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iCAN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独自上路
热度 5 张海霞 2016-1-9 18:48
独自上路 2016 年 1 月 7 日,美国,拉斯维加斯,威尼斯人酒店 Ballroom J , iCAN CES Show ,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日本、美国等大学的 10 支队伍带着炫酷的作品如期登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关注创新的目光,就这样 iCAN 2016 的大幕 在世界舞台上拉开了 ! 繁忙充实又兴奋的一天结束,凌晨,收拾行囊奔赴机场,距离我两天前到达拉斯维加斯整整 48 小时,披星戴月的行程,环环相扣的节奏,手机微信上不断传来朋友们的祝贺和祝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是谁知道这风光的背后的真实故事?!漫长的返程飞机上,我终于有时间喘口气,记下来这几个月来为了 2016 年这第一场大活动-- iCAN CES Show 而度过的艰辛旅程,作为纪念也做为鼓励。 2015 年是中国创新创业的元年,照理说, iCAN 作为先行者应该是非常的容易,可是,其实确实遭遇了最大的凶险,暑假确定继续参加 CES 的时候,一直落实不了支持的 funding ,只好把原定两天的活动改为一天,国内总决赛的时间和地点由于种种原因也在九月中旬才确定下来(参见: iCAN第九年:生与死 ), 10 月 19 日在北京双创周主场,两千人的活动,结束之后,马上是 10 月 25 日在北大举办第一届全球青年创新节,完全是拼命一样的节奏!在严重缺乏人手的情况下,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准备 CES 的事情,只能在 11 月份才正式开始征集队伍,约定的国内外合作伙伴机缘巧合都出现了各种状况不能帮忙。更可怕的是, iCAN 比赛的核心成员小王,由于身体原因在 11 月中旬跟我提出要退出 iCAN 活动,记得那是一个天气很坏的下午,小王哭着进来的,因为一起合作了八年,大家感情很深,对于小王面临的困境我不能不关心,我们在办公室谈了很久,傍晚她安心地回家了,而我一个人背起书包上路去高铁站奔赴外地讲座。到达酒店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十二点,打开房间门,我一下子就绷不住了,扑倒在酒店的床上大哭起来: 老天啊,你到底想怎么样?!你是要逼死人的节奏啊! 那时候各种大赛刚结束,我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着《 iCAN 创新工程实践》全国慕课,每天都是战斗的一天,这一下 CES 的所有工作又都要压到我的头上,那时候我真的万分绝望,怎么办?!我真的该怎么办呢?!我一个人扑到在酒店的床上嚎啕大哭,这眼泪只能在这样身处外地的无人深夜里肆意流淌,不可能在家,不可能在办公室,更不可能在我的团队面前表现出这样的无助和绝望!这是一个无眠的夜晚,也是一个绝望的夜晚,我第一次感到这样撕心裂肺的痛苦: 我该怎么办?放弃还是坚持?坚持还是放弃? 有一万个理由促我选择放弃:各种意外、没钱、没人、没项目、没助手、没有时间 …… 还有一个声音在角落里隐隐传来:这是 iCAN 的机会,这是你对世界的承诺! 到底该怎么办?! 仿佛身处无底深渊的绝望之中,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人:何教授,我的人生导师,也是我遇到大事和要事唯一可以求助的人,我需要马上听听他的意见和建议。 于是,含着眼泪,我尝试着在 SKYPE 上拨通了 Dr. Ho 的电话,那么巧,日理万机的 Dr. Ho正好 在线上:我仔细诉说了这些日子以来的各种状况,现在面临的最难的情况就是 1 个半月以后的 CES ,我是不是可以选择放弃?!真的太难了。 记得电话那头的 Dr. Ho 沉默了几分钟: Alice ,真的是太难了,可是你不能放弃,记得你有多么艰难才有机会带着 iCAN 走到 CES 这样的世界大舞台上,这对于 iCAN 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不能后退,一退这机会就没了,再难也要坚持下去。我们来讨论一下最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吧:现在的当务之急是组织团队,你应该 …… 这个电话打了很久,我们具体商讨了如何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和确定参展团队,如何以最合理的方式来解决现场组织的问题,电话结束的时候,我记得 Dr. Ho 的原话是: Alice ,好了,你现在你只需要马上给几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发邮件和打电话,问题就解决啦!加油! 随着这句鼓励的话,我的心情也从冰点回升到了正常,放下电话就立即开始给国际合作伙伴打电话、发邮件,写各种通知和文档,几乎一夜未眠。 早上,当我精神焕发地出现在讲座现场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我刚刚经历了这样一个九死一生的夜晚:又是新的一天,都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又是 iCAN 的一天! 努力总是有回报,很快可以参加的国内外团队就落实了 12 支,各种报名和搜集资料的工作也都基本正常进行,安排人专门负责与 CES 联系落实现场的各种工作;招募新助理的工作也终于在连续三周的面试之后找到了能够胜任的一个,尽管 12 月 22 日才正式到岗上班,但是设计资料和邮件交流还是派上了用场;微信群也建立起来,方便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参加者及时联系,酒店、机票逐渐落实 …… 2015 年 12 月 31 日下午,我们检查 CES 的各项工作和准备资料并打包成三个重重的大行李,准备出发,美国使馆那边却传来一个巨大利空:原本计划跟我去 CES 的助理签证被拒!她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也预定了所有的行程,可是,无聊的美国签证官,却拒签了她!消息传来,所有人都面面相觑、欲哭无泪,我一下想起李娜的《独自上场》,我大声跟所有人宣布:没关系, 2016 iCAN CES Show ,我独自上路! 于是,就有了开始的这一幕: 辉煌灿烂的iCAN CES Show活动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的炫酷展示,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们的谈笑风生、合作交流 …… 那一刻,回想起这两个月来筹备 2016 iCAN CES Show 背后的故事,我的心竟然是特别地平静,感谢所有的意外和不测,感谢 Dr. Ho ,感谢不离不弃的团队,感谢 iCAN 的长期的支持者、老师和同学们,因为你们站在我的身后,让一切磨难都成为了 iCAN前行 的历练,今天的我更加坚信: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iCAN 前进的脚步,创新从来就是独自上路!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5840 次阅读|5 个评论
iCAN第九年:生与死
热度 4 张海霞 2015-11-9 10:42
iCAN 第九年:生与死 “ 38 号,你的资料有问题,条码不符,今天不能签,回去重新填表再申请 ! ” 这是发生在今天早上 7:30 美国签证大厅的真实故事,北京初冬的周一早晨:凄冷、雾霾、拥挤,本来十分焦急的我,突然一下子感觉到无比的轻松:疯狂忙碌一百天之后,今天我终于解脱了!于是我穿好大衣,我长长出了一口气,成为今天早上第一个走出签证大厅的人,正式签证面试还没开始呢! 是呀,从 7 月以来:国际比赛、国际会议、 iCAN 的分赛区比赛、总决赛、全球青年创新节和创新之夜的活动,还有各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加上这种的人事变动和协调,我的日子一直过的像是发疯,没有一天的闲暇,更没有喘息的机会,每天都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全速运转,晚上倒在床上都感觉自己累昏过去了,可是还要早早爬起来处理各种邮件和资料,还有不停地要召集的会议和要做的报告 …… 2015 年, iCAN 的第九年,国家创新创业的元年,在总理的号召下,全国上下都豪情万丈地投身到创新创业之中,本来以为已经早起了九年的 iCAN 会成为那个“优先”的排头兵,却没有想到, iCAN 这一年才真的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个中滋味也只有亲历才能够体会:能否坚持初心把这样一个为了给每个青年人一个展现自我创新才华的活动办好?能否处理好比之前多得多的复杂关系、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如何生存下去?还有 iCAN 真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把这些原始的创新创意传递出去、形成对社会真正有价值的创业或者生产力? …… 你不仅要自己一口气不都能喘地往前冲,还要带着团队一起冲,这其中还要处理那些让你措手不及的“后院起火”以及“釜底抽薪” …… 于是,这个 2015 年, iCAN 的第九年, iCAN 团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当然也获得了巨大的机遇和进步,因为我们在这个生与死的关头,我们这个坚强的团队一起把握住了稍纵即逝的机遇、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9 月 10 日,教师节,我在大雨中造访亦庄,彼时我正在为 iCAN 中国总决赛的场地和规模发愁: iCAN 分赛区比赛有 1000 余支团队,我们要选多少到总决赛? 10% , 30% 还是 50% ?凄风苦雨中我也是愁眉不展,本来约谈的话题也没有太多心情,可是大家在座谈时无意提到了“全国双创周”, 10 月中下旬,国家要组织第一次全国双创周,北京是主场,大家都是刚刚接到的非正式通知,是否有可能结合?亦庄作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主力,希望有给力的活动。这就是这么一提,回来的路上,我坐在地铁上,反复琢磨: iCAN 总决赛、亦庄、双创周 ...... 可以考虑的组合,于是,微信联系,大家开始火速确定方案,我们给学生的通知 9 月 15 日就发出去了: iCAN 中国总决赛在全国双创周的亦庄主场举行!时间是 10 月 19-20 日!一个月,中间还有中秋和国庆假期,开足马力,全线出动,于是一场创新的速度与激情就这样在亦庄上演了! 2015 年 10 月 19 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全国双创周的开幕式上, iCAN 总决赛 500 支队伍彩虹旗帜惊艳登场,所有人都被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创新创业的青年大学生的激情和创意感动了, iCAN 梦幻般的开场! 20 日下午的颁奖典礼更是一场激动人心的盛筵,创新的彩虹再次激荡,让参加的每一个人都久久不愿离场,这是一场青年人创新创业的盛会,更是一场向全社会传递“创新创业, Yes , iCAN !”理念的现场发布会! 没有时间喘息,我们马上就投身到了 10 月 25 日在北大举行的“全球青年创新节”活动之中,因为这是一场新的盛会,我们邀请来自全世界的创新创业青年人,在北大展示他们的才华(其中包括来自 iCAN 的科技创新团队和来自未来领袖文化创意大赛的文化创意团队),他们将在北大百年讲堂为大家奉献一场精彩的巅峰对决“全球青年创新之夜”!没有时间庆祝 iCAN 总决赛的胜利,我们立即投身到了这场活动的彩排之中:这里面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创新创业团队,还有来自北大学生社团的学生导演团队、表演团队 …… !工作量更是庞大,学校也召集了很多部门协同工作,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 10 月 25 日,白天来自 60 多个国家的团队进行一天的文化创新展示,下午创新领袖峰会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师畅谈创新,晚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全球创新之夜”大戏正式拉开了大幕:来自多个国家的 12 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代表队,隆重登场, 2000 多名观众座无虚席,还有来自不同院校的 101 位大众评审以及 5 位世界一流的嘉宾评审!前央视著名主持人、著名投资人和张泉灵校友嘉宾主持,炫酷的舞台、精彩的展示、睿智的点评、热情的观众,让这个属于创新的夜晚无比灿烂辉煌! 本来 25 日之后我就可以休息一下了,可是之前就接到了国际合作项目验收的通知, 10 月 29 日和 11 月 6 日二选一,我只有选择后者, 11 月 6 日,周五,国际合作项目验收,于是一场新的战斗在创新之夜落幕之后马上开始,又是要全力以赴,那天正好是北京的第一场雪,我和我的团队真的是感觉到我们已经精疲力竭,只有听天由命啦,还好,验收风雨无阻地顺利进行、圆满结束!于是,我和我的团队终于有机会踏上了一个短暂的周末休假之旅:密云的古北水镇、长城、水库,大家一起度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末 …… 今天,周一,我满血复活,早上 6 点去大使馆签证,没想到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这是天意吧,自从 2006 年投身创新创业以来,特别是今年这第九年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和生生死死之后,在即将迈入第十年的现在,我是该放缓一下狂奔的脚步,深呼吸,好好想一下 iCAN2.0 的发展的战略啦,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远,在这个全民创新创业的大潮之中,从教育的角度我们到底能够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2176 次阅读|4 个评论
创新改变世界:2015 国际大学生 iCAN 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
张海霞 2015-10-27 22:15
创新改变世界——2015 国际大学生 iCAN 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冠军出炉 2015年10月21日 16:19 CCTIME飞象网 10月20日,2015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在京拉开帷幕。经过层层筛选和激烈PK,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团队带来的Wipace智能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的iMuscle智能运动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团队的大型车辆右转内轮差危险区域主动警示系统、西北工业大学团队的iBag以及郑州大学团队的新型组合式可转角爬壁机器人五个作品凭借出色的创意理念,扎实的技术实力斩获特等奖。此外,全自动穿串机、变胞机器人、智能双向仿生手语翻译系统等34个作品获得一等奖。在青少年组的比赛中,电动助老购物车,车流量调研与智能交通灯设计获得青少年组特等奖,智能语音导盲杖、智能茶叶盒灯6个作品获得青少年组一等奖。据悉,本次决赛中的特等奖团队将于明年 7月赶赴巴黎参与iCAN国际总决赛的角逐。 蓄势待发的参赛团队代表 据悉,2015年第九届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赛区于今年3月拉开帷幕。赛事开幕之初,就收到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和地区的大学生队伍广泛报名。经过严格筛选和一轮轮激烈角逐,来自中国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等知名大学的500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成功入围,并于本月19日抵达北京展开决赛PK。决赛现场,500支大学生团队纷纷向评委详细介绍了团队作品的设计原理及应用表现。通过他们的创意阐述,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大学生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20日上午,最终入围的团队进入最终答辩阶段,接受现场50余位企业家和投资人组成的专家评审团的严格评审。激烈PK之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团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以及郑州大学斩获特等奖殊荣。 参赛团队答辩,机智应对嘉宾提问 在 2015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中,现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充分践行了“科技为本,创新育人,创业成真”的大赛口号,用创新行动向中国嘉宾及广大观众充分展示了创新创业文化。