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创造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
jjmm26 2011-2-17 15:03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二、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推荐人应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 60 名。各学部的增选名额,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以下简称学部主席团)确定。 四、要特别注意推选符合标准和条件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被推荐人年龄(按增选年 4 月 30 日实足年龄计算,下同)一般不超过 65 岁。在各学部正式候选人中, 60 岁(含)以下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其推荐、评审、选举的程序和办法,除第二章第三条中有关内容外,本细则的其他条款均适用。 六、院士增选工作分为院士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学部评审及选举。 七、资深院士不参加对候选人的推荐和学部的评审与选举。 八、在院士增选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不正当活动。若有违反将视其情节做出严肃处理,直至对相关候选人终止评审或暂停该单位推荐候选人资格。 第二章推荐院士候选人 一、推荐院士候选人通过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两种途径,不受理本人申请。 二、院士推荐候选人。 1. 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最多推荐 2 名候选人。获得 3 名或 3 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 2 名院士所在学部与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2. 对 65 周岁以上的候选人,需要 6 名或 6 名以上院士推荐,且至少有 4 名院士所在学部与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相同方为有效。 3. 院士必须了解被推荐人,填写《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推荐书(院士推荐用)》(以下简称院士推荐书),并请被推荐人提供 “ 候选人附件材料 ” 。候选人附件材料包括: ① 被推荐人基本情况; ② 被推荐人中国国籍身份证件的复印件 (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被推荐人还须提供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或澳门特区政府身份证明局的国籍证明并填写《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被推荐人国籍情况说明》 ) ; ③ 论著目录; ④ 重要引用和评价情况相关内容的复印件(注明出处,应为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著作的引用和评价); ⑤ 获奖证书和发明专利证书的复印件; ⑥10 篇 ( 册 ) 以内有代表性的论文、著作、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的全文。 院士对推荐书所填内容负责,被推荐人对所提供的材料负责。 4. 院士应在增选年 4 月 30 日前(以寄出邮戳为准)将院士推荐书和候选人附件材料以及院士增选录入系统电子文件(以下简称电子文件)寄送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以下简称院士工作局)。 三、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候选人。 1. 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科协为归口初选部门。其所属单位或一级学会均可按组织系统推荐本单位、本学会的候选人。归口初选部门报送的被推荐人年龄不得超过 65 周岁。 2. 所属单位推荐候选人时需填写《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推荐书(部门推荐用)》(以下简称部门推荐书),并请被荐人提供 “ 候选人附件材料 ” (内容同第二章第二条第三款,其中关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被推荐人的有关规定除外)。 所属单位对推荐书所填内容负责,被推荐人对所提供的材料负责。 3. 各归口初选部门负责组织对其所属单位推荐的候选人进行初选。 4. 凡双重领导单位推荐的候选人,由其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初选;非业务主管部门报送的候选人无效。 5. 各归口初选部门对其所属单位推荐的候选人,应切实严格根据院士的标准和条件,认真负责地进行初选,填写 “ 归口初选部门评审意见 ” 。初选后,分别按中国科学院 6 个学部(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列出名单,正式行文并连同部门推荐书(由负责人签名,加盖省、部级印章)和候选人附件材料以及电子文件,一并于增选年 4 月 30 日前(以寄出邮戳为准)寄送院士工作局。 四、凡连续 3 次均为有效候选人而未能当选者,停止 1 次候选人资格。 五、院士工作局对被推荐人的材料进行审查,合格者报学部主席团审议确认后为本次增选的有效候选人。 六、院士工作局将有效候选人名单通告全体院士,并在学部网页和有关媒体上公布;同时,通知归口初选部门或有效候选人所在单位,在有效候选人所在单位公示其相关材料(候选人在 5 年之内调动工作单位的,同时在调出单位公示)。公示时间为 1 个月。 七、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后,如推荐院士或归口初选部门发现候选人不符合院士推荐的标准与条件,可及时提出书面材料寄送院士工作局。经有关学部常委会讨论决定并报学部主席团(或主席团执委会)批准,可终止对该候选人的评审。 第三章学部评审和选举 一、对院士候选人的评审和选举,由各学部常委会组织院士进行。 评审必须严格坚持标准,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超脱本部门、本单位、本学科专业的利益,从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候选人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要注意候选人专业的学科涵盖面,要注意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掌握评审标准要结合学科的特点。 对于长期不在国内工作的院士候选人,在坚持院士标准的同时,还应特别考虑其对国家科技发展所作的贡献。 二、各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对有效候选人进行通信评审和会议评审,分别产生初步候选人和正式候选人,最后选举出院士。 三、各学部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必须超过本学部应参加增选工作院士人数的二分之一,评审和选举方为有效。 四、通信评审,产生初步候选人。 1. 各学部常委会将本学部院士按学科专业划分为若干评审组,同时将本学部的有效候选人按相应的学科进行分组,并确定初步候选人名额(不超过各学部增选名额的 2.5 倍)以及监票小组人员名单。 2. 评审组评审:各学部办公室于 6 月 10 日前将本学部有效候选人的汇总表、推荐书及本评审组选票和评审意见表寄送本学部院士。院士对本评审组的有效候选人填写评审意见及选票,于 7 月 10 日前将评审意见表和选票寄送到本学部办公室(以寄出邮戳为准)。 7 月 20 日前,本学部主任会议确认评审结果。 3. 学部评审:各学部办公室于 8 月 1 日前将评审意见、投票结果和初步候选人选票寄送本学部院士。院士按规定名额圈选后,于 8 月 15 日前将选票寄送到本学部办公室(以寄出邮戳为准)。 4. 各学部常委会于 8 月 25 日前确认学部评审投票结果,按初步候选人名额以得票数为序产生初步候选人(与规定名额的最后一名得票相同者,均为初步候选人)。 5. 各学部常委会确定初步候选人的主审小组。主审小组(一般 2 - 3 人)中可有 1 位推荐院士或 1 位与被推荐人同一单位的院士。主审小组负责提出对初步候选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评价意见及对相关材料的审查意见,供本学部会议评审时参考。如有必要,主审小组可以适当方式征求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意见。 6. 初步候选人名单由院士工作局汇总后印发全体院士审阅,同时在学部网页和有关媒体上公布。 五、会议评审,产生正式候选人。 各学部常委会组织召开本学部评审会议,对初步候选人逐一进行评审:介绍候选人情况和主审小组意见(包括投诉处理情况);院士讨论评议;全体与会院士进行无记名投票,按得票数为序产生本学部正式候选人。正式候选人名额为各学部增选名额的 1.4 倍。 六、选举院士。 1. 由各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对本学部的正式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 2. 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按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满额为止。如遇有获得赞同票数相同而超过增选名额时,则对票数相同者再投票表决,以增选名额为限,取票数多者入选。 七、各学部常委会审查确认本学部的选举结果,报学部主席团审议批准产生新当选院士名单。 院士工作局以书面形式向全体院士通报新当选院士名单。 八、其他事项 1. 出席评审会议不足三分之二会议时间的院士,不能参加投票。 2. 因故不能到会的院士,如提供书面意见,可在对有关候选人进行情况介绍和讨论时宣读或说明。 3. 评审会议期间,经学部常委会同意,可邀请其他学部的院士到本学部介绍有关候选人的情况。 4. 评审过程中,会议秘书处设置 “ 院士意见箱 ” 。对需要进一步核查的问题,经有关学部常委会认定后,可确定院士或指派专人进行核查,核查结果报本学部常委会研处。 5. 评审过程实行回避制度。回避范围:直系亲属和主要旁系亲属。