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才通货膨胀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国大学生的“人才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热度 8 cloud2 2017-12-18 17:58
我国大学生的“人才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朱云云 一、时也,命也! 最近读了刘新宇老师关于普通高校应该以什么目标培养学生的博文《 一所三流大学的使命 》和《 三马都是三流大学毕业的吗? 》。刘新宇老师用80/90年代能上大学的学生比例(高考年招生量/考生出生年出生人口数)来评价当时大学生的优秀程度(不如说是金贵程度)。结论是以前的三流学校考生也比现在三流学校的学生优秀。 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百废待兴,但人才出现断层,中央恢复大学招生,国家把大学生当做国家未来各行各业的管理者,给干部身份,毕业包分配,在那个人才短缺(其他物质产品同样短缺)的年代里,能考进大学,还能考进本科,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但不得不说,那是一个历史的机遇,那时候大学生不仅碰到国家建设管理人才短缺,还碰带制度大变迁,任何人只要顺势而为,必然会有丰厚的回报,更不用说能拿到当时少的可怜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幸运年轻人。 为什么说当时参加高考的人幸运?虽然跟他们同一年出生的人很多,但是参加高考的人却很少。比如马云参加高考的1982、1983、1984的参加高考人数只有187万、167万、164万,录取率分别为17%、23%、29%。所以难度并没有比现在大学生难度高的那么离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可能的原因是,当时改革开放没有多少年,80%的国民生活在农村,再加上当时信息条件落后,一般老百姓意识不到这个时代给予的大机遇!看看马云、马化腾、马明哲出生家庭就可以知道,都是知识分子或者干部家庭,考察其他百富榜成员仍然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这个不仅体现在百富榜成员这个层次,就算你去分析一个县城的人物命运也可以清晰的看出。 所以,这是他们获得了时代红利、制度红利! 二、竞争优势 很多人认为 60后以及70初获得的 竞争优势只是他们接受了大学教育,进而对比现在的大学生也获得了大学教育却没有获得像他们前辈那样的成绩,进而指责现在大学生不行了! 我国的资源 在一定时期 是一定的,争夺资源的人之间属于零和博弈, 60后以及70初生人因为同辈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教育,甚至没有竞争资源的意识,所以各种资源可以被他们轻易获取,带来自身财富的飞速增长。而现在的大学生一方面许多资源已经被前辈们获取,更重要的是剩下的有限资源,每年毕业数百万的大学生同辈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压力之大也是80/90年代不能比的,所以指责现在大学生没有以前的出息有点不公平! 三、人才通货膨胀率 一方面,改革开放后获得大学机会的人就业上的优势强烈地震撼着社会大众。另一方面,社会大众也慢慢觉醒,都想来分享红利,但是直到1998年,我国一直控制大学生的招生数量,使得录取率在三分之一。一直行政管制,使得制度红利一直持续。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虽然受损不多,但是靠出口已经不能拉动国家经济增长,这时需要拓展内需,而民间对于上大学的冲动与日俱增。于是在1999年正式开始了大学扩招,大学生的录取率一下从1998年的34%提高到1999年的56%,从此我国大学生录取率再也没有低于50%,不管参加高考的人数从1999年的288万到2016年的940万。 我给人才通货膨胀率的定义公式为, 人才通货膨胀率=大学生招生数量增长率-GDP增长率 1999年, 人才通货膨胀率=48.1-7.7=40.4% 2000年, 人才通货膨胀率=38.1-8.5=29.6% 2001年, 人才通货膨胀率=21.3 -8.3=13% 2002年, 人才通货膨胀率= 19.4-9.1=10.3% 2003年, 人才通货膨胀率=19.4-10.0=9.4% 2004年, 人才通货膨胀率=17.0-10.1=6.9% 2005年, 人才通货膨胀率=12.8-11.4=1.4% 大学生的供给超过社会的需求就会产生过剩,就像现在我国轰轰烈烈的供给侧改革要把过剩产能改革掉一样,但是大学生作为劳动力不会像改革过剩产能一样只要把矿厂一关就行。 最后,用一位长者曾经说过的话结尾:“人的一生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个人分类: 教育|6130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