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博弈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博弈论

相关日志

专题讨论班:博弈论(邢思雨)
GrandFT 2015-8-17 09:15
题目:博弈论 主讲:邢思雨 时间:2015年08月17日 星期一 上午:9:30 地点:16教学楼308室 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一、 策略式博弈 1、 数学符号 2、 劣势策略 3、 剔除劣势策略的应用 二、 纳什均衡 1、 纯策略的纳什均衡(离散) 2、 纯策略的纳什均衡(连续) 3、 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 4、 多重纳什均衡 5、 作为学习和进化结果的纳什均衡 6、 纳什均衡和重复严格优势的比较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班|2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第一份"博弈论与实验经济学"专业期刊
王志坚 2015-8-8 23:05
期刊中文名: 《博弈论与实验经济学》 期刊英文名: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andManagement Science 主办单位名 : China Association of Game theory andexperimental economics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T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ongqing Real Estate College ( 重庆房地产职业技术学院 ) 期刊出版 商 :OLYMPIA ACADEMIC PUBLISHER CORPORATION Address:115 SKYLINE DR , EDMONDS, WA98020, USA ISSN: 2373-3705 (Print) 2372-9783 (Online) 主编 姓名 : 未公示 责任编辑:未公示 期刊检索: EI 检索 报告依据: 英文投稿说明:Notice to Authors.pdf 中文投稿说明:博弈论与实验经济学会--官方网站.pdf 期刊注册单位:重庆房地产职业技术学院.pdf 期刊编委信息:Editorial Board.pdf 期刊英文网站: http://journal.expeconomics.org/ 学会中文网站: http://www.expeconomics.org/ 本报告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719-911636.html 报告时间 :20150808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55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评电影《美丽心灵》
pinjianlu 2015-6-4 15:29
我之前听过纳什,也了解过博弈论,但不是做这方面的研究,所以印象不是很深刻,由于前段时间有关纳什的新闻,也听到了《美丽心灵》这部电影,所以最近把这部电影找来看了一下。里面提到的一件事让我颇有感悟。 那就是最初纳什没有发表小论文,另外两个人发表过小论文,其中一人发表过国际会议,这两人在纳什面前炫耀,鄙视纳什还没有小论文。结果纳什不为所动,潜心思考自己的Idea,最终发表的博士论文引起轰动,也改变了世界。 昨天碰到一个女博士要去加拿大做博士后了,她说欧美不会对博士毕业的小论文做要求,也不会成天把SCI、EI这些检索挂在嘴边。但你只要在同行评审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大家也会认为你比较厉害。但也有很多人从没发表过什么小论文,直接博士论文就引起轰动的。
个人分类: 人物与哲理|2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拿来主义的困境
benlion 2015-5-27 22:48
重视科学人才和高技术的自主创新,终归实力才是长远之计。 基本可预见本世纪,人类进入行星际文明;然而,中国与世界未来的境况,目前,却仍然难以预见而有点困惑。 人与人是人文关怀,国与国是实力较量,兴国须靠人才,进步靠科学,既珍惜传统,又发展技术 – 人文精神和科学决策,才是硬道理 国与国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实力说话,东有蒙古帝国发明马镫技术而横跨欧亚大陆,后有荷兰发明一刀切和造船技术而成为海上商业大国,再有英联邦与德国的技术较量而成就英语的全球化,都是技术实力打造出来。德国一时的强大挑起大战,却犯了致命错误 - 对内种族主义而对外没有仁道主义,最优秀的人才逃离了德国,到后来童子也上了战场。 人才计划的软肋,就是拿来主义的困境,实力的关键是人才,在于知己知彼,在于军事实力和外交实力、精神实力和技术实力。 人类历史上,西方学习东方,东方学习西方,学习精神决定了实力。 反传统和反科学是妨碍社会发展的阻力,任人为贤才的原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不仅海外人才,也不仅功成名就的人才,而是识才用人的能力。 人才包含德的才能,大德之才,就是智慧,也就是公心和社会责任心。假公肥私,既无德也无才,而是自以为是的夜郎自大。 - (纳什去世,引发的感慨)-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纳什均衡:理性人的复杂决策
热度 10 wangfangnk 2015-5-26 23:10
纳什均衡:理性人的复杂决策 王 芳 当一个人的选择受到其它人选择结果的影响时,决策将变得复杂,不再只是在多个备择方案中选择最优,而是在给定他人选择的前提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根据对他人选择的预期,每一个参与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博弈达到均衡状态,没有人愿意偏离这个状态,这就是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非合作博弈分析框架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一般概念,其典型的博弈模型有囚徒困境、斗鸡博弈,等等。随着信息条件的变化和行动选择的动态可观测,博弈的均衡解变得更加精炼。以纳什均衡为基础,可以定义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等等。在理性人假设的前提下,求解博弈的均衡点可以让人们预测到现实发展的方向,为行动选择和制度的设计提供依据。 著名的囚徒困境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个体理性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集体理性?这就需要有可置信的承诺行动,这为契约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使得博弈论在市场竞争、国际政治、基因选择等多个领域呈现出迷人的魅力。其实博弈的智慧,中国古人早已有之,在《孙子兵法》、《三国志》里屡见不鲜,如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田忌赛马、黔驴技穷,等等,但是将之用数学进行一般化地表示,并证明其均衡点的存在,就是将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创举。 我对约翰 纳什的理解始于2002-2003年,其时我正在北大读博士,作为外聘老师为北大信息管理系的硕士生开设“信息经济学”课程。当时国内情报学专业的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已经有一段历史,马费成教授、靖继鹏教授等都著有《信息经济学》的教材或论文,但是基本上还没有开始将博弈论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当我开始讲授这门课时,国内信息经济学领域正掀起了一场大辩论,经济学家和情报学家们在《南方周末》等报刊上激烈地争论信息经济学是否仅限于信息产业与信息管理的内容,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并开始顺着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学习博弈论。我硕士学习的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己感觉经济学的功底还需要大力的加强,因此一到北大便在学习情报学专业课程的同时,狂热地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当中。当时听的最多的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课,以至于在课堂上光华的老师都以为我是光华的学生,而听的最完整的课程便是张维迎老师给硕士生开设的为期一年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还记得偌大的教室坐无虚席,一位来自外校的学生如数家珍般地细数北大、人大等校博弈论老师的授课风格。尽管经济学早有入侵人类社会科学所有领域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恶名”,在家庭、契约、制度、产权、信任、体验、幸福等很多似乎不属于市场的领域都可以看到经济学的分析论著,但是课堂上、论坛上经济学的粉丝之多之疯狂还是令人诧异。而我,也是这些疯狂粉丝中的一员。 对我而言,博弈论的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它要求有较为扎实的高等数学基础,虽然我理科出身,但是对于枯燥的高等数学总是提不起兴趣。好在博弈论也有许多感性的小故事,又让人觉得十分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006年,我与博士导师赖茂生教授合作出版了《信息经济学》教材,面向情报学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生,并在同类教材中首次引进了博弈论与不完全信息经济学的内容,教材出版后还曾上过北大风入松书店的十大排行榜。到南开后,信息经济学是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我选用的教材就是这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经济学》。每当讲到纳什均衡,我都建议学生去看《美丽心灵》的电影,增加感性认识,体会天才纳什的思维过程。 虽然开课已很多年,但是对于纳什均衡我一直心存敬畏,并不仅仅因为年仅22岁的纳什凭借27页的博士论文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该文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思想,并为1994年他与海萨尼和泽尔腾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因为在2003年看《美丽心灵》时,天才纳什头脑中精神分裂的幻像带来的震撼一直挥之不去,让我很多年后记忆如新。这部电影对我产生一种暗示:这是天才的游戏,凡人又如何能够驾驭?看过这部电影后,我曾想当然地以为这个精神分裂症天才早已离世,后来才知道74岁的纳什还曾于2002年携夫人阿利西亚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同时参加会议的还有另一个天才科学家霍金,果然是天才常常和天才为伍。那时我非常艳羡那些可以在会场亲耳聆听大师演讲的学者们,觉得他们的幸福相对剥夺了我的快乐。当昨天看到纳什车祸离世的消息时,我注意到这个天才数学家已经86岁了,虽然他晚年已经恢复正常。但是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他“目光呆滞,蓬头垢面,长发披肩,胡子犹如丛生的杂草,在Princeton的街头上光着脚丫子晃晃悠悠,人们见了他都尽量躲着他”。他饱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但是天才有天才的毅力,并不是每一个有成就的学者都能等得及获诺贝尔奖,并活到86岁。 在博弈分析中,针对不完全信息的状况,有一种分析方法是引入“自然”,作为博弈的虚拟参与人。最后一次,这位虚拟参与人是上帝,他率先行动,选择了“遭遇车祸”,将86岁的纳什和他82岁的妻子同时带走了。理性人是博弈中参与人的共同知识,在这一局博弈中,参与人纳什面临的选择一点也不复杂,那就是是随风而去,让死亡在瞬间发生,毫无痛苦,这无异最大化了死亡这个行动的收益。如果真有天堂,相信他会在那里序贯博弈,通过声誉机制和信号传递,将传奇的一生进行到底,让人们久久回味那个身高1.85米,有一张英国贵族的英俊容貌、“像天神一样英俊”的数学天才。 附纳什生平: 出生于 1928 年,西弗吉尼亚洲。 1950 年, 22 岁以 27 页的博士论文,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提出纳什均衡。 1953 年, 25 岁的他与 Eleanor Stier 生有一私生子。 1957 年与自己的漂亮学生艾里西亚( Alicia Larde )结婚。 结婚几年后离婚,但是艾里西亚没有再婚,一直照顾纳什。 1958 年,获麻省理工 MIT 终身教职。 1958 年儿子出生后,被发现患 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 1960 年,普林斯顿任教。 80 年代末期,纳什的精神渐恢复。 1994 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 ·C· 海萨尼和 莱因哈德 · 泽尔腾 共同获得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 。 2001 年,复婚。 2015 年 5 月 24 日,前MIT助教、后任普林斯顿数学系教授纳什与夫人在新泽西州遭遇车祸离开人世。 主要研究 博弈论 、 微分几何学 和 偏微分方程 。
个人分类: 信息经济|21788 次阅读|18 个评论
沉痛哀悼约翰·纳什先生不幸逝世!
