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新生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生代II
metanb 2013-11-6 22:21
好好犀利哦~ http://news.163.com/13/1106/18/9D139NPU00011229_2.html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生代
metanb 2013-11-6 20:04
好犀利哦~ http://news.163.com/13/1106/16/9D0T65GJ00011229.html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质年代简表
fengjian1000 2012-9-19 16:11
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 宙为最大单位。 宙分为:1.隐生宙:生物化石稀少和不存在的寒武纪以前的地史年代。 2显生宙:从寒武纪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级动物以后至今的地势阶段。 隐生宙分为:1.太古代:起始于46亿年前,结束于24(25)亿年前。 2.元古代:起始于24(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 隐生宙结束—————————————————————— 显生宙分为:1.古生代:距今5.7亿年——2.5亿年。 2.中生代:距今2.5亿年——6500晚年。 3.新生代:距今6500晚年——今。 古生代分为: 一、早古生代:1.寒武纪:距今5.7——5.1亿年。 2.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 3.志留纪:距今4.38——4.1亿年。 二、晚古生代:1.泥盆纪:距今4.1——3.55亿年。 2.石炭纪:距今3.55——2.9亿年。 3.二叠纪:距今2.9——2.5亿年。 ———————————— 中生代分为:1.三叠纪:距今2.5——2.05亿年。 2.侏罗纪:距今2.05——1.35亿年。 3.白垩纪:距今1.35亿年——6500万年。 ———————————— 新生代分为:1.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160万年。 2.第四季:距今160万年——今。 ——————————————完———————— 历史上的各期运动-(例印支期) 迁西期 迁西期的时限为2900±Ma以前。期末的构造运动,在河北称为迁西运动,在内蒙古称为兴和运动。 阜平期 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又称为铁堡运动。 五台期 五台期的时限为2600±—25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五台运动,在黑龙江称为麻山运动。 吕梁期 吕梁期的时限为2500±—18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吕梁运动,又称中条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兴东运动,在安徽称为凤阳运动。 四堡期 四堡期的时限为1800±—10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四堡运动,在湖南称为武陵运动,在贵州称为梵净山运动,在黑龙江成为黑龙江运动。在安徽称为皖南运动。 晋宁期 晋宁期的时限为1000—85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晋宁运动,在新疆称为塔里木运动。 震旦期 震旦期的时限为850—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张广才岭运动,在河南称为少林运动,在安徽称为霍丘运动,在湖北称为惠亭运动,在宁夏称为兴凯运动。 加里东期 加里东期的时限为600—405±5Ma。包括寒武纪至志留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 华力西期 华力西期的时限为405±5—250Ma,包括泥盆纪至二叠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华力西运动。 印支期 印支期的时限为250—205Ma,仅含三叠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印支运动。 燕山期 燕山期的时限为205—66±2Ma。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燕山运动。 喜马拉雅期 喜马拉雅期的时限从66±2Ma起,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宙-代(距今时间) 纪-世 构造阶段 生物演化阶段 备注 新 生Cz 代.(065亿) 第四纪(Q) 新近纪(N) 古近纪(E) 喜马拉雅阶段 1.被子植物与哺乳动物繁盛 2.第四纪人类出现 1.第四纪大冰期 2.青藏高原迅速隆起 中 生Mz 代(2.5亿) 白垩纪(K) 侏罗纪(J) 三叠纪(T) 燕山阶段 印支阶段 1.裸子植物与爬行动物繁盛 2.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 1. 联合古陆解体. 2. 侏罗纪为又一成煤时期.该代也为石油形成期 3. 该代又称菊石时或爬行动物时代 晚 古 生Pz2 代(4.1亿) 二叠纪(P) 石炭纪(C) 泥盆纪(D) 海西阶段 1.裸蕨-蕨类时代 2.无脊椎-脊椎 3.鱼类两栖类繁盛 4.发生了两起集体灭绝 1.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2. 石炭二叠纪是地史重要成煤期 早 古Pz1 生 代(5.4亿) 志留纪(S) 奥陶纪(O) 寒武纪() 加里东阶段 1. 寒武纪出现生命大爆发 2. 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 1.奥陶纪出现第二次大冰期 2.寒武纪又称三叶虫时代 元 古PT 宙(25亿) 震旦纪(Z) 南华纪(Nh) 晋宁运动 1.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2. 蕨类植物出现 1. 南华纪大冰期为最古老一次冰期 2. 岩层中广布叠层石 3. 地层中有铁.锰矿 太 古AR 宙(36亿年) 生命萌芽期 地层富含铁矿 冥古宙HD 地球演化的天文时期
个人分类: 地质|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恐龙启示录——最后的陈述
热度 1 gzchengzhi 2012-6-6 11:00
  在我关注恐龙灭绝这一课题的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在科学网上,我接触到了很多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学习了不少相关的知识。   随着对这一问题的了解越深入,我的担忧越多。   一亿多年前的大型恐龙占据了整个地球,然而始终不能够避免灭绝的命运,这其中包含的原因与新生代的物种更替又或多或少有联系。人类能否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应该还是有很多工作可做的。   第一,早期恐龙数量庞大,我认为其活动方式,在物理上已经足以对地球的运转构成影响。这种影响应该是这些大型恐龙灭绝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地球运转方式、板块结构的改变,直接影响的是恐龙的生存环境以及迁徙方式。   第二,恐龙本身的生活方式、新陈代谢过程,可能会对恐龙生存环境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利于恐龙种群的繁殖,比如恐龙活动导致中生代全球气温上升,或许会有利于恐龙的生长,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恐龙生存环境产生变化,使得恐龙种群数量产生剧烈变动。   第三,对恐龙种群灭绝产生影响的因素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对于短期因素,可能会导致恐龙种群数量上的剧烈变动,但是不会导致那些大型恐龙灭绝。然而对于一些长期因素来说,由于能够长期制约恐龙种群的繁殖,在这些因素很长时间不能够消失的条件下,最终可能导致这些大型恐龙灭绝。   第四,晚期恐龙的生存方式可能跟中生代早期恐龙的生存方式不太一样。晚期恐龙可能已经改变了迁徙的生活方式,而在中国古大陆等地定居了下来。这应该同地球古大陆板块结构与现在不同有关系。通常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是一个种群面临灭绝的征兆。   第五,即便是白垩纪晚期的恐龙,在面临灭绝的时候,也能够继续生存几十万年,这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   对人类的启示:   部分大型恐龙的最终灭绝对于我们现代人类也是有很多启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类作为新生代物种繁荣兴起的标志,也可能面临恐龙那样的命运。   第二,人类活动可能已经对地球环境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为这些影响可能是恐龙灭绝的因素之一,所以在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应该多关注一下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仔细评估自己的活动可能对地球环境产生的影响。   第三,人类目前的活动所产生的一些污染物主要属于短期因素,然而随着我们所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一些可能长期影响人类生存的因素也逐渐为人类所认识。如何解决这些可能长期对人类产生影响的问题,是人类社会今后面临的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   第四,虽然新技术不断涌现,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发生改变,但是从恐龙晚期灭绝的情况来看,频繁地改变生活方式,可能不是一个适应环境的最好的方法。当我们不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得不随着地球环境变化而改变的时候,可能会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征兆。   第五,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能否比那些大型恐龙更长一些?这是一个问题。
个人分类: 博客大赛|417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熊易寒: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
whyhoo 2012-3-28 22:13
2011年8月,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布里斯托等大城市爆发大规模骚乱。骚乱的导火索是2011年8月4日在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Tottenham),一名29岁的黑人男性平民马克·达根(Mark Duggan)被伦敦警务人员枪杀。在托特纳姆,聚集了大量的非洲-加勒比、西非、库尔德、土耳其、爱尔兰和葡萄牙后裔的移民,绝大多数居民是低收入家庭,是伦敦失业率和犯罪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居民平均寿命比伦敦平均值约低五年。近30年来,区内各族关系紧张,而非洲-加勒比裔同当地警察之间更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无独有偶,2005年法国巴黎郊区骚乱的情节与之如出一辙。2005年10月27日,在距离巴黎市区9英里的克利希苏尔瓦地区,为躲避警察的追捕,两名北非裔少年躲进变电所不幸触电身亡。这一意外事故引发了法国自1968年“五月风暴”以来的最大骚乱。北至里尔,南至马赛,东至第戎,法国各大城市的移民青年走上街头,焚烧汽车,砸抢店铺,袭击警察和居民。此次骚乱延续时间超过半个月,规模波及整个法国,近万辆车被焚毁。   不难发现,上述骚乱事件的直接诱因是偶发性的警民冲突,深层原因则是新移民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在当今世界,新移民的社会融入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对于发达国家则是外国移民)涌入城市,他们往往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廉价劳动力。研究者发现,尽管这些(第一代)移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经济社会地位与原城市居民有一定差距,但他们通常不会作社会的横向利益比较,而是作自身的纵向利益比较,因此他们通常有比较积极的社会态度。 第一代移民由于有迁出地境况的比较,对于迁入地的社会不公平和歧视往往比较容易接受,一般并不预期与迁入地的居民有完全相同的权利地位。第二代移民则不然,他们缺乏农村生活的体验,他们对于生活满意程度的参照主要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一方面,他们具有更强烈的剥夺感,另一方面,他们强烈地要求权利地位的垂直上升。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从事轻松、体面的白领工作或自己当老板,而不愿意像父母那样打工。 在这种心理预期下,第二代移民对于不平等缺乏忍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采取一些比较激烈的对抗性行为,以此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他们的不满或平等诉求。    一、半城市化道路与地方性公民权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户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严格限制了人口流动,基本杜绝了自发的移民现象;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市化率由1978 年的18 %上升到2010年的47 %,且以每年一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突飞猛进,企业热衷于招收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农民大规模涌入城市,尤其是19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日益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其中年轻人占绝大多数,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并未因人口流动而打破,农民进城之后,职业改变了,身份却依然不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城市或郊区长期定居,甚至出生在城市,却始终被定义为“流动人口”而不是“城市新移民”。正因为如此,中国2009年城镇化率是46.59%,但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这意味着有13.6%即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显然,这样一个过程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化,因为这些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只是被吸收到了城市的经济系统,却没有被城市社会接纳,无法参与城市公共政治生活。也就是说,城市仅仅把他们当作劳动力、消费者或者一个生产要素,而不是移民或公民,在经济上加以吸纳,在政治上加以排斥。笔者将这样一种城市化模式称为“半城市化”(semi-urbanization)。   户籍制度是中国半城市化道路的制度基础,其本质是一种地方性的公民权(Local Citizenship)。所谓地方性公民权,就是在地方层面而不是国家的框架内进行权利配置与社会排斥(entitlement and exclusion)。这种地方性公民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民权。在西方国家,公民权通常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配置的,这是属于政治共同体完全成员(full member)的一种地位(status),所有拥有这种地位的人由此获得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   在当代中国,公民权是与户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公民一旦离开了户籍所在地,而在另一个地方长期居住,就意味着公民权的丧失。在城乡二元结构和缺乏人口流动的前提下,地方性公民权不构成一个问题,而伴随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人口流动,地方性公民权的正当性开始遭遇质疑和挑战。    