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纪实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纪实

相关日志

加强生态保护 实现生态文明
ghzcljz 2018-9-30 11:13
加强生态保护 实现生态文明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生态保护纪实 杨旭明 李俊臻 马沛龙   盛夏的甘肃尕海—则岔国家自然保护区绿草如茵,鲜花遍地,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水天一色,百鸟翔集的尕海湖波平如镜,牧歌悠悠,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黑颈鹤繁育基地。来到位于碌曲县城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通过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袁峰晓和其它几位副局长介绍,保护区基础建设、生态保护、未来发展的脉络明晰清楚。   物种基因库 天然蓄水池   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碌曲县境内,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是黄河最大支流洮河和长江二级支流白龙江的发源地。是由1982年建立的尕海保护区和1992年建立的则岔保护区于1998年合并晋升而成的,是我国少见的集森林和野生动物型、高原湿地型、高原草甸型三重功能为一体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特有动植物种类丰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集中,区系组成复杂。保护区总面积247431公顷,其中林业用地40772公顷,湿地141861公顷,有高等植物52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冬虫夏草等14种;脊椎动物有199种,占全省脊椎动物种数的21.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多种,占在全省有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的40%,有274种种子植物和40种脊椎动物为我国特有种,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黑颈鹤和黑鹳的繁殖地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全球意义。保护区还是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的主要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被誉“黄河蓄水池”,全区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6.39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总量为8.24亿立方米,是甘肃中东部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命脉地之一。搞好尕海则岔保护区公益林建设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以及涵养水源,对促进甘肃和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精心呵护 实现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省林业厅和甘南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在碌曲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管理局党委一班人带领全体干部职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生态文明的“三生态”入手,着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采取有效措施,湿地保护卓有成效。湿地是地球之肾,保护湿地是保护区的首要任务。通过采取筑坝引水、核心区围栏育草、禁牧休牧、草场改良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尕海湖区周边60%以上已经干涸的山泉恢复出水,尕海湖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480公顷恢复到现在的2170公顷,为过去的4.5倍,在今年7月新疆阿勒泰召开的“山地湿地综合管理国际研讨会”上,得到湿地国际专家汉斯教授研究成果的印证和赞赏,在全球湿地退化的趋势下,尕海湿地得到恢复性增长。管理局成立以来发现的鸟类分布新记录就有69种,种类达214种,数量最多时达21000余只,种类和种群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从2004年的不足10只,2007年增加到的126只。成群的雁鸭类、棕头鸥等上百种鸟类在这里产卵、育雏,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成群在这里栖息、越夏繁殖,尕海湿地又成为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之一。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尕海湿地水草丰茂、水生生物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已成为鸟类乐园。加强森林管护,保护了资源安全。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40772公顷 ,对4930公顷天然林资源进行管护,完成疏林地封山育林874公顷。制定了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保护站、护林队、护林责任人层层签订了管护合同,森林覆盖率达到14%。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效控制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建立完善防火制度和防火设施,实现了连续五年无森林火灾。2006年森林公安局挂牌成立以来,加强了保护区的森林执法队伍,提高了保护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和执法办案水平,森林公安干警和护林队的定期巡护,有效遏制了毁林、盗运等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维护了保护区生态安全和自然资源安全。坚持科技兴林,科技工作成效显著。长期进行科学监测,完成了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综合调查和泥炭资源初步调查,掌握了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消长变化,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在国际泥炭会议、全国、省级学术大会上交流,并关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编制了《尕海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十一五”规划》、《森林防火“十一五”规划》等,配合完成《尕海湿地保护建设》、《甘肃高原沼泽湿地野外培训基地建设》、《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等项目规划,为保护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配合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师生开展了鸟类生态学研究,为保护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狠抓项目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依据《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设计》,完成科研办公楼2180平方米和尕海保护站、则岔保护站工作用房1288平方米、附属用房704平方米和气象观测站建设,实施了核心区围栏、鸟类保护设施、尕海湖引水等保护工程建设以及科研办公楼设备购置,建设项目投资达914万元,现已竣工验收,为保护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积极争取到尕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1455万元及保护区二期建设项目560万元两个项目,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增加了后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保护意识。多年来每逢湿地日、地球日、爱鸟周、护林防火期,管理局采取多种措施,深入乡村、牧场、社区,向保护区群众、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等,切实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管理局副局长陈有顺说,自去年六月管理局新一届领导上任以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抓项目促发展,抓基层打基础,抓机制保生态”的工作新思路,要求全局干部职工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实际困难,狠抓落实入手,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创了管理局成立以来的新局面——彻底解决了困扰则岔保护站职工多年的吃水难、入厕难问题;落实了天保职工的“四项保险”和其它职工的医疗保险;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加强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增强了凝聚力,创造了团结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在内部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所有支出历行节约,确保了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提高了办事效率;筹措资金20万元组织职工到海南、四川等地考察学习,交流培训,提高了业务素质;职工住宅楼即将封顶,入冬前即可入住;今年3月则岔保护站遭到了不法分子打砸,保护站、派出所、气象站直接经济损失40多万元,已经进行了全面修复,并硬化了则岔保护站院子,建造了200多平方米的花园;尕海保护站办公楼顶漏雨、下塌,投资35万元进行修复,并建成生物多样性展览室,正在布展,达到了国家林业局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筹措资金40多万元给局机关、基层保护站和派出所配备了办公桌椅、电脑、专业高档照相机、单筒望远镜、投影仪等,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实现了电子化办公,提高了科技水平;给尕海保护站购置了交通工具,为巡护、观测工作创造了条件;筹措资金开通了局机关局域网,配备、培训网络管理员,管理局网站正在建设之中;总投资1455万元的尕海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进展顺利,现已完成子项目野生动物救护站建设153平方米、退化草场休牧1800公顷、鼠害防治11000公顷、草场改良1000公顷,2000多平方米的科研监测中心正在建设,预计2008底竣工投入施用;投资40万元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项目正在进行之中;欧盟—中国(ECBP)项目实施进发顺利,完成了尕海泥炭地调查,并绘制了泥炭地专题分布图,编制了泥炭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规划,完成了国际重要湿地申报材料,尕玛公路省道改道得到国家有关领导的批复,林权颁证得了州上主要领导的同意,现正在向当地政府申请颁发林权证;2007年10月尕海湖作为甘肃众多湖泊中的代表参加了在西子湖畔举办的“中华名湖秀”评选活动,成功入选“全国50名湖”。   保护中发展 发展中保护   谈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时,局长袁峰晓说,管理好、保护好、建设好保护区,在促进发展上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保护区至今还未取得林权证,《甘肃尕海则岔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尚未通过立法,“一区一例”还没有实现,给目前的执法工作造成被动。二是保护区管理局编制不足,内设机构配置不合理,在科学研究、湿地保护、病虫害防治、党务工作等方面无机构、编制,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三是资金严重不足,给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培训。四是基础设施薄弱,无自主经济来源,机构公用经费缺口大,尤其冬季取暖费缺口更大。五是随着这几年尕海湖水面逐年增大,湿地面积范围扩大,致使周边群众承包草场被淹,当地受灾群众多次来局反映,要求给予经济补偿。   局长袁峰晓坚定的说, 在今后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中,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全面规划、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为导向,以保护洮河、建设西部地区一流的高原湿地保护工程示范区、建设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自然保护区为出发点,以强化保护、加强研究、实施好工程项目为重点,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公众教育积极引导辖区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建设道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今后要实施好下列项目:一是制定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着手进行项目储备工作;二是尕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三是加快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监测中心的建设进度;四是保证职工住宅楼的工程质量并按期竣工后投入使用;五是争取完成尕海湿地宣传教育标志牌的建设任务;六是(ECBP)中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项目。需争取项目为:投资800万元的甘肃高原沼泽湿地野外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的保护区二期工程项目、珍稀濒危物种野生救护与繁殖项目、争取尕海湿地水淹草场补偿项目、申报尕海湿地为国际重要湿地、甘肃洮河流域水源涵养林生态恢复及综合治理项目、全球环境基金会(GEF)泥炭保护项目、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子项目、3.2万亩天保工程区内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尕玛公路的改道项目。   回顾过去,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在国家和省州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有了一定的成效,保护区的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化循环。展望未来,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任重而道远,它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今后的工作仍然离不开各位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和支持。袁局长坚信,通过 2 至 3 年的努力,把尕海 — 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为全国一流的自然保护区成为青藏高原东部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 网上阅读请点击 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bhxh/s/688/content-97036.html 本文于2008年8月曾在《甘肃日报》发表。
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早年就崇敬的战神: 百战经典名将风云(五):库图佐夫
ericmapes 2017-6-18 01:11
早年就崇敬的战神库图佐夫元帅: 百战经典名将风云(五):库图佐夫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yNTk5NDky.html?spm=a2h0j.8191423.module_basic_relation.5~5!2~5~5!8~5!2~1~3~A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儿的朋友圈分享
Mech 2017-1-29 11:29
听家人聊天,简直像听相声一样。女儿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一段。我贴在下面。其中漏写了一个回合的对话,我自己加上了。顺便一提,朋友圈里的评论,大家都纷纷 “要签名” 。 分享与亲戚们的对话 强度堪比board review 大姨:听说你连升三级,恭喜恭喜! 我:??? 外婆:现在你什么官? 我:??? 外婆:手下多少人? 我:手下没有人。 大哥:你公司到底是干嘛的? 我:主要是广告监测和社交舆情监听 大哥:哦就是版主删帖的呗 我:其实并不是 大哥:具体呢?你最近做啥呢? 我:最近在帮XX选适合他们品牌的明星代言人 大哥:多大牌的明星? 二哥:替我要个签名呗!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庆祝弘毅生态农场成立十周年学术暨《中国生态六讲》发布会纪要
蒋高明 2016-6-30 16:49
庆祝弘毅生态农场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六讲》新书发布会纪要 曾彦 十年前,此为荒岭,麦不丰收,沦为村打麦场。十年后,此处成为一个科研型生态农场,培养出的博士后、博士、硕士数十位,留学生数位,科研成果得到国内国外广泛认可,“六不用”生态农产品获得全国各地消费者好评。 为庆祝弘毅生态农场成立十周年,本团队组织了庆祝弘毅生态农场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于2016年06月25-26日在山东平邑县弘毅生态农场召开。期间,蒋高明教授新书《生态六讲》也将在研讨会上发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副研究员刘美珍、助理研究员吴光磊、李彩虹;科研助理曾彦;博士后赫晓霞、郭立月、刘滨扬;博士研究生刘海涛、孟杰、玛德(留学生);硕士研究生梁啸天、王成栋、李立君、 岑宇、谷仙、宋彦洁、徐子雯、原寒;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松;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文峰、博士后陈文浩、博士杨升辉;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淑萍、讲师杜宁、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宁堂原、副教授徐玉欣;泰山科学院研究员李宗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资深编辑杨虚杰、编辑能昀;中国 社会科学院要报编审邢东田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赵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员鲍善芬;广西河池东兰坡豪养生书院总经理呼顺利,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等80人参加了会议。卞桥镇党委书记高庆、蒋家庄村支部书记周京林应邀参加会议。 蒋高明教授对来访的客人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弘毅十年,也是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十年,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到食品安全问题,农残更少、重金属残留更少的健康农产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而大化肥、大农药的现代农业,不但带来了存在安全隐患的食物,对生态环境而言,具有不可持续的一面。为克服现代农业的弊端,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弘毅生态农业模式就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带来更安全、更健康的农产品,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开始流行。 研讨会上,卞桥镇党委书记高庆首先发言,他表示,这次举办十周年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能到卞桥镇来参观指导,也说明弘毅农场在国内的影响力。蒋高明教授的弘毅生态农场办在卞桥镇,为卞桥的生态农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特别是青储秸秆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缓解了蒋家庄及周边村子的秸秆焚烧问题。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编审邢东田指出,蒋高明教授是真正做实事,扎根一线的生态学家,其十年的生态实验有力的抨击了社会上对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会低产甚至绝产的不实言论,蒋高明教授的土地产量不但能达到持平,某些作物甚至可以高于常规农业的产量,这对中国的生态农业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值得很好地推广。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著名营养专家赵霖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目前人类对待疾病采取对抗的办法,已客观形成了病人越治越多,医院人满为患的先生,是医患矛盾的源头。他从健康饮食角度出发,指出未来人类对待疾病应从食物的源头抓起,他对弘毅生态农场采取“六不用”做法生产出优质安全的食品表示赞赏,认为弘毅农场的食品具有重要的医疗营养与健康恢复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在研讨会上讲到,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民众重视,常规性的农药化肥农业受到质疑,农村面源污染及农产品农残问题一直是广受争议的话题,而传统与科技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受到追捧,受限于理论数据的支持,并没能更好的推广出去,蒋高明教授的实验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缺,希望此次会议可以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能把弘毅的经验共享给全社会。田松教授发言中的两句话很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他说,“现代集约化养鸡场的速成鸡只能称其为“鸡状物”,农田里长的不是食物,种地还有什么意义?” 研讨会期间举办了蒋高明教授新书《中国生态六讲》新书发布会,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点评,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杨虚杰副社长、能韵编辑介绍了新书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陈文峰副教授、山东农业大学宁堂原教授、山东大学张淑萍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美珍副研究员、博士后赫晓霞、刘滨扬等分别从各自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生态农业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成果,内容涉及豆科固氮微生物资源开发、不同耕作制度的增产潜力、乡村自然资产与评估、草原水分利用效益、乡村垃圾问题、苔藓植物应用与雾霾防治等。各位专家学者根据自己对生态农业的理解提出各自的看法,博士生和硕士生们则汇报了各自的的实验成果,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会议持续两天。 会议期间,弘毅生态农场特意其 “六不用”主粮、蔬菜、杂粮及农副产品,安排每顿食物都是农场自产的生态食品,如馒头,米饭,小米粥,咸鸭蛋,黄瓜,西红柿,土豆,豆制品,鸡蛋,苹果,李子,土鸡,牛肉,喝着山上运下来的泉水。弘毅农场与众不同的食物口感让会议代表们赞不绝口。 附会议日程安排如下: 6 月25日上午 8 :30—9:00 开幕式(蒋高明致辞,县镇领导讲话) 9: 00 —10:30 新书发布会 (主持人:田松教授点评:刘华杰教授,杨虚杰编审) 《中国生态六讲》 10:30 —12:00 会议报告 主持人:宁堂原 蒋高明研究员: 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可从源头解决食物安全与环境保护双重难题:弘毅生态农场案例研究 邢东田(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编审):生态农业与市场环境 赵霖(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寓医于食,食物是最好的药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生态农业,重建土地尊严 陈文峰(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根瘤菌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6 月25日下午 学术交流活动 14:30-15:45 主持人:刘美珍 宁堂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Diversity tillage systems are important for high-yieldsustainabil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张淑萍(山东大学副教授):中国东部传统乡村关键自然资产的经济评估框架 赫晓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 生态脆弱地区的农村垃圾问题及对策建议 郭立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 蚯蚓堆肥在农业系统中应用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Mahmu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EFFECTS OF DIFFERENT CROPPING PRACTICIES ON THE DYNAMICS OF WEED POPULATION IN AN ORGANIC FARMING SYSTEM 梁啸天(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不同叶面肥对大豆产量、品质与生长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 15:45-16:10 中场休息 16:10-17:50 主持人:陈文峰 刘美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榆树疏林蒸腾耗水初 步 研究 王成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内蒙古半干旱地区榆树疏林和草地凝结水发生规律及其作用 孟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有机苹果园生物多样性、果实品质与经济效益研究 李立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有机种植模式下的苹果产量与营养品质研究 程达(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土壤盐渍化对苦豆子生长特性与生物碱积累的影响(视频播放) 6 月26日上午 学术交流活动 9:00-12:00 主持人:赫晓霞,吴光磊 吴光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半干旱区有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李彩虹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一氧化氮对冬小麦抵抗臭氧胁迫的作用研究 刘滨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 雾霾天气与苔藓植物群落间的相互影响规律 刘海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有机种植模式下作物高产机理与效益分析: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 谷仙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不同杂草处置方式对农田杂草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宋彦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不同农业栽培模式对我国北方主粮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 原寒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模拟氮沉降对苦竹林土壤PH和盐基特性的影响 徐子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弘毅生态模式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曾彦: 弘毅农场科研管理与平台服务 6 月26日下午 14:30 —16:00 弘毅农场参观,体验 (曾彦为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助理、办公室主任)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生活纪实--《此间的风景》---驴样年华
guanjiwen 2015-8-11 09:36
驴样年华 驴样年华 都说出国上学苦,有了自身体会才明白。在中国不上大学的年轻人是花样年华,上大学的人是草样年华,在国外上大学那就是驴样年华。这种辛苦程度,一般点的驴都承受不了。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Assignment一个接着一个,拼着命的做完了,发现老师讲的内容已然不会。电动力学Assignment是上个礼拜四交,Evan到周四上午才完成,大呼轻松之余上网闲逛,发现下一个Assignment已经张贴出来了。对于我来说,语言是个大问题,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努力也终于没有白费。在上个Assignment得了48分,满分是50。其实我是满分的,不过有一道题,虽然我做的完全正确,但我又尝试用其方法做,但是没有成功,我把这种不成功的做法写出来和Hirose讨论,结果被扣2分。想想也对,毕竟还是没有完全掌握。现在在办公室,我已经属于学的比较好的一个了,经常被缠着问作业,今天下午就在黑板上给Evan讲了一遍量子作业,看的出来哥们比较佩服。不过可惜Kaori不在,要不然也能风光一把。而电动作业的第三题,可能只有我会,已经有5个人来问过了,每回都要不厌其烦地讲一遍,其实就是一个广义Fourier展开,但要从广义Fourier积分讲到级数,又讲到量子力学的本征基矢,我总是试图将问题简单化,但效果不好,好象没有人听懂。他们觉得我很牛,居然懂那么多,高等数学和量子力学居然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直接用量子力学的方法解电动力学。其实他们不知道,为了解这道题,我从上个礼拜六早上一直搞到夜里2点,才弄出来,看了好多高等数学,数理方法的书才明白的,他们当时可能都在Happy吧。中国人学习是牛,但全是靠磨出来的。Eric的Assignment只得了35分,要重做,感到很不平衡,但那已然是抬举他了,如果没有我的指导或者说我直接告诉他解法,他应该是0分,肯定是零分的。别人问问题,我尽量去帮助,引导,因为大家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以后我有 问题不会,自然也可以问他们。实际上,上个Assignment的第三题我是问了Steve,第五题我是问了Kai,才做的出来的。自己有会的赶紧教别人,以 后也好去问他们。 下周的功课会更紧,期中考试马上就来了,到时候又只能是拼命的干了。 说点新鲜事: 姓资的外壳,姓社的加拿大 这周发工资了,1500块,是RA的那一部分,发下工资后,几乎晕倒,居然被扣了300多的税,可是别人只扣了不到100块。当时我跟发工资那人说我操,太他妈多了吧!,那女孩不懂,以为我拿到工资兴奋,对我报以微笑。问了一圈下来,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扣那么多,后来把所有得到的零零散散的信息加上我的理解,才知道原来税是肯定要交的,但是如果你在报税的表格上写自己的收入比开销少的话,就可以不交税,如果不写,就要如实交税。但是,这都是暂时的,因为到年底核算的时候,如果你在学校的收入超过了18800刀的话,不管你的开销是多少,超过的部分必须交税,而如果你的收入不到18800刀,以前交的税都要退给你。我的收入肯定比这个数高,也要交点税,但没这么夸张,全是因为我填表的时候写收入比开销高,才被盘剥了这一道。昨天去把表格改过来了,但不知道是否能有作用,也不知道能不能全反回来了,也算是切身体会了加拿大的税制。
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生活纪实--《此间的风景》----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guanjiwen 2015-8-11 09:34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这周过的很累,很苦,读了许多的书,却仍然不得要领,感到理工大的物理教育方面和国外实在差的太远。人家本科生都学的很深。不管不管,继续努力就是了,既然别的中国人行,我也肯定行,怎么着我至少在中国人也里能排进前两亿吧。 从这周开始,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周一和Eric去了Superstore, 和丫一起去是因为丫有辆二手车,以前我都骑自行车去,买东西的量极为有限。这次既然没有后顾之忧,就放开手狂拿一通。买了块枕头那么大的牛肉,又买了几公斤猪肉,想着应该3周没有问题,然后又去买鱼的地方巡视了一番,发现最便宜的居然是3文鱼,沦落到一加元多一点一公斤,好象比这东东便宜的只有白菜了,而且还没有头,赶紧弄了一条4公斤多的。不过遗憾的是没有买到芥末,以后去中国店再买吧。蔬菜,水果,饼干也是狂拿一通,当然看似潇洒的同时要先快速浏览价格,分析不同品种的性价比。同时,老抽,陈醋之类的也弄了一些,提一句,发现加拿大的生抽都是骗人,比老抽还咸,虽说挂着李锦记的牌子,味道和国内相去申远,所以对老抽的咸度一直很好奇,才买了一瓶。这边也有康师傅方便面,味道也如嚼腊,口感极差,肯定是为了适合加国口味才如此,加国口味之差,如此可见一斑。这段时间早上老起不来,寻思买个闹钟,一看价格很贵,不知是哪个温州小厂生产的,质量很差,可笑至极的是商标居然用汉语拼音,老外看见肯定不知所云,念出来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在说中文。最后一结帐,80块,差不多是半个月的生活费用,一下子花掉那么多钱,颇有成就感。结帐时旁边有个老太太看我买这么多东西,说你小子是不是有个大家庭?我说家庭没有,可是我比较能吃,这些东西要吃一个礼拜。老太太当真,露出惊异的表情,因为她看到我买了一袋18公斤的大米。 说到家庭,这周有时会有点想家,想所有在国内的人,从前生活的点滴经常会出现在眼前,我会回忆起自己和小舅舅一家人在平台上一起种菜,和小舅妈一起谈心,和大舅舅说的一席话我也几乎句句记得。昆明的事更是历历在目,我想起大二回家时一家人在园林吃饭,我妈看我吃的那么香,想到我在大学没有这些吃的,不禁难过。我想到和张红彬生活的日子,天天晚上一起吃饭,还要喝两口真露酒,聊着一天的感受,非常的幸福。这些事如今恍如隔世,感慨万千。如今海虹已经买不到,你做的很难吃的菜也不见踪影,真露更是休提。天下大事合久必分,我们运气再好,也终归逃不出这个宿命。我临走那天深夜,你一声“我不想你走”说得那般凄惨悲切,眼泪不住的流,到头来终归于事无补。我腾身一跃,一万八千里过去,弹指已在地球另端,可是可是,我凝神四顾,却竟仍逃不出你记忆方寸之间……好在还有个分久必合,我们很快就会在加拿大Saskatchewan河边继续我们的故事。 说到这里,居然有些伤感,可以我不会写诗,文笔也过于拙略。否则利用这种情绪,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些美文来。说点好玩的吧。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形状” 那天中午看到Steve在吃自己午饭,像在吃一堆垃圾,很好奇,问你丫在吃什么?他说我这个是三明治,自制的。我说哥们我有个问题一直困惑,他说请讲,我说这个三明治和汉堡我一直不知道有什么分别。他说最主要的区别是面包的形状,一个方一个圆,其次,汉堡包是用现做的肉饼搞,三明治则用火腿。我再问调料是否不同,哥们说汉堡是用沙拉酱,三明治用Mustard(吃过,不知道是什么东东)。你看我这三明治,生菜,土豆,火腿一应俱全。我看了看,土豆是生的,不禁暗暗佩服。哥们的胃不一般,水也是喝凉的,这点到和我一样,不像Kai和Evan,弄个壶,有事没事泡点咖啡。第二天,我也弄了个三明治,问Steve,我这个面包是方的,但是用的是火腿,而且是沙拉酱,那是算汉堡还是三明治?其语塞,不知所云的说了些什么,大概是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之类的。我是知道这个人比较规矩,才和他开这个玩笑。本来头天是想着带点我做的青椒烩三文鱼给这厮尝尝,结果晚上太饿,让我给热了吃了。下回再做一定给这哥们带点,让他知道我中华料理博大精深,岂是你生土豆三明治能比的。 评价一下屋里的几个人: Steve刚才已经介绍,是个很规矩的人,学习非常用功,一天到晚的除了吃饭,基本不动地,我有时想偷看他的作业都没有机会,哥们回家都把书拿走,估计也是个挑灯夜战的主。本科是Queen’s的高才生,前文提及,是冲着Hirose 院士这头牛才从安大略来的。哥们穿衣服境界很高,你看一般人穿什么,取非,就是他的穿着,头两天热的要命,哥们长衣长裤,这两天10度以下了,哥们倒穿起短裤了,而且奇的是上身是毛衣,牛人。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他太懒不洗衣服,没的穿只能穿短裤,哪天侧面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Kai 这哥们像我,很随意散漫的一个人,从来都在屋里大声说话,骂街。而且如果没有电动力学的作业,丫的脚肯定不在地上,而是在桌子上晃悠。不过这人挺热心,问他点什么事还都能告诉你。说话的时候露出一对小尖牙,极其可笑。这哥们比较滑头,会钻点空子什么的,礼拜四我跟他说,我下午有个研讨会,他说那你得早去,在会前会有点心和咖啡。下午我一去,哥们比我还早,早喝上了。我寻思自己也不能拉空,拿了个杯子也去接,一看,靠,咖啡机!一排按钮,咱土人跟本不会用呀!也不好意思露这个怯,瞎鼓捣半天如果放出杯开水来,得丢死人。 下周继续介绍。
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生活纪实--《此间的风景》----从这一周开始,我做助教了
guanjiwen 2015-8-11 09:33
从这一周开始,我做助教了。 从这一周开始,我做助教了。 这周是异常忙碌的一周,量子力学和电动力学的作业都布置了好多,而且很难,电动的老师是搞等离子的,净弄点子等离子题来为难人,谁都不会。问stephen,他说他no idea,我说你丫不是搞等离子的吗,他说他认为这题跟等离子没关系,因为结果等于零。简直是胡说八道。问evan,他只会说sorry,并十分肯定的说这世界上没人知道,当然,他的意思是这个老师不是人,因为那厮知道答案。Kai还是比较聪明,在课上问了这个问题,老师说什么我是听不懂了,看kai到是不住的点头,下来一问,他说他试图去问,结果老师说的什么他并不懂,但不懂为什么要点头?香港人更是不行了,题都看不懂呢,就为了让他看懂题,我把电动力学的第一章给丫讲了一遍。他说你水平很高呀,我说咱两的区别只是我能看懂题。 量子力学的老师被我搞的很惨,我下课去其办公室问问题,不好意思太麻烦,就让他干自己的事,我说我自己在黑板弄,不会再问你。结果他在旁边安不下心来,一会说你弄个凳子,一会说要不要咖啡?我说你丫干脆给我从头到尾讲一遍吧,结果因为语言的问题,他讲了至少3遍,我看自己也明白个大概,就不为难他了,要不和kaori一说,还以为我水平很菜呢。 这周助教的工作是判29本作业,5道题。很为难人呀,因为这是大三的课,本身就难,我上大学时才60分而已。只有现学现卖,不过效果还好。感觉这边的学生也是抄作业的,只不过改改而已,因为抄袭是挺大的事,他们怕发现。可是我不抄作业刚几天呀,这点小伎俩还能瞒的了我?一看就知道是谁抄谁的。不过有个叫Moats的牛人,有一道题只有他对,真牛人,不参考别人的。给他写个了very good。而且他们的数学很差,感觉连中学都毕不了业,居然也像模像样的做偏微分方程,结果只是让你感到他们很会搞笑而已。从昨天下午5点判到晚上1点,然后又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才判完。尽管能看到一些搞笑的结果,但还是很累。只有激励自己,这是800块人民币,在中国像咱这样的,得到火车站搬多少包呀。就是玩麻将,也得连胡10几把大的,一张作业就是几百公斤呀,四两拨千斤,值! Kaori上午写了个信,说一年要给加3000块的工资,而且虽然要交税,但是只要填点表格,就能反回来。而且飞机票的钱她也给报了,下礼拜给支票,但我这土人还不会用支票。好事好事。我好象看到一群猪朝我走来,能买不少肉呀。 说点好玩的。 “土著人和泥人的聚会” 周四下午到学校,看到草坪上聚集了很多印地安人,头上都是有羽毛的那种的,在那里搭了许多棚子,搞了个部落,好象要过生活的样子,还有很多在吹吹打打,十分鸹噪。旁边瞧热闹的也是n多的,看了一会,才知道是原著民的聚会,都穿着印地安的服装,但脚下不那么协调,居然有人穿的是nike的球鞋。然后还有许多的炉子,做烤肉,免费发放。我中午吃的太饱,要不也弄个尝尝。怎么想这也不是在学校呀,周围都是教学楼,这帮奇人在这里也有点不何时宜。 不过还有更奇的,周五上午草坪上又出现了一些奇人,我刚出物理楼,眼睛还不太适应阳光,只见操场上黑鸦鸦的一片,刚开始以为是一些麻袋,没注意就走了过去。结果没想到这群麻袋突然发出了一些声音,居然唱起歌来。才发现这是一群人,男的只有短裤,女的也只有内衣,然后全身都用机油弄的漆黑。感到十分的搞笑,因为眼睛那里还是白的。不过为了追求效果,有的人把嘴都弄黑,我真服了他们了。听了一会,是在唱“we are, we are becoming engineers…”我估计他们是刚入学的工程学院的学生,既然以后要当工程师嘛,肯定是要身上很脏的,所以这也就是个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入团宣誓,做好思想准备的意思。不过这个还有点意思,中国的宣誓是宣给鸟听,全是胡扯。当中有个胖子,开始我还以为是女人,感觉女人脱光了上衣总不太好,走近才知道是男的,不过实在是胖的出奇,叹为观止,这种人能成为工程师我才不信。
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生活纪实--《此间的风景》---忙碌的一周
guanjiwen 2015-8-11 09:31
忙碌的一周 忙碌的一周 从这周开始,真的是开始忙碌了。上课的内容很深,感到和国内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而且老师也是点到为止,你不会就自己去想办法。没有人关心你的感受。现在看来,国内上研究生真的是太舒服了。在这里,就连做饭的时间都没有,只能是一次做很多,以后就热着吃了。还是说点好玩的吧,讲讲这周来的新鲜事。 '先生,你这么做是违法的' 还是书的问题,这周一,由于借的书被recall,而买要100多块钱,所以我打定主意去复印,虽然复印400多页像个傻瓜干的事,但也是唯一的选择了。于是一大早就来到了学校的复印店。接待我的是个挺和蔼的中年妇女,一听到我的来意,便露出了一丝不快。然后解释了大概5分钟,说在加拿大,出于对版权严格保护,复印整本书是违法的事,一般说来,只能复印作者指出的不重要的部分,即便如此,一本书复印的部分也绝对不能超过10%,所以,她对我的要求无能为力,但鉴于我可以复印10%,她可以卖给我一张复印卡。不得已,买卡走人。回到办公室,几个哥们都在,我把情况一说,Kai说,复印整本书的确违法,但你可以每次复印一章,多弄几次,不就不违法了吗?看来德国人原来也不傻,但还不够精。何必要多次复印呢,一次就搞定。就说有10个人要复印,1人复印一章,我只是替他们来复印,替人复印又不违法。还是加拿大人Stephen老实,说其实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保证不违法,就是到网上去买书。我想说,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何必要你提醒,这不是怕贵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人的思维差异。如果是日本人碰见这事,没准会抄一遍书呢!后来,我找了家小复印店,还是偷着给复印了,花了12块钱,复印时胆战心惊的。中国人的形象就是这么给破坏的,不过没办法,没有钱就是没有钱,打肿脸充胖子到是能保住国人的颜面,但是客死他乡的就多了。 'Nice Shoot' 周末是大学生体育联赛的比赛日,下午路过体育场,人山人海。原来,这里有一场西部大学生橄榄球联赛的主场比赛。以前知道在北美,一场大学生联赛的比赛,对于一个小城就是一个节日,往往万人空巷,去体育场助威。今天眼见为实,果然如此。球场里面已经坐了8成的人,大多数穿着绿色的写有Huskie(学校球队名称)的套头衫,大呼小叫,地动山摇,这时比赛还没开始,场外还有许多的人排队进场,其中至少有一半都不是学生。看台下面是一排小摊,一排大胖子厨师在制作热狗,汉堡,烤肉什么的,同时出售饮料。几乎人人都要买些吃的东西,边吃边看。有些人则自带烧烤设备,在体育场边上搞BBQ,要说也是非常自在的一个下午。旁边的球场就冷清许多了,正在进行一场女足比赛,围观者尽是些老年人,坐在椅子上,腿上还盖着毛毯。非常有教养的样子,比赛结束还鼓掌感谢球员的演出。这周实在太忙,要不然一定要去看一场橄榄球,等以后吧。
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生活纪实--《此间的风景》---良好的开端
guanjiwen 2015-8-11 09:30
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 今后决定写周记,把这里的点滴记录下来。今天是第一次。 开始之前,先介绍一下周围环境: 1. 地点: Seager Wheeler Hall:我的宿舍楼 Physics Building:我工作的物理楼 Superstore:买东西的超市 2. 人物: Kaori:我导师,日本小女人 Hirose:电动力学老师,日本老头,加拿大院士 Dick:量子力学老师,德国中年人 Kay:一个屋的研究生,德国人 Brain: 一个屋的研究生,加拿大人 Angie:管TA的女人,加拿大人 Mitchelle:系里的秘书,加拿大小女孩 成然,张东,:同宿舍的,计算机系的硕士,中国人 刘军:同宿舍的,计算机系的博士,中国人 刘长风:同宿舍的,MBA,中国人。 K: 同宿舍的,计算机系的本科生,新加坡人。 正文开始: 因为窗户向东,每天都是从刺眼的阳光中醒来,然后是跑步,从宿舍出发,跑过一个街区,穿过那条著名的河,到达Downtown.。河边风景秀美,是一人高的小树林。到这里就停止,慢慢的走过去。树林里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鸟,鸹躁个不停,有时在树林里还能看到松鼠,傻乎乎的见人也不躲。沿着路边偶有一些雕塑,刚开始时很好奇,驻足观看。现在也觉得无它。 在树林里活动活动筋骨,想一会今天的安排。就再跑回去,这时候街上的车就会比较多,可惜没有一辆是我的。回到宿舍如果时间早,自然是玩一会MSN,和在北京的媳妇聊一会儿。一般来说她会在镜头前做几个丑态,令我胃口打开,于是吃早饭,上学校。 骑着我10块钱买的车,风光无限地来到办公室,那帮Shit肯定还没来--中国人就是比外国人勤奋。上午就在书山中度过了,因为很难,至少要说100个shit,不过发音没有Kay那么好听。 中午回到宿舍,在别人做饭之前先把饭做熟,一是怕人多了抢锅抢灶,二也是因为我做饭太好太打击别人。下午不出以外的话还是书山,还是Shit。回家时就不骑车了,要到草坪上坐一会,看看橄榄球队的训练。我总想有人来问我感不感兴趣,我也想打。可是就是没人来问。 晚上安排比较自由了,看不进太多书了。这边一到晚上学校里一个人都没有。全在过小日子。空空的物理楼,就我一个人,这时候心情很放松,在屋里干什么都成,一般都是脱了鞋,光着膀子呆着。不过有一件事始终没敢做,就是在屋里的水槽中小便,要在中国,99%的男理科生都会那样做(女生限于身体原因,并不是不想)。加拿大的小便池比中国的高,我还刚刚合适,如果是170cm以下的兄弟来,可能就不那么体面了。由于晚上老在办公室待着,居然认识了打扫卫生的老哥。这就是这段时间一天的基本活动。 再说说今天,今天是第一天上课,下午1:00上电动力学。在上课前,着实费了一把劲。这学期开了两门课,找了老师后都让我去买书,说让我买书的时候脸上都有犯罪的表情。这边买书就和抢人差不多,如果都买的话,一个月的生活费就没了。在中国,也就是淫秽书籍还比较贵,教材是最便宜的了。所以,我决定去图书馆借,居然全都借到,一听可以保留一年,狂喜,想买书一说真是无稽之谈。结果今天早上就接到图书馆的Email说让还书,原来是你借了书后如果没人再借你可以保留一年,如果有人借就要在2周内还。无比郁闷,跟Kay一说,先是Stupid,Shit的骂了半天,我说你丫先别骂,有辙没有。他说有辙,你丫还书的时候马上就借,让那厮2周之内也还给你,跟没说一样,还是搞不到书。后来就只能去复印了,也和抢人差不多,没办法。 不管怎么说,1:00总算是坐在物理楼的128房间准备上课了。一共有8个人上课,全是白人。和一个哥们简单聊了几句,知道他是搞等离子的。我说我念博士的,他说你生猛呀,我心说我呆会上课就不生猛了。说话时偷偷看了一下他的胳膊,毛和我的头发差不多密。这里上课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基本和中国一样,老师在上面讲,学生记,没人问问题。旁边那哥们老看我笔记,可能是我用红黑二色同时记,加上笔记本比较土,让他觉得好奇。 老师是个日本老人,院士,颇有大家风范,先介绍了将近20本参考书,然后说可以在书店找到,还是等于没说。然后他说,怎么这么点人,我以为很多呢。我心说,这些人都是不怕死的,当时Kaori跟我说,此课为物理系暴难之课,做好心理准备。 老师上课从来不看下面,始终把视野放在讲坛和课桌之间。也不知是什么意思。对于我来说,由于他的口音我基本听不懂,故他的这个姿态正应了一句俗语:王顾左右而言他。幸亏我提前预习,知道他是在照着讲义讲,才能跟上。居然从高中库仑定律开始讲,我一听很有自信,全会呀。10分钟后,已经开始过渡到大学电磁学的内容,我感觉这也太快了吧。在过10分钟,已经是电动力学的电多极矩了。按着速度,下节课估计就是高等场论了。牛人讲课真是到了无招胜有招,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的境界。 课上还说了一下期中考,期末考的事,居然是拿回家做,24小时完成。到时候如果不会,还能找位电动学的比较生猛的哥们帮帮忙,一笑。Kay也上这门课,但我看他一直在后面喝咖啡,肯定是牛人。 老师居然提前下课,我都不知道是下课,还以为是课间休息,一看他拿着讲义溜了,才明白过来。老师一边出门一边问,有问题没有,问完了人已经在门外。不知如果真有问题该当如何请教。老都走了,我也走吧,回去和Mitchelle交涉了一些选课的事,就回到宿舍。 宿舍里碰到成然,他说他也上课了,我说你丫能听懂吗?他说听懂了一句,我说,牛人牛人,居然听懂了这么多。他的老师是操保加利亚英语的。还有更次的,刘军都不知道今天上课。不知道这边逃课怎么办。好,今天先写到这里,下周继续。
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留学生活纪实--《此间的风景》 转----序
guanjiwen 2015-8-11 09:28
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代序 出国半年有余,闲来无事总爱搬弄几下文字,留学生活毕竟清苦,和自己笔谈也成为一种享受,居然友人相邀,劝我将这些零散 文字总结整理,也许有网友会感兴趣,荣幸之余,自然不敢怠慢。整理当中,看到有趣的地方,也会哑然失笑,原来出国留学竟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我是个无甚追求的人,又好凑个热闹,凡事随波逐流,三年前随着考研大军混进研究生队伍,然后又随着飞跃重洋的队伍跑到加拿大来看风景。随着随着,居然念起了博士,自己都没想到;居然出国念书,所有人都没想到;居然念的是理论物理,恐怕老天爷都没想到了。 2003年8月某天,在机场狠狠的哭了一鼻子之后,我踏上了北京到温哥华的航班,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心情十分复杂,紧张加上失落,紧张是因为鄙人的英文还仅限于礼貌用语,再多一点就不会了,失落是因为毕竟,每个出国留学的人都希望去加拿大南边的那个国家,退而求其次,失落总是难免的。 在太平洋上飞行了8个小时后,终于看到了陆地,阿拉斯加的山,阿拉斯加的雪,清晰可见。飞机从北向南飞,眼中也渐渐的有了些许绿色,但还是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当第一次看到人类活动痕迹—公路时,我被告之,飞机将在5分钟后在温哥华机场着陆。原来加拿大北部是也是如此的蛮荒,并不想我想象的那样奇伟。下了飞机,我下意识的往南看了看,希望能看到西雅图的影子,却只发现无边的草地。 我的英文果然成了问题,在过关时耽误了不少时间,我就顺理成章的错过了到Saskatoon的航班,于是被告之,你要不就在温哥华呆一宿,要不就现在飞Calgary,从那里赶下午5点到Saskatoon的航班。我选择了后者,毕竟“人生在世一百年,会当纵横九万里。”,多走些路咱们是不怕的。这个选择使我后来的旅途充满了乐趣。飞到了Calgary后,居然又错过了到Saskatoon的航班,说是没座位了,但据说明天早上还有一班。只好到旅馆休息。在此期间,我认识了我的第一个加拿大朋友,一个中年妇女,Saskatoon人氏,有很强的家乡观念,大肆向我宣传,Saskatoon什么都好,人好风景好空气好。尤其是一种叫Saskatoon berry的浆果,味道更是好的不得了,虽然她说的我完全听不懂,但通过她的形体语言,我理解其美味应该是超过人参果。 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机场上飞机,机场是没有登机通道的,机场设施和国内长途车站一样,拉开门,自己走。可笑的是,居然上的是一架螺旋桨飞机。顶多只能坐30个人,有一个乘务员。当时我奇怪的想到,当年周总理把降落伞让给小女孩,可能就是在这种老掉牙的飞机上,这个想法不吉利,赶紧打住。飞机上坐定之后,发现身边的女士居然就是昨天在机场认识的那位。一路继续向她听她介绍Saskatoon风土人情,期间还在她热情的推荐下,喝了两杯Saskatoon berry汁,味道似乎也稀松平常。 当我第一步踏上Saskatoon土地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什么废话都别说了,你已经来了,从现在开始,你再也不是能在北京胡同里岌着拖鞋,光着膀子,拿着瓶啤酒,到处晃荡的人了。你再也不是整天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考虑,只知道看球的人了。实际上,我的家族是个书香门第,我的这一辈孩子,大都出国留学,目前移居美国的总有一半还多,我是最后一个出国的,以前也是被看成没什么前途的一个。毕竟我自小离家,在姥姥舅舅身边长大,书卷气是少了一些,小时侯读书也很差劲,但打架也不行,总之是一无是处,做不了好孩子,坏孩子也看不起我。但不管怎么说,我现在毕竟也迈出了我的第一步,尽管不那么显赫,但那是我自己的选择,我要尊重我自己的选择,无论这条路多么曲折,我必须自己走完它。中国已经在两万里之后了,除了自己,并无别的依靠。想到这里,豪气万千。就在从飞机上下来,到走进侯机厅的这几十米,心中像放电影一样的想了这许多。 进入侯机厅,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一个日本女人在那里等候,我知道那就是Kaori,我的导师。而且我也知道,这个人将对我的一生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Saskatoon,我来了! ----是为序
1 次阅读|0 个评论
豫西峡农民历时20余年 写出西峡口抗战“史诗”
sheep021 2015-8-10 16:02
河南省西峡农民华中强数十年年如一日,查阅资料,踏寻战争遗迹,采访100多位亲历亲受豫西鄂北会战中西峡口抗战的老人,于2014年底写成并自费出版了《侵华日军的滑铁卢—西峡口抗战纪实》一书,再现西峡口抗战辉煌历史,该书出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著名地方史研究专家、历史小说家秦俊称其 填补了南阳至河南抗战历史的一项空白 。据悉,此书经过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再版,作为献给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一份厚礼,将于9月上旬与读者见面。 见: 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nd/topnews/2015-08/3106698.html PS: 这么重要的一场胜利,竟然没有官方总结,亦未见被大力宣传,竟然被一个农民抢了先机。 小时候就听说过 “日落西山”的说法, 以及关于此役的一些点滴故事。最近想翻翻这段历史,竟然翻出了这本书。 等到再版时,一定买几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复旦大学纪委“监督责任乏力、问责不严”纪实
热度 6 wych199771 2015-2-4 16:59
复旦大学纪委“监督责任乏力、问责不严”纪实 ( 此文同步举报至中纪委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43282do=blogid=864690 2014 年上半年度,中纪委巡视组对复旦大学进行了专项巡视,其中对复旦纪委的评判为:“监督责任乏力、问责不严”。过去了半年多,这种状况有否转变呢? 2014 年 12 月 5 日 举报人张燕青对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党委书记李华 严重违纪违法七个方面问题实名举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43282do=blogid=849432 ), 2015 年 1 月 29 日 复旦纪委对举报人的回复是: 一、 对李华违反政治纪律问题: 复旦纪委不予回应 。 二、 对李华顶风带队出国考察问题: 复旦纪委称:“经过审批程序” 。举报人问:“哪个领导审批的,谁对此事负责?” 复旦纪委不予回应 。 三、 李华顶风用公款送挂历问题:复旦纪委称:“医院某领导已用私款支付了这笔开支。”—— 找人顶包 —— 至于李华的责任追究没有下文 了。 四、 李华插手单位招聘录用人员工作问题: 复旦纪委称:“是人事科请她去的。” ——她该不该去?该不该插手? 五、 李华利用职权把一名工人编制人员提拔为副科级干部问题: 复旦纪委称被提拔者为“聘用制干部” ——(近 10 年来,医院所有员工及中层干部都是聘用制)——至于涉及的利益输送问题也就没有下文了。 六、 李华在处理“院士造假案”中捏造事实问题(如诬陷举报人王宇澄曾向王正敏提出一个“培养计划”): 复旦纪委称:“这是有关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所出示的。” ——“根据工作需要”就可以无视党纪国法,任意栽赃陷害举报人? 关于王正敏院士学术作假问题, 复旦纪委称: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已有调查报告,以此为准 。 关于王正敏院士“国产人工耳蜗”弄虚作假问题: 复旦纪委称:可以去问校学术委员会。 七、 李华对医院侵占举报人案内外 65 万个人钱财、拒不拿出查账结果并指使保安殴打举报人的违纪违法问题: 复旦纪委不查明其中的严重违纪问题 ,故意搅浑称:“由司法程序解决。”(公安部门已明确:在单位内部发生的打人事件应由单位解决) 举报人对复旦纪委的回应—— 没有李华的责任及对李华的处理 ——感到诧异,暮然间发现 李华还是复旦纪委委员 ,明白了他们是一伙的。 “灯下黑” 有时不是一点,而是一圈。 http://www.fudan.edu.cn/channels/view/43/
331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复旦大学纪委“监督责任乏力、问责不严”纪实
zhangyanqing 2015-2-1 19:25
复旦大学纪委“监督责任乏力、问责不严”纪实 ( 此文同步举报至中纪委 ) 2014 年上半年度,中纪委巡视组对复旦大学进行了专项巡视,其中对复旦纪委的评判为:“监督责任乏力、问责不严”。过去了半年多,这种状况有否转变呢? 2014 年 12 月 5 日 举报人张燕青对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党委书记李华 严重违纪违法七个方面问题实名举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43282do=blogid=849432 ), 2015 年 1 月 29 日 复旦纪委对举报人的回复是: 一、 对李华违反政治纪律问题: 复旦纪委不予回应 。 二、 对李华顶风带队出国考察问题: 复旦纪委称:“经过审批程序” 。举报人问:“哪个领导审批的,谁对此事负责?” 复旦纪委不予回应 。 三、 李华顶风用公款送挂历问题:复旦纪委称:“医院某领导已用私款支付了这笔开支。”—— 找人顶包 —— 至于李华的责任追究没有下文 了。 四、 李华插手单位招聘录用人员工作问题: 复旦纪委称:“是人事科请她去的。” ——她该不该去?该不该插手? 五、 李华利用职权把一名工人编制人员提拔为副科级干部问题: 复旦纪委称被提拔者为“聘用制干部” ——(近 10 年来,医院所有员工及中层干部都是聘用制)——至于涉及的利益输送问题也就没有下文了。 六、 李华在处理“院士造假案”中捏造事实问题(如诬陷举报人王宇澄曾向王正敏提出一个“培养计划”): 复旦纪委称:“这是有关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所出示的。” ——“根据工作需要”就可以无视党纪国法,任意栽赃陷害举报人? 关于王正敏院士学术作假问题, 复旦纪委称: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已有调查报告,以此为准 。 关于王正敏院士“国产人工耳蜗”弄虚作假问题: 复旦纪委称:可以去问校学术委员会。 七、 李华对医院侵占举报人案内外 65 万个人钱财、拒不拿出查账结果并指使保安殴打举报人的违纪违法问题: 复旦纪委不查明其中的严重违纪问题 ,故意搅浑称:“由司法程序解决。”(公安部门已明确:在单位内部发生的打人事件应由单位解决) 举报人对复旦纪委的回应—— 没有李华的责任及对李华的处理 ——感到诧异,暮然间发现 李华还是复旦纪委委员 ,明白了他们是一伙的。 “灯下黑” 有时不是一点,而是一圈。 http://www.fudan.edu.cn/channels/view/43/
1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剧情][中国][纪录战争][国军抗战全纪实100全集][DVD-MKV][中字]
lcj2212916 2014-2-17 22:49
上海上德文化传媒公司精心创作推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从历史发展的宏伟视角出发,以一群纪录片人的热情和良知,尽可能再现了抗日战争每一个激动、感人的历史瞬间,以此缅怀在抗战中牺牲的所有中华英烈。 本片史实准确、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影像珍贵、编辑精彩,是历年来抗战纪录片中最有气势、最接近真实、最具权威的一部史诗式大片。 100集系列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迄今最全面的一部抗战影像大记忆,迄今最真实的一部抗战史实大揭秘,一场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 1937年到1945年,国军发动大会战22次、战役1117次、普通战斗28931次。3211419名官兵壮烈牺牲,206名将军殉国。4321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军海军全军覆没,104艘舰艇全部打光。他们再次用鲜血向世人证明,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可以征服中华民族!硝烟远去,历史尘封,千古英雄,魂归何处。 320万永远最伟大的殉国英烈们他们永远活在所有中国人民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谨以此片缅怀反法西斯战场上的所有牺牲的英烈! 抗日战争廿二次会战: 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中条山)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 1、卢沟晓月的枪声之谜 2、淞沪会战之先发制人 3、淞沪会战之十里火海 4、淞沪会战之功亏一篑 5、淞沪会战之后退者死 6、淞沪会战之血肉磨房 7、淞沪会战之转入防御 8、淞沪会战之尸积如山 9、淞沪会战之四行仓库 10、淞沪会战之同仇敌忾 11、南京保卫战之誓死保卫首都 12、南京保卫战之绝望之城 13、南京保卫战之最耻辱的溃退 14、徐州会战之血战台儿庄 15、徐州会战之首次打破日军不败神话 16、徐州会战之花园口决堤 17、武汉会战之包围大武汉 18、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 19、武汉会战之血战大别山 20、长沙会战之兵临城下 21、长沙会战之天炉战法 22、长沙会战之血胆英雄 23、长沙会战之国军最荣耀之战 24、桂南会战之鏖兵昆仑关 25、桂南会战之大捷传来 26、中条山战役之完败中条山 27、远征入缅作战之十万青年十万兵 28、远征入缅作战之荒野雄狮 29、远征入缅作战之遗恨丛林 30、远征入缅作战之绝地反攻 31、远征入缅作战之雪耻雪耻 32、远征入缅作战之松山大捷 33、常德会战之命悬一线 34、常德会战之铁血神兵 35、常德会战之奇迹再现 36、衡阳会战之决死孤旅 37、湘西大捷之狂飙袭击 38、胜利之后的受降仪式内幕 39、菊与刀的悲歌:日军死亡人数之谜 40、死在中国最倒霉的日本最高级将领 41、菊与刀的悲歌——东京大审判 42、西安事变真相揭秘 43、庐山抗战宣言内幕(上) 庐山抗战宣言内幕(下) 44、日本生化武器战 45、黄埔军校之揭秘黄埔军校 46、黄埔军校之两党之争秘密报告 47、黄埔军校之黄埔精神不朽 48、国军第一王牌军之抗战中最精彩的战斗(暂无) 49、国军第一王牌军之战场雄狮击毙“万年鬼雄”(暂无) 50、国军第一王牌军之最能打的74军(上) 国军第一王牌军之最能打的74军(中) 国军第一王牌军之最能打的74军(下) 51、神勇坦克军 52、八一四中国空军大捷 53、飞虎队传奇 54、中美空军联合作战实录 55、全军覆没的国军海军 56、陪都重庆之重庆大轰炸 57、五大隧道惨案幕后 58、陪都重庆之重庆意志 59、抗日大刀队传奇(上) 抗日大刀队传奇(下) 60、解密远东特遣军 61、汪精卫投敌之迷 62、汪伪那些事 63、探秘伪满政权始末 64、刺杀蒋介石之杀机四伏 65、刺杀蒋介石之内忧外患 刺杀蒋介石之内忧外患 66、刺杀蒋介石之“帝国之花”的凋谢 67、军统情报战之风声传奇历史迷雾 68、军统情报站掌门戴笠之死 69、军统情报站之刺杀行动 70、军统情报战之斩首锄奸 71、军统情报站之戏弄“毒蛇” 72、军统情报战之谍战疑云 73、军统情报站之皇协无间道 74、军统情报站之策反周佛海 75、军统情报站之英雄无名 76、神秘的中统——没有硝烟的战场 77、抗日战俘血泪录——被掩盖的杀戮 78、抗战第一令——故宫文物南迁记 79、大学精神——抗战时期教育的奇迹 80、铁血大动脉——抗战生命线交通站侧记 81、蒋介石——坚韧的民族主义者 82、蒋介石的抗战荣辱 83、蒋介石与日和谈绝密报告 84、打响抗战第一枪的马占山将军 85、硝烟中的天姿国色 86、宋美龄前线险殉国 87、三姐妹的统一战线 88、一代战神薛岳 89、台儿庄英雄李宗仁 90、血胆英雄张自忠将军 91、第一位殉国将军赵登禹 92、蒋百里将军——弱国外交侧记 93、铁血将军杜聿明 94、特立独行侠孙立人将军 95、海鸥将军戴安澜之死 96、李弥将军的传奇人生 97、虎贲将军余程万 98、黄埔猛将彭士量将军 99、常胜将军王耀武 100、抗日名将决死誓言录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7616505
4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饥饿岛·死亡岛--日美瓜岛陆海空大血战纪实》提要
黄安年 2014-2-15 08:10
《饥饿岛·死亡岛 -- 日美瓜岛陆海空大血战纪实》提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4 年 2 月 15 日 发布 书名: 《饥饿岛·死亡岛 -- 日美瓜岛陆海空大血战纪实》 作者: 南言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责任编辑 : 大元 封面设计 : 徐永生 出版时间: 1992 年 12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1993 年 1 月第一次印刷 发行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印刷厂 : 泰山新华印刷厂泰安印刷厂 印数: 20000 册 开本: 787X1092 1/32 页数: 313 页 字数: 226000 字 定价: 6.60 元 ISBN : 7-81004-492-3/G · 194 照片7 张拍自该书 1, 2, 3, 4, 5, 6, 7, · *********************************** 日美血战瓜岛:数万日军成为荒岛孤魂野鬼 2008-09-22 08:58:28 中华网论坛 在瓜岛伊尔河的沙滩上全军覆灭的一木支队先遣队的士兵 一九四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了西南太平洋,一个名叫瓜达尔卡纳尔的偏僻小岛上。六个月惨烈的战斗,将岛北的海峡变成约五十艘盟军和日本军舰的安息地。 由于 1942 年 6 月中途岛海战的惨败,日军失去了战争初期在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也失去了战略主动,被迫停止了战略进攻,放弃或推迟了对斐济、萨摩亚和新咯里多尼亚等地的进攻。但日军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已大为削弱,美军的实力、士气都大大增加,仍决定继续实施对南太平洋诸岛的进攻,计划先在瓜岛修建航空基地,前出航空兵力,以掩护对新几内亚岛的莫尔兹比港的进攻,在新几内亚岛站稳脚跟后,再向东南逐步推进,进逼同盟国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 —— 澳大利亚,以此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 为实现这一战略企图,大本营陆军部大力充实原准备为斐济、萨摩亚作战而于 1942 年 5 月组建的第 17 军,该军由天皇侍从武官长的弟弟百武晴吉中将任军长,军部设在新不列颠岛的拉包尔,至 8 月初,该军已辖有南海支队、一木支队、青叶支队等部,总兵力约十三个大队,集结于新几内亚东部和俾斯麦群岛,担负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任务。大本营海军部则于 1942 年 7 月成立第 8 舰队,任命三川军一中将为司令,下辖第 6 、第 18 战队、第 29 、 30 驱逐舰大队、第 7 、 13 、 21 潜艇战队,拥有包括重巡洋舰 4 艘、轻巡洋舰 3 艘在内的多艘军舰和潜艇,主力部署于拉包尔,以协同第 17 军作战。联合舰队还增派第 25 航空战队所辖的百余架岸基飞机进驻拉包尔,以提供空中掩护。 日军继 1942 年 1 月进占拉包尔,并将这个港口和附近的机场建设成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海空基地后,又于 1942 年 5 月占领了图拉吉岛,该岛位于所罗门群岛南部,正处在以拉包尔为基地的战斗机作战半径的边缘,南距所罗门群岛第二大岛瓜岛约三十海里,北面紧挨着佛罗里达岛,是南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枢纽要地,原有澳大利亚部队驻守,后因战局恶化无力防御而主动撤离。日军占领该岛后就开始修建机场,并对附近岛屿进行勘察,发现瓜岛虽然多山多丛林,但瓜岛北部隆加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比图拉吉岛更适合建机场,于是 6 月 16 日 派门前鼎大佐率第 11 工兵队约 2000 名工兵登上瓜岛,开始修筑机场。 7 月 1 日 又加派冈村德长少佐率第 13 工兵队约 700 名工兵上岛,加强施工力量,并限令于 8 月 5 日 前完工。经过紧张的施工,至 8 月初,瓜岛机场已基本建成,辅助设施也大体完工。此时,瓜岛有日军工兵 2700 人,警备部队 240 人,共约 2940 人;图拉吉岛有日军工兵 140 人,航空部队 400 人,警备部队 200 人,共约 740 人。 美军虽然在中途岛战役中取得了巨大胜利,使中太平洋地区的局面趋于稳定,但在南太平洋,仍比较被动。当日军于 1942 年 1 月占领拉包尔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就于 2 月提出占领图拉吉岛,以阻止日军的推进,保护美国至澳大利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罗斯福总统对此设想也表示支持。为抓紧时间进行必要准备,美国海军于 3 月派部队进驻新赫布里底群岛的埃法特岛,随即又向北占领了圣埃斯皮里图岛,并开始在这两个岛上修建机场。同时将精锐部队 —— 海军陆战队第 1 师从本土运往新西兰。 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和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都认为拉包尔已是日军的核心基地,扭转战局的关键就是尽快夺取拉包尔。但是在具体战术上还存在分歧,麦克阿瑟主张集中最大兵力在俾斯麦群岛组织登陆作战,一举攻占拉包尔。尼米兹则认为日军在拉包尔已形成了坚固防御,部署有近七百架岸基飞机,还随时能得到包括 4 艘航母在内的联合舰队的支援。而美军此时在太平洋上只有 3 艘航母,实力比日军弱,不能贸然行动。所以主张先在所罗门群岛南部登陆,在新占岛屿上建立机场,然后在航空兵支援下逐步推进,步步为营,最终夺取拉包尔。而对这一战役的指挥官人选,美国陆海军也有争议,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主张应由麦克阿瑟指挥,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则认为此次战役是在多礁石的所罗门群岛海域作战,如果由不懂海军的人来指挥,就有使海军舰队在这样的危险海域陷入被动的可能,所以应由尼米兹来指挥。双方互不相让,僵持不下,最后只好由罗斯福总统亲自出面主持协调,这才达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参谋长联席会议据此于 4 月 1 日 正式通过代号为 “ 了望台 ” 的作战,计划第一阶段由尼米兹指挥攻占圣克鲁斯群岛和图拉吉岛。第二阶段由麦克阿瑟指挥,攻占所罗门群岛其余岛屿,并肃清新几内亚岛东部莱城、萨拉莫阿地区的日军。第三阶段仍由麦克阿瑟指挥,攻占新不列颠岛和新爱尔兰岛,进而夺取拉包尔。 4 月 20 日 ,成立南太平洋部队,由戈姆利中将任司令,下辖第 61 、 62 特混编队,拥有航母 3 艘,战列舰 1 艘,巡洋舰 14 艘,驱逐舰 32 艘。这支部队归尼米兹指挥。 5 月 17 日 ,戈姆利从华盛顿抵达司令部所在地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随即将司令部前移至新西兰的奥克兰,积极组织战役准备。 7 月 2 日 ,参谋长联席会议考虑到由于太平洋战区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的作战区域分界线是东经 160 度,这样,就会有一些太平洋战区的部队进入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地域,指挥上可能会有摩擦,于是发布命令将两个战区的分界线西移 1 度,改为东经 159 度,如此一来,瓜岛和图拉吉岛都划入太平洋战区,以减少作战指挥上不必要的麻烦。这一决定虽然解决了战区指挥权的问题,但没有明确海军特混舰队与海军陆战队之间的指挥关系,给以后的作战指挥埋下了隐患。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命令中同时决定将于 8 月 1 日 发起作战。 7 月 4 日 ,美军侦察机发现日军已经在瓜岛上修建机场,如果瓜岛机场修成,日军从这一机场起飞的飞机能够到达圣埃斯皮里图岛、埃法特岛、新喀里多尼亚岛一线,严重威胁了美国至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参谋长联席会议立即将 “ 了望台 ” 作战的第一阶段作战目标改为瓜岛和图拉吉岛。 戈姆利中将见日军兵力强大,而自己兵力单薄,准备工作又未就绪,现在还要将登陆地点前移,缺乏胜利的信心,要求推迟进攻,经尼米兹说服,这才同意于 8 月 7 日 发起进攻。参战兵力分为三部分,一是特纳少将指挥的登陆运输编队,编有 23 艘运输船和 11 艘驱逐舰,负责将海军陆战第 1 师送上瓜岛和图拉吉岛。二是克拉奇利少将指挥的掩护编队,编有巡洋舰、驱逐舰各 8 艘,负责直接掩护登陆运输队。三是弗莱彻中将指挥的特混舰队,共有航母 3 艘,战列舰 1 艘,巡洋舰 6 艘,驱逐舰 16 艘,油船 3 艘,负责海空支援与掩护。还有西南太平洋战区的 300 架岸基飞机提供空中支援。上述部队 7 月 26 日 在斐济群岛海域集结, 7 月 28 日 至 31 日,海军陆战第 1 师在斐济群岛的科劳岛进行了登陆演习,舰艇部队也进行了与登陆部队的合同演练。 美军的作战准备极不充分,由于瓜岛历来鲜为人知,美军除了曾在瓜岛的澳大利亚种植园主提供的零星情报外,就只有一张九十年前的海图、几张传教士拍摄的旧照片和杰克 ? 伦敦撰写的关于所罗门群岛的小说了。作为登陆主力的陆战第 1 师是美国最早进行登陆战专项训练的精锐部队,但是该师大批优秀的训练有素的军官、军士被调去作为新组建的陆战第 2 、 3 师的骨乾,现在部队成员大都是刚入伍的新兵,战斗力已不可与老 1 师同日而语, 1942 年 6 月底,陆战 1 师的三个团中,第 5 团刚到达新西兰;第 7 团几乎全由新兵组成,刚结束新兵基本训练,到达萨摩亚;第 1 团则还在开往南太平洋的途中。师长范德格里夫特少将得到保证,该师 1942 年底以前不会参战,至少还有半年的训练时间。但范德格里夫特 6 月 26 日 刚到新西兰的奥克兰,就被告之将参加 8 月的瓜岛作战,他甚至以前根本不知道有瓜岛,看了作战计划将其戏称为 “ 瘟疫行动 ” 。战役准备时间仅四个星期,准备工作极其紧张。奥克兰港口立即被大量作战物资所淹没,由于参加登陆作战的运输船的物资装载必须按照特殊的 “ 战斗装载 ” 标准装载,港口又小,又正逢新西兰多雨的冬季,连日大雨,使码头上秩序非常混乱,加上码头工人正在进行罢工,陆战 1 师的官兵不得不进行卸货、装载的工作,他们分成三班,二十四小时连续不断工作,疲惫不堪,怨声载道。戈姆利的司令部也是一片混乱,他的司令部刚刚组建,参谋人员还很少,而作战准备时间又那么急促,把他们搞得手忙脚乱。最大的问题是兵力不足,陆战 1 师只有两个团到达战区,另一个团还在萨摩亚,经戈姆利和范德格里夫特的强烈要求,才将陆战第 2 师的第 2 团和其他部队三个营编入陆战 1 师的建制,勉强凑成一个加强师,总兵力约 1.8 万人。但这三个团都还没进行过严格、系统的登陆战训练,战术水平、战斗力都很低。在 7 月 28 日 举行的临战演习中,情况非常糟糕,范德格里夫特只好自我安慰: “ 好莱坞的惯例是糟糕的彩排预示着成功的公演。 ” 弗莱彻中将不愿让他宝贵的航母在敌岸基飞机活动半径范围里停留过久,公然拒绝在瓜岛海域停留五天,只肯停留两天。他的这一态度更是让戈姆利对这次作战忧心重重,而戈姆利又无权指挥弗莱彻,戈姆利乾脆把指挥权交给弗莱彻,自己留在了努美阿。来努美阿视察作战准备工作的海军作战部长助理福莱斯特尔将军了解这些情况后,就对戈姆利说: “ 如果美国人民知道我们的部队就这样去打仗,一定会起来造反的! ” 塔萨法隆格海战 (一) 尽管日军在瓜岛以北海战中遭到巨大失败,但大本营仍不甘心,从 11 月起不断加强南太平洋地区的兵力,在拉包尔成立第 8 方面军,由今村均中将任司令,下辖第 17 军和第 18 军,第 17 军负责所罗门群岛方面作战,第 18 军负责新几内亚方面作战,并从本土调来了第 6 飞行师团加强第 17 军,决定以陆海军协同行动,先压制所罗门群岛方面的美军航空兵力,再运送部队和补给上岛,然后夺回瓜岛。 11 月 26 日起 对东南前线行使全面指挥权的今村要求瓜岛的部队坚决顶住美军的反击,坚守现有阵地,坚持到援军到达。 瓜岛上的日军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美军的反击,而是饥饿,日本海军由于在瓜岛以北海战中惨重损失,山本不愿再派出大型军舰进入瓜岛海域,只使用驱逐舰采取夜间偷运的 “ 东京特快 ” 运输方式,运送的补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实际供应量只能维持标准定量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由于长期补给不足,岛上官兵体力消耗殆尽,食品的极度匮乏,甚至连蚊子都成为日军的美味佳肴,岛上热带疾病流行,伤病员因为缺乏药品,大量死亡,更是加剧了日军的非战斗减员,每天因为病饿而死的人,多达百人。照此发展下去,不需美军发动进攻,日军就将会被饥饿和疾病所消灭,为了维持岛上部队的战斗力,日军竭尽全力确保物资供应。 11 月下旬,日军第 8 舰队发明并实验了 “ 铁桶运输 ” ,也就是把粮食、药品等物资装入铁桶,但只装一半,以使铁桶能够在水中浮起,然后进行密封,用绳索连接,固定在舰艇的甲板上,在指定海域投入水中,利用潮汐漂向瓜岛,再由岛上的部队用小艇回收。自 11 月 25 日 至 30 日,日军每天派出一艘潜艇,进行这种运输,虽然都取得了成功,但运载量十分有限,仍然不能满足岛上部队的需要。鉴于这种情况,日军决定组织一支驱逐舰部队来执行 “ 铁桶运输 ” ,这支驱逐舰编队由 6 艘驱逐舰担任运输任务,共运载了 1100 个铁桶和少量部队, 2 艘驱逐舰负责直接掩护,由田中海军少将指挥, 11 月 29 日二十二时三十分 从肖特兰岛起航,为了避开美军的空中侦察,田中绕道先向爪哇群岛航行,再经圣依萨贝尔岛以东前往瓜岛。 此时美军的情况已大大改观,亨德森机场已经拥有两条战斗机跑道和一条轰炸机跑道, “ 仙人掌航空队 ” 的实力也上升到 120 架飞机。美国海军尽管在多次海战中损失较大,但由于修复和新建成的军舰大量服役而迅速得到补充,因此哈尔西对其所指挥的舰艇部队的编制与部署进行了调整,以 “ 企业 ” 号和 “ 萨拉托加 ” 号航母为核心组成两个航母特混编队,以 “ 华盛顿 ” 号、 “ 北卡罗来纳 ” 号和 “ 印第安那 ” 号三艘战列舰为主组成战列舰编队,另外两艘战列舰 “ 马里兰 ” 号和 “ 科罗拉多 ” 号则在斐济作为后援,待命参战。新建成的 “ 阿尔塔马哈 ” 号和 “ 纳索 ” 号护航航母,负责向新喀里多尼亚岛和圣埃斯皮里图岛运送飞机。最后以 5 艘巡洋舰和 6 艘驱逐舰组成第 67 特混编队,主要对付日军可能的增援行动。 日军舰艇在肖特兰岛的集结,立即引起了美军的注意,哈尔西综合破译密码和空中侦察所得到的情报,判断日军将很快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增援行动,因此命令刚接替金凯德担任第 67 特混编队司令的赖特少将指挥编队于 11 月 29 日 从圣埃斯皮里图岛出发,前往瓜岛阻击日军的增援。 (二) 为了赶在日军之前到达瓜岛,赖特走得是最近的航线,经圣克里斯托巴尔岛以东向瓜岛疾进, 11 月 30 日 黄昏到达瓜岛东南,排成以 4 艘驱逐舰为前卫, 5 艘巡洋舰居中, 2 艘驱逐舰殿后的单纵队,美军的 5 艘巡洋舰上都装备有舰载水上侦察机,但美军不仅没有使用这些飞机来进行侦察,反而害怕在海战时中弹起火,将这 5 架水上飞机派往图拉吉岛待命。 30 日白天,日军驱逐舰编队以双纵队队形到达伊萨贝尔岛东北,入夜后,改为间隔 600 米 的单纵队,二十时许,进到萨沃岛附近海域,田中派 “ 高波 ” 号先行,进行侦察警戒,其余各舰以 21 节航速,到达瓜岛的塔萨法隆格附近后,各舰航速减为 12 节,准备投放铁桶。就在这时, “ 高波 ” 号报告:发现敌舰!接着,其他日舰也相继发现了目标。田中立即下令停止投放铁桶,准备战斗。各舰迅速清理甲板,将铁桶搬入船舱,来不及清理甲板的日舰,乾脆把铁桶扔到海里,准备战斗。 日舰所发现的,正是美军第 67 特混编队。赖特除了在途中得知有十余艘日舰正在南下,并未有其他具体情报。当他率领编队沿瓜岛北岸航行时,二十一时零六分,旗舰 “ 明尼阿波利斯 ” 号的雷达在 23000 米 距离外发现日舰,他仅通报各舰,并未有进一步的部署。八分钟后,前卫的驱逐舰也发现了目标,立即做好了鱼雷攻击准备,二十一时十六分,前导舰 “ 弗莱彻 ” 号驱逐舰通过雷达判明日舰在其左前方 7000 米 ,舰长科尔中校便请求实施鱼雷攻击,但赖特认为日舰距离尚远,两人在报话机上进行了长达四分钟的交换意见,赖特才相信日舰已经不远了,同意发射鱼雷, “ 弗莱彻 ” 号随即实施了两次鱼雷齐射,共射出了十条鱼雷, “ 珀金斯 ” 号发射了八条鱼雷, “ 德雷顿 ” 号看不清目标,只对其中一艘日舰发射了两条鱼雷,而 “ 莫利 ” 号没有测定出日舰方位和距离,也就无法发射鱼雷。由于双方速度较快,相对位置变换迅速,美军发射的二十条鱼雷无一命中。日舰从美军驱逐舰的左前方疾驶到左后方,正好位于美军巡洋舰的左前方,赖特立即下令开炮, 5 艘巡洋舰主炮一起开火, 4 艘前卫的驱逐舰也以尾炮射击,集中轰击距离最近的 “ 高波 ” 号, 2 艘殿后的驱逐舰由于装备的是旧雷达无法发现目标,就用主炮向左前方发射照明弹,为其他友舰指明目标,直到日舰进入目视距离才开始射击。 “ 高波 ” 号遭到美军的密集轰击,尽管 “ 高波 ” 全力还击,仍被连连击中,中弹七十余发,最终被击沉。 田中在出发前曾有指示,此次行动的任务是运送补给品,不到万不得以,不使用舰炮,尽量用鱼雷攻击。战斗打响后,美舰炮口的闪光就成为日舰的最佳瞄准点,日舰对美军的巡洋舰立即实施鱼雷攻击,美军旗舰 “ 明尼阿波利斯 ” 号正在进行舰炮齐射,忽然被两条鱼雷命中,舰首被炸毁,船舱大量进水,航速锐减。在 “ 明尼阿波利斯 ” 号后面的 “ 新奥尔良 ” 号为了避开失去控制的旗舰,急速右转,左舷正撞上一条鱼雷,爆炸随即波及到弹药舱,引发了剧烈爆炸,裂开的破口一直到二号炮塔,航速锐减到 5 节,几乎失去战斗力。第三艘巡洋舰 “ 彭萨科拉 ” 号为了避开前面的受伤友舰,向左急转,夹在日舰和受伤起火的两艘美舰中间,在火光的映照下,分外醒目,马上成为日舰的攻击目标,被一条鱼雷命中,机舱进水,主炮失去动力无法开火,全舰多处起火。第四艘巡洋舰 “ 檀香山 ” 号吸取了 “ 彭萨科拉 ” 号的教训,向右急转,从两艘起火的友舰右侧通过,没有暴露,它一面用主炮射击,一面向萨沃岛方向撤退。第五艘巡洋舰 “ 诺思安普顿 ” 号也随着 “ 檀香山 ” 号从受伤友舰的右面通过,边打边撤,二十一时四十八分,被日舰 “ 亲潮 ” 号发射的两条鱼雷击中,机舱进水,舰体倾斜,舰尾燃起熊熊大火,于次日凌晨沉没。美军后卫的两艘驱逐舰遭到己方巡洋舰的误击,便迅速撤出战斗。 赖特因为旗舰受伤,就指定在 “ 檀香山 ” 号上的蒂斯代尔少将代理指挥,但蒂斯代尔没有集合各舰,而是只率领 “ 檀香山 ” 号绕着萨沃岛搜索日舰,再未发现敌情,就指定了驱逐舰打捞落水人员,率领其余军舰撤离了战场。 日军驱逐舰将所带的鱼雷发射一空后,没投放铁桶的日舰又驶近瓜岛将铁桶投放完,田中这才率领编队于次日一时三十分返航。 这次海战,是日美双方为争夺瓜岛而进行的第六次较大规模的海战,也是最后一次,美军兵力占有较大优势,以 5 艘巡洋舰和 6 艘驱逐舰迎击日军的 8 艘驱逐舰,而且事先得到情报,专程前来截击,又装备有新型雷达,在战斗中也是先敌发现,可谓一切都占据上风,却在战斗中被击沉重巡洋舰 1 艘,重创重巡洋舰 3 艘,日军仅被击沉驱逐舰 1 艘,究其原因,主要是临战指挥上的失误,一方面战术呆板,发现日舰后,没有及时派出前卫驱逐舰实施鱼雷攻击,以打乱日军队形,巡洋舰再以舰炮火力予以支援,而是将驱逐舰束缚在巡洋舰队列中,没有能发挥驱逐舰应有的作用,也使巡洋舰遭到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指挥犹豫,当美军二十一时零六分发现日舰到二十一时二十分进行攻击,足足耽搁了十四分钟,把装备新型雷达所带来的优势在犹豫不决中丧失掉了,如果美军能派装备新型雷达的驱逐舰前出,进行早期警戒,就能更早发现日军,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然后立即组织前卫驱逐舰实施鱼雷攻击,就可以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所以赖特的指挥上的多处错误,是造成海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日军田中少将指挥果断,处置得当,取得了以劣胜优的战果,还顺利完成了铁桶运输的任务。但一次海战的胜利,仅仅是战术上的,局部的胜利,美军可以凭借其巨大的工业能力,迅速弥补损失的舰艇,而瓜岛上日军的被动局面,丝毫没有改变。 在 “ 突击手 ” 高地被击毙的日军 日军的撤退 (一) 虽然日军取得了塔萨法隆格海战的胜利,但瓜岛上的日军由于补给匮乏处境越来越困难, 12 月 3 日 ,第 8 舰队司令三川又派 10 艘驱逐舰装载 1500 个铁桶,执行运输任务,这支驱逐舰编队在途中只遭到两次空袭,而且没有损失,于当天深夜将全部铁桶投放到塔萨法隆格附近海域,但瓜岛日军只得到 310 个,其余大多被美机在次日击沉。 12 月 7 日 ,日军再派出 11 艘驱逐舰进行铁桶运输,途中遭到美军飞机和鱼雷艇的阻击,未能到达瓜岛就被迫返航。 12 月 11 日 ,塔萨法隆格海战的胜利者田中再次率领 10 艘驱逐舰进行铁桶运输,投放了 1200 个铁桶后,在返航途中遭到美军鱼雷艇的攻击,旗舰 “ 照月 ” 号被一条鱼雷击中,弹药舱爆炸而沉没,田中负伤落水,和舰长等 17 名军官、 139 名水兵游上瓜岛。而瓜岛日军仅捞起 220 个铁桶。经过这些努力,日本海军感到对瓜岛陆军的支援已经是力不从心了,而陆军仍不愿正视现实,还想尽一切努力来挽回败局。今村决定在 1943 年 1 月将第 6 和第 51 师团投入瓜岛, 2 月中旬发起总攻,一举夺回瓜岛。 此时美军由于基本控制了瓜岛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可以顺利地向瓜岛运送援军和物资。 1942 年 12 月初,美军海军陆战队第 2 师和陆军第 25 步兵师被运上瓜岛,接替了疲惫不堪的海军陆战队第 1 师,这支英勇顽强的部队,在四个月的激战中因伤病减员达 7800 人,范德格里夫特看着满身硝烟的部下,激动地说: “ 完全可以这么说,四个月前的今天开始的这场不大不小的战斗,通过你们的努力,已经成功地挫败了敌人在太平洋上的重要目标! ” 虽然瓜岛争夺的最后胜利是在其他部队手中完成的,但瓜岛的辉煌胜利首推陆战 1 师,所以战役结束后,陆战 1 师荣获由罗斯福总统颁发的 “ 优异部队 ” 称号,成为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支部队。 12 月 9 日 ,帕奇少将从范德格里夫特手里接过了瓜岛地面部队的指挥权。 —— 陆战 1 师带着瓜岛的赫赫威名撤回澳大利亚休整。从此后,陆战 1 师在其师徽上写下了  “GUADALCANAL” (即瓜达卡纳尔),以纪念血战瓜岛的辉煌战绩,陆战 1 师也因瓜岛之战而名垂青史。至 1943 年 1 月,美军在瓜岛的地面部队已达五万人,补给充足,士气旺盛。 12 月初, “ 仙人掌航空队 ” 得到 5 个陆战队航空兵中队、 4 个海军航空兵中队和 1 个陆军航空兵中队的加强,飞机数量已达到 200 余架,不仅牢牢掌握着瓜岛地区的制空权,还在所罗门群岛其他岛屿岸基航空兵和航母舰载机的支援下,不断空袭日军 “ 东京特快 ” 的起点站 —— 肖特兰岛,使得日军的舰船和物资损失越来越严重。自从 12 月 11 日 田中的驱逐舰编队遭到美军鱼雷艇攻击后,日本海军有将近三周的时间没有组织水面舰艇向瓜岛运送补给,这期间,瓜岛日军仅靠潜艇运送的为数极少的粮食补给,根本不能满足需要,官兵多以野果、野菜和树皮充饥,痢疾、疟疾、疥癣等热带疾病流行,连生存都成了问题,那里还能奢谈下一步的总攻?日本陆军第 8 方面军和海军联合舰队多次讨论对策,始终没有找到能解决向瓜岛运送部队和补给的办法, 12 月 23 日 ,今村在此局面下拒绝了百武发动最后决死进攻的请求,尽管百武再三要求能允许他们体面地战死,而不是饿死在自己的掩体中。 12 月 31 日 ,日本大本营御前会议作出最后决定,终止瓜岛作战,撤退瓜岛的部队。 (二) 根据御前会议的精神,大本营于 1943 年 1 月 4 日 向联合舰队司令山本和第 8 方面军司令今村下达撤离瓜岛的命令,撤退行动代号为 “K 号作战 ” 。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首先第 17 军收缩战线,在准备总攻的掩护下进行撤退的各项准备;其次直到撤退开始前,仍必须以各种方式全力继续对瓜岛的补给,以维持部队的战斗力,并在运送补给品的同时撤离行动不便的伤病员;接着迅速在中所罗门群岛修建航空基地,加强对瓜岛的空中作战;最后动员尽可能多的船只,在 1 月下旬至 2 月上旬以各种手段将瓜岛的部队撤出,这一切行动必须特别严格保守机密。 鉴于瓜岛美军不断向日军发动进攻,如不增加新的生力军,岛上的部队是无力保持现有阵地的,因此日军从第 38 师团的第 230 联队中抽调了约 700 人,由矢野桂二中佐指挥,代号 “ 矢野部队 ” ,于 1 月 14 日 送上瓜岛。对外宣称是作为第四次总攻的先锋,其实是保障瓜岛部队撤离的殿后部队。 日军为保障瓜岛部队顺利撤出,分散美军的注意,于 1943 年 1 月 15 日 组织了一次牵制行动,代号 “ 东方牵制行动 ” ,参加兵力有 “ 利根 ” 号重巡洋舰、 “ 伊 —8” 号潜艇和第 802 航空队的部分飞机,由原忠一少将统一指挥。 1 月 19 日 ,原忠一率领 “ 利根 ” 号从特鲁克出发, 22 日到达马绍尔群岛的贾卢伊特岛,原忠一与各参战部队指挥员研究行动计划并稍事休整,于 23 日从贾卢伊特岛出发,前往坎顿岛西北 400 海里水域活动,并进行无线电佯动。 2 月 2 日 又前往马绍尔群岛以东海域活动,同样进行了无线电佯动,然后于 2 月 7 日 返回特鲁克。 “ 伊 —8” 号潜艇则于 1 月 23 日 和 2 月 1 日 夜间两次对坎顿岛进行了炮击。第 802 航空队 1 月 19 日 起,从马金岛出动水上飞机对豪兰岛和贝克岛进行侦察,并从 1 月 21 日 起连续多日对这两个岛屿进行了空中监视。 2 月上旬,鉴于瓜岛撤退行动基本结束, “ 东方牵制行动 ” 也告结束。 1 月 27 日 ,美军一批去瓜岛换防的部队由 1 艘运输船运载,从努美阿起航。哈尔西为保障其航行中的安全,派出了包括航母和战列舰在内的五支编队担任掩护,其中负责近距掩护的是由吉芬少将指挥的第 18 特混编队,有 3 艘重巡洋舰、 3 艘轻巡洋舰和 6 艘驱逐舰。 日军在瓜岛附近海域部署有大量潜艇, 1 月 29 日 发现美军的第 18 特混编队正在伦内尔岛海域航行,就迅速通报基地,日军随即从蒙达机场起飞十多架鱼雷机前去攻击,日机临空时美军的航行队形是: 3 艘重巡洋舰在右, 3 艘轻巡洋舰在左,成双纵队; 6 艘驱逐舰则在前方呈伞形队形,这种队形的后方和两侧都未布置防御舰只,不适合防空作战,当天黄昏美舰雷达发现 60 海里外的日机后,吉芬既未改变队形,也未做任何防空准备。日机分成两队,先由 2 架飞机进行佯攻,随后退出战斗,吉芬以为战斗已经结束,仍以原队形继续航行。天黑后,日机突然投下照明弹,接着发动攻击,美舰以猛烈炮火对空射击,有数架日机被击落,其中有一架在 “ 芝加哥 ” 号左前方中弹坠海,燃起的火焰将 “ 芝加哥 ” 号照得清清楚楚,立即引来日机的集中攻击, “ 芝加哥 ” 号被两条鱼雷命中,机舱进水,主机停车。吉芬率领其余军舰向东转向,同时减低航速,以减少航行中的舰尾浪花,并命令禁止射击。日机失去目标,打开航行灯,还发射曳光弹,企图引诱美舰开火,但美舰不为所动,一炮不发,日机在黑夜中找不到目标,盘旋几圈后只得返航。 次日,吉芬率 4 艘巡洋舰向埃法特返航, “ 路易斯维尔 ” 号巡洋舰则拖带 “ 芝加哥 ” 号在 6 艘驱逐舰的保护下以 4 节航速驶往圣埃斯皮里图岛,并由 “ 企业 ” 号航母派出 10 架战斗机担任空中掩护。下午,日军 12 架鱼雷机前去攻击 “ 企业 ” 号航母,为 “ 芝加哥 ” 号进行空中掩护的战斗机有 6 架被调去拦截,并击落 3 架日机,但其余的 9 架日机高速摆脱了美机的拦截,转而攻击 “ 芝加哥 ” 号, “ 芝加哥 ” 号因航速太慢,难以实施有效机动,被四条鱼雷命中,二十分钟后沉没,还有一艘驱逐舰被击伤, 9 架日机中则有 7 架被击落。 —— 尼米兹对有着 6 艘驱逐舰和 10 架战斗机保护下的 “ 芝加哥 ” 号被击沉,感到痛心和不可理解。日机集中攻击第 18 特混编队,没有去攻击美军 4 艘满载部队的运输船,因此运输船顺利抵达瓜岛。这次海空战史称 “ 伦内尔岛海空战 ” ,美军 1 艘巡洋舰被击沉, 1 艘驱逐舰被击伤,日军损失飞机 15 架。 这些上述行动,造成了日军即将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假象,甚至 1 月 22 日 ,哈尔西陪同海军作战部长诺克斯和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视察瓜岛,三位久经沙场的高级将领都没有察觉日军即将撤退的迹象。 为了压制美军的航空兵力,日军将东南太平洋地区的约 100 架陆军飞机和约 200 架海军飞机集结到拉包尔,从 1 月 25 日 以后,对美军在瓜岛和圣埃斯皮里图岛的机场进行了多次空袭。日军原计划 1 月 30 日 和 31 日两天,对瓜岛实施大规模空袭,然后乘美军航空力量遭到削弱之际组织撤退。但因天气不佳,空袭计划被迫延期,不料, 31 日晚,拉包尔反而遭到了美军的空袭,日军好不容易集结起来的宝贵的飞机,一下子就损失 50 架。这使得日军不敢再等待空袭计划的实施,就决定事不宜迟立即组织撤退。 (三) 桥本少将率领 20 艘驱逐舰于 2 月 1 日 九时三十分从肖特兰岛出发,进行第一次撤退行动,桥本编队当天十三时许被美军的侦察机发现,美军判断这是日军为发动总攻而向瓜岛运送的增援部队,出动飞机进行阻击, 36 架轰炸机于十六时许临空轰炸,日军担任空中掩护的 18 架 “ 零式 ” 战斗机全力迎战,击落美机 4 架,将美机击退。桥本旗舰 “ 卷波 ” 号被近失弹炸伤,被迫返航。其余 19 艘驱逐舰于深夜到达瓜岛埃斯佩兰斯角附近海域,以 8 艘驱逐舰担任警戒, 11 艘靠岸,接运撤退人员。在撤退过程中,美军的鱼雷艇和飞机多次前来攻击,都被日军的警戒舰只击退, “ 卷云 ” 号在规避鱼雷艇发射的鱼雷时被水雷炸伤,后因伤势太重由 “ 夕立 ” 号驱逐舰用鱼雷将其击沉。 2 月 2 日 凌晨,桥本编队接下 5414 人开始返航,途中也曾遭到美机空袭,但无损失。中午安全回到肖特兰岛。 2 月 4 日 九时三十分,由 20 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二次撤退编队从肖特兰岛起航,途中遭到美军 31 架战斗机和 33 架轰炸机、鱼雷机组成的大机群攻击,日军护航的战斗机和驱逐舰奋力抗击,击落美机 10 架, “ 舞风 ” 号被炸伤,由 “ 长风 ” 号拖带返航,其余 18 艘驱逐舰到达瓜岛的埃斯佩兰斯角海域, 8 艘驱逐舰担任警戒, 10 艘驱逐舰在离岸 500 米 处接运人员撤退,共接下 5004 人,于次日凌晨返航。在日军接运人员过程中,美军出动鱼雷艇前去攻击,但未发现日军编队无功而返。 2 月 7 日 ,日军由小柳少将指挥 18 艘驱逐舰进行第三次撤退,由于雷雨如注,美军只派出了 15 架轰炸机进行空袭,日军有一艘驱逐舰被击伤,在另一艘驱逐舰的护卫下返航,其余 16 艘驱逐舰驶抵瓜岛,这次撤退的人员中有百武和第 17 军军部人员,许多人因为极度虚弱,甚至连攀登驱逐舰上绳梯的力气都没有,只好由驱逐舰上的水兵连背带拽拉到舰上。海滩上还有数百名奄奄一息的重伤病员,无法接运上舰,只好给他们留下手榴弹,用以自尽。此次,日军又顺利接下 2639 人。此次撤退中,日军为确保撤退的顺利实施,还组织过一次夜袭。 日军的 “ 血岭 ” ,美国陆战队员正在打扫战场 简评 围绕着瓜岛的争夺,日美双方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进行过大小海战三十余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海战就有六次,双方损失的驱逐舰以上的舰只各 24 艘,(舰艇损失详细情况见附表)美国海军阵亡约 3300 人,伤约 2500 人;日本海军的伤亡则高达 2.5 万人。 在瓜岛的地面作战中,美军参战兵力最多时达到 6 万人,阵亡 1592 人,负伤 4200 余人,日军投入瓜岛的陆军兵力约 3.6 万,战斗中阵亡约 1.4 万人,因伤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 9000 余人,合计死亡近 2.38 万人,还有 1000 余人被俘。 为争夺瓜岛制空权而进行的空战中,美军仅驻瓜岛的 “ 仙人掌航空队 ” 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先后就有六个战斗机中队参战,涌现出十大着名的王牌飞行员,尤其第 121 战斗机中队的福斯上尉,在 1942 年 8 月至 1943 年 1 月间共击落日机 26 架,成为二战中美军战斗机飞行员第一个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头号王牌瑞肯巴克的战绩,荣获国会勋章,并回到美国本土巡回演讲。他的 26 架战绩在所有海军陆战队航空兵战斗机飞行员中排名第二。在六个月的空战中,日机被击落 427 架,美军损失仅 118 架。加上被高射炮火击落的,日军共损失飞机 892 架,飞行员 2362 人。美军共损失飞机约 250 架。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美军共阵亡约 5000 人,伤 6700 人,损失军舰 24 艘,运输船 3 艘,飞机约 250 架。日军共有约 5 万人丧生,损失军舰 24 艘,运输船 16 艘,飞机 892 架(也有资料说 600 架)。日军不仅海军、航空兵损失惨重,甚至开战以来从未失利的陆军,最精锐的第 2 师团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日军的大型军舰、飞机和技术熟练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的损失,更是日军所难以弥补的,战役结束时日军兵力上的优势已荡然无存,双方的战略态势也随之改变, —— 中途岛海战日军的失败是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战局开始向着不利于日本而有利于美国方面发展,日军战略主动权逐步丧失;而瓜岛战役,日军不仅没有实现重新夺回战略主动的作战企图,反而其军事实力进一步受到削弱,最终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从此后,日军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处处设防,步步被动,直至战败。而美国则通过瓜岛战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战略态势,赢得了动员人力、物力的时间,为太平洋战场上即将开始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战役开始之初,日美双方在舰艇、飞机、兵力上相差无几,日军在航母、战列舰等大型军舰方面还稍占优势,但战役的最后结局,日军遭到了巨大失败,原因何在? 第一、在战略上,日军的作战企图大大超出了自己的作战能力。日本一直存有扩张野心,其基本国策就是侵略扩张,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每当占领一地后,为了守住占领的地域,就要进一步去占领附近的其他要地,即使遭到了反击,也不愿主动放弃,这就违反了克劳塞维兹在《战争论》中所说的 “ 进攻力量会逐步削弱 ” 的规律,说得浅显一点,就是进攻方随着战线的推进,需要防御的占领地区和至关重要的后方交通线越来越多,所使用的兵力也就越来越多,而用于第一线的部队逐渐减少,相反防御方随着战线的缩短,兵力逐步集中,因而第一线的部队越来越多,于是随着双方前线兵力的对比转变,防御方一旦兵力大于进攻方就可以发动反击,从而使战局发生转变。也就是说,进攻方的攻击行动,如果超出己方力量的极限,就将遭受失败。 日军在战争初期,战略进攻的第一阶段,日军占领了拉包尔和新几内亚东北部,企图在俾斯麦群岛建立起第一道防线,这一地区对于日军而言,已经是进攻力量的极限了,但是在战争初期所取得出乎意料的巨大胜利,使得日军利令智昏,忘乎所以,决定将战线继续向东南太平洋方向推进,因此在瓜岛修建机场。原本瓜岛被日军视为无足轻重的小岛,当美军在 1942 年 8 月 7 日 在瓜岛登陆后,如果日军乾脆撤出瓜岛,就不会开始一场对其不利的决战了,但日军认为不夺回瓜岛,美军使用瓜岛机场的话将对整个所罗门群岛形成巨大威胁,那么,日军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海空基地拉包尔就将失去屏障,进而威胁到俾斯麦群岛一线,所以,决心全力夺回瓜岛。 然而日军这种战略决策,与其军事实力、工业潜力是极不相称的,战争前,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就相当于日本的 9 倍, 1940 年美国钢铁产量为 6076.5 万吨,日本则仅为 685.6 万吨,只相当于美国的 11% ;开战后,美国全民动员,其工业能力的提升也比日本高得多,如果以 1940 年的工业产值指数为 100 ,至 1942 年美国已达到 136 ,而日本仅为 102 ,差距进一步拉大。 1942 年底,美国的军事工业就相当于德、意、日三国的总和。在争夺瓜岛期间,美国的造舰能力是日本的 3.7 倍,飞机生产是日本的 6 倍,这就是瓜岛战役的后期,美军不断得到修复和新建舰艇、飞机的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增强,而日本在作战中损失的舰艇、飞机却无法及时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削弱的根本原因。 美国运输船的数量由于大量新造船只的加入,不仅弥补了战争中的损失总数还上升了 30% ,日本却由于新造船只的数量还无法弥补在战争中的损失总数还有所下降。瓜岛是个海岛,需要大量的运输船来运送部队、装备和补给,日军瓜岛地面部队兵力、重装备的不足,补给的极度匮乏,和日本运输船舶的数量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战役后期,日本军方强烈要求政府增加征用民船的数量,但这是关系到日本这个岛国的国力与战争全局的重大问题,日本政府企划院认为,民船的数量有限,如果军方扩大征用的数量,必将影响到日本国内生产原料的运输,进而影响到军事工业生产,也就必将对整个战局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个问题上,军方和政府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甚至负责民船征用调拨的政府代表陆军省军务局长佐藤贤了少将和军方代表大本营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田中新一中将,曾为此大打出手,最终仍未能满足军方的需求。 瓜岛距离日本本土 3000 海里,无论是从舰艇部队和航空部队的作战能力,还是从后勤运输所需的船舶,都是日本力不从心的。自中途岛战役失利后,日军未及时收缩战线,转入战略防御,仍然继续向所罗门群岛发动进攻,显然是不自量力的蛮乾,所以说,日军战略企图与军事实力之间的不可解决的矛盾,是导致日军瓜岛战役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思想准备上,日军狂妄自大,对美军的战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并因此主观武断地作出了错误判断,日军统帅部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想法,即美军的反攻是在 1943 年后,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日军才力图抢在美军反攻之前尽量将战线前推,而不愿过早转入战略防御。日军认为既然美军的战略反攻尚未准备就绪,那么继续向所罗门群岛的推进,就不会遇到什么阻挠,这才敢于一举越过数百海里,在瓜岛修建机场。这种做法,根本没有意识到所面临的威胁,从拉包尔到瓜岛数百海里间,没有可以居中策应的前进基地,在瓜岛上也只顾突击修建机场,忽视必要的防御准备,使岛上的日军对美军的突然进攻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都毫无准备,在美军的进攻下一触即溃。 反观美军,早在 1942 年 3 月,就开始为此次战役进行准备,向南太平洋调集兵力兵器,建造舰艇、飞机,储备装备和补给品,在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修建海空基地。因此, 8 月 7 日 的瓜岛登陆,是美军一次预有准备,计划周密的战略反攻行动。日军完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以为只是美军为破坏机场而发动的骚扰性质的行动,直到 10 月底,第 2 师团的总攻失败后,才逐渐认识到这是美军的反攻,并可能发展为双方的战略决战,但为时已晚,日军被迫在瓜岛与美军进行一场极为不利的决战。 美军当得知日军进驻瓜岛后,就有人指出,这未曾不是好事,因为,从地理上讲,瓜岛远离日本本土,而靠近同盟国的澳大利亚等地,地理上对日本是极为不利的,孙子兵法云: “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 既然地形不利,就应当避免不利形势下的决战。但被战争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日军统帅部,并未能从顺利中看到初露端倪的危机,更未能预见到战局可能出现的逆转,从而及时转入防御,当遭到美军的反击后,又未能果断撤出,直到战役后期,才在极其不利的局势下作出撤离瓜岛的决定,此时战役中的巨大消耗,使其舰艇部队和航空力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美军争夺战略主动权。 第三、作战指挥上,从 1893 年起,日本的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就是两个完全独立平等的统帅机关,分别指挥陆军和海军。虽然后来设立了大本营,作为最高统帅机关,但因为陆、海军之间各种矛盾根深蒂固,所以还是难以实施统一指挥。最高统帅名义上是天皇,实际上天皇能够直接指挥的机会并不多,很难起到统一指挥的作用,而别人根本无法同时统帅陆海两军,当陆、海军对某个问题争执不下时,大本营只好采取协调双方妥协通过一个折衷方案,而即使是这种方案也并不能真正起作用,到了战役进行中,往往陆、海军各行其事。为了避免陆海军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大本营将某些地区分别指定陆军或海军负责,各司其责,但这样做的缺点使陆海军之间互不通气。如在瓜岛,是划归海军负责,最初就没有一名陆军,陆军对于海军在瓜岛建机场,就全然不知。后来为了协调陆海军的行动,大本营于 8 月 13 日 制定了关于所罗门群岛作战的《陆海军中央协定》,但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并不起作用。 因此,在瓜岛争夺战中,陆军、海军都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各行其是,丝毫谈不上协同配合。陆军在岛上的总攻,未能与海军协调行动;而海军舰队的出击,也不与陆军的进攻相配合,也就发挥不出陆海军协同作战的威力。特别是在 10 月下旬的总攻中,陆军与美军地面部队相差无几,海军则占有几乎一倍的优势,如果陆海军密切配合,夺回机场不是没有可能,而实际上,陆军在岛上发动第二次总攻,海军则在海上组织圣克鲁斯海战,结果,由于力量分散,陆地上既未能夺回机场,海上也没有消灭美军的舰队。在整个瓜岛战役过程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因此说,日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是瓜岛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兵力使用上,日军麻痹轻敌,在战役之初,日军在南太平洋是攻占莫尔兹比港与夺回瓜岛双管齐下,甚至在最初的阶段,还将莫尔兹比港方向作为主要作战方向,以致于在瓜岛方向的日军缺乏足够的兵力、兵器与弹药,也就没有足够的力量突破美军的防线。 而且对美军在瓜岛的兵力判断一直有误,最初认为美军人数不会超过 2000 人,实际上美军在瓜岛有 1 余万人,在附近的图拉吉岛有 6000 人,共 16000 人。因此日军认为夺回瓜岛易如反掌,第一次上岛仅一木支队的先头部队 1000 人,初战失利后,再增兵上岛,第二次上岛约 1500 人,再战失利之后,第三次增兵约 3500 人,形成逐次添兵的 “ 加油 ” 战术,以致兵力分散而攻击一再失利。到 10 月下旬,日军判断瓜岛美军约 7500 人,实际上美军高达 23000 人,虽然投入了第 2 师团主力 2 万人,但因兵力不占优势,火力则远远不及美军而失利。直到战役结束,日军仍未能正确查明美军的实力,这对日军的兵力使用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反观美军一开始就投入了第 1 陆战师整师,共 1.6 万人,登陆一举奏效,并迅速占领机场,奠定了战役胜利的基础。随后又以优势海空军掩护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增援,加强了瓜岛地面部队的实力,最高峰时达到 6 万人,又有重装备支援,充足的弹药与补给供应,既能守住至关重要的机场,又有足够的力量发动进攻。这与日军的兵力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五、战术上,日军只重视对美军军事目标的攻击,对美军的后勤补给运输工具和物资几乎是不屑一顾。要知道,瓜岛战役是一场登陆战,而登陆战中运输船队对作战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失去运输船队的支援,即使部队登上岛屿也会因后援不继而失败,日军对这一点近乎无知,只注重对美军飞机、军舰的打击,最说明问题的是 8 月 8 日 的萨沃岛海战中,日军沉重打击了美军的运输船队的护航兵力,却对运输船只和海滩上堆积如山的物资视而不见,就扬长而去。使这场战役发展成为对日军极为不利的消耗战,双方飞机对飞机,军舰对军舰拼消耗,日军这是以自己的短处与美军的长处相比拼,美军的损失凭借其巨大的工业能力能够迅速弥补,而日军几乎没有能力来补充损失,不仅失去了瓜岛,还对以后的作战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以航母为例,战役开始时,美军在太平洋上有 4 艘航母,日军有 6 艘航母。在战役中美军损失了 2 艘航母,日军虽无航母被击沉,但有 4 艘受到重创,也只剩下 2 艘可以作战。但到了 1943 年底,美军在太平洋上已经有十多艘航母,而日军直到 1944 年 3 月才有一艘航母服役,从航母的此消彼长的变化中就可看出日军拼消耗的战术是多么愚蠢! 随着瓜岛战役的失败,日军损失的不仅仅是瓜岛,舰艇和飞机的惨重损失,大大削弱了日军的战略防御力量,对战争的发展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山本在日记中写得: “ 我们最初的作战是何其辉煌!自中途岛以来我们的作战是多么糟糕! ”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dljl/warii/01/11045187/20080922/15098886.html *********************** 瓜岛争夺战 开放分类: 各大洲战争列表 · 图片 · 讨论 · 知识魔块 o 暂时没有知识魔块 新知社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QQ 空间 网易微博 开心 001 天涯 飞信空间 MSN 移动说客 瓜岛争夺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对日本发动的战役。战役由 1942 年 8 月展开,到 1943 年 2 月日本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全面溃退结束。 编辑摘要 目录 1 战争简介 2 战争背景 3 战争过程 4 战争结果 5 战争分析 6 战争作用 7 相关影视 8 相关条目 9 参考资料 瓜岛争夺战 - 战争简介 1942 年8月7-8日,陆战队 登陆瓜岛 和抢占日军机场的示意图 围绕着瓜岛的争夺,日美双方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进行过大小海战三十余次,其中较大规模的 海战 就有六次,分别是萨沃岛海战、 东索罗门海战 、 埃斯帕恩斯角海战 、圣克鲁斯大海战、瓜达尔卡纳尔海战和 塔萨法隆戈海战 。双方损失的驱逐舰以上的舰只各24艘, 美国 海军沉没 航空母舰 2艘, 巡洋舰 8艘, 驱逐舰 14艘,阵亡约3300人,伤约2500人;日本海军沉没航空母舰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11艘和潜艇6艘。伤亡2.5万人。在 瓜岛 的地面作战中,美军参战 兵力 最多时达到6万人,阵亡1592人,负伤4200余人,日军投入瓜岛的陆军兵力约3.6万,战斗中阵亡约1.4万人,因伤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余人,合计死亡近2.38万人,还有1000余人被俘。 瓜岛争夺战 - 战争背景 瓜岛争夺战作战图 1941 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 后,日本迅速在 太平洋 中扩充势力,并计划在5月上旬实行莫尔兹比港作战,6月上旬实行中途岛作战,7月实施旨在切断美澳交通线的攻占 新喀里多尼亚 、 斐济 、 萨摩亚群岛 的作战(FS作战)。 中途岛 作战失败后,FS作战于1942年7月11日取消,同时制订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在新几内亚北部登陆,翻过欧文斯坦利山脉,攻佔莫尔兹比港。为了掩护行动的侧翼,日军在6月16日起在瓜达卡纳尔岛兴建机场,到7月中旬基本完成。 同时,美国 参谋长联席会议 下达了暸望台作战,希望夺取圣克鲁斯岛,图拉吉岛及其附近的要地,最终夺取 新不列颠岛 、 新爱尔兰岛 及 新几内亚 。尼米兹得悉日军修建机场后,便于7月10日决定先攻佔图吉拉岛及瓜达卡纳尔岛。 瓜岛争夺战 - 战争过程 登陆 瓜岛争夺战作战图 8 月6日 傍晚,在南太平洋舰队的护送下, 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 师 乘坐23艘 运输船 朝瓜岛急进。为登陆部队护航私有8艘 巡洋舰 及一个 驱逐舰 警戒群,由英国皇家海军克拉加利少将指挥。空中支援编队是萨拉托加号、黄蜂号及企业号三艘 航空母舰 、 战列舰 北卡罗来纳号 及重巡洋舰五艘、轻巡洋舰一艘、驱逐舰16艘、油轮3艘组成等,由美国海军诺依斯少将指挥。以上兵力由弗莱切中将任战术战挥,戈姆利中将任战略战挥。其中4艘运输舰和4艘驱逐舰开往图拉吉岛。由于乌云密布,使日军 侦察机 未能观察海面。 8 月7日 上午6时40分,3艘重巡和4艘驱逐舰同时向瓜岛登陆地点「蓝滩」和图拉吉岛的「红滩」开火。30分钟内,所有运输船进入阵地,开始登陆。8时50分,指挥官发出讯号指登陆成功。同日下午、盟军佔领瓜岛机场。 同时,日本得悉盟军的行动后,决定在当夜派出第25航空战队及由第8舰队司令三川中将率领支援瓜岛上的日军。 日军反攻 1942 年8月7日 ,美海军陆战队员争先恐后登上瓜岛海滩。 8 月8日 18 时,美军弗莱切中将将航空母舰特混编队撤至离萨沃岛120里。20时30分,三川中将的舰队进入瓜岛海域,并计划由萨沃岛南面出发,用攻击停泊在该岛的美军主力,然后转向图拉吉岛攻击其他盟军舰只,再由萨沃岛北部离开。双方于8月9日上午1时至2时半在萨沃岛附近交战。基于盟军的种种失误,以及没有航母舰队保护下,盟军南区舰队顿时失去战斗力。1小时后,盟军北区舰队亦失去战斗力。日军第8舰队亦因为有战舰损毁而撤退。这场海战,盟军有4艘巡洋舰及数艘驱逐舰被击沉,1,270人死亡。 萨沃岛海战是美日在瓜岛争夺的首场主要海战,该战役使日军暂时守住瓜岛制海权。但瓜岛争夺战首日就丧失的亨得森 机场 ,却使美军掌握瓜岛制空权,并对该年末美军最终夺得瓜岛制海权创造第一个有利条件。而且美军在瓜岛的陆战军力也胜于日军,使日军无法夺回机场,更重要的是,美国海军在未能掌握制海权情况下,仍源源不绝运送物资及人员登陆瓜岛。与此相反,掌握制海权的日军在美国海军、驻紮亨得森机场的仙人掌航空队及以加托级为首的潜艇部队打击下,不但无法有效运送物资及人员,还不断流失优势,由于 物资 及人员短缺使岛上日军逐渐陷入窘境。 美军登陆后,于机场四周建立防御圈,修好跑道。8月20日,美军海军陆战队航空兵进驻该机场。8月14日,日本大本营任命日军第十七军百武晴吉中将夺回瓜岛。百武误以为岛上美军只有2000人,故只派出6000人夺岛。但是,当时美军在瓜岛上有16 000人。8月19日至21日,百武晴吉中将下属一木大佐带领1000先头部队登陆,与美军激战,于21日战死。 海战过程 海战示意图 由于一木支队在三天内被美国海军陆战队歼灭,使日本大本营发觉美军的行动是一波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于是24日派遣因珊瑚海海战的牵制而无法参加中途岛海战的「翔鹤」、「瑞鹤」大型航空母舰及中途岛海战中前往阿留申群岛方向牵制美军的「龙骧」轻型航空母舰来与美国海军决战,希望能在8月底前击溃美军,夺回瓜岛。自此瓜岛海域硝烟不断,一直发生激烈海战,直到年底瓜岛海战美军取得优势后才稍有平息。 8 月24日 的东所罗门海战(史上第三场航空母舰对决),日军派出上述兵力参战,美军则运用太平洋战争场上最强韧的企业号、萨拉脱加号迎击,交战结果「龙骧」轻型 航空母舰 被萨拉脱加号击沉,企业号受创。 8 月底萨拉脱加号因被潜艇击伤而前往珍珠港维修、9月中黄蜂号也被潜艇击沉,再加上企业号仍在珍珠港修补战损,一时间美国在太平洋上只剩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能够应战。此时日军战略重点也转向瓜岛,美军也把夺下瓜岛视为第一要务,使接着数月的争夺战更为血腥。双方都尽一切努力增加各自在瓜岛上的兵力,企图把对方撵走。由于美军稳稳佔据 亨得森机场 ,因此部署于该机场的陆军航空队便能掌握空中优势,多次对日军在瓜岛的地面攻势或海上行动迎头痛击;此外,美军由于捷足先登,第一次就运送足够兵力与重装备,使得日军在岛上处于比较吃亏的地位。但日军掌握制海权之故,瓜岛上的局势仍然胶着,谁都没有办法取得决定性的优势。 10 月11日 「埃斯帕恩斯角海战」美军成功阻止「东京快车」对瓜岛的增援,但胶着的战况依旧不变,美军此时阵前换将,以病癒复出的海尔赛上将取代戈姆利成为新任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同时以金凯德少将(后升为上将,指挥第7舰队)接替佛来契成为新的航舰部队指挥。海尔赛于10月18日就职,两天后日本就在瓜岛上发动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势。 日本海军该月12日集结庞大的兵力──大型航空母舰翔鹤、瑞鹤,中型航空母舰隼鹰与轻航空母舰瑞凤以及四艘 金刚级战舰 外加巡洋舰(10艘)与驱逐舰群(22艘),在南云中将与近藤中将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地从特鲁克启航。首先,这批舰队在10月14日夜里提供火力支援,掩护四、五千人登陆瓜岛,加入岛上的日军。并支援该月下旬 日本陆军第二师团 在瓜岛的大规模攻势,23日日本陆军向美军陆战队冲击,24日日本海军(阵容如上)也和美国海军展开自中途岛以来的最大激战(圣克鲁斯大海战),美军派遣企业号、大黄蜂号2艘航空母舰、1艘战斗舰、6艘巡洋舰及14艘驱逐舰迎战,结果美军失利,损失大黄蜂号及一艘驱逐舰,企业号与多艘船只受创,日军2艘航空母舰受创,战术上日军航空母舰获胜,但损失的航空兵力严重的多,自此至 菲律宾 海战前日军航空母舰再也无法与美军正面对决,而且第二师团的攻势被美军瓦解,使美国再度获得战略胜利。 11 月12日 至15日美日双方展开决定性的瓜岛海战(又称第三次所罗门海战),在企业号及仙人掌航空队助攻下,由威利斯˙李指挥的美国舰队以损失2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的代价,给予日军损失战舰两艘、驱逐舰两艘的重创。至此美军终于夺得瓜岛制海权,取得陆海空全面优势,预告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全胜。 日军撤退 为了夺回瓜达尔卡纳尔岛及替岛上士兵补给,山本五十六决定在离瓜达尔卡纳尔岛不远的蒙达岛修建机场。12月3日美军发现日军行动,于6日、8日、13日-20日,美军对该机场实施 空袭 ,成效不大。美军遂于1943年1月5日凌晨以第67 特混编队 进行炮击,机场被摧毁,日军无法得到补给。岛上盟军攻佔奥斯腾山后亦只进行防守。1943年1月,日军决定撤退。期间,日军组织了三次的撤退,共撤走 陆军 9,800人, 海军 830人。1943年2月9日16时25分,盟军完成佔领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任务。 瓜岛争夺战 - 战争结果 美国航母于东所罗门海战中受到日军攻击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结果是由盟军佔领,亦是继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后 太平洋战场 上的另一个转捩点。从此盟军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日军由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战略主动权已完全转入盟军手中。 对日本来说,瓜岛战役的失败是一个重要的损失。日军战败后退出了新几内亚东北海岸的布纳及戈纳,放弃佔领莫尔比兹港的企图,并永远地失去了控制所罗门群岛的能力。同时,日本于新机内亚地区的主要基地拉包尔亦受盟国空军的威胁。此外,日军亦损失了大量经验丰富、受过长久训练的军队,及飞机及运输工具。日本在战后由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积极在太平洋岛屿防御。 对美国来说,瓜岛战役的胜利,改善了美国自 珍珠港 被袭以来低沉出租车气,并对日后进攻日本太平洋岛屿和日本本土有积极的作用。美国人了解到该战役是国力的争斗。 瓜岛争夺战 - 战争分析 在战役开始之初,日美双方在 舰艇 、 飞机 、 兵力 上相差无几,日军在航母、战列舰等大型军舰方面还稍占优势,但战役的最后结局,日军遭到了巨大失败, 原因 何在? 第一在战略上, 日军的作战企图大大超出了自己的作战能力。日本一直存有扩张野心,其基本国策就是侵略扩张,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每当占领一地后,为了守住占领的地域,就要进一步去占领附近 陆战队在奥拉海湾(Aola Bay)登陆。 的其他要地,即使遭到了反击,也不愿主动放弃,这就违反了克劳塞维兹在 《战争论》 中所说的“进攻力量会逐步削弱”的规律,说得浅显一点,就是进攻方随着战线的推进,需要防御的占领地区和至关重要的后方交通线越来越多,所使用的兵力也就越来越多,而用于第一线的部队逐渐减少,相反防御方随着战线的缩短,兵力逐步集中,因而第一线的部队越来越多,于是随着双方前线兵力的对比转变,防御方一旦兵力大于进攻方就可以发动反击,从而使 战局 发生转变。也就是说,进攻方的攻击行动,如果超出己方力量的极限,就将遭受失败。 日军在战争初期,战略进攻的第一阶段,日军占领了拉包尔和新几内亚东北部,企图在俾斯麦群岛建立起第一道防线,这一地区对于日军而言,已经是进攻力量的极限了,但是在战争初期所取得出乎意料的巨大胜利,使得日军利令智昏,忘乎所以,决定将战线继续向东南太平洋方向推进,因此在瓜岛修建机场。原本瓜岛被日军视为无足轻重的小岛,当美军在1942年8月7日在瓜岛登陆后,如果日军干脆撤出瓜岛,就不会开始一场对其不利的决战了,但 日军 认为不夺回 瓜岛 ,美军使用瓜岛机场的话将对整个所罗门群岛形成巨大威胁,那么,日军在南 太平洋 上的重要海空基地拉包尔就将失去屏障,进而威胁到俾斯麦群岛一线,所以,决心全力夺回瓜岛。 然而日军这种战略决策,与其军事实力、工业潜力是极不相称的,战争前,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就相当于日本的9倍,1940年美国钢铁产量为6076.5万吨,日本则仅为685.6万吨,只相当于美国的11%;开战后,美国全民动员,其工业能力的提升也比 日本 高得多,如果以1940年的 工业 产值指数为100,至1942年美国已达到136,而日本仅为102,差距进一步拉大。1942年底,美国的 军事 工业就相当于德、意、日三国的总和。在争夺瓜岛期间,美国的造舰能力是日本的3.7倍,飞机生产是日本的6倍,这就是瓜岛战役的后期,美军不断得到修复和新建舰艇、飞机的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增强,而日本在作战中损失的舰艇、飞机却无法及时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削弱的根本原因。 美国运输船的数量由于大量新造船只的加入,不仅弥补了战争中的损失总数还上升了30%,日本却由于新造船只的数量还无法弥补在战争中的损失总数还有所下降。瓜岛是个海岛,需要大量的运输船来运送部队、装备和补给,日军瓜岛地面部队兵力、重装备的不足,补给的极度匮乏,和日本运输船舶的数量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战役后期,日本军方强烈要求政府增加征用民船的数量,但这是关系到日本这个岛国的国力与战争全局的重大问题,日本政府企划院认为,民船的数量有限,如果军方扩大征用的数量,必将影响到日本国内生产原料的运输,进而影响到军事工业生产,也就必将对整个战局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个问题上,军方和政府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甚至负责民船征用调拨的政府代表陆军省军务局长 佐藤贤 了少将和军方代表大本营参谋本部作战部长 田中新一 中将,曾为此大打出手,最终仍未能满足军方的需求。 瓜岛距离日本本土3000海里,无论是从舰艇部队和航空部队的作战能力,还是从后勤运输所需的船舶,都是日本力不从心的。自中途岛战役失利后,日军未及时收缩战线,转入战略防御,仍然继续向所罗门群岛发动进攻,显然是不自量力的蛮干,所以说,日军战略企图与军事实力之间的不可解决的 矛盾 ,是导致日军瓜岛战役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思想准备上, 日军狂妄自大,对美军的战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并因此主观武断地作出了错误判断,日军统帅部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想法,即美军的反攻是在1943年后,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日军才力图抢在美军反攻之前尽量将战线前推,而不愿过早转入战略防御。日军认为既然美军的战略反攻尚未准备就绪,那么继续向所 美海军陆战队员离开两栖装甲车冲上瓜岛海滩。 罗门群岛的推进,就不会遇到什么阻挠,这才敢于一举越过数百海里,在瓜岛修建机场。这种做法,根本没有意识到所面临的威胁,从拉包尔到瓜岛数百海里间,没有可以居中策应的前进基地,在瓜岛上也只顾突击修建 机场 ,忽视必要的防御准备,使岛上的日军对美军的突然进攻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都毫无准备,在美军的进攻下一触即溃。 反观美军,早在1942年3月,就开始为此次战役进行准备,向南太平洋调集兵力兵器,建造舰艇、飞机,储备装备和补给品,在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修建海空基地。因此,8月7日的瓜岛登陆,是美军一次预有准备, 计划 周密的战略反攻行动。日军完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以为只是美军为破坏机场而发动的骚扰性质的行动,直到10月底,第2师团的总攻失败后,才逐渐认识到这是美军的反攻,并可能发展为双方的战略决战,但为时已晚,日军被迫在瓜岛与美军进行一场极为不利的决战。 美军当得知日军进驻瓜岛后,就有人指出,这未曾不是好事,因为,从地理上讲,瓜岛远离日本本土,而靠近同盟国的澳大利亚等地,地理上对日本是极为不利的,孙子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既然地形不利,就应当避免不利形势下的决战。但被 战争 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日军统帅部,并未能从顺利中看到初露端倪的危机,更未能预见到战局可能出现的逆转,从而及时转入防御,当遭到美军的反击后,又未能果断撤出,直到战役后期,才在极其不利的局势下作出撤离瓜岛的决定,此时 战役 中的巨大消耗,使其舰艇 部队 和航空力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美军争夺战略主动权。 第三作战指挥上, 从1893年起,日本的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就是两个完全独立平等的统帅机关,分别指挥陆军和海军。虽然后来设立了大本营,作为最高统帅机关,但因为陆、海军之间各种矛盾根深蒂固,所以还是难以实施统一指挥。最高统帅名义上是天皇,实际上天皇能够直接指挥的机会并不多,很难起到统一指挥的作用,而别人根本无法同时统帅陆海两军,当陆、海军对某个问题争执不下时,大本营只好采取协调双方妥协通过一个折衷方案,而即使是这种方案也并不能真正起作用,到了战役进行中,往往陆、海军各行其是。为了避免陆海军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大本营将某些地区分别指定陆军或海军负责,各司其责,但这样做的缺点使陆海军之间互不通气。如在瓜岛,是划归海军负责,最初就没有一名陆军,陆军对于海军在瓜岛建机场,就全然不知。后来为了协调陆海军的行动,大本营于8月13日制定了关于 所罗门群岛 作战的 《陆海军中央协定》 ,但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并不起作用。 因此,在瓜岛争夺战中,陆军、海军都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各行其是,丝毫谈不上协同配合。陆军在岛上的总攻,未能与海军协调行动;而海军舰队的出击,也不与陆军的进攻相配合,也就发挥不出陆海军协同作战的威力。特别是在10月下旬的总攻中,陆军与美军地面部队相差无几,海军则占有几乎一倍的优势,如果陆海军密切配合,夺回机场不是没有可能,而实际上,陆军在岛上发动第二次总攻,海军则在海上组织圣克鲁斯海战,结果,由于力量分散,陆地上既未能夺回 机场 ,海上也没有消灭美军的舰队。在整个瓜岛战役过程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因此说,日军没有统一的 指挥 ,是瓜岛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兵力使用上, 日军麻痹轻敌,在战役之初,日军在南太平洋是攻占莫尔兹比港与夺回瓜岛双管齐下,甚至在最初的阶段,还将莫尔兹比港方向作为主要作战方向,以致于在瓜岛方向的日军缺乏足够的兵力、兵器与弹药,也就没有足够的力量突破美军的防线。而且对美军在瓜岛的兵力判断一直有误,最初认为美军人数不会超过2000人,实际上美军在瓜岛有1余万人,在附近的图拉吉岛有6000人,共16000人。因此日军认为夺回瓜岛易如反掌, 美军陆战队员搭乘两栖装甲车离舰向瓜岛海滩冲击。 第一次上岛仅一木支队的先头部队1000人,初战失利后,再增兵上岛,第二次上岛约1500人,再战失利之后,第三次增兵约3500人,形成逐次添兵的“加油”战术,以致兵力分散而攻击一再失利。到10月下旬,日军判断瓜岛美军约7500人,实际上美军高达23000人,虽然投入了第2师团主力2万人,但因兵力不占优势,火力则远远不及美军而失利。直到 战役 结束,日军仍未能正确查明美军的实力,这对日军的兵力使用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反观美军一开始就投入了第1陆战师整师,共1.6万人,登陆一举奏效,并迅速占领机场,奠定了战役胜利的基础。随后又以优势海空军掩护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增援,加强了瓜岛地面部队的实力,最高峰时达到6万人,又有重装备支援,充足的弹药与补给供应,既能守住至关重要的机场,又有足够的力量发动进攻。这与日军的兵力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五战术上, 日军只重视对美军军事目标的攻击,对美军的后勤补给运输工具和物资几乎是不屑一顾。要知道,瓜岛战役是一场登陆战,而登陆战中运输船队对作战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失去运输船队的支援,即使部队登上 岛屿 也会因后援不继而失败,日军对这一点近乎无知,只注重对美军飞机、军舰的打击,最说明问题的是8月8日的萨沃岛海战中,日军沉重打击了美军的运输船队的护航兵力,却对运输船只和海滩上堆积如山的物资视而不见,就扬长而去。使这场战役发展成为对日军极为不利的消耗战,双方 飞机 对飞机,军舰对军舰拼消耗,日军这是以自己的短处与美军的长处相比拼,美军的损失凭借其巨大的工业能力能够迅速弥补,而日军几乎没有能力来补充损失,不仅失去了瓜岛,还对以后的作战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以航母为例,战役开始时,美军在太平洋上有4艘航母,日军有6艘航母。在战役中美军损失了2艘航母,日军虽无航母被击沉,但有4艘受到重创,也只剩下2艘可以作战。但到了1943年底,美军在太平洋上已经有十多艘航母,而日军直到1944年3月才有一艘 航母 服役,从航母的此消彼长的变化中就可看出日军拼消耗的 战术 是多么愚蠢! 随着瓜岛战役的失败,日军损失的不仅仅是瓜岛, 舰艇 和飞机的惨重损失,大大削弱了日军的战略防御力量,对战争的发展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山本在日记中写得:“我们最初的作战是何其辉煌!自中途岛以来我们的作战是多么糟糕!” 瓜岛争夺战 - 战争作用 为争夺瓜岛制空权而进行的空战中,美军仅驻瓜岛的“仙人掌航空队”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先后就有六个战斗机中队参战,涌现出十大著名的王牌飞行员,尤其第121战斗机中队的福斯上尉,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间共击落 美军的两栖装甲车正往瓜岛运送为数不多的给养,这些给养对于攻上瓜岛的陆战队员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日机26架,成为二战中美军战斗机飞行员第一个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头号王牌瑞肯巴克的战绩,荣获国会勋章,并回到美国本土巡回演讲。他的26架战绩在所有海军陆战队航空兵战斗机 飞行员 中排名第二。在六个月的 空战 中,日机被击落427架,美军损失仅118架。加上被高射炮火击落的,日军共损失飞机892架,飞行员2362人。美军共损失 飞机 约250架。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美军共阵亡约5000人,伤6700人,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3艘,飞机约250架。日军共有约5万人丧生,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飞机892架(也有资料说600架)。日军不仅海军、航空兵损失惨重,甚至开战以来从未失利的陆军,最精锐的第2师团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日军的大型 军舰 、 飞机 和 技术 熟练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的损失,更是日军所难以弥补的,战役结束时日军兵力上的优势已荡然无存,双方的战略态势也随之改变,—— 中途岛海战 日军的失败是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战局开始向着不利于 日本 而有利于美国方面发展,日军战略主动权逐步丧失;而瓜岛战役,日军不仅没有实现重新夺回战略主动的作战企图,反而其 军事 实力进一步受到削弱,最终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从此后,日军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 战略 防御,处处设防,步步被动,直至战败。而美国则通过瓜岛战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战略态势,赢得了动员人力、物力的时间,为 太平洋战场 上即将开始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瓜岛争夺战 - 相关影视 作品名称:《红色警戒》 《红色警戒》电影 海报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Terrence Malick 编剧:James Jones / 泰伦斯·马力克 Terrence Malick 主演: 詹姆斯·卡维泽 James Caviezel / 西恩·潘 Sean Penn / 埃利亚斯·考蒂斯 Elias Koteas / 本·查普林 Ben Chaplin / 约翰·库萨克 John Cusack 上映年度:1998 语言英语: 官方网站 http://www.foxmovies.com/thinredline/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  美国 又名: 狂林战曲 / 红色警戒线 / 细细的红线 / 细红线 瓜岛争夺战 - 相关条目 婆罗洲战役 克里木战役 菲律宾战役 俄斯特拉发战役 凡尔登战役 文登川之战 马恩河会战 布干维尔岛战役 八一四空战 黄土岭战斗 神风特攻队 埃德蒙 · 艾伦比 塔山阻击战 冉庄地道战 威海卫之战 意大利北部战役 阳明堡大捷 镇南关大捷 莱茵兰战役 敖德萨防御战役 瓜岛争夺战 - 参考资料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6c1c4010005xl.html (2)http://bbs.tiexue.net/post_1566450_1.html (3)http://forum.enorth.com.cn/thread_1572823_1.html http://www.baike.com/wiki/%E7%93%9C%E5%B2%9B%E4%BA%89%E5%A4%BA%E6%88%98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6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科学园站
cgh 2013-12-26 12:00
地铁生命科学园站 “……本次列车开往西二旗站,发车时间是 8 : 29 。……” …… “……,关注生命,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北广传媒……” …… “生命科学园站到了。” “嘀……,嘀……” “啊……”,“啊……”,“啊……”…… “等一下!” “抓紧时间上车!” “上不去的乘客,请等候下次列车。” “哥们,挪一下,就差半个身子。” “车门即将关闭,乘客请注意安全,远离车门。” “嘀……,嘀……,嘀……。” “车门关闭,乘客请不要倚靠车门,往里拿一下包和衣服。” “嘀……,嘀……,嘀……。” “列车运行前方是终点站西二旗站,请携带好您的随身物品,准备下车……” …… “……欢迎您再次乘坐北京地铁昌平线列车……”
个人分类: 杂谈|2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纪实
wmy9039 2013-11-13 10:38
http://newinfor.lnmec.net.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897 打造特色 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建设,使专业建设的目标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课程体系建设更能保证对企业所需岗位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服务社会设专业。学院各专业系部和招生就业处深入社会、企业调研,及时掌握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在对省内外10余家大型企业的用人调研中发现,社会急需冶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金属矿开采技术、选矿技术等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在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调研报告,经过充分的分析论证,制定了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方案。 依托企业建专业。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各专业将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过程和岗位能力总结概括至学习领域,以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项目;以岗位能力标准确定教学模块;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和课程体系。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各专业明确了“教学做”三方面的针对性内容和相互的关系;正确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使学习情境的创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仿真软件的应用、实训装备的完善更贴近企业岗位实际,使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提高。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加强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吸收了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得到了企业对专业建设的具体指导。 校企合作强专业。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聘用企业专家参加学院的专业建设,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与企业联合系统设计、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建立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企业、社会等参与的科学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为企业开展的大量培训活动中,强化专业的内涵建设。 结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着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其中冶金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两个专业,目前已经形成明显的专业优势,并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教师以参与企业实践活动为契机,多渠道收集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视频、图片资料,经过整理、提炼和丰富,构建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易于学生掌握的典型工作任务,编写校本教材。 特色专业在学院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始终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其首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5%以上。 校企一体 培养“接地气”的技能人才 学院根据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行业职业标准,按照“课程设置基于工作岗位、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思路,全面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对接岗位,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带动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广泛采取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手段,推行“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快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近两年来学院在全国冶金行业大赛、全国计算机核心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辽宁省职业技能大赛等国家、省级大赛中频频获奖。同时,毕业生从理论、技能到综合素质都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2013年,学院对毕业生就业的6家企业进行了满意度及信息反馈调查,满意度为95%,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许多用人单位一再表示,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更接近,这样的学生到企业更实用,更受企业欢迎。 摘自《中国教育报》 没有相关信息
个人分类: 专业建设|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七十四:弘毅农场访客留言(5)
蒋高明 2013-10-24 23:42
祝:弘毅生态农场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使生态农业造福社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武军 山东省科技厅农村处 2011年8月30日 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有机食品,创新增收模式,造福万户千家。 祝:弘毅生态农场越办越好。 李长松 山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所副所长 2011年8月30日 弘毅生态农场是集多种生态循环模式的教学基地,愿该基地能培养出更多的国家栋梁之才! 李彦 山东省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8月30日 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祝:弘毅生态农场事业蓬勃! 诸葛玉平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2011年8月30日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根本所在。 希望继续坚持,发扬广大,为我国农业生产探索一条行之有效之路! 吴连富 山东省临沂市科技局农社科科长 2011年8月30日 生态农业,创新思路,前景广阔! 李大星 山东省平邑县科技局局长 2011年8月30日 发展有机农业 实现农业发展 实现农民富裕 弘毅农场给我们带来希望、方向 韦兵 胜利油田 2011年10月02日 ============================================================================= 为中国有机农业 建标准 立规范 致弘毅农庄 徐嵩龄 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园研究员 2011年10月04日 弘毅的未来,与中国有机农业的未来,就在农庄诸君身上。 共勉 徐未般 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工作秘书处 项目官员 2011年10月04日 ============================================================================= 今天有幸来到弘毅农场,感受到了学长学姐们的热情和对绿色、有机农业的不懈追求,收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感谢学长学姐们给我们上的生动一课! 刘尧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1年10月6日 望农场的哥哥姐姐,能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充分的应用到日常的生产中,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原弘毅生态农场越办越好! 程彦斌 吉林工程学院 2011年10月6日 ============================================================================= 弘毅农业众望所归! 马明柱 美的集团行政与人力资源部企业农场总经理 有机理念,有机农业。 成就事业,成就企业 陈斌 美的集团公共关系经理 2011年11月10日 ============================================================================= 愿蒋教授有机农业项目越做越好,为中国做个伟大的善举,造福人类 郭宏利 摄像师 2011年11月10日 ============================================================================= 韩国首尔大学博士生留言 ============================================================================= 下达农村,感恩大地 高卫东 广东东莞斯美沙发厂 2011 年12月12日 您们为了中国美好的明天辛苦啦! 刘恩三 安徽贤首公司 2011 年12月12日 越来越好! 马椿美 2011 年12月12日 生态农村,生态心灵,和谐世界,天人合一。 董凯 2011 年12月12日 蒋 教授心生吉相,福慧常驻! 黄飞 湛江师范学院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 回归自然 天地和谐 廣兴谦 2011 年12月12日 ============================================================================= 生态农业,利国利民 弘毅生态农场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山东省临沂市农科院院长范开业 党委书记钟建峰 植保土肥所所长张贵国 2012.04.02 生态养殖,大有可为 李月国 山东临沂市中小企业局局长 2012年4月2日 ============================================================================= 生态有机农业——未来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 共同期待,共同目标 祝 弘毅生态农场事业节节高升 田忠红 山东银香伟业集团执行总裁 健康的土壤 健康的食物 健康的生活 池田秀夫 山东银香伟业集团土壤改良技术顾问 2012.04.03 ============================================================================= 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临沂市生态循环农业的亮点。 临沂市农业委员会 怀德良 2012 年5月4日 ============================================================================= 科技+资本促进生态农业大发展。 四川弘民集团总裁 宋志远 2012 年5月5日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七十三:弘毅农场访客留言(4)
蒋高明 2013-10-22 21:07
弘毅生态农场的事业将光照此后的中国,如转基因的恶魔之手伸向中国的农村,此处将成为中国革命的农村根据地,相信反转之战的打响生态农业之路将成为未来中国的必经之路。弘毅农场作为科研基地,可以和中国反转事业结合,为反对转基因提供农村阵地。 北京林业大学 林学专业 毛小龙 赞成不谈政治的观点,只是你们也清楚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三农之外,由于是短时间停驻,不能参与农活。谢谢热情招待,讨论时间应该更多。 南京师范大学 文秘专业 吴海回 虽是走马观花式的体会,我却仍然感受到了以人为本、以自然为目标的生态农业的完美设想和美好前景,祝愿蒋老师的实践在未来开花结果。 广东海洋大学 工商管理专业 宋旭志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知道未来的农业究竟会以怎样的模式发展下去,是按照现在的状况继续走下去,还是在某个时刻发生大幅的变化,向传统农业回归……但不管怎样,生态农业终归是一种尝试和探索,而尝试和探索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一种值得肯定的作为。 南京农业大学 农学专业 李真 生态农业如果仅仅只是个科技问题,我认为那将很快解决,但是,在进行生态农庄建设工作时,所碰到的问题大都难以用科技解决的。我认为应当适当增加专业的人员解决“人”的问题,教育开导当地农民最好将风险降低。谢谢 南京农业大学 农学专业 陈迪波 金木水火土,阴阳和谐,物法自然,很庆幸能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看到和了解到生态农场这样一种方向,带有科学和更为理性的一种返璞归真。祝越办越好,为中国和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指引新的方向。 南昌大学 金融学专业 廖燕霞 来到这里,收获不少。祝搞好生态农业,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 韦泽睿 了解到生态农业,有机产品的推广难在见效慢,前期投资大、成本高,尤其是未打开市场,缺的是经济效益。建议在研究的同时将成果进行推广运用,扩大影响,搞研究与生产、销售结合来探索。 成都理工大学 广播影视学院新闻系 向宇秀 生态农业需要多方面帮助,请联系公益、环保、NGO、NPO组织和法律、宣传手段来维护生态农业,并继续向教育领域的老师、学生加以合作。谢谢! 中国传媒大学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 马文飞 转基因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到主粮这个问题,已经不单纯是个专业技术问题了,直接关系到13亿大国的安危了,他直接与粮食安全问题挂钩,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了。因此他不是一个人抽根烟、吃根油条、出个车祸送条人命这么简单,而是13亿人之生命上了一条不可回头的不确定安慰的大船,绝不能因眼前小利绑架一个国家的命运。 天津农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冯蒙奇 生态农场有很大的前景,但我一直在想,能否可以进行生产链深加工生产,也可考虑立体农业,循环操作,即:将机械生产、生态工程、经济林均做些工作。甚至考虑实际推广可行性。若农民都不愿耕作时,那意义就不大。 华中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专业 栾毓华 ============================================================================= 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健康的源泉 张香松 有机农业是农业发展新的航标,此健康道路定会越走越宽 梁中伟 愿弘毅农场与银香伟业在有机农业道路上共同发展 李晓明 图书馆很漂亮,木柜书架感觉很舒适;二楼客厅、卧室很温馨,有家的感觉;沼气工程设在地下较合理,很节约资源。愿农场越来越好! 李文文 希望弘毅生态农场与银香伟业集团有机农业研究院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有更多交流,共同进步,为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曹艳霞 期待弘毅生态农场基地与银香伟业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 范中亮 弘毅生态农场的师生们勇于实践创新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向蒋老师和同学们学习,欢迎到银香伟业公司参观和指导生产! 叶云 为过国家农业和谋出路,为百姓民生谋福利,创人类与自然和谐,弘毅首屈一指 郭清 2011 年4月5日 ============================================================================= 蒋 老师带领师生多人在弘毅生态农场设立的以养殖为核心,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特点的生态农场模式,是我国生态农业及带动农民致富的一种伟大实践,对未来北方农区农业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感谢蒋老师师生一行的热情接待! 郭岩彬 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生态科学与工程系 2011年4月12日 ============================================================================= 通过对农场的学习参观,了解生态农业是一个趋势,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值得投入的事情,对农业有利。 李怀宝 青岛德海蔬菜科技有限公司 2011年4月22日 ============================================================================= 祝弘毅生态农场能在农村环保和循环经济方面走出一条新的试验之路。 王剑峰 平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2011年5月22日 ============================================================================= 弘毅生态农场正在为全世界农业的未来做出较大的贡献! 唐京波 2011年7月23日 弘毅生态农场为中国农业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道路,反转斗争是长期的、艰苦的,应该将有机农业推向全国,重走中国革命之路! 胡健 2011 年7月23日 =========================================================================== 祝弘毅生态农场成为中国农业的标杆,成为新的农业大寨,愿弘毅农场为中国农民带来新的福音。 李同国 2011 年8月21日 =========================================================================== 弘毅生态农场是人类农业未来方向,让更多的人了解弘毅,践行弘毅思想,向蒋高明教授和全体弘毅生态农场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致敬! 万玲琍 安和四季绿色健康联盟 2011年6月1日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大家来! 俞沧粟 安和四季绿色健康联盟 2011年6月1日 祝蒋 老师愿望早日实现,争取最短的时间发展到农村,永远支持您。向您学习,向您致敬!您是国人的骄傲。 段顺南 2011年6月1日 ============================================================================= 健康从土壤的健康开始。 陈树祯 亚太地区顺势疗法学会主席 2011年7月4日 ============================================================================= 弘毅生态农场正在为未来农业示范! 陈之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植物分类学报主编》 2011年7月23日 =============================================================================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把井冈山的红旗 插遍全中国 生态平衡的天道 是人类生存之道 顾秀林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 美国夏威夷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 2011年7月23日 ============================================================================= 在这里看到了您们用雷锋精神艰苦创业,向您们学习致敬! 何朝海 中国雷锋报社主编 2011年8月21日 蒋高明 教授的弘毅农场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生态农业完全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作为理论工作者应自觉地宣传它,让它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 戚桂锋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博士 2011年8月21日 弘毅生态农场的模式是中国新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我们愿意一起努力把它推向全国,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践,造福城乡人民。 范景刚 北京乌有之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理、乌有之乡网站站长 2011年8月21日 祝愿弘毅生态农场兴旺发达,为中国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张勤德 中央政策研究室综合局原局长 2011年8月21日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七十二:弘毅农场访客留言(3)
蒋高明 2013-10-18 20:16
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力争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企业、上市企业。 江苏省淮安市粮食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刘广洲 2010年9月16日 弘毅生态农场里生态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成功体现,愿此理念和模式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同和参与以及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罗玉珠 2010年9月22日 弘毅生态农场可以作为一个样板,以规范的模式,因地制宜的推广。 科研来源于人民,也要归于人民。用农业科技造福中国,造福人类。弘毅是可行之路。 “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山东农业大学环境生物研究协会 刘洪强 2010年10月7日 弘毅小天地 生活求质量 山东农业大学环境生物研究协会 古志田 2010年10月7日 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一种全新的观念!但过程任重而道远,希望社会上各界人士通过弘毅以及先明科学者的呼吁,更多人认识到“以自然力恢复自然”以及“草木,灌木”的重要性!! 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为此出一份力! 山东农业大学环境生物研究协会 程广锋 2010年10月7日 来参观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感到弘毅生态农场的发展前景很可观,做的很好,衷心希望以后我们能对生态有机农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山东农业大学生科院 刘文雪 2010年10月7日 我希望假期来当大厨。 山东农业大学 刘展 2010年10月7日 任重而道远 山东农业大学 李强伟 杨泉泉 2010年10月7日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弘毅生态农场是未来中国式农业的模板。 山东农业大学 郭文贺 2010年10月7日 生活的最终追求,绿色,健康,发自内心的愉悦! 山东农业大学 王宗俊 2010年10月7日 我心飞翔。 山东农业大学 唐恒朋 2010年10月7日 ============================================================================= 蒋 博士: 希望弘毅农场能把中国的农牧业带到希望的田野,把中国农牧民带向更好的明天! 内蒙古巴林左旗副旗长 王健 2010年11月30日 ============================================================================= 建设性意见是暂时提不出的,只是来到这里便有了很多希望: 希望生态农业的科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希望生态农业的发展能真正惠及中国十几亿农民。 希望生态农业能为自然与人类开辟新的天地。 希望生态可以惠及我们的地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风华学社 鞠宏艳 2010年12月18日 ============================================================================= 喜欢原生态,喜欢真实与简单,遵循道法自然,宇宙,自然向前,释一谦卑。 作为小辈,不能妄加评论,只是真心地喜爱着自然的生命,自然的植物,自然的生态,自然的人们。 嘤鸣求友 共勉! 中华女子学院嘤鸣学社 王雪娇 2010年12月18日 这里是没有野蛮的文明,希望以后常带更多的同学,青年来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文明。 期待多多支持,指导! 这里真好! 中华女子学院嘤鸣学社 赵忆帆 2010年12月18日 ============================================================================= 希望生态农业的研究与生态文明的理念相结合,建议生态建筑(生态厕所)也能够在农场推出。 大学网 吴云龙 2010年12月18日 生态农业任重而道远,我觉得生态,自然地理念在现今的工业文明时代是及其缺乏的。我们应该反思,倡导一种生态的生活方式。 大学网 邓笑 2010年12月18日 ============================================================================= 美国著名作家Mark Hertsgaard留言 ============================================================================= 北京绿牛农庄陈礼贞女士留言 ============================================================================= 德国CIM专家兼北京科技大学项目负责人、德国亚堔大学博士生Mario留言 德国CIM专家兼北京科技大学项目负责人、德国亚堔大学博士生Mario留言 ============================================================================= 内蒙古正蓝旗客人来访留言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来访留言 ============================================================================= 德国海德堡大学考察团来访留言 ============================================================================= 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所长James Harkness留言 =============================================================================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山田七绘研究员留言 ============================================================================= 参观弘毅农场,发展有机农业,中科院蒋教授为人民做榜样! 临沂兴大集团 吴学功 2011年2月15日 ============================================================================= 探索中国的农业出路,为中国的农业做出贡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亚西 来到了农场,大开眼界,也感到中国的农业大有希望了。在此提个小建议:因为农场肯定很多人来参观学习,所以可以在关键的科研地方立块牌子,写明该项目的基本情况,以便人多时有人可以听讲解,有人可以看解释。 记得袁隆平去国外参会时,外观专家轻蔑地问:“你们中国这次学什么来了?”袁隆平答道:“这次是教你们来了。”希望在蒋教授及众多人的努力下,中国能在农业上扬眉吐气,掌握核心科技、专利,不仅从数量,更从质量上成为一个农业大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邹赫 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看得到的利益,生态农业要在小农当中推广是比较困难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因其规模较小也不适合生态农业的推广,可以考虑以合作社的方式,或者是说服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农场或粮食生产基地,率先推广生态农业。 自然界万物皆是相生相克,生态农业更多的是代表一种东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转基因技术是一味的迷信科学,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没有从长远的考虑,且有很大的危险性,人类最终会反思西方的工业文明,回归东方的文明,所以生态农业是有很大的前景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 陈卫华 有机农业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果,离不开蒋高明老师与各位师兄师姐的努力。正因为你们辛勤的研究与实验才使得我们吃上健康的食品。我认为现阶段应多联系对此有兴趣的党政机关、公司企业,让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并将相关知识传授给愿意合作的农民,祝祝你们越办越好!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专业 杨博 你们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农业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祝愿农场为中国未来农业开辟出一条光辉大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进步需要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共同推动。 中国政法大学 冯英席 生态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大做强,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同时,应该多考虑各方面的事情。如农民的需求与基本情况、政府的政策、当时的人文环境。 因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做成已成功的模型来让人民看到希望,要让农民看到利益。谢谢 中国农业大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袁洪涛 这是一种方向,一个具有荣耀和使命的方向,或许种种原因现阶段不能推广,但相信弘毅农场终能成为中国农业的一个里程碑。祝你们走得更好更远! 中央财经大学 统计专业 葛新宇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篇国际论文发表纪实暨从事科研10周年纪念
热度 2 whoiswho 2013-10-17 10:08
正好十年前,开始了第一篇国际论文的撰写和发表工作。那时刚刚从非知名院校考入某 985 高校,看到同学们都来自带数字编号( 985,211 或者其他?)的学校,而本实验室我们三人除我外均来自 985 高校且是本专业排名前几的大学,再加上所在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与以前做的工作差距较大,顿感心理诚惶诚恐。只有心里不安同时拼命看文献和做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逐步进入角色及得出一些初步结果,略感宽心。不知何故,导师安排将相应成果与人合作(我撰写为主)撰写一篇科技论文,且要求投递到国际期刊,心中顿感惶惶然。那时候已经开始讲究 SCI EI ,但自己所知不多也没想过这些,只想着“国际期刊”那肯定是不错的了。没有任何国际期刊论文撰写经验,先把主要内容脉络理了一下,将相应方法和结果等用中文做了整理,花了较长的时间做了翻译和修改,整整写了 27 页,前后花了二三个月的样子。心里也没底,交给老师审阅和修改,导师效率还比较高,经过 10 天左右将论文返回,除了部分语言问题,修改倒不是很多。很快定稿,往哪里投稿呢,自然一头雾水。老师建议投稿 IEEE Transaction 系列的一个期刊,也是本领域的顶级期刊之一,初生牛犊不怕虎,俺那里知道顶级不顶级,投出就是了。网络查找期刊地址,有在线投稿系统(那时候电子投稿等应该开始发展阶段,很多还是纸质投稿,后续提到),按照要求一项项提交,很多东西也不懂,如 Cover letter , Highlights 等。从导师那借了一本古老的书,主要讲述怎么投稿、写信、交流等的类似写作教科书的东西,比着葫芦画瓢,总算完成了任务。导师再三叮嘱别把他的宝贝书丢了,说买不到了,我也舍不得还,放在我那好久,直到快毕业才归还。 既然投稿出去了,自然也就不管他了,继续自己的实验和研究。大约过了 2 个月,收到电子邮件,稿件被拒稿了。仔细看了下编辑和审稿人的 comments ,密密麻麻洋洋洒洒看着眼睛累,打印出来居然有十多页,第一次知道审稿是这样的,专家不好惹,按照导师的古董书籍进行了逐条的 Rebuttal and Response 并补充结果。拿给导师看,导师建议投稿另外一个期刊,行业内也算前列的(后来才知道),当然影响因子等与某些专业不具有可比性。修改细节不提,查找该期刊投稿方式,居然没有电子投稿方式,需要打印出来提交。一式六份,双倍行距,厚厚一打,到邮局问了国际邮件的邮寄方式,寄出,大约花了 80 元人民币。然后就是等待期,过了几个月,审稿意见返回,再次不予赘述。前后经过大约 5 轮修改,从 27 页砍到 13 页,终于接受发表。当拿到铅字的复印件时,感觉到了由衷的喜悦。 这个过程大大增强了自信,后来知道我比高一级的还早发表文章,导师也敢给我更多的任务了(当然除了科研任务,也有打印复印邮寄等杂活,无怨言,不影响主体工作)。由于组内第一次发表在这个期刊上,多次受到老师或明或暗的表扬,自己心里自然也窃喜。组内开了头就好了,后续其他人也逐渐在该期刊发表文章(题外话: Group 的影响力)。后来继续完善工作,给某国外企业开发类似产品和技术,企业每年给一部分钱,按照时间节点来检查,每月都来看结果,压力山大,比前面的文章可是难多了。不在于多难,而在于这种无形的力量,也能感觉到导师和组内人的压力。反正每天晚上睡不着觉,早上早早醒来,身体摧残较为严重。长话短说,后续结果还不错,到公司去汇报工作。觉得实际结果还不错了,公司注重实际结果,理论可能不懂。汇报完毕,该国际公司的研发老总管美籍华人某先生又让我震撼,人家哪里不懂啊,对理论的把握和国际视野比俺强多了,点评到位,提了一些技术问题。但总归对这个项目是肯定的,可以继续下一期了,老板也松一口气。现在回头想想由于是交叉学科的工作,非科班出身,自己做的也不深入,发表的工作也不尽完美,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反正自己也知道自己做的也不过是普通科技者做的普通科技工作,能有点进步或者实用性也是好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论文每年也能发表个 1-2 篇的,但第一篇论文的撰写和当时的科研情况还历历在目,对我也影响颇深。当年的很多经历自己至今受益,如当年给国际公司做项目,也按照要求写了一个国际专利,但国际公司要求产权是他们的,对自己的思想也产生了一些冲击,那时候也不懂的,后来到国外留学就比较留意产权问题,也曾经写过一篇博文讨论此事。现在自己开始带学生了,我很愿意把以前的经历和经验与他们分享,也经常回顾以前的切身经历去理解他们。比如我经常建议学生写英文论文最好直接用英文写,但有的人确实不习惯,我也不一律强求,想想自己当年好像也是汉语整理了翻译的,只能逐步去改进了。不过看来学生做的比我好,有人拿到了国家奖学金,优秀论文啥的,虽然不代表什么,但总归不是坏事。在比如,现在招收学生,尽量不去考虑他们出身,来自重点的,或者二本的先看了人再说,因为俺当时去学习就不是身份较好的人,从学生培养的经验也看,到目前为止,还是别人转给俺的一个二本或者三本的学生做的最好(当然好学校的几个也不错,因人而异)。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自比一代强,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充满信心! 注:纯凭记忆的随笔,回忆不精确处待查证电子邮件等资料后修正 注2:发了几次,都没到参赛博文里面,最后一次,不管它了。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703 次阅读|4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七十一:弘毅农场访客留言(2)