图锦 2015-5-26 13:09
前天,我起床后正准备打开电脑处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杂志刚发来的校样《Palipu假设的Nash均衡检验》,忽然手机上闪出一条新闻——博弈论创始人纳什夫妇因车祸去世!这使我极为震惊。是我心中崇敬的大师!为甚么是以这样意外而残酷的方式?我们从此失去了一位科学伟人和陪伴他的“美丽的心灵”! 真有这样不幸的巧合,我正在完成一篇论文的最后的校对工作之际转来这一噩耗,而论文的题目就是“纳什均衡”!如果杂志编辑同意,我想在论文题目前加上一句话:“谨以此文深切悼念John Nash 先生逝世!”纳什和其他先驱开创的博弈论时代将改变人类的未来!后来者要以你为榜样,献身科学事业! 愿纳什夫妇一路走好,愿你们在天堂安息!
个人分类: 社会焦点|2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纳什是博弈论的创始人 ?
热度 23 王飞跃 2015-5-25 18:19
纳什是博弈论的创始人? ——悼念之余的哀思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末,因智能控制的相关研究,我曾十分崇拜纳什,这连我的许多学生都知道。所以纳什不幸因车祸去世后,一位在美任教的前学生立即给我发来了这条不幸的消息,还有纽约时报的长篇报道。 紧接着就看到微信上飞来的各种消息和讨论,让我吃惊的是大家几乎不约而同的冠与纳什的一项桂冠:“博弈论的创始人”,就连百度网页的搜索头条也声称“博弈论创始人纳什”,说是源自《京华时报》,被《凤凰资讯》转载。更让我吃惊的是,自己从事博弈论研究的学生和一些同事也没异议,一起转来传去!如此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大肆宣扬 Anti-Knowlege (反知识)或不实信息,让人莫名其妙,让真正、也是公认、更几乎是业内人士的常识,博弈论的创始人冯 • 诺伊曼情何以堪?要知道,相当程度上,冯 • 诺伊曼成就了纳什。纳什与创始博弈论唯一相关的就是,冯•诺伊曼创立博弈论那年,恰是纳什出生之时。所以,准确的说法应是,纳什是博弈论创始之年出生的人,不是创始人,或许对某些人可近似简称为“纳什是博弈论的创始人”。 读过让纳什成名的那篇博弈论文的人都知道,此文就引用了两篇文献,第一篇就是冯•诺伊曼与摩根斯坦合著的、发表于 1944 年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这是公认的里程碑工作,开启了经济学中博弈论的研究。 第二篇才是纳什自己关于多人博弈的平衡点研究,据称最初被诺伊曼说成不过是又一个不动点定理而己。个人认为,纳什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纳什平衡,推动了非合作博弈的研究。当时他对经济上的应用根本不放心上, Trade 问题的背景还曾使他耿耿于怀。这也是为何为了他的经济诺贝尔奖,有人奋斗了许多年,或许是因为如果纳什不拿此奖,其他研究博弈论的人也不好意思拿此奖的缘故吧?总之,纳什最终还是幸运的、应得的、 Deserve it 。但说纳什是博弈论的创始人,他若有知,相信也会从天堂奔回来澄清的。 在纳什因出车祸不幸离世的消息中,我认为我们最应关注的是他与太太是在获得号称数学之“诺贝尔奖”的阿贝尔奖后,参加完仪式回来的路上,从机场回家,因出租车司机“失控( Lost Control )”,夫妇双双飞出车外而当场致命。这一令人悲伤的事实,一是如警察事故报告所言指的:一定要用安全带,就是坐在车后也一定要系上,这样做可以拯救你的生命。涉事的二位司机都无生命危险,就是因为都系了安全带。如果更多的人因此事件注意系安全带,也是夫妻二人对于世人的最后爱心奉献。二是纳什如生活在中国,获此奖归来,双双又过八十,岂由得自己“打的”回家,所在大学的校长非因此辞职不可!万一不巧出事时正在打高尔夫或宴请宾客,我们网民手指一动,微博、微信就会让校长“死”无葬身之地,或许“人肉搜索”的水军还会挖出点“财色”之品陪葬。个人认为,在当今的中国,于人于事于社会,这才是此事件的真正伟大之处、真正价值所在,希望深思慎思之。 英年早逝的天才数学家阿贝尔,交换群和椭圆函数论的创始人,也是年少时崇拜的学人之一。因在非线性偏微和几何分析的数学成就而得到阿贝尔奖,相信对纳什也是意义非凡、极其重要。要知道,当年纳什就是因为相关的研究,希望有所突破解决相应的希尔伯特问题(其中的黎曼问题?记不清了)可获 Fields Medal ,可惜,意大利的一位“无名小子”横空出世、捷足先登,使纳什因年龄的原因再无获奖希望,这是导致他精神失常的最大因素之一!如今的阿贝尔奖加上 20 年前的诺贝尔奖,已经超额完成了他的希望,更报了当年Fields Medal奖的“一箭之仇”,望纳什在天之灵,再无遗憾。人类对他曾经不公,但最终,特别是中国人,对他太公平太慷慨了。 三十年前,我做博士论文研究之时,曾在智能控制的协调理论中引入机器学习和博弈论,主要是合作、非合作的 Nash 和领导追随的 Stackelberg博弈 策略。导师介绍我认识了研究类似问题,刚刚毕业的 Tsitsiklis ,这个 John 告我另一个 John Nash “疯了”,当时心惊,但却让我对其人其成果更加崇敬!可当纳什得了诺贝尔奖,特别是《美丽心灵》(应译为美丽灵智)的书与电影之后,我却觉得事实与真相差得越来越大,有些被过度“神化”了。尤其是十余年前在中央电视台上看到记者问纳什对中国鞋出口问题的看法时,纳什回答的样子让我真正地意识到我们文化有些方面的巨大腐蚀能力,自己对他的崇敬之情也不像以前那样的强烈了,认为上帝已经充分地补偿他了。 与纳什相比,冯•诺伊曼才是位真正天马行空的天才之天才。他二十岁出头就被认为是世上为数不多的真正理解量子力学真谛的学者,发表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一书,同一时间奠定了博弈论的基础。其 1944 年与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自己写的不多,但思想多为其独创,是希望为整个经济学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之后没几年,又在研制 ENIAC 时,提出了著名的“冯 • 诺伊曼结构”,几乎支持计算机科技发展到今天,中间顺手还成就了图灵在计算机科学史上的地位。 可惜,父亲用钱买来的一个假的“冯”字,成就了诺伊曼,也致其于死地。当年花天酒地,不知减肥,结果让上帝过早地将其召回。与诺伊曼相比,纳什是人间里更近人情(同情?)的另一类天才,前期的工作没有被同行认可,自己气不过,成了病人。后来世人良心发现,拼命补偿,结果 Overshoot (超调,控制术语),这就是控制理论中最直接、最原始的 Bang-Bang Control (嘣嘣控制?),一会地狱,一会天堂,中间不存在。 有时我想,如果诺伊曼多活几年,或许他会在物理学和经济学上获两个诺贝尔奖。早死几年也可以,今天 ACM 的最高奖就不是以图灵命名,而会被称为冯•诺伊曼奖,非图灵奖也。或许,如果他不是犹太人;或许,如果父亲不买个“冯”号;或许,如果他不是那么高调;或许,…… 回到纳什夫妇,令人心痛,比翼双飞,美丽之脑,终于融入美丽之心,也算是《美丽心灵》最后的欣慰。世间是美好的,但相信天堂更加美好,愿纳什夫妇在天之灵安息 ! 或许,一切真的都是天意。 附:感谢杨静《静 • 沙龙 》微信群中诸位群友的回应与讨论,让我真真的感到这个世界变了,或正在改变。
个人分类: 感言社会|26585 次阅读|26 个评论
“这个人是个天才”----悼念数学家约翰·纳什
热度 1 ChinaAbel 2015-5-25 10:26
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是数学的一大遗憾,但不少数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为“纪念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瑞典银行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此奖项并不属于 诺贝尔 遗嘱中所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 瑞典国家银行 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经济学奖的奖金以及所有相关管理费用,并非由诺贝尔遗产支付,而是由瑞典银行捐赠,全权交予 诺贝尔基金会 管理,百度百科), 一般的人们知道纳什更多是因为电影《美丽心灵》, 纳什是数学家中获得诺贝尔奖的幸运者之一。 (有关诺贝尔奖与数学的关系见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数学 ) 而这部电影的原型正是这位纳什——电影里,着重介绍他的博弈论方面的学术成就,以及几十年来与精神疾病的抗争。因为在博弈论上的开创性成果,纳什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的确,在现在,学过经济学的没有不知道博弈论的,学过博弈论的没有人不知道“纳什均衡”的。但是,我要说的是,即便“纳什均衡”在经济学里取得巨大成功,后来帮助纳什夺得了诺贝尔奖,但在数学圈子里——至少在一开始——并没把它当成一个重要的结果。现代博弈论的开山鼻祖冯·诺依曼甚至说它“不过是又一个不动点理论”。在数学界,纳什之所以被人敬佩,并不是他的“纳什均衡”,而是因为他在纯数学上的研究——纳什在微分几何和偏微分方程的数学成就同样光彩照人! 沃尔夫数学奖及阿贝尔奖双料得主格罗莫夫就这样说过:“依我看来,(纳什)在几何学中的成果比在经济学中的成果高出好几个数量级,后者根本没法比。这些成果带来的是思考问题的态度上的巨大转变。” 纳什第一个在纯数学的突破性成果是在他20岁刚出头的时候做出的——“一个关于流形和实代数簇的漂亮发现”。他的同行们认为,这是一个重要且深刻的结果。 1951年,纳什离开普林斯顿来到麻省理工。这里,纳什开始了关于“等距嵌入”研究。考虑黎曼流形是否能看成欧几里得空间的子空间。在数学里,前者非常抽象,而后者一般认为接近现实世界。