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湖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色林翡翠 2009-08-06 18:58
taodeng 2014-2-10 20:44
西藏 班戈 色林错 当一抹深蓝出现在草原的天际,所有的人都惊呼起来,那如梦如幻的色林错到了。色林错是西藏的第二大湖,湖名的藏语意思是“威光映复的魔鬼湖”。魔鬼是没有,但那翡翠宝石般的色彩真像是由一只无形的魔手调制。高原的气候寒冷,要不然会忍不住跳到湖中去将一身染上蔚蓝。当我们离开时,每个人都说,灵魂已经留在湖心的最深处。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1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食瑰影 2009-07-23 00:22
taodeng 2014-2-10 20:42
西藏 班戈 克沙 日全食带在中国境内将最后从藏南滑出,我们此刻所在的藏北地区只能看到日偏食,但人人都已经翘首期待了。早晨的云彩就厚重地聚集起来,在千湖之域的班戈投下瑰丽的影像。但转瞬间黑暗重新来临,天空中显现出诡异的变幻。我们清楚地看见了日食的过程,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上更贴近地感受了这次难得一见的天文奇观。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1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落抚仙湖 2008-03-22 16:12
taodeng 2014-2-6 20:48
云南 澄江 万海 抚仙湖是我国仅次于长白山天池的第二深水湖泊,最深处达155米,所以湖水也被凝成厚重的蓝绿色。湖名的由来,附会是两个仙人流连这里的美景,抚肩而立,不忍离去,最后化为山石。传说终归是传说,但抚仙湖确实像一颗高原明珠,镶嵌在云雾缭绕的万山丛中,水气澹澹,波光粼粼,恰是一幅色彩怡人的山水画卷。
个人分类: 鸿爪留影|1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淖尔记事 2007-07-18 22:39
taodeng 2014-2-5 23:31
内蒙古 苏尼特左旗 敖尔班 蒙古人将聚水的小洼地称为淖尔,而将大湖称为诺尔。不过,这也许只是汉语翻译中的差别。我们的营地建在离阿日善高毕诺尔十公里的地方,而近旁就有一个无名的淖尔。大湖总是让人敬畏,虽然现在阿日善高毕的水并不多,但湖岸神圣的敖包上依然不断增添着石块。无名的淖尔很小,半径不过50米,却照样充满生机。由于有水滋润,淖尔边的沙葱长得格外茂盛,自然成了牛羊的乐园。鸟儿也把这里当成天堂,最多的是燕子和丘鹬,不时有沙鸥轻盈地滑翔而下,而两只灰鹤则悠闲地站在水中觅食。
个人分类: 登山印象|2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发现新疆湖泊面积排序(名次)符合幂律
热度 1 zhangxw 2013-10-18 17:47
我发现新疆湖泊面积排序 ( 名次 ) 符合幂律 张学文 ,2013.10.18 Ø 把一批具有共同属性 ( 本案中是新疆湖泊面积,以平方公里计,并且仅取大约 2.5 平方公里的湖泊 ) 的 N 个数据 s1,s2,s3,…sn 排序 , 于是有第 1 名,第 2 名, … 第 N 名, Ø 对 s1,s2,s3,…sn ,分别取以 10 为底的对数,作为各个 y ,并且对顺序值也取对数 , 作为各个 x ,并且做直角坐标图,于是我们获得新疆湖泊面积的排序大体符合这种双对数坐标下的直线关系,这经常被称为幂律 Ø 新疆湖泊的这个幂律关系的质量,可以用 R 平方值衡量,它现在=0.97,很接近于 1 ,不错了! Ø 这是今天的发现,我就公布在这里了。本人关于幂律的其他博客,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classid=141380view=mefrom=space 如有引入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幂律|4265 次阅读|3 个评论
尕海湖水面扩大到2354公顷
尕海湿地 2013-4-20 09:08
3 月 1 日 至 2 日,尕海保护站技术人员利用 GPS 对尕海湖水面进行了实地测量,这次测量的水面为 2354 公顷,为保护区成立以来的最大水面。由于大气干旱以及超载过牧,位于甘肃南部碌曲县境内的尕海湖在 1995 年、 1997 年和 2000 年三次干涸,到 2000 年甘肃省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时,尕海湖水面仅 500 公顷。湖面萎缩不但严重影响了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对水鸟的栖息也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引起了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和牧民群众的重视。为了尽快恢复尕海湖水面,县上和自然保护部门于 2002 年投入资金在尕海湖西北侧出口修筑了一条长 174 米的梯形拦水坝,抬高了水位,扩大了湖水面积。同时,修建了一条长 4.7 公里的生态补水渠,将忠曲河水引入尕海湖。 2003 年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从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生态文明“三生态”入手,按照“严格保护、搞好建设、深入研究、试验示范”和“保护是基础、宣传是前提、科研是核心”的工作思路,努力搞好以湿地为主的自然资源保护工作。通过采取筑坝引水、核心区围栏育草、禁牧休牧、草场改良、退化湿地恢复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尕海湖区周边已经干涸的山泉大都恢复出水,湿地面积由 2000 年全省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时的 30000 公顷增加到 2011 年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 57846 公顷,尕海湖水面由 2000 年的 500 公顷逐步恢复到 2003 年的 1591 公顷、 2007 年的 2170 公顷、 2009 年的 2215 公顷和 2012 年的 2354 公顷。湿地恢复使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近年来调查、监测发现的鸟类分布新记录达 77 种,鸟类种数达到 222 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鹳从 2004 年的不足 10 只增加到 2005 年的 41 只、 2006 年的 47 只、 2007 年的 126 只、 2008 年的 139 只、 2009 年的 319 只和 2011 年的 420 多只,黑颈鹤数量稳定在 100 只以上, 2012 年在尕海湿地栖息的鸟类达到 3 万多只。 尕海则岔保护区管理局 李俊臻 田瑞春 2013 年 3 月 4 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浓度还是容量:湖泊问题是科学问题吗?