决赛特等奖获奖作品iMuscle智能运动服、大型车辆右转内轮差危险区域主动警示系统、Wipace智能鞋、新型组合式可转角爬壁机器人、iBag等充分展现了大学生团队在智能生活、智能交通、智能运动等领域的创新视角,用实际行动印证了“创新改变世界”的内涵。此外,这些作品也充分展体现出大学生创意设计的创新亮点和创意理念,彰显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产品创新、适用以及技术等多方面的杰出成绩。国际大学生 iCAN创新创业大赛在中国大学生团体中的逐步氤氲,也必将进一步驱动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新发展。 2015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特等奖获奖团队 2015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青少年组特等奖获奖团队 2015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一等奖获奖团队 2015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青少年组一等奖获奖团队 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赛区的赛事是由教育部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主办的教育部质量工程支持项目之一,是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InternationalContestofInnovAtioN)的中国选拔赛。大赛秉承“传递 iCAN理念、激发创新热情、点燃创业梦想”的精神,着力引导、激励和启迪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促进和加强物联网技术领域政、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大赛始于2007年,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所有专科、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所有参赛者均需以2-4人团队形式参赛,可跨赛区和学校组队参赛。所有参赛作品均为学生原创作品,且为可以演示和操作的创新应用系统。大赛开办至今,吸引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创新粉丝的广泛关注。 我们相信,随着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在中国本土的不断延承发展,其未来也必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团队中,激发团队创新热情,开创全新创新时代。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3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iCAN大赛的泰山巅峰宣言
热度 3 张海霞 2015-5-19 12:06
2015年5月17日,带领iCAN团队赴泰山宣言,iCAN的旗帜在泰山巅峰飘扬,Yes,iCAN的呐喊响彻云霄,这个令人激动和荡气回肠的周末,至今都觉得热血沸腾,期待更多的大小朋友参加iCAN大赛,开启创新人生! 首届中国(国际)iCAN+青少年创新创意大赛暨iCAN+创客空间发展报告会圆满举行 2015-05-19 iCAN iCAN物联网创新大赛 iCAN物联网创新大赛 iCAN物联网创新大赛 微信号 iCAN-Contest 功能介绍 关注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官方网址:china.iCAN-Contest.org. 2014年大赛报名火热进行中.... 2015 年 5 月 16 日下午两点,首届中国(国际) iCAN+ 青少年创新创意大赛暨 iCAN+ 创客空间发展报告会在济南市科学技术协会三楼报告厅举行。本届会议由济南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 iCAN+ 青少年创新创意大赛组委会共同主办,济南市科技馆、山东大学电工电子创新教育平台、济南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协办。济南市科协副巡视员焦兆刚、济南市科协科普部部长高华、济南市科技馆馆长高艳、济南市科技馆副馆长,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会长徐增辉等相关领导以及济南市中小学师生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将“大学生与各界手拉手协同创新”的 iCAN+ 理念进行推广,并初步研讨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与中小学 iCAN 创客空间联合基地建设以及开展大学生与青少年互动的创新科普训练活动等相关工作,激励全国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意、科普实践活动,激发其对科学、技术、文化的兴趣,提高其学习力、创造力、表现力、组织力和执行力,从而促进广大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做到“少年强则国强”,“人人创新”、“万众创新”从青少年开始。同时,首届中国(国际) iCAN+ 青少年创新创意大赛在本次会议上启动。 5 月 16 日参会领导与师生合影 在会上,济南市科协副巡视员焦兆刚致辞,对青少年创新活动予以了鼓励和肯定,同时作为济南市科学技术协会代表向山东大学 iCAN 创新实验基地进行“济南市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中国大学生 iCAN 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主席、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做题为“好奇,探索,创新”的报告,提倡中小学学生们对世界保持好奇心,拥有梦想,要勇于发现和探索,并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创新来实现梦想;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李一一同学做了“创意少年北极行”的创新报告,通过与在场师生们的积极互动,分享了她在北极探索的一些发现和感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鼓励在场的中小学生们善于观察生活,勇于发问,并积极行动去探索答案;最后, iCAN+ 青少年创新创意大赛主席、山东大学邢建平教授介绍了大赛的相关流程以及山东 iCAN+ 创客空间发展情况。 iCAN+ 青少年大赛精彩报告 报告会现场气氛活跃 会后,济南市科学技术协会领导、济南市科技馆领导和张海霞教授、邢建平教授进行了深入交谈。当晚, iCAN+ 青少年师生代表以及大赛组委会成员组成小分队抵达泰安,进行泰山夜爬活动,于 17 日清晨登顶,所有小分队成员在泰山玉皇顶进行了激昂的泰山宣言活动,“ Yes, I CAN! ”的宣言响彻云霄。 阅读 举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386 次阅读|3 个评论
iCAN优秀项目成果亮相2015年科技周
张海霞 2015-5-18 19:15
iCAN优秀项目成果亮相2015年科技周 2015-05-18 ican iCAN物联网创新大赛 iCAN物联网创新大赛 iCAN物联网创新大赛 微信号 iCAN-Contest 功能介绍 关注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官方网址:china.iCAN-Contest.org. 2014年大赛报名火热进行中.... iCAN 优秀项目成果亮相2015年科技周 2015年5月16日,由科技部、中宣部、北京市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开幕式”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本届科技周主题为“创新创业·科技惠民”,由众创空间、科技创意坊、创造我发明、科普体验厅、电动汽车、纳米小屋等板块组成。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优秀项目也获邀参展。 上午10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参观了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作品展示区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刘延东同志指出:“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非常符合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题,同时也符合民生发展的需要,并凸显了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应该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大力推广。” 刘延东副总理,北京市郭金龙市长参观iCAN大赛项目 大赛秘书长王奕青向刘延东副总理汇报iCAN比赛情况 iCAN大赛获奖队伍向刘延东总理介绍参赛项目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生向参观者介绍参赛项目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向参观者介绍参赛项目 【背景介绍】 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是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联合主办的一项全国范围物联网技术的年度创新赛事,是教育部质量工程支持项目之一。大赛秉承“人人创新、精准就业、草根创业”的口号,“传递iCAN理念、激发创新热情、实现精准就业、点燃创业梦想”的精神,倡导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全社会对创新创业的关注,为高科技创新创业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的平台。大赛始于2007年,历时九年培育数万作品,培养数十万创新大学生人才。大赛项目涉及智能娱乐与运动、智能医疗与保健、智能交通与能源、智能家居与装置等多个领域,皆为有前瞻性、创新性、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物联网科技项目。 本次代表 iCAN 参加科技周展览的有北京科技大学的“智能手杖”,“自感应低碳智能窗”项目和装甲兵工程学院的“野战活点沙盘”,“浴光人家”项目。 阅读 举报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2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的反思与自省:有感于张曼菱女士的北大演讲
热度 70 张海霞 2015-4-5 13:38
看到朋友转来的这篇演讲,真的是于我心有戚戚,在这个名利日盛的时代,我们的教育有着太多需要完善和反思的地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和我们自己超越弥漫在我们身边如“浓重雾霾”一样的名利,仰望星空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做的人多了,这世界才真的变得有意义。其实这也正是九年来我和国内外同行不遗余力推动iCAN大赛的源动力,希望每一个人都早点儿觉醒并开始相信自己并走向成功,相信:Yes,iCAN! 张曼菱北大演讲:你们的事业还没有开始,人生就如此无趣 2015-04-05 五道口书院 五道口书院 五道口书院 微信号 wudaokoushuyuan 功能介绍 读书如彼岸花开,给心灵留一片净土。五道口书院以读书和思想为主题,汇聚强大正能量,分享传播精美文章,共享文化智慧盛宴。 张曼菱(1948— ),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当代著名作家、红学家、电视制作人、社会活动家,北大才女。1969年赴盈江县平原区插队务农,后历任昆明医学院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员、天津作家协会理事、海南作家协会理事、海南曼菱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青年时代曾在云南德宏傣家边寨当知青。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0年在大学生竞选中作为北大代表,成为当时令人瞩目的候选人之一。1982年以“文科论文第一”的成绩毕业,到天津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在校期间即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一时轰动京华,后改编为电影《青春祭》,饮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成为一代人心灵的丰碑。作为西南联大的史料抢救者与研究者,她担纲制作的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深得海内外联大校友认同,为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是 2014 年 3 月 29 日张曼菱在北京大学的讲座实录,张曼菱先生观点犀利独到,极具穿透力,值得您耐心读完。 同学们,感谢你们来听讲座。今天天气好,又是周末,我想很多同学应该是外出了。 本来准备讲一些西南联大的故事,谈一下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怎样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等等。我去年九月在三联书店出的一本书《西南联大行思录》,里面全都是西南联大人的口述历史,基本上是小故事。很有趣,你们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然而,看见你们坐在这里,眼睛里带着迷茫,像来听一堂课那样地沉默着和认真着,我忽然改变了主意,我不想讲那些故事啦,因为西南联大的故事离你们实在是太远了。 我说的远,不是时代和时间的远,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远。 你们坐在这里,号称是北大学子,然而,你们离当年的北大学子——西南联大人有一种精神源头的隔阂远。所以,这些故事解决不了你们的实际问题。 西南联大的学生,他们穿越战火,悲歌向前,读书救国。他们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的一代精英。而你们,虽然头顶名校桂冠,你们只是“被动成长”和“成功压抑”的产物。 我今天如果讲故事,对我很容易,可以煌煌万言,因为我已经写出了几本书,还做了纪录片。而听故事,对你们也不难。你们都是考试冠军,否则进不了北大。你们会把这些故事当作“知识”与历史一样,转眼就背得烂熟。 然而那又能怎么样? 你们又多了一种死的知识,如此而已。然后你们知道我是西南联大方面的专家。如此而已。 你们是我的师弟师妹,我们有血浓于水的一脉相承的校园情。我们,不该是一只大木桶和一只小木桶的关系。就是说,我把我的知识倒一些给你;而是我要关心你们的成长,你们也想从我这儿明白一些迷茫的问题。 我们之间是生命的呼吸和延续,校园精神的传递的关系。 此来北大,我的初衷是要打动你们,打动你们的思想。而不是又增加一点你们的积累,你们的“知识包袱”。 所以我决定不讲故事啦,我要讲一点我的思想。这些思想并不系统,但是鲜活,现实,能够触动你们,能够触动社会。 我从来认为,那些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之类,是最没有用处的,有用的只是细节,具体的环节。 这在哲学上是有一派的。 用几个观点,来传播我给你们讲的思想,我不管它能不能形成“系统理论”,我相认它能进入你们的灵魂。因为它是没有人对你们讲过的。 一、压抑的胜利 你们坐在这里,你们考入了北大,但我并不认为,你们就是天之骄子,就是精英。说实话,我认为,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种因素,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那么有力量,那么有积极意义的。 相反,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 并不是你们真的比你们的同学优越,聪明,用功,有天才,有前途,你们才坐在这里。 而是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与压抑你们的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配合,服从,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是你们通过了考试机器,使你们得了高分,进了北大。 我称之为“压抑的胜利”。你们赢了吗? 