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工学院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工学院

相关日志

袁贤讯的数据错得离谱
热度 10 Majorite 2015-4-19 03:48
袁贤讯的数据错得离谱 袁贤讯副教授,又叫Arnold Yuan(http://www.ryerson.ca/~xyuan/ ),生活在加拿大英语区, 据他自己说“不懂法文”, 从他博文内容我亦推测他并不了解加拿大法语区的教育体制与文化传统。 袁贤讯说“完全用所有研究经费来评论一个学校某个学科的研究能力也不合理。魁省本来在教育方面就比其他省强,工业项目的资助力度要大许多”, 所以,他用拥有”Canada Research Chairs”的数目作为判别“加拿大的主要工程学院”的优劣。下面是袁贤讯所述的“加拿大主要工学院(2014年)的数据”(其实加拿大一共有49个工学院, 258个专业),错的离谱。 学校名 本科生数 研究生数 博士生数 NSERC CRC 数 U Toronto 5480 2117 883 78 UBC 73 U Alberta 57 McGill 53 U Waterloo 6915 1669 743 50 (30+) Laval 36 U Calgary 33 McMmaster 4986 800+ 354 30 Queen's 2782 510+ 192 28 Western 1526 723 321 26 Ottawa 2952 1550+ 338 24 Ecole Polytech (2012) 4,993 1,917 ??? 23 (23) Carleton 3671 889 264 14 Ryerson 4137 690+ 220 8 Windsor 1482 830+ 139 9 袁贤讯用这张他制成的表企图出多伦多大学、UBC、Alberta大学、McGill大学等大学的工学院比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蒙特利尔工学院)强,例如,McGill大学工学院有53个Canada Research Chairs, 而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才23个Canada Research Chairs (11个1等,12个2等)。 问题正是出在这样的表上,袁贤讯所用数据是虚构的, 任何建立在这个虚假“数据”基础上的任何结论当然也是不推就倒的。 想让我们看看McGill大学的工学院(Faculty of Engineering), 其中包含6系、3院、3所: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Mechanic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Mining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Urban Planning •TISED - Trottier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i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MIAE - McGill Institute for Aerospace Engineering •MIAM - McGil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Materials (operated jointly with the Faculty of Science) McGill工学院(2014年)共有13个Canada Research Chairs, 其中一等CRC5个(http://www.mcgill.ca/provost/distinguished/crc-tier1 ),他们分别是 Amabili, Marco, Dimitrakopoulos, Roussos G. Joós, Géza Le Ngoc, Tho Mongeau, Luc ; 二等CRC的8个(http://www.mcgill.ca/provost/distinguished/crc-tier2), 他们是: Brochu, Mathieu; Cerruti, Marta; Hatzopoulou, Marianne; Liboiron-Ladouceur, Odile; Liu, Xinyu; Musallam, Sam; Szkopek, Thomas; Tufenkji, Nathalie; 可见袁贤讯说McGill大学工学院有53个CRC, 纯属凭空虚构。 再让我们看看多伦多大学的工学院(全名叫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 Faculty of Appli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可见不是工程的应用科学也加了进来 ),她包括4系、8所、3分部与18研究中心。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pplied Chemistry (ChemE)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CivE)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Computer Engineering (ECE)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MSE) Institute for Aerospace Studies (UTIAS) Institute of Biomaterial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BBME) Institute for Leadership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ILead) Institute for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Innovation (UT-IMDI) Institute for Robotics Mechatronics (IRM)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formerly the Centr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Identity, Privacy and Security Institute (IPSI) Lassonde Institute of Mining Division of Engineering Science (EngSci) Divis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nergy Systems Division of BioZone Centre for Advanced Coatings Technologies (CACT) Centre for Advanced Diffusion-Wave Technologies (CADIFT) Centre for Advanced Nanotechnology Centre for 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APE) Centre for Global Engineering (CGEN) Centre for Maintenance Optimization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C-MORE) Centre for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Entrepreneurship (CMTE) Centre for Microelectronics Assembly and Packaging Centre for Nanostructured Polymeric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CNPIM) Centre for Research in Healthcare Engineering (CRHE) Centre for Research in Sustainable Aviation (CRSA) Centre for Resilience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CRCI) Divis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nergy System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 Centre and Testbed Pulp and Paper Centre Southern Ontario Centre for Atmospheric Aerosol Research (SOCAAR) Toronto Institut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IAM) Toronto Nanofabrication Centre (TNFC, formerly ECTI) 多伦多大学的“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CRC有:Eleftheriades, George;Frey, Brendan;Khisti, Ashish;Poon, Joyce; Sargent, Edward; Triverio, Piero;Yu, Wei;Chan, Warren;Mandelis, Andreas;Kaveh Shojania;Radisic, Milica;Shoichet, Molly;Zandstra, Peter;Chan, Timothy;Sun, Yu;Nejat, Goldie;Nair, Prasanth;Bazylak, Aimy; Christopoulos, Constantin。共19人。 怎么到袁贤讯那里就成为78? 袁贤讯把他所在的Ryerson大学所有学院的CRC数目(共8个)作为该大学工学院的CRC数目, 把心理学的CRC亦算进工学院,这是不对的。即使如此, 整个Ryerson大学的CRC数才是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一个学院)的三分之一 , 哈哈。 此外,袁贤讯那张表中有关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的数据也不对,我院在校本科生人数5625人,研究生1200人,博士生675人。 我真不想争什么,因为有多少CRC与本人关系不大,拿自己那份工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纯粹因为实在看不得别人光天化日之下搞数据造假, 特别是大学教授, 本该最是讲真话的人,却说谎骗人,于是我不得不站出来说句话, 哪怕得罪人也说, 这是我的原则。 请袁贤讯解释其“加拿大主要工学院”的“数据”来源。 附件: 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的Canada Research Chairs及其专业: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Advanced Microelectronic Systems Architecture and Development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Analy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of Complex Systems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Cartilage Tissue Engineering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Discrete Nonlinear Optimization in Engineering (ONDI)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Earthquake Resistanc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teel Structures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Fabricating Microsystems and Advanced Materials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Future Photonics Systems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High Performance Composit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Larg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Optimization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Materials Micro/Nanoengineering Using Lasers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Mechanobiology of the Pediatric Musculoskeletal System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Medical Imaging and Assisted Interventions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Microbial Contaminant Dynamics in Source Waters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Multiscale Modelling of Advanced Aerospace Materials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nano and hybrid materials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Radio Frequency and Millimetric Wave Engineering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Smart Medical Devices (SMD)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Software Change and Evolution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software changes and evolution of software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Software Patterns and Patterns of Software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the cre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innovation •Canada Research Chair on Protein-enhanced biomaterials •Canada Research Chairs in Future Intelligent Radio-frequency Metamaterials •Canada Research Chairs in robotics 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建筑结构实验室 附件2. 袁贤讯的文章: 说说加拿大的主要工程学院 2015-4-17 20:56 这篇博文写了一个礼拜。之前起了一个头,就被别的事情耽搁了。终于到了周末,还是接着写。有些事情失了时效,我也懒得改了。有些信息也许对有些年轻朋友有用。 ------------------- 昨晚写了一篇短文,与某位匿名网友切磋了大半个小时,最后不幸,该匿名网友被科学网地给灭了。我这大概也是平生第一次杀人于无形之中,快意中不由得淡淡地忧伤,即便是周日的早上,窗外一片阳光明媚。 原博文由于科学网的后台处理,令许多评论见尾不见头,我就干脆删了。向两位推荐的朋友致歉。 但其中说到一件事情,值得再说说,那就是加拿大最好的工学院。要说这事,还真有点难。我们只能讲讲大概,最好的几个。 对于蒙城工学院,维基的介绍说它ranks first for the scope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这里强调的是scope,也就是说它学科齐全——共七个系:化工、土木、电气、计算机与软件工程、数学与工业工程(听起来偏管理科学了)、机械、工程物理。 维基上说该校是加拿大三大工学院之一,这大概不错。 我手头有一个安省大部分工学院的数据,再加上几个我认为很强的工学院的部分信息,列表如下(除注明外均为2014年数据): 学校名 本科生数 研究生数 博士生数 NSERC CRC数 U Toronto 5480 2117 883 78 UBC 73 U Alberta 57 McGill 53 U Waterloo 6915 1669 743 50 (30+) Laval 36 U Calgary 33 Mcmaster 4986 800+ 354 30 Queen's 2782 510+ 192 28 Western 1526 723 321 26 Ottawa 2952 1550+ 338 24 Ecole Polytech (2012) 4,993 1,917 ??? 23 (23) Carleton 3671 889 264 14 Ryerson 4137 690+ 220 8 Windsor 1482 830+ 139 9 http://www.chairs-chaires.gc.ca/program-programme/2014_allocations_attributions.pdf (注:此表所列研究生表示硕、博全时半时所有学生和。另,此表并没有将所有主要工学院列出,还有些很好的学校,如Victoria, Simon Fraser, Manitoba, Guelph, Memorial, Dalhousie, Sherbrooke, New Brunswick等,没有列出来, 但这些学校的工学院,一般认为都在Ecole Polytech之后) 评价一个学校的研究水平,在加拿大可以看那个学校Canadian Research Chair(CRC)的数目。当然如果更精确地,还应该看那个数目与总的教师人数的比例。但光看数目,至少可以看出研究的体量。 注意上表列的CRC只是NSERC资助的CRC数目。这个数目不能太绝对地看,这是因为,NSERC包括工程和自然科学两大块,另外还有些工程学科可能有SSHRC CRC(社会科学),以及CIHR CRC (生命科学与医学)。因此完全用CRC数目来对工学院来排名也是肯定不对的。比如蒙城工学院大概就不包括自然科学,所以那23个CRC大概是实打实的工程类的;Waterloo的理学院不强,大部分CRC在工学院等(如60%,即30个以上)。 还有一个指标大概可以看一看的,下图表示的是某年NSERC资助资金各校的比例(这里全是工科的哟)。至于结论,大家应该比较清楚了吧。 http://www.engineering.utoronto.ca/Assets/AppSci+Digital+Assets/ResearchAdvances.pdf 嵇少丞 2015-4-17 22:29 你表中的数据是错误的 博主回复(2015-4-17 23:10) : 你的陈述是100%正确。我只查证了Waterloo的数据,那是对的。因为我们的数据把建筑系的抽出来另算了。 嵇少丞 2015-4-17 22:14 标准都没搞清楚,排名靠谱吗?你掌握的资料本来就不全面,一个学校要看其历史贡献,其毕业生在其省份注册工程师的比例,以及对该省工业与工程发展的历史贡献。别忘了,教育属省管。就拿贵校的土木与蒙大工学院的土木谁强。我在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10年,一个没十几篇好文章的人升副教授在我校是不可能的。 博主回复(2015-4-17 23:08) : 上周末经你提醒,我去看过你们学校的网站。我不懂法文,但看出来你们学校土木系有两个CRC,两个IRC(土木,没看矿的)。很好的学校。但是你的博文中引用的全加第一,亦有误导之处。完全用所有研究经费来评论一个学校某个学科的研究能力也不合理。魁省本来在教育方面就比其他省强,工业项目的资助力度要大许多。评价标准本来就是件难事,我也不指望我能面面俱到。国内的朋友关心的是研究,他们才不会关心外国某个学校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所以只拿研究一项来看,我觉得是合理。当然你可以不同意,没关系。我也不是非要说蒙工不行,相反,我觉得这个学校不错,只是偏居法语区,大家不太知道而已。 你也不能让文章不多的人闭嘴。我很佩服你还有这么强烈的斗争意识,你要和我斗,我立马就投降。 我非常同意你说看学校要看其历史贡献。看一个人,也得看其历史地理人文,对不对?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1420 次阅读|17 个评论
