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不懂装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嵇少丞对地震的认识全不靠谱
热度 6 qsqhopeiggcas 2013-7-31 11:06
一、一个没谱、装牛的人 每次强震发生后, 嵇氏总是迫不及待地冒出来放一番马后炮,以达到哗众取宠之目的。看看你的所谓有关博文,没有什么认识是有依据的,没有什么认识是自己的新认识,与以前其他人的认识一样。问题是过去的认识是正确的吗 ? 生活在地震危险区的人们期待你在震前说“哪里快有强震了,震级是多大?大概何时发生?”人民需要这种研究,需要这种提醒,可你写了那么多骂街的博文,有那么多闲工夫,事前做过一个预测吗?人民需要事前诸葛亮一样的专家,而不需要事前猪一样、事后诸葛亮型的砖家。 对了,差点忘了,此人在 2008 年汶川大震后,倒是装模作样地预测过一个,想一战成名,说石棉有大地震, 4.2 级地震是前震,现在 5 年都过去了,大震怎么还没发生呢?没有任何预测方法,不依赖于长期的监测数据,信口开河想预测大地震,无异于白日做梦,更不是一个严谨学者应有的作为。 http://music.yaan.gov.cn/bmmail/xx-show.aspx?bmid=eaf99788-d162-4b00-a3ac-fbf6a384a541id=16822 当然,强震预测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学者们的任何努力都应鼓励,任何进展都应肯定,但必须是依靠科学方法的探索研究,没有任何依据的胡蒙乱猜,可认为是扯淡。嵇氏有大量时间写哗众取宠的马后炮博文,为何不多写点探索强震如何预测的文章呢?学构造的人,可以写写对某条断裂(带)发震潜力评估的东东吧。 此人吹牛的功夫无人能敌啊,看看此人是如何自吹自擂的吧: xf10 2013-4-23 22:03 根据我的构造地质学与地震学知识,我能较有把握地预测地震每个地区发展的大概地点与震级。 -------------------------- 这句话是引自嵇教授的博文《【反思篇】 抗震设防远比地震预报重要》。不是我能预测,我没有他那个本事。 见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83114.html 后的评论。 既然有如此把握,为何不提前写出来呢?再请问,你有把握预测大概地点和震级的依据是什么呢?预测要有三要素,如能准确预测地点和震级两个要素,也是强震预测的巨大进步了。对定西地震,这两个要素你预测了吗?呵呵,看来对吹牛的人要上税了,看你还敢胡吹! 即使放马后炮也得有点基本常识。此人对断裂带是否活动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今年辽阳 5.1 级地震发生后,此人马上写了一篇 博文 《 近日辽宁辽阳 - 沈阳地震指示郯庐断裂带东北段在活动?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655980.html ,后经不少人痛批,不知修改了没有? ), 俺一看就乐喷了,自有文献记载以来 , 郯庐断裂带一直在活动,中场没有休息过吧。详见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56066.html 。 二、对定西地震的认识错误 今年7月22日甘肃定西 6.6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为M s 6.6级,美国地震台网为M w 5.9级 )发生后,几天前曾与科学网说再见的那人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马上写了一篇博文,见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710332.html 。 看完后,不仅觉得博文没有主题思想,更是错误百出,是在误导。 1 、 震级与强震发生在哪个断裂(带)上有关吗? 该文首先提到“ 地震发生西秦岭断裂带一条次级断层,名叫临潭-宕昌断裂,该断层(震源处:走向302°, 倾角73°),该断层的性质是兼具逆冲分量的左旋走滑断层,所幸地震不是发生在西秦岭主干断上,否则震级更大。 ” 看完后,俺又大笑,此人应该没学过固体力学,对基本力学知识一窍不通,下面告诉你正确答案吧。 对特定地震区,某次强震的震级只与该地震区当前孕育周期内积累的应变能有关,不因发生在哪个断裂(带)上而改变。 嵇氏的 认识是错误的,即使发生在主断裂带上,震级也是 M s 6.6 级,因为在当前孕育周期内, 6.6 级地震发生前,所需的累积应变值是一个定值,其积累的应变能也是一个定值,不因发震断裂的不同而改变其震级值。需要强调的是,锁固段在膨胀点开始的震群事件中的标志性震级决定了峰值强度点震级的大小。换句话说,定西强震的震级大小在 N 年前已被决定。 再举一个例子,汶川 M s 8.0 级地震前,沿龙门山断裂带曾发生过多次 6~7 级地震,为何那个时候不能发生 8 级地震呢?