二、新生代农民工与权利意识的上升   在当代中国,同样存在一个庞大的新移民群体。这个群体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所谓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1980年代以后,从农村地区流出,来到城市工作,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未取得当地户籍的青少年。与父辈相比,他们更加注重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等价值,而不仅仅满足于增加收入、养家糊口,他们不再局限于“经济人”的角色,而渴望融入城市社会。有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农民工只有15%的人想定居城市,40~50岁的为21%,30~40岁的为37%,20~30岁的为45%,20岁以下的高达61%; 二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自幼就来到城市甚至出生在城市。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超过200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作为城市化的孩子,他们是“回不去的一代”,他们没有务农经历,与乡土社会缺乏文化纽带和情感联系,不再是流动人口而是城市第二代移民。   美国学者裴宜理认为,中国人的权利观念是独特的,不同于西方社会。在英美传统中,权利是自然权利,被认为是由上帝赋予的而不是国家赋予的。而在中国盛行的以“权利”语言构建起来的道义经济式抗议,往往只是针对不受欢迎的低级官员,但这些抗议者极少质疑党和国家及其意识形态的权威。在中国,权利往往被理解为是由国家认可的、旨在增进国家统一和繁荣的手段,而非由自然赋予的旨在对抗国家干预的保护机制。在此情形下,民众对行使自身权利的诉求很可能是对国家权力的强化而不是挑战。   然而,随着80后、90后的成长,裴宜理的这一论断也许正变得不合时宜。2010年,南海本田工人罢工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不再是对立的两极,他们不仅懂得运用既定规则(譬如《劳动法》)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也开始通过争取新的权利(譬如集体谈判)寻求利益的扩大化。   那么,新生代农民工究竟“新”在哪里?笔者最近在上海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父辈,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   1.就业状况:从生存取向到发展取向   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层次正由生存取向向发展取向转变。虽然生存取向的经济动因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有64.2%的受访者将“赚钱养家”作为自己来沪的首要动因,但选择“过城市生活”、“见见世面”、“寻找发展机会”和“为前途考虑”等非经济动因的受访者也多达32.9%,其中“寻找发展机会”占到16%。他们更多地把进城务工看作寻求个人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求职时会综合考虑工作环境、单位周边的配套设施、劳动强度、福利保障、管理规范程度等因素。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   2. 居住情况:从集体生活到私人空间   与父辈农民工主要居住在集体宿舍或生产经营场所不同,只有50.1%的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在工人宿舍中,有41%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与他人合租房屋或是独立租房。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自由,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工选择与他人合租房屋或是独立租房。但限于经济条件,群租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优先选择。农民工的居住空间将逐步由集体宿舍和生产经营场所转向社区,这一方面意味着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提出了挑战。   3. 身份认同:从外地人到新上海人   在身份认同上,近三分之二(5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外地人,两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既是上海人又是外地人,近两成(19%)的受访者则将自己视为新上海人。也就是说,有大约四成的新生代农民工有较强烈的愿望融入上海。值得注意的是,有81%的受访者不愿意别人将自己视为“外来务工人员”,其中非常不愿意19%,比较不愿意23%,一般不愿意39%。此外,18%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和上海人交朋友,三分之一(3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愿意和上海人交朋友,一般愿意的占42%,只有8%的受访者不愿意和上海人交朋友。   4. 权利意识:从听天由命到积极公民   当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45%的受访者选择社会法律服务,而不是向老乡亲友求助,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在对农民工的访谈中,笔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提及“人权”、“自由”、“平等”等词汇,而老一代农民工更多地提及“命运”、“忍”、“没办法”等字眼。当问及个人权利是来自政府的规定、法律的赋予还是与生俱来(天赋)的,大约五成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与生俱来的,四分之一左右认为是法律赋予的;而超过七成的老一代农民工认为是政府规定的。显然,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较之上一代更为强烈、清晰,更接近通常所理解的公民人格。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农民工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以上海为例,2007年有农民工403万人,其中16~24岁为123.2万人,比上年增长5.2%; 25~34岁为150.5 万人,增长6.7%;35~44岁为102.4万人,增长7.8%;45~54岁为21.3万人,增长0.9%;55岁及以上为5.6万人,下降1.8%。超过三分之二农民工年龄在34岁及以下。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城市的公民权政治会越来越明朗。    三、公民权:身份政治与阶级政治的交汇点   在中国沿海地区,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人口倒挂”的局面,即外来人口的数量超过本地居民的数量。然而,地方政府对于该地区公共物品的提供,却是以户籍人口为依据的,譬如,警力的配备、公务员数量、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公共财政的投入,都是与户籍人口挂钩的。进入城市(包括郊区)就业与生活的农村移民并不能与城镇居民平等享受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共福利,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外来人口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在权力结构中却处于绝对的劣势,被排除在城市政治和公共服务体系之外,既缺乏权利资格,也没有福利保障。   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实际上面对的是两种不平等:   一是身份政治,核心是制度性歧视,即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强化了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升学、求职、住房等领域的劣势;二是阶级政治,核心是阶级不平等,即主要由家庭背景和市场机遇所造就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作为流动人口,他们遭遇制度性歧视;作为底层阶级,他们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利位置。阶级政治和身份政治是理解农民工命运的关键。身份政治在前台运作,阶级政治在后台运作。一个特定群体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权力结构设定的,国家、市场、社会与家庭是他们命运的主要塑造者:   第一,国家通过制度和政策来塑造他们的命运。国家不仅对有形的资源进行再分配,也在对无形的机会进行再分配。从上山下乡到恢复高考、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改革、从统招统分到教育产业化,国家行为对人们命运的影响何其巨大。国家对机会的再分配不是以个体为单位,而是以群体或社会类属(social category)为单位,譬如阶级敌人、流动人口、高收入群体。国家的再分配必须避免制度性歧视,即对特定社会群体的不公正待遇。   第二,市场包括物质市场和地位市场,前者通过产权,后者通过社会流动渠道为我们的行为提供激励,从而影响人们的命运。唐世平指出,在地位市场中,个人为社会地位竞争。和物质市场中的情况相比,地位市场中的竞争是纵向的、零和的,而且地位性商品的供应是内在有限的。 简言之,人们通过物质市场获得财富,通过地位市场获得社会地位和外部承认。   第三,社会通过自由结社、社会运动、公共舆论、社会资本、关系网络来影响人们的命运。这对于一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尤其重要,显而易见,劳工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工人、黑人、女性的地位和命运。   第四,家庭是阶级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我们每个个体的人生轨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出身的影响。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系统中,这四种力量应当是相对平衡的,在自由与平等、效率与公平、社会流动与阶级再生产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让社会成员各得其所,从而避免社会的过度僵化或无序。而在农民工身上,我们却看到这四种力量惊人的一致:从国家的角度看,他们是“非市民”,无法在城市获得权利资格和公共服务;从市场的角度看,他们被限制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同工不同酬;从社会的角度看,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缺乏社会支持网;从家庭的角度看,他们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都相对匮乏。这四种力量的叠加效应,使农民工面临比常人更大的重力加速度,重重地跌落在城市底层。   这种“市民—农民工”的新二元结构为沿海城市郊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保证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给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红利;但也给城市的社会治安、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劳资冲突、本地人—外地人的矛盾变得尖锐起来,地方政府面临治理困境。   近年来,外来人口开始主动地提出权利诉求,上访、罢工、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刑事案件也居高不下,这种自下而上的压力,加上中央政府越来越重视“和谐社会”与“民生”,地方政府对外来人口的态度趋于温和。   在不改变户籍制度的前提下,部分城市政府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渐进性的调整,使外来劳动者获得了部分的公民权。不过,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对于外来人口的赋权仍以社会权利为主(譬如社会保险、外来工公寓、劳动就业培训、子女就学),而社会权利是一种消极权利,只能享用,不能用于争取新的权益;而外来人口已经不满足于获取消极权利,我们的研究发现,他们已经逐渐形成了对于积极权利的诉求(譬如政治参与、结社权、集体谈判权)。 而且,目前的管理模式仍然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将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分离开来治理,本地村民通过村民委员会来进行政治参与,外来人口通过“外来人员管理委员会”或“和谐促进会”进行参与,但这些组织仍然是地方政府对外来人口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机构,而不是基层自治机构。   由于当代中国是一个发展型国家,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介入程度非常深,针对企业主的抗争最终会指向政府或需要政府介入(南海本田罢工、富士康事件都是如此),阶级政治和身份政治最终都会在公民权的问题上交汇。公民权通过自由创造机会,通过权利保障利益,通过福利缩小贫富差距,从而降低阶级冲突的显著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合劳资冲突、官民冲突,以及居民与移民的矛盾。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最稀缺的资源是权利;要真正改善他们的境遇,最有效的途径是赋权或者说培力(empowerment),因为他们不是弱者(the weak),而只是处于不利位置的弱势者(the disadvantaged)。向农民工赋权,首先是要赋予他们团结权和结社权,让他们拥有“结社力量”;结社力量的形成会强化农民工的“结构力量”,国家也要通过立法、行政监管等手段来平衡和调节劳资关系,避免劳动力的过度商品化,从制度层面保障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和生产过程中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bargaining power)。一言以蔽之,所谓的公民权政治,其最终的指向就是让农民工成为有尊严、有权利、有体面收入的“公民劳动者”。这应成为“流动的中国”的理想图景。   (《文化纵横》2012年第1期,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sh/shjs/201203/t20120326_147732.htm
个人分类: 社会|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
