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导师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与本科生聊科研
热度 3 zywsict 2019-9-16 14:44
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制定了本科生导师制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得到一线工作的老师的指导。从学生角度来说,这项制度无疑是一种福音,毕竟老师能够抽出时间全程参与且指导学生的科创活动,让学生提前感受、认识科研到底是怎样一回事。从老师的角度来说,虽然该活动几乎属于义务劳动,但要是遇到几个肯干活的学生,来帮忙打打下手,也是一件好事。 最近接连有几个同学来找我,希望我成为他们的本科生导师。对我来说,有学生愿意找,毕竟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但我并没有一口答应,而是首先向同学详细的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向学生讲述了对科研的一些理解与体会。科研活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第一,确定研究方向。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分工比较明确的,能够对某一方面达到精通,谋得一份好工作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俗话说的好:“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选的方向不对,可能会导致以后的就业,甚至继续深造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如何确定方向呢?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其一,就业市场的招聘要求与薪酬;其二,向老师、已毕业的师兄师姐了解;其三,通过一些官方报告了解;其四,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第二,查文献 。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如何在浩瀚的文献中查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献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不仅是一个体力活,而且是一个技术活。这就要求要善于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百度学术与谷歌学术的常用学术网站,而且还要善于利用恰当的关键词进行检索。 第三,阅读文献。 一篇文献的内容很多,如何高效的阅读文献,然后对相似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汇总,了解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与基本研究方法与解决方案。 第三,确定研究点。 阅读大量文献之后,找到一个比较感兴趣的小的研究问题,将这个研究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点。进而针对该研究点,有针对性地精读大量的文献,了解该研究点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针对该研究点的解决方案所存在的不足。 第四,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研究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至少要有以下特征:在同样的性能指标上优于原来的方案;具有多个性能指标时,存在某个性能指标能够优于原来的方案;克服了原方案的某些假设条件,使原方案的更切合实际;扩大了原方案的应用范围;提出了新方法等等。总之,所提出的方案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第五,设计恰当的实验验证新方案。 所提出的方案必须通过有利的论据证明其更有效。而实验是验证该方案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第六,将研究成果以论文或者专利的形式展现出来 。 写作是科研的必修课,在好的研究成果,如果表达不好,将会对其大打折扣。无论是论文也好,专利也罢,都需要认真地写作。对于论文而言,除了写作还涉及到选期刊、投稿、修改稿件、校对等一系列环节。对于发明专利而言,还需要及时高效有技巧的应付审查员的审查意见。 总之,科研活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涉及以上六个环节之外,还有很多不可预料的事情需要处理,要想做好科研除了要下苦功夫之外,还需要一定的韧性与运气。
个人分类: 精选|6228 次阅读|7 个评论
【老马25】 导师要请学生吃饭!
热度 77 yuncai 2014-12-17 10:20
学院实行导师制,我很高兴成为几个本科生的导师。 高兴的原因是可以早点与本科生接触,为自己挑选一两个免试上研究生的好苗子,改变一下这几年研究生生源质量连续下滑的囧样。 但与学生交谈后,我们——我和学生们——都很失望。 我失望的是:想继续深造的学生,没有一个愿意留上本校的研究生,都想选择一个更好的高校;不准备读研究生的学生,尽管经常逃课,但他们都在忙着考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驾照等等,纷纷表示没有时间也没兴趣做什么研究。 学生们失望的是:原打算将我做棵大树靠着:哪门课没考好可以让我替他们向老师打个招呼,毕业时能帮着找个好工作,特别是能经常在我这蹭点饭吃,打打牙祭。 听到学生们想蹭饭的这个想法,我忍不住笑了: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学生们说,《围城》中的三闾大学就实行过导师制,其核心就是导师请学生吃饭。里面有个学生还因为导师家的饭菜油水太重,吃得泄了肚子,再说,现在食堂里的饭实在是太难吃了,嘴里已经淡出鸟来了。 尽管认为学生的想法可笑,我还是连忙打电话让老马帮我买盒德芙巧克力,随后开导学生说:“我估计导师制的目的是让老师关心你们的学业、生活和思想。既然你们不想让我插手你们的学业,我就与你们随便聊聊,我先谈谈朋友的分类吧。”就酒肉朋友是损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把自己认为的醒世恒言要传给学生。 谁知学生们看见我不请他们吃饭,早就没有与我聊天的兴致,胡乱地应对着我的高谈大论。等老马买来了巧克力,我说你们全拿去吧,学生们从老马手上接过巧克力,说了声谢谢,就全撤了。 我一面摇头一面叹气,向老马说:“你看现在的90后,与以前的学生变化有多大,真是敢想敢说,居然认为导师就应请他们吃饭。” 老马没有马上应声,走过来端起我的茶杯就大口喝了起来,连喝几大口后,嘴才离开杯子,嘟囔着“这巧克力这么贵,我还以为有多好呢!又腻又甜,还不如烤红薯好吃。”一边说,一边又给我的茶杯续上水,继续端在自己手里,一屁股陷在沙发里,准备发表高论。 我被老马的这一系列动作给震住了,楞了好几秒钟。 老马看见我吃惊的样子,忽然明白了什么:“王老师,你没啥传染病吧?” 我木然地说:“没有。” “我也没有,你放心。”老马继续端着我的茶杯,又喝了一口茶,才开口:“学生没变,导师就应该请学生吃饭!只不过现在你们这些导师变化越来越大了,越来越不像导师了。” 我没心情回应。反正老马会继续讲下去。 “王老师,我考考你,你说大学的英文,叫U什么的,原来是啥意思?” “University,但我还真不知道university这个单词原来的含义。你就快开讲吧!” 老马一拍大腿:“对!就是University!原来欧洲各个手工业协会都叫University。如铁匠university、木匠university、造船university、钉马掌的university、烧陶瓷的university。为了保证师傅的利益,伊丽莎白一世还规定学徒工必须在师傅那里做7年学徒才能出师带徒弟。这不就是现在的大学四年加研究生三年吗?现在要指导研究生,不是至少你也是硕士毕业吗?” “大学竟然是脱胎于原来的师傅带徒弟呀?难怪现在有钢铁大学、石油大学、交通大学、矿业大学。可是,这些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老马得意地说:“我刚看了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里面讲的。你看过没有?” 我如实地说:“我曾经买过一本,在家里放着,但一直没认真看。怪不得一些老师爱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想到,中西方都殊途同归。”我感慨道。 老马向我摆摆手,不让我打断他的话:“原来的university为了保证学徒工的利益,规定师傅要管学徒的饭。你这个导师就相当于原来的师傅,为啥现在就不请学生吃饭呢?” “老马,你这是歪理!时代在变化嘛。” 老马不屑一顾地说:“什么有利,你们就坚持,什么不利你们就说时代在变化,要改革。 原来学徒要交费,现在学生也要学费,还交的比原来多得多;原来学徒规定了学习年限,现在你们也坚持不变,即使有些变化,也是在不降低学费收入的情况下,考虑如何缩短学制。可是原来的university规定 每个师傅招的学徒数量都有严格的限制,谁也不允许随便扩招,来控制供给量,这样就保证了这个行业中所有人的收入。你们现在的大学,不管学生吃饭也就罢了,还只顾扩招,不考虑学生的就业。要知道饿死事小、失业事大!” “老马,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失节大个屁,你们谁不失节?失业最大,要不把你们的饭碗砸了看看?居然有人还敢厚着脸皮说,研究性大学从来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那你告诉我,你除了以自己的利益为导向,还以啥为导向?” 老马越说越激动,从沙发上站了起来,从我办公桌上拿起烟,抽出一支烟给自己点上,深深吸了一口,然后长长地吐了出来。 “王老师,还有,我最烦你们老师讲什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些不负责任的话。” 我笑了笑,试图平缓一下老马的火气:“老马,我看你是刚才偷吃了巧克力上火了。现在天干物燥,每个人心里都有火。你有话慢慢说,老师怎么就不负责任啦?” “ 一日为师就能终身为父啦?现在不是说要终身学习嘛,还有三人行、必有吾师,那我们每个人的老师、也就是你说的父亲还不海了去了?这样每个人不都成了人民的儿子?但当人民的儿子,你有这个资格吗?还有,现在哪个爸爸看见自己的儿子没有工作,能不着急嘛?可你们当老师的又有哪个为学生的就业着过急呢?你的大学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只是因为你的亲儿子没在这个大学上学。” “老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其实是想让学生尊重、敬重老师,不是……” 老马还是不依不饶:“你们就光想让别人孝敬、敬重,根本不考虑别人。你们老师不是经常办些学术讲座吗?你们中间哪个会想到:哦,我今天从这个家伙那里学到知识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今后我要特别尊重、敬重、孝敬他。你们没有敬重他人的想法,怎么就光想着让别人敬重你们?” “老马,你太激动了。” 老马稍稍平静了下来,说:“其实,学生才是你们做老师的父母。” “什么、什么?老马,你刚才喝的水都进了脑子了吧?” “学生就是你们的衣食父母嘛!没有学生,哪来的老师?但你们 现在呢,如果学生找不到工作?你们会说:我只是传输知识培养素质的,不管你们找工作;什么?你知识也没学到?这只能怨你自己了,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嘛——反正都是那么老师有理!” 我觉得不能让老马再讲下去了,就插话道:“老马,就为了请不请学生吃饭这点小事,看把你急的。算了,改日我请他们吃饭行了吧?” “王老师,你也是!学生想蹭你点饭,你就觉得很奇怪。如果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吃老子的饭还不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学生是衣食父母,儿子请父母吃饭更是应该啦。再说,人家原来的大学中,师傅还管学徒的饭呢,现在你当导师的,就应该请学生吃饭!” “老马,我请我请,我肯定请!你说的是有道理,但你让我理一理,我咋觉得现在当个老师真累呢?” 【老马24】有利才引进,无兔不撒鹰 【老马23】好菜费饭、好女费汉 【老马22】科技查新、滴血验亲与处女证明 【老马-21】出名要趁早,好鸟多先飞 【老马-20】“国家级项目”发明30周年记 【老马-19】是缺伯乐,还是缺千里马? 【老马-18】一件专利引发的血案 【老马-17】 宋江是个战略科学家 【老马-16】斧头帮与非传统安全 【老马-15】2011计划与2012映画                   【老马-14】国家基金:中有必然,挂亦偶然 【老马-13】教师上岗服务公司 【老马-12】毕业季中的一女嫁七男 【老马-11】资源型教授与学术型教授 【老马-10】知识分子的弱智之处 【老马-9】文章他引vs民意测验 【老马-8】老马戏教授     【老马-7】都是基金惹的祸 【老马-6】传达室老马的传奇学术生涯 【老马-5】专利之转让篇 【老马-4】专利啊!专利! 【老马-3】马眼识人 【老马-2】:科技奖的另类功效 【老马-1】评价导师学术水平的另类标准
个人分类: 小说|108562 次阅读|105 个评论
如何做高职学生的导师?