原因是这样的:虽然龙门山断裂带有发生 8 级地震的能力,但因为其积累的能量未达到发生 8 级地震所需的水平,所以在汶川大震前只能发生 6~7 级地震。简而言之,特定地震区发生的某次强震震级与发震前积累的应变能量级有关,而与发生在哪个断裂(带)上无关。 某次强震会发生在哪个断裂(带)上呢?这得看某断裂(带)有无锁固段,还得看锁固段的强度与尺寸。当然,强度最低和体积最小的锁固段会首先破裂,也就是该锁固段所属的断裂(带)会发震。嗯,这里还有个 XX 和 XX 的 “ 匹配 ” 问题,俺先不说出来,欢迎感兴趣的同梦们猜猜看并探讨之。 各地震区锁固段的强度与尺寸不同,决定了各地震区主震事件的量级不同,如有的地震区只能发生 6 级地震,而有的地震区能发生 8 级地震。 二、虎牙和岷江断裂属于哪个地震区? 此人在文中说“ 西秦岭地震后,要密切注意虎牙断裂和岷江断裂的东西。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过去被看作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一部分,这里我们有必要将它们归之于昆仑断裂带东端的转折部,原因如下:( 1 )汶川地震的余震系列全部集中在四川省映秀到陕西省勉县之间北东向延伸的带内,并没有进入岷山地区。顺便说一下,确定地震破裂断层位置最可靠的方法是对主震后余震作观察,余震震中集中分布的地方就是地震破裂的断层所在地。( 2 )虎牙断裂和岷江断裂都是左旋走滑斜冲断裂,与其东边的右旋走滑斜冲的龙门山断裂带性质截然不同,证明岷江断裂与虎牙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带不统属于一个构造系统。 ” 先不问虎牙和岷江断裂的归属问题,请问余震区域如何界定?再者,一个地震区内可能有多条活动断裂,有的是走滑性质,有的是逆冲性质,判断它们是否属于一个地震区,不是看其性质的不同,而是看其是否存在相互的力学作用?有没有力学作用,你如何界定?学者要下结论得有充分的依据,否则就是一水军。 我们的研究清晰地表明,虎牙断裂和岷江断裂属于汶川地震区,而发生在 临潭-宕昌断裂上的定西地震属于海原地震区。如此,这两个地震区的强震孕育规律符合自然对象演化的普遍准则——能量守恒原理。 博文最后说到“ 地震大概就是USGS报的5.9级, 不会6.6级 。 ” 请问,你的依据是什么?没去过现场考察震中烈度吧,没有理论计算吧,就随便下结论,真的是“才高八斗”吔。 该博文里讲的其它故事和图片,不是你的原创吧,是引用别人的吧。为啥没有引用呢?不说你学术不端,也属于不尊重别人的劳动吧。 如此素质的学者,放马后炮都能搞错的所谓牛人,还在装啥?你对地震的认识也就是一门外汉,没冤枉你吧。 嵇少丞 , 不是我小看你,如果你能答对《 十问地震学家》中的三个问题(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701795.html ),你具有做地震科普的资格,这是入门级试题,不是很难,你不妨试答一下。记得必须要有依据!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2294 次阅读|11 个评论
《懂也不懂(〇)》-------这些英文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热度 18 freefloating 2012-6-9 01:25
这些英文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来源: 马达的日志 笑料而已,不是不让您说话…… 哈哈 Sporting house 妓院(不是体育室) Dead president 美钞(不是死了的总统) Lover 情人(不是爱人) Busboy 餐馆勤杂工(不是公汽售票员) Busybody 爱管闲事的人(不是大忙人) Dry goods 美 纺织品 英 谷物(不是干货) Heart man 换心人(不是有心人) Mad doctor 精神病科医生(不是发疯的医生) Eleventh hour 最后时刻(不是十一点) Blind date (由第三者安排的)男女初次见面(并非盲目的约会或者是瞎约会) Personal remark 人身攻击(并非个人评论) Sweet water 淡水(不是糖水或者甜水) Confidence man 骗子(不是信得过的人) Criminal lawyer 刑事律师(不是犯罪的律师) Service station 加油站(不是服务站) Rest room 厕所(不是休息室) Dressing room 化妆室(不是试衣间或者更衣室) Horse sense 常识(不是马的感觉) Capital idea 好主意(不是资本主义思想) Familiar talk 庸俗的交谈(不是熟悉的谈话) Black tea 红茶 Black art 妖术(不是黑色艺术) Black stranger 完全陌生的人 ( 不是陌生的黑人 ) White coal (作动力来源用的)水 White man 忠实可靠的人(不是皮肤白色的人) Yellow book 黄皮书(法国政府报告书,以黄纸为封,不是黄色书籍) Red tape 