热度 10 李万春 2012-10-24 15:09
湖泊问题自从 2007 年无锡蓝藻水华事件后一直是热点。科研 / 技术 / 产业 / 政府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时间,舍我其谁?! 用指标说话,好!目标几类水,削减污染物入湖总量嘛。诸如各种方法手段层出不穷见于媒体和网络,各种示范工程遍地开花诞生于湖泊及周边,各种达标指标屡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媒体是好热点的,吸引眼球就是好文。工程是示范的,验收通过都是领先。政府是要追求阶段性考核目标的,限期达标就是 OK 。 从物质平衡原理而言,一个湖体,在考虑的时间段内,污染物(营养盐也罢?)的浓度就是水体的污染物总(容)量除以水体的容积。由于时空分布的差异性,水体的容积在变化中,如何估算污染物总量往往是个很微妙的问题。入湖的污染更麻烦,点源面源怎么估?拿河流的数据说话吧,也是这个原理,总量就是浓度乘以流量,流量可以以多年平均代替,但是浓度呢?明明知道年内有波动而且还挺大,那怎么来满足各种要求呢?很简单,挑我想要的监测数据,来说明我做的这个项目 / 工程 / 实验 / 系统工程是如何达标的,如何满足水体水质进一步优化要求的。 污染物的浓度可以点位监测,或多点平均,或不同时段再平均,所以就有浓度的年际差异和空间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上下浮动 30% 都是正常的。在不同的利益群体(科研 / 技术 / 产业 / 政府)看来,这往往却是最容易考核或考评的指标,也是最容易玩的指标。最后的结果往往是 ××(指标)浓度达到了几类水的标准,或者比原来的浓度减低了多少多少(百分比)。诀窍就是:拿最有利的指标来说话。多监测几次,总有达到我满意的指标;或者挑选最令人满意的指标,哪个下降最多的。天地良心,这可都不是造数据,都是真实的实验室分析出来的。实在拿出手的指标不像话,还有一个理由:配套设置配套措施配套方案没有落实,叫我如何独立达标?这是流域,这是系统工程啊。 所以我们经常看见指标在打架,看见很多自相矛盾的改善。除却不同的实验室分析可能的误差外,如何来解释这些不同的抛出了的改善指标呢?总不能否定吧别人的成果吧,自己的监测数据也不能不信,那么怎么办?很好解释,时空差异嘛,大家心照不宣。我们的科研 / 技术 / 产业 / 政府都是认真负责的,很多指标改善得令人吃惊,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论文发表上的数据。即使到现场去看,也似乎的确是可信的。麻烦在于,过了那段时间段,过了那个季节,真相往往并不是那样。 钱是花了,政府重视,人们关注能不多花钱吗?于是,隔一段时间下来,各种指标高奏凯歌,都是优化都是降低都是削减都是改善。媒体有宣传,政府有政绩,科研有经费,产业有利润,皆大欢喜。 可怜的是那些湖,年复一日的被指标着。真正的水体污染物减少了多少,又被降解了多少,我们都如皇帝的新装一样,在麻木的重复着各种自欺欺人的游戏,同时又在不断的欢呼取得的成效。 1998 年太湖零点行动那时声势浩大,要不是 2007 年太湖水危机,谁都以为我们的太湖水质在逐年好转呢?现在据说国务院的要求是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不能不说这个要求不英明,而且有先见性。湖泊作为自然水体,其演化从深水到浅水到沼泽化,从无水生植被到草型到藻型,从轻度富营养到重富营养化,到水体景观可视可观可赏到湖泛黑臭(绝症),无一不在不同的水体中(包括河流)上演着。 太湖之殇,在于人类的一步步无奈的退却和放弃,在于人类的欲望的不放弃。也许是因为,人类还有替代,譬如地下水,或长江?或者是因为,我们真的以为我们还有退路有选择。 有一个据说是外行的院士问过:湖泊问题是科学问题吗?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河流湖泊往往都是淡水,这些滋润滋养了世世代代百姓的水体,被人类一直在无休止的榨取,被人类肆无忌惮的吆喝着,如同忍辱负重的老黄牛,默默的走过一代又一代。 上善若水!我们也许到了偿还的时代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7222 次阅读|28 个评论
但愿湖泊不再是“城市之泪”
热度 14 罗帆 2012-5-9 23:24
昨天下午,参加了与 2009 级人力资源专业本科生的对话活动。一位女生问道:“我来自大连,毕业后想回去工作,但又舍不得离开在武汉求学时交的朋友。各位不是武汉人的老师,您为什么选择了武汉这座城市?”一位年轻的同事是河南人,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喜欢水,武汉水多,而且离老家比较近,所以我选择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是啊,我也喜欢武汉的水!刚成家时住在余家头,常骑车去东湖闲逛。临湖而立,顿感心旷神怡。那时湖水清澈,是夏季人们嬉戏纳凉的水上乐园。后来,搬家到友谊小区,与沙湖相邻。随着填湖造地的开发,曾经浩淼的沙湖逐渐减小,我和家人去湖边散步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去年,搬家到南湖花园新城,常途径南湖西岸。远观湖景依然秀美,却不能近临。 前几天,我写了“南湖,我为你哭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818-566622.html )感谢博友们关注、推荐和评论! 刘庆生老师说:“武汉所有的湖,我为你们哭泣。” “百湖之市”曾经让武汉人自豪和欣喜,然而,近年来“城市之肺”已经变成“城市之泪”,令人心痛难忍! 吴中祥老师说:“省委常委、武汉市委应尽快切实解决湖泊消失和污染之痛,走上湖泊保护之路。” 据新闻报道,面对严峻的湖泊治理形势,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多次强调:“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治理湖泊,保护湖泊!” 武汉市政府日前也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表示将继续开展“湖泊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湖泊水环境影响评价、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公示等程序,对于重大的、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过程和结果都向社会公开。同时,武汉拟于近期召开全市湖泊保护工作会议,与各区签订责任状,将每个湖的“湖长”向社会公示,推行湖泊管理考核,进一步建立湖泊保护监管的长效机制。 但愿有一天,武汉的湖泊不再是“城市之泪”。 武汉平均两年消失三个湖 20 部法规形同虚设 2012 年05 月09 日 01:02 经济参考报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20509/010212020568.shtml     城市之肺变城市之泪    记者 徐海波 武汉报道    在靠近湖北大学旁的沙湖岸边,车离湖尚有数十米之遥,污水的臭味就已扑面而来。湖边堆积着大量的渣土和建筑垃圾,垃圾和落叶还在向水面延伸。湖北大学化学学院一位姓张的退休教授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些渣土都是附近建设工地趁着夜间偷偷倒的,许多居民多次投诉无果。   张教授指着旁边拔地而起的几个小区说, 10 年之前,这里本是一片滩涂,到了夏天沙湖涨水就把这里淹没了。每天吃过晚饭,他都要和夫人携手到这里散步,听水拍岸堤,看鱼戏水面,宁静致远,虽置身闹市,却犹处远郊。而现在,这片滩涂已经被填成平地,还向湖心延伸了不少,四五个住宅小区将它分割成几块,一条正在施工的马路日夜机器轰鸣。“如今漫天的灰尘和刺鼻的恶臭,我们都不敢出门了。”张教授遗憾地说。   正如张教授所说,记者近日踏访武汉市的沙湖时发现,远远望去,一座座高耸的楼盘傲然而立,像一堆栅栏把湖围得严严实实。沿岸的沙湖公馆、金沙豪庭、梦湖水岸等多个大型高档楼盘展示着这个湖泊的现代与繁荣,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湖北省图书馆等行政事业单位也瞄准了这片“热湖”,毅然选择盘踞于此。