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儒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儒教信仰与“三不朽”的追求
热度 5 周可真 2013-2-26 22:52
“信仰”一词通常是指宗教信仰,它是就人生的终极目的和终极意义而言。 金钱和权力都是很具体的东西,它们无以构成人生的终极目的和终极意义,无以成为信仰的对象。如果这些具体的东西也成了信仰的对象,岂非米饭、水、空气等等生活必需之物也都成了信仰的对象了? 中国人原有自己的信仰,主要是儒教信仰。儒教作为一种宗教,是以祖先崇拜为本质特征的。儒教之“礼”原是祭祀祖先的一整套宗教规仪,“孝”原是祖先崇拜者对祖宗神的一种宗教情感。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最高阶段,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中国三代(夏、商、西周)时仍保持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固有特性,其社会秩序是通过部落战争建立起来的战胜部落对于战败部落的统治体系,居统治地位的部落在宗教上仍处于祖先崇拜阶段,夏部落所崇拜的祖先不知其名,商部落所崇拜的祖先叫“帝”或“上帝”,周部落所崇拜的祖先叫“天”。 祖先崇拜本质上是生殖崇拜, 《孟子》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源于这种生殖崇拜。《易传》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则是对祖先崇拜的生殖意识的哲学升华:把天地当作万物(包括人类)的祖先,“大德”则是对这个祖先所具有的生殖功能(生殖万物的功能)的赞美之辞。后世的儒家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儒教信仰的神学哲学,在这种哲学中,作为“天地之大德”的“生”被赋予了“仁”的意义,即天地生殖万物被认为是体现了天地的仁爱之心——这种仁爱之心在董仲舒哲学中被称为“天心”,到了宋明理学则被称作“天理”了 。儒家哲学的核心范畴是“仁”,其“仁”有“爱”、“和”、“生”三层含义,其逻辑关系是:由“仁爱”而达到“仁和”,由“仁和”而达到“仁生”。“仁爱”是“仁”的基础,“仁生”是“仁”的归宿。所谓“仁生”就是《易传》所谓“生生之谓易”的“生生”,意谓使万物生生不息。“生生”对“圣人”(与天地合其德者)而言,就是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语),其意思就是使天下百姓生生不息。以“仁”为核心范畴的儒家哲学,正是以实现万民的生生不息为宗旨的“圣人之学”。 中国人原是普遍具有儒教信仰的,但是自从“打倒孔家店”以后,儒教就逐渐衰落了。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执政者以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来反对一切有神论和宗教,至“文革”的“批孔”而达到了其无神论思潮的顶峰,与此同时全国人民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也达到了顶峰。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一种世俗的权力崇拜形式。今天的中国人仍普遍地崇拜权力,只是不再是以对“伟大领袖”的个人崇拜的形式来表现,而是以金钱崇拜的形式来表现了,也就是说,盛行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权力崇拜本质上是金钱崇拜。 金钱崇拜是商品经济社会的普遍现象,但只有在宗教信仰极度衰落和世俗权力过度膨胀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它才会以权力崇拜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来说,它不能依赖于某种宗教来治理国家,而是应该走“依法治国”的道路,但对于一个现代社会共同体来说,其共同体成员却不能没有宗教信仰,因为正是由于宗教信仰才赋予人生以某种终极的目的和意义,从而使短暂的人生获得某种永恒的价值。儒教所提倡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正是对人生永恒价值的追求。这种人生追求是与儒教的生殖崇拜及由此推演而来的以万民的生生不息为宗旨的“圣人之学”的学术追求相一致的,“立德”、“立功”、“立言”都是为了成就万民的生生不息,是为了万民的生生不息而为后人“立德”、“立功”、“立言”。拙文《 “以后代为本”的“人文发展观” 》、《 代际伦理原则:后代人的生命和幸福比当代人的生命和幸福更重要 》都是基于儒教信仰和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更进一步说,作为一个中国的学者,我所做的一切也无非是基于这种信仰和价值观而努力为后人“立言”罢了。再进一步说,一个有儒教信仰或儒家哲学价值观的人,若其 经商则并非是为了金钱本身,而是为了利用自己所赚得的金钱来为后人“立功”;若其做官则并非是为了权力本身,而是为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来为后人“立功”;若其做善事则并非是为了德名本身,而是为了利用自己所做的善事来为后人“立德”。
个人分类: 儒家.儒学|326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儒教是宗教吗?
