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父亲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父亲

相关日志

父亲的价值观和责任观
热度 8 skylark1981 2012-12-24 17:20
父亲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个篾匠。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家境很穷,有二个原因:一来80年代初分家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得到,还有800块钱的债务(当时工资每天只有几块钱,折算到现在,相当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背负几十万债务)。二是九十年代母亲大病了一场,花了很多钱。父亲靠篾匠活支撑着全家。 父亲的手艺在十里八乡都是有名的,数一数二,所以请他做事情的人很多。90年代,农村的交通基本还是靠走(父亲不会骑车), 所以父亲每天要半夜才能回来。现在想起来,父亲真的很辛苦。父亲就是靠着自己的辛勤努力,养活了我们全家,治好了母亲的病,还完了所有的债务。父亲有很多让周围人很羡慕的成就:我的家是当地第一个砖房,我们家基本是第一个万元户,我们家出了近二十年来第一个大学生和博士(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出国的小孩)。其实对于大城市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很小很小的成就,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农村来说,我的整个家庭花了30年的时间才走完了这很小的一步,这也就是我的岁数。 记得大约8年前,我暑假回家,看到父亲还在做篾活,就习惯地问他, 给谁做? 父亲告诉我,是给一个很远的人做。我问多少钱,父亲回答,他专门从很远的地方送来了竹子,所以只收20块钱的手工费。我意识到,父亲干一天才得20块钱(当时一天劳力大概40块钱)。于是和他说,为什么还要那么认真。父亲的回答让我非常惊讶:“反正是做,做好也是做,做不好也是做。那就做好吧,做好了,他们用得时间也长一些”。 这是我从我父亲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当我在学习的时候,我会对我自己说:反正是花几个小时读书,读好也是读,读得不好也是读,那就读好吧。当我在做论文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对自己说:反正是几个月时间,做好也是做,做不好也是做,那就做好吧。当我准备报告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反正是一个小时的报告,做好也是做,做不好也是做,那就做好吧。无论是大学,博士还是后来的博士后,我都是这样认认真真走过每一步。当我忽然回过头来,我发现很多同学都远远在我背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家从欠800块钱到后来成为了当地第一个万元户,也培养了当地第一个大学生。 有一天,我听到了Jobs的名言: "把每天都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去生活"。我发现父亲的观点和Jobs非常相似,尽管他比Jobs平凡得不知多少倍。父亲不善言语,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来没有见到他埋怨过,他只会努力地工作,做好每一件事情。在奶奶80大寿的时候,父亲问过奶奶为什么当时分家的时候什么都不给他,还要他还800块钱的债务。我明明看到他眼角的泪珠。 这几天在网上有很多人讨论教授的待遇问题。我很反感这样的方式,我不会选择在网络上发牢骚。要不我会努力工作,做到所有教授中最好的。要不我会努力工作,去改变这个不公平的状况。有些教授责问我,看我在哪里工作,看我收入几何。我只能告诉这些人,我还是一个博士后,但是我有非常好的做事情的态度。埋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是图给嘴快罢了。最多,只是给少数不努力工作的教授找了一个借口:看看,我们的工作条件那么差,待遇那么差,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呢? 这是我们的社会,好也好,不好也好。我们有这么多教授,如果其中一部分努力做研究,另外一部分人努力去改变这个不公平的现状,那么这个不公平的制度就不会一致持续下去,教授的未来就一定会很好。西方教授的光鲜表面,也不是政府的施舍,而是很多人努力换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父亲的态度,可以给很多很多人再上一课。这也是我最想对所有教授说的。对我来说,我认为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我也将授予我的学生以及我的小孩。
5947 次阅读|7 个评论
You raise me up: 致我们的父亲母亲
热度 16 BlueAdagio 2012-12-23 10:30
You raise me up: 致我们的父亲母亲 最近接连看到关于父亲母亲的文章,心里很多感触,有时也夹杂着沉重。那些替我们承受了艰难苦难甚至灾难的父亲母亲们,那些随着我们日渐成长而变得单薄憔悴的父亲母亲们,或者有些话我们时常羞于启齿,又或者所有的语言有时都变得苍白。。。不禁想起了美国情歌王子Josh Groban (乔许·葛洛班)当年那首令人听得热泪盈眶的《You raise me up》(原唱Secret Garden)。就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父亲母亲吧: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m strong when I'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 You raise me up When I am down 当我失意低落之时 and, oh my soul, so weary; 我的精神,是那么疲倦不堪 When troubles come 当烦恼困难袭来之际 and my heart burdened be; 我的内心,是那么负担沉重 Then, I am still 然而,我默默的伫立 and wait here in the silence, 静静的等待 Until you come 直到你的来临 and sit awhile with me. 片刻地和我在一起 You raise me up, 你激励了我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故我能立足于群山之巅 You raise me up, 你鼓舞了我 to walk on stormy seas; 故我能行进于暴风雨的洋面 I am strong, 在你坚实的臂膀上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我变得坚韧强壮 You raise me up: 你的鼓励 To more than I can be. 使我超越了自我 There is no life - 世上没有—— no life without its hunger; 没有失去热望的生命 Each restless heart 每颗悸动的心 beats so imperfectly; 也都跳动得不那么完美 But when you come 但是你的到来 and I am filled with wonder, 让我心中充满了奇迹 Sometimes, I think 甚至有时我认为 因为有你 I glimpse eternity. 我瞥见了永恒 You raise me up, 你激励了我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故我能立足于群山之巅 You raise me up, 你鼓舞了我 to walk on stormy seas; 故我能行进于暴风雨的洋面 I am strong, 在你坚实的臂膀上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我变得坚韧强壮 You raise me up: 你的鼓励 To more than I can be. 使我超越了自我 *歌词及中文翻译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8133 次阅读|46 个评论
曾经沧海难为水 冬至日忆父亲
jlrlmylt 2012-12-21 16:00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按照南京的习俗,冬至是个祭祖的日子。距离2005年11月11日,父亲去世已经7年了,在这冬至到来之际,几次试图提起笔来写点什么,来纪念自己的父亲——一位人生充满不幸但又始终正直、善良、坚毅的老共产党员。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命运,但人的性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水电工人,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时代变革的滚滚洪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个人的悲欢离合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 我的父亲出生在1930年9月,一个豫北平原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家排行老二。我的爷爷是个大烟鬼,在将家中仅有的几亩薄田折腾光后,终于贫病交加撒手人寰,留下自己的寡妇妻子和四个年幼的孩子。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后,豫北平原遭遇百年未遇的大旱,饿死的饥民尸横遍野。在逃荒的路上,为了生活,我的奶奶被迫把我的三叔、大姑卖给他人做养子、童养媳,以便为他们寻求一条生路,而自己也走上了改嫁的生存之路。为了谋生,父亲从小就开始为地主扛长工、打短工、作小本买卖,甚至在冰天雪地的大年三十的晚上还要被迫到县城去,将家中的几斤玉米卖掉换取春节的年夜饭。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来到了这个古老的县城,宁愿在战场上被子弹打死、也再不愿意忍受食不果腹、衣难蔽体的生活磨难的父亲偷偷地从家中逃出,毅然投奔了在八路军当连长的大伯率领的队伍。惟恐失去身边唯一儿子的奶奶,硬是用她那一双小脚,步行几十里,到县城一把鼻子一把泪地把父亲拉回家中。从此,父亲的人生道路上失去了一次极好的转折机会。 解放初期,受够了地主老财欺压的父亲,也分到了几亩博田,尝到了当家作主人的翻身喜悦。可是,不久,正值青春年少的父亲厌倦了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终日修理地球的农民生活。其时,正值国家经济恢复时期,“一五计划“急需大量青年工人,父亲再次走出了家门,加入了新中国第一代水电工人的行列。怀着对社会主义的感恩之情,父亲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健康的身体全部献给了中国的水电事业。在所谓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万人大会战中,作为一名高级大型施工机械修理工,由于连夜加班、疲劳作战,致使机械操作失灵,父亲的手臂、胳膊、大脑多处负伤,甚至留下了终身的残疾。1962年,在三年自然灾害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响应党的号召,父亲从自己微薄的口粮中,拿出十斤粮食捐献给正处于灾难之际的国家。要知道在那场饿死2500万人的大饥荒中,粮食可是比金子都值钱的硬通货呀!而父亲自己,为了充饥,冒着生命危险爬到黄河岸边的老榆树上,靠摘树叶维持生命,由于营养不良饿得浑身浮肿,差点死在黄河滩上。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职业生涯中,父亲身患胃病、肝病、心脏病、肺病等多种职业病,父亲晚年因癌症去世不能不说是与高强度劳作、恶劣的工作环境有关。在那个民风还算淳朴、干部无钱可贪的年代,父亲也获得一些荣誉,多次被评为这个拥有上万名职工的部属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甚至有一次获得去北戴河疗养这项中国产业工人的最高殊荣。 父亲的一生是不幸的。少年磨难、青年彷徨、中年丧子、老年疾病缠身,临终忍受人世间最痛苦的晚期癌症病魔的非人折磨,真可谓“曾经沧海难为水”。由于经济的贫困、文化水平的局限,两双儿女中,我的大姐因为59年出生大脑营养不良加之父亲粗暴的棍棒教育的结果,导致脑残;不谙水性的我的11岁的小弟因为家庭贫困,为了吃上一口鲤鱼,而跟上他人到充满险滩和暗流的黄河步鱼,而永远沉没在万里黄河中。儿女教育的失败,对大姐后事的担忧,最终成为父亲终身的遗憾而死不瞑目。 父亲的一生又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大型国企的退休职工,父亲拥有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能够比较体面的安度晚年。父亲和母亲的婚姻没有什么爱情基础,但作为人生伴侣,在几十年的夫妻生活中,自己的父母尚能做到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贫穷、健康或疾病,都永远尊重、关心对方。想当年,母亲的右腿残疾,父亲冒着被单位开除的风险,带着母亲、三个孩子到洛阳、郑州四处求医。1965年经济大萧条时,父亲为了保住母亲和孩子的城市户口,放弃了提干的机会,拒绝将母亲和孩子的户口下放到乡下。在父亲退休的十几年时间,母亲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使父亲晚年生活得比较安逸。在父亲生病住院时,由于我和二姐都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乡,几乎是母亲一人,承担了几乎全部的陪护任务,忍受着照顾一个垂危病人精神、身体的双重压力,陪伴父亲走完人生最后旅程。 愿父亲在九泉下安息!谨以此文献给为黄河第一坝献出青春和生命的数以千计的新中国第一代水电工人。