感谢科学网仗义执言的所有人
热度 54 Majorite 2015-4-16 04:36
感谢科学网仗义执言的所有人 蔡小宁乘我被禁言期间,多次发文与发帖对本人进行颠倒黑白的攻击, 有的博文甚至上了科学网的博客首页。他的文字反映其知识的匮乏,理所当然遭科学网许多正义之士的抵制与回击, 再次证明一条蔡小宁迄今尚不懂的基本道理: 谎言说一千遍还是谎言, 变不成真理与真相, 利用谎言诋毁不了别人,最终身败名裂是造谣者本人。 在此, 本人特别要感谢下列博主与网友,请接收我对你们的致敬与致谢 ! 谢力、李侠、洪建辉、李亚平、吴飞鹏、张修夫、陈冬生、朱锦天、杜立智、付福友、 赵明、张明武、范丁丁、 杨正瓴 、 戎可 、韩枫、 林贤祖 、 李俊 、 袁海涛 、 余国志 、 戴德昌 、 张能立 、刘峰、张雪峰、李永辉、杨宁、袁海涛、肖重发、陈永金、刘毅、王晓文、刘全稳、 好象 、Jrmereenie, fyye,ml1056020, Scientist, Huangnigang1、 rfm2007, mypa, johnson818, vaccine,ricklgy, uransli, crossing, mathwan, xilihutu, zhouxingrong, rfm2007, qiudy , ricklqy, zxk730 , bridgeneer, johnson818, qzw、doctor5, kanhaoxi, wolfgand, baobiao008, jiareng, greenleafCAA, cdit, Coupling, 等(排名不分先后) 遵照历史惯例,加拿大 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EPM)在中文中多被翻译成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她创建于1873年,是法国拿破仑教育体制中Ecole Polytechnique de Paris在法语加拿大的现实版,主要以法语授课,硕士与博士论文可以用英语完成。与蒙特利尔大学内部其他学院(例如,理学院、心理科学学院、建筑学院、农学院、兽医学院、护理学院、管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音乐学院、眼科光学学院,等等)不同的是,这个工学院在管理和财政上享有自治权(与之相类似的还有该大学的商学院(HEC Montréal),有不同的教授工会与工资等级(比蒙特利尔大学绝大多数的学院要高,以平衡人才市场) 。正因为该学院在魁北克教育体制中的特殊地位,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加拿大国内,该学院更经常以一所独立的工科大学(“colePolytechnique de Montréal”,即蒙特利尔工学院)的身份出现,但学院的毕业生的学位仍由蒙特利尔大学颁发。在魁北克省当地,由于工学院有着极高的社会声誉,因此该学院的在校学生与毕业生更愿意强调自己是蒙特利尔工学院的,以母校为荣, 并有别于蒙特利尔大学的文科生与理科生。 我在EPM主楼的办公室 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创建于1873年, 而蒙特利尔大学创建于1878年, 最早作为Laval大学的蒙特利尔分校, 直到 1919年5月8日才开始启用蒙特利尔大学这个名字。Laval大学位于魁北克市,创建于1663年, 是加拿大创建最早的大学, 美国好像只有哈佛大学(1650年获得注册许可证)比她早。 上述情况在维基百科网站及其蒙特利尔大学与 Ecole Polytechniquede Montreal的网站上已经表述很清楚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2%99%E7%89%B9%E5%88%A9%E5%B0%94%E5%B7%A5%E7%A8%8B%E5%AD%A6%E9%99%A2 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是否如南京晓庄师范蔡小宁想象的是所相当于中国的三本学院,有兴趣核实者请直接联系蒙特利尔大学、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或中国人民共和国驻蒙特利尔总领事馆教育办公室。 Education Office 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Montreal 2100 Ste-Catherine West, 8th Floor Montreal, Quebec, H3H 2T3 Phone:514-419-6748 Fax: 514-878-9692 Email: eduone@edumontreal.org 蔡小宁信口开河地把蒙特利尔大学与蒙特利尔工学院的关系比作中国海洋大学与民办三本学院——胶州学院的关系。【 蔡小宁 2015-4-13 19:47蒙特利尔大学与蒙特利尔职业技术学院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国内大学与本三学院的关系,教育部要求本三要有独立性,虽然与大学有关联,但本质上应为独立学院。江苏省大学办的本三学院,现在都已经搬离本部,独立办学了。】他进一步解释到:“胶州学院,原先为中国海洋大学开办的民办三本学院,后根据教育部要求,公办大学办的假民办学院都要脱离本部独立办学,所以现在已经改名为青岛工学院独立出来了”。 这样颠倒黑白的话就连人品如那个老红卫兵亦不得不戴上“ zhiyanliao”之类的假面具才敢写出了,老头把烧红的砖头交给蔡小宁拿着,然后站在边上看他的笑话,说“出事我给你找个好律师”,于是就有网友rfm对蔡小宁的下述评论。 rfm2007 2015-4-1323:13 我倒要看你的谎言如何收场 ? rfm2007 2015-4-1323:12 孤陋寡闻 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现有 教授 248 人(包括三级: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 535 位讲师与代课教师、 380 个研究助理、 700 个行政、财务、后勤人员。我们的学生也不多,在校生总共 7500 个(男生占 75.4% ,女生占 24.6% ),其中研究生占 25% 。国际生占总学生人数的 24% ,他们来自世界上 118 个国家。 1863个教职工,7500个学生, 教职工与学生数之比为1:4, 中国有这样的三本院校吗?以中国的三本学院为例,每个学生该交多少学费才能支付教职工工资、养老金、保险以及日常运行费用? 中国那家三本院校的教职工工资比我们的高?讲话不过大脑。 蔡小宁还拿出不知是谁写的百度百科与光明网上介绍本人的文字作为“嵇少丞 利用蒙特利尔大学的招牌拔高自己”的“确凿证据”, 大胆地评断“觉得嵇少丞教授已经在悄悄改正自己的错误了,例如他在最近的一篇博文中已经不再打蒙特利尔大学的招牌了,而是改称为蒙特利尔工学院了 ”。 蔡小宁似乎没有做过科研,缺少做科研的基本素质。你要调查我及其蒙特利尔大学与Ecole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的关系, 你至少应该联系蒙特利尔大学与Ecole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取得第一手证据。 在你说Ecole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是蒙特利尔大学下属三本的技术学院及其嵇少丞冒充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 蔡小宁为啥不主动向蒙特利尔大学举报?得到蒙特利尔大学的证实后,你再发文不行吗? 蔡小宁造谣与人身攻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873277.html 例如,蔡小宁在其博文《跟嵇少丞说说舰载机的事》一文后面第 25个评论后面的自问自答中这样写我:“妻离子散这事要让他自己说了,听说他打老婆的,不知真假”。既诬陷我“打老婆”、“妻离子散”, 又不想负法律责任,“听说....不知真假”, 然后再倒打一耙,“我何时说过你打老婆?”。对于这样造谣与人身攻击的蔡小宁, 科学网是否该处罚?利用科学网对学者造谣污蔑,此风不可长。 蔡小宁等个别人还说“只有嵇少丞一人把 Ecole Polytechniquede Montreal说成是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网页: http://www.isee.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126object_id=85060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0147.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2/310401.shtm http://zj.sina.com.cn/edu/dzyx/2014-12-29/090121726.html 吴珂教授是我校——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电器工程系的教授、加拿大两院院士。本学院只有两个华人正教授,一个是他,一个是我。 再看我校校友吕福源的简历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3/17/content_782308.htm 吕福源曾任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外经贸部副部长与商业部首任部长, 他当然知道将 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翻译成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是正确的。 另外, 任何不把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 EPM)、商学院(HEC)与蒙特利尔大学其他学院放到一起统计的国际大学排名都是错误的,是不了解法语加拿大教育制度与文化传统的无知表现,这就是大学排名“新手”CWUR有别于其他老牌大学排名组织的差别(我已经向校领导做了汇报, 会有人联系CWUR)。把世界上任何一所综合性大学其中的工学院单独拿出来与所有其他综合性大学一起排名,能进入前2000名都是好的工学院。 不信, 你们把北大的工学院拿出来排看看。 写到这里想起前苏联有个笑话:【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经极尽风光,列宁逝世了,她受尽羞辱欺凌。但她还想出来说话,斯大林对她说: “你再乱说话,我们就宣布你不是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说:“可是这个国家的任何人都知道,我就是列宁的妻子。”斯大林说:“党说你不是你就不是。”所幸,蔡小宁不是党。 其实,蔡小宁忽略了一个对他非常不利的问题: 若真如他所说,拥有几十名院士、几十名加拿大讲习教授、许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着众多工程师、博士、博士后、各国访问学者的加拿大顶尖工学院竟然是一个三本技术学院,那么只靠美国导师执笔写的两篇论文、没有博士学位就当上教授的蔡小宁所在的晓庄师范(原中专),情以何堪?该是 N+1本了, N≥10。是什么给蔡小宁如此自信?这就是胡锦涛主席反对 “八耻”的原因了。 蔡小宁等个别人还说我发表文章的单位名称从来就是 Ecole Polytechniquede Montreal,而不是Universite de Montreal, 嵇少丞 说自己是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就是“为了拔高自己”而造假。下面,我拍几张照片让蔡小宁长点知识。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3633 次阅读|99 个评论
蒙特利尔大学官网未将蒙特利尔工学院列为下属学院
热度 13 bioxncai 2015-4-14 10:49
一位网友举出中国海洋大学与胶州学院的关系的例子,启发我对蒙特利尔大学与蒙特利尔工学院的关系进行了考证,不对之处请各位朋友指正。 这位网友说: xpst 2015-4-1401:31 蒙特利尔工学院是蒙特利尔大学的附属学院,因此说嵇教授在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工作没错,可以说baidu词条没造假。举个例子,这就如某个人在中国海洋大学胶州学院工作一样。 查阅有关资料后发现,这位网友所说的 胶州学院,原先为 中国海洋大学开办的民办三本学院,后根据教育部要求,公办大学办的假民办学院都要脱离本部独立办学,所以 现在已经改名为青岛工学院独立出来了。当然,由于跟 中国海洋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所学院工作的人称自己“ 在中国海洋大学胶州学院工作 ”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再去查 中国海洋大学官网“胶州学院”(青岛工学院)并未被列为下属学院,这就证明青岛工学院是独立的,并不属于中国海洋大学。 以官网截图为证: 我们再来查查 蒙特利尔大学的官网 ,可以发现其并未将蒙特利尔工学院( é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éal )列为下属学院,以截图为证: 参考阅读: 关于嵇少丞就职蒙特利尔工学院排名 784 的来龙去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89923do=blogid=881803 从唐骏到嵇少丞海归造假为何屡屡发生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77/40/29/0_1.html
6544 次阅读|37 个评论
关于嵇少丞就职蒙特利尔工学院排名784的来龙去脉
热度 25 bioxncai 2015-4-12 12:30
本来不打算写此文,也不想讨论此事,但是这一段时间大家似乎对此事兴趣不减,例如杜博主就连续写了几篇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7757-8817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7757-881387.html,从一些评论看,有的网友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缺乏了解,所以不得不说几句。 此事的起因是嵇少丞与我争论一个问题,遗憾的是嵇少丞对问题本身貌似兴趣不大,对人肉搜索、人身攻击却兴趣浓厚。正如杜博主文中所言:“嵇教授本人时有对他人进行人肉,然后宣布他人“学校差”,或“研究水平差”,在这种情况下遭人反击也属自然。” 于是我在杜博主博文下面评论道:这句话很客观,也揭示了此事的起因。嵇教授在跟别人争论问题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转而贬低别人,以为他就赢了。美国教授在给本科生讲授逻辑学的时候特别强调,对别人搞人身攻击乃辩论之大忌,对辩论的话题本身没有任何帮助。网友是在看到嵇教授如此恶劣的作为时,打抱不平,才想到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这一招,指出其就职的蒙特利尔工学院排名784,反唇相讥不过是国际三本而已。在此,对那些打抱不平的网友表示感谢! 此事是有前因后果的,有些网友没有看到更早以前嵇少丞贬低别人就职的学校,只看到后来别人反唇相讥嵇少丞就职学校排名784,就发议论责怪后者。 其实,就职学校的排名高低并不能说明其员工的水平高低,这一点我一直同意,不是有句话叫做英雄不问出身吗?虽然嵇少丞就职的工学院排名很靠后,不等于他的真实水平就低,这一点大家不要再误会了。 关于蒙特利尔工学院真实排名数据可以参考zhiyanliao网友在杜博主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7757-881387.html中的留言:“请你打开下面这个链接 http://cwur.org/2014/ 上面明明白白的写明嵇少丞工作的Eacut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éal(蒙特利尔工学院)世界排名784,加拿大排名26(倒数第5名)。把蒙特利尔工学院说成是蒙特利尔大学的只有嵇少丞自己。连蒙特利尔工学院(Eacute;cole Polytechnique deMontréal)这个排名加拿大倒数第5名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官方网页上,都不敢讲一句自己是蒙特利尔大学的。学校差,没有关系,差的学校也有很多好老师。恶劣的是嵇少丞造假,把自己是世界排名784位的学校说成是世界排名130位的蒙特利尔大学,这就是人品问题了。另外致博主:我是很尊重你的,我在你的楼里没有任何谩骂攻击的话。但是你既然要出头为嵇少丞说话,那么你就应该宽容其他人对嵇少丞人品道德揭发检举的说话权。” 关于嵇少丞利用蒙特利尔大学的招牌拔高自己的事情,倒是确有此事,不过也可以理解。现在很多招聘单位喜欢看学校的招牌招人,毕竟蒙特利尔大学的排名130位,比蒙特利尔工学院排名784,那是天壤之别,嵇教授也只好出此下策了。 口说无凭,上截图: 这是百度百科嵇少丞自我介绍的截图,文字说:“ 自 1991 年起一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任教”。 这是光明网 嵇少丞自我介绍 的截图,文字同样说:“ 自1991年起一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任教 ”。 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吧?嵇少丞 利用蒙特利尔大学的招牌拔高自己是否证据确凿? 觉得嵇少丞教授已经在悄悄改正自己的错误了,例如他在最近的一篇博文中已经不再打蒙特利尔大学的招牌了,而是改称为蒙特利尔工学院了 。
7102 次阅读|45 个评论
顺访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感受与思考
热度 9 Sibiling 2014-12-10 23:45