不,赢的是你们的老师和家长,而你们是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你们这些高分的宠儿,比起你们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 你们少了反抗,少了天真,少了活泼,少了游戏,少了恋爱,少了美丽,少了俏皮,少了青春,少了分数外的许多最宝贵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恰恰是能够使你们的人生可能幸福和成功的要素。可是为了高分,你们都把它付出了,都把它牺牲了,你们屈从于老师和家长的苛刻要求,拼命压抑自己,才得到了这个结果,考上大学,并且是北大。 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也许他们更多地保留了自己,保留了选择,保留了活力与美丽,他们的人生会可能比你们更加成功和幸福。因为他们保留了更多的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热情,更多的个性。 我观察到, 情商较高的孩子反抗这种压抑最多,而情商其实决定人的成功人生。 这就是为什么在北大这类的名校里近年来会发生所谓精英学生自杀的事件。 这就是考上北大之路成了自我毁灭之路的原因。 因为你们会把这种压抑当作是成功的必要,当作是人生正面的经验,误以为就这样被动地学习,生活,加大对自己的压抑,就可以完成一个成功的人生。这是一个太大的谬误。 这种对人生和事业理解和开始的谬误,必须停止! 你们必须重新评估自己考上北大这件事情,必须重新总结自己为什么能上北大这个消极的经验。 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正在改变中。你们曾经搭上的那班考试车高分车,也在发生变化,在发生一种宽容的合理的具有多种选择性的变化。 你们是过去消极考试的产物,如果不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调动生命的真正活力,那么一条路走下去,你们死定了! 有个叫坎贝尔的人说过:“ 最坏的生活,是没有选择的生活。 ” 你们正是从那样的生活中走过来的。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对我说过: 西南联大的学生,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一样,而教育是配合这个学生的个性来实施的。 可你们却是被压成了“一个模子出来的”,你们的样子不是你们所选择的。对于你们而言,选择太有限,可能是选择一个发夹,一件名牌衣服这样的无价值无意义的选择罢了。 更多的时候,你们不敢说“不”,更不敢说“我要”。所以,你们成了一批只能在小事情上撒娇,而却在大方向上完全服从的孩子。 这就是今天中国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大失败。 古人说:“入门须正,立意要高。” 我的师兄钱理群说:当今中国教育的败绩始于中小学。这是看到你们的根子不正啊。 你们是被种歪了的一代。 你们必须猛省,立即进行自我纠正。 你们没有真正自我的阅读,你们不知道天下与历史,你们知道的只是媒体和网络上的浮浅信息。你们没有个性,因为你们一生没有选择和经历过真正的历险。 李政道中学毕业后,就遇上日本入侵。他一个人可以跋山涉水,从沦陷区来到云南,寻找他心目中的恩师,他一生学业的引路人。他曾经遭遇翻车,受伤,住院,然后他成功到达昆明。他在一个叫岗头村的昆明郊区,敲开了一间农家的房门。他未来的恩师吴大猷正在里面照料着自己生病的妻子。 李政道泰然经过了吴大猷的一道道物理题目,一次次地让吴大猷感到惊讶,最后震动和狂喜,第二天吴老师到西南联大的物理系就说:“各位,我发现了一个物理奇才。” 从此李政道受到吴老师和西南联大诸位名师的精心培养。 这样的道路,你们能走吗? 李政道正是在你们这样的年龄。无数的西南联大学子在战火中都进行了自我选择,他们选择了脱离沦陷区,为国读书,他们吃尽辛苦,长途跋涉,到达昆明去念书。 自我选择,经历艰辛危险去完成这个选择。 你们能做到吗? 二、被遗弃的校园 刚才有个男生提问说:“你对当今的教育改革如何看?” 我的看法是:现在的教育很坏,步步都是对你们的陷阱与剥夺,没有爱,没有责任。让你们错过自己的童年,再错过青春成长期,成为一些不知所措的人。 你们终于进入大学,有一种放松感。父母远离,中学的管理不再罩着你们了。你们可以有很多的选择。正像是一群关在笼子里很久的小鸟,现在放到一个院子里,也有罩,不过大些。 最可怕的是,对于你们这些初入学的新生,有军训,可是没有人文温情的关怀,更谈不上呵护。没有人来约束你们,更没有人来爱你们,为你们负责。 我有一个侄子一个外甥都这样走过来的。他们奋力拼搏,进入名校,可是一进去就迷茫了。 我去过那种所谓的大学城,那是对你们的遗弃。简直就是大学的犯罪。在遥远的郊区,除小卖部什么都没有,老师都不在那儿。一群刚入学的孩子们在那里,简直是集中营。 他们夜里吼歌可以到零点,吃薯条吃到嗓子哑。因为孤寂他们只能玩电脑。 这时候,有很多同学成了电脑迷,甚至因为上网而耽误学业,而被开除。 这是中国式教育的又一个失败衔接。 所幸的是,我家的那两个后代现在发展很好,他们经历青春的觉醒,进行了自我选择与奋争,走上了一条自己能够把握生命的道路。但回忆起在大学里虚度的那些迷茫时光,他们都很痛惜。 现在你们成年了,你们必须醒悟:“全靠自己救自己”。 这种可怕的“大学城”,现在还在继续。没有人气,没有校园氛围,没有导师,没有高班同学,甚至没有街道和居民。 这种现象国家还不来管,我认为是在糟蹋和迫害学子。 我有位师兄郝斌,是北大的前领导,他说过:“ 这是对孩子和家长的犯罪。对这些热心向上进入大学的新生,完全是一种欺骗和不负责。 ” 校园的辅导与关怀,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温暖的小环境,这对于初离开家庭的学子至关重要。你们本来被呵护得无微不至,突然就被扔进了荒地。大学城就是荒地。 而即使是在老校园,也与荒地没什么差异。在云南发生过一起恶性的学生杀人案,因为贫富悬殊与歧视,刺伤了一个底层学子的自尊心,没有人发现,没有人来恢复,没有人来调整,直到这名叫马加爵的学生杀了数名同学。而原因全是由于小事。 杀人者与被杀者都是当前这种非人性校园的牺牲品。 同学们处于一种无助状态。他们甚至可以相互构成威胁。 我曾经在中科院作过讲座。一看就知道,那群高分的孩子们其实是很久没有人跟他们谈什么了,谈心,谈感触,听他们的问题。他们在一种多么孤寂和闭塞的心理状态中成长。 那天也是一开始就讲西南联大故事,时间到了。他们不让我离开。 有个外地来的同学问我:“老师,北京有什么好?” 显然,他很想念他的家乡,他原来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而且没有人来开导他。 我告诉他: 北京堵车、空气差、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因为大家都是来淘金的,没有建立家乡的那种人情。但你到北京并不是来寻找安乐窝的,你是为寻求你专业的最高端而来,所以你一定要做出牺牲,把握好你的专业方向。一切才值得。 有个女生问我:“老师,你看我的头发是留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 她是多么需要友谊,需要欣赏,需要长辈的呵护啊。 这些高分的博士生,他们的心灵充满饥渴。他们的生活一点也不充实丰满,这样他们如何可以去完成科学的任务,攻取尖端呢? 事业还没有开始,人生就如此无趣。动力又在哪里呢? 还有一次在,我清华售西南联大的书和光碟。一个博士生问我:“我可不可以只买化学的。因为我是学化学。” 气得我大骂了他一顿:“难道你学化学不需要数学?难道化学与物理不是兄弟学科?你大概是只会买考试题目吧?这些大师的人生和见解你就不想读一读吗?你父母也不学化学,他们就不是你父母了吗?” 他听我骂后,说:“老师,您别生气,我买,我都买。”我说,关键你必须都看。 同学们,当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中国被领导人发动了一次文化大革命。那是一次大灾难。当时中学生有一个口号:“砸烂旧教育制度”。其实是把自己敬爱的老师们一个个打了一顿,造成千古之恨。 今天,我不想号召你们去“砸烂”谁,你们也不懂错在那里。 今天大学状态,是各种历史恶果的堆砌,有体制的,有人文的,有政治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各种伤害,历史性的伤害,造成了恶劣的大学环境。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恶之花”。 你们不必对这个现状负责。你们要对自己负责。 如何才能对自己负责呢? 在认清现状之后,下面我对你们有几点建议。 三、在“取”与“舍”中上大学 首先是培养自己的穿透力。 现在社会上都是对大学的批判。你们约略知道就可以了。不必太陷进去。因为你就在其中,你的年华赶上了,赶上这还没改革也不知道怎么改革的混乱的教育状况。你不必为此负责。你要为自己负责。 穿透,就是把自己摘出来,从局限的位置里摘出来,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到远方,这样你的行为就会不一般,脱颖而出。 你可以想象,你的青春赶上了一场无法逃避的战争之类。 曾经有一个与你们同岁的青年,杨振宁。在日本飞机昆明的一次轰炸中,杨振宁和家人躲警报回来,看见他们住的那个院子正中落下了一颗炸弹,炸出了一个大坑。杨振宁是家中的长子,他立即找来一把锄头,开始挖掘,因为家中的许多生活资料,甚至鸡蛋都被埋在里面了。杨振宁是一个能够和父亲一起扛起家庭责任的好儿子,好大哥。 他挖出了一些书,已经卷曲,但他把它们压平,还能看。这时候西南联大的几位名师走过,看见这个中学生在挖书。在一场疯狂的轰炸 , 到处是血肉横飞的惨象下,居然有这样一个青年还在挖书。这几位大师立刻赞言,杨武之的这个儿子必有大出息。 这就是穿透力。能够透过现实的迷雾,看到理想与未来。 要有一种自我封闭的保护意识。保护自己的方向。 我研究西南联大,发现,凡是那些有穿透力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是成功者。凡是那些被现实淹没的学子,他们后来都漂泊无依,什么也不是。 什么是卓越?卓越就是可以不受眼前干扰,一意孤行,保持自己最高方向和最佳状态的人。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是指人的品性上的培养,而不是什么守规矩之类。要坚守的是这份不同于平常人的卓越。 下一步就是找到方向与个性的配合,包括与导师配合,与选题配合,与职业与事业配合,完成自己独到的人生。 什么叫平庸?平庸就是被眼前淹没。 不要想把自己和什么东西去搀和,自己发展好了。别人自然会来找你搀和的。 我曾经找到一名失落在云南边陲的西南联大学子,他的身世可不得了。《天演论》就是他的一个堂叔翻译的。严复家的后人。可是我找到他的时候,他的境况非常凄惨,在一所边陲中学里,老婆离婚了,他显然害着重病。采访的时候一直抬不起头来,眼睛也是闭着的。 他告诉我,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他接近“地下党”,受组织委派,到滇南来开展工作。可是人家说为了保密,不让他加入组织。一个人已经牺牲了学业,来到乡村,却又不被组织信任和承认,实际上他的选择错了。他曾经为组织发电报,作过很多重要的工作,而在云南解放后,他的“上线”消失了,他于是什么也不是,没有得到他为之奋斗的政权的承认。 应该说这个名门之后完全没有维权的意识,他只有一种宗教式的献身精神。所以他的一生全毁了。 我采访过朱光亚。 他告诉我,在“一二一”四位烈士被杀害的时候,大家都很气愤,他也参加了游行。但是很快他就回到自己的专业,因为研究物理学是一件很投入的事情。朱光亚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他很快作了准备,被导师吴大猷带去美国留学,同行的有李政道。他们这次出去深造后,都成了世界物理学与中国科技界的杰出人物。 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年吴大猷并不是很满意朱光亚的,不像对李政道那样满意,吴自己在书中说,是勉强挑上的。朱光亚也明确对我说过这一点。但是为什么挑上了?没有讲。 我以为这是师徒之情。朱光亚说,当年他时常到吴老师家去,有时候买一点肉,在老师家听课,一起做了吃饭。师母病了,也是朱光亚背负着去医院。梅贻琦校长派了小车,可是那种村道小车进不去,必须背一段路。 我想是这个忠厚的学生打动了吴老师吧。 朱光亚后来在中国的核武器建设中发挥了组织者的作用。 再说杨振宁。当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有一个著名的三人小团伙叫“三剑客”。这是物理系的三个最优质的学生,杨振宁、张守廉、黄昆。这三人后来都是世界物理学界的著名大师。黄昆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他们三人成天讨论不休。从茶馆,到马路上,深夜甚至几乎遇到“打闷棍”的拦路抢劫者。他们三人在昆华中学任教,分一个教师的职位,勤工俭学。所以一直争论到昆华中学给他们的宿舍里,躺下了。又爬起来点蜡烛,照书,翻出来,那几条,那几句话,继续争论。 而别人在茶馆里可以谈恋爱,可以睡觉、聊天,也可以闹革命。总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剑客”的故事,杨振宁自己也反复讲,他的意思是说, 和同学成为对手,争论中学习,所得甚至超过老师所给予的。 中国古人讲“同气相投”,讲“物以类聚”。我希望你们在大学里组建自己的“三剑客”,得到学习和追求的伙伴。培养自己的小环境。 四、“方向”决定人生的成败 书桌上的公式。 有一天我去采访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他是西南联大的年青教授,后来是美国数学所所长。晚年归来,回到他的母校南开大学。 那天,在他非常狭小的书房里,他就坐在轮椅上,转身就是书桌,而我面对他,几乎是站在门口。其余的人只能是站在门外了。 这可以与你们的学生宿舍相比了。 可陈先生说:“不小,够了。”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数学家,在这儿思考,推算,他说,“够了”。 这时在桌上有一张纸,我要求看看,陈先生拿给我看,上面是一串公式。当然我看不懂。 他告诉我,这就是他在这一周刚刚推算出来的一道世界数学难题。 陈先生还告诉我,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把脑子里正在思考的问题,思考到的那一步,那几行算式写下来,放在书桌上,然后去干别的。每天回来都看一看这张纸。这样,让问题在脑子里滚动,即使你在做别的,甚至在与友人闲聊,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离开你。忽然地,就有了答案。 其实我也有类似的习惯。每天早上醒来,朦胧的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丝我正在写作的文章思路,那怕是一个小段落,一句须要修改的话,我立刻就清醒过来了,穿衣起床的动作也加快了。因为今天对于我是有效的一天,有一个方向在吸引着我。 于是不梳洗不吃早点,我赶快跑到电脑那里,把我的文字调出来,把新的想法写上去。下面,一面洗漱,一面思路打开了。一天活泼的有创造的新鲜的生活开始了。 同学们,我们是知识者,是脑力劳动者,我们的头脑与思考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甚至生命的意义。一定要抓住,抓紧。 在我少年时代,曾经进入一种阅读的饥渴状态,一切文字我都想拿来看看。父亲当时给了我几句话,令我受益终生: “ 早晨起来,你的脑子正是一片青草地,正在阳光下生长,有希望。可是你打开栅栏,放进去一群野马,让它们在那里乱跑一气,等它们跑了,你的青草地已经被践踏成一片烂泥。每天都这样,你还有何方向?有何思考?有何建树? ” “学上得中,学中得下,学下得下下。” 父亲告诉我的就是学习的选择啊! 这太重要了。失去方向,你所获得的一切信息都是一种淹没,都是灭顶之灾。 我们要不要关心世界?要。 但我们的方向是: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如何生存发展。 我们要不要关心社会?要。 我们的方向是自己如何定位,我能给这个百病丛生的社会带来什么,我又如何在其中生存而保持自己的志向。 我们要不要关心大学教育?要。 学生的方向是了解当今弊病,而尽可能地超越现在,使自己得到健康发展。 一切都有自己的根,“根”决定立场与利益。你们要抓住自己的根上的东西。不要相信那些“国际人”,只有从根上出发的观念才是真实可靠的。 你们,从迷茫中找到方向,人生的方向和专业的方向,紧紧把握,不受干扰,不放松,创造自我创造成长的小环境,吸取那些身边出现的营养,冲出这种教育的迷宫,拓展自己的前景。 写日记,是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 现在不再是那种以日记论罪的时代了,你们有了写日记的权利与自由。这很重要, 要培育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怕是写自己的暗恋。那么,你可以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清醒。你可以总结自己的内心经验。你可以观察自己的成长。你就有了一个尊重自己的意识。 有个诗人对我说:“我是我的驿站”。我觉得这很了不起。她自己就能够停下和休息自己。这非常主动。是一种自助的人生方式。 你们不要被宿舍纠纷、男女恋爱、地域歧视、贫富悬殊等扰乱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校园氛围,宿舍氛围,社团氛围,这些都是我们同学自己可以构建的。 与人抢时间,与事抢时间,与时间抢时间。 当你受到挤压的时候,时间特别可贵。你会抓住,珍惜,往往出效应。当时间一大块地摆在你面前时,你会茫然,失落,被消解,反而不知道如何应用时间。 这是很多青年人易犯的毛病。 这里有个同学问我对“留学”的看法。 我在台湾看到,那里各大学校园里,留学的学生不少,尤其清大,就是新竹的那个清华大学,现在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他们一般是交换学生,大家你来我往。在清大,我采访过一个台湾本地的学生,他原来是农村子弟。