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半翅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海蝽科昆虫研究简史
热度 1 hypermarket 2019-10-15 20:07
海蝽科Hermatobatidae(仅含海蝽属 Hermatobates 一属)是一类严格海生的昆虫,在全世界已知的约100万种昆虫中,严格海生的昆虫只有不到200种。海蝽的英语俗名是coral treaders,可见其与珊瑚礁区域具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类鲜为人知的昆虫,其研究历史却已经有100多年了。 1892年,Carpenter发表了该属第一个物种, Hermatobates haddoni ,当时被置于黾蝽科Gerridae中。 1901年,Coutière and Martin建立了海蝽亚科Hermatobatinae,并发表2新种 H. djiboutensis 和 H. marchei 。 1956年,China发表1新种 H. hawaiiensis 。 1957年,China发表2新种 H. weddi 和 H. walkeri 。 1960年,Matsuda将 Hermatobates 排除在Gerridae之外。 1965年,Herring发表2新种 H. bredini 和 H. tiarae 。 1965年,Poisson将海蝽亚科提升为独立的科Hermatobatidae。 1976年,Cheng发表1新种 H. singaporensis 。 1982年,Polhemus将 H. walkeri 作为 H. haddoni 的异名处理。 1999年,郑乐怡教授在其编著的《昆虫分类》一书的第24章《半翅目-异翅亚目》的第487页,预见了海蝽科在中国分布的可能性(图1)。 2000年,Andersen Weir发表1新种 H. armatus ,并将 H. weddi 作为 H. marchei 的异名。 2006年,Polhemus Polhemus发表1新种 H. kula 。 2012年,Polhemus Polhemus发表2新种 H. schuhi 和 H. palmyra ,并恢复 H. weddi 为有效种。 2019年,Luo et al.首次记录了海蝽科在中国的分布,并发表1新种 H. lingyangjiaoensis (羚羊礁海蝽),至此,该科目前共包括13种。 图1. 郑乐怡教授对于海蝽在中国海域分布的预测 参考文献 Andersen NM, Weir TA. 2000. The coral treaders, Hermatobates Carpenter (Hemiptera: Hermatobatidae) of Australia, New Caledonia and southern New Guinea. Invertebrate Taxonomy. 13: 309–350. Carpenter GH. 1892. Rhynchota from Murray Island and Mabuiag. Reports on the Zoological collections made in Torres Straits by Professor A. C. Haddon, 1888–1889. Scientific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Dublin Society, New Series. 7: 137–146. Cheng L. 1976. A new species of Hermatobates (Hemiptera: Heteroptera). The Pan-Pacific Entomologist. 52: 209–212. China WE. 1956.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Hermatobates from the Hawaiian Islands (Hemiptera-Heteroptera, Gerridae, Halobatinae). Annals and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 Series 12(9): 353–357. China, W.E. 1957. The marine Hemiptera of the Monte Bello Islands, with descriptions of some allied species.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Zoology, 40: 342–357. Coutière H, Martin J. 1901a. Sur un nouvelle sous-famille d’Hémiptères marins, les Hermatobatinae. Comptes Rendu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132: 1066–1068. Coutière H, Martin J. 1901b. Sur un nouvel Hémiptère halophile. Bulletin de Muséum d'Histoire Naturelle Paris. 4: 172–177. Coutière H, Martin J. 1901c. Sur un nouvel Hémiptère halophile, Hermatobatodes marchei n. gen., n. sp. Bulletin de Muséum d'Histoire Naturelle Paris. 5: 214–226. Herring JL. 1965. Hermatobates, a new generic record for the Atlantic Ocean, with descriptions of new species (Hemiptera: Gerridae). 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Museum, 117: 123–129. Luo J-Y, Chen P-P, Wang Y-H, et al. 2019. First record of Hermatobatidae from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Hermatobates lingyangjiaoensis sp. n. (Hemiptera: Heteroptera). Zootaxa. 4679 (3): 527–538. Matsuda R. 1960. Morphology, evolution and a classification of the Gerridae (Hemiptera-Heteroptera). Kansas University Science Bulletin, 41: 25–632. Poisson R. 1965. Catalogue des Insectes Hétéroptères Gerridae Leach, 1807, africano-malgaches. Bulletin Institute Francais Afrique Noire, Serie A. 27: 1466–1503. Polhemus JT. 1982. Marine Hemiptera of the Northern Territory, including the first fresh-water species of Halobates Eschscholtz (Gerridae, Veliidae, Hermatobatidae and Corixidae).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Entomological Society. 21: 5–11. Polhemus JT, Polhemus DA. 2006. The marine Heteroptera of far eastern New Guinea and adjacent archipelagoes (Insecta: Gerromorpha). Denisia. 19: 927–982. Polhemus JT, Polhemus DA. 2012. A review of the genus Hermatobates (Heteroptera: Hermatobatidae), 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Entomologica Americana. 118(1): 202–241. 郑乐怡. 1999. 昆虫纲: 半翅目-异翅亚目 . in 昆虫分类 (郑乐怡、归鸿 主编,上册,第487页).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南京.