最后,他用两个“纳什嵌入定理”解决问题。这些结果,被认为是上个世纪经典结论,提供了最深层次的数学直观。 同时,纳什嵌入定理的发现让纳什进入了另外一个数学分支的研究——偏微分方程。他利用纳什嵌入定理研究出一种办法,能够解出一类偏微分方程,而这类方程之前一直被认为不可能解出的。他所用的方法,被另外一位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墨瑟完善后发表,定名“纳什-墨瑟定理”。 在数学家尼伦伯格建议下,纳什开展了对椭圆偏微分方程的一个公开问题的研究。而这后来的成果也许是纳什最伟大的数学成就。仅数月时间,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正常情况下,这个成就足以让纳什获得菲尔兹奖——数学界的最高荣誉,只给不超过40岁的数学家颁发。而在这之前,意大利人德·吉奥吉用另外一个方法也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互不知道对方的研究。于是属于各自的独立发现,这个结果定名为“德·吉奥吉-纳什定理”。 时间永远定格在2015年5月23日:纳什与82岁的妻子艾丽西亚23日在美国新泽西州乘坐出租车时,因车辆失控遇难。纳什在挪威领取了数学界的阿贝尔奖,返回美国后从机场前往家中。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援引警方的话说,出租车司机当时试图超车,车辆却失控,撞上防护栏。纳什夫妇被弹出车外,两人当场遇难。纳什的博士论文仅28页,但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后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论( 点击下载 纳什博士论文 )。纳什的指导教授Duffin给哈佛的推荐信只有一句话:这个人是个天才,但他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 纳什的传奇人生的介绍见 通晓天机之人_数学怪才纳什的传奇人生_尚圣国.pdf 或 通晓天机之人_数学怪才纳什的传奇人生_刘宁.pdf , 科学松鼠会:纳什: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 , 诺贝尔经济学奖 得主约翰- 纳什 真面目 。纪念文章太多了: 天使你看不见——悼念数学家纳什 , 果壳网: 约翰·纳什: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 , 留学生: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 , 约翰·纳什:天才的光辉与坎坷 。 一个博弈论的科普见 什么是“纳什均衡”?电影《美丽心灵》完全搞错了! 大师安息!谨以此文为祭。 科学网博文 《美丽心灵》背后的爱情故事 一句话的推荐信和二十八页的博士论文——纪念纳什 “美丽心灵”成绝响--悼念纳什夫妇 均衡理论—— 28 页的博士论文 在 1950 年,他以一篇仅 28 页的论文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由四篇小论文组成。分别是: - EquilibriumPoints in N-person Games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36(1950), 48–49. MR0031701 - The BargainingProblem , Econometrica 18 (1950), 155–162. MR0035977 - Two-personCooperative Games , Econometrica 21 (1953), 128–140. MR0053471 - Non-cooperativeGames , Annals of Mathematics 54 (1951), 286–295. 这四篇论文奠定了纳什均衡点 (Nash equilibrium) 的基础。 如果说,《勇敢的心》告诉我们勇敢,《肖申克的救赎》告诉坚韧信念,那么 《美丽心灵》告诉我们什么? 1、纳什均衡理论。 对亚当斯密 “看不见的手”的自由经济理论的挑战。生活中确实如此。 2、宽容。一个宽容的社会,一个宽容的妻子,一个宽容的学校。 这才是 我们要的社会,不歧视任何一个哪怕是有病的人; 一个宽容的妻子,对他不离不怕弃,或者说是爱。彻彻底底的爱。倒垃 圾的那个片段,真的感觉好温馨。尤其是纳什含混无辜的笑。 好宽容的学校,这才是大学。物尽其用,科学研究就说应该是这样子 这才是产生诺贝尔奖的沃土,纳什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好酷。“幼稚的 充满饥渴的脑袋”,“我也不想来上课,浪费我的时间”。感觉学术 气氛好浓。 3、天才和白痴。 天才和白痴真的就差这么一小步。好像有人说过,天才 都是偏执狂。 4、浪漫。 即使是“坦诚”如纳什,见到女孩一开口就是“我不想隐瞒, 我想和你上床”的纳什,见到喜欢的女孩也是懂得浪漫的。生活中如果 没有浪漫,没有点小情趣,就如白开水一样,虽然是有营养,但未必好 喝。生活有时是拒绝平淡的。 5、坚强的毅力。 纳什的毅力好强大呀,长期忽略他心灵的港湾的东西, 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呀。简直比心灵戒毒还难。查尔斯――友谊,他的侄 女――孩子,父亲的职责,以及他人对他的依赖,这也是一种被他人的 肯定,罗森――对他能力与事业的肯定。对于孤独,自傲,自尊心极 强。几乎没有知心朋友,没有值得信任的人的纳什来说,这些正是他缺 少的,所以才会幻想,才会得妄想症。而他要离开这些精神鸦片,面对 他自己确实得病的现实,是要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呀! 善待那些精神病患者吧,虽然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我们不一样!(摘自 《美丽心灵》与纳什均衡 )。 重温A Beautiful Mind 美丽心灵 附纳什生平: ¢ 出生于 1928 年,西弗吉尼亚洲。 ¢ 1950 年, 22 岁以 27 页的博士论文,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提出纳什均衡。 ¢ 1953 年, 25 岁的他与 Eleanor Stier 生有一私生子。 ¢ 1957 年与自己的漂亮学生艾里西亚( Alicia Larde )结婚。 结婚几年后离婚,但是艾里西亚没有再婚,一直照顾纳什。 ¢ 1958 年,获麻省理工 MIT 终身教职。 ¢ 1958 年儿子出生后,被发现患 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 ¢ 1960 年,普林斯顿任教。 ¢ 80 年代末期,纳什的精神渐恢复。 ¢ 1994 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 ·C· 海萨尼和 莱因哈德 · 泽尔腾 共同获得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 。 ¢ 2001 年,复婚。 ¢ 2015 年 5 月 23 日,前MIT助教、后任普林斯顿数学系教授纳什与夫人在新泽西州遭遇车祸离开人世。 主要研究 博弈论 、 微分几何学 和 偏微分方程 。 纳什系《美丽心灵》原型 博弈论与非线性分析
50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纳什:渴望自我实现的数学家
热度 10 zhangjiuqing 2015-5-25 08:29
注:闻著名博弈论数学家约翰纳什因车祸于2015年5月23日去世,享年86岁。现将10多年写的文字贴在这里,以示纪念。 3-13 纳什:渴望自我实现的数学家 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获得了 199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对他来说并不是特别兴奋的事。 纳什 获奖的原因是 在 1950 年和 1951 年发表了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论文,《 n 人博弈中的均衡点》和《非合作博弈》,定义了 “ 纳什均衡 ” 概念 ,奠定了类似“囚徒困境”的非合作博奕的基石。知道获奖消息后,纳什“出人意料地平静”,尽管按照纳什自己的说法,获奖可以“改善他的信用等级,增加他的经济收入,让世人认识博奕论的实用价值”。那么,纳什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呢?纳什的目标就是在 30 岁以前,确立作为一个数学家的地位和声誉,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对纳什的承认既来得太迟,也不是来自数学界同行。 全面理解纳什的途径之一就是阅读西尔维娅·娜萨撰写的纳什传记:《美丽心灵: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生的天才、精神分裂症与苏醒》。 娜萨用丰富的材料,客观的描述手法,通过剖析纳什的性格弱点和数学成就,再现了一个数学家如何成为天才、如何遭遇了 30 年的精神分裂症以及奇迹般地康复的历程。 娜萨笔下的纳什首先是一个具有超常思维能力和独特思维方法的人。为了保持智力上的独立性,他避免和任何一个教授过分亲近。作为一个数学家,纳什有极好的视觉洞察力,也就是在钻研问题时,能够把一个数学问题当成一幅图画来处理,有了直觉后再去寻找严格的证明。在处理讨价还价问题时,“纳什的论文的惊人之处不在于它的难度或者深度,甚至不在于它的优雅和普遍性,而在于他找到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 娜萨笔下的纳什是一个从小就不合群的人。少年 纳什是一个性格孤僻,成天着迷于做各种实验的孩子。 