回避办法:在本学部学科评审组和全体会议上介绍、评议某候选人时,院士与该候选人属以上关系者,一律暂时离席,待对该候选人介绍、讨论完毕,再进入会场参加对其他候选人的评审。 6. 各学部选举院士初步候选人、正式候选人和院士使用的选票,由院士工作局统一印制。选票栏目为:圈选栏、编号、候选人姓名(性别)、年龄、专业。票面加盖本学部印章。 7. 投票选举前,各学部推选监票院士 2 ~ 4 人,负责监督本学部的投票选举工作。投票结束后,在监票人监督下开箱验票、计票。计票结果需由监票人签字确认,并报各学部常委会认定。 8. 会议评审暨选举一般于增选年 11 月的第一周召开, 6 个学部同时同步进行。 第四章附则 一、对候选人投诉信的处理,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投诉信处理办法》办理。 二、院士增选工作的保密问题,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保密守则》执行。 三、院士工作局对推荐材料的审查办法。 1. 对推荐材料和推荐手续必须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本细则的有关规定,经过审查验收,以确定其是否有效。 2. 审查验收的内容包括:推荐书、附件材料以及电子文件是否齐全,推荐手续是否完备;被推荐人的国籍、专业技术职务以及所从事的学科专业范围是否符合规定等。 四、推荐学部的确定。 1. 被推荐人由何学部评审,原则上应尊重推荐人和归口初选部门的意见,即推荐书上填写的学部。 2. 不同渠道推荐同一被推荐人,在推荐的学部发生矛盾时,如有 3 位或 3 位以上院士推荐且均推荐到同一学部,以院士推荐的学部为准,否则,以其归口初选部门推荐的学部为准。 3. 仅有院士推荐且推荐的学部发生矛盾时,则以该被推荐人的学科专业划归为原则,确定其所属学部;学科划归不明确或有异议的,可与推荐人商定。 4. 如被推荐人学科专业明显不属于推荐书填写的学部,则由相关学部办公室对其学科专业进行核对,共同协商,提出书面调整建议,分别报请各自学部主任同意后,作相应调整。调整时,应符合第二章第一条关于推荐院士中至少有 2 名院士所在学部与被推荐学部相同的规定。 5. 根据以上原则,对院士候选人被推荐的学部作出调整后,以院士工作局名义具函,分别通知其推荐人或归口初选部门,并说明调整的原因。 本细则经学部主席团批准实施,其修订和解释权在学部主席团。
1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思政教育:引导人实现自己
wmy9039 2011-2-16 20:22
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实现自己就是从自己的生命本身出发,珍惜和利用自己的生命资源,滋养生命, 保持自身生命内在的一贯性,不断创造性地适应生存环境,不断超越当下的自己,从而实现所能是的自己。 http://www.qstheory.cn/kj/jy/201102/t20110216_68384.htm
个人分类: 学生思想教育|16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支持年轻人构建中国科学的未来
热度 36 饶毅 2011-2-14 17:43
饶 毅 施一公    支持年轻人的紧迫性     中国的科技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这一点大家有广泛共识。但如何完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完善体制的目标是鼓励创新和更好地培养人才,从而全面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完善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独立生涯起步不久、相当于国外助理教授时期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及当代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博士后和研究生。   纵观世界科教历史,年轻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乎所有学科,许多重要的原创性工作都是由年轻人做出。支持年轻人,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年轻人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年轻的科学技术人才将决定我国能否在一、二十年内真正在科技领域全面与世界领先水平接轨,这是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在中国大力强调支持年轻人尤其重要,习惯上讲究师道尊严、论资排辈,在一定程度上对年轻人的成长起到了负面作用。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不敢挑战学术权威,不敢在导师面前展露自己的睿智和独到见解,过于崇拜学术大师而妄自菲薄。这些阻碍了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此外,对于年轻的独立研究员来说,很多人面临着严峻的起步环境∶在资源上不仅要与自己的同龄人竞争、还要和比自己出道早几年、十几年的人竞争。   在美国,有多个专门支持年轻科学家的基金,比如Pew Foundation和Searle Foundation,都要求申请人拥有独立实验室不超过三年。而我国则缺少类似的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出青年基金,本意是支持年轻科学家的成长,但在评选时往往是年龄接近上限(45岁)、已经拥有独立实验室多年的科研人员胜出,而那些刚起步、急需支持的年轻科学家则很少机会。    如何支持年轻人   我们认为,对年轻人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尚未独立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提供良好的个人待遇,使他们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于科研训练;二是为刚刚起步的年轻独立研究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使他们最大程度地专注于科研创新。   几年前,鉴于研究生待遇偏低,海内外五十多位教授曾联名建议国家增加研究生补贴。国家有关部门很快付诸行动,大幅上涨了对博士生的补贴,引起非常好的社会反响。然而,对比国外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我国的待遇依旧偏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比如提高研究生补贴、博士后工资在科研经费中的支出比重,等等。   另一方面,大力支持起步阶段的年轻人在有些单位已经实施,但尚未在全国普及。我们希望中国的主要研究院所能够提高年轻独立研究员的待遇、增加对他们的经费支持、给予较好的工作条件,使他们不用为了经费疲于奔命,耗费大量时间。同时设立严格的评审制度,优胜劣汰,有效地以科研能力来选拔和支持人才。   支持年轻人,要着重学术潜力,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以是否出过国为标准。一些国内培养的青年科学家,其水平甚至优于国外名校的博士。对于年轻人的支持,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要允许在支持过程中不断观察、定期评审,再决定是否继续支持。   青年学者的成长离不开高年资学者的支持。我们应该多与青年学者交流,激励他们勇于突破,追求国际上的卓越。掌握一定范围和资源者应该积极提供给青年做学问的天地,在评审中公正和客观。我们对年轻人不能求全,而主要是看学术能力,宽容一些无关原则的方面。比如特别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容易有脾气、甚至顶撞行政上级,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理应宽容对待。   建立支持年轻人的体制也是改变中国学术风气的关键举措之一。当年轻人能够以学术实力获得支持,就无需再花时间拉关系,从而改良风气、净化学术环境。我们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增大对于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国家加大对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投入,使其成为定期评估后可以延续的经费,扩充以人才为评审基础的经费项目,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参考德国的马普学会或美国的HHMI。   坚持长期支持年轻人,定会出现令人惊喜的结果。年轻人是中国科学的希望;支持年轻人就是构建中国科学的未来。   (发表于2011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19430 次阅读|39 个评论
关于PI制度
热度 3 lujiangxiao 2011-2-12 07:31
据我所知,PI制度兴起源于二战之后美国政府大幅度增加给科研和工程发展的经费的年代。那时增加经费的办式不是向每个已有的研究单位多提供多少钱,而是向每个有好想法并有能力研究这个想法的个人发放一笔基金(grant). 这样,接受这笔经费并对这项研究负责的个人就叫做PI(principal investigator,注意,国人有时错写成 “principle investigator")。这种方式的优势是显然的,因为总体经费一般要分成上万份小额基金,基金份数多了,就有更多的机会让人微言轻的小人物来展示自己的能力。科学史说明重大科学成果的出现与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有较强的关系而与所在单位的豪华程度,仪器配置的昂贵程度关系较弱。因此用小数额大数量的基金可以优化对科研的总投入,让更多人的创造性思维加入科研的总体努力。 我刚出道时(90年代初)美国一般基金的中奖率达到25%-30%. 就是说,一般水平的人,申请3-4次就能拿到一笔基金。这笔钱虽不多(50-100万美元),但足够让每个PI有的资源组织成两三个人的研究小组和5年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对刚做完博士后的年青人无疑是一个黄金机会。 我觉得国内普及PI制度是件很好的事,应该有意识地增加基金的数目而非每份基金的力度。未来的科技牛人现在可能刚刚博士毕业或正在做博士后,处在事业发展最困难的时候。一笔小的基金也许能救活一个若贝尔奖项目。 刚看了一下NIH的网站,抄上几个数字供参考。 2011年NIH的总经费约320亿(美元),其中 80% 作为基金发给NIH外的 3100个大学和实验室。按每份基金平均两百万算(一百三十万给PI,七十万给单位),大约有1.2万份基金。2009年一共有4.3万份基金申请。平均中奖率在27%.
