脚掌的关节复位(听到了复位的响声)。 今天妻就行走如常,说笑如常。 如此一次次的生活经历使我对父亲大人的思念更加深切, 永不磨灭。 (博主按:孙老师的这篇博文深深印入三火心中,其中的情节我也会时不时的与学生们提起。今天又想起此文,便重新搜索到,细读一遍后,仍止不流与博主一起泪流满面…感慨之余,特录于此,以为志。)
个人分类: 杏林漫步|6799 次阅读|34 个评论
父亲的桔子丰收了
热度 16 zyzhai 2012-10-27 10:44
父亲的桔子丰收了
父亲的桔子丰收了 翟自洋 父亲十年前种下的的桔子,已逐渐步入高产期。因为风调雨顺,管理得当,今年的产量和品质都喜人。特早熟的桔子已经陆续采摘几批了,适逢国庆长假,桔商又将上门收购。为了新鲜,桔商要求只提前一天甚至当天一早采摘。 当初的稀疏小苗,如今已蔚然成材,枝叶向四周蔓延开来,相邻的桔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摘桔人弯着腰钻进去,倏忽不见了踪影。次级的枝干也粗壮起来,以承受成年人的重量,去获取枝头的果实。在密林和高树间,时而弯腰,时而下蹲,时而爬上枝桠,时而兼顾修枝,强度不算大的劳动,很快变得不再轻松。要在规定时间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量,与农家乐就有了本质不同。原本兴致盎然的我,不久便偃旗息鼓,改做提桶接桔、修平桔子末端(以免遗留的硬枝刺伤其他桔子)等辅助性工作,不时拣一些好看的、不好看的、金黄的、碧绿的、大个的、小个的、皮厚的、皮薄的或是没有接住落地即裂的桔子往嘴里塞。 我的心思不全在劳动本身,东张西望之下,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站在桔园外看,经过数次采摘,余下的似乎只有枝头零星几个了;走到桔树中间,才发现桔叶之下,仍有累累果实。高挂枝头的,独占一根枝条,充分迎接阳光雨露,于是个头硕大,皮色金黄,长相喜人;叶子遮盖下的,几个一起,结成葡萄似的一串,个头通常不大,有的通体碧绿。前者皮厚,后者皮薄——桔皮虽是碧绿,掀开来,却是饱满的红,这是香甜的标志。论口感,前者吃后留渣,后者入嘴即化,甜度也不输与前者。所以,我偏爱这长在不起眼位置碧绿的小桔子。父亲介绍,高挂枝头的厚皮大桔子,应趁早摘下,往后易脱去水分,腹中空空。桔商却偏爱个大和金黄的桔子,因为卖相好,讨市民喜欢,所以收购价比小桔子高一档次。更小的,桔皮没有泛黄的,他们是不收的。 相邻地块邻居的桔树,同一时期种下,格局明显有别。三两根粗枝,没有继续生发开来,叶子密密层层簇拥其上,体态便显单薄。有限的枝桠上挂了有限的果子,因光照充分,个大皮厚。两相对照,产量差距可在十倍以上。 父亲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虽然他读书时家里经济条件并不算差,却因了爷爷“只有拿箩借谷,没有拿箩借字”的理论,只上了三年学。邻村有种桔大户,初中学历,自学成才,靠山吃山,曾经当了县里的劳动模范。父亲向他请教,他敬重父亲为人,不吝赐教。种桔之初,父亲让我买了几本桔子栽培的小书,配图的。虽然父亲后来自学了一些字,书上的字,他大概认不全,但是他说看懂了。结合多年农业种植的经验,辅以虚心求教,父亲把桔子种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劳模老师的由衷称赞。以前我只知道,桔子种下的头几年不能让它结果,为了积蓄能量,打下基础。其实,选种、整形、修剪、土肥水、病虫害、采收、贮藏等等,样样都有门道。到目前为止,父亲的桔树基本没有施用化肥。劳动,不只在收获季节。 资历最老的一棵桔树,大致与我同龄,今年预计出产六七百斤,虽有大小年,这棵树已是连续多年高产了。逐渐步入高产期的十年龄的桔树,产量高的有三四百斤。六十来棵特早熟,已为省内第二大城市的市民贡献了过万斤桔子。桔商坦言,因为品质好,我们这里的桔在市场上卖价要高一些,当然,他给的收购价也比其他地方要高。 山路崎岖。为了搬运方便,两年以前,在母亲建议下,父亲把后山通往桔园的一段狭路劈宽,以供板车通行。遗憾的是,在更远的一处较为陡峭的山坳,目前仍只有肩挑一途。 来自城市的桔商,言语间对父亲有敬意,或许因为桔子品质让他们得益,因为父亲“培养了两个大学生人才”,因为父亲待人热情不卑不亢。其中一位较儒雅的,年近五十,言及小时候桔子的香甜,“皮一剥开,整个屋子充满香气”,“现在不太有这样的桔子了”。我觉得,父亲的桔子也是有这种香气的,至于“充满整个屋子”,我猜想这是对物质匮乏年代稀罕食物的一种诗意回忆吧。 返杭时,我在空间有限的行李箱中尽力塞了一些桔子,打算请同事朋友分享一下父亲丰收的喜悦。父亲另外留了一些,准备分送亲朋好友。父亲还打算,等口感更好的早熟品种成熟,托县城的长途汽车捎给快满三岁的孙子和辛苦照料孩子的外公外婆。 父亲已年过花甲,体力等各方面大不如前了,有时几分钟的电话,“饭吃了吧”会重复三五遍。但是,在村里年轻人纷纷逃离土地,在城里同龄人安享晚年的今天,他执意扩大种桔规模,两年前种下一百多棵桔苗,不久将移栽到两亩田里。今年,桔子以外,父亲种了二亩六分田水稻(一季)、四亩棉花,地里还有红薯、芝麻、黄豆、花生、芋艿、山药等各类出产。父亲觉得三个孩子中有的过得还不好,想帮一帮。农村的人情往来,也是很大的开支,他不想给孩子们添负担。另外,他是真的对土地有感情。虽然在我看来,农产品的价格还是无法体现其价值,但这几年国家的惠农政策,已经让曾经长期在村里当干部的老党员心怀感激,他恨不能年轻十岁二十岁,好好大干一场。 在我看来,长在不起眼位置、个头和颜色不吸引人的桔子,是用双手向土地要财富的父亲的写照。这桔子收购价格不高,可是,剥开来,“整个屋子充满香气”。 其他品种四十来棵桔树,将陆续进入采摘期。于父亲而言,又是一个沉甸甸的秋天。
9154 次阅读|39 个评论
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严重问题(父亲写的2)
热度 2 Yanhaiyan 2012-10-24 05:38
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严重问题( 2 ) 严杞人 2006 年 2 月 24 日 于武汉 一、 精神污染的内容和危害 在人类文化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污染对人的危害也与时俱进。各种先进科技很快被那些搞精神污染的人所利用。电脑游戏和某些电视剧已使广大青少年深受其害。据央视报道, 2002 年一年内全国青少年自杀身亡者有二十八万,各种犯罪服刑者尚未计数。有人把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原因归咎为家长和学校的教育不力,我认为这太不公平。不可否认,家长和学校皆负有重任,然而面对社会上强大而复杂的精神污染势力,许多家长和学校都无能为力。也许有人认为我在制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建议这些好心人去走访一下音像店、音像厅、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看看那里面贩卖的都是什么货色就清楚了。至于电脑网吧就更不用提了。为了便于探讨,也是抛砖引玉,这里先将个人对有关精神污染问题的见解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世上所有的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 (二)、世上所有的人自幼儿起都是在各种精神污染的环境中成长,因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性相近,习相远。”,笔者也深受其害。 (三)、受害程度与各人所处环境不同有千差万别,但大多数仍能保持其善良的本性,因而人类的前景是大有希望的。 (四)、精神污染是一切人间悲剧——战争和各种犯罪行为的总根源。 (五)、人类对此认识清楚之日即是美好的人间乐园到来之时。 二、 对有关精神污染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人皆有善良的本性这一条,有着说不完的事例,本文开头也举了一些。这里仅就人类特有的情感现象再补充一点:人们在感情激动时都会流眼泪。流眼泪有多种原因,其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同情的眼泪。例如印度洋海啸和巴基斯坦地震发生后,人们都流着眼泪为受害者捐款捐物,这正是人的善良之心的真实表露。诚如孟子曰:“恻隐之尽,人皆有之。”。 (二)、关于世人皆受污染之害笔者感受尤深,小时在农村放牛时常听大人讲一些吓人的鬼怪故事,信以为真;也随大人烧过香、拜过佛,以为真有鬼神。后来日本飞机到家乡轰炸时,一位信佛的老妇急忙跑到树下求佛,不幸的是一个炸弹爆炸后,她的一只脚飞到了树枝上。到抗战末期,听说日寇杀了我们几千万同胞,我就想这些被害者为什么不去报仇?显然有鬼有神都是假。精神污染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广泛性和隐蔽性。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停的在进行着。不久前我曾在某居民小区见到三五成群的中小学生在一起玩耍、聊天,我走近一听,发现他们尽说一些污垢不堪的脏话和丑事;精神污染在一些家庭则是代代相传的家常便饭,用打骂、恐吓方法去管教孩子是很普遍的。一次我见一妇女从幼儿园接回孩子,边走边说:“你再不听话,我把你头给拎掉。”。太吓人了。听老伴说,一次在超市见到一妇女带一学龄前女孩买了不少东西,交款时趁收银员转眼按计帐键时,迅速将未计帐的拨到了计过帐的堆里,小孩在一边看的很清楚,离开不远,小孩就说:“妈!有几样没交钱。”。她妈急忙推了孩子一掌说:“别吭!”。天哪!这在幼儿纯洁的心灵上会造成怎样的伤害啊!还有使人更难以置信的事例,但却是真实的。有个老妇找了个女婿,很是称心,于是想占为己有,并用心调教一番,使之成为自己言听计从的儿子;单是这样,也还无可非议,但随后的险恶用心却天理难容,先劝其父母放弃儿子跟女儿去国外,并劝说:“只当没有这个儿子的。”被拒绝后很生气,扬言要气死对方;看对方已年过七十,反正不会太长了,才有所宽心,但仍念念不忘,说什么“人老了不快死,活着有啥用?”这话叫两岁的小外孙记在心里了。一天他突然问他爷爷:“爷爷!你活着有啥用?”弄的他爷爷不知所答。往后老妇发现对方并不象快死的样子,还天天练太极拳,又气急败坏地说:“别看他天天练,再练也是熟透的瓜。”。十多年过去了,那个熟透的瓜仍然很好,也算一人间奇闻吧。如若把女婿当亲子看待,也并非坏事,但她却有两手准备:一天对女儿说:“家务活你一概不要干,都让他干,你累了老得快,到时成不了好老太。”,女儿说:“把他累坏了也不好呀。”。娘说:“累坏了你不兴再找一个?”。邻居听了感到很吃惊,不得不传了出去。她们这样说也是这么干的,弄得那可怜的女婿又上班又洗衣做饭,忙的晕头转向。写到这里我想请教一下尊敬的读者:这些算不算精神污染? 世上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它必然的因果关系。 2002 年河南平舆县境有位十九岁的青年黄勇,通过电脑游戏诱骗杀害了十七名青少年,临刑时他说:“我从小爱看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又迷上了电脑,觉得自己有高超本事,想试试,成功了,很开心,继续干,都成功了,真开心,没想到还是被破获。”在这里读者不难看出真正的罪犯并不是黄勇,是谁?大家都很明白,从法律上说,黄有罪,但他也是千万个受害者之一,而真正凶手却逍遥法外,难道这公正吗?( 抄写者的评论:诸多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自我为中心,私利膨大是第一罪犯!幼年和青少年教育最重要! )令人深思啊!多年前已被处决的福建省内一黑帮头头张勇也是这样,他杀害了很多人,连他亲姐夫也死在他手下;读者若能走访一下在押犯人,听听他们讲述自己怎样从一个善良的好人走向犯罪的,就会很清楚了。写到这里,我相信许多心地善良的读者都会向那些荒诞离奇故事的编造者、出版者、电影电视的制作者们发出同样的问话:“你们都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干了些什么好事呀?”。也许有人会感到本文使自己受到了伤害,我希望这些先生们先冷静地想一下,你们原本也是心地善良的,只是在成长中受到了一些伤害。本文决不伤害到人们善良的一面,所批评的正是人们从精神污染中得来的一些坏东西,在这里是非界限是很清楚的。
3060 次阅读|5 个评论
来自古庙的感人事件(父亲写的回忆)
热度 1 Yanhaiyan 2012-10-23 20:48
来自古庙的感人事件 雷永锦 2007 年 2 月于武汉 那是 1939 年,正当中国人民惨遭日寇大屠杀和狂轰滥炸的年代,在四川永川县松溉镇的两座古庙内 发生过许多令人触目惊心,伤心落泪,终身难忘并难以言表的大事。 . 不言而喻,其祸根都是直接来源于日本侵略者。 活像个人间地狱 先说东岳庙,那是个吓人的魔鬼世界,那里有刀山,火海,油锅,各种妖魔鬼怪无奇不有;最为恐怖的要数那高大的鸡脚神,两只庞大的鸡爪紧踩着两个小孩,一只手握着铁链,另一手拿着尖刀,口吐红舌,胸前挂着个字牌,上写“正在拿你”,样子十分吓人。就在那人间地 . 狱内,塞满了从日寇炮火中逃亡出来的二百多个流浪儿童,小的四,五岁,大的十四五岁。悲剧就从这里开始 : 那些流浪儿童,一日三餐虽都有人管,然而实际情况还不如乞丐,因为乞丐一般的晚间都能找个安稳的地方过夜,而他们(实际是我们)呢?每天晚饭后就赶紧忙着找睡处,二百多难童在庙内跑前跑后,跑上跑下,那种慌乱劲好象有什么大难即将临头;不一会,所有牛鬼蛇神的脚下身边,只要是能躺下身子的石板地都成了宝坐。困了躺下就睡,无任何盖的垫的。女难童们则幸运多了,被安排在有木地板的阁楼上,因而患病的很少,但也有。那时我们都是彻底的无产者,我自己除一条面巾外,别无所有,我还清楚地记得,从家出走时,曾带过一个小包,包中有一长衫和两件内衣,但不知何时丢了。不几天我就迷迷糊糊,不吃不喝,躺在地上不能动了,我恍恍糊糊地感到有人把我背起,向后山走去,不知走了多远,进了一座小庙(尼姑庵),我被放下,原来那里早以有了十多个难友躺在地上,所幸的是都有草垫和盖的,还有工作人员为之熬药送水,我感到有救了。谁知过了几天,死亡就向我们袭来,工作人员开始把这些可怜的流浪儿一个一个地抬到后山坡上埋掉,不多久剩不几个了。我没被埋掉。这是阎王爷第五次没要我。命虽拣了一条,但已大变人样,视力模糊不清,身瘦如柴,走路得扶墙,作半蹬式方能前行。不久后又回到了东岳庙。这回得到了很大的关照,被安置在很小的阁楼上,情况好多了。 从东岳庙到观音阁 人们常感叹人生苦短,我却感到度日如年的日子很难熬,不知过了多久。我们这二百多个流浪儿被转到了另一古庙,观音阁。和前者相比,这里可说是天堂了。最大的变化是人人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住处,不再是冰冷的石板地,而且有盖被和草垫,虽是大通铺,大家挤在一起也很温暖,就像有了自己的家一样,这对那些从恐怖和死亡中过来的幼小生灵是何等巨大的安慰呀! 更可喜的变化是;原来那个凶恶的男院长陈元寿不见了,取代他的是一位慈祥可敬的女院长 --- 齐笑尘,说一口悦耳的普通话,老师和工作人员几乎也都变成了女性,房子虽也是古庙,但既无观音也无任何牛鬼蛇神,大门上挂着一个大牌子,‘战时儿童保育总会直属第六保育院’,看来这就是我们的家园了。 美好的新生活即将开始 深受假丑恶之害者,对真善美必然倍感亲切。对那凶恶的陈院长,我只说一件事,就是有个叫李得龙的难童一次不知何事,对他表示反抗,被他用棍棒痛打一顿。 在齐院长的精心主持下,一切都在顺利行着,当时已是夏秋之交,院里生气勃勃,先是编班准备上课。编了五个班,五个年级,外加一个配有保母的小一班。我当时很不自量,凭自己在农村学过几天私塾,报了四年级,经考试算术得了零分,被刷到三年级,所幸的是一年后被转到了五年级。学习生活开始了,我感到学到了好多知识,和私塾大不一样,有算术,语文,还有音乐和美术,真使我耳目一新,特别是音乐,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学到了许多终身不忘的抗日歌曲,包括‘保育院院歌’和‘抗战儿童’等,其实大部分歌曲都是在课外学的。课外活动安排得是那样丰富多彩,如;每次饭前都先集合,唱一阵子抗日救亡歌曲,原来许多来自大城市洋学堂的学生会唱很多抗日歌曲,像我这个原来张不开嘴的‘笨蛋’也学会了不少。还有,因无照明,晚自习也无法上,但这时间却被有效的利用来开班会,一个班只需一盏油灯就行了 , 活动内容是;先唱‘保育院院歌’‘我们离开了爸爸,我们离开了妈吗,我们失去了土地,我们失去了老家,。。。。’接着就唱‘抗战儿童,’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自由演讲,讲自己的打算,如何学好,如何作好抗日宣传工作,将来参加抗日救国等等,非常生动活拨。不久我们就参加了社会上的一些抗日宣传活动(唱歌,演剧,讲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话拨可爱的小朋友周其方同学独唱的歌曲“中国不会亡”。那是歌颂在日寇占领下的上海英勇奋战的八百壮士的,唱得非常出色,轰动了全场。这种生活状况使我感到很意外,没想到人间还有这样美好的事。至于我自己流亡几个月来身上穿的衣服从没换过,鞋也破了,往后的日子怎么过?这些问题我全没想过。不过这些问题随后都一一解决了。不久院里请来了专人教大家编草鞋,买来布料,由老师量体裁衣,发给针线,教我们自己缝。年纪太小的由老师代缝,总之,特别情况特别处理。这也算“人尽其才“吧。 惊天动地的九一八纪念会 日子过得很快,中国人民永世不忘的国耻纪念日九一八到了,纪念会开始,全体成员(院长,老师和全体保育生)齐唱流亡第一部曲《松花江上》,接着又唱流亡第二部曲,“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流浪到那里?逃亡到何方?我们的祖国已整个在动荡,我们已无处流浪,已无处逃亡。。。。。”这时歌声停了,全场嚎啕大哭,悲壮场面惊天动地,院长和所有老师也都放声大哭。不知过了多久,哭声减弱,渐变成了抽泣声。齐院长开始说话了:“可怜的小朋友们 | 别哭了, 听我说两句,大家的悲痛是很自然的。但只哭是不行的,日本鬼子是不会发善心的,他们也不会放下屠刀,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作个真正的抗战儿童,将来拿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现在让我们高唱《大刀进行曲》吧,愤怒的歌声响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这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不久前从电视播音员赵忠祥口中才知道,那时齐院长原是中共派到保育院工作的一位优秀的地下工作者。 (附歌曲一首) 1= 2/4 抗战儿童 抗战儿童,抗战儿童,是社会的新 生 命。 抗战儿童,抗战儿童,是未来的,主 人 翁。 在 炮火里 学 习, 在 血泊中 成 长。不 怕 战 斗 牺 牲,不怕艰难 困苦, 不 做 摇蓝 里的 娃 娃, 不 做 社会里的 寄 生虫。 我们是 新中 国的 小 基 石, 我们是 革命中的 小先 锋。 起来,起 来, 全 中国的 儿 童 们 1 团 结 努 力,手 脑 并 用。抗 战, 抗 战,抗 战 一定 胜 利。 建 国, 建 国,建 国 一定 成 功 成 功。
2486 次阅读|2 个评论
缺乏父爱,后代更有攻击行为倾向——我感兴趣的论文系列
热度 2 Ripal 2012-10-21 21:17
缺乏父爱,后代更有攻击行为倾向——我感兴趣的论文系列
纯属一家之言,我的思路整理记录本。 现实的和谐往往与“罪犯、犯罪”相伴的,犯罪的罪犯往往被追踪到父亲、爷爷甚至老爷爷辈,这也许就是我们谈到的遗传。遗传没有问题的,我们往往又考虑环境,特别是家庭的影响,包括父母的影响。往往现实中很多罪犯的父母要么离异、要么单亲、要么是家庭暴力等等等等。(所以结婚要慎重,生小孩更要谨慎,因为不仅仅影响的彼此,还有孩子啊,孩子是无辜地)记得我还总开玩笑抱怨我的创新意识小的时候就被我妈妈抹杀了,因为小时候我还是很叛逆的,都被妈妈管得太严以至于什么都不干动,不敢想。不知有没有流行病学调查。基于个人对现实的感受,父亲或母亲会影响后代的行为。平时大部分焦点集中于母亲,往往忽略了父亲的作用。根据目前我对小鼠社会行为的观察,发现父源对小鼠社会行为的影响更大,包括社交能力、社会记忆和攻击行为等等。下面这篇论文,也恰好证实了这一点,主要的意思就是如果生下的小鼠,父亲不照顾的话,后代小鼠与有父亲关爱的会产生比较明显的攻击行为,同时也影响了大脑内血管加压素的表达。 然而,我们养的小鼠,一般是交配后,雄鼠就和母鼠分开了,也就是说本来后代就只有母鼠照顾,那么文中用的 California mice (加州老鼠)是什么老鼠呢?这是我的疑问一。疑问二就是血管加压素到底和行为,特别是社会行为有什么关系呢? 维基百科上是这样介绍的: The California mouse ( Peromyscus californicus ) is a species of rodent in the family Cricetidae . It is the only species in the Peromyscus californicus species group . It is found in north-western Mexico and central to southern California . It is largest Peromyscus spe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 While most rodents are polygamous , the California mouse pair bonds , making it a model organism for researchers studying the genetics and neurobiology of partner 。还有一句更重要的是 The California mouse pair bonds and the males help raise the young 。 原来是这样,加州老鼠需要父亲来抚养,如果把父亲的抚养权剥夺的话,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小鼠模型。怪不得实验选择这种老鼠呢。我再想如果把加州老鼠与我们平时用的小鼠比较基因组什么的,是不是会发现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这使我我想起了前几天发的一篇有关牛朊病毒的文章,就是利用水牛和黄牛比较,之所以选择这两个东西是有原因: 全球超过 18 万头的黄牛感染了疯牛病,但是却没有一例水牛被感染疯牛病的报道,这说明遗传因素在疯牛病的易感性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了黄牛和水牛群体的 SPRN 基因的启动子区、编码区和 3’ 区域,共发现了 117 个种间固定差异。 那么血管加压素与行为有什么关系呢? 维基百科上是这样介绍: Arginine vasopressin ( AVP ), also known as vasopressin , argipressin or antidiuretic hormone ( ADH ), is a neurohypophysial hormone found in most mammals . Vasopressin is responsible for regulating the body's retention of water by acting to increase water absorption in the collecting ducts of the kidney nephron. Vasopressin increases water permeability of the kidney's collecting duct and distal convoluted tubule by inducing translocation of aquaporin-CD water channels in the kidney nephron collecting duct plasma membrane. Vasopressin is a peptide hormone that controls the reabsorption of molecules in the tubules of the kidneys by affecting the tissue's permeability. It also increases 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 , which in turn increases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 It plays a key role in homeostasis , by the regulation of water, glucose, and salts in the blood. It is derived from a preprohormone precursor that is synthesized in the hypothalamus and stored in vesicles at the posterior pituitary . Most of it is stored in the posterior pituitary to be released into the bloodstream. However, some AVP may also be released directly into the brain , and accumulating evidence suggest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behavior , bonding, and maternal responses to stress. 关键是最后一句,血管加压素能够调控社会行为,其实我更喜欢叫抗利尿激素,接着我想起了催产素,因为记得有文献报道催产素也调节社会行为。 为什么呢?原来还有一句关键的话: The structure of oxytocin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the vasopressins: It is also a nonapeptide with a disulfide bridge and its amino acid sequence differs at only two positions (see table below). The two genes are located on the same chromosome separated by a relatively small distance of less than 15,000 bases in most species. The magnocellular neurons that make vasopressin are adjacent to magnocellular neurons that make oxytocin, and are similar in many respects. The similarity of the two peptides can cause some cross-reactions: oxytocin has a slight antidiuretic function, and high levels of AVP can cause uterine contractions 原来二者有着非常类似的结构。 真的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提示:父亲对后代的影响真的很重要,所以父源暴露环境毒素对后代的影响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也是我的课题的创新点吧。
个人分类: 感兴趣的论文|2825 次阅读|4 个评论
父亲对后代表观效应——我感兴趣的论文系列
Ripal 2012-10-21 15:45
父亲对后代表观效应——我感兴趣的论文系列
专家评论: While the effect of the environment on every aspect of an organism's existence is beyond doubt, we are only now beginning to gain an appreciation for the nuances of such effects at a behavioral level. Dietz et al. 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in this arena by using a chronic social defeat paradigm of male mice (fathers) and then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this paternal experience on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end-points in their offspring. The transmission of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perturbations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have been well documented, but most of these studies have 'perturbed' the parental environment while the offspring are gestating in utero (maternal effects) or by using post-natal manipulations. Built into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in this manuscript is assaying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in adult offspring conceived at least a month after the father has been subjected to social defeat. The authors find that both female and male offspring sired by fathers that had been exposed to social defeat show anxiety- and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a battery of behavioral assays. In addition, the male offspring have higher levels of basal corticosterone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ompared to controls. These results taken together indicate that the paternal experience of being subjected to social defeat affects behavior of the offspring by potentially causing alterations in the homeostatic functioning of stress-responsiv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It should be apparent that these findings of the paternal environment affecting the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of offspring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s and provide a translational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o study this development. To address an epigenetic basis for their results, the authors perform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using sperm from socially defeated males and show slight effects on depressive-like behavior in male offspring. While this observation suggests some form of biological inheritance, the authors choose to downplay this result citing it as not being extremely 'robust'. Instead, they focus on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female's (mother) interaction with a socially defeated male (father) might be a conduit for such transmission. While we applaud the authors' caution, we feel that their self-proclaimed 'subtle' IVF results are actually profound and should give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ope that we are on the cusp of finding trans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behavior that reflects the paternal environment, with the authors being among the first to point us in this direction.
个人分类: 感兴趣的论文|1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父亲母亲
热度 1 菲在路上 2012-10-20 16:11
爸爸妈妈普通而平凡,却是我们姐弟三人最坚实的靠山。 昨天是妈妈50岁生日,上课前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还在睡觉,说是前天累着了。爸爸工作性质需要在学校住宿,他平时住在学校,就是周末回来,平时就是妈妈一个人在家,打理家里的田地,鱼塘,菜园子,辛苦劳累。而爸爸周末的时候也是农民了。 现在的爸爸妈妈说他们很幸福,因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们在家的生活过的也比较踏实。我们家人相互尊重,友好而相互不干扰,我们在各方面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一家人学习工作生活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却总是在第一时间分享各自的生活。尤其是今年,姐姐升级做了妈妈,他们也升级为外公外婆,我顺利毕业工作了,十一期间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感动,弟弟目前学业顺利,博士学习期间充实而忙碌,在学习之余想办法寻找各种机会孝顺他们。今年爸爸妈妈经常给我打电话,以前都是我给他们打的,今年的事情比较多,也比较忙,他们就经常给我打电话,很感动。 今年农历3月11爸爸也过50岁生日,希望在今年腊月的某一天我们姐弟几个还有一个小帅哥再给他们一个小的惊喜。 我的父亲母亲,一个小学老师,一个农民,一对很普通的人,给了我们姐弟三个最难忘的成长经历。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10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每周一歌-《父亲 我记住了》
wuxiang 2012-10-19 20:33
曲作者:杨光进 刘琦 词作者:石顺义 望着我的眼 父亲对我说 出了点名没啥了不得 没啥了不得 邻村的大娘跟你打招呼 你别假装不认得 我说父亲我记住了 拍着我的肩 父亲对我说 挣了几个钱没啥了不得 没啥了不得 村头你二爷的小屋就是脏 你也要去坐一坐 我说父亲我记住了 啊 父亲 孩儿我记住了 你总在讲你总在说 这世界离不开庄稼人 离开庄稼人谁也没法活 谁也没法活 拉着我的手 父亲对我说 当了几天官没啥了不得 没啥了不得 家乡的百姓都不容易 求你个啥事别推脱 我说父亲 我记住了 啊 父亲 孩儿我记住了 你总在讲你总在说 这世界离不开庄稼人 离开庄稼人谁也没法活 谁也没法活 孩儿我永远记住了
个人分类: 每周一歌|1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利羊父亲走了,幽怨地走了
热度 2 liujiping 2012-10-19 01:51
2001年我有幸作为keith的翻译,在广州介绍克隆羊的故事,他的幽默和平易近人,特别是他作为国际知名的大科学家,来中国做报告,居然还是穿一双非常破旧的牛头皮鞋,而且鞋面上居然还是有些灰的黑皮鞋,让我至今不能忘怀!他自己一个人走了,是否还是穿着他那双皮鞋!没有克隆一个自己,而且也放弃克隆人类!一个不讲派头,朴素并不简单的科学家!我向您致敬!
个人分类: 国外随想|3528 次阅读|5 个评论
父亲
jiqingpan 2012-10-16 10:58
父亲 2012-06-17 08:30:06 |分类: 日志原创类 |标签: 父亲节 | 字号 大 中 小 订阅 今天是所谓的父亲节。节不节,我真的无所谓。父亲一词,对我来讲有太多的感触。 我从小是有我父亲一手带大的。孩提时代,母亲被抓进监狱,父亲一人带着我们三个子女。那时父亲是双重身份:既是父亲,又要当母亲。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对我们管教很严厉。比如我们家吃饭:吃饭时必须全家人都到齐了才开饭。如果少一个人,大家就要等他(她)来了后,父亲说可以吃饭了,大家才能动筷子吃饭。吃饭时,不能说话;碗里面不能有剩的一颗米粒。不能用筷子敲打桌面,更不能敲碗;饭前一定要洗手;饭后,自己要收拾好自己所用的餐具。。。。。 等我刚刚懂事时,恰遇那场十年浩劫,父亲终于没能躲过这场灾难。他去世时,我才十几岁。文革,使我过早地成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为此,对父亲地回忆成了我终身最奢侈的事情。。。。。。 再后来,我长大了,我成家了,我有了孩子,我也成为了一名父亲。年轻时的我,不知怎样做一名父亲。严厉、说教,充斥着孩子的童年、少年,直到他读大学。等我有所悔悟时,孩子已经考出国留学读研了。。。。。。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和孩子的沟通真的太少了。以至于现在孩子看到我时,我感觉与我还有一些距离感,不太愿意和我沟通。我感觉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不是一个好父亲,不是一个成功的、合格的父亲。 我家儿子的成长基本属于那种“粗放、散养型”。在他刚上小学时,我在武大读书,她的母亲整日早出晚归上下班。以至于,泰城工人文化宫游戏厅里面出现了一个年龄最小的常客,这引起了看门大爷的注意;从小学到高中,孩子白天基本上很难看到我们夫妇的身影,我们各忙各的,他只有整天和奶奶在一起。。。。。。现在想来,那时对他疏于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感情地注入与交流。 时过境迁,孩子一天天长大了。今天,我的孩子学有所成,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在同龄当中可以归为比较杰出的一类。而我现在却越来越感觉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亏欠孩子太多太多。亏欠的不是他需要的物质的东西,而是长期以来,父子之间的那种情感地交流。。。。。。 人,现在无法走进时光隧道,因此,很多的遗憾,只能自己慢慢在反思中求得自我化解。当然,我相信人有来世,为此,我感到我还是有补偿机会的。待到来生,我和儿子还做父子,到那时。。。。。。 借此机,我衷心希望天下的父亲健康、幸福,尽量多享受与子女在一起的快乐,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的遗憾;我同时也期盼天下做子女的,能够充分理解父母的大爱和良苦,健康成长,幸福一生!
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父亲讲故事(2)
Yanhaiyan 2012-10-14 16:08
父亲到哈尔滨后在飞机厂的金相室任负责人,分析飞机零件的金属结构和质量与飞机的关系,工作很出色。例如,苏联专家把堆在车间的一批发动机上的阀门判了死刑,说不能用。这种阀门是两种金属构成的。在苏联专家的检查方法下,由于两种金属形成的磁极造成有裂纹的假象。父亲证明阀门可用。这些阀门很贵重,且都是新的,苏联生产的。后来都用了,没问题。当时的飞机都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使用的。 另外一件事是飞机的仪表坏了,被水银污染,必须清除才能恢复使用。采用苏联专家提供的方法没有解决问题。父亲经过查阅英文资料,采用资料介绍的方法,清除了水银污染。 父亲在这个部门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将近两年。是一个20多岁的美蒋特务李承哲(鲜族)捣鬼。原因是父亲坚决不让这个人参加正在进行的重要工作(都是保密的)。后来这个人的上线还是想方设法把我父亲挤出了金相室,被安排到航空技术学校进行教学。这个人得以进入金相室。我父亲离开三个月左右,这个人就被抓起来了,因为重要情报通过这个人泄露到南朝鲜。文化大革命时有人想方设法陷害父亲,就是没能把这件事安到父亲头上。
29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游记】父亲的烦恼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2-10-12 10:02
  这个暑期带陈热闹出行,我主动选择了自订行程和宾馆,坚决拒绝了可能的旅行社旅游模式。 一   这是因为在她三岁时候我们一次去海南,陈热闹一路上吐的次数达到了四次。   其中的第一次是打车前往机场,临到机场的那一刻,还在出租车里没出来,陈热闹哇得一声,早餐和昨天晚上的晚餐全部倾泻而出,我对司机很不好意思,多给了司机20块还是30块钱(或者竟然是50?有点忘记了),给我们的初次离开北京外出旅行奠定了一个不好的基础。   果然,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因为到了海南之后交通方式就全部是长途大巴,就在大巴上意料之中的来了第二次,此时实际上已经开始吃半片晕车药了,但是,起作用也没有那么快。   我觉得,旅行车里应该弥漫了一股陈热闹呕吐的味道,我顿时觉得对全部的旅客不好意思了,尽管大家都谅解一个仅仅三岁的孩子,但是,俺还是觉得浑身不自在。我妈则对我的选择恨恨不已,一路上一直在假设如果不出来该多好。后来再吐第三次的时候,我妈都恨不得把我痛揍一顿的意思,我也只好沉默不语,尽管内心里还是觉得小孩需要认识世界,哪怕付出代价。   第四次的吐稍微好了点,是下车之后,我们在其中的一站吃了一个椰子,水大半被陈热闹喝掉,我则啃吃了瓜皮内瓤,觉得也挺香。但是,这样的安排效果却是在下车的第一时间,陈热闹的小嘴喷薄而出,还带了些椰香的椰子汁一部分吐在了我们的行李箱上,一部分则到了地上。   之后,一路顺风顺水了,我们一家子的紧张气氛也缓和下来。后来看到有严父在逼迫孩子超过能力地去训练锻炼,我就会想到自己的这次安排——好像也够“虎父”的。 二   从此,我对旅行团就怕了,因为每每都是起早贪黑,休息时间完全无法保障,大人累点也就罢了,对于孩子绝对是折磨。之后带着陈热闹去太原、去成都、去山东老家,都是自己安排行程,没有再用过旅行团这种出行模式。当然,在前往成都的飞机上,还是吐了,但是这次的吐是和飞行过程有突然下沉和减速的影响,我爸爸妈妈都觉得有点点受不了,不算正常状态。而成都回北京的飞机上,陈热闹还一步跑到空姐面前,告诫她们“开得稳些,好吐!”把正迎候旅客们登记的漂亮空姐们给莫名其妙了一把,愣怔后才明白过来。好在返回的航班很稳当,没有出现来时的问题。   这次的出行也一样,看着旅行团紧锣密鼓的安排,我就心里害怕起来,就怕一个不适应,把本来的美好行程给破坏得一塌糊涂。   好在巴塞罗那是我去过的城市,安道尔也事先查过了怎么到达,汽车在哪里坐,总之,提前的工作做了个十足十。   而到了巴塞罗那之后,我们坐地铁,上汽车,都没有任何问题,我就觉得也许陈热闹真的长大了。而上飞机前就没有吃晕机药,瑞安航空公司的廉价航班,为了省油,起飞和下降的速度都贼快,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就没有,可是,在前往安道尔的车上,陈热闹还是吐了。不过和小时候直接无预告地呕吐不同的是,这次是说爸爸我不舒服,然后我找了一个塑料袋才开始了喷薄而出的过程,几口出来,陈热闹自己说:“舒服多了。”   然后,我就发现自己找了一个破了洞的塑料袋,把我郁闷地够呛——一个本来可控的应急事件还是演变出了其他问题。   我就抓紧应急,用了纸、第二个塑料袋、湿纸巾等各种东西,但是还是没有完全控制住呕吐物往地下的滴漏问题,旁边一位不知道是西班牙的还是安道尔的女士又给了我一包湿纸巾,才算是基本解决了地下的问题。俺们千恩万谢地表达了感激之情,女士笑笑,估计内心里也鄙视了这个当爹的人一把。如果她知道俺们居然是做应急管理的,估计笑的时候露出来的牙齿会更多一些。 三   当爸爸的第一次应急做得不合格,第二次就坚决不能再如此狼狈,我在回程的路上贮备了五套防止呕吐以及呕吐后的应急方案,手边随处可以在超过3个地方拿出质量好的塑料袋,纸也随时候着,当然,更为关键的是,在上车的前2个小时,吃下了半片晕车药。   结果俺们发现,应急准备过度了,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陈热闹一上车很快就在我怀里睡着了,然后,一觉就睡到了巴塞罗那,下车的时候还感慨怎么这么快呢!   俺们长舒了一口气,接下来的事情仅仅是吃饭和在巴塞罗那继续睡觉的问题,这个即便做不好,也没啥大关系了。   于是,就果然没有做好。晚上睡觉的地方倒是不错,但是饭却没打理好,让我自己都觉得很失望。因为我们下午出去玩,中间的时候不断地吃零食,晚上开始的时候不饿,我也就没认真安排晚饭,想着也许就这么对付了也可以。   可是 陈热闹不干,大概在晚上9点半的时候,强烈建议出去吃晚饭,我说这么晚了,要不你别出门,爸爸出去看看能不能饭店里给你买回来饭,我回来的时候和你对暗号,别人叫门一定不能开。   然后我就披挂整齐,出去看饭的情况,结果很失望——首先是下午还开着的一家咖啡馆面包店关了门,其次是附近的超市也没了人影,第三走远点后发现也没啥值得买的东西了,此时灯影瞳瞳,还偶尔闪过几个黑色的人影,再看街对面,一家闪着night club霓虹灯的小店下面站了一个可疑的女孩身影,俺们扫了一眼抓紧扭过头去,然后就这么落荒回了。   满怀希望的陈热闹看到我手里啥都没有,非常失望,说了好几遍,俺们只好调集行李箱里所有能吃的东西,并许诺第二天给她吃非常好吃的西班牙海鲜饭,才算是安抚了那颗受伤的心。 四   这次出行,尽管烦恼的事情很多,但是依然有最让我骄傲的事情,那就是每天都能让陈热闹睡到自然醒,9点半左右去餐厅懒洋洋地吃早餐,内容还算丰富,然后回到房间慢慢收拾,最后轻松地出发去玩,玩累了就随时休息,晚上也总是还算早地返回住处,看会电视或者上上网就入睡,而这样的享受如果没有自己安排,而是跟从旅行团,那是绝对不会有的。而以后我们也打算继续沿用这样的模式,好好把未来的世界之旅进行到底。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4042 次阅读|15 个评论
父亲
jiqingpan 2012-10-11 11:48
今天是所谓的父亲节。节不节,我真的无所谓。父亲一词,对我来讲有太多的感触。 我从小是有我父亲一手带大的。孩提时代,母亲被抓进监狱,父亲一人带着我们三个子女。那时父亲是双重身份:既是父亲,又要当母亲。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对我们管教很严厉。比如我们家吃饭:吃饭时必须全家人都到齐了才开饭。如果少一个人,大家就要等他(她)来了后,父亲说可以吃饭了,大家才能动筷子吃饭。吃饭时,不能说话;碗里面不能有剩的一颗米粒。不能用筷子敲打桌面,更不能敲碗;饭前一定要洗手;饭后,自己要收拾好自己所用的餐具。。。。。 等我刚刚懂事时,恰遇那场十年浩劫,父亲终于没能躲过这场灾难。他去世时,我才十几岁。文革,使我过早地成了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为此,对父亲地回忆成了我终身最奢侈的事情。。。。。。 再后来,我长大了,我成家了,我有了孩子,我也成为了一名父亲。年轻时的我,不知怎样做一名父亲。严厉、说教,充斥着孩子的童年、少年,直到他读大学。等我有所悔悟时,孩子已经考出国留学读研了。。。。。。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和孩子的沟通真的太少了。以至于现在孩子看到我时,我感觉与我还有一些距离感,不太愿意和我沟通。我感觉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不是一个好父亲,不是一个成功的、合格的父亲。 我家儿子的成长基本属于那种“粗放、散养型”。在他刚上小学时,我在武大读书,她的母亲整日早出晚归上下班。以至于,泰城工人文化宫游戏厅里面出现了一个年龄最小的常客,这引起了看门大爷的注意;从小学到高中,孩子白天基本上很难看到我们夫妇的身影,我们各忙各的,他只有整天和奶奶在一起。。。。。。现在想来,那时对他疏于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感情地注入与交流。 时过境迁,孩子一天天长大了。今天,我的孩子学有所成,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在同龄当中可以归为比较杰出的一类。而我现在却越来越感觉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亏欠孩子太多太多。亏欠的不是他需要的物质的东西,而是长期以来,父子之间的那种情感地交流。。。。。。 人,现在无法走进时光隧道,因此,很多的遗憾,只能自己慢慢在反思中求得自我化解。当然,我相信人有来世,为此,我感到我还是有补偿机会的。待到来生,我和儿子还做父子,到那时。。。。。。 借此机,我衷心希望天下的父亲健康、幸福,尽量多享受与子女在一起的快乐,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的遗憾;我同时也期盼天下做子女的,能够充分理解父母的大爱和良苦,健康成长,幸福一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0 个评论
在山脊上行走的人
jlpemail 2012-10-11 11:15
在山的脊梁上行走的人,好似在消瘦的父亲的脊梁上登高,远望的孩子,是践踏着父亲的肉体和骨骼看高远的天空和风景的. 在山的脊梁上行走的人,不要说你征服了山的风言风语.在沉默不语或者笑嘻嘻的父亲的脊梁或者肩膀上站立的孩子啊,千万不要忘记了,你高度的增加离不开父亲的高度. 在山的脊梁上行走的人,至少可以欣赏三座大山的风景.你是否以为,你践踏着的脊梁的山,风景最美,风景最真? 在山的脊梁上行走的人,你是否觉得脚下的风景叫你无法满意? 你的鞋底接触的山脊,是否弄疼了你的脚趾?你是否埋怨过它的粗砺呢? 在山的脊梁上行走的人,你是否意识到你脚下的好风景了. 你踩踏的未必不是最可珍贵的.你接触到的未必是最平凡的山脊. 走在山脊上的人啊,当你暂时休息的时候,请不要只是眺望远处的风景,请用手揣摩一会儿山脊,感受它的温度,它的起伏和它的脉络吧.它的温度,起伏和脉络和纹理,其实是和你息息相关的. 也许,你以前没有意识到,也许以前你意识到了.可惜没有这样真切地\持久地,感受脚下的山脊.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3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 · 爱
热度 1 yezi11 2012-10-8 20:39
放假回家,刷了一份同事的通讯录随手放在桌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同事的名字与手机号。父亲看到了,竟坐下认真读起来。我有些惊讶,这有什么好看的?如果是我看到一张写满枯燥数字的、与自己无关的纸,恐怕根本没兴趣看第二眼。我打趣说,连手机号都看得津津有味的,那生活真是处处有乐子啊~ 而真正的原因我没有说出来:因为父亲爱我,关心着我,因此也关注着与我有关的一切,哪怕是一张薄薄的纸。 父亲读着通讯录,我读着父亲。
个人分类: |307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热度 4 zhongwen123 2012-10-6 10:04
[转载]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一】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 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一起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奥数测试费,所以父亲昨晚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今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个落到我的鼻子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明。 【二】 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了。最后终于在一条城乡结合部的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 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 “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 “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有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 “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气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 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一声:“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三】 “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得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里哩。” 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那个什么测试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我终于忍不住说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 “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了啦。” 到学校门口了,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他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什么?爹?”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个人分类: 尊严|1690 次阅读|5 个评论
做父亲就不会那么愤青了!
热度 5 xcfcn 2012-10-3 23:21
王邦进大概是科学网最深刻的愤青,现在也为人父了。相信他的伊琳会全方位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这样世上或许多了一个温柔的父亲,少了一个愤青。 曾经无比叛逆的高晓松有次满脸幸福的说:当有次她小女儿把小手主动放在他臂弯里时,他原谅了整个世界。他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当年网络上的知名自由主义者王怡曾经明确的说:他对中国没有信心,所以他不会要小孩。可是,他食言了,他为人父了,不过,他也变成虔诚的基督徒了。我不知道为人父和成为基督徒的时间先后,但肯定两者之间有着难以切割的关系。 做父亲了,看待世界的角度几乎会有个180度的颠倒。我自己也从一个愤青变成一个保守者,甚至贱内说的“五毛”。做男人,大概有了女友/老婆还不算,为人父了你才真正算是男人了。男人,有硬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服软”!只有这样,你跟这个世界才会和谐,你才会觉得山是山,水是水。
个人分类: 杂论|1345 次阅读|6 个评论
本人爱爸爸系列之2-父女生活场景若干再现
热度 1 tianjingle27 2012-9-22 07:57
20120922六0545start0805end-2.5h于3号楼 昨晚,从学生处郑老师那得到信息,去参加了心暄社的一个“以爱·成功”为主题的感恩父母的活动。在音乐的伴奏下,在主持人深情地朗诵下,在黑暗的氛围中,我们现场的所有参与者一起回顾了自己记忆中与父母有关的片段。现场听到大一孩子们抽泣的声音,而我自己的泪水也在止不住地流着。音乐结束后,灯光打开,主持人建议我们给父母写信,记录下自身最想对父母说的话。 此时,再回忆起这个场景时,内心是感激的:谢谢这些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氛围,让我的记忆中重现了那么多与亲爱的父母相关的片段,也在这样的重现中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和生活重心。我试图将这些记忆通过文字的记录保存下来,以后翻阅时也就成了一笔财富。 我出生于湖北钟祥的一个不知名的农村,按照我的经历来判断:父母总是很忙,忙着田地的大大小小的事物,以便通过这样的流汗也动脑筋的劳动挣来金钱去支付儿女的教育费、生活费等。 他们参与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却很少参与到我们的精神成长中。 长大成人后,见多了很多不同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同学和朋友,会遗憾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有些少,但是细致的去分析后,会明白: 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以他们的学识和经历,他们对我需要的“那份关注和培养”的知识本来就匮乏,甚至是无知。 从这个层面讲,教育真的是启发人、影响人和改变人的。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在我的回忆中,我再次肯定了父亲对我的影响力。他直接参与了我的精神成长过程,从我出生到现在,到未来。我认为,这种幸福真的很难得。换个角度看,我希望我的父母最起码能陪着我到我50岁吧,那时,父母就该快80了。我希望我们的父女情谊、母女情谊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多存在一些时间。当然,为了实现这样的美好愿望,首先我们都要健康着,其次不要有意外发生。祝福着吧! 我的父亲虽然是一个农民,但却是一个极有智慧的人。他说的话是非常有哲理的。当然,不是我自夸父亲,接触过父亲的人或多或少的都有过类似地评价。我童年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正读着大学的表哥,带着也是大学生的女朋友初次到我们家来玩儿时(那时是90年代某期吧,“大学生”在农村人的概念里还是非常神奇的。记得,那时父亲去大舅家参加“因两个大学生”而起的聚餐后,喝醉了。父亲酒量很好,喝醉的事情发生的很少,目前为止,已经活到55岁的父亲喝醉的次数不到5次。而那一次算是一次了。),准表嫂坐在我们家老屋的堂屋门口,与父亲聊些家长里短。过了一段时间,准表嫂夸赞父亲:姑爹,您真的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呢,一点都不像农民。这段夸赞浓缩在我幼小的记忆中,非常深刻。现在去剖析时,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准表嫂的大学生身份使得这样的夸赞有了很特别的含义吧。 父亲为什么会看着很有修养,很有学识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父亲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观察生活并且倾听他人。 父亲是“严格修身者”,他虽然有他发脾气的一面,但是大部分时候他能通过自控来控制脾气。 父亲是“智者”,他对家事、国事、天下事有他自身的洞察力和敏锐力。 父亲是“哲学家”,他理性分析、感性感知,从事物的纷繁芜杂中发现出本质的精神与力量。 父亲是“务实者”,他坚守在家乡的土地上,通过汗水和智慧搭建了一个“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平台,让他的儿女走出了农村、接受了高等教育、跨出了国门(我以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身份在意大利接受过一年教育,而老哥硕士毕业后直接去德国工作过两年)、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而非农民的来谋生。 父亲稳重、勤劳、有智慧。 既然我们的主题是“父女生活场景若干再现”,自然是要描述与父亲有关的一些场景了吧。 “陪爸爸打工”场景 :这段记忆,我已经毫无印象了(6岁之前的记忆我已经没有了),是母亲提及的,那时的我应该是5岁之前吧。早期,爸爸是做专业技术的,篾匠也( 篾匠 英文名 用竹子的薄片编制日常用品和工艺品的手艺人。 篾匠 在 中国 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篾制用品,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又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现在篾制 工艺品 也很受人们的欢迎.)。(生于50年代某期和60年代初期的父母这一代,都会学一门手艺来谋生。比如,父亲是篾匠;母亲和大伯是裁缝;还有木匠等。)听爸爸说,那时他们需住在农户家里,编制竹篮、竹椅等用具。家里有两个小孩,妈妈主要负责带哥哥,爸爸负责带着我。我跟着爸爸在农户家里玩儿,守着爸爸编竹篮之类。爸爸说童年的我是一个乖巧的小女孩,我现在去想,或许是那个时候的记忆深深影响了我吧。或许那个时候的我就懂得了父亲的劳累。当然啦,除了陪着父亲打工,我也会跟随着父亲和母亲到田地里劳作,或者是坐在父亲的肩头,或者是在妈妈的怀里吧。 “坐自行车”场景 :稍大一些后,大概是8岁到12岁之间,走亲戚或出门之类,我总是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小些时坐在车梁前面,大些时坐在车座后面。(那时,农村里都是骑着二八的带横梁的自行车。)现在想想,我的第一辆专车就是家里的二八自行车了,而父亲是司机哦。父亲骑车很稳当,所以坐在上面的我很是放心。“坐自行车”场景应该算是童年记忆中父女画面的经典场景了。坐着父亲的自行车,我们去远处的二大爷家拜年;坐着父亲的自行车,我们去他的师傅家拜年;坐着父亲的自行车,我们去奶奶的婆家拜年;坐着父亲的自行车,我们去外婆家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爸爸的自行车是幼小的我见比家更远的地方的一个媒介。爸爸的自行车也是我们父女情谊的一个美好见证。后来我又陆续坐过爸爸拉的板车和开的手扶拖拉机。 ( 坐着板车望星空之美: 某年的暑假,大概是4点钟起床,陪着父母去一个比较远的地里去收黄豆。那一次,父亲赶着牛车,走在前面,我和妈妈坐在板车上。我仰望着星空,看着点点的星星,感觉很是舒服,很是幸福。那时,萌发了一个愿望:如果结婚时能够坐着这么平稳的板车出嫁,又何尝不浪漫呢。呵呵 这时想想,“坐着板车出嫁”的想法,其实是对于平稳生活的一种追求吧。因为有父亲,所以很平稳。迄今为止,父亲的板车是我坐过的最舒服的车。 爸爸学开车: 家里的手扶拖拉机是2006年左右买的,那时爸爸已经快50多岁了。他每晚拿着小小的使用手册反复的学习,后来学会了开手扶拖拉机。我是很佩服爸爸的。在近50年的历程中,父亲从来没有开过机动车,到了50岁时,重头开始学开车,是需要勇气的吧。爸爸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翻看翻看使用手册,在白天与村里其他人交流开车的技巧,再加上不断地用家里的车实践,所以最终学会了开车。) “听爸爸讲故事”场景 :记忆深处,父亲曾经会在每晚给哥哥和我讲故事。那时,我们该是趴在爸爸的腿旁,很认真地听着的吧。故事的内容我们已经再也记不起来了,但是那个场景肯定是很温馨的。有趣的是,记忆中的妈妈总是会打断这样的温馨场面,让我们早早去睡觉。 “受爸爸挨打”场景 :迄今为止,爸爸打过我3次。 不上学被打 :一次是小学六年级时,因为我不去上学,被爸爸用棍子督促着去了学校。我的右眉处有一道小伤疤,这道伤疤可能是那次受爸爸打留下的,也有可能是与小伙伴玩儿时被砖头砸伤的,也有可能是不小心磕的吧。对于那次挨打,我是很委屈的。我记得,那时,与父亲有个约定,每天早上都要把我叫醒,而后我去上学。结果,那一天,父亲没有叫我,我睡晚了。醒来后,我很生气父亲没有及时叫醒我,就赌气说不去上学了。父亲听后很生气,他以为我是不喜欢学校,就强制着一定要我去上学。我也是很倔强,坚决说不去。父亲劝不动,就只能动用武力了。 后来,就有这么一幕:一个小女孩边哭边走着,旁边跟着一个年轻的父亲,手拿着一根细棍子。小女孩不走的时候,父亲的棍子就会跟过来。所以就这样哭着走着我们到了学校。对于这段记忆,我现在来剖析:父亲以为我是因为不喜欢学校而不去上学,所以动用武力让我去学校;我却是因为父亲没有兑现“按时叫我起床”的约定,认为由于他的过错使得我上学迟到,而不愿意去学校罚站而不去上学。父亲解读这段历史时,或许会说她小时候不想去学校,我打着她去了。而我却认为那次挨打纯粹就是误解,父亲没有搞清楚事情的原因。至于上学本身,我一直都非常的喜欢,怎么可能不愿意上学呢。 用牙签被打: 第2次是初中时,偶然的机会,我拿到了一个牙签,因为好奇,就学着曾经见过的大人用过的样子,放在嘴里。而这个镜头恰好被父亲看到了。他非常非常生气,打了我。还说,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用牙签呢。这段挨打,其实我也是很莫名其妙的。后来,父亲解释到,是因为我还属于发育期,如果用牙签会损害牙齿的生长之类。父亲以为我在用牙签戳牙齿,而我却只是因为好奇心恰好把牙签放在嘴里了而已。虽然这次挨打也是误解,但是我却对牙齿的重要性有了非常直接的认知,算是好事吧。当然,另一方面,我也对牙签有了极度的恐惧感,因为它们意味着挨打。现在来解读,父亲是非常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他希望孩子有一口健康的牙齿,而不会因为幼小的无知而酿成不好后果吧。所以“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拖延被打: 第3次是高中时,我在院子里看矛盾的《子夜》,看的正入迷时,父亲叫我去帮忙。帮忙做什么呢?家里有一群小猪娃,它们有些拉稀,父亲要给它们打针,需要把它们围在小巷子里。他一个人忙不过来,需要一个人帮他拦着,恰好只有我在家里,所以父亲叫我去帮忙。父亲叫我第一遍的时候,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因为看书正入迷中。第二遍的时候,我听到了,打算过去。第三遍时,我已经起身要过去帮忙了。这时候,父亲先我一步走过来了,他拿着棍子,重重地打在我的腿上,说我不听话之类。我又是很莫名其妙,也对父亲的行为非常愤怒。当然,那一次的棍子比较粗,打在腿上也是非常的疼。后来,我就跑掉了,哭着跑掉了。虽然我也认为自己反应慢了点,但是被打还是挺难过的事情。最后,是姑妈在乡间小道里把我找了回去,并劝说我不要生父亲的气。但是,我依然很恼火,几天都不和父亲说话。假期结束后,我回到学校,在梦中将父亲告上了法庭,说他侵犯人权之类。而洗澡时发现腿上有好几处青紫的淤处时,我难过的哭了。觉得父亲是在是太狠心了。这个事情后来哥哥写信宽慰我,说了父亲的不是,也让我想开点,不要太计较。但那时我始终心里不高兴,因为一向我最敬重的父亲这么狠心的打我,还下手那么重,我想不通。 在学校过了一个星期之后,放假回家,我依然不和父亲说话。但是,某次清早,我醒来,偶然听到了父亲与母亲的谈话:他说,儿女不珍惜是儿女的事情,父母再操心也没有用。那次我打了静静,胸口疼了好几天,但是有什么用呢,她不珍惜,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听到这段话后, 我泪流不止。原来打了女儿的父亲受伤更严重,原来父亲心痛的是女儿对大好环境的不珍惜,原来父亲生气的是女儿拖延的生活习惯等。因为偶然听到了父亲的话,我终于释然了和父亲的隔阂,也从一个侧面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现在,解读这段历史,想想曾经个人的成长,我认为我的世界里存在了太多的理所当然了,而这些理所当然本来不该是理所当然的。比如,父母的辛劳。当然,对于这次挨打事件,依然是一次误会。我并非不听父亲的话,不过去帮忙,而是他叫我的时候我没有听到,反应过来要走过去的时候,他却已经冲过来打我了。但是事后总结原因时,我也会提到自己拖延的坏习惯等。总之,因为这次的冲突我明白了父母之不易,也对他们的心更加体会了些,也是好事吧。 从三件挨打事件来分析,这种冲突大部分是源于误解。父亲错误的解读了女儿的行为,期望用武力的方式来让她回归所谓的正道。而站在女儿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武力只是用错了地方罢了。从自身的经历看,解决冲突要重在沟通,以粗暴地武力来应对或许能解决问题,但是毕竟是会留下伤害的。而如果以文明的沟通来了解了前因后果,反而能够启发人的心智,让事情在良性轨道上循环啊。从这个角度看,教育也是非常重要啊。 暂且写到这里吧。别的场景下次再写。
517 次阅读|1 个评论
讨厌的陈安同学
热度 17 xcfcn 2012-9-6 17:41
陈安女士成天就满中国满世界跑,一个人还不够热闹,还要带上陈热闹。 我说你跑就跑呗,还跑到科学网来显摆,在某些人眼里,陈安俨然是伟大的父亲。 陈安至少现在被成为了伟大父亲的样板,不,是标杆,可望不可即的人物。我虽不能至,却必须心向往之。 总有一天,我这个苦憋的父亲会把您老的照片挂起来,下面写着:父亲楷模——陈安。然后一个飞镖过去。
个人分类: 杂论|1747 次阅读|17 个评论
卜算子 ● 寒夜思父
Elephantd 2012-8-27 21:19
卜算子 ● 寒夜思父 小时候,家很穷。寒冬腊月,也只能穿着单衣单裤,脚趾常突出鞋底,与冰雪亲吻。父母的穿戴比我的更单薄、更破烂。我发誓要好好读书,成家立业孝敬父母。还没上大学,母亲就去世了;家境宽裕了,父亲与我们生活几年后,不喜欢城市的喧嚣,回到了农村。 2010 年 8 月,我刚刚从瑞典回来,妻子就说父亲病重了。在他最后的五十多个昼夜里,虽有我们夫妇的陪伴,父亲特别挂念的却总是大洋彼岸的孙女。 就要赴美探望女儿了,心情复杂。在此重温小词一首,告诉父亲,我会把您的爱意带给您的孙女。 2010 年 11 月 30 日 ,深夜降温,携寒入眠。噩梦惊醒,泪流满面。赋为记。 朔风吹冰厚, 腊原树折梢。 翁至田野未归屋, 墙角儿心焦。 泪流颊面凉, 才觉未拂晓。 人鬼两界难相见, 摸黑把香烧。 2010 年 12 月 1 日 中午 注:滇东罗平的喀斯特山地,最高的叫白腊山,比山麓盆地高出近 800 米 。进入冬季,冰封雪积,寒气逼人。
个人分类: 铭记|3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我隐藏了一篇博文
热度 11 xcfcn 2012-8-18 12:27
我就方舟子随便说了两句,结果口水满地。 其实我没有说木子美骂方的女儿是对的,相信木子美自己也知道是不对的。 我也没有说方舟子跑到公安局去报案是不对的,这是他作为监护人的法定权利。 我仅仅是说,方的女儿根本就没有受到影响/威胁,如果方的女儿不看微博的话。 而且,方舟子目前这样做不仅保护不了他的女儿,只会让他女儿成为公共话题,雪上加霜。 如果我是方舟子,我会直接向木子美道歉,收回自己“三脏女”等话语,然后恳求对方不要涉及我的女儿。 我相信,方舟子这样子做了,木子美肯定会道歉的,也真正能看出方舟子对女儿的在意。 但目前方舟子的作为在我看来真的是在消费自己的女儿,而不是保护自己的女儿。 PS: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罩门,所以做事说话多留点余地吧,所以别人伤及自己的时候多反思自己,而不是继续胡搅蛮缠。 PPS:请大家不要太激动了。我们就事论事吧。
个人分类: 杂论|1939 次阅读|20 个评论
父与子——读《路上父子》
sstone2009 2012-8-4 20:45
丁大民为了儿子丁小天睡觉揪头发的习惯,特意买了一个假发,睡觉的时候戴在头上,供丁小天揪,他才可以安闲地睡着。丁大民对丁小天说,妈妈去火星出差了。丁小天就一直以为妈妈去火星出差了,并以此为豪。直到上学,有好事的同学责问自己的父母说丁小天的妈妈去火星出差,你们为什么不去?原来,去火星出差是个谎言。话转到丁小天耳朵里,他才知道父亲骗了他,母亲已经死了。 为了照顾丁小天,丁大民决定不当车队队长,不开车,宁愿去工会。丁小天问丁大民为什么不开车?丁大民说,开车撞死了一条狗,单位不让他开车了。从此,丁小天记住了父亲不开车的原因,记了二十来年,直到有一天,一位丁大民的同事告诉丁小天真相。丁小天才猛然醒悟。在丁小天内心里的那种对父亲的情愫,才突然恢复过来! 丁小天决定帮丁大民把被骗走的钱追回来。他觉得自己必须这样做。十几年的逆反心理,十几年来对父亲的疏远,丁小天必须立刻补救回来。把钱追回来,便是最好的行动! 父亲呵护着儿子长大成人,儿子却长期地视之如陌生人,顶撞、不理、蔑视……当某个时候,某个事件,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的真爱,父亲已经渐渐老去!好在,有一天终于会明白的。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3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是个民间高人
热度 15 bfzhao2001 2012-7-30 17:52
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到现在也依然是个农民。我倒是觉得在他的性格里,他一直有一种隐居的心态。 父亲1955年出生,6岁时爷爷去世,和奶奶相依为命,小学二年级没毕业辍学回家务农。虽然不能上学了,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学习,利用干农活挣得的一点点小工分自己买来小字典琢磨,日复一日。父亲还练得一手好字。十五六岁的时候,父亲自己动手为家里做了一套据村里人说质量还很不错的木门、木梁和窗梁,并把它们安装在我们家的土窑洞口。到现在我都没完全弄明白,他是怎么学到这种木工技术的。 看起来父亲是打小就聪明,比之同龄的人有他过人之处。岂不知他一直很消瘦,一来在国家建设期,每天分到的吃的比较少,二来我们家的家族势力一直很弱,没有什么近亲,无人帮衬,社会压力极大。说到家族势力问题,我父亲到现在还有一个固执的观念,就是鼓励我们要多生几个儿子,扩大家族人口。 十八九岁的时候,父亲跟着学医,没两年就当上了村里的第一个赤脚医生。 后来村里要通电,没有电工,大伙都不懂电,觉得那很神秘高深,唯有我父亲的聪明才能胜任,于是大伙推举他当上了农村电工,一干就是十几年。父亲是从对电一点都不懂开始学起的,通过自学,不仅掌握了农村电工所需的所有技能,而且还创造了很多小发明。因为那时全国配置用电,农村是晚上送电白天停电,于是父亲发明了一套电路,每次通电或送电时,只需要在自己家里按一下按钮就能够实现,再不需要跑到几里外的村变电房去。于是我从小就有了一个爱好,就是每当夜幕来临的时候,总是急不可耐地去按那个按钮,只需我动一个手指头,全村就通电了,再动一下手指头,全村就断电了,好不神奇,好不神气!父亲后来还发明了一套触电保安系统,只要有村里人触电,全村的电力系统就自动断电。等我长大了才知道,也许父亲的这套触电保安系统可能是中国当时最先进的一套系统了。于是父亲当农村电工当成了县里的名人。全县乃至全地区每次电力系统组织学习考查,都把父亲所管辖的系统当做样板,于是山西日报、吕梁日报等等经常有一些关于父亲的“科技大能人”之类的报道。县里很多老百姓至今都相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说只要我父亲愿意,只需在一个水缸里用棍子搅一下,就能发出电来。 不仅如此,父亲在他最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以自己动手建造一台台完整的电焊机、电动机,甚至焊接过一辆纯手工的卡车大拖斗!更不用说发明县里的第一辆农用独轮车、第一辆自动播种机了。到现在我都没有整理出他究竟在这一生中创造过多少新的东西。 如果说父亲在“电”上琢磨是为了生计的话,他研究地球科学纯粹是一种爱好了。他创建了一套地学理论,可以解释和模拟地球运动的动力源问题。他的地学论文被山西省的一位地质学老教授相中,老教授帮他做了地级市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地学观念为国内首创,国际一流。由此各种科技成果奖励接踵而至,十四届中国地质年会还邀请父亲发表了论文演讲。 父亲是个神奇的人,因为他的自学能力,因为他的吃苦精神,因为他的无穷的创造性,因为他把自己最宝贵的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他周边的人,奉献给了我们这个国家。我一直认为中华民族因为有像我父亲这样的来自民间的无数高人才会绵延至今的。父亲的脊梁和千千万万个像他这样的人的脊梁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如今父亲隐没民间,周边的人已渐渐的忘记了他和他所创造的东西。我知道他很孤独,在这个人人都忙于赚钱的时代,无人理解、无人理会,更无人感激。随着生计的蚀磨和孩子们的成长,父亲的创造力也大不如前了。父亲有些老了! 如果有可能,我想带着父亲周游世界。他最喜欢的是大山大海!