在学校时 ,老师们并不喜欢纳什的不合群和反复无常的性格以及对权威的不尊重。在纳什的青年时代,因为他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拙于社交 ,也 总是成为人们嘲弄和取笑的对象。他的同学认为他是个社交能力极端不发达的人 , 孤僻、怪异、有距离感。但是没有人敢于和纳什发生正面冲突。 娜萨笔下的纳什也具有同性恋倾向,在婚姻上也不负责任。纳什总是喜欢结交那些在智力上和他相当的、通常比他年轻的男性,他称之为和“特别类型的人”建立“特别的友谊”。他和这些人的关系从学术交流开始,很快就产生情感依附,但是最后总是被拒绝了。在婚姻上,纳什是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和相当自私的人,和第一个恋人未婚生子后不久就抛弃了母子俩;和自己妻子的关系也不融洽,尽管在他患病期间,妻子曾不遗余力地去帮助他和照顾他。 娜萨笔下的纳什更是一个偏执和自傲的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发挥自己的超常智力,并得到承认。 他认为自己是个比别人都高明的天才,并对他认为不如他的人不屑一顾。纳什在卡 内 基理工学院就学的时候,一位教授将纳什称为高斯第二,以此来形容这个学生的数学才能。纳什来到卡内基理工学院是为了成为一个工程师,但最后他却在这所学校成为了一个数学家。 在麻省理工学院当讲师时,他认为数学系只有一两个人可以和他相比,例如数学家、控制论之父维纳,不过维纳也不过是过时的天才。 一个数学家最渴望的是得到数学家群体的承认和尊敬,例如职位的快速升迁,尤其是得到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纳什对能否获得数学方面的重要奖项非常在意。然而,纳什在数学角逐中未能如愿以偿。纳什的天生性格缺陷和智力上的强烈挫败感是导致他在 30 岁开始精神失常的主要原因。 1947 年 3 月,纳什遭遇了一生中首次重大失败。他参加了当时的威廉 · 洛厄尔 · 帕特南数学竞赛。这是一个为大学在校学生举办的数学比赛,也被认为是让自己的名字在数学界出现的好机会。 纳什十分看中这种纯粹智力上、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客观较量。 但是纳什输掉了这场竞赛,他没能进入前 5 名。 这次失败刺痛了这 个 自恃才智超群的未来 数学家。 “纳什渴望得到一种更加普遍的承认,按照他的看法,这种承认应基于一种客观的标准,不带一丝感情或个人关系的色彩。” 纳什对这次失败一直耿耿于怀。 1948 年,纳什从数学系毕业 后希望去 哈佛 大学读研究生, 但是纳什认为由于在帕特南数学竞赛中的失败,哈佛 没有 提供给 他足够多的 奖学金。最后, 他不情愿地 到了普林斯顿大学。 纳什的第二次失败是与人分享了而不是独立地解决一道难题,结果导致在争斗菲尔兹奖中失利。 纳什 因为征服 30 年代后期就一直悬而未决的一个极端困难的突出问题, 被《财富》周刊评为最耀眼的新生数学家。 但这个问题也被另一个数学家德乔治解决了,这对一向争强好胜的纳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纳什确信任何独自解决此问题的数学家必定获得菲尔兹奖。梦寐以求的获奖希望破灭了,“纳什得知德乔治的事时大为震惊,有些人以为他因此快疯掉了”。菲尔兹奖由国际数学联合会四年颁发一次,每次两位获奖者不超过 40 岁。虽然奖金不高,但它代表了来自数学界同行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 1958 年 29 岁的纳什是候选人之一,但这年的获奖者是拓扑学家托姆和数论专家罗斯。 纳什 的第三次失败是即使使用了不明智的手段,也未能获得渴望的奖项。 为了获得 1959 年 的博谢奖 (由 美国数学学会每五年颁发一次 ,其声誉仅次于菲尔兹奖),纳什戏弄 了瑞典的数学刊物《数学学报》。 1958 年春,纳什将 一篇 论文寄给《数学学报》要求快速审稿 。在 审稿人赫尔曼德审了两个月,验证了全部定理,编辑部发出采纳通知后, 纳什 却撤回了论文,后来该文出现在《美国数学杂志》秋季号上。纳什 为什么这样做呢?他 可能希望将论文发表在美国的这家杂志上,因为只有在美国刊物上的论文才有资格参加博谢奖评选;纳什 也 可能一稿两投,而这是不允许的; 也许 纳什只想从《数学学报》那里得到一份采纳通知书,以便拿它催促《美国数学杂志》尽快发表他的论文。 最有 可能 的 是,纳什先将论文投到《数学学报》,当得知这 篇论文 将不能参加博谢奖的评选 而又来不及准备新的论文 后, 纳什选择了宁愿得罪《数学学报》编辑部 ,也不愿意失去评选资格。 这样的做法明显不符合学术规范。但是,纳什仍然没有得到博谢奖。 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意识纳什的贡献的重要性,包括他自己和冯·诺依曼。纳什得到的唯一的数学方面的奖项是 1978 年的冯·诺依曼理论奖,而按照娜萨的描述,纳什得奖是出于朋友的同情与照顾。这个时候纳什已经患病,提名人希望通过这个奖项来帮助纳什的妻子,增加他的儿子的自尊心。 娜萨笔下的纳什是脆弱的。 30 岁对于数学家是一个恐怖的年龄,因为绝大多数伟大的数学家都是在 30 岁以前完成其伟大贡献的, 30 岁以后的日子只是拼命维持他的能力不至于衰退得太快。纳什到了 30 岁,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数学上的大奖,而且连永久教职都没有,这使得他的内心从极度自信向自我怀疑、焦虑与不满倾斜。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开始了更大的智力冒险,向一个更难的问题—黎曼猜想发起了冲击。也就在这个时候,纳什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症状,智力上的巨大投入和对失败的恐惧可能进一步加剧了病症。纳什不得不在精神分裂症的痛苦中挣扎 30 年,被称为是“普林斯顿的幽灵”。 后注:原文载于我的2004年左右写的《阅读科学家-关于科学家传记的读书笔记》(初稿文字首发于三思科学网,一直未纸质出版。目前这个网址可阅读。 http://gz.eywedu.com/Scientists/index.htm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86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社科领域应该多些像“石头剪子布”制胜策略类似的研究
热度 2 active007 2015-1-22 11:15
社科领域应该多些像“石头剪子布”制胜策略类似的研究,这才是科学意义上的社科研究,无功利目的在里面, 比那些某某的应用,某某的实证更具基础性,未来会更有利于我国科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研究“石头剪刀布”获胜法 获麻省理工大奖 本报讯 还记得本报去年报道浙江教授做“石头剪刀布”的实验吗?   4年前,这个被视为儿时的游戏,被学者用到一项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中。   现在,这项此前被讥为“吃饱了撑的”研究,入选了“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优”,成为了中国首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社科领域成果。   据统计,近5年全世界共有50项成果入选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年度最佳成果,其中来自中国的共3项。该研究成果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成果入选,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这项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共同完成的成果,叫作“石头剪刀布”中的社会循环与条件响应,解释了“剪刀石头布”的制胜原理。   “石头剪刀布”研究采用经济学控制性实验方法—也就是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利用“石头剪刀布”这一家喻户晓而又在博弈论中处于元博弈模型的框架进行研究。这其中,包含了物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内容。   4年前,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王志坚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许彬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周海军研究员,开始这项基于“石头剪刀布”模型的实证研究。   实验共招募36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志愿者参加,分成12组,让大学生们对着电脑做 “石头剪刀布”游戏,在线进行为期300轮的两两随机配对的“石头剪刀布”博弈。   这项研究旨在揭示“石头剪刀布”中的宏观周期现象与微观行为基础。研究发现,在宏观尺度下,对于不同激励参数,社会系统普遍存在持续的周期循环现象;而在微观层面,个体行为则存在一种隐藏的模式:在一定情况下,赢了会更多选择保留刚刚获胜的策略,输则更多按照“石头剪刀布”的名称顺序变动,而平的则按照“石头布剪刀”这样的反方向顺序变动。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认为,这项研究是对人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方法的第一次大规模测量,测量揭示了隐藏的行为模式,聪明的人可以利用这个模式来提高自己的胜算。   该成果已多次成为国内外科研机构和研讨会讨论的内容,成为博弈论、微观经济学、优化算法理论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本科教学教程的参考内容,并开始被正式发表的经济学和物理学类期刊论文引用。   本报通讯员 陈国利
