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dynamic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Nature Comunic:Dynamic patterns of information flow in NW
Fangjinqin 2018-2-6 11:46
自然通讯Patterns.pdf
个人分类: 学术文章|1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A Matrix Interation for Dynamical Network Summaries
热度 2 Fangjinqin 2013-5-5 15:44
network_summaries.pdf
个人分类: 学术文章|18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GeneMapper fragment size menu
genesquared 2013-2-6 15:21
Size-Matching/Size-Calling Algorithm Size-Matching Size-Calling Algorithm This algorithm uses a dynamic programming approach that is efficient (runs in low polynomial time and space) and guarantees an optimal solution. It first matches a list of peaks from the electropherogram to a list of fragment sizes from the size standard. It then derives quality values statistically by examining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and actual distance between the fragments. Size-Matching Algorithm Example Figure 3-14 shows an example of how the size-matching/calling algorithm works using contaminated GeneScan™ 120 size standard data. Detected peaks (standard and contamination) are indicated by blue lower bars along the x-axis. The size standard fragments as determined by the algorithm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lengths in base pairs) are designated by the upper green bars. Note that there are more peaks than size standard locations because the standard was purposely contaminated to test the algorithm. The algorithm correctly identifies all the size standard peaks and removes the contamination peaks (indicated by the black triangles) from consideration. The large peak is excluded from the candidate list by a filter that identifies the peak as being atypical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 peaks. Figure 3-14 Size-matching example
个人分类: 3500|0 个评论
[转载]Design of 3D Models for 3D GIS
wk5411 2012-10-4 16:08
Abstract: In traditional planar maps, we use symbols to represent spatial objec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ique and 3D 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GIS, traditional 2D static planar map is developed to 3D dynamic virtual environment. CyberCity is a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GIS and it needs not only by DEM and 3D terrain to deliver the topographic information, but also 3D symbol models to represent spatial objects. Representation of CyberCity is not reconstruction in all details, but based on the abstr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al world according to the temporal- spatial,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onstraints.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on the 3D mod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mission pattern of spatial information,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 between map symbols and 3D models, then illustrates the principles of 3D models based on their determinability, location, simplification and logicality. Keywords: 3D model; visualization; 3D GIS 信息 是表达一切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知识 , 具有通讯、运算和感知等特性 ; 任何信息总是存在于某个信息系统中 , 信息在系统中传输和反馈 , 构成某种信息传输模式 ( 王家耀 , 陈毓芬 ,2000) 。 地图符号 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实地物体与现象的特定图解记号 , 是以约定关系为基础的与客观事物具有指代关系的物质对象 ( 图形、图解 ) 。它有两个基本功能 : 首先 , 它能指出目标种类及数量和质量特征 ; 其次 , 能确定对象的空间位置和现象分布。 三维模型(朱庆,等) 就是在三维的条件下 , 描述实地物体与现象的图解模型。它具有平面地图符号的所有特征和基本功能 ( 危拥军 , 西安测绘研究所 , 2000) , 但更加直观逼真。笔者将三维模型定义为 : 在三维环境中 , 用来描述各种地理实体的形状、位置、大小、姿态以及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的图形、图像以及图解模型。三维模型以更逼真的形式提 供给观察者更 多的空间信息 , 通过读者的视觉被感知。综合起来 , 三维模型具有以下的基本特性。 1) 三维模型能够给予读者更加直观的三维空间信息。而平面地图符号反映的都是空间物体的平面布局 , 其高程信息只是作为一个属性值而存在 , 并不能被直观地反映出来。三维模型不仅能够反映空间物体或对象的平面位置 ( x, y) , 高程信息 ( z ) 也同样可以反映出来。 