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北京大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风中的感言
cherrylu1960 2017-5-13 22:48
早上在怒吼的风声中醒来,又一次失望,风太大,外出拍照的计划又得放弃了。 刚刚过去的 5 月份的前十多天,帝都及其周边的地区的人们,大部分时间是在风中度过的。 大风伴随着极度的干燥,似乎喝多少水都补不回来身体快速蒸发的水分。印象中北京的 5 月该下点雨了,可我似乎还没有见到雨毛呢。北京长达几个月的冬春,降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皮肤干,嘴唇干,嗓子干 .... 快受不了啦。大风虽然伴随着阳光,伴随着蓝天,但我们已经无心再晒,想起小时候冬春 , 风沙频繁,可明明近些年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北京的风少多了,可雾霾却来了,于是人们又有点盼望风,尤其是西北风。可今年春末夏初的风似乎多了点。 一带一路高峰国际论坛还没开始,环保部门最头疼的环境治理问题也早早展开,采取各种措施对付雾霾。 好在有帮忙的大风,来了,似乎最近就不想走了, PM2.5 是降下来了,可伴随沙尘的大风,又让我们看到了 PM10 的威力 ....... 一两场大风沙尘 , 让人们的关注点迅速转移、发酵,各种段子漫天飞 ....... 社会进步 ,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 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搞 , 但我们真不知道老天什么时候变脸。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 , 我们还得靠老天脸色过活。 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我不知道有生之年我们生活的地球一角,天气变化向何处去?估计专家也未必说得清。短期天气预报容易,长期天气变化趋势就复杂得多。 随着地球系统的演变,气候变化从未停止。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种种争论一直存在。 5 年前,中科院遥感所的崔老师等和两个外国人(一个美国,一个法国)合作,出版了一本专著《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我当责编),主要针对 IPCC(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 的数据进行讨论,指出 IPCC 报告中存在的众多不确定性因素,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 书中反映的非主流观点,其实反映的应该基本是事实 , 在某种程度上 , 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不会因人类活动而改变 , 在人类出现以前及至工业革命出现以前 , 地球的气候也经历了多次冷暖周期变化。 书中指出,导致地球升温的温室气体来源,人类活动只是一个方面,地震、火山、森林火灾、冻土、沼泽等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气候变化受宇宙、太阳活动、大气环流及地球系统演变等的影响,并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谈到近 100 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诱因,明显存在两种不同声音。“这些不同观点需要重视。在多数人取得共识的同时,要给不同的观点一个空间,这就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只有研究各种不同的观点,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深化认识,统一思想。”陈云泰院士在《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一书的序中写道。 相信针对各种论断的科学研究是认真的,数据是真实的。显然,气候变化和减排的问题不单纯是科学问题,它与政治、经济紧密相关。 特朗普放言要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并非单纯受了一些科学研究数据的忽悠(谁能忽悠得了总统?),不信关于气候变化的主流说法,而是要为恢复一些传统工业、增加就业,振兴经济,找到出路,不过,不管他是否退出这个协定,他想干什么还是要干什么,因为《巴黎气候协定》并不受法律保护,特朗普明白这一点,我想他不会真的退出。 尽人意,听天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口号要喊,表面文章也需要做,尽管人们的努力对于扭转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作用微不足道,但至少可以多少改变些局部的环境,比如北京的雾霾,要多关点工厂,少点排放,一定有效,但前提是,首先解决好那些工人的饭碗问题。 北方干旱无雨,南方雨下个不停,前些天家人还说,你那么怕干燥,为啥不去南方生活一段?我说,我怕干,也怕湿,还怕见不到阳光。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奢望的太多,只能顺其自然。我不想当候鸟。 借用朋友今天傍晚时拍的远望西山。这样美的北京,谁不爱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关注5月潮汐转型
杨学祥 2017-5-10 19:09
北京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关注 5 月潮汐转型 杨学祥,杨冬红 北京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明日阵风达 7 至 8 级 2017 年 05 月 10 日 16:23 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北京市预警中心消息,北京市气象台 5 月 10 日 16 时 20 分 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受冷空气影响,预计 11 日白天北京将有 5 级左右偏北风,阵风可达 7 、 8 级,局地伴有扬沙,请注意防范。 责任编辑:李鹏 http://news.sina.com.cn/o/2017-05-10/doc-ifyfecvz0805318.shtml?cre=sinapcmod=gloc=3r=0doct=0rfunc=16tj=nones=0 2017 年 5 月潮汐组合的特征 北风型潮汐组合: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0 度的日期相距不超过三天,北风活动较强,降现象明显,有利于沙尘天气形成。 南风型潮汐组合: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最大值的日期相距不超过三天,南风活动较强,增温现象明显,有利于雾霾天气形成。 2017 年 5 月,潮汐组合类型划分不明显,处于转型阶段。 例如: 潮汐组合 A : 5 月 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1 度。 5 月 3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5 月 8 日 凌晨木星合月。 潮汐组合 B : 5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 5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 19.1810 度, 5 月 13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5 月 14 日 土星合月。 5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与 5 月 7 日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1 度相差 4 天,与 5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 19.1810 度也相差 4 天 ,所以出现类型转换现象: 7-11 日北风增强有利于气温下降, 11-15 日南风增强,有利于气温变暖。这是潮汐 7 天周期形成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3919.html 5 月末潮汐类型转换结束。 5 月 8 日 凌晨天空将现木星合月美丽天象:增强潮汐组合 已有 315 次阅读 2017-5-8 06:09 5 月 8 日 凌晨天空将现木星合月美丽天象:增强潮汐组合 杨学祥,杨冬红 木星合月,指木星和月亮正好运行到同一经度上,两者距离达到最近的天象。一年中行星合月的现象会发生几十次,除“金星合月”之外,“木星合月”是观赏效果最好的。木星合月是行星合月天象中的一种,因为木星的体积比较大,所以是行星合月天象中观赏效果最好之一。对潮汐组合的作用也比较大。 行星合月对 5 月潮汐组合的影响 (来自网友资料和新闻报道): 2017 年 5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557 次阅读 2017-3-21 10:09 2017 年 5 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 年 1 月、 3-7 月 11-12 月为强潮汐时期, 2017 年 2 月、 8-10 月为弱潮汐时期。 2017 年 5 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三个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每年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及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 A : 5 月 7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1 度。 5 月 3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5 月 8 日 凌晨木星合月。 潮汐组合 B : 5 月 11 日 为日月大潮, 5 月 15 日 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 19.1810 度, 5 月 13 日 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5 月 14 日 土星合月。 潮汐组合 C : 5 月 22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1 度, 5 月 19 日 为日月小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5 月 22 日 金星合月。 24 日水星合月。 潮汐组合 D : 5 月 28 日 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19.2146 度, 5 月 26 日 为日月大潮, 5 月 26 日 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5 月 27 日 火星合月。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07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53554.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5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