创建于1900年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大学,由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办的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著名银行家梅隆创办的Mello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search 合并而成,由于两校均有很强的工、商背景,因此至今其计算机学院、商学院和工学院均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先上个图: 卡内基-梅隆大学 从10月底开始我有幸顺访了这座不大但却非常美丽的校园,远离东部海岸繁华的匹兹堡,虽然名校不少但这样小而精的学校却是美国很有特色的大学之一种,进入冬天以来,每天都是湿漉漉的,虽然身在宾夕法尼亚州,这里却一点都不温暖,比起南方的高校,寒冷让人无处可躲。 计算机学院 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它的计算机学院,确实牛啊你看他挂出来的口号:“未来在我这里”!冲这口气,就觉得学在里面的人特牛 。说下CMU的计算机学院,这里主要研究的是生产控制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与电子商务等方向,说起来还跟咱们iSchool的一些方向是一样的。说到那个软件工程专业,经常性的排到第一的位置,但不管怎样,这个小学校在全美可是非常知名的。 这个是它的一个合作创新的研究中心,CMU鼓励学生打破传统学科束缚,在交叉学科领域探索和研究而举世闻名,因此这样的中心确实有着非常实际的功用。另外,学校创始人之一创办的梅隆基金会资助了好多这方面的工作,这个影响已经渗透到美国学术研究界的方方面面。 这个是在校园里拾阶而上看到的一个植被保护的小牌子,这个是在这个不大的校园中见到的比较令人感动的东西了,发展工业的同时我们的环境也需要得到保护,不然经济收益再大也是自毁前路。 这个是它的值得一提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虽然是一所以工业和商业著称的精英大学,他的文史哲这些方面的发展也并不落后,也正因如此,有了人文社科的高校就具有了灵魂,才算得上完整意义上的一所大学(University),这个我觉得是科技类或者理工类大学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 校园操场 理工类专业的学术训练极为严格,CMU也不例外同时也非常重视体育锻炼,这个重要性自不必多言。每天看到的匆匆而过的身影,里面有不少来自亚洲的面孔,名校是名校啊,聪明的学生每天累得像狗,这个可不是咱说的,好像有个媒体每年都在评全美所谓累得像狗的名校,CMU从来就没有掉出榜单前几。想想西点,看看眼前,你就知道为什么CMU的毕业生为啥受欢迎了。 艺术学院 信息系统与管理 、 公共政策与管理系 后来我也去了其他一些iSchool,CMU毕业的博士在学院里都非常受欢迎,他们想出的很多点子是灰常创新的领先的,如果说学院那个教授是卡内基梅隆毕业的,那么这个就已经能说明水平了,因此这个小学校的声誉和严谨在世界上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尊重与回报。 回去之后一直在想,我们的经济已经不差了,但为什么国内那么多富人,就没有人去办好大学,尤其是一流的大学出来呢?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和人文精神冲到前面,我们也就真正实现了大国的风范与地位了,到时候也就能输出我大国的教育培训和文化理念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83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加拿大大学介绍(1)
热度 6 Majorite 2014-9-17 03:44
加拿大大学介绍 (1) 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 Polytechnique Montreal ( 本材料由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国际合作处提供 )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2194 次阅读|6 个评论
开眼界&受教育--参加工学院发展战略研讨会
郑玉峰 2013-9-7 10:58
这两天参加我们工学院的发展战略研讨会,看到工学院8年的大发展,各位主管院长和系主任的发展愿景,其他老师的成绩,真的是开眼界,受教育。包括会上听到“北大工学院现象”这一名词,包括如何做到Unique,与一帮如此优秀的同事为伍,感受深刻啊。原来理想和抱负和这帮牛人比,差距大大滴。。。
2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8)招生资格被批准了力学系也终于恢复原名
eksergiya 2013-6-10 13:46
我在明年的招生资格被批准了。有趣。 这一年来的趣事很多,但碍于力学系的面子,暂时不方便讲,留到以后再说吧。 这里先提一件事:力学系的名称终于恢复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不再是那个不伦不类的力学与空天技术系。这是一年多前(也许有两年了?)力学系开会的决定,但决定归决定,原来的牌子(就是挂在门口的那块木头涂白漆写黑字者)直到半年前才挂起来,算是生米煮成熟饭。不过,工学院的网页上还是空天技术的干活,空天技术部分其实已经独立成航空航天工程系,正在为国家的航空航天美梦添砖加瓦。 在我眼中,还是力学系的名称最好,这就像杂志名称一样,越短的威力大。
1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大学工学院2013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通知
热度 1 xiegming 2013-5-16 01:09
北京大学工学院2013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通知 重要提示: 北京大学工学院将以本次夏令营作为选拔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主要方式,请有意申请我院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同学(包括北京大学工学院和其它学院的本科生)积极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时间: 7 月 8 日 ---7 月 10 日。 夏令营旨在促进全国各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优秀大学生对北京大学工学院的了解,并将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免试攻读 2014 年研究生。 夏令营期间,将举办专业介绍、学术讲座、实验室参观、校园参观等多种活动,并安排 2014 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选拔工作。 2013 年工学院夏令营参加招生的专业有: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只招收 3 年制硕士),其他专业均招硕士、博士: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力学(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力学(力学系统与控制)、力学(能源动力与资源工程)、力学(先进材料与力学)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航天系独立招生,后续培养将根据各导师分属学科点进行。 2013 年工学院夏令营拟招收 300 名营员。北京大学每年设置 100 名新生校长奖学金,录取为工学院新生有机会申请校长奖学金。工学院录取的新生均免学费,并享受每年 7000 元至 18000 元不等的生活费和助研津贴。申请工作即日开始。 北京大学工学院将为营员提供夏令营期间在京的食宿(北京本地学校学生不提供住宿)以及外地院校学生来京的硬座火车票费用 ( 需出示车票报销 ) 。 1. 申请资格: a. 全国高校理工科各专业本科三年级在校生( 2014 届毕业生); b. 学习成绩优秀,能获得母校推荐免试攻读学术型研究生资格;如申请免试硕士研究生,还需获得母校外推名额; 本科前两年半学习成绩在全年级排名居前 20 %(在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排名限制),必修课成绩均为及格以上。 c. 对所报专业的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d. 英语水平良好。(四级或六级均可)。 2. 申请方式: 网上申报:登录北京大学夏令营申请网站( http://sc.pku.edu.cn ),注册后填入信息,打印夏令营申请表,网上申报截止日期 2013 年 6 月 10 日。 3. 申请材料及提交: ( 1 )申请材料: a. 夏令营申请表(网站注册后填入信息打印)及个人陈述各一份; b. 专家推荐信 3 封,即需要 3 位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分别推荐; c. 成绩单(可自己打印,如有不实将取消录取资格)及成绩排名。 d. 获奖证书复印件各 1 份; e. 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或 TOEFL 成绩、或 GRE/GMAT 成绩等体现自身英语水平的证明 1 份; f. 申请人还可提交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 ( 2 ) 材料提交:将申请材料装入 A4 大信封,信封正面注明申报专业、姓名、所在学校及院系,并注明 “ 夏令营申请 ” 。所有材料邮寄至北京大学工学院教务办公室夏令营 ( 电教 251 室 ) ,邮政编码: 100871 ,电话: 010-62759755 。邮寄材料截至日期为 2013 年 6 月 10 日(以当地邮戳为准,请尽早寄出),过期不再接受申请。 ( 3 )未邮寄材料者,报名不予受理。 4. 材料审核及录取 审核和录取工作由工学院组织专门委员会负责。录取工作将于 6 月 25 日结束,录取名单将在北京大学工学院网站上公布,届时未接到录取通知的同学皆为未入选者,不另行通知。 5. 日程安排: 夏令营活动的初步日程安排如下: 7 月 8 日 8:00 - 17:00 夏令营报到 7 月 8 日 18:30 - 21:00 开营式、学院和专业介绍 7 月 9 日 8:00 - 18:00 专业座谈、推免面试 7 月 10 日 8:00 - 12:00 专业座谈、推免面试 7 月 10 日 13:30 - 14:30 报销路费、营员离校 注: 1. 日程为初步计划,具体安排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2. 营员报到后要求全程参加夏令营活动,不合格者不予报销车费; 3. 营员请自行提前预订返程车票,夏令营举办方不提供订票服务; 4. 各专业的时间安排和要求请关注网上通知。 更多相关内容请留意北京大学工学院招生网页( http://www.coe.pku.edu.cn )。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务办公室 2013 年 5 月 15 日
个人分类: 研究生招生|41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北京大学工学院2013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预通知
xiegming 2013-4-28 00:04
转发通知: 北京大学工学院拟定于2013年7月8日——10日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并将以本次夏令营作为选拔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主要方式,请有意申请我院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同学(包括北京大学工学院和其它学院的本科生)积极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 相关安排将近期在工学院网站上通知,请关注工学院网站( http://www.coe.pku.edu.cn )。 北京大学工学院 2013年4月19日
个人分类: 研究生招生|2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大学工学院主办“健康系统工程科学与技术高峰论坛”
quantumuniverse 2013-4-9 16:32
北京大学工学院主办“健康系统工程科学与技术高峰论坛” 发布时间: 2013-1-31 11:43:28   点击次数: 539 http://www.coe.pku.edu.cn/subpage.asp?id=4363   为响应十八大关于“全民健康”建设指导方针,促进“健康中国2020”战略实施,北京大学工学院与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近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健康系统工程科学与技术高峰论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 俞梦孙 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 佘振苏 教授分别以“‘健康中国2020’战略行动的突破口——人类健康工程当前阶段”和“人类健康工程的理论基础和行动路线—暨钱学森复杂系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健康中国2020”首席科学家韩启德,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与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等有关领导,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所长罗永昌,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工学院院长 陈十一 ,以及医疗卫生界和系统科学界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 任秋实 主任主持。 陈十一院长   陈十一院长在致辞中向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欢迎。他指出,全民医疗与全民健康是世界性的普遍难题。北京大学工学院将与医学部等兄弟单位通力合作,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罗永昌所长在致辞中向大家介绍了会议主题演讲人俞梦孙院士:他(俞院士)天天想着健康这件大事,带领研究人员研制了一个个测量仪,对健康系统提出了许多新概念,对慢病康复提出了许多新设想。罗永昌所长表示,期待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健康系统工程的事业不断发展。 罗永昌所长   在主题报告中,俞梦孙院士指出了当前医学模式(生物医学)的局限性,提出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采集人体信息、辨识人体系统的功能态、对人体进行系统调节,并介绍了这种新的“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在肿瘤癌症、皮肤病等临床实践中取得的突出效果。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俞梦孙院士提出了“健康物联网的设想”,健康物联网是大规模实施健康医学模式的唯一途径,而且有望成为经济高效的全民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俞梦孙院士   佘振苏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钱学森复杂系统思想研究的最新进展——复杂系统学新框架的建立。他指出,这一思想为构建新医学——系统医学、健康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并提出北京大学健康系统工程研究的行动路线: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以健康产业发展的需求为牵引,推动创新医学模式和发展健康科学。 佘振苏教授   韩启德副委员长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在健康的问题上,西医学已经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新医学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如果运用系统的、整体的理论来看待,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还表示,钱学森先生的思想是超前的、是原创性的,北京大学在健康系统工程、健康科学方向的创新是令人鼓舞的。他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我很高兴北京大学能够在这个方面走出一条新路来。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在科学技术上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韩启德副委员长   随后,马燕合司长、雷朝滋副司长、郭雷院士、于景元研究员、杨雪琴教授、张幼怡教授等也纷纷发言,对人类健康工程的意义和行动方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健康中国2020”的一个战略方向是发展系统医学,二是发展系统医学的基础是钱学森复杂系统学,三是推动健康科学的发展应虚实并进、层次递进。大家一致支持在北京大学成立相关的健康系统工程研究机构,推动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业向前发展。   此外,韩启德副委员长及与会专家还参观了会场的科研成果展板,俞梦孙院士为韩启德副委员长介绍了展示的相关科研成果,任秋实教授也介绍了生物医学工程系的情况以及有关分子影像的研究,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
个人分类: 健康系统工程|2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宁静致远
热度 1 郑玉峰 2013-2-6 21:06
晚上来办公室,进了力学大院,看见一个女学生拉着箱子往外走,面孔觉得是工学院的人,但不认识,觉得这个时候才回家过年的,很敬业。(我的学生都回去了,他们一年也很辛苦,呵呵。这句话得说,不然他们看到我的博文会想老板嫌他们回家早了。)春节越来越近,北京这个城市逐渐的宁静了,刚才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女老师匆匆跳上出租车,认识,以前在培训中见过的,没和她打招呼,因为估计她也不一定记得我是谁,可她好像是刚发了Nature的哪位,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我见到这两个刚从办公室离开的女性,脑袋不知道为什么想到的词是,宁静致远。 早上收到一个新加坡的合作者发来的贺卡,比我小几岁的一个年轻人,在剑桥拿了博士回到新加坡,从讲师在慢慢做起,记得当年学院组织的访问团到新加坡访问,我问他什么时候可以来北大访问,他说得按资排位,得教授们去了之后才有可能,否则不可能轮到他这样的,似乎他的内心很平静,就是稳稳当当的做好他的事情,慢慢等着轮到他。 唉,到了年底,忙忙碌碌的在忙啥。。。需要寻求内心的宁静。
290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成电简史
热度 2 wangxiaog04 2012-9-12 21:15