2) 以更加直观和逼真的方式指出空间目标种类、数量和质量特征以及对象的空间位置和现象的时空分布 , 所以三维模型具有完整的时空定位特征。 3) 三维模型以电子为介质 , 读者不仅可以从电子介质观察图形图像的效果 , 还能够从具体的文件中得到数字信息 , 也就是说数字信息是以单独的文件保存起来的 , 并且这些数字信息是比较详细的。 三维模型分为以下三类 。 1) 第一类模型具有几何形态的不变性和表面材质纹理的相似性 , 具有重要的形状和位置特征。建立一个逼真的三维模型便可以重复使用 , 如电杆、路灯模型等。 2 )第二类模型具有几何形态的随机性和表面材质纹理的相似性 , 具有重要的大小和位置特征。通过纹理图像表示这些目标 , 如树木、花草等。 3) 第三类模型具有几何形态与表面材质纹理表示的随机性。通过特定的随机函数模拟这些目标 , 如喷泉、瀑布、雨水、海浪、烟火等。 三维模型的定位特点: 三维空间地物的表达也需要一定的定位方法来确定空间对象的位置顺序。传统的二维点状符号在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中都有广泛应用。在地形图上 , 控制点、居民点、独立地物都采用了定名的或顺序的点状符号 , 这些符号的重心或质点 , 都与地物的地理位置 ( 经纬度或直角 坐标 ) 相重合 ( 蔡孟裔 , 2000) , 这是传统地图上点状符号的定位规则。与这种平面地图点状符号定位规则明显不同的是 , 三维模型的定位是由其三维空间表达的地理位置 ( x, y, z ) 或空间姿态参数决定的 , 如描述太阳系中的地球不仅需要地理位置 ( x , y , z ) 来表达空间位置 , 还需要地轴的倾角参数来表达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倾斜度。 视觉变量 包括形状、尺寸、颜色、纹理、方向以及透明度等。 总结 ,在以下方面还需要大量更加深入的研究 : 地理信息三维表示的空间认知 ; 研究网络环境下三维模型的实时生成技术 ; 具有时间维的三维模型动态演变技术 , 通过模型反映各种现象的时空变化。 朱庆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字摄 影测量、虚拟现实和 GIS 等。 Email: zhuq66@ 263. net
0 个评论
Dynamic Days Asia Pacific 7 (DDAP7) Photos
bhwangustc 2012-8-10 16:05
Dynamic Days Asia Pacific 7 (DDAP7)  Photos
Dynamic Days Asia Pacific 7 (DDAP7) Photos Group Photo Apart of members of DDAP7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consult about future venues of DDAP10 and DDAP 11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3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LAMMPS: dynamic yes, 这样体系运算时才会动态改变总原子数
chnfirst 2012-8-7 15:20
http://www.mdbbs.org/thread-16673-1-3.html fix deposit 各位大虾, 我想利用 fix deposit来沉积 原子 ,但是奇怪的是,写了这行 命令 ,查看dump 文件 ,居然没有沉积.请 高手 帮忙 . 以下是我的in文件. 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units metal dimension 3 boundary p p fs newton on atom_style molecular ############## first test including injecting atoms bulk ########################## read_data data.m-bulk region origbox block 1.8 43.4 0.0 41.6 0.0 40.2 units box group origbox region origbox ##################################################################################### #add atom lattice bcc 5 mass 1 69.72 mass 2 14.01 #pair parameter pair_style tersoff pair_coeff * * GaN.tersoff Ga N neighbor 2 bin neigh_modify delay 0 #region region addbox block 1.8 43.4 0.0 41.6 0.0 40.2 units box group addbox region addbox region fix block 1.8 43.4 0.0 41.6 0.1 6.0 units box group fix region fix velocity fix set 0.0 0.0 0.0 fix fix fix setforce 0.0 0.0 0.0 region mobile block 1.8 43.4 0.0 41.6 7.0 40.2 units box group mobile region mobile velocity mobile create 1322.0 43454 dist gaussian fix mobile mobile nvt 1322.0 1322.0 1 drag 0.0 region substrate block 3.8 41.4 2.0 39.6 19.0 40.0 units box group substrate region substrate group substrate type 1 2 fix 4 substrate deposit 100 1 10 431579 region substrate vz -0.2 -0.2 fix 5 substrate deposit 100 2 10 630952 region substrate vz -0.3 -0.3 ################################ injection1 ########################################### # run thermo 100 #timestep 0.001ps dump 2 addbox xyz 5 dump.c2-T1 run 10000000 你试一下定义一个运算 compute mobile_temp mobile temp compute_modify mobile_temp dynamic yes 再在 fix mobile mobile nvt 1322.0 1322.0 1 drag 0.0 后加上 fix_modify mobile temp mobile_temp 注: 关键是要dynamic yes, 这样体系运算时才会动态改变总原子数
个人分类: LAMMPS|0 个评论
2004-03Enhancing the instantaneous dynamic range of electron
lcj2212916 2012-1-26 17:39
全名:2004-03Enhancing the instantaneous dynamic range of electronic warfare receivers using statistical signal processing 共121页。 与 电子战 接收机设计相关的毕业论文。 网盘直接下载地址: http://www.ctdisk.com/file/4353064
2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记 关于dynamical systems与细胞生物学
热度 2 dxd 2011-11-12 07:42