官僚习气(不是红色带子) Green hand 新手 Blue stocking 女学者,女才子(不是蓝色长筒袜) China policy 对华政策(不是中华政策) Chinese dragon 麒麟(不是中国龙) American beauty 一种玫瑰,名叫美丽动人(不是美国美女) English disease 软骨病(不是英国病) Indian summer 愉快宁静的晚年(不是印度的夏日) Greek gift 害人的礼品(不是希腊的礼物) Spanish athlete 吹牛的人(不是西班牙的运动员) French chalk 滑石粉(不是法国粉笔) Pull ones leg 开玩笑(不是拉后腿) In ones birthday suit 赤身裸体(不是穿着生日礼服) Eat ones words 收回前言(不是食言) An apple of love 西红柿(不是爱情之果) Handwriting on the wall 不祥之兆(不是大字报) Bring down the house 博得满堂喝彩(不是推倒房子) Have a fit 勃然大怒(不是试穿)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 令人毛骨悚然,恐惧(不是令人发指,气愤) Be taken in 受骗,上当(不是被接纳) Think a great deal of oneself 高看或者看重自己(不是为自己想的很多) Pull up ones socks 鼓起勇气(不是提上袜子) Have the heart to do 用于否定句,忍心做(不是有心做或者有意做) What a shame 多可惜,真遗憾(不是多可耻) You don’t say 是吗?(不是你别说) You can say that again 说的好(不是你别说) I haven’t slept better 我睡得很好(不是我从未睡好过) You can’t be too careful in your work 你工作越仔细越好(不是你工作不能太仔细) It has been 4 years since I smoked 我戒烟 4 年了(不是我抽烟 4 年了) All his friends did not turn up 他的朋友没全到(不是他的朋友全没到) People will be long forgetting her 人们在很长时间内会记住她的(不是人们会永远忘记她) He was only too pleased to let them go 他很乐意让他们走(不是他,不愿让他们走太高兴了) It can’tbe less interesting 它无聊极了(不是它不可能没有趣)
个人分类: 转载装载|5760 次阅读|57 个评论
李连生师徒根本不了解压缩机液力连接结构,却要创造发明
cyj 2009-6-14 16:44
李连生所谓他自己开发的第三个新结构 十字头与活塞杆之间的液力连接结构 , 见申报文第23页18行及第24页29~32行原文: 传统结构的活塞杆螺纹根部常常出现严重应力集中现象。 本成果研究了活塞杆与十字头的连接方式,采用液力联接技术 ,有效地解决了活塞杆承受高应力幅的难题。 说得不对! 第一、李连生这一段 传统结构的活塞杆螺纹根部常常出现严重应力集中现象。 属于大外行的外行话。 其实,活塞杆螺纹根部的应力集中,既是必然的又是有规律的 ,如左图图10所示。 图10 紧固件螺纹承担紧固力的规律 看得出: 在两个零件并紧紧固的B-B平面上,倒数第一、第二个螺纹承担着最大的紧固力;而在A-A平面的第一个螺纹,则几乎不承担紧固力。 在活塞杆与十字头颈部接触的螺帽底面的螺纹应力,是螺帽顶端螺纹应力的3.0倍左右。 然而,这种不均匀规律,不是活塞杆断裂事故的主因。 活塞杆断裂事故的致因,是传统的十字头与活塞杆连接预紧紧固时采用的野蛮安装方法所形成。所谓野蛮安装法,是依靠18磅大锤猛力砸击活塞杆螺帽上的巨大扳手(有时使用绗车葫芦的吊链吊住巨大扳手)将螺帽紧固在十字头上。 野蛮安装时,操作工人无法估计螺帽的底部与十字头颈部的接触面(图中的B-B平面)是否已经达到预紧力的数值。他们往往害怕没有达到因而宁可施力过度。这种情况下, 活塞杆螺纹易于被18磅大锤猛力砸击出一些微裂纹,后者运行后在交变力作用下发展为疲劳源 ,疲劳源的继续发展 会造成活塞杆断裂 。这才是传统活塞杆在与十字头连接时,以及活塞杆与活塞紧固时易于发生活塞杆断裂事故的主要原因。 当然,事故起因还与活塞杆螺纹的加工工艺有关:例如,操作工人为了追求速度,往往使用尖刀将螺纹挑扣到底,而不是首先使用R=0.3mm的尖刀挑扣到50%;之后使用R=0.5mm挑扣到80%;最后使用成型刀将挑扣任务全部完成;而且予以滚压。与一刀到底相比,不容易在螺纹根部造成划伤,后者是疲劳断裂的发源地。 - 这种问题早在1973~1975年的《压缩机技术》上多有深入的讨论和研究。结论都是野蛮安装造成的。 李连生根本没有阅读过早年的文章,不熟悉也不懂得活塞杆断裂的致因,这种人能研究出什么结果?因此李连生在接下去的文章中所谓 本成果研究了活塞杆与十字头的连接方式,采用液力联接技术 只不过是为盗窃外国成果涂脂抹粉罢了。 他没有能力研究出液力连接结构,他只会见好就偷而已。 博主2009年6月14日16时.