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几块“热销中、湖景房”的金字招牌,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显眼。   沙湖,是武汉内环区域内最大的湖泊。明洪武年间,沙湖水域有近万亩规模,许多人称它为“海”。上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房地产开发的热潮,沙湖遭填占日益严重,湖面也一点点缩小。据武汉市水务局数据显示,目前,沙湖面积在 4000 亩左右。   在武汉,与沙湖相同命运的湖泊还有很多。位于武汉中心城区的我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近年也有多处被填进行商业开发, 20 年减少了 1094 亩;曾经位于远郊的南湖现已不断萎缩,周围高楼林立,都是房地产项目;还有偌大的汤逊湖,周边简直成了房地产开发的战场,一座座楼盘依湖而起。   晒湖,是武汉众多湖泊中命运最悲惨的。干涸的湖底上长满了青草,狭小的湖边一条条下水沟将臭水排往湖中。湖岸上已经歪斜的“禁止违法填占湖泊”的标牌,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似乎在不断诉说:这里曾是湖泊。除此之外,杨汊湖、范湖等武汉人熟悉的地名,仅留下关于湖泊的回忆和一个个抽象的名字。还有更多的大小湖泊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就匆匆地永远消失在岁月的河流中。   采访中,许多老市民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填湖曾是武汉处理垃圾甚至是治理湖泊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一些小湖泊及连接湖泊的明渠,因遭到严重污染,变成臭水塘、臭水沟,塘里老鼠横行、蚊蝇乱飞,周边居民反映强烈,政府部门无奈之下一填了之。   但是, 2000 年之后,阻止违法填占湖泊已成为越来越多武汉人的共识。武汉市水务局湖泊处处长黄天荣说,水务部门每年都要处理少则十几起,多则数十起填湖事件。这其中,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老百姓的举报,甚至提供直接证据。   然而,市民的觉醒并未能阻止填湖的步伐,商业利益依然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每一片湖泊。黄天荣直言,湖泊数量减少,水域面积缩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湖泊,大量湖泊水质日趋恶化、功能退化,这一切都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记者了解到,曾经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的武汉,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然而,最近几年,大小湖泊周围鳞次栉比盖起的高楼越来越多。这座城市彰显的繁华与美丽背后,一个个湖泊悄然消失,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曾经引以为豪的湖泊,给市民带来的不再是美景和水韵,而是环境恶化和城市内涝。被生态学家誉为“城市之肺”的湖泊,变成了“城市之泪”。   据武汉市水务局统计, 2002 年武汉市共有 200 多个湖泊, 10 年之后的今天,只剩下了 160 多个。其中,消失最快的是中心城区,建国初的 127 个湖泊现在仅保留了 38 个,平均每两年消失了 3 个湖。这个昔日的“百湖之城”早已名不副实,甚至有人建议取消武汉“百湖之城”的称号。   目前城区仅剩的 38 个湖泊,情形也不容乐观。曾经清洌甘甜、捧之即饮的湖水,不少已变得污浊脏腻,甚至臭气扑鼻,垃圾遍布;碧波荡漾的水面一片一片遭到蚕食,变成繁华的街市、宽阔的马路和成群的楼宇。许多环保人士呼吁:如果不进行抢救性保护,这 38 个湖也难逃消失的噩运。   据武汉水务部门统计, 1995 年以来,这 38 个湖泊的总水面减少了 1083 公顷,相当于 25 个沙湖的水面消失了。而环保部门对湖泊水质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市没有一个湖泊的水可以直接饮用,中心城区绝大部分湖泊已不适合游泳,甚至湖捞起来的鱼也没人敢吃。这座因水得名、因水而优的城市,正忍受着来自各方的伤害。   当湖泊伤痕累累无法承载之时,大自然会施以它特有的报复与反击。“湖殇”必然成为“城伤”。城市湖泊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调蓄水情。而如今,武汉许多湖泊已不见水,只剩一个带“湖”字的地名,其城市内涝排洪系统也受到重创。 2011 年夏天,几场暴雨将整个武汉“淹没”,积水路段遍布武汉三镇,带来全城拥堵。其中武汉大学两次被淹,校园成了水上乐园。“到武汉看海”成为网络上一句经久不衰的“笑话”。多位水利专家表示,武汉每年的渍水与湖泊的急剧减少有关。武汉的地势地形决定了如果湖泊不能恢复到一定数量,“看海”将年年重现。   “武汉的明天还会有湖吗?”这个看似杞人忧天的问题,如今成为这座城市内心深处切肤之痛!    20 部法规竟管不住一个湖   记者 徐海波 武汉报道    “一座湖泊是城市的一双秀目,一窝笑靥,一只美脐。”居住在武汉的著名作家刘醒龙这样描绘着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象征。湖泊寄托了无数武汉人儿时的记忆:碧水连天,荷叶涟涟,飞鸟蹁跹,群鱼戏水,草长莺飞;夏可摘莲花,捕虾蟹,戏清水;冬可采湖藕,观飞鸟,尝鱼鲜。这些老武汉人曾经的美好生活,现在看来,却只是个传说。   湖泊在消失,城市在流泪。为了遏制住湖泊面积锐减的势头,武汉市接连制定了 20 多部地方性法规,并成立了市委书记带头的“铁腕治湖”小组。然而,填占湖泊、污染湖泊依然在偷偷上演。人们不禁要问,为何 20 部法规加上市委书记的铁腕治湖,仍然管不好一个湖呢?    立法护湖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粗略统计,截至 2011 年,武汉已制定 20 多个与保护湖泊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法规之多、体系之全,力度之大,涵盖之广,为全国罕见。   为挽救正在迅速消失的湖泊, 2002 年 3 月,武汉颁布实施了《湖泊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对湖泊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将武汉所有湖泊都列入保护名录,明确表示要打击围湖建设、填湖开发等行为。条例还要求水务部门实施湖泊执法巡查制度、湖泊审批听证管理办法等,制定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设立湖泊保护蓝、绿、灰“三线”,并对湖泊进行勘界立桩,严厉打击非法填占湖泊行为。   随后的 2005 年,武汉又颁发实施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2010 年又出台了《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   在系列法规的指导下, 2005 年初,武汉制定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根据规划,武汉先后投资数十亿元,相继实施了“清水入湖”、“一湖一景”、水质“提档升级”、岸线生态固稳等湖泊治理与保护工程。    2007 年底,武汉市又投资 30 多亿元,启动“大东湖水网”工程:以东湖为中心,通过涵闸、港渠从长江向沙湖水系和北湖水系引水,将沙湖、东湖、严西湖、严东湖、杨春湖、北湖等 6 个湖泊连为一体,实现江湖连通。    到了 2009 年底,武汉大力推进保护湖泊工程迎来“历史性”机遇。国际湖泊界最高盛会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召开,并发表了《武汉宣言》。武汉向世界承诺:“让湖泊休养生息”,“积极鼓励公众参与湖泊治理,让公共意识和有关活动推进湖泊治理工作”。   武汉市也一直高调宣称要用“铁的精神、铁的纪律、铁的手腕”推进湖泊保护与治理。