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纪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铁道部党组成员赴春运一线检查指导工作纪实
whyhoo 2012-1-18 10:10
飞驰的火车载着亿万旅客回家团圆的梦想。每年春运,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心,也蕴涵着铁路人对全国人民的深切情意。   今年春运启动后,一项又一项确保安全的周密部署,一个又一个便民利民的切实举措,一次又一次前线后方的精心配合,展现了铁路部门大力度、全方位保障春运安全有序的坚定决心。   在春运最关键的时刻,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连续在春运一线奔波指导,从珠江畔的广州到长江重镇武汉,再到黄浦江边的上海,深切的关怀、有力的部署,确保了春运工作战胜一个个困难,朝着安全有序的目标顺利推进。   在春运最关键的时刻,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彭开宙,胡亚东,陆东福,卢春房,王志国;部党组成员、纪委书记安立敏;部党组成员、全国铁路总工会主席何玉华等分赴春运一线,检查指导春运工作。   万里铁道线上,春运正酣。在车站、在列车上、在检修车间、在调度所、在建设工地……在春运一线,哪里有艰苦的岗位,哪里就有铁道部党组成员的身影。他们深入一线,和职工一起,共同兑现着春运 “确保安全、平稳有序、便民利民”的庄严承诺。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强化安全风险控制,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千方百计确保安全   确保安全是春运工作最核心的任务,也是决定春运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千方百计确保安全”。这是部党组成员在春运一线检查中最为关注、强调最多的内容。   1月8日,春运第一天,胡亚东一大早就来到北京站,像普通旅客一样从进站安检口、实名制验票验证口、旅客乘降通道经过,以暗访的形式检查每一处安全关键场所和每一个安全关键岗位,查看了解安全基础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安全过程控制是否做到有机衔接、有序运转。   这里是全国铁路春节前春运客流量最大的车站之一。 “要时刻把旅客安全放在第一位,一定要确保旅客乘降有序。”胡亚东说。他要求增加引导揭示,方便旅客寻找验票进站通道,保证进站安全;组织好临时身份证制证、窗口实名售票、实名制车票查验等工作,防止发生旅客拥堵;增加查危仪,把好入口安全关;必须在列车停稳后再放行旅客,确保旅客安全。   今年春运,胡亚东负责全路春运安全、能力、秩序、服务、售票等方面的组织指挥工作,包保检查北京铁路局春运工作。   广东历来是春运外来工客流涌动的源头。连日来,王志国先后深入到广州铁路 (集团)公司辖下的深圳、广州、东莞的各个车站,动车段广州南运用所、机务段、工务段、车辆段、客技站等春运一线单位检查。安全,是王志国在春运检查中反复强调的重中之重。他特别强调: “任何困难情况下,都要确保行车的绝对安全。”   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开行图定客车和临客达到历年之最。如何有效防范设备风险,保证设备质量稳定可靠,是对铁路的严峻考验。   在广州动车段广州南运用所,王志国详细了解夜间检修作业全过程的安全卡控和故障处理程序,逐一查看动车检修故障登记卡,了解对故障点的处理、消除方案以及安全卡控程序;在广州客技站,王志国专门挑选即将出库的K2006次列车和刚刚入库的K894次临客车底,逐车厢地进行检查,看车底质量、看技术整备,要求车辆部门加强库内检修,把隐患消除在出库之前,确保设备运用状态良好。   时值寒冬,铁路建设工地仍一派火热场景。连日来,卢春房冒着严寒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他先后深入西康二线豁口特大桥、新翠华山隧道、张岭隧道和新柯家河隧道等施工工地,深入成都铁路局管内遂宁南梁场、新薛家坝特大桥铺架口、兴隆场编组站等施工现场检查。   卢春房要求,全力保证施工安全,加大对既有线和临近既有线施工的安全检查力度,重点对物理隔离设置、现场移动设备控制、施工组织方案落实、人身安全防护等安全关键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既有线施工的绝对安全。要狠抓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大力推进工程标准化管理,坚决打击分包和违法转包,全面强化 “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保”等工程建设的过程控制,不断完善和强化建设管理的技术标准、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   安全责任大如天。从车上到车下,从临客到高铁,从机务段到动车段,从固定设备到移动设备,万里铁道线的各个节点,安全风险重点部位和关键岗位,都留下了部党组成员的身影和嘱托。   “把安全风险管理贯穿到春运安全工作的全过程,实现对春运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提升春运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春运安全稳定。”部党组的这一要求已扎根铁路人的内心,成为全路践行的铁律。    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   “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这是今年春运200多万铁路职工沉甸甸的誓言。今年春运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35亿人,创历年春运之最,服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今年,铁道部首次大范围实行实名售票、电话订票、互联网售票等新举措。旅客对这些新措施满意不满意,这都是每位部党组成员所关心的。他们深入到旅客中间,仔细了解需求,并叮嘱随行人员做好服务,让旅客回家的路多一些舒适、多一些温情。   连日来,彭开宙先后检查了成都站、成都车辆段、成都机务段等单位。彭开宙在检查中指出,春运节前、节后同样重要,不能有丝毫大意。在遇到异常天气时,要尽最大努力为旅客提供室内候车条件,协调运用车站茶座、商铺等经营场所,为旅客提供更大的候车面积,保证旅客乘降安全和服务到位。   在检查过程中,彭开宙常常停下脚步,与旅客们亲切交谈。在成都至拉萨T22次列车发车前,他详细询问了一名抱小孩妇女的出行情况。当那位妇女说顺利买到火车票、车下车上服务很好时,彭开宙勉励列车工作人员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做好列车供水、供暖、卫生、餐饮等工作,为旅客创造温馨、舒适的旅途环境。   上海、济南铁路局管内是此次陆东福包保的地区。连日来,徐州、南京、常州、苏州、上海、合肥、杭州等地铁路客站,上海局客服中心、上海动车客车段、艮山门动车所都留下了陆东福检查指导春运工作的足迹。他强调要进一步将便民利民措施抓实抓细,尤其对农民工团体票售票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主动提前做好服务;在服务硬件提升的同时,着力提升软件,落实服务标准,改进服务方式,加强客运管理,整体提升服务水平。   一声声问候,一句句解答,一次次咨询,铁路客运服务中心正在春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客服工作是一线前沿,是铁路与旅客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起着化解矛盾、消除矛盾的重要作用。客服人员不仅对外代表着铁路形象,而且对旅客的咨询回复也是一门语言艺术,要加强业务培训,提炼经典案例,不断提高处理咨询投诉的水平。”在听取了济南铁路局客服中心话务量、接通率和旅客咨询投诉情况等工作汇报后,陆东福强调道。   深入西安、郑州铁路局春运一线检查的安立敏十分关心便民利民措施落实情况。1月11日清晨,古城西安浓雾弥漫,寒风刺骨。安立敏刚下火车,就直奔车站指挥中心、候车厅、售票厅、安检查危口、车站广场应急售票区实地查看实名制售票及客流组织情况。   此时正值列车集中到达,车站旅客人头攒动。在候车厅,当看到立柱上新装设的各候车室平面示意图等导向标识时,安立敏给予肯定: “导向标识很重要,要让旅客对车站的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即使是不识字的旅客,也能通过导向标识顺利进站、候车、登乘。”   针对客运高峰即将到来和售票压力相对缓解的实际情况,何玉华在北京西站检查春运工作时要求,将部分售票人员调整到旅客组织岗位,加强旅客乘降组织力量。针对北广场西侧临时售票区购票旅客已经不多的实际,他指出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将部分场地搭建帐篷设为候验区,让提前到站而又未到验票时间的旅客在此等候。   春运购票是旅客最为关心的问题。今年实施的一系列新举措反映了部党组重视旅客呼声、为民办实事的决心。   在北京站售票厅内,胡亚东与几名旅客就实名制购票、网络购票、电话订票等问题进行了亲切交谈。一名等待取票的旅客满意地说: “网络购票很方便,我买到了从东北到南方的联程车票。”胡亚东对在现场采访的媒体记者表示,今后铁路将更加关注学生订票事宜,搞好学生团体订票,为学生群体创造便利。   1月15日,广东节前客流高峰地区下起了雨,候车旅客的避雨条件牵动着部领导的心。王志国全天冒雨检查广州南、深圳、深圳西、东莞东站,重点查看临时候车棚的防雨情况。他对车站工作人员强调,要时刻为旅客着想,落实各项应急预案,备足雨衣、雨伞等遮雨工具,不让旅客在雨中候车。    切实关心职工、爱护职工,为他们排忧解难,创造全身心投入春运工作的环境   “当班职工有没有热水喝?” “有没有间休地点?”在成都机务段客车整备车间,听到彭开宙关切的询问,一名女职工激动地向他问好: “谢谢部领导关心!现在生产生活保障更有力度了!”话音未落,爽朗的笑声在寒风中响起。   为了让旅客回家的路更安全、更便捷、更温馨,万里铁道线上,铁路职工舍弃儿女情长、舍小家为大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们中,有的刚当爸爸,却踏上支南临客几十天见不到孩子;有的父亲生病甚至去世,却没法在床前尽一份孝心……而基层一线职工的冷暖,深深牵动着每一位深入春运一线的部党组成员的心。   每到一处,部党组成员都仔细询问职工工作情况、家庭情况,并叮嘱随行干部,要切实关心职工、爱护职工,为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创造条件。   陆东福深入济南局检查工作时,走访慰问了老同志和困难职工,给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在看望奋战在春运第一线的干部职工时,他强调,要想方设法解决职工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加强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奋战春运、奉献岗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平稳度过节前春运高峰。   “冬季气温较低,建设单位在抓施工安全的同时,要切实关心一线职工的生活。后勤保障工作是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务必要抓细、抓好、抓实,为职工解决好后顾之忧。”卢春房在检查新薛家坝特大桥铺架口施工现场时表示。包保检查中,他对职工后勤保障问题尤为关切。   在西安机务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安立敏看望了奋战在一线岗位上的干部职工,叮嘱各级干部要特别关心机车乘务员的工作生活情况,让他们充分休息,安全驾驶每趟车。在西安局客服中心,得知铁路局新增话务员、在各大客运站设立 “12306”重点旅客接待处等情况后,安立敏叮嘱道: “要安排好话务员的工作和生活,保证大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春运服务工作。”   在阳泉北维修基地,何玉华看望慰问了坚守岗位的工务、电务、供电、公安等单位的职工,特别到浴室和食堂进行了查看,关切地询问职工就餐情况,要求各单位切实安排好职工的生活,尤其是春运和节日期间,要让大家吃好、住好、生活好,解除后顾之忧。   在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何玉华详细询问了各个车站关于职工班次安排、休息、用餐等问题,要求车站必须做好职工和抽调人员的后勤保障,安排好食宿生活,让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春运工作中。   声声问候暖人心,殷殷关爱催奋进。部党组成员把关怀和期许带到了春运一线,送进了干部职工的心坎里。   春节是令人期待的,而春运是艰苦的。200多万铁路人来自人民,全身心奉献于人民。春运中,部党组成员与全路干部职工上下一心,用心去温暖亿万旅客回家团圆的旅途。 原文见 http://www.china-mor.gov.cn/xwzx/jrtt/201201/t20120117_28233.html
个人分类: 交通|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的部分医生都在干啥?——生活纪实
热度 2 luoweijun 2012-1-16 15:25
上周,一位堂兄突然给我来电,说其小孩肚子不舒服,于是到当地县医院检查,医生要求住院治疗,数日过去,未见好转,但钱却花得快, 两三千元 没了,无奈之下只能转到离该县最近的某地区医院治疗,经过各种名目繁多(拍片、化验血、化验大便……)的检查后也要求住院治疗,三天后同样未见好转,当然 几千元 血汗钱肯定也没了。于是他才电话询问我,问我所在省会城市的哪家“大医院”比较好,我一想,那不就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吗,并告诉他。当天晚上他就来到我所在城市,我带他去该医院,医生告知要排至少两个小时的队,所以我建议他第二天再去看。第二日一大早,他就带着小孩去排队,中午回来告诉我(我要上班,没陪他去),刚刚医生检查了,要求交 2000元 后住院治疗,但他身上没带那么多钱,等出去取钱回来,医生告知他只能等第二天重新排队才行了(我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经不起折腾,我当天下午就没上班带他去某省医,挂了专家号,可能运气开始转了(其实他在去取钱的时候已经开始好转了,呵呵,后面部分可见),没人排队,医生要求化验大便(这里穿插个小插曲:他在拿着医生开的化验单仔细查看,我问他看什么,他说“看要化验多少次啊”,我告诉他“肯定是一次啥,化验那么多次干什么?”他告诉我,在他们去的那个某地区医院,医生给他们开的化验单上写着化验大便 12次 ,我当场差点没晕倒,太tmd坑人了吧),半小时后化验结果出来,几乎各项指标都不正常,医生判断是普通的肠炎,说是没必要住院,先吃点消炎药看看,于是开了点(共计几十元)阿莫西宁等消炎药给病人,并告知三天后去复查大便,昨日堂兄带孩子去复查,一切正常。他高兴,我也高兴,但不知道高兴之余他有何感想(没来得及交流他就匆匆带孩子回家打工赚钱去了),而我却感想颇多,我主要在想“现在的 大部分 医生都在干啥?”你说我堂兄容易吗?每月在县城打共挣不到2000元,上有老下有小……,一个普通的肠炎就前后花去六七千元的 冤枉钱 ,还不算误工费和差旅费等。我们老百姓真的 伤不起 啊! 一件生活中发生的实事,“流水账”出来供各位看官思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14 次阅读|1 个评论
【山那边】同心网与孩子们“庆元旦、同联欢、共午餐”纪实:照片
热度 1 马红孺 2012-1-14 16:49
离开家乡整整34年了,在南京10年,在上海也有20年了。上个月去南京,几乎认不出来了,而上海的这二十几年,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去年发现有个家乡的网站,似乎是由几位中学教师维护的,突然有了回家的感觉。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是网站组织的一个送温暖活动的报道,看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34年,山那边的变化太小了!! 同心网与孩子们“庆元旦、同联欢、共午餐”纪实:照片
个人分类: 山那边|4099 次阅读|1 个评论
《红与黑》是纪实作品???真的,写的是阿伯拉尔
热度 1 jinkai719 2011-12-22 09:29
红楼梦》有点纪实的意思; 那《红与黑》呢?这本我最爱的 法国 书,竟然也是写实, 写的是谁呢?阿伯拉尔! 附加百度: 法国哲学家、神学家。他是中世纪最富有才华的经院哲学家之一。他坚持理性和试验,为后来的科学方法和理性主义铺平了道路。但是让阿伯拉尔广为人知的不是他的学术成就,而是他与爱洛依丝的爱情悲剧。   生于法国 南特 巴莱德一个骑士家庭。据他的自传《我的苦难史》中说,他放弃了骑士称号的继承权,为的是参加“ 辩证法 的比武大赛”。他四处寻访名师,但每次都以对老师的激烈批评而结束。他于1094年向当时名震遐迩的逻辑学家罗色林学习,因不满意后者的极端唯名论立场而于1100年到巴黎向著名的实在论者香浦的威廉学习,但实在论同样不能使他满意。由于他的批评,威廉不得不修改自己的立场,乃至辞去教职。1113年他转向当时享有盛誉的神学家拉昂的安瑟伦学习神学。但他发现他的老师名不副实,便批评安瑟伦像一棵光长叶不结果的树,像光冒烟不发火的炉子。   他于1115年在 巴黎圣母院 的注脚学校任神学教师,受到学生热烈拥戴。巴黎圣母院主教菲尔贝尔安排阿伯拉尔担任他才貌双全的侄女爱洛依丝(1101?-1164年)的导师。阿伯拉尔与爱洛依丝相爱,而且后来一起私奔。爱洛依丝生下儿子阿斯特莱伯斯之后,与阿伯拉尔结婚。然而,他们的关系惹怒了菲尔贝尔,他雇用了一帮恶棍袭击并阉割了阿伯拉尔。1118年,海洛伊斯被送进圣阿尔让特伊的女修道院做了修女,阿伯拉尔成为巴黎郊区圣丹尼斯修道院的修士。阿伯拉尔和爱洛依丝之间的情书幸存了下来,并且已经成为了文学上的经典。    阿拉伯尔和爱洛伊斯 他在修道院写了一些列逻辑论文,再次开讲神学,并且经常与官方教义产生冲突。其中《论神圣的三位一体和政体》在1121年召开的索松主教会议上被谴责为否认上帝独立人格的撒伯里乌主义。他被迫烧毁了自己有关“三位一体”的书籍。此后,他考证本院崇拜的圣丹尼斯传说中的讹误之处,僧侣群起攻之,迫使他出走,隐居乡间。很多学生慕名而来,他在法国西北部的一所保惠师修道院为这些学生设立学校,写了《是与否》、《基督教神学》、《神学导论》等著作。他的教学活动引起脚会精神领袖 圣·伯纳德 的敌意性的关注。不安全感迫使他逃到偏远的 布列塔尼 地区,他的忠实信徒追随着他并为他修建了保惠师(圣灵保惠师)修道院。后来,阿伯拉尔把这个修道院交给了爱洛依丝,以收留她召集的修女。    阿拉伯尔和爱洛伊斯偷情被发现 1126-1134年在简陋的鲁伊修道院任院长,他力图改变那里的愚昧习俗,却差点因此被僧侣所谋害。《我的苦难史》即叙述了他至此为止的经历。但他在此后的遭遇更为悲惨。1136年他回到巴黎主教座堂学校任教,写了伦理学著作《认识你自己》。他的一系列著作激怒了波纳德。1140年召开的桑斯主教会议谴责他的学说。贝纳尔专门写了《阿伯拉尔的错误》一文,列举其十六条罪状。阿伯拉尔的《神学导论》被焚烧。他不服从判决,准备到 罗马 上诉。他还在途中,教皇 英诺森二世 就已批准了贝纳尔德报告,宣判他的学说为异端。他不幸染病,死在圣马塞尔。在生命最后几年里,他写了《论辩证法》、《一个哲学家、一个犹太人和一个基督徒之间的对话》等著作,死后葬在克吕尼。他的墓志铭称他为“高卢的 苏格拉底 ”,“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精细的、敏锐的天才”。1164年爱洛依丝死后葬在了阿伯拉尔的身旁。1817年,他们的遗体被合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甫公墓。 编辑本段 社会评价   阿伯拉尔无疑是 中世纪哲学 家中最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 禁欲主义 与思想专制主义的牺牲品。19世纪初,拉姆萨特在《作为一个人、一个哲学家和神学家的阿伯拉尔》一书中记述了他的不幸遭遇以及与海洛伊斯的坚贞爱情。阿伯拉尔与海洛伊斯通信集的出版引起强烈反响。1877年,他俩的遗骸被移至巴黎 拉雪兹神父公墓 合葬,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文艺创作长久不衰的主题。最近,他们的爱情故事还被 好莱坞 拍成题为《天堂窃情》的电影。