蒋高明 2013-10-14 19:10
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生态农业循环。 广西横县平马镇三叉村有机种植协会会长 李洪润 2010年5月6日 祝弘毅生态农场成为我梦想的天堂。 广西横县南乡镇陈塘村种植专业合作社 徐华朝 2010年5月6日 有机会实地看到循环农业模式,让我们有更强的信心。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杨嬛 2010年5月6日 蒋 老师太棒了! 河北满城百草谷种植科技开发公司 刘杰 2010年5月28日 全新生态理念 创造美好未来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李卫东 2010年5月28日 率先垂范原生态 养生养人更健康 带动社会齐发展 多样种植无病害 郝秀婷 2010年5月28日 ============================================================================= 弘毅生态农场时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试验区。 山东九间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廉士东 2010年5月28日 ============================================================================= 弘毅生态农场的生态循环模式是当今农业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林协会金银花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刘峰 2010年5月28日 ============================================================================= 弘毅的发展为中国农业发展指出了明路,学习弘毅使我镇农业再上新台阶。 泰安市岱岳区绿行合作社 郑德军 2010年6月1日 ============================================================================= 合作型生态农业,大家团结为中国为中国的生态农业与城乡互助贡献力量。 小毛驴市民农园志愿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 石嫣 程存旺 2010年6月1日 ============================================================================= 生态农业为发展中国农业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弘毅农场的发展带领中国新农业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而奋斗。 南马庄大学生村干部 陈宝龙 2010年6月2日 ============================================================================= 作为循环生态农业的先锋者,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我们要向你们学习,向广大市民宣传,最终做到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 上海宇康实业有限公司 吴涛 2010年6月2日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希望弘毅生态农场迅速在全国推广。 山东滕州泰岳化工 赵峰 2010年6月2日 ============================================================================= 走出网络,走进社会,扎扎实实以农业做出实事。 青岛福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崔绍军 2010年6月2日 ============================================================================= 弘毅生态农场在蒋老师的带领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希望弘毅模式能尽快在神州大地被复制,开展以生态学为重心,中华特有的绿色革命! 中国政协杂志社编辑 郭铃铃 2010年6月2日 ============================================================================= 天道质朴,弘毅生态农场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亮点!生态是中国的出路,组织起来,产供销一体化是农民的出路。 广东省中山市诺顿照明温州直销店 彭志刚 2010年6月2日 ============================================================================= 感谢!衷心感谢!!! 农业至于人类的意义自不待言,有机(生态,循环,或其他名称,本质是应该一样的)农业,对于农业的意义和农业对于人类的意义同等重要。弘毅生态农场对于有机农业的意义也基本与有机农业对于农业的意义同等重要! 珍古道尔(北京)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主席 范敏坚 2010年6月2日 ============================================================================= 祝生态农场越办越大,开创中国生态农业的典范! 中国海洋大学 傅强 在弘毅生态农场学到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谢各位学长,老师。百忙之中给予我们的指导,祝农场明天会更好! 中国海洋大学 吕宝北 很喜欢弘毅生态农场,感觉特别好,安静,很有远离人世的乐在其中的感觉呢。最重要的是,这儿的学长学姐人都好好啊,情切又随和。祝弘毅生态农场早日实现自己的美好设想! 中国海洋大学 马聪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的生态农业还需要太多人努力,感谢弘毅生态农场为我们开创这样好的模范!中国的生态农业开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的生态农业会越办越好! 中国海洋大学 公晗 我是个大一的“小孩”,误打误撞进入大学学生态,误打误撞参加“三下乡”,于是与弘毅生态农场小小结缘。 我没有什么具体生态方面的知识,所以印象全部定格在那些缠绕黄色花朵的木篱,那凉风可可的小阳台,那宽阔开朗的室外自然之景。此为生态之本意吧! 中国海洋大学 马宁 2010年8月2日 ============================================================================= 工业化农业注定和工业化文明一样,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必须寻找新的文明形态也必须寻找新的农业形态。或者寻求回归传统之路,愿弘毅农场成为未来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的星星之火。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田松 2010年8月3日 有幸弘毅生态农场,感到了另一种农场文明的景象,在这的确收获不少,也相信会有越多的人士关注生态农业的发展,希望在我们重新思考和重新检验我们的文化时,生态农业能给我们更广阔的发展。相信弘毅生态农场发展的越好。希望有机会再过来。 北京师范大学 王宁 2010年9月23日 ============================================================================= 去过许多生态农场,弘毅却为真正的生态,很平和、很宁静,希望这种模式可以在更多的地方出现。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周莹 2010年8月3日 ============================================================================= 来到弘毅生态农场最大的感触是1.这边的人不错,很热情。2.这边的天气够热。 实际上来之前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只是走走瞧瞧。虽说还有很多没有瞧到,但也会是对干自己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参考。 感觉做生态农场是件很不易的事,不完全是搞学术的人能拯出来的。能做的还是有很多。 希望这边的产品可以大规模的有影响力。 希望农场的技术得到更大规模的推广。 清华大学 赵靖龙 2010年8月3日 ============================================================================= 策杖田头,探天地万物之高, 躬耕桑梓,求生态和谐之道。 ——致蒋老师与弘毅生态农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庄磊 2010年8月17日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七十:弘毅农场访客留言(1)
蒋高明 2013-10-11 23:44
把论文写在农村,绿遍中国。 科学时报 王莉萍 张其瑶 ============================================================================= 平邑卞桥生态站, 循环不息科学观。 蒙山前麓著论文, 农家康乐岁岁年。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田奇卓 2009年3月24日 山东农业大学生态系统定位站: 立足于为科研和农业的链接,提供一个科技成果的试验场和成果展示基地,直接将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与生产对接,在对接中提高科研水平,为科研提供选题,通过对接,提高农民对相关科研成果的了解,共享科研成果! 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 宁堂原 2009年1月11日 山东农业大学生态系统定位站,从高处着眼,由微观着手,立足于生产实际,解决科学问题。为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建立一个高标准生态样板,可示范推广。 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 张吉旺 2009年1月11日 山东农业大学生态系统定位站,科研水平一流,定位准确,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生态农业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 刘鹏 2009年1月11日 其重大意义大到人类生态环境,资源综合利用。小到农民增收致富。利人类,利国家,利人民!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田纪春 2010年1月24日 ========================================================================== 山东农业大学生态系统定位站在泰山学者蒋教授的领导下,成就很大,立场很高,关注国家“三农”问题,关注国家生态保护问题,努力做到产学研相结合,这种模式对中国科研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天津大学博士 孙育峰 2009年1月11日 =========================================================================== 山东农业大学生态系统定位站: 偶来啦,哈哈~~~ 虽然俺是文科生,看不懂这些高科技含量的研究,But 我心系未来和国家,我坚信弘毅生态农场能彻底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发展为国际性的先进农场,让我们可爱善良的农民兄弟们走上科技发展的道路。 蒋叔叔,加油!吼吼~~~~ 平邑一中学生 李卓颖 山东农业大学生态系统定位站: 弘毅生态农场的循环利用模式,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促进农业产品的循环利用,一定可以实现农业的协调高效运转。祝你们一帆风顺。 平邑一中学生 徐晓丹 ============================================================================= 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高明以他生态学家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和他对临沂家乡的热爱,执着的投入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有有幸”的事业追求中。我以同学高明为自豪。愿他的科学家精神光大,推助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青岛市园林科研所所长 王少萍 2009年3月13日 =========================================================================== 古老的土的,培育出脚踏实地的人才。返朴归真恢复自然。以养我之土,育救国之材,功在千秋。蒙山原土,早可植千年之树,父老乡亲,祝你业成。 平邑一中老师 郑玉金 2009年3月21日 ========================================================================== 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愿蒋教授的试验田不但能还自然青山绿水,更为农村经济开辟新天地! 洛杉矶时报记者 武毅秀 2009年4月24日 ============================================================================= 蒋 博士: 将新绿色革命进行到底! 世美尔与你同行 青岛世美尔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陆军 2009年5月26日 ========================================================================== 我们呼唤自然,我们呼唤健康,农业生态革命——————我们从这里出发! 千里之行,始于我们的足下! 向蒋 老师及他的科研团队致以崇高的敬意! 泰安市民 周平 2009年6月10日 ========================================================================== 现在的人都很聪明,但很难做到真实与简单,但有机农业需要。愿我们一起努力去创造真正的有机农业,珍爱土地,珍惜健康。 中国荒野保护第一人、北京“山大王” 张娇 2009年10月4日 ========================================================================== 发展新农村建设,清洁农村项目,利国利民,惠后世! 山东肥城 田伟 2010年1月24日 ========================================================================== 自然最好 。 山东济南某企业负责人 慈亮 2010年3月13日 ========================================================================== 循道之事,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浙江市民 俞伟敏 2010年5月6日 ========================================================================== 运用生态学原理,建好生态村示范基地,为中国国家农业生态安全提供可供借鉴的形象窗口,为生态农业构建智囊平台。 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黄承梁 2009年6月17日 =============================================================================== 发展有机农业 保护生态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健康发展。 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周继强 2009年8月21日 =============================================================================== 用实践的知识修复土壤和农田,让中国的农业生产重新融入大自然,一步步的为中国农业的绿色革命努力! 中外对话记者 孟斯 2009年9月20日 ============================================================================= 短短几天的时间让我收获颇丰,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让我看到了真正与农民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农业实践! 你们的热情,还有踏实诚恳的科研精神都让我感动!希望这一点一滴的努力能最终描绘出中国农业的“绿色未来”! 绿色和平记者 潘文婧 2009年9月23日 同志们: 我们一起为无毒未来努力!! 绿色和平记者 阿雅 2009年09月23日 中国的农业的出路靠你们今天的努力,我们会一直关注你们的实践,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们所从事的事情。坚持下去吧,让生态农场走得更深更远! 绿色和平记者 刘晨 2009年9月23日 ============================================================================= 生态农业搞得好。 内蒙古正蓝旗赛音胡都嘎苏木书记 巴达玛斯琴 2009年11月14日 ============================================================================= 真诚,使小船从彼岸开向此岸;鸿沟,瞬间消逝。 山东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陈国文 2010年3月13日 ============================================================================= 作为蒋老师的学生和定位站的研究人员,我是无比荣耀自豪的,有着众望所归的企盼,有了科学数据的支持,生态农业必然成功!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现任北京小圆餐厅项目经理 乌云塔娜 2010年3月14日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坚决再不喝一滴商品果汁饮料了 回家乡纪实五
热度 2 ljxm 2013-10-9 13:52
从 黄河滩涂返回家的路上,有成片的果木林,树上无果,看得出是已经过季梨树等;苹果、冬枣正当季,红红绿绿的,挂在树上甚是好看,可惜没有停车拍照留念。有果的没有果的,树林前不少上书:收落果,坏果的招牌,询问同行当地果农才知道,因为价格极其便宜,烂的也能卖,收的这些果子是送不远处一家非常著名的果汁加工企业榨果汁用的,想起前一段媒体曝光的大量腐烂水果榨汁的情况。路过此企业,从外部看相当大,大门紧闭,本来就不怎么喝果汁我,现在想就起有些反胃,大企业都这样,小企业产品质量又如何保证得了?就用这些烂果子,加上各色六样添加剂(增稠剂、各种类水果味剂,保鲜剂还有不知道名字的添加剂)就是100%纯果汁?下决心不再喝一滴购买的商品果汁。拍的照片倒是有农民在村路旁边装柿子的,一盒一盒的装,每盒有三层,装好一层,用毛笔蘸些碗中略带黄色无味的液体,涂在柿子上,问:是啥液体?答:糖水。有些怀疑,因为柿子很硬,装盒中送城市超市,三天后可食用,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柿子要不等自然软后食用,要不就是用温水侵泡一段时间(土话暖柿子)食用,没有这样快的就软,上网查才知道大概农民用的是一种叫 “ 乙烯利 ”的 柿子催熟剂”!哎呀,农民也会用化学试剂,这倒科普的很快,超市的软柿子我也不吃啦!如今不知道吃什么安全? 乙烯利资料 中文通用名:乙烯利 英文通用名:Ethephon 其他名称:一试灵、乙烯磷、乙烯灵 化学名称:2-氯乙基膦酸 分子式:C 2 HeClO 3 P 分子量:144.5 理化性质: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和酒精,难溶于苯和二氯乙烷。水剂外观为淡黄色至褐色透明液体。在酸性介质(pH<3.5=中稳定,在碱性介质中很快分解放出乙烯。 毒性:WHO 表5,EPA Ⅲ 大鼠急性口服LD50 3030毫克有效成分/公斤,或4000毫克/公斤。兔急性经皮LD50 1560毫克有效成分/公斤。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作用。二年饲喂试验中,以3000毫克/公斤饲喂大鼠未见致癌现象。鹌鹑的急性经口LD50 1000毫克/公斤。蓝鳃鱼LC50 (96小时)300毫克/升,虹鳟鱼350毫克/升,水蚤EC50 (48小时) 5000毫克/升。对蜜蜂无毒。对蚯吲无毒。对高等动物低毒。 作用特点:乙烯利是促进成熟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被植物吸收后,经由植物的叶片、树皮、果实或种子进入植物体内,后传导到起作用的部位,释放出乙烯,从而促进果实成熟和雌花发育,以及植物器官脱落,矮化植株,改变雌雄花的比例,诱导某些作物雄性不育,打破种子休眠,促进植物新陈代谢。生长和发育等。 使用方法:在番茄上用水剂400倍液涂抹青果或浸果。西瓜在收获前回周,对果实喷洒200毫克/升液,具有催熟作用。黄瓜、南瓜用水剂1600~4000倍液,苗期3~4叶期喷洒全株1~2次,可增加雌花。乙烯利在用作瓜果催熟时。某些瓜果风味欠佳,如西瓜等。除施足底肥外,还应配合使用有关增甜剂,才能达到既早熟风味又好的效果,或与某些生长抑制剂 混合,结合高水肥条件则更理想。 注意事项:(l)本品遇碱性物质迅速分解,禁忌与碱性农药混用,也不能用碱性较强的水稀释。要随配随用,不能存放,否则将失效。 (2)适于干燥天气使用,如遇雨要补充施药。施用时气温最好在16~32℃。当温度低于20℃时,要适当加大使用浓度。 (3)如遇天旱、肥力不足,或其他原因植株生长矮小时,应降低使用浓度,并作小区试验;如土壤肥力过大、雨水过多、气温偏低,不能正常成熟时,应适当加大使用浓度。 (4)乙烯利具有强酸性,能腐蚀金属、器皿、皮肤及衣物,因此,应戴手套和眼镜作业,作业完毕,应立即充分清洗喷雾器械。 (5)对皮肤、新膜、眼睛有强刺激作用。如皮肤接触到药液,应立即用水和肥皂冲洗;如溅人眼内,要及时用大量水冲洗,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3.人长期食用这种催熟产品,不利于身体健康。消费者若摄入了残留在瓜果表面的催熟剂,还很容易引发呕吐、腹泻等肠胃问题,但是植物激素也不能干扰动物的内分泌,所以“性早熟”千万也别扯上“植物激素”。这是两码事。
2208 次阅读|5 个评论
农民自治的硬伤 回家乡纪实四
ljxm 2013-10-9 10:46
我 朝官员历来都是中央集权制的委任制,官员一级任命一级(有的朝代直接任命到七品),中央政府任命地方省级政府的官,以此类推。村级干部不算官,好像村民自治法出台前,对村官一直也是委任制。自从村民自治法施行后,各地改为村民选举,有的地方是“海选”(有投票权的一人一票的方式),得票多者当选。回乡多次听邻里乡亲议论较多的也是村长(官称村委会主任)。 选 举 是一乱 ,本来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村民选举村官及委员会组成人员,村民是有能力辨别的(痴呆者除外,不过近年来痴呆的比例不小)。每逢选举前村民就如同过年,就有人送你礼物,甚至钱财,以换取你的一票,想当选者对你客客气气。家族势力大者,上下老少齐动员,四处活动,拉票。投票当天,也是活动最繁忙的一天,家族成员恨不得赤膊上阵,两人一组挨家挨户监督投票,或有用钱换取空白票代替其投票。更有什么相互竞争者大打出手,亲兄弟也不能幸免。可见村官魅力之大,引得无数折腰献媚。个别的也不送礼,竟以武力相要挟,以无赖的面目霸王硬上台。 当 是权力的使用,只要一当上村长(主任),各种无赖面目就显露无疑,不为村民办事,自己独吞村级财物的算是好人。更有甚者欺老霸女(大部分村内只剩老、幼、女人),横行乡里,流传的“半村的娃是他生的;夜夜做新郎,村村都有丈母娘” ,绝不仅仅是茶余酒后的笑料。包产到户,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村民在所分土地里种啥不种啥有充分的自由,村长无事,喝个小酒,打个麻将。要做的就是想着出租多余的土地;自己打井供水浇地收钱;批个宅基地;就连盖个村红章,也是捞钱的机会。凡是集体的事就一人做主,副的、村委员们就是聋子耳朵--- 摆设。几年下来村集体没有外债,村民就谢天谢地了。有的不但捞足了钱财,村集体钱了一屁股债。 还 下不了台,实在不得人心时,在下次换届时,因为家族势力人多势众,乡里不能左右选票,村民还得选举他,除非罪大恶极,身负血债,村民集体上访,上级无法收拾的情况下,法办之外,还要执政下去的。 比 例不小的村级自治组织(其实不是政权)基本不起好作用。难怪习大大说:县级以下政府确有不小问题(大概意思,不是原话)。 农民癌症多发是何因?回家乡纪实一 兼答赵建民先生:我说农民不愿种地,回家乡纪实二 难道黄河现在就要断流?回家乡纪实三
1253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六十九:弘毅生态农场大事记(2012)
蒋高明 2013-10-8 22:46
2012 年 l 1 月 7 日 , 弘毅生态农场创始人蒋高明研究员在《新京报》撰文《农业学非洲》。文章指出,尽管非洲的农业相对落后,但他们采取的是传统的靠天吃饭做法,既没有覆盖农膜,也很少使用化肥、农药。这里的地下水是很浅的,难道他们不懂得利用吗?并非如此。他们也利用地下水,但采取的人类最原始的打井办法,靠人工汲水,灌溉一些蔬菜类作物。而大田作物种植,则主要依靠雨水。由于用地下水少,他们为子孙后代保留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 l 1 月 17 日 ,《人民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非洲的“混林农业”》。文章指出,混林 农业模式 的最大特点是人与自然、人与野生生物、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种模式深刻影响了非洲乡村的文化生态。任何一种农业模式都根植于其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化基础,有它存在和延续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背景。 l 1 月 18 日 ,《中国财经聚焦》发表记者采访蒋高明研究员文章《畸形养殖:专访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在采访中蒋高明研究员强调,要杜绝死鸡等有害食品走向餐桌, 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度认真负责,要加大执法与处罚力度,处罚要有震撼力。要将健康食品列入政府的工作重心,才有希望。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人类还需要回归到自然健康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一点也需要政府,消费者和农民企业多方面努力。 l 1 月 26 日 ,《新京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 “ 六不用 ” 换回吨粮田》。文章指出 我们课题小组严格不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实现了由 “ 低产田 ” 到 “ 吨粮田 ”( 小麦、玉米周年产量 ) 的突破。这个成功实验预示着,生态农业加上适度的农村合作化,中国人完全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在健康环境下生产出健康的食品。 l 2 月 15 日 ,环保部主办的《绿叶》杂志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农民为什么不愿回家种地?》。文章分析指出:城市掠夺乡村,大力发展工业化农业,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瓶颈问题产生。要扭转我国粮食生产中的被动局面,国家必须减少对转基因技术的资金投入.转而加大对 ” 叫好不叫座 ” 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如果发展无 “ 六害 ” 的生态循环有机农业.将使 80 %的农民回乡安居乐业,带来城乡和谐、社会稳定、农民就业、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农村儿童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重大变化。 l 2 月 2 日 ,山东临沂《琅琊网》以《平邑卞桥打造科技平台助农致富》为题发表记者唐贞强文章,文章重点介绍弘毅生态农场生态农业实践。文章指出,卞桥镇在创新农民技术培训时,依托弘毅生态农场为培训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北山东农业大学的科技合作关系,蒋高明等一批农业专家长期在基地开展工作,专家们定期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往往有技术难题需要解决时周边农户都会在这一天到基地来找专家帮忙。 l 3 月 15 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工程研究 —— 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发表我组在弘毅生态农场专栏文章,收录了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蒋高明、甄珍、冯素飞、唐海龙四人的论文。蒋高明研究员为本期专刊撰写了卷首语《中国未来农业向哪里去》,文章指出: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政府必须重新审视依赖美国等国家廉价粮食(充满风险的转基因粮食)供应的做法,发展适度的合作化模式,将农业补贴资金直接与粮食产量挂钩,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完善监管机制,让耕者有其利,从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技术上,除保留少量的化肥外,抛弃或限制 “ 六大害 ” 技术的应用,转为依赖应用生态农作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 l 3 月 16 日 ,《中国科学报》实习记者邱锐文章《转基因饲料安全性之争》,文章采访蒋高明研究员观点:转基因饲料有相当大的风险性,已经有大量实验证明转基因饲料会对动物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这种不良影响又极有可能会通过食物链最终传递到人类自身。传统生物学认为,自然界中的基因交流都是纵向发生的,也就是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而跨物种、跨界之间的基因交流,即 “ 横向转基因 ” ,在自然界中发生的概率非常小。 l 3 月 31 日 ~4 月 1 日 ,弘毅生态农场召开 学术年会,部分研究人员 ( 出国人员等除外 ) 、研究生以及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宁堂原副教授、资源与环境学院徐玉新副教授课题组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的会议。期间,临沂大学生命学院党委张兆伦书记、王文房教授,临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范开业、纪检书记钟建峰,临沂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张贵国等专家教授等,专程前来与我组进行学术交流。 l 4 月 2-3 日,山东省临沂市中小企业局、临沂市人事局、临沂市粮食局、临沂市农业科学院、临沂大学等各单位领导及科学家、及以山东银香伟业集团执行总裁田忠红、日本土壤改良专家、技术顾问池田秀夫为代表的考察团等人来访弘毅生态农场,就农业生态循环发展展开调研。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卞桥镇蒋家庄村委书记周京林、村委主任蒋军、村委委员蒋建明等人陪同调研。 l 4 月 27 日 ,《中科院植物所简报》以《蒋高明研究组在生态循环农业与农村节能减排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报道了弘毅生态农场生态农业研究进展。文章指出,自 2005 年起,植物所蒋高明研究组以山东省沂蒙山区某典型村庄为研究对象,在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该成果发表在美国出版的《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 》上 (IF=6.619) 。 l 5 月 5 日 ,四川弘民集团一行 9 人考察团在集团总裁宋志远带领下,从四川成都专程赶往弘毅生态农场进行参观考察。弘毅生态农场部分研究人员蒋高明、甄珍、孟杰、郭立月、唐海龙、刘海涛、丁娜、李占、曾彦等热情接待了来访客人。弘民集团此番专程来访,意在为其公司正在进行的农业行业收集更多的科学信息,为其 “ 弘民新型农村综合体 ” 项目提供更多的科学技术含量。 l 5 月 8 日 , 《中国科学报》 A4 综合版 发表记者 李芸文章《弘毅生态农场 “ 六不用 ” 科学实验的生态文明诉求》, 文章对弘毅生态农场生态农业实践进行专题报道。文章指出,生态农场通过生态学实现了与中国传统农业的对接。中国传统农业与工业化农业相比,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呵护自然、尊重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中国传统农业的存在形态,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结构是协调的。弘毅生态农场的实践让我们重新思考文明多元性和生态多样性。 l 5 月 10 日 , 为推进发展临沂市能源循环利用农业发展、提高生物能源再生利用效率,临沂市农业委员会能源办公室主任怀德良、平邑县农业局副局长李京祯与平邑县发改委一行,于 5 月 4 日 至弘毅生态农场进行调研。弘毅团队研究人员蒋高明、甄珍、孟杰、郭立月、唐海龙、刘海涛、丁娜、李占、曾彦等热情接待了来访客人。 l 5 月 28 日 ,《中国低碳》杂志以《弘毅的生态重建》 ( 作者:张耀庆 ) 为题报道了弘毅农场生态农业实践,文章指出:现有的农业模式,土地不喜欢,虫子不喜欢,草不喜欢,农民也不喜欢。要恢复地力,必须通过健康的办法,生态有机农业显然是将来重要的方向。实现生态循环并不需要太大的土地规模,连片的百亩田地能够发挥最高的效率。在这个范围内,有机肥料、秸秆的运输都不需要太高的花费,人工也不需要太多。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弘毅的模式或许也能适合丘陵居多的中国南方地区。 l 6 月 2 日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同志在济南南郊宾馆召开会议,就《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 ( 姜春云主编 ) 一书召开专家学术研讨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弘毅生态农场农场科研团队负责人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参加,并以编审委员身份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见。弘毅科研团队在山东平邑县的生态农业实践得到姜春云副总理肯定,并向有关部委推荐了弘毅生态农场做法。 l 6 月 11 日 ,《人民网》山东频道发表通讯员车春林文章《卞桥镇 “ 三种四收 ” 模式让黄土地变成 “ 金土地 ” 》。文章对弘毅生态农业实践予以高度赞扬,指出“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博士在家乡卞桥镇蒋家庄村,投资兴建弘毅生态农场,引进新品种 15 个,聘请农业专家讲课 12 次,组织新生代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19 次,培训社员 1600 人次,使附近各村社员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蔬菜种植管理水平。弘毅生态农场自成立以来,共接待群众咨询 5200 余次,跟踪服务 3400 余次,技术指导 2200 余次,解答技术难题 200 余项”。 l 6 月 12 日 ,《经济参考报》以《晒一晒 ” 大棚蔬菜的施肥打药清单,菜农凭感觉施肥》为题,报道中国大棚蔬菜面临的严重环境污染和食品污染问题。文章最后采访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蒋高明观点,在蔬菜生产上,应当适当控制大棚蔬菜规模,把大棚蔬菜作为正常蔬菜生产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取代正常蔬菜生产。 l 6 月 21 日 ,中科院植物所召开了第一届研发工作会议。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戚强、北京分院副院长李静、院农业项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段子渊应邀参会并讲话。植物所所长方精云、党委书记赵锡嘉、副所长景新明、党委副书记种康、所长助理林金星、张新时院士、匡廷云院士出席会议,蒋高明研究员代表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做了“环境评估、植物资源调查与生物多样性利用”的大会报告,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模式。 2012 年 6 月 26 日 ,《半岛都市报》记者李扬现场报道弘毅生态农场实验。文章指出,弘毅生态农场的试验证明,生态农业不仅不会降低粮食产量、饿死人,而且可以让人吃得更好。现代农业科技采取的是与大自然对抗的办法,不从造成粮食安全的源头开始治理,盲目学美国,让少数人养活多数人, “ 长期下去是很危险的 ” 。传统的可持续的农业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武装,但关键的出路要找对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难道黄河现在就要断流?回家乡纪实三
热度 3 ljxm 2013-10-8 10:06
长 假回家乡去了一趟距离家80公里之外的黄河边,看看黄河就要断流 难道这么早吗? 拍摄地点 红点附近 拍摄的具体位置 途中黑圈 停车位置在黄河河道内 河道(床)内 可怜的黄河 不黄 不是黄水 河道外不远处养殖的黄河圣母蟹 其实就是河蟹的一种 据说可与大闸蟹媲美 农民癌症多发是何因?回家乡纪实一 兼答赵建民先生:我说农民不愿种地,回家乡纪实二 农民自治的硬伤 回家乡纪实四
4869 次阅读|15 个评论
农民癌症多发是何因?回家乡纪实一
热度 31 ljxm 2013-10-7 15:32
本 次长假得有空闲,再次回家乡看看八十老母。也可能本人年龄大了的缘故,每逢有假总要回家看看俺娘,这几年回乡的次数一年多于一年。回家除了看看老母,陪陪老人家聊聊天说说话,也去看看长辈、同学、乡里亲戚的,唠唠家长理短,每次总能听到谁谁年纪轻轻的就死啦,每每问起死因,总是这两个字:"癌症"。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也有一些因癌症魂归西天。见面谈及的病人,也有大部分是得了此症。这其中什么癌症也有,肺癌,胃癌,肝癌,淋巴癌,白血病......最为可怜的是一些小孩子也得此症,比例不低,上了年龄的农民嘴上总有牢骚话:"日求怪啦,这世道是怎么啦?日他仙人的怎么这病越来越多?"。也是我生长的农村,考上大学离开家乡之前的那个年代,虽说温饱问题刚有所好转,十里八村有一个得癌症的,是天大的新闻,因为农民也认为癌症就是不治之症,都归结于他祖上缺什么德了,上天惩罚他。现如今生活好啦,怎么癌症也多起来啦?我们村子以前吃井水,不用消毒啥的,直接饮用,这些年自来水逐渐替代井水。我所在的县工业也不发达,污染也不严重,农村的空气也算新鲜,早晨起床,空气中除一些炊烟的味道,别无它味。大部分家庭也不再蒸馍(馒头),吃买的馍。生活好起来,也买得起各种饮料供孩子们享用,各种花里胡哨的,五颜六色的糖类等小食品随时可以满足孩子的欲望。农民也不再是一家一户的养猪,等到过年杀猪再吃肉,平时隔三差五得买些各种肉来,更有甚者,不想做饭时,不出村庄,也有专门的小饭店随时供应各种炒菜,来二两小酒,小酌一番。除了癌症,农民的高血压,脑溢血,心梗死,糖尿病也逐渐多起来啦,城里有的富贵病农村也逐渐多了。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多一半是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引发的吧?销往农村的食品中有害的添加剂是不是超量引起癌症的多发?没有调查不敢妄下结论,但是癌症的多发是不争的事实!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解决温饱的农民并不富裕,癌症一得,全家玩完。 兼答赵建民先生:我说农民不愿种地,回家乡纪实二 难道黄河现在就要断流?回家乡纪实三 农民自治的硬伤 回家乡纪实四
4744 次阅读|84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六十八:弘毅生态农场大事记(2011)
蒋高明 2013-9-30 23:13
2011 年 l 1 月 24 日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弘毅科研团队负责人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且慢为转基因作物补发“出生证”》。文章指出:转基因食物有害性被全面揭露只是时间表问题,我们不能为一两个严重违背生物进化规律的转基因寡头埋单,牺牲自己的生态环境与国民健康。有关部门认真听取国内外在转基因作物问题上的不同声音,本着为全体中国人健康着想的原则,慎重对待转基因作物生态安全立法这件天大的事情。 l 2 月 17 日 , 美国《科学》 (Science) 记者 RichardStone 就中国粮食安全、转基因技术应用存在的风险等问题,采访蒋高明研究员。在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后指出,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负责人蒋高明以弘毅生态农业实践为例指出,人类如可持续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重新回归自然农业,走生态循环农业之路。 l 2 月 15-16 日和 21-22 日,大学网组织 15 所高校的 58 名大学生志愿者,分两批次参观弘毅生态农场,并就生态农业相关问题进行研讨。这些大学生,分别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天津农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吴光磊、韦继光、李勇、李彩虹、郭立月、战丽杰、曾祥伟、唐海龙、蒋大龙、博文静、孟杰等热情接待了全国大学生参观团,并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创始人蒋高明教授的 “ 大农业 ” 的生态循环理念和农场发展现状,及其各自的研究课题。 l 3 月 26-28 日, 纪念侯学煜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农业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平邑县弘毅生态农场召开。来自科研一线的研究人员、教育一线的中学教师及乡镇领导、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缅怀植物生态学奠基人侯学煜先生,并就新近研究进展进行了学术交流,探讨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蒋高明研究员、刘美珍副研究员、郑延海副研究员、于顺利副研究员、中共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罗玉珠、山东平邑一中校长张大勤、平邑县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山东青岛世美尔公司总经理 周陆军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生李彩虹、李勇、硕士生李静、李霄、博文静、孟杰,,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吴光磊、硕士生苏本营、郭利月、曾祥伟、唐海龙、战丽杰、李占、本科生孙芬芬,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郭翠艳、弘毅生态农场志愿者曾彦等出席研讨会。 l 4 月 12 日 ,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批示,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安排,农业部会同环保部组成联合调研组,在山东省农业厅、临沂市农业委员会相关领导陪同下,来到弘毅生态农场进行专项考察。调研组由农业部科教司资环处处长李波、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韩永伟、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平国、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长、教授吴文良、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总站站长张汝安、副站长徐兆春、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刘延生等领导、专家组成。平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玉山、县农业局局长杜记奇等陪同考察。蒋高明研究员向联合调研组做了生态农业有关进展专题报告,并陪同调研组现场考察了弘毅生态农场。 l 4 月 12 日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平国、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长、教授吴文良、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总站站长张汝安、副站长徐兆春、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刘延生等领导、专家组成。平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玉山、县农业局局长杜记奇等陪同考察。蒋高明研究员向联合调研组做了生态农业有关进展专题报告,并现场考察了我组建立的弘毅生态农场。 l 4 月 28-29 日,环保部组织的“转基因生物安全与对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湖北大厦召开,来自环保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以及来自美国、芬兰、法国、德国、巴西、买来西亚等国家代表参加会议,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出席会议,并做《试论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大会特邀报告。 l 6 月 10 日 , 弘毅生态农场生态农业试验传来好消息:在严格杜绝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 4 年后,亩收获小麦 1116.6 斤,实际含水量 24.63%, 折合 14% 含水量的干小麦 ( 贮存风干含水量 ) 后为 980.6 斤,再去除 2% 的杂质后,实际获得风干小麦产量 961 斤 / 亩, 2100 年有机玉米产量为 547.9 公斤 / 亩,有机农业周年粮食产量为 1028.4 公斤 (2057.8 斤 ) ,即生态学办法在短短 4 年时间内将严重的低产田成功改造为吨粮田。 l 10 月 20 日 ,《中国日报》发表记者杨万丽文章《有机食品:中国出路》,介绍了有机食品生产与销售中的一些问题,并采访弘毅科研团队蒋高明研究员观点。目前市场上有机食品开始增加并逐渐走向老百姓餐桌,但价格偏高。很多人认为有机食品产品低,就需要卖高价,实际上这存在误区。有机农业只要认真做,在开始一两年可能产量收影响,但以后可能会超过化肥农业产量。因此,仅靠提高价格销售有机食品并不是好的出路。 l 10 月 19 日 ,《中国日报》头版发表记者杨万丽对蒋高明研究员访谈文章,题目是《 Pesticides bring a silent spring 》,文章对中国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农膜等造成环境污染的严重现实进行了报道。 l 10 月 30 日 ,湖南卫视新闻中心记者游优,就有机农业话题策划一期新闻专题并进行深度报道,采访弘毅科研团队负责人蒋高明研究员。 l 11 月 1 日 ,《中国企业家》杂志发表记者袁建胜现场专访文章《弘毅:一个农场,一种思想》。文章对弘毅生态农场开展的利用生态学原理控制病虫草害,提高粮食产量的做法进行专门报道。文章指出,以生态学为特征的绿色革命,在秸秆、杂草、害虫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单纯的粮食上做文章;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解决食物问题和环境问题,而不是用工业的思路制造环境污染;利用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增加人类的食物(如牛、羊肉和奶食品),而不是用其中的某些基因获得人类期望的食物(如单一的粮食)。因此,以生态学为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革命。 l 11 月 5 日 ,《中国产经新闻》发表记者佟立文对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负责人蒋高明研究员专访文章《转基因:研发提速,产业化减速》。文章针对社会上转基因作物研发激烈争议表达我们的观点,即中国农业不可能也不应该走美洲农业的工业化道路;国家应该拿出当年搞 “ 两弹一星 ” 的力度来组织进行转基因科学技术的研究,而且要到隐蔽的地区搞;可以作为一种 “ 防御性武器 ” 搞,否则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在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无害的情况下,要禁止推广转基因食品。 l 11 月 6 日 ,《广州日报》发表记者许珍对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负责人蒋高明研究员专访文章《“超级杂草”百毒不侵》。文章针对浙江舟山口岸一船从美国进口的转基因玉米中夹杂着一些 “ 不速之客 ” 发表评论。这些不起眼的植物,便是 “ 百毒不侵 ” 的 “ 超级杂草 ” ,一旦入境,后果不堪设想。事实上,随着除草剂的不断升级,转基因作物在全球的普及,杂草也在不断进化中变得异常强大,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世界各地的农田中展开。 l 11 月 19 日 ,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负责人蒋高明研究员接受环保部《绿叶》约稿,谈谈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几个现实问题,并结合我们在内蒙古和山东进行的生态保护案例介绍,文章以《谈谈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几个现实问题》为题发表在本刊 2011 年第 9 期。 l 11 月 28 日 , 人民网报道了山东省平邑县卞桥镇的生态农业形势,提到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事迹。弘毅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带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该项目工作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进展很快。文章指出,当地农民理解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团队的做法,发展有机农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 12 月 12 日 ,弘毅生态农场迎来了冬雪后的第一批客人。由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经济贸易发展工作委员会主办、深圳信德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协办的 “ 企业家责任与新农村建设研讨会 ” ,结束了在北京平谷主会场活动后, 39 名企业家、政府官员与大学教授、有机农业爱好者组成的新农村体验参观团,在研讨会召集人李文良带领下,冒严寒专程来到位于我组在山东平邑县建立的生态农业实践基地——弘毅生态农场,体验有机种养模式与生态学主导的新农村建设理念。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纪实
热度 2 Wuyishan 2013-9-30 11:10
一支从事朝阳事业的夕阳队伍 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纪实 陈贺能教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孙爱民摄 ■本报记者 孙爱民 凝视着手里的中国科学院院徽,12岁的张迅琪将它高高地擎在手中,周围的同学喊着、跳着,一定要一睹为快。 就在两个小时前,这群位于西部的小学生还不知道中科院是个什么机构,科学在这些瘦弱的孩子脑海中还仅限于书本上的简单知识,他们对科学家的印象也只是模糊的“戴着眼镜、穿着白大褂做实验的牛人”。 9月27日,一场两个小时的科普讲座将这些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偏远地区的学生,带进了一场美轮美奂的科学之旅。引导这次旅行的,正是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 “有1%种子成才,我们就知足了” 1万多场科普演讲,听众达400多万人。 一个成立之初只有几个人的科普团队,十几年来竟然“撒下这么多的科学种子”。78岁的演讲团团长钟琪在总结该团成立16年的成绩时,对这两个数字没有丝毫的惊讶,“这都是我们一批一批的老科学家一堂课一堂课积累下来的。” 1997年,退休不久的钟琪在中科院机关与时任中科院副院长陈宜瑜进行了一次谈话。谈话中,同时担任中科院科普领导小组组长的陈宜瑜邀请钟琪“搞一搞科普”。 而正是这次简短的谈话,开启了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全国旅程。 “我们演讲团从成立到现在一直秉承一个宗旨,那就是通过富含科学性、浅显易懂的科普讲座,让听众接近科学、了解科学。”谈起演讲团的历史,上了一天课的钟琪立刻来了精神。 这天已是到达白银市的第四天。每天两节课,让这个平均年龄达70岁的演讲团略显疲惫。 “我们就像在播撒科学的种子,如果有1%的受众能够通过讲座有所启发,或踏上探寻科学的道路,或找到自己成才的方向,我们就知足了。”钟琪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比演员明星还火” 中午12点,讲了一上午课的郭曰方告别白银六中的师生,回到演讲团下榻的酒店。一见到他的“老哥们”,郭曰方便开始“抱怨”:“学生们太热情了,一说下课,‘哄’地一下子全拥过来,要提问、要签名,连我的杯子也‘壮烈牺牲’了,还弄了一身的水。” 郭曰方一边抖弄着衣服,一边走向等待多时的十几位老科学家讲述着刚才发生的状况,自豪与喜悦之情挂在他的眉宇间。 这是此次白银之行的第一站,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让这些来自中科院、高校的老科学家们另眼相看。 “没想到西部的孩子们知识面这么广,课上互动的场面一点也不比北京的学生差。”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徐文耀告诉记者。 下课后,徐文耀被一群小学生“堵”在校长办公室,争着要签名合影。在签了几十个名字后,学生们越聚越多。 “在校长的解救下我才得以脱身,有时间准备下午的课程。”徐文耀说,“那场面,比演员明星还火。” 钟琪也有同样的感受。一个听过演讲团讲座的西部孩子曾给钟琪来信:“西部的经济虽然落后,但我们的求知欲一点都不落后,欢迎你们再来再来再来!” 选团员严过选女婿 成立16年来,拥有40多名团员的演讲团已经走过全国32个省、自治区与直辖市。“除了台湾与香港还没有邀请我们外,其他地方我们都走过了。”钟琪告诉记者,“很多地方都是‘回头客’,多次邀请我们去。” 如何保证科普讲座的质量?“选好人,才能打造精品品牌。”担任团长十多年的钟琪告诉记者。 从成立之初,演讲团就制定了一套保证课程质量的方法:科学家们必须经过考核严格的试讲,再经过反复修改、调整之后才有进团资格;讲课内容、讲课方式不达标者不会得到入团资格。 十多年来,先后有100多位专家入团试讲,而成功入围者只有40多位,被淘汰、被拒绝的不乏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研究所所长。 “整个试讲、选拔过程比选女婿还要严格。”演讲团团员告诉记者。 “科普看起来容易,但操作起来不亚于科学研究,很多做科研一流的科学家未必能给中小学生讲一堂生动的科普课。”钟琪表示,“我们是一支从事朝阳事业的夕阳队伍,必须保证队伍的高质量才能播撒更多的科学种子。” 《中国科学报》 (2013-09-30 第1版 要闻)
个人分类: 科普小兵|2479 次阅读|3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六十七:弘毅生态农场大事记(2010)
蒋高明 2013-9-30 00:01
2010 年 l 1 月 6 日 ,国家环保部潘岳副部长主编的《绿叶》 (2009 年 12 期,总第 139 期 ,93-99 页 ) 刊登了我组研究员蒋高明的文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培育土壤碳库》。文章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我组在山东平邑的生态循环农业实验。 l 1 月 11 日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推广转基因作物实现粮食增产需慎行》。文章指出,目前制约中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农民不愿种地、耕地质量低,解决这两个问题其实比推广转基因作物更紧迫。至于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则更须慎重。 l 1 月 15 日 ,《 21 世纪经济导报》发表记者陆阵华采访文章《中国合成氮肥过量使用致严重环境污染》。该文报道 “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主持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化学合成氮肥的过量使用事实具有多重负外部性。文章同时刊登记者采访蒋高明研究员观点多次,并与温铁军教授联合建议,减少氮肥补贴和优惠,更应该把在农民身上多加补贴,而不是补贴化肥。《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网站予以转载,《参考消息》也刊登了外电对该问题的报道文章。 l 1 月 18 日 ,《中外对话》以中英双语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警惕转基因巨头“蚕食”他国农业》 (Beware the GM giants) 。文章指出,民为邦本,农为民本,土为根本。粮食增产的空间在于退化耕地的修复,在于元素有 效循环,在于生态平衡,在于农业生产能够为农民增收,在于农民愿意种地,如果背离了这些客观事实,盲目引进转基因技术,无异于将自身的粮食生产主权拱手交 给别国。中国要接受阿根廷、巴西的教训,时刻警惕来自转基因巨头的新型“生物入侵”。 l 2010 年 1 月 20 日 ,《今日中国》记者卢彩茹以中、英、法、西、阿 5 种语言报道我组在山东的生态农业实践,题目是《蒋高明:生态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期同时报道的中国学者新农村建设实践,还有袁隆平的杂交稻,温铁军的社区支持农业等。 l 1 月 29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我国耕地缺氮还是缺碳?》。文章针对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所做《中国氮肥报告》发表评论指出,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就是天然的 “ 化肥 ” 合成过程;秸秆过腹还田,既保持充足的土壤碳源,又充分利用其中的氮、磷、钾以及各种矿质元素,减少化肥投入,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今后,国家应当停止对化肥行业的补贴,关闭一部分高污染、高排放的化肥工厂,补助农民利用有机肥养地,逐步减少化肥使用,实现生态循环型固碳农业。 l 1 月 20 日 ,《瞭望新闻周刊》发表记者陈泽伟文章《基层环保仍拧不过 GDP “大腿”》,文章引用蒋高明研究员关于基层环保的若干观点。《瞭望新闻周刊》是新华社主办的新中国第一份新闻周刊,在海内外有重要影响。 l 2 月 3 日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生态学不能保障粮食安全吗?》。文章针对有人指出的“只有转基因才能满足粮食安全,用生态学的办法解决粮食问题会饿死人”的言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文章指出,生态学不是软道理,是可以 “ 吃 ” 的,是能够带动农民就业的,是能够为城市人群带来安全放心食品的。发展生态农业才是城乡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用生态学指导思路提升农业,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才是硬道理。 l 2 月 4 日 ,美联社电视新闻记者 Lucy Keraney, 摄影记者 Michael Peng ,就有机食品产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生态农业等话题,在中科院植物所办公室现场采访蒋高明研究员。蒋教授从宏观层面,以及具体的实践 ( 内蒙古、山东实验 ) 等方面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美联社 (Associated Press, AP) 是 美国 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 通讯社 ,不接受政府资助或入股,在传媒领域有极高的权威性。 l 2 月 8 日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转基因种子是“特洛伊木马”》。文章指出,出于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主权考虑,必须在现阶段严格控制国外转基因种子进入中国市场,必须接受东北大豆几乎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必须警惕那些生物技术科学家,打着解决粮食安全旗号,牟取私利并出卖国家利益的做法。一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沦为大豆的处境,中国主粮生产将面临十分被动的局面。《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站予以转载。 l 3 月 10 日 ,《中外对话》 ( 伦敦 ) 以视频的方式 ( 英文字幕 ) 报道了我组在山东开展的有机农业试验:禽粮互作模式,硕士生乌云塔娜为采访对象。玉米地养鸡,利用生态办法控制杂草害虫,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好起来,食物健康起来。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记者将我们的玉米地称为“不寻常的玉米地”。 l 3 月 18 日 ,《科学时报》文章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人多地少如何粮安天下?》。文章指出,中国要应对粮食危机,在农业制度上,应继续坚持既有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不变,扶持小农合作,发展合作经济;在技术上,应根据作物生长规律,保证水、肥、气、热各种环境要素不退化,用地养地,实现生态循环型农业;在资金使用上,要保证国家各种涉农资金落实到农民头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l 3 月 25 日 ,美国畅销书作家 Mark Hertsgaard 在其新书《 Living through theNext Fifty Years on Earth 》第八章《 How Will We Feed Ourselves? 》中介绍了我组在山东的生态农业实践。文章以人物专访记录了中国科学家的生态农业实践,通过现场感受,采访当事人等方式,介绍了我组采取生态循环理念,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单位土地面积经济产出的的艰苦尝试。 l 4 月 26-29 日,韩国地方行政研修院与中国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国际研讨会《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韩国京畿道水原市召开。韩国行政安全部次官、清华大学副校长、韩国地方行政研修院、首尔大学、全北大学、仁川大学、中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环境系、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专家、教授约 60 人出席了会议。蒋高明研究员应邀以专家和评论员身份出席会议,并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在“地方政府如何促进绿色增长”专题研讨中做点评发言。 l 4 月 30 日 ,《科学时报》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拒收“小料”牛能否长期坚持》。文章针对世博会严格控制瘦肉精等做法发表评论,建议国家长期保持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检查改在屠宰厂抽查为养殖户活畜抽查,从源头震慑非法添加“瘦肉精”行为;消费者要正确识别健康食品,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生长出来的动植物食物如果没有造假,是不可能生产出来的;养殖户更要提高警惕,不要为一点蝇头小利,损人利己,最终害己。要加大对非法食物或非法饲料添加剂的打击力度,还老百姓一个健康的饮食环境。 l 5 月 7 日 ,《科学时报》 A3 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美国廉价食品的环境代价》。文章指出,廉价食品不仅无法造福美国广大公众,还导致工业化农业升级,造成恶性循环。中国农业正在走美国的老路,许多科学家 “ 言必称美国 ” ,抛弃我们传统农业的优势,牺牲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发展工业化农业,造成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多样性的严重下降。美国的教训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l 5 月 21 日 ,《科学时报》头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文章针对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发表评论指出, 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地球生命的物质基础。除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外,生物多样性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如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等。许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的价值现在还不清楚,如果这些物种遭到破坏,后代人就不再没有机会利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才能使自然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l 6 月 25 日 ,国际非政府组织 Blive GlobalInitiativ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opularizing 通过媒体了解到我组在山东进行的弘毅生态农场实验,他们认为我组的实验是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研、经济发展、社区致富结合的创新保护案例,他们拟将国内外创新保护案例拿到 10 月份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上展示,弘毅生态农场案例被征集在内。 l 6 月 28 日 , 位于英国伦敦的《中外对话》 (Chinadialogue) 以中英双语发表我组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上海世博会暂时净化了中国牛肉》 (Fixing the food chain) 。上海世博会再次引发中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但蒋高明研究员认为,公众需要的是无时无刻的保护,而非单单仅限于国际活动举办的期间。 l 7 月 1 日 , Periodista 记者 Eliza Barclay 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周荧就有机农业与健康的关系采访蒋高明研究员,她们拟于今日赴山东我组建立的弘毅生态农场进行实地考察。 l 7 月 8 日 , 《中国环境报》第 4 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该不该看好自己的饭碗 ? 》。本文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转基因食品 : 天使还是魔鬼》发表书评。 l 7 月 15 日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工程研究》第 2 卷第 2 期发表蒋高明研究员和硕士生李霄合写的文章《试论转基因主粮产业安全与风险》。文章从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的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健康风险、生态环境安全、社会风险等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最后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 l 7 月 22 日 ,《法制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餐桌上还有多少罪恶可以重来?》。文章针对最近黑龙江五常大米造假事件发表评论:目前暴露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媒体率先揭露,食品及相关监管部门开始介入调查。那些每次出了问题后都在高唱“依法加强治理整顿,依法加大监管力度”的执法部门显然失职。对那些靠纳税人供养而不作为的行为,应当启动问责程序。 l 8 月 2~3 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著名学者田松副教授、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周盈前来我组在山东平邑创办的弘毅生态农场参观调研。正在农场开展实验的我组博士硕士研究生李静、博文静、韦继光、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吴光磊、硕士生战丽洁、郭立月、曾祥伟等热情接待了来访客人。 l 8 月 2 日 ,弘毅生态农场迎来了一批来自青岛的年轻朋友 — 中国海洋大学赴红色沂蒙生态调研服务团的 5 位在校大学生。正在农场开展实验的我组研究生、山东大学研究生与 “ 服务团” 成员进行了愉快的交流。 l 8 月 11 日 ,《科技日报》“科技人物”版以大篇幅报道了我组研究蒋高明的事迹,题目是《蒋高明:守卫生态家园》。文章以人物采访、对话形式介绍了蒋高明研究员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在内蒙古、山东两地进行的“畜南下、禽北上”实验。 l 8 月 13 日 ,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硕士研究生李静、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生李媛媛合写的文章《农民为何重新喜欢有机肥》。 文章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山东农民“用地养地”做法,将用来补助化肥行业、搞“配方施肥”、发展生物技术的大量资金、各种“三农”资金、各种“碳汇”资金、农村环保资金,直接用来补助农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民“种地养地”积极性。 l 8 月 18 日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儿童性早熟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文章指出,要早日摆脱儿童 “ 性早熟 ” 魔影 , 笔者以为 , 正确的出路是恢复符合自然规律的养殖模式 , 在健康的环境下生产食品 ; 初为人母的妈妈则要主动采取母乳喂养方式 ; 质量检查部门更需严把食品安全关 , 早日还老百姓一个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 l 9 月 18 日 ,第六届环境与发展中国 ( 国际 ) 论坛暨第四届中国国际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会 17 日在北京展览馆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等领导出席开幕式。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出席并作主旨报告。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做专题报告《农村环保与生态环境保护》,由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院士主持。 l 9 月 26 日 ,《半月谈》杂志发表记者王春雨文章《警惕转基因将中国大豆逼入绝境》,文章引用了蒋高明研究员针对转基因问题的部分观点。 l 10 月 17 日 , 商务部《新农村商报》记者汪名立就转基因主粮话题,采访蒋高明研究员。蒋高明研究员就转基因技术用于农作物风险、转基因安全问题、转基因技术与杂交差异、转基因水稻发展形势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l 10 月 18 日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农民上楼”就是过上好日子吗》。文章指出,乡村改造要因地制宜,慎重进行,要尊重农民意愿。建议有关部门对正在发生的 “ 村改局 ” 运动进行认真调研,即使纠正过热、过激行为。新农村建设应以生产发展为主,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完全可在已有的村庄格局上进行,并无必要对整体村庄动土。 l 10 月 20 日 ,《农民日报》发表文章记者白锋哲与蒋高明研究员对话文章《让农业中的元素循环起来》。文章重点介绍了我组在山东平邑进行的生态农业实践及其意义。 l 11 月 1 日 ,德国海德堡大学考察团 Lorenz Bichler 博士、 Sebastian Elvers 、 Alessa Schroers 等一行 15 人来弘毅生态农场参观调研。山东省水利厅外经项目办李平主任、解娟科长、石伟南工程师、临沂市水利局副局长申作信、临沂市水利局项目办主任何泉、平邑县委常委、副县长鞠成祥、平邑县政府办公室纪检组组长崔传友、平邑县对外农业协作办公室副主任吕桂锋、平邑县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等陪同调研。 l 11 月 9 日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洋食品一定安全吗?》。文章 建议有关部门鼓励有机食品和传统食品生产,将用来买洋食品的钱鼓励中国农民在健康的环境下生产食物。市民通过自觉消费安全食品,带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呵护自己尤其儿童的身体健康。 l 12 月 17 日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山田七绘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宋晓凯博士一行,专程来我组在山东平邑创办的研究基地弘毅生态农场调研。山田研究员一行饶有兴趣的参观了研究生实验室、会议室、图书馆、微型气象站、研究生公寓等,并互增图书。平邑县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卞桥镇蒋家庄村支部书记周景林、驻弘毅生态农场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勇、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吴光磊、硕士研究生郭立月、曾祥伟、唐海龙、李占等参加了中日学术交流活动。 l 12 月 19 日 ,接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邀请,蒋高明研究员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粮食数量安全及环境及食品安全”闭门讨论会,同时受邀的还有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农业部的专家领导。 l 12 月 27 日 , 北京青年报社主办的《北京科技报》发表署名文章,盘点 2010 年发生在中国大陆上的十大科学问题争议,即真假曹操墓、转基因水稻安全性、神农架有没有野人、磁悬浮列车建设、央视楼火后去留、铁酱油推广、中国建筑寿命、风电发展规划、高铁扩张、国际大都市规模。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蒋高明、李彩虹、李霄等反复呼吁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被入选十大科学争议,排列第二。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六十六:弘毅生态农场大事记(2009)
蒋高明 2013-9-27 23:32
蒋高明 2009 年 l 1 月 4-6 日,中科院植物所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年会在弘毅生态农场召开。蒋高明、李永庚、于顺利、许宏,以及博士后郑延海、博士生陈圣宾、苏华、张璐,硕士生李静、技术人员张秀杰等进行了年终总结和学术交流。植物所原外事办主任傅燕风、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站站长助理吴光磊、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李宗奉、硕士生李勇、李彩虹也参加了本组会。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金银花药业集团董事长刘嘉坤、平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玉山、县环保局副局长张果中、定位站所在地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镇长张林森、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蒋军等到会祝贺。 l 1 月 7 日 ,由原环保部副部长张坤民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低碳经济论》 ( 蒋高明、郑延海参与编写 ) ,引起社会和高层广泛关注。《科技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环境报》、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北京青年报》等予以报道。 l 1 月 16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和国家电网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庄会永总经理文章《秸秆发电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指出,以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为龙头,可有效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链发展,秸秆发电除提供环境友好型绿色电能、热能外,燃烧后的灰渣还可直接还田或生产复合肥料,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际新能源网》、《中国新能源网》、《中国新能源发电网》、《中国低碳网》等多家近百家网址予以转载。 l 1 月 20 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讨论会在青年政治学院召开。来自中央党校、教育部、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央团校、高等学校系统 50 名专家参加本次论坛。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参加,并做大会发言《教育不能拖新农村建设的后腿》。专家发言内容将收入《 50 余知名人士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建言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正式出版,并无偿赠送给参加 2009 年全国两会 6000 多名代表。 l 2 月 4 日 ,《光明日报》发表记者郭扶庚文章《农业院校不能丢掉 三农 特色》,文章引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在 “ 第三届信孚公益论坛 ” 上的演讲观点:农业院校应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 不能为摆脱 “ 农 ” 字而丢掉 “ 三农 ” 特色。中国是以农为本的 , 在中央高度重视 “ 三农 ” 问题的今天 , 农业院校应当大有可为,不应为追求所谓的市场效应 , 纷纷去掉学校名称和院系、专业名称中的 “ 农 ” 字。 l 2 月 6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不能对农民生计问题掉以轻心》。文章指出,资金必须向最底层的农民倾斜才能有效。要保证中央的资金不被层层截流;尤其要保护基础母畜、保护耕地、保护种源、保证基本的生产资料不受破坏。 “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 。 “ 三农 ” 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议有关方面高度重视这次金融危机对农民生计的打击,采取果断措施避免广大农民破产。 l 2 月 13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和山东平邑县环保局副局长张果中合写的文章《当河流不再欢唱》。文章指出,中国河流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河流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水污染、生活饮水保障以及航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恢复河流湿地就等于建造无数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国家应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停止因短期利益而破坏河流湿地的做法,让河流重新欢唱起来。 l 2 月 14 日 ,《新京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转基因技术难保粮食安全》。文章指出,谷贱伤农是中国粮食生产中的根本问题,是转基因技术所不能解决的。转基因技术只能将农业这块 “ 利益蛋糕 ” 被更强势的群体瓜分,农民种地的赢利空间更小,更多的农民将离开土地。化肥农药的滥用再加上转基因技术,地力还将持续下降,中国粮食紧张问题不是缓解而是雪上加霜。 l 2 月 24 日 ,蒋高明研究员应邀为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做学术报告《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收到好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出资 100 亿元,于 1999 年成立的我国第一家专门负责管理和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国有独资金融机构,接受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的监管。这是该公司首次聘请环境专家讲解有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l 2 月 25 日 ,《中国环境报》第 8 版以整版篇幅发表记者张秋蕾采访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学会听懂自然的声音》,介绍了蒋高明研究员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开展的“畜南下、禽北上”长期大型生态循环农业试验的事迹。《人民网》、《中国环境》、《中国环境生态网》、《重庆环保在线》、《情系怒江网站》等予以转载。 l 2 月 25 日 ,《中外对话》 ( 伦敦 )(Chinadialogue) 以中英双语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耕地变黑和“捕获”巨量温室气体》 (Storing carbon in the fields) 。文章指出,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将耕地变 “ 黑 ”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覆盖农膜使其变 “ 白 ” ,不仅可以固碳减排,还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抗蚀抗旱性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l 3 月 6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配方施肥为何难降化肥用量》。文章指出,配方施肥依然施的是化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其副作用也逐渐显露出来。另外,中国化肥生产一直在增加,各种销售网络也在向农民兜售化肥,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对化肥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仅靠专家们开出的 “ 施肥配方 ” 难以奏效。文章发表当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信息网》、《中国化肥网》、《农业导报》、《福建农产品信息网》等几十家网站予以转载。 l 3 月 6 日 ,蒋高明研究员和全国人大香港地区代表蔡素玉女士做客《中国网》“聚焦两会”节目,就转基因食物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接受记者在线采访。本节目是配合正在召开的“两会”,就网友关心的转基因热点问题专门录制的。韩女士的人大提案包括 200 亿转基因专项费用如何使用等问题。《中国网》为国务院新闻办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以中、英、法、俄、日、韩、阿拉伯等十种语言同时发布。 l 3 月 7 日 , SciDev 报道了新华社中国特稿社 (China Features) 记者宫一栋专稿“ Wasted Chinesestraw 'could be food and energy source' ”,介绍了我组在山东平邑的 “ 畜南下 ” 试验效果。 SciDev 是 Scienceand Development Network 的简称。报道 News, views and information about science,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 ,为 Nature 创办的网络杂志。 l 3 月 14 日 ,《中国网》以《转基因是否符合中国农业》为题,播出了采访全国人大香港地区代表蔡素玉女士和蒋高明研究员的视频节目,国务院新闻“ 2009 年全国两会专题”节目做了转载。 l 3 月 16 日 ,《光明日报》发表记者冯永锋文章《让农业生产成为生态屏障 ——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谈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介绍了我组在山东平邑县进行的生态循环型农业试验。文章指出,当前农村出现的许多 “ 环境烦恼 ” ,其实与思路没打开有关,假如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农业生产的过程就可以成为保护环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生态型循环农业,弘毅生态农场开展的长期试验就是围绕该方向进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新出路。 l 3 月 20 日 ,《科学时报》发表天津大学博士生孙育锋和蒋高明研究员合写的文章《“种草养牛”还是“拾草养牛”》。文章指出,秸秆养牛利国利民,促进这项工作良性发展意义重大。政府应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做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住农民分散饲养育成牛这个中间环节,带动集中养牛的各个环节,促进秸秆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至于要不要搞种草养牛,老百姓说了算,政府不能盲目干涉。《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乳业时报》、《中国牛网》等几十家网站予以转载。 l 3 月 23-24 日,《科学时报》新闻中心记者王莉萍,周末评论版主编张其瑶赴山东平邑县蒋家庄,现场采访了我组在山东设立的“畜南下”试验平台。平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鞠成祥、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赵延兵、原微山县副县长田奇卓教授等陪同采访。蒋高明研究员向记者、专家、领导介绍了试验示范思路及其社会效益。 l 3 月 26 日 ,总部位于伦敦的中外对话 (chinadialogue) 电子杂志,以中英文双语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保障粮食安全到底靠什么》 (Ensuring food security in China) 。文章指出,制约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观因素是亿万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客观因素是地力下降,单产重又走低。中国农业必须走传统的 “ 用地养地 ” 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农民精耕细作,让那些留守农村的农民从种粮养殖中得到实惠。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任农田撂荒,然后试图用转基因技术在持续掠夺地力的基础上提高单产。 l 4 月 3 日 ,《科学时报》 A4 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不健康的食物消费心理害处多》。文章指出,作为普通城市消费者,少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多一些添加剂防范心理;少买一些无照经营尤其流动经营的便宜食物,多购买正规商店的食品。那么,我们的食品环境或许能够得到不少改善。要做到这一点,对市民普及食品生产、食品加工、食品流通方面的科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l 4 月 5 日 ,新华社以通稿《“禽北上、畜南下”提供农牧业生态发展新思路》形式刊发济南记者站孟宪华、赵华文章报道了弘毅生态农场在山东用生态学思想保障粮食安全和解决农村能源的试验。到目前为止,参与“畜南下、禽北上”试验的研究人员包括 6-8 名教授、副教授, 1 名博士后, 4 名博士生 , 10 名硕士生 ; 德国、法国的 3 名博士生和硕士生也参加的试验。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华网、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和讯网、大洋新闻等上百家网站转载了该消息。 l 4 月 7 日 , 《北京青年报》 C4 版以整版篇幅发表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文章《蒋高明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介绍了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在内蒙古和山东进行的生态恢复和生态农业长期试验。 l 4 月 6 日 ,《大众日报》以《北上养鸡可省粮百亿公斤》为题转发了新华社以通稿《“禽北上、畜南下”提供农牧业生态发展新思路》; 4 月 7 日 ,《临沂日报》以《“禽北上、畜南下”提供农牧业生态发展新思路》题目转发了新华社文章,该观点为弘毅生态农场创始人蒋高明研究员首次提出。 l 4 月 16 日 ,《科学时报》在头版位置,发表记者王莉萍对蒋高明研究员的专访文章《一个中国研究员的生态试验》,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利用生态学思路解决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大型试验。文章发表时还配发了记者的评论文章《“有机革命”不是喊出来的》,呼吁中国生态科学家面对国家需求,开展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文章指出,尽管科学家们目前从事的研究,遇到的麻烦和他要做的事情一样多,如果最终能够顺利完成他们的设想,那么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建立起一个新的模式。 l 4 月 27 日 ,美国著名作家 Mark Hertsgaard 和芝加哥时报记者武毅秀,实地考察弘毅生态农场研究基地。 Hertsgaard 先生是多家主流报刊如《纽约时报》、《纽约客》、英国《卫报》、法国《快报》、德国《时代周刊》等环境问题撰稿人。 2004 年,他的畅销书《鹰的阴影:为什么美国人让世界又爱又恨》被翻译成了中文并在国内出版。 Hertsgaard 此次来中国,是为写一部关于农业与温室气体减排的书,弘毅生态农场试验案例被写进他的作品中。 l 5 月 6 日 , Talk Magazines 记者 Casey Whale 电话采访蒋高明研究员,就有机农业发展的前景,存在问题,解决途径,以及有机农业与全球变化以及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等详细回答了记者提问。 Talk Magazines 是一家英语生活时尚类杂志 ( www.talkmagazines.cn ) ,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澳门建有分支机构。 l 6 月 2 日 ,《农民日报》“三农人物”栏目发表通讯员赵华文章《蒋高明:“禽北上 , 畜南下” 创新养殖思路》。介绍了蒋高明研究员在山东平邑带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用生态学的思路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研究课题进展,及其大量有益探索的重要现实意义。 l 6 月 3 日 ,弘毅科研团队负责人蒋高明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接受德国《明镜周刊》 (Der Spiegel) 记者 Andreas Lorenz 专访。蒋博士就记者关心的中国有机食品生产、存在问题、有机食品与全球碳减排的关系、生态循环农业等问题,详细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明镜周刊》是 德国 最著名的周刊,每周平均发行量近 110 万册,是德国最重要的且在 欧洲 发行量最大的 新闻 周刊。 l 6 月 7 日 , 美国 Science 杂志记者 Josh Fenn 就中国碳减排政策与行动、新能源利用、生态系统恢复与碳固定等问题,采访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负责人蒋高明研究员。蒋博士以我们在内蒙古、山东进行的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畜南下、禽北上”恢复草原和退化耕地的具体试验进展,介绍了中国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他特别指出中国 18 亿耕地具有巨大的碳贮存潜力,应当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这是美国 Science 第二次关注我组的科学试验。 l 6 月 11 日 ,伦敦《中外对话》 (Chinadialogue) 发表九三学社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委员窦观一和蒋高明研究员合写的文章《建立新能源经济》 (Towards a new energyeconomy) 。文章指出,如果欧、美、日等国家联合对中国征收碳关税的话,“中国制造”将丧失原来的低成本优势,上述国家将以碳关税的形式,将中国的财富堂而皇之地纳入自己的国库。中国应经济发展低碳型新能源经济,应对可能发生的“碳贸易勒索”。 l 6 月 12 日 ,第三届中国山东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在济南山东大厦召开。本届论坛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大学、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矿业联合会、法制日报、中国矿业报社、山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济南市委宣传部、法人杂志社等联合举办。论坛收到原中共组织部长张全景、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何鲁丽题词。山东省副省长邵桂芳、省委常务、山东军区政委赵承风少将、山东省宣传部副部长黄泽存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出席大会,主持学术研讨会,并被选为首届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常务理事。 l 6 月 19 日 , 蒋高明研究员在《科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出路何在 ? 》、文章指出,气候变化就是人类各种技术无限膨胀带来的苦果,已威胁到人类生存。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新技术应用必须考虑到其长期的负面作用。应对气候变化,未来农业不能再做“加法”,而应当做“减法”,其中生态农业是重要方向。《国务院情报研究中心网站》 ( 国研网 ) 第一时间转载了该文。 l 6 月 26 日 -7 月 1 日 ,蒋高明研究员应邀赴在日本神奈县出席 “亚欧环境论坛第 7 次圆桌会议”,该论坛由亚欧环境基金会、日本环境部、联合国环境计划署 (UNEP) 联合举办,来自欧洲和亚洲 40 多个国家 50 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有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非政府组织、慈善家、媒体从业人员等。蒋高明博士以 Provocateur 身份出席会议,会上介绍了在内蒙古和山东分别进行的新农业革命科学实验。 l 7 月 6 日 ,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日本的环保乡村》。文章指出,日本在资源和环境领域取得的成绩,除了在认识问题上,实际上还有一整套城乡机制来保证。通过这种机制,实现了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其重心是农产品的高定价机制,这种高定价也是通过高品质来实现的。好环境生产好产品,好产品卖好价格;高价格支撑着乡村的收入并维持好的环境,实现了城乡良性循环。 l 8 月 14 日 ,《中外对话》 (chinadiologue) 以中英双语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农药缘何大规模进入食物链》 (Removing chemicalsfrom our foods) 。文章 强烈呼吁放心食品生产,这样的食品必须在健康的生态过程中生产出来。要实现这点,必须逐步告别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所投入的费用和劳动力可通过健康的有机食品销售得到补偿,通过消费者的自觉消费,修复日益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 l 8 月 17 日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人工采沙怎样造成河流净化功能丧失》。文章呼吁制止无序的河流挖沙,恢复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河流净化功能因强烈的采沙等活动迅速消失,人类需花费大量金钱建造污水处理厂,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l 8 月 28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和泰山科学院李宗奉博士合写的文章《缩小城乡差别三策》。文章指出,农村不该被社会所遗忘。那些认为农村问题应当由农民自己解决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最广阔的市场也在农村。国家各级财政的投资,应按国民人口的比例投入农村,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 l 9 月 7 日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文章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吃出来的儿童“性早熟”》,文章针对北京、上海、杭州等地 6 岁儿童“性早熟”这一严重社会问题发表评论。文章指出, 预防儿童 “ 性早熟 ” ,除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与培育方式外,还必须从源头上逐步告别各种食物添加剂、激素等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儿童发育的成分。对于食品生产中的违规做法必须予以严惩。 l 9 月 12 日 ,蒋高明研究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接受记者就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采访。 l 9 月 18 日 ,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和谐型有机农业大有作为》。文章以北京绿牛农庄为例,阐述了这样的道理:有机农业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和谐。因为有机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力,收入增大调动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城市消费者理智消费保护并修复了中国退化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农民也成为一种固定的职业,社会将实现最大的和谐;财富通过有机产品实现再次分配。这样的模式,在我们这样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推广非常有必要。 l 9 月 23 日 , 蒋高明研究员就雀巢公司在中国销售未加标准婴儿米粉事件发表的评论文章《跨国公司销售转基因食品的是与非》。文章指出,跨国公司如果生产了转基因食品、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规定,那应该给予坚决地查处;如果是符合规定的转基因食品,则应当明确地告知消费者,要有明确的标识。消费者有权利选择自己认为安全的食品。而像该公司这样采取和在发达国家不一样的 “ 别样标准 ” ,是对中国消费者的歧视。 l 10 月 15 日 ,应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邀请,蒋高明研究员在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做学术报告《有机农业必须从有机肥和害虫的资源化利用入手》,报告受到学院师生的热烈欢迎。 l 10 月 18 日 ,蒋高明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接受《今日中国》记者卢茹彩专访,就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农业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采访中,蒋高明博士详细介绍了我组在山东开展的生态农业试验,我们利用生态学思路保障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解决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做法,引起了记者浓厚兴趣。《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由宋庆龄创办于 1952 年,目前有中文、英文、法文、西文、阿文、藏文等 6 个印刷版和德文电子杂志。 l 10 月 19 日 ,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转基因棉退化说明了什么》。文章指出 , 在农业生产上,必须尊重物种生存权利,恢复生态平衡。对于 “ 害 ” 虫控制,不能将目光仅盯着化学防治上,或转基因技术上,还要考虑物理、生物甚至人类传统知识的贡献。不能像现在这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干违背自然规律、事倍功半的事情。 l 10 月 21-22 日,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出席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酒店召开的 “第三届有机产品认证技术论坛暨国际有机农业研究与发展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 Organic Food ShouldBegin with Organic Fertilizer and Biological Controlling of Insects and Weeds:A Case Study in a Village of Shandong ”。研讨会由农业部、环保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丹麦有机农业国际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l 10 月 23 日 ,蒋高明研究员参加 “ 延庆县有机农业中长期规划 ” 专家研讨会,该规划由中国农业大学制作,延庆县拟在专家指导下,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北京地区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2008 年,北京奥运村 80% 的蔬菜来自该县 。 l 10 月 23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美国式现代农业适合中国吗》。文章无不担忧地指出,以美国共为首的 超级农业大国,以其巨大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先以低于种植成本的低价扩大粮食“缺口”,挤垮他国农业,控制粮食生产主动权;再以高价收回前期投入,打破粮食生产“自给自足”格局,形成对外依赖的粮食生产格局。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重演,是一场没有硝烟、在高科技烟幕掩盖下的赤裸裸的“掠夺”战争。《求是杂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国改革论坛》、《凤凰网》、《西部开发网》、《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 村官考试 ) 等予以转载。 l 11 月 20 日 ,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佩教授邀请,蒋高明研究员在中科院力学所 , 为中科院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们做报告《农村环保与有机农业》。这是蒋博士第五次在李老师召见的讲座上做学术报告。李佩先生是已故著名物理学家郭永怀先生的夫人,是中国科学院研究院建院功勋人物。 l 11 月 20 日 ,蒋高明研究员在《科学时报》发表文章《怎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文章指出,只有通过政府市场行为,在销售价格上给予补贴,才能实实在在地给农民带来实惠,带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恢复“公粮制”,一方面可以充实储备粮;另一方面直接惠及农民,这才是真正的农业补贴途径。 l 年 11 月 30 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印度的和谐乡村生态》。文章指出,印度使用较少的自然资源获得了较充足的食物,并保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了生态环境,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l 12 月 7 日 ,《光明日报》第 10 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让耕地变“黑”》。文章针对碳减排,指出当前人们普遍采用的碳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在技术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源”;人工造林增加生物碳“汇”;促进元素循环以“减源增汇”,并把大部分碳“埋葬”在地下。但前两者需花费昂贵的代价 , 而后者 , 即在元素循环过程中增加土壤碳汇可能是个前景看好的出路。《求是网》等予以转载。 12 月 11 日 ,《南方农村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其利在“商”》,文章指出,在转基因作物无形利益链中,科学家、种子公司、专利持有人、转基因专用农药和肥料公司等,是推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真正力量。从长远看,只有用生态平衡的办法减少害虫、增加产量才是可持续的;只有通过政府市场行为,在销售价格上给予补贴,才能真正带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2学导式教学教育--翔龙中学创新发展纪实712
ljkf 2013-9-25 16:51
22 学导式教学教育 -- 翔龙中学创新发展纪实 712 内江日报记者 陈烨 2012年 6月25日早晨,大雨倾盆,但翔龙中学校门口围满了前来咨询、报名就读该校的家长和学生。 “我今天来帮娃娃咨询一下小升初的情况,近两年翔龙中学的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管得严,校风纯正,高、初中教学质量高,送娃娃来这里上学放心。”市民张文军告诉记者。 在翔龙中学校门的左侧,张贴着两张红榜,引人注目。 其中一张红榜,通报的是翔龙中学2012年的中考成绩:“上国重线(六中)600分以上的特优生占全区的53.33%,上省重线150人,上市重线245人。其中孙镜松同学707分,位居市直、中区第一,市中区前10名中,我校有7名。” 2012年,翔龙中学的高考成绩更加喜人:“高考本科硬上线174人,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目标的185%,一本升学率完成教育局下达目标的150%,艺体类考生高考上线68人,累计上线242人。另有两名同学达到飞行员标准,中、高考均实现历史突破。 中、高考成绩的揭晓,是翔龙中学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辛勤耕耘后结出的丰硕果实。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肯定更多的是付出。 翔龙中学在抓校风、校纪管理上严格、细致,杜绝了过去学生夜不归寝、逃学上网的不良现象。 这些变化主要来自于“学管组”的建立。 2010年9月,新的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提出“强管理、树形象、突质量、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首先成立了由政教处、保卫科、团委和部分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教师组成的“学管组”。 “学管组”又分成了4人一组的5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由一位校领导带队,巡查上课期间学生的行为。为杜绝学生放学后在学校附近上网,“学管组”的成员还经常到网吧督查,发现违规者则进行批评教育。 据了解,翔龙中学有1300多名住校生,学生晚自习结束时间不同,归寝时间也不同。为保障每位学生安全及时归寝,“学管组”的老师每晚都蹲守在宿舍门口,按班级、人数清点准确后才离开。 品德教育也是提高校风校纪的重要内容。 翔龙中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通过为学生讲读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人生经历、励志故事,培养学生奋发向上,不懈追求自我理想和目标的精神;学校相继开展“建设幸福中国”系列活动,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培养学生爱家园、爱环境的意识;有交流才有进步。学校领导还组织教职工到遂宁安居育才中学“取经”,引进“激情德育”、“学导式”教育, 关注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灵活多样,轻松自由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能自觉自愿学习。 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良好的校风校纪是学校良性发展的助推器。 “夯基础, 强训练, 突质量”这不仅仅是翔龙中学教学的一句口号,更是所有教职员工烂熟于心的教学之本。 夯基础。翔龙中学量体裁衣,要求学生首先牢牢抓住并充分掌握基础知识,打牢‘地基’,确保基础题目不丢分。让学生少做难题、偏题、怪题。 强训练。针对高中部的文科生和理科生的不同特点,翔龙中学开展了“每周一练”和“每周一题”活动。让学生练习典型且高出平时练习难度的题目,提高答题水平。 提到教学质量,不得不提翔龙中学每周一次的教师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最大的好处对老师来说就是能获得极大的资源共享,对学生而言,听课的内容就是各位老师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学校办公室主任刘云介绍说。 集体备课主要是按不同的学科组成各个备课小组,小组中的主要备课老师,把自己备好的内容同小组其他成员一起分享,大家围坐在一起就教学的重、难点、教法、学法、训练、考试等进行讨论,完善充实备课内容,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收获最精华的知识。 为提高教学质量,翔龙中学还在教师中开展“一帮一”师徒结对活动。具体做法就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带一名年轻老师,师徒之间相互听课、交流、切磋。“这样做不仅解决了老师‘断代’现象,而且使年轻教师能快速成长,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翔龙中学还制定完善了教学质量奖励办法,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和教师出勤情况的考核制度 。无论是学校的大会小会,都要对教职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除抓好校风校纪建设和教学管理外,翔龙中学“三突出”的办学特色让学校品牌效应日益明显。 翔龙中学突出“低进、高效”特色。近年来,翔龙中学高中高考的升学率,保持在全市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凡达到国家级示范校分数线的学生,保持了98%的一本升学率;达到省级示范校分数线的学生,保持了85.6%的升学率. 突出艺体特色。学校常年有100人以上参加体育训练,先后有3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享受高考加20分,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被高校体育、美术、音乐、播音、主持等专业录取. 突出科技创新特色。强化素质教育,培养特尖人才。学校连年获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今年,在校生罗洪宇发明的《风能太阳能旋转广告牌》获省一等奖、陈聪发明的《无线电遥控电饭锅》获省三等奖,另有18名同学获市一等奖。 自建校以来的14年时间里,翔龙中学的师生们携手共进,迎接风雨,战胜挑战,正是这种精神,让翔龙中学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 如今的翔龙中学如同一条金龙,正顺势而为,奋进腾飞。 相关链接:翔龙中学现有教学班66个。其中高中38个班,初中28个班,在校生4000余人。学校教职工240人,教师队伍思想过硬,学历达标率高,业务素质精良,年龄结构合理。拥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63人,中学一级教师97人。有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区骨干教师44人。 自2003年起,翔龙中学已为复旦大学、浙大、北师大、哈工大等知名高校培养输送优秀学生2000多人 。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1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温哥华街头:一个上海男子的悔恨之泪(纪实文学)
热度 2 Hongbolu 2013-9-19 20:48
温哥华街头:一个上海男子的悔恨之泪 正当我准备离家去VCC报名考英语时,电话突然响了: “柳老师!我是你老婆在中侨互助会认识的上海人。你能否帮助我一下,我在菲沙街4242号申请失业金,但我一句英语都不懂,听说只要往计算机里敲入些东西就行了。我一个朋友都没有,没人肯帮我,没有办法才打电话给你 … … ”洪亮的男中音因急切而变得歇斯底里。 “你来这里是预约好的吗?”我不得不打断他的恳求,“如果事先没有预约,你现在只能预约下次来办理的时间”。 “我没有预约,但是我在这里什么都不懂,只认识上面有‘30’这个数字,你马上来一趟吧,求求你,我给钱你 … … ” “你别说了,我一会儿就到!”我再次打断这近似绝望的请求,答应帮他一下忙。 “我穿一件米黄色的上衣 … ” 他还在电话那端急切地补充着什么,但我已经挂断了电话。 我和晓月一起走出了家门,急匆匆地奔向我那刚买几个月的美式旧车。虽然下午两点半的阳光仍然很强烈,但这罕见的晴天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冬天的寒冷。我试了好几次才发动了汽车,急忙向西开去。我想知道这个男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 那还是上个月的事。一天夫人晓月在菲沙街的图书馆回来,说她在中侨互助会碰见一个上海人询问申请失业金的事,中侨的人嫌他烦,于是她告诉他必须有雇主开出的雇工记录才行。这个男人在中侨向她哭诉了自己的遭遇:他“老婆”在多伦多申请难民后他来团聚,结果刚团聚三天就被赶出来。原来老婆当了妓女,他孤身一人回到上海,家里人都不要他,他只好再次到加拿大谋生 … … 。晓月觉得他可怜,详细地为他讲述了申请失业金的程序等,并留了电话给他。 从那以后,这个男人给我打过几次电话,询问办理失业金的有关事项,并希望以后经常到我家来学英语。没想到在我准备出门办事的时候他突然要求我立即去人力资源中心帮忙,我只好放弃今天去报名的事而先帮他一把。 汽车越过27街后,远远地看见一个穿着米黄夹克衫的中国中年男子站在马路东边人才中心门口,我和夫人晓月向他招手,他似乎没有看见。但当我将车从 26 街转到后面停车场刚停稳,他已经急匆匆地向我们走来,左手拿着几张纸,右手握着个空塑料袋,脖子上套着一副耳机。 这是个身体壮实的中年男子,身高大约一米七三,方方的脸膛上五官排列得很端正,又浓又粗的眉毛下面是一双配着双眼皮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梁下方横着一张闭得很紧然而却因激动而不断抖动的嘴。人还没有走到汽车跟前,那张嘴终于被强大的气流冲开了: “柳老师,赵老师,实在对不起,我没办法,不懂英语真不行啊。他们让我和中国人联系,我打了三个电话,每个人一听我说话就说‘不’,我掏出小本子,终于发现你们的电话号码。多亏你们来了。你们已经有一辆不错的汽车了,我什么都没有 … … ”他一口气表白了一大套后,才停下稍稍喘了口气。我打开汽车向他走去,准备和他握手,但他两手都占着,显得非常尴尬,于是我将伸出的手变成指路的样子,让他带我们一起去人才中心。他一边走一边说:“都说加拿大好,这有什么好的,什么都没有人管”。进门之前他补充说:“你进去时别说是我的朋友,就说偶然碰见的,顺便帮个忙,不然他们不高兴。”他说的是事实,我在此之前根本不认识他,怎么会是他的朋友呢? 到了中心的大厅,看见里面已经没有几个人了。接待台后坐着的三十多岁的白人青年站起来问我有什么事,我向他打过招呼后便说能否将这个申请提前办理,我可以帮这个中国人翻译,如果到11月30日可能找不到人替他翻译。那位接待员解释说:“我给他这个电话,这些都是与我们合作的团体,他们用中文免费服务,非常好,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帮他。” 我说是否因为他听不懂广东话的原因,于是那青年人又给我几个讲国语的机构的电话号码。然后解释说:“30日以前全部安排满了,我们只有三个工作人员,现在也都有预约的申请需办理。请他找地址上面任何一个机构,他们一定会帮忙的。” 我向小伙子道谢后将上海人领到旁边,他就急切地说:“没有用,这些中国人不会帮我的,他们只要钱。”由于他的声音太大,办公室里的几个人都抬头向大厅里看,晓月建议到外面说,于是我们走到大街上。 他还在向我抱怨中国人如何不愿意帮忙,我则仔细地看着他的两张雇工记录表(ROE)。第一张是剪草,工作时间是725小时,停工原因是“E”,我赶忙查旁边的说明:“不能胜任公司的工作要求”。另一张是厨师,工作时间是255小时,收入是1920加元,停工原因是“K”,旁边说明是:“辞职”。根据这样的记录,他根本没有资格领取失业金。我将雇工记录的意思告诉他,他立刻跳了起来: “他妈的,这些人真恶劣,不是人!他们榨干了我的血汗还和我过不去,我怎么办啊!”那张年轻时本来非常英俊的脸因气愤而扭曲,嘴大张着像个横放着的长方形,面部因充血而由蜡黄变成紫红色。我怕他过于激动,连忙带他到我停着的汽车里说话。他边走边说:“原来这些都没用,我还和老板请假半天来申请,要不是你来告诉我,我说不定还要花很多时间呢!半天就是三十块钱啊!”他随手将接待员给他的写着电话号码的单子扔到马路上,我让他拣起来,他说“没用了”,又要将两张雇工记录扔掉。我告诉他那些记录以后还有用,他才胡乱折叠了两下塞在上衣口袋里。 打开汽车,我让他坐在驾驶室的右边,晓月则习惯地坐在后排。关上车门,挡住了外面的寒流,他那满身的汗臭味道立刻充满了有限的空间,我不得不将我左边的车窗摇了下来。他急切地向左侧着身子说: “我现在其实干了一份现金工,老板也是一个华人,开的是装潢公司,我干的是小工,主要是搬大理石。我今天请假半天他还不愿意呢。他也一样黑,报纸上登广告说好了每小时八块五,但听我说要现金时,便说从我的工资中一千块钱拿出二百兑开,每人都得利。我算了一下,每小时我还挣不到七块五, 一个比一个坏。我现在连畜生都不如,连工人都骂我,我只有忍着。我得吸取以前的教训,坚持到明年开春,我就自己买车剪草。” “你不能干现金活,其实老板没多给你,反而不向政府交税。但如果劳动时你受伤就没有保障了。”晓月告诉他。 “我没有办法,如果不干,很难找到新的活儿。” “那你原来的活儿为什么辞掉呢?”我不解地问。 “柳老师,第一份剪草的活其实不错,我吃住在他家里,他每月给我一千多块钱,但是我一天到晚一点儿都不休息,一天干十五小时,比中国旧社会的长工还苦,可他还不满意,终于有一天我和他吵了一架,他就把我赶出来了。没想到给他干了好几个月,他还在单子上说我不能胜任,你说他还是人吗?” “你没试着找个好一点儿的公司干吗?”我顺口问到。 “柳老师,听你老婆说你出国前是教授,你就是上流社会的人物了。我可不行,没有文化,只能在中国人开的公司里干粗活,哪有好的老板啊!第二份工是在中餐馆,老板说每月给我两千元,但我每天干十二个小时,一个月干了三百多小时,一算,一小时还不到六块五。我找他理论,他说不干拉倒,有的是人干。我明明干了三百多小时,没想到单子上只说255小时,干吗? … … ”他气愤得说不下去了,嘴半张着定在那里,左手的塑料袋被他握没了。 “他不得不将工时减少,”我告诉他,“否则他就是违法了,因为他付给你的工资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他要被罚款甚至判刑的”我告诉他后他激动地说: “我要找他去,和我一起干活的人能为我作证”他挥了挥右拳说。 “其实你的申请是合法的,你如果现在不干活是完全有理由拿EI的,但是你必须打官司才行,那些工友能为你出庭作证或出示书面证明吗?报纸上报道海外华人不敢出庭作证的例子很多,况且你必须花钱请律师才行。” 一听说要花钱请律师,他的头立即耷拉下来,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算了,算我倒霉,好好干活挣钱,熬个身份我就回国。”他闭上了嘴。经历了短暂的沉默后,他索性全身左转九十度,左侧斜靠着靠背,左腿搬到座位上,右脚登向汽车前方,又打开了话匣子: “柳老师,说起来你我都不认识,我这是报应啊!”他稍微停顿了一下,便对我们叙述起他的故事: “九七年香港回归前半个月,我老婆持旅游签证到了香港她表姨家,蛇头收了19万元人民币为她弄了张新加坡假护照(其中她姨得了3万元好处费),便和别人一起乘飞机到加拿大多伦多(她还有个表姨在多伦多),到后就被扣留在难民营。98年夏天她申请难民成功,理由是计划生育生第二胎受迫害,我在上海的亲友有当医生的,开个假证明,没想到还真管用,老外就是相信那一套。我和女儿98年都拿到了移民纸,全家人都很高兴,亲友们也羡慕我们,别提多风光了。 九九年六月我和女儿乘飞机到达多伦多,在机场一个五六十岁的华人老头儿开车陪我老婆接我们,我问她是什么人,她说是一位朋友帮忙的。但我刚到的头三天内,老头就天天来我们家,还经常喊她夜里上班,我觉得苗头有点儿不对。第四天她在外面车上给我打电话时就和老头吵起来,她忘记关手机,我全都听见了,老头催她赶快离婚,她则向老头大叫说‘我们都勿要急,离婚要慢慢来’。我在家整整听了二十分钟,一下子就瘫了。我在国内白白养了她十多年,什么都不让她干,花光了我开出租车辛苦来的所有积蓄让她到了加拿大。走前我妈妈劝我留下住房以备后用,我完全听老婆的话,将房子卖了,家具都拖到丈母娘家,还花费200元拆空调。满心欢喜地来加拿大和她团聚,原来都是假的!我可怎么办? 晚上她回来后我就发作了,我给她下跪几个小时。我哭了,大声地哭,我觉得没有希望了,我完了。 我从来没有哭过,二十多岁因谈恋爱时得知女朋友是乡下人后没娶她,但已经香过嘴了,亲热过了,结果她老子(是公安局的)将我抓进去判了三年徒刑。那时我没有怕,出来照样做人,进工厂,开出租,钱算挣得多的,生活得不错。要知道,在上海每月一千块吃喝嫖赌全够了。 可在加拿大,老婆当了妓女,我又身无分文,怎么办? 那天夜里我老婆第一次向我吐露了真情。她说:‘我对不起你,我现在已经不是人了,浑身到处都龌龊得很。我在你的心灵中再也不是在中国时的天仙女了,我成了魔鬼,我没有了灵魂。我一个人在加拿大一年多,没有钱,还欠蛇头的钱,什么本事都没有,靠什么生存?只好出卖身体。你看见的那几个上海来的留学生,都比我年轻,都和我睡过,老头和我同居很久了,我需要他的保护。我什么人都来往,但主要做白人的生意,钱多些。现在你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了,离婚吧,离婚后你就解脱了。我给你一万五千加元作为赡养费,四年后我再给你这些。’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柳老师,你是教授,是上九流,干大事情你比我强,但是下九流的事情你就不懂了。不是吹,要是在国内,我那些朋友一定能帮我搞定这件事,可是在加拿大我无能为力,没有文化也就没的办法啊。 我对那个老头儿说:‘我把老婆让给你好不好?求你为我们留条生路’。可那老头没有钱,家里还有老婆没离婚。老头和我老婆睡在里面,我就睡在客厅的沙发上,我还算个男人吗?我想一死了之,已没有脸面回去了,后来觉得不能死,一定要回国。离婚很快就办好了,我老婆果然如数给了我钱。女儿埋怨我不该对她妈发火,说否则她妈不会找别的男人,我说她还不懂事,以后她会明白的,但她愿意跟她妈过。 我一个人孤零零地乘飞机到北京,然后乘火车到上海。家里人一看我一个人回来都惊呆了,得知我和老婆离婚了,我妈妈马上责怪我当初不该卖光了房子和家产,现在去哪儿住?我弟弟妹妹则求我给他们留点儿面子,别让人家知道这件事,赶快到加拿大挣钱,至少混个身份再回来。 我买了点儿礼品去丈母娘家看望他们,当我将我老婆的情况告诉他们时,老丈人说我羞辱他们,朝我破口大骂,那些话你老婆在我不好说出口。他说:‘你看见他们那个了吗?’” 他同时用右手食指向左手食指和拇指组成的圈儿中捅了几下,接着说: “我小舅子要打我,他妹妹把他抱住了,说‘别管他们的闲事’。我连滚带爬地逃出他们家门,不知道去哪儿。我已经没有房子,没有工作,没有老婆和孩子,一无所有。我老父亲七十多岁了,身患中风瘫在床上,靠我母亲照顾,我风光的时候没有照顾好他们,现在没脸再和他们住在一起。我给在美国的妹夫打了电话,他们根本不理我。我弟弟说我:‘你还好意思给他们打电话,你有钱时想到他们了吗?’想想我原来做人确实不好,要是换我是他们,我也会那样做的。真是报应啊! 没有办法,我乘飞机到了温哥华,这时我离开多伦多刚刚三个多月,但我人瘦得不成样子,在温哥华海关警察把我当成偷渡客抓了起来,因为实在和护照上的人不一样。”说着他翻开上衣露出皮带,“你看,皮带比现在向里移动三个洞,”又拿出一张安大略省的驾驶执照,照片上的男子比现在要胖很多,像个大款,而且有一种踌躇满志的样子,目光有神,估计是一到多伦多就办理了驾照。而眼前的他则目光呆滞,像个白痴。 装好驾照后他又接着说:“在海关警察局,翻译告诉我说,警察不相信四个月内能瘦成这样,一定要说清楚来温哥华是干什么的,我告诉他们是打工的,他们更怀疑了,我告诉他们银行帐号和工卡,他们还不信。我说:‘加拿大不是自由民主社会吗,你们怎么动不动就抓人?’翻译说可别这么说,警察知道后没有你的好果子吃,他没翻译给警察听我的话。我说,关着好了,反正我也没地方去。一个多小时后他们放了我,但我在那住了7天,每天交二十块钱。后来才到温东41街一位上海人家住,每个月房租250块钱,一直住到我去那家剪草。现在我住在 Burnaby 的 Boundary ,我的移民纸都还放在那位上海老乡家里。我今天去换驾照,都没敢去他家拿移民纸,结果驾照没换成。你知道,像我这样的人不能帮别人干事情,去多了人家嫌烦,不给好脸色看。” “那你为什么将移民纸放在上海人家呢?这些东西又不值钱,谁偷你的?放在自己住处不更方便吗?我对上海人没什么好印象,他们不会帮你什么忙的。”晓月插话道,她的偏激观点还是没改。 “我们现在四个人住在一家楼下,每人一间房,怕不安全。”他接着说,“柳老师你们住在哪儿?” “我们在49街附近,不过月底就搬到 Burnaby 的东南边去了。”我告诉他说。 “那你们搬家后可一定要告诉我新地址,我需要你们帮忙,别人没人愿意帮我。”他着急地说。 “可是你现在还没告诉我们你的名字和电话,我如何告诉你?”我问他。 “柳老师,你不知道,我现在没有电话,要到明年开春我自己剪草时才买手机,我们合住的人都有自己的电话,但大家都互相不来往,我现在也不想花电话费,有信就写到 41 街。”说着他掏出个皱皱的信封,那上面歪歪地写着‘顾志纯’三个字。我记下他的“上海老乡”的通信地址,并留下我的电子信箱地址。准备开车上路,可他还没有停止的意思。他接着说: “柳老师,我是不在加拿大呆了,我真想回家。我怕自己坚持不住,把护照邮寄回了上海。我来温哥华我老婆和女儿都不知道,他们回上海也没打听到我的下落。我妈妈说:‘你不能告诉她你在加拿大,四年后她若不给钱你可以在加拿大找到她。’我老婆她还能做几年按摩女?我在上海的朋友对我说:‘其实你老婆傻,不离婚就这样做下去,过几年做不了了也有钱了就好好和你一起过日子多好。’我老婆做这一行也不容易,一个月内就被警察抓住八次,每次都罚款 183 加元,给一张黄纸,如果给一张绿纸,就永远不准跨进按摩行业了,她没有证,很危险。唉,别提她了,我主要是想女儿,可是想女儿都不敢打电话啊,怕她们知道我在温哥华。时间长了我实在想得不行了,终于往多伦多打了一次电话,那次正好是我女儿接的。我女儿在电话里说:‘爸爸,你在哪儿,为什么不来看我,我好想你啊,我回上海都没有看见你’ … … ”他说不下去了,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啪啦啪啦掉在衣襟上,鼻涕也长长地拖了下来,他连忙用右手来抹,反而更多了,索性将左手紧握着的塑料袋当作手帕在脸上狠擦了几下。这个自称是哭干了眼泪的男人想到自己的亲骨肉时也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车上失声痛哭。 我劝他说:“走吧,我送你”。 “不要了,我有月票。”他从口袋里掏出票夹,手指着票夹中半露的红色月票说:“我刚学会‘ November ’,你看我挂着的耳机,不要以为我是听音乐,我没有那个闲心,我是在学外语啊!我在教会上认识了一家人,从美国来的,我请求他们教我学英语,他们让小孩给我录了一段英语,标准的美国英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学,”说着他将耳机递给我,我听了一下,果然是小女孩录制的美式英文:“冬天, Winter ;夏天, Summer… ”。我将耳机还给他,他又接着说: “我现在想通了,我不能永远在加拿大打工,今年四十五了,五十岁后我还干得动吗?我要坚持打到拿到身份,争取挣个八万十万的我就回国。那时候我也能说上几句英语了,回上海人们就会另眼相看我。如果我什么都不会,没人搭理我的。今年我已经往家里寄了三次钱了,第一次20元,第二次100元,第三次200元,现在家里人对我的印象有所好转。我以后还要成家,我要当个国际打工崽,去日本、美国挣大钱去。就是不再打工,我现在已经挣了一万五千加元,加上离婚时老婆给的一万五,还有她答应以后给我的一万五,我已经有四万五了。现在的钱存在上海,我护照在家里,家人也可以为我办理存款的事,因为我出国前已经将身份证交还公安局了。我的银行帐号都记在小本本上”他有点兴奋地打开本子给我看,我礼貌地扫了一眼后叫他收好,立即开动了汽车。 车穿过41街,他让我停车,说自己下车乘公共汽车。我在公园边将车停稳,他说:“我是职业司机,开车是很随便的。你是教授,开车胆子太小,其实没有必要这么小心。”下车后刚走出几步远又回过头来对我说:“搬家后可千万别忘了写信把电话告诉我!”我向他挥手道别,提醒他注意身体,他则向汽车站走去。 我重新关好右边的车门,那个灰色的擦过鼻涕的空塑料袋占据着他主人刚离开的座位。温哥华收垃圾的工人还在罢工,我那放在后院的大垃圾袋中将增加一个特殊的成员。 太阳已经落山,外面的天空变成了蓝灰色,公园边的路灯已经亮了,不过一切都变得更加模糊了,我浑浑噩噩地开动了汽车。 (2000年11月记于温哥华) ========================= 注:本文人物姓名为虚构,故事为道听途说,却为本人十几年前经历的片段,也是海外华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个故事从反面告诉我们,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多么重要! 借科学网平台,祝海外华人节日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378 次阅读|4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六十五:弘毅生态农场大事记(2008)
蒋高明 2013-9-18 00:16
2008 年 l 1 月 15 日 ,国务院办公厅通过中国科学院办公厅谢荣欢向蒋高明研究员约稿,就单纯种植杨树带来的生态问题发表评论。国务院办公厅是看到 Juliana Rotich 发表在英国《金融时报》 (The Financial Times) 的文章《 Environment: “Greendesert” in China 》后向蒋博士约写专稿的。 Rotich 文章引用了蒋高明研究员关于种植杨树纯林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核心观点。 l 1 月 15 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办《绿叶》杂志第 115 期“理论前沿”发表蒋高明研究员和温铁军、窦观一合写的文章《农业需要一场生态学的绿色革命》,呼吁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逐步摆脱大化肥、大农药和转基因等现代农业技术束缚,从循环农业入手,促进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多赢。 l 1 月 17 日 ,山东农业大学、平邑县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建设启动仪式在山东农大文理楼召开,山东农大党委书记盖国强、副校长董树亭、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人大主任程明安、副县长刘玉山,以及山东农大农学院、动科院、食品学院、植保学院、园艺学院、生命科学院以及平邑县农业局、科技局、畜牧局、水利局、农村信用社、卞桥、郑城、武台、资丘等乡镇主要领导 60 多人出席了启动仪式,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做了“生态循环农业从哪里突破”的专题报告。《山东电视台》、《平邑电视台》、《山东农大报》等有关媒体进行了报道。 l 1 月 18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中国农业:小农户还是大农场》。文章分析指出:对有着近 9 亿农业人口的中国来说, 食品安全 是国家的首要问题,一味吞噬小农户、发展企业主导的高投入农业不会把中国引上可持续的道路。中国农业是小农户还是大农场?中央的惠农政策和支农经费怎样花得更科学?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怎样搞、国家能否安定长久的重大现实问题。 l 2 月 5 日 ,《中外对话》 (Chinadiologue) 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速成”食物之忧》 (Chinese consumers must reject polluted food) ,文章指出,食物链中化学品和激素的进入将给人的健康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现在是该对食品污染宣战的时候了。 l 2 月 14 日 ,蒋高明研究员在《科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从土地“越量越少”到“越量越多”》。文章指出,无论是土地“越量越少”的农业税费改革,还是土地“越量越多”的粮食直补,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巨大、农民贫困的严重现实。从源头上解决农民种地积极性问题,得充分考虑增加农民收入。而要实现这点,必须充分挖掘城市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潜力,变国家直补为市场反馈,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l 3 月 23 日 ,《新京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消除白色污染从细节抓起》。文章指出,如果中国在全世界率先消除了白色污染,这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意义并不亚于我们登上了月亮。然而,严酷的现实是:消除白色污染远比“上天”还难。保护生态环境不是挂在嘴边上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实践。在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行动上,不妨从消除白色污染这个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小事抓起。 l 3 月 28 日 ,《中国企业报》发表记者彭小云采访文章《辛勤耕耘 “ 绿色经济 ” 的思想者》,介绍了湖南天方绿化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爱民的事迹。文章以大篇幅介绍了唐董事长与蒋高明研究员在全国联合开展“畜南下、禽北上”这一既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又解决草原退化,并促进新能源开发的试验效果。 l 3 月 31 日 ,《中外对话》 (chinadiologue) 以双语发表蒋高明研究员、中国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唐爱民先生、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宣传部部长窦观一先生合写的文章《生态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New thinking on “new villages”) 。文章指出,中国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社会越来越欠和谐。除了历史、资金、人才等因素外,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路不清晰、措施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建议中央用抓工业的决心和措施来解决 “ 三农 ” 问题,以生态产业化思路经营新农村。 l 4 月 25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禽北上”可让草原变粮仓》。文章呼吁,“禽北上”草原可为当地牧民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吸引牧民不离土并为国家生产“粮食”;“以禽代畜”还根本消除牲口对草原的破坏,恢复草原,抑制沙尘暴。这一全新做法非常值得国家有关部门去尝试和引导。 l 5 月 16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和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冯素飞联合撰写额文章《“畜南下”可保障大粮食安全》,文章利用我组在山东临沂市真实试验数据写成。文章最后指出, “ 畜南下 ” 到农区,不仅有效利用我国丰富的可再生的秸秆资源,确保肉、奶生产供应,还可减少化肥使用,保护耕地,同时生物质能开发还可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最关键的是,有了新的收入来源,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将得到根本提高。 l 5 月 20 日 , “中国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学术论坛及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第二会议室举行。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北京奥组委高级环境顾问、香港特区政府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前局长廖秀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教授 ArthurMol ,美国俄勒冈大学讲习教授胡涛博士等。会议由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教授等领导出席论坛。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做了题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代价”的学术演讲。 l 5 月 25 日 ,《中外对话》 (chinadiologue) 以中英双语发表蒋高明研究员评论文章《发季节蔬菜之反思》 (To everything there is a season) 。文章指出,反季节蔬菜业已暴露了食品污染、环境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粮食安全等多方面的隐患。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蔬菜生产上,适当控制反季节蔬菜规模,压缩设施农业;积极发展有机种植或绿色种植;利用国家自然热量资源生产顺季节时令蔬菜等。 l 6 月 12 日 ,《中外对话》 (chinadialogue) 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必须高度重视乡村环境污染》 (The countryside is being forgotten)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也是巨大,尤其表现在乡村生态环境。 “ 山清水秀,空气新鲜 ” 曾经是农村人最自豪的,现在这一切即将成为历史。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牺牲了乡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l 6 月 12 日 ,由原环境部副部长张坤民主编的《低碳经济论》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应张部长邀请,蒋高明研究员、博士后郑延海、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冯素飞、吴光磊等合作撰写的文章《农业与低碳经济:生态学主导的新农业革命与大粮食安全》被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部部长周生贤为本书做序,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等也为本书撰写了文章。 l 6 月 12 日 ,科学时报发表泰山科学院副研究员李宗奉和蒋高明研究员合写的文章《中国农村改革中的“黄宗羲定律”》。文章尖锐地指出,上世纪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黄宗羲定律”的影子,就一直相随于中国乡村发展进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次农村改革后,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中国乡村经济体制改革要摆脱“黄宗羲定律”的影子,必须将惠农、支农政策资金,在具体措施上落实到农民头上。 l 7 月 18 日 ,巴黎农业科技学院 (AgriParisTech) 硕士生 Margot Régolini 和 Zoë Lefort 来我组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将在弘毅生态农场从事速生杨生理生态研究,中方指导教授为蒋高明研究员。弘毅生态农场全体科研人员为两名外国同学的到来召开了欢迎会,在我组从事乡村能源研究的德国雅申大学( Aarchen University )博士生 Mario Lucas 也参加了欢迎晚会。 l 7 月 25 日 ,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为研究人员和部分研究生做学术报告《生态循环农业从那里突破》。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建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原所长施平主持了报告会。 l 8 月 1 日 ,《改革内参》 ( 决策版 ) 第 22 期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治理乡村生态环境危机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的化肥农药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树种单一、湿地消失、秸秆焚烧、沙子、石头、土壤等不可再生资源消失等严重现实,呼吁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内参》 ( 决策版 ) 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办、供决策者参考的内部 ( 秘密 ) 刊物。 l 8 月 14 日 ,《中外对话》 (chinadialogue) 以中英双语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中国有机食品产业的艰难之路》 (Organic food at a crossroads) 。 文章指出,有机食品产业是农业和食品工业的朝阳产业,商业空间很大。要培育这个产业,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资金扶持。同时,科学家要告诉公众一些真相,企业家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城市居民要明智消费,农民为保护自己的产业,应当像给自己生产食物那样生产真正的有机食品,而不能为了蝇头小利,断送了自家的财路。 l 8 月 28 日 ,《中外对话》 (chinadialogue) 以双语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悄然消失的乡村湿地》 (China’sevaporating wetlands) 。文章指出,为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需要,我国池塘和滩涂等湿地被直接改造成旱地。此外,不断水电项目的建设截断了上游来水,造成了下游湿地萎缩甚至消失。文章呼吁加强湿地的抢救保护工作。 l 9 月 18 日 ,《科学时报》发表山东农业大学宁堂原副教授和蒋高明研究员合写的文章《食物安全用“饭”还是用“药”》。文章指出,围绕提高食物生产有两个主要方向:化学化和生态化。生态化强调用生态学的原理,采取元素循环、延长食物链、增加生物多样性做法,增加土地总生产力或经济效益,其突出特点是“健身”以“防病”。 l 9 月 26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和河北农业大学硕士生乌云塔娜合写的文章《“害虫”和“杂草”也是资源》。文章指出,一味将“杂草”和“害虫”其视为农业的“敌人”除之而后快,增加了生产、环境和人类健康等诸多成本。有关部门应转换观念,除投入巨额研发经费,搞安全农药、放心除草剂、转基因技术和可降解农膜等等单一技术外,还应考虑生态学的贡献。 l 9 月 26 日 ,《中外对话》 (chinadiologue) 以双语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食品安全:请对添加剂说不》 (Consumers must say no to additives.) 。文章针对三鹿奶粉事件发表评论指出,国家到了对食物添加剂动点真格的时候了,要明确哪些东西不能添加到饲料或食物中,要严格控制添加的剂量,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如欲防患于未然,最明智的作法是,科学家和媒体正确引导消费,告诉公众食品生产真相,让食物逐步告别化学添加剂。 l 10 月 10 日 -12 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南华早报 ( 香港 ) 、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中国环境报、南风窗、搜狐网、山东农大报 14 家媒体记者现场采访弘毅生态农场。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董树亭、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王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石远成、法国环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管 Romuald Pieters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春庆、党委书记赵延兵、动物学院副院长王中华、植保学院副院长刘玉升等专家学者,以及平邑县人民政府县长陈一兵、副县长鞠成祥、刘玉山,以及卞桥镇、地方镇、资丘乡等镇、村领导干部参加了考察活动。 l 10 月 21 日 ,《第一财经日报》“深度报道”发表记者章柯文章《恼人的秸秆》,文章全面深入报道了我组在山东平邑县进行的“畜南下”试验。文章引用蒋高明博士观点,我国今后解决粮食安全的最大和最容易实现的潜力是从秸秆中要 “ 粮 ” 。 l 10 月 22 日 ,蒋高明研究员接受《中国环境报》记者张秋蕾专访。采访内容涉及生态循环农业、“畜南下、禽北上”思路及其试验效果、内蒙古和山东试验的曲折经历、中国环境现状及对策、公众生态意识等。采访内容拟在该报“环保人物”栏目中发表。 l 10 月 22 日 ,《科技日报》报道弘毅生态农场科学实验 , 题目是“生态农业 : 安全环保一个都不少” ( 记者李禾 ) 。文章在对我们具体试验效果报道基础上分析指出,生态农业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因此中国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l 10 月 23 日 ,《人民日报》第 14 版发表记者采写的文章《“面包草”催生生态农业》,报道了弘毅生态农场试验效果。文章最后指出,我国 18 亿亩农田每年生产约 7 亿多吨秸秆,就算一半用来做 “ 面包草 ” ,可以养 2.18 亿头牛,制沼气 416 亿立方米。 . l 10 月 30 日 ,弘毅生态农场创始人蒋高明研究员接受英国《卫报》记者 Jonathan Watts 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采访,就洋垃圾污染中国、洋垃圾危害、中国环境政策和成就、生态保护现状、生态农业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弘毅生态农场在山东进行的生态循环农业,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新思路引起了卫报记者的关注。 l 11 月 1 日 ,《光明日报》发表记者冯永锋评论文章《不进农村,学问就没有立脚点》, 文章针对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事迹发表评论,文章引用蒋高明研究员观点,科研人员尤其是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科研人员,都应到农村去,从实践中发现真问题,再研究如何解决。这样做出来的“论文”,才算高质量的论文,这样做出来的成果,才拿得出手,无愧于心。冯记者是实地考察了弘毅生态农场后发表了上述评论。文章同时指出,该实验农场一直在探索如何帮助当地农民致富,同时保护农村生态。 l 11 月 8 日 ,《新京报》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食品安全呼唤科研良知》。文章指出,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测出来的,应加强食品生产者的 “ 诚信教育 ” 。让那些掌握高端知识的技术人员先接受“诚信教育”最为必要。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除了政府加强监管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所有生产经营者尤其是其技术人员进行 “ 诚信教育 ” 。 l 11 月 9 日 -11 日,英国《卫报》记者 Jonathan Watts 、许杨晶晶,现场采访我组在山东平邑县进行的“新农业革命试验”。采访期间,记者就秸秆循环利用方式、效果、化肥使用量变化及其与产量关系、白色污染、有机食品与土地健康等话题,采访了蒋家庄农民蒋怀宣、百岁老人蒋周氏、镇党委书记刘涛、村支部书记蒋军、原支部书记蒋胜利等人。蒋高明研究员,弘毅生态农场访问学者、法国巴黎农业科技学院 Margot Régolini 和 Zoë Lefort 等陪同采访。 11 月 12 日 ,《中外对话》 (Chinadialogue) 和美国鲁格斯大学气候变化与社会政策行动计划 (Rutgers Climate and Social Policy Initiative) 联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碳减排不能忽视农村贡献》,文章利用弘毅生态农场具体试验效果,指出要逃出化石能源怪圈,我们必须从传统的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转向对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上。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六十四:弘毅生态农场大事记(2007)
蒋高明 2013-9-14 23:54
2007 年 l 1 月 13 日 ,《新京报》发表弘毅生态农场创始人蒋高明研究员文章《秸秆发电的意义重大》,该文系对国家电网国能生物单县生物发电成功运行专门撰写的评论。文章指出,秸秆中的能量被称为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只要阳光照耀大地,无时无刻不在生产。用于发电可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秸秆焚烧污染、增加农民收入等。但同时指出,利用秸秆发展畜牧业并将牲畜粪便制沼气,再发电则可大大提高能量和物种的利用效率。 l 1 月 28-30 日 , 应山西省省长于幼军邀请,蒋高明研究员赴山西晋北大同、溯州市进行实地考察,拟在这里开展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良性互动的“晋北生物圈保护区建设试验示范工程”,包括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野生动物驯化、家养动物野生化、国际狩猎场、生态旅游等。山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周洪、自然保护处处长刘炜杰、副处长朱军、治沙办主任周长东、省规划院高工刘春辉、山西省杨树局副局长任爱等领导陪同考察。 l 2 月 6-7 日,国家环保总局、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科技厅“发展循环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领导专家调研团,现场考察蒋高明研究员在山东沂蒙山区进行的秸秆畜牧业综合试验示范工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原副局长金鉴明院士、自然保护司综合处处长王捷、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朱志明、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唐家农、山东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彭继安、山东省环境保护局科技处副处长张懿、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于留成、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春庆、副院长王空军等,在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副县长刘玉山等领导陪同下参观了现场。考察期间,蒋高明研究员向专家领导了们介绍了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新绿色革命构想,领导专家们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l 2 月 7 日 , 《北京科技报》言论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新绿色革命应由生态学唱主角》 。文章建议利用生态学的食物链原理、能量流动原理、元素循环原理,将废弃的秸秆提供给动物作为饲料,在节省粮食的同时生产出牛羊肉和牛奶。这个做法与分子生物学靠转入一些目标基因来提高单纯的产量截然不同。 l 2 月 16 日 ,《科学时报》“周末评论”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转基因”还是“生态学”――中国食物生产和能源利用需要质的飞跃》。该文指出,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应从生态学突破,利用物种而非单一的基因。当日,《中国科学院》网站封面转载了该文。 l 3 月 14 日 , 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利用“两会”空余时间,在西交民巷全国人大委员长办公室接见了中国金银花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山东九间棚农业科技园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刘嘉坤、蒋高明研究员、《大众日报》资深记者刘同贵等人。许副委员长就贵州喀斯特山地开展利用金银花 ( 山银花 )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带动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问题,与专家记者们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中央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社会部部长赵会、许嘉璐副委员长办公室秘书叶齐炼等参加了会见。 l 3 月 18 日 , 《新京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新农村建设为什么困难重重》。文章指出,在不少地方,地方政府官员、科学家、企业家各自为政,而农民孤军奋战,这是造成新农村建设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要根本扭转这种局面,国家需要紧急启动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机制。《齐鲁晚报》、《网上长沙》、《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予以转载。 l 3 月 20 日 , 接国家专利局通知,由蒋高明研究员,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九三学社窦观一先生联合申报的“新农业革命模型体”专利已获受理 ( 专利受理号 200720035375.7) 。“新农业革命模式”首先由中国人设计和发明,已得到法律保护。该项目包含了蒋高明博士提出了恢复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的“畜南下、禽北上”、用生态学的原理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环境改善、新能源开发等理论和应用技术问题。 l 5 月 9 日 , 蒋高明研究员就我国耕地污染状况、污染原因、危害程度以及防治对策等问题,接受《中国国土资源报》采访,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调查资料和现场拍摄的耕地污染图片等。 l 5 月 11 日 ,《科学时报》“周末评论”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必须高度重视耕地白色污染》,文章指出了我国耕地污染的严重现实,提出了初步的治理对策。《中国科学院网》等予以转载。 l 5 月 15 日 ,《科技潮》杂志发表记者邓爱群对蒋高明研究员专访文章《呼唤生态学的绿色革命》,文章从生态学为主的绿色革命特点、生态农业、我国生态农业成功案例、世界生态农业发展趋势等不同角度介绍了生态学的绿色革命内涵。 l 5 月 18 日 ,《新京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养鸡场里的死鸡哪里去了》,文章从现场调查的证据入手,得出约 80% 的死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以人为消费主体的食物链,强烈呼吁国家改变目前的“集中营”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广阔的草原、开阔的林地和山地养鸡、产蛋,从而生产国民健康食品,保护生态环境。 l 5 月 22 日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发展学院院长、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记者汪永晨、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著名女权运动研究专家刘健芝、大众日报资深记者刘同贵、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九间棚农业科技园董事长刘嘉坤、副总经理黄晓理等,深入门头沟东石鼓岩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门头沟区王平镇人民政府镇长、东石鼓岩村两委干部、南方周末记者、晏阳初学院志愿者等共 20 多人在东石鼓岩村现场参观了古商道、古村落等遗迹,并与村民进行了座谈。 l 6 月 3 日 ,《新京报》 ( 观察家 ) 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江南水乡缘何闹水荒》,文章从亲历的太湖水污染治理 863 项目角度,尖锐地指出,长期以来“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 、“边污染、边治理”是酿成最近发生在无锡的蓝藻爆发、臭自来水环境事件的重要原因,中国环境保护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l 6 月 15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评论文章《食品安全五大害》。文章指出, “ 民以食为天 ” ,这句古朴的道理今天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食物安全隐患挑战。食物安全隐患主要来自食物生产的源头,即地头和各类养殖场。影响中国食物质量的有农业五大害和一潜在危害,这五大害是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潜在危害是转基因。《中国科学院网》予以转载。 l 6 月 22 日 ,《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娜就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采访蒋高明研究员。近年来, “ 福寿螺 ” 、 “ 红心鸭蛋 ” 以及 “ 多宝鱼 ” 等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各层对食品安全的极大关注。生态环境恶化,严重违背生物学规律的养殖和种植,是造成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原因。记者希望以我国养鸡场死鸡为例,利用调查证据阐述食品安全原因,希望引起媒体和公众对这一问题重视。 l 6 月 22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秸秆变油,且莫过早叫好》,文章指出秸秆变油作为重要的战略技术储备是可以的,但在具体应用中必须注意造成了能源损耗、环境污染,尤其和牲畜争夺饲料问题。《中国科学院网站》、《新华网》等多家媒体予以转载。 l 6 月 27 日 , 《 21 世纪经济报道》发表记者王娜对蒋高明研究员专访文章《治沙专家生态学试验:禽北上、畜南下》。文章指出“多年的试验表明,种树不如保树,种草不如护草。”但是,现实的状况是,畜牧和过度放牧使得沙尘源附近的草场节节后退,沙化土地则步步进逼。考虑到草原牧民的替代生计问题,于是,蒋高明产生了“禽北上,畜南下”的治理沙尘暴、保护草原的想法。 l 6 月 27 日 ,蒋高明研究员组织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董树亭教授、科技处处长刘子宜、农学院服院长王空军教授、动物学院院长王中华教授、生命学院杜秉海教授等专家,赴蒋家庄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平邑县县长陈一兵、县委副书记解红日、资邱乡党委书记燕峰、卞桥镇党委书记王东现场接待了来访专家。蒋高明博士在平邑县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试验,取得了初步成绩,蒋高明博士提出的利用秸秆养畜带动新农村农民增收、环境改善、新能源开发思路被写进了《 2006 年平邑县政府工作报告》。 l 7 月 6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专栏文章《农业的出路在于生态循环》,文章从农村沼气工程角度出发,指出了农村具备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厕所革命、厨房革命和养殖业革命的广阔空间。 l 7 月 19 日 ,《南方周末》“民生”版发表记者周思妤、成希、郑焕坚、穆彤、张英联合采访报道文章《养鸡场的死鸡哪去了》。该文系采访蒋高明研究员,并派记者深入广东、河北、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对十多家养鸡场调查后发表的。文章发表后,某国家领导人当日对有关部门做了重要批示,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几天来媒体评论出现上千条, Google 网上出现 35.5 万次相关话题。 l 8 月 3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可共赢》,文章指出,要解决食品安全,必须先解决生态环境安全。一流的生态才能产生一流的食品,一流的食品必须有一流的价格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然而,要实现这个良性循环,必须将产品价格距离拉大,实行 “ 阶梯消费 ” 。利用城市中富裕人群兜里的钱带动生态保护,其直接回报是吃上健康安全的食品。 l 8 月 31 日 ,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和硕士生李彩虹合作文章《抗虫棉:离不开农药为哪般?》。文章指出,尽管转基因成果的规模化应用,有了抗虫棉,但是后来对农药的依赖越来越大,大量农药使用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l 9 月 1 日 , 美国《时代》周刊 (TIME) 记者 Crista Mahr 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办公室现场采访蒋高明研究员,蒋博士就记者提出的草原退化与牲畜关系、政策影响、造林措施、沙尘暴防治对策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重点介绍了我组在内蒙古和山东两地进行的“畜南下、禽北上”试验效果。 l 9 月 14 日 ,在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 601 会议室,九三学社召开“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促进生态循环型农业发展研讨会”,听取了中科院植物所蒋高明、农业部规划设计院沈瑾、中国农业大学孟庆翔等五位专家就生态循环农业所做的专题报告。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听取了专家发言,并做了重要指示。九三学社副中央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原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贺铿,九三学社参政议政部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张化本等出席了专家研讨会。本次会议是在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给韩启德主席来信基础上召开的。今年 6 月 29 日,蒋高明研究员就发展秸秆畜牧业、促进农业生态循环给韩主席写了 3500 字的建议信。韩主席对来信给予了高度重视,做了专门批示,直接促成了本次研讨会的召开。 l 9 月 19 日 , 《中国科学院网站》首页“当日要闻”栏目刊发了《韩启德听取植物所等专家关于生态循环农业汇报》消息。韩启德主席指出,秸秆问题是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秸秆具有非常潜在的利用价值,秸秆综合利用是出于战略性、全局性和现实性的考虑。建议国务院成立秸秆综合利用办公室,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l 9 月 21 日 ,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粮食安全不能忽视空间资源》。文章指出,利用生态空间养禽,一可解决集约化养殖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二可解决严重的粪便污染问题,三可解决向草原和丰产人工林的施肥问题,四可解决国家粮食增产问题,实乃一举多得。生态空间养殖非常适合劳动力廉价且勤劳的中国。如果下一步我们将目光盯着发达国家的餐桌,那么,中国农民在保护自己生态家园的前提下,赚了外国人的钱,还可增加碳汇,减缓全球变暖。 l 9 月 26-29 日,新华社记者宫一栋采访报道弘毅生态农场示范基地。该基地利用废弃秸秆发展畜牧业、利用人畜粪便和秸秆发展沼气,利用闲置丰产林下空间发展禽类养殖、利用太阳能和地下水与气温差发展冷暖空调,通过上述技术集成,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杜绝秸秆焚烧,改善能源结构;解决食品安全隐患,综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平邑县人民政府县长陈一兵、副县长刘玉山、临沂市农业局副局长赵森、山东农业大学科研处长米春华、农学院党委书记赵延兵、《山东农大报》社长刘观浦、临沂市新农村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蒋见纲等领导、专家和企业家等陪同记者参观了卞桥镇、郑城镇、资丘乡等玉米秸秆加工优质耐储藏饲料现场。 l 2007 年 10 月 17 日 ,《中外对话》 (Chinadiologue) 以中英文对照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何时驱散田野里的狼烟》 (Waiting for the smoketo clear), 针对秋季农民焚烧秸秆问题,建议国家从解决秸秆的出路入手解决秸秆焚烧这个老大难问题,建议的主要出路是发展秸秆畜牧业,增加农业生态系统非物种循环,从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突破。 l 10 月 18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人们为什么热衷于栽杨树》,针对全国各地普遍种植单一的杨树问题,呼吁国家在森林经营上多考虑乡土树种,增加生物多样性;在考虑速生获得木材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那些缓生而经久耐用的优良木材;逐步改变杨树 “ 一统天下 ” 的局面,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应有的功能。 l 11 月 16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一位县环保局长的困惑》,文章指出,在中国现行环保机构中,县这一级是最基层的。目前造成中国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很大诱因来自县这一级,我国七大水系生态环境质量也几乎断送在县这一级的污染源上。中国千万计的中小企业,多分布在乡下,它们污染起来远比正规企业严重得多,尤其现行机制下,环保局需要看政府的脸色行事,需要平衡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利益,整顿起来难度也大得多。 l 11 月 30 日 ,《科学时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为什么会出现“空心村”》,文章深刻分析了中国农村青壮年离家进城打工的内部原因,以及空心村现象对中国社会的潜在影响,呼吁国家将产业向农村转移,从源头留住农民,以避免更多的农村家庭衰败。 l 11 月 28 日 ,三元国际生态示范基地项目论证会在昌平南口镇召开,该项目拟由广东香江集团出资 100 亿,建设成为都市有机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示范基地。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锦绣大地等部门专家和领导约 20 人参加了论证会,蒋高明研究员以生态专家出现论证会。 l 12 月 29 日 ,《科学时报》发表我组研究员蒋高明文章《我国粮食增产的空间在哪里》,建议国家加强生态学在粮食增产方面的实际应用,生态学的解决方案是环境友好型的,它可能在起初效果缓慢,然而,一旦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就根本提高了。由于经济杠杆的驱动作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将再次调动起来。 l 12 月 29 日 ,《新京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不用有机肥,哪来的有机食品》,文章指出,生产有机食品应当从最基础的有机肥来源抓起,而不是从有机认证抓起。有机食品认证部门应当严把认证关,还消费者一个明白。消费者应当正确理解有机生产过程投入大、用工多、产量低这个道理,优质必须优价。文章发表当天,《中国消费网》、《三农在线》、《中青报评论网》等多年媒体进行了转载。 l 12 月 30 日 ,蒋高明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与来访的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 and Trade Policy) 所长 James Harkness 先生,就有机农业、食品安全与健康、农业与能源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座谈,双方就有关问题达成了合作有机的初步协议。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六十三:弘毅生态农场大事记(2006)