whyhoo 2012-3-16 12:34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应当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考察他们的主要特征、社会关系状况,分析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探索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措施,引导这个群体健康发展,逐步融入城市、融入社会。这不仅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和政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具有特别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因其数量庞大和身份独特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国家未来发展。他们的劳动技能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能否顺利融入城镇直接影响着和谐 社会建设 ,他们的社会态度及行为选择直接影响着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因而,需要从治国理政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密切关注这一特殊群体,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研究他们的特点和走向,需要用改革、发展的眼光和办法,帮助解决他们在融入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这一群体在实现环境、身份、观念转变中健康成长、顺利发展。 年轻的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户籍在农村,而就业、生活在城镇。2011年全国外出进城农民工达15863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估计超过1亿人,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农民工大军的主体力量。从出生成长环境看,新生代农民工大体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传统农村家庭子女,他们出生在农村,父母均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本人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城市就业,这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多数;二是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长年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农村生活、读书,毕业之后像父母一样外出打工;三是务工流动人口子女,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由于父母就业、生活不稳定,他们是在流动状态下长大的;四是务工定居人口子女,父母打工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和住所,他们在城市出生、读书,毕业后在城市像父母一样就业。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是一个出生年代、年龄的概念,更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基于生长背景环境的变化,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考察:第一,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总体进入小康、农村摆脱贫困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生活在温饱的环境中,没有挨过饿。他们进城打工不是为了求得温饱,而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第二,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都读完了初中,有些还上过高中,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父辈,他们外出打工对就业有更高的预期,更加看重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和人身权利。第三,新生代农民工是在信息通讯高度发达、社会高度开放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就与电视和手机相伴,比较了解城市和外部世界,他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和乡村文化有了较大差异,外出打工更多地是基于对城市生活的一种向往。第四,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比起父辈来就业机会更多,选择余地更大,因而离农倾向也更强,进城定居的愿望更加强烈。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从来没有种过地,对土地没有父辈那样的感情,对农村没有父辈那样的依恋,他们既然来到城里,就不想再回到农村。深圳市总工会2010年的调查显示,仅有1%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乡务农。二是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高,获取外部信息的方式更现代化,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和认同。据农业部农研中心调查,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比上一代农民工高1.6年,其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近30%,显著高于上代农民工。三是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为了寻求更好发展机会而外出务工,职业期望值较高,而工作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据农研中心调查,有57.1%的新生代农民工两年内至少更换过一次工作,而其中77%的人表示换工作的原因是收入太低和没有发展前途。四是新生代农民工比之父辈心理平衡度较差,对现有生活状况和公平、平等状况不满足,维权意识更为强烈。据农研中心调查,有53.9%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过权益受侵害的情况,与用工单位领导直接协商解决是他们最常用的维权手段,协商无果后有的会愤而离职,也有少数人会采取极端手段维权。总的看,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年轻的群体,是一个充满活力、成长性和可塑性强的群体,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全社会如何对待、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发挥其作用,将直接影响这一特殊群体的发展走向。 再社会化过程: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关系考察   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并准备扎根城市,面临着一次全新的再社会化过程。他们需要转变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需要与政府、企业、社区打交道,建立良性互动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环境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与输出地的关系。 新生代农民工与家乡渐行渐远,脱离了乡风民俗的监督和基层组织的管理,农村对其影响力日益弱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已经处于典型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匿名状态”。而一个社会群体失去了他的社会背景和行为标准,又没有融入到新的社会环境,很容易产生失范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输入地的管理服务跟不上,极易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城市社会需要尽快填补这项空白。    新生代农民工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结构特点,中小企业往往是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第一个雇主,也是最大雇主群体。我国的中小企业也是一个新生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两个新生的、又都是比较困难的群体相伴相生,非常容易产生利益上和观念上的冲突。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尽管企业在劳资关系中仍居于强势,但新生代农民工的地位也在悄然上升。作为企业的员工,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渴望更高的工资收入,也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在这一背景下,一味地依靠劳动力低成本来谋求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传统经营方式,只会滋生不满甚至造成矛盾。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的相互认同与融合,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与输入地社区的关系。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愿意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愿意与城市居民平等相待、和谐共处,也愿意为居住地社区的公共事业做出贡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工融入当地的程度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着排斥农民工的现象。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农民与市民都是平等的公民。因农民工进城所引发的种种矛盾和现实问题,不应归咎于进城农民;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受到挤压,应通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共服务来加以解决。因此,我们既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还要注重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民工与市民心理上的隔膜。    新生代农民工与输入地基层政府的关系。 作为公民,农民工需要接受当地政府部门的 社会管理 ,也迫切希望能够平等享受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如找到工作、拿到工资、得到就业培训,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为他们主持公道,子女上幼儿园、上学能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够参加医疗、养老、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而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反映,在寻求政府部门帮助时仍面临一些困难。这反映出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没有做好相应准备,现有管理与服务跟不上农民工的输入规模与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政府部门与农民工的沟通渠道不顺畅;一些城市发展规划与农民工的输入规模不相适应;一些体制和政策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农民工的再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关系的调适与构建将贯穿始终。 矛盾与纠结: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边缘性特征明显的社会群体,作为传统二元社会结构中衍生出的“第三元”,在再社会化、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与困境。这些问题处理得怎样,不仅关系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自身发展,而且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一,稳定就业面临困难,“频繁跳槽、漂泊不定”现象比较普遍,不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据统计测算,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20%在城市稳定就业,近80%处于不稳定状态。没有稳定的就业,就难以有自身的成长积累,难以有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难以有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构建。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从当前看是一个产业发展问题,从长远看是一个社会和谐问题。如果总有一部分人处于无业和游荡状态,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权益维护面临困难,“渠道不畅、群体性失语”现象比较明显,容易诱发法外维权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目前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首选仍是基层政府和相关组织。而城市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机制还不完善,应加快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维护机制,畅通权益诉求渠道,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一旦新生代农民工采用现行政治法律体制以外的手段来维权,或者被非法组织所利用,可能成为不稳定的因素。    第三,精神文化生活面临困难,“婚恋不顺、文化生活匮乏”现象比较严重,不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文化心态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谈婚论嫁的年龄阶段,婚恋是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据农研中心调查,70%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结婚,这与80%已成家的传统农民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生代农民工对交友、恋爱、结婚有着十分强烈的渴求。但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他们中很多人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家庭这个细胞缺失,将不利于这个群体走向稳定,从而也不利于社会安定。新生代农民工对人文关怀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后与亲人朋友相隔甚远,缺乏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容易心理失衡、情感孤独,一旦有事就有可能出现情绪失控,产生极端行为。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非常强烈,他们是网吧主要消费群体之一,上网和看电视是他们的主要业余活动。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更多地受到网络的影响。总的看,新生代农民工在情感上常常是孤独的,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是相对贫乏的。如果不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将很难融入主流文化价值轨道。 第四,发展上升面临困难,“前途迷茫、焦虑无奈”情绪比较突出,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指导明显不足 。新生代农民工怀揣梦想进城,渴望变成真正的城里人,期待在上大学之外找到另外一条通往成功之路,他们是追求上进的。这是他们身上的可贵之处,是引导他们成为社会建设性力量的主流因素。这些年,农民工技术明星、农民工人大代表、农民工娱乐明星等,受到新生代农民工的追捧,也受到社会广泛认同。但总体而言,农民工的发展上升问题、他们的明天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突出表现在职业培养、继续教育严重不足,身份及地位上升通道并不通畅。如果新生代农民工不能获得有效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他们的职业梦想将难以实现,而且会影响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如果这个年轻的群体缺乏正常的上升通道,不能保持一种好的发展预期,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认同,难以使他们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心态。    