热度 1 lgmxxl 2014-11-7 10:02
做私人定制化的职业教育,需要一批导师。而要做好高职学生的导师,需要明确、明白以下事项。 一、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定向 我们要办私人定制化的职业教育,经过调研、考察、学习,可以归结为四个方向:第一,就业导向。要培养我们学生就业、适应职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方向。虽然目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高达90%,但高等职业学校的生命在于持续地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导向将是高等职业教育第一位的目标。第二,创业导向。“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3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半年后月收入为2940元,毕业自主创业比例为3.3%。世界上发达国家大学生平均创业率是10%左右,我们国家大学生创业率是1%,专科生创业率是3.3%。这说明了我们的专科生有一批人将走向创业岗位,一个人创业会带动一批人就业。我们现在的学生数来说,应该有6.6个人去创业,那么这6.6个人就是我们的方向,我们要鼓励我们的学生去创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专科毕业的学生更多地走向了总经理的岗位,所以说专科教育是大有可为的,只有学生有良好的创业能力,才能带动我们的就业,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公信力。我们要成立创业基金,要资助我们的学生去创业,用创业带动学习并弥补自身不足。第三,国际化导向。我们要积极联系,创造条件要让我们的学生经过两到三年的培养能够到国外去深造。第四,学术导向。让有学术意向的学生升本、考研究生。我们在这方面的目标是:学生在校期间套读自考助学专升本的比例不得低于30%,最终各类专升本的比例不低于50%。这是努力的目标。 以上四个定向实现的机制是“小学期制”。在小学期到来的时候给学术导向的学生补课、给国际化导向的学生补课、让创业导向的学生进入实践、让就业导向学生进入实习,所以作为我们的导师要明确这些方向,更好的知道学生。 二、围绕学生核心竞争力开展工作 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就是我常讲的“学历+技能+素质”。学历指的是高职专科人才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点,包括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和业务拓展知识。对每个类别的知识,学校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并在实践中予以实施。同时,在学历知识学习中,应该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历,我们国家公司上市要看职工学历,这也是中国特色的人才评价方式。而我们要把学历看成一张纸,更重要的是充实学历背后的东西,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技能。技能指的是高职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即适应专业生产线的能力,就是毕业生的潜在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高职人才应该按行业标准制定能力标准,并让所有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相关专业从业资格。例如我们很多学生要进入磨料磨具和超硬材料企业,那么就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培养学生和企业、和生产线对接的技能。我们积极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学生导师,给学生学术以外的指导。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有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不要讲编程、代码,就给学生在企业里能用到的,例如word、PPT、电脑问题解决等这些实用且学生需要的东西。职业技能核心竞争力里还有一项就是素质,就是一个人对职业、对自己工作的敬畏心、责任心和良心,也是一个人的职业精神和创业精神。一国的职业教育水平直接决定着一国的制造业水平。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使德国制造成为品牌,德国职业教育的学生和从业者也从德国制造中实现了个人价值,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德国半数以上的青年人主动选择职业院校。为何我国职业教育有90%以上的就业率,却得不到社会和学生的尊重和青睐呢?原因恐怕还得在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上去查找。主要还是我们的人才质量没有跟上,我们的制造业没有赢得尊重使然。我国的产品,被更多标签为“便宜”而不是“质量”。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行业的产品均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这才是我国职业教育得不到尊重和青睐的原因。事实证明,没有职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的毕业生,不可能给中国带来优质的产品。对职业教育,我们只能说,中国制造赢得尊重之时,就是中国职业教育赢得成功之日,也是中国职业教育赢得尊重和青睐之日。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职业操守的精神,要让学生脚踏实地的做一项工作,要让学生明白人品是人生中重中之重的事情。 三、坚持个性化原则 我们224名学生,每个人的面貌是不一样的,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按照自己尺度成长的人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有人说过,废物是放错地方的人才,我们要把每个学生的善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感到你对他的尊重,这是我们导师的学问,要认真体会、研究。 四、把握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词 1 、双元制。也叫双师制、双轨制。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好的国家,基本的做法是职业教育的学生一半的时间在企业、一半的时间在学校。这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规律。我们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在企业工作的机会,让学生不仅在学校受到教育,还要到企业中有岗位、有导师。 2 、师徒制。职业教育一定是手把手的教育,教育部也发布文件要建立现代师徒制。我们也会聘一批校外专家与学生建立联系,同时,我们也要认真思考职业教育要围绕哪些目标、通过哪些路径才能够做好。 3 课程。一定要把我们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传达给每一位任课老师,每一个老师都要理解我们学生需要的是什么、上课应该讲什么、如何讲,要在课程上下功夫。 4 、实习、实训和实践。实习、实训和实践,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努力学生的实习、实训、实践与学生专业相关联。 五、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把全员育人落到实处。力争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确确实实做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工作。导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最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要通过与学生谈话、听课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另外,要帮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即学生时代的规划;职业规划即将来的就业取向;人生规划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要确确实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这次我们选导师就业选有一定生活经验和阅历的老师,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导师制,看起来容易,可实际上并不简单,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做个动员,希望大家脚踏实地的、认真去做、认真体会。
个人分类: 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32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科大的“导师制”
热度 18 yanjundu 2014-2-25 10:27
国科大的“导师制” 前几天得知“国科大”要招生,打开简章没看到招生人数。这几天就在想,到底招多少人合适,我挺担心国科大第一次招生招上千个本科生,结果最后没招满,降低分数招生,最后,国科大本科招生的层次,就这样被定位了。在我一年前的博文“ 对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展的战略性建议 ”中,就特别强调了第一次招生的重要性,“第一次招生,一定要控制住入学人数,宁可少招生,也要保质量。比如,一般学校本科生招生 3000 ,国科大第一次可以只招 800 ,使入学分数线不低于清华北大。开始几年的招生,直接决定了国科大未来的招生质量和口碑。” 早上刚打开一个网页,介绍“国科大招生”的博文“ 如何看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招生 ”,得知名额是 350 人,我非常高兴,特别是得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本科生培养特色是“导师制、小班制和三段式”的培养机制。所谓导师制是指考生一旦被某一学院正式录取,就可以根据其意愿(在报名时即可预选)确定一位学业导师。小班制是指课堂上课学生一班不超过三十人,主要针对专业课学习。三段式培养机制:第一阶段为约一年半的公共基础课学习,在进校后确定的学业导师指导下,重点学习数学、物理、语言文化类课程,以及通识教育类课程。第二阶段为一年半左右的专业基础课学习,重点学习本专业基础性课程。第三阶段为第四学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 这三段式培养机制,我在以前的博文中多次论述,包括“通识教育”,“注重质量”。“高等教育”,不是“中等教育”的延伸,不是“职业教育”,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它的最关键最本质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需要“通识教育”,第二方面需要“小班”式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参与进课堂讨论中,第三,“导师制”更是直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最好途径。 “国科大”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完全与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契合,这在国内一流大学中,很少能看到有这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次我要论述一下我心目中的“导师制”应该是什么样的。“导师制”,是一个导师,对一个学生,或者 2-3 个学生,进行的例行周会。不同于“讲授课”,不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不同的理论之间能够相互碰撞,对立的思想观点可以相互交锋,本质上类似于“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这是一个非正式的讨论过程,开始的时候,导师通常会提几个问题,询问学生本周进展,存在哪些问题,然后一起解决。也可以是询问学生阅读了哪些专业文献,让学生找出文献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一个锻炼学生“批判式思维”的过程。导师会鼓励学生,不要因为作者或自己是权威,就不能挑战他,而是要淡化权威意识,鼓励“求异”。导师制的根本在于,它是一种质疑的方法,一种探究和摸索的方法,它不是通过权威的独断,而是通过批判、分析以及比较的方式进行。在讨论中,也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修养”,就是你能够找到别人论述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你能够比较缓和地表达出来,让别人比较容易接受。 在导致制的例行周会中,学生一般无法偷懒,一般都得准备充分,否则一旦被老师提问,会暴露无疑。由于导师和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学生更容易学到导师身上一些优秀的品质,比如对科研的热爱,思考问题的方式,自身修养。 有了“批判思维”,学生无论是在未来的科研还是其他工作中,都会受益终身。在科研中的重要性,自然不必细说。即使学生后来没有从事科研,到了公司,大学阶段培养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都会让你脱颖而出。比如,你总是比别人更容易能够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比较好地表达出自己的建议,公司老板对这样的人才,能不重用吗? 总之,希望国科大能够招收一流的本科生,让他们接受一流的“高等教育”。衷心地祝愿国科大能够成为与清华北大三足鼎立的国内一流大学。 参考文献:《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 (David Palfreyman)
个人分类: 教育沉思|15660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牛津,在哪里?