蒋高明 2013-9-13 20:16
2006 年 l 2 月 18 日 ,弘毅生态农场创始人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科学学院做“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代价”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著名植物与土壤营养专家张福锁教授主持,该学院 200 多名师生听了报告。 l 2 月 17-19 日,“中国 21 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办。包括意大利前总理德 . 米凯利斯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国家环保总局原局长曲格平、国家文物局局长单祺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著名学者周干峙、吴良镛、罗哲文等中外领导、知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蒋高明研究员应邀参加会议,并在大会上做“我国城镇化若干问题的思考”的专题发言。会后,《人民日报 . 海外版 》、《南华早报》、《科学时报》、《科技日报》、《意大利新闻报》 (La Stampa) 等国内外媒体采访了蒋高明研究员。 l 2 月 27 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 8 版发表记者李秀春文章《新观点:和谐发展城镇化的一些声音》,采访蒋高明研究员部分观点。和谐社会的意义是什么?老祖宗在造这个字的时候 “ 和 ” 是一个口和一个禾,必须要有吃的,还有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都要有和谐状态。在农村非常需要科学技术,还要关注农业教育。农村要实行专业化的分工,有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有教育产业、传统产业、传统工业,这样才能让农民致富。 l 2 月 28 日 上午,受姜春云办公室和中宣部出版局委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联合举办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暨《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研讨会”,在北京金台饭店隆重召开。 全国人大 副委员长、原国务院副总理、政治局委员姜春云、全国人大布赫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副委员长、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等领导,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媒体记者共 200 多人参加了会议。蒋高明博士应邀参加会议,并做大会发言《试论中国生态环境的突围之路》,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反响。 l 3 月 4 日 , 《新经济导刊》评出 2005 年度“十大环保风云人物”,分别是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河南省焦作市市长毛超峰、贵阳市长孙国强、水利部长汪恕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汪永晨、生态学家刘建国、植物学家蒋高明、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等。 l 3 月 5 日 ,姜春云办公室郑承博秘书向蒋高明研究员约稿,就《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方略》研讨发要点,以及阅读姜春云主编《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后的心得体会,约稿《试论中国生态环境的突围之路》出版资料汇编。 l 3 月 9 日 ,《人民网》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应停留在口号》,文章阐述了一下六个观点,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应包括:一、吃饱饭和吃好饭;二、住上舒适的住房,用上自来水;三、用上 “ 管道 ” 气,厨房变卫生;四、三年能够换上一件衣服;五、有一些医疗卫生、公共交通、乡村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六、有整洁的生态环境,村里有老 “ 槐 ” 树。 l 3 月 12 日 ,《人民网》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新农村建设从哪里突破 ? 》,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为废弃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的基本目标。 l 3 月 14 日 , 《人民网》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现方式在于组织化》,从土地承包后引起的效率低下、单干的问题、以及国家最富裕的村落依然实行集体分配等角度,阐述了新形式下组织化的优势,鼓励农民变股民,建议国家投资向农村倾斜,在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帮助下实现组织化。 l 3 月 16 日 , 蒋高明研究员在山东农业大学,为全校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做学术报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代价》,引起农大研究生的强烈反响。 l 4 月 6 日 ,《中国工程院》网站“媒体综合信息”栏目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新农村建设从那里突破?》。 l 4 月 18 日 和 19 日,《科学时报》连续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务实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组织化:新农村的实现方式》,《中国科学院网》、《科学网》《新华网》等多家网站转载了两文。 l 4 月 25 日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蒋高明研究员组织山东沂蒙山区平邑县领导、山东采禾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生命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就山东生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建设适宜进行座谈。平邑县委副书记徐化国、山东采禾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张世家董事长、单德章总经理、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科研处长刘子适、农学院党委书记赵彦兵、院长张春全、副院长贺明龙、生命学院副院长孟庆伟、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副院长、平邑县卞桥镇李书记李俊超、王忠镇长、平邑神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运金出现了会议。 l 4 月 29 日 ,《新京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新农村怎样才能不变味》,呼吁国家新农村建设要务实,要动员全国农业科技力量为农民做出实实在在的“试验”,让农民受益,使农民自觉接受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l 5 月 10 日 ,蒋高明研究员指导山东农业大学魏存争等 5 名本科生,备战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所完成的《山东安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商业计划》通过激烈竞争顺利进入山东省决赛区,迎战全国大学生“挑战杯”。 l 5 月 15 日 , 新华社湖南频道《湘江评论》转引弘毅科研团队蒋高明研究员文章《新农村怎样才能不变味》。 l 5 月 18 日 , 蒋高明研究员在山东沂蒙山区进行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某林场存在的严重“监守自盗”行为, 3000 多棵大树被起刨,砍伐,去头处理。同时发现有关专家提出的所谓大树进城可以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完全荒谬的,城市的许多本地大树来自国有林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立法,立即停止大树进城。 l 5 月 20 日 , 蒋高明研究员在山东天达集团张世家、总经理单德章等陪同下在山东高密、莱西市等地考察废弃生物质资源利用情况。在莱西市,来自秸杆中光合产物给农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是粮食的近十倍。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利用秸杆中光合物质和能量是农业增产更增收的新方向,应当停止利用转基因等高风险技术单纯提高粮食产量的做法。全国的畜牧潜力在山东、河南、河北、东北、华南等农业大省 ( 区域 ) ,不在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西藏等生态脆弱的地方。 l 5 月 21 日 , 《新京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六畜兴旺才能五谷丰登》,文章从乡村脱困、生存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等阐述了中国未来农业的出路在生态的鲜明观点,建议国家重视废弃的生物质资源,变害为宝,解决乡村饲料来源和人的能源问题,将植物光合的初级生产与动物的次级生产联系起来,使农民增产又增收。 l 6 月 7 日 ,《人民日报》“纪念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大型征文《领导干部学习读物》收录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务实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征文办公室主办《东方之子》收录了蒋高明博士的事迹。 l 6 月 17 日 ,《新京报》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建设新农村,先护古村落》,建议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中,要对那些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老村落像自然保护那样严格保护起来,防止古老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遭到破坏。 l 6 月 22 日 ,《人民日报》第 16 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将秸秆变成牛羊的“面包”》,文章分析了利用全国 7 亿吨秸秆的可行性以及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巨大作用。同日,《人民网》发表了蒋高明博士的另一篇理论文章《恢复草原新思路:畜南下、禽北上》,建议国家将畜牧业的重点向农区转移,禽类养殖向草原转移,在草原区和农区分别扬长避短,恢复草原和带动农村循环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同日 , 《 South ChinaMorning Post 》 ( 南华早报 ) 发表记者 Vivian Wu 文章《 Burning of farmstraw has capital choking 》,文章采访了蒋高明研究员关于秸秆是重要饲料资源和能源的观点,指出杜绝秸秆焚烧的根本出路在于为秸秆产业化。 l 7 月 6-8 日,“泰山学者研讨会”在山东大厦召开,首批 36 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和 18 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代表共 50 多人参加会议。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才利民、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姜大明、省委组织部长刘伟、山东省教育厅长齐涛、山东省新闻发言人张德宽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章丘市重工业基地、泰安市旅游开发区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蒋高明博士出席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了“充分利用废弃省委质资源、做大做强山东大农业”的主题发言。 l 7 月 13 日 ,《中国电视台》第七频道“今日农经”节目播出记者采访蒋高明研究员的观点“让畜南下和禽北上”,有效利用和布局国家的土地资源。 l 7 月 17 日 ,蒋高明研究员赴山东枣庄市考察,在采禾动物营养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单德章、枣庄市人大主任、华夏基金会枣庄市分会会长李庆山等陪同下,考察了华夏学院校址,以及枣庄市利用秸秆饲料养殖情况。在枣庄市期间,蒋高明研究员向枣庄市市长杨瑛汇报了利用秸秆资源提升枣庄和山东畜牧业的设想。 l 7 月 19 日 ,《中国经济时报》用一个版面发表记者陈宏伟文章《畜南下、禽北上:一着资源与生态的妙棋 ? 》,文章采访了我组研究员蒋高明、副研究员李永庚博士的观点。该文认为,解决国家生态和农业秸秆焚烧的合理出路在于优化土地利用方式。 l 8 月 17 日 ,《新京报》 A03 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评论文章《新农村建设人才哪里来?》,该文从新农村实用人才高等教育的角度,呼吁国家重视高考落榜回乡青年的教育,国家从新农村建设经费中拿出专门基金培养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并重新塑造高考落榜青年的人生信心。 l 9 月 25 日 ,《中国教育报》第 2 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农业经济要与农业教育良性互动》。文章指出,要重塑农民形象,必须提高他们的收入,要发展乡村中的“工业”,将农民培养成农业技术工人;这就对新时期的中国农村和农业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如果说“农村、农业、农民”是“三农”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还要加上“农业院校”,成为“四农”问题。 l 10 月 11 日 ,《 读书 》 第 10 期发表黄宗智文章《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在谈到中国的饲料问题时,文章引用了我组研究员蒋高明观点。文章指出,今日多用来放牧牛羊的草原,可以考虑转养禽类。一方面,让草原牲畜 “ 南下 ” ,利用粮食地区的大量秸秆来饲养 ( 也可以同时提高农民的亩产收益 ) ;另一方面,让今日粮食地区所养的禽类 “ 北上 ” ,在草原上养殖可以免去因过度喂饲导致的荒漠化。 l 10 月 12 日 ,《科学时报》发表记者杨新美采访蒋高明研究员文章《草原生态恢复新思路:畜南下、禽北上》。我国共有各类草原 60 亿亩,是农田的 3.3 倍,占整个国土面积的 41% 。但是,如此广阔的草原并没有 “ 喂饱 ” 数量仅占全国 1/3 的牧区牛羊。连续多年的超载过牧,造成我国绝大多数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而在农村,大量的生物质资源秸秆被白白烧掉还污染了环境,针对上述矛盾,蒋高明研究员提出恢复草原的新思路 “ 畜南下,禽北上 ” 。 l 11 月 26 日 , 《新京报》 A3 版发表蒋高明研究员文章《秸秆畜牧业富国利民》,文章从新农村建设、能源、草原恢复、环境保护、全球变化、城市安定等角度阐述了秸秆养畜代气体的八大好处。 12 月 28 日 ,蒋高明研究员在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为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做学术报告《草原生态恢复新思路:畜南下、禽北上》,约 500 名学生听了报告,就草原生态特点、新思路对蒙古传统文化的影响、循环农业、现代秸秆畜牧业、新农村建设等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六十二:弘毅生态农场大事记(2005)
蒋高明 2013-9-11 20:08
弘毅生态农场大事记:2005年 蒋高明 l 3 月 18 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邀请国内和国际著名 NGO 组织和生态保护专家参加座谈,就国家正在实施的环评法规建设、循环经济、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征求各方建议。自然之友会长梁从戒先生、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女士、地球村负责人廖晓义女士、绿岛负责人张可佳女士、《读书》执行主编汪辉教授、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郑也夫教授等人参加座谈,会议由国家环保总局牟广丰司长主持。弘毅生态农场创始人 ( 以下省略该头衔 ) 蒋高明研究员被邀参加座谈,并做了关于加大利用农村生物质资源源力度的主题发言。 l 9 月 26-30 日,应山东潍坊市安丘市市委书记李本跃、市长王继怀、临朐县委书记钟耕民、县长考继佳邀请,蒋高明研究员对上述两县进行了为期 5 天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就安丘大汶河湿地自然保护、临朐生态示范县“社会、生态、经济”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蒋高明研究员提出的“以自然力恢复自然”措施被临朐县人民政府作为退化生态系统治理的主打模式,实施三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 l 12 月 23 日 ,“中国 21 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在新大都饭店召开,论坛由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 中战会 ) 、人民日报海外版、科学时报联合举办。中战会为“中国的战略智囊团”,其目的是为国家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名誉会长为开国上将萧克,会长为前副总理谷牧。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专家代表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华早报、科学时报、北京日报等媒体记者约 40 人参加会议。研究员应邀出席会议,并做了“抢救并保护我国乡土生态环境”的主题发言。 l 10 月 18 日 ,蒋高明研究员应聘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组建了泰山学者团队,开始以生态学位主导的新农村大型实验,试验地点位于在临沂市平邑县蒋家庄 ( 弘毅生态农场所在村庄 )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发改委、临沂市政府等对该实验给予了高度关注,校党委书记盖国强、副书记于留成、副校长董树亭,山东省发改委综合处处长彭继安、临沂市人大副主任蒋建云、临沂市农业局局长赵新、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平邑县长陈一兵等亲临现场实验现场指导。 l 12 月 3 日 ,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举办的“绿色中国第九届论坛”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会议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潘岳主持会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露、全国政协副主席陈辉元、中宣部副部长欧阳坚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言。论坛围绕中央新近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精神,探讨公众参与中国环境建设举措,蒋高明研究员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身份特邀出席会议。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六十:三省农民合作者代表参观弘毅农场
蒋高明 2013-9-8 22:07
蒋高明 2010 年 5 月 6 日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杨嬛博士带领广西、山东、河南三省农民互助合作社 11 名代表,对我们研究团队创建的山东弘毅生态农场进行了参观与经验交流。本课题组蒋高明、吴光磊、李静、李霄、郭立月、战丽杰、曾祥伟接待了来访农民,并向客人们就农场运作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内,目前主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村创新课题研究,带领农民尝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实践,项目点分布于广西、河南、山东等地农村。 2010 年 4 月,我应项目组织者邀约已经赴河南兰考县南马庄介绍了生态循环农业理论和弘毅生态农场的具体实践,兰考农户们希望前来弘毅生态农场农场进行现参观。为满足三省农民致富愿望,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杨嬛博士组织了本次参观活动。 就是这个中国河南南马庄,因其发起全国首家农民合作社,并坚持生态农业理念,南马庄以无公害大米协会、生态农产品合作社、食用菌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为基础,整合全村资源,成立了 “ 南马庄合作联社 ” ,生产出大米、小杂粮、莲藕、螃蟹、小杂鱼等一系列生态农产品,引起全国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的做法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高层的关注,习近平副主席和回良玉副总理亲往参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还对他们的做法专门做过报道。这个全国闻名的生态农业先进村,也来弘毅生态农场参观送宝,这对我们这些科研一线人员也是很大的鼓励。 课题组成员带领参观团现场观摩,并详细介绍了微储鲜秸草(面包草)、散养鸡、肉牛养殖、蝗虫养殖、黄粉虫及蚯蚓培育、有机蔬菜种植等生态循环链的各个环节;并以农场生产的有机食品招待来访者。参观者对于秸秆养牛,牛粪肥田,牛粪饲养蚯蚓与黄粉虫、牛粪产沼、丰产林下散养柴鸡、杂草养鹅、物理方法诱捕害虫养蛋鸡等做法深表赞赏,询问具体技术要领。参观弘毅生态农场后,我带领考察团参观了农场所在地蒋家庄村沼气池、人工湿地建设以及生活用水排污工程。其中,生活用水排污工程是由环保部直接拨款建设的首批全国农村环境面源污染 “ 以奖代治 ” 试点工程之一,工程总造价 280 万元。本课题组研究人员组织申报了该国家项目。除此之外,为配合科研人员的生态农业实践,平邑县人民政府投资农村开发资金 700 万元,用于蒋家庄等 7 村的中低产田改造,由县开发办具体实施。 图 8-9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杨嬛博士 ( 左 ) 。 图 8-10 弘毅生态农场经常接待前来取经的参观者。 来访的合作组织农民饶有兴致的了解了生态农场及蒋家庄生态治理情况,他们对不同的生产模式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和比较。河南兰考县南马庄村来访的党支部书记杨士华在留言簿上写道: “ 我们真正看到了生态农业循环 ” 。 一个月后,即 2010 年 6 月 6 日 ,南马庄农民再次来弘毅生态农场,这次是由开封市兰考县人民政府组织的,南马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30 多名农民来弘毅生态农场,由开封市市长助理何慧丽带队。这次来的 30 多名农民代表,都是有机农业生产一线的代表,有非常好的实践经验。他们非常重视与专家学者的交流,提出了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边参观边讨论,农民发言异常踊跃。参观后,他们在自己办的简报上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之行,摘录如下: 兰考县组织人员参观学习外地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 南马庄合作联社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现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6月1日—2日,县委常委、中国农业大学何慧丽教授带领南马庄合作联社、家家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武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理事长、社员代表一行20余人,到山东省平邑县弘毅生态农场实地考察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经验。 弘毅生态农场成立于2006年7月,位于山东省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村,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环保学者蒋高明教授设计成立的研究型试验农场,其核心思路是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摒弃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等技术,从秸秆、“害”虫、“杂”草综合开发利用入手,增加生物多样性,种养结合,实现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生产纯正有机食品,创建“低投入、高产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就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蒋高明教授的介绍下,考察组参观了农场的三种循环运作模式:一是“秸秆-面包草-牛-牛粪-沼气-农田”循环模式。秸秆收获后,直接用打包机打包成70公斤一包的“面包草”,发酵后直接养牛,牛粪作为沼气池原料,产生的沼气可用来做饭、照明,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可直接用于农田。二是“庄稼-害虫-诱虫灯-鸡”循环模式。选择诱虫灯诱捕害虫,捕获的害虫经晒干、粉碎后加入蛋鸡饲料,直接喂鸡,生产有机鸡蛋。三是“秸秆-牛-牛粪-昆虫(蚯蚓、黄粉虫)-鸡”循环模式。利用牛粪中的养分,养殖蚯蚓、黄粉虫,养殖蛋鸡和肉鸡。同时,养殖过蚯蚓的牛粪, 施入农田后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平邑之行,让考察人员大开眼界。走有机循环农业之路,吃健康生态食品必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参加考察的合作组织负责人和社员代表纷纷表示,在今后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弘毅生态农场的经验学好,把弘毅生态农场的生态运作模式和生态理念引入兰考,为推动兰考生态循环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五十九:十五所高校学生来访
蒋高明 2013-9-7 20:40
十五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参观弘毅生态农场 蒋高明 2011 年 2 月 15-16 日和 21-22 日,大学网组织 15 所高校的 58 名大学生志愿者,分两批次参观弘毅生态农场,并就生态农业相关问题进行研讨。这些大学生,分别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天津农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西安邮电学院。 大学网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北京几家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联合创立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着前人从未经历过的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同时却发现自己的心灵似乎有着太多的游移与不安。他们想追求一些美好的事物,却又为形形色色的现实所困惑。他们想要新的生活,却又难以挣脱既有的束缚。本以为可以不再面临升学压力的他们,心里却又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烦恼和将要面对的冷漠世界添上了厚重的阴影。大学网的创始人认识到,只有当整个社会都不再因为贫穷、饥饿和寒冷而发出苦难的悲泣时,个人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光明与温暖。没有人是独自存在的岛屿,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他们以 “ 向往崇高,追求崇高,体验崇高,实践崇高,享受崇高 ” 为宗旨,广泛联络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实践。就是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他们看好了弘毅生态农场的社会实践价值。 吴光磊、韦继光、李勇、李彩虹、郭立月、战丽杰、曾祥伟、唐海龙、蒋大龙、博文静、孟杰等在生态农场开展论文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山东农业大学的博士和硕士生们,热情接待了全国大学生参观团,并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 “ 大农业 ” 的生态循环理念和农场发展现状,及其各自的研究课题。研究生们陪同大学生们,实地观摩和研讨了农场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各项技术细节,如秸秆青储饲料加工技术、肉牛育肥技术、有机肥高效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友好型 “ 禽粮互作 ” 模式、环境友好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技术、种-养-肥-加工-新能源耦合技术等。 图 8-8 全国不少高校大学生来弘毅生态农场参观,这是某高校学生听蒋高明研究员介绍生态农业前景。 研讨会上,来自全国 15 所高校的 58 名在校大学生们对我提出的有机循环理念,及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表示敬佩。同时,他们就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集体观看了山东卫视播出的《餐桌上的世纪悬念》视频;大家从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人体安全等角度全方位讨论了主粮转基因的潜在风险。随后,通过观看美国纪录片《食品公司》,大家了解了西方国家食品生产行业以牺牲公众健康和安全为代价,改变动植物的生长方式和生长周期,从而在经营上获得丰厚利润的黑幕。影片抨击了工业化饲养牲畜做法,呼吁消费者以实际行动支持有机食品。在观看日本 NHK 电视台制作的系列电视纪录片《激流中国 —— 富人与农民工》后,大家更被国内贫富差距这一社会现象所震撼,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更加关注 “ 三农问题 ” ,通过更有效的制度保障社会和谐公平。 活动期间,调研团还在驻农场研究生的帮助下,分别到农场附近的蒋家庄、曹家庄、东荆埠、西荆埠等 4 个村庄入户调查,从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及教育等角度全方位剖析,了解到了农村的真实现状。为了使大家真正融入农村,掌握第一手信息,在我的建议下, 58 位大学生全部在村民家中住宿,与当地老百姓进行了充分交流。 两天的活动,紧凑而充实,参观团中的大部分 “90 后 ” 大学生感到受益匪浅。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杨博同学深有感触地说: “ 通过此次活动,自己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和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农村还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有机农业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值得庆幸的是,有蒋高明教授这样的科学家长期坚持在农村一线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服务和发展相关产业,这使我们坚信农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 。 在嘹亮而充满激情的红色歌曲中,大学生调研团离开了弘毅生态农场,踏上了返校的旅途。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五十八:农业部环保部的联合调查
蒋高明 2013-9-5 23:05
蒋高明 2011 年 4 月 12 日 ,农业部会同环保部组成联合调研组,对 弘毅生态农场进行实地考察。北京领导的到来,自然引起了省、市、县、镇领导的重视,蒋家庄这个小山村的村民们从来没有见到那么多层级的领导,那天还一下子知道了农民种地还有那么多的管理部门。山东省农业厅、临沂市农业委员会、平邑县农业局、平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玉山、县农业局局长杜记景奇、弘毅生态农村所在地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镇长张林森等陪同考察。调研组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资源环境处长李波、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员韩永伟、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平国、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长、教授吴文良、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总站站长张汝安、副站长徐兆春、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刘延生等领导和专家组成。 那么,是哪一阵风把这么多的领导和专家吹到了弘毅生态农场呢?原来, 2011 年春节过后,笔者与新华社内参记者,就中国粮食安全对策尤其转基因粮食安全给国务院做了万言上书,书信长达 19 页,给中央领导的信的附件中多次提到我们在弘毅生态农场的实践。国务院某总理随即批示, “ 应该明确我国转基因科学研究的方针,重大专项部署及其成果的运用方向,要坚持从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及生态环境最高利益出发,坚持科学,实事求是,通过讨论以求得正确判断。 ”2012 年 6 月,《南风窗》对这一内幕进行了报道,文章指出“一位重要的科研专家写信给国务院领导,请求停止主粮转基因商业化”,这里所指的科研专家就是笔者,当然我不是什么重量级的人物,否则就不会在几年实践中摸打滚爬了,毕竟,我们没有太多的科研经费,一些研究经费都是东拼西凑,是我化缘来的,有些干脆就是自掏腰包的。 调研组与驻弘毅生态农场研究人员进行了面对面座谈,但座谈是不轻松的,要回答不同专家的疑问,甚至不友好的提问。有些人本来就是戴有色眼镜来的,他们怀疑我们给国家领导人建言的真实性。在发言中,我首先向与会人员阐述了已故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先生的 “ 大农业、大粮食 ” 理念,并展示了弘毅农场几年来的生态农业实践成果,即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而非单一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创建 “ 低投入、高产出 ” 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用生态学原理,从秸秆、 “ 害 ” 虫、 “ 杂 ” 草综合开发利用入手,种养结合,实现元素与能量循环利用,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就业。在我们详细、耐心的讲解下,与会人员对生态农业也有了更深理解。发展生态有机农业,非但不会 饿死人 ,反而能让人吃的更好。根据生态循环原理,农田秸秆、牛粪、林下草地、 “ 害 ” 虫、 “ 杂 ” 草等,都是光合产物,都可以转换为 “ 粮食 ” 。长期以来,这些光合产物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是借助化学方法对害虫、杂草实施灭杀,秸秆就地被焚烧,既造成资源浪费,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座谈会上,临沂市农委副主任徐文惠,平邑县农业局长杜记奇,就临沂市与平邑生态农业发展状况做了报告,他们对地方生态农业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并表示会继续加大生态农业方面的建设,增加有机农业在临沂市和平邑县的覆盖率,贯彻落实中央政府提出的低碳政策,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座谈会后,我陪同农业部、环保部领导专家,观看了农场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各项技术细节,如:秸秆青储饲料加工技术、肉牛育肥技术、有机肥高效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友好型 “ 禽粮互作 ” 模式、环境友好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技术、种-养-肥-加工-新能源耦合技术等。 尽管我们面临了一次严格的考试,中间回答问题时甚至出现了争议,出现过小小的不愉快,但在后来农业部与环保部调研报告中,专家们还是给予了诚恳的结论。他们认为农场科研人员以 “ 自然、健康、可持续 ” 为总纲领,通过细致扎实的实践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示范效益与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是: 1 )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带动了约 1000 亩农田秸秆养牛,使这些农田彻底告别了农田 “ 狼烟 ” ,所在村庄秸秆养牛数量由实验前的 2 头,发展到 160 多头; 2) 利用动植物生态位差异发展散养禽类 , 其中林下养鸡,由实验前的 0 只,发展到目前的 3 万只; 3 )生物质能源利用,为所在村庄发展沼气 130 户; 4) 害虫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小区实验内,彻底告别农药、化肥、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后,病虫害得到根本控制,有机玉米产量达到 1100 斤 / 亩 ; 5 )课题组成员为所在村庄成功申报环保部农村环保专项资金 90 万元,对所在村庄蒋家庄实施雨污处理系统,上述综合措施,使蒋家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与卞桥镇领导共同努力下,平邑县县农业开发办在蒋家庄所在 6 个村庄,投入中央专项资金 800 万元,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 路、水、渠、桥建设 ) ,目前该工程已顺利完成并发挥作用,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普遍欢迎。对于那次调研,长期支持我们工作的山东农业大学也派出了领导和专家陪同,他们是山东农业大学科研处长米新华、农学院党委书记赵延兵、植保学院副院长刘玉生等。米处长还介绍了该校在弘毅生态农场进行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坚持在农业、农村一线的实践最终赢得了专家领导的认同。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五十七:日本专家相信了
热度 1 蒋高明 2013-9-3 22:50
蒋高明 2010 年 12 月 17 日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山田七绘研究员,为了研究中国可持续农业,对中国境内的生态农场进行实地调研,当她从有关渠道了解到我们的实验后,专程从日本来到弘毅生态农场。因她不会讲中文,就在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找了一名翻译,他是在日本留学多年的宋晓凯博士。 日本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一根稻草的革命》而闻名于世(这句话不贴切吧)。这本书的作者是福冈正信,生于日本爱媛县,毕业于岐阜高等农林学校。曾就职于横滨海关、高知县农业试验场等地,后回到家乡实践 “ 不耕作、无农药、无化肥、不除草 ” 的自然农法,致力于使用混有树木种子的粘土做成 “ 粘土丸子 ” 推广绿化。 1988 年荣获印度的最高荣誉奖和被誉为 “ 亚洲诺贝尔奖 ” 的菲律宾的麦格塞塞奖 ( 社会贡献奖 ) 。他依据中国道家的 “ 自然无为 ” 哲学,提出了自然农法的构想,著有《自然农法》、《一根稻草的革命》等书。在几十年的农业实践中,他的构想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自然农法采取不耕地,不施肥,不用农药,不除草做法,具有节能、省本、高产、无公害,土地越种越肥等优点。 日本曾走过工业化农业的弯路,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了,工业化农业给土地和环境以及人们的食品安全带来的严重危害,所以日本人对自然农业或有机农业非常推崇,日本在多地开展了有机农业实践。 2010 年 6 月笔者曾到横滨市豆子市现场考察日本的有机农业,知道他们在不少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尝到日本电子产品在中国大行其道好处的日本企业,也在中国莱阳等地,建立生态农场,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用其严格的管理和较高的信誉,占领中国食品高端市场。山东朝日绿源农场就是这样成立的,该日资公司在当地租了 1500 亩地,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奶牛,开展有机农业生产,他们生产的有机草莓价格高达 100 元 / 斤,依然有中国消费者认可,对于这样暴利的有机农业市场,日本人是不会放弃这个赚钱机会的。 对于日本学者的到来,我的第一判断是,他们是来获取情报的。因为我们的技术并不亚于他们,我的自信来源于我们的科研实力。我们采取“六不用”做法生产出来粮食、肉、蛋和蔬菜,产品如被中国那些愿意高价购买日本食品的消费者认可,那么中国农民对国家外汇储备的贡献远远大于生产牛仔裤,当然对于日本有机食品企业也形成巨大的挑战。尽管我多少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但从礼节上我们对山田七绘研究员和宋晓凯博士的到来表示欢迎。在弘毅生态农场,我向客人详细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的生态循环理念、运作模式及发展现状,陪同客人实地参观了农场内生态循环农业各关键技术示范区,研究生农田实验区、林业恢复实验区、林下生态养禽实验区及人工湿地项目区等。 考察后,中日学者召开了面对面的座谈会。山田七绘研究员简要介绍了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的单位性质、自己的研究领域及日本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她对我们的 “ 大农业 ” 生态循环理念及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表示赞赏,对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在中国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大量示范引领性工作表示钦佩。最后,中日双方专家就弘毅生态农场的资金运转、经济效益、农资来源及有机肥去向等细节问题展开调研。宋晓凯博士对我们科研团队长期在农村一线开展科技攻关的做法表示敬仰,并详细了解了科研团队在周边地区技术服务、产业带动方面所做的工作,且在科技合作方面与本团队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计划在适当的机会对弘毅生态农场进行长期的体验,并带来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前来农场开展研究工作。 山田研究员一行还饶有兴趣的参观了研究生实验室、会议室、图书馆、微型气象站、研究生公寓等,并互赠图书。山田七绘研究员向我赠送她们主编的《日本农业经济》一书,我也向日本客人赠送了我编写的《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和光明日报记者冯永峰编著的《中国环保 NGO 的故事》 ( 内有对我做的工作的介绍 ) 一书。 图 8-7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山田七绘研究员 ( 右一 ) 在弘毅生态农场调研。 实地调查和现场交流后,山田研究员私下对我说,她实地考察了中国近百家生态农场,大型的小型的,国营的私营的都有,但她认为能够像我们这样严格坚持“六不用”,让农业中的各种元素循环起来的还是凤毛麟角,她决定向日本读者介绍我们的做法。回国后我们继续联系,她约我撰写了 4000 字的弘毅生态农场做法及其背景介绍,由她们免费翻译成日文。后来,文章在她们主编的《日本农业经济》上发表了。 我们的实践不仅让日本学者信服,还有一线的日本技术专家。山东有家大型民营企业也从事有机农业,该企业因有大量政府资金扶持,实力雄厚,聘请由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多个国家的专家作为他们的顾问,年顾问费用高达50万元人民币。日本人池田秀夫就是他们聘任的首席土壤专家,他有一些技术发明,主要为土壤改良方面的技术。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全国有机农业学术研讨会上,我见过池田秀夫。 2012 年 6 月 5 日,池田秀夫到弘毅生态农场实地考察,取走了我们的土壤样品,对我们生态农场的每一个细节都很关注,日本人开始感觉到中国人用自己的传统智慧在有机农业领域能够与他们抗衡了。“健康的土壤,健康的食物,健康的生活”,这是山东银香伟业集团土壤改良技术顾问池田秀夫参观弘毅生态农场后用中文写下的留言。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620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五十六:德国大使馆伸出援助之手
蒋高明 2013-9-3 22:44
蒋高明 2010 年 10 月 15 日 ,又一批外国客人来到了弘毅生态农场,他们是来自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分别为德国驻华大使馆发展顾问、二等秘书 Dirk Steffes-enn 、德国亚琛大学 Mario Lucas( 卢马瑞 ) 博士,德国、芬兰、荷兰等七国国际教师 HuhayLucas 及其夫人 Malia Lucas 。德国客人不仅来农场参观,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笔不小的礼物,一万欧元经费 --- 用于农村生物质能研究。 德国人怎么知道我们的试验并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呢?这还得从前面介绍的德国博士生卢马瑞说起。原来,卢马瑞在弘毅生态农场取得博士论文数据后,一直没有停止对弘毅生态农场的关注,通过他的私人关系与德国驻华使馆取得了联系。德国人对可再生资源利用非常重视,德国大使馆在中国青海、四川、甘肃等省份资助了 11 个村级清洁能源项目点。弘毅生态农场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恰好符合他们关注的兴趣,于是由卢马瑞牵头,我组副研究员郑延海博士起草申请书,获得了批准,蒋家庄成为德国驻华使馆在中国资助的第 12 个村级清洁能源项目, Steffes-enn 先生就是来了解具体落实情况的,其他德国客人则是卢马瑞的父母,他们来华旅游,经他的儿子介绍,专门将弘毅生态农场作为旅游点了,他们想了解中国真实的生态农业发展状况,卢的父母是环保发烧友。 图 8-6 德国大使馆官员考察弘毅生态农场。 郑延海副研究员、泰安市科技局李宗奉博士、平邑县农业局副局长孟祥义、平邑县卞桥镇人大主席林清华、平邑县卞桥镇副镇长刘文玄、卞桥镇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周京林等陪同德国客人考察了弘毅生态农场。 在欢迎会上,我对 Steffes-enn 先生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客人详细介绍了弘毅生态农场的生态循环理念、运作模式及发展现状,并对德国使馆对我们伸出的援助之手表示十分感谢。我们进行生态农业实验没有固定的研究经费,除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给我的“泰山学者”个人补助费外,不少费用是化缘来的,且我们的实验是与一线的农民打交道,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经费困难是可想而知的。随后,我陪同客人实地参观了农场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各个技术环节:秸秆青储饲料加工技术、秸秆青储饲料育肥技术、有机肥高效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友好型 “ 禽粮互作 ” 模式、环境友好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技术、种-养-肥-加工-新能源耦合技术等。 Steffes-enn 先生对我们的生态循环理念及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表示敬佩,对弘毅生态农场在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赞赏,并对新能源深度开发项目的进展情况深感满意。从事中国生物质能研究的德国亚申大学 Mario Lucas 博士参观本农场模式后指出,有机农业是当今国际农业发展的方向,中国农民应该继续发扬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 平邑县农业局副局长孟祥义向客人介绍了平邑县户用沼气发展现状,并对德国驻华大使馆将新能源深度开发项目落户在平邑表示感谢。孟局长特别指出,在蒋高明教授的积极引领、协调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使用沼气,并得到了政府补贴,目前蒋家庄村已经建立了 130 座户用沼气池,占全村村民户数的 50% 。德国驻华大使馆的项目更是解决了冬天沼气池产气难的问题,深受老百姓喜爱。平邑县卞桥镇人大主席、县人大代表林清华对德国友人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我们的科研团队在平邑县卞桥镇境内开展科研工作表示感谢,并表示将发展有机农业作为平邑县年度人大提案,拟在平邑县重点推广。 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吴光伟、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赵延兵、泰山学者付道林、农学院副教授宁堂原等在山东农业大学与德国友人进行了会谈。弘毅生态农场工作人员,在弘毅生态农场开展课题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生韦继光、硕士生李静,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李宗奉、吴光磊,硕士生郭立月、战丽杰、曾祥伟、唐海龙、蒋大龙、李占、本科生刘海涛向德国客人们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工作,他们扎实的科研做法给德国客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五十五:美国学生来农场
蒋高明 2013-9-3 00:13
蒋高明 2011 年 4 月的一天,我收到了一份来自美国纽约的电子邮件,落款是纽约 Stone Barns 食物与农业中心的 Matthew A Hazel( 中文名麦克 ) ,我以为他们是要弘毅生态农场资料的,因为以前收到了不少来自发达国家的信,都是了解一下情况。不料这次麦克却提出要来中国,到我们的弘毅生态农场担任志愿者。于是我以课题组访问学者名义邀请他前来中国,邀请信如下: Matthew A Hazel 食物与农业中心,蔬菜生产部员工 PO Box 104 , New Paltz, 纽约 美国 12561 亲爱的麦克先生 : 你好。非常高兴邀请你前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本课题组做访问学者,时间为 2011ian11 月至 2012 年 4 月。你到植物所访问的目的是进行有关生态农业的配需,该培训活动可加深中美国家在生态农业与文化方面的的交流,共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是中国著名的生物基础类研究所,她成立于 1928 年。植物所有中国科学院系统与进化、植被与环境变化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有分子与发育生物学、光生物学、能源植物开发与利用等院级重点实验室,全国第一个植物园也在本所。你来植物所后,将在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学习。 本研究团队在山东建立有弘毅生态农场,这是个研究型农场, 2008 年法国巴黎农林科技大学两名硕士生在那里工作学习半年。本组拥有 GFS-3000 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器 ( 德国制造 ) 、植物冠层分析仪 ( 美国制造 ) 以及其它必须的测定仪器,你来后可以学会使用这些设备。另外,本研究团队坚持利用 “ 六不用 ” ,即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从事农业科研与生产,相信你对我们的技术会感兴趣的。 你在植物所和弘毅生态农场生活学习期间的生活费、住宿费、去弘毅生态农场的交通费将由我负责的课题组提供。 祝你在中国工作学习愉快。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2011 年 10 月 13 日 信是由植物所外事部门发出的,还要加盖植物所公章以取得来中国的签证。麦克接到我的邀请信后,很快办理了来中国的手续。这个学生原来是学神学的,为什么对有机农业感兴趣呢?原来,他是美国某神学院的高材生,对上帝是崇拜的,有鉴于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那些生物技术商业公司对上帝创造的物种粗暴地实施基因手术,他们是强烈反对的。从神学的角度来看,转基因更是破坏自然毁灭人类的行为,于是,这个学生成了一个反对转基因、热爱有机农业的愤青了。 来植物所后的第二天我就约他到我办公室聊聊,他带来了好多美国的书,涉及有机农业运动以及美国人反对转基因运动的。在植物所短暂停留后,麦克就到弘毅生态农场与我的学生们参加了生态农业科研活动和大田劳动,他参加多次弘毅生态农场的学术活动以及在北京的活动。除了担任志愿者,还与我的学生们成了好朋友。研究生们帮他到派出所办理外国人员暂住证,找办公室,找宿舍,而他则帮助研究生们修改他们在弘毅生态农场所做的学生论文。 图 8-4 美国学生(中) Matthew A Hazel , 他的专业是神学,却热衷有机农业。 图 8-5 美国学生 Natalie Baer( 左一 ) ,她是霍普金斯大学的高材生。 通过麦克,我又认识了另外一名美国学生,这个学生名叫 Natalie Baer ,中文名字白娜 丽 。这个美国学生, 正如她的名字,白白净净,文文静静,亭亭玉立,非常典型的美国女生。她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新加坡人,双重国籍的优势使得该生既讲一口标准的英语,又能讲中国的普通话。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一次全国有机农业学术研讨会上,麦克带她来听报告,在那一次会上,我做了一个特邀报告,介绍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这个学生也喜好有机农业,她当时的身份是中国农业大学的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是中美有机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之比较,在中国许多地方收集生态农业的数据。 2011 年 7 月 21-23 日,这个会讲中文又能讲英文的女生,在她的同胞麦克陪同下来到了弘毅生态农场。白娜丽毕业于 美国著名的霍普金斯大学。在与我的学生交流中,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对美国的一些转基因食品情况很熟悉,后来发给我不少有关资料。她告诉我,在美国转基因食品是很不受欢迎的,非常多的人愿意吃有机食品,但却因为条件有限,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到。美国的农场基本都是巨型农场,人手又少,难以生产出真正的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在超市里不加标注,只有有机食品才会有标注。那些经过加工的食品,就很难判断是否转基因。对此,她感到很无奈,她希望中国能找到一种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机食品生产与销售方法。参观弘毅生态农场后,她对我说,她已经实地考察了中国不少生态农场或有机农场,但像我们这样从科学机理上认真探讨的不多,尤其在生态种养方面,如果坚持下去,将会取得不少重要的成果。 白娜丽这个霍普金斯大学的高材生,在白宫做过实习生。她到弘毅生态农场给我带来了美国白宫的礼物——在美国设计、有白宫精美图案、但在中国生产的一只蓝色的茶杯,如今这个茶杯就摆在农场我的办公室兼卧室里。当很多中国人出国参观学习,异口同声地夸赞他国风光,羡慕人家的地盘时,中国为什么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好呢?那样得到的外国人的尊重才是由衷的。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我的大学同学将弘毅生态农场戏称“蒋家白宫”,我也就欣然接受了。 (后记:Matt现在波士顿大学读博士,从事有机农业研究)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五十四:中美学术研讨会
蒋高明 2013-9-1 23:14
蒋高明 2010 年 6 月 1 日 ,弘毅生态农场一下子热闹起来,我们第一次在大门口打起了横幅“热烈欢迎中美代表莅临弘毅生态农场”。我们要在这里举办一个中美的生态农业研讨会,这个研讨会是民间自发的,从召集到人员汇集起来前后不到三天。美国方面的代表是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所长 James Harkness ,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中国项目官员常天乐;中国方面则由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率领,成员包括兰考县农业局经管站站长许海涛,兰考县南马庄农民合作联社理事长张砚斌及社员代表、胡寨合作社理事长、家家喜合作社理事长、夏武营合作社理事长;珍古道尔(北京)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主席范敏坚,小毛驴市民农园志愿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石嫣、程存旺,中国政协杂志社编辑郭玲玲,科学时报《周末评论》版主编张其瑶;上海宇康实业有限公司吴涛,广东省中山市诺顿照明温州直销店彭志刚,山东青岛福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崔绍军,山东淄博玉黛湖景区郝博、邢滨,山东泰安市岱岳区绿行蔬菜合作社郑德军,山东滕州泰岳化工赵峰,江西省农民彭先生、山东大学大学生志愿者。政府方面的代表有,平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玉山、中共平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立军、平邑县农业局副局长李景刚、平邑县卞桥镇镇长张林森、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支部书记蒋军等。再加上我们的团队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硕士生李静;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吴光磊、硕士生郭立月、曾祥伟、战丽杰。这样,就组成了 2 国 6 省 ( 市 )19 家单位由专家、领导、农民合作社成员、企业家、媒体记者及大学生志愿者等 60 人规模的研讨会,农场能够承载 40 人的会议室一下子装满了人,许多年轻人只好站着听报告。 图 8-3 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所长 James Harkness 在弘毅生态农场做学术报告。 弘毅生态农场为什么一下子吸引了这么多的中外来宾,尤其是来自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重视呢?在许多人眼里,美国的现代化农业才是国际潮流,而我们搞的生态农业是落后的。实际上,弘毅生态农场利用生态循环和生物多样性原理,在告别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这现代农业“六大害”后依然坚持科学探索,所获得的成果已经走向了国际先进行列。在研讨中,中美代表们参观了 “ 微储鲜秸草 ” 饲喂肉牛,牛粪沼气池,牛粪养殖蚯蚓,牛粪养殖黄粉虫,频振式诱虫灯杀虫,林下养鸡养鹅,诱虫灯捕虫、蚯蚓、黄粉虫饲喂柴鸡等生态循环实验效果,同时参观了弘毅生态农场的百亩有机园、人工湿地、本地树生态恢复实验林、国家环保部资助的污水管网处理系统等项目。 美国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所长 James Harkness 博士参观后在研讨会上感慨地说,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农业正逐渐被农民抛弃,尤其是最近 30 年来,农民向农田中施用的农药、化肥的量急剧增加,土壤质量遭到严重破坏,中国要想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农业道路,不能照搬美国模式,弘毅生态农场所实践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才是中国农业正确出路。他回国后,即在美国宣传我们的做法,还向笔者发出了邀请,到他们位于明尼苏达的研究所总部参观讲学。其后,我们联合发表了两篇关于食品安全的文章,首次向国内读者介绍了美国因盲目发展农业现代化、集约化造成的环境与健康代价,这些信息与国内以往宣传的内容完全不同。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五十三:美国作家来农场寻找创作素材
热度 1 蒋高明 2013-9-1 00:19
蒋高明 2009 年 4 月 27 日 ,美国著名作家 MarkHertsgaard ,在芝加哥时报记者武毅秀陪同下,实地考察弘毅生态农场。 Hertsgaard 此次来中国,是为了写一部关于农业与温室气体减排的书。经人介绍,他找到了我,要将我所做的弘毅生态农业实践案例写进他的作品中。该书于 2011 年问世,在他在著作中,描述了他对弘毅生态农场尤其是对笔者的一些印象,这些描写可见于《热点:在地球度过下一个五十年》第八章《我们将如何养活自己?》中的《如今我们用掉了大量化学肥料》一节。我的博士生郭立月根据英文原著翻译如下: 当我去农村考察生态农业并了解中国农民对气候变化的看法时,我就有了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最大的挑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我决定去拜访两个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北京东南方向的沿海省份山东和河南,这两个省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土地 —— 黄河冲击平原。火车离开北京,窗外的风景从市中心到边远郊区几乎没有变化。一座座高楼林立,一些已经建成,还有一些仍在建设中。正如中国其他的一些城市一样,北京正在向外扩张,不顾一切地占用耕地来满足整个国家巨大的人口住房需求。 向南经过天津。天津拥有 1100 万人口,我见证了该国食品安全的第二个挑战。过去的农业用地,曾经是一望无际的冬小麦,如今被巨大的温室蔬菜大棚所取代。我看到的那点没有种植作物的土地除了干旱就是干旱。灌溉农业用水来自哪里?来自贯穿这些土地的大部分的灌溉渠道,就像在午后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巨大的银色条带。可问题是,这些运河里的水来自于迅速消耗的地下水。中国北方平原拥有 2 亿人口,生产了中国 60% 的小麦,科学家估计其地下水将在未来的 30 年被消耗用尽。 “ 这种下降的速度是非常明显,是有据可查的 ” ,中国水利部外国顾问、水文专家查理斯 · 埃文斯告诉与我随行的洛杉矶论坛报记者苏珊妮, “ 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继续下去,他们将耗尽地下水。 ” 在山东,我遇见了中国生态农业的一位推崇者。他叫蒋高明,看起来很年轻,实际上有 43 岁了,炯炯有神的眼睛,结实的身体,平易近人。虽然他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和山东农业大学的特聘教授,但他生长在一个典型的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农民的价值观有很深刻的了解。在驶向他所在农村的越野车上 ( 蒋亲自驾车 ) ,蒋自豪地告诉我山东是农业大省,位于全国前列的农产品有猪肉、鸡肉、牛肉、牛奶、蔬菜和海鲜产品,其中花生、大蒜、大蒜产量占全国首位,小麦和玉米位居第二位。 “ 但是这种水平的产量仅仅是因为采用了密集生产方法,包括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中国农民施用多于世界平均水平两到三倍的肥料。施用如此多的化学肥料导致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含量少于 1% ,而在美国正常水平高达 12% 。大量的土地甚至不再有蚯蚓,因为土壤里没有它们要吃的东西,它们不吃化学药品。 ” 蒋高明 教授忧心忡忡地对我说。 我问: “ 中国农民应用有机肥料已有几百年的经验,为什么他们现在用那么多的化学肥料呢? ” 蒋回复道: “ 中国政府补贴化肥,同时农民用了这么长时间的化肥已经导致土壤养分下降,所以现在土壤需要更多的肥料来保证产量。添加的化学肥料越多土壤养分减少的越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 当我和蒋的老家(蒋家庄)的农民交流时也听到这种收益递减的理论。这个村的前任书记蒋光成(和蒋高明没有亲戚关系)是一个 69 岁的农民,牙齿上有吸烟留下的黄斑,一双粗糙的大手而且左手食指少了一半。从 1974 年到 1989 年他一直担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这些年在农村市场政策开始代替毛泽东主义。当我询问他以前的与现在的耕作制度的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时,他回答说: “ 现在我们施用大量的化学肥料,以前,我们用人畜粪便。 ” “ 哪种方式更好呢? ” “ 我个人认为以前的方式更好一些,因为那样可使土壤更加疏松和健康,并且两者产量相差不大。在 1978 年,亩产量为 1050 千克 ;如今,亩产量为 1100 千克 (亩为中国传统的土地测量单位, 6 亩相当 1 英亩 , 15 亩相当 1 公顷)(应为小麦玉米周年产量-译者注 )。农民应用化学肥料是因为这种方式更加方便,而且能够立马见效。 ” 蒋插了一句: “ 完全正确,施用有机肥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劳力,然而化肥可以给农民留出时间去城市,干一些其他的工作。在全中国,青壮年大都离开农村去城市工作。现在留在农村的仅仅是老弱病残,甚至于一些妇女也进城打工。因此农民需要简单的施用肥料的方法。 ” 为了证明一个更生态的方式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蒋高明在他老家建立了一个生态农场。主要工作人员由来自于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生组成,该农场面积 40 亩,生产出了一系列的产品,从涉及到小麦、土豆、牛、鱼、蝗虫、鸡、农作物和树林。当我看到蝗虫的时候很吃惊,从我的眼睛中看到了我的吃惊,蒋笑着对我说: “ 你可以用油和盐或者胡椒炸一下它们,吃起来可香了。 ” 当我们进入这个面积不大、用尼龙网围起来用来养虫室时,蒋说: “ 在这一个不到 100 平米的地方去年收益达到了 4000 元。 ” 农场里的鸡被放养在玉米地里,利用鸡取食害虫来减少农药的使用。秸秆用来喂牛,而在其他地方秸秆当作废物烧掉,这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牛的粪便被用作肥料和能源。牛粪被填进沼气罐中,产生的沼气可以为宿舍的灯和计算机提供电源。蒋说 “ 这些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里面的东西都没有被浪费。 ” 最重要的试验是在宿舍楼前的土地上进行的小麦试验,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禁止添加任何的化学物质,仅仅施用牛粪和鸡粪。蒋说: “ 去年是试验的第一年,小麦的产量很低,我认为一部分原因是建筑这个宿舍的时候在这块地上填埋了大量的塑料制品。但是今年我们预期产量能够与常规种植产量持平。 ” 如果蒋是正确的,并且生态农业的产量确实能够达到常规农业的产量,他能够给中国当局官方提供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实例。具有同样意义的是他的农场已经开始盈利,蒋说: “ 今年农场每亩收入 6500 元,而农民常规种植作物每亩地收入 500 元,种植西瓜每亩地才收入 3000 元。 ” 但是,蒋承认有机种植并不能立即见到经济效益: “ 发展有机农业最大的障碍是从传统方式到有机要经历 3 到 5 年的转化期。大部分农民不想等这么长时间,他们也不能等,他们已经处在生存的边缘。 ” 图 8-2 本文作者与前来采访的美国作家 Hertsgaard 先生。 那么,写下上述文字的 Hertsgaard 先生是何人呢?他是全球多家主流报刊如《纽约时报》、《纽约客》、英国《卫报》、法国《快报》、德国《时代周刊》等环境问题撰稿人。 2004 年,他的畅销书《鹰的阴影:为什么美国人让世界又爱又恨》被翻译成了中文并在国内出版。 Hertsgaard 先生在这部极富哲理的著作《热点:在地球度过下一个五十年》中,对弘毅生态农场进行如此细致的描述,可见,发达国家的有识之士已经对现流行的不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模式深深怀疑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这部著作再度成为畅销书,那么弘毅生态农场也将随着著作走向全世界了。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752 次阅读|5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五十二:农场里的“洋姐姐”
蒋高明 2013-8-30 22:34
蒋高明 自研究型弘毅生态农场成立以来,我们已接待了来自美国、法国、德国、韩国、日本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来定位站工作,其中在农场工作生活最长的是两个法国女孩子,她们待了 5 个月。她们就是来自法国巴黎农业科技学院 Margot Régolini 和 Zoë Lefort, 我们给她们起的中文名字分别叫玛格特和柔怡。她们是怎么知道我们的生态农业实验,并来到中国的呢? 原来,两个法国女生所在的学校在全法很有影响,该校在全法仅招收前 5% 有资格进入大学的高材生,其知名度相当于中国的清华,而比其差点的学生进入巴黎大学等综合大学,这与我们的高等学校机制不一样。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全面进行素质培养,必须在本科五年中有一年在非英语国家实践,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他们的工作很容易找,就业率高,就是因为学校办学质量高。学生出国的费用由法国政府承担,但需要有一个接受单位,可以是全球任何非英语国家。这两个女孩子想来中国,就通过他们熟悉的中国学者联系。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经济研究所的侯兆龙研究员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我与侯所长合作写过文章,通过侯所长引荐,两个学生自然找到了我。 这两个法国女生的专业背景是林业,山东一带种植单一的杨树林非常多,这在全球恐怕独一无二,蒋家庄村东头的金线河两边的杨树林是个进行研究的理想场所。于是,我就安排了玛格特和柔怡进行杨树人工林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研究。她们就和我的女研究生们一起住在弘毅生态农场,研究地点沿着金线河展开。 从此,平静的蒋家庄村一下子增加了两个外国女孩,成为蒋家庄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白天到杨树林调查,我的学生们陪着她们。长期接触后,中法学生们自然混的很熟悉了。对于蒋家庄的村民来讲,她们也增加了自豪感,尤其一些女孩子,小学生或中学生,放学回家后就到农场找她们的洋姐姐玩,尽管她们语言不通,但能够看得出她们玩得很开心。研究生乌云塔娜、李勇等可做她们的英文翻译。塔娜与法国女生吃住在一起,英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毕业后应聘到北京美国人办的一家有机农场,收入不菲,这是后话了。法国的老一代都是以讲法语为荣的,即使会英语也不开口,但现代的法国年轻人不管那一套了,能够沟通就是最大的需求,她们的英语毕竟讲得比中国学生好,于是她们在中国的朋友不断。 图 8-1 中法师生弘毅生态农场留念。 有一天,蒋家庄一个村民家里的高中生考上了山东农业大学。按照当地的乡俗,考生家长要摆宴请村里重要的客人来家里做客,一般都是村里的书记、主任还有他们自己的主要亲戚。当然,村民们认为有学问的人也要邀请的,这样我和几个研究生自然就成了邀请对象。农民来农场邀请我们时,恰好玛格特和柔怡在场,我就安排她两人一起去,让她们体会一下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两个法国女生非常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和中国女孩爱美一样,兴奋地到楼上打扮去了。 尽管她们在蒋家庄已经生活了两三月了,但进入农民家庭还是第一次,蒋家庄的村民们也是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她们。考生的外祖母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爱开玩笑的人,她有 5 个女儿,年轻时个个如花似玉,还有两个儿子,是村里的民乐手。老人快 80 岁了,但依然身体硬朗,爱开玩笑的她摸着柔怡的金黄的长长的辫子,爱不释手。“您光说呢,俺怎么长不出来这样色的头发呢?还有那眼睛,怎么染上的蓝色呢?”原来,老太太在县城里看见追赶时髦的女孩子头发是金黄的,而眼睛还是黑的,今天她亲眼见的法国女孩眼睛是碧蓝的,还以为是染的呢。经我将老太太的问题翻译给玛格特和柔怡后,满屋子里的人开心地笑了。 考生家长几乎用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尤其家里来了外国人就更加重视。餐桌是沂蒙山一带的矮桌,上八个人,按照老家的规矩,菜是一道一道地上的,客人举筷看主宾,大家都朝一个目标夹菜。这些习惯,让两个法国女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们的酒量很大,本想保护她们,见她们来者不拒,还主动地回敬农民客人,就不再担心她们的酒力了。 法国学生的素质的确是高的。在弘扬生态农场工作学习期间,她们给我的学生们放她们在学校里自编自演的节目,还有他们在野外工作的视频。两个女生都擅长音乐,玛格特会吹萨克斯管,柔怡则能会使用竖琴,同时柔怡还会绘画,都能做法国餐。可见,国外大学是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当然中国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精神对她们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方学生经常聚会,各自显示他们的才华。 由于法国学生的缘故,后来弘毅生态农场又接待过两名法国客人,分别是法国环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SDAC) 主管罗密欧 (Romuald Pieters) 先生和北京法国国际学校 Murielle Chestem 女士,他们的共同兴趣也是有机农业,其中罗密欧还列举了有机农业的十大好处,用中英法文刊登在他们创办的网站上。可见,越是发达的国家,他们对有机农业就越渴望。在这方面,弘毅生态农场的实践对他们就有很强的吸引力了。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陕西榆林8月4日暴雨纪实
fanxiaoyingz 2013-8-30 17:27
陕西榆林 8月4日暴雨纪实 我们一家人七月 28 日到达榆林。由于延安大雨冲毁铁路桥,铁路不通,那几天高速公路上客运繁忙,一路上看到从黄陵到靖边都是洪水痕迹。延安的民房都是平顶的,实际上是用砖箍的窑洞,没有使用楼板,其实证明一个问题:黄土高原上缺乏沙子,窑顶上一般都堆积了一尺左右的土壤,目的就是保温。这种建筑风格和关中平原上“房子半边盖”的情况截然不同,但是恰恰是这种平顶的房子隐藏着防洪风险。七月底的大暴雨导致许多房子顶部不但排水不利,而且窑顶的土壤吸收了大量水分,自重成倍增长,结果导致房顶坍塌;由于屋顶土壤持水,导致漏水不断进入房内,破坏严重。沿路看到为了防洪,许许多多的人家屋顶用巨大塑料布遮盖起来,有些人用活动板房的铁板做起了斜面屋顶。由于延安和榆林的民俗中房屋建设存在系统风险,所以七月暴雨坍塌两万间房子就不足为奇了。 从我们到达榆林的第二天开始下暴雨,一连四天都有。基本上都是每天的五点以后来临,八点以后停止。 29 日最大,从下午五点多开始,看到北边黑云起就得赶紧往家跑,否则就要淋雨,这里的特点是暴雨从有征兆到暴雨发起的间隔时间很短。记得 2007 年四月初的一天,我们一伙人在榆林城北十公里外的地里面种玉米,我看见远远来了一大片云,非常低沉,当我以为那仅仅是一片云不会下雨的时候它已经来到我们头顶,结果豌豆大的雨点密集地倒下来,我们都躲避不及全身淋湿,那雨水温度几乎和冰水一样,冻得我瑟瑟发抖。有了这次经历我知道,榆林的暴雨来得快。 29 日的暴雨也有特点,一阵大,一阵小,间隔大约半小时,这次暴雨一直下到八点多,雷电就在头顶不住响起,很是恐怖。街道上已经成为河流了,我们住的地方是个高地,榆林城中心的榆溪河呈南北走向,河流两边都是坡地,坡地两边则是沙地,所以洪水从两边坡地流向了市中心。坡面径流汇集到公路上成为河流,水深达十几公分,冰冷异常,寒彻骨髓,街道河流在晚八点暴雨结束两个小时候才逐渐停止。本次暴雨持续三个小时,降雨量很大,但是没有冰雹。 30 日下午六点继续暴雨,这次没有 29 日大,但是雷电很多; 31 日和 30 日差不多,雷雨交加,但是降雨少。八月一日到了六点半才开始下雨,这次雨量少,时间短,雷少。八月二日老天爷休息了一天。 8 月 3 日这这一天也下了很小的雨,但是雷电很多,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大约有一个小时。这种空打雷的现象还比较少见。 8 月 4 日早晨晴空万里,天上没有一丝云朵,早晨我们到沙生植物园去看了樟子松,那一带风景是榆林乃至陕北最好的啦。公路西边是红石峡水库,水面广大,桃花水甘甜无比;再西面是 沙生植物园 ,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水库南面就是著名的“红石峡风景区”,古代战场关隘遗址,榆溪河从中间穿过,两边石崖上书法遍布,“还我河山”、 “中外一统”、“蒙汉一家”“龙蟠虎踞 ”、 “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雄石封关”、“华夷天堑”等 石刻满布石崖,红石峡虽然风景好,但是在古代却是作为镇北台的呼应,在山谷中驻军用的 。 公路东面是威震塞北的“镇北台”,镇北台作为军事重地和红石峡相互呼应,镇北台高大雄伟, 台呈方形,共 4 层,高 30 余米 , 台基北长 82 米,南长 76 米,东、西各 64 米,占地面积 5056 平方米。镇北台 位于高坡之上,视野非常开阔,能看到周围几公里的风景,是边塞瞭望敌情的理想场所。 镇北台 是长城的一个哨所,所以长城遗迹就从镇北台一直往东而去,长城由黄土夯成,坚实耐久和沙地不同,目前长城遗留部分很多还是存在的。 上午在植物园干完活,余韵未尽,下午四点多再次来到此地花三十元门票进入红石峡游玩。过 广泽渠 (暗渠),钻 蛟窟龙窝 ,体验藏兵洞,过石桥,来到红石峡底部的榆溪河上,河流两岸杨柳青青,仰看北面飞流直下,南面则是榆林城高楼叠嶂, 河沙细密平铺 河床,其上清水满溢,微风乍起引涟漪荡漾,很是舒心,游客们在打水仗。突然我看到北面黑云升起,我们赶紧回家。 刚走到街上大风已经刮起,准备在街上吃榆林的“大烩菜”,在街上转悠了一阵才找到一家,刚一下车大雨就下来了,此时是六点多一点。不到五分钟就大雨如注,倾盆而下,伴有大风和剧烈的雷电。商铺的门都关了,屋子里闷热难耐,满街都是河流洪水。大雨开始二十分钟后开始夹杂冰雹。这时候街上的洪水可以淹没脚踝骨,冰冷刺骨,有个斜坡上冲下来的洪水击打在路上的电杆上激起一人高的浪花。大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开始减小,但是随后又加大,一直持续到八点半才小下来,街上的河流则是十一点多才消失,留下一堆堆沙子。 城北的冰雹并不厉害,而城南的冰雹有的象鸡蛋那么大。全城大多数汽车都被冰雹打击,很少量的汽车窗子被打成了窟窿,大多数车辆的车盖和车顶被打成了小坑。从城北到城南南北四十公里范围内的庄稼都被冰雹打倒在地,玉米全部倒伏,蔬菜打落一地,果子上都是伤疤,损失巨大。这次暴雨由于冰雹成灾,损失巨大,所以很快上了省报纸。 从八月 4 日以后十几天,直到我们离开再没有下过暴雨。我到榆林八天有六天下雨,而且都是下午的暴雨,这在历史上很少见。与此同时,湖南却在遭受旱灾,此后不久东北大雨再次造成灾难。所以很明显,今年夏季以来雨水锋面一直在北方停留,南方反而成为单一气压控制地区,而且今年无论哪里都酷热无比。天气十分反常。 对于很少见的天气气象,我经历过几次印象很深。我依稀记得 1976 年夏季地震以后,大雨下了一月有余,那时候一家人打的高脚帐篷住在一起; 2007 年八月初某天下午两点多,我们在杨凌林学院实验楼八楼,那天大雨夹杂剧烈的数量巨大的雷电,雷电就在我们所在的实验楼,附近的教学楼和行政楼几个楼房之间不住地放电,距离很近,雷声突然如霹雳,巨大如放巨炮,放电形状各异如巨龙腾空,持续大约一个半小时。由于近在咫尺,所以把孩子吓得大哭,印象深刻,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看过雷电。 自然之神妙只可敬畏! 为此特作此文!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3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五十一:小壁蜂显神威
蒋高明 2013-8-29 10:55
蒋高明 果园拿到手里,研究生孟杰也就开始忙碌起来。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还要保证果园高产,这是个高难度的研究工作,果农们对我们的做法更是怀疑加好奇了。 不用化肥,就需要用有机肥,弘毅生态农场里的大量牛粪有了用途,但是将大量牛粪运到果园并施入果园里花了一个多周的时间,这是用工较多的一件活儿。不打农药,害虫靠诱虫灯来防治,为了保证首次实验成功,我们在 5 亩果园里挂了 3 盏诱虫灯,这样就将打农药的人工费和农药费全部省下了。因为果树浓密,在光照不到的地方,我们还放置一些粘虫黄板。对于杂草,果农们每年要锄 5 遍草,我们一遍也不锄,草本植物有保持水土减少地面蒸发的好处。不但不锄草,我们还种草。孟杰买来的白三叶草种在果园里,种植这种草的目的,一是用来与本地杂草产生竞争,以草治草;二是三叶草是豆科植物,其固定的氮素可以直接翻到果园里作为肥料。这样调整后,打农药与锄草的人工成本及药费全部省下了。 图 7-8 有机果园用壁蜂传粉,这是简易保存壁蜂幼虫的办法。 图 7-9 控制蚜虫的沼液储存缸。 最让果农们服气的技术是我们引进传粉壁蜂。用传统的办法管理果园,由于大量使用农药,蜜蜂等传粉昆虫都被杀死了。没有了蜜蜂,可怜的果农们只好搭起梯子,实行人工授粉。蒋光远夫妇要不停地干 1 个多星期才能给果树们授完粉,人工授粉毕竟不均匀,座果率低,对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停止农药后,蜜蜂们就能够重新采蜜,可蜜蜂那里来呢?弘扬生态农场的志愿者、山东农业大学的李利军给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个来自山东著名苹果之乡栖霞县的大三学生来弘毅生态农场参观时,向我们提出了解决蜜蜂来源的难题。他从家乡带来的小小壁蜂是装在芦苇管里的,在冰箱里越冬。约带来 600 多只小壁蜂,成本只有区区几十元,一下子解决了 1000 多元的人工授粉成本。让果农们更信服的是,那些嗡嗡飞翔的小壁蜂授粉远远比他们搭梯子人工授粉要彻底得多,苹果座果异常多,看到苹果座果比任何一年都高,乐得果农蒋光远嘴都合不拢。那些周边没有列入实验田的果农们偷偷地求小李来年也给他们弄点壁蜂来。 图 7-10 果园里的诱虫灯,放方便取虫,科研人员设计的“落虫道”。 图 7-11 果园里的粘虫黄板。 果园里的营养、杂草、害虫、授粉问题用生态学的办法解决了,但还面临着蚜虫和鸟类袭击等问题。对于小小蚜虫,还真拿它们没有办法,它们压根就不按正常规律办事,不要交配就能够产下后代,且不会飞,诱虫灯和粘虫黄板不管用了,但这些小生灵也有怕的,沼液喷到它们身上哪怕是凉水喷上去,都能要它们的命。蚜虫出现是天气干旱的信号,即使喷水或浇灌或者下一场雨也能够控制。于是,果园里安装了三口装满沼液的大瓦缸,随时准备扑灭要爆发的蚜虫。而停止农药后,瓢虫多了起来,瓢虫对蚜虫实施了有效控制。面对前来采访的《大众日报》稿件记者李鹏飞,果农蒋光远高兴地说:“往年如果第一次打农药控制不了蚜虫,以后每月都得打,现在一遍农药都没有打,看来瓢虫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 对于防止鸟儿,有的果农索性布置了尼龙袋做的天网,而我们感觉那太残忍了,在果园上空悬挂发声的汽球或一些废旧的光盘,鸟类多少有些趋避作用。 图 7-12 憧憬着有机农业未来,奋战在农业科研一线的研究生开心地笑了。 苹果采摘的日子大部分要到秋后,然而有一种早熟的品种 8 月份就能够采摘了。小孟连续 2 个月在果园里摸打滚爬,在北京我的办公室里见到她时,她已被果园里的跳蚤咬得满身是包不得不回北京休整了。 “果园的大爷说,看现在的长势,今年的果园产量很可能超过去年”,小孟对我汇报她的战绩。要知道,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可是她啃的有机农业里最硬的骨头啊——一点不能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看到自己的辛勤劳动结下了累累硕果,研究生孟杰自信地笑了。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五十:向果园农药开战
蒋高明 2013-8-27 12:06
蒋高明 我们的技术能不能让果园停止农药呢?对此我们心里是根本没有底的,但不服输的我们还要挑战这个难题。要实验就需要果树,需要资金。弘毅生态农场外面就有一片约 10 亩地的苹果园。原来是集体的果园,后来搞土地承包时,被 4 户村民承包了,其中一户是我小时候的伙伴蒋盛林。两年前,我们曾经将购买的诱虫灯免费给他用,并在果园养鸡,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因此,用作实验的果园是现成的,关键是实验的成本很高。 果农们听说我们要彻底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来管理果园,都怀疑地摇起头来。他们认为如果那样,苹果将会绝产。要实验可以,我们必须得包产量。即利用我们的技术,必须保证产量不能低于往年,且还要给他们发工资,他们担心我们的技术更费人工。这样算下来,光实验费一亩果园就需要 1 万多元,如果能够收到 5000 斤苹果,还基本能够保本,实际上果农们心里清楚,他们的果园一亩地收获 5000 斤苹果是很好的年景。由于费用高,我们迟迟没有下定决心做这个实验,尽管研究生孟杰已经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她很有信心做成功。在文献中,孟杰了解到,美国人曾经用有机的办法做过类似的实验,文章还发表到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因此,如果具有实验条件,研究生非常希望做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发表高水平的成果。然而,我们却为四五万元的实验经费头疼了。 正当我们为实验费发愁的时候,广东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老总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2011 年,弘毅生态农场秋季有机粮食再获丰收后,农场员工与研究生们赢来了来自国内外一批特殊客人, 1 月 11-12 日,广东康力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瀞予一行前来弘毅生态农场参观。参观过程中,当她们知道我们要用有机的办法对苹果园进行有机实验,但缺乏科研费用时,徐总慷慨地答应帮忙。于是,我们得到了进行该项试验的费用。很快,我们与弘毅生态农场一墙之隔的果园主人蒋光远签订了果园承包合同,共 4.5 亩果园,条件是严格按照我们提供的办法进行果园管理。经谈判,我们支付给他 8000 元果园使用费,每月支付 1200 元人工管理费用,有机肥、浇水、杂草控制以及剪枝、套袋等需要大量人工时的费用另外计算,都由我们承担,这样算下来约需 4 万多元。作为回报,所生产的所有苹果归我们,我们再以低于有机苹果市场价格售给广东那家企业。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跟踪国外向引领外国转变 ____可拓学国际会议暨卅年庆典纪实
anley 2013-8-24 06:45
从跟踪国外向引领外国转变 ____ “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暨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典” 纪实 2013 年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原创科学——可拓学创立30年。经教育部批准,“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 在北京召开。8月16日-18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印度、罗马尼亚、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学者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李幼平院士、中国科学院顾基发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汪培庄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学者120余人汇聚北京西郊宾馆,交流国内外研究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的成果。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从跟踪国外向引领外国转变。会议表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我国提出源头性的创新成果,中国也只有靠自己创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才能不受制于人。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作为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名誉主席发来贺信:“热诚祝贺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学术大会顺利召开,圆满成功! ” 吴院士从2004年就在报纸上发表了对可拓学的高度评价: “这是一门原创学科,而且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是基础与应用的结合,……。中国能出这样的创新成果很好,我们不能老跟在外国人后面跑,……可拓工程树立了创新的榜样。 ” ” 李幼平院士在致辞中说: “2004年 , 我有幸同吴文俊老师一起,主持对蔡文教授等人的可拓学研究鉴定工作。时过9年,可拓学研究又有许多可喜的进展,我可以更有把握重申当年的评语:‘蔡文教授等人已经建立一门横跨哲学、数学与工程的新学科——可拓学,它是一门由我国科学家自己建立的、具有深远价值的原创性学科’。当时,我还转达了吴文俊院士的意见—— ‘要支持和保护中国学者的自主创新,如果认为这个学科是有道理的,为什么不支持?’ 前年,可拓学获得‘首届吴文俊智能科学技术奖’创新一等奖,这是对这门学科的正确评价。 ” 日本模糊数学专家 Takeshi Yamakawa 教授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郝志峰教授代表广东工业大学对会议的召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界由于受 “重跟踪,轻原创;重应用,轻理论 ” 的影响,本土的科学技术跟踪外国的多,很少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新的深度推进 , 在许多领域 , 现有的数学工具无法描述和演绎相继出现的复杂问题 , 这给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我国学者蔡文研究员带领创新团队,30年如一日,瞄准世界科学殿堂的“无人区 ” ,研究新理论和新方法,使看似“不可解 ” 的矛盾问题转变为“可解 ” 的问题,创立了可拓学,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 据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 ” 学术委员会主席、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所长杨春燕研究员介绍,1983年,中国《科学探索学报》发表了本次国际会议主席、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的论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 ” ,探讨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帮助人类处理矛盾问题,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0 年来,国内外一大批学者逐步聚拢,研究实现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础工作,建设了这门新学科—可拓学。 可拓学是用形式化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科学。它 是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基础,是沟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为了解决矛盾问题,它对数学、系统论、逻辑理论和方法论作了六方面的拓展。 目前,可拓学的成果被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受到了学术界普遍认可。不少国外大学和欧美地区研究机构开始参与研究和应用可拓学。2012年起,美国、罗马尼亚、印度等外籍教授分三期到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参加了“可拓学国 际研究学者班 ” ,学习与研究可拓学。 英文版专著《 Extenics: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可拓学:理论、方法与应用)已于今年3月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和美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并作为可拓学国际研究学者的教材,受到广泛青睐。 大会上,中国蔡文研究员作“可拓学的科学意义和未来发展 ” 的报告、杨春燕研究员作“可拓创新方 法 ” 的报告、美国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作 “ 高维的关联函数计算公式 ” 的报告、罗马尼亚 Luige Vladareanu 教授作 “ 可拓学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 的报告、印 度 Ramesh Choudhary 教授作 “ 利用可拓学解决认知和计算问题 ” 的报告、中国赵燕伟教授作 “ 可拓设计理论与方法 ” 的报告。欧洲 Triz 学会主席、德国 T.H.J. Vaneker 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十年来 ETRIA 会议的创新研究工作。顾基发研究员阐述了智慧理论和可拓学的关系,认为可拓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符合他提出的智慧的 CADPOM 模型结构。汪培庄教授介绍了他对可拓学的认识,认为可拓学是迎接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有力的学科。本次会议还分组交流 了一批国内外可拓学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可拓论的研究进展、可拓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和其他创新方法的研究。 本次会议同时庆祝可拓学创立30周年。30年来,可拓学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支持可拓学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达到59项,科学出版社等相继出版了可拓学专著15部(包括可拓学丛书),国内外应用可拓学成果的著作、教材和论文集35部 , 有关可拓学的国内期刊论文3000余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900余篇。这些论文、专著和项目构建了可拓学的理论体系——可拓论和方法体系—可拓创新方法。可拓学研究者还开展了可拓学的应用研究——可拓工程,包括可拓策略生成、可拓数据挖掘、可拓设计、可拓控制、可拓检测、管理可拓工程等,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计算机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十分活跃,申请了一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30 年来,可拓学的研究已经从一个人发展为一支国内外研究队伍,从一篇文章发展成一门新学科,从中国发展到世界。这是一门哲学、数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学科,从应用范围看,它与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一样,是一门应用范围广泛的横断学科。 30 年来,可拓学逐步发展到世界各地。美国、印度、德国、罗马尼亚、委内瑞拉、日本等国学者积极参与研究,形成国际可拓学科学共同体,他们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开展了可拓学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 作为本次会议的成果,美国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代表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宣读了“可拓学宣言 ” 。 由于各国参加可拓学研究的学者日益增加,为了广泛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决定成立“国际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学会筹备委员会 ” ,筹备于 2015 年成立“国际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学会 ” ,由可拓学创立者蔡文研究员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美国 Florentin Smarandache 教授和罗马尼亚 Luige Vladareanu 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会议同时决定成立“国际可拓学学报筹办委员会 ” ,筹备出版国际性的学报,由蔡文研究员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印度 Akhilesh Upadhyay 教授、美国 Jeffrey YL Forrest 教授和罗马尼亚 Adrian Olaru 教授 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会议还确定 2015 年召开“第 2 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大会 ” 。 会议期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 13 届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进行了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调整,决定由杨春燕研究员担任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文研究员任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陈文伟教授任荣誉副主任,刘巍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讨论了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可拓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推广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可拓学更加成熟,走进世界科学殿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个人分类: 可拓学最新学术交流|1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九:果园里的杀手
热度 1 蒋高明 2013-8-23 23:50
蒋高明 在人类所有的栽培植物中,果树恐怕是打农药最多的。一些果农因为大量使用农药而慢性中毒死亡。自从有了农药的发明,果园里的另一种生命就一直在与农药进行着顽强的抗争,这就是所谓的“害虫”。人类使用的农药毒性越来越大,以前使用硫酸铜(天然矿石)的波尔多液,现在使用扩散性很强的有机磷和有机氮(亚硝酸盐是严重的致癌物),目前农药的花样品种不断翻新,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害虫的抗药性也不断地提高。农药施用由原来的叶面喷洒,到后来的内吸式的药物喷施,以致于不惜进入果肉;由过去的每年打 1-2 遍药,到目前一年打十几遍药,果园已经变成了药味充斥的杀场。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果农们并没有消灭害虫,害虫们以更大的生命代价验证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法则,证明了它们的存在。相反,人类以前的许多好朋友如一些有益的鸟类(如灰喜鹊、大山雀)和昆虫(如螳螂、七星瓢虫)却被农药杀死了。 而更不幸的还在后头,农药最终杀死了果园的主人。山东某县有个叫新村的几百人小村,近几年得怪病的人不断增加:不到三十岁得了尿毒症;不到半百的人浑身肿痒,疼痛而死;不到六十的人患上了肝癌、肺癌和肠癌。过去七八年间,因癌症而失去生命的超过了 20 多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 50 出头!而在果园没有进入该村之前,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癌症。我们调查后发现,患怪病的人,都是长期住在果园里或者果园边的农民,致病的部位都与他们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有关。除了喷洒农药直接接触剧毒性的药物外,他们常年饮用被他们自己污染的水,最终患绝症。果农们一般就地掘井,在沙质的土壤上挖 3-5 米 就见水,长期喷洒的农药通过雨水淋溶进入土壤,又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最后在井水里富集,最终致人于死地。 尽管那些住在黄土质的果园里的果农侥幸避免一死,然而,土壤里潜藏的化学“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 在山东某县一个叫大屿沟的小流域,每年有十几吨的农药被拉进这条沟,用水稀释后喷洒在果树上。这个不到 30 平方公里的沟里住着约有 1.5 万人,十年来他们的果园经历了近百吨农药的洗礼,这些要害虫命也会要人命的东西成了果农们丢不掉的伙伴。大屿沟里,每年春天一片艳丽景象,盛开的梨华、桃花、苹果花、杏花足以让诗人们认为这里就是世外桃园;小溪里流出的水是清澈的透明的,然而,水里面已经没有了鱼虾,而 35 年前这里是鱼虾的天堂,鸟类的乐园。果园正逐步成为埋葬果农的坟场。以苹果特产而闻名全国的某果树大县,不幸成了全省患癌症最多的县!我们必须思考:谁来救救果农,谁来救我们自己。 50 多年前,美国环境学者卡尔逊一部《寂静的春天》唤醒了美国人对自己家园的关注。今天,全国很多死于农药污染的果农们的生命应当使我们清醒过来:现在农业污染的最大受害者不是城里的居民,而是田里的农民;生态环境污染起来容易而治理起来困难;养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土地里一旦积累了大量的有害物质,我们后悔也来不及了。 (补记:本书将要出现的果园主人不幸也于2013年4月因食道癌去世,他长期居住在苹果园里,2012年检查出癌症,一年后去世)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626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七:高产变稳产
蒋高明 2013-8-21 20:15
蒋高明 为了继续追踪有机作物产量的变化趋势,我们需要等到 2012 年 6 月的小麦数据出来才有较为可靠的结论,研究生刘海涛对过去 4 年来有机粮食产量进行了分析,前面从事该实验的研究生分别是乌云塔娜和博文静。 2012 年 6 月 10 日,刘海涛进行了最近一次测产,其测产量为 881.6 斤 / 亩,这就是国家标准含水率 14% 的干重产量。而理论产量比该数据要高,弘毅生态农场院内亩穗数为 32.5 万 / 亩,穗粒数为 43 ,千粒重为 47.12g ,理论产量为 1123.9 斤 / 亩。因 2011 年山东一带出现干热风,影响了实际测产量,而理论测产可能会出现高估 ( 如在数麦粒时多考虑圆满的籽粒 )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我们取两种方法的平均值为 1002.7 斤 / 亩。 小麦理论测产是随机取六个小区,脱粒风干称重得到的。小区面积为 2.3 平方米 ,数每个小区的小麦穗数平均得到亩穗数,每个测产小区随机取 10 个麦穗,数每穗粒数平均得到穗粒数,每个测产小区数三个 1000 粒麦粒,烘干至恒重,称量得到千粒重。理论产量 = 亩穗数 * 穗粒数 * 千粒重 /1000*85% 。玉米测产,则随机取 3 行,每行连续取 15 株,取每株玉米穗,统计穗轴,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秃顶长等,风干脱粒计算百粒重。 2011 年秋季,弘毅生态农场院内有机玉米平均穗长 18,26 厘米,秃顶长 0.83 厘米,穗粗 5.3 厘米,轴粗 3.0 厘米,穗行数 16 ,行粒数 36.6 , 500 粒重 152.3 克 ,取样小区 (0.63 米 x0.26 米 ) 平均籽粒总重 2560 克 。平均每亩种植玉米 2790 株,平均每株籽粒重 170.7 克 ,千粒重 304.6 克 ,产量 476.3 公斤 / 亩,即 952.6 斤。周围农民使用化肥、农药 ( 打 4-5 遍 ) 的普通玉米产量 800~850 斤。 从研究生刘海涛介绍的产量测算结果看,最近一周年 (2011-2012) 小麦和玉米的周年产量为 0.998 吨,而上一周年 (2010-2011) 产量为 1.028 吨 / 亩,尽管下降了 0.03 吨,即 60 斤,但属于正常的产量波动,且 2012 年干热风出现影响了产量,周边农民的产量下降更严重。从最近 5 周年 (2008-2012) 产量变化趋势看,我们的有机农业实验,彻底停止农药、化肥、农膜,根本不使用转基因技术,产量已从最初的低产田 ( 小于 600 公斤 ) 实现了吨粮田,并基本稳定下来。这个实验还将长期观察下去,今后将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将有机粮食产量稳定在每亩吨粮上下。要知道,农民给我们的土地太差了,如果用村庄附近的好地,我们早就实现这个目标了。 由低产田变成高产稳产的吨粮田,我们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 )施肥:按 5t/ 亩标准施入腐熟牛粪做为底肥;( 2 )浇水:小麦季于拔节期、孕穗灌浆期各浇水一次;( 3 )人工除草:小麦和玉米各人工除草一次,共两次;( 4 )控虫:采用脉冲式诱虫灯捕捉田间害虫,于 5 月初持续到 10 月下旬,对于没有趋光性的蚜虫防治,仅在小麦灌浆期喷洒一次沼液防治。 需要指出的是,有机粮食产量是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的。如 2011 年玉米种植过稀疏,常规玉米种植 3500-4000 株,实际种植 2790 株,空间利用不够。因为安排了研究生实验,为了精确估计有机肥效,院内一些腐熟的玉米秸秆没有施加在内。管理没有跟上,小麦仅锄了两遍草,管理有些粗放。干热风也影响了粮食产量,收获与播种季节不能及时把握也造成了产量进一步提升。尽管如此,我们用生态学的办法,告别化肥、农药和转基因技术,将低产田变成高产稳产田,这个成功的实验足以说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可为国家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弘毅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六:山东电视台的报道
热度 1 蒋高明 2013-8-19 21:22
蒋高明 对于上面提到的问题,我安排研究生刘海涛来回答。这个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毕业生,是全国优秀奖学金获得者,喜好体育与文艺,有全国篮球二级裁判资格证书,是学校相声剧团的负责人。来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后,他与我的另一名研究生孟杰 ( 女生 ) 表演经典相声,给植物所科研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实现有机玉米和小麦的理论产量,刘海涛等研究生在坚持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前提下,采取深翻、堆肥、适时灌溉、生物除草等技术,有机小麦的长势首度超过了农民的小麦。那么,他们的产量如何呢?对此我依然心中没有底。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栏目组听说我们的有机农业试验后,感觉到其中的重要新闻价值,在小麦收获前一天就赶到了弘毅农场。他们要对收获实施全过程追踪,这让我们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主流媒体关注我们的试验,紧张的是收获是在镜头下进行的,产量上不去会挫伤研究生们的积极性。 2011 年 6 月 11 日 ,弘毅生态农场院子里的有机小麦田开始收获了。山东电视台摄影记者姜鹏早就支好摄像机等在那里,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传来的时候,我们紧张的心也提了起来。有机农田周围占满了看热闹的农民,村支书周景林也在人群里。一会功夫,收割机收获完了全部的籽粒 ( 损失到地里的没有办法计算 ) 后,开到院子的水泥空地上,我带研究生和部分农民分头装袋、称重,另外一组研究生则对水分含量直接测定。实际测产的结果令人振奋。 我们的小麦田,实际有效面积 665.25 平方米 ,折合每亩收获小麦 1116.6 斤,实际含水量 24.63%, 折合 14% 含水量的干小麦 ( 贮存风干含水量 ) 后为 980.6 斤,再去除 2% 的杂质后,实际获得产量 961 斤 / 亩。 2010 年秋季有机玉米产量为 547.9 公斤 / 亩,这样我们周年粮食产量为 1028.4 公斤 (2056.8 斤 ) ,即 1.028 吨,实现了吨粮田。 要知道 2011 春山东一带普遍大旱,周围农民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小麦产量好点的五六百斤,差的只打一麻袋半,约 150 斤,扣除 80 元联合收割机费用,收入只有七八十元。好多农民面对地里稀稀拉拉的小麦,都有放弃收获的念头。 面对山东电视台记者张同君的话筒,蒋家庄村支部书记周景林诚实地告诉记者: 2007 年我们团队从村里承包的这片实验田,是村里最差的低产田,土层厚度只有 20 多公分厚,下面就是麻骨石,根本不能种小麦,只能种地瓜和花生。当年,农民承包这片地只须交 110 元 / 亩,而靠近村庄的好地承包费 300 元 / 亩,可见这是没有人愿意要的耕地。且连续使用了约 30 年的大化肥、农膜与农药等,地力下降更严重。由于地力差, 30 年前生产队将这片地辟为打麦场,因为地里根本打不出多少粮食来,“属于低产田”,周景林书记给记者透了底。 图 7-3 弘毅生态农村有机小麦收获,山东电视台现场拍摄了收获过程。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采用生态学的办法,严格不采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养殖场里的鸡猪粪被添加剂污染)、农膜、转基因技术。经过 4 年的实验,实现了“一大于六”的增产效益。 这个生态学奇迹,连周围老百姓也不敢相信。蒋家庄村民纷纷对来访的山东电视台记者,详细介绍了这片地发生的变化。他们见证了我们科学实验的成果,农民从事有机种植的积极性更大了。 要让生态农业产生效益,有利于大面积推广,其实很简单,将收获的严格意义上的有机粮食价格加倍,即 2 元多 1 斤,这时,农民手中土地的效益将由原来的 1 千元左右变成 3 千元左右。设若将增加的每斤一元左右的费用由政府直接补给农民,则中国的粮食安全,完全在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增产至少 30% 以上。其机理就是,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而国家要避免农民弃耕,或播种季节缩短,保证产出 5 亿吨粮食,减少进口转基因粮食对国家食品安全与政治经济风险的影响,只需要投入 1 万亿元人民币(按照中国粮食产量 5 亿吨计算),只占国家十二五污染环境治理费用的三分之一。目前,在严重污染的地区,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已高达 70% 。有机农业可从源头杜绝农业面源污染,并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遗憾的是,国家为了增加 1000亿 斤粮食,投入了 1000 亿元科研经费,几乎都让科学家拿走了,他们要在实验室里试图用转基因实现这个目标。有了有机农业成果的信息,我们愿与他们打这个擂台:双方都不准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看谁能够用最低的环境成本将低产田变成高产田?生态技术还是转基因技术?作为打擂台的条件,我们只要转基因技术科研经费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要求的目标是将低产田变成高产田,时间是 5 年之内。 我们也很清楚,农学家为了理论产量,不计一切成本一切代价,小麦产量达到 1400 斤 / 亩。但是,这样的产量仅仅在科学家的实验田里而已。中国的生态农业抑或有机农业是到了政府需要多看一眼的时候了!目前,国家针对有机农业的研发经费投入相对于 240 亿元的转基因重大专项而已,几乎为零! 图 7-4 记者采访弘毅生态农场创始人蒋高明研究员 图 7-5 蒋高明研究员与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栏目主持人谈未来中国农业的方向。 2011 年 6 月 30 日 ,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剧组录制了有机小麦实验田的节目,取名《不用化肥农药一样夺高产》在全国播出,产生了很大的反响。随后, 7 月中旬,该剧组再次来到弘毅生态农场,请节目主持人苗鸿与笔者现场录制了访谈节目《未来农业是啥样?》并于当月底播出,在节目中笔者表达了我对未来中国生态农业的看法。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401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五:生态农业饿死人吗?
热度 3 蒋高明 2013-8-18 20:14
蒋高明 从保护生态环境和满足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我们建议国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为了避免有机农业在土地调整阶段产量下降,我们将作物秸秆也发展成了食物,这样就双保险了。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我们的观点。即使如此,我们的声音刚开始在社会上传播的时候,得到很多人的嘲笑,以为我们痴人说梦。他们竟发出了这样的反对声音: “ 搞生态农业中国会饿死人的”。这样的论调被不少农业专家所接受,甚至一些院士也深信不疑。就是在这样的声音淹没之下,一些支持我们的生态学家再也不敢提生态农业,生物技术专家于是发出了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转基因是唯一可取途径” 的狂言。 然而,弘毅生态农场研究团队是不信邪的。我们清楚,从理论上推导,如果作物固定的光合产物,将地上收获部分的 90%( 秸秆收获会有损失,粮食损失少 ) 充分利用起来的话,人类需要的可食热量肯定是增加的。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吃肉多了,对粮食需求自然少,更况还有蔬菜水果水产品的补充呢?自 2007 年起至今,我们连续开展大田试验的目的就是要做给人们看,生态农业不仅不会饿死人,而且让人吃得更好。试验几年来,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除了增加可食动物蛋白外,即使单纯的粮食产量,生态农业也表现不凡。对于这个结论,到 2010 年秋季玉米收获的时候,我就越来越有底气了。原来,许多人一直信奉的“生态农业产量低”是个没有经过实践验证的不实言论。 下面的图片是我在弘毅生态农场内拍摄的,是利用 0% 的化肥种植的有机玉米在收获前的情景。这些有机玉米产量,当地农民估计在千斤以上,准确的测产后为 1095.8 斤 / 亩,超过了当地农民施加 100% 化肥的玉米产量。得到这个产量,基于我们对土地进行了三年的调整,前两年有机玉米小麦的产量的确低于常规产量,严重时仅为常规产量的 50-60% 。对于严重退化的耕地,进行生态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大约在 3 年左右。如分阶段进行,则对产量影响不大。 图 7-1 弘毅生态农场的有机玉米等待收获。 图 7-2 研究生们忙秋收,尽管他们大都来自农村,但这样的农活都是头一回干。 在另一片 10 亩实验大田里,生态农业也表现不凡。我们仅仅利用 50% 的常规化肥,其余以有机肥补充 ( 以 N 含量折算 ) ,得到了最大的玉米产量。在几种处理中, 2010 年研究生李静和李霄的实验数据如下: 100% 化肥 +0% 有机肥: 478.7 kg / 亩 50% 化肥 +50% 有机肥: 536.1kg / 亩 25% 化肥 +75% 有机肥 : 475.9 kg/ 亩 0% 化肥 + 100% 有机肥 : 455.8 kg/ 亩 我们的实验澄清了一些强加在生态农业上的不实说法,即 “ 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 ” 。事实强有力地说明,生态农业不仅不会饿死人,而且还可能是中国未来农业的方向。如果这个实验能在更大范围上得到验证,那么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中国至少一半以上的化肥厂可以关闭,其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意义是非同小可的。影响产量的因素很多,除了种子外,生态条件非常重要,管理措施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实验是我给学生们设计的,请农民来管理,而在今天的农村,能够找到的壮劳动力都进城打工去了,研究生们只能请老人和妇女种地。也就是说,学生的科学实验田,是在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获得的,如果人再勤快点,对土地多加呵护,粮食产量还有没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呢?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184 次阅读|7 个评论
博士生活纪实
kyb2012 2013-8-18 18:14
下个月,我的博士生涯就要开始。博士学习不同于硕士,博士课题应该是一个大的科学问题的细分和深入。博士的研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视点和思想,是对一个问题另辟蹊径或换一个角度和思维,分解问题并大胆的提出假设,然后详细的求证并设计合理的实验进行验证,最终解决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甚至是理论。 从我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的想法是想将中子散射和同步辐射两种先进的材料结构表征手段引入到Fe-Ga磁致伸缩合金的研究中来。从已查到的文献分析来看,的确有人做过类似研究。中子衍射分析Fe-Ga。。。。。中子漫散射研究。。。。。,SANS研究Fe-Ga合金的不均匀结构,即对TEM观察到的纳米析出相提供更为深入的体内尺寸分布和含量的证据,实验证明合金确实存在不均匀结构,因为只要样品中有不均的结构存在时,就会有小角散射信息;而且对19Ga slow-cooled样品观测到了高Q区出现的相分离的peak,这说明合金中确实存在纳米析出相,但问题在15~35nm尺度的析出相合金的磁致伸缩性能并没有提高(比没有观察到析出的19Ga quenched和18.1Ga slowcooled要低),这至少说明大尺寸(10nm??)的纳米析出相确实对于磁致伸缩性能的提高不起作用。那么小尺寸的纳米析出相+A2结构对磁致伸缩性能是否有利?出现磁致伸缩峰值19.4Ga quchend(20Ga盐浴)的合金是否存在非常细小的纳米析出相结构只是在SANS观察中没有显现出来??2nm左右的这种析出相以前在TEM中确实也有报道,但其含量和尺寸分布与磁致伸缩性能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目前尚无明确的是实验或理论研究。 Fe-Ga合金研究的一大难点在于合金各组成相的结构即为接近,一般手段根本无法将各相分开并给出合金明确的相组成和含量的测试结论;目前的相组成判定是根据合金的化学成分结合相图对结构测试结果给出推测,但具体的相含量的定量研究却相当困难。然而Fe-Ga合金的磁致伸缩性能强烈依赖于其相结构组成,尤其是对于磁致伸缩极值点处的合金对应的结构确定很不明确。 目前该领域的科学问题如下:具有最大磁致伸缩的Fe-Ga合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相结构组成?如何区分合金中的各相并给出各相相对含量?是什么导致Fe-Ga合金,尤其是某些成分的Fe-Ga合金具有大磁致伸缩值?为什么添加Tb后合金出现巨磁致伸缩性能?Tb在合金中的原子位置以及它是如何使得Fe-Ga合金的磁致伸缩再次得到提高的(微观作用机理)?
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四:加拿大博士的堆肥技术
热度 2 蒋高明 2013-8-17 22:58
蒋高明 2011 年 7 月 2 日 ,弘毅生态农场刚收获完小麦,播种下玉米和大豆不久,加拿大籍医学专家 Isaac Chan( 陈树桢 ) 博士专程来到了弘毅生态农场。他要为弘毅生态农场带来他的顺势堆肥技术,以促进农场内外的元素循环。 认识陈博士是偶然的事情。 2011 年 3 月,新华社记者丛亚平就转基因粮食安全和生态农业话题采访笔者,采访中她知道了我们正在探索生态农业出路,当她了解到我们的生态农场种地依然需要大量有机肥 (5 吨 / 亩 ) ,急需技术将有机肥用量减少到合理的范围时,她向我推荐了陈树祯博士。 在北京,丛记者约我和陈博士见面。那天晚上,正好我在北大开会,外面下着大雨,会议到了晚上 9 点才结束,陈博士在北京大学东门等了近一个小时。第一次见面就迟到这么长时间,感觉非常不好意思。但老外毕竟是老外,他依然是彬彬有礼地介绍他自己还有他的技术。一个外科医生为何对土地、庄稼产生了兴趣呢?原来,在后来的接触中,我才了解到,陈博士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是非常相似的,他认为现代西医的道路离真正的治病救人越来越远了,许多手术是没有必要做的,但医生为了赚病人的钱,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他相信人体内部的平衡能力,正如大自然能够治愈她的创伤一样,他采取和谐的办法而非对抗的办法治病救人,在中国力推他的顺势疗法。后来,我在网上了解到,陈博士是著名顺势疗法医生,曾任亚太地区顺势疗法学会主席。 1997 年,陈博士第一次在中国引进顺势疗法概念,中国前卫生部长、著名中医学者崔月犁,对第一部中文版《顺势疗法》专著公开发行给予了强大支持,并欣然题书名: “ 顺势疗法--二十一世纪人类征服疾病的武器” 。 陈树桢 博士到弘毅生态农场,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他借鉴给人治病的原理,以生态平衡的方法,用本土材料制作作物需要的自然养分,堆砌出符合生态平衡、满足作物养分需求的肥料,并大量恢复土壤微生物群落,他称自己的这项技术为顺式堆肥法。如果顺式堆肥技术成功,可取代化肥厂,满足农民在田间地头制作有机肥料的需求。 在演示顺势堆肥技术这一天,我带领几个研究生,在农场内一片空地上,搞起了堆肥实验。我们找来顺势堆肥的原料,牛粪、土壤、杂草、豆科灌木叶、虫体、磷矿石、甲克素等,其中磷矿石是从浙江购买的,甲克素是从青岛运来的,是青岛一个从事有机蔬菜的朋友从海边找来一些鱼虾加工废弃物,其它材料则就地取材。几个农民也在一旁观望,时不时地帮我们浇水或盖土,同时他们脑子里也在思考着,这样的技术有哪些好处,管不管用,同时考虑将来技术成熟了,到什么场地上进行堆肥。农民是更加务实的,他们的办法比科学的办法会更简洁实用,毕竟劳动力就是成本。在应用中,他们向我建议,最好在田间地头堆肥,仅占用一点耕地,接着就可以施加到地里去。 图 6-8 :研究生们再陈树祯博士指导下堆放。 图 6-9 陈树祯 博士与研究生们在一起。 陈 博士的堆肥技术提醒了我,至少在生态农场元素循环中,我们找到了一条途径,即我们可以不用化肥厂里出厂的化学肥料,而利用堆肥中的各种有机肥、矿物、自然微生物,完成矿物营养的转化,这个过程是没有任何环境污染的,而所使用的材料除了购买含氮、磷、钾的矿石外(大量堆肥应用后成本很低),其余材料均可就地取材,尤其农民讨厌的杂草也可以作为优质的堆肥材料利用起来。有了堆肥,今后生态农场可以完全告别化肥。坚定了这个信念后,在陈博士指导下,我安排了 2011 年入学的博士生甄珍和硕士生刘海涛进行堆肥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目前,他们的实验正在进行之中,相信会像前面的研究生一样,他们会有新的发现。 有了上面的各项技术,弘毅生态农场内外的元素将要彻底循环起来,而推动元素循环的各种要素如蚯蚓、黄粉虫、沼气池、微生物群落,连同我们添加的矿物岩,在生态科学理论指导下,开始运动起来了。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6761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三:沼气池的故事
热度 1 蒋高明 2013-8-15 20:26
蒋高明 在元素循环过程中,参与固相循环的磷和钾损失相对较少,而氮因为参与气相循环,会有较大的损失,需要添加含氮矿物质或直接添加化肥解决 ( 如果有机种植,化肥也不能添加 ) 。在元素循环中还有一种重要元素就是碳,光合作用的有机碳在生态循环过程中或以二氧化碳形式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或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产生甲烷,人类利用甲烷燃烧,再变成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人类对化石能源依赖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气候变暖等环境灾难。目前,富裕起来的农民也使用化石燃料,包括用化石燃料发出来的电力,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而利用好农村生物质能,就可以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我们进行生态农业实践的一个副产品。 沼气含有多种气体成分,主要成分是 甲烷 。沼气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的过程,就是沼气发酵。沼气细菌有两大类,第一类细菌叫做分解菌,它的作用是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和 二氧化碳 等,它们当中有专门分解纤维素的,叫纤维分解菌;有专门分解 蛋白质 的,叫蛋白分解菌;有专门分解 脂肪 的,叫脂肪分解菌;第二类细菌叫含 甲烷细菌 ,通常叫甲烷菌,它的作用是把简单的有机物及二氧化碳氧化或还原成甲烷。有机物变成沼气的过程,就好比工厂里生产一种产品的两道工序:首先是分解细菌将粪便、 秸秆 、杂草等复杂的有机物加工成半成品 —— 结构简单的化合物;再就是在甲烷细菌的作用下,将简单的化合物加工成产品,即生成甲烷。 但是,就是这样好的技术农民应用起来依然存在问题,主要是漏气问题,维护问题,再就是冬季产生沼气少。通过这些年政府的努力,前者在修建过程中,使用防渗材料基本克服了,国家补助农民购买沼渣沼液抽取设备,也基本解决了,至于冬季产问题,由于气候变暖,山东一带冬季沼气也照常使用。春节期间我亲自到蒋家庄和西荆埠几个农户家看他们的沼气池,亲自点他们的沼气灶,发现都能够正常使用。 然而,要在蒋家庄建立百户以上的沼气工程,资金依然是个问题。修建沼气池,仅材料费每个沼气池也要三千多元,人工费还要四五千元, 100 户沼气需要七八十万吧。这些费用哪里来呢?一个关键人物帮了我们的大忙,这个人就是我的中学政治老师孟庆民,时任县能源办主任。 孟 老师是我中学的政治老师,毕业于临沂师专。我上高中的时候,孟老师来我上学的平邑七中任教不到两年。高考后,我在家里整日为高考录取的事犯愁。当时报考学校是要等成绩下来,那年我的高考分数 451 分,超过本科线 60 多分,我报考的是山东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之所以报考植物专业,就是为了好录取,在当时的政治老师眼里,毕业后能够回到县农科所就是非常理想的工作了。但到了发通知的时候,录取通知书迟迟不来,当时的心情是难以表述的。忽然有一天,孟老师到了蒋家庄,送来了录取通知书。那个时候村子里不通电话,孟老师担心录取通知书邮寄丢了,亲自骑自行车跑了 50 多里山路送来了。 图 6-7 蒋家庄的污水处理场是平邑县第一个村级污水处理场,该项目由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争取而来。 原来,孟老师担任几年中学政治老师后,因工作需要他被抽调进入了县农业局,快到内退的年龄升任县农业局副局长兼能源办主任。重新在县能源办邂逅孟老师,加快了我们实验的步伐。孟老师对我学的专业是非常熟悉的,他听了我们的介绍后,马上做出决定,支持蒋家庄建立 130 户户用沼气。从此,蒋家庄增加了自文革以来的首批政府资金,沼气池修建起来了。为了加大弘毅生态农场的实验力度,县能源办在我们的农场修建了 70 立方米 的中型沼气池,其体积是户用沼气的十倍。 蒋家庄的沼气工程完成后,我又马不停蹄地运作了一个更大的项目。因为我们从事的农业是生态循环型的,这正符合国家环保部的农村环保“以奖代治”政策,于是我又和县环保局合作,写申请,跑项目, 2009 年争取了国家投资 90 万元,让蒋家庄的污水和废弃物进入沼气池,又集中到一个大型氧化塘。从此,蒋家庄告别了没有污水管道的历史,元素循环了,村庄也干净了,农民笑了。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376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二:德国学生的能源调查
蒋高明 2013-8-14 22:46
蒋高明 2008 年 11 月,一个德国博士生加入了我们的实验团队。于是,我们的研究团队迎来了第一个来自发达国家的博士生。这名学生名叫 Maria Lukas ,中文名字叫卢马瑞,后来学生们跟他熟了,就叫他马瑞。他说话彬彬有礼,与中国学生的随意不同的是,他经常讲起英语来用一些外交的口气,注重礼节那是必须的。他来自德国亚申大学,该大学以工科闻名,中国科学院的前任院长就是在这个学校获得博士学位。说起这个学生,还有一段故事呢。 认识马瑞是 2006 年的事情,当时我在浑善达克参加退化沙地生态治理工作,中央电视台记者林芝带一名外国人来找我,因为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报道我们在内蒙古的工作,就与他们熟悉了。原来,这名老外想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生物能源方面的研究,在藏区已经完成了三个月的野外工作。在蒙区牧户的调查,遇到困难,因为他找不到熟悉的人,自己又不懂汉语,于是就通过他的朋友的朋友找到了我这里。那次认识马瑞以后,我们也就成了熟人, 2007 年 9 月,我组织了一次干旱区有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国际研讨会,资助会议的是著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具体执行人是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主任托马斯·沙夫,他也是德国人,自然就为他们牵上了线,沙夫邀请马瑞也参加了那次国际会议。 在马瑞完成了藏区、蒙古民族地区能源利用之后,我建议他在中国的农区再增加一个调查点,这样才能够对中国农牧区生物能源利用现状有个全面的了解,以丰富他的博士论文内容。他征求德国的导师同意后,加入了我们在蒋家庄的生态农业实践,在传统生物质能源利用方面,我们添加了来自发达国家的力量。 马瑞做事十分认真,这符合他们德国人的特点。他设计了非常详细的调查表,内容包括人口、年龄、性别、教育、收入、秸秆利用、电能利用、液化气、沼气、养殖、作物类型、外出打工等等,这些表格里的大量信息,足以让他对山东农区农民能源利用现状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在弘毅生态农场附近,他坚持调查 3 个村,每个村进行 100 户入户调查。这样,光凭他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我就动员我的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的本科生帮他。调查围绕蒋家庄周围的村庄,以弘毅生态农场为大本营,向外辐射进行。 蒋家庄来了老外,每天拿着表格到农民家里去做客,这个消息让善良的村民们感到好奇,渐渐地,马瑞就与村民熟悉了,他用生硬的汉语与村民打交道,村民们则报以欢迎的微笑。有一次,蒋家庄村领导宴请德国学生以及弘毅生态农场的研究生,村民们很好客,与中外研究生们喝高兴了,村里的保管和马瑞竟然拼起酒来了。只见他们也不说话,一边比划一边喝,一人一杯酒,那气氛非常融洽。后来保管喝醉了,马瑞尽管也摇摇晃晃了,但头脑还清醒。那次宴会后,村子里就有“老外喝酒不会醉”的传言,于是善良的乡亲们就有了饭后谈笑的话题,还是关于老外的,他们也就更加快了调查的进度,村里的会计主动要了十几张表格也帮着入户去做调查了。 图 6-5 德国学生卢马瑞。 图 6-6 德国海德堡大学生在弘毅生态农场留言薄上留言。 马瑞在弘毅生态农场待了一个多月,后来又到过农场三四次,一是继续完成他的调查,二是来看看他的朋友,尤其是他的农民朋友们。 2010 年 11 月 1 日 ,弘毅生态农场一下子来自十几个德国人,他们是海德堡大学的参观团,以本科生为主 。他们是怀着对弘毅生态农场的生态循环实验的好奇和向往来参观的,有平邑县一名副县长带他们参观。海德堡大学怎么会知道我们的实验呢?这可能与卢马瑞在德国大使馆的宣传有关,那里有他的好朋友,德国人来中国,首先会去拜访德国驻华大使馆的。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一:教授的黄粉虫
蒋高明 2013-8-13 23:50
蒋高明 就在我们开展让农业中的元素循环起来的实验时,一名昆虫教授和我们不期而遇了,他的学生后来也考入了本团队的研究生。这名教授就是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的副院长刘玉生,当时是山农大党委书记盖国强介绍我与他认识的。记得那是一次聚会,科技日报的记者来山东农大采访,盖书记知道我正在从事生态农业研究,就约我参加了欢迎宴会,从此认识了刘玉生教授。 刘 教授是山东莒南人,和我是临沂老乡,且都是 81 级的本科生,这样一聊话题自然就多了起来。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他,希望能够在废弃物综合利用中寻求昆虫的帮助。刘教授担任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院长、山东省虫业协会理事长,开设农业昆虫学、园艺昆虫学、经济昆虫资源学、环境生物学概论等课程,从事昆虫资源学研究。 “ 黄粉虫全身都是宝。”刘玉 升教授向我推荐了他的“第三大”资源昆虫 ( 人类已经大量应用的两大昆虫是蚕和蜜蜂 ) 。他说,黄粉虫又叫面包虫,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 51% ,有 “ 动物蛋白王”之称 ,在国外已有 100 多年的养殖历史。对黄粉虫进行规模生产,可开发出虫体蛋白、虫油、甲壳素 / 壳聚糖、虫粪沙等系列产品。其中虫粪沙可用作肥料或生物饲料添加剂;鲜虫体可作特种养殖饲料;干虫体经过脱脂,可生成虫粉原料,还可做成 “ 黄粉虫罐头”;甲壳素/壳聚糖可应用于环保领域,用作环境污水处理剂的固化载体或重金属吸附剂。黄粉虫产业 还可开辟为新的能源资源。其含油量一般是 29% ,仅此一项,年产虫油几千万吨,转化为生物柴油后将部分缓解我国的能源紧张状况。 他说,人类在生存、进化过程中,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禽和家畜,同样也能培育昆虫作为新的蛋白质资源。而且昆虫产业为腐食食物链的产业化开辟了新途径。他说,传统农业是资源浪费型的粗放农业,一年劳动的产物,一般只能直接利用 40%-50% ,其他腐屑甚至成为污染源。 我们从文献中进一步得知,黄粉虫,隶属鞘翅目拟步甲科粉甲属,是一种常见的仓储害虫。幼虫食性杂,耐粗饲,可取食麦麸、花生糠、树叶、树皮,甚至牛皮纸、滤纸等富含纤维素的材料,对生长环境质量要求低。黄粉虫也曾被用于处理农业废弃物以及有机生活垃圾,并逐渐形成了对恶劣生活环境的适应性。有人指出鹌鹑粪便经有益微生物厌氧发酵后饲养黄粉虫的方法切实可行,这为黄粉虫进一步发挥生物转化器作用打下了基础。 有了刘教授的极力推荐,我们决定在农场的生态循环链上增加黄粉虫养殖。为了降低养殖成本,我们开展了一个大胆的实验:用 60-80% 的牛粪作为黄粉虫的饲料,降低黄粉虫养殖的饲料成本。这个实验就由刘教授指导的本科生后来考入我们研究组的硕士研究生曾祥伟来做。小曾在查找文献时发现,为使畜禽粪便资源得到合理应用,许多学者都对畜禽粪便饲料化处理进行过尝试,如有人用鸡粪含量为 50% 的混合饲料喂猪,有人利用牛粪生物饲料饲喂番鸭,牛粪经有益微生物菌群发酵后用于蚯蚓养殖等,但牛粪是否可用来喂养黄粉虫,而求利用牛粪的比例那么大,是否可行我们心里也没有底。 能否利用黄粉虫耐粗饲特点对牛粪进行资源化利用?以及如何提高黄粉虫对牛粪饲料的适应性?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曾祥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牛粪同黄粉虫常规饲料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有益微生物菌群采用先有氧发酵后厌氧发酵的方式将混合饲料进行初步降解,缩短发酵时间,提高混合饲料的营养价值,探讨发酵饲料对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最终实现其经济价值。 于是,在弘毅生态农场内,教授又养起了黄粉虫,本来就对我们农场做法非常好奇的农民们又有了进一步观察我们的兴奋点了,他们时不常地跑到黄粉虫养殖室,向研究生曾祥伟打听,尤其那些养鸡户更上心。又有了活的食物,可以增加鸡的体质,减少疾病,还减少饲料成本,这样简单的账,农民算起来比我们还快。经过三年的实验,曾祥伟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他发现,将牛粪同黄粉虫常规饲料按梯度比例混合后,各处理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粗蛋白含量有所上升。添加 60% 和 80% 牛粪饲料酸性洗涤纤维分别降低 17% 和 13%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 27% 和 21% ,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 8.7% 和 8.6% ,饲料酸化明显,这样的饲料可作为黄粉虫养殖的添加饲料,这就大大减少了黄粉虫养殖成本。 图 6-4 弘毅生态农场黄粉虫养殖室。 应当指出的是,养殖黄粉虫,必须有下游的产业利用或收购这种原料才能发展,如养鸡或工厂回收后作为加工原料,我们增加的环节解决了利用牛粪等廉价饲料养殖问题,这个技术储备起来后,可随时为今后大规模开展养殖奠定基础。而对于急于想学这个技术的农民来讲,我们还是建议他们谨慎,避免盲目。目前许多人为了卖他们的黄粉虫种虫,忽悠农民来养殖,这样的事我们根本不去想。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7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十:热心人送来蚯蚓种
热度 1 蒋高明 2013-8-10 23:09
蒋高明 “ 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能上食尘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断为两截如何各自成活?没有眼睛靠啥来分辨昼夜?蚯蚓留给人类的疑问很多。查理 · 达尔文 (1809 ~ 1882) 晚年业余时间中最感兴趣的物种就是它,曾在自己的花园中潜心观察、研究蚯蚓钻过的地下孔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证明地球上大部分沃土的产生都是源自这个物种的不懈努力,他感叹道: “ 犁是人类最早最好的发明之一,但远在人类生存之前,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土壤已被蚯蚓耕耘过,并将永远被它们耕耘下去。” 在元素循环方面,蚯蚓可谓是土壤里的大力士了。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 5.5 亿年之久的物种,可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 水分 和 肥料 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 肥力 ,有利于植物的 生长 。除了对天然改良起作用外,蚯蚓本身也是宝,不仅可以入药,还可直接作为 家禽 饲料,是 鸡 、 鸭 喜好的 “ 肉类 ” 食物;蚯蚓还在淡水钓鱼中适应面广,是各种水域、 鱼类 、 气候 都较适宜的钓饵。 蚯蚓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 分解者 ,在农田里这个作用更大。耕地里有蚯蚓,庄稼或蔬菜都会长得比较好。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有害物质,耕地里蚯蚓数量越来越少了。一方面耕地里蚯蚓的数量减少,恢复土壤地力需要蚯蚓帮忙,另一方面,随着弘毅农场养牛数量逐渐增多,牛粪积累越来越多,牛粪中的大量营养还有没有再次升值的机会呢? 以养殖 100 头肉牛简单计算,每年就需要提供约 10 万元的秸秆饲料 ( 青贮玉米秸或者干花生糠 ) ,要达到育肥的效果,使秸秆转化为肉和肥料得以实现,尤其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必须提供约 30 万元的精饲料,这些精饲料包括玉米面、麸皮、豆粕及矿物盐,百头牛每年要保证这 40 万元的饲料投入,每头牛才能够实现约 2000 元的净效益。牛吃下这些精饲料能否全部消化呢?显然是不可能的,据粗略估算,牛吸收的精料只有约三分之一,其余的三分之二存在于牛粪中。因此,向牛粪再次要效益,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业中的元素循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能够转化牛粪的,非蚯蚓莫属。 于是, 2008 年 7 月,我们决定在弘毅生态农场内养殖蚯蚓,一是转化元素,二是让牛粪升值,提取动物蛋白,延长生态链。为此,我专门安排研究生郭立月进行这个实验。但是,想法有了,到哪里购买优良的蚯蚓品种呢? 就在我们准备安排研究生论文做蚯蚓转化实验的时候,我们接到了山东枣庄王总的电话,声称他那里有很好的蚯蚓种,因为知道我们是做科学实验,他要免费提供给我们蚯蚓种,这个消息令我们非常高兴。 为了证实他的说法,我开车去了山东枣庄,在一个大院子里,有十几亩的蚯蚓处理场,那蚯蚓的力量很大,那些硬的结成块的污泥经过蚯蚓转化后,变成了松松的土壤。为了教会研究生郭立月培养蚯蚓,王总亲自带着他的蚯蚓种到弘毅生态农场,在他的具体指导下,我们建立了蚯蚓养殖池。养蚯蚓不需要喂饲料,大量牛粪就是它们的饲料,但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就是喝水多。有了蚯蚓行家的帮助,小郭的实验论文也能开始了。 图 6-2 为弘毅生态农场免费提供蚯蚓的王总。 三年实验下来,研究生郭立月得到了很好的科研成果。他发现牛粪经蚯蚓处理后,可显著增加大豆株高、分株数、干物质积累,促进植株生长,增加单株荚数、籽粒数、籽粒重,提高大豆产量。施入蚯蚓处理过的牛粪 45 t·hm-2 时产量最高、单株结荚数最多,比对照增加 75% ;施入蚯蚓处理过的牛粪 15 t·hm-2 时,粗蛋白含量、蛋脂总量最高,比对照增加 6% 。同样的效果也发生在玉米栽培上, 牛粪经蚯蚓处理后可增加株高,促进玉米地上部干物质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穗行数、穗粒数、千粒重,提高产量,粗蛋白比对照增加 12.4% ,粗脂肪含量比对照增加 30.0% 。 经过实验发现,牛粪经蚯蚓处理后,可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尤其是 0-500px 增加最多,并且提高氮素利用率。 “ 堆沤牛粪 - 玉米 ” 模式与 “ 蚯蚓 - 牛粪 - 玉米 ” 模式经济效益分析,蚯蚓处理牛粪,虽然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水,但可以获得大量蚯蚓和优质有机肥,有机肥再施入到大田,该模式比牛粪仅仅堆沤后施入大田模式每公顷净收益可多 1.95 万元。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123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三十九:元素循环一笔账
蒋高明 2013-8-9 23:16
蒋高明 我们建立的的生态农场,其核心思路是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能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和转基因技术,这就对生态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做到 “ 六不用 ” ,还要保证农业高产,那么,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农场内外的一切生态要素,尤其要让元素循环起来。 中国 18 亿亩农田里除了产出 5 亿吨粮食外,还产生约 7 亿吨的秸秆。这 7 亿吨秸秆其实就是巨大的 “ 粮食仓”、“肥料厂”和“能源库” 。根据我们的实测数据估算,我国 7 亿吨秸秆可换回 1 亿吨牛肉。 1 斤肉相当于 5 斤粮的热量,扣除养殖过程中的粮食和精料损耗,相当于增加了约 3 亿吨粮。有机质还田还能够养地并固碳,还可杜绝秸秆焚烧,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因此,秸秆综合利用其实是生态循环农业的突破口。 在我们开始实验前的 2006 年,蒋家庄只有一户农民养两头牛,现在有十六户养殖一百五六十头,每年产生 150—160 万斤牛粪。这些牛粪用来肥田,减少了化肥使用,最多的一户仅用了原来化肥的四分之一,产量还维持最高。我们帮农民建立了 130 座沼气池,改善了卫生条件。以前被农民废弃的玉米秸秆,现在每吨可直接卖出 70 元的现金,亩均可增收 70~100 元。 已故导师侯学煜曾提出大农业 ( 即农林牧副渔都是农业 ) 、大粮食 ( 即广义上的食物,人类一切可食的热量都算 “ 粮食” ) 观点,然而侯先生的观点很少在现实中被人应用。现在,我们建立起一条基本完整的生态循环链,验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能不能提高,化肥农药污染能否控制,耕地能否维持高生产力不下降,并固定工业过程排放的碳。这些我们都基本搞清楚了,一些论文将陆续在国内外发表。还有重要的收获就是,经济效益方面,每 7 斤秸秆,配合 1 斤玉米面, 1 斤豆粕或棉籽粕,可获得 1 斤活牛重,折算下来,利用秸秆养殖一头肉牛每年的经济效益在 2000—3000 元左右 ( 不算劳动力成本 ) 。这里还没有考虑一头牛带来的牛粪和沼气替代液化气能源等经济收入。 为了让元素循环起来,在弘毅生态农场,我们建立了以下几条生态链和产业链: 生态循环链条 1 :秸秆 ( 玉米、小麦 )- 青贮饲料 - 牛 - 牛粪 - 沼气 - 农田。秸秆收获后,直接用打包机打包成 70 公斤 一包的 “ 面包草 ” 或青贮,保存了秸秆养分。采用秸秆养牛的农户,为了降低成本,直接将秸秆露天存放,粉碎后给牛吃。 生态循环链条 2 :庄稼 - 害虫 - 诱虫灯 - 母鸡 - 柴鸡蛋。农场摒弃农药,选择诱虫灯作为灭杀害虫的主要方法。夏季虫害集中的季节,一天晚上农场最多可以灭杀 10 斤的害虫。害虫经晒干、粉碎后加入蛋鸡饲料。 生态循环链条 3 :秸秆 - 牛 - 牛粪 - 蚯蚓、黄粉虫 - 散养柴鸡。利用牛粪养殖昆虫,充分利用牛粪中的养分。通过牛粪养殖蚯蚓、黄粉虫,农场每年可以节约鸡饲料 1-2 万元。养殖过蚯蚓的牛粪,里面有蚯蚓粪,施入农田有更好的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生态循环链条 4 :农田 - 杂草 - 鹅(淡水鱼)。农田杂草控制是难题,恢复传统人工除草,但为了保证效益,除掉的杂草用于发展鹅、草鱼、蝗虫等食草动物。 我们的农场是研究型试验农场,科研团队是扎根在农村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学家与农民密切结合,学习人民群众的智慧,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不断有发明专利产品产生。在试验过程中,环境改善了,新能源开发了,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了,优质食品出现了。 图 6-1 弘毅生态农场生态链。 很多人对于我们放着大量的化肥、农药不使用而不理解,以为我们搞生态循环农业就是回到了原始社会,其实这是对我们的巨大误解。要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耕地退化、食品安全隐患,要发展高附加值的有机农业,必须杜绝 “ 六大害 ” ,然而常规的种子、机械化、水利化以及信息化,我们欣然接受并且充分利用。 那么,告别了化肥,农场内的元素能循环起来吗?这必须要建立在严格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方面,让数据说话。以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氮元素为例,在弘毅生态农场,我们就考虑了如下要素: 1) 大气中干湿沉降含氮量,在北方农田,干沉降中氮含量约为每公顷 1.2~1.5 公斤 纯氮 ;湿沉降量约为每公顷 11.4~19.1 公斤氮; 2 )土壤氮库含氮量,以土壤含氮量在 0.3~0.75 克 / 公斤之间,土壤容重 1.4 克 / 立方米 , 取土壤耕作层为 30 厘米估算; 3 )沼液含氮量,以一个 10 立方米 的沼气池年产沼渣 4 吨,沼液 6 吨,可供 1500 平方米 作物全年所需肥计算; 4) 杂草中的氮,我们不用化学灭杀,将杂草视为合成氮的机器,以总杂草的生物量为 130 公斤 / 公顷,杂草固定的氮量约 19.6 克 / 公斤计算, 5 )豆科植物的固氮量,依据紫穗槐每吨生物产量的年固氮量 4 ~ 5 公斤,铵每公顷生物产量 35 ~ 45 吨计算,其年固氮量每公顷约为 150 ~ 200 公斤计算,我们将利用田间地头的空地种植豆科植物,一是防虫,而是增加绿肥; 6 )籽粒带走的氮,小麦籽粒纯氮为 1.58-4.56% ; 玉米籽粒纯氮为 0.8-3.2% 计算; 7 )反硝化损失氮素,以农田化肥反硝化损失氮总量为 16 公斤 / 公顷 / 年计算; 8 )土壤渗漏损失的氮量,以不同有机肥处理下氮淋溶量 42.46 公斤 / 公顷 / 年计算。 9 )作物秸秆带走的氮量,按照玉米秸秆含氮量 1% ,小麦秸秆含氮量 0.7% 计算。 考虑上述九个环节,博士生甄珍对弘毅生态农场,全部采取有机肥的最低使用量为,全部种植小麦和玉米的土壤氮亏损量 36 公斤 / 亩,每亩需要施加含氮量 2.1% 的牛粪,有机肥约 1.7 吨。这是有机种植下的情景,如果有机肥量供应不足,可考虑硝酸钾矿石直接添加,其含氮量高达 13.8% ,含钾量 38.6% ,只是我们不经过工厂而已,这样全部过程就实现了有机循环。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三十八:杨树林变成生态林
热度 1 蒋高明 2013-8-8 23:05
蒋高明 养鸡伤心过后,我们还得继续实验。治理河水污染显然我们无能为力,地方领导、农民早已习惯了那里的河水脏和臭,以及漂浮着塑料袋 “ 尸体 ” 的场景,我们要用生态的办法减少污染,这个思路是坚定不移的。我们除了宣传农田 “ 六大害 ” 物质的危害,还带头不用 “ 六大害 ” ,我们要用有力的实践证明给农民以及当地官员们看,生态的办法除了能够保护环境,还能创造价值,关键是要恢复每一个环节上的生态平衡。 前面说过,中国北方乡村的森林基本消失,都是杨家将,而这些单一的杨树林对于鸟类和农田害虫的天敌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力。现在,我们从农民手里租过来的这几亩杨树林,虽然已丧失了生态功能,但是我们要用生态的办法来进行治理,进行恢复,哪怕暂时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于是我们准备对杨树林进行改造, 2008 年底,我们卖掉了全部杨树,收回了部分投资。 2009 年清明节后,我们从青岛订购的本地树苗用两辆大卡车运到了蒋家庄农场内。国槐、黄金槐、枫杨、楸树、银杏、黑松、垂柳、旱柳、榆树、朴树、紫微、连翘、河柳、樱花、海棠、载满了“蒋家白宫”的第一、第二养殖场。还将蒋家庄的主要街道也绿化上了。尽管我们还不十分清楚这些树木对于地里的庄稼能够起到什么作用,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这就是多样性的本地森林对于鸟类等天敌更具吸引力。 图 5-11 刚栽植的第一年本地草本植物压制树苗,第一年几乎没有生长。 我们要设计自然群落,现在只买来了苗木,怎么搭配才自然呢?一把豆子解决了问题。原来,自然群落就是物种随机分布的,说随机分布也不是很严格,树种的分布还受到风力、物种活动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自然界中的树木分配肯定不是像军人站队那样整齐划一的。那么,随机分布怎么设计呢?聪明的学生们开动了脑筋,在园林人员的启发下,我们找来半升黄豆,一块大纸板,还有红蓝铅笔,我们将豆子随机撒在纸上,待豆子静止后,就作为树木的位置。用这样简单的办法,我们设计好了图纸,在施工时,按照比例放大,就落在了土地上了。于是,从蒋家庄消失了 30 多年的本地森林群落就要被我们恢复起来了。 栽树那天是个雨天。蒋家庄的村民像过节一样,赶来看热闹。一下子看到那么多来自城市里的树木,都义务来帮我们卸车。研究生们自己来设计绿地,吴光磊、李勇、李彩虹、冯素飞、战丽杰、程珊珊、博文静等等纷纷参加了栽树劳动。我们要用这些以北方本地树为主的苗木来设计森林自然群落。 除了天然森林,我们还改造了一片人工湿地,目的是给野生动物天敌提供条件,另外方便农民取水。这片湿地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对我们的一些提法也渐渐接受了,但对于本地森林,他们还是不理解。毕竟他们看不到直接的好处,“十年树木”是要有个过程的,急于求成,只顾眼前利益是不行的。目前,中国的农民,官员甚至科学家在这方面都有同样的思维,这才是造成中国生态环境急剧退化的根本原因。 图 5-12 本地森林群落雏形已经形成了。 2012 年 7 月 8 日 ,当我带学生再次来到这片我们当年栽植的树木时,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期望的本地森林群落的雏形已经形成了。 2012 年上半年大旱,从 2011 年 10 月至 7 月初,没有下过一场有效雨,有些不耐旱的树木出现枯黄,如同火灾后的情景,而我们栽植的本地群落顽强地度过了干旱,按照多样化的森林开始发育了。起初设计时,我以为 5 年左右才能恢复本地森林群落, 10 年才能够郁闭,看来这个时间会被预想的要快。从 2009 年栽植,到 2012 年,仅经历了 3.5 个生长季,看现在的势头, 5 年就能够郁闭成森林了。在城市中,政府部分花大量的金钱搞大树进城,其实如果按照生态规律办事,即使在其 4 年的任期内,也是能够恢复森林的。可惜的是,至今尚没有一家单位认真开展有关的实验研究,急功近利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还白白耽误了树木生长的宝贵时间。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723 次阅读|2 个评论
纪实
jlxt33 2013-8-3 16:54
“飞燕”来,豪雨至。 火车开,人离去。 历史低温七月走, 或许骄阳八月到。
个人分类: 瞅瞅生活|21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三十六:农民高玉养鸡大赚
蒋高明 2013-8-2 23:44
蒋高明 就在我们大力发展林下养鸡的时候,有一双眼睛不时地盯着我们的实验,这就是农民蒋高玉的妻子。 她是村里的一个女强人,早就琢磨怎么用现有的条件去多赚钱。高玉在外面开大车,自己还有一辆车,每年在外面开车也能赚个七八万,但就是太辛苦了,还有一定的危险。他媳妇要为他找一个更安全更自由更轻松的活儿,于是看上了在林下散养柴鸡这个项目。 眼睛会说话,嘴巴特别甜的高玉妻,不断地到我们的农场,不断地打听养鸡的细节,不断地盘算如何减少成本,减少死亡率,在我们实验基础上,她要大赚一把。开始的时候,还担心销路,希望我们帮他们找市场,当看到我们的散养柴鸡都是客户自己上门来拉走的,就不再担心销路了。 他们决定跟我们学林下养鸡后,在我们的第二养殖区西北角,也租了农民的 10 亩空闲林地,养殖了 3000 只鸡。鸡苗育雏他们不懂,就跑过来找我们的技术工人,我们都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技术,聪明的农民是不管什么技术保密不保密的,都是乡亲,人们之间都有着一种朴素的感情,只要有人要学,我们是毫无保留的教给他们。因为我们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农民看到经济效益,就是验证我们的一些想法,如果很多人照着我们的做了,就能更好的验证我们的实验,这样的推广成本几乎没有。用同样的方式,我还带动了我另一个同学在我们农场的南面散养了 2000 只柴鸡,她原来是养肉鸡的,见柴鸡效果好,就跟着学了。后来,村支书家里在我们的北边另一个村子西卞桥租了 3 亩地,也搞起来林下养鸡。 后来,在我们遭遇大量死鸡并且大量赔钱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度过的呢?原来,养鸡是非常忌讳有人来参观的。我们建立的林下养鸡试验场,目的是推广技术,基本上是免费让农民学,不光是本地的农民,连外县外省的农民也慕名而来,又不好意思拒绝他们。再加上来参观报道的记者多,每次来人都有领导陪着,还有企业人士,全国各地的领导甚至外国友人,我们的林下养鸡场就几乎成了公共场所了,这样就很容易带来各种病菌,鸡被感染的风险非常大。那么,为什么高玉养鸡能够赚钱呢?而高玉和他的媳妇则非常聪明,平时根本不让人去参观,当他们刚发现我们的鸡出问题时就提前预防了,这样就避免了很多风险。 另外我们养鸡是雇人,要支付人工费,而他们则是亲自干,再加上家中的父母长期替他们照应,自然病死鸡很少。再有,他们有很多功夫,待鸡长大后不是一下子卖掉,而是经常赶集去零售,自然效益好。 除了自己养鸡,农民高玉已不满足自己是个养鸡户,而是牢牢抓住销售这个环节。自从我们的团队带领农民养鸡出名后,济南、青岛甚至北京的客户来联系,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科研队伍不很重要,但对于高玉来讲就非常重要了,他及时收集客户信息,知道各地的柴鸡行情,再加上他以前开大车,去过不少地方。只要有大量采购柴鸡的,他就亲自开车送去,这样一来二往,就建立了很好的供求关系网。实际上,鸡贩子把我们的散养柴鸡都销到了城市或旅游区的饭馆,柴鸡们到了饭馆里就做起了职业模特,因为我们散养的柴鸡周期长,品相好,绝对是真的,可以帮着饭馆招揽要吃真柴鸡的顾客。至于饭馆是不是给顾客提供真的柴鸡,那就不知道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想使林下散养柴鸡成功,必须让养鸡户、运输户、鸡贩子、餐馆都有钱赚,这个市场链正如生态学上的食物链一样,在哪个环节断了都不行,其中养鸡户是赚的最少的,这就是市场规律。 高玉的聪明之处就是他明白其中的道理,事业越做越大,后来还发动好多家来养,他提供鸡苗,饲料,然后回收再销售,在这些一买一卖中,他又赚了钱,柴鸡养殖户还对他感激不尽。目前,高玉也学会了上网,当上了现代农民,年收入十万左右,全家老少齐上阵,干得是不亦乐乎! 图 5-6 农民蒋高玉和他的儿子向我们展示他捕获的害虫。 虽然弘毅生态农场在林下养鸡方面没有赚到什么钱,甚至曾经赔得很惨。但我们带动了几户农民很成功的搞起了林下养鸡,现在,分布在平邑县内外的丰产林下,年规模养殖柴鸡达到 3 万只以上,这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也是一个重要收获。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三十五:林下养鸡全军覆灭
蒋高明 2013-8-2 00:59
蒋高明 有了第一次林下养鸡的成功,我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设计多放养鸡的技术。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盖国强参观第一次林下养鸡时,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建议鸡的数量还可以增加,他说鸡是鸟类,可以在树上栖息,如果搭上木架子,完全可以多养殖。一些农民也赞成这样的说法,于是第一次卖鸡成功后,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养 4000 只林下鸡,赶在春节前后上市,再赚一笔。我们承包的杨树林是 8 亩, 8 亩地里能否承受 4000 只鸡,还没有经验可谈。 小鸡苗买进来后,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我们照常喂养,照常防疫,死亡率也在正常的范围内,可随着时间延长,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而且问题不断暴露,让我头疼不已。 一是空间问题。在鸡苗时期,空间还是够用的,但随着鸡长大,开始感觉鸡的密度太大了,太小的鸡苗时,还不能放养,只有在小小的空间里养殖。技术负责人早就抱怨空间不够用,建议在鸡场再盖房子,或者到第一养殖区(牛场)给鸡分群,但牛棚是开放的,眼看气温低了,放鸡肯定不合适,另外担心牛和鸡的疫病交差传染。没有办法,只有接受他们的建议在鸡场再盖一排房子,将来分群用。于是又投资 3 万元,建了约 300 平方米 的简易房。施工时还差点出了人命。原来,我们请的建筑队以为盖鸡舍是个简单的活,上大梁时,下面没有搭柱子,直接搭在了空心砖做的墙上了,结果空心砖承受有问题,上了瓦后开始出现大梁两端外露,墙被撑开了,但工人们全然不知。就在他们下来休息喝水的时候,新建的瓦房轰然倒塌,幸亏人都下来了,否则非砸死人不可。为了解决林下养鸡空间不足问题,我们冒了这么大的威胁,要不是有“神力”相助,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如果死了人,什么实验也得停下来。 二是饲料消耗问题。空间问题解决了,我们又面临了严重的饲料供应问题。因为我们不愿意到市场上买那些有很多添加剂的鸡饲料,只有自己买玉米和豆粕,随着鸡的长大,每天消费的饲料越来越大,到冬季 4000 多只鸡,每天消耗的粮食约 400 斤,每月光买饲料就需费用 1 万多元,且不断增长,我手头的经费感觉到吃紧了,那个时候我每月的工资还不到一万元呢?投入的费用能够像预算的那样,不但能够收回,还能够赚回 2 万元,那是多么理想的事。但随着投入饲料款的增多,再加上后面开始出现病鸡、死鸡的现象,我开始紧张了,怪不得老百姓说 “ 千贯万贯,带毛的不算呢” ,要是死亡率高,那就是白白扔钱啊。 三是疫病问题。由于第二次养的鸡多,加上是连茬养,最后暴露出鸡生病问题。痢疾、气喘等小病不断,必须经常对病鸡进行治理,治病一项又增大了成本,如果能够治好还行,最可气的是有些病鸡,药也吃了,病也治了,但最终还是死去。有一次,我担心当地的兽医水平不行,让一名工人用编织袋装了几十只死鸡到泰安,那里有山东省最好的禽病医生,因为山东农业大学就在那里,那个医院就是农大的退休教授开的。经过解剖后确定了死因,拿了一些好药,勉强可控制住了鸡生病。但我们还是非常担心死鸡问题。 四是鸡死亡问题。上面的担心还真的出现了,因为盖房子的时候就快进入冬季了,房子刚盖好,里面的水泥还没有干呢,但鸡就长到快 2 斤了。还没来得及分鸡群,鸡死亡问题开始出现了。由于密度大,鸡们经常扎堆打 “ 跺 ”( 即鸡压鸡 ) ,要是遇到停电 ( 鸡的胆子小,集约化养鸡需要灯光不断 ) ,鸡们就惊慌不止,满屋子乱飞挤成一堆,待第二天鸡出棚时,就发现不少死鸡。更有甚者,春节前后的农村是很热闹的,孩子们喜欢放鞭炮,或二踢脚,鞭炮的巨大响声也造成鸡 “ 打跺 ” ,别人痛快了,可我们又看到死鸡了。 空间小、耗粮多、疫病、死鸡,自从 2007 年发展第二批 4000 只鸡后,类似的急报就不断传来,鸡场的工人不断地向我要钱,有一段时间我都感觉资金非常紧张。在鸡约 3 斤左右的时候,鸡场里只剩不到 3000 只鸡了。最伤心的时候,真想打开院门,让它们跑出去,谁愿意要就谁要吧,就当前面投入的近 9 万元打了水漂。但气话归气话,我们还得努力卖鸡。由于错过了春节的好时节,加上密度大,鸡的毛色差、因互相啄毛,有些大鸡没有尾巴,按照柴鸡出售人家不要,而要按照肉鸡出售吧,斤两太小,且这样的鸡还有一定的野性,不好屠宰。于是,卖鸡成了困难事。后来我在县城工作的兄长联系了临沂一家屠宰场,以低于肉鸡的价格卖了出去。第二次养鸡,以净亏损 5 万元而告失败。 实际上, 2007 年的失败还不是最惨的,在最后几次密度调整中,有几次赚钱了,不料到了 2011 年春节爆发了更致命的禽流感,那茬鸡就是全军覆灭了。因为,我们不愿意销售死鸡,拒绝了上门来的死鸡贩子,自己雇人掩埋死鸡,那一次又损失了 5 万多元,其中处理死鸡就花了 1000 多元。如果我们卖死鸡,可以收入 1000 元,两者相加就少损失 2000 元。从这个简单的账来算,大部分养鸡户是不管什么环境危害和健康危害的,以损失最小化为目的,加上没人监管,前面说的死鸡走向餐桌就是必然的了。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8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三十四:首战告捷
热度 1 蒋高明 2013-7-31 19:10
蒋高明 怎么解决养鸡场死鸡进入餐桌的难题,能否将动物们从牢笼里释放出来呢?速生林应当怎么改造?农民们为图省事,将庄稼地改造成了林地,按照经营农田的办法经营杨树林,要给杨树浇水、施肥、甚至打农药。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这样的单一纯林根本不能叫森林,而是以乔木为主的 “ 大农田 ” 。由于森林种类变得单一,农田天敌鸟类的家被毁灭了。因此,要恢复农田的生态平衡,还必须从本地森林群落的恢复入手;要解决笼养鸡空间狭小问题,还必须为禽类寻找自由的空间。除了大草原外,丰产林下的空间就是理想之地。 我们这个工作思路从 2007 年春节就开始了。但是,要实现我们的想法,必须有土地,而问题是蒋家庄的集体的杨树林都承包到个人手中了。如果我们提出要恢复本地森林,村领导肯定不会感兴趣的,他们最关心的依然是像中国的各级政府关心的一样,要钱要项目。只要是项目,能够将来对村里有些带头作用,就是污染项目他们也愿意让出土地。这样,我们就只有以上农业项目的名义跟村领导争取土地支持,我们提出的项目是利用林下空间散养柴鸡,因为,柴鸡的销路很好,且有了土地后,可进一步将杨树纯林改造成本地森林。 利用林下空间散养柴鸡的思路获得了村领导的支持。他们从中间做工作,希望村里承包了集体的 8 亩杨树林转手让我们承包做项目,具体价钱由我们和承包林地的村民谈。主要承包人是本家的一个小兄弟,小时候带着他玩的,其余的是他的父亲还有几家亲戚。因为非常熟悉,提到钱是谁都不好意思要,但他们心中有数。他们刚从村里承包的土地,每亩 350 元 / 年,种植了约 600 棵杨树苗,只有三年多,如果我们转手承包,很显然,那些杨树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意。他们竟然按照城里公家征用土地的标准,对树木的补偿提出每棵树苗要补偿 100 元 ( 树苗钱只有 1 元多 ) ,因为我们要进行试验,后来按照 5.8 万元成交由我们一次性付出。农民一下子就收益这么多的钱,他们就非常痛快地将土地承包合同转到我们的手中。 因为杨树还在成长,直接换成本地树经济损失太大,我们就按照对村里的承诺先发展林下养鸡。于是, 2007 年春节一过,我们养鸡场也开始动工了。 我从隔壁村里请来我的初中同学做林下养鸡的技术负责人,他曾经贩过鸡苗,了解鸡的习性,也会建鸡棚和土法火炕;另一位是村里原民兵连长,他早年参加过越战,是老党员,比较可靠。 开工那天,按照当地的乡俗,我们买来了红鞭炮,沿着院墙的一周放炮,希望带来财气,同时施工工地打起了彩旗,施工队伍就是从村里请来的,都是乡亲,村支书也来帮忙,自然非常热闹。 图 5-3 2007 年春节后修建弘毅生态农场育雏室 养殖场建起来了,我们从泰安买来了柴鸡苗,这些鸡苗是农民自己留种培育的,为本地品种,长成后的鸡重 3 斤左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第一批进来了 2200 只鸡苗,因为考虑到鸡的死亡率,我们计划到时候有 2000 多只能够进入市场,因此多买了 200 只。因为是第一次在平邑县进行杨树林下养鸡,我们也没有经验,也不敢进太多的鸡苗。这些宝贝一到农场,两个养鸡的工人就忙碌起来了,又是烧火,又是饮水,又是防疫,又是喂食,这样,我们的柴鸡苗一天天长大了,死亡率也不高。因为,外面的温度还低,它们的免疫力还没有发育完善,我们还不能让小鸡进入到外面的林下自由活动,需要长到约 1 斤左右才能放养。 图 5-4 育雏室里的鸡苗。 图 5-5 清早从鸡棚里往外飞的柴鸡。 眼看着天渐渐暖和了,鸡也逐渐长大了,杨树已经全部放开了叶片,林下的草也长高了。按照我们最初的设计,要让这些林下鸡进入大自然去活动了。 2007 年 “ 五一 ” 节后,饲养员开始试探着将柴鸡放养到林下去。一开始,适应了鸡棚内舒适温度的鸡们对外面的世界好像并不感兴趣,只是有个别的鸡出去试探,但很快又跑回去。以后试探的次数多了,鸡们发现了外面更新鲜的空气、水和天然的草本植物后,它们开始不愿意在暖棚里呆着了,而是一打开鸡棚,那些鸡们就兴奋地往外面飞了。 第一茬鸡养殖非常成功,到了六月份,就有蒙山上的一些餐馆开始打听外面的柴鸡价格了,在 2 斤左右的时候,就有人以 15 元 / 斤 ( 当时的价格,现在价格 20 元 / 斤 ) 买去尝鲜了,卖掉五六十只鸡后,我们也有些兴奋了,这批鸡肯定稳赚了。果然,到 8 月中旬,我们养的第一批林下柴鸡全部售完了,扣除土地承包和人工费,还赚了 8000 多元,农民们都眼红了,认为林下养鸡真是个好办法。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262 次阅读|2 个评论
莫斯科—彼得堡火车行纪实(2013年6月25日)
黄安年 2013-7-31 08:56
莫斯科 — 彼得堡火车行纪实( 2013 年 6 月 25 日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7 月 31 日 发布 现在回想起 6 月 24 日深夜 到 6 月 25 日晨 莫斯科 — 彼得堡火车行,感到真像一场“避难”拉练之行。 24 日,莫斯科的气温异常地升高到 30 度以上,我们马不停蹄地在莫斯科紧张地参观游览了一整天 ( 红场、克里姆林宫、新圣女公墓、俄罗斯民族歌舞表演 ) , 14 点吃完中午饭, 22 : 30 才在一家“宾至如归”的地方吃晚饭,主要是补充热量和水份 , 谈不上饭菜是否可口,温饱是第一位的。据说在火车上水的供应得另外花卢布的,所以要尽可能补充水份。 23 : 40 我们的旅游大巴送我们抵达火车站附近,这是专门往返于莫斯科 — 彼得堡的火车站。我们下车后的路程并不顺利 , 由于火车站的候车室正在翻修,需要绕道走一段很长的路 , 过路红绿灯时似乎出了问题 , 整整好几分种不给绿灯信号,搞得大家心情很不爽 , 结果众人决定集体闯红灯 , 否则还不知等到什么时候才变绿。好不容易进了可谓乱七八糟的车站,可是根本没有歇脚的地方 , 毕竟安全至上,要让我们这个团队看清楚自己的人和防范不认识的人 , 所以人人警觉性陡然升高。因为这里不管持票还是无票可以随便进站甚至进月台,领队决定干脆直接进估计停靠开往彼得堡的站台,这时里面还是漆黑一团,好在有好几个中国团在一起 , 相互之间有个照应,我还真没有发现有外国团队乘坐这个时间的火车夜宿火车上。这是才 12 : 00 ,也就是 25 日零点,火车开车的时间是 0 : 50 。大概到了 0 : 30 光景列车进站,领队告诉我们的团除了 4 位在 12 车厢,其他全部集中在 11 车厢( 36 位包车厢),因为车厢过道很窄,需要依此由车厢高位处进入车厢,我们两人和来自武汉的一对夫妇在 11 车厢,我们的位置是 27 , 28 他们是 25 , 26 。 按照计划火车 0 : 50 正点发车 ,9 : 00 正点抵达彼得堡。接着是紧张的彼得堡旅游活动 , 所以在车上尽可能地休息好是理想的安排,然而事实上很少游客能做到,我其实在火车上仅仅睡了不到两个小时 , 而老吕还不到两小时。 四人包厢并不安全 , 领队告诉我们入睡是一定要反锁好车厢的门 , 否则很容易被盗 ( 后来知道就是我们这列火车上 , 一节混合车厢里有四个包厢被撬开了 ) ,在这种情况下 , 你能够安然入睡吗? 在俄罗斯火车上 喝水需支付 50 卢布(见下文),这种情况发生在俄罗斯的中国旅游年是很奇怪的显现,估计普京本事再大,也不能事事都管,在每个岗位上的人想列车员自有自己拿大的一手,你想一人一次25卢布,36人就是900卢布,相当于一次180元人民币的外块,也可以积少成多,补充点油水,而对旅游者来说,25卢布和上趟卫生间(20卢布)的钱差不对,这不火车上还没有规定上厕所要交马路钱的。俄罗斯的厕所和洗漱间是连在一起的,在火车上必要解决好解大手的问题,否则到了彼得堡是没有这个时间的,于是不仅要酝酿这个需要,而且要寻找使用的条件,我的办法就是大家熟睡我方便(3:30),这样不会和别人抢位置。 由于不是在旅馆住宿,火车上只有两个充电器 , 如果连续两天不充电 , 那末照相机和手机的使用都会遇到问题,本来在中餐馆里休息期间,是可以充电的 , 但是领队没有提醒,大家也没有将充电器随身带,一到火车上就形成了人人抢充电的高峰 , 列车员对此很不高兴,干脆将电路关闭,让大家都充不成电 , 说一次只能充一个 , 用接线版会导致短路甚至火灾云云 , 我们团队里有为维权大校,干脆找她顶头上司告状理论 , 列车员知道我们也不好随便捏古 , 怕真的状告起来丢饭碗,经协调她总算放宽到两个,后来她入睡了 , 充电的也就多起来了 , 我在三点半才充电,这对大家已没有影响。 我们包厢是个聊天,拉近感情和交流的好地方 , 一直聊了 2 : 30 才闭灯睡觉。 彼得堡的黑夜和白昼几乎差不了两个小时,四点后我干脆起床到走廊上看窗外的风光。在我看来这趟列车也就和我国的普客最多普快列车相当 , 这里列车员是老爷 , 你似乎欠她什么的 , 脸上无笑容 , 估计她根本不知道今年是俄罗斯旅游的中国年 ! 9 : 00 正点抵达车站,还在 8 : 30 的时候,列车员就进行了清理,估计她的下车心情和我们是一样的。在火车上所以没有照相是因为照相机的电池在等待充电 , 需要节约使用。 ******************88 俄罗斯火车上喝水需支付 50 卢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7 月 1 日 发布 俄罗斯行的奇闻轶事真不少,在莫斯科 — 彼得格勒往返火车上 , 我们乘坐的是软卧包厢。 6 月 25 日 0 : 50 火车离开莫斯科前往彼得格勒,我们在 11 车厢 27 , 28 ( 25 , 26 是来自武汉的两夫妇), 8 : 20 列车员供应 25 卢布一份红茶, 9 : 00 正点抵达彼得格勒; 6 月 28 日 0 : 20 离开彼得格勒前往莫斯科,我们在 14 车厢 27 , 28 ( 25 , 26 是来自武汉的两夫妇), 8 : 20 列车员供应 25 卢布一份红茶, 9 : 00 正点抵达莫斯科。 这一小杯红茶对我们来说,是被迫购买的或者说是服务员强迫供应的,每杯 25 元卢布 , 往返每人 50 卢布。如果旅客不接受 , 则可能停止供应锅炉房里的热水。为了保持锅炉房里的热水正常供应,就得购买服务员的一小杯红茶。据说这是由于列车员的工资太低的缘故,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才缓解贫困状况。 像这样的不正常现象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火车上出现是难以想象的。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704170.html
3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三十三:养鸡场的死鸡哪里去了?