1955 年 6 月,国务院决定在成都建立我国第一所电子工业大学,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和华南工学院三所高校电讯类专业的师生、图书、设备内迁成都,组建了成都无线电工程学院,由二机部负责管理。 1955 年 9 月 19 日,定名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1956 年 9 月 29 日,学校举行首届开学典礼。 1958 年 3 月,中央决定一机部、二机部和电子工业制造部合并为一机部。学校划归一机部领导。 1960 年 9 月,中央决定建立第三机械工业部。学校划归三机部领导。 1960 年 10 月 22 日,中共中央决定并公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为全国重点高校;同年,学校被确定为七所国防重点院校之一。 1961 年 2 月,学校划归国防科工委领导。 1970 年 1 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学校划归四机部和总参通信兵部领导。 1982 年 3 月,中央决定四机部更名为电子工业部。学校划归电子工业部领导。 1988 年 4 月,国家决定撤销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组建机械电子工业部。学校划归机械电子工业部领导。 1988 年 5 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英文名称为“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缩写为“ UESTC ”。 1990 年 6 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学校划归电子工业总公司领导。 1993 年 3 月,国家决定撤销原机械电子工业部,分别组建机械工业部和电子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学校划归电子工业部领导。 1997 年,学校成为国家“ 211 ”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大学。 1998 年 3 月,学校划归信息产业部领导。 1998 年 8 月,冶金部成都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电子科技大学。 2000 年 4 月,学校划归教育部领导。 2000 年 6 月,教育部批准成立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2001 年,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电子科技大学的协议,学校进入了国家“ 985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行列。近年来又先后成为教育部 - 信息产业部、教育部 - 国防科工委重点共建高校。
4586 次阅读|5 个评论
北大工学院,一个游荡在燕园内外的幽魂
热度 18 dreamcat 2012-8-28 12:15
北大工学院,一个游荡在燕园内外的幽魂
北大工学院2005年成立,成为北大教学人事改革的“特区”。短短时间,在原来的力学系基础上,成立生物医学工程、能源与环境、材料、航空航天和工业工程管理共6各系。除了部分教员就地换军装,更多的是招了大批国内外人才组成了“特聘研究员”的庞大队伍,一时人才济济,风光无限。几年来,各类成果涌现,是国际工学教育与科研的新星。 然而7年过去了,工学院大部分人依然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遥想当年,校长院长扬鞭直指物理楼以北、北大自己的一片低矮旧舍,“那里将竖立起北大最大的综合性大楼!”。 这也是每年十一院长给新生和新教员的豪言壮语,精美的PPT也一直在不同投影上展示。多少年过去了,旧舍那片更破了,新楼只是慢慢腾腾、扭扭捏捏地起了一个小楼,美其名曰“工学院一号楼”,没怎么冒个声响就旋即被分光。大部分的人员继续在北大方正、科方、廖凯源、化学系、北大医院、大益膳房等等地方游荡着。别提一般的教授了,就是“千人”一样在嚷着让学校兑现当初许诺的办公和实验室。 怎么回事?学校几年来大兴土木,从家属区安置房到某些专业的大楼,对工学院这边建设捉襟见肘,也就导致北大工学院继续分崩离析,北大工学院的招牌被迫继续在燕园各地接力。领导们现在不怎么高调了,大家也都知道,这事也怨不得院领导,十一同学和其他领导多年来四处奔波、辛辛苦苦地到处筹款,但北大附近4万/平米的地价让拆迁成本敬而远之。 今天,我被现在寄居的“房东”威胁了,“你们快走吧,房钱我都可以不要了。。。”,“不要让我们采取更极端的措施”。我实验室能往哪搬能?那里能让我放下两个光学平台,两台激光器,各种光电子器件呢?刚刚开始出成果的实验室就面临拆迁危险,为什么要让我们一线的科研人员承担这样的负担呢?像我这样的故事在北大工学院一点也不罕见,没搬过实验室和办公室说不定都是少数。 北京大学工学院,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也只有院长办公小楼前的石头上一直顽强得矗立着“北京大学工学院”几个大字。 一直在PPT上的工学院大楼
21250 次阅读|23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6)超级严厉的惩罚措施
热度 7 eksergiya 2012-6-11 16:57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流体力学专业的研究生被强制要求参加学术报告会,每学期必须出席70%,否则有超级严厉的惩罚措施——不能毕业和获得学位。这项措施并没有征求大家的意见就以领导拍脑袋的方式开始执行。我觉得让大家参加报告会是好事,但不应当强制。以不让毕业作为威胁,尤其霸道得紧。实际情况是,大家每到报告时间都去签到,至于效果如何,那就没人管了。这样的做法与北京大学本科生被强制要求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是异曲同工的,本科生们要早起去指定地点打卡,表示参加体育锻炼了,否则大概也不发毕业证书。打完卡后回宿舍继续睡觉的大有人在。 下面转载部分没有按时去听报告的学生收到的邮件. —————————————————————————————————————————— 发件人: xxx 收件人: xxx 发送时间: 星期五, 2012年 6 月 08日 下午 4:31:34 主题: 提醒 部分同学缺席最近流体学科周5下午的学术报告会。 按照学科点的规定,如果某个学期参加学术报告会次数达不到报告会总数70%, 将不能够毕业和获得学位 。 请注意报告会的通知。 如果有客观原因必须请假,必须由导师提出申请。 XXX
3640 次阅读|28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5)关于研究生名额
热度 5 eksergiya 2012-6-10 15:56
马上就要开始录取2013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了,我给大家详细讲讲研究生名额的事。名额如何从学校一级拨给学院一级,我等普通教员并不了解真相,尽管去年这个时候我也曾经试图去了解。我现在只知道,研究生院划拨到工学院的名额有100略多,每名教师平均能招1个博士生。这个总数其实相当不少了,作为对比,北京大学的招牌专业——数学专业——去年只有50多个博士生名额,而那里有在职教师130多名。按照研究生院院长陈十一的说法,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大势所趋,所以数学专业作为理科专业中相对比较穷的主,大概支付不起高昂的指标费用,这个结果也在情理之中。教育部划拨给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名额总数接近2000名,工学院能够占据其中的二十分之一,自然也要大大地感谢陈十一院长,这里面的故事,着实值得把玩。 一个流传甚广的苏联笑话是这样写的。问:XX主义的优越性有何体现?答:XX主义善于克服那些在别的主义中并不存在的困难。 我们现在的博士招生大概也落入到这样的困境中。一方面是报考者甚重,另一方面是大家都觉得博士生数量多多益善,而名额总数有限,于是就必然出现如何分配的问题。放到全校来看,绝不可能让每个老师每年都招收1名博士生,因为教育部只给北大那么多。工学院能够做到整体上1人1名,已经相当了得。不过,这是平均状态,实际上这里可不是那么平均的。对于普通教师,平均一个人只有0.7个,相当于3年招2名。对于拥有各种资源的教师,当然怎么分都无所谓,因为规则是他们定的。还是以陈十一为例,他名下尚未毕业博士生数量大约是10,平均每年招收2名。请注意,陈十一这些年来(到北大工作10多年了)什么课也不上,是工学院唯一的专职院长,终日为工学院劳神劳力。但是,人家对研究生资源可是紧抓不放,毕竟他仍然是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工学院的研究型教授。 假如在研究生名额分配上真的有那么一个明白无误摆在那里的规则,大家都照此执行,一般也能相安无事。问题是,从来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尤其在一些老牌的人数众多的专业里,大家对如何处理这种事情从来都是心照不宣,结果就导致总会出现一些争执。出现争执其实也很正常,不正常的是解决争执的方式,和年复一年的重复性争执。流体力学专业可算是老牌的人数众多的专业,下面就拿这里的例子说事。很多人觉得内部的事不应当拿到外面讲,其实我们的事情,坏就坏在不公开透明上。很多制度性的事,其实没什么可保密的。 今年在招生问题上闹出这么大乱子,根子就出在没有规矩上。话还要从去年暑假夏令营招生谈起。去年是流体力学专业全体老师都开始招博士生的第二年,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大家也意识到名额不能过分集中于个别教师,所以一开始就按照每人一个的原则开始录取。等到9月份的招生结束后,大部分教师录取了学生,我记得确定录取了11人。剩下2-3个名额,留给2012年3月份的全国统考和硕转博。当时大家有一个口头的约定:如果没有多余名额,原则上已经录取了学生的老师不再招收新学生,也不让学生参加硕转博。这里面其实已经埋下巨大隐患。第一个隐患是,一口气就录取了11人,这已经把本想参加硕转博的学生推到残酷境地,这部分学生的总数至少也在6-7个。第二个隐患是,究竟让不让学生报名参加硕转博考试,这并不是由导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根据研究生院的要求自行决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水平达到规定要求了,坚持要求参加硕转博考试,别人拦不住,只能通过考试委员会的面试来判断。导师当然有否决权,但没有要求规定导师一定要否决。于是,后来就演化成这个结局:流体力学学科点一直通报说还有2-3个名额,4名学生报名参加硕转博考试,面试委员会要求按照面试成绩高低的顺序录取,最终却录取了第一和第三,而第二名落选,学生表示强烈不满和抗议。这里面的2-3个名额最后被人做了手脚,居然变成流体力学专业只有1个可支配名额,另1个名额是那种只能对号入座的高价指标。最终录取的两名学生都在一位老师名下,这说明“原则上已经录取了学生的老师不再招收新学生,也不让学生参加硕转博”的口头约定本身是一个可笑的约定。这件事暴露出太多的丑恶,我至今为此气愤不已。 再说今年的指标。总量大概不会有大变化,整体平均还是1人1个,但普通教师还是每人0.7左右。今年与去年的不同之处是,去年没有名额的硕转博学生和今年就能够硕转博的学生加在一起会占据不少名额,所以那些前来参加面试的学生面临更大的竞争。不过,究竟给硕转博学生预留多少名额,至今仍无定数,尽管我早就提议开会讨论这个问题。受此限制,今年必定有为数不少的老师无法招收新学生,如何平衡亦属未知。名义上我们还是按照成绩排名从前向后录取,但如何保证没有招生的老师的利益,也无定数。我一直以来的感觉是,领导们似乎很乐意看到这样的争执出现而无意制定明确的规则,也许非此无以体现领导的威严? 总体而言,研究生招生的事很好地反映了工学院这个新生事物(称作事物是很客气的表述了,我宁可称之为怪胎)的种种特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公开透明的规矩。 —————————————————————————————————— 最新消息(6-12): 流体力学学科点今年暑假夏令营的做法是先初步筛查报名学生,然后按照大约1/3的比例录取博士生(硕士生另算)。估计有不超过20人参加面试。 —————————————————————————————————— 最新消息(6-14):大约25人参加面试,录取比例大约是1/4,与去年相当。 —————————————————————————————————— 有人对面试打分表感兴趣,我觉得这也不是什么机密,索性在这里公布。不过, 我并不保证这个表格的内容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不会调整。应当说,表中的考查 内容并不完美,有些是重复的。这几年,流体力学专业的各种面试都有类似的 打分表。 考试科目 成绩 优 9-10 或 18-20 良 7-8 或 15-17 中 5-6 或 12-14 差 0-5 或 0-11 个人自述(满分: 10 分) (报考动机、表述能力等) 基础知识(满分: 20 分) (考题的解答、对提问的回答等) 专业知识(满分: 20 分) 考研动机、研究能力、素质、责任心、义务感、协调性、挑战精神等(满分: 10 分)
3684 次阅读|19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4)收到两封恐吓信
热度 2 eksergiya 2012-5-31 17:44
5月30日,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来工学院听取大家对这届院行政工作的意见,我在此前后收到以下匿名邮件,有点意思。 关于原来的第14篇连载,本来就是别人的公开信,我给它曝光13个小时,差不多也够了。正在做博士后研究的夏振华(陈十一学生)隐藏了博文,这显然是正确的,他没有必要为此把自己的前途搭上(负面影响已经很明显了)。 ----- 原始邮件 ----- 发件人: symmetric symmetric66@163.com 已发送邮件: Tue, 29 May 2012 11:58:14 +0800 (CST) 主题: 来自symmetric的邮件 李植: 不要闹啦,大家都省心,***可以一走了之,你呢? 还不是在工学院成为众矢之的,何必呢,弃恶从善吧。 ----- 原始邮件 ----- 发件人: lzx7499 lzx7499@163.com 已发送邮件: Thu, 31 May 2012 12:59:16 +0800 (CST) 主题: 特殊说明 李植: 这么说吧,我是谁,你也不用猜,我在工学院和你吧没有大的矛盾也没有过多的交情,但是请相信我为你好。 给你指条明路。院长让我带个话给你 一:你和***是两个性质,他是他,你是你,你本性不坏,只是嘴大,希望你和他划清界限。 二:把你在科学网上那些博客删掉。 三:当面和院长道歉。 做到上述三条,你的过失行为院长可以既往不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你想要的东西。自己考虑,时间期限是三天之内。
381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奥本大学工学院院长来访
metanb 2012-5-29 13:55
http://www.tyust.edu.cn/news2/133825402944383535.html
个人分类: 大学观察|1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3)关于研究生指标费的公开信
热度 32 eksergiya 2012-5-23 17:36
以下公开信是2011年8月在工学院内群发的,后来也曾发给校长、教务长等人,本来打算在北京大学范围内群发,后来发现收集邮件地址不太容易,作罢。学校把信件交给研究生院处理,但我至今也没有收到研究生院的回复,而陈十一院长总是一再推脱。现在,上一个招生季已过,我的信不会对此产生影响,正好在这里发出来。 当时,工学院打算按新的收费政策招收研究生。我不知道收费的事是否还在执行(也许是由学院统一支付),但教师个人已经不用交这笔钱。现在看来,我后来的遭遇很难说与此无关。 这里的版本有删节和个别修改。此文较长,慎入。 ———————————————————————————————————— 莫非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想利用研究生指标洗钱? ——关于导师预付博士生培养费一事再公开致研究生院院长陈十一教授 陈院长: 最近,以您为院长的北京大学工学院最终决定仍然按照“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收2012级博士研究生。因为您同时也是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我决定按照最初的计划,继5月24日《关于博士研究生指标费致研究生院院长陈十一教授的公开信》和6月22日《院务会议之前再发关于研究生收费政策的个人建议》两封工学院范围内的公开信之后,在北京大学范围内再发公开信,质疑研究生院在部分学院试行所谓“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做法。在我看来,这种招生新政其实是将《北京大学关于2007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关于“调控名额”的收费政策合法化(教员们称获取这种名额的行为是买高价指标),是一种赤裸裸的以研究生指标为交易对象的买卖行为甚至洗钱行为,这种制度(哪怕是试点)对科研经费较少的院系尤其文科院系有非常不利的潜在影响,明显有损北京大学的声誉。 这封信是写给您的,但在提到您时主要写陈院长,这纯粹是为了行文的便利和阅读的方便。我虽然有直话直说的习惯,一贯在公开场合讨论问题,但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写公开信还是头一次,请大家多多包涵。我这样做,固然也有写大字报的嫌疑,不过,考虑到现行体制下并没有一种切实有效的表达渠道,更何况我这封信只是就事论事,没有任何对个人或机构的不实之词,所以我只能认为非此无以改变现状,也就只能这样了。我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就是引起围观,让利益有可能受损的北大教员知道有这么回事。 1、何谓“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生?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在2011年6月15日印发了一份《关于编制北京大学2012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及专业目录的通知》,其中与此有关的内容如下。 一、招生工作指导思想 2、继续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院系试行以“申请—审核制”或以“科研经费资助”的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以“硕博连读”长学制方式进行招生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以“专业学位”为招生培养的主体。 四、鼓励院系进行招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 1、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鼓励院系进行招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改革方案由院系自主申报,经学校对其可行性研究并请示教育部批准后试行。 2、由院系统一实施以“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收培养博士生办法的(此句原文如此),可申报适当增量计划,按照合计招生人数(原有名额和申请增量部分),由院系或导师从科研经费中予付(原文如此,预付)部分培养费:每招一名博士生交付学校4万元,其中2万元返回院系。收缴的经费使用于学校和院系进行培养机制改革。 3、按照《北京大学关于2007级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院系可对于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适当增加“调控名额”,从导师的科研经费中支付全部年限的培养费用(“直博生”和中间不授硕士学位的“硕硕博连读生”为93800.00元;四年制博士生为88800.00元;硕士生为40800.00元)(原文如此,这里精确到分)。 6、是否申报试行招生培养机制改革办法,由各单位自主选择。未申报或未经批准试行招生培养机制改革办法的院系,仍按原有招生办法和规定执行。 单从以上通知即可看出,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早就开始拿研究生指标进行“交易”,并且冠以“改革”、“试点”的字眼。以我所在的力学系流体力学学科点为例,分下来的博士研究生指标这几年来一直紧张,平均下来每人不到一个(0.8左右,但学院一级平均下来一人一个,原因在后面谈)。老师们为了招到学生,只好尽可能申请“调控名额”,花高价买指标。