首先检讨一下:我最近一年来所感兴趣的话题,应该算是dynamical systems理论;它需要一些网络理论作为基础,但不能算是后者的一部分。关于Kauffman的NK网络模型与Wolfram的Automata在实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其实早就有人总结过了。之前一篇综述( Cershenson,2004 )就提到过,今年又有一篇论文( Kayama,2011 )将之公式化。 已经学习了一部分关键内容,其中最核心的东西还是attractor。这个东西在生物学中已经有了少量证据,Prof. Huang也正在大力鼓吹它在细胞重编程和癌症研究中的意义。我个人非常看好其前景,但是还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 从纯生物学的角度来看: 1. 细胞的“初始状态”:从受精卵开始,哪些基因是从开始就表达的?它们对后来的dynamics起什么作用? 2. 每个中间状态(也就是各种干细胞、祖细胞)是不是“attractors”?如果不是,就面临着其如何自我更新并保持稳定的问题;如果是,那就面临着它们 如何变成“non-attractors”的问题。Huang目前仍然保留2007年的假说,认为它们属于attractors。至于细胞如何/为什么能离开这些attractors,一是因为它们比较“浅“,基因表达的随机涨落足以使细胞逃离;二是这些attractor本身可能由于某些参数的变化而变成“repellors”,从而使细胞走向新的其它attractors。这两种机制有可能共同发挥了作用。但我个人认为后一种更加重要,因为它更加可控。 3. 对于癌细胞来说,它们的表型对应的是其中的哪类states?癌细胞的网络都处于哪个phase?癌也是一类attractor吗? 4. 与癌变相关的问题:细胞分裂失控。控制细胞分裂的那些基因,在细胞网络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些位置是不是很特殊,以至于很多种不同的网络失控都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Huang今年5月的综述第一次约略地掠过了这个问题,但很不清晰。 5. 个人臆测(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a)网络/系统理论当中还需要掺杂一点博弈论,但是博弈的主体是谁,这个话题很微妙;b)构建细胞网络的时候需要考虑细胞代谢,考虑一下ATP、线粒体等等作为能量的来源对于系统演变的影响;c)近年来很热门的miRNA,其在细胞网络中的角色不容小觑。 从生物信息学的角度来看: 1. 从DNA到RNA到蛋白质,如何从基因组序列来推导、构建表达调控网络?这可是个大问题,需要大项目、长时间来解决。我等小辈最多给添点料吧,添砖加瓦都谈不上。 2. 还有那些研究后基因组学的,要从实验数据来倒推这个调控网络。从理论到结论上都有许多存疑。最终可靠性、可用性到底如何?很难说。 从构建模型的角度(刚刚开始学习,表述很幼稚,见笑了): 1. 将系统看作一个同步间断式线性变换的状态集,是否足够?是否需要考虑非线性变换的情况?是否要考虑连续变化的情况?还有异步的情况呢(这个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但不太了解)? 2. 目前的Boolean模型对于每个节点的状态描述是开/关式的,只有两种状态,对于每个节点的影响函数也是查表式的。这样过于简化,也不太合理之处。目前已经有基于S型曲线的函数来描述节点间的相互影响,似乎更接近真实情况。但是还有一个小问题, 3. 如果考虑多个节点对同一个节点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否是可加性的? 4. 存在不存在一种可以求通解的变化,使得原来的attractor变成repellor? …… 本来想写两三句,结果变成了好几段。感兴趣的同学请读一下Huang最近的综述( Huang 2011 )。如有哪位老师或同学愿意前来指教,本人不胜感激。
个人分类: thoughts|5145 次阅读|3 个评论
STATA11_Dynamic-factor models
zhao1198 2009-10-18 17:13
Dynamic-factor models Statas new dfactor command estimates the parameters of dynamic-factor models by maximum likelihood. Dynamic-factor models are flexible models for multivariate time series in which the observed endogenous variables are linear functions of exogenous covariates and unobserved factors, which have a vector autoregressive structure. The unobserved factors may also be a function of exogenous covariates. The disturbances in the equations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may be autocorrelated. We have data on industrial production ( ipman ), real disposable income ( dsp ), weekly hours worked ( awhi ),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 unrate ). We suspect there exists a latent factor that can explain all four of these series, and we conjecture that latent factor follows an AR(2) process. The first step is to fit our model: With our model fit, lets obtain dynamic forecasts for disposable income beginning in December 2008: . tsappend, add(3) . predict dsp_f, dynamic(tm(2008m12)) . tsline dsp dsp_f if month = tm(2005m1) Even more interesting is the path of our unobserved factor. We have hypothesized that all our observed variables follow the unobserved latent factor. We can obtain the one-step predictions of the factor by typing . predict factor, factor We can then trace the path of the factor by graphing the result: . tsline factor Extracting the latent factor in this manner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extracting or estimating an indicator. dfactor also estimates the parameters of static-factor models,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SUR) models, and vector autoregressive (VAR) models by maximum likelihood. dfactor allows for constraints on the covariance matrix of the errors in an SUR model and a VAR model. After estimation, you can predict both the endogenous variables and the unobserved factors. In addition to one-step predictions, dfactor can produce dynamic multistep predictions. For a complete list of whats new in time-series analysis, click here .