19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弈论给自己的思维
yanghualei 2014-10-31 08:31
如果这个社会的每个个体都不那么利己,这个社会,从整体上反而会呈现出一个最好的状态。比起有一部人完全利己和一部分人完全不利己(这个状态是不稳定的,最终会朝着市场失灵的方向演变,大家都利己)和所有人都利己的这两种情景都好。 都是傻子的世界比都是人精的世界更稳定 ,因为傻子更注重集体利益。从博弈论的视角可以看出,人精的世界通常会出现囚徒困境。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但这个构思,通常不会在现实中发生 ,因为我们都这样做之后,以前你自认为的最优收益,却发生了变化。源于我们的决策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先考虑自己利益,然后再考虑他人,然而这个顺序,会产生利益冲突和对抗,这种为利益本身的冲突,进而增添了社会成本,降低了社会福利。 如果败德行为没有惩罚,或者惩罚的不严格(败德行为,会使得败德人获利,不败德人损失); 大家为了害怕别人的败德行为给自己带来损失,所以大家争先恐后败德,最后引致大家都去败德 ,引致社会风气日益恶化,最终社会发展陷入囚徒的困境之中,如大家都开出上班,就会堵,整体福利降低,进而人均福利降低。 1. 你的预期决定了你将来的状态 2. 现实不会发生从你自身来说最优的策略 3. 从博弈论分析社会中的败德行为
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详细介绍(转自人大经济论坛)
active007 2014-10-13 22:55
让·梯若尔:经济学旷世奇才 (让·马塞尔·梯若尔是一位法国经济学教授。他研究产业组织、博弈论、银行和金融 、经济和心理学。1981在麻省理工获经济学学位,1984-1991年任麻省理工经济学教授。) 欧洲大陆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经济学复兴运动以来,最成功的当属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IDEI)。它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心,也是欧洲的经济学学术中心。图卢兹有两位镇殿之宝:创办者为拉丰和让·梯若尔(Jean Tirole)。在法国推行经济学改革的过程中,二人并肩作战,在学术研究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通过他们的影响和团队合作的扩展,学术界开始将其称为“图卢兹学派”。2004年,天妒拉丰,巨星陨落。梯若尔独撑起图卢兹的天空,维系了其强劲的上升势头,2005年在顶级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目比欧洲其他所有的学校加起来还多。 梯若尔1953年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一个小镇,197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素有法国科学家摇篮之称的法国理工学院。1978年,在获得巴黎第九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后,他来到著名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并于1981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梯若尔对经济学惊人的直觉,也是一般的经济学家望尘莫及的。这个瘦高身材的法国绅士,目光敏锐,衬衫的颜色永远高贵并跟外套和谐,脸上洋溢着不瘟不火的微笑,脑子里随时可以调出各种各样的经济学模型。 梯若尔具有非凡的概括与综合能力,他总是能够把经济学的任何一个领域中最为本质的规律和最为重要的成果以最为简洁的经济学模型和语言表达出来,并整理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 梯若尔仿佛专为经济学而生,被誉为当代“天才经济学家”。纵观其20多年学术生涯中所作出的贡献,足令任何经济学家瞠目:300多篇高水平论文,11部专著,智慧的光芒和热量洒向经济学每一个研究领域。 新产业组织理论:在学界产生革命性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是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产业组织理论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作为一种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产业组织理论的出现是与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或者从实践看,产业组织是伴随本世纪以来大型制造业公司的迅猛涌现以后才出现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哈佛大学为基地的正统产业组织理论基本形成,理论界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SCP范式),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理论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和兴趣。他们不断地加入研究的行列。上世纪80年代前后,以梯若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对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1988年,梯若尔的代表作之一《产业组织理论》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理论框架的形成。学术界把这种用博弈论分析方法阐释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称为新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改写了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几乎重构了整个产业组织理论。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的引入,意味着对传统的由市场机制决定的瓦尔拉均衡可行性的怀疑,如现代大公司可通过许多非市场的制度安排,如合谋、内部整合、组织结构调整等来解决问题,而不依靠市场。 新规制经济学:破解垄断行业竞争与规制密码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地在电信、电力、铁路、煤气、自来水等自然垄断产业中掀起了“管制改革”的浪潮,放松管制、引入竞争、产权私有,由垄断走向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地自然垄断产业市场化改革的主导趋势。 传统的规制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服务成本定价的服务成本规制方法和基于拉姆齐定价规则的拉姆齐-布瓦德规制方法。由于忽略了规制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使得它们无法提供正当的激励。一般地,被规制的垄断企业拥有有关运营成本的私人信息,并且总是有积极性隐瞒这种信息,因而规制方很难获得精确的成本信息。在这种环境下,上述两种方法会带来极大的激励扭曲。 管制改革的实践,迫切需要新的产业管制理论的出现。梯若尔和拉丰开始探索将信息经济学与激励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应用于垄断行业的规制理论的道路。 在批判传统规制理论的基础上,他们创建了一个关于激励性规制的一般框架,结合了公共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信息经济学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方法,成功地解决了不对称信息下的规制问题。 梯若尔和拉丰于1993年出版的著作《ZF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完成了新规制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构建,并奠定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学术领导者地位。 梯若尔和拉丰将新规制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应用于垄断行业的规制问题,分析各种规制政策的激励效应,并建立了一个规范的评价体系。2000年,作为对十几年垄断行业规制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总结,他和拉丰合著的《电信竞争》一书,为电信及网络产业的竞争与规制问题的分析和政策的制订提供了一个最为权威的理论依据。 