2539 次阅读|1 个评论
永难磨灭的“残雪”——影片《残雪》拍摄纪实
热度 7 hcrm 2011-12-20 14:08
很多年前,我的母亲给我讲过一件事,与那事相关的人她也不知是否还活着?不过,那事确实真切地发生过,或许现在别的地方仍在继续…… 就是根据这件事,十二年前,我写了小说《残雪》。我难以想像,它会影响到我的人生。一位名叫 塞上幽兰 的读者,曾经评论说:“ 标题 ‘ 残雪 ’ 大有深意,结尾意味深长,那些残留的东西早晚会被新生事物所取代的,观念思想也是如此。 ” 没想到的是,小说诞生后的十一年,我有机会可以将它拍成电影,让那“ 路旁田间犄角处残留着一撮晶莹的雪块 ”再现人间。那是一些大型视频网站吹响的集结号,在全国范围内征选“我爱拍电影”的导演。多年来,对于视觉方面的研读与审视,使我有了跃然一试的想法。于是,我很快将自己的小说《残雪》改写成了剧本,这个剧本显然是很简陋的,因为举办方对片长是有要求的。 怎么拍?找谁来拍?起先,我想找个熟悉摄像的朋友帮忙,然而最终因种种原因未果。我只得自己借来摄像机,准备开拍了。 在改编小说的时候,我就想到一个问题,出场的人物不宜过多,原因是合适的演员难找。选择哪些人来演这部戏,是颇费了一些周折的。从故事本身出发,主要演员定位在学生,而且他们大都对此很有热情。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第一拨备选的演员,都是黄石理工学院的学生,帮闲者帮着召来了一大批。 要说拍片的热情,这些学生不亚于电影学院的科班们,只是他们没有经过任何训练,与我的想像的确存在较大差距。尽管我带着他们在球场上走了一遍又一遍,把剧本的内容从头到尾反复演绎着,但是结果还是不太令人满意。 然而,活动的终止时间将近,我必须迅速行动起来。正在我准备周末开拍时,主要的备选演员又临时有事,不得不重新寻找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才算找齐了片中的那些演员。说实话,起初我对他们是没有多大信心的。直到我的镜头瞄准他们时,一切似乎都超乎了想像。 片子正式开拍是在一个晴好的日子,我们选的场景我也是第一次去,全凭一位朋友的帮助与导航。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村民得知我们拍电影,既感到好奇,又鼎力相助,譬如演员的服饰和道具,大都是从村民那儿暂借的。记得张静静换上村姑的衣服,挑起水桶时,旁边的老农连夸“像”。 我们差不多是用两天的时间,拍完了全部剧情。片中的“我”和“涓”的扮演者王越洋、周梦晨,其实表演得都很到位,甚至让我感觉,没有选专业演员是对的,因为剧中的戏大都是他们的本色生活。扮演“玉凤”的陈童,从未与表演沾过边,她与王越洋、周梦晨不同,基本没参加过什么活动,而她穿上借来的戏服后,俨然变成了一个活脱脱的村姑。她临场表现出的泼辣性情,据说与她本人的性格完全不搭边,这或许便是表演的魅力所在吧? 至于张静静扮演的“四婶”,更与这位上海女孩的生活经历不相干,或者说还“丑化”了她的个人形象。为了使其肤色更接近于角色,我们既给她脸上抹过田泥,又往她面上涂过眼影等,只是仍未完全掩饰住她的青春气息。所以,我采取了仰拍、侧拍的方式,企图淡化年龄和生活的差距。作为一名非职业学生演员,张静静还主唱了片中的主题歌,片尾的音乐也是她依此哼唱的,给整个影片增色不少。 拍摄完成之后,我和谈斌同学花了两个多星期,边学边干,最终完成了影片的剪辑和制作。其间,片中的演员给各自的角色重新配了音,尤其是周梦晨在湖边的最后一段配音,让我忽然找到了专业演员曾经给我带来的美的享受,恍然隔世一般。 影片很快入围了暴风影音全国二十强,在优酷网的点播率迅速达到了二万多,如土豆网等其他视频网站也在线播放,还有很多其他网站进行了转载,好评与批评兼有,直至今年发在科学网上推荐。 其实,小说《残雪》的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影片《残雪》不仅作了些许改动,更重要的是它很简约,而且采取“现实与过去相互切换”的方式叙述故事,没有认真或者反复观看的人,是不能完全了解其意的。 我曾经告诉一位朋友,我内心深处有“残雪”的情结,我于《残雪》赋予了太多生命感受与希冀,它在我心中确乎永远都难以磨灭。 2011年12月20日 午 小说《残雪》: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3-9-3/220888.shtml 影片《残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do=blogid=518787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9538 次阅读|12 个评论
甘霖工程纪实5
mafanshuibao 2011-11-4 10:47
事情很多,又是两个多月过去了。2011年11月1日,你到彭阳时,天阴沉沉的,当时没有下雨,但之后的两天都在下雨,夜里还下的很大。 闫师傅已经于10月27日帮你把玉米收了,由于灌水不均,玉米棒子也长得大小不一,有长得饱满的,也有稀稀疏疏只长了几粒玉米的。你把玉米提回了实验室,先晾着吧。今年的试验算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个人分类: 农业水|3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东方物探浅海过渡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纪实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1-4 08:35
[转载]东方物探浅海过渡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纪实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报道 2011年7月22日,东方物探海上勘探事业部2275队日生产1872炮,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使这个队持续创出项目生产日效新纪录。   近年来,东方物探浅海过渡带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相继获得突破,使海上勘探队伍成为国内外浅海过渡带地区勘探领域的一支“先锋劲旅”。 在工区施工的震源船。郑玉川 摄    困局:技术制约,举步维艰   国内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是,从浅海、潮间带到滩涂再到沿海陆地,这个被称为浅海过渡带的地区,地表条件极其复杂。复杂的地表条件,决定了任何一种单纯的陆地或海上地震勘探技术与装备都不能满足油气勘探的需要。2000年之前,中国石油人在此处的勘探一直步履艰难。   气枪阵列优化设计技术是海上地震勘探的核心技术之一。“不同的项目都得进行不同的方案设计,而每一次设计都得借助国外的技术服务。”当时国际上具备气枪阵列优化设计技术能力的公司只有屈指可数的两家。“他们只卖服务,不卖软件,我们的勘探生产受到极大制约。”东方物探海上勘探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刘军介绍。   检波点二次定位技术则是一片空白。在海面上进行过精确定位的拖缆,在沉入海底的过程中,受各种动态因素的影响,根本无法知道沉在了什么位置。等到激发之后发现偏得太远了,就不得不返工,既影响了勘探精度,又降低了施工效率。   如果这些难题得不到有效破解,何来可持续发展?    破题:困中求变,柳暗花明   2002年年底,中国石油物探行业重组,浅海过渡带勘探业务并入东方物探,为浅海过渡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带来了契机。东方物探海上勘探事业部围绕气枪阵列优化设计、检波点二次定位、导航定位和综合质量控制等核心技术和装备开展研发。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东方物探海上业务形成了浅海过渡带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系列PAI—Tz,为实现陆、滩、海数据的合理衔接与过渡,开发了一体化采集设计技术。   针对浅海过渡带地区地震数据采集导航定位,东方物探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定位软件系统。初至波法检波点二次定位技术获得发明专利,在运算效率、定位精度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引进气枪阵列优化分析设计软件NUCLEUS的基础上,东方物探自主开发了气枪子波模拟软件和基于近场测量实现远场子波模拟技术,形成了以气枪阵列设计、远场子波模拟为核心的气枪阵列优化设计技术,满足了不同采集项目气枪阵列设计的需要。积累形成了成熟的多系统联合激发接收技术和综合质量控制技术。   收获:挺进国际高端   浅海过渡带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可以完成国内国际任何地区、任何复杂浅海过渡带地震勘探项目。   近年来,东方物探海上勘探事业部应用浅海过渡带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在国内外浅海过渡带地区累计完成三维近1万平方公里,二维4229公里。其中,2007年新港一期三维地震采集项目、垦利20—2/4构造三维地震采集项目、曹妃甸4—5区带海底电缆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渤西油田群(中块)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等工程被油田公司授予“优质工程”称号,2008年大港油田歧口凹陷新港二期三维地震采集项目被油田公司授予“地震采集金牌工程”称号。   在沙特国际浅海过渡带高端技术服务市场,东方物探应用这些特色技术与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公司竞技,2006年中标沙特berri特大型三维项目,2009年先后中标沙特s53三维项目和沙特红海过渡带2432公里二维项目。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1/07/27/001342469.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宣传分会第一次联欢活动纪实
neudoctor 2011-9-22 16:02
为了新成员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进一步增强大家的协调能力,锻炼大家的组织意识。 2011 年 9 月 21 日下午 14:00 ,东北大学学术促进会宣传分会举行了一次团体联欢活动。此次活动共 7 人 参加,为大家搭建了一个挑战自我、提升素质、娱乐身心的平台。 本次活动由文体部部长张松同学负责组织,鉴于大部分成员都有专业课程需要学习,活动适当的缩小了范围。同时本次活动也吸引了来自其他分会成员的加入,大家在一起联欢、互动、提高。 本次活动以个人为单位,以唱歌为主题。每位成员都非常的踊跃,现场气氛热烈。首先是各位成员做自我介绍,同时演唱拿手的歌曲。虽然此次活动参加人数比较少,但依然是卧虎藏龙,每位成员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期间大家进行了合唱、对唱,轻松之余还进行了品茶。最后张松同学为大家奉献了几首高难度歌曲,同时我们也被他的唱功深深的折服。整个活动的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处处体现了大家的幽默和素质。 活动临近结束,张松同学做了几点总结:一、对参与本次活动的成员的踊跃表现表达谢意;二、希望大家能多出来参加活动,提升自己;三、希望大家能积极参加会歌的录制工作。 此次活动不仅达到了让大家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目的,同时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在学促会大家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在这里可以增长见识,可以收获友谊。 撰稿人:陈帅 2011 年 9 月 22 日
个人分类: 历史活动|1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安危高于一切—四川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实 (2010年)
dkysdc 2011-7-6 13:24
人民安危高于一切— 四川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实 原文出自四川在线: http://sichuan.scol.com.cn/dwzw/content/2010-08/26/content_1190792.htm 在四川抗击自然灾害的历史中, 2010 年 8 月 13 日、 19 日是两个标志性日子。   两个日子定格一场灾难: 2010 年“ 8 · 13 ”和“ 8 · 19 ”两次强降雨过程,使全省 20 个市(州) 114 个县(市、区) 946.7 万人受灾。暴雨洪水引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以其突发性、隐蔽性、破坏性、规模巨大和持续时间长,改写人们多少年来的山洪泥石流灾害记忆。   两个日子见证一个奇迹:全省受灾区域第一时间安全转移安置群众约 58.2 万人,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创造成功避险的四川奇迹。    8 月 22 日至 23 日,温家宝总理赴我省清平、映秀视察灾情,慰问灾区干部群众,指导抢险救灾工作。温家宝指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干部群众提前安排部署,及时加强监测预警,领导干部坚持靠前指挥,受灾群众采取紧急避险转移措施,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正常,人民群众思想比较稳定。中央对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应对这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进展给予充分肯定。   从 8 月 13 日以来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成就四川抗击自然灾害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页。解读这些永驻人心的日子,我们读出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读出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读出科学防灾减灾的巨大力量,读出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冲锋在前的风范与担当——   贯穿 10 多个不平凡日日夜夜的主题是:人民安危高于一切!   这是四川的共产党人对四川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一承诺,以及对这一承诺的壮丽实践昭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务必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化作抗灾救灾的巨大力量。“坚决打赢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斗争,誓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誓死保卫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省委、省政府指挥若定,砥柱中流, 8900 万四川人民又一次挺起不屈的脊梁。   “百度百科”关于 2010 年 8 月 13 日的“大事记”是:汶川突降暴雨,多个乡镇多处发生泥石流,造成国道 213 线汶川段多处阻断,这是汶川特大地震后,“震中生命线”第五次中断。   岂止汶川!“ 8 · 13 ”强降雨过程覆盖成都、绵阳、德阳等地震重灾区。 6 天后,又一次强降雨过程,不仅再次覆盖上述地震重灾区,而且向川东、川南转移,引发多处山洪泥石流灾害。    8 月 13 日至今的日日夜夜,北京牵挂四川。   “务必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获悉绵竹市清平乡“ 8 ·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就抢险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 要求及时做好受灾群众转移与安置,尽快恢复交通、通信,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对四川这片土地,共和国总理有着深深的挂念。 