个人分类: 社会与人生|39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
热度 6 fdc1947 2012-12-20 08:08
上星期,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的生日到了,二哥和妹妹帮她做了几样菜,烧了一些锡箔,在家里斋祭了一番,算是一个纪念。 父亲生于前清光绪二十八年,如果还活着,现在已经过了 110 周岁,去世已经四十一年了,母亲还总是挂着他,他们毕竟在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生养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个。 父亲年轻时以画画为生,现在别人对他的介绍说是“民国人像画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画“古法传神”的,其实,主要是给死人画像的。过去的中国人没有几个活着就画像的,大多数都是死后子孙为了祭祀的需要,画上祖宗的像。平时秘而不宣,到了过年的时候,把这些画像都挂出了,点上香烛,磕头祭祀。所以,这些画像被称为喜神。《红楼梦》里就有元旦(过新年)拜祖宗神像的描述。穷人是没有这种东西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就有一位暴发户,做了官,祭祀死去的太太时没有喜神,拍马屁的破落户子弟把自己母亲的神像借给他,结果这位子弟的父亲是暴发户官员的下属,参加祭祀时发现自己的太太竟然成了别人的“太太”。 画喜神是一桩苦差事,过去的人并没有照片,人死了,赶紧去看一眼,就得画,要看到死人,凭着记忆,画出来活人。更有许多时候,死人也看不见,找来几个活人,说要画的人,眼睛像甲,鼻子像乙,嘴巴像丙等等,回去画吧。画像是真正的工笔画,眉毛、头发一根一根地画,画中国画又无法更改,一笔也不能画错。画得差不多了,拿给顾客看,看画得像不像,说不像就只能重画。把脸面画得像了,然后画上衣着,男的官服,女的凤冠霞帔,都是工笔。一般人平时想不起,到了冬天快过年才想起祭祀,才想起要画喜神。所以,一年生意不好,到冬天就忙得要死,没日没夜的赶,还一笔不能画错。 到了民国时代,画喜神是绝对的“夕阳产业”,父亲在外人看来还是一位“先生”,实际上,家里的生活很是清苦。有一个阶段,父亲与邻居的“盐老板”结成了这样的关系:父亲每天从盐老板那里借支,等盐老板要去进货时,父亲就一趸当给盐老板一笔款。这是因为盐老板每天都有连续的小额收入,而父亲则要过好长时间才有一笔收入。当然,当盐老板要进货时,父亲正好没有收入,那就麻烦了。只有去借,或者去典当了。 不过,这些事都是后来听母亲说的,父亲从不说这些,他只说如何去给章太炎先生的太夫人画像,太炎先生如何对待他等等,说起来眉飞色舞的。 我从来没有见过父亲画画,因为早在我出世的时候,父亲就不再画画了。家里这么多小孩,还是要有个收入稳定的差使,于是他在一个钱庄里谋了会计的职务。 1949 年,天地翻覆,钱庄没有了,父亲失业。在到处是失业者的 50 年代初旧日的“消费城市”苏州, 50 岁的父亲到哪里去找事情做? 1951 年,我上了小学,同年,我的 13 岁的大哥独身一人去上海的一个工厂学徒。 50 年代前、中期,我的姐姐和二哥分别远去大西北工作和学习。到了 1953 年,父亲终于在制革业联营处(苏州制革业的同业公会)找到了一个会计的工作。家里才结束了四年靠变卖、借贷过日子的生活。 父亲从来不问我的学习,只在小学开学之际,与许许多多家长一样,去学校申请减免学费,可是红着脸、低着头谈判的结果是一次都没有获准减免,只是被允许分期付款。每次,分期付款期限临近,老师在班上催付,我也只能很不好意思地回家转达。 制革业联营处的地址就在市中心人民商场的二楼,离我家所在的察院场很近,我有时放学以后就去那里玩。有一天快下班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他去隔两家的房间有事,如果有电话来,就让我去找他。过一会儿,真有人来电话找他,我放下电话就去找父亲,回来一看,我是把电话扣死了再去找他的。父亲告诉我,电话扣死就断了。接着,那边房间的先生也过来了,他们二人哈哈大笑,原来打电话来的正是我父亲。他们联营处的电话号码是 231 ,过了快 60 年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候苏州市的电话号码只有三位数。 到了 1963 年底,一向不问我学习情况的父亲突然出手大方的主动给我订了一份《人民日报》,一份人民日报每个月要一元五角钱,半年的报费就是我一个月的伙食费。我问父亲为什么订,父亲只是说了一句:你不是要考大学了吗!我真没有想到,原来父亲是这样关心着我的考试。虽然《人民日报》对我的高考没有多大的作用,高考政治只得了可怜的 53 分,但是,我毕竟幸运地考上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要到北京去读书了,六十多岁的父亲到观前街转了半天,给我买回来一只帆布箱,又买来一捆草绳。他教我装好箱子后用草绳把箱子缠好(这是当年托运行李的通例),又跟我一起把行李送火车站托运。正是这只帆布箱,以后跟随我,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又到更北,又较南,又更北,最后定于济南,南北东西的搬家,历数万里。到上世纪末,箱子终于零碎了。 父亲经常对我们说,凡事不要怕吃亏,吃亏没有关系。他说自己吃了一辈子亏,总是让人,到老却发现并没有吃大亏。他平等地礼貌地对待所有的人,不管是领导、是同事还是街上拉车的、扫地的,从来没有跟人为了一点小事而吵架。街坊邻居之间或者他们的家庭之中夫妻间弟兄间有了矛盾,也时常找他或我母亲去解决,他们几乎是众家的“寄爷”或“寄娘”(干父或干母)。其实他们一没有钱二没有权,只是说话讲道理,处事公正,与别人又没有利害关系罢了。 解放前,父亲是我家附近“北三救火会”的理事,那是尽义务的事情。刚解放,虽然他失业在家,居民学习、宣传新社会、搞好社会治安等活动,他都积极参加。退休以后,街道请他参加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他也天天去工作,不拿工资的比拿工资的还认真。 父亲知道,他不属于被“依靠”的阶级,所以做事情处处小心谨慎。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他是画画的出身,还有点文化,居民委员会写标语、念文件之类的事情便都归了他。有一次,他写的标语让人贴出去之后,一位居民气喘吁吁的来告诉,说标语写错了。他赶去一看,原来是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样的最高指示,漏写了“忘记”两个字。这样的标语贴在市中心的大街上,岂不麻烦?赶紧扯下来撕掉。幸亏那时大家都已经斗得疲倦,父亲又没有什么仇人,瞒上不瞒下。近七十岁的人,一场惊吓罢了。 1972 年春节过后,我家弟兄都将返回各地工作。那天,我已经离开苏州,去上海买火车票准备回东北(需要在火车上过两夜一天,在上海上车可以有座位)。二哥也准备回西北。父亲在居民委员会受命向居民传达关于林彪出逃的中共中央文件,七十一岁的父亲念了整整的一个下午。回到家,想起了我二哥即将要回西北,可以给被调到宝鸡工作的我姐姐顺便带一些食糖(当时北方的供应很差),正把糖装入瓶中时,他突发脑溢血。马上送入医院,已经重度昏迷。当晚我从上海折回,看到的只是昏迷不醒的父亲。次日中午,我看突然他呼吸急促,医生过来一阵抢救后宣告身亡。 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对于家庭,他是个好家长,对于社会,他是个好公民。去世四十一年了,我这个不孝儿郎,也不大想起他,只有我母亲还常常念叨着他,说他走得太早,没有过上好日子。
个人分类: 我的回忆|3613 次阅读|12 个评论
父亲
热度 40 zhuchaodong 2012-12-13 21:58
父亲,镇江丹徒东乡人氏。 父亲家境贫寒,是家中的长子,初中毕业就开始当学徒,从事木工。我小时候,经常半夜起来,发现父亲仍然在为第二天的集市赶制木椅。父亲的木工活在十里八乡比较有名,因为他做活细致,所做家具结实耐用。在我的记忆中,即便是父亲手艺颇受乡亲赞誉,每年也挣不了什么钱。我印象中,1983年分田到户以后,我们家中午才能够吃到一顿米饭;也是在1983年,我考取了乡里的石桥中学,却一时凑不够学费去报到。但是,父亲和母亲节衣缩食,建造了4次房屋,为他的家人挡风避雨。 父亲是个热心人。我们家曾经有前后2排房屋:南面是厨房和我们家人休息的地方;北面2间小屋曾经是父亲用煤油灯孵小鸡、制作热得快(简易热水器)的厂房。有一次,村里从安庆来了一些由于发大水逃难的人。父亲就收留了他们,把背面的房屋作为他们的容身之所。这些由于家乡发大水的难民也非常感恩,对临近村庄的村民就不去讨要钱粮。印象中,他们在北屋住了1个月左右,就离开了。我们村在河东有一些田地。由于村庄和田地隔着一条河,村民去河东干活必须绕一大圈,非常费力费时。父亲就联合了村民,建造了一座便民桥,大大方便了两岸的村民。 父亲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我记得小学之前,冬天比较寒冷。由于当时化肥还不是特别普及,即便有,价格也比较贵。父亲要求我和弟弟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去外面拾鸡粪,作为肥料。有次我和弟弟一边找,一边哭,被起床的奶奶发现。奶奶非常心痛,说父亲比过去的地主还要心狠,还和父亲吵了一次。我还拿不稳扫帚的时候,父亲就要求扫地,并注意各个角落是否有灰尘。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暗暗怀疑我是不是捡来的孩子。但是,从小到大,父亲对我和弟弟的学习基本不去过问。现在想来,父亲的严格要求,强化了我们对细节的观察力和实施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我们的学习,也深深影响到我现在的工作方式。 父亲年轻时候,精力充沛。他做木工的时候,经常忙到第二天凌晨,还要拉着做好的家具,早早赶到集市上去卖。孵小鸡的时候,他为了摸清各个环节,天天睡在改造成烘箱的北屋。做热得快(热水器)时,我已经上了大学。他改变了一些部件质量,足迹几乎遍及南京城。尽管有时在城里会上当,被检查,但是凭着较好的质量和诚恳的为人,父亲在南京也结识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当然,他也有更多的机会去南京看求学的孩子。甚至我到北京工作以后,父亲也曾经动过来北京推销热水器的年头。不过,由于年事已高,简便热水器畅销的年代已经过去,这个念头没有实现。 父亲抽烟很多。后来发现高血压后,就遵医嘱彻底戒掉了烟瘾。现在父亲已经年近70,近几年可能由于高血压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导致了轻度脑梗。幸好病情得到及时发现和救治。这事对我触动很大,也尽量抽时间回家看看。好在京沪高铁大大缩短了我和父母的距离,使常回家看看成为可能。但是前几天,父亲来电,平静地告知摔倒磕断了5-6根肋骨。估计父亲脑梗再次发作,竟无意识摔倒。母亲体弱,还是在奔波忙碌,为父亲安排拍片等就医事宜。所幸有亲戚朋友大力帮助,使我和弟弟仍然能够坚持在岗位工作。特别是同学邱为民,帮助父亲从楼道加床,搬到了病房,使父亲免受风寒之苦;同学辛爱华前往,提供专业帮助。 由于部分肋骨可能伤及肺部,明天父亲需要动手术。我本来计划今天赶回去,父亲和母亲都打电话来,让我不要回去:手术之后,医院每天只让短时间探望。晚上几次电话给父亲,都没有回复。母亲来电告知,父亲现在躺在病床上,够不到手机。几夜无眠,想到父亲多年的慈爱之处,我思绪万千。弟弟说父亲辛苦了一辈子,却难以健康地安度晚年。 补记与致谢:昨晚思绪万千,却难以落笔,就早早休息了。今天清晨,正好有个母亲的来电,我就起来,顺便也看看科学网。没有想到,自己牵挂父亲的心情点滴,就得到各位老师、同事、朋友的关心。谢谢你们! 本来前日已经去购买火车票,却接到父亲和母亲分别打来电话,不让现在回去。医院按照规定,安排了护工,术后病人需要进入监护病房,家属不让长时间陪护。因此后面父亲手术后的3-5天,我去黑龙江出差。然后就尽快回家,探望父亲,也好让母亲能够稍微休息一下。 今天下班后联系母亲,得知父亲手术进行了约4个小时,情况良好。父亲也已经从普通病房进入监护病房。母亲下午4点和晚上7点能够短时探望一下。我的两个表妹也闻讯来帮助母亲,并把母亲请到家中休息。 送孩子上学途中,车上正好响起歌曲“父亲”。现在才明白为什么百听不厌,总有热泪盈眶的冲动。今天特地上网查到歌词,抄录如下,送给父亲,希望父亲度过此关,继续和他引以自豪的孩子们分享他们的乐趣。 ********************** 父亲 词曲:筷子兄弟 总是向你索取 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 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 装做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 转身泪湿眼底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一生要强的爸爸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 把最好的给我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时光时光慢些吧 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 我愿用我一切 换你岁月长留 我是你的骄傲吗 还在为我而担心吗 你牵挂的孩子啊 长大啦~~~~~ 感谢一路上有你 ********************** 感谢大家的关心,恕无法一一回复。顺祝各位身体健康、家中老人幸福安康。
个人分类: 家人|9766 次阅读|40 个评论
谁是成功之父?