个人分类: 社会学|3954 次阅读|17 个评论
摘抄:一位爸爸给孩子的备忘录
SeaDau 2012-7-25 17:31
好久都没有看报纸了,今天随便翻看送来的当地的华人报纸《世界周报》,看到这则小短文,是一位父亲写给孩子的。短文并未标出作者,最后署名是“爸爸”,也许是无名氏写的,没有去考证。但读一读,觉得很有道理。以前,总是手抄文摘的习惯,现在网络世界,信息流很大,很发达,反而很少读到好文章。现将该短文全文抄下,留作以后细读。 写这备忘录,基于三个原因: 一、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还是早点说好; 二、你的父亲,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三、这备忘录记载的,都是经过惨痛失败得回来的体验,可以为你的成长省回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记住的事: 一、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你的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你的父母。至于那些对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请多防备一点,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总有一个原因,他对你好,未必真的是因为喜欢你,请你必须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将对方看作真朋友。 二、没有人是不可代替,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看透了这一点,将来你身边的人不再要你,或许失去了世间上最爱的一切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甚么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暂的,今日你还在浪费着生命,明日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 四、世界上并没有最爱这回事,爱情只是一种霎时的感觉,而这感觉绝对会随时日、心境而改变。如果你所谓最爱离开你,请耐心地等候一下,让时日慢慢冲洗,让心灵慢慢沉淀,你的苦就会慢慢淡化。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 五、虽然,很多成功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兴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紧记! 六、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下半辈子,同样我也不会供养你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 Benz ,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七、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别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对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八、我买了十多二十年六合彩,还是一穷二白,连三奖也没有中,这证明人要发达,还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 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 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爸爸
3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位伟大的农民(5):农民没地种了,工人没工做了
热度 3 wangxh 2012-7-12 08:21
父亲身体小不适,回家探索几天。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种了一辈子地,做了8年大队会计、9年村支部书记。 晚上边喝茶边闲聊,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农民的话令俺不知何解: 农民没地种了(我们村子的地基本上都不种粮食了),工人没工做了(俺们倔县基本上没有什么制造业了,唯独好像服装业还在继续),天天都在修路、盖楼,商店多了、酒店多了、饭店多了、洗澡店多了、洗脚店多了...... 新闻都说咱们的有的是,我纳闷,咱们的钱哪来的?
个人分类: 社会|3033 次阅读|6 个评论
父亲的书法作品(三)
热度 3 jiulianjushi 2012-7-1 17:37
父亲的书法作品(三)
佛教文化 菩提无树也有树, 明镜非台亦是台, 本来无物生万物, 一念无明现尘埃。 参破万法唯心造, 不怕念起怕觉迟, 念念弥陀甚深禅, 往生极乐般涅槃。 迦葉拈花始至今, 達摩心髓傳少林, 慧能一花開五葉, 應無所住生其心。
个人分类: 书法|4047 次阅读|9 个评论
父亲·毕业·恩师
热度 4 xiaoman5502 2012-6-18 10:27
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随时调整自己,进退有据。生活的空间,须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 昨天父亲节,昨天同样是我们11级研究生毕业聚餐的日子(PS:由于专硕是两年毕业,这学期课程一结束马上就将奔赴前线实习,因此我们学硕也只得一起进行毕业聚餐)。一晃,我们学硕的研究生课程也就结束了,一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真的让我长进了不少,其实知识的增长倒是其次,主要是我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大学时期的幼稚思维。 其实很怕昨晚的毕业聚餐,怕自己会像大学毕业聚餐一样,眼泪不听使唤,怕见到分别的场景,在学习上我可以很理性,但是对待感情,我真的太感性了。昨晚,以毕业晚会开场,发现我们新影院的人才挺多的。英文歌、话剧、中文曲、京剧、舞蹈等等,但是音响效果却实在是不敢恭维。晚会过后就是晚餐,菜色很丰富,就是厨师不怎么给力,我真心觉得有些菜我都可以比他做得好,或许厨师也被我们的节目吸引,忘记火候了,哈哈!昨晚的聚餐,没有眼泪,没有哭诉,有的是欢笑,有的是爆料···昨晚,代表我们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敬酒的时候,发现还有几张陌生的面孔,学硕一起上课的机会多,学硕和专硕之间的沟通确实挺少的,他们总忙于工作,忙于实践。而我们学硕更多是理论学习与研究。晚上,毕业聚餐完后,去了一趟以前的德智园寝室,除了小勤,其他两个姐妹不在,自我搬到办公室这边的宿舍来之后,寝室里乱了好多,但是依然那么温馨,很是怀念。却也无法用言语表达。 晚上回到办公室后,给爸爸打了个电话。只是像以前一样,问问爸爸在干什么,然后说今天是他的节日,祝他节日快乐。然后就没有话了,父亲也只是问问现在怎么样,什么时候回来。一切都很简单,但是我们彼此都明白那份深深的父女情。一直以来发现和爸爸的交流很少,一直以来都是妈妈在打理我的事情,爸爸只负责大事的方向。因此,我手机中更多的是和妈妈的通话记录,结果却引起了一场爸妈“吃醋”风波。以前在外地求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在备考,居然忘了打电话回家。一个礼拜以后,有天在图书馆居然接到爸爸的电话,在平常父亲是不打电话给我的,每每都是在我和妈妈聊完之后才将电话递给爸爸,接着便是一些话语的简单的重复···电话那头依然是爸爸雄浑的声音,“在干什么呢?”“哦,离考研时间越来越近了,在图书馆看书。”“嗯,加油!不要太累了,要注意休息。”“好的,没关系的,爸爸,你有什么事吗?”“没有什么事,见你好久没有打电话回家了。”当时的我心里真的挺难受的,一直以为父亲是掌握大局的,不会记得打没打电话这种事情,从那以后,不管在哪,我都会按时打电话回家,今天打爸爸的电话,那么明天就打妈妈的电话。 其实,应该说我还有一个“父亲”——我现在的导师李浩鸣教授。和他,有一种特殊的缘分。记得去年考研初试成绩出来之后,当时并不知道414分的我是湖大新影院的最高分。因此,挺焦虑的,不知道自己的复试会怎么样,一切都在紧张中度过。直至3月28日,全部复试科目结束,我才松了口气,在家呆了两天之后准备回学校。在公交车上,手机响起,一看是长沙的号码,还以为又是哪个狐朋狗友搞恶作剧,用陌生号码骗我,拿起电话就是一通长沙话问他是谁,干什么···都没有给对方说话的机会。结果等我把话说完,那边才有一个陌生的声音:“你是张曼芝吗?”这下我可懵了,原来电话那头是李老师,只得赶忙道歉。李老师问我要不要跟着他学科技新闻方向,当时并没有给老师明确答复,因为在我眼中,科技新闻是理工科学生该干的事情,对我这个文科生来说难度太大。直至后来,本科好几个老师以及湖大的另外几个老师和师兄都建议我选科技新闻方向,我这才明白李老师在湖大的影响力与亲和力。 第一次和李老师见面是在考完后的那个暑假,那天紧张得不行,我感觉我复试都没有那么紧张。但是,一见到李老师,我的紧张感就消失了。当时老师说暑假不要浪费,还给了我两本科技新闻与传播方向的专业书,让我先熟悉熟悉。还记得李老师当时说:“曼芝,感觉你挺不错的,复试的综合面试上表现挺好。”这句话更是让我平添了不少自信。还没开学,老师就在为我的住宿问题张罗,由于学校宿舍紧张,学校在开学前一个礼拜是不给长沙本地的学生安排宿舍。老师见我家离学校有点距离,就打电话给师姐,让他们回来办离校手续然后让我和另外几个同门转进去。虽然对长沙我不陌生,但是对湖大挺陌生的,毕竟我只是无数次的路过。李老师的关照让我从陌生中一下子缓过来,很快我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无数次,我在研究所呆得很晚,老师会先开车把我送回德智园然后才自己回家;无数次,老师见我脸色不好都会问我是不是又熬夜,然后心疼的带我去补充营养;无数次,老师会耐心的指导我写的论文;无数次,老师会问起妹妹的情况,会帮妹妹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 人生忙忙碌碌,总有一些人在你的生命中停留,然后又渐渐走远,直至消失;然而有些人会一直在你身边,一直在你的记忆中,可能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但是回忆的时间却很长···感谢生活,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会一直前行!
4238 次阅读|8 个评论
有人说这个视频应该比“升天的”排在更前面
热度 1 sfguo 2012-6-17 19:53
我看可以。 纪实片《父亲》 http://v.163.com/special/jishisubject/fathersday.html?v_www 精彩评论: 这是现实,农民工吃尽千般苦把儿子供出大学,然后发现现实仍然残酷,你没有渠道,公务员机会很少,找专业对口的机会少,至至找个体面的工作也不易,这些大学生很多要从外面的最低层打上去。 当然,你们可以说,有能力怎样怎样,问题是,不是有能力一定怎样,你需要能力比别人大得多才会有相同的机会,还不一定有。别家孩子能力不如你,但在大二就把工作锁定了,你能力强,但可能毕业两年还在找工作换工作。 我作为70后,非常感谢我那个年代的相对公平,我们真的用学习改变了人生,我们真的一毕业就会有工作并可以有个好的的生活。我们是在小镇中学考过了别人重点中学了富家孩子才得到这一切,但现在,考过了怎样,没有以前那样容易。 现在的官二代随便就可搞个大学文凭,然后又可占据社会上最好的一类工作机会,留给这些农民工孩子的指标太少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87 次阅读|9 个评论
父亲节到了,祝天下所有的父亲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limingyang 2012-6-17 13:40
恐惧时, 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 黑暗时, 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 枯竭时, 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 努力时, 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 成功时, 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梁凤仪
个人分类: 其它|2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肖重发《爸爸,孩儿不孝》一文深深打动了我
热度 18 陈安博士 2012-6-17 07:23
【我认为,肖子这篇博文应该上到明天周末科学网的头版头条。也是因为这个文章,使得本计划本周不写博文的我没有忍住。】    虽然是西方倡导的父亲节,可是中国人过过也无妨。    对于很多家庭,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是沉重的话题。    重发的新文章《爸爸,孩儿不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772-582866.html )真情实意,我看后眼泪汪汪的。重发平素里写博客或者臧否人物,都鞭辟入里,这样的文笔背后的人,感情往往也很丰富,且容易受伤害。    知道他不愿意开放评论是怕留言深了浅了都不好去回复。    不管怎样,这文章,看后一言难尽。感觉完全应该上到头条,让我们这些都有父亲同时也已经或将要成为父亲的人深思,也希望重发别删了它。 ————————————————————————————————————————    有些无聊透顶的中国人之前过母亲节时要选名人孟子的妈当代表,她的生日弄成中国的母亲节,荒谬绝伦,除了找名人,他们还会想什么招出来?    而到了父亲节,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又找到了一个名人的爹来代言?    还记得有个很有深意的幽默故事——    游客问导游: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名人出生过?    导游回答:没有,在我们这里出生的只有婴儿。    关于父亲也是,每个人都一定有父亲,不管他究竟是怎样的人,都会使做儿子的满怀了复杂而长久的感情。    所以,父亲节选一个没有任何名人气息的周末,且每年的具体日期都不一样,我觉得很巧妙——它不属于某个父亲,所以属于每个父亲。    也祝我的父亲节日快乐!
个人分类: 情论|6425 次阅读|29 个评论
爸爸,孩儿不孝!
xcfcn 2012-6-16 22:44
爸爸,孩儿不孝! 爸爸,明天就是父亲节了。虽然我几乎没有给您过过生日和父亲节!(您生日不详,生日总是跟老妈凑合着一起过)我想跟您好好聊聊,可是,您在天国能听到我的声音吗? 爸爸,您死不瞑目,您的嘴巴张得大大的。您显然有很多话要跟我说,您显然有太多的东西放心不下!爸爸,您瞑目吧,您安心吧,我会担负起大家庭的一切,我会完成我在您面前最后许下的全部诺言。 爸爸,对不起,我没有让您过一天好日子。您卧床的两年,也正是我人生最艰难的日子,我没有时间陪伴照顾您!甚至没有太多的钱给您最佳的治疗。爸爸,虽然最后两年,您几乎不能说话了!但是,在我跟您呆在一起的有限时间里,您却一直想跟我聊天,虽然我已经听不太懂了!但这是我们父子俩最后的交流。现在一切一切的场景宛然在目,可是我再也听不到您的声音了,即使是含糊的声音。 爸爸,您受苦了。“人之生颇易,死却极难,总是要受尽磨难才能超脱!”您却活着不容易,死也受尽折磨。临死您已经瘦骨如柴,您的脚已经不能伸直,还好,至少您没有什么褥疮。在盖棺的时候,我最后亲吻了您冰冷的脸,我不知道我能否传递给您一丝温暖。 爸爸,您走了之后,我经常在睡梦中惊醒,独自一个人默默垂泪。我好恨好恨我自己,我不该读硕士,最不应该读博士!更不应该长久的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如果我能早一点走出社会的话,我坚信,您不会走这么早的!我让您失望了,我几乎耗尽了您所有的能量!虽然我自以为我一直是您的骄傲和希望,虽然我自以为我会为家里付出我所有的力量和能量! 爸爸,家里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您曾经钟爱的也最后救了您命的中医我会试图去了解、理解甚至发扬她!您最后信奉的也因之而丧命的基督教我也会慢慢地去参悟!我会穷尽我的一生尝试着走进您的生命!我也知道沈埠村是我永远的根,不管我实际上走得有多远! 爸爸,您在的时候,我似乎感受不到您的存在,您不在了,我才终于发现,我,和平,是您的儿子!我流淌着您的血液,您也几乎形塑了我的一切,而且您也将在我未来的生命里笼罩性的存在。 爸爸,来世做我儿子吧!我爱您! 我的父亲 你召唤我成为儿子 , 我追随你成为父亲————北岛《给父亲》 父亲就像空气,他在的时候,你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当他不在的时候,你才知道他是多么重要。————佚名 我的父亲是中国父亲中平凡的一员,但在我眼里,他显然是伟大的父亲。 1 、父亲与金正日 在返程的出租车上,我听到“金正日, 69 岁(周岁)”。我的心一惊,因为我的父亲也刚好享年 69 岁(虚岁)。在金正日逝世几天后,我和老婆孩子匆匆赶回老家,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金正日的死举世皆知,我的父亲的死大概就村里人知道。金正日说“没有糖果可以活下去,没有子弹就不能生存”,我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不曾伤害过任何人,一生都在为了家人的蔽体果腹而操劳。他不曾出过远门,就连地级市也没有去过。“面朝黑土背朝天”是他生活的常态。 2 、父亲一生劳累 父亲生于 1943 年,我的爷爷奶奶全村公认是最勤劳的农民,他们有着农民最朴素的想法——把所有的家业投入到购买农地去——结果却在 49 年鼎革后被划为地主,一生辛劳一点一滴获取的土地被充公,并以地主的屈辱身份终其一生。父亲由于当时还未成年没有被划为地主,但“地主子女”的身份把他打入另册。 就像母亲吵架时经常奚落父亲说得那样,父亲是一个苦力( coolie ),小时候,经常听他提及他年轻时一天往返 60 里路去县城走崎岖小路挑石灰,神色之中透露出发自内心的自豪。虽然父亲算是读书多的人,读过职业中学。他这个当年的“地主儿子”抓住在本乡最偏僻的山庄——以“大集体”派出的身份——搞副业(造纸,打浆时漂白用的石灰浸入赤脚痛彻心扉)的唯一机会,赢得了我妈妈的芳心——这个当年备受自己父亲欺凌渴望逃脱的姑娘。 1981 年“单干”后,父亲靠自己的双肩从深山里扛回所有的木材,并最终在 1987 年建起了独立的泥土房子——终于远离了破败漆黑常被山洪淹没的老房子。大集体时,他是拖拉机手,单干后,他两次跟人合伙挖钨矿,我现在还记得我刚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高烧多天不退,母亲背着我去离家十来里路的矿山找他的情景,我还记得我小学三年级时,他跟村里人合伙挖矿赚钱了,去村里的小商店买可乐庆祝的情景,可惜很快他就被他的合伙人以各种理由开除了,因为他们想独得发现的矿脉。富有戏剧性的是,当年的合伙人成了父亲葬礼的“地理 / 风水先生”,他给出了父亲“忠厚老实”的评价,并以“最低收费”表达对昔日同事的敬意。 父亲有 6 个孩子,两个女孩早夭,姐姐最大,我前面有两个哥哥,我最小。姐姐出嫁的早,而且嫁在当时甚远的邻县。两个哥哥因后天原因略有智障,但却是家庭多年来唯一的经济来源,父亲也因此没有再出去挣钱,而是一直呆在家里操劳,尤其是在母亲多年多病多痛的情形下。 3 、父亲与中医 父亲一生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可是却因为“地主儿子”的身份而梦碎。虽然他曾经很认真的拜过师,用毛笔小楷抄写过医书——当年家里唯一的书籍,我现在还依稀记得那娟秀的字体。虽然父亲未能成为中医,但是父亲中医的知识还是让家人多有受益,我小时候经常去田野里采药——石韭菜、大额泡等等。我也对父亲经常给母亲刮痧有着深刻的印象,我自己生病了,也经常被“钳”被“刮”,一般都会因此而神奇的好起来。 父亲前年春节脑溢血,在县镇的医院久治不愈并被宣布病危的时刻,是邻县的专治脑溢血 / 中风的中医大夫让父亲起死回生,并神奇的再次站起来了,虽然后来护理不周,再次摔倒后因家人全部外出干活(摘木梓)久久没有扶起最后让病情不可逆转。 您学中医了,虽然您没有机会救治其他人,但中医却最后救了您的命,虽然仅仅延长了您一年多的时间。 4 、父亲与基督教 父亲以前有过轻微的中风,前年春节因一天内两个大餐(一是祠堂龙灯会、一是村人嫁女儿),火气攻心,第二天又跟村人去 30 里外的地方第一次听基督教的布道,在听讲途中,您终于脑溢血,好在旁人抓住没有倒地并及时送往医院抢救,据说救护车的钱还是教会帮出的。 老家在我的印象中以前只有道教和佛教,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基督教,但是最近几年,基督教却悄然走进父亲的生活——虽然父亲也仅仅是把它当成跟佛教道教一样的东西,希望听讲布道能让自己和家人没病没痛而已。当然,他还希望自己的小儿子能好好的! 我永远不会知道父亲是听到了那句话让他忽然脑溢血,但我却清晰的知道,在圣诞的那一天—— 12 月 25 日 ——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那天我本已经准备返程。 父亲这样偏远山区的农民死于听布道又在圣诞节去世是否在向我发出强烈的信息?或许这需要我一生去参悟。 5 、父亲死不瞑目 或许是天意,我错过了车次滞留在了镇上,母亲告诉我您呼吸急促,我立马返回。回来后,您伸出手来紧握着我的手。就这样,我们紧紧地握了半个小时。其间我急迫的反复的向您保证,我会给二哥娶媳妇,我也会再给您添个孙子。但您似乎没有回应。后来我喂您葡萄糖水和稀饭,您居然吃了大半碗糖水和一口稀饭,而且您呼吸不再急促,也对我说的话有所回应。我以为您应该至少能渡过今晚,可是在十分钟我回来后,您却双眼圆睁,嘴巴大开,永远听不到我“爸爸、爸爸”的呼喊了。就这样,我们阴阳两隔了。 作为一个农村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子都娶上媳妇并抱上孙子。可是,这两个愿望您都没有得到满足。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人,我总是把您的话当作耳边风。但是,现在我知道我错了,我永远都是农民的儿子。 爸爸,安息吧。
个人分类: 杂论|3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柔软的父亲
热度 3 liuliangyun 2012-6-15 15:15
我父亲是善良、本分、老实的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我父亲最真实的写照。 回忆父亲,有很多亲热、温暖的记忆,柔软是我触摸父亲印象中最深刻的词语,我应该是父亲心中最柔软的部位吧。 父亲也是我心中柔软的部位,父亲过世后不久我带孩子在儿艺看“小蝌蚪找妈妈”舞台剧,当老青蛙动情地对小蝌蚪说“当你们长大了,妈妈就老了”,就被突然碰触到,突然间让我稀里哗啦地崩溃了。 从2008年后,我把父亲的记忆放在老屋后面的松林里,父亲也会一直在那里。 是的,回家的时候,山后松林里的小土堆也会有家的温暖。
4565 次阅读|3 个评论
父亲的荣耀 译文连载(一)
热度 4 liweiyin2009 2012-5-24 08:56
我出生在最后有专门的牧羊人的时代,出生地是法国南部的欧巴涅小城。那个小城就在加拉班高台的脚下,高台上布满了山羊。 加拉班是一块巨大的蓝色岩石高地,就在艾格勒地区的边上。这块巨大的岩石高台造就了于福尼山谷。 这块高地,宽度比高度大,不过, 岩石高出海平面也有 600 米。在整个普罗旺斯的天空下还是很显眼的,有时,七月的白云会飘过来,在高台上停留片刻。 这绝不是大山,但也决不是什么小山丘:这是加拉班,是马里乌斯守护神的地盘。护神们来的时候,往往都是在深夜,他们会在圣维克托上面燃烧荆棘柴草,点起火光:那只红色的大鸟,在六月的夜里,从一个山包飞到另一个山包,最后停歇在加皮陶乐山峰的上面,告戒罗马人,高乐军团已经掐住了整个艾克斯平原上颩特包舒成千个山谷的咽喉。 我的父亲是一个雕石匠的第五个孩子,雕石匠在奥朗日附近的瓦尔海安家过日子。 我们家在那里安家足有几个世纪了,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是老西班牙( Espagne ),因为我发现在所有的政府档案里都指明他们是老西班牙人( Espagnol ),而非西班牙人 (Spagnol) 。 ( 20 世纪前西班牙地区的人沿用前面的名字—译者注) 其次,他们从父亲到儿子都是军火商人,他们把刀箭浸泡在欧凡兹的带硝烟的水里:这种职业,尽人所知,主要是老西班牙人干的事。 可是,人所需要的的勇气总是和打斗者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于是,火枪和大手枪很快就取代了巨剑和贴身近战的武器:我的祖先也就开始制造人造烟火,也就是火药面,子弹和烟花。 他们中的一个人,我的祖叔爷,有一天,就在他自己的作坊,通过一扇关闭的窗户向一尊火花神射击,四周旋转的烟火落在了一捆万花筒的烟火上。 他没有死,可是他的左半边脸上再也长不出胡子来。从此他就被称作《烧烤王》,实际也就是说他是块《烤过的肉》。 也许就是因为那次可怕的事故,后代们决定不再碰火药面,不过没有放弃制作硬纸壳(卡通纸),也没有放弃烟火。他们成了硬纸板商,直到今天还是一样。 这里就是一个绝佳的拉丁智慧的范例:他们先是放弃了利刃,笨重、坚硬和锋利的东西,而后是火药面,他们把他们的精力用在纸板上,生产轻巧、驯服、可以触摸,永远不会爆炸的东西。 可是我的祖父,他可不是一个《老古板先生》,他没有继承纸板商的祖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成了一名石头的雕琢匠。于是他在法国周游,最后在马赛附近的瓦尔海定居下来。 他个子矮,但是肩膀宽,肌肉发达。 我记得的他,那时,顶着一头灰白长发,直垂到脖颈,还有一圈漂亮卷曲的胡须。 他的脸部轮廓清秀、分明,,两只有神的眼睛就像熟透了的两个油橄榄。 对于他的儿女他的权威是绝对的,他的决定从来没有二话。可是,我们这些孙辈们,可以摇晃他的胡子,把小豆子塞进他的耳朵里。 他有时和我一本正经地谈话,说是谈他的职业,还不如说是谈他的手艺,因为他是一名凿石头的工艺大师。 他看不起泥瓦匠,他说:“我们,是我们爬到石头墙上,给石头凿边,也就是说对着 榫头、 插孔和 斜缺口 ,用 马牙榫接合和 斜错口衔接等等的办法 把石块一块挨一块地对接好。当然还是我们,是我们把铅液倒进槽里,防止滑脱。这是镶嵌在两块石头当中,别人从外面看不见。而泥瓦匠呢,就只是按他们看到的石块的样子,把看得见的洞用沙浆抹死……泥瓦匠,他们是掩埋石头的人,他们只会把石头掩盖起来,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修凿石头。” 一旦有了空闲,一年也就 5 到 6 次吧,他就会带着全家到距离守望桥不到 15 米远的灌木林里去。 就在我奶奶准备野餐吃食,孩子们在小河里淌水玩耍的时候,他就爬到纪念碑的护墙上,测量尺寸,观察接缝,捡起凿下的石片,抚摸一块块的石头。 吃完饭,他让我们在灌木丛里,围坐成半圆,他坐在我们前面,一言不发,面对着守望桥主设计师的雕像,就这么注视着,一直坐到傍晚,。 这就是为什么,三十年以后,她的儿子和女儿,一听到守望桥的名字,就眼睛朝天,不断地发出长长的叹息声。 我的书桌上有一把精致的镇尺。铁质,长方形,中心有个椭圆形的洞。在每一个侧面各有一个相当深的小漏斗,是愣在金属里凿出来的。那是我的安德烈爷爷,用了十五年的功夫,用坚硬的剪刀 尖 一点一点 抠 成的。 这个能干的人只接受过最初级的一般教育。他认字,会签名,其他一概不会。他为此终生在内心里感到无比的痛苦,因为他坚信教育是至善之神,他认为,受教育最多的人也会教育别人做好事。于是他一生倾其所有,投入全部钱财,让六个孩子全部接受教育,其中就有我的父亲。二十岁时,他从艾克斯省立师范学校毕业,成了一名公办学校的授课老师。
5197 次阅读|5 个评论
《 父亲的荣耀 》试译者的话
热度 15 liweiyin2009 2012-5-24 08:54
这本书在我的手里足有 20 多年了,就是没有勇气,也没有时间翻译,现在有了闲暇,也为了配合外孙子学法语,决定试译。为什么强调试译呢,就是感到功力不足。作者马歇尔·帕尼奥尔 Marcel Pagnol 是法国著名的剧作家、评论家、小说家, 1946 年当选为法兰西文学院院士。他的这本书是他的名著之一。他用精湛的语言,把它童年的回忆写的极其生动,语言清新诙谐,故事引人入胜,再加上反映的是法国南部的生活,没有过人的语言功底和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不要说有不少句段根本看不懂,更不用说把他作品传神地介绍给读者。但是出于对这本书的喜爱,我这个干了一辈子工程的人就不自量力了,希望借助科学网上的读者帮我完善,特别是有法国留学经历和从事欧洲历史和地理研究的网友们。为此,我在一些是在不理解的句段上打上黄色阴影,并且把法语原文附上,就是为了请网友帮助。 说实在的,在我完成了约四分之一工作量的时候,从网上得知这本书的中译本已经在 09 年正式出版,但是既然开始了就不想停手,再说我本来只是想在科学网上发表,又是为了学习,所以我就决定继续坚持,并且在译完之前不看大师的杰作,以免有太多的自感不如而放弃的想法,之后,我肯定要对照正式译本改进我的法语水平。我必须这样做,因为那将是一位好老师,但是我又不愿意我的翻译太多来自抄袭。 马歇尔在这本书的后面写了他在 已经 60 多了的年岁 写这套回忆系列的初衷: “ 我现在当爷爷了,常常愿意给我的孙儿女们讲故事,这是做爷爷的天然义务,也许是最大的擅长。 我的爷爷给我讲的是驴皮、美女和野兽之类的故事。我呢,我更愿意讲一个小男孩的童年的故事,这个小男孩可能就是你们爷爷小的时候,或者也差不了多少,因为所有的小男孩,不论是何时何地的,总会有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烦恼,同样的爱好。 ” 这套自传体小说有三部曲 :父亲的荣耀、母亲的城堡、神秘的时代。前两部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又名初度艳阳天和再见艳阳天,从网上查找,电影也是好评如潮,我确认有不少网友看过这两部电影,而我自己却错过了放映期。看过电影的朋友可以更容易意会这本小说的妙趣,可以弥补我不能传神的十分拙劣的 语 言。 在这里我顺便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年代和地理背景,以便理解作品中的一些叙述。马歇尔是 1895 年出生的,作为比他 大 25 岁的父亲,就 应该 是在 1870 年前上的师范学校,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 还刚从教权和皇权中解放出来,再加上那个葡萄酒生产的地区,酗酒也是作为未来老师要防止的恶习,所以马歇尔在开篇中,在介绍他的家庭背景时专门就此做了叙述。 此外,马歇尔小时候的家是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那里尽管没有太高的山,但却是沟壑纵横,幽谷野林很多,马歇尔的父母就能够以不多的钱在相对蛮荒的地方租到一套乡间别墅,在那里过暑假,并且寻找打猎的乐趣。普罗旺斯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景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最后,我还想说明一下,我把译文登在科学网上是因为网上大多数人都是当今在第一线忙碌的科学家们(当然也有年高的老专家),就和我的第一本译文“一条河和一个孩子”一样,我这个老人能做的就是用这样的小说来缓解一下朋友们过于忙碌的大脑,让天真无邪的童趣增添(或者回想)我们生活中的情趣。如果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我也就很满意了。 连载我将以一周一节的方式进行,以便给我充裕的时间把书译完,也不占朋友们太多时间,只是为了解个闷,找个乐。 2012-5-23 修改处我加粗了,说明我的前稿有错,希望再有人指正,对不起了 说明:在网友的提醒和女儿的帮助下,我了解到,译文是在浙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书在亚马逊购物网上可以买到,电影可以在土豆网上看到,如果网友感兴趣,我特意提供此信息。
6294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致不存在张虎的一个小故事——父亲和他的两个儿子
brain99 2012-5-20 10:20
父亲嗜酒如命,还染上了毒瘾。后来,因为在酒吧里杀害了一位酒保而被判死刑,只留下两个儿子孤零零地活在世上。父亲死后,两兄弟相依为命。其后,老大跟父亲一样染上毒瘾,还因偷窃和勒索、伤人坐了牢。小老二就是小老二!,他既不喝酒也不吸毒,靠打工挣钱完成学业,还成了一家公司的分区经理。他的婚姻也很美满,妻子为他生了三个可爱的孩子。    出自同一个父亲,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下长大,但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面对这个问题,两兄弟的回答竟是完全相同: “ 有这样的父亲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 旁白:老大有“现代生物遗传转基因纯合子单克隆多能干···工程学”知识, 有这样的父亲 遗传,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老二: 有这样的父亲我还能有什么办法?一切要靠自己了!
3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怀念我的父亲
热度 28 ganchunmei 2012-4-22 05:05
在芬兰的这大半年里,经常莫名地想念父亲。每次想到父亲,眼泪就禁不住地流下来。父亲的去世,成为自己心里一辈子的痛。 父亲的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永远是一身的旧衣服,老实巴交,勤勤恳恳,简简单单;一辈子都呆在生他养他的小山村。 小时候,父亲经常半夜起来给我们盖好被踢的被子。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遇到下雨,他会去学校给我们送伞和雨鞋。每天会做好饭菜等我们放学回家。周末的时候跟着父亲一块去土地里干活,跟着父亲挑粪,父亲挑大的,我挑小的;天干旱的时候,跟着父亲挑一担担的水给土地浇水,依然父亲挑大桶,我挑小桶。每天清晨,我们都是在父亲的歌声中醒来的,因为父亲喜欢唱歌,父亲的声音很洪亮,唱的那些党的歌特别好听;他又喜欢早起,早起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扫地,屋里屋外;于是,每天我们都在父亲的歌声和扫地声中醒来。那时候父亲和我们喜欢看福建东南电视台的《银河之星打擂台》,我们也跟父亲说,等以后我们有钱了,一定要让父亲也去参加这个比赛,肯定能拿奖回来。 初一那年,自己有着子莫名其妙地经常半夜肚子痛,父亲经常半夜背着我去看医生;初二那年,因为鼻炎,父亲带着我看了无数次医生,还跑安福去拿药,都没用,最后是父亲天天去山上挖一种草药,天天煮好,连续吃了一个多月后才治好。 小妹初二那年暑假,由于体育强项,被学校选中参加暑假的体育培训,以参加开学全县的运动会比赛。那时候,小妹每天训练很辛苦,父亲则早早地做好小妹喜欢吃的菜,并准备好从地里摘回来的草莓、西瓜和香瓜,在阳台上远远地望着小妹回家的方向,等待小妹回来。然后父亲还经常鼓励小妹说,不要怕辛苦,好好训练,到时候像电视里一样拿个奖杯回家。 上高中后,有一次返校自己非要骑自行车从家里到县城的学校,父亲不放心我第一次骑自行骑这么远,于是也骑车陪着我到学校,在快到县城的时候,自己还是不小心被另一个骑车的人给撞倒在地。高二那年,父亲和母亲在寝室门口一直等我,给我送吃的和衣服;也不知道直接去教室找我,就一直在路边等,刚好我从那经过,无意中看到他们。高中每月放假回家,父亲总是会特意做我喜欢吃的菜给我吃;也会特意留很大的桔子、西瓜、香瓜和草莓,等我每个月放假回去的时候吃。 大姐怀孕,在家里待产,父亲总是做大姐喜欢吃的饭菜。而大姐因怀孕有时候发脾气,父亲也都接受。等大侄子出生,父亲就一直带着大侄子。到现在家里人都说,大侄子的性格和父亲是非常相像。 每年过年,因为我很多菜都不吃,父亲会特意做一两个我喜欢吃的菜。每年过小年,和父亲一起打扫卫生,准备些对联-父亲写,我们姐妹在旁边玩墨水和毛笔,帮父亲拉红纸并放好已经写好的对联。每年元宵节,我们姐妹坐在楼梯口,捂着耳朵看来家里的龙灯,父亲在厅堂放鞭炮迎接那些龙灯;等龙灯走后,问父亲这是哪里哪里的龙灯,需要给多少钱;然后再回忆说当年生大哥那会,有十多个从各地来的龙灯到家里庆祝,现在的龙灯越来越少,每年就只有村子里的3-4个龙灯;而每次村里的老龙灯都会很晚很晚才到,一般要到11或12点了,那个时候我们早就已经进入梦乡了,只有父亲还守着,等待它的到来。 高考那两天,父亲后来说,本来他和母亲很想去县城陪我的,但又害怕影响我考试,所以他们就一直在家担心了两天。高考完的那个暑假,自己不懂事,老是和父亲吵架,因为觉得父亲做事太慢,太罗嗦。 04年去武汉上大学,母亲送我去学校报到。每周打一次电话回家,父亲总说,要吃好点,不要舍不得花钱,要穿好点。父亲的话总是很亲切。父亲也会说,今年种了多少花生,多少西瓜,多少地瓜,等我暑假回家的时候就已经熟了,可以吃了。自己在学校也一直很努力,并一直想着等自己毕业的时候,一定要让父亲也来武汉玩一趟。当时父亲最大的心愿是可以过六十大寿,自己也一直在计算等父亲60岁的时候,自己已经毕业工作两年,有资本可以好好给一辈子都没过过生日的父亲祝寿了。 但是,07年的6月底,父亲意外出事,在楼上晒被子时候从二楼一不小心摔下来,由于头部先着地,当时就昏迷了并大量出血。之后:先在县城的小医院治疗,有一个多月,不见好转;转到南昌大医院,在重症病房呆了2个星期左右,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当时的情形是,父亲一直昏迷不醒,加之只能靠导管注入食物,本来很瘦的父亲就更加瘦得只剩骨头了;当时护士每天给父亲打点滴的时候,就害怕,因为父亲全身上下已经没地方可以扎了,扎哪里都不出血;身上很多地方也长褥子;最后由于家里已经没钱了,医生说这种情形-“植物人”,一时半会呆在医院也治不好,考虑到我们的经济问题,建议我们回家治疗。8月初,从南昌转回到家里,在家里照顾父亲。 9月,因开学以及保研而返回学校准备材料和面试等系列程序的时候,仅有母亲和大哥在家照顾似乎已成“植物人”的父亲。10月17日,父亲最终还是没能醒来,离开我们。匆忙赶回家,见到的只是躺在棺材里的已经瘦得不成样的父亲...... 父亲去世的时候,57岁...... 父亲见我的最后一面是网络视频,当时父亲在深圳大姐那呆阵子。有一次我和大姐视频,父亲在旁边,看见了我,并说了我的最后一句话“好像瘦了”。而当时大姐没有视频,所以我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是06年在家过年的时候。 父亲一直希望我有机会能出国,现在我在国外了,父亲却再也看不到了...... 现在,每当看到一些新闻报道说“植物人”双亲因亲情而慢慢康复等等,自己就会悔恨,当时为什么要选择保研,而不是留在家里照顾父亲?当时为什么不想尽办法多借点钱,以让父亲能够继续留在大医院观察?或许,当时如果借到钱可以继续留在医院,当时如果自己一直在照顾父亲,是不是父亲就不会去世了? 也后悔自己曾经和父亲吵架;后悔那年的父亲节没有打电话回家;那年端午节没有打电话回家,而父亲在家等我电话等了一天。 有时候想,命运真的太不公平。父亲一辈子都没穿过几套新衣服,没吃过什么好东西,辛苦一辈子,操劳一辈子。为什么仅仅从不到3米到的楼上摔下来,就摔得这么严重?在我还没来得及报答的时候,父亲就这样走了;都还没来得及见最后一面,说最后一句话......在我的所有小小愿望还没有实现的时候,父亲就走了-计划的父亲武汉游、六十大寿...... 甚至父亲去世的时候,连一张平时的照片都没有。最后是大姐想起有一次我们姐妹几个在拍照玩,父亲刚好在旁边,大姐就偷拍了父亲的一张照片,当时父亲还在吃东西。最后,这一张偷拍的照片成为父亲最后的遗像。 现在每年回到家,已经没有父亲熟悉的笑容和声音,只有厅堂的遗像和冰冷的坟墓。自从父亲去世后,每次回家前,心里都会犹豫。因为不敢去面对家里父亲的遗像,不敢相信父亲就这样走了,小小的屋子里到处都有父亲曾经的声影。 而自己经常做梦,梦见父亲在干活,从来不说话。 不知道是否真的有另外一个世界?如果真的有,我希望父亲不要再那么老实巴交,免得受人欺负;希望父亲有一口好的牙齿,这样就能吃所有好吃的东西;希望父亲能有新衣服穿;希望父亲不要再那么辛苦和劳累......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11 次阅读|28 个评论
我为什么要读博士?
热度 56 chrujun 2012-4-9 22:05
硕士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我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由于研究生期间为江苏一家勘探单位做了半年多的野外项目,单位的领导很满意,多次来电话动员我去他们单位工作。给出的待遇是住房一套,同时给女朋友安排工作。 当时房价正在上涨,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还是一劳永逸地解决房子和家庭问题,在工作中锻炼自己? 我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冒着不确定性的风险攻读博士学位。下面几个因素让我作出了攻读博士学位的选择。 首先是我觉得我适合搞科研。我喜欢创新,喜欢思考,喜欢尝试不同的做法,喜欢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而生产则不同,生产效率是最重要的。生产单位为了保证利润,每天必须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并且要求生产效率越高越好。而生产效率和高质量产品之间往往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地球物理数据采集工作,由于电磁干扰的存在,采集到高质量数据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虽然我负责采集的数据获得了验收单位的最高评价,但付出的代价非常沉重。 领导因为我负责采集的数据质量高认为我技术过硬,但施工人员就不这样看,认为我是书呆子,缺心眼,按照书本来要求野外数据采集。 其次是我不喜欢做重复性劳动。 生产的最高要求是人像机器一样精密地重复活动,不能有丝毫的偏差。这和做科研完全背道而驰。做科研要求尝试不同的思路和做法,并从中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 研究生期间跑了近一年的野外,对于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真的感到很无聊。 这种劳动很难产生新思想和新想法,并且也不鼓励新的做法,标准动作是最受欢迎的。 因此我能理解为什么富士康工厂会有工人去寻短见。 当我们将活生生的人培训成机器的时候,总有人无法承受。 最重要一点是父亲的教训。父亲年轻的时候在思南师范读书,本来会当老师。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没有足够的粮食养学生,学生放长假回家谋生路。父亲回家后去学木工,当了木匠。 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后,学校又恢复了,要求学生返校。我父亲因为有了一门好手艺而放弃了继续完成在师范的学业,别人劝他他也不去。后来,又有人喊我父亲去当老师,他当时觉得当老师的收入不如干木工高而放弃了。 父亲的这一选择导致他后来并不如他的同学生活幸福。因为尽管干木工的收入高,但文革中我家被抄了3次,挣的钱财全部变成了集体财产。改革开放后家中又出了几次变故,爷爷先去世,母亲生病3年后去世,家中钱财全部耗光,更是度日如年。尽管父亲在思南师范读书的时候成绩名列前茅,由于放弃了学业,一生的命运都变了。父亲的教训使我对学业的追求变得锲而不舍,博士毕业后又做了两站博士后。 站在今天回头看,我认为我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有最适合的路,关键是要选对路,并坚持走下去。
个人分类: 我的经历|21216 次阅读|93 个评论
[转载]家长必读:父亲是男孩性教育最好的老师
spirituallife 2012-4-5 21:02
 本文选自《 家长小课堂 》的博客,点击查看 博客原文  男孩性别意识要早培养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独生男孩一般更受宠爱,尤其是母亲对儿子,即使都上初中了,仍然会表现出溺爱的样子。再加上照顾 孩子的工作主要由女性来承担,幼儿园也以女教师为主,使一些男孩因此失去了阳刚之气,甚至比女孩还女孩,家长们越来越觉得男孩子缺乏“男子汉气概”了。   独生子女家庭最容易腐化男孩的斗志。这些男孩子不仅容易缺乏责任心和宽容心,反而容易走向自私和斤斤计较。最新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最容易倾向同性恋和娘娘腔。   现在的男孩子户外运动少,大多男孩喜欢看电视、玩电脑、看卡通,这些都造成右脑开发过度,习惯了跳跃式、蒙太奇式的非逻辑思维方式,喜欢玩虚拟而不懂如何感受别人和周围的事物,容易变得自私冷漠。   一切的现状都向我们表明,男孩子的性别意识要尽早培养。三四岁的小男孩开始意识到他是男性,会不由自主地通过他能掌握的手段来体现他的勇武有力 的天性,在这个年龄阶段出现的一些“非正常行为”是正常的,这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在男孩子三四岁有性别意识萌芽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男子汉 气质是很有必要的。   男孩性别意识混乱如何避免   在我国的现状下,有一项问题值得重视,那就是父亲在性教育尤其是男孩子的性教育中比较缺位。这也是造成男孩性别意识混乱的一个原因。   要避免男孩性别意识上的混乱,最主要的是父亲应该尽可能地参与养育孩子的过程。婴儿在四五个月时,如果由父亲带孩子,孩子会更勇敢、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会相对较强。   父亲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面的榜样,不妨多和孩子多讨论这方面问题,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在生活中也要以身作则。而对于选秀文化中的中性化潮流,家长要对小孩进行引导,告诉他这只是一种表演。   要避免男孩性别意识混乱,父亲要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培养男孩养成运动的习惯。培养运动的习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和促进社会化,而且对于顺利度 过青春期具有特别重大的积极作用。当然,女孩也是需要运动的,只是男孩的需要更加强烈。随着男孩长大,运动的强度和难度要相应增加,自然需要较为专业的指 导。作为父亲,即使不擅长做运动,也要积极鼓励孩子做运动,培养他养成这个习惯,甚至带头和他一起做。   对于单亲家庭或者留守儿童,若想避免男孩女性化,可以尝试找一个“代理父亲”这样的角色长期与孩子进行交流。“代理父亲”可以是舅舅、外公或者 其他男性亲戚,运动教练也可以,像“飞鱼”菲尔普斯,虽然他父母离异,但他很小就与游泳教练认识,这对于他男性特质的形成是有帮助的。   父亲是男孩性教育最好的老师   很多中年男子都会回忆起在自己年轻时常常面临性问题的困扰,结果长时间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喘不上气儿来。这在当时性禁锢的历史背景下是十分普遍 的现象。他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顺利地成为男子汉,不再重演历史的悲剧,很乐意从家庭性教育入手,让孩子在各个发育时期都能获得科学的、适时的、适度的、 适量的性知识。这一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实践起来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容易。所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将对当父亲的人大有帮助。   首先,最重要的前提便是处理好父子关系,好的性教育需要在父子之间建立起挚爱与尊重的关系。   如果一位“父亲”留给孩子的印象总是粗暴、冷漠、严峻、缺乏耐心,看他们不顺眼,孩子见到父亲就像老鼠见了猫,尽量躲得远远的,父子之间怎么可能敞开心扉、平等地谈问题呢?   其次,做父亲的必须多与孩子在一起游戏、交谈,倾听孩子的心声,承认孩子的爱好和感受,分享孩子的兴趣和快乐,甚至癖好,以尊重的态度支持他们的爱好。   有些男子错误地认为既然要培养男孩子的勇敢与果断,那就不能对他们太亲近了。其实男孩和女孩一样,同样需要体肤之亲,特别是来自父亲的亲近。这 种充满温情的触摸将有助于他们形成安全感,使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感情的联系及学会如何去爱别人,体肤之亲是反映和传达爱和支持的基本手段。   再次,切不要认为性教育就是讲性技巧,孩子们一般不会在哪一个早晨醒来突然提出一大堆性问题。   他们会在成长过程中随时提出各式各样的与性有关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是逐步涌现出来的。对孩子的性教育要相机行事,当然越早越好,越真实越好。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爱的教育和父子亲情的培植是需要时间的,无论怎么忙也得抽时间陪伴儿子,缺乏父爱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   开展性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只有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摆出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强加于他们,以理服人,即不是以势压人,这样才可能处理好父子关系,做好家庭性教育工作。   有些男孩子进入青春期往往不愿意和父亲一起去洗澡。孩子不肯和爸爸一同去洗澡,说明他已经进入青春期后期,身体开始发育成熟了。有些正常现象, 像遗精,他并不懂得是怎么一回事,相反还认为是自己干了“坏事”,怕父母知道。在这个时候,做爸爸的应注意:首先不要责骂,不要因为拒绝同去洗澡就发脾 气,或若指责孩子。您应祝贺儿子发育成熟了。如果您的态度选择得不合适,孩子将对性产生恐惧和罪恶感。第二,您自然大方地教给儿子一些性知识,告诉他应该 怎么正确面对来临的生理变化。我们认为,在性教育中,爸爸应是儿子最好的老师。   妈妈应该如何对男孩进行性教育   建议一:建帮男孩建立正确的性别观   虽然人的性别在受精的一剎那就决定了,但是在心理层面上,性别的心理发展是从3岁至成年的这段期间,在青春期达到高峰。   3岁左右的孩子,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男生或是女生,可是也会好奇地询问,为什么女生要穿裙子留长发、玩扮家家酒,而男生穿裤子、留短发、玩骑 马打仗的游戏,这是儿童的性别心理发展的开始。在此阶段,妈妈要注意两大原则,一是让男孩懂得保护自己的身体,第二是要男孩对身体的各部位有正面的意象。   研究表明,作为独生子女的男孩,从小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户外运动少,喜欢在家里看卡通片、玩电脑,习惯了跳跃式、非逻辑思维方式,不懂感受周 围的人、事,容易变得自私冷漠。一些男孩到了婚龄,心智仍然像个孩子,根本没有“肩膀”的意识,担当不了重担。因此,妈妈培养男孩的性别意识,应该越早越 好。   建议二:自然地告诉男孩性知识   妈妈让男孩认识自己的身体,不必像老师给学生上课一样严肃正统,在生活里有很多自然的方式。比如给男孩洗澡时,可以告诉他身体每个部位的名称以 及功能,把洗澡变成一个有意思的游戏。在公共场所需要换衣服时,告诉他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换,应找一个有遮蔽的地方,因为身体中有些部位是隐私的。这样自 然地让男孩了解到自己的性别,并认识到男女的区别。   对于孩子提出的性的问题,妈妈应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他,这些都是自然的东西,让孩子对身体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妈妈会大方地提到“乳房”“阴 茎”等字眼,就像告诉他这是苹果,那是香蕉一样自然。当然必须同时告诉孩子,人的身体有些部位是隐私,隐私是不能裸露在外的,否则将会很难为情。   妈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给男孩正确的引导。其实,男孩关于性的提问,就和“今天晚上吃什么”一样,是非常单纯的。妈妈只需要一个很直观的回答,太多太深入的解答,反而会让男孩思路混乱。    建议三:对男孩进行性道德教育   早期性教育,关系到男孩身心能否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性教育包括性生理、心理、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其中性道德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性道德是人类调整两性性行为的社会规范的总和。它能够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通常可以把性道德的内容概括为:性道德规范;正确的爱情观、贞操观和生育观。它的核心是爱与尊重。   妈妈要教育男孩尊重自己和别人的隐私。隐私的概念应该从开始进行性教育时起就灌输给男孩。妈妈要告诉男孩,生殖器是人的隐私部位,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其他人无权看或摸这个部位。   妈妈要通过非语言行为向男孩传递正面的信息,如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忠诚、共同承担家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文明礼貌、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等为人、做事的原则,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个人分类: 家庭|1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明
sstone2009 2012-4-4 20:28
2012年4月3日清晨,天已明,街清路宽,我携妻儿祭扫天国亲人,思情何堪?小记以寄怀。次日成稿并录。 清明时节西郊忙, 两界忙于叙离情。 岸边油菜今又黄, 一季石湖一季景。 弥陀山庄就在旁, 清早驱车望老父。 年年相见泪盈眶, 稚儿不懂我所思。
个人分类: 诗词欣赏|2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父亲母亲(3)
热度 4 dxk990720 2012-4-4 14:50
为预防万一,姐姐、妹妹、弟媳和妻子她们在医院给母亲穿上了事先准备好的寿衣,大红色的唐装,趁着满头银发,穿在母亲身上甚是好看。我们为母亲这么有尊严地离开我们而感到一丝丝的安慰。 到了家里,父亲的举动却让所有的人煞是心酸,首先是那种极为痛苦的眼神,那种发自男人内心深处的绝望、无助和悲哀是我这辈子都没有见过,当把母亲安置在堂屋之后,我们就忙着给母亲找医生把水给吊上,把各种管子插上,父亲除了手无足措外,只能木讷地趴在母亲的脚头,父亲的头深深地埋了下去,他满头的白发趁着母亲的大红寿衣格外让人心痛,停留了很长时间,父亲把母亲的鞋和袜子脱掉,再把自己的衣服解开,把母亲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胸口上,一边按摩一边还不停地说,“脚怎么那么凉啊”,因为十年如一日,无论春夏秋冬,寒凉暑热,每个晚上父亲都是这样把母亲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胸口处给她按摩的。他认为这样的温度配合这样的按摩对母亲的病情的康复非常有好处,也的确如此,没有父亲如此细心的照顾,母亲是不可能恢复地那么好,也不可能活了将近 10 年的时间。早年父亲忙于事业,很少把时间和温情留给母亲,从来都是母亲照顾父亲,在我的眼里父亲就是公家的人,很少能得到父亲直接的关爱,因为他太忙了。可这种丈夫对妻子的遗憾,上帝在我母亲的最后十年中给了他们一份厚礼,把这种遗憾补救过来了。看到父亲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散步,他们那种幸福的神情真让我们这些子女感到欣慰,可以这么说,正是这 10 年相濡以沫的朝夕相处,父亲和母亲的感情得到了莫大的升华。 父亲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我和你的母亲是一体,人字是一撇一捺,相互扶持,相互支撑;老伴老伴,穿衣吃饭,谁也离不开谁。我的眼、耳、记性不好(毕竟是八旬老人了),你母亲除了手脚不利落外,什么都是好的,因此我们是一体,她照顾我,而不是我照顾她”。 父亲的话我深有同感,我觉得这是父亲的真心话, 80 岁的老人每天亲自照顾老伴,井井有条,并从不厌烦,每天还能乐呵呵的,这种情况恐怕不是很常见的。 在我把父亲接到武汉住的那两年中,我们小区里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天早上九点钟,一位老爷爷推着一位老奶奶,在小区里漫步,老奶奶扶着栏杆练习走路,而老爷爷在旁边打打太极,一边还讲着笑话,逗得老奶奶开心的不行,然后,老爷爷推着老奶奶上菜场买菜,回来把菜烧好等着儿孙中午回家吃饭,小区里的叔叔阿姨都羡慕我家羡慕的不行,有一位老太太(丈夫去世的早,儿女全在国外)居然给我说,“你妈多有福气啊,我也想中风坐在轮椅上!” 唉,转眼间,这种幸福就已是云烟了,可是在我的内心却早已变成了永恒。
2258 次阅读|13 个评论
父爱的方式
热度 36 baoyongli800 2012-3-31 08:34
很多青春期的男孩都和父亲的关系不甚融洽。大学同学前几天打电话发牢骚说,上高中的儿子和他爸爸见面就打架,为了不对彼此造成更大的伤害,她只好陪儿子搬到另一处房子居住;一个朋友的儿子也因为和父亲的关系紧张而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并最终在父亲说了一句:“以后你连扫大街的都不如”这句话之后,愤怒地将拳头砸向了家里的玻璃窗,导致手指肌腱被割断;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也是因为和作大学教授的父亲关系欠佳而多次离家出走,最后他的母亲不得不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为他租房 ...... 忽然想起 电影《向日葵》中 的 一句台词 :“儿子生出来就是和老子作对的” 。 有人形容一个男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与另一个男人(自己的父亲)斗争的过程,起初父亲占绝对优势,但随着儿子的不断成长和父亲的日渐衰老,双方的实力也在此消彼长,最终儿子战胜父亲,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史,之后又会在若干年后的新一个轮回中理解父亲的不易和艰辛,体会到父爱的深沉与独特。 这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人间悲剧了,是什么让本应该是人世间最亲近的父子亲情充满了浓重的火药味,我想这和父爱的表达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我相信,天下没有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可上刀山、可下火海,那份父爱毫不逊色于母爱,只是父爱不像母爱那样细腻、体贴,而是表现得粗犷、刚直,往往令人感觉不到任何的温度, 而恨铁不成钢的极端父爱方式,更是让一个个渴望父爱的心重新回归孤独,甚至毁灭。 因此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我是父亲亲生的吗? 人常说:母爱似水,父爱如山。 水因形而 异 ,置身水中,感觉到的是被包容的温暖与熨帖。 山因势而变, 置身山下,感受到的是不可撼动的威严和冷峻。只有当坚硬的山体因岁月的风化变得酥脆;当伟岸的身躯因生活的磨砺而不再挺拔;当严峻的面孔因雄性荷尔蒙的不断减少而日趋慈祥,父爱那令人温暖的一面才逐渐显露,而这份迟来的饱含世事沧桑的温暖常常带着些许的心酸,甚至遗憾。 或许,父亲们真应该改变父爱的方式,爱是需要正确表达的,深沉与内敛固然可贵,但一份让人无法体会到的爱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隐性的伤口;严厉与苛刻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奋斗意识,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常常太过昂贵。青春期是一个男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对人生的迷茫使他们更渴望被爱、理解和包容,逆反也无非是内心无处倾诉的挣扎,如果此时,父爱依然羞于表达,或依然将自己禁锢在过去一代的固有观念中,那么父与子的关系将永远无法摆脱那个悲剧的轮回,因为权威终将过去,未来无法阻挡。
个人分类: 亲子乐园|9704 次阅读|94 个评论
《心路行程》------坚持向好
热度 2 freefloating 2012-3-8 11:47
最近思考的事情比较多,所以工作家庭都没做好,正在逐步趋向正轨,谢谢大家关心。 详细的情况我会等忙过这一阵再说。 我觉得这个社会上: 最应该批判和审视监督的是权利环中最高的环节,权威,领导,政府,父亲,男人。。。。。最应该做到谨小慎微。 最应该关注的是弱小的群体,让弱小的群体发出声音,让最卑微的人得到益处,否则整个社会只能塌缩。 我觉得孩子养育过程中,最应该尊重的是孩子的感觉,因为孩子最弱小,但是溺爱也不行,所以父母子在爱、成就、压力之间的相互权衡是非常难的。 而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做的,是坚守自己心中的信,努力去做该做的事情去实现理想。 同时不要吓到别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所有社会家庭的维度上把握好方向,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 你在生命的哪个维度上做了违背良知的事情,你就必然会在那个方向上受到惩罚。 所以FIRST THING FIRST! 不要试探神。 我在目前的生命维度上将focus on 家庭和事业,而事业则是focus on 科学和教育。
个人分类: 盘整生活|2853 次阅读|7 个评论
为父亲唱一首:永远的怀念
热度 1 carldy 2012-1-15 22:18
昨日全系师生聚会,听到了很多老师同学在放声大唱,内心里为之高兴。德凤老师问我:日常是否有唱歌爱好?嘿嘿,把唱歌当作爱好,还谈不上,不过内心深处喜欢歌唱,那倒是真的。 读书累了,最喜欢做的事情有两样:走出书房或办公室,到室外去跑步,边跑边唱。唱累了、跑得浑身发热冒汗了,那种感觉特别惬意,也特别解累。 近日不知啥的,每当停下来,耳边就响起了《父亲》这首歌,脑海深处又想到了父亲。不知他生前劳累之余,是如何解闷消愁的:他一辈子有很长的时间都是一个人独闯天下,承担了全部家庭重担:既当爹又当妈,既忙里又忙外,没有让任何一个孩子落下,实在是让人感佩。 2010年,父亲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把我的心撕裂,久久不能开怀。 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坚强! 这里下载了我喜爱的歌手刘和刚演唱的《父亲》,让这歌声永远响在耳边,激励我不断向前。 献给永远的父亲。 【附】 父亲(刘和刚原唱) 刘和刚-父亲.mp4 想想您的背影 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您的双手 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 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 您只尝了三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 我没有做够 央求您呀下辈子 还做我的父亲 听听你的叮嘱 我接过了自信 凝望你的目光 我看到了爱心 有老有小 你手里捧着孝顺 再苦再累 你脸上挂着温馨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生活的苦涩有三分 你却吃了十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 我没有做够 央求你呀下辈子 还做我的父亲 我的老父亲
个人分类: 父与子 Father and Son|3202 次阅读|2 个评论
郭沫若父亲是日本人?