热度 12 陈安博士 2012-4-5 08:26
  对于学术而言,一个东西属于不属于某个类别,要有判据。   儒教(或者叫教之前先说儒学)是宗教吗?   据说宗教有如下三个简单判据ABC:A( Assure 确认)B( Believe 信仰)C(Convert 皈依)   那么,俺们给“歪歪”地解释一把——   1,作为宗教,儒教保证救赎了吗?作为信众,确认自己的儒教门人身份了吗?   2,儒教有一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吗?是否在儒教中的每个人也都宣称信仰了孔孟之道了没?   3,儒教的信徒是否对其他宗教的免疫力,且内心里有对儒教的唯一归属感没?   我看丹布朗《失落的秘符》一书,里面的哈佛大学教授在和学生们谈共济会的时候,说共济会不具备以上的三个条件,所以它不是宗教。   如此,好像儒教也不具备以上的条件,咱们让研究宗教的各位博主们说说,看看俺理解的是不是错了呀。
个人分类: 物论|6260 次阅读|7 个评论
你以为我只为打倒清儒?非也非也,我来挺一下道教
shawncheng 2011-10-31 16:33
清儒,因为是从清朝发展来的,一般情况下可以翻译成 Qing-Confucianism, 但是,考虑到我们都是清儒徒,也可以翻译成Chin-Confucianism. 古代儒家有个名言,子不语怪力乱神。儒教徒不探讨自然,不探讨人的肉体,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探讨科学,探讨这些的是杂家。生存下来的只有道教了。 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医就不会是产生自儒家,今天有人要把中医叫儒医是不对的,难怪现在学中医的人学不好,而且经常出现一些无耻的说法,比如绿豆汤,比如活泥鳅。 当然,古代很多考不上科举的人就去学医,因为考不上的人也是识字的人啊,学医比不识字的人当然容易多了,不过这些由儒转医的人大多很无耻,当然也有很多考不上的人转去其他能够养家糊口的行业了。因为他们这些由儒教徒转过来的人的存在,中国出现了古老的技术保密协议,所谓传子不传女等;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也是他们带到中国古老的各行各业的,满足他们无法在科举之途获得的上位者的满足感。 道教试图用一种统一的方式去解释人,自然( 非 nature ),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道教试图构建人和自然的统一关系,也就是无为而有为的天人合一,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从阴阳两方面把世界用木、火、土、金、水这五种运动状态来表示, 五行不是表示五种元素 ,如果你把五行理解为五种元素,然后再来反驳说这是伪科学,真是清儒教徒的行为啊。 一般的,以五脏配属五行,以方位配属五行,其实都落了下乘,用这种具现化的方式来表示五行正好给了他人攻击五行的借口。 而且,很多道教术语也是无法翻译成英语的,比如木、火、土、金、水,它们不仅仅是文字,它们是一种符号,如果翻译成wood, fire, etc. 那就比较扯淡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儒教对我们的精神的摧残和奴役
shawncheng 2011-10-30 20:45
今天我们已经把清儒教的无耻、无底线和不折手段精神发展到极致了。 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无耻,因为很早我们就知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因为我们笃信“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我们不相信忠诚,自己和别人的,因为“不是因为忠诚,而是背叛的诱惑不够”。 诗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其实是一个虔诚的清儒教徒的时候,我们身边每天上演着同样的故事 。 清儒教从中国的黑暗时代发展而来,直到现在,在这个被晨曦照亮的世界,我们仍然受着它的奴役,也许我们并不是受它压迫或受它奴役,我们就是它们,我们是清儒教徒。我们天生的信仰着清儒教,我们仍然在继承和发扬着清儒教的奴才哲学和强迫哲学。 清儒教徒们站在奴才的位置上仰望这主人的威严。 毛主席企图改革清儒教 ,或者说革掉清儒教得命,他尝试了十年,终于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失败了。在那十年,是人们能够直面权贵的十年;在那十年,是人们有意识的剪辫子的十年。 也许,你要说,那十年,全国人民不都是听毛主席的吗?有什么自由? 我说,如果一定要被别人摆布的话,我宁愿只听一个人的,也不要像现在这样,从上到下,要听所有这个权贵树上无数人的摆布。“破家的县令,灭门的令尹”啊。 清儒教这具腐朽的躯体上无法诞生适合社会发展的精神文明,我们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需要一场宗教改革,把奉献、自律和职业道德的新教精神引入我们自己的宗教,并教化民众 。否则,晨曦不会照耀到这个昏暗的角落;否则,东方睡狮永远不会苏醒。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儒教在黑暗时代发展成了 清儒教,我们继承了它
热度 1 shawncheng 2011-10-29 09:22
一切历史都是近代史 。影响我们至深得当然也是儒教在近代发展的特性了。 近代儒教来自于中国的黑暗时代,由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所统治的时代,儒教在这个时代发展成了清儒教。 在那个黑暗时代,清儒教统一了全国的思想和文化意识,发展处了其独特的奴才哲学和强迫哲学,贴切地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在那个黑暗时代,中华文化的精华被丢弃,糟粕被发扬光大。今天我们所继承的文化绝大多数都是清儒教故意保留下来的糟粕;在那个黑暗时代,清儒教徒发展的特点就是思想上的无耻和道德上的无底线以及行事上的不择手段。 所谓清儒教的无耻特性,也体现在清儒教洋洋得意的所谓包容性和同化性上,毫无底线地吸收同化其他文化的糟粕内容而为己有,毫无底线的顺应统治者需求。当然,清儒教的无耻思想也是继承来的,只不过把它发扬光大了。儒教发源于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掌握了法制特性的法家统一了全国,但是掌握了无耻特性的儒教享用了全国。就好像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是种田的人,丰臣秀吉是做饼的人,只有无耻的德川家康做了吃饼的人,很多人都在学习德川的无耻 。而且,德川为了其统治需要,大力推行儒教思想,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泥棒人在某些事上的无耻性是我们的先辈们教给他们的。 譬如我们今天说的京剧,从徽派戏曲出发,糅合了各种迎合当时的统治者的欣赏需求的杂质才形成的。最近,突然发现有人将芭蕾舞剧的要素融入其中,美其名曰改良和注入新的活力,这是清儒教的信徒做的事。另外,还有将杂技技巧 糅 入西方芭蕾舞剧的,美其名曰创造性的革新。简直是寡廉鲜耻。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961 次阅读|3 个评论
所谓儒教,就是一个无耻的教派,却延续至今
热度 5 shawncheng 2011-10-28 21:18