热度 1 mathmhb 2013-6-10 08:27
我的阅读提示: 1、牛津,在哪里? 2、牛津,因 何 牛? 3、牛津,图书馆! 4、牛津,导师制! 5、牛津,倔与变! 6、牛津,听内心! http://bbs.qyer.com/thread-803286-1.html (原创) 牛津 ,在哪里? 伦敦 往西北100公里,乘火车1个小时,即到牛津。传说中这儿曾是河流浅水处(ford),常有牛群(ox)涉水而过,因而取名Oxford。12世纪初,由于英法冲突,不少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到了这里,成立了英语国家中的第一所大学——牛津大学。 一出火车站,初来者往往会有些失望:看不到气派的校园、恢宏的图书馆,分明与其他欧洲小城无异嘛!于是,你怀疑走错了路,忙向旁人询问,如何才能到牛津(How can I go to Oxford)?这时,也许会有好心人认真地提醒:“那你可得好好学习哟,每门功课至少A-以上,雅思平均分要达到7.5分!” 这虽然是笑话,却也道出了牛津的一个特点,即“有着学术的入门高墙,却没有实体的校园围墙”。也因此,包括我在内的初来者明明身处校中,却又似在校外——牛津,在哪里呢? 牛津之“城”——回到中世纪 如果对照一张100年前的街道素描,会发现这里表面上的变化并不大。亚当斯密去过的酒吧、王尔德坐过的木凳、撒切尔夫人用过的演讲台、还有钱钟书笔下的克来登大学出处----克来登小巷,都原样不动地留在了小城里。登高眺望,38所学院、7所私人学堂,以及众多学部、系及研究中心,与古老城墙、剧院、咖啡馆等建筑分散于各处,若隐若现,共同组成了这座大学城的轮廓。 当我第一次见到George时,正听到他在楼道大喊:“我这是穿越了吗?是从一个现代社会回到中世纪的古代了吧?!” George 是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访问教授,为组建拓扑绝缘体实验室(物理界前沿领域)申请设备资金。历经两个月的繁琐申报,当学校把钱批到了物理系之后,系里行政人员以某些设备重复为由把资金扣了下来。 这位著名的教授想不通,在美国大学很简单的一件事,到了牛津为何要打那么多份报告、为何批下来的钱行政人员可以不发。当然,他也想不通为何吃饭要穿长袍、打领结,大气不敢出;为何宿舍好像古堡,阴阴沉沉、形状不规则,不符合现代居住习惯…… 令Geroge大感不习惯的规矩,不少恰是牛津人引以为傲的传统习惯。比如我曾到基督教堂学院(Christ Church College)参加的正式晚餐(formal dinner)。 基督教堂学院是十六世纪早期由沃尔西大主教主持建成,最初扬名除了外表的气势恢宏,还因其拥有世界上唯一用作城市大教堂的小礼拜堂。近几年,由于电影《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就餐场景取景于此,而更为世人所知。 正式晚餐就在这个电影迷和魔法迷争相一睹尊容的餐厅内举行。黑色的木质屋顶离地约有七、八米高,墙上挂着几百年来历届院长的画像,三列长桌上亮着各十盏橘黄色的台灯。参加者身着长袍排队入场,学生分坐长桌两侧,教授们则位居台上的高桌旁。据说,高桌后面有个不起眼的墙洞,《爱丽丝漫游记》中的兔子吃完饭就是从那儿消失的。 敲钟肃静,院长开始致辞。在一段拉丁文的祷告后,我们开始依次享用酒、前菜、头盘、主菜、甜点等食品,冗长的就餐程序一般历时两到三个小时。微醺之时,刚好到了晚上点。学院的汤姆塔里传来101下钟声,这是为了纪念建院之初的101位学者。此时,我披着长袍缓步走出校园,踏入树影婆娑的鹅卵石小巷,任时光倒流…… 原图 喜欢 分享 牛津之“学”——打开的书 学生当然是大学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如果大白天的晓冬宁剧院(The Sheldonian)前人声鼎沸,年轻的脸庞与罗马雕塑头像相映成趣,说明开学典礼要开始了;如果一群人簇拥一位脸抹蛋糕身挂彩条的傻小子走过,不是刚开完生日Party就是举行完欢送会。但如果,路上尽是些夹着书本、行色匆匆、一脸菜色的人,不用说,这意味着考试季来临了。 按照牛津大学那本比字典还要厚的考试制度,开考第一门科目时,考生要在胸前别白花,最后一天别红花,期间则为粉色花朵。在考场上,若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则全考场的学生自动通过考试:情况一是,有人在考场上自杀;情况二是,有人骑着白马从窗外经过。 当然,这些古老的制度只是点缀,如何把该读的书读了、把该记的知识记下,是应试中亘古不变的要点。因此,图书馆是学校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建筑,而在牛津,遍布了大大小小共104个图书馆。 其中最大最古老的图书馆,是建立于400多年前的Bodleian,它是 英国 第二大图书馆。图书馆的天花板上,画满牛津大学的校徽----一本打开的书。管理员开玩笑说, 剑桥 大学的校徽是合上的书,可以比喻为知识渊博把书读完了,而牛津校徽则寓意学无止境。 根据英国出版业协会1611年的规定,其会员(英国所有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都必须免费提供一册到Bodleian。这项规定使其藏书量已达上千万册,每周还至少以五千册的速度递增。 由于书多、老书多,“只能阅览、不能借出”早已成了Bodleian图书馆的规矩,同时不少图书已不再允许挪动(以免损坏),书架也不再对外开放。管理员告诉我,为了使书页不因潮湿、虫蛀而受损,图书馆雇专人一页页地翻书。但把所有的书翻上一遍,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这就是所谓的"传统与现实的冲突"吧。在牛津的今天,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其商学院自建立之初起,就受到“是否破坏传统学风”的质疑,如今却能够连年扩招;再比如虽然传统的古典音乐会保持着较高上座率,却依然挡不住郎朗音乐会连开三天、场场爆满的热潮,因而两种形式得以“和平共处”。所以,Bodleian近年来不再抵触与google展开电子书的合作;在建筑内部,按现代安全和技术的要求改造了门窗及线路的结构;在管理模式上,也“放下身段”,吸取各地先进理念,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难题。 当那些考完试的毕业生们学着Ladygaga的装扮在通宵舞会上狂欢,再按习俗从Magdalen桥上一个接一个跳水欢庆之后,放松归来。他们再一次换上长袍,将礼帽首次戴上,聆听校长用英语和拉丁语同时宣布:“今天,无论对于你们还是学校来说,既是一个篇章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个篇章的开始……” 这时,校园里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书架上的校友录里默默记录下了新的名字;学院粗犷的石灰岩墙上用彩色粉笔增添了几行赛艇对抗赛的胜绩;而刚刚举行完毕业典礼的晓冬宁剧院前的那些罗马雕塑头像,依然在蓝天下宠辱不惊,坐看云卷云舒…… 原图 喜欢 分享 原图 喜欢 分享 牛津之“人”——倾听内心 就像每一座城市的居民一样,牛津人的日常生活既简单又丰富。草地边上,翘着小脚,读简·奥斯汀小说的,是周末的惬意时光;咖啡馆里,埋头写字的,也许正在酝酿另一部《牛津谋杀案》;辩论场上,扮作能源部长力争扩大预算的,有可能是明天的政治领袖。每一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人生,如同 这座城市里 不同风格的建筑形态,各具魅力,又相生相伴。 24 岁的Kiri出生在新西兰,与父母辗转住过新加坡、英国北部,在牛津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工作。在她家里,我看到几张照片:20多个男女,一丝不挂地豪放舞蹈。Kiri解释说,那是她十来岁时的反叛岁月,脱离教会、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照片是某年无聊地跑到马来西亚修房子玩。“我觉得这么做太没意思了。到了牛津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皈依了主。”Kiri喜欢强调“寻找”这个词,她说,从年少信教、到十来岁脱离基督教、再到后来重新成为教徒,表面上看似乎走了弯路,但其实都是她“主动寻找后的结果”。现在,Kiri的业余时间大多投入到牛津一所教堂的工作中。一个月前,她刚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马拉松赛,筹集到的1千英镑全部捐助给了利比亚的儿童。 无论云淡风轻还是跌宕起伏,都是生命旅程中的美丽景色。而这,不仅在于人从内心出发、真实寻找,还需要所处的环境具备相应的胸怀、提供相对自由的空间。 一个有些戏剧性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初的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如今那儿的方庭内安放着一座诗人的雕像,他是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的雪莱。18岁的雪莱曾在牛津读书,才华横溢却桀骜不驯。1811年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要性》(The Necessity of Atheism),引起校方和宗教人士的强烈不满,被开除出校。之后,他并未停止思考,写下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有吗”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号召人民为自由而斗争。1822年,雪莱在旅行途中溺水身亡。不久,其家人将其溺水像打造成雕塑送给学校。令人惊讶的是,牛津大学不但收下了这个礼物,还在争议声中恢复了雪莱的学籍。 其实学校也如平常人一样,免不了有着倔强与执着,但顶尖学府则能够修正自己,接受时移世易。安放雪莱雕像的时代,是英国实力鼎盛之际。如今岁月变迁,日不落帝国荣光不再。可是牛津,依然是全世界学生和学者的向往之地,是牛津人能够倾听内心声音的自由家园。这种不随世事轮回变迁的凝聚力,靠的不正是在历史进程中既坚持传统、又接受挑战,既尊重信仰、又尊重科学的包容之心吗? 离开牛津前,我走进与学校几乎同期建成的圣玛丽教堂尖塔。这是一段欧洲教堂里普通的旧楼梯,陡峭、危险。在昏暗中默数127级台阶环绕而上,仿佛在时光的隧道里回溯。就这样小心翼翼地踩稳每一级,手脚并用地爬着……突然之间,眼前一片光亮。伴着天地的清新,我站在了塔楼的最高点。 牛津之旅,开启的正是眼前这幅景象。高远碧空下,历史的建筑有秩序地林立,还是如同百年前一样。Bodleian图书馆里的校徽——那本打开的书,仍在静静守候。古老的钟声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地回荡、呼应。牛津在哪里,取决于,你在哪里。 原图 喜欢 分享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70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 精选