研究生院利用这种紧俏资源,收到了大把的指标费(具体数目待查)。那么,为什么研究生院能够把一部分指标拿出来进行这种交易呢?他们又是根据什么原则来确定拿出多少名额进行收费呢?我不知道,希望陈院长能够指点一二。我只知道,各个院系都说名额紧张。不过,说实话,工学院整体上可能确实从这种收费指标得到了好处,看看工学院这几年实际招生总数就能得出这个结论。我不掌握具体数字,在这个问题上若有差错,请陈院长指正。当然,这些事都是陈院长今年被任命为研究生院院长之前就有的,陈院长主政研究生院之后出台的这个“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才是我在公开信中讨论的重点。 首先,研究生院开宗明义地声明,各个院系若想按照“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生,就要自主申报,经批准后才能执行。这样一来,似乎就把责任推给了各个院系:这样做可是你们自愿的,你们完全可以按照以前的方法招生,我不收你们钱。怎么看,这都像是研究生院设好的一个圈套,中间摆着可口的胡萝卜。结果如何呢?反正工学院决定交钱(因为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名额,否则大家傻啊),并获得了至少106个博士研究生名额。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院系也这样招生,但我估计不会只此一家,至少应有200多个交钱名额,占全校大约2000(不少于1800)个名额的十分之一以上。我在6月份时为这件事曾经专门找过陈院长,询问究竟会拿出多少名额来收钱,回答是不会很多,只有几个学院愿意参加试点工作,大约300名;但当我后来确认,是否有大约六分之一的名额会用于“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生时,陈院长又不愿正面回应。反正,目前是有几百个名额被用来收钱,具体数字待查。我担心的问题其实在于,这样的试点工作既然已经展开,将来就很可能变成制度;那些不交钱招生的院系看到自己的名额难以增加甚至越来越少,恐怕硬着头皮砸锅卖铁也要挤进来,这势必扩大收钱名额的数量,最终的趋势是大家都要交钱。这可是自愿行为啊!我愿意交钱,研究生院凭什么拒绝呢?我估计研究生院很乐意看到这样的结果。 2、为什么说“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涉嫌洗钱? 如上所述,“每招一名博士生交付学校4万元,其中2万元返回院系;收缴的经费使用于学校和院系进行培养机制改革。”我们来看一看,收上来的钱究竟来自何处,又去向何方。 先看经费来源:导师的研究经费。我们知道,理科教师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官方渠道,例如国家和地方的各种项目和基金。这些项目经费,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经费用途分研究经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和管理费四大项,研究经费又分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和协作费这五小项,任何一项都不包括研究生培养费。用科研基金交培养费,开什么玩笑?我敢打赌,假如研究生院的招生新政真的得以实行,没有一个会计敢允许以“研究生培养费”的名义在属于国家的科研项目中报销。因此,这个政策势必让大家一起在经费用途上作假。我不知道以前花高价买来的那些指标,在经费上是如何走账的,但这里面必有猫腻。现在,几百人的规模,每人4万,那就是上千万的总量,请问陈院长,研究生院担得起这种违法收费的风险吗? 再看经费去向:用于培养机制改革,其中2万元返回院系。字面上,用于培养机制改革的话是很模糊的说法,实际上很可能是干什么都行。陈院长曾经告诉我,收这笔钱其实是在弥补研究生培养经费的亏空,研究生院根本没有赚钱,只是少亏损一些。我听后很不理解,但又觉得耳熟,以前中石油中石化什么的好像也这样说。这涉及研究生的培养成本和这种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及支撑体系。我们的体制是公立大学(这种体制当然也有很多问题,招生名额的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个体制造成的),教育部划拨招生名额,并根据具体数字划拨配套经费。据说,教育部给的钱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大学还要自己筹措一些经费用来支撑研究生培养。的确,若论研究生的培养成本,那可高了去了。学校聘请这么多教授,盖了这么多大楼,成本是否都应当加在研究生培养成本上?我以前曾经质疑,为什么图书馆的复印费这样高,答复就是复印机和墨粉可贵了,多收一些是为了维持这种消耗。后来我一想,可不是,那么多员工,那么大的建筑,那么多藏书,都是要花钱的,在复印费上多收一些,很好很合理。类似的问题也出在网络费上,北大根本不提供免费上网。至于办公用的计算机什么的,自己拿自己的经费买去,能有办公室就不错了。按照陈院长的话说,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大势所趋,这个道理当然也适用于研究生培养,因为成本可贵了。请问陈院长,是这样吗? 再看这2万元的反馈。这样一返回,这2万元实际变成了“活钱”(没返回的那2万也变成了“活钱”),有很多以前做不到的用途,甚至找个名义直接让导师拿走,让研究生拿走,都不是问题。说实话,假如这4万元都让研究生本人拿走,我反倒觉得不错,反正要想支持一名学生,导师每年1万元的补贴也是不够的。但现在这样,连个明细都没有,只是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就收取上千万的费用,再返回一半让院系处理,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可疑的。本质上,这与“洗钱”有区别吗? 还一个切实的问题是,如何具体落实这种收费方法?上面说了,用科研经费支付这种费用,在本质上是违法违规行为。假如有教师义正言辞地或者态度温和地抵制这种行为,拒绝交纳这种费用,但录取进来的学生非要选这位老师做导师,难道他就真的带不成学生吗? 总之,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法律问题,请法学院的老师帮忙梳理一下。 3、招生新政侵害了谁的利益?又让谁获利? 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名额来自教育部,其总数是一定的,或者说在可见的将来只会以很小的速度增加(燕园早就人满为患了),并且这个名额本身是免费的。有人多招,必然就有人少招。谁会少招呢?在这样的政策下,显然谁钱多谁有优势,经费少的院系尤其文科院系必然受到挤压。现在的理科专业,科研经费动辄以千万上亿计,文史哲等专业,你们比得了吗?我无意挑拨离间文理科之间的感情,但收费新政给经费相对较少院系在招生方面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我没有能力调查招生指标在全校各个院系的分布,但希望大家自己数一数,这几年来,尤其自2007年研究生院开始买卖(这个词虽然难听,但事实如此)研究生指标开始,大家的招生指标是怎么变化的。在如何分配研究生指标这种紧俏资源的时候,研究生院一定有一个规则,我觉得在这个规则中引入金钱作为调控工具,是很不妥当的做法。 除了金钱上的收益(或者说减少损失),这样的收费政策会让哪些人受益呢?尽管有些院系很愿意多出钱多买指标(据说这种政策就是在个别院系的强烈要求下出台的),但在同一个院系内部,科研经费多少是有很大差距的。科研经费多少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一名老师的科研能力,但这也不是唯一的指标,尤其在现在的环境下,经费巨多的人未必就是学术上的强人(甚至往往不是学术上的强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研究方向、机遇、人际关系、个人意愿等诸多因素,都导致研究经费有极大差异。据说,数学学院就主动不参与这样的收费招生方式,而数学学院可是北大的第一块金字招牌,研究经费也不少。科研经费多的人,其实并不在乎这么一点收费,以前每人9万元都买得起,更何况这么一点钱,还有返回的好处。实际上,无论收不收费,在具体招生过程中,学术水平高、学术影响力大的教授往往都会获得更好更多的生源,他们的优势与是否收费完全没有关系。因此,研究生院以新招生政策有助于提高生源质量、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理由,是缺乏理由的。相反,新的招生政策只会加剧分配不公,加剧交费院系与不交费院系之间的矛盾,导致不交费院系在招生名额上处于被打压的状态。再者,指标似乎也不太可能全部收费(尽管有这种趋势),收费的只是一部分。从公平的角度讲,同样是为学校做贡献,为社会培养人才,为什么一部分收费,一部分免费呢?即使按学院自愿进行,在学院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凭什么让一部分人得利而让另一部分人受损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工学院按新政招生后,实际情况如何。从现在的变相招生活动——今年夏令营面试的结果看(收费新政从这一级学生开始),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招生与往年情况大致相同,名额依然吃紧。其他系,很满足的样子,纷纷表示支持新政,因为“能增加招生的方案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就是好方案”。不过,在工学院博士生导师90多人的106个名额里,用于各系普通教员的名额只有区区63个,剩下的指标被各种名目占用,根本没有达到通过收费优化结构的初衷。最为神奇的是,有1个名额专门为科研经费最大户而设。今年的这位最大户,经费多到与这些年来由这位大户所培养的研究生的总体数量和总体质量极不相称。毕竟这里奖励的是研究生名额,多带研究生的干活,与大把花钱搞基础建设这类“学术产出”没有什么关系。领导们若是感兴趣,可以具体调查。 作为一个插曲,工学院明年还打算设立工程管理硕士学位并招收50名学生。这是实打实的赚钱项目,每个学生的学费近十万元。工学院为此事酝酿已久,因为这样的钱与其让别人赚,不如我们也来分一杯羹。照理,这是对自家有好处的事情,只不过在我这种保守腐朽的头脑中,这又是北大卖文凭的表现。最为关键的,这50个名额是占指标的,北大的硕士生指标又被划出了50个用来赚钱!据说,工学院从自己的常规名额中拿出了25个,又从大盘子里拿出了25个。受此影响,力学系的硕士生名额被削减到人均0.4个(后来又据说无论是否有此项目,力学系的硕士生名额都会被削减到这个程度)。 4、关于招生新政的出台过程 关于这个政策的出台过程,同样也问题多多。据我所知,研究生院的相关部署没有在大范围内公开,知道此事的教员相对有限。据说研究生院走访了所有学院,也许多数领导知道此事,但领导们未必代表广大教师,这不是一回事。我若非刻意打听,也不知道具体情况。最为诡异的是,工学院既然参加试点工作,在最终决议确定之后,即便是在我反复要求之下,也没有下达一个正式的书面文件公布此事,甚至连口头的公开通知都没有。大家的反应在不同的系有很大差别。总的来说,凡是能够因此大幅提高招生名额的系,大家对新政的支持率就高;反之则不高。在我所在的系,甚至没有公开在全体教员中讨论此事(也许是因为系领导敏锐地看到力学系的多数教员反对收费,招生指标也不可能增加多少,事实上这次也确实没有增加,甚至有所减少)。我本人在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被正式告知此事,只是我一直关注,才知道得多一些。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多数人认可,似乎也不能忽视少数人的意愿,因为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事情。当然,保护少数人的利益是很难的,研究生院会说,给你们不交费的一点名额,你们自己抢吧,我管不了具体的分配。这个结果,很可能就现在多数院系面临的问题。 有人说,研究生院的这种做法就是在探索招生制度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清理计划经济遗毒,在方向上是对的。我觉得,市场机制能够起作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真正的自由竞争,在数量上不能有多大限制。在目前严格的总量控制条件下,怎么竞争?还不是按人头分配(还是有偿的)?另外,最关键的,学校是学术机构,市场机制那一套在这里照搬就乱套了(想一想南墙,想一想当年的飞宇网吧),邓公的黑猫白猫论很不适合在这个问题上发扬光大。假如研究生指标真的可以买卖,那么,是否谁出价高,谁就买得到买得多?没有使用这个指标的教授,按道理也应当由此赚钱才对。这是否很荒谬呢?北京大学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外面的先进经验。以前学苏联,现在学美国,机械地拿来就用,要不得。南橘北枳,邯郸学步,这样的典故老祖宗早就知道了。因此,我觉得在研究生招生问题和很多学术问题上,市场绝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关键还是看学校在宏观上想发展什么,想扶持什么。 5、结论和建议 “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甚至不合法,根本没有尝试的必要。在现行体制下,从科研经费中拿出这样一部分无异于洗钱行为。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了那个著名的笑话,两位经济学家打赌吃一种味道不佳的东西,最终都吐了,什么都没有得到,但是GDP增加了。研究生院推出的这个“科研经费资助”方式招生法,其实既没有改变北大招生的整体状态,也没有改变部分大户占有大量招生资源的事实,只不过这样一折腾,就能够把大把的科研经费倒腾到学校的账户,真是绝妙! 一位教授提醒我:从本质上讲,这件事反映了学术文化的冲突——北大的固有学术文化与披着洋马甲的官本位学术管理体制的冲突。 学校要是真想解决经费问题,还是从社会捐赠经费中想办法才是根本之道(最近北大收到那么多捐助,拿出一点解决研究生培养成本的亏空好像是小菜一碟)。 最后,我还想谈谈我对研究生培养进行改革的一些建议。我认为,北大的研究生管理确实亟待改革,但表现在另外的方面。当务之急,最重要的是改变每年5月份集中答辩的现状,争取让答辩平均分配在全年各个时期。为此,就就要求学校不要对研究生的学制期限逼迫过甚,让学生有时间有地方(宿舍)充分地以学术为中心安排时间。最近出台的关于博士研究生延期待遇的政策,可以看做是向这个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改变现在的研究生指标分配方案,建立一种不以金钱为调控手段的公平合理的协商机制。北大有这么多能人,难道就提不出一种能够公平解决指标分配问题的方法吗?连这样的问题都摆不平,反而要依靠金钱作为调控手段,这让北京大学颜面何存? 指标费之事若得以实际执行,哪怕只是试点执行,也将是北大的耻辱,而我很在乎北大的耻辱。因此,我很冒昧并鲁莽地以公开信的形式呼吁取消收费新政,希望不引起各位同仁的反感。请陈院长原谅我作为一介书生一贯鲁莽的行为并慎重考虑相关收费政策为盼。 北京大学力学系副教授 李植 2011-8-18 P.S. 写完此信初稿后,大约7月20日前后,有老师提醒我:你这样一搞,说不定研究生院一看大事不妙,就取消了工学院的这种招生方式,这会让工学院很被动!因为夏令营活动已经答应录取很多学生,要是改变的话(所谓开倒车),维稳问题会很严重!我一想,也是啊,这可就真的不好办了。也许,我可以暂时不发公开信,等到研究生院改无可改的时候再发。不过,这样一来,就让这件事生米煮成熟饭,以后再改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其实,我从5月份起反复用院内公开信的形式反对此事,并且早就公布了我会陆续发出公开信的计划。我要是不发此信,反倒成了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之人。我感到,北京大学(或者说我们这个体制)确实缺少一种有效发声的途径和合理决策的程序,我也不知道陈院长是否把我的这种声音带到高级别决策会议上。无论如何,即使研究生院真的收回成命造成严重后果,这个罪过说什么也落不到我的头上。就这样吧,我这个人做事一贯不计后果的(真要是考虑后果,我这一系列公开信早就不写了)。
4949 次阅读|32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2)学生发来请愿信
热度 9 eksergiya 2012-5-21 08:09
以下公布两封邮件,不评论,但附加一个名词解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请愿:采取集体行动要求政府或主管当局满足某些愿望,或改变某种政策措施。 ----- 原始邮件 ----- 发件人: a2749183356 收件人: 周校长 抄送: (略,以领导为主,共11人) 已发送邮件: Sun, 20 May 2012 18:14:58 +0800 (CST) 主题: 一名北大工学院学生的请愿信 周校长: 您好!我是北大工学院的一名学生。最近我们同学之间关于院里李植老师的事情传得很凶! 同学们都在关注这些事情。李老师在科学网博客肆无忌惮地按照自己意愿写的内容,已经影响到我们每一位同学。(省略两句话)我就不明白,李老师什么意思!学院内部的事情,为什么要那么公开,还牵涉到我们这些学生,我们又没做错什么!人说话都需要负责,他这样做为什么院里和学校也不管一管!校长,我当初报考北大看重的就是北大能给与我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以后走入社会给予我的积淀。 而现在这样的事情,一闹再闹,什么时候才是个完。。。。。。对于李老师说的一些保送生打黑分的事情,我自己的经历觉得就算是北大本校的学生,留下来学流体的都是优秀的,一些不行的学生,我们系的老师也没说因为是本校就硬留。 出于这些影响和后果,我强烈要求校长及时处理此事,要李老师给我们一个交代!今天我回校后和同学都说了,要是这件事情再继续闹下去,再影响我们,学校也不处理, 我们学生会自发处理此事! 一名北大工学院的学生(处于自己的考虑,我不敢拿自己北大自己的邮箱给您发,还请谅解) ----- 原始邮件 ----- 发件人: 李植 收件人: a2749183356 抄送: (略,同上述抄送人) 已发送邮件: Sun, 20 May 2012 20:17:57 +0800 (CST) 主题: 回复: 一名北大工学院学生的请愿信 这位研究生: 看到你写给周校长的信件,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不认同你的做法。我在博客里写的内容都是实情,你要是不认同,可以讲出你的道理,当然也可以向我表示抗议,这些我都会接受。我会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包括法律责任。我想知道,你所说的“我们学生会自发处理此事”具体指什么。 我在一篇博文中谈到了外校学生受到歧视,这丝毫没有贬低本校学生的意思。假如你们这样理解,我只能说你们理解错了。我在原文中有个别措辞不严谨的地方,后来已经改正,并且也表达了歉意。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请提出你的要求。 李植
531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1)阶段性总结
热度 28 eksergiya 2012-5-19 16:15