中国自古有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到今天真正大行其道的只有儒教了。为什么佛教和道教在全世界范围内没落了呢?因为它们没有普适作用,它们认为只有具有慧根的人才能理解教义,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徒。而儒教和基督教一样,讲究普适作用。 儒教是一个关于人的宗教,他的一切哲学都是关于人和人之间的哲学,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樊迟请学圃,子曰“吾不如老圃”。子又曰“君子远庖厨”。儒教用一个普适的人人哲学教化着信徒和非信徒。虽然古代儒教开始的时候也有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但是最终淘汰了其他的,只剩下一种:读书。读儒家精要,读经史子集,其他都是小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儒教劝所有人读书,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只要十年寒窗苦读,那么一朝金榜题名。古代有很多五六十岁还在考秀才的童生就是例子。而这里面最有名的莫过于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他很苦的作诗,完全没有诗人气质,只靠拼凑文字也能做出诗来。当然,今天这样作诗的人很多很多,比如伟大的女诗人赵女士;这样作出来的诗也很多很多,比如“一个人在田纳西”,比如“蚂蚁”。 儒教对于对手不仅从精神层面对抗,还在肉体层面对抗,甚至用消灭对手的肉体达到消除精神对抗的目的,这个古代宗教的显著特点已经被绝大多数的宗教改革了,但是儒教仍然保留着,从孔子诛少正卯开始,以儒教统一中国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一直是用毁灭肉体来消灭竞争的。这样的儒教不叫无耻叫什么?抄袭毛主席的话来恭维儒教,儒教就是教化信徒“野蛮其精神,文明其体魄” 。 虽然今天,我们说我们处于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但是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我们,从一出生就接受了儒教的洗礼。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932 次阅读|5 个评论
清儒教对中国的制约
热度 2 shawncheng 2011-10-28 16:43
科技、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宗教的关系 ——清儒教对中国的制约 李约瑟在论述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的时候论述了中国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 。当然,在当时的地缘政治占主流的情况下,地缘关系可以用来解释很多内容。本文认为,中国的宗教,从汉朝延续至今的儒教才是阻碍中国的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被黑暗的封建王朝——清朝所加强的清儒教是制约发展的主因。 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到今天真正大行其道的只有儒教了。为什么佛教和道教在全世界范围内没落了呢?因为它们没有普适价值,它们认为只有具有慧根的人才能理解教义,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徒。而儒教和基督教一样,讲究普适作用。 儒教是一个关于人的宗教,他的一切哲学都是关于人和人之间的哲学,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樊迟请学圃,子曰“吾不如老圃”。子又曰“君子远庖厨”。儒教用一个普适的人人哲学教化着信徒和非信徒。虽然古代儒教开始的时候也有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但是最终淘汰了其他的,只剩下一种:读书。读儒家精要,读经史子集,其他都是小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儒教劝所有人读书,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只要十年寒窗苦读,那么一朝金榜题名。古代有很多五六十岁还在考秀才的童生就是例子。而这里面最有名的莫过于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他很苦的作诗,完全没有诗人气质,只靠拼凑文字也能做出诗来。当然,今天这样作诗的人很多很多,这样作出来的诗也很多很多。 儒教对于对手不仅从精神层面对抗,还在肉体层面对抗,甚至用消灭对手的肉体达到消除精神对抗的目的,这个古代宗教的显著特点已经被绝大多数的宗教改革了,但是儒教仍然保留着,从孔子诛少正卯开始,以儒教统一中国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一直是用毁灭肉体来消灭竞争的。抄袭毛主席的话来恭维儒教,儒教就是教化信徒“野蛮其精神,文明其体魄” 。虽然今天,我们说我们处于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但是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绝大多数人,从一出生就接受了儒教的洗礼。 一切历史都是近代史。影响我们至深得当然也是儒教在近代发展的特性了。近代儒教来自于中国的黑暗时代,由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所统治的时代,儒教在这个时代发展成了清儒教。在那个黑暗时代,清儒教统一了全国的思想和文化意识,发展处了其独特的奴才哲学和强迫哲学,贴切地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在那个时代,中华文化的精华被丢弃,糟粕被发扬光大。今天我们所继承的文化绝大多数都是清儒教故意保留下来的糟粕。清儒教徒的特点就是无耻和无底线以及不择手段。 所谓清儒教的无耻特性,也体现在清儒教洋洋得意的所谓包容性和同化性上,毫无底线地吸收同化其他文化的糟粕内容而为己有,毫无底线的顺应统治者需求。儒教发源于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掌握了法制特性的法家统一了全国,但是掌握了无耻特性的儒教享用了全国。就好像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是种田的人,丰臣秀吉是做饼的人,只有无耻的德川家康做了吃饼的人,很多人都在学习德川的无耻,有畅销书为证 。 譬如我们今天说的京剧,从徽派戏曲出发,糅合了各种迎合当时的统治者的欣赏需求的杂质才形成的。最近,突然发现有人将芭蕾舞剧的要素融入其中,美其名曰改良和注入新的活力,这是清儒教的信徒做的事。 当然,今天我们已经把清儒教精神发展到极致了。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无耻,因为很早我们就知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因为我们笃信“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我们不相信忠诚,因为“不是因为忠诚,而是背叛的诱惑不够”。 诗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其实是一个虔诚的清儒教徒的时候,我们身边每天上演着同样的故事 。 清儒教从中国的黑暗时代发展而来,直到现在,在这个被晨曦照亮的世界,我们仍然信仰着清儒教,发展着清儒教的奴才哲学和强迫哲学。清儒教徒们站在奴才的位置上仰望这主人的威严。毛主席企图改革儒教 ,他尝试了十年,终于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失败了。清儒教这具腐朽的躯体上无法诞生适合社会的发展精神,我们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需要一场宗教改革,把清儒教改革成新儒教,把奉献、自律和职业道德的新教精神引入儒教,并教化民众 ,否则,晨曦不会照耀到这个昏暗的角落。 李约瑟的书是我很久以前看的,有二十年了吧,我想,我把它当小说看的。如果有误解,那是我的错。 毛主席年青的时候提出来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德川家康》 (Tokugawa Ieyasu) 毛主席说“知识分子要上山下乡,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新教说“手工劳作体现了自愿的精神苦修,有利于洗刷人人们的傲慢”等。 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过程中,也承担了提高农村文化水平,认知水平的任务。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6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活在数千年前思想里的民族是无望的!