2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宝石般绚丽的蝽(半翅目:盾蝽科)
热度 3 hypermarket 2017-12-19 21:14
在蝽类昆虫中,有一类色彩斑斓、小盾片极为发达的蝽,被称为盾蝽Scutelleridae,由于其中大多数物种都具有亮丽的色彩,因而在英文中也被称为jewel bugs,也就是宝石一般的蝽(图1)。盾蝽几乎全部是纯植食性,在全世界广布,但是部分亚科、族为局部特有性分布。如图1下排中间的图所示,很多盾蝽都被观察到过护卵、护幼的行为(这一现象在蝽总科中比较常见)。 图1. 部分盾蝽科物种示例(图片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 这么好看的虫子,受到的关注肯定少不了,但是在分类学研究实践中却是问题重重。在过去150多年的研究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至少13种不同的分类系统,并且甚至对于该类群是否为单系群都没有明确的回答。Wu et al. (2017)基于核基因18S rDNA和28S rDNA以及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重建了盾蝽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基于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进一步重建了分歧时间格局。结果表明,盾蝽科为单系群,其中的盾蝽亚科Scutellerinae为并系群,盾蝽科的分类系统未来有必要作出相应调整(图2);盾蝽科起源于大约1.3亿年前,分化于大约5900万年前(图3),与相应寄主植物的起源与分化时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cla.12224/full)。 图2. 盾蝽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解析 图3. 盾蝽科的分歧时间格局 这项研究工作为今后对盾蝽科的系统发育进行更大规模的重建并研究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奠定了基础。 最后,再来欣赏一个颇具艺术气质的盾蝽吧(图4),它叫 Sphaerocoris annulus ,分布于热带非洲,因其背部的美丽图案而被称为“毕加索蝽(Picasso Bug)”。 图4. 毕加索蝽 Sphaerocoris annulus (图片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 参考文献 Yan-Zhuo Wu†, David Redei†, Joseph Eger Jr.†, Yan-Hui Wang†,*, Hao-Yang Wu, Attilio Carapezza, Petr Kment, Bo Cai, Xiao-Ya Sun, Peng-Lei Guo, Jiu-Yang Luo, Qiang Xie*. 2017. Phylogeny and the colourful history of jewel bugs (Insecta: Hemiptera: Scutelleridae). Cladistics, doi: 10.1111/cla.12224.
16908 次阅读|5 个评论
红色蝽类昆虫之间的拟态(半翅目:异翅亚目:蝽次目)
hypermarket 2017-11-8 16:24
很多昆虫研究者和昆虫爱好者在野外采集的时候,都遇到过一些背面观呈红色、带有黑色斑点或条带的蝽类昆虫(图1),这些昆虫大都属于蝽次目Pentatomomorpha(臭虫次目Cimicomorpha的少量相关类群未列出)。它们之间看上去确实非常相似,那么有没有可能凭肉眼有效地区分不同的科呢?应该说,只要细心观察,这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因为这些昆虫的体型都不算太小。如果手里的标本能看出来背面密布一些短毛(毛点毛)、前翅透明的部分(膜片)具5条以上的翅脉,那么应该是姬缘蝽(第二行右一);如果手里的标本具粗大刻点,缺少单眼(2枚),那么应该是红蝽总科的类群(第二行左二和右二);如果手里的标本触角5节、背面观体形明显呈卵圆形,那么应该是蝽总科的朱蝽属(第二行左一);如果手里的标本背面观身体两侧近平行、不具刻点、前翅膜质部分(膜片)具4-5条平行的翅脉,那就是长蝽科(第一行)。 图1. 几种红色蝽类昆虫之间的拟态 这些不同类群之间的相似性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目前还只有部分的答案。2015年,德国研究人员发表了对长蝽科Lygaeidae红长蝽亚科Lygaeinae若干类群的钠钾ATP酶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红长蝽亚科的物种通常对于寄主植物夹竹桃科Apocynaceae所分泌的强心苷类物质(cardenolide)具有抗性 1 。