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命价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生命的意义——人和动物有什么不一样?
热度 3 qyu111 2012-11-16 13:30
我在一篇关于复旦同学毕业三十周年庆聚会的博文里说起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说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复制 DNA 。人,是生命的一种,人的生命的意义在本质上当然也和其它的生命一样,也是复制 DNA 。于是 有博友就我的“ DNA 人生”发问了:“那人和动物的区别在哪里”? 这个问题问得好。 这个问题我打从小学起就在问。问过我的父母,问过我的老师,也问过我的朋友。 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回答。标准的答案不外乎是“人会使用工具、发明工具、会思考、有爱心 …… ”。我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感受也不一样。 然而在我听到所有的回答中最让我目瞪口呆的一个回答后,我就不再为这个问题烦恼。那是我在安徽农村插队落户时,我们生产队看稻场的老邹头给我的回答: 这还不简单?动物不穿衣服,人穿衣服呗。 老邹头的回答让我哑口无言,也从此打消了我想当哲学家的念头。一个不识字的老农的一句话就回答了多少哲学家几辈子都在思考的问题,我还要学什么哲学呢? 可不是嘛,人就是要穿衣服,他不穿衣服他就不是人。 一个人不仅是身体要穿衣服,人的灵魂更要穿衣服。 老邹头真是一针见血、一语道穿,人和动物不一样的就是多了这两套衣服:身体的衣服和灵魂的衣服。除了这两套衣服,其它还有什么更重要的、更能让人成其为人的吗?老子和柏拉图的哲学、孔丘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科学,不过就是人类灵魂衣服上的装饰嘛。世界没有了这些伟人和思想,人难道就不是人了?地球难道就不转了?生命难道就不复制 DNA 了?我和老邹头难道就不能睡在这稻草堆上晒太阳了? 人只要有了衣服,他看上去就和其它动物不一样,他就不再是动物,他就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人。只是每个人穿的这个衣服不一样。身体要穿的衣服的多样性就不用我多说了,大家到服装店去看看就明白。灵魂要穿的衣服的多样性也一点不亚于身体的衣服。有人穿的是文明衣;有人穿的是谎言衣;有人穿的是科学衣;有人穿的是宗教衣;有人穿的是道德衣;有人穿的是政治衣 …… 。但不管穿的什么衣,就其功能归纳起来也就是两个:一是遮羞、二是炫耀。当然也有人只有一件遮盖身体的衣服,而没有灵魂的衣服。这种人只能被称作看上去象人的动物。 然而不管是色彩斑斓的身体的衣,还是千姿百态的灵魂的衣,也不管是穿衣还是不穿衣,你、我、他、她、它都必须要复制 DNA 。动物是赤裸裸地复制 DNA , 人是藏在衣服下面复制 DNA 。如果他、它不复制 DNA ,他、它的生命也就不能再继续。 说到底,生命的意义还是复制 DNA ,生活的目标也应是复制 DNA 。只有把复制 DNA 看作人生目标,才会天高云淡、水清山秀、人生满足、视死如归、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7284 次阅读|20 个评论
因火而死说死刑
fpe 2010-12-15 08:36
因火而死说死刑 昨晚看了一个纪录片《 Dealth By Fire 》说的是一桩冤案,将对美国火场调查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笔者有所感触,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 1991 年 9 月 23 日,德州一小镇发生一起离奇火灾,死亡 3 名儿童,其父(当事人)毫无损伤。虽然当事人 Cameron Todd Willingham 有太太的支持,但邻居的看法都认为他有问题(暴力倾向),监狱的室友也站出来说他私下承认纵火(被诱导作出的证词),火场调查员也认为有 20 点火场特征显示这是一场纵火(被影响的结果),最后在舆论的支持下,他被判死刑,并在 8 年后被处决。 就在他被处决前 4 天,一份新调查报告(更权威的专家调查结果)显示,这 20 点火场特征的解释很错误,因此需要延迟他的处决。这时,他的太太站出来(改变了态度),说他私下承认纵火,在州长的不支持延迟的表态下,他得到注射死刑的结果。 州长是靠支持死刑上台的,那么另一方反对死刑的人,就支持更高水平的调查研究。 2009 年 7 月,本领域水平最高的专家 Craig Beyler 的调查报告出炉,支持后一批专家的意见,那就是这是一场普通的意外火灾,当事人被冤枉,火场调查人员的常识有问题。 