热度 7 wangxh 2011-3-5 19:23
人类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民族的进步也不可能是没有挫折的。 遇到问题,展望未来还是回顾过去,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性格趋向,也决定了它的未来。 遇到挫折,应该是对照过去找出错误呢?还是积极向前寻找正确的方法?有人说,如果跌倒了不回头看看,怎么知道为什么跌倒呢?难道您走路时跌倒了,真的必须回头看看、分析一下才知道跌倒的原因吗?我敢说,百分之百的人跌倒后立马知道为什么跌倒,如果真不知道,那您是那个。所以俗语说得好啊,“难道摔跟头还摔不明白吗?” 祖宗的思想,肯定有其精华、正确的东西,但绝对不能简单效仿。溥仪被赶出皇宫之后,心里窝火啊。跑到长春打算重振大清王朝的旗鼓,并且搬出老祖宗康熙的东西,定年号为“康德”,结果怎么样呢?人类社会所有的变化都证明,当想效仿别人——祖宗或他人——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基本气数已尽。与其效仿,不如奋而创新。【即使溥仪有日本鬼子帮忙也终归无济于事。“ 类溥仪效仿事件 ”先后发生多次,均未成功:(1)清朝请八国联军消除义和团,也没有阻止其覆灭;(2)袁世凯卖国再请日本鬼子帮忙,复辟也最终流产;(3)蒋介石集团对美国摇尾乞怜同样没什么作用】 近几个朝代以来,中国为什么发展缓慢?就是因为遇到问题就回过头去寻求老祖宗的帮助。时过境迁,老祖宗不可能帮上忙的。 有一种说法: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集巴黎,议题是“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会后,三分之二的与会者认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可能吗?有人怀疑过吗?有证据吗?那怕是外国媒体的只言片语也可以! 后来有这么一个事实:一位中国老学者认真了一下。他打听了我国几位国际交往多的国学学者,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可能有这么回事”,或者“这不会错罢”。但是再一追问谁看到过 原始文本 ,却又一个都没有。他又问了以宏扬儒学为己任的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答复倒很明确:“没有听说过。”后来老人家利用出国访问的机会,靠友人帮助,在图书馆彻底查了一下,结果是:有这么一个会议,是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召集的,参加者共有诺贝尔奖得主75人,议题是“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但是会议并无什么最后宣言,从报道看根本没有提过孔子。 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生存是需要斗争的,或者说是需要竞争。只有向前进才说明是竞争,才能得到更好生存的条件。这个道理如此简单,简单得像“锻炼身体也是一种竞争”一样。回头看是懦夫的行为,照搬过去更是懒惰者的表现。 一个坐在祖宗的财富里败家之徒,只能坐吃山空;一个妄图活在数千年前思想里的民族是无望的!
个人分类: 心之悟|2992 次阅读|6 个评论
总的来讲,孔子的大部分思想是应该批判的、抛弃的
热度 4 wangxh 2011-2-28 22:27
总的来讲,孔子或者说儒家的大部分思想属于封建糟粕,都是愚弄老百姓的,是应该批判的、抛弃的!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命题可以参考: 第一,历史上,从古至今,每次“尊孔运动”是谁发起或引导的,统治集团还是老百姓?肯定是统治集团,否则老百姓遇到困难或走投无路时就不用喊“天老爷”了、而喊“孔圣人啊”了; 第二,孔子周游列国到处游说期间,几乎所有国君都不买他的账。为什么?因为不好用呗。政治理想不能实现,退而教学,而讲义或学生们的课堂笔记就是后来的《论语》。无论如何,不可能都是孔子的吧?编造历史的人都大有人在,更不用说一两本课堂笔记了。 俺觉得孔子关于教育的某些思想还是可以的,不管是不是他个人的,也许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比如“因材施教”,“勤于思考”,“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而有些俺觉得不像孔子的思想,如“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他老人家太讲究等级了),“有教无类”(竟然有人解释为“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简直令人笑掉大牙,这是孔子吗?这是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无产阶级教育家的思想。)
个人分类: 教之道|2065 次阅读|5 个评论
儒教
metanb 2010-10-12 10:20
过度超越现实的理念被广泛宣扬和接受之后,虚伪就慢慢普及起来。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3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西方的爱与儒家的爱
pikeliu 2009-8-31 16:35
近年来,电视台经常播放儒教的知识。偶尔打开电视,看到复旦大学一位教授在中央电视台讲《三字经》。他讲到了儒家们谈仁爱,但是,这种爱是有等级之分的。 西方人也谈爱。基督教的圣经提到了,要爱邻居如爱自己。 儒教的爱是有等级之分,那么基督教的爱是不是无限的,我看不是。后者是有亲密之分。 2009-08-31
个人分类: 爱的教育|34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儒教VS替天行道:皇帝是教主,孔子是荣誉教主
大毛忽洞 2009-3-17 19:34