也就是说,红长蝽亚科的昆虫由于体内含有来自寄主植物的强心苷类物质,其所表现出的红色体色很可能起着警戒色的作用。但是其它类群中的类似颜色模式的形成,与红长蝽亚科的类群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参考文献 1. Bramer C, Dobler S, Deckert J, Stemmer M, Petschenka G. 2015. Na + /K + ATPase resistance and cardenolide sequestration: basal adaptations to host plant toxins in the milkweed bugs (Hemiptera: Lygaeidae: Lygaeinae). Proc. R. Soc. B 282: 20142346. http://dx.doi.org/10.1098/rspb.2014.2346
3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猎蝽新物种24种
热度 9 lailaizhang 2017-4-27 12:27
猎蝽 (Reduviidae),顾名思义是捕食性的虫子。全世界已知约有七千种。但是许多未知物种还有待发现和描述。下面简单讲讲我的一项工作经历。 去年在 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 (BDJ) 发了一篇             文章             ,名为《 71 种 Zelus 猎蝽分类专著》(   链接   )(图 1 )。这是我博士学位论文的一个章节。我的研究对象是美洲的一个属,叫 Zelus ,由   法布里丘斯   (Fabricius) 在 1803 年建立命名。此人是   林奈   的学生。有趣的是, Zelus 也是希腊神话里的一个神,中文称为   泽洛斯   。 Zelus 这个属没有中文名称,我们在此可以叫作“泽猎蝽” 1 。 在这项工作里,我参考、整理、鉴定了一万多个泽猎蝽标本, 描述了 24 个新物种,并且修订了其他 47 个物种。这么多标本哪里来的呢?借来的。我从九个国家的 26 个博物馆借来这些标本。当时完成这项工作的时候,单单是把这些标本打包寄走就花了整整三个星期时间 , 用了 50 多个纸箱子。 图1. 71种泽猎蝽分类专著的文章网页一隅。 物种修订整理的工作其实是两个方面。其一是厘定物种概念的界限。其二是正确地使用已有名称或者作出新的命名。也就是说我们要搞清楚有多少物种,如何区分它们,以及它们应该叫什么名字。这包括已知和未知物种。为什么正确的命名很重要呢?一个物种的名字由于种种原因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有多个名字。譬如一个人有乳名,有学名,古代还有字,有号。为了确保我们在科学交流上达到统一的口径,我们就需要一个办法和体系来对于物种的名称做出管理和记录。因为这篇博文不是一篇理论文章,更具体的就先不讲了。 我个人最喜欢的泽猎蝽叫做 Zelus championi (图 2 )。这个名字是纪念对于中美洲蝽类研究做出很大贡献的 George Champion 。这个种中文名称可以翻译为“乔泽猎蝽 ” 。此种 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北部,包括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和厄瓜多尔。它的腹部是极其鲜艳的红色,而身体其他部分皆为炭黑色。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一目难忘。 图2. 乔泽猎蝽 Zelus championi 侧面图。 泽猎蝽中有些好玩的现象。同一个物种,同一个地点,同样性别的的标本颜色可以有很大的差异,譬如 Zelus armillatus (图 3 )。有些物种的雌雄在颜色和体型上都会有很大的区别,譬如 Zelus kartabensis (图 4 )。但这些现象给物种厘定也带来了困难。如果没有足够的标本的话,就有可能把雌雄划为两种不同的物种。这些现象也可以作为进化和生态的题目来研究。这在分类学家的工作范围之外,但是我们的发现往往是其他研究的开端。 图3. Zelus armillatus 属于同一个物种、地点和性别的标本展现巨大的颜色差异。 图4. Zelus kartabensis 左为雄性,右为雌性。 下面讨论一下为什么在 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 上发表这篇文章。这个期刊是保加利亚 Pensoft 出版的。和更广为人知的 Zookeys 是一个出版社。不同的是, BDJ 暂时还没有被 SCI 收录。那我为什么要选择它呢?有下面这么几个原因。 1. 