这一事件的影响还在发酵中,主要的争议在于是否废除死刑的问题。今年 10 月 19 日发行的、 PBS 制作的电视节目《 Dealth By Fire 》的含义是, 如果一个政府法庭不能用证据证明罪犯的罪行,就是一种犯罪。(上一次发生的错判是辛普森案件,虽然辛普森有罪,但控方的证据不足,反而让辛普森逍遥法外,可见其中民意对政府的监督作用)。 虽然看上去各方都是尽职尽责,但无辜者还是被制度合理谋杀,这是以人为本的法律制度难以接受的结果。 这件事对消防领域的影响是,火场调查人员一定要经过正确的消防工程理论培训(尤其是火灾动力学原理)。以前美国的火调人员都是消防队员改行(中国也是如此),因此缺乏足够的理论,完全依赖经验和直觉来从事火调工作,有误导的嫌疑。这一次,邻居的观点主导了对当事人的审判,火调人员不过是支持旁观者的意见而已,而专家的意见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这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表面上看,谁都没有错,大家都在制度下运作,到底是谁的责任呢?所以这一案件仍然在发酵中。 美国有严密的而灵活的制度,当事人经过 8 年的死刑等待之后,仍然得到死刑的结果,又在 5 年之后,得到重新审查的待遇,这是国人很难想象的。在笔者印象中, 1993 年福州一工厂发生纵火事件,当事人董扬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处决,从火灾发生到执行死刑,一共 26 天,这是纵容民意的结果。不管她是否纵火,她没有预谋(火柴点火,没有使用纵火剂,成灾是因为燃料积聚造成的,不全是她的点火造成的。 61 位死者是管理者的过失,不能完全指责她。),就不该死刑,而我们以神速处理掉一个刚刚成年( 20 岁)的女孩子,就可以把火灾教训掩盖过去了,这是我看到国内这一事故经过的最大体会。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离我们还是很远。为什么死刑处决不缓一缓呢?暂缓执行,会挽救不少冤魂。最好不执行死刑,人们将会更加重视生命。我们死刑判决多了,人们就不怕死了,这是法律制定者没有审慎的地方,也是所谓的文化特色或中国国情。全世界的死刑,绝大多数发生在中国。国人对生命的轻视,大概就是从任意判决死刑开始的。国人心胸狭窄,就是从严惩罪犯开始的。 我们的社会舆论关注惩罚和死刑,却不在乎真相和教训, 这是我个人经常体会却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 有道是,火场发生有偶然,主观认定产冤情;专家调查出真相,死后平反难重生。死刑处决当审慎,火场调查需理论,社会发展靠专业,法庭之上重人本。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5984 次阅读|3 个评论
脆弱的生命
fqng1008 2010-6-20 16:39
去年秋天,父亲去世了,两封加急电报一起带给我这意外的消息。我们急急忙忙地收拾东西,匆匆赶回广水老家。父亲躺在客厅的木板床上,他一动也不动,香雾在头前飘绕,冰袋布满周身。身边陪伴着泪流满面的母亲,还有姑姑和妹妹们。掀开头布,他那昔日精明的大眼睛,微微闭合在深凹的眼眶里,长而浓密的眉毛,由浅而深的鱼尾纹,一切容态依旧。他似乎正在熟睡,和往常一样,只是缺少了气息和消失胸廓的呼吸运动。我哭不出来,把脸贴在他丧失了神气的额头上,静静地呆立着 生命是脆弱的,对于饱经风霜、身体受到摧残的老人尤其是这样。那天上午,他感到不适,但仍然坚持跟我们写了最后一封信,然后要母亲陪他去医院。没想走到半路,一口痰涌上来,堵住了气管,涎水顺着嘴角往下流。母亲要他歇一会,他用手指指前面的诊所,拼着命挣到那里,刚坐上板凳就溜下去了,并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我没有想到,他会走得这样匆忙,连一句话也没有留下。就在那一瞬间,他把69年的风雨奔波,以及奋斗和追求都划上了句号。无论是爱和恨、苦与乐,还是尊贵和高尚、贫贱与卑微,对他再也不显示任何意义。我猛然感到,人在生与死的搏斗中,显得多么脆弱,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瞬间就消逝在上帝的召唤之中。也许,这脆弱本身又蕴涵着某种顽强,父亲在生命最后一刻仍然竭尽全力,他虽然没有保全性命,但终于到达了诊所,那个展示着希望的地方。 脆弱的生命往往映衬着倔强的精神。在我们家乡的沙河边,父亲亲眼见过一位提鸡蛋过石板桥的乡下老太太,那位老人坚持将一篮鸡蛋完好无损地提过了桥,放在岸边,人却躺在蛋篮旁再也爬不起来了。父亲设想:那位不知姓名的乡下老人一定赶了很远很远的路,她希望满篮的鸡蛋能换回一些钱解决家里的急用,她一定在桥上就发病了,可能是心肌梗死,更可能是脑溢血。她生命的最后念头是无论如何要保住鸡蛋,她做到了,鸡蛋一个也没有损坏,但都是用生命换来的。 