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曾在一次会议上,痛陈湖泊面临的四大突出问题:垃圾围湖现象十分严重;环湖无序开发屡禁不止;湖泊水质污染仍未得到根本遏制;湖泊长效管理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为此,他专门组建了湖泊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亲自担任组长,要求杜绝蚕食、填占湖泊行为,真正还湖于民,“让湖泊走近市民,让市民亲近湖泊”。    利益作祟    然而, 10 年过去了,填湖、污染等问题并未就此打住。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赵陟说,这些条例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违法填占湖行为。但是,趁执法人员不注意而偷偷填湖的行为依然存在。目前,武汉市湖泊保护只好由形态控制为主向生态修复为主转变。业内人士坦承,在高调护湖却填湖不断的怪圈背后,是地方和部门利益在作祟。   依照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水务局起草编制了武汉中心城区 38 个湖泊“三线一路” ( 蓝线、绿线、灰线和环湖道路 ) 保护规划。武汉市水务局湖泊处处长黄天荣介绍,如果这个规划确定下来,离湖泊水域线 30 米以内作为绿化用地,严禁建筑开发。离水域线 330 米内,严禁高层建筑和高密度建筑。“如果‘三线一路’最终确定,就相当于给湖泊上了一道保护锁,再想填湖占湖就很困难了。”黄天荣说。   然而,这个规划已费时几年,经过市政府会议多次讨论,目前尚未最终定稿。“每次讨论,总有一些区长提出不同意见,硬要将自己辖区内的湖泊说成鱼塘不予画线,或者是要求缩小三线范围。”一位多次参与讨论的某部门领导告诉记者,湖泊周边的地块都是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区政府宁愿将湖填埋卖钱而不愿花钱保护。   由于三线范围尚未确定,武汉城区湖泊周围依然有大量楼盘临水而建。记者近日走访沙湖、东湖发现,不仅临湖 30 米之内有大量建筑,还有楼盘压着水域线而建,个别楼盘甚至将小区景观台伸向湖中一米多。   武汉市水务局湖泊处副处长周承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最近沙湖刚开始填的时候,他们曾接到群众举报,并带着执法人员到现场叫停过几次。但是,没多久就有领导打来电话,告诉他们这是市政府重点工程沙湖公园建设需要,要给予特殊政策。    周承甫介绍,武汉市规定:在最高水位时能被覆盖的面积都算作湖面面积,而沙湖公园将占用的 45 亩湖面都在沙湖最高水位线 19.7 米以下。“所以,沙湖公园的填土建设并未侵占湖面面积,不算填湖,我们也就没理由干涉了。”他说。   除了政府部门的利益掺和其中,还有湖泊所在农村的利益。原先各湖泊分别属于不同的农村所有,是村里的集体财产。近几年,武汉市曾出资收回过几个湖泊,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等原因,还有大量湖泊属于村集体所有。   武汉市水务局科员马陟介绍,许多农村在湖泊上养殖作业,给湖泊生态环境带来威胁。而且,水务部门要开展相关湖泊整治得事先征求所在村的意见。他说,武汉市水务局曾经对沙湖设立岸线碑,却遭到沙湖村的反对,要求支付 100 多万元的占地费,水务局没有答应沙湖村要求。后来,许多界碑遭到了破坏。    处罚不够    面对湖泊被填、保护不力,黄天荣很心痛,也很无奈。他摇了摇头说,“其实,我们的权力有限,虽然表面上说我们是主管部门,实际上根本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管理权。”   据了解,武汉市政府已将湖泊保护的权力下放到各区政府,管理模式上主要是“分级、分部门、分地区管理三结合”。由于管理上的分割性,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协调不够,形成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一个湖泊往往有 10 多个职能部门参与管理,导致湖泊在开发与管理上的混乱。   例如,水务局主要负责监督协调、宣传和服务,农业局负责湖上的渔业执法和渔业资源保护,林业局承担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环保局负责湖区的环境监测和排污管理,城管局负责查处填湖和湖边违建行为,还有规划、园林、土地等等部门分别参与各自领域的湖泊管理。有网民疑虑,这些部门看似分工明确,但都大多会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加剧湖泊管理上的无序化。   同时,也有武汉市民认为,武汉湖泊众多,分布范围广,湖泊岸线长,而且非法填湖行为大多发生在夜间,与执法部门打“时间差”,玩“躲猫猫”的游戏,打击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   目前的《武汉湖泊保护条例》对填湖行为的处罚过轻,最高也只是罚款 5 万元,不足以震慑填湖者。黄天荣说,“ 5 万块钱对于许多填湖者来说微不足道,他们得到的利益远不止这个数。只有加大处罚力度,才能有效制止非法填湖行为。”   而且,即使抓到违法填湖行为,也只能将其驱赶而不能扣押运土车。“由于我们没有执法权,公安或者城管部门才有执法权扣留运土车和违法填湖者。”黄天荣说,“我们的执法队伍前脚走,运土车又开始填湖了,执法人员总不能 24 小时守着所有的湖岸线吧?”    专家:湖泊保护应建立问责制   记者 徐海波 武汉报道    最完备的法规、最铁腕的手段却未能堵住贪婪的利益大嘴。赫然在纸的法律条文为何沦落得如此苍白无力?振聋发聩的护湖口号为何没能抵制住毁湖的“冲锋号”?   对此,许多专家表示,根本在于利益的诱惑冲淡了法规的束缚和手段的制约。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韩东屏教授认为,当经济利益的冲动还在的时候,对湖泊的保护随时可能流于形式。他说,“一个滨湖项目的开发,政府、开发商、购房者都能从中分到各自的一杯羹。那么,政府就会推动临湖开发,牺牲湖泊资源也就在所难免了。”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卢新海教授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各类用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因城市建设需要,一些城市湖泊水域经政府审批同意转化为了城市建设用地,其中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市政设施和公园配套设施等。另一方面是因商业利益驱动,一些开发商钻相关政策法规的漏洞,侵占城市湖泊水域进行开发,导致原来完整的城市水系、广阔的湖泊水面大量萎缩,水质日益恶化。   韩东屏认为,要想实实在在地保护好湖泊不再受伤害,政府首先要严于律己,切不可为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后果。要经得住诱惑,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考核体系。    有专家建议,湖泊保护应当建立问责制,市区主要领导对此负首要责任,对于保护不力者要给予惩罚,实现从源头堵死填占湖泊行为。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龙炳煌说,武汉市缺乏长远、整体的战略思考,对沿湖地区的房地产开发有些轻度冒进,自然会对湖泊资源造成破坏。   他说,“造楼经济”是当下中国通病,在“造楼经济”思维下,加上一些部门行政不作为,执法又不严,城市湖泊也就成了“造楼经济”的牺牲品。他建议,政府从自身做起,从“造楼经济”思维中突围出来,由“造楼经济”变“生态经济”,城市湖泊才能真正免遭威胁。否则,保护湖泊只会沦为空谈,城市也只能“伤不起”。   卢新海教授曾作过专题调查:从 1991 年至 2002 年,仅这 11 年时间里,武汉主城区湖泊水域消失近 25% ,遭蚕食的湖泊面积近 40 平方公里,年均减少近 4 平方公里。   另一方面,对于违法填湖、违规倾倒建筑垃圾等行为,武汉市水务局湖泊处处长黄天荣认为,政府部门在加大打击处罚力度的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加大惩处力度,让心存侥幸者不敢以身试法。