儒教 VS替天行道:皇帝是教主,孔子是荣誉教主 罗马天主教曾经独霸(欧洲)天下,把一切意识形态都纳入到教皇的石榴裙(教袍)下。 历史上,罗马教皇主要是折腾别人,而教皇(会)自己也有折腾,但是内部折腾时要用帷幔遮挡一下,以显示教皇的神秘与神圣。 儒教的口号是天人合一,也想把一切都纳入到教皇的石榴裙(皇袍)下。当梁山好汉看破尘红(不是红尘)的时候,他们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帜,他们认为皇帝已经走火入魔误入无道。因此,梁山好汉认为有必要直接和上帝汇报工作和请示工作,这就是替天行道。皇帝说自己是真龙天子,梁山好汉说自己是替天行道,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想代表天。 罗马教皇则把上帝紧紧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挟上帝以令市人(非世人)。 儒教的教主不是孔子老先生,他老人家至多是个名誉教主。 儒教的真正教主是谁呢? 儒教的真正教主是每个时代的当朝的皇上。 有什么证据呢? 历史上,每个朝代在开始往王位上爬的时候,都要高举打倒孔教的旗帜。 实际上,他们真正想要打倒的是前任皇帝,但是,前任皇帝推行的儒教治国就相当于是一道篱笆墙。因此,必须先把篱笆墙(儒教)拆掉,然后才有可能闯进宫里,坐上(儒)教皇(帝)的宝座。 一旦坐稳了龙椅宝座,新皇帝就要重新高举儒教的旗帜,在这旗帜的上面,还要写上真龙天子几个字。 有人说孔子老先生是儒教的教主,这不但是冤枉孔子,也是在嘲弄孔子。 如果孔子老先生真是教主,他老人家就不会被折腾得死去活来。 每当儒教教主宝座更换人选的时候,特别是更换外姓人选的时候,远在天堂的名誉教主孔子老先生最先被折腾。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4994 次阅读|1 个评论
“终极关怀”是一切宗教的共性——兼论儒教的“终极关怀”及其特征
可真 2007-3-24 01:20
宗教是属于观念范畴的东西。它是一种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其核心是人生观;而其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则是对于人的终极关怀。 宗教对人生的关注,主要是着眼于人生之根源和人生之归宿这两点上。这就是所谓宗教对于人的终极关怀。这里的终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生之极,即人生之根源;一是人生之终,即人生之归宿。 宗教之原始阶段,即对于人生之极有所关怀。 原始宗教大致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个大的阶段。其中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共同点,是在于追寻本氏族或本部落的祖先,从广义来讲,也就是追寻人生之根源。 中国人所最熟悉的佛教,更是对于人生之极倾注关怀。 佛教的理论基础是缘起论。缘起论的本质乃在于论证人生不过是因缘而起,故无自性,以此来论证和说明人生之无常而不真实。 基督教的创世论、原罪说,更其表明了它对于人生之极的极度关怀。 灵魂不死(神不灭)的观念是一切宗教的基本观念。凡宗教都关心人死之后,其灵魂的归宿问题。 早在山顶洞人时代(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即已具备了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的大脑,并且已有宗教观念的萌芽。山顶洞人埋葬死人有一定的规矩,以燧石、石器、石珠、穿孔兽牙等物品随葬,并在死者身旁撒有红色铁矿粉粒,说明他们已经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根据古人类学家的分析,红色是血和生命的代表,是火与温暖的象征,撒红色铁矿粉可能表示给死者以温暖,企望死者获得再生。这些证据表明,山顶洞人已经开始关注人死之后灵魂的归宿问题。 以佛教来说,它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表现在对所谓来世的寄托上的,期以现世之修行而得来世脱于六道轮回之果报。 在这个问题上,伊斯兰教亦有类似的观念,即所谓今世与后世(现实世界毁灭后的彼岸世界)的两世论和天堂、地狱之说,教人寄希望于天国之乐。 至于基督教,它教人受洗以解除冤业,即显示了其对人生之终的关怀,因为在它看来,教会是基督所创立,有权对受洗者赦罪,受洗者一经被赦罪而解除了冤业,就意味着成为了善人,而人的肉身将于世界末日复活接受基督的审判,善人将永享福,恶人要永受苦。 总之,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乃是一切宗教的共性。其于人生之极的关怀和对人生之终的关怀,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极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终的理论与之相对应。 有人说,中国的儒教不是宗教,我倒认为, 如果以终极关怀作为宗教的共性特征的话,则未尝不可以说,儒教也是一种宗教,因为它对于人未尝没有终极关怀。 表面看来,儒教始祖孔子曾有言曰未知生,焉知死,似乎他对人生之极和人生之终都缺乏关怀,然而,孔子对天的崇仰,对作为仁之本的孝的极力提倡,都表明了他其实对于人是倾注了终极关怀的,因为在孔子看来,包括人类在内的百物皆本于天,是天的无言之命使百物生焉,故天实如后之大儒董仲舒所言,乃人类之曾祖父也。故儒教之崇天,实是其对人生之极的关怀。再说孝,儒教亚圣孟子尝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此可见,儒教之极言孝,其首要的意义恰在于对人生之终的关怀,只是为儒教所关心的不是如基督教之所谓天国之类.儒教并不教人通过怎样的修行而可望使自己死后入于天国之类,但教人如何行善积德而使自己死后能得以香火不断,亦即使自己的血气可永远流淌于子孙身上而不断也。 由此看来,儒教何尝是没有终极关怀呢?特其终极关怀之内容不同于其他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之类耳。 宗教的终极关怀,包含着关于人生目的的观念,而且这种观念就是终极关怀的核心所在。宗教对文化的影响,正是通过其特有的人生观反映并进而指导且规范现实的生活方式来实现的。这种作用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早期尤为重大。后来,随着哲学从宗教中脱胎出来而独立地发展,特别是随着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独立发展,宗教对现实生活方式的规范作用越来越降至于次要地位,相反,哲学特别是科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则越来越重要,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地是由科学技术来决定了。 但是,一方面,虽然科学技术无疑是人生观赖以形成的知识基础,但是,科学技术本身则并不直接关乎人生目的问题,它不过是用以实现人生目的的手段; 另一方面,正因为科学技术只是实现人生目的的手段,所以它不仅不具有阶级性,甚至也不具有民族性(在古代社会,科技有一定的地域性,即一定的科技有时客观上只能为特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用),也就是说,一种科学技术可以服务于任何一个阶级、任何一个民族。这意味着科学技术仅具有间接的人生观意义。在科技、哲学和宗教这三大文化领域之间,最具人生观意义、对人倾注终极关怀的,只有宗教。