热度 1 蒋高明 2013-7-30 21:20
蒋高明 2007 年 7 月 19 日 ,《南方周末》 “ 民生 ” 版发表记者周思妤、成希、郑焕坚、穆彤、张英联合采访报道文章《养鸡场的死鸡哪去了》。该文采访了我的观点,即由于圈养鸡严重违背鸡生长的自然规律,造成死亡率很高,但大部分养鸡场的死鸡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食物链。南方周末为了慎重起见,派记者深入广东、河北、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对十多家养鸡场调查,确认了我的说法后发表的上面的文章。文章发表后,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不到一天媒体评论出现数千条, Google 网上出现 35.5 万次相关话题。 那么,我为什么忽然提出这么一种似乎与我的专业无关的话题呢?其原因正是在上面介绍的,为杨树林寻找升值空间引发的。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集约化养殖虽然提高了饲料利用效率,但是造成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空间狭小而引起的死鸡问题。为改变集约化笼养造成禽类食品安全隐患现状,我们提议将 " 集中营 " 式的养殖转变为自由散养,利用广阔的草原、林下空地等生态空间,把鸡解放出牢笼,还原其 150 - 200 天的 “ 长大成鸡 ” 周期。这个模式我们称之为 “ 畜南下,禽北上 ” 。这也正是身为植物生态学工作者的我为什么开展死鸡调查的起因。 南方周末之所以采访笔者,正是出于上述起因。实际上,文章早在南周文章之前的两三个月在《新京报》和《中外对话》上发表过了,当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南方周末看到《中外对话》文章,深入采访笔者,并派记者现场调查后刊发的该文引起了轰动。这其实得感谢某国家领导人,当日他看到文章,并做了重要指示,才会让有关部门将 “ 死鸡走向餐桌” 这个在农村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当做一回事来抓。 文章发表引起了利益集团对我的狂轰滥炸。有名新浪网友留言道: “ 植物专家,您懂家禽行业的事么?你可能不知道鸡蛋里几乎包含了所有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也可能不知道鸡肉是最廉价、最优质的动物蛋白源,但你还是不假思索的吃下父母为你煮的鸡蛋、熬的鸡汤。你可以不知道家禽业是一个产值 5000 亿的行业,这个行业凝聚了 8000 万从业人员的心血,可以不知道行业内单单一个温氏集团就可以产值近百亿、上市肉鸡 10 多亿只、带动养殖户 30000 多个,但你不应该侮辱和伤害这个本来伤痕累累、岌岌可危的行业。因为他们其中,也许有你的父老乡亲。而你,甚至还不知道已经伤害了他们。被侮辱与被伤害的,鸡及其遗体。每次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都无可奈何,除了愤懑之外,只有默默接受这样声音带来的恶果 —— 市场萧条、行业亏损、百姓遭殃。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及社会上引起的争论,让我不得不想起 2004 年、 2005 年爆发的禽流感,禽流感成为了当时社会上最热点的新闻,铺天盖地的报道压得行业无法喘气。一时间市场上的鸡蛋、鸡肉无人问津,价格跌倒谷底,鸡蛋最低价格低落到 1.6 元一斤,而鸡蛋成本一般在 2.6 元以上。笼养鸡已经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了近百年,是伴随着现代养鸡业发展起来的,目的是满足日益增大的人类群体对鸡肉的需求量。蒋高明先生和南周记者之所以对笼养鸡感到吃惊,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平日吃的鸡和鸡蛋是从哪里来的,就像城市里的小孩不认的韭菜和小麦苗一样,或许他们以及很多人都认为鸡蛋应该就是农村老妈妈从茅草窝里鸡屁股地下摸出来的 ” 。 “ 事实上,单纯依靠农村散养鸡,我们无法满足泱泱十三亿人口对鸡蛋和鸡肉的需求。现代养殖方式给予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笼养鸡占地面积少,饲养管理方便,容易防制疾病,方便消毒。特别是种鸡,几乎没有散养的种鸡。有些遗憾的是,我国现代养鸡发展了 20 多年后,科学家还没有理解到这只是一种养殖方式,跟养猪要圈起来是一个道理,赏鸟玩狗的大伙应该能够理解。中科院科学家及南周记者所谓的 “集中营” 式的养殖场,实际上是笼养鸡舍。目前欧美国家每栋鸡舍养鸡总数达到 4 万只以上,而我国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数量,一般笼养鸡舍饲养鸡只在 3000 ~ 4000 只左右 ” 。 图 5-2 中国农村集约化养鸡场可让肉鸡从出壳到死亡用 42-45 天完成。 上面网友的留言有讨论的味道,尽管还是有火药味。我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价值 5000 亿元(禽业协会的信说是 3000 亿)的行业因为一篇文章就毙命,这个行业本身不就存在致命弱点么?针对他的话,尤其养殖空间问题,我用和专业人员的对话来回应了,我想专业人员不至于无聊到化名上网开骂娘的地步。关于空间,我的建议是充分利用草原和林下空间。 而下面这位自称养鸡的元亨发言就不客气了,他在笔者博客上留言道 “ 我是养鸡的,懂专业的人都知道是假的,只能瞒一般人。应该象对北京某媒体造假新闻一样,追究造谣责任。现在的记者大缺德,只要能吸引人的眼睛,就能搞假新闻,百分之一的可放大为百分之百。一些"科学家"也是一样,自已的专业不做,搞外行的东西骗人”。 对此,我做了坚决的回击: “ 不要把死鸡和北京的假肉馅联系在一起,不是一个概念。我反映的问题农民根本不奇怪,只有你们奇怪,我都怀疑你是装不知道。其实卖死鸡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他们为什么卖?算个简单的账就明白了。养一茬鸡,死亡300-500多只,你让农民掩埋或焚烧,一是他没有地方,二是他可以卖出去500-1500元,为了减少成本农民根本不会管你的规定的。死鸡从鸽子这么大就可以出售,打个电话就上门。我不知道你这位官老爷(我怀疑你养鸡的身份,养鸡户能够上网的很少),口口声声说我外行,你最近几年有没有到过几个养鸡场?” 类似的笔墨官司非常多,对于我的人身攻击不计其数,限于篇幅,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农业部的状子还告到了中国科学院,我也被有关领导约去谈话,领导对我说:“我们是搞植物的,最好不要谈动物的事情”。那就是说死鸡进入餐桌不应当让公众知道,至少不应当从我的口里说出去。尽管如此,南方周末的文章引起的后续动作还是很大的,继温家宝总理对农业部、质量安全监测局批示后,国家紧急开展了全国食品安全大检查,后来又修订了《食品安全法》,从收获的这些成果来看,我挨那些骂也值了。至于他们信誓旦旦保证死鸡不会走向餐桌承诺,也因 2011 年初,在北京平谷查处大量死鸡加工窝点而不了了之了。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6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萤火虫的光:为定西灾区义卖活动纪实
热度 9 张海霞 2013-7-28 23:33
为了支持灾区,25日我们组织孩子们在西二旗小区进行了义卖活动,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应很多朋友要求,我们又在今天晚上举行了义卖活动,有更多人参加了今天的义卖活动,特别对这次义卖活动做一个总结并贴出孩子们参加这次活动的照片与大家分享。 地震无情人有情,这是发起这次义卖活动的侯女士建议的主题,我的女儿发挥了她学习书法的优势,连夜书写了这个横幅,字虽然稚嫩,但是反映了孩子的心~~ 下午6:30左右,孩子们带着自己准备好的义卖品到了西二旗小区中心的花园里,在地摊上把自己的物品摆好,并开始推销。物品令郎满目,场面也逐渐热闹起来,吸引了很多出来活动的小朋友和家长的关注...... 为了增加义卖活动的气氛,我们准备了音响和话筒,女儿准备了这次活动的倡议书,参加义卖活动的孩子们轮流做为支持人来宣读这段倡议书,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很羞涩,不敢来念,可是我不停地鼓励他们,这不小哥俩儿认真地准备上场呢! 天色渐晚,出来散步和遛弯的居民越来越多,义卖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他们不但来买孩子们的物品,还有很多家庭也主动为义卖活动带来了自己捐赠给灾区的物品,有更多的孩子成了义卖活动的志愿者,有更多的妈妈成了我们的同盟军,小小的义卖摊位前热闹非凡,成了小花园里的一道风景。不仅是孩子们,还有很多成年人和老人也主动加入这个义卖的志愿团,有一位推着轮椅活动的老人拿出了50元,说我捐给灾区的!谢谢,谢谢,谢谢众多的爱心人士! 天逐渐黑了下来,可是孩子们的热情不减,这不几个小小的志愿者更是奋力举起“地震无情人有情”的横幅,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它,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时候孩子们已经坚持了2个多小时,有些孩子把嗓子都喊哑了,还在努力推销义卖物品,希望取得更好的义卖成绩! 8点多钟,天全黑了,小花园里没有灯,可是义卖摊前仍是人头攒动,孩子们拿出手机打开电筒,把这个小小的摊位照亮,每个人都是那样的执着和兴奋,我们今晚一定要筹到更多的善款,大家互相加油打气,挑选物品的孩子和家长们也格外认真,本子1元,书2元,玩具3元......就这样一件一件推销着义卖品,一元一元地积攒着捐赠给灾区的善款,500元啦!516元啦!终于,今晚我们突破了600元,达到了631元!孩子们的脸上都乐开了花,真好! 阿姨,我可以参加吗?我今天没有时间准备了,明天能来吗?当然可以! 你们明天还来吗?我让孩子准备下,明天也参加!当然欢迎,没问题! ........ 就这样,恋恋不舍中,我们今天的义卖活动结束了,明天还要继续!孩子们收获了几百元的善款,每一笔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还有很多人捐赠了物品,我们也都一一收下,定西灾区救助的村庄也已经联系上了,是一位在定西生活过的朋友帮忙联系落实的,我们将把这些善款善物直接送到他们手里,帮助孩子们上学! 义卖活动回来,内心充满了感动,孩子们在天黑以后打着手机的手电筒照着义卖展位的场景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一团一团微弱的亮光,就像是夏夜里的萤火虫,虽然小,虽然不强,但是聚在一起组成了最大的爱,这样的爱将传递到灾区,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温暖每一个人的心,亲爱的身在灾区的朋友们,请相信我们和你在一起,我们和你一起共度这样的难关! 亲爱的孩子们,谢谢你们的无私奉献! 亲爱的家长们,谢谢你们的大力支持! 亲爱的朋友们,谢谢你们的时刻关注! 这一次义卖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当然明天义卖活动还要继续! :7月29日晚上义卖活动又进行了一次,这次由侯阿姨领导,女儿和其他小朋友志愿者为主导(我外出开会),没想到他们取得了更大成功,把所有义卖品都卖出去了!一共获得善款831.7元!谢谢孩子们,谢谢家长们,谢谢支持的朋友们,这次义卖活动就暂时告一段落了,祝大家暑假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17 次阅读|9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三十二: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种杨树
蒋高明 2013-7-28 22:21
蒋高明 三十年来,中国乡村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变迁和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这种现象很令人担忧。全国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做法愈演愈烈,原来的 “ 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到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 。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 2008 年,笔者驱车北到内蒙古阿巴嘎,南到杭州市,发现了长达 3000 公里的杨树林带,从南到北贯穿了中国东部的农区和牧区。 山东省的平原地区、河道与公路两旁都是杨树幼树、幼林,很难见到多样化的乡土树种。杨树中又以 “107” 、“108”或三倍体毛白杨之类的“人造品种” 居多。笔者小时候,山东乡村的本地树和灌木如楸树、枫杨、侧柏、白蜡、国槐、榆树、苦楝、梧桐、板栗、核桃、皂角、香椿、臭椿、合欢、垂柳、旱柳、紫穗槐等等,都是随处可见的,而今几乎被清一色的杨树所取代了,这个变化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完成的。记得我大学毕业 (1985) 那年,农民们将河道两侧好端端的森林整体砍伐了,从此栽杨树至今。 为什么人们喜欢栽杨树呢?利益使然。杨树消费的终端在城市,现在蔓延到城镇这一级。人们对杨树的使用,不是利用其整体木材,而是将其剥成一层层的薄皮 ( 厚约 2~3 毫米 ) 使用。将杨树木皮再贴到高密度板上,制造所谓的人造板材,用于城镇大规模装修和制作各种高档家俱。因为市场巨大,由此出现了一系列产业,即种植-砍伐-运输-销售-加工-再销售-装修。在华北某市,仅木材加工厂就有几百家。这种木材加工过程造成大量环境污染,化学黏合剂如脲醛树脂胶制作的木材会释放剧毒的甲醛,长期接触该类黏合剂将会严重威胁工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有人说,杨树长得快 ( 华北地区 7-10 年可以成材 ) ,且用途大,老百姓喜欢,多发展不是很好吗?殊不知,长得快 “ 烂”得也快。人造板材是“驴粪球表面光” ,做家俱和做装修材料使用寿命都很短。但因为价格相对纯实木的便宜许多,扔掉了谁也不心疼。全国上下出现装修热,消耗了大量沙子、水泥、砖头、石膏、石头等,杨树人造板材装修产品因其质量差,坚持不了几年,很快就将那些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或部分再生资源浪费掉了。杨树寿命短,木材质量差,制作的成品耐用性差,难以固定日益增加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反,那些优质的木材可以固定碳,用其制作的家俱或者建筑材料,经久耐用,能够坚持数百年,可起到很好的碳固定作用。 农民大量种植杨树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种地不挣钱,农民纷纷进城去打工,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他们将撂荒的耕地种上速生杨树,爱长什么样就什么样,几年下来卖杨树木材也有一些回报。开始是一两户农民做,后来这样做的人多了,耕地上出现杨树林也就不奇怪了。 图 5-1 山东一带大量种植的杨树纯林基本没有生态功能。 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有人用 “ 绿色荒漠 ” 来形容人工纯林的问题:其一,地表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其二,生物多样性极差,生产力下降,我国享有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的美誉,但我国人工林生长量全球倒数,这正是由于人工纯林本身的生态学问题造成的;第三,土地生产力不能维持、不断衰减,需要像经营农田那些大量施肥和打药;第四,生态系统脆弱,极易感染病虫害,导致大面积损失;第五,景观单调,一些风景区以及公路、铁路沿线的人工杨树林在景观上毫无美感可言。 杨树林,它们占据的要么是原本良好的生态空间,要么是耕地,杨树丰产林有没有升值的空间呢?这是生态工作者应当要考虑的问题。就在我们为杨树林寻求升值途径的时候,一件几乎震惊整个中国食品界的事情发生了。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6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三十一:禽粮互作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蒋高明 2013-7-28 08:12
蒋高明 2010 年 6 月 12 日 ,乌云塔娜硕士论文答辩。她的第一导师河北农业大学的李玉玲教授邀请我前去参加论文答辩并担任乌云塔娜等 11 名硕士毕业生的硕士论文答辩主席。我欣然接受了邀请,驱车从北京前往保定。我要看到自己培养的硕士生毕业,另外听一听同行的生态学和农学同行们对我们新提出的“禽粮互作”模式有什么反响。 塔娜的答辩很成功,这在我的意料之中,毕竟她的研究有许多创新内容,不是人云亦云的那种论文。冬小麦 - 夏玉米轮作系统,玉米与大豆或花生间作套种等,这在我国农区都比较常见,但将动物与作物放在一个系统里管理,种养同步进行,这样的设计却不多。如何充分、合理利用玉米田空间,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农田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寻找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并为农民增收,是生态学家和农学家面临的现实问题。 乌云塔娜论文提到的新的生产模式 —“ 鸡 - 玉米 - 小麦 ” 互作有机种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她比较了该模式与 “ 玉米 - 小麦 ” 轮作有机种植模式和 “ 玉米 - 小麦 ” 轮作常规种植模式的差异,系统地阐明了 “ 鸡 - 玉米 - 小麦 ” 有机种养模式的生态学原理,为这一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南方,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稻 - 鸭” 复合 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将水稻、鸭、饲料生物以食物链为纽带,以自然温光为动力组成循环结构,水稻能转化为稻谷,其残体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转移给鸭和水生动物;鸭粪肥田,以繁衍生物供鸭取食,同时也促进水稻生长。外界投入的物质如投饵、施肥,分别被动植物吸收,并加以循环利用,达到物流、能流的动态平衡,是生物学中物种共生、物种相克、物质循环再生等生态原理的体现。我们设计的适合北方旱作农田的“禽粮互作”模式与“稻田养鸭”有异工同曲之处。 在硕士论文中,乌云塔娜指出, “ 鸡 - 玉米 - 小麦 ” 互作有机种养模式是一个多组分、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人工复合系统。这一新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空间,提高了单位耕地的利用效率。 她发现, “ 鸡 - 玉米 - 小麦 ” 模式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中养分的含量。相比 “ 玉米 - 小麦 ” 轮作有机模式, “ 鸡 - 玉米 - 小麦 ” 模式 0~250px 和 10~500px 土层的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 6.3% 和 1.8% ;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提高了 9.1% 和 3.4% ;土壤水分含量分别提高了 9.7% 和 8.5% 。新模式土壤中全氮、碱解氮无论在 0~250px 或 10~500px 土层均比 “ 玉米 - 小麦 ” 有机轮作模式显著增加。 与 “ 玉米 - 小麦 ” 轮作有机种植模式相比,新模式在生长高峰期的玉米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株高显著增加。新模式中玉米籽粒和玉米植株 ( 即秸秆 ) 干物重比 “ 玉米 - 小麦 ” 轮作有机种植模式分别高 45% 和 21% 。新模式在养鸡密度 5m 2 / 只的条件下,杂草被完全清除,而 “ 玉米 - 小麦 ” 轮作有机种植模式的杂草生物量为 332.6g /m 2 。在系统中一盏脉冲式诱虫灯一年可以诱集鲜重为 33.73kg 的昆虫,减少了昆虫对作物的危害。 新模式所需要的劳动力是 “ 玉米 - 小麦 ” 轮作有机种植模式的 1.08 倍,是 “ 玉米 - 小麦 ” 常规轮作模式的 1.05 倍。新模式最终收入为 “ 玉米 - 小麦 ” 有机轮作模式的 4.9 倍,二者的产投比分别为 1.5:1 和 2.0:1 ;新模式的最终收入为 “ 玉米 - 小麦 ” 轮作常规模式的 3.8 倍,两者的产投比分别为 2.3:1 和 1.8:1 。研究表明,新的生产模式可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并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了社会就业矛盾。 塔娜硕士论文最后指出,新模式中有机肥和人工属于可更新的有机能,占总投入的 29% ; “ 玉米 - 小麦 ” 常规轮作模式中人工属于可更新的有机能,占到总投入的 1.8% ,农药、化肥、电力和机械属于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总计占到总投入的 95% 。从能值总投入上看,有机模式为常规模式 22% ;从能值产出上看,有机模式是常规模式的 1.7 倍。 新模式中引入消费者 - 鸡,使养分更好的循环,因此,大大减少了系统外化学能的投入,使系统更能趋向于有机化,节约了化学能源的消耗。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三十:放鹅吃草
热度 4 蒋高明 2013-7-27 20:19
蒋高明 有了落汤鸡的教训,我们感到 “ 禽粮互作 ” 模式如果继续研究下去,必须换一种禽,即不怕雨淋的禽。不怕雨淋的家养鸟类中只有鸭子和鹅,而鸭子不吃草。上帝已经给我们设计好了这个物种,就是鹅。 鹅这种动物,它们与人类相处的时间已有几千年。中国家鹅是由一种雁驯化而来,都起源于鸿雁,而欧洲鹅则由灰雁驯化而成。它们的祖先栖息在河川或沼泽地带,主食植物,就是天然的食草动物。鸿雁驯化后变为鹅,其外形仍与鸿雁相似,但失去飞翔能力。中国鹅在头部有一个突出的肉瘤,头颈细长、颈羽平滑而不卷曲,常昂首挺胸,善鸣而鸣声高亢。 东晋的王羲之爱鹅,挥毫泼墨之闲暇,只要听说哪里有好鹅,便坐车去看,并不惜花重金买下来。一天,他听说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叫声高亢,身姿雄健。王羲之便去寻访,见了那群鹅,喜欢得不得了,立马掏银子要买下来。殊料,那位道士也是他的忠实粉丝,名人想买鹅,收钱总有些不好意思,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顺便求得其亲笔签名的墨宝一封。王羲之见有鹅可得,还不必花钱,只需抄写《道德经》一段,这还不简单?于是,一向吝啬给人签字的王羲之,拿出文房四宝,只一袋烟的功夫,就完成了,遂高高兴兴地赶着一群鹅回家。 古代王羲之养鹅是为了陶冶情操,而我们养鹅是让它们发辉吃草的天性,将庄稼地里的杂草消灭掉。这个想法能否成功呢,还是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2011 年 7 月,我们从弘毅生态农场第二养殖区 ( 丰产林养禽区,第一养殖区主要养牛和种植有机作物和蔬菜 ) 调上来 50 只鹅。对于这些天生不怕水的动物,我们也不用搭棚子了,仅给它们喂水。这些在林下养殖的鹅,一看到那么多的青草,早就不顾一切了,冲进玉米地里饱餐开了。 图 4-5 放鹅吃草将既节省饲料又控制了杂草。 50 只鹅在 2 亩玉米地里不到一周的功夫,我们不用除草剂,也没用人工,那些羽毛洁白、昂首挺胸的小天使们,将地里的杂草很快处理完了。这些鹅没用领一分工资,还节省了 30 多斤精料。吃青草的鹅远比吃干糠要长肉,鹅也很少生病,但前提条件是农田里不能有农药、除草剂,否则鹅就会受到伤害。 鹅是非常爱干净的动物,我们曾将一群鹅赶到河边去洗澡。那些鹅们一见到河水,高兴地望前冲,但走到跟前,领头的鹅就扭头就走。原来,那河水已经被严重污染了,是劣五类水。在这样严重污染的河水面前,爱水如命的鹅也选择放弃了。 鹅除草的效果好不好呢?我们担心鹅吃得不彻底,杂草们会卷土重来,说来也怪,那些被鹅吃过的杂草,当年再也没有能力复苏了。农民们说鹅的嘴臭,被它们吃过的杂草很难当年再生,而鸡就没有这种能力。实际上,鹅吃草是从根部剃头的,对草的清除比较彻底。是否鹅在吃草过程中释放了什么化学物质抑制杂草再生?对于这样的生态学问题我们没有研究,倒是个研究动植物关系的好素材。也许今后会安排研究生跟踪调查。 研究生博文静发现,经过有机肥处理的玉米地杂草容易向一种叫做牛筋草的禾本科植物集中,在有机种植模式下杂草竞争的格局变成牛筋草、马唐等少数物种为主,由原来的 17 种变成了 2-3 种。这种现象很令我们高兴,因为牛筋草和马唐是鹅最喜爱吃的禾本科杂草,其水分含量高、营养价值大,也容易消化吸收。如果我们继续观察,这种现象成立的话,杂草可能会通过合适的生物来得到有效控制。 经过几年的摸索,对于杂草的生长规律,如同上面的害虫活动规律一样,我们也基本摸清了。相应地,处理对策也就由化学灭杀改为生物利用了。我们拟采取的综合措施包括: 1) 深翻土地将杂草种子深埋; 2 )前一年将杂草在成熟前清理,不使其结实; 3 )放鹅等食草动物啃食; 4 )以草治草,人工种植矮小与密集的豆科草本植物与杂草争养分、水分与空间。关于杂草的文章,我们准备安排 1-2 名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深入研究下去,直到摸索出经济有效的方法来。 在我们放鹅吃草的过程中,乌云塔娜的实验也快结束了,她的“禽粮互作”研究第一篇论文也将与南方的稻田养鸭模式一样,进入中国的科技论文库。这时,塔娜研究生也要毕业了。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2097 次阅读|9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九:“落汤”鸡
蒋高明 2013-7-26 19:49
蒋高明 乌云塔娜的实验顺利地进行着,可有一天还是出了大问题,实验差点全军覆灭。事情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我们在玉米地养鸡,在晴天或者小雨季节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给鸡搭了简易的鸡舍,鸡舍里有鸡喜欢抓的木棍,它们是蹬着木棍睡觉的。鸡是夜视,一到晚上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必须在天黑之前赶回鸡舍去。这些鸡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是在温室里养到 1 斤左右被放在露天环境中的,还没有什么野性,野外生存经验还不足,它们一旦走远了,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如遇到天黑就更困难了。 这一天天刚放亮,起得比人要早很多的鸡们,开始离开鸡舍到玉米地里找食物吃了。不料天气大变,天空一下子黑了起来,紧接着瓢泼大雨就落了下来。那些没有经过训练的鸡们,在浓密的玉米地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傻了,也找不到自己的窝了,而是“呆若木鸡”的缩起脑袋任雨淋。 “ 淋了个落汤鸡 ” ,老百姓这个谚语一点都不假,聪明点的几只鸡紧紧靠在一起,相互取暖,但也是在雨中不停地哆嗦。塔娜发现了被淋雨的鸡,叫上同学和工人师傅一起去玉米地里抓鸡,很快那些可怜的鸡被送回了鸡舍,但是因为清晨的温度较低,加上鸡全身都淋透了,鸡那些羽毛是不能防水的,严重的淋雨使它们依然哆嗦不停,为了挽救它们的生命,我们必须采取措施。 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差异太大了,如果换成鸭子或鹅,它们会兴奋地在雨里振翅狂欢的。我们经常看到鸭子浮在水面上,悠然自得,还经常钻到水里去捉鱼吃,而鸡只能在岸上找食吃。如遇大雨,小鸡们就会惊慌失措,呆若木鸡就是指鸡的应急能力不强,而这些特点是天生的。人类将鸡笼养后,更使得它们害怕自然界中的一些异常现象,使得它们完全成了产肉 “ 机器 ” 或产蛋 “ 机器 ” ,没有了天性的 “ 机器 ” ,即使人们放鞭炮都能够吓死它们。鸭、鹅、天鹅等鸟类身体里能分泌出大量油脂覆盖在羽毛上,它就是靠油的这样特性来保护自己的,不怕雨淋,还能够在水上自由自在地游动。而鸡的羽毛上没有油脂,所以也就经不起雨淋了。世界万物的进化是多么美好啊,可惜人类将物种的天然属性大大改变了。 雨停后,按照工人师傅的指点,我们来为鸡驱寒。我们在院子里支开一个铁盆,在仓库里找来玉米棒和木柴,点上火,给那些严重淋雨的,一只一只地烤火,烤干它们身上的雨水,鸡们再抖擞几下,身上的羽毛才重新立起来。经过这样的拯救,一些鸡又能够下地找食物了。 图 4-4 给严重淋雨的落汤鸡烤火。 尽管如此,还是有 3 只鸡被雨淋死了,塔娜伤心地哭了,她对这些小生灵们有感情了。同时,我们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死亡的那 3 只鸡是吃正常饲料的那一组的,即没有喂饲捕获的虫子的。另一组吃虫子的鸡,也经历了雨淋,却都健康的活着。这说明,我们从农田里捕获的害虫,具有增加禽类抵抗力的作用。在这里,害虫就变成益虫了。当前,人们为了让鸡长得快,完全不考虑用活的生物喂养它们,而是用大量激素、添加剂,生病了就打大量的抗生素,这些有害的物质最终还是在人体内安营扎寨,儿童性早熟、医院里的抗生素失效,都是食用大量有害食物引起的。鸡吃活的生物大大增加了抵抗力,可远离抗生素和激素,这个结论也令我们很兴奋。我们只是暗暗高兴,因为这个信息是鸡用三条生命换来的,塔娜还在为与她朝夕相处的小鸡的不幸伤心呢。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八:乌云塔娜的实验
蒋高明 2013-7-24 23:11
蒋高明 既然我们想要知道玉米地养鸡的生态科学实验效果,必须要用有力的科学数据来说话,如果没有系统的数据,这样的实验就白做了,而要做这个实验,必须得有人去做,而最好的办法是安排研究生来做。这个时候,我们想起来一个人,她就是乌云塔娜。 乌云塔娜就是本书前面提到的那个研究生,这个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姑娘,父亲是汉族,母亲是蒙古族,她随母亲,民族成分是蒙古族。她人长得很漂亮,喜欢唱歌,走到哪里都能够听到她的歌声。我组聚会时不愁没有人带头唱歌,塔娜既能唱汉语歌,也能够唱蒙古民歌。 这个学生进入我们课题组还有一段故事。 2000- 今,我们在内蒙古正蓝旗一直从事草原退化生态恢复的实验,正蓝旗还有一个大型的 “ 禽北上 ” 基地,在那里我们成功恢复了 4 万亩严重退化的沙地草地。也正是在正蓝旗,我结识了很多朋友,乌云塔娜就是我的朋友、她的一个远方亲戚、正蓝旗政协主席艾宝生介绍认识的。当时,乌云塔娜大学毕业免试推荐进入中国林业科学院读研究生,正好我有一个小师弟在林业科学院,正是塔娜要去的课题组。但是后来林业科学院要求进入的研究生本科必须是 211 大学,塔娜毕业的内蒙古农业大学不是 211 ,尽管我做了推荐,林科院还是没有要。后来,乌云塔娜联系到了河北农业大学读研究生。被河北农大录取后,塔娜表示跟我做毕业论文,经过她的导师同意,她就来到了弘毅生态农场。 开始给塔娜设计的课题完全是植物生理生态方面的,与农业没有关系,即将浑善达克沙地的榆树与山东本土的榆树放在一起栽培,观察它们对水分和养分胁迫的适应能力。我带塔娜到正蓝旗她的老家现场取了不少沙地榆树苗,在山东农村种下了,还从蒋家庄村挖来不少榆树苗。但是,后来塔娜发现,草原来的榆树在山东生长不好,苗子死亡严重。她正为论文犯愁的时候,我们的玉米地养鸡的实验需要人手,给塔娜讲清楚了实验的科学意义和生产价值后,这个草原来的姑娘愉快地接受了,于是,玉米田里又响起了她的歌声来。 我们给玉米地养鸡的思路起了一个很学术的名字,叫 “ 禽粮互作 ” ,以往农学上讲究作物与作物之间间作套种,但都是限于植物之间,今天我们设计的实验是将动物与植物放在一起管理,且某种程度上要动物管理植物,这个新思路得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 后来我们将这个思路申报了专利 ) ,北方旱地的 “ 禽粮互作 ” 模式有些类似南方水田里的 “ 稻鸭共生 ” 或 “ 稻田养鱼 ” ,如果实验成功并推广开来,将是中国人的又一农业发明。 因为院子里已经彻底告别了农药、农膜、除草剂,里面的草和害虫都是能够利用的资源。于是,在 “ 禽粮互作 ” 模式下,我们给乌云塔娜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处理,即散养柴鸡吃农田害虫组、无害虫添加组、无动物干扰组,各放养 15 只鸡,分成三次重复,观察玉米田杂草控制和产量情况,同时我们还来看看三种不同处理的经济产出。当时在内蒙古正蓝旗,我的研究生王冰雪也做了同样类型的实验,看看草原上养的鸡对生态的保护作用,因为本书主要介绍弘毅生态农场的,这里就不介绍她的工作了。 图 4-3 养鸡姑娘乌云塔娜对来访的记者讲述她的玉米地养鸡经。 明确了实验内容和要获取的数据后,乌云塔娜高兴地进入了实验状态。应当说,她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每天必须第一个起床,将院子内诱虫灯捕获的害虫称重、留样品,供喂鸡用,然后再去喂鸡。要知道,鸡起得比人还早,天一放亮,它们就遍地找食吃了,如果不及时喂养,它们就到处刨食,怕影响玉米生长。喂完了食物,还要喂水。喂鸡的工作一天两次,抓虫子的工作每天一次。塔娜喂鸡和农民喂养不同,她还要对喂养的食物称重记录,要每天记录科研论文的数据。平时胆小、非常害怕虫子的女生,后来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竟然敢大把大把地抓虫子了。那些鸡们,一见到塔娜到来,都来抢虫子吃,可怜那些对照组的鸡,没有鲜活的虫子们聊以解馋啊。 塔娜的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2009 年秋天,绿色和平国际组织的摄制组,绿色和平来访,乌云塔娜的解说,对生态农业有了很深的理解。后来,乌云塔娜来北京工作,其背景就是这个实验,因为与两个法国女生同吃同住,练就了很好的英语。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七:一个新思路的诞生
热度 2 蒋高明 2013-7-23 22:58
蒋高明 生态农场的虫害问题解决了,现在最头疼的是杂草了。老百姓种地一茬作物每年要锄 2-3 遍,果园要锄 5 遍。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人工除草是农家最累的活,理想的锄草效果是在烈日底下,使除下来的草当时就被晒死。这样的活年轻的农民根本不愿意干了,这就是为什么农民们选择了除草剂的主要原因,或者他们选择在地里铺农膜,也是一个偷懒的做法,但打除草剂、和铺农膜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体生命健康也带来危险,但农民们不管这些,他们就是怎么省事怎么来,除非你找到更省事更有效的办法。 我们的农场不打农药了,也不喷洒除草剂,更没有农膜危害,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的杂草也被充分利用,用来喂养动物。我们以前试验过养鱼、养蝗虫,因为需用人工太多都失败了,能不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动物来消灭杂草呢?我们苦苦寻找办法。 2008 年夏天一个炎热的晚上,我和李宗奉、吴光磊等几个研究生在农场的院子里乘凉,我们边聊天边充分享受着农场的清新空气。聊天话题就是围绕杂草,要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控制杂草。我们聊到了林下养鸡的实验,李宗奉忽然提醒了一句,林下养鸡的地方根本见不到草,鸡把杂草全部吃光了,而没有养鸡时,杂草的高度可以生长到两三米高。 这个思路使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们要找的办法吗? 2005 年到现在,我们在草原养鸡,那是为了利用草原空间,提高牧民收入; 2006 年我们就在蒋家庄弘毅生态农场的林下养鸡,也是为了利用林下空间,还为了给丰产林施肥,同时控制虫害。如果把鸡引进玉米地里,不是也能够除草吗?在山东种植小麦、玉米,主要杂草发生在玉米季节,因为雨水大,热量高,杂草生长非常快,而小麦季节的杂草少,除 1-2 遍就可控制了。因此,如果能找到玉米地除草的办法,我们就解决了杂草三分之二以上的难题了。 鸡除了能够将庄稼地里的杂草当调料吃下去,她们还能刨食土里的害虫,既松土还控制虫害,另外,鸡在地里是流动的,它们的排泄物又成了很好的肥料,我们补饲的粮食变成肥料,这样鸡就变成了流动的施肥机器。除草、松土、捕虫、施肥,这些活都是鸡们最愿意干的活 ( 相对于 1 平方米 11 只鸡的笼养鸡待遇,玉米地里的鸡才是过的鸡的日子 ) ,我们还不用给它们发工资,相反,鸡给我们创造了价值 —— 柴鸡的价格是笼养鸡的 3-4 倍。 图 4-1 玉米地养鸡开始试验时我和学生们一起抓鸡。 图 4-2 玉米里的散步鸡。 说干就干,有了上面的想法,第二天我们就开始行动了,因为地里的玉米正好在小喇叭口期,放进鸡也不会太影响玉米生长。吴光磊博士与泰安经营柴鸡的老板电话联系上了,次日即送来 100 只鸡,我们要在停了两年化肥、农药、农膜的玉米地里进行散养柴鸡的实验。因为是临时进行实验,这个时期进的鸡苗必须是大鸡苗,重量在 1 斤左右。在等待鸡苗的同时,我们在玉米地里给鸡搭起了临时的防雨棚,同时在玉米地周围用尼龙网圈起来,一是防止鸡出来,二是防止野生动物进入实验区。建临时鸡棚的办法是农民给我们出的,既实用又经济。 就这样,大家聊天得出来的思路,经过很多人的完善,鸡放进了玉米地。接下来就是要看是否会出现想象的情景了,即鸡能否会除草、施肥和除虫?蒋家庄的村民对我们 “ 古怪 ” 的做法也很感兴趣,他们又开始观望了。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958 次阅读|4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六:农民相信了我们的技术
热度 1 蒋高明 2013-7-21 18:46
蒋高明 对于弘毅生态农场的实验,蒋家庄的村民大都持观望态度。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对于我们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他们是能够理解的,因为以前种地也根本没有用化肥,但对于不打农药,靠诱虫灯来捕获害虫,他们根本就不相信。害虫的厉害,农民是记忆犹新的。他们不无激动地向我倒苦水,说他们打了那么多的农药,怎么到后期收获时,还有那么多虫子啊。虫子真是不怕死啊,要控制虫子,只能靠科学家研究更有效更毒的农药,让虫子一闻就死才好呢。农民们不清楚,虫子是繁殖出来的,而天真地认为,那些烂草,甚至牛粪就能生虫子,因为他们亲眼看见虫子们从那里爬出来。 一到作物的生长季节,在田间地头,农民们就背上了喷雾器,直到秋后庄稼收获。喷农药、施化肥,成了现代农村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沿着闷热的田间小路走,一股股刺鼻的药味扑面而来。 种玉米时种子上有农药包衣、玉米刚出苗时要打地老虎,第二次打二点委叶蛾了。二点委叶蛾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虫害,经常大面积发生。二点委叶蛾之后还要防治玉米螟,加上除草剂,仅种植玉米就要前后至少打 6 次药。 “ 一亩田打药至少需要花 60 元。 ” 蒋家庄原村支部书记蒋胜利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一旦庄稼地里发现了哪怕少量的虫子,当地农民们都在为打药忙碌开了,谁也不希望虫子往自家地里跑,打农药变成了一场竞赛。虽是夏天,但在地里却听不到任何虫鸣和蛙叫,看不见小鸟,当今安静的夏季田野,多像蕾切尔。卡森笔下的 “ 寂静的春天 ” 。 农民并不喜欢农药的味道,太刺激了,有时打农药后皮肤还红肿发痒。农药对农民的身体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在蒋家庄就有一些癌症患者。蒋家庄村民庆秀华说: “ 人打药都受不了,但虫子却杀不死。 ” 她的直觉是虫子越来越厉害,而农药的毒性也在增加。庆秀华说: “ 每次打完药之后身上很痒,洗澡都不管用。 ” 他们特别期望科学家能够找到不用农药的办法,尽管他们对我们的技术还是半信半疑的。 农民们很快发现,靠近弘毅生态农场的花生田里的害虫明显比其他地方的少,他们天真地认为,我们肯定是施了什么魔法,因此建议我们对他们的土地也施加魔法,告别那些讨厌的农药。农民打农药,对于气味忍受一下就过去了,他们对于自己的健康,还没有概念,认为得了癌症是命不好,是该死了。而对于当季的产量却是非常在意的,尽管他们用了那么多毒药,到后期,还是虫害严重,必须提前收获花生,与虫子们抢夺胜利果实。而弘毅生态农场就没有这种担忧,我们的花生可以晚收获 7-10 天,这样依然鲜绿的叶片将光合产物还会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地下,从而保证产量。因为我们不打农药,但害虫却没有产生危害。他们认为我们的院子里之所以没有虫害,除了那两盏诱虫灯外,院墙也起到了阻挡的作用。 农民们非常想学我们的技术,但又不敢冒险,担心一旦不打农药颗粒无收,农药贩子们每年就是那样吓唬他们的。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们决定在大田里做给他们看。然而,即使农民们看到我们院子里的庄稼不打农药也不生虫,但还是不敢用自己的土地来做实验。后来,村里的集体承包土地到期了,村两委的几名干部决定拿出弘毅生态农场院墙外 12 亩地做不打农药的实验。于是,我们与村两委签订了新的合作协议,这个协议要求,他们用我们的办法生产有机粮食,完全不用化肥、农药,也不能铺地膜。为防止粮食减产造成的损失,我们以每亩 2200 元的价格给农民保本,作为经济回报,他们生产的有机粮食我们全部回收。即他们要进行播种、浇水、除草等常规管理,使用我们提供的有机肥。他们的工作量从此减少了喷洒农药这一项。 有了这样的保证,村支书周景林、村主任蒋军、会计蒋建涛、保管蒋建明、妇女主任唐爱芳等 5 户干部,开始按照科学家的指导来种植了。为了取得好的示范效果,我们在 12 亩大田里放置了 3 盏诱虫灯,等别家的农民都纷纷打农药治理各种虫害时,我们就靠那几盏灯守护农田。村干部们也将信将疑,后来发现他们的有机玉米田没有虫害时,这才放下心来,而周围农民的玉米田,已经打了四五遍农药了。 在农民大田里的实验,第一季玉米就是一个大丰收。看到没有被玉米螟危害的玉米棒子,而且有机产量还那么高,村干部们有些后悔将粮食全部给我们了,一些干部差点偷偷朝自己家拉,他们要退回我们的承诺金。但毕竟我们有合约,且周书记等人支持,合作还是继续下去了。 图 3-14 农民在专家指导下在他们自己的地里挂诱虫灯,从此停止农药。 大田里不凡的防虫成果,让蒋家庄的农民们彻底相信了我们的技术 —— 原来虫子是可以不用打农药就能够控制的。有了前几年的成功,我们决定继续扩大战果。 2012 年 5 月,应几户农民强烈要求,我们课题组决定,自己掏钱再买 14 盏杀虫灯,将农场外村北约 300 亩大田实施生态防虫。这一次,村民主动配合了,村两委出电线钱,涉及农田的村民出义务工,我们出钱买诱虫灯。按理说,这样的费用应当由政府买单的,可政府官员也要观望,我们不等不靠,先做给他们看。用不了三五年,弘毅生态农场所在的蒋家庄村将彻底告别农药,仅这一项,就可节约农药费用 10 多万元,这还不包括农民保护健康省了去医院的费用。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713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五:北京中学生的实验
热度 1 蒋高明 2013-7-17 21:58
蒋高明 2011 年 7 月 21 日 -23 日,弘毅生态农场再次热闹起来了。已近大暑时节,酷暑并没有阻挡住南来北往的专家学者还有外国的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植物分类学报《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Evolution 》刊物主编陈之端、云南财经大学顾秀林教授 ( 著名学者顾准之女 ) 、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新闻部记者金微、原深圳生态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生物系 1963 届毕业生陈思华及其夫人、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 Natalie Baer 等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胡建、深圳转基因食品关注团成员唐京波、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记者张同君、乡村季风主持人苗帅等分别从北京、昆明、长沙、济南、南京、深圳等地,赶到沂蒙山区一个小小的村庄 —— 弘毅生态农场驻地蒋家庄,研讨、采访和报道弘毅生态农场做法,并展望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方向。在这些客人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客人,北京中关村中学高一 (4) 班的陈正朴,他要在这里做一个科学实验,撰写的论文参加北京 “ 小小科学家 ” 竞赛,论文由我和研究生孟杰来指导。 北京中学生关注的是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这样的话题可能是他的指导老师关注的,正好我的研究生也做这个课题,就接受他们来农场进行实验。这个小同学还真不含糊,每天早上比研究生们起得还早,到大田里去收诱虫灯捕获的虫子,到实验室里分类称重。白天还要做作业。短短十几天,与我的研究生们混的很熟了,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也都喜欢他。从他们的录像里看出,他们玩的非常开心。在他完成的论文里,很亲切地称呼研究生们为师哥师姐了。北京中学生的论文做得也很漂亮,下面是他的论文摘要部分: 采用诱虫灯诱杀的物理防治方法,研究农田趋光性昆虫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规律,旨在通过大田安置诱虫灯来实现对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的控制,探索物理防治的有效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害虫捕获总量及金龟甲数量呈显著的波动性下降的趋势,蛾类害虫捕获量波动性较大;诱虫灯可以有效地控制金龟甲、地老虎成虫、甘薯天蛾、豆天蛾等多种田间夜行性害虫。 农药的无节制使用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已危及人体健康,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研究尝试发现生态环保 的方法来取代或部分代替以农药为主的化学控虫方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意义的科学数据。 那么,这个中学生得到了多少数据呢?在短短的十几天中,他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数据。下面是他的实验方法: 在定位站院内玉米试验田立1盏诱虫灯,院外十亩玉米有机田立 3 盏诱虫灯(分别列为 1 号灯、 2 号灯、 3 号灯),共计 4 盏灯。诱虫灯为光敏开关控制,傍晚光线暗时亮灯,次日清晨天亮时灭灯,每日早晨将诱虫灯收集桶中的虫子装进纱网袋内,拿回实验室,先将虫子按照大蛾类、甲虫类、其它昆虫进行分类,分别计数并进行称量,同时选出不同种类的虫子各一只分别放于小袋里,冻存冰箱中,以备进一步的种属鉴定之用。称量后,将害虫喂鸡,益虫(如蜣螂)放回大田。连续记录 11 天。 北京中学生陈正朴对诱虫灯捕获的害虫进行鉴定,主要害虫种类有东北大黑腮金龟、铜绿丽金龟、地老虎、玉米螟等。连续 11 天监测诱虫灯每日捕获的害虫总量,他发现诱虫灯害虫日捕获量呈明显的波动性下降的变化趋势。害虫日捕获量出现几个间隔的峰值,而且峰值呈现出逐渐下降的变化规律。实验第 1 天由于受下雨天气影响,害虫量少,第 2 天的害虫量最多,随后逐渐减少。与大田的诱虫灯相比,生态农场院内的诱虫灯的捕虫数量较高,峰值最高时为 214.46g ,而后逐渐降至 122.99g ;大田 1 号灯捕虫量峰值最高时为 134.49g , 11 天时峰值降至 113.53g ; 大田 2 号灯捕虫量峰值最高时为 157.07g ,第 11 天时峰值降至 103.31g ;大田 3 号灯捕虫量峰值最高时为 179.65g ,第 11 天时峰值降至 64.51g 。 在每日捕获的虫子中,陈正朴观察到,金龟甲为主的甲虫类的比重最大。甲虫捕获量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峰值逐渐降低。在监测初期,院内诱虫灯捕获的甲虫数量最高达 297 只,大田诱虫灯捕获的甲虫数量最高为 280 只,在连续 11 天的控虫之后,峰值数量分别降为 130 只和 99 只,控虫效果显著。 他将甘薯夜蛾、豆天蛾等体型较大的蛾类归为大蛾类,从中发现,大蛾类捕获量波动较大,下降趋势不明显。在分类别时,将体型偏小的地老虎、寄生蜂、多星瓢虫、飞蚁等归为其它类昆虫进行统计, 11 天的监测数据显示这些昆虫数量的波动性较大,总体上表现为下降的趋势。根据实验地点的气象数据显示,在监测的第 4 、 6 、 9 天有降水,而且气温较低,降水和较低的气温会影响夜行性昆虫的飞行活动,从而会导致捕获量的降低。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用诱虫灯诱杀的物理防治方法来控制农田害虫是十分有效的。这种方法与以农药为主的化学防虫方法相比,可以在控制农田害虫的同时,能够很好的保护环境,并减少农药对人体的毒害。害虫数量的波动性变化的原因与天气情况如气温、降水量有相关关系,另外,推测部分原因是由于诱虫灯捕虫时是当天捕获其有效范围内的大量昆虫,造成次日捕获量下降;隔日由于远处昆虫又被诱虫灯吸引靠近而被捕获,所以隔日又出现害虫捕获量高峰。对于上述害虫活动规律的描述,出自一名中学生之手,非常令人满意的。 图 13 中美学者弘毅生态农场论道,该照片上的人物跨越了 6 个时代 ( 从 30 后到 90 后,后排右 3 是北京中学生陈正朴 ) 。 北京中学生陈正朴的实验结论为:诱虫灯推广能解决目前利用农药杀虫带来的种种危害,保护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农药对人体的危害,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用诱虫灯捕来的虫子来喂养鸡鸭,可以延长生态循环链,即农作物 — 害虫 — 鸡 — 鸡粪 — 农田。害虫为 鸡鸭提供了大量蛋白质饵料,避免了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降低饲养成本,并且提高了鸡鸭肉和蛋的品质,生产出人们喜爱的绿色食品。因此用诱虫灯杀虫,既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环境。他的这一结论,与我们的初步设想非常吻合。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193 次阅读|3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四:研究生们制作的昆虫标本
蒋高明 2013-7-15 21:49
蒋高明 2011 年的夏天,我连续在内蒙古、河南、江西等地出差,近两个月没有回弘毅生态农场了。七月的一天,我一回来,学生们就给了我一个惊喜。 原来,研究生丁娜、曾祥伟、博文静他们几个,用诱虫灯捕获来的虫子,制作出来了一盒又一盒具有很高鉴赏价值的昆虫标本,虫体是用大头针钉在泡沫塑料板上的。与以往枯燥无味的昆虫标本不同的是,那些标本配上了研究生们自己创作的绘画,变得栩栩如生,非常可爱。活着的时候被人们憎恶的害虫,躺在标本盒里,有了漂亮的插图衬托,俨然成了可供欣赏和收藏的艺术品了。曾祥伟本科时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他对虫子很有研究,是农场里的昆虫专家。他本来是研究用农药来控制虫害的,没想到进入我们课题组后,控虫彻底告别了农药,如今用生态方法捕虫取到了更好的成果。 有了这些昆虫标本,我们就能够对来访者介绍农田里害虫的今世前生,如那些漂亮的蝴蝶,她们的幼虫就是非常讨厌的彩叶虫。就是小小的蚊子、苍蝇,平时近距离观察它们非常困难,而今成了标本,就能够进行研究了。标本里还有玉米螟。同时,我们也能够告诉来访者,这些虫子本来是接到诱虫灯发出的蓝紫色的 “ 请柬 ” 前来约会的,它们也进行了配对,并留下了 “ 革命后代 ” ,遗憾的是,那些虫小姐不能够回到土壤里产卵了,它们的后代的后代也被抓住了,这就是早期预防的优越性。试想一下,如果它们交配后产生的大量后代在田间自由交配,待那些 “ 革命的火种 ” 蔓延起来,得需要多少农药来灭杀啊。因此,以预防为主的生态学的害虫防治对策,是远远比害虫爆发后用农药加转基因的办法控制来得更直接、更有效、更环保的。我们没有消灭哪一个物种的意思,但我们成功地控制了害虫对庄稼的危害。 图 3-11 学生们制作的农田害虫标本 图 3-12 “屎壳郎”一家亲 在昆虫的标本里,我看到了 “ 屎壳郎 ” 一家。屎壳郎是农业生态系统非常重要的成员,我有几十年没有见到野生的种群了。也不知道学生们是怎么抓到它们的,可能这些益虫们随着害虫们误入 “ 白虎堂 ” ,屎壳郎的标本有大中小,酷似一家人在散步。我们的生态农场不打农药,益虫们也增加了,连久违的昆虫物种都发现了,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当然,诱虫灯发出的 “ 邀请 ” 有时也会让一些益虫来赴会,这是物理方法的一个小缺陷。不过,值得放心的是,被抓到的昆虫们,以危害庄稼的为主,尤其以金龟甲、地老虎、玉米螟为主,它们占据了生物量的 98% 以上,因为 “ 坏蛋 ” 们都是晚上活动,那些益虫、益鸟们则白天活动。与农药对鸟类、益虫通杀完全不同的是,物理方法防治的是以害虫为主的,这可从学生们抓到的虫子标本中看出来。 我对学生们的这个创作大加赞赏。在研究生们的启发下,我们拟对农场周围的杂草、庄稼都制作成可以欣赏的标本。这是植物研究所的强项啊。除了植物标本,土壤标本也进行了保留,当然土壤标本没有按照艺术品来加工,毕竟干燥并磨成面的土壤只能保存在瓶子里面。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三: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
热度 1 蒋高明 2013-7-14 17:23
蒋高明 2009 年 6 月的一天,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硕士研究生乌云塔娜在弘毅生态农场发来下面两条手机短信: “ 这几天虫子比较多了,院子里有 200 多克 (1 只灯每晚擒获的虫子,作者注 ) 。果园我也天天去,比院子里稍微多一些。蚊子几乎没有,我们都还没有挂蚊帐,还没有被咬过。 ” “ 国外有机农业都偏重虫害和杂草防治这块。我们这几天也在做杂草调查。现在金龟甲数量明显增多了,诱到的虫子 80~90% 都是它。等您来了看看我们的成果吧。 ” 第一条短信中,生态农场没有蚊子是很令人兴奋的。在这个 1.33 万平方米 (20 亩 ) 的生态农场里,我们自 2007 年起全面停止了农药、除草剂、化肥、农膜、添加剂,根本不用转基因,来验证生态学的办法到底有多大的功能。第二条短信中,严重危害花生产量的金龟甲如果五六月份就被诱捕,按照 2008 年的经验,秋后就危害不了了。 我们的目标是,粮食产量接近常规产量,单位土地经济效益比上述 6 种技术模式之和高 3-5 倍。我们的做法是,不盲目杀死试验区内的每一个生命,靠食物链和人工适当干预达到生态平衡。 “ 害虫 ” 被特殊光谱的诱虫灯诱捕,这个整晚瞪着眼等那些 “ 害虫 ” 自投罗网的 “ 哨兵 ” ,令 “ 害 ” 虫变得不害了,反而成了鸡的食物,并且大量金龟甲被诱捕,有效的保护了花生的产量。去年靠近我们院墙的外面的农田,因诱虫灯的存在,虫害也明显减少。老百姓用于花生的剧毒农药 ( 绿英 ) 费用每亩 50 元,但依旧控制不了虫害。我们控制虫害的办法成本远低于剧毒农药。 图 3-7 弘毅生态农场不用农药、农膜和化肥生产的花生 ( 左图 ) 与农民用传统办法生产的花生,可见虫咬痕迹 ( 右图 ) 。 图 3-8 尽管农民使用了大量农药,收获时依然发现害虫,农民只好提前收获,以从虫口抢粮。 在玉米小喇叭口时,我们将柴鸡放进玉米田,田里的小虫和嫩草也成了鸡的美食,收获粮食的同时还收获了鸡肉,并且鸡的净收益是玉米的 2-3 倍。柴鸡吃虫有个缺陷就是好赖不分,连益虫也通吃。但还是比农药好,农药连无辜的鸟儿们也不放过。 农场里生产的有机粮食和蔬菜近 20 种,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绿豆、韭菜、芹菜、土豆、葱、蒜、萝卜、白菜、西红柿、黄瓜、南瓜、丝瓜等等,一些野菜如荠菜、马齿苋都可以挖来当菜。在城市,吃市场上买来的韭菜后反胃严重,因为农药残留多,而吃生态农场里的韭菜就不反胃,因为我们不用药,不用化肥,而用有机肥,是纯有机蔬菜。 因为没有了农药、化肥、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农场里生物多样性迅速提高。约 200 只麻雀和 6 只燕子在这里安家了,还有刺猬、野鸡,饲养有狗、猫、鸡、鸭、鹅、猪,还有 2 只鹦鹉呢。空地里栽植了本地的乔木和灌木,给鸟儿们歇脚用,明年计划栽果树。农场里的 “ 害虫 ” 再也不敢来危害庄稼。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养殖了 2 只鸽子, 2 个月后变成 5 只了,有 3 只是被 “ 拐来 ” 的。真不知道鸟儿们用的什么招数拐跑了人家的 “ 良家妇女 ” 。有一点是清楚的,这里没有污染,没有毒药,有大量天然半天然食物都可以 “ 米西米西 ” 。 不打农药,用诱虫灯取代肩背式喷雾器,一可节省大量的药钱,二可保护生态环境,三也省了体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保护了农村妇女,挽救了母亲。目前,给庄稼打药的活多为妇女干,长期接触剧毒农药让农民得了不少怪病或癌症。上个月,前后不到 10 天,试验站邻村的两名 40 岁的农村妇女,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从理论上讲,生态农场的规模越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越高,管理的成本也越小,带动的就业人数就越多。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发动老百姓拿出 100 亩地扩大我们的战果,搞有机农业;远期目标就是将整村的 1000 亩地连同 300 亩村庄搞成生态农庄。 可惜的是我们没有这么多地。地都分给农民了,一些农民看到了好处,要跟我们学,但他们往往急功近利,生态的办法缺陷就是慢,他们可等不得。越等不得,效益就越低,有时农民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如去年的大蒜,只有 5 分钱 1 斤。很明显,农民的利益被农药商、化肥商、农膜商、除草剂商、添加剂商、或转基因公司分割了。环境污染了,怪病多了,重病多了,不正常死亡的农民也多了,最后将所有的钱掏给了医院。 图 3-9 楼房屋檐下的燕子窝。这些年由于环境污染,燕子在农村少多了。燕子回归说明生态环境改善了 图 3-10 乌云塔娜在剪草。她第一个发短信告诉了我农场虫子被控制的消息。 我们的团队要用大量的事实证明:生态学不是 “ 软道理 ” ,而是比转基因等 6 个技术之和还要强大的 “ 硬道理 ” 。听到学生介绍 “ 害虫 ” 被制服了,尤其宿舍里没有了蚊子,当时心情特别激动,一气写了上面的文字,在我的科学网博客上发表了,后来《百科知识》等几家杂志转载了这篇文章。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96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二:湖北老总上门送来诱虫灯
蒋高明 2013-7-13 21:55
蒋高明 为了验证笔者上面的假设,即大量虫子是打农药打出来的,我们做了个大胆的实验设计,在 20 亩试验田里,彻底停止农药,看看虫子是多了还是少了。 当我们将这个实验设想通过科普文章在有关媒体报道后,并着手寻找物理方法控制害虫的设备时,我们意外地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我的助手吴光磊博士告诉我,湖北荆州一家诱虫灯公司愿免费提供设备,让我们实验他们的产品。 2008 年 8 月的一个夏天,天正下着中雨,湖北荆州市某电器公司老总李刚先生,几经周折,一路赶火车、乘汽车,从湖北赶来了,还带来了他们的一台诱虫灯的样品 ( 后来根据需要,该公司又免费物流来 3 台诱虫灯 ) ,并告诉我们如何使用。这台诱虫灯的好处是使用简单,可自动开关,雨天可以自动断电,这样就减少了大面积使用的人工。经老总介绍,我们了解了该诱虫灯的一些基本参数: 1. 交流电式(高频振荡式),电压 AC220V ,频率 50Hz ; 2. 灯管功率 15W ,灯具综合用电功率 30W ,节能型; 3. 光控雨控; 4. 绝缘电阻 ≥2.5MΩ ; 5. 竖式不锈钢高压网,网丝直径 2mm ,网丝间距 10mm ,高压电网释放直流电压 4000-4500V ,高压网截面积 0.2 ㎡ ; 6. 灯体设双柱四合金镀铜紧固吊环悬挂、灯体支架材料为镀锌管,管材直径 10mm ; 7. 平行抽斗式接虫盒,长 135mm 、宽 140mm 、高 220mm ; 8. 设计寿命:> 5 年; 9. 控害面积: 30-60 亩。 上述技术参数经过实地验证,基本是正确的,唯有控虫面积 30-60 亩,没有得到验证。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在 20 亩地里放了 2 台,这样基本控制住了虫害。应当说,诱虫灯这项发明是物理防治害虫的一次重大创新,它解决了人工开关灯、雨天自动断电等问题,且紫外光对害虫吸引力大,对于农田里的害虫,无疑是设下了 “ 天网 ” 。 图 3-6 这个诱虫灯的本领很大, 2008 年最高峰一个晚上抓了 10 斤金龟甲,相当于 20 万个后代给计划生育了。 意外得到诱虫灯,且人家主动上门、自费送来样品,又免费给我们使用,这让我们好不感动。在弘毅生态农场,我和学生们热情接待了李总。几杯酒下肚,我们的豪情更壮了,有了新式武器,我们就会对害虫进行防治了。说干就干,饭后就找电线,接插头,在李总指导下,当晚就将诱虫灯悬挂在有机农场的上空,诱虫灯发出的幽灵般的紫光,向害虫们发出了 “ 死亡邀请 ” 。 诱虫灯果然身手不凡。因为前晚下雨,第二天晴天,晚上的虫子异常活跃,当晚就擒获了 10 多斤虫子,其中危害农田 ( 尤其花生田 ) 较大的金龟甲所占的生物量占 90% 以上。那些虫子成了农场内鸡的美餐。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8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十:中国农田被严重污染
热度 3 蒋高明 2013-7-8 22:44
蒋高明 目前,我国农药的平均施用量 13.4 千克 / 公顷 / 年 , 其中有 60% 至 70% 残留在土壤中; 2008 年我国农药总产量 173 万吨 , 平均每亩施加 1.92 斤农药。 1990 年农药施用总量约为 70 万吨 ,20 年后的今天 , 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 170 多万吨。我们的农田充满了各种 “ 杀机 ”—— 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等,生物技术并没有有效控制农药用量,害虫和杂草 反而越杀越多。今天,常用农药就多达 300 多种,大量农药进入生态环境,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除了化肥农药等造成的直接污染外 , 工矿企业废水污灌等的间接污染也已 经使中国耕地不堪重负。有关方面数据显示 , 我国 只因污水灌溉而遭受污染的耕地达 3250 万亩。目前全国有 70% 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 , 其中 40% 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 , 流经城市的河流 95% 受到严重污染。据调查 , 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 1.5 亿亩 , 几乎占到了中国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为此,有识之士呼吁 , 守住 18 亿亩耕地 “ 红线 ” 不仅仅是守住其数量 , 还要守住其健康、洁净之 “ 红线 ” 。 不使用大量的外部资源就成功地保持了土壤肥力和健康。这是一百年前西方农学家发现的中国农业最令人称奇之处。然而时至今日 , 中国的农业正在工业化之路上被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等裹挟着一路狂奔。 农药 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不仅污染了耕地、水等农业之本 , 还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农业依赖大量化学物质投入堪称所谓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 , 危害甚多 , 不可持续。它不仅需要开采大量矿山、石油等 , 使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剧 , 大量化学品被投入耕地 , 造成耕地污染后 , 不利于植物生长 , 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但危害绝不仅于此 , 耕地污染还严重威胁到食品、粮食安全。绕一个圈子 , 耕地中的有毒物质最终要回到人体安营扎寨。因为有毒物质被植物吸收积累后 ,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 并继续在人体内聚集。最终引发各种疾病, 如 “ 镉米 ” 就是例子 。 图 3-5 农村中一家极普通的农药商店,里面出售的农药五花八门。 1874 年,一个名叫席德勒的德国学生像往常一样走进实验室。不知什么原因,内心烦躁的他竟合成了一种油脂性淡乳白色的粉粒,还有一丝芳香气味。他哪里知道,就是这些小粉粒 60 多年后被重新发现,并由此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害虫防治史。 1939 年,瑞士某化学公司的缪勒 (PaulMuller) 博士,偶然发现席德勒合成的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杀虫性能。他在马铃薯甲虫上试验,取得前所未有的防治效果 —— 杀虫率达 100%! 这种 “ 神药 ” 全称叫 2,2- 双 ( 对氯苯基 )-1,1,1- 三氯乙烷,简称 DDT ,是拉丁 文 “ 二二三 ” 第一个数字 的缩写。 DDT 在害虫防治方面功不可没,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至少帮助 5 亿人从疟疾中死里逃生。其发现者缪勒博士,也因此荣获 1945 年诺贝尔化学奖。 二战结束后, DDT 作为杀虫剂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人们看到了有机合成杀虫药剂的巨大潜力。继 DDT 之后,又相继开发了 “ 六六六 ” 、 “ 毒杀芬 ” 、 “ 灭蚁灵 ” 等高效有机氯杀虫剂 ;“ 敌敌畏 ” 、 “ 辛硫磷 ” 、 “ 乐果 ” 等速效有机磷杀虫剂 ;“ 西维因 ” 、 “ 巴丹 ” 、 “ 杀虫脒 ” 等有机氮杀虫剂 ;“ 代森锌 ” 、 “ 敌克松 ” 、 “ 灭菌丹 ” 等有机硫灭菌剂 ;“ 田安 ” 、 “ 退菌特 ” 等有机砷灭菌剂 ;“ 灭多威 ” 等所谓高效低毒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还有众多的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除草剂、杀菌剂等等,化学农药几乎覆盖了病虫草害防治的所有领域。 在化学农药问世之初,毫无准备的害虫被杀的 “ 溃不成军 ”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害虫对农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产生了强烈的抗药性。 1980 年,全球报导的抗性昆虫有 432 种, 1989 年这一数据更新为 589 种,其中 392 种为农业害虫。农药大量使用 后 ,益虫、益鸟、蛙类、蛇类跟着遭殃。生活在农田附近的雉鸡、野鸽、鹌鹑、草原云雀、家雀等大量消失,秃鹫、红尾鹰等大型鸟类也因捕食中毒鸟后,引起二次中毒。目前,全世界已经有三分之二的鸟类繁殖力下降。成蛙因吞食有毒昆虫而中毒身亡,就是小小的蝌蚪也难逃厄运。 农田益虫对农药的反应,往往比害虫更敏感,受到的伤害也更大。同样命运的还有稻田里的蜘蛛,当多次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稻飞虱后,先消灭的不是飞虱而是飞虱的天敌蜘蛛,因而造成后期稻飞虱暴发。草丛中的野兔、树上的松鼠、水里的鱼虾、土壤中的蚯蚓、花朵旁的蜜蜂、养殖房内的家蚕也都无一逃脱农药的毒手,甚至连远在南极,足不出洲的企鹅也没能躲过 DDT 的侵害。 农田里大量使用化工原料,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 等, 严重打乱了农田生态平衡。化肥使用量从上世纪 50 年代初到今天升高了一百多倍。施肥方面,长期强调氮、磷、钾等矿质元素,而不重视有机质还田,碳氮比严重失衡,造成土壤板结和土壤酸化,地力下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于虫害,过分依赖农药灭杀,连天敌一起杀掉了 ; 害虫不断产生抗药性与人类竞争,人们被迫使用更毒的农药。应用除草剂灭杀杂草,虽可暂时控制草害,但来年杂草又卷土重来,令除草剂用量也高居不下。昔日空气、水、食物等 都新 鲜的乡村,如今到处充满了杀机。其后果是:害虫杂草越来越多 ; 农民因长期接触农药,患各种疾病尤其癌症的越来越多 ; 食品中农药、除草剂与生长激素残留量越来越高,进而影响了城市人群健康。这些严重的教训,都是人类狂妄自大,打乱生态平衡酿成的苦果。 更另人担忧的是,人们不从生态失衡的源头找原因,而在害虫杂草大量出现后继续采取对抗的做法。将杀虫的 Bt 基因转移到作物中,使作物细胞成为 “ 农药制药厂 ” ,再配合专门的农药,内外夹击害虫 ; 对于杂草,则采取更致命的草甘膦除草剂,仅保护抗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对其它绿色生命统统杀死。进入到生态环境、粮食甚至人体中的草甘膦,其 危害是相当大的,但有关部门都避而不谈 。 孰不知,转基因是在农田生态平衡打乱后,采取的更雪上加霜的做法。转基因作物种植十年后,美国农田里出现了难以对付的 “ 超级杂草 ” 和 “ 超级害虫 ” 。在转基因作物种植最多的美国,农业区域已发现水系、空气受到转基因成分的规模污染。由于转基因功能失效,农药用量和种地成本剧增,美国农民饱受其害。最近,美国 30 万农民上诉联邦法庭,抗议转基因巨头侵占了他们种植传统作物的权利,危害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 当 “ 锄禾日当午 ” 式的传统耕作方式被取代 , 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等成为现代农业的 “ 常规武器 ” 时 , 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严重问题。工业化农业已经大大动摇了我们的农业之本。我们的食品之源 —— 初级农产品 , 在 农田中已经经受了如此化学化、工业化的 “ 洗礼 ”, 在食品加工、运输和保存各环节中还在无节制地添加各种化学制剂,甚至非食用的有毒有害工业物质也进入了食品领域。目前这种现象,令人忧虑万分。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11 次阅读|7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九:农民一年往地里打多少遍农药?
蒋高明 2013-7-7 21:35
蒋高明 农民 一年 要向地里打多少遍药?不同地区种植不同作物打药次数是不同的, 我 们在弘毅生态农场周围的农村调查,经向多位农民实地求证,得到下面的数据: 玉米:除草剂 1 次,杀虫剂拌种 1 次,灭杀地老虎 1 次,向玉米心撒药灭玉米螟 1 次,共 4 次; 小麦:除蚜虫 2 次;杀红蜘蛛 1 次,共 3 次; 大蒜:除草剂 1 次, 杀虫剂 1 次,农药灌根 1 次,共 3 次; 土豆:除草剂 1 次,农药 2 次 (蚜虫 1 地老虎 1 ),共 3 次; 花生:除草剂 1 次, 农药 5 次(浆虫 1 ,青虫 2 ,蚜虫 1 ,红蜘蛛 1 ),共 6 次; 西瓜: 除草剂 1 次,乐果灭蚜虫 1 次,除菌 2 次,共 4 次。 在山东棉区, 从棉农那里了解到种植转基因棉 使用农药的信息: 棉花播种时期为 4 月中旬,出苗时间为 7-10 天。以 4 月 20 号为出苗期,十月中下旬收获结束,期间经过 5 、 6 、 7 、 8 、 9 共五个整月,以及 4 月下旬与 10 月上旬 2 周,共 22 周。 棉花从一出苗就开始 喷 施农药防治蚜虫,大约每周喷施一次;待棉花结出蚊子嘴之后,主要防治棉铃虫,大约一周喷施一次农药;开花后,主要防治橡皮虫,也是大约每周喷施一次农药。 棉花生长 期的 22 周内 ,播种的第 1 周不需打农药,收获期棉花已经成熟,显然也不需要打药,这样就约有 20 周要打农药,棉农种植转基因棉的打农药次数在 18-20 次之间。 从上面可以看出,如果一户农 民 种植了上述 6 种作物, 为了杀虫和除草 ,则每年至少打农药 23 遍;在棉花产区,即使种植了转基因棉, 在整个棉花生长期打药次数也多 达 20 遍。打农药的活多为农村妇女干,她们的健康 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农药污染的严 重威胁。 在农药的使用中, 风险最大的是喷洒除草剂,除草剂毒性非常大,弘毅生态农场里 虽然完全杜绝了除 草剂, 但 隔着墙,风吹过来含除草剂的空气,照样将敏感植物的叶片杀死(菜豆、黄瓜、核桃、大豆、繁枝苋等)。农民闻到除草剂的味道,经常是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待气味小了再出门。气味那里去了?无 非 是稀释到环境中 去了而 已。 实际上,用生态学的办法 来防虫除草,就可以将 上述 23 遍农药 完全省略 。但是 这就砸了农药贩子的饭碗,特别是那些 靠农 药 搞植保的人,更不希望 我们的生态学办法的推广 ,因为他们要 靠卖 农药赚钱,国家还补贴农药厂家、农药贩子,还鼓励农民 大量低价 买农药。 被忽悠了的农民就继续大量使用农药,导致身体健康出了问题,正好也迎合了医院的口味 ,医院就等着得了绝症的农民乖乖地将钞票送到他们的口袋里。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农民一遍一遍地打杀虫剂,虫子也在五花八门的农药中 得到了进化,抗药虫子应运而生,害虫是越治越多 。关于这个问题, 后面 我还会介绍。顺手在农田里拍摄下来农民抛弃的农药瓶、农药包装盒,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耕地质量面临严重的退化,城乡人群的健康危矣! 图 3-1 农民到处抛弃的农药瓶子。 图 3-2 农药说明书上咬牙切齿的广告语。 图 3-3 打农药的农妇和她的女儿。 图 3-4 地老虎在农药洗礼下变得更加坚强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八:还原青储池
热度 3 蒋高明 2013-7-6 17:55
蒋高明 后来,农场的牛多了起来,加工面包草的成本越来越大了,养鱼不成功,养蚂蚱也赔了钱,我们最终回到了原点,使青储池还原它本来的功能。 可是我们的青储池太大了,如果储存满了,长时间吃不了的话,一打开窖,如果进了空气,或遇到雨天进入了水,就会烂窖的,那样的损失也是很大的。这也是兜售“面包草”技术的商人攻击传统青储池最大的理由。有没有办法解决烂窖问题呢?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挡雨就要建棚,为防大池烂窖,就将大池分成若干个小池,且将门错开。我们将这种改进的青储池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室遮雨式大型青储池” ( 简称“分遮池” ) 。 改进后的青储池容积没有减少,但有效解决了烂窖难题。青储池的吞吐能力远远大于“面包草”设备,于是,一个容积 350 立方米 的“分遮池”由养鱼池、蚂蚱池还原回了青储池,这个华丽转身,解决了农场 120 头牛一年的储饲料问题。 2010 年国庆长假,正是北方农村“三秋” ( 秋收、秋耕、秋种 ) 大忙时节,也是中国农田“狼烟四起”的时节。在山东农村,我带领研究团队亲自参加了“三秋”生产实践,体验了秋收的劳动场面,更目睹了以往被“农民不配合、科学家无奈、政府头疼”的秸秆焚烧问题被合理化解的全部过程。 图 2-13 分室遮雨式大型青储池。 图 2-14 青储池的吞吐能力很强,研究生们也加入了加工青储劳动。 以前被农民废弃的玉米秸秆,现在每吨可直接卖出 70 元的现金,亩可增收 70~100 元。对这样一点小钱,农民能够看上眼吗?我们起先对此心中并没有底。想不到农场收秸秆的消息一经传出,周围近十个村里的农民都来送秸秆,运输距离从 0.2 公里 到 4 公里 。送秸秆的拖拉机 , 在农场外排起了长龙。原来,一向勤劳的中国农民原本是不愿意焚烧秸秆的,只是由于农民大都进城去打工,留给农忙的时间太少了,且秸秆留在地里影响耕种,只好一把火焚烧了事。如果秸秆能够卖钱,那自然是白捡了便宜。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农民,每亩增加几十元的收入很多人都会愿意干的。 令人感动的是一些老人和妇女,他们用最简单的运输工具,用小推车或三轮车来送秸秆。虽然一次只收入几元钱,但他们说年轻人都进城了,闲着也是闲着,从地头捡秸秆卖钱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好让亲人早日从城里回家。至于那些有力气和运输车辆的年轻人,则将送秸秆变成了短期生意。运秸秆多的大户,每天收入在 300~400 元之间。一周下来,在家门口比到城里打工一个月都挣得多。 图 2-15 运送秸秆的长龙。 对生态农场来说,由于有了大量青贮饲料,减少了生产成本,养牛利润可提高 40% 左右。如果没有农民配合,农场主自己到地里雇人收秸秆,则养牛利润就少多了。由于秸秆有了用途,农民不再焚烧秸秆,农场可以用来赚钱,国家头疼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迎刃而解。这样,农民、农场主和国家三方受益,这些好处是牛带来的。 牛是名副其实的“造粪机器”。每生产 1 吨牛肉约生产 16.7 吨牛粪,我国 18 亿亩农田(是不是应该先说 18 亿亩农田的秸秆喂饲多少头牛,然后再产多少牛粪)可出产近 17 亿吨的有机肥。我们的前期实验还表明,仅利用常规化肥量的 25% 和 50% ,其余亏损的氮以牛粪补充,在中产田上实现了小麦和玉米总产量 959 公斤和 943 公斤,比传统纯化肥农业模式 (904 公斤 ) 增产 6.1% 和 4.3% 。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即使利用常规化肥用量的四分之一,北方玉米小麦的产量也不会受到影响,反而略有增加。这样的话,中国一半以上的化肥厂可以关闭,也能够保证粮食安全。 我们找对了秸秆综合利用的路子,就是找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突破口。生态循环农业,既可增加人类的可食热量(秸秆养牛,收获牛肉),又增加了大量有机肥(牛粪肥田),还增加了新能源(牛粪产沼气)。在我们科研团队的引导下,平邑县农民将废弃秸秆卖钱,农场用秸秆养牛赚钱,农民买回牛粪用来肥田,这样的良性循环产生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比之工业化消耗秸秆来得更快,农民参与更积极。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476 次阅读|5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七:养蚂蚱赔钱
热度 3 蒋高明 2013-7-6 17:47
蒋高明 讲完青储池养鱼赔钱的故事,还有一段插曲。 2007 年,我了解到一种技术,说是用杂草养殖蝗虫 ( 蚂蚱 ) ,效益也不错,给我提供信息的教授还亲自带我去看,他们介绍一亩地能够赚 4 万多元,我也感觉项目不错,可以给杂草找到出路了。于是买蚂蚱苗,建蚂蚱棚。临沂一个卖蚂蚱的送来了一个盒子,就是一些土,但土里有很多蚂蚱卵。这盒土就值 4000 多元,他们是按照卵的数量算钱的。卵要越冬,他们就建议我将青储池的一角覆盖塑料膜,在塑料膜下还有一个小温室,同时用电炉加温,我们像对待宝贝那样伺候那些蚂蚱苗,每天过去用小喷雾器浇水,期盼着蚂蚱快快出苗。按照卖蚂蚱苗的说法还有昆虫教授的核实,如果管理好的话,每年蚂蚱可以出 6 茬,而且投入一次以后就不用再买苗了,这样诱人的前景,让我们激动不已。为了提高温度,我们还买了煤炭给蚂蚱棚加温,后来蚂蚱出苗了,也过了夏天。 图 2-12 人工网室内养蝗虫,如果有稳定的市场是个好技术,但这个产业有风险。 完整的实验做下来我们才发现,蚂蚱根本产不了 6 茬,只有 2 茬,且销售也不像卖蚂蚱苗的承诺的那样供不应求,而是很难出售。我们雇人到县里的餐馆去卖,人家也就要那么几斤。最后算起账来,养蚂蚱赔进去 2 万多元资金。原来,卖蚂蚱苗的就是为了卖苗,忽悠下家,至于那昆虫教授,是否是他们的托儿,就不得而知了。实践出真知,我们的真知可是用实实在在的钞票换来的。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6498 次阅读|4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六:青储池养鱼
热度 1 蒋高明 2013-7-5 22:56
蒋高明 在实验农场建立之初,我们就考虑过了秸秆储存问题,起先我们尽管引进了面包草加工设备,但从理论上计算下来,如果将来养殖 200 头牛,那么养殖的大部分利润都会被加工面包草的高成本带走,另外,大量不能降解的农膜将充斥农场。鉴于此, 2007 年夏天在建设牛棚时,我们投资 5 万元,一块修建了一个 350 立方米 的大型青储池。 在实验之初,我们只养殖了 29 头牛,其中 20 头用于科学实验,分为几组,按照不同的饲料配方喂饲。有 2 组牛是以传统的秸秆为主,能够消化“面包草”的牛只有 8 头,因此,一台设备加工出来的面包草就足够实验牛全年吃的了。当时“面包草”排满了半个院子,煞是壮观。 但是,我们建立的青储池就没有什么用处了,经过 2008 年一个夏天,水就积满了。炎热的夏天,笔者跳进去游泳,园了儿时的游泳梦,要知道,现在在农村,找到没有污染的水已经很难了。青储池里的水很清,并且深的地方达 3 米 ,倒是理想的游泳池。 然而,农场是用来生产的,我们必须用实验证明给农民看看,秸秆是能够转化的,肥料是能够换粮食的。闲置的青储池,就是对资金的积压,就是资本的浪费。我们必须让青储池升值,肯定不能把它当作游泳池。 面对积满雨水的青储池,一个在水库工作的蒋家庄村民提醒了我们:可以用来养鱼。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放置 200 元的鱼苗,到结冻时,可以收获 2 千斤鲜鱼,按照 5 元一斤,可以收到 1 万元。账目算起来很诱人,于是我开车带学生到水库去买鱼苗,活蹦乱跳的鱼苗放进了青储池,我们好不激动啊,就等着收获鲜鱼了。养鱼也不困难,放一些牛粪进去就行,而且还可以将农田了的杂草喂鱼,可谓一举两得。 可好景不长,我们起初的设想很快被现实打破了。我们建立的是青储池,最深的地方有三米,水是不动的,且投放的鱼苗过多,氧气出现不足。开始鱼儿生长很快,也真的将农田里的杂草吃了不少。这个实验歪打正着地证明了陆地上的杂草同样可以进入到淡水系统中成为鱼的饲料,如果我们的鱼池足够大,且水是活水,我们起初的想法是能够实现的。另外,市场上销售的鱼儿多喂养成品饲料,含有各种激素添加剂,鱼儿生长很快,这样就能够很快见到经济效益。而我们是用传统的生态办法,其生产出来的鱼卖一样的价,我们的成本就明显加大了。 为了解决青储池养鱼缺氧的问题,我们从网上查到信息,购置了漂浮式的加氧机,为了保证足够大的加氧量,买的是大功率的。加氧机是从山东微山县买的,通过物流运到卞桥镇,我亲自开车去接的。拉回机器后,我们和研究生们立刻动手安装,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准备后,加氧机开始往池塘里通气了——实际上,就是将空气中的氧气吹进水里。 图 2-10 养鱼时花了 3000 多元买了的加氧机。 图 2-11 从青储池里下网打鱼。 尽管氧气也通了,但养鱼的效果依然不佳,依然是因为缺氧造成死鱼,还有就是鱼的密度过大,鱼儿生长不好。另外,我们的养鱼池就在养牛场的旁边。各种不测的情况随时发生,有一次,被圈了很久的牛不知道怎么将铁门弄开了,一头健壮的牛跑了出来。于是,农场上下的人都跑出来“围追堵截”,要把牛赶回圈内。它一看到这么多人,各个路口都有人把守,就调转头来直奔青储池,可那里也没有路,慌张中的牛跳进了青储池。也别说,动物们天生就会游泳,我们可见证了一头近千斤重的成年牛,从青储池的西头游泳到了东头的壮观场面,它爬上岸来被截住赶回了牛圈。牛这一展示游泳本领不要紧,第二天池塘了就发现了大批鱼的尸体。因为水被搅动的厉害了,牛慌不择路被游泳时,将下面的底泥和牛粪搅动了上来,水更加浑了,鱼儿窒息死亡。 青储池养鱼近两年,最后我们只收获了 1 千多斤鱼,只卖了 1000 多元,净赔进去近 5000 元。看来青储池还是要储存牛的饲料才是正道。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944 次阅读|5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五:引进“面包草”设备和技术
热度 1 蒋高明 2013-7-2 14:58
蒋高明 我们最初了解秸秆养牛的信息,是来源于一个叫 “ 面包草 ” 的技术 ,就是将新鲜的玉米秸秆粉碎后,向散发着香甜味的碎秸秆上泼洒生物菌种,打捆包装后,作为牛的饲料。这个信息最早是由大众日报社的记者朋友刘同贵介绍的。 2005 年 7 月,他知道我在草原搞生态恢复实验,急需要一些让牛冬季吃上“新鲜”草的技术,他介绍我认识了山东高密市的张老板,这时我才了解到“面包草”这个名词。原来,面包草的核心技术是粉碎、打捆与包膜的设备,这些设备是在天津出售的。但知道这些准确的信息是要付出代价的,张老板要我们交 5 万元,说是我们加工出来的“面包草”他们负责销售,这个费用是加盟费。实际上,后来我们才了解到,该公司收取了所谓的加盟费,销售给你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菌(这种菌空气中就有)。他还要我们建一个大池子,浸泡秸秆,美其名曰去掉秸秆中的农药。走了一圈弯路,花了不少冤枉钱,我们才知道秸秆直接粉碎打包即可,根本用不着什么菌。 “面包草”加工的设备是天津优耐特公司生产的,他们还出售一种特殊的膜用于包装。该公司的老总听说我们加工“面包草”是做科学实验的,免费提供给我们一套设备,这样,我们就 有了成套的秸秆粉碎、打捆、包膜设备,把机械、包装膜、微生物菌多项技术成果集成,我们也能够生产牛羊的“面包”了。 应当说, “ 面包草 ”的效果是 很好的,如果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是可以推广的。其他养牛户并不接受 “ 面包草 ” 技术,主要原因是成本高。 “ 面包草 ” 的外包装需要包扎一层塑料膜,这层膜的价格不便宜,以前用的是国外技术,现在国内企业也可以制作了,成本虽然有所下降,但当地人还是不能接受。 除此之外,加工“面包草”费时费力,还要专门的包装绳,这些都使得成本降不下来。我们当时核算,加工 “面包草”的成本是 0.11 元 / 斤,青储的成本才 0.05 元 / 斤。 图 2-8 弘毅生态农场加工面包草。 图 2-9 昔日被农民烧掉的秸秆如今可以卖钱了。 另外,这层膜的回收问题、是否可降解等,也使 “ 面包草 ” 技术推广多少与环保理念不能完全契合。即使如此,在当时全国遍地焚烧秸秆的环境下,我们引进的技术还是非常先进的,为此笔者还于 2006 年 6 月 22 日 ,兴奋地在人民日报上撰文一篇《把秸秆变成牛羊的“面包”》,文章全文如下: 眼下快到了收麦子的季节,也到了烧秸秆的季节。我们担心,山东、河北、河南等农业大省又将面临 “ 狼烟四起 ” 。尽管国家明文规定不准农民烧秸秆,但是,规定归规定,如果我们不能给秸秆找到一个很好的出路,这个 “ 令 ” 是根本行不通的。 实际上,农民兄弟们烧掉秸秆,除了得到一点矿物质肥料以外,他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而国家却要付出治理环境污染和减少大气二氧化碳排放的巨大代价,并严重影响水、陆、空的交通安全。国家的事情农民可以不管,但是,要是仔细算起账来,农民烧掉的却是牛肉、牛奶、牛皮以及牛粪等许多值钱的东西,这农民们就非常不合算了。如果将秸秆充分利用起来,升值的部分可能是其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粮食价值的五到十倍。 凡是种地的人都明白一斤粮食一斤多秸秆,折合成鲜重 ( 含水量 70%) 就是三斤多。山东等地的大部分农田,可亩产粮食 1 吨多,去掉所有的成本也就是纯收入 500 多元,还不如在外面打工一个月挣得多。而如果同时收获了 3 吨饲料,则可以使一个成年黄牛足吃 150 天,实现 “ 两亩地一头牛 ” 。牛使农户增值的部分约合每亩地 2700 元(如果牲口得到充足的食物每天可增重 4 斤,市场上肉牛 5 元以上,去掉加工成本 2 元)。要是改养奶牛,这个利润空间更大。 在生态学上有一个 “ 十分之一 ” 法则,即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 ( 绿色植物 ) 的约 10% 部分能够进入次级生产者。在农业 “ 种-养 ” 小循环系统中,牛、马、羊就是次级生产者。其实,转入次级生产者体内的不光是牛、羊肉等物质,还有来自太阳的能量。即农民不光烧掉了牛肉,还烧掉了大量的能量。 那么,有如此美好的前景为什么农民兄弟们还在烧秸秆呢?国务院从李鹏总理,朱 镕 基总理,到温家宝总理,为什么连续三任总理都不能解决一个农民烧秸秆问题呢?这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为秸秆找到一个很好的出路,没有将上面所介绍的农民收获粮食后,同时收获牛肉 ( 奶 ) 又收获能量的科学道理,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我们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宁夏等传统的畜牧业上,造成了国家西部脆弱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直接诱发了沙尘暴、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而光合物质产量最高的上述农业大省产出的优质饲料却白白地烧掉了。 我们知道,人吃饭需要储备粮食,但我们很少为牲口储备 “ 粮食 ” 。而在牲口中, “ 饭量 ” 最大的是牛、马、羊,这些反刍动物一年四季都不停嘴。他们吃的是草,但是贡献的是肉和奶。我们一方面辛辛苦苦地提高粮食产量,动员了全国的科学家提高产量,不惜农业污染 ( 化肥、农药、地膜、杀虫剂 ) 甚至转基因的巨大风险,但是增长的粮食中很大一部分给猪和鸡吃了。国家以粮食为主的精饲料工业发展迅猛,最早进军中国饲料市场的泰国某饲料企业早就赚足了农民的钱。还有人发明了饲料添加剂等让猪、鸡们长得更快,使城里人不敢消费养鸡场里的鸡。而 “ 六畜 ” 中不与人争粮的牛、马、羊的 “ 食物 ” 却没有生产经营,农牧民家里的大牲口经常是 “ 吃了上吨没有下顿 ” 。有的干脆不养大牲口了。 在古代和近代,农业秸秆的去向一是喂牲口,因为农民需要的畜力来自耕牛;二是做饭取暖的热量也来自秸秆。如今,拖拉机取代了畜力,化肥取代了有机肥,煤炭和天然气取代了秸秆。但是拖拉机不产粪,种地没有有机肥呵护是非常危险的,农田出现的环境污染、地力下降以及种植业成本增大等问题,概与化肥取代有机肥有关。煤炭和天然气有用完的那一天,最终涨价后农民们用不起。 因此,要科学解决中国的大牲口口粮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问题、以及宏观生态问题,一个以消耗作物秸秆为主的粗饲料加工工业必须跟进。这其中巨大的利润空间,可为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机械加工业、有机肥业、能源工业、服务业等所公平分享,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可以使该产业链运转起来。如果将全国的 7 亿吨秸秆充分利用起来,这个 “ 大饼 ” 的直接价值就可以值 6000 亿元人民币 , 还不算为国家节约土地 1000 亿万在内。 值得欣慰的是,笔者最近在山东发现了秸秆转化为饲料,并大量用于养殖业的生动例子。山东枣庄一家民营企业自费投入 1300 万元,研发九年时间,科学解决了养殖业中饲料运输难、贮存难、吸收难、转化难等众多棘手问题,为小麦、玉米、水稻、红薯、大豆、谷子等秸秆找到了合理的出路。这个突破就是为牲畜生产草 “ 面包 ” ,其中微生物和酶制剂、加工机械和外包装的技术创新,根本解决了青储饲料加工成本昂贵、时间短、烂窖、吸收转化低的许多问题。并由此带动了粗饲料工业这个乡土气最浓的朝阳产业,非常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山东莱西市,笔者几乎见不到一根玉米秸,全市近 10 万头奶牛 ( 计划发展成 30 万头 ) 将能够吃的黄秸秆也不放过,当然更不会有人舍得烧掉了。 “ 面包 ” 草令这里的奶牛毛光发亮、产奶量增加 10% 以上,连粪便都不那么臭。笔者随机调查了一户农民,该户养了 30 头奶牛,每年净收入 10 万元,家里买了 2 辆车。农民再也不用为奶牛吃不饭而发愁,面包草加工户接到电话后送货上门,也不用占很大的地来建青储窖,喂起来也省力多了。要是再将牛粪和高附加值养殖和沼气发电联合起来,他们家得到的钞票会更多,能源也解决了。面包草技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农学家们依然在寻找增加产量的途径,包括遗传育种、增加水肥的利用效率,甚至不惜转基因的风险代价。其实,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产量的空间已经不大,但环境成本却很大。如果我们不在产量提高上做文章,而在光合产物转化上做文章,这样提高的 “ 粮食 ” 产量不仅没有环境风险,而且解决了棘手的乡村环境问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民丰产又丰收 ( 现金收入 ) ,是实实在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国家加强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新技术的推广仅靠民营企业是难以实现的。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43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四: 建立了生态农场
蒋高明 2013-6-30 21:55
蒋高明 按照我们最初的设想,是要把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技术集成在一起,应用在一个生态农庄的概念中。我们要探讨是,纯粹的生态农业能否在中国真正循环发展起来。牛已经买回来了,需要牛起的作用,一是将秸秆变肉,肉间接增加粮食;二是生产肥料替代化肥,恢复并提高地力,最终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将秸秆中的能量利用起来,牛粪可以加工成沼气。这需要建立沼气池,沼气池产生的气体是很好的能源,沼液则是控制蚜虫和红蜘蛛的理想“农药”,且还有叶面肥的作用,沼渣则是非常好的有机肥,再次替代“化肥”。对于农田大量害虫的防治,则是利用物理 + 生物的方法,即将交配后的害虫用诱虫灯诱捕,然后喂鸡,从源头防治了害虫危害,这个办法可以将农民的喷雾器替代下来。对于杂草,则采取深翻耕地、控制杂草结实、放鹅吃草等办法。在牛粪进一步利用方面,引进蚯蚓、黄粉虫等物种。在果树、蔬菜传花授粉方面,引进蜜蜂。在林下,利用闲置空间散养鸡、鹅等禽类,除了利用空间,还对树木施肥,可又一次替代化肥。总之,我们要将能够摸索到的,符合生态学理念的技术,在农业上大胆试验,我的最终目标有一个,就是完全告别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六大害”,最终提高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如果我们的上述科学设想能够顺利实现,那么我们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建立起一个新的模式。在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麻烦和要做的事情一样多。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我们在租用的 40 亩地上,开始了“一大于六”(即一个生态学有益技术大于六个常规农业有害技术)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农民给我们的地太差了,是他们不愿意种的薄地,好地他们舍不得给。现在回过头来看,要是农民给我们好地,也许两年就实现我们的目标,而在全村最差的土地上进行生态农业试验,我们苦苦摸索了 5 年,前后损失的经费达 20 多万元。 我将山东省人民政府资助的“泰山学者”专项经费,包括给我的个人补贴全部用来做实验,前后投入了生产与科研基金 200 多万元。 2005 年,我开始设计生态循环型技术路线, 2006 年从农民手里租下了 8 亩速生林地, 2007 年再次从农民手里租下了 20 亩山岭薄地,后来村里又提供给我们进行科学实验的土地 10 亩,再加上农民不愿意种的一些涝洼地,几块地加起来约 40 亩。这样实验农场正式建立起来了。我们给这个农场取名弘毅生态农场,弘毅取自曾子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的,我们清楚,用一个可持续的有益技术挑战六个不可持续的有害技术,是非常困难的,其中会受到不同利益代言人的攻击,这些代言人包括农药、农膜、除草剂、化肥、转基因、添加剂的生产、销售企业及其不同利益部门豢养的科学家。 2008 年,我们在弘毅生态农场基础上,建立了科研站——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之所以用山东农业大学的牌子,是因为 2005-2011 期间,我兼任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学校领导对我们的实验给予了高度重视。 图 2-7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成立仪式,弘毅生态农场办公室就在这个院子里。 弘毅生态农场建立在我的家乡——山东平邑县蒋家庄。和很多人对中国农民的评价一样,我也认为咱们的农民兄弟是既可气而又可爱。可气的是,对于这样的薄地,当时农民承包是 110 元 / 亩,可租给我们则要 260 元 / 亩。可爱的是,这些农民对我们的农庄充满了好奇和希望,一旦能够把自己的东西售卖到农庄时,哪怕仅仅为了几元钱,他们也会不辞劳苦地做起来。农民就是刨地吃饭,只有看到效益了,觉得好了,才会模仿,但是他们没有超前意识,只重眼前利益。 农作物秸秆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的大问题,解决作物秸秆目前有四种模式:一是固化,通过化学黏合制造板材;二是气化,建设秸秆气化站;三是秸秆青储,发展畜牧业, “ 过腹还田 ” ;四是秸秆直燃发电。其实,最经济、环保、符合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就是发展秸秆畜牧业。 我 的研究团队就以发展秸秆畜牧业为切入点。具体做法是,将秸秆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通过牛羊使其 “ 过腹还田 ” 。牛羊粪便既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培肥地力,也可作为发展沼气的原料,节约煤炭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农村人既勤快又节俭,村民们把自家地里刚刚收获的秸秆收集起来,运到生态定位站卖,以每斤 4 分钱的价格出售,每亩地的秸秆能卖到 120 元。有的家庭丈夫在外务工,妻子在家只种很少的地,但是她也会把这点玉米秆收集起来,用手推车运来卖。虽然卖不了几个钱,但是也比以前在地头烧掉了强啊。 按照我们的设计, “ 秸秆 — 肉牛 — 沼气 — 农田 ” 是一个生态链。在定位研究站里建设了一个容纳 200 头牛的牛舍,现已有 120 头肉牛入栏。蒋家庄党支部书记蒋胜利从支书岗位上退下来后受雇在农庄帮着养牛。他从中看到了利益,帮工的同时,在自己小院里也建了间牛舍,第一批喂养了 2 头牛,第二批 3 头牛,第三批 16 头,长成后都与生态农场的牛一起出售。 通过实践,我们发表了一篇名为《秸秆喂饲肉牛过程中不同饲料转化效率比较研究》的论文。文章指出,生产每公斤肉牛消耗的纯粮食为 1.6 公斤 ,玉米面用量最多为 20% 左右。 “ 微储鲜秸草 ” 混合花生糠这一配方饲喂肉牛净收入最高, 7 个月育肥过程中净收益 1722 元 / 头。 为了推广我们的技术,我们自筹经费,在平邑县蒋家庄和西荆埠发展了 5 户示范户,推广 “ 三头牛 ” 模式 —— 即每户养三头牛,充分利用秸秆饲养肉牛,同时利用牲畜粪便发展沼气,这样就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我们养殖的肉牛,不用激素和添加剂,也可生长到 510 公斤以上。但问题是,如果这种生态养殖的牛和用激素方法养殖的牛销售价格一样的话,则赢利空间非常小。如果我们养的牛价格能高于其他牛价格 10% 以上,则小有赢利,如高于 50% 就能发展为很好的产业了。国际上,有机食品一般比普通食品价格高出 50% 左右。但现在国内市场还很混乱。 弘毅生态农场就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过程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六年。目前我们的农场有土地 104 亩,其中科研生活区、养牛区、蔬菜区 18 亩,本地森林恢复区 8 亩,严重退化耕地恢复区 2 亩,实验农田 10 亩,有机粮食种植区 57 亩,人工湿地 5 亩 , 有机果园 4 亩。这些土地先后完全告别了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坚持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目前,农场年养牛 120 头 ( 其中基础母畜 11 头 ) ,养鸡 2000 只、养鹅 1200 只,种植有机粮食 66 亩、有机蔬菜 5 亩。农场有固定工作人员 7 人,其中管理人员 3 人,一线生产人员 4 人 ( 不含季节用工人员 ) ,研究人员及研究生 15 人。 实验农场建立以来,已吸引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留学生等 30 多名中外研究人员在此开展科学研究,立足于本农场,已发表 SCI 、 CSCD 论文 40 多篇,其中 IF4 论文 5 篇, IF6 论文 3 篇。国内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 实验开展 5 年来,我们已带动农场所在地蒋家庄村蒋胜利 ( 前前任支部书记 ) 、蒋建强、蒋光华、蒋开文等 10 户农民,开展秸秆养牛 60 头,其中蒋建强个人养牛 24 头;带动蒋高玉、蒋军 ( 前任支部书记 ) 、蒋寿荣以及周围村、乡镇等发展林下养鸡 30000 只;带动周京林 ( 现任支部书记 ) 等 4 户农民发展有机粮食 12 亩;带动蒋家庄建设户用沼气 130 户;带动蒋家庄村容整治街道 900 米 。带动广东、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浙江、江苏、某部队等企业家、农民、军人从事有机农业,充分展示了科研示范作用,在全国累计推广有机种植面积约 13000 亩。农业部、环保部、山东省科技厅、农业厅、国务院参事等多次组织专家现场考察指导。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0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三:带农民去买牛
热度 1 蒋高明 2013-6-29 21:07
蒋高明 养牛的技术基本学会了,土地也办理了承包手续,其余的工作就是建牛圈、招饲养员、买牛犊了。为了摸清秸秆转化成肉牛的具体参数,我安排了硕士研究生冯素飞从事这个课题研究。这名来自内蒙古东部草原的女孩子,在农区养牛还是头一遭,但她很能吃苦耐劳,虚心向饲养员学习,认真记录数据,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数据。 牛犊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当地的拦马牛市,大约每天有七八十头牛上市,然而,这些牛大都是经过牛贩子倒腾的,不小心就会上当买回病牛。曾经一名农民买回一头育肥牛,过了一段时间牛的颜色发生变化,原来是牛贩子将一头奶牛染色冒充肉牛,而且这头牛已经是病牛了,导致该农民损失惨重,叫苦连天,再也不敢在当地买牛。二是临沂市的花埠圈牛市,那里的牛是从山东、河南、安徽等地运过来的,可选择的空间稍大些。三是莱州牛市,位于胶东半岛,牛主要来自东北,东北又主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尽管距离远,但牛的品种好,可挑选的空间很大。临沂和莱州牛市是我们选择实验用牛犊的理想之地。 到临沂花埠圈买牛是 2007 年的冬季。当时,我开车带着冯素飞和我们聘请的懂牛的农民 ( 是业余的牛经济,懂得牛贩子袖内的手语 ) ,提前一天就进驻到牛市周围,找了一家便宜的旅馆住下,房间条件很差,且又要第二天一大早就起床,我也没有睡好。闹钟在凌晨四点及时把我叫醒了,我们三人迅速来到了牛市。那时,天空星星依然在闪烁,偌大的牛市还没有来人,我们在大门口等待开市。 汽车的马达声陆续多了起来,原来,是很多牛贩子也来买牛犊了,然后再拉回到像拦马那样的本地牛市去卖,我们要想买到好牛,必须赶在牛贩子之前。 五点多钟,牛市开门了,交易也很快进行,买牛的人先看好牛,然而去谈价钱。谈价不是公开喊出来的,而是牛经济们通过袖口内的手语谈价钱,他们这样做,就是不让买方和卖方知道他们谈价的细节,因为成交一笔生意,牛经济是两头都要得好处的。谈好价钱后,就要先预交定金,当选完自己想要的牛犊后,再一起结账。专门运牛的车辆现场就有,谈好租车价钱后就会帮助买主装牛。我们选好牛犊,交齐所有的牛款,最后还要交换牛绳。牛市的潜规矩,卖牛不卖牛绳,我们提前买好了牛绳将卖主的绳子换下来。就这样,用于实验的第一批 20 头牛犊从 100 公里 外的临沂拉回了实验农场。 图 2-4 硕士生冯素飞和她养的牛。小冯用第一手的严谨试验数据证明 “ 秸秆变肉 ” 是可行的。 另一次买牛是到山东胶东半岛的莱州,又是一次异乡买牛的经历。大约是 2008 年 8 月 5 日 ,我带领博士研究生吴光磊和几个养牛户来到了莱州,拟在这里选择几十头牛充实我们的牛场。与上次临沂买牛一样,我们提前赶到莱州找地方住下,这次的路途非常远,我开车经过了约 4 个小时才从蒋家庄赶到莱州。 莱州的牛市比临沂的市场要大很多。全国不同省市的牛贩子都有,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而我们要买到质量好的牛,还需要请当地的牛经济帮忙。我们请来的牛经济与他们熟悉,经过一幕幕的袖内的讨价还价“哑剧”,最后选择了 40 头牛,雇车拉回了农场。 图 2-5 山东莱州牛市一角。 图 2-6 莱州牛市,雄性的牛用来育肥,雌性的被屠杀!牛犊来源越来越少。 这次莱州买牛,我又亲眼见证了全国牛市存在的危急。牛贩子为了利润,大都不要母牛,母牛育肥效果不好,养牛户也不愿留母牛,因为经济回报周期长。可怜的小母牛,生下来就没有人要了,只好交给牛贩子到牛市上出售。那些小母牛,它们的命运不是被人买来喂养,而是直接被送进屠宰场,其价位比正常的小公牛每斤要便宜近 1 元。那些小母牛们,可能预料到它们的生命到此结束了,被卖掉后根本不愿意上车,那些凶狠的牛贩子们用钢条抽打它们,小牛们也不上车,他们就用手使劲扣小母牛的眼睛,它们疼痛不已站了起来,被强迫驱赶上了卡车。在牛贩子眼里,小母牛反正是被屠宰的,才不会管它们的感受呢。 那次长途运输的小牛,经历了近 5 个小时的路途,站了一路,且又遇到暴雨,我们没有给小牛们提供防雨设备,运输到牛场后,饲养人员没有经验,又给它们喂了不少生水,这样一下子病倒了 4 头,经历了一两个星期的紧急治疗,最后还是死了两头。这是我们经验不足造成的,做实事毕竟不容易啊。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310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二:偷学养牛技术
蒋高明 2013-6-28 23:18
蒋高明 当我提出了农区秸秆养牛想法后,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是土地,二是技术,三是资金。农民之所以不愿意养牛,就是他们面临这三个实实在在的困难。 先说土地问题,当我向村领导提出了在蒋家庄养牛时,村领导都不吭声。家乡的传统是非常和谐的,当他们不同意一件事的时候,表现出最大的反应就是不表态,既不反对也不赞成;而同意一件事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是非常明朗的,往往就是一个字“管”(管在沂蒙山方言中就是“可以”的意思)。村两委针对我的方案进来了认真的讨论,还召开了全村三十多个党员的会议,他们不知道我具体要干什么。而在最后召开决定是否将土地承包给我们养牛的会议时,他们专门将那些有反对倾向的村民叫了过来。村民们喝了酒,胆子就有些大。我提出秸秆养牛的那些理论上的好处,在农民眼里一点也不值得,他们说不就是养牛吗,他们能够养一万头。在这些喝了酒的农民眼里,数字是没有概念的,以十当万他们也不含糊,总之,就是阻挡这个项目进村。农民们担心集体的土地用作了别的用途,而且对于蒋家庄的农民来讲,我带来的项目不是什么高科技。在他们眼里,那些能够污染,冒浓烟,淌黑水的项目才是好项目,能够带来大把的钞票。而我的项目恰恰是治理污染的,因此获得不了农民的共鸣。经过近 5 个小时的“舌战”,最后是本家的一个兄弟支持了我,他在村里很有威望。抽了无数根烟后,他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说了句一锤定音的话:“租!失败了就当白给二哥用了几年地”。农民大方起来还是非常痛快的,他们对我们的项目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定下土地是 2007 年 2 月底的事,春节刚过完,村民们大都在家,还没有出去打工。 然后是养牛技术。对于秸秆养牛,我了解的也仅仅是理论上的数据,对于秸秆的怎么来处理?具体如何养牛?牛舍建成什么样?牛的饲料配方是什么?牛得了病怎样及时处理,我是心中一点数也没有的。当时村里只有一户农民养着两头牛,他用的技术依然是当年在生产队的养殖方法。为节省饲料,两口子甚至拔草喂牛,而对于饲料配方他们也没有概念,显然这个传统技术不符合大规模养殖的需求。 在卞桥镇,养殖规模较大的只有一户农民,他叫卜祥宾,是个牛经济 ( 即牛贩子 ) ,常年与牛打交道。他在卞桥镇石河村租地养殖了 100 多头牛。但是,这个养牛户很难打交道,每天大门紧闭,即使家里有人,也是大门上锁,就是不愿让人参观,尤其拒绝政府部门来的人。 原来,卜祥宾被政府官员愚弄过。在农村,发展养殖业尤其投资比较大的养牛业,政府是有补助的,在他资金非常困难的时候,他是非常渴望政府的补助的。起先政府官员也承诺补助他,有了官员的承诺,他就对各级领导毕恭毕敬,生怕得罪了“财神爷”。但有一次上级的上级领导来参观时,承诺补助的领导对上级领导拍着胸脯说,这家养牛场是他们扶持了 200 万元建立起来的。在现场的卜祥宾听了这话,差一点没有给气死,官员说话太不靠谱了,他实际仅得到了 2 万元的补助,如果扣除了请客送礼,加上搭的功夫,受的气,远没有 2 万元了。从此以后,这个年轻的养牛户从此大门紧闭,一概不接待来访者。 但农民还是有朴实的一面的。通过我一个同学,他与卜祥宾个人关系很好,我才得以去参观牛舍构造和了解养牛的成本核算情况。然而,这依然得不到全面的知识,人家不给多说。 后来,我提出租他家的牛棚,给出的租金比较诱人,牛粪全部归他,临时养殖 20 头肉牛,派本家的一名亲戚前去当饲养员。有了这样优厚的条件,卜祥宾答应我们去试试。即使让把牛放进他家闲置的牛棚里,但提出的条件也很苛刻,规定时间来喂牛、处理牛粪,其余时间不给开门。在养牛户眼了,多一家养牛的,就多一家竞争对手,他们是不情愿让别人来学技术的。 牛也是买卜祥宾的,这个聪明的牛经济就将他卖不出去的 20 头牛都卖给了我们,饲料也从他那里买,支付了全部货款后,我的亲戚前来养牛了。 但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亲戚本来是想来学一些技术的,但人家根本不教,甚至告诉你相反的做法,如牛渴了他还建议你喂一些盐促进消化,那些可怜的牛整日打不起精神来,后来内部一好心的饲养员偷偷告诉我们秘密,才解决了饮水问题。我做实验的初衷是解决大量秸秆饲料的焚烧问题,替代草原上的草,即希望大量使用玉米秸秆,我们在另外一个地方加工了牛的玉米秸秆饲料——“面包草”,但卜祥宾顽固地建议不让用,说玉米秸秆没有营养,他是购买花生糠和红薯秧,这就离我的利用玉米秸秆的思路大相径庭。在山东农区,玉米秸秆才是大量的。 租牛棚养牛的日子很不好过,大约过了 3 个月了,到春节了,按照当地的习俗,我们得请客感谢人家的帮助。就是在那次宴席上,卜祥宾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原来他以为我与官员们很熟悉,是会得到政府官员给的经费扶持的,否则我租地养牛干什么。他希望能够搭我的车,帮助他到上面求情,但又不好意思对我说,就从我那亲戚嘴里套话。一个劲地劝酒,将亲戚灌得大醉,直到吐血。从那以后,亲戚不愿意在卜祥宾那里受气了,提出了要走。 于是,春节过后,我们将牛卖了,还是委托牛贩子出身的卜祥宾卖,还是卖给了他本人,前后过程赔进去 3 万多元。但到这时侯,我们已经知道了养牛的大概技术了,其余的还得靠自己摸索。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一:艰难的“畜南下”
热度 1 蒋高明 2013-6-27 23:17
蒋高明 2000-2005 年,笔者带领研究小组在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围封了 4 万亩严重退化的沙地草地,将大中牲畜转移出草地,试验自然恢复能力。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功, 2007 年 7 月 15 日 ,美国《科学》用三页完整篇幅六幅图片予以报道。但是,草地可以自然恢复,老百姓吃什么?在土地使用功能上,笔者提出了牧民的牛羊和农区的鸡交换 “ 场地 ” 的双赢思路,称为 “ 畜南下、禽北上 ” 。其核心思路是:农区的秸秆生物量远高于草原(有利于牛羊),草原的空间远多于农区(有利于散养鸡)。针对的具体问题是:草原严重退化;农区秸秆在田间地头大量焚烧;城市人吃 45 天长大的 “ 笼养鸡 ” (食物中含激素,在喂养过程中药物一天也不能中断)。因为是新思路,没有一个部门愿意支持我们,笔者只好带领研究小组自筹资金在内蒙古和山东两地开展试验。这里谈一下 “ 畜南下 ” 的艰辛。 2005 年 10 月,为开展 “ 畜南下 ” 试验,笔者竟聘到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组建了泰山学者团队。试验地点选择在临沂市平邑县蒋家庄,属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山村,是笔者从小长大的地方,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从那时起,笔者驱车奔波在北京、内蒙古和山东三地。 图 2-1 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聘任现场,在那次会上我把握了进行生态农业实践的机会。 山东农业大学对该试验给予了高度关注。校党委书记盖国强、副书记于留成、副校长董树亭、农学院党委书记赵延兵、院长张春庆、副院长王空军、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王中华、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史建民、植保学院副院长刘玉生、生命学院教授杜秉海等多次到蒋家庄现场指导。 “ 畜南下 ” 试验也引起了国家地方有关部门领导的关注。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环保部自然保护司综合处长王捷、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唐家农、山东省环保局科研处处长张懿、山东省发改委综合处处长彭继安、临沂市人大副主任蒋建云、临沂市农业局局长赵新、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平邑县长陈一兵、人大主任程明安、副县长刘玉山等各级领导亲临现场参观指导。  然而,领导们的关心多是宏观的,一些具体的事情还得我们自己去做,要和农民打交道。农民不了解我们要干什么,他们不理解的是,我放着北京优越的条件不住,跑到村里养牛有什么出息。租用土地时就费了很大的周折。经过反复解释,老支书理解了我们的试验意义,答应租用 30 亩土地。然而,正当签订合同的时候,本村的一个生意人以为我们要发什么大财,也回来闹着要地。最后,我做出了让步,从完整的试验地块上割去了 5 亩地。签订合同时,该生意人答应和我们一样 “ 养牛 ” ,其实,他将土地用来上一个严重污染的淀粉项目,因老百姓强烈反对和镇里的领导也不支持,土地闲置至今。 我们租到的土地,价位高于本村农民 100 元 / 亩。为此,我们每年要多支付 2500 元的租赁费。  各种困难还在后面。到了转交土地的日期,农民们却拖延不交。收获了大蒜后又种上了一茬西瓜,那意思分明是,如果我们来建设,就得赔偿他家的西瓜,那样下来损失严重。只好等带他们收获西瓜再施工。将施工日期拖到了雨季,施工成本白白增加了两三万元。  土地到手了,工也开了,但另外一家农民却找来了。原来,农田里有他们家的坟墓。火葬在中国已经实施几十年了,但山东一带的农民依然还要土葬。坟墓藏在庄稼地里,起初没有发现。坟墓问题出现了,只好停下工程来解决。迁坟需要协调土地迁出方和迁入方两家的利益,要请客、送礼、赔偿,还要燃放鞭炮,给亡灵 “ 压惊 ” 。为此我们花了 2000 元,并将施工日期又延误了 1 周。  土地的纠纷并没有停止, “ 畜南下 ” 试验基地的院墙拉起来了,牛棚也建了,办公区也基本完工,可我们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在仓库里临时大帐篷。生活困难还好可否,关键是与农民打交道困难。就在我们开展实验的时候,本村的一户农民却开着拖拉机闹着来院子里种地。原来,村干部将土地出租给我们做试验后,答应农民从别的地方补偿,但由于干部换届,新老干部没有衔接好,造成了农民来 “ 闹地 ” 。解决的方案自然是,由我们出面周旋调解,新干部才将农民 “ 摆平 ” 了。 图 2-2 试验之初,笔者和学生们冬天也住在这样的帐篷里,德国 Aashen 大学博士生 Mario Lucas 也曾住过。   挫折远不止这些。 “ 畜南下 ” 试验,为的是验证我们的一个大胆设想,被农民白白烧掉的秸秆具有和草原草一样的利用价值,秸秆完全能够替代草原草。但是,这个试验并没有获得国家的经费支持,只有山东农业大学的少量经费,大部分经费是笔者个人筹集的,先后花费的经费愈 150 万元。正当经费紧缺的时候,来自湖南的一家老总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从网上了解到本团队的 “ 畜南下、禽北上 ” 试验,拟与我们合作成立企业,发展秸秆畜牧业。但是,我们没有防范的是,同村里的一个有黑社会背景的小老板,平时对我的话一直是 “ 言听计从 ” 的,却暗中勾结一个黑律师,对湖南老总拨来的 200 万经费动了手脚。经过近似与 “ 土匪 ” 搏斗的一个多月的周旋,湖南老总撤回了 150 万元,白白损失 50 万元。企业支持 “ 畜南下 ” 的首笔经费告吹。  从上面简要介绍的情况就不难明白,科学家或企业家为什么不愿意到农村,和农民打交道。农民不相信政府,更不信任企业家,对科学家也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企业家还缺乏社会责任感,追求利润是其主要目的。骗子大量存在,信任危机使科学家在中国做事业困难重重。  然而,尽管存在大量困难,试验还得进行。笔者将山东省人民政府补贴的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的津贴 (10 万元 / 年 ) 用于试验运行。到目前为止,我们成立了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该定位站已吸引 13 名中外学者从事 “ 畜南下 ” 科学试验,包括 12 名研究生 ( 含 1 名德国和 2 名法国留学生 ) 、博士生、博士后,和 1 名本科生。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处理的秸秆养殖效果实验、农户生态循环和经济产出、有机种植模式下作物的生理生态、腐殖质转化动物蛋白的生物学和经济效益、生态学视角的农民问题研究、生态种植模式与粮食安全、生态学为主的农村能源利用新途径、鲜秸草中的营养成分,等等。  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是非常渴望的。试验开展后,农民们也开始行动起来了。他们有一个非常朴素的观点: “ 教授养牛都能赚钱,我们养就更赚 ” 。试验开始的 2006 年,蒋家庄只 3 头牛,现在发展到了 94 头,邻村由 0 头发展到 30 头。离试验地 6 公里 外的栏马 ( 村名 ) 集市 ( 山东农村每 5 日一个集市 ) 上,每市可上 100 多头,全部被当地农民买走。在我们的带动下,栏马集市成为平邑县最大的肉牛交易场所,并带动了周边蒙阴、费县、泗水、滕州等县市的养牛产业发展。在农村能源利用方面,经过笔者研究小组的 “ 游说 ” ,县能源办公室为蒋家庄投资建立了 100 座户用沼气设施。  图 2-3 带领学生到农村调查秸秆存放情况。在一个村里,我们发现秸秆堆放达 600 立方米 ,严重影响了村容整洁。 在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问题时,科学家要给农民做出具体的样板来,用事实说话,才能保障国拨经费投资到位。通过我们的实验,发现以前社会上的许多误解需要用事实和科学的数据来澄清,如有人认为牛不吃秸秆 ( 某院士观点 ) 、牛粪不能够产生沼气 ( 某沼气发电设备老总观点 ) 、沼气不能作饭 ( 中科院某博士生的观点 ) 。可见,只有实践才能够出真知啊! 几年的 “ 畜南下、禽北上 ” 试验,初步表明了下述结果:第一,牲畜移出草原后,草原可以得到自我修复;第二,草原养禽可充分利用生态空间,节约近三分之一的粮食,同时为国民生产健康的禽类产品;第三,农区秸秆能够喂养大牲畜,且有很好的经济产出;第四,如果充分利用农区人、畜粪便和秸秆等生物资源,农户的燃料完全能够自我满足,为国家节约大量的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和部分电力;第五,有机肥充分还田,可以减少至少一半的化肥用量,并提高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生态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或零碳经济,而目前的农业模式是高碳经济和污染农业;第七,草原空间和农村秸秆等废弃资源开发,可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他们种粮 ( 或养殖 ) 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农民种地不赚钱或赔钱,粮食安全是困惑中国 13 亿人口大国的头等大事。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比从技术上提高粮食产量来得更直接和 “ 立竿见影 ” 。  当然,我们的试验仅仅是小规模的,我们希望来自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媒体的大力支持,将 “ 畜南下、禽北上 ” 这一既恢复草原生态,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事业在更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然而,即使取得上述小规模的实验成功,我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是三言两语难以说尽的,下面就我从头道来吧。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939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十:在九三中央的报告
热度 2 蒋高明 2013-6-25 23:08
在九三中央的报告 2007 年 9 月 14 日 ,在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 601 会议室,九三学社召开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促进生态循环型农业发展研讨会,听取了中科院植物所蒋高明、农业部规划设计院沈瑾、中国农业大学孟庆翔等五位专家就生态循环农业所做的专题报告。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听取了专家发言,并做了重要指示。九三学社副中央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原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贺铿,九三学社参政议政部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张化本等出席了专家研讨会。 2007 年 6 月 29 日 ,我就发展秸秆畜牧业、促进农业生态循环给韩主席写了 3500 字的建议信。韩主席对此建议高度重视,做了专门批示,指示九三学社加强调研,这封信直接促成了本次研讨会的召开。 我国每年产 6-7 亿吨秸秆,是非常重要的食物、能源和肥料的来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重视不够,加上政策技术等原因,秸秆资源被大量废弃,并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在充分调研和试验的基础上,向韩主席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建议》,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解决国家食物安全问题。充分利用秸秆是提升农业的重要途径。中国每年生产粮食 4.8 亿吨 (2007 官方数据粮食产量为 4.8 亿吨,五年之后即 2011 年这个数据更新为 5.7 亿吨 , 对于这个粮食“八连增”神话,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 ) , 1.8 亿吨供给人消费, 1.2 亿吨作为饲料供给畜牧业,其中用于猪饲料近 1 亿吨。农业下一步要解决的重点不是粮食产量问题,而是肉和奶的来源问题。我国秸秆可支持的动物鲜重达 1.8~2.1 亿吨,按照 40% 的保守屠宰率,以及 “5 斤粮 1 斤肉 ” 比率估算,相当于从秸秆中收获了 3.6~4.2 亿吨粮。 第二,减少农业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已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害。农业废弃物的堆积和排放,一方面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排入水体后,造成河流、湖泊、海域的富营养化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秸秆循环利用后,可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第三,以有机肥取代化肥,种植业还有减少成本的大量空间。目前种植小麦、玉米两季作物每亩需要 200 公斤 化肥。如果通过一定的措施实现秸秆 “ 过腹还田 ” ,地会越种越肥,化肥用量必然下降,对水的需求也将减少,可大大降低种植业成本。牛羊这些流动的 “ 化肥厂 ” 所 “ 制造 ” 的有机肥量是巨大的。如将全国 50% 的秸秆利用起来,就可以支撑 3.6~4.2 亿头牛,全国可增加牛粪 32.8~38.3 亿吨。这些肥料均为有机肥 , 折合 2835~3310 万吨硫酸胺,逼近全国化肥的需求量 (3390 万吨 ) 。 第四 ,逐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目前沼气和沼气发电技术都已经成熟,如果实现了 “ 秸秆-饲料-能源化-肥料-种植 ” 完整循环,将大大降低农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缓解能源危机,并对减缓全球变暖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沼气 ( 发电 ) 的能量来自植物从空气中当年固定碳水化合物所携带的太阳能,没有增加对碳的排放 , 即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和天然气的有效成分均为甲烷,如果采取一定的技术实现沼气取代液化气,则实现了工业开发农村沼气。因此,养殖场就是亟待开发的 “ 天然气矿 ” 。 第五,科学利用秸秆可增加农民收入。南袁 ( 隆平 ) 北李 ( 振声 ) 科学解决了水稻和小麦的增产问题,但是他们依然不能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相反,他们对单纯依靠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的做法也表示怀疑。单纯依靠粮食收入依然不能解决农民在教育、医疗、婚丧嫁娶等所需要的费用,更况 “ 谷贱伤农 ” 早就挫伤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因此,农民们舍弃了农村主战场进入城市 打游击 。如能利用一定的技术,将秸秆畜牧业大范围推广,则可使目前农民种植效益 “ 种两季收一季 ” 提高到 “ 种两季收三至四季 ” 。 在给九三学社中央主席的建议信中,笔者强调指出充分利用秸秆是提升农业的重要途径。以山东为例,小麦、玉米是山东省的主要作物,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已实现了小麦 - 玉米周年亩产超过 2000 公斤 产量潜力纪录( 2005-2006 年度),玉米和小麦的地上部生物量 4000 公斤 / 亩 (60 吨 / 公顷 ) ,其净初级生产力甚至超过了热带雨林 (10-35 吨 / 公顷 ) ,是草原的 50-100 倍。这些生物量中有 50% 以上是秸秆,而秸秆经过加工后可成为优质的饲料。理论上,秸秆中含有的物质与能量与粮食是不相上下的,关键一环是通过牲畜转换,即生态学上的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的链接。 全国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既污染大气,又浪费资源,已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害。连续三任总理都对秸秆焚烧问题做出专门批示。秸秆循环利用后,不仅可以减轻城乡环境污染,还可为种植业提供充足的有机肥,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薪柴和煤炭是农村的主要能源,但是薪柴林有限,而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储量越用越少。目前沼气和沼气发电技术都已经成熟,如果实现了 “ 秸秆-饲料-能源化-肥料-种植 ” 完整循环,将大大降低农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缓解能源危机,并对减缓全球变暖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沼气 ( 发电 ) 的能量来自植物从空气中当年固定碳水化合物所携带的太阳能,没有增加对碳的排放 , 即污染物零排放。沼气 ( 含甲烷 60-70%) 和天然气 ( 含量 95% 左右 ) 的有效成分均为甲烷,如果采取一定的技术实现沼气取代液化气,则实现了工业开发农村沼气。因此,养殖场就是亟待开发的 “ 天然气矿 ” 。 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秸秆的综合利用。美国、德国、英国等已经将无机农业逐步回归到有机农业,其中重大变化是有机肥的生产和应用。他们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并培育了地力,美国农田有机质含量高达 10% 就是个明证 ( 我省农田普遍不到 1%) 。让农产品和能源搭桥,实现传统种植业向生物质资源和生物质能源转变,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一大新趋势。今后人类利用的能源将以可再生资源为主,如欧盟计划 2050 年,可再生能源量占一次能源的 50% 。 在九三中央召开的座谈会上,笔者建议九三中央组织有关专家充分论证,选择若干典型村落,集中生态学、农学、畜牧学、微生物学、农业机械等各方面专家智慧,通过小麦、玉米、花生、白薯等秸秆饲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与肥料化等关键技术突破、集成与示范,大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带动县域范围内的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加工业、肥料产业、能源产业、服务产业发展;大大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杜绝秸秆焚烧危害,降低化肥污染,解除食品安全隐患,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 “ 生产发展 ” 、 “ 生活宽裕 ” 和 “ 村容整洁 ” 。 韩启德主席充分听取了笔者等专家们汇报后,针对中国秸秆综合利用做出了重要指示。他指出,秸秆问题是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秸秆具有非常潜在的利用价值,秸秆综合利用是出于战略性、全局性和现实性的考虑。国务院应成立秸秆综合利用办公室,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九三学社中央要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和生态循环农业,组织重大研究课题,在全国进行充分调研,从而作为九三学社参政议政的重要 “ 抓手 ”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88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九:未来的生态农庄
热度 1 蒋高明 2013-6-24 05:45
蒋高明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农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以无机能的大量投入为标志,并使用上千上万的化学合成物质;生命科学的尖端成果如转基因技术也 “ 入侵 ” 农业。当前,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是现代农业的 “ 六大要素 ” 。然而,人类开发的上述技术在提高了一定的粮食产量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耕地、地下水和空气被污染,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 六要素 ” 变成现代农业的 “ 六大害 ” 。更严重的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少量利润被 “ 六要素 ” 瓜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严重受挫,纷纷进城去打工,农业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产业。 农业生产最尊崇生态学原理,古人所说的 “ 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 ,恰说明农业生产不能离开了植物、动物、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配合。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农业,将上述被 “ 六要素 ” 夺走的利润追回来并还给农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土地升值,情景会怎么样呢?有人肯定说这是痴人说梦,但是,如果我们用足了生态学原理,充分调动了人的主动能动性,并不是不能实现的。实际上,据笔者调查,上世纪 80 年代山东局部地区的小麦亩产就超过 500 公斤 了,那个时候只有一点氨水而已, “ 六害 ” 远没有今天这样肆虐。下面,我们就以一个 1000 人、 250 户、人均耕地 1 亩的山东中等农村,来设计一个生态农庄,看看这个农庄是怎样生态循环起来的。 一、初级生长区 ( 粮食安全保障区 ) 。生态农庄的重要光合产物来自大田粮食生产,在这方面, C4 植物的玉米最具优势。在山东一带,即使小麦、玉米两熟制,在水、肥、管理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实现吨粮田已不是什么难事。我们用该村 500 亩地用于粮食生产,可产出 500 吨粮和 600 吨秸秆 ( 均为干重 ) 。由于该区域重点是捕获太能光能,并固定碳,同时生产粮食与秸秆,其效益如果去掉人工等成本效益是不明显的。即使如此,该村如获得 500 吨粮食,也相当于 1000 亩平均单产 500 公斤 ,超过了国家平均值 ( 300 公斤 ) ,首先满足了粮食安全。 二、次级生产区 ( 一次升值区 ) 。根据我们的前期试验结果,每 7 公斤 左右秸秆配合 2 公斤 粮食可转化 1 公斤 活牛重。这样,大田区产出的 600 吨秸秆,加上 170 吨粮食,可转化为 85 吨活牛重;同时可生产 3000 多吨鲜牛粪,用于生产能源和有机食物,利用反刍动物实现了秸秆等废弃产物的第一次升值。如秸秆充分消化,该生态农庄约需 200 头牛就可成功实现。 三、有机食物生产区 ( 二次升值区 ) 。将剩余的 500 亩地,利用其中的 400 亩生产有机蔬菜 ( 洋葱、胡萝卜、马铃薯等适合长距离运输的蔬菜 ) 、 100 亩用于生产有机水果。因为生态农庄有大量的有机肥,按照国家或者欧盟的标准生产有机食品,优质优价,可实现亩收入过万元。这是重要的升值区域,所需要的大量有机肥来自动物生产。剩余的有机肥,再加上人粪尿、农家肥、沼渣、沼液,大量回到粮食生产区,以保障持续的初级生产。粮食生产区不足的营养元素,还可以通过作物倒茬、休茬、种植豆科牧草等实现 “ 用地养地 ” 。 四、庭院经济区 ( 三次升值区 ) 。山东一带农户,每家约有 250 -260 平方米 的农家院,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居住区。可充分利用其空间发展庭院经济:种植 5-8 株葡萄或樱桃;利用平房屋顶空间养殖 50 -100 平方米 左右的蝗虫,将农田里令人头疼的 “ 杂草 ” 转化为昆虫蛋白;再将牲口圈改造,发展 2-3 头肉牛;利用地下空间搞沼气池,生产能源;结合太阳能,基本杜绝外界化石能源输入。其余少量空间可养殖鸡、鸭、鹅、狗等动物。户均庭院设计毛收入 1 万元。 五、乡村经济开发区 ( 四次升值区 ) 。由于该生态农庄杜绝了上述 “ 六害 ” ;并通过严格的生态措施杜绝了苍蝇、蚊子、蟑螂等传统 “ 三害 ”( 麻雀为该村生态成员 ) 骚扰;在所有的空间种植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恢复河流、沟渠、池塘湿地,缓解旱情;严格保护大树与古树,实现空气新鲜、水源清洁、食物飘香、鸟语花香;整村生产不含 “ 六害 ” 成分的有机产品,这样的农庄对城里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可以围绕餐饮、住宿、交通、银行、保险、娱乐、修理、加油站、理发、服装、农业观光等,分离出 20-30 户搞第三产业,实现从事三产的农户年均 10 万元。 六、能源生产区 ( 五次升值区 ) 。利用农户庭院发展沼气池,实现厨房革命和厕所革命,彻底结束农村几千年没有厕所的历史,同时将生活污水、废弃物处理在沼气池中实现,既生产能源又生产有机肥。待生态农庄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后,发展大型沼气,除满足农户日常需求外,夏秋季大量过剩的沼气可以搞罐装沼气,出售给城镇或直接驱动汽车。农村是巨大的 “ 能源矿 ” ,这点鲜为人知,有关部门应当看好这一能源产业。 七、教育、文化、医疗、娱乐与休闲区。农民负担中,教育是大头,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毕业,家长为学生投入的费用高达 7-8 万元之多。而农村大学生就业又是大问题,许多人半途而废,教育造成的浪费是巨大的。如果从小学开始,就高薪聘请高素质的教师任教,恢复过去的 “ 村村有小学 ” ,那么农家可节省大量的教育费用。除此之外,农民 “ 婚丧嫁娶、生老病死 ” 负担也很重,生态农庄可利用公共财富以及国家投资解决农民的上述负担,将过去被医院、交通和城市剥削走的钱财留在农村,青壮劳动力返乡,逐步将农村建设为最适合人类居住,有就业、有消费、有欢乐、有尊严的理想之地。 现在,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生态农庄告别 “ 六要素 ” 后,经过生态循环,效益提高了多少呢?由于远离了危害食品安全的 “ 六要素 ” ,并减少了化石能源使用,其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价格方面,我们就按翻一倍计算,上述产业中 ( 毛收入 ) ,初级生产为 105 万元,次级生产 238 万元,有机果蔬 500 万元,庭院经济 125 万元,第三产业 300 万元,这样全生态农庄的毛收入就可愈千万元。因为生产资料基本依靠农业生态系统自身提供,投入的仅为劳动力和部分机械能,生产成本大大下降,我们就按投入占毛收入的三分之一计算,该生态农庄也可实现年均 700 万元的纯利润。 那么,目前这 1000 亩地能够挣多少钱呢?在现代农业模式下,山东农民种植三季 ( 小麦或大蒜、西瓜、玉米 ) ,辛辛苦苦不说,纯收入不足 1000 元 / 亩,全部 1000 亩耕地也就收入百万元左右。这还是年景好的时候,遇到市场行情不好,入不敷出。生态学的办法实现了 “ 一大于六 ”( 一个生态技术大于六个现代技术 ) ,且六七倍地提高效益,试想什么样的单一技术能有生态学这样的威力呢?全国农业哪怕仅 5% 的农庄实现了有机种养,产品优质能够优价,依靠城里人的自觉消费,就可为国家解决诸如环境污染、乡村能源、粮食安全、农民就业等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建设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态农庄,为什么还不快行动起来呢?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153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八:生态学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蒋高明 2013-6-22 21:28
蒋高明 2009 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气候变暖问题再次引起了全球的极大关注。伴随着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还有人口膨胀引起的粮食短缺危机,再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未来中国农业发展是照搬西方以大量化肥、杀虫剂、除草剂、转基因和机械能投入为主的 “ 无机农业 ” 模式,还是另辟蹊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 “ 生态农业 ” 之路?粮食增产是以转基因为主,还是利用现有资源,引入生态学的理念?这些是摆在 13.4 亿中国人面前的重大问题。 现代农业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墨西哥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成就已从那个时候开始了。第一次绿色革命持续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标志就是 70 年代以来,亚洲水稻和全球玉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小麦产量翻了一番,这场革命解决了 19 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自足问题。其成就归功于农作物新品种、化肥和其它化学品的广泛应用。 但这场绿色革命在哪些方面过头了呢?那就是在粮食产量大大提高的同时,环境受到了极大危害。今后几十年间,世界人口将从 60 亿增至 90 亿,这样,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成果,就难以继续满足庞大人口对食物和生态环境的需求。鉴于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发起第二次绿色革命 —— 发展生态农业,既满足人口对食物的需求,又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那么,第二次绿色革命以什么为武器呢?要在可耕地和淡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前提下,既要克服化肥和杀虫剂对环境和健康的不利影响,又要考虑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可能危害,还要实现粮食增产,这些 “ 苛刻条件 ” 无疑对第二次绿色革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破解这个难题,科学家们首先想到了转基因技术,试图通过挖掘基因资源、转移有效基因促进粮食增产。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作物,被媒体称为新绿色革命的 “ 最大亮点 ” 。 现在,科学家可将任何异种基因移入作物中,创造出全新的品种,并使新品种更新时间缩短到传统育种的一半。美国杜邦公司和孟山都 (Monsanto) 公司、欧洲诺瓦提斯 (Novartis) 公司等,投入巨资参与转基因技术的研发。美国先锋公司更将玉米的 8 万个基因序列破译了 75% ,估计 5 年内可全部完成。孟山都公司则试图识别控制其它基因的 15% 基因,以掌握操纵基因的主要工具。 在人口最多的中国,转基因声音也一浪高过一浪。引进动植物基因,特别是外源基因来提高作物产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青睐。于是,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黄矮病冬小麦、转基因抗白叶枯病水稻、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转基因抗青枯病马铃薯、转基因玉米新品种等;超级猪,优种牛、羊、猪胚胎分割、移植与性别控制及产业化;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反应器等等,纷纷列入了国家优先发展的计划日程。目前,中国科学家已对 100 多种作物、蔬菜、饲养动物进行了 200 多种“基因”手术,尤其将主粮水稻、小麦也要搞转基因,这在全球是史无前例的。在欧盟、美国、澳洲、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乃至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关门的时候,中国却大搞转基因“大跃进”,其中的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不能不令人忧心如焚。 中国科学家眼里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依旧是围绕着传统的粮食产量。也就是说,他们希冀的绿色革命,主要是来自分子生物学的贡献,而忽略了一个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贡献 —— 生态学的贡献。顾名思义,绿色革命应当是生态的,应当突出生态学的贡献。按照中国科学家设想的思路,虽然其出发点是提高产量并保护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上,可能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转基因本身的环境风险不说,如将增产的粮食依然用来养猪和鸡,本身就是对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粮食的最大浪费。中国每年生产粮食 5.3 亿吨, 1.8 亿吨供给人消费, 1.4 亿吨作为饲料供给畜牧业 ( 占粮食总产量 25%) ,其中用于猪饲料近 1 亿吨,猪是仅次于人类的第二耗粮大户。可见,下一步要解决的不是粮食产量问题,而是肉和奶的来源问题。而以生态学为特征的绿色革命,是在秸秆上做文章,而不是在粮食上做文章;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解决食物问题和环境问题,而不是用工业的思路制造环境污染 ( 化肥、农药、地膜等 ) ;是利用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增加人类的食物 ( 如牛、羊肉和奶食品 ) ,而不是用其中的某些基因获得人类期望的食物 ( 如单一的粮食 ) 。因此,以生态学为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革命。 那么生态学的贡献是什么呢?生态学的解决方案,不是将眼光直接盯在提高粮食产量上,而是将人们废弃的 50% 以上的光合产物 ( 以秸秆为主 ) ,高效循环利用起来,通过植物生产 ( 截获太阳能 ) 、动物生产 ( 收获肉奶等食品 ) 、微生物生产 ( 生产饲料和肥料 ) 等,使单位土地面积升值,既增加了食物,又增加了肥料。有机肥增加后,将大量的中低产田改造,反过来可提高粮食产量,即实现循环农业。 在笔者看来,利用生态学的办法解决中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优于用转基因的办法。以生态学为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会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好处呢?我们分析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解决国家食物安全问题。我国年产秸秆 6~7 亿吨,折合鲜重达 18~21 亿吨。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如养牛养羊等反刍动物,则相当于得到 1 亿吨的活牛重,以 54% 的出肉率计算,等于 5400 万吨纯牛肉,或 2.7 亿吨粮食( 1 斤肉等于 5 斤粮的营养和热量),扣除育肥过程中消耗的 1 亿吨粮,净增加粮食 1.7 亿吨。试想,什么样的技术有如此强大的威力?生态学的解决方案是从猪等嘴里夺出粮食来。当然,上述是理论计算值,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能够将 50% 的秸秆利用起来就是很不错的增产计划了。目前,全国 80% 的牛羊已经在农区养殖,充分说明秸秆畜牧业是有巨大的潜力的。 第二,制造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如果有效利用秸秆资源,那么牛羊这些流动的 “ 化肥厂 ” 所制造的有机肥量将十分巨大。初步计算,如将全国 50% 的秸秆利用起来,就可以支撑 3.6~4.2 亿头牛,增加牛粪 32.8~38.3 亿吨,折合 2835~3310 万吨硫酸胺,均为有机肥,大量使用对土壤不形成破坏,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粮食产量也不会下降反而增加。根据我们在山东的前期实验,如果每亩施用 5 吨有机肥,即使减少一半的化肥用量,玉米产量也高于施常规化肥的产量。 目前,由于拖拉机取代了畜力,农民不再饲养大牲口,有机肥来源少,造成化肥用量居高不下,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同样导致了严重污染。新绿色革命利用生态系统的元素循环规律,将有机元素循环利用,培育地力,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可大大减少化肥用量,减少农村面源污染,人们还可吃上放心的粮食和蔬菜。 第三,避免了转基因食品带来的恐慌。尽管分子生物学家们反复强调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然而对于其长期影响,人们还是说不清楚,发达国家对转基因粮食和传统粮食是严格区分的。而利用生态学办法生产的食物则不存在这种风险。 第四,转基因的绿色革命是使生物技术公司受益,生态的绿色革命则使广大农民受益。转基因技术为高新、复杂技术,农民不可能掌握,一旦进入推广阶段,农民必须每年购买转基因的种子,这样就会受到生物技术公司或种子公司的 “ 剥削 ” 。与此相反,生态学的绿色革命所需要的原料是农民自己的,所获得的额外收入大都进入自己的腰包。即使利用秸秆转化饲料的新技术,也多为常规技术,经简单培训后农民就能掌握,不用担心种植和养殖成本加大。 在国外,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有机食品等。尽管各国对生态产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是:在健康的土地上,用健康的生产方式生产健康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城市富裕人群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对粮食生产的要求是:一点化肥不施,一滴农药不洒,一粒除草剂不用,坚决不能有转基因。 生态农业在国外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例如,在德国,生态牛肉的价格要比常规方法生产的牛肉至少贵 30% ,但消费者知道生产生态牛肉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和财力,因此,付这个价格值得。近年来,德国普通牛肉销售量下降了 50% ,生态牛肉销售量增加了 30% 。生态农产品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西欧是全球最大的生态农产品消费市场,其消费额在未来几年还将会连年增长。 在政府方面,《欧洲共同农业法》有专门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欧盟各国也大都制定了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例如,奥地利于 1995 年即实施了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生态农业转变。法国于 1997 年制定并实施了 “ 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 ” 。德国农业部长建议欧盟在 10 年内使生态农业产值占整个农业生产的 20% 。在经营企业方面,美国有机农业商业联合会主席凯瑟琳 • 迪马特奥说: “ 有机农产品已不再限于健康食品店,现在它们正不断涌进大型连锁超市”。生态食品已不再只是一种时髦。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生态农业有朝一日将会成为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为什么说以生态学为主的农业具有中国特色呢?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 75% 以上,美国农民仅占其人口的 2% ,劳动力昂贵且严重不足,只好借助机械和转基因技术。其实该国发展的是一种 “ 懒人农业 ” 。另外,中国 62% 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瘠薄、洪涝、盐碱等各种因素制约,要改造这些中低产田,必须借助有机肥来培育地力,而无机肥和转基因只能使土地越种越 “ 瘦 ” 。 通过 “ 转基因 ” 还是 “ 生态学 ” 来提高粮食产量和解决能源问题,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科学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我们能否缩小城乡、工农和区域差距;关系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是为 “ 三农 ” 服务,还是 “ 为官员的政绩、企业家的利润和学者的论文服务 ” 的问题。只有六畜兴旺,才能五谷丰登。生态学唱主角的新绿色革命是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方向性问题。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空课堂纪实》
热度 1 muyayuan 2013-6-21 10:20
《太空课堂纪实》  雅砻江之源 神十天宫创奇迹 最高讲台数第一 天地互动好创意 全国人民学物理 史艺宓奇来主持 欢迎同学提问题 晓光手持摄像机 美女玉指显神奇 拔动将军耍杂技 太空授课王亚平 牛顿称重聂海胜 弹簧运动留悬疑 单摆松手任漂移 因为没了回复力 只需一点初速度 小球圆周转不停 太空上下无所谓 陀螺旋转稳轴径 此乃简单定向仪 水袋阀开李白惊 挤出链珠小水滴 水泡澎涨变水晶 注入气泡互不吻 再换红色小液滴 整体魔变红水晶 表面张力显神威 有个同学提问题 太空用水咋解决 海胜科学巧解析 又有同学问亚平 可见到太空垃圾 这个问题很实际 亚平回答有水平 事先可以预防的 小朋友们别着急 下回爷爷讲你听 这是一道数学题 ......
3402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七:农民何时才能够回家安心种地
热度 1 蒋高明 2013-6-20 03:55
蒋高明 每年春运,电视画面上就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大批农民工携带大包小包,乘坐拥挤的火车或汽车返乡。农民在城乡之间这样大规模的来回迁徙,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世界各国也唯中国有这样的奇观。 农民进城打工促进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他们为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生命的代价,甚至两三代人的幸福代价。目前,农民非正常死亡比例很高,以前很少听说的癌症成为最大的死因。 2009 年,由卫生部和科技部联合完成的《第三次中国居民死亡调查报告》显示,癌症已成为中国农民最主要的死因,肺癌、肝癌、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人数明显上升,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 30 年间分别上升了 465% 和 96% ,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很多人正值壮年就去世了,许多农民寿命不能过半百。年轻人进城打工,小青年夫妇刚结婚就两地分居,老人和孩子没有人照管。 那么,农民为什么舍弃了其基本的职业,舍弃了家庭幸福,甚至舍弃了健康而进城打工呢?这是因为现在的农村没有很好的出路,仅靠种地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的各种支出。 农民是种地好手,进城谋生是舍本求末。 中国的粮食安全靠妇女、老人满足,长期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大化肥、大农药、转基因是发达国家劳动力稀缺且昂贵逼出来的路。我国的优势是人多,人民勤劳朴实。我们舍弃了自身优势,牺牲了乡村生态环境,换回来的是国民很难再吃上放心食品了。城里人想花高价钱买放心食品,但是,放心食品从哪里来呢? “ 民以食为天”这句古朴的道理,今天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食物安全隐患的挑战。不放心食品直接影响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长期下去将导致国民健康素质整体下降。安全隐患主要来自食物生产的源头,即地头和各类养殖场,加工场,影响因素有农业五大害和一潜在危害,这“五大害”是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潜在危害是转基因。 农药和除草剂使传统农田充满了杀机。辛苦的锄草劳作已被除草剂所取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已成为历史。然而,尽管农民每年都向作物、果树、蔬菜施加大量农药,向耕地喷洒除草剂,且毒性越来越强,但依然不能消灭害虫和杂草。后者与人类竞争的结果是,生产出来的食物除风味下降外,还充斥了各类不利于人类健康的成分。能够杀死虫子和杂草的东西对人体好不到哪里去。 农膜虽然实现了反季节蔬菜生产和提前上市,但其代价惨重:以蔬菜产业闻名的华北某县农民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地下水已不能饮用,需要花钱到上游的县买水喝。 添加剂和激素滥用带来的危害触目惊心。无节制使用现代技术使鸡、鸭、鹅等禽类 “ 长大成禽 ” 的周期从 120-150 天缩短到 38-45 天,生产出来的肉含有很多药物残留。水产方面,鱼、鳖、虾、蟹、鳗等等无一不用添加剂和生长素,令人垂涎欲滴的海鲜里,就隐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 在一些地方,农民种地(养殖也一样)分两类,用传统的办法生产自己吃的食物,用现代技术生产城里人的食物。因为市民无法生产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只有受制于“农”。城里人即使再有钱,可以买到任何高级消费品,惟有两个东西买不到,即洁净的空气和健康、口味良好的食品。 农民尽管使用了浑身解数,但仅靠农产品致富,并承担养老、医疗、教育、婚丧嫁娶的各种费用还是非常困难的。发达国家都是向农民补贴,日本每个农民获得的补助每年 2 万多美元。可见,发达国家从来没有希望农民从地里刨出金子来。相反,因为农业是基础产业和低效益产业,纳税人有义务维护农民利益。在中国,因为种地不合算,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不高,青壮年劳力纷纷进城去谋生,留下了妇女、儿童、老人看守家园。进城的农民干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住最差的房,很多住处根本就不是房子,所赚的钱除了必要的花销,到头来依然难以维持娶媳嫁女和养老送终 。 正确的出路在于,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这些活就是为 13 亿人生产放心食品,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恢复日益衰败的乡村道德和乡村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利用生态学原理,农民在生产健康食物的同时,还可以解决肥料来源问题、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农村燃料和电力问题、农村教育和养老保险问题。在上述过程中,农民作出的巨大贡献,理应得到国家和城市的认可,并从经济上给予补偿。因为用传统方法生产食物费工费时,甚至存在高风险。 有一年,笔者让父亲完全用传统的办法种谷子,我的要求是,不用一粒化肥,不用一滴农药,不能覆盖农膜。我先声明,这样的粮食是我自己吃的,否则他可能“搀假”,因为条件很“苛刻”。这可苦了老人家,虫害还好说,可以用手抓,麻雀可带来了大麻烦,一个多月的时间父亲每天都要轰麻雀。这样产出来的小米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别人给多少钱他都不卖。 我还做过这样的试验,利用自由放养技术,将 “ 牢笼 ” 里的鸡 “ 解放 ” 到树林里。那些鸡这下可自由了,林地里的草,林下的虫子,都成了鸡们的美食。因为活动量大, 2000 只半 “ 成年 ” 的鸡每天光吃粮食就得 300 元,且出 “ 林 ” 的时间比出 “ 牢笼 ” 的时间延长了三分之二,生长周期长了这就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因为笔者不想害人,坚决不给鸡吃饲料添加剂,成本就更大了。最关键的是害怕死亡,如果到快要出售的时候来场 “ 灾 ” ,那么消耗的 4 万至 5 万元的粮食,就只有变成了一点可怜的鸡粪 。 上面的两个例子说明,有机生产无论成本、风险、风味,还是放心程度都是现代技术所不能比拟的。有机产品理应由“慧眼”识别,否则,好的产品卖不上好的价钱,还有谁来给我们生产好的呢?由于造假的成本远低于生产真产品的成本,市场选择了不健康食品,社会从此不能和谐。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亲自卖有机大米,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某些环节出了问题。 中国需要一次生态革命,一次以农民理性回归的真正的绿色革命。政府必须作为,不能把钱继续借给美国人花,让他们补助该国农业来打垮中国的农业。不能经济危机了,就降低粮价,牺牲农民。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不能给化肥、农药、农膜、种子商、官员、转基因科学家,而应当直接按粮食实际销售量高价从农民手里收购,对于低收入者,政府可以低价卖给他们粮食。 当前,农民种地成本过高,粮食价格过于低廉。前面说过,上世纪 70 年代,山东一带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即突破 1000 斤,可收入人民币 200 元。以黄金购买力计算 (1976 年二级工 38.87 元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 5296 元 ), 维持人类基本生命需求的粮食价格按照 1976 年的购买力计算,今天的粮食应当为 136 元一斤,才是按照当年农民的购买力 ( 将挣到的工分去买黄金 ) 理应得到的合理价格。 今天的廉价粮食是农村妇女老人生产的,青壮年已不愿意安心在家种地了。再过十年二十年,那些老人妇女动不了了或者不在人世了,谁给城里人提供便宜的粮食呢?美国人吗?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政府粮仓里真有 10 亿万斤粮,多花些代价也是值得的。中国粮食产量真的八连增吗?中国真的产出了 5.7 亿吨粮吗?中国真的不需买人家的粮食,就人均年拥有 852 斤粮吗?中国人能吃完这么多粮食吗?但愿不是画饼吧! 没有了粮食,中国的所有财富都是人家的。中国 80% 的大豆产业沦陷了,我们还要再等待玉米、小麦、水稻的沦陷吗? 即使不卖到 100 元一斤,就是 10 元一斤粮食,估计打工的农民就能回去 99.9% ,如果 5 元一斤,打工的农民能够回去 90%, 即便是 3 元一斤,恐怕 80% 以上青壮年农民依然回村。 3 元一斤粮食,也意味着,每亩地里可以刨出六七千元来,五口之家就是三四万元,谁还进城受城里人的气?一对农民夫妻在城里干苦活累活危险活,吃最差的住最差的,一年也剩余不了这么多钱。 那么 , 80% 农民回村将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 一是火车票再也不难买了;二是农民得癌症的少了,寿命延长了;三是 80% 以上的化肥厂关门了;四是 90% 以上的农药厂关门了;五是 70% 以上的医院关门了;六是 80% 以上的制药业关门了;七是转基因骗子再也休想忽悠农民了;八是城里的房价雪崩一样塌落下来,城乡居民 ( 农民家里有带院落的平房,那是别墅级的 ) 再也不用为住房发愁;九是大学生也好就业了;十是农村的环境污染也少了;十一是大城市的马路再也不用担心拥堵,城市居民再也不用担心被打砸偷抢杀,防盗门也销售不动了;十二是农民再进城是以上帝身份来的,再也不用担心受歧视;十三是美国的粮食休想再卖到中国;十四是农村重新充满生机,村落再也不用担心从地图上消失;十五是农村孩子们从此有了天真烂漫的笑声。 据我们的前期实验,完全不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六大害,照样能够高产出粮食来。如果卖到 3 元一斤,农民肯定就会精耕细作了,食品安全和乡村环境也改善了,城里人也能够 吃上放心食品了,人们 从此就少去医院看病免受医院的盘剥了。 所以多花钱投资健康食物比什么都强。“病从口入”,只有吃得干净才能少生病。 将那些被资本家掠夺的财富还给劳动者,还给工农,则中国经济和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矣!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也罢,解决城市问题也罢,就业也罢,犯罪问题也罢,农民的尊严也罢,完全在于其劳动有其合理的回报,在于耕者有其利。如果农民辛苦种出来的粮食回到了上世纪 70 年代相对价位,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问题就能得到合理解决。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459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五:农民为什么“家徒四壁”?