他说感谢梅贻琦校长,否则我不会有这个前途。他去过欧美各校,也来过大陆的北大清华复旦。有时就是一个学期。他很淡定,能够对各校的不同谈出看法。这才是留学。 更早,有陈寅恪先生的留学。 陈先生家底很厚,他所做的一般人做不到。他是不要文凭的。他是只冲着那个学校的某导师、某选题、甚至某些资料去的。学到了他就走人。那些留学生在一堆,只要陈寅恪来了,谁都不敢高谈阔论。因为他是真正最有学问的人。虽然他没有一张文凭。 而我父亲说过,从前他们班上的阔人子弟出去,回来后我父亲专门去看他,原来只学会了穿西装打领带吃西餐。于是我父亲说:“一头牛,游遍了五大洲,它还是一头牛。” 而现在中国大陆普遍的送孩子出去,往往是耗尽家中资产,进入欧美的一个野鸡学校,一去别无选择。这那叫留学?有点像是“偷渡”嘛。 如果是这个样子的留学,我劝你们不要去。有本事你们自己在网上找好的学校,报考,申请奖学金。 要上就上一所好大学。去野鸡大学,不如去打工。别坑父母,坑自己了。 五、让生命冲破牢笼 来之前师弟张颐武和我通了下电话。他说:“师姐,你已经成为 北大的一个传说,你那种特立独行的精神、个性,现在的学生没有了。” 在这本《北大回忆》中,我写了几个自己的小段子。跳楼,寸头,小皮帽,唱歌。 刚才远东提到我们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那一幕。 有位同学希望我讲一下当年北大校园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北大回忆》中我已经写了,就在第三章的最末一节: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请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看一看。 那天晚上,北大人自己救了自己,可以说是更新了一个时代。我有幸成为现场的指挥者,也是时势所造。 为什么当年北大能够发生那样宏伟的场面,提出那样打响一个时代的口号?为什么我会登场成为指挥? 我想,那是因为我们那一代人占有一个精神的优势,就是我们作为北大学子,是当然的先驱,我们必须要创造一点什么,贡献一点什么。 《北大回忆》中有一节叫“小段子”。里面讲的是我上大学时候的一些小事情,什么剪寸头啦,戴皮帽啦,从教室的楼上跳下,躺在草地上唱歌,等等。这些事情在当时被我同班同学很看不惯。恰恰我同班的同学与我的个性冲突最大。现在当然大家早就释然了。回忆这些小事,是想提醒人们,对个性的尊重与坚持,是一个人发展的起点。 我坚持了,我认为自己是有一点精神的优势的。我们这一代人学过的语录中,有一条永远也不过时。这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我们那代人是讲真理的,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虽然我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真理。但这种追求精神是可贵的。跌倒了又爬起来。所以,我们曲折的人生是不虚度的。 而你们缺乏个性,缺乏精神的优势,缺乏这种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 不讲创造社会的格局,即使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有这种优势和精神。你要怀疑,要探索发现,要敢于坚持,执著,要特立独行。没有自由的灵魂就没有真正的创造。我看现在到处标榜的那些创新都不过是作秀。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请记住,这是文化与科学的准则,也是人生的准则。离开了这个,人生就失去真正的活力与价值。 如果不能冲出中学时代划定的那种精神牢笼,赶快补救,那么你们要在人生中胜算很难,人生无趣,事业也不会丰收。 六、关于“北大精神” 西南联大时期,三校合一,但一看,就知道那个学生是那个学校的。校风造成的,学生的为人处事风格完全不同。 我在《西南联大行思录》一书中说过,外国人可能分不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可是我们中国文化人一看就知道,风格迥异。 北大人的风格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 我今天想再加上一句,要“接地气”。 北大人往往无家可归的多。 陈平原兄告诉我,现在流行一句话:“读鲁迅的书,走胡适的路。” 其实胡适的书也不妨读一下。我由于父亲的提醒,在一进大学的时候就读过了。正是当年我读了他的书,遏制了我很多的青春冲动和极端行为,包括对社会的思考。也使我转向一些实务性的工作。我想胡适的思想在渗透我,从长远来看,是在慢慢地转变我,使我实力增强。 思想不是一种观点,而是一种能力。信仰是精神、思想的综合提升。 由于胡适这个人物的被摘除,北大精神变得单一,似乎就是鲁迅,就是激进。 其实,胡适不止是北大的著名教授,文学院院长,北大校长,也是“五四”运动旗手,是他直接创造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平和、渐进、务实、开放、自由 ,这些都是胡适精神的特点。 学术尊严,学校独立于政治之外 ,这些也是胡适的观点。当他为了抗日担任民国驻美大使,他立即辞去了北大校长的职务。官员不能够当大学校长。 有位胡邦定学长,是周恩来办公室的秘书。他告诉我,当年他为学生闹事去找过胡适,胡适平息了这场“黄白风波”,就是为了吃白糖还是吃黄米的差别。胡邦定毕业时要到大公报去工作,请胡适给他写推荐信。胡适明知他是一个左派学生,照样写了很好的推荐信。 在对人的方面,胡适是不偏激的。 今天台湾实现了民主宪政,这与胡适多年来的坚持是分不开的。他以一种渐进的和平的态度在推动民主的进程。这都值得我们大陆借鉴。 我在台湾去过胡适的故居,他有一幅字,新年试笔“ 容忍比自由还要重要 ”。 台湾知识界著名的自由主义旗帜是西南联大学生殷海光。 西南联大有许多怪人,都是有才有识的人。这位殷海光是最为变化极端的一位,也是修成正果的一位。 殷海光在联大是狂热的国家主义分子,后来他参军,在军队里组织“过瘾俱乐部”,天天骂共产党。我在台北采访到一位刘学长就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殷海光大受蒋介石的常识,成为《中央报》的主编。可是到台湾后,这些知识分子都进行了一番反思,他就变了。 他这一变,是追求真理而变。他这一变,西南联大的“左”“中”“右”一律都佩服他。因为他最后为社会和民族作出了牺牲和贡献,也证明了他原来的那些曲折是真挚的,是认识的曲折,是年青人走过的必然之路。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 要允许人改变,允许人有个过程,要宽容地对待青年人。相信他们最终会走上一个正确的方向。同时青年也要不断地反思,善于改变,最终是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 李政道说,联大的发现,是人生的一个扭转。不是说,“从前这个人就了解自己的潜力”。 大学是一个让你发现自己的好地方,你可以从同学身上,从老师那里,从书本上,网络上,到处寻找自己,发现自己。 要珍重那些发现和帮助你发现自己潜力的人,同学与老师。 我能够成为作家,走到现在,有很多人帮助我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力,自己能够做什么。 好了,结束吧。到现在为止你们中没有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提出的都很幼稚,完全是中学生状态。 我没有听到你们中有一个人站起来说:“老师,你讲的我不服气,我认为我就是优秀,我就是未来的精英。” 说明你们真的很惶惑。 刚才这位女同学问:“《圣经》教我们要谦卑,你却要我们张扬。” 她算是听懂了一半。 但她的问题令我很沮丧。 因为她没有独立思考,她仍然是在选择一个偶像。就像当年我们用毛泽东的语录来作人生格律一样。她仍然是想找一个东西来把自己罩住。 我要问:那么,你想要怎么样?你没有“自己”吗? 但愿我今天讲的能够触动你们的内心。 我相信从前没有人这样对你们讲过。 人家来北大,是来抬高自己的,把这里当作一个高平台。没有几个会关心下面的学子,到底讲的这些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因为大学已经成为名利场。 而你们成为垫场的石脚。没人管你们毕业后踏入怎样迷茫的境地。 请你们自己跳起来,不要再当“石脚”,不要再听那些冷漠者的知识。而要寻求怎样“生动活泼地活下去”。 活成一个自在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明白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否则,我看到你们如何在台上鹦鹉学舌般地“演讲”,如何大合唱,又是一代“驯服工具”,我悲哉! 中华的未来在哪里? 这个民族要有希望。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6578 次阅读|79 个评论
国际青年创新大舞台:iCAN CES Show即将正式登场
张海霞 2015-1-5 23:27
第一届iCAN CES Show将在7日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电子展CES上正式开始,将有来自美国MIT,德国亚琛,日本东北大学,中国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15支青年创新创业团队带着他们的创新作品闪亮登场,作品涉及到物联网、智能硬件、互联网等等多个方面,精彩纷呈,期待大家的关注,欢迎各位到现场助威,为青年人的创新创业加油,7日上午十点拉斯维加斯威尼斯人酒店Ballroom G敬候各位光临,不能现场的朋友欢迎关注iCAN微信的精彩报道: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iCAN八年抗战史-8】2014之开启iCAN2.0时代
热度 1 张海霞 2014-10-31 14:03
第八年:超越梦想再出发,开启iCAN2.0时代(2014年) 2014 年是 iCAN 的第八个年头,这一年的 7 月份我们在日本仙台市的“科学日”活动上举行了国际比赛,仙台市的市长亲临现场主持了开幕式,来自 10 多个国家的 20 多支队伍为仙台市的 7000 多名市民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技术,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新加盟的法国和波兰代表队也表现得十分抢眼,其中一个从小有残疾拄着双拐的波兰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自始至终一项不落地参加了 iCAN 的所有活动,做的作品像一台月球车,可以自主地各种高低不平的空间里取放物品,和他的团队配合得非常默契;还有获得大奖的日本中学生代表队,这就是去年在巴塞罗那取得好成绩的那个学校的另外一个队,去年的参赛选手已经变成了师哥来指导,孩子们稚嫩的面庞却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创新救援机器人编队的精彩亮相,不敢相信这一组中学的同学,他们不是大家简单地组装一个机器人,而是自己做出了一组四个能够互相帮助且具有各种环境监测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编队,孩子们英语说得并不好,可是他们的作品非常受欢迎,获得大奖也是实至名归!还有一个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德国队,依然是一次没有拉下地拿下了 iCAN 的国际大奖(自从由国际赛以来,每年有两个大奖,每次必有一个队来自德国),这次来参赛的大学来自德国的不同地域,是德国 VDE 组织德国赛选出来的三个队伍,他们带来的作品实在好:一个自动的购物车,一个智能的健康姿态调整“椅子靠垫”,一个是为高危作业人群准备的“智能防护眼镜”,这三个作品都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简单实用同时又充满新意,德国人更是在认真做好作品的同时也展示了他们非凡的艺术设计能力,每一个队的宣传海报都设计的十分精彩,我以为专门请人设计的,一问才知道都是他们自己的设计的,看上去憨厚朴实的大男生原来个个是设计高手!不得不感慨:德国人,真的是世界一流强队,不仅仅是在足球上,在科技上他们一样是最强的!正好也写过一篇博文是《德国夺冠的启示》,从德国的成功可以看到我们多么需要“把眼光和精力都集中在本国的土地上吧,搭自己的舞台,培养最好的人,唱自己的戏,才有可能唱出让全世界欣赏和佩服的中国戏!” 这也是我们 2014 年 9 月 25-27 日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大学生 iCAN 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序曲,依然是和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在一起,由于报名和预赛的队伍非常多,我们决赛的规模又扩大了不少,扩军到 420 多支队伍将近 2000 名师生来到了决赛的现场,看着原本空空的场地被孩子们从全国各地带来的作品和热情填满,心情格外地激动,山东大学的邢建平老师做为比赛的执行主席带来了山东大学物联网专业的 50 名志愿者到现场服务(这是第二次啦),评委的队伍更加扩大了,将近 50 位企业家来到了比赛现场加油助威!比赛第一次采用了现场 iPAD 打分,第一次使用了网上注册和现场直接打印胸牌等新式服务,还增加网上投票选最受欢迎的参赛团队等等与时俱进的环节,无锡市的领导也到现场指导并颁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届我们得到了北大科技园、无锡物联网园等孵化器的大力支持,在比赛现场已经开始进行比赛创新作品的成果转化和对接,来自山东一所中学的小女生和她的“远程食物喂食器”成为第一个签约的项目,在现场就有 5 个项目进行了直接的签约和对接单位,后续的活动更是源源不断 …… 曾经的梦想,真的在这一刻开始起步,借着新一届政府开始提倡的“创新创业”的东风: iCAN 要开始大力推动创新作品的转化和创业!这样就是 iCAN2.0 时代的开始,八年抗战之后,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青年人的创新不是空想,只要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创新能力会井喷一样爆发,今天,我们 iCAN2.0 时代开始大力推进创新作品的转化乃至创业,相信,八年之后,我们会看到无处不在的意气风发的青年创业者的身影!这不是遥不可及的梦,因为我们已经上路!亲爱的朋友们,加盟 iCAN 吧,一起努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够有机会骄傲地对后辈们说: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相信: Yes , I CAN ! iCAN比赛网址:China.iCAN-Contest.org (中文) www.iCAN-Contest.org (英文)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721 次阅读|0 个评论
【iCAN八年抗战史-7】2013之iCAN走出国门
张海霞 2014-10-24 13:43