1862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图胜万言——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热度 12 小水獭 2011-1-23 04:20
上周周三是系Seminar,请的老师是生理系的Dr Felix Hong。这位老师就是在2009年10月我的一篇《终于想通了老师的一句话》博文中所引用的老师。Dr Hong今天所讲的题目是《创造性思维的来源》 一开始,他回顾了历史上对为什么有些科学家就是那么的有创新能力,为什么他们就能去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东西? 一种观点是:他们的思考方式就是和大众不一样。 第二种观点: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大众一样,只是他们知道更多,掌握更好的技术,更加投入的工作……于是他们做出了出众的工 作。 第三种观点是:他们的思考方式基本上和大众一样,但是,他们会去尝试有智慧的思考(practice intellect thinking) 那么什么样的思考是有智慧的思考呢? 有两种思考方式:(1)Verbal Thinking(2)Image Thinking 第一种:就是用语言,在头脑中推演。第二种:是用图像,在头脑中幻想出一幅图景。从一个粗粗的构图,到逐渐通过思考慢慢添加细节,勾勒出越来越清晰的全貌。 Dr Hong认为,Image Thinking是产生Intuition(直觉)的方式。只有直觉上有了个大方向,或者当时认为的大方向,才开始行动着手去设计实验去验证这个方向是否正确。 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创新的来源。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 作为把视觉生物学研究作为终生事业的我,当然是非常开心,而且非常乐于接受这个观点。 对人来说80%-90%的信息是来源于视觉,那么如果在动脑时多多运用发达精细的视皮层绝对是明智的选择。 视皮层本身就是高度发达的信息处理脑区,多多利用它绝对非常妙。 我感觉外文书籍和中文书籍的区别就在于,外文书籍有非常多的插图,美丽的彩色的。通常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影响的就是那些集中了许许多多科学前辈劳动和心血得来的科学发现而成的图。一张图,也许集中了成百上千科研工作者几十年的劳动。记住这张图,就继承了那么多成果的精华,不是极有效率么。 嗯嗯嗯,以后我要多多训练自己的图像想象能力。
个人分类: 活色生香de生物科学|7130 次阅读|13 个评论
研究生摸底考试
quhuamin 2011-1-22 23:49
上个星期给手下的研究生们出了套试题, 100分的卷子。 1.Please write down Newton’s three laws of graduation (not gravitation). (10 points) 2.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and visual analytics. (10 points) 3.Please write down some methods to get creative ideas. (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0 points) 4.Fill in the missing part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0 points) Bill Gates: Life is not _________, get used to it. 张居正: 别无所长, 但能___________ 袁枚: _______如米小, 也学_________开 曾国藩: 扎硬寨, __________。 打落牙, _________________ He who hesitates is ____________________ 5.What is Parkinson’s law for time management? (10 points) 6.What is burnout? Please list some signs of burnout。 What are causes of burnout? Please write down some solutions for burnout. (10 points) 7.When you are attending a seminar, your brain should be busy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thinking activities. Please write down some of them. (10 points) 8.There ar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UG study and PG research. Please write down some reasons why new PG students ofen feel disoriented and depressed when they start to do research. (10 points) 9.Hamming has a famous article called “You and Your research”. Please write down some main points of this article or whatever impresses you. If you have not read this article, please write down the name of any other article about research you have read and the main points of that article. (10 points) 10.Choose one of the questions to answer: (10 points) (a)Please write down some good habits/attitudes of research students. (b)有些研究生是来“打酱油的”。They are more interested in getting a degree and getting paid than learning and conducting research. How can you identify these students in a group?
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搞科研是很NB的职业吗?
热度 1 monsterblah 2011-1-18 00:17
社会宣传和学校教育均将搞科研描绘成为激动人心的、顶尖的、富有创造性的人类最高的智力活动。但是,真正进入这一行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所谓激动人心的、顶尖的、富有创造性的最顶尖的人类智力活动更多的时候是躲在自然对象所组成的世界里自娱自乐或者假装自娱自乐,远离现实生活的场域;真正具有观念性的突破或者理论发展的创新微乎其微,大量的期刊充斥着 me too 或者 nonsense 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共同构建了科学领域里的某个门类的虚假繁荣。
个人分类: 科研思考|25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读马克林
wyc 2011-1-17 10:32
从刘鼎铭的著文《 世界集装箱化之父--马克林 》一文可见: 1、一个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创造性人物的形成,是由一系列因素促成的,正因为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二者相辅相成。从马克林的成就中,亦说明了 人的因素第一,个人的素质、个人的魅力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品质。 不要 跑不快,老怪罪鞋子?! 2、一个成功人士,往往也会犯错误,甚至是致命的错误。但这无损于一位 成功者的光辉。马克林一生犯过两次严重失误,正如文中所提到, 头一次是刚订造了一批高速船,迂上油价猛涨。第二次是当订造了 一批低速船,却又迂上世界油价大落。 3、不要以成败论英雄。要看全局、看主流、看本质。要发展地看问题, 不要只顾一点,不及其餘。一叶有时固能障目,但泰山依然屹立。 4、 写好一篇回忆录,支持出版一本回忆录,宣传推广回忆录中的先進人物和 亊迹,让他(它)们都变成为好榜样、好教材,实在是功德无量! 5、让我亦来一次“老王卖瓜”吧,我的瓜(指所转载的一些回忆录文章)包甜!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70 次阅读|2 个评论
释放你的创造力
jianghzhit 2010-12-18 22:02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天赋,每个人都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如果你能这样想,就会消除各种等级划分对你造成的消极影响,从而释放自己的创造力。 若想释放你的创造力,首先必须独立。如果,你依附于某个团队,那么团队的管理也应是相对松散的,团队的个体能够保持相对独立性。这些人之所以被称为团队,只是因为他们恰巧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罢了。团队成员的时间,完全或大部分由自己支配,而不是服从于团队目标。创造性活动,最初只是个体行为。一个好的思想,必定是产生于某个个体的天才的头脑,在那里经过长期酝酿,直到成熟。当他确信他有充分的理由能够说服其他人的时候,他就把这一思想以某种形式发表出来,认同他的思想的人自然就形成了“团队”,进而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继续探索。 其次,必须自由。在探索的过程中,“团队”的成员可以随时离开,去创造新的思想,引领新的“团队”。团队之所以存在,肯定在于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利益和追求,并且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如果团队成员,各怀心腹事,各行其事,团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种情况下,某个成员的离开,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团队都应是一件大好事。 第三,必须舍得。在探索的过程中,应该勇敢地、果断地放弃既得利益,重新开始。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又挣大钱,又做学问;既是政府官员,又是有创造力的科学家。用你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事情。 第四,必须执着。思想的火花,只有在执着的草地上,才能燃起熊熊大火;创造的成果,只有在执着的保护下,才不至于被怀疑、嫉妒、偏见和鄙视扼杀在摇篮里。 如果要创造先独立吧;如果要创造先自由吧;如果要创造先舍弃吧;如果要创造先执着吧。