第五,社会归属面临困难,“拔根农村”比较彻底、“扎根城市”力不从心,群体身份认同开始出现 。新生代农民工回不到农村,融不进城市,城乡两不靠。如果这一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在城市主流社会找不到认同、肯定和保护,新生代农民工就可能转向自己群体内获取认可和保护,各种自发团体、自组织就可能发育起来。现在一些城市已经形成了同一个县或地方来的人生活居住在一起、集中在同一个行业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老乡团伙占据一方的现象。长此以往,一个城市就有可能形成主流社会与边缘社会并存的双重结构,出现社会阶层之间互不认同难题和价值观差异,从而带来隔离和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归属和身份认同问题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虚拟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在网络上,新生代农民工的意愿可以得到充分表达,容易获得同气相求、同声共振,农民工在现实社会中很少发言、在网上却热衷“跟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网络环境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最彻底、社会认同感最强、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一个虚拟空间。在政府、社区、乡村乃至企业对他们的影响和引导缺失的情况下,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就更加直接和明显,网络文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使这个庞大的青年群体实现稳定就业并能够向上流动,从而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更好地融入我们的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建设、和谐稳定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接纳与融合:    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的路径   客观讲,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进城农村人口融入城市,都会经历一个过程,世界各国都是如此。但是,中国的农民进城打工进而转化为市民,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移民问题,无论在数量对比还是相互依存程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其艰巨程度和历史意义也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所要争取的是,尽量缩短并顺利完成这一过程。   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新生代农民工实际,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 观,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城乡统筹、远近兼顾,完善管理、强化服务,积极接纳、促进融合的方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群体,以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他们。既要立足当前,从经济上帮助他们解决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子女上学、住房等;从政治上帮助他们解决合法权益保障、民主权利履行、入党入团等问题;从文化上帮助他们解决继续教育、文化生活、城市生活习惯养成等问题;从社会上帮助他们解决社会身份认同、社会责任培养等问题,又要着眼长远,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实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融入城镇,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具体而言以下五个方面是重要的:    一是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二、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广泛开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渠道 。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主渠道。从一定意义上讲,扶持中小企业就是扶持新生代农民工。应加大对中小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出台面向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扶持措施,尤其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自谋职业、开自己的店、办自己的厂,是众多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想,是有一定经验和财富积累的农民工的打算。应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自谋职业、返乡创业、兴办工商服务小企业。    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着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创业技能和整体素质 。目前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利用国家的培训补贴政策,为农民工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要坚持职业教育与在岗培训并重,发挥职业学校和用工单位的主导作用,合理划分政府、企业、学校的职责。职业学校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生毕业后的职业教育,使未考取大学的农村初高中生,都能免费接受一次系统的职业技能教育,增加其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获得稳定工作的技能。用工企业主要负责新生代农民工的岗位培训,要按国家规定提取并使用职工培训费,对企业用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开支可在税前列支,调动企业开展培训的积极性,使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接受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政府部门要增加公共经费,加强督促检查,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职业技能鉴定,对考核合格者发放职业能力证书,并作为大城市落户的优先条件,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三是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各项基本权益 。新生代农民工地跨城乡,既要保障其在农村的合法权益,也应保障其在城市享受平等的权益。在农村关键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土地权益。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农民工落户城镇是否放弃宅基地、林地、承包地,应当尊重他们的意愿。在城市关键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和民主政治权利。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覆盖农民工,改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探索允许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务工地参加中考、高考的办法。建立农民工权益救济机制,免费开展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建立优秀新生代农民工评劳模、选举人大代表、入党入团方面的工作机制,积极接纳合乎条件的农民工加入共产党、共青团和工会组织,保障他们实现基本政治权益。    四是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统筹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鼓励用工企业或农民工集中居住社区开展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其基本情感需求。社区文化站和综合服务中心开展活动和服务,要包含农民工,促进农民工从情感和生活上融入社区、融入城市。城市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对新生代农民工一视同仁,保障农民工平等使用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体育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鼓励工青妇组织对其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上网比例较高的特点,重视发挥网络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    五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畅通新生代农民工成才、上升的通道 。应多出台以实际居住地为依据的社会管理、社会福利政策,不再出台与户籍挂钩的社会福利政策,从制度上淡化身份差别和身份意识。要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上升通道,使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奋斗,能真正在城市安居乐业,逐步融入城市生活。研究放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大城市可探索类似“积分制”的落户办法,优先将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高级技工、技师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准予落户。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为他们能稳定地留下来创造条件,使其工作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与城镇共生共荣,与居民融洽相处,在城镇中愉快工作、稳定生活、健康发展。 原文见 http://theory.gmw.cn/2012-03/16/content_3782658.htm
个人分类: 社会|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生代农民工短工化成普遍趋势
whyhoo 2012-2-20 20:16
  核心提示   短短几年间,到过多个城市,做过多种工作,长的几个月,短的一星期……目前,在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旅游式打工的现象。“旅游”打工、打工旅游,到底有何不同?他们频繁更换工作为哪般?对个人、对社会、对企业有何影响?请看记者调查。   “这些年在不同的地方打工,做过艺术玻璃学徒工,当过焊工和摩的司机,也尝试过自己创业。”2月19日,24岁的柴兵兵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离家出来打工的第九个年头。   从离开河北邯郸老家,到北京、邢台、天津、无锡打工,如今又回到北京,柴兵兵目前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人员。    年轻务工者频繁换工作,“不像打工更像旅游”   “那时候就想自己养活自己,不给家里添麻烦。”柴兵兵对第一次打工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8年前,柴兵兵不顾家人反对,退学来到北京,在一家艺术玻璃厂做了学徒工。“包吃住,月薪150元。16岁的小孩,有个工作就不错了,也想学点东西。”柴兵兵说。   在艺术玻璃厂干了两年多,觉得工作环境对身体不好,柴兵兵辞了工作,回老家去学焊工。“学完后,我被分配到邢台的一家汽车制造厂当焊工。”他说,自己对这个工作一直兴趣不大。   两年后,柴兵兵再次辞职,南下江苏无锡,找到一份焊广告牌的工作。在无锡人生地不熟,内心孤单,柴兵兵工作了几个月后又回到家乡邯郸,用几年打工的积蓄和借来的钱,开了一个小店。   坚持了一年,手里的钱几乎快投光了,却有出没有进,小店终于支撑不下去了。“这之后,又到天津一家工厂上班,晚上还当过摩的司机,一个月下来能攒上四五千块。”柴兵兵说,但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一年多以后,他再次辞职,来到北京,干起了网站建设和销售工作。“这8年间,换了四五个地方,做过不下七八份工作。”柴兵兵说。   在杭州市桐庐县一家家具厂打工的杨秀良今年刚满20岁,来自贵州省一座小县城的他在杭州已经打工快一年了。这一年中,他先是在西湖边的一家餐厅里做服务员,后来又到了现在这家家具厂,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生产橱柜。   打工的一年中,每逢休假他就会去周边的景点旅游。波光粼粼的西湖、山谷曼妙的九溪、超山的梅花、安吉的竹海,都让他流连忘返。为什么这么喜欢旅游?“一个人出来打工,也没什么朋友,到处看看、拍拍照也挺好的。”杨秀良告诉记者。   据职业介绍服务网站工众网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接触过很多这样的案例,很多年轻的务工者或者为了谋求更好的待遇或发展,或者仅仅是为满足个人兴趣,频繁更换工作城市和工种。有人评价他们的经历说:“根本不是打工,更像是旅游”。   打工为旅游,还是“旅游”为打工?   在柴兵兵辗转南北,尝试着一份又一份工作的同时,他的同龄人何明奇也在走南闯北。   23岁的何明奇是重庆人,高中时代就迷上了自助游,大学时,他骑行过川藏线、滇藏线等线路。在川藏线上,他与同伴没钱继续旅行,只好给藏民帮工,以换得食宿。   自此,他对打工旅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之后的滇藏线和中国大环线的骑行中便一路打工,帮牧民放牧、做饭、干杂活换取食宿。   去年大学毕业时,“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过”的念头跳了出来,何明奇决定利用两年的时间,一边打工一边旅行。   “计划下一站去尼泊尔,在杭州再呆半年就出发。”何明奇告诉记者,“打工旅游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慢慢欣赏风景,而且能认识很多朋友。”他笑着说。   在豆瓣网的打工旅游小组,网友们发布招工信息、征旅伴或是分享旅游经历,他们对打工旅游的定义是:“到异地或异国去打工,可以去农场、工厂、旅店,边打工赚旅费边游玩,给人生增加一些轨迹外的记忆”,“一般都是时间比较短的短期工作,目的是深入一地的生活获得更多体验或者为了节省和补贴旅行费用”。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像何明奇这样选择打工旅游的,一般是都市白领、大学生群体,他们选择边旅游边打工,以休闲、增长见识为主;而像柴兵兵这样的“旅游”打工,则大多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求更好的待遇和发展时,一种相对被动甚至无奈的选择,与“旅游”并无多大关联。   回想起这些年工作的经历,柴兵兵这样告诉记者:“这8年间不停的换地方、换工作。就是想多学点儿东西,想有点儿发展。”他说,他的很多朋友也有不停换工作的经历,大多是因为对工资待遇不满意。    新生代农民工“短工化”已成普遍趋势   据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一个课题组近期发布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短工化”就业趋势在农民工群体中变得越来越明显和普遍。   据这项调查,66%的农民工更换过工作,25%的人在近7个月内更换了工作,50%的人在近1.8年内更换了工作;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的持续时间为2年,两份工作的时间间隔约为半年多。   调查还发现,“短工化”趋势逐年递增。报告显示,2004年开始上份工作的农民工,工作平均持续时间大约为4.3年。而2008年开始上份工作的农民工,工作时间只持续了2.2年,缩短了近一半。   “新生代农民工频繁换工作,到处打工,实际上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谋求生计,以旅游为目的的是极少数。而一些白领把打工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目的是为了旅游。”有专家分析“边打工边旅游”的现象认为,这两个群体频繁换工作的本质是不同的。   据统计,198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58.4%,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部分。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教师何江穗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典型的特点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工厂的,多数人没有务农的经验,他们中的多数人希望、事实上也只能留在城市里。他们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都和老一代农民工有很大的区别。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像父辈年轻时打工那样,面临紧迫的生活压力,对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选择权利。   何江穗认为,短工化趋势的表面原因,是农民工追求更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深层的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机遇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变化,使得新生代的农民工发展定位发生巨大变化。此外,诸如户籍制度、教育和医疗制度等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表达诉求的渠道等,也是“短工化”的原因。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汪建华认为,工厂更倾向于使用比较灵活的用工制度来控制成本,也会逼得一些农民工难以在一个单位长久工作。另外,由于工厂招工机会多,工人跳槽时选择相对较多。    “短工化”不利个体发展和产业升级   “短工化”有何影响?何江穗认为,对个人而言,不停地更换工作的地点和单位,使打工者无法建立熟悉的圈子,缺乏社会关系的支持,缺乏归属感,不利于心理压力的排解。另外,换工作期间,可能会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没有收入,会影响到家庭生活,工作地点的变动也会影响婚姻关系的稳定。   对企业而言,特别是对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工人频繁跳槽可能影响较小;但是,如果要实现产业升级,靠不断换工作的低技术性的工人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国家而言,一方面,社会中相当一部分的社会成员一直在换工作,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对这些社会成员来说,不断换工作,未来的养老等都是问题。   专家建议,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应该是体制的调整和法律的规范,完善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实行产业升级,对农民工的需求更加重视。比如改革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规范劳动合同、稳定劳动关系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等。   同时,还应进一步推进相关法制与政策的完善,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使劳动关系日益走向稳定。 原文见 http://www.agri.gov.cn/V20/ZX/nyyw/201202/t20120220_2484414.htm
个人分类: 社会|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志明: 积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和发展问题
whyhoo 2012-2-11 10:44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中具有活力的生力军。保障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和发展,得到中央高度重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积极解决。    一、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进工厂”;90年代大批农村劳动力到东部沿海地区进城务工经商、“离乡进工厂”;进入新世纪,农民工在数量和素质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厂又进城”。到2010年,已有2.4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其中近2/3进城务工经商,1/3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在世界农业劳动力转移史上闯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农民工为产业工人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主力军,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工资性收入增加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上百万农民工带着资金、技能、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农业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快速转移,蕴含着深刻的经济体制变革因素,不仅冲破了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促进了传统劳动用工制度的变革,而且推动了跨地区、跨城乡人力资源市场的逐步形成。   目前,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0%,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活跃力量。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意愿强烈、具有市场竞争意识,是我国未来10到20年宝贵的人力资源,是适应产业升级、支持“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力量。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文化素质较高、视野开阔、易于融入城市。但是,由于他们经历的困难相对较少,对可能遇到的挫折和挑战还需要有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   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诉求正发生着明显变化: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发展向进城谋职融入城市生活转变;由工资支付保障向要求参加社会保险转变;由改善住宿条件向要求提供公共服务转变。同时,他们的追求开始向精神层面拓展:由单纯谋生向追求归宿感延伸;由忍耐坚持向追求权益平等延伸;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自我价值延伸。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需要分析他们的特点和新变化,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合理期待。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是一个新的“星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许多默默无闻、辛勤劳动、卓有贡献的农民工还鲜为人知。我们要努力为这个新“星系”的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充分发展之时,将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取得更大成效之日。    二、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就业面临日益突出的区域流动、技工供需、产业分布的结构性矛盾。我国城镇化率要从2010年的49.7%增加到2030年的70%以上,在“十二五”时期每年需转移就业约800万农村劳动力。在一段时期内,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格局基本不变,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显现“有限剩余”,但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的转移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从区域流动来看,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在东、中、西部地区务工的比例分别为72.3%、12.9%和14.4%,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增长快于东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用工需求持续上升并存,将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区域供需不均衡也将成为突出矛盾。从技工供需来看,企业对技工的需求增长将快于对普通工的需求增长。2010年,接受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只占30.4%,由此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状况,将成为一个时期内的突出问题。从产业分布来看,目前服务业正在成为继制造业、建筑业后吸纳农民工的第三大行业。据测算,未来10年内家庭服务业可以提供近1000万个就业岗位,在吸纳就业尤其是农民工就业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二是融入城市中面临技能偏低、缺乏住房和较难落户的障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这不仅使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差,而且阻碍着他们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市。有些城市实施农民工“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的政策,缺乏技能者往往会成为城市过客。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居住条件差,易于引发卫生、安全等问题,也存在夫妻两地分居带来的家庭和婚姻问题。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存在着养老、医疗、住房、低保、子女教育等制度与福利的城乡差异,新生代农民工在大城市落户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还难以享受平等的城市公共服务。   三是权益维护面临部分企业拖欠工资、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和高危行业劳动条件差的问题。近年来,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仍未根本解决。尤其是农民工工资水平偏低,且拖欠工资甚至欠薪逃匿现象时有发生;小企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工资收入水平、参加社会保险比例相对较低;农民工不仅承担着城镇大多数苦脏累险的工作,而且一些高危行业劳动条件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引发的劳动争议较多。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要做到“十有”   现阶段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融入城市有尊严地生活,维护其基本权益,要做到“十有”。   一是进城有工作,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返乡创业。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工就业的促进作用;扶持中小企业发挥其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作用;发挥大型企业稳定农民工就业的带头作用;发挥农民工“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加法向“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转变的推动作用;发挥返乡农民工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发挥组织劳务输出、培育劳务品牌、建设劳务基地对农民工就业的支持作用,形成劳务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二是上岗有培训,制定新一轮农民工培训规划,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到2015年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能够得到1次以上的掌握实用技能的政府提供补贴的培训;建立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基本补贴制度和购买培训成果机制,逐步提高培训资金的统筹层次;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和技能升级的培训需求动态扶持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劳动有合同,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劳动管理办法。规范劳动合同文本,建筑业、餐饮业、家庭服务业等流动性大的行业可使用简易合同,引导从事家庭服务业、不具备签订规范劳动合同的农民工订立劳务协议,研究制定实施劳动合同法和规范劳动派遣等完善劳动合同管理的规章政策,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   四是报酬有保障,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逐步建立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易发生拖欠的行业企业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吸纳农民工较多的市县政府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建立相关部门联动防控机制,切实提高对欠薪事件的快速处理能力。研究制定恶意欠薪罪出台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总结部分地区已做到基本无拖欠的新鲜经验,探索“十二五”时期工资拖欠基本解决的有效途径。   五是生产有安全,重点加强高危行业农民工的安全保障检查,维护职业安全卫生权益。探索建立农民工职业安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高危行业农民工安全培训监督执法力度,继续推行高危行业农民工持证上岗制度,“不培训不上岗”,做到工伤保险全覆盖,推进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深入开展粉尘等危害治理专项行动;将安全生产培训纳入职业教育范畴和职业培训规划。   六是参保有办法,积极研究和实施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稳步提高参保率。完善社会保险政策、险种、费率、保障水平、管理手段和城乡、地区间转移接续办法,为解决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作出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落实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保障农民工“不管到哪儿干,养老保险接着算”,重点加强私营个体企业中的农民工和被劳务派遣的农民工的参保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将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纳入当地城镇社会救助范围。   