至于哲学,正如罗素所说,它在意识形式上不过是介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东西,故归终说来,它总是要么偏向于宗教而成为宗教哲学,要么偏向于科学而成为科学哲学,实难以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就其作为宗教哲学而言,它有直接意义上的人生观而对人抱有终极关怀之意;就其作为科学哲学而言,它至多只有间接意义上的人生观而并不对人有终极关怀之心。 然而,人生在世,岂可无人生观哉?!我认为, 人生是离不开宗教的,就像人生离不开科学一样 。我曾撰有《宗教与科学的矛盾是人生本身的矛盾》一文,其意思也是要表明人生既需要科学,也需要宗教,因为 人的理性决定了他(她)不满足于虽是真实却是短暂的生命,决定了他(她)必然要追求虽然虚幻却是永恒不朽的生命 。 实际上,也仅仅是因为人生在世还指望自己的生命永恒不朽,因其有这样的精神寄托,才使他(她)自觉其生命获得了普遍而永恒的意义,从而使他(她)能永远乐观地生活,并对任何可能消极影响到其生命而使之不能永恒不朽的东西避而远之,而对任何可能积极影响到其生命而使之能永恒不朽的东西趋而就之。以其有避而远之之物,遂有疾恶禁忌焉;以其有趋而就之之物,遂有好善乐施焉。 吾观当今中国之世,那些作恶作多端的棍徒和无法无天的腐败分子,其所以会如此肆无忌惮地作恶事、行腐败,其思想根源断在于他(她)们根本没有一种好善疾恶的人生观在指导其生活,因而在其生活中,既没有任何值得其避而远之的忌物,也没有任何值得其趋而就之的善事一言以蔽之曰: 毫无敬(爱)畏(惧)之心 !在其心目中,唯有其私人的物质利益和物欲享受罢了,其念念在兹,事事为此。如斯异类,是乃物化之人,行尸走肉之徒也。 吾观今之政坛官场、商界学界、影视圈等等周围世界,其物化之人,行尸走肉之徒何其多也!因感当年孔子神道设教之言为有理焉,遂发而为此文。虽然,而未敢自以为是也.谨以之就诸高明之士,冀其驳正。如斯而已,岂有他哉! 撰于 2007-03-24
个人分类: 宗教|8144 次阅读|6 个评论
儒教之“天”与基督教之“上帝”
热度 1 可真 2007-3-17 01:30
——由儒教是否宗教引起的文化反思 关于儒教(儒家学说) 是不是宗教,这是一个至今仍颇有争议的问题,但却是一个值得人们去作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其意义就在于:它把儒家学说和宗教联系到了一起,由此促使人们去思索、探讨儒家学说与宗教的关系;通过这种思索和探讨,既可以加深对于儒家学说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对于宗教的理解。下面通过儒家之“天”与基督教之“上帝”的比较,从文化反思的角度,对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儒家学说之被称为儒教的确切含义 我们注意到,在古代中国,人们早就把儒教(儒家学说)和道教、佛教视为同类而并称其为“三教”了。如南朝道士陶弘景称:“万物森罗,不离两仪所有;百法纷纭,无越三教之境。” 又如北周武帝宇文邕说:“三教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以出于无名之前,超于天地之表故也。” 此后,“三教”之说代代相因,一直延续到明清。这一历史情况清楚地表明:在古代中国,儒家学说被视为一种类似于佛教和道教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而自三教鼎立之后,儒家学说更获得了“儒教”之名。 也有人指出,古人称儒家学说为“儒教”,其“教”不同于今人称某宗教为“ ×× 教”之“教”,彼“教”非此“教”也,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儒教”之“教”犹如“名教”之“教”,是指德治教化。此说固然似有理而可通,但既然如此,古之所谓“三教”之“教”,亦当作如是观,“佛教”、“道教”之“教”也应该作“德治教化”解。不过,照此办理,也并不能证明客观存在于古代中国的被当时人称之为“儒教”的东西与宗教无关,因为假使真能证明这一点的话,那末,同时就也证明了同样是客观存在于古代中国而被当时人称之为“佛教”、“道教”的东西亦都与宗教无关了,从而也就差不多只能说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了。可是,有谁能真正接受这样一种说法呢?恐怕不会有这样的人——包括否定儒教为宗教的人。 我们还注意到,上个世纪初,德国学者马克斯 · 韦伯曾著有《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他把儒教与道教都纳入中国宗教的范畴。而当代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指出:“文明由语言、历史、宗教、习俗和制度等客观因素以及人们主观上的自我认同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他并且认为在决定文明的诸“客观因素”中,宗教是“最重要的”,因而将中国文明纳入“儒教文明”范畴,并称中国为“儒教国家”。 韦伯和亨廷顿这两位学者的观点不仅在西方学术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对于我们来说,其观点是不容忽视的。 据上所述,我们已有相当充足的理由相信,曾经被古代中国人称之为“儒教”的儒家学说是一种特殊的宗教,即一种类似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的文化现象。这当然意味着,我们也有理由把儒家学说来同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探究其相似性。 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按照这种宗教观,我们可以从关于“超人间的力量”的观念和信仰方面来比较儒家学说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现象之间的异同。为了简便起见,这里仅拿基督教来同儒家学说作比较。 关于“超人间的力量”的观念和信仰表现在基督教中,就是关于“上帝”的观念和信仰。那么,儒家学说中是否也存在一种类似于基督教关于“上帝”的观念和信仰的东西?我们认为有这样一种东西,这就是儒家学说中关于“天”的观念和信仰。 二、儒教之“天”与基督教“上帝”之异同 (一)“上帝”是外于世界、超于世界的存在者;“天”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宇宙主宰 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个与世隔绝、外于世界和超于世界的存在者,按照严密的说法,按照抽象的哲学的说法,是世界之非存在”。 与“上帝”的这个特点直接相联系的是,信仰“上帝”的基督徒使自己皈依“上帝”,“使自己直接跟决定天意的、统括一切的、普遍的存在者联结在一起” ,从而就“使自己脱离了世界整体,使自己成为一个自足的整体,成为一个绝对的、外于世界和超于世界的存在者” 。 就基督教徒使自己直接与“上帝”联结在一起而言,他是内在地要求跟普遍的存在者融为一体的整体主义者;而就其将自己看作一个自足的整体而言,他又是内在地排斥他人的个体主义者。