个人分类: Stata|4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近的工作
bupt1419 2009-6-7 22:52
最近的工作 前3个月,去了香港浸会大学一个老师那访问。重新拾起了自己很久之间就一直在脑海里的一个课题,曾经去思考过,但总是没有成功,这次有人指导,有点进步。 可以说自己很失败,或者说机会不好,在我进入研究生的时候,就拿到了这份sms的数据,老师很早就让我分析这份数据,开始因为没人指导,一直不指导怎么搞科研,后来慢慢摸索,在写了很多个垃圾程序后,终于发现一个地方可以写文章,这就是第一篇文章的来源。 之后老师又给了我一篇关于human dynamic 的第一篇文章,关于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写信规律研究以及建模,看了很久没认真看懂,被老师批了好几次,批的很惨很惨,说的一些话到现在还记得,比如我招你来干吗,要是只会写程序,不如直接招一个计算机编程的人。北师大现在的学生怎么成这样了等等。在连续一个礼拜每天晚上的教训之后,终于在一天下午的半争论中,把这个文章给理解了,也重复出来了。因为缺少眼光,也没有对这个课题继续下去,这是最大的失败,到现在才发现一个老师和学生的差别在哪,老师给我文章是发现了这是一个新的热点方向,而我一点都没感觉。对于那份sms数据,心里也一直觉得不好,没有特别想着去用。 之后就是到了德国,在一段时间没有课题的时候,又想起来这个课题,查了查文章一看,一大堆相关的PRL的文章出来了,那时候大叫可惜可惜,要是我也早进入这个题目,这些文章中可能就有我的了。后来也思考过这个题目,有一个很好的idea,也在空余时间写了一些程序,但因为缺少指导,也没人真正愿意和我交流,又放下了。之后电脑坏了,程序都丢了,就暂时放一边了。 这次去香港,本来是找那个老师要一个课题来当毕业论文的,但是第一次讨论,他就对我说的这个题目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觉得这个可以当一个切入点,然后接下来的时间就全耗在这个题目上了。得到的结果还不错,老师说有希望发PNAS,但我缺少信心,这个题目已经不是很新了。我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了,碰碰自己的运气了。 这个题目自我感觉很有意思,和实际联系很紧密,关于具体内容等下次再写。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影《美丽心灵》影评汇总---转载
mikletonsen 2009-5-17 12:06
之一 自异调兄从某个论坛转来一篇介绍电影《美丽心灵》及其主角约翰·纳什——数学及经济学家——的文章后,这部电影就是我的期待。对于数学和经济学我都一窍不通,所以对于影片中备受赞誉的数学,我唯一的感觉是我没有被它们困扰。        这部影片的重点不在于真正介绍纳什在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而是他的生活。二十岁的纳什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二十一岁发表博士论文,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地位。曾经被财富杂志评为最耀眼的科学新星,称之为天才并不过分。事实上纳什也被诸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冯·诺伊曼等世界级大科学家看好,然而即将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纳什,却在三十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妄想性精神病。        不知道是为了让观众对纳什的幻觉有直接的体会还是什么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纳什的幻觉是以非常正常的形式的表现出来的。以至于我也随之迷失,甚至到影片进行到将纳什送入精神病院我都在怀疑是不是政府的阴谋。因为纳什不仅仅在麻省理工教微积分,而且同时他也在政府秘密部门担任密码分析的工作。或许正是这样的工作带给了纳什不能承担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了他的妄想性精神病。纳什在青年时代性格内向,几乎没有朋友。在影片中纳什甚至在普林斯顿读书期间,就已经很可能是精神分裂了。因为他幻觉出了一个朋友,一个个性、性格几乎和他完全相反的朋友。在纳什的幻觉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大学的室友及其侄女、交给他秘密任务的国防部官员威廉。     这部名之为美丽心灵的影片,在我看来主要是指纳什的妻子或者前妻——艾利西亚的心灵。艾利西亚是纳什的学生,麻省理工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中的一名。应该说是她主动选择了纳什,然而婚后不久纳什就陷入了麻烦。在影片中纳什夫妻没有离婚,当然有含蓄的暗示。但在真实的生活中,艾利西亚一直陪伴她的前夫纳什三十多年没有再嫁,因为她知道她能够给纳什医院所不能给予的东西。另外影片中还没有提到的是,她的儿子也曾经一度疯狂,不过幸运的是,纳什的儿子恢复得比纳什快。可以想象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艾利西亚不知何以度日。