8 月 22 日,温家宝总理飞抵四川灾区。“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到清平去、到映秀去,去看看那里的群众……”这是总理自“ 5 · 12 ”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九次四川灾区之行。   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印证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深情、对责任的诠释,化作抗灾救灾的巨大力量。    8 月 13 日至今的日日夜夜,省委、省政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砥柱中流。   清平乡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相继作出指示,核心只有一个:保证群众生命安全。不仅要及时转移群众,还要确保被安置的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有病能够及时医治”。   夜色正浓,暴雨如注。 13 日当晚,踩着半尺深的烂泥浆、顶着随时可能落下的飞石,省委书记向清平挺进。时针已经指向次日凌晨,设在绵竹市清平乡的“ 8 ·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指挥部依旧灯火通明,那是省委书记正在研究部署抢险救援工作。   又一场暴雨袭来,又一个映秀的危难之际。 19 日凌晨,一个熟悉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映秀保卫战的最前沿,指挥抢险救灾。刘奇葆强调,要严防死守,坚决打赢映秀保卫战。    10 多天来,刘奇葆 16 次奔赴灾区。清平、映秀、龙池、北川、广汉……哪里的灾情最重,省委书记就出现在哪里。   转移、救援、安置、防疫、重建……“坚决打赢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斗争,誓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誓死保卫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省委书记的动员令,让 8900 万四川人民又一次挺起钢铁的脊梁。   夜色正浓,暴雨如注。 14 日凌晨 3 时,岷江河左岸的红椿沟发生特大泥石流,堵塞岷江河道,河水冲进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映秀告急!天还没亮,省长就已经在前往映秀的路上。“第一位的任务是救人,要千方百计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10 多天来,蒋巨峰白天亲临救灾一线,夜晚开会部署抗灾救灾。    10 多天来,李崇禧、欧泽高、王少雄、魏宏、李春城、李登菊、叶万勇、柯尊平、王怀臣、钟勉、黄新初、陈光志等省领导心系灾区群众安危,指导抗灾救灾工作。    10 多天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及时组织群众转移,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全力投入灾后恢复重建。   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冲毁,桥梁可以坍塌,不可摧毁的是抗灾救灾的信心与力量。   四川创造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质灾害,没有出现重大人员伤亡。    8 月 22 日,又一个关键性胜利让世人瞩目:经过艰苦鏖战,两条通往灾区的 “生命线”——汉清路、国道 213 线汶川县城至映秀镇段双双贯通。断了,抢修;又断,再修……一场众志成城抢险排危的拉锯战,以灾区“孤岛”的快速解围,写下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在这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绝大多数地震灾区经受住了考验!”行走在灾区的土地上,温家宝总理连连称赞。   面对抢险救援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继续努力、扩大战果,坚决夺取全面胜利!    8 月 24 日,省政府举行常务会。“对灾区以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以及受灾的水利、交通设施等进行全面勘察,提出整治方案”,“完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一条条决策,指向灾区更长远的未来。   汶川特大地震后,对地质灾害的防范,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力度,被纳入决策视野。严密的隐患排查机制、及早的预警监测机制、全民参与的群测群防机制,共同构筑充满效率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网络。网友说:“大灾发生后,政府的作为是有效的。”   位于岷江左岸的汶川县映秀镇,“ 5 · 12 ”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红椿沟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形成长约 200-300 米、容积 70 万立方米的壅塞体,威胁映秀新镇安全。映秀镇遇险群众 8000 多人在第一时间成功转移并得到妥善安置。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绵竹市清平乡。清平乡小岗剑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冲垮上游幸福大桥后堵塞老清平大桥,致使绵远河堵塞,河水改道。清平乡遇险群众 5000 多人被紧急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   “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的应急救援相比,此次救灾反应速度更快、组织更加有序。”映秀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一位名叫“进士”的成都网友被阻隔在国道 213 线,目睹灾难处置过程后,他说:“大灾发生后,政府的作为是有效的。”   “政府的作为是有效的。”来自群众的评价最质朴也最权威。   有效的作为,来自防治地质灾害决策在科学、高效、以人为本的轨道上高速运转。   四川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汶川特大地震加大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根据日本和台湾等地经验,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影响将持续 10 年左右。   汶川特大地震后,对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范,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力度,被纳入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视野。短短两年, 11384 个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被排查,每个隐患点都一一落实监测防范和治理措施。   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办公室内,来自省委书记、省长的批示,码了厚厚一叠。 2010 年 6 月,省委、省政府领导赴地质灾害易发地密集调研。 7 月,省国土资源厅 6 个督导组分赴 6 大地震重灾区督导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6 月 25 日至 8 月 9 日的 40 多天时间里,省政府先后 5 次下发紧急通知,部署地质灾害排查防范工作。 8 月 10 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紧急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省上下立即行动,全力以赴迎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有效的作为,来自科学防灾的严密网络。   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四川逐步建立健全了地质灾害联防预警机制。横向: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加强合作预警。纵向:完善省、市、县、乡、村、社 6 级监测体系,以农村村社、城镇社区、基层单位和施工工地为单位组织群众参与防灾。   严密的隐患排查机制、及早的预警监测机制、全民参与的群测群防机制,共同构筑充满效率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网络,在抗击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早在今年汛期来临前,从 4 月中旬起,四川就全面启动地质灾害隐患集中拉网式排查。汛期来临后,各地继续深入开展排查,所有排查发现的隐患全部被及时纳入监测防控中。   “ 8 ·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前 3 天,清平乡接到暴雨预警。该乡立即启动专项应急预案, 115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控员全部到位,全天候监守。灾害发生前,绵竹市国土资源局要求清平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危险区内人员撤离。此时,距离泥石流大量涌来还有近 1 个半小时, 5000 余群众赢得了安全撤退的宝贵时间。    8 月 14 日凌晨 2 时 40 分,映秀镇特勤民兵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时,发现红椿沟有泥石流暴发迹象。镇指挥部立即再次通过电话、警车、警报等方式进行疏散,并要求各疏散组逐一入户清查,确保疏散效果。    8 月 20 日 11 时 40 分,简阳市丹景乡干部郭学斌发现:山体正在发生“蠕动”滑坡,原本被绿色覆盖的土壤裸露在外。附近的村民都在吃饭,几乎没人意识到险情在步步逼近。没有扩音器, 30 多名乡村干部当起“小喇叭”,挨家挨户敲门要求紧急转移。下午 4 时,转移工作全部完成,共安全转移群众 130 人。    8 月 18 日晚到 19 日中午,荥经县境内普降大雨。青龙乡柏香村一组后山上约 3.2 万立方米的滑坡体,直接威胁该组 22 户 153 人生命安全。 19 日早上 7 点,雨势越来越大,一夜没睡的乡村干部赶到现场,带领该组 22 户 153 人撤离,在最短时间内把所有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   有效的作为,来自应急机制有序而高效地运转。   清平乡“ 8 ·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仅仅一个小时,一支由 13 名消防官兵组成的救援力量,就抵达“一把刀”险要路段,搜寻并疏散周围群众。   灾后仅仅数小时,一架米 -171 直升机从成都起飞,奔赴清平乡营救因道路中断被围困的受灾群众。    13 日下午 5 点,龙池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不到两个小时,由 20 台发电车、 20 辆疏散群众的公交车、 15 支医疗小分队、 50 多台消防车、几辆装满食物的大卡车组成的应急车队,就边排险边向灾区挺进。    14 日一大早,阿坝州和汶川县卫生局从周边地区的医疗机构抽调 70 余名医务人员和 9 辆救护车组成救援队赶赴映秀镇。到当天 17 时,救援队共救治伤员 120 余人。被泥石流冲了 3 公里远,浑身碰伤却奇迹般幸存的周玉平说,幸好得到了最及时的治疗,从死神手里捡回了一条命。   为防止二次受灾,地质专家组成的隐患排查小组在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对可能发生灾情的隐患点逐一进行排查。   在龙池,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和都江堰市国土资源局技术人员,对当地展开大灾之后的地质灾害排查,并针对勘察发现的地质灾害特征提出应对措施。   在映秀,专业队伍已开始对红椿沟全流域进行详细调查,基本摸清了泥石流发生的原因、类型、规模及发展趋势。下一步将重点开展隐患排查,将新发现的隐患点尽快纳入掌控。   在清平,专业队伍对此次发生泥石流的沟域进行详细勘察,对临时安置点、过渡安置点及永久性安置点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从灾前到灾情发生后,可能危及群众生命安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专人落实。   一切为了人民的安危!   映秀保卫战、决战都汶生命线和决战汉清生命线三大战役,是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最直接的遭遇战、最艰难的攻坚战,也是决定四川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斗争全局的关键之战。“在刀锋上起舞”,三大战役全线告捷。   在这场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斗争中,映秀、都汶路和汉清路格外引人注目,保卫映秀,抢通都汶生命线和汉清生命线也因此被看成是这场斗争中的三大关键战役。   三大战役是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最直接的遭遇战、最艰难的攻坚战,也是决定四川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斗争全局的关键之战。   在映秀,近 40 万立方米泥石流进入岷江形成壅塞体,河床被生生地抬高 10 多米,汹涌的岷江水越过右岸,右移近 100 米,冲进映秀镇新城区。在都汶路,映秀至汶川县城段 4 公里共 16 处公路因泥石流受损断道,在松软的泥石流壅塞体上和水淹路上施工,难度甚至超过地震后道路的抢通。在汉清路, 18 公里路段中约有 9 公里严重受损,“一把刀”路段只有一辆铲车腾挪的空间,集聚作业犹如“在刀锋上起舞”,小岗剑壅塞体更是拦路虎。   “誓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誓死保卫灾后恢复重建成果。”三大战役全面打响。   映秀保卫战——保卫映秀就要加快处理岷江河道中的壅塞体,拓宽河面,加大流量,降低水位,让岷江回归正常河道,让映秀镇进水的地方退水。 14 日 9 时 30 分, 7 台挖掘机进驻壅塞体开始作业,连续 28 小时不停施工后,开挖出长 350 米、宽 20 米、深 10 米的泄流槽,洪水对映秀新城的冲击明显减弱。 8 月 17 日 10 时 47 分的爆破将盘踞多日的壅塞体炸开。但映秀新城大部分建筑物依然浸泡水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现场指挥,果断决定在映秀水厂上游修一道防洪堤,施工队伍迅速行动。 18 日凌晨 2 点 40 分,一道长 120 米、高 4 米多的防洪堤修筑成功,冲向映秀新镇的洪水全部被挡回岷江河道。   决战都汶生命线—— 8 月 15 日下午,省交通运输厅在映秀紧急召开 213 线抢通道路会议,商定南北同时对进, 24 小时施工。参战单位一把手蹲点现场,经验丰富的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张晓燕现场坐镇指挥,脚踝扭伤的都汶公司总经理冯学钢带伤上火线,调度映汶高速公路、四川路桥等单位投入 500 多名工程人员、 70 多台大型机械施工。   决战汉清生命线—— 8 月 13 日夜,四川路桥抢险队率先挺进汉清路损毁地段,拉开抢通保通会战的序幕。 15 日上午 10 时 10 分,两台大型机具挺进“一把刀”绝壁段,抢通工作取得突破。 17 日上午,山谷中大雨滂沱,几十台挖掘机、推土机和装载车辆往返穿梭,晚上 7 时,冲刷路基的河槽成功改道。 18 日在最后的“拦路虎”——小岗剑壅塞体前,现场的筑路大军兵分两路,齐头并进。   战役之艰难不仅在于受灾之严重,更在于灾情之复杂, 8 月 18 日晚至 19 日的强降雨导致山洪地质灾害反复频发——   映秀再次告急,再次暴发的泥石流,堵塞已开通的左岸泄洪道,岷江水集中涌向对岸,直接威胁 18 日新筑的映秀新城防洪堤。   都汶路再次告急,再次奔腾而来的泥石流从山里冲出,北线连发 6 处泥石流,南线红椿沟和烧房沟均有 10 万立方米以上的泥石流再次袭来,前两日抢通的路面再次被全部掩埋。   汉清路再次告急,抢通路段部分被淹,已修复的部分路基再次受损,小岗剑又暴发大规模泥石流。   在步步紧逼的灾难面前,坚强的参战人员迸发出更大的力量。    18 日 23 时 30 分, 380 余名武警官兵全部集结完毕,经过数小时奋战, 2 万多个沙袋筑宽加高的堤坝在危急时刻死死地将洪水抵挡在映秀新城外。堤坝还在不断加高、加固,经过几个昼夜连续施工,到 21 日,堤坝已经高 10 多米,宽二三十米。在堤坝的阻挡下,涌向映秀新镇的滚滚岷江洪水拐了一个弯,被挡回岷江老河道,对映秀新城的威胁基本解除。 21 日 22 时,岷江流量为每秒 1080 立方米,正在建设的岷江右岸防洪堤巍然屹立。在专家宣告“大坝能抵御罕见洪水,确保映秀长期安全”的同时,宣布了映秀保卫战的胜利。   “小岗剑,我们又回来了!” 8 月 20 日下午 3 时,当通往小岗剑的最后一块路基填埋下去后,无数台挖掘机、工程车等工程设备从狭窄的路基上鱼贯通过,现场欢呼雷动。 21 日,迎战难度最大的一段也是最后一段路——九根桩大河湾, 300 米、 200 米、 100 米、 50 米……下午 5 时 25 分,在一声巨响后,九根桩大河湾和枇杷岩交界的一片坚硬的岩石被成功爆破。晚上 8 时 30 分,汉清路便道在经过艰苦的 9 天 10 夜顽强奋战后抢通。   暴雨搅乱了计划,一切从头再来。 19 日晚、 20 日晚,烧房沟又连续两次遭遇泥石流。 21 日晚 9 时,北线已推进至铁索桥边,南北距离只有 50 米。 22 日 14 时 59 分,决战都汶路终于在拉锯战中取得胜利,因泥石流而中断 9 天的国道 213 线汶川县城至映秀段全线贯通。 9 天 8 夜,完成了正常情况下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程量。   