热度 3 siccashq 2011-10-19 17:23
郭沫若父亲是日本人?
看科学院上一篇新闻,着实吓了我一跳!
2830 次阅读|3 个评论
父亲救人不收钱 教我做化骨水
热度 10 chrujun 2011-10-18 00:27
父亲喜欢干一些匪夷所思事。例如,他现在晚上不在家里住,而是在荒无人烟的山上搭了一间茅屋,每天晚上风雨无阻,一定要住在茅屋里面去。 他的理由是住在茅屋里面身体好,不生病。 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经常挖一些草药来给人治病。 或是用类似巫术加推拿之类给一些发急性病的人治病。 有不少病人被他治好了,但他从来不收钱。他经常对病人家属说,他从来看病不收钱,只要打一斤散酒来给孝敬他的师父就行了。 父亲收到酒后,就会烧香烧纸,在酒杯里倒上酒,嘴中念念有词,然后倒一些酒在燃烧的纸钱上。 上大学的时候,父亲把我叫去。他要教我化骨水。 他说,“现在城里人吃鱼被鱼刺卡了,要送到医院开刀,花的钱不少。我教你化骨水法术,谁要是被鱼刺卡了,你把化骨水给人喝下去就行了。” 化骨水法术比较简单,就是拿一个大碗,里面盛满水。然后一边念口诀一边画符,施加法术后让人一口喝完就行了。 父亲担心我时间长了忘记口诀,就对我说:“你忘记口诀也不要紧,只要施法的想起我和我师父就行了。” 然后告诉我画一个最简单的神符。 父亲还教我防鬼法术。他说,有了他的这个法术,鬼看见了就会躲开,晚上到处走都没事儿。父亲的防鬼法术比较简单。就是在衣袖上画一个符,然后把袖子挽起来,相当于把神符藏在衣袖里。初中的时候我经常半夜往返学校,走四十里山路。父亲的教给我的法术起了很好心里安慰作用。 由此我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父亲也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 救人不图财,帮人不求利。 注:化骨水实际上有科学依据。人被鱼刺卡后,不要咳嗽,不要说话。鱼刺这个时候仅仅刺穿喉咙的皮肤表层。如果用劲咳嗽就麻烦了,鱼刺会越刺越深。刚发现被鱼刺卡的时候喝一大碗水,喉咙会不断张开,在水的作用下被冲进胃里,进入胃里就没事了。 喝一大碗水比喝醋有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993 次阅读|21 个评论
英雄的“父亲”和尽职的“工程师”
热度 4 Nancyback 2011-10-5 08:10
今年 3 月,北美化学春季大会 (ACS Spring Meeting) 在洛杉矶附近的 Anaheim 召开。临行电话里告诉志成,有机会去看他的家人,过了良久,听到了电话那一端 49 岁男人的抽泣。 志成年轻时是不会哭的,已经走遍了世界, 49 岁的他哭了。 在抽泣中志成说“永丹,你一定要尽可能在我家里多住几天,孩子们几年见不到父亲,你一定要替我去爱抚他们。” 在洛杉矶,见到了志成的一双儿女,家家和冬子。家家已经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二年级学生,当时正好是春假,也回到了洛杉矶的家中。家家受志成事件的影响很重,她说她在研究国际政治,寡言的孩子,已经显露出坚毅而果断的气质。冬子刚刚进入高中,是班里最好的学生,个头已经远远超过了父母。也是沉默寡言,目光坚定,做事准确利索。 志成的妻子李红,是当年天大的老同学,和志成同班,比我们低一年级,实际上只差了半年。这是自 85 年他们东渡以后第一次见到李红。在她身上,已经看不到 20 几年前的影子,多年的风霜,使得她稍显憔悴。 李红的身上,也没有了名校东京大学博士的雍容。多年的辛劳,她把心血全部用在了一双儿女身上。 李红的话语,让人感动得心悸。 她说, 07 年周骏离开天津以后,天津警方就不断到无锡骚扰。志成不得不把她和孩子们安顿在洛杉矶。天津高层的朋友一再警告,不能回中国,天津警方会抓你们。 李红曾跟志成说,我还是回到天津去,把事说清楚,是我曾经和周骏有一些合作,你只不过作为用户方 Supervise 过周骏的企业,帮助他们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应该是对天津经济做出贡献的人。志成说,可是,孩子们正是要升学的年纪,你如有什麽不测,孩子们可怎么办。 到 08 年 10 月,警方已经抓了周骏的姐夫,情况已经非常清楚,他们抓不到周骏,生意又做不起来,肯定不会放过志成。 11 月无锡威孚环保催化剂公司要开董事会,志成一定要去参加,说要向董事会报告,怎么说都拦不住。 志成说,不能离开他的企业。就去了。 去了就出事了。 想不到的,竟然有这么利害的,把你抓进去逼迫你和他们的企业合作。 冬子说:爹爹是称职的工程师。 家家说:爹爹是英雄。 李红说:嫁给胡志成没有嫁错。 。。。 。。。 回到天津,和妻子秀民讲起了这些故事。秀民说,志成是真正的男子汉。对孩子、对妻子、对企业都最大的尽责了。在牢房里 17 个月,没有屈服、没有做伪证。出来快一年了,没有自由,身体又不好,仍然不屈服。 是真正的男人,称职的工程师。 请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支持志成,帮助他回家团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1175do=blogid=492513 2011 年 10 月 5 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91 次阅读|7 个评论
不要管别人怎样看你,用你自己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热度 1 lgb2008 2011-9-25 15:12
不要管别人怎样看你,用你自己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昨晚与父亲通电话了,我主要谈了一下自己硕士毕业后的考虑和打算。我跟父亲说自己下定决心考博了,但具体这个博士往哪考,怎么读,期间有什么计划或打算都还没有落实清楚。同时,我也跟他说了一下自己对读博的一些看法和顾虑。 我跟父亲说我觉得一个博士应该对自己的方向领域做到大体掌握,并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才行,甚至在自己的那个研究方向上水平应该超过老师。可是我感觉自己现在的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文献都读个一知半解的,照这样子,即使考上博士也不会胜任老师交给的科研任务,会读得比较纠结,甚至读不下去。我还跟他说,我在一些论坛上看到那些读博的人有好多都说他们的博士读得比较纠结,后悔读博,更有甚者选择退学。 父亲听完后就问我怎么看待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我说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自己读博前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读博,不知道博士具体是干什么的,都是冲着博士这个高学位或光环去的,这样会读得比较茫然;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科研能力不行,不能胜任老师交给他们的科研任务,这样会读得比较痛苦;最后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博士的年龄比较大了,同龄的同学朋友在这个年龄大都已经工作了,有好多也结婚生子了,这样就给博士们带来了好多压力,他们会产生浮躁的心理,很难静下心来读博或搞科研了,这样会读得比较纠结。 随后,父亲就问我如果读了博士会不会也遇到上述情况。我坦然告诉父亲,我说我很难保证不会,因为我也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博士,自己现在的专业知识水平比较差,年龄也不小了。现在周围的同学都忙着找工作,除了几个直博的,几乎没有打算考博的。虽然我有志搞科研,读博是我自中学以来的梦想,现在也坚定一心读博了,但看到同学们都忙着找工作,有时自己内心也很难平静,也在乎别人会对我怎么看。父亲听罢,沉默良久,最后说:读博的事情我不懂,你自己好好考虑,想清楚,怎么把这个博士读好,如何避免上述情况,但你要记住“不要管别人怎样看你,用你自己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我突然觉得父亲真的好伟大!总是在我徘徊或犹豫的时候,给予我理解与支持,仿佛整个世界都站在了我这一边。我还有什么可说的——怀揣梦想,坚定前行!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6804 次阅读|2 个评论
父亲 - 永不磨灭的思念 (10)
热度 6 sunx0053 2011-9-10 11:57
2005 我参加了卡城华人教会和中西部的其它三个华人教会共同在 Ohio 举办的福音大会。 会议第二天, 我在听一堂信息时, 忽然有人打断讲员,并询问有没有懂医术的,因有病人需要紧急医护。 我犹豫了一下。 后来还是出去看望病人,但并不期望可以帮什么。到了才发现 一大堆人围着一个哭着的小女孩, 一脸焦急。 我问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回事。 说是在玩耍的过程中左胳膊被拽,现在不能动。 我马上意识到原来是肘关节半脱位(俗称掉胳膊)。 当初我在父亲诊所里亲眼看了不少于几百例, 在父亲的指导下也亲手治疗过数十例病人。 颇有体会。 我就安慰众人。 拿起受伤的胳膊, 按父亲教的手法瞬间将其复位。 孩子哇了一下。 我安慰她,把她的胳膊抬起来。 让她知道已经复位, 无需再护疼。 因这种伤一旦复位,就不疼了。 果然孩子就很快恢复正常。 这时,我在心中松了一口气,在该高兴时,却忍不住痛哭。 孩子的父亲还没来得及感谢, 我就退下,一人到安静处任泪水狂泻。 那时我很心痛, 我想起了父亲亲手教我那个手法的经历。 我很感激他。 我替那孩子感激他。 而我更怀念他。 那是一种极其复杂,我讲不清的一种感觉。 孩子的父亲默默走过来, 抱着我和我一起哭。 他没问我为何痛哭, 但他感受到我的痛。 几分钟后, 我强力控制自己情绪,慢慢安静下来。 然后嘱咐孩子父亲千万别让人再拉孩子的胳膊。 脱位一次后,会更容易习惯性脱位。 不过孩子长大了,关节成型后这种毛病会自动痊愈。 无需担心。 后来我们就互留联系方式。 这事不知怎样在营会里传开了。 第二天,一个青少年打篮球脚扭伤了,会议组织者派人到处找到我,请我治疗。 那是脚侧副韧带拉伤, 我也见过很多,仅需固定和休息。 那个青少年的外婆,担心有骨折, 想打电话叫救护车。 我给她解释清楚情况后她就不再坚持。 不过我当时的判断全凭经验。 手感并没有。 心中甚是懊恼。 后悔当初没能珍惜和父亲大人学习的机会,认真学好正骨。 这和前一天的感觉完全不同。 现在回忆起这些陈年旧事,是因为妻的脚最近扭到了。 我没能第一时间给她详细周到的诊治,她脚扭得第二天又带孩子们去加州看外婆。此间找过四五个医生治疗, 却没有好转,也没和我讲。 旅行刚回家, 她又和一个专治脚疾的诊所约诊。 昨天我回到家, 看到她脚上穿了一个厚厚的靴子状的固定脚关节的东西, 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又听说医生给她拍了近十张 X 光片, 让我很愤慨。 美国的这些西医和到美国来的中医实在是太无能。 要是在我父亲手中,这种伤一捏之下就复好位,稍加休息就好了。 但我自己能力并不够,无奈就在网上向二哥求援, 在他的指导下, 尝试了一个手法, 把紊乱的脚掌的关节复位(听到了复位的响声)。 今天妻就行走如常,说笑如常。 如此一次次的生活经历使我对父亲大人的思念更加深切, 永不磨灭。
个人分类: 心语|593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1-9-7 08:37
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 十八天的惊与喜( 9 ) 蒋继平 2011 年 9 月 6 日 清除了杂草, 摆好祭品, 我,太太, 儿子和女儿分别一一在祖宗们的坟前跪拜和祈祷。 天气很闷热, 蚊虫又多,加上燃烧祭品发出的烈焰, 我们个个浑身汗流如注, 太太和女儿白皙的皮肤上出现几处蚊虫叮咬的红斑。 但是, 太太和孩子们并没有发出任何怨言。 回到家中, 在午宴前, 我带着他们三个来到了父亲的遗像前。 令我感到非常惊奇的是, 父亲遗像的面容呈现着微笑, 这与我前几次见到的很不一样。 但是,我确信这是同一幅遗像, 是父亲的唯一一幅遗像。我 2006 年看到父亲的遗像,他的面容呈现的是一种忧郁的表情, 那时我的人生在处于低潮, 因为前不久受到人生的一个重大打击。 2007 年看到父亲的遗像,他向我展示的是一种爱莫能助的表情,没有微笑, 有点儿悲哀的味道。 那时的我工作上压力很大,为了给兄弟们办一个公司, 身上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2008 年和 2010 年看到父亲的遗像, 他似乎在生气,用威严的目光注视着我。我当时很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对我。 后来听妈妈说, 大哥大嫂因为我给他们办了一家公司, 经济上有所改善, 大嫂就在生活上奢侈起来, 不工作, 还要每天享受按摩这样的高级服务。而大哥大嫂对母亲很少关心。 听了妈妈的话, 回到美国后,就经常与大哥通信,要求他改变对妈妈的态度, 要孝敬妈妈。 这次回国, 听妈妈说, 大哥大嫂对她比以前好多了,他们现在相处得很好。 说来还有奇怪的事,前几次回国, 在家庭宴会上,我面前的酒杯总会被碰倒, 而其他人的酒杯总是好好的,几次倒下的酒杯总是我的, 不是我自己碰倒的。我跟亲人们说, 父亲不让我喝酒。 从那以后, 酒喝到嘴巴里多数都是苦的, 而白开水喝到嘴巴里却是甜的。因而, 我对喝酒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在我的一再压力下, 大哥和二弟都戒了烟,喝酒也比以前有节制。 在我的影响下, 兄弟们都对妈妈很孝顺。妹妹妹夫本来就对妈妈很好, 所以,妈妈现在活得很开心快乐。 我想父亲的在天之灵一定清楚这些, 这是他向我展示微笑的一个原因。 自从 1974 年高中毕业,我就离乡背井,独自闯荡世界。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对家乡的情怀一直很浓,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越来越浓, 因而, 对家乡建设, 一直关怀在心。 这次带孩子们回故乡, 就是让孩子们知道故乡在我心中的地位。我让孩子们感悟到,喷在身上的法国香水散发出来的香气, 只是表面现象, 而在血液中流淌的乡土气才是本质的东西。 我想值得父亲感到欣慰的另一个因素是, 他的两个在美国的孙儿孙女, 已经长大成人, 而且人品优秀。现在, 他看到我们四个站在他的面前, 一改他生前的一贯严肃的表情, 显露出他慈爱和满足的神态。 站在父亲的遗像前, 我没有说什么, 我以我的行为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而且得到了他的正面回应!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01 次阅读|8 个评论
世间真情:记得每天打个电话
Runchiqian 2011-9-6 09:12
又一年中秋节将至。每逢佳节倍思亲,远方的和逝去的。 十五年前,父亲因病去世,刚过六十周岁生日。 时光流逝,不舍昼夜。眨眼间已人到中年,生活业已安定,每遇节日,便更加怀念父亲。 父亲去世那年,我读大四。暑假回老家,却不愿久待。父亲久病,早已习以为常,从未想过生命如此无常。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世上最残酷的事情。所以古人曰,百善孝为先;今人云尽孝不能等。 好在母亲健在,使我有机会把对父亲的思念变成对母亲的照顾。 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只要不出差,每天一定要陪母亲吃一顿饭。说是照顾母亲,其实只是陪她说说话,更多时候,还是母亲在照顾我。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 读研时的贾导,今年刚刚调任一所侨校的校长。读书的时候,老师的第一堂课,是“思想教育”: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学问。三句话一直刻骨铭心,并努力践行。但后来因工作调整,远离了教学一线,做学问是放下了,心中惭愧。毕业的时候,我带着两件最大号的行李箱坐火车,无论我怎样推辞,贾导执意亲自开车送我去火车站,又亲自拎着一个大箱子,一直把我送上火车。毕业后,还不时接到老师的电话。而自己学问没做好,只剩下了做人实在,做事了踏实,总觉得没出息,不好意思给导师去电话。读书时的种种,更是历历在目,心怀感激。现在,导师升任校长,理当祝贺。可提起电话,却因疏于问候,一时语噎。自己做老师也已多年。仔细想想,老师当然希望学生们有出息,但无论有没有出息,给老师的一句真诚的问候,总不会让老师愤怒吧? 同学X君,大学时代一度是我梦中情人。毕业后,她在同一个城市工作,但远离了教育,选择了当时我们都不愿去的外资企业。后来,她又去了深圳,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再后来,她去过非洲等很多地方。不久前,很偶然的一个机会,从其他同学那儿听说,她去年已经走了,35岁,白血病。同学们高度评价她的一生:短短的35年,却走了百年人生路。我愕然,心中剧痛。我有她的邮箱,一直想给她写信,就是想问候一声,但每每提笔,却不知从何说起。现在,斯人已逝,悔之晚矣!都是疏于问候惹得祸! 如此种种,还有很多,都与疏于问候有关。 人生再长,不过百年。生命之中经历的那些人,真的都是缘分。人到中年,越发感觉“缘分”之重。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 过去了,就无法再去弥补什么。清醒明白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做该做的事? 记得每天一个电话,给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可以是一声问候,可以是一份祝福,可以是一句安慰,可以是一句鼓励,可以是一次倾诉,可以是一次倾听,可以是一份思念,可以是一份牵挂,可以是一句玩笑,……,什么都可以是。只要我们记得他们。或者一封邮件,一条短信。 每天,只打一个电话,给一位亲友,不是多难的事儿。我,从今天做起。
107 次阅读|1 个评论
父亲- 求知若渴(9)
热度 2 sunx0053 2011-8-29 00:50
近几天不知吃了什么引发全身过敏反应。 皮肤红肿。 奇痒无比。 在无助中,我自然想到了父亲。他若在, 一定可以帮我。 像他曾经常常做的一样,他或会用自己熟知的验方帮我缓解痛苦,或拿出平常读的书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次又一次的亲身经历,使我对他的渊博的知识越加敬佩。 而他孜孜不倦求知若渴的精神更令我折服。 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远见地开了自己的诊所。 他那时已经很有名气。 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高官都受惠于他精湛的医术。 但他从未居功自傲 或固步自封。 相反, 他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如何改进自己诊断,医疗的技术。 他是纯粹的中医学徒出身。 按一般人的思路,他早已承继并发扬了本派中医正骨术。 且是在峰顶傲视群雄。但他却一直谦虚前行,不断改进。 在我的观察, 他最重要的决定是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 用西医的解 剖 学来解释中医的手法。 他在教我手法的时候,全是结合物理力学及人体解剖组织构造,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点 拨 我。 他在开诊所初期就做了决定要购买 X- 光机。 一方面是协助诊断。 另一方面是给病人对治疗效果的一个直观的认知。如此就把笼罩着中医手法的神秘外罩掀开, 和病人有个畅通交流的平台。他在治疗前后都和病人详细解释病情及治疗的方法,及预期的结果。病人从未被蒙在鼓里过。 (按:也许我看多了,也被潜移默化。 我现在带学生和博后做科研的方法也是类似。 他们不是我做科研的工具, 而是和我同样的团队成员,分工不同而已。 我把自己的思路详细阐述, 确认他们懂了, 再让他们自由发挥。我要求他们把科研建在我知识的平台上。我知道的必详细解释给他们听,知道完全明白为止。如此, 研究工作才会高起点,高效率。) 他先和正规医院放射科合作。 在平常的交往中体会学习。 同时他自学放射学方面的书。 从学习 X- 线的产生, X- 光机的构造,对健康的危害及预防, 到阅读 X- 光片诊断。这些都是我亲眼看见的。 他常常会很兴奋地和我们讨论这些。 后来他就买了一个 X 光机,并 成功融合入他的医疗中。有很多次,当地官方医院里的一些平庸但嫉妒心超强的骨科医生对病人欺诈和威胁利诱, 试图通过挑起病人闹事打击父亲大人。 但这些恶意攻击都因 X 光片的直接证据最终自讨没趣而终。 病人反而因这些事认清了那些人的丑恶嘴脸,和父亲的大义。 父亲事业日益兴旺。 后来父亲在两位兄长的协助下开展手术是另一次治疗手段上的跃进。 从手术入路,消毒, 医用材料,手术工具,等等, 他都精通。治好了很多手法不能治疗的病人。一次次,看到诚挚感恩的淳朴病人做的见证, 我都被震动,每一次都是亲身经历神奇。 去世前数年,他还一直准备开展显微外科方面的工作,就是断肢再植方面的医疗。 父亲是不喜欢张扬的人。在默默中,他耕耘,他撒种,他收割。每一次,他都在寂静中探索,奋力前行。 他不仅是我父, 亦为吾师!
个人分类: 心语|5516 次阅读|4 个评论
父亲对女儿的人生忠告
热度 10 ywang69 2011-7-29 23:58
父亲对女儿的人生忠告
女儿逐渐长大了,有自家的想法和主见,偶尔也会和父母争辩和主张自己的看法。 看到好友QQ空间有以下的文字,觉得很有道理,暂时转来(略有删减),希望女儿以后能够看到。 (1)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对你好的人,你一定要珍惜、感恩。 (2)没有人是不可代替,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看透了这一点,将来就算你失去了世间最爱的一切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3)生命是短暂的,今天还在浪费着生命,明日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预期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 (4)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紧记! (5)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下半辈子,同样地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奔驰,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6)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别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对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7)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漫漫人生路
个人分类: 我有话说|451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悼父亲
热度 1 hspf 2011-7-19 20:48
公元 2011 年 7 月 6 日上午 10 时 50 分,父亲因肺功能衰竭等多种疾病,永远离开了我们。为父亲守灵的这段日子里,耳畔始终萦绕着父亲的声音,脑海里始终呈现着父亲的身影,仿佛过电影一般,往事历历在目。 家父生于 1939 年 11 月 28 日,从小家境贫寒,爷爷去逝早,兄妹四人,位居家中老二。“贫家出孝子,苦难铸英才”。父亲早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闻名崞县的名校─崞县中学(今原平农校), 1958 年入伍参军,戎马二十余年,直至 1976 年转业回原平县矿业公司。在部队,父亲踏实肯干,从战士一步步升到连指导员的领导岗位,担任连指导员期间参与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长达八年的西安市“支左”运动,支左运动结束后,随部队撤回甘肃陇西。由于自小受家庭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考虑随后的转业问题上,父亲与妈妈放弃了当时留大城市的机会而选择“落叶归根”。从 1976 年转业一直到退休,父亲一直在矿业公司工作,并长期担任公司副经理、经理、工会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为矿业公司的发展壮大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赢得了群众广泛的赞誉和好评。 父亲的一生是努力践行“做好人”的一生。父亲常说,做好人就是多为人着想,多为人想好事做好事。这是他一生奉行的做人基本准则,他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作为共产党员,他努力做“好党员”,他不贪不占,廉洁奉公,害怕别人说不然;作为公司的主要领导,他努力做“好领导”,他处处身先士卒,严于律已,害怕别人说不好;作为父亲,他努力做“好父亲”,他力求自力更生,害怕给孩子添负担。因此,父亲老战友王维珍少将曾这样形容父亲,“父亲在学校是一位好学生,在部队是一位好战士,在家里是一位好父亲”。 父亲的一生是努力践行“做老实人”的一生。父亲生在纯厚的农民家庭里,长在毛泽东思想红旗的照耀下,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是父亲为人育人的基本原则。做好人是父亲为人的目标,做老实人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态度。做老实人常常要“吃亏”,为此与妈妈曾发生过不知多少次争吵与矛盾。父亲的“吃亏”是自己利益方面的吃亏,但在为人方面,却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信任,赢得了自身人格的升华,从这一角度上讲,父亲是不吃亏的,体现了父亲的豁达睿智。 父亲的一生是“节俭”的一生。父亲与妈妈一生奉行节俭,勤俭持家,为我们后辈树立了楷模,终身受益。无论对公对私,父亲的态度是能省则省,坚决不浪费一分钱,能在家吃饭就不到饭馆吃,能做硬座就不做卧铺,能走路就不坐公交,能将就就将就,不花冤枉钱。 父亲的一生是“辛劳伟大”的一生。父亲家境出身贫寒,爷爷去逝早,为了减轻奶奶赡养家庭的负担,父亲将微薄的津贴节省下来,接济家庭;等父亲自己成家后,父亲又承担着我们兄弟三人教育、成长、结婚和生子的任务,特别是三弟上大学的任务;等我们兄弟三人刚刚成家立业后,母亲又突然撒手人寰,把老来的寂寞孤独独自留给了父亲。晚年的父亲生活不规律、心情郁闷,加之抽烟越来越厉害,导致父亲还未享尽天年,就离开了我们。因此父亲的一生是辛苦奔波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父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父亲走了!以后再也听不到你对我们的唠叨和叮嘱,再也看不到你踱着柔缓的步子踏入家门,再也不能亲自为你尽孝道,让你分享儿女们成长的快乐。 父亲走了,妈妈走了!再也看不到敬爱的双亲在家门口迎接儿女们到来的喜悦和兴奋,再也感受不到二老伟大的母爱和父爱,感受到的只是我们儿女们满眼的酸泪和内心无法释怀的悲痛。 爸爸、妈妈,你们安息吧!我们一定会秉承你们的遗愿,保重身体,不断努力工作,壮大和复兴我们的家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品味
热度 5 yhliu971225 2011-7-12 13:59
   我的父亲喜欢在影院中看电影。 07 或 08 年 12 月份的一个周末,带父亲和儿子一起去了电影院,算是敬老爱幼了。电影是儿子选的,当时他正在看金庸的小说,要看《东邪西毒》,我对金庸不敏感,就上网查了下,王家卫导演的香港艺术电影历史上的大型制作之一,....,好像应该不错,就定下来看这部片子,结果不到 10 分钟,老父亲就怒而起身,带着我们离开了电影院。 电影一开始就是十分宏大的场面,好像在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荒漠中,景色凄美得不得了,好像音乐也 有些诡异 ,反正看了十分钟还没看明白要讲什么。这时电影上张曼玉横卧在一匹马上,光着脚丫子, 镜头 从张曼玉的头一直拍到脚丫子,然后停留在那只脚上半天不动,这时我老父亲怒而起身,愤愤地说了二个字, “ 下流 ” ,就转身走出去。我赶快带着儿子跟出来。知道父亲不会再看下去了,还跟管理员商量能不能到旁边的放映厅看别的片子,人家没同意,我们直接就回家了。记得当时我还心痛那近百元的人民币呢。   当时心里就感慨,艺术不是几个人拿来玩的,真得经过百姓的检验,你觉得玩的是艺术,在百姓眼里不过是不入流的下三烂的东西。 当今社会能拿出来给百姓看的艺术在哪里?红歌确实受老百姓的欢迎。江西唱红歌应该比 重庆 早 。20 10 年春节 回江西乡下的婆家,婆婆忙完了家务,要等在电视前看红歌的。 我的父母对红歌也是百唱不厌。他们的人生可以说是一路唱着红歌走过来的。 不讲艺术,大家的日子也过得好起来,用的考究了,吃的精细了,考虑这应该算上小资了吧。鬼王赋予了狐仙那么飘逸的小资品格, YC 用其女性独有的细腻引领着大家慢慢品味着生活中的一瓶一罐,情绪中的一起一落。大家称其为小资,有人不同意。我也不知道那里有没有小资。在我, YC 真的就像是一个音乐 DJ ,引领着你静静地品味着,感触着。她营造着一种气氛,总的格调是安静怀旧的,能触动许多人内心最软部分。我总觉得,现在的人们,心中能时时涌动着伤感,已经是件奢侈的事了。 母亲家里的旧东西多,堆着到处都是,我嫌乱,要往外扔,母亲说你从小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原话要比这难听。英雄不问出处,小资可是要讲出身的。没有那出身,红酒摆在你面前,你就是不爱喝。我喝过最好的红酒是婆婆自酿的。应该是家常白色的米酒,但酿成了红色的,据我老公讲那红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味道,说不出来的美。带回来一小瓶,在家里放了几年了,味道应该更醇厚了。还记得一种好喝的酒是冰葡萄酒。当时跟朋友说我不喜欢喝葡萄洒。朋友说这个不一样,尝尝吧。果然不同。只喝过一次,就记住那感觉了,味道早就忘记了。 小资永远是一小部分人用来谈的。当大家一起小资的时候,就找不到小资了。所以那么一大群人在那儿小资来小资去的,真小资怎么忍受得了呢? 我也不能免俗,也在这儿谈起了小资。真小资确实难找了。那就实在点,在生活中找找属于自己的真实、自在与从容吧。
个人分类: 感悟|320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父亲节:我的父亲
热度 2 honluo 2011-6-19 06:28
父亲节:我的父亲
今天是父亲节,之所以能记得,要归功于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提醒。 今天没准备什么特别的礼物给父亲,谨以这篇博文表达对他的感激! 不知道外人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但在我的记忆里,经常能够跳出的一个词就是:“老汤姆”。父亲对这个家完全可以用尽心尽责来形容。 许多年前,我们还生活在大西北的时候,对外有什么事情,一定是父亲解决。父亲是个处级干部,常有开会的机会。那年头家里的一些礼品,多半是靠开会发的。所以每次父亲开会回来,一些小的纪念品常常是我和妹妹最开心分享的礼物。对内,父亲也没有少忙着,家里要是烧大餐,那一定是父亲掌勺,记得他还有一本菜谱,烧之前会先去温习一下;到了周末,母亲打扫卫生,洗衣服很多时候就是父亲的任务,此刻脑海了还有他用大盆洗全家衣服的印象。 父亲多才多艺,有很多情趣爱好。父亲写的一手好字,至今我和妹妹也超不过他;父亲很有音乐细胞,能识乐谱会唱很多歌,这点也是我和妹妹无法比拟的;父亲过去练过体操,50岁的时候还能做出几个单杠动作!他还会摄影和冲印相片,所以,我和妹妹很幸福的留有许多小时候的记忆,那些黑白照片保有的美好回忆一点都不亚于时下的任何相片;父亲还是土郎中,从小家里人生病不用去医院,由父亲捣腾就可以了,要知道他只是个植保专家,专业是给植物看病的。唯一能和父亲比的就是上课,父亲不是老师出身,但给领导干部讲课深受欢迎,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这点或许是我现在唯一敢叫板父亲的地方!呵呵~~~~~ 父亲和我沟通的不多,谈思想似乎是母亲的责任。但对于我而言,父亲是我们这个家庭的中流砥柱,绝对是我们每个家庭成员内心大大的依靠,因为从小开始,他就是我们这个家的“中场发动机”,只要有他在,我们就会感觉没有射不进的门! 退休后的父亲,责任单纯了很多,但也“重大”了很多!从大西北回到杭州,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第三代!特别是妹妹的儿子——韬韬。只要他在,孩子就不用我们小辈操心,绝对的放心牌。他有很多理想,很多爱好,但为了下一代,他选择的是放弃、放弃、放弃,而对我们来说,是奉献、再次奉献、还是奉献!有时他会长叹一声,唉!说道:我现在都成老妈子喽! 这就是我们的父亲,朴实平凡,但在我们心中永远伟大、非常伟大的父亲!!! 父亲节,和妹妹,包括母亲以及两个第三代一起向你致敬! 祝爷爷节日快乐!!! 父亲母亲带女儿游西湖自拍留念
个人分类: 家庭之乐|39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父亲的价值
welcomezp 2011-6-11 12:25
序:恋父情结 在香港书店里站着看完了原版的《海扁王》(《Kick ass》,其实笔者更喜欢翻为《绝命脚》),舞刀弄枪的超杀女让一干宅男大呼好萌,宅女却有不同的想法。笔者跟朋友讲起超杀女时,萝莉控的朋友却长叹小萝莉好命苦,她的父亲不肯给她一个童年。称职的父亲是很动人的,尤其是对女性而言,坛子上的鲥鱼就表示过心仪吃剩饭的大叔。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卡拉(Peggy La Cerra),就是看到一张帅哥怀抱小宝宝的海报之后,开始研究女性的“恋父”心理的。卡拉给240名女性放幻灯,幻灯片上有的男人与小孩玩耍,有的对哭鼻子的小孩视而不见,女生们表示,对孩子好的男人比较有魅力。但是,给男生放女人和小孩的幻灯,男生不会觉得好妈妈比冷酷的妈妈更可爱。照弗洛依德门生看来,这种恋父情结的答案,一定要追溯到每个女性的童年,但另一个新生的心理学流派有不同的答案:女人之所以钟情父亲,是因为我们确实需要父亲。 1、父亲,这是稀有价值 不管潘多拉星和天顶星情况如何,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充满了竞争和残杀。这个世界的规则,并非强者通吃。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子嗣众多者胜,断子绝孙者汰。不论你多么强壮英俊聪明伟大,如果没有后代,很快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任凭地球被人丁兴旺的歪瓜裂枣填满。一对一,狮子不必害怕兔子,但这个世界上到处都看得到兔子,狮子却寥寥无几。只要下一代出世,多数生物就算仁尽义尽,但也有些父母不仅要生孩子,还要照料孩子,以保证自己的子嗣不会夭折。在动物世界里,母爱并不多,父爱就更加缺乏,带领小猫捕麻雀的是猫妈妈,孵小鸡的是母鸡,尾巴上拖着一包卵走来走去的是雌蟑螂。 世上只有妈妈好 父亲之所以稀少事出有因。首先,父亲并不能完全确保自己父亲的身份。每个妈妈都能百分之百肯定,自己肚子里怀的是自己的骨肉,而爸爸就要提心吊胆,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老婆偷人生下来的。有孩子当然很好,但孩子身上没有自己的基因就不好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傻瓜基因,当然会被淘汰掉。另外,父亲照顾孩子,要冒着失去更多孩子的风险。公猫办完事之后,大可以去找另一只母猫,而已经怀孕的母猫去找其它公猫并无裨益。一般来说,雄性可以通过到处撒种,获得更多子嗣,而雌性就没有这个便利了。最后,照顾孩子当然要耗损精力,如果谁能把孩子丢给配偶,自己溜之大吉,省下的时间和力气就能用来生育更多的孩子。对于体内受精的动物来说,父亲射精之后就可以逃跑,而母亲要等一段时间(少则几小时,多则一两年)才能把蛋或幼儿生下来,这时父亲早就跑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 许多种鱼类和蛙类,是由夫妇一起把精子和卵子排到水里,完成受精,这样公鱼可以亲见自己的精子落到卵子上,从而保证了夫权,母鱼也有了可以产了卵就跑,把担子丢给孩子他爸的机会。毫不意外地,他们中有许多尽责的好父亲。欧洲常见的癞蛤蟆——产婆蟾(学名Alytes obstetrican,英文名Midwife toad),母蛤蟆会把卵产在公蛤蟆臀部的位置,他就一直背着孩子,直到孵化出小蝌蚪为止,蛤蟆实际上不是产婆,而是男保姆。 世上还是爸爸好 2、燕双飞 笔者家附近曾有一对野狗夫妇养了一窝小狗,狗爸爸一直站在洞口看护妻儿,别人给他什么东西他都让给妻子吃,让人感动。在哺乳动物里,这种既有母爱又有父爱的家庭非常罕见,相比之下,鸟类里的模范父亲就要多得多,同样在我家附近入住的燕子,夫妇一起哺养乳燕,笔者就没有太吃惊。乳燕的胃口很大,母燕独力根本无法养活,这就逼得他不得不跟母燕合作。 幸福家庭 其实在这方面我们更像鸟类。我们的婴儿很娇嫩,长得很慢,把小孩养大成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能量,必须要夫妻双方竭尽全力才能做到。我们以为一夫一妻制是现代的产物,其实不然,智人(学名Homo sapiens)这一物种已有20多万年的历史,大多数时间都实行(不完全忠诚的)一夫一妻制,1万年前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男人能生产更多食物,同时养活多个孩子之后,三妻四妾才成为可能。另外,我们是唯一男女有分工的哺乳动物,男人打猎,女人采果。两种职业各有其缺陷,打猎容易失手,采野果无法获得很多蛋白质,这导致男人和女人合作时效率很高,单打独斗却无法生存。这也迫使男人和女人走向合作。 必须强调的是,人类是罕见的一夫一妻制动物,但我们并不忠于这一制度。生物一代代进行繁殖竞赛的结果,是选出了最多产的精英分子,身上配备种种用来繁殖的机件,生物学家称之为适应器(adaptation)。有些适应器一眼就能看出与繁殖密切相关,比如燕子孵蛋的能力,有些则是拐弯抹角地为繁殖做贡献,比如翅膀,如果没有翅膀,燕子会饿死或者被野猫吃掉,也就无法制造下一代。我花费篇幅介绍适应器,是因为它能反映一种生物的进化史。燕子有翅膀,是因为翅膀曾经帮助它的祖先繁衍,这一适应器才得以代代相传,这说明燕子的祖先曾走过“向天空进发”的进化道路,如果燕子的祖先不飞,翅膀也就没用了。同理,猫的尖爪说明它走的是“食肉动物”的进化道路,鱼的鳍说明它走的是“水生动物”的进化道路。很尴尬的,我们似乎有着婚外恋的进化道路。女人一个月排出一个卵子,只有在这时她才能受孕。母黑猩猩和母猴到了排卵期,臀部都会变红肿胀,以著名的“红屁股”昭示天下,但女人排卵几乎没有征兆,这也许是一种帮助女人幽会的适应器。 嗯……红屁股原来是这个意思 如果一个女人发现比老公更帅气,更强壮,或者身份为“北大清华研究生”的男人,希望得到那个优秀男人的精子,改良自己孩子的基因。前面说过,雄性可以通过多妻获得更多子嗣,优秀的男人很可能会答应她,男性对性的态度比较随便,也是适应器,这样他就可以与更多的女性发生关系,生下更多的孩子。但要浪费精力养别人的种,正版丈夫肯定不愿意。如果女人也有红屁股,男人就知道她什么时候可以受孕,在那几天把她看得严严的。假如女人把排卵期隐藏起来,男人不能永远看着她,她就可以偷偷摸摸去找小白脸。——当今世道连爹都有假的,只有妈是真的,说得不错。但是,假爹的问题绝不限于当代,人类存在的历史有多长,它的历史就有多长。燕子也面临着红杏出墙的难题。西欧的家燕(学名Hirundo rustica,英文名Barn Swallow)大概有1/3的乳燕不是父亲亲生,家燕结为伉俪之后,公燕老是追着母燕,不让她给自己戴绿帽子,“双去双飞绕画梁”其实也不是那么浪漫的。 3、FBI忘记的事 在前两章里我一直强调,生物世界里最重要的是“繁殖”,无论人还是燕子,都是人丁兴旺胜过膝下无子,但看来这个逻辑很容易找到漏洞。为什么工蚁不产卵?蚂蚁并不是失败者,正相反,它们的家族非常健旺,它们征服了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根据一种统计,世界上的蚂蚁数量有一亿亿只。如果繁殖意味着成功的话,蚂蚁又是怎么延续下来的呢? 这个问题达尔文早就有了答案。养牛人希望牛肉有肥瘦相间的大理石纹,然而牛肉的好坏要尝过才知道,良种牛会被宰掉,那么,这一品种是怎么培育出来?虽然一头牛会被宰了吃掉,但养牛人很可能会留下它的哥哥,让肉质优良的家族得以延续下去。亲戚往往有一部分基因相同,不育的蚂蚁可以帮助她的姊妹(工蚁都是雌性),使不育的基因留存下来。在上个世纪60年代,达尔文的答案更加完善了。当代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美国人汉密尔顿(William D. Hamilton)当时还是一名研究生,他提醒我们,衡量一个动物(或植物,或细菌)生活得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它自己有多少子女,也要看它的亲属有多少子女。汉密尔顿的贡献在于,他把我们的目光从单个的生物(一只蚂蚁、一头牛)身上拉开,转而去关注背后的始作俑者:基因。基因让工蚁不育,专心照料母亲——蚁后,让蚁后生下更多跟有相同基因的姊妹,这和自己生儿育女没什么区别,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基因的传播。 从赤道到北极,每个国家的人都知道,后爹后妈赶不上亲的,每个民族都有小白菜、灰姑娘的故事。传统的心理学注重文化的不同:有人戴面纱,有人赤身裸体,有人吃饭用叉子,有人用筷子,有人住水泥房子,有人住帐篷。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奇百怪,却都坚持血浓于水,这是怎么回事?文化是多样的,而文化背后有一致的东西——基因。人类有偏爱自家孩子的适应器,因为自家的孩子才有自己的基因,没什么奇怪的,许多动物都有这一本能。审视动物世界,我们常常会为禽兽的辣手无情而吃惊:公狮将不是自家的幼狮吃掉,鸵鸟太太会把情妇下的蛋(鸵鸟先生可以跟5只母鸵鸟发生关系,但正房太太只有一个)推到巢外。 小子,我容忍你是有理由的…… 南美洲有一个叫做雅诺马马(Yanomamo)的印第安部落,如果女人想再嫁,男人会逼她干掉前夫的孩子。正所谓儿子是自家的好,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也不例外。人类学家夫妇戴利(Martin Daly)和威尔逊(Margo Wilson)曾经做过许多调查,发现在最文明、最现代的国家——加拿大和美国,小孩被继父母所杀的可能性,是亲生父母的40-100倍。他们还发现,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凶杀案时,居然没记录杀小孩的是亲生父母还是后爹后妈,也许,他们认为人类跟狮子不一样。 不久以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还认为人类是与众不同的动物,禽兽求生靠本能,我们靠学习,人类的脑子里塞满了文化知识,人性是的一张白纸,由文化画上图画。如果有谁讨论人类的本能,那就是无视文明动物的特殊性。美国动物学家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另一个威尔逊)就因为在书中把人类社会与蚂蚁、狮子相提并论,招致了轩然大波,有一次他去演讲,竟遭激进分子兜头泼了一瓶凉水。人由文化决定,动物受本能操纵,这种人性/禽兽的两分并不科学。我们的大脑是适应器,跟手、眼、肝脏、摄护腺一样,是帮助我们繁殖的工具。人的大脑里有许多先天编辑好的程序,例如怕黑(避开危险)、喜欢甜食(补充能量)等,以确保我们的基因成功传播,这就是本能。 4、孩子随爸? 上个世纪90年代,威尔逊被泼水后,研究人性中进化得来的“本能”的学问,逐渐发展为一门新学科,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进化心理学是一门把人当作禽兽的学问。人与其他动物无异,是通过生存竞争进化而来,脑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程序,上面都写着“繁殖”。从这样的角度看人类,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猜想。心急如焚的老公冲进房间,看见小床上皱皱的粉红小脸,旁边是老婆疲倦的笑容:“真像你。”此情此景真是动人,谁能相信这里可能包含着骗局呢?前面提到的戴利和威尔逊,就不惮做出这样的猜想。 戴利和威尔逊收集了一堆小孩出生的录象,其中有八成的妈妈都说孩子长得像爸,后来他们又发了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不仅妈妈,娘家的亲戚大多也会说孩子长得像爸。按理说,孩子身上父母的基因各占一半,说孩子像爸爸和像妈妈的人,也该各占一半才对。笔者三四岁的时候曾为此而困扰:为什么姥姥姥爷舅舅小姨都说我长得像爸爸?不过当时我没有学过遗传学,我的理由是:我是女性,应该像妈妈。 不提这些。在第一章我们已经讨论过,在试管婴儿出现以前,女人都能确定孩子是亲生,从而确定孩子拥有自己的基因,男人就没有这个便利了。母亲要想办法让老公相信,孩子一定是他的。孩子的姥姥姥爷舅舅小姨,因为跟孩子有亲缘关系,也会支持她。于是孩子一出生,妈妈和娘家大军就开始七嘴八舌,孩子长得如何像爸爸……不管妈妈出没出轨。这不是母亲做贼心虚,有意掩盖自己红杏出墙,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即使是正常美满的家庭,母亲根本不知自己在做什么,她还是会说孩子像父亲。戴利和威尔逊的猜想尚不成熟,但事情似乎是这样的:存在一种本能的程序,让母亲劝说,有时甚至是欺骗父亲,相信孩子是他亲生的,这样他就会尽起做父亲之责。可怕的是,母亲脑子里有这样的东西,而她根本就不自知,双方都是两眼一抹黑,骗局(如果有的话)也就能顺利进行。 父亲不能确认孩子是自己的种,连带着其他人也难以确认。比如祖父,一方面,他无法确定孙子是自己儿子的种,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无法确定自家小子是自己的种。在祖辈的亲戚里,最能保证亲生的是外祖母,她的女儿确定外孙是亲生的,她自己也确定女儿是亲生的。也许我们拥有这样的适应器:外祖母应该多关爱外孙,毕竟外孙肯定是自己的种呀。 确实,有研究显示,多数人跟姥姥比跟爷爷更亲,娘家的亲戚——舅舅、姨妈等——也比爹家的更亲,原因都是一样的,隔了一代男性亲戚,血缘关系之间就隔了一层迷雾,男人的孩子跟男人的父母兄弟,是否真有基因上的联系,他们不知道。进化心理学家无比雷人的思考方式,为探索人性打开了一扇新门。人有别于禽兽,没错,但笔者很怀疑,我们拥有动物中最精妙最复杂的大脑,它里面竟然空空如也,只等着文化来填充。大脑是优秀的文化学习机,但它是一部装满本能软件的计算机,而不是一张白纸。 作 者 redqueen 参考书目: 尚玉昌,《动物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Buss,D.M.,《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熊哲宏、张勇、晏倩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Ridley,M.,《红色皇后——性与人性的演化》,范昱峰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灵长类学|3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八十寿辰贺词
lixie6110532 2011-5-13 23:09
各位亲戚朋友:大家好! 今天是我父亲八十诞辰的喜庆日子,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喜鹊盈门,山花烂漫。 首先感谢在座的各位亲戚朋友!为了参加我父亲的八十寿筵,在座的各位亲戚朋友克服旅途劳累,在百忙中会聚资阳,我代表全家老小,对您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今天是我父亲八十高寿的喜庆日子。八十年前的农历 4 月 13 日,一个忠厚淳朴、勤劳善良的人民教师诞生了,让学校多了一位辛勤的园丁,让家乡更多了满天的桃李。 在父亲生日到来之际,我一次次想起父亲和母亲对儿女的无私奉献:节衣缩食,勤耕不懈,一辈子勤劳简朴,从不奢侈浪费。宁肯自己布衣草鞋,粗茶淡饭,深居简出,日夜操劳,也要让子女伴随歌声笑声读书声;子女长大后,二老又再接再励,接过哺育下一代的重任。在父亲和母亲细心照顾下,孙女们也都健康向上,学有所成。 我的父母品德高尚:恪守清廉,不与世俗,清高自洁,不慕浮华。此时此刻我想对父母说:二老的高尚品德,儿女们铭记一世,儿女们受用一生。 老爸:今天是您八十高寿的喜庆日子。儿女们为您骄傲,儿女们为您自豪。您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太阳,愿您幸福快乐,愿您健康长寿 ! 2011-5-15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6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还是好看!
热度 1 whcuser 2011-5-9 16:28
还是好看!
小学时的一个傍晚,我看完学校的包场电影出来,外面好亮,太阳还没下山。经过电影院附近的一个报刊亭,抬头看到一本用透明塑料纸包着的杂志,封面是美式的科幻图画,还写有“奥秘”这两个字。阳光在上面跃动,这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好不容易找出三块八毛钱,把它买了下来,一路上抱着回家。 回家后爱不释手,这是画报,但里面说的有很多理解不了。由于牵涉到许多的人类不解之谜,还给我带来了不少困惑和恐惧,但还是很爱看。 之后陆续发心用零花钱甚至早点钱买过不少《奥秘》。但到高中以后兴趣转向了文学名著,就没有再和这位老友联系了。这就像永远离开了很喜欢的以前的同学一样。 上大学以后,校园周边的报刊亭鲜有这份杂志。铜版纸的美女上封面的时尚杂志、生活休闲和新闻性的周刊、故事和文摘类的俗文学刊物倒是有不少,但这些在过期后到了旧书店里也卖不起来钱。 今天我在网上无意中下载到了几期官方免费的《奥秘》电子版,觉得它还是很好看,黑白的图画仍有以前的感觉。 这些杂志和书籍,也许与好奇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小时候遇到不懂的事物,喜欢问父亲,他也喜欢答。我们常常讲得口干舌燥,如果母亲在旁边的话,就会劝我们歇一歇,说我们“嘴不停,口不干”。这时父亲便会接下去,“口干了,歇一下,哪里有那么好的精神来回答你”。但我也许很快又会忍不住发问,父亲也会忍不住要作答,直到双方意兴阑珊或该去睡觉了为止。 父亲在福建“前线”当过兵,所以我问的重要话题之一就是军事,有时他还会反复向我透露一些他所谓的一点国家军事“机密”。此外我还喜欢问祖宗几代的家事和亲戚关系、他年轻时忆苦思甜的故事、本埠婚丧嫁娶和节日的习俗、作物栽培等等。 上大学后,父亲喜欢和我聊大学排名和专业,有时我们会有争执,他嘴上不容易被我说服。他喜欢看报,最喜欢看中央四套的台湾新闻。 后来父亲办公室里开通了网络,就会每天浏览一些新闻,甚至从导航网站直接进到我学校的网站来看校内新闻,因为他不会打字,拼音没启蒙好。我还在他的要求下帮下载过中印边界的地图和相关资料。 在我考研时期和我聊考研和选学校,申请提前攻博时和我聊读博,以后还会和我聊工作、婚姻和买房吧? 远方的同学和朋友来了也许都会聊到这几个话题,可能还会商量着给暂时没有对象的人介绍朋友,而那被介绍者大概已不再像几年前一样扭扭捏捏了。非诚勿扰! 时代在变迁、日子在继续,这生活还是得过得充实、乐观、精彩和好看!