然而在整部影片中,他们夫妻之间的台词非常少,但是我总觉得很感人。这里面没有《泰坦尼克》式的夸张。在影片中,借助纳什的朋友对艾利西亚的问候,艾利西亚才略微表达了一下心声,非常平实和自然。古语云: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更何况这是真实的美丽心灵。作为纳什本人对他“康复”到可以去领1994年的诺贝尔奖归功于他的“妻子”艾利西亚无私的爱,不过他对疯狂有不同的理解,在纳什本人所写的自传中他这样写道:“……我不敢说数学和疯狂有什么直接联系,但是毫无疑问,伟大的数学家都有偏执的个性,或者精神错乱,或者精神分裂。”或许真如一句俗话所言,“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纳什是幸运的,不仅有深爱着他的妻子,还有很多热心帮助他的同事、朋友和学生。普林斯顿大学——纳什的母校——在纳什陷入麻烦的时候,接纳了他。而他的同事和朋友不断的给他争取诺贝尔奖,纳什获奖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因他所奠定基础的博弈论早已成为经济学界的主流。甚至纳什一个朋友这样说:“不给纳什诺贝尔奖需要非凡的勇气”。精神病人,在当今社会一直处于边缘状态,从某种角度上我一向觉得,人们惧怕精神病人甚于艾滋病人。纳什是幸运的。由不得让人想到,如果纳什呆在我们这里,不知有哪所大学原意给他提供避难所? http://203.208.39.132/search?q=cache:wXSyUaB3HYYJ:blog.bioon.com/user1/2081/archives/2008/179195.shtml+%E7%BE%8E%E4%B8%BD%E5%BF%83%E7%81%B5%E7%9A%84%E5%BD%B1%E8%AF%84&cd=9&hl=zh-CN&ct=clnk&gl=cn&st_usg=ALhdy29SPxGAod2-vBUiQ-1MTGMeB2JnnQ 之二: http://www.movku.com/2008/04/2241.html 除了泛滥的爱情故事,恶俗的励志桥段,还有什么能令蒙尘已久迷茫无措的心灵再次流下泪水。   无从体验幻觉中的生活,只是当看到站在电击室外的妻子扭过身去时,眼睛也变得潮湿;不能想象是怎样的克制,最终使他在白发苍苍之时微笑面对虚妄的三个人生角色。一直不能给自己一个心潮澎湃的理由,一直到身着西装,说话小心翼翼的纳什走上诺贝尔领将台。出乎意料,又意料之中的,他将所有的功劳归咎于他坚强美丽的妻子。之前一直猜测两人的婚姻会以失败告终,甚至还准备好了在心里谴责这个女人,可是当看到她苍老的容颜在岁月洗练后依旧美好如初,所有的溢美之词拿来形容这个女性都毫不为过。可是,这仍然不是那一点。直到,直到走出会堂,一旁的三个幻影整齐的站在一旁目送他,妻子问到是否有什么不对,纳什看了看然后回答,nothingatall。仿佛所有的故事集中于一点讲述,那个年轻时紧张认真古怪的纳什,和alicia见面时害羞的不停抓头的纳什,和幻想中的人物周旋的纳什,放下自尊请求回到普林斯顿的纳什,和最终获得诺贝尔的纳什,几十年来,和药物,周围的目光,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现实斗争着。他没有选择放弃生活,反而在妻子的爱中更顽强的改变着。就像在图书馆里年老的他,像任何一个正常的教授一般和学生讨论问题,生活就这样被强行扭回了正轨。   谁能承受这么多,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命运之神也一定吃了一惊,他的阴谋没有得逞。幸好纳什是个单纯洁净的人,幸好艾丽莎勇敢而智慧,天才终能从苦难的生活中解脱。   以前总是鄙视那些很假的话,比如什么“跟他比起来你这么幸福更要好好学习啊”“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一定有个成功的女人”之类的,现在觉得,这都是真理。非常之人必做非常之事,平凡的我们,在安稳缓慢的时光中,是否也可选择坚韧而顽强的态度对待它呢。是不是也应该给自己一个尝试改变的机会,年轻时也野心勃勃的为目标而不顾一切呢;或许也可以和自己的幻想斗争,然后对着无奈的他们微笑呢;当然,有一个终生的,美丽心灵为伴,则会让所有的一切都进行的轻松而坚决吧。   如果,有生之年,能够在普林斯顿的林荫大道或者某个长凳上偶遇他,只想顺着他沧桑的目光,穿越传奇的过往,穿越或许依然存在的幻觉,和他一起走回年轻的自己。 之三: http://www.youyin.com/yudongtian/yy1655.html 《美丽心灵》(ABeautifulMind)在刚刚公布的74届奥斯卡获奖名单里占据显赫地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RonHoward)、最佳女配角(JenniferConnelly)、最佳改编剧本(AkivaGoldsman)。 观摩这个片子的时候,大学同学打来电话,抱怨的刚好是《美丽心灵》——“奥斯卡”大赢家让电话线那边的电影虫子失望至极。我上大学时,这位同学到处搜刮录象带在晚自修的时间放映。就在那些日子,我看到了《莫扎特之死》、《狂恋大提琴》、《篱笆》、《我枪击了安迪?沃华》。这几部影片都是描写天才因为不适应社会导致的自我折磨,以及他们对周围人造成的有心无意的伤害。 电影《美丽心灵》说到《美丽心灵》的主题,和上面的几部片子差之不远。现实里的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ForbesNash,Jr.)是他那一代数学家中的顶尖高手。