个人分类: 杂感|3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顶尖科学巨匠和中国乡村教师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
ljry8044 2010-12-17 09:26
一、欧内斯特·卢瑟福 作为一物理学大师,卢瑟福不仅自己获得诺贝尔奖,而且还为科学家培养出大批优秀科学家,其中13位先后获得诺贝尔奖,不管是在人类科学史上还是人才史上,都极为罕见。 他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把他的知识,智慧和诚挚的心献给了他的学生,他只要接受了学生就会负责到底。他协助学生选课题,并亲自辅导,以至于他的一个学生说:“即使最平凡的人在他这里都可以取得非常的成就”。所以,他能培养出13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大批优秀科学家绝非运气,而是伟大的付出,这其中当然蕴含了至高的智慧,引导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至高智慧,该智慧为灵活学习和创造性探索的源泉所在。 下面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足以说明问题: 一天深夜,卢瑟福走进实验室发现医学生仍然伏在工作台上,询问后知道他在工作。 卢瑟福又问: “那你白天做什么呢?” “在工作。” “那你早晨再也工作吗?” “是的,教授,我早晨也工作。” 卢瑟福略为迟疑了一下,随即问道:“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进行思考呢?” 一个负责的导师应能像卢瑟福一样将其杰出的智慧和诚挚献给学生! 二、 中国乡村教师 显然,中国的乡村教师学术造诣远不能与城市教师相比,更不能与卢瑟福那些大师相比,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因为他们 不乏责任心和诚挚,这才是培养人才之关键所在。 下面贴一个我曾经举过的列子: 我偏好理科,尤其是数学,不过,初一数学期末考试就70分。而后,班主任张玉新老师引导我自学,结果就疯狂沉迷于其中,暑假期间,一口气将整个初中数学教材自学完,并自学了几本奥数书籍,然后轻松取得了全县奥数第一名。 正因为如此,我才能轻松考取国家重点示范高中的实验班(班上高手云集,我拼了命也仅从倒数位置挤到中游水平,考取了武汉大学,整个班级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名校),进入了实验班后才发现,班上的很多同学都有与我类似的奥数经历。 比如,我下铺的同学曾在初二一口气将初中数学教材学完,并学完几本奥数教材,然后轻松取得江苏省奥数比赛第一名,满分。 诱导学生自学的效果比课堂教学高很多倍,聪明才智从来只能修炼而至,而非听讲听来。 可惜的是,在中国,这样诱导自学方式往往只能局限于某个区域某个时间段,所以,我们只能拿一些奥赛奖,而国外则能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所以他们能拿诺贝尔奖。 我一次在初二问问题时,班主任非常坦诚地跟我讲:“你的水平已经超过了我,自己尝试解答吧,你学习的那本教材非常经典,连贯起来,应能解开”。我后来解开了,但从未因此鄙视班主任,反而更加感激了。我后来发现,一些优秀的初高中教师普遍承认自己智力不及优秀的学生,而且有时还会向学生请教问题。 不过,老师也不是完全不管,我后来才知道,班主任为了给我找优秀的教材,煞费了苦心,他觉得优秀的教材和合理的自学方式才是学生成才之关键所在。所以虽然我们学校因师资实力过差被撤并到乡重点初中了,但我们班有三个考取了国家重点高中,都是班主任引导自学所致,他知道我们跟着他听课必会被耽误,因为他的大课必须对整体实力差得多的学生负责。 我们的大学导师呢,都有乡村中学教师这等包容、谦虚、诚挚的博大胸怀吗? 谨以此文纪念我初中班主任张玉新老师!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5901 次阅读|13 个评论
谁说我们缺乏创造性思想?
wangxh 2010-8-30 23:51
开学了,同学们竞相展示暑期见闻。一位同学讲述了下列故事: 中央规定不允许使用耕地开发商品房。中央规定不敢不听,也不能不听。于是开发商与有关部门群策群力、创新思维想出一辙 先圈出一块耕地,谁也不许动!老百姓纳闷啊,圈我们的耕地干什么呢,又不盖房子?甚至有的老百姓还说 现在中央有指示,不能占用耕地建商品房 等等。老百姓嘛,只要能够苟延残喘,基本上不敢有太多的不满。而且只要时间已久,绝大多数会忘记旧疮之痛(其实这也是中国近代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既然没有建楼,即使告状也没法告呀,更何况也没地儿告呀! 可是,在其后无声无息的三年中,这块耕地的 性质 发生了根本变化 原先好好的耕地杂草丛生,荒芜不堪,像个大垃圾场。据说还有人在那里发现过死野兔 想一想,死野兔意味着什么? 兔子都不敢到里边拉屎啊,只要一进入就没命啦!这不就成了 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了吗?如果按照荒地的定义, 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 难道还不能定义为荒地吗?当然可以!既然是荒地嘛,接下来开垦荒地,兴建商品房,变废为宝,造福乡邻,发展地方经济,增长 GDP 等一系列举措都成了政府与商家耀眼的光环 ...... 听完故事,俺不得不佩服这些官与商创造性他们怎么就这么天才,这样的 疑难问题 都能化而解之。是啊,中央好像没有规定 耕地不可以变为荒地 ,就是 耕地 要变为 荒地 ,似乎中央也管不着呀!中央决策就这样被化于无形!借用赵本山小品《策划》中一句台词 简直太有才了! 过去,俺一直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不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物,看来我错了!离开学校与教师,社会这个大环境也完全可以教育出创新型、大师级、天才的官员与商人。一个穷教书的,只是井底之蛙,也许我听到的只是有小天才的小巫而已,也许有更天才的大巫在大行其道呢 ......
个人分类: 社会|405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流大学?!
wangdw 2010-5-3 15:44
一流大学?! 本人对原北大校长的最新有关一流大学的说法有过评论,在那篇博文里,只接受了他的结论,中国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对原因进行了自己的分析。今天看了 昨天于南京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 论坛 的报道,更坚定了一些看法,也得到不少新的启发。 剑桥大学副校长尹莱斯里说 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特点,一流的教育和一流的科研。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说 在他看来最大的差异,是中国的学生缺乏自主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缺乏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 中国的教学法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一种传统亚洲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我们要去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那就不行了。这对于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也是不利的。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说整个东亚培养创新人才很难 。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尊师重道是个悠久传统,学生尊重权威,课堂上对教授观点不敢有异议, 100%相信老师。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大学培养创新人才比西方更困难。如果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都不敢质疑老师,你怎么能指望他到大学能质疑老师,挑战权威? 我们中国人爱走极端,在毛泽东时代,片面强调实践是不对的,但是,反对读死书是对的,提倡教学相长是对的,反对孔子的思想也是对的。后来一改革,全否定了过去的教育改革,教师的权威,教学的死板,学生的 尊师重道,等等又回来了。 满社会尊孔,小孩从小就得听话,不犯上。就没法避免学生 缺乏自主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缺乏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 。 这样的一种传统亚洲模式,难道不是封建思想、孔孟之道的影响?!有些朋友一听这些,就会说我们反对中国传统。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都要继承,与上是不矛盾的。 好象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有种说法,那时本人正在北大代课,说本来北大不行了(也许是指我们的地球物理专业 ,好象是指 89 年以后 ),中央在财政等方面大力一支持,才漫漫好些。不知从哪时开始,名校北京医科学院(后叫医科大学)划归北大了。领导以为,一个不行,就来几个合并为一个,总可以出世界一流大学吧。这种思想当然来自上面,因为还有吉林大学等也是如此。还是爱搞形式!