因此,在生活态度上,基督教徒具有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双重倾向:其宗教生活态度倾向于整体主义,其世俗生活态度则倾向于个体主义。 与基督教的“上帝”相对,儒教之“天”则不是一种外于世界和超于世界的存在者,而是世界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在孔、孟那里 , “天”实际上是指与“百物”、“四时”同在的上苍、苍天;董仲舒所谓“天”的所指范围较宽,除了上苍,还包括四时、昼夜、五行、山川等等在内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但其基本意思还是和孔孟宗教意识中的“天”相一致的。至于后来的儒教信徒,他们所信仰的“天”也不外乎自然之天:被今人通常归入到朴素唯物主义者行列之中的人固然如此,就是被归入到唯心主义者行列之中的人也不例外,如朱熹说:“苍苍之谓天。” 又说:“气之清者便为天”,“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于天之气,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尔”。 将自然之天人格化,把它视为天下万物的祖宗,把它当作具有意志品格或道德品格并具有超人间的力量的至高无上的宇宙主宰来加以崇拜,是儒教的本质特征之一。 这个特征不仅在汉儒那里表现得非常明显,就是到了宋儒那里,表现得也很明显,如理学大师程子曾说:“万物皆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冬至祭天而祖配之。” 祭天,是天神崇拜最为显著的标志;而配之以祭祖的祭天,则是儒教把天神当作祖宗神来加以崇拜的有力证明。这种把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起来的崇拜形式,反映了儒教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宗教,具有一种类似于自然宗教(原始宗教)意识的品性。 因此,诚信“天”的儒 家 君子(儒教徒),绝无基督徒那样的超世之想,恰恰相反,他们是内在地需要世界的,他们愈是使自己跟“天”联结在一起,就愈是跟世界关系紧密。孔子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这是知“天”、信“天”者依恋于自然界、乐于与自然界为伴的宗教情怀的最好表达。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意谓:父母是值得尊敬的,百姓是值得同情的,万物是值得爱惜的。换言之,他人和万物都是有价值的,都是自己需要的,都值得自己去爱。这种爱人类、爱万物的宗教感情,使儒 家 君子在政治上把自己同国家联系在一起,爱君主如爱父母,愿意把自身奉献给国家,奉献给君主,所谓“忠君报国”是也。 (二)“上帝”是唯一真神;“天”是众神之主 和犹太教、伊斯兰教一样,基督教亦是典型的一神教:在基督徒心目中,“上帝”是唯一真神。据《圣经》记载,上帝曾对摩西曰:“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 ……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儒教则是多神教,它不只是崇拜自然之天,同时还崇拜山川之类的自然物。中国历代封建帝王都有祭祀诸如泰山之类的名山的习俗,这便是受了儒教以及道教的以多神崇拜为特征的宗教意识的影响。不过,儒教的多神崇拜是以“天”为主要崇拜对象的,正如董仲舒所说,“天”是“百神之大君” 。 “天”是“百神之大君”这种多神崇拜的宗教意识,使儒教徒并不排斥而是可以容忍、接受“天”之外的神灵。一神教的宗教本性,使基督教排斥异教神灵,而对于异教有一种不容忍的态度。儒教的多神崇拜的特点,使长期受其教化的中国人有较多的宽容精神。 (三)“上帝”是人类的创造者;“天”是人类的老祖宗 按照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说法,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是由“上帝”创造的。而“上帝”当初造人时,是用泥土首先造出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后来又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了后来成为亚当之妻的夏娃。所以,“上帝”与人类之间原不存在任何血缘上的联系。人类中惟后来成为基督教教主的耶稣,是“上帝”通过某种奇特的方式使玛丽亚感受“圣灵”而怀孕生下来的,是“上帝”的独生子。然而,就是有了这样一种事实上的血缘联系,“上帝”还是命令约瑟娶已经身怀耶稣的玛丽亚为妻,以便做耶稣名义上的父亲,以此来掩盖其事实上的父子关系的真相。这表明,“上帝”是羞于男女交媾而以之为罪过的,也就是说,“上帝”是以人类的生命为一种罪孽的。 相反,儒教之“天”作为人类的祖宗神,则与人类有密切的血缘联系,用董仲舒的话来说,“天”就是“人类之曾祖父”;同时,“天”还是“群物之祖”。 因此,“天”绝不以人类生命为一种罪孽而鄙视、厌恶之,相反是极其珍爱人类生命的;他不但生育了人类,还为人类的合理生活创造了一切必需的条件:“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适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 (四)基督教徒实在的“上帝”是耶稣;儒教徒实在的“天”是圣人 按照基督教关于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信条,耶稣作为“上帝”的独生子,是和圣父“上帝”原为一体的;为了拯救人类,他从天而降,投胎为人。这意味着,耶稣是既具有神性又具有人性的,他是“上帝”的化身,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即“基督徒们实在的上帝” 。 与基督教徒“实在的上帝”耶稣的身份约略相当,儒教徒“实在的天”则是圣人。如果说耶稣是基督教的教主的话,那末,圣人就是儒教的教主。和耶稣一样,圣人亦是既具有神性又具有人性的,惟圣人的神性不像耶稣那样体现在其原本与神(“上帝”)为一体,而是体现在其有“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圣人是奉“天”之命以化天下者,故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 。圣人之化天下,犹耶稣之以殉难为人类赎罪也,惟前者旨在使“天下归仁”而生生不息,后者则旨在使人类得救而入于天国。 但是,正如基督教是一神教而儒教是多神教,基督教的教主只有一个,而儒教的教主则有多个。被儒教徒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只是群圣中的一位。《孟子 · 公孙丑上》有如是记载:公孙丑曾问孟子:伯夷和伊尹怎么样?孟子回答:伯夷、伊尹和孔子都是古代的圣人。公孙丑又问:伯夷、伊尹和孔子不是一样的吗?