硕转博事件最终以一种神奇的方式告一段落,场面之大,动用人员级别之高,大大超出了学术管理的层面,而无辜的学生和家庭都遭受到伤害。我对相关领导的做法表示抗议。这个社会为了维护表面的和谐,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 最近连载的博文,多少受到一些情绪上的影响,有的地方可能有失偏颇,尤其关于歧视外地考生的表述,看来引起北大本科学生的愤怒,我对此向受到伤害的学生表示道歉,但是并不表示反悔,也并不改变观点。从我多年给本科学生上课的经验看,北大的学生整体上当然很好,但是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表现出与高考成绩相称的学术素养。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是截然不同的,高考成绩只是一个很片面的指标,大家没有必要以此为荣,那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过了那个阶段就完全没用了。近来有教育界人士表示初三和高三是完全浪费的两年,我深表认同。这只能说是我们这种基本上以高考成绩为唯一指挥棒的中等教育出现大问题。我在以后的博文中,将尽量不带情绪地展示并讨论问题。 我敢于在博客中直言相关问题,自然有足够的承受力来应对由此引发的后果,这一点请大家放心。我只希望大家对我的博文发表评论时能够以理服人,不同意我的观点是很正常的,大家都摆事实讲道理即可,没有必要使用下流的语言,就像那位胖胖的副教授一样。以后找机会,我会把他的群发邮件放到这里请大家围观。 我从来不曾标榜自己在学术上有多么优秀,一直以来只是按照自己的追求和兴趣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科学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个人的单打独斗普遍来说早就不能成就大事,相互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各尽所能,互相配合,提高整体效率,是一个研究小组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是由热力学规律所决定的。我所在的研究小组,近年来成绩斐然,某些方向上的成就在国际上引领潮流,对工学院的贡献有目共睹。别的不说,单看毕业生的去向,就知道这个研究小组的水平。这些年来,这里的毕业生都有很好的去向,多人供职于名牌院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人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等)。目前的状况,只能归咎为学院的管理不善,排斥异己,人为制造障碍,而陈十一作为院长,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明年的招生问题上,我所强调的只是不公平而已。具体的发表情况都已经列在那里了,那位胖胖的副教授的情况也包含在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使用我从评论中学来的时髦名词,其中也有5年里没有发表一篇“非打酱油”论文的老师,甚至连“打酱油”论文的总数也少得可怜。这说明什么?如果说我在明年被取消招博士生资格是合理的,那么这些人也应当被取消招生资格。这就叫做公平。我丝毫没有希望把别人也拉下水的意思,我只是在投诉我遭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并且分析了其中的可能原因。 在发表评论的人中,表现最抢眼的大概就是陈十一院长的博士研究生夏振华(不知道是否毕业了),他还专门为此开了博客,以“李植老师的那些事”为题写了连载三篇。我看了他写的博文,觉得也有一定道理,一笑置之。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对于这种实名的博文,年轻人还是不要意气用事为好。在外人眼中,陈十一院长纵容自己的学生如此行事,已经给院长带来相当负面的影响。那位胖胖的副教授,已经因为恶劣的发言而名誉受损,我建议夏振华就没有必要步其后尘了。 关于打黑分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打分差别大就是打黑分,这是一种误解。我已经解释过我打分的具体做法,就是区别出优良中差,按照等级给分。单就材料分而言(假如总分为20),假如一个本校排名50%的学生和一个外校(同样是名校)排名5%的学生相比,我一般会给本校学生15分左右,给外校学生19分左右。 我在工学院范围内公开讨论这些学术管理层面的问题已经很多年,如今把它扩大到博客范围,一方面揭露一些家丑,希望有所改进,另一方面也整理自己对大学教育的理念,算是一家之言。我会抽出一点时间在这里讨论大学教育相关的各种问题,敬请围观并参与讨论。由于评论数量较多,我没有时间一一回复,希望谅解。 最后,我想感谢大量对我表示支持的朋友,其中有一些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我的为人如何,自有公论。借用李庄律师的话,时间会证明一切。 ———————————————————————————————— 看评论才知道,原来大家对本文第一段话有正好相反的误解。真实情况太过龌龊不堪,我略加美化才这样写的。今天工学院老师又收到了对陈十一表示抗议的公开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设法找到公开信原文去了解情况,你们会知道学院领导的做法有多么荒唐。 这个阶段性总结远远不算完,我有时间的时候会持续更新的。
4486 次阅读|49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0)关于对外校考生的歧视
热度 9 eksergiya 2012-5-17 09:33
很快又要招收下一届研究生了,我再来谈谈招生过程中对外校学生的歧视问题。看前面一些博文的回复,有人指责我在面试过程中“打黑分”,其实也与这个问题有关,我在这里一并讨论。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理工科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在毕业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出国留学,并且走掉的学生一般是学习最好的一批。在工学院,近年来出国的学生占20%左右,这是相当惊人的比例。由于好学生都这样“流失”了,能够继续留下来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本校学生一般就是那些成绩排在中游甚至下游的学生。按照现在的保送研究生要求,对学生的成绩排名其实没有多少限制,只要不是排在倒数的百分之几十,一般还是容易被录取的。毕竟,自己培养的学生,在专业设置方面多少有一些优势,更照顾自己的学生,一般也说得过去。我这里要谈的问题,是如何对比外校优秀学生和本校中游甚至下游学生的事。 从我接触到的外校学生情况看,敢于申请报考北京大学的学生,一般在自己学校中都属于成绩排名很靠前的学生,其中不乏名校上百人大专业中的前几名。很遗憾的是,任凭这些学生的材料再好,经常也比不过我们这里的中等学生。专业差异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出在打分上。就算你是国家奖学金等一大串奖学金获得者,就算你在大专业中排名第前三,就算你荣誉称号一大堆,没用,在我们这里,还是自己的学生好,即使自己的最好学生大多数选择出国。甚至,按照保送生录取规则,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推荐信的,但我们自己的学生,即使没有任何推荐信,也一样可以在材料分上得到高分,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多年。我们自己的解释是,我们自己的学生,我们已经足够了解了,没有推荐信也一样。 下面以去年的流体力学专业(含航空方向)夏令营面试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去年夏令营的面试工作是极其紧张的,在短短两天内面试了大约40个学生,每个人的面试时间非常有限,似乎是15分钟,绝不会超过20分钟。在这短短时间内,学生要完成自我陈述,回答抽签题目(2-3个问题),回答教师提问等环节。老实说,这么短时间内搞面试,对学生很不公平,但碍于学生数量多,来源广,又没有进行初步筛选,只好这样牺牲学生和老师的时间了。最终,在北大自己的12个左右学生中录取了大约10个学生,在外校约28个学生中录取了大约14人。这样大的录取率差别,很难说明对外校学生没有歧视。毕竟,北大自己的最好的学生,例如几十人专业中的前十名,大部分没有参加面试。 我一直以来特别注意要让水平不同的学生在得分上有所区别。这里要讲一段历史,让不明真相的群众有所了解。以前,在流体力学专业的面试打分标准化之前,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打分标准,很多老师常常不好意思给较低的分数,不同学生的分数差别往往很小(学生的差别蛮大的)。我很快就发现这样打分的弊端,因为假如大部分老师给分的差别很小,最终结果就很可能取决于个别老师的打分,而这是极端不公平的,多数老师相当于陪练。因此,在我的多次建议下,这几年的打分表都明确了给分标准,具体说就是按照优良中差分等级。例如,以满分10分计算,9-10分是优,7-8分是良,6分是中,0-5分是差。只要大家都按照这样的标准打分,即使不同老师的优良中差标准略有不同,但只要有足够的差别,多人平均后的结果应当是公平客观的。当然,每一位面试老师都有足够的自主权,即使不按照这样的打分标准做,目前在制度上也没有制约手段。为了保证公平,避免个别教师恶意打低分或高分的情况,我以前和现在都提议实名制打分,并且在有明显打分差异的情况下要求具体解释高分和低分的原因,但是没有得到多数老师的支持。在以前的面试中就发现明显的打黑分情况,确实有人毫无道理地只给自己学生高分而给别人低分。我做事一贯对事不对人,打分的时候从来不看学生报考哪个导师,而且我通常事先并不知道学生具体报考哪个导师。有人指责我给分差异大(例如超过20分)就是打黑分,这是毫无道理的。我在这里要说,我的给分差异甚至超过40分。例如,个别学生在推荐信中明显作假,这种情况是我不能容忍的,也是招生规则所明令禁止的行为,我对这样的学生绝不客气,即使是报考本研究小组的学生也绝不手软。再如,个别学生在专业排名中过于靠后,例如倒数30%,这样的学生如果在面试时没有突出表现,我也会给一个不高于70分的成绩。 总之,有限录取名额下如何打分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 看到这么多义愤填膺的回复,我有必要作出以下声明: 所谓中游学生,大致可以定义为成绩排名在30%到70%的学生; 一般这个词可能太强了,改为在多数情况下。 —————————————————————————— 再补充一段话: “推荐意见必须由推荐人独自填写。如发现申请人参与填写推荐意见,将取消其免试资格。” 这是北京大学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专家推荐信中的明文规定。
4757 次阅读|64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9)工学院学术委员会特别委员会的答复信
热度 6 eksergiya 2012-5-16 19:25
答复信正文内容如下: 收到你2012年4月15日提交的关于2013年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审核结果的申诉。经认真调查和讨论,现就申诉信答复如下: 2012年4月5日,学院学术委员会依照《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召开会议对申请博士生导师的申请人材料进行了逐一审阅。委员会参照北京大学规定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认真审阅了申请人材料,从申请人所选定的培养方向的必要性、社会需求、研究方向具有的学术意义和实际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审阅,并从发表文章和获得的研究项目、经费等方面,就申请人所属专业和研究方向在该学术领域内的造诣以及近五年研究的前沿性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申请人是否有严谨的、科学的、系统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等。最后,委员会采取独立的无记名投票进行表决。委员会委员根据各自的综合判断进行投票,而不是依据某些单个数据和指标来判断。你的投票结果是3票同意,7票反对,2票弃权。因为你的同意票数没有达到当天出席委员人数的2/3,未能获得2013年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资格。在当天的评审中,评审程序是公开的,评审过程是公正的,没有对任何申请人和申请材料进行不公平的讨论。 经查,你最近提交的更新审批表内容与原表内容没有本质性的改变,申诉信提及的其它理由也查无实据。因此,院学术委员会不再组织重新投票,支持原投票结果。 这封答复信是荒唐的。单就“ 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申请人是否有严谨的、科学的、系统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等 ”一句,就足以反映出这个特别委员会在公然撒谎。其实,在要求我们提供的 博士生指导老师资格审批表中根本 没有与具体研究生培养方案有关的 内容,也没有要求单独提交博士生培养方案, 难道被特别 委员 会成员 们考察过的培养方案是 是从我的办公室偷来的不成 ? 再者,这里说“没有对任何申请人和申请材料进行不公平的讨论”,而相关院领导在回答 SCI收录情况时 说过这样 的话: “我不知道 CommunicationsinNonlinearScienceandNumericalSimulation 现在是否被 SCI 收录,但 肯定是被 EI 收录的。 ”这是明显带有误导性的评论。 工学院学术委员会经过“公平公正”的程序,居然得到这样不公平的结果,而特别委员会不去对比调查这样明显的不公平,却在强调投票过程合理合法,却在强调 不是依据单个数据和指标来判断,难道是在依据与院长的亲疏远近来判断 吗 ? 这样的仲裁结果,我当然无法接受。 特别委员会的具体人员,院领导对我保密,但我知道,工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东晓大概是特别委员会的召集人。
4165 次阅读|20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8)看陈十一的亲戚如何通过硕转博
热度 8 eksergiya 2012-5-16 18:39
我在上一篇连载中谈到工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湍流与复杂系统实验室主任陈十一营私舞弊,事实如下。 2008年4月25日,我就当年研究生录取过程中的问题给流体力学专业所有教师写了邮件:“据我所知,一名成绩并不好的学生因为是院长的亲戚,早早就离开硕转博的大队人马,直接到某中心成功转正为博士研究生。我想听听院长对这件事如何解释,同等条件下为什么不优先考虑其他人。”这里提到的学生,首先参加了流体力学专业的硕转博考试,笔试成绩在全部11人中排在倒数第一,总分 40分的试卷,只得了16分,其中20分的流体力学题得了12.5分,20分的传热传质题得了3.5分,其他人的平均分是30.5。按道理,这样的成绩连面试资格都没有,但这位院长亲戚仍然参加了面试,结果也很不好。但是,就是凭借院长的关系,这位侄子直接就被某个中心录取过去,这里的隐情,难道不是昭然若揭吗?所有这些,都有当年的档案材料可查。 可笑的是,最近陈院长在解释这件事的时候,居然说什么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搞定的,导师也不是他本人,似乎无可非议。问题在于,这么差的学生都能自己搞定,而今年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一名在入学两年内就有多篇著名国际杂志论文发表的学生,居然自己搞不定硕转博,其名额被硬生生地挤走。两相对照,差别何其明显!
5924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工学院201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通知
热度 2 xiegming 2012-5-15 20:42
http://www.coe.pku.edu.cn/subpage.asp?id=3886 一年一度的夏令营又快到了。 北京大学工学院 2012 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通知 重要提示: 北京大学工学院将以本次夏令营作为选拔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主要方式,请有意申请我院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同学(包括北京大学工学院和其它学院的本科生)积极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时间: 7 月 8 日 ---7 月 10 日。 夏令营旨在促进全国各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优秀大学生对北京大学工学院的了解。北京大学工学院将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 夏令营期间,我们将举办专业介绍、学术讲座、实验室参观、校园参观等多种活动,并安排 2013 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选拔工作。 2012 年工学院夏令营参加招生的专业有: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只招收 3 年制硕士),其他专业均招硕士、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力学(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力学(力学系统与控制)、力学(能源动力与资源工程)、力学(先进材料与力学)专业。 航空航天系独立招生,后续培养将根据各导师分属学科点进行。 2012 年工学院夏令营拟招收 260 名营员。北京大学每年设置 100 名新生校长奖学金,录取为工学院新生有机会申请校长奖学金。工学院录取的新生均免学费,并享受每年 7000 元至 19000 元不等的生活费和助研津贴。申请工作即日开始。 北京大学工学院将为营员提供夏令营期间在京的食宿(北京本地学校学生不提供住宿)以及外地院校学生来京的硬座火车票费用 ( 需出示车票报销 ) 。 1. 申请资格: a. 全国高校理工科各专业本科三年级在校生( 2013 届毕业生); b. 学习成绩优秀,能获得母校推荐免试攻读学术型研究生资格;如申请免试硕士研究生,还需获得母校外推名额 c. 对所报专业的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d. 英语水平良好。(四级或六级均可)。 2. 申请材料: a. 夏令营申请表 2012年夏令营申请表.doc 及个人陈述 个人陈述.doc 各一份; b. 专家推荐信 专家推荐信.doc 2 封,即需要 2 位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分别推荐; c. 成绩单(可自己打印,如有不实将取消录取资格)。 d. 获奖证书复印件各 1 份; e. 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或 TOEFL 成绩、或 GRE/GMAT 成绩等体现自身英语水平的证明 1 份; f. 申请人还可提交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 3. 申请方式: (1) 网上申报:通过电子邮件寄送“ 网上申请表.xls ”,邮件主题写明申请专业和姓名,邮件地址为: xialingying coe.pku.edu.cn 。网上申报截止日期 2012 年 5 月 30 日。 (2) 材料提交:将申请材料装入 A4 大信封,信封正面注明申报专业、姓名、所在学校及院系,并注明 “ 夏令营申请 ” 。所有材料邮寄至北京大学工学院教务办公室夏令营 ( 电教 241 室 ) ,邮政编码: 100871,电话:010-62767454 。邮寄材料截至日期为 2012 年 5 月 30 日(以当地邮戳为准,请尽早寄出),过期不再接受申请。 (3) 未邮寄材料者,报名不予受理。 4. 材料审核及录取 审核和录取工作由工学院组织专门委员会负责。录取工作将于 6 月 15 日结束,录取名单将在北京大学工学院网站上公布并直接通知本人(以电子邮件形式),届时未接到录取通知的同学皆为未入选者,不另行通知。 5. 日程安排: 本次夏令营活动的初步日程安排如下: 7 月 8 日 8:00 - 17:00 夏令营报到 7 月 9 日 8:00 - 12:00 开营式、学院和专业介绍 7 月 9 日 13:00 - 18:00 专业座谈、推免面试 7 月 10 日 8:00 - 12:00 专业座谈、推免面试 7 月 10 日 13:30 - 14:30 报销路费、营员离校 注: 1. 日程为初步计划,具体安排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2. 营员报到后要求全程参加夏令营活动,不合格者不予报销车费; 3. 营员请自行提前预订返程车票,夏令营举办方不提供订票服务; 4. 各专业的时间安排和要求请关注网上通知。 更多相关内容请留意北京大学工学院招生网页( http://www.coe.pku.edu.cn )。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务办公室 2012 年 5 月 5 日 附各专业招生导师: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只招硕士): 王龙 、 王勇 、 楚天广 、 谢广明 、 王建东 、 王启宁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硕博连读/直博):王龙、王勇、楚天广、谢广明、王建东、王启宁 (以下略)