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有电脑能上网就可以看。不只是可以免费看,所有数据和图片都可以免费共享。当然,作者要交出版费。我投稿的时候,因为 BDJ 还在初期试运营,免去了版费,省了几千美元。 2. 强大的互动功能。譬如物种 分布地图 、生物名称链接(譬如猎蝽 Reduviidae )和读者 评论 。 3. 文章可以多种形式呈现,包括 html, xml, pdf 。这样一来,这篇文章就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文件,它同时也是一个小数据库,方便数据挖掘、转换和链接。 4. 信息电子化和外部数据库链接 。这篇文章里的所有标本数据都自动地被 GBIF 收录。物种的描述和绘图也连接到 GBIF 的网页上(例如 Zelus paracephalus )。这就好比一个自动生成的生物百科全书。 5. 所有物种都自动在 Zoobank 注册。最近的动物命名法则规定凡是电子出版的新的名称都要在 Zoobank 注册才有效。 BDJ 自动注册功能方便了这个过程。 6. 科学传播功能。 BDJ 网站和很多公共媒体相连。轻轻一点,就可以把文章发到 Twitter, Facebook, Reddit 平台上,让更过的人看到。我的泽猎蝽文章的科学传播数据 如此 。 7. 全程网上写作、审稿。 BDJ 的投稿不是上传 Word 或者 PDF 文件。整个的写作编辑,包括审稿都是在网上进行的。好比是写一篇博文,大家可以评论一样。不仅如此,还可以多人合作写作。 BDJ 用的体系叫 ARPHA (arpha.pensoft.net) 。 8. 最后, BDJ 不只是发表分类学文章。生态、进化、生物信息学的也发表。点击 这里 查看更多文章。 未知的,好玩的,神秘的,或是漂亮或是难看的,可能有用可能有害的虫子还有很多很多。亟待我们的探索,发现和描述。这会是我们昆虫分类学家下面几个世纪要为之奋斗的任务。 1 中文命名有很多优点。名称可以有确切形象的意义,譬如鞘翅目,不需要学习拉丁文也能明白。而且一个名字就可以同时表示多个分类阶层(譬如说“乔泽猎蝽”这个名字表示了种、属和科)。这些是拉丁文命名所不及的。但是拉丁名称又是统一交流所须要的。近来在英文杂志上发表的中国物种好像多数没有中文名,有些遗憾。
个人分类: 工作笔记|12476 次阅读|15 个评论
自带半根“昆虫针”的昆虫(半翅目:盲蝽科)
热度 1 hypermarket 2017-3-13 13:14
接触过昆虫学的人大都了解昆虫针插标本的大体方式,背面观的昆虫针位置一般位于中胸或后胸的区域(图1),侧面观的昆虫背面距针柄端部大约1厘米(图2)。 图1.昆虫针插标本背面观(图片来自互联网) 图2.昆虫针插标本侧面观(图片来自互联网) 在半翅目盲蝽科Miridae中,有一类昆虫的样貌非常有趣,它们的样子就好像背面自带了小半截昆虫针,看上去让人忍俊不禁(图3)。这些昆虫就是盲蝽科单室盲蝽亚科Bryocorinae摩盲蝽族Monaloniini摩盲蝽亚族Monaloniina的角盲蝽属 Helopeltis spp.,主要分布在东洋区,那些像半截昆虫针的构造来自于中胸小盾片的特化。这些昆虫看着好玩,但是对于咖啡等作物的危害还是比较严重的。 图3.角盲蝽属的若干种类(图片来自互联网)
13775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彪悍的水生昆虫(半翅目:负蝽科)
热度 10 hypermarket 2016-9-16 16:46
水生昆虫占全部昆虫种类的接近10%,其中有不少捕食性种类,例如蜻蜓的稚虫水虿,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不过一般的捕食性水生昆虫很难威胁一些比较凶猛的脊椎动物。在半翅目昆虫中,有一个科叫负蝽科 Belostomatidae,属于异翅亚目Heteroptera蝎蝽次目Nepomorpha。负蝽科中的鳖负蝽亚科有着蝽类昆虫中体型最大的一些种类,体型最大的可以超过15cm。这个亚科的昆虫或许可以算是最彪悍的水生昆虫了,至于原因,就在下面这些照片里了(图1-3)。 图1.田鳖 Lethocerusdeyrolli 捕食日本腹 Gloydiusblomhoffii (Ohba,2012) 图2. Lethocerus deyrolli 捕食蛇类(Shin-yaOhba摄影) 图3. Lethocerus deyrolli 捕食幼龟(Shin-yaOhba摄影) 不过,如果当鳖负蝽遇到人类,被当成食物,那么打开的画风就变成了这样...... 图4.东南亚市场上的油炸田鳖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参考文献 Ohba,S.2012.FieldobservationofpredationonaJapanesemamushi, Gloydiusblomhoi ,byagiantwaterbug, Kirkaldyiadeyrolli .JapaneseJournalofEntomologyNews,15:92-93.