冲在最前面,守在最险处,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干部就是一柄标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鲜红的党旗插在抗灾救灾斗争的最前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抢险救灾作为创先争优最直接的实践。   到 8 月 24 日,绵竹市金花镇党委书记向军已经度过 12 个不归夜,虽然他的家离办公室只有半小时车程。    12 天里,向军没日没夜地在金花镇各个村“连轴转”,没有回过一次家,每天只能跟心爱的 10 岁女儿通一次电话。   向军是抗灾救灾一线千千万万党员干部中的一员。从“ 8 ·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那天起,鲜红的党旗插在抗灾救灾斗争的最前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抢险救灾作为创先争优最直接的实践。   灾情发生后,灾区各级党委、政府迅速投身抢险救援第一线,始终把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危难时刻为灾区群众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    8 月 12 日晚,面对越来越大的雨势,绵竹市清平乡果断启动一级预案,待命的 38 名工作人员分成 4 个组,拉响警笛警报,沿途用扩音器不断喊话,让村民们按照撤离方案立即转移。由于方案科学,组织得力,反应迅速, 5000 多名群众躲过 13 日凌晨大量涌来的泥石流。    8 月 13 日晚,近 40 万立方米泥石流进入岷江形成壅塞体,致江水改道进入正在重建中的映秀新镇。汶川县委迅速安排 36 名县级干部、 172 名机关干部奔赴灾区,紧急转移群众 8000 多人, 306 名被困群众成功获救。   “不低头!不放弃!”关键时刻,灾区各级党组织沉着应对,处变不惊,成为风雨激流中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早在汛期前的 4 月 29 日,汶川县银杏乡就向 6 个村下发了地质灾害预案,怕有的人看不懂地图,乡里还特意手绘了 10 张撤离路线图,分发给 6 个村的村组干部。当特大泥石流呼啸而过,银杏乡党委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无一人伤亡,无一人失踪,无一辆车受损,无一件东西丢失。   当满载 1300 名旅客的 K165 次客车在广汉石亭江大桥脱轨遇险, 5 分钟内,几十名党员干部从四周冲到大桥上。与此同时,广汉市委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出抢险动员令…… 2 个多小时后, 1300 余名脱险乘客重新踏上旅程。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干部就是一柄标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这场严峻的考验中,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迎难而上,以身作则,靠前指挥,确保了抗灾救灾工作有力、处置有序、应急有方。    14 日,洪水冲进映秀新镇,副镇长沙金冲过已被洪水漫过的索桥,第一时间赶到新镇施工区指挥救援。 15 日,沙金到卧龙搜救被困人员。沿途次生灾害频发,随时要躲避落下的滚石,他带领搜救人员手脚并用,几乎是爬进卧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危急时刻怎能光顾着自己!”沙金说。   泥石流造成龙池连接发生 3 处断路险情。在虹口已连续奋战 13 个小时的都江堰市交通局局长高成军接到命令后,立即赶往龙池,徒步往返 10 公里查看灾情,带领施工人员连续作战, 7 个小时打通道路。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到处活跃着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党员服务队的身影。    8 月 14 日一早,王永生的儿子在湾桥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满身泥浆的王永生趴在靠路的水边草里,已死去多时。头天晚上, 73 岁的绵竹市清平乡湔沟村 6 组组长王永生组织群众转移,在察看水情时被洪水卷走。   在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 3 名党员的“生命接力棒”正在传递。在齐腰深的洪水中, 58 岁的郑海军、 48 岁的张继昌、 38 岁的任洪涛“三棒接力”,救出邻居家的老人和孩子。   “我还没老。”当特大山洪泥石流席卷什邡市蓥华镇瓦窑村, 71 岁的老支书廖永寿带领村组干部和党员用砖头砸、用钢钎撬、用双手搬,保证全村老小一个都不少地转移到安全地带。   当清平乡棋盘村村委会主任王述普坐直升机紧急返回村里,前来迎接的家人一见他就哭了:爷爷死了,现在还埋在泥石流里。“现在最紧急的是救灾。伤心没用,救灾要紧。”他说。   舍小家为大家,这是灾难面前共产党员的选择。他们不怕困难、连续作战,冲在最前面,守在最险处,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先锋模范”的含义。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两年多前,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顽强拼搏,打赢了从抢险救援到重建家园的一场又一场硬仗,经受住了重大考验。今天,面对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又在抗灾救灾的前沿阵地迎风招展。   “有党组织在,希望就在。”人们这样说。   灾害可以毁坏家园,却无法夺走灾区人民的希望。一场场生产自救的战役在灾区打响。不等不靠、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历经苦难而不屈,灾区人民正大踏步走向新的生活。    8 月 24 日,尽管青瓦白墙上还有泥石流的痕迹,映秀镇老街村的伍萍却笑容绽放。这天,她的父母将从三江乡回来,她准备给二老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随着国道 213 线的抢通,映秀人的生活逐渐正常起来。来水,通电,通讯也恢复正常。伍萍以前在村上有个糕点店,泥石流把机器淹了一半,挖出来机器竟完好无损。“等过几天能买到鸡蛋了,我家的糕点店就会重新开门了!”   灾难刚刚过去,生活步入正常轨道。   在安县,因先林大桥垮塌致使该县花荄镇 8 个村的有线电视信号中断。 8 月 24 日下午 3 点 15 分, 2000 用户重新看上了电视。在甘洛县, 8 月 23 日下午 14 时,县抗洪救灾指挥部的电话铃声清脆响起:经过两天艰苦奋战,海棠镇与外界联系的空中桥梁重新搭建……   一种顽强的韧劲,在灾区蓬勃生长。   锃亮的剃刀飞舞,黑色的毛茬跌落。 8 月 20 日下午 4 点,邛崃市回龙镇新兴街 62 号,严志能的理发店开张。在那场滔天大浪中,他的理发店全部被淹没,地板上的淤泥足有一尺厚,几把理发的椅子也被席卷而去。然而,仅仅在洪水退去 10 多个小时后,年过古稀的他,重新打开理发店的大门,在回龙镇所有商铺中第一个开张。    8 月 22 日上午,回龙镇“抗灾自救、灾后重建动员大会”在镇政府举行。 24 日,灿烂的阳光赶上回龙镇灾后第一个赶场天,镇上 80% 的店铺已重新开张营业。   人在,希望就在。夺回灾害损失的一场场战役在灾区打响。   蒲江寿安镇通往汪场村的道路成了 “晒场”。阳光下,金黄的稻谷和玉米粒在凉席上摊开,晒粮食的席子摆了足足 3 公里。受灾群众纷纷从安置点回到家中,积极自救。村民蒋文英和丈夫用水冲洗家中地面,所有的家具被搬到院子里。    8 月 24 日,彭山县江口镇永利村,村民们在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指导下,扶正被水淹过的水稻。 8 月 18 日晚至 19 日的强降雨,使江口镇沿江村社遭受洪灾。洪水一退,江口镇迅速组织和发动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不等不靠、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不仅抢收,还要抢种“希望”。不仅要从灾难中站立起来,还要在重建中实现“起跳”。   在邛崃市农发局的帮助下,回龙镇抓紧调整灾后农业规划,改变以往以水稻、玉米为主的作物结构,将抢收出来的农田,种上川芎、泽泻和小白菜等,借机加快调整品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8 月 24 日,都江堰放晴。 15 台挖掘机和装载机决战在都江堰虹口乡深溪河。虹口峡谷漂流副总王旭东说,漂流起点和终点码头的设计方案已在制定之中,洪峰的洗礼将提高码头和漂流中心的抗洪能力。借这次重修,他们打算在停车场的位置再新修一个接待中心,让虹口漂流的游客接待量翻一倍,两个接待中心总计达到 8000 人,今年 9 月便可重新开放。   灾难没有打垮映秀的信心,也没有打乱映秀的发展计划。映秀镇党委将分期分批组织映秀干部群众前往发展较好的古镇、旅游景区参观考察,同时借助与东莞市签订的对口帮扶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帮扶和智力帮扶,增强老百姓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考虑以映秀镇的名义成立一家公司,采取专业化、标准化的手段,对“旅游温情小镇”进行整体运营。一个崭新的映秀新镇如何管理,也已列入镇党委的议事日程,预期目标是使映秀群众成为管理的主体。   灾难可以毁坏家园,却无法夺走灾区人民的希望。   孩子,是美好明天的希望所在。   清平乡把全乡地势最高、最安全的一块地带,留给了板房学校。为确保学校按时安全开课,自 22 日一大早起,乡政府开始搬家腾地。    9 月 1 日,龙池镇小学将正常开学, 140 名学生的书本已经运到,全体教师将在 8 月 30 日到岗。    9 月 1 日,青川县 54 所中小学幼儿园将准时开学。青川县组织安置群众陆续转移出学校,目前学校已经全部腾空,教职员工正在为开学做准备。   历经苦难而不屈,灾区人民正大踏步走向新的生活! 范英 胡敏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2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甘霖工程纪实2
热度 3 mafanshuibao 2011-5-19 10:25
各位看官,不好意思隔了近两个月才再次发布消息,呵呵。而且据说这次应该有点照片,但是没有,原因是你忘了带相机。 这次到彭阳,计划是修建集雨棚和蓄水池,但由于天、地、人等各方面因素的原因,蓄水池只砌了两层砖,集雨棚在搭好的第二天就被风揭掉了。你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下山了,棚的事只有等下一次上山再说了。还好,你把蓄水池的修建要求都跟闫师傅交代好了,这两天就能修建好吧。没有棚,集不了雨,在搭好棚之前只能拉水灌进蓄水池,进行蓄水模拟。棚被风揭掉,究其原因是棚的设计有缺陷。棚是按照种植玉米来设计高度的,最低高度也有2.5m,这样的高度防风能力就比较差。另外由于太高,施工比较困难,工程质量也就存在一些问题。这个集雨节灌系统压根就不是用来种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而是种瓜果等经济作物的,因此,没有必要把棚搭得如此之高,以至于没有覆膜之前,矗立的八根柱子在夕照之下,像是震撼人心的神庙遗迹。回头你将更改设计,把棚高降低至1.8m左右,你自己能进去就行,呵呵。 你这次上山,自5月13日至5月17日,晚上都住在闫师傅家的窑洞里。第一次住窑洞,感觉很湿润、很凉快,但问题是天气本来就不热。 山上的麦子已经在干旱催逼下抽穗了,好收成又没指望了。该地区在粮食种植上,“压夏扩秋”是需要长期贯彻的方针。 闫师傅和他的夫人,每天还是在山上偷着放羊。尽管有告示说封山禁牧,但农民们还是偷着放,这放羊运动肯定是有其合理性存在的,要不然农民为何费劲地把羊牵老远去放呢?主要原因,闫师傅说了,羊完全圈养,划不来。你寻思着,划不来的意思可能是苜蓿等牧草产量不够,如果不让羊到山上吃点野食,饲料就不够。说到底,还是缺水,饲料产量上不去,才需要放牧。南部山区本来就是草原地带,生产方式就应该是放牧,在一定的地带适度放牧是不会引起植被损害和水土流失的。但一家一户漫山遍野地放羊,如何管理呢?还不如成立养羊的专业合作社,由集体统一饲养、放牧。 首先要改变的,是观念。
个人分类: 农业水|3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直挂云帆济沧海——国内第一批专利进修生赴多国学习纪实
热度 3 Wuyishan 2011-5-7 22:22
(博主按:这是去年1月发表的老文章,但文章中提到了参与第一批专利进修的好几位本所第一批研究生,故值得保存本文,作为中国情报学发展史的史料之一。) 直挂云帆济沧海——国内第一批专利进修生赴多国学习纪实 http://www.sipo.gov.cn/mtjj/2010/201001/t20100114_487710.html .h1 {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240%; MARGIN: 17pt 0cm 16.5pt; FONT-SIZE: 22pt; FONT-WEIGHT: bold } .h2 {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3%; MARGIN: 13pt 0cm; FONT-SIZE: 16pt; FONT-WEIGHT: bold } .h3 {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3%; MARGIN: 13pt 0cm; FONT-SIZE: 16pt; FONT-WEIGHT: bold } .union { LINE-HEIGHT: 18px; FONT-SIZE: 14px } .union TD { LINE-HEIGHT: 18px; FONT-SIZE: 14px } .h1 {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240%; MARGIN: 17pt 0cm 16.5pt; FONT-SIZE: 22pt; FONT-WEIGHT: bold } .h2 {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3%; MARGIN: 13pt 0cm; FONT-SIZE: 16pt; FONT-WEIGHT: bold } .h3 {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3%; MARGIN: 13pt 0cm; FONT-SIZE: 16pt; FONT-WEIGHT: bold } DIV.union { LINE-HEIGHT: 18px; FONT-SIZE: 14px } DIV.union TD { LINE-HEIGHT: 18px; FONT-SIZE: 14px }   1979年8月初,北京怀柔雁栖湖畔中国科学院干部学院。湖边吹来的微风,别有一番夏日中的清凉。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武衡站在讲台上,台下坐着的是全国恢复研究生考试后,国家科委从第一批研究生中挑选的“精兵强将”,还有部分从其他部门借调过来的业务骨干,这次预训后,他们将分赴各国学习专利制度。一年的辛劳初显成效,武衡轻轻松了一口气,但环顾四壁空空的教室,望着屈指可数的几位老师,他的心情又不由得沉重起来。   一年前,根据中央指示,由武衡担纲,国家科委成果局负责筹备建立专利制度。武衡深知,专利制度对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意义重大。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没有专利制度,发明奖励制度也形同虚设,这时要在中国建立专利制度,无异于平地起高楼。   没有法律,没有机构,没有人才,武衡面对着的是一张白纸。但他深信,人才是事业的根本。一年来,他内外统筹并行不悖,一面加紧对外联系出国进修,一面对内网罗有志之士。一年后,面对即将送出国门的第一批学子,武衡百感交集,期盼着这一批人才早日学成归来,这次培训后来被称为中国专利事业的“黄埔一期”。   从此,中国专利事业的后备人才开始走向海外。   从此,武衡播种的人才先行理念开始生根。   从此,随着人才战略步步推进,中国的专利事业从无到有,蓄势待发。   “他们将是我派到你们那儿去学习的人!”   1978年冬天,一如既往的寒冷。灰白的太阳终于费力地钻出薄雾,把微弱的光线投送到北京的每一个角落。武衡站在三里河的办公室里,心情有如窗外的景色,寒冷中沐浴着温暖,沉闷中又潜藏着希望。   1979年3月19日,专利法起草小组成立,我国要建立专利制度的决策正在酝酿之中。国家科委加紧“招兵买马”,在向下属单位抽调、外单位借调干部同时,又向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以下简称“科情所”)、中科院各研究所的在读研究生发出了邀请,召唤有志之士投入这项崭新的事业中。   时年26岁的田力普,正在位于玉泉路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德语培训班学习。他戴着一幅黑边眼镜,课下他很安静,不过一到课堂交流,他就变了个人似地活跃起来,对德国老师迈耶先生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这引起了同来学习的王晓光的注意。王晓光来自计算所,原计划他们培训一年后赴联邦德国学习。两人开始并不熟悉,但就在这年6月,一个共同的选择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科委的有关人士找同学们谈话,询问是否愿意学习专利的有关知识,全班只有田力普和王晓光同意了。当时,风华正茂的田力普是第一次听说“专利”这个词,但他本能地觉得这是开创性的事业,年轻人应该探索新的东西。   中国要建立专利制度的消息引来世界各国的关注。1979年4月2日,日本特许厅厅长官熊谷善二首次访华,与他同来的还有日本知识产权界十几位官员、专家。正在科情所学习的段瑞春和郝庆芬,被选去当翻译。其间,熊谷善二问他们:“你们愿不愿意来日本学习专利知识?”“愿意!”他们回答得异常干脆。多年的文化枯竭和封闭,让这批中国恢复研究生考试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如饥似渴地想汲取一切新的知识。几天后,在熊谷善二的欢送会上,武衡指着段瑞春等几个同学说:“他们将是我派到你们那儿去学习的人!”   