希区柯克说过:“任何行业中,凡是能达到顶尖高手境界的,都是一种艺术,皆值得一观。”所以导演把他的故事搬上了荧幕,出于对票房的顾及,炙手可热的RussellCrowe担纲主角。1947年,纳什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这个“神秘的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天才”在大学才子堆里是个异数:没有上预备班的经历,也没有遗产或富足的亲戚资助他进入“常春藤盟校”(IvyLeague)——但普林斯顿最具声誉的奖学金证明他确实属于普林斯顿这个团队。纳什对优雅的社会交际不屑一顾或者说是一窍不通,他像大多数天才一样,自我封闭成性。从电影里看年青时的他应该是一个绝对的教育怀疑论者:他在学生时代对上课就毫无兴致;后来自己当了教授站上了讲台,“上课纯粹是浪费时间”成了他的口头禅。他整天沉迷着的只是一件事: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理论。他象一切对事业成功雄心勃勃的人一样,自我中心,赋予自己从事的研究以强烈的使命感。 普林斯顿的数学系竞争十分激烈,从小就被当作“神童”、“天才”的纳什决不容忍自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失败:和同学对弈围棋,他一败北就神经质地仓皇逃走,还弄翻了棋盘。这时他的第一个幻象出现了:独居一室的他突然有了一个室友,他十分容忍纳什的怪癖,不断怂恿他当个伟人。一天夜里,纳什和一些同学在当地洒吧娱乐,男青年们对一个热情性感的美女的反应引发了纳什的灵感。当纳什观察着这些竞争对手时,常常在他脑海里酝酿的想法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他随之撰写出了关于博奕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AdamSmith)的理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当他指证这个已经被人们接受了150年的思想已变得陈旧过时,纳什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改变。 纳什后来获得了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研究和教学的工作,这可是一个众人觊觎的位置,但是他对这些并不满意。科学曾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获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冷战盛行,纳什渴望在这场新的冲突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他的愿望得到了“实现”,神秘兮兮的WilliamParcher(EdHarris饰)招募他参加一个绝密的任务,破解敌人的密码。在片子的后半部,观众会发现WilliamParcher只是纳什的第二个幻象,其作用类似于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里Hoffman饰演的魔鬼。 电影《美丽心灵》 纳什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耗神的工作中。同时,纳什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挑战,但是这次的挑战却是来自光彩照人的艾丽西亚(AliciaLarde,JenniferConnelly饰),一个物理系学生,她把纳什引入了一个从来没有认真考虑和接触过的领域——爱情。 好莱坞式的浪漫恋爱开始了,它近乎程式化,其主要内容不外乎包括:1、表现女主角独特个性的初遇——她通常是大胆地解决了一个旁人不敢触即的难题;2、办公室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她证明了自己不仅外表艳若桃花、做派勇敢决断,还有一个聪慧的头脑,专业出类拔萃;3、以大场面为背景的眉目传情:显耀人物参加的宴会上,女主角穿着华贵露背晚装与男主角进行高级的调情。要点是出现贯穿影片的定情信物——这回是一张绣花白手帕,并有类似97年版《泰坦尼克》的可作为宣传广告的招牌双人镜头——俩人望星空;4、与众不同的求婚方式:讨论宇宙无限大的证明,结论是只有心灵能做证——就像爱情。 纳什和艾丽西亚结婚了。作为一个对家庭负责的男人,他不能告诉妻子他正在为Parcher从事的危险项目,因为“若稍有不慎泄了密,后果将不堪设想”。纳什深深着迷于这份秘密“工作”。最终他在这些无法抵御的错觉中失落了自己。应该承认,数学家传记拍摄起来确有难度:普通观众不大会关心专业的数学问题,《美丽心灵》先天就不具备许多讨巧的因素,不同于《莫扎特传》、《狂恋大提琴》里可以顺理成章地加入华美的乐段,《篱笆》里方便摄影机调度的紧张的国际象棋对弈场面,《我枪击了安迪?沃华》里的可以满足观众猎奇心态的边缘人污七八糟的生活,聪明的导演在纳什的幻觉里加入了苏联间谍追杀纳什的场面,情节激动人心,套用的是好莱坞经典汽车追逐枪战模式。 纳什患上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丈夫的遭遇让艾丽西亚吓坏了,她挣扎在被毁天才爱的重压下。随之到来的每一天都似乎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恐怖,但是艾丽西亚仍然坚信她爱着的男人身上保留着超凡魅力,这便是支撑她遵守和他“厮守一生”的承诺的源泉所在。