20332 次阅读|12 个评论
最好笑的昆虫和其中的另类保护色——半翅目蟾蝽科Gelastocoridae
热度 4 hypermarket 2016-5-23 21:13
昆虫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色彩艳丽、构造奇特、地位特殊、行为夸张的类群;在大约100万种已知的昆虫物种中,其中有一类大约占全部昆虫物种数量万分之一的昆虫,可能是“最好笑”的昆虫,这就是半翅目中的蟾蝽科Gelastocoridae(图1)。之所以说这类昆虫最好笑,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这类昆虫的外观很像小号的蟾蜍,甚至连爬行的姿态都像(图2),并且也会跳跃(或许有人会觉得昆虫的6条腿和蟾蜍的4条腿很难相仿,但是其实捕食性昆虫的前足大多特化为捕捉足,运动主要靠中足和后足,也是4条腿 ☺ )。第二,由于这类昆虫呆萌的外观,分类学家就用“可笑的昆虫”作为了它们的名字。在希腊语中,gelastos (γελαστος)的意思就是“可笑的”,而coris就是bug。当然,由于-coris这个后缀基本只出现在蝽类昆虫(也就是半翅目Hemiptera异翅亚目Heteroptera)的名称中,所以它们的名字也可以翻译成“可笑的蝽”。 图1. Gelastocoris sp. 图2. 蟾蝽科前面观 蟾蝽科共包括2属约100种,体长5-15mm;主要在水边捕食小型节肢动物。其中, Nerthra 已知85种,生境多在水边沙地,广布,以澳大利亚和美拉尼西亚的物种数量占优; Gelastocoris 已知15种,有时可以在离水较远的地方发现,主要分布在新热带界和新北界(或合称新世界)。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类昆虫的体色多与周围泥沙的颜色非常接近,起到保护色的作用。在澳大利亚西南部,有一个蟾蝽物种( Nerthra sp.)的体色非常罕见,除前胸背板中部和中胸小盾片呈深色,背面观的其余部分以白色为主、缀有若干深色细斑(图3)。这应该是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中主要是白色沙粒有关,而那些深色部分则可以起到模拟白色沙地中深色沙粒或碎屑的作用。 图3. Nerthra sp.在白色沙地中的保护色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1146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昆虫:周期蝉(半翅目:蝉科)
热度 3 hypermarket 2016-5-6 15:26
周期蝉( Magicicada spp.),英文俗名periodical cicadas,因具有13年或17年的生命周期而得名;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蝉科Cicadidae,共包括7个物种。从整个属的分布来说,在美国中东部的大多数州都有分布(图1)。在该类群的研究历史上,还习惯于使用brood这个词来区分在各地以各自周期同时出现的群体,这一研究传统始于美国昆虫学家Charles Lester Marlatt (1863–1954),他所划分的broods到目前还有15个 。7个物种与15个broods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因为没有一个物种属于单一的brood,而每一个brood也都包含一个以上的物种,这也导致了brood这个词很难翻译。从大体同时出生这个角度说,brood带有同生群(cohort)的意思,但是由于包含一个以上的物种,又使得两者之间有关键区别。 图1. Magicicada spp.的分布范围,如红框区域所示 周期蝉最让人感觉神秘的特点在于,其发育历期是所有现生昆虫中最长的(不过主要是在黑暗的地下度过,爬出地面后就会羽化、交配,随后雄虫死去,雌虫产卵之后不久也会死去),而13和17这两数字又都是数学上的质数。最早意识到这些蝉可能具有周期性爆发特点的,是瑞典博物学家Pehr Kalm (1716– 1779),通过文献中记载的发生于1715和173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两次爆发,以及他自己1749年在宾夕法尼亚亲眼目睹的一次爆发,他在自己的报告中表达了“17年周期”的存在 。美国数学家Benjamin Banneker(1731-1806)在马里兰州也观察到了1749年那一次,并随后记录了1766年和1783年的两次、成功预言了1800年的一次 。如果他们观察到的是同一个brood并且保持17年的生命周期至今的话,那么可能对应于今天分布范围最广的brood X(至少16个州),该群上一次的出现时间是2004年,下一次的出现时间是2021年(其它各个brood的出现时间见http://www.magicicada.org/about/brood_pages/broods.php)。 为什么这些昆虫会形成13年和17年这样的生命周期?早期的观点普遍认为这样可以有效地长期躲避天敌的捕食,而在一下子同时出现很多个体时可以远超出捕食者的满负荷取食能力(称为捕食者饱和效应predator satiation),被捕食者吃掉的比例完全不足以影响交配繁殖 。不过最近十余年的研究逐渐揭示,这可能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原因是更深层次的。在种群大小的增长方面,周期蝉的种群中个体数量的变动规律并不符合逻辑斯蒂曲线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蒂模型中仅考虑了种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种群内个体间关系随种群大小的变动),而是存在阿利效应(Allee effect)。研究表明,只有在阿利效应存在的情况下,17年与13年的生命周期长度才对于种群增长是有利的(图2) ;而捕食者饱和效应只是若干可以导致阿利效应的因素之一。 图2. 11个种群大小随时间的改变,各种群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0-20年中的一个。A.假设存在阿利效应,维持种群存在的最低个体数为100,最终只有生命周期为17、13、19的可以生存,其它的绝灭;B.假设不存在阿利效应,1000年后的种群大小排序为16>15>18>17>19>14>20>>13>12>11>10。 在进化历史方面,分歧时间推断结果表明周期蝉属最早分化于更新世(Pliocene),特定生命周期的形成可能与冰期-间冰期作用和低温有关 (图3)。 图3. 周期蝉属的系统发育与分歧时间推断 参考文献 Marlatt CL. 1907. The Periodical Cicada (Bulletin No. 71 -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Bureau of Entomology).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 28. Simon C. 1988. Evolution of 13- and 17-year periodical cicadas. Bulletin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34: 163-176. Davis JJ. 1953. Pehr Kalm's Description of the Periodical Cicada, Magicicada septendecim L., from Kongl. Svenska Vetenskap Academiens Handlinger, 17:101-116, 1756, translated by Larson, Esther Louise (Mrs. K.E. Doak). The Ohio Journal of Science 53: 139–140. Barber JE, Nkwanta A. 2014. Benjamin Banneker's Original Handwritten Document: Observations and Study of the Cicada. Journal of Humanistic Mathematics 4: 112-122. Goles E, Schulz O, Markus M. 2001. Prime number selection of cycles in a predator-prey model. Complexity 6: 33–38. Tanaka Y, Yoshimura J, Simon C, Cooley J, Tainaka K. 2009. Allee effect in the selection for prime-numbered cycles in periodical cicad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 8975–8979. Sota T, Yamamoto S, Cooley JR, Hill KBR, Simon C, Yoshimura J. 2013. Independent divergence of 13- and 17-y life cycles among three periodical cicada lineag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0: 6919-6924. Ito H, Kakishima S, Uehara T, Morita S, Koyama T, Sota T, Cooley JR, Yoshimura J. 2015. Evolution of periodicity in periodical cicadas. Scientific Reports 5: 14094.