七是住宿有改善,进一步改善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疾病防控等公共服务。鼓励将有稳定就业和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部分农民工居住由工棚向工房转变,有条件的向公寓发展。以输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保障机制。研究探索农民工子女异地参加中、高考的途径,做好城乡一体的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和计划生育管理。   八是维权有渠道,建设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农民工劳动争议快速调解简易仲裁“绿色通道”,鼓励和解,加强调解,提高农民工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效能;建立政府主导、人社部门会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及主管单位参加的突发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解协调机制。全国普遍推进劳动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管理,加强劳动监察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主动服务,加大对农民工司法救济力度。   九是生活有文化,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精神生活。开展维护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的行动,保障“两看一上”(能够看报纸、看电视,有条件的能上网),探索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农民工党团组织建设和党团员管理工作,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引导。   十是发展有目标,营造全社会尊重、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从农民工到新市民的转变。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融入城市生活培训和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促进农民工参与民主管理,营造理解、尊重和关爱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xdk/2011/201117/201108/t20110830_106460.htm
个人分类: 社会|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地质年代口诀
zzg122057 2011-11-5 11:09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 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 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个人分类: 地矿|23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他们的青春如何安放——从新生代的翅膀说起
fdzjkyck 2011-10-2 09:54
读戴老师博文《 愿新生代如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国庆寄语 》,不禁想起曾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妨整理一下思绪,也希望和科学网的朋友们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为方便起见,新生代这里暂定义为80后、90后吧。未来几十年,世界无疑将属于他们的;他们生活在全球(当然包括中国)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时期,生活、学习或者工作能享受到了前人无法想象到的某种丰富、迅捷、自由、多样性。从从小生长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看,改变世界的信息技术同样惠及到他们身上,这是时代给他们的财富。某个角度看,他们成长的养分和关注程度都超过从前。他们的翅膀更有肌肉和力量,有理由相信能够飞得更高更远。但同时,他们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背负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地球资源的匮乏(稀缺?)与环境的无休止的变异(破坏?)不仅不断考验着他们翅膀高飞的潜质,也让给他们对 世界未来发展不确定性(走向毁灭?) 倍感忧虑;除此之外,中国建国以来所积累起来的财富和堆积起来的问题同样困扰不已,让他们体会不到幸福感的同时,对未来何去何从也失去方向感。前辈们很多无法正面解决和困扰的问题,让他们来解决,给他们带来的最大问题在于往哪里飞?一个学生在日志里就曾问“我的青春如何安放?” 也许,我该乐观一点看待这个问题,出路总是有的——就如同路总是人走出来的一样,每一代人的问题虽然不一样,但总归都会用他们那一代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本不必杞人忧天。可是,世界的熵总是让人悲观的,万事万物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该是一个玩笑,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要对科学技术抱有太大的幻想,他们的速度可能会挽救人们的贪婪带来的某种威胁,但是全球范围内技术应用和资源配置的难题又将人类自身引入到毁灭的边缘,一句话,前人不考虑后代,不给他们留下更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的话,他们的未来会更加无序、纷乱直至走向毁灭。这是危言么?古生代和中生代没有做好的榜样,没有创造好的生存环境,自然会给新生代的发展以沉重的打击。基于此,“前人”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拿出勇气、力量和智慧来,为他们做一点什么,为他们的未来留下一点什么。 展望未来,天空依旧宽广,只是万里鹏程路上是否会更加拥挤?是否空气变的更加污浊?孩子们的眼眸依旧清澈,只是成长的青春途中是否迷失前进的方向?是否追求的理想会变了摸样? 延伸阅读: 愿新生代如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国庆寄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92256
个人分类: 热点评述|2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愿新生代如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国庆寄语
热度 8 sqdai 2011-10-1 07:45
今天是举国同庆的祖国生日,想与年轻朋友说些什么呢?我只想说: 愿新生代如大鹏那样展翅高飞! 早起打开博客,看到博客里有听我的通识课的学生“飞鹏琦”的留言,表露出他奋发向上的心迹,让我从心里蹦出来上面这句祝愿的话。 今年,上海大学实行大类招生,本科生进校,只分理工、文、管三大类,一年之后再分专业。于是,二十几门新生通识课应运而生,各个院系派出精兵强将讲授各专业的通识。我一想,此事重要,就主动请缨,承担了力学专业两门新生通识课之一,课程起名为“无处不在的力学”,至今已讲了四讲。对我来说,上这门课是一种挑战,因为我必须更多地了解力学学科的方方面面,准备好高质量的教案,才能使学生对力学有个全景式的了解,因此在备课上倾注了更大的精力,所花的备课时间超过以往上过的所有课程(按备课 - 上课时间比值计)。看到“飞鹏琦”的反应,我感到花这些时间非常值得。 我觉得这批学生非常可爱。他们积极向上,求知若渴,有一种急欲腾飞的热情。我在博文“学生的眼睛”中提到过,我能从听课学生的眼睛中看到他们的心灵深处,看到他们对学习是否有激情,看到他们对我的课程的关注和听懂的程度。我在通识课上看到的眼睛是我这十年本科教学中遇到过的最为专注、清澈的那一种! 上课从早上八点钟开始。按我的老习惯,七点半前到课堂上,两位助教帮我做课前准备,我给学生们“吃课前零食”,讲讲科学方法论,课前半个小时里学生可以自由进出。我发现,学生们到得越来越早,我开讲时,大教室的半数座位上已经有人了(要知道年轻人是最爱睡懒觉的!)。“零食” + “正餐”总共费时两个小时,这批九〇后学生听得很专心,相当受用。据我观察,约有半数达到“专注 + 共鸣”的程度,三分之一达到“留意 + 接纳”的程度,剩下的学生关注程度稍差(后排学生有打瞌睡的)。在进行提问、讨论时,情绪比较热烈,反应相当机敏,尽管尚有几分胆怯。总体来说,情况之良好超过了我历次上课的记录。 由此得到第一印象是:这批九〇后学生孺子可教!接着想到的是:上海大学的学风已经和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积极向上的学生的比例有了大幅度增长。 当然,不是一切都好,诸事顺遂。也有新生难以适应学习方式变化的,有人向我私下倾吐了跟不上变化的苦恼;也有学生持有玩世不恭的随意态度。前天上课结束时,我在预祝大家过节快乐的同时,建议他们抽一点时间进行反思:做大学新生有何成败得失,总结经验,以利再战。听课的学生以自发的掌声表示了认同。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从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阳”,从上面所说的情况可以看到上大校园里正在发生的变化,看到新生代学子新的精神风貌。 世事还是这样纷纷扰扰,人群还是如此熙熙攘攘,万事还是经历着新老交替,希望还是寄托于新生代。愿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真正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尽心努力,做好自己!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年轻的大鹏,飞起来吧! 写于 2011 年 10 月 1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523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当遭遇学术权威的压制
热度 29 zhumengjin 2011-8-1 15:06
当遭遇学术权威的压制 “人之初,性自私”,在整个人类科学史上,代表“过去时”或“现在时”的学术权威排挤、压制代表“未来时”的新生力量的现象数不胜数,这种现象并非某国科学界所独有。不少大家都熟悉的科学巨匠均曾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来自权威的压制,比如孟德尔、普朗克、法拉第、欧姆、亚当斯、阿贝尔、玻尔等。科学史上的著名悲剧主要来自学术权威的打压与抵制,更有甚者是遭致来自恩师的压制,像法拉第、康托尔等。 学术权威为什么要压制新生代?当遭遇学术权威的压制,新生代又当如何应对? 学术权威们有意或无意压制“小人物”的举动有着多样化的原因: (一)保守心理 这种心理在科学界较为普遍,每个“官科”都或多或少具备这种心理,包括普通科学家在内的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在无意扮演阻挠新生事物的角色。特别突出的是,在经典信息学、数学等领域,科学家们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他们心性保守,注重维护科学的“纯洁性”,喜欢俱乐部式的玩法,集体拒绝陌生人染指他们的世袭领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阿贝尔。 19 世纪 20 年代,挪威青年阿贝尔创立了阿贝尔积分,解决了法国著名数学家勒让德苦苦思索 40 年未曾解决的命题,但他得不到数学权威们的支持。在这些权威们看来,像阿贝尔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怎能闯进他们的世袭领地,他们必然将阿贝尔的发现打入冷宫。 (二)妒忌心理 有些学术权威压制和排挤他人主要出自妒忌心理,他们学术创造高峰期已过,无法继续创造领衔潮流的新成果,但他们又见不得别人与之平起平坐或超过自己。法拉第曾有 10 年时间不得不离开自己擅长的电磁学领域,主要原因就是恩师哈维的妒忌所致。 (三)变态心理 牛顿就心理变态。牛顿因自幼生长环境而性格上颇为偏激自负,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若有人触犯了他,必会遭至倾力报复,甚至不惜利用学术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压制。事实上,不少人都因为成长经历有挫,从小人物变为某领域的权威后,曾经遭受压制的心理阴影无法抹去,一旦从媳妇熬成婆后就便把媳妇往死里整,从中享受报复的快感。一个例子就是赫尔姆霍茨。当他还是小媳妇之时,第一篇能量守恒的论文被老资格的主编波根道夫退回。正因为有此经历,当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于 1878 年向慕尼黑大学提交博士论文时,已经熬成婆的赫尔姆霍茨对普朗克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新思想加以反对、嘲笑与抵制。另一个例子就是乔治 . 康托尔。康托尔是集合论的创始人,但在他提出集合论之后,其恩师克罗内克却用极其刻薄的语言侮辱康托尔长达 10 年之久,使得康托尔的学术论文无法发表,在柏林的大学里找不到任何教职。可怜的康托尔身体受到极大的摧残,精神失常,在精神病院中孤独地死去。用常理无法揣测克罗内克的作为,只能用心理变态来归纳克罗内克的所作所为。 (四)捍卫科学信仰 玻尔是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是量子力学的一代宗师。但在玻尔还是小媳妇的时候,曾求助提出过光量子的爱因斯坦为之助阵。然而,令玻尔意想不到的是,不但没有得到爱因斯坦的助阵,反而遭到了爱因斯坦凌厉的攻势。多年以后,甚至在全世界物理学家投身于量子力学、爱因斯坦成为“孤家寡人”之后,老爱对玻尔的责难依然没有停止。 在爱因斯坦的科学信仰中,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确定性的。玻尔的不确定理论直接冲击了爱因斯坦的科学信仰。身为当时物理学领袖的爱因斯坦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攻击新生代的玻尔,其原因就是捍卫自己的科学信仰。爱因斯坦对玻尔说:“我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玻尔回敬道:“上帝掷不掷骰子,不关你的事。”不难理解,捍卫信仰之战,通常也是不遗余力的。 (五)结束语 对于个体而言,当遭受权威压制时,奋起抗争是必要的。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要是真的死掐起来,who怕who还真是说不准。毕竟,如今的学术环境已大不同于历史上的环境,一个权威即使想压制一个人,也不可能将被压制者的方方面面都压死。在杂志多如牛毛的如今,一个权威不可能像历史上那样控制本领域的所有杂志,至少您可以在低IF杂志上发表您的新学术观点。只要您的学术观点真的有科学价值,终会获得后人的认可,毕竟在名不见经传的杂志上发表的学术成果最后获得诺贝尔奖已不再是个例。 总体而言,面对学术权威对新生事物的打压,时间可能是最好、甚至是唯一的抗衡策略。曾遭受权威压制的普朗克提出过著名的、令后人戏称的“普朗克原理”——“ 新的科学理论不是靠通过说服反对者而获胜的,它最后的胜利是由于反对者们终于死去而赞同它的年轻一代成长起来 。”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13768 次阅读|58 个评论
[转载]大哉我中华-中国地质学会的会歌和会微
热度 1 dkysdc 2011-6-18 09:59
[转载]大哉我中华-中国地质学会的会歌和会微
以下为中国地质学会的会歌,也是中国地质特征的经典概括。 歌词作者:尹赞勋、杨钟健 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 东水西山,南石北土,真足夸。 泰山五台国基固,震旦水陆已萌芽, 古生一代沧桑久,矿岩化石富如沙。 降及中生代,构造更增加, 生物留迹广,湖泊相屡差。 地文远溯第三纪, 猿人又放文明花。 锤子起处发现到,共同研讨乐无涯。 大哉我中华!大哉我中华!   1940年,理事会通过了中国地质学会会歌歌词,1941年3月在重庆举行的第17届年会上试唱。 “中”字表示中国和中国地质学会,“土、石”代表地质之质,“山、水”分别代表造山运动、火山活动和海浸、海退及其他水力现象等内、外力作用。它们也代表中国四大地史时期的特点,“石”为元古宙地层,“水”为古生 ...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3442 次阅读|1 个评论
郑风田: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难题?