精神疾病容易复发,纳什无力抵抗幻影Parcher的胁迫,继续从事不存在的破译密码的工作。在他险些把儿子淹死在浴缸里后,妻子对他绝望了。就在她要离开他的千钧一发之际,纳什自己突然醒悟了,他意识到室友的侄女——他的第三个幻象——在五年里从未长大过。他终于直面了自己的疾病,决定与这种被认为是只能好转却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 妻子艾丽西亚把自己的全部经历用于照顾丈夫和儿子,她是丈夫继续数学研究的动力。他在博奕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1994年11月的诺贝尔奖之夜属于了纳什,他向全世界表达了对妻子的敬意。颁奖会后,纳什看到了三个幻像,他们远远地站着,仿佛再也不会对他构成威胁——他的病的确无法治愈。导演在这场戏里用充满煽动性的镜头向观众宣布:艾丽西亚的自我牺牲终于有了令人满意的回报;纳什夫妻俩坚贞不渝的爱情终于结出了硕果。我无法理解一部制作还算精良的影片在思想层面仅停留在这样一个水准上:一个女人的青春智慧是一个世界大奖就能抵消得了的吗?女人到底要为一种会随时间改变的承诺付出多少代价才能营造起类似“贞洁牌坊”的虚荣?生活在天才的阴影里的人们到底要不要拒绝这种??的境遇?而面对这样的境遇是无条件忍受符合道德,还是反抗符合道德?这种种在《莫扎特传》、《狂恋大提琴》、《篱笆》、《我枪击了安迪?沃华》里从不同角度提出论证的问题,《美丽心灵》都一一回避,它讴歌的也许仅仅是一种固执。 《美丽心灵》的导演霍华德(RonHoward)自两岁起就在舞台剧里亮相,后来在多部影视片里扮演青春偶像式的人物,23岁即执导了喜剧片“GrandTheftAuto”(1977年)并获成功,目前成为好莱坞为数不多的身兼演员、编剧、制片及导演于一身的人。霍华德以前拍摄的影片,如《阿波罗13号》(“Apollo13”,1995年)、《艾德私人频道》(“EdTV”,1999年)、《格林奇偷走圣诞节》(“HowtheGrinchStoleChristmas”,2000年),这几部影片算得上以独到的创作方法处理老套的主题。但他在诠释纳什这个人的际遇时明显地力不从心。“奥斯卡”的小金人落入霍华德囊中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这是“奥斯卡”一贯作风的体现:向好莱坞的好公民致意,对麻醉众人心灵的造梦者们表示感谢;其二,2001年的美国商业院线的确再没有更另人惊喜的故事片奉献给大家。 之四: http://203.208.39.132/search?q=cache:ZeHClQaryh4J:www.douban.com/review/1193883/+%E7%BE%8E%E4%B8%BD%E5%BF%83%E7%81%B5%E5%BD%B1%E8%AF%84&cd=1&hl=zh-CN&ct=clnk&gl=cn&st_usg=ALhdy2_yeheseH4B7RAmIz_4JOgqFozqUA  SylviaNasar在数学家纳什的传记《美丽心灵》中引用了纳什同事的一句话:“所有的数学家都同时生活在两个迥异的世界中。一个是柏拉图式的冰清纯净的世界;同时他们也得生活在短暂、混沌,且需不断顺应变化的现实生活中。”Nash先生的生活正是这种困境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但同时也是个特例,因为他不光生活在上述两个世界中,现在还有了第三个世界:平庸无为的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梦幻宫殿,在这里,各种暧昧不明的因素溶入了他们自信的陈词滥调以及新鲜骗取的眼泪中。      眼泪和耀目的光芒伴随着他们,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来的心安理得。而荒谬的是,这部由RonHoward导演,由AkivaGoldsman编剧的影片,其中生发出的看似纯真的情感却几乎全是虚造的。      首先,将要嫁给纳什的麻省理工的学生AliciaLarde(JenniferConnelly饰)愉悦的跑进nash的办公室,挥舞着手中的稿纸,她刚刚证明出了一个极端变态的假设。她的导师同时也是未来的丈夫把目光从刚喝过的纸咖啡杯挪开,瞥了一眼Alicia的证明,“很精妙,但是错了。”他说,给出的评判挺符合一个“美丽的心灵”。      让我们退后了看,从错误到精妙。纳什先生今年73岁,这个尴尬而天赋异禀的人拥有他们这代人中最出众的数学才能。他三十出头的时候一场精神疾病极大的打击了他的创造能力,而他曾经在博弈论、量子力学、数论等诸多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经过三十多年的与精神分裂症的抗争,他好象是得到了上帝奇迹般的宽恕,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纪念奖,以表彰他在40年代末于普林斯顿大学所作出的经济学成就。      总体上看,纳什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刚好符合电影所渴望叙事结构:光彩照人的生活惨遭不幸最终又依靠顽强的精神获得了胜利。但是,就像Nasar小姐在之前为《纽约时报》做的经济学报告中所说的那样,细看他的生活,其中夹杂着诸多迷人或者糟糕的故事。在数学这个具有古怪名声的行业中,纳什先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质数。他反社会的暴躁脾气以及他那些残忍而危险的侮辱和恶作剧在他的同事中可算得上是臭名远扬了。      