个人分类: 教育|281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创造性的建议
icstu1 2009-11-24 14:21
关于创造性的建议 关于创造性的建议
个人分类: B 主题分类信息与解说|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博士学位论文题目要有创造性、科学性、完整性
litonwei 2009-11-16 20:36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要有创造性、科学性、完整性 (温诗铸: 清华大学精仪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博士生培养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为好,很多问题要一块商量该怎么办。我个人认为 ,高等学校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对发展学校的学科起着很大的作用。从我个人来说,我的所有科研成果绝大多数都是依托培养训练研究生开始做的。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培养了大约80个研究生及博士后,其中,博士后1213个,硕士生1516个,其他都是博士生;我所发表的300多篇论文中绝大部分都有博士生参加。博士生是学校发展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学校科研的一支主要力量。 我对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博士学位论文题目要有创造性、科学性、完整性。我基本是按这三方面要求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我在摩擦学实验室工作,我们主要搞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摩擦学涉及机器中的摩擦、磨损、润滑理论。我们所做的课题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家基金,也有一部分是横向题目。博士生区别于硕士生的最关键一点是要做创造性工作。所谓创造性,就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我一直跟学生讲,博十生跟硕士生的差别不在工作量,你可以做出两个硕士学位论文,但并不是博士学位论文。不是工作量加大了,就是博士学位论文了。博士学位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在质量上要求不同。博士生必须做创造性工作,做别人没做过的工作。创造性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有可能是理论上的创新,有可能是实验方法创新,或者是揭示了一个新的现象。总而言之,你的工作是过去没有发表过的,你得到的新结论是对学科的发展起作用的,这一点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博士论文发表程度如何,水平高低是突出的反映,因此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时要特别注意能不能做出比较前沿的工作,这是第一点要求,让学生明确以后,他自己会按这个方向去做。 第二点要有科学性,作风上要扎实。我们是搞工程科学的,工程科学实践性很强,所以,我培养的研究生都是理论和实验都要做的,其中有的学生以理论计算为主,但必须有实验验证;有的可能是实验为主,比如摩擦题目,做了很多现象,发现具有很多规律,但最后一定要有理论分析,必须上升到一定理论层面来解释。理论和实验都要,这很重要。我看有的学生,有些题目,有些搞软件的,三、四年时间在计算机前面培养的学生,我觉得这种软件应该经得起实践考验。大家到我实验室去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都是做实验的,而且实验台都是自己做的。这点对工科学生特别重要;当然各个学科不太一样,至少我们学科必须要求学生这样做。提出的理论要有个验证,若做不到全面验证,也要验证一部分。 我们曾经为解决某个润滑问题搞了个数值解,但其中的一部分要加以验证。对工科学生而言,全面培养十分重要。 我曾经碰到一个学生,他拿出的实验数据很凌乱,我觉得实际现象的结果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我说:你的数据不行,不能答辩,要重新做实验。学生很快给了我一个结果,学生自己把数据搞得很光滑、我仔细一查发现他自己编造了虚假数据,我一直没让他毕业,所以培养学生严格的作风,是比较重要的方面,同时也要树立作为教师的威信,树立形象。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而且是论文质量高不高的重要方面,那就是论文工作的完整性。我们现在培养研究生的通病就是雨过地皮湿,即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我把它叫做丰产不丰收。费了很大劲,没把问题解决彻底。我一再给学生讲伤十指不如断一指。我把问题定的比较窄,但是内容比较全,这方面我有要求,下任务书时就写清楚。比如学生费很大劲搞了物理模型、编了程序,搞了算例,很多学生搞了两个算例,就到此为止。这并没有达到目的。题目很大,一、两个算例,没有做彻底。我要求他必须找出规律,揭示现象、找出规律以及理论分析等都要做,规律的机理解释都要做全。比如一个现象,发现参数之间的关系,做了很多规律性的实验,但必须还要提出机理,搞清楚作用机制在什么地方,最后再定量描述,我要求学生做的比较完整。这样才能使这个项目做的比较深入。这往往是学生很不耐烦的,因为学生喜欢做粗浅的工作,做了摩擦,做了一点曲线,就马上提出要去做磨损。我说你不要做磨损,要接着做摩擦,把摩擦做出规律来,再解释清楚,并描述它。在如何做学位论文方面我有些经验教训。我自己做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时,写了一篇文章投到英国皇家学会会刊,结果投了两次都被退回来了。人家解释说这个问题你没有做彻底。我在英国进修时,人家说:你们中国的文章往往是slide,一个截面,象幻灯片似的。我们的论文是story,我们是个整体过程。这是我非常重要的经验教训。我现在经常给杂志审稿,发现我们的很多论文,搞计算,搞理论分析,搞了个程序,算两个算例就完了,实际应该多算一些东西,找出现象的规律,然后应该提出一些对学科发展有用的东西来。我们往往费很大劲开始,最后这一口气就不愿做下去,结果丰产不丰收。学生也是这样,费了很大劲把实验台做出来了,做出了几个数据,把几条曲线一划,就做个粗浅的结论。这时候,我绝不让他停止。让他把机理搞出来、提出模型,把规律量化,把它做得比较完整,宁肯做得很实,做得很深入。本来那么一块面,摊得很大,到处做的很浅,结果没有解决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研究生质量不高的很重要的原因。之所以我们很多工作不能拿到国外发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这上面,这是我最初的教训。我第一个博士生就是这样,文章投出去被退回来,人家说你没做彻底,而且说你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外国人有个提法,我也认同,那就是希望我做了这个题目,等我做完了,别人也就不能在这个上面再做了。当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别人还要做。但至少我自己 要把它做得很完整。这是我对学生做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如何保证这个要求?我通常是下指令。有的学生非常大的毛病就是做着做着,哪儿能逃掉就逃掉,迎着困难不愿上,结果他走着走着就走到歪路上去了。因为我们培养过程中间有阶段检查环节,所以,我下指标,你必须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答辩。 另外,我觉得年轻人可塑性很大,特别是青年学生。我总跟他们说,你们既然花了三、四年时光把美好的青春用在这里,你就要想办法做出成果来。松一松就过去了,紧一紧他就提高了水平。有好多学生不报我的研究生,因为我严格。但报了我的研究生学得都不错。现在我们招的研究生中有的是为了科学事业献身,有这个劲头。但也有的是想拿个文凭就拉倒,他就愿意报那样的导师,弄个软件,而实验的、工程的就很少。有的来了就想早点走。学生可塑性大,你给他讲道理,还是能做到的。举几个例子,我培养过的研究生中还是有几个拔尖的。我1981年刚从英国回来时开始带第一个博士生。那时我才是个副教授,没资格招博士生,金国藩先生是正导师,我做副导师。这个学生做了个前沿的题目,国外还没解决的。当时四人帮刚被打倒,清华连实验台也没有,那时计算方法不多,计算机是穿纸带,数值计算根本无法弄,做到零点几微米油膜,在很小区域的变形场,这在当时是前沿的课题。我把在英国编的程序带回来,按我的计算方法,实验台请别人给准备,这个学生确实把这个问题突破了,做出来了。这是我们国家至少我知道是机械学方面的第一个博士。还有一个研究生,他没上过大学,老三届的,完全靠自学,硕士毕业于别的学校,后来到我这里来,他勤学肯干,我带他做稳定问题,有四个因素,他做完拿出来,论文写出来准备答辩,而且评阅都完了,我看他有潜力,劝他再做三个月,再把另外两个因素加进来,做完整的工程模型。他接着整整做了两个月,又拿了一个论文,相应的成果也发表了。之后我让他跟我一起写了本书,后来这本书得了两个奖国家优秀图书一等奖、自然科学奖。有些学生的确有很大潜力。他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拿了两个学位。这个学生现在在山东,而且已是个很大的骨干教授啦。还有一个学生挑了一个薄膜润滑方面的题目,纳米薄膜,比较前沿。