蒋高明 2013-6-18 03:01
蒋高明 在全国农村考察,印象最深的是农家房屋里的摆设异常简单,大部分家庭没有像样的家具,能够称得上家具的,满打满算也不过千把块钱。而退回 30 年,农村本还有一些古老的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如今,这些家具都被变卖了。有些旧家具和文物贩子专门在农村转悠,将农村中值钱的东西廉价地收购,再卖给城里的有钱人。但凡农民有些闲钱,是不会将传家宝轻易卖人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建造了北京那样繁华的城市,修建了首都国际机场那样的现代化设施,甚至制造了无数的高档家具,为城市人搞了几十年的家庭装修,还为美国的消费者生产了无法估量的服装、鞋帽、儿童玩具、各种家电、化肥、农药、钢铁、玻璃、水泥等等,然而,他们自己的家里,却是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是农民不懂得装扮自己的家庭吗?非也,是他们自己舍不得花钱,凑合着过日子。 为什么中国农民家徒四壁?想想农民的 “ 新三座大山 ” 就知道了:教育、医疗、住房。过去的教育,国家基本不收费用,上大学也管,笔者大学四年每年就享受 21.5 元的助学金,毕业了还分配工作。现在农家子弟上大学,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净赔近 10 万元,因此很多聪明的农村孩子初中以后就不念高中了,而今北大、清华等名校中,农村大学生的比例一度从高达 60% 下降到不足 10% 。过去农村有赤脚医生,小病不出村,现在农民进了医院就有交不完的费用;过去,四世同堂乃至五世同堂,现在,哪怕家里只有一个儿子,娶了媳妇也要分开单过,单过就需要盖单独的房子。 花费还不止上述,娶媳妇嫁闺女,生老病死,人情往来,哪一样不花钱?以前一亩地打出 1000 斤粮食可以卖好的价钱,养活半个家庭,现在一亩地打出的粮食去掉成本,不如进城打工一个星期来得快。如果算上劳动力,那种地就是赔钱的买卖。上世纪 70 年代,山东一带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即突破 1000 斤,可收入人民币 200 元。那时候的 200 元人民币值今天的 27249 元 ( 以黄金购买力计算, 1976 年二级工 38.87 元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 5296 元 ) 。 在山东农村,我曾和一个村支部书记详细算过一笔账: 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后,村集体几乎成了空架子。即使文革经济不正常期间,上级还会有一些水利、道路、农田改造、医疗等基本建设费用,集体还有一些机械、牲畜、土地、林场等公共财产。那时的教育、医疗成本都非常低,教师的口粮、五保户、军烈属等开支都是集体考虑的。而今,这一些来源都没有了,一切花销农民都得分摊。村里有三个干部 “ 吃工资 ” :一个支书,一个村主任,一个会计,大家 “ 工资 ” 都一样:每年 900 元;五保户、军烈属也需要村里掏钱 ( 村里小学办不起了,孩子们都到镇里上小学,无疑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 。要是上面来人,吃饭就是个问题。但光花这些钱是少的,更关键是村里大宗公共设施投入。修通村里公路花了 20 多万元,因为村里没有钱,农民集资又集不上来 ( 上级禁止任何形式的集资 ) ,这样村委会就不得不使用农民的高利贷 (12% 利息! ) 。 村子的主要收入是 50 多亩集体地,出租给农民种,平均 300 元 / 亩,收入 1.5 万元。但是,由于严重入不敷支,村庄连年来已累计欠款 30 万元。 再看看农民家里的账。支书家有 4 口人,两个孩子,儿子在河南上大学,女儿在县城上高中。家有 4 亩地,两口子精心伺候着这几亩地,试图挣足学生的学费。但是,遗憾的是,要靠种地供应两个孩子上学比登天还难。种地成本太高了。以每亩计算,化肥需要 220 元;机械耕地 60 元,浇水 80 元;农药 30 元;除草剂 10 元;机器收获 80 元;种子 40 元,总共种地成本 520 元。那么,他能够收入多少呢?山东中产田小麦玉米大约都是 800-900 斤,价格 1.1-1.2 元 / 斤,按照最理想的价格计算,每亩地净收入只有 1000 元 ( 两季 ) 。如遇天旱、化肥、农药、地膜涨价,收入只有 500-600 元。种两季只能有一季的收入,还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挣得多。 种植大蒜、西瓜收入高些,农民纷纷弃粮种菜种瓜。农民哪管什么国家粮食够不够呢?然而,种植经济作物成本更大,亩高达千元,一般的人家种不起。即使加上养的猪、喂的鸡、种植一半的经济作物以及当村官的收入在内,支书全家的收入也不足 6000 元。这是一个四口之家农村支部书记全年的收入。 再看看花费情况:上大学的儿子每年最低需 10000 元;上高中的女儿最省也得 5000 元;人情往来 1000 元;留生产成本 1000 元;水电费 50 元,冬季取暖 500 元。这些简单的开支就达 17550 元。而家里还不能有病人,否则就是倾家荡产。因为,农民们压根没有将生病的开支考虑在内,小病小灾完全是用身体抗过来的。如果儿子要结婚盖房,约 5 万;女儿出嫁购嫁妆,约 1 万。这些费用都是要慢慢积累的。现在,支书指望着儿女有出息,成家时不花家里的钱。 支书也得使用高利贷,目前他家也已经欠账 8 万多元了,他唯一指望是儿子大学毕业能够帮他还这笔账。但工作也不好找,尤其使用了助学贷款的,用人单位不肯要,这一点支书是清楚的。没办法,老伴也要进城去打工。他想尽快辞掉这个支书,也进城去谋生。 我问他,中央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费用村里没有得到支持么?为了农民生计需要的小额贷款为什么不用?或者至少省里还有一个 “ 村村通 ” 工程呢,修路怎么全要农民掏钱?支书苦笑一声:上面的钱他们一分也花不着。 在支书家里的调查至少暴露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要害问题:一是农民为教育支付的 “ 天价费用 ” 超过了他们全年收入;二是中央新农村建设费用根本没有到村里;三是农民为生计所迫,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 “ 高利贷 ” 和 “ 驴打滚、利滚利 ” 剥削制度死灰复燃 ( 这些都是笔者小时候恨透的万恶旧社会地主剥削农民的做法 ) ;四是农民几乎没有给医疗留什么后路,一旦患重病,或者倾家荡产,或者等死。笔者在泰安农村了解到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一年轻农妇患了绝症,为了不拖累家里,服农药自杀。自杀时,农药引起的剧痛使得该妇女将生硬的土地抓出来两个深坑 ! 可见,新农村建设必须给农民来真格的了,否则,他们依然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去打工。然而,打工的收入依然不能摆脱贫困。教育高收费、高利贷、医疗、交通等将农民打工挣得的钱变相地吸入了若干无底黑洞。中央为农民工讨回的 “ 欠款 ” ,又进入了别人腰包,农民依然背债。正确的做法是,中央向农村下达一部分种子资金,用于发展农村经济,严格专款专用,打击农村非法剥削;使农民在家门口就有工可做,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将打工者从城市吸引回家乡。教育尽快取消一些不合理收费,除了师范学院免收学费外,农业院校也应尽快取消学费。并加紧推进农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制度改革。 图 1-5 山东一带农民家庭内的摆设 图 1-6 云南一带农民家庭内的摆设 因为维持人基本生命需求的农业生产成了最弱势的产业,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所创造的红利已经严重透支,农民不可能有闲钱用于家庭内部设施的投资,许多家庭能够对外炫耀的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末盖起来的看起来比较气派的砖瓦房或者“小洋楼”,而内部则家徒四壁。农民不光是家徒四壁,他们穿得也很差。吾乡沂蒙山区老农的服装 40 年来就没有变样,清一色黑色服装,大概是耐脏的缘故吧,只不过是材质由过去的纯棉变成了劣质化纤,那材质简直就不能叫衣服。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体制改革纪实
wmy9039 2013-6-17 14:5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中提到,要“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四川省纺织服装行业人才教育的“领头羊”,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通过创新机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走出了一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路子。 政策篇: 成都纺专建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给深化校企合作提供组织和服务保障的同时,也搭建起一个校企沟通平台。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成都纺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形成了“公司+院系”的社会服务机制。各二级学院均成立校企合作的董事会或理事会,采取相对独立运作的运行机制,学校在人、财、物、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新的激励政策。 2010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获批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学校,是四川省第一个被纳入建设序列的职业院校。借助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成都纺专开启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之路。 “我们首先创新机制,搭建平台,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服务保障。”成都纺专党委书记尹析明介绍,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 校企合作将使得学校和企业单位关系更加密切,但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在与企业单位对接过程中,难免会在财务、日常管理等环节有些各行其道。为打破这一壁垒,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间无缝对接,成都纺织高专成立了“成都纺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形成了“公司+院系”的社会服务机制 。 随着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的深入,成都纺专原来的9个系也调整为9个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并在办学机制上实现两大创新:一是各二级学院均成立校企合作的董事会或理事会,理事会通过拓展学院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系合作渠道,搭建学校、地方政府(园区)、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实现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二是各二级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重大事项由党政联席会决定,学院采取相对独立运作的运行机制,学校在人、财、物、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新的激励政策,对二级学院的运行绩效采用目标管理考核,实行撤并退出机制。 “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目的就是要搭起一个学校与行业、企业顺畅交流合作的‘立交桥’,鼓励各二级学院主动‘走出去’与企业对接;敞开大门把一大批行业企业‘请进来’,让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行业企业打成一片,最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尹析明说。 亮点篇: 成都纺织高专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建设过程中亮点频出,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机构制度建设催生了“三化五联动”校企合作新格局,管理机制的创新孕育了“多方嵌入,合作育人”的办学新模式,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引入确保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1.“三化五联动” 校企合作有了新格局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后,使得校企合作有了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与推动;而校企合作理事会制的各二级学院的建立,使得校企合作成为学校常态化工作。在学院与企业联合制定的《理事会章程》中有明确规定:理事会要不定期地指导学院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推进学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各项教学改革,发挥发展咨询、筹集基金和宣传推广等作用。学院也要主动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员工培训中。 “校企合作制度体系的建立,理顺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明确了权责边界,校企合作由此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尹析明介绍,学校与企业 联合培养人才、联合招生、联合提升教师水平、联合服务社会、联合建设学校文化的“五联动”校企合作新格局也日渐形成。 一是联合培养人才。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的建立,为企业、行业参与人次培养提供了平台,有效推进专业建设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的对接,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加适应企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 雷迪波尔服装学院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功创举。这是四川省首个以企业冠名、校企培养服装类专门人才的服装学院,2012年成立之初便启动了“士官生第一季”计划,首批39名学生进入该班培养。雷迪波尔服饰公司直接参与学生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岗位标准的制订,而同时服装学院的教师还对雷迪波尔公司三个品牌的督导开设了《品牌建设》课程。 此外,学校电气工程学院也与知名IC芯片厂商、上市公司——中颖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成都纺专—中颖联合单片机系统培训中心”,该中心将建设成一体化教室,满足学校教学、考试、竞赛和科研的需要。学生在该教室得到中颖公司技术专业人员手把手的指导。 二是联合招生。成都纺专享有单独招生的资格,这也开辟了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企业需要的人才得到保障,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合作企业入职。据介绍,近两年全校有665名学生在合作企业就业。 如纺织学院与遂宁乾宏纺织有限公司通过单独招生形式实现了校企“合作招生”,开创了“中国式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招生建立的“乾宏班”学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全日制在校学生。乾宏班学生的三年学费由企业支付,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三年;如学生考取专升本,企业还将继续支付其专升本后的学费。 三是联合提升了教师水平。校企合作建立了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这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创造了条件。学校与企业开展了“实职互派、双向兼职”工程,提高了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据介绍,截至2012年,学校累计引进了企业能工巧匠11人,重点专业“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如纺织学院引进了原成纺二厂高级工程师刘光彬、浙江竟宏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一线专家范德彬、原成都市线制品厂王玉彬、原海蓉绸厂王俊等多名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到学校任教,他们的到来大大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四是联合服务社会。“以前,各学院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还有潜力可挖掘,我们现在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政策,让教师更加积极主动走出校门、走向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尹析明介绍。 如2012年,学校参与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及眉山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宋词雅韵》诵读晚会,负责朗诵会的全部服装设计、制作,共设计了38个人物形象,159套服装。 据介绍,成都纺专面向全省监狱系统干警和服刑人员及产业园区、企业等开展职业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共计培训18773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保障。 几年下来,学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服务渠道和领域进一步拓展,学校的社会服务收入也实现了跨越式飞跃,“短短3年,学校服务社会的产值从百余万元突增到近千万元,全是我们老师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出来的。”尹析明自豪地说。 五是联合建设校园文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在校内校外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学校在与企业、园区进行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合作同时,也大力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融合,学校文化建设既具有企业文化的特性,又超越了企业文化。 如机械学院汽车实验室推行5S现场管理模式,5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SO)、素养(SHITSUKE),学生在注重细节的现场管理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养,也近距离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 而建筑工程学院在学生管理方面则建立双辅导员制,企业代表担任班级辅导员,不仅从专业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且在班级管理上融入企业管理理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企业文化,而企业代表也能体验到高校先进文化的魅力。 2.“多方嵌入,合作育人” 人才培养有了新模式 各二级学院建立后,在相对独立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下,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多方嵌入,合作育人”的办学新模式,使校企资金、技术、设备、师资相互嵌入,使“校中厂”“厂中校”成为现实,学校与企业成为发展共同体。 据介绍,全球电梯和自动扶梯产业排头兵——通力电梯在学校建立了工厂化实训基地——“通力电梯实训基地”。通力电梯为该实训基地提供了价值350万元的先进实训设备,并根据需求进行变更升级。基地的建立,也让企业搬进了学校,师傅走进了课堂,学生变身为员工,教室成了车间,学生有了真实的实践环境,也促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企业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实现了双方资源共享、互惠双赢。 类似的“嵌入”还有纺织学院,该学院引进成都市鑫昕丝绸有限公司,后者给学校投入价值100万元的两台蜀锦设备,填补了校内实训设备的空缺,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也改善了核心课程的师资状况,使课程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 电气学院与成都肇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应用电子技术孵化中心”,由企业、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单片机项目的开发和应用推广。目前已开发了4个项目,肇元科技公司还为参与项目开发的6名学生提供在校期间学费资助和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 3.引入第三方调查数据 人才评价有了新标准 日前,成都纺专与著名教育调查与数据公司——麦克思(Mycos)签订了5年合作协议,后者将为学校提供新生调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重要数据和报告。 一所高校主动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作“调查”,这在其他学校并不多见。“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客观准确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效果,用第三方的数据,科学测定社会需求,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尹析明说。 “长期以来,教育人面临一个共同的困惑,就是人才标准究竟谁说了算?”他介绍,成都纺织高专每年学生就业率在全国同类院校都名列前茅,但学校并不满足于辉煌的就业人数,“我们还将关注学生就业质量,关注他们未来的发展。” 据介绍,成都纺专一直致力于学生“全面成才、终身发展”,“时尚纺专,相伴一生”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希望学生在纺专的求学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毕业生质量逐年攀升。第三方调查公司的数据将为我们准确判断人才培养效果、梳理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尹析明介绍,学校也能从这些数据报告中提早发现一些新情况,并相应完善对策。 如通过调查发现,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在服装制作、加工等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但从事服装设计和营销等领域的毕业生并不多。“这就提醒了我们,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加大服装设计和营销等方面的内容设计,让我们的毕业生在服装行业的各个领域全面开花。” 相应的调整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优标准”上。原来,学校从毕业生对母校的反馈意见中,发现“学风问题”的关注度从以前的6%增加到了16%。“这说明学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尹析明说,学校很快便召开行政会,决定在学生“评优”的标准上加大要求,“体现重视文化课知识和能力的导向”。 成效篇: 成都纺织高专在3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探索中,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显著成效。一是校企合作从个别走向全面。校企合作理念已经融入办学理念、教师教学科研、学校文化建设等,校企合作从单一的顶岗实习扩展到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文化对接等领域。二是校企合作从松散走向紧密。企业、行业与学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态势走向深入。三是校企合作从自发走向自觉。各二级学院、教师都有了主动出击的意识,很多行业企业也主动到校接洽合作。 1.校企合作从个别走向全面 “骨干建设前,我校校企合作探索已经有了一定成效,但大多是某个院校、专业的个别行为,而通过3年的校企合作机构制度建设,机构的保障和制度的激励使校企合作从个别走向了全面。”成都纺专校长夏平介绍。 具体体现在理念的全面渗透,目前,校企合作已内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学院的建设思路,已融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之中;实践的全面参与,校企合作在校内已形成共同关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领域的全面拓展,校企合作从单一的企业接受顶岗实习,扩展到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文化对接等领域。 夏平介绍,学校主动融入行业企业园区的发展,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园区的管理人员。如派出一位教师担任彭州纺织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先后派出两位教师担任广安牛仔产业园区副总经理,学校还参与帮助广安制定当地产业发展规划。 截至目前,成都纺专9个二级学院已与150家企业、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7个订单培养班;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100余项;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200余个;与6个园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近3年实现社会服务收入近千万元。 2.校企合作从松散走向紧密 通过校企合作二级学院的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成立,学院与企业、行业间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合作态势,校企双方合作的纽带变得越来越紧密。 各二级学院的理事会构成名单,都会有相关行业的负责人担任副理事长、理事。比如材料与环保学院理事会便聘请了香港广豪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陵为理事长,开平市信迪染整厂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荣沾等5人为副理事长,上海晨锦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喆等4人为理事。截至目前,理事会成员单位已4次对2011、2012级染整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充分讨论,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给出各单位的建议和要求。 “理事单位的职责是对各学院的办学方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大型项目等重大事项进行参谋、咨询、指导,参与学院发展规划的编制,并定期听取汇报,对学院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夏平说,学校要求所有专业均要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并规定企业人员不得少于三分之二,企业专家将不定期参与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内容改革、职业岗位分析等。 3.校企合作从自发走向自觉 成都纺专构建起的一系列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关系更顺,权责更明,管理更规范。而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践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已初步形成了需求链、利益链、发展链,校企合作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 据了解,材料与环保学院与广东开平市信迪染整有限公司之间便已形成了这样“三种链条”。学院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对无水激光印花技术进行研发与创新,为企业创收利润600余万元;作为回报,该企业又与学校合作成立信迪负责产品研发中心,开发在成都市“非遗节”进行展示的服装。 夏平介绍,2012年,学校还在染化专业启动实施了“创新人才计划”,把一些即将毕业的优秀毕业生选拔到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组中,毕业后的两年里,这些学生将在项目组、企业和学校参与产品研发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企业对这种方式非常欢迎,项目结束后,企业将以高薪聘用这些学生。” 6月1日,成都温江的国色天乡成了时尚的海洋。一场由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精心打造的“‘梦·fashion’2013学生毕业作品展暨雷迪波尔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志愿者官方制服展示”活动,在这里华丽上演。 展示会上,分宋词雅韵组、蜀绣组、信迪组、凤凰庄组、创意组、成衣组、制服组7个场次,展出了学校2013届毕业生设计制作的30余个系列、200余套作品。聚光灯下,由新丝路和成都纺专的学生组成的模特儿身着各款各色服装,或高贵典雅、或前卫时尚、或成熟稳重、或轻松活泼。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纺专学生参与设计的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志愿者服装也在当天展出,赢得阵阵喝彩。这些参与设计的毕业生,也因此早早找到了满意的就业岗位。 据悉,成都纺专已经携手雷迪波尔公司举办了两届毕业生作品展。“这是我校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尹析明说,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让学校的毕业生成为企业需求的“香饽饽”,在今年这个“最难毕业季”,学校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截至5月底达到了96.03%。
个人分类: 专业建设|2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四:失衡的乡村生态
蒋高明 2013-6-15 23:12
蒋高明 与几十年前相比,农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地提高了:小时候吃不到的白面馒头,现在普通农民的餐桌上都能看到;小时候不愿意吃的烤红薯、煮玉米棒子,现在成了稀罕物;农民家里用上了电风扇、电话、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甚至空调。原来破旧的草房,现都换成了清一色的瓦房。然而,这些可喜变化后的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 。“山青水秀,空气新鲜” 曾经是最为农村人自豪的,记得刚上大学时,农村来的同学和城里来的同学因为争论农村好还是城市好而争得面红耳赤。而今,这一切即将成为历史,农村再也没有与城市比美的资本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牺牲了乡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过去 30 多年来,中国乡村主要环境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化肥、农药污染严重。现代农业过分依赖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农膜等化石型生产资料,粮食增产的同时,环境污染也接踵而至。中国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平均施用量为 434.3 千克 / 公顷 , 是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 1.93 倍,但利用率仅为 40% 左右。农药平均施用量 13.4 千克 / 公顷,其中高毒农药占 70% ,有 60% ~ 70% 残留在土壤中。现在的农村是充满了杀机的 “ 杀场” ,大量农药充斥在果园、菜园、养殖场、农田中,生产反季节蔬菜加重了农药和化肥的滥用。除此之外,畜禽粪便污染也相当严重,其排放量超过工业固体废弃物 2 倍多,部分省份超过 4 倍多。 第二,野生动物减少,乡村生物多样性降低。上述大量农药和除草剂使用,并没有从根本上控制住害虫和杂草,每年农民依然需要购买,而且越用越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乡村原本存在的野生动物尤其天敌被杀死了,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目前的北方农村,秋天已基本看不到南迁的大雁;夏天很难看到成群飞着的蜻蜓;燕子也明显地少了,因为它们找不到搭窝的地方 -- 过梁改用天花板了。多样化的森林变成了杨树纯林,鸟类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做窝。大量湿地消失致使青蛙等两栖类动物丧失家园,河里的鱼虾因为污染而消失。即使让人生畏的蛇,也因为误食了吃了耗子药的老鼠 ( 蛇是老鼠的天敌 ) 而丧生,就连那浑身有毒的蝎子也逃脱不出食客的嘴巴。 乡村消失的不仅仅是蜻蜓、知了、大雁、燕子,喜鹊、小黄雀、青蛙、蛇、野兔,消失的是我们的自然生态。幼时的乡村充满着野趣与童趣,那是儿童的天堂,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历史,成了记忆。我们担心,有一天,我们的后代不知道什么是蜻蜓和知了。当我们向他们描述的时候,孩子们以为他们的父亲或爷爷在讲天书。 第三,树种趋于单一, “ 大树进城” 带来乡村大树、老树和古树浩劫,加剧了空心村的衰败。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农民们卖掉了本地树,而改种速生树。北方基本上以杨树为主,原来老百姓喜欢种的榆树、国槐、洋槐、白蜡树、楸树、泡桐、梧桐、枫杨、柳树、柏树、松树等几乎被清一色的杨树所取代,大半个天下的树木都姓了 “ 杨 ” 。南方乡村则以杉木、马尾松为主,近来有被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 “ 占山为王 ” 的趋势。大树进城之风蔓延全国,城市街头一夜之间站满了树贩子从乡村挖来的大树、老树和古树。城市的美丽,是以极其丑陋的做法,牺牲乡村生态为代价的。在农村,几乎看不到代表乡村文化的大树和老树,树木几年就换一茬,给人感觉是中国永远处在发展中阶段。 第四,乡村湿地消失,农家孩子缺少了亲水空间。过去的农家男孩子,几乎没有不会游泳的,而现在会游泳的非常少了。有 3 万学生的某农业大学成立游泳俱乐部,前来报名的不到 30 人,大部分学生都是 “ 旱鸭子 ” 。一个重要原因是池塘被填平了,改造成了旱地,乡村湖泊和河流湿地消失了,孩子们从小就失去了戏水空间。有的河流可能还有水流动,但成了上游工厂的 “ 排污沟 ” ,那里的水已经不能让人亲近。乡村大量湿地的消失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干旱加剧了。有人经常抱怨现在的降水量经常达不到历史时期的平均值,甚至只有一半,可能与湿地的消失有某种关系。由于地面干燥, “ 上气不接下气 ” ,有云不下雨,这样的天气现象在北方农村逐渐增多了。 第五,秸秆焚烧禁而不止,收获季节农田里狼烟四起。由于没有给秸秆找到一个很好的出路,农民为图省事,匆忙收获完粮食后,秸秆就地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诱发高速公路事故,迫使机场关闭。 2007 年 9 月 26 日 ,原本只是一场轻雾,却在农民焚烧秸秆 “ 狼烟”助长下迷了济南人的眼;济南机场将近30个架次的航班降落受到影响,来访的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的专机只好迫降,造成非常不利的国际影响。由于城市周边农村焚烧秸秆等原因,城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明显增高,尤其夜间空气污染程度加重,已属重度污染天气。北京每年的“蓝天计划”多次因周边省份焚烧秸秆而“夭折”。 第六,沙子、石头和土壤的消失。城市和工业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依然是取自农村。昔日的银沙滩被挖得千疮百孔,河流丧失了泄洪能力;大片的山体被炸开,石山被切割成石头、石板,或加工成各种 “ 艺术品 ” 运往城市或海外。对石材的需求,开始破坏是一些不知名的山体,现在连泰山也有人打起了主意。有人迷信泰山石,认为它能够镇宅避邪,就到泰山周围贩运石头,泰山石生意一路看好。建筑需要大量的砖头取自农田里的黏土,砖瓦场遍布农村。更令人担心的是,城市和工厂由于缺乏长久规划,经常是 “ 建了拆,拆了建 ” ,那些封存在水泥中的沙子永远失去了利用价值,为获取新建筑材料又要继续破坏乡村生态环境。 尽管一些地方的农民生活富裕了,但是他们的生存环境质量变差了,一些怪病也多了起来。人们的富裕换来的是环境的污染和健康的代价,我们的生活还能够充满阳光么? “ 人们穷怕了,有了钱还管什么环境 ” ,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声音。针对上述严重现实和人们的麻木意识,我们只有大声疾呼:救救乡村生态!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三:走进空心村
蒋高明 2013-6-13 22:19
蒋高明 2008 年 10 月,笔 者陪同新华社记者宫一栋赴山东沂蒙山区考察新农村建设,所见所闻令人心情沉重。在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的村庄,村里有一位女孩,为了替家里还债,同父亲一道闯上海,做起了山东煎饼生意。几年下来,她还清了外债。 在她的带领下,村里乃至县里 3000 多人也到上海打拼。这个村原本有 1256 人,如今常住人口不足 300 人,多为老人、妇女和孩子。一个 80 多岁的老汉,两个儿子都在上海打工,他孤 独地坐在自家院子门前,叹着气说:“我老了,干不了活,孩子们守着我也没用,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等死。” 2011 年清明节,笔者到我的出生地、山东沂蒙山老家祭祖。因为事先没有和老家的人打招呼,走到几个亲戚家里,好几家都不在。只好将带来的礼物,放在亲戚家的门口。毫无例外的是,许多家的大门都 是“铁将军”把 门,偌大的一个村子,大白天的,冷冷清清,除了偶尔见到几个老人外,听不到孩子们游戏的笑声,听不到姑娘们的歌声,听不到小伙子们生龙活虎的吆喝声。中国当今农村呈现了和平年代空前的衰败。这个过程进行了仅短短的一二十年。 回到笔者长大的村子,也发现同样的农村衰败现象。伴我成长的蒋家庄位于山东沂蒙山区腹地,是沂蒙山区少有的“小平原”,一条小河弯弯流过村庄,沿着小河自然分布许多村庄。人口 800 至 2000 人不等。蒋家庄算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农民平均有土地 1.2 亩,主要从事传统种植业。 1981 年笔者上大学时,这里刚有了电,还没有铁路,乡村公路自然是奢望。 如今村里虽然通了公路,但小河岸边的天然植被没有了,沙子几乎被盗卖一空。村民们的房子都翻盖一新,通了大街,铺了水泥路。如果从这表面现象看,似乎新农村的目标已经实现。但是,仔细考察,却发现农民们看似“过上好日子”,实则背后满是辛酸。因为,很多人家都进城谋生了,剩余的是个村落的空架子。一个人家的看门狗饿死好久了,脖子上还拴着铁链子。在另一个村庄,冬天不到晚上7点,就见村里漆黑一片,大街上几乎听不见大人们的说话声和孩子们玩耍的喧闹声。 笔者小时候的农村,几乎家家都是不上锁的,大白天关门是不吉利的象征,只有家里没有人气与别人家没交往的才关大门。那时候很少有小偷,因此很多人家几乎都是大门敞开的。白天下地干活,也开着门出去。只有出远门了,才将门锁上,而钥匙就放在窗台或者门口的一块石头下面压着。今天,看到众多的 “ 铁将军” 把门,心头充满了酸楚。 城市的繁荣是以农村的衰败为代价的。在城市里,农民建造了高楼大厦;修马路、挖地铁;在工厂里,中国农民的优秀儿女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远离他们家乡的空野里,中国农民修高铁、建高速公路、建水电站、建核电站。中国经济的腾飞,就是这些廉价的劳动力创造的。 中国创造的巨额财富,养活了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中国消耗了不可再生资源,牺牲了生态环境,牺牲了农民的健康乃至生命,最终换回了中国城市的歌舞升平,美国人的狂傲,中国乡村的高度衰败。 曾几何时,我们曾雄心壮志地建设新农村,这个过程从蒋介石的时代就开始了;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先行者曾经进行过改造中国乡村面貌的实践;我们也曾经出现过热火朝天的中国农民当家作主、集体劳作的局面。而今,当中国农民盖上了瓦房,看上了彩电,开上了摩托车的时候,却抛弃了他们热恋的故乡,来到了城市,将新瓦房留给了年迈的父母;或者父母也进城照看他们的孙辈,将家交给了铁锁。 中国农村的崭新瓦房成了农民春节回家短暂度假的 “ 别墅”,他们建造了很多住房,但城市里依然没有他们的家,他们在马路边、水泥筒、地下室、防空洞、简易的工棚里,或者城乡结合部脏乱的拥挤的临时民房里栖身。中国农民建造了越来越多的商品住房,但永远不够。中国 250 多万个农村的住房,越来越没有了人气,成了闲置房。城市里,穷人买不起的楼房成了鬼屋;农村中,非常宽敞的瓦房成了空房。然而,依然有人提出,要给农民改善住房条件,在村边给农民建造别墅房,与原来的平房遥相呼应,也都成了空房或鬼屋。开放商赚足了钱,政府或村领导出卖了土地。这些房子谁来住呢? 让人心寒的“空心村”,让人百 思不得其解的 “ 空心村” 。完全放任市场经济,缺乏社会和谐的发展,牺牲生态环境和生命换 GDP 的发展,已使中国的广大的农村和农民成了直 接的受害者。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现在我们面临的是“空心村”,将来面临的可能就是一座座“空城” ! 图 1-1 山东沂蒙山区一带的农村大白天 “ 铁将军 ” 把门。 图 1-2 衰败的院落。我大学毕业那年的夏天,曾经与亲戚的十几个孩子老人妇女在平房顶上,一边喝茶,一边听《杨家将》。 图 1-3 石碾见证了农村的欢闹,今天它们被农民遗弃了。 图 1-4 一方面农村住房闲置,一方面又在村边建造联体别墅,继续成为空房。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6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二:我的生态农场实践(前言)
蒋高明 2013-6-12 21:47
蒋高明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 2300 多年前,当曾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他肯定想象不到今天的人类社会发生了如此多的变化。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在哲学思想上探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试图恢复周王朝的礼仪,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发展的方向离他们希望的目标越来越远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大危机: 其一是信仰危机。当今中国社会,人们缺乏信仰。如果早期的人们还信天、信命、信皇帝,有所敬畏有所追求的话,那么今天的人们则是赤裸裸地信奉金钱,有奶便是娘,有钱就是爷。上帝成了顾客或客户的代名词,就是对金钱崇拜的最直白表现。曾有一段时间,我们欢呼 “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可这部分先富起来的大多是缺乏信仰,惟利是图的人。“士、农、工、商”,以前的农民还能排在知识分子之后,而今这个顺序被打乱,农民成了最被人瞧不起的职业。人们都忘记了是农民提供了他们的衣服和食物,是农民创造了他们口袋里的财富,反将农民作为落后、低俗的代名称。尽管有人开始转向信佛、道、儒,但都是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人们到庙里烧香求的是金钱和儿女,到孔庙磕头是为了儿女能够考上重点大学。当今的人们还信仰什么,要么是自我,要么是金钱。 其二是诚信危机。现在最可怕的莫过于信任危机。人言可畏,指的是背后说的话足以致人于死地。即使当面的承诺,有多少是能够兑现的呢? “ 你放心” ,当有人对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千万别上当,他的话里已经透露了让你不放心,他凭什么让你放心呢?合同有用吗?律师能保护你吗?一切都是理想的状态而已。一张废纸合同,为什么要抓住它不放?无非是给律师和法官赚你钱的凭证而已。说过的话如果算数,要合同干什么用,如果社会是诚信的,连法律都是多余的。童叟无欺,言无二价,如果我们做到这些基本的东西,还需要做广告干什么?广告里有多少水分商家自己是最清楚不过的。在当今中国,说假话容易不用付出什么代价,而说真话难,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人言曰信,可现在人类在其它动物面前是自愧不如的。在自然界,没有一类动物能够像人类这样狡诈、这样撒谎、这样言而无信、这样欺上瞒下,工于心计。在信任危机面前, Made in China 产品让人家打问号,优质的东西卖不到优质的价钱,只好造假的给你;在信任危机面前,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敌敌畏、地沟油、甚至避孕药,等等各种有害的东西添进了我们的食物中,而且其销路远比正常健康的食品好。 “ 卖盐的喝淡汤,卖席的睡床帮”,那是过去的穷人舍不得消受自己的产品,而今“养猪的不吃自己养的猪肉,养鸡的不吃自己养的鸡肉,卖菜的不吃自己种的蔬菜,搞转基因的不吃自己搞出的转基因食品” ,其中添加的什么东西,他们心里最明白。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当市场上充斥的都是有问题的东西时,人们不得不吞下自己酿造的苦果。 其三是环境危机。工业革命短短不到 300 年,人类在享受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外,古人不曾经历过的环境问题也史无前例的爆发出来,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生物圈中,长期的生物进化出现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群,在其功能上也形成了物质生产、物质消费和将一切死亡有机物分解的三大类群,即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由它们形成了完美的组合,维持着生物圈的运转。生物进化到了以现代科学武器武装的人类以后,形势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制造的许多物质如塑料、农膜、电子垃圾、芳香烃类农药、二噁英等,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没有办法将它们降解,只能积累或埋葬在我们的周围。最可怕的是一些有害物质进入了大气、水体、土壤甚至我们的食物中。比这更糟糕的是,人类采用所谓转基因技术,打乱了生物进化的轨迹,导致几千年上万年的农作物的多样性消失,而迫使农民每年购买所谓的高科技种子,而这种不能留种的种子生产出的粮食或蔬菜充满了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人类在吃着快餐,喝着各种化学添加剂的饮料,享受冬暖夏凉,乘飞机旅游,驾汽车兜风等等现代文明的时候,他所排放的污染物也正在包抄我们的星球,使得人类在地球上称霸的时间开始倒计时。西方有识之士开始担忧人类能否平安度过本世纪。中国、印度等经济大国的崛起,追逐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大大加快了地球生物圈的恶化。许多人在忙于享受,却没有意识到环境危机正在到来。 其四是能源危机。化石能源驱动了汽车、轮船、飞机,甚至耕地用的拖拉机,然而我们利用的是大自然几亿年前为人类准备的光合产物。现代文明仅满足了人类一两百年的高消费,就带来了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大量环境问题。小小的碳让人类措手不及,以二氧化碳,甲烷为主的碳的无机化合物以及氧化亚氮、一氧化氮等氮的无机化合物正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快速升温,这个速度超过了工业革命前的几万年。人类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我们的后代将没有化石能源可以利用。英国人利用煤炭奠定了工业文明基础,美国人发动石油战争,引领人类走向高消费,造就了现代文明繁荣神话,那么,中国人呢?我们的石油显然是劣势,而煤炭尽管有一定的储量,但大量人口超前消费,注定了我们煤炭能源根本不可能持续。生物质能是否是中国的选择呢?传动的农耕文明产生的大量生物质被农民在田间地头焚烧,这些能源将是我们重点开发的领域。 其五是粮食危机。 “ 民以食为天” ,几千年来,中国首次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避免了人们因饥饿而发动暴动造成的政治循环。但是,粮食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粮食始终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最为紧迫的问题。这是因为,新的问题出现了:农民开始不愿意种地。随着城乡差别的持续扩大 ( 收入差距从 30 年前的 4 倍多,到今天的 40 多倍 ) ,农民发动了另外一场无声息的 “ 起义”, 即他们不情愿地抛弃了生育与养育他们的土地,甘愿进城做三等公民,留下了大量 “ 空心村” 。现在伺候土地的是老弱病残孕,是 “ 386199 ” 部队。长期下去,将动摇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基础。有人说我们应当走美国那样的农业路子,让 2% 的人口来种植 98% 的人口所需要的粮食,过美国式的现代文明生活,那样的话,我们将需要 106.6 亿亩耕地,可我们只有 18 亿亩,且这些耕地还在受到城市化的严重冲击。 其六是学术危机。现在的学术界,少有人认真研究学问,更多的知识分子在研究权术,学术向权术低头。如果得不到权术,就去走后门,做 “ 三陪” (陪酒、陪笑、陪尊严),向上司低三下四,以获得大量研究经费。得到经费后,不是设想怎么利用资金做好学问,而是将大量的精力用于如何花钱,并琢磨下一批的经费。有学问的没有研究经费,有研究经费的没有学问,知识分子请客送礼、走后门、抄袭成风,学术腐败充斥科技界。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国家真正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去认真研究。申请经费认认真真,花经费大大方方,实施起来则马马虎虎,项目验收时小心翼翼走过场。在利益面前,学术被奴役,学问被商品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有识之士以死抗争,但他们的死也难以唤醒人们麻木的意识。社会呼唤良知,人们渴望真正的学术。 由此可见,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人们的信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地球生命正遭到来自自私的人类恶意攻击;全球在变暖,生物多样性在消失,食物安全受到影响。我们这支小小的研究团队,不顾自身力量的渺小,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道义支持,从小事做起,从一个小小的农场开始做起,带动我们所在村落、乡镇、县域,发展生态循环型有机农业。我们利用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原理经营农业,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粮食、蔬菜、肉蛋等食物,为农民制造就业机会,为农业高校学生创造就业岗位。弘毅生态农场的出现,就是为了远离上述六大危机,以全新的面貌从事科研、教书育人、农民致富,并带动新农村建设,是在科研力量武装下,在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源头寻找人类社会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生态文明由理论变成现实。具体地,我们将严格遵循下面的原则从事农业生产: 第一,尊重所有物种生存的权利。我们知道, “ 害虫”和“杂草” 是人类冠以自己不希望的物种身上的贬义词。作为物种,“虫”和“草”同我们人类一样,有着生长、生存、繁殖,享受阳光、空气、水分和食物的基本权利。在弘毅生态农场,我们用生态平衡的方式管理生物多样性,利用物种的天敌来控制恶性膨胀种群的扩张,利用物理与生物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管理物种。我们彻底告别了农药和除草剂,将曾经对农田造成危害的物种当作资源利用起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二,保证耕地的高生产力,用地更要养地。我们知道,化肥可以在短期内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但是过量使用化肥会损伤耕地,化肥中不含土壤内的动物和微生物生长需要的养分;农膜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土壤温度,但农膜焚烧会产生致癌物;高毒性农药的使用,使许多长期近距离接触的人们患上了各种疾病。在 30 年前,农民听都没有听说过的癌症,现在发病率很高,至今他们还不知道得癌症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恶化造成的。我们要将被农民焚烧的秸秆等废弃物通过大型反刍动物转化,产生大量的有机肥,再返回农田,从而保持土壤的水、肥、气、热,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用有机肥养地,让耕地变黑,固碳。弘毅生态农场拒绝使用转基因种子,拒绝转基因产品进入食物链。这种 “ 杀鸡取卵 ” 的 转基因技术,将对耕地生产力造成新的威胁,绝对不是可持续的做法。 第三,带动农民充分利用家门口的能源,而远离煤炭、天然气,甚至电力,尽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我们知道,中国农民是全球最勤劳的人群之一,而今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与城里人一样,大量使用煤炭、液化气、电力,这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环境恶化的开始。我们利用秸秆、粪便进行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可以供农民做饭、取暖、照明之需。瑞典、瑞士人可以将沼气装进轿车、公共汽车里驱动发动机,我们也已成功将沼气通入农户。国家大量开采更多的煤炭,并且建设高坝来发电,还利用太阳能、风能、甚至高风险的核能发电,殊不知,电力的缺口会因富裕的农民而不断扩大,引领农民利用家门口的传统生物质能才是大势所趋。 第四,引领农民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埋葬在耕地里。我国有 18 亿亩耕地,这些耕地除了基本满足 13 亿人吃饭问题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功能,就是可将困惑人类的温室气体埋葬在地下。现在如果我们恢复了生态循环,植物秸秆固定的碳,还有大部分粮食中的碳,经过人类和动物消费后,再通过有机质还田途径,从大气抽取聚合并固定在土壤中。如果我们经过 10-30 年努力,将土壤有机质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话,则意味着每年有 10~30 亿吨的二氧化碳埋葬在土壤里。耕地固碳是利用有机质养地,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副产品。中国有大量的农民,勤劳的农民如果充分动员起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作用将是巨大的。耕地固定碳的潜力到底有多大,需要生态科学家用第一手的数据来说话。 当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推进 “ 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高补贴” 的农业,同时国内也有很多鼓吹者推崇这种模式的时候,我们却坚持 “ 低投入、高产出、零污染、负排放” 的农业。也许有人认为我们搞的是乌托邦式的农业。但我们坚信我们走的这条路子才是可持续的。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推广这种零污染农业,对我们的这种模式进行补贴。但现在我们不等、不靠、不要,尽我们自身的力量,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我们要用事实和数据感动我们的 “ 天帝”,最终来搬走人类进化道路上的各座“大山”。 我们同时还要带动农民,让他们辛勤劳作的土地上产生更大的效益。当然,我们必须拿出两到三年时间给大自然一个调整的机会,在等待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弘毅生态农场正在承受或已经承受了。我们要用生态学的办法,打败 “ 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 6 项技术之和,其效益还要翻倍,乃至翻三到五倍。也许有人说我们是不自量力,痴人说梦,是拿鸡蛋碰石头。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真理,坚持信念,坚持实践,土地增值增效肯定会实现。 弘毅生态农场就是这样一个研究型农场。这是一个科技型农场,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农场。在这里,研究员、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留学生、清华本科生等,都与农民一起做试验。我们要向土地要效益,向生物多样性要效益。我们杜绝急功近利,我们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相信消费者的判断能力,更相信物种的力量。我们知道,人类即使非常能,但集中全球的财富,集中全球的科学家,也不能制造出象苍蝇这样小小的一个物种。实际上弘毅生态农场是名副其实的有机农场,当生态这样的词汇在商品社会贬值的时候,我们宁愿回过头来使用生态这个词汇,而不用 “ 有机” 这个术语,因为有机毕竟是生态过程的一个小小环节,尽管我们的产品也经过了国家的有机认证。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我们的事业才开始,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艰难,但我们有光明的前途,我们要为中国寻找一条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生态循环型农业之路。 感谢科普出版社杨虚杰主任,是她对生态农业和人类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才促使了本书的问世;感谢我的研究生们,是他们默默无闻的科研,才实现了本书中提到的“六不用”换回吨粮田的喜悦,冯素飞、乌云塔娜、吴光磊、郭立月、曾祥伟、甄珍、孟杰、刘海涛、李静、李霄、李勇、李彩虹,他们的名字作为主人公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本书中,博文静、刘海涛绘制了部分图表,郭立月负责部分英文报导的翻译工作,吴光磊提供了媒体对弘毅生态农场的报道文章,曾彦提供了弘毅生态农场访客留言和大事记等信息。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7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端午纪实
热度 5 mdzhao 2013-6-12 20:21
熬到端午的下午,终于忍不住还是出去溜达了。说是把节日的西湖让给外地人,想想都到最后半天了,咱也不算与外地游客抢西湖了吧?主要是看天气不热,这样的天窝在家里对不起自己呀!还好,西湖边还不算太挤,虽然断桥上还是人头攒动,但俺这样熟门熟路的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清净的地方滴。最令人欣喜的是已经可以找到零星的开放的荷花了,那大片荷叶真的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气势,而夏天各种植物那些浓浓的绿也别有一番情调。 1. 看,这浓浓的绿!白堤上人山人海,可绕到背后的小路,还是相当清净滴。 2. 这里更是几乎无人,拾阶而上,便能在半山腰上欣赏湖光山色了。 3. 看到这些叶子,有一种绿得很厚重的感觉。 4. 柳枝已经浓密得像打了结 5. 远远的便可见断桥上的人还是很多的。 6. 这肥厚的荷叶才够分量!那粉红的花苞还羞答答地躲在荷叶丛中呢。 7. 白堤上其实并不是那么拥挤。 8. 这大片荷叶才有气势 9.这片荷在向阳的地方,已经开出不少花了。 10. 最后来张特写
个人分类: 照片分享|3265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梦回主场-工体球迷纪实
热度 5 张海霞 2013-6-12 01:14
6月11日,这个企盼已久的日子,中国队要在主场(工人体育场)迎战荷兰队!我早早就买好了球票,请我的学生和朋友们一起去看球!我知道喜欢足球的人很多,而且绝大多数人没有在现场看过球!这一次,我们一定要在中国的主场看一场中国队的比赛,而且中国队已经阔别这个梦幻主场将近十年了!拿到球票的时刻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和期待!学期结束前这一段战斗的日子让人窒息,正好用这场球赛来疏散以下多日的紧张情绪吧! 下午两点,我从办公室出来与女儿和先生汇合,到家里收拾东西、准备好现场的球迷用品和照相器材,接上我的老爸,大家一致决定,早点走,到工体附近吃饭!没想到,出了地铁就是大雨惊魂!还好没一会儿就又出了太阳!等到进场的时候,雨已经停了很久,工体附近到处都是人,荷兰队的球迷很多,很多老外都是一家子去看球,桔黄色的球衣和饰品很醒目,我们自然也不示弱,买了国旗和贴画还有大喇叭,直接就杀奔球场了!试用新的镜头,很好,整个球场尽收眼底!学生们也来了,红色的T恤衫一人一件,呼啦啦红了一大片,红旗贴画在每个人的脸上贴起来,球迷的大喇叭吹起来,我们这个球迷方阵就这样瞬间成形了!而且特别地有气势! 球赛开始,气氛立马热烈起来,我们方阵的“中国队加油”的呐喊声也气势如虹!可惜,比赛进行得太快了,瞬间我们就被判了极刑--点球,那个点球就在我们眼前呀,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我想到了荷兰队会赢球,可是我没想到这么快!更快,我们的球员就被红牌罚出场了,我想到了比赛会很艰难,可是我真的没想到比赛会很快就这样陷入绝境!荷兰队的攻势如虹,比赛几乎一直在我们的半场举行,只要中国队拿到球,我们就开始高喊:“中国队,加油!”那呐喊声,在球场上震荡! 后面有几个荷兰的小伙子,也时不时地高呼荷兰语、吹喇叭,我说不行,我们必须喊得超过他们!于是,我们的呐喊声更强了,尽管我们没有进球,可是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气势,因为这里是我们的主场、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中国队的主场!多少年了,中国足球的恩恩怨怨总是让人纠结郁闷,可是到了球场,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队的球迷,我不允许别人在我们的主场喊得声音比我高!比赛结束的时候,我们的方阵还是士气高昂,震慑得后面几个荷兰小伙子也不敢再肆意张扬,因为他们一喊,我就会带领大家喊得更响,我说:“不允许这样,永远都不允许,因为这里是我们的主场!” 今天,中国队梦回主场,交了一个不算差的答卷:0:2,尽管有遗憾可是也能够看到中国队的进步,下半场踢得就比上半场好很多,年轻的队员上去以后积极很多、也很拼命挣出来很多进攻的机会(尽管没有破门),但这就是我们的希望!今天的工体上座率不足7成,有些遗憾,可是看看来的球迷,年轻人居多,还有不少孩子,这不也是希望吗?我知道,取胜荷兰队这样的强队对我们来说还是梦,可是这个梦必须开始做、必须变成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它才有希望成真!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从今天开始,我们中国队梦回主场,这是迈向未来的一个好的起点,我们一起为中国足球呐喊助威吧,终有一天,我们会美梦成真! 我相信,那一天,我看得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42 次阅读|7 个评论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一:尊重历史与科学证伪(温铁军先生序)
蒋高明 2013-6-11 21:48
蒋高明 经过策划编辑杨虚杰、特邀策划能昀等多人两年多的的努力,笔者新书《生态农场纪实》已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最近将正式发行。这本书被出版社定位为“生态文明决策者必读丛书”之一,另外两本书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负责撰写。另外两本书侧重生态文明理论阐述,本书侧重应用实践。 在“关于本书”的介绍中,出版社给出的评价是“一群科研工作者放弃空谈,进行了关于生态农业的实践,他们用数据呈现给我们一个令人振奋的成果:生态农业不仅能彻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还能让退化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农业是立国之本,只有解决了农业和农村问题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本书记叙的是一个科研型生态农场的实践之路,从中折射出中国三十年的社会变化给传统农业带来的巨大冲击。” 从即日起,笔者将陆续不定期发表本书的有关章节(与正式出版的图书略有文章上的变动)。欢迎广大网友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您的建设性意见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动力。如需购书,请到各图书大厦或网上购买,或与我们联系。本篇转发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先生的序。 尊重历史与科学证伪 —— 为蒋高明书序 温铁军 中国古代先民自 7000 年前开始驯化野生蚕和野生稻,并且由此逐渐形成传统农业以来,伟大华夏文明之源远流长,乃在于她的立体化的循环兼业的农业从来都是有机的;奠基于其上的“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兼业化家庭资源的组合投入蕴涵着深刻的农户理性;相应地,聚落而居的乡土社会内涵具有内部化处理外部性问题的村社理性。 这个两个东方特色的经济理性,从来是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可持续的。 出于对历史真实经验的尊重,我的两个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达到较高国际性程度的博士生 2010 年翻译出版了《四千年的农夫》 ——100 年前的美国农业学者富兰克林 . 金博士到中国调研小农村社制经济,不仅认识到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形成的有机、兼业化的农业,在切实而有效地在养活了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的同时也最好地维护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而且,他还对比了西方人(借助船坚炮利的殖民化粗暴占有土地)形成的美国大农场才搞了 100 年就严重地破坏了资源环境的教训。 如今翻阅此书,富兰克林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可谓既简单又深刻 —— 百年轮回而已。也因此,这本书在发达国家和在除了我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流行了近百年。其实,如果那些指称中国落后美国几十年的书斋农业学者愿意实事求是地做点比较,客观效果本来也很清楚:美国的资本深化的大农业用了 29 亿亩耕地和数百亿美元政府补贴,才生产 3 亿多吨粮食;中国用差不多一半的土地( 18 亿亩耕地中的约 15 亿亩)和不到一半的补贴生产了 5 亿多吨粮食。若以单位面积计算农业效率,中国仍然是土地产出率最高的国家。 诚然,事物总是表现为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反面。最近 20 年间各地盲目追求农业现代化和农村资源资本化近乎荒唐到自断股肱的地步,早就被联合国专家批为邯郸学步;有关部门过于短视地跟风上个世纪苏联“斯大林主义”和美国“福特主义”并驾齐驱的大农业,才导致中国农业单位面积的化学化程度蹿升到世界第一,农业随之也势所必然地成为了整个中国面缘污染最为严重的领域!而 随伴着这个激进的农业产业化大潮汹汹而来的,则是食品质量与环境安全等影响稳定大局的社会群体性治安事件愈演愈烈 …… 于是,我在近年来的各种发声中不断提示:中国自从 1990 年代一度放弃执政党作为基本制度的三农政策导向而发生了单纯强调农业产业经济的方针问题,不仅有悖于国情而且直接造成了最近 20 年追求产业化、资本化之中必然导致的农业过度依赖化学化;已经符合逻辑地制造了严重的污染和安全“双重负外部性”!这也是三农问题之所以反反复复地被强调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的客观前提…… 终于,人们在单纯追求农业 GDP 的反科学发展的方针政策所带来资源环境大规模被破坏之后,在 2007 年重新认识到需要强调“生态文明”(见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在 2008 年重新确立了在未来 2020 年要实现的农业发展目标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简称“两型农业”,见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这些战略和政策调整,体现的应该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之古训。 而在这种国家宏观战略全面反思和农业方针政策出现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蒋高明这本书的出版,就显得恰逢其时。 不过,蒋高明这本书可不仅仅是为了证明 2007 年执政党强调“生态文明”和 2008 年强调“两型农业”的正确性;而是心无旁骛地开展 6 年科学实验的结晶。也就是说,在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之前,坚持实事求是这个基本原则的科学家就已经先期开展脚踏实地的试验了。中央政府的英明决策,大体上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民间努力交相辉映。 与之呼应的另类民间努力是,此前的 2003 年,我们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创办了乡建学院,随即开展的新乡村建设多种活动中,“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算是个本源于基本国情和乡村实践的指导思想。当年培训和发动农民组建了多个有机生产者合作社。在乡建学院的立体循环有机农业初步成型之后的 2005 年,尽管那时候我还不认识蒋高明,但就在他酝酿着要回家乡开展科学实验的同一时期,我们强调新乡村建设要借助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公平贸易”理念,在城市开展市民消费者的有机消费合作社建设,通过市民分担有机农业的机会风险来带动农民有机生产者合作社的产品在城市销售;以此促进城乡统筹…… 2007 年 4 月我们从河北翟城村的立体循环农业试验基地撤出,同一年恰是蒋高明回到家乡农村开展有机农业试验;真可谓前赴后继,交相呼应!也许是由于从事类似的、相对于全球发展主义主流而言显得比较超前的试验,遭遇到不少相似的困境,于是,我们在 2008-09 年进一步拓展北京市海淀区产学研基地的市民农业项目中走到一起…… 蒋高明认为,现代农业科技采取的是与大自然对抗的办法,不从造成粮食安全的源头开始治理,盲目学美国,让少数人养活多数人,长期下去是很危险的。 我非常尊重这个在理念上不约而同、实际上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跟我们走到一起的科学家,更看重他在家乡农村的科学试验;因为,这对我们开展的在地化的社会科学试验具有很好的互补性。 自然科学家的试验,得出的显然是一种“只要沿着同样的技术路线就能够重复得出”、更为清晰可见的科学成果 。那么,从方法论的科学性上看,他在 20 亩贫瘠土地上的有机种植尽管面积不大,但比起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不仅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也是更具有学习和推广价值的。 为了检验有机农业对土地内在具有的生态修复作用,蒋高明租用的实验地是村里的低产田,曾经是建筑垃圾的堆放地,土层只有 20 厘米,下面是碎石。在这种土地上,蒋高明坚持“六不用”:不用化肥、农药 、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技术。靠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来获得高产。开始试验的 2008 年,小麦和玉米两季加起来才收 1000 来斤,第二年也如此。到了 2011 年,小麦亩产 900 斤,玉米 1100 斤,比周围农田亩产多一倍。 人们通过这个在地化的科学实验可以认识到:有机种植可以使低产田变成高产的“吨粮田”。 有机农业几乎实现粮食产量成倍增加的科学成果,客观上消除了有关部门以有机农业降低产量而拒绝予以政策支持的借口 。 同时,这个实验在农业成本上的节约更值得关注。根据蒋高明的计算,山东一带种植 6 种作物,实际需要打 23 遍农药,人工成本加农药费每亩为 445 元。而采用物理 + 生物方法,算上电费、人工费和工具费用,合计每亩为 58 元。亦即, 生态防虫的成本只有农药防虫成本的 13% 。 蒋高明坦然承认,有机农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精耕细作 ,产量才能高,这样生产出来的粮食,价格上如果与普通粮食价格完全一样,农民就只会留给自己吃;要想进入市场,价格应该有差别;有机粮食价格增加到 4-5 元 1 公斤的时候,亩均土地收益将提高到 3000 元左右。这样,多数农民会愿意改为有机生产。 如此看来, 社会上很多不搞科学实验的批评者关于有机农业产量低、成本高的说法都被蒋高明的科学实验所“证伪” 。 进一步看国家宏观投入政策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则道调整的方向也很清楚:政府只需把“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治理污染费用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国家自从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每年平均三农投入的一万亿,用于在中低产田改造中主要支持生态农业,同步开展符合“两型农业”要求的立体循环经济建设;而对生态农业而言,只需要使用一半左右的化肥,农药使用更可以大幅度减少。这样,足以保证中国粮食生产在不再成为最大污染源的前提下增加 30% 以上的总产量。此外,只要维持住每年 5 亿吨粮食产出,就可以减少转基因食品进口,实现食品安全与降低国家粮食风险的双重正外部性。 如此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政策调整,政府何乐而不为?这,也许是蒋高明们百思不得其解的。 十多年前,在中央政府刚刚接受三农问题为“重中之重”的时候,我曾经发表文章“市场失灵加政府失灵:三农问题面临双重困境”。那标题本身就很清楚地把问题的实质点到为止地提示出来了。后来学习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看到执政党明确指出了“利益结构多元化”的制约作用,也就意味着明确指出了不同部门与利益集团之间客观存在某些利益相关性,已经成为国家政策从制定到执行的内在机制。据此再看当年这标题,似乎仍然适用于解释政府“何乐而不为也”…… 蒋高明的实验农场取名弘毅,语出曾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意。中国的蒋高明们,仍然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闺女六一儿童节纪实2
zhumei185 2013-6-2 12:20
睡好了觉,早上8点起床。很快的收拾一下,就出发了。 一路无话,31路转BRT转102路,之后人民广场下车,直奔科技馆而去。 一楼都是航天所用的展览,有飞船,有火箭,有卫星,有登月车,等等。孩子也挺感兴趣的,可惜的是能听懂的不多,需要相当难的物理知识,解释起来蛮难的。孩子一个劲儿问,爸爸这是什么意思?我的头大得很,只能简要的拣孩子能听懂的介绍一番。比如我们的大陆漂移,比如地震,比如动物的一些特点。 二楼有好多机器人,本来想看一个机器人的现场剧,可惜闺女不喜欢。于是到三楼去了。 终于找到了孩子的天堂,三楼可玩的较多。有各种水中的玩具:抽水筒,虹吸筒,声音能够控制的喷水鱼, 螺旋水车,喷水球;有古船上的游乐场:蹦床,滑梯;有光电磁有关的各种示范区:电磁秋千,磁极间互作(刚好上次帮她做指南针讲过,今天实践了一次),光的折射反射,动量守恒,光线对视觉影响的钟摆摆动;有关气流吹动小球绕各种管道通行的模型,为了那几个小球(都被别的孩子占去了),颇费了些劲儿,最后在一个管道口里,硬是抠出了4个小球(幸亏孩子手小,我手大只拿出一个球就再也抠不出了);测腕力,眼力,臂力,视力反应的模型;音乐篱笆,年轮等。 孩子以前不敢玩,这次挺喜欢玩的蹦床,一玩玩了有半个小时,走之前又玩了半个小时呢;我很担心孩子不敢玩的倾斜小屋,闺女玩上瘾来,一次次钻进去,再跑出来;今天真是玩疯了,5点了,还不想走呢。最后,愣是拽着走的。 路上,闺女让我拿出录像机进行采访,问问今天高兴不?结果真开始录像了,就在那瞎说八道,一个劲儿呵呵呵的笑个不停。 以后有时间,再来玩吧,还是蛮不错的。 说实话,为了完成陪闺女过六一的承诺,俺累得实在不行,最后坐公交回家时,刚坐两站路,闺女就睡着了,抱了她一路回到家。不过,看到闺女那么兴奋,还是蛮值得的。
个人分类: 其轩流水账|3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闺女六一儿童节纪实1
热度 2 zhumei185 2013-5-31 18:05
学校自从开始为六一排练节目开始,闺女就期待着表演节目的那一天。几乎每天都要扯出几句六一啊,节目之类的。 5.31是幼儿园表演节目的一天,早在几天前,老师就和孩子说,6:40之前到学校,不准迟到。孩子这几天睡觉前总是强调一遍。 5.30晚上9:00闺女早早上床,睡着之前说有“苍蝇”,我听了一会没有听到,没在意。晚上11:00终于让我听到了“苍蝇”的声音,原来是一只蚊子。不行,赶紧起来找,要不然给闺女在脸上咬一个大包咋办啊。于是乎,晚上我起床翻箱倒柜把蚊帐找出来,支起来,然后把闺女从床上抱下来。闺女醒了, 一看在地上的毯子上睡,说:‘我不想在这儿睡。’我赶紧给她解释有个蚊子。她点点头,迷迷糊糊的继续躺下。我把被褥搬入蚊帐内,然后又把她也搬进去。还好,闺女翻个身就又睡过去了。 5.31早上5:55,闹铃响起,我拍拍闺女胳膊,“起床了”。闺女一下子就坐起来了,倒把我吓一跳。她自己说着“今天得早点起,快点,要不然迟到了。”然后从蚊帐中钻出来,自己站到床下的毯子上,快速的穿起衣服,嘴里还不停地说着:“爸爸,我今天起的快吧,先给我把桃心画上。”“我穿衣服也快吧,也帮我画上桃心吧。”刷牙的时候,闺女在镜子前对我说,“爸爸,你知道吗,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了。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六一了。” 去学校之前,我们约定好,下午回家没卸妆之前,我将帮她重新录制一遍舞蹈“小小金花太阳开”。(今天有课,要上一上午,没机会给她现场录制了。可惜啊。) 中午,刚一进门,闺女那张化妆的脸就从衣架后伸出来了。画的蛮漂亮的,眼睛上面是一条绿绿的,腮上是粉粉的,两边脸颊还有银色的条纹。 吃过饭后,我就帮她开始录节目,换上红色舞蹈鞋,浅粉色裙子,加一个粉色披肩,俺们就在客厅里跳起来喽。录制6分2秒,不错。回头给她妈妈看看。 下午吃饭前,应闺女要求到一个同事家去串门,实际就是去让人家看她化的妆,给人家跳舞。结果那个同事实在不知道配合,硬是没给俺放音乐,最后孩子自己边唱边跳了一段。孩子不尽兴啊,咋办?我和闺女商量,等吃完饭,我们到另一个阿姨家去跳,我自己准备好舞蹈视频。 晚饭后,闺女早早的就开始催我。自己换上裙子,鞋子,还一个劲要拿着自己的红色舞蹈鞋呢,我没让。两人来到同事家,一进门我就跟人家嚷开了:我们闺女今天来给你们表演节目。然后,我打开手机,结果人家没有无线网,还好,同事家老婆配合的马上去开电脑。同事帮忙给闺女找场地,在客厅里铺了4片软地板,闺女早早的就准备上了。同事电脑一开,闺女就马上踩着点子开始跳了。没想到,跳了2分钟,我们正在看得上瘾呢,突然换曲了。马上去重新搜了一个正常的5分钟舞蹈的,让闺女重新开始。这次,闺女完整跳完了一遍,效果非常好。我真是庆幸:闺女没有遗传我这五音不全,一点音乐细胞没有的“天赋”。 在同事家,闺女这次是完全尽兴了,跳的那个满头大汉啊,因为场地小了,没有跑得开,还要人家加垫片,扩场地,继续跳第二遍。我的老天,太兴奋了! 晚上,我督促孩子早早睡觉,不过也10点多了。孩子麻利的练习完三行字帖,脱完衣服,打着呵欠问我: “ 你知道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还是最不高兴的一天?” “我不知道”逗她玩呢。 “当然是最快乐了,你连我快乐不快乐都不知道啊?!” 之后,我告诉她把今天她的表现写到网上,她高兴的在床上歇着了,再也没见动静,看了一眼,已经睡着了。 明天才是真正的六一,打算带孩子去博物馆和科技馆看看去。
个人分类: 其轩流水账|481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人集体吹牛欺蒙纪实
热度 11 lzxun123 2013-5-27 18:46
看到了下面这篇文章,我脑海里浮现出少年时期无比虔诚地背“敬爱的毛主席万岁!”“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情景;无比幸福地饿着肚子声嘶力竭地唱《东方红 太阳升》《大海航行靠舵手》;纯洁无比地立志长大后去拯救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只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实力不济,辜负了少年所立之志,没有能力去实现那美丽无比的理想。每念及此,本人惭愧不已。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7526943.html 1958 年大跃进:如何放粮食亩产“卫星” 王贵成/文 中国人一向有吹牛皮的嗜好。封建社会里,历史学家常爱把“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吹成是某某“盛世”,以致成了让后代华夏儿女无限神往的时代。历史的车轮进步到了 1949 年以后,中国人民终于扬眉吐气,“从此站起来了”。按理说,社会主义中国有先进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理论指导,是断然不会犯这种吹牛皮的低级错误了,可是在大跃进的 1958 年,中国人民集体吹了一次豪迈的牛皮,一时间,虚报浮夸之风刮遍了神州大地,其中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大放各种“卫星”,尤其以粮食产量显得极为突出。每每看到这样的历史,我就怀疑是在看黑色幽默剧,可是当时的中国人民却是在一本正经牛气冲天地从事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还是让我们回首一下这段并不遥远的历史,看看这些粮食亩产“卫星”是如何放出来的吧。将虚假的粮食高产典型命名为“卫星”,并且予以公开报道加以表扬,始作俑者是 1958 年 6 月 8 日的《人民日报》。 这天的《人民日报》报道说,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 5 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 2105 斤。 6 月 12 日,又报道该社放出的第二颗“卫星”, 2 亩 9 分地小麦试验田,亩产达到了 3530 斤。随后,各地陆续放出了小麦亩产“卫星”。 6 月 16 日,新华社报道,湖北省谷城县星光社王明进试验田的小麦亩产 4353 斤。 6 月 23 日,《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谷城县先锋农业社小麦试验田亩产 4689 斤。 7 月 12 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城关镇和平农业社 2 亩小麦创亩产 7320 斤的记录。 最神奇的是早稻亩产“卫星”,更是此起彼伏,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7 月 18 日,《人民日报》报道福建省闽侯县连坂农业社 2.6 亩早稻试验田亩产 5806 斤。 7 月 25 日,新华社报道,江西省波阳县桂湖农业社干部试验田早稻亩产 9195 斤。 7 月 31 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湖北省应城县春光农业社生产队长甘银发种的早稻平均亩产 10597 斤。 8 月 13 日,新华社报道,湖北省麻城县溪建园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 36900 斤。 9 月 5 日,《人民日报》报道广东省连县 1.73 亩中稻亩产 60437 斤。 截止 9 月 25 日的公开报道,小麦亩产最高的是青海柴达木盆地赛什克农场第一生产队的 8586 斤,稻谷亩产最高的为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 130435 斤。 想想当时那种场景,确实让人激动万分。中华大地的上空各种粮食亩产“卫星”漫天飞舞,交相辉映,真是五千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奇伟瑰怪雄浑壮观的一幕啊! 当然了,现在我们知道那些“卫星”是多么的荒唐可笑,可是,现在的中国人特别是没有经历过那个荒唐年代的青年人,有谁知道这些“卫星”是如何发射升空的呢?在这儿,我们不妨看看当时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亩产 7320 斤这颗“卫星”的产生经过,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关于这颗“卫星”的发射情况, 1958 年 7 月 12 日的《人民日报》是这样报道的: 据新华社郑州11日电 河南省西平县城关镇和平农业社第四队二亩小麦丰产试验田,总产14640斤,平均亩产7320斤。这是河南省今年麦收中放出的小麦亩产3000斤以上的第29颗“卫星”。 …… 这二亩小麦长的特别好,穗大且长,籽粒饱满,稠密均匀,每亩平均1486200株,密得老鼠也钻不进地。最大的麦穗有130粒,一般的麦穗有七、八十粒,最小的麦穗也有50粒左右。这二亩小麦是6月18日收割的。全队12人从上午5时到夜12时才割完,实割19个小时,每人平均只割1分6厘6毫。6月21日起,这二亩麦开始打场。头遍是单打的,共打了五天、五场。6月26日起开始扬场、晒麦。7月1日过秤入仓。总计头遍共打了14040斤。第二遍场是和一般麦混打的,根据推算共打了600斤。 参加这次收割、打场、扬场、过秤的还有中共城关镇委、西平县党政负责同志。为了进一步核实产量,中共河南省委又指示西平县委和城关镇委复查。最后证明高额丰产完全属实。 《人民日报》是当代中国最具权威最善于弘扬主旋律的官方媒体,当时煞有介事做的这套冠冕堂皇的报道,不知蒙蔽了多少善良的中国人,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们无比热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原因还有其它,本人将单独撰文分析)。可是,谁又能想到,这颗大“卫星”实际上是这样制造出来的:当地各级党委贯彻上级指示,进而实行与时俱进的英明领导,劳动人民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集思广益之下,一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卫星”就这样冉冉升空了。 1958 年 6 月 18 日,与西平邻近的遂平县嵖岈山卫星农业社放出了小麦亩产 3520 斤的“卫星”。这时,信阳地委书记(西平时属信阳地区,今属驻马店市)对西平县委书记说,西平的条件比遂平好,亩产一定要超过遂平。根据地委领导的指示, 1958 年 7 月初,西平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中心议题是解决小麦高产数字的问题。会上,县委领导要各农业社自报产量。该县的和平农业社属于高产区,开始报了亩产 200 斤,县委领导对此很不满意。于是,又相继报出了 400 斤、 600 斤、 800 斤,但仍离遂平的 3520 斤相差太大,一直没有得到县委领导的认可。最后,和平社大着胆子报出了亩产 1100 斤,这才勉强过关。随后,西平县委召开庆丰收大会,对和平农业社进行表彰奖励。 尽管和平社当时使了一个大胆,报出了小麦亩产 1100 斤,但这个数字还不到遂平小麦“卫星”产量的三分之一,还是无法完成上级交给的光荣的革命任务。这可怎么办呢?我们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是无往而不胜的,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为了放出超过遂平的“卫星”,西平县又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会议的内容还是报小麦产量。会上,县委书记反复介绍了遂平小麦亩产 3520 斤的高产“经验”,并大讲“思想有多高,产量就有多高”的道理。尽管如此,在大会上各农业社仍然不敢再往高报。于是,县委领导就采取个别鼓动的办法,召开以往产量较高的和平、猛进两个农业社的负责人开座谈会,动员这两个社报产量。开始时,猛进社只报了 300 斤,县委领导坐在一旁不吭声。两个农业社的负责人一看气氛不对,就不断地将产量往高报,猛进社一下报出了亩产 7201 斤。这时,和平社所在的城关镇党委书记立即鼓动和平社再报高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和平社社长报出了 7320 斤。这样,座谈会就在胜利的气氛中结束了。 当年的共产党人是最讲究“认真”二字的,在会议上落实了要办的事情,他们下来就雷厉风行地干开了。首先,和平农业社开始找亩产 7320 斤的“依据”,用的办法让我叹服不止:按小麦的颗数、穗数、粒数进行推算,先算出 1 斤小麦有多少粒,再算出一穗有多少粒,一颗有多少穗,最后算出一亩地有 1486200 穗,每穗平均 75 粒,可收 7560 多斤;然后,和平社组织整、壮劳力从全社 12 个生产队的麦地拉来了 14640 斤麦子(平均每亩 7320 斤),全部堆放那块所谓的“试验田”里,最后,向县委报喜,县委再组织所谓“验收”。紧随其后的就是各级党报闻风而动,《河南日报》、《人民日报》等报纸相继报道了和平社小麦亩产 7320 斤的消息,并由此吸引了全国 24 个省市的参观者,前后达 3 个月之久。 这下子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出大名了,可以说是“和平大名垂宇宙”。傻帽的老外怎么也想不到中国的粮食产量竟然这么高,一时间引来不少虚心讨教经验的外国友人。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曾专门来信,要求中国有关方面介绍西平县小麦“丰产”的经验。哈哈!因为没有看到相关史料,我不知道官方当时是如何应对的,想来是非常有趣好笑的。“卫星”放到了外国的天空,吹牛皮吹出了国门,吹向了世界,这可能是执政者当时始料未及的吧! 现在,我们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了,和外面的世界同呼吸共命运,自然不会吹粮食亩产“卫星”的牛皮了,但大跃进的浮夸风是否就真的随风而逝一去不复返了呢? 参考资料—— 罗平汉:《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二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个人分类: 博览|2938 次阅读|19 个评论
2013年5月16日学术促进会第二届“学促之星”表彰大会纪实
neudoctor 2013-5-17 22:51
2013 年 5 月 16 日学术促进会第二届“学促之星”表彰大会纪实 2013 年 5 月 16 日晚 9 点,学术促进会在办公室召开重要会议,会议主要内容:开展纪念学术促进会会歌《付出就有回报》获得版权证书一周年暨第二届“学促之星”评选活动表彰,并颁发获奖证书。此次会议由姜光华与李晓明主持。 主持人: 亲爱的同学们,(共同说)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纪念学术促进会会歌授予版权一周年仪式暨第二届‘学促之星’表彰大会”。出席本次活动的有学术促进会会长张松博士,欢迎你,还有将要受表彰的学促成员,欢迎你们。学术促进会会歌《付出就有回报》旋律朗朗上口,歌词寓意深刻,已于 2012 年 5 月获得辽宁省版权局授予的版权证书。同时,为表彰和鼓励工作成绩突出、积极主动、踏实用心的学术促进会成员,在学促成员中树立榜样,使学促成员通过此次活动互相学习,增进了解,从而达到形成高效率整体,完善学促内部工作氛围建设的目的,我们特举办此次活动。今天的大会规格高、规模大,既是一次总结会、表彰会,更是一次动员会、鼓劲会,内容十分重要,请大家把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自觉遵守会场纪律。 最后主持人隆重宣布“纪念学术促进会会歌授予版权一周年仪式暨第二届“学促之星”表彰大会正式开始。 本次大会共六项: 一、唱学术促进会会歌 二、学术促进会会长张松博士介绍会歌的相关情况 在 2010 年 7 月社会实践期间,在济南英雄山广场大家齐声高唱国歌、校歌等励志歌曲时,白丽丽提出我们学术促进会也要有自己的会歌,这一提议得到大家赞同和认可。在此后学促会会议上把制作会歌列为重要工作计划,广大成员积极响应并献计献策,先后出现李卓梁作词张松修改稿和刘林龙作词姜庆伟修改稿等版本。最后选用了刘林龙版本的歌词,该歌词凝练了学促会的文化信念,言辞豪迈端庄。王凤栾等为会歌的谱曲工作广泛联系外界朋友,做出了积极贡献。自 2011 年 5 月 9 日后张松对会歌进行了艰辛的谱曲创作过程,虽然他仅是个业余音乐爱好者,但凭着他对学促会的热爱和对音乐的激情,废寝忘食地学习乐理知识、虚心请教他人。先后多次成稿 → 开会讨论 → 修订,不厌其烦地修改,最终于 2011 年 6 月 24 日定稿。在此过程中,张松撰写会歌简谱手写稿,并输入电脑形成电子版初稿。期间,艺术学院李墨瑶同学对会歌简谱经行了最终的修订,协助作曲完成简谱定稿,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情操令人感动。姜庆伟在整个会歌制作过程始终起着主导和指导的作用,对歌词、曲调的定位多次提出修改意见。另外还有大量为会歌制作做出贡献的人士,这里不一一提及,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三、张松会长宣读《关于表彰 2013 年东北大学学术促进会第二届‘学促之星’的决定》,并向获得“学促之星”荣誉称号的十名研一的同学表示祝贺。 四、“学促之星”荣誉获得者上台领奖,张松博士为“学促之星”荣誉获得者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五、“学促之星”获得者发表获奖感言。 熊俊珍: 感谢学促,这几个月来,跟学促一起成长,学会了不少,相信学促会越来越好。 郑琰: 大家好,刚才熊俊珍说了感谢,我今天也觉得挺感谢的,也很感激学术促进会。从刚开始研一刚来的时候,看见学术促进会这个社团,就觉得这个名好大气,也觉得这个社团里应该是人才云集的地方,就抱着交朋友和学习,锻炼自己的心态加入了学促这个大家庭。从研一到现在,跟大家一起相识相知,到现在成为好朋友,我们也一起努力举办过不少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自己,也使我们更加了解彼此,让我们能够凝聚到一起。刚才大家提到推广会歌,我希望以后大家可以一起努力实现这个愿望,最后希望学促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之下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郭巨宝: 来学促已经近一年了,这期间穿插了很多事情,但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什么事情都能克服。所谓“学促之星”就是学习促进,但是我觉得我个人方面还差那么一些,所以希望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不仅在促进自己,也在促进周围的人,用现在的一个流行词就是“正能量”,希望自己更阳光一下,能带动周围的人。 钟慧祥: 我想用三个词来形容此刻的感受,第一个词是感谢,感谢各位同学以及会长及各社团成员的支持和鼓励。第二个词是自豪,获得“学促之星”这个荣誉,这不仅仅是一个荣誉,更是对我们每个人工作上的肯定,我感觉学促近一年了,我看到了每个人身上的优点,这是我身上没有的。也很感谢学促让我参加社团联合会负责人培养,让我感受到大学本科生的朝气蓬勃,让我感受到了我在本科期间没有经历的东西,我也因此获得了“社团联合会优秀成员”的称号。第三个词是行动,我们应该将荣誉转化为行动,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术促进会。 赵玉祥: 很高兴也很幸运能获得这份荣誉,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参加的社团活动比较少,没想到上研究生的时候,遇到了学术促进会,自己感觉这是个不错的机会,自己也试着走进这个集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学促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是非常知心的朋友,张松学长和马海杰学长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和教诲,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最后希望我们大家一起把学促发展好。 姜光华: 大家好,首先很高兴获得“学促之星”这个荣誉称号。回想起来,从去年十月份加入学促以来,已经有七个多月的时间,这七个月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得到了成长,学会了举办活动的大体流程,学会了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然后在学促深刻的体会就是,咱们每个学促成员对学促都是很上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我很多需要学习的长处,同时,我自身也有很多不足,希望以后大家多多提出,我一定努力改造。最后希望学促能走的更远。 李晓明: 首先,通过学促,我认识了再坐的各位,包括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我从他们以及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可以说你们是我研究生期间除了本班同学之外最熟悉的一群人。通过学促举办的一些活动,虽然自己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很少,但是加入其中就是一种收获。然后很感谢学长学姐对之前,尤其是研一上学期对我们的体贴和照顾,因为考虑到我们学业比较紧张,很多活动都是他们自己在做。同时也希望在我们迎来新一届的学弟学妹的时候能够像之前的学长学姐一样,做好表率作用。我觉得学促之星的获得是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它激励我在剩下的一年里,在学促更加地努力。最后,我也坚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学促能够越来越好。 董金霞: 拿到这个证书挺高兴,说实话也挺不是滋味的。我希望在这做好,但有时感觉自己的力量小。我希望学促越来越好,我也想融入这个大家庭。我想咱们社团应该有更多活动更多交流,咱们的心也会更齐,如果咱们的心齐了,我感觉咱们肯定会把学促办好。通过活动首先把咱们的心给聚一块,之后咱们会越来越好的。 靳姗: 拿着这个证书说实话心里真的很开心的,我觉得确实付出就有回报,我觉得学促反正咱本来留下的人不是太多,希望大家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小力量,我主要贡献的小力量就是带着大家玩吧。 各位获奖者从自身的经历谈了在咱们学促的切身体会,感受到了学促大家庭的温暖。 六、张松会长讲话以及马海杰常务副会长讲话。 张松会长: 首先,祝贺各位获奖的同学,然后我简单总结一下学促的文化,学术促进会的宗旨是: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学术氛围,践行科学发展,实现科技转化;我们的会训是:知行合一,求实创新,团结友爱,真诚互助;我们的信念是:付出就有回报,诚信铸就未来。然后是会徽,会徽整体呈现的是“ XC ”形,就是学促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四个黄色的球体团簇在一起代表我们学术促进会的成员平等团结,共商会务,绿色代表学促人以构建和谐的学术氛围为己任,黄色代表阳光和积极向上,红色衬底代表在祖国的怀抱里, C 型缺口和内部四通八达代表我们广泛联系外界,勇于实践。希望以后开会,能重视我们学促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学促从 2011 年开始,连续三年获得东北大学“五四十佳先进社团”称号,这份荣誉是我们历届社团领导和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相信通过社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届的评选,也会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学促的明天也会越来越好。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学术促进会的梦想是早日建设成为全国性知名社团。这个梦想可能有点大,但是既然我们有梦想了,我们就要围绕这个梦想一起奋斗,期间肯定有很多艰辛,甚至是痛苦,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结果往往都是美好的。相信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开创新的辉煌,争创学术促进会更加美好的明天! 马海杰常务副会长: 学促学员已经不像刚入会时候,坐在那也不说话,到现在大家能站在这个平台上,很好的表现自己,我觉得这个是大家的一个很大的进步,从你们身上我也看到了学促的未来。再一个就是接下来,大家在步入研二的时候,在迎接下一届新生的时候,大家就要成为骨干力量,把学促这个担子担起来,让学促走得更远。 主持人: 张松会长的讲话很具体也很重要,他提出了对大家的要求和殷切期望。同学们, 2013 年是我们学术促进会可大有作为的一年,也是在座各位可大显身手的一年。咱们学术促进会自 2011 年起连续三年获得东北大学“五四先进社团”,这是大家付出的回报。希望我们大家认真领会张松会长的讲话精神,积极行动起来,让我们在张松会长的带领下振奋精神,再鼓干劲,以实际行动投身于学促的工作中,为达到获得“五四先进社团” 荣誉称号四连冠目标而努力,为学术促进会能够成为全国性知名社团而奋斗! 主持人: “纪念学术促进会会歌授予版权一周年暨第二届‘学促之星’表彰大会”圆满结束。大家上前合影留念。 集体合影 撰稿人:熊俊珍 2013 年 5 月 17 日
个人分类: 荣誉|1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澳洲纪实24日谈
热度 3 coalash 2013-5-5 10:24
到今天已经来到Perth24天,看了日历发现今天是立夏,换算到南半球应该是立冬了吧。Perth应该算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吧,summer in daytime, winter at night,晚上也就几度,中午最高应该有25度,不过这个时间基本在实验室或办公室。说到办公室,办公室里常年开通风设备,估计是换气扇,同时还有冷风,所以中午的时候那就是summer outside,winter inside。 前天和实验室的董老师闲聊,提到了澳洲科研人员的工资和经费等,感觉这个和国内有很大区别。 (1)大学里固定人员的收入仅有工资,由学校提供,且是按级别划分(表1),每个级别的最低工资每年会提高,表1中带标 ***是博士的最低工资。除此外,收入与项目多少,文章多少,名气大小几乎无关。所以,在大学里拿到教授以后基本就没啥动力了。不过,级别晋升时与项目、文章和教学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2)澳洲对高收入的税收绝对够狠,超过10w以上的部分,税率50%;所以教授和副教授收入的差别甚小。 (3)从我在的实验室来看,资助一般是两个来源,横向和纵向。横向经费多来自矿业企业,纵向来自政府。但澳洲类似自然科学基金的命中率很低,好像不超过5%,这个比国内要低得多。项目经费中最大的支持是人员费,支付给博后等一干人等的费用,一般可能占到项目的3/4,这个和国内来说是截然相反的。 (4)博后基本是一个实验室或项目的主要劳动力。 (5)实验室里每隔三周有一次seminar,每次一人,主要是介绍自己的工作进展。每个项目每周向老板汇报一次,其余人和老板讨论工作需要和秘书约时间。哈哈,这个和国内有巨大差异。 最后,说说Perth这个地方,西奥首府,周围都是矿,矿工的工资很高,据说一般的是10W起步,工作时间很有特点9+5,矿上待9天,家里休5天,工作期间的衣食住行,往返机票等均有公司负担;Perth周围是沙地,农作物基本从东部来,所以Perth的物价决定比悉尼高。公交的起步价1刀多,每天往返学校乘坐校巴,但是校巴仅在teaching week运行,嘿嘿,和实验室的朋友借了自行车,漫漫雨季即将来临,学校也要进入寒假了。。。,好在路上的风景还不错。 表1. Salary scales for academic position in 2012 Classification Point Per Fortnightly ​ ​ Annum $ Salary $ Associate Lecturer ​ ​ ​ ALA 1 58091 2227.13 ALA 2 61404 2354.15 ALA 3 64727 2481.55 ALA 4 68045 2608.76 ALA 5 70743 2712.20 ALA 06*** 73439 2815.56 ALA 7 76137 2918.99 ALA 8 78831 3022.28 ​ ​ ​ ​ Lecturer ​ ​ ​ ALB 1 82979 3181.31 ALB 2 86095 3300.77 ALB 3 89199 3419.77 ALB 4 92317 3539.31 ALB 5 95426 3658.51 ALB 6 98537 3777.78 ​ ​ ​ ​ Senior Lecturer ​ ​ ​ ALC 1 101647 3897.01 ALC 2 104761 4016.40 ALC 3 107870 4135.60 ALC 4 110983 4254.94 ALC 5 114091 4374.10 ALC 6 117207 4493.56 ​ ​ ​ ​ Associate Professor ​ ​ ​ ALD 1 122394 4692.43 ALD 2 126541 4851.42 ALD 3 130687 5010.37 ALD 4 134835 5169.40 ​ ​ ​ ​ Professor ​ ​ ​ ALE 1 157658 6044.40 ***Minimum salary level for PhD appointments ​ ​ ​ Subject Coordinator Point ​ ​ ​ ​ ​ ​ ​ ​ ​ ​ ​ Head of School Allowance (Rounded Up) ​ ​ ​ (Code 222S) ​ 15767 604.49 (Code 222NS) Dept ​ 7884 302.26 ​ ​ ​ ​ Dean's Allowance (Rounded up) ​ ​ ​ (code 104) ​ 15767 604.49 (code 104)NS ​ 15767 604.49 Classification Point Per Fortnightly ​ ​ Annum $ Salary $ Associate Lecturer ​ ​ ​ ALA 1 58091 2227.13 ALA 2 61404 2354.15 ALA 3 64727 2481.55 ALA 4 68045 2608.76 ALA 5 70743 2712.20 ALA 06*** 73439 2815.56 ALA 7 76137 2918.99 ALA 8 78831 3022.28 ​ ​ ​ ​ Lecturer ​ ​ ​ ALB 1 82979 3181.31 ALB 2 86095 3300.77 ALB 3 89199 3419.77 ALB 4 92317 3539.31 ALB 5 95426 3658.51 ALB 6 98537 3777.78 ​ ​ ​ ​ Senior Lecturer ​ ​ ​ ALC 1 101647 3897.01 ALC 2 104761 4016.40 ALC 3 107870 4135.60 ALC 4 110983 4254.94 ALC 5 114091 4374.10 ALC 6 117207 4493.56 ​ ​ ​ ​ Associate Professor ​ ​ ​ ALD 1 122394 4692.43 ALD 2 126541 4851.42 ALD 3 130687 5010.37 ALD 4 134835 5169.40 ​ ​ ​ ​ Professor ​ ​ ​ ALE 1 157658 6044.40 ***Minimum salary level for PhD appointments ​ ​ ​ Subject Coordinator Point ​ ​ ​ ​ ​ ​ ​ ​ ​ ​ ​ Head of School Allowance (Rounded Up) ​ ​ ​ (Code 222S) ​ 15767 604.49 (Code 222NS) Dept ​ 7884 302.26 ​ ​ ​ ​ Dean's Allowance (Rounded up) ​ ​ ​ (code 104) ​ 15767 604.49 (code 104)NS ​ 15767 604.49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03 次阅读|8 个评论
悲惨世界:大跃进纪实
热度 3 liwei999 2013-4-12 13:42
立委按: 上篇清明扫墓 提到大跃进饿死千千万万农民的后果,引起热议。现重发老爸的大跃进纪实,其中还记述了姑姑的惨死,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每读至此,悲从中来。回顾历史,比较共识的是毛发动大跃进搞极左,虽然初衷有发展经济、赶英超美的良好愿望,其饿死千千万万人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他对大跃进负有主要责任。据报道,河南和安徽饿死人最多,是极左的重灾区,这也与当时的省领导有直接关系。在执行层面,曾希圣的极左和辣手,严令不许逃荒,围追堵截,是安徽饿死人特别多的主因之一。逃荒,是千百年来,中原人民躲避自然饥荒的法宝,可当年安徽的人祸饥民连这条活路也被堵死了。从小就听过很多安徽人民对曾的 畏惧和 憎恨,今天查阅 曾希圣百科词条 ,却发现这位心狠手辣的老革命,后来也做了好事,为自己的错误/罪恶做过一些补偿。责任田制度据说就有他的一份功劳。可见,人非魔鬼,变成魔鬼往往有更深的原因在。让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去探讨这些吧,我们小民所祈望的,就是从制度上保证大跃进这样的极左运动永远不再发生。愿死者安息。 人生记忆:风雨几春秋 作者:立委父 六、悲惨世界 6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所谓“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风调雨顺,广种不收,饿蜉遍野,此情此景,空前绝后。我们家竟有三人就此殉荒(两边父及小妹)。那是“三面红旗”在作祟,浮夸、吹牛、蛮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农业上“深耕密植”,工业上全民办钢铁,漫山遍野小高炉,砸锅炼铁,劳民伤财,国贫民荒。目睹一幕:地耕深两米(一人深),撒种无隙甚至迭加,出苗像头毛,所收不及所种,“揠苗助长”,无出其右。 一切吃的都极为匮乏,难求饱腹,为了度命和生存,只得将每月国家配给成人的22斤半“粮”,以数学的方式,分到每人每餐,无论大人小孩,都按自己的定量,用碗从食堂打来,尽锅不尽肚,吃完了事。只有一岁多的儿子例外,他每月配粮8斤,但他要一日三顿稀饭,一顿一碗(油炒盐拌进去就有味了),也要半斤,这样每月要15斤,只得从大人那里“平调”补齐,才得以保命。 荒唐的“大跃进”,要求“一天等于20年”,“大干快上”,没日没夜,天天加班到夜12点后。耀桂也是下了医生班,丢下老小在家,也要去砸矿石(全民办钢铁),精疲力竭!再有,那空空的肚子如何抵挡得住?她常常在屋后菜地里摘几片菜叶来家熬点汤(有盐无油),给我骗骗肚子,她自己却不舍得吃。我们有时利用职务之便,找找当官的使点权,批张条子,才买些“米糠”,炒熟,拌进“一吹三尺浪”的稀饭里,也真管用,好了不少。 60年春,我在县血防办公室工作,一次与管农业的县长、区长几个人,去池州开省血防会议10天。那时外面一片荒,吃的、穿的、用的“全荒”,“省会”内部却米饭、富强面、猪肉包供应,外加每天配购半斤饼干、半斤酒、一包烟,十天下来,我增了5斤体重。烟酒我没要,拿回五斤饼干,一片也不少,儿子独享。 60年,我被选中去学X光,开创这一新科目,来到芜湖地区医院放射科进修半年。那还是全社会饥荒延续期,满目凄凉,“吃”成了人们不厌其烦的话题,所有的人都是“祥林嫂”。“基本生存”这第一需求不能满足,哪顾第二、第三......社会停滞了,人们呆板了,成天处在“无奈”的求生状态下。光天化日的大街上就有从你咀上抢吃的,是当时特有的风景线。大环境下的我,当然不能幸免,我也曾为找一块大麦饼而拿着碗跑满街。政府号召“瓜菜代”,草根树皮也成了人们青睐的对象。一次耀桂抱着喂奶的老二来看我,从家里带来一斤多米,从地上找点树叉,拈几块砖头支个小灶烧一锅饭,算是一家人难得的聚餐。 人苦极了也想办法,61年我以医生这一特有身份,找县园艺场头批张条,买了一猪崽,又找粮局头批条买些糠,和徐师傅合伙饲养,五个月下来,长到100斤。一天晚上在他家宰了,二一添作五,一家一半,全部回家腌上,自产自消。从喂到宰到吃,全部在“绝密”下进行。我们俩家人的这点“优待”,就是七品官也望尘莫及。当时国家配给产妇的“标准营养”,是二斤“肉”。老二60年出生,我去食品公司买那配给的两斤肉,是浸盐透水的半边猪。半条猪呀,放在如今,绝对是不合格“食品”,焉能上餐?可见,我的这一智举,给俩家带来的何止口福,饥肠辘辘,救命清泉,民以食为天,至理名言! 59年春荒时节,父妹在家断粮断炊。无奈之下,父自己烧开水,昏倒在地,就再也没有起来,终年59岁。人的生命就这样脆弱,无病也能告终。那个时段类此事件,比比皆是,有资料说全国殉荒者达几千万。安徽是这场大跃进“人祸”的重灾区。家乡既无水、旱又无虫害,种粮的农村硬是饿死人。我们那个村子,那一春就死了好几十口。同住家里的有大伯、二姐一家,自身不保。哥在泥埠小学任教,家口带在身边,我在南陵医院工作,当时父妹主要由我赡养,几斤粮就能救老爷子命,却终成千古恨!(当时信息、交通也十分不 灵。) 说到妹妹,更是往事辛酸。妹妹名楠出生在45年,难产,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奶水不够)。五岁时痛失恩妈,一个生存弱者,是我第一个牵挂的人,我也是她唯一依恋的人。她也命大,竟然捱到60年大荒!父亲走了,她跟谁?只有我,还好,耀桂识大局,顾大情,在食不果腹的艰难时期接纳了她,把她户口移入我家,并上了南师附小。但她的生活自立和学习跟班都差一层,我对她不胜呵护、照料,她对我倚赖有加。后因我来芜湖进修,不在她身边,又处在那个特殊荒年,困难尽显,她竟盲目出走,只身来芜寻我(她心目中的唯一救星)。身无分文,一个瘦弱女孩,在那个“人抢人食”的年景,乞讨无门。140里路程,多半会饿死途中。她居然一周后来到芜湖,昏倒在车站。我得知后接回,注射葡萄糖抢救,低血糖休克(饥饿、濒死)。休养几天后,我进修客居也困难,只得乘车送回南陵家中,继续原先的生活。然家已有一老二小靠耀桂一人支撑,何况那时,工作上“少活20年干革命”,生活上糊口度命也难,如何摆平?过不久,小妹故伎重演(当然她也是无奈之举),这次再没回来了!我骑着自行车,沿着南、繁、芜公路往返搜寻,音讯杳无,就这样,兄妹间无别而终,永恒遗憾!小妹苦难的15年短暂人生,留给我心灵的伤痕,无法抚平。 摘自: 《老爸 - 人生记忆:风雨几春秋》 第六节 【相关篇什】 磕山老家行 悲惨世界:大跃进纪实 清明后回老家给大跃进饿死的爷爷和姥爷扫墓 大跃进亲历见证人说(视频录像)
个人分类: 风雨春秋|3334 次阅读|4 个评论
菲律宾热带雨林野外纪实-02
热度 4 huayongchen 2013-2-1 22:09
卫星接收器和它的守卫者 本来是想写一个纪实系列,每天都写的。呵呵,原来当每天精疲力竭的时候,才会觉得这是多么不容易。 第二天 7 公里的山路的确是个挑战,我还是安全的回来了,有了第一天的经历,第二天感觉好一些了,虽然衣服照样湿透,袜子又破了一双,脚上还起了两个小泡,回营地的时候还被淋了个透透的,不过最后的“享受”也是惬意的,可乐,炒面,炸鸡腿,真的是很好的享受啊。采样并不容易,由于我要求严格,又只采到 5 个样品,但观察到一些很好的现象,现场跟地质师们有很好的讨论交流,这是最惬意的部分了。 第三天是在山上的最后一天了,我们上午出去采样,下午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新钻孔开钻祈祷仪式,他们请来了该地区的神父(菲律宾是天主教国家)和当地的副市长,我也有幸作为特别嘉宾一起参加了,希望上天给他们好运。由于有客人来,我们也要下山了,营地为我们准备了这里最流行的大餐“烤全猪”,我目睹了整个过程,还参加到烤制的过程中,其乐无穷啊,当然,吃起来我就找不到更好的词语形容了(最好吃的是脆脆的猪皮啦)。。。。之后营地还特别为我们表演了斗鸡,营地的厨师养了好几只好斗的公鸡(斗鸡是这里最流行的“体育”项目),让我挑了一只,然后开斗,真是激烈啊,这些公鸡很有意思,两个先在场子里转一圈,似乎是给大家致意,让大家先拍照啥的,不时还得意的叫上几声,然后突然两个就投入了战斗,拼得你死我活,如果没有专人停止它们,一般都会有一只以惨死告终,然后得胜的那一方就会将死鸡带回家去。我选的那只胜了,当然厨师还得留着他们,没让惨烈的一幕出现。 明天一大早就要离开雨林回到城市了,完成最后一天钻孔样品检查后就要离开菲律宾回广州了,短短 5 天时间,经历了很多新奇的事情,也满足了自己好久没出野外的愿望,而且挑战了自己。当然,也增加了自己对实际矿床勘查的经验,收获多多。 山雨欲来 彩虹时刻 我来烤猪 斗鸡 斗鸡获胜者 新钻祈祷仪式 烤全猪 热带雨林 雨林采样 野外小团队 营地 美丽海滨
6904 次阅读|8 个评论
气死莫言之二,梁·吴均《续齐谐记 鹅笼书生》
yue 2013-1-25 20:01
常艳的纪实比莫言的小说伟大得多,今天看了一个古代的魔幻小说,感觉也可以气死莫言。这个小说通常被称为“鹅笼书生”。难怪,维特根斯坦说,如果他遇上柏拉图,他将一言不发。还有好些谁说过,愿意花一辈子的时间换取和哲人的一分钟相处。 梁·吴均《续齐谐记》 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 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前行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铜奁子,奁子中具诸肴馔。 ……酒数行,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彦曰,“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丽,容貌殊绝,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妻,而实怀怨,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书生既眠,暂唤之,君幸勿言。” 彦曰,“善。”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乃与彦叙寒温。书生卧欲觉,女子口吐一锦行障遮书生,书生乃留女子共卧。 男子谓彦曰,“此女虽有情,心亦不尽,向复窃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彦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妇人,年可二十许,共酌,戏谈甚久,闻书生动声,男子曰,“二人眠已觉。” 因取所吐女人,还纳口中。须臾,书生处女乃出谓彦曰,“书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独对彦坐。然后书生起谓彦曰,“暂眠遂久,君独坐,当悒悒耶? 日又晚,当与君别。” 遂吞其女子,诸器皿悉纳口中,留大铜盘可二尺广,与彦别曰,“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彦大元中为兰台令史,以盘饷侍中张散;散看其铭题,云是永平三年作。 我想把故事发给朋友,所以把原文翻译并轻微修改如下: 南北朝《续齐谐记 鹅笼书生》 南北朝时有人名叫许彦,挑了两笼鹅赶路,碰上一个年轻人,十七八岁,倒在路边,说是脚疼,恳请许彦把他装在鹅笼里。许彦以为是开玩笑,说“好”。年轻人钻了进去,没缩小,笼子也没破,和两只鹅坐在一起,轻轻松松,鹅也不害怕。许彦挑起担子,也不觉得重。 又走了一段,许彦停在树下歇息,年轻人从笼子里钻出来说“让我请你吃饭吧!”许彦说“好”。年轻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铜盘子,放了各种菜肴。 喝了几回合酒,年轻人说,“我带了一个姑娘,让我把她请出来吧!”许彦说“好”。年轻人就从心里掏出一个姑娘,十五六岁,衣服华丽,长得漂亮,和他们来到一起吃喝。 过了一会,年轻人喝得沉醉不醒。姑娘说,“我虽然和他是夫妻,但是我讨厌他。我以前找了一个男子,偷偷带着。丈夫已经睡着,我想把他叫出来,求你不要说。”许彦说“好”。姑娘从心里掏出一个男子,年龄二十三四,也是聪明帅气。正和许彦聊天,年轻人好像要醒,姑娘从口袋掏出一架屏风,把年轻人围起来。年轻人叫姑娘一起睡。 男子对许彦说,“姑娘喜欢我,但不是全心全意,我以前找了一个女人,偷偷带在身上,我想见她一面,求你不要泄露!”许彦说“好”。男子从心里掏出一个女人,大概二十多岁,和他俩一起喝酒,谈笑玩耍。 过了很久,听见年轻人动作的声音,男子说“他俩睡醒了!”赶紧把女人放回心里。一会,姑娘从年轻人那里出来对许彦说“我丈夫醒了。”赶紧把男子放回心里,剩下她和许彦。 一会,年轻人起来了对许彦说,“小睡一会,结果睡了很久,让你独坐,很无聊吧?天晚了,我得和你告别!”于是把姑娘放回心里,把所有餐具放回口袋,除了那个二尺宽的铜盘子给了许彦,说“没什么感谢的,做个记念。”许彦后来做了委员长,有一次请总理张散吃饭,拿出这个盘子。张散看上面的铭文,写的是“公元二OO三年制造。” 拟 很早以前有座大山, 大山后面是个小花园, 花园中央是个池塘, 水的中央是朵白莲, 白莲中央爬只蜜蜂, 蜜蜂头上两只大眼, 大眼里面映了一片蓝天, 蓝天下面是个大草原, 草原边上有座大山, 大山后面是个小花园。 我妈心里是我, 我的心里是老婆, 老婆心里是孩子, 孩子心里是米奇。 米奇心里是玉米, 同观体2 从前有座山,山下有座花园,花园里有个池塘,池塘里面有朵白莲,白莲上面爬只蜜蜂,蜜蜂两只大眼,大眼里面映了一片蓝天,蓝天下面有座山,山下有座花园。 南北朝时有人名叫许彦,挑了两笼鹅赶路,碰上一个年轻人,十七八岁,倒在路边,说是脚疼,恳请许彦把他装在鹅笼里。许彦以为是开玩笑,说“好”。年轻人钻了进去,没缩小,笼子也没破,和两只鹅坐在一起,轻轻松松,鹅也不害怕。许彦挑起担子,也不觉得重。 又走了一段,许彦停在树下歇息,年轻人从笼子里钻出来说“让我请你吃饭吧!”许彦说“好”。年轻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铜盘子,放了各种菜肴。 喝了几回合酒,年轻人说,“我带了一个姑娘,让我把她请出来吧!”许彦说“好”。年轻人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姑娘,十五六岁,衣服华丽,长得漂亮,和他们来到一起吃喝。 过了一会,年轻人喝得沉醉不醒。姑娘说,“我虽然和他是夫妻,但是我讨厌他。我以前找了一个男子,偷偷带着。丈夫已经睡着,我想把他叫出来,求你不要说。”许彦说“好”。姑娘从口袋掏出一个男子,年龄二十三四,也是聪明帅气。正和许彦聊天,年轻人好像要醒,姑娘从口袋掏出一架屏风,把年轻人围起来。年轻人叫姑娘一起睡。 男子对许彦说,“姑娘喜欢我,但不是全心全意,我以前找了一个女人,偷偷带在身上,我想见她一面,求你不要泄露!”许彦说“好”。男子从口袋掏出一个女人,大概二十多岁,和他俩一起喝酒,谈笑玩耍。 过了很久,听见年轻人动作的声音,男子说“他俩睡醒了!”赶紧把女人放回口袋。一会,姑娘从年轻人那里出来对许彦说“我丈夫醒了。”赶紧把男子放回口袋,剩下她和许彦。 一会,年轻人起来了对许彦说,“小睡一会,结果睡了很久,让你独坐,很无聊吧?天晚了,我得和你告别!”于是把姑娘放回口袋,把所有餐具放回口袋,除了那个二尺宽的铜盘子给了许彦,说“没什么感谢的,做个记念。”许彦后来做了委员长,有一次请总理张散吃饭,拿出这个盘子。张散看上面的铭文,写的是“公元二OO三年制造。”
个人分类: 姥姥的童话|6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与香港大学教授的交往纪实
热度 7 lqs321 2012-12-30 19:23
我与香港大学教授的交往纪实
1998 年我们这儿一位青年教师 ZSX (他本科硕士毕业留校任教)成功申请到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是当时港大地球科学系唯一地球物理学科 CLS 教授的学生。在学校时 ZSX 和我同在地球物理系工作,我们都对学术研究抱有很大的兴趣和热情,关系很好。他在港大 CLS 教授那儿读博士时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在他博士三年级前后的 2001 年下半年, ZSX 在他导师 CLS 教授面前多次介绍我的研究状况,推介我的研究成果,希望他邀请我去香港大学访问一次。由于我从事的“岩石物理学”研究方向和他的古地磁方向属于同一学科大类,所以他对我的研究成果比较感兴趣。他通过 ZSX 向我表示,希望我寄给他一些公开发表的代表性论文,然后评估是否邀请我作为访问学者正式访问香港大学。为此,我给他寄去了几篇代表我当时学术水平的论文。显然他对我学术研究成果感觉还好,决定 2002 年初正式邀请我访问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一个月,并支付我访问期间的所有费用。除了学术交流,他还表示需要商谈双方进一步合作研究事宜。所以我算是我们地球物理系(后来改成学院)第一位正式访问香港大学的学者。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的 CLS 教授 1978 年大学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专业,然后赴美于 1978-1984 年硕士 - 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期间他师从世界著名古地磁学家 Walter Alvarez 教授(称小 Alvarez ),其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称老 Alvarez 。老 Alvarez 还有另外一个科学贡献,他依据意大利古比奥地区一个地层剖面 K-T 界限(即 6500 万年左右)附近岩石中含有高浓度的“铱”(一种稀有金属元素),提出“恐龙绝灭”是由地外行星碰撞地球引起的观点。因为在地球地壳岩石中“铱”元素含量很低,而在地球表面发现的陨石中却检测出高浓度的“铱”,因此,他推测那个地区高“铱”元素含量应该来自地外行星。当然,关于“恐龙绝灭”成因机制解释存在多种学说和观点,老 Alvarez 提出的“行星碰撞说”只是观点之一。据 CLS 教授讲,当年求学期间,为了学到更多的科学研究思维方法,他经常有意跑到“老 Alvarez ”家与他聊天,领略大师的风采。 CLS 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一个大学教了 10 年构造地质学。 1995 年香港大学成立地球科学系,他应聘回港担任港大地球科学系唯一一个地球物理学科副教授。香港大学原来沿袭英联邦高校教职员体系,地球科学系只有 1 个教授编制,后来由香港科技大学率先转向美国大学教职体制。现在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已经有了包括 CLS 在内 5 位教授。他是一位土著香港人,一口粤腔,对人很善良、热情和真诚, 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 2002 年 1 月 27 日 -2 月 27 日我正式访问香港大学,期间我在他的岩石磁学实验室测量一些样品(见下图 1 ),随 CLS 教授组织的香港地学爱好者前往与深圳隔海相望的“东平洲”岛地质考察,也多次参加 CLS 教授课题组的学术活动。还应邀在地球科学系做了一个题目为: Magnetic response of geochemical process above oil and gas reservoir (油气藏上方地球化学过程的磁响应)学术报告。 2004 年 7 月 5-9 日我们还一起参加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一届亚洲地球科学协会年会( Asia Oceania Geosciences Society, AOGS) 和第二届亚洲太平洋水文和水资源 (Asia Pacific Association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APHW) 会议,并作报告,期间我结识了多位国际岩石磁学研究领域同行。 2005 年他还邀请我出席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立 10 周年纪念学术活动。这一系列合作活动使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友谊,为我的学生前往香港大学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很大便利。我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对于愿意做科学研究的学生尽量争取首先安排去香港大学学术交流和访问(因为旅费负担较轻,在港费用一般由 CLS 教授承担),感受一下世界名校的学术氛围。例如 2001 年开始实行硕士研究生学费自费(只有免试生和每个专业入学考试前几名才免学费),当年我的 2 个研究生中公费和自费各一个。自费生 LHX 同学家境贫困,第一年政策规定可以从我科研经费中支付学费(当时学费是 3000 元)。第二年不能从科研项目中支付学费,我就请 CLS 教授邀请她去港大 2 个月协助测试岩石样品磁性(包括她硕士论文样品), CLS 教授每个月支付 6000 港币费用。回来后她用节省下来的钱支付了第二年学费,由于她成绩优异, 2 年就提前完成硕士论文毕业参加工作。 2003 年我的两位博士研究生均安排到港大学术交流 2 个月(其中一人费用由我科研费承担)。即使是 2004 年硕士生 FYY 时间非常紧迫,我还是安排她去了半个月,因为当时她考取了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CLS 教授还参加了在我们学校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应邀为研究生做了一场题为“研究生学习 - 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报告,受到学生欢迎,并接受由学校颁发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系兼职教授聘书。我们合作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我记得他曾说过:一篇国际专业主流刊物学术论文当素材准备好后,从开始写作到定稿准备提交,期间大概要修改 50 遍。在目前他个人网页上公布的 11 篇选择性论文中,有我和学生 YT 博士的 4 篇重要论文。由于教学成果突出, CLS 教授获得了 2010 年香港大学教学大奖,奖金 20 万港元。当年他顺访武汉时说这个奖金可以支付我再来香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费用(见下图 2 )。我庆幸自己能碰到香港大学 CLS 教授这样的知心朋友,祝他幸福快乐。 1、2002年2月15日博主在CLS教授实验室 2、2010年3月11日在武汉ZSX教授(右)宴请CLS教授(中)合影
16120 次阅读|11 个评论
沙场夏点兵-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纪实
热度 1 physicsxuxiao 2012-12-28 17:00
沙场夏点兵-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纪实
(1)接队伍 话说光电大赛在第一阶段为理论方案评审。我校全部落选。老C说不行:“丢人,以后光电专业还办不办了?”跑去组委会争取,给了四支队伍的的名额。 作为老老师,我们一般把带队和指导机会给年轻人。 当然,这是个冠冕弹簧的讲法。象这种比赛,不搞普奖,所有奖项只能覆盖决赛队伍的一半,要求甚高。如果年轻人带队,出去输了,我们可以说他经验不足;赢了,我们可以说,一个小比赛嘛,没啥。但是要是老老师自己带队:赢了,小比赛,算啥?输了,。。。。丢人啦! 学生们在比赛前一个多月找到了我。作为专业教学负责人,我也没有太多理由推辞,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一支队伍。 这支队伍组成为两女一男。而这男生呢,声音细小头发长,又穿花村衫。所以三个人往一块一站,我就有点哆嗦:要带娘子军出征了。 队长来自材料学院的光电专业,是个文静的女生,单名一个“雷”字,够威!而另两位都是我们专业的,女生唤着“晓琼”,男生唤着“冬晨”,听起来文雅而浪漫。三人组合,给队伍起了个时髦的名字:“窃听风云”。 我拆了拆字,观了观天象,掐指一算,五行OK,可以出征。 (2)备战 所谓“窃听风云”,当然是要窃听了。为了让大家读起来好玩,我还是稍微介绍一下连文科MM都能懂的技术。 激光窃听起于由前苏联的 Léon Theremin在1947年发明的利用红外光进行窃听的技术。现在发展到据说在1公里外,通过将红外激光束打在要偷听的屋子的玻璃窗上,就可以窃听。 现在各种便宜的窃听装置也满街都是。但是,要达到比赛效果,就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前期各参赛队的理论方案,我后来才知道,五花八门怎么想的都有,将各种近年来才出现的技术都考虑了。 但是比赛就是比赛,要求参赛队用输出功率小于10mW的激光,偷听30米外的屋子里的声音。激光是打在窗户上的,窗户关闭。声音由屋子里的喇叭发出,读音来自语料库的标准数字和字母读音,其排列随机,声音大小可调,从最高80dB向下调整(到80分贝时,外面虽然听不清,但也听到了隐隐约约的声音)。参赛者听到的音量越低,得分越高;另一方面,为了增加比赛难度,要求通过测量两扇窗户上的回波信号,来给声源定位。参赛者定得越准,得分越高。听音和定位的得分各占50%。 队员们先给我看方案,是从网上抄来的,主要是用来做普通的物理实验的,肯定谈不上创新,实际上也达不到效果。开始变方案,使用干涉技术到系统中。 队员们开始用功,不料中途出了变故。晓琼非要去面试上海光机所的硕士研究生。现在为了抢生源,中科院各个所都是学生还没考硕士,就先面试。说是如果学生免推上了,或者考上了,就不用再复试。 到比赛前25天,晓琼才回来,进度已经拖了好大一节。但是,孩子们还是用功,吃饭睡觉都在实验室里。有时候到他们旁边,也有股臭味,两个女孩也搞得脏兮兮的。 夜以继日,终于在比赛前两天,带齐了七拼八凑的设备,踏上征途。 (3)旗山 途中,就看见各路人马扛着各种武器奔赴赛场-福州师范大学的旗山校区,那真是: 落地架、山地架、一架更比一架重; 小提箱、大木箱、一箱胜过一箱长。 列位看官一定好生奇怪,这些人为啥带了这么多武器?且看下图: 实际上这里有个讲究,探测讲个信号稳定。信号咋稳定,就要求你发出激光信号的仪器要稳定,探测器要稳定。要稳定,就要放得稳,所以越稳的架子越占便宜。光学,可是个精密活儿,所以为了精密,其支撑,难免厚、重、大。 现在来谈谈赛场。这福州师范大学颇费了点思量,室外赛场,把位置选在了旗山风口上。旗山,顾名思义,风小不了。风雨不定,明显增加了比赛的难度和趣味性,稍有不慎,你会在监听中听不到信号,而是风雨声;二则福建的队伍早在此做了全省预赛,明显有主场经验。 那有趣的风雨,给大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难度: 各个队伍正在阳光下训练: 来了一场大风,然后: 然后,来了场雨: 所以,大家非常高兴,说是不用比了,抽签决定名次算了: (4)赛前花絮 (A)杂牌军 训练中,浙大有支队伍没有指导老师,奇怪ing,过去问。他们答道:“有指导的是嫡系,我们是杂牌。”我安慰道:“张灵浦是嫡系,但是照样输给土八路。” (B)特殊武器 长春理工特殊武器如下图。其优点是遮光好,杂光干扰小;坏处是,一有风摧草动,纸筒子就晃个不停,所以主要是用来听风。 (3)赛前准备 风雨大,队伍多,比赛只好定在晚上7点开始,据说是因为雨停了,风也小些。 所以大家开始在等候比赛的教师里开始准备: (7)比赛 比赛过程老师不准进入,学生们先进现场测试,然后到数据处理室处理数据,总共可用时间45分钟,最后上交监听记录报告和录音。 由于本组有两个女孩子,所以到达比赛现在后大家后,大家手忙脚乱,接了好多拖线板,用了15分钟才把系统架好。 监听过程中,监听设备控制失误,耳麦没了,大家只好通过电脑上的波形判断,是否有足够清晰的声音。 比赛至30分钟,进入处理室,程序处理效果不好。晓琼决定一试,现场改变电脑计算程序,用8分钟改程序。7分钟记录,记录到了70分贝的数据。但是,由于过于紧张,在记录纸上没有把听不清的音跳过去,结果记录后面部分顺序有误,影响了得分。最后记了监听成绩,而定位成绩由于正确字符不够而未记。 比赛现场一大堆零分的。所以,无论如何可以得优胜奖了,同学们有些开心地回到准备场地: (8)赛后花絮 长江大学的同学在我们后面比赛,非常认真地听完我们队员的介绍,然后总结经验,在三角架上绑上水平加重,结果非常好地在现场听到了60分贝。当他们进入处理室,才发现,根本没录任何声音!负责录音的同学立马崩溃,跑出去了。他们的带队老师花了两小时才把他找回来。 (9)总结 别的总结都是官话。只有一点让我映像深刻,那就是获理论奖的同学在实际比赛中鲜有获奖者,这其中有北大和武大都未在实测中获奖。可见现在的教育所面临的巨大问题。 顺便补充我校另一个参加了比赛的队伍的照片,他们当时是二年级同学,还有可能在以后的全国比赛中获奖:
个人分类: 教学|3797 次阅读|3 个评论
留韩流水记录系列:婚礼纪实
热度 1 ruimouse 2012-12-3 15:27
忙忙碌碌的2007年以我的婚礼作为了尾声。 腊月16晚上飞到北京, 腊月17晚上坐上了回婆家的列车, 腊月18到家,稍作休息, 腊月19忙着婚礼的准备, 腊月20正式成为了新娘,当天似乎过得有点快,来不及体会那份幸福,仪式就已结束。嫁人啦! 原本以为婚礼进行曲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没想到之后的几天依然还在忙碌着,按照当地风俗,老公忙着送礼物给各家,上喜坟,等等,我忙着迎接来家里的客人。 一忙就到了年底了,过年了!第一次在山东过年,风俗的确是不同啊! 晚上全家包饺子,但是不能吃,要在初一的凌晨吃。 初一的早上,需要很早就要起床,用桃木水洗脸,等着放鞭炮, 这里的鞭炮值得一提,威力介于我们那里的鞭炮和二踢脚之间,所以家里放炮的时候,我和老公,小姑子,小叔子都是躲在屋里,捂着耳朵,公公(还不太习惯这样的称呼,呵呵)在院子里放炮。 放完鞭炮之后,赶紧要拜天,拜灶王爷,磕头。本来在家里都没有这些说法,好多年都没有磕头了,突然之间还真是弯不下腿啊,呵呵! 之后要赶紧吃饺子。刚放下碗筷,就要出去拜年了。天还灰蒙蒙的,街上的人已经是很多了,大家都一起拜年,成群结队的,浩浩荡荡。 按照当地说法,我是新人,今年不需要出去拜年,所以就在家里接待客人了。来的客人们都是看看我,看看我们的婚礼录像和我们带回来的相册。结婚的时候并没有请很多的人,都是至亲。所以大家都想来看看两个博士的婚礼办得如何。嗬嗬!成了主角啦! 2008年注定是忙碌的一年, 初一我们就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初二刚下车就转到了北京到呼和浩特的K89次, 初二晚上哥哥到呼市接到了我们, 终于在初二回到了娘家,好好睡了个觉。 初三到初五的三天,忙着打电话请朋友,还有一些没来得及做的准备事项,无奈我们那里的商店都要在初八以后开门,做头发都没有地方。 初五晚上,我们举办了晚宴,邀请了亲朋好友们,我的几个好朋友携夫人都到了场,加上请来的乐队,也是热闹非凡,好多人都喝醉了。 初六一早,我就去做头发,化妆。结果整整弄了一个上午。 12点了,赶到了婚礼酒席的现场,例行的仪式,讲话,敬酒,照相!忙得一塌糊涂。 初八离开娘家返京,稍作休息。 十一凌晨告别老公,返回汉城! 综上所述:结婚是一件让你快乐而耗神的事情!想得容易做起来难啊!
2808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八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纪实(CCCN‘12)纪实
热度 1 libing 2012-10-15 15:21
2012年10月13-14日,第八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CCCN‘12)在南京举行,主办单位是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协办单位是香港城市大学、红河学院。 会议地点在南京中央饭店,是一幢1929年建立的文物建筑,交通很便利,靠近地铁口,宾馆设施也不错。 去年第七次会议在西南,今年到东南了。大会主席陈关荣老师风采依旧,大会负责人曹敬德老师的辛勤工作让本次会议得以成功举行,非常感谢。 大会报告非常紧凑,很精彩。报告人既有老专家,也有80后的年轻人,都反响热烈、粉丝多多。 会议注册了300人,但是来了400多人,不仅座无虚席,站位都很紧俏,应该是历届会议最火爆的一次,盛况空前啊。 再次感谢会议举办方!
个人分类: 新闻报道|465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首篇:转载】《瑟谷学校》(现实中的乌托邦式教育案例)
realms 2012-10-14 14:59
——译序 美国教育考察纪实——瑟谷学校 丁凡(译者) 我之所以会到瑟谷学校参观,说来是有一些渊源的。 瑟谷学校(Sudbury Valley School)是美国第一家“自主学习学校”,至今已有三十年历史。仿效瑟谷而成立的学校,共有十八所,散步全美各地。 什么是自主学习学校 有人称自主学习学校为“无结构学校”,因为瑟谷没有任何课程、没有上下课时间、没有任何学科要求。看在外人眼中,学生们似乎整天就只是玩耍。 我跟瑟谷的关系,始于一年前。小女儿莹莹转学到位于鸟来的种籽学苑——台湾唯一的自主学习学校。住在美国的大姐正好看到《今日美国》报上一篇介绍瑟谷的报道,便寄来给我。一看之下,才知道除了英国的夏山学校之外,还有这么多想法类似的学校。 经过初步联络之后,我开始与瑟谷的人互通电子邮件,订购了他们出版的书籍和录影带,找了远流出版公司谈版权,接着便开始着手翻译。了解得越多,兴趣越大,于是有了亲自去参观的念头。瑟谷的人很热情地一口答应了:“平常我们是不随便让人参观的,你不同,来吧!可是记得,要像墙上的苍蝇一样,安安静静地,不要问一大堆问题。学生们快被烦死了,访客总是要问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那件事?学会认字了没有?整天玩耍不会无聊吗?请尊重他们,不要拿他们当动物园里的动物。” 于是我带着女儿由台北飞到波士顿,转了三班火车,再叫了辆计程车,终于来到瑟谷。十一月正是秋凉时节,满山的叶子全是各种深浅不同的黄与红。瑟谷的校区不算大,十英亩的地,一幢古老的两层建筑。另外有一座谷仓、一片小湖、一座小桥。大大小小的孩子进进出出,打球的打球、聊天的聊天。这里不像学校,倒像是一个大家庭。 找到了和我通信的明西。寒暄之后,她带我去挂好大衣,四周转了一圈,便放我“自主参观”了。这里的人,非常重视人的独立性,对学生如此、对访客也如此。没有人给我做简报,没有人领着我参观,没有人问我要做什么。他们觉得,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为自己负全责。每一天的日子要怎么过,完全是由本人决定。 东问西问之后,辗转找到了小书房中正在开会的一堆人。十来个人之中,一半是大人,一半是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正在讨论要买什么样的烤箱。桌上摊了一堆资料,气氛温暖和善、轻松自在。偶尔有人探头进来看看、坐一坐又走了。似乎,他们的会议不但全面开放给学生参与,而且不在乎任何人的来来去去。每个在场的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有人主张买大烤箱,可以为全校一百八十八个学生烤鹅,也可以办大型义卖募款;有人主张要买宽的烤箱,可以让两、三个人同时使用上层的火炉……规格、价格、品牌、用途,都一一讨论过。最后由“烹饪委员会”的成员投票决定。这些成员中,有五位大人、两位大孩子。 选好烤箱之后,烹饪委员会又决定由学校出一半的钱,剩下的五千美金分四年募款摊还。大家热烈讨论如何举办义卖;烹饪社如何准备每周一次的午餐;午餐应该卖两块还是一块半;卖午餐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训练学生……。 最后谈到烹饪社使用厨房是否需要缴费的问题。学校经费短绌,只有部分人使用厨房是否公平;电费分担、烤箱折旧……都一一提出来讨论之后,决定每次使用新的大烤箱要缴两块钱美金。收钱的人很快选出来。散会。 瑟谷的老师不叫老师,叫做“工作人员”。他们没有校长、没有主任,只有分工合作。每一个委员会的成员都是自愿的,而且是大人小孩都可以参加。参加的条件只是要准时出席各委员会的会议。缺席不到的委员,自然丧失他的投票权。所以每个人对于自己关心的议题,便会热心参与,以期运用影响力达到目的。在这里,四岁到十九岁的孩子,全都拥有与大人同等的参与权和投票权。只是年纪小的孩子,很自然的比较不关心学校的行政作业,所以委员会里多半仍是大人和大孩子。 紧接着是每天早上十一点开的学生法庭。负责的是一位大人和五位大孩子。被“控告”的孩子们陆陆续续的进来,办完事又陆陆续续的离开了。两个钟头内,总共处理了十几件“案子”。程序大体相似:被告走进来后,有人宣读他的“状纸”,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多半的人直接承认犯规,在状纸上签名认罪,由法庭宣布罚则内容,肯接受的话就再次签名同意,案子结束。有的人不服控告,会为自己辩解,这时候就要找来证人,多问些问题。有误会的,谈明白也就算了,不一定要罚。罚起来也不算什么:在沙发上跳来跳去,以致沙发寿命缩短的罚美金一元;弄坏别人玩具的罚赔玩具;画玩图画不收拾干净的罚三天不准使用美术教室;骂人的罚三天不准和被骂的人玩耍;被罚了却不遵守罚则的续罚三天;屡犯不改的转送校务大会裁决……。每周一次的校务大会显然比较严格。曾经有人连续八周被转送校务大会,最后校方不得不勒令退学。 “学生法庭”一词,或许听起来很严厉,但事实不然。整体气氛是友善、轻松的,罚则也都颇为合情合理。碰到屡犯不改的人,大家也没有什么不耐烦,只是明白地说:“这是你第四次犯同样的校规了,你懂得要收拾看完的杂志吗?你知道要放回原来的架子上吗?下回会记得了吗?”碰到年纪小的孩子,大家的口气明显的调整得更温和:“这样说,懂不懂?不可以在那里吃东西噢,下次注意噢,好不好?” 有个十岁男孩被控告踢人,很不服气地反控对方一直骂他是臭蛋。法庭找了证人来,证明所言属实之后,跟他说:“不管别人是否有错在先,你踢了人就是不对。你可以控告他骂人,我们会处理。你选择私了,就变成你有错。现在我们无法罚他,因为你没有提出控诉。我们必须罚你,因为他告了你。这样子说,你服不服气?”男孩子有点不甘愿地点了点头,法庭决议给他一个警告:“你来瑟谷一年了,这是第一次被控告,可见你平日行为良好。又有证人证明你是被激怒了,所以只给你一个口头警告。但是请记得,下次有任何人让你不舒服,不要自己私了,要拿到法庭上公断,否则下次不会只是一个警告,我们必须罚你了,懂吗?” 另外一个小男孩被“谷仓整理委员”控告不扫地。两边争执不下到底是不是该他扫地,法庭当下朗读清扫规则:“这样子懂不懂了?下次轮到你扫地,你不能再说你不知道,因为今天我们都谈清楚了,对不对?好,请谷仓整理委员另外给他排清扫日期。”那位十岁的委员仍然不太服气:“我就不信他不懂,怎么可能不懂?我以前解释了又解释!”法庭马上制止他说下去:“我们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判断他以前到底懂不懂,这件事只有他知道,无法被证明,我们无法决定要相信他还是不相信。我们只能同意,今天之后他是懂了,因为今天把一切当众说明了,对不对?下一次再有问题,我们才能秉公处理。这样子能接受吗?”终于得到双方同意,画押结案。 大家鱼贯出了小书房,到餐厅吃午饭。瑟谷并没有规定的午餐时间,谁饿了谁吃,没有人管。有人喜欢走个二十多分钟到校外订比萨饼、有人吃泡面、有人带三明治……我拿出一大包雪饼请他们吃,一时之间,整个餐厅都是咔嚓咔嚓的声音。其中一个大孩子说:“这不是日本字吗这是日本食物吗?”他到过日本,有一些接触。 我说台湾颇受日本影响。另一个孩子接口:“对,因为台湾和日本很靠近对不对?”我心想,不错呀,竟然没有像一般美国人把台湾当成泰国。 小的孩子想知道我飞了多久才到,大的孩子想知道我是怎么知道瑟谷的、为什么要来访问。大人则对种籽学苑充满了好奇。一谈之下,才发现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如此相似。家长的质疑、对老师的不信任、经费短绌、薪资有限、法源困难……虽然他们已经历经三十寒暑,但是创校人之一——汉娜仍是不断摇头:“难啊!家长们给的压力极大,要求极多。很多人是因为孩子在体制内待得不太快乐,才不得不来这里。来了之后好不容易快乐起来了,就又要他们学这个学那个,干扰马上来了。” 既然家长在校务会议中也有投票权,不同理念的家长会不会导致学校分裂呢?“有啊,头几年里,每一年都走掉一大批,待下来的全是忠实信徒。不过新加入的家庭倒不一定,有些也是无法认同我们的作法,但是因为学校历史久了,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好似有了自己的生命,不轻易受任何人的影响。” 这样自由的学校,会不会吸引一大堆无法适应体制教育、或是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呢?“会呀!但是他们一旦来了瑟谷,便必须遵守瑟谷的规矩。我们不去处理他们的家庭问题或心理问题,只管他们在学校的行为。但是因为我们真正尊重他们,孩子们也会相对的尊重学校。我们看不到暴力、看不到破坏、看不到偷东西,只有一些小小的犯规或摩擦。” 到底是怎么样的教育理念,驱使这群人不畏艰难、不计薪资地坚持下来呢? 瑟谷的教育哲学植基于对人的信任。亚里斯多德说:“人生而好奇。”瑟谷认为儿童天生好奇,只要给他一个学习环境,他就会学习——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体制中的教育,一律要求孩子在某个年纪做某些事、以某种特定的方法与速度学习某些被公认为重要的学科。瑟谷相信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人生目的——他们完全尊重个体自决的权利。他们信任由孩子自然发展,孩子才能成就最真实的自我,才能避免扭曲的人格。为了让孩子自然发展,他们不排任何课程、不做任何要求,他们等待孩子们主动表示要学什么,大人只被动反应。 许多孩子自己学会认字,完全不找大人帮忙。他们有时候找别的孩子帮忙;有时候自己找书看;有时候学校资源不够,就会找外面的专家解答疑问。想学手艺的人找师傅当学徒;想上大学的自己念参考书、准备入学考试。那么全校十位老师都在做什么呢? 新来的老师最难以适应的就是没有任何明显的“工作”要做。但是说他们闲着也不正确。与我谈话的时候,所有的大人都是来来去去的:为一个六岁小女孩贴绷带、为一个八岁小男孩上数学课、开小组会议、接电话、学生来邀他打球、一个十五岁女孩缝衣服有了困难来搬救兵……学校是一个流动的生命,随时有状况需要处理。瑟谷的大人是支撑学校的骨干,他们的工作是维持学校的运作,让孩子拥有一个安全、温暖的学习环境。其他的一切,全都要看孩子自己了。 多半的人会怀疑:成效如何呢?如果不要求小孩子学习,他就不会学习,那他将来怎么办呢?以瑟谷的经验来看,这些似乎都是多虑了。虽然没有人管,孩子们或早或晚地会自己学会阅读,一般在八岁左右学会,最早的五岁、最晚的十二岁。孩子们到了十一、二岁便会想学算术,一般可以用半年的时间,每周上两堂课的速度,学完小学六年全部的数学内容。想上大学的孩子,大约花半年猛念入学的参考书,都能申请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其中许多人进了一流大学。 瑟谷的学生都显得有自信,他们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要什么……他们独立自主,懂得解决问题。这些能力都不是书本中学到的,但是这些能力都是他们将来面对人生时最大的资产。我们习惯了不断地灌输各种知识给孩子,结果呢?吸收不了的孩子自觉是笨蛋、吸收得了的孩子自以为优秀,但是谁也不会真正知道怎样处理人生。 在美国这样一个民主、讲究自我、鼓吹独立的社会中,瑟谷的生存仍然显得困难。而在台湾这样一个社会里,当自由与放任不分、民主与暴力相结合、人与人之间鼓励相互依赖时,种籽学苑的生存更形艰辛。羡慕夏山的人很多,有勇气实现学习自主的人很少。这倒不要紧,毕竟人生的选择是多样的,我们并没有打算把每家学校都改造成种籽学苑。我只担心,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已经成熟到能够容许不同的声音存在?是不是能够欣赏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做法?还是一方面要孩子独立自主,一方面又视自主学习为异端邪说呢? 瑟谷的三十年历史、十八家继之而起的自主学习学校、瑟谷的数百位毕业生都是活生生的证据,证明自主学习可行。也许不适合全部的人、也许很困难,但是我们衷心盼望有个机会证明:别人能,台湾也能。 ——前言 不用申请大学 已经没有面谈机会了! 十二月了,每一个想进康州中城卫斯理杨大学的高三学生都早已提出申请,安排好面谈时间。等到十二月再申请已经太晚,更别提安排面谈了。 但是丽莎可不管这些。每天早上九点一过,她就给卫斯理杨大学的教务处打电话。每天早上,秘书接到丽莎的电话都说:“没有办法,没有面谈机会。”很快的,丽莎的声音和丽莎的决心在卫斯理杨的教务处都出名了。她和这些人不断地聊天、恳谈。一周又一周。 他们问她:为什么没有及时提出入学申请?她回答:有啊,可是不是卫斯理杨呀!她在别处的申请都早早完成了,可是直到现在才有朋友和老师告诉她,卫斯理杨大学会是最适合她去念的学校。她去看过卫斯理杨校区,和那边的学生谈过话,觉得真的很合适。卫斯理杨正对她胃口,速配得很,她相当有把握。不管申请会不会太迟,她都要申请。她要卫斯理杨的人也了解这一点,给她一个机会让他们了解她,了解她和学校有多么相配。 丽莎明白她必须要有面谈的机会。他们必须直接与她接触,看看她的眼睛、看看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当然,她也像别人一样,写了自传、填了表格。但是她的个人资料有个与众不同的弱点。 她的申请表上没有成绩、没有分数、没有课程学分、没有评量。这么多年的学生生涯,却没有一点学习成果的记录。 丽莎是瑟谷学校的学生。她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她学会了一切要靠自己。 一月八日。 “有一个人取消面谈了。你下个星期二早上九点能不能来补位?招生主任会亲自见你。” 大好的消息! 当然她会去,下个星期二也好、任何一天、任何时候也好,她都会去。 她到了卫斯理杨的教务处。每个人都转头看她。这就是那个永远不肯放弃,一直打电话来的女孩子。他们对她微笑,温暖地欢迎她。主任已经在等她了。 她走进主任办公室,进行十五分钟的面谈。别的学生等着轮到自己。十五分钟过去了,丽莎没有出来。半个小时过去了。四十五分钟过去了。到底是怎么回事?终于,一个小时后,主任和丽莎笑着走出来了。他们走到丽莎的母亲面前,主任说:“我希望丽莎会决定来这里上大学,我认为她和我们很相配。” 她的申请被接受了,她的面谈成功了。十二年的瑟谷教育,凝聚成一股强大的人格力量,使丽莎完满达成任务。她收到卫斯理杨大学的入学许可。她接受了。 每一位想升大学的瑟谷毕业生都有相似的遭遇。他们通通上了心目中的第一志愿。许多学生是被大学主动网罗的。他们全都没有成绩单、没有修标准课程、也没有推荐信。 但是他们拥有更多。他们有内在力量、他们了解自己、他们有决心与毅力。每一次有学生申请大学,对方都会奇怪:“瑟谷学校是怎样一家学校?为什么他们的毕业生会这样好呢?” 这本书便是描写这家前所未有的学校。我们参考了许多先哲思想,融合了古老与现代的精神,最后汇聚成一股新的力量。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大略看到个人主义、个人自由、民主政治的精义。这些都是美国的立国精神,都是我们的根。 ——1、数学 第一篇 自主学习 提要:何谓“无障碍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决定想学什么、想学多少,不要强迫他学习他不需要或不想要的东西,让他拥有自主学习的自由。1862年李奥·托斯托也公爵在他的《教育与文化》一书中便写道:“即使是一世纪之后,我也怀疑这种学校能否存在。不太可能……一百年后,自主学习学校也不可能建立。”但是瑟谷学校打破了这样的怀疑,它在1968年创造了这样的传奇,成立了美国第一家正式立案的“自主学习学校”。 第一章 数学 我的面前坐了十来个小孩,有男有女,九岁到十二岁。一星期前,他们要求我教他们数学。他们希望会加减乘除和其他算术。 他们刚来找我的时候,我说:“你们并不是真的想学数学吧?” “我们要,我们真的要!”他们回答。 我坚持:“你们不是真的要学。而是你们的邻居朋友、你们的父母、你们的亲戚要你学的,你们自己宁可做别的事,像是去玩呀什么的。” “我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要学数学。教我们,我们会证明给你看。我们会做功课,我们会很努力、很认真!” 我不得不相信他们。我知道一般学校都用六年时间教算术,我也知道过了几个月他们就会失去兴趣。可是我没有别的选择。他们非要不可,我则毫无信心。 可是我错了。 我的最大问题是找一本合适的教科书。我以前参与过“新数学”的编写工作,但是我越来越痛恨它。当初编写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属于甘迺迪时代的产物。我们信心十足,毫不怀疑自己,脑中充满了抽象逻辑、理论、数字、数学难题……。我猜,如果要我们为农夫设计农业课程,我们会从有机化学、遗传和微生物教起。幸好没人要我们设计农业课程,否则世界上的人都要饿死了。 我越来越讨厌“新数学”中的抽象思考和自以为是。不到百分之一的老师真正懂得新数学在讲什么,不到千分之一的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们生活中需要的是算术,他们需要学会计算,以便使用工具。我的学生需要的是这些。 我在图书馆找到一本教数学的书,正合我用。这本书写于一八九八年,版面小而厚重。里面全是上百成千的练习,目的是训练孩子们熟于计算。 课程准时开始。这是我们约好了的。我问过他们:“你们说你们会很认真?那么好,每个星期二和星期四,早上十一点整,你们得准时到教室,迟到五分钟以上就不上课。取消两次以后就不教了。” 他们说:“就这么约定了。”眼睛里闪着快活的光芒。 基本加法花了两堂课。他们用各种方式学:长长细细的方柱、短短胖胖的方柱、长长胖胖的方柱。他们做了许多练习。减法花了另外两堂课。本来一堂课也够了,可是“借十”的算法需要多费点工夫解释。 轮到乘法了,首先是九九乘法表。每个人都得熟背,每个人都被考来考去;然后学乘法原则。最后练习。 他们全部都很热衷于学习。一面学着新的观念,一面渐渐熟悉了四则运算的诀窍,他们可以“感觉”到新知识进入自己体内。几百、几百题的练习、课堂小考、口试,一再地把算术打进他们的脑海。 可是他们不退缩,全部继续学下去。有时候他们互相帮忙解题,互相教导,使课程得以持续下去。十二岁和九岁、狮子和绵羊,合作无间地并肩坐在一起,绝没有互相取笑、没有羞辱。 除法——直式、横式、分数、小数、百分数、开根号。 他们早上十一点准时来,上半小时课,带着作业离开。下回上课时,全都乖乖地把作业写完带来批改。没有一个例外。 二十周课程结束时,总共上了二十小时的课,他们就把算术学完了。六年的课程内容。他们每一个人都学得滚瓜烂熟。 我们为了课程顺利结束开了个大派对。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我被自己当初的理想震慑住了。我们的教育理念管用,非常管用。 也许我应该料到会有这种后果的,可是我仍然忍不住视为奇迹。一周之后,我跟艾伦·怀特聊起这件事。怀特是公立学校里的数学老师,对数学教学的最新发展比谁都懂。 我告诉他数学课的情形。 他一点也不意外。 我很吃惊,便问他:“为什么一点也不意外?”我自己仍处于兴奋状态,对于我那十二个孩子学算术的速度和彻底的程度感到震惊。 他的回答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数学内容并不是那么难。难的是教一些根本不肯学习的学生,简直是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年复一年地,慢慢地一点一点教。即便如此,也还是有许多人怎么学也学不会。大部分的六年级学生都是数学文盲。给我任何一个有心学习数学的孩子——二十周差不多够了。” 我想大概是吧! 以后的孩子学起来,也是那么快。 第二章 班级 说话得小心,用词遣字才不会引起误会。同一句话听在两个人耳朵里,能代表同一个意思才真是奇怪的事呢! 通常,同一句话不会代表同一个意思。例如“爱”、“和平”、“信任”、“民主”……,每个人都会在字眼里加入自己一生的经验和世界观,而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人言各殊的。 例如“班级”一词,在没有学校的社会里会是什么意义呢?也许他们根本没有这个名词。对大部分人而言,这个名词代表了许多意象:一个有老师有学生的房间、学生坐在椅子上、老师站在台上教导。它也代表了课堂的上下课时间、作业、课本、课程进度。它更代表了许多别的东西:无聊、挫折、羞辱、成就、失败、竞争。 在瑟谷,它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意思。 在瑟谷,“班级”代表两群人之间的一个协议。一开始,是一个人或数个人决定要学什么——例如算术、法文、物理、拼字或塑陶。通常他们自己会搞定。他们会找到书或电脑教学软件,或观察别人。这种时候,其实不是一个班级,只是自主学习而已。 有时候学生们无法自己解决问题。他们会找人帮忙,这个人必须能提供他们缺乏的资讯。当他们找到这个人了,就开始谈判:“我们会做这个做那个,你会做这个做那个……好吗?”如果每个人都同意了,一个班级就形成了。 要求形成班级的人就是“学生”。如果他们不认真上课,班级就自然解散了。通常,孩子们会自己想出来要学什么、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他们不太需要一个正式班级。 和学生订立合约的人就是“教师”。“教师”也可以是学校里别的学生,通常是在学校上班的大人。 在瑟谷的老师必须随时准备和孩子们谈判契约——能够满足孩子学习需要的契约。有很多人写信要求来瑟谷当老师,许多人会谈到他们有多少多少本事可以“教”给学生。这种人通常在这里待不下去。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什么,而不是老师能教什么。这个观念对与许多资深老师而言是很难接受的。 班级契约的内容很多:主题、时间、双方必须履行的责任。例如,契约中可能会约定老师必须在某个特定时段和学生会面。这个时间也许是固定的:每周二上午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也许是不固定的:“如果我们有问题,我们可以在周一上午十点一起研究;没有问题的话,就不见面,延到下次再说。”有时候,他们会选一本书当主要参考书。学生也有责任要履行,例如他们要准时上课。 任何一方觉得够了,就可以解散这个班级。老师若觉得无法胜任,随时可以退出——学生如果想继续学,就得另外再找老师。如果学生不想学了,老师必须自己想办法消化空出来的时间。 偶尔,学校里会出现另一种班级。有的人觉得自己有某些独特的东西,而且是书本上看不到的,别人也许会有兴趣,因此想教给别人。他们可以贴个公告:“想学***的人可以在周四早上十点半在演说厅见面。”然后等着别人来。如果有人来,就开始教。如果没有人来,只有认了。甚至有的人来了一次就不来了。 我贴过几次这种公告。第一堂课总是很多人来:“看看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第二堂课人就开始少了。最后只剩下一小群真正有兴趣的人。对他们这是一种娱乐,对我则是一个宣扬自己思想的机会。 第三章 坚持度 这又是一个语言认同的问题。照上一章所说的,学习听起来似乎很随便、轻松、容易。随便学、随便忘。东学西学、乱七八糟、没有纪律。 我倒希望真是那样。 学校刚成立时,十三岁的李察入学了,很快就发现自己对古典音乐有兴趣——尤其是喇叭。李察觉得他找到了人生目标。学校正好有一位老师会玩铜管乐器,李察很热情地一头栽进去了。 李察每天要练习四小时。我们建议他做些别的事,可是他一点也不听。他的事情是真多,但是不论他在做些什么,每天总找得出四小时练喇叭。 他住在波士顿市区内,每天要花七十五分钟来学校,由法明罕公车站要徒步走半个多小时到校区。好像邮差似的,“不论晴雨、再恶劣的气候”李察都准时上学,我们的耳朵每天不得安宁。 很快地,我们发现湖边磨坊的妙用了。磨坊的屋顶和四面墙都是石材做的,位置又远离校区中心。这幢没人使用的建筑物忽然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李察也注意到了。磨坊变成了音乐教室,李察在那里大吹特吹他的喇叭。 他练了又练。 每天至少四小时,连续四年。 毕业后不久,李察进了音乐学校,后来成为一个大交响乐团的首席喇叭手。 李察之后是法拉第,他喜欢打鼓。早上打、下午打、晚上也打。显然需要紧急干预。我们在地下室为他准备了一间鼓室,也给了他一把学校大门的锁匙,以便他可以早打鼓、晚打鼓、周末也打鼓。 我们发现地下室隔音效果不太好,总是听到一阵一阵的鼓声,好像生活在丛林中。法拉第念了两年,十八岁时离开。我们都很喜欢他,但是我们也都巴不得他早点走。 孩子们的坚持度不只是表现在音乐上。每个孩子都会找到一样、两样、甚至许多样兴趣,无休无止地埋头苦干。 有时候,他们埋头苦干地认真念书。每一年,想上大学的大孩子都会为了大学入学考试猛啃书本,碰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找大人帮忙,可是他们终究必须得靠自己用功。厚厚的参考书被借来借去,一页一页仔细读过。这个过程非常辛苦,从头到尾大约四、五个月,而且有些人以前从来没有念过这些内容。 有些学生整天在那里写个不停,有的人画个不停。有人塑陶、有人做菜、有人运动。 有些人的兴趣比较普通,有些人的兴趣很特别。 路克想当一个葬仪化妆师。十五岁孩子很少会有这样的志愿。他有他的理由,他认为自己可以为丧家提供许多安慰。在他的心中,他的葬仪社已经有模有样了。 路克很认真地学习着科学、化学、生物和动物学。十六岁,他准备好了。我们把他带到本地最大的医院去,那里的病理科主任很高兴地欢迎这个工作热情的实习生。每一天,路克学到更多的技术,使病理科主任大为惊异。一年内,他已经可以独力验尸了。这是史无前例的一项成就。 五年内,路克拿到了葬仪化妆师执照。现在他真的拥有一间殡仪馆。 然后是巴布。 有一天,巴布跑来问我:“教我物理好不好?”我没有理由不信任他。巴布曾经做过许多事,我们都知道他会有始有终。他主持过学校的出版社、他写过并发行了一本有关学校法庭的书、他花了不知多少时间练钢琴。 于是我答应了,我们的约定很简单。我知道困难会在哪儿。我告诉巴布:“一页一页念,一个练习题一个练习题做,一有问题就来找我。不要等到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再来。”我猜我知道巴布会在哪里卡住。 好几个星期过去了,好几个月过去了。 巴布一直没来找我。 他以前没有中途放弃过——以后也没有。难道他失去兴趣了吗?我保持沉默,慢慢地等待。 五个月后,巴布要求见我:“第二百五十二页上有个问题。”我试着不露出惊异之色。结果我们花了五分钟便解决了这个小小的困难。 他再也没有为了物理找过我。他一个人念完了那本书。他的微积分也是自学的,连问也没问我一声。我想他知道,必要的时候我会协助他。 今天的巴布已经成为一名数学家了。 第四章 学徒制度 路克去医院病理科实习的时候,他成为我们学校第一位在外面实习的学徒。 我们不可能让路克在校园内验尸。我们的实验室再好,仍然无法应付这种事。 以十五岁之龄,路克有两个选择。他可以等个六、七年,念完大学,然后进入专业领域:他也可以直接开始。 我们不觉得他该等。我们找了很多当地医生,直到其中一位首肯。我们和他订了契约,就像学校里的班级契约一样:路克当你的助手,不拿薪水,你教他……。训练内容都清清楚楚写下来了。每个相关的人都看过了、应允了,学校的学徒制度于焉展开。 这个主意大受欢迎。吉儿爱上了戏剧,学校的剧团不能满足她的需求。她喜欢做幕后工作——化妆、道具、服装、布景、灯光。她在剑桥的老布剧团当学徒,不久之后就到处有剧团聘请她去工作了。剧团兼差的收入帮她付大学学费,顺利念完了戏剧学位。 什么时候留在学校里,什么时候离开呢?许多时候,这是个非常困难的决定。沙奥在十四岁时爱上摄影。他在学校暗房里自己摸索。他常常不满意学校的设备,但是他决定不要出去当学徒,他要自己动手改良现有设备。他花了很多时间、很多力气在学校工厂里研究木工。他研读摄影技术书籍。一年内,他独力重建了我们的暗房,用的都是他买来的二手货。他是学校有史以来第四个对暗房有兴趣的人。等到他弄完之后,暗房看起来真是有模有样。 但是到了沙奥十六岁的时候,连这间暗房也不够用了,他需要跟着一位专业人士学习。一周又一周,沙奥在波士顿四处寻找肯收他为徒的专业摄影师。情况不妙,一个说:“去念大学。”另一个说:“去找一家商业摄影公司。” 找到乔的时候,沙奥已经身经百战,懂得如何为自己争取机会了。每一个反对的理由都被他驳倒了。可是乔仍然不肯收这么年轻的学徒:“我知道青少年是什么德行,迟到、随随便便、总是弄得乱七八糟。”沙奥不放弃。学校也支持他。终于,一周两天,沙奥坐公车到波士顿为乔工作。 他由最基本的学起。一年后,他结束了学徒生涯,乔邀请他留下来工作,负责整个暗房。 今天,沙奥是一位艺术摄影家,也是一位擅长商业摄影的专家。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次学艺失败的记录。那次是因为师傅太不负责任,没有好好教。学生只好放弃了,到别处找人教他。 多年来,有个人收了一大堆学徒。 艾伦·怀特是一位建筑工头。我们建校时,他还是一个公立学校的校长。艾伦是最好的行政主管——聪明而不爱现、脾气好、公平、和善、合理、有组织力。 我们建校时,邀请了波士顿各校校长来参观,看看我们在做什么。艾伦是唯一接受邀请的人。他很好奇。 他的好奇心害惨他了。 艾伦后来当了教育官员,负责他们那个小城的教育改革。瑟谷学校成为他的教改蓝图。他了解得越多,越想在公立学校里做一些改变。 他的小城因此而吵翻天了。直到今天,他创立的实验学校仍活在人们的心中,令人怀念不已。但是当时却不见容于社会,遭到了关闭的命运。 艾伦辞职了。他放弃养老金、放弃终身职、放弃了许多别的好处。他重拾旧爱,开始做木工,成为一位建筑工头。 这些年来,艾伦始终没有离开我们,他总是在那里帮忙、提供建议、安慰我们。从一开始,他就被选为学校董事长,年年连任。 学校里若有任何人对土木有兴趣,就去找艾伦当学徒。其中有四位学成出师,成为专业木工师傅。 学徒制度使艾伦得以留在教育界里,实地教导学生。也使得许多其他的人得以以“师傅”的身份,带领一个一个认真学习的学生。 第五章 阅读 二十多年来,瑟谷学校从来没有任何阅读障碍的学生。阅读障碍的成因、甚至于是否真的存在,都是见仁见智的。某些专家估计,约百分之二十的人具有阅读障碍。 事实上,我们学校里从未见过。也许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逼任何人学习阅读。 阅读使我们受到很大的考验。就像所有其他的事,我们让孩子们自己决定。我们不催促他们。没有人会说:“该学会读书了!”没有人问:“要不要学怎么念书呢?”没有人建议:“你不觉得该学学念书了吗?”没有人假装兴奋地提议:“念书多好玩呀!”我们的原则是:等学生主动要求。 理想和现实配合的时候,当然是皆大欢喜。以我的家庭为例,老大五岁就开始阅读,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六岁已经念得很好。没问题。一切都令人满意。 他的妹妹比他小两岁半,就不同了。我们等了又等,等她自己学会阅读,或是要求别人教她。可是我们一直等、一直等。 她六岁仍不会阅读倒还好,没有人在意。 七岁还不会念书就不太妙了。爷爷奶奶和朋友都开始不安,老是要暗示一下。 到了八岁,这简直是不得了,在亲朋好友之间成了一个丑闻。我们被视为不负责任的父母。学校呢?这种学校像什么话,八岁的孩子还是文盲,却什么也不教。 在学校里没人在乎。她的朋友们多半会念书,有些不会。她自己可一点也不在乎。每天有那么多事要做,她是那么快活。 九岁的时候,她忽然决定要开始念书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不记得。总之,到了九岁半,她什么都会念了。她不再是个“问题”。当然,对我们而言,她从来不是个问题。 我们的个人经验一点也不特殊。学校里的孩子有的开始得早,有的开始得晚,所有的人都等到自己准备好了才开始阅读。最后每个人都学会了阅读,没有一点问题。 在我们学校,一本小学语文课本都没有。一年级课本、二年级课本、三年级课本都没有。除了老师之外,我怀疑有多少大人读过这些课本。它们全都无聊透了!现代的孩子看多了电视,要他们再读这些课本,当然会觉得无聊了。我从来没有看过哪个孩子会自动拿起课本,趣味盎然地读起来。 事实上,我们学校根本不在意阅读这件事。很少有孩子要求大人协助。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人听别人念故事书,记住了,慢慢也就会念了;有的人读食物包装盒上的字;有的人读游戏说明;有的人读街上招牌。有的人由字母发音入手;有的人由拼字入手;有的人整个字整个字地学。老实说,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会的,他们也不会解释。有一次我问一个刚学会阅读的孩子:“你是怎么学会的呢?”他的答案是:“很简单呀!我学会了‘来’,又学会了‘去’,然后就都会了。” 原来,阅读就像说话一样。我们并不叫孩子去说话课学说话,这可能是因为在他上学之前便已经学会说话了。如果一岁孩子也得上学的话,恐怕大人真的会开说话课,也会产生一大堆“说话障碍”的孩子了。极少数的小孩会有生理上的说话困难,绝大多数的孩子不知怎么地也就自己学会说话了。 为什么小孩要学说话?因为婴儿的四周充满了说话的大人,小孩自然地想加入那个说话的世界。试试看去阻止他们!小孩学说话的决心和毅力是惊人的。 在瑟谷,阅读也是一样。不用管他们,孩子自然会发觉:文字是开启知识宝库的秘密钥匙。好奇心会引领他们,使他们热情地学习文字。 而且文字的学习比说话容易多了。这时候他们年纪比较大了,也比较有经验了。他们知道语言是什么、如何运用、字的意义是什么。学习阅读比学习说话容易多了。 书写则是另外一回事。 很多孩子不但想写,还想写得好看。他们会找大人教他写字的艺术。就像绘画或刺绣一样。 把写字当成手艺是有点奇怪。很多小孩子花好几个小时练书法,却连那些字的意思也不知道。 我常问他们:“如果不认得字,干什么要学怎么写呢?” 答案往往是:“因为漂亮呀!” 有些小孩写了半天字,又对别的东西产生兴趣,丢下来不再练了。过了好多年,他们终于学会阅读,又得重新学一遍书写。 我想要再次强调。在瑟谷,从来没有一个孩子被逼着学读书,也没有人威胁利诱、或劝说、或理喻,让孩子开始学习阅读。我们从未遇见过一个阅读障碍的孩子,也没有一个毕业生是文盲。八岁、十岁的文盲很多,偶尔也有十二岁的文盲,可是毕业的时候,他们都会读书了。看到年纪大些的学生,你绝对猜不出他是几岁开始读书的。 第六章 钓鱼 每年六月,约翰都会来学校和我谈一谈他的儿子。约翰是个温和聪明的人,对儿子丹的学习十分支持。丹是瑟谷的学生。 可是约翰同时也有点担心。不是过分担心。只是需要每年来一次,重新肯定一下。我们的对话通常是这样子的。 约翰:“我知道学校的教育理念,我明白。可是我必须得跟你谈谈,我很担心。” “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我早已知道问题何在。他也知道。这只是个仪式而已。因为连着五年,我们年年有一模一样的对话。 约翰:“丹在学校整天钓鱼。” “这有什么问题吗?” 约翰:“整天钓、每天钓,秋天、冬天、春天。他只知道钓鱼。” 我等着他说下一句。那一句会是我开始演说的序曲。 约翰:“我担心他别的都不会。他长大以后,什么都不会。” 这时候轮到我发表一场小小的演说,这正是他来见我的目的。我会说:没有关系。丹学了很多。首先,他已经是钓鱼专家了。他比谁都了解鱼——鱼的种类、栖息地、行为、生理、喜好。同龄儿童谁也没他懂得多。也许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渔夫,也许他长大了会写出一本有关钓鱼的经典之作。 到了这时,约翰会有点坐立不安。他不是个势利眼,可是儿子当渔夫这件事,他还是不太能接受。我继续说,越说越进入主题。 我会说,丹也学到了别的事情。他学会坚持兴趣,他学会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随着自己的兴趣走。而且他学会了快乐。 事实上,丹是学校里最快乐的孩子。他总是在微笑。每个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丹。 现在轮到结论了:“没有人能拿走这些东西。有一天他若对钓鱼没兴趣了,他会用同样的态度面对别的挑战。不用担心。” 约翰站起来,谢谢我,然后离开。明年又会再来。但是他的妻子唐恩从来没来过。她对瑟谷满意极了,因为她的孩子很快活。 终于有一年,约翰没有来和我谈话。 那一年,丹不再钓鱼。 十五岁时,丹爱上了电脑。十六岁时,他成为附近一家电脑公司的维修专家。十七岁时,他和几个朋友开了一家电脑公司。十八岁时,他自瑟谷毕业,到大学念电脑去了。大学学费全是他自己赚的。大学四年中,他都在电脑公司兼差。 丹一直没有忘记钓鱼得到的教训。 许多有关钓鱼的书,都说钓鱼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我们确实亲眼见到,孩子们爱钓鱼。钓鱼有挑战性,又让人放松。钓鱼是在野外——晴雨不计。站在学校小湖边,周围全是树木、、流水声。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那份美感。 钓鱼也是一项社交活动。他们总是和朋友一起钓鱼,或是跟大人学。每一年都会有一批五、六岁的孩子开始绑钓线。 钓鱼也适合隐士。你可以自己一个人钓,没人来吵你。常常有人拿了钓竿在外边混一整天,独自想心事。 钓鱼是我们学校生活的一部分。我常想,学校有个小湖是多么幸福的事。 丹是学校早期的学生之一,他使我思考学校的意义与目的。所以当我的小儿子开始整天钓鱼的时候,我完全不在乎。一切再熟悉不过了。 我相信他很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第八章 化学 任何流行都会过时。 我小时候,聪明的孩子总是在玩化学仪器和在地下室里搞化学实验。偶尔,我们会听到爆炸声——又有人搞砸了! 到六〇年代末期,化学不再流行了。虽然我们学校有专业化学家汉娜驻守,从来没有孩子要求她帮忙设置化学实验室。 创校时便没有化学实验室。这种情况维持了许多年。 直到有一天,一小群学生得了化学瘾。我们得想点办法。 那时什么经费也没有。七〇年代初期,我们仍在苦苦挣扎。实验设备都太贵了,如果我们真的购买实验室所需的一切设备,所费将超过创校以来全部的开销总和。 汉娜以前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过生化研究,她还有很多朋友在各大学任教。她还记得实验室运作的方式。每一年,许多人开始做新的研究题目,买很多新的设备,很多旧器材都被丢掉。 她决定向人索取这些“废弃品”。汉娜写了一张清单,很有耐心地询问各地的化学系和生物系。几周后,全部设备都齐全了。 这些可不是一般中小学用的东西。这些全是一流专业的真货:实验桌、水槽、柜子、玻璃器皿、显微镜、椅子……。我们只买了灭火器、防火毯、风扇和一些木板来建化学抽风箱。我们其实也要得到化学抽风箱,只是它们都太大了,不好用。 设立实验室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政府派人来检查,批准使用后就开张了。 化学至今已不是个热门学科。每一年,孩子们都只偶尔用用实验室。但是至少用起来很有专业的味道。 有些化学实验不是在实验室里做的。 有一天,我闻到一股奇怪的味道,不知道是什么。我从来没闻过这种味道。很淡,可能是地下室传来的。 我到处问别人。有没有人闻到怪味?没有人。有些人开始坐立不安。威尔逊帮的那几个男孩故意眼睛看着天花板,一副忍不住要笑的样子。 我猜他们又在搞新花样了。果不其然。 地下室后面,没有人去的角落里,他们建了一座沼气槽! 当时是七〇年代中期,全世界都处在能源危机中。大家都在讨论能源: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海潮发电……甚至垃圾发电。制造可燃气体的最有效来源是什么呢?——动物大便! 我以前就很奇怪,威尔逊帮怎么处理他们的兔子大便。现在我知道了。他们花了好几星期,建了这座沼气槽。兔子大便堆在发酵槽里,产生的沼气归集在沼气槽中。很简单的设计。若不是兔粪味道传出去了,这还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呢! 威尔逊帮并没有瞒着任何人。他们问过大卫了。大卫负责和政府工务局检查员打交道。大卫不懂化学。孩子们很小心地解释过了,但是显然只解释了一部分。我们不能怪大卫。会是巧合吗?他们没有让任何受过科学训练的大人知道这件事! 沼气槽马上被拆掉了。可惜我们始终不知道这个沼气槽能够产生多少能源。 第九章 废物利用 建沼气槽的材料全部来自于瑟谷市立废弃物处理厂。四架割草机也是从那里捡来的。还有脚踏车、汽车、高尔夫球车……全部都是威尔逊帮捡了材料来,拼凑而成的。每个星期,汉娜开车带威尔逊帮到废弃物处理厂去归集材料。 废物利用的观念深植于瑟谷。我们总是弄不懂,既然有这么多免费的好东西,干么还要花大钱买。 创校时,我们需要大量家具:桌子、椅子、沙发、灯、地毯。既然经费不多,我们都是去跳骚市场里找。 有一天,我们正在法明罕的一家店里找东西。我们告诉老板路易我们是谁、需要什么。 他说:“我简直不能相信!你们买下那幢房子的半年前,房主才把家具通通卖给我。好多家具,都还很好的,堆满了仓库。也没要多少钱,可是足够你们用上十年呢!”路易非常同情的看着我们脸上垂头丧气的表情。从那之后,路易变成我们的家具供应商,一有好东西就卖给我们,年复一年。 大部分东西是免费的。家长会把不用的沙发、地毯给我们。有一天,艾伦·怀特跑来了。他正在改装一幢公寓的大厅,他拿来了一大张完好的地毯。很快地,我们的大厅也有地毯了。 颜色不一定能彼此协调,可是我们把家具挪动一下,遮住接线的地方,效果也不错。我们常常为了室内布置吵来吵去。为了家具和地毯,大人小孩能争辩好几小时。有时候还很激动呢! 为了控制这些争吵,我们组织了一个专管室内布置的委员会。每个人都可以参加。起初叫做“油漆和壁画委员会”,后来改为“美观委员会”。其实这个委员会开起会来,那种吵杂纷乱可是一点也不美观! 免费的东西很多,化学实验室是其一。秋千和溜滑梯是一位工程师为自己孩子亲手做的。他过世后,孩子把它捐给我们。暗房设备和图书也是捐的。 有次圣诞节前夕,学校遭了小偷,掉了两台打字机。这两台打字机算是学校里比较值钱的财产。有一些脚踏车和吉他也掉了,音响也被拿走。真是一个凄惨的节日。 到了一月初,家长捐了一台打字机。我去二手货店找打字机时,和店东聊起来。他同情心大发,干脆送了我们一台。一年内,又有人捐了两台状况更好的打字机,替换掉这两台。 我们常常有剩余物资。一开始,我们什么书都照收不误。很快地,地下室和阁楼里堆的书比大学还多。幸好我们不需要花钱请人来运走,我们找了个旧书商来,还赚了点钱呢! 有一阵子我们有一堆冰箱,好像在开电器行。 又有一次,有人要给我们六台巨大的织毛衣机。虽然老旧、但是还好用。原来的主人是开织衣厂的,他认为我们应该教学生织毛衣,赚钱供养学校。这些机器会占去半层楼!我们不得不婉拒了。他始终觉得我们是一群不知感激的懒家伙。 一个美好的春天早晨,琼安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来,着急地说:“我得找玛姬一起出去,要快!” 十分钟后,她们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原来琼安看到人家丢在大门外的四张藤椅,深恐被垃圾车收走了,拉着玛姬一起去捡。我简直无法置信: “即使是以我们的眼光看,这些椅子也太破旧了啊!” 她们说:“你等着瞧!” 我等了……也瞧见了。清理之后,这四张藤椅焕然一新。她们真是有眼光。两个小时内,钢琴室多了一套漂亮的新椅子。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第十章 特别开支 当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免费的。有的东西连便宜也谈不上。 原来的烤箱看起来像古董。我们没丢掉它,怕万一有人要上烹饪课。 结果是每一年都有一大堆孩子要学烹饪。老师群中有一位大厨级的人物和好几个一般级的好厨子。也就是说,烹饪在瑟谷一向是大事一件。玛格丽特·派拉——我们的主厨,还写了一本瑟谷食谱,发行了好几千本呢! 好几位毕业生后来去餐馆当学徒,成为大厨。 这让我想起那个烤箱。