5月,武衡应邀率团访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并与总干事鲍格胥进行首次会晤。会谈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同意出资,用于中国向有关国家派遣进修生学习专利知识,后来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同意协助中国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令郝庆芬兴奋的是,科情所一共有12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开始学习专利。马连元、文希凯、李家浩、乔德喜……这批入学时从24岁到40岁年龄不等的研究生,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十年浩劫中,有的曾带着课本去插队,有的在边疆借着月光来看书,他们拥有着同样的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有着超乎寻常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很快,田力普和王晓光也将学籍转到了科情所,和他们会师。   熊谷善二回国后的4个月,他和武衡之间的承诺开始兑现,马连元、段瑞春、郝庆芬、孙保国、张宝明到了日本东京。9月20日,乔德喜、李家浩和来自贸促会、上海科技情报所的4位同志,登上CA931航班,经巴黎中转到达华盛顿。第一次坐飞机,乔德喜还有点憋闷难受,他不会料到,后来飞赴各国开会协商成为他的家常便饭,退休前他飞往日内瓦参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会议就多达50多次。1979年万圣节当天,文希凯和科情所年龄最小的研究生刘眉、贸促会的吴人新来到巴黎。其他从科情所、上海情报所和贸促会等部门抽调的学员,已经分赴加拿大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等地。   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被网罗到“专利”麾下。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杨采良因为出色的成绩和表现,被领导叫去谈话。杨采良196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干遍了除化工之外所有的技术活儿。工作之余他还偷偷地学起了英语。这一次,面对领导的信任,他只说了两句话:“接受组织安排”、“尽全力做好工作”。他的同学尹新天、胡一鸣等8人也接受了组织同样的安排。   科情所14名同学和自动化所8名同学,再加上来自中科院力学所和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研究院的两位同学,这24名在读研究生成为国内培养的第一批专利事业生力军。1979年底,武衡传达邓小平的指示:“专利法不懂我们就要向人家国外学习嘛!”次年,他们全部走出国门,有如中国专利事业的种子,从一开始就撒向了全世界。    全新的环境,强烈的反差,激发起他们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   第一次坐飞机赴日的同学,从北京初到东京,眼前一下亮堂起来。夜晚的街道明如白昼,那个想象中水深火热的“外部世界”,原来是充满惊奇的“新大陆”。在日本特许厅安排的宿舍里,郝庆芬围着洗衣机琢磨了半天,原来日本人都不需要动手洗衣服了。而她自己家中最奢侈的,就是一台黑白电视机。   安顿后,日本特许厅设宴欢迎中国的研修生。当天的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中国研修生来日本学习专利……”宴会上,熊谷善二高声宣布:“我现在告诉你们一件大事,不仅对日本,对全世界来说都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中国要建立专利制度了……”听到这里,还在估算“北京距离东京到底有多远”的中国学生,再一次感到意外:为什么日本会如此重视专利制度,甚至是中国尚在腹中的专利制度?   接着,熊谷善二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日本历史上曾经有个艺人发明了纺织机,当时没有专利制度保护,别人很快模仿他的技术发展起纺织产业,而这个艺人却因贫困饥饿致死。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实施专利制度。走在日本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想起自己一穷二白的祖国,同学们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   第一次踏出国门,直面国内外对比的强烈反差,使每一位进修生对于专利制度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抽象的概念,而有了更多具体的内涵。到美国的进修生们发现,当中国还沉浸在阶级斗争中时,美国已把足迹踏上了月球。当时的美国人均GDP 已有1万多美元,而中国尚不足100美元,这令李家浩想到了国内的“拿来主义”。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大厅里,他开始反复琢磨起林肯总统的题词“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这句话的意义。   全新的环境,强烈的反差,激发起了中国进修生们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他们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想尽快在自己的知识版图里去掉“专利”、“知识产权”这块盲区。   德国慕尼黑伊萨尔河畔,潘塔旅馆。每天早上匆匆吃完早餐,来不及细细品味德国全麦营养面包的滋味,田力普就要赶往欧洲专利局学习。1980年1月10日,田力普和王晓光等7人来到欧洲专利局。这次的培训只有3个月,没有语言培训,先在海牙学习文献检索,再回到慕尼黑学习专利审查。当时欧洲专利局新楼刚完成装修,新铺的地板散发着呛人的粘合剂的气味,却毫不妨碍田力普的学习劲头。   学理工科出身的田力普和王晓光,对于技术问题的理解得心应手,却对闻所未闻的专利理论每每犯难。晚上,他们经常将学习时的讲义带回房间,一起讨论这些晦涩的理论。最后,讲义都摞成了几尺高。这时,他们遇到了德语培训班的同学蒋筑英,当时他作为访问学者正在马普等离子体研究所工作。蒋筑英邀请他们参加了研究所的开放日活动。在这国际顶级科研机构里,田力普第一次体验了宣传科普服务社会的新奇,也深刻认识到科技的力量。26年后,他将这里感受到的开放日活动搬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2006年4月26日,中国公众第一次走进开放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了解专利,了解知识产权。   当时在德国,田力普很快总结出,要真正理解和运用理论原则,只有在实务操练中总结和熟练。在德国机械审查部,田力普遇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利审查员布鲁门贝格老师,他曾参与起草欧洲专利局第一版专利审查指南。为了在实务中充分理解专利“三性”和审查原则,田力普围着老师连连追问,布鲁门贝格不厌其烦地循循善诱。   田力普的苦学加巧学终于见到成效。他第二次赴德进修时,在同学中第一个用德语写出了专利审查意见通知书。虽然,刚刚当上爸爸的他,因为学习连想家的时间几乎都没有,但相比之下,王晓光还是认为:“田力普轻轻松松,却学得最好。”   1980年1月14日,中国专利局成立。当时,田力普应该还不会预见到,眼前这些陌生的概念,在中国未来的30年成就了一项波澜壮阔的事业,而在25年后他以专家型官员的身份,擎起这项事业发展的大旗。   “这是系统的启蒙教育,将我们领入了知识产权这扇门。”   1980年初,结束在法国维希小城3个月的法语学习后,文希凯、刘眉、吴人新来到法德边界的斯特拉斯堡国际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学习专业知识。这里,文希凯认识了保罗?马特雷教授。这位在法国的威望能与国内汤宗舜相媲美的知识产权教授,和蔼可亲,毫无大专家的架子,多次与中国学生共进晚餐。席间,出国前还是“法文盲”的文希凯,用刚刚突击学习过的法语向他请教。在一片混沌中,能及时得到专家点拨,文希凯如逢甘露。      一次,在谈到对知识产权的理解时,保罗?马特雷提到了法国知识产权法鼻祖保罗?卢比尔的一段话:“什么是知识产权呢?它实际上是生产者之间竞争游戏的法律规则……如果把竞争原则作为经济的基本法律,就有必要对竞争设定范围,规定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对什么是这些不可逾越的界限作答,就是回答了什么是知识产权。”   这一段话,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培训中心教授的文希凯,经常会在讲台上完整地背下来,阐述给她的学生们听。在这之前30年中,无论是多次参与专利法修改、亲历中美知识产权谈判,还是参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她都在一遍又一遍地加深对它的理解,并付诸立法实践。   随后,他们回到了法国工业产权局学习。这里的学习、考察和实习内容更为丰富。除了工业产权局各个业务部门的学习,文希凯还被安排去了工业产权局的代办处、知识产权代理所、法国最知名的企业汤姆逊公司、欧洲专利局等考察学习,全面接触了法国知识产权的工作体系和框架。   在这一次海外学习中,法国组的学习时间最长,也最为系统。文希凯、刘眉、吴人新每天不是在考察学习的路上,就是在学习交流中。扑面而来的是新知识,应接不暇的是新问题。“这就好比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清晰的框架图。这张图让我看清楚了专利制度是一个系统,而不是简单的法律条文。它将我领进了知识产权这扇门。”文希凯认为这是一次系统的启蒙教育,之后的30年直到现在,她都在这扇门后寻宝。   在其他国家的学习一般是3个月或是半年,他们大都在基本的理论学习后就分开各有侧重地学习。在日本的学生一开始,都在日本知识产权研究所由所长吉岭桂亲自负责指导学习基本理论。之后,马连元继续留在研究所学习专利法,回国后直接进了法律部,后来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郝庆芬则在流程管理专家的指导下,到申请科、公报科、登录科等各个部门逐一熟悉。回国后,在专利局做业务准备时,她把日本学到的分类法直接用到了世界专利分类表的翻译工作上,也把日本专利申请时用的表格样式复制到了中国。在德国、美国学习专利审查的研究生分到了不同的审查部。有的研究生专攻专利代理,学成归国后就一直从事专利代理工作。   在不同国家学习的进修生各有专攻,组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一幅完整的专利工作的体系框架图。回国后,他们就分赴这个框架的各个角落精耕细作,并各有建树。   首战告捷,他暗喜搭上了这趟早班车。   1981年初,刚来英国专利局学习了3个月的杨采良,就为多年苦于没有专利保护的同胞争了一口气。 当年同在德国进修的煤炭部的医生王大觉在国内发明了“骨骼复位器”。一位英国的同学从他口中得知后却将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王大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发明创造被他人据为己有,很是恼火。经中国使馆的介绍,他在一个像库房一样的屋子里找到了正在看书的杨采良。当时,已经在代理所学习的杨采良扔下书,立即找到代理所向杰克逊老师求助。杰克逊分析:“虽然对方申请在先,但是只要有王大觉在国内构思的图纸为证,打官司不见得会输。”有了这样的法律援助,王大觉马上找这位英国同学交涉。最后,王大觉成为了这件专利的共同申请人。   这么快学以致用,还能立竿见影,着实让杨采良扬眉吐气了一回。他庆幸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也暗喜赶上了这趟早班车。   1980年国庆期间,杨采良和同学一到伦敦就退掉了英国大使馆安排的住房。为了省钱,他们自己租了一个拥有4个床位的房子。   就是在这个屋子里,还在英国专利局学习专利审查时,每天晚上他都要从办公室的书柜里,找一叠补充资料书籍拿回来慢慢消化,第二天放回去,又更换新的内容。这样不断抽丝剥茧,杨采良发现,其实审查员的工作就是两个字:“比较”。在实务中不断总结并提炼专利工作的实质,他像在荒漠中寻到了古墓珍宝一样地欣喜。   这时,其他各国的进修生陆续回国了。从日本回国的进修生带回了两个沉甸甸的大木箱,里面装满了学习时用到的书籍、资料,还搜罗了日本专利申请、审查业务中用到的各种表格、文件。在这些“物件”上,承载着他们对于中国一定要改革,要开放,要建立专利制度的坚定信念。   回国后的进修生一开始被安排住在北京复兴医院的地下室,后来随专利局搬到了首都工人体育场,之后又到了西郊八里庄。此时,正值专利局工作低潮,有人陆陆续续调离。但是,即使住在不通风不透气的地下室,这批从国外回来的进修生也没有丝毫动摇。他们带着各自的学习心得汇报交流:以早期公开和延迟审查为特点的德国和日本专利法,以先发明原则为特点的美国专利法,以登记制为特点的法国专利体系……有如一支名副其实的“多国部队”。   学成归国的科情所研究生,考虑到当时国内还未开始起草专利法实施细则,决心把起草专利法实施细则(草案)作为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他们集各国制度的优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述了很多国外法律中晦涩的概念,为中国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的正式颁布做出了贡献。   乔德喜再一次来到怀柔雁栖湖畔。一年前这里还是科委干部学院,现已被改造成专利局怀柔培训基地,200多人的教室和住宿楼粉刷一新。一年前,他还在尽力透过老师的描述想象专利是什么,这一次,他要主讲一堂专利的专业课。当过老师的乔德喜在讲台上驾轻就熟,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画起了美国专利受理、审查、复审到批准的整个流程。“虽然专业内容难免枯燥,但是他讲起来却通俗易懂,我很容易接受。”当年坐在台下主管人事工作的何文彬,事隔30年后回忆这堂课记忆犹新。   几个月后,杨采良带着“ 英国军团”,也站到了专利培训的讲台上。    那批种子不断生根发芽,长成后又开始播撒新的生命。   专利法起草历时5年才破土而出。而之前,中国专利局的人才培养工作从未停止。从1979年到专利法颁布,我国共派出了200多人次到十几个不同国家的专利局学习交流。   第一次3个月短暂学习归来带回一大堆问题的田力普,1年半后带着问题再次来到了德国慕尼黑,这次他和王晓光在德国专利局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学习。王晓光不再担心德语交流了,而田力普流畅的表达、敏捷的反应已给德国专利局局长豪依塞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文彬回忆,当时的专利局局长黄坤益说过,豪依塞尔有了“夺才”之心,曾问他能不能让田力普留在德国专利局工作。   1984年,中国第一部专利法颁布,一度黯淡的专利工作局面明朗起来。田力普再次被派去德国专利局学习专利复审无效业务。1988年,中国专利局工作进入平稳运行阶段,各项业务工作正常运行,中国专利事业发展需要更多的研究型、专家型人才,田力普遂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第四次来到德国马普专利法研究所深入研究专利制度。   马连元、文希凯、杨采良、郝庆芬等随后也陆续多次出国学习。   1985年之前,中国专利制度建设曾一波三折,然而这些经过国外专业训练和熏陶的年轻学子,带着国际化的视野,毅然坚守在建局、培训等业务的第一线。1985年,中国专利法正式实施,中国的专利事业如同地壳下运行多年的岩浆,喷涌而出,不可阻挡。而厚积薄发的学子们,伴随着专利事业的发展,也逐渐成长为各自工作领域的中坚,直至成为部委级领导。   武衡老局长当年的愿望实现了,那批种子不断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开始了新生命的播撒。 田力普在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利局电学审查部、自动化部等多个部门任职后,2005年升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当时,美国知识产权界还在呼吁一个有专利经验的人来接替杜达斯出任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而中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专家”。欧盟驻北京代表处知识产权官员马斯?帕特洛克称:“田力普代表了一种新的管理风格和新的官员风格。”   这种风格得益于他从学术到管理的全面历练,也得益于他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国际化视野,能够博采各国所长。这一切,田力普却将其归结于“中国专利局的创建者对于一个青年人系统、反复和长时间的培养”,并身体力行地将这种思想内化为他管理风格的一部分。   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列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就在这一年,田力普将知识产权系统的37位优秀骨干和青年干部,派往国外进行中长期学习和进修,30年前曾经培训过中国第一批专利人的法国斯特拉斯堡国际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又多了两名中国学员,而国内“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知识产权报记者 刘 仁) 10-01-14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学研究|3357 次阅读|1 个评论
甘霖工程纪实1
热度 1 mafanshuibao 2011-3-24 22:58