热度 7 jiangjiping 2012-12-10 10:19
谁是成功之父? 蒋继平 2012 年 12 月 10 日 小时候在学校学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人生箴言, 当时似懂非懂, 一直是心里的一个疑问。随着年龄的增加, 社会阅历的增多, 知识和经验的丰富和积累, 思考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我对这个人生箴言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懂得了失败的意思是人生中遭受的困难,挫折, 不幸和打击。 我进一步认识到,失败和成功是一个对应体。说得更具体一些, 失败是孕育成功的温床, 或者说失败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所以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 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成功是失败的儿子。 失败是成功的母亲。 由此可见, 失败是一个女性。 大家知道, 仅有女性是不能生孩子的。 所以, 我一直在思考成功这个儿子的父亲是谁。换句话说, 谁是成功之父?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经过系统地分析世界上成功人士的个性特征, 我发现凡是成功人士都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有一种不认命的精神素质。 这种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 决不低头, 决不放弃, 不屈不挠, 奋争不息。 比如说,原云南卷烟厂厂长褚时健,他 74 岁从监狱出来还开山种果树, 创造出又一个品牌。 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褚先生就是典型的不认命的人, 因而就能获得成功。 不认命就需要一种不认输的气质。 人生的道路充满坑堪艰险,那些成功人士在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是不会摔倒, 而是他们在摔倒后能够迅速站起来继续往前走的勇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很容易看出, 成功的父亲必定是不认命的人。 这是通过遗传学的科学知识得到的结论。 这个结论也很符合社会实际。 成功这个儿子的个性是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在失败面前, 不认命决不放弃,继续 努力寻找机会, 积极创造条件, 终于征服了失败,并且赢得了失败的心, 最后孕育了成功。 我本人的人生经历也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当年水稻所要选派一些员工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必须先通过英语这一关。 我当时的听力已经严重受损, 连正常的中文对话也已经很难应付, 要学好一门外语, 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这几乎只有 1% 的希望。 尽管如此, 我仍然尽 100% 的努力, 不认命, 不认输, 加倍努力, 听力部分不行, 就用阅读理解和语法方面的优势来弥补。同龄人在杭州西湖边上谈情说爱, 我在图书馆和宿舍内学英语, 连乘公交车的时候也在学英语。 经过这样的努力, 终于达到出国留学的分数线, 顺利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出国后,在课堂上更是痛苦不堪, 一个字的课堂笔记都做不下来,这是一种折磨人的处境。面对这样的困境,我没有放弃, 也不认命, 更不认输, 用加倍的努力来与不幸的命运抗争。别人度周末, 我在读书做实验, 别人在度假, 我仍然在读书和做实验。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通过这种执着的精神, 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顺利地完成了博士的学习。 我的人生感悟是:面对磨难和挫折, 决不能随便放弃。 人生的道路太顺利不是一件好事。 人生需要一些磨难和挫折。 人生的磨难和挫折是人生的一些必修课, 它们可以磨练人的意志, 增强人的毅力, 提升人的智慧。
个人分类: 人生哲理|931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80后公务员辞职卖菜 父亲觉丢脸1年见1面
热度 2 lily201268 2012-12-8 10:31
12月1日,刘献炜回家探望父亲,两人围在火盆边烤火,半天没有一句对话。 刘献炜的菜店里,所有菜品都经过精细处理和包装。 80后 公务员 ( 微博 ) 辞职卖菜 刘献炜辞职后决定开菜店,为显决心,开业头天晚上,他特意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意味着要从头开始”。 加刘献炜第一年卖菜就赚了20多万元。生意最好时,他最多开到了13家分店。 辞去公务员(微博)职务,河南小伙儿刘献炜跑到郑州去卖菜。放着检察院的“铁饭碗”不捧,跑去当“卖菜哥”,此举惹恼了父亲,父亲与他几乎“断绝关系”。儿子在外究竟干的啥,觉得“丢脸”的父亲三年都不敢给乡亲讲。 近日,因为上了一场东方卫视的节目,这名“卖菜哥”再次走红,有企业开出10万年薪附带30%股权的高薪想要请他,但他表示暂时还会“将卖菜进行下去”。 卖菜哥的一天每日凌晨4点跑菜市场 12月2日,凌晨4点半。郑州,实时气温零下6℃。和往常一样,28岁的刘献炜开着借来的五菱之星面包车,准时来到郑州北郊的陈寨蔬菜批发市场进菜。自从2009年在郑州东明路开了家“乡里乡亲”的净菜超市后,每天到陈寨、刘庄蔬菜批发市场进菜,成了他雷打不动的早课之一。 市场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这个戴眼镜的小伙子径直来到熟悉的那几家摊位前,麻利地选好了当天要的蒜薹、大白菜、南瓜、豆角等几十种蔬菜,过秤、付钱、找钱。等把这些菜装到那辆面包车,已是六点过了。待刘献炜将菜送到自家的净菜超市时,天边开始透亮。 将菜运进超市,刘献炜的大姐、姐夫早已等在那里。几个人将菜里的死叶子挑掉,该去皮的去皮,该削根的削根,用保鲜膜包成一小包一小包的,过秤打上价码,摆放在店里的架子上。“乡里乡亲”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 父亲极力反对认为开店卖菜伤了脸面 12月1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南阳新野大营村小刘庄,陪同刘献炜回了趟老家。刘献炜说,这是他三年来第三次回老家。 刘献炜的父亲刘朝彬今年60岁,父子俩见面没说话,他那有些精神障碍的老娘见了儿子很高兴,不停地依依呀呀地说着些什么。除开种地,刘朝彬还能做泥水工,农闲帮村民修房子,一天能挣个50块。“当初他说要辞职,我就不同意。放着好好的公家饭不吃,到城里头去卖菜,我气得呀……”刘朝彬向记者倒苦水,“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你说我这脸要往哪里搁?” “我不仅仅卖菜,我要做生鲜便利店,将来还要开很多家……”刘献炜小声还了一句。“咋个不是卖菜?在俺们这地方,要不是实在过不去了谁去做那生意啊?做生意不稳妥,谁知道啥时候赚啥时候赔?赔了,我哪里有能力帮你还?再说了,你天天在外面折腾,谁家闺女敢跟你?倒是早些给安个家呀。”刘朝彬情绪有些激动,大道理不停向着刘献炜“喷”过来。 人生十字路 1次抉择: 辞掉公务员,去当卖菜哥他毅然决然 刘献炜的菜店开张于2009年9月9日。他说,“当时郑州正在做城中村改造,市场菜价高,周围菜农卖菜难,我瞅准了商机,拿着手头的六万多元钱,找同学朋友凑了十多万,开起了这家菜店。” 在创业前,他是河南南阳市某区检察院的一名公务员。千辛万苦考上这个“铁饭碗”后,仅干了一年,他就辞去工作,因为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此后几个月,刘献炜在建筑工地打过工、跑过销售,最后选择开了家菜店。为显决心,开业头天晚上,他特意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意味着要从头开始”。 卖净菜、送菜上门、电话买菜、网上订购……脑子灵活、又肯吃苦的他很快在这片社区扎了根,店里生意越来越好。高峰时期,社区有200多户每天在他店里订菜。 刘献炜说,卖菜第一年就赚了20多万元,主要是给酒店配送。但不久他就觉得做酒店配送,即便做得再大,也解决不了老百姓买菜贵的问题,更不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这之后,他把主要精力财力投到店面上,最多开到了13家连锁菜店,其中一家分店一天就能赚4000元。后来他和几个人合伙,还做了一个“菜速递”的网络购菜平台,最高峰的时候光送菜的就有20人。 2次抉择: 离开菜店,去做职业经理人?他还没想好 菜店后半部分隔了个小办公室,满满一书架摆着《哈佛管理全集》《管人用人艺术》《你拿什么吸引我》等管理经营类图书,而他大学时读的法学专业的书,只能堆在书架的一角。 刘献炜已连续两天没去进菜了。公务员“国考”刚过,上海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栏目请他去当嘉宾,因为他之前也是个公务员,2009年才辞去职务,来郑州卖菜,录制节目花了他两天。 刘献炜上东方卫视,主题是公务员招考,既有他这样辞去公务员去卖菜的,也有开着宾利考公务员、考不上就不能娶老婆的。在节目现场,有很多人表示支持刘献炜,其中有一家公司负责人愿意提供一个年薪10万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给他,并且新开店还赠送30%的股份,如果能做到大中华区总裁,到时愿意提供1000万的创业基金给他。刘献炜到目前仍拿不定主意,一是放不下附近相熟的居民,二是舍不得自己创立的品牌,希望能够和本地企业合作,延续梦想。 不过,他的亲戚朋友都支持他去做职业经理人。刘献炜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说,正考虑这个机会,“但即使走也会把店交给姐姐经营,将送菜进行到底。”对话 辞掉公务员职务 因实现不了理想 华西都市报:你是哪一年考上公务员的?刘献炜:2007年12月,我通过了河南省的公务员考试。2008年3月,到老家南阳市卧龙区检察院做了一名公务员。 华西都市报:当时考公务员竞争激烈吧?刘献炜:那年卧龙区检察院计划招8人,一共68人报名,只录取了4人,我是仅有的两个有编制的之一。 华西都市报:当公务员,在很多地方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 刘献炜:我是我们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第一个公务员。家里有个“吃公家饭”的儿子,在乡下看来是件很风光的事。父亲说,“虽然老家住着破房子,但走到哪儿说话都有底气,走路都带着风。” 华西都市报:很多人都抢着做公务员,为何你要离开? 刘献炜:前8个月我还是干的很安心。我所在的科室是控诉申诉科,每天接一些案子,向法院、公安局送一些资料。8个月后,我向领导提出想要辞职,因为每天都做这些事,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钱也不多。 华西都市报:辞职你和父亲商量过没有?刘献炜:商量了,他不同意,他说要辞职就断绝父子关系。检察院办公室主任劝过我好多次,单位主要领导也找我谈过话,说可以先换到别的科室工作。 华西都市报:不做公务员去卖菜,别人怎么看你? 刘献炜:刚开始,小区里的顾客都盯着我的光头看,有人还问我是不是犯了事才来卖菜的。我在这里卖菜,为人实诚、送菜上门、送晚了不收钱……慢慢的,大家开始接受我了。父亲那边,三年我只回去过两三次,他老觉得卖菜丢人、不稳当,肯定没有当公务员风光。 http://edu.qq.com/a/20121206/000360.htm
1399 次阅读|3 个评论
孩子长得像爸爸得多?