第七年:走出国门的创新大赛(2013年) 2013年比赛进入了第七个年头,国内比赛报名空前火爆,有10000多名学生组队报名进行初赛,组委会的工作虽然繁忙但是有序,这一年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iCAN国际赛要第一次移师到海外举行,而且是非常远和不熟悉的西班牙--巴塞罗那!选择巴塞罗那,是因为一个约定:iCAN比赛和Transducers国际会议一起举行,与2011年我们在北京做的一样。为了搞好这次比赛,我2012年6月份亲自到巴塞罗那和当地的组织者进行了沟通会,iCAN德国和瑞士的组织者也一起到了现场,我们把所有细节和要求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和另外一个大学的教授都积极参加进来啦,但是事情总是一波三折,因为西班牙当地的习俗和工作习惯与我们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赛前的一年里我们还是很费了一些力气,我也带去了一个包括志愿者学生在内的精干的小组,大大出乎意料的事,6月份在巴塞罗那的正式比赛却是惊人的成功,颁奖在巴塞罗那大学具有500年历史的Cermony Hall举行的时候,我和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下面是我比赛结束后写的心得体会: 把每个孩子当成状元来培养!2013-06-20 下午 5 点,连续 5 天的紧张比赛和会议日程终于都顺利结束了,回到酒店,瘫到在沙发上长出一口气,看着窗外:蓝天白云,巴塞罗那的天气真好!是呀,这次到西班牙巴塞罗那来参加 TRANSDUCERS2013 国际会议,我负责的 iCAN 国际比赛的决赛也和这个国际盛会安排在一起,从周六到了酒店的第一次 Meeting 开始,整整五天了,都在巴塞罗那的国际会议中心( CCIB )渡过,从展览的布置、队伍的安排、会议期间的各项协调到我们在巴塞罗那大学的大礼堂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这一切像是在做梦!这一切又比梦还美!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代表队(中国、美国、德国、新西兰、瑞士、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等国家和地区)在会议现场热情洋溢地进行了两天的展示和比赛,气氛异常的热烈,来自世界各地的 1000 多名科学家和相关人士参观了学生的作品,比赛赢得了全世界同行的关注和支持,反响十分强烈: Yes, I CAN, Yes, We CAN! 大家都喜欢和热爱上了这一项鼓励青年人创新的竞赛活动,明年的比赛就转战到日本的仙台,后年的比赛继续跟着 Transducers 大会到美国的阿拉斯加去!这是怎样的好消息啊, iCAN 终于从一个源自中国的梦想逐渐变成了世界青年人“展示才华、追求梦想”的舞台! 在会上还遇到了不少以前参加 iCAN 比赛的同学,特别是颁奖的那个晚上,这些同学主动聚集过来(包括第一届国内比赛的冠军和第一届国际比赛的冠军),大家聚在一起高喊:“ We are iCAN Family !”那一刻,我激动得泪流满面!是呀,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普普通通的学生,因为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一项不起眼的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竞赛,今天都这样顺利而茁壮成长起来了,他们已经从当初那个稚嫩的参赛选手,变成了今天在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报告自己研究成果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还有同学获得了最佳论文奖的提名!这是怎样的一个追梦的历程啊!今天参赛的选手中,还有中学生,还有在中学参加过比赛的大学生,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执着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我记得最突出的一个日本学生,他们队做的是一个新型的机器人玩具,一个叫桥元佑真( Hashimeto Yuma )同学,从周日下午报到开始,就穿者他的一套专业装备给大家演示,不知疲倦地演示给所有人,答辩的时候他们小组表演了一个很活跃的节目,他还是穿着这套行头在上面像机器人一般跑来跑去地演示,我很感动,我说:“我想向佑真同学表达我特别的敬意!你的敬业精神和执着让所有人感动!有了这样的精神,我相信你可以做好任何事!”尽管这支队伍最后得的奖并不突出,但是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最需要的,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未来! 当然比赛只是会议的一部分,论文和科研成果的交流是会议的主要部分,我的研究小组有四个同学在这个会议上分别做了海报展示和口头报告,都非常精彩,特别是两位本科生的报告更是得到了世界友人的关注和好评,本科生的研究工作能够被这样顶级的国际会议录用真的是最大的惊喜!要知道在 Transducers 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是很多欧美名校博士生的追求之一啊。这两位本科生同学都是和佑真一样致力于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的人,他们从大学二三年级开始进入我的研究小组,从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开始,到现在都能够独当一面,而且在世界的舞台上介绍自己的工作,这是怎样的进步啊! 由此想到即将开始的高考招生,又有很多人在讨论状元的问题,又有很多状元的故事即将上演,其实作为一个老师、一个家长,我想对大家说:我们不要在意我们的学生或者孩子是不是状元,我们把他们都当作状元来培养,每个人都能够最终成才!就像 iCAN 比赛的学生一样,参加进来的同学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我们大家一起做一个我们梦想的项目,不管它多大多小多么不起眼,但是我们一起把它从无到有地想出来、做出来、展示出来,所有的人都会为你的这个小小的梦想而激动!而这个梦想实现的过程和经历,带给我们一生一世的信心和不懈努力的动力 ! 亲爱的同学们,祝福你们, 你们都是 iCAN 要培养的状元,我们在iCAN里一起实现我们的梦想:Yes,I CAN ! iCAN 比赛网址: www.iCAN-contest.org 中文:China.iCAN-contest.org 2012年6月在巴塞罗那举行的预备会 2013年6月iCAN比赛在巴塞罗那大学的颁奖大厅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iCAN八年抗战史-6】2012之iCAN队伍的创业奇迹
热度 2 张海霞 2014-10-20 13:16
第六年:从iCAN比赛走出的创业奇迹(2012年) 2012 年 iCAN 比赛进行到了第六个年头,国内参赛的院校和学生依然是猛增的势头不减,国际比赛虽然是起步不久,可是参赛的国家报名十分踊跃,经过了 2011 年初次与科技馆合办国际大赛的成功经验之后, 2012 年的国际赛仍然选在科技馆, 2012 年的国内赛也仍然落户无锡,作为一个鼓励大学生创新的比赛, 2012 年的一切都进展的十分顺利,可是,这只是比赛的一部分,这一年,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是我们比赛冒出来的创业团队,之前比赛一直就有投资人来支持学生创业,复旦的复翔更是承担了世博会湖北馆的互动展示设计和搭建,十分的成功,随之有黑龙江大学的郑涵和他的团队也创业成立黑龙江金泰公司,还作为初创公司的代表参加了我们 2011 年在科技馆的首次国际赛的展示,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郑涵和他的公司出现在了 2012 年 8 月 16 日的新闻联播里“讲述了他的动人创业故事”。 2012 年 8 月 17 日 星期五,早上一睁眼就收到学生的短信:“张老师,好消息,昨晚七点的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咱们公司,网址我已经发到您邮箱,请您有时间看看!” 这个学生就是郑涵,是2009年参加 iCAN 大赛获得冠军并创业的黑龙江大学的学生! 天呐,是真的吗?我打开链接 http://news.cntv.cn/program/xwlb/20120816/108986.shtml ,看着那个十分熟悉的新闻联播的画面和主持人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了郑涵和他的团队的,看到了他们的产品 ……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掐掐自己的手臂,很痛!这是真的,这真的是真的!我马上叫来妈妈和女儿,一起看,声音开到最大,然后开始跟他们讲郑涵和他的创业故事,这是我亲历的一件传奇的创业故事! 郑涵第一次参加比赛是 2008 年,比赛的第二届,那时还叫美新杯,在朱勇老师指导下,和他的师兄们一起做了一个“电子鱼漂”,想法很新颖奇特,实现的也很好,这也是黑龙江大学第一次参赛!那一届的比赛决赛是在深圳的大梅沙喜来登酒店,和 IEEE NEMS 会议一起,比赛十分热闹,国际友人很多,他们的作品十分轰动,大家都被这些创新的作品所激动,那一届他们的作品得了二等奖,得一等奖的是复旦的世博会展示仪,而且那个团队创业了!这一次比赛经历,不但打开了他们创新的思路也为他们推开了梦想的大门,一发不可收拾! 2009 年,郑涵就成了队长,带着黑龙江大学的师弟师妹们做了很多作品,他的团队的作品是“ All in One 手势遥控器”,用一个遥控器来控制家里所有的电器!很漂亮!这个作品在全国的总决赛上获得了一等奖,那是几万名观众投票选出来的呀!因为那一年的比赛在哈尔滨的防洪纪念塔广场举行,第一次对公众开放,盛况空前!他们走下领奖台的那一刻,四个大小伙子来到我面前,抱头痛哭:“老师,我们做到了,但是我们真的没想到我们可以得到这个奖!”那一刻,我也热泪盈眶,我说:“你们做到了,所以你们得到了,是老百姓投的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正好也是在这一次的比赛中,有很多人来谈比赛作品的产业化转移,有很多人对这些创新的作品感兴趣,这个作品又是特别地适合,所以,我和朱勇老师就鼓励他们去创业,郑涵就和他的团队开始在学校的科技园里艰难起步创业,公司的名字叫:哈尔滨金泰科技有限公司,那时他刚刚大四,但是怕什么,他有好的作品,有好的想法,有浑身上下使不完的劲儿!你可以想象有多难,几个大四的孩子,一间小房间,桌子上到处是电脑、电烙铁和电子元器件,就这样公司起步了! 没明没夜的努力,没完没了的问题,甚至是没水没电的日子和没钱没事的折磨!快要毕业了,很现实,有公司出更高的工资和待遇,团队里有的人坚持不住了,选择了工作,渐渐地最初的伙伴只剩下郑涵一个人了!当然还有很多师弟师妹们坚持着,做产品变成了最容易的事,因为那是他们最熟悉的,而找业务、开发产品、找场地、找钱、找市场、找人等等这些事情,是他们最不熟悉的,也必须要熟悉的,郑涵一个人上了,因为他有着执着的梦想: Yes , I Can !他拿下了房地产上的一些异地展示项目,他拿下了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会的互动展示项目,他拿下了文博会黑龙江省的展示项目!初出茅庐的他,刚走出校门,就在商场上开了个漂亮的头!记得 2010 年的秋天,他作为主要供应商来参加北京的文博会展示的时候,邀请我们到了现场,我看到他和他的团队的进步,真的是激动不已!谁能相信,在世博会上有我们 iCAN 比赛出来的学生创业团队的作品(湖北馆的金声玉振等项目来自复旦复翔公司),在全国文博会上我们 iCAN 比赛出来的学生创业团队成为互动展示的主要供应商!看着这些青春洋溢的面孔,我骄傲! 2011 年的 5 月,他们和我们比赛的团队一起也获得了在科博会的主会场展示的机会,刘延东也参观了他们的作品,也是相当的轰动!一个蒸蒸日上的小公司,就这样快速地成长着! 可是,谁能想到, 5 月份从北京回去,事业上刚刚起飞、春风得意的郑涵遭遇了一场飞来横祸:他在去见客户的告诉公路上遭遇了严重的车祸:双腿都被压断了!我是后来知道这个消息的,因为去黑龙江分赛区选拔赛的时候没有见到他,朱勇老师说出事了,孩子很坚强,在努力恢复中!可是那时我已经到了机场,不能去看他!马上给他发短信,郑涵回短信说:我会好起来的,您放心,因为我相信: Yes , I CAN !回到北京,我立马给他寄了一包励志和商业分析的书过去,郑涵,历经磨难,方能修成正果,老师相信你!他说:老师,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我一定行! 就这样,郑涵在病床上坚持着,春节后已经可以坐着轮椅上班了,春天,已经可以站起来自己走了, 7 月份, iCAN 总决赛在北京科技馆举行:老师,我已经可以出差了,我们一定到现场,就这样郑涵奇迹般地来到了科技馆的比赛现场,开幕式上我介绍他给全体参赛队员:这就是我们的创业英雄!他不但是走路自如,而且告诉我:老师,我每天晚上都坚持跑步,因为只有这样的坚持,大腿上的肌肉才能尽快长起来、不萎缩!你不知道的是,郑涵腿上的皮大多是新植的!他跑着回来了!他奇迹般地回来啦!回到公司的郑涵,又一次将这个自己创业的公司带上了快车道!不到半年,公司的业绩已经直线上升了百万! 这就是郑涵和他的创业的奇迹!这就是2012年 8 月 16 日当新闻联播里那个意气风发的郑涵!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祝福郑涵和他的公司吧,我相信历经磨难之后的郑涵会带着他的团队创造更多奇迹,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像郑涵一样:坚强自信,坚持梦想,勇于开创自己的事业,Yes,I CAN!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112 次阅读|3 个评论
【iCAN八年抗战史-5】2011之iCAN结缘中国科技馆
张海霞 2014-10-14 13:42
第五年:结缘中国科技馆(2011年) 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去科技馆的老馆了,可是却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科技馆的新馆,那是 2009 年的 11 月 1 日,女儿刚从加拿大回来,我说带着你去体验一下高科技 — 科技馆的新馆!这是一个学生的原话,那年十一的时候,一个学生专程从上海来北京参观新科技馆:“老师,你快来看看吧,北京的新科技馆真棒,很吻合我们 ICAN 的高科技创新理念!”所以,女儿一下飞机就被我带来看这个“绿巨人”,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完全出乎意料:这个科技馆不但是外观新潮,其内涵的科技程度、展示方式以及观众互动参与的形式都让人震撼、太吸引人了!我和女儿连着来了两天,才从一楼到四楼来看了个遍,大呼过瘾,这也让我们爱上了科技馆,从此和科技馆接下了不解之缘! 2011 年我们负责组织的一个微纳高科技领域的国际大会 TRANSUCERS11 正好在北京举行, ICAN 比赛要会议一起办,虽然一起办,可是比赛和国际会议的定位却不同, ICAN 国际比赛希望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社会大众关注,会议的场地定在了国际会议中心,那比赛的场地选哪里好呢?科技馆?!当时这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过,可仅仅是闪过,因为这么新潮壮观的科技馆,我完全没有打过任何交道,怎么可能呢?!可是事情就这么巧,不久之后,我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一次评审会,和邻座的专家交换名片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竟然是科技馆主管科普教育活动的陈明晖博士!于是,我抓住机会跟陈博士说了活动 ICAN 比赛和 2011 年北京比赛的设想,没想到,陈博士很热情地说,可以来馆里看看!随后,国际创新比赛在科技馆举行的方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 ICAN 比赛相关的进展十分顺利,很快落实了场地、时间以及各项活动的具体安排。 2011 年 6 月 5 日,比赛在中国科技馆正式举行了,来自世界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50 多只队伍参加了这次大赛,同样来自世界各地的上千名专家学者来观摩比赛的时候也参观了科技馆,科技馆的专业化服务、普及科技的理念以及新颖的展品设计和对中国科技发展史的宣传推广,赢得了世界各地专家学者的赞叹!大家一致商定 2012 年的国际比赛还继续在这里举行! 所以, 2011 年 6 月 5-7 日, 2012 年 7 月 7-9 日, ICAN 国际比赛的两次总决赛都选在中国科技馆举行,盛况空前,不仅有数万名青少年和市民参观了比赛,精彩的赛事还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报导,引起了一股高科技创新的热潮,也让比赛得以更好地发展和普及。真是非常感谢中国科技馆的各位领导和同仁, 这一段iCAN科技创新比赛与科技馆的美好结合,促成了一个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很多创新的人才、即将培育出很多创新企业,也将最终成就中国创新梦想的实现! 2011年在中国科技馆举行的国际总决赛 2011年国际比赛结束后的联谊活动 2011年国际总决赛比赛现场 2012 的国际比赛合影 2011年无锡中国总决赛的合影(有500名师生参加了这次的比赛)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iCAN八年抗战史-4】2010之iCAN 1.0的里程碑
热度 3 张海霞 2014-10-11 12:05