父亲小时侯,家乡里土匪闹得厉害。有一次,肖家杆来了,爷爷奶奶慌忙收拾家杂,全家背背扛扛和乡亲们一起赶往几里路外的山寨,9岁的大姑妈担负着背3岁的父亲逃亡的重任。他们及时躲进了山寨,但大姑妈放下父亲就口吐鲜血,那也是一种近乎致死的求生行动。 父亲年轻时,从沦陷区逃亡到重庆求学。他水性不错,一次和同学打赌,在涨水季节横渡长江。没想刚游到江心,一个旋涡把他卷到了江底。他急中生智,拼命横过身来一蹬,虽然摆脱了死亡威胁,脚却被江底的石头划开了一条大口子。而且顺江漂流了20多里,才被同学救上岸,他已经精疲力尽,出了不少血,但终于从死神手里挣了回来。 父亲中年时,碰上了反右运动,劳动改造加自然灾害,不少人都没有熬过难关。他们农场里饿死的、病死的、自寻短见的,时有发生,甚至有人饥肠难挨,偷偷打开红薯窖而撑死在里面。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挖地劳动,管教人员别出心裁,将每个人午餐的一碗稀粥放在地头上,必须挖到终端才能进餐。临近下午了,大多数人已经吃到了自己的一份粥,有一个体弱者实在挖不动,才挖了一小点就躺下了。当他看到别人已经收工,就艰难地朝地头爬去,但是在离粥还有几步远的地方停下了,他终于没有吃到这救命之粥。 父亲老年时,他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复职后他要夺回失去的损失,认真地备课,声嘶力竭地教学,终于病倒了,他是大汗淋漓地倒在讲台上之后,才回家休息的。后来,他的身体完全垮了,每当有同事先他而去时,他总是十分惆怅,可能预感到死神正在临近。这次,他一下子解脱了,尽管他挣扎着到了诊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是以怎样的毅力在与死亡抗争呢? 一切都过去了,消失了。生命是什么?对于个体而言,生命是得而复失,生命是瞬息即逝,生命是索命阎罗催逼下的奔跑,生命是对热爱生命者的惩罚;只有死亡是永恒的!面对死亡,不能不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凡由时间赠予的,都由时间带走了;凡是现实存在的,都由现实所遗弃。一切的得到都会失却,一切的追求都是过程 写于1993年春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3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负面新闻与正面新闻具有同等的生命价值
可真 2009-7-26 13:57
看了马臻老师两篇有相互关联的博文《 珍惜生命,远离负面新闻 》和《 出卖灵魂,还是追求激情? 》,我从另一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这看似与马老师的观点有相悖之处,其实是可以互相补充的。 在西方,可能是负面新闻太多太多了,所以才会偶然有这样的书出来 (按:即马老师文中提到的由Alan H. Cohen所写的Why Your Life Sucks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但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差别在于:西方思维具有根深蒂固的直面现实的批判性,而中国思维具有根深蒂固的回避现实的理想性。我认为在中国文化正在发生历史转型的时代,前一种思维传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后一种思维传统是应该得到自我修正的。 所谓负面新闻,实质上是对社会生活阴暗面的揭露。而其实,阴暗与光明都是现实生活的要素,虽然人们都追求光明,但阴暗却是无可回避的。必须直面现实的阴暗,才能求得现实的光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远离负面新闻,其实不过是远离现实而去追求抽象的光明。生命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所以,我不认同在缺乏现实的批判性的传统文化仍然非常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不敢直面现实而常常主观回避现实的传统习惯仍然盛行于中国社会生活的背景下,提倡珍惜生命,远离负面新闻。 我倒是认为,不如意的东西看得多了,见怪不怪,这有利于个体生命勇敢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增强个体生命抵御各种社会疾病的免疫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国家政府从容应对各种社会疾病的治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负面新闻,其实 是有利于个人生命和族类生命的进化的,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 仅当故意只报道负面新闻时,这才与故意只报道正面新闻一样,是有害于个人生命和族类生命的进化的。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4589 次阅读|3 个评论