热度 7 cutefay 2012-12-4 13:08
我观察到我周围的人中,孩子长得像爸爸的比长得像妈妈的更多一些,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也不知道是我能观察到群体样本比较小的缘故,还是在相貌方面确实更多是遗传父亲基因的缘故?不知道是否有对于此方面的科学研究? 此外,虽然说生男生女的概率都是二分之一,但似乎有的家族总是生男孩的概率总是远远大于女孩,甚至几代全都是生男孩,一个女孩也没有,几代都是如此;相反,而有的家庭几代都是是生女孩的概率远远大于生男孩的概率。这方面不知道是否也有科学研究?我刚刚在网上搜索到这样的新闻报道: 人们都知道,生男生女取决于男方的精子有没有Y染色体。英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精子中带有Y染色体的机会,是由基因先天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男性的姊妹多,那么他的配偶将来生女孩的几率也更大。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进化生物学》杂志上。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欧洲及北美洲的927个家族的历史进行了统计调查,总人数超过55万人。结果发现,兄弟人数偏多的男人较容易生儿子,姊妹人数偏多的男人较容易生女儿。可见,生男或生女的能力很可能遗传自父亲。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结论也可以帮我们揭开一个谜团:一战后,平均每100个新生儿中,男婴会比女婴多出两个。在战争中,容易生男孩的父亲,儿子全部阵亡的机会较小,较容易把生男孩的基因传下去;而容易生女孩的父亲,儿子数目本来就少,儿子一旦阵亡,生女儿的能力便无法遗传下去。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8373 次阅读|14 个评论
父亲讲的故事(3)
热度 1 Yanhaiyan 2012-11-30 01:05
昨天我说到一种向往,在农村买块地,盖一个农家院,各种果树都种几棵,各种菜种一些,养头奶牛,养一个或几个孩子,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并培养其成为自开诊所也能料理各种农活的中西医通透的医生农民。父亲说,在农村生活很危险,有点钱就被人抢。并讲了他小时侯的故事。他说他们家是全乡最穷的,没有人比他们更穷了,所以不怕被抢。他们邻居一家姓孙的,刚集了点买棺材的钱,准备第二天买棺材,结果当天夜里被抢。他大哥(我大伯)想出门也被那伙强盗堵在屋里。 所以我父亲从来不想赚钱致富,生活一般就行了。我也是这个观点。平时生活我父母也是非常节俭,他们住的家里,亲戚来了都没好意思让同来的同事进屋。 有一年在跟学生聊农村的事时学生也说过,种了东西会被人偷抢,所以不干。我怎么觉得科研和教学也会这样呢?
2729 次阅读|2 个评论
[剧情][青春感恩记《父亲》父子篇][高清BD-RMVB/国语中字][2012
lcj2212916 2012-11-29 22:06
  导演: 肖央   编剧: 肖央   主演: 肖央 / 吴坚 / 李景秀   类型: 短片 / 歌舞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2-01-08   片长: 28分钟,245.85MB   剧情简介   由肖央编剧,并执导的青春感恩题材的电影作品《父亲》,以阐述父爱为主题,表现儿子对父亲以及女儿对父爱的切身感受,结合演员自身成长的视角,细腻地描绘父爱的光辉。同时,也展现了北漂一族的思乡情,并深刻阐释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道理。正像主演霍思燕说的:“我希望这部电影的效果能达到,让观众看完以后就有立刻跑回家看亲人的感觉。”本片是继电影《老男孩》及短片《赢家》之后,又一力作。据优酷最新探班获得消息,本片将于2011年12月感恩节之际上映。   《父亲》片长60分钟左右,有上下两个部分,从父子情和父女情两个角度讲述故事,围绕《老男孩》里肖大宝和校花两个人物展开情节。影片风格也跟“筷子兄弟”此前作品一致,即有怀旧元素,也有黑色幽默。 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12560170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914-1-1.html
3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和儿子在看了程老师和他学生博文之后的一段聊天记录
热度 25 dana19851128 2012-11-18 22:46
晚上,半个月没聊天的父亲发来了QQ表情,想关心一下他这个27还在读博,没女朋友,没钱的儿子。 看完父亲的讲话后,我半天没说话。 以下是完整的聊天记录: 老头子 21:12:56 你在吗? 雪狼乖乖21:13:47 “点头表情” 老头子21:14:30 你最近还好吗? 雪狼乖乖21:14:51 “点头表情” 都依旧 老头子21:17:59 研究的成果,文章写的怎么样? 雪狼乖乖21:18:30 等X老师审 老头子21:19:53 奥!那就好!X老师感觉怎样? 雪狼乖乖21:22:05 X老师在出差等他回来 老头子21:23:10 X老师最近有没有布置什么任务啊? 雪狼乖乖21:23:39 恩看论文写作业 老头子21:24:41 奥!开始上课了吗? 雪狼乖乖21:24:50 恩 老头子21:25:17 难度大吗? 雪狼乖乖21:25:31 恩在复习 老头子21:28:36 那你就要捋一捋,认真对待了! 雪狼乖乖21:28:49 恩是的 老头子21:30:41 天冷了,衣服保存好,不要瞎送人! 知道吗? 雪狼乖乖21:34:26 衣服? 21:34:29 成功接收离线文件“天气冷了.doc”(37.00KB) 打开文件打开所在文件夹 雪狼乖乖21:34:30 啥衣服? 老头子21:35:08 我是发一个笑话给你啊? 您接收“天气冷了.doc”(37.00KB)。 雪狼乖乖21:36:03 收到了 老头子21:36:24 是笑话吗? 雪狼乖乖21:36:32 恩 老头子21:37:27 你妈说:你没有笑吗?不好玩啊? 雪狼乖乖21:38:07 以前看过的 雪狼乖乖21:40:44 有一个分子算不出来结果好几天没心思了 老头子21:41:52 现在算出来了吗? 雪狼乖乖21:42:00 没 雪狼乖乖21:43:42 最近看了一些争论很有感触 老头子21:44:43 那问一问其余的老师,或者XXX、XXX老师点拨、点拨! 雪狼乖乖21:45:38 其他人都不懂这个 老头子21:45:50 奥! 雪狼乖乖21:47: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632151.html 最近很多人都在读这个文章 老头子21:48:56 那你就找给你上课的老师请教,这样就节省时间啊 雪狼乖乖21:49:32 这个是学生写的回复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1461-633665.html 老头子22:00:17 你对这篇文章怎么看啊? 雪狼乖乖22:01:33 我先想自己是属于哪种学生 雪狼乖乖22:03:26 第二我觉得这个学生在这么多人的劝说下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说明这个学生一定有更清醒的认识 所以走什么样的路不重要关键要清醒自己在干什么能走多远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和慎重的规划 老头子22:13:19 你和一部分人为什么对这个学生的文章产生幻觉?说明当初读研究生、博士生的目的不明确!二是,遇到困难就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事业靠创出来的,哪有事先设计好的! 雪狼乖乖22:14:03 恩有道理 老头子 22:22:06 要是按照刚才学生的逻辑,没有兴趣就不继续做了,自己不顶尖以后也不会出成果了,其实关键就是做科研没有成就感! 你导师,当初博士毕业后,从认真一边做,一边实验,不断总结,其中有失败,有成功,它们是交替享受这个过程和烦恼! 看问题看得深,不代表看问题看得远。 他对于成就感的认识,不是把明天的成功设计在当初艰苦的研究之先,而提前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他没有时间的去思考不切实际的东西。而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做的。兴趣是难以持久的,心死了,什么都无以为继。 雪狼乖乖22:35:51 唉这就是求真的精神了 雪狼乖乖 22:39:27 这里可能有学科的区别,可能他们数学,追求那种形式的演绎,获得的成就感没有其他理工科强烈吧。 爸,早点睡吧,让妈别站着看咱俩聊天了。晚安,早点睡。 老头子 22:40:29 学校有看中的姑娘,大胆一些!主动一些! 雪狼乖乖 22:40:55 擦汗⊙﹏⊙......您先看中再说吧...... P.S. 夜里睡上被窝,想着三幅画,钱学森的头像,前女友登上高铁离去的背景,学长找工作落寞的神情...... 为了不破坏文章结构,将后续讨论放置新的帖子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9322-633983.html 施一公: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一)时间的付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212-484416.html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二)方法论的转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212-486270.html
8784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呜呼,终身学习的悲哀
lixiafeng 2012-11-15 09:39