个人分类: 生活|2898 次阅读|1 个评论
父亲的名字
sstone2009 2011-5-8 10:48
父亲过世将近五年,我时常说起关于父亲的事情,这是我对父亲的一种纪念方式。今天我想说说父亲的名字,这也是可以让我永久记忆的一个情节。父亲的名字叫陆阿二。我不知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可能是当时随时登记的,也可能是一个小名。但无论怎样,这个名字一直伴随着父亲的离去,在他的病历卡上写着,在他的墓碑上如是刻写着,在他的儿子的心里牢牢地镌刻着。 父亲的名字很土,我曾经为此很自卑,甚至起过让父亲改名的念头。那时候看来,这个名字根本就不应该是名字。但慢慢地,父亲的名字给了我另外的感受。到上了大学,我常常以农民的儿子自居,父亲的名字让我有一种说不清楚认同感,父亲是一个朴实到了极点的农民,他言语木纳,身材瘦小,头发花白,父亲的名字恰恰是折射了他的朴实、隐忍、卑微的身世和生命。 父亲过世将近五年,他的名字是我永久的纪念,我也会不住地想起父亲悲凉的身世,这些也会不住地激励我懂得珍惜。 ( Posted on 2009-07-07 by sstone2006 , http://sstone2006.blogcn.com/page/2 ,2011-5-8,10:46)
个人分类: 博客搬家|2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了明天——献给所有即将做母亲和父亲的朋友
icstu1 2011-4-22 13:41
为了明天——献给所有即将做母亲和父亲的朋友
读“发现母亲”的初步体会 —— 三个重要观点 一、 人的成长三棱锥学说 发现母亲这本书不仅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而是在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由智力、意志、品德、气概这四方面构成的人成长的三棱锥学说。一个人的成长是由智力、意志、品德、气概这四方面构成的,智力、意志是构成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加上品德构成一个人社会素质,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平面。在智力、意志、品德、气概四者中,位于首位是气概,其次是重要的是品德,品德主要决定气概的方向,并为气概的实现提供社会支持;第三是意志,意志是为气概实现提供非智力方面的支持;第四是智力,智力仅仅提供工具性的帮助是基础性因素。 例如:很多人都知道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但是,《黄河大合唱》之所以成功(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的结合)也主要是由于它歌词具有的思想和气概。 《黄河大合唱 )) 的词作者光未然,真名张光年,是从湖北老河口走向延安、走向全国的。 1925 年,当五卅运动的消息传到老河口后,虽然张光年只有 l2 岁,但也被这革命的浪潮激荡了,他不仅跟着同学一起上街游行,高呼着口号,而且还在街头向群众演讲,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种种罪恶。 1927 年 3 月, 张光年加入了共青团。 1935 年, 日寇兵进山海关,威胁平津,张光年为民族危亡更加担陇,他满怀强烈的爱国激情写下了独幕剧《阿银姑娘》,他在该剧的序歌 五月的鲜花 中写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所以说,早期教育对意志、品德、气概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38 年春天,在周恩来的直接筹划和领导下,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宣告成立。张光年也参加了第三厅的工作,他与冼星海、张曙两位音乐家同居一室。 1939 年 l1 月中旬,张光年率领“抗敌演剧三队”从吕梁山走向延安。在途中,他不慎坠马折伤手骨,一到延安,他就住进了医院。冼星海到医院看望他时,提出再度和他合作的建议。张光年听了冼星海的话,便决定把准备创作的长诗黄河吟改为歌词黄河大合唱。由于他手臂肿胀,行动不便,无法执笔,便把“演剧三队”的队员胡志涛喊来,他口述,胡志涛笔录。五天后,终于捧出了他的杰作《黄河大合唱》。 1939 年的除夕 (2 月 18) ,“抗敌演剧三队”在西北旅社一间宽敞的窑洞里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内部联欢会。就在这次晚会上,张光年首次朗诵了他的新作《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凝神听完后,兴奋地一把抓过歌词说:“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 ” 3 月底,冼星海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作曲。 一首《黄河大合唱 )) 的诞生如此,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诞生更是如此。 所以,要注重智力、意志、品德、气概的培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要抓住气概。气概是钢,纲举目张。 二、潜意识的重要性(潜教育) 关注和重视“显教育”,而忽视了对“潜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误区。其实“潜教育”比“显教育”要重要的多。“显教育”仅仅是冰山之一角,“潜教育”则是其庞大的基座。虽然“显教育”的效果是明显,但是肤浅和有限的;“潜教育”效果不明显,但是重要和无限的。 “潜教育”分为行为上的习育和精神上的化育。 1 、习育:是行为上的培养,从最微小、最普遍的习惯上漫漫过渡到根深蒂固的习性。 在一个人知识教育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习育就已经在孩子身上实行了。 身教先于言教,身教易于言教。身教是言教的基础,言教是身教的提炼、抽象和概念。 习育可以说是一种后天的社会遗传,也就是说,意志、品德都是靠习育来完成的,最终形成一个人行为的范式,即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与程度,好的行为范式会收益终身,坏的行为范式贻害无穷。 一个人种下去的是行为,收获的是习惯;种下去的是习惯,收获的是性格;种下去的是性格,收获的市命运;这是对行为范式的真实写照。 2 、化育:是人精神上的培养,也就是人的灵魂上的建设。 一个人精神上的成长只能靠精神上的感化,而不是靠说教就能给予的。 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的精神境界也是分层次的,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杰出人物都是有化育而成的,都是境界高远所致。 在智力、意志、品德、气概中,只有智力是“教”出来的,其他都是“育”出来的。 潜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父母,只有父母、教师习、育俱佳,才能有子女教育的成功,否则就不可能有习、化育的成功,就不可能有潜教育的成功,也不可能有气概志、品德意志、智力四方面的成功,也就是不可能有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目标实施的成功。 例如:很多政治家、企业家、军事家等组织管理类的人才,在情商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人物,都是“孩子王“出身的,而这方面都不是由学校培养出来的,因为现在的学校是以教知识为主,以培养学者为目标的。 他们的家庭或他们的监护人的家庭情商都是非常出色的,具体表现在他们的家庭在当地都受到人们的尊重的人,这种尊重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必然的东西。 如:书中 72 页下,陶母 交往那些胜过自己的人 — 丈夫 — 儿子 陶侃成为东晋的名将和名臣。 如:书中 73 页伊索寓言。 真正的情商取决于父母的情商(受人欢迎和尊重,取得成功等)在塑造自己的同时塑造你的孩子!教师教学生也是一样的道理。 关于情商: 情商是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乐观幽默的品性,是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是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是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善良,是善于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总之,它是人的情感和社会技能,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内容。 情商是潜教育培养出来的,是通过习和化育培养出来的,不可能是通过说教,一两次训练、测验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不是通过一两个细节的改变就可能改变整个系统的。 决定一个人的情商不是学校,而是家庭、父母。 智商是天才,情商是靠后天的培养。 三、幸福的人生 一个幸福人生的定义 : 能把自然、社会、精神很好地统一起来的人(天才),能达到人生的高度圆满,是一个幸福的人。 那么,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幸福人生 呢 ? 首先,“人是目的”。这是启蒙思想家康德提出的重要的思想命题。这里的“人”,是指现实、具体的个人。我们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意味着人是目的, “我为人人”又表明人是手段。这里,人达到了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但目的是第一位的。因为人作为生命的最高贵的存在,其本身就有着至高无上的价值,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解放、发展和幸福的权利。今天,我们倡导“以人为本”,这是社会的进步,而“以人为本”最深刻的含义就是“人是目的”。其次是因为,倘若一个社会中,有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这个社会将变得更为安全、和谐,变得更有前途和活力。 培养幸福人生 1 、寿限(寿命)是幸福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不是幸福的全部。寿命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健康是更重要的。 2 、事成(事业的成功)不是(幸福)人生的唯一的标志。 例如: 自我实现的爱因斯坦幸福地度过一生。 林肯幸福圆满的人生。马克斯赞颂:“这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到,不会被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的迈向自己伟大目标,从不轻举忘动,他稳步前进,而从不倒退…” 莫扎特是成功的,但决不是幸福,他父亲逝世后,他便过着乞丐般的生活; 35 岁早逝的物理学家帕斯卡是成功的,但绝对不是幸福的,他自己概括说,一般来说,我所接受的教育是错误的,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所以,幸福应该是人对自己的肯定,对自己的满意,对自己的祝福。幸福并不排斥寿限、事业成功,而是将两者完整的统一起来,这是对人的一种更完美的要求。 美国著名的健康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博士最近向外界公布了他对幸福的最新分析和看法,得到了绝大多数公众的认可。博士对 幸福看法的 10 大要素 是:    一是必须拥有健全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这是幸福的基石。 吃食不挑剔,说话有条理,走路稳健,身体内外没有或少有疼痛感。    二是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这是幸福进入无限循环的内在驱动力。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目标追求,幸福的河水就会在懒散中干涸。    三是自尊,这是幸福的支架。 在家里,在外面,要懂得自己所承担的角色,不违心地贬低或奉承他人。    四是控制感情,这是幸福的规则。 过分地压抑或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感情,往往会和幸福相悖。    五是乐观,这是幸福的源泉。 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情,一定要保持乐观。    六是豁达,这是幸福的开阔地 。及时删除心中那些无关紧要的琐事,要明白受纳包容可免去许多节外生枝的烦恼。    七是益友,这是幸福的开心果。 一位益友就是一眼幸福的喷泉,在很多时候,益友所产生的效应是令人惊喜的。    八是合群,人缘好,幸福自会来。 在任何时候和场合,要想方设法和所在的人群和气相处,切忌自以为是。    九是挑战性的工作和活动性的消遣,这样的一张一弛,才会有幸福的交替出现。 不能迎接挑战性的工作,不会及时休闲娱乐,这样的幸福是没有意义的。    十是团队意识,这是幸福的蓄水池。 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公司,所做的事情尽量要想到全局,要具备团队荣誉感。记住了,孤独很难有幸福的空间。 这些和幸福有关的 10 大要素,如同一把丈量幸福的标尺,它将无形的幸福有点具体化了,丈量出每一个人距离幸福有多远。只要我们心里拥有这把尺,并用它去丈量我们的言行,那么,我们就一定能时时拥有幸福。 (完) 其他参考资料 目标: 要做这样的人,做一个能使社会和自己都满意、都得益的人。 情景: 对世界抱有感恩的心理,因为有千千万万的创造,才会有我今日的一切,因为有千千万万的历史,才会让我经历这个大世界。在每一个黎明,都感谢上苍又多给了自己一天的创造,每一个夜晚,都会感到一种慰籍的满足。每一天都是以欣喜的心情经过,每一件事情都是以崇敬(类似宗教)的态度对待,那么就不会为任何外界的诱惑所干扰,就一定会创造出最大事功。 举例: 如:书中 243 西乡隆盛(日本明知维新功臣)。 如:中国吴起 如:书中 245—246 页——孔子所说“圣人无积。既以为人,以愈有;即以与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不需要私积金钱与财产,只想去帮助别人,只想给予别人,而自己却在帮助与给予中更加富有,这样只有利而无害,你只管去做而不用去考虑获得,获得是自然的事。 历史: 1938 年 10 月,武汉沦陷,张光年率领“抗敌演剧三队”辗转来到陕西宜川县的黄河壶口附近,准备渡河转入晋西南吕梁山抗日根据地。他们到的渡口名叫圪针滩,就在壶口瀑布下游几里远的地方。 l1 月 1 日上午 l0 点左右,张光年率领队员们登上了渡船。渡船的样式像是一只四方形没有盖子的木头匣子,船里面积很大,但管船的人限定他们挤在船中凹下去的一块地方,不许他们到宽敞的两头去活动。 他们正为此纳闷不解的时候,忽听到一阵吆喝,四十来个打着赤膊的青壮年从岸上跳进水里, 把渡船推向河水深处,不一会儿,又一个个爬上船来,整齐地排列在船的两头。他们的动作矫健敏捷,有秩序有纪律,宛如一支即将进入战斗的军队一样。他们大部分人把桨,小部分人掌舵。 船头高处,立着一位六十来岁、体格强壮、精神健旺、望来令人肃然起敬的白胡子老头儿。这时张光年等人才发现原来是他在发号施令,他就是这次掌握全船人命运的总舵手。 登岸的地点在圪针滩的东南方,但由于水势湍急,渡船是迎着逆流朝东北方向行进。桨手们和舵手们随着划桨的节奏,一呼一应地喊唱着低沉有力的船夫号子。十几分钟后,渡船已行近河中心的危险地带,浪花凶猛地扑进船来,乘船人的心情也随之紧张起来。突然,那位白胡子老人直起脖子,喊出一阵悠长而高吭、嘹亮的声音,呼声刚落,船夫号子立刻换成一种不同寻常的调子,声调越来越高,音量越来越强,盖过了浪涛的怒吼。节奏也一阵紧似一阵,越来越急促,原来一呼一应的间隙,已完全消失。船夫们在老舵手的统一指挥下,一个个涨红着脸,肌肉鼓突,拼着性命地划桨,掌稳舵⋯ ⋯ 这次渡河给张光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起了他要创作 黄河大合唱》的念头。
个人分类: L 讲故事产生的启迪和激励|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反复说教为那般?
热度 3 chrujun 2011-4-21 12:50
父亲经常对我讲同样的三个故事,讲到我耳朵都听出老茧了。最后发展到只要父亲一讲这3个故事,我就想躲开。但父亲严厉的目光让我不得不站着听他的教诲。到了今天我才明白,我能记清楚就是这3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孤儿苏成坤考上大学 苏成坤家就在距我们家3里路的大山腰上。他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只和姐姐相依为命。苏成坤读书很勤奋,同时想尽办法帮姐姐干农活。他在上小学的路上先上山砍柴,放学回家的时候再把柴扛回家。他姐姐靠养一头母猪挣钱供他读书,直到他上大学才出嫁。 第二个故事 穷光蛋儿子靠老师接济考上大学 姚都坝(距我家4里路左右)的戴福安穷得吃穿都成问题,学习成绩优秀的儿子失学回家。老师知道后,免了戴福安儿子的全部学费,而且时时在生活上接济戴福安儿子。戴福安儿子终于不负众望,考上大学。周围的乡亲们筹钱让戴福安儿子上大学,放了大量鞭炮。当时有一首民谣在家乡广为传颂: 姚都坝有个戴福安, 又无吃来又无穿。 儿子考上大学了, 火炮放了几面山。 注1:火炮,鞭炮。 注2:几面山,几座山。 第三个故事 古人二十七岁发奋也成才 古代有个姓苏的人,整天好吃懒做,无所事事,到了27岁才醒悟,发奋读书。为了集中精神读书,不打瞌睡,他把头发用绳子拉直,再把绳子捆在木梁上。只要一低头打瞌睡,头发就会扯得头皮发疼,让人重新提起精神。这个人最后成了著名文学家。 父亲从来不过问我的学习,他对我的教育就是讲各种故事,值得我耳朵听出老茧,考上大学,他才不讲了。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728 次阅读|5 个评论
今天父亲复检结果总算放心
tenacity 2011-3-16 22:48
周日弟弟带父亲到省城三院复检,今天终于结果出来了,一切正常,总算心里踏实了。说实在,上次检查两个医生说法不一样,父亲心里就一直嘀咕。我也能理解他心情,如果是自己,没几个能不犯嘀咕的!这下悬的心总算放下了,以后就是保养好点。 自从父亲回家后,每次都是弟弟陪他和母亲去省城看病复检,一开始还舍不得开车去,总是坐火车倒来倒去。刚开始去医院住的时间长,他们还租住在医院周边住户人家开的小旅店,每天30元,还能做饭。当时不在他们跟前想起来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复检住院时间不长,弟弟就开车去,就几天时间,母亲也没陪他们去。索性就住在医院旁边大点的宾馆,每天100多不到200.知道母亲心里总是舍不得,一辈子生活劳作在农村,每天才挣多少!母亲不心疼才怪!弟弟就陪他们前后去省城总有六、七次,每次跟单位也不好请假,但没办法。还有一次,在省城还开车违章受到罚款。他一月也就1000出头的工资,每次复检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费用上,对他来说也很发愁。但从没张口跟我要一次钱,真是难为他了! 好在这次结果我们都放心,不管费用多少。 人的一生就是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不知道前面是什么,但总是要面对每一天! 但愿家人每天平安就是福!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0 个评论
我的“面貌”能不填群众不?
热度 10 陈安博士 2011-3-16 22:44
  我们国家有很多表格的设计很有趣。   比如,以前的表格里全部有一项“家庭成分”,当年我填起“贫农”来,很觉得理直气壮。   每次回到老家,我奶奶每次和家里人说起我爷爷,就恨得咬牙切齿的,说你爷爷年青时不会过日子,多少年过去,地也没买下几顷,最后弄了个贫农,真丢人。   我就很奇怪,贫农多光荣啊,怎么会丢人呢。      我姥爷那边就比较会过日子,据说最后评定家庭成分,弄了一个“上中农”,顾名思义,那就是中农里偏富裕一点但是还没到富农层次的,有点象隋唐演义里第十三条好汉的上半条,中国大陆40岁以上的人应该都知道,大陆农村原来是都要以贫农和“下中农”为农村的领导阶层的,叫“贫下中农”这个特殊称谓,那个“下”就是修饰后面的名词“中农”的。因为上中农只属于被团结的对象,所以,明显不如贫农光荣,我每次填表都会不好意思提它,好在填表的时候可以只写父亲这一边的。      而到了今天,如果谁的祖上曾经是贫农,那可真是感觉丢人了——看他家祖宗当年混得这个差呦。      同样,我们的表格里还有一项“政治面貌”,今天一直还有。      据说,这一项的标准填法是“党员”或“群众”这两类。      可是,“群众”是个啥玩意儿呀?!费解。一 群 乌合之 众 ?而且,党员和群众是对立的吗?或者,即便不是对立的,那是一个分类属性的名词吗?   按说,如果要填党员,那不是党员的人应该填“非党员”才对。      总之,老觉得自己想脱离群众,后来就干脆全填“无党派”了,觉得这个才能和党员们形成属性一致的对照组。      以后,如果陈热闹有机会到哥斯达黎加成立一个“热闹党”,我觉得我倒是有兴趣加入一下,当然,也得经过党首陈热闹的批准。      那么,到时候再填表,我可不可以填“热闹党魁她爹”?
个人分类: 趣论|2932 次阅读|19 个评论
新加坡客居
duke01361 2011-3-10 00:49
新加坡客居 周峰 新加坡的度量真小哦 留住了我的儿子 却留不住他的父亲 儿子问父亲 你给我带来了 中国 的什么礼物? 好世俗的新加坡哦 使我的儿子 懂得了只接受他父亲的礼品 新家坡着火了 一年到头地烧着 把我在中国被三九冻实的心 烤化 雨滴一颗棵落下来 那时候 雪花也一片片的飞舞着 而眼泪早已在心里成河了 好性烈的新加坡哦! 我不知道棉服应该放在屋子里的什么地方? 袒露胸背的好汉 却也就是这么炼就 好虚伪的新加坡哦! 这难道就是我一日间的生活么? 好让人看不透的新家坡哦! 23-01-2006
个人分类: 潘学峰诗选|1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爱无声,深到灵魂
热度 21 wujingzhi 2011-2-27 18:53
父亲和我没有多少交流。 我十岁时离家去寄宿学校上学,母亲心中不忍,起初坚决不同意我去。但是,父亲铁定让我去,任何人都无法让他改变决定。 上大学时,父亲自认为是农民,没去过大地方,担心添麻烦,因此他没有送我去上学。 工作后,父亲担心影响我工作,没有去过我工作的地方。 出国后,父亲更是连出国的念头都没有了,自认为已经上了年纪了…… - 而,母亲说,我是父亲世界上唯一爱的人。 父亲几乎从来没打过我,也极少骂我。 上中学时候,父亲每个星期日下午都会赶着驴车送我去学校,星期六下午去学校接我回家。几乎每次我坐上驴车,不一会我就睡着了…… 那时,每次我回家了,父亲总是不由自觉的哼唱几句。 不过,除了问问我的成绩,没什么其它说的。 考大学时,父亲让我考个师范专科学校就可以了,做个教师也不错。我没有报。不过后来他也并不失望, 这几年,我上学和工作的事,他们大都只是听一听,不知其所以然。用父亲的话就是“耳朵欢喜”。 - 这次回家,和以往没什么大的不同。 父亲还是没事就到村里到处转转,和我没多少话说。 只是催促我赶紧成家的次数多了。 短暂的假期,转眼就过去了。 正月十八早上,天气很好,吃过早饭,我就准备出发了。 父亲帮我把行李放到车上,我伸手示意爸妈回家吧, 这时, 父亲却紧紧地攥住了我的手指,非常用力地的摇了摇! 说了声:“哦,哦,哦……” - 我记忆中,父亲和我没有多少亲近时候。 在我即将三十岁的时候,当他紧紧地攥紧我的手指时, 我感受到了一种灵魂深处的触动!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654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一位父亲‘临终’前说给儿子的话
dreamgirl 2011-2-19 18:19
父亲:“hi,Mike...Mike” 叫了数声,处于昏睡中的孩子醒来 父亲笑了,“你好吗?” 儿子:“hi,dad...你帮我弄到新的心脏了吗” 父亲点头,“是的,弄到了。你一定是命中有贵人”,儿子很虚弱,又要睡着了(生命危在旦夕) 父亲:‘Mike,先别睡着,好吗;等几分钟再睡,好吗?我想对你说些事..’ 儿子回答:‘ok,dad’ “ 你要永远听你妈的话,你明白吗?照她说的话去做,她是你最好的朋友。每天都要告诉她,你爱她 你现在交女朋友还太早,但交朋友的时候总是会到的,到时候你要像公主般对她们,因为她们就是公主 当你说要做什么,当你说要做什么时,一定要做,因为你是言出必行的人。你一定要这样 还有钱,有机会一定要赚钱,纵使你有时必须昧着良心,你也要设法挣钱,不要像你父亲那么笨;有钱会让你过得更顺利 别抽烟,对人要友善。要是有人扛上你,你也要像个男人一样面对他 别靠近不好的东西,拜托!别跟坏东西沾上边,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 我不会离开你的,永远与你同在,就在这里(手放在儿子的左胸处),我爱你 ” 傻孩子只知道说,‘OK’,他不知道父亲为了救他,什么都可以做,包括献出自己的心脏... 看到这里,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更多剧情详见《迫在眉睫》。
个人分类: 经典影片|4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兔年忆兔:童年记忆之父亲挨斗
gabbro 2011-2-11 17:26
童年时期,我喂兔子,给我父亲和自己都招来了不小的麻烦。 我父亲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我父亲的堂叔在1935年发动岢岚暴动后加入刘志丹部。而我父亲的大哥在八路军从陕北过黄河驻扎在晋西北的时候,参加了八路军贺龙部。我父亲在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短暂的解放军,后来回到家乡。解放后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大伯已经在总后勤部工作,就把我父亲带到了北京。我父亲在北京做过多种工作,常给我们讲起的有:在颐和园做管理员、王府井百货大楼做货物搬运管理工作、在国务院机关印刷厂做排版校对工作等,后来参加了十三陵水库修建工作。 1958 年大跃进开始后,支援农村大炼钢回到了家乡。大饥荒年代,为了生计到包头做过矿工,回乡后做过乡村教师。文革开始后,连续被批斗,并且永久性的成为了农民。但是始终没有学会如何种地,如何养牲畜,如何驾车等有“技术含量”的农活。 我的童年时期就处于一个特殊环境,一方面是“地主坏分子”的后代,另一方面又是革命军人家属的后代。父亲和叔父经常被纠去,五花大绑的批斗。 我就给父亲招来两次严厉的批斗: 大队饲养了很多兔子,各户每天轮流喂兔子。某天,轮到我家喂的时候,我习惯地一大早就去农田里挖苦菜,然后回去给兔子喂食。由于那天采的苦菜露水太多,兔子吃了拉稀。当时我还很小,没有到上学的年龄,根本不懂的这些,只是帮着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这是被大队干部无限拔高,上升到了阶级斗争的高度。我父亲被五花大绑带走,开批斗大会。用一块类似于菜板的木板,上面写上名字,打上红叉,然后用细铁丝把木板挂在光溜溜的脖子上。父亲低着头弯着腰接受批斗 …… 。 还有一次给父亲惹来更大的麻烦:一名公社下乡干部每次路过我家院子时,就用手指着我说“地主崽子”。当时我虽然不懂什么意思,但能够感觉到不是夸我。某天,又遇见了我,又说了同样的话,但这次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破帽子里准备了几块不规则的石头。在他不注意的时候,我突然袭击,用石头击中了头部。当然,我父亲又被挂牌子了,而且批斗程度可想而知。 谁让我这个“地主崽子不学好,偏学林彪搞造反,搞复辟”呢。 还有一次,我差点又闯大祸; 我父亲从北京带回一张十大元帅的合照,一排五位,共两排,我记忆中已经缺少了两位,被掏出两个凹槽。后来我才知道缺失的是彭德怀和贺龙。 我父亲把照片放了起来,被我给找到后,又加到墙上的一个小相框里。父亲忙碌,也没有发现。 某一天,轮到我家管下乡干部的午饭和晚饭,被干部发现了,说上面有一个人已经“黑了”,为什么还挂相框内。当时所有人都很紧张,知道大事不妙。好在那个干部比较温和,拿起剪子绞掉一个人,迅速放到灶火中烧了。嘱咐我父亲,把剩下的也收起来,不要挂出来。一家人对干部的宽容和帮助再三感激。 很久后,我才知道那个人是林彪。我曾经设想,如果那个干部是那个有意和我家作对的人,我父亲会受到什么惩罚......。
3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0年收获与感恩,2011年期待与努力
热度 1 jinboyue 2011-1-29 12:14
2010年收获与感恩:漂洋过海来到DUKE,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受到宗教的力量;硕士和博士课题写出了满意的SCI文章;最重要的,我的儿子哇哇坠地,给了我新的力量;2011年父亲我会更加努力!
155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我父亲两次被抢的经历
热度 1 jingyanwang 2011-1-25 20:01
“唉,我们这一代人,什么苦都吃过。”他突然向我们说起他曾经被抢的经历来。 一次是在 1958 年, 16 岁的他和叔叔一起,从朗梨各挑了一担荞子到长沙来卖。那一年荞子卖得贵一点。到了长沙以后,遇到一个二道贩子,要包圆了买,但是价钱压得极低。他们不肯卖。为了摆脱小贩的纠缠,挑起担子就走。小贩一路跟着他们,到了长沙蔬菜公司的门口,突然路径一转,走了进去。过一会,便有几个人从蔬菜公司里面跑出来,追上他们,把荞子全都抢去。 那年头,蔬菜公司人到处抢菜,执法功能好比现在的城管,谁敢与公家单位理论。一个 16 岁的少年,一个 40 左右的壮年,突然间被“公家人”抢了两担值钱的荞子,站在长沙的街头,那束手无策的境地真是难以想象。他的叔叔,也就是我曾提到的“健叔”的父亲,最是古怪天真得近乎“阿 Q ”的人,他遇到这样严酷的现实,大约也就只是带着哭腔骂道“妈妈的”,“妈妈的”。 第二次,也是这时间左右,全国开始缺粮。他从长沙买了几个 3 毛 8 分钱一斤的大饼,经过唐洋洲时,在街上卖。这时遇到供销社的人,不由分说把大饼抢走了,这一回,顺便把他身上的 9 毛钱也抢了。要他“打个证明回来拿”。 “证明什么呢?”我先生在一边问他。 “证明我是买来自己吃,不是投机倒把!” 他要走十几二十里路回去打这样一个证明,至于后来有没有讨回大饼和钱物,他没有说下去了。 令我感到吃惊的是,这两次被抢,都不是被强盗,而是被“公家单位”。蔬菜公司与供销社似乎都具有相应的势力范围与执法功能,可以随意处置那些侵犯了他们势力的小民,他们不但可以没收相关的经营产品,甚至他们的权利大到可以随意抢夺个人财物,这与强盗真是没有任何差别了。在当时,国营单位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官方组织,似乎任何国营单位,都代表着国家权力,这一观念在那些“公家人”的心中被膨胀与异化后,就成为对一切他们看不顺眼的人的任意凌辱。被强盗抢劫,当然是可怕;被国家权力抢劫,这才令百姓感到深深的恐惧与绝望。国家本是暴力机器,当它把专政的矛头指向它的公民的时候,那真是一种灾难性的抗衡。 实际上,本应建立在公民权利基础上的国家政权,在中国却从未曾实现过。中国的国家政权,似乎从来就是与它的公民对立的。不用说每一朝代都出现过疯狂压榨与镇压百姓的行为,就是唐朝那种辉煌昌明的时代也无非如此。唐太宗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以民为贵的理论,不过是用来为国家政权服务的,唐太宗制度为李氏王朝服务,汉高祖制度为刘氏王朝服务,他们并不为真正的公民而服务,任何制度的目的都指向“稳住百姓,不要让他们造反,不要让他们对政权形成威胁”。在这样一种隐含的对立态势下,政权和公民的关系变得脆弱易碎,任何一次政权利益与公民利益的抉择,都有可能令得那只历史的幽灵被诅咒一般的如期而至。在这以前,政权们的任何怀柔举动都显得惺惺作态,比如在中国社会缺乏公民意识的文化背景下,却又衍生出“人民”这样的政治概念,这个词汇充满了温情,像是一种爱抚,它的本意却不过是要将公民利益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诸如此类的伪命题取而代之,将“公民”与“政权”之间的对峙态势模糊化。 政权与公民长期对峙,也就形成了“公权”与“私利”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公权”若不用来对付百姓,简直就是一种不作为。当然百姓作为绝对的弱势群体,被“公权”所凌辱,这是百分之百无处可讲理的事情。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一方面,百姓们学会了用精明的处世之道来与官府作对;一方面,“公权”的粗暴与强大的影响力也深刻地植入了百姓的心中。以至于一旦他们掌握了“公权”,他便以为自己有了无所不能的镇压小民的权利,他变态般地认为自己必定要代表“公权”来行使这样的权利,这样才有了蔬菜公司、供销社这样的“公家单位”随意执法的荒唐。如今,蔬菜公司、供销社倒是不再折腾了,因为他们不再代表“国家权力”,然而,那些新秀重又承担起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来。城管队、拆迁队、警察局……这些某种意义上的官方组织,仍然在毫不犹豫地代表公权随意处置着我们的“人民”。法律的呼声给社会带来的启蒙作用看来很小,我们不论怎么样地知法、懂法,真正的,那几千年来深入到中国人骨髓当中的“公权”与“私利”剑拔弩张地对峙着的观念,才是使得任意一个中国手握“公权”便百般践踏“私利”的思想根源。 我父亲 70 岁了,忽然回忆起 50 多年前被抢的往事来,我是第一次听他说起。我想他这么多年里不止一次在街头目睹过城管们如强盗一般地抢夺着小贩手中的红薯、青菜,这与当年的情形几乎一模一样。时光突然模糊起来,在那一刻,一个 16 岁的少年心里是什么滋味, 70 岁的他只说道: “想起来好伤心啊。”
51 次阅读|2 个评论
青春期疼痛敏感无汗症(隐藏)
sheep021 2011-1-25 17:31
男,17岁,高三学生,偏胖。手凉脚热(冬天仍需脱鞋散热),除手脚心有微汗外,其他部位不出汗。身热汗欲出时皮肤有针刺疼痛感,汗不得出,必得物理降温方可。皮肤干燥。走路几分钟,即感脚底疼痛,故一直免修体育课。童年时并无此证,开始青春期发育后方有。有家族遗传史。其爷爷、父亲均有此证。但其父亲成年后逐渐消失,与常人无异。其爷爷至今无汗,怕热。 易睡难醒(若父母不叫,能睡到中午方醒),夜间梦多,醒来不知所梦,但感觉疲劳。易紧张,紧张时手会轻微抖动。心里有事时易失眠。 食欲尚可,偶有腹胀。舌胖,质淡红有白苔。口不渴不干 大便1-2日一次。偏干 小便? 智力正常,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内向。 张炎 17:09:38 形体是胖还是瘦? 亦动亦静 17:12:40 胖 张炎 17:13:45 哦,是出汗异常的病证 亦动亦静 17:13:58 嗯 张炎 17:14:11 用防风通圣散打开腠理 亦动亦静 17:14:23 医院查过,说是罕见,遗传性 亦动亦静 17:15:21 我也是这么想。 张炎 17:15:40 西医解决不了 亦动亦静 17:15:41 不过我是想到了桂枝麻黄啥的 张炎 17:16:31 你告诉他吧,先吃防风通圣丸吧,药店有卖的,吃两周看看情况,不好的话,可以开方子治疗 亦动亦静 17:16:40 我网上查了一下与无痛感无汗那种遗传病不一样 张炎 17:15:40 西医解决不了 亦动亦静 17:16:51 他疼痛敏感 张炎 17:17:50 许多病都有遗传因素的 张炎 17:18:11 西医一说遗传的,好像就治不了了似的 亦动亦静 17:18:46 嗯。他父亲后来就正常了,做海员 他妈就是那个切胆囊 的 亦动亦静 17:20:55 谢谢张老师。三下五去二就搞定了。 亦动亦静 17:26:36 对,西医赖到基因上了。也开药,但告诉你吃了也就那样,呵呵。 对了,这孩子易感冒。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子的情诗
热度 3 fqng1008 2011-1-25 14:21
在中国社会,父亲对儿子的寄托可谓意味深长。我曾经写过“ 舔犊之情 ”,也写过“ 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和“ 爱的战争 ”,还帮他准备过高考作文等等,殷殷切切。 最近,儿子要结婚了。我们不想太劳心费神,只打算亲人间小聚一下,但是不能不有点仪式。根据儿子的特长,我们设计让他自己写一首献给新娘的诗,并朗诵(他的朗诵曾得过奖),使简约的婚礼有点文化的气息。 本来,他还有些诗的天赋,但前天晚上挤出来的东西实在不能令人满意。昨天一大早,我边洗漱边来了灵感,上班前将我的“偶得”写下来,放到他的床边(他还未醒)。上午10点钟的时候,收到他的短信,说诗已改好。我让他发过来一看,我的句子一点没用,只是接受我的批评,重新写了一首,比原先强多了。晚上下班回家后,我对打印出来的诗稿提出了几点不足,要他再修改一下。他开始颇不以为然,经过反复沟通才勉强接受了我的意见。 修改后的诗稿暂不放在博客里,等他们简单的婚礼完成后,再根据情况奉上。这时,我想起了28年前的往事。那一次,妻(当时的女友)的来信有些自责,我拿给父亲看的时候还带有些许炫耀。但是,父亲却似乎从中看出了委婉的推辞,硬是帮我写了一封道歉的信。当然,对于父亲的“代笔”,我也没有落实,事实证明妻也没有推辞的意思。如今,作为父亲的我,终于能够理解当年父亲的深情厚意,尽管今天的儿子并不买账。看着儿子的情诗,我更加深刻地领会了那句俗语——“可怜天下父母心”,或者是“舔犊之情”!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277 次阅读|5 个评论
父亲之于我
热度 7 xiezuopeng 2011-1-20 15:06
亥年之末,子年之初,一个伟大的人诞生了(哈哈)。 初生的婴儿却有着列宁般的头脑,透亮的脑门!虎虎有神,威盖四方! 这时的父亲刚过而立之年,事业初成,加上喜从天降,新得贵子,自然英姿飒爽,羽扇纶巾,气象万千。此时母亲尚在,并给予了她对儿女所有无私的爱!这些悉数都在儿女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虽然那时我和姐姐尚未记事,但这善因善根,他日定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父亲专心于自己的事业,那时的乡村抑或生产大队,都一个水平就是一穷二白。但是尚能填饱肚子,由于父亲做生意的能力我们一家过得还算可以,至少偶尔经常粘些油水!此时的父亲,乐观开朗!精神饱满,每当夜晚来临,火塘边,父亲总是唱起他年少时在文工团唱过的戏曲,多半是样板戏还有京剧等,我依稀记得他最爱的是《林海雪原》的京剧唱段《智取威虎山》。为此,他经常讲起杨子荣的离奇的历险经历,讲他是何其的敏捷而智慧。 此外,每当仲夏夜之时,我们一家定然在听着“自然协奏曲”,在屋前的地平上乘凉,我躺在凉爽的竹子床上,仰望着漫天繁星,涛涛银河清晰可见,爷爷奶奶会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还有26岁就只身一人养大四个儿子的姥姥的故事,这里特意提到这位端庄大方的姥姥,是因为她影响了我年少的父亲,我们敬爱的这位老人,在26岁时,丈夫就去世了,从此就形单影只的抚养四个儿子。彼时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姥姥却凭一己之力,坚持了下来,姥姥不但坚贞贤淑,而且满腹诗书,出口成章!因而四个儿子也都成才成气,算是给老人家在天之灵的安慰!遗憾的是我却未曾见过姥姥,不知老人家音容!昔日的父亲深得姥姥喜爱,经常伴姥姥左右,故而将姥姥之灵气得以传承!因此年轻时的爸爸器宇轩昂,英俊潇洒!这也许是父亲多才多艺的源头吧!所以在宁静的夏夜,爸爸有唱京剧,有出谜语,更重要的是还有讲故事! 讲故事我要单独的拿出来讲,因为我可敬可爱的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前面提到过他爱唱戏,而且在文工团担任台柱子,因此在农村生产队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粹他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基于此就培养了他对文艺的爱好,或许就是天生的联系,这文工团给了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也有他最美好的回忆!他因而精通二胡和笛子演奏!另外爱吟诗作对子,因为他喜爱文学,他喜爱《西游记》、《三国演义》、《林海雪原》、《水浒传》、《七侠五义》、还有《红楼梦》都有涉猎,此外他还酷爱鲁迅,推崇毛泽东等,因此在讲故事当中,儿童时期他讲得最多的是《西游记》,他把那个敢闯敢拼、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给我们演绎的淋漓尽致,那时的孙猴子总在我脑海里出现,他跳跃翻腾,腾云驾雾!可能我无边的想象力就来于此吧!待我们稍大一些,爸爸给我们讲《三国演义》里的英雄,那些英雄爸爸都如数家珍的娓娓道来!那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事迹使年少的我们心潮澎湃,爸爸告诉我生来当为此等人也!纵使历经千辛万苦,也会无憾于此生,更令我啧啧称奇的是:父亲竟然把所有故事中的诗词都记下来了,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诗词,他竟然过目不忘,所以诗词背诵也成了讲故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直到我记事之后,通读那些名著,我在惊叹于作者的才情和父亲惊人的记忆力之外,我更敬仰父亲的读书精神,忘我并化成自身。年少的父亲,为一家之长,昔日生活的艰辛人所共知(写到此处我潸然泪下),读书如此出众的父亲,小学五年级直接跳两级上初中依然名列前茅,但是因为一个大家子,仅仅靠爷爷奶奶生活难以为继,所以早早辍学,帮家里挣工分养活家人。父亲的一生,用千辛万苦和坎坷不平都不足以描述,也许只有父亲和我及他最最亲密的人才有这深刻的体会!人世间那些最苦最累的活,他都做过!唯一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享受到人世间最美最好的幸福!也许有一个这样去记录他的儿子,他应该欣慰了吧!只是也许,因为他对我的期望还有很多,目前没有实现,大概能令他真正释怀的是:我真正实现了我自己的理想抑或梦想的哪天!我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让他欣慰,也许只是些许的安慰吧!很早辍学的父亲,利用闲暇时间(其实是工余时间,就是晚上,灯火阑珊处)用功的读他喜爱的书,读到兴趣盎然处,掩卷思索时,发现鸡已打鸣,天已微亮,又要上工地干活了。于是意犹未尽的父亲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他的名著,去生产队干活了,而且把他书本上的故事讲给队友听,那时的他年轻有活力,亦如现在的我,甚至在我之上!而且肯定在我之上,他很欣赏毛泽东,是因为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经常吟诵毛泽东的诗词给我们听,教导我们要学习毛泽东之胸怀之气魄!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勉励之,共勉之! 父亲是慈祥的也是慈爱的,年少时,他给了我和我姐姐超出父亲的爱,因为儿童时期母亲的离去,中年丧妻的他,没有了往日的快乐,很少再有唱京剧的时候!为此他在我家的木门上写下:几经沧海与桑田,回首难堪不惑年!我都不曾记得,有多少个寒暑已逝,春秋更替!不曾听到爸爸的京剧,但是依然有《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他心中依然有景,有希望,这希望就是我们,这一对儿女!父亲是顶天立地的男人,他超乎寻常的责任感,可以说是男人中的楷模,有他这样的人,世人无人敢称第一,为了我们,他没有再娶就是因为怕伤害我们,他一个人默默的承担自己的失误,送我们上学!我依稀记得,母亲尚在人间的时候,一次几岁的我和爸爸赶牛去田间,爸爸问我:“鹏仔,将来你做什么呢?是和耕牛打交道还是...... 你想上大学么?当大学生怎么样?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上大学,当大学生!那时大学生很稀少,爸爸实际上是要我做有作为的人!就这个问题我将只能用一生来回答我致敬的父亲! 我小学成绩一般是前几名,但很少拿第一,也不曾拔尖。上初中后,不知是真正记事还是明白事理了,我的学习家人从来就不用过问!而且我总是名列前茅,考上省重点高中以后,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学习优秀,当然学习上聪明的人也不止我一人,大家同舟共济,相扶而上!但高考的失利却给了父亲莫大的打击!看到父亲竭斯底里的失望,我无言以对,只有默默的流泪!因为我知道我错了,而且是无可挽回的错误,为此自己暗暗的下决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努力去完善自己,不能再让父亲的心血成为枉然!因为父亲教会我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考研的成功,对父亲的当初的失望也许有稍稍的弥补!如今成为博士生的我,最大的遗憾就是还没能够让父亲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想不用再等多久,这些都会实现的,在不久的将来! 我希望有一天父亲能够重拾他自己的爱好:京剧与诗词,二胡与长笛!而且我相信有那么一天,一位老人在给他的儿孙们讲他的故事,讲他儿子的故事!依然讲他心中的《西游记》和《三国》,吟诵他喜爱的诗词,还有他自己的诗词!他在温和的阳光下,唱着京剧,把着二胡,诵着诗词,握着长笛,傍边儿孙绕膝。他是多么安详,多么慈爱,一切都在祥和静美之中...... 2011年1月20日 谢作朋于哈工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55 次阅读|10 个评论
父亲之于我
xiezuopeng 2011-1-20 12:14
亥年之末,子年之初,一个伟大的人诞生了(哈哈)。 初生的婴儿却有着列宁般的头脑,透亮的脑门!虎虎有神,威盖四方! 这时的父亲刚过而立之年,事业初成,加上喜从天降,新得贵子,自然英姿飒爽,羽扇纶巾,气象万千。此时母亲尚在,并给予了她对儿女的所有的无私的爱!所有这些都在儿女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虽然那时我和姐姐尚未记事,但这善因善根,他日定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父亲专心于自己的事业,那时的乡村抑或生产大队,都一个水平就是一穷二白。但是尚能填饱肚子,由于父亲做生意的能力我们一家过得还算可以,至少偶尔经常的粘些油水!此时的父亲,乐观开朗!精神饱满,每当夜晚来临,火塘边,父亲总是唱起他年少时在文工团唱过的戏曲,多半是样板戏还有京剧等,我依稀记得他最爱的是《林海雪原》的京剧唱段《智取威虎山》。为此,他经常讲起杨子荣的离奇的历险经历,讲他是何其的敏捷而智慧。此外,每当仲夏夜之时,我们一家定然在听着“自然协奏曲”,在屋前的地平上乘凉,我躺在凉爽的竹子床上,爸爸有唱京剧,有出谜语,更重要的是还有讲故事! 讲故事我要单独的拿出来讲,因为我可敬可爱的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前面提到过他爱唱戏,而且在文工团担任台柱子,因此在农村生产队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粹他也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基于此就培养了他对文艺的爱好,或许就是天生的联系,这文工团给了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也有他最美好的回忆!他因而精通二胡和笛子演奏!另外爱吟诗作对子,因为他喜爱文学,他喜爱《西游记》、《三国演义》、《林海雪原》、《水浒传》、《七侠五义》、还有《红楼梦》都有涉猎,此外他还酷爱鲁迅,推崇毛泽东等,因此在讲故事当中,儿童时期他讲得最多的是《西游记》,他把那个敢闯敢拼、天不怕地不怕的孙猴子给我们演绎的淋漓尽致,那时的孙猴子总在我脑海里出现,他跳跃翻腾,腾云驾雾!可能我无边的想象力就来于此吧!待我们稍大一些,爸爸给我们讲《三国演义》里的英雄,那些英雄爸爸都如数家珍的娓娓道来!那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事迹使年少的我们心潮澎湃,爸爸告诉我生来当为此等人也!纵使历经千辛万苦,也会无憾于此生,更令我啧啧称奇的是:父亲竟然把所有故事中的诗词都记得来了,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诗词,他竟然过目不忘,所以诗词背诵也成了讲故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直到我记事之后,通读那些名著后,我在惊叹于作者的才情和父亲惊人的记忆力之外,我更敬仰父亲的读书精神,忘我并化成自身。年少的父亲,为一家之长,昔日生活的艰辛人所共知(写到此处我潸然泪下),读书如此出众的父亲,小学五年级直接跳两级上初中依然名列前茅,但是因为一个大家子,仅仅靠爷爷奶奶生活难以为继,所以早早辍学,帮家里挣工分养活家人。父亲的一生,用千辛万苦和坎坷不平都不足以描述,也许只有父亲和我及他最最亲密的人才有这深刻的体会!人世间那些最苦最累的活,他都做过!唯一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享受到人世间最美最好的幸福!也许有一个这样去记录他的儿子,他应该欣慰了吧!只是也许,因为他对我的期望还有很多,目前没有实现,大概能令他真正释怀的是:我真正实现了我自己的理想抑或梦想的哪天!我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让他欣慰,也许只是些许的安慰吧!很早辍学的父亲,利用闲暇时间(其实是工余时间,就是晚上,灯火阑珊处)用功的读他喜爱的书,读到兴趣盎然时,当他掩卷思索时,发现鸡已打鸣,天已微亮,又要上工地干活了。于是意犹未尽的父亲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他的名著,去生产队干活了,而且把他书本上的故事讲给队友听,那时的他年轻有活力,亦如现在的我,甚至在我之上!而且肯定在我之上,他很欣赏毛泽东,是因为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经常吟诵毛泽东的诗词给我们听,教导我们要学习毛泽东之胸怀之气魄!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勉励之,共勉之! 父亲是慈祥的也是慈爱的,年少时,他给了我和我姐姐超出父亲的爱,因为儿童时期母亲的离去,中年丧妻的他,没有了往日的快乐,很少再有唱京剧的时候!为此他在我家的木门上写下:几经沧海与桑田,回首难堪不惑年!我都不曾记得,有多少个寒暑已逝,春秋更替!不曾听到爸爸的京剧,但是依然有《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他心中依然有景,有希望,这希望就是我们,这一对儿女!父亲是顶天立地的男人,他超乎寻常的责任感,可以说是男人中的楷模,有他这样的人,世人无人敢称第一,为了我们,他没有再娶就是因为怕伤害我们,他一个人默默的承担自己的失误,送我们上学!我依稀记得,母亲尚在人间的时候,一次几岁的我和爸爸赶牛去田间,爸爸问我:“鹏仔,将来你做什么呢?是和耕牛打交道还是...... 你想上大学么?当大学生怎么样?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上大学,当大学生!那时大学生很稀少,爸爸实际上是要我做有作为的人!就这个问题我将只能用一生来回答我致敬的父亲! 我小学成绩一般是前几名,但很少拿第一,也不曾拔尖。上初中后,不知是真正记事还是明白事理了,我的学习家人从来就不用过问!而且我总是名列前茅,考上省重点高中以后,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学习优秀,当然学习上聪明的人也不止我一人,大家同舟共济,相扶而上!但高考的失利却给了父亲莫大的打击!看到父亲竭斯底里的失望,我无言以对,只有默默的流泪!因为我知道我错了,而且是无可挽回的错误,为此自己暗暗的下决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努力去完善自己,不能再让父亲的心血成为枉然!因为父亲教会我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考研的成功,对父亲的当初的失望也许有稍稍的弥补!如今成为博士生的我,最大的遗憾就是还没能够让父亲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想不用再等多久,这些都会实现的,在不久的将来! 我希望有一天父亲能够重拾他自己的爱好:京剧与诗词,二胡与长笛!而且我相信有那么一天,一位老人在给他的儿孙们讲他的故事,讲他儿子的故事!依然讲他心中的《西游记》和《三国》,吟诵他喜爱的诗词,还有他自己的诗词!他在温和的阳光下,唱着京剧,把着二胡,诵着诗词,握着长笛,傍边儿孙绕膝。他是多么安详,多么静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思父
hxdai2008 2011-1-10 17:05
重阳日暮残月照,独上高楼,思绪寄天际。 遥想家翁往日事,黯今千言谁与诉? 犹记慈父劳作苦,养儿育女,何言享清福? 仙游还念佑子嗣,离恨儿女梦中寻。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81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职场箴言:父亲给初入社会儿子的40句良言
xupeiyang 2011-1-3 15:14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3日 09:08 新浪教育 新浪教育   1、不论你住得多么远,每天早上最少提前10分钟到办公室,如果是统一班车,也应提前5分钟赶到候车点。上班不迟到,少请假。   2、在任何地方,碰到同事、熟人都要主动打招呼,要诚恳。   3、在车上,要主动给年长者、领导、女同事让座。不要与任何人争上车先后、争座位。   4、进入办公室应主动整理卫生,即使有专职清洁工,自己的办公桌也要自己清理。这一切都应在上班时间正式开始前完成。   5、早餐应在办公室之外的地方、上班开始前的时间里完成。   6、每天工作开始前,应花5至10分钟时间对全天的工作做一个书面的安排,特别要注意昨天没完成的工作。   7、每天都要把必须向领导汇报、必须同别人商量研究的工作安排在前面。   8、找领导、同事汇报、联系工作,应事前预约,轻声敲门,热情打招呼。   9、上班时间,不要安排处理私事的时间,特殊情况须提前向领导请示。   10、工作需要之外,不要利用工作电脑聊天、游戏、看新闻。   11、不可利用工作电话聊天。即使是工作需要通话,也应长话短说,礼貌用语。   12、在办公室说话做事,都不应发出太大的声音,以不影响他人工作为宜。   13、每天上班前都要准备好当天所需要的办公用品。不要把与工作无关的东西带进办公室。   14、下班后,桌面上、电脑里不要放置工作文件、资料。下班前,应加密、上锁、关闭电源等,下班不早退。   15、除必须随身携带的外,不要把工作文件、材料、资料、公司物品等带回宿舍。   16、除工作需要外,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技术、信息不能轻易告诉别人,哪怕是同事、领导。   17、与别人同住一室,应注意寝室和个人卫生,充分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彼此互相信任,友好相处。   18、因公出差时,要绝对服从公司的人员、时间、经费、工作安排,不提与工作无关的要求,不借机办私事。   19、出差在外,应礼貌待人,与领导、同事、客户、合作方见面、分手都要主动握手、问好、告别。   20、与他人沟通、合作、交流、谈判时,须注意说话的语速和声调,不宜过快过大,更不能情绪失控造成不良后果。   21、与同事、领导、客户、朋友一道乘车外出时,应礼貌后让,随手关好车门。   22、与同事、领导、客户、朋友一同赴宴时,应礼貌让座,必要时还应协助服务员做一些事情。   23、酒席上应尊重领导、年长者、女士,礼貌敬酒,控制饮酒,严禁过量。   24、与领导一同外出,遇事在领导发话之前不宜抢险说话,多帮忙不添乱。   25、拜访领导、同事、客户、朋友时,对受到的热情接待应及时表示感谢。遇到条件、环境不好或接待不热情时,不要提出额外的要求,   26、除非一个人独处,否则不要在上班时间和公共场合玩手机或频繁发短信、打电话。   27、要坚持学习专业知识,每天睡觉前学习半小时最少10分钟。天天坚持,不论在什么地方。   28、要坚持接受新的信息,每天看电视半小时或阅读主流、专业报纸半小时或上网浏览半小时。坚持不懈,但应在下班后的时间。   29、即使不是工作需要,也应定期与领导、同事进行沟通、交流。   30、关注公司、部门工作与发展,如有想法和建议,应及时通过适当方式向上级乃至最高层反映。   31、适时总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适当规划一段时期内的个人工作和生活。   32、同事、领导、朋友的红、白喜事,不应缩手缩脚,但也不宜太过张扬。   33、定期同家人、同学、老师、朋友联系,互通工作、生活信息。   34、生活尽量有规律,饮食均衡保证营养,平时穿着简洁大方。如有工作装,必须按要求着装。不要穿不干净、有补丁的衣服上班、会客、出差。   35、注意个人仪表,定期理发、剃须,天天擦鞋。   36、如果工作不能按时完成或出现意外,必须及时向领导通报,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尽量避免损失。   37、生活发生困难时,要及时需求同事或公司的帮助。   38、生病不能上班时,要及时请假,积极治疗,必要是寻求朋友帮助。   39、要养成主动干工作、简单过生活、结识好朋友的良好习惯。   40、以出色达成工作目标为准则,不要给自己额外的压力,要学会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1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的两首“自寿诗”
fqng1008 2010-12-28 21:32
父亲一辈子历经坎坷,31岁成为胡风分子,33岁成为右派,并入狱4年。他的身体也在历次不断摧残,肺结核演变的肺空洞以及肺心病夺去了他的生命,去世的时候还不满69岁。这里,录入他50岁和60岁的两首自寿诗,看看他是如何战战兢兢而又义无反顾地感受自己的经历。 半百自寿(1974年) 久搏山洪逆水游,行年五十忆春秋; 饕 蚊夜夜血红枕,义务年年霜白头。 识字辨音三 豕误,残书破纸六丁搜; 自由职业终成幻,不信激流腐不湫 。 不信激流腐不湫,内忧外患总依旧 ; 多灾不验兴邦兆,讹诈必生弊政瘤 。 每怯风狂掌遮眼,不期疮急祸临头 ; 天气力争节日美,愤将风雨洗离愁 。 喜晋六十(1984年,时右派平反已五年 ) 不悔行年六十秋,喜看真理已抬头 ; 残书烧尽卑秦火,全国刑余纵楚囚 。 物到极时必巨变,事非实际岂能留 ; 春园自应百花放,试问谁堪锁众口 。 教书生活添清风,作业勤耕一牯牛 ; 辨字唯恐同亥 豕,释词又怕悖春秋。 只因师表多青脸,致令光阴误白头; 更叹九泉冤屈者,阴森惨淡尽文囚。 两斗三批人变鬼,盲氓办铁诚戏猴; 楸心饥饿疑肠套,拆骨疲劳恨日头。 窃据一官皆逆子,役耕四野半书囚; 是谁重谈天方夜,嵩目时艰数十秋。 累累往事化烟云,尤记当年文字狱; 有人恭顺驯如犬,偏我 憩顽笨似牛。 阴雨长年皆苦旅,西风何处不添愁; 负冤走过千关险,雪霜冗日染白头。 黄粱好梦终将醒,历史长河总东流; 生态平衡水北调,经济复苏富西行。 飞红果实甜人眼,滴翠园林卧乳牛; 知识撑开科学天,欢庆四季尽金秋。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3814 次阅读|1 个评论
3岁女童照顾瘫痪的父亲!
tarimriver 2010-12-27 23:55
3岁,即便是在人类寿命非常短的原始社会恐怕也无法承担家庭与社会重担!然而,在山东德州的乐陵,一个3岁的女孩,却别无选择地担当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 这,好像天方夜谭! 但,这却是真的!这是一个让任何人看了都会感伤的事实! 是啊,我不记得我3岁能干什么,我只得在8岁时在堆满柴草的屋里烧豆子吃,要不是大人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是呀,3岁,只是一个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淘气撒娇的年龄! 要不是有网友将事情讲出来,要不是记者报道出来,3岁女孩和他瘫痪的爸爸还将继续他们的天方夜谭般的生活! 可是,社会上还有多少这样的故事,谁知道?! 村子里有村主任村支书吧,上面有乡政府、县政府吧?对这样的事情怎么也像对待腐败没有网络公布就没有政府的出面呢? 3岁的董心怡在给父亲董建设端洗脸水。董建设是在一次交通事故中高位截瘫的。 用这个给父亲煮方便面 这样的窘境,还担心什么危险啊! 自己的孩子,谁舍得让碰热水瓶啊!给父亲倒水喝! 给父亲接尿 令人高兴的是,事情经过网络暴出,终于有政府和热心网友将已经生了褥疮的董建设送到医院治疗,可怜的董心怡日子也可以稍好些了。 注:照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902 次阅读|1 个评论
爹,您可好?