孟子回答: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能比得上孔子的。孟子认为孔子是“古圣人”中最伟大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作为儒教的一位教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是“至圣先师”。 圣人作为既具有神性又具有人性的“神人”,具有一定意义的超现世性,即具有高于普通人类的品德和智慧。与圣人的超现世性相应的是,崇拜圣人的儒教徒具有一种超越精神。这种超越精神使儒教徒在政治上同现世的国家有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一方面表示愿意“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另一方面又强调“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认为“邦有道,则仕” ,“无道则隐” ,“道不行,则乘桴浮于海” ,抑或不得已而求其次,“卷而怀之” ,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按照“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的处世法则,装聋作哑,以全其身。即使像董仲舒这样的所谓“御用学者”,其“王权天授”之说也是根据“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的所谓“《春秋》之法”提出来的一种“ 屈 君伸天”之论 ,其根本目的乃在于强化神权,使君权服从于神权,从而实现儒教对 包括 君主在内的整个现实世界的统治。 正是由于崇“天”尊“圣”的儒教徒具有一种落落不苟合于现世的超越精神,敢于(至少在心里)藐视现世君主的权威,并企图以神权来限制和制约皇权,这就难免要得罪现世君主而遭到其迫害。因此,一个堂堂的儒 家 君子(儒教徒),必须具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的坚强意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大丈夫气概和“杀身以成仁”的献身精神。儒教要求君子具备这样的意志、气概和精神,这一点反过来也正说明了它是在宣扬一种超越精神。 要学做儒家圣人,首先就必须学习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既是由“生而知之”的“先圣”制造的,它就多少带有“天启”的性质而略似基督教之圣经。但是,“在天主教的学说里,神圣的启示并不因为有圣书而结束,而是一代一代地通过教会的媒介继续传下来的;因此,个人的意见之服从于教会,就成为每个人的责任” 。而在儒家学说里,“先圣”去世则并没有留下一个类似于耶稣复活后升天所留下的被认为由“上帝”赋予了权力来解释其教义的教会那样的宗教组织,而仅仅是留下了由他所制造的经典;孔子强调“君子畏圣人之言”,就是要求君子学习和研究“先圣”之经典。 因此,按照儒教的教义,它多少有些类似于基督教新教的学说——这种学说“否认教会是传达启示的媒介;真理只能求之于圣经,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解释圣经。如果人们的解释有了分歧,那末也并没有任何一个由神明所指定的权威可以解决这种分歧……真理不再需要请权威来肯定了,真理只需要内心的思想来肯定” 。儒教也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自己解释“先圣”所留下来的经典,正因如此,遂有中国古代经久不绝、历久弥新的经学的存在和发展。 经学的存在和发展,意味着原本是人人可以自己解释经典的。但是,“至唐时立九经于学官,孔颖达、贾公彦为之《正义》,即今所云疏者也。排斥众说,以申一家之论,而通经之路狭矣 ...... 至永乐中,纂辑《大全》 ...... 欲使道术之归于一,使博士弟子无不以《大全》为业,而通经之路愈狭矣” 。官方日甚一日地介入经学,以致于牢牢把持了经学的解释权,遂使儒教学者们最终失去了解经的自由,真理变得完全要由现世君主所指定的权威来肯定了,经学也就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一部经学兴衰史,实际上反映的是儒教神权与封建皇权相互较量、斗争的历史:经学兴盛,意味着神权的强化和皇权的弱化,抑或神权对皇权具有较大的约束和控制作用;反之,经学衰落,则意味着皇权的强化和神权的弱化,抑或皇权对神权具有较大的反约束、反控制的力量。 本文原载《哲学研究》(北京) 2003 年第 12 期 本文把“儒教”一词当作“儒家学说”的同义词来使用, - 这既是为了行文的方便起见,也是基于作者视儒家学说为一种特殊宗教的看法。 《茅山志》卷八《茅山长沙馆碑》。 《广弘明集》卷八《叙周武帝集道俗议灭佛法事》。 参见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报》, 1994 年 8 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354 页。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 106 页,商务印书馆, 1984 年。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 208 页。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 205 页。 《朱子语类》第一册,第 5 页。 《朱子语类》第一册,第 6 页。 《河南程氏粹言》卷二《天地》。 《论语 · 雍也》。 《孟子 · 尽心上》。 转引自雅罗斯拉夫基:《圣经是怎样一部书》第 448 页,谭善余译,三联书店, 1988 年。 董仲舒:《春秋繁露 · 郊祭》。 《汉书 · 董仲舒传》。 《春秋繁露 · 服制像》。 《春秋繁露 · 身之养重于义》。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 210 页。 《孟子 · 万章上》。 《孟子 · 尽心下》。 《论语 · 卫灵公》。 《论语 · 先进》。 《论语 · 卫灵公》。 《论语 · 泰伯》。 《论语 · 公治长》。 《论语 · 卫灵公》。 《论语 · 公治长》。 参见:《春秋繁露 · 玉杯》。 《论语 · 子罕》。 《孟子 · 滕文公下》。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第 20—21 页,商务印书馆, 1997 年。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第 20—21 页。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易书》(《顾亭林诗文集》本,中华书局, 1983 年)。
个人分类: 宗教|6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