我们很快就觉得它不敷使用了。它不但老旧,还吵得很。没有人想再买个二手货。一个老古董已经够了。 很显然的,我们需要“特别开支”。我们需要买两个大烤箱。可是学校经费里没有这项开支,绝对匀不出这么多钱来。 特别开支需要特别程序。所有对烹饪有兴趣的人聚在一起,不分大人小孩,举办了好几次点心义卖来筹钱。 感恩节点心义卖只是个开始。价目表和订货单发给各个家长。卖得很成功,每个人都学会了大量生产。 然后是圣诞节义卖。一家超商让我们使用场地。一群学生整夜在我家烤食物——面包、蛋糕、饼干、小点心……简直是堆积成山了。早上拿去卖,到下午一点全卖光了。 整年里,我们在校内举行了多次饼干义卖。收入不多,但是还算稳定。偶尔也有三明治义卖、沙拉义卖、午餐义卖。 复活节又办了一次大型义卖。钱终于存够了。从此开始了瑟谷“特别开支”的筹款传统。 通常,有人向校务会议要钱的时候,反应会是:“如果你真想要买这些东西,你就应该努力筹钱。”一向如此。有时候得筹全部经费,有时候只需要筹一小部分。大多时候,学校会付一半,自己再筹一半。 这种作法使得学校里经常有好东西吃,因为义卖的食物必须好吃才会有主顾上门。筹来的款项买过运动器材、暗房设备、牛皮工厂、音响……。有时候筹款的方式不同。例如有次是四个学生为了木工设备,帮学校割草。 筹款活动这么成功,校友会也决定插上一脚。每年,他们会问学校还需要什么。第一年买了台电脑,然后是印表机、书架、地毯、家具、谷仓修理……。 校友会在法明罕镇上举办过周末跳蚤市场筹钱。比较大的活动是学校拍卖大会。学生、家长、校友都捐赠物品或个人服务,让学校拍卖。他们也都热心购买物品。拍卖是皆大欢喜的社交活动。 提供拍卖的个人服务项目真是琳琅满目,让人充分认识大家的才艺。一位律师提供写遗嘱的服务;一位建筑商提供重新改建的咨询服务;一位造船商提供“全家海上一日游”的服务;学生提供扫院子和看小孩的服务。 如此这般,学校的特别开支就有着落了。 这种方式是有传染性的。有一天,三个爱钓鱼的孩子决定买条船。这需要很多钱。他们想到了广受欢迎的饼干义卖。 问题是:这不是学校要买船,是私人要买船。 三个人想了又想,终于在校务会议中提出来:“我们举办一个私人性质的饼干义卖,分给学校十分之一的收入。” 于是开启了私人筹款的先例。这些生意并不大,但是对当事人来说可是大事一件。 他们买了一条船。后来又买了拖车、马达。学校则多了个良好传统。 第十一章 流行风 瑟谷是一所很“酷”的学校。 我们不排课程,一切都跟着学生的兴趣走,因此,我们总是跟得上流行,非常前卫的流行。 七〇年代中期,全美国都在流行牛皮饰件。我们的青少年马上被感染了。木工老师吉姆·纳许正好也是一位牛皮手工专家。 吉姆和孩子们向校务会议提出申请,要把一间普通教室改装成牛皮工厂。他们来了一大群人,极力争取。皮件社团于焉成立,监督该厂的一切细节。 他们花了许多时间研究要怎么设立工厂,怎么省钱。学校出了些钱,又募了些款,工厂很快就设立起来。 我们设计了一个新的会计系统,十分有效,后来广泛应用到别的社团。皮件工厂像是一个小型商会,学校提供一笔贷款作为种籽款项。这笔钱用来买牛皮材料、金属配件、纽扣和其他小玩意儿。这些东西用批发价买进来,加工之后卖给使用的人。货物进出都是荣誉制度。孩子们做了很多皮带、皮夹子、皮鞋、小背心、手环、皮裤……,用掉了许多材料。资金开始流入,还了学校的贷款后,还可以买更多材料。甚至有足够的钱买比较花哨的用具。 皮件工厂一度是学校最热门的地方。每天都有十几个人在那儿工作,一做就是好几个小时。圣诞节前更是人挤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因为大家都来为亲朋好友打造皮件礼物。 来得快,去得也快。手工皮件一下子就退流行了。这股退烧冷流传遍全国,也传到了瑟谷。几年后,没有人要去皮件工厂了。完全没有人使用它。 工具收起来了,材料也卖掉了,工厂又变回普通教室。没什么大不了的。每个人都了解,人的兴趣是会变的,只要跟着变就好了。 类似皮件工厂的事件层出不穷。有时候是受到全美国流行风的影响。和别处一样,我们也流行过电动玩具、霹雳腰包、溜冰、东方宗教、体操。有些流行一直不退烧,变成瑟谷的传统。电脑流行起来之后,我们也用义卖的收入买了一台。年复一年,许多孩子学会使用电脑。这台苹果牌电脑用了五年,我们又买了一台更好的电脑给行政室使用。很多懂电脑的学生改用这台。 有些事会吸引住全校的注意力。水门事件那阵子,电视上每天都有公听会的转播,直到尼克森总统下台。全校都在看电视,没有任何电视剧比水门报道更引人入胜了。一些年纪大的学生弄了台老旧的十九吋黑白电视,放在最大的房间看。年纪小的孩子很快加入了,老师们也偶尔加入。一周又一周,水门报道教孩子们政治学、美国历史和时事。学生的注意力和吸收力都达到巅峰。 我记得自己当时想过:除了瑟谷,还有哪里会有这种事?全国的学生都必须跟着进度学习,只有我们可以沉浸在活生生的历史中。在瑟谷,我们不必等到三、四年之后,才在教科书里学习水门事件的历史意义。到那时候,孩子们早就没有兴趣了。 水门事件过后,一切恢复正常。没人知道要拿那台电视机怎么办。有一、两年没人看它。然后坏了。我们也没有再买一台,直到伊朗(人质)危机发生。 第十二章 社团 志同然后道合。具有同样兴趣的人总喜欢成立某种组织 ,来举办各种活动。我们也不例外。 别的学校设有俱乐部或划分科系。我们不喜欢那么做。那些听起来太缺乏弹性了,好像必须一成不变似的。瑟谷的教学必须具有极大的弹性。六〇年代早期,我在一所大学的物理系任教。在此之前五十年,物理系显然是个热门科系。四层楼建筑中,物理系就占了一整层。我去的时候,一千个学生中只有五个念物理,而且都在街的另一头上课,可是物理系仍然占了那一整层楼,房间都是空的。别的科系却因为空间不够,正在盖新的大楼。我在别处也常常看到这种僵硬、浪费的规划。 我们不要分科系。那怎么办呢?我们决定办社团。社团由校务会议指定成立,独立运作,只有申请经费或设备时才经由校务会议批准。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社团,选出社团主席来主导一切。 社团有几个特点:开放给每一个学校成员,经由民主程序运作,任务达成即可解散。 校务会议一旦决定可以成立社团,大家就忙起来了。举凡各种兴趣、各种活动,都要成立自己的社团。几个月内,我们有了美术社、陶艺社、音乐社、合唱团、牛皮饰件社、露营社、登山社、化学社、游戏室管理社、木工社、电影音响社、摄影社……等等。我们全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张旗鼓一番。 一开始,大家以为社团会比较容易拿到经费。私人开支在校务会议上一向很难过关,很多人以为社团听起来这么正式,一定很容易要到钱。这个希望很快就破灭了。申请经费时,社团也一样难以过关。 过了一阵子,尘埃底定,大家习惯了下来。有些社团始终不太稳定。电影音响社一开始吸引了很多注意,很多孩子喜欢电影、音响和录影机。后来大家又没兴趣了。有那么许多年,这个社团只有一个成员,自命为主席。这倒无所谓,我们并没有规定社团至少要有多少人。开校务会议时就不同了。这位电影音响社的主席再怎么说也只是一个人,我们很难让他代表整个社团要这要那的。多年之后,有许多人对音响设备产生兴趣,这个社团再度成为热门社团了。 有的社团有很多团员,有的只有一个人。牛皮饰件社最热门时有十五个社员。木工社通常有十来个人。摄影社则不一定,要看当时流行不流行。烹饪社总是有一大堆人。 有些社团负责行政工作。老师人力不足时,资源社负责找寻客座代课老师。有些代课老师从此待了下来,成为正式人员。另外还有图书管理社和出版社。出版社负责发行学校出版的书。 许多社团经不起时间考验而消失了。第一个消失的是牛皮饰件社。游戏室管理社维持了几年才解散。电玩社热门了好久才寿终正寝。各种美术社最后合而为一。 体育社关闭过好几回,又都起死回生,卷土重来。一开始由一大群运动健将热心组成,后来他们发现打球是一回事,管理运动器材是另一回事。体育社就此结束。后来另一批小孩极力游说,答应会好好认真管理。这一批维持了一年之久。体育社第二次完蛋。几年后,又来了一批不同的人,很有把握地、肯定地坚持要求,他们一定会认真负责。校务会议给了他们一些经费,然后等着看好戏。他们也只维持了一年。现在体育社已经步入第五代管理了。有人总是不死心。也许户外活动就是难以维持秩序吧! 第十三章 个人账户 不只是社团有开支。个人也需要买东西。烹饪、做牛皮饰件、洗底片、塑陶……都需要付材料费。 最开始是厨房。起初每个人自己带材料来,但是大家马上觉得不对劲了。除了太麻烦之外,人们常常忘东忘西的带不齐全。于是变成集体购买。 采买没问题,问题是孩子们老是忘了带钱。没忘记带的则往往需要找零钱。还有账单。真是麻烦透了。 我们有了个新主意。 “每个人可以拥有私人账户。”我们开家迷你银行。每个人的账户里都可以存钱、领钱。 我们也找到便宜的收据本子,看起来很像支票。太棒了!私人账户还有支票可开!每周对账,完全不需要带现金了。 我们的实际做法在开始时稍有不同。我们每一年每个人十块钱做零用金。我们说:“这十块钱是由你们学费里拿出来,让你们买材料用的。如果你需要更多钱,就得自己拿来存。” 听起来很好,可是行不通。很快地,我们学到了“白吃午餐”的人性心理。 孩子们一旦发现自己有十块钱可花,他们就开始乱花一通。以前一毛不拔的孩子,现在想尽办法花钱。大家都觉得不花白不花,不花是傻瓜。 基于瑟谷的自由精神,我们并没有规定什么项目可以花钱,什么项目不可以花钱。“如果是私人账户,就是私人账户,他们必须自己下判断、自己决定要怎么花。我们不管。”当然我们都知道大家买些什么,账目都是公开的。 有人开始买热门音响唱片。我想许多人开始感到不安,唱片似乎并不算是教育器材。不久之后,又有一项开支引起我们的注意:比萨饼。我们受够了。在校务会议中,绝大多数的人同意,学校不应该提供这种白吃白拿的服务。十块钱零用金自此取消。 个人账户则一直流传下来。社团用批发价进货、社员用自己的账户支票付款使用。如此一来,材料不但比较便宜,盘点起来也比较容易了。 我们也偶见超支的账户。有些支票会被退票。就像外面的世界一样。 第十四章 烹饪 新出炉面包的香味弥漫全校。大家逐渐向厨房集中,等着吃面包。玛格丽特·派拉正在切厚厚的面包,卖给大家。收入归烹饪社所有。牛油免费。 终年可见这种景象。面包、比萨饼、蛋糕、水果派、饼干……由玛格丽特手中,进到大家的肚子里去。 不是每个人都只顾着吃。她有很多助手。有时候孩子们会主动要求她教他们做这做那,有时候她会贴个公告,说星期二会做什么,有兴趣的人可以报名。 何等景象!有时候是一群小不点,七、八岁而已。有时候是一群青少年。大部分时候是混龄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一起工作。酷的孩子、书呆子的孩子、灵巧的孩子、笨拙的孩子、有学问的孩子、不用大脑的孩子……都来跟玛格丽特学烹饪。如果他们付钱一起买材料,他们就可以把成品带回家——例如一顿意大利晚餐、一些甜点。否则的话,就开放给全校吃,烹饪社趁机赚点钱。 玛格丽特由创校开始,在瑟谷待了十六年才退休。她是个很棒的厨子,也是个很棒的老师。最吸引人的是她的智慧。她生长于美国中部,嫁给军人,在三〇、四〇年代随着军队驻防世界各地。在那个时代,军队对眷属的照顾很有限,她一切要靠自己,磨练得异常能干。除了熟悉军队运作之外,她也熟悉人性的种种。 孩子们爱死她了。每个人都喜欢玛格丽特。最有问题的青少年也拿她当好朋友,她会和他们一起抽烟喝酒,真心对待他们。他们做错事的时候,玛格丽特也会说说他们,但是她总是很尊重他们。她对六岁小孩的态度也一样,拿他们当小大人看待。不收拾善后的人,总会听到玛格丽特用她那特大号嗓门吼起来,谁也不敢不听话。 对玛格丽特而言,人生乐事莫过于吃。我们真是吃得不亦乐乎!她什么都会做。烹饪是瑟谷最受欢迎的活动,年复一年,月复一月。这全是因为在玛格丽特领导之下,学校发展出了精益求精、埋头苦干的烹饪精神。 工作起来,玛格丽特绝不放水。不管年纪多小,每个人都得认真工作。每个人都得削苹果皮、量称材料、混合材料、注意烤箱、洗盘子、擦桌子。每个人都可以拿东西、放东西。在她的监督下,厨房总是干干净净的。 除了玛格丽特之外,别人也教过烹饪课。经过烹饪社核准使用厨具的小孩,常常自己做东西吃。别的老师也会组织烹饪活动。有时候还有系列活动,例如烤面包课、中国菜烹饪课、基础烹饪课……。 有时候会看到一些比较奇特的烹饪。非常奇特。例如芭芭拉,她喜欢健康食物——非常非常健康的食物。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不是偶尔用些全麦面粉而已。芭芭拉绝不使用任何糖、只用新鲜蔬果和自然五谷,而且尽量不用任何烹饪方法。只有她会想到用全麦面粉做无糖蛋糕。 芭芭拉很有人缘。每次她贴了告示开烹饪课,都有一大堆人报名。他们喜欢跟她在一起。有时候,他们会发现烹饪是个挑战。有一次他们做了一大堆看起来很像巧克力饼干的东西,里面含有小麦、荞麦、向日葵子、大豆粉……而且没有放发粉和糖。尝起来可一点也不像巧克力饼干。 每年六月我们会做冰激凌,用的是老式的手摇机器。这个传统也是从玛格丽特开始的。她小时候在农场长大,就是这么做冰激凌的。材料运来的时候,总是引起骚动——鲜奶、冰块、粗盐。孩子们轮流摇机器,一摇便是几个小时。摇到后来比较硬了,就让大孩子接手。做好之后,厨房门口一定大排长龙。闷热的夏天里,吃冰激凌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就连收拾善后也不那么无聊了。 第十五章 混龄制 “混龄制”是瑟谷的秘密武器。 我从来不明白为什么学校要分龄上课。在真实社会里,人们并不以年龄分组工作。同龄孩子的能力和兴趣也不一定相同。 我们发现把孩子不分龄的放在一起,会自然混龄,就像社会一样。 我教怎么做三明治的那次,学生从十二岁到十八岁都有。烹饪课最常见到混龄现象。后来我教现代史的时候,十岁的艾卓安挤在一堆十六、七岁的大孩子里,一起听课。 原则始终如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兴趣最重要。有些课需要技巧,年纪小的孩子常常技巧反而更好。 孩子们学习速度不同的时候更有趣。他们会互相帮忙。他们必须如此,否则进度会太慢。他们愿意如此,因为他们不需要彼此竞争成绩或小金星。他们喜欢如此,因为帮助别人学习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乐事。 这种景象令人异常感动。学校到处充满了混龄活动。 混龄也满足孩子的某种情感需求。十六岁的大孩子和六岁的小孩子挤在沙发上,念故事书给他听。这可以满足大孩子照顾别人的心理需求,而且也让小孩子觉得舒服、安全——身边充满了大人和大孩子照顾他。相对的,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教一个十六岁门外汉如何用电脑时,也会觉得非常自得。 社交层面也是混龄的优点之一。孩子们第一次举行舞会时,我想像着满屋子“壁花”。这是我的个人投射。初中第一次参加舞会时,我的老师叫男生站一边,女生站另一边,一切都完了。 孩子们让我们吃了一惊。每个人都来了,每个人都跳了舞。年纪相差一岁的、十岁的,都一起跳。首奖得主是一个十岁女孩和一个七岁男孩组成的那一对。每个人都玩得很尽兴。时光流逝,小孩子变大孩子,这个传统却从未改变。 小孩子会模仿大孩子,甚至会崇拜大孩子。有时候大孩子的行为会变成负面示范,我们的儿子麦克十八岁时跟我们说:“我真高兴自己小时候总是和青少年混在一起。看过他们的例子之后,我就不用浪费时间做那些没有意义的事了。我知道什么有用、什么没用。” 大孩子也会受小孩子影响——他们好像是家里的弟弟妹妹一样。雪伦四岁来瑟谷,她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头一年,她变成学校里每一个人的“孩子”。大家念书给她听、跟她玩、和她说话、拥抱她。校友带着小孩来看我们的时候,这些青少年和小孩一玩就是几小时。 至于学习层面,小孩喜欢跟其他孩子学习。这样比较容易。其他孩子不久前才学过,教起来比较了解困难在哪里。不像大人,都已经忘记自己小时候是怎么学的了。孩子的解释往往更简单、更清楚。他们也比较不会给人压力、不会批评。而且孩子们都会想快快学会,好跟别的孩子一样。 孩子也喜欢教别人,这使他们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教别人使自己学得更彻底。他们必须自己弄懂了、整理好了,才能教别人。所以他们会努力弄清楚,才能跟别人说清楚。 混龄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大大提高了我们学校的教学效果,使得学校成为一个有人性的、真实的、有活力的学习环境。学校好像是一个小社会,每个人都互相学习、互相帮忙、互相教导、互相纠正——互相分享生命。我很喜欢这种气氛。 大人也可以向孩子学习。汉娜写过一篇文章《大树》,是最好的示范: 今年秋天,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我第一次“看见”了学校前庭的大树。我在瑟谷十八年了,这么说起来是有点奇怪,但是我是说真的。每年秋天,我看着大树的叶子变红、掉落,树干光秃秃的伸向蓝天。每年春天,我看着新叶子长出来,先是粉红的新芽,然后变成一片深绿。我也看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爬上这棵大树,越爬越高,有时候爬到树顶,一坐就是好几小时。可是直到今年,我才真正了解、真正看见了这棵大树。作为一个大人,我不了解这棵树,直到一个小女孩教会了我。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雪伦很快乐地告诉我,她学会爬树了。她说是乔伊丝教她的,她也要教我怎么爬。我跟着她走出去,因为太阳照得正好,满山的秋色引人陶醉,地上的落叶闪着金光,我不想让一个小女孩失望。雪伦告诉我怎么爬树,要我照着做。我帮过很多小孩爬上去,也帮过很多小孩爬下来,可是我自己从来没爬过。 雪伦不肯轻易放弃,我知道如果要她对我保持好感,我必须乖乖地爬这棵树。她很有耐心地一步一步教我,哪里放脚、如何爬上爬下。我第一次爬上了大树。 在树上,我才发现这棵树有多美。我无法形容这些巨大的树干、温暖的空间,以及我的感动。我才明白,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见”这棵树。大人总觉得自己比孩子有知识,孩子需要学习、需要教导,但是我相信瑟谷的每一个孩子都比我更明白这棵树的美,而我们大人却忽视了天天在眼前的美景。雪伦是个好老师,我会永远珍惜她教我的这一课。 第十六章 游戏 一个村庄逐日成长了。美术教室的大桌子上,粘土做的模型简直能以假乱真。 六、七个小孩在桌子旁,一面聊天、一面做模型,一做就是好几小时。他们想到什么就做什么:马、树、车子、卡车、动物、栅栏、人们……。而且做得非常好。例如每一辆车子的引擎盖子都可以拿下来,里面真的有一个引擎。汽车还不到一个手掌大。人物大约有一根手指长,有衣服、有表情。屋顶上有屋瓦、墙上有门、屋子里有桌子、椅子。 全都是粘土做的。他们努力工作了两年。这是一场重要的游戏。 没有人敢说这一群八到十四岁的男孩子是在做美术作品,他们会很生气的。没有大人帮忙他们。对他们而言,这全是游戏。很认真的、专注的游戏,没有限制的玩耍。 学校里每一代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俱乐部。通常是九岁、十岁的时候开始,偶尔有几个小一点的跟班。每个俱乐部通常维持一、两年。俱乐部有自己的总部。一开始是树林里的一个旧木寮,后来木寮倒了。然后是马厩里的一个小房间。接下来是主建筑里的一个衣橱,但是消防规定不允许他们待在那里。之后,总部可以是任何“秘密基地”,有着想像的墙和屋顶、地毯、桌椅、仪式、计划、守卫。很复杂的一个秘密社会。这些孩子都非常忙碌,非常专注。 游戏在我们学校是很重要的事。我想,对于别的孩子和童心未泯的大人而言,游戏永远是很重要的事。教育专家总是怕孩子游戏的时间多余学习的时间。偶尔,心理学家会分析游戏里的学习价值——例如肌肉训练、创意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任何使游戏听起来更像学习的藉口。 在瑟谷,游戏是生活的一大部分,也是学习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学到的,不是那些心理学家分析的结论。他们在其中学到如何专心,如何没有限制的尽情表达,不顾劳累、不急迫地、不用做到一半停下来的专注。他们学到的教训,会跟随他们一辈子。 学校里的孩子,尤其是小的孩子,整天玩得忘了吃、忘了休息。到了下午,他们饿扁了、也累扁了。他们努力工作了一天。 虽然游戏这么复杂,用的工具和设备却很简单。 创校时期,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讨论,如何由有限的经费中挪钱买“必要的”玩具,尤其是给年纪小的孩子玩的玩具。我们买了一般幼稚园里有的玩具。 第一年过去了,我们简直不敢相信。没有人要玩这些玩具。少数被派上用场的玩具也完全不是原来设计的玩法。 孩子们最爱玩的是椅子、桌子、衣柜和校园里的树丛、石头、隐秘角落。他们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想象力。 虽然没有人玩,学校里的玩具却有增无减,总是有人捐玩具给我们。十二年后,我们把四分之三的玩具收进纸箱,堆在阁楼里。阁楼很干,应该可以放很久不会坏掉。 也有例外。大孩子喜欢玩大富翁,一玩可以玩好几天。一个叫“危险”的游戏流行了四年,训练出一群军事专家和地理专家。当然还有“地窖的恐龙”也流行了很久,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一套小玩意儿。这个游戏比别的游戏更容易受到外人认可,因为它比较有“教育性”,例如可以学到中古世纪的历史。 我们认为游戏是重要的。我们绝不干扰游戏。各个年纪的孩子都忙于游戏。我们的毕业生出去之后,一方面懂得如何全心全力投注在他们要做的事上,一方面仍不忘记如何欢笑、如何享受人生。 第十七章 图书管理 我以为大家会为了黄胶带而吵翻了。 为了图书管理规则,我们已经开了无数的会议。图书管理员宝拉很热切的辩解:“小孩子的书必须贴上标签。黄色胶带最好,最明显。”宝拉以前做过学校图书管理员,觉得需要改造我们的图书管理方式。可是老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我一直问:“我们为什么需要贴标签?难道我们怕小孩子误读大人的书吗?” 大家争论不休。宝拉担心小孩子拿了比较深奥的书,会对读书这件事产生反感。在她看来,大人的世界对孩子而言是有点可怕的,大人需要保护孩子们不受伤害。 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黄胶带代表了大人对孩子的不信任。再一次证明了大人完全不了解小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和征服未知世界的决心。 经过好几个月激烈争执,终于投票了。黄胶带输了。宝拉不久后辞职,连学校第一天开学也没看到。她始终没能看到我们图书馆里的实际运作。 其实,说是“运作”有点不正确,应该说是“非运作”。对我们而言,图书馆是一种资源,每个人想得到知识的时候,可以去查阅资料的地方。 令人痛心的是,所有的图书馆都那么死气沉沉。首先,我们不喜欢把所有的书全都集中放在一间房间里。在那里,图书管理员虎视眈眈地盯着每一个人,大家都得非常安静,只能小声耳语、谨慎走动。我们希望到处都有书,舒服、自在、容易拿到、随时可以读,不用借阅。 我们要孩子们随兴拿书看,越多越好。我们不怕书被弄乱了。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很多好书。人们喜欢读的好书。 因此我们需要有新的购书方法。老方法似乎不适用。我们不觉得以图书为业的人会了解各行各业有什么好书。只有各行各业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好书。 我们的方法很简单,也不费钱。我们要求大家把自己的书捐一些出来。这些书都是各个人挑选过的、有兴趣的、有用的、特别的、喜欢的。瑟谷的书一向是由大家这样捐来的。 当然,不是每本书都是好书。哪个图书馆敢号称自己的藏书都是好的?挑任何一本书,都可以为了它好不好,吵个不完。至少我们的书都是经过某些人亲自挑选和认可的。 很快地,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塞满了书。每一年,我们都做新书架来放更多的书。 有时候,书实在是太多,要把我们淹没了。我们只好卖书。 有时候收到的书实在是太多、太奇怪了。有次我们收到全套麻省立法记录,谁也看不下去。也有人送来许多科学文献,没人看得懂。我们通常把这些没人看的书捐出去或卖掉。大部分的书会上架,孩子们会去翻阅。 当然我们也买书。如果某人有特殊需要就提出申请。 七〇年代中期,我们收到教育局的信,里面有一张支票。政府为了提高全国教育水准,给每一家学校一笔图书经费。国会大概觉得看书是好事,学校里应该有更多书。出版商大概乐见其成。 不管需要不需要,这笔钱就在那里。我们起初想退回去,可是好像不太好。于是我们拿了这笔钱,交给校务会议,供大家买书。美国总统一直换人,政治一下子右倾、一下子左倾。这些图书经费倒是源源不绝地寄来。 那么黄胶带呢? 我们做了一些让步。小小孩子的书没有被放在书架高处。它们被放在低处,使小小孩子不需要爬梯子就可以拿得到了。 可是没有贴标签。我们不希望哪个小孩在看大人书的时候,有人跟他说:“你在干什么!干嘛偷看大人的书?” 我们也不希望大孩子看小孩子书的时候,被别人看到了觉得不好意思。 第十八章 时间表 瑟谷没有上下课的钟声,没有课表。 任何一个活动要维持多久,都由成员决定。这要看个别需要。时间够了,就是够了。 学校每天由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五点。有的人早上九点进了暗房,忙得忘了时间,到下午四点才又冒出头来。 十三岁的杰卡坐在拉坯机前。早上十点半。他开始拉坯。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四周人来人往。他的朋友去踢球了,他没有去。三个小时了。下午两点十五分,他站起身来。今天没有成品。拉出来的陶坯都令他不满意。 第二天,他又去试。这次拉到下午一点,拉出了三件满意的作品。 十一岁的汤玛士和纳森从早上九点开始玩“地窖与恐龙”的游戏,一直玩到下午五点。第二天也是。第三天,他们玩到下午两点,决定暂时不玩了。 九岁的雪莉窝在椅子上看一本书。她回家后继续读,连续三天,直到读完了。 六岁的辛蒂和雪伦到树林里散步。很美的春天。她们一去便是四小时。 丹第一次钓鱼便迷上了,他天天钓鱼,连着钓了三年。 在瑟谷,时间不受管制。时间的使用无所谓“有意义”、无所谓“浪费”。 时间在这里,是生命内在的律动。生命在进行之中,事件不断发生与结束,时间就随着每一个动作往前自然进行。 没有午餐时间。任何时候,饿了就吃。早上十点半、中午十二点、下午两点半、下午五点。小熊维尼的钟永远指在上午十一点。他总是有点饿,总是可以说:“十一点了,可以吃午饭了。”任何时间都可以是十一点,都可以吃点东西。 一年又一年,我看着孩子们照着自己的时间表成长。我看过孩子一下子进步很多,又一下子停顿不前,好像永远不会再进步了似的。我看过孩子整天做白日梦,然后慢慢地回到现实。 如果学生需要更多时间,我们就把学校钥匙给他。有的早来,有的晚走,有的周末假日也来学校。 学校完全尊重每个人的时间规律。这一点是不可动摇的。我们让每个人或早或晚地找到自己。 学生很明白这一点。他们很珍惜这种自主式的时间表。我常常听到大孩子说:“学校给我时间,让我找到自己,这是最重要的。” 专心会使人忘记时间。我读到伦琴发现X光的描述时,非常惊讶。伦琴兴奋得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不眠不休地工作了好几天,才带着实验结果出来。这位沉默木讷的物理学家,为了专注于自己的实验,连放在实验室门外的三餐也没有碰。 天才都具有完全的专注力,往往不会留意时间的流逝。有人会说:“可是那是天才呀!”但是我们在某一方面,也有我们的才能,也有专注的潜力,也需要暂时忘掉外在的时间步调,倾听我们生命中自然产生的韵律。 个人的时间可以自由,学校的时间却要求准时。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几个人若约好了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见面做某件事,准时便是一种义务。他们必须调整自己的时间,以便大家能够配合。 校务大会于每周四下午一点准时开始。不想去可以不去。但是想去就要准时。课程也都准时开始,否则就取消不上。任何外出都准时出发,迟到的人就不能去。公众生活中,个人的时间表必须遵守团体规定。 时间的自由使得混龄教育行得通。年级不再是个问题。六岁大的孩子、青少年、毕业生、老师、家长……都可以互动,人的个性比年纪更能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科学家尼尔·波尔曾经与十年不见的老友重逢,两人重拾十年前未完的话题,完全没有受到时间的影响。在瑟谷,这种情形一点也不稀奇。 在瑟谷,时间是属于大家的。 第十九章 学习 瑟谷教我们的是:虚心向学。每一天,我们面对自己的无知,与它奋战,不得不虚心承认自己是无知的。 “学习”本身,便是需要学习的。我们当初踏入教育界时,自以为对教育有所了解。 我还记得自己早年在大学教书的经验。我懂得自己教的内容,我也读过心理学和人类发展学。我的学问这么丰富,我在世界顶端,有这么多东西可以给我的学生。 现实逐步入侵。首先,我发现学生坐在那里,看起来好像有兴趣,实际上是无聊死了,他们才不在乎。然后我发现他们根本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会说:“这一点很重要,课本上没有的。”一点用也没有。考卷收回来,答案全是课本上的那一套。 我读更多书、更努力了。可是事情没有改善。我的同事也都有同样的困难,不管他们努力不努力。慢慢地我明白了,只要学生没兴趣,不管我怎么教、怎么威胁利诱、怎么启发,都没有用。我终于明白了一件可怕的事:我们根本不懂学习是怎么一回事,不管一个人想不想学。 有时候,我觉得学校像是国王的新衣。年复一年,大家自认为是教育专家,努力地提供教育给孩子们。教育不成功,就花更多钱来改进。 可是那又有什么用?不管你怎么教,孩子想学的时候,自然会以自己的方式学会。 在瑟谷,我们不断看到这种现象。我从来不懂孩子是怎么学会的。 在瑟谷,我们不假装懂得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只是在这里陪着孩子成长。他们要求我们帮忙的时候,我们就帮忙,否则我们只是站在一旁。 这些孩子的学习过程都不尽相同。皮亚杰若是看到了,会大吃一惊。学习阶段?认知过程?每个孩子必经的学习阶段和认知过程根本不存在!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用同一个方法学习。少数用类似的方法学习。每个孩子都如此不同,如此特殊,我们只能虚心地看着他们摸索。 所有的孩子都随时在学习。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老师们只是次要的角色。 孩子们会利用书籍、别的孩子、工具、大人来学习。主要的工具是他们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探索、去掌握、去了解四周。 他们观察四周的世界、了解它、体验它。他们不是整天坐在教室里。 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因为他们四周全是人——不同年纪的人。 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因为他们必须得学会负责。杜鲁门总统桌上有个牌子写着:“为自己负责”。没有人会为别人负责,他们必须自己解决问题。 每天看着这些孩子,让我不断学到一些新东西。例如有人认为:“如果你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们一定会选择比较轻松的一条路,他们绝不会面对困难。”每次有人这么说,我心里都会想:“你都看到了哪些孩子?”有时候我真的就说出来了。 真正的情况绝非如此。孩子们通常选择了比较困难的一条路。真的。 我不懂为什么会这样。可是真的是这样。孩子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勇于迎接挑战,克服弱点。 手脚笨拙的小孩整天打球;怕数学的小孩猛读几何;没人缘的小孩不断试图交朋友;朋友有一大堆的又爱找时间独处。每个人都有极深的挣扎和极强的决心。 然后是五育均衡的观念。“你得逼他们什么都学一点,孩子需要在学校里接触不同的东西。不去管他们的话,他们会变得太狭窄了。” 这完全没道理。首先,人类文明如此巨大,谁有资格为大家决定,哪一些值得学、哪一些必须学呢?我认为这是一种妄自尊大的想法。况且,现代社会资讯如此发达,哪个孩子不是天天吸收了一大堆资讯,还需要我们操心他们会太封闭吗?同样一批人,今天说孩子们太狭窄封闭,明天又会说孩子们被过度刺激了。最后,为什么狭窄就不好呢?对谁不好?莫扎特吗?爱因斯坦吗?莱特兄弟吗?这些人之所以伟大,全是因为他对某一件事专注的成就。他们可不是五育均衡的。 这全要回到“虚心”原点上。聪明人只比笨人少笨一点而已。别去管那么多吧!孩子们会学到他需要的东西,也许更多。只要我们不去干预他——除非他要我们帮忙。 第二十章 评量 有一天,我和一个六岁大的男孩丢球玩。我一直“鼓励”他:“好球!丢得好!接得好!”忽然,他很生气地把球丢到我身上,吼着说:“我不要跟你玩了!你乱讲。我丢得那么烂,你还一直说我好。你在装蒜!” 他说得对。我错了。这也是我在瑟谷学到的一个教训。 瑟谷不打成绩。学生评量自己的进步。大多时候,他们的评量标准很严苛,往往要和外界最好的成绩相比较。 数学评量很简单。乘法、除法,会了就是会了,不会就是不会。其他的计算也一样。如果不懂,他们会找人帮忙,直到弄懂为止。修车的孩子知道自己会修什么部分、不会修什么部分。会修的部分越多,他越是个好的修车匠。他不需要别人告诉他,他还不会修些什么。 每个活动都是这样。塑陶的人见过专业陶艺作品、画画的人看过许多画、写作的人读过书、演员看过戏、学乐器的人听过音乐会或唱片。他们心中自有好坏,每个人会自己订定目标去努力。 通常,和完美目标比较出来的自我评量是很令人挫折的。做得不好,几天或几星期的努力全都报废了。我不只一次地问学生:“为什么要撕掉这张美丽的画呢?”他们总是说:“因为太丑了!” 挫折引起愤怒、坏情绪和自我批评。想安慰他也没有用。“做得很好呀!”的真正意思是:“以你的年纪、以你的程度,已经算是做得很好了!”这才不算安慰。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目标,这些安慰的话听起来非常空洞、无用和虚伪。 有些时候,挫折引起的自我批判会严厉到使他们放弃努力。不过大多时候,他们会一试再试,直到他们可以来跟你说:“这是件好作品。” 有时候,孩子们会寻求外界评量,使自己进步。他们会要求诚实公正的评量。每一个学徒都在寻求外界评量:他一方面在师傅那里接受训练,一方面得到师傅给他的评量。 这全要看孩子和科目而定。很多人来找我说:“可不可以麻烦你看一看、改一改我写的文章!”这些孩子又聪明又会写,可是文章里就是有哪一点不对劲,希望我帮忙。 既然来找我,我一定乐于帮忙。他们说:“够了。”我就放手。他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瑟谷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如此。这是我们的校规。 瑟谷精神之一是我们不评断任何人。我们不拿人和人互相比较,或与任何标准比较。对我们而言,“比较”就是侵犯学生的隐私和自主权。 学校不是法官。如果学生要介绍信、老师也答应写介绍信了,他必须使用私人信函,而不能用学校公函,因为这是私人之间的事情。瑟谷学校的立场是不写介绍信的,因为每个人都很好。 这个政策是会造成某些困扰。一次又一次,申请大学或工作的文件被退回来,因为表格上要求高中成绩单和介绍信。我们会写一封信,很客气地解释我们的种种政策。我们说明瑟谷不打成绩、没有成绩单。十之八九,对方会接受我们的解释。学生得靠自己去说服对方。这才是应该的做法。 另外十分之一的情况则很有趣。有时候他们会不断地送电脑列印的信来催件。碰到这种时候,我们必须坚持:我们也不断送信过去,直到有人能亲自处理这件事。有些时候,会有人打电话来:“你们能不能多多少少给我们一点评量?就在电话里口头评量一下?反正没有别人会听到。”我们只能很耐心地解释为什么不能。 以我们所知,我们“不打成绩”的政策并未给学生造成损失。也许给他们制造了一些麻烦。可是这种困难也是瑟谷精神之一:学习自己订定目标、克服困难、达成目的。在学校里,因为这种不打成绩的政策,孩子们之间无需比较,也无需争夺大人的偏爱。在瑟谷,大家总是互相帮忙,因为我们没有理由不这么做。 第二十一章 避雷针 马克吐温有个关于避雷针的故事很有趣。有个卖避雷针的推销员,说服了一位顾客买了许多避雷针,装在房屋各角落。打雷的时候,这位顾客待在房子里出不去了:避雷针把所有的雷都吸引来了,房子外面笼罩了一层雷电。 我们创校之初,就是这种情形。六〇年代末期,瑟谷成为教育改革风暴中的避雷针。 当时的美国社会动荡不安。一连串的政治冲突使得国家陷入分裂、人民愤怒、暴力充斥。学校也不例外。 新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窜起。不满体制教育的老师、家长或政治团体,甚至于学生本身,都出面成立学校。许多自称为“自由学校”。后来都称为“另类学校”或称为“非体制学校”。 瑟谷和这些学校不同。我们早就在人类历史、学习方法、美国经验中,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人生哲学与目标。一九六八年,因为命运使然,我们终于有机会建校。当时整个麻省东部,只有我们一家另类学校肯收青少年。即使是国小阶段的另类学校也只有少数几家而已。 对很多人而言,他们没工夫去细细挑选学校。我们成为另类学校的避雷针。大家一窝蜂似的跑来登记入学,根本不管我们在说些什么。结果当然是一塌糊涂。大部分的家长其实是想要一个改良式的体制教育。他们要学校紧紧盯着学生、好好辅导他们、加强教育。这跟我们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驰。 起初,他们耐心等待。学生也在等待。他们相信我们提供的自由自主只是一种手段,使学生觉得自在的手段。几个星期后,老师们一定会出面,会很温柔地拥着孩子的肩膀说:“好啦,强尼,你已经玩了好几个星期了,该用功了吧?要不要我们帮忙?” 可是我们一直不干预。我们坚守原则。大家慢慢意识到我们真的不会干涉孩子的自主学习。孩子们真的可以自由选择。 这下可热闹了。一半的家长用着政治革命般的怒火与学校对抗。经过一个月的战争,学校活下来了,我们继续工作。 创校的战争与分裂,使得我们不再是教改避雷针。申请入学的人比较了解我们了。他们不再把我们和别人弄混。 有位朋友曾说:“我知道你们和其他改良式自由学校的不同在哪里。” 我心存怀疑地问:“在哪里?” 他说:“在你们学校,你们要学生做他喜欢的事情;在其他学校,他们要学生喜欢他做的事情。” 这句话说得好。 我们从来没打算要娱乐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去学一些“应该学”的东西。我们从来不觉得开开心心是最重要的事。在瑟谷,现实更重要。为了学习、为了成长,每天的挣扎、失望、失败和别人追求的快乐与满足是同样重要的——或许更重要。 这些想法已经没有人争辩了。我们不断地看到自主学习带给孩子的好处,我们的信念易发坚定。 我们成为另一种新的避雷针。或许更正确的说,我们是一束光,吸引着各地有相同理念的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真正自由的学习环境。 第二篇 自在生活 在学校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你可以让学生坐在规定的课程中学习,也可以让他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更可以让他们在校务的运作中学习。学习的对象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比自己还小的孩子。学习的事情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学习的方式有时候是错的,有时候是对的,只要不断的去检视,修正就好了。如果整个学校都处在这种学习的气氛之中,那么孩子们便会逐渐意识到:“其实学习便是一种生活,而生活也是不断在学习之中。”那么孩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抱着这种乐观的态度,自在生活。 第二十二章 校务会议 每周四下午一点整,校务会议准时举行。主席就位,又一次会议开始了。 校务会议是学校的生命中心。校务会议主导瑟谷的一切。学校生活的大小事情都由校务会议决定。所有的决策权也都由校务会议掌握。学校几个重大决议案都是在这个会议中决定的。 一九六八年,经过连续六小时的会议讨论之后,成立了学校的法庭制度。十一年后,法庭结构改变。六年后,法庭结构再次改变。这些改变都是经由许多校务会议中的讨论而产生的。 所有严重犯规在此讨论,法庭判决也在此公告。 学校各项规定都是在校务会议中提出、讨论、投票通过。这些全部汇集在学校的“律书”中。 偶尔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规定出现。早期学校里常有纸屑,我们老是在想办法维持整洁。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人非常在意纸屑问题,有的人则毫不在乎。爱整洁的人没有法子说服那些不在乎整洁的人。于是杰克建议:“爱丢就丢,爱捡就捡。”这真是自由到了极致的地步。大家很不情愿地同意了。这条规定维持了两年,不在乎整洁的人才投降。 学校社团经由校务会议同意成立;教师聘约由校务会议发出;特别开支在校务会议中审核;个人申请经费也在校务会议中提出。 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争论不休。有些重大决议只花十五分钟就通过了,有些小事反而花几个小时讨论。 丹尼斯想在学校贩卖铅笔,一枝十分钱,让学校抽一成。但是学校已经有个铅笔贩卖机,一枝卖二十五分钱,而且已经有了足够用五年的库存铅笔。如果让丹尼斯卖铅笔,不是要让学校的铅笔卖不出去吗?会议忽然成为热烈辩论场。 很多原则被拿出来讨论。自由贸易、保护主义、学校铅笔贩卖机的历史都谈过了。没有人事前想象得到,这么一件小事会引起任何讨论。 不论年纪大小,每一个学生都在校务会议中拥有一票。每一位老师也有一票。既然学生比老师多出七倍以上,他们对学校具有实际的主控权。 创校时,我们不知如何把校务会议合法化。在麻省法律里,小孩子没有像大人一样的法律权力。我还记得学校聘的两位律师来回踱步说:“你要让四岁、八岁、十二岁的孩子和大人一样拥有投票权?”这两位律师都是很热心、很支持我们、很有成就、长期为公众服务的人。他们就是不能接受这个观念。但是他们还是找出了解决的方法。 校务会议对全校开放,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到场。只有在场的人才有投票权。不能授权投票。学校就像任何民主社会一样:关心某个议题的人便会来开会投票,不关心的人就不会来。 你只要看一看来的人是谁,就可以猜到讨论的提案是什么。如果忽然来了一大群喜欢运动的小孩,一定是要购买运动器材。三个十二岁的小孩出现,八成是想开家小店卖东西。有些人总是会在场。这些关心学校事务的人,不分年龄大小都有,就像任何一个城镇一样。 你不需要由在场的成员去猜测提案内容。每周公告提案内容,让每个人都知道有些什么提案。创校不久就开始这么做了。 校务会议有一定程序。主席熟悉程序,别人也偶尔帮忙主席。主席点到的人才能说话。每个人都是对主席说话。全场必须安静守秩序,否则主席必须干预制止。几乎全部都采用多数决议,每一个重大决议均需二读通过。花两次会议做决定的目的,是让大家有充分时间想清楚。 除了少数几年之外,主席都是由学生担任。主席在校务会议中每年选出,任期一年。 校务会议非常有效率,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决定很多事。会议很少超过两小时。以每周两小时的时间主持全校校务实在是很少的。创校初期,常有人批评我们会议太正式了。他们说:“会议应该更温暖,更顾到大家的情感需求,让大家有机会发泄一下心情。”有些人受不了多数决议,他们认为要好好讨论之后,达成一致决议。 瑟谷的民主制度远溯自古希腊时期。我们从未后悔过。这种人人有份的民主制度适合我们。我们引以为傲。 第二十三章 危险 第一次有个十二岁小孩爬到大树顶端时,我们的心跳几乎停止了。他在七十英尺的树顶,骄傲地向我们招手,人影小得几乎要看不到了。我们站在地上,满脑子危险意识。 大树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有一连串有关危险的讨论。我们越讨论越发觉校园中危机四伏。我们还没有看到的危险地带,孩子们也会找到。 每个孩子都可以自由行动,随时自由来去。校园没有栅栏。我们注定了得担心。 一开始我们很天真无知。我们说:“我们有一个开放校区。”学生随时可以离开校区。我们小时候多么痛恨学校像监狱一样,把我们关起来!我们觉得学校和监狱不应该是一样的。在瑟谷,我们打开房门,把锁匙丢掉。 头几个月很好。有一天,我们发现两个八岁小孩走在街上,正要去镇上买比萨饼。八岁的小孩独自走在大街上!我们全吓呆了。 警察局花了几年才真正接受我们。我们经常接到警局打来的电话,说他们找到了“离校出走”的孩子。 然后是学校一角的“岩石区”。这些大石多么美丽——直到一群五、六岁的孩子决定在那里攀岩。这些岩石忽然显得非常恐怖了! 小溪又是另一个问题。小小浅浅的溪水,由谷仓旁边流过。它叫做鱼饵溪,典型乡下小溪,美丽而平静。 我们一点也不知道这条小溪有多危险。河床石头是滑的,还会摇动。到处是小坑,有的深达两英尺,足够一个四岁孩子淹到脖子。 我们发现,环境中不论任何东西都是危险的。树、石头、走廊、路、溪流……。即使是草地上也有地鼠洞,一不小心就会被绊倒。 我们知道有危险,但是我们不断提醒自己:孩子只有活在真实世界中,才能学会适应和判断。我们觉得只有让孩子为自己的安危负起责任来,才能真正学会负责任。这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教育,他们才能掌握自己的未来。 就像任何理想一样,这个理想也受到了严厉的试探。校园危险不断地试探我们。 即使知道我们必须坚持理想,我们仍在这个问题上花了不知多少时间讨论。这是学校的大人们彼此安慰打气的方法。 结果呢?这些危险对孩子而言,都是挑战。他们用耐心、决心、专心和小心面对这些挑战。人是会自我保护的,不会自我毁灭。真正的危险是给孩子太多限制。限制本身会成为一种挑战,“打破禁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小孩子反而会忽视安危,以身试之。 因此我们一切顺其自然。是有不少小伤小痛,有的洗一洗、贴个绷带,孩子马上又可以去玩了。大部分连这个也不需要。这全是生活中必不或缺的痕迹,孩子们完全不以为意。最严重的一次意外是一个八岁女孩由溜滑梯上倒着溜下来,重重地撞到肩膀。 我们只有一个规定,也是当地政府的规定:不可以进到小池塘里去。每个人都同意池塘是危险的。这些危险不易察觉,而且一旦碰上便少有第二次机会。不论是我们自己,或是我们的保险公司,都不能容许孩子们随意进池塘。 校务会议通过,绝对禁止任何人进池塘,就连把脚放进去凉一凉也不可以。冬天结了冰也不可以上去玩。 这件事被提出来讨论后,投票决定。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投赞成票,但是这条规定从来没有人挑战过。多年来,偶有几个小孩子把脚尖沾湿了。但是从来没有人真正入水过。 池塘四周没有围篱。 大树仍在那里,每一年都有新的学生爬上去。每一年都有学生克服了高度,再把他们的秘决传给新生。 我们的学生自由地来来去去,比萨店和警局都逐渐习惯,附近邻居也见怪不怪了。 学生在瑟谷学到的重要事情之一是:如何面对每天生活中的危险。在瑟谷,他们不受限制地生活在一个真实世界中。 第二十四章 荣誉制度 池塘不是唯一需要自我约束的地方。整个学校都用荣誉制度。 例如上锁的问题。瑟谷的人很不喜欢用锁。有一阵子,全校没有任何锁。 每个人在学校里都有一个抽屉放个人物品。这些抽屉是私人的,用来放各种宝物。每个人都不可以开别人的抽屉。这些抽屉都没有上锁。 很少有人掉东西。有时候会有人偷看别人的抽屉,都会被提交法庭处理。 尊重个人财产与隐私有时候会造成问题。规则中说不可以在抽屉中放食物。有时候我们闻得出来有人犯规。有一次,抽屉的主人刚好不在。 怎么办呢?这引发了很多的思考。我们到底要不要打开抽屉拿出食物呢?争论了好几天之后,我们实在受不了食物腐败的臭味,而且也怕有更严重的卫生问题产生,于是我们打开抽屉,把腐烂的食物弄掉。 荣誉制度这么深植人心,我们都习以为常,不再去想它了。皮包、皮夹、背包、有价值的东西经常放在那里没人管。没有人会去碰它。 有人犯规时,处罚是又快又严的。破坏荣誉制度的人会发现没有人能容忍他的行为。 信任与尊重的感觉,比我们想像的都深刻。大家都能遵守。偶尔有正在假释期的少年犯或小偷入学,但是他们反而是维护荣誉制度最不遗余力的人。我们曾经收过一个偷车贼。他却是学校里最值得信赖的一个孩子。 荣誉制度靠的是执照系统。每一件事都有执照。 学校里充满着工具和设备仪器。暗房、电脑室、厨房、工厂、美术室……到处都有。校务会议的规定很简单:每个人都要先学会怎么使用设备,然后就可以使用。学会了就是“有执照使用”的人,可以随时使用。 由懂得使用的人审核别人,并且发照。有执照的人,名字会在名单上,名单贴在仪器旁边,每个人都看得到的地方。即使是最危险的工具也是这样处理。越危险的工具,发照程序越复杂。但是用的人完全不分年纪。 这也就是说,有些年纪很小的孩子会去使用复杂或危险的工具。十一岁的孩子独自在暗房中、十二岁的孩子在工厂里、九岁的孩子使用厨房……这些小孩子比谁都小心,一心一意要证明自己够大了,可以做得和大人一样好。执照开放给每一个人申请,因此没有人需要偷偷使用不准用的东西。 偶尔,我们会很为难。 刚买电脑的时候,我们怕电脑很容易丢掉,我们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电脑被人半夜偷走。除了锁在柜子里之外,似乎别无他法。学校终于有锁了! 随之而来的讨论足以令任何哲学家动容。学校不也是每晚锁上的吗?可是大门的锁是对外的,不算是在学校里。那是防外人的。电脑柜子的锁也是对外不对内的,虽然它是在校内。这锁不是冲着自己人来的,是怕外人进来偷。 锁装好了。每个人看了都头皮发麻。校内任何通过电脑执照的人都有一把钥匙。 几个月后,大家受不了啦!校务会议中多数决议,花了好几百块美金装了一套保全系统,把电脑固定在桌上。 大家很高兴地把锁丢掉了。 多年来,很少有东西遗失,很少有东西遭到破坏,很少有人不尊重学校。一百多年的建筑,用了这许多年,状况比创校时还要更好。 荣誉制度使学校充满了一股信任与有尊严的气氛。 第二十五章 运动 九月的一个晴天。屋子里简直找不到任何人。 我由缝纫室的窗口向外看。每个人都在草地上玩游戏,欢笑不断,孩子们到处奔跑。 一个小时后游戏结束。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回到屋中,又饿又渴,但是非常快乐。 孩子们谈论个不停,似乎游戏双方都赢了。 这种情形整年都一样。由旱秋到冬天、春天到夏天,院子里的足球、溜冰、冰上曲棍球、篮球、垒球等活动总是不间断。没有设备就利用废物代替。 不管是哪一种运动,基本规则都是一样的:要玩的人就可以玩,不管他年纪大小,也不管他玩得好不好。 垒球可以五个人玩,也可以是十五个人玩。六岁大的孩子和十六岁大的孩子一起玩。男孩、女孩也一起玩。 仔细观察,你就会看到一些令人惊讶的现象。 一个笨手笨脚的八岁孩子上场打球。各垒有人。他的队友在本垒后方给他大声加油。他挥棒了,球掉在投手板和三垒之间的地上,他拔脚快跑,安全上一垒。大家欢呼不已。 下一个人是个明星球员,十八岁的大个子。他打了一支长打到外野,直直飞向一个十二岁孩子——他没接到。两个人跑回本垒。没有人说任何话。 球赛一局一局进行。孩子们打击、三振出局、失误……。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你看不出来谁打得好,谁打得不好。得分?只有少数人在留意。好像是十比一的样子。 一个半小时后,大家同意球赛结束。没有人垂头丧气。没有人责怪别人。 他们玩得很开心。这场球赛大家都玩得很开心。不分男女老少、体形大小,瑟谷的人都懂得怎么玩得开心。 气氛总是很兴奋、充满生命与活力,也总是充满欢笑。 这不只是发生在打垒球的时候而已,而是所有体育竞技项目。大家只想运动运动、待在户外、开心一下。 一个秋天早晨,学校创校人之一的明西醒来,忽然想到:十五年来学校都没有买任何橄榄球盔甲。她吓了一跳,马上开始担心起来。学校似乎太不负责任了。各处的高中橄榄球赛都年年传出孩子受伤的新闻。有些学校甚至因此禁止学生玩橄榄球了。 明西在校务会议中提议禁止玩橄榄球。 那次校务会议是学校有史以来到场人数最多的一次。辩论十分谨慎温和。说话的人都是平常玩橄榄球的人。慢慢地,大家开始了解球场上的实际状况。 一个壮大的青少年说:“瑟谷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玩球受伤的,因为我们都很小心。这是球赛的一部分——不伤到别人。我们总是记住这一点。我们不会伤害别人。” 另一个说:“打橄榄球比在马路上走路更安全。” 小孩子一致点头同意。他们从来没有被大孩子推挤、欺负过。 提案经过二读及两次辩论,被绝大多数票否决。辩论到最后,我甚至不确定明西本人仍然赞成自己的提案。 第二天,我仔细观察一场篮球赛。比以前看得更仔细。六英尺高的大个子和小小孩子一起在停车场改建的篮球场上玩。篮球可以很粗野的。但是我看到的是典型瑟谷风格。 大孩子会和大孩子推挤争夺,可是从来不碰小的孩子。小的孩子彼此互相推挤,而且一直去推挤大孩子,好像是蚊子推大象似的。没有一只大象打蚊子。没有一次。 在瑟谷的运动真正具有运动精神。每个人都玩得很开心,每个人都是赢家。 第二十六章 露营 对我们学校而言,户外课程和室内课程一样重要。访客很容易由孩子的脸孔、身体、动作和肢体的自由,感觉到这一点。 许多年前的一个秋日,我们想:“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呢?干脆我们去露营,整天在户外活动多好。去新罕州的白山露营!”我们在公布栏贴出公告招兵买马。 三十个人报名。我们借了一大堆帐篷、组织了车队,准备出发。每个人都有一张清单说明要带些什么。每个人都缴了费用。 十月十日,我们向法兰科尼亚州立公园出发。我们兴致高昂。抵达时,营区空无一人。十月里,没有多少人想去露营的。我们搭了帐篷、爬上一座小山头。景色优美极了。下了山,我们升了营火,煮了晚餐、说说鬼故事、快乐疲倦地睡着了。 那个夜晚下了雪。一直下个不停。这场风雪的范围很小,只限于几座山头。我们是其中之一。 清晨三点,积雪四英寸,一个帐篷被压垮了。一阵混乱。花了一个小时找到每个人,安静下来。大家都冻坏了。 第二天早上,大家围在营火旁取暖。没有一个人睡得好,又湿又冷。早餐是冷的,什么都是又湿又冷。 我们迅速拔营,垂头丧气地回家了。过了十年,我们才敢再尝试秋季露营,而且只敢过一夜,地点也改在摩娜诺克山——离家近多了。 有了这么凄惨的头一回,学校就不敢到野外活动了吗?才不可能!只要换个季节就好了。那年春天,大家又想去露营。四天三夜。大家似乎已经忘记了法兰科尼亚之旅的痛苦回忆。小孩子说:“那是一次伟大的冒险!”大人可不这么想。 我们决定六月底去露营。这回往南走,到鳕鱼湾去。目标尼克森州立公园。那里的六月从不飘雪。 这次完全成功了。我们在湖里游泳、在林中散步、到海滩和沙洲去、还去了普文斯顿观光。 自此增添了一个新的瑟谷传统。我们每年都会去鳕鱼湾一周。谁都可以参加,只要他受得了离开家,一整个星期住帐篷,而且会照料自己。下雨也去,似乎没有人在意。游泳衣反正是湿的,而且还不会被大太阳晒焦。 不多时候,就成立了露营旅行社,负责设计举办各种露营及旅游活动。当然会有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关于露营的事。 自从第一次鳕鱼湾之旅就开始了。玛姬很生气:“你叫这做‘露营’?简直像是在住五星级大饭店。换成迈阿密海滩还差不多。泳衣、观光、热水浴、大餐、坐在那里发呆。这怎么算是露营?” 结果发现,大部分的人本来就没有真正想去“野营”,大家只想在户外度个假而已。 热衷露营的人气坏了。但是他们还是决定第二年照样跟我们到鳕鱼湾去。也许会好玩也不一定。一切照旧。 不但照旧,而且还增加了。由法兰科尼亚之旅恢复过来之后,我们的秋季露营仍然照常举行,地点改在摩娜诺克。过了几年,又添了维蒙州其林顿镇的冬季滑雪。不搭帐篷,但是还是用睡袋。 想办正宗野营的人也自有办法。他们组织了爬山野营和冬季越野滑雪的队伍。人数不多、日数也不长。野营的次数并不那么多,但是只要人数够了,他们随时可以动身。 玛姬很快的接受了我们的旅行风格。至少大家真的是在户外,而且还那么开心,又学会了照顾自己。 很快地,她变得越来越热心了:“小的孩子不能跟着去露营,心里很难过。我们何不在学校院子里搭帐篷过夜?”这真是好主意,小小孩子全部报名了。 每一年六月初,不能去鳕鱼湾的小小孩子在学校露营一夜,他们很快学会了如何露营,不多久就可以跟着大家去鳕鱼湾了。 玛姬变得不在意了。也许这些小孩有朝一日会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野营专家。 第二十七章 委员会及委员 每年秋天学校开学,校务会议要选出各式各样的委员和委员会,来操作学校每天的大小事情。 我们最不想要做的就是一堆繁琐的行政公文。所以我们用典型瑟谷精神处理行政事务。校务会议说明工作特质,大家选出一个人来做。没有人连任,每一个人都做一年,不论是小孩或大人。 谁来整理电话留言?谁来分发信件?谁来采购行政用品?谁来管理档案?我们创造了一个行政委员做这些事。谁来修屋子?房舍维修委员。谁来修院子?庭院整理委员。 比较大的任务,牵涉到更多人、更多不同意见的工作则交给委员会处理:经费管理委员会、室内布置委员会、公开委员会。 委员们来来去去的。有任务了就选个委员,任务完成,没有需要了就解散。我最喜欢看到校务会议取消某个委员或委员会的职务,因为这表示我们不僵化,不维持非必要的行政结构。 例如,以前有个开门委员,负责安排学校每天早上开门、下午关门的这件事。学校的钥匙全给了开门委员。开门关门轮值表有了、钥匙发了、谁拥有钥匙的名单也有了。几年过去之后,这个开门委员根本没有别的事情要做了,于是我们取消了这个位置,把监督钥匙的工作加在别人的工作单上。 以前也有访客委员,负责接待川流不息的访客。有那么许多年,这个工作十分吃重。我们必须想办法让人参观,同时不累惨自己。但是一旦参访政策及方法建立起来了,这个职务就变得没有多少工作可做。于是我们取消了访客委员,把工作移交公开委员会处理。 有时也可能产生新职位。创校多年后,我们发现有许多校友想保持联络。许多人会回来拜访。我们终于意识到,应该做些什么使学校和校友之间的联络更方便。校方会议设立一个校友委员。 这件事正显示出我们多么不喜欢搞行政。至少花了五年才设立这个校友委员。在这之前,我们总是要求某个人去处理校友的事。校友组织了校友会——瑟谷之友——后,我们仍等了好几年,看他们会不会无疾而终。最后终于在校务会议中成立了校友委员。委员可不是随意增设的! 偶尔,我们需要把一个职位分为两个。我们不喜欢这么做,可是有时候不得不这么做。要不就把职位一分为二,要不就把那个委员累死。 我们一直有一个招生委员,负责所有的招生事宜。招生委员得负责面谈、填表格、收学费。我们以为这些是一气呵成的任务。 其实不然。招生委员发现不是那么回事。通过面谈,他是新生与学校的第一线接触。通常,新的家庭会继续和他交朋友、解决疑难、问问题、发泄心中的焦虑。 可是收钱的时候,一切就变了。 一谈到钱,友谊就受到考验。前一天还是朋友、同志,一谈到钱,第二天就变成敌人了。 招生委员必须收学费。昨天还很友善的家庭和学生,今天忽然不再友善了。一点点小摩擦就完了。有时候只要提醒家长需要缴学费就足以惹出麻烦:“钱?你跟我要钱?你好不够意思!我们以为你人很好,会谅解别人。现在才知道不是。” 十八年后,终于有一个招生委员受不了,要崩溃了。我们终于想到把招生委员的职务分为两个:招生委员和注册委员。招生委员继续当大好人,注册委员呢?他可以选择吃头痛药或提早退休! 还有清洁委员。这件事得写上一整章。 第二十八章 清扫工作 多年来,学校最大的问题就是清洁。 一开始,我们就认为每个人要为自己的环境负责任。学校是我们的,我们弄脏了,我们应该自己清扫干净。 创校的前几个月只有大人在,准备学校开学。也就是说,这些大人都得打扫。 学生刚来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期待他们马上进入状况。他们需要时间习惯下来,学习瑟谷的一切。这也就是说,大人继续打扫。 每天放学之后,我们拿起扫帚、拖把,把学校上下打理一遍,把垃圾收好丢掉。我们很自得其乐。但是这却成为一场主要论战的起源。 创校初期,许多父母是附近的大学教授。他们很以身为学术界人士自傲。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 太神圣了,怎么可以拖地呢? 某人说:“你在学生面前矮化自己。老师亲自动手扫地会使孩子看轻学识。” 另一个人说:“这是不良示范。他们需要角色认同。我们可不希望孩子长大当清洁工人。” 其他人说:“怪不得你们不多花点时间教孩子。”很多人对于自主学习渐渐失去耐性:“你们花太多时间清扫环境。” 我们不扫谁来扫?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自己不来帮忙,我们也没钱请清洁公司。 很快地,我们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了。许多家长在六〇年代的政治运动中活跃过。他们关心的主题之一是:改善贫穷少数民族的生活。他们的经验导致他们对学校提出的建议。 其中一个人到校务会议中建议:“我知道如何解决清洁问题了,每个人都会获益。老师必须停止扫地,而学校没有穷的少数民族子弟。我们可以一石两鸟:我们可以邀请贫民区的孩子来上学,学费全免,但是他们得负责清扫。” 全场立刻一片混乱。 老师益发坚定地继续清扫。 这些家长很快地就办退学了。 那只是第一场辩论而已。几个月后,我们决定该让全校师生共同来清扫。我们示范了这么久,该轮到全校师生发扬社区爱了。 我们创立清洁委员,负责采买用具和安排一个义工系统。校舍很大,很多清洁工作得做。 清洁委员苦苦奋斗了几年。有些义工来一阵子又走了。每天清扫变成每周清扫。 后来变成只有一小群师生负责全校的清扫。杰克建议:“想丢就丢,想拣就拣。”事实真的是这样。 校务会议中开始一个新的辩论。在民主社会中,一件必须做的事没有人愿意做的时候,怎么办?强制征募。我们辩了又辩,没有别的办法,终于建立了强制清扫轮值系统。不分年纪大小,每个人都得分派清洁工作。 清洁委员的任务可难了:首先,他得把工作组织起来;然后,他得确实执行。强制征募来的人往往工作得心不甘情不愿,我们的学校也不例外。 几年过去了,换了好几个累坏了的清洁委员。学校仍然乱七八糟。 再来讨论怎么处理清洁问题。哈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很热心地要废除征募制度。 他说:“如果我们想把工作做好,就得付钱请人来做。我们可以在校内请人清洁。有很多学生想赚钱。” 很多人觉得这个主意不对劲。清扫工作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为什么学校要付钱请人来做?可是别的方法都失败了。哈利的提议通过了,他被推选为清洁委员,拿到一笔经费。 他热心地组织。哈利清洁公司不但有“办公室”——房间角落里有一张桌子,而且还有会计系统、复杂的工作排班表和训练计量。每件清扫工作都有书面记录,上面有检查结果和主管签名。 训练计量是他的最爱与骄傲。他自己曾经在专业清洁公司打过工,学到了几招秘诀。他手下的每一个新进员工都要经过仔细的训练,才能开始扫地、拖地。 这是一次伟大的实验,可惜没有成功。 征募制成员不好好工作不稀奇,但是花钱雇来的人一直做着无聊的清扫工作,也不见得百分之百认真。 学校又变脏了。再想办法吧! 后来每个人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毕竟这是大家的学校,我们应该负责维持它的环境清洁。 士气时好时坏,在校务会议中花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的讨论。最后,大家下定决心,要同心协力保持学校清洁。 到目前为止,义工制已成为学校传统。偶尔的大扫除排在周末,连家长也来。许多家长是常客。有些学者也会来。时代变了。 委员也变了。校务会议取消了清洁委员,反正没有人愿意担任。 组织清洁义工的任务转交学校美观委员会处理。这不但比较合适,连名字也更好听了呢! 第二十九章 奇迹的经费预算 清洁工作不是唯一缺钱的项目。瑟谷一向的传统便是缺钱用。 一九六六年,我们筹划瑟谷学校的时候,曾经问过有经验的人:“创校需要多少钱?”答案是:“至少美金二十五万元。”这是最低估计。对我们而言,这跟两亿五千万没什么两样。 创校人的个人信用贷款合起来也只不过有四万块。我们决定用这笔有限的经费创校。 找了一年,才找到这片校园。纳森尼尔·包迪屈遗留下来的这片土地有十五亩大,房子超过一百年。叫价八万,付现两万,贷款六万。校舍找到了,一半的经费却也没了。剩下的钱用来整修房子,使房子合乎政府规定。还要买家具、买设备、做宣传。到了学校开张,我们已经快要破产了。 你也许在想,为什么这片产业要价这么低。我们也心存怀疑,可是所有的检查都没有问题。 买下来几个月之后,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了。校园中有个小池塘和一个磨坊。那里的小水坝被工程处封了!根据地契,我们得修复水坝!以前的地主不愿意修水坝,所以才要卖房子。 修水坝的估价是五万元美金。我们完了。法明罕最好的工头梅尔·史塔克听说了:“我带我的手下来做,只要几千块就可以搞定了。”梅尔果真守信。只花了四千元。我们衷心感激这位好朋友。但是我们也自此欠了一屁股债。 这么凄惨的创校过程,使得我们全都十分注意省钱的方法。每一项经费,不论大小,都经过小心审核。我们发现许多东西是不必要的、懂得去哪里买到便宜东西、找二手货、甚至拿免费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无中生有、如何寻找替代品。在瑟谷,“需要”教我们“发明”。 我们的理想主义使情况更糟。我们之中,有许多曾经是政府经费的学者,一开始便决定要全靠自己,不靠政府或任何基金会的经费资助。我们接受自动自发的私人捐款,但是我们打定主意要靠学费支撑这个学校。 这还不够,我们决定证明给世界看,我们不是一家贵族学校,专开给有钱人的。为了我们的原则,学费一定要低。为了估计学费,我们查出公立学校每个学生的开销有多少,决定瑟谷学生开销不比这个数高。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做给他们看:花同样多的钱,他们也可以做到。 所以我们刻意压低学费,在存款不足、没有外来经费的状况下开学了。 校务会议在早春时节审核每一年的预算。过程很简单但很彻底。会计学上称为“由零开始”。每一个委员、委员会及社团都仔细列出这一年要办的活动,然后估价、送交校务会议。 经费审核会议要开好几次,每一个小项目都检查。很少看到追加预算的。经过几年练习之后,也很少看到预算被删减的了。 整个程序要六个星期,而且很愉快。结果则令人吃惊。 例如一九六九到一九八四年的十五年之间,美国生活指数上升三倍。全国学校经费平均上升四倍。 瑟谷的学费和经费却只上升两倍。随着时间飞逝,我们的开销比起公立学校开销是越来越少了。私立学校的开销更是我们的三倍。 校务会议盯预算盯得很紧。举个实际的例子。 我们有一个使用柴油的热水系统。我们总是在想法子降低柴油账单。 一九六九年到一九八四年之间是个考验。那时全球都有能源危机。石油禁运使得油价涨了六倍之多。对我们而言,那些年必须不断寻找省油的方法。 我们像别人一样把定温器由华氏七十度降到六十五度,然后又降到六十三度。这个温度仍很舒适。毕竟,我们是不怕冷的新英格兰移民。 我们在年底过圣诞节和新年时放假两周,二月再放一周,把全校关闭。暑假因此必须缩短一些。 我们买了一个定时器,在晚上及周末自动把温度调低。 我们一再加装隔热设备。 我们买了一个最好的省油火炉。而且一直仔细维修它。 因为种种措施,我们的油费在十五年间只增加了两倍。 每一项经费都有相同的故事。 我们倒不是不花钱。该花的还是要花,我们最喜欢花钱买省钱的设备。 创校时,人们说:“教学和行为部分也许可以用民主的方式办理,但是一旦碰到经费问题,就铁定不可能。每个人都在钱的问题上拥有一票的话,你马上就破产了。” 他们都错了。不分老少,每个人都下定决心要学校成功,要学校不破产。别的事情也许有不同意见,在这一点上我们倒是全体一条心,没有异议的。 每个文化都有它的奇迹。宗教、古老历史、小孩的童话故事都会提到奇迹,忽然从魔灯、山洞、石头和其他奇怪的地方出现。 瑟谷也有个传统,每一年,我们有个奇迹似的经费预算。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我们的需要总是会得到解决。 最大的奇迹其实是在我们的教师身上。 第三十章 教师 创校第一天,十二个老师全职工作,没有拿一毛钱薪水。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十二个人。 在那之前,我们互不相识。我们不是政治伙伴、也不是社运同志。使我们凝聚在一起的是对教育的理想与热忱。 一九六七年,创校人对外公开瑟谷的创校理念,一百多个人受了感动,来瑟谷参与工作。 十二个人留下来。没有薪水不是问题。我们都有心理准备。 那一年建立的教师传统,延用至今。 首先是名称问题。我们的教师叫做“工作人员”。我们讨论了很久。一般的学校有老师、行政人员、维修技工、秘书、清洁工……等等。教育界充满了头衔,与随头衔而来的地位。 我们一致同意,抛弃一般学校的行政组织。我们只有一种职务:“征求认同瑟谷精神,并愿为瑟谷付出,使瑟谷成功的人。”这包涵了一切。我们是学校的“工作人员”,不分职务的一群人。 没有打卡机。我们早到晚走,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初期,我们每天下午留下来,讨论当天发生的事以及对应的方法。后来变成每周一两次,再变成每月一两次。全看有没有需要。 我们亲自动手扫地,为学生示范。后来也有学生加入。我们也采买、做木工、整理草地、做行政工作、演讲、教学。我们做任何需要做的事。 我们学会了等待,学生主动要求才教他们;学会了旁观,让孩子遵循自我的轨迹成长,不论他的年纪多大、发育到什么阶段。这才是最难的一部分,最需要自我控制。有些人至今仍在挣扎之中。创校人之一的汉娜·格林伯格曾这样写过: 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艺术 别人会问: “你在哪里工作?” “瑟谷学校。” “你做什么?” “什么也不做。” 在瑟谷,“什么也不做”需要花费很多力气和很多纪律,加上很多年的经验。我每年都在进步。每当看到我自己或别人为了这个挣扎不已,都会令我觉得有趣。挣扎来自于想为别人做事、想把自己的知识传给别人、想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人生智慧传承下一代,但是心里又明白孩子们必须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学会这一切。他们要不要从我们身上得到些什么东西,是由他们决定,而不是我们;他们提出要求时,我们才能给予,而不是任由我们想给就给的。 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都会对孩子进行教导和启发的工作。不教育下一代的话,每一代都得重新学习所有的文明与技巧,由轮子的发明到十诫、由冶金到农牧。人类文明由一代传到下一代,在家庭中、在社区中、在工作场合中——在学校中。很不幸的,现代学校教得越多,学生受的伤害越深。让我解释一下这个矛盾之处。成人总是在试图帮助孩子准备进入社会。我经过多年尝试,慢慢地、痛苦地学到了一个教训,那就是孩子们为自己人生做的决定,往往超出大人的想像……。 所以我正在训练自己什么也不做。我做得越少,效果越好。但是千万别以为老师们闲着没事可做。你也许会觉得,既然孩子们什么都自己来,还要这么多老师坐在那里发呆干什么。事实上,学校和学生都需要我们。我们在这里,看着、帮着学校和学生成长。 自决、自主、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只是混混沌沌过日子,在我们的社会中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学校并不这样教我们的孩子。要达到自决自主的境界,孩子需要一个安全、支持的环境,一个比核心家庭更大的大家庭。瑟谷的老师们对孩子的态度是温暖的、支持的、关心的,但不是教导的或引导的,所以学生能够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学生们知道我们有能力教他们,却选择不主动教他们。因此,他们学会了倾听自己、信任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乖乖听别人的话。他们了解别人顶多能了解他们的一部分而已。 我们刻意地不主动教导学生,并不会被学生视为无能或懒惰。在他们探索自我的路上,我们不引导他们,我们关心并且支持他们。自我成长需要努力和勇气,自我成长需要一个有活力的环境,我们便是提供这个环境的人。 第一年结束,经过了多次战役,我们全成了老鸟。 我们开会讨论第二年的校务,心中充满感激。学校竟然安然度过了第一年,但是经费并没有比第一年多。 一个人说:“我们再不支薪工作一年好了。” 另一个人指出:“不。第一年不支薪是很伟大的,第二年不支薪就太傻了。” 他说得对。免费服务不是长久之计。用者付费是合理的,我们同意开始支薪。 但是学校没有钱呀!这个两难之局似乎无解了。同意支薪是一回事,有没有钱却是另一回事。 有人灵机一动想出了好方法。 学校欠账。这还不是普通欠账,否则学校马上就得宣告破产了。这是“有条件欠账”——如果学校经费有剩余,才还老师钱。在账面上,老师的薪水还过得去。 这成为我们的“薪资计划”。如何使它合法化,花了我们不少工夫,讨论内容会让任何古代哲学家眼睛为之一亮。实际执行倒很简单:学校该花的钱都花了之后,剩下多少是多少,分给老师。账面上和实际上的薪资差距就算是学校欠老师的账,无限期贷款。 第二年,老师的全年薪资只有美金数百元。到了第五年,左省右省之后,每位老师拿到美金一万两千元。从那以后,每一年都在增加中。 一九七五年,新英格兰教育审查小组来瑟谷审查的时候,他们努力想了解我们在做什么。这些人全是其他有名私校的成员。他们过去的经验完全无法为他们在此所见所闻做好准备。 从一开始,审查过程对我们就很重要。我们不只要学校成功,我们也要教育界的人接受我们,承认我们是正式的学校。 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请到审查小组来访视瑟谷。他们一直不理会我们,希望我们像别的另类学校一样,不再去烦他们。但是我们一直不放弃,最后他们只好投降。 有一天早上,我陪着审查小组的召集人巡视校园。他看到我们的校舍,很有经验地问:“你们怎么维修校舍呢?光是这一大片屋瓦就要花一大笔钱维修。” 我回答:“我们下定决心要把学校办下去。” “钱从哪里来?” “从老师薪水里来。学校有任何需要都优先处理。剩下的钱才给老师。我们在这一点有志一同。” 他说:“这就是你们与众不同的地方了。在我的学校里,无论如何,老师的需要都是第一优先。屋子可以塌下来、屋顶可以掀掉……那全是校长的责任。瑟谷的老师们的投入与付出真是独特。” 审查小组毫无异议地通过了瑟谷的学校资格审查。 工作辛苦、拿不到钱、工作没有保障……多年来,瑟谷的老师群却很稳定,偶有新血加入。 你也许会问:“工作没有保障?什么意思?为什么没有保障?” 瑟谷没有终身职。校务会议负责老师聘约。每一年春天,全校师生投票选出下一年的老师。想当老师的人得先被提名。 校务会议花很多时间讨论学校需要多少老师,以及每一位老师的状况。最后采用记名投票决定,每一位学校成员都有一票。 我们全都得很小心。 偶尔有老师被解聘。有时候有新老师加入。 原来的十二位老师,经过了二十年,仍有六位留任。其他一位退休、两位被解聘、三位辞职。 老师们各有所长,足以担当现有学校五倍大的教学任务。有的是博士、有的高中毕业、有艺术家、有知识分子、有专业人士、有工艺家。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还有几位瑟谷校友回来当老师。 自一九六八年至今,我们都不是一个政治、宗教或社交团体。我们的共识是如何让瑟谷学校更好。 第三十一章 小小孩子 办公室的电话响了。八岁的黛比接了电话:“瑟谷学校,你好?”另一头怔了一下,很迟疑地问学校状况。黛比回答:“请等一下,我去找别人来跟你说。”她找来了一位老师接电话。电话谈完了。打电话来的人马上学到了一件事:在瑟谷,每个人不分年龄大小,都是平等的。 四个六岁小孩在厨房和玛格丽特一起烤饼干。饼干慢慢成型,厨房也同时慢慢不成型了。 玛格丽特说:“整理厨房!”她的海军经验派上用场了。 每个人都动手。艾莉丝搬把椅子到流理台旁边,爬上去,开始清洗玛格丽特递给她的盘子。杰卡和艾立克擦桌子、扫地。 玛格丽特的声音响起:“那个角落也要扫!”她正在收拾剩下来的材料。艾立克赶快过去扫角落,杰卡拿着垃圾桶紧跟在后。 二十分钟后,饼干烤好了,厨房也清理好了。每一个人都帮了忙。孩子不会因为年纪小而有例外。 只要学会了怎么用,取得使用执照,即使是八岁小孩也和大人一样使用电动打字机。十岁小孩用木工的工具。九岁小孩拉坯塑陶。各个年龄的孩子都可以自己走路到镇上买比萨饼、到公园玩、到体育用品店逛。 许多年来,因为社会的影响,我们也不断与自己挣扎:“小小孩子是不是需要特别对待呢?”他们也是校务会议中的一份子,有投票权,他们也得像别人一样遵守校规。可是他们年纪小,不应该有特别待遇吗?不需要特别照顾吗? 校务会议为了这个问题花了许多时间讨论。有几年没人提起,过一阵子又会被提出来讨论,再过几年没人提起,然后再被提出来讨论。试了又试,我们始终无法想出一个分龄对待的好方法。分龄会违反我们的原则,而事实上执行起来也会有困难。 我们确实发现年纪大的孩子和年纪小的孩子不太一样。一般而言,年纪小的孩子更独立、更有想象力、更会想办法、更努力、更忙。和那些年纪大的孩子了,才转学来瑟谷的学生相比就更明显。 小的孩子从来没有空闲。他们总是在忙着说话、忙着吃,永远坐不住。他们不走路,他们跑。他们不会喊累——直到回家。 他们能正视大人、诚实说出心里的话,不需要扭扭捏捏。他们体贴、仔细、有自信。第一次来学校的大人总是不能相信双眼所见。 小小孩子的最大长处是对别人的影响。 有人一直寻求返老还童、青春永驻之术。他们只需要和小小孩子相处就足够了。 小小孩子能使最老气的大人重拾童心,使脾气最坏的青少年微笑。 在学校里,小小孩子使青少年看到自己的活力和生命。小小孩子不需要去找别人,只要他们在场,就有这样的影响。青少年常常会念书给小小孩子听、和他们一起做事、陪他们玩。我们都习以为常了。 《小熊维尼》是有名的儿童故事。作者米尔尼在自传里说,他以前没写过儿童故事,只想写写看,赚点外快。既然没有写过儿童故事,不知道要怎么写,所以他干脆写成给大人看的故事书。 结果这本书一炮而红,到今天仍是畅销书。我从八岁起,至今仍然常常读。这本书令我“内心的孩童”活过来了,也令孩子“内心的大人”得到认同。 我想,瑟谷有点像《小熊维尼》这本书。我们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尊重。学校也使得我们这些大人内心的孩童再次活过来了。 第三十二章 好孩子?坏孩子? 年纪大的孩子则是另一回事了。他们来的时候各有不同,带给我们各种挑战。 他们之中,有些自小在瑟谷长大。大部分是转学生。转学生分为两大类:成绩好,但是不快乐的学生和所谓的问题学生。有时候有人二者皆是。 这两种学生之中,你宁可教哪一种?经验给我们的教训往往很奇特。 山姆十六岁才来瑟谷,与社会格格不入。有那么整整一年,他只呆坐着抽烟。认识他的人都怀疑有哪个学校肯收他。 过了一阵子,他的内心平静下来了,开始思考他的人生。第二年末,他毕业了,进了大学。他试了许多工作,包括进口宝石,来支持他度过大学及骨骼医学专科训练。现在他自己开业,非常成功。 山姆来瑟谷之前,一直是各个学校的问题学生。可是在瑟谷,即使是刚来的第一年,山姆都很甜美。当他元气逐渐恢复之后,他用尽各种方法使瑟谷更好、帮助别的孩子适应。 罗伯十四岁来瑟谷的时候是个典型的失败者。他总是酗酒惹事。认识他的人都相信,他这一辈子注定了要过得很凄惨。 他在瑟谷四年,逐渐重整人生。他慢慢学会表达自己,有时候说很多很多的话。他学会阅读、玩耍,开始对未来有着希望。慢慢地,他越来越不虐待自己的身体,甚至开始注意健康。 他离开时,决心投身服务业,尤其对急救有兴趣。受了许多训练之后,他成为一个救援小组的领队。后来他又念了护校,成为有执照的护理人员。 罗伯在瑟谷总是很愉快、很开放自己。起初他很安静、内向,后来逐渐变得友善,懂得社交了。他从来没有制造任何问题。 每一年都有问题学生转学到瑟谷:被别人放弃的孩子、偷车贼、惹麻烦的孩子、吸毒的孩子、酗酒的孩子、怕上学的孩子、各种具有反社会性格的孩子。他们要不是死也不肯上学,就是已经被学校开除了。在瑟谷,我们对他们一视同仁。他们得到自由,以及跟着自由而来的责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重任。没有人阻止他们。 他们很快地明白。完全的自由、开放的气氛、友善的人们、混龄的环境使他们逐渐认清现实。创校初期,这个过程大约要花一、两年。多年之后,老鸟带菜鸟,这个过程往往开始得更早、步伐也更快了。这时候青少年对学校的帮助很大。 史蒂拉是最极端的一个例子。她是个海洛因上瘾的十四岁女孩。她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宁可违反法律,也愿意付钱让她转学到瑟谷来。他们巴不得把她赶走。每一年,他们会派人来看看瑟谷是不是还存在,史蒂拉是不是还在上学。 没有多久,史蒂拉就不得不面对自己。她离开以后,进了大学,后来成为优等生、拿了心理学硕士、写了小说。 史蒂拉、罗伯和山姆全是同一类的孩子。我记得很清楚,创校初期的一次校务会议上,一群“好学生”抱怨有人不应该留在学校里:“我们来参加校务会议、我们用尽各种方法帮忙,我们才是你们需要的学生。他们整天不做事,坐在那里发呆。”我记得自己深深吸了一口气,跟他们说:“这些所谓的坏孩子比你们更了解瑟谷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正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这就够他们忙的了。你们这些人一天到晚忙着讨好别人,根本还没有开始了解自己。” 问题学生在瑟谷的表现一向很好,尤其如果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原因很简单:惹麻烦其实正表示他们还没有放弃挣扎。不管别人怎么试图打击他们、改造他们、使他们合乎主流礼教,他们都没有放弃挣扎。他们有胆量、肯坚持。当然,他们的力气常常花在自我毁灭的行为上,但是这些力气若是不用在与世界为敌上,马上就可以用来重建自我,甚至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好学生”反而更难。他们总是在讨好老师,到了瑟谷马上无所适从。他们想:“该讨好谁呢?”他们会先试老师。没有用。这里的老师不给金色小星星。那么该怎么办? 这种调整很痛苦。当他们发现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的时候,日子更不好过。在瑟谷,没有人能当第一名。想领先也没机会。 这些孩子比问题学生更是社会的牺牲品。经年累月地与外在权威妥协之后,他们已经失去了真正的自己。他们眼中没有光彩,灵魂没有笑声。他们没有破坏力,但是也没有创造力。对他们而言,自由是极可怕的。再没有人规定他们要做什么了。 恢复之路很难走,而且耗时甚久。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恢复。通常,最好的药是让他们彻底无聊。没有人为他们排课程,这些学生往往陷入什么事也不做的状态。当他们无聊到了极点的地步,他们就会不得不自己安排活动,开始创造自我人生。这种情形或早或晚会发生。这些“乖孩子”所付出的代价是多么高! 从一开始便在瑟谷上学的青少年则不同。他们既不是“坏孩子”,也不是“好孩子”。你一看到他们的脸就会明白。这些是幸运的孩子。他们对自己、对环境都觉得自在。他们可以接受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一些打击,不会因此失去人生的方向。 我们永远赢不了。人们看到我们的学生会说:“你们收的都是好学生嘛!怪不得自主学习和自由行得通。如果是一般的孩子,绝不会行得通。”另一方面,人们看到我们收的某些学生和我们的开放入学政策就会说:“这家学校收的都是问题学生,正常孩子不适合来这里。”好学生、坏学生、普通学生……。 我们永远赢不了。但是我们总是能赢。这全要归功于我们对每个人一视同仁——负责任的人。没有秘诀、没有辅导手段、没有魔术。每个人都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来面对生活。在瑟谷,我们让他们自由地去发掘并使用这股内在力量。 第三十三章 家长 对大部分学校而言,家长是个大麻烦。他们抱怨、批评、占用时间。最糟的是,他们会干预孩子的教育。 在瑟谷,家长一向是学校的一部分。我们觉得如果想要办学成功,家长就必须配合。教育是家长的责任。他们生了孩子,就有责任把孩子养育成可以独立生活的成人。学校是来协助家长的,而不是取代他们。至少在我们这个崇尚个人自由的社会中是如此。 然而,要想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家庭生活和教养必须与孩子的内心世界一致。代沟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癌症和心脏病也很普遍,却没有人认为这些是可以接受的。 还有其他的考量。家长付了学费,正如西元一七七六年美国独立时的认知一般——付了税就要有发言权。他们每天开车接送孩子上学,学校没有寄宿设备。为了学校,他们每天都在付出。 不论如何,家长与学校是肩并肩的伙伴和同志。这是我们看事情的角度,也是创校的精神。 家长、学生及老师都是瑟谷学校的一份子,都有投票权。学校是一个非商业机构,没有对外发行股份,而是由它的每一位成员共同拥有。 成员大会一年开一次,订立重要政策。这包括学费和经费的设定。一旦政策确立,校务会议决定每天的校务运作。 家长在瑟谷不只拥有权利。他们也可以随时来参观、来教学、来帮忙。学校每年会办几次大型社交活动——晚宴、野餐、拍卖、舞会……等等。家长都可以参与。 学校与家长的关系由入学面谈开始。十八岁以下的学生家长必须亲自来面谈——最好是父母两人都来。从一开始,他们便是孩子教育上的合作伙伴。 面谈时的重点之一便是取得家长了解。我们的面谈不是为了筛选学生,而是花上几个小时解释我们的想法、做法,回答问题,建立双向合作的关系。 创校的十二位老师中,有六位是家长。教师的孩子很少会去上别的学校的。 有些家长投入多年之后,最后干脆申请当老师了。 家长的参与使得学校有一种社区般的认同感。住在麻省各处的陌生人逐渐熟识、找到共同兴趣、一起享受生活。 在瑟谷的每一天都是家庭开放日。我们绝不想改变这一点。 第三十四章 开放参观 每天都是开放参观日。至少有时候感觉上是这样。 六〇年代早期,我为了创校而到处联络参观,很讶异地发现许多学校不让人参观。当然我的讶异来自于无知。我以为教育家会很乐意对外宣传。结果连所谓的自由学校也不让人自由参观。 我们决心让瑟谷对外开放。我们要大家看到我们的做法,和我们辩论,也许最终能赞同我们。我们不想当化外之人。我们的教学方法越广为流传,我们越高兴。 别以为参观瑟谷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人听说瑟谷和别的学校“不一样”,因此想来参观一下。 可是语言在每个人心中的涵义不同。对我们而言,“学校”指的是瑟谷。对别人而言,学校代表着另一回事——教室、书桌、小孩和老师在教室里工作、餐厅、上课铃声……。 访客来了瑟谷,车子一停下来就看到许多孩子跑来跑去地在玩耍。 他们会以为:“哦,现在正是下课时间。” 他们走到房子前询问办公室在哪里。十之八九,会有一个小小孩子很和气地带他们去办公室。 他们会说:“好成熟的小孩。一定是这里的资优生。” 办公室里也许有大人,也许没有。人们来来去去的。三个十岁小孩围着打字机,不知在打些什么文件。 他们心想:“谁在看管办公室呀?” 终于,他们找到了当天负责接待访客的人。是个大人。还好!他们总算放心了。 事实上,短短一次参观很难了解瑟谷。不论真正看到了什么,我们通常只看进去我们想要看的东西。当我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的时候,我们会用自己熟悉的标准来评估它,因此有失真实。这是无法避免的。 “简报”之后,访客便可以自由活动了。他们应该保持礼貌。 绝大多数的访客,不论多么震惊,都会注意礼貌。但是偶尔会有一些粗鲁的访客。他也许会问一个九岁孩子:“你是几年级?” “我们不分年级。” “你在上什么课?” “没有啊!” “你会读书了吗?” “会。” “你不觉得你该上社会课吗?” 小孩不高兴了,这家伙是谁? “不上课,以后怎么上大学呢?” 九岁的孩子不知如何回答。访客继续说教。小孩跑掉了,继续去玩,心里在猜是谁让这个讨厌鬼来的。 这种对话我听多了。我们以前会很生气。现在不生气了。我们只不在意地耸耸肩膀,心中有些厌恶。 有的访客令人如沐春风。他们很快地进入状况、放轻松、享受这个独特的经验。 有时候,入学报名时我们会有下面的对话: “你是怎么听说我们学校的?” “哦,我以前来参观过。我是跟教育系的学生来参观的。” “这么多年来,你还记得我们?” “那次参观愉快极了。我一直忘不了这个地方。我的孩子要上学了,我必须带他来这里。” 也有人回来当义工,甚至申请教职。 超过一天的参观必须得到校务会议的通过。通常是没问题的。长期访客视同为学校的一份子。他们可以自由走动、玩耍、教学、帮忙。不用多久,我们便彼此熟识了。 每位新进教员都得经过这个程序。不经过长期观察,没有人敢轻易做任何承诺。 偶尔有那么几个长期访客令人受不了。他们好像英国殖民官,在非洲草原上,穿着豪华官服喝下午茶。他们真的想来“感化”我们。 有这么一个访客说:“我是个好老师,我会很受孩子欢迎。一向如此。”他在公告栏上贴了一串通知,开始一系列的课程。他的兴致高昂,非常热心,是那种有意做出来引发孩子兴趣的那种热情。多年来,我们的孩子很少看过这种人。这是个新的经验。校园中出现了新的人种。 第一堂课吸引了一堆孩子。热情先生很快乐地宣布:“我们来玩一种游戏!”这个游戏当然有它的“教育”目的——教学。我们这些教师看了,真怕这人会留下来做我们的同事。我们担心着:“这些孩子一定会上钩,他们完全不懂得是怎么回事。” 一个星期过后,这人已经气得离开了。没人喜欢他。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上当了。这令我想起很久之前,发生在我的大儿子身上的故事。他那时才三岁。我想骗他吃胡萝卜。我拿了一根胡萝卜,津津有味地大嚼起来,吃得唇齿有声。我说:“嗯,真好吃!”他说:“我不喜欢胡萝卜!”简单明了。他才不上当。 孩子比我们想像的聪明多了。 很多时候,也比大人聪明多了。 在瑟谷,他们有机会发展出对自我的认知。我们的孩子不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脆弱。 我们欢迎访客参观,毫不担心他们对瑟谷的影响。我们会要求粗鲁的客人离开。好的访客,有时会永远留下来呢! 第三十五章 自由与正义 完全的公平很难做到,任何社会都一样。在学校中更形困难。 我永远忘不了十一岁的时候,正在上数学课,觉得无聊透了,一直想打瞌睡。我伸展双臂,想弄醒自己。很不幸的是,老师正在生气,刚刚才说过:“你们之中,谁自以为聪明的就举手!”于是我被禁足三天。 我们多半有这种经验。十二年学校经验,我最怕的就是老师的无限权力,学生想要辩解都不行。我们决定瑟谷一定不可以重蹈覆辙。 我们做到了。 创校时,没有人知道要如何用公平的方法维持秩序与正义。唯一还算公平的前例是尼尔的夏山学校。他们用校务会议来解决问题。 我们试着也在校务会议中解决纪律问题。会议议程中,第一项是事务公告,第二项便是心情时间,用来解决一切冲突。 如我们所料,日子一久,心情时间越拖越长。很快地,别的事情都不用谈了。每次会议长达三、四个小时,每周有两、三个会议要开。大部分的时间被用来抱怨这个学生做了什么、那个孩子做了什么、谁谁谁说要做什么……。 时间浪费了不说,我们的挫折感也越来越深。我们试图公平,但是结果呢?心情时间总是双方各说各话,没有交集,而且充满了强烈的情绪。我们很少能够把事情真相弄清楚,除非再花大量时间进去。第一年秋天的一场火灾使我们受到了最大的考验。我们花了三整天开“心情时间”,才把这件事搞清楚! 一定得想办法了!我们研究了半天,没有先例可循。 我们终于想通了,学校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没有什么不同。社会已经花了几千年的时间发展出一套解决办法,各种不同的社会都有自己的一套法制体系。 我们仔细研讨我们的社会传统及其精神。不多久,我们组织了学校的法治系统。 这个系统很简单:必须有公正而彻底的调查,每一个案件要明确指出所犯校规是哪一条,公开审判,被告权益要受到保护,证据要充分,判决要公正、合理。虽然美国宪法明文规定国民权利并不适用于未成年人,但是在瑟谷,不分年纪,每个人都拥有完全平等的权利。 第一年冬天,瑟谷法庭成立了。隶属于校务会议管辖。多年来稍有修正,但是结构始终没有改变。 瑟谷法庭是我们的快乐与骄傲。法庭运作顺利,每年要处理上百件案子,有时一周有十或二十个案子。年年如此,没有一点问题。很少有人质疑它的公平性。 法庭的权力中心是法治委员会。委员包括学校中各年龄层的孩子,以抽签方式选出。每次开庭,都有一位老师轮流参与。校务会议一年四次选出法治委员会的召集人。 法庭每周开庭数次。每个人都可以提出告诉状,控告别人违反校规。 法庭必须尽全力调查每一个案子。证人和两造说辞都需考虑,然后才达成结论。 既然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法庭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结果没有人想蓄意欺骗,虽然常有各执一词的情况。事实上,大家都很合作。 最有趣的是,孩子们学会了分辨自己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每个人都明白,学校要想存续下去,大家都得遵守校规。这是公务。意思是:每个人都得帮忙执行校规、做独立而公正的判断、诚实地作证,即使是牵涉到自己的好朋友。法庭结束之后,私人关系恢复,一切如常,不受影响。 一次又一次,我看到好朋友们在法庭中争论不休,事后又好像没事似的一起玩耍、工作。对新生而言,尤其是转学生,这一点很难适应。他们习惯了对立,告状的就是小人。有时候要过了很久才能习惯下来,但是最后都会习惯了。别无他法。 在我们学校,写告诉状叫做“叫某某人上来”。我们都不记得为什么大家这样说了。有人认为是因为以前的法庭在二楼,得叫人上楼出庭。 有一个五岁小孩告诉一个新生;“你再不停止那样做,我就要教你上来了。”不明就里的新生的立即反应是:“那么我就会再跑下去!” 不会写字的小孩必须请别人代笔。社会上至今也有许多人请代书写状纸。通常,大孩子会帮忙,老师也总会乐于帮忙。 偶尔会有人公报私仇。他们会针对某人提出一连串的告诉状。这叫做蓄意干扰。法庭很快会看穿他们的手段。如果一个人总是被告,只有两种可能:他是个爱犯规的家伙,或者是有人在找他麻烦。法庭对蓄意找麻烦的人是不宽待的。 有时候,玩得太过火或争论太炽热也会引发一批告诉状。到了法庭上,大家都已经冷静下来了。这种案子或者不予受理,或者很轻易的可以和解。多半时候,还在写状纸的当口,就冷静下来了。我这里有一份典型的记录: 当你年轻的时候——一个真实的故事 “帮我们写一张告诉状好吗?” 我正坐在办公室外的沙发上。九岁的艾佛里和七岁的雪伦正看着我:“也许我们该去找玛姬帮忙。” 我看看他们:“帮什么忙?” “史基普和麦克在安静室干扰我们的活动。” 我心想:不知我是否该控告他们跑到安静室去玩。 “当然。”我们走进空无一人的办公室。 下午一点半。所有的教职员都在音响室和学生开会。他们从十一点开始讨论,新添的音响设备要如何管理。比起来,我现在要做的工作量真是微不足道。无论如何,原子笔在手,我坐下来准备正经工作。艾佛里站在右边,雪伦站在桌子左边。两个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一举一动。对他们而言,这是件很重要的事。 告诉状摊开,我问艾佛里:“从头开始说吧!” 艾佛里有点担心:“也许我不该先骂他们。可能是我的错。” “从头说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吉姆和我在谷仓玩。史基普和麦克跑进来,取笑丹尼斯。” 我问:“丹尼斯也在那儿?” “他进来了。然后他们才来。我为了保护丹尼斯,就骂了他们。我是为了要帮忙他。” 我真怀疑十二岁的丹尼斯会需要九岁的艾佛里的保护。我要他继续说: “他们就追我们。史基普抢走我的帽子,我们就跑出谷仓。丹尼尔、吉姆和我都逃走了。” 我再次修正我手中写的记录:“丹尼尔也在现场?” “丹尼斯、麦克和史基普追我们。我逃掉了,抢回我的帽子,然后史基普抓住我,把我拖回谷仓,可是我们全逃掉了——” 我插嘴:“等一等,为什么丹尼斯也追你?你不是在保护他吗?”我觉得真相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艾佛里微笑了:“我也不知道。”他继续形容当时的状况,越说越兴奋,没人阻止得了他。他的两眼发光。 “我们想跑回校舍,可是他们把吉姆关在运动器材室,丹尼尔跑掉了,告诉我吉姆被关了,要我去救吉姆。我假装要帮他们把吉姆关起来,可是我真正不是要帮他们,他就逃掉了,结果我被关进去了,可是我也逃跑了——” 这时候,吉姆很快乐地走进来,站在雪伦身边。他一点也不像是刚刚被欺负过的样子。 艾佛里简直说个没完,我问他:“好不好玩?” 他大笑起来:“噢,真好玩!” 我又问吉姆:“你呢?” “好玩。我不要写告诉状。” 艾佛里抗议了:“可是他们打断了我们的游戏!” 我问:“什么游戏?” “魔术表演。” 我没听说有魔术表演。明知会再也听不完,我仍装着很天真地问他:“什么魔术表演?” 艾佛里说:“雪伦和辛蒂的。” 丹尼尔也快乐地走过来了。雪伦本来很安静,一听到自己的名字被提起,精神就来了:“我们想要赶他们出去,可是他们不肯走。我们就推他们。”她也是越说越兴奋。艾佛里适时加入:“我也帮忙赶他们。”丹尼尔在笑,吉姆很安静。 吉姆开口了:“我把告诉状撕掉可以吗?” 雪伦笑了,丹尼尔笑了,我问艾佛里:“如果你告他们,会发生什么事?” 他很有信心地说:“他们就会停止。” 我问:“你要他们真的停止吗?” 他大笑:“不要。” 吉姆撕了告诉状。大家都很满意。艾佛里在走前,笑嘻嘻地问我:“你小时候,有没有这种冒险?” 自从有法庭以来,只有一个学生被校务会议决议退学。再也没有别的统计数字更能证明法庭制度的有效了。事实上,学校中的每一份子都有公平的机会。没有人害怕权威,没有人害怕成人、老师或任何人。大家都是平等的一份子。在这里,年纪、性别及身份都不会成为藉口来保护不公不义的行为。在这里,每个人的自由都有社会公义保护着。这是我对瑟谷感到骄傲的地方。 第三十六章 最终的问题 能说的话都说过了,问题仍是同一个:到底瑟谷是怎样的一家学校?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到底是怎样一个情形? 乍看之下,再粗心的人也会看出不同之处。首先就是到处都是孩子。大家都觉得学校像是永远处于“下课”状态。孩子们自由活动、吵闹、充满活力。 环境也在强化这种印象。校园是一片老农地,内战时期的建筑。大部分建筑仍保持原有风貌。墙壁的石材是就近取得的,久已不再生产。这种石材建筑已不多见,益添学校的独特性——这种独树一格的精神深植人心。 草皮、大树、树丛、野花、池塘、土石坝、磨房、谷仓和马厩——都形成了一种古拙之美。法明罕镇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镇,有工业、商业、大型购物中心、国民住宅、高速公路和便道——现代城镇该有的,它全有了。这是学校外面的大环境。但是学校四周却充满自然的风味、校园旁便是州立公园和一大片自然保护区。这都使得学校益发美丽。 可是我们不住在城堡或大厦中。我们不是富人,不是上流社会人士。原屋主纳森尼尔·包迪屈是麻省有名的水手,他的航海表至今仍在航海界流传。他是一个平常人,他建立的家园是一个平常的农庄,而不是绅士住的别墅。这片产业也老了,像平常人一样,不像王子一般。它到处需要修补:天花板和墙壁上的裂痕、石板受到风雨侵蚀——时间不饶人,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再多的护肤乳液也抹不平了。我们的校舍散发出一股古老的高贵气质,但是它显然是老了,到处都可以看到被人使用过的痕踪。那是真实的人,真实地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 其中的家具更是相形益彰,它们相当平常:桌子、椅子、沙发……就像在家里一样。这些全是二手货,或买或捐,一看就知道是用过的东西。大家在这里都很轻松,不会不敢使用这些家具和环境。同时大家也觉得更加爱惜,因为不小心使用,这些东西就会坏了。轻松与爱惜这两种感觉在学校中并行不悖。 瑟谷的特色便是轻松和爱惜。人们在这里很自在,不严肃、不紧张、不焦虑。孩子的眉头从不紧蹙、眼睛清澈、双眼直视对方,每个人都关心别人——自己的朋友、别的学生、老师、家长、访客。不论是谁,有事大家都会帮忙。他们关心学校,希望学校生存得更好,帮助学校解决困难。 来参观的人必然不会错过这一点。这种精神充满各处。 对每一件事而言,时间都是静止的。人们很忙,专心做事,但是没有人催他们。在这里时钟很少,没有人提醒别人时光正在流逝。 人们随时来去,不论早晚。如果他们想趁没人在的时候来学校,就拿走一把钥匙,这把钥匙通往学校的一切财产。没有人怀疑这种信任。 信任的气氛充塞各处,明显易见。私人物品到处可见,门都不上锁,仪器开放使用,完全不收起来。瑟谷是这样一个地方!开放入学,每个人都可以入学,一旦加入,马上会感觉到那股温暖和信任。 这个学校感觉上很像一个社区,虽然我们没有学生宿舍,也不是一个紧密的团体。大家一开始都是陌生人。慢慢成为朋友。虽然没有人牵线,但是家长们都会彼此认识,成为好朋友。放学以后,孩子们会互相联络交往,形成一辈子的朋友。 学校就像一个村庄——过去和未来的村庄。人们自由形成互动关系。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是互相结合的根柢却很深。我们是终身的朋友。毕业五年、十年、十五年后,校友会回来看我们,受到家人般的欢迎,他们也都感到自在。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这永远不会改变。没有什么尴尬,也没有什么奇怪。 过去、现在、未来会结合成瑟谷的生命。孩子们听了许多过去的故事,有一天故事中的主角出现了:“啊——你就是那个玛姬说的某某某?”他们坐在一起,交换过去与现在的故事,分手后各奔东西,这一切再自然不过了。 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不用为了学校改变自我。没有人要求忠诚,没有人要求大家同步,没有人要求别人为了学校牺牲自己的梦。瑟谷证明了,一群人可以自由地形成一个团体,彼此尊重、彼此支持,并因此实现个人的梦想、形成彼此互信的友谊,颠扑不破。 现在比较了解瑟谷学校了吗? 跋 成果 每个人最终都得离开瑟谷,进入社会,独立生活。他们后来的生活状况正足以显示学校教育的成败。 很多小孩希望离开的时候,能得到一张高中文凭。我们花了一年时间研究这个文凭要怎么给。 我们不能凭借一般标准:成绩、修课、学分、年级。我们这里没有这些制度。 文凭本身似乎与瑟谷精神背道而驰。文凭是学校发出的证明文件,这里面必然有某些价值判断。这不是违反了我们的立校精神吗? 我们终于相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想法很简单:我们办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入社会时,有能力独立生活。文凭的条件便以此为标准。 想要文凭的学生要在全校面前,提出说明,证明自己能够在社会中成为负责任的一份子。他们的说明必须合情合理、有说服力。怎么着手是他们的事。他们可以寻求协助。 他们发表完了之后,大家可以提出问题。讨论往往很激烈。讨论结束之后,如果当事人仍有信心,就向学校提出申请。 全校师生投票决定是否给予文凭。这算不算是价值判断呢?当然是。但是这个价值判断是学生指明要求的,并不违反我们的立校精神。 文凭认可程序很难。几个人试过之后,老师们说:“我真高兴自己不需要申请瑟谷的文凭。”有的学生是十六岁就申请文凭。多半的人会等到十七或十八岁才试。这么多年来,只有一个人想蒙混过关。学校没有上当,他走的时候没有拿到文凭。十年后,他写了信来谢谢我们当年没有让他自欺欺人。 很多学生没有文凭就离开了。我们不在乎。我们在乎的是他们有没有准备好去面对人生。在瑟谷学校,他们有没有培养出内在的力量。 学校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校友。 许多学生升了大学或接受专业训练。想上大学的人,全部进了大学。大部分上了他们心目中的第一志愿。正如我们所料,非传统的养成教育对他们的入学申请有利,而不是有弊的。有没有文凭都一样。 有些人毕业之后直接就业。他们的职位各异:主管、修车技工、音乐家、艺术家、推销员、技术员、设计师……等等。接受进一步高等教育的人也进了各行各业。我们一点也不惊奇。 打电话请专攻造园的校友来为学校做造园工程,或是与一位毕业于瑟谷的按摩治疗师约定治疗时间都是一件非常令人满足的事。 或许,在未来日子中,我们之中还有人需要殡仪业者的服务呢!从瑟谷毕业的成功人士身上看不到自大的现象,这是因为学校一向很谨慎地不给任何工作贴上价值标签。我们不觉得升大学是最好的路,做生意是次之的路,技术训练是给笨蛋做的事。学校时时强调,任何活动都是平等的,只要真正有兴趣,就是好的。我们喜欢分辨真正的兴趣和浅薄不诚实的兴趣,不分辨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不值得的”兴趣。 因此学校中的成员都能和平共处。这种人生态度将陪伴他们一生,不论他们做什么选择,都能自在地与人和睦相处。 我们做了校友的追踪调查。这方面的数据越来越多。调查结果显示,校友们普遍都很独立,自我意识清晰,人生有目标。 他们的共同处是:他们知道自己的童年没有被剥夺。在瑟谷,他们的童年要多长就有多长。我们能够给他们的最好的教育,就是不要去干涉他们。仅只不去剥夺他们的自主性,我们便帮助了他们——比那些一心想“帮助”孩子学习的人更来得有益。 曾与我们分享童年的成人们,这就是瑟谷传奇——你们的故事。 瑟谷学校的地址: 2 Winch Street Framingham,MA 01701 U.S.A. 电话: 0021-508-877-3030 传真: 0021-508-788-0674 E-Mail Address: SudVal@aol.com 注:本书中的学生姓名都已更改,以保护他们的隐私。 丹尼尔·格林伯格(Daniel Greenberg)著 丁帆等译 1997年出版
个人分类: 教育可以乌托邦么|4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河南科技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纪实
tangminqian 2012-9-18 14:03
大河网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2-09/18/content_783727.htm?div=-1 2012年09月18日《河南日报》 第01版: 头版 致力打造服务高地 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科技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纪实 本报记者李树华 前言河南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特色鲜明,学校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能力强,代表着我省高校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走出了一条高校更好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路子,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助推器”。 9月的中原大地,一片丰收景象。 在洛阳市孟津县,一台红色的玉米收割机欢畅地奔忙在丘陵山区的“青纱帐”里。与在平整、大块田地里作业的大型收割机不同,这台由河南科技大学师清翔教授主持研发、获得200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中型悬挂式玉米联合收割机”,更加轻便、小巧和自如,它不仅解决了丘陵山地大型机械难以作业的难题,而且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粮食收获率。该技术已成功转让并扶持我省13家中小型企业,新增产值6亿元。 师清翔教授科研团队所做的研究及贡献只是河南科技大学诸多科研团队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典型实例之一。长期以来,河南科技大学始终坚持把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产学研合作的坚实基础 翻开河南科技大学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学校的诞生、成长与新中国工业发展相伴相随,渊源密切。1952年,学校始建于北京,是国家为实施“一五”计划建立的首批工科院校之一。1956年,为配合国家重工业基地建设迁至洛阳,更名为洛阳工学院,隶属国家部委长达48年。2002年,省委、省政府为优化河南高等教育结构和高校布局,提高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组建了省内第三所综合性大学——河南科技大学。 得天独厚的地域和行业环境为学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学校所在地洛阳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十大重工业基地之一,也是21世纪国家科技部与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国家“一五”计划期间,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中国一拖集团、洛阳LYC轴承、中信重工等一批在行业中占据龙头地位的国家特大型和大型企业在洛阳建设,它们与随后建立的黎明化工研究院、中船725研究所等14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形成了具有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雄厚的技术人才优势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作为高层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聚集地的洛阳,为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优越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以工为主的河南科技大学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优良传统。从1958年我国生产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到今天180匹大马力系列拖拉机的研制;从1974年创建国内高校唯一的轴承专业,到2006年《国家轴承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河南科技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技术依托的唯一高校;从1993年率先在我国机械行业成立第一个产学研董事会联合体,到2003年学校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洛阳“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实施主体之一;从与国防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到获得“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承担国防科技攻关项目;从早期松散的技术合作,到近年与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的一系列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河南科技大学的产学研合作,从自发自觉到深度合作,从培育发展到凝炼、提升,谱写了崭新的篇章。 河南科技大学鲜明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誉,并被寄予厚望。2006年5月,在河南省科学技术大会上,学校校长王键吉教授的主题发言《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时任河南省省长李成玉的充分肯定和赞扬,认为河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2008年5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深入学校及其产学研合作单位现场考察评估后一致认为:“河南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所具备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基础在全国高校也不多见,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洛阳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的地域优势和学校长期在机械行业办学的行业优势,始终坚持产学研合作,(下转第四版) 2012年09月18日《河南日报》第04版:政教科文 (上接第一版)办学实力和水平逐步提高,为学校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在校视察期间认为:“河南科技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搞得很出色,希望继续做好,做出更大的成绩来。”2012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团来校考察。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到校考察后认为:“河南科技大学的教育教学卓有成效,科学研究颇具特色。学校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勇于担当区域发展的发动机和领头羊,主动引领河南、洛阳的工业发展,在中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产学研合作优势突出 河南科技大学为适应国家工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工科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学校从最初的工学、农学、医学3大学科门类41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的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教育学11大学科门类83个专业,是河南省内学科门类最全、最具工科优势的高校之一,也是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优先发展支柱产业对接最紧密的高校之一。 学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合作,致力打造优势学科群。为满足中国一拖等农机装备行业的人才需求,打造机械工程学科群,并在与中信重工、洛阳LYC轴承、国机集团、轴研科技等装备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中发展壮大;与中铝洛阳铜业、中钢洛阳耐火材料、中船725研究所、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等建立了长期、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打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应洛阳“大化纤”建设需求,打造化学化工学科,并在与中石化、黎明化工研究院的密切合作中快速成长。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高水平人才队伍,为产学研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学校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培养工程”、“青年学术骨干创新能力培养工程”、“师资队伍‘博士化’建设工程”等措施,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和声誉的专家学者。被誉为“中国锥齿轮第一人”的“河南省十大科技功臣”梁桂明教授,用自己创立的“非零变位”锥齿轮理论,平息了国际上两大齿轮学派近百年的争论,成为国际齿轮制造者协会的第一位中国学术委员,并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十大科技女杰”赵喜荣教授潜心于机电综合动力系统的仿真及应用研究,参加完成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河南省特聘教授”李济顺教授从事机械装备的测量、控制和仿真分析,研发项目“复杂地层特大型竖井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特聘教授”张永振教授长期致力于材料的干摩擦、材料磨损与防护研究,主持的“金属材料干摩擦的基础研究”项目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学校不断加大对优势学科的资源整合,构建了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面向明确的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与洛阳LYC轴承、轴研科技、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共同组建了“工信部滚动轴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国机集团农机研究院、中国一拖集团共同组建了“科技部农业机械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许继集团、清华大学等共同组建了“河南省风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中铁隧道集团、郑州大学等共同组建了“河南省盾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学校建设有“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摩擦学与材料防护工程研究中心”、“摩擦学与材料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机械设计及传动系统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等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面向明确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和基地。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6个洛阳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 河南科技大学始终秉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良办学传统,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特点,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着力加强学科、人才、平台、项目建设,不断增强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项目187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70余项。尤其在重型装备、农业机械、轴承、齿轮、金属材料、汽车与新能源、国防科研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重型装备领域。学校与中信重工合作共建了“矿山重型装备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企业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联合攻关,为中信重工的主导产品系列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每年为企业新增产值32亿元;与中信重工合作研制出世界最大的18500吨油压机,其中重达520吨的油压机上横梁是世界第一铸件;研发的同步顶升运动控制系统,完成了世界三大著名音乐厅之一的上海音乐厅平移70米的高复杂工程项目。 农业机械领域。学校与中国一拖集团深度合作,应用逆向设计技术,使中国一拖集团全系列轮式拖拉机首次实现了数字化设计制造,开发的产品已成为中国一拖集团的主导产品,每年新增产值60亿元;完成的柴油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中国一拖集团、常柴集团等企业成功应用,每年新增产值12亿元;由河南科技大学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985”、“211”高校参加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丘陵山区主要作物生产关键装备研制与示范”项目,获得20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该项目的实施,对提高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集成开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轴承齿轮领域。全国轴承行业“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河南科技大学为我国轴承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依托的唯一高校;河南科技大学是“全国圆锥齿轮工作组”组长单位,主持制定了圆锥齿轮国家标准;合作完成的航天导航轴承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北斗”等多种型号航天器上;承担的2兆瓦以上直驱式风力发电机主轴轴承、偏航轴承、变浆轴承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华锐、金风、国电、湘电等多家企业使用,已经产生了4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研制的新型锥齿轮数控机床实现了产业化,产品已取代进口。 金属材料领域。学校参与“激光雷达材料”分析及应用研究,成果应用于“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的完美对接;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材料,改变了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中铝洛铜累计创造产值55亿元;开发的轧钢机复合导卫板,已占据国内市场的60%;材料干摩擦学研究成果,解决了高速列车制动盘和接触弓网设计、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我国的铁路大提速作出了重要贡献。 汽车与新能源领域。学校与宇通客车共同承担的“863计划”项目“基于郑州示范城市的电动客车与支撑平台综合示范”,开展电动客车整车优化、信息化平台、故障诊断与技术保障研究,最终实现整车与基础设施、示范运营模式、运营保障体系、运营监控信息化平台等的融合;与中航锂电共建“河南省汽车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开展清洁代用燃料、节能与低排放技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驱动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已经在郑州市电动公交示范线路上得到成功应用。作为河南省唯一参赛高校,河南科技大学的学生驾驶自主研发设计制作的赛车,在第一、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上共夺得“最佳静音和最佳油耗综合大奖”、“最佳外观设计、最佳安全性”等10项大奖。 农医学科领域。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显微外科是河南省唯一具有科研能力和临床经验的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其断指(肢)再植技术在河南省处于领先水平。学校司法鉴定中心是国家认证认可的国家级中心,是我省及中部地区项目最多、类别最全,唯一同时获得“资质认定审查认可证书”、“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实验室认可证书”、“检查机构认可证书”四个类别的综合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和检测数据获得国际互认。学校农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旱地农业耕作成套技术,为河南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高产、稳产和农民的脱贫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技术扶持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切花保鲜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恒源祥”联合研制开发的牡丹色素应用于北京奥运会国旗手服装染色。 国防科研领域。作为河南省第一家具有军工研究保密资格的高校,学校与国防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长期合作,先后参与了精确制导武器、导弹舵机、红外目标干扰模拟器、火炮寿命分析等一大批国防科技项目研究,解决了众多关键技术难题。 为了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学校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培养创新人才。与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黎明化工研究院、中信重工、中国一拖集团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长期联合培养研究生;与美国铁姆肯、德国舍弗勒、吉利汽车、奇瑞汽车联合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进卓越人才培养;利用“中国齿轮培训中心”、“河南省机械工业CAD培训中心”、“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河南省职业技能鉴定站”以及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全方位开展工程科技人员在职培训和技能鉴定。迄今为止,河南科技大学培养了以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胡祖六、轴承专家程旺全为代表的近20万高级专门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助推器” 作为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第三所综合性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己任,主动承担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理念,不断巩固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工科积累深厚、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长期隶属部委,学科专业设置与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的办学优势,地处洛阳国家重工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河洛文化发源地的区域优势,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传承创新文化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校几十年持之以恒,坚持以梯队为核心,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引导,以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手段,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有色、钢铁、食品、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和主导产业,打造了一批优势学科群。这些学科不仅在省内高校中居于前列,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有较大影响,而且与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产业渊源密切,高度契合。为充分发挥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助推作用,河南科技大学目前正在积极谋划实施第二个十年的“持续提升计划”,着力打造“全国齿轮、轴承行业技术高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中原经济区现代装备制造业创新基地”、“中原经济区新材料、新能源研发基地”、“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创新技术中心”,努力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路子提供有力支撑,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助推器”。 对于产学研的未来发展,河南科技大学校长王键吉教授更是信心百倍。他说,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我国科技和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对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在国家协同创新战略引领下,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科技大学将广泛开展校校合作、校所合作、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以及与国际间的合作,更加积极地利用洛阳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发挥学校、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各自的优势,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交流与合作。学校也将加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探索,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强化协同创新意识,改善协同创新环境,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协调产学研各方利益,促进资源深度共享、项目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凸显协同创新能力,使河南科技大学在提升河南高等教育水平,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个人分类: 研究方法与规范|1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洋26航次第四航段失火事件纪实
qlu 2012-9-10 19:40
随时准备加入救火队伍的调查队员 调查队员清理火场 “‘家里’又来贺电了!”当地时间9月8日上午,停泊在拉各斯锚地的“大洋一号”船一下子热闹起来。 过去五天,从全力灭火到自救恢复,67名船、队员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这离不开船队一家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祖国母亲的坚强后盾。 各级领导频频发来的慰问电、贺电,给予了困境中的船、队员强大的精神支持与鼓励。大家围拢在公告栏前,逐字逐句念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最新发来的贺电: “大洋一号船全体船队员:现欣闻你船照明电恢复100%,网络实验室恢复正常。你们辛苦了,分局领导以及全体职工为你们感到十分欣慰!并向你们表示祝贺!” 一张张疲惫而振奋的面孔背后,是沉着应对的无惧,是忘我抢险的无畏,更是共克时艰的无私。 不眠之夜 当地时间9月2日晚8时许,“大洋一号”船正行驶在距尼日利亚拉各斯百余海里的大西洋上。 “毕——”,船舱突然响起火警。 化学实验室着火了!船长甄松刚接到火警立刻对全船广播,并坚守驾驶台进行总指挥;政委张宝明、首席杨耀民第一时间赶到失火现场指挥扑救。 最先发现火情的是正在进行摄像拖体实验的调查队员徐林,他前往化学实验室取安全帽,看到冰箱附近起火。他第一反应就是把旁边的一箱丙酮搬了出来,随即通知正在深拖实验室的首席助理华清峰,华清峰即刻用对讲机向驾驶台报告。 老调查队员牛云成一听起火,二话不说,拿上灭火器就往化学实验室里冲。可是火势太猛,灭火器根本不管用。 火势蔓延迅速。几个在后甲板作业的调查队员陆续赶来,此时,里面已浓烟滚滚,什么都看不见,冲了几次都进不去。 见状,大副树明当机立断:先撤人,关舱门,准备消防水。 可是,只见浓烟,未见火源,给灭火带来很大困难。“消防水喷了很久,烟不见小。” 不一会儿,滚滚浓烟已弥漫整个后甲板,刺鼻的气味随着海风在船上各个角落飘散,令人窒息。 水手吕刚穿上防护服冲进火场探火源,但烟太大,而且障碍物太多,寸步难行。只得边往里走,边往外搬东西。慢慢清理后,才把消防水送进去,整个实验室浇了一遍。 终于,浓烟被压下去了。为稳妥起见,甄松刚下令复查有没有暗火。 果然,没等喘口气,烟又起来了。 耽误一秒,就增加一分险情。张宝明负责内外联系,三副刘广东负责支援,大副、水手长和实验组长带领首席、首席助理及调查队员等兵分三路向火场进发。 考虑到火向上窜,三组人员在水枪掩护下,从走廊往实验室,一边卸天花板,一边往里冲。“等到化学实验室门口,就剩下一组人,其余都倒下了。”树明回忆说。 就这样“前仆后继”,终于准确找到火源及时扑灭,并将已蔓延到天花板的暗火也一并熄灭。 由于事发突然,没有时间做太多的防护准备,只得用上“没有办法的办法”,大部分冲入火场的船、队员仅靠一条湿毛巾捂住口鼻,不一会儿就被烟呛得直咳嗽,有的甚至趴着直吐,眼睛也被熏得通红,眼泪直流。还有的被着火点附近溅起的滚烫的消防水灼伤、被障碍物撞伤、被散落的玻璃渣扎伤。进行现场救护的随船医生张健,忙得不亦乐乎。 未到一线救援的调查队员集合在甲板上待命。作为后援,大家纷纷从房间拿来了饮用水、干粮、湿毛巾,随时准备为火场出来的“英雄”补给。 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船上73人没有一人退缩或惊慌,包括6名尼日利亚海军,他们依然淡定地坚守岗位,捂着湿毛巾、扛着枪四处巡逻。 附近海域海盗猖獗,黑夜是海盗出没的“黄金时间”,更何况是一艘全船停电、失去动力的孤立无援的船,防海盗来不得半点松懈。 火势得到基本控制后,张宝明和杨耀民便开始安排部分船、队员在一、二、三层生活区的出入口把守。 经过近8个小时的奋力扑救,火终于完全扑灭了。几名调查队员立即将火场中残留的易燃易爆品搬离。 随后紧接着,就是排水和现场清理的工作。船员们将两台抽水泵搬到实验室外的走廊抽水;队员们也被召集起来,拿上房间里的脸盆、水桶,到化学实验室及其外面走廊排水。值得一提的是,船上的俄罗斯专家瓦利利也主动加入到救援的队伍中,并肩奋战到最后一刻,令人感动。 甄松刚、杨耀民、张宝明三人打着手电筒,连夜起草关于化学实验室失火的急报,及时上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积极自救 疲惫不堪的船、队员根本顾不上休息。除了加强值班,防止“死灰复燃”外,轮机部一刻不停地抢修电力。 灭火过程中,消防水渗漏到机舱集控室,导致配电板故障,主辅机停车,船舶失去动力。 “主机停了,心就往下一沉。”船员们心里清楚,此时此刻,恢复动力是第一要务。 一艘失去动力的船漂泊在茫茫大洋上,或遇风浪或遇海盗,可谓危机四伏。所以,再累,再疼,也要坚持抢修。几个老师傅的手在救火时被海水泡肿了,仍然坚持工作,还开玩笑说:“就当被海水‘腌’了一下。” 轮机部11名船员分成三组轮流值班,集中力量对配电板进行清洁、烘干、修复,力争尽快恢复电力、动力。 面对紧张的抢修任务,轮机长理维华显得十分淡定:“没有大问题,但宁可慢一点,一段线、一段线地查,一定要杜绝再供电过程中发生任何次生事故。” 排查隐患,是另一项重要任务。 船、队员对失火现场进行初步勘查、分析、评估后,对现场进行24小时严密监视,以防复燃。 除了化学实验室,其周边走廊及深拖实验室、网络实验室一并进水,给善后带来很大的工作量。 网络实验室铺的是架空的绝缘地板,积水在夹层里很难排尽,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很容易渗漏引发次生事故。 “再困难也得干。”杨耀民坚定地说。在助理华清峰、何拥华的带领下,调查队员先用碗舀,再用毛巾一点、一点地吸干。 化学实验室及周边线路已被完全切断,里面伸手不见五指,加之严重烧过,场面恐怖,气味刺鼻,几个女队员虽心生恐惧,干起活来却一点也不马虎。一个刚上船的女队员,还没完全适应船的晃动,干了一会儿就恶心,吐完了接着干。其他队员劝她休息,她却说:“大家都在干活,我决不能躺着。” 化学实验室里存放着前几航段的重要样品,抢救样品同样刻不容缓。尽管积水基本排尽,但里面一片狼藉,四壁被烟熏得乌黑,即使没有被烧的物品也覆盖上了厚厚的一层烟尘,实验用品东倒西歪。清理现场、转移实验设备和样品的调查队员常常被撞得瘀青。 网络中断,船上与外界的联系全靠报房室。期间,电话、传真不断,时时传达着各级领导的指示和关怀。尤其船长,隔几分钟接一次电话,通宵达旦,很难合眼睡上一会儿。 干活辛苦,生活条件更艰苦。没有热水,没有空调,伙房电力供应不上,船上一日三餐无法正常供应,只能靠电饭锅做稀饭、米饭,附加饼干、方便面,辅以凉拌菜和咸菜。一些年轻的船、队员常常吃不饱,没干一会儿活儿,肚子就咕咕叫了。 张健的小诊室“生意”格外兴隆。灭火时吸入太多浓烟,包括杨耀民在内的好几位船、队员嗓子都肿了,忙找医生拿点消炎药、含片,顶着不适继续干活儿。 不过,67名船、队员的努力没有白费。 当地时间9月4日下午,在轮机部的不懈努力下,右主机启动成功,取代了应急发电机供电。傍晚时分,随着“隆隆”的发动机的声响,“大洋一号”船再次起航,前往拉各斯锚地进一步检修。 第二天早上8时,“大洋一号”船按计划到达拉各斯锚地,抛锚,继续检修。 看到离锚地不到10海里处拉各斯的城市轮廓,船、队员倍感亲切,忙拿出手机,给家里报平安。 张宝明在全体会上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大洋协会等上级领导发来的慰问电,令船、队员深深感到“我们不是孤军作战”。 傍晚5时许,山东电力建设集团公司的两位工程师乘坐快艇前来协助。他们克服晕船不适,吃两片晕船药就加入到抢修的队伍中去。 晚上,随着船长广播说“通风即将恢复”,不一会儿,全船各个房间的空调同时送出了阵阵凉风,顿时感到一种久违的畅快。 当地时间9月6日上午9时,生活区照明恢复。至此,仅剩化学实验室及周边走廊,其余基本恢复供电,抢修工作基本结束。 从冲锋陷阵扑救火灾到不眠不休抢修恢复,无论船长、首席、政委,还是普通船、队员,没有一个人考虑自己的安危与利益,在“自强、探索、奉献、和平”的大洋精神的指引下,“大洋一号”全体船、队员密切配合,共渡难关。正如甄松刚所说:“在意外火灾发生后,经过全体船、队员的共同 努力,保住了船上73人的生命,保住了‘大洋一号’,保住了国家财产,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助学体系建构纪实 : 5年飞跃发展数亿学生受助
whyhoo 2012-9-4 16:27
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记者吴晶 叶建平 张莺)“没有国家的资助,就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我。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开始我的事业。”这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系2007级国防生王泽华的毕业感言。   2007年以来,国家不断建立健全资助政策体系,像王泽华一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刻感受着“教育公平”的字字千钧。   学段全覆盖:发展中大国的教育民生   2007年,一项政策温暖了千万个家庭——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此后5年间,一个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确立: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面免除,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领取教科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有生活补助,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普通高中阶段,建立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中职教育阶段,建立以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免学费为主,顶岗实习、学校奖学金和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校内奖学金、校内无息借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同时,建立“绿色通道”制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   每年数以亿计的助学资金,燃起千万孩子的求学信心。逐年不断完善的资助政策,缓解亿万家庭的燃眉之急。   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一位学生家长在给校方的来信中说:“由于家庭困难,孩子几次差点辍学。现在,有了国家助学金,孩子读书不发愁,营养跟上了,自信心也慢慢建立起来,我们从内心感谢国家。”   管理高效率:国家级政策体系的精密运转   如何确保国家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如何确保国家资助资金安全使用?如何确保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对一套关系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政策体系而言,每一个管理细节都至关重要。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张光明说,资助工作线长面广、情况复杂、业务性强、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5年来,经过各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国家助学政策的管理体系与机制基本形成。   为推动国家资助政策平稳顺利实施,中央有关部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起中央、省、地市、县和学校五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基本建立起拥有专职人员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77%的地市、81%的县也成立相应管理机构。   为确保国家资助不折不扣地送达,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织实施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人员培训计划,目前已开展22期培训班,参训人员达3200余人。   为确保国家资助资金及时、足额、规范发放,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建立了包括年度督察制度、专项督察制度、年度审计制度、结余资金清算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   为调动地方工作积极性,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研究制定了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各地也依次建立了逐级考核评价机制。   历史性突破:资助学生人数与金额屡创新高   2007至2011年,全国受资助学生累计达3.4亿人次,累计资助金额达3526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累计支出占69%,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等资助资金占31%。   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资助模式正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弱势群体的共识与合力正在形成。   “国家资助范围之广、资助力度之大、资助比例之高前所未有,教育公平不断迈出重大步伐。”张光明说。   2011年,国家资助学生人数与金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国累计受助学生7874万人次,累计受助金额达到980.14亿元,分别比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前的2006年增长2.12倍和4.13倍。   一封封感谢信,记录着学生和家长的感恩之情;一面面锦旗,赞誉着推动教育公平的国家行动。   如果没有国家资助,来自甘孜高原大山区的四川省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学生扎西拥登只能失学在家,帮助母亲干点农活。现在,他不仅学会专业技能,还担任学生干部,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每当谈起求学历程,扎西拥登都会用这首歌来表达心情。   5年,对于一项教育政策,是起步,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却意义深远。   又一个新学年即将开始,中国已经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告:“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的现象正在成为历史,“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愿望逐步得以实现! 原文见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688/201209/141458.html
个人分类: 教育|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轰炸东京----中国救助美国飞行员纪实(幻灯片)
黄安年 2012-8-29 11:08
轰炸东京----中国救助美国飞行员纪实(幻灯片)
轰炸东京 ---- 中国救助美国飞行员纪实 ( 幻灯片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8 月 29 日 发布 2003 年在美国加州小住期间 , 获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朋友赠《轰炸东京 ---- 中国救助美国飞行员纪实》幻灯片 , 该幻灯片生动地反映了在国际反法西斯战场上,中美共同对日法西斯侵略者作战的情景。 照片16张。 中国军民曾救助轰炸东京美飞行员 70 年后再感动 ( 组图 ) 2012 年 05 月 17 日 10:04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贺绍英与廖明发在纪念活动现场与美国空军学院巴克勒教授合影。   美军飞行员与中国军民合影。左起:布雷默、伦纳德、沈鸿、科尔、杜立特、赵福基、波特、贺扬灵。    核心提示:   东京上空的 30 秒轰炸,造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段传奇故事。在纪念杜立特轰炸东京 70 周年之际,美国杜立特轰炸者协会邀请当年浙江籍救援者的家属、分别来自江山和绍兴的廖明发、贺绍英等参加纪念活动,共同回忆那段令人难忘的传奇经历。   在美国华盛顿波托马克河边的阿灵顿国家公墓,詹姆斯·杜立特的墓前摆满鲜花和卡片。每年都有许多人来这里悼念这位英雄,其中也包括不少中国人。   今年是纪念杜立特轰炸东京 70 周年。 70 年前,他率领 16 架 B-25 式轰炸机,空袭日本。世界战局也从那一刻开始有了变化。   返航途中,由于受导航、天气等影响,美军飞机大部分在浙江、江西、福建、安徽交界地迫降。参加作战的大部分机组人员在中国军民的帮助下,安全返回美国。    4 月下旬,美国俄亥俄州代顿美国空军国家博物馆举行“杜立特行动 70 周年”纪念活动。美国杜立特轰炸者协会邀请部分当年浙江籍救援者家属,赴美参加纪念活动。    临危受命    东京轰炸三十秒   在美国,杜立特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杜立特 1896 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身材矮小,但自小喜爱运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杜立特更是疯狂地迷恋飞行,还自行制作了一架飞机。 1917 年,他加入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由于出色的表现,仅半年时间,就被晋升为教官。   杜立特的飞行才能有目共睹。 1922 年 9 月 4 日,他驾驶一架 DH-4B 型飞机,从佛罗里达飞到加利福尼亚,全程 3481 公里,耗时 21 小时 19 分,成为首个完成一天内横跨美国本土的飞行员。    1941 年 12 月 7 日,是一个让美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日本偷袭珍珠港,令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全军覆没。美国人觉得蒙受极大的耻辱,全国上下无不沮丧。   为了提升低落的士气,狠狠打击一下日本人的嚣张气焰,美国决心对日本本土发动一次大范围的空袭,东京自然成了首选。   很多人不知道,当时对美国来说,这是一项及其艰巨的任务。美国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并没有足以袭击日本本土的空军基地。而且当时美国海军最远程的轰炸机续航力也无法从夏威夷直接飞到日本。如果用舰载飞机袭击,由于其作战半径很小,航空母舰必须驶近日本才能成功。而这将使美军航空母舰驶进日本陆上轰炸机的作战范围,严重威胁航母安全。   有人提出一个大胆方案:用陆军的中远程轰炸机从航空母舰起飞,做单程飞行,完成轰炸任务后到中国的机场降落。这样既可以突袭日本,又能使航空母舰保持在日本陆上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外。   被选中的是 B - 25 式中型轰炸机,全长 52.1 英尺,总重近 13 吨,时速近 500 公里,续航能力约为 2170 公里,是美国当时最先进的轰炸机之一。但在航空母舰如此短的飞行甲板上要使这个庞然大物腾空而起,实在太困难了。   就在这时,已是美军小有名气的轰炸机部队军官的杜立特,接受了这个生还希望很小的危险任务。   在杜立特的带领下,飞行员们开始了艰难的训练:尽可能缩短起飞距离。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训练,终于达到要求,能以每小时 100 公里的时速在所要求的距离上起飞,有的甚至还要短。   一切准备就绪。 4 月 18 日, 16 架 B — 25 轰炸机飞抵东京上空,对军事目标进行轰炸。从第一枚炸弹落下,到攻击完毕,总共花了短短 30 秒钟。接着,飞机按照原定计划,向浙江衢州机场及丽水、江西南昌两个备用机场飞去……    遇险迫降    中国军民勇相救   说起这段营救美军飞行员的历史,许多浙江的老百姓依然记得。   分别来自绍兴和江山的两位老人贺绍英、廖明发,是这次 70 周年美国杜立特轰炸者协会邀请的中国友好人士。他们的父亲当年曾救助过美军飞行员。   父亲贺扬灵去世时,贺绍英只有 11 岁,对父亲的记忆只是儿时零星的生活片段。但从母亲的回忆以及父亲所写的书中,她熟悉了那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由于不熟悉航线,加上天气恶劣、油料耗尽,美军 16 架轰炸机均未能在中国机场平安降落,大部分轰炸机在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迫降或坠落。杜立特所在的 1 号机组,落在了临安天目山。   那天深夜,下着大雨,时任浙西行署主任的贺扬灵正在灯光下处理公务,听到远处传来飞机低沉的引擎声,在上空盘旋大约 20 分钟后,一声巨响,落在不远的山外。   第二天凌晨,他们在一户人家的牛车里发现了两个身穿军装的外国人,正是杜立特和 1 号机组的中尉副驾驶员理查德·科尔。经过询问,贺扬灵获知他们参与轰炸日本的事后,立即邀请他们到家中,并让妻子准备一些半西式早餐。   在与杜立特的交谈中,贺扬灵了解到,由于汽油耗尽,机组人员不得不选择弃机跳伞。他们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按原定计划赶到衢州,与其他飞行员会合。在中国军民的陪同下,杜立特等人最终安全抵达衢州。   在衢州江山,美军 3 号机不幸跌落在山间。当时只有 7 岁的廖明发至今还能记起父亲廖诗元救助美国飞行员的些许片断。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父亲在山上发现了受伤的领航员奥祖克。” 廖明发说,虽然对方是个穿着军装的外国人,但父亲仍然将他从山上背下来,安置在自己家中,并上山采草药为他疗伤。后来,廖诗元和村民们又辗转将奥祖克从江山送至衢州。   最终,美军 80 名机组人员中,有 64 人在中国军民的帮助下获救,最终安全返回美国。    家属访美    七十年后再感动   站在华盛顿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博物馆的二战展厅中,贺绍英感慨万分。虽然过了 70 年,但墙上父亲贺扬灵和杜立特等飞行员的合影,依然十分清晰。这是贺绍英第二次来到这里。 1995 年,贺绍英赴美国出差,经过华盛顿时,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父亲的照片。   “在这个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的地方,看到这张照片,心里真的很温暖。美国人民没有忘却这段历史。”贺绍英激动地对记者说。   在美国,两位老人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许多美国老百姓听说两位老人的父亲曾经救助过美国飞行员,都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跑上前与他们合影、交谈。   但最激动的,还是那些曾经获救的飞行员们。当年 80 位美军飞行员中,如今健在的只剩下 5 位。其中,有 4 位参加了纪念活动。   贺绍英父亲曾救助过的飞行员理查德·科尔,今年已经 96 岁。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坚持要来活动现场,再见见这些中国朋友。   “在我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中国军民营救我们的那一幕幕,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是一段非常令我动情的历史。我永远感谢你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虽然讲话有些颤抖,但科尔依然用他洪亮的声音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感谢。   听到科尔动情的话,贺绍英的眼眶也红了。她将一本由父亲撰写的《杜立特降落天目记》英文版赠送给了科尔。“没想到 17 年后,我还能有幸来到美国,见到父亲曾经救助过的飞行员,非常激动。”贺绍英说。   而廖明发至今还保存着美国飞行员临走时赠送的两枚硬币,虽然只有 5 美分,但这却是中美人民之间友谊的象征。   第一次走出国门、还操着一口乡音的廖明发,感受到了美国人民对他父亲救命之恩的由衷谢意。“没想到美国人民这么热情,我回到江山,一定要把他们的热情告诉村民们。”   虽然时隔 70 年,那段历史依然让中美两国人民铭记在心。   正如美国空军学院教授巴克勒所说,为营救美国机组人员, 25 万勇敢的中国军民作出了巨大牺牲,不少中国农民抬着担架跋山涉水数百公里,将他们送至安全地点。“两国人民都十分珍视这段历史,我们能够共同做出伟大的事情,更应该保持和发扬这种伟大的友谊。”(方力)   作者:方力 ( 来源:浙江日报 ) media_span_url('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2/05-17/3894952.shtml') http://news.sohu.com/20120517/n343425422.shtml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10-11)|5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破解医改难题 造福亿万群众——中国医改纪实
whyhoo 2012-8-29 09:25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题:破解医改难题 造福亿万群众——中国医改纪实   新华社记者李斌、吕诺、孙铁翔、帅才   促进与保护健康对于人类福祉和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   ——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   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为破解这道难题,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直面“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进步,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循序推进,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医改道路。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启示人们,坚定信念,统筹谋划,攻坚克难,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国式医改”起步   今年7月1日,深圳市67家公立医疗机构大刀阔斧革除“以药补医”,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制度的大城市。闻讯后,卫生部部长陈竺写下“医改传佳音”的诗句表达兴奋之情。   陈竺的心情,缘于3年医改的艰辛和突破。   “看医改3年,我们首先要回到这次改革的原点。”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强调。   那是一个怎样的原点?   “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体系,城镇干部、职工有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小山村里也有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和村卫生室。”饶克勤回忆说。   改革开放后,伴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原有的医疗保障体系发生了变化——2003年,我国拥有各种医保的人减少到15%左右,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由于缺少疾病风险的分担机制,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所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长期在4%左右,其中居民个人支出比重迅速上升,从1980年的20%攀升到2000年的60%左右。人均医疗费成为居民消费支出中仅次于食品、住房的第三大开支。同一时期,政府卫生支出从36%下降到17%,平均每年降低约1个百分点。而在发达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10%以上,居民个人负担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在20%左右……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城乡患者应就诊而未就诊比例由1993年的38.5%上升到2003年的48.9%;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29.6%;出院病人中,63.9%是因经济困难自己要求出院。“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一个个民间顺口溜,成为新一轮医改前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写照。   一个国家国民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2003年的非典疫情,暴露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尤其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问题,促使中国政府对医疗卫生体制、疾病控制体系建设重新审视。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新医改方案开始酝酿,一系列部署紧锣密鼓地进行——   2006年6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由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牵头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   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2至3个城市启动试点;   2008年12月20日,有20个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统筹组织和协调全国医改工作;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7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公布,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新医改最大的亮点,就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人民提供。”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推行以公益为导向的医改,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创举,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3年来,中共中央共出台医改文件14个,主要部门共出台重要配套文件50多个,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改政策体系。   3年来,全民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四大制度体系建设及公立医院探索全面推进,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基层服务能力明显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显著提高。   这是“真金白银”的投入——2009年至2011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1516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4506亿元。与2008年同口径支出基数相比,3年新增投入12409亿元,比既定的8500亿元增加了3909亿元。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约占全世界卫生总费用的3%。   “我们用全世界3%的卫生总费用,基本解决了13亿人即占全世界20%以上人口的基本健康和病有所医问题,而3亿美国人却花掉了46%的世界卫生总费用。”饶克勤说。   这是对比鲜明的效果——   3年间,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医保覆盖率提升到95%以上,超过预定目标5个百分点。   3年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的现象开始改变,基本药物价格比制度实施前平均降幅30%左右。   3年间,反映国家整体健康水平的一些重要指标明显改善,孕产妇死亡率从34.2/10万下降到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4.9‰下降到12.1‰。   3年间,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显著增加,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由2008年的35.3亿增加到2011年的62.7亿,入院人数从11483万人增加到15298万人。   越来越多的人看得上病、看得起病——从2003年到2011年,城乡患者应到医疗机构治疗而未治疗率从13.1%下降到5.4%;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从29.6%下降到17.3%;住院患者疾病未愈而自己要求提前出院的比例由43.3%下降到31.8%。   居民个人支出大大下降——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9980亿元,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003年的17%提高到28.7%,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003年的55.8%下降到35.3%,下降20个百分点。一升一降,意味深长。   短短3年间,立足国情,发挥制度优势,中国逐步探索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医改道路。   “新医改正在重构政府与市场在医疗领域的作用,推进了民众健康权保障的制度化。”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姚岚说。   医改效果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国家统计局2011年满意度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对基层医改的满意度达到了87.7%,其中农村居民满意度达到89.1%。   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文指出:“中国医改正以悄无声息的方式将医保网与中国的13亿居民连接起来。”   “虽然世界各国的卫生体系都在变革,但是中国医改的步伐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蓝睿明说。 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卫生事业得发展——医改是科学发展观在医疗领域的生动体现 四川省中江县太安镇保安村的15岁少年蒋浩,3年前患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先后18次住院治疗,总费用超过11万元,全家人不吃不喝也要攒上10多年。 “新农合报销了8万多元,民政救助又给了1万多元。要不然,我们家哪里治得起这个娃娃?”小蒋浩的父亲蒋雄军激动地说,“没有国家撑着,这个家早就垮了……”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到终末期肾病、重性精神疾病、乳腺癌、宫颈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等8种重大疾病,再到今年宣布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食道癌、胃癌、急性心肌梗塞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3年多来,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范围逐步扩大。 “我们要让百姓破解无力看大病的怪圈,提升医疗保障的水平。”陈竺语气坚定,“8个大病能让100万人受益,20个大病可以让1000万个家庭、几千万人受益。” 以人为本,是新医改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3年间,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为城乡居民“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509亿元重点解决了近800万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参保问题,将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还重点解决了城市中“一老一小”、大学生以及流动人口的参保问题。 医疗救助是“底线”。3年间,为让更多困难群众得到就医保障,我国扩大了医疗救助的覆盖人群,开始将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纳入保障范围。2011年全国城乡医疗救助总人次达8887万,与2008年相比增长54%。3年间,全国各级财政共安排医疗救助资金376亿元。 3年间,商业健康保险得到积极发展。2011年共有近百家保险公司经营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达691.7亿元,同口径比2008年增长39.4%,放大了基本医保的保障效果。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3年医改,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这样的路径图。 3年间,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大幅提高,从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2012年已提高到24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从2008年的54%、48%均提高到2011年的70%左右。 3年间,中央投资630多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3年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探索推广,目前已有41.5%的城市在辖区内推行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越来越多的人在基层首诊,分级诊疗雏形初现。在北京,基层占就诊总人次的比重从5%提高到42%;在深圳,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总量占全市总量的63.3%…… 3年间,通过对超编人员给予妥善分流安置、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建立综合考评机制、实行绩效管理、落实基本药物制度补偿机制,新的运行机制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初步建立。 “这3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说。 3年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公立医院开展了改革试点。 无假日医院、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公立医院便民服务渠道进一步拓宽。3年间,所有三级医院和82%的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77.5%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参与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城市大医院候诊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问题逐步缓解。 让群众能看上病、看得起病、看好病,更要让人民群众少生病、不生病——3年间,城乡居民普遍享受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阳光。 仲夏的一天,云南省新平县一间昏暗的房子里,75岁的白年彦正在择菜做饭,两年前她还因患白内障而生活难以自理。 “国家给我免费做的白内障手术。没想到这辈子还能重见光明!”白大娘眼里噙满泪水。 作为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3年间,109万与白大娘一样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得到了免费的复明手术救治。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全国城乡普遍实施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3年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15元提高到25元,中央财政共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95亿元。 “国家拿出这么多钱进行预防保健服务,这是千百年来第一次。”南华大学教授周良荣说。 3年间,医疗卫生事业也发生巨变: 人员增加——2011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861.6万人,比上年增加40.8万人。 收入提高——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改革前后相比,基层医务人员人均工资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事业发展——2011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5万多个,比上年增加17462个;床位516万张,比上年增加37.3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0年3.56张增加到2011年3.81张。 城乡居民同比例报销、全民免费体检……想百姓之所想,近年来,偏居西南的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积极探索医改新办法,创造了“开远经验”。 “抓卫生就是抓民生,为人民服务就要为人民健康服务。”谈起执政理念,开远市市委书记李存贵说。 这是一项极为艰巨和复杂的改革——党和政府既注重顶层设计,又注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不断迎难而上,开拓创新 7月15日12时,湖南省蓝山县新圩镇卫生院输液室内,79岁的龙文生刚刚输完液。交10元钱,医生不仅给这位20多年的肺心病患者输了液,还开了3盒复方罗汉果清肺颗粒和1盒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 蓝山地处湘南,人口40多万。2011年1月1日起,蓝山开始了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门诊、住院起付线外全报销付费——门诊自付10元、住院自付100元,其余由新农合资金全额报销。 “效果比预想的还要好。乡镇卫生院门诊、住院人次较大增长,次均费用大幅下降。乡村两级医患纠纷也由实施前同时间的19起减少为3起。”蓝山县委书记魏湘江说,是支付模式的改革,使蓝山县在财政不新增一分钱的情况下保障了全县33万农民的基本健康。 医改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极为艰巨和复杂的改革,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 ——改革为了群众,也必须依靠群众。医改3年不断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从2006年启动医改方案研究制定工作,到2008年10月14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医改工作小组通过各种方式征求专家学者、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仅征求意见稿公布一个月内就收到各界约3.6万条意见和建议。 ——改革,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需要统筹考虑,在完善政策措施中不断推进。 3年来,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政策,不断破解难题。 在我国最北的村庄——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达斡尔族妇女何叶拿着医保卡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正是这张小卡片撑起了这个因病返贫家庭的一片天。 在黑龙江,一项项医改举措“生根开花”: ——2009年以来,全省累计投资7亿多元,为近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了全科壁挂式诊疗系统以及便携式B超机、电子秤、电子血压仪、点滴架等设备6万余件(套); ——三级医院全部开展预约诊疗,在全省60%的三甲医院实施了不少于20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平均海拔3200米,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甘子河乡俄日村是一个典型高原牧业村。30万亩草场上,分散居住着191户998名牧民。 2009年以前,这里的村卫生室还只有温度计、血压计和听诊器这“老三件”,牧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问题较为突出。伴随新医改的实施,一个80平方米的标准村卫生室投入使用,成了全村人的健康“保护神”。 37岁的村医罗藏银巴说,2011年起,政府每年给的工作补助和水、电、暖等补贴比原来提高7600元,达到13840元。“村医还被纳入新农保范围,基本解决了后顾之忧,我在这里工作更安心了。” 优质医疗资源最集中的首都北京,3年来从未停歇探索的脚步。创新预约挂号、无假日医院、主诊医师负责制等服务模式;成立首都医药卫生协调委员会,探索推进医药卫生资源属地化管理;成立市医院管理局,探索管办分开的管理体制…… “改革措施一个接一个,这几年我们就像穿着红舞鞋飞速旋转。”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说。 3年来,来自基层的创新和探索层出不穷,不断涌现。陕西“神木模式”、江苏“镇江模式”…… “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路径探索,是这一轮医改在制度设计上的显著特色。”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认为,正是这种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新医改注入了创新活力。 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病有所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历史昭示未来。3年医改,给人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方向和路径是正确的!”——采访中,人们几乎异口同声。 “这次改革始终贯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这条主线,符合医疗卫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湖南省卫生厅党组书记肖策群认为。 改革,正向纵深挺进。 2012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 7月1日,北京和深圳同时在公立医疗机构启动医药分开试点,破除“以药养医”机制。 ——在北京,友谊医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医院。他们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同步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几周,院内系统运行平稳,出现了“三降三升”。即门诊次均费用、次均药费、医保自付费用下降,百姓满意度、服务质量、医院收入提升。 ——在深圳,药品加成的取消彻底打断了公立医院业务收入与用药数量、药品价格直接挂钩的利益链条。数周来,公立医院运行平稳,门诊次均费用、次均药费、医保自付费用下降,群众得到了实惠。 “预计公立医院一年可直接减轻参保人自付费用2.09亿元,社区医疗机构也可一年减轻市民医药费用1.17亿元。”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罗乐宣说。 伴随改革步入“深水区”,统筹各项改革的要求日益突出: ——进一步理顺医疗结构,加强“金字塔”的“塔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理顺医疗结构是下一步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他建议夯实“塔体”,以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医保覆盖率超过95%,是医疗体系金字塔的‘塔底’,近年来医疗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的三级甲等医院是‘塔尖’。但作为‘塔体’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相对技术差、威信低。” ——打破医疗服务的“信息不对称”。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傅征说,通过医疗卫生信息化,能够有力地促进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安全,更加合理、节约地配置和使用卫生资源。他呼吁从业务流程、信息流程、操作细节等方面着手,切实发挥电子病历、临床路径、居民健康档案的功能作用,有效解决“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等现象。 ——“药价虚高”问题仍有待切实解决。 “现在一定要下决心解决药价虚高问题。”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说,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甩掉了背在医务人员身上的“黑锅”。但要真正将药价降下来,政府在流通环节监管上大有可为。 …… 中国医改在路上。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加速“老化”的今天,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在中国日益突出—— 过去5年全国慢性病患病率从15%增加到20%,患病人次达2.7亿,每年新增1700万病例;医疗需求井喷式增长,而同期全国卫生技术人员仅增加29%,病床数增加42%;人们健康意识日渐增加,却缺少正确的健康知识…… “健康素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把医疗卫生和人民健康放在国家安全战略层面考虑。”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忧心忡忡。 改革,新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 2012年3月,国务院出台《“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为人们指明了方向。今后4年,医改财政投入力度、强度将高于2009年至2011年的投入水平,全民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公立医院改革成为改革的三大重点。 ——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继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大病保障机制,使全民基本医保制度不断完善; ——继续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和供应保障。同时继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有效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 ——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等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同时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 …… 回首过去,成绩可喜。 过去3年,从保基本起步,从强基层入手,中国医改“对症下药”,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 放眼未来,信心满怀。 “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迎难而上,以医保、医药、医疗“三轮”驱动,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为破解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交出更新的“中国式”答卷。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8/28/content_2212158.htm
个人分类: 卫生|8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深圳割喉纪实
seawan 2012-8-29 09:0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c8d83b0101ceb9.html?tj=1 【 平时我都是骑个小机车或打个车什么的,基本没怎么坐公共汽车。那年的年二十七,想去山姆买点年货回老家。年二七车较少了,楼下打不到出租,就走到笋岗路上的大巴站,想坐开一二站地就是黄木岗,出租应该好打的,就是这个平时不坐大巴突然坐大巴惹的事。下楼时带了有超过五千元,还怕不安全分开一部份放钱包,一部份放挎着的皮包,可能那个皮包太招人了吧。 大巴站也有十几二十人在等车,我不熟路线就在站侧后方看线路牌,还没一分钟就觉得右侧小树林(笋岗路大多数路段人行道内侧都有近几十米的树林绿化带)有一二个人影向我移动,心想不对,正要大步绕到大巴站内,只觉身后一闪有个人扑了上来,一只强壮的手臂勒住我脖子,另一只从我胯下绕到前方把我托了起来,我个头有一米七几当时体重 60KG ,那人一米六几,所以我是被侧着托起的,一只脚还隐约能踮到地。很专业的擒拿术,人的脚一离地就无法使力,脖子一勒眼气血不畅眼前一片漆黑 … 】 【 事后小结了一番: 1. 不要随便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如果我坐惯大巴,当时就是在大巴站内,而不是在背面。 2. 别太招人,当时挎着的F OX 皮包和手里还拿着的菲利浦手机都太显眼。 3. 报警千万别说对方有刀,警察叔叔也是人,有枪也怕刀的。人家不是你亲戚,犯不着给你卖命。4.没事练点空手道没啥坏处,不是那本能的往后一击当时可能被勒晕扔进树林任人宰割了。 2012 年,相对 1998 年而言,人心更不古,社会更堕落,道德更沦丧,政府更腐败,经济更跳水,民众更苦难。大家出门还是要小心,不要走生路,不要走夜路,不要近生人,不要露财。 】
个人分类: 周围|2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雅图纪实——送别“书记”莉莉老师
twbky 2012-8-14 00:05
西雅图纪实——送别“书记”莉莉老师
叫张老师的称呼实在太多了,为了突出本博的主人公,就称呼莉莉老师吧。为什么还有前缀“书记”?这也是我们这位莉莉老师自封的,故事的缘由“ group 里的访问学者和学生党员居多,一次无意中的聊天,莉莉老师开玩笑’由我来当书记吧’”。爱取笑人的我,立即抓住这点,张嘴书记、闭嘴书记,且时常来拿此开玩笑。希望我们这位开朗的莉莉老师不会介意。其实,莉莉老师当书记绝对没有问题,很多西雅图的深度游,都是由书记倡导的,进而使我们深度感受到西雅图的美。 莉莉老师是我们五个访问学者中最先离开的,因为她仅仅在华大驻留半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她确实很勤奋。在美国开展的研究是她之前从来没有接触的,内心好强的她,总想借助这短暂的时间,多学习和掌握一些知识,也能尽快出一些成绩。付出就会有回报,仅仅 4 个多月,就取得了显著进展和突破,且完成一篇论文。在国外访学的人,很多人一年下来也未必有好的结果和论文。睡眠不太好的她,总是很早就来到实验室,也经常和那些博士很晚才回家。虽然她自己说不干活对不起国内的老公和孩子,但是总体上是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莉莉老师在所在的单位里也是一个风云人物,公认的科研成绩突出、多才多艺、才貌兼备的人。性格开朗、爱好运动的莉莉老师,也是我羽毛球双打的搭档。虽然我们都是野打出身,但是一般人还是很难赢我们的。莉莉老师运动都是全身心的付出,一些高难动作的救球,都让我心惊不已,唯恐受伤。她毫无保留的用尽力气去打每个球。酒桌上经常有人说“酒品如人品”,我感觉球风就如人的风格。此外,令我佩服的,是她那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持久能力,也是很多年轻人无法比拟的。 莉莉老师马上离开我们这个团队,回到她日夜思念的故乡和学校,对于她是一种团聚,而对于我们这个团队是一种分离,也是一种永远的分离。在她离开之际,撰写这篇博文以纪念,也祝福莉莉老师永远顺利!