41岁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 称一直要找体制内工作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4日来源:网易社区 深夜12点,一辆救护车疾驰向石家庄。“爹,爹,你醒醒啊!”苗卫芳和哥哥嫂嫂一声声唤着昏迷不醒的老父亲,心里已经盘算着如何料理后事。凌晨三点,石家庄的大街上空无一人。苗卫芳拿着父亲的血样,奔向唯一能做药检的和平医院。进了医院大门,苗卫芳四处乱撞,见到窗口便“梆梆”地敲。值班人员出来骂:“大半夜的,你有神经病啊 视频:研究生毕业回家种田 老父亲抑郁服毒自杀来源:安徽卫视 !”终于找到药检科,血样检测结果:安定中毒。 苗卫芳心知肚明,父亲是因为自己服毒自杀的。2011年,40岁的苗卫芳硕士研究生毕业,没有找到合适的“体制内”工作继而回家务农。一年后,父亲承受不住心理压力,吃下了100片安眠药。 第二天,做了透析的父亲还没有苏醒,苗卫芳却做了一件让家人和朋友很难理解的事情,联系拍客拍摄视频。10月11日,视频上传到网络。《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的标题刺激了公众。苗卫芳说:“我不否认是为了引起关注。” 41岁的毕业生 提到父亲自杀,苗卫芳用手指急促地敲击着桌面,声音有点颤抖。“在救护车里,我真以为我父亲已经over了。四五月份常说要死的事儿,谁也没有意料就真的这么做了。根本原因在我。假如我哪怕在小学当一个正式老师,不会被解雇,假期有工资,受人尊敬,是个知识分子,那他会自杀?不可能的。” 苗卫芳的家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柳树沟村。这座隐藏在太行山里的小山村种植最多的作物便是玉米和花生。然而苗卫芳对侍弄庄稼并不热心,在他41年的人生里,“考学”始终是一个关键词。“成考大专、自考大专、专升本、研究生,大部分考试我都考过。” 1988年,17岁的苗卫芳因为“理科成绩太差”没能如愿考上高中。初中毕业7年后,在工地做装卸工的苗卫芳觉得打工没有出路,在24岁时,找到在阜平一中当老师的姑姑走后门,进了这所高中念到高二。因为没有学籍不能参加高考,继而作罢。 1997年冬天,苗卫芳到呼和浩特打工。在那里,他第一次听说了成人高考。第二年,他考取了呼和浩特管理干部学院的经济学专业。因为脱产读书,苗卫芳没有了经济来源。专科两年,学费3000元,只交了400元钱,苗卫芳没拿到文凭。 2000年,苗卫芳从呼和浩特回到老家,他开始做卖豆芽的小买卖。两年后,苗卫芳到槐树庄中学做了代课老师,每月只有240元的代课费。但他觉得,“起码是当老师嘛,做农民工,就一辈子都是农民工了。” 代课期间,苗卫芳参加了自学考试,先后拿到了专科、本科文凭。凭着文凭,苗卫芳在私立学校找到了工作。7年间,苗卫芳在保定、石家庄的各私立学校教书,几乎每年都要换一家学校。“私立学校不稳定,老师不受尊重。保定的私立学校假期还没有工资。”苗卫芳不满地说。 2008年,和他在同一所私立学校教书的老师报考了研究生,苗卫芳也跟着报了名。至于为什么要考研究生,苗卫芳自己也说不清楚。“可能考试有惯性吧。也许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既然考上就去吧。万一能改变什么呢。” 苗卫芳很快便发现“不能改变什么”。被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录取的苗卫芳发现,“毕业生打工的多,飘着。总之你不是体制内的人,是一个打工者。” 在校读研三年,苗卫芳完成了《大清河水系与津保内河航运研究》并编辑成书,还完成以代课教师为原型的长篇小说《二月兰》。严格意义上说,它们都没有书号,只能称为“印刷品”,总共花费上万元。 “我知道就业形势不好,就给我父亲打预防针,说可能找不到工作。后来书出来了,村里领导说,工作肯定没问题啊,都有成果了。” 小学没毕业的父亲对村里领导的话深信不疑。然而毕业后,苗卫芳却回家务农了。村里人议论纷纷,觉得苗卫芳的书白念了。身体不好的父亲在去女儿家走亲戚的时候偷偷买了100片安眠药,全部吞了下去。 “我一直没工作,父亲是希望破灭了。”苗卫芳又开始用手指敲击桌面。 体制内幻梦 苗卫芳看来,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应该是稳定的体制内工作。“我现在是研究生了,层次更高了,要写更好的东西,需要环境。”上研究生前,苗卫芳不知道公务员招考一般要求年龄在35周岁以下。好在还有事业单位,苗卫芳知道,这跟公务员都算体制内,每次听说事业单位招聘,他都准备好简历和资料前去应聘。每次都失望而归。 退而求其次,苗卫芳想当一名“国办老师”。“共和国教师法第六章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待遇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苗卫芳用手指沾了点唾沫,仔细翻找着手边的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 2012年春天,苗卫芳到保定七中应聘教师,最后在试讲阶段被淘汰。保定七中的工作人员回忆,苗卫芳没有通过的原因是,他的“仪态、形象不佳,口才不好”。 苗卫芳再次回到私立学校这条路上。经熟人介绍,他到保定东方双语学校宣传科工作,负责校报编辑和领导讲话稿写作,但上班十多天就辞职了。苗卫芳说,他离开的原因是校领导总是骂人,他也没有一个合适写作的环境。 7月,灵寿县护驾疃中学得知苗卫芳研究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就主动联系他回该校教书。苗卫芳曾经在该校教过历史课,之后辞职前往另一所私立学校。学校负责人说,学校给出每月2500元的工资待遇,可是苗卫芳要求2800元,否则不来。学校认为苗卫芳纠结300元的差价,情商不是很好,未答应他的薪酬要求。苗卫芳对这种说法很恼火:“他说的是错误的,当时谈的是2600,不是2800。” 苗卫芳又回家种地了。“我要有合适的环境搞自己的文学创作,在私立学校当老师,要么老板辞退我,要么我跳楼,就这两条路。富士康能进行文学创作吗?” 苗卫芳最理想的工作是作协的专职作家。“有稳定的工资,不用上班。只要一年或者几年交一部作品就可以了。”2003年,苗卫芳在保定市某报副刊上发表过一篇歌颂抗击“非典”精神的散文《枣花》,之后,热爱文学的苗卫芳成为了保定市作协的会员。 读研期间,小说《二月兰》完成。苗卫芳带着自己的作品到当地作协交流,“都说我这个小说写得好,反响很大。”他认识了很多当地的作家,并羡慕他们的工作。“我身边很多这样的人,只需要创作文学。” 年龄受限的苗卫芳没有考取作协公务员的资格,觉得自己成不了莫言。“我比较适合当事业单位的图书管理员或者是档案管理员,有环境能创作。”当问及私立学校便不能创作吗,苗卫芳开始激动,语速加快了。“私立学校和富士康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压榨M(剩余价值)的,在私立学校就是打工的,富士康是要跳楼的。体制内的人就不是打工者。这种想法,中国人谁不知道?!” 他对“铁饭碗”三个字颇为反感。“我不否认是为了引起关注,不否认要找一个体制内的工作。但我不是要炒作,也不是要找铁饭碗。炒作和铁饭碗都是贬义词。” “知识”改变命运? 自从研究生毕业回家务农,父亲愤而服毒的事情被媒体报道之后,苗卫芳便离开了家。在河北大学新区附近的东百楼村里租了一间每月110元的出租房。凌乱的床铺上摊着他的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本该交给用人单位的就业通知书依然保留在苗卫芳的手里。房间一角,有一个一米见方的灶台,废旧报刊上躺着两个发蔫的倭瓜。 苗卫芳试图对自己的人生经历下一个定义,“我就是社会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 提起这么多年的“考学”经历,苗卫芳觉得父亲最开心的还是自己小学升初中的时候。苗卫芳考了乡里前几名,消息传得很快,大家都觉得苗卫芳“将来一定有出息”。 在苗卫芳的父辈里,叔叔因为当兵转业当了县里的局长,姑姑是大学生,毕业后在县一中当老师,只有自己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父亲是出力气的好手,能干,就是出死力,吃死苦的人。”为父亲争气的担子便落在了苗卫芳的身上。 苗卫芳初中开始便住校。每两周回一次家,带上10元钱和一些咸菜。精打细算的苗卫芳知道,靠种地年收入只有三四百元的家里,“80%的钱都给我花了。”父亲认为苗卫芳的哥哥和妹妹都不是读书的料,便只供苗卫芳一个人。哥哥和妹妹都是小学没毕业便辍学了。 没有考上高中,对苗卫芳和家里都是一个打击。因此苗卫芳在工地当装卸工的时候,也会拿起初中课本来复习功课。“要不说人怪,说不清的。没有具体目标也要读。”苗卫芳说。 闲暇时间拿起课本成了苗卫芳的一种生活习惯。在高二辍学后,苗卫芳依然在工棚里复习着高中数学和英语。苗卫芳每天早晨四点起来看书,晚上8点下班后,再看书到10点。在呼和浩特知道可以参加成人高考后,苗卫芳马上报了名,在刺骨的寒风中,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十几里路参加补习班。 “他们都说我是孙少平。”苗卫芳说。“孙少平”是作家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农民子弟孙少平尽管贫困却自尊自立,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却没有消沉,一直关注着外部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机遇,成了一名优秀工人。经历毁容后,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2009年版的出版说明写道:“《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 有一点,苗卫芳比孙少平“还要强”,“我这个研究生是全日制的,是要转户口的。身份证是保定市的。” 在苗卫芳的小说《二月兰》引言里,有这样一段文字:“鲤鱼跳龙门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这对农村出生的孩子来说可是彻底改变命运的大事啊!从此告别农门,毕业后分配工作,就吃上‘皇粮’了。十几年寒窗苦读,换来了大学通知书,他兴奋得身子轻飘飘的,如同处于物理老师讲的失重状态。” 可就业形势并不是他想象的那般好。“考的时候想扩招,毕业的时候不想扩招了。”苗卫芳有些后悔地说:“或者早考,就好了。” “我现在是钱、权、房、车,一样没有。”谈到读这个研究生,苗卫芳皱起了眉头。“现在害人了,户口整没了,医保没有了,新农合也入不了。户口和档案自己拿在手里,你说惨不惨?” 苗卫芳也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可改的结果是:他没找到稳定的工作,连和家里人的沟通都难了。决定回家“耕读”后,苗卫芳在种庄稼这件事上和家人起了分歧。“我种地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要绿色环保。”甚至在饮食习惯上,“父亲他们要吃细粮。我爱吃红薯叶和玉米面疙瘩。粗粮健康。” 苗卫芳父亲抢救过来后,回到村里。但最近因媒体追访,不得不躲了出去。只有苗卫芳的嫂子和侄儿守在家里,墙上贴着一张侄儿在期中考试中获得第五名的奖状。虽说苗卫芳读了研究生却回家种了地,苗卫芳的嫂子说,儿子学习成绩不错,将来会供他上大学。 她对苗卫芳拍父亲视频的事情非常不满:“就是脱离生命危险了也不能拍视频啊。我在这个村里都抬不起头来。谁能一口吃个胖子?都得一步一步慢慢干起。” 苗卫芳得知嫂子的评价后,愣了一下,“我嫂子没文化,小学都没上过。”知道很多媒体追到家里采访,苗卫芳的脸上阴晴不定。“哎呀,也说不上是好事坏事。这几天全是采访电话,我都不敢开机。”他笑得眼角的皱纹加深了许多。 在找人拍摄父亲自杀的视频之前,苗卫芳曾在2011年找人拍摄过一个《研究生毕业回乡种地写书,知识难改命运》的视频。拍客小唐回忆说:“当时有朋友向我爆料,说有一个人很牛:边种地边读书边写书。我在拍他的时候,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发现他是一个赶不上社会变迁和节奏的典型。”小唐说,苗卫芳之所以吸引他,是因为“对于农村里走出来的知识分子,通过考试选拔,是他们能够走出自己所在阶层、步入上流社会的最佳捷径。苗卫芳就是这样一个不懈追求高学历,希望通过知识改变自身命运的典型。他把一个农村知识分子所能做的努力都做了,非但命运没有因此得到改善,反而江河日下,生活变得愈加艰难。” 苗卫芳最近在忙碌的事情,是认真复习,准备阜平县在编老师的考试。阜平县面向社会公开招录50名在编教师,年龄上没有限制。苗卫芳报考了阜平县一中历史老师的岗位。 “考上了我可以回家种地,要是考不上,就再也不种地了,地就荒着吧。”在他看来,有了工作的知识分子种地没什么,而没有工作的知识分子种地便是农民了。 “你爸妈怎么办?” 苗卫芳脸上现出迷茫的表情。“总会有其他办法吧。”