热度 3 yyfu 2010-12-22 18:44
爹,今天又是冬至了。我不知道姐、姐夫他们是否会去看您,我们路远回不去,请别怪我们,过会儿我们在北京祭拜您,我妈正在给您准备好吃的,您孙子两天前就与他奶奶一起叠了很多元宝,金色的、银色的。 按老家的风俗,清明冬至是必须要去看您的,但实际上,您老离开后的16年里我都没能回去。男儿志在四方是您说的,考上大学、离开老屋后,只能寒暑假时才能与您在一起。您活着的时候,我很少想家、很少想您,但自从您离去后,我时常想您,想到您的一切,面容永远停留在我们最后话别时的那个状态,没有再变老。您是73岁时离开的,按您的身体算高寿了,记得有位算命人预测您活不过60岁的,他算瞎猜了,要不是您老爱喝酒估计活80没问题的,您如今还喝吗?今天我妈给您买了上海黄酒,一斤装的,不管您那边是否时兴喝酒,今天您得喝一点。 老家的房子已经没有了,有空您来北京、呆在北京吧,这儿就是您的家,哪儿有人想您哪儿就是您的家。但盼人去后留有灵魂,那样我们依旧可在一起,我们在梦中多次相见了,这十多年中,梦中的您总是那样的状态,精神挺好,总是那么乐观,但很少说话,下回见面您多说一些。爹,您还记得最后那个大年三十吗?您说大年初一要去看爷爷奶奶,从小我就知道,大年初一清早,村里人都得去祭祖,在长辈的坟上压一张黄草纸,但我担心您的身体,劝您别去了,那时侯我们住的地方离开爷爷奶奶那地方有7里多路,可您执意要去,我出个点子,说我们就在家里默念吧,心中想想爷爷奶奶,您恼了,您说:我死后你别回看我,在外面想想就行了,殊不料 一语成谶,如今山高路远,清明冬至的时候只能想想而已,真得不能去看您老。 听我姐她们说,您的坟护得挺好的,周围的树木茂盛,我们一大帮人捡拾的大块小块石头紧垒在您的身边,依旧踏实稳固,且数年间疯长的野草、藤枝将它们缠绕得更紧更密实,与您的小屋合为一体了。 梦中再见,爹!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4340 次阅读|6 个评论
心痛,远方的父亲
热度 2 zhangyuxiu 2010-12-12 23:15
昨天和远在长春的八旬老父通了一会儿话 , 心里不禁隐隐作痛。从 2005 年至今 , 父亲卧床 5 年有余 , 并且还伴随着意识不清和眼睛逐渐不能视物。 父亲是多年的高血压患者,文革期间 40 岁出头时就得了高血压病 , 可能和当时心理压力大 , 整天挨批斗 , 还要进行劳动改造有关。 40 多年来一直靠服药控制血压 , 以致多次发生脑出血 , 并伴有小脑萎缩。近年来他就像里根一样 , 时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 对眼前的人和事浑然不觉 , 把整日服侍在旁的我大姐、二姐当作保姆 , 把保姆当作老伴 , 自言自语生活在过去的年代中 , 一会儿是抗日战争 , 一会儿是文革时期 , 一会儿又用两种不同的语气自己和自己对话 , 英语和日语 , 升调和降调 , 交叉使用。但令我非常感动的是每周我往家里打电话问他我是谁的时候 , 老人家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我这个他最小的女儿的名字。 我惭愧 : 自己何德、何能承受老父这种厚爱 ? 我是父母最小的女儿 , 可能也是父母最放在心里的人 , 却没有奉行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因厌倦了小学、中学、大学、工作单位都在长春老虎公园 ( 现在更名为长春动植物公园 ) 附近 , 也就是自己家附近 , 向往所谓的脱离父母的独立生活 , 于是远走天边 , 来到南国这当时举目无亲的地方 , 一晃二十年了。 十四年前母亲去世后 , 父亲来到海口平静生活。 2005 年 9 月我申请到了公派日本当高级访问学者的机会 , 我前脚刚到位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国家留日预备学校加强日语 , 父亲当天中午就严重脑出血 , 两个远在家乡的姐姐抛下各自的家跑到海口照顾老父亲 , 我最终也因受不了揪心的感觉 , 中断学习回到海口。 这次脑出血 , 使父亲从此卧床不起 , 视物不清 , 并陷入老年痴呆症状态,同时,父亲也回到阔别了几年的北方由姐姐们加上保姆陪伴照顾。 想起往事 , 我深深自责 , 如果不是听说我要离开海口到日本学习半年 , 父亲可能不会这么快就进入这种状态吧 ? 学习就那么重要吗 ? 工作就那么了不起吗 ? 午夜梦回 , 我常常陷入这种状态不能自拔。 人生有多少后悔药可以买 ? 我将穷尽财力去寻找。可惜没处可买。正像唐代崔颢《黄鹤楼》描述的那样 :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有些人 , 有些事 , 过去了就过去了 , 历史不会回头 , 时光不会倒流。我们还有机会弥补我们一时的过失吗 ? 父亲年轻时虽然是作电力设计方面工作的 , 但却饱读诗书 , 工作之余喜欢写诗写散文 , 还编过电影剧本 , 同时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和毛笔字,但却自命清高 , 而且因自命清高 , 加上家庭出身不好 , 又从事技术工作 , 印象里文革中他就像粉碎四人帮后上映的电影《苦难的心》中的男主角那样吃尽了苦头。 记得我小学放学后常到单位找父亲要钥匙 , 经常看到他埋头打扫厕所 , 或是在春天大风呼啸时站在三、四米高的地方给水泥板浇水养生。粉碎四人帮后 , 他虽然回到技术科室 , 落实了待遇 , 但却始终郁郁不乐 , 难以从阴影中回到现实 , 那个心高气傲的人好像不复存在了 , 只是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姐弟四人身上 , 他经常和我们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 , 你们父母没本事 , 你们可要争气之类的话。 当时 , 父亲从紧张的家庭生活费中挤出数额 , 给我们订了《诗刊》《收获》《散文》《中国语文》《科学画报》《地理知识》等。当时到我家坐客的人都很不解 : 老张 , 你给孩子订这么多刊物。父亲当时说 : 我这是广种薄收啊 ! 随着高考的恢复 , 我们姐弟四人除大姐外 , 依次走入高等学府 , 父母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 , 感觉能昂头挺胸走路了 , 周围的人都羡慕我们家有三个本科生。 如今我们姐弟一个个都算事业有成 , 并且生活得都不错 , 但先是母亲积劳成疾于 1996 年冬天永远离开了我们 , 如今父亲又常常一天天躺在床上没有一点声息 , 即便清醒时 , 也是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 , 看不到他喜欢的繁花 , 看不到市井的车水马龙。昨天 , 他似乎有些明白 , 在电话中和我说 : 我很难受啊 , 我不能走路 , 又什么都看不到。 眼看父亲的生命之火在一点点熄灭 , 心又开始阵阵抽痛 : 一个那么骄傲 , 那么喜欢大自然 , 喜欢读书读报的人 , 如今却任由命运摆布 , 不能在自然中自由行走 , 不能读书不能读报 , 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中而无力解脱 ,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 这种没有质量、没有尊严,生不如死的生活是清醒理智时的父亲想要的吗 ? 我不解。 (2010 年 12 月 12 日深夜 )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1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影后潘虹父亲痛苦自杀真相【图】
xupeiyang 2010-11-4 07:23
影后潘虹父亲痛苦自杀真相   《父亲》  作者:张俊以 张俊以献给德艺双馨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潘虹 我总是一不小心就走进你的左顾右盼 以为睡着的爸爸又睁开双眼 我总是不知不觉替你想起 咱家的柴米油盐 就象每次回家 我都听见你轻轻敲打咱家的门环 留下您的儿女 让我们守着这悲伤的大山 我们呼唤大山 大山也马上回答 我们呼唤爸爸 可爸爸你为什么不再回答 失去以后 我们总是才开始寻找 离别以后 我们总是才想起回头 爸爸熟睡以后 夜空等来一颗又一颗崭新的忧伤 我们在烟雨蒙蒙中 把爸爸抬上了山坡 零乱的雨水那么密集 遮住了我和姐姐弟弟满眼的泪水 如果爸爸被我们的哭声吵醒了 爸爸也不会发现我们哭泣的样子 无穷无尽的泪水 让我们把一生的相思都哭干吧 从远方来的火车 一片一片又去了远方 就象我们两行无法倒流的泪水和时光 爸爸让我们伤心欲绝的爸爸 您睡吧! 让我们为您苍茫中留一盏等待的渔火 等着太阳把她染成一张张笑脸 让您永远都不会知道 我们曾经为您哭过 《花的心是凉的》 作者:张俊以 张俊以献给潘虹和潘虹的前夫著名导演米家山 每一次想你的香火 都好象烟头、灰尘和零碎的头发 白天夜晚都早已去了更远的地方 只有我的心为你生长着 我心为你裸露着一个浅浅的唇痕 每一次想你的血液 朝着我涌过来却一点响声也没有 只有我更深的了解 我的玫瑰花对你不仅仅是那一份牵肠挂肚 月亮走了 我却为你无能为力 可你的月亮却在我心里被我留了下来 我想责怪我自己 可我又不能责怪我自己 离开你 我的心里再也没有了一点骨头 心里再没有一点硬的东西能为我留下来 陪我 离开你是我一生最后悔的一次决定 假如有第二个人再度爱上了我 可真心给我幸福的人只有你一个 我真心爱上的人世上只有你一个 大雁飞走了 秋风凉了 花还会开的 在秋天的原野上 花的心是凉的 《星是霞最疼爱的孩子》 作者:张俊以 张俊以献给潘虹 蓝色的天边 星星来到我面前 我问问星星 你离我究竟有多远 星星和星星牵着手走路 仿佛没有听见 路究竟有多远 爱究竟靠谁来承担? 浪迹天涯边 你的眼底有霞的微澜 曲曲弯弯 兜兜转转 独坐一角 流过泪以后心不再酸 轻轻的一闪 在高处所以才不胜寒 有许多人仰望 我才轻轻飘满经幡 一湖的静水 我走不出你永远的的视线 我流着霞的血液 我是你丢不掉的烟   摘自《诗歌月刊》、《大周末》、《张俊以诗集》等(作者:张俊以欢迎转载) 深受全国人民拥护和爱戴的伟大公仆、好总理温家宝亲切接见张俊以并和张俊以亲切交谈(图片摘自《大周末》等报刊 近日,张俊以(左)和著名金牌导演张艺谋在一起亲切交流,也许一次成功的合作会让两双眼睛重新酿成胜利的美酒!     张俊以(中)近日和央视多次执导春晚的著名资深导演袁德旺(左)及著名表演艺术家沈丹萍在一起团聚并观看张俊以导演的晚会节目!   张俊以格言一束献给影后潘虹及广大网友:    ●张俊以格言:一根骨头最可能让两条忠诚的狗产生矛盾      ●张俊以格言:爱情是欺骗人类五千年所产生的一种错觉 ●张俊以格言:闪电过后,夜晚会更加黑暗 ●张俊以格言:沉默是力量,也是死亡 ●张俊以格言:泪不都是从眼角流下 ●张俊以格言:再锋利的斧头也砍不断山脉 ●张俊以格言:黑暗是光明的伞 ●张俊以格言:每棵树下都有牺牲品 ●张俊以格言:玩火未必自焚,你会把自己冶炼成钢 ●张俊以格言:妓女的目光是垂钓的丝线 ●张俊以格言:缀满鲜花的树枝最担心被果实坠断 ●张俊以格言: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是笔直的 ●张俊以格言:只有站到山巅上去,山下的人才会成为你的猎物 ●张俊以格言:屈辱的烙印很可能成为一枚耀眼的勋章 ●张俊以格言:不是所有的岸边都是可以停靠的海港,不是所有的知己都语重心长 ●张俊以格言:你望月亮一分钟,月亮望你整整一生 ●张俊以格言:我是红烛,从来没有想到我把自己酿成一个悲剧,把我自己酿成在永恒的黑夜里 ●张俊以格言:一生一世没人认领的苦难被我认领了,因为苦难是高贵的,因为苦难对幸福充满了感激    ●张俊以格言:我象成熟饱满的稻子,我明明没有做错任何事,我只能被逼无奈低下了头 ●张俊以格言:让骆驼走不出沙漠最好,不知道明天的命运如何才能百折不挠    ●张俊以格言:人哪个部位最干净?不是他的眼睛,更不是他的心灵,而是他的骨头   ●张俊以格言:黑夜再黑,你黑不过我黑色的眼睛 ●张俊以格言:脖子上挂着珠宝的孩子,没有手中拿着石头孩子的份量重 ●张俊以格言:只有月光是我剩下唯一的证人,她能证明我所有的清白    ●张俊以格言:鳄鱼长得太象鳄鱼了,所以每天撕咬搏杀叶子长得太象叶子了,所以落下分道扬镳人长得太象人了,所以明争暗斗防不胜防    ★《石 头》作者:张俊以石头 /爬上天的就变成了星辰 /被人仰望 /没爬上天的 /就跪在地上仰望星辰 /虽然你们是相同的 /一块石头    ★《佛像》作者:张俊以佛从来没有看你一眼 /你也没仔细看过佛 /佛谁也没有看见 /佛也没看见人海中你潮起潮落 /你在那里跪着 /佛永远在那里坐着 /头上一旦有了光环 /才把你的心事吹的曲曲折折 /一个普普通通的摆设 /却让你满脸虔诚魂不守舍 /佛真的没有看你 /其实你也没有看佛   摘自《诗歌月刊》、《大周末》、《张俊以诗集》等多家报刊(作者:张俊以 欢迎转载) : 张俊以:孙俪的最爱几个月没洗澡【图】 ( 2010年11月01日 06:21 ) : 张俊以:刘德华吕良伟结怨内幕【图】 ( 2010年10月29日 05:04 ) : 张俊以:毛阿敏和丈夫闹翻脸内幕【图】 ( 2010年10月27日 05:04 ) : 张俊以:那英到底疯狂吃谁的醋【图】 ( 2010年10月14日 03:02 ) : 张俊以:聂卫平和王刚反目成仇内幕【图】 ( 2010年10月11日 16:19 ) : 张俊以:周杰伦爱过的女人如此可怜【图】 ( 2010年10月09日 16:14 ) : 张俊以:钟丽缇到底睡过多少个男人【图】 ( 2010年10月07日 00:40 ) : 张俊以:蒋雯丽去寻找最爱的男人【图】 ( 2010年10月01日 05:09 ) : 张俊以:陈道明秘密情人到底是谁【图】 ( 2010年09月29日 00:54 ) : 张俊以:大傻成奎安临终遗言三个字【图】 ( 2010年09月26日 18:02 ) : 张俊以:张艺谋孙红雷吵架结怨真相【图】 ( 2010年09月15日 01:17 ) 近日,张俊以(左)和著名金牌导演张艺谋在一起亲切交流,也许一次成功的合作会让两双眼睛重新酿 近日,张俊以在接受电视台记者的采访 心不碰也疼,一碰更疼 坟像风沙中的帐篷 我总担心它遮住了潘虹像彼岸一样的怀念,回忆是有毒的,像肉中的刺儿,留给潘虹昨天的眼泪一粒粒都饱含着钻心的痛 这世上应该没有水可以把寒冷、疼痛的道路冲断 爸爸,您走了,您走的好狠心啊!撇下潘虹一个人孤零零的活在这个世界上让潘虹魂牵梦绕的爸爸,忍痛的心如石沉陷,潘虹想您了 今夜荒凉的海水,一次次走近又一次次远离亲爱的爸爸,您为什么让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就看见了那么多苦难,让女儿的爱和您一样刻进生死相依的土地 爸爸像最后的夕阳,把浸透热血的目光洒落熄灭在女儿的心上 今晚的风能不能把女儿吹碎,秋天来后就是冬天了,冬天来了,冬天还会不会欺负我的爸爸,如果寒冷的冬天再欺负爸爸,我会变成阳光和棉花站出来,勇敢地抱住爸爸 爸爸弯了一辈子腰,当他想挺直一次身躯的时候,却再也站不起来了在阴间的路上,以死相许的爸爸每走一步都回一次头啊 下面还是听一听27岁就喜获全国大奖,29岁获得国际大奖,32岁荣获世界十大影星称号的著名影后潘虹的口述吧: 在那并不太遥远的从前,在龙华火葬场的门前,雕龙的烟囱,高高矗立在阴霾的天空下,时不时轰的一下,冒出一股浓浓的黑烟,在料峭的春寒里,逐渐飘散,变淡。 我呆呆地看着它,感觉死亡不是童话里通往天堂的道路。童话里的天堂路开满鲜花,而这烟囱如此丑陋。 前一天晚上,听到爸爸死讯的时候,我没有哭。我平静得不像他的女儿,甚至不像一个孩子。 作为一个二类右派的女儿,作为一个老是听大人们悄悄议论着哪一个相熟的叔叔伯伯阿姨又没了的十岁女孩,冥冥中早就在等待着一种模糊而又清晰的可怕的东西,早就知道自己的家会有破碎崩溃的那一天。 那个夜晚,妈妈迟迟未归。我带着妹妹和外婆面面相觑。谁也不敢问会有什么事发生。可谁的心里都有预感,一定有什么事已经发生。 十一点多了,妈妈才回来。表情没什么异样,只是淡灰色的夹衣已被屋外的冷雨淋成了深灰色。 她打发我去睡觉。我刚一转身,她就对着外婆哭了。 她说爸爸死了,是自杀。昨天,吃了过量的安眠药。 她说她今天去了龙华火葬场,想最后看他一眼。她在雨里站了很久,可他们不让她进,要她划清界线。 她回头对我说:明天我也不能去,你去给爸爸送点东西好吗? 好的,妈妈,我去。你别哭了。 我回答得那么冷静,连今天回想起来都有些诧异。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妈妈就把我叫起了床。 她拿出一套西服、一件白衬衣、一双皮鞋、一双袜子,打成一个包袱。她往我兜里塞了三十元钱,那是用来收爸爸骨灰的钱。 然后,她送我上了43路公交车,把我交给了售票员。 龙华火葬场的门口,全都是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全都和我一样,手里提着个包袱。 看门的老头招招手,示意我过去。 我走到跟前,他问我,来看谁? 我默默递上死亡通知单。他接过去,老头问我,有没有给你爸爸带袜子。他说你爸爸一只脚光着。 我含泪点了点头。 老头停了停,又说:回去不要告诉你妈妈,你爸爸的一个耳朵被撕下来一大半,挂在脸上呢。 我又含泪点了点头 他进去了很久,寒气一点一点侵袭了我的全身。 我忽然觉得,爸爸死了,这是解脱。虽然那时的我根本不懂得苦难的准确含义,也不懂得忍受苦难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但我心里对生和死有了一种极具体的感觉。 与其那样活着,不如这样死了。 我把钱递给他。他拍拍我的头说,回去听话一点。我又一次点点头。那种感觉,不像是一个老人在关照一个孩子什么,倒像是两个大人在达成一种默契。 爸爸的死,使我一下子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年龄,甚至超越了痛苦。也就在那一刻,我彻底失去了童年。这样一种生命层次的飞跃,使我比同龄的任何一个女孩子都更成熟。因为我知道,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少给妈妈添麻烦。 于是,就有了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捧着她父亲的骨灰盒,一个人坐硬席火车,从上海到哈尔滨,三天两夜,送她的父亲回他的老家。 四月的哈尔滨,松花江还没完全解冻。第一次出门,我什么都不懂,连害怕也不懂。只知道,我一定要把妈妈交给我的任务完成好,一定要把爸爸送回家 听完潘虹的口述,我的心荒芜人烟,一阵阵冰凉,眼泪是最美丽的珍珠,我把它挂在我的脸上,挂在我的脖子上,挂在我的心口 爸爸的死其实一直都成了潘虹心头的谜,爸爸临死前最让他绝望的事情是什么?爸爸最后见到的一个人是谁?爸爸是白天死的还是夜晚死的爸爸究竟为何自杀? 时间已经忘记了时间,到底是谁悄悄的收走了从前?爸爸的死亡成谜,像一块沉重的伤疤,却一直都惦念着那锋利的刀锋纸上写的全都记在了心里,要靠后人评说,纸自己从来不会去说的 月亮是一匹银马,爸爸,女儿离你越来越近了,你的女儿很少过生日,梦中梦到那一天,女儿和你在一起团聚,让女儿好好给你过一个生日吧,爸爸别生气,好好的爱着你的女儿,等着你的女儿,在一个没有您的世界上,我会好好活下去  著名词作家张俊以无罪一身轻后已重登人民大会堂讲台,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的新书《蓝风筝》已由出版社出版并向海内外发行,央视近日已播出张俊以的新歌,张俊以旗下生产推广的系列新药已在全国各地隆重上市张俊以先后创作歌曲《母亲》、《向天再借五百年》、《月亮偷着哭》、《咱老百姓》、《你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变了散了算了》、《怎么Happy》、《快乐指南》、《欢乐中国年》等500多首歌曲,近日,首届全国红运会会歌又选定了由张俊以作词、徐沛东作曲的新歌,他开心之余撰写博文送给广大网友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4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 - 第二次生命 (13)
sunx0053 2010-10-28 11:12
人生不易。 或耳闻,或亲历,每个人都有过与危险擦肩而过的经历。 活这么大真不容易。很多飞来横祸,如桥塌下,洪水冲来, 车掉到深谷,天空飞玻璃, 煤气中毒,医疗事故,食物中毒,地震,飓风,海啸,撞车,飞机掉下来等等,等等 是无法预测或躲避的。 但也有很多危险是可以通过常识加小心避免的, 如不随便横穿马路,不和游手好闲的人交朋友,不逞能冒险,等等。有一次,我撒手骑单车,并追着看一只在低空捕捉飞蛾的麻雀(因为很稀奇,从未见过的缘故),结果脸和停在路旁的大卡车的货斗有不到两指距离的亲密接触。当时身处两节车斗间的空隙,用手扶车把变向已不可能。不知拿来的力量,我在刹那间,下意识地还是把单车方向掉向左方, 从间隙中平安冲出。 把我惊了一身冷汗。 再也不敢放肆。真撞上了即使不是脑震荡也会毁容。好险! 还有一些潜在的危险则需要有先见之明,用智慧才能避开。 我大概九岁时,我们城里有一次在广场放烟火。 好像是很多年第一次的样子, 大家都翘首以待。 很多人提早就要站好位子,从三个入口进入用铁栏杆围起来的广场。当晚诺大的广场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可谓水泄不通。 父亲也带我去看。 看完后, 父亲说:“我们去捡烟花吧。” 我好高兴,就逆着人流到广场中心四处卖力地寻找没点过的烟花。 一无所获。 后来就捡了一个仍有火星的烟花的空壳,可以用嘴吹着使火星忽大忽小。 在漆黑的夜晚,划着各种图形。 一路回到家中。 倒也很自在。 但第二天听人谈起当晚的事并不是津津乐道烟火如何精彩,而是关于好几个人在出口被踩死的新闻。 原来当大家都想抢先一步回家时, 三个出口远远不够分流用, 在拥挤中,有人倒下在后面群众的践踏下,再也不能起来。 我在为丧失亲人的家庭难过时,心中却有疑虑,好像一切都平安无事,没觉得挤呀。 也许悲剧发生在面朝主干道的出口吧。 但当父亲告诉我他带我去广场中心停留就是要避免践踏的悲剧时, 我心中豁然开朗。对他也更是肃然起敬。 无知的我因着父亲的智慧,侥幸避免了和死亡的一次交流。 虽然生命只有一次,不过若能避开潜在的危险,就算是得了第二次的生命。 人活着真的不容易,我常常提醒自己要珍惜生命。 不仅自己的, 还有自己所爱人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22 次阅读|2 个评论
心中有父
sunx0053 2010-10-14 12:05
再辉煌的人生总有个尽头。 有人一生被载入史册,或为人崇拜或被人唾骂。 有人照片被挂在墙上收集灰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 父却在我心中。 在严冬,他不会承担寒风凛冽; 在盛夏,他无需遭受烈日炎炎; 在纷扰的世界中,他却有宁静; 在熙攘的人群中,他却从容; 当世上一切都渐行渐远时, 他永有我的陪伴。 我心中有父! 高兴时他为我欣喜, 悲伤时他为我动容, 困难时他为我解忧, 受伤时他为我苛护, 奋斗时他为我呐喊, 迷茫时他为我指路。 心中有父真好!
个人分类: 心语|420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秋思父
龚胜生 2010-9-23 21:07
中秋节了。以前的中秋节都是民间的,今年的中秋却是国家假日,应该有特别的意义。但在我心里,其意义的特别之处在于,我记起了三十年前的那个中秋节。 今年的中秋没有明月,只有秋风夹着秋雨。前几天还是骄阳似火的秋老虎,今日却是阴风冷雨,一派肃杀,气温骤降了十余度,据说是武汉近十年来最冷的中秋。由于这样的缘故,节日的气氛并不浓烈,只有学生、同事、朋友不断的短信,带着节日的祝福,闹响我的手机,我才感觉这是在节日之中。也难怪,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中秋节就不是一个什么重大的节日。要说重大节日,在我们老家,除了春节就是夏至,在饥荒的年代,中秋是冷清的。在我的记忆中,儿时的中秋,印象最深的是有个中秋母亲做了花生馅的汤圆,有个中秋父亲带回了几个芝麻硬饼。 三十年前的那个中秋,我在湘中一所中学读高中。白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写一篇散文,叫做中秋抒怀。晚上,我到操场寻找灵感。那是一个皎洁的夜晚,月色宜人,校园里的两株老桂树开了花,空气中浸润着桂花的芳香。黄土覆盖着的操场很安静,一阵风吹过来,一片硕大的梧桐树叶掉落在我的头顶上,我突然感到一股彻骨的寒冷。第二天,我交上了一篇叫做秋之悲的散文。我平时的作文,都是作为范文在学校张贴的,这次却只得了七十分,语文老师给了这样的批语:中秋是团圆的日子,既可写家人团聚的欢愉,也可写两岸同胞对统一的渴望,何故动此悲声?是啊,金秋是收获的季节,何来秋之悲啊?不就是一篇作文嘛,过去了就过去了。可是,第二年高考前夕,我的父亲在煤矿瓦斯事故中突然去世了。打那以后,我就并不喜欢中秋节,并且总感觉我的那篇作文就是一个谶语,内心怀着对父亲深深的愧疚。 整整三十年过去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中秋,我又想起我的父亲了。父亲,你在天国还好吗?你离开我们时,姐姐尚未出嫁,现在她的两个儿子一个成家了,一个工作了。弟弟那时刚满十岁,后来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现在他也快四十了,两个儿子都在上学,生活得很艰辛。妹妹那时只有六岁,后来初中毕业也辍学了,现在有了一男一女,女儿也都读初三了,生活也不容易。至于我,那时未满十七岁,后来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现在又在大学教书,儿子也准备考研究生了,生活还算可以。父亲,你总说,长兄当父,可儿子不孝,过去是没有能力照顾好弟妹,现在是没有能力帮助好弟妹,甚至因为路途遥远,连清明时节到你坟前祭拜都不能。父亲,儿子愧对于你,希望你在天国过的轻松、幸福,不要像抚养我们时那样的贫穷和辛苦。父亲啊,今天是中秋节,我与你梦中团聚。 现在,晚上十点多钟,我到实验室给同学们送月饼回来。窗外,秋风仍在呼啸,秋雨仍在击打,高大的法国梧桐和樟树瑟瑟做响;没有月亮,也没有节日的喜庆,我在这里续写着秋天的悲哀: 十年最冷中秋夜, 此日长休第一天。 悲欢离合人间事, 聚散何关月缺圆。 三十年前月如今, 三十年后人巨变。 儿男有泪吞呜咽, 中秋思亲付笔砚。 2010年9月22日晚十一点写于华中师范大学也是斋
个人分类: 亲情流露|4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舔犊之情
fqng1008 2010-9-2 08:26
儿子上学去了。 我想起父亲依门依闾地盼着儿子归来,依依不舍地送着儿子远行,直至我结婚生子,他的这种舔犊之情似乎越来越强烈。我也渐向他的当年迈进,对儿子的挂牵也慢慢地多而深了起来。 昨天,电视剧《三国》播到了第90集,司马懿委屈地担任曹真的副手。当他看到曹真的儿子曹爽在诸葛亮设计诱敌深入之时,对陈仓退兵的精练分析及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时,对儿子司马昭说:我之才能胜曹真百倍,而曹爽之才远胜他父亲,也胜我儿百倍。言谈间透露出无奈和不安。当司马昭在他的熏陶下和启发下,逐渐能够参透诸葛亮的计谋和曹真的必败时,他心中的快慰溢于言表。 新《三国》中 司马懿集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曹操雄霸天下之志、周瑜之不死不休、鲁肃之大智若愚等于一身,是为王霸之术集大成者。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由于曹操有言: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曹丕、曹睿、曹真、曹爽等对他处处设防,利用而不重用,他累受排斥,韬光养晦,忍不可忍,历练后辈,终于三国归晋。其舔犊之情可谓上乘,与我们凡俗人家又不可同日而语。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3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的定义
sunx0053 2010-8-31 09:08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书 13:4-8) 这是父亲从厚厚的《圣经》中抄录出来的 广为颂咏的爱篇 。是那一年,我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的。 也许这些美妙词句,正是他自己对爱的诠释。也许他还未做到,但有心去做。 不管怎样,他已经明白地告诉我神的这些话语在我生命里的重要性。 我愿意去如此爱。
个人分类: 心语|5044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们现在这样做父亲
songshuhui 2010-8-22 12:42
redqueen 发表于 2010-08-15 10:16 免责声明:本文是科普文,由于科普的职责是叙述事实,本文题目为这样而非怎样,虽然我借鉴了鲁迅先生的题目,但你不能责怪我抄袭,至少还有一个字是我自己的。 序:恋父情结 在香港书店里站着看完了原版的《海扁王》(《Kick ass》,其实笔者更喜欢翻为《绝命脚》),舞刀弄枪的超杀女让一干宅男大呼好萌,宅女却有不同的想法。笔者跟朋友讲起超杀女时,萝莉控的朋友却长叹小萝莉好命苦,她的父亲不肯给她一个童年。 称职的父亲是很动人的,尤其是对女性而言,坛子上的鲥鱼就表示过心仪吃剩饭的大叔。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卡拉(Peggy La Cerra),就是看到一张帅哥怀抱小宝宝的海报之后,开始研究女性的恋父心理的。卡拉给240名女性放幻灯,幻灯片上有的男人与小孩玩耍,有的对哭鼻子的小孩视而不见,女生们表示,对孩子好的男人比较有魅力。但是,给男生放女人和小孩的幻灯,男生不会觉得好妈妈比冷酷的妈妈更可爱。 照弗洛依德门生看来,这种恋父情结的答案,一定要追溯到每个女性的童年,但另一个新生的心理学流派有不同的答案:女人之所以钟情父亲,是因为我们确实需要父亲。 1、父亲,这是稀有价值 不管潘多拉星和天顶星情况如何,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充满了竞争和残杀。这个世界的规则,并非强者通吃。 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子嗣众多者胜,断子绝孙者汰。不论你多么强壮英俊聪明伟大,如果没有后代,很快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任凭地球被人丁兴旺的歪瓜裂枣填满。一对一,狮子不必害怕兔子,但这个世界上到处都看得到兔子,狮子却寥寥无几。 只要下一代出世,多数生物就算仁尽义尽,但也有些父母不仅要生孩子,还要照料孩子,以保证自己的子嗣不会夭折。在动物世界里,母爱并不多,父爱就更加缺乏,带领小猫捕麻雀的是猫妈妈,孵小鸡的是母鸡,尾巴上拖着一包卵走来走去的是雌蟑螂。 世上只有妈妈好 父亲之所以稀少事出有因。首先,父亲并不能完全确保自己父亲的身份。每个妈妈都能百分之百肯定,自己肚子里怀的是自己的骨肉,而爸爸就要提心吊胆,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老婆偷人生下来的。有孩子当然很好,但孩子身上没有自己的基因就不好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傻瓜基因,当然会被淘汰掉。 另外,父亲照顾孩子,要冒着失去更多孩子的风险。公猫办完事之后,大可以去找另一只母猫,而已经怀孕的母猫去找其它公猫并无裨益。一般来说,雄性可以通过到处撒种,获得更多子嗣,而雌性就没有这个便利了。 最后,照顾孩子当然要耗损精力,如果谁能把孩子丢给配偶,自己溜之大吉,省下的时间和力气就能用来生育更多的孩子。对于体内受精的动物来说,父亲射精之后就可以逃跑,而母亲要等一段时间(少则几小时,多则一两年)才能把蛋或幼儿生下来,这时父亲早就跑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 许多种鱼类和蛙类,是由夫妇一起把精子和卵子排到水里,完成受精,这样公鱼可以亲见自己的精子落到卵子上,从而保证了夫权,母鱼也有了可以产了卵就跑,把担子丢给孩子他爸的机会。毫不意外地,他们中有许多尽责的好父亲。欧洲常见的癞蛤蟆产婆蟾(学名Alytes obstetrican,英文名Midwife toad),母蛤蟆会把卵产在公蛤蟆臀部的位置,他就一直背着孩子,直到孵化出小蝌蚪为止,蛤蟆实际上不是产婆,而是男保姆。 世上还是爸爸好 2、燕双飞 笔者家附近曾有一对野狗夫妇养了一窝小狗,狗爸爸一直站在洞口看护妻儿,别人给他什么东西他都让给妻子吃,让人感动。在哺乳动物里,这种既有母爱又有父爱的家庭非常罕见,相比之下,鸟类里的模范父亲就要多得多,同样在我家附近入住的燕子,夫妇一起哺养乳燕,笔者就没有太吃惊。乳燕的胃口很大,母燕独力根本无法养活,这就逼得他不得不跟母燕合作。 幸福家庭 其实在这方面我们更像鸟类。我们的婴儿很娇嫩,长得很慢,把小孩养大成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能量,必须要夫妻双方竭尽全力才能做到。我们以为一夫一妻制是现代的产物,其实不然,智人(学名Homo sapiens)这一物种已有20多万年的历史,大多数时间都实行(不完全忠诚的)一夫一妻制,1万年前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男人能生产更多食物,同时养活多个孩子之后,三妻四妾才成为可能。 另外,我们是唯一男女有分工的哺乳动物,男人打猎,女人采果。两种职业各有其缺陷,打猎容易失手,采野果无法获得很多蛋白质,这导致男人和女人合作时效率很高,单打独斗却无法生存。这也迫使男人和女人走向合作。 必须强调的是,人类是罕见的一夫一妻制动物,但我们并不忠于这一制度。生物一代代进行繁殖竞赛的结果,是选出了最多产的精英分子,身上配备种种用来繁殖的机件,生物学家称之为适应器(adaptation)。有些适应器一眼就能看出与繁殖密切相关,比如燕子孵蛋的能力,有些则是拐弯抹角地为繁殖做贡献,比如翅膀,如果没有翅膀,燕子会饿死或者被野猫吃掉,也就无法制造下一代。 我花费篇幅介绍适应器,是因为它能反映一种生物的进化史。燕子有翅膀,是因为翅膀曾经帮助它的祖先繁衍,这一适应器才得以代代相传,这说明燕子的祖先曾走过向天空进发的进化道路,如果燕子的祖先不飞,翅膀也就没用了。同理,猫的尖爪说明它走的是食肉动物的进化道路,鱼的鳍说明它走的是水生动物的进化道路。 很尴尬的,我们似乎有着婚外恋的进化道路。女人一个月排出一个卵子,只有在这时她才能受孕。母黑猩猩和母猴到了排卵期,臀部都会变红肿胀,以著名的红屁股昭示天下,但女人排卵几乎没有征兆,这也许是一种帮助女人幽会的适应器。 嗯红屁股原来是这个意思 如果一个女人发现比老公更帅气,更强壮,或者身份为北大清华研究生的男人,希望得到那个优秀男人的精子,改良自己孩子的基因。前面说过,雄性可以通过多妻获得更多子嗣,优秀的男人很可能会答应她,男性对性的态度比较随便,也是适应器,这样他就可以与更多的女性发生关系,生下更多的孩子。但要浪费精力养别人的种,正版丈夫肯定不愿意。 如果女人也有红屁股,男人就知道她什么时候可以受孕,在那几天把她看得严严的。假如女人把排卵期隐藏起来,男人不能永远看着她,她就可以偷偷摸摸去找小白脸。当今世道连爹都有假的,只有妈是真的,说得不错。但是,假爹的问题绝不限于当代,人类存在的历史有多长,它的历史就有多长。 燕子也面临着红杏出墙的难题。西欧的家燕(学名Hirundo rustica,英文名Barn Swallow)大概有1/3的乳燕不是父亲亲生,家燕结为伉俪之后,公燕老是追着母燕,不让她给自己戴绿帽子,双去双飞绕画梁其实也不是那么浪漫的。 3、FBI忘记的事 在前两章里我一直强调,生物世界里最重要的是繁殖,无论人还是燕子,都是人丁兴旺胜过膝下无子,但看来这个逻辑很容易找到漏洞。为什么工蚁不产卵? 蚂蚁并不是失败者,正相反,它们的家族非常健旺,它们征服了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根据一种统计,世界上的蚂蚁数量有一亿亿只。如果繁殖意味着成功的话,蚂蚁又是怎么延续下来的呢? 这个问题达尔文早就有了答案。养牛人希望牛肉有肥瘦相间的大理石纹,然而牛肉的好坏要尝过才知道,良种牛会被宰掉,那么,这一品种是怎么培育出来?虽然一头牛会被宰了吃掉,但养牛人很可能会留下它的哥哥,让肉质优良的家族得以延续下去。亲戚往往有一部分基因相同,不育的蚂蚁可以帮助她的姊妹(工蚁都是雌性),使不育的基因留存下来。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达尔文的答案更加完善了。当代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美国人汉密尔顿(William D. Hamilton)当时还是一名研究生,他提醒我们,衡量一个动物(或植物,或细菌)生活得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它自己有多少子女,也要看它的亲属有多少子女。 汉密尔顿的贡献在于,他把我们的目光从单个的生物(一只蚂蚁、一头牛)身上拉开,转而去关注背后的始作俑者:基因。基因让工蚁不育,专心照料母亲蚁后,让蚁后生下更多跟有相同基因的姊妹,这和自己生儿育女没什么区别,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基因的传播。 伟大的汉密尔顿 从赤道到北极,每个国家的人都知道,后爹后妈赶不上亲的,每个民族都有小白菜、灰姑娘的故事。传统的心理学注重文化的不同:有人戴面纱,有人赤身裸体,有人吃饭用叉子,有人用筷子,有人住水泥房子,有人住帐篷。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奇百怪,却都坚持血浓于水,这是怎么回事? 文化是多样的,而文化背后有一致的东西基因。人类有偏爱自家孩子的适应器,因为自家的孩子才有自己的基因,没什么奇怪的,许多动物都有这一本能。审视动物世界,我们常常会为禽兽的辣手无情而吃惊:公狮将不是自家的幼狮吃掉,鸵鸟太太会把情妇下的蛋(鸵鸟先生可以跟5只母鸵鸟发生关系,但正房太太只有一个)推到巢外。 小子,我容忍你是有理由的 南美洲有一个叫做雅诺马马(Yanomamo)的印第安部落,如果女人想再嫁,男人会逼她干掉前夫的孩子。正所谓儿子是自家的好,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也不例外。人类学家夫妇戴利(Martin Daly)和威尔逊(Margo Wilson)曾经做过许多调查,发现在最文明、最现代的国家加拿大和美国,小孩被继父母所杀的可能性,是亲生父母的40-100倍。他们还发现,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凶杀案时,居然没记录杀小孩的是亲生父母还是后爹后妈,也许,他们认为人类跟狮子不一样。 戴利(左)和威尔逊(右)夫妻俩 不久以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还认为人类是与众不同的动物,禽兽求生靠本能,我们靠学习,人类的脑子里塞满了文化知识,人性是的一张白纸,由文化画上图画。如果有谁讨论人类的本能,那就是无视文明动物的特殊性。美国动物学家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另一个威尔逊)就因为在书中把人类社会与蚂蚁、狮子相提并论,招致了轩然大波,有一次他去演讲,竟遭激进分子兜头泼了一瓶凉水。 威尔逊,其实他的专业是看他桌子上的那只昆虫就知道了,吼吼 人由文化决定,动物受本能操纵,这种人性/禽兽的两分并不科学。我们的大脑是适应器,跟手、眼、肝脏、摄护腺一样,是帮助我们繁殖的工具。人的大脑里有许多先天编辑好的程序,例如怕黑(避开危险)、喜欢甜食(补充能量)等,以确保我们的基因成功传播,这就是本能。 4、孩子随爸? 上个世纪90年代,威尔逊被泼水后,研究人性中进化得来的本能的学问,逐渐发展为一门新学科,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是一门把人当作禽兽的学问。人与其他动物无异,是通过生存竞争进化而来,脑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程序,上面都写着繁殖。从这样的角度看人类,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猜想。 心急如焚的老公冲进房间,看见小床上皱皱的粉红小脸,旁边是老婆疲倦的笑容:真像你。此情此景真是动人,谁能相信这里可能包含着骗局呢?前面提到的戴利和威尔逊,就不惮做出这样的猜想。 戴利和威尔逊收集了一堆小孩出生的录象,其中有八成的妈妈都说孩子长得像爸,后来他们又发了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不仅妈妈,娘家的亲戚大多也会说孩子长得像爸。按理说,孩子身上父母的基因各占一半,说孩子像爸爸和像妈妈的人,也该各占一半才对。笔者三四岁的时候曾为此而困扰:为什么姥姥姥爷舅舅小姨都说我长得像爸爸?不过当时我没有学过遗传学,我的理由是:我是女性,应该像妈妈。 不提这些。在第一章我们已经讨论过,在试管婴儿出现以前,女人都能确定孩子是亲生,从而确定孩子拥有自己的基因,男人就没有这个便利了。母亲要想办法让老公相信,孩子一定是他的。孩子的姥姥姥爷舅舅小姨,因为跟孩子有亲缘关系,也会支持她。于是孩子一出生,妈妈和娘家大军就开始七嘴八舌,孩子长得如何像爸爸不管妈妈出没出轨。 这不是母亲做贼心虚,有意掩盖自己红杏出墙,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即使是正常美满的家庭,母亲根本不知自己在做什么,她还是会说孩子像父亲。戴利和威尔逊的猜想尚不成熟,但事情似乎是这样的:存在一种本能的程序,让母亲劝说,有时甚至是欺骗父亲,相信孩子是他亲生的,这样他就会尽起做父亲之责。可怕的是,母亲脑子里有这样的东西,而她根本就不自知,双方都是两眼一抹黑,骗局(如果有的话)也就能顺利进行。 父亲不能确认孩子是自己的种,连带着其他人也难以确认。比如祖父,一方面,他无法确定孙子是自己儿子的种,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无法确定自家小子是自己的种。在祖辈的亲戚里,最能保证亲生的是外祖母,她的女儿确定外孙是亲生的,她自己也确定女儿是亲生的。也许我们拥有这样的适应器:外祖母应该多关爱外孙,毕竟外孙肯定是自己的种呀。 确实,有研究显示,多数人跟姥姥比跟爷爷更亲,娘家的亲戚舅舅、姨妈等也比爹家的更亲,原因都是一样的,隔了一代男性亲戚,血缘关系之间就隔了一层迷雾,男人的孩子跟男人的父母兄弟,是否真有基因上的联系,他们不知道。 笔者觉得这样怀疑自己的家庭太没良心,不过我很愿意八卦一下:上次打国际长途问我,维生素C吃完没有的人是姥姥(当然我一片都没有吃) 进化心理学家无比雷人的思考方式,为探索人性打开了一扇新门。人有别于禽兽,没错,但笔者很怀疑,我们拥有动物中最精妙最复杂的大脑,它里面竟然空空如也,只等着文化来填充。大脑是优秀的文化学习机,但它是一部装满本能软件的计算机,而不是一张白纸。 参考书目: 尚玉昌,《动物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Buss,D.M.,《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熊哲宏、张勇、晏倩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Ridley,M.,《红色皇后性与人性的演化》,范昱峰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个人分类: 生物|1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们现在这样做父亲
woodenson 2010-8-16 17:52
松鼠会的科普小文,关于性的进化和选择,尤其是雌雄性对后代的一些心理和行为表现,很有意思。 我们现在这样做父亲 | Tags 标签: 原创 , 海扁王 , 父亲 , 进化心理学 redqueen 发表于 2010-08-15 10:16 免责声明:本文是科普文,由于科普的职责是叙述事实,本文题目为这样而非怎样,虽然我借鉴了鲁迅先生的题目,但你不能责怪我抄袭,至少还有一个字是我自己的。 序:恋父情结 在香港书店里站着看完了原版的《海扁王》(《Kick ass》,其实笔者更喜欢翻为《绝命脚》),舞刀弄枪的超杀女让一干宅男大呼好萌,宅女却有不同的想法。笔者跟朋友讲起超杀女时,萝莉控的朋友却长叹小萝莉好命苦,她的父亲不肯给她一个童年。 称职的父亲是很动人的,尤其是对女性而言,坛子上的鲥鱼就表示过心仪吃剩饭的大叔。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卡拉(Peggy La Cerra),就是看到一张帅哥怀抱小宝宝的海报之后,开始研究女性的恋父心理的。卡拉给240名女性放幻灯,幻灯片上有的男人与小孩玩耍,有的对哭鼻子的小孩视而不见,女生们表示,对孩子好的男人比较有魅力。但是,给男生放女人和小孩的幻灯,男生不会觉得好妈妈比冷酷的妈妈更可爱。 照弗洛依德门生看来,这种恋父情结的答案,一定要追溯到每个女性的童年,但另一个新生的心理学流派有不同的答案:女人之所以钟情父亲,是因为我们确实需要父亲。 1、父亲,这是稀有价值 不管潘多拉星和天顶星情况如何,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充满了竞争和残杀。这个世界的规则,并非强者通吃。 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子嗣众多者胜,断子绝孙者汰。不论你多么强壮英俊聪明伟大,如果没有后代,很快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任凭地球被人丁兴旺的歪瓜裂枣填满。一对一,狮子不必害怕兔子,但这个世界上到处都看得到兔子,狮子却寥寥无几。 只要下一代出世,多数生物就算仁尽义尽,但也有些父母不仅要生孩子,还要照料孩子,以保证自己的子嗣不会夭折。在动物世界里,母爱并不多,父爱就更加缺乏,带领小猫捕麻雀的是猫妈妈,孵小鸡的是母鸡,尾巴上拖着一包卵走来走去的是雌蟑螂。 世上只有妈妈好 父亲之所以稀少事出有因。首先,父亲并不能完全确保自己父亲的身份。每个妈妈都能百分之百肯定,自己肚子里怀的是自己的骨肉,而爸爸就要提心吊胆,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老婆偷人生下来的。有孩子当然很好,但孩子身上没有自己的基因就不好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傻瓜基因,当然会被淘汰掉。 另外,父亲照顾孩子,要冒着失去更多孩子的风险。公猫办完事之后,大可以去找另一只母猫,而已经怀孕的母猫去找其它公猫并无裨益。一般来说,雄性可以通过到处撒种,获得更多子嗣,而雌性就没有这个便利了。 最后,照顾孩子当然要耗损精力,如果谁能把孩子丢给配偶,自己溜之大吉,省下的时间和力气就能用来生育更多的孩子。对于体内受精的动物来说,父亲射精之后就可以逃跑,而母亲要等一段时间(少则几小时,多则一两年)才能把蛋或幼儿生下来,这时父亲早就跑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 许多种鱼类和蛙类,是由夫妇一起把精子和卵子排到水里,完成受精,这样公鱼可以亲见自己的精子落到卵子上,从而保证了夫权,母鱼也有了可以产了卵就跑,把担子丢给孩子他爸的机会。毫不意外地,他们中有许多尽责的好父亲。欧洲常见的癞蛤蟆产婆蟾(学名Alytes obstetrican,英文名Midwife toad),母蛤蟆会把卵产在公蛤蟆臀部的位置,他就一直背着孩子,直到孵化出小蝌蚪为止,蛤蟆实际上不是产婆,而是男保姆。 世上还是爸爸好 2、燕双飞 笔者家附近曾有一对野狗夫妇养了一窝小狗,狗爸爸一直站在洞口看护妻儿,别人给他什么东西他都让给妻子吃,让人感动。在哺乳动物里,这种既有母爱又有父爱的家庭非常罕见,相比之下,鸟类里的模范父亲就要多得多,同样在我家附近入住的燕子,夫妇一起哺养乳燕,笔者就没有太吃惊。乳燕的胃口很大,母燕独力根本无法养活,这就逼得他不得不跟母燕合作。 幸福家庭 其实在这方面我们更像鸟类。我们的婴儿很娇嫩,长得很慢,把小孩养大成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能量,必须要夫妻双方竭尽全力才能做到。我们以为一夫一妻制是现代的产物,其实不然,智人(学名Homo sapiens)这一物种已有20多万年的历史,大多数时间都实行(不完全忠诚的)一夫一妻制,1万年前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男人能生产更多食物,同时养活多个孩子之后,三妻四妾才成为可能。 另外,我们是唯一男女有分工的哺乳动物,男人打猎,女人采果。两种职业各有其缺陷,打猎容易失手,采野果无法获得很多蛋白质,这导致男人和女人合作时效率很高,单打独斗却无法生存。这也迫使男人和女人走向合作。 必须强调的是,人类是罕见的一夫一妻制动物,但我们并不忠于这一制度。生物一代代进行繁殖竞赛的结果,是选出了最多产的精英分子,身上配备种种用来繁殖的机件,生物学家称之为适应器(adaptation)。有些适应器一眼就能看出与繁殖密切相关,比如燕子孵蛋的能力,有些则是拐弯抹角地为繁殖做贡献,比如翅膀,如果没有翅膀,燕子会饿死或者被野猫吃掉,也就无法制造下一代。 我花费篇幅介绍适应器,是因为它能反映一种生物的进化史。燕子有翅膀,是因为翅膀曾经帮助它的祖先繁衍,这一适应器才得以代代相传,这说明燕子的祖先曾走过向天空进发的进化道路,如果燕子的祖先不飞,翅膀也就没用了。同理,猫的尖爪说明它走的是食肉动物的进化道路,鱼的鳍说明它走的是水生动物的进化道路。 很尴尬的,我们似乎有着婚外恋的进化道路。女人一个月排出一个卵子,只有在这时她才能受孕。母黑猩猩和母猴到了排卵期,臀部都会变红肿胀,以著名的红屁股昭示天下,但女人排卵几乎没有征兆,这也许是一种帮助女人幽会的适应器。 嗯红屁股原来是这个意思 如果一个女人发现比老公更帅气,更强壮,或者身份为北大清华研究生的男人,希望得到那个优秀男人的精子,改良自己孩子的基因。前面说过,雄性可以通过多妻获得更多子嗣,优秀的男人很可能会答应她,男性对性的态度比较随便,也是适应器,这样他就可以与更多的女性发生关系,生下更多的孩子。但要浪费精力养别人的种,正版丈夫肯定不愿意。 如果女人也有红屁股,男人就知道她什么时候可以受孕,在那几天把她看得严严的。假如女人把排卵期隐藏起来,男人不能永远看着她,她就可以偷偷摸摸去找小白脸。当今世道连爹都有假的,只有妈是真的,说得不错。但是,假爹的问题绝不限于当代,人类存在的历史有多长,它的历史就有多长。 燕子也面临着红杏出墙的难题。西欧的家燕(学名Hirundo rustica,英文名Barn Swallow)大概有1/3的乳燕不是父亲亲生,家燕结为伉俪之后,公燕老是追着母燕,不让她给自己戴绿帽子,双去双飞绕画梁其实也不是那么浪漫的。 3、FBI忘记的事 在前两章里我一直强调,生物世界里最重要的是繁殖,无论人还是燕子,都是人丁兴旺胜过膝下无子,但看来这个逻辑很容易找到漏洞。为什么工蚁不产卵? 蚂蚁并不是失败者,正相反,它们的家族非常健旺,它们征服了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根据一种统计,世界上的蚂蚁数量有一亿亿只。如果繁殖意味着成功的话,蚂蚁又是怎么延续下来的呢? 这个问题达尔文早就有了答案。养牛人希望牛肉有肥瘦相间的大理石纹,然而牛肉的好坏要尝过才知道,良种牛会被宰掉,那么,这一品种是怎么培育出来?虽然一头牛会被宰了吃掉,但养牛人很可能会留下它的哥哥,让肉质优良的家族得以延续下去。亲戚往往有一部分基因相同,不育的蚂蚁可以帮助她的姊妹(工蚁都是雌性),使不育的基因留存下来。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达尔文的答案更加完善了。当代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美国人汉密尔顿(William D. Hamilton)当时还是一名研究生,他提醒我们,衡量一个动物(或植物,或细菌)生活得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它自己有多少子女,也要看它的亲属有多少子女。 汉密尔顿的贡献在于,他把我们的目光从单个的生物(一只蚂蚁、一头牛)身上拉开,转而去关注背后的始作俑者:基因。基因让工蚁不育,专心照料母亲蚁后,让蚁后生下更多跟有相同基因的姊妹,这和自己生儿育女没什么区别,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基因的传播。 伟大的汉密尔顿 从赤道到北极,每个国家的人都知道,后爹后妈赶不上亲的,每个民族都有小白菜、灰姑娘的故事。传统的心理学注重文化的不同:有人戴面纱,有人赤身裸体,有人吃饭用叉子,有人用筷子,有人住水泥房子,有人住帐篷。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奇百怪,却都坚持血浓于水,这是怎么回事? 文化是多样的,而文化背后有一致的东西基因。人类有偏爱自家孩子的适应器,因为自家的孩子才有自己的基因,没什么奇怪的,许多动物都有这一本能。审视动物世界,我们常常会为禽兽的辣手无情而吃惊:公狮将不是自家的幼狮吃掉,鸵鸟太太会把情妇下的蛋(鸵鸟先生可以跟5只母鸵鸟发生关系,但正房太太只有一个)推到巢外。 小子,我容忍你是有理由的 南美洲有一个叫做雅诺马马(Yanomamo)的印第安部落,如果女人想再嫁,男人会逼她干掉前夫的孩子。正所谓儿子是自家的好,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也不例外。人类学家夫妇戴利(Martin Daly)和威尔逊(Margo Wilson)曾经做过许多调查,发现在最文明、最现代的国家加拿大和美国,小孩被继父母所杀的可能性,是亲生父母的40-100倍。他们还发现,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凶杀案时,居然没记录杀小孩的是亲生父母还是后爹后妈,也许,他们认为人类跟狮子不一样。 戴利(左)和威尔逊(右)夫妻俩 不久以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还认为人类是与众不同的动物,禽兽求生靠本能,我们靠学习,人类的脑子里塞满了文化知识,人性是的一张白纸,由文化画上图画。如果有谁讨论人类的本能,那就是无视文明动物的特殊性。美国动物学家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另一个威尔逊)就因为在书中把人类社会与蚂蚁、狮子相提并论,招致了轩然大波,有一次他去演讲,竟遭激进分子兜头泼了一瓶凉水。 威尔逊,其实他的专业是看他桌子上的那只昆虫就知道了,吼吼 人由文化决定,动物受本能操纵,这种人性/禽兽的两分并不科学。我们的大脑是适应器,跟手、眼、肝脏、摄护腺一样,是帮助我们繁殖的工具。人的大脑里有许多先天编辑好的程序,例如怕黑(避开危险)、喜欢甜食(补充能量)等,以确保我们的基因成功传播,这就是本能。 4、孩子随爸? 上个世纪90年代,威尔逊被泼水后,研究人性中进化得来的本能的学问,逐渐发展为一门新学科,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是一门把人当作禽兽的学问。人与其他动物无异,是通过生存竞争进化而来,脑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程序,上面都写着繁殖。从这样的角度看人类,可以衍生出许多有趣的猜想。 心急如焚的老公冲进房间,看见小床上皱皱的粉红小脸,旁边是老婆疲倦的笑容:真像你。此情此景真是动人,谁能相信这里可能包含着骗局呢?前面提到的戴利和威尔逊,就不惮做出这样的猜想。 戴利和威尔逊收集了一堆小孩出生的录象,其中有八成的妈妈都说孩子长得像爸,后来他们又发了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不仅妈妈,娘家的亲戚大多也会说孩子长得像爸。按理说,孩子身上父母的基因各占一半,说孩子像爸爸和像妈妈的人,也该各占一半才对。笔者三四岁的时候曾为此而困扰:为什么姥姥姥爷舅舅小姨都说我长得像爸爸?不过当时我没有学过遗传学,我的理由是:我是女性,应该像妈妈。 不提这些。在第一章我们已经讨论过,在试管婴儿出现以前,女人都能确定孩子是亲生,从而确定孩子拥有自己的基因,男人就没有这个便利了。母亲要想办法让老公相信,孩子一定是他的。孩子的姥姥姥爷舅舅小姨,因为跟孩子有亲缘关系,也会支持她。于是孩子一出生,妈妈和娘家大军就开始七嘴八舌,孩子长得如何像爸爸不管妈妈出没出轨。 这不是母亲做贼心虚,有意掩盖自己红杏出墙,这一切都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即使是正常美满的家庭,母亲根本不知自己在做什么,她还是会说孩子像父亲。戴利和威尔逊的猜想尚不成熟,但事情似乎是这样的:存在一种本能的程序,让母亲劝说,有时甚至是欺骗父亲,相信孩子是他亲生的,这样他就会尽起做父亲之责。可怕的是,母亲脑子里有这样的东西,而她根本就不自知,双方都是两眼一抹黑,骗局(如果有的话)也就能顺利进行。 父亲不能确认孩子是自己的种,连带着其他人也难以确认。比如祖父,一方面,他无法确定孙子是自己儿子的种,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无法确定自家小子是自己的种。在祖辈的亲戚里,最能保证亲生的是外祖母,她的女儿确定外孙是亲生的,她自己也确定女儿是亲生的。也许我们拥有这样的适应器:外祖母应该多关爱外孙,毕竟外孙肯定是自己的种呀。 确实,有研究显示,多数人跟姥姥比跟爷爷更亲,娘家的亲戚舅舅、姨妈等也比爹家的更亲,原因都是一样的,隔了一代男性亲戚,血缘关系之间就隔了一层迷雾,男人的孩子跟男人的父母兄弟,是否真有基因上的联系,他们不知道。 笔者觉得这样怀疑自己的家庭太没良心,不过我很愿意八卦一下:上次打国际长途问我,维生素C吃完没有的人是姥姥(当然我一片都没有吃) 进化心理学家无比雷人的思考方式,为探索人性打开了一扇新门。人有别于禽兽,没错,但笔者很怀疑,我们拥有动物中最精妙最复杂的大脑,它里面竟然空空如也,只等着文化来填充。大脑是优秀的文化学习机,但它是一部装满本能软件的计算机,而不是一张白纸。 参考书目: 尚玉昌,《动物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Buss,D.M.,《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熊哲宏、张勇、晏倩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Ridley,M.,《红色皇后性与人性的演化》,范昱峰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本文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0741.html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2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父亲
shxzhang 2010-8-6 19:20
张 名先鉴 字 少雄 七月下旬某日,父亲往生。父亲往生后第五天,与母亲团聚,长眠于祖山。 兄弟们决定为父母立碑并配刻碑联,以碑联概括父母生平。长兄吩咐先鉴撰写碑联。这不是难事,也不是易事。苦思冥想至八月初,得到两句话。 千万里持书持剑; 百十年树木树人。 概括父母生平,其实是概括父亲生平,因为,在生活、志趣、事业、遭际与精神上,母亲和父亲始终都是一个整体,母亲的所思与所为,一是支持父亲,一是抚育子孙。 千万里 父亲年轻时,曾在长沙一所中等财经学校读书。一九四七年,远走异乡求学或谋求教职,在徐州被国军抓住,受胁迫从军,半年后加入解放军;父亲有诗记叙这段历史,别境离乡濒死地,举义投明出枪林。徐州会战后,到鲁中南军区服役; 服役期间,参加过山东剿匪,小腿部负过枪伤; 作为最后一批预备队(鲁中南军区派往朝鲜战场的,最初是中共党员兵,然后是工农子弟兵,最后才轮到起义人员)移驻中朝边境,因为战争结束而未实际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转业后,大部分时光在华容县或临近几个县度过,先当教师,再劳动改造,再管制改造,再当教师,再赋闲游历。 持书 母亲没上过学,识字不多,却爱书,爱说读书好处。先鉴儿时,父亲还在难中,从母亲口中学得很多知识与观念,如:罔谈彼短,靡恃己长、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许人一物,千金不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等。母亲的知识与观念,来源不是原典,而是《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增文贤文》、《朱子格言》、《龙文鞭影》和《声律启蒙》等蒙学教材。 父亲读过私塾,上过新学,毕业于一所中等财经学校;在农村,在二十世纪中期,可以算得上是知识分子。父亲爱书,爱读书,爱诗词与对联,爱与读书人和诗词对联爱好者交朋友。读书、讲书、诗词与对联写作,是父亲一辈子的兴趣与志业,从进私塾起到往生前一个月,一直没放下。 父母曾经藏有一些乡村读书人常用图书,如五经、四书、字典、词典等,有清版线装书,也有民国版新装书,这些书大都在二十世纪五十、六十与七十年代被焚毁,只有《康熙字典》免于焚毁之劫。年长的亲友提到这部字典时说,父母或将它埋藏于山中,或将它砌藏于土墙中,或将它转藏于巴陵亲戚家中,为保存它,差点以生命为代价;亲友所说是真是假,为不揭反右与文革等政治运动留给父母的伤痛,先鉴一直未向父母亲求证。 持剑 父亲曾经在军队服役,从一九四八年参军,至一九五三年转业回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为期将近六年。 亲友说父亲曾经习武,说父亲功夫不错,并讲述过父亲的一些武功故事,有些故事近乎于传奇;先鉴从来没见过父亲的武功,也从来没向父亲问过武功的事。 父亲疾恶如仇,仗义任侠,对于恶者霸者总是持批判态度,对于善者弱者总是出手相助,即使招难也不改性情;文革时期,看革命干部批斗父亲时,先鉴经常听到这样的语汇:死不改悔的右派分子、历史反革命分子,带着花岗岩脑袋见鬼去吧!年轻时,得罪地方豪强,而后远走异乡;一九五七年,批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而后被划为右派分子并被判处劳教,劳教结束后被遣回农村,作为五类分子(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简称地富反坏右)接受管制改造;在管制改造中,得罪大队与公社要人,而饱受政治压制(一九六二年县教育局试图调回父亲,因大队与公社要人阻挠未成行)与政治冲击;一九七九年平反后,尤其是在离休(一九八零年因为工龄超过三十年提前退休,一九八二年因为一九四九年以前参加工作改退休为离休)后三十年中,写作不少讽刺诗。 百十年 树木,从栽树苗到树苗长成可用之材,只需十年时间;要让所植之树苗长成栋梁之材或柱天大木,则需至少百年。 树人,从教人开学到使人成为可用之才,也只需十多年;要培育出引领世人的大智与大贤,需至少四代人积淀,需至少百年时间。 实际上,树木与树人,小是十年之业,大是百年之业。父亲所想与所做,不是十年之业,而是百年之业;不是独自完成百年之业,而是为百年之业打基础,是促进后学与后人继续百年之业、完成百年之业。 树木 父亲劳教期间,一项劳动是挖山造林。挖山造林,山是乱石山,挖是砍掉或烧掉灌木丛、开挖植树坑、并将松土填入植树坑,造林是在植树坑中栽种松树或杉树。 父亲管制改造期间,长期在大队或生产队林场兼猪场劳动。大队或生产队林场的主要工作也是挖山造林,在小山丘上栽种松树或杉树。 树人 父亲一九五三年开始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为时约七年(五三年至五七年,七九年至八零年),学生中有多人经过大学深造之后回乡从事教育工作,学生的学生、学生的学生的学生中,大学生数以百计,卓越者数以百计。在劳教与管制改造的二十二年中,私带诗词与对联徒弟多人,其中有耕读型农民,有中小学教师,有工商业从业者,还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父亲的徒弟又带徒弟,徒弟、徒弟的徒弟中,走上诗词或对联写作之路者,数以十计。 先鉴曾祖父是农民,祖父是农民兼手工艺人,都属于文化底层,但都相信,家有读书人,家道才能中兴。祖父树父亲,父亲努力自树,父亲到长沙求学,最后从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如果不是战争,也许还能进一步深造。父母没能上好学,便期待子女们上好学。然而,政治运动接二连三,在不以父亲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下,长兄初中时辍学,二兄高小学时辍学,三兄初小时辍学,四兄没得到上学机会;兄弟五人之中只有先鉴考上大学,为保全先鉴上学机会,为使先鉴有条件在一九七九年参加高考,父亲历尽千辛万苦,四位兄长也跟着历尽千辛万苦。子女们多数辍学,父亲便期待孙辈们与重孙辈们上好学;先鉴有子侄共十二人,其中有七位大学生;先鉴有侄孙儿与侄孙女多人,正在茁壮成长中,已经有两位大学生,还会有更多大学生。 父亲期待的,于徒子徒孙,和于子子孙孙,都不止是出更多的大学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都是出引领世人的大智与大贤。 父亲的期待,已经转化父亲的学生们与学生的学生们的期待与努力,已经转化为先鉴的兄弟们和子侄们的期待与努力。 父亲往生前持书持剑、树木树人,往生后还会持书持剑、树木树人。 二零一零年八月五日 相关(文章)链接: 师长杂忆:侠骨与 仁 心兼备的小学校长刘克奎 师长杂忆: 以 言兴人的蒙师包梅芬 翻过一道道山岗 高 考 恢复三十年杂忆 怀念农 村 耕读传统
个人分类: 世事閒談|3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位伟大的农民(3)——父亲练书法
wangxh 2010-7-30 13:34
下学期没有课,最近也不是太忙,回家看看老爹老娘。由于天气炎热,几乎每年暑期我都不回老家,今年豁出来回来过几天桑拿天。一点都不夸张,只要没有空调,俺基本上是汗流浃背,真像在洗浴中心的火龙浴房里差不多。 爹娘身体还可以,就是父亲的新爱好让俺大吃一惊练书法!请看: 不好意思,相机没带,只能用手机拍摄,而且手机也是N年前买的,分辨率极低,只能凑合看喽!