他同alicia结婚之前,他们有了一个叫John的孩子。同时,他还是另外一个也叫John的孩子的父亲,这是他同一个叫EleanorStiers的女子生下的,纳什后来离弃了他们。他与许多男性有着强烈而明显的性关系,他甚至因为在加州圣莫妮卡(SantaMonica)的男卫生间中要求与人发生性关系而被捕,并且因此丢掉了他在研究与发展公司(RAND)的职务。当他的病症越来越严重、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的时候,alicia与他离婚了(他们于去年6月复婚)。      上述这些我们在电影中都看不到。更糟的却是那些被粉饰的学术和政治经历把他的天才和疯狂一起塑造成了一座丰碑。电影《美丽心灵》开始于一个虚构的Helinger教授(JuddHirsch饰)的演讲,演讲上说美国的数学家在抵御纳粹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要把注意力转向抵抗苏联共产主义。      这一场景以及接下来的故事将冷战时期疑神疑鬼的学术界过分的简单化了。当时,许多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同情支持社会主义,这也包括纳什离开普林斯顿之后去任教的麻省理工(而不是象电影中所说他之后在领导一项有关防御的机密研究),当然更多的人对社会主义表示怀疑(这包括后面提到的RobertOppenheimer)。而nash不在其中,他被Howard导演和Goldsman先生描绘成了一个无畏的冷血战士。即使在国防部的智囊团——研究与发展公司(RAND),他也更乐于进行纯理论的研究而非实际应用,1960年他甚至尝试着放弃自己的美国国籍并建立一个世界政府。      显然,所有的这些对于观众来说都太难以承受了,任何会减少观众同情心的真实事件均被涂抹掉,留下了一个害羞而可爱的天才形象。当然,任何一个源自传记的电影都会将原著修改、粉饰、强调或者压缩,但是《美丽心灵》走得更远,变成了同《肯尼迪》(J.F.K.)或者《阿甘正传》一样的历史修正主义影片,并另人沮丧的表现出了对观众智慧的低估。      电影所声称的真实到底有多少是历史的本来面貌?对于这个问题,写电影的人比拍电影的人更感兴趣。不过无论如何,这都没有难倒Howard先生。但是,如果没有以上这些令人窒息的异议,或者不相信这些事情,甚至无知的反驳说这只是一部电影,那么这部电影就值得用它自己的语言作评判。也许,借用一下数学符号上的规矩,这部电影可以叫做《纳什质数》或者干脆叫Nashi(i代表虚数)。这个纳什的故事没有丧失它的美丽。      一方面,Connelly小姐在剧中是一个敏锐而活泼的角色,她最初是一个数学爱好者之后又成为了这个不安而难处的男人的妻子。而其他的演员,包括EdHarris演的联邦特工、ChristopherPlummer饰演的精神病医生、PaulBettany演的英国纨绔子弟、JoshLucas演的喜欢数学的校运动员等,都在努力不让自己在戏中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RogerDeakins用其优雅的电影手法,将战后的普林斯顿大学变成了一个甜蜜的世外桃源。      但是,罗素克劳能够坚持,他拒绝了每一个能把角色演的过火的机会。太多用来卖弄的机会反而不能很好的表现一个天才或者一个疯子,即使像达斯汀-霍夫曼(''雨人'')和杰弗里-拉什(''Shine'')这样有天赋的演员也很难办到。      罗素克劳用他过人的专注精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几乎完全生活在自己内心世界中的人,他对人物心灵的戏剧化展现处理的旁若无人:一个模糊的微笑挂在纳什的嘴边,演讲时声音轻微而吞吞吐吐,带有南方音韵的口吻(纳什正在西弗吉尼亚长大)。随着罗素克劳的表演,你不会认为这是演员有意为之,反而会认为这是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吸收后自然生发出来的。      对于怎么把观众带入纳什的内心世界,Howard导演带来了一个就像它本身一样简单而聪明的想法。当问到纳什为什么会相信那些导致他疾病的幻想时,纳什说,“那些想法出现在我头脑中的方式和数学的一样”。比起评论Howard导演编造的巧妙惊喜,我更愿意认为他是找到了一个操作性强的电影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他还找到了一些娱乐的方式来表达约翰纳什的数学方面的见解:让纳什赢得诺贝尔奖的理论就在学生酒吧挑选女友的策略中表现了出来。)      纳什的幻觉一天天变得真实,精神分裂症不会像它所带来的痛苦那样宣告自己的到来。Howard先生在没有任何预示的情况下,慢慢带领我们进入纳什地狱般的生活中,这个角色的表现似乎至少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中纳什先生的描述。纳什在他1994年发表的自传中写到,“我开始理性的避免一些幻觉的影响,其中有些幻觉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      就像现实生活中一样,电影中的纳什对于琐碎的事情没有耐心,更乐于研究“统治力量”。《美丽心灵》中的统治力量是一种熟悉而不令人很反感的伤感的类型。这部电影实在并且也应该被理性的拒绝掉,但是你并不会完全从你的心里排斥它。     
个人分类: 网文荟萃|1229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