同时,还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力量参与进来,集中更多民间环保人士加入到湖泊保护中来,让全社会来监督管理湖泊。   武汉曾经优于水,如今却忧于水。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面对严峻的湖泊治理形势,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多次奋力疾呼:“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湖泊!”“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治理湖泊,保护湖泊!” 武汉市政府日前也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表示将继续开展“湖泊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湖泊水环境影响评价、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公示等程序,对于重大的、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过程和结果都向社会公开。同时,武汉拟于近期召开全市湖泊保护工作会议,与各区签订责任状,将每个湖的“湖长”向社会公示,推行湖泊管理考核,进一步建立湖泊保护监管的长效机制。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900 次阅读|26 个评论
洞庭湖,鄱阳湖,你们好吗?
热度 2 zhuangwei 2012-3-29 09:22
昨天帮同学做会务,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科学委员会的会议。陈宜瑜,孙鸿烈,丁仲礼三位老先生都去了,还有CERN的其他专家和站长。会上通过了鄱阳湖湿地站和洞庭湖湿地站加入CERN。听报告的时候,了解到: 鄱阳湖 1.现在面临着水坝,尤其是江西境内上游建水坝对湖泊的来水影响,这个影响可能很大。 2.三峡蓄水造成枯水期湖泊水位低,不能满足在此越冬的候鸟对生境的要求。 3.鄱阳湖正在向富营养化型演变 洞庭湖 1.孙鸿烈先生说,洞庭湖以后可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这使我想到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今天打印出来,重读一遍,愿这令人心胸豁然的景象,后人还能看见。 2.当地利用湿地种植杨树和芦苇以满足生计,如何协调它与湿地保护的关系 3.鸟类的生物学研究需要加强,这个两大淡水湖泊是候鸟的冬天的家。 会后的感慨:洞庭湖,鄱阳湖,祝福你们!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培训|3432 次阅读|4 个评论
辩证的看待三峡蓄水与长江河湖关系的变化
热度 4 zbt92 2012-1-12 10:02
文 / 水博 2011 年初的长江中下游大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当时人们纷纷猜测这是不是三峡大坝的建设造成的?不过,根据随后披露的一些数据来看,长江中下游大旱的主因是同期的降雨量偏少。数据说明 2011 年 1-5 月份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中下游区域以及安徽省和江苏省的降雨量,都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如果没有三峡大坝拦蓄了去年的一部分洪水的蓄丰补枯的调节作用,长江的水位还将下降(荆江河段 0.5 到 0.8 米,九江河段 0.2 到 0.5 米)。 尽管如此,三峡水库的调蓄对长江中下游的湖泊的水位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目前,业内专家普遍承认的现实是,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下游的泥沙含量大幅度下降,中下游的一些河段已经由原来的淤积河段转为冲刷河段。因此,由于河床下切造成同等流量下的长江水位下降,连江湖鄱波湖和洞庭湖的湖水位下降,两湖的水域面积和水量都已经大幅度的减少。 最近,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匡耀求,通过分析 近期的卫星影象(下图 1 )发现,两大湖泊几乎已经不见水域的踪影,原来湖泊所处位置除了残留的几片水塘外,只见荒滩和野草。对比 5 个月前同一区域的遥感影象,可以看到此时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域面积还接近正常状态。而除此二湖之外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其它湖泊(如太湖、洪泽湖、巢湖、高邮湖以及洪湖等)水域面积却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除这两大湖之外,长江下游的其它湖泊都已经都过闸坝控制,可以不受长江水位变化的影响。因此,由于三峡蓄水后引起的长江下游的水位下降不会对那些湖泊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为了应对三峡蓄水后对河湖关系的影响,江西的鄱阳湖也在积极准备建设闸坝,以便实现对鄱阳湖水位的人为控制。对于这一工程的实施,社会各界的褒贬不一。 由于长江水位与湖泊的关系非常复杂,在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情况下,不便对鄱阳湖闸坝工程的利弊作出评判。不过,对于鄱阳湖建闸坝的原因,是解决三峡工程对下游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的说法,总觉得不大合适。三峡大坝建设前,我国长江上游的水电开发还都比较少。因此长江中下游河段的泥沙淤积比较严重,很多地方已经成为地上悬河。为了应付不断高涨的长江防洪的压力,长江大堤不得不逐年加高。很多人曾经批评长江的通江湖泊纷纷阻断是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长江河道的泥沙淤积后各地防洪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假设我们不建设三峡,任凭长江的地上悬河的位置不断的上涨,那么鄱阳湖为了防洪不得不建立闸坝,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由此可见,三峡建成后的清水下泄,让不断上涨的长江河床,变成了下切并非就是什么坏事。幻想长江的河湖关系永远不发生变化是不现实的。以前,由于长江的不断淤积,为了防洪各大湖泊纷纷建闸、建坝,大家谁也不会说什么。现在,三峡的建设改变了长江河道的变化趋势,从不断的以前的淤积转变为下切。从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全局上来看,这绝对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大好事。当然,好事也不可能是绝对的什么都好,没有一点副作用。若干年后,当长江的地上悬河逐渐地恢复了原貌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逐渐的恢复很多湖泊与长江的自然连通。 当前的为了防止鄱阳湖水量流失的建坝与以往的其它湖泊为了防洪而建坝,也有本质的不同。那时候我们对长江的洪水束手无策,从长江全流域来看,不建闸坝就无法防洪。而今天则不一样了,鄱阳湖的水位下降问题,也未必非要靠建坝才能解决。 当前,三峡和长江上游的一系列水库建成之后,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认识长江下游湖泊的作用。过去的湖泊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在汛期发挥蓄滞洪水的功能,而今后长江下游湖泊的这一蓄洪的功能能将逐渐降低。因为,我们已经通过工程措施可以把大量的洪水存蓄在上游的大水库里,而不再需要下游的湖泊来蓄、滞大量的洪水了。