18253 次阅读|3 个评论
那些与蚂蚁亲密接触的半翅目昆虫
hypermarket 2016-4-24 19:55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是人们普遍了解的共生现象,这种关系在文献中常被称为取食共生(trophobiosis)。事实上,这只是众多靠“蜜露”维持的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类,在蚜虫之外,有蜜露分泌并且会被蚂蚁取用的还有其它很多种类的半翅目昆虫,甚至一些蝶类幼虫;而取食昆虫“蜜露”的除了蚂蚁,还有蜚蠊,甚至一些小型蜥蜴。有的观点将所有有蚂蚁参与的互利共生称为myrmecophily,共生的另一方可以是植物、蚂蚁以外的其它节肢动物、真菌。 在半翅目中,存在这一现象的科超过30个(图1,表1)。之所以这一现象在半翅目中如此普遍,与半翅目昆虫对于植物的刺吸取食导致身体中产生大量多余水分有密切关系。 图1. 分泌蜜露供蚂蚁取食的半翅目昆虫举例(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表1. 半翅目中已发现的有与蚂蚁存在取食共生关系的科 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 木虱总科Psylloidea 木虱科Psyllidae 粉虱总科Aleyrodoidea 粉虱科Aleyrodidae 蚜总科Aphidoidea 蚜科Aphididae 蚧总科Coccoidea 尾蚧科Aclerdidae 蚧科Coccidae 洋红蚧科Dactylopiidae 盾蚧科Diaspididae 毡蚧科Eriococcidae 盾蚧科Diaspididae 红蚧科Kermesidae 盘蚧科Lecanodiaspididae 珠蚧科Margarodidae 粉蚧科Pseudococcidae 负肛蚧科Stictococcidae 古喙亚目Archaeorrhyncha/蜡蝉亚目Fulgoromorpha 蜡蝉总科Fulgoroidea 菱蜡蝉科Cixiidae 飞虱科Delphacidae 袖蜡蝉科Derbidae 象蜡蝉科Dictyopharidae 蛾蜡蝉科Flatidae 蜡蝉科Fulgoridae 瓢蜡蝉科Issidae 蚁蜡蝉科Tettigometridae 盾喙亚目Clypeorrhyncha/蝉亚目Cicadomorpha 沫蝉总科Cercopoidea 沫蝉科Cercopidae 角蝉总科Membracoidea/叶蝉总科Cicadelloidea 犁胸蝉科Aetalionidae 叶蝉科Cicadellidae 角蝉科Membracidae 异翅亚目Heteroptera 蝽总科Pentatomoidea 蝽科Pentatomidae 龟蝽科Plataspidae 缘蝽总科Coreoidea 缘蝽科Coreidae
7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半翅目中的海生昆虫
热度 2 hypermarket 2016-4-20 11:10
海生昆虫物种数量在昆虫全部物种中所占比例很低,但是在半翅目Hemiptera异翅亚目Heteroptera的黾蝽次目Gerromorpha中却并不少见。黾蝽次目分为8科150余属,已知1700余种,有超过10%的属和种为海生类群(表1),其中大多生活在河口或红树林沼泽等生境中,也有生活于珊瑚环礁甚至开阔洋面的。 表1. 黾蝽次目海生类群(属级) 水蝽科MESOVELIIDAE Mesovelia Darwinivelia Speovelia Nereivelia 膜蝽科HEBRIDAE Hebrus 海蝽科HERMATOBATIDAE Hermatobates 宽蝽科VELIIDAE 小宽蝽亚科Microveliinae Microvelia Xiphoveloidea Mangrovelia Husseyella 海宽蝽亚科Haloveliinae Halovelia Haloveloides Xenobates 裂宽蝽亚科Rhagoveliinae Trochopus 宽蝽亚科Veliinae Paravelia 黾蝽科GERRIDAE 裂跗黾蝽亚科Rhagadotarsinae Rheumatobates Trepobatinae Telmatometroides Naboandelus Pseudohalobates Rhemetometroides Stenobates Stenobatopsis Thetibates 海黾蝽亚科Halobatinae Asclepios Halobates 黾蝽科中海黾蝽属 Halobates 的部分种类可以生活在开阔洋面,其中有的物种甚至广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图1)。 图1. Halobates micans 的分布 关于半翅目异翅亚目的分类系统和系统发育可以参考之前的日志 互相独立多证据的一致指向在分歧时间推断中的应用--蝽类昆虫案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92052-922084.html