zft2000 2011-1-22 18:00
郑风田: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难题 ? 1 亿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打工,正在成长为新一代的城市建设中坚力量,但与此不协调的却是不断攀升的犯罪比率。据新华网 1 月 8 日 的新闻报道,江苏扬州 2008 年度和 2009 年度三成的刑事案件罪犯是新生代农民工;江西省萍乡市 2008 年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占全年刑事案件总数的 48% , 2009 年则上升到 52% ;济南市 2008 年和 2009 年两年内超五成刑事案件是新生代农民工所为,超六成刑事犯是新生代农民工;北京市顺义区 2010 年 1 月至 10 月新生代农民工被告人占全部刑事案件被告人总数的 39% ,而这个数字相比较 2009 年同期增加了 60.7% 。一直是弱势群体出现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什么犯罪比率居高不下?形成原因是什么?又该怎么化解 ? 农民工在城市竞争激烈、充满压力和诱惑面前,由于自身教育与技能的缺失,很容易走向犯罪。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原因比较复杂,城乡二元结构的被边缘化、对未来前途无望、工作艰辛收入低、法盲、冲动犯罪等等都是原因。犯罪年龄低龄化、无固定收入来源和暴力倾向严重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主要特点,侵财型犯罪是农民工犯罪的主要类型 。 遗憾的是,目前各地城市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存在制度缺失。比如通过各种歧视性的制度排拆他们、限制他们,再比如通过“雕堡化”“装甲化”等措施,把住宅小区雇来层层保安、把自己的住所彻底武装起来抵挡被偷窃、被抢劫、被绑架的命运。其实这些政策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我们的城市必须要检讨现行的政策,重新设计制度来真正吸纳、善待农民工,才能彻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愈演愈烈的问题。这些制度包括: 其一,采取切实措施真正吸纳他们,要在农民工市民化上有突破。和最终赚了钱回家盖房的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的背离更加决绝,而城市是他们生命中一个华丽的梦,似幻似真,尽在身边,却又远在天涯。他们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既不完全属于城市,也不完全属于农村。城市应该采取措施,消除二元化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慢慢接纳他们,使他们成为城市的建设者。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极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农民工自身的问题,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农民工所在城市的未来发展与稳定。如果接纳他们,就等于给了他们以平等的机会与希望。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具有农村孩子的纯朴,他们易受环境影响,在一个恶劣的环境里容易学坏,但在一个好的环境里,也容易出人头地。这些农村孩子最需要关爱,这是全社会的责任。美国社会学家戴维·马茨阿的“漂移理论”认为,大多数少年犯罪人是在犯罪行为与守法行为之间漂移,他们究竟实施何种行为,这取决于行为当时的情景和他们的心理。如果农民工所在的城市社会排斥他们,则他们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根据犯罪学中的控制理论,当个体与社会秩序联系破裂时,个体就会实施犯罪行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就符合这一理论。如果农民工能够看到被吸纳的机会与希望,则他们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地降低。 其二,城市应该对新移民免费进行各种法制、制度等各种培训。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新移民”,如何引导他们融入到城市生活,可以借鉴一下国外是如何对待新移民的。目前,美国、加拿大针对新移民,都会举办各种培训,包括城市的规章制度、城市礼仪、文化风俗等,创造一切条件,让新移民提高自身素质,融入当地社会,这些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比社会保障措施更重要。增强他们的心理认同感的相关工作,应由政府而不是企业来做,否则,城市发展付出的成本只会更大。 新移民刚刚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就能不断地感受到他即将工作与生活的城市迎接他们的不是冷漠与排斥,而是温暖与关怀。这样的迎接与拥抱,使新移民对后来者也同样给出温暖的关爱。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国的城市借鉴。 其三是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助他们有合法生存的一技之长,要向他们开放公共设施。读书,是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途径。开放公共设施,与暴力电影录像抢夺时间,引导农民工多读书。 农民工的读书与培训,绝不仅仅是农民工的事。这个群体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劳动力素质、城市形象和城市未来的发展。关注农民工读书、创造条件让农民工读书,意义非凡。钢铁大王卡耐基在美国每个县都建立了一所免费图书馆,成为美国整个公共图书馆体系的缔造者。因为,他当年初中毕业就出去做工,是那个时代的美国“农民工”。工作之余,他就喜欢去附近的一所免费图书馆里读书,从此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为将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他成功后,以此来回报社会。这个例子说明,即使当前学历不高、也不具备过人技能,通过读书和自我教育,是可以帮助人走向成功的。读书,是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途径。 鼓励农民工多读书是多赢的。农民工的读书,绝不仅仅是农民工的事。新生代农民工,跟上一辈农民工不一样,更渴望以后留在城市里。我们的城市,应该多建一些专为农民工的免费图书馆、图书室,特别是在一些农民工聚居区,让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充电。随着城市老龄化的临近,许多学校和机构的教育培训资源出现闲置,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建夜校或开设课程,哪怕是培训普通话,也好。通过技能的培训,农民工可以得到更高的收入,更主要的是提升的未来的希望,他就会成为建设者而不是过路者与破坏者。 其四,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最低社会救济。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就业队伍中最容易失业的群体。一旦面临失业或疾病,生活将陷人极度的窘境,不少人就在上这种状态下实施犯罪的。正是由于各种制度的缺失,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对生命的漠视和麻木,从而走向犯罪。所以城市应该提供最基本的社会救济,最少让他们在失业时能够就饭吃,无钱时能够有临时的地方暂时住,渡过最危险的犯罪时间,以此避免农民工铤而走险通过抢劫、抢夺来解决他们的生存危机。 让我们善待这些城市新移民吧,唯有善待别人,才能在未来迎来被善待。改变我们缺失的政策,善待他们,也是善待自己。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个人分类: 农民工问题|2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2010中国控制会议的感受
xiegming 2010-7-31 01:24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连续错过了4届中国控制会议. 去年的上海,前年的昆明, 07年的张家界,06年的哈尔滨, 都是想去而没有去成. 今年的会议刚好在北京召开, 而且是在国家会议中心,不能再错过了. 说实话, 去之前心里有些忐忑, 好久没有出现了,自己也有了些许变化,不知道会是一个怎样的状况. 我是坐地铁过去的,也是头一次到奥运村这个地方,头一次这么近看到鸟巢和水立方,感觉有些不真实. 国家会议中心真的好大,转了好半天没有找到分组报告地点,最后是打电话才问道具体在哪个位置. 见到不少学术界前辈,老朋友等, 确实有好几位没有认出我. 给人家打招呼,人家只是礼貌的反应一下, 直到我走到近前, 我说我是谢广明啊, 人家才反应过来. 清华的大师兄也是好久没见面了,虽然我们空间距离很近,虽然也打过电话,可是一看到我,都说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还好,见到导师,导师没有批评我,还主动给其他人解释我最近很辛劳. 不过,导师有些变老了,虽然说话还和以前没有变很健谈,但是行动上似乎慢了不少,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见了导师,不免又把自己的不顺心事给导师讲.导师自然又给我剖析和安慰,还是有导师好. 又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其实很多人是早就知道名字,就是没有能够亲眼见过,这次终于有幸一见. 看来开会真是很有必要. 更大的感受是自己真的有些老了,因为看到了那么多年青力量,生机勃勃,仿佛就像当年的自己! 要知道,很多已经是学生的学生了! 可是感觉他们比我们当年成熟多了,自信多了,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势头很凶猛啊!
个人分类: 活动记录|635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农村新生代确实已经空了!