这算是正式博文第一篇吧。“甘霖工程”其实是你对自己正在进行的集雨利用研究的昵称,自己使用而已。你打算把这研究过程在博客里展示出来,所有的美丽和不好看都放在和煦的春风里任其舒展吧。 2011年3月21日,你本想下午去彭阳,检票时被告知班车取消,无奈,你只好改签成22的票了。22日,班车行至固原时就下了高速,高速路封闭了,就连司机师傅也搞不清楚啥原因。沿着普通公路走吧,不多时,就堵在了开城乡一带的山梁上。听说前方堵了好几里路,等了半个多小时,车上的人就开始自行疏散了,有步行向彭阳方向走的,有转身回固原的。你向司机打听清楚堵车点离青石嘴的距离,师傅说是8华里,于是你就背上你新买的旅行背包,在数不清的大卡车和小轿车的缝隙中,向青石嘴走去。南部山区前两天下雪了,积雪尚未完全融化,远方的山梁都覆盖着皑皑白雪。当时,天气晴朗,微微有些风,你把你那条花头巾套在头上,估计堵在路上的人会注意到你,说不定他们会以为你就是徒步旅行的游子。在这几里路上,你的心跳动得无比舒畅。 到了彭阳县城已经是下午5点过了。 第二天,3月23日早上,你和闫师傅商量好,他找一个车,来县城和你采购搭棚的材料。中午时分,他开着一辆敞篷车车,满脸笑容地来了。你终于坐了一回敞篷车,只不过是比保时捷911少了一个轮儿。东市买水管,西市买钢管,南市买木条,北市买......对不起,暂时只买了三样。剩下的水泥、砖、沙石只有等下一回再买了。 好,流水账记完。现在简要说说你搞的“甘霖工程”到底是什么吧。你在前年的某个夜里,终于懂得了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干旱缺水问题的途径,那就是搞集雨!你现在搞的,就是搭建集雨棚,将雨水蓄集到蓄水池里,然后再用微灌技术灌溉种植在集雨棚下的作物。很简单,一句话就说完了!呵呵,有点困了,先洗洗睡了。下一回有图片,博文估计能热闹些。 多谢捧场哦,欢迎参观指导,来人来函,一律欢迎哦!
个人分类: 农业水|3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克兰群众跑步活动及跑后娱乐纪实
热度 2 harveyho 2011-3-18 14:12
奥克兰群众跑步活动及跑后娱乐纪实
上星期日的Round the Bays 群众跑步活动有几十年历史了,一年一度,至少有4,5万人 参加 ,跑8.4公里。 这还是注册的跑者,没有注册,跑热闹的也有一两万人。各个单位也积极组织单位职工参加。一个单位一个T-shirt样式,五花八门,赛后还有各单位招待员工的摊位,处处是烤肉的香气,轻松的心情,图一个气氛。 是日天气晴好。跑步路线是沿着海岸线。 跑步前: 参加人很多,连起跑点都看不到: 前面人太多,开始行进缓慢,到开始的大门都差不多4分钟。 看这黑压压的人群: 前半段开始感到 小腿 酸。 后半段,保持匀速,水站没有喝水 。越往后段,看见前面的跑者身形,腿型也越好。这些人应该是保持 锻炼 的。最后150米冲刺,超了不少。时间54分钟。 跑完后去单位的摊位补充能量。 这是我们单位的人: 吃了烤肉饼,鸡肉串,两个香蕉,加一杯橙汁,一支冰啤。不敢再多吃,因为还要原路跑回去,又是8公里! 单位的健身中心的小伙子们在帮忙烤肉,香肠,鸡肉串: 其他单位的人也娱乐开了: 这位跑友在生火准备烤肉: 部队的人也有跑: 小孩在玩滑草: 去年的T-shirt: 难忘的一天。相约2012!
个人分类: 生活|372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温总理视察广州生物院纪实
zhangqw 2011-2-20 23:36
http://www.gibh.cas.cn/xwdt/zhxw/201011/t20101117_3018353.html 2010年11月12日上午,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全体师生员工怀着激动与兴奋的心情迎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1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伟良先生之助学报告纪实
热度 1 fanquanwei 2010-10-27 19:37
助学报告 活动日期: 2010 年 10 月 3 日到 2010 年 10 月 5 日 背景 9 月初时无意中浏览到萤火虫爱心助学网站,看到网站内有关助学的方法及学生的资料,很多学生家庭的背景非常凄惨,不少学生都是无父无母。 但是考虑到在中国,很多慈善款项都是不能到达真正需要的人手上,所以特意打电话给网站的负责人了解情况。助学网站的负责人 - 魏盼主任 - 邀请我到宿迁了解具体的情况,而主要的目的是亲身到我所挑选的 10 个受助学生家里深入了解。 10 月 3 日 (与助学负责人见面) 下午一点从上海出发,大概经过 550 公里的路程,当天六点钟已经达到宿迁的酒店。 那天晚上助学的负责人 - 魏盼小姐 - 亲身到我下榻的酒店会面。其间我了解到助学网站完全是宿迁电视台拨款运作的,跟我们资助给学生的 400 元完全分开。这个助学计划启动于今年 1 月份,作为宿迁市政府与宿迁电视台一个扶贫计划。 那么我们资助给学生的 400 元基本会每个月从学校分发给学生 30 元,( 30 元 x 12 月 =360 元),另外剩余的 40 元会在考试发给学生。为什么资助的金钱不全部直接交给学生或者其家庭,魏主任也重申以下网站的观点,我完全没有任何异义。 http://my.xichu.net/?action-viewnews-itemid-92857 10 月 4 日 (探望 5 个受助学生) 靳世杰 ( 10 岁,父母已经过世,与奶奶爷爷生活) 早上 8 点与魏主任到了小学接见他 ,接着与他奶奶及其学校陈主任到其家中拜访。家里与学校距离大概 5 、 6 公里,因为爷爷奶奶年纪都比较大,所以世杰需要每天自己走路上学,每天走路来回都超过 2 个小时。 世杰非常听话,我与他说话时他都非常仔细聆听,而且到家了还主动给我们倒水。后来不好意思问他奶奶拿证明他的父母过世证据,那是因为担心资料不属实,父母是在外地打工所以没有在家里;世杰的奶奶立刻把户口本拿出来给我们看,确实证明父母已经不在。 陈虎 ( 15 岁, 7 年级,父亲在他 1 岁时离开,而母亲后来改嫁,一直都没有回来探望孩子;孩子现在与祖父母一起生活) 到他家拜访前,他老师说上一个星期他在学校突然晕倒,就是因为孩子家里贫穷,祖父母年纪也超过 70 ,所以懂事的陈虎将祖父、祖母给他在学校用的伙食费,又都留给了他祖母,而他只吃从家里带来的一点干粮,所以才撑不下去。从我亲身观察,这个 15 岁的小伙个子长得非常单薄,证明营养不够。 这个学生确实是我探望学生中印象最深刻的,因为原先我们计划 9 点到他的中学,而他 7 点已经达到中学等待我们,就是因为中间的时间耽误了,我们到 10 点半才到达他们学校。其间就是因为农忙,他告诉了当值的老师先回家帮忙。当他祖母到农地告诉他我们已经到达,我看见他从老远跑过来,非常雀跃我们的到访。 当见面时,他立刻主动叫了一声:李叔叔,您好!而且非常机灵把前面的一辆自行车挪开,让我的轿车从容开到他家门口。 与他谈话中,我确定这个孩子非常懂事,而且非常有礼貌,在短短一刻钟内,谢谢您,李叔叔这句话已经听到不下 10 次。 他祖母后来把我们带到一个破房子,这个房子就是陈虎原先的家,就是因为家里穷没有金钱修补,所以一直掉空,所以现在他们都是寄居在他二叔的家。同时她祖母解释因为家内穷所以还晚才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所以现在 15 岁还在念七年级。 仝龙 ( 11 岁,父亲差不多 50 岁,母亲过世) 下午第一个探访的学生,随行还有他学校的 2 位老师。学生还是比较活泼,而家里比较破旧,可能只跟爸爸生活,家里也相对凌乱。 探访时爸爸在隔壁村干活,所以没有沟通,只是看到家里附近很多同年纪的小孩与他玩耍。 袁宇朋 ( 10 岁,父母离异,父亲已经一段长时间没有回家,跟爷爷奶奶生活) 家里确实穷困,甚至连一台电视机也没有。孩子非常自卑,与他说话时一直低下头。听他奶奶说小孩一直问他母亲在那,确实从小缺乏母爱。 施克全 ( 11 岁,因为父亲智力有问题,母亲在他 1 岁时已经离家,现在跟着他小叔、爷爷) 孩子比较调皮,整天爱玩耍,而小叔及爷爷也不懂教育 10 月 5 日 (探望 5 个受助学生) 张雨青 ( 12 岁,小学六年级,父母双亡,还有一个姐姐,与爷爷一起生活) 张雨青生长在一个环境还恶劣的家庭,父母在他 8 岁时就离开,跟着爷爷一起生活,而奶奶因为半身不遂,所以更加添这个家庭的负担。因为家庭的不幸,我们探访当天,他姐弟俩都没有特别的笑容,可以见到他们两的生活是非常悲惨,而心灵的创伤非笔墨所能形容。 就是因为家庭的不幸,他们两姐弟更加用工学习,而姐姐更加在当地最好的中学念高三。从他们的邻居打听,他们家庭还欠人家的钱,主要是供姐姐读书。 石志宾 ( 12 岁,小学六年级,父母离异,寄居在三叔的家里) 因为学校老师也不太清楚这小孩的家,所以由张雨青带领我们去这孩子的家探访。 这孩子的背景非常复杂,爸爸早年在宿迁认识了一个哈尔滨的姑娘后结婚,后来更加把宿迁的房地卖掉,移居到黑龙江,在当地经营一家农场,后来农场经营不当倒闭,夫妻俩就因意见不合而离婚,孩子的抚养权归父亲。 但是因为父亲年纪已经差不多接近 50 岁,又没有学识,所以在浙江只能帮人收破烂,没有任何金钱给孩子学习,更加不幸的是老家已经没有地、没有房子,孩子只能寄居在三叔的家里。 有关小孩的背景就是三叔告诉我们的,后来我亲自与孩子聊天也确认属实。虽然三叔愿意收留他,但因为他家里还有两个小孩,压力也非常大,所以他的妻子也极力反对。情况更不乐观是孩子的户口现在还在黑龙江,所以没有资格领取低保,而且以后要在宿迁念书会非常苦难,所以我们魏主任嘱咐他们尽快把孩子的户口迁回宿迁,但是三叔告诉我们要把户口迁回宿迁需要给宿迁当地的官员疏通费,魏主任说如果有官员这样做请立刻告诉她,她会透过电视台给他们压力。 最后当我离开时,其中一个邻居跟我们说孩子三叔的妻子经常责骂这个孩子,所以孩子的生活也非常不愉快。 周立才 ( 12 岁, 小学六年级,父母双亡,与叔父住) 探访周立才当天,他几个叔父都与我们沟通,他们还是比较照顾他,可是他们的年纪相对大,几个叔叔到超过 40 岁,所以教育还是不够,孩子的读书比较落后。 潘巧 ( 13 岁,小学六年级,母亲在婴儿时已经离家出走,父亲也于 2007 年意外离开,后来祖父母也相继离开,剩下一个人) 探访当天是他们的潘副校长陪同,潘副校长不断夸赞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虽然是一个孤儿,但学习上与性格上都是非常优秀。 当我们一进孩子的家里时,门口种植了一片菜园,都是这个孩子一手打理,而且打理得井井有条。走进屋子内看到很多奖状,而且多次评为三好学生,现在还是班长。魏主任翻开他的日记,内面记录他要坚强生活,而每字每词都让魏主任感动,甚至把孩子搂着哭了起来。 屋子内非常简陋,没有电视机,而且被子与枕头没有被罩及枕头套,只因为小潘巧没有多余的金钱购置这些必需品。房子内只有书本,孩子说一些是从学校借来的,一些是邻居给的,孩子非常爱好阅读,而且在沟通中发现孩子对读书的渴求。那时随行的彭主任说明年一定让潘巧进他的学校。彭主任是泗洪县育才实验中学的主任,而育才实验中学是泗洪县最好的中学,也是宿迁非常著名的中学。 同行中还有一个泗洪县的王先生,他也是对这个助学计划半信半疑,他还带着他的儿子及子侄同行,希望通过探望贫困的学生来教导他们。王先生与离开时与我说他也非常感动,对于这个计划非常支持。 李杰 ( 13 岁,中学八年级,父母相继离世,现在大舅照顾) 这是最后一个探访的学生,因为到达他家里时已经非常晚,大概已经 7 点了,所以没有太多时间沟通。 孩子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内向,与我说话时一直低下头,我问他对我这次帮助有什么要求。他只是很含糊的回复:大舅对他非常关心,也给他零花钱,所以不知道我可以帮他什么。我觉得他是很自卑,所以我握着他的手说:我这次过来就是要了解能帮助您什么,您需要相信我,也要知道自己的困难。他终于告诉我:大舅与舅妈有些时候会因为钱的问题吵架,让他非常伤心。后来我知道大舅还有一个 20 岁的孩子在无锡打工,也有结婚的计划,所以家里确实有不少的压力。 临离开时我把一点金钱塞在孩子的口袋里,孩子说裤子的口袋都是漏的,而且我发现他的衣服比较破旧,所以希望下次再到他那里给他添置衣服。 后缀 第一天摆放一所小学时,他们的校长知道我们的好心,把其中一学生的档案给我,而且让这个学生及她的四奶奶到学校会见我们,因为我表姐答应帮助学生,所以我就把这个学生推荐给我表姐。有关学生的资料如下: http://my.xichu.net/?action-viewnews-itemid-92999 结语 这 2 天 3 晚的经历确实非常有意义,如果换个位置,您是他们,您会怎么面对前路?金钱虽然是非常重要,但是爱心与关怀是金钱买不到的,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以缺少的元素。 所以未来的一个月我会再到他们那里,希望付出我的关怀,盼望您们也能有这份爱心。
个人分类: 文艺品评|2006 次阅读|1 个评论
《朝华午拾:我的考研经历》
liwei999 2009-12-13 06:14
立委按: 这是我《朝华午拾》怀旧系列的第一篇,从此一发不可收。回想起来,人的一生,高考和考研的“跳龙门” 确实是命运的根本转机。最近探亲,老哥和师姐都跟我说,同辈人后来的生活道路,大多在冲刺龙门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很不公平,因为很多同学所具有的才干和潜力,应试教育是不能全面衡量的。但是,社会就是这样来鉴别的,本质上还是科举制度。机会和资源最终落在少数幸运的跃过龙门的同学身上,让人不胜唏嘘。 我插队一年,考上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77级本科, 在安庆师范学院 英语系念书。本科很茫然,也很委屈。课程既不正规,也不紧张。但同学素质大多不错,一个赛一个刻苦,跟我一样迷茫。我除了上午上课到场点卯,从来不把课程当回事。下午睡觉,晚上最活跃:自学《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背诵《离骚》、唐诗和宋词。后来在哥哥的引导鼓励下,又投入大量精力写小说,写的都是过去的中学生活参杂着白日梦,常常通宵达旦。 77级毕业照 毕业那年,跟大家一样,考研究生,报南京大学外语系英美文学专业。一败涂地。我们的教育怎么能跟南大比。后来到社科院,有一个苏州女同学就是南大外语系77级,她告诉我,那一年研究生考试奇难,报名人数特多,大多成绩低得不可思议。我第一次尝试就碰了个硬钉子。那一年,我们班级就考上一个,上海男生,去了安徽大学外语系。 毕业后分到离家不远的邻县繁昌中学教书,有两点体会:首先,我不适应教书,尤其是低年级和程度差的班级(“坏班”),主要是压不住阵,没有办法对付调皮的孩子,上课跟上刑场似的。(教重点班或者高中课还好,学生比较佩服和尊重我,感觉良好。)其次,老当心时间长了,控制不好,会和女学生发展出不合适的关系或感情纠葛。也许是生理原因,女生在初中很容易仰慕或崇拜年轻男教师,这时候,如果男教师把握不住,就容易犯错误。(到了高中,这种情况又缓和一些,女生学会克制自己,也多了一些羞耻感和顾忌)。繁昌中学曾有先例,结果很悲惨,师生双双跳楼,男教师肝脑涂地。现在回想起来,中学男教师确实有一段危险期,如果尽早恋爱结婚,也许这危险期可以快点度过。好在在繁中,我和另一位男教师合一间宿舍,女生来找,彼此均有顾忌,但是内心总有些后怕,因为心里很喜欢几个女生。 唯一的出路是考研究生。于是,拿来报考手册,翻来翻去,发现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有一门机器翻译专业,要求很特别:考两门外语,语言学,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政治和综合考试。觉得有戏,可以扬长避短,毕竟在我们的年代,会数学的人还懂两门外语,几乎没有,而会外语可以考数学的人也难得。我学过高等数学,只是没有听说过离散数学,问了一些人,各有各的理解,也是一头雾水。至于 机器翻译 是个什么玩意儿,也高深莫测,就去请教在南陵二中教数理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与众不同,爱读书,很通达,有自己的见解。他非常肯定地说,“这个专业好,是个交叉学科,容易出成就。学科本身很实用,有前景。”他这一番洞见,使我坚定了主攻方向。 这一次考研,仍然不中,主要坏在“综合考试”:语言所借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试卷,从中文系各科抽选题目,考什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在哪一年,等等,缺德透了,非中文系的人明摆着吃亏。好象“离散数学”也栽了。但是北京还是派人到繁昌对我做了外调,证明我已经擦边。这给了我很大信心,至少不是在黑暗中摸索了。也知道我的扬长避短的策略是对的,不然,偌大的中国,为什么我考栽了还有幸被外调呢?很显然,更多的人考的还不如我(后来知道确实如此,那一届该专业一个也没有达标,这才有下一年接着再招)。 第二年再战,准备仍然辛苦,但目标很明确。到邻县宣城考场,住在一个简陋的招待所,一连考三天,下场后精疲力竭,直想哭。晚上钻进电影院,可找到发泄场所了。演的是两个国产短片,艺术水平很一般,但是好在有一点悲剧意味,于是跟着剧情,从头哭到尾,直哭得天昏地暗,但是非常非常痛快,好象把积压了很久的情绪释放出来了。 好事多磨。我的面试通知(挂号信)在邮局丢了,邮递员明知丢了(有记录),也知道我是收信人,却想蒙混过关,并不通知我。多亏语言所秘书刘老师办事严谨负责,给我的中学挂了长途(一辈子感激刘老师!)。当年的通讯可不像现在,这个长途挂了一上午才通。刘老师告诉我们校长,今天应该是我面试的日子,怎么不见人。看我山高路远,可以再作安排,但务请火速来京面试。后来,失职的邮递员看见事情败露,托熟人请求我们高抬贵手,不要追究他的责任。贵手倒是高抬了,但他可知道,这一失职可不当紧,差点断送了我的前程,其严重程度无异于谋财害命。 再后来就是爸爸陪我上京面试,和接到录取通知后的几个月腾云驾雾的日子,那真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美妙感受。一辈子从来没有过如此的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真的不知道怎样表达喜悦,干脆一个人爬山,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任由荆棘刺破皮肤,滴着鲜血,享受火辣辣的快意。连续几天,每天爬山到不能动为止。九月进京,心情同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 别儿童入京》)。 对于一个南方山城的中学教师来说,考研确实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这些跌宕起伏,非凡的经历和感受,跟考研的重要性是相称的。但是,回想起来,考试定终身必然需要运气,而运气并不总有。当时也许没有注意到这个特别的专业和特别的要求,也许该专业前几年已经招到了,不再招生,如果语言所的刘秘书工作不是那样尽心尽力,我很可能永远留在那个小城里。另一方面,生活也不能仅仅看所谓事业有成,应该总体来看生活质量和各人的自我生活满意程度。在确保温饱的前提下,很难从表面评价人生的好坏。据说,在中国相当一段时间,东北农民,活得最滋润,没有压力。因为土地肥沃广大,广种薄收也有不错的所得,可尽情享受“十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世外桃源生活。在世界范围,据报道生活满意度最高的是比较贫穷的印度(宗教起了很大的精神作用),而生活感受最差的是日本。我的一名日本朋友,以前在一家机器翻译公司工作过,告诉我,尽管薪水好,却是非人的日子:她眼看几个同事有的精神跨了,有的自杀了。她后来去澳大利亚读研究生,成了穷学生,却有跳出苦海的感觉。 2004-05-28 Buffalo, USA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12699 次阅读|8 个评论