个人分类: 造假内容剖析|4479 次阅读|1 个评论
隔行如隔山,不懂装懂贻笑大方
Synthon 2009-5-16 05:27
今天读了一篇文献,作者立意不错,结果也很好,写作手法更是不错,科学网上某人还写博客推荐过,但是读到其中的一段,感觉非常的不舒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篇文章,用polymer stablize nanoparticle in solution 因为目的是做催化,所以要除掉polymer 作者说从实用角度出发,应该尽可能的少用polymer 这没错 但是你猜作者接下来说啥了? 作者说,我们发现,用Mw=360k的polymer代替Mw=40k的polymer,那么所需polymer浓度可以降低10倍,有效的减少了polymer的用量 然后俺擦了擦眼睛,仔细得看了好几遍,又用作者给的加料量自己计算了好几遍(因为伊没有明说他降低了10倍的那个浓度到底是啥浓度),伊讨论的浓度,果然是摩尔浓度! 你丫把分子量提高了9倍,又把摩尔浓度降低了10倍,你自己算算你的polymer用量到底少了多少??!! 附:文章链接: http://www.pnas.org/content/105/40/15241.abstract Synthesis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with well shaped platinum particles to control reaction selectivity Ilkeun Lee , Ricardo Morales , Manuel A. Albiter , and Francisco Zaera *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6813 次阅读|3 个评论
(18)八揭李连生们徒有虚名《句句离谱,处处露馅》
cyj 2009-5-12 23:55
(18)八揭李连生们徒有虚名《句句离谱,处处露馅》 这是李连生在报奖文第23页上面的文章。 第一、这张(表2)是李连生成二十次提到的温州固耐公司在李连生帮助下开发的六列6M32-185/320型氮氢气压缩机,正常工况技术性能指标。 表上的进气温度,就是捏造的,是氮氢气压缩机从来不会具有的所谓技术性能。(1)因为氮氢气压缩机的六个级的进气温度,绝对不会都是一个数值(小于等于40度);(2)事实上,第一级气体是从造气车间经过除尘、脱硫、水洗而进入压缩机车间的第一级压缩机进气管,因而,其温度是最低值,一般等于30度左右;(3)根据各级进排气压力的数值,这种化肥厂用氮氢气压缩机,在第二、三级之间之所以有压力差,必然是在第二级压缩后去进行碳化处理,所以第三级进气温度,也必然低于30度;(4)其第三级之后到第四级之前,又去《脱碳塔》进行脱碳,所以回到第四级进气管其温度也是低于30度左右;(5)最后,第五、六级之间需要去经历酮洗流程的酮洗处理。所以从酮洗车间回到第六级进气管时,其进气温度也是低于39度左右的。 李连生们把六个级的进气温度,糊里糊涂通通填写成(小于等于)40度。暴露李连生在报奖文中拼命吹嘘自己如何帮助温州固耐公司开发连这种六级六列氮氢气压缩机。完全是虚假的、闭门造车的连蒙带唬! 此外,李连生在本页倒数第7/5行说道:《本项目还对十字头滑板与滑道,活塞环与气缸套等摩擦副的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点解决材料匹配技术。》。 李连生和束鹏程先生,压缩机运动机构中摩擦副的匹配技术,是依靠研究就解决了的吗?请问你们看不看压缩机方面的技术杂志?各国压缩机研究所的技术期刊? 他们可都是经过多年的《不同材料、不同金相。不同介质》的《匹配摩擦试验》才发表一些《适合做匹配摩擦副的材料》的结论以及试验曲线。如瑞士的林德公司;奥地利的布卡特公司等等。摩擦副匹配材料,根本不能依靠纸上谈兵而获得。 你们利用审查人员的外行,吓唬谁?蒙唬谁? 既是一对草包,又是两个骗子,道德堕落,天良泯灭,无羞无耻,你们占全啦! 什么人么? 早早离开西安交通大学吧,这所大学,是全国人民寄以厚望的大学,不是骗子行骗之窝! 当有人把李连生们奉若神明,捧进神圣的科学殿堂的时候,我们终于揭开了他们的面纱。令人想到世界著名漫画家皮特先生的一幅画,现在奉献给全国人民,共同欣赏! 当我们将李连生们从闪烁金光的殿堂拉出来之后,原来是一滩! 博主5月12日晚上11点半. 摘自199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皮特生活漫画》第21页,原名《艺术家》.
个人分类: 造假内容剖析|448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