wliming 2010-4-22 13:45
博主评:本人回家乡,也看到这样的场景,年轻人基本上都走了,种田的农民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 湖南岳阳临湘副市长姜宗福:我一直喜欢研究宏观经济,其实这两年我就一直有个观点,中国的经济迟早会被房地产泡沫绑架后撕票,什么原因呢?中国依靠房地产刺激经济,这个泡沫必定会破灭。这次在两会期间,我听到某学者的观点,非常气愤,他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实际上是怎么样的呢?农村早已经空了。我们到下面搞工作,修堤修路,早就没有劳动力了,都是老人和妇女。以前农村一年种两季稻,现在已经只种一季稻了。二代农民工已经不能叫农民工了,他们根本就不会种田。在这种情况下,还在加快城市化,转移劳动力,中国是农业大国,谁来种田?13亿人怎么吃饭?为什么房价这么高?和政府炒地有关,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抢房子?是因为大家都挤在城市里去了,中国人又喜欢买房子安心,就算有廉租房也一样要买房。房价怎么会跌?需求太大了!所以我要写帖子,让国家来重视。
个人分类: 社会|12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环境的演变(3):持续的大陆的漂移
王铮 2009-5-17 08:49
距今 2.3 亿年,中生代开始了。中生代由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构成,由于恐龙的故事,后面两个纪为人们熟悉。不过恐龙不是中生代才出现的,在古生代的晚期,恐龙已经登场。最早出现的恐龙叫黑瑞龙,这家伙的体型细小,身手非常敏捷,所以在生物竞争中显得所向无敌。到了二叠纪末期,空骨龙出现了,它是很多肉食恐龙和鸟类的原形。当然恐龙的大发展要到侏罗纪。侏罗纪早期食草恐龙发展,它们进化得体型庞大,体型的优势帮助它们了摆脱肉食恐龙的追击。因而这些庞大的家伙的生物的进化进化推到一个新的最高峰,以至于为我们今天的电影导演创造了吸引孩子的票房空间。 中生代开始,世界存在统一的泛大陆盘古大陆(图 8 )。关于泛大陆的存在最早的认识来自魏格纳。魏格纳是一个气象学家。他由于患肺结核而住院,疾病中的他看到了非洲的西部与南美洲东部的耦合,产生地球原来是一个泛大陆的想法。后来他收据古生物和地质学的证据,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观点,现在所有的大陆,是由古生代末中生代初存在的统一的泛大陆漂移开来的。但是,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他解释不了力的来源,由于这个困难,大陆漂移学说被认为是伪科学。又由于他既不是地质学家也不是地理学家,他被正统学者视为民科,在 1930 年代的一次北极探险中死去。他的学说,直到 1960 年代还被认为是伪科学。我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经偷到一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金祖孟先生写的函授教材,书通过批判大陆漂移,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后来也没有问过金先生的真实想法。不过我家有另外一本书,是正面讲大陆漂移的,解放前后出的。据父亲说,是他年轻时受雇于一个地质学家,这个地质学家送他的。我讲这个故事是因为 1949 年后,按照苏联模式,我们中国批判了太多的伪科学:生物学的基因学说、化学的共振论、地质学的大陆漂移学说、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协调论、经济学的马尔萨斯学说,,所以我主张慎言伪科学。直到 1960 年代初,两位海洋地质学家 H.H. 赫斯和 R.S. 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据测定,在太平洋洋底,海岭两侧的地壳向外扩张的速度是每年 5~7 厘米,在大西洋是每年 1~2 厘米。大洋底部的地壳面貌大约需要经过两三亿年的变迁,才会发生一次更新式的巨大变化。海底扩张推动了大陆漂移,也成为了现在公认的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理论支柱。接着, J.T 威尔逊于 1966 年认为在盘古大陆 之前还应存在过更早期的曾拼合一起的早期泛大陆。这种大陆崩裂,洋盆的开启与闭合,被理解为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特征,泛大陆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现象。后人称之为威尔逊循环。、 图 8 中生代开始的盘古大陆 在中生代开始,由于盘古大陆的存在,陆地生物迅速地传播,使得陆地上的动物得以从南极迁徙到北极。这些生物已经不同于古生代的,普遍的证据在此经过古生代末经历过生物大灭绝,有人认为那次生物大绝灭是一颗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撞击造成了多数物种的灭绝,但同时也成为了新物种多样地、丰富地起来发展起来的第一次推动。 整个中生代是温暖和阳光灿烂的,一般认为白垩纪年平均至少比现代高出 5 C ,这个看法使得一部分地质学者对于当前全球变暖的影响前景持乐观态度。这种温暖和阳光的环境带来了地球上生命的大发展。 大约距今 1.65 亿年,盘古大陆开始解体,这个解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大约在距今 1.8亿 年左右,张裂的活动开始进行。沿着北美东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岩浆活动,将北美向西北方推移了开来。在南美与北美互相远离的同时,墨西哥湾开始形成。就在同一个时刻,位于另一边的非洲,由于延伸在东非、南极洲和马达加斯加边界的火山喷发,西印度洋的形成。 在盘古大陆分裂后,在中生代的时期,北美和欧亚大陆是同一块大陆,我们有时称之为劳伦西亚 (Laurentia) 。当中央大西洋开始张裂,劳伦西亚大陆开始顺时针旋转,把北美洲往北方推送,欧亚大陆则向南移动。侏罗纪早期在东亚大量出现的煤炭已不复见,由于亚洲大陆潮湿的气候带移往副热带的干燥区,因此取而代之的是晚侏罗纪时期沙漠及盐的沉积。劳伦西亚大陆这种顺时针的运动,导致了当初将它与冈瓦纳大陆分开的 V 型古地中海 (Paleo-Tethys Ocean) 开始闭合。在侏罗纪早期,东南亚聚合而成。一片宽广的古地中海将北方的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分隔两处。 盘古大陆 在侏罗纪中期开始分裂,到了侏罗纪晚期,中央大西洋已经张裂成一狭窄的海洋,把北美与北美东部分隔开来。东冈瓦纳 也同时与西冈瓦纳开始分裂。在白垩纪时期,南大西洋张开。印度陆块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开来,并加速向北。值得注意的是北美洲与欧洲此时仍然相连,而且澳大利亚大陆此时也还属于南极洲的一部份。 盘古大陆分裂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于白垩纪的早期,大约 1.4 亿年前。冈瓦纳大陆不断地变得破碎,包括南大西洋的张裂,隔开了南美和非洲;以及印度和马达加斯加一起从南极洲漂移开来;还有发生在澳大利亚西缘的东印度洋张裂等等。此时的南大西洋并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像拉开拉链一般地由南向北渐渐张开。这也是为什么南大西洋比较宽的原因。 另外有一些重要的板块运动事件也发生于白垩纪时期。这包括:北美与欧洲开始漂移开来,伊伯利亚半岛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离开法国,印度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开来,古巴与西印度群岛从太平洋涌现出来,洛矶山脉的抬升,外来的陆块蓝格尔 ( 在阿拉斯加附近 ) 、史提金尼亚 (Stikinia, 加拿大附近 ) 到达北美洲西缘。中国台湾也在这个时期生成。 白垩纪时期全球的气候与侏罗纪、三叠纪时期类似,比今天要温暖许多。有证据表明,恐龙与棕榈树出现在今天的北极圈 ,南极 以及 澳大利亚南部地区。虽然早白垩纪时期的极区可能会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个中生代都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冰帽出现过。 白垩纪时期这样温和的天气状况,部分是因为浅海覆盖了大部分的陆地所导致。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地区可以被往北输送,为极区带来温暖。这些浅海同时也使得部分地区的气候变得温和,就像今天的地中海可以改善欧洲的气候一样有用。舒适的地中海气候创造一个良好的生物环境。 由于气温较高,白垩纪的海平面的高度要比今天高出 100~200 公尺,使得许多浅海得以覆盖许多陆地。造成高海平面的另一个原因是白垩纪是一个海盆迅速张裂的时期,由于新海盆开始张裂,大洋中的中洋脊取代了海水,使得海水溢到陆地上来。海洋在白垩纪晚期变得更为宽阔,而印度也越来越接近亚洲的南缘。白垩纪晚期发生了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图 9 中眼睛标志的位置指出了撞击点恰克斯拉伯 (Chicxulub) ,这个直径 16 km 大小的星体撞击地球,导致大气成分的变化,引起全球环境突变,新环境杀死了恐龙以及其他许多形式的生命。这样哺乳动物代替爬行动物成为陆地的主人,开始了地球上的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新生代被划分为两个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分别开始与距今 6500 万年和 250 万年。我们今天就是生活在第四纪的全新世。在最近 1 万年的全新世,人类的活动改变这环境的演变。 图 9 距今 6600 万年的地球海陆分布 在新生代早期,进入盘古大陆分裂的第三个阶段,大约在 5500~5000 万年前,北美与格陵兰从欧洲漂移开来,印度板块开始撞上亚洲大陆,形成了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印度与亚洲的碰撞其实只是古地中海在闭合过程中一系列大陆与大陆碰撞的一部份罢了。从东到西所有的大陆与大陆之间碰撞包括有:西班牙与法兰西的碰撞,形成了本宁山脉 (Pyrenees) ;意大利、法兰西与瑞士的碰撞形成了阿尔卑斯山;希腊、土耳其与巴尔干的碰撞,形成了西奈山 (Hellenide) 和底纳瑞德 (Dinaride) ;阿拉伯半岛与伊朗的碰撞。 与碰撞伴生的是分裂:新生代以来,原本与南极大陆相连的澳大利亚陆地,也在此时开始迅速向北漂移,撞上亚洲的东南位置印度尼西亚群岛。 2000 万年前发生的张裂活动持续到了现代,包括有:红海的张裂使阿拉伯半岛自非洲漂移开来,东非张裂系统的产生,日本海的张裂,让日本往东移动进入太平洋,加里福尼亚湾的开启,使得墨西哥北部及加州一起往北运动。这些活动事件奠定了今日世界的轮廓。 从 2000 万年前开始,南极大陆整个被冰雪所覆盖,同时北方的大陆也开始迅速冷却。世界看起来已经和今天非常类似,不过美国佛罗里达州和亚洲的一部份则还是在海洋的覆盖下。 由于大陆岩石圈受到水平方向的压力,导致了大陆碰撞阶段的山脉抬升作用。虽然此时大陆仍然占据相同的体积,但是它们的表面积则会稍微地减少。于是就全球的尺度来看,在新生代的期间因为大陆被挤压和消亡,造成了海盆逐渐增加,随着海盆的渐渐增大,容纳海水量变多,使得海平面在过去 6600 万年来持续下降,一般来说在大陆互相碰撞的年代,海平面都比较低。在低海平面出现在大陆碰撞聚合的年代里,陆生植物在大陆间的迁徙路线也被开启,地球的气候变得更具季节性,更重要的是地球的气候趋向冷却下来,这部分起因于大陆地区更多将太阳能反射回太空,而海洋则是把太阳能吸收,同时由于陆地的聚集使得地势升高永冻冰层的范围得以扩大,雪聚集形成冰层,将反射更多的能量回太空,导致大陆冰原出现。因此大陆上冰原一旦形成,必然使海平面更加降低,陆地的范围更大,地球变得更冷,更多的冰在陆地上形成,一直循环下去,构成这样的反馈过程:一旦地球开始变冷(或热),正向回馈的机制就会把地球气候系统推向越来越冷(或热)的境地。在新生代的后期,地球开始变冷,冰原首次在南极洲形成,然后又出现在北半球,导致过去 200 万年地球进入了一个冰期年代第四纪冰期。在地球的历史上只有少数几个时期曾经像过去 200 万年来的偏冷气候。 地球在未来的发展中,海底会继续扩张,大陆会持续漂移,地球的海陆结构会持续演变。图 10 是人们估计的2.5亿年前的地球海陆和预测的 2.5 亿年以后的地球海陆分布,在2.5亿年以后的未来世界,地球上出现了新的泛大陆,这个新的大陆被叫做新盘古大陆 。 图 10 大陆的漂移,从 2.5 亿年前到未来 2.5 亿年后的海陆分布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1297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