dongzg101 2012-1-4 13:53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 精选 已有 1030 次阅读 2012-1-4 10:23 | 系统分类: 海外观察 | 关键词:牛津大学 本科生导师制 2011 年 8 月底- 9 月初借参加 EuropaCatX 之机访问了世界著名学府牛津大学。接待我们的牛津大学化学系曾教授详细介绍了牛津的 tutorial system ( 导师制 ) ,以前虽有所耳闻,但不十分了解 。牛津的教授和学生分属于各个 college 。 比如曾教授研究实验室在化学系,但他属于 University College ,化学系和 college 之间是独立的 。牛津大学共有 50 多个 college 。牛津的 college 和中国或美国的学院或 college 完全不同,虽然每个 college 各有强项,但拥有各种专业。而中国的学院基本上是一大类研究方向 ( 如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 牛津大学的 University College 的化学教授并不多,从招受化学类学生开始即介入其中。与化学有关的学生入学后,即分属于这些教授管理。每个导师管理少数几个学生 (6-12 人 ) 。导师和学生均食宿在 college 内,看过哈利波特的人对 Dinning Hall 应该印象深刻。用餐时间,大家套上正式的长袍,导师坐在椅子上,而学生坐在较矮的长条桌上(据说并不要求导师每天都得参加)。导师负责安排所管理学生的学业,包括帮助其选课,安排其学习计划,讨论各门学业中的问题乃至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走向社会等等。学业中遇到问题,学生会立即和导师沟通。导师帮助学生准备各种考试。导师有较大的权利决定学生学什么或不学什么。所以这非常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较为坚实和完善的知识体系。 曾 教授除了在化学系有研究实验室外,在 University College 有自己的住所 ( 类似于宿舍 ) 和办公室,曾教授说他常和所指导的本科生在办公室中讨论问题。据说每周导师都要和学生见一次面 ( 这也视情况而定,据说可以灵活 ) ,大多是一对一的辅导,除讨论学习中的问题、安排学生的学业和需要完成的自学外,还解答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为牛津的教授都是优秀的科学家,所以从一开始的介入非常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且导师的言传身教,导师个人的科学家魅力会激发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和培育诚实、正直和有责任心的高尚品德。 导师制要求导师自身是优秀的且愿意花大量的精力在教育上。据说世界上只有牛津和剑桥依然实施这样的导师制。了解了这样的体制后,我同意曾教授的看法,本科生的培养牛津、剑桥应该是世界一流的。曾教授认为博士生的培养或许美国的体制是最佳的。
1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谈野议:中国最顶级的大学应该学剑桥的导师制
热度 6 arithwsun 2011-7-3 20:44
闲谈野议:中国最顶级的大学应该学剑桥 王永晖 本文没有任何科学的数据,只是建立在局部经验和一点点遐思上面,所以定位于闲谈野议,姑妄谈之,姑妄听之。 大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本科生教学,是名声所在之处,是魅力吸引之处,对于教授科学家们是这样,对于企业金融家政治家们,也是这样。 本科生教学的架构有两大体系,一是学分制,一是导师制,见我的 本博博文集粹 相关专题,我一再强调,只要在中国实行真正的大学学分制,中国的大学生马上就会立刻改变学风,像国外大学生一样努力,甚至有过之。 我将此比喻为,文革结束后打破大锅饭的农村改革,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生产力和生产资料都没变,只是改变了一张纸,契约变了,就立刻产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我们的本科生教育改革,也应该注意契约关系上的模式变革,重点来说,就是学分制。 但是,中国最顶级的大学,则应该进一步去学习剑桥大学的“导师制”,这是比“学分制”又更高一层的做法,窃以为,也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一者,中国的孩子,成熟较晚,虽然是个大学生,心理很多方面还是孩子,导师制的意思就是,有个前辈智者要手把手地教这个孩子。 二者,“导师制”也可以跟当前的教育改革契合,形成一个教学-科研一体的系统工程,通过建设“导师制学堂”,在大学内部形成教学科研双改革的“中型特区”。 相比学分制,实行导师制会有一箭双雕之效,不仅是改学生,而且会改老师。 我有一位同事,前年年底座谈会上评价我写的学分制教改草案,说,如果用了这个方案,学生的学习激情是不用愁了,下一步就是想怎么调动老师的了。 一个办法就是“不调”,老师科研做好了,教学水平自然就高,大学老师最关键的还是本身的学问水平。 再一个办法,则是使用剑桥大学的导师制,让学生的激情促动教师的成长,让学生作为粘接剂和催化剂,把教师们的关系进一步拉紧。 我们系本方向有一位年轻博士跟剑桥大学的著名教授合作,我也因此得空跟那位剑桥大教授皇家院士吃过饭,聊过一次。 我很感惊讶的是,这位剑桥教授数起他的教学经历,Stanford,Harvard,Cambridge他都呆过,总结到,还是Cambridge最注重本科生教学,看不上前两者。 Harvard数学系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重视本科生教学了( 哈佛大学数学系网站本科生教育栏目介绍 ) ,他都看不上,导师制的投入力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这个观点,本来要被他的年轻合作者写到了一篇数学通讯的访谈里,但是正式写下来发表恐怕不好,就删去了这段。 以前看过一些海外华人教授的建议,说中国最顶级的大学,应该学习美国最好的州立学校。按我本篇的意思则不然,要学就学剑桥,把导师制搞起来,新建大学可以立刻就搞,已建大学则可以建一个“导师制学堂”,综合学术与教学,一箭双雕地做起来。
个人分类: Book-W|7087 次阅读|8 个评论
大学建设:班主任工作确实很重要
arithwsun 2010-8-25 02:03
科学网在新闻首页上公布了投票调查项目: 名师班主任计划,改革?作秀? 科学网博主们参与投票的人数,尚未过千,但普遍选取后者作为答案。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将投票选项改为: 1. 你认为大学班主任工作是否重要 a. 重要 b. 不重要。 2. 如果你成为高阶科研人才,如院士、千人、杰青、资深教授之后,是否愿意承担大一本科生班主任工作 a. 愿意 b. 不愿意。 投票本身,只是反映民意,但是如何测量民意,应该注重语言模式,科学网应该在这方面有所改进,本文中提出的这两个投票选项,改变了语言模式,从而可以给出更多的信息量,也许能让大家更好地判断吉林大学的教改战略或教改战术。 就我本人的观点来说,班主任工作当然重要,但是我20年前上大学时,班主任就一个学期见不着几次面,直到现在,这种传统在中国大学里似乎是常例。 名师们自然不是要去做这样的班主任。 我思考的是,如何用机制去保证住实质内涵的执行,而不仅是形式。依我来看,大学教学主要就分两大制度,学分制和导师制(参以前文章 大学教学制度的任督二脉 ),在当前教改中,应该先实现前者,建立GPA绩点算法+荣誉课程学分+本科生研讲班为骨肉的真正的学分制。毕竟;导师制的实现更难一些,在全世界真正采纳导师制的大学,也没有几所。 吉林大学,学生人数众多,所以在教改战略上,似更应该以学分制为突破口,毕竟班主任的工作,是导师制的一部分。在当前情况下,如何将班主任工作,或者说导师制工作,落实到实处,确实困难很大。我曾经在文章中建议( 怎样让大学重回精英教育:住宿学院制是一条途径 ),应该效仿国外实行导师制的名校成功经验,赋予导师制以建筑实体,让老师和同学们住在一起,通过联合自治,真正把宿舍建设好、管理好,发挥出更多的功能(学生再次选拔机制+教授学术特区+校外地方联谊基金)。 如果没有一个建筑实体,如何开始建设导师制呢?在现代网络技术下,也确实是有可能的,不过这方面更是没有现成经验,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建设,制作出一个师生交叉频议系统。功能是,对外,积累的资料,整理后就成为学生进阶所需的推荐信(注:成绩是学分制的机关,评议推荐信是导师制的机关);对内,频繁的议论(频议二字的含义)可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自然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其实,不管是建设建筑实体,还是建设网络系统,其原理都是提高了信息透明度或曰信息交流度,提高信息透明度,一直是中国教改的盲点。 我在大学教书十年,一直未做过班主任工作,主要是自觉面相太年轻,害怕压不住阵脚。不过,随着年龄的变大,也随着系里老师的影响,估计终归是要在将来带大一课程的时候,同时带起班主任工作的。如果是我带班主任的话,核心工作将是跟班长和学习委员一起,组织好班会工作。关于班会工作,其实我已经开始积累一些议题,以供将来之用。 在我理想中,大一上学期的班会主题将是为什么上大学,其下再由同学们发现和讨论一些子议题。比如,高考时应该选大学还是选专业,班长应该具有的素质,大学时是否应该多参加社会活动,等等这些基本的、同时又能查找出很多前人观点的问题。 而大一下学期的班会,我大概可以轻松一点,更多地让历经考验的班长、学习委员来做,大一下学期的班会主题,其实我已经想好了,可能有点不主流,但是我却认为非常重要,即,如何谈恋爱。唉,其实我们很多东西,都没有及时教给孩子们。很多幼儿园要交给孩子们的东西,直至拖到他们成人都不会,良好的人格力量,是需要培养的。大学本科生,跟幼儿园学生又不一样,此阶段确实需要好好学习和思考恋爱之道,或许可让未来的家庭和事业更幸福一些。 这些工作,我当然会认为很重要,很遗憾的是,现在的班主任工作,是由团委来管的,这种机制是很值得怀疑的,我说的那些工作,这么几十年下来,哪个大学的团委把它做好了呢。作为吉林大学来说,要真正开始重视班主任工作,就得让找来的这些名师,脱离以前职能部门团委的管辖。 让科学家们接替团委的工作,若真是如此,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吉林大学此举当是有深远的意义。 甚至,在我意见来看,将目前大学中,管理学生的多头部门,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等(确实还有,我忘了名字,不去查了)应该都统合为一个教务部,由教务长(Provost,校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管理,方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教务长:大部制改革的关键点 )。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3903 次阅读|4 个评论
牛津大学所以为牛津大学者何?