现实生命价值的萎缩与宗教信仰的崛起
可真 2007-3-13 02:05
【提要】人在现实中如何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不朽?只能有两种办法:或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或繁衍自己的孙子后代。然而,严酷的现实使却人们看到自己生命不朽的愿望难以实现。而人的理性又总是要超越有限而向无限迈进,这就决定了人们在难以实现自己现实生命不朽的境遇下不能不去追求非现实生命的不朽,这是近些年来宗教信仰在中国得以复兴的根本原因。 人的生命由心和血构成,心是精神自我,血是物质自我。 人生在世,莫不欲长生。然而,怎样才能延长自己的生命,甚至达到自我生命的不朽呢?不外乎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为追求物质自我的不朽而努力使自己的血气流淌不断; 一种是为追求精神自我的不朽而努力使自己的心性传承不绝。 人类的生活本质上就是由这两种生命活动所构成的。人类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永不间断地同时在进行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生命的生产。 这两种生产对于人类个体而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就是他(她)为追求精神自我的不朽而努力使自己的心性传承不绝的生命活动形式,正是通过这种生命活动,他(她)使他(她)的心性不断地外化和对象化为以名言形态和实像形态存在的产品;这些凝聚和体现着他(她)的心智和德性的产品,不仅是他(她)自己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的根据,更是他(她)的孙子后代们的精神生命赖以存在的基础 ; 他(她)的孙子后代们就是也只能是在他(她)所创造的这些产品的基础上继续创造他们自己的产品; 人类自身生命的生产就是他(她)为追求物质自我的不朽而努力使自己的血气流淌不断的生命活动形式,正是通过这种生命活动,他(她)使他(她)的血气继续不断地流淌于他(她)的孙子们身上。 因此,要使人的精神生命不朽,就得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有益于人类持续发展的劳动;要使人的物质生命不朽,就得生儿育女,使孙子繁衍不绝。 传统的中国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所注重的乃是生儿育女,多子多孙,亦即特别看重自己物质生命的不朽,却并不看重创造性的劳动,也就是看轻自己精神生命的不朽。正是这种传统的生命观念,造成了中国人口特多的历史和现状;而正是这历史和现状,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限制人口增长的独生政策,这种政策从客观上使得中国人对于自己物质生命不朽的可能性不再充满自信甚至根本缺乏自信了,于是不得不放弃几千年来对自己物质生命不朽的传统追求,不得已只好转而追求自己精神生命的不朽了,这乃是中国人的生命价值观念的一个转折性变化。这一转变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生命价值观方面的基础。 然而,当着中国经济腾飞到一定的高度时,人们又发现创造性的劳动的发展是要以自然资源的持续不断的消耗作为代价的,并且发现这种资源又是相当有限的,这对于刚刚开始看重自己精神生命的中国人来说无异于是当头一棒,使其看到追求自己精神生命不朽的愿望最终也是要落空的。 在追求自己现实生命不朽的梦想几遭破灭的情况下,人们当然只能去追求非现实的生命的不朽了。以此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宗教信仰在近些年来在中国得以复兴的原因了 ;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而人的理性总是要超越有限而向无限迈进的,正是理性的这种本性决定了人在难以实现自己现实生命不朽的境遇下不能不去追求非现实生命的不朽。
个人分类: 宗教|2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1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