他从做实验台做起,后来做规律性的东西。他读完留下,他的工作得了个国家发明三等奖,又做了一些工作,得了自然科学二等奖,他已发表了60多篇文章,拿到了杰出青年基金,正在申报长江学者。所以我觉得青年学生潜力很大。最近我的一个学生做了微构件的某个问题,他发表了18篇论文,其中有9篇被SCI所收录。这在我们这个行当是很难的。都是学生,他们很多本科并不是清华毕业的,背景各种各样,有的连大学也没上过,有的是一般学校毕业的。但有一个特点就是读博士学位前都曾工作过。他有这个精神,愿意干,肯干。再有,他们的选题都很前沿。另外,我也处理过3个学生,有的老师特别怕处理学生,觉得面子上不好过,这不是学生的问题,3个被处理的学生大多是学习态度问题,你给他工作他不能按时完成,多次警告、做思想工作都不行。另2个学生答辩后缓授学位。其中1个学生实验做得不够,找参考书中别人的数据填在里面,我认为这不是你的工作,等于是文献综述,当然有你的一些实验。我当时允许他答辩,半年再补充一些实验。还有个学生他工作很努力,出了很多成果,七机部还转让这个成果,但是他的论文写得太差,文字水平太差,写东西写不清楚。我认为学生应该全面发展。博士毕业,做个学术带头人,写点东西,这么差怎么行?结果,这个学生先答辩,但缓授学位。我给他半年时间,学点语文,把论文好好改改。先毕业不影响工作和工资,我还跟别人单位说了,水平是够的。半年以后拿出一个论文很象样子,我还怀疑是否是他写的,怀疑是他爱人帮着写的,于是拿段文字、参考文献的摘录等等进行考察,确定的确是他写的,说明他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做了,我的学生吊儿郎当的不是太多。我觉得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应该严格要求。年轻人容易满足,你提出高标准,他还是能够达到的,他们的可塑性较大。还有个问题,研究生培养团队精神比较重要。我手下摊子比较大,下面有好几个组。我们有博士生、硕士生(硕士生般不是我的)、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相似的课题组织一个学科组,我手下有三个学科组,其中个搞润滑、个搞磨损,另一个搞其他关于润滑材料的相关课题。每个组里都有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这是一个团队。一般两周开一次会。以前人少时所有组的会我都参加,现在人多了,我只能轮流参加。大家组织起来轮流做报告,报告自己的工作进展,之后大家参与讨论。 这种模式是我从英国学来的,这种方式很重要。研究生要培养团队精神,光靠老师进行个别谈话还不够。另外,要养成一个习惯,也是我从英国学来的,我的导师是个老头子,如果没有数据你就别去找他,他根本不理你,我现在的原则就是no result no talk,没有结果不要找我。学生要自己有处理问题的能力,遇到什么事,他的程序问题,遇到这样问题找你,别理他,这是他自己的事。我是把握方向的,我提出要求,这是我的事,你有问题找你的同学去。让他们之间去讨论,我觉得一定得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研究生和本科生不一样,研究生要靠自己,这个思想要明确。所以团队精神很重要。我指导研究生,我下面还有几个教授,也是导师,我靠这样几个方式,一个是我做学术报告,一学期两、三次,引导大家向前走,讲我们这个领域有什么新发展,有什么前沿问题。用做学术报告的方式引导大家做。另外,我还做了一些研究方法报告,比如:怎样写论文,怎样发表论文,包括哪些杂志,讲的比较具体,全实验室的人都听。关于研究方法我也做过报告。另外,研究生学位论文审查是很费劲的事,预答辩也很重要。研究生培养是很花钱的,发表论文需要钱,开会需要钱,但还是要支持学生去参加学术会议。
5266 次阅读|4 个评论
ppt 依赖症之我见——大学教师的创造性有待提高
haiyan1228 2009-10-26 01:39
关于熊丙奇:大学教师为何患上PPT依赖症,看了之后,我有同感,在国内做了多年的学生,真正接触ppt是大学开始。那时候,感觉老师和学生的态度都很认真,那是在2001-2005年的时候。有一些年纪大的教授,自己不会做ppt是学生帮着做的,但是显然上课前是经过多次修改的。但是逐渐的可以感觉出,ppt依赖症出现了。如果哪天电教出现问题,设备不能运行,就一直调试,或是换教室,要是找不到,这节课就废掉了。很少有老师再写板书了。我倒是没有发现老师直接copy别的老师的课件的问题,但是我相信有了ppt后,备课的老师应该减少了。但是备课的问题,属于师德自明的事情,即使没有ppt前,有的老师的教案也是从70-80年代,一直用到21世纪,很少根据现有的理论更新换代的。 去年来美上学后,我的感受有点变化。我们上课教授基本很少重复旧的生物学基本理论,每次上课前preview有好多paper和基本textbook准备阅读,回答问题,上课的时候老师仅概要重点理论,核心内容是较新的paper对这个理论的拓展和外延,或是批判和革新,所以学生自己负责掌握基本理论,而老师负责把前沿的东西串联和发掘,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新的paper支持或是反对旧的理论,用了什么方法,还需要怎样下一步证明。这样才可以真正感觉我们在思考,在解决科学问题。所以,我们每节课大概至少读3篇paper,有时候老师的课件引用的paper多,我课后复习的时候,每节课要读10几篇paper,因此我去年一年读到的paper量几乎是我整个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的若干倍,而且关键是质和效的变化。而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接受高等教育,没有几个老师提示我好好读前沿paper,所以一直以来,我相信好多学生物的同学都认为,生物科学的学习是个记忆活,是个为了考试把老师的课件从头背的尾的学科。以至于没有激情,没有创造力。起码在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的课件里面没有引用现时paper的。 其实我觉得使用ppt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它只是工具,为了方便我们形象化得理解我们的知识,和高效的传授工具。但是所谓师也,关键的是不是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批判。而对于生物科学类学科,这种能力的具备,直接关系到你会不会有所发现。所以问题不单是ppt的依赖性问题,而是老师想交出什么样的学生的问题,是只想学生唯命是从的背书呢,还是具有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在这个问题上,老师的点拨作用,很重要。我的建议是,如果我们的老师上课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鼓励学生多读文献解决问题,考试多考一下经典理论拓展出的新问题,我们的教学相长会有很大改观,而不是ppt上有什么就考什么,一但ppt上没有的题一出,学生全部傻眼,考完后问老师,怎么没划重点?这个现象很普遍很严重,必须逐步该过来。 我的老师D.M.有次上课遇到相同情况,ppt设备出现问题,换了教室后电脑不能用,他就干脆写起板书来了。虽然他左手写字,有点别扭,但是他并不慌张,显然是上课前自己在笔记本上就推演过公式的。他给我们讲的是酶动力学,涉及到好多公式推导,他一步步推导出来,没有问题。有个小问题,有个参数他忘了加平方,我举手提出来,他很高兴的改了,开玩笑说oh, there is someone following me. 后来问他,他说每次上课前都要在小本子上演算,再来给我们授课。当然无论在哪儿,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一样勤快。 由ppt依赖,我想到的是,要想让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关键是老师的创造性要提高,不要把教书当做是重复性的工作,应该每节课给学生以启迪,抛砖引玉,如果真的可以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即使不遵守那些个枯燥的教学任务进度,也是个伯乐般的明师。
个人分类: 写实评论|640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像动物凶猛那样做研究
simonjo828 2008-11-10 20:51