lgmxxl 2010-5-22 09:10
牛津建校 900 余年,培养了 30 余位首相和 250 余位世界各国的领导人,近 50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学者。牛津的骄人成绩使它成为人们关注、阐释的对象,成为大学发展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是学院制。 无疑,这是一个比较让人接受的结论。牛津大学自己也认为 The collegiate system is at the heart of the Universitys success. 牛津大学的学院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大学学院有很大不同。牛津的学院是牛津大学的重要有机体,是先于大学并在法律意义上高于大学的机构。牛津大学没有自己的设立许可证( Charter ),而只有后来形成的成文章程( Statutes Regulations ),而牛津的学院则均有自己的宪章( Charter )。同时,牛津大学的学院也不是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的集中地,而是综合学科的有机体,牛津的学院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大学。牛津的学院主要是教育学生而不是教学的地方,其主要的职责有两个:一是为学生提供住宿、学习的场所和条件;二是为学生准备导师。牛津大学的学院是独立的王国,它完全独立于大学而运行,或者最多说学院与大学的关系类似于美国州与政府的关系。牛津的学院制毫无疑义是牛津成功的法宝,是牛津之所以为牛津的重要条件。 有人说是导师制。 牛津的导师制天下第一。牛津大学对此的说法是 The tutorial is at the core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Oxford. It offers students a unique learning experience in which they meet regularly with their tutor, either on a one-to-one basis or with one or two other students. 牛津现任执行校长汉密尔顿( Andrew Hamilton )也认为牛津延续 700 多年本科教育的珠宝是每位导师每周一对一地辅导 1 至 4 名学生。 委实如此,牛津大学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一名导师,每位导师带 6-20 位学生。但其每次辅导不会超过 4 人,大多的情况是一对一的辅导。导师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开放思维、发散思维的形成。 但我认为除此之多还有两个东西可以称之为牛津的法宝。 其一是自治 牛津的自治包含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大学层面的,大学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也有人称为第四部门),无论怎么称呼,中心的意思是大学完全按照自身的逻辑运行,而不必理会政府甚至是社会的欲望。牛津大学历史上曾拒绝过大学的城市化运动,也曾拒绝过实用技术进入大学。当然,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布莱尔当政时,牛津大学拒绝布莱尔劝其录取一苏格兰优秀(成绩为全 A )女生的请求或命令,并因布莱尔私下的妄语而取消授予布莱尔 荣誉 博士学位的原定计划,并对政府干预学校事务提出抗议。其二是学院层面的,学院也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前任校长胡德曾想变革牛津大学的治理结构,并为此由理事会提出了三个改革方案 ( 《牛津治理结构 ( 绿皮书 ) 》、《牛津治理讨论稿》、《牛津大学治理 ( 白皮书 ) 》 ) 。可这些方案同样遭到学院的反对,最后被牛津大学议会( Congregation )否决。要知道,一般情况下,议会不会否决理事会提出的立法建议和决议。从 2000 年 10 月 1 日起 也只有此一项立法建议被议会否决。牛津的自治确保了大学的学术自由 和 教授治校。 其二是国际化 国际化是指师生构成的国际化。牛津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学术团体,这种国际性保留至今。如今,牛津大学 40% 教师来自国外; 15% 的本科生、 61% 的研究生来自世界上 100 多个国家,留学生总数占到其学生总数的 30% 以上。 国际化的师资和国际化的学生确保了牛津大学的文化多元性,不同文化的学生、学生在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科交叉、文化理解。国际化不仅可以产生一流的学者、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也有利于世界的各国人民的理解与尊重,利于人类的共同进步,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共生。 http://www.ox.ac.uk/about_the_university/facts_and_figures/index.html http://www.ox.ac.uk/about_the_university/facts_and_figures/index.html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5/14/content_1121179.htm http://www.ox.ac.uk/about_the_university/facts_and_figures/index.html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9766 次阅读|11 个评论
交叉研究挑战单一导师制
pikeliu 2009-12-30 16:14
交叉研究挑战单一导师制
个人分类: IDR|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长的蓝本 (二)
cyaninelotus 2009-11-25 11:50
一直以来,在大学上岗都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以前有两项基本条件:去参加岗前培训和下中学教育践习。这之后返回学校。我们物理系给新手安排的课首先是普物实验,然后是外系的普物理论课,再后来才考虑安排一二年级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在不同了,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和课程的要求,许多刚进单位的年轻人就开始挑大梁了。当然,相应的补救政策也有,那就是安排一个老教师做新人的领路人,制定了严格的互听课和教案、交流检查的规定,都要记录在案,以备检查。是为导师制。同时,学校有教学督导小组,不定期听课检查,主要的督导对象就是新近学校人员。蓝本以及对蓝本效果的考察都具备而且具体了。 不过这样的结果并不显得非常好。第一:增加了大家的工作量。学生多了,教师的课时明显增多,他准备理论、处理思考题和习题的时间相应地也就增多,这一点对作为蓝本的老教师和被蓝本的青年教师来说都一样,还得拨出一大部分时间去听课、填写材料,如果大家都有两个以上的课头的话,那就忙得不亦乐乎了。第二:与其他职业没有两样教师职业也是个实践活儿,只有多次游泳,他才知道怎么游。但是, 更为致命的是,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做教师的深度,还与人的内在气质、个性以及个人素养有关系,这就是上天赋予他站在讲台上的自己的风景, 一方面不是导师可以塑造的,另一方面,也不是你听几节课就可以把握和纠正的。所以,那些个听课,实际上起的还是监督和督促的作用。第三,就是更为棘手的问题,虽然都是小学科相同,但是大家带的课不同,老教师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课都搞通通,那么,你要在教案以及讲解的更加简洁、明晰上给予新同志有价值的指导,只能是自己搞的方向。何况,大家还是同行,需要顾及到对方的境况,不能拔苗助长地略去过程而直奔结果,因为他的路还没走到那一步。 我这么分析,似乎贬了导师制。说实在的,这个制度本身没什么错。只是实行的结果有差。可操作性欠缺。也许这是学生多,教师任务很重的现实面前培养年轻教师的比较好的方法,那我们也得考虑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已经把让青年教师循着学科由简单到困难的步骤给免了,他们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就给了他们一个比较难的动作。那样的话,首先要考虑的是,他们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备课,有没有足够的时间从教。课要听,但不能要求太多,何况现在进高校的除了博士就是硕士,学校也还要求大家要科研上上进。他们需要锁住时间的水分,以保持容光焕发啊。当然,大家都一样,老教师也需要时间的水分。 其实,所有的任务如果安排的很具体、很紧凑的话,它往往就没法被执行下去了。最有灵魂的任务需要信任和给对方留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工作尤甚。如果课多到每天都有,那就不要总是提醒人家把课上精,因为他做不到,除非那些课大家都熟到可以背下来了。所以,要叫大家健康成长,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安排给他的任务给他留下足够的准备和提高的时间,这样才可以要求他提高精度。 至于工作单位上的蓝本。也可以不是导师,这往往取决于人以类聚的智慧了。所以,我想导师们能做的也就是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成长是一种经历,是一种自己琢磨的过程。只是希望,不要让老教师和青年教师都成长得这么仓促,这么慌张,以至于来去匆匆。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絮语|5332 次阅读|2 个评论
本科教学工作的改进,责在其谁?
arithwsun 2009-10-27 23:54
看了学校的焦点新闻 刘新成校长和我校教授代表座谈本科教学工作 后,感觉非常不舒服,憋了几天,还是释放出来吧。倒底是哪些话,让我如此不舒服呢? 『会上,刘新成校长传达了国家教育部有关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指示与精神,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共性问题在于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看来,这个教育部的意思,刘校长也是基本赞同的,否则不会作为座谈会的出发点来谈。 我是非常不赞同这种观点的。本科教学没搞好,倒底是普通教师的责任大呢?还是作为校长的责任更大些?还是作为教育部部长的责任更大些? 答案应该是,每一个层次,都有每一个层次的责任和义务。是否教育部部长,把它那个层次的事情做好了呢?是否校长,把他那个层次的,有关本科生教学的事情做好了呢?如果做好了,多怪怪普通教师们,倒是情由可寄。 实情却往往而非。 现在温相关注教育,表面上看,引发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之潮。实际上,我们要意识到,这是中华民族的本性使然,重视教育、尊重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本性,人不分贫富,地不分南北与海内外,均是如此。在海外发达国家,中华民族的这种本性,在其当地比较规范的教育体制内得到释放,产生出远远超越其所在国人口比例的优秀人才出来。在国内,这种本性能量,受国内教育体制的扭曲,产生诸多问题,如引发很多问题的奥数潮之类,但其根子是好的。只要一个民族,几乎所有家庭都如此地重视教育,这个民族怎么能够不强大。 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本性大势逼着温相讲话,逼着共产党改变其过去十多年的教育政策,这是我们知识分子起码应该看到的本质。 那么换一个角度讲,如果一个国家领导人,从国家层次的角度上,对教育给了正确的定位,做出正确的事情,如果教育部部长,从教育部层次做出了正确的事情,如果一个大学校长,从大学校长的层次做出了正确的事情,如果一个院系主任,从院系的层次做出了正确的事情。 那么,我们这些普通教师们,难道就真得能不拿教学,尤其是本科生教学不当回事吗?这实际与我所见到的事实相反。在我看来,不负责任的教师,或者不负100%责任的教师,也许有,但绝对会少于那些其他类型的工作者,如行政官员。 何以哉,中华民族的本性使然。即使是大多数贪官或者懒官,把他放到讲台上,让他面对面地去教学生,他也往往会尽心尽责,授其所能,倾其所有,没办法,这是民族根性,这就是那些其他民族敬畏我们的最根本的地方。 但很奇怪,为什么教育部,为什么校长,却跟上述的认识大相径庭,教改倒底是去改革教师们呢,还是教师们去改革呢?主谓宾结构最好不要一开始就弄拧了。另一方面的现实是,学校各项制度,往往将科研和教学人为地制造分裂,其实,在教师层面提高教学水平,根本之处就在于,这个老师要有学问。如果说,在教师这一层次,一定要去找不足,那绝不是动力的不足,而是学问的不足,我们每个教师,确实有责任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学问,补上各种原因(尤其是文革)造成的学问断层、学问不足,这才是教师层面的根本。 不过,如果接受这个观点,就不好拿来去指责那些年青教师们了,因为他们往往接受了更加正规的教育,人家都博士毕业了,你总不好说他们学问不足吧,只能往人家动力不足那个方向上瞎扯(或者教学经验不足,靠谱点,但其实也大有问题,马上就议)。 再看我们座谈会的与会教授们,确实是拥护教育部的『加大力度,从管理制度等不同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建设』,强调进行制度建设。 不过,他们有些建议,我认为实在是没看到问题的本质,水平不高,不过就是去顺着教育部和校长的思路,将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宾语。如 『 A1.