6742 次阅读|3 个评论
半翅目中拟态胡蜂最敬业的物种
hypermarket 2016-4-10 22:09
除了蚂蚁(胡蜂总科Vespoidea蚁科Formicidae)之外,胡蜂(胡蜂总科Vespoidea胡蜂科Vespidae)也是在昆虫乃至节肢动物中拥有众多模仿者(“粉丝”^_^)的目标类群。在昆虫中,胡蜂的模仿者在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直翅目、蜚蠊目中都有发现;其中在半翅目中的拟态类群见于叶蝉科Cicadellidae、角蝉科Membracidae、盲蝽科Miridae、猎蝽科Reduviidae、缘蝽科Coreidae、蛛缘蝽科Alydidae等。 一般来说,拟态主要就是靠体形、体色,但是有些类群的拟态非常敬业,除了体形和体色之外,甚至在姿态方面也模仿得很到位。在半翅目中,拟态胡蜂最敬业的物种来自叶蝉科(图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叶蝉的翅是以一定角度扬起来的。虽然把翅以一定的角度扬起来或者展开对于鳞翅目、双翅目来说可能并不稀罕,但是如果考虑到半翅目中的情况,这样的展翅相对于整个目中绝大多数的物种的姿态来说都显得很特别,应该算是半翅目中拟态胡蜂最敬业的物种了^_^。 图1. 叶蝉科的 Lissoscarta sp.(右下)和胡蜂科的 Angiopolybia sp.(左上),图片来自互联网
4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昆虫中最特化的翅
热度 4 hypermarket 2016-2-18 19:30
昆虫是地球上最早开始具有飞行构造的动物。虽然说昆虫的飞行主要依靠胸部在横截面的形变而不是翅本身(因为不像脊椎动物的翅有骨骼和肌肉,再加上飞行运动中相对较低的雷诺系数 Reynolds number ,所以是一个并不容易拉动的杠杆),但是昆虫的翅仍然是一个足够神奇的构造。 要在结构多样性很高的各种翅中选出最特化的翅,必须说这肯定受个人主观因素和知识局限的限制,所以肯定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斧正,共同进步)。怎么才算特化呢,也许可以考虑几个人为规定的标准。第一,是大多数情况下肉眼直观观察的效果,而不是仪器检测;比如说膜质翅的光学干涉纹样效果,比如说偏振光镜片观察鞘翅效果等,很有研究价值,但是一般不是通过肉眼直接观察而受到震撼。第二,翅的大小和形状特别(发达或者弱化),暂不考虑色彩,比如在很多类群中出现的各种拟态。第三,功能不明,起源不易解释。(第四,不考虑化石类群。) 根据前2条标准,如果暂不考虑仪器或肉眼观察到的色彩,而只考虑大小和形状,那么范围就会缩小很多了(图1上面一行,未包含双翅目的图片)。 1.双翅目的后翅:这个是人们最熟悉的,平衡棒(注:虱蝇科Hippoboscidae部分种类缺少平衡棒),很巧妙的构造,从大小上说非常弱化,使飞行功能集中在前翅,从功能上说,通过高速震动产生陀螺仪的作用、保持身体在飞行过程中的平衡。但是,毕竟双翅目太发达了,种类繁多,有些见怪不怪了,所以只能算很特别,不能算最特别(双翅目学家别拍我哈^_^)。 2.半翅目介壳虫类雄成虫的后翅:在双翅目以外出现后翅弱化为平衡棒的类群,这个还是挺稀罕的。但是毕竟和双翅目风格一致,在双翅目的光环下,也只能算很特别。 3.捻翅目雄成虫的前翅:如果没有捻翅目,几乎没有人敢想象前翅也可以弱化为平衡棒的样子(拟平衡棒),所以这个真的很特别。但是毕竟有众多后翅弱化为平衡棒的现象存在,所以也只能算很特别。 4.鳞翅目翼蛾科的前翅和后翅:鳞翅目的翅由于众多鳞片的存在本身已经很特别了,而翼蛾科的翅可以造成视觉上有很多对翅的假象,挺有意思。但是这样的特化显然是由并不罕见的翅端缘的曲折内凹强化而来,所以也比较容易理解,只能算很特别。 5.脉翅目旌蛉科的后翅:旌蛉科的后翅真的让旌蛉科给人以“精灵”的感觉,既特化又美观。但是这样的特化应该是有利于让飞行功能更多集中在前翅,大体可以解释得通。 6.半翅目的前翅:总的来说,半翅目的前翅真的很特别,主要是多样性特别高,甚至可以说是昆虫所有目中最高的,除了“半鞘质”的翅外,还有全膜质的,甚至有全鞘质的。