第四年:iCAN的第一个里程碑:国际比赛与物联网博览会(2010年) 2008 年的两个意外惊喜,两年以后都转化成了 iCAN 的发展契机, 2010 年 iCAN 比赛迎来了第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这一年我们的第一届国际比赛正式举行,这一年是无锡物联网的元年,也是比赛正式更名为“中国大学生 iCAN 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一年! 201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内参赛的规模就有了质的飞跃,随着学生和老师对比赛“公平公正”的口碑相传, iCAN 比赛一下子就在国内传播开了,全国参加的省份一下子增加到了 20 多个,学校也有 87 个,学生将近 3000 人报名!这一下子成了一个大的科技创新活动!教育部也给与了重点支持,在教育部发布的质量工程项目名单里, iCAN (美新杯中国 MEMS 传感器应用大赛)赫然列在第二位,这也是比赛能够迅速在学生中宣传和铺开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是好事连连! 2010 年一个最大的进步是比赛进一步发展成了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记得前面说过,第二届比赛在 IEEE NEMS 国际会议上举行,当时国际同行们就商定要做国际比赛,把 iCAN 的火种传播到全世界去,于是由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几个主力国家的老师组成了核心的国际组委会,开始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宣传 iCAN 比赛,中国大陆地区由于是发起单位所以可以有 5 支队伍参加国际赛,其他国家各派 3 支队伍,这也成了国际比赛的规矩传承下来。 考虑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参赛队伍的师生的旅行方便,我们第一次国际比赛还是和 IEEE NEMS 国际会议相结合。 2010 年的1月份在美丽的厦门举行,万德姆酒店,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大陆、美国、德国、日本、香港、台湾)的 17 支大学生代表队和 10 只中学代表队齐聚在这个美丽的靠近鼓浪屿海边的酒店,真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德国队对万里迢迢背来了智能手套和智能烧烤架,美国队带来了智能医疗检测装置、日本队则带来了炫酷的游戏、台湾队是智能药盒、香港队是泥石流救援(他们竟然从香港背了几十斤沙子)!每一个队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队都是一个传奇!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传奇智能婴儿床! 比赛是第一次采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厦门大学的志愿者还代为翻译,答辩的现场也异常的激烈,每个队都采用了独特的出场方式和表现形式,评委们开始坐不住了,德国大使馆的科技参赞就提醒大家:我们也提一些有创意的问题吧!比赛的颁奖活动成了一场学生秀,美国队跳下领奖台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明年的参赛题目有了!”这美国队的两名成员还比赛中相识、相知成了男女朋友!随后的一天是厦门一日冬令营,由厦门大学组织,不但浏览了美丽的厦门风光、还一起做了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最后难舍难分,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并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2010 年初 iCAN 在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赛事的同时,在比赛的发源地无锡,也传来了更为令人振奋的消息!还记得我 2008 年 7 月 27 日给杨卫泽书籍提议创建微纳园发展微纳产业,之后无锡真的创建了微纳园并引进了做传感器智能感知和传感网的企业与研究单位, 2009 年 8 月 7 日,温家宝总理到访无锡,在微纳园听取汇报后当时就提出创建“感知中国”中心!也就是 iCAN 大赛和感知中国和物联网的这个渊源!无锡一直是 iCAN 的福地, 2010 年是无锡物联网的元年,市里规划作物联网博览会,他们就找到我来谈是否可以把比赛办到无锡作为物联网大赛!这正与我不谋而合,因为比赛进展到今天,它最需要的就是靠近产业、为产业服务!所以我们一拍即合,比赛从此开始落户无锡,与每年秋天举行的物联网博览会一起,成为无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比赛也从此更名为“中国大学生 iCAN 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沿用至今。 2010 年 10 月 28 日,在刚刚启用的太湖国际博览中心,迎来了无锡物联网元年的第一次盛会:国际物联网博览会暨 iCAN 大赛,上千家参展的企业参加这次展览会,当然在会上,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近 100 支学生创新队伍带来的创新作品和热火朝天的比赛,他们成为整个博览会的亮点!三天的时间里,一直挤得水泄不通!各大媒体和电视都作了全面报道,许多企业的老总都纷纷到了现场,而且给学生们打气!这次的比赛环节也稍有变化,每个队伍都表现了自己的绝活比赛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和活跃!我们和企业结合起来的优势也一下子就得到了体现:很多学生在现场就找到了工作,他们不敢相信自己:“老师,你说这是真的吗?以前我投出去十份简历都不一定有一次面试的机会,可是现在是老总拿着名片找我马上可以去上班,这是真的吗?!”还有的同学项目现场就被企业看中了,要谈合作和投资,学生们更是惊异万分:“老师,这是真的吗?原来我的发明创新这么有价值啊!”就这样,我们在 2010 年向前迈了一大步, iCAN 走出校园,走向企业、市场,开始寻找自身的社会价值! 第一届国际比赛的现场 中国作品:智能婴儿床 德国作品:音乐手套 开心的国际party 无锡比赛现场 2010年的比赛大合影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917 次阅读|3 个评论
【iCAN八年抗战史-3】2009之iCAN的普及与推广
张海霞 2014-10-8 11:27
第三年:iCAN的普及与推广(2009年) 有了前两年的努力, 2009 年的比赛就吸引了更多的选手参赛,我们也到全国各地去进行宣传,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家乡河南,大家都知道河南是人口大省, 1 亿多人口却没有一所全国重点高校,可是那里的学生一样是优秀的人才,他们更需要这样的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于是我三下河南,终于在郑州大学做成了宣讲报告,这一年 iCAN 比赛也终于迎来了来自河南的团队,当然还有来自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等各地的团队,报名参赛的学生第一次超过了千人,这真的是让人无比的兴奋,要知道这才是比赛的第三年啊!当然, iCAN 比赛深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在这一届的比赛上也第一次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国内总决赛的时间定在8月的哈尔滨,哈工大的刘晓为老师也是从第一届就大力支持比赛,正好这一次他主办国内的年会所以就放在一起进行,张海峰老师为比赛找到了最佳的场地选在了防洪纪念塔广场,那时哈尔滨最热闹的旅游中心区,来自全国各地的 50 支队伍进入了最后的决赛,他们在大广场上一字排开,接受来自老百姓的检验,整整两天的展示和投票,我们共接待了不下 5 万名观众,多家电视台和报社都在现场进行了参访,每个队伍的展位前都是慢慢的,学生们忙不迭地做着各种展示和推销,投票的群众络绎不绝,还有观众过来请求我们延长到周末,说要带孩子来看!撤展的那一个晚上,发奖前一个观众急惶惶地来到我面前:“老师,我听说晚了,没想到大家都撤了,能不能让我看看作品,我想投资!”哈哈,正是 2009 年,我们比赛的第一个创业团队出现了:复旦大学的复翔公司,没想到在哈尔滨也要开始有创业的机会了!于是,第二家创业公司就在比赛之后成立了:黑龙江金泰公司! 晚上的颁奖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学生的出色创新激励了每一个人,上台担任颁奖嘉宾的每一位老师和企业家都露出了自己风趣幽默和创新的一面,整个活动气氛活跃、笑声爆棚,但是那一晚上他们都是热情高涨的年轻人,开始唱歌,每个学校出一个代表、每个单位出一个特色节目,有怒吼的秦腔、有抒情的高音、有时尚的流行风 …… 真是人才济济、多才多艺呀!教育部的一位来颁奖的老师说:“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最难忘的一次颁奖活动,从今天起我相信 I CAN !” 我记得一个学生从舞台上下来直奔到我面前,我一看这个帅气的小伙子原来眼含泪花: “ 老师,我自从高考失败以后,就感觉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和那些名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了,可是今晚,我感觉我跟他们一样棒! ” 我拍拍他的肩膀:“你可以做的更好,因为这个社会最后是靠做事取胜,不是靠考试,你一定行!”果真,他毕业以后自己创业了! 高潮出现在最后,当时业内德高望重的王立鼎院士宣布获得比赛第一名的是黑龙江大学团队!四个大小伙子激动的不知所措,下台后找到我就大哭起来:“ 老师,我们做到了,但是我们没想到、也真的没敢想我们可以得到这个奖! ”是呀,我知道,有多少比赛和评奖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幕后故事和这样那样的利益平衡,而 iCAN 从一开始就是杜绝了所有高校教师参评的(包括我本人在内),专门邀请企业评审并开放给大众投票的,所以,这里没有幕后!看着他们留下的激动泪水,我也热泪盈眶,我说:“你们做到了,所以你们得到了,是专家评委投的票,是老百姓投的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保持公平竞争、给每个人机会是我们作教师的职业道德,我和我的同行们在 iCAN 比赛中都坚信并坚持了这一点!这是 iCAN 比赛在广大学生中深受欢迎和学生自发口碑相传的主要原因: iCAN 的评选是公平、公正、公开的,这里没有内幕 ! 这件事也让我看到,其实我们平时在教育过程中确实忽略了很多,由于过度单一的人才选拔体制(高考)让我们一大批的孩子过早地失去了自信,其实他们一样棒!只要有机会让他们来施展才华、开拓和挖掘他们的创新精神、重新找回自信,他们都是社会的栋梁,而且是创新的主力军!所以,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多样化、差异化,不能都是同一个标准去评价他们、去要求他们,最起码要尊重每一个孩子!而不是粗暴地打击和扼杀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责任也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否则我们培养的都是固定程序的机器人!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我更加相信,其实压力时时都有、困难无处不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你该怎么做,尤其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个受众很大的群体的时候,你一定要告诉自己无论有多难我们都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样的坚守会让群体受益也会让每个参与的人更自信, Yes , I CAN ! 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大广场上接受群众的参观和评选 团队的展示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iCAN八年抗战史-2】2008之iCAN的两个意外之喜
热度 3 张海霞 2014-10-5 07:57
第二年:iCAN的两个意外惊喜(2008年) 有了 2007 年的第一次成功亮相, 2008 年的比赛报名很踊跃,高校也多了起来,但是 MEMS 毕竟是个小行业不是每个学校都有也不是每个人都听说过,尽管比赛要求的不是做 MEMS 器件而是应用创新,可以涵盖到各行各业,所以要想让更多行业外的同学和老师接受这个比赛,还是需要做一定的工作,而且我们都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 MEMS ,因此, 2008 年春天我和其他组织比赛的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到处去做讲座推广比赛,希望能够打动更多的人,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那一年高校增加到了 40 多所,报名的队伍也增加到了 100 多支,规模大了,为了保证很好的比赛效果以及学生对这个行业加深感性认识,我们提前提前预筛选了一下,挑出 50 只队伍到无锡去参加比赛的夏令营,让学生和企业面对面讨论探讨,让企业的技术人员给出作品更具体的意见也提供技术支持。 2008 年 7 月 4-5 日,在无锡新区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50至队伍100多人在无锡举行了“百名科技新星看无锡新区”的活动,这也是我和无锡政府的第一次合作,事情进展的非常顺利,学生们不但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还参观了无锡新区的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的展览,尤其是安排我们到刚刚开始兴建的太湖国际科技园区的展厅去参观,那是一个临时的展厅,但是做的非常的精心也很有创意,同学们看完以后无比兴奋,我自然也是也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触摸到了无锡人和政府立志做好高科技创新创业的那颗滚烫的心!也是我随后在 7 月 27 日给时任无锡市委书记的杨卫泽同志做报告时提出创建微纳国际创新园后来发展成物联网的起点!这是后话。 2008 年的总决赛是在深圳举行的,因为我当时还在主办 IEEE NEMS 国际会议,时间是 2009 年 1 月初,于是我把其他老师商量决定把 2008 年的总决赛放到这个国际会议的现场,一则是组织起来比较省劲、二则也想看看国际同行的反应。会议酒店是大梅沙的喜来登,这是一家豪华的五星级酒店,记得参赛的一名学生进门的那一霎那就惊呆了:“哇,原来可以这样!老师,以后开会我们能住这样的酒店多好!”回来他坚决放弃了去美国读书的机会开始走自主创业的路,大约与这一次经历有关系! 国际会议组织得非常成功,来得老外很多,学术界的大腕也很多,学生们的作品一样是在会场外面一次排开,接受所有会议代表的投票和专业人士的评审,这次来了 20 多只队伍,作品更是丰富多彩,电子鱼漂、世博会的地球仪 …… 简直是一个创新产品的博览会,连酒店的服务员们都成群结队地来参观和试用了,他们还积极参与投票!很多外国教授更是在展位前迟迟停留,每一个都详细询问和试用,各个伸出大拇指:好,真好!印象最深的是业界的一个大腕教授、也是我平时很熟悉的朋友,他坦率地对我说:“ Alice, Amazing! In my mind Chinese always follower, but,those young students are amazing, they really creative, I must get our youthinvolve! ” ( 太了不起了,我一直认为中国是创新技术的跟随者,但是今天这些年轻人真的很了不起,他们的创新精神了不起,我们的年轻人也要参赛! ) 我后来告诉我们的参赛学生这些话的时候,心中满满的是自豪和骄傲,为他们、为中国、为未来!我们当然可以是创新者, Yes , I CAN !也是从这次比赛开始, iCAN 国际比赛就顺理成章地开始筹备起来,国内外的很多大牌教授都成了 ICAN 的志愿者和组织者还有传播者,我们每次在相关的国际会议上都会有一个特别的 iCAN 聚会,也成了一个惯例。 2008年,比赛的第二年,iCAN带来了两个十分意外也非常重要的惊喜:首先,青年人的创新创意在无锡意外地触发了物联网的神秘开关,其次,中国青年一代萌发的创新热情带给了世界惊喜,国际赛从此开始!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054 次阅读|4 个评论
【iCAN八年抗战史-1】2007之iCAN起跑线
张海霞 2014-10-3 09:18
9 月 27 日,一年一度的 iCAN 大赛结束了,从无锡比赛归来的火车上想的最多的就是这个词:八年抗战,是啊,今年是 iCAN 比赛的第八届,从 2007 年 1 月 9 日 3 个人在无锡讨论决定要做比赛开始,到今年有将近 2000 人参加的 iCAN 决赛在无锡国际博览中心结束,我和我的伙伴们整整走过了八年的历程,这其中的艰辛与快乐没有人会比我这个大赛发起人和主席会更清楚,也没有谁比我看到今天的比赛成绩会更激动更开心更感慨!试想,人生能有多少个八年、其中有能有几个是你为了梦想不顾一切去奋斗和坚守的八年?!坐下来,静静回想 iCAN 大赛从萌芽到发展的八年历程(我们戏称之为 iCAN1.0 时代),感觉它不仅是一个很好的励志故事,更是高科技创新创业的一个鲜活实例,作为当事人和主事人,是该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也该从这八年的成败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更多个八年做好准备。 第一年:iCAN起跑线(2007年) 其实已经不记得是怎么到的无锡,只记得我当时一门心思在给学“微机电系统 MEMS ”的同学们要找出路,因为他们在我 2006 年的暑期课上说:“ 老师,我很喜欢这门新技术,可是我找不到工作,你说怎么办 ?!”“给你们找到合适专业的工作就是我的工作!”这是我当年的回答,因此我也踏上了不归路:开始在全国寻找相关的企业并且去跟他们谈学生就业的问题。 2007 年 1 月 9 日的这一站是无锡,企业是美新半导体,这个由北大校友赵阳博士主办的企业,当时是行业内为数很少的几个招聘 MEMS 专业学生的公司,当然,认识赵博士已经很久了,只是从来没有谈过学生就业的事,坐在他的大办公室里,几个人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行业的发展、产品的未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的新话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老赵,为什么你们很少招这个专业的毕业生?” 赵阳博士的一句话点破梦中人:“我也是大陆培养的学生,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离产业太远,学生根本不知道企业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自己能做什么,我们怎么招他们?!” 确实如此!于是,我说:“ 那好办,你有钱有产品,我有人有时间,我们一起做件事,让学生用你们的器件自己动手做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这样既了解了企业产品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不就变成一个可用的人可以找到工作了吗? ” 赵阳爽快地答应了:“ Deal! ”就这样美新杯诞生了!我立即在 1 月 13 日在三亚召开的微纳米会议上跟认识的老师们报告了此事,我们就开始准备了! 2007 年 3 月,各个学校开始准备报名,西北工业大学的苑老师在西工大组织了第一次评审会,选出了一部分项目参加比赛,我们把传感器发给每个学生队伍,开始正式制作参赛作品! 9 月 20 日,微纳米年会在上海好望角大酒店召开,我们的 17 支队伍最终在会场的外面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没想到他们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参加会议的代表们都争着去参观和试用他们的作品,答辩的会场更是爆满!这期间我被问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怎么不知道这比赛?下次一定通知我们参加!”颁奖的晚宴现场更是沸腾,学生们用他们的创新和才智点燃和感染了所有人,他们的创新也打动了所有人!发奖的这一刻我泪流满面,我为孩子们骄傲: 创新就是一层窗户纸,原来一点都不难! 第一年比赛结束后,我收到一个获奖学生的来信,她说:“老师,我非常非常激动,不是因为我得奖了,从小到大我得过很多奖,可是只有这一次是我不靠考试得奖,是我自己和我的团队一起从无到有想了一个新点子并亲手把它实现出来,大家这么喜欢它, 我为自己感到骄傲,现在我知道,我能行!” 这封信我反复读了几遍,因为它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回想这么多年来我自己的成长历程不也是如此吗?除了考试之外我有没有真的为自己感到骄傲过?有没有自己创造过什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东西?这封来自学生的信捅破了蒙在我眼前的窗户纸:我们教育的症结原来在这里!只有一个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新事物的过程才是对他最好的锻炼和启迪,才是让他培养能力和自信的最好途径,也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而不是没完没了的考试! 于是,比赛就有了响亮的英文名字: iCAN ,也有了朗朗上口的比赛口号: YES , I CAN ! 西北工业大学的苑伟政教授在比赛现场和学生互动 北京大学的郝一龙教授在比赛现场观看学生参赛作品 2007年第一届比赛的组委会(最高者为赵阳博士,拍摄于西北工业大学的第一次比赛专家评审会议上) 就是这个高举奖杯的女生给我写信:“老师,我为自己感到骄傲,现在我知道,我能行!”于是比赛有了iCAN这个响亮的名字!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让人敬重的日本学者—江刺正喜Masayoshi Esashi