又见红旗夜空舞
高小强 2009-10-19 23:4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吕启祥文: 阔别五十载 相见如梦寐----重返海南纪实
黄安年 2009-5-18 16:40
吕启祥文 : 阔别五十载 相见如梦寐 ---- 重返海南纪实 黄安年授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18 日发布 (按 : 笔者授权发布中国艺术研究院吕启祥的长篇原创散文《阔别五十载歌载 相见如梦寐 ---- 重返海南纪实》,文中真实地反映了她 52 年后重返海南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1954 年 , 我自愿服从广东省教育厅的统一分配来到广东海南中学任教 , 三年之后的 1957 年参加高考离开海南 , 到了北京 , 至今 (2009) 已五十二个年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 , 海南在我的记忆中始终珍藏,重返海南的心愿从未放弃。说来也怪 , 我周围的师友,无论少长 , 去过海南开会、讲学、旅游的比比皆是,独我这个老海南却始终没有重返海南的机遇。居京半个世纪 , 南下也有多次,去过广州、去过福建、去过香港、还去过新加坡、吉隆坡 ,1998 年甚至还去了宝岛台湾 ; 唯独未曾跨越琼州海峡踏上我的海南故土。 海南海南 , 你我果真如此缘悭吗?不是的 , 机缘可以由人创造。须知 54 年夏天我还是个未满十八岁的青年 , 如今已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了。时光不容再延宕,我决意在今年清明前成行 , 以偿宿愿。 老同学也是海南老教师的陈士其生前多次诚邀我回去,如今陈士其已经作古 , 此来仍是应士其邀约 , 更是偿我宿愿。在海口机场接我为我安排种种的 , 正是士其的夫人范老师。 寻觅故地 今年 3 月 26 日 , 我乘从北京直达海口的飞机 , 只消三个半小时的航程,飞机班次很多 , 可谓快速便捷。 1954 年夏我是乘船从广州到海口的 , 约需两天 , 第一天在珠江中航行,比较平稳,次日出海 , 船只颠簸,呕吐者不少 , 如果躺在铺上 , 少食不动 , 则可倖免。到达时不能靠岸,还得用驳船 , 颇费周折。 1957 年我去北京上学时水陆兼程就更复杂了 , 记得先是从秀英码头过海 , 到海安 , 乘汽车到湛江 , 再转车到江门 , 在江门坐一夜船沿珠江到广州 ; 尔后从广州乘粤汉铁路火车到汉口 , 渡长江 , 再从武昌乘京汉线火车到北京前门站。那个年月 , 无论在海南教书或在北京读书 , 其间几乎是不回家的 , 所以路途至今还记得。五十多年后 , 就算不是飞机仍坐火车 , 不仅长江大桥早已建了好几座,就是琼州海峡也可以不下火车地直通过去 , 早年的那些旧路、旧地 , 怕是踪迹全无了。 海口变大变新自在意料之中 , 我特别留意的是那条海府路。顾名思义,这是原先海口市通往府城的路。海口市区原本很小 , 所谓府城是琼山县的府城,海南中学座落府城。因此早先要进城,要从学校到市里去开个会 , 必须走这条路。记忆中这是一条间有石子的土路 , 为走这段不算短的路我还学过骑车 , 自行车的轮子在并不平整的坡路上常被石子硌得转了向。路的两旁很荒凉,基本上没有店铺,沿路大树下是有名的雷区,遇上雷雨天气得倍加小心防雷。五公祠是一处简陋颓败的庙宇,是必经的处所。府城有一条贯通的街,有一个不小的电影院,还有一个虽不大却味美的饭馆,我们到来后第一顿饭就是在这里吃的 , 我至今记得那冬瓜盅,好吃极了 , 包藏着干贝一类海货 , 又香又鲜 这一切自然已是记忆中的陈迹,如今的海府路又宽又长 , 是现代化标准的双向各四车道的柏油马路,高大挺拔的椰树排列将机动车道和行人道相隔,路旁有原海南行政区党委、区政府等建筑 , 这些建筑在先而修路在后 , 截弯取直的结果造成民间戏称的歪门斜道,目前这些颇新的建筑已经改做它用 , 在搬迁后的新址上盖起了更新更漂亮的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大楼。除了海府路 , 其余的马路更加宽阔平直 , 椰树成行、绿荫夹道,都是新开的 , 包括海甸岛等岛屿都有大片新开发的地区 , 滨海的高档住宅区和星级以上宾馆更显豪华新颖 , 滨江大道一旁大批简陋的房屋在拆建中 , 全城显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这一切与我的记忆毫无关联 , 就像认识一个从未到过的城市一样。 被称为 海南第一楼的 五公祠, 是为纪念唐、宋朝时期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诠而建的, 作为海口市象征性的重要历史文化古迹经过了修缮、保护、扩建 , 已成为颇具规模 , 相当完备的一个旅游景点了。我去时接近傍晚,游人不多 , 碰见一个旅游学校的实习生 , 十分热情 , 讲得生动有趣而不离谱 , 殊属难得,普通话也相当标准。海南旅游业正需要这些年轻人。景区的核心部分为祠、碑、像、匾,陈列和说明相当充分 , 也明白晓畅。 五公祠东侧为北宋大文学家苏公东坡,单祀一祠。这些从中原流放到蛮荒之地的朝庭官员历尽坎坷,磨练了生命意志 , 也播撒了文化种子 , 海南人民至今记得他们,纪念他们。景区内新增既现代化又富民族特色的 五公祠陈列馆,占地面积很大 , 还有一个放映厅,馆额为启功先生所题,看去倍感亲切。另一处位于西郊的重要历史遗迹海瑞墓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为我前所未见 , 此次参谒,正值雨后 , 空气新鲜 , 几无人迹,树木苍翠欲滴。这两处景区环境整洁,管理有序,给我良好印象,但愿旅游旺季也能保持这样水准。 对我来说,并非一般旅游观光,此来海南所要寻觅最重要的故地莫过于我工作过的地方海南中学了。到达海南的第二天上午,在范老师的带引下 , 我们自住地乘 16 路公交车到达终点就是海南中学。五十年的风雨沧桑,陈迹难觅,这个我是有精神准备的。听说校门还在 , 所以我的第一目标是校门,原校门是一座牌坊式建筑 , 门额上广东海南中学,是毛体 , 猜想是从毛泽东书法中集字而来 , 当年我们佩带的校徽也是同样体式。现今出现在面前的校门我感觉仍在原地 , 只是体量较原先高大,飞檐装饰也较前堂皇,而最重要的区别是校名广东二字已取消,因海南 1988 年建省 , 不再隶属广东 , 校名也重新请人题写 , 字体全换。不管有怎样的更改,找到了海南中学的校门 , 值得欣慰,当下拍照,留个纪念。进入校园,我最惦记的两座老建筑是凤棲堂和雨亭楼。后者在学校的中轴上 , 是座两层楼建筑 , 楼梯和楼板都是木结构 , 记得当年我上这个楼时脚下木板都咯吱咯吱作响,已经很旧了 , 如今果然踪迹全无,拆除净尽 , 与后边原本叫工字楼的钢筋水泥建筑联成一体,重新规划,成为一组教学楼。那个工字楼曾经是我们教研室的所在地,现在已面目全新,看不出往昔形迹了。至于进大门右侧的凤棲堂 , 谢天谢地,依然保留 , 这是一个单体出廊厅堂式建筑 , 当年是教工活动场所,亦可集会。此堂建筑风格古朴、清雅,遗憾的是我看到时正值重新装修,粉饰一新 , 边沿色彩鲜亮,近乎庙宇,失却了朴拙古雅的韵致。既是一处老建筑 , 何不整旧如旧呢。 我们在整个校区转了一大圈,试图寻找我当年的住处即五个女教师所居的五贤祠,那是一排平房 , 室内是土质地面 , 面积较大,门外不远处有一口井,一棵大树。如今井和树都已不见 , 旧居原址更无从寻觅了。学生宿舍当年也是我每晚熄灯后必去巡看关照之地 , 记得是操场边的一长溜平房 , 今也荡然。说到操场,应是海南中学引以为傲的场所,不止是因为它大,而一则因为它有一个吴文虎助建的游泳 池,虽已废弛不用 , 但那坚固的围墙、泳池的规模,不同凡响,当为侨资助学的见证 ; 再是因为有一个风雨操场即室内运动场,一所中学有此设施堪称完善,可惜在我刚到海南的第一年遇上十二级台风,把风雨操场的屋顶整个掀跑了 , 是否修复我已记不清楚。偌大的操场此次重访竟完全消失了 , 原因是海南中学的校区已被分割,相当一部分划归海南师院即今海南师大。我们走进与海南中学紧邻的海南师大校门 , 一条直道想必就在原海南中学的操场上 , 道旁尚存原吴文虎游泳池前的一段墙垣以资纪念 , 其余全部拆除。海南师大校园内楼房林立,大操场想必早已成为建筑用地。至于原先海中校门外大片空地和图书馆以及教师家属宿舍等大片平房,升级换代自在情理之中。 到海南中学那天是 3 月 27 星期五 , 学生正在上课,教室内外很安静。我们只能悄悄地各处走走 , 在主楼门廊显眼的一面墙上张着榜,挂有上年考取北大清华学生的大幅照片,心中不禁生出无名感慨,升学率、上名校难道永远是办中学和中学生的光荣和梦想?风气如此 , 海南中学也难以例外。           重访故人 半个世纪在历史长河之中只是一朵浪花、一个瞬间;然而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却非同小可,有的人一辈子也活不到五十年 , 任何青壮年加上五十岁也都垂垂老矣。时隔五十二年 , 重又来到海南 , 我还能见到谁呢 , 我还认得谁呢?或者说 , 谁还能认得我呢? 回想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之初,有一种开国气象 , 一切都生气勃勃欣欣向荣,年青人思想单纯、奋发。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实施 , 急需人材,尤重理工 , 我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速成培养为中学数理化教师的 , 其实我们自己不过是个中学生而已。在广东省范围内,当时海南是最偏远和落后的 , 而海南中学 , 则是海南岛最好的完全中学 , 它的生源是海南各地最优秀的学生 , 它的师资堪称一流。我在这个学校里 , 亲眼看到各个学科都有业务精湛、经验丰富、教法娴熟以至臻于化境的骨干教师 , 稚嫩如我不敢丝毫懈怠,竭尽全力去完成教书育人之责。记得我每周约有 18 节课,做一个班的班主任,改作业批试卷常至通宵达旦,不以为苦。难得的是学校有尊师重教的好传统 , 教师之间有友爱互助的好风气。许多老师虽则名义上是同事,而于我实为长者、甚至长辈,我尽量找机会听他们的课,视为楷模。如今五十年过去,这些长我许多的老师多已故去 , 如同为化学教研室的罗玉绶老师、毛汉贤老师、吴学仁老师都已不在 ; 物理名师许禄丰;数学名师邓文谦、潘云、曾季兰 ; 语文名师陈宏;生物名师梁世燕;还有好几位教学出色且与我比邻而居的女老师 , 郭学勤(语文)、马寿璋(几何),程淡文 ( 地理 ) 可以说举不胜举 , 挂一漏万 , 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都先后离世或离开了。想起他(她)们,我既感温馨,又不免伤感。 海南中学 , 不仅是开启我教学生涯的福地 , 还是我思想政治成长的摇蓝 ,1955 年我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我特别怀念校长也是学校党的负责人林泉 , 他是从琼崖纵队艰苦战斗过来、解放初就转入文教战线的年青的老干部 , 在我心目中,他沉稳、亲切 , 爱护知识份子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青教师。我多么想见到林校长呵,一无地址,二无电话 , 无从联系呀。 事有凑巧,踏上海南 , 我试着给 1954 年同时被分配到海南中学的老同学、也是老同事、老伙伴现在广州的邝守真通电话 , 本意是告知她我已到海南 , 岂知她已定清明和老家在文昌的老伴吴钟鹏老师由广州同回海南扫墓,与我在海口正好有一天时间的重叠。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 我俩并未事先约定,却能故地重逢。凭借她的搭桥安排 , 我得以见到林校长和几位当年同事如今已年过八旬的老人。 我们来到林泉校长的家中,他已 88 岁高龄,眉发皆白 , 身板健朗,腰杆挺直,行动自如。除了比过去胖了一大圈而外 , 面容并无变化。我敢说,假如在路上遇见,我肯定能认出他来。当年,林校长瘦高白净,文雅沉着 , 用时下的话说 , 挺帅的 , 那时才三十多岁 , 在我们这样二十上下的年青人眼里 , 自然是可敬可信赖的成熟的领导人。记得在我入党前夕他趁公务之隙还到广州家访过一次 , 给我母亲深刻印象。五十二年后 , 能够再次造访他 , 真是我们的福份 , 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坐 , 喝咖啡,屋子不大 , 朴实无华 , 壁上挂满了他的书法作品,都是巨幅力作 , 龙、龟、海涛、宝岛、腾飞,望之令人振奋 , 仿佛看到老人宽广高远的胸襟。桌上放着两组塑像,一组是林校长的已故母亲和老伴,另一组是林氏三兄弟:林克琰、林泉、林琼,都是海南的老革命 , 如今唯有林校长健在。 虽则林校长在我记忆中形象清晰,其实我对他知之甚少。此来不仅得知他早年艰苦奋斗、从基层开始的革命经历,而且知道他调离海南中学后历任海南师专和海南师院的领导工作 , 尔后调任海口市副市长,在市长病重期间主持常务 , 其间海南大学创建需地千余亩,在海甸岛除原水产学校併入外 , 有八百亩荒地以每亩千元的低价批给了海大 , 这为海大的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校园基础。林校长始终认为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他力排众议作出决策 , 今天看来实属高瞻远瞩之举。目前海南大学是海南省第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 , 此行友人开车带我一览校区环境 , 果然规模宏大,建筑群落规划得当,各具特色,前景广阔。在参观校园时,我还不知选择在如今海口黄金地段的校区原来与林校长的远见卓识和鼎立支持有关 。林校长于 1991 年在副市长任上离休 , 至今已将近 20 年。离休后他关心下一代和老龄事业 , 继续发挥余热,自身酷爱书法 , 大有所成 , 任海口书协主席及海南省书协副主席。其实名份无关紧要,只要看他墙上所挂的作品就可见其热忱和造诣了。尔今 , 人们都叫他林市长,在我心目中,他是永远的林校长。在他不大的客厅窗外 , 我隔窗看到密密层层的兰草 , 想来他爱兰,兰有君子之风 , 不炫目不张扬,有节操有幽香,比德林校长是恰当的。 找到林校长,是老邝求托了另一位张光瑞老校长才办到的。张校长也是故旧 , 我在海南中学期间他是地理老师 , 当然比我们年长 , 承他盛情把我们聚到一起 , 他也过八十了 , 精力旺盛,谈锋甚健。席间还有一位八十一岁的老同事陆建坦,我竟然是在公交车上与他巧遇的。 那天在公交车上 , 如果没有中介,我和老陆即便照面也互不认识或者不敢相认,所幸陪同我的范老师说 , 前排上车老者是陆建坦,这样,五十年前的旧景旧情一下子涌上我的心头。当年陆建坦是个比我大约七、八岁的小伙子,瘦瘦的 , 双目精采有神,负责管理图书馆和办公室文件之类 , 话语不多 , 热情执着 , 记性尤好。我和他交道不少 , 那时寒暑假我都不回家,学校图书馆藏书颇丰,记得一些大部头如《约翰克里斯朵夫》之类都是那时瞎看的 , 是与我教学无关的闲书杂书。陆建坦总是有求必应,提供方便。 57 年我考上北师大,他的衷心祝愿尤令我感动。面前的陆白眉白发 , 自己出行 , 不靠人帮。他很记得我 , 还夸我当年勤奋用功。听着心里暖洋洋的 , 这是真情,不是虚套。他从教育局的档案部门退休 , 告诉我现在的人写的校史错漏太多。唉,这些后生为什么不去找这部活字典!感慨之余 , 很无奈。 重返海南中学那天,早在学校门口等我的有在海南中学的老同事林碧惠、陈大直夫妇,他俩极其诚挚热情地接待我们,特意在海南师范大学校园旁边的龙泉海鲜酒楼盛宴款待,令人铭感。记得当时,林老师是教地理的 , 陈老师则教物理 , 以后做党的工作。陈老师也是年过八旬之人 , 令我惊叹的是他的身体像五十上下 , 一点不发胖,匀称有力 , 步履轻捷,面容与当年相差不多。他从年轻时就擅长运动 , 游泳,至今坚持适量锻炼。可以说 , 陈老师是此次我所见到的故旧中变化最小的一位。还有一位八十开外的伍颜真老师 , 我离开后她才来海中 , 虽从未谋面却一见如故。是个虽多坎坷却心态很好的老教师。 算起来,我的重访故人可谓收获甚钜,八十以上就有五位。我生何幸,得此机缘,愿所有八十以上和不足八十的故旧身心健康、晚景顺遂。 除去老师长辈 , 故人之中还有学生 ---- 确切地说是同学 , 说实在的 , 当年这些学生 , 从年岁、学识、阅历都同我差不多,我向来不把他们视为学生后辈,而看作同学朋友。我在海南中学总共三年 , 教过初三的化学和代数 , 最后一年教过高一的化学 , 做过初三 (9) 班的班主任,好像还当过少先队的大队辅导员即共青团少年委员。学生中 , 小的小我三、五岁 , 许多学生与我同龄,少数大的年长于我。记得 1954 年秋季伊始,选人民代表 , 我因未满 18 周岁无资格参加选民登记 , 有的学生倒有选举权了。这不奇怪,当年海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 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而家境贫困 , 年龄偏大。其时校风很好 , 尊师重教,学生并未因我这小老师学识浅薄、毫无经验而为难我 , 倒是尊重有加、用功不怠。对于学生 , 我常怀感激之心 , 正因此,我也把海南中学看成我成长的一个阶段 , 看成我的母校。 五十年来 , 学生们和我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 , 毕业、升学、就业、政治运动、工作调动、生活变动。其中相当一部分曾在大陆就学工作卓有成织者在 1988 年海南建省之际回到了故乡,报效桑梓。而且,不论在何地从事何种工作 , 均已退休。五十年间,其中个别人 , 也曾偶有联系 , 但总体说来 , 我和他们之间,早已音信隔绝。同学中 , 王业隆是保有联系的一位 , 他是海南万宁人 , 多年来定居香港,是位资深的报告文学作家 , 虽常返乡短暂停留 , 也成客人了,他曾多次力促我重返海南看看并试图搭桥牵线。 另一位同学周经业,大约十多年前 , 大学毕业后在安徽中铁四局工作并退休 , 曾弛信北师大 , 言明要寻找吕启祥,此时我已调离北师大 , 居然被他找着而有了联系 , 周经业不时鼓动我回海南瞧瞧 , 并告诉我他的同乡、同学韩纫丰的电话 , 有了这条线索,我在抵达海口当日和韩取得联系 , 他告知恰好次日早间有 59 届高三 (4) 班同学的茶叙,地点在鸿运酒楼,议题是商讨海南中学 59 届毕业生五十周年清明节后在海南大聚会事宜,我算赶巧了 , 居然在这次茶会上一下子见到了当年高一 (4) 班(即 59 届高三 4 班)的 15 位同学,计有 : 韩纫丰、陈东荣、冯业本、邢光廉、梁居川、黄良辅、麦永福、陈垂洲、徐振佩、林道河、谢振高、王日升、吴乾平、陈锦辉、黄鉴魁。韩纫丰从海南省委统战部任上退休 , 他为我一一介绍了每个人毕业后考入何校、何系,学成后分配在何地从事何种专业 , 各有何专长和贡献 , 有的在海南建省后回来供职那些部门 我哪能一一记住 , 只要了一纸名录。总体印象是理工科的多 , 文科的少 , 不管是当领导还是在基层 , 都已是各行各业资深人士,他们的年龄都已经七十上下 , 退休约在十年左右 , 不少还在发挥余热。 又次日早间 , 在老学生张宗裕的邀约下 , 又同几位在我住处附近的鱼翅鲍满楼茶叙 , 这几位多是我教过两年 ( 初三后又升入本校高一 ) 的 , 比昨日的相处要长一些。张宗裕是我老同学陈士其的同行 , 工作在海口教育局研究室;冯玉成在海南外事侨务厅 , 广结侨缘 ; 冯业本在省科技厅 , 至今仍有咨询指导业务 , 他也是昨日聚会的一员 ; 陈本杰是具有资证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 在行业内卓有成效 , 如今仍为一知名建筑公司的总建筑师 , 同学们说海南的重大项目都少不了他的参与。