5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润良田 仓廪稻麦香——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推进纪实
whyhoo 2012-8-11 20:28
21世纪的前4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4年连年减少的危机,粮食总产量从1999年的5亿吨下滑至2003年的4.3亿吨。 在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关键时点,科技部联合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与12个主要粮食生产大省,果断启动了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次大规模会战—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全国推动的大项目 “几部委联合进行大项目规划,多部门合力推动,这种机制在农业科技领域是前所未有的。”赵明说,“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粮食生产任务的紧迫,以及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这样一个全国推动的大项目,我们在规划设计上确实殚精竭虑。”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作物栽培生理系主任、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首席专家赵明说。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技术方案设计上采取了“三三三”的设计理念。第一个“三”指突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重点粮食作物;第二个“三”指突出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3大平原12个粮食主产省;最后一个“三”指突出技术创新的核心区、技术集成的示范区和大面积引导的辐射区的“三区”建设。 此外,工程在组织管理上也创造性地采取了强化5个“多”的联合推动机制。一是强化多部门的组织协调,成立国家级协调领导小组和省级领导小组,负责重大计划、活动的组织协调;二是强化多途径的资金整合,在资金投入上采取国家拨款、地方配套和自筹经费的三结合。“十一五”期间工程的国家拨款为1.77亿元,带动配套与自筹经费2.25亿元,有效保障了工程的资金支持;三是强化多学科优势互补,根据粮食生产多学科需求的特点,建立了以作物栽培为主,联合土壤肥料、植保、农业机械、信息化等多学科人才队伍;四是强化多层次科技人员衔接。成立了科技工程总体专家组,负责技术咨询、论证、评估和验收。各课题实施单位成立不同的核心、示范和辐射“三区”技术负责专家组;五是强化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发展,以工程实施为纽带,搭建农业教学、科研和推广的结合,探索总结出了“科研院所+生产单位(农户)+龙头企业”等多个粮食丰产技术转化与推广模式,为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各地探索出各具亮点的工程实施模式。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塘西坪村农民黄建华在赫山区农业局、区种子公司指导下,不仅带领本村村民建立起优质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示范新品种,还与当地的一家粮食加工企业签订订单生产合同,种植优质早稻和晚稻,实现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幅增长。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改变了以往科技管理部门发布一个指南、大家进行小而散研究的模式,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全方位实施。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大范围、多省市的科研合作,尤其适合这种公益性项目。”赵明说。 汗水浇灌结硕果 “虽然工作强度非常大,可每当我们完成了收获或播种任务后,心情都特别愉快,不感觉苦,也不觉得累。”王晨阳的朴实话语道出了默默奉献在科研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心声。 近300个单位的5000多位科研人员带着国家使命和科研热忱深入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这些顶着严寒酷暑工作、长年累月吃住在农家的科研人员的真实写照。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粮丰工程项目豫北灌区团队负责人王晨阳告诉记者,团队每年所承担的各类大小试验有20多个,而且分布在不同地点。比如在温县祥云镇安排的各类栽培试验占地近40亩(不包括攻关田),涉及上百个小区,在赵堡镇也有试验地10余亩。这些小区的调查测产、收获、脱粒完全依靠比较原始的人工操作。每到这时,团队的科研人员需要分头在不同地区,早出晚归、吃住田间,连续工作10余天。 作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专家,赵明在担负教学科研重任的同时,还需常常奔波各地调研、验收。一次,赵明在车上颠簸了7个多小时到达验收地,一下车顾不上休息就直奔地里,监督采摘玉米。 人力和资金有限,项目课题的重任却摆在面前,科研团队如何才能完成?王晨阳介绍了他们的创新经验: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是豫北地区的一家民营种业科技企业。一直以来,公司开展小麦高产田展示、良繁基地建设的意愿非常强烈,但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对品种发育规律、关键及配套技术的系统研究,且技术培训与推广能力不强。 此时,迫切需要在该区域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的王晨阳团队,正被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有限、示范推广面积难以迅速扩大等难题困扰。 优势互补,一拍即合。于是,河南平安种业负责建立大面积、大规模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逐步实现统一高效管理和优质优价收购;王晨阳团队则主攻关键技术与集成技术研究,开展超产、超高产攻关与示范,组织技术培训与服务。在这一强强联合下,2006年,15亩豫麦49-198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717.2公斤;2011年,百亩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平均亩产730.5公斤,均创当时同面积小麦高产纪录。 汗水浇灌出沃田,智慧凝结成硕果:通过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十一五”以来,在12省累计建立水稻、小麦、玉米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8.35亿亩,5年共增产粮食4866.48万吨,亩产平均增加58.26公斤,单产增长率为11.58%,增加经济效益852.92亿元。与全国同期粮食生产相比,增产粮食占全国同期增产量的17.04%,亩增产是全国平均亩增产21.45公斤的2.72倍。 与产量提升同步的,是3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了12%至15%,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至16%,自然与生物灾害损失率降低了15%,农药用量减少25%至35%,每亩节本增效达110元左右,有效促进了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充满信心向未来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等13个粮食主产省(区)继续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回顾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走过的道路,赵明总结了不同时期的任务侧重:“十五”时期以恢复性生产为主,力争把现有技术尽快集成到位,马上在生产上见效;到了“十一五”,则是关键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并重,力争形成新型的技术体系。 王晨阳分析了与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合作取得巨大成功的三大原因:一是企业尤其是种业公司,迫切需要与其品种相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十分重视新技术的集成及推广。同时,企业拥有试验基地和资金,可以补充粮食丰产工程配套技术的研发;二是种子企业利用种子推广的优势,可率先在核心示范区实现统一高效的管理模式,种子实行“优质优价”收购,实现企业、农民双满意;三是企业拥有较大面积的自繁种子基地、联繁基地,年推广面积较大,在其种子面向市场的同时,配套集成的各项先进栽培管理措施与成果也会随之实现转化推广。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还成为孕育农业科技人才的摇篮:截至目前,共培养博士研究生近300人,硕士研究生1000多人,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培训会18000多期(次),培训技术员和农民群众300万人次,有力促进了丰产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十二五”时期的新任务是什么?工程的研究目标将开始发生转向—在继续实施好原来的丰产高效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均衡增产研究和节水节肥研究。”赵明说。 近期启动的“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稻麦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就是一个典型。这一课题主要针对制约江苏稻麦大面积高产高效的重大技术问题,实施关键技术突破,构建适宜的稻麦大面积增产技术体系,在江苏淮北、江淮、江南三大生态区大面积示范应用。 “进一步实现产量突破的难度加大。下阶段攻关重点是如何实现两季作物持续增产、均衡增产和节本增效。”谈起团队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王晨阳的回答清晰有力。 在“十二五”新征程上,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将继续挥就田间大手笔,为百姓换得仓廪稻麦香。 原文见 http://www.most.gov.cn/kjbgz/201208/t20120802_96022.htm
个人分类: 三农|1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雅图纪实——小小心得
热度 6 twbky 2012-8-1 06:13
我通常喜欢在非常开心或者极其郁闷的时候写博客,这样既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平复情绪。今日这篇博文与西雅图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在西雅图的这段时间,经常反省和总结,因此也列为西雅图纪实系列的一章。 作为年轻人,经过几年的打拼,虽有小得,但是不足之处更多,虽然时间不长,但体会却不少,也感受其过程的艰辛与无奈。科研道路上,如想实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勤奋、智慧和机遇都必不可少,个人分析如下: 一、勤奋 虽然大家智商有高有低,但是成为独立的 PI ,均是一些比较聪明的人,也是高学历、高智商的人,从平均角度上,大家相差不会太大。毕竟绝顶聪明和极其愚钝的人都是少数。因此,如何能做出成绩、取得好结果,勤奋是首要条件。选择科研,就选择了加班、放弃了假期,这是因为做科研没有上班、下班的时间表,随时随地都在思考和工作。这是科研艰辛的首要体现。我说仅是通常情况,不排除一些例外。科研中的很多成果都是经过不停重复、尝试、改进而获得的,其中还需要充分的调研与思考,这些都需要时间。我一直认为“水到渠成”。付出不到位、辛苦不到位,所要的结果就出不来。也是我这几年深切感受到的。因此,科研无捷径,勤奋是首要。 二、智慧与创新 科研能获得成功,仅仅勤奋是不行的,有的人确实付出很多劳动,却很难取得好的结果。有的人同样的付出,却成果不断。这里就体现出智慧,更多的体现出创新。创新有大、有小,有方法上,也有思想上。遇到难题,可能一个小小的创新或者改进,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科研上无处不存在着创新和智慧。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充斥的智慧和创新主要是一些小技巧和灵光显现的新想法。当然,如果要把握好一个研究方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独立 PI 的大智慧,在纷杂世界中要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如有的人起步早,但是不一定发展的好;有的人起步晚,却能很快收获成功。 三、好胜心与平常心 好胜心也可以理解为上进心,如果好胜心太强,就会突破上进心的范围,成为虚荣心和功名利禄心。因此,在有一颗好胜心的情况,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积极进取,也要能踏实下来做事。尤其在低谷时,平常心更为重要,能潜下心来做事,不受外界干扰,也是走出低谷,实现抱负的途径之一。实现这两种心态的动态平衡确实比较困难,需要在过程中不停体会和感受。当这两颗心达到平衡时,也就产生了一股韧劲,这种韧劲是实现不断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四、机遇与人脉 前面说到的几个点是主观上的,很多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把握,所以重点放在主观因素上,无论能否成功,我们尽可能的做好自己。 每个人的机遇不同,所以走的道路也不同,即使大同,也存在小异。同样能力的人,在不同环境就会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如有借助老板快速上位的,也有借助单位大力扶持急速发展的,也有怀才不遇、处处碰壁的。即便大家智商相当、能力相同,又会因为情商差异,所获得的机遇也不尽相同。人生轨迹的变幻,不仅是我们自身修为的内因决定,很多时候是由外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轨迹的改变。 人脉是科研生命力的重要支撑。实现和突破这一点,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困难。人脉的形成无外乎由同学、同事、亲戚朋友、合作伙伴和师兄弟等组成。这一点,一直是我的弱项。因为我出身于农村草根,又不是名校毕业,且读书过程中还不停的换专业和方向,所以同学、朋友、亲戚等都不能有助于形成人脉圈子。也因自身情商不高,原有的一些处理事情的方法存在问题。 机遇和人脉虽然是外因,我们很难改变它,也确确实实、无处不在的影响着我们。我们只能修炼好自身,当这些外因有利于我们时,能够快速、及时的抓住。
685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西雅图纪实——意料之外的团队氛围
热度 6 twbky 2012-7-30 09:16
在出国访学前,通常得到的信息是,在国外的访问学者一般以“ visiting ”为主,几乎从不做“ research ”,故而很多人对访问学者印象不太好。我出国前就抱着无论那里的环境如何,别人表现怎么样,我都要以“ research ”为主。因为我要全新开展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研究领域,必须抓住仅有的一年时间全心投入,所以要“全心(新)”工作。 刚刚到美国,接触最多的是几个交换培养的博士,这几个博士的勤奋程度是我在国内也非常少见的,且很出成果,在出国前就已经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 4 、 5 以上的老牌刊物)。他们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晚上在家的时间也集中于文献阅读和论文的撰写。后来渐渐发现,这个团队的中国人都很勤奋,进而带动的几个美国学生也常常来加班。因为人员较多,实验条件有限,所以设备使用日程安排的满满的,必须在实验前几天就要预约。我到达美国时,一些访问学者都已经回国,仅有我一个,其余四个访问学者将在随后的一两个月内过来。在这种氛围下,我便欣欣然地投入工作。当然,我也非常喜欢这种氛围,是我期盼但又是意料之外的氛围。 在我开始调研两三周后便开始实验工作。在国外的好处就是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家人又没有在身边,所以节假日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实验室里工作才能排除寂寞,才能使远在他乡的我感到平静和快乐。当然我的加入,也使实验室的设备更加紧张,因为我住在学校附近,比其他人来学校方便,所以就近水楼台,预约实验室设备也是见缝插针。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团队中的博士聊天,他们说“抓紧做实验,马上会有 4 个访问学者过来,到时候设备都用不上了”,有人回答“不是每个访问学者都会像田老师那样的,放心吧”。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过来访学的人,在国内都是教授或副教授,哪能在国外还像学生那样做实验,所以我也认同后者的回答。 再一次出乎我的意料,后续来的大、小李老师、莉莉老师和黄老师都很勤奋,尤其是大小李和莉莉老师,其勤奋程度远超于我。这样的结果大大出乎大家的意料,带来的后果就是实验设备预约时间不断提前,有几次美国学生都搞晕掉了,因为没有想到要提前 1 、 2 周时间预约设备。有些博士后聊天时说,我们团队的访问学者和其他团队的不一样呀。当然,这种团队氛围的形成也是秉承历代的传统。所以不得不佩服 group leader 的带队风格。 leader为人谦和、健谈、平易近人,从来不批评人,以赞扬和夸奖为主。大家也喜欢和leader 聊天和讨论问题。由于大家太能干,所以leader 手头会积攒很多论文等待审阅,不能及时反馈给大家,所以有时大家会抱怨一点,这也是仅有的一点抱怨。Leader 还积极介绍一些领域中牛人来做报告,且积极向大家介绍和相互引荐,并会资助大家去参加影响力较大的学术会议,这也是不小的费用。所以我很佩服leader 带队的能力和风格,也是今后我要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团队氛围虽然出乎意料,却是我最满意的地方。
8341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科普研究所2012年“科普与民生”讲坛系列(二)纪实
kepusuowdp 2012-7-3 13:26
6 月 30 日上午,我所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报告厅成功举办了 2012 年 ” 科普与民生 ” 讲坛系列 ( 二 ) 活动,活动嘉宾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教授以《关注食品包装安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为题目给广大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食品包装安全科普讲座。 董教授通过食品及食品包装案例,如地沟油、甲醛蔬菜、水果打蜡、人造奶油、染色馒头、塑化剂、亚硝酸盐、保鲜膜、快餐盒、纸杯等等,从政策背景、危害、识别及预防等方面,使消费者了解食品及包装安全的重要性。董金狮教授通过演示各种食品包装鉴别实验,提高消费者对劣质产品的识别能力,增强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倡导绿色的消费理念。 他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向各位听众详细介绍了地沟油的危害和识别方法;甲醛蔬菜的危害和识别方法;硫磺熏蒸食物的识别方法;染色馒头的危害和识别方法以及食品包装安全的一些常识知识,并现场通过实验和演示的方法向广大听众传播了鉴别食品包装的科学知识等。同时他也和听众分享了自己从事环境保护和食品包装安全方面的心路历程。 他还强调广大公众要把手中的钞票变成安全的选票,用实际行动来维护食品安全和食品包装安全。他还说 食品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可以缺资金缺设备,甚至缺人才,但是不能缺德!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是隐慢性的,就像癌症的“癌”字,一口一口堆积如山,平常感觉没事,一旦有事就晚了!食品安全离不开包装安全,食品包装安全等同食品安全! 最后他认为世上本无垃圾,是人类自己制造了垃圾;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埋在一起的垃圾是不定时炸弹,唯有分类处理才能将其合理利用。相信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用我们的爱心、信心和恒心善待资源,保护环境,无垃圾社会就一定能够实现,由各种塑料废弃物造成的“白色污染”也一定能够解决。 在报告结束后,董教授还向前来参加讲座的听众赠送了自己签名的《食品包装安全 360 问》一书并回答了听众提出的一些问题。
3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回归以来中央支持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纪实
whyhoo 2012-6-29 22:59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回归以来中央支持香港保持繁荣稳定纪实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茆雷磊 刘畅)回归祖国15年来,香港保持繁荣稳定,原因何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开通供港物资“三趟快车”,到确保供港物资、水电安全无虞;从力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战胜“国际金融大鳄”,到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从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到全方位提升香港的国际竞争力……中央15年如一日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支持与关怀,是香港得以保持繁荣稳定的源泉。 全力保障香港生活生产物资供应 从半世纪前开通的“三趟快车”,到如今发展到广东、湖南、湖北、河南等8个主供口岸,内地多年来风雨无阻、源源不断地满足香港市民的生活物资需求,为他们安居乐业提供了最基本条件,保证了香港同胞“连年有余”。 “三趟快车”当年在中央亲切关怀和直接指挥下开通,50年来不管是雨雪冰冻还是严重涝灾,不管是春运紧张或是路桥故障,“三趟快车”从不中断,如同一根动脉将香港和内地紧紧联在一起。香港回归以来,“三趟快车”不仅依旧不舍昼夜,而且还由当初的每天3趟变成“N趟”。 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50年来,内地共输往香港1亿多头猪和牛、10亿多只家禽,大量蔬菜、粮食、蛋品、水产品等,有力保障了香港市场日常供应,使香港居民直接受益。目前香港市场95%的活猪、100%的活牛、33%的活鸡、100%的河鲜产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面粉都由内地供应。 海关总署也高度重视对香港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通关监管和服务,对有关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内地各相关海关在确保实际监管到位的前提下,积极为供港物资量身订制通关便利措施,确保供港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安全、有序、快速通关。 “内地作为香港的大后方,我们一是保障供应数量充足,二是保证质量安全可靠,三是建立应急工作机制,通过上述措施确保香港农副产品的稳定供应。”商务部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来自内地的大量农副产品不仅充实了香港的市场供应,更通过严把质量关,树立了一张“放心牌”。 国家质检总局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内地检验检疫部门共备案供港蔬菜种植基地529个,57万余亩;供港冰鲜畜禽肉备案饲养场229家,供港食用禽蛋及蛋制品备案养殖场147家;供港备案水产养殖场1622家。 抓好源头管理、过程管理,加强与香港有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信息技术……质检总局多项措施并举,为的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对港足量供应农副产品。 中央心系香港,时刻把香港市民的需求放在心上,所以在特殊商品管理方面也给予香港大量优惠政策。在总体上严格限制成品油、天然气等产品加工贸易的背景下,仍允许成品油和天然气以加工贸易方式供港,降低了香港的用油、用气成本。 2007年,内地实施禁止天然砂出口的管理措施,同年对粮食制粉出口实施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但考虑到香港的特殊情况,中央决定对香港“特事特办”,继续对港供应粮食及其制粉和天然砂。 据海关统计,2011年,内地供港小麦粉出口12.1万吨,比1998年增长34.4%,供港大米出口3万吨,比1998年增长1.7倍。截至2011年对港供应960多万吨河沙。未来4年,内地还将为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工程提供3395万吨海沙填料。 力挺香港经济繁荣发展 回归15年来,香港经济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和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都遭受了重大冲击。危难时刻,中央都及时伸出援手,帮助香港“屹立不倒”。 1998年,甫回祖国怀抱的香港被蔓延亚洲的金融危机引爆了多年积存的经济泡沫,金融体系一时风雨飘摇。在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下,特区政府毅然入市反击国际金融炒家。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大战,最终击退国际炒家,香港金融市场化险为夷。香港舆论事后评论,在这段最困难的日子里,中央政府的援助之手一直没有放开过。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成为香港战胜金融危机的有力后盾。 2003年,就在香港经济陷入低迷之时,CEPA签署了。这一惠及香港经济的特殊“安排”,涵盖了贸易、金融、服务、旅游等领域,加速了资本、货物、人员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成为促进香港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同年启动的内地游客赴港个人游,更直接促使内地赴港游客人数大增,带动了香港的人流兴旺、市道畅旺。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于经济高度外向的香港造成了重大冲击。中央为此推出包括金融合作、经济合作、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的共14项强有力措施,支持香港克服金融危机,继续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通过不断补充和完善,CEPA及其8个补充协议现在已经形成了对香港较为系统的开放体系。按世贸组织标准,内地与香港在货物贸易领域已全面实现自由化,在服务贸易领域内地逐步扩大开放,对香港开放领域达到47个,优惠措施累计301项,两地还在贸易投资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合作等10个领域开展了合作。CEPA对香港的开放程度已远超内地现行的对外经贸政策,亦高于内地签署的其他自贸协议。 在货物贸易领域,据海关统计,截至2012年3月底,内地累计进口香港CEPA项下受惠货物49.6亿美元,关税优惠额28.4亿元人民币。在服务贸易领域,截至2012年4月底,香港工贸署共签发香港服务提供者证明书2516份。大多数企业已经按照CEPA优惠措施到内地开展经营活动。在金融领域,截至2012年2月底,香港共有135家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达5661.57亿元。 2011年8月,李克强副总理在香港出席“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期间宣布,争取到“十二五”末期,通过CEPA,内地对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CEPA的发展确定了目标。 在旅游方面,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自2003年7月至2012年4月底,内地赴港个人游旅客累计达8553.4万人次,占内地赴港旅客的53.7%。国家旅游局表示,在新的形势下,内地与香港旅游全方位、宽领域合作势在必行,两地旅游业大交流大发展正逢其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香港外部环境恶化,经济金融体系面临严峻挑战,中央政府及时出台多项措施支持香港。其中,在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是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一项重要措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至今,内地已累计在港发行人民币国债340亿元。 “财政部将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民币国债发行机制,为香港投资者提供安全稳健的投资品种,同时支持人民币国债的市场基准作用,支持香港债券市场发展和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建设。”财政部负责人说。 共同开创香港美好未来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香港作为重要的窗口和桥头堡,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0多年后,中国已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全球市场直接接轨。香港的独特优势是否不存?特殊作用会否被替代?类似的担忧在香港社会有相当的市场。 “进一步发挥香港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优势,发挥香港在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香港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李克强副总理访问香港时的一席话,极大地鼓舞了港人的信心。 他还代表中央宣布了一系列中央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合作的新政策,这些新政策涉及金融、民生、旅游、教育、科技等方面共计36条,被香港的媒体称为“勾画香港发展蓝图”的“惠港36条”。 事实上,香港的未来早已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早在2006年初,中央政府就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到要加强内地与香港的合作,支持香港发展金融、航运、旅游、资讯等服务业,保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2009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粤港澳合作确定为国家政策,从而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粤港澳三地遭遇空前挑战的严峻时刻,为粤港澳合作开创了新的机遇。 2011年3月公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单辟“港澳专章”,进一步明晰了香港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重要角色。 在这份规划中,最受港人关注的内容包括: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增强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深化粤港澳合作,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透露,为做好香港参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制定相关工作,发改委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窗口联系机制,积极听取香港的发展诉求,并专门征求特区政府对涉及港澳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在修改中积极予以采纳。 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的推动下,一系列连接粤港澳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开了建设的序幕,为粤港澳三地政府提出的建设“优质生活圈”概念“搭桥铺路”,也为香港进一步在区域整合中发挥优势带来了新契机。 2006年,经国务院同意成立了以发改委为组长单位的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粤港澳三方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12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建成通车。 发改委还积极推动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建设,目前内地广深段已开通。香港境内段里程约26公里,预计2015年建成。此外,具有机场联络线和西部过境双重功能的“深圳机场与香港机场轨道交通联络线”项目,已经进入研究论证阶段。 “十二五”规划中,有关“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的内容也正在得到落实。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说,2011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08万亿元,其中通过香港平台开展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约占总量的63.7%。 据介绍,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是香港人民币资金的主要来源。香港人民币市场日趋活跃,结构性理财产品、保险储蓄、人民币保险产品、人民币计价股票等金融产品相继推出。境内外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和品种稳步扩大,市场反应积极。 “随着香港人民币市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以香港为中心的境外人民币市场格局逐步形成将有利于香港经济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说。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曾明确指出:“香港未来10年至20年的发展,取决于香港在国家发展中所发挥的独特功能。”而香港舆论则称:“未来5年,香港迎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亦面临严峻挑战……而香港的幸运之处是有国家作坚实靠山,有中央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 15年来,一系列支持香港与内地共同发展政策的背后,是中央政府对实践“一国两制”、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定决心。相信有中央的坚强支持,有特区政府的励精图治,有香港市民的自强不息,香港一定会续写新的华章,创造新的辉煌!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6/25/content_2169694.htm
个人分类: 经济|1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与新科院士善君之间的交往纪实
热度 21 lqs321 2012-6-24 20:03
我和善君之间算是忘年之交,因为我比他年长 16 岁。在善君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正式公布的第一时间,我通过电子邮件向他表示祝贺:“刚看到正式公布的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祝贺您成功当选。 20 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一个好回报,同时也感谢你多年来对我科学研究的支持。我在 Magnetic structure of the continental lower crust 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点成果得益于我们之间 20 多年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努力,真诚地向你表示感谢”。第二天我收到他的回复。如果从 1986 年算起,我们之间科学研究合作及交往已经 20 多个年头了,总想抽时间总结一下,感谢他对我的支持,同时回忆我们之间合作的一些美好情景,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同时想给年轻人提供一个正面人际交往的案例,供他们参考。 1 、合作起源 我的大学本科阶段( 1965-1970 )大部分时间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度过。尽管在 1965 年至 1966 年之间及文革期间的 1967 年复课阶段学习了部分课程,但总体感觉学习内容少且不系统。因此, 1970 年毕业留校任教以来,倍感基础薄弱。好在留在学校当老师,学习条件很好,只要肯学习、肯努力,应该能够弥补文革动乱给我大学学习带来的损失。在留校初期,我几乎完整地跟班(那时招的几届工农兵学员)听完我们专业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学科所有基础课程,并坚持自学英语(我的中学和大学都是学俄语)。 1976 年文革动乱结束,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重点大学专业课程教师,应当在科学研究和学术上有所成就(我父亲的箴言:靠本事吃饭)。这无论对于一个重点大学教师的学术声誉和地位,还是对于提高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质量都至关重要。因此,选择有意义的,起点较高的科学研究方向就变得非常紧要。况且,当时没有科研项目和经费,只能从事与地球物理学科相关文献调研,夯实基础,等待时机。作为文献调研成果, 1986 年我公开发表了 5 篇涉及 Rock magnetism 最新研究方向的综述论文。 在文献调研过程中,我查找到了 1987 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 IUGG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physics and Geodesy) 会议信息。会议除了例行大会报告外,还安排了 20 个交叉学科专题,其中第 7 个专题名称为“大陆下地壳性质与过程”引起我的注意。我还到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拜访出席会议代表,索要会议详细资料,这时“大陆下地壳研究”字眼首次进入了我的脑海。这期间我正好参与系主任 ZGF 教授主持的地质矿产部科技攻关项目“ 秦巴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地壳构造格架关系研究 ”中的一个小课题“岩石物理性质研究”,经费只有两千元(后来实际花费不到 1000 元)。 Z 主任告知我,你的课题经费太少,要利用学校地质系师生在秦巴地区研究采集的样品。这时地质系老师告诉我,该系地球化学教研室 ZBR 教授负责的地质矿产部重点项目“秦巴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研究”项目采集了大量岩石样品,采样和分析工作是他的博士研究生善君负责(实际上是他博士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我直接与善君联系。几天后,我将来意告诉善君(我们第一次见面),他立即说“刘老师,没有问题,我们共采集了数千块样品,可以无偿供你使用”。几天后他和几位学生将几大箱各类地层岩石样品抬到我们系交我测量 Magnetic susceptibility(MS) 参数用,同时将岩石样品相关资料给我。我在完成所有样品的 MS 参数测量后,登记样品地层及岩性相关信息时,发现有 20 多个麻粒岩样品善君没有给我。我向善君询问时,他说那些样品是下地壳岩石样品,对你可能没用(他以为我只测量各类地层岩石的物性)。这时我突然想到 IUGG 会议第 7 个关于“大陆下地壳研究”交叉学科专题,并向善君做了有关解释。他很快将这些采自河南鲁山地区太古代太华群麻粒岩相样品交我作相关岩石物理测量与研究。由此,开辟了我和善君之间在“中国大陆下地壳综合研究”方向的合作。 2 、合作研究 当我们合作研究河南鲁山太华群代表的大陆下地壳岩石物理性质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刚 2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初是于 1982 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后于 1986 年转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前期初步研究成果,我向善君提出,我们应该以“综合地质 - 地球物理 - 地球化学研究中国大陆下地壳性质”为题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考虑善君学历较高(此时他正在职攻读 ZBR 教授的 Regional Geochemistry 方向的 博士学位),而我只是一个“老五届”(指 1966-1970 年毕业的大学生)本科学历,故我建议由他作为项目申请人提出申请。然而,善君出于对我的尊重,提出并坚持由我申请。为此,我作为项目申请人,以“我国主要地区下地壳性质及过程综合研究”为题申请了 1988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时项目组成员除了善君还有其他相关学科年轻人。当年我们以“大陆下地壳研究小组”为名还多次讨论申请基金项目的具体事宜。然而,当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批准。为此,我曾先后向 MXY 先生(我国岩石圈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和地学部 ZZF 副主任去信了解情况。 MXY 先生回信说:“ 庆生同志:来信已收阅,感谢!您说的很对,下地壳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是前沿,不知为何(项目)刷下来,,,。我现在把你的信转国家基金委地学部 ZZF (副)主任,你也可给他写信”。 ZZF 副主任回信告知已经将信转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科组。然而,就在这时,我收到当时在国家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地质学组帮忙的 YZF 来信。信的主要内容是在充分肯定项目选题后,认为项目组成人员以年轻人为主(当时除了我,其他成员均为 30 岁以下,善君仅为 26 岁),她建议明年改成青年基金项目申请将有很大竞争力。看完她的信后,由于涉及改变项目申请人,我和善君都有点为难。因为我当时还不清楚改为善君申请“青年基金”我是否能作为成员参加项目研究。后来从我们系青年教师 YXJ 处了解到(他曾获得一个 5 千元青年基金预研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只需申请人为 35 岁下,其他成员可以超过此年龄。我立即找到善君商讨次年改他申报青年基金项目事宜,善君也表示,如果项目能够批准由我负责项目经费卡,我明确表示不必。 1989 年以善君为申请人,我请 MXY 院士(我曾到他家当面请教)和 ZBR 教授为推荐人,以“冀东及秦岭地区下地壳性质及过程的综合研究”为题目申报的青年基金项目如愿获得批准,经费为 3.5 万元。当然,时隔一年我以讲师身份,以“中国东部典型地区大陆岩石圈磁性下界面形成机理研究”为题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也获得批准,这是后话。我和善君及 XQD ,由西北大学地质系 ZDW 带路,曾于 1990 年一起前往河南登封 - 鲁山一带采集岩石样品,他们对我这个“年长者”照顾有加,非常感谢。这批样品的岩石物理性质研究成果 1992 年我为第一作者发表在 Tectonophysics 。一位华人地球物理学家对我说,当年在 Tectonophysics 发表岩石物理资料成果的国人还不多,我听了很是欣慰。善君学风严谨,记得有一次在讨论我撰写的一篇手稿(他为第二作者)时,原稿的前言中我有一句话“首次提出,,”,善君说:刘老师,我建议去掉首次的提法,是否首次还是留给同行们去评价,我立即赞成,并做了改正。这种严谨学风此后也一直体现在我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 我和善君之间的合作科学研究始终以“纯粹的科学精神”为宗旨,毫无名利和私利思想,合作非常愉快。 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朋友之间夹杂了许多私利,有时学者之间也经常沉浸在酒桌上的杯盘狼藉之中,成为酒肉朋友。有的看似清高学者为了拿到项目在掌权者面前卑躬屈漆,毫无尊严。我真诚地希望,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的社会能够逐步返璞归真到那时较为纯真的状态。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一个学者,挺直的腰板比金钱、名誉和地位重要。 在我的记忆里,我只有一次( 1992 年)在善君家吃过饭,那时他的师兄来访,善君请我作陪,而他从未在我家吃过饭,我们也几乎没有一起在外面酒桌上吃过饭。 这期间我们俩还 应邀参加了 1990 年 11 月 15-17 号在北京德胜门外“龙乡饭店”召开的“中国岩石圈研究与发展战略研讨会”,我作了题为: The magnetic petrology study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大陆岩石圈的磁性岩石学研究)的专题报告。 大会为所有出席会议的 63 位代表提供食宿 ,其中包括院士 3 人,会后当选院士的有 13 人(包括善君)。我们合作研究成果持续到 2008 年发表 G 3 (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论文。我们合作发表学术论文 16 篇。我衷心祝善君健康、幸福、快乐。
12611 次阅读|42 个评论
[转载]让群众生活好起来——吴邦国在大别山老区调研纪实
whyhoo 2012-6-21 22:50
新华社合肥6月21日电(记者 张宗堂、代群)仲夏的大别山,山清水碧,生机勃发。 6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大别山革命老区调研。 大别山区横跨鄂豫皖三省,既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山区。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测算,仅安徽省大别山革命老区扶贫对象就有近200万人。去年,中央把大别山区列为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作为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吴邦国非常关心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他专程来到位于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及所属金寨县、霍山县、裕安区调研,实地了解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共商老区扶贫开发大计。吴邦国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永世不忘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要抓住全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机遇,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近年来,安徽大别山区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茶叶、高山蔬菜、蚕茧、林果、中药材、竹制品等产业已初具规模。 安徽一笑堂茶业公司、圣农生物科技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带动山区农民种植茶叶和石斛,不少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宏发工艺品公司、龙华集团和凯旋大麻纺织集团,依托当地藤、竹、麻等特色资源,生产工艺品、纺织品和家具,产品远销欧美市场,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还让当地农民特别是林农受益。吴邦国先后来到这几家企业考察,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情况,鼓励他们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企业、农民、地方共同受益。 吴邦国指出,大别山区发展特色农业优势独特、基础良好,要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他强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要发展面向“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和特色农业保险,推动农村金融网点、支付结算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全面覆盖,增加农村小额贷款投放,努力满足农民特别是扶贫对象生产、创业的资金需求。 抓好基础设施配套,着力发展特色旅游 大别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休闲旅游逐步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 调研期间,吴邦国先后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和独山镇苏维埃城,向金寨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篮。他还前往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天堂寨景区考察,了解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周边交通情况。离天堂寨不远的燕子河大峡谷,附近村民人多地少,缺少致富途径,生活较为困难。吴邦国特意来到两户村民家慰问。他说,随着旅游业发展壮大,游客越来越多,大家经过培训从事旅游服务业,会带来不错的收入,生活也会逐步得到改善。 吴邦国强调,要把发展特色旅游作为脱贫致富的一条路子,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精品线路,让更多的老区群众吃上旅游饭。目前,大别山区周边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腹地交通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成为制约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优先抓好对促进旅游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联络线建设,尽快实现鄂豫皖大别山区交通网联通。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2011年,安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达到1900个,有力推动了安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吴邦国专门来到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霍山县工业园区考察。他指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对加快大别山区乃至安徽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意义重大。一要重点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此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既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投资成本,也有利于产业配套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此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不牺牲生态的前提下,引进一批知名企业,重点发展轻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中药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三要切实办好各类职业培训学校,重点加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扶贫对象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增强转移就业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贫困群体受益 古碑镇司马村是金寨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当地政府和群众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整治村容村貌,大大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吴邦国来到宋大塘居民组,看到村容整洁、设施完善、群众安居乐业,感到十分欣慰。 在村民宋云华家,吴邦国同他一家人聊起家常。收入来源有哪些,医疗保障怎么样,村里多少人外出打工,有没有技能培训……委员长问得十分具体。宋云华妻子说,家里收入主要靠养蚕、种茶和养猪,村里医疗保障实现了全覆盖,外出打工的村民大都能得到培训。吴邦国听了十分高兴,祝愿大家生活越来越幸福。 吴邦国强调,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更多新增财力投向民生领域,优先解决扶贫对象最紧迫的问题。经过各方努力,许多贫困村组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仍有一些群众住在深山区和水库库区,生存条件差、脱贫难度大。要结合新农村、小城镇、工业园区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搬迁,尽力帮助搬迁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保障他们的长远生计。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留住青山绿水 安徽大别山区拥有梅山、佛子岭等6座大型水库,还有9个自然保护区、10个森林公园和2个湿地公园,是华中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在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吴邦国详细询问水位、水质情况,强调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禁止引入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确保大别山区青山绿水常在。他说,大别山区矿产资源丰富,钼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开发矿产资源要立足长远、统筹规划、科学利用,坚决防止乱采滥挖,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有机结合。 调研期间,吴邦国对安徽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加快老区脱贫致富、科学发展步伐,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对口帮扶等方面予以倾斜。希望安徽省及老区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提升老区自身发展能力,让老区群众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调研期间,吴邦国还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看望了干部职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陪同调研。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6/21/content_2167128.htm
个人分类: 三农|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江淮大地抒写新篇章——徐绍史部长安徽调研纪实
whyhoo 2012-6-11 22:26
6月的江淮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播撒着收获的希望。6月6日~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一行来到安徽省深入矿山企业、施工现场和农户家中,实地考察调研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地质灾害防治、农村土地整治和节约集约用地等国土资源工作。    马鞍山:农村土地整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举措   6日下午,徐绍史一下飞机,就冒着蒙蒙细雨,赶往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村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现场。该示范项目总面积为743.6公顷,总投资约1.13亿元,整治后将新增耕地25.62公顷。今年2月正式开工以来,已完成农田平整50亩,修建沟渠3000米,新建泵站4座,完成项目区713户的房屋丈量工作。   徐绍史详细询问了项目的实施模式和管理措施。他十分关心项目实施后节约建设用地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情况及农田整治后规模化经营和农民生产生活安置情况。徐绍史说:“解决目前城乡建设用地矛盾,需要统筹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起到更大的综合效应。”   随后,徐绍史一行来到太白村村委会,了解该市“四模”创建活动开展情况(创建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城市、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区、国土资源管理模范乡镇和耕地保护模范村),详细了解制止违法建设用地的工作机制。得知太白村每天都要进行违法建设用地巡查并记录在案时,徐绍史连连点头表示赞许。   考察过程中,徐绍史对马鞍山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他说,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拓展土地利用空间。马鞍山市对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措施得力、进展有序,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徐绍史指出,马鞍山市扎实开展“四模”创建活动,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和考核体系,探索建立顺畅有序的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徐绍史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实施“双保工程”,破解两难局面,进一步强化节约集约用地、依法依规用地意识,不断创新举措、提高水平,努力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格局。    芜湖:海螺集团——前进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道路上   离开马鞍山,徐绍史一行马不停蹄地赶往芜湖市,实地考察海螺集团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近年来,海螺集团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不仅实现了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还通过推广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城市垃圾处理技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步入海螺集团展厅,徐绍史一边听取海螺集团董事长郭文叁关于海螺集团发展历程的介绍,一边仔细观看展览。在集团发源地宁国水泥厂展板前,他指着展板上的照片问:“你们是1978年成立的?” 郭文叁回答:“是的,从宁国水泥厂起步后,集团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 在了解到公司从单一的山区工厂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后,徐绍史感慨地说:“30多年的发展不容易啊!” 在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展厅,听到讲解员介绍集团致力于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技术、郭文叁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时,徐绍史表示了赞赏。   在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展板前,郭文叁介绍说:“相比传统的填埋、焚烧等垃圾处理方式,我们首创的这项垃圾处理专利技术,垃圾不用分拣,能防止垃圾恶臭扩散,可以完全降解二恶英。经德国权威部门检测后,排放浓度大大低于欧洲发达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如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能很好地解决垃圾填埋占用土地和一般焚烧产生二恶英污染的问题。”徐绍史仔细察看展板内容后问道:“一般垃圾都能处理吗?处理能力怎么样?”郭文叁回答:“一条5000吨水泥生产线配套建设的垃圾处理项目,能解决芜湖市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我们在铜陵建成的处理项目还处在‘吃不饱’的状态。”当走到集团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和环境保护介绍展板前,徐绍史部长驻足许久。在仔细看完介绍内容后,他满意地说:“你们充分利用废弃物,物料采取全封闭式输送,很好。”   临别前,徐绍史称赞海螺集团是典型的“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吃干榨尽’、坚持生态环保”的企业,其创业历程令人感动,出色业绩令人骄傲。人们常说,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海螺集团既有专利,也有标准,已经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抢占了竞争制高点,其做法和经验都值得其他企业认真学习。徐绍史指出,政府部门要一如既往地创造良好环境,帮助企业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坚持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继续做大做强。    铜陵: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地质服务   7日上午,徐绍史一行到铜陵市调研地质找矿和地质灾害治理情况。   在铜陵,徐绍史一行先后实地来到铜陵县舒家店铜矿深部及其外围铜矿普查项目点、舒家店区域3000米科学钻探项目点、天门镇新民村地质灾害搬迁避让治理项目点、狮子山区朝山村岩溶塌陷点和省地矿局321地质队,详细听取各项目点相关情况汇报,并走进农户家中,了解地质灾害搬迁避让情况。徐绍史还看望了部分321地质队老地质工作者,感谢他们为地质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   调研中,徐绍史指出,地质灾害防治非常重要,铜陵是多山多丘陵地区,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兼顾各方利益,加大矿权整合力度,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   在321地质队会议室,徐绍史对该队全体干部职工表示问候,并对321地质队成立60周年表示祝贺。徐绍史说,321地质队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队伍,对铜陵、安徽乃至全国都作出过重大贡献。这些成绩取得既得益于321地质队上下共同努力奋斗,也得益于安徽省委、省政府和铜陵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徐绍史指出,地质工作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徐绍史要求,当前地质找矿外部环境很好,321地质队要珍惜大好形势,积极主动投入到找矿工作的主战场;要继续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地质环境角度为政府决策做好服务;要深入改革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探采一体化之路,提高自身竞争力,取得更大发展成就。    合肥、滁州:看万亩生态农业区为农民带来实惠,听村民在新居中话生活   变迁,鼓励国土资源人“双保”行动中再立新功。   离开铜陵,徐绍史一行驱车赶往合肥市,考察土地整治和节约集约用地情况。沿着绿树成荫的道路,徐绍史一行来到包河区大圩土地整理项目现场。包河区大圩土地整理项目是国家投资的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1810.84公顷,项目新增耕地面积1200多亩,主体工程已于2010年12月竣工。   徐绍史认真听取了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关心项目的效益以及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包河区负责人汇报说,项目区建成了万亩生态农业区、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区、优质葡萄瓜果采摘体验区等功能区……徐绍史边听边同身边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探讨。   离开大圩后,徐绍史来到合肥市国土资源局,亲切慰问那里的工作人员。他说,当前经济发展任务非常繁重,一线工作人员非常辛苦,工作也很有成效。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上半年,整个经济形势总体上不错,但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很大。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当前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土资源系统一定要落实好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工作。   徐绍史强调,保障发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要坚持搞好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双保工程”2012年行动;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合肥找矿的前景非常好,要搞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认清形势和任务,认真做好防灾工作;除了调整增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探索创新,加快新制度的供给,搞活国土资源工作;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着土地和矿产两种稀缺资源,岗位特殊,要坚持抓党风廉政建设,搞好队伍建设。   聆听着徐绍史激励的话语,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合肥局,徐绍史还考察了信息中心。在听取“数字合肥”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程汇报时,他通过传输系统问候一线执法人员。   8日上午,徐部长不顾连日辛劳,又顶着烈日前往滁州市全椒县考察。他先后深入襄河镇河东新村、六镇镇草庵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六镇镇白酒村土地整理项目区以及全椒县国土局襄河所,其间,对该县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治项开展情况等仔细调查了解;走进农户家中与农民话家常,详细询问了农民搬入新居前后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入全椒县襄河国土资源所,了解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流程等情况。   徐绍史充分肯定了全椒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他强调,要努力降低土地违法案件比例,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要努力打破两难局面,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格局。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副省长倪发科分别参加调研。 原文见 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1206/t20120611_1108381.htm
个人分类: 能源|1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纪实
whyhoo 2012-6-2 22:03
科学的理论,指引着中华民族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阔步前进。   坚定的信仰,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于2004年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广大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各方面大力支持,在21世纪的中国展开了一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生动实践。   8年的实践昭示:这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理论创新工程和灵魂锻铸工程。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高高飘扬!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党中央科学决策、坚强领导,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1921年7月那个闷热的季节,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8岁的青年在上海法租界石库门里秘密集会。人们很难想象,那颗从遥远的欧洲传来的火种——马克思主义,会燃烧成光耀中华的绚丽日出,最终改变20世纪中国的走向,改写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90多年旗帜高扬,90多年与时俱进。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着中国不断走向独立解放、繁荣富强。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矛盾、新问题,中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任务、新情况、新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原则。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也是事业前进、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强调,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就必须进一步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从此翻开新的篇章。   高度重视、精心谋划、矢力推动、稳步实施,工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上追求真理的人们的注目下扎实推进——   2004年1月,中央发出《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   2004年4月27日,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并对工程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4年以来的历次中央全会,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提出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听取工程工作汇报,中央多次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   200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   200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行集体学习。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   2008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听取工程工作进展的汇报,并对下一步的工程工作作出部署。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2012年3月,中央领导同志对工程教材推广使用情况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工程教材在高校的统一使用。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着工程一步步向着既定目标不断迈进。    全力以赴,攻坚克难   ——各地各部门和广大理论工作者团结协作、满腔热忱,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从工程实施一开始,中央就明确要求,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   使命光荣而重大,任务艰巨而繁重。   工程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中央宣传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科院、中央编译局等作为主要参与单位承担各项任务,一批思想理论界的领导同志和资深专家组成工程咨询委员会。同时,专门设立了工程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国家社科基金也对工程给予重点资助,工程项目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工程各主要参与单位认真负责,精心组织,抽调精兵强将,联合攻关,为工程实施提供有力支持,保证了工程工作的顺利进行。   工程咨询委员会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教材编写和课题研究的重大问题上严格把关。8年来召开了88次集中审议会,进行了60多次书面审议,每位咨询委员审阅书稿近4000万字,共提出意见10余万条。   课题组专家学者克服各种困难,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积极参加工程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尤其是课题组首席专家,作为学术带头人,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作用,顺利完成了课题研究和教材编写任务。   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大力支持,为工程开展国情调研、专题考察、研讨交流、资料收集等提供了大量帮助,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专家学者全身心地投入工程。社科理论界特别是高校一线教师,对工程的进展十分关注,积极参与工程成果的审看、修改等各项具体工作。   8年多的时间,3000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从中央到地方,从理论界到社会各界,从课题组专家到高校师生,都十分关心工程、大力支持工程、积极参与工程——   工程的进展和成果,也受到世界上其他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关注马克思主义研究、关注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人士的关心和重视——   “工程是一个大平台,全国理论界在这个平台上密切配合、联合攻关;工程是一个大舞台,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这个舞台上施展才华、贡献智慧。”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发出这样的感慨。   投入、敬业、奉献,把个人选择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紧紧相连,把学术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紧紧相连——这,就是所有工程参与者携手同心、攻坚克难的动力之源。   咨询委员江流,90岁高龄,年迈体弱,行动不便,戴着助听器,仍坚持参加工程所有的审议会。   咨询委员龚育之、苏星,为工程倾注了大量心血,去世前不久,仍然在病床上审读工程教材书稿。   咨询委员邢贲思、汝信,对所审议的每一项成果字斟句酌,经常查阅文献到深夜。邢贲思还作为第一首席专家主持编写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工程专家周亮勋突发脑溢血,醒来后仍惦记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的编译工作,老伴时常“抱怨”他,“脑子里只有工作”。   83岁高龄的工程首席专家许崇德,腿脚不便,仍带领《宪法学》课题组,在宾馆一住就是两个多月,对教材进行反复修改。   84岁高龄的工程首席专家徐大同,为完成《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材编写任务,与课题组集中统稿时,还带着年迈的老伴,一边照顾她一边工作。   两位年逾八旬的北京大学和中央党校教授,并非课题组成员,但当教材统稿需要时,不讲条件、完全义务地为课题组审稿、改稿,连续工作4个月。   一大批中青年工程专家,传承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优良作风,在科研、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为编好工程教材,经常工作到深夜。   像他们一样默默付出、辛勤耕耘的学者还有很多,有的身患绝症,还坚持完成工作;有的亲人故去,料理完后事,马上返回工作岗位;有的带病工作,任劳任怨;有的节假日放弃与家人团聚,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长期加班加点……   坚定的理想信念,执着的学术追求,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们身上映射出的,是工程参与者的集体精神写照。   我们无法忘记,为了编写出工程精品教材,多少个夜晚灯火通明,甚至通宵达旦,每一本教材几十次的统稿会,数十易其稿;有的专家为了把自己负责的部分改得更好,将自己数月、整年的心血推倒重来,“我们是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不知道查了多少资料,熬了多少日夜。有时候为了一句话,改了10多次都不满意。”   我们无法忘记,为了深入到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一批批专家学者走进工厂、农村、社区、军营,率先发展的东部、正在崛起的中部、奋起直追的西部……到处都能看到工程专家开展调研的忙碌身影。   我们更无法忘记,有这样一群人,年高的有90多岁,年轻的30多岁,怀着坚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攻城不怕坚,攻关不畏难,勇挑重担,精益求精,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工程宏大的事业当中。   2012年1月15日,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代表党中央,充分肯定了工程8年来取得的重大进展,并向广大专家学者表示崇高敬意。    成效显著,成果丰硕   ——工程工作扎实推进、不断深入,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进展   2009年12月25日,北京。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里,暖意融融,气氛热烈。中央领导同志同200多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庆贺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正式出版发行。两部文集的编译出版,是工程硕果累累的一个缩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推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拍摄《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旗帜》等电视理论专题片,召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研讨会数十次,在中央报刊发表理论文章4000多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发行量已突破3万套;推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集中200多位专家,设立18个子课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进行研究,为人们学习经典著作提供了权威的基础文本和重要辅助材料。   ——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思想引导不断深入。确立一大批专门课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对策建议。《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受到普遍欢迎,去年发行量突破400万册,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品牌;推出《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等一批重要理论读物;针对鼓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改革等错误思潮,组织发表重点理论文章,辨明理论是非、澄清模糊认识,很好地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基本建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设为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目前,全国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硕士点13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近600个;中央党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一大批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地位,扭转了马克思主义学科一度弱化的倾向,为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政治学概论》、《社会学概论》、《文学理论》、《新闻学概论》、《宪法学》、《西方经济学》、《西方哲学史》等30多种工程重点教材相继出版,其他100多种教材编写工作扎实推进,一个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充分反映各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打开新局面。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陆续推出,并在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均已出版,正在各高校推广使用。这些措施扭转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度弱化的状况,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显著提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人才辈出。成立160多个课题组,直接参与工程的专家学者3000多人,间接参与的达数万人;由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达46期,培训5000多人,各地培训7万多人;从2007年起,由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举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已连续举办32期,培训了3000多人;组织1500多人次开展国情调研,组织100多人次出国考察,邀请几十个国家200多位知名学者来华交流。工程已经成为凝聚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平台。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其成功的实践、丰硕的成果展示了巨大成效,不愧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工程、生命工程、基础工程!   思想闪烁光辉,理论彰显魅力。   8年回首,我们心情激荡。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怀。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下,中国这艘巨轮一定会云帆直挂、破浪乘风!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06/t20120602_161920.htm
个人分类: 政治|11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江苏省军区推进新时期军队人员住房保障社会化改革纪实
whyhoo 2012-5-21 11:03
5月初,“全军后勤保障社会化试点单位”江苏省军区传出喜讯:经过连续7年推行住房保障货币化、商品化、社会化改革的探索,江苏省各级地方政府先后为驻苏部队在职、退休、复转人员提供各类住房1764套、建筑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补助经费600余万元,总价值超过10亿元! 近年来,江苏省军区积极协调地方政府,把解决部队住房难问题作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有力抓手,采取多种措施支持驻军部队住房保障改革,推动国防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走上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多措并举突破住房保障瓶颈 某研究所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无锡。走进研究所干部住宅小区“神州家园”时,只见一座座花园式楼房各具风采,随行采访的无锡市双拥办主任王印廷介绍说:“研究所技术干部多,住房保障需求量大。”2005年,为奖励这个研究所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无锡市政府在太湖之滨,为研究所划拨了90亩地用于干部住房建设,如今这块土地经济价值已经翻了一番。 依托驻地双拥政策解决军队人员住房问题,仅仅是江苏省军区因地制宜千方百计探索解决军队人员住房问题的一个缩影。 “定销商品房政策”是苏州市解决官兵住房问题的一个创举:近年来苏州军分区和驻地政府达成协议,把军人住房纳入了地方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范畴。2007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驻苏部队军队人员购买定销商品房的通知》,规定:每年按照市政府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保障住房的价格出售给驻地军队人员,政府给予开发商一定财政补助。 省军区后勤部部长孙进告诉记者:“住房保障社会化不是‘单一模式’,省内驻军兵种齐全,隶属关系复杂,住房需求量大。各个地市,各个部队面临的土地、资金等困难不同,推行房改需要更新观念着眼部队和驻地自身的特点‘多条腿走路’。” 如今“住房惠军政策”在江苏大地遍地开花:在南通,现役干部购买商品房,可以享受按照职级标准每平方米460元的补贴;盐城,市政府将转业干部纳入“特殊群体供应政策性保障住房”享受人员范围,解决政策性保障住房200余套。 实现统筹兼顾解决官兵“后院”难题 过去,南京军区联勤某分部驻扎在繁华市区,营区内坐落着两处不可移动文物。2007年,驻地市政府另划拨土地近70亩与营区中两处文化名胜置换,互利统筹的双赢举措既满足地方开发文化资源的需要,也解决了部队住房建设用地缺乏的难题。 省军区后勤部基建营房处处长张文学告诉记者:“推进军队人员住房保障社会化不仅政策性强,而且牵涉到地方政府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等多个业务部门,各军分区推进军人住房保障社会化过程中,做到军地资源统筹兼顾,军地发展互利共赢。实现了军队住房和地方城市建设‘三个统一’:‘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过去,无锡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市消防支队等三家单位的营区里都有少量土地,但因面积小都不具备建房条件。去年市政府主持协调,在将三块零散土地整体置换的基础上,建设91套地方经济适用住房,使三家单位营以上干部住房全部得到解决,受到部队广大干部、职工欢迎。 如今这个省军区按照“稳步推进、分批解决、完善机制、军地共赢”的工作目标,形成“部队提需求,政府来主导,社会齐参与”的住房保障新模式。 住房保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在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一张张军人住房保障规划设计图,一个个军人保障住房信息数据库,一份份军人住房需求申请表……使记者感到这里仿佛是驻苏部队的“编外后勤部”。中心综合管理处顾才法处长告诉记者:“推行‘定销商品房’政策后,政府划拨土地,部队提供需要,企业定向建设,军地联审资格,个人优惠购买的军队人员住房保障社会化模式,在这个城市已经成熟。” 刘忠林转业安置到苏州市发改委前,担任空军驻地方某机械厂的军代表,2009年他顺利拿到了苏州汇萃花园小区一套宽敞带阁楼商品房的钥匙。如今他和许多战友搭上了地方城市建设发展的“顺风车”,通过军分区和地方房管局等部门共同审查购房资格、编报购房计划、协商房屋定价和交付时限,实现了安家置业的梦想。 苏州地区地方房价涨幅较大,已超过部队官兵和职工的实际购房能力。然而,一张保障对象覆盖部队军官、文职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干部等各类人员,保障范围覆盖多军兵种的社会化住房保障网,如今已在苏州建立。 2005年,江苏省军区协调省政府11个厅局和省人民银行,以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军区后勤部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驻苏部队军队人员住房供应社会化的通知》,随后各军分区纷纷建立起军队保障社会化军地联席办公等工作运行机制,成立了军队住房分配领导小组。其余各地市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保障军人住房的“红头文件”。 去年,这个省双拥领导小组还把军队人员住房保障社会化工作纳入驻地政府“双拥模范城”考核指标,各军分区把军队人员住房保障社会化工作作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任职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支持军队住房保障社会化作为拥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地方党委议事日程,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地方住房保障体系。去年,省军区确定的两个推行军人住房保障社会化工作“试点示范”城市,均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原文见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2-05/21/content_4369101.htm
个人分类: 国防|1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城周年纪
zhaoyongke 2012-5-21 00:43
京城周年纪
倏忽间,入京已逾一年。 伴着乍暖还寒的初春,首次踏出校园,体验新的生活方式。 京城,和港城比起来还是有很多好处。譬如距离家更近了;再如能快捷地去中发。 港城,阳光总是充足的,沐浴其间,悠然自得。沙滩式的生活,休养放松最佳去处。 京城,要么沉闷地晴,要么暴虐地雨,鲜有风和日丽。它的逻辑就是,要么忍受,要么离开。 京城第一个春天没有太多印象。印象中只有复试,等待,繁忙的人来车往,地铁站和火车站。 说不上浪费,因为京城春天悄然而至绝尘而去,真正的难以捕捉。 京城的夏天领教过了,热得也是忘乎所以,加上我这爱出汗,更是惧怕这难熬的季节。 还好实习所在公司配备了空调,最热的那些日子竟然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只留下几天印象。 暴雨是常客,从来没有如此接近雷鸣闪电。忽一日,地铁居然因雨出故障。雨后并无清新,只是愈发沉闷。 秋的到来,是与京城美丽的邂逅。科院开学后,班级同学在一个秋日聚餐,只记得空气弥漫着秋的清香,醉人的秋意。心情也随之开阔起来。十月香山一游,红叶尚未全红,但山间遇雨,颇有诗意,尽兴而归。植物园金叶铺地,湖中荷叶凋尽,倍感秋凉。 京城之冬,稍冷,冬无雪不能谓之冬。雪不大,但恰到好处,不阻碍出行。与大学同学小聚,滑雪一日,有趣。 很快,京城第二个春天到了。首次注意到,细细看来,春天也有极其可爱之处。眼见绿叶新发,革除了冬的凋敝,崭露年轻的头角,勃勃地宣告着生命的存在。绿,随处都能摘到,忍不住轻轻闻这味道,的确,它就躲在那万绿丛中,不惊艳却沁人心脾。天也蓝的可爱,映衬这绿云扰扰,伴鸟语,随花香,安然的一个春天就这么突然到了面前,有些不敢相信,在这繁忙的城市,竟然也可以有如此安逸的一角。 一年太短暂,四季轮回,推着我们向前去。我们在京城这块土地上,有着如此丰富而沉重的脚步,是幸运。
2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挺直脊梁 强军富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创新纪实
whyhoo 2012-5-12 10:16
这是一家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注目的央企——   56年来,他们创造了诸多“第一”:第一个实战应用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第一个机动发射的地地导弹武器系统、第一枚超音速飞航导弹、第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第一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在举世瞩目的多次国庆阅兵典礼上,他们研制生产的数十种型号导弹武器装备昂首阔步经过天安门广场,极大地扬了国威、壮了军威!   自2007年起,短短几年间,他们的经营业绩从央企排名第117位跃升至第13位。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展大国雄风   威武雄壮的导弹方队、为北京奥运保驾护航的安保系统、为天宫和神八交会对接穿针引线的微波雷达……航天科工创造的业绩,堪称辉煌   “载着祖国的尊严,带着人民的意愿,威武之师,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走入世界的眼帘。我看到,崇山峻岭,高原边疆,辽阔的海域,无垠的空间,筑起了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安全防线……”   这首《国庆阅兵盛典抒怀》的作者,就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党组书记许达哲。2009年10月1日,与祖国的航天事业同龄的他受邀参加国庆60周年大阅兵,当亲眼目睹自己参与研制的新型导弹武器装备列队威武雄壮地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他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以诗抒怀。   是的,怎能让人不激动呢?在这次举世瞩目的阅兵盛典上,航天科工参阅装备阵容强大,新型导弹装备和各类重型运载装备占到全部阅兵装备的1/4;在接受检阅的16种新型导弹武器装备中,有11种型号出自航天科工。其中,既有可以垂直发射、全方位拦截来袭目标的新型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也有新型中远程地地导弹,还有用于精确打击纵深重要目标的新型陆基巡航导弹。一枚枚凝结着几代航天科工人智慧与汗水的神威之剑,为国家构筑起先进的国土防空体系和远程精确打击体系,让国人挺直了腰杆!   让航天科工人引以为豪的,还有他们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用一项项创新成果,为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社会安全作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航天科工旗下的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信息)研制的增值税发票防伪税控系统,每年为国家增加税收数千亿元,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誉为防止偷漏税的“撒手锏”、“生命线”;   航天科工研制的奥运火炬,战胜了高寒低压、缺氧大风,于2008年5月8日在珠峰峰顶点燃,使奥运圣火首次照亮世界之巅,“奥运火,航天心”声名远播;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航天科工设计、完成的海陆空立体化安保科技系统,为7个赛区的94个场馆保驾护航,实现了“零失误”的安保目标;   在历次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特别是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航天科工大显身手:二院科研团队研制的微波雷达,在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相距217公里时就实现双向捕获,一根红线牵引,保障“太空之吻”完美无缺;四院技术人员研制的生理信号测试盒等医监医保系统产品和食品加热装置等环控生保系统产品等,为航天员量身定做了舒适的太空空调、医院、厨房;   在应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特大灾害中,由航天科工研制的IDR卫星基站、应急通信车、紧急抢险车、防疫车、救护车等组成的天地一体化应急救援系统,打通了绝地孤岛的信息通道,挽救了无数垂危的生命……   一项项新奇特的技术,一件件高精尖的产品,让人目瞪口呆、叹为观止!   强创新之基   航天科工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机制,极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航天科工的辉煌业绩是如何创造的?   “自主创新!”许达哲的回答掷地有声,“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航天科工的过去,也不会有航天科工的今天和未来。”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我国的导弹武器装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航天科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史。”1968年大学毕业就投身于中国导弹事业的三院杨宝奎总师,说起往事不胜感慨,“航天科工的自主创新,是逼出来的!”   航天科工的前身,是组建于1956年的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导弹研制的关键时刻,苏联于1960年撤走了全部专家,使工作陷入困境。   “我们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 在一无图纸参照、二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黄纬禄和他们的一批战友,战胜了无法想象的困难和挑战,掌握了系列核心技术,放飞了一枚枚中华神剑——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1982年10月12日,中国第一型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跃出水面,直飞蓝天!   56年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构筑起整体水平国内领先、部分技术国际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飞航导弹系统、地地导弹系统等研制生产体系,守护着祖国的陆、海、空、天!   “大防务、大安全”的理念创新,催生了宽广的军民融合创新之路   新的历史时期,航天科工又承担起新的使命:军民融合,进入经济主战场,提升产业竞争力。   军民融合,航天科工的困难最大:船舶、卫星、飞机,都可兼顾军用民用,导弹如何民用?闻所未闻!   航天科工领导班子创造性地提出“大防务、大安全”理念:航天科工不仅要为传统的国土防务、国土安全服务,也要为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乃至文化安全尽力尽责;导弹虽然不能民用,导弹技术却可以为民造福!   思路一变天地宽。航天科工确立了“集成导弹技术、瞄准市场需求、服务科学发展”的思路,突出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三大业务板块,二次创业、续写辉煌。   2011年8月,航天科工力挫群雄,成功中标中国首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项目。该项目集成了物联网、云计算等IT领域多项前沿技术,航天科工此次中标,体现了业内专家对“航天安保”这一品牌的高度认可。圆满完成奥运安保任务后,航天科工又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大显身手,铸就了中国安保第一品牌。   近年来高层楼宇火灾事故不断,传统的防火技术鞭长莫及,消防部门干着急、没办法。航天科工研制的“高空灭火弹”,可准确命中目标、快速扑灭火灾!   “上世纪90年代,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偷逃骗税的犯罪行为异常猖獗,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安全。”航天信息董事长于滨告诉记者,航天科工自主研制出防伪税控系统,成为国家指定的唯一研制、生产和销售许可单位,有力推进了“三金工程”(金税、金盾、金卡)的实施。   在位于湖北孝感的四院万山公司,记者目睹了精巧灵活的“大力士”的风采:在司机的操控下,重型平板运输车的56个巨型轮胎一齐升降、转向,6米宽、20米长的车体随之平稳倾斜、原地转向,载重可达数百吨。“这种重型平板车是地道的‘航天造’!”副总设计师杨凯满脸自豪,“2004年以前,高端重型工程装备市场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我们研制出系列重型运输车,出口到韩、美、澳等10多个国家!”   航天科工副总经理曹建国告诉记者,从2007年起,集团公司的民品营业收入超过军品,形成了军民互动、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创新机制激发创造激情和创新活力,让想创新的有动力、不想创新的有压力   创新知易行难,如何让企业永葆创造的激情和创新的活力?   航天科工科技与质量部部长符志民告诉记者,近年来集团公司通过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使想创新的有动力、不想创新的有压力!   航天科工抓住绩效评价这个“牛鼻子”,把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项目研发、创新能力建设纳入企业综合经营绩效考评体系,严格考核;完善激励机制,把所属企业自主投入的科技创新经费视为利润和效益,鼓励发明创造,对贡献突出的单位、集体和个人给予重奖;出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创新工作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各单位须按照不低于营业收入总额的3%的比例安排本年度自主创新经费预算,并纳入本单位全面预算管理。   机制作保障,创新增活力。“十一五”以来,航天科工科技投入逾500亿元,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年平均超过12%,远高于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6.74%的平均水平;发明专利逐年增加,千名研究开发人员拥有的授权发明专利量增长了39倍。   航天科工累计获得国家各类科学技术奖939项,其中2007年、2008年连续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是我国获国家科技特等奖、国防科技特等奖最多的单位。   固人才之本   航天科工始终抓住人才这个根本,用独具特色的育人之法、选人之规、用人之道,造就了一支朝气蓬勃、勇于奉献、善于攀登的创新队伍   谁挑起了航天科工事业的大梁?年轻人!目前航天科工35—45岁的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科研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   “航天科工不仅是高科技的摇篮,更是杰出人才成长的沃土。”曹建国说,“航天科工用独具特色的育人之法、选人之规、用人之道,造就了一支朝气蓬勃、勇于奉献、善于攀登的创新队伍。”   甘做人梯育人才,一棵大树背后长出一片茂密的树林   4月20日,航天科工的首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巩鹏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三院33所正式挂牌。40岁出头的巩鹏激动地说:“如果没有秦景方师傅毫无保留的传帮带,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师带徒”是航天科工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在三院档案馆里,完整地保存着一批总师、副总师当年亲手书写的设计报告,一张张附带说明的设计图纸,成为年轻人常用常新的知识宝库;二院二部把老一辈留下的纸质资料分类、归档,制成电子图书馆,新员工在计算机上一搜即得……   当过3个型号总师的杨宝奎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教出了3个型号总师,培养了15位副总师、40多位主任设计师。   老一辈甘当人梯,新一代薪火相传:三院三部11室主任王长青创办了“研究生论坛”,导师与70后、80后们在这个平台上定期交流;四院江北公司的全国数控技术能手周大华,办起了辅助编程学习小组,利用每周三的晚上,亲自给车间的18名徒弟授课。   一个标准选人才,让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采访中,副总经理曹建国讲了一个小故事:集团公司破格提拔了一位70后。谈话时,这位70后第一句话就是:“感谢集团公司领导……”我打断他说:“这话说得不对,你要首先感谢你自己。是因为你自己工作勤奋、表现好,才被破格提拔的。”   “我们在选人上坚持一条原则:唯才是举。只要你有能力、有水平,不用打招呼、跑关系,也会被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曹建国说。   航天科工在人才选拔上的另一大特色,是不搞论资排辈。无论是集团公司层面,还是下面的研究院所、公司企业,都是不拘一格选人才,给优秀的年轻人压担子、让位子。   四院院长刘石泉,当时年仅31岁就作为新一代航天型号产品设计方案的负责人“进京赶考”。结果,他提出的方案用极少的科研经费就实现了产品定型。   在航天科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双励”政策用人才,让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有面子、有奔头   在用人方面,航天科工一直采取“精神鼓励+物质激励”的“两励”政策,让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才有面子、得实惠。   精神鼓励,就是把各种荣誉向创新人才倾斜:在劳动模范、十佳青年、岗位能手等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中,集团公司优先考虑表现突出的创新人才;每年表彰“十大科技英才”、“十大技能高手”;以个人名义命名创新工作室和优秀班组。   物质激励,就是让做出贡献的创新人才得到适当的回报: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奖励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建功立业;激励发明创造,员工每创造1项发明专利奖励数千元;对于集团级、国家级创新团队,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成员培训、出国学习……   为改变“学而优则仕”、“技而优则仕”的局面,航天科工推出了“工艺大师”和“首席专家”:受聘这两项称号的人员,其福利待遇参照集团公司重点型号总设计师制定,部分人员在住房、薪金等各项待遇上已超过本单位的行政领导。   截至目前,集团公司的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达到4支,集团级创新团队增加到35支;涌现出8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塑文化之魂   航天科工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一核心价值观,履行“科技强军、创新报国”的企业使命,发扬“求实、创新、协同、奉献”的企业精神,为自主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在航天科工采访,记者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而又强烈的文化氛围。   航天科工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一核心价值观,是由此催生的“科技强军、创新报国”的企业使命和“求实、创新、协同、奉献”的企业精神。   “航天科工的企业文化,是航天精神与公司实际、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副总经理方向明说,“这种深厚的企业文化,像一股无形的内在动力,推动着航天科工不断创造辉煌。”   默默奉献,航天科工人最独特的精神气质   无论是在航天科工的总部大楼,还是在其所属的研究院所、工厂企业,总能看到八个醒目的大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有人问:作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企业,为什么还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作为核心价值观?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航天科工的属性所决定的。”许达哲回答得很实在:研制国防武器装备、铸造国家安全基石,是航天科工作为军工企业的价值所在;作为中央直属的特大型企业,把企业做强做优就是国家利益。“当然,如果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后者会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于前者。”   正是这种自觉追求,催生了航天科工特有的精神气质:默默奉献。   默默奉献,成为老同志“传帮带”的第一课。一个新分配到三院的年轻人找到杨宝奎:“我到这里来怎么发展啊?”杨宝奎告诉他:“个人只是大海当中的一滴水,太阳一暴晒,一下子就蒸发了。只有国家兴旺、企业发达,个人才会有发展的空间。”   默默奉献,在军品研制中屡见不鲜:大量新技术验证试验用的都是小飞机,剧烈的摇摆、颠簸让人呕吐不止,王长青和同事带着塑料袋,边吐边做试验;三院型号总设计师刘永才院士在一次现场排故中没来得及赶回驻地吃饭,加上长期积劳成疾,结果胃病复发、造成大出血,手术后胃被切除了2/3……   默默奉献,在军民融合中也是家常便饭。为了按期拿出合格的产品,许多人“白加黑”、“五加二”;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前的3个月,安保科技系统总设计师田培森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任务完成到医院一检查,已是肝癌晚期!   “这实在算不上什么事迹,我们的同事都是这样子干过来的。”田培森对记者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求实、协同,航天科工人最可贵的文化品格   把“求实”摆在企业精神的第一位,曾有一番“是不是老套了”的争论。   对此,许达哲说:“关键不在是不是‘老套’,而在于是不是需要。搞武器装备,来不得一点花架子。一按电钮,成就是成,败就是败。”   仅从对产品质量近乎苛刻的要求上,就不难看出航天科工人的“实诚”劲儿。2000年12月,四院所属的红峰厂从“山楂树之恋”湖北远安小城迁到孝感,转年的5月7日,厂里的几个负责人在500多人前用大锤砸毁了两个次品。有人惋惜:这一砸好几万元,其实有些零件还可以用。当时的厂长文晓林回答:“质量就是生命,义无反顾地砸,就是要砸出改进质量的决心。”   航天科工的“协同”精神,同样颇具特色。   许多人向记者讲述已经去世的“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的“四共同”法则: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   其中最厉害之处,就是“有余量共同掌握”。黄纬禄这样解释:要注意大力协作,因为有大量的科技工作是由多数人或多个集体来完成的……协作中的每个成员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上加好,但是向别人提要求时要实事求是,不要任意加码,把超指标的余地留给别人。   让广大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使企业文化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怎么结合实际、让企业文化有持久的生命力?   许达哲给出的答案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我曾长期在一线工作,深知航天人内心的酸甜苦辣和肩负的巨大压力。因此,一方面一定要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默默奉献、艰苦奋斗,让大家有使命感、责任感;另一方面,要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与市场接轨的待遇,给员工健康的身心、体面的生活。”   遵循这样的理念,航天科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求各级党组织从心底里关注员工、关心员工、关爱员工,想方设法保障身心健康、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健全了职工健康保障体系,提出要“一个不倒、人人健康”;为型号人员开辟绿色通道,组织医护人员到一线试验靶场巡诊。   针对企业职工出差多、野外试验多的特点,航天科工党组特别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向科研生产骨干人员发放“连心卡”、保障需求反馈单,帮助照顾家中的老幼病残。   “有了顺心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工作。”二院二部五室党支部书记刘大军深有感触地说,“一项心理测验表明,普通人的压力指数在500左右,航天人起码在800上下。但通过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真的是做到了‘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未来,任重而道远。采访结束时,总经理许达哲对记者说:“我们清醒地知道,我们的导弹武器装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民品工业还需要做大做强。航天科工将一如既往、奋勇拼搏,向着‘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这个目标奋力前行;牢记强军富国的使命,切实履行对社会的承诺,‘放飞神剑,收获和平!’”   (本文章摘自5月8日《人民日报》) 原文见 http://www.sasac.gov.cn/n1180/n1271/n20515/n2697190/14463561.html
个人分类: 国防|1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总参军训部加强军营文化建设纪实
whyhoo 2012-5-4 10:24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总参军训部,别样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张张用砺剑文化打造的“名片”,穿越时空,律动着时尚的脉搏,焕发出无限魅力,在官兵心中筑起一座座精神高地。 传统文化熔铸砺剑之魂 2011年1月1日,该部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砺剑文化建设的决定》,确立了“用先进文化催生战斗力、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的目标,又一次吹响了向文化进军的号角。 档案室里,一本仍留有淡淡墨香的大型图册《陆军兵种建设历史档案图册》抓住了记者的眼球——一幅幅泛黄的珍贵照片,一段段简要的图解文字,清晰地记录着各兵种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灿烂的军事文化。这种文化已悄然在官兵的灵魂深处撒下种子,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正如该部政治部主任蔡志强所言:“砺剑文化的孕育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历史与传统、思想与精神、时代与使命的融合与彰显,蕴含着悠远的文化历史、先进的文化理念、优质的文化血脉、厚重的文化精神和优秀的文化品质,引人向前,催人向上。” 翻阅该部历时10个月、十易其稿完成的近15万字的文化专著《砺剑文化概论》,记者惊奇地发现:砺剑文化不但嵌入了用战火和鲜血积淀而成的优良传统,还将和平时期的优秀文化汇入其中。一段段军史收藏,一个个故事传诵,都在这本书里找到源头,让人醉心不已。 “折子戏”奏响砺剑之歌 一项文化工程是否成功,其标志不是看宣传阵势有多大、投入经费有多少、文化设施有多好,最重要的是看官兵们是否被“文化”了。如果不能达到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目的,那就与文化建设的初衷南辕北辙。 2011年3月,该部召开了文化工作部署会。一次文化专题学习、一项文化课题研究、一次歌曲征集、一届文化系列赛事、一次文化观摩研讨、一批文化人才队伍、一个文化活动载体,这些活动为今后几年砺剑文化的蓬勃发展上演了一出“折子戏”: ——“永远跟党走”广场歌咏大会举办,11支合唱队、3000余名官兵引吭高歌,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长征》等20首脍炙人口的经典红歌唱得震天响。 ——“砺剑长歌献给党”主题文艺演出现场,“核心引领”“堡垒基石”“潮头勇立”“党建模范”“先锋战士”五个篇章,激励着官兵们一心为党的赤胆忠心和敢打必胜的豪情壮志。 ——军事博物馆内,该部举办的“翰墨掠影砺剑情”书画摄影展,400余幅作品以书言志、以画传情,既奔放不羁又精微严谨,既优雅恬淡又和谐统一,既阳刚有度又柔情似水,砺剑文化铁心忠诚的品格在黑白笔墨间流淌。 砺剑文化滋养了一批文艺人才——砺剑艺术团青年歌唱演员赵伟,在“金号奖——全国听众喜爱的歌手”评选中,跻身全国“十大金牌歌手提名”的行列。创作员向东一曲《我们拥有一个追求》成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会歌,专辑《永远的怀念》获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被军事博物馆等中国十大博物馆永久收藏。 如今,长城艺术团、战神艺术团、业余军乐队、舞龙舞狮队、威风锣鼓队、少林棍操队等近百个群体性文体组织活跃在该部的角角落落,文化“轻骑兵”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弘扬砺剑文化的“排头兵”和开展基层文化的“领头雁”。文化育人,砺剑铸魂,已成为该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文化催生战斗力闪耀砺剑之光 金声玉镝激荡人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砺剑文化渗透在平凡岗位,流淌在官兵心灵,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英雄 军事五项队 ”三十年如一日,视使命如生命,把赛场当战场,用军体雄风展示国威军威,创造了男子团体“十五连冠”和女子团体“十连冠”的辉煌战绩,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尊严,为中国军人赢得了荣誉。 “世界和平卫士”郁建兴先后两次奔赴伊拉克执行联合国武器核查任务,血染巴格达,倒在了没有硝烟的战场,谱写出了一曲民族精神和时代魂魄的深情颂歌。 某工程兵防护工程研究所第八研究室主任刘瑞朝,十年磨一剑,潜心铸造我军精确制导武器防护盾牌,用执着和智慧托举起了我军工程防护的明天。 “砺剑文化”以其巨大的能量,铸就了该部官兵“风浪面前撼不倒,困难面前吓不倒,任务面前压不倒”的铮铮铁骨,也为催生战斗力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砺剑-2007”演习、“砺兵-2008”演训、“跨越-2009”陆军跨区机动演习、“和平使命-2010”上合组织的联合军演……该部官兵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答卷,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在使命履行中得到了最好诠释。 “砺剑文化缘何能有如此魅力?”该部政委贺江波的回答掷地有声:“先导与推动相统一的导向功能,规范与熏陶相统一的育人功能,动员与整合相统一的凝聚功能,吸引与感召相统一的激励功能,吸纳与突破相统一的创造功能,这就是砺剑文化的魅力源泉。” 原文见 http://news.mod.gov.cn/headlines/2012-05/04/content_4363760.htm
个人分类: 国防|1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派来的都是国家队”——北京对口支援边疆地区工作纪实
whyhoo 2012-4-29 18:54
总有一段往事让人回想 总有一段长路让人难忘 无论我走到哪里 怎么也忘不了壮丽的援藏 …… 从漫天风沙的戈壁荒漠,到银装素裹的雪域高原;从百废待兴的地震灾区,到一望无垠的塞外草场,到处都活跃着北京对口支援工作者的身影。“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他们用汗水和心血,为受援地区送去了首都人民的深情厚谊。 自中央统一部署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选派援建干部近3000人次,安排支援资金124亿元,实施援建项目近2000个,培养受援地区人才数万名,为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对口支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深受各方面好评的“北京模式”。 “我们牺牲了享受,却在享受牺牲” 不到西藏,感受不到“天路”的艰险。2010年7月,北京姑娘马芝蕾,和北京第六批80多位援藏干部一起,来到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拉萨。踏上雪域高原,她才发现援藏事业给人带来的震撼远远超过想象。 奔赴拉萨前,马芝蕾年近八旬的父亲提笔写下“援藏迢迢千里登攀世界屋脊雪域丽日蓝天扎西德勒大地——有感于女儿奔赴一线”,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老父亲的不舍与支持。初到拉萨,头晕、腿软、嘴唇变紫、指甲发黑,一系列高原反应并没有吓倒她。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工作多么艰难,马芝蕾都选择了乐观和坚强。 拉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北京援藏的重要项目,作为项目联络负责人,马芝蕾带着当地15名一线技术员,历时一个多月,走遍了拉萨63平方公里的建成区,走访了269处城市管理需要重点监控的区域。风餐露宿,马芝蕾原本白净的脸变成了“高原红”。她说:“在援藏的日子里,我发现眼泪流得多了。但这不是委屈的泪,而是感动的泪,欣慰的泪,是对西藏这方土地深深热爱的泪。” 2011年,围绕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北京投资2.56亿元,开工9个项目。一位援藏干部说:“我们牺牲了我们的享受,却在享受着我们的牺牲。”志愿者们忍受思乡之苦,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海拔高士气更高”的豪迈气概,全身心投入援藏工作。2011年底,拉萨成功当选全国文明城市,圆了拉萨50多万各族儿女12载的梦想。 “真情打动人心,实干赢得认同” 距离北京万里之遥的新疆和田,是离“北京最远、离沙漠最近、交通最不便、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当地有句俗话:“和田人民真辛苦,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对于这句话,北京援疆干部张泽浩最有体会。他说:“不要说走在路上,就是张口说话几分钟,就灌进不少细沙,牙齿一磨咯吱响。” 和田地处南疆,贫穷落后。如何规划援建项目,让当地群众普遍受惠,是编制援疆综合规划的重中之重。作为规划工作的“门外汉”,张泽浩克服一切困难,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指导下,他走进维吾尔族老乡家中,到偏远乡村、田间地头考察,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他负责编制的《北京市援疆综合规划》,在全国19个对口援疆省市中率先得到国家批复,2011年10月,荣获自治区“对口援疆规划编制工作创新奖”。 “真情打动人心,实干赢得认同。”北京援疆干部经受住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恐怖暴力袭击、突发疫情和多次地震的考验,演绎出许多北京人在和田的感人故事。北京市教科院早教所梁雅珠,不顾医生让她卧床休养的告诫,强忍着病痛,多次奔赴和田支教指导。在当地因心脏病突发先后抢救两次,但每次都是病情刚有好转,她咬牙又回到了支教一线。当地领导赞扬:“北京派来的都是响当当的国家队,给和田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无穷的智慧和动力。” 2011年是新一轮援疆工作的开局之年,纳入北京援助年度计划的168个项目全部开工,目前已完工项目96项,占59%;累计实际完成投资17.9亿元,大大超出中央确定的12.37亿元的目标任务。在富民安居工程建设中,创造了“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的实施模式。在和田县巴格其镇恰勒瓦西村,援疆干部结合旅游开发,统一进行外墙设计、雕饰,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在教育援疆方面,以推进双语教育为重点,采取“接过来”和“送过去”两种方式,组织当地骨干教师来京脱产进行培训,同时选派北京的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开展挂职支教,启动实施了6个教育培训项目,累计培养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1000多人。 “不到基层,不知基层之乐” 2011年11月,尽管内蒙古的冬天已非常寒冷,但赤峰市巴林右旗大阪镇哈鲁小组蒙古族村的28户牧民却感到温暖如春。他们终于从大山深处搬了出来,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满怀感激的牧民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连声说:“感谢北京!”闻听此言,刘厚祥,这位北京挂职内蒙古赤峰市发改委副主任的汉子,禁不住潸然泪下。 新一轮京蒙对口帮扶合作启动以来,北京、内蒙古两地创新帮扶合作机制,由过去单纯的“输血式”扶贫,发展为“项目+资金+人才+技术”捆绑式全方位合作,将过去的分散帮扶调整为集中帮扶赤峰、乌兰察布两市。在帮扶项目上,重点选取能够改善当地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扶贫项目。 刘厚祥说,当地政府对挂职干部抱有很大期望,在项目引进、洽谈招商、管理创新等方面,都希望借助挂职干部与北京的优势资源开展合作对接。 为此,刘厚祥在北京、赤峰两地参与组织了50余次交流活动,先后引进合作项目53个,总投资376亿元,到位资金187亿元,组织赠款赠物1400多万元。他感叹道:“不到基层,不知基层之苦。不到基层,也不知基层之乐。” 截止到2011年底,京蒙合作项目已达388个,引进资金1128.6亿元,占内蒙古到位资金总额的37.6%,其中赤峰、乌兰察布两市与北京市的合作项目95个,到位资金282.9亿元。北京市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大投资来源地。 “感恩祖国、感谢北京” 青海玉树红土山垭口,海拔4600米。凡是经过这里的人,都会被对面山坡上的几个大字震撼——“感恩祖国”、“感谢北京”。这是当地群众在山坡上“种”出来的,表达了玉树灾区人民对北京人民大爱无疆、奉献灾区壮举的由衷感谢。 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头,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含氧量仅是平原地区的60%,藏族人口占97%,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州。当地群众都说:“别说在这儿干三年,就是坐三年,都是对意志的严峻考验。” 根据要求,玉树的学校和城乡住房必须在2011年内全部建成。负责援建任务的北京建工和住总两家集团,建设区域中心距前方指挥部平均80公里,最远的地方达150公里,建设地点都在海拔4200米以上,部分地区接近5000米,所经之路几乎全是交通事故频发的崎岖山路。2011年,在援建攻坚战中,北京住建委安全质量监督总站的曾勃担任农房工作小组组长,挑起了隆宝、哈秀农牧民住房及配套工程现场监督协调的重担。 玉树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注定这里每一项工作都是艰巨的挑战。然而,这没有难住曾勃。他把工程总进度分解成月计划、周计划甚至到日计划,分析各个阶段、各个时间点的工作重点和管理难点,加强预控,及时消除障碍,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 玉树大地震极重灾区结古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占北京市承担玉树灾后重建工作量的一半以上,包含桥梁14座,市政道路42公里,公交场站4个,供水厂、污水厂、垃圾填埋场各1座,综合管线200余公里。承担这项艰巨任务的北京市政路桥集团,以首善的标准、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谐包容的理念、诚信奉献的风尚,发挥一盘棋优势,统筹安排,抢先上手,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为首都赢得了荣誉,公司还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景华 杜弋鹏 原文见 http://politics.gmw.cn/2012-04/29/content_4060385.htm
个人分类: 社会|1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的第一次中国之行纪实
热度 5 jiangjiping 2012-4-14 08:01
2011 年的第一次中国之行纪实 蒋继平 2012 年 4 月 14 日 作为公司国际种子生产协调员中国部负责人, 我肩负着到中国生产蕃茄杂交种子的重任。 2011 年我们和中国的两个种子公司有合作生产合同, 一个在宁夏的中卫, 另一个在甘肃的酒泉。 在整个生产季节中, 要对生产进程和田间实际情况有具体的和第一手的资料,就必须亲临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我去年的第一次中国之行是六月中下旬。具体地来说, 我在 6 月 16 日从美国出发, 乘坐美联航 3465 航班, 从我驻地的 Fort Myers 国际机场起飞。因为是国际旅行, 所以, 必须提前两个小时到机场。 飞机的起飞时间是早上 8 点 12 分, 因而,我必须在凌晨四点半起床, 5 点半从家出发到机场去。 飞机准时达到芝加哥国际机场,在芝加哥国际机场换乘大陆航空( Continental ) 6009 航班。 这个航班在下午 1 点左右起飞, 于 6 月 17 下午 4 点多一点达到北京机场。 飞机晚点了将近一个小时。 到机场来接我的是我在北京的一个好朋友张伟,他是一家私人种子公司的老板。 在北京的另一个好朋友戴长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的儿子)在建国门城楼为我设宴接风(加注,戴长健和张伟与我是私人交情, 他们设宴招待是私人出资, 与公款吃喝无关)。我住在华都酒店。第二天一早我就乘坐四川航空公司的 8789 航班飞往宁夏的中卫。 因为飞机要在 8 点之前几分钟起飞, 我必须在 6 点钟起床。 飞机准时达到中卫机场, 来接我的是合作公司在当地的一位经理和本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处经理。我下榻在中卫大酒店。 在中卫停留三天时间, 主要是在田间观察记载蕃茄的生常情况和性状特征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 六月 21 号早晨 10 点左右,我和国内代理经理从中卫乘 K43 次火车去甘肃酒泉, 是软卧 9 车 26 号上下铺。 来车站接我们的是当地合作公司的一位女秘书。我们住在酒泉宾馆。在酒泉停留两天时间, 主要是在田间观察记载。 六月 23 日下午 5 点左右从嘉峪关机场乘机飞回北京。 我乘的飞机在兰州机场中转时晚点,在从兰州飞往北京的途中又因为天气原因而改飞内蒙古的呼尔浩特,飞机在那儿停了很长时间。 所以,这班航班到达北京整整晚点了 6 个小时。 来机场接我的还是张伟, 他在那里整整地等了 6 个小时。 我知道后,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为了表示真心的感谢,我把随身带的一本 书给了他。这是我在北京给出的唯一一本这样的书。我仍然住在华都酒店。 到达酒店已经是 24 号凌晨 3 点左右。 在北京停留一天, 主要是在酒店内恢复休息, 同时接待了在北京郊区来看我的大侄女一家。 六月 25 日中午 12 点, 我从北京乘坐大陆航空的 6960 航班飞往美国的旧金山。 由于几天来紧凑的行程安排, 加上时差反应, 我精神上已经十分疲惫, 以至于在旧金山机场忘了调正时差, 认为我自己赶不上下班从旧金山飞往休斯敦的航班。所以,我神情上显得很紧张, 在行李提取处拿到行李后, 就推着行李车快跑,结果被机场的警察拦住, 对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查问。 这是我第一次在机场受到这样的待遇。越是这样,我心里越急, 越急越慌乱, 结果在国际航班转换成国内航班的安检处, 忘了取回自己在安检处取下的手表。 后来到了候机处, 才发现手表没有了。 在候机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建议我到安检处去查问。我告许她我的航班已经起飞了,我该怎么办? 她看了我的航班信息后告许我,我的航班没有起飞,还要等 2 个多小时才能起飞。 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我航班是在中午 12 点左右起飞, 现在还是 10 点。 我听了后,才突然清醒过来, 知道我的问题出在那里了。 我的时间是美国东部时间, 与美国的西部时间有三个钟头的不同。 听了她的话,我就放心的去安检处寻找我的手表。 在路上,对重新获得我的手表我是没有多少信心的。 来到安检处, 一位高大强健的黑人安保人员接待了我。我向他如实地说明了我刚才在这里通过安检, 忘了把我的手表取回。他问我手表的特征是什么,我也如实相告。 他很快地打开身旁的一个柜子, 从中取出那块金光闪闪的手表给了我。 那个时候, 我内心真是感慨万千。 我敬佩这些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我感谢他们的敬业精神。 后来我顺利地乘上了从旧金山飞往休斯敦的飞机,在休斯敦转机飞往 Fort Myers 。 太太和女儿来机场接我。 我终于在 25 日夜里 11 点半又活着回到了家中。 说活着是确切的形容词, 因为到那个时候,我几乎是精疲力尽, 摇摇欲坠, 仅仅剩下一口气。 从出发到回来, 几乎 10 天时间。这 10 天,我等于环球旅行了一圈。 从地球仪上看,我不管从哪个方向走, 从我的驻地, 美国的最东南角, 到中国的甘肃酒泉,中国的大西北, 都是一样的路程, 也就是半个地球。所以,一个来回,就是围地球绕一圈。 这中间, 还要停留不少地方办具体的事, 而且这些事都是在乡下的田间地头, 环境条件很差。 出差期间最使我受不了的是睡眠的问题。 虽然我乘的是商务客舱和软卧, 可以睡觉。 可是, 这种在高速动态下颠簸不断的睡眠实在不是滋味,效果也很差。加上不同地区的时差反应和赶飞机的航班, 我的生活节律大大地受到人为的干扰。 鉴于此, 我的睡眠总是不足, 体内生物钟发生混乱, 几乎每天睡不足 5 个小时。 这是我感到精神上非常疲倦的主要原因。 这次出差得到的最大教训是:人在精神不振的情况下很容易犯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9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东方物探霸县凹陷左各庄三维地震勘探项目运作纪实
毛宁波 2012-4-6 06:24
4月1日,记者从华北探区获悉,由东方物探华北物探处2150队和2322队承担的华北油田公司霸县凹陷左各庄三维地震采集项目通过验收,标志着东方物探承担的华北油田公司环渤海湾最大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圆满完成。 地震测线穿越城区 霸县凹陷三维地震采集项目作业区域涉及河北省霸州、文安、固安、永清等地。其中,近5000炮的生产任务需要在霸州城区37.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作业。 地震涉爆作业环境需要在非常安静的状态下才能有效接收地震反射信号,而在人口密集、交通复杂、企业众多的霸州城区无法具备这样的条件。 大广高速、津保高速,106国道、112国道,以及廊霸公路、高速公路纵贯霸州城区;京九铁路、津霸铁路贯穿全工区,每天112对列车,平均7到8分钟有一列火车通过;3000多个大小企业分布在作业区。在这种多重噪声交织的状态下,如何确保施工质量,成为东方物探为油田公司提供技术服务的一次严峻考验。 安全生产不扰民 为了在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的城区,既能顺利进行地震作业又不干扰居民正常生活,两个作业队依靠政府主管部门做好宣传工作。2150队印发了上万份宣传材料,走街串巷,宣传地震勘探的重要意义和作业基本规范;对城区所有学校上下课时间,医院病人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排查,保证涉爆作业期间学生、病人不受干扰。 为了避免两队放炮作业发生重炮,他们采用特观技术,分段施工,遇到特殊设施,采取炮点偏移和炮点加密等方法;全面掌握火车通过城区的时间和重点锻造企业的生产时间,采用震源井炮联合作业;成立水上作业组,攻克城外河流障碍;成立大线高架组,成功跨越高架桥和公路。 霸州火车站周边严禁穿红色工装施工,严禁橘红色大线出现在铁路两旁。为了保证铁路两旁采集质量,2150队把橘红色的大线染成黑色,想方设法完成铁路、高速路段的采集任务。 城区勘探“对症下药” 在城区勘探作业,2150队和2322队面临诸多技术难题的挑战。常规小折射无法在城区特殊地表条件下实施,施工人员采用微测井、潜水面调查、随钻录井等多种方式联合调查技术,确定激发井深,保证激发效果;建立城区精细表层结构模型,确保野外静校正量的精度;利用地质雷达探测地下管线等手段开展近地表障碍物调查技术,准确掌握地下设施,合理确定不同地段的井深药量。 为提高施工效率,2150队改变以往纵翻排列为横翻排列的作业模式,施工效率提高50%,单炮接收道数达5248道,接收道数创冀中探区城区施工以来历史新高。技术人员强化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把三马钻机和水罐车等设备分成4路,每路设备由不同颜色旗帜区分,每辆车都有编号。 2150队和2322队克服重重困难,密切配合,携手攻关,采取多种有效举措提高资料品质,优级品率分别达到88.01%和87.6%. 华北油田公司主管部门现场验收结论为:资料品质较老资料有较大幅度提高,而且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填补了霸县城区此块三维资料空白区,有利于该区资料的整体分析和评价,为霸县凹陷油气资源的持续发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http://www.cippe.net/news/html/201204/70047.html
个人分类: 地震勘探(学习指南)|2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禹故里今安在——汶川地震纪实(4)
热度 13 dkysdc 2012-3-16 18:54
大禹故里今安在——汶川地震纪实(4)
说明:本文发表于2009年《地球》第2期。描述的是地震之后的旧北川。如今的新北川已经搬到新址,面貌一新,以后如有时间,会向大家介绍。 ************************************************************************************ 大禹故里今安在 —遭受地震、滑坡、泥石流多重打击的北川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他治水有方,采用“疏理”之法,三过家门而不入,八年治九河,被拥戴为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第一位国君。大禹的诞生地就在北川,因此,北川有大禹故里的美称。 北川,不仅是大禹的故里,更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全国羌族人口的30% 集中在北川。数千年以来,以羌族为主的各民族在北川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辉煌羌族文化。北川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许多建筑物上都可以发现羊崇拜的标记。 北川,还是一个风景秀丽、神奇的舒适型气候小区。北川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度的高山峡谷地带。北川县城四面环山,县城周围的森林覆盖率近80%,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年均气温20°左右的天数达到两百天以上,年均湿度在70%左右,夏季的负氧离子含量比周边中心城市高出几倍到几十倍,因而北川又是人们养生休闲的胜地。北川全县人口总数约16万,其中在县城的常住人口有25000人左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备受大自然眷顾的好地方,却在2008年5月12日遭受了北川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地震和巨大的山体滑坡的双重打击。 5月12日14时28分,强大的地震波,瞬间摧毁了县城内众多建筑。随之而来的更可怕的大面积山体滑坡则又无情地吞噬了数以千计惊魂未定的北川人。北川县任家坪山体滑坡,王家岩山体滑坡,镇小学背后山体滑坡等,导致北川县城内多家单位(医院、法院、学校、武警中队等)和居民楼整体被埋。在“5·12”特大地震中,有将近2万余人遇难或失踪,躲过地震与滑坡劫难的只有几千人,整个北川县城顷刻间由人间天堂变成了一片令人恐惧的废墟。 此时的大自然似乎成了杀人不眨眼的魔兽,在夺走数万人的生命后,还试图用暴雨和泥石流遮盖它的犯罪现场。 2008年9月23日至24日上午,北川及成都、绵阳等地遭受了特大雷暴的袭击。一日之内,闪雷26000余次,是有雷电监测资料记载以来,雷电出现次数最多、时间持续最长、覆盖面积最大的强雷暴。9月23日8时到24日7时,北川县普降暴雨,其中距县城最近的擂鼓镇降雨104毫米,北川境内最大降水194毫米。连续的暴雨使北川县城附近多处山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巨大的泥石流再次肆虐北川。根据泥石流前后的照片对比,这次泥石流沉没、掩盖了大量地震废墟,许多地震后还未倒下的楼房被泥石流冲刷撞击得四分五裂,正在筹建的北川“地震博物馆”老县城一半以上被泥石流掩埋。 大禹了解水性,从而他成功地降伏了水患。但他绝对不会想到,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会吞噬数数万人的生命,在瞬间将其故里的面貌彻底改变。 这次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再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大自然是伟大的,但他不会永远偏佑你。人类应该更广泛、更深入地认识自然规律,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反过来得到自然的保护。 ********************************************************************************************* 01 这张是网上极为流行的北川地震之前的照片。照片的拍摄者至今未曾出现。多美的山城。 02 512地震之后的北川,建筑基本还在。照片左侧大片绿色的为王家岩滑坡体。参见后面的卫星照片。 (本张照片由吴和正提供) 03 2008年9月24日的泥石流,彻底要埋藏北川。(吴和正提供照片) 04 2008年11月7日的北川。 05 北川县的全景。 06 北川,请参见标示的滑坡体。其中王家岩滑坡体掩埋了上万北川人的生命。茅坝滑坡把茅坝中学彻底掩埋。 07 王家岩滑坡体的放大卫片。 08 茅坝滑坡体 09 茅坝滑坡体、茅坝中学、集体公墓等。 10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1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2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3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4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5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6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7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8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19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0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1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2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3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4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5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6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7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8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29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0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1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2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3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34 以下为北川县2008年11月7日之景象,不再单独描述。 *********************************************************************************************** 昨天本人的博文上传照片时多次发生中断现象,故今天把2008年11月7日的大部分照片都放在了CCSD网站上,如需要可以下载。地址: www.ccsd.cn/wenchuan/Beichuan_fotos_1280.rar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11365 次阅读|27 个评论
天降巨石——汶川地震纪实(3)
热度 17 dkysdc 2012-3-15 19:19
天降巨石——汶川地震纪实(3)
2008 年 512 大地震,老天爷在 300 公里狭长地带,给人们布了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巨石阵,汶川地震 8 万遇难者中,巨石与滑坡夺去了约 3000多 人的性命。 今天将 2008 年汶川大地震的部分巨石阵呈现给大家,并附上 2008 年地震之前的一些巨石以及 2009 年重庆武龙滑坡的两张照片作对比,以增加对巨石的认识。请仔细看好各张图片的说明。 本来准备了更多的图片,但无论如何,今天无法上传。暂写到此。以后会在专文中补充。 ******************************************************************************** 以下照片的分辨率足够大,请用左手按Ctrl键,右手按加号放大查看。 01 军营前的巨石,2008年6月14日拍。背后的山体即为512地震滑下来的小石头,与这块石头相比,实在太小了。想想这块石头掉下来时,大地会有多大的震动。 02 银厂沟曾经是美丽异常的5A级风景区,与现在河南的云台山十分相像,因为水景多,甚至比云台山更漂亮些,可惜在2008年大地震中彻底葬身巨石阵下(以后我会另写专文)。这是去往云台山的路上遇到的巨石。这些巨石是2008年地震之前的。注意石头后面露出的一个亭子。这个亭子实在太小了,需要放大细看。在图中央尖塔形的松树左侧。这些石头都是在汶川地震前由更大的地震形成的。 03 这也是去往银厂沟的路上遇到的巨石。同样是2008年地震之前由更大的地震形成的。石头上的小树可以证明。 04 这是2009年重庆武隆滑坡所形成的巨石(刘光杰摄影)。 照片中的帅哥是参与救援的技术领导之一,用他做个比例尺。 05 这也是2009年重庆武隆滑坡所形成的巨石(刘光杰摄影)。 06 这是通往北川的路上所见到的巨石阵。地震发生后,北川的老百姓就是从这些巨石阵上爬出来,走出山区的。巨石阵把公路彻底埋在下面,左侧的公路是救援时修通的。 07 北川县城,被震裂的楼房与巨石 08 北川县城,被震裂的楼房与巨石 09北川县城,被震裂的楼房与巨石 10北川县城,大地震遇难者集中掩埋处的西侧(县政府大楼南侧),一个地震前挖开的建筑基坑“揭露”出大量以前地震震下的巨石(请看下图及说明)。 11这个地震前挖开的建筑基坑“揭露”出大量以前地震震下的巨石,其中一块巨大的石头至少已经摆在这里数千百年了。 12 这是在彭州的回龙沟见到的场景。地震前的巨石上盖上了亭子,旁边堆着的是2008年地震滚下来的巨石。比比谁大,就知道汶川地震肯定不是最大的。 13 这堆石头也是在回龙沟口所拍,为2008年地震所致。距图12中那个盖上了亭子的巨石北侧很近。 14 这是一张经典的照片。许多资料中都有。这是我在都江堰通往虹口的路上所拍(2008.6.15)。 15 通往虹口的路上,公路两旁到处是巨石。左前方的小面包车是地震中被砸坏的。 16 通往虹口的路上,公路两旁到处是巨石。 17 通往虹口的路上,公路两旁到处是巨石。 18 通往虹口的路上,公路两旁到处是巨石。 19 这是距离震中十分近的映秀所见的巨石。看看旁边经过的汽车,可大概知道这块石头的大小(2009.3)。 20 这是通往龙池森林公园的路上所见。泥石流把早先地震的巨石冲了出来(2011.2)。 今天本想传一张十分震撼的照片,一个大小与这张照片中相近的巨石在地震中从山下滚落,但被2009年的泥石流彻底覆盖。 21 这是彭州谢家店子村李光清家的遗址,以前漂亮的家和家人压在了巨石下(参见:生死两茫茫:瞬间消逝的谢家店子——汶川地震纪实(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17do=blogid=545853 )。 22 2011年2月,通往汶川的路上,到处还有巨石滚落。白烟是巨石滚落后留下的。 23 也是在去汶川县城的路上。从天而降的“天崩石”比大卡车大多了。 24 映秀去汶川县城的路上所遇的奇景:一块巨石从天而降,从山上滚落并反弹到屋中。这家农民的房子太结实了,巨石落到二层楼板上,房子竟然没有塌(请参见破碎的窗户判断石头的大小)。再想想离地震带很远的某中学,教学大楼三晃两晃就散了架了,像儿童积木一般。原因大家都明白。 25 再看看这家:两块巨石从后山上滚落,冲破了后墙,两间房各有一块,而房子巍然屹立。这是农民的房子。 26 来个近景:看看石头有多大,房子有多结实。 27 还是同一家农民的房子,另一块石头落到地上,又弹到屋中,给他们家添了个石头的“茶几”。 28 与上面仍然是同一家。院子中的场景。 29这是汶川地震带北侧青川东河口滑坡现场所现的巨石。这块石头在大地震当天实然出现在这里。我2009年4月到这里考察时拍了不少照片。但2009年7月的泥石流又把它再次掩埋,您大概没有机会看到它的真容了。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11163 次阅读|48 个评论
生死两茫茫:瞬间消逝的谢家店子——汶川地震纪实(2)
热度 16 dkysdc 2012-3-9 16:21
生死两茫茫:瞬间消逝的谢家店子——汶川地震纪实(2)
四川的龙门山以彭州市的龙门山景区而得名, 2008 年 5 月 12 日大地震前,由彭州至龙门山景区的山间公路两旁,都是旅游休闲的天堂。一路青山绿水,到处富裕安乐。离县城不太远的地方,有个小山村,自然村的名字叫谢家店子,在行政上属于龙门山镇银厂沟九峰村。全村 18 户人家,几乎家家从事“农家乐”,衣食无忧,乐得其所。 2008 年 5 月 12 日下午 2 点多,李光清老人领着自己的孙子到村外去散步,爷孙俩悠哉悠哉地瞎转,享受着天伦之乐。 忽然间,大地晃动,平时稳稳的大山竟然如醉汉般东摇西摆,顷刻间,山崩地裂,浓烟滚滚,李光清回头看时,只见从地下冒出大块大块的巨石,犹如火山爆发般冲向天空,巨石的撞击声震耳发聩,冒出的浓烟摄人心魄。好端端的村子,几十秒钟罩在巨石堆下,无影无踪。巨石堆下,还有李光清的媳妇和二儿子、二儿媳。 山崩地裂的同时,位于村子最北边的徐富益刚好在院子里。虽说是年纪较大了,但长年劳作手脚麻利。她没有向村子中心跑,而是向村边的树林跑去。她没有被地下冒出的巨石罩住,也没有被山上滚落的巨石砸中,而她的老伴则永远留在了巨石下。 整个谢家店子,没有撕心裂肺的求救,也没有惨不忍睹的血腥,唯有石头撞击和滚落的余声以及久久不散的烟尘。 就这样,全村 18 户人家,只要留地村中的均葬身石下,与村民一同被埋的还有过往的行人、游客以及到村中走亲访友的村外人,但人数无法统计。 网上流传地震发生时,全村只有祖孙二人逃出,一人被救。逃出的二人指的就是李光清和他的孙子,他们不是逃出,而是恰巧走到了巨石阵之外。网上说,李光清返回村子,从土石堆中刨出一个老太太,并且这个老太太成了李光清的第二任老伴。这个被救的人指的就是徐富益,确实是唯一幸存的女人,但她是自己跑出来的。 大地震后,见证了全村消逝的一男一女二位老人确实组建了一个临时的“新家”,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段历史,如果我不来说明,肯定会以讹传讹了。 2009 年 3 月 15 日,考察龙门山一带的滑坡时,我同李光清正式相识,知道了他们的故事,也成了他们的朋友。尽我所能,资助二位老人一些钱财与必须品,此后,又数次路过或专程去看望二位老人。 2009 年 5 月 11 日,我再一次来到滑坡现场,得知第二天,他们将为亲人举行周年纪念,于是我决定住在附近,等候纪录第一个周年。 5.11 的晚上,接紧急电话,第二天上午为某位领导参观照相,所以急忙赶回成都。 5.12 上午,完成照相任务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奔向谢家店子。送我的司机刘师傅可谓是整个四川技术最好、路况最熟的师傅了,加之越野车的优势。我们能钻就钻,能挤就挤,但最后一公里,还是被祭奠的车流给彻底截住了。没有别的办法,我只能以最快的速度,背着我的相机徒步向滑坡现场奔去。 老天保佑,在下午 2 : 28 分我如愿按下了第一张快门,让我记录下了这最难得的历史性的时刻,同时也是最最凄惨、最最伤心的时刻。每次想到此情此景,我都禁不住地。。。。。 祭奠仪式之初,李光清老人还表现得比较平静。他在努力地控制自己。当他的两个儿子哭过之后,老人再也忍不住伤心的泪水,放声恸哭起来。 最后,还是我把李光清老人劝了回去。这个时候,我这个外人说话好像更管用些。 整个过程持续了不太长的时间,然而,留下的记忆却会持续永远。 仪式之后,李光清和徐富益以及他们的家人亲戚坚持要我留下来一起吃饭。于是我在小木屋中品尝了这最难过也最正宗的农家饭。 2010 年初,网上说龙门山镇政府积极引导村民进行了一项创新性的重建模式——统规原建,将“统规”和“自建”两种政策巧妙进行了结合。其中,九峰村谢家店子的18户人家,率先拉开了“统规原建”,并于2010年1月都建了新房。而我几次路过,李光清一直住在路边的小木屋中。 2011 年 4 月 28 日,汶川地震接近三周年时,我最后一次在滑坡体边上见到了李光清老人。他当时一脸无奈,当地政府为迎接三周年仪式,强行把路边的地震棚彻底拆除了。从此李光清的小木屋在一堆火的陪伴下消失了。 2011 年 5 月至今,我还没有机会再去彭州,不知道他和他的家人现在是否已经搬进了如意的新房。 2012.3.9 以下照片,请用左手按Ctrl键,右手按加号放大查看。 爬到滑坡体对面的山上所拍的谢家店子滑坡全貌。 09年3月15日从龙门山银厂沟回来时看到的滑坡体,图中的巨石就是李光清家的原址,现在成了三位亲人的坟墓。 这个是 徐富益 老太太的家。512地震前,她家有两所房产,16间,那时是百万富婆,震后一贫如洗。 二位老人临时组建了一个小家,住在路边的小木屋中。 木屋内的情景。 木屋的上边挂了一些腊肉,都是别人接济的。 这张照片正好是在2009年5月12日下午2:28所拍。 祭奠仪式中,蓝衣T恤者是李光清的三儿子,白色T恤者是李的大儿子。地震时他们不在现场而幸存。 站着的是李光清。 小儿子面对墓碑哭泣。 不用解释了 李光清忍不住哭了起来。。。 墓碑。上面有亲人的名字与生日。 悲恸时刻。 老太太的外孙,他在指点姥姥的家。 老太太和两个女儿。 仪式结束后,小木屋前的情景。 路边的巨石,看看平直的表面,那是断裂切割的痕迹。在老天爷面前,巨硬无比的石头如同豆腐,想咋切就咋切。 这块石头也是如此。任何一块石头碰着人,都必死无疑。 李光清老人带我过河考查滑坡。桥断了,我们用废弃的电缆做动力,手拽两根电缆,脚登竹筏子过河。 这就是完整的竹筏子。 通往龙门山的路上。这样的滑坡太多了。必须快速单车通过。 2011年4月28日,在强折队面前,李光清老人看着我,大概期望我能留住这个居住了三年的木屋。
个人分类: 实话实说|12346 次阅读|36 个评论
不知应该供奉在哪里的鲜花——汶川地震纪实(1)
热度 8 dkysdc 2012-3-5 19:36
不知应该供奉在哪里的鲜花——汶川地震纪实(1)
01 祭奠亲人的鲜花 今天是 2012 年 3 月 5 日,离 2011 年 3 月 11 日的 日本 9 级大地震周年不到一个星期,离 2008 年 512 汶川大地震 4 周年还有两个月多一点。原本计划这个星期集中写一下日本的地震,之后再向大家介绍汶川地震的故事。因此,前天先抛出了一个轻松些的《京都清水寺游记》为引子。而这些天陕西 3 名地质队员在可可西里失踪并且搜寻进展十分不顺利的新闻使我改变了主意。还是先把最近四年来我在汶川地震现场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大家吧。 从 2008 年 6 月 14 日至今,我走访了汶川地震的绝大部分现场,对重要的地点和人物进行了近 4 年的追踪拍摄,大到新旧北川县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到灾区一家一户的故事多记录在我的相机中。通过 4 年的走访,了解了很多珍闻,更希望有些故事会给从事地震或地质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今天先接着我的博文《有多少 " 科学人 " 在科学考察时遇难或失踪?》说起,讲一个简短的故事。 科学网有位博友叫 苏新华 ,其父 苏英俊 等 6 名地震地质研究预报工作的科研人员在 76 年唐山地震前夕因追踪震情奔赴唐山,恰赶上 1976 年 7 月 28 日的唐山大地震的爆发,这 6 位前辈把生命贡献给了他们事业 (参见苏新华的系列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93313 ) 。 无独有偶, 2008 年的汶川地震,也有从事地震研究与测量的科研人员在地震中遇难。 2009 年 5 月 12 日,我到 彭州谢家店子 拍摄这个村子的村民为失去亲人一周年而举行的仪式 。公路上挤满了各式车辆,几乎所有人都是要到山里祭奠亲人的。下午 2 : 28 分,远在映秀的国家主席 胡锦涛宣布汶川地震一周年活动开始,公路上本来就艰难爬行的所有车辆全都自发地停止前进,向遇难者鸣笛致哀。 02 排队等候进山祭奠亲人的车流 03 排队等候进山的祭奠亲人的车流,2:28分以后,车流彻底停止了前进。 04 公路左侧就是谢家店子滑坡现场 05 能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祭奠亲人的地方 巨大的滑坡体前,一群明显与当地群众装扮不同的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东瞧瞧,西看看,在寻找着什么。一会儿,在公路旁找了个稍微开阔的地方烧起了纸钱。 06 这群人的衣着与本地人有些不一样 其中一位花格素底衫的青年女子悲恸异常。我走到他们跟前,通过这位女子的亲属,了解到女子的丈夫是四川地震局雅安测绘院的职工, 2008 年 5 月 12 日,她的丈夫和几位同事奉命去彭州出差,下午在彭州通往银厂沟的公路上恰遇大地震爆发。其中两位同志连同一辆车被埋在滑坡体下,从此下落不明。侥幸活下来的同事在巨大的慌恐中,没有记下滑坡的具体位置,便匆忙撤离了。 请不要埋怨幸存者。面对天崩地裂,人的本能驱使你逃命。没有几个人有足够的理智和勇气,何况大部分参照物都已经瞬间消失了。 07 站起身来准备“寻夫”的少妇 因此,地震发生那一瞬间的遇难者位置永远成了迷局。亲属们早晨 6 点从 200 公里以外的雅安驾车赶来,可路况极差, 8 个小时才到了这个地方。前进进不得,后退退不了,堵在哪儿,哪里就当成了遇难者的坟场。而这寄托着亲人哀思的鲜艳的黄花只能供奉在路旁的石头上。左右看去,路旁烧纸的人中,大部分情况皆是如此。 08 每块石头都可能是致命的杀手 09 到处都成了遇难者的坟场 烧完纸,年轻女子摆脱众人的搀扶,坚持要四处走走,期望能从碎石堆中找到丈夫的踪影。 黄花在石头上静静地放着,青烟随着微风向滑坡体上方移动,祭奠的人群久久地愣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青烟的流动,思量着亲人在世时的音容。 10 烧完纸钱,愣愣地发呆、张望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3352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中流击水 砥砺前行——“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纪实
whyhoo 2012-2-29 21:35
新华网北京2月28日电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顶梁柱”,中央企业中流击水,砥砺前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定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展望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中央企业将面临更大困难和挑战。但经过多年改革发展,中央企业栉沐风雨,卓然而立,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取得长足进步,应对危机和防御风险能力显著提升,正朝着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目标阔步前进!    以国家战略为发展导向——中央企业积极落实国家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做强做优,为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你从罗布泊走来,亘古荒原留下你忙碌的身影,漫天黄沙遮不住你坚毅的笑容……”一首短诗,描绘出国投罗布泊钾肥公司员工鏖战“生命禁区”的坚定与从容。   2011年,国投罗布泊钾肥公司年产130万吨硫酸钾肥一期项目达产,一举将农业生产高度依存而又极度匮乏的钾肥自给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年产170万吨的二期项目也在同期开工。“死亡之海”已经成为护卫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在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会生眼里,国投的投资决策,首先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考量。“国家战略需要什么,经济安全需要什么,中央企业就应该干什么!”   进入2011年,国内煤电倒挂现象愈加凸显,而中央发电企业不计得失,以全年数百亿元的亏损保障了全国电力消费11.7%的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动力支撑。   “作为共和国‘长子’,中央企业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说,在落实国家决策、保障经济安全、平衡区域发展等方面,中央企业切实发挥着“引领者”作用。   在浩渺太空,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的“太空之吻”,叩开了我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在大海深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航母试验平台、3000米海上钻井平台,开启了我国海洋事业新征程;   在青藏高原,一条比肩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电力天路”,让西藏人民彻底告别了酥油灯;   在石油行业,“海外大庆”和“海上大庆”的顺利建成,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供给安全;   在通信领域,由中国企业主导、全球企业广泛参与的TD-LTE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   这些事关大国地位、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大项目,无不镌刻着中央企业的深刻印记,更留下了中央企业员工的辛勤挥洒身影和无私奉献精神——   2011年7月,根据中石油建设海外大庆的战略部署,被称为“海外小铁人”的王贵海从苏丹转战伊拉克鲁迈拉项目。   暴力事件时有发生,高温沙尘暴频繁来袭,工作强度前所未有,但王贵海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信念和发扬铁人精神的情怀丝毫没有改变。“我是来自铁人故乡的海外石油人,无论走到哪里,就要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带到哪里!”   2011年底,作家陈宏光采访35位中国节能海外员工后写就的报告文学著作《在海外,我们不是传说》付梓出版。他在后记中写道:“持续一年多的采访,深度接触到了一大批国企海外员工的内心世界,听到无数真诚的述说,见过多次男人的泪水,我的心灵曾多次被震撼……在海外,他们不是传说,他们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代表!”   列宁将国有企业比作国家的“脊梁”。之于中国,中央企业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顶梁柱”。但要切实发挥“顶梁柱”作用,中央企业也同样需要不断改革进取。   回首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再掀波澜,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与国际市场高度关联的石油、钢铁、航运等行业的中央企业遭遇极大压力;在国内,人工成本上涨、银根趋紧、资源环境综合成本上升,也给中央企业带来重重挑战。   但中央企业坚决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中央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全面推进做强做优,经营业绩逆势而上:   ——2011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2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实现净利润9713.1亿元,同比增长6.4%;上交税收1.7万亿元,同比增长19.7%,约占全国税收总额的六分之一;   ——截至2011年底,117家中央企业资产规模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净资产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在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的中央企业有38家入围,比上一年增加了8家。   但在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看来,中央企业最大的变化不是规模扩大了多少、多赚了多少钱,布局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质量的提高,更让他印象深刻。   “有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这一年中央企业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暂缓和退出了不少项目,更多地依靠管理提升和技术创新,更加注重突出主业和做强做优。”彭华岗说。    以民生福祉为责任担当——利比亚撤侨、应对食盐抢购、参加玉树重建,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中央企业用行动诠释了共和国“长子”的深刻内涵   2011年春节刚过,万里之遥的利比亚,一大批中国企业的工地、营房被暴徒轮番洗劫,一场规模空前的“万里大撤离”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关键时刻,国航、东航、南航3家中央企业不计得失,迅速组织包机投入撤离工作;中远集团、中国海运紧急调动船只前往利比亚接应同胞回国。   在的黎波里,中国铁建按照“先女同志后男同志、先职工后干部、先群众后党员”的原则,把员工和当地华人华侨迅速集结在一起,统一指挥、分批有序撤离……   在10来天的时间里,相关中央企业出动飞机76架次、轮船6艘,顺利撤出员工25481人、其他中资企业员工和留学生近8000人。   利比亚撤侨工作刚刚结束,又一家中央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恐慌,碘盐防核辐射、核辐射影响食盐安全的谣言不胫而走。3月17日,全国单日食盐销量达到37.1万吨,超过正常销量的15倍,零售终端销售一空,一些不法商贩趁机哄抬价格。   关键时刻,中盐总公司担当起平息风波的重任。对那段夜以继日的日子,食盐专营部主管王军峰记忆犹新。抢购风波起的两天两夜他都没有离开办公室,手机也一直连着充电器接打电话。“当时我们只想着两件事——平息谣言、保障供给!”   “这次食盐抢购风波再次有力地证明,一个行业里只要有中央企业,遇到问题时就有解决问题的抓手,就不会出大乱子!”江涌说。   每逢急难险重,中央企业冲锋在前;为了民生福祉,中央企业甘于奉献!   2011年8月24日,上午10点,玉树通天河畔,阳光洒在一栋崭新的藏族民居的白墙上。歇武镇上塞巴村村民小李坐在屋前,悠闲地抽着烟,看着孙女和邻家小孩嬉戏。   看到他们一家的生活安定下来,杨修坤感到非常满足,因为小李的新家由他一手设计监造。2010年10月初,他作为中国水电四局援建人员来到这里,一连吃了一个多月方便面。夜里寒风呼号,不时还有狼和熊闯进村子。“真有些害怕,但既然来了,不仅要坚守住,更要干得好!”   截至2011年底,4家中央企业援建的牧民住房全部交付使用,70%以上城镇住房已经开工,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基本建成。中央企业上万员工开山辟路,凿地筑屋,以“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信念和追求,为30万藏家儿女撑起新的希望!   “参加重建,没有利润可图,但中央企业就是干这事儿的!”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副局长、玉树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刘玉岐说。   2011年11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显示,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和年度增幅均遥遥领先。中央企业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共和国“长子”的深刻内涵——   在中国电信对口援助的西藏边坝县,峻岭延绵、壁立千仞,当地百姓大多不会说汉语,但“中国电信”四个字耳熟能详;   在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乡,中国黄金宁愿多投入上千万元凿穿山隧道,也不在地表修路破坏环境;   在黑龙江依兰县,兴旺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社长刘文昌盘点2011年收入时发现,得益于与中粮集团开展订单农业,每户农民增收超过1万元。   从2008年到2011年第三季度末,中央企业对外捐赠超过150亿元。宝钢、中远、南航、招商局等多家中央企业建立了企业基金会,积极探索企业慈善公益事业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东风汽车捐资1000万元设立帮扶大学生“村官”专项基金;港中旅积极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开展“薪火相传”国民教育活动,有力增进了香港青少年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感和对祖国的归属感……   截至目前,有93家中央企业参与189个国家重点贫困县定点扶贫,涉及21个省份8300万人。电网电信企业大力投入“村村通”工程、农资企业加强“三农”服务、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为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11年底,已有75家中央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国移动连续4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中国五矿获得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环境先锋企业荣誉……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仅体现在捐了多少钱、做了多少好事,更在于将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彭华岗说。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源泉——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引领创新、稳步“走出去”,中央企业综合实力和危机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1年5月27日,中国化工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一条条金黄色的芳纶II细软纤维吐露而出。聚合车间主任崔晓静激动难掩,紧紧抱住同事放声大哭起来。多年来的艰辛、委屈,都随着泪水散落开去。   “这种纤维做成绳索,强度是钢绳的5倍以上;做成复合材料,能在220℃高温下连续使用10年以上。而自主生产出芳纶II,靠的是比芳纶II更坚强的毅力和决心!”在中蓝晨光院院长曹先军看来,这不仅标志着该领域被外企垄断30多年的局面的终结,广泛的市场前景更为企业发展开辟了新蓝海!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不仅在技术方面,同样也在管理、文化等方面。   2011年,新兴际华集团凭借“企业内部模拟法人运行机制”和“产供销运用快速联动反应机制”,再次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83亿元,同比增长84.6%;利润同比增长38.3%,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11%。   “通过层层模拟法人、环环快速联动、人人面向市场、招招应对危机,最大限度实现降本增效和挖掘利润源泉,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刘明忠说。   梳理2008年以来的“成绩单”,中铝的经营业绩呈现出鲜明的“V”字形曲线。“危机教会中铝最重要的一课,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进行结构调整。”中铝总经理熊维平说。   2011年9月以来,受国际市场低迷和原材料涨价影响,铝行业再次出现售价倒挂现象。“经过调整,我们已经形成了铝、铜、稀土、工程技术等九大业务板块。   2008年的悲壮不可能重演,因为中铝的竞争力今非昔比。”熊维平说。   虽然火电业务亏损严重,但国电集团总经理朱永芃对企业发展信心满满——未来五年,国电集团火电新投机组中60万千瓦及以上的大机组将占86%,清洁可再生能源比重将由20.5%上升至32%;科技产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正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前几年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中央企业通过外延扩张迅速发展壮大;在严峻经济形势下,中央企业则更加注重内涵增长,更加依靠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来提高发展质量。”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部部长王志钢说。   在王志钢看来,2011年中央企业的改革同样可圈可点:   ——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持续推进,6家中央企业控股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中国五矿、一汽集团等中央企业完成整体改制;   ——中石油、中石化等10家中央企业被纳入董事会试点范围,试点企业总数达到42家,董事会规范运作的制度体系基本完成;   ——三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中国电信、中国商飞等企业实现总经理竞争性选拔,中核集团、中国联通等企业留出多个中层管理职位公开招聘,航天科技、国机集团等企业分红权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   ——两家综合性电力建设集团重组成立,乐凯集团并入航天科技,中商集团并入诚通集团,国新公司接收华星集团开始发挥实质性作用;   ——一汽集团等5家中央企业改革厂办大集体632户,安置职工8.9万人……   作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中央企业“走出去”稳步推进。中国化工通过收购以色列马克西姆·阿甘公司,顺利跻身世界领先的农药生产企业行列;中国建筑美国巴哈马大型海岛度假村项目开工,开创了中国建筑企业在北美投资带动总承包的先河……   据统计,2011年前11个月,中央企业境外营业收入达到3.4万亿元、实现利润12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7%和28%,增速明显高于境内业务。   “有了前些年的经验和教训,中央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更加注重技术、市场和资源的获取,正朝着更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变化。”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局副局长刘文炳说。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稳中求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   “对于中央企业,更要深刻认识今年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做好应对更大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说。   但经过多年改革发展,中央企业应对危机、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也为中央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提供了契机。   “我们要善于应用这些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推动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王勇说。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yw/201202/t20120229_141826.htm
个人分类: 经济|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高林密亲人远(组诗)
热度 2 mqr 2012-2-24 23:03
山高林密亲人远 (组诗) 一 倭勒根河阴复晴, 冰霜雨雪踏兽踪, 草深紧随前人影, 围前围后山谷风。 二 进得沟来太寂寞, 不会唱歌也唱歌, 你也唱来他也唱, 山也和来水也和。 三 收工回来笑语喧, 互褒互眨顺口编, 隐私老底亮亮相, 箱底情书大家传。 四 夜来野兽任横行, 莹莹绿火狼眼睛, 帐篷门窗都下套儿, 梦里犹闻嘶咬声。 五 霹雳闪电紧相逼, 钻塔招雷要远离, 山高林密亲人远, 莫忘安全属第一。 六 天凉夜咳声连声, 早晨起来照出工, 不是积极图上进, 一个萝卜一个坑。 七 尖尖小船水中游, 远山近树一望收, 弯多崖险把稳舵, 浮云落日送孤舟。 八 班长借油不虚枉, 农场菜地任徜徉, 豆角黄瓜和土豆, “赖皮赖脸”随便装。 九 九月寒气已袭人, 夜结薄冰冻脸盆, 山水并无留人意, 片片落叶是归心。
个人分类: 新诗|3053 次阅读|4 个评论
狂欢节纪实2:中国娃娃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2-24 18:56
狂欢节纪实2:中国娃娃
  狂欢节里也能看到中国娃娃的身影,比如这个,就戴了中国特产的喜羊羊的帽子,喜羊羊是香港人在大陆开的动画公司出产的动画片人物,不过在西方怕还没有达到蓝精灵在中国的普及程度。   一, 哦,似乎牙都还没长齐全。小围嘴明显也是国产货嘛。      二,哦?这个小孩也来过狂欢节?   三,头上缠上七彩围巾就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呢。那小锤子是准备来砸方舟子的。      四,别拍我!不知道我是明星啊!!