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变化的重要性。 采用下游湖泊蓄洪、滞洪是被动的无奈的防洪措施,而把洪水存在上游的水库里,则是把水资源的调控的主动权交给了人类的巨大进步。遗憾的是我们自己往往还不能马上意识到通江湖泊的作用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改变。因此,在增加了上游水库的蓄水能力的同时,适当的减少下游湖泊的面积也是合理的。反之,如果我们不能适当的减少下游湖泊的面积,那么由于汛期洪水量的大幅度减少,这些湖泊将难免会出现长期的来水不足,和水位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具体的办法应该是想办法在疏浚、深挖湖底的同时围湖造田,这样不仅可以缓解长江水位下降对两湖的不利影响,而且还可以适当的缩小湖面的面积,造出大量的土地。 总之,面对长江汛期洪水总量的减少,非常有必要与时俱进的调整过去的“退耕还湖”的生态保护政策。在上游已经建设水库(增加了湿地)之后,下游为什么就不能围湖造田,适当的减少湖面的面积?从全局上来看,这不过是把下游的湿地搬到了上游,把不可控的水资源存储,变成可控的水资源,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当前,如果我们不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恐怕只能继续采取在通江湖泊上不断的建闸坝,来解决眼前的问题了。
4275 次阅读|6 个评论
加拿大的枫叶
billxiao 2011-1-4 13:11
下面是加拿大的枫叶,很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0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death of lakes and loss of green cover
lincystar 2010-12-28 05:47
while it is important to protect the origin of rivers, and it is also essential important for the maintenance of city lakes. Apart from the unbridled development, discharge of affluents like industrial and sewerage waste have further polluted the city water bodies. this happens due to the negligence of the government and governing water bodies. from: http://www.dnaindia.com/bangalore/report_students-show-concern-over-death-of-lakes-and-loss-of-green-cover-in-karnataka_1485871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秘的羊湖
李丕鹏 2010-8-18 23:51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4045 次阅读|11 个评论
羊湖印象
李丕鹏 2010-8-18 23:51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连城记】:武汉的湖
等离子体科学 2010-5-9 10:36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武汉周围的湖泊水网,盛产鱼虾。所以除大家耳熟能详的“江城”、“桥城”之外,武汉还有一个昵称,叫做“百湖之市”。 世上以湖泊众多而自豪的地方很多,比如号称“千湖之国”的芬兰、“千湖之州”的美国明尼苏达、“千湖之城”的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等等。明尼苏达和奥兰多笔者都去过,名不虚传。芬兰从地图上看,也到处是湖泊。同样从地图上看,武汉附近,长江两岸,北起桐柏、南抵洞庭,形成一个纵横千里的湖泊群,不输芬兰。 武汉周围的湖泊虽然和芬兰一样,多如繁星,但后者是因为冰川融化而形成的,而前者是由于一个巨大湖泊的“年迈衰老”所致。 事实上,所有的湖泊都是有寿命的。雨水、江河注入所带来的泥沙以及湖中水生物(主要是水草等植物)的“残骸”不断淤积的结果,使得湖面越来越浅,最后成为沼泽。然后渐渐干涸而“死亡”。一个大湖,在成为沼泽前后,因为原来湖底的深浅不同及其它原因,会形成很多的小湖泊。就像起伏不平的路面上积了雨水,会从雨后的一汪深水渐渐变成一片一片的小水洼。 两湖平原古时曾是一个不输北美五湖的巨大湖泊:云梦泽。千里水面,成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天然分界线。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但南方的楚国,从来没有真正臣服于周天子。周成王封熊绎于楚,不过五代,其四世孙熊渠便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一部春秋,除周天子,称王的只有南方的楚国和吴、越。说明了当时南方在政治上的独立性。只有到了战国,“礼崩乐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后,魏国首先称王(即《孟子》开篇的“梁惠王”),方开战国七雄的其余六国称王之始。后世有成语“称王称霸”。前半就是指七雄称王、后半则是“春秋五霸”。都是挑战周天子的王权所代表的既有制度。 武王伐纣而其后世周天子不伐楚;西周数百年,楚国基本与中原相安无事;这些事实都说明当时云梦泽还是烟波浩淼、碧水连天,阻断了中原与楚国的联系。到了春秋时期,楚国与中原战事频仍,楚庄王曾几次出兵北上与晋争霸。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的湖水已经开始干涸,形成了一些沼泽和通道。甚至可以大规模行军和运送粮草。 汉高祖统一天下,封韩信在楚。恐信有反意,以“游云梦”为借口,巡行楚地,智擒韩信。说明当时云梦泽还是很大的一片湖泊,值得作为天子巡狩的借口。可是到三国期间,赤壁战场就在当年的云梦泽地区,却不见任何关于这个巨大湖泊的记载。周瑜也只是在鄱阳湖操练水军。看曹军行军路线,不是沿着如今的京广线直取夏口(今汉口),而是绕道襄阳、江陵,再换水路沿江而下。赤壁古战场,在今荆州和武汉之间。如此劳师远征,很可能就是因为当时武汉地区周围已经是沼泽一片,无法行军。后来火烧赤壁,曹军败走华容道。历史记载:道路泥泞,只好用了甲仗军器、甚至老弱残兵铺垫出道路,才得以逃脱。说明这条华容道,就是红军过草地时走的那样的沼泽中的一条算不得路的小道而已。 从汉初到汉末,四百年里,云梦泽就基本消失,成为一片沼泽。留下来的,只有长江两岸的成百上千的大小湖泊。其中最大的洞庭湖,不过云梦大泽的边角而已,竟也得以在近两千年里仍然始终保持着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只是在最近半个世纪才让位给了鄱阳湖。从两湖平原上湖泊的分布区域,大体可以想象出当年云梦泽湖水连天,碧波万顷的壮丽。
个人分类: 天南地北|50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全球十大最壮观湖泊 美丽画面令人惊叹
xupeiyang 2009-10-23 08:36