热度 3 张海霞 2014-8-9 11:48
一个让人敬重的日本学者—江刺正喜 Masayoshi Esashi 张海霞 昨天上午国际会议的最后一个报告是日本东北大学的 Masayoshi Esashi 教授(江刺正喜),这是一个在 MEMS 行业内如雷贯耳的名字, Prof. Esashi ,不仅仅是在亚洲,在国际学术界也是几十年来每一个人都敬仰的名字,他早已经头发花白了,看上去比他实际年龄老很多(其实他去年才 65 岁从东北大学正式退休),为人谦虚低调,从刚入行开始就不停地听他的报告,看他的论文,总是能够学到新东西,这次他的报告也不例外,你讲他最近几年在东北大学开始的一项新事业:他正式退休以后的新舞台,一个十分精干的 6 人专业团队,把一个在山顶上的纪念馆改成了一个面向国际产学研结合的新 MEMS 超净实验平台(其中很多设备来自企业的捐赠),从事工艺开发服务、新器件的研发到中试,这个平台从 2013 年 7 月正式运行以来,短短的 1 年时间里,已经有将近 300 个企业合作伙伴来使用,和很多不停地谈产业化的学者不一样的是:他每天都在实践者和来自全世界的合作伙伴一起不断地实践着把 MEMS 从实验室推向市场的坚实步伐!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自己开发的工艺和设备以及器件不少都成功推向了市场,他为此也荣获了日本产学研合作的大奖,和他合作的企业更是数不胜数,成功的产品也是遍及各个领域! 就是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昨天在他的报告结束之前,做了一件让我今天想起来还掉眼泪的事情:他从自己的平台的运行讲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有更多创新产品、创新应用来驱动 MEMS 的发展,有很多人已经开始鼓励让更年青一代参加进来(大意如下):特别是 iCAN 比赛,这是 2007 年 Alice 在中国发起的大赛,到 2010 年正式成为国际大赛,吸引了多个国家的数万名学生参加,两周前我们刚刚在仙台举办了 2014 年的国际比赛,盛况空前!他展示了我组织比赛的照片和比赛现场的热闹场面,最后他号召大家都鼓励学生来 iCAN 比赛,让 MEMS 更快地发展起来! 我坐在下面,真的是没有想到他在自己报告的最后会这样力推 iCAN ,更没有想到他这样力挺我 — 这个在学术上没有直接师承缘的晚辈,这几分钟内我经历了最初的兴奋、惊讶到落泪,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国外学者跟我说:他一定是特别地喜欢 iCAN 和敬佩你,要不他不会这样做啊!是呀,在国际会议的大报告上,有谁见过这样业内的大拿去力推一个“陌生”人的?见多的是那些怕别人抢风斗而以各种借口略去非自己团队的合作伙伴的贡献的让人心伤的例子,可是,今天, Esashi 教授,这位学界泰斗,利用他大会报告的宝贵时间无私地在为我和 iCAN 背书!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我感动得落泪?!会后,很多国家的教授主动过来跟我说希望组织学生参加 iCAN 比赛!午餐的时候我的周围更是成了 iCAN 的发布会,难怪会后很多国内的同行跟我说: Alice ,你和 iCAN 今天赚大了! 其实回想起来,认识 Esashi 先生,我真的是赚大了, 2002 年我第一次到日本去开会,第一站就是去访问 Esashi 先生,当时是跟国内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一起去的,从做学生起就在学习 Esashi 教授的论文,对于能去他的实验室访问我是格外地兴奋又格外地忐忑,因为是日本人,不知道他对中国人的态度会怎样,可是下了飞机一切都变了,他亲自带着我们看实验室,介绍科研工作,还耐心地回答我没完没了的问题,他亲自安排我们去吃仙台的牛舌,还有鲁迅的纪念馆 …… 他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每一个访客,那时候他才五十多岁,可是已经头发花白了,他组里的中国学生说:老师,是累的,每天 12 点没有离开过实验室,他的办公室和实验室不到 3 米的距离,每天穿着白大褂就进去了,有访客的时候再回到办公室来,经常 12 点的时候有新想法还找学生讨论!最后学生补充说:我来这里以后的总体感觉是:中国人比日本人的刻苦精神差多了!是呀,这就是 Esashi 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用功的学者,他也带出了国际上一大批的优秀学者,包括我们国内在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这次日本之行,也彻底改变了我对日本的偏见,之后,多次去日本访问,只要有时间就会去仙台:因为 Esashi 先生在那里! 2008 年春天, Esashi 先生发邮件来: Alice ,我要带一个日本中学生的团来北京交流,你能不能安排下在北大跟学生交流?当然好,这是一个 Esashi 教授义务指导了多年的高中项目:鼓励中学生动手拆卸和组装各种电子设备,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每年的获胜者将有机会去国外学习交流,因为,我就安排了 2007 年第一届 iCAN 比赛的获奖学生与他们交流,展示了获奖的作品和比赛的收获, Esashi 先生当时就说: Alice ,你这个比赛比我的好,学生收获更大,我们也来参加吧!于是,从 2008 年春天开始,我们就开始讨论 iCAN 比赛国际化之路,到 2009 年由日本、德国、美国等主力就开始举行 iCAN 的国内选拔赛,到 2010 年 1 月,第一届 iCAN 国际比赛就正式举行了!从最初的提议、策划到举行国内选拔赛到最后正式的比赛, Esashi 先生都是主力,他还组建了日本国内的组织团队,鼓励京都大学、东北大学等日本国内大学甚至是中学参加,而且每次国际比赛他都亲自到场支持!正是有了他和其他一批国际知名学者的站台支持, iCAN 才发展得这样快,而且越来越有影响力!也正是他的鼎力支持,我们才能够于 2014 年 7 月 19-21 日在仙台举办 iCAN 国际总决赛,而且办成了仙台市的“ Science Day ”的重要活动,不仅是仙台市长亲自出席捧场,还得到了 7000 多名仙台市民的现场支持!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居功至伟的学者,他在自己的报告里丝毫没有提到自己的贡献,而且把所有贡献都按到了我这个晚辈的头上:“ Alice ,是这个比赛的发起人,她把比赛带到了全世界!” 听着这样的话,想着他和其他学者对 iCAN 的帮助和贡献,我怎能不流泪呢?谢谢您,谢谢你们,这些为 iCAN 比赛顺利开展而默默奉献的人们! 听着这样的话,想着过去 8 年里带着学生开始的创新之旅,我怎能不流泪呢?谢谢您,谢谢你们,这些为青年一代的创新梦想而无私相助的人们! 谢谢您, Esashi 教授,您不仅身体力行地教会我们如何开展科研、探索未知,更重要的是您以身作则地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一个竭尽全力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有一定贡献的人,做一个无怨无悔无私地帮助别人的人,做一个心底善良纯洁高尚的人!我想这就是我做 iCAN 的动力,希望能够继续在您的引导和帮助下做一个这样的人,不遗余力地努力引导和传播这样的精神让更多的青年人也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您, Esashi 教授!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8255 次阅读|3 个评论
把每个学生当作状元来培养—Yes, ICAN!
热度 5 张海霞 2013-6-21 00:46
把每个学生当作状元来培养 —Yes, ICAN! 下午 5 点,连续 5 天的紧张比赛和会议日程终于都顺利结束了,回到酒店,瘫到在沙发上长出一口气,看着窗外:蓝天白云,巴塞罗那的天气真好!是呀,这次到西班牙巴塞罗那来参加 TRANSDUCERS2013 国际会议,我负责的 iCAN 国际比赛的决赛也和这个国际盛会安排在一起,从周六到了酒店的第一次 Meeting 开始,整整五天了,都在巴塞罗那的国际会议中心( CCIB )渡过,从展览的布置、队伍的安排、会议期间的各项协调到我们在巴塞罗那大学的大礼堂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这一切像是在做梦!这一切又比梦还美!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代表队(中国、美国、德国、新西兰、瑞士、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等国家和地区)在会议现场热情洋溢地进行了两天的展示和比赛,气氛异常的热烈,来自世界各地的 1000 多名科学家和相关人士参观了学生的作品,比赛赢得了全世界同行的关注和支持,反响十分强烈: Yes, I CAN, Yes, We CAN! 大家都喜欢和热爱上了这一项鼓励青年人创新的竞赛活动,明年的比赛就转战到日本的仙台,后年的比赛继续跟着 Transducers 大会到美国的阿拉斯加去!这是怎样的好消息啊, iCAN 终于从一个源自中国的梦想逐渐变成了世界青年人“展示才华、追求梦想”的舞台! 在会上还遇到了不少以前参加 iCAN 比赛的同学,特别是颁奖的那个晚上,这些同学主动聚集过来(包括第一届国内比赛的冠军和第一届国际比赛的冠军),大家聚在一起高喊:“ We are iCAN Family !”那一刻,我激动得泪流满面!是呀,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普普通通的学生,因为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一项不起眼的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竞赛,今天都这样顺利而茁壮成长起来了,他们已经从当初那个稚嫩的参赛选手,变成了今天在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报告自己研究成果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还有同学获得了最佳论文奖的提名!这是怎样的一个追梦的历程啊!今天参赛的选手中,还有中学生,还有在中学参加过比赛的大学生,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执着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我记得最突出的一个日本学生,他们队做的是一个新型的机器人玩具,一个叫桥元佑真( Hashimeto Yuma )同学,从周日下午报到开始,就穿者他的一套专业装备给大家演示,不知疲倦地演示给所有人,答辩的时候他们小组表演了一个很活跃的节目,他还是穿着这套行头在上面像机器人一般跑来跑去地演示,我很感动,我说:“我想向佑真同学表达我特别的敬意!你的敬业精神和执着让所有人感动!有了这样的精神,我相信你可以做好任何事!”尽管这支队伍最后得的奖并不突出,但是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最需要的,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未来! 当然比赛只是会议的一部分,论文和科研成果的交流是会议的主要部分,我的研究小组有四个同学在这个会议上分别做了海报展示和口头报告,都非常精彩,特别是两位本科生的报告更是得到了世界友人的关注和好评,本科生的研究工作能够被这样顶级的国际会议录用真的是最大的惊喜!要知道在 Transducers 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是很多欧美名校博士生的追求之一啊。这两位本科生同学都是和佑真一样致力于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的人,他们从大学二三年级开始进入我的研究小组,从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开始,到现在都能够独当一面,而且在世界的舞台上介绍自己的工作,这是怎样的进步啊! 由此想到即将开始的高考招生,又有很多人在讨论状元的问题,又有很多状元的故事即将上演,其实作为一个老师、一个家长,我想对大家说:我们不要在意我们的学生或者孩子是不是状元,我们把他们都当作状元来培养,每个人都能够最终成才!就像 iCAN 比赛的学生一样,参加进来的同学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我们大家一起做一个我们梦想的项目,不管它多大多小多么不起眼,但是我们一起把它从无到有地想出来、做出来、展示出来,所有的人都会为你的这个小小的梦想而激动!而这个梦想实现的过程和经历,带给我们一生一世的信心和不懈努力的动力,因为我们都相信: Yes, I CAN ! 亲爱的同学们,祝福你们,如果你愿意,你们都是 iCAN 要培养的状元,欢迎你们早日加盟这个梦想的比赛: iCAN ! iCAN 比赛网址: www.iCAN-contest.org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6470 次阅读|5 个评论
Yes, I CAN!—从2007年开始的梦想旅程—张海霞
热度 4 ican2010 2011-1-14 10:42