最后一种情况见于蝽类昆虫的若干类群,例如鞭蝽次目中络蝽科Hypsipterygidae和毛角蝽科Schizopteridae的一些属种(图1下面一行),以及蝎蝽次目中的固蝽科Pleidae、蚤蝽科Helotrephidae,细蝽次目的涯蝽科Omannidae,臭虫次目网蝽科Tingidae和盲蝽科Miridae的一些属种,蝽次目长蝽总科Lygaeoidea中的一些属种。不过呢,多样性虽然高,全鞘质虽然在半翅目中显得比较特别,但是有鞘翅目、革翅目等其它前翅高度革质化的类群在,也不能因此就说半翅目的前翅是最特别。 图1 翅较为特化的若干昆虫类群(各图版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样的话,还有什么能算最特别呢?这还得接着半翅目说,除了质地的高度多样性,半翅目中还有大小和形状特化的类群,其中最特别的恐怕要数扁蜡蝉科Tropiduchidae中的澳大利亚特有种 Alleloplasis darwinii (图2)。这个种的前翅明显不具有飞行能力,虽然宽度很窄、但是长度还是挺夸张的;不具后翅,所以这个种的个体肯定不会飞。不会飞还长着这样的翅,应该是比上述类群中的情况更为特别。 图2. Alleloplasis darwinii (图片来自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9457 次阅读|4 个评论
1KITE项目中科级分类单元覆盖度的粗略计算
hypermarket 2015-6-1 16:28
在 1000 种昆虫转录组计划( 1k insect transcriptome evolution, 1Kite )的研究中,主要的类群选取 ( http://www.1kite.org/downloads/1KITE_species.txt )集中在目间关系、多新翅类Polyneoptera、完全变态类Holometabola等几大方向,以及蜻蜓目 Odonata 、网翅总目 Dictyoptera 、膜翅目Hymenoptera、毛翅目 Trichoptera 等类群内部;而在副新翅类中,数据密度相对较低,半翅目尤其如此 。从与其它类群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昆虫纲最大的几个目中,半翅目和鞘翅目已有数据的覆盖度是最低的,只有 1/4左右或更低 ,低于六足总纲整体上的平均水平。虽然由于分类系统的差异,各目中科的数量会有一定程度的浮动,但是幅度有限,大体格局差不多如表中所示 。 类群名称 1Kite 中涉及的科 科的总数 百分比 弹尾目 11 30 37% 原尾目 1 7 14% 双尾目 2 10 20% 石蛃目 2 2 100% 衣鱼目 4 4 100% 蜻蜓目 21 32 66% 蜉蝣目 5 23 22% 襀翅目 12 16 75% 革翅目 9 11 82% 缺翅目 1 1 100% 螳螂目 13 15 87% 蜚蠊目(含等翅类) 12 17 70% 直翅目 20 40 50% 蛩蠊目 1 1 100% 螳䗛目 3 3 100% 纺足目 4 13 31% 䗛目 8 13 62% 啮虫目 + 虱目 21 66 32% 缨翅目 3 9 33% 半翅目 -“Homoptera” 18 85 21% 半翅目 -Heteroptera 20 93 22% 膜翅目 63 126 50% 捻翅目 1 10 10% 鞘翅目 44 176 25% 广翅目 2 2 100% 蛇蛉目 2 2 100% 脉翅目 14 16 88% 毛翅目 31 49 63% 鳞翅目 47 95 49% 双翅目 69 159 43% 长翅目 4 9 44% 蚤目 3 18 17% 合计 471 1153 41%
3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联斑棉红蝽
zhyk97 2009-5-11 13:39
昆虫种名:联斑棉红蝽 Dysdercus poecilus   所属类别:半翅目 红蝽科 Pyrrhocoridae   产地:我国南部 我与它的相遇,在公园的一隅,正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之时节!它悠闲地在树叶与花蕾之间漫步着,像在享受温暖的阳光。不时的用它的口器刺吸吸着树汁,喝喝早茶,享受时光!最令我着迷的是它胸腹部的白色条纹,与整个红色的腹部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色,我想这是它用来警告其它物种的!
个人分类: 昆虫世界|616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