  在安邦多年的咨询从业经历中,很多人曾问我:安邦是做什么的?许多时候我会说,安邦是做信息分析的,提供财经领域的信息咨询服务。如果需要解释得多一些,我会告诉对方安邦是如何做信息研究的、如何为客户提供服务等等。   然而,这样解释很多次以后,我自己也不满意了,因为我不能肯定客户由此对安邦留下了多少印象。在一次内部讨论中,一向崇尚简洁的信息分析大师陈功说:如果不能一句话说清一个公司是做什么的,那么对这个公司就没有吃透!   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安邦从事的业务,它会是什么呢?寻求这个答案并不容易,因为它不仅需要高度总结出安邦不断发展的咨询服务业务,还要高度凝炼出安邦咨询公司的特质和性格。就此而言,安邦是做什么的?与安邦的市场定位、安邦的社会角色,实际上是出自同一个问题。    独立观察   安邦首先是财经世界里的一个独立观察者。现代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运转,都是通过繁杂而海量的信息来显现,而及时了解有用的信息,是企业和政府管理者决策时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信息时代,观察和捕捉有价值信息,则成为一项专业工作,这就是安邦所谓的观察者。   与一般观察者不同的是,安邦极为在意观察的独立性。中国财经分析市场上的很多研究机构--投行、券商、企业内部门、行业研究机构、政府研究部门,它们都是有立场的,这种预设的立场要么来自于它的基本定位,要么来自于它的研究资金来源。比如投资银行的研究部门,基本定位是服务于本公司的交易平台,它们不会发布任何有损于交易的研究成果。至于官方研究机构,它们的拨款和研究资金都来自政府,服务对象也是政府,很难摆脱御用的特点。   相比而言,安邦提供的是不带偏见、没有研究利益关联的观察和分析成果,安邦的所有收入来源和研究资源投入都来自独立观察和研究,这是安邦独立观察者的定位所在。所幸的是,很多客户看重的就是这份独立观察者的中立定位,这给安邦带来了市场,也带来了地位。   要做好独立的观察者并不容易,安邦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干扰甚至压力。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各地的信托投资公司出了不少问题,中央决定进行整顿,清理信托投资公司。安邦对此事进行了跟踪,将从公开信源了解到的进展和政策变化及时告知客户。一天,国家某保密部门突然造访安邦,他们拿着某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称安邦研究简报中所披露的将受整顿的信托投资公司名单属于重大泄密,要求安邦进行解释。安邦在信源处理上一向很谨慎,坚持以公共信源作为主要信源。我们解释,并非安邦泄密,相关信息来自香港某家报纸,安邦只是把观察到的信息告诉客户。如果要说泄密,应该是国内向香港媒体泄密。拿着安邦提供的信源和复印件,保密部门接受了解释,也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安邦报道的信息在国内市场引起震动,有上百亿的资金从信托投资公司抽逃,引起了主管领导的愤怒。   作为独立观察者,一是要有观察力,眼睛要毒,要有识别能力;二是要有独立性,不要为某方面的利益所左右;三是坚持中立原则,要有足够的自信。在上述例子中,安邦获取信息是基于对公开信源的监控,安邦的信息传播则是基于对客户的承诺--安邦把观察到的信息告知客户,这正是信息服务的专业所要求的,是安邦的职责所系!    创造性思考   安邦不只是一个观察者,还是一个基于观察的分析者和思考者。安邦的服务传统和角色定位,一直强调发现--独特的观察视角、有创见的分析观点、不随大流的判断、及时的风险提示、前瞻性的预测这既是安邦研究工作追求的目标,也是安邦信息研究的价值观。   然而,真正做到坚持独立性与创见并不容易。你可能会经常遇到挑战,挑战可能来自你的客户、市场人士、研究机构或者政府管理部门。他们会质疑你的分析观点、专业性、民间地位、分析依据,价值观、业务模式,还有的挑战来自对方不遵守游戏规则。对此怎么办?如果确信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是客观的,那么就要坚持。   一次,安邦的分析人员从台湾媒体上发现,某家很大的台资集团被债权银行状告上法院,该集团欠银行债务约5000多万美元,显示该集团可能存在财务危机。分析人员还发现,该台资集团的老板在大陆市场也是个红人,在科技领域有多项金额巨大的投资项目。但经营状况不好,上市进程历尽艰难仍未成功,债务负担沉重。此外,许多国内银行都向其投资项目发放过数额巨大的贷款,而且有地方政府的参与。安邦分析人员在综合多个信息之后,对该台商在大陆的主要投资项目发出了警告:该集团在台湾的财务困境,可能对其大陆投资项目产生重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威胁。   这位台商在大陆长袖善舞,结交了许多政商关系,属于圈中有头脸的人物。其属下公司很多,俨然已成为一个投资系列。安邦的风险警告发出之后几天,我们收到了来自南方某律所的律师函,称安邦在分析产品中的结论,对数家台资公司的声誉产生了影响,希望安邦立即纠正看法,并向有关公司公开道歉,该台资公司保留法律上继续追诉的权力云云。   安邦的分析结论是基于确凿的司法信息,以及我们对上述台资在大陆投资项目的持续跟踪。按这家台资企业的意思,安邦连这种研究结论都不能向客户提供?这家台资公司委托发出的律师函可谓少见的霸道。安邦在咨询专业的律师意见之后,逐一驳斥了台资企业的指责。在安邦回复了法律意见之后,这几家台资企业再也没有什么音讯,一切烟消云散。   还有一个例子。安邦分析师近期在某个行业产品中,对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国内多家国内制造企业与某外资公司合作引进某项技术的事件进行了分析。对于政府所渲染的这种合作将带来的共享核心技术的前景,安邦分析师在研究历史同类案例后提出了质疑,并对国家发改委在该产业合资政策中的决策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相关做法不仅没有用市场换回技术,还抑制了国内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投入。但没有想到的是,这篇分析中的部分论据涉及到了安邦客户,该客户提出:安邦产品在涉及该公司的叙述和疑问,对该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要求安邦给予纠正,并表示不排除启动法律程序等等。   安邦分析师的分析纯粹是一个研究观点,并且有事实来支持,根本不涉及损害企业形象的问题。但面对客户的挑战,安邦分析师进行了耐心的沟通和解释。事后,来自客户企业的另一位资深人士了解到此事,安邦分析师与之进行了进一步沟通。我们了解到,对国内在该制造业中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的问题,业内有很多资深人士与安邦分析师持相同看法,同意安邦分析师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在进一步沟通和斡旋之后,这一次纠纷也告平息。   作为独立的信息分析机构,安邦有一个目标,就是成为国内市场上的有创见的意见提供者,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有意见(分析和观点),而且意见还要有足够的影响力。   在追求意见领袖目标的过程中,安邦有过很多与客户较量、交涉和沟通的经历。比如在国内石油垄断的问题上,安邦与国内石油石化巨头在多年前就有过激烈的争论--它们都是安邦重要的客户,但在维护自由市场和坚持公平竞争的原则问题上,我们不能因为客户关系而放弃立场。在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方向的问题上,我们也曾接到过央行前高级官员的电话,与之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沟通,最后得到了很好的结果。我们的体会是,坚持独立思考是会有代价的,但也会带来更大的回报。要做意见领袖,就必须保持立场独立和观点上的特立独行。    坚持原则   安邦是一个商业性的研究机构,既要遵守研究上的标准和要求,也需要遵守商业上的规则和标准。多年来,安在商务实践中也基本做到了恪守规则。正因为如此,安邦很反对不遵守规则--如果游戏规则是合理的,大家认定的,那么就必须得到遵守。破坏游戏规则实际上是放弃原则,这种时候,即使有很大的利益,安邦也不会拿原则来迁就。   银行向来是安邦客户中的重要群体,几乎所有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大部分城商行,大部分在华外资银行都是安邦的客户。不过,安邦在为国内银行服务的过程中,遇到了少数国有银行对安邦知识产权的挑战。国内银行目前都实行一级法人制,成千上万家分行和支行都隶属于同一个法人。按照保护知识产权的一般原则,安邦的产品是严禁客户转发的,这与全世界都熟知的软件销售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完全一致。   然而,某国有银行的总行却试图挑战这一点--该行把安邦的产品公开放在局域网上,让所有的分行和支行都能看到。这就好比该行总行向微软买了一套Windows软件,却为全行所有的电脑都安装一样。安邦在从多个渠道了解到这一点后,向该行总行进行交涉,但该行总行的部分人员似乎并不理解,认为买你们的产品就是要放到网上,对于安邦提出的以集团价格采购、安邦给予转发授权的建议,该行表示不考虑。当我们提出这有违知识产权保护时,相关人员的回复竟然是:可以去告啊。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与安邦的沟通不能达成一致时,该行总行以集团采购的名义在全行内部发文通知:一律不能采购安邦公司的产品。   这种做法令人惊讶!该银行是著名的国有银行,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在国内国外都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银行,但在如此简单的、近乎于常识的问题上,该行竟然完全不遵守规则。是观念上的原因,还是不愿意花这个钱,或者是其他原因?如果这是该行管理水平的真实体现,那将是极其令人失望的。该行的具体办事人员没有想到,在这种小事上不守规则的做法,对于如此体面的银行来说可能带来声誉损害,这将是得不偿失的。对于这种不守游戏规则的客户,安邦只能舍弃。对于违背游戏规则的做法,安邦将以各种方式坚决抵制!   安邦的坚持原则,还表现在对某些问题的坚守,比如在改革开放、市场自由、公平竞争、政府公共服务等问题上,安邦一向是为市场鼓与呼,甚至因此而得罪有关部门。   一次在与某外资银行客户的交流中,他们向安邦分析师抱怨,在该银行进入某大城市的过程中,该市的个别部门在服务上很差,对于政策缺乏足够全面的了解,缺乏服务意识,没有站在外资角度提供方便的服务。在安邦分析师此前对该市投资环境的调研中,也曾听到不少外资企业对该市的个别行政部门的服务有过非议,反映的问题也与这家外资银行的看法类似。基于这种相互应证的信息,安邦分析师在产品中对这个城市的有关部门提出预警,提醒他们注意不能因为少数部门的服务问题,使得该市吸引外资的整体工作打折扣,在更多外资中形成不好的印象。   没想到,安邦的观点第二天就在该市炸开了锅,外资、政府机构都对安邦的简报给予了有影响力的关注。