我的 iCAN 征文 Yes, I CAN! 从 2007 年开始的梦想旅程 北京大学 张海霞 迈入 2011 年, iCAN 比赛走到了第五个年头,回首这五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回想大家一起努力和共同度过的这些美好时光,真是万千感慨在心间,我想对大家说:在 iCAN 比赛中我们都在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并且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实践着: YES, I CAN! 2006 年 7 月,刚从美国回来,一腔的热血和满腔的热情,暑期课上对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侃侃而谈: MEMS 是最有前途的专业!可是,一个同学的提问:老师,你讲的非常好,可是我学 MEMS 找不到工作,怎么办?这个声音并不洪亮也不响亮的提问,宛如一碰冷水兜头而下!雄辩的我无言以对!同样,无言以对的还有我这么多年的自信:我到底为社会做了什么?是教书吗?是科研吗?不,这个问题告诉我:你是失败者,你的两个产品都是滞销的!这时多么令人悲哀和吃惊的事实,而这么多年来,我竟然一无所知,我和同仁们这么拼命的工作原来跟社会根本没有关系! 错!错!错!到底错在哪里?于是我开始思索和探索,开始苦苦寻找这些学生工作的机会, 2007 年 1 月 9 日,我第一次踏上无锡这片创业的热土,第一次造访传说中的美新公司,那时的美新还没有上市,记得是一个温暖的冬日,赵阳博士的办公室宽大而明亮,我们一行人坐着那里聊天:到底怎样发展 MEMS 的产业?到底怎样才能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赵阳博士的一句话点破梦中人:我也是大陆培养的学生,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离产业太远,学生根本不知道企业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自己能做什么,我们怎么招他们?! 确实如此!于是,我说:那好办,你有钱有产品,我有人有时间,我们一起做件事,让学生用你们的器件自己动手做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这样既了解了企业产品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不就变成一个可用的人可以找到工作了吗? 赵阳爽快地答应了: Deal! 就这样美新杯诞生了!我立即在 1 月 13 日在三亚召开的微纳米会议上跟认识的老师们报告了此事,我们就开始准备了! 2007 年 3 月,各个学校开始准备报名,西北工业大学的苑老师在西工大组织了第一次评审会,选出了一部分项目参加比赛,我们把传感器发给每个学生队伍,开始正式制作参赛作品! 9 月 20 日,微纳米年会在上海好望角大酒店召开,我们的 17 支队伍最终在会场的外面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没想到他们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参加会议的代表们都争着去参观和试用他们的作品,答辩的会场更是爆满!这期间我被问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怎么不知道这比赛?下次一定通知我们参加!颁奖的晚宴现场更是沸腾,学生们用他们的创新和才智点燃和感染了所有人,他们的创新也打动了所有人! 回来以后,我收到一个获奖学生的来信,她说:老师,我非常非常激动,不是因为我得奖了,从小到大我得过很多奖,可是只有这一次是我不靠考试得奖,是我自己和我的团队一起从无到有想了一个新点子并亲手把它实现出来,大家这么喜欢它,我为自己感到骄傲,现在我知道,我能!这封信我反复读了几遍,因为它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回想这么多年来我自己的成长历程不也是如此吗?除了考试之外我有没有真的为自己感到骄傲过?有没有自己创造过什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东西?这封来自学生的信捅破了蒙在我眼前的窗户纸:我们教育的症结原来在这里!只有一个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新事物的过程才是对他最好的锻炼和启迪,才是让他培养能力和自信的最好途径,也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而不是没完没了的考试!于是,比赛的英文名字诞生了: iCAN ,比赛的口号也诞生了: YES , I CAN! 2008 年的比赛报名很踊跃,高校也多了起来, MEMS 毕竟是个小行业不是每个学校都有也不是每个人都听说过,可是这个比赛其实源自MEMS又不完全是这个专业的人才能做,而且我们都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MEMS,所以我也到处去做讲座推广比赛,希望能够打动更多的人,那一年高校增加到了40多所,报名的队伍也增加到了100多支,我们只好提前预筛选了一下,挑出50只队伍到无锡去参加夏令营。 2008 年 7 月 4-5 日,在无锡新区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50至队伍100多人在无锡举行了百名科技新星看无锡新区的活动,这也是我和无锡政府的第一次合作,事情进展的非常顺利,学生们不但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还参观了无锡新区的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的展览,尤其是安排我们到刚刚开始兴建的太湖国际科技园区的展厅去参观,那是一个临时的展厅,但是做的非常的精心也非常的有创意,同学们看完以后无比兴奋,我也无比的兴奋,因为,我触摸到了无锡人和政府立志做好高科技创新创业的那颗滚烫的心!也是我随后在7月27日给杨卫泽书记提出创建微纳国际创新园后来发展成物联网的起点! 7月4日晚上是晚宴,一百多人济济一堂,热闹非凡,来参加晚宴的有政府的官员也有企业的老总,但是那一晚上他们都是热情高涨的年轻人,开始唱歌,每个学校出一个代表、每个单位出一个特色节目,有怒吼的秦腔、有抒情的高音、有时尚的流行风......真是人才济济、多才多艺呀!我记得一个学生从舞台上下来直奔到我面前,我一看这个帅气的小伙子原来眼含泪花: 老师,我自从高考失败以后,就感觉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和那些名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了,可是今晚,我感觉我跟他们一样棒! 我拍拍他的肩膀:你可以做的更好,因为这个社会最后是靠做事取胜,不是靠考试,你一定行!果真,他毕业以后自己创业了! 这件事也让我看到,其实我们平时在教育过程中确实忽略了很多,由于过度的高考让我们一大批的孩子过早地失去了自信,其实他们一样棒!只要有机会让他们来施展才华、开拓和挖掘他们的创新精神、重新找回自信,他们都是社会的栋梁,而且是创新的主力军!所以,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多样化、差异化,不能都是同一个标准去评价他们、去要求他们,最起码要尊重每一个孩子!而不是粗暴地打击和扼杀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责任也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否则我们培养的都是固定程序的机器人! 由于我主办 2009 年1月在深圳举办 IEEE NEMS 国际会议,于是我把其他老师商量决定把 2008 年的总决赛放到这个国际会议的现场,一则是组织起来比较省劲、二则也想看看国际同行的反应。大梅沙的喜来登是一家豪华的五星级酒店,记得一个参赛的学生一进门的那一霎那就惊呆了:哇,原来可以这样!老师,以后开会我们能住这样的酒店多好!回来他坚决放弃了美国读书的机会开始走自主创业的路,大约与这一次经历有关系! 国际会议组织得非常成功,来得老外很多,学术界的大腕也很多,学生们的作品一样是在会场外面一次排开,接受所有会议代表的投票和专业人士的评审,这次来了 20 多只队伍,作品更是丰富多彩,电子鱼漂、世博会的地球仪......简直是一个创新产品的博览会,连酒店的服务员们都成群结队地来参观和试用了,他们还积极参与投票!很多外国教授更是在展位前迟迟停留,每一个都详细询问和试用,各个伸出大拇指:好,真好!印象最深的是业界的一个大腕教授、也是我平时很熟悉的朋友,他坦率地对我说: Alice, Amazing! In my mind Chinese always follower, but, those young students are amazing, they really creative, I must get our youth involve! ( 太了不起了,我一直认为中国是技术的跟随者,但是今天这些年轻人了不起,他们的创新精神了不起,我们的年轻人也要参赛! ) 我后来告诉我们的参赛学生这些话的时候,心中慢慢的是自豪和骄傲,为他们、为中国、为未来!我们当然可以是创新者, Yes I CAN! 而且从这次开始比赛就顺利成长为了国际比赛!国外的很多大牌教授都成了 ICAN 比赛的志愿者,我们每次相关的国际会议上都会聚会,也成了一个惯例。 有了前面两年的努力,到 2009 年比赛就吸引了更多的选手参赛,国内总决赛的时间定在8月的哈尔滨,哈工大的刘晓为老师也是从第一届就大力支持比赛,正好这一次他主办国内的年会所以就放在一起进行,张海峰老师为比赛找到了最佳的场地选在了防洪纪念塔广场,那时哈尔滨最热闹的旅游中心区,来自全国各地的 50 支队伍进入了最后的决赛,他们在大广场上一字排开,接受来自老百姓的检验,整整两天的展示和投票,我们共接待了不下 5 万名观众,多家电视台和报社都在现场进行了参访,每个队伍的展位前都是慢慢的,学生们忙不迭地做着各种展示和推销,投票的群众络绎不绝,还有观众过来请求我们延长到周末,说要带孩子来看,这太好了! 撤展的那一个晚上,发奖前一个观众急惶惶地来到我面前:老师,我听说晚了,没想到大家都撤了,能不能让我看看作品,我想投资!哈哈,正是 2009 年,我们比赛的第一个创业团队出现了:复旦大学的复翔公司,没想到在哈尔滨也要开始有创业的机会了!于是,第二家创业公司就在比赛之后成立了:黑龙江金泰公司! 晚上的颁奖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学生的出色创新激励了每一个人,上台担任颁奖嘉宾的每一位老师和企业家都露出了自己风趣幽默和创新的一面,整个活动气氛活跃、笑声爆棚,教育部的一位来颁奖的老师说:这是我参加过的最最难忘的一次颁奖活动,从今天起我相信 I CAN ! 获得国内第一名大奖的是黑龙江大学的团队,消息宣布的时候,四个大小伙子激动的不知所措,下来以后找到我就大哭起来:老师,我们做到了,但是我们没想到我们真的可以得到这个奖!是呀,又多少比赛和评奖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幕后故事,而 iCAN 是杜绝了教师参评的,专门邀请企业评审并开放给大众投票的,所以,这里没有幕后!看着他们留下的激动泪水,我也热泪盈眶,我说:你们做到了,所以你们得到了,是老百姓投的票,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保持公平竞争、给每个人机会是我们作教师的职业道德,我和我的同行们都坚信并坚持了这一点!我相信每个人在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都会说:有压力、很难,可是你要告诉自己要坚持正确的路线, I CAN ! 8月份的国内比赛上选出了5支队伍参加第一届国际比赛,考虑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参赛队伍的师生的旅行方便,我们第一次国际比赛还是和 IEEE NEMS 国际会议相结合,2009年的1月份在美丽的厦门举行,万德姆酒店,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大陆、美国、德国、日本、香港、台湾)的17支大学生代表队和10只中学代表队齐聚在这个美丽的靠近鼓浪屿海边的酒店,真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德国队对万里迢迢背来了智能手套和智能烧烤架,美国队带来了智能医疗检测装置、日本队则带来了炫酷的游戏、台湾队是智能药盒、香港队是泥石流救援(他们竟然从香港背了几十斤沙子)!每一个队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队都是一个传奇!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传奇智能婴儿床! 比赛时第一次采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厦门大学的志愿者还代为翻译,答辩的现场也异常的激烈,每个队都采用了独特的出场方式和表现形式,评委们开始坐不住了,德国大使馆的科技参赞就提醒大家:我们也提一些有创意的问题吧!比赛的颁奖活动成了一场学生秀,美国队跳下领奖台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明年的参赛题目有了!这美国队的两名成员在比赛中相识、相知成了男女朋友! 随后的一天是厦门一日冬令营,由厦门大学组织,不但浏览了美丽的厦门风光、还一起做了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最后难舍难分,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并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有了2009年的经验,我们2010年的参赛规模就有了质的飞跃,全国参加的省份增加到了20多个,学校也有87个,学生几千人报名,国际上有20多个国家注册参赛!这一下子成了一个大的科技创新活动!教育部也列为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了支持!可以说是好事连连!一个最大的进步是比赛进一步发展成了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由于2008年提出创建微纳园发展微纳产业的建议得到采纳后来发展成感知中国、物联网的这个渊源,无锡一直是我的福地也是我合作最多的地方,2010年无锡的物联网元年,市里规划作物联网博览会,他们就找到我来谈是否可以把比赛办到无锡作为物联网大赛!这正合我意,因为比赛进展到今天,它最需要的就是靠近产业、为产业服务!所以我们一拍即合,比赛得以顺利与物联网博览会在一起于10月28日举行,崭新的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上千家参展的企业参加这次展览会,当然在会上,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近100支学生创新队伍,他们成为整个博览会的亮点!三天的时间里,一直挤得水泄不通!各大媒体和电视都作了全面报道,许多企业的老总都纷纷到了现场,而且给学生们打气!这次的比赛环节也稍有变化,每个队伍都表现了自己的绝活比赛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和活跃! ...... 从2007年到现在,比赛中涌现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太多的感动,很难一一记述!不但ICAN的热门话题,而且我们的生活和人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相信: Yes, I CAN!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6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iCAN"征文活动: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ican2010 2011-1-14 10:38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2010 年,美新杯大赛迈上了新的台阶,国内来自 67 所高校的 515 支队伍报名参赛,全国分 13 个赛区,有 159 支队伍带着完整作品参加分赛区选拔赛,最终 90 支队伍脱颖而出,参加了在无锡举办的中国区总决赛。 2010 年美新杯决赛借着物联网博览会这个舞台可谓大放异彩,参赛队伍精彩的作品创意、现场答辩和台下的作品展示都给参会的专家、老师、企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去年 4 月份报名到 10 月底总决赛结束,相信这一年的时间大家都投入了很多的心力,也有很多的收获。现由大赛组委会举办 我的 iCAN 征文活动,题材不限,内容不限,大家结合自己的作品,分享参赛的心得体会、收获等(最好图文并茂),要求不少于 1000 字, 2011 年 2 月 18 日前发至 ican@ican-contest.org ,并注明 我的 iCAN 征文作品(所有参赛选手都可投稿,不限于获奖者)。 征集的作品将在台湾举办的 IEEE 会议上,由与会专家评审,组委会将设立奖项。获奖文章将放到 www.cinn.cc 和 www.ican-contest.org 上与大家分享,同时在今年 3-5 月各赛区宣讲时,将邀请部分获奖的老师、同学参加宣讲活动。获奖文章还将刊登在后期的宣传册中。 所有征文将在科学网 iCAN 博客上全文刊登,文章的回帖和点击次数将在最终获奖评价中占一定比例。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踊跃投稿! Best Regards, iCAN 大赛组委会 我的iCAN征文---Yes I CAN--张海霞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届微纳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正式启动
张海霞 2009-4-3 11:19
2009 年 4 月 1 日上海,第一届微纳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暨第三届美新杯中国 MEMS 传感器应用大赛的启动仪式,在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的陈翔教授主持了本次启动仪式,大会主席张海霞教授宣布大赛开幕并介绍了 2009 年国际大赛的规划,无锡美新半导体的刘海东先生、江苏英特神斯的徐波先生、苏州敏芯微电子的梅嘉欣先生和中国微纳国际创新园的王红女士作为赞助商代表在大会发言,此外, 2008 年美新杯冠军复旦大学代表队的队员,介绍了他们的参赛经历和感获。参加本次启动仪式的特约嘉宾还包括苑伟政、刘晓为、孙道恒、刘世元、陈翔等。启动仪式隆重而热烈,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本次启动仪式与 2009 年中国(上海)国际微纳米展览暨国际微纳米新技术与产业化论坛一同举行,同时,大赛在本次展览中设置了展厅,介绍历届赛况和本次大赛的特色,并现场演示 2008 年美新杯的冠军获奖作品,吸引了众多参展单位和观众的注意。 本次国际大赛吸引了来自 7 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赛队伍,通过本次启动仪式成功举办,进一步扩大了该赛事在国内和国际微纳米技术产业界的影响力,为 2009 年度大赛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2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