当前学校新增教师队伍均为取得各重点高校博士学位的人员,有的科研能力很强,在当前我校人事评聘体制下职称晋级很快,但教学质量一块却始终无法跟上; A2 而且大多青年教师为国内综合性大学培养,很多缺乏教师专业的理论素养、道德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进来后对我们这个为北京基础教育输送教师教育人才,尤其是想保持自身教师教育特色与品牌的师范大学是一个极大问题。』 这种话语,要是外行人看着,该是多么顺眼,多么有理啊,你们这些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确实应该多投入本科生教学一点,免得老被人拿上台练把式啊。 其实不然,首先,当前学校新增教师队伍确实增加了很多科研优秀型人才,也确实很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这些人才,年纪稍大的,其实很多在国内名校中承担过教学工作,而那些被指称的年青教师们,从小到大,他们阅历过更多的优秀教师,这比什么『教师专业的理论素养、道德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训练』,都是对教学能力更有促进的决定性因素。 很难想见,一个从小到大,没怎么见过好老师的人,光靠学什么『教师专业的理论素养、道德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就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尤其是一个好的大学老师。 与此相比,我们的那些优秀博士毕业出来的年轻教师们,在教学方面,本身就具有最大的先天优势。 那么,对于首师大来讲,在这个层面上,真实的教学问题又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让我道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剪刀差所致,教师的整体水平,越来越高,而学生水平,因为扩招,反而在往下降。一升一降,必然产生矛盾。 好的老师们,包括年青老师们,必然是想着法子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他们只能从自己的层面出发,做好自己这个层面的事情,基本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讲课,降到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 这时,年青教师们的不利的一面就会出现,因为他们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局部经验,把教学程度,降低到他们认为最低的水平,但是,即使是这个最低的水平,也往往比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热情的水平还要高出不少。关于这些经验,可参看我以前写的 给青年教师的一点教学建议 比较敏感的年青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再降再调整。而个别的、有些比较迟钝的老师,则有可能没意识到这点,让学生的学不会情绪积聚,在某一天爆发出来。这其实不是这位老师不爱教学,只是他这个学者,对人的观察和敏感不够所致而已。面对这样的老师,任何苛责,都未免显得不近人情,何况这样的老师,人数也真得较少。若再因为存在这样的老师,而将苛责扩大化到整个教师群体,尤其是年青教师群体,那就不知道高层们,意在何方了。 但是,靠教师群体的这种自适应,降低教学要求,适应首师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就真能搞好教学吗。不能,这是饮鸩止渴,形成恶性循环,难道,这就是师范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吗?难道那些『教师专业的理论素养、道德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说穿了,就是让学生们学得不要那么难?不要跟综合性大学的难度相同(其实它们也在降)?到时候,让本身考试都过不了80分的学生,再去当老师,祸害北京市的中小学生们去吗。 实际上,教学要想搞好,确实关键是在制度,但这个制度不是去抓老师,而是按照西方大学的规范去做,就足够起到大效了,若再结合中国人的智慧,构建制度优势,形成后发超越,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些制度,在教学上,主要分为两大体系,学分制和导师制。在一个不真正实行学分制的大学里,靠抓老师积极性,能把教学抓起来吗?将近二十多年的中国大学实践,已经告诉我们不能,非常斩钉截铁的不能。 至于,导师制,相比于学分制来说,其实国外大学发展的也不完善,而且,没有优秀学生的产生,没有巨大热情的学生群,导师制都是空谈。所以,我认为,导师制在本次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中,不应该算作重点,只能附属于改革的主线索-学分制之中。 我根据自己的十年教学经验,对我所见到的中国大学生们的了解,非常有理由地猜测,只要开始实行规范的学分制-- 参: 教学制度设计的任督二脉 中国大学生们,也会像我所见到的那些国外名校和非名校的大学生们一样,努力认真地学习,甚而倍之。 这就有点像当年安徽小岗村的联产承包,就是一张纸,其他什么没变,人没变,地也没变,但来年的收成达到了6倍以上。现在,靠教师个人努力,顶多将班上同学,多推10%的出来更爱学习,就像当年的大寨立典型一样,领导再费劲,也就是最多能推出一两个出来。实行规范的学分制后,我非常相信,这个数字会达到40%,而且教师会更加轻松和愉快,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问内容本身,而不是心理学上。 附录刘新成校长和我校教授代表座谈本科教学工作 2009-10-20教务处/文 宣传部/图 10月19日下午,刘新成校长参加教务处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教授务虚会,与被邀各院系的教授代表就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交流。教务处处长王德胜、副处长颜忠诚、李学文及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出席会议。 会上,刘新成校长传达了国家教育部有关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指示与精神,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共性问题在于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我校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将加大力度,从管理制度等不同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教学改革与建设,并希望各位代表共同关注与探讨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积极献言献策。 王德胜处长就当前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所采取的改革举措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就我校历史学院、数学学院、文学院首先成为教学改革试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同时恳请各位教授围绕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找问题、寻原因、做比较、谈经验、讲看法、提建议,为促进我校本科教学质量提高而出谋划策。 会上,数学学院刘兆理教授、音乐学院雷达教授、外国语学院隋然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张飞雄教授、政法学院董正平教授、美术学院董重恂教授、物理系沈京玲教授、资环学院赵文吉教授、信息工程学院吴敏华教授、历史学院郗志群教授、化学系李夏教授等踊跃发言,针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有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监督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与建设思路。 教风与学风息息相关,相互影响。有教授指出,教风不好会影响学风进步,而学风不良同样对教风有极大影响。考虑到我校所处区域与生源问题,我校应从制度层面着手解决教学与管理问题。教学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互活动,但目前我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实质性提高。 有教授指出,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应大力加强我校引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当前学校新增教师队伍均为取得各重点高校博士学位的人员,有的科研能力很强,在当前我校人事评聘体制下职称晋级很快,但教学质量一块却始终无法跟上;而且大多青年教师为国内综合性大学培养,很多缺乏教师专业的理论素养、道德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进来后对我们这个为北京基础教育输送教师教育人才,尤其是想保持自身教师教育特色与品牌的师范大学是一个极大问题。好的师范大学应当以培养教师为首要任务,培养教师应当由最优秀的大学教师来进行本科教学,教师的自身投入直接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学生培养质量又直接影响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质量又直接影响我们高校的生源与素质。这是一个环环紧扣、息息相关的教学循环。因此,如何在当前高教改革体制下,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保证我校师范教育的优良教学传统,并树立自身品牌形象成为一个潜在的教学问题。 有的教授指出,本科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不守正业或教学能力很差却没有下岗,部分教师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与敬畏感,尤其缺乏敬岗爱业精神;而当前青年教师由于生活、生存压力问题致使工作消极、教学积极性受挫、能力难以提升,学生也因教师教学缺乏足够吸引力而导致逃课翘课。 为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教授提出,大力加强教学软件与硬件的双投入,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从各个层面鼓励教师增加教学投入;从制度层面进行评价体系改革和分类考核,根据教师们自身不同特点与优势建立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的不同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促进教学素质与能力提升。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负责人要切实抓好自身专业建设与本科教学,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要建立老中青传帮带的有效教学管理机制,鼓励教授给大一、大二本科生上课,为学生增加学习热情与专业认同,为青年教师培养树立榜样;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引领并吸引学生走进专业学习领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去学习设计、思考研究;要学会给学生施压,给予其合理任务与适度教育期待,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的同时体验到学习带来的认可、成就与欢乐,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要加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立项和国内外各种学术竞赛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同时树立专业认同感。要加大力度发挥班主任辅导员、本科生导师制与研究生助教、见习制度的教学功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保障。 结合国内外大学众多高校的对比分析,教授们一致指出,应在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积极改进与完善我校现有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度,建立有效的教师准入制度、教学激励与淘汰机制;鼓励教师将充足的精力与时间投入本科教学;同时完善现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相应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加强教育教学规律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方法、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在教学管理上进行大胆尝试,真正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刘校长诚恳地聆听了各位教授的意见与建议,就其中某些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鼓励各院系充分根据自身教学实际,大胆进行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上的改革与尝试。会议气氛轻松友好,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取得了很好的交流与互动效果。 举办本科教学工作务虚会,是教务处为深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所采取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不定期邀请不同院系的教授代表们一起探讨本科教学工作,全面了解当前本科教学动态与教学质量问题,是在高层次上沟通和交流思想、广泛动员全校力量积极参与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与教学改革的一种活动机制,对促进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4986 次阅读|3 个评论