个人分类: 人论|3170 次阅读|3 个评论
狂欢节纪实1:小公主们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2-2-24 07:48
狂欢节纪实1:小公主们
一,略带忧郁的公主 二,俩公主出街 三,帽子公主 四,捏捏小公主的脸蛋 五,穿中国旗袍的年岁已有一些的外国公主 六,公主:为什么只牵王子的手? 七,这个公主胃口一定不错 八,吃油条的公主 九,我的裙子太蓬松了吧? 十,埃及艳后 十一,这个公主有点冷 十二,公主和太后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4561 次阅读|6 个评论
杀猪逸事
热度 5 mqr 2012-2-23 22:36
杀猪逸事 杀猪是野外地质工作三大喜事之一。另两大喜事是发工资和放电影。实行个人承包后,后两个喜事儿没了,杀猪就成了唯一的喜事儿。 我们的杀猪所以值得一写,另有蹊跷。 这头猪是农场主养的,防火队一进来就想杀。农场主既不想让杀又不敢得罪防火队,就以猪还小为由,一拖再拖,防火队催一次,他就说“等等,等等”一次。等来等去,春播就播完了。种子一全部入地,农场主就再不怕防火队让停工了,胆儿也壮了起来,就说“猪太小,才 100 多斤,要等上秋才能杀”,防火队的人说,“上了这老东西当了,早点杀就好了。”这头猪没杀成,防火队并不甘心,一直在想办法把猪弄死。 一天猎人告诉我们说:“等吃猪肉吧,这猪很快就会死!”我们问为什么,猎人说:“防火队把不少切成小段的细铁丝混在饲料里,趁农场人不在都给猪吃了,猪肯定受不了,瞧好儿吧……” 可是等了半个月,这猪也没死。可见猪的生命力有多么顽强,但是猪确实不爱吃食了。防火期一过防火队就撤了,这猪肉也没吃成。眼看这猪一天不如一天,农场主就想把猪卖给我们。 我们沙钻班长从心里想买这头猪,但他硬装着不买,一是要砍价,二是急着和承包人联系,想让承包人出钱补助我们伙食。他的目的达到了,承包人同意出钱,所以砍价就不重要了。于是我们顺利地杀了这头猪。在猪的胃里确实有细铁丝,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在肝上也扎有细铁丝。 猪好杀,可是 130 多斤肉怎么保存?已经是七月份天气,每一天白天占 2/3 ,夜晚占 1/3 ,热得很,又没有冰箱,班长说“没有弯弯肚子就别吃弯刀头,只要能杀,就能保存。” 打井,这几个年轻人说干就干,半天多时间,一个 6 米深的井就打成了。高寒地区,这井和冰箱差不多。从农场借个大缸,把缸下在井里,全部肉一次烀熟,待凉后装进缸里,每块之间,用树棍隔开,这是最好的保存方法。 但事情并不就这么简单,与此相关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一个一个解决: 防晒遮阳和通风问题,搭了一个很大的棚子,无论上、下午,阳光都晒不到,四周也都没设遮挡,通风良好; 边部掉土问题,在缸的上部一圈,全用塑料布围起来,土绝对进不到缸里; 下雨进水问题,周围挖了排水沟,棚子顶上的草加得厚厚的,既解决了防漏水问题,也加强了防晒问题: 取肉问题,这么深的井, 60 多岁的炊事员,怎么取肉?挖了一个长长的斜下通道,炊事员可以顺利地走到肉缸边儿。 夜里防其它动物糟塌问题,周围下了不少套儿,拴了一些铁罐头瓶,有动物一碰,就会报警,保证了安全。 经过这么费尽心思的保护,这 130 斤肉,足足吃了两个多月。这真是“功夫不负吃肉人”啊!不费这么大力气,就没有必要写这篇小文了。小文所费的力气,与吃肉比起来,真是九牛一毛。
个人分类: 龙江情怀|3252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陕西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纪实
whyhoo 2012-2-21 15:40
告别“大通铺” 住进暖心房——陕西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纪实 ■ 编者按    “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是国家为巩固中西部“两基”成果、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问题而实施的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初中学校新建或改造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这项工程的实施,基本消除了农村学校“大通铺”和校外租房现象,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标准。本报从今天起开设专栏,陆续报道项目地区实施工程的经验。    以往一到汛期,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雄强心里总是不踏实,总要安排人员落实商洛、安康、汉中等地的校舍安全情况。他怕听到坏消息,但坏消息总是接踵而至。“过去,陕西汛期受灾最严重的主要是陕南,特别容易发生泥石流。2011年的雨量比往年的两倍还多,这要是在几年前,说陕南1/3校舍面临垮塌,一点都不过分!”张雄强说,但去年汛期,他却不担心,实施了4年多的“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简称“初中工程”)显现出的实实在在的效益,让他心里有了底。   按照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2007年7月,陕西省开始实施“初中工程”,并纳入省级重点项目和省政府实施的“民生八大工程”统筹实施。当年成立了由主管省长任组长,教育、发展改革、财政、建设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领导小组。2007年年底,陕西省教育厅、省发改委与各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初中工程”责任书,要求“初中工程”年度项目必须当年年底前完工投入使用。到2010年,共建设项目学校340所,项目覆盖革命老区县、国贫县以及劳务输出大县68个,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62925万元,总建筑面积达63.59万平方米,并为173所学校配备了生活设施,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算好效益账    科学规划打“地基”   寒冬时节,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初级中学的学生宿舍里暖意浓浓,10人一间的屋子里,储物柜、杂物架一应俱全,还统一安装了防护栏。学校1995年筹建时,最初的校舍就在街道的民房里;2009年,在“初中工程”的支持下,投入390万元为学校建成两幢宿舍楼。如今,占地60亩的校园,井然有序地划分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也吸引了不少来自周边荆姚镇、兴镇和富平县的生源。   中央、陕西省对学校建设投入这么大,建设过程中又这么“上心”,着实让校长徐增林没想到。他没想到,回填等每个建设环节,设计方、监理方、校方、教育局和施工方,五方都要一起验收;他没想到,验收标准如此细致,一根水泥柱,钢筋插进去,粗细度、根数都要细细查验;他更没想到,他们这所农村中学,工程的设计都是省里的设计师负责,由招标办统一招标。   “给咱学校建房,咱能不操心吗?如果没有国家支持,咱学校根本没那个能力!现在开家长会,家长反映好得很!”徐增林欣喜地说,现在学校的800名学生中有500多名寄宿生,学校还能容纳200名学生寄宿。   蒲城县从2008年开始安排实施“初中工程”,成立了由副县长李全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教育局局长雷林瑞兼任办公室主任,一提到“初中工程”,他就有说不完的话。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初按照工程要求开始规划时,他们专门聘请了西安教育规划设计部门的专家,利用两个月时间,跑遍全县24个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排查和分析,制定了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同时,聘请了景观设计机构,详细规划25所学校,使工程建设体现出大布局合理、小建筑科学,全县有特色、校校有亮点的格局。   “每个村的人口、经济收入、教育投入、义务教育情况,都要进行调研,进行小结,同时对每所留建学校进行现状分析,功能分区,工程分期,设计校园规划,提出两套方案供选择。”在蒲城县中小学校安办,记者见到了雷林瑞提到的那份厚厚的《蒲城县基础设施布点可行性调查报告》。   “根据布局调整、校园规划,将项目资金整合使用,根据学校需求选择规划方案。这样出来的规划是科学的,资金使用是高效的。”雷林瑞介绍说,实施“初中工程”两年以来,相关部门按照县政府文件精神,落实了优惠政策,免收费用363万元,大大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   “我来教育局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初中工程’,借助‘初中工程’的实施,切实做到了科学规划。”雷林瑞坦言,以前有的工程属于忙乱建设,缺乏规划,盲目浪费。而“初中工程”光协调会就开了好多次,报规划,一次不行就两次。“地震后,设计标准、质量都大幅提高,门房地基都要下挖十几米!”雷林瑞说。根据蒲城县教育局2008年10月制定的《蒲城县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管理办法》,仅“工程材料进场验收登记表”就分为土建、门窗、水、电、暖等5大项18个小项,每一项都要经过教育局、学校和监理三方共同验收合格,方可“放行”。    走好发展路    布局调整有依傍   “现在的房子好,有暖气,还不收费!”苏坊镇初级中学三年级(5)班学生李欢的家在4公里以外的姚吉村,宿舍没建起来的时候,她和同班的4个同学一起租住在离学校不远的民房里。每学期200元的房租虽不很贵,但对以务农为生的父母来说也不轻松。民房条件很差,孩子们挤在大通铺上,冬天还没暖气。   蒲城县虽位于关中平原,但丘陵、高塬、平川三分天下的地貌,使得村与村的距离很分散。一个不大的村子,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就有十来里路的距离。苏坊镇中学三年级学生李旭娇的家就在这样一个村子里,一、二年级时,学校不能寄宿,她每天都要花半个小时步行回家。路上稍有耽搁,家里人不是打电话给学校,就是在村口等。“现在住校了,家里人再也不用担心我路上的安全了!”李旭娇笑着说。   “‘初中工程’推动了学校布局架构的优化,提升了办学的规模效益。”张雄强坦言,如果没有“初中工程”,撤校并点很难推进。统计数据显示,“初中工程”的实施,加速了陕西省农村初中布局调整进程。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共有农村初中1867所,共撤并学校185所,校均规模达到880人;寄宿生57.82万人,项目校寄宿率达到54.4%;全省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99.7%,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   2007年,雷林瑞刚来县教育局就任时,县里的城区中学最多的达到每班103人,平均下来每班也有94人,大班额现象严重。近年来,城区中学的班额基本保持在60人以下,雷林瑞觉得这些都得益于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初中工程’改变了长期以来校舍建设质量不高、不够规范的问题,适应了布局调整的需求。”一组数据印证了渭南市教育督导室主任雷树恩的说法。“初中工程”实施后,项目学校生均校舍面积由2007年的4.8平方米提高到7.4平方米,生均生活用房面积由0.8平方米提高到2.6平方米,生均学生住宿面积由0.5平方米提高到1.2平方米,生均食堂面积由0.17平方米提高到0.4平方米,生均厕所面积由0.12平方米提高到0.2平方米。   在“初中工程”等项目的支持下,陕西农村初中建起了宿舍,盖起了餐厅,不仅解决了布局调整给寄宿生带来的实际困难,还给学校管理打开了新局面。“以前学生在外面租房子,就是不放心啊!”徐增林感触颇深,以前租住民房都是家长自己联系的,然后把租房情况上报给学校,虽然不是学校的主动行为,但管理责任一点不能含糊。当时全校有300多名学生在外租住民房,分散在周边村子的农户家,每周学校都要派出十几人次的安全老师,骑上摩托车挨家挨户去检查。“遇到孩子不在的,安全老师到时候回不来的,真是放心不下。现在学生在校内寄宿,管理员9点半熄灯前集中检查,放心多了。”徐增林说,现在学校比家里住得好,水电暖气免费,家长特别满意,对学校的事都很支持。    打好资源牌   地方投入带动强   地处蒲城县北部山区的桥山中学,是一所投资2.4亿元高标准建设的城镇寄宿制中学,可为全县提供6000个学位,体量庞大。这2.4亿元中,除了国家投入的1490万元,还有省里投入的500万元。“这部分投入是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是‘初中工程’向城镇寄宿制学校的延伸。”校长杨延军告诉记者。   在蒲城县,“初中工程”延伸的视角,不仅有横向的由乡村到城镇,还有纵向的由初中到小学。苏坊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原来的学生宿舍2007年被列入中小学危改项目。2009年的学校又被纳入生活设施改造项目,一次性投入53万元,为学校建起了锅炉房和170平方米的浴室。校长黄孝俊告诉记者,这一项目正是“初中工程”的延伸。   “我经常下农村,凡是这几年盖得好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初中工程’建起来的。”张雄强认为,“初中工程”对地方的带动作用相当显著。“实施国家项目时,管好了,问题彻底解决了。后面的工程,自觉不自觉地就有了这个概念,把中央的钱管好,把省上的钱花好。”张雄强坦言,中央任何一笔钱投下来,对地方都有带动效益。   雷林瑞将这种牵引效应形象地归纳为“带着地方干,做给地方看”,国家的投入直接带动了地方对教育的投入,仅蒲城县“初中工程”,国家投入的450万元直接带动县级财政投入2000万元。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蒲城县把“初中工程”与近年来实施的危漏校舍改造工程、灾后重建工程、校安工程、生活设施工程等重大教育项目相结合,整合资源,统筹安排,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确保不造成新的资金浪费。   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统筹实施,提高了项目投资效益。陕西省教育厅财务处副处长洪恩亲身经历了“初中工程”给陕西教育带来的变化。“中央带动省里,省里带动下面,最重要的是机制要有保障。”洪恩告诉记者,西安市级财政一次拿了4亿元,把山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初中工程”二期,陕西省预计争取省级投入12亿元,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地方配套比例,但相信地方的积极性会有很大提高。 原文见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202/130726.html
个人分类: 教育|1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年全国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治水兴邦工作纪实
whyhoo 2012-2-16 10:57
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 ——2011年全国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治水兴邦工作纪实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记者 于文静、林晖)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掀开了中华民族治水兴邦史册的新篇章。 回眸2011,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江南水乡到塞外高原,神州大地治水兴水春潮涌。全面战胜三次大范围严重干旱,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利投资大幅增长、民生水利和薄弱环节建设全面提速、管理改革不断加强,为粮食总产“八连增”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谋划 政策创新——顶层设计有力有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由于历史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发展远远落后于电力、交通等国家基础部门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制约农业稳定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可持续发展主要瓶颈。 审时度势,科学谋划—— 2011年新年伊始,我国吹响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进军号,中央各部门立足国情、统筹规划。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中央分成水资源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等配套政策文件。 各地结合省情水情,精心谋划。31个省区市均出台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实施意见或决定,27个省区市以党委、政府名义召开水利工作会议,全力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决策果断,部署有力。在这些政策中,建立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令人瞩目——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这意味着,今后10年年均水利投资将达4千亿元,总量达4万亿元。 截至2011年12月31日,2011年全国水利投资345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14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幅达15.9%;地方投资2311亿元,首次突破2千亿元。 “对水利部门来说,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怎么把钱高效使用。”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说。据悉,水利部完善一系列资金监管制度,与审计署共建“水利资金免疫系统”,通过科技手段加强资金监管,与监察部建立联合监督检查机制。水利建设还被纳入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 工程前期工作至关紧要。2011年,水利部向发展改革委报送重点水利工程项目45项,总投资1768.22亿元;已批复或核定42项,总投资1729.41亿元。通过实施计划进度精细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被认为是中央一号文件中含金量最高的政策。 从重旱灾区到欠发达地区,从东海之滨到茫茫戈壁……这项政策在全国大部分省区市明确落实,一些省份计提比例明显高于国家规定,如贵州达到12%、山东10%━20%、黑龙江10%━15%。为解决土地出让收益与水利建设任务不匹配问题,一些省份还明确省级统筹,如云南50%、广东45%、宁夏40%。 为政之要,其枢在水。中央一号文件为水利改革发展送来春风。面对战略机遇和重大历史使命,各级水利部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水利改革发展扬帆起航。 瞄准“短板” 改善民生——基础建设全面提速 隆冬时节,西域边陲喀什滴水成冰。广袤大地上,广大干部群众掀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潮、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奠基、齐热哈塔尔水电站开工建设、叶尔羌河中游渠首完工……这些工程对防洪、灌溉、改善生态及繁荣经济、民族团结意义重大。 喀什,是全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的缩影。 一座座“长虹”凌空飞跃,一条条“巨龙”逶迤向前。2011年,是我国多年来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最多的一年,一些一直想建而未建的工程开工了。江河治理、骨干枢纽、重点水源、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水利建设项目全面推进—— 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开工,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及重点河段崩岸治理深入开展,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顺利推进,洞庭湖、鄱阳湖近期治理项目建设加快,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加快建设,吉林引嫩入白全线通水,农村水电全年新增装机300万千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万平方公里…… 2011年,水利建设交出亮丽的成绩单,不仅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也让暖流荡漾在亿万百姓心间—— 冬日陇原大地,得益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甘肃省天水市凌温村216户农家告别了饮用塘水、苦咸水的历史,用上自来水。 村民凌耀明感慨万千:“以前用沟里水和水窖水泡茶,味道难闻,经常闹肚子。现在喝的清洁水,像甘泉一样甜咧!” 凌温村的大变化,是水利惠民生的真实写照。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 2011年,国家安排中央投资770亿元用于民生水利,占全年中央水利投资的67.5%。解决了6398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加快推进,显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面对成绩,水利部部长陈雷坦承,近年来,各种极端天气灾害出现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必须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粮食产量“八连增”之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更为紧要;还有2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这是对新形势、新情况的清醒认识。 看清问题,才能从容应对;直面挑战,才能迎难而上。陈雷表示,新的一年,水利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奋力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落实“三条红线” 实现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扎实推进 这一幕令人难忘—— 2011年8月13日下午,正在广州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不顾暑热,来到越秀区了解广州市河涌综合整治情况。流经广州中心城区的东濠涌以前污染十分严重,整治后水质明显改善。总书记走到岸边,俯下身子,用手舀起水来,仔细察看水质。 这一场景,体现了总书记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更是党中央对加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人多地少水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28%,全国有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500多亿立方米。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科学决策,才能化危为机;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2011年,水利部抓紧落实“三条红线”。基本完成2015年考核指标在流域层面分解,编制完成《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分解落实各省区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对高用水行业用水定额进行修订,启动全国重要河湖健康评估,深入开展水源地达标建设,确定山东、天津等4个省市作为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 各地因地制宜加强部署。山东在用水总量控制基础上,从省级层面划定“三条红线”;辽宁要求在能满足用水需求前提下,现有城镇地下水取水工程按规定时限全部关停;内蒙古提出取用水量已达或超过控制目标地区可采取水权转换等方式解决…… 2011,全国水利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完成河北向北京应急调水、引黄济津济冀应急调水、珠江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全面实施,《太湖流域管理条例》颁布出台,开展了淮河、黄河流域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和全国河湖管理执法检查。 向管理要资源,向管理要效益。各地各部门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努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长效机制——水利改革向纵深迈进 长期以来,基层水利管理薄弱,工程建后管护“缺位”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无法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原因。专家指出,未来五年,水利建设大部分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建立健全管护模式对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在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杏坊村,过去农田灌溉经常出现抢水的现象得到解决。通过建立水管员制度,3名水管员负责灌溉泵站工程管理维护,水费收入由村委和水管员五五分成,村委得到维护费用,水管员得到工资。 村支部书记孙夫竹笑着说:“村里的水利工程找到娘家了。” 杏坊村的实践是全国各地探索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长效机制的一面镜子。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2011年,我国水利改革向纵深迈进。”陈雷表示,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水价改革稳步推进。 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成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水务局等28个县级以上水务局,全国76%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实现了水务一体化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印发《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落实中央年度专项补助资金10亿元;探索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组织形式,如浙江推广物业化管理、民间组织管理等模式;积极推进水利建设项目进入有形市场交易。 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方面,各地新建恢复一批乡镇或流域水利站,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扶持发展1200支县级抗旱服务队。 在水价改革方面,明确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相关部门正在研究起草加强小水电建设管理的文件,加快制定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政策的具体办法,研究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财政补助具体政策。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回眸2011年,中国吹响水利改革发展新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大禹的子孙将奋发进取,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1/19/content_2049080.htm
个人分类: 水利|1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遛套儿
热度 3 mqr 2012-2-14 16:29
遛套儿 勘查沙金,进点儿后又不能干活,总不能整天闷在帐篷里干呆呀。更何况,帐篷里大通舖,屋里又做饭,空气十分不好,只能晚上栖栖身。 年轻人是呆不住的,遛套儿去!何为遛套儿,就是去查看猎人们为套野兽所下的套子。也可以顺便采一采树上的干蘑菇。 不是进山人不知道,何谓“盗猎”?现在情况如何不敢说,反正 18 年前,山里、山边人家大部分都“盗猎”,很难找出不在山里下套儿的人家。少则下几十个,多则可按一定线路下几百个套儿。山里边,对动物来说,真是天罗地网。 并不是每个下套儿人都能按时遛套儿,冬天大雪封山,绝大部分下套儿人不去遛套儿,套住的动物,任凭狼、乌鸦等糟塌。 套分三种:第一种是小套儿,是套兔子之类小动物的;第二种是中套儿,是套狍子等较大动物的;第三种是大套儿,是套犴等大动物的。小套儿可以套住人的脚,大套儿大得人都可以通过。 我很少和年轻人一起去,因为他们跑得太远。遛套儿,找不到下套儿人的路线,只能是乱跑,但可以按乌鸦指引,即成群乌鸦盘旋处,必有东西。就凭这乱跑,就凭这乌鸦指路,仍然可见到一堆堆白骨,见到一处处散乱的兽毛、兽皮和黑色的血迹,真是触目驚心,使人惨不忍睹。 现在回想那场面,仍让人感到心有余悸。苍天之下,白雪之上,“地网”恢恢,那不是二祖慧可断臂洒在雪上的红花,而是人类自残留下的印迹。可是当时,我们仍希望有所发现。 遛套儿的同时,年轻人自己也下些套儿,但因无有经验,有的套儿套冒了,有的套儿被狍子挣断,最终,一无所获。所遛猎人的套儿,除见到些白骨外,只见到少许腐肉,也一无所获。唯一的收获就是采到一些干蘑菇。 二十多天,就这样度过了。在山里干呆,这是几十年来从事地质工作的第一次。人,只要多活几年,什么怪事都可能碰到!所以保护好身体十分重要。
个人分类: 龙江情怀|295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思想走在行动之前——江苏加快建设社科强省纪实
whyhoo 2012-2-11 12:52
不久前,国内第一个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正式发布,江苏“百年梦想”的轮廓已清晰呈现,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的江苏,正朝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前行。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那么,江苏在“两个率先”的征程中,靠什么为其提供智力支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加快建设社科强省,为‘两个率先’提供重要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持。”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给出了有力的答案。 放眼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强省的建设已展现出令人振奋的现实模样。 一批有理论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江苏是文化教育大省,拥有深厚的哲学社会科学底蕴。统计显示,江苏现有普通高校124所,是全国高校最多的省份。“十一五”以来,江苏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经费10249万元,2011年获立项266项,居全国首位。2010年CSSCI论文发表8217篇,居全国第二。江苏共有84位专家直接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知情人告诉记者:“江苏社科学科齐全,研究队伍浩大,取得的成果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江苏社科在理论创新上硕果累累。具有高度原创性。共计200部的“中国思想家评传”大型学术丛书,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650万字的《中国佛教通史》,填补了佛教通史研究的空白;2011年全国纪念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江苏有3篇论文入选,入选数量在全国各省份中最多。 江苏的社科成果转化同样令人欣喜:由南京大学牵头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至今已举办29次高层“对话”,历任省委书记、省长均到会,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同与会专家平等讨论,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渠道。江苏省社科院每年举办“江苏经济形势分析会”,为各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诸多有价值的对策及建议。另外,2006年江苏省委宣传部创办的《宣传工作动态·社科成果专刊》已发稿140余篇,省领导先后作出40多次批示。 2010年,江苏省政府启动了“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培育高峰学科。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徐州师范大学神经语言学研究等一批特色学科领域脱颖而出。此外,在全面小康、基本现代化、城市发展与管理等应用学科领域研究上,江苏总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江苏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成功实践”主题研究,已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理论品牌。 一张可“触摸”社科强省的“四新”蓝图 2011年4月,在江苏社科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罗志军全面阐释了江苏加快建设社科强省的目标思路:“在理论研究、思想引导上有新建树,在服务决策、推动发展上有新成效,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上有新提升,在营造环境、组织领导上有新加强。” 江苏社科强省的“四新”目标不是“空壳”,而是拥有更全面丰富的内涵,这在全国尚属首创,江苏省社科规划办负责人向记者一一作了介绍。 一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集中力量打造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高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阐释广泛深入,新时期江苏精神建设不断拓展提升,全省人民为“两个率先”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二是在服务决策方面。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融合,适应“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之所需,扩大学术思想的社会影响面,提高学术成果社会利用率,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智库。 三是在科研能力方面。应用对策研究不断拓展,形成一批符合时代潮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江苏特色的前沿学科领域,形成国内国际学术竞争优势,中央主要报刊和国家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保持全国前三。 四是在营造环境方面。建成10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和一批实践基地、30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10个地方文化研究基地、20个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社团,打造一批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学术活动品牌,形成科学高效的科研规划和课题管理机制,大幅度提高社科事业投入,形成保障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 一条思路清晰、功到自然成的建设之路 如何建设社科强省?江苏思路清晰。 早在2004年,江苏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率先提出把江苏建成与经济、科技和文化大省相匹配的社科强省。 决策咨询能力建设是社科强省建设最重要的途径。江苏推动社科研究与决策咨询有机结合,推动更多的专家参与江苏发展问题研究,推动理论界与实际部门的沟通。《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想思路》课题参与人张超博士告诉记者:“省级领导每年亲自参与确定重大实际问题,通过重大研究项目来推动实际问题的研究,这在江苏已形成一套机制。” 建立一批专兼结合、内外参与、多方共建的开放性社科研究基地,是社科研究的重要基础。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社科联等先后建立了60余个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研究平台。东南大学和谐社会伦理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樊和平教授认为,政府与研究者之间的纽带建立好了,社科服务社会的功能将有质的飞跃。 为适应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的需要,江苏着力改革社科研究体制,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建设以学科体系、科研组织管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社科创新体系。徐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杨亦鸣教授对记者说:“江苏着力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形成科学概念和理论框架,新的学科理论体系为学术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力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江苏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学术领军人才,先后实施“333高层次带头人培养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等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江苏参与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的专家学者达6000余人次。 国家社科基金是建设社科强省的有力抓手。江苏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和管理工作上,最鲜明的特色是认真处理好国家层面研究和地方层面研究的关系,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以项目带队伍,形成科研团队,培养创造型人才。江苏还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经费和重要成果数量列全国前三”作为硬指标考核社科研究工作。据悉,2011年,江苏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1项,占全国的11.2%。 (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 夏逢松) 原文见 http://politics.gmw.cn/2012-02/11/content_3549383.htm
个人分类: 社会|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婆出国旅游短信纪实
热度 1 zhumei185 2012-2-2 11:13
2012/01/26 18:05 我们到广州了 2012/01/26 20:18 我们又要登机了, 做 12个小时。 2012/01/26 20:35 这个飞机大,一排8个 坐 。 2012/01/26 20:42 还没开动呢! 2012/01/27 06:54 安全着陆!当地时间九点半 2012/01/27 11:08 我们在墨尔本吃完自助餐出发了。 2012/01/28 06:55 我们到阿德莱德了。 2012/01/28 17:09 我在买酒, 又 要送人的吗? (在当地一个酿酒的庄园里) 2012/01/28 17:10 没。可以带个我们自己喝。 (回) 2012/01/28 17:13 同志,国际长途,刚人家庄海滨还嫌你接姚慧电话呢。(回) 2012/01/29 21:27 召军电话是多少?(岳母来京,我问小舅子电话) 2012/01/29 21:31 135********,都几点了,给我发信息?也不知道问候问候。现在我都睡觉了。 2012/01/29 21:33 其轩刚躺下,这才有点空。你玩得挺好吧,回来后我们可以好好聊嘛。亲一个。(回) 2012/01/29 21:36 恩,我都不想回去了,留这打工算了,可以多挣点钱,太晚了,我睡了,都快零点了,其轩这几天 挺好吧?乖吗? 2012/01/30 21:14 咱妈他们到了吗? 2012/01/30 21:16 嗯,都来了,已经回去休息了。放心吧。(回) 2012/01/30 21:16 去哪休息? 2012/01/30 21:17 在儿媳妇那啊,召军回单位了。(回) 2012/01/30 21:19 奥。妈没晕车吧?什么时候到的? 2012/01/30 21:22 晕,哪可能不晕,还好早上没吃饭,要不然会吐得难受。(回) 2012/01/31 11:02 你查查澳大利亚什么适合买,晚上就回去了。 2012/01/31 11:05 查了你去找也不方便,你就 取 逛时看着买点就好。(回) 2012/01/31 11:06 没事,我们一会要去商场。 2012/01/31 11:12 最出名的就是红酒了。然后是海鲜,羊毛皮,鳄鱼粉,护肤品,果仁,鳄鱼肉。你看着捎点吧。 一开始有错别字3个,可见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48 次阅读|1 个评论
于老师北京宴请老学生纪实
热度 3 lqs321 2012-1-24 11:38
2011 年 8 月份,我在学习工作了 46 年的大学正式退休。为了记住这个重要的日子,国庆期间我在老家江西省吉安宾馆邀请了部分吉安县永阳中学原高中老师和同学聚会。席间我告诉物理老师于明华先生(退休后常驻北京),我可能于 11 月中去北京出差,如果成行将专程去看望你和师母吴老师。吴老师的老家距离我家约一华里,并曾经是一个大队,算是真正邻近的家乡人。于老师是一个性情中人,把这件事一直记在心上。 11 月 19 日 我确因科研工作前往北京出差,北京项目负责人希望我这次科研活动时间能够长一些(以往北京出差每次以 1-2 天为主)。我已经正式退休,虽返聘一年,但教学之事大大减少,最后一位博士生也于上半年毕业。所以我答应这次可以多呆几天,与项目组成员好好沟通一下,尽量让项目做得好一些。加上我的二弟陪我妹夫(他第一次来北京)已经在北京我侄子那儿了,我也想乘这个机会抽时间与他们聚一下,哪怕是一天时间。 时间过得很快,北京的日子一晃一周已过,看望于老师和吴老师的事虽记心中,但时间安排确出现困难。因为,在北京工作的一位亲戚多次诚恳邀请去家里做客,实在难以推辞,武汉学校这边事情也不少,答应和研究生及本科生的交流活动也等着我。况且国庆期间刚和于老师见过面,因此,我原准备周六在亲戚家相聚后晚上乘火车返回武汉,看望于老师和师母的事只好搁浅,准备回武汉后给他们打个电话诚恳道歉。然而这时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来电话邀请我参加下周二上午一个中俄国际合作项目结题的评审。项目是一位构造地质学的老院士和一位老研究员主持,不好推脱只能应允。这样一来多出两天时间,尽管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一个学生要安排我与他们的研究生谈谈科学研究的体会,但时间仍很充足,看望老师的事没有理由推辞了,必须安排时间专程前去拜访。 周六我们正在亲戚家欢聚时接到于老师的电话,话中充满疑虑地说:“你现在哪里?来北京没有?”,我只好如实回答:来北京已经一周了,由于科研工作时间太紧,原来安排看望你和师母时间上有点冲突。他说:连吃顿饭的时间也没有?我一时无语,连忙告知,现在由于要参加下周二的项目评审,有时间去看望你们了。随即于老师说:其他同学(主要是他教过的几个在北京的老学生,都年过 65 了)我来联系,并商定下周一中午在位于阜外的世纪华天酒店“如意厅”相聚和吃饭,还说要用车来接一下,我感觉那样太麻烦老师了,坚持不让。于老师还特意申明午餐必须他买单,后听北京同学们说,其实每次聚餐都是他买单,弄得这些老学生们很不好意思。 周一中午,我和二弟(也是于老师的学生)如约打的前往酒店,到酒店时于老师已在酒店外等候我们。稍事片刻,北京的老同学 YQJ 、 CHR 、 PJG 来到。 YQJ 是早我两届永阳中学毕业,且同在一个大学同一个系学习。记得当年他对我们 65 级的三个同学情同兄长,大学毕业后我们曾见过几面,刚刚当上爷爷,满面春风,很是得意。 CHR 同学高我一届,可是当年永阳中学的才女,文理兼通,考上清华大学电机系,是学校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为永阳中学挣了大面子。最近看了她的一些博文,文采不减当年,名副其实才女一个,她已从清华大学教授岗位上退休,并骄傲地告诉我已经荣升奶奶了。另一位 PJG 同学是 CHR 高中同班同学,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原在三峡总公司工作,后调到北京,我对他不太熟,这是我俩第一次见面。午餐很是丰盛,大家回忆往事,尤其是当年于老师授课的风采是大家长讲不衰的话题。我第一次听到于老师讲述当年授课时,有人到学校告状,说他上课不用讲稿是备课不认真,实际上头天晚上于老师都将相关内容牢记于心中。近来看到 CHR 同学有关于老师往事的一篇博文,对于老师年轻时经历的苦难有所了解,看后很是感动。好在于老师四个儿子均事业有成且很孝顺,在北京给他们购买了好房好车,让他们老两口安享晚年,真可谓“年轻吃尽苦,老来享清福”。午餐后,于老师仍希望用车送我们回去,我们感谢老师一片好意,各自打的返回住处,谢谢于老师吴老师的热情招待。 2011 年 12 月 3 日 于武汉家中
5124 次阅读|4 个评论
【山那边】大爱无疆-2011年同心网献爱心纪实
热度 2 马红孺 2012-1-23 10:46
小兔子走了,龙来了。笑长继续在笑,和尚继续在骂。这里依然是钱多人傻。 可山那边依然是贫穷。 40年前,我穿过来自捐助者的棉衣,那是一件旧军衣,它让我有几年的冬天感到一丝温暖。 今天,那些小孩仍然穿着百家衣。 一批网友,一年又一年,做着几乎同样的事情,救助着那些贫穷山村中的小孩。 我为捐助者感动,我为当政者悲哀。 被救助者中间,或许有未来的教授和校长。 视频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山那边|375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铁道部党组成员赴春运一线检查指导工作纪实
whyhoo 2012-1-18 10:10
飞驰的火车载着亿万旅客回家团圆的梦想。每年春运,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心,也蕴涵着铁路人对全国人民的深切情意。   今年春运启动后,一项又一项确保安全的周密部署,一个又一个便民利民的切实举措,一次又一次前线后方的精心配合,展现了铁路部门大力度、全方位保障春运安全有序的坚定决心。   在春运最关键的时刻,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连续在春运一线奔波指导,从珠江畔的广州到长江重镇武汉,再到黄浦江边的上海,深切的关怀、有力的部署,确保了春运工作战胜一个个困难,朝着安全有序的目标顺利推进。   在春运最关键的时刻,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彭开宙,胡亚东,陆东福,卢春房,王志国;部党组成员、纪委书记安立敏;部党组成员、全国铁路总工会主席何玉华等分赴春运一线,检查指导春运工作。   万里铁道线上,春运正酣。在车站、在列车上、在检修车间、在调度所、在建设工地……在春运一线,哪里有艰苦的岗位,哪里就有铁道部党组成员的身影。他们深入一线,和职工一起,共同兑现着春运 “确保安全、平稳有序、便民利民”的庄严承诺。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强化安全风险控制,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千方百计确保安全   确保安全是春运工作最核心的任务,也是决定春运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千方百计确保安全”。这是部党组成员在春运一线检查中最为关注、强调最多的内容。   1月8日,春运第一天,胡亚东一大早就来到北京站,像普通旅客一样从进站安检口、实名制验票验证口、旅客乘降通道经过,以暗访的形式检查每一处安全关键场所和每一个安全关键岗位,查看了解安全基础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安全过程控制是否做到有机衔接、有序运转。   这里是全国铁路春节前春运客流量最大的车站之一。 “要时刻把旅客安全放在第一位,一定要确保旅客乘降有序。”胡亚东说。他要求增加引导揭示,方便旅客寻找验票进站通道,保证进站安全;组织好临时身份证制证、窗口实名售票、实名制车票查验等工作,防止发生旅客拥堵;增加查危仪,把好入口安全关;必须在列车停稳后再放行旅客,确保旅客安全。   今年春运,胡亚东负责全路春运安全、能力、秩序、服务、售票等方面的组织指挥工作,包保检查北京铁路局春运工作。   广东历来是春运外来工客流涌动的源头。连日来,王志国先后深入到广州铁路 (集团)公司辖下的深圳、广州、东莞的各个车站,动车段广州南运用所、机务段、工务段、车辆段、客技站等春运一线单位检查。安全,是王志国在春运检查中反复强调的重中之重。他特别强调: “任何困难情况下,都要确保行车的绝对安全。”   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开行图定客车和临客达到历年之最。如何有效防范设备风险,保证设备质量稳定可靠,是对铁路的严峻考验。   在广州动车段广州南运用所,王志国详细了解夜间检修作业全过程的安全卡控和故障处理程序,逐一查看动车检修故障登记卡,了解对故障点的处理、消除方案以及安全卡控程序;在广州客技站,王志国专门挑选即将出库的K2006次列车和刚刚入库的K894次临客车底,逐车厢地进行检查,看车底质量、看技术整备,要求车辆部门加强库内检修,把隐患消除在出库之前,确保设备运用状态良好。   时值寒冬,铁路建设工地仍一派火热场景。连日来,卢春房冒着严寒在施工现场进行检查。他先后深入西康二线豁口特大桥、新翠华山隧道、张岭隧道和新柯家河隧道等施工工地,深入成都铁路局管内遂宁南梁场、新薛家坝特大桥铺架口、兴隆场编组站等施工现场检查。   卢春房要求,全力保证施工安全,加大对既有线和临近既有线施工的安全检查力度,重点对物理隔离设置、现场移动设备控制、施工组织方案落实、人身安全防护等安全关键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既有线施工的绝对安全。要狠抓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大力推进工程标准化管理,坚决打击分包和违法转包,全面强化 “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保”等工程建设的过程控制,不断完善和强化建设管理的技术标准、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   安全责任大如天。从车上到车下,从临客到高铁,从机务段到动车段,从固定设备到移动设备,万里铁道线的各个节点,安全风险重点部位和关键岗位,都留下了部党组成员的身影和嘱托。   “把安全风险管理贯穿到春运安全工作的全过程,实现对春运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提升春运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春运安全稳定。”部党组的这一要求已扎根铁路人的内心,成为全路践行的铁律。    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   “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这是今年春运200多万铁路职工沉甸甸的誓言。今年春运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35亿人,创历年春运之最,服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今年,铁道部首次大范围实行实名售票、电话订票、互联网售票等新举措。旅客对这些新措施满意不满意,这都是每位部党组成员所关心的。他们深入到旅客中间,仔细了解需求,并叮嘱随行人员做好服务,让旅客回家的路多一些舒适、多一些温情。   连日来,彭开宙先后检查了成都站、成都车辆段、成都机务段等单位。彭开宙在检查中指出,春运节前、节后同样重要,不能有丝毫大意。在遇到异常天气时,要尽最大努力为旅客提供室内候车条件,协调运用车站茶座、商铺等经营场所,为旅客提供更大的候车面积,保证旅客乘降安全和服务到位。   在检查过程中,彭开宙常常停下脚步,与旅客们亲切交谈。在成都至拉萨T22次列车发车前,他详细询问了一名抱小孩妇女的出行情况。当那位妇女说顺利买到火车票、车下车上服务很好时,彭开宙勉励列车工作人员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做好列车供水、供暖、卫生、餐饮等工作,为旅客创造温馨、舒适的旅途环境。   上海、济南铁路局管内是此次陆东福包保的地区。连日来,徐州、南京、常州、苏州、上海、合肥、杭州等地铁路客站,上海局客服中心、上海动车客车段、艮山门动车所都留下了陆东福检查指导春运工作的足迹。他强调要进一步将便民利民措施抓实抓细,尤其对农民工团体票售票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主动提前做好服务;在服务硬件提升的同时,着力提升软件,落实服务标准,改进服务方式,加强客运管理,整体提升服务水平。   一声声问候,一句句解答,一次次咨询,铁路客运服务中心正在春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客服工作是一线前沿,是铁路与旅客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起着化解矛盾、消除矛盾的重要作用。客服人员不仅对外代表着铁路形象,而且对旅客的咨询回复也是一门语言艺术,要加强业务培训,提炼经典案例,不断提高处理咨询投诉的水平。”在听取了济南铁路局客服中心话务量、接通率和旅客咨询投诉情况等工作汇报后,陆东福强调道。   深入西安、郑州铁路局春运一线检查的安立敏十分关心便民利民措施落实情况。1月11日清晨,古城西安浓雾弥漫,寒风刺骨。安立敏刚下火车,就直奔车站指挥中心、候车厅、售票厅、安检查危口、车站广场应急售票区实地查看实名制售票及客流组织情况。   此时正值列车集中到达,车站旅客人头攒动。在候车厅,当看到立柱上新装设的各候车室平面示意图等导向标识时,安立敏给予肯定: “导向标识很重要,要让旅客对车站的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即使是不识字的旅客,也能通过导向标识顺利进站、候车、登乘。”   针对客运高峰即将到来和售票压力相对缓解的实际情况,何玉华在北京西站检查春运工作时要求,将部分售票人员调整到旅客组织岗位,加强旅客乘降组织力量。针对北广场西侧临时售票区购票旅客已经不多的实际,他指出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将部分场地搭建帐篷设为候验区,让提前到站而又未到验票时间的旅客在此等候。   春运购票是旅客最为关心的问题。今年实施的一系列新举措反映了部党组重视旅客呼声、为民办实事的决心。   在北京站售票厅内,胡亚东与几名旅客就实名制购票、网络购票、电话订票等问题进行了亲切交谈。一名等待取票的旅客满意地说: “网络购票很方便,我买到了从东北到南方的联程车票。”胡亚东对在现场采访的媒体记者表示,今后铁路将更加关注学生订票事宜,搞好学生团体订票,为学生群体创造便利。   1月15日,广东节前客流高峰地区下起了雨,候车旅客的避雨条件牵动着部领导的心。王志国全天冒雨检查广州南、深圳、深圳西、东莞东站,重点查看临时候车棚的防雨情况。他对车站工作人员强调,要时刻为旅客着想,落实各项应急预案,备足雨衣、雨伞等遮雨工具,不让旅客在雨中候车。    切实关心职工、爱护职工,为他们排忧解难,创造全身心投入春运工作的环境   “当班职工有没有热水喝?” “有没有间休地点?”在成都机务段客车整备车间,听到彭开宙关切的询问,一名女职工激动地向他问好: “谢谢部领导关心!现在生产生活保障更有力度了!”话音未落,爽朗的笑声在寒风中响起。   为了让旅客回家的路更安全、更便捷、更温馨,万里铁道线上,铁路职工舍弃儿女情长、舍小家为大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们中,有的刚当爸爸,却踏上支南临客几十天见不到孩子;有的父亲生病甚至去世,却没法在床前尽一份孝心……而基层一线职工的冷暖,深深牵动着每一位深入春运一线的部党组成员的心。   每到一处,部党组成员都仔细询问职工工作情况、家庭情况,并叮嘱随行干部,要切实关心职工、爱护职工,为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创造条件。   陆东福深入济南局检查工作时,走访慰问了老同志和困难职工,给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在看望奋战在春运第一线的干部职工时,他强调,要想方设法解决职工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加强宣传发动,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奋战春运、奉献岗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平稳度过节前春运高峰。   “冬季气温较低,建设单位在抓施工安全的同时,要切实关心一线职工的生活。后勤保障工作是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务必要抓细、抓好、抓实,为职工解决好后顾之忧。”卢春房在检查新薛家坝特大桥铺架口施工现场时表示。包保检查中,他对职工后勤保障问题尤为关切。   在西安机务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安立敏看望了奋战在一线岗位上的干部职工,叮嘱各级干部要特别关心机车乘务员的工作生活情况,让他们充分休息,安全驾驶每趟车。在西安局客服中心,得知铁路局新增话务员、在各大客运站设立 “12306”重点旅客接待处等情况后,安立敏叮嘱道: “要安排好话务员的工作和生活,保证大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春运服务工作。”   在阳泉北维修基地,何玉华看望慰问了坚守岗位的工务、电务、供电、公安等单位的职工,特别到浴室和食堂进行了查看,关切地询问职工就餐情况,要求各单位切实安排好职工的生活,尤其是春运和节日期间,要让大家吃好、住好、生活好,解除后顾之忧。   在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何玉华详细询问了各个车站关于职工班次安排、休息、用餐等问题,要求车站必须做好职工和抽调人员的后勤保障,安排好食宿生活,让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春运工作中。   声声问候暖人心,殷殷关爱催奋进。部党组成员把关怀和期许带到了春运一线,送进了干部职工的心坎里。   春节是令人期待的,而春运是艰苦的。200多万铁路人来自人民,全身心奉献于人民。春运中,部党组成员与全路干部职工上下一心,用心去温暖亿万旅客回家团圆的旅途。 原文见 http://www.china-mor.gov.cn/xwzx/jrtt/201201/t20120117_28233.html
个人分类: 交通|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在的部分医生都在干啥?——生活纪实
热度 2 luoweijun 2012-1-16 15:25
上周,一位堂兄突然给我来电,说其小孩肚子不舒服,于是到当地县医院检查,医生要求住院治疗,数日过去,未见好转,但钱却花得快, 两三千元 没了,无奈之下只能转到离该县最近的某地区医院治疗,经过各种名目繁多(拍片、化验血、化验大便……)的检查后也要求住院治疗,三天后同样未见好转,当然 几千元 血汗钱肯定也没了。于是他才电话询问我,问我所在省会城市的哪家“大医院”比较好,我一想,那不就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吗,并告诉他。当天晚上他就来到我所在城市,我带他去该医院,医生告知要排至少两个小时的队,所以我建议他第二天再去看。第二日一大早,他就带着小孩去排队,中午回来告诉我(我要上班,没陪他去),刚刚医生检查了,要求交 2000元 后住院治疗,但他身上没带那么多钱,等出去取钱回来,医生告知他只能等第二天重新排队才行了(我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经不起折腾,我当天下午就没上班带他去某省医,挂了专家号,可能运气开始转了(其实他在去取钱的时候已经开始好转了,呵呵,后面部分可见),没人排队,医生要求化验大便(这里穿插个小插曲:他在拿着医生开的化验单仔细查看,我问他看什么,他说“看要化验多少次啊”,我告诉他“肯定是一次啥,化验那么多次干什么?”他告诉我,在他们去的那个某地区医院,医生给他们开的化验单上写着化验大便 12次 ,我当场差点没晕倒,太tmd坑人了吧),半小时后化验结果出来,几乎各项指标都不正常,医生判断是普通的肠炎,说是没必要住院,先吃点消炎药看看,于是开了点(共计几十元)阿莫西宁等消炎药给病人,并告知三天后去复查大便,昨日堂兄带孩子去复查,一切正常。他高兴,我也高兴,但不知道高兴之余他有何感想(没来得及交流他就匆匆带孩子回家打工赚钱去了),而我却感想颇多,我主要在想“现在的 大部分 医生都在干啥?”你说我堂兄容易吗?每月在县城打共挣不到2000元,上有老下有小……,一个普通的肠炎就前后花去六七千元的 冤枉钱 ,还不算误工费和差旅费等。我们老百姓真的 伤不起 啊! 一件生活中发生的实事,“流水账”出来供各位看官思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47 次阅读|1 个评论
【山那边】同心网与孩子们“庆元旦、同联欢、共午餐”纪实:照片
热度 1 马红孺 2012-1-14 16:49
离开家乡整整34年了,在南京10年,在上海也有20年了。上个月去南京,几乎认不出来了,而上海的这二十几年,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去年发现有个家乡的网站,似乎是由几位中学教师维护的,突然有了回家的感觉。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是网站组织的一个送温暖活动的报道,看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34年,山那边的变化太小了!! 同心网与孩子们“庆元旦、同联欢、共午餐”纪实:照片
个人分类: 山那边|4131 次阅读|1 个评论
《红与黑》是纪实作品???真的,写的是阿伯拉尔
热度 1 jinkai719 2011-12-22 09:29
红楼梦》有点纪实的意思; 那《红与黑》呢?这本我最爱的 法国 书,竟然也是写实, 写的是谁呢?阿伯拉尔! 附加百度: 法国哲学家、神学家。他是中世纪最富有才华的经院哲学家之一。他坚持理性和试验,为后来的科学方法和理性主义铺平了道路。但是让阿伯拉尔广为人知的不是他的学术成就,而是他与爱洛依丝的爱情悲剧。   生于法国 南特 巴莱德一个骑士家庭。据他的自传《我的苦难史》中说,他放弃了骑士称号的继承权,为的是参加“ 辩证法 的比武大赛”。他四处寻访名师,但每次都以对老师的激烈批评而结束。他于1094年向当时名震遐迩的逻辑学家罗色林学习,因不满意后者的极端唯名论立场而于1100年到巴黎向著名的实在论者香浦的威廉学习,但实在论同样不能使他满意。由于他的批评,威廉不得不修改自己的立场,乃至辞去教职。1113年他转向当时享有盛誉的神学家拉昂的安瑟伦学习神学。但他发现他的老师名不副实,便批评安瑟伦像一棵光长叶不结果的树,像光冒烟不发火的炉子。   他于1115年在 巴黎圣母院 的注脚学校任神学教师,受到学生热烈拥戴。巴黎圣母院主教菲尔贝尔安排阿伯拉尔担任他才貌双全的侄女爱洛依丝(1101?-1164年)的导师。阿伯拉尔与爱洛依丝相爱,而且后来一起私奔。爱洛依丝生下儿子阿斯特莱伯斯之后,与阿伯拉尔结婚。然而,他们的关系惹怒了菲尔贝尔,他雇用了一帮恶棍袭击并阉割了阿伯拉尔。1118年,海洛伊斯被送进圣阿尔让特伊的女修道院做了修女,阿伯拉尔成为巴黎郊区圣丹尼斯修道院的修士。阿伯拉尔和爱洛依丝之间的情书幸存了下来,并且已经成为了文学上的经典。    阿拉伯尔和爱洛伊斯 他在修道院写了一些列逻辑论文,再次开讲神学,并且经常与官方教义产生冲突。其中《论神圣的三位一体和政体》在1121年召开的索松主教会议上被谴责为否认上帝独立人格的撒伯里乌主义。他被迫烧毁了自己有关“三位一体”的书籍。此后,他考证本院崇拜的圣丹尼斯传说中的讹误之处,僧侣群起攻之,迫使他出走,隐居乡间。很多学生慕名而来,他在法国西北部的一所保惠师修道院为这些学生设立学校,写了《是与否》、《基督教神学》、《神学导论》等著作。他的教学活动引起脚会精神领袖 圣·伯纳德 的敌意性的关注。不安全感迫使他逃到偏远的 布列塔尼 地区,他的忠实信徒追随着他并为他修建了保惠师(圣灵保惠师)修道院。后来,阿伯拉尔把这个修道院交给了爱洛依丝,以收留她召集的修女。    阿拉伯尔和爱洛伊斯偷情被发现 1126-1134年在简陋的鲁伊修道院任院长,他力图改变那里的愚昧习俗,却差点因此被僧侣所谋害。《我的苦难史》即叙述了他至此为止的经历。但他在此后的遭遇更为悲惨。1136年他回到巴黎主教座堂学校任教,写了伦理学著作《认识你自己》。他的一系列著作激怒了波纳德。1140年召开的桑斯主教会议谴责他的学说。贝纳尔专门写了《阿伯拉尔的错误》一文,列举其十六条罪状。阿伯拉尔的《神学导论》被焚烧。他不服从判决,准备到 罗马 上诉。他还在途中,教皇 英诺森二世 就已批准了贝纳尔德报告,宣判他的学说为异端。他不幸染病,死在圣马塞尔。在生命最后几年里,他写了《论辩证法》、《一个哲学家、一个犹太人和一个基督徒之间的对话》等著作,死后葬在克吕尼。他的墓志铭称他为“高卢的 苏格拉底 ”,“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精细的、敏锐的天才”。1164年爱洛依丝死后葬在了阿伯拉尔的身旁。1817年,他们的遗体被合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甫公墓。 编辑本段 社会评价   阿伯拉尔无疑是 中世纪哲学 家中最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是 禁欲主义 与思想专制主义的牺牲品。19世纪初,拉姆萨特在《作为一个人、一个哲学家和神学家的阿伯拉尔》一书中记述了他的不幸遭遇以及与海洛伊斯的坚贞爱情。阿伯拉尔与海洛伊斯通信集的出版引起强烈反响。1877年,他俩的遗骸被移至巴黎 拉雪兹神父公墓 合葬,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文艺创作长久不衰的主题。最近,他们的爱情故事还被 好莱坞 拍成题为《天堂窃情》的电影。
2539 次阅读|1 个评论
永难磨灭的“残雪”——影片《残雪》拍摄纪实
热度 7 hcrm 2011-12-20 14:08
很多年前,我的母亲给我讲过一件事,与那事相关的人她也不知是否还活着?不过,那事确实真切地发生过,或许现在别的地方仍在继续…… 就是根据这件事,十二年前,我写了小说《残雪》。我难以想像,它会影响到我的人生。一位名叫 塞上幽兰 的读者,曾经评论说:“ 标题 ‘ 残雪 ’ 大有深意,结尾意味深长,那些残留的东西早晚会被新生事物所取代的,观念思想也是如此。 ” 没想到的是,小说诞生后的十一年,我有机会可以将它拍成电影,让那“ 路旁田间犄角处残留着一撮晶莹的雪块 ”再现人间。那是一些大型视频网站吹响的集结号,在全国范围内征选“我爱拍电影”的导演。多年来,对于视觉方面的研读与审视,使我有了跃然一试的想法。于是,我很快将自己的小说《残雪》改写成了剧本,这个剧本显然是很简陋的,因为举办方对片长是有要求的。 怎么拍?找谁来拍?起先,我想找个熟悉摄像的朋友帮忙,然而最终因种种原因未果。我只得自己借来摄像机,准备开拍了。 在改编小说的时候,我就想到一个问题,出场的人物不宜过多,原因是合适的演员难找。选择哪些人来演这部戏,是颇费了一些周折的。从故事本身出发,主要演员定位在学生,而且他们大都对此很有热情。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第一拨备选的演员,都是黄石理工学院的学生,帮闲者帮着召来了一大批。 要说拍片的热情,这些学生不亚于电影学院的科班们,只是他们没有经过任何训练,与我的想像的确存在较大差距。尽管我带着他们在球场上走了一遍又一遍,把剧本的内容从头到尾反复演绎着,但是结果还是不太令人满意。 然而,活动的终止时间将近,我必须迅速行动起来。正在我准备周末开拍时,主要的备选演员又临时有事,不得不重新寻找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才算找齐了片中的那些演员。说实话,起初我对他们是没有多大信心的。直到我的镜头瞄准他们时,一切似乎都超乎了想像。 片子正式开拍是在一个晴好的日子,我们选的场景我也是第一次去,全凭一位朋友的帮助与导航。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村民得知我们拍电影,既感到好奇,又鼎力相助,譬如演员的服饰和道具,大都是从村民那儿暂借的。记得张静静换上村姑的衣服,挑起水桶时,旁边的老农连夸“像”。 我们差不多是用两天的时间,拍完了全部剧情。片中的“我”和“涓”的扮演者王越洋、周梦晨,其实表演得都很到位,甚至让我感觉,没有选专业演员是对的,因为剧中的戏大都是他们的本色生活。扮演“玉凤”的陈童,从未与表演沾过边,她与王越洋、周梦晨不同,基本没参加过什么活动,而她穿上借来的戏服后,俨然变成了一个活脱脱的村姑。她临场表现出的泼辣性情,据说与她本人的性格完全不搭边,这或许便是表演的魅力所在吧? 至于张静静扮演的“四婶”,更与这位上海女孩的生活经历不相干,或者说还“丑化”了她的个人形象。为了使其肤色更接近于角色,我们既给她脸上抹过田泥,又往她面上涂过眼影等,只是仍未完全掩饰住她的青春气息。所以,我采取了仰拍、侧拍的方式,企图淡化年龄和生活的差距。作为一名非职业学生演员,张静静还主唱了片中的主题歌,片尾的音乐也是她依此哼唱的,给整个影片增色不少。 拍摄完成之后,我和谈斌同学花了两个多星期,边学边干,最终完成了影片的剪辑和制作。其间,片中的演员给各自的角色重新配了音,尤其是周梦晨在湖边的最后一段配音,让我忽然找到了专业演员曾经给我带来的美的享受,恍然隔世一般。 影片很快入围了暴风影音全国二十强,在优酷网的点播率迅速达到了二万多,如土豆网等其他视频网站也在线播放,还有很多其他网站进行了转载,好评与批评兼有,直至今年发在科学网上推荐。 其实,小说《残雪》的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影片《残雪》不仅作了些许改动,更重要的是它很简约,而且采取“现实与过去相互切换”的方式叙述故事,没有认真或者反复观看的人,是不能完全了解其意的。 我曾经告诉一位朋友,我内心深处有“残雪”的情结,我于《残雪》赋予了太多生命感受与希冀,它在我心中确乎永远都难以磨灭。 2011年12月20日 午 小说《残雪》: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3-9-3/220888.shtml 影片《残雪》: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do=blogid=518787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9582 次阅读|12 个评论
甘霖工程纪实5
mafanshuibao 2011-11-4 10:47
事情很多,又是两个多月过去了。2011年11月1日,你到彭阳时,天阴沉沉的,当时没有下雨,但之后的两天都在下雨,夜里还下的很大。 闫师傅已经于10月27日帮你把玉米收了,由于灌水不均,玉米棒子也长得大小不一,有长得饱满的,也有稀稀疏疏只长了几粒玉米的。你把玉米提回了实验室,先晾着吧。今年的试验算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个人分类: 农业水|3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东方物探浅海过渡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纪实
热度 1 毛宁波 2011-11-4 08:35
[转载]东方物探浅海过渡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纪实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报道 2011年7月22日,东方物探海上勘探事业部2275队日生产1872炮,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使这个队持续创出项目生产日效新纪录。   近年来,东方物探浅海过渡带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相继获得突破,使海上勘探队伍成为国内外浅海过渡带地区勘探领域的一支“先锋劲旅”。 在工区施工的震源船。郑玉川 摄    困局:技术制约,举步维艰   国内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是,从浅海、潮间带到滩涂再到沿海陆地,这个被称为浅海过渡带的地区,地表条件极其复杂。复杂的地表条件,决定了任何一种单纯的陆地或海上地震勘探技术与装备都不能满足油气勘探的需要。2000年之前,中国石油人在此处的勘探一直步履艰难。   气枪阵列优化设计技术是海上地震勘探的核心技术之一。“不同的项目都得进行不同的方案设计,而每一次设计都得借助国外的技术服务。”当时国际上具备气枪阵列优化设计技术能力的公司只有屈指可数的两家。“他们只卖服务,不卖软件,我们的勘探生产受到极大制约。”东方物探海上勘探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刘军介绍。   检波点二次定位技术则是一片空白。在海面上进行过精确定位的拖缆,在沉入海底的过程中,受各种动态因素的影响,根本无法知道沉在了什么位置。等到激发之后发现偏得太远了,就不得不返工,既影响了勘探精度,又降低了施工效率。   如果这些难题得不到有效破解,何来可持续发展?    破题:困中求变,柳暗花明   2002年年底,中国石油物探行业重组,浅海过渡带勘探业务并入东方物探,为浅海过渡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带来了契机。东方物探海上勘探事业部围绕气枪阵列优化设计、检波点二次定位、导航定位和综合质量控制等核心技术和装备开展研发。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东方物探海上业务形成了浅海过渡带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系列PAI—Tz,为实现陆、滩、海数据的合理衔接与过渡,开发了一体化采集设计技术。   针对浅海过渡带地区地震数据采集导航定位,东方物探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定位软件系统。初至波法检波点二次定位技术获得发明专利,在运算效率、定位精度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引进气枪阵列优化分析设计软件NUCLEUS的基础上,东方物探自主开发了气枪子波模拟软件和基于近场测量实现远场子波模拟技术,形成了以气枪阵列设计、远场子波模拟为核心的气枪阵列优化设计技术,满足了不同采集项目气枪阵列设计的需要。积累形成了成熟的多系统联合激发接收技术和综合质量控制技术。   收获:挺进国际高端   浅海过渡带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可以完成国内国际任何地区、任何复杂浅海过渡带地震勘探项目。   近年来,东方物探海上勘探事业部应用浅海过渡带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在国内外浅海过渡带地区累计完成三维近1万平方公里,二维4229公里。其中,2007年新港一期三维地震采集项目、垦利20—2/4构造三维地震采集项目、曹妃甸4—5区带海底电缆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渤西油田群(中块)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等工程被油田公司授予“优质工程”称号,2008年大港油田歧口凹陷新港二期三维地震采集项目被油田公司授予“地震采集金牌工程”称号。   在沙特国际浅海过渡带高端技术服务市场,东方物探应用这些特色技术与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公司竞技,2006年中标沙特berri特大型三维项目,2009年先后中标沙特s53三维项目和沙特红海过渡带2432公里二维项目。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11/07/27/001342469.shtml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勘探进展|3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宣传分会第一次联欢活动纪实
neudoctor 2011-9-22 16:02
为了新成员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进一步增强大家的协调能力,锻炼大家的组织意识。 2011 年 9 月 21 日下午 14:00 ,东北大学学术促进会宣传分会举行了一次团体联欢活动。此次活动共 7 人 参加,为大家搭建了一个挑战自我、提升素质、娱乐身心的平台。 本次活动由文体部部长张松同学负责组织,鉴于大部分成员都有专业课程需要学习,活动适当的缩小了范围。同时本次活动也吸引了来自其他分会成员的加入,大家在一起联欢、互动、提高。 本次活动以个人为单位,以唱歌为主题。每位成员都非常的踊跃,现场气氛热烈。首先是各位成员做自我介绍,同时演唱拿手的歌曲。虽然此次活动参加人数比较少,但依然是卧虎藏龙,每位成员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期间大家进行了合唱、对唱,轻松之余还进行了品茶。最后张松同学为大家奉献了几首高难度歌曲,同时我们也被他的唱功深深的折服。整个活动的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处处体现了大家的幽默和素质。 活动临近结束,张松同学做了几点总结:一、对参与本次活动的成员的踊跃表现表达谢意;二、希望大家能多出来参加活动,提升自己;三、希望大家能积极参加会歌的录制工作。 此次活动不仅达到了让大家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目的,同时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在学促会大家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在这里可以增长见识,可以收获友谊。 撰稿人:陈帅 2011 年 9 月 22 日
个人分类: 历史活动|1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安危高于一切—四川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实 (2010年)
dkysdc 2011-7-6 13:24
人民安危高于一切— 四川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纪实 原文出自四川在线: http://sichuan.scol.com.cn/dwzw/content/2010-08/26/content_1190792.htm 在四川抗击自然灾害的历史中, 2010 年 8 月 13 日、 19 日是两个标志性日子。   两个日子定格一场灾难: 2010 年“ 8 · 13 ”和“ 8 · 19 ”两次强降雨过程,使全省 20 个市(州) 114 个县(市、区) 946.7 万人受灾。暴雨洪水引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以其突发性、隐蔽性、破坏性、规模巨大和持续时间长,改写人们多少年来的山洪泥石流灾害记忆。   两个日子见证一个奇迹:全省受灾区域第一时间安全转移安置群众约 58.2 万人,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创造成功避险的四川奇迹。    8 月 22 日至 23 日,温家宝总理赴我省清平、映秀视察灾情,慰问灾区干部群众,指导抢险救灾工作。温家宝指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干部群众提前安排部署,及时加强监测预警,领导干部坚持靠前指挥,受灾群众采取紧急避险转移措施,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正常,人民群众思想比较稳定。中央对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应对这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进展给予充分肯定。   从 8 月 13 日以来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成就四川抗击自然灾害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页。解读这些永驻人心的日子,我们读出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读出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读出科学防灾减灾的巨大力量,读出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冲锋在前的风范与担当——   贯穿 10 多个不平凡日日夜夜的主题是:人民安危高于一切!   这是四川的共产党人对四川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一承诺,以及对这一承诺的壮丽实践昭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务必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化作抗灾救灾的巨大力量。“坚决打赢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斗争,誓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誓死保卫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省委、省政府指挥若定,砥柱中流, 8900 万四川人民又一次挺起不屈的脊梁。   “百度百科”关于 2010 年 8 月 13 日的“大事记”是:汶川突降暴雨,多个乡镇多处发生泥石流,造成国道 213 线汶川段多处阻断,这是汶川特大地震后,“震中生命线”第五次中断。   岂止汶川!“ 8 · 13 ”强降雨过程覆盖成都、绵阳、德阳等地震重灾区。 6 天后,又一次强降雨过程,不仅再次覆盖上述地震重灾区,而且向川东、川南转移,引发多处山洪泥石流灾害。    8 月 13 日至今的日日夜夜,北京牵挂四川。   “务必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获悉绵竹市清平乡“ 8 ·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就抢险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 要求及时做好受灾群众转移与安置,尽快恢复交通、通信,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对四川这片土地,共和国总理有着深深的挂念。 8 月 22 日,温家宝总理飞抵四川灾区。“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到清平去、到映秀去,去看看那里的群众……”这是总理自“ 5 · 12 ”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九次四川灾区之行。   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印证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深情、对责任的诠释,化作抗灾救灾的巨大力量。    8 月 13 日至今的日日夜夜,省委、省政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砥柱中流。   清平乡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相继作出指示,核心只有一个:保证群众生命安全。不仅要及时转移群众,还要确保被安置的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有病能够及时医治”。   夜色正浓,暴雨如注。 13 日当晚,踩着半尺深的烂泥浆、顶着随时可能落下的飞石,省委书记向清平挺进。时针已经指向次日凌晨,设在绵竹市清平乡的“ 8 ·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指挥部依旧灯火通明,那是省委书记正在研究部署抢险救援工作。   又一场暴雨袭来,又一个映秀的危难之际。 19 日凌晨,一个熟悉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映秀保卫战的最前沿,指挥抢险救灾。刘奇葆强调,要严防死守,坚决打赢映秀保卫战。    10 多天来,刘奇葆 16 次奔赴灾区。清平、映秀、龙池、北川、广汉……哪里的灾情最重,省委书记就出现在哪里。   转移、救援、安置、防疫、重建……“坚决打赢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斗争,誓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誓死保卫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省委书记的动员令,让 8900 万四川人民又一次挺起钢铁的脊梁。   夜色正浓,暴雨如注。 14 日凌晨 3 时,岷江河左岸的红椿沟发生特大泥石流,堵塞岷江河道,河水冲进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映秀告急!天还没亮,省长就已经在前往映秀的路上。“第一位的任务是救人,要千方百计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10 多天来,蒋巨峰白天亲临救灾一线,夜晚开会部署抗灾救灾。    10 多天来,李崇禧、欧泽高、王少雄、魏宏、李春城、李登菊、叶万勇、柯尊平、王怀臣、钟勉、黄新初、陈光志等省领导心系灾区群众安危,指导抗灾救灾工作。    10 多天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及时组织群众转移,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全力投入灾后恢复重建。   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冲毁,桥梁可以坍塌,不可摧毁的是抗灾救灾的信心与力量。   四川创造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质灾害,没有出现重大人员伤亡。    8 月 22 日,又一个关键性胜利让世人瞩目:经过艰苦鏖战,两条通往灾区的 “生命线”——汉清路、国道 213 线汶川县城至映秀镇段双双贯通。断了,抢修;又断,再修……一场众志成城抢险排危的拉锯战,以灾区“孤岛”的快速解围,写下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在这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绝大多数地震灾区经受住了考验!”行走在灾区的土地上,温家宝总理连连称赞。   面对抢险救援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继续努力、扩大战果,坚决夺取全面胜利!    8 月 24 日,省政府举行常务会。“对灾区以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以及受灾的水利、交通设施等进行全面勘察,提出整治方案”,“完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一条条决策,指向灾区更长远的未来。   汶川特大地震后,对地质灾害的防范,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力度,被纳入决策视野。严密的隐患排查机制、及早的预警监测机制、全民参与的群测群防机制,共同构筑充满效率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网络。网友说:“大灾发生后,政府的作为是有效的。”   位于岷江左岸的汶川县映秀镇,“ 5 · 12 ”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红椿沟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形成长约 200-300 米、容积 70 万立方米的壅塞体,威胁映秀新镇安全。映秀镇遇险群众 8000 多人在第一时间成功转移并得到妥善安置。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绵竹市清平乡。清平乡小岗剑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冲垮上游幸福大桥后堵塞老清平大桥,致使绵远河堵塞,河水改道。清平乡遇险群众 5000 多人被紧急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   “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的应急救援相比,此次救灾反应速度更快、组织更加有序。”映秀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一位名叫“进士”的成都网友被阻隔在国道 213 线,目睹灾难处置过程后,他说:“大灾发生后,政府的作为是有效的。”   “政府的作为是有效的。”来自群众的评价最质朴也最权威。   有效的作为,来自防治地质灾害决策在科学、高效、以人为本的轨道上高速运转。   四川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汶川特大地震加大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根据日本和台湾等地经验,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影响将持续 10 年左右。   汶川特大地震后,对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范,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力度,被纳入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视野。短短两年, 11384 个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被排查,每个隐患点都一一落实监测防范和治理措施。   在省国土资源厅的办公室内,来自省委书记、省长的批示,码了厚厚一叠。 2010 年 6 月,省委、省政府领导赴地质灾害易发地密集调研。 7 月,省国土资源厅 6 个督导组分赴 6 大地震重灾区督导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6 月 25 日至 8 月 9 日的 40 多天时间里,省政府先后 5 次下发紧急通知,部署地质灾害排查防范工作。 8 月 10 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紧急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省上下立即行动,全力以赴迎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有效的作为,来自科学防灾的严密网络。   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四川逐步建立健全了地质灾害联防预警机制。横向: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加强合作预警。纵向:完善省、市、县、乡、村、社 6 级监测体系,以农村村社、城镇社区、基层单位和施工工地为单位组织群众参与防灾。   严密的隐患排查机制、及早的预警监测机制、全民参与的群测群防机制,共同构筑充满效率的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网络,在抗击此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早在今年汛期来临前,从 4 月中旬起,四川就全面启动地质灾害隐患集中拉网式排查。汛期来临后,各地继续深入开展排查,所有排查发现的隐患全部被及时纳入监测防控中。   “ 8 ·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前 3 天,清平乡接到暴雨预警。该乡立即启动专项应急预案, 115 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控员全部到位,全天候监守。灾害发生前,绵竹市国土资源局要求清平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危险区内人员撤离。此时,距离泥石流大量涌来还有近 1 个半小时, 5000 余群众赢得了安全撤退的宝贵时间。    8 月 14 日凌晨 2 时 40 分,映秀镇特勤民兵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时,发现红椿沟有泥石流暴发迹象。镇指挥部立即再次通过电话、警车、警报等方式进行疏散,并要求各疏散组逐一入户清查,确保疏散效果。    8 月 20 日 11 时 40 分,简阳市丹景乡干部郭学斌发现:山体正在发生“蠕动”滑坡,原本被绿色覆盖的土壤裸露在外。附近的村民都在吃饭,几乎没人意识到险情在步步逼近。没有扩音器, 30 多名乡村干部当起“小喇叭”,挨家挨户敲门要求紧急转移。下午 4 时,转移工作全部完成,共安全转移群众 130 人。    8 月 18 日晚到 19 日中午,荥经县境内普降大雨。青龙乡柏香村一组后山上约 3.2 万立方米的滑坡体,直接威胁该组 22 户 153 人生命安全。 19 日早上 7 点,雨势越来越大,一夜没睡的乡村干部赶到现场,带领该组 22 户 153 人撤离,在最短时间内把所有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   有效的作为,来自应急机制有序而高效地运转。   清平乡“ 8 ·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仅仅一个小时,一支由 13 名消防官兵组成的救援力量,就抵达“一把刀”险要路段,搜寻并疏散周围群众。   灾后仅仅数小时,一架米 -171 直升机从成都起飞,奔赴清平乡营救因道路中断被围困的受灾群众。    13 日下午 5 点,龙池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不到两个小时,由 20 台发电车、 20 辆疏散群众的公交车、 15 支医疗小分队、 50 多台消防车、几辆装满食物的大卡车组成的应急车队,就边排险边向灾区挺进。    14 日一大早,阿坝州和汶川县卫生局从周边地区的医疗机构抽调 70 余名医务人员和 9 辆救护车组成救援队赶赴映秀镇。到当天 17 时,救援队共救治伤员 120 余人。被泥石流冲了 3 公里远,浑身碰伤却奇迹般幸存的周玉平说,幸好得到了最及时的治疗,从死神手里捡回了一条命。   为防止二次受灾,地质专家组成的隐患排查小组在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对可能发生灾情的隐患点逐一进行排查。   在龙池,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和都江堰市国土资源局技术人员,对当地展开大灾之后的地质灾害排查,并针对勘察发现的地质灾害特征提出应对措施。   在映秀,专业队伍已开始对红椿沟全流域进行详细调查,基本摸清了泥石流发生的原因、类型、规模及发展趋势。下一步将重点开展隐患排查,将新发现的隐患点尽快纳入掌控。   在清平,专业队伍对此次发生泥石流的沟域进行详细勘察,对临时安置点、过渡安置点及永久性安置点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从灾前到灾情发生后,可能危及群众生命安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专人落实。   一切为了人民的安危!   映秀保卫战、决战都汶生命线和决战汉清生命线三大战役,是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最直接的遭遇战、最艰难的攻坚战,也是决定四川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斗争全局的关键之战。“在刀锋上起舞”,三大战役全线告捷。   在这场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斗争中,映秀、都汶路和汉清路格外引人注目,保卫映秀,抢通都汶生命线和汉清生命线也因此被看成是这场斗争中的三大关键战役。   三大战役是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最直接的遭遇战、最艰难的攻坚战,也是决定四川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斗争全局的关键之战。   在映秀,近 40 万立方米泥石流进入岷江形成壅塞体,河床被生生地抬高 10 多米,汹涌的岷江水越过右岸,右移近 100 米,冲进映秀镇新城区。在都汶路,映秀至汶川县城段 4 公里共 16 处公路因泥石流受损断道,在松软的泥石流壅塞体上和水淹路上施工,难度甚至超过地震后道路的抢通。在汉清路, 18 公里路段中约有 9 公里严重受损,“一把刀”路段只有一辆铲车腾挪的空间,集聚作业犹如“在刀锋上起舞”,小岗剑壅塞体更是拦路虎。   “誓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誓死保卫灾后恢复重建成果。”三大战役全面打响。   映秀保卫战——保卫映秀就要加快处理岷江河道中的壅塞体,拓宽河面,加大流量,降低水位,让岷江回归正常河道,让映秀镇进水的地方退水。 14 日 9 时 30 分, 7 台挖掘机进驻壅塞体开始作业,连续 28 小时不停施工后,开挖出长 350 米、宽 20 米、深 10 米的泄流槽,洪水对映秀新城的冲击明显减弱。 8 月 17 日 10 时 47 分的爆破将盘踞多日的壅塞体炸开。但映秀新城大部分建筑物依然浸泡水中,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现场指挥,果断决定在映秀水厂上游修一道防洪堤,施工队伍迅速行动。 18 日凌晨 2 点 40 分,一道长 120 米、高 4 米多的防洪堤修筑成功,冲向映秀新镇的洪水全部被挡回岷江河道。   决战都汶生命线—— 8 月 15 日下午,省交通运输厅在映秀紧急召开 213 线抢通道路会议,商定南北同时对进, 24 小时施工。参战单位一把手蹲点现场,经验丰富的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张晓燕现场坐镇指挥,脚踝扭伤的都汶公司总经理冯学钢带伤上火线,调度映汶高速公路、四川路桥等单位投入 500 多名工程人员、 70 多台大型机械施工。   决战汉清生命线—— 8 月 13 日夜,四川路桥抢险队率先挺进汉清路损毁地段,拉开抢通保通会战的序幕。 15 日上午 10 时 10 分,两台大型机具挺进“一把刀”绝壁段,抢通工作取得突破。 17 日上午,山谷中大雨滂沱,几十台挖掘机、推土机和装载车辆往返穿梭,晚上 7 时,冲刷路基的河槽成功改道。 18 日在最后的“拦路虎”——小岗剑壅塞体前,现场的筑路大军兵分两路,齐头并进。   战役之艰难不仅在于受灾之严重,更在于灾情之复杂, 8 月 18 日晚至 19 日的强降雨导致山洪地质灾害反复频发——   映秀再次告急,再次暴发的泥石流,堵塞已开通的左岸泄洪道,岷江水集中涌向对岸,直接威胁 18 日新筑的映秀新城防洪堤。   都汶路再次告急,再次奔腾而来的泥石流从山里冲出,北线连发 6 处泥石流,南线红椿沟和烧房沟均有 10 万立方米以上的泥石流再次袭来,前两日抢通的路面再次被全部掩埋。   汉清路再次告急,抢通路段部分被淹,已修复的部分路基再次受损,小岗剑又暴发大规模泥石流。   在步步紧逼的灾难面前,坚强的参战人员迸发出更大的力量。    18 日 23 时 30 分, 380 余名武警官兵全部集结完毕,经过数小时奋战, 2 万多个沙袋筑宽加高的堤坝在危急时刻死死地将洪水抵挡在映秀新城外。堤坝还在不断加高、加固,经过几个昼夜连续施工,到 21 日,堤坝已经高 10 多米,宽二三十米。在堤坝的阻挡下,涌向映秀新镇的滚滚岷江洪水拐了一个弯,被挡回岷江老河道,对映秀新城的威胁基本解除。 21 日 22 时,岷江流量为每秒 1080 立方米,正在建设的岷江右岸防洪堤巍然屹立。在专家宣告“大坝能抵御罕见洪水,确保映秀长期安全”的同时,宣布了映秀保卫战的胜利。   “小岗剑,我们又回来了!” 8 月 20 日下午 3 时,当通往小岗剑的最后一块路基填埋下去后,无数台挖掘机、工程车等工程设备从狭窄的路基上鱼贯通过,现场欢呼雷动。 21 日,迎战难度最大的一段也是最后一段路——九根桩大河湾, 300 米、 200 米、 100 米、 50 米……下午 5 时 25 分,在一声巨响后,九根桩大河湾和枇杷岩交界的一片坚硬的岩石被成功爆破。晚上 8 时 30 分,汉清路便道在经过艰苦的 9 天 10 夜顽强奋战后抢通。   暴雨搅乱了计划,一切从头再来。 19 日晚、 20 日晚,烧房沟又连续两次遭遇泥石流。 21 日晚 9 时,北线已推进至铁索桥边,南北距离只有 50 米。 22 日 14 时 59 分,决战都汶路终于在拉锯战中取得胜利,因泥石流而中断 9 天的国道 213 线汶川县城至映秀段全线贯通。 9 天 8 夜,完成了正常情况下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程量。   冲在最前面,守在最险处,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干部就是一柄标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鲜红的党旗插在抗灾救灾斗争的最前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抢险救灾作为创先争优最直接的实践。   到 8 月 24 日,绵竹市金花镇党委书记向军已经度过 12 个不归夜,虽然他的家离办公室只有半小时车程。    12 天里,向军没日没夜地在金花镇各个村“连轴转”,没有回过一次家,每天只能跟心爱的 10 岁女儿通一次电话。   向军是抗灾救灾一线千千万万党员干部中的一员。从“ 8 · 13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那天起,鲜红的党旗插在抗灾救灾斗争的最前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抢险救灾作为创先争优最直接的实践。   灾情发生后,灾区各级党委、政府迅速投身抢险救援第一线,始终把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危难时刻为灾区群众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    8 月 12 日晚,面对越来越大的雨势,绵竹市清平乡果断启动一级预案,待命的 38 名工作人员分成 4 个组,拉响警笛警报,沿途用扩音器不断喊话,让村民们按照撤离方案立即转移。由于方案科学,组织得力,反应迅速, 5000 多名群众躲过 13 日凌晨大量涌来的泥石流。    8 月 13 日晚,近 40 万立方米泥石流进入岷江形成壅塞体,致江水改道进入正在重建中的映秀新镇。汶川县委迅速安排 36 名县级干部、 172 名机关干部奔赴灾区,紧急转移群众 8000 多人, 306 名被困群众成功获救。   “不低头!不放弃!”关键时刻,灾区各级党组织沉着应对,处变不惊,成为风雨激流中人民群众的主心骨。   早在汛期前的 4 月 29 日,汶川县银杏乡就向 6 个村下发了地质灾害预案,怕有的人看不懂地图,乡里还特意手绘了 10 张撤离路线图,分发给 6 个村的村组干部。当特大泥石流呼啸而过,银杏乡党委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无一人伤亡,无一人失踪,无一辆车受损,无一件东西丢失。   当满载 1300 名旅客的 K165 次客车在广汉石亭江大桥脱轨遇险, 5 分钟内,几十名党员干部从四周冲到大桥上。与此同时,广汉市委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出抢险动员令…… 2 个多小时后, 1300 余名脱险乘客重新踏上旅程。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干部就是一柄标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这场严峻的考验中,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迎难而上,以身作则,靠前指挥,确保了抗灾救灾工作有力、处置有序、应急有方。    14 日,洪水冲进映秀新镇,副镇长沙金冲过已被洪水漫过的索桥,第一时间赶到新镇施工区指挥救援。 15 日,沙金到卧龙搜救被困人员。沿途次生灾害频发,随时要躲避落下的滚石,他带领搜救人员手脚并用,几乎是爬进卧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危急时刻怎能光顾着自己!”沙金说。   泥石流造成龙池连接发生 3 处断路险情。在虹口已连续奋战 13 个小时的都江堰市交通局局长高成军接到命令后,立即赶往龙池,徒步往返 10 公里查看灾情,带领施工人员连续作战, 7 个小时打通道路。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到处活跃着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党员服务队的身影。    8 月 14 日一早,王永生的儿子在湾桥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满身泥浆的王永生趴在靠路的水边草里,已死去多时。头天晚上, 73 岁的绵竹市清平乡湔沟村 6 组组长王永生组织群众转移,在察看水情时被洪水卷走。   在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 3 名党员的“生命接力棒”正在传递。在齐腰深的洪水中, 58 岁的郑海军、 48 岁的张继昌、 38 岁的任洪涛“三棒接力”,救出邻居家的老人和孩子。   “我还没老。”当特大山洪泥石流席卷什邡市蓥华镇瓦窑村, 71 岁的老支书廖永寿带领村组干部和党员用砖头砸、用钢钎撬、用双手搬,保证全村老小一个都不少地转移到安全地带。   当清平乡棋盘村村委会主任王述普坐直升机紧急返回村里,前来迎接的家人一见他就哭了:爷爷死了,现在还埋在泥石流里。“现在最紧急的是救灾。伤心没用,救灾要紧。”他说。   舍小家为大家,这是灾难面前共产党员的选择。他们不怕困难、连续作战,冲在最前面,守在最险处,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先锋模范”的含义。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两年多前,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顽强拼搏,打赢了从抢险救援到重建家园的一场又一场硬仗,经受住了重大考验。今天,面对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又在抗灾救灾的前沿阵地迎风招展。   “有党组织在,希望就在。”人们这样说。   灾害可以毁坏家园,却无法夺走灾区人民的希望。一场场生产自救的战役在灾区打响。不等不靠、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历经苦难而不屈,灾区人民正大踏步走向新的生活。    8 月 24 日,尽管青瓦白墙上还有泥石流的痕迹,映秀镇老街村的伍萍却笑容绽放。这天,她的父母将从三江乡回来,她准备给二老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随着国道 213 线的抢通,映秀人的生活逐渐正常起来。来水,通电,通讯也恢复正常。伍萍以前在村上有个糕点店,泥石流把机器淹了一半,挖出来机器竟完好无损。“等过几天能买到鸡蛋了,我家的糕点店就会重新开门了!”   灾难刚刚过去,生活步入正常轨道。   在安县,因先林大桥垮塌致使该县花荄镇 8 个村的有线电视信号中断。 8 月 24 日下午 3 点 15 分, 2000 用户重新看上了电视。在甘洛县, 8 月 23 日下午 14 时,县抗洪救灾指挥部的电话铃声清脆响起:经过两天艰苦奋战,海棠镇与外界联系的空中桥梁重新搭建……   一种顽强的韧劲,在灾区蓬勃生长。   锃亮的剃刀飞舞,黑色的毛茬跌落。 8 月 20 日下午 4 点,邛崃市回龙镇新兴街 62 号,严志能的理发店开张。在那场滔天大浪中,他的理发店全部被淹没,地板上的淤泥足有一尺厚,几把理发的椅子也被席卷而去。然而,仅仅在洪水退去 10 多个小时后,年过古稀的他,重新打开理发店的大门,在回龙镇所有商铺中第一个开张。    8 月 22 日上午,回龙镇“抗灾自救、灾后重建动员大会”在镇政府举行。 24 日,灿烂的阳光赶上回龙镇灾后第一个赶场天,镇上 80% 的店铺已重新开张营业。   人在,希望就在。夺回灾害损失的一场场战役在灾区打响。   蒲江寿安镇通往汪场村的道路成了 “晒场”。阳光下,金黄的稻谷和玉米粒在凉席上摊开,晒粮食的席子摆了足足 3 公里。受灾群众纷纷从安置点回到家中,积极自救。村民蒋文英和丈夫用水冲洗家中地面,所有的家具被搬到院子里。    8 月 24 日,彭山县江口镇永利村,村民们在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指导下,扶正被水淹过的水稻。 8 月 18 日晚至 19 日的强降雨,使江口镇沿江村社遭受洪灾。洪水一退,江口镇迅速组织和发动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不等不靠、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不仅抢收,还要抢种“希望”。不仅要从灾难中站立起来,还要在重建中实现“起跳”。   在邛崃市农发局的帮助下,回龙镇抓紧调整灾后农业规划,改变以往以水稻、玉米为主的作物结构,将抢收出来的农田,种上川芎、泽泻和小白菜等,借机加快调整品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8 月 24 日,都江堰放晴。 15 台挖掘机和装载机决战在都江堰虹口乡深溪河。虹口峡谷漂流副总王旭东说,漂流起点和终点码头的设计方案已在制定之中,洪峰的洗礼将提高码头和漂流中心的抗洪能力。借这次重修,他们打算在停车场的位置再新修一个接待中心,让虹口漂流的游客接待量翻一倍,两个接待中心总计达到 8000 人,今年 9 月便可重新开放。   灾难没有打垮映秀的信心,也没有打乱映秀的发展计划。映秀镇党委将分期分批组织映秀干部群众前往发展较好的古镇、旅游景区参观考察,同时借助与东莞市签订的对口帮扶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帮扶和智力帮扶,增强老百姓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考虑以映秀镇的名义成立一家公司,采取专业化、标准化的手段,对“旅游温情小镇”进行整体运营。一个崭新的映秀新镇如何管理,也已列入镇党委的议事日程,预期目标是使映秀群众成为管理的主体。   灾难可以毁坏家园,却无法夺走灾区人民的希望。   孩子,是美好明天的希望所在。   清平乡把全乡地势最高、最安全的一块地带,留给了板房学校。为确保学校按时安全开课,自 22 日一大早起,乡政府开始搬家腾地。    9 月 1 日,龙池镇小学将正常开学, 140 名学生的书本已经运到,全体教师将在 8 月 30 日到岗。    9 月 1 日,青川县 54 所中小学幼儿园将准时开学。青川县组织安置群众陆续转移出学校,目前学校已经全部腾空,教职员工正在为开学做准备。   历经苦难而不屈,灾区人民正大踏步走向新的生活! 范英 胡敏
个人分类: 地质灾害|2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甘霖工程纪实2
热度 3 mafanshuibao 2011-5-19 10:25
各位看官,不好意思隔了近两个月才再次发布消息,呵呵。而且据说这次应该有点照片,但是没有,原因是你忘了带相机。 这次到彭阳,计划是修建集雨棚和蓄水池,但由于天、地、人等各方面因素的原因,蓄水池只砌了两层砖,集雨棚在搭好的第二天就被风揭掉了。你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下山了,棚的事只有等下一次上山再说了。还好,你把蓄水池的修建要求都跟闫师傅交代好了,这两天就能修建好吧。没有棚,集不了雨,在搭好棚之前只能拉水灌进蓄水池,进行蓄水模拟。棚被风揭掉,究其原因是棚的设计有缺陷。棚是按照种植玉米来设计高度的,最低高度也有2.5m,这样的高度防风能力就比较差。另外由于太高,施工比较困难,工程质量也就存在一些问题。这个集雨节灌系统压根就不是用来种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而是种瓜果等经济作物的,因此,没有必要把棚搭得如此之高,以至于没有覆膜之前,矗立的八根柱子在夕照之下,像是震撼人心的神庙遗迹。回头你将更改设计,把棚高降低至1.8m左右,你自己能进去就行,呵呵。 你这次上山,自5月13日至5月17日,晚上都住在闫师傅家的窑洞里。第一次住窑洞,感觉很湿润、很凉快,但问题是天气本来就不热。 山上的麦子已经在干旱催逼下抽穗了,好收成又没指望了。该地区在粮食种植上,“压夏扩秋”是需要长期贯彻的方针。 闫师傅和他的夫人,每天还是在山上偷着放羊。尽管有告示说封山禁牧,但农民们还是偷着放,这放羊运动肯定是有其合理性存在的,要不然农民为何费劲地把羊牵老远去放呢?主要原因,闫师傅说了,羊完全圈养,划不来。你寻思着,划不来的意思可能是苜蓿等牧草产量不够,如果不让羊到山上吃点野食,饲料就不够。说到底,还是缺水,饲料产量上不去,才需要放牧。南部山区本来就是草原地带,生产方式就应该是放牧,在一定的地带适度放牧是不会引起植被损害和水土流失的。但一家一户漫山遍野地放羊,如何管理呢?还不如成立养羊的专业合作社,由集体统一饲养、放牧。 首先要改变的,是观念。
个人分类: 农业水|3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直挂云帆济沧海——国内第一批专利进修生赴多国学习纪实
热度 3 Wuyishan 2011-5-7 22:22
(博主按:这是去年1月发表的老文章,但文章中提到了参与第一批专利进修的好几位本所第一批研究生,故值得保存本文,作为中国情报学发展史的史料之一。) 直挂云帆济沧海——国内第一批专利进修生赴多国学习纪实 http://www.sipo.gov.cn/mtjj/2010/201001/t20100114_487710.html .h1 {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240%; MARGIN: 17pt 0cm 16.5pt; FONT-SIZE: 22pt; FONT-WEIGHT: bold } .h2 {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3%; MARGIN: 13pt 0cm; FONT-SIZE: 16pt; FONT-WEIGHT: bold } .h3 {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3%; MARGIN: 13pt 0cm; FONT-SIZE: 16pt; FONT-WEIGHT: bold } .union { LINE-HEIGHT: 18px; FONT-SIZE: 14px } .union TD { LINE-HEIGHT: 18px; FONT-SIZE: 14px } .h1 {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240%; MARGIN: 17pt 0cm 16.5pt; FONT-SIZE: 22pt; FONT-WEIGHT: bold } .h2 {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3%; MARGIN: 13pt 0cm; FONT-SIZE: 16pt; FONT-WEIGHT: bold } .h3 {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3%; MARGIN: 13pt 0cm; FONT-SIZE: 16pt; FONT-WEIGHT: bold } DIV.union { LINE-HEIGHT: 18px; FONT-SIZE: 14px } DIV.union TD { LINE-HEIGHT: 18px; FONT-SIZE: 14px }   1979年8月初,北京怀柔雁栖湖畔中国科学院干部学院。湖边吹来的微风,别有一番夏日中的清凉。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武衡站在讲台上,台下坐着的是全国恢复研究生考试后,国家科委从第一批研究生中挑选的“精兵强将”,还有部分从其他部门借调过来的业务骨干,这次预训后,他们将分赴各国学习专利制度。一年的辛劳初显成效,武衡轻轻松了一口气,但环顾四壁空空的教室,望着屈指可数的几位老师,他的心情又不由得沉重起来。   一年前,根据中央指示,由武衡担纲,国家科委成果局负责筹备建立专利制度。武衡深知,专利制度对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意义重大。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没有专利制度,发明奖励制度也形同虚设,这时要在中国建立专利制度,无异于平地起高楼。   没有法律,没有机构,没有人才,武衡面对着的是一张白纸。但他深信,人才是事业的根本。一年来,他内外统筹并行不悖,一面加紧对外联系出国进修,一面对内网罗有志之士。一年后,面对即将送出国门的第一批学子,武衡百感交集,期盼着这一批人才早日学成归来,这次培训后来被称为中国专利事业的“黄埔一期”。   从此,中国专利事业的后备人才开始走向海外。   从此,武衡播种的人才先行理念开始生根。   从此,随着人才战略步步推进,中国的专利事业从无到有,蓄势待发。   “他们将是我派到你们那儿去学习的人!”   1978年冬天,一如既往的寒冷。灰白的太阳终于费力地钻出薄雾,把微弱的光线投送到北京的每一个角落。武衡站在三里河的办公室里,心情有如窗外的景色,寒冷中沐浴着温暖,沉闷中又潜藏着希望。   1979年3月19日,专利法起草小组成立,我国要建立专利制度的决策正在酝酿之中。国家科委加紧“招兵买马”,在向下属单位抽调、外单位借调干部同时,又向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以下简称“科情所”)、中科院各研究所的在读研究生发出了邀请,召唤有志之士投入这项崭新的事业中。   时年26岁的田力普,正在位于玉泉路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德语培训班学习。他戴着一幅黑边眼镜,课下他很安静,不过一到课堂交流,他就变了个人似地活跃起来,对德国老师迈耶先生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这引起了同来学习的王晓光的注意。王晓光来自计算所,原计划他们培训一年后赴联邦德国学习。两人开始并不熟悉,但就在这年6月,一个共同的选择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科委的有关人士找同学们谈话,询问是否愿意学习专利的有关知识,全班只有田力普和王晓光同意了。当时,风华正茂的田力普是第一次听说“专利”这个词,但他本能地觉得这是开创性的事业,年轻人应该探索新的东西。   中国要建立专利制度的消息引来世界各国的关注。1979年4月2日,日本特许厅厅长官熊谷善二首次访华,与他同来的还有日本知识产权界十几位官员、专家。正在科情所学习的段瑞春和郝庆芬,被选去当翻译。其间,熊谷善二问他们:“你们愿不愿意来日本学习专利知识?”“愿意!”他们回答得异常干脆。多年的文化枯竭和封闭,让这批中国恢复研究生考试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如饥似渴地想汲取一切新的知识。几天后,在熊谷善二的欢送会上,武衡指着段瑞春等几个同学说:“他们将是我派到你们那儿去学习的人!”   5月,武衡应邀率团访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并与总干事鲍格胥进行首次会晤。会谈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同意出资,用于中国向有关国家派遣进修生学习专利知识,后来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同意协助中国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令郝庆芬兴奋的是,科情所一共有12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开始学习专利。马连元、文希凯、李家浩、乔德喜……这批入学时从24岁到40岁年龄不等的研究生,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十年浩劫中,有的曾带着课本去插队,有的在边疆借着月光来看书,他们拥有着同样的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有着超乎寻常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很快,田力普和王晓光也将学籍转到了科情所,和他们会师。   熊谷善二回国后的4个月,他和武衡之间的承诺开始兑现,马连元、段瑞春、郝庆芬、孙保国、张宝明到了日本东京。9月20日,乔德喜、李家浩和来自贸促会、上海科技情报所的4位同志,登上CA931航班,经巴黎中转到达华盛顿。第一次坐飞机,乔德喜还有点憋闷难受,他不会料到,后来飞赴各国开会协商成为他的家常便饭,退休前他飞往日内瓦参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会议就多达50多次。1979年万圣节当天,文希凯和科情所年龄最小的研究生刘眉、贸促会的吴人新来到巴黎。其他从科情所、上海情报所和贸促会等部门抽调的学员,已经分赴加拿大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等地。   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被网罗到“专利”麾下。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杨采良因为出色的成绩和表现,被领导叫去谈话。杨采良196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干遍了除化工之外所有的技术活儿。工作之余他还偷偷地学起了英语。这一次,面对领导的信任,他只说了两句话:“接受组织安排”、“尽全力做好工作”。他的同学尹新天、胡一鸣等8人也接受了组织同样的安排。   科情所14名同学和自动化所8名同学,再加上来自中科院力学所和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研究院的两位同学,这24名在读研究生成为国内培养的第一批专利事业生力军。1979年底,武衡传达邓小平的指示:“专利法不懂我们就要向人家国外学习嘛!”次年,他们全部走出国门,有如中国专利事业的种子,从一开始就撒向了全世界。    全新的环境,强烈的反差,激发起他们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   第一次坐飞机赴日的同学,从北京初到东京,眼前一下亮堂起来。夜晚的街道明如白昼,那个想象中水深火热的“外部世界”,原来是充满惊奇的“新大陆”。在日本特许厅安排的宿舍里,郝庆芬围着洗衣机琢磨了半天,原来日本人都不需要动手洗衣服了。而她自己家中最奢侈的,就是一台黑白电视机。   安顿后,日本特许厅设宴欢迎中国的研修生。当天的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中国研修生来日本学习专利……”宴会上,熊谷善二高声宣布:“我现在告诉你们一件大事,不仅对日本,对全世界来说都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中国要建立专利制度了……”听到这里,还在估算“北京距离东京到底有多远”的中国学生,再一次感到意外:为什么日本会如此重视专利制度,甚至是中国尚在腹中的专利制度?   接着,熊谷善二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日本历史上曾经有个艺人发明了纺织机,当时没有专利制度保护,别人很快模仿他的技术发展起纺织产业,而这个艺人却因贫困饥饿致死。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实施专利制度。走在日本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想起自己一穷二白的祖国,同学们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   第一次踏出国门,直面国内外对比的强烈反差,使每一位进修生对于专利制度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抽象的概念,而有了更多具体的内涵。到美国的进修生们发现,当中国还沉浸在阶级斗争中时,美国已把足迹踏上了月球。当时的美国人均GDP 已有1万多美元,而中国尚不足100美元,这令李家浩想到了国内的“拿来主义”。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大厅里,他开始反复琢磨起林肯总统的题词“专利制度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这句话的意义。   全新的环境,强烈的反差,激发起了中国进修生们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他们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想尽快在自己的知识版图里去掉“专利”、“知识产权”这块盲区。   德国慕尼黑伊萨尔河畔,潘塔旅馆。每天早上匆匆吃完早餐,来不及细细品味德国全麦营养面包的滋味,田力普就要赶往欧洲专利局学习。1980年1月10日,田力普和王晓光等7人来到欧洲专利局。这次的培训只有3个月,没有语言培训,先在海牙学习文献检索,再回到慕尼黑学习专利审查。当时欧洲专利局新楼刚完成装修,新铺的地板散发着呛人的粘合剂的气味,却毫不妨碍田力普的学习劲头。   学理工科出身的田力普和王晓光,对于技术问题的理解得心应手,却对闻所未闻的专利理论每每犯难。晚上,他们经常将学习时的讲义带回房间,一起讨论这些晦涩的理论。最后,讲义都摞成了几尺高。这时,他们遇到了德语培训班的同学蒋筑英,当时他作为访问学者正在马普等离子体研究所工作。蒋筑英邀请他们参加了研究所的开放日活动。在这国际顶级科研机构里,田力普第一次体验了宣传科普服务社会的新奇,也深刻认识到科技的力量。26年后,他将这里感受到的开放日活动搬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2006年4月26日,中国公众第一次走进开放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了解专利,了解知识产权。   当时在德国,田力普很快总结出,要真正理解和运用理论原则,只有在实务操练中总结和熟练。在德国机械审查部,田力普遇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利审查员布鲁门贝格老师,他曾参与起草欧洲专利局第一版专利审查指南。为了在实务中充分理解专利“三性”和审查原则,田力普围着老师连连追问,布鲁门贝格不厌其烦地循循善诱。   田力普的苦学加巧学终于见到成效。他第二次赴德进修时,在同学中第一个用德语写出了专利审查意见通知书。虽然,刚刚当上爸爸的他,因为学习连想家的时间几乎都没有,但相比之下,王晓光还是认为:“田力普轻轻松松,却学得最好。”   1980年1月14日,中国专利局成立。当时,田力普应该还不会预见到,眼前这些陌生的概念,在中国未来的30年成就了一项波澜壮阔的事业,而在25年后他以专家型官员的身份,擎起这项事业发展的大旗。   “这是系统的启蒙教育,将我们领入了知识产权这扇门。”   1980年初,结束在法国维希小城3个月的法语学习后,文希凯、刘眉、吴人新来到法德边界的斯特拉斯堡国际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学习专业知识。这里,文希凯认识了保罗?马特雷教授。这位在法国的威望能与国内汤宗舜相媲美的知识产权教授,和蔼可亲,毫无大专家的架子,多次与中国学生共进晚餐。席间,出国前还是“法文盲”的文希凯,用刚刚突击学习过的法语向他请教。在一片混沌中,能及时得到专家点拨,文希凯如逢甘露。      一次,在谈到对知识产权的理解时,保罗?马特雷提到了法国知识产权法鼻祖保罗?卢比尔的一段话:“什么是知识产权呢?它实际上是生产者之间竞争游戏的法律规则……如果把竞争原则作为经济的基本法律,就有必要对竞争设定范围,规定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对什么是这些不可逾越的界限作答,就是回答了什么是知识产权。”   这一段话,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培训中心教授的文希凯,经常会在讲台上完整地背下来,阐述给她的学生们听。在这之前30年中,无论是多次参与专利法修改、亲历中美知识产权谈判,还是参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她都在一遍又一遍地加深对它的理解,并付诸立法实践。   随后,他们回到了法国工业产权局学习。这里的学习、考察和实习内容更为丰富。除了工业产权局各个业务部门的学习,文希凯还被安排去了工业产权局的代办处、知识产权代理所、法国最知名的企业汤姆逊公司、欧洲专利局等考察学习,全面接触了法国知识产权的工作体系和框架。   在这一次海外学习中,法国组的学习时间最长,也最为系统。文希凯、刘眉、吴人新每天不是在考察学习的路上,就是在学习交流中。扑面而来的是新知识,应接不暇的是新问题。“这就好比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清晰的框架图。这张图让我看清楚了专利制度是一个系统,而不是简单的法律条文。它将我领进了知识产权这扇门。”文希凯认为这是一次系统的启蒙教育,之后的30年直到现在,她都在这扇门后寻宝。   在其他国家的学习一般是3个月或是半年,他们大都在基本的理论学习后就分开各有侧重地学习。在日本的学生一开始,都在日本知识产权研究所由所长吉岭桂亲自负责指导学习基本理论。之后,马连元继续留在研究所学习专利法,回国后直接进了法律部,后来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郝庆芬则在流程管理专家的指导下,到申请科、公报科、登录科等各个部门逐一熟悉。回国后,在专利局做业务准备时,她把日本学到的分类法直接用到了世界专利分类表的翻译工作上,也把日本专利申请时用的表格样式复制到了中国。在德国、美国学习专利审查的研究生分到了不同的审查部。有的研究生专攻专利代理,学成归国后就一直从事专利代理工作。   在不同国家学习的进修生各有专攻,组合在一起其实就是一幅完整的专利工作的体系框架图。回国后,他们就分赴这个框架的各个角落精耕细作,并各有建树。   首战告捷,他暗喜搭上了这趟早班车。   1981年初,刚来英国专利局学习了3个月的杨采良,就为多年苦于没有专利保护的同胞争了一口气。 当年同在德国进修的煤炭部的医生王大觉在国内发明了“骨骼复位器”。一位英国的同学从他口中得知后却将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王大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发明创造被他人据为己有,很是恼火。经中国使馆的介绍,他在一个像库房一样的屋子里找到了正在看书的杨采良。当时,已经在代理所学习的杨采良扔下书,立即找到代理所向杰克逊老师求助。杰克逊分析:“虽然对方申请在先,但是只要有王大觉在国内构思的图纸为证,打官司不见得会输。”有了这样的法律援助,王大觉马上找这位英国同学交涉。最后,王大觉成为了这件专利的共同申请人。   这么快学以致用,还能立竿见影,着实让杨采良扬眉吐气了一回。他庆幸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也暗喜赶上了这趟早班车。   1980年国庆期间,杨采良和同学一到伦敦就退掉了英国大使馆安排的住房。为了省钱,他们自己租了一个拥有4个床位的房子。   就是在这个屋子里,还在英国专利局学习专利审查时,每天晚上他都要从办公室的书柜里,找一叠补充资料书籍拿回来慢慢消化,第二天放回去,又更换新的内容。这样不断抽丝剥茧,杨采良发现,其实审查员的工作就是两个字:“比较”。在实务中不断总结并提炼专利工作的实质,他像在荒漠中寻到了古墓珍宝一样地欣喜。   这时,其他各国的进修生陆续回国了。从日本回国的进修生带回了两个沉甸甸的大木箱,里面装满了学习时用到的书籍、资料,还搜罗了日本专利申请、审查业务中用到的各种表格、文件。在这些“物件”上,承载着他们对于中国一定要改革,要开放,要建立专利制度的坚定信念。   回国后的进修生一开始被安排住在北京复兴医院的地下室,后来随专利局搬到了首都工人体育场,之后又到了西郊八里庄。此时,正值专利局工作低潮,有人陆陆续续调离。但是,即使住在不通风不透气的地下室,这批从国外回来的进修生也没有丝毫动摇。他们带着各自的学习心得汇报交流:以早期公开和延迟审查为特点的德国和日本专利法,以先发明原则为特点的美国专利法,以登记制为特点的法国专利体系……有如一支名副其实的“多国部队”。   学成归国的科情所研究生,考虑到当时国内还未开始起草专利法实施细则,决心把起草专利法实施细则(草案)作为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他们集各国制度的优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述了很多国外法律中晦涩的概念,为中国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的正式颁布做出了贡献。   乔德喜再一次来到怀柔雁栖湖畔。一年前这里还是科委干部学院,现已被改造成专利局怀柔培训基地,200多人的教室和住宿楼粉刷一新。一年前,他还在尽力透过老师的描述想象专利是什么,这一次,他要主讲一堂专利的专业课。当过老师的乔德喜在讲台上驾轻就熟,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画起了美国专利受理、审查、复审到批准的整个流程。“虽然专业内容难免枯燥,但是他讲起来却通俗易懂,我很容易接受。”当年坐在台下主管人事工作的何文彬,事隔30年后回忆这堂课记忆犹新。   几个月后,杨采良带着“ 英国军团”,也站到了专利培训的讲台上。    那批种子不断生根发芽,长成后又开始播撒新的生命。   专利法起草历时5年才破土而出。而之前,中国专利局的人才培养工作从未停止。从1979年到专利法颁布,我国共派出了200多人次到十几个不同国家的专利局学习交流。   第一次3个月短暂学习归来带回一大堆问题的田力普,1年半后带着问题再次来到了德国慕尼黑,这次他和王晓光在德国专利局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学习。王晓光不再担心德语交流了,而田力普流畅的表达、敏捷的反应已给德国专利局局长豪依塞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何文彬回忆,当时的专利局局长黄坤益说过,豪依塞尔有了“夺才”之心,曾问他能不能让田力普留在德国专利局工作。   1984年,中国第一部专利法颁布,一度黯淡的专利工作局面明朗起来。田力普再次被派去德国专利局学习专利复审无效业务。1988年,中国专利局工作进入平稳运行阶段,各项业务工作正常运行,中国专利事业发展需要更多的研究型、专家型人才,田力普遂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第四次来到德国马普专利法研究所深入研究专利制度。   马连元、文希凯、杨采良、郝庆芬等随后也陆续多次出国学习。   1985年之前,中国专利制度建设曾一波三折,然而这些经过国外专业训练和熏陶的年轻学子,带着国际化的视野,毅然坚守在建局、培训等业务的第一线。1985年,中国专利法正式实施,中国的专利事业如同地壳下运行多年的岩浆,喷涌而出,不可阻挡。而厚积薄发的学子们,伴随着专利事业的发展,也逐渐成长为各自工作领域的中坚,直至成为部委级领导。   武衡老局长当年的愿望实现了,那批种子不断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开始了新生命的播撒。 田力普在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利局电学审查部、自动化部等多个部门任职后,2005年升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当时,美国知识产权界还在呼吁一个有专利经验的人来接替杜达斯出任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而中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专家”。欧盟驻北京代表处知识产权官员马斯?帕特洛克称:“田力普代表了一种新的管理风格和新的官员风格。”   这种风格得益于他从学术到管理的全面历练,也得益于他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国际化视野,能够博采各国所长。这一切,田力普却将其归结于“中国专利局的创建者对于一个青年人系统、反复和长时间的培养”,并身体力行地将这种思想内化为他管理风格的一部分。   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并列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就在这一年,田力普将知识产权系统的37位优秀骨干和青年干部,派往国外进行中长期学习和进修,30年前曾经培训过中国第一批专利人的法国斯特拉斯堡国际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又多了两名中国学员,而国内“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知识产权报记者 刘 仁) 10-01-14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学研究|3378 次阅读|1 个评论
甘霖工程纪实1
热度 1 mafanshuibao 2011-3-24 22:58
这算是正式博文第一篇吧。“甘霖工程”其实是你对自己正在进行的集雨利用研究的昵称,自己使用而已。你打算把这研究过程在博客里展示出来,所有的美丽和不好看都放在和煦的春风里任其舒展吧。 2011年3月21日,你本想下午去彭阳,检票时被告知班车取消,无奈,你只好改签成22的票了。22日,班车行至固原时就下了高速,高速路封闭了,就连司机师傅也搞不清楚啥原因。沿着普通公路走吧,不多时,就堵在了开城乡一带的山梁上。听说前方堵了好几里路,等了半个多小时,车上的人就开始自行疏散了,有步行向彭阳方向走的,有转身回固原的。你向司机打听清楚堵车点离青石嘴的距离,师傅说是8华里,于是你就背上你新买的旅行背包,在数不清的大卡车和小轿车的缝隙中,向青石嘴走去。南部山区前两天下雪了,积雪尚未完全融化,远方的山梁都覆盖着皑皑白雪。当时,天气晴朗,微微有些风,你把你那条花头巾套在头上,估计堵在路上的人会注意到你,说不定他们会以为你就是徒步旅行的游子。在这几里路上,你的心跳动得无比舒畅。 到了彭阳县城已经是下午5点过了。 第二天,3月23日早上,你和闫师傅商量好,他找一个车,来县城和你采购搭棚的材料。中午时分,他开着一辆敞篷车车,满脸笑容地来了。你终于坐了一回敞篷车,只不过是比保时捷911少了一个轮儿。东市买水管,西市买钢管,南市买木条,北市买......对不起,暂时只买了三样。剩下的水泥、砖、沙石只有等下一回再买了。 好,流水账记完。现在简要说说你搞的“甘霖工程”到底是什么吧。你在前年的某个夜里,终于懂得了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干旱缺水问题的途径,那就是搞集雨!你现在搞的,就是搭建集雨棚,将雨水蓄集到蓄水池里,然后再用微灌技术灌溉种植在集雨棚下的作物。很简单,一句话就说完了!呵呵,有点困了,先洗洗睡了。下一回有图片,博文估计能热闹些。 多谢捧场哦,欢迎参观指导,来人来函,一律欢迎哦!
个人分类: 农业水|3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克兰群众跑步活动及跑后娱乐纪实
热度 2 harveyho 2011-3-18 14:12
奥克兰群众跑步活动及跑后娱乐纪实
上星期日的Round the Bays 群众跑步活动有几十年历史了,一年一度,至少有4,5万人 参加 ,跑8.4公里。 这还是注册的跑者,没有注册,跑热闹的也有一两万人。各个单位也积极组织单位职工参加。一个单位一个T-shirt样式,五花八门,赛后还有各单位招待员工的摊位,处处是烤肉的香气,轻松的心情,图一个气氛。 是日天气晴好。跑步路线是沿着海岸线。 跑步前: 参加人很多,连起跑点都看不到: 前面人太多,开始行进缓慢,到开始的大门都差不多4分钟。 看这黑压压的人群: 前半段开始感到 小腿 酸。 后半段,保持匀速,水站没有喝水 。越往后段,看见前面的跑者身形,腿型也越好。这些人应该是保持 锻炼 的。最后150米冲刺,超了不少。时间54分钟。 跑完后去单位的摊位补充能量。 这是我们单位的人: 吃了烤肉饼,鸡肉串,两个香蕉,加一杯橙汁,一支冰啤。不敢再多吃,因为还要原路跑回去,又是8公里! 单位的健身中心的小伙子们在帮忙烤肉,香肠,鸡肉串: 其他单位的人也娱乐开了: 这位跑友在生火准备烤肉: 部队的人也有跑: 小孩在玩滑草: 去年的T-shirt: 难忘的一天。相约2012!
个人分类: 生活|375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温总理视察广州生物院纪实
zhangqw 2011-2-20 23:36
http://www.gibh.cas.cn/xwdt/zhxw/201011/t20101117_3018353.html 2010年11月12日上午,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全体师生员工怀着激动与兴奋的心情迎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1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伟良先生之助学报告纪实
热度 1 fanquanwei 2010-10-27 19:37
助学报告 活动日期: 2010 年 10 月 3 日到 2010 年 10 月 5 日 背景 9 月初时无意中浏览到萤火虫爱心助学网站,看到网站内有关助学的方法及学生的资料,很多学生家庭的背景非常凄惨,不少学生都是无父无母。 但是考虑到在中国,很多慈善款项都是不能到达真正需要的人手上,所以特意打电话给网站的负责人了解情况。助学网站的负责人 - 魏盼主任 - 邀请我到宿迁了解具体的情况,而主要的目的是亲身到我所挑选的 10 个受助学生家里深入了解。 10 月 3 日 (与助学负责人见面) 下午一点从上海出发,大概经过 550 公里的路程,当天六点钟已经达到宿迁的酒店。 那天晚上助学的负责人 - 魏盼小姐 - 亲身到我下榻的酒店会面。其间我了解到助学网站完全是宿迁电视台拨款运作的,跟我们资助给学生的 400 元完全分开。这个助学计划启动于今年 1 月份,作为宿迁市政府与宿迁电视台一个扶贫计划。 那么我们资助给学生的 400 元基本会每个月从学校分发给学生 30 元,( 30 元 x 12 月 =360 元),另外剩余的 40 元会在考试发给学生。为什么资助的金钱不全部直接交给学生或者其家庭,魏主任也重申以下网站的观点,我完全没有任何异义。 http://my.xichu.net/?action-viewnews-itemid-92857 10 月 4 日 (探望 5 个受助学生) 靳世杰 ( 10 岁,父母已经过世,与奶奶爷爷生活) 早上 8 点与魏主任到了小学接见他 ,接着与他奶奶及其学校陈主任到其家中拜访。家里与学校距离大概 5 、 6 公里,因为爷爷奶奶年纪都比较大,所以世杰需要每天自己走路上学,每天走路来回都超过 2 个小时。 世杰非常听话,我与他说话时他都非常仔细聆听,而且到家了还主动给我们倒水。后来不好意思问他奶奶拿证明他的父母过世证据,那是因为担心资料不属实,父母是在外地打工所以没有在家里;世杰的奶奶立刻把户口本拿出来给我们看,确实证明父母已经不在。 陈虎 ( 15 岁, 7 年级,父亲在他 1 岁时离开,而母亲后来改嫁,一直都没有回来探望孩子;孩子现在与祖父母一起生活) 到他家拜访前,他老师说上一个星期他在学校突然晕倒,就是因为孩子家里贫穷,祖父母年纪也超过 70 ,所以懂事的陈虎将祖父、祖母给他在学校用的伙食费,又都留给了他祖母,而他只吃从家里带来的一点干粮,所以才撑不下去。从我亲身观察,这个 15 岁的小伙个子长得非常单薄,证明营养不够。 这个学生确实是我探望学生中印象最深刻的,因为原先我们计划 9 点到他的中学,而他 7 点已经达到中学等待我们,就是因为中间的时间耽误了,我们到 10 点半才到达他们学校。其间就是因为农忙,他告诉了当值的老师先回家帮忙。当他祖母到农地告诉他我们已经到达,我看见他从老远跑过来,非常雀跃我们的到访。 当见面时,他立刻主动叫了一声:李叔叔,您好!而且非常机灵把前面的一辆自行车挪开,让我的轿车从容开到他家门口。 与他谈话中,我确定这个孩子非常懂事,而且非常有礼貌,在短短一刻钟内,谢谢您,李叔叔这句话已经听到不下 10 次。 他祖母后来把我们带到一个破房子,这个房子就是陈虎原先的家,就是因为家里穷没有金钱修补,所以一直掉空,所以现在他们都是寄居在他二叔的家。同时她祖母解释因为家内穷所以还晚才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所以现在 15 岁还在念七年级。 仝龙 ( 11 岁,父亲差不多 50 岁,母亲过世) 下午第一个探访的学生,随行还有他学校的 2 位老师。学生还是比较活泼,而家里比较破旧,可能只跟爸爸生活,家里也相对凌乱。 探访时爸爸在隔壁村干活,所以没有沟通,只是看到家里附近很多同年纪的小孩与他玩耍。 袁宇朋 ( 10 岁,父母离异,父亲已经一段长时间没有回家,跟爷爷奶奶生活) 家里确实穷困,甚至连一台电视机也没有。孩子非常自卑,与他说话时一直低下头。听他奶奶说小孩一直问他母亲在那,确实从小缺乏母爱。 施克全 ( 11 岁,因为父亲智力有问题,母亲在他 1 岁时已经离家,现在跟着他小叔、爷爷) 孩子比较调皮,整天爱玩耍,而小叔及爷爷也不懂教育 10 月 5 日 (探望 5 个受助学生) 张雨青 ( 12 岁,小学六年级,父母双亡,还有一个姐姐,与爷爷一起生活) 张雨青生长在一个环境还恶劣的家庭,父母在他 8 岁时就离开,跟着爷爷一起生活,而奶奶因为半身不遂,所以更加添这个家庭的负担。因为家庭的不幸,我们探访当天,他姐弟俩都没有特别的笑容,可以见到他们两的生活是非常悲惨,而心灵的创伤非笔墨所能形容。 就是因为家庭的不幸,他们两姐弟更加用工学习,而姐姐更加在当地最好的中学念高三。从他们的邻居打听,他们家庭还欠人家的钱,主要是供姐姐读书。 石志宾 ( 12 岁,小学六年级,父母离异,寄居在三叔的家里) 因为学校老师也不太清楚这小孩的家,所以由张雨青带领我们去这孩子的家探访。 这孩子的背景非常复杂,爸爸早年在宿迁认识了一个哈尔滨的姑娘后结婚,后来更加把宿迁的房地卖掉,移居到黑龙江,在当地经营一家农场,后来农场经营不当倒闭,夫妻俩就因意见不合而离婚,孩子的抚养权归父亲。 但是因为父亲年纪已经差不多接近 50 岁,又没有学识,所以在浙江只能帮人收破烂,没有任何金钱给孩子学习,更加不幸的是老家已经没有地、没有房子,孩子只能寄居在三叔的家里。 有关小孩的背景就是三叔告诉我们的,后来我亲自与孩子聊天也确认属实。虽然三叔愿意收留他,但因为他家里还有两个小孩,压力也非常大,所以他的妻子也极力反对。情况更不乐观是孩子的户口现在还在黑龙江,所以没有资格领取低保,而且以后要在宿迁念书会非常苦难,所以我们魏主任嘱咐他们尽快把孩子的户口迁回宿迁,但是三叔告诉我们要把户口迁回宿迁需要给宿迁当地的官员疏通费,魏主任说如果有官员这样做请立刻告诉她,她会透过电视台给他们压力。 最后当我离开时,其中一个邻居跟我们说孩子三叔的妻子经常责骂这个孩子,所以孩子的生活也非常不愉快。 周立才 ( 12 岁, 小学六年级,父母双亡,与叔父住) 探访周立才当天,他几个叔父都与我们沟通,他们还是比较照顾他,可是他们的年纪相对大,几个叔叔到超过 40 岁,所以教育还是不够,孩子的读书比较落后。 潘巧 ( 13 岁,小学六年级,母亲在婴儿时已经离家出走,父亲也于 2007 年意外离开,后来祖父母也相继离开,剩下一个人) 探访当天是他们的潘副校长陪同,潘副校长不断夸赞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虽然是一个孤儿,但学习上与性格上都是非常优秀。 当我们一进孩子的家里时,门口种植了一片菜园,都是这个孩子一手打理,而且打理得井井有条。走进屋子内看到很多奖状,而且多次评为三好学生,现在还是班长。魏主任翻开他的日记,内面记录他要坚强生活,而每字每词都让魏主任感动,甚至把孩子搂着哭了起来。 屋子内非常简陋,没有电视机,而且被子与枕头没有被罩及枕头套,只因为小潘巧没有多余的金钱购置这些必需品。房子内只有书本,孩子说一些是从学校借来的,一些是邻居给的,孩子非常爱好阅读,而且在沟通中发现孩子对读书的渴求。那时随行的彭主任说明年一定让潘巧进他的学校。彭主任是泗洪县育才实验中学的主任,而育才实验中学是泗洪县最好的中学,也是宿迁非常著名的中学。 同行中还有一个泗洪县的王先生,他也是对这个助学计划半信半疑,他还带着他的儿子及子侄同行,希望通过探望贫困的学生来教导他们。王先生与离开时与我说他也非常感动,对于这个计划非常支持。 李杰 ( 13 岁,中学八年级,父母相继离世,现在大舅照顾) 这是最后一个探访的学生,因为到达他家里时已经非常晚,大概已经 7 点了,所以没有太多时间沟通。 孩子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内向,与我说话时一直低下头,我问他对我这次帮助有什么要求。他只是很含糊的回复:大舅对他非常关心,也给他零花钱,所以不知道我可以帮他什么。我觉得他是很自卑,所以我握着他的手说:我这次过来就是要了解能帮助您什么,您需要相信我,也要知道自己的困难。他终于告诉我:大舅与舅妈有些时候会因为钱的问题吵架,让他非常伤心。后来我知道大舅还有一个 20 岁的孩子在无锡打工,也有结婚的计划,所以家里确实有不少的压力。 临离开时我把一点金钱塞在孩子的口袋里,孩子说裤子的口袋都是漏的,而且我发现他的衣服比较破旧,所以希望下次再到他那里给他添置衣服。 后缀 第一天摆放一所小学时,他们的校长知道我们的好心,把其中一学生的档案给我,而且让这个学生及她的四奶奶到学校会见我们,因为我表姐答应帮助学生,所以我就把这个学生推荐给我表姐。有关学生的资料如下: http://my.xichu.net/?action-viewnews-itemid-92999 结语 这 2 天 3 晚的经历确实非常有意义,如果换个位置,您是他们,您会怎么面对前路?金钱虽然是非常重要,但是爱心与关怀是金钱买不到的,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以缺少的元素。 所以未来的一个月我会再到他们那里,希望付出我的关怀,盼望您们也能有这份爱心。
个人分类: 文艺品评|2006 次阅读|1 个评论
《朝华午拾:我的考研经历》
liwei999 2009-12-13 06:14
立委按: 这是我《朝华午拾》怀旧系列的第一篇,从此一发不可收。回想起来,人的一生,高考和考研的“跳龙门” 确实是命运的根本转机。最近探亲,老哥和师姐都跟我说,同辈人后来的生活道路,大多在冲刺龙门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很不公平,因为很多同学所具有的才干和潜力,应试教育是不能全面衡量的。但是,社会就是这样来鉴别的,本质上还是科举制度。机会和资源最终落在少数幸运的跃过龙门的同学身上,让人不胜唏嘘。 我插队一年,考上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77级本科, 在安庆师范学院 英语系念书。本科很茫然,也很委屈。课程既不正规,也不紧张。但同学素质大多不错,一个赛一个刻苦,跟我一样迷茫。我除了上午上课到场点卯,从来不把课程当回事。下午睡觉,晚上最活跃:自学《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背诵《离骚》、唐诗和宋词。后来在哥哥的引导鼓励下,又投入大量精力写小说,写的都是过去的中学生活参杂着白日梦,常常通宵达旦。 77级毕业照 毕业那年,跟大家一样,考研究生,报南京大学外语系英美文学专业。一败涂地。我们的教育怎么能跟南大比。后来到社科院,有一个苏州女同学就是南大外语系77级,她告诉我,那一年研究生考试奇难,报名人数特多,大多成绩低得不可思议。我第一次尝试就碰了个硬钉子。那一年,我们班级就考上一个,上海男生,去了安徽大学外语系。 毕业后分到离家不远的邻县繁昌中学教书,有两点体会:首先,我不适应教书,尤其是低年级和程度差的班级(“坏班”),主要是压不住阵,没有办法对付调皮的孩子,上课跟上刑场似的。(教重点班或者高中课还好,学生比较佩服和尊重我,感觉良好。)其次,老当心时间长了,控制不好,会和女学生发展出不合适的关系或感情纠葛。也许是生理原因,女生在初中很容易仰慕或崇拜年轻男教师,这时候,如果男教师把握不住,就容易犯错误。(到了高中,这种情况又缓和一些,女生学会克制自己,也多了一些羞耻感和顾忌)。繁昌中学曾有先例,结果很悲惨,师生双双跳楼,男教师肝脑涂地。现在回想起来,中学男教师确实有一段危险期,如果尽早恋爱结婚,也许这危险期可以快点度过。好在在繁中,我和另一位男教师合一间宿舍,女生来找,彼此均有顾忌,但是内心总有些后怕,因为心里很喜欢几个女生。 唯一的出路是考研究生。于是,拿来报考手册,翻来翻去,发现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有一门机器翻译专业,要求很特别:考两门外语,语言学,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政治和综合考试。觉得有戏,可以扬长避短,毕竟在我们的年代,会数学的人还懂两门外语,几乎没有,而会外语可以考数学的人也难得。我学过高等数学,只是没有听说过离散数学,问了一些人,各有各的理解,也是一头雾水。至于 机器翻译 是个什么玩意儿,也高深莫测,就去请教在南陵二中教数理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与众不同,爱读书,很通达,有自己的见解。他非常肯定地说,“这个专业好,是个交叉学科,容易出成就。学科本身很实用,有前景。”他这一番洞见,使我坚定了主攻方向。 这一次考研,仍然不中,主要坏在“综合考试”:语言所借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试卷,从中文系各科抽选题目,考什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在哪一年,等等,缺德透了,非中文系的人明摆着吃亏。好象“离散数学”也栽了。但是北京还是派人到繁昌对我做了外调,证明我已经擦边。这给了我很大信心,至少不是在黑暗中摸索了。也知道我的扬长避短的策略是对的,不然,偌大的中国,为什么我考栽了还有幸被外调呢?很显然,更多的人考的还不如我(后来知道确实如此,那一届该专业一个也没有达标,这才有下一年接着再招)。 第二年再战,准备仍然辛苦,但目标很明确。到邻县宣城考场,住在一个简陋的招待所,一连考三天,下场后精疲力竭,直想哭。晚上钻进电影院,可找到发泄场所了。演的是两个国产短片,艺术水平很一般,但是好在有一点悲剧意味,于是跟着剧情,从头哭到尾,直哭得天昏地暗,但是非常非常痛快,好象把积压了很久的情绪释放出来了。 好事多磨。我的面试通知(挂号信)在邮局丢了,邮递员明知丢了(有记录),也知道我是收信人,却想蒙混过关,并不通知我。多亏语言所秘书刘老师办事严谨负责,给我的中学挂了长途(一辈子感激刘老师!)。当年的通讯可不像现在,这个长途挂了一上午才通。刘老师告诉我们校长,今天应该是我面试的日子,怎么不见人。看我山高路远,可以再作安排,但务请火速来京面试。后来,失职的邮递员看见事情败露,托熟人请求我们高抬贵手,不要追究他的责任。贵手倒是高抬了,但他可知道,这一失职可不当紧,差点断送了我的前程,其严重程度无异于谋财害命。 再后来就是爸爸陪我上京面试,和接到录取通知后的几个月腾云驾雾的日子,那真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美妙感受。一辈子从来没有过如此的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真的不知道怎样表达喜悦,干脆一个人爬山,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任由荆棘刺破皮肤,滴着鲜血,享受火辣辣的快意。连续几天,每天爬山到不能动为止。九月进京,心情同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 别儿童入京》)。 对于一个南方山城的中学教师来说,考研确实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这些跌宕起伏,非凡的经历和感受,跟考研的重要性是相称的。但是,回想起来,考试定终身必然需要运气,而运气并不总有。当时也许没有注意到这个特别的专业和特别的要求,也许该专业前几年已经招到了,不再招生,如果语言所的刘秘书工作不是那样尽心尽力,我很可能永远留在那个小城里。另一方面,生活也不能仅仅看所谓事业有成,应该总体来看生活质量和各人的自我生活满意程度。在确保温饱的前提下,很难从表面评价人生的好坏。据说,在中国相当一段时间,东北农民,活得最滋润,没有压力。因为土地肥沃广大,广种薄收也有不错的所得,可尽情享受“十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世外桃源生活。在世界范围,据报道生活满意度最高的是比较贫穷的印度(宗教起了很大的精神作用),而生活感受最差的是日本。我的一名日本朋友,以前在一家机器翻译公司工作过,告诉我,尽管薪水好,却是非人的日子:她眼看几个同事有的精神跨了,有的自杀了。她后来去澳大利亚读研究生,成了穷学生,却有跳出苦海的感觉。 2004-05-28 Buffalo, USA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12748 次阅读|8 个评论
又见红旗夜空舞
高小强 2009-10-19 23:4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吕启祥文: 阔别五十载 相见如梦寐----重返海南纪实
黄安年 2009-5-18 16:40
吕启祥文 : 阔别五十载 相见如梦寐 ---- 重返海南纪实 黄安年授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5 月 18 日发布 (按 : 笔者授权发布中国艺术研究院吕启祥的长篇原创散文《阔别五十载歌载 相见如梦寐 ---- 重返海南纪实》,文中真实地反映了她 52 年后重返海南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1954 年 , 我自愿服从广东省教育厅的统一分配来到广东海南中学任教 , 三年之后的 1957 年参加高考离开海南 , 到了北京 , 至今 (2009) 已五十二个年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 , 海南在我的记忆中始终珍藏,重返海南的心愿从未放弃。说来也怪 , 我周围的师友,无论少长 , 去过海南开会、讲学、旅游的比比皆是,独我这个老海南却始终没有重返海南的机遇。居京半个世纪 , 南下也有多次,去过广州、去过福建、去过香港、还去过新加坡、吉隆坡 ,1998 年甚至还去了宝岛台湾 ; 唯独未曾跨越琼州海峡踏上我的海南故土。 海南海南 , 你我果真如此缘悭吗?不是的 , 机缘可以由人创造。须知 54 年夏天我还是个未满十八岁的青年 , 如今已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了。时光不容再延宕,我决意在今年清明前成行 , 以偿宿愿。 老同学也是海南老教师的陈士其生前多次诚邀我回去,如今陈士其已经作古 , 此来仍是应士其邀约 , 更是偿我宿愿。在海口机场接我为我安排种种的 , 正是士其的夫人范老师。 寻觅故地 今年 3 月 26 日 , 我乘从北京直达海口的飞机 , 只消三个半小时的航程,飞机班次很多 , 可谓快速便捷。 1954 年夏我是乘船从广州到海口的 , 约需两天 , 第一天在珠江中航行,比较平稳,次日出海 , 船只颠簸,呕吐者不少 , 如果躺在铺上 , 少食不动 , 则可倖免。到达时不能靠岸,还得用驳船 , 颇费周折。 1957 年我去北京上学时水陆兼程就更复杂了 , 记得先是从秀英码头过海 , 到海安 , 乘汽车到湛江 , 再转车到江门 , 在江门坐一夜船沿珠江到广州 ; 尔后从广州乘粤汉铁路火车到汉口 , 渡长江 , 再从武昌乘京汉线火车到北京前门站。那个年月 , 无论在海南教书或在北京读书 , 其间几乎是不回家的 , 所以路途至今还记得。五十多年后 , 就算不是飞机仍坐火车 , 不仅长江大桥早已建了好几座,就是琼州海峡也可以不下火车地直通过去 , 早年的那些旧路、旧地 , 怕是踪迹全无了。 海口变大变新自在意料之中 , 我特别留意的是那条海府路。顾名思义,这是原先海口市通往府城的路。海口市区原本很小 , 所谓府城是琼山县的府城,海南中学座落府城。因此早先要进城,要从学校到市里去开个会 , 必须走这条路。记忆中这是一条间有石子的土路 , 为走这段不算短的路我还学过骑车 , 自行车的轮子在并不平整的坡路上常被石子硌得转了向。路的两旁很荒凉,基本上没有店铺,沿路大树下是有名的雷区,遇上雷雨天气得倍加小心防雷。五公祠是一处简陋颓败的庙宇,是必经的处所。府城有一条贯通的街,有一个不小的电影院,还有一个虽不大却味美的饭馆,我们到来后第一顿饭就是在这里吃的 , 我至今记得那冬瓜盅,好吃极了 , 包藏着干贝一类海货 , 又香又鲜 这一切自然已是记忆中的陈迹,如今的海府路又宽又长 , 是现代化标准的双向各四车道的柏油马路,高大挺拔的椰树排列将机动车道和行人道相隔,路旁有原海南行政区党委、区政府等建筑 , 这些建筑在先而修路在后 , 截弯取直的结果造成民间戏称的歪门斜道,目前这些颇新的建筑已经改做它用 , 在搬迁后的新址上盖起了更新更漂亮的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大楼。除了海府路 , 其余的马路更加宽阔平直 , 椰树成行、绿荫夹道,都是新开的 , 包括海甸岛等岛屿都有大片新开发的地区 , 滨海的高档住宅区和星级以上宾馆更显豪华新颖 , 滨江大道一旁大批简陋的房屋在拆建中 , 全城显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这一切与我的记忆毫无关联 , 就像认识一个从未到过的城市一样。 被称为 海南第一楼的 五公祠, 是为纪念唐、宋朝时期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诠而建的, 作为海口市象征性的重要历史文化古迹经过了修缮、保护、扩建 , 已成为颇具规模 , 相当完备的一个旅游景点了。我去时接近傍晚,游人不多 , 碰见一个旅游学校的实习生 , 十分热情 , 讲得生动有趣而不离谱 , 殊属难得,普通话也相当标准。海南旅游业正需要这些年轻人。景区的核心部分为祠、碑、像、匾,陈列和说明相当充分 , 也明白晓畅。 五公祠东侧为北宋大文学家苏公东坡,单祀一祠。这些从中原流放到蛮荒之地的朝庭官员历尽坎坷,磨练了生命意志 , 也播撒了文化种子 , 海南人民至今记得他们,纪念他们。景区内新增既现代化又富民族特色的 五公祠陈列馆,占地面积很大 , 还有一个放映厅,馆额为启功先生所题,看去倍感亲切。另一处位于西郊的重要历史遗迹海瑞墓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为我前所未见 , 此次参谒,正值雨后 , 空气新鲜 , 几无人迹,树木苍翠欲滴。这两处景区环境整洁,管理有序,给我良好印象,但愿旅游旺季也能保持这样水准。 对我来说,并非一般旅游观光,此来海南所要寻觅最重要的故地莫过于我工作过的地方海南中学了。到达海南的第二天上午,在范老师的带引下 , 我们自住地乘 16 路公交车到达终点就是海南中学。五十年的风雨沧桑,陈迹难觅,这个我是有精神准备的。听说校门还在 , 所以我的第一目标是校门,原校门是一座牌坊式建筑 , 门额上广东海南中学,是毛体 , 猜想是从毛泽东书法中集字而来 , 当年我们佩带的校徽也是同样体式。现今出现在面前的校门我感觉仍在原地 , 只是体量较原先高大,飞檐装饰也较前堂皇,而最重要的区别是校名广东二字已取消,因海南 1988 年建省 , 不再隶属广东 , 校名也重新请人题写 , 字体全换。不管有怎样的更改,找到了海南中学的校门 , 值得欣慰,当下拍照,留个纪念。进入校园,我最惦记的两座老建筑是凤棲堂和雨亭楼。后者在学校的中轴上 , 是座两层楼建筑 , 楼梯和楼板都是木结构 , 记得当年我上这个楼时脚下木板都咯吱咯吱作响,已经很旧了 , 如今果然踪迹全无,拆除净尽 , 与后边原本叫工字楼的钢筋水泥建筑联成一体,重新规划,成为一组教学楼。那个工字楼曾经是我们教研室的所在地,现在已面目全新,看不出往昔形迹了。至于进大门右侧的凤棲堂 , 谢天谢地,依然保留 , 这是一个单体出廊厅堂式建筑 , 当年是教工活动场所,亦可集会。此堂建筑风格古朴、清雅,遗憾的是我看到时正值重新装修,粉饰一新 , 边沿色彩鲜亮,近乎庙宇,失却了朴拙古雅的韵致。既是一处老建筑 , 何不整旧如旧呢。 我们在整个校区转了一大圈,试图寻找我当年的住处即五个女教师所居的五贤祠,那是一排平房 , 室内是土质地面 , 面积较大,门外不远处有一口井,一棵大树。如今井和树都已不见 , 旧居原址更无从寻觅了。学生宿舍当年也是我每晚熄灯后必去巡看关照之地 , 记得是操场边的一长溜平房 , 今也荡然。说到操场,应是海南中学引以为傲的场所,不止是因为它大,而一则因为它有一个吴文虎助建的游泳 池,虽已废弛不用 , 但那坚固的围墙、泳池的规模,不同凡响,当为侨资助学的见证 ; 再是因为有一个风雨操场即室内运动场,一所中学有此设施堪称完善,可惜在我刚到海南的第一年遇上十二级台风,把风雨操场的屋顶整个掀跑了 , 是否修复我已记不清楚。偌大的操场此次重访竟完全消失了 , 原因是海南中学的校区已被分割,相当一部分划归海南师院即今海南师大。我们走进与海南中学紧邻的海南师大校门 , 一条直道想必就在原海南中学的操场上 , 道旁尚存原吴文虎游泳池前的一段墙垣以资纪念 , 其余全部拆除。海南师大校园内楼房林立,大操场想必早已成为建筑用地。至于原先海中校门外大片空地和图书馆以及教师家属宿舍等大片平房,升级换代自在情理之中。 到海南中学那天是 3 月 27 星期五 , 学生正在上课,教室内外很安静。我们只能悄悄地各处走走 , 在主楼门廊显眼的一面墙上张着榜,挂有上年考取北大清华学生的大幅照片,心中不禁生出无名感慨,升学率、上名校难道永远是办中学和中学生的光荣和梦想?风气如此 , 海南中学也难以例外。           重访故人 半个世纪在历史长河之中只是一朵浪花、一个瞬间;然而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却非同小可,有的人一辈子也活不到五十年 , 任何青壮年加上五十岁也都垂垂老矣。时隔五十二年 , 重又来到海南 , 我还能见到谁呢 , 我还认得谁呢?或者说 , 谁还能认得我呢? 回想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之初,有一种开国气象 , 一切都生气勃勃欣欣向荣,年青人思想单纯、奋发。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实施 , 急需人材,尤重理工 , 我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速成培养为中学数理化教师的 , 其实我们自己不过是个中学生而已。在广东省范围内,当时海南是最偏远和落后的 , 而海南中学 , 则是海南岛最好的完全中学 , 它的生源是海南各地最优秀的学生 , 它的师资堪称一流。我在这个学校里 , 亲眼看到各个学科都有业务精湛、经验丰富、教法娴熟以至臻于化境的骨干教师 , 稚嫩如我不敢丝毫懈怠,竭尽全力去完成教书育人之责。记得我每周约有 18 节课,做一个班的班主任,改作业批试卷常至通宵达旦,不以为苦。难得的是学校有尊师重教的好传统 , 教师之间有友爱互助的好风气。许多老师虽则名义上是同事,而于我实为长者、甚至长辈,我尽量找机会听他们的课,视为楷模。如今五十年过去,这些长我许多的老师多已故去 , 如同为化学教研室的罗玉绶老师、毛汉贤老师、吴学仁老师都已不在 ; 物理名师许禄丰;数学名师邓文谦、潘云、曾季兰 ; 语文名师陈宏;生物名师梁世燕;还有好几位教学出色且与我比邻而居的女老师 , 郭学勤(语文)、马寿璋(几何),程淡文 ( 地理 ) 可以说举不胜举 , 挂一漏万 , 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都先后离世或离开了。想起他(她)们,我既感温馨,又不免伤感。 海南中学 , 不仅是开启我教学生涯的福地 , 还是我思想政治成长的摇蓝 ,1955 年我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我特别怀念校长也是学校党的负责人林泉 , 他是从琼崖纵队艰苦战斗过来、解放初就转入文教战线的年青的老干部 , 在我心目中,他沉稳、亲切 , 爱护知识份子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青教师。我多么想见到林校长呵,一无地址,二无电话 , 无从联系呀。 事有凑巧,踏上海南 , 我试着给 1954 年同时被分配到海南中学的老同学、也是老同事、老伙伴现在广州的邝守真通电话 , 本意是告知她我已到海南 , 岂知她已定清明和老家在文昌的老伴吴钟鹏老师由广州同回海南扫墓,与我在海口正好有一天时间的重叠。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 我俩并未事先约定,却能故地重逢。凭借她的搭桥安排 , 我得以见到林校长和几位当年同事如今已年过八旬的老人。 我们来到林泉校长的家中,他已 88 岁高龄,眉发皆白 , 身板健朗,腰杆挺直,行动自如。除了比过去胖了一大圈而外 , 面容并无变化。我敢说,假如在路上遇见,我肯定能认出他来。当年,林校长瘦高白净,文雅沉着 , 用时下的话说 , 挺帅的 , 那时才三十多岁 , 在我们这样二十上下的年青人眼里 , 自然是可敬可信赖的成熟的领导人。记得在我入党前夕他趁公务之隙还到广州家访过一次 , 给我母亲深刻印象。五十二年后 , 能够再次造访他 , 真是我们的福份 , 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坐 , 喝咖啡,屋子不大 , 朴实无华 , 壁上挂满了他的书法作品,都是巨幅力作 , 龙、龟、海涛、宝岛、腾飞,望之令人振奋 , 仿佛看到老人宽广高远的胸襟。桌上放着两组塑像,一组是林校长的已故母亲和老伴,另一组是林氏三兄弟:林克琰、林泉、林琼,都是海南的老革命 , 如今唯有林校长健在。 虽则林校长在我记忆中形象清晰,其实我对他知之甚少。此来不仅得知他早年艰苦奋斗、从基层开始的革命经历,而且知道他调离海南中学后历任海南师专和海南师院的领导工作 , 尔后调任海口市副市长,在市长病重期间主持常务 , 其间海南大学创建需地千余亩,在海甸岛除原水产学校併入外 , 有八百亩荒地以每亩千元的低价批给了海大 , 这为海大的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校园基础。林校长始终认为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他力排众议作出决策 , 今天看来实属高瞻远瞩之举。目前海南大学是海南省第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 , 此行友人开车带我一览校区环境 , 果然规模宏大,建筑群落规划得当,各具特色,前景广阔。在参观校园时,我还不知选择在如今海口黄金地段的校区原来与林校长的远见卓识和鼎立支持有关 。林校长于 1991 年在副市长任上离休 , 至今已将近 20 年。离休后他关心下一代和老龄事业 , 继续发挥余热,自身酷爱书法 , 大有所成 , 任海口书协主席及海南省书协副主席。其实名份无关紧要,只要看他墙上所挂的作品就可见其热忱和造诣了。尔今 , 人们都叫他林市长,在我心目中,他是永远的林校长。在他不大的客厅窗外 , 我隔窗看到密密层层的兰草 , 想来他爱兰,兰有君子之风 , 不炫目不张扬,有节操有幽香,比德林校长是恰当的。 找到林校长,是老邝求托了另一位张光瑞老校长才办到的。张校长也是故旧 , 我在海南中学期间他是地理老师 , 当然比我们年长 , 承他盛情把我们聚到一起 , 他也过八十了 , 精力旺盛,谈锋甚健。席间还有一位八十一岁的老同事陆建坦,我竟然是在公交车上与他巧遇的。 那天在公交车上 , 如果没有中介,我和老陆即便照面也互不认识或者不敢相认,所幸陪同我的范老师说 , 前排上车老者是陆建坦,这样,五十年前的旧景旧情一下子涌上我的心头。当年陆建坦是个比我大约七、八岁的小伙子,瘦瘦的 , 双目精采有神,负责管理图书馆和办公室文件之类 , 话语不多 , 热情执着 , 记性尤好。我和他交道不少 , 那时寒暑假我都不回家,学校图书馆藏书颇丰,记得一些大部头如《约翰克里斯朵夫》之类都是那时瞎看的 , 是与我教学无关的闲书杂书。陆建坦总是有求必应,提供方便。 57 年我考上北师大,他的衷心祝愿尤令我感动。面前的陆白眉白发 , 自己出行 , 不靠人帮。他很记得我 , 还夸我当年勤奋用功。听着心里暖洋洋的 , 这是真情,不是虚套。他从教育局的档案部门退休 , 告诉我现在的人写的校史错漏太多。唉,这些后生为什么不去找这部活字典!感慨之余 , 很无奈。 重返海南中学那天,早在学校门口等我的有在海南中学的老同事林碧惠、陈大直夫妇,他俩极其诚挚热情地接待我们,特意在海南师范大学校园旁边的龙泉海鲜酒楼盛宴款待,令人铭感。记得当时,林老师是教地理的 , 陈老师则教物理 , 以后做党的工作。陈老师也是年过八旬之人 , 令我惊叹的是他的身体像五十上下 , 一点不发胖,匀称有力 , 步履轻捷,面容与当年相差不多。他从年轻时就擅长运动 , 游泳,至今坚持适量锻炼。可以说 , 陈老师是此次我所见到的故旧中变化最小的一位。还有一位八十开外的伍颜真老师 , 我离开后她才来海中 , 虽从未谋面却一见如故。是个虽多坎坷却心态很好的老教师。 算起来,我的重访故人可谓收获甚钜,八十以上就有五位。我生何幸,得此机缘,愿所有八十以上和不足八十的故旧身心健康、晚景顺遂。 除去老师长辈 , 故人之中还有学生 ---- 确切地说是同学 , 说实在的 , 当年这些学生 , 从年岁、学识、阅历都同我差不多,我向来不把他们视为学生后辈,而看作同学朋友。我在海南中学总共三年 , 教过初三的化学和代数 , 最后一年教过高一的化学 , 做过初三 (9) 班的班主任,好像还当过少先队的大队辅导员即共青团少年委员。学生中 , 小的小我三、五岁 , 许多学生与我同龄,少数大的年长于我。记得 1954 年秋季伊始,选人民代表 , 我因未满 18 周岁无资格参加选民登记 , 有的学生倒有选举权了。这不奇怪,当年海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 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而家境贫困 , 年龄偏大。其时校风很好 , 尊师重教,学生并未因我这小老师学识浅薄、毫无经验而为难我 , 倒是尊重有加、用功不怠。对于学生 , 我常怀感激之心 , 正因此,我也把海南中学看成我成长的一个阶段 , 看成我的母校。 五十年来 , 学生们和我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 , 毕业、升学、就业、政治运动、工作调动、生活变动。其中相当一部分曾在大陆就学工作卓有成织者在 1988 年海南建省之际回到了故乡,报效桑梓。而且,不论在何地从事何种工作 , 均已退休。五十年间,其中个别人 , 也曾偶有联系 , 但总体说来 , 我和他们之间,早已音信隔绝。同学中 , 王业隆是保有联系的一位 , 他是海南万宁人 , 多年来定居香港,是位资深的报告文学作家 , 虽常返乡短暂停留 , 也成客人了,他曾多次力促我重返海南看看并试图搭桥牵线。 另一位同学周经业,大约十多年前 , 大学毕业后在安徽中铁四局工作并退休 , 曾弛信北师大 , 言明要寻找吕启祥,此时我已调离北师大 , 居然被他找着而有了联系 , 周经业不时鼓动我回海南瞧瞧 , 并告诉我他的同乡、同学韩纫丰的电话 , 有了这条线索,我在抵达海口当日和韩取得联系 , 他告知恰好次日早间有 59 届高三 (4) 班同学的茶叙,地点在鸿运酒楼,议题是商讨海南中学 59 届毕业生五十周年清明节后在海南大聚会事宜,我算赶巧了 , 居然在这次茶会上一下子见到了当年高一 (4) 班(即 59 届高三 4 班)的 15 位同学,计有 : 韩纫丰、陈东荣、冯业本、邢光廉、梁居川、黄良辅、麦永福、陈垂洲、徐振佩、林道河、谢振高、王日升、吴乾平、陈锦辉、黄鉴魁。韩纫丰从海南省委统战部任上退休 , 他为我一一介绍了每个人毕业后考入何校、何系,学成后分配在何地从事何种专业 , 各有何专长和贡献 , 有的在海南建省后回来供职那些部门 我哪能一一记住 , 只要了一纸名录。总体印象是理工科的多 , 文科的少 , 不管是当领导还是在基层 , 都已是各行各业资深人士,他们的年龄都已经七十上下 , 退休约在十年左右 , 不少还在发挥余热。 又次日早间 , 在老学生张宗裕的邀约下 , 又同几位在我住处附近的鱼翅鲍满楼茶叙 , 这几位多是我教过两年 ( 初三后又升入本校高一 ) 的 , 比昨日的相处要长一些。张宗裕是我老同学陈士其的同行 , 工作在海口教育局研究室;冯玉成在海南外事侨务厅 , 广结侨缘 ; 冯业本在省科技厅 , 至今仍有咨询指导业务 , 他也是昨日聚会的一员 ; 陈本杰是具有资证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 在行业内卓有成效 , 如今仍为一知名建筑公司的总建筑师 , 同学们说海南的重大项目都少不了他的参与。除以上几位 , 还有符玉章夫妇是虽未上过我的课却也知道我,特意前来,符玉章是高三便被提前抽调参加工作 , 五十年来一直在海南党政外事机关供职,称得上老资格了。同学们说起一些往事细节,我竟全然不记得了。他们的模样,经过五十年时光的塑造,从青少年变成老先生,我自然认不得;然而他们的名字,只要一提起,我几乎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因为当年不断地批改作业、测验、考试,记分册上学生的名字会不断重复出现,彼时年轻 , 烙下的记忆颇为深刻,至今犹存。翻过来说 , 我不过是一个科任教师 , 化学课一周才两节 , 他们至今还能记得我 , 有位同学说 , 中学时代他只记得两个老师 , 我是其中之一 , 能臻此境,就是对我极大的奖赏了。 1956 年 , 我深受全国向科学进军尤其是陈毅副总理对知识份子讲话的震动和影响 , 深感自己知识贫乏,缺少后劲,长此以往,误人子弟。因而要求高考,感谢林泉校长的理解和支持 , 批准我报名。由于是在职教师 , 只能报师范院校,否则我多半会报北大 , 又因我性近文科 , 教无机化学初等代数尚称胜任,若高考必不敌应届学生。这样我就报了北师大中文系。于是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 , 在批完所有考卷并写妥五十余个学生的操行评语、结束期末工作之余,以极其有限的时间复习,与海南中学 57 届的高中毕业生一同应考。我清楚地记得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的母亲》,古文有《石壕吏》翻译之类 , 感觉很轻松地录取在了第一志愿。其实这一年全国只招 10 万另 4 千人 , 是招生数很少的一年。 我感恩于海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中央和偏远地区海南的时间差,整个地避开了反右这场风暴。 57 年反右斗争在京城已如火如荼而海南尚纹丝不动;当秋季我进入北师大时运动高潮已过。一批教授和学生已被划为右派,而一年级新生只须受教育就可以了。设想政治运动来临 , 身在其中 , 即便不挨整,也会伤及别人。如今能平安度过 , 真是幸运。想来我 54 年去偏远的海南 ( 有人吓唬我那里有风、雷、蛇 ) 完全是自觉自愿的 , 这大约是上天给我的好报。 南海明珠 今天的青年朋友恐怕很难想象我们当年的生活 , 放假不回家,不旅游 , 岂不单调乏味?相反,我们觉得很充实,平日忙工作 , 假期备课进修时间还不够用呢。我们的天地就是学校,离开校园的活动极少 , 记忆中只有一次是带学生去南渡江边露营,还有一次是教工活动去铺前港,两处都在附近不远的地方。今天看来,你这三年海南真是白呆了 , 连文昌、琼海都没有去过 , 遑论万宁、三亚了。那真叫坐井观天 , 海南有多美、多奇真没见过 , 顶多只能从学生由家乡摘来的新鲜椰子和菠罗蜜中闻到一些南国的香味。 此番重访总算走出了这个井,虽则走马观花,对整个海口、以至海南多少有了个轮廓在胸中。现在的海口市已经具备了一个省会城市的规模 , 老城已经处在新街市的包围中 , 狭小逼仄,但记忆中有 150 多年 历史的著名老街得胜沙仍可辨认,正在规划保护性改建中。海口新城的开发给人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 一是滨海地区连片成群的高楼大厦和超级度假别墅,此起彼伏,展现了我国后发经济特区的新思路、新特点;一是桥岛相连荒滩地区的合理利用 , 像海南大学所处的海甸岛, 90 年代初还是无人问津的不毛之地, 2003 年长达 2683 米的跨海世纪大桥的建成使得拥有 14 平方公里的海甸岛急剧成百倍上扬。 海南发展为了克服交通瓶颈难题,突出交通先行思路,海陆空齐头并进立体交叉运行 , 使得海南宝岛和祖国大陆畅通无阻。我目睹了在国内航空站位居前列的美兰国际机场、由北京直达海口和三亚的铁路运输,更有正在全线紧张施工的海口至三亚的高速铁路 , 明年 9 月通车后由海口抵达三亚只需 80 分钟时间。目前每隔 20 分钟的豪华型旅游车由海口抵达三亚四个小时车程在高速公路已经安全行驶多年,环岛快速公路也早已开通。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多年梦想的 琼州海峡 跨海大桥将 在 2012 年开工建设、 2020 年建成通车,这是连接广东省徐闻县灯楼角和海南省澄迈县道伦角的公路、铁路两用桥,大桥跨海部分长度将达 26.3 公里,在世界上仅次于新建成的杭州湾大桥,大桥建成后将使祖国大陆和宝岛海南真正联成一体。而施工难度极大的海底隧道正进行可行性论证。一旦跨海大桥开通,海南和大陆的交通联系必将更为紧密便捷,我国亚热带地区拥有广阔海疆的南海诸岛也将拉近和祖国内陆的距离,海南的经济、文化也更具活力和影响力。热带农副产品和各种物资交流使得海南经济优势得以锦上添花,而大陆的人才、科技优势更将形成多赢的局面。我们同机的乘客中就有家住北京在海口上班的公司族,还有许多候鸟式居民遍布全岛,夏季大陆居住 , 冬季春节迁居海南 , 像这样的人口流动今后肯定会有增无已。 海口再也不是五十年前我所居处的僻静、简朴、相对封闭、单一的小城,而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欣欣向荣发展中的新型城市 , 单以我们亲身体味的饮食为例 , 既有特色的文昌鸡和鲜活海味 , 也有东北家常菜、西北特色面食、湘川风味餐、西方餐点,几乎应有尽有。我们看到了一个保持海南特色文化的多元化的海南,看到了海府联成一片和海甸岛、 新埠岛( 8.7 平方公里)等 岛屿相连的新海口。朋友驾车两个多小时带我观光新海口,这里路网通达、街道宽阔、椰树成行 , 这里的商业区和居住小区已经相对成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这座拥有 160 万人 ( 户籍人口近 130 万人 ) 的省会城市 , 堪与时下的国内外都市一比高下。我也看到了一个旧城正在拆建和改建新旧交替的海口 , 眼前到处在施工 , 一派方兴未艾的景象,在这里几乎感受不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气氛。不出数年 , 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生机勃勃的新海口将让人们刮目相看。 此来海南 , 当然要去三亚 , 否则就算白来一趟。从海口到三亚我们既没有乘飞机也没有坐直达大巴,而是想一路多走走看看。多承年轻朋友的驱车导引,我们离开海口先转道前往文昌,主要是看宋庆龄祖居。文昌地灵人杰,文运昌盛,是海南人才荟粹之地。车到文昌县城,规模虽然不大 , 却名扬海南 , 文昌中学闻名全省,从县城到宋庆龄祖居所在的 昌洒镇古路园村约摸 30 多公里路程,距海口市约 80 公里,这里果然是一块风水宝地 , 坐落在一片果树环抱的山丘上,周围绿树成荫,环境幽静, 据称村里仅宋氏一族。 宋庆龄的高祖、曾祖、祖父 3 代均居于此地,其父宋耀如 1861 年也出生在这里。 1985 年修葺一新的仿建宋庆龄祖居为当地传统的农家宅院,由两间正屋、两间横屋、两间门楼和院墙组成,占地 1500 平方米,相继兴建起的还有庆龄陈列馆、宋庆龄植物园,祖居北边竖起了总高达 3.2 米的宋庆龄汉白玉雕像;后面是孙中山先生铜像。 宋家王朝奠基人宋耀如原名 韩教准, 小名阿虎, 1875 年,到美國后改名宋耀如。 宋庆龄祖居规划得当,清新整洁,我们前往参谒那天距清明尚有一周 , 十分清静,园林工人正在铺路修茸,上级官员正在检查安排接待事宜。 在文昌县城通往宋氏祖居的途中,我们经过了世人瞩目的十分重要的地段,这就是我国正在兴建的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所在地的大门 ---- 龙楼,据说从这里到发射中心只 10 多分钟车程,发射中心将建在龙楼镇星光村的一片西瓜地里 , 将来的星光西瓜说不定身价百倍了。我们目睹正在搬迁、土建中的大工地,小汽车穿越工地尚无需特别通行证件,我们为亲历这一振奋人心工程而感到幸运,一旦完工就不容易进入了。说起亲身经历龙楼基地,海南朋友也很羡慕我们。 离开龙楼 , 驱车的童姓朋友鼓动我们说 , 既然来到这里 , 不上文昌最高点的铜鼓岭将是个遗憾。铜鼓岭 距县城 40 公里,绵亘 20 多公里,西连内陆,东濒南海,是海南的最东角,主峰海拔 338 米,如果体力能及 , 可以环顾文昌全景和美丽的南海月亮湾。客随主便 , 车子盘山而上 , 停靠在车路最高点的路旁 , 远望一湾海滩,犹如新月 , 闪发银光 , 月亮湾此称不虚。再上离顶不远 , 徒步拾级攀登,是日多云 , 四周云海弥漫,山美石奇,三面环海,植被繁茂,有 琼东第一峰 之美称。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挥师渡海,在此登岸设营。班师回朝时,遗下铜鼓,后人掘之,故名铜鼓岭。这里是部队驻地,游人稀少,有观览之便 , 无拥挤之苦。下得山来 , 已经过午,依小童建议 , 我们就在文昌县城的英吉盐焗鸡店品尝海南名菜文昌鸡的另一种吃法 , 该店店面不大却远近闻名 , 老板娘也和小童熟悉,果然这种吃法名不虚传,胜过海口酒家。没有热心的当地朋友的推荐,那来这般口福呢。 饭后暴雨刚过 , 按计划我们上了通往琼海的高速公路,到达博 鳌 。博 鳌因 2001 年 2 月成立博鳌亚洲论坛而扬名天下。这里是海南万泉河与浩瀚南海的交汇处,有着自然生态环境保存完好的江河入海口。 博 鳌小镇融山、河、湖、海、岛屿于一体,集树林、沙滩、温泉、奇石和田园于一身,还有绵延长达 10 公里的细沙海滩。我们驱车观看了新旧 博 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的特色建筑 , 圆池喷泉、林木绿地、道路设施、停车广场等配套措施完全符合国际标准 , 与我们在美国看到的同类景区设施毫不逊色,现代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尤其是那亚洲论坛所在地的 18 洞 72 标杆的高尔夫球场,地形起伏、椰林绿被、鸟语花香、集远景、瀑布、小溪、园林景观于一体 , 堪称一流 , 对韩国、日本等客人极具吸引力。对我而言 , 博 鳌最有特色、值得留恋的是那跨越万泉河的长 351 米的培兰大桥,这大桥有特警把守,没有特别通行证是不能通过的。两岸椰树绿茵,高尔夫球场掩映其中。大河、长桥、蓝天、椰树,这是极富特征的典型的海南风光,在桥上任何一处都可入画入镜。五指山、万泉河,歌词里反复出现过 , 如今万泉河就在眼前 , 在脚下 , 因了现代化的 博 鳌你也名扬中外了。我们来此尚属淡季, 2008 年 博 鳌亚洲论坛的标志即将撤下 ,2009 年论坛召开的准备在即。在本文写作之际,今年博鳌论坛圆满成功,给深化危机中的亚洲和世界各国带来了希望。 从博鳌到三亚走高速 , 预计傍晚六点可以到达。岂料高速公路的万宁段出了事故。 两天前的晚上 10 时,万宁市兴隆镇博冯水库突然发生溃坝,冲垮东线高速公路 160 公里石梅入口处,这起责任事故使得海南东线高速公路大动脉中断了十来天 , 严重影响南北贯通,造成重大损失,所有车辆只能绕行万宁兴隆等村镇的老公路。这一来 , 行车时间大为延宕,要耽误整整一个小时左右。绕行老公路,兴隆镇是必经之地,这里是著名的侨乡,爱国侨胞在这里兴建了大批富有东南亚风情的建筑。汽车还经过了 美丽的太阳河畔的 兴隆华侨农场,这里 1951 年 已经闻名全国, 1993 年起成为旅游度假城胜地。 50 年代我有一位印尼归国的华侨同学,她丈夫就曾在这个华侨农场。这个海南历史最久的华侨农场最早将巴西的咖啡成功引进 , 记得早年陈士其同学就送过我兴隆产的咖啡。在海口友人曾建议我在兴隆停留一夜 , 可惜时间来不及,现在能经过兴隆一睹风采就不错了 , 假如走了全高速是看不到的 , 现在得以沿途看到兴隆一隅,也算因祸得福了。 车到三亚七点钟了,天已擦黑 , 不多时华灯处处 , 映入眼簾的正是中国最南端的热带城市,早已声名远播。半个世纪前 , 这里当然什么也没有 , 只是海滩渔村而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说她飞速发展 , 一点也不过份。我的第一印象是三亚已经成为一个移民城市 ,1990 年三亚人口不足 10 万 ,2008 年底的常住人口已经有 56.6 万人口 , 据称还有三四十万暂住和流动人口 , 几乎可以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口音 , 有人说 , 约三份之二的人口来自外地 , 尤其令我惊讶的是外来以东北人最多 , 而东北人中又以黑龙江人最多 , 人们戏称这里是 黑龙江省三亚市 ,可见数量之多 , 也许反映了位于中国最北端和最南端之间的优势互补吧。外国人中,三亚是俄罗斯人的天堂,恐怕和三亚是全天候的度假胜地有关,他们聚居成街 , 形成规模。偏偏是最寒冷的地方纷纷将三亚作为首选之地 , 想来他们爱上了这个地方的气候,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不用穿厚重的棉袄和皮衣,甚至连毛衣也不用穿 , 不用防寒取暖,一年四季都适宜游泳,都可以在户外活动的宝地。这里物资丰富 , 应有尽有,生存空间很大 , 不是人间天堂吗!他们舍不得走了。当然回乡也是重要的 , 飞机来回 , 十分方便。我们碰到的出租司机、踩三轮车的、建筑工人、餐饮业者,绝大多数是外地人,河南人也不少。总之,这是一个人气很旺的新兴移民城市 , 似乎有点像深圳。如果是本岛的居民则多为东方县一带欠发达地区来打工的。 另外一个深刻印象是三亚的气候比海口要好 , 我本以为这里会潮湿,其实不然 , 洗的衣物干得很快 , 海风整天吹拂,十分宜人。我还以为这里只适宜过冬 , 夏天一定热得难受,可许多长住的朋友告诉我 , 这里确有不少候鸟老人,冬来夏去 , 但很多人一年四季在这里长住。这里夏天气温低于海口 , 温差较小,并不闷人 , 这正是海洋性气候的特征。三亚朋友说 , 大陆上那些火炉城市的闷劲才真叫他们受不了 , 三亚从来没有这样的气候。看来,此地真乃四季宜居的海滨福地 , 只是房价飙升的势头有增无已,前些年买了房子的人真是有先见之明。 三亚定位为国际旅游城市,那些著名的旅游景点不论是南山寺、海角天涯公园还是西岛,都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旅游地 , 管理有序、环境清洁。我去过四大佛教名寺之一的普陀寺,普陀的观音菩萨,也是背靠大海 , 南山寺观音后来居上 , 更加雄伟、立体 , 两地观音同样香火很盛,各保四海平安。市内的鹿回头公园人们多认为乏味,旅游者往往弃之不去。我们则在一个早上用了约四十分钟时间徒步登临 , 可以从不同高度和视角俯看三亚港,十分惬意。公园的核心景观鹿回头还是很有意味 , 其余衍生新造者则无可观。旅游三亚也有不尽人意处 , 我们就亲历了三亚餐饮宰客之狠。就在距离鹿回头公园不远的一家号称农家乐的餐馆里 , 刚刚坐定 , 店主就因我不点昂贵的海鲜而下令逐客,只得饿着肚子离开。前一天晚上 , 我们到市内一条食街的大排档解决晚餐,领班始而笑脸接座,当看到我们只要虾和蔬菜不点高价鱼类时,立即变脸,告知此座已有人定 , 不予接待。知情的当地朋友告诉我们,虾是钓饵,比较便宜;各类活鱼内藏玄机,价格高昂,有的成本才数十元却开价逾千,外来游客不知底里 , 稍一还价到千元以内立即成交。这分明是暴利。你不上钩挨宰 , 就遭冷遇。如此文明待客,令人心寒。当然,市内正规的大餐馆 如荷塘水榭价格合理 , 服务规范。但旅游景区的众多中小餐馆及市内整条食街违规经营较多 , 若不改善管理 , 再好的自然风景 , 也会成为煞风景。城市要打旅游品牌 , 此等配套服务 , 亟待整顿提升。 三亚景致中最具吸引力或曰发展前景最看好的当属亚龙湾, 这里是海南最南端的一个半月形海湾,全长约 7.5 公里,沙滩绵延 7000 米平缓而宽阔,洁白的细沙,清澈澄莹的海水,能见度达 7-9 米,不仅海滩沙质远胜过我国北方的任何海滩,而且四季皆宜的气候使得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真是造化的赐与。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用的沙子就是从亚龙湾运去的 , 这里还有训练基地。人们光着脚走在海边沙滩上 , 细软而温暖 , 可以不知疲倦的走上好几公里。原先这里是没有建筑物的沙滩,后来被联片开发 , 在一排排超级度假村和海滩之间有一大片园林式隔离带。我曾经去过夏威夷,这个太平洋中的岛屿历来以海水、阳光和沙滩成为世人尤其是日本人的度假的天堂,经过长期开发 , 可供拓展的余地有限 , 而且空中和海洋距离使得旅游成本难以降低。几年前 , 美国和中国的旅游界就极力推动中国和夏威夷直达航线的开通,然而迄今尚未实现。现在的三亚亚龙湾海滩比起夏威夷主岛檀香山的最佳海滩不仅长了三倍 , 而且沙子的洁白细软有过之无不及。目前的开发只是起步阶段 , 尚有大片有待开发,已被香港李嘉诚集团看中 , 国内外许多投资家也极感兴趣。我们看到沿海滩一片绿色屏障后正在兴起的星级和超星级宾馆争相封顶装修,目前虽属淡季,游客仍络绎不绝。友人告诉我们每年旺季这里的飞机票一票难求 , 入住亚龙湾更是不惜重金。今后国人无需远涉重洋飞往夏威夷,只消到祖国最南端的亚龙湾就可以享受到蓝天、海水、阳光、椰林热带风光了。三亚早已有了直通国内外的凤凰国际机场,加之兴建中的海口三亚高速铁路将可实现当日往返游。如果三亚有朝一日开通海陆空一条龙服务 , 即旅客可以乘坐豪华游轮、飞机或高速列车直达三亚,立即开上事前租用的汽车 , 便可驾车遍游三亚各个景点。若设更进一步改善环岛东线、西线、中线特色游的条件,那么夏威夷的优势三亚有 , 夏威夷没有的,三亚也有。总之,亚龙湾和整个三亚的飞速发展是无可置疑的 , 她的灿烂前景简直触手可及清晰如画了。当然发展中的三亚和国际接轨还需要下大力气 , 需要严格旅游规范 , 打击欺诈行为 , 开发三亚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真正现代文明的软环境。 事实上 , 三亚既是旅游胜地 , 还是南海舰队的驻地,祖国的海军舰只游弋在南中国广阔的海疆上 , 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护卫着我国 面积约 356 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 夏威夷驻守着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每一个到日军偷袭珍珠港遗址的参观者,都会严正谴责侵略者,永远纪念牺牲者,珍惜和平的生活。这增加了夏威夷旅游文化的厚重感。在三亚,可否有条件地开放参观榆林港,或设陈列馆 , 用实物和图片昭示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倡导海洋生态的保护。这将大大提升三亚旅游文化的品质。三亚,正是凝视南海的眼睛,目光如炬,晶亮如珠,我们为你骄傲,为你祝福。    此番重返海南 , 寻觅故地 , 重访故人 , 一切如在梦中 , 这是我长年思念,梦寐以求的事情 , 一旦实现,真如好梦成真。更加令人振奋的是 , 我的视野扩大了 , 感受更新了。海南 , 祖国南海上的宝岛,后发的特区 , 犹如一颗硕大的宝珠,镶嵌在南中国海上 , 永远闪爍在我的梦中 , 我的心中。 二 00 九年四月三十日完稿, 五月十七日修改
个人分类: 国内纪行见闻(09A)|4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1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