不完全契约之争:梯若尔成为争论终结者 经济学家很早就从契约或者合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完全契约是指,这些承诺的集合完全包括了双方在未来预期的事件发生时所有的权利和义务。但在现实中,由于契约中的部分内容是第三方或权威仲裁机构(如法庭)可观察但不可证实的,绝大部分契约都是不完全的。 不完全契约理论之争由来已久,1985年,威廉姆森在其经典名著《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中指出,契约的不完备性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是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格罗斯曼和哈特在其经典论文中指出,产权尤其是剩余索取权的合理配置,可以消除不完全契约所带来的交易成本。 但随着机制设计理论的迅速发展,许多学者得出,通过设计一些激励相容的机制,可以消除不完全契约的交易成本。 1999年,著名的《经济研究评论》杂志以专辑形式掀起了不完全契约理论之争的高潮。以哈特和摩尔为代表的产权理论学派认为,当不确定性下的自然状态足够复杂时,从本质上不存在一个可行的机制来实现帕累托有效的资源配置,只有通过合理的配置产权等制度安排来恢复资源配置的效率。这就是哈特-摩尔-西格尔所证明的“不可能定理”。 梯若尔和马斯金在《不可预见的偶然性与不完全契约》论文中,运用机制设计理论的最新成果证明,不可预见的偶然性所造成的契约的不完全性,并不构成资源配置无效率的本质障碍,在当事人的效用函数不是非常限制性的情形下(即当事人没有很怪的偏好),可以设计出一个激励相容的机制,实现帕累托有效的配置。这就是马斯金-梯若尔提出的“可能定理”。 1999年,梯若尔在Econometrica发表了《不完全契约理论:我们究竟该站在什么立场上》。这篇论文被认为是对当时轰动整个学术界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之争的“终结者之声”,同时也是关于该理论最经典的综述。 两部集大成之作:梯若尔才华展露无余 从1991出版之日起,梯若尔和弗登博格合著的《博弈论》便成为博弈论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研究生教材,为美国各个高校经济学系的博士课程所采用。作为整个博弈理论中最为经典、与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最一脉相承、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非合作博弈是博弈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书中涵盖了非合作博弈的全部重要内容,不仅包括策略式博弈、纳什均衡、子博弈完美性、重复博弈以及不完全信息博弈等常规内容,而且还包括马尔可夫均衡这样的非常规内容。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博弈论领域中最前沿的教科书之一。 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在过去二十年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传统公司财务理论的缺陷一目了然:一方面,局限于对称信息框架下研究公司的财务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其代表性成果为莫迪里亚尼-米勒定理(简称MM定理),但MM定理所要求的条件过于理想化,使得该理论在现实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也无法解决公司财务领域出现的一些实际难题;另一方面,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模型互相独立,不成体系,令人困惑。 2002年底,梯若尔出版了《公司财务理论》,在公司金融理论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第一部一统江湖之作。梯若尔令人耳目一新、驾轻就熟地给一个原本支离破碎和复杂得令人沮丧的领域带来了无可置疑的统一和简约之美。他以公司金融和契约理论的联系统一全书,在不对称信息框架下重新改写了公司财务理论,运用对策论、激励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重点讨论了公司治理结构、控制权分配、流动性管理、监管与收购等问题,给公司财务理论界定了更广阔的研究范围和新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2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网络中的局部纳什衡
yichaozhang 2014-9-4 11:02
前些天,堂妹来串门。一杯茶过后,她很真诚地问,哥哥是研究什么的?我莫名地紧张,因为答案中都是专业词汇,她显然会觉得无趣。由于家里长辈们都认为我不会聊天,我很希望平辈们会有不同的评价。于是,我利用去洗手间的时间和混乱的逻辑,编了个故事。 在德国的科隆,有一个具有50年历史的,专营猪肉的本地商会。商会崇尚紧密合作,团结互助,因此,会员们大多都合资一起进货。1925年,该商会吸纳了一位犹太商人入会。这位商人入会后,入乡随俗,也与很多会员开始合资做生意。一年以后,商会发榜告知会员应交会费。商会会费是与会员在过去一年内获得的利润挂钩的,因为会员每次交易都要经过商会批准。因此,会费也是会员一年收入的晴雨表。这次发榜,犹太商人出人意料地位居前三。本地的老会员们就开始议论,为什么一个新会员能在入会第一年就有这么高的收益。一位和他合作过的会员说,今年我和他一起合资进的生猪。这一年卖下来结果居然只是保本,往年我可都是赚钱的啊。在这一年里 ,商会里关于这个犹太人的议论就一直这么持续着。终于,这个犹太人的秘密在复活节聚会之后被老会员们发现了。原来,每次他与其它会员合资的时候,他都是自己去采购。每次采购时,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投资。他做的只是扣下了另一合资方的几头生猪作为自己的原料。 第二年,会费排行榜有了变化,犹太人的会费开始淡出人们视线。同时,一大批会员的会费也受到了影响。此时,商会中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合资做生意不一定赚钱。而前些年,只要是合资,双方都能赚到钱。这种趋势起起伏伏了好几年,商会的会费表终于开始稳定下来。大家发现,伪合资现象泛滥。伪合资,实际上是指名义上双方同意合资,但是实际上没有一起做过任何事情。当然,真实合资在商会中仍然是主流,否则商会早就解散了。尽管很多老会员在这种形势下感觉到了压力,但是由于排行榜前三位始终都是一些信誉良好的会员,他们还是愿意去相信其它会员。因此,这些老会员与顺手牵‘猪’的会员也仍然勉强维持着合作关系。于是,商会中就有了三种合资关系,伪合资,真实合资和勉强合作。 这样看来,商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会费表反映出真实投资的人仍然是善有善报,正所谓正气长存。但是,两个会员合资善无善报,为何在商会这种复杂的合资环境中却善有善报?在这种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大家的收益又是怎么稳定下来的呢? 我把这两个问题抛给了堂妹,满以为她会思考一下。结果,刚上大学的小同志,一头雾水地反问,为啥是犹太人呢? 该文学术版见http://www.nature.com/srep/2014/140829/srep06224/full/srep06224.html。
2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足球里的经济学
newlight 2014-8-19 04:49
书名:《美丽游戏中的博弈论》(Beautiful Game Theory) 作者:伊格纳西奥•帕拉西奥斯—韦尔塔(Ignacio Palacios-Huerta 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本届世界杯的两场半决赛是两场风格截然不同的比赛,也留下了许多话题让球迷们继续讨论:巴西队是不是因为期待太高、压力太大导致发挥失常?荷兰队是不是在点球决胜时射手排序上出了问题?其实更有趣的是荷兰队在四分之一决赛点球决胜中采用的策略,荷兰教练范加尔在加时赛最后一分钟换上了替补门将,专门来守点球,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自从点球决胜发明以来,可能从来没有人使过这招,也许范加尔手里真的握着王牌? 根据研究,在高水平的足球联赛中,球员在选择点球射门方向时,都在有意无意中经历着一个“极大极小”(minimax)的思考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在考虑守门员可能作出的反应,用来选择自己的对策。“零和游戏”中的“极大极小”过程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可以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提出的博弈论“均衡理论”的一个特例。在荷兰队四分之一决赛的点球决胜中,每一个前来罚点球的哥斯达黎加球员在做准备时,荷兰替补门将都会走到他面前说“我知道你会往哪个方向射”。不管他是不是真的知道,他确实扑出了两个点球。有人会说这位门将的行为有违体育精神,但从“极大极小”游戏的角度看,这完全是正确的决定,因为通过这一方式,守门员扰乱了射手的选择,让他们增加了失误的风险。 足球可以用来验证经济学理论,这是新书《美丽游戏中的博弈论》( Beautiful Game Theory )的观点。作者指出,足球这项被称为“美丽的游戏”(beautiful game)的运动,因为有明确的规则、严格定义的成败标准、以及大量的数据,正好是用来验证经济学理论,比如“博弈论”(game theory)的良好场合。