独具特色的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
pikeliu 2009-10-5 08:27
独具特色的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 刘凡丰,独具特色的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 6 。 摘要:介绍了牛津大学独特的学院制、导师制及其存在原因,并总结了该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中值得我们借鉴之处:重视隐性课程的通识教育意义、真正的导师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标准的要求、强调多学科的交流。 关键词:牛津大学、本科教学、教学管理 20 世纪以来,欧美许多大学实施学分制,但以牛津、剑桥为首的英国老牌大学仍坚持学年制。阿什比曾这样解释道:英国大学对教材和教学方法都有规定,各门学科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顺序学习。牛津和剑桥都自命为学生家长的代理人。大学既然是家长代理人,就要限制学生的学习自由。第一,学生既处于家庭中的子女地位,在学校里当然就没有什么发言权。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学生的取舍。第二,英国大学生一旦所愿学习的科系,那么,他所学的课程、修业年限以及必须参加者的定期考试的时间,全由学校规定,他没有自由改变的权力。洪堡关于学生独立和自由的观点,英国大学从来未曾接受过。 尽管学生没有美国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但牛桥的大学生质量是不愧盛名。据英国《经济学家》的一篇文章分析,牛桥的本科毕业生相当于哈佛二年级的研究生水平。在 2000 年全国性教学质量评估中,牛津大学参评的 10 个学科中有 6 个得到最高分。显然,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与牛津大学独特的教学管理制度分不开的。而在历史上,与学年制相结合的牛桥学院制( Collegiate System )、导师制( Tutorial System )对美国大学学分制的实施和完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本科教育的课群 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入学申请时,就需要确定自己的课群( course ,在这里该词的意义相当于我国的专业)。牛津大学本科生教育的课群现有五十种(见文后所附)。每类课群的学制一般为三年或四年,个别课群如医学需要六年时间。一般地,学生学习三年后,通过毕业考试就可获得文学士学位( BA ),亦称最后荣誉学科( Final Honour Schools )。 50 种课群中现有 26 个课群是合并几种学科而成的,称为联合学科( joint schools ),或称为综合性课群( combined courses )。这是牛津大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做法。即针对现代科学范围重叠交叉,出现边缘学科的情况,开始允许学生选择多学科同时学习,例如同时学心理学、生理学和哲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位考试。后来,这种做法被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的大学所普遍仿效。需要指出的是,这不同于我国的双学位。这些课群的学制三年或四年不等,如工程学和材料学(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课群学制为四年,授工程硕士( Master of Engineering );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 PPE )学制三年,授文学士;数学和计算机科学(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学制为四年,授文学士( BA )。 牛津大学每学年的教学学期是非常短──三个学期加起来不到 25 周,每年 10 月开学。每年的三个学期和三个假期依次是:米迦勒节学期( 8 周)、 12 月中旬至 1 月中旬为圣诞节假( 6 周)、希拉里节学期( 8 周)、 3 月中旬至 4 月底为复活节假( 6 周)、三位一体节学期( 8 周)、 6 月底至 10 月某日为暑假( 16 周)。 一般地,学生每个星期要出席 8 至 10 个学时的讲课( Lecture )。例如,选读物理学的一年级学生,每个星期会有 4 次数学讲课, 3 至 4 次物理讲课。讲课( Lecture )是由教师在大教室利用黑板 / 幻灯 / 实验演示等,面对牛津大学所有选听该门课( subject )上百名学生讲授。讲课通常会有讲义、练习题等下发。选听该门课的学生通常会出席讲课,但没有强制性要求。讲课的次数不多,但速度很快,而且不重复讲授内容。 牛津的考试不多,本科生在第一学年结束时有一次考试总结一年的学习。然后要到第三学年才有毕业考试,考试内容涉及三年的学习所得,那是最紧张的连续几天笔试加上一场口试。但中间整整两年时间一般没有考试的干扰,那是学生最快活的时间,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去学自己爱学的东西,思想上不受威胁,没有负担。三年学制的,通过考试就可获得文学士学位,四年学制的,还要进行一年深入的专业学习。牛津大学根据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分别给予一、二、三等荣誉。 讲课( Lecture )、考试以及理科类的实验( practical work )是由称为系( department )的学术单元( unit )来负责。牛津大学的学术组织现分成五大学术组块( academic division ):人文组块、生命和环境科学组块、数学和物理科学组块、医学科学组块、社会科学组块。每个组块由相应的学术单元( units )构成。数学和物理科学组块为例,下设有:计算实验室、数学系、统计系(以上为数学科学组)、化学系、地球科学系、工程科学系、材料科学系、物理学系(以上为物理科学组)。每个组块都有相应的组块委员会( Divisional Board ),设有三个常务委员会( principal standing committees ):计划和财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资源分配委员会。从人文科学组块的网页所列内容看来,学术组块在学术方面的权限大致相当于美国大学或我国大学下属的学院。 在下面,我们以物理学系的本科生教育作为麻雀加以解剖。该系有两个本科生教育的课群。 ( 1 )物理( Physics )课群。该课群又分为两个课群:三年制的 course1 、四年制的 course2 ,与之相对应的学位为文学士( BA )、物理学硕士学位( MPhys )。两个课群的课程学习都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年为基础课学习年( Foundation year ),结束后有一次考试,称为 Prelims 。第二、三年学习物理学的核心知识,在第三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末,三年制和四年制的有一个共同的最后学位考试(称为 Final Honour School Part A ),考试内容涵盖所有的核心课程。最后部分称为 Part B ,对于三年制的就是要再继续学习一个学期的专业选修课( options );对于四年制的就是要在物理学的二三个领域内学习更为高深的知识,并完成相应的开放式项目( project )。三年的学习专业化程度稍低。 ( 2 )物理学和哲学( Physics and Philosophy )课群,与哲学系联合提供教学( teaching )。学制四年,授文学士( BA )。头三年,同时学习物理学和哲学两门学科,在这一时期,物理学的内容偏重于三年的物理学课群中的理论部分。第三年也有一次毕业考试( Final Honour School Part A )。第四年,学生可选择在哲学或物理或同时两门学科上更为专业化学习。物理哲学( philosophy of physics )作为交叉课程( bridging subject )是每年都要学习的。 二、学院制 事实上,由系组织的讲课( Lecture )并不构成牛津大学本科生学习生涯的中心,讲课( Lecture )要依赖由学院( College )负责开展的辅导( Tutorials )作为强大的支撑。这种做法并不意味着有两组教师:一组在系工作,另一组在学院工作。在牛津大学,系的学术人员同时也是某个学院的成员,他们在系里做研究和负责讲课,同时担任学院的导师。 牛津大学现有 39 个独立的学院。学院是独立的、自我管理的自治团体,学院与中央大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联邦制。每个学院是由院长( Head of House )和多个院士( Fellows )管理,院士们都是各个学科的专家,其中大多数在中央大学也有职位。牛津大学另外还有 6 个永久性私立学堂( Permanent Private Halls ),这是不同的基督教派别由建立,仍旧保持宗教特征。学堂有与学院相似的权力和义务。学院向每位学生收取学费,接受社会各界捐款。通过学院贡献基金( College Contributions Fund ),富的学院接济收入相对较少的学院。 要成为牛津大学的学生,先要成为一个学院的成员。对于本科生来说,入学录取的工作由学院全权负责,学费的大部分也是上交给学院;研究生的情况正好与此相反。 30 个学院和所有 6 个学堂,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招;七个学院只招研究生;众灵学院( All Souls )只有院士,不收学生; Kellogg College 专门从事部分时间制教育和继续教育。各个学院规模不一,一些学院本科生多达四、五百,少则不到一百。学生与院士们一样来自多个学科( subject ),例如,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的本科生中有生物化学、化学、古典人文、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哲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大学学院不接收攻读以下荣誉学科的本科生:考考古学与人类学, 生物科学,地理学,历史与英语,历史(现代)与政治,人类科学,哲学与神学,神学。 各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宿舍、厨房、餐厅、图书馆、运动和社交场地及器材,还为学生提供日常的医疗服务。学生的学院生活丰富多彩。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学院负责本科生的辅导( tutorial teaching )和各种福利(如奖学金)。 我国学者裘克安归纳了学院制的几个特点:( 1 )学院是几百人的小集体,高度自治,由学者管理;学者数目大大超过职员,一部分教师兼一个时期的管理职务。( 2 )不同学科的教师和他们指导的学生经常生活在一起;这是基于牛津大学的一个基本教育理念,即人的教育要全面,不可囿于限制的领域。不同学科的人经常接触交谈,能够相互启发,培养相互尊重的品德。特别是理科师生有必要和文科师生保持接触。( 3 )一位导师指导 6-12 名学生,按这个比例收学生,决不敷衍了事。( 4 )院士都有自己的房间,学生至少必须在学院内住一年。学生宿舍是宽敞的单间,可以退而保持宁静而不受干扰的自学环境。 三、导师制 对于牛津大学的本科生来说,学院不仅是他们生活的地方,更是他们接受教育的地方。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为学生学习提供全程性的个别辅导。浙江大学 费巩 教授(曾于 1929 年至 1931 年留学牛津)认为牛津大学导师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重导师指导,不重上堂听课。大学教师除了科研外,主要的任务是担任学生导师,授课乃其次要。每一学生不止导师一人,按其专业所分之门类,另有导师数人,导师与学生相互探讨辩难;导师发问,诱导学生思索;学生质疑,乃得导师薪传。( 2 )重博览群书,不重课本。导师经常指导应读之书,使学生不重捧一本课本或几篇讲义;经常翻阅参考书,培养自学能力。( 3 )重思想见解,不重强记呆诵。导师经常与学生见面,足以尽启迪诱掖之功,培养学生成为有见识抱负之学者。( 4 )因材施教,修身养心。导师与学生常处一堂,或坐斗室相对论学,足以使学生的优劣为导师所察;分类指导,使聪明的才智不为愚劣庸陋所牵累。导师不仅为学生剖析疑难,并得指示学生修养之法,解答学生个人问题。导师视学生为子弟,学生视导师为良师益友。学生受导师潜移默化,不觉品德与学问俱进。有人曾认为,六十年代美国和法国的学生运动很厉害,而英国并不如此,就和英国大学比较成功的导师制有很大关系。 费巩认为中国固有的书院制也有类似的优点,他主张我国大学教育也应依照这些优点的精神,倒并不是死搬形式。在竺可桢校长的支持和领导下,解放前的浙江大学曾有一段时间实行了导师制,其效果还是不错的。在历史上,英国大学的导师制还影响了美国大学的学分制实施。哈佛大学在 1823 年首创和实行选课制、学分制后,于 1916 年起又实行导师制, 1951 年进一步规定每个导师指导学生不超过 6 人。麻省理工学院规定学生在课程选修上须经导师批准;加州大学伯克利则在学生一进校就为其配备导师,要求每位导师指导学生 20 人。 20 世纪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75 年牛津大学校长麦克米伦写道,六十年前学科有限的数目已经大大增加,其范围扩充到认不出的程度。导师们到黄昏就不见了,象今天的上下班乘长途车的人那样回家了。麦克米伦谈到研究生的大量增加改变了大学人口构成的比例。