个人分类: 研究生招生|3611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6) 60分副教授精彩言论集锦
热度 6 eksergiya 2012-5-15 08:30
公开信满天飞的乱局在表面上平静下来,领导们似乎在忙着解决问题,我也在等消息。像我这种极度看重公平公正的人,对别人的事尚可损己利人地去争取,轮到我的正当权益受到侵犯,岂能善罢甘休?如果说这种事的曝光损害了工学院乃至北京大学的利益,我只能表示无奈。我认为,正是因为中国人不知道正视自己的历史,至今对历史上的丑闻遮遮掩掩,才会导致丑闻不断重复。 下面再摘录那位叫嚣打60分的胖胖的副教授在群发邮件中的部分精彩言论,继续让大家开开眼界。括号内文字是我的点评。 “大家都觉得读了我的邮件非常解气”【注意“解气”二字】 “我觉得我也是很公正公平的”【注意“也”字】 “请学院有关领导查查是哪位老师不负责任,闲的 DAN 疼…… ”【还算个文明人,知道那个字不雅】 “还是院长耐心和涵养好,要是别人当院长***早被赶走了”【拍马加威胁】 “咱们**庙小,容不下你这尊大菩萨”【威胁】 “爱跳楼自己跳去”【动辄拿这种事调侃】 “爱耍赖就耍赖吧,大家不会跟你们一般见识。你们不就两个人吗,翻不了天。请继续无耻地尽情表演,大家就当看耍猴了。”【这哪像堂堂北京大学副教授的文字?】
3420 次阅读|8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5)有人号召在研究生面试中打黑分
热度 9 eksergiya 2012-5-12 18:27
现在博士生名额是紧俏资源,供不应求,与此相关的争论也一直不断。这几天出现大风波,为保护当事人起见不便详述,只摘录一位胖老师群发给全院老师的一句话给大家开开眼界(每个星号代表一个汉字): “如果李植和***觉得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度,那么好,我们所有******的学生都****,以后转博或夏令营面试时大家都给报考***的学生打60分。” 呵呵,打黑分的情况,大家都见过,但是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嚣张群发邮件号召大家给报考某位教师的学生打黑分的情况,所以立刻向学位分委员会提交了提案(见下),要求禁止这样的老师将来参加任何面试活动,因为他根本无法保证公平公正地打分。 -------------------------------------------- 力学与工程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教授、副主席***教授并各位委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十八条和《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责及议事规则》第八条的规定,我向贵委员会提交如下提案,请开会审议: 鉴于******副教授最近的不当言论(后附),请贵委员会取消该副教授担任与研究生教育有关的任何面试委员或考试委员的资格,因为他显然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考生,并请贵委员会责成该副教授公开道歉。 此致 敬礼! 李植 ---------------------------------------- 不当言论一(号召打黑分):如果李植和***觉得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度,那么好,我们所有******的学生都****,以后转博或夏令营面试时大家都给报考***的学生打60分。 不当言论二(造谣污蔑):略。
4201 次阅读|15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4)一点背景介绍
热度 10 eksergiya 2012-5-9 15:03
言归正传,我开始讲工学院的那些事。为什么这么多天没更新?因为我在等一些结果出来,才好决定爆料到什么程度。快了,今天先讲讲一些背景资料。 笼统地说,北京大学早年有过工学院(但年头不多),但到1952年国内大学在行政命令下神奇重组后,北京大学就跟纯粹的工科彻底拜拜了。2005年复建的这个工学院,其实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科学院,各位看官不要被名称所误导。挂羊头卖狗肉,本朝代所通行,不足为怪。对于自己的悠久历史,工学院在网页上采用春秋笔法大加渲染如下: “北京大学的工科教育历史悠久,1910年3月即组织了工学院(当时称工科分科大学),下设土木、矿冶两个系(当时称门)。1916年以后,北大工学院经过停办、再建、扩大,到1952年已培养了近5000名学生;其后工学院的师生中陆续有23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的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四个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的建制取消。” 这里没有具体写停办、再建、扩大的年代和过程,一来不那么好写,二来为了突出“到1952年已培养了近5000名学生……”这句话,以显得北大工学院曾经居功至伟。这里的事情其实很可疑,明眼人很容易看出问题。相关的问题容我以后叙述,这里继续看现在的工学院如何。2005年工学院复建的时候,其规模极小,小到连学生都没法招,大概只招了几个研究生充充样子。后来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被半推半就地并入工学院,气候乃成,工学院在宣传光荣历史的时候立刻就可以把力学系的历史(since 1979)算在头上,并进一步把力学专业(since 1952)的历史也拉上来。于是,北京大学工学院在2010年的时候就以百年老店自居,殊不知这就好像一个1980年入党的大好青年,到1989年看形势不妙就去了美国并宣誓效忠,后来形势不错就又放弃美国回到中国,然后恢复党籍,到2010年的时候就以党龄30年示人。这当然只是一些光鲜的数字而已,大家要看清本质。 关于工学院与力学系的关系,我一直的观点是力学系可无工学院,工学院断不可无力学系。其实,大家只要看看工学院刚刚发布的“工学院201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通知”( http://www.coe.pku.edu.cn/subpage.asp?id=3886 ) 就可以知道力学系的厉害。一个成立了7年有余的工学院,如今有学位授予权的各大专业仍然不得不打着力学的招牌,这就很说明问题。所以,我奉劝那些要来报考工学院的学生们可要事先打听清楚。 工学院成立后一直为办公场地发愁,毕竟力学大院只那么多面积,还要另想办法。规划中的工学院大楼一直都有一个漂亮的虚拟版本,一开始对大学生的宣传是:等你们毕业了就有了;实际上是等你们研究生毕业了也没有出现。于是在北京大学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不是工学院在北京大学中,而是北京大学在工学院中——因为工学院的办公场所散布在校园内外各处,一不留神就可以看到挂着工学院门牌的建筑。当然,这也体现着创办一个全新学院的艰难。问题是,北京大学真的需要这样的工学院吗?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讨论好了。 当然,北大的这个工学院,与一个人是分不开的,这就是现任工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十一教授。关于他的种种事迹,我将在后文中仔细介绍。 据说本文已经被最新博文给屏蔽掉了,看来北京大学工学院能量惊人。好在科学网本身并没有删除博文。真的删除的话也没关系,我到其他地方再发一遍,简单得很。
5124 次阅读|15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3)关于连载博文的邮件和后续反应
热度 3 eksergiya 2012-5-2 20:17
早上,工学院绝大部分教员收到如下邮件(节录),学院领导也颇为重视,当天开会时还加以讨论。下午,两位院领导找我谈话,大约两小时的谈话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结束。我表明了诉求和观点,领导们也提出了建议,看来学院层面很不愿意看到这些事情在媒体上公布。我表示,事情的和谐收场只能以改变学术委员会决议为条件,这样的最后通牒早就已经向领导层表示,没有回旋的余地。现在不公布细节,只是在等北京大学最高部门的仲裁结果。当然,与两位领导的谈话也帮助我梳理了一下思路,让我认识到处理某些问题的方式值得改进。 应当说,很多人还是不了解我的性格,觉得我做这些事情匪夷所思,好像完全没有好处。我只能说,我确实有比较怪异的价值观,我做事情并不是以获取个人最大利益为目标的。这么多年来,我一般只做我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别人眼中很可能是赔本的买卖。我们的体制存在太多的丑恶,体制内的人以隐藏丑恶为第一要务,而不是去想办法改正。好在互联网的出现让揭露丑恶变得轻而易举,隐藏丑恶变得代价巨大。正如我在最后通牒中所说的,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们当然有权利在符合程序正义的条件下作出荒谬的决议,但是要为此付出代价——我会让大家看看这个代价有多大。 这里摘录以前一封公开信中的话自勉:必当仿效老校长马寅初先生之举,虽单枪匹马亦何惧哉。 —————————————————————————————————————————— 各位老师: 鉴于最近发生的荒唐事,我经过思考,决定放手一搏。当然,一介文人,只能以文字为武器,按照我一以贯之以身试法的风格,做一回彻底的反对派,好好宣传一下我们的工学院和你们的湍流实验室。本人胸无大志,只想过平静的生活,但既然有人以这种方式做游戏,我自会奉陪到底。 我将以“北京工学院那点事”为题写连载,目前已经写了两段,恭请大家围观。在科学网博客页面上选择热门博文,在第二页就能找到我的名字。说不定过两天就能上科学网首页。 我在连载中不会信口开河,所以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会随时修改。大家的隐私我会尽量保护,但领导们作为公众人物,对不起,我不会客气。 今年是力学系(专业)60周年,而我对力学系有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会适当对力学系笔下留情。 以后,我基本上不会再在学院范围内群发邮件了,阵地都转移到博客上去。 李植
4881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2)关于博主
热度 11 eksergiya 2012-5-1 10:17
关于博主我,借用时下流行的话和春秋笔法,非著名副教授一枚,七零后,身高八尺,体轻如燕,行走如风,性直爽,好舞文弄墨,嫉恶如仇,视强权如粪土。曾留学俄国,归国后即供职于北京大学力学系,官至流体力学学科点副主任,相当于弼马温一类的不入流小吏,后来逐渐淡出。在学校里主讲流体力学、工程流体力学、连续介质力学、热力学等课程,总体来说受到学生们好评,但也有恶评(关于学生们给老师上课打分的事,以后会写)。十几年来著述不多不少,值得拿出来炫耀一番的大概是译著三部:谢多夫的《连续介质力学(共2卷)》、吉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习题集》和朗道的《流体力学》(将于2012年10月之前出版),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我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但是又很在意公平公正并且不怕因此而得罪领导,所以这些年来在工学院范围内也算是小有名气的大嘴。常常口无遮拦地在小范围内写一些公开信什么的,也有写一些评论然后群发邮件的爱好,估计惹得学院领导们很不爽。我呢,在性格中本身就有倔强固执的一面,不撞南墙是绝不回头的,并且头和南墙都比较硬,暂时都没有撞坏。以前,我觉得很多事情不宜对外公布,还是受到子不嫌母丑这种封建礼教的束缚。现在看来,还是响应总理阁下的号召为好,应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索性以后就不在小范围内写什么公开信了,从此利用闲暇时光好好经营我这个博客,在更大的范围内曝光一些事情,欢迎大家围观、评论、指正,我会根据反馈随时修正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文字。
362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北京大学工学院那点事(1)缘起
热度 4 eksergiya 2012-4-30 23:03
从这一篇博文开始,我打算详细给大家透露透露与北京大学工学院有关的各种事情。具体地说,就是我在这些年来所看到的、经历的发生在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和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种事情。从我在这里工作的十多年经历来看,这里也算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大家可以看工学院的网页,上面有各种伟光正的事情,用不着也轮不上我来宣传。坏的一面,或者说不那么好的一面,如果不是内部人员的话,大家一般还不那么容易找到。诸位可能觉得奇怪了,为什么我——一个工学院内部人员——居然乐意在公共媒体里介绍工学院的负面消息呢?这就要从我的奇怪价值观说起。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我大概就是这种心情。再往自己脸上多贴些金,我这样写,大概也是受到柏杨先生写《丑陋的中国人》和龙应台女士写《野火集》的启发,凡是希望改进的地方,就要先明明白白地摆出来晒晒。当然,这样做,工学院的领导们可能不高兴,同事们可能也不高兴,毕竟自揭家丑的事,通常是不受待见的。好在我已经看得很开,也有足够强壮的心理承受能力,什么恐吓啊,威胁啊,一概无视,索性用这种方式自娱自乐,也让大家开开眼界,一笑置之而已。不过,我也要很注意措辞才行,否则别人指责我诽谤、造谣、污蔑,搞不好法庭见面,那就不好了。总之,我先开个头,能写下去就写,写不下去就歇会再说,等有心情了再写。要是条件不允许,来个永远搁置也说不定,走一步看一步吧。
3479 次阅读|4 个评论
过年送您一个笑话--发现一雷人图标--北大工学院门口的北大公学
热度 4 郑玉峰 2012-1-21 13:18
过年送您一个笑话--发现一雷人图标--北大工学院门口的北大公学
中午在北大工学院的青鸟胡同口突然发现一个新安放的路牌,觉得很搞笑。 回到办公室一查,原来人家是北大青鸟( 北大公学 )授权培训中心。希望这个“北大公学”不会对我们“北大工学”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和混乱,尤其是送信、送快递、送包裹的。请务必不要把俺的信件送到青鸟去!!!(因为这样的不是悲剧的悲剧曾经发生过的)
408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华为往事(八)--C&C08 万门机的开发
sunapple 2011-10-2 15:14
    我没有去义乌参加参加2千门的开局,因为这时候万门机的开发已经展开。     从2千门向万门机扩展,在当时的主要做法是用内部的高速总线将多个2千门交换模块连接在一起。像上海贝尔的S1240,富士通的交换机都是这种结构。李一男最初做的万门机方案也是考虑采用总线的方式。那时候公开的总线标准速度就快的是Intel的Multibus II总线。所以李一男决定用Multibus 来实现万门机。花几十万买来了开发设备,但研究了几个月后发现华为根本就没有技术能力来实现这么快的总线。     李一男和郑宝用都是华中工学院光学物理专业毕业的。这时候他们想到能否用光纤来把多个模块连接在一起。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因为当时光传输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在交换机中采用光传输技术的只有ATT的5号交换机。但正是这一个歪打正着的方案为华为后来的发展打开了局面。华为后来的远端模块,接入网,光传输产品也因此发展起来。     方案确定后,万门机项目组开始招兵买马。项目经理是李一男,我是软件项目经理,余厚林是硬件项目经理。软件项目主要成员有:洪天峰,周元,李海波,陈辉,伍能鹏。硬件项目组成员有:黄耀旭,朱天文,张裕,李建国。后来2千门开发结束后,费敏调到万门机项目组来任后台软件项目经理。这个项目组最后产生了华为 3个常务副总裁,3任中研部总裁(李一男,洪天峰,费敏),一个高级副总裁(黄耀旭)和一个执行副总裁(刘平)(在华为的高级干部中,常务副总裁相当于政治局常委,只有5,6个;高级副总裁相当于政治局委员;执行副总裁相当于中央委员)。     洪天峰也是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南京邮电大学当老师。由于他的太太在深圳工作,所以经他的同班同学郭平介绍进入华为。洪长得五大三粗的,满脸的络腮胡子,很像他的名字。但一说起话来,却是轻声细气的,还常常会脸红,像个女孩子。他的性格也是那种很柔顺的那种。做事情很慢但很细,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半天才做出决定。但正是他的这种性格,和性格刚烈的任正飞能够很好地配合,并得到他长久的赏识,长期担任华为的COO.     华为当时销售的主要市场在农村,乡级以下的电信局。很多人(包括毛生江)都觉得2千门交换机就足够了,开发万门机根本就卖不出去。这样对万门机开发人员的信心就有了影响。为了给万门机开发人员鼓劲,李一男特地请郑宝用来给大家开会,郑总说,“你们尽管开发,开发出来,我保证帮你们卖掉十台”。当时听了还觉得很受鼓舞。大家都没想到,后来万门机不是卖十台,而是成千上万台地卖,成了国内电话网中的主流交换机。     1994年,万门机的开发进入最后联调阶段,正是最紧张的时候。这时,世界杯在美国开打。我是足球迷,既要做好万门机的开发,又不想错过看世界杯。我就向李一男建议,我们项目组每天加班到晚上2,3点,然后看一场世界杯的转播。第二天睡到中午再上班。就这样,万门机的开发进度没有耽误,世界杯的转播一场不拉地看了。当时我和李一男同租一套两房一厅的房子,他被我拉着也一块看了转播。李一男说他以前从来没看过这么多的足球转播。我相信他以后也没有再看过了。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机电工程师重返大学》访谈之三
outcrop 2011-8-26 15:49
《如果机电工程师重返大学》访谈之三:向复合型人才进军。本次特邀访谈对象:浦纪良,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机械系。现在一家微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工作。 详情: http://www.jdgcs.org/news/interview/2011/0824/interview-pujiliang.html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2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西大学生运动会
dongzg101 2011-7-29 20:57
前几天,偶尔一起踢足球的工学院老师要我去工学院看广西大运会,昨天终于有时间抽空去看了看,足球、羽毛球、兵乓球的比赛,现场看比赛真精彩。在兵乓球球场,还遇到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和他们打了打招呼。
1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名额4万一个,招还是不招?