本书作者伊格纳西奥•帕拉西奥斯—韦尔塔(Ignacio Palacios-Huerta)是伦敦政经学院(LSE)的经济管理与战略学教授,同时还是西班牙足球俱乐部毕尔巴鄂竞技队的选材主管。他把对足球的热爱和本专业结合了起来,本书中的许多论据是他与其他人合作的研究成果,比如上文中提到了点球决胜时的“极大极小”游戏,就是采用了1995至2012年间西班牙、意大利、英格兰职业联赛中超过9千个点球的资料进行研究的。 足球联赛有时会试验一些新规则,这往往成为良好的研究对象。比如在1988-1989赛季,阿根廷联赛采用了新的记分制,每场平局之后双方将进行点球决胜,获胜一方得2分,失利一方则仍得1分。那一个赛季共出现了132场平局。根据其它研究,在点球决胜中,先罚的那支球队获胜机会稍高,原因是情绪压力对射手水平发挥有影响,这是公认的结论,但是在阿根廷联赛的那一个赛季中,先罚后罚的获胜机会没有差别。在对球员的采访中发现,因为点球决胜的机会多了,球员们都大大加强了对点球的训练。这说明人类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来控制自己情绪的。 本届世界杯的另一个话题是欧洲球队中的多种族球员现象,有人用瑞士队中非白人球员的贡献来反击瑞士国内存在的反移民风潮。将这个话题推广开来,我们可以问:社会上存在种族歧视,是否会影响生产力?虽然大部分人相信如此,但很难进行科学验证,然而职业足球却为此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对1978-1993年间英格兰职业联赛的研究发现,那些雇用黑人球员低于平均水平的球队,比赛成绩也相对较差,说明在球员种族上有意无意的偏向性会影响球队成绩。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间,英格兰俱乐部黑人球员的比率上升了3倍,工资也与白人球员一致了。 《美丽游戏中的博弈论》中引用了大量研究来解释如何用足球比赛的数据来论证经济论理论,观点十分有趣,不过本书的针对读者是对经济学有兴趣的人士,数据分析详尽,也因此要求读者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才能充分地理解作者的论证过程。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 》稿件
个人分类: 人文图书|3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际践行严肃、认真、踏实的大学本科教学手记(一)
热度 3 active007 2014-7-14 18:49
鉴于当前本科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走过场”现象、人浮于事现象,本人开始进行一场不同的,但与五六十年代的教学精髓相通的实践。(呵呵,说大了哈,别拍我)。现已经进行了一学期,总结如下。 本学期为数学与统计学院的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开设了两门课程,一是经济博弈论;二是金融数学。打听到,这两门课的前面学生的上课情况,可以用走过场来形容。我的学生也深知这一点了,所以改起来难度高。上课前反复强调,这两门课的内容不局限于课本,融入了老师的思考和研究,研究的结果很有用,希望能让你们豁然开朗。 准备工作与收获:接触这两门课已经十年了,再次备课,我融入了自问自答的模式,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总结出了近二十页的新东西(是可以发表的东西)。比如, 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优化解集的交运算解法;利息现金流的广义现金流分解与组合方法等。可以说,是点干货,通过对比文献得到该评价。 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已经深知混日子的规则,对我的提醒无视。 考试:学院规定是开卷考试(开卷考试等于不考试),学生深深的认为抄抄就过了。很多学生没听课。我果断出了些精算师考试中的题目和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标准是:超越课本,抄课本不可能通过考试。 第二门课精算数学,严格来说没有一个学生达到合格标准,有参考答案为证。我准备抓多少不及格呢?这真难住了我,系里的领导找乐我两次,告诫我不及格率一定控制在20%之内,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之类的?? 哎!中国高等教育真是可悲啊!!!但我一辈做实事的年轻人一定要坚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不管其他。
2880 次阅读|6 个评论
Forbes: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动态的交易理论
tianli99 2013-12-8 19:09
最近《福布斯》杂志提出的一个方向“Toward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business”(见 Forbes ),虽然是个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老问题,但交易的动态模型这个老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也就是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本身就存在问题。从经验总结经济学规律是对的,但也要有一定的理论逻辑推导,现在一直有人提一个尖锐的问题:经济学是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 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市场交易影响价格的理论问题,博弈论作为现有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研究工具,有优点,但主要缺陷就是不能解决价格形成这个难题。 价格形成涉及到交易过程,但一般认为博弈论是一个静态化的理论体系,现有的博弈论就难以解决这样的动态问题。 现在发展的演化博弈论并没有在价格形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问题可能出在交易者理性模型的认识和建立上。 博弈论从数学角度研究经济学,针对的就是交易或交换,可最终还是卡在数学模型上了。从经济学基础模型的角度来看,经济学的理论突破可以说先得在数学上有所突破。 经济学只有解决了理论基础本身存在的问题,再和从经验总结出来的经济规律相互印证,既有理论指导也能解释实践现象,我们就可以说:经济学是像物理学一样的科学。 《福布斯》杂志是从企业角度提出这一问题的:“经济学怎样能够帮助企业做好交易或生意?”如果单纯靠静态的理论解释,很困难,难免面对这样的疑问。
个人分类: 经管评论|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战略决策走向博弈
热度 3 Liweigang 2013-11-11 20:32
按:“以2012年11月11日等为背景的阿里平台历史交易记录提供了检验模型的数据,40余家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团队参加了“首届阿里数据平台创新大赛”,E-CGM模型在此数据集上的结果对平台和店家双方的收益都有了很好的提升。” (李伟钢 郑建亚 李艳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人类的社会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便捷的实现。电子商务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不仅繁荣了商业活动,给人们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选择,还节约了买卖双方的时间。阿里巴巴(alibaba.com)通过多年对电子商务的经营,已经成为该行业的翘楚,被著名期刊《经济学人(Economist)》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集市。传统商家也积极开拓网上销售模式,进一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然而,2013年9月初咨询公司Canalys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阿里巴巴面临移动互联网崛起的挑战。在阿里旗下的天猫和淘宝两个电子商务网络集市的总交易额中超过90%款项来自个人电脑,仅有7%的来自移动网络终端。初步分析表明,在中国中小城市和乡镇地区,低端智能手机会给没有用过个人电脑的消费者带来首次上网的机会。2013年中国市场预计增加3.5亿部手机等移动设施,而美国市场会增加1.4亿部。移动网络市场的空间可能达到个人电脑市场的10倍之多。相比之下,美国社交网络龙头企业Facebook的商业赢利模式已伴随这种发展趋势,最新一季度数据显示,移动业务已为公司带来41%的广告收入。 回顾阿里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阿里平台和淘宝店家展开着持续激烈的商业模式抗争。2011年10月10日,淘宝商城发布了《2012年度淘宝商城商家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将技术服务年费从以往的6000元提高至3和6万元两个档次,涨幅为5到10倍。同时,商铺的违约保证金数额全线提高,由以往的1万元涨至5、10、15万元不等,最高涨幅高达150%。10月11日,淘宝商城的中小卖家结成“反淘宝联盟”,掀起声势浩大的攻击阿里大卖家行动。