7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梦想有木有照进现实?(转)
youql 2012-11-8 23:19
转自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82716 他明白自己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他正是风波的当事人及策划者。工作无定,被人嘲笑,家人受辱,父亲自杀,他的一切悲哀都是因为该死的年龄 苗卫芳一看就是个好人。他的急躁、软弱和善良,全挂在脸上。 父亲因其自杀带来的道德舆论双重压力,似乎没让他变得沮丧或者不堪一击。多数时间里他处在一种放空状态:恬静,友善,随遇而安。秋末校园的阳光,街 头的熙熙攘攘,出租屋外打桩机的轰鸣,连同网上铺天盖地关于他的争论,一齐被他屏蔽在视线之外。接受各路媒体采访时,他那本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一直没离 身,仿佛他只是不小心被“你幸福吗”栏目记者随机抓到的路人甲。午饭时间,他小心翼翼打开手机——两年前花一百块钱买来的诺基亚1110,收了几条短信, 连忙按了关机键。这样,世界就被他关在外面了。 “找我的人太多啦,全乱套了。”他用幸存者的口气说道,那种神情意味着形势有些意外,但局面仍在掌控中。显然这样会错失很多:熟人的联络,更多的曝光率,甚至是一些可能的帮助。但他觉得电话多就是该关机——对他而言挂断陌生来电太过粗暴,相比之下,关机就显得温和些。 他挑选了一些媒体——在他看来“有诚意”,或者运气很好碰巧在他开机时间打进电话的媒体——接受采访。即便如此,那些重复的问题还是让他累得够呛, 但他始终保持友善的微笑。他的经历以及与他相处的经验表明,那不是新闻发言人的职业训练,而是害怕自己不经意间的怠慢伤害到他人的同理心。他害怕得罪人, 更确切地说,是怕伤害别人。他心软,一次次地被路边乞讨者的故事打动。“朋友都说那是骗子,可是当时我拒绝不了。” 他一样害怕被伤害。他在农村长大,但在出租屋外听到狗叫时的下意识反应仍然是想逃回屋里。采访时我开了个玩笑称他“大叔”,他黯然的眼神告诉我这句话刺到了他。工作无定,被人嘲笑,家人受辱,父亲自杀,他的一切悲哀都是因为该死的年龄。 今年他41岁,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一年,没有工作。 他很明白自己已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他正是这场风波的当事人及策划者。当父亲还戴着呼吸机躺在病床上时,他请朋友到医院拍摄视频放到网上。这样就有了《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 老父气绝服毒》的新闻。 朋友发短信告诉他:现在网上对你炒作的议论很大,对你很不利。“我不否认希望通过此事引起社会的关注,”他对记者们一遍遍地强调,拍摄视频时父亲实际上已经脱离危险,“我没有炒作。” “农民就不能吃安眠药?” 苗卫芳已不是第一次成为新闻人物。就在去年5月,他的朋友拍摄了一段他与父亲犁地种花生的镜头,广东卫视注意到这段后来发布在网上的视频,便邀请他去上海做了一期访谈节目,题目是“种地的研究生”。 那次节目之后,一些南方的企业曾在电话里对他说:你可以来这里工作。他含糊地表示“考虑考虑”,对方没再联系他。当然他也没打算去,“都是些电子、珠宝之类的。我不是鄙视这些工作,而是无能为力。” 一年后他仍然没有工作。显然,守候在父亲病床前时,去年的经历给了他一些启发。 苗卫芳的父亲苗风山今年67岁,他和老伴住在距离保定市区一百多公里的阜平县柳树沟村。在那个没有楼房的小山村里,苗家的住宅是四间黑黢黢的土坯房。家中惟一的电器,是一台用来冷藏胰岛素的冰箱。苗卫芳的母亲患有糖尿病,长年卧床。 记者找到苗风山时,他正穿着一件不合身的毛衣在地里收白菜。去年冬天动过腰椎手术后,他也在床上躺了4个月,现在走起路来仍不很灵便,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劳作。 患病前的苗风山是村里的干活能手。苗卫芳说,父亲是个不会出巧劲的“苦力”。对于前劳动能手来说,比丧失劳动能力更让他伤心的,是儿子苗卫芳去年读完研究生至今没找到工作,这让他在村里感到丢脸。今年5月25日晚临睡前,他悄悄吞下一瓶100片的安定。 几小时后,一觉醒来的老伴发现丈夫状况不对。苗风山被送往阜平县中医院,而后又转往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抢救。检测结果显示,他的血液中安眠药成分≥3.9mg/L,而达到2.0mg/L即为中毒。 此次抢救前后花去的一万多元无疑让家里雪上加霜。苗风山并不知道如今100片安定已很难致死,这种在农村并不常见的自杀方式甚至一度迷惑了县中医院 的医生,他暗示中毒的病人可能已经垂危,家属们应做好办后事的心理准备。在县里做面条生意的苗卫芳赶到医院,他坚持主张送石家庄抢救。 事后苗卫芳对县中医院的医生颇有不满:“他怀疑可能是农药中毒。”实际上医生这样判断也不算奇怪,但他觉得这也是一种歧视:“农民就不能吃安眠药?” “没人说我坏,但也没有人尊重我。” 10月19日,苗卫芳出现在河北大学校园里的人工湖边。营养摄入不足和阳光摄入过量导致他面色欠佳,而他偏偏又穿了件跟他脸色一样晦暗的夹克,还好 这天阳光不错。他架起二郎腿,对着央视的镜头侃侃而谈。他做出各种手势,尽力让自己像电视里的那些学者一样温和儒雅。第二天晚上,他将出现在白岩松的节目 里,全国观众都可以看到他了。但他没打算告诉父母收看这个节目。 苗卫芳生性软弱,却并不随大流。在考研前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凭着一种植物般的韧性,他让人生已经拐了好几道弯。从父亲那里他继承了善良、急躁,还有勤奋。他记性好,小学时成绩优异。到初中却慢慢掉队,中考失利。 很多农村打工者聊起往事时都会说:“我小时候成绩很好,只是后来……”苗卫芳原本也应跟他们一样,毫无留恋地告别校园,回家务农或者出外打工,成为 新一代农民。但在工地摸爬滚打几年后,他又通过关系上了高中。此时他已是20出头的青年,在一群少年中显得扎眼。理科的课程让他头疼,高二时他再度放弃学 业。他当过工地小工,做过豆芽、豆腐等好几种亏钱的小买卖。再后来他到呼和浩特打工,知道了还有成人高考这条道。他崇拜作家路遥,并像《平凡的世界》的主 人公孙少平一样,白天拼命做工,晚上坚持读书。1998年,他考上了呼和浩特管理干部学院。 两年后他如期完成学业,却因为学费欠费没拿到文凭。2002年他回到保定,又开始准备自考。2004年6月,他获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并顺利应聘到一所私立中学任教。一篇关于他的通讯写道: 几乎是在同一时刻,他完成了他人生的两个嬗变:从一个社会青年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一个工地上的打工仔转变成了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几年后,他又拿下了自学本科考试。 这些考试都是在教书之余准备的,他在一点点地给自己增加筹码。他是个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在研一时他又用课余时间写了本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二月 兰》。那是一本以自己代课经历为原型的自传体小说。书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很享受这份工作。他曾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信奉者,相信赞美能感化顽劣的学生,但 最终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学生太难管,”他说,在私立学校里学生是上帝,老师却没有尊严。学生们当着他的面交头接耳,在课堂上捣乱,跟他顶撞,无视他的存在。他却无计可施。 “后来我也管,体罚,但他们不怕。”他说,“我个性软弱,学生能看得出来。”他也说过宁可回家种田也不愿教书,但这终究是气话。 村里人也没把他当老师看,因为他像那些打工者一样漂泊不定。几年间他换过4次学校。他说:“没人说我坏,但没有人尊重我。”在关于他的看法上,他相信学生和村民或者外面人都是一致的。 2006年冬天,他与一位代课女老师结婚。对方比他大3岁,带着与前夫生的两个男孩。“老苗家可真能耐,一结婚就添了3口人!”村民冷言冷语道。 “富士康里能搞研究吗” 如果不读研,现在是否更好? “很难用yes或者no来回答。”他说。 苗卫芳考上研究生多少有些偶然。2007年夏天,一位教英语的同事抱回一摞资料,兴冲冲告诉他自己要报考河北大学历史学研究生。他觉得这是“挑衅”。“教英语的都能考历史学,我教历史为什么不能考?” 那位同事未能通过笔试,而37岁的苗卫芳却“阴差阳错”考上了。他颇为得意地在文章中写道:“多年读书的积淀,八年自考的经历,使我答起卷来如行云流水一样自如。尽管考前我根本没有复习,更没有参加考研补习班。” 复试时,老师随口感叹了一句:这么大岁数,将来找工作会很难啊。“我当时不知道。进了研一就知道了,上届师兄好多都没找到工作。这个专业是偏学术性的,不好适应社会要求。”他说。 但研究生的3年是他迄今最惬意的时光。在他的小说里,主人公默念着“高级知识分子”这个词无数遍。“最终,‘高级知识分子’这个意念如同充足了气的热气球,再也无法压抑,气势冲天地向空中升去。” 那些“年轻得让他无法忍受”的同学在通宵达旦喝酒搓麻上网,苗卫芳则坚持每天上晚自习,学英语,写小说。研二开学时,他东拼西凑筹来一万元,自费印 刷了1000册《二月兰》,在校园里摆摊售卖。卖掉了百八十本。这个成绩他已经很满意了,并且校园里还赚来了一些粉丝。如今想起来他仍然嘴角带着笑意, “说真的,这事还挺有意思的。” 大龄研究生并非只他一人。同级同学里,他发现一个比他还大一岁的,这很是让他感到安慰。与苗卫芳一穷二白不同的是,这些人到中年的老学生们入学前多在体制内有份稳定的工作,他们也希望通过读研,试图给困顿的人生寻找一次转机。 直到参加面试前,苗卫芳才把考研的事告诉家里,父亲并不在意——对他来说,成考,自考,考研应该都差不多。