热度 14 xiegming 2011-6-17 15:48
今年北京大学工学院的招生政策终于尘埃落定,每个老师平均0.8个博士生名额,你招一个的话,交学校人民币40,000。如果再想招的话,可能有所谓“调控名额”:直博或硕博连读生93,800,普博生88,800,硕士生40,800。 另 招一个博士后,交经费100,000,这个没有名额限制。 看来大家以后更要花精力申请经费了。
个人分类: 研究生招生|9796 次阅读|18 个评论
北京电视台《魅力科学》专访
热度 1 xiegming 2011-4-21 01:15
4月16日18:40-19:00, 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了《魅力科学》栏目对工学院 谢广明 副教授的专访节目。在节目中,谢广明副教授就机器狗的比赛以及机器鱼的研发做了详细的介绍,展现了工学院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科研成绩。 《魅力科学》是北京电视台最知名的科学类栏目,以“科学好看、科学好玩、科学改变生活”为创作理念,充分运用故事化、悬念化的表现手法,结合不同的题材类型、赋予节目或轻松谐趣、或悬疑凝重的氛围,传递科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节目的博客链接 : http://space.btv.com.cn/article/ARTI1302851037025323 节目的在线视频链接 : http://v.ku6.com/show/4i8PqWnoEJ-tFBpj.html 顺便说说幕后八卦: 足足拍了1天半,可是节目才20分钟左右,辛苦大家了。 搞得跟拍电视剧似的,来回让我们走几遍同一条路。 可惜我踢球的飒爽英姿表现不够,踢了时间不短,但精彩的没有抓拍到,应该多几个机位就好了。 很想要他们拍下的机器鱼和真鱼互动的视频,作为科研的依据,但是编导说可能台里不让给。
个人分类: 活动记录|4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抗战时期的《清华大学工学院研究季刊》和《工程季刊》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1-4-5 23:06
抗战时期清华《工程季刊》.doc 其创刊号的内容除三四种书报介绍之外,几乎全部为学术论文,包括:顾毓琇的《二重反应学说对于三相感应机之应用》;章名涛的《单相感应电动机之理论及张量分析》;华敦德的《钢筋混凝土薄层管中应力之分析》;王明之的《硬架混凝土桥》;刘仙洲的《二十年来蒸汽锅炉之进展》;倪俊的《交流电工程中之极性问题》;冯桂连的《清华自造之滑翔机》;汪一彪的《清华自制防毒面具实况》;吴柳生的《几种国产建筑材料之试验》;顾毓琇、朱曾赏的《感应电动机串联运用时之波形实验》。从中可知,清华大学 30 年代的工程技术教育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航空工程等领域。这些科技学术论文已远非《清华学报》初创期所载的那些译述文章可比,无论研究领域,还是研究方法显然已有较大幅度的跨越。 《清华大学工学院研究丛刊》已难考创刊于何年,但从抗战胜利复刊北平后于 1946 年 4 月出版的“工 101 号,土木 1 号”来看,似在此前曾出版过 100 期。 1946 年间出有 10 期。其内容似并非仅限于工程技术,如其“工 101 号,土木 1 号”就仅载有施嘉炀的《昆明急雨之分析》。看来,这是一种不定期出版的科学研究报告汇编,每期发表一篇专题研究报告,有如活页报告,借此日积月累,以反映该院的总体研究情况。 1925 年,清华学校大学部始有工程系 1932 年设立工学院,下设电机、机械、土木三系,并成立有土木工程学会、电机工程学会、机械工学会,先后创办有:《清华机工月刊》( 1936-10 - 1937-06 )、《国立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会会刊》( 1932 - 1934 )、《国立清华大学工程学会会刊》( 1935 )等。这些是《清华大学工学院研究丛刊》和《工程季刊》等刊创刊的重要基础。 详见: 姚远 . 西南联大学术期刊及其科学传播——兼与西北联大比较 . 伊继东,周本贞主编 . 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 313-325 ;中国现代史学会: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学术讨论会, 2007-11-10 (昆明)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3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 引用率排在100名开外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1-2-10 16:41
中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 引用率排在100名开外 2011年02月10日 07:0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雷 宇 岁末年初科学界的盘点不断展开,去年年初曝光的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事件屡被提及。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为责任人,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被一次性撤销。这起中国SCI论文饥渴背景下的疯狂案例曾令国际舆论哗然。 实际上,即便在我国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或国家部委高层次的评审中,算数量、比速度,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一些还算好但并非真正突出的发现,因为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就被国内领导和部门作为突出贡献而庆祝并给予极大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极好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科学界如何潜心学术、摒弃急功近利专访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他一直坚持科研的质量、回归科学本质,秉持“慢”的理念。 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曾任该校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其实验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发育的分子信号。饶毅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记者:在国内的学术圈中,您的论文数量似乎并不多? 饶毅:论文是发表你的科学发现。论文可以看数量也可以看质量。如果用《让子弹飞》来比喻,你可以算很多次枪声后击中很多目标,但也可以看看子弹击中了什么目标。中国现在可能主要看枪响后报捷的喜报用什么材料,就是问发表在什么杂志,而很少人能判断打下的目标到底多重要。 我自己的论文数量比较少,自从2004年有独立的国内实验室后,发表过3篇原始文章。其中,两篇是神经发育:2005年《细胞》报道GSK参与极性形成,2007年《发育生物学》报道ILK参与极性形成;一篇是行为,2008年《自然神经科学》报道鱆胺参与争斗。 另外2005年我应邀在《自然神经科学》发表过一篇述评,评论同期一篇文章,虽然不是我们的研究,但我挺喜欢这篇文章,它对原研究者的结果提出不同的解释。而2006年、2009年、2010年,我在北京的实验室论文数量为零。这是国内实验室中发表论文特别慢的活标本,可供批判。 记者:我发现有个很矛盾的现象,您经常在中国报刊写文章,好像不低调,但对科学却很有耐心,又很低调。 饶毅:不矛盾。我写的中文文章,是为了推动改革、为了改善科学文化、为了让青年学生少受不良风气误导,所以数量不能太少。而科学是我的本行,无需在公众中谈。我自然有我的科学交流对象,而且我主张研究过程中积极交流,而不仅限于交流已经发表的工作。 记者:很多人对您个人实验室的情况也很好奇? 饶毅:我的实验室,无论是以前在美国的实验室,还是后来在北京的实验室,迄今为止,速度都不算很快。 在我的实验室,做实验完全取决于做实验者的喜好和自身动力,学生、技术员都有很大余地,而且他们多半很有主见。前不久的组会上,一个学生在回答我建议时说“好”,实验室其他人员惊讶了半天:好像是第一次听学生说“好”而不是反驳我。 一般来说,我的实验室不依赖速度的竞争,而是需要多想,多探讨,选择别人不太做的领域。 在美国时,我实验室做得最多的是神经导向分子,特别是1999年发现Slit蛋白质是神经纤维排斥性导向分子。这是我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orey Goodman、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Marc Tessier-Lavigne同时发现的。 他们都是比我年资高的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Goodman的年资可以做我老师,Tessier-Lavigne是新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因为1994年证明第一个导向分子的工作闻名于世。1999年我们三个实验室的论文发表在同一期《细胞》杂志上。 我的实验室当年还有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自然》和《神经元》,报道Slit参与神经细胞迁移的导向作用。因为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才能在该领域做下去。后来,从1999~2009年十年,我们共发表约20篇论文,全部集中在神经导向,以Slit为主,也做过其他两个分子,所有这些都集中理解一个问题:导向的分子机理。 记者:回国以后呢? 饶毅:我希望在中国的工作和我在美国的工作一样。我回国的时候,估计能做到这点。但是,从发表的论文看,我在中国的实验室,论文数量特别少。即使如此,我现在也有信心把国内的工作做得比美国的好。 这几年我的实验室研究方向从发育转到行为。实验室一些学生探讨和摸索了不同的行为范式,最后我们决定做社会行为的分子和细胞机理,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途径,剖析动物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这种转型,本身需要时间。我们进入新领域,行为领域的人不熟悉我们。行为和发育不同,有很多人工观察的部分。我不放心,重要实验,我都至少看两个以上学生重复的结果,不能出纰漏,必须严谨。所以,对于自己实验室的“慢”,我觉得至少在目前是必需的。 记者:如何解读这种“慢的标本”? 饶毅:科学研究的慢,不是偷懒不做,而是指重要的结果出现慢,但研究者积极思考,积极推进研究。 是否慢与个人风格和特色有关,也和研究的性质和领域有关。我们实验室因为研究性质、转型、风格、时期等多种综合因素,不可能快。我们不是故意追求慢,是速度不能做我们的目标,质量和高度更受重视。 在科学界,有少数科学家个人的产出可以既快又好。或许可以说,这是学术界都喜欢的“西施”,我们实验室很尊重和羡慕做得既快又好的科学家。 但是,我自知不是“西施”,而是有很多缺陷的研究者,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什么都做好,不可能很快,也就不宜“东施效颦”。 记者:论文发表的杂志好像大家觉得很重要,您如何看? 饶毅:在哪个杂志发表,说明当时一些同行对论文质量和重要性的看法。但是,它并非所有同行的看法,而是几个审稿人的看法,有时可以出现偏颇,而且有时间问题。所以,虽然发表的杂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文章的重要性,但是也会出现不准确的时候。 比如,神经生物学近年最重要的一个技术发明是光遗传学,就是用光来操纵分子,发明技术的两篇关键论文,值得获诺贝尔奖,但它们在《自然神经科学》和《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而很多相关的后续文章发表在《自然》、《科学》和《细胞》上。 这是因为刚刚出来时,几个编辑和审稿人没有马上意识到其重要性,而后来大家很快都意识到重要性,所以后续的文章刊登在更显眼的地方。其他领域也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所以,一定要看内容、做学术判断,而不能单纯看发表杂志的名称。如果只看杂志名称,那么我们各个单位就不用科学家,而可以请初中生来评价科学了。 记者:您是否也感受到了一些压力? 饶毅: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求快,对我也不例外。 有人讥笑我老得不行而回国,有人认为我只能写博客不能做科研,有人认为我做不出科研成果才谈政策……不一而足。 也有人好意告诫我发表论文比发表议论重要,而且应该又快又多。实验室的学生也有善意的担心。我不愿骚扰实验室学生,不会经常催结果,而是有问题就讨论。但我不可能做到又快又好,只能有选择。 好在我已有工作基础,而且2005年在中国发表过一篇《细胞》论文,我得到的支持可以持续一些时间,只要我不怕喝倒彩的压力,不脱离自己的特点转而追求急功近利,还可以承受慢一些带来的压力。 记者: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您有哪些建议? 饶毅:对于中国的研究者来说,特别是年轻的研究者,目前比较难,如果做得慢的,在国内压力会比较大。 我现在愿意出来讲这些不是我自己需要特别支持。我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就是想提供一个标本,希望国内多一些单位能选拔和支持一些慢的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在目前情况下,选择优秀的人、有潜力的人、积极工作的人,即使他们“慢”,也支持他们,是不太容易的事情。支持快的人,支持错了,也没人责怪。而支持慢的人,也可能有搞错的时候,作为各级资源掌握者、决策者,这很不容易。 但是,世界科学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既可能出自快的途径,也可能出自慢的方面。因此,不同的科学工作者根据各自特点,有所选择,有得有失。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6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PSU工学院推荐的优秀PPT结构:The Assertion-Evidence Structure
NREnergy 2011-1-17 06:59
[转载]PSU工学院推荐的优秀PPT结构:The Assertion-Evidence Structure
没想到有教授专门教导研究生怎么准备Presentation,看后受益匪浅,特转载分享,具体信息请访问其网站(有推荐模板和有效例子可以下载)【注:下面网页属于PSU工学院指导学生科技写作 的网站部分内容: http://www.writing.engr.psu.edu/ ) http://www.writing.engr.psu.edu/slides.html Rethinking the Design of Presentation Slides: The Assertion-Evidence Structure Recently, much criticism has arisen about the common practice use of Microsoft PowerPoint. This web page challenges PowerPoint's default structure of a single word or short phrase headline supported by a bullet list. Rather than subscribing to Microsoft's topic-subtopic design for slides, this web page advocates an assertion-evidence structure, which is shown in Figure 1 and which serves presentations that have the purpose of informing and persuading audiences about technical content. This structure, which features a sentence-assertion headline supported by visual evidence, is documented in Chapter 4 of The Craft of Scientific Presentations , a November 2005 article in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presentation "Rethinking the Design of Presentation Slides." Figure 1. Example of a well designed slide . Four key assumptions exist for using the assertion-evidence structure. The first is that slides are an appropriate visual aid for the presentation. Too often, slides are projected when no visual aid would better serve the presentation. Second, the success of the presentation hangs on the audience understanding the content. Third, the slides projected during the presentation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the handout that a speaker might leave with the audience. For instance, the slides projected during the presentation cannot afford to have as much text on it as the handout does, because the audience is not only reading the projected slides, but listening to the speaker as well. Finally,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slides is to help the audience understand the content, rather than to provide talking points for the speaker. For a number of years, others have advocated an assertion-evidence structure for slides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tific presentations. These advocates include Larry Gottlieb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 Hugh Keedy (Vanderbilt), Bob Leedom (Northrop Grumman), Jean-luc Doumont ( Principiæ ), and Cliff Atkinson ( Sociable Media ). In addition, instructors such as Rick Gilbert and his team of trainers at PowerSpeaking, Inc., have recently started teaching this slide structure. To make it easier for you to adopt this structure, this web page provides a special PowerPoint template that you can download to your computer and modify to communicate your content to your audience. Also, to provide you with models, this web-page presents several student and professional examples that follow this structure.
个人分类: 教育为本|3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收到院里邮件,感动得我内牛满面
xiegming 2011-1-1 22:32
今天中午收到院领导的邮件如下: 谢广明老师 : 节日快乐! 工学院从重建至今,已经走过了五年的时光。 五年来,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工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从艰苦创建到初具规模,从默默无闻到跻身前列。这些都离不开您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您继续为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值此元旦佳节,为表彰您今年的辛勤劳动,学院特向您发放年终奖金xxxx元,请您节后查收。 祝您合家团圆,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工学院 2011-1-1 感动得内牛满面哈!虽然同工同酬没有落实,可现在咱真也有年终奖了!至于具体奖金数,我就不透露了,便于领导做工作哈。
个人分类: 职称 待遇|6608 次阅读|4 个评论
看我这十年,株洲工学院
maczone 2010-7-30 17:06
没有在沉默中暴发,已经在憋屈中变坏。 先做个记号,有空再总结一下进入高校的这十年。
个人分类: 工作|3181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有玄机
热度 1 xiegming 2010-7-16 00:21
最近两个事情闹心,其中一个就是研究生招生的事情。 让我感觉不舒服的就是没有给所有老师一个清晰明确的关于招生名额的分配的详细说明,整个过程缺乏透明性。 或许分配过程中已经做到了公平公正, 但是由于没有及时把相关信息转告大家, 使得大家不知道是否公平公正。同时,缺乏一种监督机制,老师没有机会对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和质疑,只能被动接受分配结果。 而我今天看到的结果是: 专业甲有4个老师,给分配了4个博士名额,10个硕士名额。 专业乙有6个老师,给分配了4个博士名额,5个硕士名额。 差的也忒多了吧!第一个专业的老师平均一人一个博士,2个半硕士;第二个专业的老师平均一人0.67个博士, 0.83个硕士! 我看了相关老师转给我的解释,也感觉很不合理,细节我就不透露了,或许是那位老师转述不全面吧。 我要找院长当面质疑。 在研究生名额分配的问题上,是不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有发言权呢? 内容更新: 已经和院长交涉过了, 得到如下信息和结论,名额分配是各专业出人一起开过会讨论的,所以以后务必要派一个能挣能吵的老师出席。
个人分类: 研究生招生|63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道好消息:工学院要同工同酬了!
xiegming 2010-5-7 18:21
今天参加某个会议,得到一个小道消息,据说下个学期开始以后,工学院的所有老师待遇要一样了。这个消息对我这个还是主要靠工资收入的人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自工学院成立以来,师资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新招聘教员,助理教授的年薪至少十万以上吧,教授就更多了;另一类是原来就是北京大学的,后来随力学系整体并入工学院的老教员,工资待遇还是按照北京大学现有的体制进行。其结果是老教授的工资可能还不如一个新的助理教授。 原来说经过三年,逐渐过渡到新体制。如今工学院成立5周年了,终于有一点消息了。 噻,不容易啊。希望是真的。
个人分类: 职称 待遇|6248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们的大楼啊我们的痛!
xiegming 2009-9-17 22:51
工学院大楼已经酝酿了n年了,07年说完工,结果不行,后来说赶在奥运之前建好,结果没有任何动静。 后来说09年3月动工,又没动。又说7月动工,可这都快10月了,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我们提出的实验室水池已经列入了设计,到时候我们就可以有1个2米深的地方做实验了。现在只能在3-40厘米深的水里作实验,鱼还没有怎么游呢就触底了。今年申请的基金也获得了,相关的研究生也确定了,可是不能没有地方做实验啊。 大楼啊大楼,虽然我们不是什么大师,难道我们还不能想要大楼啊。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3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年北京大学工学院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通知(转载)
xiegming 2009-5-18 18:02
2009年工学院和应用物理中心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通知 发布时间:2009-5-18 14:08:27  点击次数:45 北京大学工学院 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 CAPT ) 2009 年暑期夏令营 第一轮通知 重要提示 :北京大学工学院和CAPT将以本次夏令营作为选拔2010年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方式之一,欢迎有意报考我院推荐免试招生的考生前来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 时间:7月17日 7月20日。 夏令营旨在促进全国各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进一步了解北京大学工学院及CAPT,并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 暑期夏令营期间,将举办专业介绍、学术讲座,实验室参观、校园参观等多种活动。并同时安排2010年工学院和CAPT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的选拔工作(具体招生信息、面试安排以及相关信息敬请留意随后发布的通知以及北京大学2010年研究生招生信息)。 夏令营拟招收120人左右营员,各专业名额视报名情况待定。申请工作即日开始。 我们将为营员提供夏令营期间在京的食宿(北京本地学校学生不提供住宿)以及外地院校学生前往北京的单程硬座火车票费用(需出示车票报销)。 1. 申请资格: a. 全国高校理工科各专业本科三年级在校生(2010届毕业生)。 b. 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排名在20%以前(科研突出者除外)。 c. 对所报专业的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d. 英语水平良好。(四级或六级均可) 2. 申请材料: a. 2009年申请表及个人陈述各一份; b. 专家推荐信2封,即需要2位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分别推荐; c. 成绩单(可自己打印,如有不实将取消录取资格)与总评成绩排名证明。 d. 获奖证书复印件各1份; e. 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或TOEFL成绩、或GRE/GMAT成绩等体现自身英语水平的证明1份; f. 申请人还可提交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 3. 申请方式: 1) 网上申报:申请人通过电子邮件寄送申请材料,email地址为:zhangqp(at)mech.pku.edu.cn。网上申报截止日期2009年6月10日。 2) 材料提交:将申请材料装入A4大信封,信封正面注明申报专业、姓名、所在学校及院系,并注明工学院夏令营申请或CAPT夏令营申请。所有材料邮寄至北京大学工学院教务办公室,邮政编码:100871。邮寄材料截至日期为2009年6月1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请尽早寄出),过期不再接受申请。 3) 未邮寄材料者,报名不予受理。 4. 材料审核及录取 审核和录取工作由工学院组织专门委员会负责。录取工作将于6月20日结束,录取名单将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和CAPT网站上公布并直接通知本人(以电子邮件形式),届时未接到录取通知的同学皆为未入选者,不另行通知。 5. 具体日程: 7月17日 8:00-17:00 夏令营报到、参观北大校园 7月18日 8:00-12:00 开营式、学院和专业介绍 7月19日 14:00-17:00 专题学术讲座、专业座谈 7月20日 14:00-17:00 专业座谈、推免面试、营员离校 注: 1. 日程为初步计划,具体安排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2. 营员可在北大校内自由就餐,工学院提供伙食补贴。 3. 营员报到后要求全程参加夏令营活动,不合格者不予报销车费。 4. 营员请自行提前预订返程车票,夏令营举办方不提供订票服务。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务办公室咨询电话:010-62755444。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咨询电话:010-62567541。更多相关内容请留意北京大学工学院招生网页 http://www.coe.pku.edu.cn . 北京大学工学院 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CAPT) 2009年5月11日
个人分类: 研究生招生|499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