个人分类: 科研|3734 次阅读|3 个评论
父亲 - 顿悟 (14)
sunx0053 2010-7-6 15:10
我刚学下象棋时,常常极有兴致地找对手下一盘。 父亲每次有空时, 我都缠着他下棋。 我记得清楚, 我在和父亲对弈时时常“妙招”频出,并在得意中赢棋。 我就一直奇怪,父亲这么聪明,怎么棋艺这么不堪一击呢?我才刚学棋呀! 不管怎样,我在赢棋中慢慢获得自信, 敢于和身边的高手过招。 有输有赢,棋艺在艰难中慢慢进步。 关于父亲棋艺的疑问我从未刻意探讨过。一直认定是他水平太差。 直到最近我有了和自己儿子下棋的经历放到一起想时,我才顿悟。 前年夏天我教儿子下象棋。 算是让他接触多一点中国文化。 我也确实觉得下象棋有益于孩子培养运筹帷幄的能力。 要想下的还好,每步棋至少要往前想三步吧。 有个大局观挺好的。 教了他基本规则后,就开始下棋了。 美国并无下中国象棋的氛围。 为了保持他的兴趣并能提升他棋艺,我每次都旁敲侧击,时时提醒他各种选择和可能的后果,希望他能从中慢慢学会自己思考。我每次会给他防守上施压,但都不去赢他,是为了使他既学会思考,又能在在胜利中继续下棋的兴致。 只是当他太得意时,我才以输棋告诫他不可自满。这是一个很细微的难以准确把握的平衡。 我做的不够好。 几年后并未培养出孩子下象棋的浓厚兴致。 但当把自己费尽心机却并不太成功的经历和当初父亲和我下棋的记忆联系起来时,我才突然明白 原来父亲不仅是神医,他也是个成功的心理学家。他不仅在我受挫受伤时安慰我医治我,用心去祝福我爱我。 他还默默地在貌似平常的输棋中为我一生的行程备上自信的干粮。
个人分类: 心语|4967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的父亲是谁?
famingkuang 2010-7-4 14:12
小发发在读《雷锋的故事》,当读到:我像一个学走路的孩子,党像母亲一样扶着我、领着我,教会我走路。我前进的每一步,都倾注着党的亲切关怀。的时候,回过头来问了我一句:爸爸,我们的父亲是谁呢?我哑口无言,是呀,我们时常把党比作母亲,把祖国比作母亲,把大地比作母亲,那么相应的父亲是谁呢?谁能回答小发发这个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也是困扰许多人的一个问题吧?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4055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一位伟大的农民(2)——跟父亲学如何教育学生
wangxh 2010-6-28 00:28
俺对舶来的节日向来不屑,因为总有种“别人过生日我们跟着起哄的感觉”,但对于母亲节、父亲节却挺在意的。西方的节日一般与宗教、礼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这些节日一般都在某某个周日。对思想很传统的俺来说,既不容易记,又不好算。好在有个非常懂事的女儿,到时候肯定会“提醒”我们的。 今年的父亲节,科学网上出现了一系列纪念、回忆、夸赞父亲的博文,俺也凑热闹顺便赞了一下自己的老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上学不多,可识字解文却很了得,因此越来越觉得父亲很伟大。那篇文章中主要叙述了父亲苦难而坚强的经历,以及我们都大学毕业后仍然没有放弃对儿子德行的教育——实际上那次事件对哥哥影响很大,而我这个从事教育的儿子来说更是受益匪浅。它经常勾起小时候父亲教育我们的一件件往事。 我们老家一带有一句俗话: 惯子如杀子,狠打出孝儿 。儿时的记忆中父亲虽然非常严厉,但很少体罚,绝对不像许多农村孩子感受到的非打即骂。但父亲不高兴的时候我们哥俩儿还是非常害怕的,因为那种严厉是深入到骨髓里的。当时并不觉得父亲很会教育儿子,等做了教师之后想一想,越发觉得这个正宗农民出身的父亲天生就是一个“教育家”。做错事受惩罚,天经地义,这是中国的父母亲教育子女的永恒法则。但是父亲用得很蹊跷:小错可能挨一巴掌,中错可能挨训斥,大错用平时非常少见的温和的言语——非常奇怪! 印象特别深刻的第一件事: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大姑收工带着哥哥回家。哥哥一边走一边啃西瓜,没有注意已经有人——家离我们家大约30多米远的一个大爷——悄悄地来到近旁,他一手托着西瓜,一手按住哥哥的小脑袋——轻轻一挤。哥哥条件反射般的骂了一句,虽然当即受到大姑的训斥与批评,但是回到家大姑还是对一家之长——父亲原原本本描述了事情的经过(由于祖父去世很早,在姑姑眼里父亲跟祖父一样,长兄比父嘛)。父亲既没有发脾气又没有训斥,只是非常坚定、不容置否地说:“去,到三大爷家里赔礼道歉去!”并且告诉我,“你跟在哥哥后面,看看他怎么赔礼道歉的。” 还有一件事儿:我上小学、哥哥上初中时,有一次哥哥得了几块钱的助学金,既没有告诉父母,又没有买正当学习用品,而是购买了奢侈品——一把小刀、一把小剪子、一把指甲剪、一个钥匙环和一条钥匙链。虽然那时几块钱可能相当于现在数百、上千,但当时我和哥哥都没有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而父亲却“小题大做”:把我们俩叫到跟前,既没有发脾气训斥,更没有棍棒伺候;只是摆事实,讲道理,讲历史,说临墙居壁......恨不能把他知道的品行方面的事情一古脑儿全灌倒我们脑子里。当时哥哥的眼泪那是哗哗地流,的确是后悔的泪水。而我当时挺不高兴的,嘴上不敢反抗心里却想:我又没有做错事,为什么让我跟着一起受“折磨”呢?教育完,父亲颁布一道命令: 这套刀剪不能用,而且要挂在我们俩房间的墙上——时刻警示着我们! 过一段时间哥哥拿下来“稀罕”一下,有时候还抹点缝纫机油以免生锈。现在想来,父亲真的很厉害,一人做错事,教育两人。那件事可能对哥哥的触动非常大,几年之后都读高中了他也没有用那套刀剪,后来我用了——至今我仍然保留着那把小钢刀。从那以后,我们都没有私自买过不应该买的东西,实在无法确定就先请示、商量,然后再行动。 小时候的我, 绝对属于那种上房揭瓦型的捣蛋大王 。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玩耍,由我上房在脊瓦下掏家雀,正在聚精会神地忙活着,突然地上的小伙伴都跑了,转头一看父亲碰巧过来了(由于父亲是村支书,小伙伴肯定害怕喽)。当时父亲很温和、很轻柔地说:小波(俺的昵称),赶紧下来,率下来怎么办?本来觉得错误挺大的,没成想父亲这次这么“不以为然”。可是又没想到的是刚一下来,被父亲抓住胳膊,屁股上就挨了几巴掌,掏家雀的乐趣全都打没了。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晚上回家、吃完晚饭后父亲拉着我的手问:屁股还疼吗?我说“早就不疼了”,其实吃晚饭时早忘记挨揍这码子事儿了。父亲又问“你知道为什么先哄你下来,后打你吗?”我摇摇小脑袋。父亲说:“你在房顶的时候,要是大声喝斥你,万一真的从房上掉下来,那事儿可就严重了......”说实在的,虽然父亲这么说了,当时仍然没有深刻的理解。 这几件事儿,仅仅是父亲教育我们的缩影。我们的思想与品行也就在虽然有些严厉,但却不愠不火的家庭气氛熏陶中逐渐成熟起来。我不是学教育学的,对于如何教育学生,也只能从仅仅接受过三天的岗前培训中来。很多时候,教育学生的方法与行为也是来自于父亲的潜移默化!(当然,更离不开老师与学校的培养,不过这方面不在今天讨论的话题之列) 在指导过的十多位研究生中,只有2人稍有“挑战性”,而本科生却给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与领地。绝大多数教师(包括导师)认为渊博的学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最大。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我们记住并心存感激的教师有多少是因为他们当时教会自己一个概念、一个定律或一个实验?没有,几乎没有!教师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感情投入才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关键词!如果我们真的是感恩知识,那更应该感谢牛顿们、拉瓦锡们、莱布尼兹们等等,我们可以把他们当成伟人、当成崇拜的偶像,但永远比不上我们的老师那样可亲,可见活的情感比死知识更重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No pains,no gains! 当有人在抱怨学生一年不如一年的时候,有没有扪心自问:难道整个教师队伍一年更比一年好吗?没来科学网安家以前,在别处也曾经开过好几个博客,文章中也是经常涉及现阶段中国教育中的问题,有人留言攻击我“诋毁中国的教育和同行来赚取点击率”,我只能回复“不是”!来到科学网之后,经常到他人地盘讨论这类问题,记得曾经有过这样的留言:“ 我们不能指望先有好学生,再产生好老师;只能是先有好老师,才能产生好学生 !”
个人分类: 心之悟|6153 次阅读|7 个评论
父亲, 记忆拾零 (15)
sunx0053 2010-6-27 13:47
父亲是在苦中快乐生活的强者。 父亲是多才多艺的生活能手。 父亲是勤俭节约的典范。 父亲是洁身自好的君子。 父亲是乐善好施的仁者。 父亲是我平安的港口。 父亲是乐趣。 父亲是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 - 勇敢的心 (7)
热度 4 sunx0053 2010-6-25 20:19
外面下着雨。 在一天的繁忙后,我坐在办公室。周围一个人也没有。 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记忆也如混在雨中的泪水, 慢慢流去,流回1992年的夏季。 我大学放暑假回家。 每天在父亲的诊所帮忙。 每天见证神奇。 父亲大人不仅以他精湛的医术让我折服, 他还为我做过勇者的榜样。 让我看到他勇敢的心。 一个上臂骨折的病人, 到父亲诊所求治。 开始一切都很正常,但不知什么缘故,他后来又去当地的地区医院诊治。 所谓同行是冤家。 地区医院的骨科医生们早已对父亲不满, 对他的医术的嫉妒已经到了恨之入骨的地步。 他们就吓唬这病人,说骨折没有解剖复位,会残废。 并唆使病人找父亲的麻烦。病人和病人家属上当了, 就纠集一帮人找到父亲闹事。 当时的阵势完全和电视中黑帮找上门来一样。 任凭如何解释都没用。 在强势的庇护下,那帮人已没了理智(大部分是打手,并无理智可言)。 听着侮辱的言辞, 看着过分的举止。 我气愤填膺。忍无可忍。就找到了一把切西瓜的刀。 拿在手中藏在背后站在一个门框的旁边,要在关键时刻用它来维护正义和父亲的安全。 没想到,那帮人有备而来,当大部分人在猖狂时,也有一个打手一声不吭装成围观者。 他看到了我手中的刀。 悄悄地绕到我背后,突然伸手夺它。 我吃了一惊,又不想伤那人手,结果刀被夺了。 他可能有做过公安或保安的经历。 是专职打手。来为那帮人保驾护航的。看样子是这帮打手的头头。 那帮人当时抓住我的把柄,嚷嚷着说我企图拿刀行凶。这事不知怎样才能收场。我很难过,没想到帮了倒忙。连累了父亲。 危急时刻,我懵了。 但父亲大人在应付那帮人时,竟然对我也无比关注。 这短暂的插曲没有逃过他的视线。 说时迟那时快,刀刚被从我手中夺去,那恶棍正得意发着淫威时,父亲伸手一把抓住那人的手,只一抽就把刀夺回来。 他怕我被伤到。绝不允许人拿着刀在我旁边威胁我。 父亲把刀夺下后,仍信任地把刀交给我。毫无责备之意。 我想他甚至在最危急时刻,也一直在关注所有的家人的。 就如同当年,他舍身救大哥于汹涌的河水之中一样。我就在自责中把它藏起来。然后返回现场。 经过这个插曲, 没想到事情有了突然转机。 那头目被父亲的英勇无惧的心镇住了。 竟然愿意听我们解释。 当讲清楚骨折不需100%解剖复位也能完全恢复的医学原理, 并把相关的书拿给他们看后。 病人家属为自己受煽动的过激行为道歉。 便收兵。 大家最后互相谅解。 再也没什么问题。 一场也许会以血腥的悲剧结束的闹剧,在父亲的勇敢果断的行为下化为乌有。 胜负往往就如此在一瞬间被一个行为改变。 我常懦弱。 但父亲勇敢的心时常提醒我,鼓励我,安慰我。 多少年了,他临危不惧的样子从未离开我。 因着他的缘故, 我每次虽常常在风雨中,却不气馁,都平安走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11 次阅读|7 个评论
一位伟大的农民(1)——“父亲节”赞老父亲
wangxh 2010-6-20 18:17
一位农民,虚岁 17 那年父亲去世,开始顶家过日子。那年最小的妹妹只有 3 岁,弟弟 11 岁,另一个妹妹 7 岁,还有一位一只眼失明的母亲! 50 年代的中国,对于这样一个农村家庭,苦日子该怎样去过、去熬、去挣扎啊 ...... 若干年之后,最小的妹妹也成家立业啦。这时,就是这位坚强的农民,不仅自己入了党,还当上了农村党支部书记;最小的妹妹也入了党(当时在人民公社计划生育宣传队工作);把唯一的弟弟送去广西支边,并在当地入党(我估计要是现在,他们肯定都不能入党!原因嘛,不说大家也知道!) 又过了若干年,这位农民仅有的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那可是 80 年代初期,全国每年的招生人数大约 20 万人。后来直到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这个村子才出现第三个大学生。他一位当县长的朋友到处宣传,称赞他,觉得有他这么一位农民朋友而感到自豪! 又过了若干年,两个儿子也成家立业了。老大是一家医院的业务骨干, 20 多年的行医路上,光拒收所谓的 红包 已达数十万元以上(有一次在中央电视台和晶主持的《实话实说》节目有个拒收 千元红包 的大夫,俺看了之后都觉得......)。大儿子收到的第一个 红包 是400元,父亲硬是逼着哥哥给病人送了回去。由于难为情,儿子想以 下不为例 搪塞过去,可是父亲绝不退让!从那之后,老大再不敢收留一块钱!每次拿到病人的红包后,连看多少都不看,直接送到住院部作押金存到病人名下!(哥哥在俺眼里是最伟大的医生!)老二比较没出息,仅仅做个大学教师,不过呢工作还算敬业。 父亲是什么?大儿子说,父亲是天,人不可一日无天啊!老二说,父亲是梯子,没有梯子,人哪里都上不去! 这一切缘于何处?缘于那位一个大字不识,一只眼失明,身高仅有 150 厘米的苦命的农村老太太 我的奶奶,是奶奶培养了父亲坚强不屈的性格。父亲做过三次大型手术,身体很差,但精神乐观! 父亲写的诗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崔京浩的《父亲》回响在耳边...... 祝愿天下的父母亲都能平安度春秋! 祝愿父母亲每天都快乐!
个人分类: 心之悟|5009 次阅读|8 个评论
感恩父爱,感谢父亲
热度 3 hjf306 2010-6-20 17:48
今天是父亲节,下午给父亲发了条短信,感恩父亲二十几年来对我的栽培和关心,祝愿他身体健康,诸事顺心。没有打电话亲口跟他说,只是觉得我和父亲都是感情内敛的人,对于这些话总是难以表达出口。 很庆幸自己能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里(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医生,好像高祖父也是),也许是这样的家庭背景,从小父亲就对我很严格,从不让我进出游戏厅,或者去小河小溪游泳等。记得上小学时特别流行小霸王,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我当时也特别喜欢,一直要父亲给我买一台,可他就是不答应,想必是怕影响了我的学习。小时候偶尔也调皮捣蛋,但父亲很少打我,大多是做思想教育,用这样的方式教育我。 中学六年里我都在隔壁镇读书,寄居在姑姑家里。虽然父亲没有在我身边,但他对我丝毫没有松懈。只要哪天放学晚点回来,姑姑电话一拨,父亲便一清二楚。周末回家后自然又有茶可喝了。虽然当时的管教比较严格,但现在想来也是有道理的。中学那会正是花季雨季之时,一个人的价值观没有定型,更需要严加管教,否则可能会影响其后的一生。 后来去厦门读大学,回家没那么频繁了。但父亲的关爱却一直常在,如影随形。父亲也会经常给我敲响警钟,不要因为其他事物而荒废学业。人总是无法做到时刻清醒,偶尔听到这钟声心里也踏实多了。遇到天气剧变或疾病流行的时节,父亲都会打电话给我提个醒,叫我注意适时加衣,注意饮食卫生。虽然琐屑但却十分温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大爱最终也要落实到细致微末上。再纯真的爱情,最后也要落实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上。爱情如此,父母之爱亦是如此。 身为一名医生,父亲以良知行医,事事谨慎对待。父亲从没有以假药欺骗病人,遇到特殊病人时并没有草率行事,而是建议其及时去医院治疗,毕竟人命关天。每次进药时父亲都要仔细查看严格把关。记得有个药商曾问他,为何钟情于某个公司生产的注射液。父亲给的答案是,药瓶上的文字清晰明了,不像其他公司的产品那样模糊不清,这样在用药时可避免出错。父亲还买了个放大镜,平时遇到字体不清的药品时便可派上用场。 父亲为人正派有原则,这一点村里人都是有口皆碑。亲戚间有什么红白喜事,有时也会让父亲帮助主持,父亲也总是尽力而为,从不贪图一丝利益。父亲生活习性很好,自我懂事以来,从未见过他出入任何娱乐场所、夜不归宿、醉酒闹事、与人动粗等。父亲已经戒烟快十年了,平时也就偶尔喝喝自酿的米酒,且从不过量。平时在家也就养养花,喝喝茶,看看报纸。家里有个花园小巧别致,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开放,来访的客人病人都羡慕不已,更有过路人专门过来讨要花种。在家时我经常捧着杯茶在花园里穿梭,好不惬意。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父亲的精心照料。我对美的欣赏,对茶的钟爱都是源于父亲的熏陶。感谢父亲,不仅为我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更为我营造了一个高雅的生活环境。 由于父亲的辛勤耕耘,家里的经济条件在我们村里还算中等,所以自幼我便没有吃过多少苦,在物质上少有其他人经历过的一些感人故事。但父亲在教育方面让我很是感恩,很佩服父亲的眼光。父亲对我和姐姐的教育十分重视,可以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记得当年姐姐中考成绩不佳,升入高中无望,父亲经过多方打探,得知有所幼儿师范学院可以接收,但需要一笔不小的赞助费。而此时我刚好小学毕业,虽然成绩不错但由于地域问题,要想进隔壁镇的重点中学仍需一笔不小的寄读费。面临我们两的升学,虽然经济上负担很大,但父亲丝毫没有犹豫,还是让我和姐姐进了各自的学校。而当时在我们村里,和我姐同龄的女孩子大多在初中毕业后就去针织厂工作了,只有姐姐继续念书。现在看来父亲当年的选择很有远见,姐姐如今是一位幼儿园教师,虽然工作也很累工资也不算高,但好歹是个相对稳定的职位,在同龄人里也算不错了。对于我选择读研,父亲也是十分支持的。 当然,父亲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过于谨慎保守,在一些观点上和我难免有所冲突,这可能是由于性格和职业所致。父亲看事情总是想太多了,容易担忧那些还没发生的不确定事件。有时也会啰嗦,交代一件事情总要说好几遍,对此我和姐姐有时特别不耐烦。但现在想来其实不应该如此,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爱一个人也就意味着享受优点的同时也能接受缺点。当然,这也是在心智不断成熟后才能体会到的。 现在姐姐成家了,工作感情家庭都已有了着落,就我一人还在念书。虽然父亲还不到五十,但随着时光的流逝,父亲也渐渐老了。由于职业的原因,无论风寒酷暑,父亲都得外出行医。同龄人大多在工作了,慢慢地去承担家庭重担,而自己却还在学校里过着单纯的生活,每念于此多少有些感慨。目前尚不能为他分担什么,唯有好好学习,不辜负父亲的栽培和期望,早日承担起男人的责任,让父母亲早日享受清福。 父爱如山,每一位父亲都是伟大的,愿天下的父亲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早享清福。
个人分类: 情感体验|3603 次阅读|17 个评论
写在父亲节
yuewenzhu 2010-6-20 17:11
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他,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高尔基 一直以来总想为父亲写点东西,虽然我知道的不是很多。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就见不多几次,儿时得懵懂无知也让我体会不到那种爱的伟大,除了父亲威严的脸庞和每次回来带给我的糖果和散碎零钱;等我大了明白父亲这么多年来不易的时候,可又不得不去外地求学读书,而父亲也从未停止过他的奔波。所以关于父亲的,很多的只是听家人给我讲起,原来是母亲,现在只有奶奶。 今天 是父亲节,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吧。打开搜索引擎,一篇篇看着那些关于父爱的记载,有辛酸,有快乐,有遗憾,也有幸运。突然间心里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知道自己从何处说起,因为这两个字眼里包含的太多太多。自己一直都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些,我也知道自己亏欠得太多太多。每次想家的时候,我都会将崔京浩的那首《父亲》听得泪流满面,却始终不敢给父亲打一个打电话,我怕自己泣不成声。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作为最大的儿子,父亲十几岁起就开始在合作社打工挣分,拉扯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弟妹;作为一个丈夫,自从分家以后,父亲一人盖起了我家的十间平房,虽然比不起别人的高楼大厦,可想起来那是我记忆里曾经最温暖的家;作为一个父亲,任劳任怨的为我们哥俩付出着每一点心血,数十年如一日。人都说生活总是先苦后甜,可老天似乎总是和父亲开玩笑,艰难和打击没有让父亲倒下,虽然那已经颤巍巍不经一击,父亲还是一如既往的奔波劳碌,他的儿孙依然榨取着他最后的精力。 父亲是一个多才的人,虽然父亲没读过多少书,但是生活的历练让父亲学会了很多的手艺。孔子曾说:吾少贱,故能多鄙事!父亲就是这样。每次回家最骄傲的就是听奶奶指着家里的家具说这个是父亲什么时候做的,那个是父亲什么时候漆的。父亲的手很巧,我和哥哥小的时候他经常会叠一些纸的衣服,花儿让我们玩,也会在桩子里丧嫁之时被人请去做一些剪裁纸活。父亲也很爱下棋,而且棋艺很高,可能是从小就趴在父亲旁边看他和同村的人对弈,所以等大了我和哥哥都喜欢下棋,即使现在每年回家都和哥哥对上几局,可是父亲下的却越来越少了。遗憾的是,父亲会的这么多东西却从来不肯教给我们,或许父亲是对的,因为他那时候是无奈的选择,而现在我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哥哥是能去好好的开车,我选择了读书,父亲只是希望我们别像他一样。 父亲的爱是公平的,人都说父母最疼的都是小儿子、大孙子,或许在别人眼里父亲最疼的应该是我这个所谓的给他争了气的小儿子,这也是一直成了哥哥的爱人嘴里不停的唠叨。可是只有我看见父亲流着泪给奶奶说他不想因为母亲的去世而让家里成为别人诟病的借口,所以父亲大冬天的跑到几里外的山里给家里收拾柴火,大清早的跑遍整个村庄去收集积雪。或许这不是他的父亲,她永远体会不到那种心情,我也曾试着去原谅她。唯一不一样的只是我长年的在外,而哥哥起码在父亲身边,或许因为这样也让我不小心翻开父亲的电话本时看到里面夹的我初中时的黑白照片。 当然,父亲也有缺点,脾气不好,喜欢抽烟...可这些已经都不重要,他已经将自己的整个人生都献给了这个家庭,献给了自己的孩子。我肯定父亲都不知道这个世上还有这个节日,我也肯定父亲不会想到回家,甚至不会停下手里的活计,可是作为他最小的儿子,我还是会为他祈祷,为他祈祷希望他能在外面一个人的时候多照顾点自己,自己干活的时候能多小心一点,平时吃饭能多加一点营养,希望他能好好的等着他的孩子毕业的一天,等着有一天我也能为他生活付出一点自己的精力,等着有一天我为他唱那首已经听过千百遍的歌,虽然我知道我的要求有点过分,但是我得主啊,我知道你肯定会这样做的,因为每晚入睡这样的梦境重复出现。 仅以此文献给我深爱的父亲!
个人分类: 成长道路|2667 次阅读|8 个评论
父亲的父亲
jizw0704 2010-6-20 16:40
在我年龄还不是很大的时候,父亲的父亲就去世了 为什么说是父亲的父亲,而不直接说是爷爷,哎,一言难尽! 这是一位7个孩子的父亲,六个小子,最小的是丫头,当时的社会谁都想要小子,哈哈,唯有他却想要丫头!真是神秘 记忆里也满是神秘! 父亲的父亲年轻时不知道是做什么的,只在我懂事之日起,他就开始着小买卖的生活,神秘之感就在于此,那时的自己还不能理解,觉得他就是像电视里的神仙一样,什么好吃的都有,更让我好奇的是那间黑纸糊窗,黑布作帘的小屋,仿佛其中,有取之不尽的美味儿,每每有机会,我都叫嚷着父亲带我去,去那个对我来说宛若天堂的地方,当时是知道那屋子从来不会上锁的,但是那时虽然小,却没有私自进去过,现在想想,最大的原因就是父亲的父亲,他不是很会讲道理,但是有两个字诚实,我一生多不会忘记!也是因为诚实吧,他的生意才那么好,也正是他这样的经济头脑,才能在那样的年代里,和自己的老伴,把七个孩子拉扯成人 他的神秘远不止这些,平日里会有人找他算什么的,像什么风水,五行,我是不懂的,只记得他每次双目紧闭,口中念念有词,手还在不停的比划我是不喜欢的觉得有哄人的嫌疑,可是总有人找他,后来才知道,这是什么,再后来,才在父亲的母亲那里了解了一些,不仅仅是当时,现在我还是觉得那么神秘,这样一个讲究诚实的人,怎么会这样的,现在也不会有机会再和他理论了,但是我想他一定有自己的道理 像我那样的馋猫,有时在他家一住就是整个假期,除了吃好吃的,剩下的就是玩,不过有一件事我不情愿做,那就是洗澡,不论天气好坏,他,父亲的父亲,总是要给我洗澡,把我的衣服脱光,放在一个大盆里,可笑的是,我常常是因为太困了,洗着洗着就睡着了。他是这样一个爱干净的人,对于庄稼汉来说一个又干农活的把式,这个他是不消说的,二就是能生儿子,这个就更不用提了,三就是干净了,我那时是真正的体会到了。 虽然生活清苦的,虽然我们隔着一代,但是那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慢慢的融进了我的生活的点滴! 愿一切如愿吧! 吉宗威
个人分类: 历程|3573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父亲——写在自己的第一个父亲节
ydj0203 2010-6-17 12:24
女儿在2010年3月18日出生,我也就顺理成章的可以过父亲节了。不过,有意思的是我跟妻子都犯了糊涂。在过母亲节的时候,妻子忘记了这也是属于她的第一个母亲节,是我提醒了她。父亲节前夕,我们计划着如何给岳父过父亲节(岳父5月份过来帮我们看孩子),直到妻子提醒我这也是我的第一个父亲节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一点。 我一直在跟妻说她很幸运,因为她今年先是跟母亲一起过了母亲节,又要跟父亲一起过父亲节,我却要将鲜花和礼物寄到大洋彼岸的双亲。其实,无论是母亲节,还是父亲节,在我婚前是没有任何意识的(我不知道是否有别的男人跟我一样)。直到婚后,妻坚持在母亲节和父亲节的时候给公婆送上礼物,我才意识到这两个节日的重要性。尤其是当姐姐把母亲手捧鲜花的照片传给我后,我才意识到我以前是多么的愚蠢。 我一直都想写点东西送给我的父亲,可是我的文笔不好,很难写下对父亲的真正理解。恰逢今年的父亲节,我也处在一个相对闲暇的时节,整理一点文字,为将来留作纪念。父亲生于1944年,真的算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加上奶奶一直身体不好,有时候连做饭的柴火都没有。不过,他经常说他要感谢毛主席,因为毛主席让给了穷人认字读书的权利。父亲家虽穷,他的舅舅家却很富有(据说是个商人),不过恰是因为为富而不仁的道理,父亲并没有受到来自他舅舅家半点的资助。相反,因为他这个有钱人的舅舅,他不能入党。直到改革开放后,父亲才入党提干。 父亲在读完中学后,考取的是师范学校(临沂师范),他说那是因为师范学校管饭。虽然他非常渴望念高中,然后读大学,可是生活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做了别样的选择。就在他去读师范之前,爷爷还语重心长的跟他讲弄龙弄虎,不如弄土。但父亲意已决,他觉得读更多的书,可以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父亲念书的时候,正好撵上 三年文革 。他也曾经串联到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上遥望过毛主席。不过父亲说他没有打过人,也没有被人打过。他说毛主席教导要文斗不要武斗,看到别人武斗的时候,他就带上行李卷返乡过上了逍遥派的生活。 父亲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先是教语文和政治。后来学校里缺少物理老师,生性要强的父亲自告奋勇半路改行去教高中物理。时至今日,我也不能理解他的这个举动,因为这种跨越对于一个只有中专文凭的老师来说,实在是有点冒险。不过还好,他的学生逢年过节来看他的时候,还经常说杨老师当年讲受力分析是如何如何的生动。对于他这段当老师的时光(18年),是父亲最为自豪的。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是父亲这个时期内最好的写照。他常说,乡亲们把孩子交给了我们,我们这些老师如果不把孩子们培养进大学,吃上国库粮,我们这些老师就心里不安。我记忆很深的是,父亲告诉我某年的大年初一(应该是80年代初期),他骑着大金鹿自行车去学校。一走进教室,看到教室的四个角上坐着四个学生,在安静的读书。他多次跟我讲述他当时的那种感动,也试图用来感化顽劣的我。我虽不敢言父亲桃李满天下,却也敢说他将一批又一批的农村孩子送进了大学的校门。 父亲的另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是在教书18年后,开行从政了。我没有详细问过父亲这个选择的动因,只是依稀知道当时好多老师推选他做校长,他又不愿意为之,所以选择离开。不惑之年的父亲先是到县宣传部做干事,然后又到乡里当乡长,最后到区环保局做局长。在我考上硕士之后(2000年),父亲觉得他完成了最后一件任务(我是家庭中最小的孩子),便毅然决定主动内退,在家里读书写字。父亲形容自己的从政生涯是秋天的黄草,从出土,开花,到枯萎都在几天内完成,但却同样体验的丰满充实。他曾对母亲说,他很欣慰的是他做官期间没有被抓进监狱。的确,相比于他的继任者们(都因为经济问题锒铛入狱),父亲晚上睡的很踏实。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8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年的夏天,父亲为我做过的事
热度 1 yangfangimr 2010-6-2 09:06
我永远都记得十八岁那年的夏天,那个炎热的夏天,那个我高考落榜的夏天,一向严 厉的父亲为我做过的事。 那时候我们省是高考结束后自己对着答案估分,然后填报志愿,再过一段时间成绩才出来。我那时候只填了第一批的学校,而且全部写上不服从调剂,我以为自己的成绩可以上一所重点大学的物理系。七月末成绩出来了,我并没有上重点线,可是别的一般学校那一栏我压根儿都没填,命运就这样和我狠狠地开了一个玩笑!我措手不及,我甚至已经开始和家人一起收拾上大学要带的东西了,听到成绩的那一刻,我的脑子一片空白! 父亲埋怨我太自负,应该所有的学校都填上,那样就万无一失了。我能说什么,十八岁的我本质上还是一个孩子,内心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是不是我真地像父亲说地那样百无一用,是不是我真地平时成绩很好一到重要的考试就失常,我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高考失败,像个狠狠的耳光,一巴掌就把我打在地上,辛辛苦苦积攒了多年的自尊和骄傲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我得承认,很长时间我都没有恢复正常的心态。 八月骄阳似火,那些以前班里排名不如我的已经拿着大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去大学报道了,有些临走还来和我道别。别人的高兴反衬着我更落魄,我甚至不好意思呆在父母面前看他们叹气,我有什么用,辛辛苦苦把我养到十八岁,不能做他们的骄傲,还要让他们看我这张哭泣的脸! 我连着好几天都躺在小屋里,用床单蒙上自己的脸,就算是泪如雨下,我也该悄悄地哭泣吧,我怎么忍心让父母看到我的眼泪?其实现在想来,那是我的状态应该让他们更担心。我那几天里一直都在暗自忖度,要去学校报名了,既然我没有选择那就重新再来一年吧,学校每年的复读班也有好几个,很多同学只填了北大清华几分之差人家不也照样回来复读吗?没事的,没事的,我一定可以考上重点的!这是我自己心里想的,却一句也没有和父母提及,他们眼里的我只是每天不言不语躺在床上。我的状态把父母吓坏了,晚上姐姐和我睡一屋,白天弟弟躲在窗台下,每隔几分钟看看屋里的我然后重新缩回去。很多年后父亲和我笑着说起,他们怕我那时候想不开,所以一直让弟弟盯着我。 父亲坐在床边,我蒙着脸不理他,他就坐在那翻来覆去说林肯的故事:几岁做什么失败,几岁又做什么失败,最后人家做成美国的总统了,没事的,人这辈子谁没一点挫折,跌倒了爬起来的都是好汉!他絮絮叨叨,我一言不发。那几天,我初中时一个要好的朋友来家里看我,说一些鼓励的话;我高中时一个班主任也来我家里说一些宽慰的话。我不是一个笨蛋,我私下里问了朋友和老师,是父亲担心我,害怕自己的话没有说服力,丢下自己的工作,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跑到我的那个朋友家里让她来看我,跑到曾经的那个老师家里求他来劝我。 其实我从小一直很怕父亲,我觉得他只会斥责我,我永远也达不到他的要求和标准,月光下那个自卑的孩子其实就是我自己,我偷偷地落泪,我无声地抽泣,我小心翼翼掩盖自己的自卑,用汗水用一次次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自信,我以为这一次他会对我彻底失望!却原来严厉只是他的面具,严厉的面孔下同样是一颗慈父的心,告诉自己不害怕不孤单,因为父亲永远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第二年的夏天,父亲南下把我送到长沙,把我安顿好以后,他又匆匆踏上了回程的路,自己乘公交去车站,坚决不让我送他。看着那个苍老的身影挤到公交上慢慢远去,眼泪像决堤的海,父亲的背影像烙印,刺痛了那颗年少的心。原谅我吧,总是抽着最劣质的烟的父亲,你一向要求我要坚强要勇敢要像个男生,可是我还是落了泪,在这个敲击着键盘回忆往事的深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12 次阅读|13 个评论
那忘不了的亲情
zhangchunyu 2010-5-15 06:19
那忘不了的亲情 昨夜,远在北京的哥哥打来了电话,述说五一期间他家装修多么多么地累,其实只是简单地铺地板和刷楼梯,说着说着,哥哥哭了,他想起了刚去世不久的父亲,以前这些事都是父亲来做的,父亲总是说哥哥做不好,直到去年4月还在帮哥哥扛沙子,哥哥是一个越层的房子,一个七十多岁的人扛着一大袋沙子可想而知,父亲回到长春跟我说,他吐血了,他说恐怕再也去不了北京了,这是最后一次,第二天,查出了是肺癌晚期,我们商量还是不要告诉他的好,直到今年三月父亲去世,他隐隐地猜出自己的病,只是说他知道了,但是没有跟我们说一个字。 关于父亲,我本来最近是一直不想去想,这段忙着博士毕业,可是一直在心头无法忘记,我想毕业后,再写一写关于父亲的一些事,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也好,留给孩子也好,因为一旦闸门打开,就象洪水一样不能停止。 我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可是由于自己的脾气倔犟,我一直也是父亲最不喜欢的一个,我也曾在心里抱怨过,但是,那毕竟是自己的父亲从小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对老人要孝敬,父亲总是对人说我,只是孝而没有顺,也就是不听话,从小时到现在,我一直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但是也是他们最不需要操心的孩子,我曾经庆幸我这棵小树没有长歪了,这归功于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出身于一个高干家庭,姥爷去世时才59岁,正厅级领导,所以妈妈小时候一直不会干活,而父亲出身贫农,出身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现实与理想相差太大,导致他们的生活一直处于矛盾中,直到父亲去世,母亲才感到自己自由了,也许在她眼里,这时的她才真正开始生活。父亲也不幸福,去世后不久,我曾梦到父亲,父亲说要跟母亲离婚姻,找个体贴的人过日子,其实这是父亲在世时的愿望。 从小母亲给我们买了很多的书,订阅杂志,在那个时代能够吃饱就很不错了,父亲曾把订的杂志都给烧了,可是母亲还坚持着,曾在父亲去世前不久的医院,一个镜头让我的爱人记忆深刻:父亲躺在床上昏迷,母亲、哥哥、姐姐、我每个人拿着一本书或杂志看着,只有我爱人感到无所事事,东瞅瞅西看看,也很有趣,家里所有的外姓人没有一个爱看书的,怪! 我也记得,曾有多次要不是母亲坚持,我的硕士是念不成了,因为父亲的阻拦。但是父亲一直是一个严厉而又耿直的人,他的耿直是出了名的,也正因为他是山东人、他的耿直,母亲才嫁给他,父亲的字写的很漂亮,家里面三个孩子哪个也没随他。直到去世,他已经没有力气写了,可是只要是写下来的,都是漂漂亮亮的。母亲说我们:脾气都随父亲,可是写字一个也没随。前不久我写的一篇感恩的文章,其中最后一句,我记得就是因为我还有父亲,其实在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他的父亲去世了,可是由于工作他平时回来的少,直到父亲走了,他也没回来,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深刻,所以在父亲生病期间,我每天利用中午午休期间,开车往返20公里,穿过长春市中心去看病床上的父亲,那段时间我瘦得厉害,他们都问我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我笑笑没有说,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在父亲最后的日了,我的生活而充实,我让他最后走的开心,我让他知道我一直爱他,他说不出来话,写不出来字,我在他的最后清醒的一天,我在他的手心里写着爸爸,我爱你。
个人分类: 社会杂谈|4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大姑我的父亲
tenacity 2010-5-11 13:53
今天刚到办公室坐下打开自己的手机,一条短信让我一惊:表弟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说大姑今天早上不在了,给我弟打电话打不通。我急忙给弟媳打电话,一是告诉她这消息,二是问下弟弟手机怎么联系不到。 弟媳告诉我,村里人一早就来报丧,爸妈已经知道了消息,弟弟带着他们刚出门回村了。就在昨天,小叔、大姑家两个表姐来家看爸妈,坐下说起大姑近况。说最近已经不吃饭,有时怕她一人不小心,把她绑在椅子上。提起大姑,爸爸禁不住伤心落泪。理解他内心的悲伤,爸爸兄弟姐妹共九个,他是老大。爷爷奶奶是老实巴交的乡下农民,全家兄弟姐妹就是爸爸在他舅舅资助下,早年出去读书,还是七十年代初难得的大学毕业生。后来为了照顾这个庞大的家,爸爸不顾他舅舅、舅妈的极力劝阻,还是回到了家乡县城,为的就是帮爷爷奶奶支撑这个家,把兄弟姐妹一个一个养大成人、成家。虽然后来兄弟姐妹间关系不是所想象的那么亲近,但所有叔叔、姑姑对爸爸都是很尊敬的。 爸爸的一个亲弟弟,就是我的五叔,早年家穷很小就过继到同村一家朱姓人家。前几年由于肌肉萎缩已过世,那是爸爸的第一个亲胞弟因病而去。当时不知爸爸心里是何感受,奶奶当时还在世,知道自己早年送养出去的亲儿子那么早就去世,老人家那是伤心,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到是什么感受。 大姑是爸爸兄弟姐妹中的老二,仅比爸爸小。嫁于同村李姓人家,姑父人比较精明,但是个凡事很认真计较的人。两家因为些家事弄得不是很开心,姑父和二叔、小叔都翻过脸,二叔、二婶至今不和姑父说话。记得小时每逢过年走亲戚,姑父非要让我在他家吃顿饭。一到他家,姑姑、表姐就照护的吃这吃那,尽自己的招待我这个外甥。姑父就和我唠嗑,说我是读书人,见过世面,滔滔不绝地和我唠叨。我也从不理会他们这辈间的纠葛,尽管每次去走亲戚妈妈总叮嘱我去了不要多待。毕竟那是我的姑姑和姑父,是自己的长辈。后来长大出来工作,每年回去就很少再去姑姑家了。大姑这一去,我都想不起最后一面是什么时候看的她。 也因为姑父的原因,爸爸几乎很少去大姑家,虽然是一个村的,也就少了和大姑的接触。小叔、表姐他们去看爸爸,想起兄弟姐妹都一个一个变老了,大姑又不动又不吃,爸爸内心的悲伤那是自然的,还说这个周末回村,顺便看看大姑,可没想到今天大姑就不在了,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想起大姑老了的日子如此可怜,爸爸是很伤心啊!加上自己刚从太原看病回来不过三四天。 有时真不知道人不在的那前一刻,他自己内心在想什么?是想自己父母,还是想自己的兄弟姐妹,还是自己的子女子孙?他要寄托什么,有什么事情是自己不放心的?有什么是自己死都不能放下心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不管一辈子多少怨恨隔阂,作为长兄的爸爸对自己亲妹妹的去世,尤其是她万年生活的艰难不如意,那真是难以言表的伤心! 只愿大姑真的能去了那边能改变自己这辈生活的艰辛和不如意!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钢笔,渐远的背影
liudongyang 2010-5-8 12:24
案头的笔筒内插了两杆钢笔,一支是墨绿色的平头英雄笔,装的黑蓝墨水;一支是黑色的圆头英雄笔,装的是碳素墨水。不是奢侈,而是变化。书写时色彩的转变,多少可以带来一些新鲜的感受。做科研,应该求新,求变,追求创新,但对书写工具的选择却依然顽固。上次开会,遍观四周,都是中性笔,一位师弟用的是英雄钢笔,顿时倍感亲近,终于找到组织了。在中性笔大行其道的今天,钢笔,亦如毛笔一样,在历史的舞台上会逐渐退去,成为少数人的选择吗? 上小学时,老师教导,小孩子要用铅笔,理由是写错了,用橡皮可以修改。不到三年级不准用钢笔。我手痒,心也痒,不敢向父母要钱买钢笔,就用父亲的老钢笔。父亲在部队待了七年,最后扛着一杆英雄钢笔和一本精装毛选回到家中。笔尖早已经磨得扁平,笔杆很粗,我的小手捏着吃力,但还要一笔一画地操练,能用钢笔,是一种人生层次的提高,从此我与小屁孩告别了。 当时有收钢笔尖的,父亲的钢笔让我给鼓捣坏了,笔尖还好,据说是金笔尖,我贪心大涨,偷偷的把笔尖换了两块。父亲对此不在乎,卖粮食卖猪崽记账用的是圆珠笔,或者用粉笔在墙上画几笔,钢笔有些遥远了。 之后用过永生的钢笔,霸占过表兄的白翎钢笔,买过贵冠的细钢笔。这些钢笔很少用坏的,多是让我“修理”坏的。钢笔用过一段时间,从要卸开零件,毛手毛脚就折腾。有一阵子,流行练钢笔字,用庞中华先生的帖子,把钢笔尖用手钳夹弯,模仿庞体风格。字没怎么练出名堂,钢笔却毁了几支。 消费习惯一旦养成,以后就固守下来。辗转求学,书写工具还是选择钢笔。只是岁月更替,大约在2000年前后,中性笔杀出江湖,它好用,方便,把钢笔挤到了角落了。市面上普通型的钢笔以英雄占主导了。永生没了,白翎也消失了。在一些小店中,很多英雄钢笔还是山寨版的,笔杆粗糙,笔尖单薄,一不小心就上当了。买英雄笔,在一些大些店中还有保证。一杆十元左右,实惠好用。 也见到超市内文具专柜的名牌钢笔,几十元,上百元,看了看,闪人吧。钢笔不是钢笔,是奢侈品了。上网一搜,我是老土了,有那么多的国外钢笔名牌。没听说过,更没有用过,暂时不打算用,也没有那个实力去用。最近低碳很火,不知用钢笔是否也是低碳方式。一瓶墨水可以用近一年,用中性笔,换笔芯太频繁,笔芯塑料材质,那可是石油里面来的东西,用了就扔,可惜了。 一些文化人还在坚持用繁体字,坚持用毛笔,有实力者印制信封和信笺。在电脑时代,这些做法,也许是内心的一份坚守,或是彰显自己的个性。 父亲健康不佳,手布满老茧,好久不写文字。请他用粉笔写字,他还可以在地上写出自己的名字。如同他那支金笔一样,他们那一代人在慢慢的远去。 图片来源: http://www.oa18.cn/bgyp/pic/200711282027351668.jpg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2130 次阅读|18 个评论
六十春秋一花甲(遥贺父寿)
yangfangimr 2010-5-6 09:24
(图片引用于网络,无商业用途!) 六十春秋一花甲,为谁辛苦为谁忧;聊以膝下寸草心,报得平生未展眸 父六十寿,女不得归,心有愧意,终不能平,遥拜父寿 只说是春的风夏的雨,秋的霜和冬的白雪 只说是古树的年轮一圈圈在增大 昔日那个年轻的军人呀 怎么如今就满头白发 骑在他肩头的黄毛小丫 眨眼也已经长大 岁月呀它匆匆,太匆匆 就像一条流动的河, 春夏秋冬,风霜雪雨 儿女们就这样一年年长大 只说是春的酸秋的甜,冬的苦和夏的火辣 只说是人生百味都尝过 回首往事只有无言的沉默 不变地是期待的目光炯烁 是谁的骄傲染红你的微笑 让尘世的磨难变得不重要 时光呀它匆匆,太匆匆 就像一杯陈年的酒 春夏秋冬,酸甜苦辣 苦涩里也含着淡淡的喜悦 只说是春的花夏的叶,秋的果和冬的收获 只说是新栽的小树又添了绿芽 古树的身躯遮挡过几多风雨 才庇护着这抹春意顺利长大 记挂着岁月里慈爱的叮咛 也别忘记大山一样的厚重 人生呀它匆匆,太匆匆 就像一首无言的歌 春夏秋冬,自始至终 那绿树成荫就是你最大的慰藉
个人分类: 诗词歌赋|4876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的父亲
infonese 2010-4-25 07:47
读书的时候写过篇英语小文Father's Garden,被同学们传阅,同学们都觉得The Gardenwas sobeautifu! 我有些害羞,也很高兴。父亲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我家的院子被他照顾得很好,有花、有树、有菜地、有葡萄架、有大大的鸽子笼子...... 这都已成为记忆。 最近时常会梦到父亲,醒来总是很伤感,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他走的时候,对我们,应该很不舍;对他自己,又或许是种解脱。没有想到他走得这么快,我从单位请假回老家刚刚两天的时间,就在他走的前一天,他还能坐在沙发上按电视遥控器的按钮,看电视;他躺在床上含糊地问我单位怎么样、什么时候回去;他看着我和弟弟靠着墙聊天,他的眼神我一直忘不了...... 父亲深受病痛的折磨,有近十年的时间,脑血栓让他那么要强的一个人行动很不方便,他一直觉得自己还能好起来,把手杖扔掉一直是他的心愿,由于血栓阻塞脑血管的位置很不好,他的生活能够自理其实已经很不容易。最后的一年半,他又患了口底癌,我清楚地记得确诊时的情形,其实在那之前医生做了切片已经怀疑是癌症了,我没有和母亲讲,总是想等最后的化验结果,可是我坐在床上哭了好久,没有想到癌症这样的字眼离自己这么近......一年半,父亲备受折磨,癌症长在了口腔里,不能进食,那是怎样的痛苦啊!母亲备受煎熬,她离父亲最近,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受苦,她的心里是怎样的疼啊。父亲一直很乐观、很坚强,总是说没事儿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如果没有这种乐观和坚强,也许他早就跨掉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名漂泊在外的蚁族写给农民工父亲的忏悔信
tianfei906 2010-4-13 12:18
爸,昨天你问我存了多少钱,我说存了有八千多。你有点不高兴,说工作都大半年了,三千二一个月,怎么也得存一万五,我没敢吱声。爸,我是真的不敢说,其实我现在卡里只有五百块不到,房租三百块过几天也要交了,桌上只有几袋方便面,唯一拿得出台面的估计就是我前天买的漫画书《我是白骨精》了。爸你肯定又要骂我乱花钱,可你也知道,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这漫画书我实在是忍不住才花钱的。 爸,我对不住你,我不该撒谎。上次妈在电话里问我多少钱一月,我随口就说了个三千二,其实我的工资只有一千,也不是在律师事务所,而是在一家公司打杂。后来妈妈告诉我,说你觉得我三千二的工资还是低了点,说你搞建筑一天都有一百多了,我这个本科生应该拿五六千。爸,我真对不住你,让你失望了,读了这么久的书,花了那么多学费还不如你搞建筑。爸,我会努力的。 前段时间你总问我过年回家不,我一直说不知道,得看看,春节加班的话就不回来了。其实,爸,公司春节根本就不加班,我是实在不敢回来。我算了一笔账,年底拿到工资,交了房租,春运回家的车费就要四百多,到时候我估计连帮妈妈买件毛衣的钱都没有,爸,儿子没脸回呀! 妈妈悄悄给我打电话,说你现在是越老越小气,在家里天天埋怨我不给你打电话。我和妈撒谎说你的手机有问题,老是打不通。前些日子你突然用手机给我打来电话,说花三百块钱换了个新手机,不会打不通了。爸,对不起,儿子骗你了,儿子根本就没给你打电话,不是不想你,也不是儿子没孝心,而是儿子实在怕你问工资,怕你说钱。爸,家里下雪了吧,你可要多穿点,南方这边也冷起来了,儿子真的很想回家,很想一家人围在火盆周围有说有笑。 上个月你打电话说隔壁那比我还小一岁的大科今年冬天就要结婚了,在村里盖起了新房,过两天就要进火。我握着电话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呵呵傻笑,你让我找时间把女朋友带回家瞧瞧,我说好的,还说过段时间工作不忙就给家里打点钱。听到这话你很开心,说家里也不缺钱,你别乱花,好好存起来就行。爸,其实我一直在骗你,女朋友早没了,毕业后就分手了。还有那钱,我到现在也没寄,不是儿子不想,而是儿子实在没有钱。爸,真对不住,工作了大半年也没法给你买条像样的好烟。 爸,写这么多,我也不敢给你看,发在网上你也看不到,但儿子真的不是有意要说谎。 2010年了,真希望今年年底能在你面前圆上这些谎话,能在你面前理直气壮地说:爸,我明天就打钱回家! 原文链接: http://view.news.qq.com/a/20100203/000002.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癌唉
tenacity 2010-4-10 23:36
父亲去年11月底确诊为磷癌中期,医生建议尽快做手术,不敢拖延。一来现在关键是找个技术较好的医生;二来回到太原还是没有直接认识的医生,在太原做手术还得专门回去照料一段时间。索性就在宁波做手术。 刚出医院大门回家路上,老婆就给我冒出一句话:他爷爷的病二娃(我弟弟)也要多少出点钱,这是她的原话,我一直到现在都不会忘记这句话。爸妈从我小孩出生前就来回给我们照料小孩近五年,现在突然查出病要手术,且在我这里确诊的。赶到要手术用钱了,老婆先将一军给我,我当时什么话都没说,但暗自决定:父亲的看病费用我是不能多出钱的。报销后我出一半,余下的让弟弟承担吧。至于弟弟能不能出起,父亲自己出不出钱,我也不想那么多了。总之,一半钱的界限我是不突破了。 再后来,老婆就是时不时问我,给我弟打电话没,二娃没有没说什么,给我几番三次地说,让我弟过来照料手术期间的父亲。表面说,父亲是大手术,有些责任、决定我一个人不好定。但心里怎么想的我自己明白,也不想揭露她那点心思,我一声不吭。最后,她直接打电话给二娃。 说心里话,爸妈养育自己这么大,供我博士读完,工作稳定,按理应放下担子,该做儿的时不时孝敬他们了。他们不但没要求,而且说趁他们还能动掸,帮我们带带孩子。结果临了二老有病了,做儿的想多孝敬些,也不敢多想。每每现在深夜,想起爸妈两个住在太原每天30元的宾馆,自己做饭、洗涮,要在那里住两个月,接受后期化疗,心里很不是滋味。自从过了正月十五,他们就敢到太原,要到5.1才能回家。每天就是二老相互照料了。母亲陪父亲看病,耽误了她今年60岁的生日,还有爷爷的祭日。想起这些,心里真不是个滋味,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尽自己的一份心? 后期化疗,包括放疗,大概得六、七万,可爸妈直到现在,从没主动给我打一个电话让给寄钱,都是我问弟弟钱怎么准备,估计要用了,我才寄过去。中间,家里没钱了,弟弟到邻居老师、还有我叔叔那里借钱,也没给我说一声。还有,医院钱没了,父亲每天都让主治医生签字,才能继续当天的化疗。就这,爸妈也每次电话里从不提钱的事。 现在,每每想到家里这些烦心事,也就对以后不抱什么打算了。只要父母以后在家里能安心养老,女儿能开心的长大成人,也就算自己的一大心愿了,别的就不争取什么了。 掰开指头数数,小区里哪个儿媳、老婆都是现在这种水平。社会的物欲横流、世俗现实是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包括家庭夫妻、甚至兄弟姐妹都很难交心相处。平时都点头笑脸、嘻嘻哈哈,一到关键有事了,每个人心里先量的是自己的那杆称有没偏向别人。致使不管大家、小家,很难做的和谐,又谈何什么长远计划和打算。 深夜至此,二老可能早已鼾声入睡。他们从没向我开口索取任何东西,付出后又悄悄离开,有怨有苦都咬破嘴地咽到自己肚里。做儿的只盼他们每晚能做个开心的梦,别的就不敢奓想!家里的这些事真是不敢多想,想起来真是个烦! 只愿二老梦里能开心地一笑!做儿的想孝也孝不上您们!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忆平凡的父亲
nevergu 2010-4-3 01:23