直到要办理户口迁移时,苗风山才反应过 来:儿子要离开柳树沟,变成“国家的人”了。在柳树沟,虽然大学生并不稀奇,但研究生还是历史上头一回。“这回是正儿八经的学校,不是过去那些杂牌军!” 父亲跟村人说。在乡邻面前,他夸下海口:“公办学校里老师的学历还不如我儿子,他将来前途肯定差不了!” 村人的眼神里开始有了些“小小敬畏”。“但他们是在观望,你好起来就巴结你,不好的话就踩你。”苗卫芳分析。他也听到一些在外见过世面的人的评论:考上也白考,大学生毕业都找不到工作。 苗卫芳早就知道3年后的就业将是个难题。企业招聘30岁是道坎,公务员的线则划在35岁。而他毕业时却已年逾不惑。每次回到家里,看到父亲还蒙在鼓里替他高兴,他就有些难过。他有意不提就业的事。再后来,父亲也不说了。 他的婚姻却在日趋窘迫的财务中走到了尽头。“不挣钱没收入,读研还花家里钱。”前妻提出了离婚,并退还了当初的彩礼。 对于老之将至的父母而言,40岁的儿子考上研究生不知是喜是悲。喜的是人生有了转机,也许不用再“打工”;悲的是不知毕业后的运气如何,而且研究生读下来也得花费不少——虽然没花他们的钱,但在他们看来,儿子的钱就是家里的钱,那也便是他们的钱。 研三毕业前,形势已经明朗了,苗卫芳班上19人中仅有4人确定去向,大家在一片愁眉苦脸中毕了业。那几位“大龄同学”也多在一番碰壁后料定“转机无望”,各自回了原单位。 苗卫芳对公司没有兴趣,那不是他要的能搞创作和研究的“理想软环境”:“老板天天逼着你,每天多少个M(剩余价值)给我创造出来!富士康里能搞研究吗?不能,会自杀的。” 因为《二月兰》和之前一些作品,苗卫芳在保定文坛已小有名气。他想找个“文联或者作协”的工作,因为“清闲,没人管,还可以自己搞搞创作”。但那些作协的文友们告诉他:交流可以,工作没戏——公务员招考35周岁的硬指标谁也动不了。 2011年春夏之交,他写完论文回老家种花生。村里人已经知道苗风山夸下的海口无法兑现,对苗卫芳的不屑也公开化了。他走在路上,别人看着他远远地笑。他去找人借东西,没人搭理他。“我自己没听人家说什么,但是父亲都听到了。” 苗卫芳对村人的不善早有准备,他觉得自己与他们不一样,不值得计较。但那些讥笑和言辞却深深地戳痛了父亲苗风山,他坐立难安。 苗卫芳曾说过自己可以当陶渊明:“如果我有工作回去种地,他不会说什么;可是现在我什么都没有,路被堵死了。”他又自我安慰道,“我有精神,有追求,可是他(父亲)什么都没有。” 苗风山后悔支持儿子去读研,因为没有期望也便没有失望。“他之前说过好多次,‘我不想看见你,我不想活了。’我们都没当真。”苗卫芳说,“没想到他真的做了。” 把父亲从医院接回家后,俩人间的对话更加小心翼翼。没过几天苗卫芳就知趣地出门了,他仍然只能在私立学校里寻找一些短期辅导班的机会。如今家里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各类农具迅速占领了原本属于他的那间厢房。从去年6月到现在,苗卫芳乃至苗家在柳树沟就像一个笑话。 在苗卫芳几十万字的各种小说中,主角原型都是一个个自卑善良又敏感拘谨的人,就像他一样。他写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甚至写到终极问题,对人生的变幻莫测感到怀疑。 他的作品中很少写到村民,因为他们不在他的视野内。他也很少写到父亲。苗风山话不多,按儿子的说法是“跟他一样说话太直”。前来寻访的的记者都被苗 风山带到苗卫芳的婶婶家,这个精明的婶婶看上去是苗家的代言人,但对侄儿不恭的评价使她听起来更像是柳树沟村民的代言人。“他不务正业,不负责任。”苗卫 芳的婶婶说,“他父母亲年纪那么大了,躺在床上没人管。他不正儿八经找个工作挣钱,还要写东西,脑子有问题。” 一旁的苗风山面无表情地听着——之前他每次想开口说些什么总是被她制止。在私下里,他还是会夸苗卫芳小时候作文写得棒,他说苗卫芳是个善良的人。儿 子依然是他的骄傲,只是在村里他没法理直气壮地引以为豪。虽然只读过小学,但他还是很关心研究生儿子的著作。他说看不懂苗卫芳的第二本书《大清河水系与津 保内河航运研究》(言下之意他读过《二月兰》),那是他儿子的硕士论文。 他没有提出想见见儿子,而躲在保定市内出租屋里准备报考阜宁县中学教师的苗卫芳也拒绝了随记者回阜平老家的提议。舆论对他的关注程度让他惊讶,他总 结说:“这说明知识分子在关心这个事。而且他们中间肯定有很多跟我一样的农村出身,在外漂着。他们都有一个回不去的家乡,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共鸣。” 记者们还在陆续奔向柳树沟,这让苗风山不胜其扰。最新的消息是他已经和老伴住到隔壁镇的女儿家,他们希望避过这阵风头。而苗卫芳的电话依旧打不通,只是提示音从关机变成了停机。 (感谢《半岛都市报》记者朱艳丽对本文的帮助)
1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家在哪里?
热度 1 saraca 2012-11-7 12:31
女孩的父亲,弹得一手好琵琶,常年跟着剧团跑。他学琵琶,既非祖传,也无高人指点,仅是年轻时跟着村里的广播,自己琢磨琢磨,就弹得像模像样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村里总会请剧团来演出,女孩的父亲总会出现在戏台上:弹琵琶。 女孩年幼时,父亲在邻县的棉织厂工作,离家近100公里。10多年前,棉织厂改制,女孩的父亲下岗了。幸得女孩的父亲很喜欢弹琵琶,从厂里出来,就跑到江浙一带找个剧团,弹琵琶去了。江浙一带的人很有钱,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生日过寿,都会请戏班子来演戏添乐。女孩的父亲受雇于当地剧团,每年把挣来的辛苦钱,定期寄给在家的母亲。家里总是很忙,女孩的母亲从来没去过江浙一带看父亲的演出。 女孩和姐姐、弟弟都长大成人了,劝年已花甲的父亲,回家歇歇。然而,常年在外的奔波,女孩的父亲已习惯了这种生活。如同女孩上小学时,父亲每年都会回家一两趟。女孩牢牢地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她,曾天真地问回家探亲的父亲:“你家在哪里啊?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旁人的微笑,父母的一怔,足以令人看到微笑中的泪花。也不知道,一直喜欢弹琵琶的父亲,当下一个春节回家时,是否也会被爬到膝盖上的小孙女,稚嫩地问:“姥爷,你家在哪里啊?” 女孩是我的好朋友,家在山东。她常常向我提起她父亲,每周总会给他打电话。其实,女孩讲起父亲来,一直都是乐呵呵的,说他是个乐天派,每次回家总会讲在外碰到的新鲜事儿。我说:“你父亲好有才啊!无师自通,肯定有天赋!他会教你们学琵琶吗?至少会传给你弟弟吧?”女孩说:“小时候父亲一年到头在家待不了几天,哪有功夫教小孩啊!再说了,父亲觉得跟着剧团弹琵琶,奔波劳累,社会地位不高,因此也不强求我们学。” 半响,我说:“你父亲是在戏台上看着别人的故事,体验着他人的悲欢离合变慢慢变老的。”
个人分类: 我的朋友|4167 次阅读|8 个评论
这是一篇催我泪下的博文
热度 17 张三火 2012-10-28 14:18
父亲 - 永不磨灭的思念 (10) 孙常全 已有 1387 次阅读 2011-9-10 11:57 | 个人分类: 心语 | 系统分类: 人物纪事 | 关键词:父亲, 中医正骨 推荐到群组 2005 我参加了卡城华人教会和中西部的其它三个华人教会共同在 Ohio 举办的福音大会。 会议第二天, 我在听一堂信息时, 忽然有人打断讲员,并询问有没有懂医术的,因有病人需要紧急医护。 我犹豫了一下。 后来还是出去看望病人,但并不期望可以帮什么。到了才发现 一大堆人围着一个哭着的小女孩, 一脸焦急。 我问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回事。 说是在玩耍的过程中左胳膊被拽,现在不能动。 我马上意识到原来是肘关节半脱位(俗称掉胳膊)。 当初我在父亲诊所里亲眼看了不少于几百例, 在父亲的指导下也亲手治疗过数十例病人。 颇有体会。 我就安慰众人。 拿起受伤的胳膊, 按父亲教的手法瞬间将其复位。 孩子哇了一下。 我安慰她,把她的胳膊抬起来。 让她知道已经复位, 无需再护疼。 因这种伤一旦复位,就不疼了。 果然孩子就很快恢复正常。 这时,我在心中松了一口气,在该高兴时,却忍不住痛哭。 孩子的父亲还没来得及感谢, 我就退下,一人到安静处任泪水狂泻。 那时我很心痛, 我想起了父亲亲手教我那个手法的经历。 我很感激他。 我替那孩子感激他。 而我更怀念他。 那是一种极其复杂,我讲不清的一种感觉。 孩子的父亲默默走过来, 抱着我和我一起哭。 他没问我为何痛哭, 但他感受到我的痛。 几分钟后, 我强力控制自己情绪,慢慢安静下来。 然后嘱咐孩子父亲千万别让人再拉孩子的胳膊。 脱位一次后,会更容易习惯性脱位。 不过孩子长大了,关节成型后这种毛病会自动痊愈。 无需担心。 后来我们就互留联系方式。 这事不知怎样在营会里传开了。 第二天,一个青少年打篮球脚扭伤了,会议组织者派人到处找到我,请我治疗。 那是脚侧副韧带拉伤, 我也见过很多,仅需固定和休息。 那个青少年的外婆,担心有骨折, 想打电话叫救护车。 我给她解释清楚情况后她就不再坚持。 不过我当时的判断全凭经验。 手感并没有。 心中甚是懊恼。 后悔当初没能珍惜和父亲大人学习的机会,认真学好正骨。 这和前一天的感觉完全不同。 现在回忆起这些陈年旧事,是因为妻的脚最近扭到了。 我没能第一时间给她详细周到的诊治,她脚扭得第二天又带孩子们去加州看外婆。此间找过四五个医生治疗, 却没有好转,也没和我讲。 旅行刚回家, 她又和一个专治脚疾的诊所约诊。 昨天我回到家, 看到她脚上穿了一个厚厚的靴子状的固定脚关节的东西, 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又听说医生给她拍了近十张 X 光片, 让我很愤慨。 美国的这些西医和到美国来的中医实在是太无能。 要是在我父亲手中,这种伤一捏之下就复好位,稍加休息就好了。 但我自己能力并不够,无奈就在网上向二哥求援, 在他的指导下, 尝试了一个手法, 把紊乱的脚掌的关节复位(听到了复位的响声)。 今天妻就行走如常,说笑如常。 如此一次次的生活经历使我对父亲大人的思念更加深切, 永不磨灭。 (博主按:孙老师的这篇博文深深印入三火心中,其中的情节我也会时不时的与学生们提起。今天又想起此文,便重新搜索到,细读一遍后,仍止不流与博主一起泪流满面…感慨之余,特录于此,以为志。)
个人分类: 杏林漫步|6825 次阅读|34 个评论
父亲的桔子丰收了
热度 16 zyzhai 2012-10-27 10:44
父亲的桔子丰收了