http://tech.qq.com/a/20091022/000095.htm 1、 帕劳水母湖 水母湖位于帕劳共和国,是一个非常隐蔽的湖,里面生活着大量水母。该湖位于埃尔马尔克岛,是地壳运动使海面上隆起一座岛,岛的中间凹陷形成了一个湖,数百万水母生活在湖中,与藻类共生,场面蔚为壮观。 2、 美国加利福利亚莫诺湖 莫诺湖位于美国加州东部,它有许多特别之处。如该湖水盐分极高,由于没有出口,来水少了,湖水蒸发,湖内留下大量盐矿,因此盐度是一般海水的两倍以上。尽管如此,莫诺湖里的生命力非常旺盛,有大量水藻生长,还生长着大约六百亿条吃水藻的盐水虾,是迁徒的鸟类重要的食物来源。还有很多鸥鸟在小岛上筑窝、孵蛋,它们每年要在这里生活几个月,因此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莫诺湖上有许多石灰石塔器,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形容这里为地球上最孤独的地方,吸引许多艺术家、摄影爱好者和电影制片人前往参观。 3、 哥斯达黎加迭戈-德拉哈亚湖 迭戈-德拉哈亚湖是一个可变深度的绿色湖泊,形成于火山口。湖通常会从亮绿色变为灰色、粉红色或红色,而变成哪种颜色取决于火山活动所释放出来的气。 4、 喀麦隆的尼奥斯湖 喀麦隆的尼奥斯湖为火山湖,海拔1091米,平均水深200米,它的表面一望平川,而在500米深的湖底,却溶解了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并且浓度仍然在上升。1986年8月21日夜,尼奥斯湖突然喷发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导致沿湖居住的1700人窒息而死。 科学 家认为,二氧化碳从地层深处缓慢地渗透进湖底,并溶解于湖水里,而且密度不断增大,如遇地震或地层变化,便可能随时发生剧烈的喷发或爆炸。目前,有关专家成功地利用虹吸装置抽取和释放了该湖湖水中存积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有效地遏制了毒气的增加,起到排气防喷的效果。 5、 俄罗斯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是世界上最深、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贝加尔湖是湖泊女王,储水量超过北美五大湖淡水的总和。它拥有全世界非冰淡水量的20%,也是世界上淡水动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500种独特的物种分布在贝加尔湖及其周围,1996年该湖成为联合国世界遗产。全球变暖改变了贝加尔湖的环境,很多珍稀动植物以此为家,环境的改变威胁着它们的生存。 6、 英国尼斯湖 尼斯湖位于苏格兰高原高地北部的大峡谷中,面积不大,却很长,长度达到37公里,虽然是湖,但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条河。湖的平均深度达200米,最深处有300米,是苏格兰第二深的湖。尼斯湖估计拥有超过英格兰和威尔士所有湖泊的淡水的总和。 7、 约旦死海 死海其实是一种盐海,像莫诺湖和其他高咸湖一样,死海只有一个主要入口约旦河。很少的降雨量,也没有出口,水分不断蒸发,盐度很高。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死海沿岸,是地球上最低的干旱地区。它到底有多低呢?如果你走进死海,你会发现它的最深点,处于地表以下1240英尺(约378米)。 因为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 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8、 印度尼西亚多巴湖 多巴湖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部,是最为安静祥和的旅游胜地之一,它形成于约75000年前一次超级火山爆发之后。那次火山喷发后,整个印度半岛被厚达7英尺的火山灰所掩埋,整个地球进入了长达六年的火山冬季。 9、 俄罗斯咸海 咸海位于前苏联境内。咸海并不是海,而是一个美丽的大湖,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它是一个内流湖,因为流入的水量(径流量)小于湖水的蒸发量,咸海的含盐量比淡水湖高得多,但鱼在里面可以存活。它还曾经是中亚第一大咸水湖、世界第四大湖,面积将近7万平方千米。 10、南极洲沃斯托克湖 沃斯托克湖将近12500英尺(约3810米)深,位于南极冰川。大小和形状和安大略湖相近,这个完全孤立出来的湖,不知为何,在数以百万年都完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却能不结冰。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5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发现:最早的动物生活在湖泊环境中
pony1984621 2009-7-29 18:27
ScienceDaily (July 28, 2009) 译文 / 马志飞 (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 有关生命的证据可以追溯到数十亿年前,那时候是简单的单细胞有机体主宰整个世界,比如细菌。单细胞生物存在了三十亿年以后开始出现多细胞生物,此后,动物的多样化就开始迅速发展了。 传统的理论讲动物进化的起源归结于大洋。但如今,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校区的一个科学家小组通过研究中国华南地区的古岩石样品得出结论:最早的古动物化石保存在湖泊沉积中,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海洋沉积物中。 我们知道,海洋中与湖泊中的生物有很大的不同,至少,在当今世界,海洋是非常稳定的,与之相比,湖泊里面与生物进化有关的特征往往是短暂的,参与这项研究的地球科学系一位地质学教授 Martin Kennedy 说,因此,我们第一次发现这些动物的证据竟然是与湖泊有关的,真的很令人惊讶。 这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 院刊 》网络版上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地球环境变化的哪些方面促进了动物的进化。 在该研究中,科学家们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华南的陡山沱组地层,这是一种最古老的化石层,可以追溯到大约 六亿 年前。这里没有成年生物的化石,许多化石都可以解释为动物胚胎的细胞团簇。 我们在这一地区得到的第一个非比寻常的发现是,这里有一种丰富的粘土矿物,称为蒙脱石,研究小组的领导人、在 Kennedy 的实验室工作的 Tom Bristow 说,在这个时代的岩石里,蒙脱石一般会转变成其他种类的粘土。然而,中国华南地区的蒙脱石没有经历这些转化,而且它还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对于蒙脱石的形成,需要特殊的水环境:通常是含盐的、碱性湖泊。 研究人员的工作涉及从中国华南几个不同的地方收集岩石样本,用 X 射线衍射进行矿物分析,并收集和分析其他类型的地球化学数据。 我们所有的分析都显示,这些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与海洋中的沉积物不一致, Bristow 说,而且,我们只在中国华南地区的一些地方发现有蒙脱石,并与人们通常认知的海洋沉积物不一致。这是一项重要指标,它表明这些含有化石的岩石不是起源于海洋。许多证据都向我们指出,这些早期的动物生活在一个湖泊的环境中。 Bristow 表示,这项新的研究给了科学家们一个启示:早期的动物生活在哪些地方,它们生活的环境条件怎么样。这对研究一些更深入的问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说动物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 最早的动物化石并非来自海洋沉积物,这是非常出人意料的, Kennedy 说,但同类的或者更早期的生物有机体在海洋环境中存在也是可能的,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它们。但我们所做的工作至少表明了,早期动物的栖息地远比我们通常认为的大得多,这也提高了动物进化最早出现在湖泊中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湖区的规模有限,且彼此不相连通,这就可能存在着重要的生物平行进化。现在我们必须等待,看看类似的化石能否在海洋沉积物中发现。 改编自美国加州大学河滨校区提供的材料。
个人分类: 科普翻译|4047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丽星杆藻---湖泊水库常见水华种类
热度 2 liugx 2009-5-5 10:54
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 Hassall.