实施“拍商品、给差评、拒付款”的恶意操作行为,几天内共有数十家大型淘宝商城店铺被“攻陷”,在YY语音的虚拟空间里一度聚集了五万网友,发生了著名的“十月围城”事件。以致国家商务部随后出面表示,希望有关方面做好淘宝商城这次冲突的善后工作,加快网络零售法律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网络零售管理条例》尽快出台。而2013年3月份,阿里集团创始人马云先生又提出:“互联网免费必死”的观点,对电子商务发展提出战略性建议。 无论是上述移动网络发展的挑战,还是阿里平台和淘宝店家间展开的商业模式抗争。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一个战略性的决策支持模型,来模拟商务发展模式和因果变化,顺应互联网日益发展的需求。 电子商务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线即时,动态销售。客户访问和购买流动性大,紧俏货物的销售量会急速增长,形成指数分布。与此同时,经营平台的信息管理系统会累积大量数据,形成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大数据。深入的挖掘,对研究电子商务的经营规律,提高销售额,有积极意义。 可喜的是,阿里集团积极与科研机构联姻,创办“首届阿里数据平台创新大赛”,邀请全球40余家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团队参赛。结合阿里数据平台提供的2012年11月份有关营运记录,包括购买成交表和用户旺通信记录等四组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掘金,研究阿里电子商务,为企业经营发展献计献策。 巴西利亚大学TransLab实验室参与了这项竞赛活动,在对阿里平台提供的海量数据的初步分析中,发现天猫商城的销售量和营业额明显高于淘宝店家,并且随着商品价位提高,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这个有趣的发现对电子商务的研究,产生了新的挑战,如何确定平台对加盟店家的托管服务费(亦可称为租金)的合理标准和促进各方的销售利润,仅用数据挖掘技术,显然是不够的,构建适宜的数学模型,势在必行。 考虑到电子商务是一项具有竞争意义的经济活动。著名经济学家Wassily Leontief 曾提出了通过与工会的协商博弈,解决企业和雇员的劳资博弈模型。该模型讨论了一个企业和其中垄断的工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动态的博弈进程中,企业通过工会对工资标准的反应来获取自己的最大利润,而工会通过对工资的制定,使工会自身的效益得到最大化。团队通过改进此模型,首次应用博弈理论,来研究平台和加盟店家的互动行为。建立针对电子商务参与者:运营平台和加盟店家的相应策略和收益函数,使其能够解决平台合理收费问题,实现电子商务中平台和店家的利益最大化。 经过两月余的开发研究,TransLab团队专门为阿里平台量体裁衣,建立电子商务博弈模型(E-commerce Game Model - E-CGM)。通过该模型计算平台和加盟店家在非合作博弈行为下的选择结果,发现经营和销售规律,形成与加盟店家的共赢局面。另一方面的学术贡献在于提出经营平台的企业和加盟店家的效益函数,采用逆向归纳算法,计算出各自效益。 E-CGM模型将阿里平台和加盟店家看作博弈的双方,设定各方的收益函数,制定对应的博弈时序,使所研究的对店家收费问题转变成动态博弈论的均衡求解问题,通过逆向归纳计算方法,得到了该模型下电子商务平台的最佳收费标准,并分析了博弈双方在此标准下的收益。 阿里平台的历史交易记录提供了检验模型的数据,E-CGM模型在此数据集上的结果对平台和店家双方的收益都有了很好的提升。在纳什均衡条件下,平台收益提升5.87倍,加盟店家总体收益也提升1.41倍。此结果说明了团队研发出E-CGM模型适于描述电子商务行为,能为参与伙伴提高盈利提供参考依据和为达到均衡协商提供博弈仿真。 电子商务博弈模型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假设和限制条件,比如加盟店家的增加不会减少平台的交易额、平台内只允许存在付租店家、以及店家的利润指标取自所有店家的平均值等等。但是这些假设具有理论依据,是博弈理论的具体实践,使得E-CGM的建模更加有效和简练。值得说明的是,该模型对实际情况的考虑还仅限于对阿里商务平台内一个月的流水数据分析,尚有一定欠缺。今后的工作会对此模型进一步完善,减少限制条件,增加实用性,使其成为研究电子商务运营发展策略和制定平台收费标准的通用性数学模型。 感谢“首届阿里数据平台创新大赛”组委会等的友好合作和提供数据。
个人分类: 社交网络|8069 次阅读|8 个评论
诸葛亮的博弈论
热度 1 yonglie 2013-9-28 08:57
——旧札新钞 ( 151 ) @ 荷兰天体物理学家 Hendrik van de Hulst 说,磁场之于天文学犹如性之于心理学。在弗洛伊德以前,性被忽略了;紧接着,性似乎能解释一切;但后来,观点就越来越折中了。“ Magnetic fields in astronomy are like sex in psychology. Before Freud, it was ignored; then immediately afterward it was going to explain everything; but with time a more balanced view has evolved ” @ David McAdams 在介绍博弈论的新书 Game-Changer: Game Theory and the Art of Transforming Strategic Situations 的引言开头,引用了诸葛亮的一句名言: “The wise win before they fight, while the ignorant fight to win.” 原话见 《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 智者先勝而後求戰,闇者先戰而後求勝 。” @ 趙之謙 自詡天分高,說“鄧(石如)天四人六,包(世臣)天三人七,吳(讓之)天一人九”,而他自己是“天七人三”。他的天才,似乎就表現在書法線條的搖曳多姿和結體的靈巧生動。日本藏《梅花盦詩》四條屏可謂趙書佳品。 网上找的,不知谁做的,把四屏的次序弄错了。
个人分类: 札记|64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果梦鸽懂一点博弈论,还会坚持无罪辩护吗?
热度 25 陈安博士 2013-9-26 13:33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入门故事。   对于参与轮奸的五个男孩,几乎就是这个故事的N=5的再现啊,王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成年人的缘故,被判12年,从判决书看,他似乎也没有减刑的条件;而另外三个未成年的则选择了彻底交代。因此,尽管判决书说没有主犯从犯,梦老师的儿子还是获得了和这仨孩子迥异的刑期。   看来,人人都应该读读博弈论。
个人分类: 时论|5812 次阅读|50 个评论
[转载]博弈论经典教材
wenweihu 2013-9-20 16:51
1. Game Theory for Applied Economists ,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 1992. (International version: A Primer in Game Theory,Harvester-Wheatsheaf.)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Greek, Hungarian,Italian, Japanese, and Spanish.; Robert Gibbons; Prentice Hall, 1992 博弈论入门经典,俗称“吉本斯”,有中译版,适合初学者,但内容和深度有所不足 2. A Course in Game Theory; Martin J. Osborne, Ariel Rubinstein; MIT Press, 1994 博弈论教学经典,简称“OR”,内容全面且具有一定深度,信息量非常大,但缺点在于大量采用数学描述,只适合课堂使用,有中译版 3.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 Martin J. Osbo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OR的简化版,为降低难度,著者删节了部分高阶内容,弱化了形式化描述,同时附带很多直观的实例分析,非常有助于理解 4. Game Theory; Drew Fudenberg, Jean Tirole; MIT Press, 1991 内容全面,形式化强度感觉没有OR那么大,描述较简洁,因此需要一定基础;书中取材也较新颖,适应研究生阅读。有中译版 5.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张维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国内口碑不错,内容也较全面,但某些内容和实例跟经济学基础内容绑定得略显紧密,不太适合其他专业背景的读者阅读 最后,一点小忠告:博弈论需要一定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不然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多数具体实例,令理解大打折扣;在选取用书方面,尽量看英文原版的,不得已再看中文原著的,千万不要看中文翻译的。
个人分类: 财经管理|449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