除以上几位 , 还有符玉章夫妇是虽未上过我的课却也知道我,特意前来,符玉章是高三便被提前抽调参加工作 , 五十年来一直在海南党政外事机关供职,称得上老资格了。同学们说起一些往事细节,我竟全然不记得了。他们的模样,经过五十年时光的塑造,从青少年变成老先生,我自然认不得;然而他们的名字,只要一提起,我几乎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因为当年不断地批改作业、测验、考试,记分册上学生的名字会不断重复出现,彼时年轻 , 烙下的记忆颇为深刻,至今犹存。翻过来说 , 我不过是一个科任教师 , 化学课一周才两节 , 他们至今还能记得我 , 有位同学说 , 中学时代他只记得两个老师 , 我是其中之一 , 能臻此境,就是对我极大的奖赏了。 1956 年 , 我深受全国向科学进军尤其是陈毅副总理对知识份子讲话的震动和影响 , 深感自己知识贫乏,缺少后劲,长此以往,误人子弟。因而要求高考,感谢林泉校长的理解和支持 , 批准我报名。由于是在职教师 , 只能报师范院校,否则我多半会报北大 , 又因我性近文科 , 教无机化学初等代数尚称胜任,若高考必不敌应届学生。这样我就报了北师大中文系。于是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 , 在批完所有考卷并写妥五十余个学生的操行评语、结束期末工作之余,以极其有限的时间复习,与海南中学 57 届的高中毕业生一同应考。我清楚地记得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的母亲》,古文有《石壕吏》翻译之类 , 感觉很轻松地录取在了第一志愿。其实这一年全国只招 10 万另 4 千人 , 是招生数很少的一年。 我感恩于海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中央和偏远地区海南的时间差,整个地避开了反右这场风暴。 57 年反右斗争在京城已如火如荼而海南尚纹丝不动;当秋季我进入北师大时运动高潮已过。一批教授和学生已被划为右派,而一年级新生只须受教育就可以了。设想政治运动来临 , 身在其中 , 即便不挨整,也会伤及别人。如今能平安度过 , 真是幸运。想来我 54 年去偏远的海南 ( 有人吓唬我那里有风、雷、蛇 ) 完全是自觉自愿的 , 这大约是上天给我的好报。 南海明珠 今天的青年朋友恐怕很难想象我们当年的生活 , 放假不回家,不旅游 , 岂不单调乏味?相反,我们觉得很充实,平日忙工作 , 假期备课进修时间还不够用呢。我们的天地就是学校,离开校园的活动极少 , 记忆中只有一次是带学生去南渡江边露营,还有一次是教工活动去铺前港,两处都在附近不远的地方。今天看来,你这三年海南真是白呆了 , 连文昌、琼海都没有去过 , 遑论万宁、三亚了。那真叫坐井观天 , 海南有多美、多奇真没见过 , 顶多只能从学生由家乡摘来的新鲜椰子和菠罗蜜中闻到一些南国的香味。 此番重访总算走出了这个井,虽则走马观花,对整个海口、以至海南多少有了个轮廓在胸中。现在的海口市已经具备了一个省会城市的规模 , 老城已经处在新街市的包围中 , 狭小逼仄,但记忆中有 150 多年 历史的著名老街得胜沙仍可辨认,正在规划保护性改建中。海口新城的开发给人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 一是滨海地区连片成群的高楼大厦和超级度假别墅,此起彼伏,展现了我国后发经济特区的新思路、新特点;一是桥岛相连荒滩地区的合理利用 , 像海南大学所处的海甸岛, 90 年代初还是无人问津的不毛之地, 2003 年长达 2683 米的跨海世纪大桥的建成使得拥有 14 平方公里的海甸岛急剧成百倍上扬。 海南发展为了克服交通瓶颈难题,突出交通先行思路,海陆空齐头并进立体交叉运行 , 使得海南宝岛和祖国大陆畅通无阻。我目睹了在国内航空站位居前列的美兰国际机场、由北京直达海口和三亚的铁路运输,更有正在全线紧张施工的海口至三亚的高速铁路 , 明年 9 月通车后由海口抵达三亚只需 80 分钟时间。目前每隔 20 分钟的豪华型旅游车由海口抵达三亚四个小时车程在高速公路已经安全行驶多年,环岛快速公路也早已开通。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多年梦想的 琼州海峡 跨海大桥将 在 2012 年开工建设、 2020 年建成通车,这是连接广东省徐闻县灯楼角和海南省澄迈县道伦角的公路、铁路两用桥,大桥跨海部分长度将达 26.3 公里,在世界上仅次于新建成的杭州湾大桥,大桥建成后将使祖国大陆和宝岛海南真正联成一体。而施工难度极大的海底隧道正进行可行性论证。一旦跨海大桥开通,海南和大陆的交通联系必将更为紧密便捷,我国亚热带地区拥有广阔海疆的南海诸岛也将拉近和祖国内陆的距离,海南的经济、文化也更具活力和影响力。热带农副产品和各种物资交流使得海南经济优势得以锦上添花,而大陆的人才、科技优势更将形成多赢的局面。我们同机的乘客中就有家住北京在海口上班的公司族,还有许多候鸟式居民遍布全岛,夏季大陆居住 , 冬季春节迁居海南 , 像这样的人口流动今后肯定会有增无已。 海口再也不是五十年前我所居处的僻静、简朴、相对封闭、单一的小城,而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欣欣向荣发展中的新型城市 , 单以我们亲身体味的饮食为例 , 既有特色的文昌鸡和鲜活海味 , 也有东北家常菜、西北特色面食、湘川风味餐、西方餐点,几乎应有尽有。我们看到了一个保持海南特色文化的多元化的海南,看到了海府联成一片和海甸岛、 新埠岛( 8.7 平方公里)等 岛屿相连的新海口。朋友驾车两个多小时带我观光新海口,这里路网通达、街道宽阔、椰树成行 , 这里的商业区和居住小区已经相对成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这座拥有 160 万人 ( 户籍人口近 130 万人 ) 的省会城市 , 堪与时下的国内外都市一比高下。我也看到了一个旧城正在拆建和改建新旧交替的海口 , 眼前到处在施工 , 一派方兴未艾的景象,在这里几乎感受不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气氛。不出数年 , 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生机勃勃的新海口将让人们刮目相看。 此来海南 , 当然要去三亚 , 否则就算白来一趟。从海口到三亚我们既没有乘飞机也没有坐直达大巴,而是想一路多走走看看。多承年轻朋友的驱车导引,我们离开海口先转道前往文昌,主要是看宋庆龄祖居。文昌地灵人杰,文运昌盛,是海南人才荟粹之地。车到文昌县城,规模虽然不大 , 却名扬海南 , 文昌中学闻名全省,从县城到宋庆龄祖居所在的 昌洒镇古路园村约摸 30 多公里路程,距海口市约 80 公里,这里果然是一块风水宝地 , 坐落在一片果树环抱的山丘上,周围绿树成荫,环境幽静, 据称村里仅宋氏一族。 宋庆龄的高祖、曾祖、祖父 3 代均居于此地,其父宋耀如 1861 年也出生在这里。 1985 年修葺一新的仿建宋庆龄祖居为当地传统的农家宅院,由两间正屋、两间横屋、两间门楼和院墙组成,占地 1500 平方米,相继兴建起的还有庆龄陈列馆、宋庆龄植物园,祖居北边竖起了总高达 3.2 米的宋庆龄汉白玉雕像;后面是孙中山先生铜像。 宋家王朝奠基人宋耀如原名 韩教准, 小名阿虎, 1875 年,到美國后改名宋耀如。 宋庆龄祖居规划得当,清新整洁,我们前往参谒那天距清明尚有一周 , 十分清静,园林工人正在铺路修茸,上级官员正在检查安排接待事宜。 在文昌县城通往宋氏祖居的途中,我们经过了世人瞩目的十分重要的地段,这就是我国正在兴建的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所在地的大门 ---- 龙楼,据说从这里到发射中心只 10 多分钟车程,发射中心将建在龙楼镇星光村的一片西瓜地里 , 将来的星光西瓜说不定身价百倍了。我们目睹正在搬迁、土建中的大工地,小汽车穿越工地尚无需特别通行证件,我们为亲历这一振奋人心工程而感到幸运,一旦完工就不容易进入了。说起亲身经历龙楼基地,海南朋友也很羡慕我们。 离开龙楼 , 驱车的童姓朋友鼓动我们说 , 既然来到这里 , 不上文昌最高点的铜鼓岭将是个遗憾。铜鼓岭 距县城 40 公里,绵亘 20 多公里,西连内陆,东濒南海,是海南的最东角,主峰海拔 338 米,如果体力能及 , 可以环顾文昌全景和美丽的南海月亮湾。客随主便 , 车子盘山而上 , 停靠在车路最高点的路旁 , 远望一湾海滩,犹如新月 , 闪发银光 , 月亮湾此称不虚。再上离顶不远 , 徒步拾级攀登,是日多云 , 四周云海弥漫,山美石奇,三面环海,植被繁茂,有 琼东第一峰 之美称。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挥师渡海,在此登岸设营。班师回朝时,遗下铜鼓,后人掘之,故名铜鼓岭。这里是部队驻地,游人稀少,有观览之便 , 无拥挤之苦。下得山来 , 已经过午,依小童建议 , 我们就在文昌县城的英吉盐焗鸡店品尝海南名菜文昌鸡的另一种吃法 , 该店店面不大却远近闻名 , 老板娘也和小童熟悉,果然这种吃法名不虚传,胜过海口酒家。没有热心的当地朋友的推荐,那来这般口福呢。 饭后暴雨刚过 , 按计划我们上了通往琼海的高速公路,到达博 鳌 。博 鳌因 2001 年 2 月成立博鳌亚洲论坛而扬名天下。这里是海南万泉河与浩瀚南海的交汇处,有着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好的江河入海口。 博 鳌小镇融山、河、湖、海、岛屿于一体,集树林、沙滩、温泉、奇石和田园于一身,还有绵延长达 10 公里的细沙海滩。我们驱车观看了新旧 博 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的特色建筑 , 圆池喷泉、林木绿地、道路设施、停车广场等配套措施完全符合国际标准 , 与我们在美国看到的同类景区设施毫不逊色,现代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尤其是那亚洲论坛所在地的 18 洞 72 标杆的高尔夫球场,地形起伏、椰林绿被、鸟语花香、集远景、瀑布、小溪、园林景观于一体 , 堪称一流 , 对韩国、日本等客人极具吸引力。对我而言 , 博 鳌最有特色、值得留恋的是那跨越万泉河的长 351 米的培兰大桥,这大桥有特警把守,没有特别通行证是不能通过的。两岸椰树绿茵,高尔夫球场掩映其中。大河、长桥、蓝天、椰树,这是极富特征的典型的海南风光,在桥上任何一处都可入画入镜。五指山、万泉河,歌词里反复出现过 , 如今万泉河就在眼前 , 在脚下 , 因了现代化的 博 鳌你也名扬中外了。我们来此尚属淡季, 2008 年 博 鳌亚洲论坛的标志即将撤下 ,2009 年论坛召开的准备在即。在本文写作之际,今年博鳌论坛圆满成功,给深化危机中的亚洲和世界各国带来了希望。 从博鳌到三亚走高速 , 预计傍晚六点可以到达。岂料高速公路的万宁段出了事故。 两天前的晚上 10 时,万宁市兴隆镇博冯水库突然发生溃坝,冲垮东线高速公路 160 公里石梅入口处,这起责任事故使得海南东线高速公路大动脉中断了十来天 , 严重影响南北贯通,造成重大损失,所有车辆只能绕行万宁兴隆等村镇的老公路。这一来 , 行车时间大为延宕,要耽误整整一个小时左右。绕行老公路,兴隆镇是必经之地,这里是著名的侨乡,爱国侨胞在这里兴建了大批富有东南亚风情的建筑。汽车还经过了 美丽的太阳河畔的 兴隆华侨农场,这里 1951 年 已经闻名全国, 1993 年起成为旅游度假城胜地。 50 年代我有一位印尼归国的华侨同学,她丈夫就曾在这个华侨农场。这个海南历史最久的华侨农场最早将巴西的咖啡成功引进 , 记得早年陈士其同学就送过我兴隆产的咖啡。在海口友人曾建议我在兴隆停留一夜 , 可惜时间来不及,现在能经过兴隆一睹风采就不错了 , 假如走了全高速是看不到的 , 现在得以沿途看到兴隆一隅,也算因祸得福了。 车到三亚七点钟了,天已擦黑 , 不多时华灯处处 , 映入眼簾的正是中国最南端的热带城市,早已声名远播。半个世纪前 , 这里当然什么也没有 , 只是海滩渔村而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说她飞速发展 , 一点也不过份。我的第一印象是三亚已经成为一个移民城市 ,1990 年三亚人口不足 10 万 ,2008 年底的常住人口已经有 56.6 万人口 , 据称还有三四十万暂住和流动人口 , 几乎可以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口音 , 有人说 , 约三份之二的人口来自外地 , 尤其令我惊讶的是外来以东北人最多 , 而东北人中又以黑龙江人最多 , 人们戏称这里是 黑龙江省三亚市 ,可见数量之多 , 也许反映了位于中国最北端和最南端之间的优势互补吧。外国人中,三亚是俄罗斯人的天堂,恐怕和三亚是全天候的度假胜地有关,他们聚居成街 , 形成规模。偏偏是最寒冷的地方纷纷将三亚作为首选之地 , 想来他们爱上了这个地方的气候,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不用穿厚重的棉袄和皮衣,甚至连毛衣也不用穿 , 不用防寒取暖,一年四季都适宜游泳,都可以在户外活动的宝地。这里物资丰富 , 应有尽有,生存空间很大 , 不是人间天堂吗!他们舍不得走了。当然回乡也是重要的 , 飞机来回 , 十分方便。我们碰到的出租司机、踩三轮车的、建筑工人、餐饮业者,绝大多数是外地人,河南人也不少。总之,这是一个人气很旺的新兴移民城市 , 似乎有点像深圳。如果是本岛的居民则多为东方县一带欠发达地区来打工的。 另外一个深刻印象是三亚的气候比海口要好 , 我本以为这里会潮湿,其实不然 , 洗的衣物干得很快 , 海风整天吹拂,十分宜人。我还以为这里只适宜过冬 , 夏天一定热得难受,可许多长住的朋友告诉我 , 这里确有不少候鸟老人,冬来夏去 , 但很多人一年四季在这里长住。这里夏天气温低于海口 , 温差较小,并不闷人 , 这正是海洋性气候的特征。三亚朋友说 , 大陆上那些火炉城市的闷劲才真叫他们受不了 , 三亚从来没有这样的气候。看来,此地真乃四季宜居的海滨福地 , 只是房价飙升的势头有增无已,前些年买了房子的人真是有先见之明。 三亚定位为国际旅游城市,那些著名的旅游景点不论是南山寺、海角天涯公园还是西岛,都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旅游地 , 管理有序、环境清洁。我去过四大佛教名寺之一的普陀寺,普陀的观音菩萨,也是背靠大海 , 南山寺观音后来居上 , 更加雄伟、立体 , 两地观音同样香火很盛,各保四海平安。市内的鹿回头公园人们多认为乏味,旅游者往往弃之不去。我们则在一个早上用了约四十分钟时间徒步登临 , 可以从不同高度和视角俯看三亚港,十分惬意。公园的核心景观鹿回头还是很有意味 , 其余衍生新造者则无可观。旅游三亚也有不尽人意处 , 我们就亲历了三亚餐饮宰客之狠。就在距离鹿回头公园不远的一家号称农家乐的餐馆里 , 刚刚坐定 , 店主就因我不点昂贵的海鲜而下令逐客,只得饿着肚子离开。前一天晚上 , 我们到市内一条食街的大排档解决晚餐,领班始而笑脸接座,当看到我们只要虾和蔬菜不点高价鱼类时,立即变脸,告知此座已有人定 , 不予接待。知情的当地朋友告诉我们,虾是钓饵,比较便宜;各类活鱼内藏玄机,价格高昂,有的成本才数十元却开价逾千,外来游客不知底里 , 稍一还价到千元以内立即成交。这分明是暴利。你不上钩挨宰 , 就遭冷遇。如此文明待客,令人心寒。当然,市内正规的大餐馆 如荷塘水榭价格合理 , 服务规范。但旅游景区的众多中小餐馆及市内整条食街违规经营较多 , 若不改善管理 , 再好的自然风景 , 也会成为煞风景。城市要打旅游品牌 , 此等配套服务 , 亟待整顿提升。 三亚景致中最具吸引力或曰发展前景最看好的当属亚龙湾, 这里是海南最南端的一个半月形海湾,全长约 7.5 公里,沙滩绵延 7000 米平缓而宽阔,洁白的细沙,清澈澄莹的海水,能见度达 7-9 米,不仅海滩沙质远胜过我国北方的任何海滩,而且四季皆宜的气候使得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真是造化的赐与。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用的沙子就是从亚龙湾运去的 , 这里还有训练基地。人们光着脚走在海边沙滩上 , 细软而温暖 , 可以不知疲倦的走上好几公里。原先这里是没有建筑物的沙滩,后来被联片开发 , 在一排排超级度假村和海滩之间有一大片园林式隔离带。我曾经去过夏威夷,这个太平洋中的岛屿历来以海水、阳光和沙滩成为世人尤其是日本人的度假的天堂,经过长期开发 , 可供拓展的余地有限 , 而且空中和海洋距离使得旅游成本难以降低。几年前 , 美国和中国的旅游界就极力推动中国和夏威夷直达航线的开通,然而迄今尚未实现。现在的三亚亚龙湾海滩比起夏威夷主岛檀香山的最佳海滩不仅长了三倍 , 而且沙子的洁白细软有过之无不及。目前的开发只是起步阶段 , 尚有大片有待开发,已被香港李嘉诚集团看中 , 国内外许多投资家也极感兴趣。我们看到沿海滩一片绿色屏障后正在兴起的星级和超星级宾馆争相封顶装修,目前虽属淡季,游客仍络绎不绝。友人告诉我们每年旺季这里的飞机票一票难求 , 入住亚龙湾更是不惜重金。今后国人无需远涉重洋飞往夏威夷,只消到祖国最南端的亚龙湾就可以享受到蓝天、海水、阳光、椰林热带风光了。三亚早已有了直通国内外的凤凰国际机场,加之兴建中的海口三亚高速铁路将可实现当日往返游。如果三亚有朝一日开通海陆空一条龙服务 , 即旅客可以乘坐豪华游轮、飞机或高速列车直达三亚,立即开上事前租用的汽车 , 便可驾车遍游三亚各个景点。若设更进一步改善环岛东线、西线、中线特色游的条件,那么夏威夷的优势三亚有 , 夏威夷没有的,三亚也有。总之,亚龙湾和整个三亚的飞速发展是无可置疑的 , 她的灿烂前景简直触手可及清晰如画了。当然发展中的三亚和国际接轨还需要下大力气 , 需要严格旅游规范 , 打击欺诈行为 , 开发三亚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真正现代文明的软环境。 事实上 , 三亚既是旅游胜地 , 还是南海舰队的驻地,祖国的海军舰只游弋在南中国广阔的海疆上 , 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护卫着我国 面积约 356 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 夏威夷驻守着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每一个到日军偷袭珍珠港遗址的参观者,都会严正谴责侵略者,永远纪念牺牲者,珍惜和平的生活。这增加了夏威夷旅游文化的厚重感。在三亚,可否有条件地开放参观榆林港,或设陈列馆 , 用实物和图片昭示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倡导海洋生态的保护。这将大大提升三亚旅游文化的品质。三亚,正是凝视南海的眼睛,目光如炬,晶亮如珠,我们为你骄傲,为你祝福。    此番重返海南 , 寻觅故地 , 重访故人 , 一切如在梦中 , 这是我长年思念,梦寐以求的事情 , 一旦实现,真如好梦成真。更加令人振奋的是 , 我的视野扩大了 , 感受更新了。海南 , 祖国南海上的宝岛,后发的特区 , 犹如一颗硕大的宝珠,镶嵌在南中国海上 , 永远闪爍在我的梦中 , 我的心中。 二 00 九年四月三十日完稿, 五月十七日修改
个人分类: 国内纪行见闻(09A)|4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