从本科生的眼光看来,在他们和掌权的副校长之间,兴起了一种享有特权的上层阶级,好象古罗马时在平民和执政者之间出现贵族一样。不过,牛津大学的官方网站尽管承认有所变化,但也指出导师制作为一项制度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四、几点启示 牛津大学这种独具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历史地形成的,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照搬仿效这种精英教育模式。不过,其中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借鉴。 1 、重视隐性课程的通识教育意义 有学者认为,牛桥等英国老牌大学的本科生教育是专才教育。笔者认为,其实不然。牛津大学是由系来组织专业教育,而由学院负责学生的通才教育。只不过,专业教育的课程是显性课程,而通才教育的课程都是隐性课程。正因为如此,牛津大学培养出大量的像撒切尔夫人(在牛津读化学)一样的通才。阿什比对此有一番解释:我们英国人对课程的改革,不象美国人那么感兴趣。原因很多,最突出的是:我们对科学的崇拜,从来不及对纽曼、乔义特和柏蒂森等 19 世纪牛津大学人文主义者的影响的崇拜。对他们来讲,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英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对这个教育观点的解释是:通才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不是指教导学生选修哪些学科。在英国人看来,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研究工作、自学,其本身就是通才教育。 2 、真正的导师制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决不是敷衍了事。美国大学在实施学分制的历程中吸收了牛桥导师制的精髓,近几十年来广泛地开展了在导师指导下的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国高校在实施学分制的同时,也必须结合导师制。例如,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考虑到学生知识的局限性,有必要给与具体的选课指导或限定。 3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牛津的导师制并不是导师牵着学生一路走,而是极其强调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的自学。当然,在相对较长的自由支配时间内,学生要坚持自学、大量地阅读。在牛津,大学各个系、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以及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方便学生广泛地阅读。当然,还有校方购买的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这些都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条件。 4 、高标准的要求 牛津大学的(学位)考试决不是形式,而是相当规范。学生和考官都要穿上统一的黑色袍子,以显示考试的严肃和郑重。所有的考试是由学校统一出试卷,导师以外的教师批改,由另一位教师复核。考试的难度颇大,据一位曾在牛津学习的经济学家称,数学课考试满分为 100 分,有时得 40 分也就算及格。并且,本科生学位考试成绩还分一、二、三等,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升学。研究生考试时,凡答问题,都需要首先进行学术回顾,对已往的研究状况作简要的评述。在此基础上,答题人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否则,即使将自己的观点论述得最好最详尽,也不符合要求。从考试中就要求学生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好习惯。 大学本科生通过毕业考试就可取得学位。对于研究生,则还要求学位申请者写出一定水平的、有创造性研究成果的论文。有必要指出的是,牛津大学是根据教师的创造性成果来评定教授。化学系一位 60 多岁的学者有许多著作,但校方认为他的著作都是编著的教材,无法依此类著作认定他有教授水平。而该系另有一位教师只发表两篇水平较高的论文,是独创性成果,就评上教授。毋庸多言,这种职称评定方式肯定影响了导师对学生的学术指导。 5 、加强多学科的交流,开设多学科结合的课群 在牛津大学的学院中,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 和 老师朝夕相处,互相切磋,从中受到教益、交融和砥砺。据牛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回忆,许多研究的灵感来自喝午时茶的交流。不过,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居住在学院内的导师越来越少,老牛津人回忆往事时很无奈。这是不是牛津、剑桥近几十年来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 、 http://www.ox.ac.uk 2 、裘克安,《牛津大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年。 3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三联书店, 2001 年。 4 、 阿什比著,滕大春、滕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年。 5 、徐辉,《英国大学以导师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初探》,《高等教育研究》, 1985 年第 2 期。 6 、徐辉,《英国新大学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的革新》,《高等教育研究》, 1986 年第 3 期。
个人分类: 大学的组织与管理|7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建设:教学制度设计的任督二脉
arithwsun 2009-5-18 04:05
大学建设:教学制度设计的任督二脉 Google Doc保持最新文字更改 大学建设:教学制度设计的任督二脉 科学网博贴 陆占国的博贴, 一个大学老师的困惑--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大学的办学提案 ,指出了当前大学的一个普遍问题,学生不认真学习,考试时候,从学校层面到具体老师层面,都存在着放水问题,如此下来,大学会陷入恶性循环,对国力的影响当然不可待言。 不过,他文章结尾处的办学提案,实际上是个反讽性讲法,可理解为苦恼人的笑话。这里我提一下自己对此问题的想法, 解决这个办法,其实有两条: 1. 校长要有魄力,要顶住不及格率的社会压力,靠普通教师顶是顶不住的,只能放水。校长顶住了,这个大学才有进步。大学顶住了,成为常态,那国家才有进步。当然,我们在博客网上吹吹风,帮校长们壮壮胆,这种社会舆论的建设也是非常需要的。 2. 真正琢磨好一套制度,这个制度,窃以为包含两个方面: a) 学分制,实际上中国大学,是没有真正的学分制的。不用说补考之类现象,即使是评定成绩,也不是学分制的办法,学分制,是要把考试的百分制成绩,由任课教师转化为五级质量分(ABC)的,这样做,不是摆设,是有用处,用法的,此帖不论及,可查我的相关帖子。 现在大一新生都有新生教育,其实,与其道德说教,不如直接给他们解释一下学分制下的成绩单,找几个范本,详细解释说明一下。我相信,对大多数学生会相当有 效的,教学十年,我对他们有相当的了解,这些学生,对分数还是相当在乎的,更别说ABCD这种更加醒目的东西了。 现在的情况却是,大学管理体制混乱,很多牵扯到教学的文件,大学生们根本看不懂,那些文件虽然管的是大学生,但却并不是面向大学生写的(其实,我作为老 师,有好些也看不太懂),这样来的话,大学生很难明白自己大学四年要干些什么,高中旧的已去,大学新的没来,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大学的问题,是校长 层面上的问题。 学分制,国外基本上已经有了相当规范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现在很多校长,经常出国,甚至在国外学习过相当长时间,不知为何一直没有借鉴这种全世界范围内已经相当规范的做法,或者说将其真髓取经回来,目前的大学学分制,基本上还都是假的。 不仅如此,我意以为,在国外规范经验的基础上,其实还可在择其善者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毕竟, 一个制度,只要一经奠定,就有相当的势力长期存在。国外亦然,他们使用这么久的系统,即使发现问题,现在想改,也不好改了,大学系统的惯性力是很大的。而 我们现在开始做,则可以设计出一个更完善的体制,反而有后发优势。这个内容,本帖先不延伸说了,有兴趣的同好可继续思考,大家互相献计献策。 b) 师生反馈评估系统, 相比于学分制,这个 即使在国外名校,我看也没有很成功的。其实,现在有网络辅助,师生反馈评价系统应该是可以进行更好的设计的。 而且,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师生反馈评价系统,其目的,不仅仅在于给老师打分,形成有效反馈。更重要的是,老师也可给学生写一些主观性评语。 这就牵扯到学分制的有益补充这个问题上来了。学分制,再怎么说,也是在分数的框架上做文章,有些人,提出素质教育,反这个反那个,其实根源都在于 认识到分数制度,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呢,这些人,包括国家领导们,因为不是教育专家,他们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提出的解决方案却因为缺少 深思熟虑,反而 在教育界产生未受其益,先得其害的效果,影响了我们国家人力水平的发展。 分数制度,或更抽象地曰水平考试体系,适应面广,具有经济有效的特点,是现代社会培养大众化人才的重要工具。但是,大家也发现了其不足,在培养精英级人物时,就不仅是简单的考试和分数,可以达成任务的。观人类历史, 精英人物都是师传口授,采取这种非常紧密的关系教出来的。 大学,当然是这种精深传授体系的重要载体,否则,不用大学,不用上课,就是设立各科目的国家水平考试,考过一科过一科,科目够了就得大学文凭,不就行了么。这跟 陆占国的 提案 ,在层面上有点相似,虽然他那个,反讽为用钱买的。 当然不行, 精英人物要靠大学课堂、讨论班、研讲班,师生间、生生间密切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甚至聚变反应,才能产生和维持。为国家制造精英,是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如果一个大学,没有一定比例的精英级师生,这个大学恐怕是有负其称谓的。 分数制度,或曰水平考试体系,当然会对一个大学的精英培养有相当的的帮助,这个帮助是水涨船高型的帮助,如果一个学校的 分数制度-水平考试体系,都落在补考、作弊、放水的层次上,这个大学很难产生出足够比例的精英。 水涨仅是必要条件而已,精英是要靠 师传口授,互相切磋这种 紧密的关系才能教出来的。所以,精英学生的表现,不能再由分数来全部显示。这时候,来自于其老师们的评价信和推荐信,其主观性评价内容,就显得更加重要。 这才是师生反馈评价系统,要干的正事。评老师是次要的,关键的还是在于评学生。当然,有些学生如果表现不是突出,老师可能一个学期,在这个 师生反馈评价系统 也给他写不上几句话,但是表现突出的学生,则老师可以随时在 师生反馈评价系统 写上这个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因此产生的主观判断,免得时间长,到了学期末,忘掉了具体事例。 实际上,有些高阶课程,讨论班,研讲班上学生的优秀表现,靠分数或ABCD是说不清楚的,必须靠老师们的有经验的评价,才能指出来,供后继培养者参考和使用。 这些材料,积累下来,到了学生大四想考研/出国/工作时,由其特任导师(现行情况下可选本科生论文指导教师,或者学生自己邀请的某位老师)将所有的老师的评语,整理一下,不就是一封内容详实、有理有据的评价信/推荐信吗。 这样形成制度,这个大学的毕业生们,必然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声誉。 当然,这种特任导师,可以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就通过双向选择产生,具有掌管该生师生反馈评价系统的权力,该生的反馈,有些内容,如果师生认为必要,可 以选择只给该特任导师看,而不给具体任课老师看。而学生的特任导师,亦可在该系统上,主动向任课老师咨询该生的进展情况,要求任课老师反馈。 当然,一个学生特任导师的数目,可以不唯一,如最近各高校开始提倡的双导师制,若搞好了可能更有优越性。特任导师主持时间,亦可以不固定于四年全程,在有效和经济的前提下,越自由地双向选择越好。但一个导师负责的学生数目,不应该超过本校师生比的2倍或3倍。 如此良性循环,后面的学生看到前面学生的成功范例,必然要表现更好,必然会在这两个系统,学分制-水平考试系统和导师制-精深传授系统里面都力争上游。 实际上,本文提出的两个系统,着眼点在于教学环节的制度建设,而不指望那种每年几次的道德类说教性运动。我相信,这两个系统,就像任督二脉一样, 设计好、建设好后,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的整体,就叫素质教育(看,我给出了素质教育的一个明确定义了)。以此 任督二脉循环体系, 形成教学制度的主体架构,带动起所有的教学活动,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相应地对科研环境有改善,毕竟,大学里,教学和科研活动是由相当程度的融合关系的。 相关博文 中国的精英教育:人才造血必须大于失血 大学精英教育:建重点班不如开荣誉课程 大学建设:学分制的设计和改进 国内领袖科学家不上本科生课的行政原因 参考资料 1. 学分制1872年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之后逐步推广完善, Diigo
个人分类: 大学建设|550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