清明节快到了,看到了一篇纪念逝去亲人的博文。不由自主想到了去世已经20多年的父亲。时间流逝,父亲留给我的印象已很模糊。父亲去世时自己只有16岁,而现在自己的女儿也已经11岁了。 父亲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个模糊的存在,慈父,严父?自己的记忆里,只记得父亲一直疾病缠身,每天像吃饭似的要服用大量的药物,好在父亲是一国营企业的保健医生,倒从不用为医药费发愁。像中国过去许多两地分居家庭一样,父亲在遥远的城市工作,母亲带着我们一直在农村生活,每年父亲要回来一个多月。这时候,习惯了在母亲身边自由自在的我们,总觉得父亲是一外人,加上父亲比较严厉,沉默寡言,尽管父亲会买回一些当时昂贵的玩具,可是心里并不期盼父亲回来。父亲似乎并不擅长表达对于孩子的爱。有一次,父亲兴冲冲地从城里买回了三个猪蹄,这在物资贫乏,工资很少的当时,这可是要花一大价钱。可是父亲并不了解,我和弟弟并不爱吃肉,尤其是从来就没有啃过的猪蹄,至今,我还能记得我们两个眼泪汪汪,强忍恶心,在父亲威胁下吃下他认为的美食。 父亲是平凡的人,平凡到连我这个儿子对于父亲的历史也是一知半解,从妈妈和奶奶偶尔的述说中知道一点。没有任何辉煌,只是有一点悲剧的色彩,这也许是那个时代许许多多人的剪影。 山西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尤其从清朝后期开始,晋商有过很辉煌的时期。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山西的商人,有点像今天江苏,浙江,温州等南方的经商者。我的祖辈生活在山西,但父亲出生在呼和浩特,当时正是爷爷经商的鼎盛时期,既在一家银行任经理,又雇人经营着自己的茶叶店铺。所以父亲从小可能过着温饱不愁的日子,稍微长大后,上学的同时,开始跟一师傅打拳习武。我们这代人习武者好多是受电影《少林寺》的影响,但我不知道父亲是受了什么影响。 大概在15岁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奶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从学校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据奶奶讲,集训期间,连家人都不让见,可能像今天的全封闭训练。奶奶连续几个月以泪洗面,直到父亲离开呼和浩特开赴前线。所以父亲并没有经历后来爷爷为躲避镇压资本家的运动,带着叔叔回到乡下老家,过着穷苦不堪的生活。 可是事与愿违,父亲由于年龄小,个子也低,并没有能够进入朝鲜战场杀敌保国。而是当了一名卫生员,在后方医院照顾伤病员。所以父亲并没有立功受奖,升职升迁。之后就转业到一地方医院,本来领导安排学习外科,无奈父亲对于医学实在无甚兴趣,就选择一营养护士当当。 当时中苏关系亲密,所以父亲下决心开始学习俄语,数理化,为此还买了当时的奢侈品收音机。据妈妈讲,父亲的俄语学的很好,至于如何好,母亲也无法形容。无奈,造化捉弄人,之后中苏关系恶化,俄语根本无用武之地。父亲遭受了很大打击,开始喝酒解闷; 加上一人在外,生活没有规律, 很快父亲开始出现高血压,冠心病。自此,父亲的健康一路下滑。 之后的工作也是一换再换,但一直没有离开医院。在我上初中时,父亲终于把工作调动到了我们老家附近公社卫生院,刚开始还能上上班,后来就一直病休在家。记得每隔几周,自己和弟弟都要到8里之外的卫生院给父亲取药。只靠父亲一人工资养家,随着我们逐渐长大,父亲也越来越为我们的吃饭穿衣,上学忧愁。 几年后,父亲突发脑溢血,经住院抢救后,半身瘫痪。父亲每天强迫自己进行锻炼,加上妈妈的精心照顾,几个月后,父亲开始能拄着双拐出来散步。可是好景不长,父亲很快再次脑溢血倒下去了,至此人事不省。我还可以清晰记得父亲在县医院最后的几天,父亲躺在病床上,喘着粗气,没有任何知觉,偶尔眼睛会睁开,我们大声喊着父亲,可是父亲再也不会答应我们的呼叫。最后,医生宣布父亲不可能再清醒过来,拔掉氧气管,父亲很快停止了呼吸,永远离开了我们。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医生不做进一步的抢救,为什么我们不要求换一所高水平的医院?无奈我们当时年幼,母亲已经身心疲惫,更何况对医学一无所知。这也是我以后报考医学院立志做一名良医的原因。 父亲似乎没有留给我什么?但是仔细想想,还是可以找到很多的渊源。父亲很爱读书,尽管条件有限,温饱都成问题,父亲病休在农村的时候,还是买了《红楼梦》,《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古典名著进行阅读,这也是自己能在十四,五岁时就可以读到了《红楼梦》的原因;父亲还买了部长城牌收音机,这在我的家乡也是首次,听广播使我幼小的心灵知道了外部的世界,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和星星火炬成了自己每天的最大享受;还有让许多农村乡邻难以理解的,父亲从城里带回了一鱼缸,养了几条可爱的金鱼。如今,我自己也难以理解的痴迷于养鱼,这可能就是割舍不断的遗传吧。 如今,在遥远的家乡,父亲的坟相邻着爷爷奶奶的坟,也许他早已回到童年,又在享受着爷爷奶奶的照顾。记得自己当年考上大学后,曾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烧在他的坟前。如今,我已经好几年没有能回去在父亲的坟上祭奠,想到这里,泪水早已不争气的流出。 谨以此文献给自己没有尽过任何孝心的父亲。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66 次阅读|11 个评论
父亲
sstone2009 2010-3-28 22:17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将至,又到了祭扫逝去亲人的时节。前几天,有位陌生的朋友提醒去太湖洞庭西山品尝碧螺春,昨日电视上看到讲所谓的扫墓经济对苏州的得失,这些都是催促我去祭扫父亲坟茔的信号。一晃父亲已经走了将近五年。五年里我的身边还是有不少值得告诉父亲的事件在发生,每次,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告诉着远在天国的父亲,而在清明节前的祭扫时,我就象面对着父亲,把一年里那些重要的,父亲会关心的事件,再一一汇报一遍。此次我特别想对父亲说的是陆续,可爱的孙女已经可以走路走得很好了,还能自己上楼去看鸽子,已经会叫人了。我把陆续带到了父亲的坟前,陆续也认真地叫了爷爷,口齿清晰,声音甜美。父亲,你听到了吧! 今天是苏州典型的春天的天气,空气格外清新,阳光明丽,温暖宜人。离开城市,到乡间的公路上,看到了一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在眼前的路和不远处的村舍之间铺展开来,点缀些绿色的庄稼。这些景象,让我很容易地想起了小时候自家的田,和父亲勤劳的耕作的影像。 在我的关于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是我的榜样、我的期盼、我的畏惧,也是我的遥远的梦想。 1980年前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家分到了四五亩旱田和水田。旱田里冬季种小麦和油菜,来年春天或初夏时收获,然后种水稻,早些年是双季稻,后来是单季稻,不同季节会间种些其他作物,如毛豆、白菜、西瓜等;水田里会种上茭白、荸荠、茨菰、灯草,后来渐渐地只种莲藕和水芹菜,夏收莲藕、冬受水芹菜,收入挺好,两头的时间也凑得十分好,没有田地的荒芜。除了曾经种过的一次西瓜很失败,父亲把每种庄稼都侍弄得十分丰收,常常引来邻居们的羡慕。这让我十分崇拜父亲。在我少年时代,我跟着父亲学种庄稼,和土地的接触十分频繁,不仅深知父亲持家的艰难,也培育了我对农村和土地的特殊的感情。每当来到农村地区,每当看到我所熟悉的庄稼,我会想起我的童年和少年,我会怀念我的父亲,他瘦弱的身躯、黝黑的面庞,无论晨曦、酷暑,仿佛就在眼前的田中央,父亲面朝泥土、背对苍天。 在农田里没有活计的时间里,父亲会经常不在家,或者到城里做些小工,我并不知道那些小工是什么,也从来没有去问过,想来大概是建筑工地什么的。父亲常常会在天黑前后回家,在热天的时候,会带回来一杯子酸梅汤。那是我整个童年最美味的食物之一,那种清凉、淡淡的酸甜,至今都让我无法释怀。那也是我那个时候常常的期盼。或者,父亲会去帮忙运输石头,做独墅湖边的驳岸。我曾经随船去过一个叫马涧的地方,从那里运出来石头,一块块石头都是父亲他们扛着上船,然后在目的地,把石头堆在一边,由做岸的人砌成坚实的驳岸。扛运石头应该十分艰苦,父亲他们的号声十分雄浑有力,似乎只有劳力的愉快。 父亲像母亲一样,也十分宠爱我,但方式不同。父亲的话语不多,他会给我折一个纸鹤,他会带我去田里看夜。我那时候并不懂得生活的压力,现在想来,父亲一定是在艰难承受着的。在我跟随他身边的时候,我几乎没有看到过他的笑容,他说话似乎总是很轻声,有时候跟母亲吵架,才会大声一些。有个夏天的晚上,却因为我的顽皮,父亲拿着他的旱烟杆狠狠地抽了我一下,若不是我飞快地逃跑,也许会很惨。我在不远处,看着父亲瞪着我,大声地骂我,声势很大,让我顿生了畏惧。那时候,我还庆幸父亲没有追上我,现在想来,其实父亲并不是想追我而已。 我曾经想过,我应该写一篇对父亲的完整的回忆;那时候,我也曾经想给父亲做一块体面的墓碑,写上一段儿子对父亲真挚的留言,作为墓志铭。除了有一些断断续续的短小的回忆,我什么也没有写。也许,父亲这样的人,太渺小了,除了在儿子心里,会始终有着沉甸甸的位置,不必有任何留念的了。父亲在我心里的一切,也会随着我年迈、逝去而了无踪影。我甚至不该告诉我的小辈们。 父亲给予了我无限隐忍的性格,父亲给我树立了朴实无华的榜样,父亲让我懂得了做一个普通人的快乐。
个人分类: 家的故事|27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追忆父亲
热度 2 nichy 2010-3-25 14:16
父亲已去世已近两年了,然而关于父亲的一切仿佛仍在昨天。 父亲于 2003 年罹患于肠癌,随后的 5 年里,全家笼罩于死神的可怕阴影之中,每个人被折磨得精疲力尽,父亲也在对死亡的恐惧中走完了人生。父亲逝去最初的时日里,我似乎并没有多少悲痛,反而还有一些轻松,主要是担心母亲的健康,觉得父亲终于解脱了痛苦,大家的苦难也终于告一段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亲人的怀念、对照顾父亲不足的愧疚就象一粒种子,不断生根发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漫漫长夜里,常常浮现出父亲的音容,有理智时的冷静,糊涂时的烦燥,健康时的慈爱,患病时的恐惧,康复时的希冀,也有绝望时的无助 我们憎恨癌症,然而真正的元凶可能比癌症更可怕,那就是迷信。 父亲不信鬼神,奶奶在世的时候,父亲对她讲:你走后如果真有灵验,就托梦给我,你要多少纸钱,我就给你烧多少。奶奶理解她的儿子:我活着时靠自己的双手,死后还是靠自己的双手,不用你烧纸。 但我宁可希望父亲相信鬼神,也不希望他沉陷于另一种迷信。 父亲的宗族观念也很强,也爱津津乐道于我们也曾经阔过的祖上, 穿着黄马褂的先人以及家族的祠堂曾经有多么雄伟等等。然而家至爷爷那辈就已落迫了。 家境的贫穷可能导致了父亲敏感而脆弱的心理,同时刚毅的奶奶又塑造了父亲坚强的性格,人就是这么复杂。爷爷身体很弱,四十多岁时病逝于肺结核,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当时父亲只有十来岁,靠伯父在米厂里做工,奶奶在家种地、织布,父亲得以上完初中。毕业后没钱继续读书,父亲回家务农。一年后的一天,父亲正在山上干活,他的一位老师步行几十里路赶来告诉他一个好消息,说潢川师范学校要在社会上招收一批学生,过几天就要考试了。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该校,那批学员中,很多是官宦子弟,家境殷实,而父亲几乎是班上最穷的学生。羞于穿奶奶做的粗布厚棉裤,父亲只穿单裤过冬,为此落下了坐骨神经痛的毛病。据说当时班上也有女生喜欢上了父亲,而且家里来提亲的人也不少,但都被父亲回绝了,最后选择了一位农村的姑娘,为的是能够照顾他的母亲。这位农村的姑娘,我的母亲,没有让父亲失望,善良而勤劳并将奶奶养老送终。 父亲迷信于信仰和科学。 只要是 黨 说的、 政府 说的他都信,只要是报纸上、书本上讲的,他也信。 尽管遭到打击,父亲始终不阿于权贵。虽遭遇不公,也默默承受。他做了二十多年校长,从不多拿一分钱,拒绝了无数次的贿赂。父亲的同学纷纷做了局长等职务,有人劝他去找领导谈谈,考虑升职,但父亲不屑,态度是让我干,我就好好干,不让干就算了。信仰要他顾大家不顾小家,他便顾大家不顾小家。父亲为了家乡的教育,几乎断送了我哥哥的前途。哥哥拿到地区重点高中的入学通知书,但父亲却让他上在我们乡上的高中,说是要为家乡的教育做点贡献。我们乡的高中,是全县质量最差的高中。由于成绩好的学生都愿意到县城里的重点中学,优秀的老师也想办法调到县城里,我们学校几乎没有学生能考上大学。我当时的学习成绩极差,在这所最差高中里,高二之前一直是班上的倒数 5 名之内。但哥哥却不是一般的优秀,总成绩从没跌过第二名,在他的眼里只有两所大学可以上: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哥哥高考那年正是 1989 年,听说那里死了很多人,不敢去。复旦大学,据说上海生活费很高,一月要一百多块,虽然父亲当时已经当了十几年的校长,工资也有两百来块,仍负担不起。哥哥本来喜欢文学,但却最后上了军校,学的竟是无线电!哥哥接受这种安排也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我的学习太差,又喜欢鼓捣无线电,准备将来在镇上弄间门面房,靠修理电器养家糊口。所以是我和父亲一起加害了哥哥,我又有什么来报答哥哥呢? 父亲写得一笔好字,退休后也常写些小文章,或填词做诗。但是他的字里行间里,总是透出对 國家 或 黨 无尽的崇敬之情。一次我说:自古流传下来的诗词,多是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作,而那些歌功诵德的文字鲜有流传。父亲竟然说:是 黨 教育了我,我怎么能不感谢呢? 杂志上说月季花瓣泡茶可以降血脂,父亲便常喝月季花茶,有时花瓣发霉了也舍不得扔(后来父亲回忆时想起,并认为是可能的诱因)。书上说要多喝豆浆,父亲几乎天天喝豆浆,说多吃蘑菇有益健康,他就经常吃蘑菇,终于吃出了痛风的毛病。书上说多吃苦味的食物有益健康,他便常年食用苦瓜,摄入过多寒凉的食物也许是导致免疫下降的一个原因。 医院里的医药广告无孔不入,有的做还做成专业杂志的样子,里面的广告写的活灵活现,有的竟然用科研论文的方式,不知道欺骗了多少相信科学的病人。我们明知道那些都是骗子,但父亲在强烈的求生欲望中宁可信其有,况且他始终对科学深信不疑。于是我们明知上当,也还是给他买了近十万元的中华灵芝宝,双灵固本散,以及多种声称能治疗癌症的药物。后来父亲癌症复发、扩散,医疗费用及那些额外的药物已经使我们经济上很吃力了。我们还有多病的母亲,孩子和其他家人,都是负担。父亲知道我们不再积极给他寻找药物,觉得我们已经放弃他了,很生气,开始自己去买。但有时他自己也能冷静下来,对我们的行为表示理解。为了能让父亲高兴些,我们又开始给他买那些高昂的药物。 我们哥俩陪父亲在家过了最后一个春节,哥哥是军人年后就返回北京,我继续陪父亲过完 正月十五 ,但已经是医院的病房里。父亲也被痛苦折磨得无法忍受,要求安乐死,但我们谁能忍心眼睁睁看着亲人离去呢?决定给他注射杜冷丁、马菲,但很快药物的作用越来越弱。父亲也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希望乘老家的亲人们在家过年,尚未外出打工,好有人手帮忙办理后事。也担心再托几个月,到时家中无人,我们俩兄弟又不谙世事,甚至将母亲的身体也托垮,父亲决定自杀!相濡以沫的母亲也觉察到了,我让母亲在家休息,我彻夜陪伴父亲。在 正月十五 的夜晚,万家灯火欢庆佳节之时,我与父亲孤寂地呆在医院里。半夜时,父亲坐起来在稿纸上写着字,我假装睡着。父亲写完后找到一根电源线,起床在屋里寻找可以悬挂的地方。这时,我假装慢慢醒来,并劝他不要起床,可别冻坏了。父亲慌忙将电线藏于身后说没事没事,你快睡吧,然后他也躺下。我再次假装睡着,父亲见我睡着便又起床开始行动,我也再次假装睡醒,就这样两三个回合,谁也没有说破。父亲见我已有准备,就放弃了当晚的自杀念头,并悄悄将稿纸揉成一团扔向墙角。等父亲睡着,我将纸团捡起。原来父亲担心他的自杀行为给医院带来麻烦,特别声明是自己不堪病痛而自行了断,与院方无关,并感谢毛宗林等医护人员的照料。我将父亲的绝笔珍藏于父亲的遗物之中。 父亲在他最后的一两年里,开始觉得对不起侄子们,也对不起他逝去的哥哥。堂兄们高中毕业时父亲完全有能力将他们安排在乡政府或其他部门工作,但那时父亲一心为公,压根就没往这方面去想。同样能挻起腰杆做人的伯父也从来没有向父亲提出这方面的要求,这倒是能让父亲多少有些安慰。 回到 20 年前,哥哥离家上大学后,我似乎突然知道学习了,竟然在高二期末考试中得第 11 名!天啊,我多少年没有这么好的成绩了!尽管是这所最差的高中里。 后来父亲被突然调到县城当校长,我们也举家迁往县城。 1991 年我高三毕业参加高考,比分数线差了 30 多分,但我对这个成绩很满意。当时我们县与同济大学有约,每年我们县出资,请同济大学帮我们培养 50 名计算机专科生每学期 2200 元,分数线降低 50 分,称作委托培养。我有点想去,但父亲认为那不象一个正规的大学生,就复习一年吧,于是就上了高四的复习班。 复习班里的学生都知道拼命学习了,没几个愿意当班干部。我当时存有私心,自告奋勇担任团支部书记。我们学校每年有三个地区三好学生指标,有了这,高考加 10 分,还提前录取。 10 分之差,能让多少人改变命运!当时的班长不怎么管事,我带领大家搞卫生、办板报、组织书法、论文、歌咏比赛、运动会,办新年晚会,忙前忙后。班主 任徐兴民 老师很民主,在期末的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和三好学生的评选以无计名投票的方式,当场唱票。我在 80 多人的班上得到了 70 多张票,第二名的票数还不及我的一半。我是全校唯一同时取得那三个奖状的人, 徐 老师于是将我的地区三好学生的材料填好准备上报。父亲知道后坚决把我的名字去掉,换成他人。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洛阳工学院(更好的学校根本没敢想),第二、第三志愿填的也都是电子类学校。最后连中专都落选了,后来才知道我填的武汉电子学校只招内部子弟。于是我虽然考到本科线,但落选了!我的一位同学比我多 4 分,他去上了洛阳工学院。如果当时将这个指标给我,我就可以实现理想。父亲还想让我再复习一年,被我断然拒绝。在我上高三及复习班的两年里,我的房间放两张床,连我住着 4 个人,两个表兄和一个堂兄。他们三个在文科复习班,每天吵得要命。班主任几次找父亲做工作,希望将另外 3 人安排到学校的学生宿舍,但父亲不同意。凡此种种,我迁怒于父亲,认为他不顾我的前途,就不想在这个家里呆下去了。如果没大学上,就直接去南方打工。 于是父亲去找他的老师,信阳师范学院的院长,看能否将我补录进去。以前几乎每年父亲都会给陈院长写信,请求在补录时照顾他的学生。这次是父亲第一次为了自己的事去求人!于是我被生物系录取了。当时校内转系并不难,我要求父亲找陈院长将我转到物理系,这样我也能接触无线电了,但父亲认为已经求过一次不想再麻烦人家,反正有碗饭吃便没再提及。 随着我们哥俩的本科、硕士、博士、工作,父亲也退居二线,日子越来越舒畅,拿起封存的毛笔练习书法,将《资治通鉴》再温习一遍,在小花园里饲弄花草,天天跟母亲一起步行 5, 6 公里 锻练身体,有时在北京或广州小住。然而, 天不随人愿, 好景不长, 这一切终止于 父亲被确诊为癌。 父亲最后几天已经基本失去了意识,哥哥接到我的电话后连夜赶回。哥哥清晨赶到医院,父亲似乎还能认出,哥哥陪了父亲一整天,半夜时父亲就停止了呼吸。父亲终于等到见了哥哥最后一面,但他却没能见到他朝思暮想的孙子和孙女。我们曾答应他将他牵挂的孙子和孙女带回来让他再看看,但是我们没有做到,也再也没有机会了。哥哥将父亲的眼睛闭上,我摸摸父亲的脸庞,体温尚在。几个小时之后仍有余温,但是到了上午给父亲擦洗身体换寿衣时已经是完全冰凉了。第二天火化前,亲属说最好将父亲的手指扳直,人死后手指会收缩成爪状,扳直手指是防止来世投生为具爪的鸟类。我只能将父亲手指扳得松散些,如果父亲真能化身为天上飞翔的小鸟,何尝不好过来人间遭受这番痛苦。 当火化间的门再次打开,我的父亲已经只剩下一堆白骨!我忍痛将父亲炽热的遗骨一块块放入哥哥挑选回来的骨灰盒里。昨天父亲还在呼吸,今天就阴阳两隔,转眼间又化为灰烬,我们永远失去父亲了! 哥哥从没抱怨过父亲,倒是我曾多次提起父亲的不是。而今我也年近不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终于真切体会到了伟大的父爱。多么想跟父亲说,我不应该责怪于他,更不应该要求他帮助试图获取那本不属于我的东西,向他道歉、承认错误,但父亲却再也听不到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5077 次阅读|13 个评论
记住了父亲的生日
热度 1 SoSoliton 2010-3-20 12:02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话反过来基本不成立,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约30年前一个漆黑的夜晚,鸡叫两遍后,母亲打着火把,父亲担着行李,将我送到镇上的汽车站,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去县城,独自踏上高中求学之路。汽车徐徐前行时,下意识回头再看看他们,父亲表情非常沉重,母亲已是泪眼婆娑。 打那以后,我对父母的牵挂与日递减。年少离开父母,心里还是惦记他们的。尽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从小就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能力,但十几岁的孩子与生俱来对父母的依恋也很难一下子割舍,因为想念他们,我也捂着脏兮兮的被子痛哭个多次。 1983 年,我高中毕业考上了省城的大学,父母心中那块沉重的石头终于着了地,尽管他们将面临更加沉重的生活负担,但满心欢喜难以掩饰。基于两年高中期间的磨练,大学四年中我基本上没有想念过父母,成天陶醉在穷且快乐的大学生活中,偶尔想起父母,那基本上是因为口袋里面没钱了。 参加工作了,照说应该好好孝敬父母了。给点钱吧,感觉自己光杆一个比他们还需要钱;那就来点精神安慰吧,但甜言蜜语基本上是索取时才使的招,就别说了,免得他们心里还惦记我想要点什么。 而立之年后,主要精力放在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美好家园建设上,而且我还自讨苦吃找了一位非常得力的女领导。从此,我对待父母的一切动向领导都明察秋毫。免了吧,反正早心安理得了。 今天是父亲的生日,我第一次主动记住了父亲的生日。记住了父亲的生日,我心里反而感觉更加愧疚。父亲年近古稀,他最引以为豪的儿子还没有陪他过过生日,甚至一句生日的问候也没有过。几十年,父亲的生日就在无声无息中度过。 早上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祝他生日快乐!听到这话,他老人家感觉不自在。我再问他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还是一如既往的那句话:“生活随便过嘛!” 父亲那代人经历过万恶的旧社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经历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但我感觉父亲的精神一直很愉快。与千千万万个穷苦山村的农民一样,我的父亲也基本上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但我感觉父亲的幸福指数非常高。我的生活条件比父亲应该好上一万倍,但我感觉我没有父亲幸福。 父亲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呢?也许答案就在他常说的那句话中——“生活随便过嘛!” 父亲没读过什么书,但他讲的话很有哲理。“随便过嘛!”似乎很像佛学的“随缘”。 记住了父亲的生日,我尽了点作儿子的孝道,我更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个人分类: 回首往事|59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家父诗作》之四:生日感怀
热度 1 pony1984621 2010-3-15 21:15
今日收到父亲短信一则: 飞儿 : 我生日很愉快,镜前抚鬓自思,欣慰异常,忆往昔不堪回首,望未来一片光明。自吟一首以记之,今日发去,望收悉! 坎坷人生五十七, 抚鬓斑白常回忆; 一生命运好劳作, 百事自主喜自立。 不讲吃穿讲创业, 冬种夏收不停息; 散田几亩年年种, 如今粮仓有余粒。 家父简介: 文化人,大专毕业,中学教师,主教地理,供职于乡村,后调入县城,任教数十年,虽踌躇满志,却时运不济,迫于家庭经济压力,不忍丢弃家中几亩散田,起早贪黑,半工半农,以己之力撑起偌大家庭,不知不觉,已鬓丝斑白,年过半百矣。
个人分类: 家父诗作|3899 次阅读|4 个评论
父亲是一盏灯
paintinghrh 2010-2-17 21:38
家父是一盏灯,2010年2月那一天,这盏灯经历了一个世纪,终于油尽灯灭,家父享尽人生百年,无病而终,悄然离去。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大多是农民家庭我当然不另外,我的婆婆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种地为生,以勤奋还小有结余被政府作为中农,就是现在政府说的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家庭。父亲没有满足这样的境地刚解放就离开农村到了城市,由于没有文化只好去卖苦力为生,时不时还做一点蔬菜生意,依靠自己的一身蛮力居然娶妻生子,在城市有了一席之地。毅然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八十年前我父亲就成为了现在被称呼为的农民工,可见他有先见之明。 五个姊妹逐渐长大,由于家庭拮据,大家都分担父亲肩膀上的重担,从读小学开始我们都去做工,用自己打工的收入给自己交学费,缴书费,剩余的钱还到文化馆去花两分钱买张门票去看篮球比赛,花八分钱去吃一碗担担面,乐中有苦,苦中有乐,而从小就养成一种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也许是家父的初衷。 而后我到边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每次千里迢迢从云南回到老家,家父都设小宴款待,一杯酒下肚,家父就自卖自夸,说桌子上的菜都是自己种的,什么空心菜,牛皮菜,小白菜等等,确实非常新鲜,非常环保,因为家父种菜是不用化肥农药的,他还常常卖弄,说他背菜去农贸市场去卖,常常是被城里人热抢,一售而空,原因也是家父的菜便宜,又是真正的绿色蔬菜。家父卖完菜后,就到茶馆去要一壶茶,与那些老朋友一起听评书。而从家父的平淡生活中,我也看到一个人的品质就是在平淡中享受生活,也为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快乐。 还记得每次游子归来,家父和家母都站在阳台上眺望,远远看见我的身影后就招手示意,离开的时候,家父和家母又站在阳台上用目送行,让人热泪盈眶,而这一切从现在开始都成为了故事。 家父最后的一个人生决定也让人感动。当他九旬之后,家人考虑到大家工作忙,没有更多时间照顾他,于是提出送家父到敬老院去,那里有专职管理人员和医生护士,可以让家父得到更多的照顾,可是家父坚决反对,他就一句话,我要和我的儿女生活在一起。 我姐夫高俊是一个文人,他的一幅挽联是我父亲的真实写照:铁肩负千斤担起一家生机笑呵呵何惧风雨路;双脚行万里傲对百人脸色乐滋滋休管阴阳天。 家父走了,燃烧了一个世纪的灯悄然熄灭,没有任何痛苦,毅然撒手骑鹤而去,这就是我父亲的性格,艰苦了一辈子,也快乐了一辈子,这就是我父亲。
个人分类: 瑞华评论|2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敢当”的两件事
ripple 2010-1-12 14:15
父亲走后,许许多多的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来看望,吊唁,很多人和事让我们感触和动容。尤让我们感动和惶恐不敢当的有两件事: 一件是、父亲几十年前工作地的老同事远道专程送来一副挽联,近3米长半米宽的宣纸上大书道: 储君品质难为谕,万古云霄一羽毛。 联中的意思,我们好久后才知道,出处竟是杜甫颂诸葛亮,续范亭将军颂毛泽东的诗句。虽然是借用,但如此高的评价,一向低调的父亲若在世,想必也必称不敢当的。 如今,父亲不在,我们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但是我们知道,这些父亲的老同事们,几十年前,和父亲肩并肩同室工作,后来的几十年,和父亲在同领域工作,虽远隔半省,几十年来却对父亲的为人没有过半点怀疑。 挽联的评价也许真的有些不敢当,但是几十年来深知父亲的长辈告诉我们父亲这样的品质,却使我们深感欣慰和自豪。 父亲一生低调,生前也再三叮嘱后事要低调,和平常人一样。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留下的财富
热度 1 ripple 2010-1-7 17:02
父亲去了,象清风,轻轻地拂过大地,他的名字,他的音容笑貌,也许会被一些人很快的忘却,也会被一些人永远的铭记。 诸事完毕,静静地坐下来,环顾四壁,物品依旧,但似乎突然变得空旷而清冷,世界好像少了许多许多,与往日不再相同。 父亲还在,一个念头执拗的浮现,让我茫然,急急地搜寻。然而,回首四望,不知道他在哪里,也不知道他到底留下了什么。我试图去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父亲是一名专家,有成果,国务院专家终身津贴和教授的头衔。或许他也是政府官员,他曾是行政主管,级别也并不太低。但这些他都很少说起,也不为我们所详知。 我们所知道的,就是一个严谨,认真,勤勉,正直,无私,严厉,助人的父亲,我不知道他有或没有多少事迹或者传说,甚至不太清楚他做过些什么工作,有过什么成绩。我只知道人们都很尊敬他,无论在国家相关科技领域,还是在政府机关。 我知道他为工作四处奔波,弃家不顾,知道他工作认真严格,却也热心助人,知道他为人清高、不会拉关系,更不懂以权谋私。知道他为国家节约下巨额经费,却只肯买一辆不到10万元的多用车。知道他严守纪律,不敢为职工多发奖金,却敢于抱着汽油桶冲出火场,知道他签字引进荷兰花卉,却不曾见他带回家一片花瓣,知道他领导多项科研,评奖时却多次抹去自己名字,让位给年轻人。他的教授头衔是众望所归,官位的升迁也好像是因为领导更为正直。 这样的父亲,能给我们留下什么?30多年从未装修的公房,油漆斑驳脱落的家具。除此之外,似乎别无长物。但是,我强烈的感到,他给我们留下的有很多很多。因为,不知道为什么,我时刻都能感到他的存在。 终于,我明白了,在他去后的日子里,从身边来来往往的人那里。络绎不绝前来慰问看望,从北京专程打电话指示关照的各位领导,无微不至精心帮助料理打点的原部下,寒风中不顾年高道远前来的老朋友,几十年前工作地远道送来巨幅挽联的老同事,在遗像前行跪拜大礼和不辞烦劳相帮的老部下,等等等等。都在告诉我,父亲那让众人敬重动容的存在。 他应该不曾在讲堂上讲过一节课,却带出戏称黄埔军校毕业大多后任中高层领导的众多年轻人,他应该也不曾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却收得子女的四顶博士帽和六顶硕士帽。这些,是父亲的骄傲,也昭示着他的存在。 父亲没有留下有形的财富,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提醒我们他的存在的,正是他用一生的时间、精力和热情所留下,是他言传身教给子女,给同事和众人的: 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严谨勤勉的工作态度,和真诚助人的处世方式。 正如母亲写给父亲的挽联: 足迹遍江淮,瓜果累累人离去; 佳德诒后世, 敏学勤勉福自来。 父亲走了,他留下的财富,我们将传承下去,传给子孙后代,也分给更多的人。 感谢各位真诚帮助过父亲和我们全家的人,感谢在父亲病逝前后看望慰问帮助的人。 (感谢为父亲的去世发讣告及唁电吊唁的某500强日本公司,某日本国立研究所。) (感谢各位读者的阅读和推荐)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3848 次阅读|3 个评论
你就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
热度 1 ripple 2010-1-4 17:04
爸爸,你走了,就在几天前,在我们赶回家,守在你病床边的时候。 你走了,留给我一丝仅有的安慰。因为就在你离去几个月前,我曾告诉你:你就是我的英雄,虽然你可能并不明白我全部的意思,也没有问过我,但是父子心息相通,我相信,你一定能知道我想说的很多很多。 不错,爸爸,你就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是你默默地托起了我的翅膀,让我在空中自由翱翔,但是也许你不知道,我做的这一切,全都是为了能够像你一样,成为像你那样的人。 你留给我的印象,像一幅幅永不褪色的图片,在眼前浮现。 干部下放时穿着高筒雨靴背我行走在河堤上的你,回城后到外地出差常常深夜回家的你,初次出访国外前夜吸烟沉思的你,下属前不苟言笑严谨无私的你,看到我大学毕业自立而满意的你,退休后才开始做家务事的你,在机场接我回国头发花白的你,电脑前通话劝我回国报效的你,听到我们升职,就职高兴祝贺的你。 爸爸,你不会知道,这些场景,我们从来都不曾忘记。 我们记得你寒苦求读,入学名校,青年事业早成的事情,见到你工作勤勉无私,正直,真诚,待下属严格热情,感觉到你在科技界和行政机关里为人称道的声望和威信,更感觉到你在家里对我们子女的期望和支持。 我出国以后,你就盼望着我能回国工作,这一等就等了快到14年。这14年,你和妈妈在家里度过了一个个冷清的春节,克服了许多许多病痛和生活上的难处。你对我们从来没有过要求,也没有过催促,仅仅是默默地等待,用生命的最后的时光,看着我们成长,听我们带来一个个好消息。 终于你听到我们的好消息,在看到你的愿望即将能够实现的时候,你等不下去了。但你还是不说,仅仅在随身携带的临终遗言上写下:原来准备等回来再说,现在看来是等不及了,你不告诉我们,就是不告诉我们你等不及了,你明明知道你等不及我们2月我们春节回家,等不及看到从未见到的孙儿,宁愿让我们浪费白白为你攒的几十天假期,也不愿意告诉我们,让我们回国探望,只是怕我们为你耽误了工作。 现在,你走了,在路上,你要记得我对你说过的,你就是我的英雄,你是我梦想成为的一切,我能够在天空自由翱翔,全是因为你,如风,托起了我的双翼。 爸爸,你看,我飞过雄鹰,那都是因为你,托举我到云霄之上。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3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一切都停在2009
ripple 2010-1-4 15:00
新闻,日历,等等等等,都在不停地告诉我,2010年已经到来,2009年也已成为过去。 但是,我却永远不希望这时间一天天的流逝,不愿意日历被翻过那一页,2009年12月21日。因为这一天,是我今生最后一次听到爸爸笑声和话语的日子。 那天,是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日子,因为第二天晚上公司的年终聚会,估计会很晚,就提前一天打电话回家。如平常一样,爸爸先接的电话,但似乎比平时更疲惫而没有精神。 我们慢慢的聊天,谈了他的癌病和近来才有的饮食不适,鼓励他多乐观,多努力一些,多吃一口,增强体力,与癌症斗争。谈话中,爸爸渐渐地振作起来,说起他现在已经在努力,明天要再努力多吃一些。爸爸的谈兴变浓,电话里听到孩子的声音,还问起孩子的情况,不常见的让我感到,他似乎还有许多想说,还想把电话继续下去。可是,不记得是为什么,或许是没有更多的事情,或许是常打电话不觉珍惜,通话结束了。我不记得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只记得他很高兴,充满希望也很有信心。我也很高兴,作为癌症末期病人,他还没有失去信心,他的身体也还不错,应该还有很多时间和快乐。 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电脑上传来妈妈的MSN呼叫,4个字彻底改变了一切。爸爸昏迷。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会这样,也不知道这样会怎么样,只觉得两腿发软,靠在办公室的墙上站住,手哆哆嗦嗦的按不好电话按钮,好容易打通,才知道爸爸睡眠中突发脑内大出血,昏迷病危送医院急救。 请假,交代工作,通知妻子回家,订票,汇款购票,收拾行李,幼儿园接孩子,驱车前往机场,转机。爸爸一路保佑,让我能在当晚11点前赶到他的床前。可他却再也不能睁眼看看我,和我说一句话,甚至也不能和从未见过的孙儿对面。他安静的躺在那里,用胸口的起伏和手心的热度告诉我,他在等着我们,用生命的最后一息。 三天后,他永远的走了,安详而平静,幸运地逃脱了癌症末期的痛苦折磨,在突然到来的无意识中离开了。病床上,他的手在我们的手心里慢慢的变冷,我们拉不住,也喊不回他,他慢慢地也是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只是问他为什么不再等一等,等我们早就准备好回国共度的春节,等我再给他放竹报平安的礼花,等到他希望我们做到的事情成真,等到他不放心的事情都有切实的安排。 可是我知道,爸爸已经等得太久了,从我出国起他已经等了十几年,他太累了,所以在几周内接二连三的听到好消息,看到他的愿望即将变成现实的时候,他已经感到放心和满足,可以安详的在梦中逝去。 爸爸走了,再没有等待,也没有遗憾,他在快乐,满足和希望中离开。 像一片树叶,看着满树金黄的果实,带着满足和自豪,静静的在阳光中飘下,回到大地,迎接新生和未来。 (近日,偶尔在网上找到一张旧照片,51年前发表在人民画报上,介绍爸爸(右坐者)检查梨果虫害。 这张照片家人都没见过,爸爸自己一定也不知道。)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3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荷祭父
liangjin 2009-12-4 13:54
父亲与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根纽带崩断了,我 衰老的爹娘 中的爹写下了他的休止符。心泪横流,我像是被掏空了一样,很长时间无法做事。录上为父亲写的挽联和在父亲遗体告别仪式上的致辞作为对父亲的心荷祭拜: 勤恳敬业全心致力教育桃李满天下 朴实正直一生清白做人梅竹赋家风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友和来宾: 感谢大家不辞辛苦来参加先父的遗体告别仪式。 我们亲爱的父亲于2009年11月27日11时45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哀思如潮,先父生前的点点滴滴汇成了涌泉冲击着我们,让我们直到现在也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先父一生致力教育,他一向认为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倾心倾力为此贡献了一生。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好同事们一起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即使在他受到冲击、遭难和不公待遇的文革与下放期间,他也没有放弃他的抱负。越来越多事实证明了他的主张。 他年迈后,有次我们和他笔谈,我们问他,一生中最得意的阶段是什么,他写了两无(指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现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现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又问为什么,他写道得心应手。当他看到两无的成长壮大,他觉得由衷地高兴,当他听到学生们取得的成绩,他感到无比地骄傲。 父亲和母亲,琴瑟相和,同甘共苦,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严格要求、慈祥关爱,对我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们的进步和成绩都是他的喜悦。他清白正直,诚实坦荡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他对我们的教诲点滴于心,他留下的家风,我们将受益一生,传承下去。 父亲热爱生活,情趣丰富,珍惜友谊,他对大家对他的帮助铭记于心。他不善外露,却心存深情。在他的晚年,他念念不忘,时时牵挂的就是至亲好友。 父亲是那么爱家,以前父亲每次外出,都会与我们保持密切联系,随时让我们知道他的行踪。但是,这次他迷路了太长的时间,他越走越远,终于回不了家了。我们想,他是个好人,天使一定领他去了一个山清水秀,鲜花盛开的好地方,在那里他会祝福我们,他也一定舒心愉悦。 愿各位节哀,感谢大家在父亲病重期间的种种帮助以及在他走后的对他的追悼。大家的健康、平安与顺和是父亲的心愿。我们会继承父亲的遗志和优良品德,向父亲一样勤恳工作,清白做人。我们也一定会照顾好母亲,让父亲放心。 愿父亲的在天之灵含笑欣慰。 亲爱的爸爸,安息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88 次阅读|22 个评论
款待乞丐
chrujun 2009-11-18 20:52
当我尚在襁褓之中时,奶奶就离开世界了。 我对奶奶的记忆全部来自父亲经常讲的关于奶奶的一件事。 父亲经常讲,奶奶对叫花子(乞丐,讨饭的人)特别好。只要有叫花子到我家讨饭,奶奶一定会把叫花子的米袋子装满米,然后留叫花子吃饭。奶奶象招待贵客一样招待叫花子,用最好的饭菜招待他们。 父亲还经常讲,葬好地不如开好亲,开好亲不如存好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给祖先找一块让儿孙发富发贵的墓地,不如给子女找好配偶;给子女找好配偶,不如有积德行善的好心肠。 由于奶奶的缘故,在父亲眼里积德行善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修行。 有两件事情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次,父亲在道路上碰到一个陌生的青年人,当他了解到这个青年考上大学后,他把身上的全部钱都给了这个青年人,并对这个青年送上他的祝福和期望。 不少邻里人把这件事当笑话相传,认为父亲很傻,居然给钱给陌生人。 另外的事情是我经常看见的。父亲懂一点医术,会用草药和推拿治某些病。无论病人病了多久,病情多么严重,父亲治好病后从来不收病人钱财。在父亲看来,他只是做了一件好事而已。 因父亲经常讲奶奶上述故事的缘故,我也记住了奶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83 次阅读|3 个评论
《家父诗作》之一:农民的心酸
pony1984621 2009-10-30 09:34
今早起床,洗涮完毕,即收到父亲大人发来的短信一条,反复阅读,沉思良久,一种莫名的心酸和感动涌上心头。 前天刚卖二亩大豆,得款一千零六十元,去掉花销六十元,余下一千元整;忽接到路平来电要报考辅修课考试费,即刻汇去;偶感种田艰难,挣钱不易,掂笔苦思,作一五言短句,不成诗意,笑谈笑谈: 汇去一千元, 二亩大豆钱; 真正种田苦, 农民挣钱难。 智者优则仕, 愚者守家园; 我悔已晚矣, 当初只贪玩。 如今社会中, 竞岗就业难; 必须立大志, 学习莫等闲。 人外还有人, 先苦而后甜; 尔等有出息, 吾忙无怨言。 父亲,其实也是文化人,大专毕业,本是中学教师,供职于乡村,后调入县城,任教数十年,虽踌躇满志,却时运不济,迫于家庭经济压力,不忍丢弃家中几亩散田,半工半农,起早贪黑,以己之力撑起偌大家庭,不知不觉已经鬓丝斑白,年过半百矣。父亲之愿,寄托于膝下儿女,望子成龙之心,晚辈岂能无视,怎敢再将希望寄于吾之后代?父亲的短诗,今日收藏,不时阅读,以鞭策自我,励我心志。
个人分类: 家父诗作|5609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秋节打篮球
mingyang 2009-10-10 12:08
今天是中秋节,也是第一个没有父亲的中秋节。4年前,为了回到年迈父母的身边,我放弃了在法国的研究工作,回到了上海。现在回想起来,十分庆幸当时的选择,但是更多的是一份无奈和悲伤。 父亲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正如夫人所说:“无论走到哪里都好像有回忆,所以爸离我们并不远”。十一放假,难得有时间,今天上午出去打了一会篮球,回想起与父亲一起打球的那段幸福时光。 其实,我与父亲一起打篮球的时间也并不多,但是篮球是我们共同的爱好。父亲从小就喜欢打篮球,还当过班上的篮球队长。由于父亲身材并不高(1.73米),所以篮板和防守并不是他的特长,运球技术也一般,但是他的投篮非常准,尤其是中投和三分,而且心理素质也特别好。 我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更多的是踢足球,但是初中踢球时候的一次小事故,使我放弃了踢足球,转向了打篮球。当时对方发角球,我是后卫负责防守前门柱。对方的角球发的很刁,直接内旋弧线球射门。所幸我的站位不错,原地跳起来头球解围。不巧的是,对方前锋这个时候来抢点攻门,但是他慢了一步,球已经被我顶了出去,结果他的脑袋直接撞上了我的额头。当时真的天旋地转,我们两个人同时倒地。过了几分钟,我慢慢地爬了起来,并无大碍,但对方前锋却出了大问题,短时失忆,后来去医院检查,轻微脑震荡。同学们戏言我是铁头,以后和我争顶需要戴钢盔。对方前锋是我非常要好的一个朋友,虽然不是我的过错,我仍非常内疚,从此也就不再踢足球了,而改打篮球。 也许是得到了父亲的遗传,我的投篮在同学中也算比较准。记得大一时候打篮球联赛,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打双控卫,几场比赛下来几乎没有投失过。第一场比赛我替补出场,上半场我们班落后,我上场后趁对手盯防不紧,直接一个三分命中,接着又是一个抢断后二打一上篮得分,立刻扭转了局势,最后我们班取得了那一场的胜利。第二场比赛对手较弱,我利用身高视野好的特点,更多精力放在进攻组织上,唯一的一次投篮被对方打手犯规,不过我依旧依靠左手投进,并罚篮命中,实现了2+1打三分。最后一场冠亚军决赛,对方有备而来,找出了我的弱点,上来就把我的眼镜打掉,并抓住我重心高不灵活的缺点,用灵活小个子冲击我。我不得不下场眼睁睁看着输掉了比赛,屈居亚军。后来,由于学生会工作和课外实践项目繁忙,我打球时间越来越少,体力越来越差,没能为班级在后来的联赛中出力,至今仍深感愧疚。 粗略算了一下,我可能已经有差不多10年没有摸过篮球了。上一次打篮球可能还是在葡萄牙的Coimbra。所以,今天一开始完全找不到感觉,投篮基本三不沾,玩了一个小时不到就有些体力不支,所幸后来慢慢找回了球感。下一步目标先将罚篮命中率恢复到80%。 父亲身上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这些将成为我日后的动力和目标。投篮我也许一辈子也赶不上父亲,但是希望我能够比他有更多的时间陪儿子打篮球。如果条件允许,等嘟嘟从沈阳回来后,我希望能每周陪他打一次篮球,将我们家的篮球爱好传承下去。 2009年10月3日
个人分类: 思念日记|5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见了,我敬爱的父亲
mingyang 2009-10-10 11:12
貌似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而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又感觉是那么的突然。一转身,您就这样安详地睡去。试图用我的双手,温暖您那逐渐冰冷的手脚,而这一切都是徒劳... 再见了,我敬爱的父亲,辛辛苦苦抚养我长大,我还没有来得及回报,您就这样的走了... 再见了,我敬爱的父亲,嘟嘟才刚刚学会走路,您还没有听到他叫您一声“爷爷”,您就这样的走了... 再见了,我敬爱的父亲,回首童年,多想再与你打一场篮球,多想再与你看一场球,多想... 再见了,我敬爱的父亲,我的良师益友,是您带我进入了机器人的世界,是您带我走上了神圣的讲台... 再见了,我敬爱的父亲,当之无愧的中国机器人专家,中国机器人的历史永远会有属于您的一页 再见了,我敬爱的父亲,可爱的老小孩,博客和科学小说证明了您不仅仅是机器人专家... 再见了,我敬爱的父亲,桃李满天下的您,可否知道,还有三天就是教师节... 再见了,我敬爱的父亲,不折不扣的生活斗士,癌症没有吓倒您,乐观和开朗创造了36个月的奇迹... 再见了,我敬爱的父亲,希望天堂里有您爱吃的葡萄,有您爱听的越剧和京剧... 永别了,我最敬爱的父亲!!! 儿杨明泣上 2009年9月7日
个人分类: 思念日记|3759 次阅读|8 个评论
带父母去旅行
热度 1 sstone2009 2009-9-15 08:50
一位高中的同学讲,过几天要带父母去北京旅行。他自己去过北京多次,这次是专门带父母去的。我对他说,带父母去旅行,是做子女最快乐的事件。他很同意我的观点。 带父母去旅行,我曾经并不有过的念头,在我的父亲发现疾病的前年,我才郑重地提出,可是还没有等我去实施,父亲病了,后来做了手术,还没有完全康复过来,父亲便去世了。这已经成了我永远的遗憾、心底永远的痛。 次年夏天,我便带母亲去了昆明。母亲第一次坐了飞机,第一在儿子的陪同下去了很远的地方。那些日子,我陪着母亲在昆明周围旅行,去看石林、民族园、世博园……母亲其实并不在乎看到多少,也并不一定能喜欢多少风景,在她的眼里,风景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儿子陪伴着。那段日子,母亲一定很开心。那段日子,我也是很开心。 带父母去旅行吧,在他们还健康的时候。岁月不饶人,疾病随时可能侵扰老年人,不要等待了。 带父母去旅行吧,其实他们想要的未必是风景,只是子女心底流露的孝道,他们会为此而格外欣慰的。 带父母去旅行吧,那是身为子女的责任,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个人分类: 家的故事|384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得不当恶魔!
chrujun 2009-8-26 13:22
在我儿子眼里,我就是恶魔与暴君的化身。他到处求别人养他,希望永远也不会看见我,永远摆脱我的控制。但我不得不用严厉手段管教儿子。我宁愿他恨我几年,不愿他以后恨我一辈子。 儿子今年九岁,再等4年就会到了无法管教的年龄。看他写字,很少有字笔画写对。学了几年英语,26个字母还不认识。估计上课基本没有听。开始想用温柔一点的手段,完成不了学习任务不给饭吃。儿子饿了几个晚上,学习还是心不在焉。 我不得不找来棍子,打了几下,老实了一点。但他学习还是不用功,有天晚上我真的生气了。学习不好好学,还把圆珠笔内的墨水搞得到处都是。每天要弄坏一只圆珠笔。狠狠地用棍子打了儿子三次,估计打了上百下。棍子被打断成三截。直到手脚布满血痕,儿子承认一定要好好学习。我才解了一点气。那天晚上儿子只能侧身睡觉。 儿子老实了几天。一天我上班去了,回来听妻子讲儿子白天不好好学习。给他做的题错了很多。我限定他半小时内必须全部做对。儿子没有完成任务,又被我狠狠打了一顿。之后儿子老实了很多,我在家的时候他的学习还是比较认真。这是因为儿子真正害怕我了,我在他眼里和恶魔差不多。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儿子终于可以回长沙上学了。 我这次是上京赶考来了。 儿子一边收拾学习工具一边说。你及格没有? 我问儿子。没有。儿子老实回答。那你回长沙想怎么办? 我进一步问道。我要好好学。儿子回答到。这可是你说的啊,要是我知道你再不用心学习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我再不像这次给你这么多机会了! 我没有忘记提醒和威胁儿子。 当我恨恨打儿子之后,我内心也很挣扎。我知道儿子特别恨我,儿子希望永远离开我。 但我不得不这样做。儿子再等几年就长成叛逆心更强的少年了。那个时候搞不好他会反过来打我呢? 这个时候还不管,我估计会后悔一辈子。如果儿子一事无成,儿子今后也会恨我一辈子。所以我宁愿儿子恨我几年,我必须拿出铁腕手段管好他,强迫他认真学习。 希望儿子长大后会明白我的用心! 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才报父母恩。 这是我父亲经常对我讲的。 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道理。 父亲为了培养我,总是一天到晚对我讲道理,吃尽了各种苦头。 现在重担落在了我的肩上,我能完成任务吗?
个人分类: 儿童教育|5235 次阅读|9 个评论
父亲
liuchenggang 2009-8-4 22:06
父 亲 悔之切 春风有情新叶绿,秋雨无心古道枯, 雏鸟不识人间事,挥翼入尘就其志; 山水长长路遥遥,愁悔丝丝心浊浊, 唯今慌悟守窗苦,何留老父单身孤。   父亲,是一个多么平凡的称呼;父亲,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物。   (一)金   贫穷不是可耻的,我们要活的有骨气。这句话已在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从小父亲就严教我们诚实,不论大事小事,不论何时何地,这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木   朴素是一种美德。全身上下都透着农村人那种朴素的味道,不求吃好,喝好;也不求穿好,穿暖,父亲只是一味的投入那肮脏与繁重的农家活中。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从不间断;酷暑寒冬,四季如一日,然而,他却不道一声苦,一声累。   (三)水   水乃生命之源。春雨润泽大地,秋风洗礼世事。晨露晶莹,朝气迷蒙,小河弯弯,细水长流,然而,烈日却无情将它们逝去。水,将之枯竭,为了造福下一代,请节约用水。这是父亲最高的宗旨。由于受他的熏陶,因此节约也就成为我们肩负的责任。   (四)火   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友好和善,这是农村独特的魅力,这里应该是没有利益冲突,没有痛苦与忧伤。团结就是力量成为这里的代名词。父亲从小就教导我们集体重于一切,我们应该爱护她。因为只有你融入其中,才能感受集体火的热情,体会团结火的力量。集体主义父亲坚定的信念。   (五)土   施之微薄,得其恩泽;不劳而获,只是空想。勤劳农村人的天赋。太阳公公还未苏醒,他们满腹希望而去,月亮婆婆酣睡于空,他们满载收获而归。因为贫穷,勤劳也施于恩惠。父亲常说:土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道理。每当收获的季节,庄稼地里一片繁忙的景象,乡亲们个个喜笑颜开。勤劳父亲以及所有乡亲们成功的优点。   金,木,水,火,土诚实,朴素,节约,团结,勤劳父亲最大的特点。   父亲一个多么伟大的人物;父亲是一个多么平凡的称呼!
个人分类: 散文诗歌|2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90后少年对父亲的期望
jlpemail 2009-6-21 20:50
一个 90 后少年对父亲的期望,概括说就是六个字:信仰、个性、宽容 信仰 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了。 若干年前,我是很轻信的。对于某些教条深信不疑。对于陌生人的话也深信不疑。大学刚毕业,就被一个安徽口音的人欺骗过。后来,多次上当受骗。可是本性难移。仍然轻信。 仰就更难了。中学毕业前,经常仰视别人,尤其是成年人。后来,逐渐发现成年人多半不是以前我以为的那样地高大或者高尚。在后来,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发现欺骗人的人,不仅有猥琐的,也有看上去光彩异常的。欺骗甚至欺压人的不仅有不穿制服的,也有穿了制服的。他们的行为和语言,已经令人对某些团体的宗旨和本质进行了重新审视。 信仰,这个词汇在目前的文章和话语中出现频率非常地了。有些组织内部的人,号称信仰某种理念,其实他们的追求和表面的宣扬的东西差距很远。他们更关注的是金钱、权利和美色,对于自己的心灵是忽略了的。他们的心灵其实是在荒漠中的,是没有接受甘泉的滋润的 。他们的心灵,不是在绿洲里,是在干涸的戈壁里。这些人,几乎已经丧失了天良,只是依靠本能存活,和没有意识和思想的动物没有多大分别了。 信仰是可以改变的,这需要契机。有的四十余岁更改信仰的人,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四十以后,五十以前,应该是思想活跃的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做出了思想成果的大有人在。 信仰,是旗帜。有些人没有旗帜,或者旗帜已经肮脏,甚至腐烂了。这些人非常可悲。 个性 个性,可能意味着创造。因为,要保持个性就需要独创。比如语言风格、行为方式等的独特风格。 个性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保持个性,更难。因为个性鲜明的人,会被某些人群看成另类,极力进行排挤和压迫。 以往,有些组织喜欢强调同一性,喜欢强调一致性,连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语言和格式都千篇一律。许多人的生命轨迹是雷同的,他们的生存无非是低水平地单纯的消费。几乎任何文化遗产都留不下来。这些人的生命价值,我觉得很难体现出来。 宽容 有容乃大。容己容易,容人难,尤其是敌人或者自己不欣赏的人。每个人,都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除非是法律规定不得生存的人。 容优点容易,容缺点难。有一俊遮百丑的说法,也有一丑遮百俊的说法。大约都和第一印象或者偏见有关,都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其中有些人,不是认识水平的问题,而是思想意识的问题,人家就乐意一叶障目,乐意只看森林中的一片叶子。 对过去宽容易,对当今宽容难。 对远方宽容易,对近处宽容难。都是和距离有关的因素。因为过于切近,就更容易发现一些人事的缺陷,更容易不满,所以有远交近攻 的策略家。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节快乐!