父亲的桔子丰收了 翟自洋 父亲十年前种下的的桔子,已逐渐步入高产期。因为风调雨顺,管理得当,今年的产量和品质都喜人。特早熟的桔子已经陆续采摘几批了,适逢国庆长假,桔商又将上门收购。为了新鲜,桔商要求只提前一天甚至当天一早采摘。 当初的稀疏小苗,如今已蔚然成材,枝叶向四周蔓延开来,相邻的桔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摘桔人弯着腰钻进去,倏忽不见了踪影。次级的枝干也粗壮起来,以承受成年人的重量,去获取枝头的果实。在密林和高树间,时而弯腰,时而下蹲,时而爬上枝桠,时而兼顾修枝,强度不算大的劳动,很快变得不再轻松。要在规定时间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量,与农家乐就有了本质不同。原本兴致盎然的我,不久便偃旗息鼓,改做提桶接桔、修平桔子末端(以免遗留的硬枝刺伤其他桔子)等辅助性工作,不时拣一些好看的、不好看的、金黄的、碧绿的、大个的、小个的、皮厚的、皮薄的或是没有接住落地即裂的桔子往嘴里塞。 我的心思不全在劳动本身,东张西望之下,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站在桔园外看,经过数次采摘,余下的似乎只有枝头零星几个了;走到桔树中间,才发现桔叶之下,仍有累累果实。高挂枝头的,独占一根枝条,充分迎接阳光雨露,于是个头硕大,皮色金黄,长相喜人;叶子遮盖下的,几个一起,结成葡萄似的一串,个头通常不大,有的通体碧绿。前者皮厚,后者皮薄——桔皮虽是碧绿,掀开来,却是饱满的红,这是香甜的标志。论口感,前者吃后留渣,后者入嘴即化,甜度也不输与前者。所以,我偏爱这长在不起眼位置碧绿的小桔子。父亲介绍,高挂枝头的厚皮大桔子,应趁早摘下,往后易脱去水分,腹中空空。桔商却偏爱个大和金黄的桔子,因为卖相好,讨市民喜欢,所以收购价比小桔子高一档次。更小的,桔皮没有泛黄的,他们是不收的。 相邻地块邻居的桔树,同一时期种下,格局明显有别。三两根粗枝,没有继续生发开来,叶子密密层层簇拥其上,体态便显单薄。有限的枝桠上挂了有限的果子,因光照充分,个大皮厚。两相对照,产量差距可在十倍以上。 父亲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虽然他读书时家里经济条件并不算差,却因了爷爷“只有拿箩借谷,没有拿箩借字”的理论,只上了三年学。邻村有种桔大户,初中学历,自学成才,靠山吃山,曾经当了县里的劳动模范。父亲向他请教,他敬重父亲为人,不吝赐教。种桔之初,父亲让我买了几本桔子栽培的小书,配图的。虽然父亲后来自学了一些字,书上的字,他大概认不全,但是他说看懂了。结合多年农业种植的经验,辅以虚心求教,父亲把桔子种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劳模老师的由衷称赞。以前我只知道,桔子种下的头几年不能让它结果,为了积蓄能量,打下基础。其实,选种、整形、修剪、土肥水、病虫害、采收、贮藏等等,样样都有门道。到目前为止,父亲的桔树基本没有施用化肥。劳动,不只在收获季节。 资历最老的一棵桔树,大致与我同龄,今年预计出产六七百斤,虽有大小年,这棵树已是连续多年高产了。逐渐步入高产期的十年龄的桔树,产量高的有三四百斤。六十来棵特早熟,已为省内第二大城市的市民贡献了过万斤桔子。桔商坦言,因为品质好,我们这里的桔在市场上卖价要高一些,当然,他给的收购价也比其他地方要高。 山路崎岖。为了搬运方便,两年以前,在母亲建议下,父亲把后山通往桔园的一段狭路劈宽,以供板车通行。遗憾的是,在更远的一处较为陡峭的山坳,目前仍只有肩挑一途。 来自城市的桔商,言语间对父亲有敬意,或许因为桔子品质让他们得益,因为父亲“培养了两个大学生人才”,因为父亲待人热情不卑不亢。其中一位较儒雅的,年近五十,言及小时候桔子的香甜,“皮一剥开,整个屋子充满香气”,“现在不太有这样的桔子了”。我觉得,父亲的桔子也是有这种香气的,至于“充满整个屋子”,我猜想这是对物质匮乏年代稀罕食物的一种诗意回忆吧。 返杭时,我在空间有限的行李箱中尽力塞了一些桔子,打算请同事朋友分享一下父亲丰收的喜悦。父亲另外留了一些,准备分送亲朋好友。父亲还打算,等口感更好的早熟品种成熟,托县城的长途汽车捎给快满三岁的孙子和辛苦照料孩子的外公外婆。 父亲已年过花甲,体力等各方面大不如前了,有时几分钟的电话,“饭吃了吧”会重复三五遍。但是,在村里年轻人纷纷逃离土地,在城里同龄人安享晚年的今天,他执意扩大种桔规模,两年前种下一百多棵桔苗,不久将移栽到两亩田里。今年,桔子以外,父亲种了二亩六分田水稻(一季)、四亩棉花,地里还有红薯、芝麻、黄豆、花生、芋艿、山药等各类出产。父亲觉得三个孩子中有的过得还不好,想帮一帮。农村的人情往来,也是很大的开支,他不想给孩子们添负担。另外,他是真的对土地有感情。虽然在我看来,农产品的价格还是无法体现其价值,但这几年国家的惠农政策,已经让曾经长期在村里当干部的老党员心怀感激,他恨不能年轻十岁二十岁,好好大干一场。 在我看来,长在不起眼位置、个头和颜色不吸引人的桔子,是用双手向土地要财富的父亲的写照。这桔子收购价格不高,可是,剥开来,“整个屋子充满香气”。 其他品种四十来棵桔树,将陆续进入采摘期。于父亲而言,又是一个沉甸甸的秋天。
9184 次阅读|39 个评论
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严重问题(父亲写的2)
热度 2 Yanhaiyan 2012-10-24 05:38
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严重问题( 2 ) 严杞人 2006 年 2 月 24 日 于武汉 一、 精神污染的内容和危害 在人类文化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污染对人的危害也与时俱进。各种先进科技很快被那些搞精神污染的人所利用。电脑游戏和某些电视剧已使广大青少年深受其害。据央视报道, 2002 年一年内全国青少年自杀身亡者有二十八万,各种犯罪服刑者尚未计数。有人把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原因归咎为家长和学校的教育不力,我认为这太不公平。不可否认,家长和学校皆负有重任,然而面对社会上强大而复杂的精神污染势力,许多家长和学校都无能为力。也许有人认为我在制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建议这些好心人去走访一下音像店、音像厅、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看看那里面贩卖的都是什么货色就清楚了。至于电脑网吧就更不用提了。为了便于探讨,也是抛砖引玉,这里先将个人对有关精神污染问题的见解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世上所有的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 (二)、世上所有的人自幼儿起都是在各种精神污染的环境中成长,因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性相近,习相远。”,笔者也深受其害。 (三)、受害程度与各人所处环境不同有千差万别,但大多数仍能保持其善良的本性,因而人类的前景是大有希望的。 (四)、精神污染是一切人间悲剧——战争和各种犯罪行为的总根源。 (五)、人类对此认识清楚之日即是美好的人间乐园到来之时。 二、 对有关精神污染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人皆有善良的本性这一条,有着说不完的事例,本文开头也举了一些。这里仅就人类特有的情感现象再补充一点:人们在感情激动时都会流眼泪。流眼泪有多种原因,其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同情的眼泪。例如印度洋海啸和巴基斯坦地震发生后,人们都流着眼泪为受害者捐款捐物,这正是人的善良之心的真实表露。诚如孟子曰:“恻隐之尽,人皆有之。”。 (二)、关于世人皆受污染之害笔者感受尤深,小时在农村放牛时常听大人讲一些吓人的鬼怪故事,信以为真;也随大人烧过香、拜过佛,以为真有鬼神。后来日本飞机到家乡轰炸时,一位信佛的老妇急忙跑到树下求佛,不幸的是一个炸弹爆炸后,她的一只脚飞到了树枝上。到抗战末期,听说日寇杀了我们几千万同胞,我就想这些被害者为什么不去报仇?显然有鬼有神都是假。精神污染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广泛性和隐蔽性。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停的在进行着。不久前我曾在某居民小区见到三五成群的中小学生在一起玩耍、聊天,我走近一听,发现他们尽说一些污垢不堪的脏话和丑事;精神污染在一些家庭则是代代相传的家常便饭,用打骂、恐吓方法去管教孩子是很普遍的。一次我见一妇女从幼儿园接回孩子,边走边说:“你再不听话,我把你头给拎掉。”。太吓人了。听老伴说,一次在超市见到一妇女带一学龄前女孩买了不少东西,交款时趁收银员转眼按计帐键时,迅速将未计帐的拨到了计过帐的堆里,小孩在一边看的很清楚,离开不远,小孩就说:“妈!有几样没交钱。”。她妈急忙推了孩子一掌说:“别吭!”。天哪!这在幼儿纯洁的心灵上会造成怎样的伤害啊!还有使人更难以置信的事例,但却是真实的。有个老妇找了个女婿,很是称心,于是想占为己有,并用心调教一番,使之成为自己言听计从的儿子;单是这样,也还无可非议,但随后的险恶用心却天理难容,先劝其父母放弃儿子跟女儿去国外,并劝说:“只当没有这个儿子的。”被拒绝后很生气,扬言要气死对方;看对方已年过七十,反正不会太长了,才有所宽心,但仍念念不忘,说什么“人老了不快死,活着有啥用?”这话叫两岁的小外孙记在心里了。一天他突然问他爷爷:“爷爷!你活着有啥用?”弄的他爷爷不知所答。往后老妇发现对方并不象快死的样子,还天天练太极拳,又气急败坏地说:“别看他天天练,再练也是熟透的瓜。”。十多年过去了,那个熟透的瓜仍然很好,也算一人间奇闻吧。如若把女婿当亲子看待,也并非坏事,但她却有两手准备:一天对女儿说:“家务活你一概不要干,都让他干,你累了老得快,到时成不了好老太。”,女儿说:“把他累坏了也不好呀。”。娘说:“累坏了你不兴再找一个?”。邻居听了感到很吃惊,不得不传了出去。她们这样说也是这么干的,弄得那可怜的女婿又上班又洗衣做饭,忙的晕头转向。写到这里我想请教一下尊敬的读者:这些算不算精神污染? 世上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它必然的因果关系。 2002 年河南平舆县境有位十九岁的青年黄勇,通过电脑游戏诱骗杀害了十七名青少年,临刑时他说:“我从小爱看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又迷上了电脑,觉得自己有高超本事,想试试,成功了,很开心,继续干,都成功了,真开心,没想到还是被破获。”在这里读者不难看出真正的罪犯并不是黄勇,是谁?大家都很明白,从法律上说,黄有罪,但他也是千万个受害者之一,而真正凶手却逍遥法外,难道这公正吗?( 抄写者的评论:诸多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自我为中心,私利膨大是第一罪犯!幼年和青少年教育最重要! )令人深思啊!多年前已被处决的福建省内一黑帮头头张勇也是这样,他杀害了很多人,连他亲姐夫也死在他手下;读者若能走访一下在押犯人,听听他们讲述自己怎样从一个善良的好人走向犯罪的,就会很清楚了。写到这里,我相信许多心地善良的读者都会向那些荒诞离奇故事的编造者、出版者、电影电视的制作者们发出同样的问话:“你们都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干了些什么好事呀?”。也许有人会感到本文使自己受到了伤害,我希望这些先生们先冷静地想一下,你们原本也是心地善良的,只是在成长中受到了一些伤害。本文决不伤害到人们善良的一面,所批评的正是人们从精神污染中得来的一些坏东西,在这里是非界限是很清楚的。
3070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