个人分类: 淡水藻类的分类及图片|2232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湖滨带
yech 2009-3-27 18:15
湖滨带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MAB) 委员会 1988 年在巴黎就生态交错带 (Ecotone) 的概念举行了非正式技术会议 , 基于实用的考虑决定将生态交错带定义为: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地带 , 其特征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 . 并且认为它把生态系统界面理论以及非稳定的脆弱特征结合起来 , 可以作为辩识全球变化的基本指标 .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对于交错带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 湖滨带可以定义为湖泊水陆生态交错带的简称 , 是湖泊流域中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十分重要的过渡与缓冲区域 , 是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一定程度上是湖泊的一道保护屏障 . 湖滨带的结构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的环境系统组成的 , 生物系统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还原者 ) ;环境系统包括太阳辐射以及各种有机和无机的成分 . 生物系统与非生物环境系统是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的 , 非生物环境 ( 生境 ) 决定着一个地区有什么样的生物群落 , 而生物群落对生境也有着明显的反作用 .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结构 . 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在结构方面的区别首先在其生境 , 即非生物环境 , 水生生态系统表现为水、水底土壤、大气三个自然体的特点 , 而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仅为两个 土壤、空气 . 并且水生生态系统的生境常表现出复杂的分层 ,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这种情况不明显 . 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许多区别都由水这一生态环境因子所造成 , 由于水的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 , 造成水生生态系统生境的活动性 , 各种形式的水流带起大量水生生物 , 并且使生活条件剧烈变化 . 由于水的密度高 , 浮力大 , 使许多小型生产者可以营悬浮生活 , 不需要附着器官和其它结构 , 整个身体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 与陆生植物相比 , 具有极高的生产效率 , 物质循环的速度比陆地快得多 . 在陆生群落中生产者的生物是远高于消费者 , 在水生群落两者的差距缩小甚至有时后者反高于前者 . 湖滨带的生态结构 , 介于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与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之间 , 属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系统之间的过渡结构 . 湖滨带是一个环带状景观 , 由于水的作用而在交错带内表现出的强烈的环境梯度 , 在交错带中存在着明显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梯度分布 , 同样 , 湖滨带中的水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物质流动的主体和纽带 . 由于非生物环境因素的影响 , 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结构特点(见图 1 ) , 生物群落也表现出与水相关的层次性 , 水生植物群落表现得最为明显 . 正常情况下 , 大多数水体的近岸边缘都是大型水生植物 ( 或湿生植物 ) 占统治地位 , 大型水生植物的带状分布十分明显 , 在典型的湖滨带内 , 有根水生植物随着水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 , 一个类群取代另一类群形成同心圆带 , 这些同心圆带从陆向辐射带到水向辐射带由浅入深依次分布着: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 湖滨带的环境因子是有时间节律的 . 如光照、温度、降水、风浪及其它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 湖泊水位涨落变化等 , 因而湖滨带除在空间上有一定的结构外 , 在时间上也有周期性的变化 . 湖滨带的功能 与陆地或海洋生态系统相比较 , 湖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易受岸上周边地区各种生命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 , 而湖滨带是湖泊流域内对人类活动影响最敏感的部分 . 由于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 湖滨带有特别丰富的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 , 形成一个物种进化的基因库 , 起到景观调节和稳定的作用 , 在非生物生态因子的环境梯度以及地形和水文学过程的作用下 , 矿物质、营养物质、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必须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经湖滨带才能从流域进入湖泊水体 , 控制着邻近地区间的水流和其它物质流 . 因此湖滨带的功能大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美学价值 . 环境功能包括湖滨带的截污和过滤功能 , 改善水质功能 , 控制沉积和侵蚀的功能;生态功能包括湖滨带的保持生物多样性功能 , 提供鱼类繁殖和鸟类栖息的场所 , 调蓄洪水和稳定相邻的两个生态系统;经济和美学价值包括湖滨带为人类生产再生资源 , 改善环境 , 各类丰富的资源给人们带来的独特的娱乐、美学、教育和科研价值 , 湖滨带管理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效益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903 次阅读|1 个评论
无名湖泊之美
jlpemail 2007-4-9 13:04
无名湖泊之美 湖泊无名,也不大,可是非常幽静,幽雅。 在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一个树木和花草环绕的地方。一片宁静的湖,一片安祥的湖,一片纯净的湖。 无名湖泊之美,在于不外露,不炫耀,不张扬。只有切近了,了解了,才会折服于它的魅力。 它的美是含蓄的,深邃的,不是一览无余的。 它的美,是成熟的,富于内在的青春活力,可是不咋呼,不吹嘘。 它的美是自然洋溢出来的,是散发出来的,像磁力线一样发散。只有进入了它的磁场,才可以感知某种神秘的力量。 它的美是深刻的,是深深根植于大地的美。大地是它的至亲,是它的保护神,大地是它的摇篮。它不会离开大地。一离开,它就不是湖泊了,就要干涸了。 无名湖泊的美是幽静的,像它周边的曲径。人迹罕至,所以可以保持自然的天性。亲近它,或者行走在旁边的人,可以感觉到雅致的趣味。水是半透明的,一潭碧水,一汪深池。碧绿如宝石,如翠玉亦如明珠。水清澈,但不可见底。湖水是灵动的,无风的时候,也是。有微风时,可以察觉它的波动以及微微的起伏。 它是有灵气的。在凌晨或者傍晚,在朝霞或者晚霞的柔光里,它的灵气更突出。 这片湖泊没有惊涛骇浪,不会卷起千堆雪。可是,那微谰起伏的水面上,有花瓣,有塔影,有游移的绿叶,有人的倩影,有飞鸟掠过的投影。美丽的投影,倒影,短暂或者永恒。 这片湖泊的美是柔软的。一枚落叶,也能击穿它的表面,可是柔水很有张力,他们会马上愈合的。击起的涟漪四散开去,它又恢复了平静。 ( 2014 年 4 月 5 日 修订)
个人分类: 寰球观察|394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