yluo 2009-6-21 13:47
今天巧,父亲节,小儿生日,父子同乐! 曾见过一段话, 大意为: 父亲和儿子在一起,两个场景:儿子摔了一跤,爬起来,父子都笑了; 父亲摔了一跤,爬起来,父子都哭了. 作为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上有七旬老父,下有几岁幼子,这两种情形同时在眼前,感触非常. 感谢爱我的父亲,祝福您晚年安享; 感谢我爱的儿子,希望你健康茁壮.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路上的一种悲哀
hjchang 2009-5-22 21:01
前几天给妻打电话,得知父亲这段时间消瘦得厉害。害怕离家乡千里之遥为我照看孩子的母亲太担忧,我打电话给母亲。她告诉我是说瘦了。她怕我着急,让我不要担心,说父亲也去检查了,没什么,可能是胃病造成的消化吸收不好,他能照顾好自己的。其实我知道母亲是担心的。 也许是从小到大离开父母太早太长的缘故,也许是父亲胃病已经好长时间我也习惯了,也或许是别的原因,我只是有一些担心,但这点担心也被繁忙的准备毕业的事情给挤掉了。今天吃完晚饭,忽然想起父亲。我打电话过去。 询问父亲最近怎么样,他还是敷衍我,说好了好了。他知道我问的是他的身体他的胃病,怕我担心而影响学业,所以每次都这样。我说听说他瘦了。他说没什么,瘦一点好,现在也吃着药,能吃能喝,不要担心。我说也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得去好好检查一下。他说都检查过了,肝啊都没有问题。我说去县城做个CT检查吧,全面一点。他说没有那个必要。我问他没有钱吧。他说有,只是没有必要去查。我只能说,那你就多注意身体,注意饮食,不舒服就去瞧病,我只能问问而已,用不上力。说到这里,我心酸,不觉流出泪来。草草说了几句,挂了电话。 三年前离别妻和尚未出生的儿来到北京读博。后来儿子出生了,就让丈母娘过去给我看孩子。妻上的在职硕士,除了学习还得上班,哄孩子的事情几乎都让丈母娘一个人承担了。孩子小,总哭闹,丈母娘每天累得不得了,后来手腕由于长时间用力也肿了。再后来,我实在不忍心,就让我的母亲去给我看孩子。过了大半年,又让丈母娘来替换我母亲看孩子。这样,他们都是千里迢迢地来回交替给我看孩子。我晓得都很无奈,也没有办法。有时候,觉得自己很自私,很无能。都快30的人了,还在向父母等索取。 虽说哄孙子是享受天伦之乐,但撇开家和生病的父亲实属无奈;都快六十的人了,生病都没人照顾,作为儿子的我只能电话问问,不能不说是他的悲哀,也是我的悲哀。有时候想想,其实父母真的很可怜,就算是以后让他们到城里来享福,但由于某些原因,他们却没有福分消受...... 马上就要去离家数千里的西北工作了,到时候回一趟家恐怕很难。只能期盼以后的岁月里父母的身体健康,而这种期盼却是我心中的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85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收音机相伴的日子
liudongyang 2009-4-25 14:00
坐在电脑前听英语,偶尔想起收音机。一些经历,写成日志,备忘而已。 家中唯一的家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开始分了田地,又赶上天照应老百姓,收成不错,有了几个余钱,父亲就买了一台收音机,好像是红灯牌的。农家买收音机听个豫剧,了解个新闻,最关紧的是收听天气预报安排农活。我那时还小,不知何时就与收音机结下了缘分。先是听小喇叭,后来上了小学听小说连播。常听河南台和中央台的节目。母亲有时还说起我当年听收音机的样子,十月种完小麦,各家各户就开始刨红薯干,晒红薯干,父母在麦田忙碌,我就坐在小凳子上怀抱收音机听小喇叭,小脚还跟着节奏一点一点,煞是入迷。小喇叭上面播送孙敬修先生讲的故事,现在还可以回想起孙爷爷的缓慢,略带沙哑的声音。小说短短续读的听,中午放学就直奔家中,打开收音机听小说。在农村的那个年代(现在也是),看报很少,也没有上什么补习班,收音机是我接受教育的另外一位老师。潜移默化中普通话融入了脑中,在我考普通话证书时起了关键作用,那是后话。父亲因为经常听天气预报,在路边,村头,乡邻见面总要问:老五(父亲行五),今儿啥天,明儿天咋样?南阳人说儿化音相当多,今儿发音很有韵味。 父亲摔了一台收音机 父亲脾气暴躁,母亲则是以柔克刚。一年夏天收麦时节,不知何事,父亲大怒,摔了碗,又到麦场摔了收音机,砸了木锨和桑扠,我们姊妹三人大气不敢出,母亲只是抹眼角。暴风雨过后,我把收音机的零件找了回来,堆在一起,却发不出声音了。父亲事后后悔,又到潦河供销社买了一台。摔坏那一个,我取了磁铁做玩具,在沙堆里吸铁屑。 我所喜欢的播音员 河南台的播音员有潘婷,郑兰,庄重大方,音质醇厚,听来亲切。还有陈明,张蒙。张蒙是河南台招考的播音员,好像是开封尉氏县人,属于男低音,也有几分金属质感。当时,我是小粉丝,闹不明白人家说话就那么好听。这几年兴起了方言进电视节目,云,川,湘,鄂皆有,听外省方言不觉不妥;听到河南方言进到节目里,我是浑身不自在。总觉得,川普比豫普耐听一些。 中央台的播音员,没说的,好。傅成励、虹云、陆洋、方明、于芳等,现在只有于芳在主持节目了,其他各位已经退休。夏青先生的新闻播音,我听的不多,他主持的古文欣赏听过好几次,也许上了年纪,他的播音有一种老年人的颤音,听来回味无穷。中央二套的冯娅、肖玉和卫东主持439播音室,青春型节目,卫东的播音也是我的偶像。现在中央台改版了三次,新生代的播音员更多了,苏阳、姚科、庞莹、玉亭、大民、卢迪等均是音容俱佳,真要感谢网络,使得我能一睹电波后面的播音员。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姚科 用收音机学英语 进入大学,开学每人发了一台收音机,用来听校园英语调频广播,校方的初衷是好的,奈何我们很多人把收音机作为一个玩具。校园的广播听的不多,听的多是谈心节目,宿舍熄灯后,围着收音机听某知音大姐或某人生大哥在为青年人解疑答惑。这类节目那阵子很热。后来,收音机上的药贩子和名医越来越多,愈来愈不能听。汉语没法听,就听英语吧,先从VOA开始听,英语老师向我们推荐过VOA,当时觉得太难,没有几个人去听,即使听了,也半途而废。我从99年开始听VOA中文节目中的英语教学节目,陆陆续续的听,只混个耳熟。到2001年,正式开始听VOA慢速英语,08年开始听VOA标准英语,现在听VOA改在电脑上听。听了8年,听力有长进,口语还是原地转圈。归根于自己懒惰,不愿张嘴,怕丢面子。 2000年,学校要求必须过普通话二级甲等,我用一个星期准备,考了87.5分。有哥儿们怀疑我找了枪手,真冤枉死我了。南阳方言中,雪发的音是--xuo,月亮的发音是--yuo亮,很多人栽在这个音上,幸亏有常听收音机的根底,普通话没有成为的我的噩梦。 为父亲买了一台收音机 日子慢慢过,时间悄悄流。转眼间父亲已经迈向老年,07年一场大病更加快了衰老的步伐。07年八月份,我在千里之外的安阳为工作在瞎跑,打电话,求别人;递简历,盼机会。家中来电,父亲脑内出血,速回。父亲老了,身体健壮也不能抵挡脑出血这种厉病,精神也垮了一半。住院的20天,给父亲解闷,就买了一台数字调频收音机,父亲习惯于带旋钮的机子,对这种机子用不好,心情焦躁,就说到,还是研究生,买这收音机不能听,很愤然。小妹偷笑,数落他,自己不会用,埋怨买的机器不好。出了院,父亲愈发离不开收音机,我就找了一台带指针的简单的收音机让父亲用,数字的机子放了起来。 电脑在普及,网络无处不在,电台的影响力趋于式微。去年汶川地震,收音机又显示了它的优势。我还保留着一台收音机,已经伴随我六年,在没有网络的地方还可以从容地打开收音机,享受来自远方的声音,THIS IS VOICE OF AMERICA ......。
个人分类: 乡情家事|978 次阅读|6 个评论
与父共舞 Dance With My Father
jjczhang 2009-4-6 22:43
我是多么想再跟父亲跳一次舞。从来没有想过父亲会离开我。每当听到这首歌, 我都禁不住留泪想起我父亲. 在2007年的圣诞除夕,从医院回到家的父亲躺在他熟悉的床上,目睹所有子女, 慢慢地闭上眼睛, 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从来没有想过父亲会离开我, 不幸的是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这清明之季, 我深深怀念我的父亲和母亲, 永记他们的爱. 是他们把我高高举起! 尽管我们为他举行了当地最隆重的葬礼, 但仍然不能表达我们对他的爱. 曾经听过另一首描写父亲的中文儿童歌. 其中的歌词包括爸爸是个好爸爸... 打起屁股啪啪啪.... 似乎好爸爸太严厉了. 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爸爸. 我的体会是父亲要把孩子高高举起,给他们创造最好的条件与机会,培养他们成人. 推荐 Dance With My Father 这首歌. It really moves me! 歌词:   Back when I was a child, 小时候,   Before life removed all the innocence, 天真懵懂。   My father would lift me high, 父亲会把我高高举起,   And dance with my mother and me, 跟我和母亲一起翩翩起舞。   And then... 然后,   Spin me around til I fell asleep, 抱着我转圈,直到我入睡。   Then up the stairs he would carry me, 父亲会把我抱上楼。   And I knew for sure I was loved 我知道父亲深深爱着我。   If I could get another chance, 如果我还有一次机会,   Another walk, another dance with him, 跟父亲散步,与父亲共舞,   Id play a song that would never ever end 我会放一首永远不会结束的曲子。   How Id love love love... 我是多么想   To dance with my father again. 再跟父亲跳一次舞。   When I and my mother would disagree, 当我不想听母亲话的时候,   To get my way I would run from her to him. 我就会跑到父亲跟前。   Hed make me laugh just to comfort me, 他会想办法让我笑起来,安慰我。   Then finally make me do just what my momma said. 但是最后让我照母亲的话去做。   Later that night when I was asleep, 那一晚在我睡觉的时候,   He left a dollar under my sheet. 他在我的床单下放了一块钱。   Never dreamed that he would be gone from me. 从来没有想过父亲会离开我。   If I could steal one final glance, 如果我能再看父亲一眼,   One final step, 再迈出一步舞步,   One final dance with him, 再跟父亲跳最后一支舞。   Id play a song that would never ever end 我会放一首永远不会结束的曲子。   Cause Id love love love... 因为我是多么想   To dance with my father again. 再跟父亲跳一次舞。   Sometimes Id listen outside her door 有时候我会在母亲的门外,   And Id hear how my momma cried for him 听见她思念父亲的哭声。   I pray for her even more than me... 我为母亲祈祷hellip;   I pray for her even more than me..... 我为母亲祈祷...   I know Im praying for much too much, 我知道我的要求有点过分,   But could you send back, 但是你能不能   The only man she loved. 把她唯一深爱的男人送回来?   I know you dont do it usually, 我知道你一般不会这么做,   But dear Lord shes dying, 但是我的主啊,   To dance with my father again. 她是多么想再和父亲共舞啊!   Every night I fall asleep 每晚入睡以后,   And this is all I ever dream... 同样的梦境重复出现hellip; 你可以在下列网址听到这首歌: http://www.1949diy.cn/post/123.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儿要亲生,树要亲根!父亲信仰与传统文化
chrujun 2009-4-1 21:55
儿要亲生,树要亲根。是父亲经常讲的一句话。意思是养别人的儿子靠不住,就像树没有自己的根一样。父亲还经常讲一些短语,作为他干什么事的理论依据。这些短语已经成为了他的信仰。下面我介绍我父亲经常讲的一些短语,并简单解释一下。由此可以发现父亲的信仰及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 1. 葬好地不如开好亲,开好亲不如存好心 。解释:将自己祖先埋葬在一个好地方,不如找一个好妻子,找一个好妻子不如自己心地善良。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遗传比风水重要,人品比遗传重要。 2. 孝心感动天和地。 解释:孝心可以感天动地,不孝要遭天打雷劈。孝是百善之首。 3.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解释:钱财和仁义相比,简直一文不值。仁义是做人的根本之道。 4. 三穷三富到不了老 。解释:人生坎坷,有几个人会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呢? 5. 儿大要分家,树大要发桠 。解释:儿子大了,要独立,父亲想管也管不了,由他去吧。 6. 家鸡打得团团转,野鸡打得满天飞 。解释:还是自己的崽靠得住! 7. 儿要亲生,树要亲根 。解释:没有儿子,就像树没有根一样! 8.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解释:儿子对妈妈的感情,不离不弃!还是养儿子好啊! 9.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 。解释:想变穷,就一直读书!到现在还是一样啊! 10. 远亲不比近邻 。解释:千万不要和邻居吵架,邻居有时比远方的亲戚还重要。 11. 带钱带蚀,带话带长 (zhang)。解释:风言风语总是越传越厉害。 12. 中年怕丧妻,老年怕丧子 。解释:人到中年,最怕死老婆,留下一堆孩子没人养;人老了,最怕儿子没了,无人照顾。 13.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解释:出嫁后还想分父母的财产,没门儿!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12140 次阅读|4 个评论
父亲和儿子之间的雷人对话
chrujun 2009-3-23 02:44
父亲看见八岁的儿子一直玩个不停,想劝他学点知识。 你怎么老是这样玩啊?还不花点时间看一下书! 父亲心平气和地对儿子说道。 我不要你管!儿子还是玩个不停,把父亲的劝告顶了回去。 我是你爸爸,为什么我不能管你? 父亲想和儿子讲道理。 你不是我爸爸!儿子再顶一句,还是在玩。 谁告诉你的,你怎么知道我不是你爸爸?父亲好奇地问。 其他人都知道,就你不知道!儿子还是若无其事地玩,平静地回答了父亲的问题。 父亲一声不吭、闷闷不乐地走了。留下了还在玩的儿子。
个人分类: 陨石秘密|915 次阅读|2 个评论
父亲
WangShanShan 2009-2-25 15:51
最近常常挂念父亲,有时梦中也会梦到。以前是常常担心母亲的健康,父亲的身体要比母亲好的多。近年来父亲身体状况也不好了,可能是工作,生活压力的常年积累,到了该清闲的时候,毛病就都来了。我长年在外地求学,家里发生了事请他们都瞒着不让我知道。这次又是忙着做课题一年没回家,春节回去后得知,父亲在半年前发现长了三腺瘤,做了手术取掉了一侧的面部淋巴,父亲的身体不如从前了。 小时候,妈妈在外地学习,是父亲和我的干奶奶把我带大的。父亲常带我玩耍,喂我吃饭,给我梳头发,剪指甲。我经常钻到父亲的大背心里,父亲就是我的整个世界。长大了,父母为了让我受到更好的教育,搬出了那个兴安岭的小镇。告别了那段生活无忧无虑,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日子。 到了大城市后,我们没有房子,只能寄住在亲戚家。年过四十的父亲工作有从头开始,母亲学历低,开始自学考试,而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以前学习基础不好,学习上比较吃力,这时父母不断的关心和鼓励我。日子一天天过去,父母熬白了头发也都在各自的领域扎下了根,我也如愿以偿的读了博士,家里也搬进了新居。可是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 也许是那逝去的快乐,父亲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不像母亲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但他特别喜欢和朋友出去喝酒,回来后话就很多,有时会表现的失态。我总是因为他喝酒和他吵架。我很理解父亲,酒或许能暂时忘记生活工作中的所有的烦恼,忘记自己曾背井离乡,可它在身上留下了病痛,也深深的痛在我的心理。虽然单纯的生活已离我们而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我们都要从新找到我们的快乐和幸福。 现在快轮到我了。再有七年时间,让我领着您和母亲感受这别样美好的世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幸福只有一种理由
famingkuang 2009-1-14 11:41
幸福只有一种理由 我父亲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他对我的幼年时候的教育,却使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记得小时候,爸爸讲得最多的一句是 说话要看天,走路要看地 ,走路要看地这一句,我一开始就能理解了,因为不看地走路就会摔跤嘛!但说话要看天这一句,随着自己的年龄越大对它的理解也越深。小时候对说话要看天很是不解,常问爸爸:说话为什么要看天呢?看着天说话那不成了呆子啦?。每当这时,爸爸就说:傻孩子,说话要看天,不是叫你看着天说话,是叫你说话前多想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你就知道话该怎么说了。 生长在山里的孩子,没见过海的博大,也没有见过草原的宽广,但却见过天,其实父亲想要告诉我的就是: 说话人的心胸要象天一样宽广,说话前多替对方着想,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样说出的话定能做到不伤人了,即使苦口良言也定能变成良言一句三冬暖了。 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父母一辈子都能那么恩爱得令人嫉妒了。我渴望自己的家庭也能象他们一样。可是却总是难以如愿,总是痛苦的多幸福的少,现在想来,原因就是自己想要的太多,而想给予她的却太少。思之再三,我终于明白,原来我并不能真正理解 说话要看天,走路要看地 的真义,而且也因为自己多读了几本破书早就将这句话不当回事地将它遗忘在少年时代里了。 如今将父亲在我年幼的时候教我的这一句说话要看天,走路要看地重新检回来,变我想要。。。。为她想要。。。。。,多替对方想想,我想,如果大家都能 说话要看天,走路要看地 那么天下定能没有不幸福的家庭。 不幸的家庭有一万种不幸的理由,幸福的家庭只有一种理由,那就是都懂得多替对方着想,都能做到 说话要看天,走路要看地 。
个人分类: 感恩|171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父亲六十
gaihua559 2009-1-8 02:32
悄悄地,父亲就真的六十了! 一直觉得六十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数字,但却真的来到! 父亲结婚较晚,竟然比母亲大了八岁,真是汗颜!传说,父亲年轻之时,也打算不婚,真是我的榜样了! 小时候在家,经常不见父亲,因为父亲总是远出忙于生计! 父亲很好,因为每次回家都会带上很多好吃的!父亲也不像母亲那般要求严厉,从不打骂我和我哥!父亲也很沉默,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 父亲还很强壮,支撑着这个家,一直使我十分崇拜! 父亲心态很好,或者说是不问世事的那类,总是与世无争!所以,曾经很多年,父亲的音容一直没有多少变化!在母亲的照料下,身体健康,竟比母亲更显年轻! 可惜,数年前,一场小病,让父亲迅速地显老,出现了白的胡须,白的头发!甚至还有些许的皱纹!在医生的嘱咐下,迅速地戒了酒!从此,也再无嗜好!一生都无几场病的父亲,突如其来的小病,杀伤力却是那般强悍,闻之心痛! 奇怪的是,小时候挨过母亲无数的打骂唠叨,大了,有什么事,最多只是和母亲说说!也许母亲总是担心儿子太多 听说,父亲对我的一切,还是十分自豪的,让我些许意外 性格上,我似乎遗传了父亲的绝大部分,不善表达自己的感情,还有就是无所谓,天下万般事,不过如此而已 算来,父亲的嗜好,估计就只剩下书了!好在我又收集了不少书籍,相信可以让父亲闲暇之余,一饱眼福! 上次打算外出买胡须刀送给父亲,可惜,临行之时,被老板叫去,加上近段时间,忙于准备考试,也无心力记叙太多!但礼物,回家之前,一定要拿到手! 发文以纪父亲大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物素描】:父亲
luohuiqian 2008-11-25 23:15
(亲友卷)之九:我的父亲 我这一辈子,谁对我影响最大呢? 毫无疑问,答案是我的父亲母亲。我继承了父亲和母亲的基因,也继承了他们身上的品质。父亲和母亲在我身上的烙印永远伴随着我,父亲和母亲的影子永远是我影子的一部分。 我的父亲,一个典型的赣南客家农民,一个在教育基层辛勤耕耘了近40年的老教师,一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中共党员,一位年逾花甲、和蔼可亲、疼妻爱子的一家之主,一位 要形容我的父亲,是无法用这么简单的几个字说清楚的。父亲是一本厚厚的书,无论何时你翻阅起来,都能得到新的心得体会。 父亲的一生,风雨、沧桑、坎坷,我已经无法细细去描述,因为我忽然发现,其实我对父亲的历史并不了解。姑且就拣父亲的一些小事叙述罢。 父亲的教书生涯。 父亲出生在新中国的第一个春天,父亲的命运和这个初生国家的命运就这么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父亲的童年,是饥饿和辛劳的童年。我家到爷爷这一辈,已经沦落为普通农民了,家境的贫寒让年幼的父亲更早的懂事。其他的孩子吃完饭都去禾场上嬉耍,而唯有父亲默默地坐在厨房的门槛上等大家吃完,然后起来收拾碗筷洗干净。做完家务便到自己的屋内认真地做作业、看书,父亲从小聪颖,读书读的好。可是家境实在贫苦,父亲读完小学,便被迫辍学了。父亲的少年,是新中国动荡不安的狂躁岁月,读书几乎不大可能,可父亲却认真自学了初中的课程。在当时乡村教师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父亲主动要求当一名民办教师,到乡里最贫困的那个村任教。仅有小学文凭的父亲就这样和他的另一个同事钟老师支撑起了一个村小学,当时学校的状况很差,房子是找村民盖的土房,窗户是两人用山上的木头打造的,没有玻璃,冬天冷就用报纸封住,至于座椅都是支呀作响的,而黑板不过是墙上的一块黑油漆而已。父亲和钟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了十多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甚至已成金兰之好。有趣的是,我在初中的一位钟同学也成为了我的兄弟,而钟老师和他是叔侄关系,父亲一辈的友谊居然得到了延续。父亲从走上讲台那一天开始,一直到今天也没有走下来,乡村教师的身份,伴随了他近四十年。后来父亲到了我们自己村的小学任教,父亲坚持不懈地自学,他顺利从一个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终于有了个正式的教师名份。自从第一个教师节开始,父亲每年的教师节都能拿到一张奖状,上书:优秀人民教师。自从乡里开始统考评成绩以来,父亲每个期末都能拿到一个奖状,上书:全乡某年级数学第一名(或第二名)。多年来,父亲的奖状堆满了整个抽屉,我从拿到第一张奖状开始,把父亲、哥哥还有我的奖状拿出来贴在卧室墙上,如今,整整一面墙,已经满满当当。所有亲友跨进这个卧室都要露出羡慕和欣赏的眼神。父亲的荣耀就是我们兄弟俩个的动力。父亲因为优秀的教育成果,很快升为村小学的教导主任,当了个小官。在我读小学的第二年,父亲被提拔到乡中心小学当副校长,管理全乡小学的教学工作。在父亲的带领下,全乡小学的教育质量大为提升。在我们这些偏僻的乡镇,当个乡里小官一般都是腐败的典型,三年两头就足以捞到钱,然后盖一栋二层小洋楼,然后趁机调走,留下一副烂摊子。而父亲,是我见到的真正的清官。父亲很早就成为了中共党员,作为全村那少数几个党员之一,父亲一直严格履行着党员的义务,村里无论大小事务,只要村民有求于他,必定帮忙到底,而且从不求回报。父亲作为中心小学副校长的那几年,工资虽然若有所涨,但却不见其他钱多起来,我家的生活依旧清贫。我清楚地记得,在父亲从职位上退下来时候(那时因为新教育局长上任,把一批正派一些的各乡学校领导全部以年龄过大辞退了。),有人问他作为一个不大不小的校长,一年能捞多少钱。父亲的回答很简单:油水很少,如果除掉工资奖金之外的收入,大概一年也就500左右吧!这个数目差不多是父亲一个月工资的一半而已。要知道,县教育局长每年明目张胆地要求乡初中和中心小学领导必须上交1000-3000元不等,父亲的这点灰色收入根本不够塞满哪个红包。父亲在当副校长的几年,我从小学到了初中,而父亲在我高中年代终于退了下来,那一年刚好哥哥从中师毕业,他进到了父亲所在的中心小学,不过教的是语文。父亲回到了村小,原因是年龄太大,接近退休。父亲也不再争取什么了,他知道母亲一个人在家是何等的孤单寂寞。父亲在乡里的几年里,我在县城读高中,哥哥在市里读中师。一个月里或许最多有那么一天,那么一个晚上,我们一家四口能围坐一桌,愉快地吃晚饭。只有等到暑假和农忙,我们才有机会天天在一起。而其他时间,都是母亲一个人,守着那栋诺大的土房,我不知道对声音和毒蛇异常敏感的母亲经历了多少个胆战心惊的夜晚,她又是何等地思念她的丈夫和儿子们的,我只知道,我的母亲,有足够的坚强!父亲累了,于是回到家里,天天和母亲作伴,在步行十分钟之远的村小里轻松的完成教育生涯的最后年月。如今的父亲,是快乐和满足的。 父亲的农民生涯。 父亲是个乡村教师,父亲也是一个农民子弟,他自己也是一个农民。爷爷没有给父亲留下任何遗产,一栋破旧的土屋还是当年村组里围屋的一部分,而田地是土改时候分到的,只有三亩半,奶奶去世的早,在分地前一年就走了,所以她没有。而哥哥来的晚,刚刚好分地那年出生,分到了半亩。我,连一分地都没有。就这三亩半土地,父亲和母亲一直辛勤的耕耘着,一年到头没有多少余粮,仅够糊口而已。田地里的活,母亲能干的她都包了,只有像牵牛耕地这样的重活必须父亲动手。父亲就这样,教学之余抓紧每个周末在田地里劳作。我常常看到他的学生有了问题,拿着作业本,循着田间小道,去找那头老黄牛和后面挥鞭耕地的父亲,于是师生两人坐在田埂上讨论起了问题。家里的农活是很累的,尤其是暑假双抢,既要抓紧收割,又要准备接着的播种和插秧,这些完了之后还有晒谷子和拔花生榨油等等,一直要累到九月开学才算结束。父亲的所有假期,就这样被农活占据了。但是他从不抱怨,他知道母亲在家天天干活,肯定比他要累的多。我们兄弟,从小学开始便帮着家里做农活,中学时代每逢农忙更是要帮着下田劳作,而晒谷子之类便由我们兄弟两个包了。记忆最深刻的是收稻草,稻草晒干了要赶在下雨之前收回来,好几公里的田埂路,一百斤左右的稻草,就这样肩挑一担担的回来,往返数十趟,我们兄弟往往累个半死,可父亲母亲却还要在明天继续下田插秧。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他知道靠二十四节气和天气情况判断农活的时节,他知道如何看秧苗是否健康,禾苗是否茁壮,水源是否充分。我从父亲的身上学到了如何观察气象,如何预测天气,也学到了作为农民应该知道的一些手艺。常年农业劳作也让父亲更快的衰老,病痛也随之而来,如今他常常说干活大不如前,干一点点就气喘吁吁,而后还要浑身疼痛数天。可是此时,我们兄弟离父亲却越来越远了,再也不能在农忙时节帮上一星半点忙。在我们的劝说下,父亲放弃了一部分地,只留下门前的几块小地,足够他们两个口粮就成。农田耕作渐渐不再是父亲的负担,而他也一直期待着我们能尽快有能力接出他们来。 父亲的品质和性格。 我想谈谈父亲的品质,还有他的性格。可父亲在我心目中总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我无法找到哪个线索顺着讲下去,姑且就说几点想到的吧。 父亲很认真。他是教数学的,自然要求严谨认真。他不允许我们打马虎,也不允许我们随便糊弄他。父亲自己做事总是有板有眼,按照计划一步一步严格走下去,力求做到完美。父亲会一些木匠活,他常常自己打造一些简单的工具,我和哥哥的卧室里面的书架都是他的设计。记得一次父亲还亲手做了一个打铃器,一个木盒子装好十几节电池,接上电路,作个电铃,这个打铃器成了他们小学里每天上下课的指示。 父亲很勤劳耐苦。在大伯和父亲尚未分家的时候,大伯年龄比父亲年长很多,很早就出去在外打工,而父亲则在家里负责农活,在刻薄的奶奶面前,他依然干的很出色能得到夸奖。母亲嫁过来之后,父亲和大伯决定盖一栋新房然后分家。整个新房,上下两段对称分布,里面的绝大部分东西都是父亲两兄弟一点点担过来的。母亲曾经告诉我,家里的每一根房梁(总共估计有五六十根)都是父亲和大伯两个人从百里之外的深山里推回来的,那时每天早晨三点出发,步行到深山老林砍树,到晚上十点才回来,就为了一根木头!父亲常常累的趴在床上,连母亲来喂粥都懒得张口了,而明天却仍然要继续。在我们读中学时候,当年盖的土房已经破旧不堪了,父亲决定全部粉刷一遍,当然他请了师傅,不过哪些铲去墙上旧石灰的工作大都是我们自家人做的。随后父亲又决心把家里所有的泥地面改造成水泥地,他借来的钱仅仅够买水泥石灰,而所有的沙子石头都是母亲带领我们兄弟从村里的小河一担担挑来的。那时常常和母亲比赛谁挑的多,我们一担其实仅仅抵的上母亲的半担,可数目却从来没超过母亲,要知道一天挑个三四十担可不是好玩的!每年的五一十一哪些假期,父亲就带着我们,把家里里外外换成水泥地,用他发明的水管水平仪还有墨盒划线施工,研究如何防潮等等。现在每次回家走进小院,就看到当年我们父子三人铺设的那条小小的石子路,石块和小石子是我和哥哥拣来的,而花案是父亲设计我们动手铺设的。每次踩那亲手摆放的石头上,都是一种亲切感。 父亲很博学开明。童年的我总喜欢问为什么,而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小学四年级时候我第一次出院门,是去千里之外的外公家,父亲把沿路所有的交通标志牌都给我讲解了一遍。自从我翻起了堂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问题更是多了,父亲也有回答不了的时候,但他从不感到郁闷和窘迫,反而是建议我自己去找答案。父亲的小学文凭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知识水平,他订阅了很多杂志书刊,还仔细地按照年份订在一起,就这些书,成了我最初的启蒙读物,至今回家都会偶尔翻阅看到新的知识。随着我读书生涯的增长,我从中学到了大学,而后成了研究生。父亲的知识已经不能应付我的问题了,反而常常虚心向我请教外面的世界。父亲在当副校长的时候曾经借机出去旅游几趟,从上海、杭州、庐山到海南等等地方,相对于村里其他农民而言,他算是见多识广,可他却非常乐意向他的儿子们请教。每次回家父亲总喜欢和我们聊天,谈论对社会的看法。我们幼稚而天真的观点往往在父亲面前现丑,父亲总是用他的人生经验不断提醒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父亲永远是我的老师。 我和父亲。 我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记忆里依稀有那么几件事情。 小学年代我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然而我一直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和弱点。直到一次乡之间的数学竞赛考了个大零蛋。我清楚记得,父亲那晚阴沉的脸,可他没有骂我,只是把一份空白试卷交给了我,说:我不相信你是这么一个水平。之后我把父亲给的另一套厚厚的竞赛套题做完了,完成了我在数学上的飞跃。从此我学会了自学。记得父亲常常在我面前说,我们自己要学会要。这个要字的秘诀,我至今未能完全参透。 父亲的坚强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一次父亲耕地晚归,在水沟洗脚时候不小心被竹篾削掉了半个小脚趾,所谓十指连心,这种痛楚是非常人能忍受的。可在后面上药和换药的时候,父亲总是坚忍着疼痛。父亲如今患有肩周炎,可他很少向我们提起,我知道每次他用臂力的时候都要疼的冒汗,可他从不哼一声。我从父亲这些,学到了坚韧和坚强。 父亲的友善和乐于助人让我从小就得以熏陶。父亲善于观察人,也善于分析问题,更乐于尽己之力帮助别人。村里不少人都喜欢来找父亲,从小两口子闹矛盾到两兄弟闹分家到和邻村的利益争执,父亲都愿意出面调停。父亲在村人面前是有学识和见识的代表,村人都很敬佩他。而到后来,村人在父亲面前更多的是对他拥有我和哥哥这样两个令人骄傲的儿子而由衷的羡慕。客家人崇尚读书,尊敬文化人,也尊重教师,父亲的身上就是例证。而我,作为村里面前学历最高的人,也成为了其中一员。我必须努力,不让父亲失望,不让乡亲失望。 父亲的朴实和开明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从小到大,都未曾因为自己来自老区农村而感到自卑和羞愧,我为我拥有这样的家乡而自豪,我为我在这些善良纯朴的村民中成长而骄傲。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身和心都永远属于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父亲的生活总是朴实无华,他总是很清楚自己的生活定位,从来不和别人去攀比,也从来不去炫耀。父亲也是开明的,我从小到大,很少挨过父亲的巴掌,唯一的一次不过是我和哥哥打架过凶。而父亲更多的是用眼神和话语激励我们,我内心中一直依靠父亲对我的那份殷切期望而不断激励自己上进的。父亲甚至很少责骂我们,如今父亲和我们说话都是一种商量的口吻。他从来都是让我们自己想问题解决问题,他乐于提供参考和帮助。正是父亲这种宽松而敏锐的态度,让我从小便走向独立生活独立思考,我形成了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走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感谢父亲! 我和父亲,还有很多故事。一时却想不起来那么多,就说到这吧! 父亲给我的教育可以总结为一个字:要。要学会自己去要,要学会如何去要,要学会要什么。我从小学开始听到父亲如是对我说,那时我是懵懂茫然的。而后在我的中学,我逐渐悟出了要字的含义,终于体会到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去要的快乐。在我的大学我的研究生生涯,我从这个要字,选择出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和道路。可是,直到此刻,我相信我认为完全悟透这个要字的精义。父亲是我一辈子都学不完悟不透的财富,我为拥有如此完美的父亲而深深欣慰。 愿父亲一生平安!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 若水阁 】(参赛科学博客) , 欢迎 投票 支持我的博客! http://www.penrosent.cn/
个人分类: 故乡回忆|1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曾经的我写给父亲节的礼物.愿与大家共赏
zxysfish 2008-11-12 22:37
张晓昱 ( 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2003 级 ) 那一年冬天 / 我生命的曲线开始延伸 / 父亲在我的掌心 / 画下一个太阳 / 烘得我全身煦暖 / 后来我去远行 / 父亲深深的双眼 / 流下江河 / 送我的小船起航 / 在颠簸的历程里 / 我紧紧 / 紧紧抓住父亲 / 强健粗糙的手 / 让他抚摸我的脊梁 / 输入一身刚强 我很喜欢这首写父亲的诗。父亲节来临之际,也写了一些文字献给天下所有的父亲。 父亲 从来,人们赞美母爱居多,对于父亲,好像放到了一个遗忘的角落,就连父亲节也是在母亲节确定后的 20 年才姗姗来迟。 对于父亲,我的印象既模糊又清晰,他不算伟岸的身体却能帮我遮住天空的阴霾;他不算宽大的肩膀却能背负起我整个的重量;他不算温暖的胸脯却能传递给我爱的信息;他不算有力的双手却能托起我的明天与希望对于母亲我会在每次放学后搂住她说我爱你;我会在每年春节替她做上一顿美餐,帮她打扫房间,让她休息;我会在每年母亲节偷偷在她的梳妆台上花瓶内插入一束康乃馨;我会在她的生日时用平时攒的零花钱买上一个大蛋糕 可是我对父亲做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只知道父亲对我的爱真真切切;忘不了小时候,当一张无情的诊断书心肌炎,心脏杂音三级,左心房房缺,先天性心脏病待查打破了家庭的宁静时,他心痛的眼神。瘦弱的他背着同样瘦弱的我,顶着刺骨的寒风,到北京给我看病。为了节省几角钱的车费,父亲基本上不搭车,肩背着我过大街窜小巷。那时我扒在他的背上,感到了他急促的呼吸,这是一位父亲对女儿挚热的爱。双手搂着父亲的脖子,虽然只能看到他瘦弱的脸庞,但我依然能感受到父亲那温柔的目光。为了能挂上专家号,父亲半夜四点就到医院排队。 12 月份北京的天气是极其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着,路上的行人都缩着脖子,捂着衣服。我看了看自己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身体,再看看父亲身上单薄的衣服,我问他冷不冷,父亲却笑着说他不怕冷。可是,我感觉到他握我的大手是冰凉的,我不知他的心是不是也是冰凉的,为了我,他才这样。终于等到医生给我珍断了,我看到父亲在门口坐立不安,等待医生的诊断结果。不知是父亲的爱感动了上苍,还是命运给我开了玩笑,诊断书上百纸黑字的印着心肌炎系误诊,先天性心脏病已自行痊愈,一年后复查。那时的我高兴得跳了起来,而父亲也在一旁不停地揉眼睛,我问他怎么了,他笑着说我眼里好像有个东西,可我分明看到父亲眼中晶莹的泪珠。幼小的我忽然明白了父亲眼中是高兴激动的泪,他的泪缘于我,因为他是疼我爱我的,我的健康就是父亲的欢乐。 从来没说过爱我,他却用无声的言语表达了对我的爱;从来没说过想我,他却在我上学回来后抱着我默默地传达想我的讯息;从来没有因为学习惩罚过我,他却会在我熟睡的时候为我解答一道道书上标了记号不会的习题渐渐地,我在他宽广的胸怀、深沉的爱中成长。 我是数着父亲的银丝长大的。当我开始真正地了解父亲、了解父爱时,却发现他的眼角多了几条皱纹,头上添了很多白发,父亲老了,我的成长是以父亲的衰老为代价的。我努力地去回忆父亲给予我的点点滴滴,回忆令我感动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琐碎小事。虽然我笨拙的笔并不能完全表达我对父亲的爱,虽然我仅仅把自己的感情变成了铅字,但我相信我对父亲的爱是从我出生的那一刹那便已注定的,因为我和父亲有着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我更相信我对父亲的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浓烈。父亲为我们做着他应该做的一切,却不苛求我们的回报,我已经无力赞美父爱,因为我早已融化在这浓浓的父爱之中。 异地求学,我对父亲的思念愈发强烈。我想为父亲做一顿可口的佳肴,让他能够下班回来就品尝美味、享受天伦之乐;我想为父亲拔掉头上的白发、抚平脸上的皱纹我想为父亲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而现在身处遥远异乡的我,却只能在父亲节来临之际默默地为父亲祝福,为父亲献上藏在女儿心底很久的一句话:我爱您! 欢迎访问文章源地址 http://news.hnu.cn/xiaobao/xbconten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379
个人分类: 人物体制|2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七律二首书呈父亲大人
luckyleexy 2008-11-8 18:39
余少时,家贫四壁,父性寡言,多严厉,耕读传家,棍棒治孝。及弱冠,离乡千里求学,嘱予勤书奋笔,好学善问。忽忽五载,多蹉跎,少勤勉,未克全功也。父之言犹在耳际,余心甚愧。 老父已过知天命之年,为人师,授书凡三十四载,兢兢业业,桃李满园,乡人共仰,可为余敬业之榜样。父爱如山,一生难还,父亲节之际涂七律二首锦书以传,聊表寸草孺慕,略尽人子孝心。 其一 千里书传念父音, 梦回桑梓月听琴。 求经但咏出乡赋, 拓志仍歌游子吟。 孔孟门中无弱者, 圣贤书里有黄金。 幼时不解其中义, 今日方知老父心。 其二 西岭田边长种汗, 南楼窗下苦论经。 笔耕三尺孺儿志, 墨润千秋夫子铭。 荏苒冬春霜满鬓, 葳蕤桃李叶飞星。 常嗟传道辛酸处, 每作巡园第一丁。
个人分类: 旧体诗|2696 次阅读|3 个评论
祭父三章
龚胜生 2008-11-4 22:09
祭父三章 (2006-10-27 16:42:50) 《祭父三章》是2000年7月19日我在国外梦见父亲之后所作,诗类乐府,不过表达思念之情而已。今年是父亲七十周岁生年,录此旧诗,以示纪念。 一 天道阴阳难为人,倏忽相隔十八春。 死生有命原无恨,只怨无由报父恩。 二 阴阳相隔忽重九,父恩如山难相酬。 儿忆父兮当祭酒,父思儿兮莫担忧。 三 父辞子兮何其促,大儿在学未叮嘱; 父辞子兮何其猝,大女刚嫁回家住。 子失父兮何其早,次儿十岁上华小; 子失父兮何其蚤,次女五岁尚吵闹。 如今十八年过去,儿女皆已成家主; 父亲若在将古稀,安享晚年多幸福。 大女生得两儿郎,家道殷实入小康; 大郎十八读高中,二郎初中上学堂。 大儿苦读立他乡,大学教授又漂洋; 妻贤儿慧家庭好,事业蓬勃声名扬。 二儿在家耕田土,还望父亲多保佑; 农家生活多艰辛,两儿尚小负担沉。 次女婚姻错不幸,郎婿不肖闹离婚; 女儿四岁无父爱,城市谋生也苦厄。 母亲守寡六年多,后携弟妹寄新窝; 分分合合十余年,往事不堪回首过。 父亲九泉当有知,儿女人中皆出头; 而今我禀家中事,父亲且听且进酒。
个人分类: 亲情流露|4649 次阅读|3 个评论
唐山地震追思(一)
热度 1 suxinhua 2008-11-2 09:48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在中国地震史上,迄今为止,唐山地震是唯一在震前有地震工作者追踪震情奔赴现场并在地震极震区殉职的一次地震。当时,在全国的地震队伍中,专程赶去唐山的就是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质组的六名地震工作者,最后六人小组在唐山极震区全部以身殉职。 这六人小组带队的组长苏英俊,是我的父亲。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把我所知道的关于父亲赴唐山前前后后的真实情况如实地写下来,这不仅仅是追思,也是一种反思。 (序) 回忆唐山地震是件心痛的事。 时光流逝,万物轮回,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三十二年间,中国发生了两次毁灭性的大地震,成千上万生命瞬间化为乌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顿失亲人,地震带来的伤痛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当灾难来临,人类是多么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可是在灾难面前,人类的亲情和爱的情感呈现得淋漓尽致,处处都闪现出了人性的光芒,那些生死离别的诉说、人间真情的流露,总是令人潸然泪下。 汶川地震让人联想起了唐山地震。其实,我时常都会关注有关唐山地震的文章,每次当我看到“唐山地震”这四个字时,我都会想起我的父亲,可是三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写过自己的父亲,哪怕是只言片语都没有。唐山地震的日子我不愿想起,但也从未忘记。 当再一次把父亲的遗物打开,看着父亲在唐山留下的支离破碎手稿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波涛起伏、思绪万千,心中思念父亲之情犹如潮水奔涌,阵阵地敲击着我记忆的闸门。追忆过去,不堪回首的往事在人生旅程中竟是那样残酷。 1976年,我的父亲苏英俊在河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工作,当时任地震地质组副组长,负责组里的技术工作。在唐山地震的前夕,为预报唐山地震,父亲带领地震地质组共六人从石家庄奔赴唐山,对那里的地震地质进行现场勘察…… (一)“唐山要发生大地震” 父亲离开家去唐山是在一个早晨,当时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 那天早晨,我们全家起床比往常都早,父亲要出差走了。我起床后看到父亲在客厅收拾东西,母亲在厨房用扇子扇着炉火在做早饭。平时一向豁达开朗的父亲看上去有些沉闷,我注意到地板上放着父亲出差用的大挎包,挎包里装得鼓鼓囊囊的。父亲每次出差都是用这个大挎包,挎包上有两个醒目的大字:“冀震”。 我知道,早饭后父亲就要远行了。 早饭还没有做好,父亲就迫不及待背上了挎包,他说来不及吃早饭了,然后就准备出门。他走到门出口打开门犹豫了一下没有出去,然后又把门慢慢关上,父亲把挎包重新放回地板上,突然把我的哥哥拉进一个房间,然后把房间门关上,我奇怪地看着。过了几分钟,父亲打开门和哥哥一起走了出来。我望望父亲,父亲脸色有些凝重,我再看看哥哥,他则是满脸的疑惑。父亲对我和妹妹说“你们一定要听妈妈和哥哥的话”,我和妹妹答应着。父亲和我们全家告别后,背上大挎包就出门了。 等父亲出门以后,我好奇地问哥哥:“刚才爸把你叫到里屋说什么了?还那么严肃认真。”哥哥皱着眉头说:“我也不知道爸今天是怎么了,爸说唐山可能要发生大地震,他必须要赶往唐山。”哥哥又说:“爸说咱妈身体不好,如果他在唐山万一有什么意外,让我照顾好你和妹妹。” 当时我还嘻嘻地乐着:“那怎么会呀,咱爸就是搞地震预报的,如果真有地震发生,哪能砸着他。”说着说着,我们一家突然一齐冲去阳台,从楼上望着远去的父亲,父亲没有回头,渐渐消失。 没有想到,这次和父亲的告别竟是永别。 哥哥后来几次提起父亲临走时的嘱咐,都是捶胸顿足、悔恨万分。当时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父亲的话后来竟会成真。那一年哥哥16岁,我14岁。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个片断让你清晰地记上一辈子,那都是刻骨铭心的事情。至今我都难以理解,父亲在临行前已经意识到了唐山要发生地震,而且还是专程去那里勘察震情,可是,还是走了一条不归路。 父亲离开家的这一天,是唐山地震即将发生的前一个多月,1976年6月22日。 (未完待续: 二、奔赴唐山)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8409 次阅读|21 个评论
父亲与儿子
jxz1963 2008-10-26 20:29
前几天,与一哲人(只所以称其为哲人,是他所讲的话有一定的哲理)在一起聊天,哲人的同事告诉我,一起出差外地时,哲人老是要去书城(书店),哲人对我们说:没事了就喜欢逛书店,只要去了书店就要买书,买了书就一定要读,只有读了书才知道书里的黄金是多么的珍贵。上书店、买书和读书已经成了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都成了瘾,几天不买书手就痒痒! 只所以能成为哲人,是否与其爱书有一定的关系呢?爱书的哲人的穿着却十分地时尚,问起原因,哲人笑着说:过去我小的时候是穿我父亲的旧衣服长大的,现在虽说有了一点钱,儿子刚买没穿几天的衣服扔了太可惜,没办法我就拣起来自己穿上,管它好看不好看,穿上不冷就行了。 由衣服谈到了儿子,哲人说:我爸爸当儿子时,每月给爷爷寄5元钱生活费,我工作后不给爸爸钱,因为他的退休工资够花,再说了还要供给儿子上学,但儿子工作了说单位发的工资不够花的,还要我每月给一点。 哲人还说:为了给爷爷寄5元的生活费,爸爸骑自行车去邮局,结果让小偷把自行车给偷了。 爸爸、我、儿子,我们三代人的观念截然不同,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社会在前进,传统的东西看来是越来越少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周与小周
jlpemail 2008-8-16 21:27
老周胖子,小周瘦子. 小周犯案以后,无法在国内继续居住了. 老周凑了些钱,把儿子送到了新加坡读书. 儿子远离了那些狗友,逐渐收敛了. 可是,小周的学费昂贵,老周的工资那里供的 起.老周就找自己的接班人,报销了若干万假 发票..... 小周还没有毕业,老周的接班人就突然故去了. 老周第一次为金钱发愁了.他挺着大肚子在 18层楼的客厅里.....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2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的诗:我读着你的诗篇
suqing1961 2008-8-11 17:12
我读着你的诗篇 苏畅斌 喜读青儿诗集《爱的交响》,夜不能寐,试作新诗一首,是以为序。 (一) 我读着你的诗篇, 一双智慧的眼, 闪耀在我的眼前。 机敏,天真, 看到的都是细流涓涓。 (二) 我读着你的诗篇, 一张热诚的脸, 微笑着在我的面前, 诚恳,稚气, 爱的火焰已经点燃。 (三) 我读着你的诗篇, 一颗纯洁的心, 跳跃在我的眼前。 朴实,单纯, 把世界看成阳光一片。 (四) 我爱你的诗篇, 更爱你的事业, 能揭地掀天。 专注,勤奋, 理想一定能实现。 (五) 我爱你的诗篇, 更爱你未来的幸福, 像蜜一样甜。 勇敢,认真, 硕果一定丰圆。 (六) 我爱你的诗篇, 更爱把你牢牢地, 栓在心间。 希望,幻灭, 就是我们的苦辣酸甜。 (七) 诗表人生,人生是诗, 有沸腾的热血, 就有壮丽的诗篇。 它不一定写在纸上, 但却能在人间流传。 1985 年秋于长沙
个人分类: 诗联拾趣|4131 次阅读|2 个评论
父亲节忆父亲
wangdh 2008-6-15 03:51
父亲节忆父亲 王德华 今年的母亲节,我写了一篇文章怀念我的母亲。我想有母亲节一定就有父亲节了。有一天上网查询,得知国际上的父亲节是每年 6 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那么今年 2008 年 6 月 15 日应该 就是父亲节了。我特想在这一天给我父亲写篇文章。 读过很多描写父亲的文章,特别喜欢读这样的文章,每当读到这些文章,就很自然想到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很普通,他就是山东昌潍大平原上一个小村庄里的一位农民,一位没有上过学还认识一些字的农民。 小时候印象深的就是等父亲回家吃饭了。我们家的规矩是父亲不到家,全家不能掀锅盖。尽管我们的肚子饿得叽哩咕噜叫,母亲始终坚持这个原则。每每这个时候,母亲就让我去生产队里喊父亲回家吃饭。每次看到他,父亲总是在生产队里忙碌着、招呼着。父亲的农活特别好,有些技术活如扬场(就是将脱了皮的小麦向空中扬去,随着风力,混在小麦中的皮就飘向另一边,这样就将小麦粒和麦皮分开了)、扶犁(耕地时牛拉着犁,需要用力按住犁耙,犁刀可深下去,深浅曲直很有技巧)、扶楼(秋天耕种小麦时,小麦种子要用耕种楼将小麦混着肥料种在地里,扶楼是需要技巧的,必须有节奏地左右晃着耕种楼)等等。说是技巧,现在看来这些活计都是最卖苦力的,紧张又卖力,这样一天下来整个身体跟散了架子一样。我只记得小时候,看到自己的父亲做这些其他人干不了的活计,心里特别自豪。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父亲干完活后,跟父亲一起到河边去洗澡。我喜欢给父亲搓背,感觉到他那古铜色宽厚的背是我们全家的支柱。我也喜欢我给父亲搓完背后,父亲给我搓搓背,那可真是一种享受。小时候脖子是最不干净的地方,记得父亲总是用力给我揉搓着,难受但很享受。 父亲没有上过学,却能认识不少字,还做了多年的生产队里的保管员。那时的保管员,除了管理生产队里的公共财产外,还管理公款。记得父亲手里有一大串钥匙,生产队里的每个仓库都是他去开门,但是他对每把钥匙都熟悉得很,能快速找出每一个仓库的钥匙。父亲不识字,因此从我会写字开始他就让我替他记录有关账目。我当时特别期待着每天父亲让我给他记帐。他说着,我记着,阿拉伯数字和汉字大小写混杂着写着。每每完成任务,父亲总是问问我相关的字,认真端详着、核实着。父亲对于生产队里的财产,每一笔收入、支出和借款(当时是会计管帐,父亲管钱。这应该算是个聪明的做法),总是记忆那么清楚,每次碰到现金有出入问题,父亲总是说出具体的日期、经办人、目的、场所等等,因此多少年来,生产队里的公共财产和经济账目都没有出差错。父亲凭着一身的正气赢得了生产队全体社员的人心和信任! 父亲的正气有时候也会得罪个别掌权人。记得一年的秋天生产队里分口粮,分刚从田地里掰下来的玉米棒子。我们家的是下午分到的,我们姐弟四 人好不容易将分到的玉米棒子弄回家。傍晚父亲回家,看了看堆在院子里的玉米,没有说什么话。晚饭后,让我们姐弟四 人装筐,他称量。大概是他感觉到了分到的玉米分量不够。我们就一筐一筐地装着、称量着,整整秤了半个晚上。第二天我们将玉米棒子又折腾到队里去称量。相关人员承认有误,给我们家的玉米棒子分量不够,虽然后来又给补足了分量,但是质量是不能保证了。记得我们家的玉米棒子青色的特别多,小个的特别多。民以食为天呢,在冷冷的月光下,相信那一晚上父亲的心在流血。可父亲就是这样的倔犟! 我母亲过世后,父亲有好长一段时间没缓过来,经常是自己抽着闷烟。没有了母亲,家里冷清多了,饭菜也没有以前可口了。日子就这样过着,母亲去世那一年我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家去济南读书了。开学前,父亲焦躁不安,天天为我准备着什么。上大学的前 3 年,家里还有一个姐姐陪伴着父亲。后来姐姐年龄实在有些大了,也就出嫁了,这样家里就剩下父亲一个人了。上了大学后,我开始给家里写信,收信成了父亲最大的期盼。听姐姐和堂哥讲,父亲都是将我的信小心保存着,请村里不同的人给他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信封都破损了,他还是仔细地保存着每一封信。信中的每句话他都记得烂熟了,但还是喜欢再听一遍。每当请他人读信的时候,他抽着烟,眼巴巴盼着下一句话,就像幼儿园的孩子听熟了的故事一样,总是问个不停,信上还说什么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句话是什么含义?也许在人家给他读信的时候,他是在享受这个过程,也在搜寻着儿子的什么信息,是解脱自己思念的一种方式。那是真的是想儿子了。今天想起来,我还是很感动。父爱如山呢,可当时年轻不理解啊。 每当放假前,我总是给家里写封信。没有想到,这就成了父亲的牵挂。从县城到我们村之间有个叫宿家埠的地方,是长途汽车的一个停车点,离我们村有 8 里地。听姐姐说,还没有到我回家的日子呢,父亲就不自觉走到那个停车点去等。一连几天就这样去一直等着,望着每辆车下来的人,没有等到,就回家了。第二天,又去了,一直等到我坐的那辆车。等我下车,父亲急急得接着我手里的行李。每年的暑假和寒假,父亲就是这样迎着我回家。 在我上大学期间,父亲去过济南看我,那是唯一的一次,是在我毕业前。他给我捎去了煮熟了的鸡蛋和新鲜的豌豆。记忆深的还是父亲告诉我不要浪费的话。当时宿舍里有时候有剩余的馒头,馒头干了后大家就不喜欢吃了。父亲看着对我说,别浪费了,掰着吃了吧。有几个鸡蛋有了馊味,我说不要了,父亲不让,还是用开水烫了烫,吃了。在济南住了几天,我借了同学的海鸥相机,给父亲在大明湖和千佛山照了一些相片。这些相片后来也成了他每天翻阅的寄托了。 记得我大学期间有一个寒假回家,家里每天晚上都是客满,大家喝着我从省城捎回的茶叶,其实只是五角钱一包的,当时的茶叶全国还没有流通。等客人走了以后,我们父子俩还要聊上一段时间。父亲说你回来了,家里就热闹了,你走了,家里就没有这么多客人了。那个晚上我们父子俩聊了很久,不记得都聊了些甚么了,隐隐约约记得的就是种地啊、耕地啊、村里的家长里短什么的。父亲低着头,抽着烟,一直在唠叨着,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也就在那个晚上,父亲生平第一次给我递了一根烟,我突然意识到,父亲觉得我长大了。家里的这些事情,是要跟我商量呢。 大学毕业后我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生。上基础课那一年是在兰州大学。由于暑期所里有个国际会议,导师希望我们结束基础课学习后直接回所里参会。那个夏天我没有回家。我让我的一个好友去看望了我的父亲,我的朋友还帮助父亲晒了晒剩余的粮囤里的小麦。冬季时节,我突然接到了家里的电报,说父亲病危速归。我当即买了第二天的火车票,请假回家。在列车上的三天两夜的晃荡中,我几乎没有合眼,一直在思索着父亲的病情,心里也在责备着自己为什么夏季不回去看看。到了潍坊站,姐夫和堂哥在车站等着接我,没有说什么话,我也不敢问什么,只是简单寒暄着。等到了县城已经很晚了,我们到了一个亲戚家里,他们在一边背着我密谈着,实际上是县城没有车了,想托在公路站上工作的亲戚找个车送我们回家。车来了后,很快我们就到家了。快到家的时候,姐夫说话了,说父亲的病很严重啊。我很纳闷,病情严重为什么不去医院?回家意味着什么?等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心跳的厉害,神情已经有些恍惚了,只听得姐夫又说话了,他说父亲已经走了,走的很安详。我几乎是冲到屋里去的,看着父亲在静静地躺在西屋里,很安详,就跟平常睡着了一样,我不知道说什么了,只是呆呆地望着父亲,想说点甚么给他听。我也就呆呆地听着家里人给我描述着父亲发病的过程。就这样一夜就过去了,按照规矩第二天要给父亲叫魂了,我按照村里丧事主管教给我的话,大意是父亲您上西天了,您走好啊,我几乎使出所有的力气,嚎啕大哭着,将憋了一晚上的话声嘶力竭地哭喊出来。记得姑姑在一边流着泪看着我,扶着我,劝着我。为父亲守灵的时候,我一直跪在父亲的棺材前,眼泪不停地流着,不知怎么,眼泪就那么止不住,谁劝都不行。我就一直跪着,跪麻了双膝也全然不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的孝,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愧疚。实际上我当时意识里还是不相信父亲的离开,一直到最后一天要盖棺了,我才明白过来,父亲要永远离开我们了。村里的丧事主管问我还想不想看父亲最后一眼,我当然要看呀。就在他们扣上父亲的棺材盖时,我又一次仔细端详着父亲那慈祥的脸庞,旁边的人一直劝着说不要将眼泪滴在父亲的脸上。父亲还是永远那么微笑着,安静地躺着,就在丧事主管的一声喊叫后,父亲的棺材盖被扣严了。这一扣,就将父亲与我永远分开了 那年父亲只有 58 岁!患急性心肌梗塞去世,听二姐说从发病到离开人间只有半个小时! 我回到单位,我给我的好朋友们都去了一封长信,倾诉我心里的痛苦。记得有一句是我已经无家可归,成了浪迹天涯的人了 。我的朋友给我寄来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磁带,当时我也听不懂,只是感激,一直很仔细地保存着。就是今天,想起这些,我的眼睛还是湿润的。没了双亲,也就没了窝,父母亲已经都离我走了,我那还有家呀。只有空房子,那不是家。村里的老人说父亲有福气,没有受罪,没有痛楚,就走了。可是他的福气,却变成了我的痛苦,我终身的遗憾,一生的痛楚。一想起我的父母亲,我就泪流满面。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孝子,总感觉对不起父母。父母养育了我,但没有跟我享受一天的好日子。我现在的家庭很幸福,儿子今年也参加高考了,这倒更勾起我对父母亲的怀念了。有一种爱,昂贵得无法报答,就是父母的爱! 父亲离开我已经近 22 年了,中秋的时节,春节的时刻,吃饺子的时候,我就会经常想起他老人家。唉,也只能想想了。可是我真的是很想念父亲啊!这份思念会一直延续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思绪反而越来越浓了。思念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啊! 今年的父亲节,我终于写出了这些文字。我也想给我在天国里的父亲过个父亲节。父亲,儿子全家跪着给您祝福,祝福您在天国里过得快乐安详!儿子想给您说,真的很想念您。祝您节日快乐! 祝天下的父亲节日快乐! (王德华 2008. 6.15 )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7739 次阅读|27 个评论
父亲的遗产
龚胜生 2008-1-26 23:15
《父亲的遗产》一文写于1998年6月11日。为出版个人文集,今日整理旧稿,得此短章,上挂于此,聊以纪念。 记忆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在时间的磨蚀下,有些东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东西却在时间的河床里熠熠生辉。父亲是个石匠,身材高大,不苟言笑。在我记忆中,他属于那种力大无比的人。他可以猫腰抱起三四百斤重的石头,掷去老远;也可以一口气点燃七八个火炮,出惊入险。记得那时,爆破用的导火线都是用窗户纸和硝磺自制的,燃烧速度极快,所以一到村子里开渠修路,奶奶和妈妈总要为父亲捏把汗。 父亲无他嗜好,唯爱喝酒。酒一下肚,平时寡言少语的他,也有了话说,偶尔还能讲讲民间故事。但这样的机会极少,因为那时家里穷,难得多少酒喝。父亲爱酒,但酒不在多,傍晚劳作归来,总叫我打两毛钱散装白酒,独斟独饮。这样的事记不起有过多少回,但令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一次。那个傍晚,我从代销店沽了两毛钱白酒,打着飞毛腿回家。父亲掂量掂量,高兴极了,说今天两毛钱酒怎这多。猛地喝了一口,却是点灯用的煤油!我一下子懵了,不知如何是好。父亲是相信黄荆棍下出好人的古训的,虽不轻易揍人,但一旦动怒,往往在劫难逃。我蜷缩着,等待他的巴掌。不料父亲看了看我,只淡淡地说了一声:酒不喝了,煤油点灯用。多少年来,这件事使我对父亲一直怀着深深的愧疚. 父亲七兄妹中,他排行老大,所以很早就得自食其力。我不止一次听到他翻古,说他十一岁当挑夫,十三岁用犁耙,十六岁走江湖,下益阳、华容割过禾,出岳阳、湖北谋过生,也算是洞庭湖的麻雀,经过些风浪。每当翻古起这些,父亲大多心平如镜,唯有一件,每每使他黯然神伤。那是他十二岁的时候,他跟祖父挑煤到四十里外的镇上去卖,山路上把踝关节摔脱了臼,疼得嗷嗷直叫,可祖父非但没有帮他,反而呵斥他粗心,他硬是咬着牙自己把踝关节揉复了位。这件事对他太刻骨铭心了,后来竟成了他教育我的典型事例。记得唐山地震后的那年春节,十岁的我即将小学毕业,父亲决定带我到百里之外的县城亲戚家去拜年。天刚蒙蒙亮,父亲就带我出发了,可当我们赶到二十里外的山下停车点时,每天一趟的班车已经早走了。父亲要我打转回家,我却不愿放弃这盼望已久的机会,硬是走走停停,跟在父亲身后,半路上,竟把母亲给纳的新布鞋底磨穿了。黄昏时候,约莫走了七八十里地,我实在挪不动了,站在那里,用企盼的眼光远远地瞧着父亲,希望他能背我一程。可是,父亲只是停了下来,给我讲起了这个祖父留给他的故事直到夜阑人静的时候,我才拖着一双几乎失去知觉的腿,踏上县城古老而冷清的街道。可怜我的一双小腿,第二天都不能下地走路。就像祖父留给父亲的,这次长途跋涉,父亲也留给了我铭心刻骨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孩提时的这次长途跋涉,其收获远不止是得到几本梦寐以求的小人书,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父亲从未进过学堂门。他曾希望我初中毕业即打道回府,继承他种田耕地的神农事业和凿石开山的鲁班事业。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主意。那是七十年代末刚包产到户的当儿,夏天天旱,塘水干涸,责任田需翻车灌溉,抢着车水的人又多,家中缺少劳力,父亲犯愁了。我让父亲从煤矿借来几十米小水管,利用虹吸原理一个晚上就把干涸的禾田灌了个饱。父亲高兴极了,说他原来只听说过仙水翻坳,想不到家里出了这样一位仙人。从此以后,父亲便对知识另眼相看了。八二年高考预选时,我考出了十分好的成绩,从未踏过学校门槛的父亲,竟亲自步行到他过去挑煤卖的镇学校里给我送钱来,嘱咐我不要太节俭,饭要吃饱,说他在村里煤矿下井,钱来得快些,高考前准备为我买块手表。我打了三两白酒答谢他。父亲觉得我有孝心了,显得非常高兴,连夜便赶路回了家。想不到,这杯酒,竟成了我给父亲的唯一报答!几天后,传来了父亲在井下事故中去世的噩耗。 父亲走的时候,刚刚度过人生的第四十四个年轮。他一生辛苦奔忙,却连照片也没有留下一张。如今十六个春秋过去,时间流逝,没有磨蚀掉父亲留给我的为数不多的记忆。父亲克隆给我的坚毅自强的性格,成了我人生路上不断进取的动力。坚持不懈,自强不息,正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可珍贵的遗产!
个人分类: 亲情流露|4958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部现时代的《论语》――读苏畅斌《活好:游刃有余的强者之道》
suqing1961 2007-11-27 23:55
今年年初,我父亲出版了一本书《活好》。朋友刘绪义博士读后写了一篇书评。特放入博客,以谢朋友捧场。 《活好:游刃有余的强者之道》, 苏畅斌 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 社 2007 年 1 月第一版, 定价: 32.00 元 一部现时代的《论语》 ――读苏畅斌《活好:游刃有余的强者之道》 刘绪义 从书名看,这是一本毫无阅读障碍的书。老实说,我对这本书的作者事先没有一点了解,一点也不合孟子知人论世的规矩。但现在我偏要先论一论作者这个人。这是因为,任何一个读完此书的人,心底里都有一个作者的像。 这就和我们读《论语》,能够读到一个和蔼可亲的孔子一样,读《活好》,一样能读到一个游刃有余的苏畅斌。 都说《论语》是孔子的语录,其实真正的《论语》是孔子人生的画传,虽然不完整,但基本上凸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而《活好》虽然带有 苏畅斌 先生人生的自传性,但无疑又是他对时代与人生的精彩语录。 我颇喜欢于丹解读《论语》的一个心得,她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那种快乐的生活。而《活好》的真谛,则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达到我们人生中所需要的那个幸福生活的圆心。 一个七十岁的老头,在人生的暮年,能把他那个时代特殊的人生经历写成这样一部极富《论语》性(哲理性)的著作,给了今天的我们以无穷的启示。他的经历连同他对人生的思考都是一座富矿,足够我们吃一辈子。 他 15 岁那年土里土气地踏上离乡的火车,到退休的时候,他离开岗位回乡,口袋里依然干干净净,只落得个同事们十里长堤相送,热泪数千行。小学毕业的他,从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到经济学教授的转变,他只用了 8 年; 15 年的探矿、采矿经历,换来的依然是白手,退休前,在单位他这样的技术能手却只能像古人那样循墙而走。退休后,在商海里他游刃有余,不仅办起了多家公司(国际物流、长江航运等),而且不断地收购国有企业,这中间他只用了 10 年。在人心普遍物化的今天,他却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四处撒钱,大手大脚。 这本《活好》正是他抵达幸福生活的圆心时的精彩旁白。 如果说人类 20 世纪的主题是活着,那么 21 世纪的主题就是活好。 然而,活着已属不易,活好似乎更难。 苏畅斌老先生的前半生活着就不容易,然而,即使不容易,他也没有只停留在活着的层面,他要活好。举个例子,上个世纪 80 年代,单位本来分给作为骨干的他一套住房,但当他看到一个老干部又哭又闹地吵着要房时,一咬牙就把房子让给了那位老干部。房子是活着的必需,但并不是活好的唯一。如今的他,别说房子,别墅都住了好多年了。 怎么才能活好,活出游刃有余之道?换句话说,活好,凭什么?凭道行深浅,凭境界高低,凭权力支配,凭方法策略,凭正道修练。《活好》分五个部分剖析了游刃有余的强者之道。就道行来说,有智道、人道、事道、商道、家道等;就境界来说,有看、简、求、乐、气、参、品等诸法;就权力支配来说,有空间支配权、时间支配权、信息支配权、交友支配权、分享支配权、需要支配权、心理主控权等;就修练来说,他提出了八正之法:正眼即眼睛决定天堂和地狱、正面即对自己的面相负责、正形即对自己的形象负责、正语即表达关乎命运、正思即解脱别人方能解脱自己、正行即如何超越自我、正合即如何凝聚人心、正行即每天修正一点点。 孔子够博大了吧,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这应该是他老夫子的心得。然而,自古以来,真正有几人做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 苏畅斌 先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体验到了孔子的境界。正如他所说,他是用心来体验阳光、体验美、体验幸福、体验温馨、体验关爱、体验勤奋、体验劳动、体验汗水、体验思考、体验感激,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博大的人。 博大就能游刃有余,博大的人就是强者。 多年以来,人们把活着的姿态一分为二,一边是强者,一边是弱者。而强者的定义更集中在拼杀,在奋斗,在竞技,如此等等。似乎强者总是鹤立鸡群,强者总是屡败屡战坚强地活着的人,强者就是永不放弃的人。自然它的反面就是弱者。这样的定义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弱肉强食,这样强者就往往与活着很累同义;弱者则往往与活着很苦同义。为了成为强者,许多人不惜把别人踩在脚下;为了成为强者,许多人不惜喝人血食人肉;许多成为强者的人,他的人格早在厮杀中碎裂,在血海中萎缩。强者的背后往往就托着一个矮小人格的尾巴,成为他心灵深处的阴影。 苏畅斌 先生的强者定义不是这样,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索告诉我们,强者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活得真情、活得踏实、活得舒适、活得开心、活得流畅、活得有益于他人的人。 苏老 先生的经历和他书里的人生哲学思索是这样的天衣无缝,进一步表明强者往往就是一个极普通的人,一个极本真的人。《活着》抒写的便是这样一个本真意义上的人字:游刃有余!人,不是社会的奴隶,更不是金钱的仆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活着》是现时代的《论语》。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5509 次阅读|3 个评论
想象1947年的父亲
jlpemail 2007-2-26 09:19
丁亥年(1947)惊蛰过后,八路军太行某支队的接兵干部来到我的家乡,平静的村庄热闹起来。这个太行山东麓的村庄,1945年秋天从日寇的铁蹄下解放出来,就成了解放区。 那年春天,父亲还不满十八周岁。和平生活过了才一年半,他就要和一些同龄人从戎了。当时,故乡的青年们崇尚早婚。父亲也不例外。民国年间,父亲这个高小肄业生也相当于现在的知识青年了,可以称为投笔从戎吧。参军时,他已经成家好几年了。同年兵里,有的虽然刚二十出头,可是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有的即将成为父亲,他们的妻子已经怀孕,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有的是弟兄一个。 我曾经不只一次地想象,父亲得知自己要上前线时,是什么心情。是留恋刚刚开始的和平生活,是牵挂家中的双亲、妻子,还是对未来生活的忧虑?并无生存之虞的人们,有几个向往硝烟弥漫的战场呢?当时的人们谁也无法预料战争何时结束,战场上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父亲身体强壮、个子已经一米七,在距离故乡一百多里的一个城市郊区短期集训后,被分配到炮兵连是很自然的事。参军后,父亲所在的部队总是不停地徒步行军、战斗。他们曾经连续趟过同一条冰凉的河流、两次住在同一家百姓屋里。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在一个团直属的炮兵连。这个迫击炮连的伤亡率很高。第一仗大约是在河南打的,硝烟散去过后,他们消灭了若干敌人,也伤亡了一些战友。有些战士,连长还教不上名字来。 不知道,父亲是否在参军的第一年就学会了抽烟。后来这个习惯伴随了他近四十年,直到在母亲的劝说下戒除。廉价的旱烟或者树叶子成了战争间隙排解忧愁思绪的工具,成了交流感受的战友们的共同爱好。烟草的味道与硝烟的味道带来的心理感受截然不同,尽管同样冲击着他们的鼻孔。 我的想象是,在一次战斗的间隙,战友,也许是个副班长,卷起一颗大炮,用战壕里的火种点燃。他喷吐烟圈的夸张动作,以及那种美妙享受的姿态迷惑了父亲。副班长教会了父亲吞云吐雾,当天晚上就在战斗中牺牲,还不满二十岁。父亲和战友一起,挖坑埋葬了副班长,并且做了一些记号。父亲没有叙述他一次次掩埋战友尸体时的心情,可是提起过挖战壕时排长的一些粗鲁的话语。他也没有描述自己第一次受伤时的感受,只是说:醒来以后,我突然发现自个儿在战地医院里。 四十多年后,时光流逝到了1990年代,父亲在一个冬夜和我谈起了入伍前后的一些场景。还激动地唱起了一些老军歌,节奏感非常强烈的军歌。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366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