该市有关部门的官员立刻与安邦分析师联系,认为安邦没有反映实际情况,否定了他们的工作,给该市的工作抹了黑,并要求安邦对此道歉,挽回影响。   安邦分析师进行了沟通,解释了为什么要关注和分析此事,我们的出发点什么?证据又是什么?建设性又在哪里?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研究机构,安邦就是要替客户观察、了解市场,既然市场上出现了外资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抱怨,这肯定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如果安邦不指出这个问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不存在,也不能抑制外资在他们的圈子里传播牢骚和怨言。政府可能感到面子不好看,但说出问题是为了帮助政府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否定政府所做的工作。安邦不应该、也不会为此道歉。后来,这位外资银行高管向安邦表示,感谢你们的拔刀相助,安邦的独立立场和客观态度让他印象深刻,还说很多关于中国经济的知识,都自于安邦的简报。在我们看来,这既是对安邦的认可和褒奖,也是对安邦的鞭策。    动物凶猛   安邦的分析人员曾在不同的场合听到不同的人评价:安邦很有个性。有人说得更直接:安邦有点凶啊。一位从哈佛大学毕业的海归博士的评价是:安邦有些tough!这些看法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说安邦有个性,有时很固执,甚至表现得有点凶猛。   的确,安邦有时候是表现得不够文质彬彬,也不如人们心目中的学者那样一派斯文。不过,安邦所表现出的凶猛,是有条件的,有前提的。对我们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对我们所坚持的专业原则,对我们向客户承诺的服务,对我们确信的分析观点和判断预测,我们的确会咬住不放,坚持到底。我们可能因此而损失一部分利益,放弃一部分客户,但我们也会因此而得到更多的市场尊重。意见领袖――独立而有创见的意见提供者,这就是安邦多年积攒下来的品牌特质,也是安邦今后的市场和社会角色,也是安邦打造百年老店的价值基础。   还是以两个故事,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今年5月,安邦公司首席分析员陈功深入四川地震灾区参与救灾。在经过成都市高新区时,分析师的本能和对建筑的理解,使他注意到路旁的一片非同凡响的建筑群。他本以为是某个大学的建筑群,但了解的结果是:这是成都市政府的新办公大楼!而且在全国上下都忙着抗震救灾时,成都市政府在悄悄地忙着搬家。陈功把他的观察和感受写到了博客上,虽然他并未渲染此事,但此事在网络上却迅速流传最后的结果是:成都市决定拍卖新市政府大楼,所有资金全部用于灾区重建!一个专业分析师的观察有多大的影响力,相信人们会有强烈印象。   大约5年前的一次元旦前后,安邦公司的代表出席北京市举办的民营企业会议。北京市主要领导到会讲话之后,与一些民营企业代表握手。机缘巧合,在与安邦公司的代表握手时,该领导顺便问了一句:你是哪个公司的?安邦的代表回答:我来自安邦咨询公司。没想到这位官员停了下来,安邦公司,我知道你们。说着他还坐了下来与安邦的代表攀谈,他还半开玩笑地说,你们纵论四海,什么都敢说呀!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位官员看安邦的研究简报多年,因此对安邦所做的事、安邦的观点,以及安邦的特点,有他独特的了解。   在我们看来,这位极有见地的官员所说的纵论四海、什么都敢说,实际上就是在谈安邦的定位,安邦的价值,以及安邦的特点。如果市场把这种特质与个性称为凶的话,那安邦很乐意具有这种基于专业观察和分析的凶,并且会长期保持这种专业而执着的动物凶猛!
2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科学演绎思维的创造性
可真 2007-4-10 01:04
科学演绎在认识过程中表现为运用由科学归纳得来的一般原理来指导对个别的或特殊的事物的认识。 正如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科学归纳是一能动的思维过程,从一般再回到个别的科学演绎亦是一能动的思维过程,它需要思维主体或认识主体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即能够利用通过研究某类事物中的一些个体而获得的关于此类事物的共性或一般性(本质、规律)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此类事物的其他个体。这种类推能力,也就是科学思维主体所应当具备的灵活性在科学认识中由一般到个别的转化,靠的就是这种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也就是通常所谓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或一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科学演绎作为从一般再回到个别的思维活动,其实是理性认识的一种发展,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又一次飞跃如果说从个别到一般的科学归纳是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话,那末,从一般到个别的科学演绎则是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从较低级的理性认识上升到较高级的理性认识的飞跃。这里后一种飞跃,实即由科学的认知理性到科学的实践理性的转化,它是科学认识过程中实现知行统一的必要条件,若没有这种转化,知就不能过渡到行。 故在科学演绎中,应当力戒执一不化的教条主义拘泥于一般原理或原则而缺乏灵活性,把一般原则或公理当作教条,不愿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遇事只知把一般原则拿来生搬硬套,结果当然是行不通的,由是方寸大乱,不知所措矣。 一般地说,教条主义的错误是在于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知和行相分离,然而之所以会导致这种分离,从科学思维方法论角度看,则是由于思维主体缺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类推能力,因而在思维过程中便不能实现从一般到个别、从认知理性到实践理性的飞跃。 思维主体能否做到触类旁通,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如果他只知墨守成规,而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他就断然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科学的演绎决非是所谓不能生育的守成思维,它亦是一种地道的创新思维。 科学认识之由一般到个别的转化倘若离开了创新,那是绝对不能实现的,因为这种转化实质上就是把经过思维的抽象而脱离了个别而存在的一般在思维中存在着的一般,重新还原为与个别相联系而存在的一般现实地存在着的一般的过程。 这里前后两个一般,其实并非是同一个东西,前者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后者则是现实形态的东西,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属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种既互相同一又互相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辩证性决定了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的辩证性,亦即决定了该过程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本质上就是思维的创造性。 从唯物辩证的观点看,这种创造性即表现在思维主体积极主动地使思维中的一般适应现实中的一般,易言之,亦即依据现实情况来调整思想观念,以达到观念同实在相符合。 这个过程,从演绎对归纳的关系来说,实质上就是对归纳的结论进行检验的过程。其检验的结果,要么是推翻了原有的结论,要么是巩固了并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结论,而决不会是对原有结论的简单肯定或原封不动的维持,因为移入到人们头脑中的东西是绝对不可能同它的客观原型完全一致的。 另一方面,从科学认识对实践的关系来说,上述过程实质上也就是把原则性的认识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的过程,亦即运用一般原理来对具体的情况作具体分析的过程,或者也可以说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要之,科学的演绎决不是局限于一般范围内的简单推论,而总是要超出这个范围而达到个别的,因而它必然内在地包含着具体经验,一如科学的归纳并非是局限于个别范围内对具体事例的简单罗列,而总是要越出这个范围而达到一般的,因而它必然内在地包含着抽象思维这种情况,恰恰就是个别与一般、归纳与演绎之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表现。执一不化的教条主义思维方法则是非科学的演绎法,此种演绎法才真是如同不能生育的修道尼姑一般。
个人分类: 逻辑学|839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2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